二下《画杨桃》教学反思模板。
身为教师,应该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有效的展开教学活动,教案真的很难写吗?请阅读由我们为你编辑的二下《画杨桃》教学反思,相信您在阅读网页内容后有所收益!
二下《画杨桃》教学反思 篇1
《画杨桃》这篇课文将的是图画课上同学们练习画杨桃。“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为了上好这节课,我特意带了一只杨桃到教室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观察,然后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由于学生有了亲身实践、亲身体验课文所讲的事实,所以,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就水到渠成。
于是,我抓住契机,让学生来交流在生活中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比如,站在老师的角度看问题,我还真诚地告诉他们,老师经常从他们的角度看问题。还列举了几个事实。没想到许多学生由此受感动了。有个学生竟然还说:“老师,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原来你看似严厉,对我们还这么关心。”这节课同学们特别用心,这节课也上得特别成功。望着桌面上静静躺着的杨桃,一阵阵沁人的香味直扑心脾。
二下《画杨桃》教学反思 篇2
本堂课我用课文结尾的一句话“这位老师的话同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直奔中心,层层深入,用一个支点,支撑起整个课堂教学。我知道在课堂上,教师是知识的指导者、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机智地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灵活地加以引导,课堂上教师能够机智的处理问题,会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在教学《画杨桃》一课时,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的机智是课堂的灵魂.在教学中由于自己的教学不够机敏,引的太多,放的不够开,致使课堂上的许多亮点没有爆发出来.通过上《画杨桃》一课,我认为自己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自我提高:
1、深入钻研、挖掘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
2、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
3、深入地研究自己的薄弱之处,提高评价的能力.
评陈锦云老师的《画杨桃》一课
《画杨桃》课文语言浅显,但是文章的内在联系紧密,故事也有吸引学生的较不曲折的情节,同时,文章还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如何把握文本,让学生在课堂投入到文本呈现的语言材料中去,并且又出乎其中,这是这一堂课的难点。
陈老师在这一节课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处理得较好,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把握入点:
陈老师以“父亲的话让我一生受用”入文,展开教学,“受用是什么意思?父亲的话是哪一句?”这两个问题的讨论,自然地将学生引到了文本中,继而对课文产生兴趣。
二、适时比较:
在教学过程中,陈老师以父亲的话为经,以画杨桃中的插曲为纬,引导学生深入地解剖课文,在学生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掏出老师的话,并与父亲的话进行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观察仔细,做事踏实,相信自己!
三、顺势拓展:
教育即生活,课堂教学要联系生活。入文是其一,出文便是其二。陈老师在学生感悟课文的内在意蕴的基础上,顺势将学生面前的文本材料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画杨桃是这样,那么做其它事呢?”将引向学生的生活。
讨论:
1.课堂中教师的引导,层层剥笋,条理清晰,但是过多细小的问题引导,导致课堂上学生主动质疑能力的削弱和探究主动性的弱化。
2.学生的角色转移没有做好,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处在被动地认识他人(文中的主人公和其他学生)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创设像观察事物那种情景,让学生体验文中主人公或其他学生的感受和反应,或许课堂还会精彩的多,这样的做法其实很简单:“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怎么想?”就行。
二下《画杨桃》教学反思 篇3
《画杨桃》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图画课上,老师要求同学们对杨桃进行写生练习,“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通过这件事,既启发我们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结果,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又教育我们要尊重他人的多元理解,要设身处地地去看待事物。
在这节课上,我是通过让学生自己找出在看到“我”的画后,老师和同学们的各自反应,重点找出他们说的话,动作和神情,通过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借此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读好人物的话。尤其是同学的两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五角星。”两次回答内容相同,但是语气却不同,这里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从中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
一 环节中,学生在课文中找得很准确,而且在朗读时孩子们的语气很好,让听得人很容易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心理,让我很高兴,这达到了我对学生文字理解和朗读的训练目标。
接着我通过引导学生提问,共同思考讨论:“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最后为什么变得和颜悦色?”“老师为什么不直接把道理告诉学生,而是反复提问让学生实地观察后才说出道理?” 通过师生共同研讨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领悟课文包含的道理。最后把老师和颜悦色讲的那段话和父亲说的话找出来反复读,从中懂
得了“画杨桃”这件事中引出的深刻道理。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我自己认为很多方面不尽如人意,值得注意和反思:
1.抓不住重点,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对词语讲解不够。
2.指导朗读这一环节的深度和广度应加强,师引导的还是不够,应引导学生都有自己的体会,并能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读出来,从而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3.在上课时,研究和探讨环节气氛不够活跃,和对课文内容的升华环节做的不够。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自己在课堂教学的经验上,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上还有许多缺陷,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有新的进步!
画杨桃课堂教学反思6
《画杨桃》是一篇教育学生要实事求是的文章,含义不深,学生可自悟自读。在这节课上,我是通过让学生自己找出在看到“我”的画后,老师和同学们的各自反应,重点找出他们说的话,动作和神情,通过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借此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读好人物的话。尤其是同学的两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五角星。”两次回答内容相同,但是语气却不同,这里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从中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一 环节中,学生在课文中找得很准确,而且在朗读时孩子们的语气很好,让听得人很容易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心理,让我很高兴,这达到了我对学生文字理解和朗读的训练目标。
我们要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并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必须像课文中父亲和老师说的那样“不要想当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必须像文中的“我”那样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些道理,经过读书思考,学生理解较深,学习效果较好。
在这节上的最大不足是:我对我们班的学生不放心,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质疑,都是我在不停地向学生提出问题,不过回答得还不错。
1.在通过讨论 “一生受用”的含义以后,没有引导学生谈一谈实际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类似《画杨桃》这样的事例,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没能有所感悟和思考,把思考引向更广泛的领域,让学生明白实事求是可以用在为人处事上。
2.设置的问题过多,有些学生在回答提问时滥竽充数,并没有真正弄懂。对学生不放心,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质疑,都是我在不停地向学生提出问题,没有过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提炼出最主要的问题直奔文章的中心,避免教师的归纳与重复啰嗦。
还有就是我预想的那样,设计的内容过多,使整堂课显得很紧,没有过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致使最后的小结学生说不出来“实事求是”,只能说到课本上点出的道理,没有更深的理解,这就完全是时间不够造成的。
总之,在课堂的调控能力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锻炼,还有应该对学生的锻炼加强,适当的对学生放手。
画杨桃课堂教学反思7
上了公开课《画杨桃》,根据自己的思路基本完成了这一课的教学,基本完成教学目标,非常幸运多个专业老师听了这一次的课并给了非常多的建议,但这次的公开课也存在许多不足:
1、对文本的解读能力还不够。
2、板书的能力有待加强。
3、课件,板书跟教学步骤不同步,在上课过程中遗漏板书。
4、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害怕学生不懂,内容有些琐碎,依然存在灌输知识的感觉的,总想着学生所回答的答案能跟着自己的思路,对学生课堂中生成的问题还欠缺临时的应变能力,这也提醒自己加强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5、词语的解释有蜻蜓点水的感觉,“审视”“和蔼可亲”。在备课的过程中不够深入,特别是备学生的工作较欠缺。
6、对文章的中心的把握,并没有做到层层剖析,对文章缺乏立体,整体的驾驭。
改进:1、多听优秀教师的课,不断改进
2、多读书,提高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
3、掌握三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
4、跳出别人的教案,形成自己对教学的把握能力,防止过度解读教材(解读属于自己)
5、保护好嗓子
二下《画杨桃》教学反思 篇4
经过准备,我进行了第一次试教。这一次试教尽管我能按教案完成所有的内容,教学思路清晰,但课堂上存在很多问题。课一上完,我们团队马上集中评课,针对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各抒己见,提出了很多改进意见。
这一节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这些:教学重点没有突破,对于重点段落的教学只是蜻蜓点水;学生的有效提问显得空泛,没有目的性;实物杨桃在导入时呈现作用不大;创设情境说话,给学生练习说话的时间过短,各环节的讨论时间也短,有点流于形式的感觉,这样的训练一点也不扎实;整堂课学生齐读的比较多,个人读的'较小;板书的设计不能体现三个人物的联系;教学中还有很多细节要注意:如评价学生的语言单调;当学生说不出答案时,老师的处理不够机智;教学容量多,个别环节有重复,可以删掉。
回想起这一堂课,老师们提出的意见的确很对。就如重点段没有突破,上课时我只让学生找出描写老师的话读,强硬地加上我的分析,做人要实事求是,根本没有让学生自读自悟,深入理解老师说话的意思。难怪后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有没有这样的事例时,学生一个也说不出。由于教案的设计的内容比较多,一上课我就拼命往前赶,总担心不能把内容上完,于是放手让学生读的时间少了,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一缩再缩。于是没有把训练落实到实处,训练就流于形式,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收获不大。另外在平时的课堂上我也是经常否定学生的答案。回想起来这样的一句“不对”让学生多难受啊。
针对以上的问题老师们提出了很多的解决的策略。首先要合理分配时间,不能前紧后松,可以适当删减训练的内容,把时间腾出来放到理解重点段落上。对于重点段落的理解应该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找出这段话所包含的三层意思,哪层意思与父亲说的话相同。理解透以后再让学生品读,体会道理。把学生的有效提问放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去,这样学生提问就有目的,切合实际。要把对学生的训练落实到实处,给学生时间,让学生的学习力得到充分的培养。朗读的指导要突出个性,课堂上少用齐读,多让学生展示自我。平时的教学中注意细节,让课堂少出漏洞。这一点我要经常约束自己才行。课堂上应该积极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让课堂气氛沉闷。
我认真收集老师们的建议,重新修改我的教案,为第二次上课做好准备。
二下《画杨桃》教学反思 篇5
王丹华老师执教的《画杨桃》一课设计新颖,紧抓文章特色,利用图画这一载体理解内容、表达思想非常到位。课始,王老师拿出一只杨桃让学生画,并未提任何要求,而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找重点句,用书中小作者画画的态度来画杨桃。杨桃画得如何,老师并未作点评,又是让学生反复读书用书中的提示指导学生的评价。如一学生画好后,让另一生来点评,另一生空口就来,老师作提示,书中是如何评价别人的画的。该生顿悟,走到另一生座位上去看、评画得像不像。就此两大步骤,通过读书让学生自悟,画画要实事求是,做人也要实事求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这样的课,既不失人文教育,又不失语文味,是结合得较好的课例。
此外,结合语言训练的扎实问题,王老师对“和颜悦色、严肃”等词的释义也很有特色,并非局限于知道它的意思,还让学生上台表演表情,活学活用。文中的省略号问题也类似,并非告诉学生它表示断断续续就行,而是从省略号中挖掘更多思想感情的内涵。总之,本课例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二下《画杨桃》教学反思 篇6
这篇课文通过画杨桃这件事,让学生懂得了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存在的时间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
本课我采用从杨桃入手,谈谈自己对杨桃的了解,然后读课后资料袋,加深对杨桃的理解。接下来抓“画”字,谁画杨桃?发生什么事情?老师怎样引导学生明白我画的杨桃为什么像五角星?最后重点理解老师说的话。在本节课中,学生能自己读书从文中寻找答案,而且能和同桌进行交流。对于老师的话能根据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理解,但是深入体会学生说的不到位,有一个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做事要从实际出发,做人也要从实际出发。为了记住老师的话当堂背诵,效果很好。学生能投入背诵,速度很快。
对于本课的写法,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基础上没有体会出,但是在老师的铺垫下明白了是前后照应。我叫男同学读父亲说的话,女同学读老师的话,发现了什么?认真的孩子就立刻知道了两段话意思相同,就是首尾呼应。
每节课只要教师能多关注学生,相信在老师的引导下就有进步。
二下《画杨桃》教学反思 篇7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本课生字词,做到会读、会写、会用。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学习活动中,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有效的知识技能体系,学会系统思考。
3、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观念、换位思考的思想观念以及尊重他们感受的思想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第二部分
教学难点:理解教师所说的那段话。
三、教学方法:
整体阅读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
四、教具准备:
杨桃
五、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二课时:理解课文
第三课时:字词训练,给课文分段
六、过程设计:
第一、二课时
一、课前谈话:
出示智慧树,提出自我评价要求。
二、揭示课题:23、画杨桃
三、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从流利程度展开评价。(头两个自然段全班合作检查,后几个自然段同桌合作检查)
2、说说自己觉得在预习中遇到的困难,如:不容易读正确的生字词、不理解的词语,展示在黑板上,教师权衡,能马上解决的马上解决,不能马上解决的先留下来在理解课文时合作解决。
四、理解课文:
1、通过引导学生专心阅读课文(阅读方式可以多样化快读、默读、小声读、略读),解决对文中人物的'理解。
2、抓住人物对话部分,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老师说的那段话。
(1)、出示重点句子,读一读。
(2)、问:你认为这段话中的那部分使你印象深刻?为什么?
(3)、出示诗歌《题西林壁》,问: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老师选择在理解完老师所说的话后出示这首古诗?
(4)、出示填空题:
看的角度不同,()也就不一样。因此,当我们看见(),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我们应该()。看到是什么样的就()。
五、拓展练习,让学生自己上网查阅自己感兴趣的与课文有关的其他知识。
第三课时(略)
板书设计:
23、画杨桃(看的角度不同,样子也就不一样)
我
教师
几个同学
(想起父亲的话)
认真看、老实画
看了看
哈哈大笑
审视(?)
神情严肃
和颜悦色
相信自己的眼睛!换个角度看问题!
课后反思:
应该说今天这两节课还是给我带来了快乐,因为它使我有了很强的成就感,我终于敢上自己以前不敢上的以事述理的课文了。虽然还存在一些缺陷,但起码在设计和操作上比以前有进步。我觉得自己在这节课做得比较好的是:1、能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活动主人的位置上;2、能根据新课程标准创造性的处理教材;3、评价用语比较到位,所以学生能顺着我的思路走。需要改进的地方是:1在质疑的环节中教师应有效引导学生提问有研究价值:以后可以想这样,让学生把自己提出的问题写下来,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归纳出几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2、有些学习活动没有做到有始有终:如提出让学生合作学习,但在汇报交流时却没有引导学生以合作形式交流;3、教师对教材的深挖还是不够,对一些重点词汇自己都没有仔细琢磨,心中没有明确的定义,导致在引导时不明确。
只关注大处,不琢磨小节,始终是我性格的弱项,这也反映在我的课堂教学行为当中。以后我要从关注细节这方面完善我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二下《画杨桃》教学反思 篇8
《画杨桃》讲了“我”、“同学们”、“老师”三种人物。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人物形象,如猜测人物想法、体会人物语气等,以此促进想象能力、语言感受能力的提高。
例如:当“同学们”到我的座位上亲眼所见杨桃的样子的确像五角星之后,他们可能会对我说些什么?
有的说:“讥笑过我的同学会惭愧地对我说:‘对不起!我不应该在还没有弄清楚情况的时候,毫无根据地讥笑你,请你原谅好吗?’”有的说:“讥笑过我的同学会满脸难为情地说:‘不好意思,我没有弄清楚事实的真相就嘲笑你,我真的不应该,你今天告诉了我一个深刻的道理就是要尊重事实、尊重他人。”还有的说:“讥笑过我的人会小心翼翼地对我说:‘我错了,我今后再也不会随便讥笑他人,要像你一样实事求是。”
再如:当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后,同学们又会对老师说什么呢?
