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教学反思精选(8篇)。
提前编好教案是老师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不同的教案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怎样才能写出一篇有助于教学的教案呢?今天我们要向大家推荐一篇文章主题是“应用教学反思”,阅读完本文后您会有新的思维方式!
应用教学反思 篇1
“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长期以来,应用题教学在教材和课堂教学等方面,其应用性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教学流于简单的解题训练,这种现状必须改变。我在设计此课时,力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应用性。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因此,课前让每一个学生到生活中调查生活中的比,并且说一说你是怎么获得这些比的。以此引人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就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从生活实际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应用题教学的应用性。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反思比的应用是平均分后又一种分配方式,它是学生在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课前让学生去调查生活中按比分配的事例旨在让他们感受到比的应用在生活的广泛应用,从而对此产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接着以冲调蜂蜜水这件生活常事为探究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可以从中得出哪些有用的信息,组织学生主动探索。在此我转换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和作用,充分相信学生能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经验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所完成的认知构建更是我这次课的欣喜所在。
应用教学反思 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54页例2和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运用按比例分配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并能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运用按比分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如果妈妈的菜地里的白菜长虫子了,妈妈会怎么办呢?肯定要买杀虫剂(浓缩剂)进行杀虫。那浓缩剂能不能用来杀虫呢?你们想不想解决这类有关的问题呢?根据学生的回答,那好,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的应用。
板书:比的应用。
二、探索新知。
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的54页。
出示教材54页例2
阅读与理解:
(1)、了解情境中的生活信息。
(2)、已知条件:500mL是配好后的稀释液的体积,1: 4表示的是浓缩液与水的体积的比。
分析与解答:
(1)、稀释液:500ml 总分数:1+ 4=5
1 : 4表示什么意思呢?
浓缩液 : 水
(2)、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比是1: 4 。
浓缩液的体积是稀释液的1/5。
水的体积是稀释液的4/5。
方法一:
总体积平均分成5份。先算出总分数,再求每份是多少,最后分别求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
把每份是:500(1+4)=100(mL)
浓缩液:1001=100(mL)
水:1004=400(mL)
方法二:
先求总份数,再求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浓缩液占总体积的1/5;水占总体积的4/5。),最后用总量乘各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求出各部分量。
浓缩液有:5001/5=100(mL)
水有:5004/5=400(mL)
回顾与反思:
浓缩液体积:水的体积
=( ):( )
=( ):( )
答:浓缩液有100mL,水的体积有400mL。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二第1、2题。
四、小结:
1、今天我们应用比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2、按比的配制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是: a、先算出总分数,再求每份是多少,最后分别求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b、先求总份数,再求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最后用总量乘各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求出各部分量。
五、作业:
练习十二第3、4题。
六、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
方法一 方法二
总分数1+4=5
每份数: 500(1+4)=100(mL) 浓缩液占总体积的1/5
