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上册7000字3篇。
教师范文大全相关栏目推荐:“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上册”。
要想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得到充分激发,准备好一份教案往往是上好课的前提。教案有利于经验不足的老师也能将课堂精进为系统化的课堂,您对于写好教案有什么技巧呢?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上册,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上册【篇1】
1、观潮
《观潮》一课,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教学时,我让学生围绕“哪些句子最让你心动,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2、雅鲁藏布大峡谷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本学期的课文安排增加了自读课文的篇数,而且在篇目安排上也不再是自读课文在每个单元的最后一篇。我想这是加强了对学生自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上,我一如既往地主要强调学生的自读理解的能力,与上一课不同的是,我讲资料图片的欣赏放在入题之前,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以前就有一个具体的印象,这样,学生在初读置疑时就能结合自己脑海里对大峡谷的印象来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
3.鸟的天堂
在课堂一开始,就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这节课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这一问题调动起学生兴趣,打开学生相互交流的闸门,促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切实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位置。“这么多问题,你认为先解决哪个问题比较合适呢?”这个问题帮助学生理清阅读的思路,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把学生从被动的“学答”地位提升到了主动“学问”的地位,为学生走向主体性、走向自主探究作了潜移默化的诱导。这样,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主人翁意识,促进了学生探究学习的自主性,学习起来也就自然会兴趣浓厚,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4、火烧云
《火烧云》是四年级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按照“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这样的时间顺序,着重写了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火烧云上来时作者写霞光主要是抓住静态来写的,火烧云的变化,作者主要是抓住动态来写的。作者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赞叹。
本节课,我是按照跨越式的教学模式进行上课的。上课是,我先为学生提供优美的图片,并向学生解释火烧云的特点及形成过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我让学生自由的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作者先写火烧云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本来我在设计这一问题我是这样来问的“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火烧云的”,但是后来仔细一想这一问题对于刚上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就把问题改了。通过学生的汇报,学生对课文的结构也是掌握的比较好的。
到最后总结部分,我让学生归纳作者写这篇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有一个学生马上举手说,表达了作者对火烧云的赞叹。顺着学生的回答,我引导学生说,火烧云是一种自然的现象也就是通过赞扬火烧云赞叹什么了,学生马上回答说赞美大自然。
我觉得教学这篇课文的另外一个亮点就是在板书上。学生通过看黑板的板书很快就对课文的结构非常清晰。
在教学《火烧云》这篇课文中,我觉得做得不足的地方有几点,值得我以后在教学上要注意的。第一,重点段落读的时间还不够。本课重点是形状的变化,但是学生对云的形状变化是怎样的还不够。主要是让学生自由读的时间不够,导致学生掌握不够好。第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整节课,让听课的老师和我也感觉得老师总是牵着学生来走。缺少了让学生来讨论、质疑的时间。第三,在扩展阅读的部分文章可以让学生提前来读。例如《火烧云的形成》《云体的各种体态》都可以在预习的时候先读,对于学生对火烧云有进一步的认识。第四,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这篇课文有排比的句式出现,可以在课堂上点明一下在写作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做。
5、古诗两首
清晰的记得窦桂梅老师执教的那堂古诗文鉴赏课。我今天讲授〈题西林壁〉一诗,决定借鉴窦桂梅老师的教学艺术,从吟咏入手,鉴赏开路,体验为线,和学生一起在诗的意境中陶醉。可是,〈题西林壁〉也是一首理趣诗。前两句,孩子们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能够点评精妙。
“老师,苏轼对庐山观察的真仔细啊,远看、近看、上看、下看,那姿态作者都很喜欢,但是,他不知道该怎么说好,他每从一个角度看,都觉得好奇。啊,怎么和刚才看到的又不一样了?”
“作者用词准确,岭和峰体现作者对庐山高大险峻的惊奇,岭是山脉多,峰是山崖陡。”
“作者对庐山的感情很复杂,他不知道该怎么描述,所以把远近高低看到的庐山用各不同留给我们想象了。”
那么,后面两句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呢?
顿时,班里鸦雀无声。“作者为什么要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呢?”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当苏轼放眼庐山,远近高低从很多角度去看的时候,他惊叹庐山风景的瑰丽,山崖的陡峭,山谷的幽深,那么庐山的面目,为什么作者说不识呢?他认为自己完全了解庐山了吗?没有!为什么没有呢?”
孩子们齐声回答“只因为在庐山中。”“只因为在庐山上,所以——”“不认识庐山真面目”“真面目就是指庐山的全貌”那么,从这两句诗中,你领悟到了什么呢?
又一次鸦雀无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置身在某一件事情中,自己不知道对错,可是——”“别人知道我们的对错!”
“是啊,那你再读最后两句,你有什么新的感悟呢?”
孩子们这次沉默了。理趣诗对孩子们来说,没有类似的感情体验,他们很难体会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境界,在这个时候,我恨不得拿出粉笔把我的.答案写在黑板上,但是,那样做,孩子仍然是不理解啊。
“作者后两句诗在前文写景的基础上由衷的抒发自己的感受,作者前面的情感正如同学们刚才所说,是怎么看也看不全庐山的美景,同样的,我们有时候看问题看不全面,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我们置身其中,很难分辨事情对错吧?”有的孩子试探着问。”是啊,那么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孩子的反应也机敏起来。“那就要走出庐山,看问题只有置身事外,才能把问题看清楚吧”
孩子们在反复的朗读和体验中,对诗歌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这篇诗歌,孩子们默写的时候,别字出的也特别少。我突然感觉到,只有在基本理解的基础上,孩子们才会对诗歌有兴趣,出错才会少。
6、爬山虎的脚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学生学习很积极。在后来的作业课中我问学生: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有的说他认识了爬山虎;有的说他开始喜欢爬山虎了;有的说画图、写作必须认真地观察、比较才能做得更准确;还有的竟然说爬山虎很可爱,能美化环境,建议学校四周的围墙前都种上爬山虎,把我们的校园打扮的更漂亮些,真让我没有想到。这些不都是我这一课教学所期望的吗?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知道了运用知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我在叹服学生的同时,认真地总结了本课的教学:如果我没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如果我没能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如果我没能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同时去亲自动手体验;如果我只是按照事先备好的教案进行……那这一节课的效果会是这样的吗?
我深深地感触到:1、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有体验的权利,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求知;2、在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要拥有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更需要兴趣。3、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有语文知识,也要有数学、美术、音乐等的有机结。4、学生资源是最丰富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7蟋蟀的住宅
今天,我又一次认真看了我执教的课文《蟋蟀的住宅》。看后我认真进行了反思,思考着如何在原来的基础上再次提升。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说明性的科学小品,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真实地介绍了它的住宅特点和修建的经过,赞扬蟋蟀在恶劣的环境下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这节课设计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首先目标引路,利用课件让学生自学课文,重点让学生理解蟋蟀住宅特点和住宅修建过程,同时领悟作者在介绍时的运用说明方法;接着让学生提出问题后进行协作学习,对比学习,学生把生活中人们的住宅和蟋蟀的住宅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感悟到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然后采用变换角色的教法,让学生扮演蟋蟀工程师来介绍自己如何建筑住宅,住宅有什么的特点等,通过学生当主角,老师充当一位听者,师生的角色互换,这样反馈练习,解决了难点;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蟋蟀的资料,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长了见识,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学生在网络环境下,通过文本学习与超文本学习相结合,提高了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安排学生小练笔,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写一种小动物,写好后在网上交流,评议、修改,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的精神。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学生在交流读书感受时,我参与其中,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这一问题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在学生情感升华、意犹未尽之时,可以鼓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9巨人的花园
《巨人的花园》是一篇朴实的童话故事,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正是这些对比使故事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显现出来,但所有的情节变化都以墙为线索,所以我在教学这课时,就以“墙”为切入点。然后,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索出与墙有关的对比变化。结果,有的组发现巨人砌墙前与拆墙后花园情景有了很大的变化:之前花园风景如画,之后却花不开,鸟不来,还有的组发现巨人砌墙与拆墙态度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先前他表现的很自私,之后变得宽容了……然后我让学生们把自己的发现用列提纲的形式板书到黑板上。最后,再根据学生提出的这两个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同学们都积极踊跃地说着自己的想法和体会。让我深深的感受到整堂课上都是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取向,我只是充当了引导者,参与者。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
10幸福是什么
俗话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努力做到教学相长,稳步上升。
在今天的课堂上就出现了让人难堪的一幕。我教学的是《幸福是什么》,学完课文后,学生对童话的主题幸福的含义有了比较深刻的,透彻的了解(幸福就是通过劳动,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对别人有益的事)这个主题很显然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很有意义。但事实上幸福的确有很多种含义,爱别人是一种幸福,被别人爱也是一种幸福,付出了是一种幸福,等待也是一种幸福。学生说不出这样概括的话,我就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你能说说自己的幸福吗?”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幸福,说出自己的生活。于是,同学们的情绪高涨起来,一个个说着自己的幸福。当我叫到包同学时,他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称那美丽的姑娘为智慧的女儿?”问题提出了总要解决吧,有的学生说:“她是智慧的女儿所以称为智慧的女儿。”有的说:“她很聪明,所以称她为智慧的女儿。”应该说说出自己的疑问是值得赞扬的,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但是却完全背离了这节课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的内容进行“自定向”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就特别容易偏离教学的实际轨道。同时教师在应该引导的时候必须起好引导作用,绝不能因为怕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出现被学生牵着鼻子走的现象。
我们在重视课本、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须酌情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想象中适当超越文本、适当超越课堂,即让学生利用一些课文留下的空白处展开想象,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在课外读物中得到的知识进行信息加工和再创造,探索课文的深层意蕴。例如在本课的学习中,我让学生从三个青年自己的叙述中体会幸福的所在。表面看学生似乎把课文的内容已经读懂了,但实际上,这三个青年的经历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去太远,孩子们是无法真正体会到幸福的所在。如果在教学中我能这样设计:想象一下这十年中在他们身上发生怎样的动人故事。那么他们可能会根据自己原来的经验和课外书上获得的知识,展开再想象,编出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引出了现实生活中的英雄事迹。这样在他们的脑海里,幸福已不再抽象,而是一些活生生的,可以触摸到的实体。
11去年的树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个感人的童话故事,在四次的对话中展开了故事的情节,在通俗易懂的语言中蕴涵着“信守诺言,珍惜友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深厚的人文精神。我在教学中主要抓住了四次的对话让学生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进一步感受童话的魅力。在教学的策略上,我围绕“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通过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地读课文,鼓励学生质疑从而在自主读文的基础上理解句子以及童话中的意思、情节,如在自由读时,我让学生找出小鸟为了寻找好朋友所到过的地方,于是学生找出了从很远的地方——森林——山谷——村子的句子及词语,我随即板书,从这些句子、词语中也抓住了故事的情节,学生就会理解到小鸟千里迢迢、力尽艰辛找朋友的过程,理解到童话要表达的意思,体会到小鸟对友情珍惜的情感了;通过分角色朗读对话、演读故事的情节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更是在这语言文字的演绎中,逐步感悟内化,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在这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有的语调高扬一点,有的稍低沉,有的边读边做动作,还有正象人们所说的真是“七情上脸了”,这些真情流露正是他们纯洁幼稚的童心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演绎;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景的介入以及学生读悟后拓展想象让学生从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组织语言进行描述,既提升了学生的言语能力也让学生感悟童话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我觉得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是收获较大的,但毕竟我教学经验尚浅,同时真的是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这节课我也觉的存在着不少的遗憾!如在学生对角色的感悟方面,我是觉得部分学生还不够深刻,原因是对一些关键词的读悟的指导还不够到位,如果我不是心情过急,可让学生走上讲台演绎对话,说感受,可能就会带动得好些,这是其一。其二,在小练笔得过程中,如果我能提示一些童话得写作特点,可能就会引导出一部分尖子能用童话式得语言丰富故事得内容,为学会童话奠定基础。
12小木偶的故事
今天,我上完《小木偶的故事》,感觉心情特别愉快。
这篇童话故事趣味性强,学生理解课文并不难。因此我在教这课时,采用了以下教学流程: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分角色读课文,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积累词语,丰富语言——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其中,我感觉最有特色的地方是:“积累词语”这一环节。因为这课表情的词特别多,所以我安排了让学生划词、读词、理解词、运用词来达到积累运用的目的。我把“板着脸、笑嘻嘻、愤怒、亲热、温柔、痛苦、伤心、着急、委屈、生气、龇牙咧嘴、嘟嘟囔囔、可怜巴巴、放声大哭”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读词,以边读边做表情动作来理解词,最后以选词说话达到运用的目的。这一环节的设计感觉很好,学生因为有着忽喜忽怒忽悲忽怨各种表情演示,兴致高涨,也能比较直观形象地理解词语的意思,个别学生对某些词不理解就犹豫着不知道如何做表情动作,这时他们会左右观看,从同学的表情中理解自己感到疑惑的词语。在这样的教学中,既轻松又收效好,老师的解释已经显得多余。
这一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连我也被他们丰富多彩的表情所感染,如果每一节语文课都能这样轻松愉悦,又何愁学生不爱学语文呢?这就是有效教学吧,能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中学到各种语文知识,让学生深深地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喜欢上母语。
13白鹅
在《白鹅》这篇课文中,作者重点表现的是白鹅性格的特点──高傲。大量运用了对比等手段从叫声、步态、吃相中表现鹅的高傲。
我在教学是要求学生在体会文句之后,边读边表演,帮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文中优美词句的意思,更准确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也使原本沉寂的课堂气氛开始出现生机。在理解“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与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时,一位同学扮演鸭,另一位同学扮演鹅,学生都能认真地表演,模仿得很不错。看的学生也能在笑声中很好地把握鹅步态的突出特点。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表演鹅吃饭的情节时,能把鹅吃饭“架子十足”、“从容不迫”等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个“鹅老爷”的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学生能在理解语句的同时,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这能很好地利用学生好动的性格特点,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14白公鹅
《白公鹅》一课重在与《白鹅》一课比较。在导入时,我就有意识引导学生对比两只鹅的形象;在体会白公鹅的特点时,我也抓住两篇课文对鹅的步态的描写进行比较;最后也把重点落在比较两篇课文的写作方法上。
在教学中,我最大的感受是难以调动课堂气氛,学生回答问题不是很积极,原因可能有多方面:一是课文的难度高;二是学生预习不充分;三是我自身的原因如教学语言、表情不够丰富,并且我太着急了,在一两个学生的回答达不到要求时,我会自己说出答案,这也可能与学生发言不积极,我问不下去有关。张老师建议我对于某些不难的问题,可以对学生多引导;对于某些较难的问题老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但仍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这堂课我较大的收获:一是课文插图的利用。这堂课我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这是这堂课中激起的一点火花;二是对写作方法的教学的体会。在《猫》和《白公鹅》两课中,我都教写作方法。两次都是先让学生找,但两次都发现学生很难找到,最后都是我自己说了出来。经过这次课,我感觉到如果利用课件出示相关的句子,再让学生进行体会,这样没有那么抽象,从而可以降低难度。
15、猫
在教学中我最为关注的还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不仅关注他们的本生的感悟,更关注在老师的指导下的提升感悟。第二自然段的句子,表达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与学生实际的理解有距离,特别是“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这个句子。为此,我设计了三次提升(首先是比较朗读,其次是以梅花图引发美感,最后提出反问引起思考),让学生的学习价值得到实现,而不是在课堂中虚度光阴。那么,用什么可以显示出学生的感悟在提高了呢?这决不是附和性的意见,一个强有力的检验便是朗读,读出自己的特色,而这篇文章又适宜用朗读来体现,当然在实际学习中学生由于对句子的一再提升的认识而读得津津有味。
16母鸡
“母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古到今人们对于她的讴歌与诠释从未有过终止。《母鸡》,老舍的另一篇佳作,通过描写对母鸡看法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在体会作者由讨厌到敬佩的情感过程中,紧扣文章的情感主线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来梳理文章的脉络,学生的学习目标进一步的被明朗,学便有了针对性。文章的布局和教材的处理事实上是有异曲同工之趣的:讲究有详又略,详略得当。讲学习感悟作者对母鸡的讨厌部分时,放在了整个文本的大背景去体验,这事实上也是作者写作手法的体现:欲褒先贬、欲扬先抑、欲擒故纵。故在此环节的处理上无过分的张扬,为体验后面的主情感“母爱”埋下了伏笔,并进一以贯之。最后让学生在“品析词句,体会情感”的学法指导下,在朗读感悟母鸡对鸡雏的平凡细节中自然地联想到生活的场景,层层推进,勾起对“母爱”的回忆,从而揭示出:母亲是伟大的,一位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的文本主题。
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待进一步的思考,过于沉重的表情抑制了学生思维的火花;由于让学生回答问题时过于犹豫,延误了时间显得有些拖沓;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要在平时花功夫加以落实。
17、长城【wWw.Jk251.Com 教师范文大全】
在上课之前,我让学生做到了充分的朗读课文,自主完成预习作业。整节课下来,觉得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于课文的激情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调动。主要是文本的内容与学生亲身体验有一定联系,重要的事,课堂上的一些训练从课文内容出发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来设计,再加上老师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指导训练,使师生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激情充沛。
从先教学一、二自然段,再教学三、四自然段这个路子来看,如果能再放手,让学生就全文谈有感受的语句,相信学生可讲之处会更多,所谈感受体会也会更充实、深切。
在学生发言时,师生对话缺少配合。班级个别学生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忽略了其他同学的发言,忽略老师的讲解。这样的课堂虽然显得学生跃跃欲试,自主活跃,但无法让学生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想的体会上有更深一层次的提高及升华。这也是今后教学中我应该注重训练和正确培养的地方。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的文章,四年级的训练重点是读文章想画面,所以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忽略这方面的训练。而这节课欠缺的环节就是有感情地读课文的同时,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画面。而把指导有感情朗读,和训练学生读写结合的设计“你还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相脱节。应该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让学生能把抽象的文本在脑中形成具体的表象。
新课改要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也就要求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合理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这节课在时间分配上有些拖沓,使得练习题无法在课堂四十分钟内完成,只能留到课后作为作业。所以说,老师备课要对大纲、课标、教材有较深的理解和钻研,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状况也要做到心中有数,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层次,能说到什么水平,而应该回答到的是什么水平。老师只有心中有数,才能有针对性的引导、并规范凝练自己教学语言,更好的驾驭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速率。
总之,看图学文不能忽略读文章想画面,也是以次来训练学生在观察中展开联想;从文本中发现与学生有联系的共鸣点,激发学生的情趣;读写结合,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同时,也要结合写法的学习训练;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及训练。最为重要的是,教师要精心备课,使理论依据、教材文本、学生情况并重,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18、颐和园
《颐和园》是一篇说明文,按照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是总的介绍了颐和园的规模和地位,中间部分分别介绍了颐和园中几个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其中较详细地介绍了六处,简略介绍了四处。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就使学生对课文的叙述顺序和大致内容有所了解了,并且对颐和园有了一个总的印象,那就是颐和园既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
第二课时就具体来感受颐和园怎样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了。课前做好了演示文稿,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图文结合,每学习一处景物都出示相应的图片(幻灯片)。在了解仁寿殿这一处建筑时,先出示了殿内部精美豪华摆设的图片,然后让学生们默读描写仁寿殿的这一部分内容,看看仁寿殿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在旁边做出简单批注,为什么给你留下这样的印象用笔画下来。对这一处建筑的了解是由老师带着学习和体会,也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另外几处建筑的了解是采取自学的形式,自己喜欢哪处就学习哪处,方法与学习仁寿殿的一样,给出学生自学的时间,学完后同桌互相交流,最后在全班汇报,同时把课前查到的有关资料向同学们加以补充介绍。
由于学生们已具备批注的能力,又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因此对每一处建筑的特点能够找出来,并能体会出课文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语文实践活动2的习作就是选择一处自己印象深的景点进行描写,学生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掌握了总、分、总的叙述顺序;详写和略写;用数字说明及由点到面的写作方法等,这些对这次习作都是很有帮助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使我深深感受到学生的能力是不容忽视的,原以为学生答不出来的问题,却出乎意料地答得很好。比如:仁寿殿的特点应是充满皇家气派,我事先觉得学生说不出来皇家气派这个词,然而却说出来了。在学习长廊这一部分时,有个学生在没有老师提示的情况下居然说出了由点到面的写作方法。
另外,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每了解一处建筑时,都应该联系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宏伟的博物馆”这个总体印象。又如:为了使学生感受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宏伟的博物馆,我找了很多图片来辅助教学,教法上比较陈旧,这一课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每组学习一处建筑,由学生们自己查资料、查图片,自己动手做演示文稿,介绍那一处建筑的特点,老师只是做一些必要的指导或点拨即可。
19秦兵马俑
这篇课文可真长,内容可真多,这是我对这篇课文的最初印象,事实证明,这的确是一篇比较棘手的课文,上下来的感觉不是很好,学生学习气氛很是沉闷,他们居然对它不感兴趣!