有的说:“当那些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后,会说:老师,谢谢您的宽容,是您用事实教育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就是当事情没有弄清楚时不要忙着发笑。”还有的说:“当那些同学在老师引导下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后,会说:老师,您真是一位教学态度和蔼、教学方法严谨、循循善诱的好老师。”
这样设计,不但丰富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而且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更突破了重点难点。不但理解了课文,而且学会了做人。
在教学《画杨桃》之前,我一直在思考:怎样设计既能有新意,又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容易学懂呢?我反复揣摩,终于想了这样一套教学思路。
一、自读自悟,初步理解
上《画杨桃》时,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用各种方式诵读课文三次,然后让学生自由表达质疑。因为我认为:孩子们读书后,都应该有一种“读完了就想说一说”的冲动。因此,老师没有向学生提出任何问题,而是请学生自主地、自由地站起来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心得,甚至感觉、感受和疑问。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提出了很多有代表性的问题。这些发言,不但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表达质疑的能力和习惯,也使教师了解了学生初读之后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疑难所在,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学情参考。从学生的发言和质疑看,他们理解的重点放在了对父亲的话和老师的话的理解上,即“角度不同”和“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上。至于“认认真真、老老实实”、“一生受用”等学生还没有意识到。根据这种情况,进入了下一个步骤。
二、亲身实践,思考体验
为了上好《画杨桃》,我特地从水果市场挑选了一只杨桃。并有意将杨桃放在教室的中间,让学生从各自的角度去画自己看到的杨桃。学生兴致很高,都转过身静静地画起来。在学生作画的过程中,老师有意请学生朗读能够指导正确作画的有关课文。这样边读、边看、边画的过程,非常明确地向学生表明了作画的目的并不是练习绘画,而是通过“画”这一手段、这一过程,让学生亲身实践、亲身体验课文所讲的事实,并进一步理解这些事实所蕴涵的道理。人们要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并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必须像课文中父亲和老师说的那样“不要想当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必须像文中的“我”那样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些道理,经过读书思考与实践体验的结合,学生理解较深,学习效果很好。为此,我以为在实际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实践的兴趣,把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引入课堂,给学生以最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调动其积极、饱满的情绪参与语言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实践的兴趣,从而掌握实践的方法,逐渐形成自觉开展语言实践的习惯,这对学生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三、相互评价,深入领悟
在学生作画过程中,老师收集了几幅具有典型性的学生作品,并把学生的作品用投影仪放大到屏幕上,让学生“以作品的作者读没读懂课文”为题,对作品进行评价。这一环节我觉得很有效果,经过这一番评价,学生较深刻地领悟了课文中蕴涵着的道理。在整个评价过程中,老师始终坚持联系课文语句去评说实践中的实际事物,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会阅读,提高认识能力。
四、把握重点,跳出课文
在学生基本掌握课文内容后,老师还教给了学生一种普遍有用的阅读方法。不仅如此,老师还把上课初几个同学的质疑,回归给提问题的同学,学生已经能够回答当初自己提出的问题。老师又让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并讨论“相似”和“一生受用”的含义。最后还引导学生“跳”出课文,从《画杨桃》这一特定事件中,把思考引向更广泛的领域。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画杨桃》语文教学反思集锦
想知道编写教案的技巧有哪些吗?优秀的老师教会了我们迈上人生的第一级台阶,面对新的课程第一步就是写教案。教案是老师重新梳理知识的最好办法,下面是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为大家整理的“《画杨桃》语文教学反思”,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
《画杨桃》语文教学反思(篇1)
《画杨桃》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情启发学生理解“是什么样,画什么样”也就是实事求是这个道理。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这一道理,在教学中我注意以下方面:
一、角色朗读,理解内容。
这篇课文里的对话很多,而且又要抽出时间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所以我并没有展开来读,而是抓住课文里很特殊的两组句子(“不像!”“像五角星!”和“不……像。”“像……五……五角星。”)比较后再来引导学生通过填空补充提示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刚开始学生在充分理解老师和同学态度变化后,就基本明确的同学们由“嘲笑”到“惭愧”,抓住这一点,我马上让学生想象,该怎么读好这两句,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之后,我模仿课文,在师生之间进行对话,在朗读中,还有的同学还带上了表情动作,如:嘲笑时,不仅有哈哈大笑的,还有嘻嘻笑的;在惭愧时,有几个同学甚至感觉到像自己做错事情一样,边说边把头低下来。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以个性化的方式走进文本,给学生部分添加提示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发现,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想象,最后在敞开心扉的对话中,在表达阅读感受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文本、感悟文本,这种源自学生“童心世界“的生成资源是富有生命力的——处处呈现着精彩的感悟,焕发着灵性的光芒。
二、联系生活,想像拓展。
让语文拓宽,走出课本,利用资源,让学生搜索在日常生活中你听到或遇到过像画杨桃这样的事情。并通过学习和联系生活实际都有哪些体会、感受,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请大家也拿起笔用概括性的语言写一写自己的`这些体会、感受和明白的道理。把它写在大家准备好的小书签上。写后让学生读一读把书签送给老师或自己的好朋友,让他们与你共同分享。活跃了大家的思维。
三、亲身实践,思考体验。
为了上好《画杨桃》,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特地从水果店里挑选了一只杨桃。并有意将杨桃放在教室的中间,让学生从各自的角度去画自己看到的杨桃。学生兴致很高,都转过身静静地画起来。展示中间与前排旁边同学的画,看看有什么不同。或者让同学从前排靠边的座位上实际观察一下,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并激发阅读与思考的兴趣。让学生亲身实践、亲身体验课文所讲的事实,并进一步理解这些事实所蕴涵的道理。人们要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并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必须像课文中父亲和老师说的那样“不要想当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必须像文中的“我”那样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些道理,经过对比、读书、思考与实践体验的结合。学生理解较深,学习效果很好。
《画杨桃》语文教学反思(篇2)
《画杨桃》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情启发学生理解“是什么样,画什么样”也就是实事求是这个道理。
这篇课文里的对话很多,而且又要抽出时间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所以我并没有展开来读,而是抓住课文里很特殊的两组句子(“不像!”“像五角星!”和“不……像。”“像……五……五角星。”)比较后再来引导学生通过填空补充提示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刚开始学生在充分理解老师和同学态度变化后,就基本明确的同学们由“嘲笑”到“惭愧”,抓住这一点,我马上让学生想象,该怎么读好这两句,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之后,我模仿课文,在师生之间进行对话,在朗读中,还有的同学还带上了表情动作,如:嘲笑时,不仅有哈哈大笑的,还有嘻嘻笑的;在惭愧时,有几个同学甚至感觉到像自己做错事情一样,边说边把头低下来。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以个性化的方式走进文本,给学生部分添加提示语。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发现,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想象,最后在敞开心扉的对话中,在表达阅读感受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文本、感悟文本,这种源自学生“童心世界“的生成资源是富有生命力的——处处呈现着精彩的感悟,焕发着灵性的光芒。
《画杨桃》语文教学反思(篇3)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画杨桃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画杨桃》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图画课上,老师要求同学们对杨桃进行写生练习,“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通过这件事,既启发我们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结果,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又教育我们要尊重他人的多元理解,要设身处地地去看待事物。这篇课文的核心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而《画杨桃》一文正是对学生进行这一思想教育的好教材。那么,我在教学中是如何把握这一主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呢?
第一,理出主线。
由于课文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都是两句话,第一自然段讲父亲叮嘱的话“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最后一自然段第一句话“教师的话同父亲讲得那么相似”。我就抓住一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粗读文章,教师到讴说了什么呢?这样,就理出了贯穿全文的主线,深入分析理解下文就有了凭借。接着我通过引导学生提问,共同思考讨论:“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最后为什么变得和颜悦色?”“老师为什么不直接把道理告诉学生,而是反复提问让学生实地观察后才说出道理?”通过师生共同研讨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领悟课文包含的道理。最后把老师和颜悦色讲的那段话和父亲说的话找出来反复读,从中懂得了“画杨桃”这件事中引出的深刻道理。
第二,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细读文章的兴趣。
教学时,我利用简笔画和电教手段向学生展示图画课上发生的顺逆或趣即教师和同学们对待“我”画的杨桃的不同态度),的故事情节。并把直观教具五棱的'东西放在讲桌上,让学生从前排靠边的座位实际观察一下,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激发阅读与思考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动力源,尤其对小学生更为重要。他们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易受外界干扰。只有当孩子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后,才会主动地学习,持久地学习,学习成绩才会提高。
第三,让学生自己勾画感受深的句子,提示出“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主题思想。
我是通过让学生自己找出在看到“我”的画后,老师和同学们的各自反应,重点找出他们说的话,动作和神情,通过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借此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读好人物的话。尤其是同学的两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五角星。”两次回答内容相同,但是语气却不同,这里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从中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一环节中,学生在课文中找得很准确,而且在朗读时孩子们的语气很好,让听得人很容易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心理,让我很高兴,这达到了我对学生文字理解和朗读的训练目标。
这一环节是教学关键,是文道结合的主渠道和立足点。
首先,利用教师和同学们态度的对比,教师神情的变化,铺设出一个吸引人的悬念。
其次,引导学生抓住表现教师态度的关键词“走到”、“审视”,教师这样做本身就是“从实际出发”,这样,重视了文字的训练过程。
再次,有意设疑,逐步解疑。为了联系学生思维,让学生逐步理解教师说的话。教学中,我分步设计了“老师是怎样做的?”“老师说的话和他的做法一样吗?”这两个问题使学生很自然地理解老师说的话。老师说的话正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最后,运用清晰,节奏鲜明的语言做小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开头理出主线时提出的问题“教师和父亲的话为什么那么相似?”学生这时就会很快答出,因为他们的话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紧扣主题加以拓展。因为,只讲画画,不可能是“一生受用”,而话中的“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确实是一生受用的。“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自己。文中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就是对自己而言。不仅是要相信自己的眼力,更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要树立自信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亲自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取“一生受用”的“教诲”,使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
纵观整个过程,天论是构思还是实施,都给文章注入了新的内涵,做到了以课文为蓝本,以训练为主体的语文教学活动,教学效果良好。.这一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这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有选择性,在学习中我让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自由,并给足时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选择去大胆地探索。变以往的“一言堂”为“群言堂”,变“教师问学生答”为“学生问老师答,学生问学生答”让人人都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营造了一个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氛围。培养学生“人人善问”的习惯。并通过激励的语言渗透了质疑的方法;激发了学生“人人求新”的欲望。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与空间;给了“人人成功”的机会。对学生每一点成功及时给予表扬,激励性的评价贯穿课堂始终。
由此可见,选准切入点是语文教学重视“双基”,激发学生兴趣,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教育的关键。
《画杨桃》语文教学反思(篇4)
这几天一直在准备《画杨桃》一课,感觉这篇课文好难上,一直不知道从何下手,该怎样来讲?我在备课的时候其实就感觉到自己备的内容有些多了。真是应了那句话“语文教学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课堂证实了我预计,上课内容没有全部完成。
本堂课我用课文最后一段话“这位老师的话同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直奔中心,层层深入,用一个支点,支撑起整个课堂教学。
杨桃这种水果虽然不常见,但在教学时我发现对于我班的学生并不陌生,而且他们知道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会不同。所以我根据课堂生成及时改变教学内容,将重点围绕含义深刻的重点句加以理解。“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引来了大家的“笑”。后来,老师走到“我”的座位,审视了一下讲台上的杨桃,再让大家各位同学轮流到“我”的座位上观察杨桃。大家看到的杨桃确实是五角星的样子。最后老师告诉大家,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别人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在教学中抓住两点:一是“我”把看见什么就画成什么样的`做法正是“我”牢记父亲的教诲;二是老师为什么没有直接批评学生,而是让他们轮流坐在“我”的位置上观察。通过探究,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同时学生也很欣赏这位老师的做法,让学生自己反省远比直截了当的批评效果更好,因为他保护了孩子的自尊。
这篇课文里的对话很多,而且又要抽出时间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所以我并没有展开来读,而是抓住课文里很特殊的两组句子(“不像!”“像五角星!”和“不……像。”“像……五……五角星。”)比较后再来朗读。刚开始学生在充分理解老师和同学态度变化后,就基本明确的同学们由“嘲笑”到“惭愧”,抓住这一点,我马上让学生想象,该怎么读好这两句,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之后,我模仿课文,在师生之间进行对话,在朗读中,还有的同学还带上了表情动作。
不足之处是:
1.我对我们班的学生不放心,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质疑,都是我在不停地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没能有所感悟和思考,把思考引向更广泛的领域,让学生明白实事求是可以用在为人处事上。
2.我预想的那样,设计的内容过多,使整堂课显得很紧,没有过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只能说到课本上点出的道理,没有更深的理解。
3.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起来。
通过上《画杨桃》一课,我认为自己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自我提高:
1、深入钻研、挖掘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
2、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
3、深入地研究自己的薄弱之处,提高评价的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我将在这门艺术的殿堂中不断提高。
《画杨桃》语文教学反思(篇5)
《画杨桃》这篇课文将的是图画课上同学们练习画杨桃。“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为了上好这节课,我特意带了一只杨桃到教室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观察,然后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由于学生有了亲身实践、亲身体验课文所讲的事实,所以,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就水到渠成。
于是,我抓住契机,让学生来交流在生活中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比如,站在老师的角度看问题,我还真诚地告诉他们,老师经常从他们的角度看问题。还列举了几个事实。没想到许多学生由此受感动了。有个学生竟然还说:“老师,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原来你看似严厉,对我们还这么关心。”这节课同学们特别用心,这节课也上得特别成功。望着桌面上静静躺着的杨桃,一阵阵沁人的香味直扑心脾。
《画杨桃》语文教学反思(篇6)
新课标要求: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思想感情,鼓励学生摘抄好词佳句,积累语言,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画杨桃》一课,如果按照平常的教法,肯定很枯燥,没什么可以说的,因为文章内容看上去并不难懂。可是要真正读懂它也并不是件易事。怎样设计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容易学懂呢?
我主要从读的角度入手,以读为主,朗读感悟。
《新课程标准》在目标定位中强调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良好的语感,要先靠平时多读,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来实现。
在读课文第2-10段,思考“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请学生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讨论、交流。在读课文第11-18段,讨论“同学们开始和后来的变化”并在文中找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指导同学们朗读:“不像!像五角星!”和“不……像。像……五……角星。”体会不一样的语气。
分角色朗读课文,鉴于学习《南辕北辙》时分角色朗读课文取得非常不错的效果,这篇课文我也与同学们一起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角色并体会每个人物的语言及神态。然后让学生概括课文大意。
指导背诵课文18段“老师说的话”。结合19段,教导学生“老师的话”和“父亲的话”教会我们什么道理:做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当别人的看法、做法与自己不同时,不要急于下结论,要从别人的角度去看,去想,一切从实际出发。
[热门]二下语文园地八教学反思系列
作为教师编写教案是一种对教学能力的体现。教案应该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差异性和可操作性的,教案应该怎么准备?以下内容“二下语文园地八教学反思”是小编从网络收集整理的,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二下语文园地八教学反思(篇1)
“我的发现”,“读读想想”是语文第二册语文园地四个栏目之一,旨在:
1、鼓励学生探究发现两种识字方法并运用识字。
2、初步发现并领悟汉字一词多义的特点。本节课在教学时,总体感觉很顺畅,学生思维活跃。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努力尝试创造一种适宜儿童学习的愉悦氛围,以儿童直接参与的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为主要形式,体现寓教于乐,整节课让学生愉快、主动地学习。教学中我从复习“加一加”“换一换”的识字方法到媒体出示漂,票,飘 等字体。这一部分的教学,我设计了“扶──辅──放”三步层次的教学,首先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减一减”识字方法,这是直接的方法的学习,渗透“发现”的意识,如观察偏旁、主要部首、字音等。接着让学生运用方法识字,达到巩固识字方法的目的。最后,放手让学生自我发现方法,并运用方法,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新授后我又拓展了学习内容:以“你还有哪些认字宝宝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识字方法的积累和运用。而在“读读想想”这一题型中,初步体会到“一词多义”再通过“打”字的延伸教学,学生通过”找朋友”的形式进一步感知汉字“一词多义”的特点,因没有掌握好时间,整节课前松后紧,以至于有点拖堂。
二下语文园地八教学反思(篇2)
本单元习作要求是写自己去过的一个地方,抓住这个地方的特点写,写一写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使别人读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也可以写自己想去的地方。我是这样指导的:
一、联系口语交际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有声有色地介绍了自己去过的地方,真让我们大开眼界。如果把它写下来,就会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了!可是怎么写呢?我们可以从刚学过的几篇课文中学到一些方法。
二、联系本组课文具体指导。
按一定顺序写清楚
《富饶的西沙群岛》:海面—海底—海滩—海岛
《美丽的小兴安岭》:春—夏—秋—冬
《东方之珠》: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灯的海洋
另外,还可以回顾上学期的《日月潭》按一天中早上、中午、晚上的时间顺序写。补充写作知识:怎么写不同季节的景物?写景,要写景物的特点,它是小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之一.所谓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就是抓住不同季节的景物的不同特征.我们写景,只有写出景物的特点,才能给以如临其景,如见其人的感觉.怎么抓住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呢?首先要仔细观察,观察是认识客观事物,获得作文材料的重要途径.要写不同季节的景物,必须细致地观察景物,而且观察要有重点,要抓住特点。多感官写景景更美,把视觉上、嗅觉上、听觉上、触觉上等方面的感受写出来。
三、让学生背背印象深的语句。
学生构思,自主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同学个别指导。
四、学生自我修改,同桌互改。
五、请几个学生读习作,师生共同评点,肯定优点,指出修改方向。
六、学生再次修改习作,誊抄在作文本上。
习作教学功在平时。特别是写景的,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品质。世界并不缺少美,是缺少发现的眼睛。我们要擦亮学生的双眼,让他们去发现。
二下语文园地八教学反思(篇3)
跟学生一起学习完语文园地七后,我觉得最难把握的是口语交际。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保护有益的小动物”。有了话题,还要善于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可通过播放各种小动物的动画课件或出示挂图,情境导入,激起学生说的欲望,讲的冲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人人开口。说的过程中,要相机诱导,激活思维,拓宽思路,让学生想得开一点,远一点。
本次口语交际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说名称”,即说出自己知道的小动物的名称,说得越多越好;二是“讲道理”,说明所列举的小动物怎样有益;三是“想办法”即设想出如何保护有益小动物的具体办法。可能有的同学的办法很天真,教师不必苛求其可行性,重要的是增强学生保护有益小动物的意识。
教师要多形式多角度地创设交际的情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与生、师与生的互动,让学生充分“对话”。如,安排同桌互说、小组讨论、自愿组合对话,还可以组织小小“辩论会”。
可安排下面几个环节。
1.演示“群鸟翱翔”和“动物乐园”的图片或录像,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你认识画面上的哪些小动物?除了这些小动物,你还能说出其他小动物的名称吗?
2.同桌互相考一考,这些小动物对人类有哪些益处?
3.四人小组讨论: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学生自己决定讨论哪一种小动物;教师巡视,随机鼓励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并相机点拨指导)
4.反馈交流:小组派代表向大家介绍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学生讨论出来的方法可以不拘一格,只要合理就行。其余学生可以向说的同学质疑)
5.动手实践,比如,制作标语牌,画宣传画。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教学反思4
一、创设交际条件,诱发学生的交际欲望
口语交际课讲究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双方互动,所以课前准备包括教师的课前准备和学生的课前准备。在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为口语交际课的话题做好准备,让学生有话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活动,如安排游戏、课本剧、参观等,或者制作一些教学工具,如激发学生兴趣的图片、动画等。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比较低,所以学生的课前准备往往还是需要教师的安排和指导。因此,在课前,教师要事先安排一些作业,让学生熟悉口语交际的内容。例如,在上小学语文第六册的口语交际《我家的一张照片》时,课前我先让学生自己观察照片,然后想想照片中的故事。最后,让他们先和同桌交流。这样,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就有了想表达的内容,想交流的愿望,对课堂教学的效果有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课内多项互动,培养交际能力
1.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的交际性的特点,即要进行多层次的互动交际,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如,我在教学习作4这一课时,我由课件出示垃圾图片引发垃圾从哪里来的话题,由垃圾的对话引发汇报垃圾处理方法,由评选环保小卫士引发说说自己处理垃圾的想法等。师生共创生气勃勃、富有创意的课堂氛围,同创生与生、生与师多项互动的口语交流的动态过程。这样,才使学生从竞争、合作的经验中获得自尊和尊重他人、社交能力和自我调整的能力。
2.创建自由、轻松的课堂心理氛围,引导学生互动、交流。
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也是上好口语交际课的一个关键问题。(1)要在课堂上建立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走向民主、宽容。教师要尊重学生,对学生的发言要给予肯定,对学生的观点要给予尊重,要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有发展的潜力,要理解他们的不足,尽量采取表扬的方式,鼓励他们进行口语交际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可以作为一个听众、朋友而不是一个威严的法官,与学生一起聊天、讨论,进行没有心灵距离的开放式的交流。(2)要处理好学生间的关系,营造一个轻松的、积极的班级口语交际环境。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显然是不可忽视的教育因素。如果一个学生在说时,其他学生冷眼旁观、窃窃私语甚至进行人身攻击,那么有几个学生能顺利、轻松地完成口语交际?可能连最后的一丝勇气都要消失。所以,要鼓励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既要学会清楚明白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也要学会倾听、补充和帮助,让融洽与合作的阳光普照每个学生的心灵。
3.课堂评价,促进互动。
口语交际课提倡放手,让学生真正得到自主发展,但是放手并不等于放任自流,任何语言都有一定的规范性。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生在入学之前已具有初步的听说能力,小学阶段应在此基础上,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因此,教师要致力于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当然,评价并不是教师的专利,因为口语交际课讲究的是师生双方的互动,所以,评价也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教师评价就是好让学生明确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训练的重点和要求,规范学生的口语交际;而学生互评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和学习,取长补短。
“请大家仔细听,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这是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请大家评一评刚才某学生的回答?”这是引导学生在听的基础上学会思考,学会给别人提出看法……
三、课外实践,深入生活,让口语教学活起来
训练口语交际能力并不仅仅局限于口语交际的课堂内,正如口语交际的实践性特点所要求的,课堂训练并不能真正代表生活中的口语交际,口语交际的训练还要在真正的`生活情景这个“大课堂”中开展起来。
1.在语文教学的其他环节训练口语交际能力。
如利用教材内容、插图、课堂发言等机会,不失时机地给予学生运用语言的机会。
2.在学校活动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例如,学校开展的讲故事、演讲比赛,课本剧的表演等等;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也是进行训练的好机会;教师可利用课间时间,让学生谈谈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新鲜事。此时的学生无拘无束,十分乐意谈感兴趣的话题,这样起到了交流信息、训练说话的作用。
二下语文园地八教学反思(篇4)
【教学片段】
1.学习逗号、句号、问号、叹号的用法。
出示“,。?!”的卡通卡片。知道它们是谁吧?谁和它们打打招呼?
