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反思精选(7篇)。
日月如梭,新学期正在不远处等着我们。此时就可以总结一下自己在教师这份工作的工作情况,通过一篇教学总结可以回顾自己的教学情况,考虑到你的需求,小编特意整理了“高中化学教学反思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精选【篇1】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面对学生,不仅要教,更要育!此学期担任高二班化学教学,我深感责任重大!由于学生基础较好,学习动力足,学习习惯好,但在能力上欠缺很多,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慢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已成为目前教学的困难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实践,虽充满无限的困惑,但也慢慢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借此契机,浅述下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反思:
一、身正方能为人范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言传,口头上传授、讲解,是身教的基本方式;身教,亲自在行为上示范,是言传的有效手段。面对未知世界,谁都有探奇心理!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的学生,对老师有特别的信任和崇拜感。老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对他们的影响极大。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师的品行,教师的生活,教师对事件的态度,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全体学生。教师工作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身正方能为人范。教师要以正确的思想启迪学生,以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以优良的行为引导学生。这也正是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我们老师不做警察,而要做学生的良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一种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深刻的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二、以爱感染
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没有水就没有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要热爱学生,要努力发现学生的真、善、美,学生就会在学业、品德、习惯方面表现进步。高中生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成长是痛苦的,成长路上肯定要遭遇挫折,作为教师,一定要有包容心,要原谅孩子成长中犯得错,给予改正的机会,不要让一时的错误否定学生成为英雄的可能,不要对孩子过早作出好的或坏的评价。白居易曾有诗言,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盖棺定论都不可信,何况一时的评价。赞美要语言到位,说到点子上去,切中要害,怀一颗善良的心,用心观察,真诚赞美,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的学业更加精湛,人格更加完美。
三、用健康的心理调节学生情绪,规范课堂行为
课堂上,教师不只是教书,还要育人,要经常教育学生不讲假话,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用健康的心理去调节学生情绪,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只有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教师才能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爱岗敬业,有高涨的工作热情,即:健康职业心理;其次表现出活动兴趣、能主动地、直接地从事各项活动,即:健康的生活心理;第三,保持情绪的乐观稳定,不大喜大悲等。总之,教师懂德教育科学,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的个别特点,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克服偏爱、偏见情绪,积极感染与调节学生情绪,形成对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消除学生反感、抵触心情,形成学生良好的心境,激发学生积极地认识周围的美好事物、自觉培养健康的情感与意识,力争使学生得到最大的自我肯定与心理上的满足。
学校为教师提供的便利条件,使我们有足够的精力、时间去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和成长。我相信,教师只要树立好良好的道德观,就不难教出德才兼备的人才。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采用多种方法教育学生讲道德、讲文明;培养他们从小就树立良好的道德观;从小就学会尊重他人,爱护他人;学会分清“是”、“非”的观念,懂得教师的雷霆雨露都是恩。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精选【篇2】
1、学习外语与情意的关系。外语课堂教学既是一个掌握外语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激励情意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包括情意和意志。情意包括动机、兴趣、态度、气质、性格和良好的习惯等。学生在学习、掌握外语的过程中伴随着传递情意的活动,学习外语和交流情意相互间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组成一个整体。情意的产生受学习外语认知活动的影响,学习外语的认知活动能促进情意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低层次向深层次发展。学生初学外语时,会产生一种好奇心,好奇心不断获得满足,从而又产生了求知欲;求知欲不断获得满足,进而树立了自信心;自信心不断增强,并与崇高远大的理想相联系和强化,可使兴趣发展得更丰富,从而形成认知兴趣。因此,教师在外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掌握语言知识和运用语言能力目标的完成,又要重视情意目标的实现。但是,当前有些外语课堂教学还未把情意目标提到教学议事日程上来,或者有意无意地把它忽视了。
2、语言知识与交际能力的关系。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学习英语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语言知识,更是为了提高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获得为交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只能通过实践训练才能获得。语言知识的传授不能代替听说读写技能训练和为交际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我们应在教学中将掌握语言知识、培养言语技能和为交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学习了天气预报这一课后,我除了在课堂上让学生用所学句型自由对话外,还找来多期chinadaily,让学生参阅天气预报这一版进行对话。学生在自由交谈中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扩大吸收了书本外相关的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交际活动中还提高了他们的听、说、读、写和语言交际的能力,达到了多元培养目标。