第一课时,几乎把所有的时间放在了字词的教学上,全文生词、二类词以及四字词组多达六十多个,整篇课文几乎由四字词组构成的。这么多的词语,显然是学习课文的最大障碍!好不容易学完了这些词语,发现学生还是不能够很好地读通课文内容,因此,对课文中一些难读的句子又进行了梳理,经过训练以后,基本上读通了课文。发现就要下课了,但学生对整篇课文的脉络层次还是不够清晰,整体感知还需要训练!这倒并不难,紧紧抓住课文第3节这一句过渡句,以前也曾经进行过关于过渡句的训练,因此很快的课文层次也就迎刃而解一清二楚了!
第一课时上得比较吃力,第二课时也并不轻松!主要原因还是课文内容太多,无法很好地提纲挈领,化繁为简。应该说如何体会感受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特点还是比较顺手,仅仅举“坑内有兵马俑近7000个”这一句为例:我问学生,我们学校有学生多少人?然后,我又问,假如现在我们学校近2000个学生全部是兵马俑,全部坐到室外去,那么,一个学校这么多学生够吗?再放一个学校的学生够吗?学生笑了,又一次摇了摇头。我又问,那么放3个学校的学生够吗?学生都笑了起来,他们说还不够呀,得再放。在说说笑笑中,学生形象地感受到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这一特点!因此,这一段学得还可以,学生也比较感兴趣!
但,接下来,如何感悟“个性鲜明”呢?问题就来了!首先,课文介绍了“类型众多”的兵马俑,内容这么多,又都是紧密联系无法分割的,因此很难确定教学重点,无法采用省时省力的“由扶到放”重点讲一节其他段落自学的教学方法!个性鲜明在哪里?段落之间每种佣需要对照起来讲解,就遇到了矛盾,要么每个段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要么所有段落仔仔细细串讲一遍!这个问题我没有处理好,最后,我只好抓住“一看就知道”、“好象”、“随时准备”等词语让学生感悟兵马俑“鲜活”的个性,从而理解什么是“惟妙惟肖”,最后再回到“绝无仅有”这一中心上!
印象中课文最后第二小节有一个小小的生成性的亮点,课文介绍了兵马俑“神态各异”的特点时举了四种例子,我请学生以组为单位逐一朗读,但学生朗读时每组的感觉都是一样的平平淡淡,没有“各异”“鲜明”的感觉。于是,我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每一小句兵马俑的不同特点,读出不同的感受,如“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我问学生:“你们准备好了吗?”学生回答得很轻,我又一次大声问他们:“你们准备好了吗?”这时显然有大多数学生领悟了,他们大声地回应我:“准备好了!”但语气上还不够坚决,于是我紧接着又一次问他们:“你们准备好了吗?”这时,他们的情绪开始高昂起来,精神振奋起来了!于是,在这样的情境创设下,他们这一句读得很精彩,读出了士兵们发誓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课文在这里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高潮!总算给了我一点点小小的安慰!
可是,总体来说,今天的课,觉得上得太吃力了,真有点力不从心啊!
20、古诗二首
教学时我主要努力是创设情境,将作者的情感转化成学生的情感,设法使学生从旁观者的角色转为当事人的角色,让学生进入大诗人李白的内心世界,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学生仿佛已不是学习者、朗读者,而是那黄鹤楼下江边的李白,他们的心完全沉浸在古诗描绘的意境中。正是因为学生已感受到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浓厚情谊,感受到分别时的惆怅,才能深情地吟诵。学生在吟诵中所表达的是自己的真情,朗读时的声音、气息,和谐地融入他们发自内心的情感中,是内心情感的自然外化。
这节课的教学亮点在第三和第四步。第三步:教师一改以往的逐句讲解和整体串讲,放手让学生说看到的画面。这样,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诗的意境。学生你说一个,他说一个,组成了完整的诗歌画面。即:给了学生打乱顺序理解诗句的自由。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诗句。第四步:让学生披文入境,再现故事情节,感悟人物内心世界,与诗人达到情感共鸣。最后的感情朗读自然会很到位。学生批文入境,情景交融,读出了离别的伤感和心境
21、搭石
《搭石》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学生阅读能力只有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与提高。”结合本课教材特点,我在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倡导个性阅读,珍视独特体验。以“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
(一)以“寻找美”统领全文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请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文中的那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呢?”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学生潜心全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个性的阅读体验。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学生每寻到一处美,教师就用不同颜色的笔在黑板的石头上写上一个“美”字。
(二)、以“欣赏美”感知全文
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脑际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时,老师适时地指导朗读,力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对“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感悟后,再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课本对话的目的。
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三)以“发现美”延伸课文
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小事中哪里也可以找到美?使学生的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今天,我教了颂扬人间真情的一篇文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文章主要讲述这样一个童话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反思这节课,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
首先,在课文讲授中,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感情表达出来。学生有时朗读不到位,例如: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重点是要学生体会到当时情况很紧急,很危险,朗读时要要读出这样的感情来。虽然我叫了好几个学生来读来感受,但是学生读的仍旧不够到位。感觉完全是为了读而读,朗读时声音也不够收放自如,因此感情没有到位,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如当时,老师能够给予恰当的范读,从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到作用。
在课文讲授中,忽视了对关键词语的感悟。比如“辗转”“突如其来”学生都很难理解,虽然我放在课文中最突如其来进行了简单的解释,但是没有去深入挖掘,突如其来我还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环节,这里为什么要用这个词,用这个词,你有什么感受?这样对课文的内容和就挖的更深了,学生也学会了怎样来运用了。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课文的主题是颂扬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但是对于这个主题的点拨和深化还不够。语文课堂跟思想教育应该是合二为一的,语文教学不能脱离了思想教育而只进行文本,这样的语文课仅仅是工具,忽视了其人文性。
通过讲授这一课,还暴露出自身应变的能力的不强。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课堂上出现的种种情况没能进行很好的处理,特别是出现了很多口误,把台湾青年说成小钱而把小钱说成台湾青年,说明自己准备的还不够充分,也反映出自身应变能力不强,没能很好地处理自己意料之外的情形,还需在教学中多多锻炼。
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踏踏实实地把课文中的最基本的、最优秀的东西,教给学生。
23卡罗纳
新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自读自悟,集体交流,有感情地朗读语句,学生体会到了卡罗纳失去母爱的悲痛,从而激发起了要关爱他、帮助他的情感。
24给予是快乐的
回顾这堂课,我觉得还是有些收获。首先,课堂开始扎实起来,学生读完课文后,我着重出示了几个词语让学生学习并要求他们誊写。这一过程我还亲自走下去监控,果然发现学生的“诞”字写错较多,我马上在堂上集体订正。这样的环节原来在上独立阅读课文时我是不会设计的。
在这堂课中我仍然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重点通过读来让学生理解课文。本堂课我采取了:自由读、轮流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形式,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我很注意对朗读的指导,包括读得节奏、读得重音、读的表情等我都指导得比较到位。我感觉学生的读也还是比较令人满意。通过读学生也较好得理解了课文中几位人物的情感。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篇课文故事性非常强,我认为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完全掌握和理解课文所有传达的思想感情,因此开课时我和学生一起学习完生字词后,就让学生标段后,把课文分成几个大部分方便学习,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任务。接下来的课堂其实是很随意的,让学生自己读课文,也可以同桌、四人小组读书,学习任务是通过读书可以了解文中的三个故事,并且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或明白文章所传达的感情。
学生自主读书的过程中,他们有的自己读、有的和伙伴分角色读,有的还把对话和一些故事片段表演了出来,在活动结束后,我再组织学生全班一起学习课文时,已经从孩子们的朗读声中和他们的发言中感受到了他们对课文已经有所感悟。
通过这节课,我感受到了,对于学生读课文,放手也是一种好方法。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在教学过程中,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寻新知,我设计了下面各个环节开展教学。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
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为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引入新课时,我以学生置疑为线索,改变了以往谈话导入的做法。利用“叶圣陶先生是怎样评肖复兴的习作的”这个问题作为引入新课。目的是通过这个问题来完成这一段的教学内容,进而引出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的。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寻求新知。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轻松、平等而又浓烈的气氛中主动获取新知。在理解课文这个环节中,我这样安排:先出示自学提纲:⑴叶圣陶先生对我作文的评语是怎样写的?⑵看了叶圣陶先生的评语,“我”非常激动,从哪儿可以看出“我”为什么那么激动?⑶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读自学提纲,接着要求学生读第一部分的内容,采用自学法,让学生独立完成自学提纲。在解决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个问题时,我以读讲结合的方法来完成这个教学任务。
为了解决“叶老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这个问题,我利用过渡语言设疑导入:作者的感受这么深的原因是叶老先生仔细、认真地为“我”修改习作,那叶老先生是如何修改“我”修改习作的?我采用自学法让学生通过读读划划来完成这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结、归纳出修改习作的一些方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评评议议,教师采用读讲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为如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扫除障碍。
三、在练习中巩固新知,深化新知。
课堂的修改练习是对掌握新知的延续和提高,学生的知识必须经过训练,才能转化为技能。因此,我讲读课文之后,根据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习作的方法,采用师生共议--对比体会--小组讨论的方法,来修改肖复兴的获奖稿的部分内容。修改训练,层层深入形成阶梯性,有目的地促进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能力。
27乌塔
课文描写了一位十四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这对从没出过远门的中国小朋友来说,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因此这篇课文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思想意义方面都让我班学生感到新奇、兴奋。故对这篇课文的读书积极性相当高,可以说是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自然收获也相当多。无论是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还是审美的乐趣。总之,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真正做了一回主人。
学完课文后,我在班级里举行了“一个14岁的小姑娘独自漫游欧州,究竟是好,还是不好?”辩论会。这是我班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学习形式。正反双方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口水之战”:
正方认为只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可以一人外出旅游,这对乌塔今后的成长有好处;乌塔真勇敢,让人好佩服;这是他们做梦都不敢想的事;乌塔是那么自由,离开爸爸妈妈的管束,像小鸟那样飞出去了。哪像他们除了学校就是家,活动的空间那么小,简直是井底蛙,笼中鸟;什么时候他们也像乌塔那样出去走走,闯闯,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反方认为乌塔还小,不应该一人外出旅游,这样太危险;一个小女孩独自外出,家长一定非常非常担心呀!俗话说得好,儿行千里母担忧呀!一个小孩子独自到异国他乡,她能安排好个人的出行和生活起居吗?没有大人的指导,她能增长多少见识呀!漫游世界可是很花钱的哟!虽说乌塔有自己赚点钱,可也要花掉父母辛辛苦苦挣的很多钱……
好一场唇枪舌剑,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赞可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词语。今日,我重温此语,倍感亲切。
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上完了这篇课文后之后,我觉得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可以有所改善:
1.在教学时,建议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主要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中悟出些什么”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柯岩在回信劝告国强时是非常真诚、耐心的,这样才可能令国强信服。然后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推想: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何看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畅所欲言,教师要注意倾听,相机指导,形成互动。
教师还应根据文后的提示,引导学生共同讨论从课文中发现的书信的格式、写法。
2.对要求认读的词语,应让学生多读几遍,并结合上下文理解大意。
3.本文的课题富有哲理,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用举例的方法说说自己的理解。
4.课后,可以建议学生之间互通书信,内容可以是互相沟通、消除误解,也可以是交流彼此对成长中遇到问题的一些看法,在实践中学习用书信进行书面交际。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这篇课文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我在这一课时主要是通过读课文来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为第二课时的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在这里我主要是培养学生利用好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并在读课文时对自己有感受的部分进行交流。从这节课来看,学生对工具书用的并不太好,有很多同学手里没有字、词典,而有的同学却很会利用字、词典,对词语的意思理解的也很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得进一步指导学生用好工具书,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通过读课文同学们都对课文感受很深的段落进行了标记,有的同学画的很好,感受也很深,谈的也不错,这说明通过读课文有的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了。但还有部分同学理解的不是很好,在下节课当中应带领学生再进一步的理解课文内容。
30、电脑的住宅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介绍了一栋实验性综合电脑住宅的有关情况。它位于日本东京市中心,建筑面积370多平方米,内部安装有100多台电脑,设计师是东京大学教授坂村健。
在本节课的一开始时,初读课文我觉得用列表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较好,这个环节的确不错,因为这篇课文的条理清楚,讲述具体,语言风趣,吸引力强。落实初读时,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读通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了形象生动说明电脑住宅的功能和作用,课文运用了想象和联想,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在读中理解内容,同时培养想象和联想能力。选词有一定的开放性,不完全是一对一的关系,这一练习为下一个教学环节提供了语言积累。课中开展了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合作表演,学生以“电脑住宅主人”的身份向“客人”介绍电脑住宅,推选讲解员。讲解时允许学生使用课本语言,激励学生重新组织语言,实现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协调发展,这是这节课的高潮部分,是一些优生大显身手的时刻,但是也有不足之处,成绩差一些的学生只能作为听众了,也就自然充当了“客人”的角色,即使给他们作为“评委”来评价表演的同学,他们也显得有些困难。
最后,用“说一说、议一议”的形式作为作业,这样既教给了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又培养了他们爱科学的情感,实现听、读、说、写的互动迁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1、飞向蓝天的恐龙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课文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题,破除了人们头脑中对恐龙的固有印象,颇具吸引力。
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第3自然段循着读者的阅读思路,以“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这一设问,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将我们的视线引向中生代,在我们眼前再现了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恐龙演化的过程。学习课文的第3、4自然段时,通过朗读,直观感受课文叙述的条理性,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恐龙演化的过程说一说,达到内化吸收语言的目的。在学生讲述的时候,根据课文描绘的情景,展开丰富的、合乎情理的想象,融入自己了解的有关恐龙进化的知识。
语文教学是一个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感悟的过程。感悟科普性文章语言表达的准确与科学,不能只是停留在比较分析的层面,一定要内化到心灵!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读,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内化。在这一点上,教师处理的不够灵活,或者说是不够全面。
32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在教学这篇文章的过程中,令我最困惑的是一点:题目《飞船上的特殊乘客》究竟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教学参考书说是“拟人”,但是在学生回答的时候,却不少学生说了“比喻”,他们认为这是把植物的种子比作乘客。忽然,我也愣住了。想一想,其实学生说的也不无道理。我们一直强调所谓拟人,就是赋予事物人的思想、动作、语言等等。但题目却没有显示出相应的思想、动作、语言,如果硬说是“拟人”的话,确实与之前定下的判断原则相矛盾。有老师也认为是“比喻”,他也这样教给学生。但是,令我顾虑的,是教参······经过短暂的挣扎后,我决定还是跟随教参的说法,勉强跟学生说这是“拟人”。我知道有不少认为是“比喻”的学生不服气,但那种连我自己也说不清的情况下,只有跟着教学大纲走了。
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脑海里,必须解决!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上册【篇2】
《牛和鹅》是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阅读要素有: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感情。为完成对阅读要素的理解掌握,我在教学中将课文的重点放在“我怕鹅,被鹅欺;金奎叔赶鹅,鹅被吓跑”这件事情上,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设计始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画出有关语句进行批注,体会“我”见到鹅和被鹅袭击时的心情,寻找出对牛与鹅的前后不同态度和改变的原因。在交流中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而在整个课堂中教师一个很好的倾听者,只在适当的时候作一些小小的点拨和提示。
此外通过对比朗读、自主感悟、揣摩心理,让学生感受到“我”当时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变化,然后说说自己经历过这件事,明白了什么。最后出现金奎叔叔的话,让孩子的体验和感受有一个理论的提高。从而揭示课文所蕴含的道理: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不能被固有的思想左右,只有找准了角度,才能正确地对待身边的人和物,正确地对待生活。
教学中,对于教学方法的指导也是贯穿在教学全过程中。像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的内容,把自己放入情境中体验朗读,通过品读我和金奎叔对鹅的不同表现的词句对比出人物的不同心态,直至揭示主题等。种种方法渗透自然,过渡巧妙。这些方法都是学生在充分感悟理解的基础上,我相机提炼出来的,让学生知道自己就是在运用这种方法在学习的,并且在之后的学习中学以致用。在本节课的结尾我不仅总结了思想内容方面的收获,还总结了学习方法的运用。长此以往,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上册【篇3】
《麻雀》是一百多年前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写的一篇文学作品的片段,记叙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文章的篇幅不长,但语言凝练而传神。刚读到这篇课文时,我就被文章新颖的构思和优美的文字所吸引,之后就被老麻雀的精神感动了,因此毅然决定上这篇课文。为了指导学生学好课文,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特别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让学生感知、体验、品读。
上课前,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回顾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回报之后进入品读阶段。
1.播放课件先让学生说出对小麻雀的形容。
2.找出文中描写小麻雀的语句,说一说这是怎样的一只小麻雀?