生:问号,你好!Hello,句号……
师:这几个标点娃娃都有自己的房子。你写日记的时候都请它们到自己的房子里去了吗?现在我们就去找找它们的房子吧!
(创设童话情境,引导学生对标点强烈的注意。)
小黑板出示:
1.我今天吃青菜了
2.今天的青菜太好吃啦
3.今天你吃青菜了吗
师:小朋友们自己读读,应该把它们请到哪里?
(让学生根据阅读经验尝试填标点。)
生:问号的房子在第三句,因为“今天你吃青菜了吗”是问问题。
师:你真会动脑筋,小朋友们同意吧?一起来问一问。
(通过评价,强化“问号是用在问句后面”的意识。)
师:句号和叹号的房子请另一个小朋友上来找。小朋友们来评一评。
生:将句号放在第一句后面;叹号放在第二句后面。
学生读句子,体会标点符号表达的语气不同。
师:这时候“,”来了,它哭了,说,怎么我的屋子找不到了呢?谁来帮帮它?
出示:今天早上( )我吃了青菜。
生:贴逗号。
师:原来逗号娃娃和它们是两类人,它的家在句子没说完的地方。
(强调逗号在句子没说完的地方。)
师:找到了黑板上的房子,我们再到课本里来帮它们找房子。学生在练习里填标点。
2.看图写句子。
师:刚才小朋友们能在课本里将这几个标点娃娃的房子找到,你能将它们在日记中的房子找到吗?
生:能!
(将两道习题结合,让标点练习与写话练习互相推进。)
师:那我们呆会儿就写篇日记,看哪个孩子标点用得好。在写日记前我们到屏幕上的动物园里玩一玩吧!
(课件出示课本中的猴山图。)
看,你在动物园里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很多猴子在假山上玩。
师:都玩些什么?你能不能说说其中的一只猴子?
生:那一只猴子把香蕉皮当成帽子在跳舞。
生:我看到一只猴子坐在假山上一边吃,一边看着前面。还有一只猴子挂在山上,一只手拿着一个大苹果……
生:那两只猴子好像在做游戏,可能在说悄悄话,它们在说:我们躲起来,别让那边的小朋友发现……
师:真可爱的猴子!我想小朋友看到的肯定还有很多。先静静想一想,然后跟小组里的小朋友说说,哪个小组的孩子说得最好呢?
学生在小组里面说、听,教师适当指导。
师:我们再看看,动物园里还有更多有趣的猴子呢!(课件出示:猴子的各种玩耍吃食图片)可以边看边和你的同桌指手划脚,说说点点。
(更加投入地参与“去动物园”的情境。)
师:哪个孩子刚才记住了画上的猴子就请你介绍给大家听听吧!
生:刚才有一只猴子最有意思了!它和那只猴子都在吃冰条,吃得津津有味,冰条上的水都流下来了,我也想流口水呢!
师:是冰棍不是冰条。你说得我都想流口水了!相信大家还见到了更多有趣的猴子。请你们把它作为日记写下来吧,就像你去动物园看到猴子一样。要注意,把逗号、句号、问号和叹号的房子找对!
(再提醒注意标点应用。)
学生拿到作文纸开始写。
【教后反思】
“写话时期”是学生作文的起步阶段,如何处理激发学生写话兴趣和培养学生写作习惯之间的矛盾呢?笔者试图以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的教学片段(第一次出现写话练习)为例,通过以下三点整理自己对低年级写话教学的思考。
一、写话兴趣源于课堂情趣
阅读学习一年多、日记刚刚起步的学生几乎都没有句子、段落的概念。他们不会分段,对问号、叹号理解也模糊不清。而标点符号凭停顿和语气处理,是学生难以掌握运用的抽象符号。这需要教师时常提醒,直到学生能正确地使用标点为止。因此本册教材也安排了两组标点符号的练习,本课是第一次出现标点练习。
怎样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标点符号,从而更好地朗读课文、树立写话自信呢?
笔者引入教学时十分重视儿童情趣,让标点符号变成小朋友们的朋友,让小朋友帮标点找到自己的房于。逗号和句号是学生填空时最不明白的地方,我将逗号另外处理,创设“逗号哭了”的情境,让学生特别注意逗号和其他标点的区别。这样的处理使学生更轻松地了解了逗号的特点。
通过这种有趣的给标点娃娃找房子的游戏,让学生深刻地感知标点的位置和作用,能够让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就像识字教学一样,标点也是一回生二回熟,第一印象需要浓墨重彩地处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快乐的找房子游戏中得到了学习的快乐。──通过这样的引入,相信孩子们以后见到标点符号时,露出的是笑容。用童话或生活情境让学生了解标点,甚至用这种方法了解段落,学生运用写作技巧、树立写作信心就有了良好的开端。
二、写话真实出于生活实践
课程标准提倡低年级的写话要有真实的情感和态度,即“我手写我心”。但学生对写话却有畏惧之心,因为看图说话和提要求写话都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没有一个自然的、主观的开头就谈不上“我手”写“我真心”了。
考虑到学生这个学期初已经开始写日记,而且对日记习以为常,我就创设“大家去动物园中玩”的情境,让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大胆地想象自己到动物园中游玩,又在课文图片的基础上另外找了几张图片帮助学生想象、回忆。事实证明用这种方法避开“无从入手”的拦路虎是可行的。学生们果然结合生活、展开想象,结合上课时看到的图片,把二者整合到自己的“日记”中去。很多学生的“日记”非常真实,有些学生把以前去动物园的事情写出来,又加进了在图上、课件上看到的猴子。
笔者认为把写话练习放到日记中的方法有这样几个优点:
(1)让学生没有“写话要费力想”的概念,而是和平时写日记一样轻松自如。
(2)日记是生活的一部分,把写话的内容融入日记的形式来写,是一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造想象。学生既在写话中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又在日记练习时发展了口语、观察能力。
(3)获得写话成就感后,学生能更加用心地写平时的日记。
(4)让学生能在文本和生活之间出得来进得去,逐渐将写作融入生命之中。
三、能力发展来自实践练习
语文要在实践中发展。不断在完整的实践中比较、改进写话技巧,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提高。课文中第一个练习侧重比较各个标点;第二个练习侧重说写实践。如果单出示带标点的句子的练习,那么也许课堂上知道了怎样填标点符号,回家写日记时还是没有正确运用的意识。若和平常的语文园地一样把标点练习和写话练习分开,学生对标点的感觉就是脱离文章的,不真实的。为此笔者设计时将二者紧紧结合在一起,说话前做标点练习,写话前提醒用对标点符号,写话后又要求检查标点。这样学生马上就能在写话中更好地认识、使用标点,并在平时的日记中更留意标点符号。可见语文园地中各个版块的内在联系可以挖掘得很深。
无论如何,写话水平的提高需在写话中实现,其间的技巧指导、习惯养成都应该融入日记中教学。
二下语文园地八教学反思(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新生字,掌握汉语拼音字母表,识记大写字母。会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
2、引导学生发现利用反义词识字的方法,开发智力,扩展识字,提高学生想象力、判断力、表达力及识字能力。
3、学会交流,学会合作,能与小伙伴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发现反义词识字方法,识记大写字母,提高想象力、判断力、表达能力及识字能力。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大小写字母卡片,写有谜语的彩纸灯笼,小礼物,写有生字的水果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我的发现
一、激趣导入
1、大屏幕出示图象及生字,引导学生发现反义词帮助识字。
出示:长颈鹿──斑马图像,观察它们相比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说出高矮,然后点击出高、矮两个字。学生自己试着读一读这两个字。
出示:猪──猴图,引出胖、瘦一对词。
二、探索发现
1、谁能说出高和矮有什么关系,胖和瘦又有什么区别(反义词)
2、你还能说出自己在生活中或学习中知道的反义词吗?师及时表扬、鼓励。
三、激趣识字
1、大屏幕出示:高──矮,胖──瘦,明──暗,美──丑,忙──闲,新──旧。
2、小组合作学习:用自己喜欢的办法记住这些字,互相帮助一下。教师巡视指导帮助稍差点的同学。
3、小组汇报:任选一组反义词说两句话或用动作表演出来,深入理解字义,从而记住生字。
四、读中感悟
1、大屏幕出示礼物盒,打开后是6个小礼包,依次打开:打水,打伞,打电话,打鱼,打球,打个问号。(读一个出示一个。)
2、指导发现,这些词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每个词中都有“打”字)
3、谁能把每个词中“打”字用其他字换一下,但意思不能变。引导学生发现一字多意。
4、读读记记,学生开火车每人一个带“打”字的词语。
5、互相交流:一边读词语,一边给这些词语编动作,帮助理解,一生做动作,一生猜词。
6、扩展积累:引导学生用“打”字说出更多的词语。
二下语文园地八教学反思(篇6)
本设计力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如习作、展示台等教学环节的设计,试图让每一个学生体验、感悟到了生命的精神世界,拨动了学生情感思维的琴弦,打开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发出属于自己的心声,产生自己的思想,充满了创造发现的魅力,显现出生命的多姿多彩。
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应该只是一个教师教知识、学生学知识的场所,它同时应该是一个教师、学生生命得以激扬的精神家园。理想的语文课堂,能激活生命的潜能;语文课堂的理想,则能提升生命的意义。我们的教学应进入学生生命的领域,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充满情感和智慧的魅力,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师在课堂上应选择恰当的触发点,激发学生从各个角度求答的创造性热情,通过联想、补充、借意发挥,以求掌握作品的广度和深度。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教材在呈现时出于某种考虑,留下一定的空白,这就为学生驰骋想像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在教学时,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已有知识水平和可接受能力,来点拨学生思维的方向,鼓励学生展开大胆而又合理的想像,予以补充。这样就可以顺理成章地突破重点难点。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生命个体间的各个方面都充满着差异,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将这种差异作为一种教学的资源,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感悟,激活学生的情感思维,创造条件展现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
二下语文园地八教学反思(篇7)
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并注意听听同学的发明创造,互相交流。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比较充实。
能主动发现多音字,引导学生从音、形、义上加以区分。
读读背背有关天气的谚语,读读认认关于调料的字、词语。
通过宽带网了解科学技术的本领,也可以到图书馆上网等收集更多的资料作成剪报。
1、口语交际。
2、习作练习。
收集自己准备的科技新闻。
4课时。
口语交际 我想发明的机器人
每组推荐出介绍得好的大家都感兴趣的到班上进行交流,共同探讨,进行评价。
同学们的发明真神奇,真美妙!看来只要我们在生活中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勤于动手,善于动脑,就能有所发明,有所收获!
不过,想真正发明你们想象中的机器人,必须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希望你们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技能,长大后让想象成为现实。
二下语文园地八教学反思(篇8)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口语交际的增设是一大亮点。它旨在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人与人之间交往、沟通的意识。面对这一“新鲜事物”,大家都在积极探索与研究,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口语交际的教学效果。
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兴趣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口语交际的兴趣。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创设情境。像今天语文园地六的口语交际,内容是怎样过
“六一儿童节”,小朋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先请学生介绍自己在幼儿园是怎样过儿童节的,小朋友滔滔不绝,积极地举手想说出自己美好的回忆。而在教学“说说小学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自己打算怎么过”这一环节时,我鼓励孩子们自己想怎么过就怎么说,不用拘束,于是小朋友更是积极的开动脑筋,把自己想要的,想玩的,想吃的,通通都讲了出来,课堂气氛热烈,就像在过儿童节一样。不过,对于刚刚接触口语交际的一年级小朋友,老师一定要训练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如:态度大方、口齿清楚、声音洪亮、认真倾听,积极开动自己的脑筋等。当然教师自己也要认真专注地倾听学生的每一句话,并及时做出适当的评价。
二下语文园地八教学反思(篇9)
本课的教学设计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密切地结合了本组课文训练的重点──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让孩子们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我把重点放在“观察到的内容”和“观察后的感受”中,通过设计在小组合作中比眼力这一活动来逐步达到目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孩子们在无拘无束地教学环境中自由表达,达到了教材编写的目的。同时,我还设计了教学插图和相关的课件及评价时的一些小奖品,这些设计都很符合四年级段的孩子的身心特点,设计合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我在设计教学程序的时候,很注重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同时也注重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评价方式以学生的评价为主,也开设了一定的奖项,这对学生是很好的激励,也体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另外,我还很好地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独特感悟。
通过这次口语交际,我认为这节课学生是在轻松的娱乐活动中进行的,课堂是轻松活泼的,而学生的收获是很多的。我把交际的重点放在了语言的训练上,培养了学生细致观察习惯,锻炼了学生把话说具体生动的能力,让学生品尝到了观察带来的乐趣。我在教学中营造了自由表达的氛围,激发了个性表达的欲望,让学生有了一个双向互动的交际平台。将口语交际课与习作教学相
融合,引导学生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进行写作训练,善于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前提。这是学生在口语交际活动中由衷地感慨。同学们都认识到:为了更好地写作,观察很重要,要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同时,课标中还指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从这一点出发,我认为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
二下语文园地八教学反思(篇10)
在本课语文园地的教学中,我注重知识的落实,在“扎实”上下了功夫,并适时进行了拓展,设计了合理的练习形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如,在“识字加油站”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运用减一减、加一加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学习区分形近字,提升了语文的学习能力。如在“词句段”的练习中,我设计了让学生根据不同语境造句的环节,让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了知识在“日积月累”的授课中,我通过朗读、引导想象画面等方法,让他们身临其境地去体会、去感悟。这样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古诗的意思,背诵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美中不足的是,在讲授词语时,讲得不够详细练习不到位,没有照顾到学困生的接受能力,应该让学生试着造句,因此,有的同学没能真正理解。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让自己的教学有较大幅度地提高。
[荐]二下语文园地八教学反思精选
在教育的百花园中,百花吐艳离不开园丁爱的奉献。面对新的教学内容,一定要编写一份教案。如果想要写出一份好的教案,需要先了解具体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等相关内容。想要写好教案应该怎么做呢?我们特别编辑了“二下语文园地八教学反思”,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二下语文园地八教学反思 篇1
上了这么多节语文园地课,对于怎么上还是没有一个头绪。通常都是按部就班,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讲下去。这样的课堂远远达不到活力课堂的要求。在调研课中,我选择了上园地一,这是一个挑战。上完课下来,很多地方值得深思。
如何把“设疑、探究、生成、评价、应用”运用在复习整合课中,需要继续探讨。从园地内容看,有“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这几个内容。我把“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放在一节课上一起讲。对于这两个内容,如何连接、如何过渡是备课时首先要思考的问题。以前讲这些内容时,我并没有认真思考连接和过渡的问题。但是对于一节完整的课,这是不行的。于是,在课上,我设计了闯关的形式,通过“我会读”“我会背”“我会认”这几个关卡连接。课堂上,孩子们对于这种闯关形式兴趣可大了,所以整节课学生的积极性还算不错。但是这个形式,我没有设置闯关目标。其实我也考虑过这一点,但实在找不到一个任务,所以就选择只是挑战自己而已。
从这节课看来,我对教材的研读与把握还是需要进一步加强。比如在“我会读”环节,我开始只是按往常的教学设计,毫无新意与创意。后来经指导,把多音字放在句子中,这样学生对多音字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读音和意思就更好把握了。备课不仅要认真,还要钻研,这样才能更好让学生更好掌握。在背诗歌环节,我按照二年级在经典文化学习中的方法让孩子们用不同形式读,大致说诗句意思,比赛背诵,说背诵方法。在“读读背背“内容上,我对教材重点的把握有偏僻,把重点放在了认字上,应该是把重点放在区别上,可通过组词形式区别。
备课,还是备课,钻研,继续钻研,学习,永无止境,才能实现活力课堂。
二下语文园地八教学反思 篇2
《语文园地》的教学,既能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点,夯实基础,同时又能帮助学生揭示规律,拓展学习途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让语文园地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语文园地七》紧扣成长的故事的主线,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展示台),主线+展示台这一灵动的结构模式,让学生在充分的感知、体验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的同时,体验到其中的乐趣。在“我的发现”板块,编者都以“对话”的形式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启发。在展示台板块,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阅读、口语交际、习作和综合性学习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因展示台的存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被调动起来,课内的知识向课外拓展延伸,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将会发挥得淋漓尽致。教师要做的就是大胆放手,引导学生去自己发现,去创造。
在这两节课中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上好课:
一、回忆所学课文,归纳阅读方法
首先,让学生回忆本单元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发现(说说自己读书时是怎样深入思考、发现问题的,以及发现问题后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并把自己的发现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再看看小林和小东同学的发现,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他们的发现。然后,让师生归纳小结阅读方法。如:读书时,深入地想一想,不浮在表面,常常问个“为什么”,往往能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时可采用:查找资料、了解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的实际情况等方法。最后,让学生从自己的读书实例中总结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做有心人,多发现,多收获。
二、积累成长名言,激励学生成长
二下语文园地八教学反思 篇3
语文园地教学是巩固一单元学习的综合性教学。本学期的《语文园地八》目的是在于培养孩子们学习兴趣之余,使学生通过观察找出汉字的某些构字的特点,扩充识字量;能够通过观察找出反义词;能够区分、理解相近的词语;能够对自己身边熟悉的动物进行描述。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师要在语文园地语文教学设计上下功夫,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与习惯,开发其智力。
一、 “我的发现”
这一环节,教材设计上分成四组各异的生字,需要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许多汉字的规律,并且学会运用完整、通顺、正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把低年级学生打好扎实的识字基础放在首位,也是体验中国语言文字其规律,其文字所涵内容之丰富性,寓意之深刻是其他文字无一可比的。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由引到放的学习方法进行教学。先是出示第一组字,引导学生从字的音、形、义等三方面去发现形近字的特点。然后根据第一组字的学习步骤小组互相学习其余三组形近字。课堂上,总怕孩子没学懂,用的时间也比较多,把很多简单的知识都复杂化了。课后,经过学校领导、老师们的点评后,给自己带来了很多启发,也给今后类似这样的教学铺开了路子。
二、“看看说说”
这一环节,我先是请了两个同学来配合完成练习。让其他同学通过这两个同学多方面的对比说出反义词。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仔细观察课文插图,找出两图的不同之处,并准确找出有多少组反义词。这一环节,我把更多的学习时间让给学生,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气氛也较活跃。如果能像肖校长说的:拓展方面能否说出带有反义词词语。那么更能实现学习情感积极发展,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三、 “日积月累”(读读记记)
这环节,我鼓励学生积极朗读词语,可以自己读词语,可以同位读,可以小组一起读等。学生有目的读,才有效把知识记下来。让孩子找出课文中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读、反复读词语、运用喜欢的词语说话、比赛读的方式实践教学,学生有了多次读、说的基础,相信把词语记下来是不难的事,不出所料,学生闭眼背诵四字词语达到了一定效果。在此,如果我设想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如,太阳一出来——金光闪闪,黄山的风景——秀丽神奇,小兔子跑进树林——无影无踪,广阔的大海——无边无际。这未必不是件好办法。
教师也可以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记住这些词语。可以让学生的把这些词语写在自己的积累笔记上;可以做成卡片玩游戏……
这一环节本来设计在第一课时里完成的,由于在第一题中用的时间比较多,所以把它放到了第二课时才上。
从这节课中,我收获了经验,认识到了本身存在的问题,使自己的教学得到了改进,使自身得到了成长。
二下语文园地八教学反思 篇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把“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特别强调指出:小学阶段应“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小学语文学科不仅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而且更重要的是一门交际的基础工具学科。因此,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符合小学语言学科的性质的,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依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教材的优势,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设计出面向全体学生,能激发全员参与热情的训练方法,扎扎实实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创设“敢说”的氛围
由于生活环境和语言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胆小、害羞,没有当众大胆、清楚表达的习惯和胆量,并且一些学生从小用方言说话,给学习规范化的语言,培养表达能力造成了障碍。因此,教师应把创设良好的语言氛围,大胆地让学生的嘴巴动起来,培养和训练学生敢于表达放在首位。
“激发学生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长期以来,语文课堂只是教师的“讲坛”,学生习惯了做忠实听众。在听讲和繁琐的一问一答中,学生慢慢地丢失了说的欲望,说的能力、口语交际的能力可想而知了。要真正解放学生的嘴巴,就要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淡化语文教师的表演欲,从兴趣、情感的激活入手,培养学生的表现欲。一般来说口语交际训练内容是很有吸引力的。像这一节课中,学生主动提出“老师让我们四人小组表演,好吗?”这就是我们新课程所追求的,不是吗?