(二)教学理念的反思
面对新教材,首先思想观念要转变,有了新的观念才能接受新事物。如果观念没有更新,新教材、新课程都只能是空谈,无非是穿新鞋,走老路,新课程的实施简单地被视为换一个大纲、换一套教材、调整一些课程内容。对生动活泼的课程内容进行肢解,使其成为不胜其烦的知识点的堆砌,把reading当成讲解知识点的例子。教师的教育思想是在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很多人崇尚苦读、勤教,不以人为本,应试第一,分数至上,把学生基本上看成是挣分的机器,对学生乐学的潜能几乎没有开发,英语教学过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观念与新课程的要求极不相适应。因此,为了适应新课程,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做到:本文由编辑整理。
1、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观。教学活动以学生在课堂上做事为主,教师的作用是负责组织、引导、帮助和监控,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促进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追求学习结果转向追求学习过程,真正把学生当成获取知识发展自我的主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切实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主体观。
2、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传统教学是由老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教师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接受现成的知识和结论。这种守成性教育严重影响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要求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应该成为培养学生英语能力的火种。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是一个在老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不断创新和培养实践能力的过程,让学生由学会转变到会学。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精选【篇3】
一、全面、深入地理解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特点
旧的课程环境下,教师的工作任务是教书育人,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师生之间俨然一副师徒关系,从古至今信奉“师道尊严”,教师的作用被局限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修筑的围城里,因此教师只要“照本宣科”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与单向的逻辑思维使学生更加脱离现实生活,也使学生很难有所创新,这种背景下教师既难“教好书”,更难“育好人”。
而新课程注入了新的教学理念,许多条件促使教师角色发生改变:一是教师评价体系的变化,旧课程中评价一节课是看教师教的怎么样,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怎么样,新课程更加强调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评价的侧重点更趋向于教师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有所为,要求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二是学习方式变化,学生由原来忠实的听众变为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者。三是课程资源由学校、书本扩大到社会、实践活动。四是关注学生的范围变化,过去重知识、轻能力、丢情感态度、只看分数,现在要求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这些都促成了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应该发生新的变化。
二、转换自身角色,优化课堂教学
每个学生都是复杂多元的个体,每个教师在学生面前、在教学中也扮演着多重角色。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有不如人意之处:其一是不清楚自己应扮演什么角色,比如高中化学第二册《工业合成氨》一节,本应由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前面所学过的平衡理论知识去自学、讨论合成氨的适宜条件,有的教师也可能担心学生理解不了,还是用大量的时间去讲授,硬是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灌输给学生,学生听的累,他们失去了自己对理论感悟的思考时机,这时教师把自己还是定位于“传声筒”。其二是教师引导者的身份不到位,比如高一第一册《环境污染》一节,教师大多能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所知道的环境污染,但没能深入引导:我们能不能把自己身边的一些对环境污染的现象及原因,介绍给大家呢?如果教师加上这样的引导,可以使学生强化他们观察生活、表达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其三是教师没有扮演好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课堂中大多有分小组讨论的环节,教师布置好讨论的内容之后自己在一旁“袖手旁观”,没有真正参与到学生的讨论活动中去。这些都表明教师在新课改中自己的角色还没有演变到位,那么要适应新的形势,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必须转换自身的角色,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新课改。
三、引导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当前中国教育全面变革的主旋律,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最后还是要落实到教育工作中。因此,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与艺术,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水平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进程,并根据教学进程中的具体情况来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1、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和尊重学生的个性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心理研究表明,学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有创造性的活动。因此,教师必须发扬民主,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人格,使学生获得心理安全。其次,教师还必须建立开放的教学环境,要在时间和空间上开放,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空。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假设推理能力
想象能力和假设推理能力是创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是在分子和原子的层面研究物质的科学,因此,要把宏观和微观思维相结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假使推理能力。教师可通过“构—性—制—用”、“构—位—性”等关系,让学生展开想象。例如,学生知道氮分子的结构为氮氮叁键,性质不活泼,则可让学生想象,如果氮分子没有叁键,空气的成分将如何变化?又如,让学生根据氟原子的结构去推测氟气的性质。