3.老麻雀的什么行为震撼了你的心灵?“老麻雀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说明了什么?“蓬起全身的羽毛”是怎样的情景?“绝望”的老麻雀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尖叫?从中能体会到什么?(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明白了老麻雀充满了对小麻雀无限的爱,准备与猎狗决一死战,所以文章用“石头”比喻“老麻雀”,突出了老麻雀拯救自己幼儿的毫不犹豫的决心和勇气。)
4.老麻雀明知没有希望,为什么还要从树上飞下来?“一种强大的力量”指什么?(通过比较“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与“它不能站在树枝上”理解母亲拯救自己的幼儿,保护弱小者、战胜庞大凶残者所产生母爱的巨大力量,体会母爱的伟大)。
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把学生的阅读体验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悟全文,使学生更深的认识到老麻雀这种不顾一切的行为对小麻雀是多么大的震撼,从而更加体会到老麻雀伟大的爱子之情;更好地感悟老麻雀的果断、勇敢,体会爱力量的伟大。
在最后我将文中的这种爱深化,拓展延伸,让学生欣赏一则小故事伴有音乐运用音乐加强对故事的理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篇文章。
在本节课中我虽然注重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但读书的形式单一化(指名读)缺乏多样化:默读,自由读,齐读……在授课环节中细节设计不紧密(板书),时间驾驭的不是很合理。同时,还应该注意教师的常用语要加以规范。这些足以说明在教学中我存在的一些问题,还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
上好一堂课,真的不容易。有人说一位充满教育智慧的教师,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而智慧来源于学习与积累,因此为了使自己以后在课堂上能够得心应手,我一定多学习。通过这一次教学实践活动,我觉得平时应踏踏实实,虚心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Jk251.coM编辑推荐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通用版
教师范文大全主题栏目精选:“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敬请访问。
传播知识,就是播种希望,播种幸福。老师,您就是这希望与幸福的播种人。学会编写教案是每个老师必学的基础课程。教学后记是教案的一个组成部分,教案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你也许需要"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通用版"这样的内容,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1
1、全文共节,前三小节转折、条件关系的句子表明小草虽渺小却为天地间献一点绿色,作一丝奉献,而且向大自然的索取很少。朗读这三小节时,前半句的声调要抑,读出小草自责的心情;后半句的声调要扬,表达出小草的奉献精神。第四到第六小节描绘了小草在防洪、固沙及美化环境方面的贡献。第七小节描绘了小草蓬勃的生命力,要用坚定的语气来读,表现出小草的自豪和生机勃勃。
2、在讲授四、五小节时,学生对小草防风、固沙的贡献认识不足,感受不深。教师应该结合实例,对小草的这些作用适当介绍一番。
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自主学习,讨论、汇报时,基础差些的同学,进入讨论角色有一定难度,更不懂什么是自主学习,回答问题不全面等等。这方面,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加培养。应将后进生合理分配到各组,实现优秀生带后进生的自学模式。生让学生从不懂向懂一些去转变,然后懂得更多,一步步走向发展。
4、课堂纪律的把握,有待以后进一步实践、总结、加强、改进。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2
《明明上学》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讲了明明上学路上捉蛐蛐的事,反映了明明乐于接受同学的劝告,按时到校上课,愿意做个遵守学校纪律的好孩子。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了观察、演示、复述等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点。
1、观察演示,学习词语。在教学“草丛、蛐蛐”时,我便出示课文插图及补充的生活图片,指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认识事物,理解词意。本课有7个生字新词,虽然生字新词的量不多,大部分都是动词,演示相对于讲解来说直观。于是,我在教学中注重了通过演示讲解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词意,并尝试学习使用生字词。如在讲解“扒开、捂着、找不着”时,我指导学生在动作演示中感悟词意,并尝试使用生字词说简单的句子,学习运用生字词,学生学习兴趣浓,学习效果较好。
2、复述演示,理解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内容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但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来说,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而且文中出现了很多细节描写。如何让学生理解句子意思、,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继而了解句序、理解课文内容,这是讲解课文的重要任务。于是,我在观察演示教学字词的同时还通过指导学生有顺序地看图朗读课文、看图复述课文内容,看图演示课文讲述的情境,让学生在演示中理解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了解课文的句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事件的方法,提升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意识。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3
[成功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点,通过对“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及“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句子的分析,结合观看天都峰的录像、图片资料,让学生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要爬天都峰的艰难和不易。
接着以爬山的前后为线索,找出爬山前“我”的所思所想、爬山中“我”和老爷爷艰难攀登、爬山后“我们”的喜悦的心情的有关词语、句子,引导学生进行理解体会。在理解中,我紧紧抓住小女孩和老爷爷爬山时的动作词,如:“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词语,从中体会到爬山的艰难。又从小女孩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中,抓住“居然”“也要……才……”这些词语来理解体会小女孩和老爷爷能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精神,突破了教学难点。
[不足之处]
为了抢教学进度,对重点字词段的品读不够,学生理解得不深入,教师讲解过多,学生主体地位不够突出。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以读促想,以想促说,再向以说促写过渡,加强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4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对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赞许的。学习这篇课文,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因此,在这节课上,我尝试“自主探究,点拨启导,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运用。
1、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导入,自主探究。
我让同学们夸赞自己的住宅,既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拉进学生于老师之间的距离。知道写住宅要写什么,从而导入课文蟋蟀的住宅。让学生细读课文,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读懂的文字旁边写上见解和感悟。标记出不理解的句段并提出问题。小组交流并解决问题、老师归纳关键疑问。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老师归纳出具有共性的重点问题。如:法布尔为什么不把蟋蟀居住的地方称作“巢、洞、窝”,而是把它称作“住宅”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它是怎样选址的?它的住宅有什么特点?蟋蟀是怎样挖的?他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我循着作者的思路,带着学生好好地去欣赏住宅,对住宅做进一步的了解和新的发现,在不断的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是伟大的工程,情感的升华水到渠成,而不是给学生一个“伟大工程”的结论,要学生去论证这个结论。这样就极大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真实地做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
2、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
读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方法,这节课我是非常重视读的`。除此之外,我还运用了多种读的方法。
比如在联系上下文读、对比读中抓住关键词品“随遇而安”。蟋蟀不肯随遇而安,这一点和大多的昆虫不同,那么蟋蟀是怎么做的?其他昆虫又是如何做的呢?谁能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读课文的体会说一说“随遇而安”的意思?反复读“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一句,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在读思议结合中,让学生用自己的住宅和蟋蟀的住宅作比较,用柔弱的工具建造不一般的住宅,从而体会作者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赞美蟋蟀,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学习作者的仔细观察,仔细研究的写作方法。激励学生去发现、去研究。
今天的讲课,由于自己的紧张,还有对学生的陌生,有些地方疏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学生讨论后交流太少,导致学生课堂不够活跃。这次讲课是对自己的一个锻炼,也是一个挑战。在今后的工作中要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积极的参加各项活动,使自己自如的驾奴课堂。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5
通过本次教学,让我对文本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课文其实就是通过牛和鹅眼里感觉到的人,与实际情况是不一样的,造成了牛和鹅对人的不同的态度。也就是牛和鹅都是从各自的角度去看人,所以得到的结果不一样,反映也不一样。
我觉得编者是想通过语言文字本身,告诉学生:
1、大家都信的未必可信。
2、应该以正确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才能正确地对待身边的人和物,正确地对待生活。
而这些正是通过我和金奎叔对待鹅的不同态度与鹅对我们不同态度的对比突现出来的。因此,课文的5—11自然段应该是课文的核心段落,是我态度改变的真正原因。而1—2自然段的内容是束缚我正确思维的固定思想,正因为我被这个固定的思想束缚了,我才不知不觉地站在了对方的角度来审视自己,因此导致了错误的结果。然而金奎叔的话正是对我所经历的这件事情的一个高度的理论提炼,是“点睛”之笔。金奎叔先用自己的行为证实了他的看法是正确的,让我有了真切的体验,然后用简单而富有道理的话语,点亮了我的思维。让我从鹅的事件上明白了更多,同时也作出了不再欺负牛的举措。因此大家一致认为的观点和金奎叔的话,是我站错角度和重新认准角度的一个关键。
所以,我在教学中将课文的重点放在“我怕鹅,被鹅欺;金奎叔赶鹅,鹅被吓跑”这件事情上。我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设计始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后寻找出对牛与鹅的前后不同态度和改变的原因,学生划出有关语句进行感受,再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而在整个课堂中教师一个很好的倾听者,只在适当的时候作一些小小的点拨和提示。此外通过对比朗读、自主感悟、揣摩心理,让学生感受到“我”当时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变化,然后说说自己经历过这件事,明白了什么。最后出现金奎叔叔的话,让孩子的体验和感受有一个理论的提高。从而揭示课文所蕴含的道理: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不能被固有的思想左右,只有找准了角度,才能正确地对待身边的人和物,正确地对待生活。
教学中,对于教学方法的指导也是贯穿在教学全过程中。像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的内容,把自己放入情境中体验朗读,通过品读我和金奎叔对鹅的不同表现的词句对比出人物的不同心态,直至揭示主题等。种种方法渗透自然,过渡巧妙。这些方法都是学生在充分感悟理解的基础上,我相机提炼出来的,让学生知道自己就是在运用这种方法在学习的,并且在之后的学习中学以致用。在本节课的结尾我不仅总结了思想内容方面的收获,还总结了学习方法的运用。长此以往,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6
虽然在课前我已经很认真的把教材解读了好几遍,但是对这篇诗的教学还是无从下手。在课前,我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预习单的完成情况还是不错的。现代诗的语言是含蓄的、意象的,很多时候诗中的词不能有一个确切的解释,但对于学生来说如果没有对于含蓄的诗意的基本理解,也就不能很好的体会诗的感情。因此如何把握好对诗意的教学是难点。在教学时,学生对“铺设金桥”和“架起大道”,提出了疑问,对此我也不能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在课上带过了,在课后我浏览了凤凰语文网上相关内容,结合实际内容并结合生活中的内容做了解释:是老师,把学生从无知的昨天引向幸福的今天、灿烂的明天。是老师,让学生知道了国家和世界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是老师,在昨天和今天之间、现实和理想之间“铺设大道”、“架起金桥”。老师起着架桥、铺路的作用。这样学生就理解了,看来诗歌的学习不仅在与读还在于有关生活的积累。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有了第一课的铺垫,学习起来轻松多了,课堂效果也很理想。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7
为了落实王校长提出的三个必须:课堂上必须有孩子们自主学习的时间,必须有交流、合作的机会,必须有写作业的时间。所以在教学《芦叶船》这篇课文时,我创设这样的情境,从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同学们最喜欢玩什么?你们是怎么玩儿的?在学生充分谈的基础上,引入本课的备学,提出备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三遍,(注:一遍自读,做到不丢字、不加字;一遍美美地读,并画出带有本课的词语及新词;一遍是同桌齐读,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同桌之间交流。)2在小组内交流记忆本课生字的方法,并给生字组两个词,交流本课最难写的生字和难懂的词语。(注:一些新词可联系上下文来理解)3思考:孩子们如何做芦叶船的?芦叶船给孩子们带来哪些快乐?画出相关的语句。4拓展提升:小小芦叶船带着童年的快乐,飘向了长江,飘向了大海、、、、、、小船可能会漂向哪里呢?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续写下面的故事。
在孩子们充分备学后,集体交流中心话题。围绕生长芦叶的地方美,芦叶船制作得美,制作的过程美,再次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深切感悟。意在让孩子们了解芦叶船给水乡的孩子所带来的欢乐,从而体味愉快的童年生活。
由于在集体交流的时间和小练笔占用了课上不少时间,所以本节课没时间让孩子们写家庭作业。不过孩子们对课文理解的很深刻、很到位,这也是本节课最大的收获。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上册通用版合集
本文为教师范文大全推荐专题“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上册”相关内容。
要使小树成为木料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培养一个人成才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教案和老师都是课堂上缺一不可的。写教案是在为实际课堂做准备。教案的内容应该从哪方面编写?小编特别编辑了“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上册通用版”,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上册通用版 篇1
《明明上学》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讲了明明上学路上捉蛐蛐的事,反映了明明乐于接受同学的劝告,按时到校上课,愿意做个遵守学校纪律的好孩子。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了观察、演示、复述等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点。
1、观察演示,学习词语。在教学“草丛、蛐蛐”时,我便出示课文插图及补充的生活图片,指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认识事物,理解词意。本课有7个生字新词,虽然生字新词的量不多,大部分都是动词,演示相对于讲解来说直观。于是,我在教学中注重了通过演示讲解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词意,并尝试学习使用生字词。如在讲解“扒开、捂着、找不着”时,我指导学生在动作演示中感悟词意,并尝试使用生字词说简单的句子,学习运用生字词,学生学习兴趣浓,学习效果较好。
2、复述演示,理解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内容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但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来说,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而且文中出现了很多细节描写。如何让学生理解句子意思、,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继而了解句序、理解课文内容,这是讲解课文的重要任务。于是,我在观察演示教学字词的同时还通过指导学生有顺序地看图朗读课文、看图复述课文内容,看图演示课文讲述的情境,让学生在演示中理解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了解课文的句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事件的方法,提升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意识。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上册通用版 篇2
