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学总结
  • >导航
  • >《赠刘景文》教学反思简短合集
  • 《赠刘景文》教学反思简短合集

    发表时间:2023-01-06

    刘景文教学反思。

    时光荏苒,转眼间一学期即将过去了。通过一学期的工作时间后身为一名教师就应该对其做一个总结,通过写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思想上与工作上的变化,在这里,你不妨读读《赠刘景文》教学反思简短合集,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赠刘景文》教学反思简短(篇1)

    诗歌是我最喜欢的文体,亦是我最头疼的文体。特别是那些琅琅上口、语言精练、内涵深远的古诗词。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今天的新课:大文豪苏轼的《赠刘景文》,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品。喜爱他诗句里的意语含蓄,喜爱他对事物环境的双重思索。秋末,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秋艺深浓;荷败菊残枝条依然笑秋霜,在寒冻的环境有人低头有人昂首,在同样的环境有残局亦有丰收。正如同迪更斯所言: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环境的作用是双重的,个人的品格才是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最终因素。

    自然,这样深刻的文义对于一群刚上二年级的孩子自是太难。幸运的是我总会在诵读课以及日常的每周一诗中为孩子们准备很多经典大餐,并总结了一套教学经验。于是,我便按照我的“想法”开始了我的这节古诗课。

    因为我班孩子已形成了良好的古诗词背诵风气。所以课一开始,孩子们就摇头晃脑开始背诵起来。字音不准,语句拖沓。这点不出我意外,于是我笑着用自己的朗读中示范和感化孩子,究竟一首诗歌要怎么读才成其为诗。听了我的范读,孩子们终于静心朗读。于是我的第一步:“读准确”便达成。

    在诵读课上,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所教给孩子们的诗歌总是不求甚解。但一节三十五分钟的语文课堂,总不能又成为泛滥摇头背诵的闹市?我亦知道枯燥的讲解会让诗歌索然无味。但不讲解又无法把诗歌的内涵赋予学生。于是我便想在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在读课题并理解课题后,我问学生:“大家谁还会背其他的赠送诗?”学生的积极性马上就调动起来,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赠汪伦》,熟悉的诗句马上让学生走进了诗的意境。这不仅帮助学生进一步入境悟情,体会赠的含义,进而理解《赠刘景文》重在言志,而不是抒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对于这样一首学生已能熟读成诵的诗歌,我想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孩子们。于是我让学生同桌合作,再次自由朗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思考:诗歌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读着,读着,你都仿佛看到了什么?边读边圈出不理解的词语。之后,擎雨盖、荷尽、傲霜枝等关键词语便被提了出来。二年级的孩子,需要图文并茂。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深秋初冬景色的展现,让学生走进诗境,他们会很轻松地理解残荷颓败、秋菊傲霜的形象。同时自然地过渡到橙橘,学生们恍若在诗句中散步,自然领会得就很深刻了。而且,我更让其在多种方式的朗读和自己点拨性的评价语中让他们理解感悟,在古筝声中反复吟颂,在摩擦中燃烧智慧的火花。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另总结出低年级诗歌教学的一些特点:

    一、

    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二、

    要求学生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学生对“擎雨盖”“傲霜枝”

    的理解,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述自己对诗文意思的理解,使自己沉醉于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百花虽已凋零,枝条依旧傲秋霜。

    三、

    “灌输”的必要性。因自己对《赠刘景文》的喜爱,让这节课的我有点过分投入。课堂上,虽然我意识到要把时间和说话的机会多给孩子,但情到浓时还是会忍不住抢孩子们的话自己滔滔不绝。但是,孩子们听得异常认真,异常入迷。且在之后的情感朗读中慷慨激昂。如我前面所言,这首诗歌的深意是二年级的孩子很难理解的。但我们又必须把这种深意告诉孩子,让他们从你的话语中学习,去接受或者聆听更多的思想。只要老师言语得当并能吸引学生,我认为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接受性学习是需要且是必要的。

    《赠刘景文》教学反思简短(篇2)

    《赠刘景文》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教学这首古诗时,我把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以及体会诗人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