保护学生口语交际的自尊心、自信心至关重要。一要在课堂上建立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认识并尊重学生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权利、尊严、个性特长、思维与说话方式,要给学生一种感觉:口语交际课是我们自己的,是轻松的、自主的、愉悦的。同时,教师还要认识到: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过程,因而每个学生都是等待开垦的金矿,有着发展的可能和潜力。但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在课堂教学中要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表扬,把相信人人能成功进行口语交际的期望传达给每个学生。教师还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可以作为一个听众、朋友而不是一个威严的法官,与学生一起聊天、讨论,进行没有心灵距离的开放式的交流。二是要处理好学生之间的关系,营造一个轻松的、积极的班级口语交际环境。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显然是不可忽视的教育因素。如果一个学生在说话时,其它学生冷眼旁观、窃窃私语甚至在做小动作,那么有几个学生能顺利、轻松地完成口语交际,可能连最后的一丝勇气都会消失。所以要鼓励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既要学会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也要学会倾听、补充和帮助,让融洽与合作的阳光普照每个学生的心灵。
二、训练“能说”的能力
1、丰富内容,说得实。首先,要挖掘教材,贯穿交际内容。新大纲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因此,我们要把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处处留意,挖掘教材的语言要点,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在教学中当学生提出:老师让我们四人小组表演,好吗?我马上答应说:“好呀,那你们说该怎样演呢?”“老师,让我们四人小组讨论一下。”他们就自发的讨论起来了。不一会儿,他们就举起了小手,迫不及待地想告诉大家。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如何演好。然后再请四人小组自己选择一幅图进行表演。
2、形式多样,说得活。
⑴ 语言调动。教师用富有感染性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感画面,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融入角色,并在交流过程中用自己的语言帮助学生找到情感共鸣点,使他们在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基础上做到言之有情。
⑵ 角色表演。在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童话、寓言、故事都是有人物或拟人化的角色活动,都有对话。从具体的对话语言中,学生可以领悟到对话的应答性,体验到人物对话由于情境、身份、说话内容的不同,而变换语气、语调。在训练初期,主要是模仿、体验,以后再逐步让学生通过想象,向创造性对话推进。
⑶ 想象创造。如《我会拼图》一课,学生拼什么图,教师不要划框框,而要启发、鼓励学生用这些大小不一的纸片拼出一个个充满童趣、想象、与众不同的图案。同学们有的拼出小狗、有的拼出闹钟,还有的拼出葡萄等等,同学们的想象多么新奇,多么合理啊!
⑷ 利用多媒体教学。如在教学《小小的船》这课时,将夜空中的美景制作成课件在电脑中出现,然后投放到屏幕上,最后让学生想象,你如果像杨利伟叔叔那样做上飞船,在太空中你会看到什么,学生闭眼,边听音乐边想象,让学生畅所欲言。
3、指导精当,说得好。由于小学生生活经历少,口语能力较弱,经常会出现说话颠三倒四或漫无边际的情况。因此,教师的指导主要在:一是教师要精心设计符合小学生认知发展能力的口语教学过程,做到层次清楚,要求明确。这样学生才可能“顺藤摸瓜”,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二是当学生能够确定说话主题后,就要让学生说话有条理、有重点,抓住事情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细节具体讲述,这时教师要精心设计好谈话的内容。例如:在学生提出自己演时,我引导他们说说该怎么演,为下一步演好做准备。
三、培养“会说”的技巧
会说是在能说的基础上的更高的要求,也是未来社会对人提出的重要课题。培养学生“会说”的能力和技巧,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式:
1、教师示范。教师的话说得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说话质量。为了让学生把话说好,首先教师的语言交际应成为学生模仿的标准。在课前准备时,我把课堂上要说的话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来备。哪些话应加重语气,哪些话应放缓语速备到心中有底,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都严格把握。上课时做到口齿清楚、用词准确、条理清晰、语句精炼,同时恰当运用眼神、表情、手势等体态用语,做到自然和谐、不生硬,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说话技巧。
2、实践锻炼。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但这还很不够。语言的实践,需要通过大量的课外实践,即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因此,我们除了重视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口语交际训练外,还需要引导、组织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实践,开展各种社会交往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二下语文园地八教学反思 篇5
《语文园地七》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的第七单元知识总结。本语文园地一共涉及到了三方面的内容:即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交流平台”旨在让学生了解做课堂笔记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如何做课堂笔记。“词句段运用”意在让学生了解一些与戏曲有关的词语,知道他们的意思,并且会运用。“日积月累版”给我们展示的是12个四字词语。通过教学,我有以下想分享的内容:
一、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在学习“交流平台”时,告诉学生,课堂笔记是很重要的,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课堂笔记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帮助我们记忆,还能促使我们积极思考。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做课堂笔记应该记些什么,学生总结后,我出示结果,做课堂笔记时我们应该:
1.记老师讲的重要内容;
2.在老师讲课过程中,记录我们的疑问或者需要查找资料的地方;
3.把听课过程中产生的想法记录下来。
2、在学习本单元课文“京剧趣谈”的基础上,我出示了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中的有关戏曲的词,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查字典以及借助其他资料的方法说一说词的意思。在理解了词的意思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词造句,并以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分享。学生们兴趣很高,词的用法比较正确,学习效果很好。紧接着,我趁热打铁,让学生们做了一些有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学会看说明书。上课之前,我就让同学们收集一些说明书,有关药品的、各种用品的说明书。课上,我让同学们把收集的说明书放到一起,探讨一下说明书有什么特点。然后引出书中的说明书,按要求找一找看看哪里错了,学生们学习兴趣很高。
4、对于“日积月累”中的12个词,我首先让学生们读熟,小组合作讨论,弄懂各个词的意思,并让学生们尝试用造句的方法,学习各个词的应用。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首先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对于此语文园地的学习,同学们都能参与进来,比如,说说课堂笔记的记录方法时,学生们纷纷举手想说,说明他们已经听懂了、学会了。其次,对于词语的学习,我采用小组讨论弄懂词义,再进行词语的训练,学生们掌握得比较好。
三、不足之处
对于这一课的学习,我虽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但在课堂上所选取的练习题有些难度,使得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会做,失去了兴趣。
四、改进措施
如果重上这节课的话,我会继续努力地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对练习题严格把关,选取适合六年级的练习题,使得课堂上的练习达到让每一个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在口语交际时,我创设情境,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课堂笔记的,激起学生说话的兴趣。在交际过程中,学生调动了平时的学习积累,积极地说出了自己的做法,丰富了交际的内容,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想交际,也乐于交际。“词句段运用”部分有两项内容。第一部分是同学们相互交流一组与戏曲有关的词语,教学时注意适时地补充拓展戏曲知识,让学生理解艺术之美。第二部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错误,并学会自己去改正错误。“日积月累”这部分,学生始终站在“主角”的位置,正确读写、理解成语,不断地发现这些成语的妙处,体验了发现的乐趣,感受了成功的喜悦。语文园地是学生自我学习和展示的特色平台,在这片园地里,学生不断参与探究、积累、创造,体验着成功,享受着快乐。
二下语文园地八教学反思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读带有木字旁的字,引导学生发现,许多字都有相同的偏旁,可以联系起来记。
2、创设情景,树立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观念,能细心地观察,主动认字。
3、朗诵古诗,达到巩固积累语言文字的目的。学情分析;
重点难点
让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你们看,这是谁?喜羊羊!大家和他打个招呼吧!我们这节课就和喜羊羊一起学习语文园地四。喜羊羊喜欢我们一(9)班小朋友,给大家带来了三份礼物。第一份礼物是什么呢?
二、采摘苹果
1、喜羊羊的村子里有许多棵苹果树,苹果都成熟了。邀请我们一(9)班小朋友去品尝呢!看,这么多的苹果啊!闻一闻,好香呀!小朋友们想摘苹果吧!(画面上出现一棵苹果树,树上挂着八个大苹果。)
2、老师点一下,请一个学生读出这个苹果的名称。
3、开火车来读。全班齐读。
4、在这8个字里藏着一个小秘密,哪个小朋友眼睛最尖,已经发现了?
这些生字宝宝都是“木”氏家族的兄弟姐妹。你们知道他们都与“木”家有什么关系吗?(指名回答:都有一个“木”;点击:“木”变红色)
5、那为什么这些字都有个“木”呢?
6、指一生来回答。
杏、桃、松——都是树的一种。
休:一个人靠在树上休息。
森:三木成森,指树木多的地方
林:二木成林,森林里有很多树木。
机:原来的意思是织布机,后来沿用为机器。
桥:最早的桥是用木头做的。
“木”字可有礼貌了,如果右边还有别的部件,它就会把伸得长长的腿收一下,这不,捺就成了点。
7、过渡:全班同学互相帮助,回答得真好,摘到了这些苹果。
小朋友真聪明,发现了这么多的秘密。谁知道“木”氏家族还有哪些兄弟姐妹?(梅、李、梨、桌……)
游戏园里还有另外一棵苹果树等着大家呢。(点击出现另一棵苹果树)
早星香春阳晚晨
8、你们发现了什么?(点击“日”变红色)
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些字吧!小火车谁来开?
9、在我们学过的字里,你能说出草字头的字吗?
草字头萝菜藏黄花草苗蓝
过渡:刚才小朋友不仅发现了秘密,而且说出了很多相同偏旁的字。说明大家平时都在认真学习。喜羊羊送的这份礼物喜欢吗?他送的第二份礼物是什么?
三、识字大礼包
1、让我们一起随着喜羊羊去识字吧!
2、这个小女孩在读什么?(出示儿童电影院)你会读吗?你是怎么会读的?
标牌大都挂在大门边或大门上。你们注意过吗?
3、小朋友在生活中学过不少字了,下面标牌谁会读?
出示“第五食品加工厂”字牌
“食品”二个字你怎么认识的?
(买东西也不忘记识字,真能干!)
4、出示“六一幼儿园”谁会读?大声读出来!小朋友刚从幼儿园毕业,迈进了小学的大门。
5、出示“十人民医院”
你怎么发现这是医院的?(“十字”表示那是医院。)
借助小标志可以认识字,真会学!
老师把刚才这些标牌藏在迷宫里,老师点一下,你们快速读出来。
6、我们在生活中再去看看熟悉的字!让我们一起走进校园,瞧!出示图片——箬横镇中心小学。
读得那么自豪、骄傲,这可是咱们的学校啊!
这又读什么呢?——一年级办公室(这是谁的办公室?)
我们再去看看学校其它标牌。
男厕所、女厕所。你怎么认识的?厕所上面也有一个小标志,男的图标,女的图标。请男同学站起来,读——男厕所。女同学站起来,读——女厕所。
我们学校对面有一个幼儿园,我们班很多小朋友都在那读过。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大门上的标牌呢?——箬横镇中心幼儿园。请在那读过的小朋友站起来,重温一下在箬横镇中心幼儿园的美好时光。请没在那读过的小朋友也站起来,认识一下。
7、走出校园,让我们一起去逛街吧!走在大街上,你会看到很多的标牌。
“肯德基”小朋友很爱去的一个地方。
“苏宁电器”
出示“工商银行”、
谁会读?
“三和连锁”很多小朋友经常去三和连锁吧!
原来,在商店的`广告牌上,路标上,高楼大厦的身上,我们都可以认识很多很多的字。
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呢?
(问身边的人)
师:小朋友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在任何地方都没忘了学习生字!
8、小朋友在平时也积累了很多生字,拿出来展示一下吧!
四、背诵大挑战
过渡:小朋友积累的生字越来越多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喜羊羊送的第三份礼物是什么?
1、同学们平时都很爱背古诗,现在就请把自己爱背的古诗展示给同学们。
2、这节课我们要学一首新的古诗——《悯农》。
(1)配乐,范读,老师把这首古诗读一遍,好吗?
(2)学生自由选择一种方法把古诗读正确。(自己读,与同桌互读。)
(3)指名读。
3、感悟诗意。
请小朋友看这一幅图,这位农民伯伯在干什么?
正在为禾苗锄草的农民伯伯怎么样?(汗水一滴一滴地往下流)
一位上了岁数的老人,手拿工具,正在田间锄草。中午的太阳挂在空中,天气十分炎热,汗水正一滴滴流到田里的禾苗上,农民伯伯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
谁来读一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4、出示图,你们知道我们碗里的白米饭是怎么来的吗?
(每粒都是农民用辛苦劳动的汗水换来的。)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5、我们全班一起来读一读。
6、比一比,谁背诵得最快。
7、看了图画,读了诗,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农民伯伯真辛苦呀!粮食来得真不容易啊!我们要爱惜粮食……)
8、李绅写的另外一首《悯农二》也是写农民伯伯的。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二下语文园地八教学反思 篇7
《语文园地二》是第二单元知识总结。本语文园地一共涉及到了四方面的内容:即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第一部分“交流平台”旨在让学生学习场面描写。描写场面时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词句段运用”这一板块意在让学生学会重点词的作用和一些词的另一种表达方法。“书写提示”板块通过举办书写展览督促学生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最后“日积月累”版块用四首诗里的诗句表达出精忠爱国的高尚情怀。通过教学,我有以下想分享的内容:
一、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在进行教学之前,我放开课堂,让学生们自己说说学过的课文中点面结合的场景,总结出点面结合表述方法有什么特点,然后让组长做代表与全班同学一起讨论交流。同学们兴趣盎然,都很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最后进行了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的小练笔。
2、学习第二板块时,关于重点词的运用,我让学生们对带有重点词和不带重点词的句子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进而理解重点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对于一词多种表达,我让学生反复地读例句,并用“说”替换到句子中,使学生明白,不同语境下的词语虽然意思一样,但是蕴含的感情是不一样的。
3、关于书写提示,我拿出一节课的四分之一的时间,让学生们进行练字,并巡视纠正学生们的书写,不断地纠正他们的书写姿势、书写习惯,写完之后,让学生们之间互相讨论,推举出书写好的学生,让学生们对于字体严格要求,不断规范自己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水平。
4、对于古诗的学习,先让学生自己朗读古诗,纠正学生的字音,使学生能正确、有节奏地朗读诗句,背诵诗句,再让学生品一品这些诗句中所蕴含的感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蕴含的爱国之情。
二、成功之处
在语文园地二的学习中,由于我备课比较充分,在课堂上讲解很自然,很好地把握了课堂,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尤其是古诗背诵环节学生们积极性比较高,课上全班同学基本背过了诗句,并理解了诗意。
三、不足之处
对于书写指导上还有很大的欠缺,一时无法纠正学生们的错误的写字姿势和方法,学生们练字时是一种姿态,平时写字又是一种姿态,没有办法很好地融合起来,因而课后作业,学生们的书写和课上练字的书写一点也不一样。
四、改进措施
今后在教学中,平时也要多对学生们进行督促,平时作业中注意纠正坏的书写习惯,严格要求学生保持好的书写习惯,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相信经过长期的坚持和训练,学生们会越来越好。
二下除法竖式教学反思900字模板4篇
想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准备工作要做好,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案一定要围绕本节课所要解决的主要任务而编写,我们在写教案的时候应该要注意什么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下除法竖式教学反思",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二下除法竖式教学反思 篇1
除法竖式该按怎样的顺序写?为什么要这样写?在除法竖式第一课时教之前,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我觉得除法竖式的格式与加法、减法、乘法都不一样,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怎样让学生自然地记住除法竖式的顺序,并把余数写下来呢?课堂上我创设了一个情景,学生学习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我先在一个盒子里放了6支粉笔,然后在讲台上平均分成了3份,接着要求学生用语言把老师的动作表示出来。
学生说得很好:在一个盒子里放了6支粉笔,平均分成了3份。
谁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有学生说6除以3,有学生说6除以2。
你觉得哪一个是对的呢?为什么?学生解答后我再问:现在盒子里还有几支粉笔?怎样表示?
学生答:现在盒子里还有0支粉笔,用6-6=0表示。
最后小结:除法可以用横式来表示,也可以写成竖式。接着板书除法竖式。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比较,除法的竖式中有哪些与横式是一样的?
学生很快发现竖式中也有被除数6、除数2和商3。这时我及时介绍竖式中像“厂”的符号表示除号。
接下来我又问:下面的6是哪里来的?0又表示什么?