《牛和鹅》一课,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六单元的一篇新课文,抽到这个课题的时候,内心的确充满了忐忑,没有教学参考书,没有现成的课例可以参考,如何确定学习目标,这个最基本的备课要素都让我觉得无从下手。接着我认真研读了下发的电子教材,和同事反复讨论,在协作组中通过集备,最终思路渐渐明晰: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童年生活”,选文内容指向童年生活中的多样情感体验,语文要素是学习批注阅读的方法,单元导语明确提出“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精读课文有示范批注,“交流平台”总结了批注的常用方法,所以围绕这个主题和需要掌握的语文要素,我进行了探索,整节课我有以下几个收获:
一、认真研读教材精准定位目标
确定目标首先要找到文本内容与语文要素内在的逻辑联系,怎样将阅读能力的训练置于学生阅读文本的真实困难中,让策略成为学生阅读的工具支撑并指向思维训练,最终使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发展,所以确定本课的目标是“1、学习课文的批注示范,掌握批注的基本方法:在哪里批注,怎么批注。2、学习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心情的.写作方法。3、通过批注阅读,了解课文内容,受到一定启示。”
精准的目标还要基于具体学情。虽然批注阅读在教材中第一次正式提到,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对此是零起点,将学生放在课程视野中去思考与推测,是了解学情的第一步。有了这一步还不够,所以一开始就设计了有目的的提问:“读了这么多遍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们有没有勾画过生字词?在旁边写出词语的解释或者写出段意?”每一个问题都有明确的学情诊测意图。四年级的学生已经会一些简单的勾画批注;学生陌生的是“批注”这个术语和感悟式的批注方式;学生批注的基本习惯还有待规范。目标明确的提问帮助教师准确把握了学情,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二、运用批注方法体会文章内涵
我在教学中将课文的重点放在“我怕鹅,被鹅欺;金奎叔赶鹅,鹅被吓跑”这件事情上。我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设计始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后寻找出对牛与鹅的前后不同态度和改变的原因,学生运用批注方法划出有关语句进行感受,再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而在整个课堂中教师一个很好的倾听者,只在适当的时候作一些小小的点拨和提示。此外通过对比朗读、自主感悟、揣摩心理,让学生感受到“我”当时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变化,然后说说自己经历过这件事,明白了什么。最后出现金奎叔叔的话,让孩子的体验和感受有一个理论的提高。从而揭示课文所蕴含的道理: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不能被固有的思想左右,只有找准了角度,才能正确地对待身边的人和物,正确地对待生活。
但课堂教学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由于备课时想把预设的目标都完成,导致课堂容量过大,最后对于理解文章揭示的道理这一环节有些流于形式、走马观花,对时间的把握也不是很到位,缺少灵活多变的教学经验,如何让课堂更高效,是我今后努力和方向。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上册通用版 篇3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阅读本课的难点。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这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
结合本课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讲的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效果。
首先,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提问:关于爬山虎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于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叶子,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我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和孩子们一起表演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最后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本课的不足:
一是没有找到爬山虎,只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看,不够直观。如果提前让学生观察,寻找到爬山虎,效果会更好些。
二是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细致观察还不够,需要引导学生们也要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2
一、教材简析: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有趣的科普文章,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课文的重点部分是3至5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通过读文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细致入微,而且是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 本文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在讲之前,我要求学生到学校操场去观察爬山虎,并写了观察日记《我观察到的爬山虎》。学生对爬山虎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对爬山虎的脚有了感性认识。
二、评价:
激趣导入采用猜谜语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较高。导思释疑教学方法的使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疑问,教师引导学生将问题一一解决,这三个问题恰恰是文章的中心问题,也是需要学生掌握的重难点。将课文重点段的背诵训练穿插于教学过程当中,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记忆力,也培养了学生积累语言的能力。
本次公开课的缺点也不少:比如在学生提出爬山虎的脚是小圆片的时候,与教师的预设爬山虎的脚是六七根细丝,相矛盾。教师此时缺乏教学机智,处理比较粗糙,在此处浪费了不少时间。
分析原因如下:
备课的时候,我会把要讲的每一句话都计入教案当中,然后把它们背过。在讲之前我会反复多遍地去背诵,恐怕漏掉其中的一句话。我相当关注每一张幻灯片中的细节,慎密地思考其中的过渡语。虽然讲课之前,我已经把课文内容烂熟于心,并且把教案在心中默念了许多遍了。但我仍然相当紧张,恐怕课堂上学生不能配合,或者不按照我的思路来回答问题。果然,在讲课的过程中学生所回答的与我设计的许多方面大相径庭,这些课堂生成的答案让
我不知所措,于是开始紧张起来,不知道该如何引导学生,思路也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所打乱,于是整堂课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的”倾向,让学生们听不懂,也让听课的老师不知所云。课下领导和老师们给我评课的时候,找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源于备课的拘泥于细节的完善而忽略了大的框架。课堂学生的生成是教师无法预测的,但是教师对所教内容的具体框架结构要做到心中有数,当学生的回答偏离主题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将学生引导到这个大环节中。关键是自己的备课,其中大的环节要清晰,无论学生如何变,万变不离其宗。当胸有成竹地了解了讲解中的关键问题的时候,那么细节就可以随意填充了。不论在课下想象的学生回答是如何变化多端的,当堂出现的问题一定是与你的预设有出入的,所以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回答,另一方面还不要被学生的回答所束缚。
将来改进的措施:
1、始终不渝地钻研教材,创新教学方法,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法。
2、多听课,多学习,容百家之长补己之短。
3、调节好自己的心理,在放松快乐的心理下教学,不要过度紧张。
4、备课不要过于精细,免得束缚自己的思路。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上册通用版 篇4
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说明类的文章,作者在说明事物时语言准确生动,这时我们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去体会,从中学习其表达方法。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材最后一个单元是以科技成就为主题安排的内容,四篇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展现了科技发展的神奇与威力,文章语言准确生动,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去真切地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的。
如在教第七册《飞船上的特殊乘客》一文时,文章在写经过太空遨游的蔬菜种子的特点时是这样描述的:它们普通具有产量高、品质好、生命力强等特点。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准确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先让学生对比朗读以下两句话:
1、它们普通具有产量高、品质好、生命力强等特点。
2、它们具有产量高、品质好、生命力强等特点。
然后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两句话有什么区别,最后让学生谈谈读后的体会。学生通过对比读,找两句话的区别,很快从中体会到了作者在这里用的是普通,说明并不是所有的太空种子都有这个特点。自然作者那准确的表达就会深深的潜入学生的心田。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上册通用版 篇5
1、观潮
《观潮》一课,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教学时,我让学生围绕“哪些句子最让你心动,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2、雅鲁藏布大峡谷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本学期的课文安排增加了自读课文的篇数,而且在篇目安排上也不再是自读课文在每个单元的最后一篇。我想这是加强了对学生自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上,我一如既往地主要强调学生的自读理解的能力,与上一课不同的是,我讲资料图片的欣赏放在入题之前,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以前就有一个具体的印象,这样,学生在初读置疑时就能结合自己脑海里对大峡谷的印象来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
3.鸟的天堂
在课堂一开始,就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这节课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这一问题调动起学生兴趣,打开学生相互交流的闸门,促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切实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位置。“这么多问题,你认为先解决哪个问题比较合适呢?”这个问题帮助学生理清阅读的思路,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把学生从被动的“学答”地位提升到了主动“学问”的地位,为学生走向主体性、走向自主探究作了潜移默化的诱导。这样,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主人翁意识,促进了学生探究学习的自主性,学习起来也就自然会兴趣浓厚,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4、火烧云
《火烧云》是四年级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按照“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这样的时间顺序,着重写了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火烧云上来时作者写霞光主要是抓住静态来写的,火烧云的变化,作者主要是抓住动态来写的。作者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赞叹。
本节课,我是按照跨越式的教学模式进行上课的。上课是,我先为学生提供优美的图片,并向学生解释火烧云的特点及形成过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我让学生自由的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作者先写火烧云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本来我在设计这一问题我是这样来问的“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火烧云的”,但是后来仔细一想这一问题对于刚上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就把问题改了。通过学生的汇报,学生对课文的结构也是掌握的比较好的。
到最后总结部分,我让学生归纳作者写这篇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有一个学生马上举手说,表达了作者对火烧云的赞叹。顺着学生的回答,我引导学生说,火烧云是一种自然的现象也就是通过赞扬火烧云赞叹什么了,学生马上回答说赞美大自然。
我觉得教学这篇课文的另外一个亮点就是在板书上。学生通过看黑板的板书很快就对课文的结构非常清晰。
在教学《火烧云》这篇课文中,我觉得做得不足的地方有几点,值得我以后在教学上要注意的。第一,重点段落读的时间还不够。本课重点是形状的变化,但是学生对云的形状变化是怎样的还不够。主要是让学生自由读的时间不够,导致学生掌握不够好。第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整节课,让听课的老师和我也感觉得老师总是牵着学生来走。缺少了让学生来讨论、质疑的时间。第三,在扩展阅读的部分文章可以让学生提前来读。例如《火烧云的形成》《云体的各种体态》都可以在预习的时候先读,对于学生对火烧云有进一步的认识。第四,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这篇课文有排比的句式出现,可以在课堂上点明一下在写作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做。
5、古诗两首
清晰的记得窦桂梅老师执教的那堂古诗文鉴赏课。我今天讲授〈题西林壁〉一诗,决定借鉴窦桂梅老师的教学艺术,从吟咏入手,鉴赏开路,体验为线,和学生一起在诗的意境中陶醉。可是,〈题西林壁〉也是一首理趣诗。前两句,孩子们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能够点评精妙。
“老师,苏轼对庐山观察的真仔细啊,远看、近看、上看、下看,那姿态作者都很喜欢,但是,他不知道该怎么说好,他每从一个角度看,都觉得好奇。啊,怎么和刚才看到的又不一样了?”
“作者用词准确,岭和峰体现作者对庐山高大险峻的惊奇,岭是山脉多,峰是山崖陡。”
“作者对庐山的感情很复杂,他不知道该怎么描述,所以把远近高低看到的庐山用各不同留给我们想象了。”
那么,后面两句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呢?
顿时,班里鸦雀无声。“作者为什么要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呢?”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当苏轼放眼庐山,远近高低从很多角度去看的时候,他惊叹庐山风景的瑰丽,山崖的陡峭,山谷的幽深,那么庐山的面目,为什么作者说不识呢?他认为自己完全了解庐山了吗?没有!为什么没有呢?”
孩子们齐声回答“只因为在庐山中。”“只因为在庐山上,所以——”“不认识庐山真面目”“真面目就是指庐山的全貌”那么,从这两句诗中,你领悟到了什么呢?
又一次鸦雀无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置身在某一件事情中,自己不知道对错,可是——”“别人知道我们的对错!”
“是啊,那你再读最后两句,你有什么新的感悟呢?”
孩子们这次沉默了。理趣诗对孩子们来说,没有类似的感情体验,他们很难体会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境界,在这个时候,我恨不得拿出粉笔把我的.答案写在黑板上,但是,那样做,孩子仍然是不理解啊。
“作者后两句诗在前文写景的基础上由衷的抒发自己的感受,作者前面的情感正如同学们刚才所说,是怎么看也看不全庐山的美景,同样的,我们有时候看问题看不全面,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我们置身其中,很难分辨事情对错吧?”有的孩子试探着问。”是啊,那么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孩子的反应也机敏起来。“那就要走出庐山,看问题只有置身事外,才能把问题看清楚吧”
孩子们在反复的朗读和体验中,对诗歌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这篇诗歌,孩子们默写的时候,别字出的也特别少。我突然感觉到,只有在基本理解的基础上,孩子们才会对诗歌有兴趣,出错才会少。
6、爬山虎的脚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学生学习很积极。在后来的作业课中我问学生: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有的说他认识了爬山虎;有的说他开始喜欢爬山虎了;有的说画图、写作必须认真地观察、比较才能做得更准确;还有的竟然说爬山虎很可爱,能美化环境,建议学校四周的围墙前都种上爬山虎,把我们的校园打扮的更漂亮些,真让我没有想到。这些不都是我这一课教学所期望的吗?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知道了运用知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我在叹服学生的同时,认真地总结了本课的教学:如果我没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如果我没能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如果我没能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同时去亲自动手体验;如果我只是按照事先备好的教案进行……那这一节课的效果会是这样的吗?
