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学总结
  • >导航
  • >[荐]数学教师个人教学反思(合集7篇)
  • 数学教师个人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3-07-16

    [荐]数学教师个人教学反思(合集7篇)。

    小编花费了很长时间来整理“数学教师个人教学反思”的所有重要资料。教师就像是一个辛勤的园丁,一份优秀的教师必须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教师正确书写内容和观点。相信在本文中您会发现许多新奇的收获!

    数学教师个人教学反思(篇1)

    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三个年头,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我感觉到,新的理念、新的标准、新的教材,带来了面貌一新的课堂教学。新的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人教版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的设置上都重视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基础。下面谈一谈近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和教学反思。

    一、以新的理念为指导,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进行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创设与生活实际有关的情境,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并不难,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左、右”的时候,我问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喜欢”一下子教室就热闹起来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也集中起来了。老师也想跟你们一起玩,但是你们得先学会“左右”才能玩。“好”。大家都知道我们写字时会用到两只手,一只手压本子,一只手写字。现在请同学们举起写字时用的手,提问:“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手吗?”“这就是右手”然后让同学们一起来认识右手,还让同学们说说平时右手用来做什么?同学们就会大胆的发言,说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因为这都是生活中常接触到的。接着教同学们认识“右”字。刚才大家都认识右手了,同学们都知道我们还有一只手对吧,那另一只是什么手呢?很快同学们都异口同声的说:“左手”然后,也让同学说说,左手平时常用来做什么?还让同学们认识“左”字。大家认识左手知右手了,左手这边就是左边,右手的这边是右边。你都记住了吗?为了巩固左右,我就让同学来做游戏。游戏是这样玩的:“教师说举起左手,全班同学马上举起左手来。教师说举起右手全班同学就举起右手,看看谁的反映最快。谁做得最好,就给予表扬。还可以说伸出左手,摸一下自己的左脸,摸一下右耳,拍拍左脚,在左边拍两下手等等。这样同学们在玩中学,在玩中巩固知识。课堂很活跃,学生也会觉得学习很有趣,体验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二、以新的理念为指导,自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只有用新的理念分析新教材,理解新教材,才能真正体会编者的意图。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创造地运用教材资源,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例如,我统计时,我觉得光是用书上的图来进行教学,我觉得还不够,不仅学生学得没趣,而且也不好理解,也不能很好的体现新理念。我是利用活动来进行教学,同学们你们现在能知道第一组有多少个同学喜欢吃香蕉,多少个同学喜欢吃梨,多少个同学喜欢吃苹果,多少个同学喜欢吃葡萄吗?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哪种最少呢?同学们会大声的说:“想”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统计好吗?“好”接着我给第一组的同学们每人一张小纸,让同学们把自己最喜欢的那种水果写在上面,然后收上来,然后让一个同学在黑板上统计,其他的同学在下面统计,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统计,教师来读。统计完以后就可以让同学们回答上面的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活动,自己发现喜欢什么水果的人数最多,喜欢各种水果的有多少人。第一组同学统计了第二组也想统计,每组我都让他们参加了活,还进行了全班统计。这一堂课同学们很开心。我觉得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很必要的,让学生从活动中去学习新知识,去理解统计的作用,统计的好处。让学觉得数学是很有用的,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

    三、以新的理念为指导,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

    在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我们应该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前要考虑各小组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组内讨论交流,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合作的效果,讨论的情况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例如,在教学一年级“图形的拼组”时我把同学们分成了8个小组,让他们自己用动手拼图,然后让他们说说自己拼的是什么。这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巩固了知识,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以新的理念为指导,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进行教学。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最喜欢游戏活动了,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产生例题进行学习,学生会感到轻松愉快,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我教学“前后”时,我让8个同学上来一个接后面一个排成一队,然后问这一队同学的前面是哪里?后面是哪里?先让同学说说,同学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都知道前面,后面。接着教师再给他们讲明白,脸向的这一面是前,背向的一面是后。然后再提一些问题,小明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小明的前面有几个同学等等问题。同学们掌握前后,接着,又换别的同学玩游戏,如让另一组同学上来参加游戏,教师说小丽同学前面的同学尊下,小江后面的同学尊下。学生感到有趣、熟悉、自然,对数学的亲切感、兴趣感也自然产生了。因为这都是班上的同学所以很熟悉,上课就像跟同学们一起玩一样,很有趣,所以也会记得很牢固。这也很符合孩子们的特点。

    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我们教师也要有新的教法。要把游戏、活动带到课堂上来,学生喜欢了这堂,那么这节课的知识也就能够很好的掌握了,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给学生多一点创造的机会。