3、加强实验教学,重视研究性学习
化学实验贯穿于化学教学的'全过程,实验本身就是一种探究性活动,具有创造性。因此,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作用尤为突出。
首先,我们应该抓住实验现象的多变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例如,Cu和浓H2SO4反应制SO2的实验中,学生往往观察到生成黑色沉淀,教师可以马上追问:黑色沉淀是怎么产生的呢?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学生们各抒己见,查资料、上网、实验等,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大大加强。
其二,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再如,在讲第一册《氧族元素》时,讲到浓硫酸有一种重要的特性—吸水性,书上没有演示实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要求学生设计既安全又能说明浓硫酸吸水性的实验。经过学生的思考,得出了许多可行的实验方案。如:在一只小试管里加入5ml饱和氯化纳溶液,在该溶液里加入2ml浓硫酸,立即析出氯化纳白色晶体。因此,在安全范围内大胆让学生自我设计、进行实验,自行探索,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会有惊奇的发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创新。
其三,通过对课本的实验改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例如:我们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同学们对原实验的改进是: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精选【篇4】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转眼间,又迎来了新一届的高一,面对朝气蓬勃的面庞,内心好不欢喜。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只有大力发展教育中国才有希望。作为化学教师的我,也深感教育责任的重大。又渡过了忙忙碌碌的一学期,回顾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有一定的成绩,也有一定的不足。这学期我担任的是高一 两个班的化学教学,现将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以便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弥补不足,精益求精。
在教学工作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深入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参加备课组组织的教研活动,进行集体备课,认真研讨课程,仔细听,认真记,领会精神实质。此外,积极参加公开课授课,从他人的授课中学习经验,每一次讲课对自己都是一个考验,都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认真设计导学案,有针对性的写好教案,做到多次备课。平时做到提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好大纲,虚心向同组老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难点,制定符合我班学生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
二、上课。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上课时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培养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保证每一节课的质量。
三、辅导。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辅导。抓住课间饭间时间,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对重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及时查缺补漏。通过辅导使学生树立学习化学的信心,迅速提高化学成绩。
四、认真批改作业。根据课改的要求,每天的作业经过精心地挑选,适当地留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做到及时的批改矫正。如果有条件,最好可以面改面批,这样学生的学习会更进一步。
五、坚持听课。学习组里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坚持听各种示范课、比武课、观摩课等。在此基础上上好优秀教师观摩课,认真听取其它老师对自己课上表现的评价,吸取教训,争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六、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教师要不断的充电,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教育理念。主动研究近些年的高考题,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注意把一些先进的理论应用于课堂,做到学有所用。积极参加同课异构的公开课,通过公开示范课的学习,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但也使我意识到了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不足之处。通过对示范课的理解及应用,使得我在教学上有很大的提高。
今后工作中应努力的方向:首先,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利用各种方法,训练学生,提高、集中注意力。其次,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上做到课课清、周周清。在教学上下功夫,努力使班级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最后,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变化。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精选【篇5】
本学年我担任高三化学的教学工作,紧张而充实的高三教学工作快要结束了,就高三化学复习谈谈自我想法。
高三化学总复习是中学化学学习十分重要的时期,也是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本事的重要阶段,高三化学总复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高考成绩。现对一学期来的教学》工作总结和反思如下。
怎样着手进行化学总复习,复习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这是刚刚进入高三的同学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教师在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对一些信息进行研究,从中领会出潜在的导向作用,看准复习方向,为完成复习任务奠定基础。
1.研究高考化学试题。纵观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能够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坚持稳中有变的原则。如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本事要求等,从而理清复习的思路,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