我深深地感触到:1、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有体验的权利,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求知;2、在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要拥有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更需要兴趣。3、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有语文知识,也要有数学、美术、音乐等的有机结。4、学生资源是最丰富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7蟋蟀的住宅
今天,我又一次认真看了我执教的课文《蟋蟀的住宅》。看后我认真进行了反思,思考着如何在原来的基础上再次提升。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说明性的科学小品,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真实地介绍了它的住宅特点和修建的经过,赞扬蟋蟀在恶劣的环境下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这节课设计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首先目标引路,利用课件让学生自学课文,重点让学生理解蟋蟀住宅特点和住宅修建过程,同时领悟作者在介绍时的运用说明方法;接着让学生提出问题后进行协作学习,对比学习,学生把生活中人们的住宅和蟋蟀的住宅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感悟到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然后采用变换角色的教法,让学生扮演蟋蟀工程师来介绍自己如何建筑住宅,住宅有什么的特点等,通过学生当主角,老师充当一位听者,师生的角色互换,这样反馈练习,解决了难点;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蟋蟀的资料,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长了见识,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学生在网络环境下,通过文本学习与超文本学习相结合,提高了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安排学生小练笔,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写一种小动物,写好后在网上交流,评议、修改,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的精神。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学生在交流读书感受时,我参与其中,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这一问题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在学生情感升华、意犹未尽之时,可以鼓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9巨人的花园
《巨人的花园》是一篇朴实的童话故事,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正是这些对比使故事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显现出来,但所有的情节变化都以墙为线索,所以我在教学这课时,就以“墙”为切入点。然后,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索出与墙有关的对比变化。结果,有的组发现巨人砌墙前与拆墙后花园情景有了很大的变化:之前花园风景如画,之后却花不开,鸟不来,还有的组发现巨人砌墙与拆墙态度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先前他表现的很自私,之后变得宽容了……然后我让学生们把自己的发现用列提纲的形式板书到黑板上。最后,再根据学生提出的这两个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同学们都积极踊跃地说着自己的想法和体会。让我深深的感受到整堂课上都是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取向,我只是充当了引导者,参与者。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
10幸福是什么
俗话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努力做到教学相长,稳步上升。
在今天的课堂上就出现了让人难堪的一幕。我教学的是《幸福是什么》,学完课文后,学生对童话的主题幸福的含义有了比较深刻的,透彻的了解(幸福就是通过劳动,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对别人有益的事)这个主题很显然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很有意义。但事实上幸福的确有很多种含义,爱别人是一种幸福,被别人爱也是一种幸福,付出了是一种幸福,等待也是一种幸福。学生说不出这样概括的话,我就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你能说说自己的幸福吗?”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幸福,说出自己的生活。于是,同学们的情绪高涨起来,一个个说着自己的幸福。当我叫到包同学时,他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称那美丽的姑娘为智慧的女儿?”问题提出了总要解决吧,有的学生说:“她是智慧的女儿所以称为智慧的女儿。”有的说:“她很聪明,所以称她为智慧的女儿。”应该说说出自己的疑问是值得赞扬的,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但是却完全背离了这节课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的内容进行“自定向”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就特别容易偏离教学的实际轨道。同时教师在应该引导的时候必须起好引导作用,绝不能因为怕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出现被学生牵着鼻子走的现象。
我们在重视课本、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须酌情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想象中适当超越文本、适当超越课堂,即让学生利用一些课文留下的空白处展开想象,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在课外读物中得到的知识进行信息加工和再创造,探索课文的深层意蕴。例如在本课的学习中,我让学生从三个青年自己的叙述中体会幸福的所在。表面看学生似乎把课文的内容已经读懂了,但实际上,这三个青年的经历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去太远,孩子们是无法真正体会到幸福的所在。如果在教学中我能这样设计:想象一下这十年中在他们身上发生怎样的动人故事。那么他们可能会根据自己原来的经验和课外书上获得的知识,展开再想象,编出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引出了现实生活中的英雄事迹。这样在他们的脑海里,幸福已不再抽象,而是一些活生生的,可以触摸到的实体。
11去年的树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个感人的童话故事,在四次的对话中展开了故事的情节,在通俗易懂的语言中蕴涵着“信守诺言,珍惜友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深厚的人文精神。我在教学中主要抓住了四次的对话让学生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进一步感受童话的魅力。在教学的策略上,我围绕“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通过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地读课文,鼓励学生质疑从而在自主读文的基础上理解句子以及童话中的意思、情节,如在自由读时,我让学生找出小鸟为了寻找好朋友所到过的地方,于是学生找出了从很远的地方——森林——山谷——村子的句子及词语,我随即板书,从这些句子、词语中也抓住了故事的情节,学生就会理解到小鸟千里迢迢、力尽艰辛找朋友的过程,理解到童话要表达的意思,体会到小鸟对友情珍惜的情感了;通过分角色朗读对话、演读故事的情节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更是在这语言文字的演绎中,逐步感悟内化,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在这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有的语调高扬一点,有的稍低沉,有的边读边做动作,还有正象人们所说的真是“七情上脸了”,这些真情流露正是他们纯洁幼稚的童心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演绎;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景的介入以及学生读悟后拓展想象让学生从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组织语言进行描述,既提升了学生的言语能力也让学生感悟童话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我觉得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是收获较大的,但毕竟我教学经验尚浅,同时真的是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这节课我也觉的存在着不少的遗憾!如在学生对角色的感悟方面,我是觉得部分学生还不够深刻,原因是对一些关键词的读悟的指导还不够到位,如果我不是心情过急,可让学生走上讲台演绎对话,说感受,可能就会带动得好些,这是其一。其二,在小练笔得过程中,如果我能提示一些童话得写作特点,可能就会引导出一部分尖子能用童话式得语言丰富故事得内容,为学会童话奠定基础。
12小木偶的故事
今天,我上完《小木偶的故事》,感觉心情特别愉快。
这篇童话故事趣味性强,学生理解课文并不难。因此我在教这课时,采用了以下教学流程: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分角色读课文,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积累词语,丰富语言——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其中,我感觉最有特色的地方是:“积累词语”这一环节。因为这课表情的词特别多,所以我安排了让学生划词、读词、理解词、运用词来达到积累运用的目的。我把“板着脸、笑嘻嘻、愤怒、亲热、温柔、痛苦、伤心、着急、委屈、生气、龇牙咧嘴、嘟嘟囔囔、可怜巴巴、放声大哭”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读词,以边读边做表情动作来理解词,最后以选词说话达到运用的目的。这一环节的设计感觉很好,学生因为有着忽喜忽怒忽悲忽怨各种表情演示,兴致高涨,也能比较直观形象地理解词语的意思,个别学生对某些词不理解就犹豫着不知道如何做表情动作,这时他们会左右观看,从同学的表情中理解自己感到疑惑的词语。在这样的教学中,既轻松又收效好,老师的解释已经显得多余。
这一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连我也被他们丰富多彩的表情所感染,如果每一节语文课都能这样轻松愉悦,又何愁学生不爱学语文呢?这就是有效教学吧,能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中学到各种语文知识,让学生深深地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喜欢上母语。
13白鹅
在《白鹅》这篇课文中,作者重点表现的是白鹅性格的特点──高傲。大量运用了对比等手段从叫声、步态、吃相中表现鹅的高傲。
我在教学是要求学生在体会文句之后,边读边表演,帮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文中优美词句的意思,更准确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也使原本沉寂的课堂气氛开始出现生机。在理解“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与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时,一位同学扮演鸭,另一位同学扮演鹅,学生都能认真地表演,模仿得很不错。看的学生也能在笑声中很好地把握鹅步态的突出特点。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表演鹅吃饭的情节时,能把鹅吃饭“架子十足”、“从容不迫”等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个“鹅老爷”的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学生能在理解语句的同时,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这能很好地利用学生好动的性格特点,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14白公鹅
《白公鹅》一课重在与《白鹅》一课比较。在导入时,我就有意识引导学生对比两只鹅的形象;在体会白公鹅的特点时,我也抓住两篇课文对鹅的步态的描写进行比较;最后也把重点落在比较两篇课文的写作方法上。
在教学中,我最大的感受是难以调动课堂气氛,学生回答问题不是很积极,原因可能有多方面:一是课文的难度高;二是学生预习不充分;三是我自身的原因如教学语言、表情不够丰富,并且我太着急了,在一两个学生的回答达不到要求时,我会自己说出答案,这也可能与学生发言不积极,我问不下去有关。张老师建议我对于某些不难的问题,可以对学生多引导;对于某些较难的问题老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但仍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这堂课我较大的收获:一是课文插图的利用。这堂课我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这是这堂课中激起的一点火花;二是对写作方法的教学的体会。在《猫》和《白公鹅》两课中,我都教写作方法。两次都是先让学生找,但两次都发现学生很难找到,最后都是我自己说了出来。经过这次课,我感觉到如果利用课件出示相关的句子,再让学生进行体会,这样没有那么抽象,从而可以降低难度。
15、猫
在教学中我最为关注的还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不仅关注他们的本生的感悟,更关注在老师的指导下的提升感悟。第二自然段的句子,表达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与学生实际的理解有距离,特别是“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这个句子。为此,我设计了三次提升(首先是比较朗读,其次是以梅花图引发美感,最后提出反问引起思考),让学生的学习价值得到实现,而不是在课堂中虚度光阴。那么,用什么可以显示出学生的感悟在提高了呢?这决不是附和性的意见,一个强有力的检验便是朗读,读出自己的特色,而这篇文章又适宜用朗读来体现,当然在实际学习中学生由于对句子的一再提升的认识而读得津津有味。
16母鸡
“母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古到今人们对于她的讴歌与诠释从未有过终止。《母鸡》,老舍的另一篇佳作,通过描写对母鸡看法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在体会作者由讨厌到敬佩的情感过程中,紧扣文章的情感主线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来梳理文章的脉络,学生的学习目标进一步的被明朗,学便有了针对性。文章的布局和教材的处理事实上是有异曲同工之趣的:讲究有详又略,详略得当。讲学习感悟作者对母鸡的讨厌部分时,放在了整个文本的大背景去体验,这事实上也是作者写作手法的体现:欲褒先贬、欲扬先抑、欲擒故纵。故在此环节的处理上无过分的张扬,为体验后面的主情感“母爱”埋下了伏笔,并进一以贯之。最后让学生在“品析词句,体会情感”的学法指导下,在朗读感悟母鸡对鸡雏的平凡细节中自然地联想到生活的场景,层层推进,勾起对“母爱”的回忆,从而揭示出:母亲是伟大的,一位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的文本主题。
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待进一步的思考,过于沉重的表情抑制了学生思维的火花;由于让学生回答问题时过于犹豫,延误了时间显得有些拖沓;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要在平时花功夫加以落实。
17、长城
在上课之前,我让学生做到了充分的朗读课文,自主完成预习作业。整节课下来,觉得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于课文的激情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调动。主要是文本的内容与学生亲身体验有一定联系,重要的事,课堂上的一些训练从课文内容出发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来设计,再加上老师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指导训练,使师生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激情充沛。
从先教学一、二自然段,再教学三、四自然段这个路子来看,如果能再放手,让学生就全文谈有感受的语句,相信学生可讲之处会更多,所谈感受体会也会更充实、深切。
在学生发言时,师生对话缺少配合。班级个别学生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忽略了其他同学的发言,忽略老师的讲解。这样的课堂虽然显得学生跃跃欲试,自主活跃,但无法让学生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想的体会上有更深一层次的提高及升华。这也是今后教学中我应该注重训练和正确培养的地方。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的文章,四年级的训练重点是读文章想画面,所以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忽略这方面的训练。而这节课欠缺的环节就是有感情地读课文的同时,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画面。而把指导有感情朗读,和训练学生读写结合的设计“你还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相脱节。应该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让学生能把抽象的文本在脑中形成具体的表象。
新课改要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也就要求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合理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这节课在时间分配上有些拖沓,使得练习题无法在课堂四十分钟内完成,只能留到课后作为作业。所以说,老师备课要对大纲、课标、教材有较深的理解和钻研,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状况也要做到心中有数,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层次,能说到什么水平,而应该回答到的是什么水平。老师只有心中有数,才能有针对性的引导、并规范凝练自己教学语言,更好的驾驭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速率。
总之,看图学文不能忽略读文章想画面,也是以次来训练学生在观察中展开联想;从文本中发现与学生有联系的共鸣点,激发学生的情趣;读写结合,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同时,也要结合写法的学习训练;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及训练。最为重要的是,教师要精心备课,使理论依据、教材文本、学生情况并重,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18、颐和园
《颐和园》是一篇说明文,按照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是总的介绍了颐和园的规模和地位,中间部分分别介绍了颐和园中几个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其中较详细地介绍了六处,简略介绍了四处。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就使学生对课文的叙述顺序和大致内容有所了解了,并且对颐和园有了一个总的印象,那就是颐和园既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
第二课时就具体来感受颐和园怎样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了。课前做好了演示文稿,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图文结合,每学习一处景物都出示相应的图片(幻灯片)。在了解仁寿殿这一处建筑时,先出示了殿内部精美豪华摆设的图片,然后让学生们默读描写仁寿殿的这一部分内容,看看仁寿殿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在旁边做出简单批注,为什么给你留下这样的印象用笔画下来。对这一处建筑的了解是由老师带着学习和体会,也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另外几处建筑的了解是采取自学的形式,自己喜欢哪处就学习哪处,方法与学习仁寿殿的一样,给出学生自学的时间,学完后同桌互相交流,最后在全班汇报,同时把课前查到的有关资料向同学们加以补充介绍。
由于学生们已具备批注的能力,又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因此对每一处建筑的特点能够找出来,并能体会出课文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语文实践活动2的习作就是选择一处自己印象深的景点进行描写,学生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掌握了总、分、总的叙述顺序;详写和略写;用数字说明及由点到面的写作方法等,这些对这次习作都是很有帮助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使我深深感受到学生的能力是不容忽视的,原以为学生答不出来的问题,却出乎意料地答得很好。比如:仁寿殿的特点应是充满皇家气派,我事先觉得学生说不出来皇家气派这个词,然而却说出来了。在学习长廊这一部分时,有个学生在没有老师提示的情况下居然说出了由点到面的写作方法。
另外,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每了解一处建筑时,都应该联系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宏伟的博物馆”这个总体印象。又如:为了使学生感受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宏伟的博物馆,我找了很多图片来辅助教学,教法上比较陈旧,这一课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每组学习一处建筑,由学生们自己查资料、查图片,自己动手做演示文稿,介绍那一处建筑的特点,老师只是做一些必要的指导或点拨即可。
19秦兵马俑
这篇课文可真长,内容可真多,这是我对这篇课文的最初印象,事实证明,这的确是一篇比较棘手的课文,上下来的感觉不是很好,学生学习气氛很是沉闷,他们居然对它不感兴趣!
第一课时,几乎把所有的时间放在了字词的教学上,全文生词、二类词以及四字词组多达六十多个,整篇课文几乎由四字词组构成的。这么多的词语,显然是学习课文的最大障碍!好不容易学完了这些词语,发现学生还是不能够很好地读通课文内容,因此,对课文中一些难读的句子又进行了梳理,经过训练以后,基本上读通了课文。发现就要下课了,但学生对整篇课文的脉络层次还是不够清晰,整体感知还需要训练!这倒并不难,紧紧抓住课文第3节这一句过渡句,以前也曾经进行过关于过渡句的训练,因此很快的课文层次也就迎刃而解一清二楚了!
第一课时上得比较吃力,第二课时也并不轻松!主要原因还是课文内容太多,无法很好地提纲挈领,化繁为简。应该说如何体会感受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特点还是比较顺手,仅仅举“坑内有兵马俑近7000个”这一句为例:我问学生,我们学校有学生多少人?然后,我又问,假如现在我们学校近2000个学生全部是兵马俑,全部坐到室外去,那么,一个学校这么多学生够吗?再放一个学校的学生够吗?学生笑了,又一次摇了摇头。我又问,那么放3个学校的学生够吗?学生都笑了起来,他们说还不够呀,得再放。在说说笑笑中,学生形象地感受到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这一特点!因此,这一段学得还可以,学生也比较感兴趣!
但,接下来,如何感悟“个性鲜明”呢?问题就来了!首先,课文介绍了“类型众多”的兵马俑,内容这么多,又都是紧密联系无法分割的,因此很难确定教学重点,无法采用省时省力的“由扶到放”重点讲一节其他段落自学的教学方法!个性鲜明在哪里?段落之间每种佣需要对照起来讲解,就遇到了矛盾,要么每个段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要么所有段落仔仔细细串讲一遍!这个问题我没有处理好,最后,我只好抓住“一看就知道”、“好象”、“随时准备”等词语让学生感悟兵马俑“鲜活”的个性,从而理解什么是“惟妙惟肖”,最后再回到“绝无仅有”这一中心上!
印象中课文最后第二小节有一个小小的生成性的亮点,课文介绍了兵马俑“神态各异”的特点时举了四种例子,我请学生以组为单位逐一朗读,但学生朗读时每组的感觉都是一样的平平淡淡,没有“各异”“鲜明”的感觉。于是,我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每一小句兵马俑的不同特点,读出不同的感受,如“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我问学生:“你们准备好了吗?”学生回答得很轻,我又一次大声问他们:“你们准备好了吗?”这时显然有大多数学生领悟了,他们大声地回应我:“准备好了!”但语气上还不够坚决,于是我紧接着又一次问他们:“你们准备好了吗?”这时,他们的情绪开始高昂起来,精神振奋起来了!于是,在这样的情境创设下,他们这一句读得很精彩,读出了士兵们发誓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课文在这里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高潮!总算给了我一点点小小的安慰!
可是,总体来说,今天的课,觉得上得太吃力了,真有点力不从心啊!