(由于学生受了分粉笔这一情景的影响,很自然地想到了6就是分掉的6支粉笔,是2×3的积,0是原来的6支粉笔减掉分掉的6支粉笔,盒子里一支粉笔也没有了,就是0)
学生能够通过情景理解到这一层。我心里由衷地感到高兴,我觉得我的教学目标达到了。通过分层的练习,学生对本知识的学习比我预想的要好。通过这节课也让我明白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要有预见性,对于学生不容易接受的难点要事先设计好更可行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下除法竖式教学反思 篇2
《有余数的除法》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从表内除法向表外除法过渡的桥梁,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从教材上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一方面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加强有余数的除法意义的认识;另一方面重视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难点内容,尤其是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这部分内容还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这部分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我们教研组把这部分内容作为本次集体备课的内容,开展了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再二次上课等一系列活动。这次活动使我收获不小。
一、要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
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归宿,《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设计教案之前,我认为如何联系学生的生活情景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为此,我以奖励小花引入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要让学生学会实践操作,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
科学家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生产新知识的过程,而小学生的认识过程则是一种再生产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践操作是学习知识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只有给学生自由探究的空间,自由摸索的时间,自由发挥的舞台,自由展示的天地,他们的潜能才能最大地得到开发。我在这一堂课中有意识地采用操作实践等活动方式,让学生学好新知。例如:在引出余数概念时,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活动来实现的。教学片段如下:
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教室,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动手操作:你们是不是也能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学生通过摆发现不能正好分完,还有剩余,亲身经历分学具的活动过程中发现矛盾,当剩下的学具不够分时就产生了“余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再通过与例1的除法算式的比较,将整除和有余数的除法相结合,抓住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来组织教学,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初步感知余数的概念。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在第一次授课时,由于在例1教学中用的时间过多,致使一些应该有的教学环节没有进行,比如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后的巩固练习没有完成。在第二次授课时又急着赶时间,导致例1中除法竖式的教学不够扎实,有些同学没有掌握。另外,在两次教学的比较中发现学生的自学还是非常重要的,在第一次教学中学生自学后再学习除法竖式的写法,学生掌握较好,而在第二次教学中把这环节省去了,由教师直接讲授,有学生掌握的就不是很好。
当然,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要上好一堂课,很不容易,比如学生学习新知的环节如何设计更加完美等,都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当我上完一节课,静下心来仔细想想,把它们都一一记录下来,成功的以及失败的,那都将是自己积累的一笔巨大地财富。
二下除法竖式教学反思 篇3
今天的教学很顺利,书本上安排的题目的量的确不多。所以我把时间花到让学生表达上去了,哈,有充分的时间,上下来的感觉就是不一样。
我要说:今天的课我上得很舒服,学生也很舒服。
一、
首先,在出示了例题1之后,学生列式进行解答。
900÷50=
我下面巡视的时候发现,在复习了商不变的规律之后,有学生还是采用了老方法来做,没有简便。我就让他上黑板板书,然后和简便的算法进行比较。得出:这样计算是可以的,不过就是比较麻烦。而且,你的算法也正好给了我们检验简便计算是否正确的一种方式。学生听着,也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二、争论
到例题二900÷40时,我还是让学生自己完成,果然,上黑板的同学在横式上把余数写成了2.正打算着重强调呢,学生们倒也眼尖,一看见了就马上举手发言,说:余数应该是20,又有学生说:余数就是2.班中的意见马上分成了两派。我让认为余数是20的学生说说理由。说得很好。
方佳凯:余数是20,因为2在十位上,表示的是2个十。
袁林丽:余数是20.我用了简便计算后,用原来的竖式进行了验算,得出余数是20.
杨谨侨:余数是20,我也是验算的。不过我是用乘法进行验算的。
第一题例题的渗透还是可以的,最起码到这儿为止,许多学生就开始自觉运用验算了。到此,我就顺势把验算的过程讲了,通过验算得出余数是20.
现在,我发现,我们班学生在课上有话是敢讲的,有不同的意见是敢说的,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和他人进行争论。甚至有时当我一不注意出现口误的时候,他们也会当堂进行纠正。
所以,今天的课我上得很舒服。
二下除法竖式教学反思 篇4
今天,我在(1)班教了5以内的加法。在导入新课时,我先复习旧知识,口答5以内数的分与合。这样为学生学5以内加法做好铺垫。接着利用情景传授新课。注意加号和算式读法的教学。整的一堂课下来,我觉得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在进行课堂小结时,我用口算5以内加法的练习代替,这样反复的练习,以便学生巩固新学的知识。
不过,我觉得这堂课还是不尽人意,例如:1.自已课前准备仍不够充分,在教例题时可以不用课本上的内容,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里的人物更能吸引学生。2在教学过程中,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比较少,声音普遍不够响亮。3·在检查巩固练习时,仍有20来个学生没办法独立完成。而自已课后也没及时进行补差。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努力地钻研教材,钻研学生,多请教有经验的,学识渊博的教师,以争取更大的进步,早日成为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
比一比教学反思二下1000字(精选11篇)
教师范文大全专题“比一比教学反思”为你推荐以下内容。
比一比教学反思二下 篇1
《比一比》是一篇有趣的韵文,虽然篇幅不长,但所含的知识点不少,为此,我安排一些教学情景,同时也得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围绕题目,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我以激趣为手段,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呈现了教学内容,避免了枯燥乏味的呈现形式,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这课课题为“比一比”,充分说明了这课教材的特点,提示了学法,要让学生在比较中达到学习要求。我从课题入手,教师的语言以突出“比一比”为主,如:“比一比,看谁上课最认真,最积极”,“比一比,看谁将课文读得又准又好”,“比一比,看哪一小组创编的儿歌最多”等,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
二、识字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识字,本课也不容忽视对生字的教学。于是我采取了多种形式的识字方法,使汉字不再枯燥、生硬。
1、自主认字法:“加一加”、“换一换”。让学生巩固已学的字的同时,能较好地进行比较,来识记生字。如:“边”字的教学。
2、图字结合法。我通过图片及课件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字意,并与其字形相结合,化难为易,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识记生字。如: “堆”字的教学。
3、对比法。“一棵树”的“棵”,学生早已熟悉,但“一颗枣”的“颗”是本课的生字,学生不仅比较陌生,更容易与“棵”混淆。所以,当时学生直接就说这是一棵树的棵,我及时出示文字,让学生进行比较。让他们通过仔细的观察和视觉的对比,来说说两个字的不同之处。此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和思考空间。
三、本课的另一重点是让学生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学会正确使用量词,同时,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并结合生活事物,让生理解量词的适用范围,正确地使用。如:教学“堆“时,明确告诉学生“堆”是适用于静止的事物,它们杂乱地放置一起,就可以用上“堆”。同时让生进行拓展,用“一堆 —— ”来说话。不仅能理解和应用所学的量词,更能发挥想象,发散思维。接着,我质疑学生“为什么不用一群杏子呢?用一堆呢? ‘堆’和‘群’有什么不同?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堆”的用法的思考,还能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群”字的用法,通过两者的比较,更好地进行运用。为了帮助学生区分两者,我除了口头的联系外,还出示了文字填空题,让生能很好地进行区分和运用的同时,加深理解。
四、俗话说“读书万遍,其义自见”。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分节读、分组读、齐读、同桌读、男女生读、加动作读、拍手读等。多种形式地读,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产生乐趣。特别是课文最后的打拍子背一背,在朗读的基础上,同桌一起打拍子,不仅押韵上口,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使整个教学氛围轻松而活跃。
五、在教学过程中,拓展训练是不可缺少的。要让学生正确地使用量词,仅仅学习“群、颗、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结合课后“我会说”进行量词使用的说话训练,
并通过事物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结合他们的生活、说一说更多是量词。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我还出示图片,让生仿照课文的样子自编韵文,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使用量词。
不足之处:
通过本课我发现有很多地方是要在今后应该注意和改进的,结合本课的实际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点。
1、板书太多,不精,而且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好象一个字就只有那一方法记。反思后,我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本在于教师自己心中到底是以学生为主体还是以自己的教案预设为主体,答案肯定是要以学生为主体,我想只要真正在课堂上做到了这一点,在讲如何记字的时候问一句“还有什么不同的方法可以记这个字?”是很自然的事了。
2、正是因为自己心中一直在记教案,因此也导致没有注意听学生的发言,缺少听、缺少等待学生的习惯。也就是因为对学生缺少了听和等待,导致评价不知从何说起。在课堂上,如果老师的评价语能达到既点评学生,又能启发学生的话,那就最好了。那要想做到这两点,首先就要仔细认真地听,然后就是要靠在平时教学中一点一滴的积累了。自己在这方面一定要尽快锤炼。
3、我的语言和声音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原因就是说话不注意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变化。我想如果我的语言和声音有了这些变化,再配上丰富的表情,该高兴的时候就大声、欢快地说,该神秘的时候又小声、悄悄地讲等等,相信孩子上课会比现在觉得有趣。
以上就是这堂课所教会我的东西。从这堂课中,经过老师们的点评,让我看到了自己在教学生涯中还要不断学习的许许多多的知识中的一小部分。我一定尽力尽快改正,在改正和学习的同时,希望也能发现能多的问题,早点解决,从而一步一步走向成熟。
比一比教学反思二下 篇2
我想对于自己来说,每上一堂课都应该是一次成长、学习和总结。今天上了《比一比》的第一课时,在听了王老师及其他老师的点评后,结合自己上课的感觉、课后的反思,发现有很多地方是要在今后应该注意和改进的,结合本课的实际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和写字,因此一定要牢牢把握住教学的重点。而对于小朋友来说,识字相对来讲又恰恰是比较枯燥的。因此一定要注意识字时的点、面结合,不能只单单针对几个小朋友,而是要考虑到全部的学生是否都记的住。我想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让孩子养成听的好习惯,二则是需要把口头说的转化为更直观的形式,那就是板书出来。但板书又要注意,不能因为这个板书就限制了小朋友的思维,这,也就是我这堂课把握不当之处,板书太多,不精,而且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好象一个字就只有那一方法记。反思后,我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本在于教师自己心中到底是以学生为主体还是以自己的教案预设为主体,答案肯定是要以学生为主体,我想只要真正在课堂上做到了这一点,在讲如何记字的时候问一句“还有什么不同的方法可以记这个字?”是很自然的事了。
二、正是因为自己心中一直在记教案,因此也导致没有注意听学生的发言,缺少听、缺少等待学生的习惯。也就是因为对学生缺少了听和等待,导致评价不知从何说起。在课堂上,如果老师的评价语能达到既点评学生,又能启发学生的话,那就最好了。那要想做到这两点,首先就要仔细认真地听,然后就是要靠在平时教学中一点一滴的积累了。自己在这方面一定要尽快锤炼。
三、本课教学的第二个重点,就是要读准并读好词语。第一个,读准词语,这应该是要读准词语的字音,并且要读地连贯,可采用生读生评的方式,觉得这样做不会只关注了一个发言的小朋友,而让更多的孩子在学习相同的知识的同时,也养成学会听的好习惯。但在第二个读好词语、读出词语的情感时,自己的把握又不是很恰当了。我想这个应该是一个老师逐渐放手,然后小朋友逐渐自主学习的一个过程。最开始可以是由生体会到生表达,不准的话老师再示范,生再体会,再表达的一个过程,然后渐渐地一环比一环少,到了后面老师就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想象着事物的样子,带着自己的情感读好这些词了。
四、课堂上对的时间把握还有待提高。从这堂课反映出来的问题就是把有写东西化易为难地传给了小朋友,这样不仅影响了小朋友学习的积极性,还耽误了不少时间。王老师说的对,教小朋友切忌化易为难,能做到转难为易才是真本事!这句话我一定牢牢记住!
五、在这节课上还暴露出了两个大问题。一,我的语言和声音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原因就是说话不注意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变化。我想如果我的语言和声音有了这些变化,再配上丰富的表情,该高兴的时候就大声、欢快地说,该神秘的时候又小声、悄悄地讲等等,相信孩子上课会比现在觉得有趣。二,就是课堂上的组织教学。首先肯定是要注意平时常规的教育和培养,但小朋友毕竟太小,所以上课的纪律肯定还需要课堂上的调控。在本节课我就一直反复用“我喜欢……”这样的话来讲,其实比这句话更好更管用的还很多很多,如最正面的就是表扬做的最好的小朋友,从而引导其他孩子向他学习等等。我想这一点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总结。
以上就是这堂课所教会我的东西。从这堂课中,经过老师们的点评,让我看到了自己在教学生涯中还要不断学习的许许多多的知识中的一小部分。我一定尽力尽快改正,在改正和学习的同时,希望也能发现能多的问题,早点解决,从而一步一步走向成熟。
如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请王老师和其他老师帮我指出。再次感谢王老师和各位老师对我的指导!谢谢!
比一比教学反思二下 篇3
本节课是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中的知识,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节课,是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联的一课,也让学生去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一课。
课后谢校长给我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创设学习情境,在课堂上以男女生两组现场拍球比赛的形式引出这节课,是很好的,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比赛存在教师难以控制的不确定性,所以会出现与教学不相符的数学问题。
二:第一场比赛,双方人数相同,若在解决哪一个组获胜的问题时,如果有学生提前提出平均数的概念,教师要适可而止,不能过多讲解。这时第二场比赛(男女生双方人数不同)应该由教师直接给出结果,可在黑板上展示或采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这时再适时的提出平均数,并加以深入的讲解,并和第一场比赛做比较。
三:讲解统计图时,应该配以活泼的形式,可以制作圆纸片,让学生直接感受移多补少的过程。
比一比教学反思二下 篇4
《比一比》是一篇有趣的韵文,虽然篇幅不长,但所含的知识点不少,为此,我安排一些教学情景,同时也得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围绕题目,创设情境。
教学时,我结合课文的内容,说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能猜出是什么地方吗?再让学生看看图,农家小院有那些植物?那些动物?