    数学教师个人教学反思(篇2)

    不可否认,时下不少教师以新课标理念创新课堂,艰难地走出了传统“知识课堂”的窠臼。但是,纵观我们的每一次的通识培训,林林总总的名师示范观摩,学者教授的报告、讲座,常常是硬套理念,巧玩花样。有不少“新课堂”与新课标的理念“形似神异”,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肤浅和浮躁。可以说这是课程改革必然经历的一个迷惘阶段,正本清源这是我们当前课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目标之伪:舍本逐末

    张奠宙教授在《当心“去数学化”》一文中,指出:“数学教育,自然以‘数学’内容为核心。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劣,自然应该以学生是否能学好‘数学’为依归。”联想当前数学课堂现状,形式热闹了,活动丰富了,手段多样了,但数学的味儿却清淡了、失调了。笔者认为这主要是一些教师对数学的本质认识不清,对数学的目标理解偏失,以至没有把握住数学最根本的东西。

    现象之一:知识目标失位

    新课标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强调学生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由于传统教学侧重双基,淡化过程性的目标,其它目标很少涉及。而在时下,一些教师为创新课堂,过分强调了其它的三个目标,把最有数学本质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却弱化、削减。导致数学课堂的不伦不类、顾此失彼。

    其实新课标明确指出:四个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它目标的实现为前提。所以我们一线教师必须对课程目标要有明确定位。

    现象之二:情景创设泛滥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数学知识,这一共识也深入每一位教师心中。但唯情景、假情景、虚情境,使情境一统课堂,似乎没有情境创设就不是一节成功的课,把情境设置看成数学教学中引入课程内容的唯一合理方法,以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采取其它方法,如开门见山地引出主题……。等等等这些怪现象正充斥着我们的课堂。

    记得一位教师在教学行程应用题时,一开始就出示了美伦美孚的春天胜景,引导孩子们一起春游。坐上飞奔的汽车,唱响动听的歌曲,赞美新生活,引申安全环保教育,六分钟后才出示例题:两地相距120千米,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几小时可以到达?再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倒数的认识时,先用四分钟拍手理解“相对”、“同时”,再用三分钟说说同桌关系理解“互为”。试问这样的情境有何意义,不但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毫无作用,反而产生负面影响,干扰了新知的学习。

    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指出情境设置的一个重要标准是:不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还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由此可见,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情境应是知识的起点;情境要能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情境要适合学生的探究;情境要能促进知识的生成。适度、高效的情境才是我们应追求的情境。

    现象之三:课本例题淡化

    在一些观摩课上,我们常常发现教师和学生几乎没有课本,一节课下来课本根本没翻一下。就连课本上的例题、习题也无一例外被换掉。美名其曰:创编教材、数学内容生活化。

    当课程由“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也不再是教教材,而是使用教材,创造教材。教师根据自已对课程的理解,结合本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整合、灵活运用这未尝不可,但绝不能完全抛弃教材,绝不能为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而生搬生活场景,将数学课上成生活课。(如将打车、租房、话费、购物、贷款等成人考虑的问题编成例题,这看似联系了生活,却远离了学生实际。)教材毕竟是师生教学的挔托,是教学的范例,凝聚着专家、学者、名师的心血。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形式的学习都离不开学习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数学课本不仅是给教师用的,更是给学生用的。

    二、建构之伪:生搬硬套

    课标倡导学生的数学学习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于是让学生以自已的方式理解数学、建构知识已成为共识。但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容易进入以下几个误区。

    现象之一:过分强调个人建构

    一位教师在执教两位数加法25+38时,为体现算法多样化,鼓励学生大胆计算,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比赛看谁的算法多,一时间课堂热闹非凡,各种算法写满了黑板,教师很是高兴,但课后作业正确率很低,各种错误出现不少。

    显然,这位教师误解了建构内涵,他盲目张扬学生思维个性,课堂任随学生思维信马游缰,而对数学本质的东西却不加以提升、引导,使学生思维还停留在原有知识水平上。体现算法多样,更应强调算法优化,彰显个性,更应回归共性。个体建构最终还要回到科学、简约的集体共识上来。不然,看起来精彩纷呈的个人建构,却难以掩饰思维的贫乏。

    现象之二:跟着学生思维游走

    建构主义一个通常的误区是,教师不应该把知识直接告诉学生,相反,应该跟着学生去探究、建构。于是,课堂生成又成为一时髦话题。一些教师为追求课堂生成,便认为教学目标可以不确定,上课时教师随着学生转,能走多远走多远,这样才能体现以学生为本,才能让学生建构出知识来。