20、古诗二首
教学时我主要努力是创设情境,将作者的情感转化成学生的情感,设法使学生从旁观者的角色转为当事人的角色,让学生进入大诗人李白的内心世界,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学生仿佛已不是学习者、朗读者,而是那黄鹤楼下江边的李白,他们的心完全沉浸在古诗描绘的意境中。正是因为学生已感受到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浓厚情谊,感受到分别时的惆怅,才能深情地吟诵。学生在吟诵中所表达的是自己的真情,朗读时的声音、气息,和谐地融入他们发自内心的情感中,是内心情感的自然外化。
这节课的教学亮点在第三和第四步。第三步:教师一改以往的逐句讲解和整体串讲,放手让学生说看到的画面。这样,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诗的意境。学生你说一个,他说一个,组成了完整的诗歌画面。即:给了学生打乱顺序理解诗句的自由。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诗句。第四步:让学生披文入境,再现故事情节,感悟人物内心世界,与诗人达到情感共鸣。最后的感情朗读自然会很到位。学生批文入境,情景交融,读出了离别的伤感和心境
21、搭石
《搭石》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学生阅读能力只有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与提高。”结合本课教材特点,我在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倡导个性阅读,珍视独特体验。以“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
(一)以“寻找美”统领全文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请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文中的那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呢?”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学生潜心全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个性的阅读体验。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学生每寻到一处美,教师就用不同颜色的笔在黑板的石头上写上一个“美”字。
(二)、以“欣赏美”感知全文
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脑际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时,老师适时地指导朗读,力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对“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感悟后,再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课本对话的目的。
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三)以“发现美”延伸课文
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小事中哪里也可以找到美?使学生的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今天,我教了颂扬人间真情的一篇文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文章主要讲述这样一个童话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反思这节课,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
首先,在课文讲授中,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感情表达出来。学生有时朗读不到位,例如: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重点是要学生体会到当时情况很紧急,很危险,朗读时要要读出这样的感情来。虽然我叫了好几个学生来读来感受,但是学生读的仍旧不够到位。感觉完全是为了读而读,朗读时声音也不够收放自如,因此感情没有到位,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如当时,老师能够给予恰当的范读,从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到作用。
在课文讲授中,忽视了对关键词语的感悟。比如“辗转”“突如其来”学生都很难理解,虽然我放在课文中最突如其来进行了简单的解释,但是没有去深入挖掘,突如其来我还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环节,这里为什么要用这个词,用这个词,你有什么感受?这样对课文的内容和就挖的更深了,学生也学会了怎样来运用了。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课文的主题是颂扬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但是对于这个主题的点拨和深化还不够。语文课堂跟思想教育应该是合二为一的,语文教学不能脱离了思想教育而只进行文本,这样的语文课仅仅是工具,忽视了其人文性。
通过讲授这一课,还暴露出自身应变的能力的不强。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课堂上出现的种种情况没能进行很好的处理,特别是出现了很多口误,把台湾青年说成小钱而把小钱说成台湾青年,说明自己准备的还不够充分,也反映出自身应变能力不强,没能很好地处理自己意料之外的情形,还需在教学中多多锻炼。
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踏踏实实地把课文中的最基本的、最优秀的东西,教给学生。
23卡罗纳
新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自读自悟,集体交流,有感情地朗读语句,学生体会到了卡罗纳失去母爱的悲痛,从而激发起了要关爱他、帮助他的情感。
24给予是快乐的
回顾这堂课,我觉得还是有些收获。首先,课堂开始扎实起来,学生读完课文后,我着重出示了几个词语让学生学习并要求他们誊写。这一过程我还亲自走下去监控,果然发现学生的“诞”字写错较多,我马上在堂上集体订正。这样的环节原来在上独立阅读课文时我是不会设计的。
在这堂课中我仍然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重点通过读来让学生理解课文。本堂课我采取了:自由读、轮流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形式,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我很注意对朗读的指导,包括读得节奏、读得重音、读的表情等我都指导得比较到位。我感觉学生的读也还是比较令人满意。通过读学生也较好得理解了课文中几位人物的情感。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篇课文故事性非常强,我认为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完全掌握和理解课文所有传达的思想感情,因此开课时我和学生一起学习完生字词后,就让学生标段后,把课文分成几个大部分方便学习,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任务。接下来的课堂其实是很随意的,让学生自己读课文,也可以同桌、四人小组读书,学习任务是通过读书可以了解文中的三个故事,并且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或明白文章所传达的感情。
学生自主读书的过程中,他们有的自己读、有的和伙伴分角色读,有的还把对话和一些故事片段表演了出来,在活动结束后,我再组织学生全班一起学习课文时,已经从孩子们的朗读声中和他们的发言中感受到了他们对课文已经有所感悟。
通过这节课,我感受到了,对于学生读课文,放手也是一种好方法。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在教学过程中,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寻新知,我设计了下面各个环节开展教学。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
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为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引入新课时,我以学生置疑为线索,改变了以往谈话导入的做法。利用“叶圣陶先生是怎样评肖复兴的习作的”这个问题作为引入新课。目的是通过这个问题来完成这一段的教学内容,进而引出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的。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寻求新知。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轻松、平等而又浓烈的气氛中主动获取新知。在理解课文这个环节中,我这样安排:先出示自学提纲:⑴叶圣陶先生对我作文的评语是怎样写的?⑵看了叶圣陶先生的评语,“我”非常激动,从哪儿可以看出“我”为什么那么激动?⑶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读自学提纲,接着要求学生读第一部分的内容,采用自学法,让学生独立完成自学提纲。在解决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个问题时,我以读讲结合的方法来完成这个教学任务。
为了解决“叶老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这个问题,我利用过渡语言设疑导入:作者的感受这么深的原因是叶老先生仔细、认真地为“我”修改习作,那叶老先生是如何修改“我”修改习作的?我采用自学法让学生通过读读划划来完成这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结、归纳出修改习作的一些方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评评议议,教师采用读讲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为如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扫除障碍。
三、在练习中巩固新知,深化新知。
课堂的修改练习是对掌握新知的延续和提高,学生的知识必须经过训练,才能转化为技能。因此,我讲读课文之后,根据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习作的方法,采用师生共议--对比体会--小组讨论的方法,来修改肖复兴的获奖稿的部分内容。修改训练,层层深入形成阶梯性,有目的地促进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能力。
27乌塔
课文描写了一位十四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这对从没出过远门的中国小朋友来说,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因此这篇课文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思想意义方面都让我班学生感到新奇、兴奋。故对这篇课文的读书积极性相当高,可以说是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自然收获也相当多。无论是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还是审美的乐趣。总之,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真正做了一回主人。
学完课文后,我在班级里举行了“一个14岁的小姑娘独自漫游欧州,究竟是好,还是不好?”辩论会。这是我班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学习形式。正反双方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口水之战”:
正方认为只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可以一人外出旅游,这对乌塔今后的成长有好处;乌塔真勇敢,让人好佩服;这是他们做梦都不敢想的事;乌塔是那么自由,离开爸爸妈妈的管束,像小鸟那样飞出去了。哪像他们除了学校就是家,活动的空间那么小,简直是井底蛙,笼中鸟;什么时候他们也像乌塔那样出去走走,闯闯,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反方认为乌塔还小,不应该一人外出旅游,这样太危险;一个小女孩独自外出,家长一定非常非常担心呀!俗话说得好,儿行千里母担忧呀!一个小孩子独自到异国他乡,她能安排好个人的出行和生活起居吗?没有大人的指导,她能增长多少见识呀!漫游世界可是很花钱的哟!虽说乌塔有自己赚点钱,可也要花掉父母辛辛苦苦挣的很多钱……
好一场唇枪舌剑,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赞可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词语。今日,我重温此语,倍感亲切。
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上完了这篇课文后之后,我觉得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可以有所改善:
1.在教学时,建议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主要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中悟出些什么”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柯岩在回信劝告国强时是非常真诚、耐心的,这样才可能令国强信服。然后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推想: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何看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畅所欲言,教师要注意倾听,相机指导,形成互动。
教师还应根据文后的提示,引导学生共同讨论从课文中发现的书信的格式、写法。
2.对要求认读的词语,应让学生多读几遍,并结合上下文理解大意。
3.本文的课题富有哲理,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用举例的方法说说自己的理解。
4.课后,可以建议学生之间互通书信,内容可以是互相沟通、消除误解,也可以是交流彼此对成长中遇到问题的一些看法,在实践中学习用书信进行书面交际。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这篇课文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我在这一课时主要是通过读课文来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为第二课时的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在这里我主要是培养学生利用好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并在读课文时对自己有感受的部分进行交流。从这节课来看,学生对工具书用的并不太好,有很多同学手里没有字、词典,而有的同学却很会利用字、词典,对词语的意思理解的也很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得进一步指导学生用好工具书,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通过读课文同学们都对课文感受很深的段落进行了标记,有的同学画的很好,感受也很深,谈的也不错,这说明通过读课文有的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了。但还有部分同学理解的不是很好,在下节课当中应带领学生再进一步的理解课文内容。
30、电脑的住宅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介绍了一栋实验性综合电脑住宅的有关情况。它位于日本东京市中心,建筑面积370多平方米,内部安装有100多台电脑,设计师是东京大学教授坂村健。
在本节课的一开始时,初读课文我觉得用列表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较好,这个环节的确不错,因为这篇课文的条理清楚,讲述具体,语言风趣,吸引力强。落实初读时,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读通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了形象生动说明电脑住宅的功能和作用,课文运用了想象和联想,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在读中理解内容,同时培养想象和联想能力。选词有一定的开放性,不完全是一对一的关系,这一练习为下一个教学环节提供了语言积累。课中开展了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合作表演,学生以“电脑住宅主人”的身份向“客人”介绍电脑住宅,推选讲解员。讲解时允许学生使用课本语言,激励学生重新组织语言,实现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协调发展,这是这节课的高潮部分,是一些优生大显身手的时刻,但是也有不足之处,成绩差一些的学生只能作为听众了,也就自然充当了“客人”的角色,即使给他们作为“评委”来评价表演的同学,他们也显得有些困难。
最后,用“说一说、议一议”的形式作为作业,这样既教给了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又培养了他们爱科学的情感,实现听、读、说、写的互动迁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1、飞向蓝天的恐龙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课文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题,破除了人们头脑中对恐龙的固有印象,颇具吸引力。
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第3自然段循着读者的阅读思路,以“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这一设问,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将我们的视线引向中生代,在我们眼前再现了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恐龙演化的过程。学习课文的第3、4自然段时,通过朗读,直观感受课文叙述的条理性,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恐龙演化的过程说一说,达到内化吸收语言的目的。在学生讲述的时候,根据课文描绘的情景,展开丰富的、合乎情理的想象,融入自己了解的有关恐龙进化的知识。
语文教学是一个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感悟的过程。感悟科普性文章语言表达的准确与科学,不能只是停留在比较分析的层面,一定要内化到心灵!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读,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内化。在这一点上,教师处理的不够灵活,或者说是不够全面。
32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在教学这篇文章的过程中,令我最困惑的是一点:题目《飞船上的特殊乘客》究竟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教学参考书说是“拟人”,但是在学生回答的时候,却不少学生说了“比喻”,他们认为这是把植物的种子比作乘客。忽然,我也愣住了。想一想,其实学生说的也不无道理。我们一直强调所谓拟人,就是赋予事物人的思想、动作、语言等等。但题目却没有显示出相应的思想、动作、语言,如果硬说是“拟人”的话,确实与之前定下的判断原则相矛盾。有老师也认为是“比喻”,他也这样教给学生。但是,令我顾虑的,是教参······经过短暂的挣扎后,我决定还是跟随教参的说法,勉强跟学生说这是“拟人”。我知道有不少认为是“比喻”的学生不服气,但那种连我自己也说不清的情况下,只有跟着教学大纲走了。
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脑海里,必须解决!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上册通用版 篇6
教学程序介绍:
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我安排了预习题,其中最后一题为: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的介绍和自己的理解画一幅“爬墙图”。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好多同学没有认真听我讲课,而是一直在摆弄他们的画。我立刻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必须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投其所好:采用竞赛的方式,让男女同学各选一名代表,上黑板展示自己的画。学生们的情绪都被调动了起来,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在了这个焦点上,表现得都相当认真、慎重,选出的同学画得也非常细致。然后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仔细观察互相比较,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找出图文不符的地方。
男女生之间为了找出对方的缺点都十分认真地边看书边观察起来。不一会,就纷纷举起了手:从爬山虎的颜色、叶片、茎、脚生长的位置、脚的样子,甚至连爬山虎的生长经历中的变化也都提了出来,课堂气氛一下子达到了高潮。我也被同学们的这种学习和钻研知识的热情所感染。在我脑海中原来设计的一大堆板书一下子被一幅精美的图案所代替了:对,应当进一步扩大战果,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画一幅爬墙图,要求是看谁画得准、画得像。
立刻之间所有的学生都动起笔来。就连平时最不爱学习的同学也在那儿埋头苦干起来。我找了一名小画手,上黑板作画,让它作为本课的教学板书。我看着同学们的画,我内心一阵阵激动和兴奋:我所要讲的、要强调的居然都在同学们画图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来了。我趁热打铁进一步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和指正,许多细微的知识点在同学们的发言中一个一个地突现出来:爬山虎的脚是长在叶柄的反面的;叶片是一顺儿朝下的;爬山虎是靠细丝头上长出的小圆片巴住墙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整堂课完全在学生自主活动中、在学生动手创造与发现中完成了,有的同学的表现还替代了老师的角色。课的最后在黑板上仅留下了一幅精美的图案“爬山虎的爬墙图”和同学们无限的遐想与创造空间。
教学反思:
在后来的作业课中我问学生: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有的说他认识了爬山虎;有的说他开始喜欢爬山虎了;有的说画图、写作必须认真地观察、比较才能做得更准确;还有的竟然说爬山虎很可爱,能美化环境,建议学校四周的围墙前都种上爬山虎,把我们的校园打扮的更漂亮些,真让我没有想到。这些不都是我这一课教学所期望的吗?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知道了运用知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我在叹服学生的同时,认真地总结了本课的教学:如果我没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如果我没能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如果我没能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同时去亲自动手体验;如果我只是按照事先备好的教案进行……那这一节课的效果会是这样的吗?
