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6篇)。
光阴似箭,新学期正在向我们招手。此时就可以总结一下自己在教师这份工作的工作情况,通过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这一学期有哪些成长,为此,小编特意呈上“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6篇)”,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篇1
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教案教学反思
引言:
数学是一门严谨而精确的学科,而信息技术是一种创造力和创新性的工具。将数学和信息技术有效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本文将阐述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教案的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因此教师要将教学目标设定为简单明确的数学概念和技能。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应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与教学目标相匹配,同时兼顾数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在选择数学内容时,要针对小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合理安排。在选择信息技术内容时,要关注学生所熟悉和喜爱的工具和应用程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
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展示、模拟、互动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互动软件和在线资源等工具进行教学。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估的实施:
信息技术可以提供丰富的评估方式,例如在线测试、游戏评测和项目评价等。在教学评估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学生的学习成果测评,并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以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五、个人体会及反思:
教案教学反思应包括教学过程的评估和个人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持续关注学生的反应和学习情况,并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满足学生对数学和信息技术的需求。
结论:
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教案的教学反思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合理设计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和实施教学评估。同时,教师还应自我反思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通过数学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篇2
这是幻灯片教学的第一课,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幻灯片并不陌生,但是真正会用的其实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大多数的孩子对幻灯片也只是见过却从未使用过。不过,我们曾经在四年级时候学过Word,这与PPT无论在软件界面还是功能上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就通过让学生比较word与PPT,用旧知识引着学生去探索新知识。通过教学,也听了教研员的点评,我自己也有了不少的感触。
1、知识的迁移也需要复习
幻灯片的学习是新知识,但是因为和Word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较的教学方式是很适合本课教学的。在这里,其实需要的就是学生知识迁移的本领。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艺术字的使用还算熟悉,但是,遇到插入图片,却有点无从下手。回想一下,距离去年学习Word中艺术字和插入图片的知识,少说也有三四个月了,学生忘记了也是很正常的事,而我恰恰忽视了这一点。知识迁移的本领很重要,但是在迁移之前,我想,还是应该先让学生复习、巩固一下旧知识,才能更好地实现知识迁移。
2、抓住听课率,不做低效教学
一周一次的信息技术课,真的是一件让学生特别期待的事,于是,每次课上总会出现那么一些孩子教学中常常会出现,我在上面讲,下面就按耐不住玩,结果,听了前面不知道后面,反而降低了学习效率。怎样让学生停下手中的工作,来认真听讲,提高听课率呢?我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广播教学,也就是通过教师机控制学生电脑来讲解演示重要信息。虽然,广播教学能让学生接受知识,但是,学生都是非常不喜欢这种被控制的感觉,因此,这种方式不能用得过多。我想,让每个孩子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动手操作,提高课堂上教师讲课的有效性才是最最重要的吧!
3、技术是为了应用而服务
本课的综合任务是制作一份童话故事会的背景PPT。学生通过插入图片都完成了背景的制作,只是很少有学生会想到要加上故事的标题以及讲故事学生的姓名。课后,李老师提出来,虽然我们这堂课学习的是对幻灯片的初步认识,以插入图片为主,但是,既然是做故事会的背景PPT,就要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告诉学生幻灯片在这里的作用,以及此类幻灯片需要告知观众的信息等。是啊,学习不能为了技术而技术,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也不应该是单纯的技术,还有这些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以致用。
4、分层教学也需要考虑学生的心理
分层教学是信息技术课堂上常用的教学方法,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实非常大。但是,我在本课教学中所设计的三种级别的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来选择,原意当然是希望大家都能完成任务,让水平相对弱的完成相对简单的任务,而电脑高手们可以挑战下难度稍微高点的任务。不过,我不得不承认,我还不够了解这些孩子,孩子们大都好胜心强,有三种级别可以选择,大家大都选择了高级任务,不论自己是不是真的完得成。结果,可想而知了。仔细一想,其实这样的分层设计确实没太大的实际意义。以后应该多考虑一下孩子们的心理,更合理地运用分层教学。
5、让评价方式更加多元化
对于信息技术课来说,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以后,课堂评价是必须的。在本课教学中,由于学生在完成作品后所剩时间不多,我便匆匆展示了几件作品,并口头给了他们一些评价。课后,我也反思了一下,确实是忽视了评价的重要性。学生辛苦完成作品,得到的却只有我简单几句评价,大概会有些失望吧!评价,让学生也一起参与,说说作品的优点,也谈谈自己的建议,多元化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得到更多的鼓励。
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篇3
随着教育改革深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适应21世纪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材和劳动者。教育部决定,从20xx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各重点中小学都开设了电脑课。作为新开设的学科,学生在电脑课中怎么学?学些什么?教师该如何教?很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本人在电脑教学实践中也作了一些试验和探索,下面就电脑课教学的谈谈个人的一些心得。