    其实,教师应该在关键的地方进行适时点拨,从思维的高度给予学生建构的契机。当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本节课知识产生冲突,而又没有时间解决时,本人认为还是要回到教师课前预设的教学环节上来。

    现象之三:不管什么都要探究

    提倡探究,排斥接受,认为只有探究才符合建构主义精神,这是很多教师的片面想法。于是课堂中,不管什么情况探究都轰轰烈烈的展开着。学生显而易见的如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也让学生探究;一些枯燥、隐晦的概念如约数、倍数却不直接告诉。这样的探究只是一种形式,严重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

    学者奥苏贝尔把知识学习分成两个纬度,一是意义和机械的纬度;另一个是接受和发现的纬度。建构主义关键词是“理解”。新知识的建构必须在“发现”的基础上。所以学生的探究必须注意两点:一是生活经验;二是逻辑起点。【引:蒋巧君 《走出建构数学教学的误区》中小学数学】

    三、手段之伪:浮光潋滟

    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达到这一目的,所有的教师都在想方设法的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而当这些手段成为一种集体现象时,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现象之一:音乐为谁起

    在许多公开课或赛课活动中,当教师安排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时,无一例外用了音乐手段。这柔情似水、激荡人心的音乐到底对课堂能产生多大的效益,对学生探究是促进还是干扰,音乐陶冶的是学生还是听课的教师,是不是音乐手段就能生成课堂的精彩。

    音乐是美的化身,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但从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并不能感受到音乐赋予的作用,相反还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在合作探究时,不适宜使用音乐手段,还是还给学生一个宁静的交流世界更真实。学生的讨论声是任何音乐所不能替代的。【引:徐海芳 《质疑课堂音乐》现代教育报】

    现象之二:媒体玩花样

    一节没有多媒体的公开课好像大家都没有见过,是否应用多媒体也成为评价一节好课的重要标准。画面越来越鲜活,声音越来越优美,设计越来越精确,环节越来越细腻。课始至终课件无处不在,取代了课本、板书,不难想像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学生跟着课件走,课件帮着学生学,思维要求人为降低,只要学生仔细观察,知识形成的过程清清楚楚,还谈何探究,还谈何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更让人尴尬的是,有时正当师生积极回应课件提供的问题时,多媒体却失灵无法运行,上课教师一时举手无措,随行电脑教师赶紧一阵忙活,此时班上学生便热闹开了,刚刚调整好的积极状态也随之消散。由此可见,不少教师也成为多媒体的奴隶。

    不可否认,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对当下的新课堂创设起着不容置疑的作用。但让学生跟着课件走,其实就是教师牵着学生往前走,一步步进入事先设定好的环节,看似主动实际被动,看似引导其实灌输,根本没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更谈不上知识的生成。所以我们必须明确认识:多媒体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没有多媒体我们仍可上一节成功的数学课。

    现象之三:板书零星落

    不难发现,在一些公开课或观摩课中,几乎一律没有板书,更没有学生走上黑板的板演。即便不可或缺的一行课题也由小黑板挂出或用纸片贴上。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课件的使用,更重要的是板书的功能已被一些教师忽视。

    板书就是要把本节课主要的教学内容或重要的知识点写在黑板上,使有声的口头语言以浓缩的方式书面化、视觉化,具有提挈要点、强化记忆的功能。有助于学生在消化知识的过程中随时解读。条理清晰的板书,系统性强有助于帮学生建构知识网络,进行知识内化。它的启发功能、美育功能、改进功能、示范功能,有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引:郑华皆 《课堂教学不能忽视板书的功能》小学教学研究】

    此可见,板书应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的教育功能不可忽视,是任何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

    四、评价之伪:虚情假意

    新课标倡导多元评价、多样评价,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要关注数学学习水平,更要关注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肋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但很多教师只是浅显地理解成赏识与表扬,一时虚情假意的评价应然而生。

    现象之一:预设交流的套话

    “同学们,老师今天很高兴和你们上节数学课,你们高兴吗?” 学生一起喊“高兴“;“听说三(2)班的小朋友特别得聪明、好学,是这样的吗?学生一起喊“是”;“这个问题咱们课后再讨论好吗?”学生一起喊“好”;……

    像这样的课堂套话可能有很多教师用过,试想这样的“高兴”是师生真情的流露吗?这样的“聪明”教师是怎样得知的?这样的“讨论”课后还能真的继续吗?久而久之,师生的心灵便会麻木,应付的回响很难激起心头的涟漪,课堂还谈什么情感的交融。