    在学生读通古诗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联系对题目的理解,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学生认真地读古诗、思考,提出了几个不懂的地方,如“擎雨盖”“荷尽”“傲霜枝”。因为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所以我引导学生看图、回忆夏季荷花盛开的样子,体会荷花此时的生机勃勃,想象秋季荷花开败的情景,借助课前搜集的“秋菊”图理解“傲霜枝”,在师生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理解了几个难懂的词,降低了诗句翻译过程的难度,也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接着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古诗,启发学生边读边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作者写了这些景物,想想哪些地方最能吸引你,然后认真地读一读,想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阅读是个性化解读的过程,此教学环节给了学生空间,也突出了古诗本身所特有的“留白”的魅力。学生通过读、思考,很快归纳出了诗句描写的景物:荷花、菊花、橙子、橘子。顺着学生的回答,我这样引导:想象景物所呈现的画面,想象两者的对比,你读懂了什么。学生的阅读理解是有差异的,我们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所以我留给学生充分读、思考、想象、交流的时间,多数孩子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停留在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这个层面,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再想想:诗人为什么要描写傲霜枝呢?一个叫向嘉艺的女孩儿真不错,她站起来说:“诗人想叫他的朋友做人像菊花一样不怕寒冷,要坚强。”她的回答启发了其他的孩子,好几个孩子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像菊花一样勇敢”,有的说“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平时要努力。”说得真好!我为孩子有这样的理解而开心。

    本课的教学,我认为我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是对诗句的理解不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进行组合,而是让学生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浮现画面,用自己习惯的语言方式表达,顺应诗句的朦胧,从整体的感受来理解,把握诗句所呈现的意境。

    《赠刘景文》教学反思简短(篇3)

    古人写秋天总是“自古逢秋悲寂寥”,可是苏轼在《赠刘景文》一诗中却一反悲秋的基调,突出了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傲霜枝”更是赞颂了傲霜凌寒的气概。

    《赠刘景文》是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诗两首中的一首。这首诗作于公元1090年苏轼任杭州知府之时。刘景文,原名刘季孙,字景文,北宋开封祥符人,当时在两浙任兵马都监,也在杭州。苏轼很看重刘景文,曾称他为“慷慨奇士”,与他诗酒唱和,交情颇深。这首赠给刘景文的诗,描写的是秋末的景象,寓情于景,表达了对刘景文的崇敬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

    此诗开篇两句,概括地描绘了深秋的景象:夏荷已经完全枯萎,秋菊也花凋叶败,只有花枝还在傲寒斗霜。但在荷、菊凋落之后,橙、橘却果实累累,这是何等让人兴奋的景象啊。为此,此诗后两句诗人则充满喜悦地告诉友人“你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还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啊!”作者把人们眼中最为萧条的秋末写得如此有生机和诗韵,可以感悟到诗人旷达,豪放的胸怀。

    虽然本诗有些拗口,生字量大,但由于学校一直举行“书香伴我成长——每周一诗”的读书活动,在一年级时,他们就能把这首诗背诵出来。所以在学习本诗时,在朗读方面,不是本课的难点。但是他们对诗的意境却感悟不深,不能很好地表达出诗中所蕴含的情感色彩。为此,在教学前,我布置了课前作业给学生,让他们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查阅有关这首诗背后的故事。教学时,我先请查阅资料充分的学生讲刘景文与苏轼之间的友谊故事,并补充点滴。有了故事作铺垫,学生在理解诗意时很快就进入状态,眼睛闪着光,流露出对诗境向往的神情,也似乎在想像诗中描绘的景象。

    在解读课题时,“赠刘景文”四个字学生理解并不难,难得是能不能从课题中读出诗人对友人的那份情怀。于是,我引导学生,“赠”除了“送”的意思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别的意思?学生各抒已见,在讨论中领悟到了诗人对朋友的尊敬和鼓励。学生也因为深入理解了其中含义,学习兴趣大增。