一、电脑教师首先要具有自学能力,创新精神,有强烈的责任感。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最先进的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学生,才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信息素养环境。我们可以采用Flash、PowerPoint、Authorware等软件进行课件制作,然后通过投影演示,使操作步骤形象生动。目前,一些网上学校相继出现,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可较快地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另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特色资源网站,以便于学生搜索素材。教师可以制作个人主页,并建立留言簿、聊天室、BBS以及E-mail链接,这样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一些经验和体会,并能实现网上同步或异步辅导和网上答疑。
所以,如何教,教什么,特别是在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情况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素质了。我们很难想象,毫无自学能力,没有创新精神,对电脑教学没有强烈责任感的教师,能够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学生。
二、激发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来学生对学习电脑是具有非常浓厚的兴趣的,但有的教师在教学电脑时采取灌、压的方式,不但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使学生原有的.学习兴趣丧失贻尽。
在电脑教学中可以这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熟练电脑键盘,掌握英文字母在电脑键盘上的分布时,有很多人都是用的英文打字教学软件《TT》或《CAI》,不过我发现这个软件很少有学生真正爱用。我校一年级起开设英语课,因而我让学生打出如RED GREEN BLUE COMPUTER CHINA YES NO OK HAPPY BISTDAY VCD EXIT END HELLO等学生感兴趣的单词。还可组织学生比赛,让学生在电脑中打出A~Z和a~z看谁打的又对又快。学生不但迅速地熟练了电脑键盘,掌握了英文字母的键盘位置也学习了英语。
通过其它手段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目的。时下在学生中最流行的是网上聊天。如果在电脑室安上一个局域网的聊天程序,我想学生的打字速度和技能的提高将会有一个飞跃。
三、电脑教学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前面已经提到过,电脑知识的更新换代是相当快的,因此教育学生掌握某种系统或程序,并不是电脑教学的重点和唯一,而重中之重是让学生了解电脑工作的特点,具备知识自我更新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人们在使用电脑时,很少有人对某一软件进行系统的学习,往往是在实践中挖掘和掌握。有些电脑知识,在教材或操作手册中并没有,如DOS6.0命令dir的一个特殊用法“dir,”。因此,很多人使用电脑时,总是这样想,“要是电脑有功能就好了”。具有如此想法的程序员,设计出了更加方便和完善的程序;具有如此想法的使用者,通过实验掌握了这个方法。这些都是创新和实践的结果,也是自我学习的体现。
四、电脑教学要注重讨论式和启发式。
对于教师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能自觉接受的,有一部分是被迫接受的,还有少数学生是采取抵触的态度。就是乐意和被迫接受的同学,也不见得能够完全理解和掌握。如果是其它学科,没有接受而要想法把它搞懂,这样的学生可能会很少,但电脑这门学科却不同:眼看着其他同学玩得很好、很有趣,自己不玩怎么忍受得住呢?怎么办,“老师我是不想问也不敢问的,问同学吧!”如果其他同学也不会呢?“那就讨论!”
如此的讨论,即省了老师的事,又让所有学生都掌握了知识和技能。
五、电脑教学要注重学科的交互性。
为了让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鼠标,让学生欣赏素材(如长城,北京、动物、植物等),不但熟练了鼠标的操作,也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为了让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键盘,教学生打出常用的英语单词或短语等,这既熟练了键盘,也学习了英语。可以在电脑课中写一篇日记、抄写点生词、名句等;可以在电脑课做几道数学题;可以在电脑课中画一幅画。总之,电脑课中可以渗透其它学科的内容,这样了体现当前的素质教育。
六、电脑教学要采用“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符合探索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使我们的教学目标十分明确。在某个学习阶段,紧紧围绕一个既定的目标了解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我在教汉字输入时,让学生在写字板内写几首学过的自已喜欢的诗、写一篇日记、写一个故事等自已喜欢。比如3.8国际劳动妇女节、6.1儿童节、6.22国际环保日等时,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或画一幅画或在word设计贺卡或设计一组幻灯片。
如果在电脑教学中,时时处处注意了这些,学生学起电脑来就既不会感觉到枯燥乏味,又能使各方面都得到锻炼和发展,老师也就不会觉得无内容可教了。
七、大力开展信息道德教育。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方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一些不良因素(如计算机病毒、网络色情、网络欺诈、网络黑客等)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也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干扰。尤其是中小学生对信息的识别、分析、判断能力不强,自律抗诱能力较弱,因此信息道德的培养是信息技术课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电脑学科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将眼光仅仅局限于课本,只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认真实践,及时总结,才会有创新,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也才更能为培养21世纪实用人才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完成由学生的被动学习到自觉学习的飞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发挥能力。
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篇4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要想在本世纪不成为新的文盲,就必须学会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如今,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成为一门基础学科,在中小学迅速得到普及和发展。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如同“读、写、算”一样成为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同时信息技术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那么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基本能力呢?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合理安排,因地适宜、因材施教。