    现象之二:赏识语言的空泛

    一节课上,老师问:“长方形有几个角?”学生回答:“有四个”。老师随口表扬道:“你真聪明,给他掌声。”于是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掌声。此后掌声不断,表扬声此起彼伏。

    诚然,过去的教学指责太多,学生的确需要呵护自尊、关爱赏识。但这种平泛的语言,廉价过多的表扬能给学生带去什么。只能是失去表扬与激励应有价值,让学生渐渐迷失自我,最终导致心理偏激,膨胀个人好恶情绪,滋长惟我独尊思想,形成表扬依赖综合症。

    现象之三:评价方式的僵化

    关于“小红花”与“棒、棒、棒”式的评价方式,我们已耳熟能详。似乎课堂上不大张旗鼓地表扬,就与新课程违背了。更有甚者,课堂大搞物质刺激。唯表扬、手段单一已使评价方式僵化、进入误区。

    毋庸置疑,赏识教育是正确的,它符合教育学的规律。但本人认为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鼓励与赞美是课程倡导的,但要适度,更要注意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教师是完全有理由对学生说“不”的。此外,评价不仅仅是教师的事,要充分调动家长、学生、小组等进行多元评价,让评价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五、角色之伪:迷失自我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转变角色,要由单纯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转化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新课堂上,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已不再是权威,他们精心组织教学,真诚与学生合作,师生形成和谐、民主、互动的关系。但也有一些教师认识偏颇,由过去的“一切都管”变为今天的“一切不管”,淡化了教师的自身作用,以至逐渐迷失自我。

    现象之一:假民主

    为追求所谓的“教学民主”和“师生合作”,在一些教师的课堂上,撤掉了讲台,合并了课桌,允许学生自由讨论,发言不必举手,可谓想说什么说什么,想做什么做什么,美其名曰:大胆放手、自由探究。试想这样的课堂还有何效益可言。

    其实,民主不能沦为迁就,自主不能视为自由,尊重不能等同放纵,必要的课堂常规是不能缺少的。斯苗儿老师曾说:“让学生学会约束自已本身就是教育的一项内容,但需要教师在自由与限制之间把握分寸,需要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

    现象之二:空活动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更多地表现为学生设计探索交流的情境,提供共同活动的空间。但不是几张课桌摆在一起就是合作,大家七嘴八舌就是讨论,几张小嘴嚷嚷就是交流。

    笔者认为,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不能为追求活动而活动。活动中个体的独立思考尤为关键,没有个性的思考也就没有集体智慧的产生,同时还要注意活动中每个人分工的不同。在活动时必须带有问题,质疑启智,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真正让学生思维得到碰撞,情感得到交流。

    现象之三:无主导

    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每位教师神圣使命。在今天倡导自主探索学习方式的新课堂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更多了,主动探索的空间更广了,但也有教师退避于课堂一角,或游荡于教室四周,不敢多讲解,不敢多评价,惟恐有传授、灌输之嫌。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就要在学生有疑问的地方去点拨,在学生有需要的时候去指导,既不是简单地告诉,也不是含糊的回避。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也可以在学生出现问题时给予帮助,使学生不断探索反思,而不是简单模仿。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对学习过程加以有针对性的指导。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求真应是教育的神圣使命。在实践新课程的今天,只要我们本着务实的教风,不断实践、不断反思,就一定能体悟到新课堂所带给我们的快乐与幸福!

    数学教师个人教学反思(篇3)

    初中数学教师每周教学反思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提高我的初中数学教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一直致力于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有趣且具有成就感的学习环境。每周我都会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以便提高我的教学效果。

    在每个学期开始之前,我会制定一个详尽的教学计划。这个计划不仅包括每个教学单元的内容和学习目标,还包括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需求。在每堂课上,我都会提前准备好所需的教学资源,确保我的教学过程生动而有趣。

    在课堂上,我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我鼓励学生彼此交流并分享他们的思维过程。我还经常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们一起解决问题。这样的互动和合作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的发展。

    另外,我也注重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在课堂上,我会经常提醒学生他们的优点和进步之处,同时也指出他们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会鼓励学生不要害怕犯错误,因为正是通过错误我们才能够真正成长。