2.关注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变化。与以往教材、课程标准相比较,此刻使用的新版教材和课程标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资料的调整,实验比重的加大,知识的传授过程渗透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增加了研究性学习资料和新科技、化学史等阅读材料。
3.熟悉考试说明。考试说明(即考纲)是高考的依据,是化学复习的“总纲”,不仅仅要读,并且要深入研究,以便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资料、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本事的层次要求等。不仅仅如此,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要不断阅读,进一步增强目的性,随时调整复习的方向。
4.合理利用其他资料。除了高考试题、考纲、教材、课程标准、化学教学基本要求外,获得信息的途径、方法还很多,如各种专业杂志、名校试题、网络信息等。
进入高三化学教学,很容易走进总复习的怪圈:“迷恋”复习资料,陷入“题海”。虽然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效果不佳。对此,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清醒的头脑,努力处理好下头几种关系。
1.教材和复习资料的关系。教材是化学总复习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在化学总复习中的抓纲务本就是指复习以考试说明作指导,以教材为主体,通
过复习,使中学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而复习资料的作用则是为这种目的服务,决不能本末倒置,以复习资料代替教材。通常的做法是精选一套复习资料作为主要参考书供整理知识、练习使用,在复习的过程中应随时回归教材,找到知识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和延伸点,不断完善和深化中学化学知识。
2.重视基础和培养本事的关系。基础和本事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基础,本事就缺少了扎根的土壤。正因为如此,化学总复习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全面系统地复习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通常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分成五大块: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如对化学概念、理论的复习,要弄清实质和应用范围,对重点知识如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要反复记忆不断深化,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等规律性较强的知识,则应在化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总结、归纳,使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结构化、规律化,从而做到在需要时易于联系和提取应用。同时注意规范化学用语的使用(如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电离方程式以及化学式、结构式、电子式等),规范语言文字的表达本事,力争使基础知识和技能一一过手。
3.化学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关系。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自然科学,与数学、物理、生物乃至社会发展各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不仅仅在知识上有相互融合和渗透,并且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也有相同、相似或者能够相互借鉴的地方。这一点不仅仅在教材中有所体现,并且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如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化学与新科技、新发现等相互联系的试题有增加的趋势。所以,在复习中能够化学知识为主干,找出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点、交叉点,并以此为基础向其他学科领域延伸、扩散,实现从单一学科知识和本事向综合科的综合知识和本事转化,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切实培养解决化学与社会等实际问题的本事。
4.练习量和复习效率的关系。练习是化学总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再学习、再认识过程,也是促进知识迁移、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本事的重要途径,但练习量必须合理,以保证质量为前提,避免简单的机械重复和陷入“题海”。经过练习要到达强化记忆、熟练地掌握知识、找出存在的问题、弥补薄弱环节、扩大知识的应用范围和提高本事的目的,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化学总复习的范围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到达最佳复习效果,只能采用科学的方法,在多思善想。
1.精读教材,字斟句酌。
系统复习,自始至终都应以教材为本,注意知识的全面性、重点性、精确性、联系性和应用性。对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都要一一复习到位;对教材中的关键性知识,进行反复阅读、深刻理解,以点带面构成知识结构;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使用和描述要科学、准确和全面,如规范地使用化学用语,正确、全面地表达实验现象和操作要点等;对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前因后果。如与离子反应有关的知识有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正误确定、离子共存问题、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离子的检验和推断、溶液的导电性变
化等。应用性是指经过复习要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如元素周期律、周期表涵盖的资料相当丰富,能够进行元素位、构、性相互推断,预测未知元素的性质,比较各种性质的强弱等。此外,要重视对化学实验资料的复习,并且尽可能地亲自动手操作,经过这些典型实验,深入理解化学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的设计、实验结果的处理等,切实提高实验本事。
2.学会反思,提高本事。
本事的培养是化学总复习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它通常包括观察本事、思维本事、实验本事和计算本事,其中思维本事是本事的核心。值得注意的是,本事的提高并不是一天就能办得到的,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有意识的培养。所以,在复习过程中,异常是做题、单元考试、大型考试后,要常回头看一看,停下来想一想,我们的复习有没有实效,知识和技能是否获得了巩固和深化,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事是否得到了提高。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复习和解题训练,而不是做完练习题简单地对对答案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进一步思考:该题考查了什么资料,其本质特征是什么,还有其他更好的解法吗?对典型习题、代表性习题更要多下功夫,不仅仅一题一得,更要一题多得,既能促使知识得到不断地弥补、完善,又能举一反三,从方法上领会解题过程中的审题、破题、答题的方式和奥秘等,以此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精选【篇6】