    在解读第一句诗时,学生不理解“擎雨盖”是什么意思。怎么办呢?于是,我灵机一动,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株大大的高高挺立的荷叶。同学们赞叹:“好漂亮的荷叶!”我追问,这荷叶像什么?假想可以做什么?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我用荷叶当作伞挡过太阳。”、“我用它挡过雨。”、“它是小鱼儿的伞。”……于是,在这空当间,告诉学生“擎雨盖”就是指遮雨的荷叶。随后,我又画了几枝残败的荷叶,问学生这样的荷叶可以擎雨吗?学生摇摇头,我追问,那这句诗应当带着怎么的心情来读?接下来,学生最初毫无感情色彩的朗读,变得低沉而惆怅,似乎为残荷感到遗憾。

    后面的诗句,我也是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主动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虽然荷尽菊残,但是“橙黄橘绿”不是另外一派喜人的景象吗?让学生在体会读的意境中自己酝酿朗读时的情感和语气。当学生捧起书来读时,我很享受。他们丰富的朗读与诗融合在一起,特别是前后两句诗的深沉与喜悦的对比,让人从深秋凋零景象的惆怅中,很快地步入金秋果园的丰收喜悦中。此刻,学生则能够从体会到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过渡到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激励之意。

    总之,在教学《赠刘景文》这首诗时,学生发言交流,师生共同讨论的互动的机会比较多,注重了让学习在朗读中体会诗的意境,讲解比较简洁,完整,学生也能够在学习中体会虽然荷尽菊残,然而那开败了的菊花枝还傲寒斗霜,那“橙黄橘绿”,更有另外一番风味的诗韵。同时,他们也能从理解诗境时感悟到苏轼赞颂刘景文高尚的情操,明白个中做人的道理。但是在教学中仍存在着此许的不足,如讲解中缺少了童趣的语言,课堂里增设点课堂内完成的作业或许效果更佳。

    《赠刘景文》教学反思简短(篇4)

    宋代诗人苏轼的《赠刘景文》,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诗。这首诗意语含蓄,对事物环境有双重思索。秋末,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秋意甚浓;荷败菊残,枝条依然笑秋霜,在寒冻的环境有人低头有人昂首,在同样的环境有残局亦有丰收。

    自然,这样深刻的文义对于一群刚上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自是难以理解。幸运的是我总会在诵读课及“每周一诗”中为孩子们准备很多经典大餐。于是,我便按照我的想法开始了这节古诗课教学。因为我班孩子已形成了良好的古诗词背诵风气。所以课一开始,孩子们就摇头晃脑,开始背诵起来。字音不准,语句拖沓。这点早在我意料之中,于是我笑着用自己的朗读来示范和感化孩子。听了我的范读,孩子们终于静心朗读。于是我的第一步:“读准确”便达成。

    在读课题并理解课题后,我问学生:“谁还会背其他的赠送诗?”学生的积极性马上就调动起来,有的竟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赠汪伦》,熟悉的诗句马上让学生走进了诗的意境。这不仅帮助学生进一步入境悟情,体会“赠”的含义,进而理解《赠刘景文》重在言志,而不是抒情。于是我让学生同桌合作,再次自由朗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思考:诗歌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读着,读着,你仿佛都看到了些什么?边读边圈出不理解的词语。接着,“擎雨盖、荷尽、傲霜枝”等关键词语便被提了出来。

    三年级的孩子,需要图文并茂来理解文意。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展现深秋初冬的景色,让学生进一步走进诗境,很轻松地理解了残荷颓败、秋菊傲霜的形象。同时自然地过渡到橙橘,学生们恍若在诗句中散步,自然领会得就很深刻了。

    《赠刘景文》教学反思简短(篇5)

    设计理念

    1、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理的能力,避免逐字逐句的讲析。本课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想像讨论交流等方面。

    2、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设计设计

    一、牵手秋天,诵读秋诗

    1、现在正是金秋十月,瞧,深秋正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了.