二、识字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识字,本课也不容忽视对生字的教学。
于是我采取了多种形式的识字方法,使汉字不再枯燥、生硬。
1、自主认字法:“加一加”、“换一换”。让学生巩固已学的字的同时,能较好地进行比较,来识记生字。如:“边”字的教学。
2、图字结合法。我通过图片及课件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字意,并与其字形相结合,化难为易,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识记生字。如: “堆”字的教学。
3、对比法。“一棵树”的“棵”,学生早已熟悉,但“一颗枣”的“颗”是本课的生字,学生不仅比较陌生,更容易与“棵”混淆。所以,我先试问学生,“这个颗,是一棵树的棵吗?”让学生来区分两个字的同时,设下悬念,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能更好地关注接下的教学环节。然后我再问“有什么不一样?”并出示文字,让学生进行比较。让他们通过仔细的观察和视觉的对比,来说说两个字的不同之处。此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和思考空间。
三、本课的另一重点是让学生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学会正确使用量词,同时,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并结合生活事物,让生理解量词的适用范围,正确地使用。如:教学“堆“时,明确告诉学生“堆”是适用于静止的事物,它们杂乱地放置一起,就可以用上“堆”。同时让生进行拓展,用“一堆”来说话。不仅能理解和应用所学的量词,更能发挥想象,发散思维。接着,我质疑学生“为什么不用一群杏子呢?用一堆呢? ‘堆’和‘群’有什么不同?”,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堆”的用法的思考,还能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群”字的用法,通过两者的比较,更好地进行运用。为了帮助学生区分两者,我除了口头的联系外,还出示了文字填空题,让生能很好地进行区分和运用的同时,加深理解。
四、俗话说“读书万遍,其义自见”。
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分节读、分组读、齐读、同桌读、男女生读、加动作读、拍手读等。多种形式地读,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产生乐趣。特别是课文最后的打拍子背一背,在朗读的基础上,同桌一起打拍子,不仅押韵上口,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使整个教学氛围轻松而活跃。
一堂课下来,学生的纪律良好,能积极地老师配合,能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但我还是认为自己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说话练习方面,除了一些词语的训练之外,还应当增加一些句子的说话训练,让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并注重句子的优美程度。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为学生今后的写话、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在教学中,我应多给学生一些鼓励性的话语,让学生有信心、有动力地进行学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比一比教学反思二下 篇5
《比一比》主要学习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其教学重点难点是: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能正确掌握比长短、比高矮、比轻重相应的不同比较方法。学习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正确运用生活中已经积累的一些直接经验,建立起长、短、高、矮、轻、重的概念;学会正确的比较方法,进而形成学生的比较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组织了一个个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主要体现在如下两方面:
1、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小学生学习的动力。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以活动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如:在学生探索比的方法时安排了比长短的游戏,让学生同桌比比,比手指,比铅笔。这使学生感到新奇,好像在玩。参与活动的兴趣也提高了,并认真地比出长短来,从而总结出正确的比长短的的方法来。再如:在学会比高矮后,又安排了排队游戏,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学生全力投入比一比的各项活动中,并品尝到了成功的快乐。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2、联系生活,主动探索
当学生学会了比长短、高矮后,联系生活经验,说说、比比身边的事物,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展开,合作交流。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并在交流成果中,学生不断地体尝成功,欣赏自己的发现,感到我行,欣赏本组的发现,感到我们小组棒,看到全班的发现,又会意识到全班同学都很聪明。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又能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学生认识天平时的一个教学细节。学生通过教师介绍,大都能明白天平可以用来称物体的轻重,可究竟如何判断谁重谁轻,在学生的概念上还不是很清晰。教学中,我联系小朋友平时游戏的场景,依次引导:你们玩过跷跷板吗?如果老师和你一起玩,会怎样?结合学生的回答我进一步介绍:天平称东西时,就和跷跷板一样,重的会落下来,轻的会翘起来。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来帮助学生理解简单的物理知识,这种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让学生立刻领悟到了如何判断天平左右托盘上的两样物体的轻重,教学效果显著。
比一比教学反思二下 篇6
《比一比》是识字单元(二)的第一课,本课以一篇琅琅上口又充满童趣的韵文《比一比》为载体,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会认12个生字,学会“大—小”,“多—少”这两对反义词,学会正确搭配量词。虽然篇幅不长,但所含的知识点不少,为此,我安排一些教学情景,同时也得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围绕题目,创设情境。教学时,我结合课文的内容,说到“小动物们要比一比,我们小朋友也要来比一比,看看那列火车开得最快?” “苹果和枣比一比,那小朋友也来比一比,看看谁读得最棒。” “小组也来比一比!”“小朋友比一比,看谁说得最正确”等,有效地创设了情境,不仅让学生有了竞争意识,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地融入到课堂中。
二、识字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识字,于是我采取了多种形式的识字方法,使汉字不再枯燥、生硬。
1、自主认字法:“加一加”、“换一换”。让学生巩固已学的字的同时,能较好地进行比较,来识记生字。如:“边”字的教学。
2、图字结合法。我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字意,并与其字形相结合,化难为易,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识记生字。如: “堆”字的教学。
3、对比法。“一棵树”的“棵”,学生早已熟悉,但“一颗枣”的“颗”是本课的生字,学生不仅比较陌生,更容易与“棵”混淆。所以,我先试问学生,“这个颗,是一棵树的棵吗?”让学生来区分两个字的同时,设下悬念,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能更好地关注接下的教学环节。然后我再问“有什么不一样?”并出示文字,让学生进行比较。让他们通过仔细的观察和视觉的对比,来说说两个字的不同之处。此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和思考空间。
三、本课的另一重点是让学生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学会正确使用量词,同时,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并结合生活事物,让生理解量词的适用范围,正确地使用。如:教学“堆“时,明确告诉学生“堆”是适用于静止的事物,它们杂乱地放置一起,就可以用上“堆”。同时让生进行拓展,用“一堆( )”来说话。不仅能理解和应用所学的量词,更能发挥想象,发散思维。接着,我质疑学生“为什么不用一群杏子呢?用一堆呢?‘堆’和‘群’有什么不同?”,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堆”的用法的思考,还能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群”字的用法,通过两者的比较,更好地进行运用。
四、俗话说“读书万遍,其义自见”。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分节读、分组读、齐读、同桌读、男女生读、加动作读、拍手读等。多种形式地读,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产生乐趣。
五、在教学过程中,拓展训练是不可缺少的。要让学生正确地使用量词,仅仅学习“群、颗、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结合课后“我会说”进行量词使用的说话训练,并通过事物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结合他们的生活、说一说更多是量词。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我还出示图片,让生仿照课文的样子自编韵文,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使用量词。
一堂课下来,学生的纪律良好,能积极地老师配合,能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当然,这节课还是存在了一些不足之处,如:在说话练习方面,除了一些词语的训练之外,还应当增加一些句子的说话训练,让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并注重句子的优美程度。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为学生今后的写话、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在教学中,我应多给学生一些鼓励性的话语,让学生有信心、有动力地进行学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比一比教学反思二下 篇7
本节课教学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轻重,让学生初步感受比较的数学方法。课堂上利用了挂图,呈现果树、电灯杆、石桌、石凳,以及小朋友上滑梯、跳绳等景物和场面,师范性地提出了比较哪根绳长、哪个人高、哪个水果重等问题,提供了比较结果的表现形式,让学生在图中找一找、比一比。另外,课堂上还组织学生进行了实践活动,让同桌两个学生比较自己的铅笔,哪枝长哪枝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由于一年级小朋友刚刚进入小学,课堂上的行为习惯还没有养成,所以课堂纪律不是太好,加上本人第一次教一年级,缺乏经验,殊不知一年级和中年级不同,要手把手教,要带领学生说规范语,教师要起很好的师范作用以便学生模仿。因此还应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比一比教学反思二下 篇8
《比一比》是一篇有趣的韵文,虽然篇幅不长,但所含的知识点不少,为此,我安排一些教学情景,同时也得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围绕题目,创设情境。教学时,我结合课文的内容,说到“小动物们要比一比,我们小朋友也要来比一比,看看那列火车开得最快?”“我们再来比一比,看谁能帮助小鸭子走迷宫?”“苹果和枣比一比,那小朋友也来比一比,看看谁读得最棒。” “小组也来比一比!”“小朋友比一比,看谁说得最正确”“老师和你们比一比”“我们来比一比谁最会写字了!”等,有效地创设了情境,不仅让学生有了竞争意识,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地融入到课堂中。
二、识字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识字,本课也不容忽视对生字的教学。于是我采取了多种形式的识字方法,使汉字不再枯燥、生硬。
1、自主认字法:“加一加”、“换一换”。让学生巩固已学的字的同时,能较好地进行比较,来识记生字。如:“边”字的教学。
2、图字结合法。我通过图片及课件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字意,并与其字形相结合,化难为易,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识记生字。如:“堆”字的教学。
3、对比法。“一棵树”的“棵”,学生早已熟悉,但“一颗枣”的“颗”是本课的生字,学生不仅比较陌生,更容易与“棵”混淆。所以,我先试问学生,“这个颗,是一棵树的棵吗?”让学生来区分两个字的同时,设下悬念,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能更好地关注接下的教学环节。然后我再问“有什么不一样?”并出示文字,让学生进行比较。让他们通过仔细的观察和视觉的对比,来说说两个字的不同之处。此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和思考空间。
三、本课的另一重点是让学生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学会正确使用量词,同时,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并结合生活事物,让生理解量词的适用范围,正确地使用。如:教学“堆“时,明确告诉学生“堆”是适用于静止的事物,它们杂乱地放置一起,就可以用上“堆”。同时让生进行拓展,用“一堆”来说话。不仅能理解和应用所学的量词,更能发挥想象,发散思维。接着,我质疑学生“为什么不用一群杏子呢?用一堆呢?‘堆’和‘群’有什么不同?”,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堆”的用法的思考,还能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群”字的用法,通过两者的比较,更好地进行运用。为了帮助学生区分两者,我除了口头的联系外,还出示了文字填空题,让生能很好地进行区分和运用的同时,加深理解。
四、俗话说“读书万遍,其义自见”。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分节读、分组读、齐读、同桌读、男女生读、加动作读、拍手读等。多种形式地读,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产生乐趣。特别是课文最后的打拍子背一背,在朗读的基础上,同桌一起打拍子,不仅押韵上口,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使整个教学氛围轻松而活跃。
五、在教学过程中,拓展训练是不可缺少的。要让学生正确地使用量词,仅仅学习“群、颗、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结合课后“我会说”进行量词使用的说话训练,并通过事物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结合他们的生活、说一说更多是量词。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我还出示图片,让生仿照课文的样子自编韵文,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使用量词。
一堂课下来,学生的纪律良好,能积极地老师配合,能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本课虽然得到了领导与老师的一致好评,但我还是认为自己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说话练习方面,除了一些词语的训练之外,还应当增加一些句子的说话训练,让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并注重句子的优美程度。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为学生今后的写话、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在教学中,我应多给学生一些鼓励性的话语,让学生有信心、有动力地进行学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比一比教学反思二下 篇9
《比一比》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活中的大数》中的第4课内容。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并掌握三位数和四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知识不算难,孩子们在生活当中接触的比较多,一般来说是会比较的,主要任务是把学生的知识从生活层面提升到数学的层面,特别是在数学语言方面。在课堂中,学生的数学语言还不是很规范,日后还是要加强数学语言的规范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一开始,我利用“走进祖国的名山”来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从中学习探究知识。通过出示四座名山的海拔高度,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并且通过比较四座大山的海拔高度进而探究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学习要点。 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获得都是在教师的激励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内化活动来实现的,而要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内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教学活动化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游戏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基础.让他们借助旧知识和已掌握的方法进行迁移应用,主动获取新知,自主发现、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在游戏中让学生深刻地体悟到“数的大小”与“数位”的关系,以及“高位”的决定性作用。学生在一次次轻松中感悟并总结出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真正体现“在玩中学,在乐中悟”。 中间环节,我设计了多样的练习题,巩固万以内数的比较方法。
对于小学生,由其是低段的学生,最喜欢游戏学习方式。所以设
计了“排一排”、“考眼力”,“想一想”“比一比”等一系列巩固练习。通过游戏,学生不仅在无意误中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点,还能保持学习热情。通过有层次的练习,让每个程度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如在最后的练习中,我设计了一道帮小兔过河:5□7<523 706>□01 32□>325在巩固了全班的基础上,能让优生有一个发展的空间。
本节课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少地进行给予式的讲解。学生能够自己研究明白的教师绝对不讲,从而把宝贵的课堂真正变为学生主动学、研究来自感悟和体验的地方。学生活动多,动脑、动口说、动情感受、领悟、体验的时间多,机会多,即锻炼多。并抓重点题型进行练习。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学生应该是能发光的灯,而不是存储燃料的瓶。教师不应该做学生思维的保姆,而要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思考的果实。课堂只有坚持“少讲多学重练”,才充满生机和活力。教育才显示它的生命力。
比一比教学反思二下 篇10
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一比,”比一比”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比一比教学反思。我们不仅教给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孩子方法、思想。本节课我认认真真的设计教案,仔仔细细制作教具。
本节课教学比较物体的多少、长短、高矮、轻重,让学生初步感受比较的数学方法。课堂上利用了实物投影,呈现果树、小兔子、木头、石凳,以及小兔子搬砖、铅笔、学生等景物和场面,提出了比较谁比谁多、哪个人高、哪个长等问题,让学生在图中找一找、比一比,教学反思《比一比教学反思》。
想想做做安排了两种形式的活动。一种是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了实践活动,让同桌两个学生比较自己的铅笔,哪枝长哪枝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找几个同学从高到矮排排队。另一种是通过观察,作出判断,画面中有些物体的长短、轻重关系不是十分明显,需要经过简单的推理才能做出判断。
同时在课堂上教学活动要师生互动,人人参与,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要体现学生的学习不为一时学会,而为一辈子会学;教师的教学不是教会少数,而是带动全体。这节课学生们发言都很积极,由于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学生比较熟悉,课堂上基本都能够掌握比较的方法,有个别学生有困难的,我下课对其进行了单独的辅导,在辅导后,发现他们也能够掌握方法了。
比一比教学反思二下 篇11
一、情境的成功运用。
课一开始,我以学生熟悉而又喜欢的拍球游戏引入,并在比赛中引出怎样判断那组获胜这一问题,一起学生的思考。这一情境的创设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起到了迁移的作用。学习中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最少个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对前两种比赛的方法分别用个人成绩和几个人的总成绩进行胜负的比较。由于老师的同情失败队伍,加入第二次拍球比总数时失败一方的队伍,造成输赢之势易也的争论局面,引出求平均数的方法。在争论中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平均每人拍球个数的含义,而是让学生用移一移,画一画的,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
二、概念的建构认知。
本课的大致知识能力层次如下: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应用平均数。整节课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平面到立体,多纬度构建主体化的平均数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三、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
[最新]比一比教学反思二下1000字集锦
做好课前工作是每个教师所应该具备的能力,身为新入职的老师,我们应该全身心写好一份教案。教案要充分考虑从实际需要出发。怎么写好一篇完整的教案?我们的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比一比教学反思二下,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比一比教学反思二下(篇1)
一、总体感受
因为没有带低段数学的历史,生怕自己的言行举止不适应儿童,不被儿童所认可,因此对本节课的成功我颇感意外。说实话,一节课下来,我完全忘了自己是一位老师,是站在三尺讲台上为孩子们在传授知识,而的的确确是把自己当成了学习的参与者与合作者,与孩子们一道愉快地学习,共同的探讨问题,甚至相互反驳,直到达成共识,圆满解决问题。总之,与孩子们一起学习,其乐无穷。
二、成功之处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根据这个目标,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和组织教学的:
1、根据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第一环节的设计遵循了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的学生往往不是对教材和抽象的数学知识本身感兴趣,而是对外部事物感兴趣,根据这个特点,我首先演唱一首《敢问路在何方》让学生来猜此歌出自什么电视剧,然后再讲《西游记》里猴子摘桃比赛的故事,让学生判断究竟谁是冠军这一有争议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矛盾,使学生认识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认识平均数的必要性。在引发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产生思维碰撞,燃亮智慧的火花,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平均数。在认识了平均数的必要性后,再通过摆圆片这一活动,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归纳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让生活的问题数学化。《课标》中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课堂中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出发,设计了“谁是冠军?”,“谁是足球先生?”,“老师有危险吗?”等一系列的生活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解决身边的问题之中,而不是练习事不关己的“应用题”,是整节课围绕着生活化,情景化,游戏化来进行学习。
3、让评价多元化。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历程,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这节课,我力争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评价重在关注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特别是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良好品质与习惯。如:敢于提出问题,善于倾听他人意见,和同伴合作并表达自己的想法等。让学生在评价中认识自我,学会欣赏他人。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这节课总体感觉较好,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个别学生还是受已有知识的局限,对“平均数”持“怀疑”态度,教师没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发表观点,小组讨论,只是为了节省时间而一带而过。
2、在学生解决“谁是冠军?”这一实际问题时,教师没有强调当两组人数相等时可直接看总分来决定谁是冠军,只是一味的让学生求平均数来解决,因而忽视了解决问题方法多样性的教学,这是本节课的一大败笔。
比一比教学反思二下(篇2)
通过之前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鼠标器来控制电脑了,除了鼠标器以外键盘也是控制使用电脑的一个重要的输入设备,可以通过键盘将命令、数字和文字等输入到计算机中,因此,学生正确的操作键盘和正确的操作鼠标一样,是操作计算机最基本的技能之一。学生对信息技术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对于具体操作的知识还不够系统正确,键盘指法的操作还存在误区,着重培养学生正确使用键盘,养成良好的上机习惯。
本节课的优势和特色在于:
1、在导入环节给学生派发了将要举行打字输入比赛的任务,与学生已有的其他学科比赛经历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比赛竞争的意识,提问学生为了在比赛上取得好名次,如何做好赛前准备,由学生自行归纳出为了使打字又快又准,必须掌握一定的打字技巧,即掌握键盘输入的指法。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自行引入课题,更好的让学生参与进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在新课讲授环节,对于本课的重难点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而对于难度较小的知识交由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集中上课的注意力。
3、讲授、练习、测试相结合。把本节课的应会知识分为几个部分,在每个部分完成之后都安排练习或测试。在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完键盘基础知识之后,安排通关测试,看学生是否能够顺利通关;在教师讲授完键盘正确指法之后立刻安排学生动手练习,在练习后安排本节课的课堂测试,测验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本节课所学。
4、学生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在指法练习时,要求学生分小组评价同组同学的指法是否正确;教师在学生练习时巡视全班,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每个学生都来做小老师,指导评价其他同学的操作,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
5、课上与课下相结合。教师在课上进行提问,对于学生回答不上来的问题教师只进行一部分的讲解,剩下的部分交由学生课下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其他渠道进行解决,在下一节课请学生上来进行讲解。学生在课下能够对课上的知识进行巩固,并且吸收课外知识对课内知识进行补充。
本节课的不足在于:
1、对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还有欠缺,导致本课在教学实际中不够生动,在新课讲授环节中,有的学生不能一直维持很好的注意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将游戏的形式插入进来,使学生在整节课中都能保持较高的兴趣点和注意力。