四、以变革课堂教学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实施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教学,为学生提供科学探究的机会,增强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欲望,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学生探究所需要的能力。例如:我们学习物质燃烧的条件时,可以先让学生进行猜测:火柴点燃后是否一定能燃尽?实验试验:把火柴点燃后,摆放成各种姿势(竖直、斜放、平放等)进行燃烧实验。
发现问题:火柴点燃后竖直向上,火柴不能燃尽。
作出解释:竖直向上燃烧的火柴,火焰对其下部(接近燃烧处)有预热作用,这样会把其中的水分蒸发出来,水气上升使火焰温度降低,上升的水气又有隔绝空气的作用,最终使火焰熄灭。
验证解释:如把火柴烘干后点燃,都能烧尽。
得出结论:物质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且要有充足的氧气。
探究式教学,重在探究,贵在引导。学生是探究的主体,要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为学生创造一个动手动脑、探索研究的平台,给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在探究过程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使化学教学充满活力。
五、造就良好心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学生不仅要有牢固的“双基”、较强的能力,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教学中,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教育,要培养学生具备严谨的作风、良好的习惯、顽强的毅力和必胜的信心等科学品质。例如,要求学生解题时要格式规范、书写清晰、表达准确、思路严谨,单位和有效数字符合规定;测试时要施考正规;讲评时,要全面剖析学生心理因素、不良习惯等所造成得失分;组题时,设计一些有陷阱、干扰因素大的题目,给学生提供接受挫折的机会,锻炼他们坚韧不拔的信心。这样,可以使学生终生收益。
总之,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化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我们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化学教师,我们更需要端正教育思想,提高自身的素质,并加强对学生的要求,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培养出更多的、新型的、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精选【篇7】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
化学平衡是一个重要的化学概念。化学平衡概念比较抽象,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也具有一定难度。“化学平衡”是高中化学教材必修块的内容,它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学习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的基础,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让学生能达到浅显易懂的教学效果就是课堂的最大收获,使之建立起清晰的化学平衡的观点是本节教学成功的关键。
本节课我的教学主线是:1.首先向学生灌输一种化学的思想,也就是化学究竟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举了工业上合成氨的例子,即如何来正确认识一个化学反应,提出了四个字“质”—质变,反应物可以生成生成物;“量”质量、物质的量;“能”能量的变化,即吸热和放热;“效”—效率、效果,即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问题。以此来引入新课。2.回顾化学平衡知识点,提出可逆反应的定义,以及可逆反应的特征。3.从可逆反应入手,结合几个高考里面经常出现的图像,提出化学平衡的概念。并有学生归纳总结化学平衡的特征。4.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即化学平衡的判据。5.课堂练习题目巩固知识点。
进入高三复习已经两个多月时间,感觉自己还是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复习方法。归结起来也就是:“诊断练习”----“知识点回顾”------“重难点突破”------“课堂练习”----“走进高考,高考真题赏析”。两个多月下来,感觉效果不错,但是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就是课堂上学生活跃力不够。到了高三全是复习课,学生已经有了对知识的认知,以前总感觉这样很正常,但是听了师傅的课才发现,原来不是这样的。师傅的课堂,充满了所谓的“人文关怀”,师生配合非常好,学生的主体地位非常突出,而且有很多学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这在我的课堂上是没有的。主要原因是,自己讲得还是太多了,生怕学生不会,生怕学生遗漏一些知识点。但是忽略了这是复习课,学生对于一些简单的、基础的知识点,已经通过自主预习、复习,早已经掌握,因此提不起兴趣也是很正常的。
jK251.COm精选阅读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通用(精选7篇)
一名成功的教师总是会做好充分的准备,每个老师在工作中都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师上课的很好的辅导工具,写教案时有哪些我们会忽略的点呢?这份特别为您准备的“高中化学教学反思通用”一定可以让您心满意足,请认真品读本文同时也别忘将其收藏!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通用【篇1】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知识不断创新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中,教育传递人类知识的功能必然更多的为信息系统所替代,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进而落在了培养创新能力上。而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它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形成了坚实的理论体系,然后应用于广阔的科技空间。虽然化学属于理科,它有着很大的文科特点:内容多、知识碎,大多是实验结论,有不少知识只能知其然,而无法探究其所以然,只能记住。甚至不少老师都赞同化学与英语的相似性,说“化学就是第二外语”,化学的分子式就相当于英语单词,化学方程式就是英语的句子..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中学教育体系中占重要的地位,不少同学认为化学知识较难掌握,成绩提高慢。与其他科目相比较,化学确实有着较为显著的特点,同时也是学习的难点。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清楚地强调这些特点,同时这些特点,使他们对化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知道学习化学“难在哪里”;更重要的是,要针对这些特点,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化学”,这对他们学习信心地树立,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的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新,决不能守旧。