水占总体积的4/5
浓缩液:1100=100(mL) 浓缩液有:5001/5=100(mL) 水:4100=400(mL ) 水有:1004/5=400(mL)
答:浓缩液有100mL,水的体积有400mL。
课后反思:
按比的配制稀释液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一节课中我的做法是:首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按比的配制的合理性,理解什么是按比配制。按比的配制是一种分配思想,在生活、生产中是很常见的已学过的平均分,其实是按比的配制是比例的一种特例。教学中要通过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在生活、生产中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照数量的多少来进行配制,去感悟按比的配制存在的价值。以生活实际例子入手,让学生思考实际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由此激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每学生都能体会到数学的存在,其实就在他们的身边,因为数学源自于生活。其次充分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同时能得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多向思维的发展,也凸现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应用教学反思 篇3
本两周继续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我现从方程的应用来反思如下:
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用到现实中去,体会数学在现实中应用价值。
本章节的应用基本上是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问题的背景,让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归纳出变化规律,并能用数学符号表示,最终解决实际问题。这类注重联系实际考查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问题,体现时代性,并且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既有强烈的德育功能,又可以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分析社会现象,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既有成功的一面,又有不足之处。需改进的方面有:
1、由于怕完不成任务,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安排有些不合理,这样容易让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例如P46有多种解法,课后一些学生与老师交流,但课上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
2、只考虑捕捉学生的思维亮点,一生列错了方程,老师没有给予及时纠正。导致使一些同学陷入误区。
3、有些问题讲的过于快,理解较慢的同学跟不上。
应用教学反思 篇4
一、 课程设计思想:
1. 知识结构建构的思想。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已经具有丰富但有差异的实践经验了。即便有些问题他们还没有接触过,但当问题呈现在面前,他们也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推理和判断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而物理教学,也不能无视学生的先前经验,另起炉灶,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他们从原有的经验知识中“生长”处新的知识经验。
在本课的教学之前,学生们已经具有大量的与物理浮沉有关的经验。因此,我利用三个乒乓球作为研究对象,让学生们抽离出物理模型,让学生根据已学过的方法来对它们进行受力分析,研究新问题、新情景;再让学生自己总结浮沉条件,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实验探究;最后回归生活,用实例来融会贯通本课所讲知识。在行云流水一般自然而然的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层层推进自己的学习活动,用先主干、再枝叶的方式一步步地建构起本节内容的知识结构。
我相信这样的教学是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是高效充实而有趣的教学,是目的明确、易于达成的教学,是可能理想的教学。
2. 科学探究的思想
科学探究是初中物理学的灵魂,“新课标”中最重要的要求之一便是“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因此,本课也强调科学探究的重要作用,在“物体的浮沉条件”中设置三个环节:“物体有浮沉状态由浮力重力的大小关系决定”→“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 →“改变浮沉状态的实质就是改变重力与浮力的大小关系”这样的思维历程。
这个探究设计其实也让学生经历了一般探究的6个步骤,对他们科学探究能力与精神的培养有一定的潜移默化作用,也达成了本课最重要的知识目标。
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
人类对浮力的应用长达数万年了,而我们对浮力的应用方式也不可计数,如
何从中选取恰当的实例来进行讲解,让学生达到能够举一反三的目的呢?我觉得选取应用实例时应注意这几点:①典型性,即指所举的每一个实例都能代表一个类型的应用,具有很强的代表性。②独特性,即指每一个实例都与其它实例有明显区别,方便从多个角度来理解物理规律。③简洁性,即每一个实例对规律的应用都易于理解,不应选取繁复冗杂的`实例来干扰教学、影响效率。