2、学生本身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习的把握不同,造成有效教学的实效性出现偏差,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合理分配教学资源,缓解学生固有知识水平造成的差距。
3、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不能很好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分析原因,学生爱玩的天性是主要原因,学生课堂开“开小差”现象仍然存在,表现出对同龄段的游戏感兴趣等情况。在适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学习重要性的教育,慢慢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自觉控制上课的不良行为。
4、学生对主动学习的陌生造成教学偏差。学生非常缺乏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教师的教永远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痛。我认为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始终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可以随时参与学生活动之中,为学生提供帮助。
5、在课堂上要多鼓励学生,对表现出色的学生提出表扬,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向榜样学习,同时活跃课堂气氛。
6、注重评价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实事求是,有针对性,不能千篇一律,流于泛化,在评价后还应进行后续观察,观察学生是否进行了改进。
“任务驱动”、“问题解决”仍是信息技术教学策略中最常见的运用方法。在教学中,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学习资源的规划尽量贴近生活,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在课堂中经常会有诸多突发事件,掌握足够的应变能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感受学生,了解学生,才能最终教好学生。
比一比教学反思二下(篇3)
幼儿喜欢观察,但没有坚持性。因此,连续性观察往往半途而废,没有结果。如何引导孩子们做连续性观察并获得成功呢?我想用和孩子们一起做观察记录的方法试一试,因为孩子们在和老师一起做事情的时候兴趣是最高的。
我们在菜地种了些绿豆和黄豆,但还有剩余的种子,我想把绿豆黄豆做“比一比谁先发芽”的试验。供小朋友观察,同时比较种在土里绿豆黄豆长的快还是泡在水里的绿豆黄豆长得快。首先我把绿豆、黄豆分别泡在小盘子里的同时,我和孩子们一起设计了一张记录表:用小绿点表示绿豆,用黄色的椭圆形表示黄豆,在绿豆和黄豆的下边分别画出一周五天的记录空格立在自然角中。我鼓励孩子们看看它们有没有变化,怎样变化,谁先发现它们的变化,谁就来做观察记录。
第一天一早,嘉仪来到幼儿园就直奔自然角,拉过泡豆豆的小盘子仔细地看起来。不一会儿,嘉仪兴奋地告诉我:“老师,小豆豆变了!快看小绿豆的绿皮破了,上边还有个小白点。”听他这么一说,我和其他小朋友赶紧围过来仔细地观察,还真的有三四个小绿豆破了皮儿,上边的小白点是绿豆发的芽儿。但是我没有直接告诉孩子,而想听一听他们的说法,了解一下他们有没有关于种子发芽的经验。这时,乐乐问:“那个小白点是什么呀,是小芽芽吗?”明明说:“不像,妈妈买来的绿豆芽可比它长。”“那是什么呀?”“我也不知道。哎,你看黄豆怎么起了好多皱纹呀,真难看。”“是水泡的吧,像个老头,嘻嘻……”孩子们捂着嘴笑了起来。为了鼓励孩子们的发现,特别是第一位发现者——嘉仪,我让他把小绿豆的变化画在记录表中,让乐乐把芸豆的变化也记录在表中,用他们明白的符号做记录,然后,请他们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从此,每天都会有四五位小朋友热心地关注着绿豆、黄豆的变化过程,争着做记录,结果原定五天的观察记录表格已远远不够使用。于是,我们又增加了一张表格,让更多的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连续性观察活动当中。
由此可以看出,要培养孩子某种兴趣并能够将这种兴趣保持下去,老师的积极参与对孩子们来说是最佳的鼓励方式;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表现与展示的机会,是孩子们拥有成功感受、增强自信的最佳途径;同时成功与自信又会促进孩子自主发展并保持对某一事物的兴趣性,使之不断探索再获成功,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比一比教学反思二下(篇4)
今天的学习内容是《比一比》,在昨天上了一节《数一数》后,我发现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比较差的,所以要想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就一定要让他们自己动动手,找一找,比一比,说一说,画一画。因此,我准备了一系列的活动,比如:课刚开始和老师比一比高矮、和同桌背靠背的比高矮等。在做想想做做1时,为了巩固“最长”“最短”的概念。我还组织了学生“找出文具盒中最短的铅笔”这一活动,孩子们学得很高兴,课堂效率也比较高了。在比轻重时我找了一个天平,请几个学生上台试试比物体的轻重,通过实践,他们发现重的会往下沉,这样通过动手得出的结论,记得也会比较牢。但是最后一个练习有些困难,图上是1个红萝卜的重量和三个黄萝卜的重量差不多,问1个红萝卜和1个黄萝卜哪一个重?我用橡皮来演示,学生大部分比较容易理解。刚开学,要想让学生好好听课,还真得费一番脑筋。
比一比教学反思二下(篇5)
《比一比》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活中的大数》中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以及万以内的读写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反思本课教学,有以下几个成功之处:
1、从旧知的基础上引出新知。通过9○23 100○63 54○52的复习,再提问:你能说说百以内的数是怎样比较大小的吗?这样很自然的过度到万以数的大小比较。
2、在情境图上也作了巧妙的处理,如:这台饮水机的价钱是由1个千、1个百和8个十组成,从而让学生猜出这台饮水机的价格。这样的处理又一次复习了第四单元的生活中的大数。在学习主题图部分,学生能从生活经验中很快地说出1180大于990,我没有主学生说出具体的比较方法,而是先进行一个小练,如2150○965 5000○68等,通过练习、观察、比较,再学生总结,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掌握得比较深刻,数位多的那个数就大学生掌握得比较到位。
2、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获得都是在教师的激励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内化活动来实现的,而要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内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教学活动化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游戏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基础.让他们借助旧知识和已掌握的方法进行迁移应用,主动获取新知,自主发现、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在游戏中让学生深刻地体悟到“数的大小”与“数位”的关系,以及“高位”的决定性作用。学生在一次次轻松中感悟并总结出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真正体现“在玩中学,在乐中悟”。
3、通过出示四座名山的海拔高度,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并且通过比较四座大山的海拔高度进而巩固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学习要点。
4、通过有层次的练习,让每个程度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如在最后的练习中,我设计了一道小窗后面躲着谁?526﹤52□ 1000﹥□99 40÷5﹥□﹢4在巩固了生班的基础上,能让优生有一个发展的空间。
当然,本节课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1、在教学过程中,当孩子的学习思路与教师原有的教学设计不符时,教师不应牵着孩子的鼻子走。而是应相信学生,理解学生。让学生在比较中感悟,在辩论中形成表象。写在备课上的教案是死的,只有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的教案才是活的。在我上"比一比"一课中有了更深的认识。
比一比教学反思二下(篇6)
今天早上起床的时候,以为是个阴天,料想今天一天必定是天气不好,没想到,太阳眷顾了我们,一下子觉得,整个操场都充满了生机。
早上第二节课,我上了《比一比》这一课,昨天在备课的时候,考虑到这样几个问题:其一,学生的朗读会不会出现问题,读的毫无生气,拖拖沓沓的?其二,教案的生字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会不会令学生感到很难;其三,能不能少用课件,多用文本?由于担心的问题比较多,所以上课之前心里还是没底的。
上完《比一比》后,看来问题不是我所想象的那么严重,这两节课下来,学生学的不错,而且下课后还意犹味尽的讨论谁大谁小,谁多谁少?第一个问题,学生的朗读不会想象的那么差,现在我上课尽量让学生手脚并用,学生能用动作表演来读,本来学生是非常好动的,但是一加上动作,比如说:一堆杏子,学生就能用动作很好的表现出来,然后再加上语调,看来这个问题不难。第二个问题,其实有时忽略了学生的观察力跟表现力,以为他们还是简单的思维,可是现在的孩子思维真的太快了,有时连自己都跟不上,第三个问题,这个问题是我一直在深思的问题,孩子的文本问题一直都是很棘手的,很多孩子学不会看书,而单调的翻书看书,学生又注意力不集中,课件又是必不可少的,这节课还是没协调好,看来还得多下工夫才行。
比一比教学反思二下(篇7)
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一比,”比一比”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比一比教学反思。我们不仅教给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孩子方法、思想。本节课我认认真真的设计教案,仔仔细细制作教具。
本节课教学比较物体的多少、长短、高矮、轻重,让学生初步感受比较的数学方法。课堂上利用了实物投影,呈现果树、小兔子、木头、石凳,以及小兔子搬砖、铅笔、学生等景物和场面,提出了比较谁比谁多、哪个人高、哪个长等问题,让学生在图中找一找、比一比,教学反思《比一比教学反思》。
想想做做安排了两种形式的活动。一种是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了实践活动,让同桌两个学生比较自己的铅笔,哪枝长哪枝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找几个同学从高到矮排排队。另一种是通过观察,作出判断,画面中有些物体的长短、轻重关系不是十分明显,需要经过简单的推理才能做出判断。
同时在课堂上教学活动要师生互动,人人参与,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要体现学生的学习不为一时学会,而为一辈子会学;教师的教学不是教会少数,而是带动全体。这节课学生们发言都很积极,由于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学生比较熟悉,课堂上基本都能够掌握比较的方法,有个别学生有困难的,我下课对其进行了单独的辅导,在辅导后,发现他们也能够掌握方法了。
精选红色的画教学反思模板
时光飞驰,我们又将迎来新的学期。经过一学期的教学生涯之后就可以对这一学期的教学做一个总结,我们能够通过一篇教学总结来看到自己的成长,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精选红色的画教学反思模板,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红色的画教学反思【篇1】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红色和黄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让幼儿能区分红、黄两种颜色,学习简单的颜色分类。
2、让幼儿初步认知“红色”、“黄色”、“red”、“yellow”。
教学准备:
1、苹果、梨实物若干。
2、红苹果、黄雪梨卡片若干(总数与幼儿人数相同)。
3、“红色”、“黄色”、“red”、“yellow”字卡各一张。
4、红、黄色小筐各一只,红、黄色玩具若干。
教学过程:
1、开始部分:律动稳定幼儿情绪,组织幼儿坐好。
2、基本部分:
1)引入部分:组织游戏:苹果雪梨来做客。
请两名教师扮演“苹果姐姐”和“雪梨姐姐”,来班级做客,请幼儿观察苹果、雪梨的颜色(红、黄),再请小朋友们吃苹果和雪梨。(即给每位幼儿胸前挂一张红苹果卡片或黄雪梨卡片)
2)巩固对红色、黄色的认识,培养幼儿的反应能力。
A、启发幼儿说说挂在自己胸前的是什么。
B、游戏:请幼儿听口令出示卡片。如:教师说:红苹果举起来,幼儿即举起胸前的红苹果卡片。
3)学习简单的颜色分类。培养幼儿的颜色辨别能力。
A、谈话活动导入:教师与苹果姐姐、雪梨姐姐谈话。
B、教师引导幼儿一起寻找玩具,却发现红色、黄色的玩具都混在一起了。引导幼儿一起想办法将玩具宝宝送回家。
C、幼儿操作:将红色玩具送至苹果姐姐处,将黄色玩具送回雪梨姐姐处。
4、结束部分:
“苹果姐姐”、“雪梨姐姐”请幼儿一起玩玩具、吃水果餐。
5、课后延伸;
请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探讨还有什么水果是红色(黄色)的,并将探询结果反馈个老师。
教学反思:
1、这次活动的安排,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所以对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幼儿观察老师实验的过程中,幼儿一直很安静很认真地看着实验过程。
2、给幼儿提供感性经验,幼儿在直观的感受中,能很清晰地讲述实验的过程。
红色的画教学反思【篇2】
《红色的画》是人美版三年级第6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着重介绍色彩知识。色彩知识在小学阶段是一项系列知识,有三原色、三间色、对比色等,这些都是以原色为基础。学生对于色彩是不陌生的,但要使其理解色彩理论知识,并准确运用色彩来表达情感,有一定难度。为了避免把此课上成单纯的色彩知识课,我充分地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课前就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红色的运用,收集红色的物品;在课堂中又引导学生以欣赏、观察、分析、表现等学习方法去感受和运用红色。关注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共同合作。体验求知的乐趣。
我启发学生,我们通常在什么样的场面用到红色?为什么呢?红色给人什么样的感受?教材中喜庆的场面使学生瞬间融入到那热烈的氛围中,就不难理解红色是中国人传统喜庆的颜色和所蕴含的红红火火、吉祥如意的寓意。接着又让学生欣赏感受绘画大师的作品,进一步感受红色的色彩美感,树立生活美术的理念。
针对“如何利用深浅不同的红色,使画面有层次,主体突出”这一难点,我利用让学生在油画棒中寻找红色系列的颜色,来启发他们理解深浅、纯度不同的红色,而后又通过让学生欣赏自己的范作来体会如何运用的绘画实践中去。
这次的'范画,我准备了两幅。一幅画了两个大草莓,一个涂了颜色,一个只勾了线。那个涂了颜色的大草莓特别显眼——很大、很鲜艳——让人有垂涎欲滴的视觉效果。范画出现在学生们眼前,他们都惊异地说好像真的草莓。我把用来给草莓土色的几种颜色分表找出来,并在别的纸上简单示范涂色方法,他们似乎突然发现涂色的神奇效果,都跃跃欲试了。就连平时不愿勾线、不愿涂色的学生,也满怀热情地尝试起来。
另一幅画了一瓶花,紫色的花瓶,橘红的花朵。这幅范画是放在第二节课上出示的,是一幅完整的、画面饱满的红色的画作,尤其是画面背景颜色,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绘制这幅画,我花了很多功夫,运用了色彩的一些技巧。这样的画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有些“可望而不可即”,但他们很喜欢,甚至还有学生尝试模仿,并且画得挺有感觉。
范画与美术教学尤为重要,然而,在教学现实中从未使用一张范画,或很少使用的大有人在,专靠一支粉笔一本书长期进出课堂,“空对空”地对学生说教,原先许多情趣盎然、艺术感染力很强的内容被讲得干巴巴的,枯燥得没有一点“味道”。由于没有范画的启示,学生的绘画技能、技巧长期处于模糊不清状态,许多学生的作业“原地踏步”,学生的兴趣也越来越淡,甚至产生了“逆反心理”,这种不良现象发展下去,对美术教育是相当危险的。
提倡范画教学,不断地探讨范画教学,不断地提高范画教学的质量,是我们每个美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红色的画教学反思【篇3】
秋去春来,短短的一学期教学工作又结束了,在这繁忙而充实的一学期中,我感触较多,现将本学期自我在教学中的点滴得失作一个反思。
本学期我所任教的是三年级,许多使用过这套教材的教师都普遍认为:教材较难,不好把握。但这对于我来说,刚好是一个不错的挑战。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也十分繁重,其中知识点包括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旋转与平移、方向与位置、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年、月、日的认识,分数的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以及统计初步与不确定现象。其中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是本册的重点,年、月、日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又是本期的又一难点。
教学之前,我充分的备好课,同时我深知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而备好课重要的一点是要备学生,由于接手本班了解到学生的整体成绩较差,而且不平衡,因此,我把基础知识的传授作为我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同时,也为优秀的学生作好“能量”的储备。
教学之中,我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去吸引学生,用多种教学方法去感染学生,促使他们喜爱数学,愿意学习数学,比如,在进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我利用直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折,画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对待优生,我充分让他们吸饱、吃够;对待中等生,我让他们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潜力、表达潜力等;个性是对待差生学习用心性不较高,我更加的重视他们,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
教学之后,我基本做到每课后立即反思,每单元反思,及时总结自我在教学工作中的得失,以便在后面的教学中发挥优点,克服不足,同时,用心学习其他有经验的教师的优秀经验,听他们的课,有什么教学中的困惑去请教他们。经过我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学生的学习氛围有所加强,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基本会用心主动的学习。
由于经验的缺乏,在教学工作中仍会有许多不足,感觉时光“少”、任务重,对待差生的辅导仍有待加深,课堂40分钟的效率不够高,小组合作仍有待加强,没有发挥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用心性,个别差生缺乏与他人的合作的意识等。
在下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必须克服我的不足,关心每一位学生,努力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在群众中用心参与,主动学习数学,感受成功的喜悦。
红色的画教学反思【篇4】
首先我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现了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结合看到的视频,说说对桂林山或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评读、诵读、挑战读、引读、配乐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或对照图像认知,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
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深入体悟,不断吸收,体现读中有教,寓教于读的语文教学思路。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正确途径,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习得和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在课内与课外、语文与生活之间架起一道桥梁,在不断扩大的言语空间中自由驰骋。
红色的画教学反思【篇5】
1、采用多种方式朗读。
在重点句子和段落的理解上,我设计了许多朗读指导。例如:“风娃娃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使劲向风车吹去。”“他们弯着腰,流着汗,喊着号子,船却走得很慢。”在指导这两个句子朗读时,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如个人读,男女读,分组读,齐读等等。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学生都能读出感情,并且十分投入。
2、巧设引读,突破难点。
在教学《风娃娃》时,我精心设计了几处引读,学习关键段落“风娃娃想:帮助人们做好事,真容易,只要有力气就行。”这个句子其实就是理解课文重点,也就是风娃娃为什么会好心做坏事的原因。我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引读,让学生在读中明白,正是因为风娃娃又了这样的想法,才会做坏事。为后面学生回答,风娃娃错在哪里做了很好的铺垫。这个部分引导好了,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故事包含的道理。
对于重点句子和段落的理解,除了多种形式的朗读之外,我注重创设情境,使文本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导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我问学生:如果你是纤夫,你想对风娃娃说什么?孩子们都能很好的感受纤夫们的喜悦,朗读起来也特别生动,特别美。在学习做坏事部分,我问学生:你想对风娃娃说什么?孩子们都把风娃娃当成了自己的朋友,所以都说得特别好。
当然,这节课上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没有给学生多一些课外阅读,开阔他们的视野。但是人们都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所以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才会在下一次取得更大的进步。我会继续努力的。
红色的画教学反思【篇6】
一、《赵州桥》这篇课文现在是三年级上册的课文,但是在老教材中也是一篇重点课文,所以,课堂上我特别对课文的分析,而放松了学生课文朗读的训练,结果在课堂上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我让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老师的提问时,有好几个学生在朗读句子时是疙疙瘩瘩,完全是在朗读词语和字了,缺少课文语句的连贯朗读的美感,反复提醒也是效果甚微。没有办法自己领读课文,效果是有了,可是课堂上所花的时间就变得长了学多,以至后来对课文的拓展延伸变得有些走过场了。
二、学生的理解能力差。课文中重点围绕着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来写。作者为了突出桥的坚固雄伟,重点又从桥的设计入手来描写,可是在课文中学生对“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中的这种“设计”指哪种设计又是找不到点了回答,我只有凭借自己那点蹩脚的绘画功夫,在黑板上画下了赵州桥的平面图形,让学生从图上和古代的一些桥相比较,总算是知道了这种设计只的是,“赵州桥不但自身设计的时候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还特别之处是大桥洞两边还各有两个小桥洞”。通过比较寻找,学生才真正理解了这种设计指的是那种设计,进一步解决了为什么是“创举”这个问题。
应该说,这篇课文没有什么特别难的地方,可是课堂上所花的时间却远远超过我自己课堂上的预设时间,归根结底,一是自己没有课前抽查好学生的朗读,课堂上也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朗读;二是高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而导致二课时可以结束的课,现在要花三课时的时间才能完成。但是通过今天的教学,我也提醒自己,在课前一定要注意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真正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意思。
红色的画教学反思【篇7】
《红色的画》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五册中的第六课内容。通过认真钻研教材、设计周密的教学环节和绘制美观实用的教学挂图,通过在课堂上与学生的密切协调的合作,我的这节课上得很成功。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为取得了以下的优点:
1、教态自然,语言简练而亲切,教学充满激情,课堂的导言和结束语设计的巧妙自如。
2、教学环节设计清楚而巧妙,衔接自如。
3、在课堂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的突破方面做得很出色。通过课件出示红色的物体、红色的画,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了红色给人热烈、欢快、温暖的感觉。通过让学生比较两张优劣不同效果的画,使其在色彩与构图方面感到有差距。通过比较两张画,使学生感受到了红色的邻近色的美丽,知道了画红色的画不仅要使用纯红色,而且还要尝试运用好红色的邻近色;在构图上要注意物体在画面的组合,使物体组合有聚有散,并使画面物体有主次之分,使画面看上去完整美观。通过学生在以上的比较学习,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绘画技法上通过让学生欣赏上面的两张画,使学生明白了物体的表现可以用墨线勾画出物体的轮廓,然后在轮廓线内平涂颜色。我还想让学生知道可以用颜色直接表现物体的形状和色彩,于是,在课堂上我亲自示范此法-----我拿出各种颜色的彩粉笔,在事先贴在黑板上的白纸里快速地描绘出秋天的树林,这张画里的树木是主要物体,至于如何给树林添画陪衬物,我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自己想到的物体大胆地说出来,这样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培养,学生说出了许多种的陪衬物,有白云、小鸟、小兔子、小朋友、花草等。
4、在学生评价作业时,我不仅让学生自评作业的内容和方法,还谈了自己作画时的感受,以及结合作业展开的丰富的联想,如编出了儿歌、故事等。这样使学生在口语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方面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人无完人,事无完事,我的课堂教学难免存在着不足,有:
1、由于教学内容比较多,教学难度比较大(感受红色、认识三原色、邻近色、了解学习作画方法,学习运用红色作画等),教学时间不够充足,所以在教学语言的设计和过渡方面还不够精美,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上多加强改善。
2、学生在描绘作业时,参与合作的学生没有密切合作好,所以合作学习的效果不够理想,合作的作业质量没有达到高的'标准。
总之,有锻炼就会有成长和进步,我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努力锻炼自己,不断总结经验,扬长补短,使自己取得更大进步。
红色的画教学反思【篇8】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认识红色的性格:红色代表着吉祥、喜庆、热烈、奔放、激情、斗志、革命。性格色彩中代表积极、主动、开放、乐于与人交往的性格。通过学习学生的感觉不错。
在许多国家和一些民族中,红色有驱逐邪恶的功能。比如在中国古代,许多宫殿和庙宇的墙壁都是红色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五行中的火所对应的颜色就是红色,八卦中的离卦也象征红色;由于红色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许多警告标记都用红色的文字或图像来表示。
例如在红绿灯中红色表示停止;红色在政治上经常用来象征革命以及左派,共产主义国家用来表示共产主义;红色被被认为能激起人雄性荷尔蒙的分泌,所以在运动比赛中身着红色服装者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在中国,红色传统上表示喜庆,比如在婚礼上和春节都喜欢用红色来装饰;红色表示爱的颜色;红色是圣诞节常用的一种颜色;北美的股票市场,红色表示股价的下跌,在东亚的市场,红色表示股价上升;自古以来,以红色字书写信函表示向对方严重侮辱,如收件人是寄件者的相识,则更带有绝交之意,略有魔法的意味;多支著名足球俱乐部会使用红色为球队主色,包括英格兰的利物浦及曼联的米德尔斯堡,前两者因球队主色而称呼为“红军”及“红魔鬼”;德国的拜仁慕尼黑队主场球衣的颜色也是红色。在学习的过程中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全程渗透,收效好!
让学生能够分清红色的种类,在调色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大红、朱红、嫣红、深红、水红、橘红、杏红、粉红、桃红、玫瑰红、玫瑰茜红、茜素深红、土红、铁锈红、浅珍珠红、壳黄红、浅粉红、鲑红、猩红、枢机红、勃艮第酒红、灰玫红等。
本课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认识三原色中的红色和相邻近的其他颜色。针对“如何利用深浅不同的红颜色,使画面有层次,主体突出”这一难点,教学中可采用对比借鉴的方法,以唤起学生强烈的色彩感觉。如:把事先画好的红色物象剪下来,请学生为它选择一个合适的红颜色作背景;欣赏评述一些以红色为主的画面,并指出其色彩搭配的优劣。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本课的学习效果很不错!