尽管计算机和网络已走进我们的生活,但在学生的心目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真正价值学生们很难感受到,好像懂与不懂信息技术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并没有带来什么不便,且各个学校的设备与学生人数都不同,能否达到一人一机,让学生多上机练习等等多方面的原因,所以学校要根据自己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条件,合理安排、因地适宜、因材施教。所为"三人行必有我师",因此我在带领学生上第一节信息技术课时,并没有急于展开教学,而是根据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水平的实际情况分组,将两人分为一小组,一种是把操作技能水平较高的学生分在一组。另一种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混合搭配,分在一组,并在小组中选出负责人,进行管理。这样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帮助基础差的学生,各组基础好的学生也可以相互交流。这种分组合作的方法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课堂效率也明显提高,另外组与组之间还要进行"较量",互相促进。
二、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乌申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若询问一个班的学生:“你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吗?”会有全班人说“喜欢!”学生这种高涨的学习热情,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中,更要吸引他们,要化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变虚为实,使他们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下自主的学习,从而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精讲多练。小学信息技术课的课时安排少,学生盼着上信息技术课,如果坐在机房里,只能眼睛看着老师讲,那么原有的兴趣就会被消磨掉。在学生练习操作或完成任务时,可给学生播放悦耳的轻音乐,创造愉悦的课堂环境。这样学生有了极强的参与意识,从而创造出一种愉快的学习环境。
2 、利用形象比喻,变抽象为形象,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教学中一些名词术语最难被他们接受,适当应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听课的兴趣,而且还达到帮助理解和记忆的目的。例如:在学习运用WindowsXP中的“画图”程序绘画时,需要设置前景色和背景色,这两个词语学生不易听懂,我就这样讲解:“同学们画画时要准备彩笔和画纸,前景色就像我们在画画时用的彩笔的颜色,背景色则是我们画纸的颜色” 。又如在介绍文件名的知识时,学生往往不明白文件名为何要由基本名和扩展名两部分组成,我就用了这样一个比喻:“文件的名字就像我们人的姓名一样,你的姓名是由姓和名字组成的,文件的基本名就像人的名字,扩展名就像人的姓,用来区分各种类型的文件。”诸如此类的比喻,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3 、穿插游戏,安排竞赛,保持学生学习兴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喜爱游戏是孩子的共性。电脑游戏由于具有极强的交互性、趣味性、挑战性,对孩子们来说更是挡不住的诱惑,电脑游戏的趣味性、刺激性、挑战性能开发智力,培养儿童的敏感性。对于基本技能的操作(如键盘、鼠标的操作),如果不注意加强兴趣教学,学生是很难掌握操作技能的。例如在进行键盘和鼠标的操作练学时,我有时安排游戏类比赛。这样,不仅使学过的内容得以理解和消化,还使学生的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整合学科,多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更应注重把所学的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 。如:在教学Word或记事本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写作文,并且对作文进行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语文、数学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等,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也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四、用好“小老师”,师生相互协作。
上信息技术课,教师的辅导量大,经常是多个同学同时提问,教师常常辅导不过来,就应开办兴趣小组,辅助课堂教学。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及学生实际学习的需求,办课外兴趣小组,让学生通过课外兴趣小组的学习,学到更多的计算机知识,而这些学生回到班上,就能成为老师的小助手,在课堂上起到骨干带头作用。如教学PowerPoint时,课本上已经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讲的非常清楚了,这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学,后根据实际操作情况进一步讲学生在操作时出现的问题,同学们在自主学习的同时老师挑选学的好的学生当小老师巡视检查其它同学的练习情况,对有困难的同学给予帮助。这样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主动练的集体自主活动旋律,又使知识掌握得又快又好,并能更好地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协作。同时开办兴趣小组,培养了学生的特长,也为参加各项活动做好了准备工作,如参加市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比赛。因此开办兴趣小组,可为一举多用,只有把这项工作做好,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操作技能。
五、组织竞赛,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能后,很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让学生在竞赛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于是组织开展一些计算机竞赛活动,比如“打字小能手” 、“小小画家”等,这些竞赛的举行可使学生感受到学有所成,提高了兴趣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总之,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要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让学生在玩中练,练中学。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要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内在学习潜能,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篇5
本课选自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上册)中的第12课《修改图形》,当时正值春天,开头以学生欣赏、齐唱儿歌《春天在哪里》引入现在的春天没有以前美丽,渗透环保德育思想,从而揭示课题。然后让学生扮演美容师角色,主要通过清理垃圾——粉刷墙壁——搬走迷宫——巧改图形任务设计,学习橡皮工具、选定工具、裁剪工具、放大镜工具修改图形。每个小任务完成后,师生总结后,课件简明扼要地演示各个工具的操作要点,进行阶段性的小结,最后整理美容箱里的工具,巩固所学。
一、演绎精彩的生成。
在清理垃圾任务环节中,预设的是烟头垃圾,而学生看出是电池;还有学生找出海藻颜色是黄色,可以修改成绿色,引出彩色橡皮的作用。并且当学生将背景色选择蓝色,而不是淡蓝色时,引导学生用取色工具可以准确地选取背景色。在粉刷墙壁的任务环节中,学生能想出用白色的不含框的矩形框方法覆盖墙壁,都在我的预设之外,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及时处理意外生成。
任务设计有点牵强附会。如搬走迷宫任务设计中的森林最好换成绿色的森林,体现大自然的色彩;最后拓展任务最好换成一幅关于春天主题半成品,做到前后呼应。
让学生回答演示时,最好能报出学生的姓名;不能出现“由于时间关系,不请同学上来演示”可以改成“你真是个爱动脑的学生,课后我们私下里交流,好吗?!”