    2、出示关于深秋的图片。

    3、看,这深秋时节,满山的枫叶红了,让老师想起了一首诗《山行》,我们还背过一些和秋天有关的古诗呢,谁起个头儿,带大家一起来吟诵吟诵。

    (生吟诵《山行》、《暮江吟》。)

    4、老师这儿还一首秋天有关的古诗,请你们来读读这首诗,多读几遍好吗?把诗读准确,读流利。

    二、研读诗句,领悟诗意

    1、指名朗读古诗。

    2、再读古诗,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3、请学生交流,可以是诗中的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引导:

    ⑴观景感受深秋气息:

    ①荷花谢:

    引导一个“尽”字。(尽字表示没有了)这个尽字,在我们学过的一首《登鹳雀楼》的古诗中也出现过,“白日依山尽”,说的是太阳落山了。那么花没有了我们可以说是──谢了。

    ②荷叶枯:

    引导一个“擎”字。怎么样的动作可以说是擎?用手笔划笔划。

    ③菊花残:

    寒冷的深秋让人忍不住缩成一团,可是诗人感受到了残菊的与从不同,你觉得诗人他感受到了什么?

    虽然天气很冷,菊花可能都快凋谢了,但它的花枝像个小战士在和风霜在做斗争,它们一点都不怕冷。

    (想像说话:这些残菊想跟这寒冷的天气说些什么呢?)

    ⑵说理领悟深秋美好:

    ①你知道君表示什么?

    是你的意思,对别人的尊称,因为这首诗是送给刘景文的,所以这里指的是刘景文。

    ②引导“最是”的理解。

    (可以认为是“就是”的意思,表示强调。)

    ③橙黄橘绿能分开来解释吗?

    橙子黄了,橘子绿了。橙子、橘子黄了,绿了,说明它们在深秋的时候成熟了。

    ④你最喜欢秋天什么样的景色?秋天有这么多美景,诗人为什么认为秋天最好的景色是深秋时候,是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时候?出示图片,小组讨论:

    A、它们颜色很漂亮,很鲜明,在深秋还有这么鲜艳的颜色的确让人眼前一亮。

    B、还能让人感受到丰收的喜悦。

    ⑶因为橙桔成熟,桔子的味道十分清香,飘满于天地间,也让人不禁称赞。

    4、试着读读整首诗,把深秋的味道读出来。

    三、介绍背景,感受深意

    1、读到这儿,让我们猜猜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吧,老师给你们三个提示。这是一位北宋的大诗人,大文学字,曾在湖州当过知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著名的诗词就出自他的笔下。

    2、对了,苏东坡,苏轼。苏东坡的这首诗是送给一个即将远行的朋友,他的名字叫刘景文。读读他的诗,猜测一下刘景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你为什么这么认为?

    ⑴一个跟苏轼一样很有才华的人。

    ⑵从“菊残犹有傲霜枝”这句诗中体会出一个坚强、遇到挫折不肯屈服的人。

    ⑶这首诗写的是深秋的景物,刘景文可能是一个年纪很大的人。

    3、出示刘景文的文字资料,请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苏轼为什么要写这首诗给刘景文?

    刘景文:苏轼在杭州当知府的时候,认识了刘景文,因为他很有才华所以受到了苏轼的赏识,两人的交情很深。苏轼写这首诗给刘景文的时候是元佑五年,此时的刘景文年纪已经很大了,差不多到了人生的中晚年了,可是还是没有受到重用,他的才华没有地方施展。

    4、交流:

    (苏轼为什么要写这首诗给刘景文。)

    ⑴苏轼想用这诗诗鼓励刘景文你虽然年纪不小了,都过了中年,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

    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就会迎来收获的季节。

    ⑶劝刘景文不要泄气,你看秋天的景色也很美,你的前途一定也会很美好的。

    四、指导诵读诗句

    1、是啊,苏轼就是这样鼓励刘景文的,虽然刘景文离开了,但他每当想起远方的朋友,总会呤诵这首诗……

    2、受到了苏轼的鼓励,刘景文终于崭露了头角,后来他还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赏识,做了官,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十四字的励志的诗句也成了千古佳句。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

    3、多元吟诵:

    同学们,苏轼把这首诗送给了刘景文,现在,让我们把这富有哲理的诗也送给你的同桌吧……

    让我们也把这首勉励的诗送给自己吧……

    也让我们把这首激励人们乐观向上的诗送给在座的老师们……

    五、情境迁移,感悟深秋

    1、谁说深秋就等于悲凉,谁说深秋就不美丽了,又是谁说深秋没有了芬芳。教师配乐范读根据这首古诗意思编写的小诗:

    在那方荷花池里,花儿谢了,叶儿枯了,是深秋来了。/在那层寒霜中,菊花败了,可是你看,那花枝还是顽强地在风中舞动。是深秋来了。/是橙子黄了,是橘子绿了,是深秋来了。/淡淡的清香弥漫在你我之间,这不是最美丽的时候吗?/我爱深秋,是深秋告诉我,。

    2、你想到了什么,请你们把它写下来,让我们继续在深秋中畅想。

    3、请几位同学上台组成一支小诗队,畅谈这首诗带给我们的深秋感悟。

    4、是啊,是深秋告诉我们: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教学反思简短(篇6)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解释词句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结果是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和诗情画意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其实,古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

    “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我们学习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在本次教学中,我借助音乐、图片,让孩子们进入了诗所描绘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看、去想、去说、去听、去悟。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每个孩子眼中有画,心中有景,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积淀、不断升华,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在实际课堂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吗?更何况是对古诗文的体会、感悟。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⑴多层次的诵读:

    “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⑵要求学生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将难懂的地方运用多种设计,启发他们的感悟,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学生对这首诗中哲理的感悟,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述自己对诗文意思的理解,使自己沉醉于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虽是”荷尽已无擎雨盖”,然而“最是橙黄橘绿时”。

    当然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在本节课中,由于我急于进入下一环节,学生对诗中的画面还从未细细体味,很难说出整首诗的意思,我就此停止让他们互相说说或由我再深入点拨,因此造成时间多余,没有充分安排好时间,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优化设计。

    《赠刘景文》教学反思简短(篇7)

    说实话,对于上古诗这类课文,确实心中没底,毕竟他距离我们太遥远,且理解起来难度很大。即使自己理解了,也不知该如何传达给学生。但是没办法,作为教师,只有去适应教材,而不能让教材适应我们,我也只好赶鸭子上架。

    在教学这首诗之前,我先对这首诗的诗人苏轼的生平事迹作了一番讲解,从而拉近诗人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再让他们理解这首诗的题目,没想到他们一下就说出来了,让我欣喜不已。对于刚进入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这首诗确实有很大的难度,特别是“擎雨盖”、“傲霜枝”这样的词语。因此我让孩子们一边对照词语手册上的注解,一边自己理解课文,让他们对全诗有一个大概把握。接下来我重点对“擎雨盖”、“傲霜枝”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讲解,并找来一些图片,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将“荷叶”叫做“擎雨盖”,怎样的枝条叫“傲霜枝”。通过观察图片,孩子们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了基本的认识。

    虽然孩子们对局部把握了,但由于教学上的不足,致使学生对全诗的把握不够,对于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没有很好的理解。古诗该如何进行教学,我想这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难题,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使自己在这方面有所提高!

    《赠刘景文》教学反思简短(篇8)

    一、教材分析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二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山行》的大意是: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二、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四、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自学、小组合作

    学法:自主、小组合作讨论

    五、教学准备

    卡片、相关课件

    六、教学时间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赠刘景文》

    (一)看图说话

    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像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想到了什么。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4.教师范读,学生想像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像,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像-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第二课时

    《山

    行》

    (一)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赠刘景文》的经验,讨论确定本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二)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三)启发想像。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像。

    2.学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四)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五)指导写字

    (六)朗读、背诵古诗

    1.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的同学听。

    2.开古诗朗诵会,每个组出两个节目,一个集体朗诵,一个个人朗诵。

    附板书设计

    4、古诗两首

    于刘径残君菊霜寒

    《赠刘景文》教学反思简短(篇9)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情,活化古诗词的形式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古诗的教学基本上分这样几个层次:知诗人、解诗题;解字词、明大意;懂意境、悟诗情;觅诗句,练触发。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觅诗句,练触发。”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本次的教学中,我的教学重点就落在了前三个环节上。