“画角”教学反思800字模板
教师的工作是伟大的,是高尚的,教案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案可以体现教师自己的个人魅力,我们写教案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格式呢?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画角”教学反思,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画角”教学反思 篇1
“量角与画角”是两课内容,在组内集体备课时,老师们一致认为这两个内容在“角的度量”这一单元中学生最难掌握。
一、量角时,学生经常出现量角器左放右放放不到位,量不不到角,角到量角器的外面去了;还有的学生,量角时不能确定读量角器上里面的数还是外面的数。
二、如果量角时存在“技术“问题,那画角问题就更大了,去以上问题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画角的方法掌握了,就是每一个画出来的角边很长,因为画角时要在量角器的刻度边点一个点作标记,这个点离射线的端点较远,学生要通过端点和自己所作的标记点画一条射线,作出角的另一条边,这条边还真够长的,有的孩子还画到书本外面去。
针对以上问题,我结合教材与学情,归纳了量角三步走:
一看角往哪边开,量角器的半圆就朝那边放(这样学生就不会盲目摆弄量角器);
二把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射线与零刻度线重合,看另一边对准量角器中的哪个刻度;
三看角度的大小,锐角看小数,钝角看大数(锐角和钝角在二年级就已经认识,每个四年级的学生都应具备估量的能力,这样学生就不会把量角器上内圈的数和外圈的数混淆)。这样一来,学生掌握得还不错,大部分的孩子都能较快较准地测量角的度数。 量角的方法掌握了,画角自然就容易多了。有了量角的基础,我把“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个概念和学生一起探讨,让孩子明白,射线可长可短,可根据书本的空间大小来画角。如果空间大就把边画长点,如果空间小就把边画短点。这样一来,学生画角也学得不错,也画得较快较准。
“画角”教学反思 篇2
《画角》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之后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知道了量角的方法,对于反过来探究角的画法兴趣非常浓厚。
在我所所教的班级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差,对图形的空间理解能力不是很强,所以在上这节课,我是这样处理的:
1、自己尝试,动手操作,变被动为主动,通过让学生自己自学,初步尝试画一个65°的角,不管他们画得怎样,先不进行指导,再由领悟能力比较好的孩子介绍自己的画角方法,这时再完善画角的具体方法,通过观察和自己原有的一些理解,很好地把知识内化;
2、培养了学生的作图习惯。学生在作图的过程中经常容易徒手画,还有的画图后不检查,在本节课中,我特意强调了不能仅用目测,更要用到三角板、量角器这些作图工具,另外还在展台上多次用量角器对画好的角进行检验,积极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作图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学生在画角时,内外刻度不分清。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把内外刻度弄混的状况也很多。这说明他们在画角时,头脑里并没有去认真想清楚该找内刻度还是外刻度,只是看到这个度数就马上打好了点,导致本来是锐角的画成了钝角,本来是钝角的画成了锐角;
这节课还有些地方需要主要的地方:
1、关于学生看内外刻度方面,学生看得不是很好,其实当学生画65°的角时,这时适当地引导学生说出这个是什么角,锐角还是钝角?并用手势比出角,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再找出正确的度数,对学生理解内外刻度就会好很多,也避免了把65°的角化成135°的角了。
2、有的学生使用的量角器不好。有的学生量角器上的刻度线很少,有的量角器上面图案很多,有的量角器中心点是一个小洞,学生在重合的时候左移一点或者右移一点就会有10度的误差等,这些也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干扰。。
“画角”教学反思 篇3
本节课我利用活动角引出各种大小不同的角,帮助学生发展对角的认识,加深对角的理解。学生在操作活动角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来进行各种角的特征的学习,从而认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大小,提高学习效率。根据度数,教会学生选择适宜的工具画图,会用三角尺画出一定度数的角,重点是掌握用量角器画角,能初步估计角的大小。
教学“角的分类"时,我让学生利用活动角,通过边操作边观察,感受角有大有小,理解锐角、钝角不是指某一度数的角,是指某一固定范围的角。并能根据角的大小对角进行分类。在操作中体会I周角=2平角=4直角。
教学“画角”时,先是根据上节课记住的三角板上的三个角来画90°、30°、60°和45°的角,比较简单,接下来用量角器画角,先让学生尝试画60°的角,大部分学生根据量角的方法都能画出来,引导学生总结画角的步骤:
1、两重合(中心点与顶点重合,射线与0刻度线重合)
2、找刻度,连线,画角这一环节因为时间不够充足,所以只让学生们做了少部分的练习,学生容易把内、外刻度线混淆,导致画角错误。
我觉得这节课练习不够充分,本节课课时安排就是要将角的分类和画角两部分完成,我按照课时安排去进行讲课,时间十分紧凑。但因为孩子们初接触量角器以及画角,操作起来并不是很熟练,所以我觉得在讲课的同时,应该分出大量时间让同学们在课上练习,才能纠正他们的错误和不足。所以,在下次讲这节课时,我可能把这一部分分成两个课时去讲,使同学们能够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通过及时操作进行巩固。
“画角”教学反思 篇4
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怎么过直线外一点向已知直线画垂直线段,当时学生们有的是利用直尺和三角尺的配合,有的是利用三角尺上的两条直角边。故而对怎么画三角形底边上的高这一教学内容,我并未多想,感觉应该不是问题。
由于我的大意,课前并没有带着学生们进行关于过直线外一点向已知直线画垂直线段的练习,许多学生已经忘掉了或者是没有把这部分知识与画出三角形底边上的高联系起来,直接就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三角形底边上的高,才发现练习效果很不理想。许多学生直接拿着三角尺画,却画的并不标准。发现问题后我让几名完成的比较好的学生展示画高的方法,并说说在画高的过程中,直尺表示三角形的什么?三角尺和直尺的位置上有什么要注意的?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在这一环节中,不要小瞧了直尺的作用,底在哪,直尺在哪,更有助于那些迷糊的学生理解底与对应的高之间的关系。
毕竟,面对的是一个班级群体,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并不一样,在备课时,只有多考虑学困生的学情,才更有利于班级整体的提升。
“画角”教学反思 篇5
《画角》是人教版数学第三单元的最后一个内容,其认知基础是学生已经会用量角器量一个角的度数,并掌握了角的基本分类。本课的学习任务是让学生按照画角的步骤正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初步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同时养成画后认真检查的习惯,加强量角和画角的沟通与联系。
教材中是直接呈现画角的三个基本步骤: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再在量角器相应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最后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现画一条射线。在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发展,觉得直接教学生按这些步骤画,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画,不容易掌握。思量再三觉得还是应该放手让学生尝试画角,在画的过程中慢慢体会画角的步骤。但怎样确保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就能正确画角呢?通过反复研读教材,我体会到画角实际上就是从一个顶点画两条射线,这也正是角的定义,问题是怎样保证两条射线构成的度数符合要求,那就要用到量角器或三角尺这些能量角的工具,用这些工具来确定第二条射线所在的位置。想到这儿,我立刻有了主意,那就是先用学具或手势摆出指定度数的角,再在量角器上摆出相应度数的角,最后才是依据所摆的角,想办法画出相应度数的角。这种教法,既将画角同量角进行了有机整合,又为学生自主探究画角的方法搭设了梯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使用工具画图的良好习惯。
本节课上我充分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悦,学习效果也是显而易见。总的来说,本节课做到了以下几点: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画角这个内容是抽象的,也是枯燥的,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漂亮的五角星图案,使得学生眼前一亮,并适时地设置了一个矛盾:五角星同学们大都会画,一个标准的五角星同学们会不会画?那该怎样画呢?及时将学生对五角星图案的兴趣引导到画五角星这个话题上来,然后出示五角星所具备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五条线段长度相等;二是五个顶角都是36度。由此点明本节课的主题——学习画角。在这样的悬念下,学生学习画角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2、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于画角的方法,教材上是直接呈现如何借助量角器画一个65度的角,同教材配套的媒体资源中也有相关的课件,同样是直接将画一个角的步骤演示给学生看。但在备课中,我考虑再三,还是摒弃了这种做法,而是分以下几步引导学生探究出画角的方法。①让学生先用小棒或手势比划大约36度的角,这一步看似有些多余,其实不然,我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为后面的画角作铺垫;二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②当学生比出角后,我问:怎样检验你所摆的角是不是接近36度?学生有的用三角板上的30度比,说应该比30度稍微大一点儿;有的用量角器比,检验出是不是36度,从而使学生明白: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需要用到三角板或量角器这些作图工具。③根据所摆的36度角,同桌互相帮助试着在纸上画一个36度的角。因为前面在检验角时有经验,将量角器如何对准所画的角,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大部分学生都能想到在几个关键地方作记号的方法,正好班上有两名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中心部位是一个小孔,这为画角作记号提供了方便。可以直接在中心点、零刻度线、36度刻度线处分别画一个点,然后将中心点分别与另两个点连接起来就画成了一个36度的角。教学中我以这种方法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讨论,从而找到其它量角器也可行的方法,就是先固定其中的一条边,可以是画点,也可以是画线,再找到另一条边所在的位置,最后将第二条边连出来。画角的方法就这样在学生的尝试、汇报、讨论、交流等过程中应运而生,尤其是借助实物投影及时地将学生的方法和问题暴露在全体学生面前,老师没有给学生演示,没有给学生限制,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本节课中真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发展了学生的操作技能。画图一直是学生的一个障碍点,画角更是非常困难,但在本节课中,角的画法却从学生的摆、量、画等操作中水到渠成地概括出来,关于角的画法,其本质就是先固定一条边,再根据角度确定另一条边的位置,然后画出另一条边。固定一条边的方法既可以将边画出来,也可以像本节课中学生所展示的那样先确定顶点,再点出零刻度线和另一刻度线的位置。这个教学难点在本节课中得到了突破,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了发展。用传统的木制三角板、量角器在黑板上演示操作时,既觉得笨重(用劲儿小了要往下滑,用劲儿大了又不好调整),又觉得不直观(由于不是透明材料做成的,有时候还需要将图中的线条进行延长),老师将作图工具在黑板上翻过来、转过去,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还是“看不懂”,本堂课中引用实物投影,老师和学生可以直接在展台上操作,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学生看得也非常清晰、明确。
4、培养了学生的作图习惯。学生在作图的过程中经常容易徒手画,还有的画图后不检查,在本节课中,我特意强调了不能仅用目测,更要用到三角板、量角器这些作图工具,另外还在展台上多次用量角器对画好的角进行检验,积极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作图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画角”教学反思 篇6
一、学习角的知识,并非仅仅是明确地提出需要达到的结果性目标,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教材的充分挖掘,创设情境,把握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思维的切入口,由此形成有助于学生发展的体验性目标。我在本课教学时重点放在学生动手操作上,通过“画角——记录——总结画角方法”的路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完成了知识的学习,直观、有趣。在小组共同活动中学生体会到合作的愉悦。达到了在潜移默化中的情感交流。实现了新课标的:“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的要求。
二、学生在活动中有的用三角板上的60°的角描画出60°的角,有的用量角器画出60°的角。活动后我让学生代表展示这两种方法。当同学们讨论的时候,有的同学提出用三角板画出的60°的角不够标准,因为三角板的尖角不好描画,可是另外一个同学马上反对,他说,只要先描画出两条边,再延长两条边相交,角就出现了,而且也很标准。看到同学都赞许地点头,我不禁也露出了真心的微笑。这样,同学一致认为两种方法都很好。
在活动中还有的学生在画直角时使用课本的一个角来画,我及时表扬了学生善于观察和运用,指导他们用三角板的直角去验证。这恰好说明了学习数学利用生活中的素材、与生活紧密相连。
“画角”教学反思 篇7
回顾整个教学的过程,比较成功的地方和启示有:
一、遵循规律,引爆情感
语文学习的过程,既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发展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积累、厚积薄发的过程。这个过程最终要达到的境界应该是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尤其是语文学习的规律。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当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当学生的参与状态热烈,当学生的情绪状态亢奋,当学生的思维状态活跃,这些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混合在一起并达到一定程度时,教师的点拨引导就如一颗火星,随时随地都会点燃学生心中即将爆发的学习激情,这时候,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和顿悟片刻便会形成燎原之势。在这一教学课例中,正是有了课堂上前面诸多环节的蓄势铺垫,才会有后面学生思维火花的闪耀和智慧激情的迸发!而这,几乎不是经心的预设所能达到的!
二、穿插引进,巧用资源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学习活动” 。教学过程中,穿插引进同类诗词,从教法上来说,配合了教学内容,有机地“切”入一些与课文学习有关的内容,能够让阅读教学变得丰满厚实,情趣盎然,优化了教学内容,完善了课堂结构,让学生透过文本,看到更加深刻、更加广阔的世界。本节课当中,适时的拓展延伸,让教学内容适当“增容扩面”,帮助学生开展同类作品的“联读”,既为原文找到了充足的配读资料,又能让学生体会到跨越文体的诗文在取材角度、语言表达、情感流露、辞格运用、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独到之处,更重要的是,资料的切入,“联读”的运用,不仅成为课堂教学后半部分生成性学习的助推器,更在不经意间,为学生创造性的写作阅读提供了方法的指导和思路的借鉴,有力地推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有效提高了阅读的质量和表达的能力。
“画角”教学反思 篇8
曾经听过四年级《角的画法》数学,在教学中一直觉得画角是个教学的难点,其实也是学生的难点。课前我仔细思考过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教材中安排“角的分类”与“画角”同课时教学,但是我觉得对于我班学情,这样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一下掌握那么多的知识点,肯定会向走马观花一样,课上会缺少实践探索的机会,所以我决定分两课时教学,先教学“角的分类”,然后教学“画角”。
教学角的分类时,我就发现在画角时随意性很大,尤其在二年级学生已经会画直角,但我却发现学生很少用三角尺的直角去画,而是用直尺画一个近视的直角,甚至有的学生凭感觉直接画两条射线组成直角。所以课上我就从画直角入手,让学生说说:“在你认识的角中,那些角最好画?”学生很快提出平角、周角、直角,然后我就让学生去试画这些角,并让学生到黑板上展示自己画的过程,画后让学生评一评,议一议,学生很快指出画平角、周角的优点和不足,并集体进行订正。在画直角时,我有意找两名采用上述方法画角的同学板演。然后让学生议一议, “怎样才能知道画的直角是否规范?”学生就提出用量角器量一量或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学生照样检查发现用直尺画得直角不是很规范,更不用说凭感觉的了;接着让学生就讨论“怎样画直角规范呢?”有了检查的过程,学生很快就能思考出两种方法。学生尝试后,老师示范画直角,直角画法就此规范。
然后我让学生画60°的角,学生仍选择用三角板的方法去画。接着我让学生画65度的角,学生发现用三角板画不出来,从而引出用量角器来画角才能画出。最后我引导学生总结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并讨论:“用三角尺画角和用量角器画角,那种方法应用更广泛?”学生讨论后总结用量角器的使用范围更广,最后再让学生尝试用量角器画75度和100度的角,每次都叫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叉检查,掌握好的当师傅,师徒一起评价,获取优秀等第,学生热情很高。这样学生对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基本都掌握了。
“画角”教学反思 篇9
“画角”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以及掌握角的度量的基础上教学的。让学生在画角的操作过程中进一步体验角的定义和各类角的大小区域,其知识迁移点是量角器的使用--量角、画角的共同点,即“两重合一对准”。教材的例题出示了画角的三个步骤,让学生按照规定的步骤去画,是为了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并让学生体验运用迁移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垂直”和“确定物体的位置”等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是这样安排的:出示了画角的三个步骤,让学生按照规定的步骤去画。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2、在量角器65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3、以画出的射线和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这里,我结合前后知识,在画角前给学生加了一步:估计。先想你要画的角有多大,是什么角,比如要画65度的角,用手比划一下大约多大,画完后再看看自己前面估计得怎么样,这样就会让学生在画完角后自己检查出错误。例如:里外圈的混淆,把65度画成115度,本来自己估计的是小于90度的锐角,而画成了钝角,那肯定是画错了,自己检查出错误并改正。另外,在画完后,我也加了一步:检查。再用量角器量自己画的角是不是要求画的度数,然后标上弧度和度数。这样,才完成画角。
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提高了画角的正确率,在此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检验的好习惯。本课教学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画角”教学反思 篇10
《画角》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之后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知道了量角的方法,对于反过来探究角的画法兴趣非常浓厚。课前我预想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比较薄弱,因此在学习画法时主要以教师讲解,并结合讲解板演为主,没有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索画法。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学生动手练习上。从课堂的效果来看,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在回家作业中出的问题却较多,主要是画不准,有的学生甚至把钝角画成了锐角,锐角画成了钝角等。仔细反思,可能是以下几方面造成的:1、在学画法之前,可以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探索的时间,使他们有一定的学习体验,经历学习的过程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会更深刻。2、学生在画角时,内外刻度不分清。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把内外刻度弄混的状况也很多。这说明他们在画角时,头脑里并没有去认真想清楚该找内刻度还是外刻度,只是看到这个度数就马上打好了点,导致本来是锐角的画成了钝角,本来是钝角的画成了锐角3、有的学生使用的量角器不好。2、学生购买量角器时,最好选择量角器上没有图案,刻度比较清楚的,这样会更有利于量角和画角的准确。4、画角之前,一定要求学生想清楚自己画的是钝角还是锐角,画完后一定要进行检验。
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提高了画角的正确率,在此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检验的好习惯。本课教学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画角”教学反思 篇11
画角这一教学过程,学生掌握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学生对画角的步骤掌握是教学的难点。学生真正能够理解画角的本质难度是比较大的。所以,本节课的设计我力求体现出由易到难、层层深入、逐步分散教学难点。由于用量角器量角和用量角器画角有一些共同之处,都是使用量角器,都是用量角器中心对准角的顶点,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对齐,量角时看另一边指的刻度,就是角的度数,而画角首先要心中有角,先在要画角的地方点一个点,再和原来画出的射线的顶点连接就画出了一个角。所以,在具体的设计时,我先进行量角的复习,说量角的方法这样就进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由于采用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了画角的过程,并通过自学质疑,可以进一步体会画角的步骤。这样处理以后,学生在自然而然之中学会了知识和方法,体现了新课不新的特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画角”教学反思 篇12
这节课我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让孩子自己去研究图形,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个方向是对的,但做为老师应该如何去放,什么时候收呢?这才是最重要的。就这节课来说,我在画角教学环节不够放,先用电脑演示画角,再让学生画角,虽然学生对于画角的步骤比较好,但这样的处理学生只会画出同一方向的角,从而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后我们今后对于这个教学环节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画角,在展示他们的作业的时候就可以互相纠正画角的正确步骤了,这样让那些已犯错误的学生印象深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如课前多创设一此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同时在课堂上多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