正因如此,我选取了轮船、潜水艇和热气球作为例子进行讲解。我相信这三个实例能让学生们将实践与理论紧密地结合起来,既可以达到深化理解相关规律的知识目标,又能达到“体验科学-技术-生活之美妙”的情感目标,方能使本课之价值最大化。
4. 另外,本课还渗透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多方面教学资源来丰富教学的思想,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二、存在问题及改进策略
1. 语言不够规范、简洁:
缺乏教学语言艺术可能是理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相比较于文科教师更易存在的问题。而我在本节课堂中特别反映出了这样的一些毛病:
① 所提问题的指向性不够明确,又或是太笼统,学生不知如何作答,或者容易与老师提问目的分道扬镳。
② 课程各个板块间的过渡不够自然,缺乏合适的承上启下的语言。
③ 语言有拖沓、不必要的重复、废话的情况。
④ 对任何科目的教师而言,教学的艺术也都包含了语言的艺术。一个语言优美、自然、简洁的教师更容易抓住学生们的心。如果我能在以后的教学设计及课堂中,时时注意语言的规范性、自然性和简洁性,必然能在不断的锻炼中提升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2. 对所学知识的举一反三还不够
我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重视了环节的数量,却忽视了环节的深度。即某些该深挖的环节却没有得到我的重视。在例题设置上除了可以用课件展示选择例题,也可以利用学案来完成一道典型的计算例题,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答题解题的能力。
3. 实验仍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① 不同浮沉状态的乒乓球可以用不同颜色,或不同编号来区分。
② 在提出浮沉状态可能与密度有关的猜想前,我设计的实验是让两个同样体积的装有不同密度液体的气球浸入水中,希望学生们能猜想到:“两个气球的浮沉状态不同是因为它们内部的液体密度不同。”但实际上,学生们没有按我所设计的思路来回答问题。
改进方案一:将两个外形相似的真石块和泡沫做的假石块置入盛水杯。 改进方案二:先让学生猜测,再将石块、木块、铁块等置入盛水杯。
3. 对例题的利用不到位。讲解例题时,学生所回答的答案已经是我所设想的那样错了,但我并没有注意到,在这个错误答案的基础上我应该做一些必要的引导,正视学生出现的典型错误,将其作为一次宝贵的教学或思维提升的契机,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提升。
4. 忘了首尾呼应,在教学的最后解释乒乓球在水中浮沉状态不同的原因。
5. 在课件例题的答案中出现了错别字。
三、学生反馈
通过对导学案后面当天作业的批改及第二课时课堂提问的回答情况,收到以下反馈,并针对不良反馈采取了一些措施:
1. 大部分学生的知识目标达成,正确理解了浮沉状态及其条件。
2. 在某些浮力情景中不能主动从浮沉状态的角度来解决问题,仍是从液体密度和排开液体体积的角度出发。这其实是正常的,只需再多做几道类似的习题,进行熟悉,体会这种由状态反推条件的思维即可。
3. 少部分同学在某些复杂情景中不能正确通过受力分析,利用同一直线上三力平衡知识来解决浮力问题。因此要在以后的练习中注重培养他们受力分析的能力。
20xx年4月21日
应用教学反思 篇5
前段时间,看了吴正宪老师教学视频《两步应用题》的教学,我发现吴老师的课堂是一个师生共同“享受”知识能量与信息的空间,是一个心灵交汇,情感碰撞的磁场。吴老师的课堂中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笑声、有争论、有沉思、有联想……有矛盾的困扰;有无言的沉默;有巧妙的比喻;还有茅塞顿开的微笑。如:教学学习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学校有8朵红花,黄花比红花少3朵,黄花有多少朵?吴老师改变了过去让学生模仿成年人的语言千篇一律地叙述解题思路,而是用孩子们喜欢的“捉迷藏”方式突破教学难点。例如“饲养小组有10只白兔,黑兔比白兔多6只,白兔和黑兔一共有多少只?”按照常规,要么用从已知条件到所求问题的综合法分析,要么用从所求问题到已知条件的分析法来分析,每人千篇一律的套话令人厌烦。但本节课,吴老师让孩子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尽情地体验学习的乐趣。当例题出现后,吴老师在第二个已知条件的.后面顺手帖了一个智慧人的图片,他正眨着眼睛的双眼向小朋友们喊话。请大家猜一猜他可能会喊什么?一个男孩子跑到讲台前说:“小朋友,你们先要把黑兔的只数求出来,不然后面就麻烦了。‘吴老师又追问“为什么先要把黑兔的只数求出来呢?”“不求黑兔的怎么能求黑兔和白兔一共有几只呢?”一句话,道出了本题的接替关键。同学们顺利的完成了本题。虽然教师没有追求课堂结构的尽善尽美,但同学不仅学得积极主动,而且很开心。我认为低年级应用题研究课应该符合儿童的特点,改变了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由于难度适宜,形式活泼,孩子们真有一种在 数学的乐园中畅游的感觉。
应用教学反思 篇6
《自编应用题》相对于幼儿来说,在大班数学中是一个比较难的教学内容,也是幼儿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更是锻炼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应用题的基本结构都是讲一件事情,用到已经知道的两个数字,最后还要提出一个问题。幼儿必须对题的情节和数量进行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算法隐含在情节中,而情节又由多个客观因素构成,只有引导幼儿分析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地选择方法。
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我先出几道题,让幼儿计算,激发幼儿计算的兴趣。然后引出课题,教幼儿编减法应用题。其次出示图片,一边演示,一遍提问。然后请幼儿创编减法应用题,最后请每个幼儿操作练习。