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篇6
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确定教学内容(教什么)、教学顺序(什么时候教)和教学策略(怎么教),以最有效的方式达到总的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还应当阐明具体的教学目标,为评价小学生的学习提供参照标准。
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指的是为实现总的教学目标,要求小学生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教学内容分析的工作包括规定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并揭示教学内容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
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层次结构。这里假定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课程(狭义的课程)、单元和项目等层次,其中,项目可以是一个知识点,也可以是一项技能。多媒体所教的知识可以是这三个层次中的任何一层[7]。这样,分析教学内容通常要完成以下各个步骤:
第一,选择与组织单元,即确定为实现一门课程的总的教学目标,小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单元);
第二,确定单元目标,即确定小学生学完本单元之后所能做的工作;
第三,确定学习任务的类别,即把单元学习任务归属于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三大类中的某一类,小学生要以情感目标为灵魂,兼顾个性特征;
第四,分析任务,即确定为实现单元教学目标,小学生必须学习的知识和技能;
第五,评价内容,即对所选择的内容进行分析,看是否为实现课程目标所必需。
学习目标的阐明:当教学内容确定之后,需要把小学生要掌握的每一项技能或项目用具体的行为目标表示出来,为以后制订教学策略和评价提供依据。每一个目标应当包括3个基本要素:行为,即在教学内容分析中确定的技能或任务;条件,即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标准,即指出合格行为的最低标准。例如,小学生在观看各种云的图片时(条件),应能90%的准确率(标准),将卷云、层云、积云和雨云分别标记出来(行为)。
学习目标图表化:通过分析教学内容和阐明学习目标,可以得到一系列有一定内在关系的学习目标。首先小学生能正确读写生字及理解其意思,其次,学生能在说话训练中能正确运用。再次,在生活中能妥善管理自己的物品,不乱丢垃圾。
确定教学起点:通过对小学生学习需要的分析,可以确定总的教学目标,即目的地,而对小学生的分析,基本上可以确定教学的出发点。确定教学起点之前应该先了解小学生是否具备进行新的学习所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以及是否已经掌握新的学习目标中的部分目标。这样,根据前面得到的学习目标层次结构图,就可以确定出教学起点,即起点学习目标。但需注意的是,小学生个体差异较大,且多以小班教学,教师要尽量对每个学生情况都进行分析考虑。
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策略的选择主要由学科专家和有经验的教师来决定。小学生的水平和动机以及学习目标的类别是影响策略选择的主要因素。另外一个要考虑的因素是正在设计的将被用于教学过程的哪一个(些)阶段。
各种教学策略适合不同的学习目标类别。指导型策略对概念和规则学习比较有效,小学生抽象思维发张较缓慢,对概念容易扩大或缩小,应多采用此策略;练习型和游戏型策略适合于言语学习,教学应多采用此策略,保持其学习热情,巩固知识;模拟型策略对技能和态度目标的学习有效。教学模拟可以促进学习迁移,教学游戏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另外,一个教学单元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策略,以适应不同的需要。
制作教学过程流程图:一旦确定了教学策略那么就可以制作教学过程流程图,把与小学生之间的交互过程反映出来。
教学过程流程图是关于教学过程中各项活动的顺序和结构的图示过程。它是软件开发的后继步骤(脚本设计和编程)的行动指南。教学过程中活动很多,包括计算机的各种决策和小学生的选择等。它们并不一定都要在流程图上反映出来。至于哪些细节可以忽略,则应视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教学策略的类型和开发人员的需要来决定。一旦有了教学过程流程图,就可以编写各个教学单元的具体教学内容,最后产生一份详细的文字稿本。对指导型来说,就是编写课文、选择例子、设计问题、预测学生应答以及准备反馈信息等;对练习型来说,就是收集和编写习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