我深深地感触到:
1、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有体验的权利,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求知;
2、在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要拥有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更需要兴趣。
3、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有语文知识,也要有数学、美术、音乐等的有机结。
4、学生资源是最丰富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新的课程理念,给了我新的教学思想,指导我在新的课堂教学中远航。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上册通用版 篇7
《牛和鹅》通过记叙我们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的故事。借助金奎叔的话,告诉我们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本文的特点是故事性强,语言生动,童趣十足,但又蕴含一定哲理的文章。
课文的故事很有趣,学生很喜欢读;学生对作者对牛和鹅前后的态度变化,通过引导也不难理解,但是对于“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这句话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主体内容确定之后,我想,如何在导入时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又巧妙的与所教课题相结合起来呢?接下来就是精心的设计。我首先以讲神话故事的方式谈话导入,并相机引出本课课题,把题目中的牛和鹅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在黑板上,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课的教学中来了。
接下来我结合本单元目标要求:“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来展开教学。其实学生以前在学习中已经运用到了批注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之前用到过的批注方法,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文中出现的几处批注,并结合课文来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这样,先让学生明白了什么叫做“批注”,然后在引导学习课文1——7自然段中,讲解了三种批注的方法。接着让学生根据文中的批注,画出“我”怕鹅的语句,体会“我”见到鹅和被鹅袭击时的心情。我注重学生读书的方法指导,抓住关键句子词语,让学生在理解中、朗读中品味。先把“我”怕鹅的表现从文中筛选出来,体会朗读,再找出鹅表现的句子,来体会鹅的嚣张、霸道的样子,进行对比阅读体会,最后还原文本,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在这部分教学时,我设计让一名学生上台扮演小作者表演害怕鹅的环节,既增加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感觉效果很好。
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在学习了批注方法后,还要活学活用。在学习文章8——12自然段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运用批注法自学。这样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使教学环节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最后让学生用一句话概况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我在教学中将课文的重点放在“我怕鹅,被鹅欺;金奎叔赶鹅,鹅被吓跑”这件事情上。我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设计始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后寻找出对牛与鹅的前后不同态度和改变的原因,学生划出有关语句进行感受,再进行交流。此外通过对比朗读、自主感悟、揣摩心理,让学生感受到“我”当时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变化,然后说说自己经历过这件事,明白了什么。最后出现金奎叔叔的话,让孩子的体验和感受有一个理论的提高。从而揭示课文所蕴含的道理: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不能被固有的思想左右,只有找准了角度,才能正确地对待身边的人和物,正确地对待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明白道理。我觉得自己在引导学生读的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但是火候还不够到位,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入情入境的去读。课后的拓展活动是将书中的知识与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是深华,也是学以致用。整节课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总之,这节课的收获很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细细的品味运用。但课堂教学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学无止境,研无止境,我会在探索中,通过充分地挖掘教材,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突破教材中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扎扎实实学知识,简简单单学语文。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上册通用版 篇8
通过本次教学,让我对文本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课文其实就是通过牛和鹅眼里感觉到的人,与实际情况是不一样的,造成了牛和鹅对人的不同的态度。也就是牛和鹅都是从各自的角度去看人,所以得到的结果不一样,反映也不一样。
我觉得编者是想通过语言文字本身,告诉学生:
1、大家都信的未必可信。
2、应该以正确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才能正确地对待身边的人和物,正确地对待生活。
而这些正是通过我和金奎叔对待鹅的不同态度与鹅对我们不同态度的对比突现出来的。因此,课文的5—11自然段应该是课文的核心段落,是我态度改变的真正原因。而1—2自然段的内容是束缚我正确思维的固定思想,正因为我被这个固定的思想束缚了,我才不知不觉地站在了对方的角度来审视自己,因此导致了错误的结果。然而金奎叔的话正是对我所经历的这件事情的一个高度的理论提炼,是“点睛”之笔。金奎叔先用自己的行为证实了他的看法是正确的,让我有了真切的体验,然后用简单而富有道理的话语,点亮了我的思维。让我从鹅的事件上明白了更多,同时也作出了不再欺负牛的举措。因此大家一致认为的观点和金奎叔的话,是我站错角度和重新认准角度的一个关键。
所以,我在教学中将课文的重点放在“我怕鹅,被鹅欺;金奎叔赶鹅,鹅被吓跑”这件事情上。我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设计始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后寻找出对牛与鹅的前后不同态度和改变的原因,学生划出有关语句进行感受,再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而在整个课堂中教师一个很好的倾听者,只在适当的时候作一些小小的点拨和提示。此外通过对比朗读、自主感悟、揣摩心理,让学生感受到“我”当时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变化,然后说说自己经历过这件事,明白了什么。最后出现金奎叔叔的话,让孩子的体验和感受有一个理论的提高。从而揭示课文所蕴含的道理: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不能被固有的思想左右,只有找准了角度,才能正确地对待身边的人和物,正确地对待生活。
教学中,对于教学方法的指导也是贯穿在教学全过程中。像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的内容,把自己放入情境中体验朗读,通过品读我和金奎叔对鹅的不同表现的词句对比出人物的不同心态,直至揭示主题等。种种方法渗透自然,过渡巧妙。这些方法都是学生在充分感悟理解的基础上,我相机提炼出来的,让学生知道自己就是在运用这种方法在学习的,并且在之后的学习中学以致用。在本节课的结尾我不仅总结了思想内容方面的收获,还总结了学习方法的运用。长此以往,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上册通用版 篇9
《颐和园》是一篇说明文,按照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是总的介绍了颐和园的规模和地位,中间部分分别介绍了颐和园中几个有代表性的建筑物。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就使学生对课文的叙述顺序和大致内容有所了解了,并且对颐和园有了一个总的印象,那就是颐和园既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
第二课时就具体来感受颐和园怎样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了。课前做好了演示文稿,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图文结合,每学习一处景物都出示相应的图片(幻灯片)。在了解长廊这一处建筑时,先出示了长廊内部精美豪华设计和图片,然后让学生们默读描写长廊的这一部分内容,看看长廊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在旁边做出简单批注,为什么给你留下这样的印象用笔画下来。对这一处建筑的了解是由老师带着学习和体会,也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另外几处建筑的了解是采取自学的形式,自己喜欢哪处就学习哪处,方法与学习长廊的一样,给出学生自学的时间,学完后同桌互相交流,最后在全班汇报,同时把课前查到的有关资料向同学们加以补充介绍。
由于学生们已具备批注的能力,又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因此对每一处建筑的特点能够找出来,并能体会出课文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语文实践活动2的习作就是选择一处自己印象深的景点进行描写,学生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掌握了总、分、总的叙述顺序;详写和略写;用数字说明及由点到面的写作方法等,这些对这次习作都是很有帮助的。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简短800字合集
合格的教师在备课上从来不会偷工减料。教师写教案时要从实际出发,繁简得当,很多新手老师对于编写教案都很头疼把?栏目小编特意收集并为您呈上“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简短”相关内容,希望您分享本页内容与您朋友!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简短(篇1)
《麻雀》这篇精读课文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歌颂了热爱幼小者的高尚品质。刚看到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就被文章新颖的构思和优美的文字所吸引,更被老麻雀的精神感动着。但要让学生感受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而表现出的那种博大的母爱,学生可能有点儿困难。
因此,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我先设计从找老麻雀保护小麻雀这种伟大的母爱精神的句子着手,让学生自己感悟和体会为主。学生门的感悟和体会都很深,而且非常完整,尤其让我惊讶的是,学生的朗读超乎了我的想象。
可以说,从他们的朗读中,我真正找到了语文的魅力。最后我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说一些母亲平时对自己关爱的.事,同学们说到:妈妈每天煮饭给我们吃,很辛苦;我们生病了,妈妈总是日日夜夜守护着我们……同学们最好异口同声地说:我们应该孝敬父母。整课得到了升华,也展现出了学习本课的目的,听到这些我感到很欣慰。当然,整个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忽略了那些学困生,这种做法确实要改了。今后应力求让学生全面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每个学生都开开心心地学习。
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让自己语文的课堂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简短(篇2)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是一篇介绍现代高科技的说明文。课文通过对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与人们的关系的详细介绍,让我们了解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认识到世界的丰富多彩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第一课时,以对诗导入,所对的诗都是背诵过的,体现诗人与朋友远隔千里的诗句,最后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思考是什么使得相隔千里却好似邻居呢?学生能自然说到是国际互联网。抓住课题,让学生说说除了“奇妙的”,你还能想出哪些形容词来形容互联网,学生可以说出“神奇的”“无所不能的”等等。在学过字词之后,要能够理清文章的脉络,在一班是没有清楚的将怎么分段、每段说清楚,在说完段落大意后应该有意识的训练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最后抓住第二自然段说说互联网奇妙在什么地方,找出有感悟的句子说一说,并尝试有感情的读一读。最后留了七分钟左右时间给学生写字。第二课时抓住互联网的三个特点进行讲解。首先回忆一下互联网有哪三个特点。大、快、多。
1.大
指的是国际互联网非常大,恰似一张把地球团团包住的大网。指导学生朗读,抓住“巨型”“团团包住”“整个地球”来重点体会,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2、快
互联网的速度非常快,文中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来体会传输速度快,抓住悉尼和北京相距的距离之大进行对比,体会到几秒钟就能将信息传递的速度之快。
3、多
“多”主要指的是互联网的功能十分多,文中用了五个“可以”来写出互联网的作用之多,当然还有一个省略号,说明互联网的功能还不仅如此,并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还有哪些功能。最后结合《补充习题》完成相应的练习。
力争每节课都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及时的完成练习,不使作业后置,充分发挥练习的作用,我想学生能够有所得。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简短(篇3)
记得唐晓芳老师曾在区教研活动中说:语文应该化简单为复杂,化复杂为简单;并且语文课应该具有浓浓的语文味,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着重引导学生紧紧围绕文本语言展开学习,不能脱离文本,在课上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精心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关系的处理恰当,注意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个人认为木渎实验小学《牛和鹅》教案正是注重了这几点:
一、化复杂为简单,化简单为复杂
《牛和鹅》这篇文章内容涉及到动物,会受到学生的喜爱。特别是文章5—11自然段以孩子的眼光着重叙述了因为“我”看问题的角度变了,与牛和鹅的接触的情形前后比较变化明显,学生易于理解。这部分内容是文章的重点,是教学重点。这部分内容是具有鲜明写作特色的文本,教案中正是通过引导学生“学着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使学生进行很好的听说读写。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就是化简单为复杂。
针对文中我获得的启示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可能分析不透,教师就引导学生通过“通过反复读议课文,感悟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读有“自由读”、“同桌合作读”、“练读”、“引导抓住一系列动词体会,在朗读加深感受”等多种方式,同时借在读中比较金奎叔与我对鹅的不同态度、鹅对金奎叔与我的不同态度、我对牛和鹅前后不同态度启发同学间互相交流启发的基础上完成对文中启示的理解。这既是化复杂为简单。
二、直面学生,语文味浓
自始至终,教案着重注意了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立足文本,通过听、说、读、写来感受文本的特色,多角度,层层递进,创设情境,反复诵读:“学着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反复读议课文,感悟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词语”、“自由读课文5-11自然段,对感受深刻的句子加以批注”、“引导抓住一系列动词体会,在朗读加深感受”、“分角色读金奎叔与我的对话”、“找出象声词,体会到在“我”眼中,老雄鹅很可怕。练读”以及作业中的设计:小练笔、积累词句、摘录描写生动的语句。我认为没有对课文的深入解读,就不会对课文中心的把握。
三、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案看似简单,但是结构严谨,字里行间有意拉长学生有效思考的强度:第一课时中“根据学生质疑,梳理出若干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到第二课时“根据上课时学生质疑并梳理出的若干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引出本课的阅读话题。”和“自由读课文5-11自然段,对感受深刻的句子加以批注”。
一点浅见:
1.对学生的自读引导是可以的,但对于学生的个人郎读却不够突出,
2.作业中有小练笔,可是在教案中却没有体现这一预设,有些突兀。
3.第二课时的板书似乎简单了些,因为从教案中可以看到教师对课文的5—11自然段的解读是花了很多心思的,但在板书上没有体现。
以上是我的一点浅见,如有不当,请谅解。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简短(篇4)
这次参加赛课活动,我收益匪浅。这节课,也使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的体会。
其一:课前的导入部分不同角度内容不同的图片,与全文紧密相连,并能引起学生对本课的阅读兴趣。而且是对课文一个很好的注解。
其二: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字词学法的指导。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字是音形意的综合,根据词语的意思去辨别多音字的读音,还要回到文本中去,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语。
读书的方法指导,抓住关键句子词语,“横看”“竖看”“整体看”。让学生在理解中、朗读中品味。先把我怕鹅的表现从文中筛选出来,体会朗读,再找出鹅表现的句子,进行对比阅读体会,最后还原文本,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
其三:品味朗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采用先理解体会再指导朗读的方法,避免将课文内容的肢解,给学生一个朗读的整体感受。抓住语言、动作、心理的语句体会人物内心活动,并辅以动作模仿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画面,进而指导朗读的轻重缓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其四,课堂教学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在对细节的处理上还需要加强。如放手让学生依照前面的方法读金奎叔不怕鹅的段落,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教师缺少智慧,缺少耐心,没有充分展开交流探讨,草草结束。对时间的把握也不是很到位,缺少灵活多变,在指导分析理解我的表现和鹅的表现时所用时间过多,学生自学金奎叔和鹅的表现这一部分时就会有充足的时间交流讨论,理解透彻后再朗读,效果就更好了。多音字虽是难点,但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只用点拨一二即可,花费时间过多。
其五,过去上课追求的只是课堂的活跃氛围,课件的生动华丽,但这些又给孩子们留下些什么呢?又起到发展学生语言的目的吗?从这一节语文课中,同事们认为做的最好的是对课文重点句的品读,而自己一些花费了相当精力的课件并未得到大家认可,这让我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要想上好一节课,立足点必须要准,设计一定要有实效。对教材的分析理解要站到一定的高度。备课备教材最重要,必须把教材吃透了,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他们会有什么样的看法,备老师也要备学生,课堂教学才会有生机。
其六,缺少激情。
总之,这节课的收获并不是只言片语所能阐明的,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细细的品味运用。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简短(篇5)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古诗,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
《出塞》的教学,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加以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以前两句诗的教学为例,我引导学生从征人和亲人两个方面感悟,力求做到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如引导学生从征人角度感悟时,在学生初读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后,我引导学生感悟:征人在边关的生活可能是怎样的?假如你是征人,面对这样的生活,你会作何感叹、作何感想?另外还注重抓住情感的共鸣点。
古诗所表现的生活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较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为了帮助理解诗歌,《出塞》教学中,我抓住人人思家这一情感的共通之处,从李白思乡到自己思乡的感觉,进而理解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归永远永远不能回家的感觉,最后过渡到千百万人盼回家上,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
[热门]通用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000字精选
教师是孩子驶入歧途的修正员,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教案促进教师上一节完美的课。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根据你的需要,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精心整理了通用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通用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阅读本课的难点。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这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
结合本课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讲的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效果。
首先,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提问:关于爬山虎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于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叶子,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我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和孩子们一起表演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最后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本课的不足:
一是没有找到爬山虎,只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看,不够直观。如果提前让学生观察,寻找到爬山虎,效果会更好些。
二是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细致观察还不够,需要引导学生们也要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2
一、教材简析: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有趣的科普文章,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课文的重点部分是3至5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通过读文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细致入微,而且是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 本文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在讲之前,我要求学生到学校操场去观察爬山虎,并写了观察日记《我观察到的爬山虎》。学生对爬山虎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对爬山虎的脚有了感性认识。
二、评价:
激趣导入采用猜谜语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较高。导思释疑教学方法的使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疑问,教师引导学生将问题一一解决,这三个问题恰恰是文章的中心问题,也是需要学生掌握的重难点。将课文重点段的背诵训练穿插于教学过程当中,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记忆力,也培养了学生积累语言的能力。
本次公开课的缺点也不少:比如在学生提出爬山虎的脚是小圆片的时候,与教师的预设爬山虎的脚是六七根细丝,相矛盾。教师此时缺乏教学机智,处理比较粗糙,在此处浪费了不少时间。
分析原因如下:
备课的时候,我会把要讲的每一句话都计入教案当中,然后把它们背过。在讲之前我会反复多遍地去背诵,恐怕漏掉其中的一句话。我相当关注每一张幻灯片中的细节,慎密地思考其中的过渡语。虽然讲课之前,我已经把课文内容烂熟于心,并且把教案在心中默念了许多遍了。但我仍然相当紧张,恐怕课堂上学生不能配合,或者不按照我的思路来回答问题。果然,在讲课的过程中学生所回答的与我设计的许多方面大相径庭,这些课堂生成的答案让
我不知所措,于是开始紧张起来,不知道该如何引导学生,思路也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所打乱,于是整堂课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的”倾向,让学生们听不懂,也让听课的老师不知所云。课下领导和老师们给我评课的时候,找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源于备课的拘泥于细节的完善而忽略了大的框架。课堂学生的生成是教师无法预测的,但是教师对所教内容的具体框架结构要做到心中有数,当学生的回答偏离主题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将学生引导到这个大环节中。关键是自己的备课,其中大的环节要清晰,无论学生如何变,万变不离其宗。当胸有成竹地了解了讲解中的关键问题的时候,那么细节就可以随意填充了。不论在课下想象的学生回答是如何变化多端的,当堂出现的问题一定是与你的预设有出入的,所以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回答,另一方面还不要被学生的回答所束缚。
将来改进的措施:
1、始终不渝地钻研教材,创新教学方法,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法。
2、多听课,多学习,容百家之长补己之短。
3、调节好自己的心理,在放松快乐的心理下教学,不要过度紧张。
4、备课不要过于精细,免得束缚自己的思路。
通用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2
在设计课堂时,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的是让每个孩子都有展示的机会,在学习本课之前,我布置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去搜集有关奥运的资料,所以学生的学习有了目标和方向,我在教学课文的时候也觉得轻松了很多,以后多让学生自主学习是我需要做得更好的地方。
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孩子说说自己搜集到的奥运资料,整个过程中学生特别的活跃,说得也特别的丰富,课堂的气氛也热闹起来了。虽然我没去看家长们此时看到自己的孩子回答问题是什么反应,但我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一定特别的开心能看自己孩子精彩的抢答。
在学生自由读课文的过程中,我在中间巡视将重点的字词写在了黑板上。随后让孩子带读这些重点的字词,并让孩子们解释好。接下来就是讨论和展示环节,在各组进行准备的过程中,我特别的忙碌,我在各组中穿梭,看看他们解决问题的情况,以及各个小组长的分工情况,是或有做到在课堂前我给他们培训时提到的一定要让每个孩子都有任务。学生们在谈感受的过程中,无奇不有,特别是对他们现在的学习状态的一些反思,真是特别的精彩。
通用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3
《芦叶船》教学实录1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老师出示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同学们玩过自制的小纸船、小木船,也从商店买过玩具轮船、舰艇,但是你玩过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芦叶船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走进大自然,采摘芦叶做小船。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多读几遍,想办法解决不理解的词句。
2.同桌合作,轮读课文,互相欣赏。
3.小组合作学习。
(1)组员轮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每人准备提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4.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梳理问题。着重引导学生探究下面三个问题:
(1)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
(2)芦叶船给作者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3)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
三.自读自悟,想象画面。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试着在头脑中想象画面,同时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书写感受或标注问题。
2.小组互相交流
四.指导书写,巩固字词。
1.交流认字方法。
2.提示写字中易出错的地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读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本课词语。
2.同桌互评互改。
二.研读品味,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
1.谈话导入。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非常有趣,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吧。
2.合作学习,感受童年的乐趣。
(1)同桌一起细细的品读课文。课文写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找出有关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2)我们做成芦叶船,放在家乡的小河里,放在长江里。说说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小组交流,各抒己见)
(3)通过交流,通过感悟课文的内容,你现在最想说什么?