    (一)、知诗人、解诗题。

    这是古诗教学的第一步,从诗人、诗题入手。《赠刘景文》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我给学生提供苏轼的图片和生平事迹,以此拉近诗人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以诗题设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欲望。

    (二)、解字词、明大意。

    对于小学生来说,初步感知诗意是学习一首古诗的关键,因而,其认识是粗浅的、表层的、概略的。对于学生从字面意义上的理解,这时老师应该学生允许“不求甚解”,不必提过高的要求,甚至对某些认识上的偏差,老师也可以暂时放一放。为了突破本课的难点,让学生理解“擎雨盖”和“傲霜枝”。我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明白荷叶从“尖尖角”到“擎雨盖”再到枯萎、凋谢这一变化过程,把“荷尽”理解透彻。把菊花的怒放到只剩下最后的枝叶的图片演示出来,突出菊花傲霜斗雪,不畏严寒的坚强品质。通过指导,纠正初步感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逐词理解意思,为体味诗情、进入诗歌意境做好准备。

    学生对全诗词句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后,接下来可以指导学生对全诗的理解,说说诗歌的大意,读懂语句。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如第三句“一年好景君须记”和第四句“正是橙黄橘绿时”。学生就可以调换顺序来理解。

    (三)、懂意境、悟诗情。

    诗歌的朗读重在学生对它的理解感悟,老师可以通过对轻重音的指导,让学生读出诗歌那抑扬顿挫的意境。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及时地把学生带回到全诗的把握上来,着重体会诗人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或明确诗歌所表明的道理,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学生学了《赠刘景文》这首诗后,对苏轼的诗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从中受到乐观向上精神的自然熏陶。

    针对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认真执教了本课。但在诗歌的教学中,在突破难点的同时,怎样让自己的教学更好的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更好的把握教学容量,是自己需要思考的。

    《赠刘景文》教学反思简短(篇10)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诵诗导入

    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听?古诗为我们呈现美的意境,让我们有美的享受。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两首古诗。(板书古诗题目)

    1、看图感悟:

    教师出示课文动画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诗意:深秋时节,荷尽菊残,然而“橙黄橘绿”,并伴以和谐优美的古筝曲子。看后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从图入手,便于图文结合,感悟诗意,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3、提出不认识的字请大家想办法帮助解决:

    师: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

    (生读古诗)

    师:“赠”、“擎”、“犹”、“橙”这几个字稍难读些,读时注意这些字的发音,现在同桌互相当小老师,认真听对方读课文,如果他完全读对了,就为他鼓掌,如果他有不对的地方就帮帮他。

    4、互帮互学,同桌拼读。

    5、请一组同桌读、读后评价。

    6、齐读。

    7、过渡:

    现在大家都会读这首诗了,如果把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请出来,你还能准确地认出他们吗?

    8、出示生字卡片或(课件),请一组学生开火车认读,一组学生开火车读。

    (火车出现两次故障)

    师:哪列火车能开得又快又稳?

    (学生纷纷举手)

    9、再请一组学生读,另一组学生开火车读。

    (读后响起掌声)

    师:你们读得不错,大家的掌声是最好的评价。

    10、抢读:

    师:逐张出示生字卡片。

    (学生抢读,气氛很热烈。)

    11、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采取多种方式识记)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得真不错,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呢?

    学生纷纷举手,说出各自的识字方法,比如:

    ⑴小老师教认字:

    姓刘的同学就可以教大家认识“刘”。

    ⑵利用偏旁的表意功能识记“菊、橙、橘”。

    ⑶编顺口溜:

    “自言自语──记”。

    ⑷生活中的广告标语识记“残”字。

    三、再读感悟,了解诗意

    过渡:

    同学们全认识了宝宝,现在我们把他们送回家,再来读读古诗。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合作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通过多媒体课件,重点讲解“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帮助学生读懂诗句。

    4、想象画面,领悟诗情:

    ⑴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诗歌的画面。

    ⑵秋天在你脑海里留下什么印象?

    5、指名朗读,读后评价:

    生1:我觉得他读时没有感情。

    生2:声音有点小。

    6、指导朗读:

    (结合古诗内容辨别语调。)

    ⑴现在老师想读读这首诗,你们愿意吗?