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运用直观的教具让幼儿学习编应用题的方法,让幼儿结合图片练习自编应用题,最后根据教师出示的两个数字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编应用题,一步一步的由浅入深,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到了编应用题的方法,获得了知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到位,难点突破,孩子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不足之处:
个别幼儿在编应用题时容易出现把该提问的问题,变成答案直接说出来。
应用教学反思 篇7
应用电子白板课堂教学的改善,应用前后教学效果的比较,教学创新、资源应用创新、交互过程和结果的思考等。
本节课通过电子白板的引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知识的关注度和参与热情大大提高,自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书写功能、拖动功能增强了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性,并能更好的解决预设和生成的矛盾,提高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处理教学生成资源的有效性。另外电子白板的保存功能将教学中产生的即时性资源完全保存,便于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整理,对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有很大帮助。可以说,电子白板的使用,不仅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充实,也使教师的教学更加生动灵活,切实有效。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在操作电子白板的熟练程度上、及对电子白板功能的有效使用上,还用待进一步加强。还能丰富英语词汇的检测手段。在单词教学中,采用课前预习,课中检查的方法来进行,充分利用超链接功能,设计一个网状的单词表,包含有本课的单词及相应的音标,所有单词及音标都超链接了声音和相关的情境。可以大大地节省单词教学的时间。学生们通过小组互动的方式,可以随意拖拉单词,让它和声音和画面进行配对,从而达到检测的目的。传统的单词检测手段往往是背诵和默写,这写手段使学生很快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并丧失自信心,因此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词汇教学不失为良策。为了更加有效地记忆英语单词,教师可以设计英语趣味扑克牌。教师用电子笔在交互电子白板上呈现几张写有英语字母的扑克牌,让每个小组的学生根据提供的字母牌组成单词,然后用所组成的单词造句。单词以扑克牌的形式进行记忆,既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又体现了学习者的合作学习和互助学习精神。
应用教学反思 篇8
一、收获
1、合理定位,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导数的几何意义、函数的单调性的讨论、求函数的极值和最值,在高考中多以中档题出现,而导数的综合应用(解答题的第2、第3个问)往往难度极大,是压轴题,并非大多数学生能力所及。定位在获得中档难度的8分左右,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有效的抓住了第一个得分点:利用导数求曲线的切线方程,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和研究。学生能较好的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会求斜率,掌握求曲线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2、问题设置得当,较好突破难点。根据教学的经验和学生惯性出错的问题,我有意的设置了两个求曲线切线的问题:
1、求曲线y=f(x)在点(a,f(a))的曲线方程,
2、求曲线y=f(x)过点(a,f(a))的曲线方程。一字之差的两个问题的'出现目的是强调切点的重要性。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有切点直接求斜率k=f1(a),没切点就假设切点p(x0.y0),从而形成解题的思路。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教学,较好的突破本节的难点内容,纠正学生普遍存在的惯性错误。
3、注重板书,增强教学效果。在信息化教学日益发展的同时,许多教师开始淡化黑板板书。我依然感觉到黑板板书的重要性。板书能简练地、系统地体现教学内容,以明晰的视觉符号启迪学生思维,提供记忆的框架结构。本节对两个例题进行排列板书,能让学生更直观的体会和理解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和根本差别。对激活学生的思维起到较好的作用,使教学内容变得更为直观易懂。
4、关注课堂,提高课堂效率。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线。课堂活跃,教与学配合得当。利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
二、不足之处
1、整一节课老师讲的还是过多,没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2、不够关注学生个体,问答多是全体同学齐答。难于发现学生中极个性的思维和方法。
3、不善于扑捉课堂教学过程的亮点。比如,王祖青同学在做练习回答老师问题时提出不同的解题思路,老师也只平淡带过。
4、语调平淡,语言缺乏幽默,难于调动课堂气氛。
5、板书字体过小,照顾不及后排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