三.朗读训练,加深体验
1.最后一段是作者丰富的联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
2.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段。
四.读背说写,积累语言
1.配乐朗读课文。
2.把喜欢的句段多读几遍,熟读成诵,摘抄生动优美的语言。
3.能画一画你想象中的芦叶船吗?
五.拓展延伸
你喜欢作者的童年生活吗?你希望自己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六.作业
1.理解句子。
2.课外阅读《芦苇》和《风筝》。
七、板书:
芦叶船
做芦叶船
玩芦叶船
我的遐想和向往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简短800字合集10篇
解决方法灵活多变,在分析能力的要求上有相当的难度,作为教师提前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是很有必要的。教案的基本内容体现的是教学的组织管理信息,写教案对我们有哪些帮助?急你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简短”,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简短【篇1】
我很喜欢这篇课文,文字优美,用词大气,尤其是读起来气势磅礴,荡气回肠。文章写得如此之美,我们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来感受这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之美呢?在教学中我认为运用“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的教法比较恰当。
教学时,我按照初读──研读──熟读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钱塘江大潮景观之奇。但我发现学生对课文描写的景象比夏吧皇怯捎诙钥挝拇视锏哪吧怯捎诙猿∶娴哪吧S谑俏宜伎际侵苯痈窍瓤绰枷嗪蠼玻故墙餐旰笤倏绰枷嗄兀课顺浞址⒒友南胂罅Γ揖龆ㄏ冉苍倏绰枷唷
在讲析中,对词语的理解上我运用了对比法,如“闷雷滚动”对“山崩地裂”,“风平浪静”对“白浪翻滚”,让学生说感受,体验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的变化。还运用了画画法进行对比,如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让学生在画笔下感受钱塘江大潮气势的不同。在对比中同学们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大胆说出了,画出了自己心中的钱塘江大潮。最后我再放录像,学生亲眼目睹了真正的钱塘江大潮,进一步验证了自己的感受,对课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完这节课,我体会到多媒体课件有时是可以以它直观形象的画面较快地突破重难点,但有时运用过早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我们运用多媒体课件也应因课施教。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简短【篇2】
《赏花》一文讲述了一群双目失明的残疾人,在孤独与沉默中开始了他们的旅程,但行不多时,他们不光听到了哗哗的流水声,嗅到了淡淡的花香,而且“看到”了盛开的梅花、飞舞的蝴蝶,他们用心体会到了春天的明媚。
文章语言朴实,读来如一股清新的春风拂面而过,令人感觉清爽温暖。在讲授文本时,我抓住课文的重点(车内氛围的变化),让学生默读、齐读、个别读、师示范读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走进文本,研读文本,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体会做人的道理,感悟人间的真情。但我觉得学生预习的不充分,课文读得不熟;另外,教师对于一些细节处理的不仔细,比如“爆笑”与“爆发出笑声”这两个词的不同之处,我没能抓住文本的词语,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我还应该把课后的习题,复述课文再放在课上解决。还有在课上教师导的地方太多,学生自主的地方太少,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想方设法,多方激趣。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简短【篇3】
:admin 这次联教课,我们组选了第五单元世界遗产专题的课文《长城》。这一单元的文章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在教学本单元课文时要将课文的学习和综合性学习活动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查等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激发探究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
《长城》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以学生朗读为主,在朗读中感受长城长、高大坚固及气魄雄伟的特点,在朗读中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因此,我确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对照插图,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陡峭”,“凝结”等词。
2、学习由远及近,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了解长城长、高大坚固及气魄雄伟的特点,感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课文共四段,按人的观察和思维发展方式进行的:远看长城──近看长城──联想古代劳动人民──赞美长城和古代劳动人民。于是我设置的步骤是:图文对照,逐段学习。
长城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了解了它的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读感受它雄伟壮观的气势。品味语言,由“站”“踏”“扶”这几个动词告诉我们,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由这承上启下的句子,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联想教学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叩问文本,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比如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个重点句,我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多少……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血汗和智慧。如:“数不清”、“两三千斤重”(工程浩大);“没有……没有……”(设备的简陋);“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条件艰苦)。多种形式反复读,引导学生体会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在充分的读书后发挥想象,“你站在长城上,想说什么?”以想象促说、促读,充分感悟中心句,体会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由于时间的关系,最后对文本的拓展,我选取了一首诗歌让学生吟诵,旨在让学生的激情再一次砰发。但是没来得及,使整节课不是很完整。
通过这次联教课,通过黄校长和老师们的评课、议课,我看到了自己在教学方面很多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应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多读,多说,多思,多写。学生读书后我应创设各种机会放手让学生完整地讲出自己的感悟,在学生理解了思考了感悟了后我再适时指导,不能害怕学生讲不出而浪费时间。也就是说这种能力的培养既要有方法上的点拨,但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的实践,留给学生充裕的阅读时间,“在下水游泳中学会游泳的本领”。如果我们教师不多给学生机会,久而久之就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乐于不善于思考问题而只会坐等教师讲现成答案。这也许就是古人所云“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吧。
另外语文更多的是一种情感教育,应多把语文和我们情感认识更紧密地联系起来,让语文走进我们的生活,走进我们的心里。学习完这篇课文后,同学们都认识到了有形的长城的作用是抵御外强,保卫国家主权。课文中长城的知识点学生也许能掌握得很好了,但长城是令中华民族骄傲和自豪的万里长城,更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象征,我们国歌中就有这个新的长城,但是我没有利用这个契机,及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更深层次、更与时俱进的爱国情感教育,从而进一步挖掘、引申出文章的更深层次主题──在我们心里筑起一座无形的长城,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保捍卫、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这样才能将课堂提了一个高度,学生胸中回荡的熊熊爱国豪情才根深蒂固,长城的精神才会世代传唱,永放光芒。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简短【篇4】
《绿叶的梦》作品语言生动而富有情趣,作家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快乐的童年生活画卷,揭示了大自然的给人带来的愉悦和欢欣。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描述的是作家葛翠琳美好的童年生活,从题目到内容都让人产生美好的遐想。
本课是第一学时,我主要抓住学生易错字进行对比剖析,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生字的方法(从音形意三方面进行学习)小组讨论本课生字共同学习,如果那个问题小组内没有解决,举手求援别的组,放手让孩子自主学习,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课堂效果还是有的。第二部分整体感知课文,让孩子们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感受课文,说说各各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小故事。梳理课文。整节课下来感觉时间把握不好,读的太少问题难,孩子们回答不上来很失误。
这第一堂课结束了。但是它留给我的教训却远远没有结束。它使我认识到,作为教师,要准备好自己,准备好心态、准备好课、准备好教具,准备好,不光时准备,一定要准备好。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简短【篇5】
《电脑住宅》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介绍了一栋实验性综合电脑住宅的有关情况。它位于日本东京市中心,建筑面积370多平方米,内部安装有100多台电脑,设计师是东京大学教授坂村健。课文表现了电脑的神奇和它给人们带来的快捷、方便、安全和舒适,使我们体会到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唤起学生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对科学技术的探索与追求。
教学本课时,我先让学生按照课文前的阅读提示独立阅读课文。在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课文介绍了电脑住宅中的哪些设施?那里的电脑有什么功能?是怎样工作的?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学习成果。如,填写表格,将电脑住宅的具体设施、如何工作、有何功能等内容以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或按照课文的讲述顺序画出电子住宅的示意图,根据自己的想象将抽象的语言转化为形象的画面。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简短【篇6】
语文园地的教学,重在提高学生实践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下面我以习作为例。习作要求是按一定的顺序写校园里的景物,或者别处的景物,还可以写写发生在校园里的难忘的事。我们就先来选择写写我们朝夕相处的校园。
先带学生到校园里走一走,选定自己喜欢的一处地方驻足观察、思考,完成片断练习。片断内容可以是细致地景物描写,也可以写写发生在此地的一件事情。
然后,全班评改。评改要求:景物描写的过程中,是否抓住了主要景物来描写,是否选择了恰当的描写方法(描写方法已在语文园地一“我的发现”一栏中有体验、有训练);事件记叙的过程中,是否与此地的景物、环境有所联系。
最后,让学生选择经典的片断再次游览校园,列出游览的先后顺序,加上开头和结尾,将精彩片断连成篇。
这样的习作指导重在作文的二次生成。教学时以过程性评价或形成性评价为主,以终结性评价为辅。我认为,在开放的作文活动中,有利于学生唤醒自我、提升自我、解放自我──“我手写我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用真实的笔触表现生活,表现自我。以生活为主线,要善于捕捉学生生活的资源,把学生生活中的资源,作为张扬学生个性的源泉。在现实生活中,养成学生乐于探究和勇于实践的精神,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良好个性品质。
教学思考:
语文园地的教学要以生活为主线,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体验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而教学的过程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因此表现出一定的封闭性。如何在语文园地的教学过程中,实现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如何开发整合,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如何情境互动,实现教学方法生活化;如何拓展延伸,实现教学时空生活化;如何多元评价,实现教学评价生活化。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去实践的。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简短【篇7】
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彻底推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以师教为主的教学观念。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正襟危坐竖耳倾听,只有接受,缺乏发现。这样的情景在以前被称作秩序井然,是取得佳绩的前提,而在新一轮课改的观念下,我们注意到了曾经一直忽略的问题:我们的孩子在思考吗?在学习吗?在发现吗?在研究吗?也许有人会说,小孩子怎么懂得研究、探索?真是无稽之谈。
牐牭不知道大家发现与否,一个孩子在咿呀学语甚至于呱呱落地时便会用自己的体态语言传达着对周围世界惊奇,这种与生俱来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自然而使他们成为一个天生的发现家、研究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一直都尊重孩子们的观点,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牐犜诮獭毒卫填海》时,课后有个思考题:精卫是只怎样的鸟儿?按照课文内容的指引,有的孩子回答精卫是一只勇敢的鸟儿,他敢于同夺去别人生命的大海较量。而另一些孩子却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一个孩子说精卫是一只笨鸟,大海那么大,能填平吗?非累死不可;另一孩子说,大海也有生命,精卫不该心胸那么狭窄,与大海不共戴天,不分昼夜地将衔来的小石子和小树枝投进大海想填平它呢?我觉得他们的回答都很有价值。回答精卫是勇敢鸟儿的学生,他从课文中学到了正义感,体会到勇敢的品质;回答精卫是笨鸟的学生,他关注生活,把所学习的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进行了合理的思考;而对精卫的正义行为提出疑问的学生思维更为广阔、全面,他懂得了由己及人地思考,不用简单的对错来划分世界,而是把每一个个体都放在同一个水平线上来对待。他的问题在班上炸开了锅,许多孩子受到启发,马上与周围的同学展开讨论,有的说应该和大海讲道理,劝告他不要再夺去别人的生命;有的说应该修建堤坝,防止大海再泛滥。这节课上完了,我并没有给他们一个正确的答案,因为每一个答案都是合理的,而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了不止一种的答案。
牐犜谛唇毯蠹鞘保我想:如果我用传统的模式,老师精心地解读课文,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认识到精卫的坚韧与勇敢,而不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学生会有这些交流和收获吗?会有这些多元的解读吗?我想这就是课改的精髓所在了。给予孩子发现的天空,让学生自己学,自己发现,自己体验,呵护每一个孩子思维的独特性,让这些天生的研究者、探索者在无际的'天空中自由遨游,熠熠生辉。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简短【篇8】
《爬天都峰》是一篇精读课文,这课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故事。我在教学这课时,有一点自己真实的教学体会:
一、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
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是我校语文课堂“情知教学—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研究的课题,上学期在赵校长的带领下,逐渐摸索出方法并运用于教学中。本节课我依旧带领学生依据课题提出哪些问题,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教师引领学生梳理问题,找出文中的中心问题。从课题入手找出中心问题,我感觉教师不再是问题的终结者,而是引领者、鼓励着。以往的语文教学我总是课堂的指挥者、领导者,总是不相信学生,不敢放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总结和反思提炼,我逐渐感到教师要敢于把课堂让给学生,把教师的满堂灌让位给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二、小组交流重实效
学生在梳理出中心问题后,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学生根据问题自己读书,自己找出问题,画出问题中的关键句和关键词语,把理解和体会写一写,再进行小组交流
小组交流学习要求
1、明确学习组长
2、人人明确交流的问题
3、组内整合出多种方法进行交流
4、合作学习有主见
5、汇报时要认真倾听,会欣赏,在交流中共同进步。
6、敢于质疑—爱心互助共闯关。
三、抓住关键词句突破教学重难点
这课的重点是“我”爬天都峰的过程,难点是读懂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点,通过对“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及“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句子和重点词语“挂”进一步深入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要爬天都峰的艰难和不易。接着以爬山的前后为线索,找出爬山前“我”的所思所想、爬山中“我”和老爷爷艰难攀登、爬山后“我们”的喜悦的心情的有关词语、句子,引导学生进行理解体会。在理解中,我紧紧抓住小女孩和老爷爷爬山时的动作词。如:“奋力“、“手脚并用”“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词语,从中体会到爬山的艰难和不怕困难的勇气及一往无前的精神!又从小女孩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中,抓住“居然”“也要……才……”这些词语来理解体会小女孩和老爷爷能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精神,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教学中的不足:
在品析文中体现人物不怕困难的语句“我奋力向峰顶爬去”“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这两句时,由于只停留在口头上的交流,谈体会的也只是个别同学,以读促说只是个别现象,老师讲得多,学生悟得不深不透。
五、思考:
1、语文课堂上教师能不能少讲一点?
2、如何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谈体会,能否再深入一些?
3、如何做到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最大程度发展?
4、在教学活动准备过程中,应更深入地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教学要领,拓宽知识面。在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以读促想,以想促说,再向以说促写过渡,加强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
作为语文教师要为学生语文终身学习负责,在课题牵引下,从问题的探讨到品读的感悟,再到思想的升华,都应尊重学生生命的自然发展为主旋律,促进整个课堂学习动态的自然生成;课外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是充实学习的血肉,妙笔生花是学生情感的升华,只有这些部分完美结合,才会让我们在课堂上真正看到生命的绽放。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简短【篇9】
虽然在课前我已经很认真的把教材解读了好几遍,但是对这篇诗的教学还是无从下手。在课前,我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预习单的完成情况还是不错的。现代诗的语言是含蓄的、意象的,很多时候诗中的词不能有一个确切的解释,但对于学生来说如果没有对于含蓄的诗意的基本理解,也就不能很好的体会诗的感情。因此如何把握好对诗意的教学是难点。在教学时,学生对“铺设金桥”和“架起大道”,提出了疑问,对此我也不能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在课上带过了,在课后我浏览了凤凰语文网上相关内容,结合实际内容并结合生活中的内容做了解释:是老师,把学生从无知的昨天引向幸福的今天、灿烂的明天。是老师,让学生知道了国家和世界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是老师,在昨天和今天之间、现实和理想之间“铺设大道”、“架起金桥”。老师起着架桥、铺路的作用。这样学生就理解了,看来诗歌的学习不仅在与读还在于有关生活的积累。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有了第一课的铺垫,学习起来轻松多了,课堂效果也很理想。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简短【篇10】
《白公鹅》一课重在与《白鹅》一课比较。在导入时,我就有意识引导学生对比两只鹅的形象;在体会白公鹅的特点时,我也抓住两篇课文对鹅的步态的描写进行比较;最后也把重点落在比较两篇课文的写作方法上。
这堂课我较大的收获:一是课文插图的利用。这堂课我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这是这堂课中激起的一点火花;二是对写作方法的教学的体会。在《猫》和《白公鹅》两课中,我都教写作方法。两次都是先让学生找,但两次都发现学生很难找到,最后都是我自己说了出来。经过这次课,我感觉到如果利用课件出示相关的句子,再让学生进行体会,这样没有那么抽象,从而可以降低难度。
在教学中,我最大的感受是难以调动课堂气氛,学生回答问题不是很积极,原因可能有多方面:一是课文的难度高;二是学生预习不充分;三是我自身的原因如教学语言、表情不够丰富,并且我太着急了,在一两个学生的回答达不到要求时,我会自己说出答案,这也可能与学生发言不积极,我问不下去有关。其他老师建议我对于某些不难的问题,可以对学生多引导;对于某些较难的问题老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但仍要引导学生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