    (老师范读)(掌声)

    师:谢谢!

    ⑵学生评价:

    生:老师读得有感情。

    生:老师读得声音亮。

    生:老师发音正确。

    生:老师读时句子中间有停顿。

    师:谁敢向老师挑战?

    7、指名读,评价:

    师:他读得怎样?

    生:他读时句子中间没有停顿。

    师:你听得很认真,你有信心读一读吗?

    (生摇头)

    师:句中怎么停顿呢?看来有困难,不过没关系,我再来读一次大家听听在哪儿停顿,边听边在书上用“/”标出来好吗?

    生:好!

    (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用“/”标出句中停顿的地方。)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8、学生自由体会读。

    9、学生个人比赛读,小组比赛读:

    师:会背了吗?谁来背一背。

    10、老师指名背,找学习伙伴,互相背诵。

    四、课内延伸

    1、过渡:

    除了这首诗,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诗歌,背给大家听听,好吗?

    2、指名背诵,教师相机指导,背得好为他鼓掌,背得不好,指导后再背一遍。

    师:还有许多同学想背,可是现在没时间了。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去背。下周我们举行一次古诗朗诵比赛好不好?

    生:好!(声音响亮)

    3、作业:

    把诗中描写的内容用彩笔画出来

    教学评析

    借助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视觉,听觉感受,形象感知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从而让学生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情境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自主读和互动听读相结合,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课文,做到不漏,不添,读得准确学生通过开火车,抢读的形式巩固了生字。抢读时,不仅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声音响亮,活跃了课堂气氛,由此可知是一种收效好,深受学生欢迎的认字形式。

    读读背背,重在培养语感。低年级的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因此在指导朗读时,采用带表情范读,学生听后直观感悟应该用什么的语气读,然后让学生模仿表情与语气朗读来体会文感,培养语感。

    在学生背诵课外学会的古诗时,把课堂上学到的朗读方法运用到其他古诗的朗诵上,进一步巩固了古诗的朗读方法,也使学生感受到朗读古诗与朗读别的文章是不一样的。本节课融视听、认读、朗诵于一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上出现了多次高潮。学生在民主、快乐的气氛中学懂了古诗,增长了技能。

    《赠刘景文》教学反思简短(篇11)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须记:一定要记住。

    正是:一作“最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赠刘景文》教学反思简短(篇12)

    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理的能力,避免逐字逐句的讲析。本课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想像讨论交流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设计过程

    一、牵手秋天,诵读秋诗

    1、现在正是金秋十月,你们喜欢秋天吗?你们能用自己的语言夸夸你所喜欢的秋天。

    2、我们还学过一些和秋天有关的古诗呢,谁起个头儿,带大家一起来吟诵吟诵。

    (生吟诵《山行》、《暮江吟》。)

    3、老师这儿还一首秋天有关的古诗,请你们来读读这首诗,多读几遍好吗?把诗读准确,读流利。

    二、研读诗句,领悟诗意

    1、指名朗读古诗。

    2、再读古诗,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3、请学生交流,可以是诗中的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引导:

    ⑴观景感受深秋气息:

    ①荷花谢:

    引导一个“尽”字。(尽字表示没有了)这个尽字,在我们学过的一首《登鹳雀楼》的古诗中也出现过。“白日依山尽”,说的是太阳落山了。那么花没有了我们可以说是──谢了。

    ②荷叶枯:

    引导一个“擎”字。怎么样的动作可以说是擎?用手笔划笔划。

    ③菊花残:

    寒冷的深秋让人忍不住缩成一团,可是诗人感受到了残菊的与从不同,你觉得诗人他感受到了什么?(虽然天气很冷,菊花可能都快凋谢了,但它的花枝像个小战士在和风霜在做斗争,它们一点都不怕冷。)想像说话:这些残菊想跟这寒冷的天气说些什么呢?

    ⑵说理领悟深秋美好:

    ①你知道君表示什么?