    我还致力于将数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以便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概念和应用。我会利用实例来说明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计算购物时的折扣,测量实际物体的长度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此外,我还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外数学学习。我会推荐一些优质的数学网站和书籍给学生,同时也会组织一些数学竞赛和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这些课外学习,学生们能够进一步巩固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并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每周的教学反思对于我提高我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我会认真思考上一周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反应,总结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并在下一周的教学中加以运用。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改进,我相信我的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好。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始终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放在首位。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便给学生们提供一个积极、有趣且具有成就感的学习环境。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地努力,我的教学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收获和成就感。

    数学教师个人教学反思(篇4)

    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1、创设情景,让学生专心听,积极动脑,主动发言。

    课中遵循素质教育的观念,不是把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直接告诉,而是根据内容创设开放性的问题。如陈艳红执教的《乘法的简算》。25×12,让学生想办法变为三个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各种问题都暴露出来,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寻找答案。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再如王晋平执教的《5的口决》通过一只小手有5个手指,学生列式,写口诀。教师讲得少,把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探索下总结经验,学生发言积极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本质是思维参与,教学就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中要加大学生思维空间以及创造空间,使学生能更加深层次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如陈艳红在教学中,当学生回答不流利时,再想一想。

    本次活动促使我再一次的重新学习《新课程标准》:数学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这里,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发展。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在应用这些理念进行教学改革时,还要注意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发展能力。

    数学教师个人教学反思(篇5)

    一学期即将过去,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总体看,体学期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特反思如下:

    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简言之,教师面对数学概念,应当学会数学的思考——为学生准备数学,即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

    二、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三、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在教学生时我又这样做的:

    1、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让学生相互合作,在活动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现在教学的例题不再是以往不可捉摸的、抽象、游离于生活之外的应用题或文字题,已变成了各种形象生动、鲜活直观的生活情境:买东西、去旅游、做游戏、找规律等等事例;像这样,多方面的提升教材层次,就使得原本抽象的数学就变得生动有趣。我们教师运用起这样好玩的教材教学,自己都能感到特别兴趣。

    数学教师个人教学反思(篇6)

    1.目标定位是让学生直观认识余数和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2.新课引入设计了猜气球颜色和摆草莓两个活动,是为了顺利引入新课并激发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在课结束之前,破解开课留下的悬念,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了动力。

    3.重点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余数的意义和知道余数必须比除数小,其它活动和练习都是围绕这两个内容展开。

    4.引导学生全面经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加强直观教学,摆草莓、小棒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余数的产生,学生在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用不同根数的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过程:一方面巩固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感知除数和余数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向学生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懂得了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并让学生通过练习学会了根据除数确定余数的范围。

    5.设计有针对性的专项练习,强化余数要比除数小。

    (1)判断,填空选择等多种形式的灵活开发的练习都在巩固余数要比除数小以及根据除数确定余数的范围,学会灵活运用知识。

    (2)回忆开课留下猜气球颜色的悬念,破解猜气球颜色的秘密,强化有余数除法知识的运用价值,为后续学习提供了动力。

    数学教师个人教学反思(篇7)

    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工作已将近两年的时间了。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如何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45分钟的学习效率,这对于刚刚接触高中教学的我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要教好高中数学,首先要对新课标和新教材有整体的把握和认识,这样才能将知识系统化,注意知识前后的联系,形成知识框架;其次要了解学生的现状和认知结构,了解学生此阶段的知识水平,以便因材施教;再次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实施高中新课程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不但要加强双基而且要提高智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特别是自学。尤其是在课堂上,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把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备课时要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要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教学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教学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适当地还可以插入与此类知识有关的笑话,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三、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也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在一堂课上,有时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四、关爱学生,及时鼓励

    高中新课程的宗旨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并处理好课堂的偶发事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的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五、切实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众所周知,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理解浮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不少学生说:现在的试题量过大,他们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可见,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中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六、渗透教学思想方法,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与类比联想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中学数学教材的条章节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恰当在讲解与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用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荐]数学教师个人教学反思(合集7篇)】相关推荐
    推荐!小学生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范文优选120字

    时光飞驰,新学期即将来临。是时候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了,看自己在教师这份工作有多少成长,通过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这一学期有哪些成长,一篇教学总结要怎么把它写好呢?这篇《推荐!小学生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范文优选120字》应该可以帮助到您。小学美术课是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重要途...

    范文参考:小班教学总结420字

    时光荏苒,我们即将翻开新学期的篇章。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后我们就该进行一次总结了,通过写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思想上与工作上的变化,教学总结是怎么样写的呢?这篇《范文参考:小班教学总结420字》应该可以帮助到您。时光飞逝,转眼间,一个紧张而又充实的学期又过去了,现将小班上学期工作总结如下:一、保育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