    是你的意思,对别人的尊称,因为这首诗是送给刘景文的,所以这里指的是刘景文。

    ②引导“最是”的理解。

    (可以认为是“就是”的意思,表示强调。)

    ③橙黄橘绿能分开来解释吗?

    橙子黄了,橘子绿了。橙子、橘子黄了,绿了,说明它们在深秋的时候成熟了。

    ④你最喜欢秋天什么样的景色?秋天有这么多美景,诗人为什么认为秋天最好的景色是深秋时候,是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时候?出示图片,小组讨论:

    A、它们颜色很漂亮,很鲜明,在深秋还有这么鲜艳的颜色的确让人眼前一亮。

    B、还能让人感受到丰收的喜悦。

    C、因为橙桔成熟,桔子的味道十分清香,飘满于天地间,也让人不禁称赞。

    D、试着读读整首诗,把深秋的味道读出来。

    三、介绍背景,感受深意

    1、读到这儿,让我们猜猜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吧,老师给你们三个提示。这是一位北宋的大诗人,大文学字,曾在湖州当过知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著名的诗词就出自他的笔下。

    2、对了,苏东坡,苏轼。苏东坡的这首诗是送给一个即将远行的朋友,他的名字叫刘景文。读读他的诗,猜测一下刘景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你为什么这么认为?

    ⑴一个跟苏轼一样很有才华的人。

    ⑵从“菊残犹有傲霜枝”这句诗中体会出一个坚强、遇到挫折不肯屈服的人。

    ⑶这首诗写的是深秋的景物,刘景文可能是一个年纪很大的人。

    3、出示刘景文的文字资料。请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苏轼为什么要写这首诗给刘景文:

    刘景文:苏轼在杭州当知府的时候,认识了刘景文,因为他很有才华所以受到了苏轼的赏识,两人的交情很深。苏轼写这首诗给刘景文的时候是元佑五年,此时的刘景文年纪已经很大了,差不多到了人生的中晚年了,可是还是没有受到重用,他的才华没有地方施展。

    4、交流:

    ⑴苏轼想用这诗诗鼓励刘景文你虽然年纪不小了,都过了中年,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

    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就会迎来收获的季节。

    ⑶劝刘景文不要泄气,你看秋天的景色也很美,你的前途一定也会很美好的。

    5、刘景文离开了,但他每当想起远方的朋友,总会呤诵这首诗,刘景文会怀着一种怎样的情会来呤诵这首古诗,请你们试试。

    6、受到了苏轼的鼓励,刘景文终于崭露了头角,后来他还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赏识,做了官,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十四字的励志的诗句也成了千古佳句。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把这富有哲理的诗也送给自己好吗?

    7、谁说深秋就等于悲凉,谁说深秋就不美丽了,又是谁说深秋没有了芬芳。教师范读根据这首古诗意思编写的小诗:

    在那方荷花池里,花儿谢了,叶儿枯了,是深秋来了。/在那层寒霜中,菊花败了,可是你看,那花枝还是顽强地在风中舞动。是深秋来了。/是橙子黄了,是橘子绿了,是深秋来了。/淡淡的清香弥漫在你我之间,这不是最美丽的时候吗?/我爱深秋,是深秋告诉我。

    8、你想到了什么,请你们把它写下来,让我们继续在深秋中畅想。

    9、请几位同学上台组成一支小诗队,畅谈这首诗带给我们的深秋感悟。

    【《赠刘景文》教学反思简短合集】相关推荐
    推荐!小学生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范文优选120字

    时光飞驰,新学期即将来临。是时候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了,看自己在教师这份工作有多少成长,通过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这一学期有哪些成长,一篇教学总结要怎么把它写好呢?这篇《推荐!小学生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范文优选120字》应该可以帮助到您。小学美术课是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重要途...

    范文参考:小班教学总结420字

    时光荏苒,我们即将翻开新学期的篇章。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后我们就该进行一次总结了,通过写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思想上与工作上的变化,教学总结是怎么样写的呢?这篇《范文参考:小班教学总结420字》应该可以帮助到您。时光飞逝,转眼间,一个紧张而又充实的学期又过去了,现将小班上学期工作总结如下:一、保育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