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通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在比较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形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特别是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内容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内容,温故而知新。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苯与液溴在铁粉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由于液溴取用过程中会有溴蒸汽挥发出来,可采用录像技术进行演示,同时对操作注意点进行局部放大,加上旁白介绍,使学生不仅能理解“为什么这样操作”,更能体验正确的操作,而且避免了液溴毒性的侵害。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1. 化学实验的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笔者见有教师作如下改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 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 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气球变大,这个实验因为气体的压强太小或因为气密性不好,因而很难看到明显的现象,也可进行如下改进,在两个量筒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再滴入几滴洗涤剂,用等物质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产生的co2使洗涤剂产生大量的泡沫,可以通过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和产生co2的量的多少。改进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
2.作业布置的反思
当地学校大都以江苏教育版为新课程版本。预习作业有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交流与讨论”;复习巩固作业有课本中的“练习与实践”,一专题下来可以做“本专题作业”,这些书本习题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是我们学习的精华,要充分重视,教师还要详细讲解。有些学校精心选编试题,控制难度,提高练习的效率和准确性,课堂上使用的学案相当好,包括学习目标、已有知识、问题探究、课外习题等小模块。当然最配套的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习题或试卷,题量不要太多,题目要精选,紧扣教材,切合学生实际,兼顾学生差距。
3.公开课的反思
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公开课很“成功”,一节课表面上看来条理清楚、精彩圆满,师生配合默契、问答巧妙,学生似乎个个聪明机智,根本不需教师的启发诱导。公开课应该求真务实,多一点本色,少一些粉饰。化学公开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正确把握学科特点,遵循教学规律,选择合适教法,才能实现优质高效的目标,扎扎实实地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四、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学反思要求教师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要求教师经常地、反复地进行反思,要求教师选择多种教研方法进行反思。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笔者试做些初步探讨:
1.教学后记反思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教学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教师应依据教师职责和新课改的要求,坚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回顾与思考、反省与检点,并通过文字形式把它记录下来。对每堂课的整个过程回忆再现,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思所疑,加深研究,解惑释疑;思所难,突破难点,化难为易;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一般思考容易淡忘,而能把实践经验积累下来,加深自己对教学典型事例的思考记忆,持之以恒,必能把经验“点”连成“线”,最后铺成“面”,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这是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
2.观摩公开课
通过观摩别人的公开课,分析别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是教学反思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听名教师或专家讲课,观看优质课例,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比较,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制定自己新的发展点。特别是同事之间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在课后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和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化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借鉴他人意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该通过与同事、同行交流,对教学设计的依据、基本教学过程、富有创意的素材或问题等进行交流,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4.案例研究法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在《金属钠的性质和应用》课堂教学中,笔者一开始做了“滴水生火”实验,这时学生十分惊奇,议论纷纷,水可以用来灭火,怎么生火?然后引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学习的金属钠”,学生很想知道钠是怎样的一种物质。接下来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掌握了钠与氧气、水、盐溶液的反应。再通过投影进行问题讨论:为什么钠保存在煤油中?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式存在?实验时为什么钠不能用手直接拿?“滴水生火”的原因是什么?如果钠燃烧起来,能用水扑灭吗?多余的钠能否放回原试剂瓶?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最后以学案上的习题巩固和拓展。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新课改的路程还很漫长,唯有经过实践、积累、反思、总结,我们才能在新课改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通用【篇2】
四、以变革课堂教学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实施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教学,为学生提供科学探究的机会,增强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欲望,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学生探究所需要的能力。例如:我们学习物质燃烧的条件时,可以先让学生进行猜测:火柴点燃后是否一定能燃尽?实验试验:把火柴点燃后,摆放成各种姿势(竖直、斜放、平放等)进行燃烧实验。
发现问题:火柴点燃后竖直向上,火柴不能燃尽。
作出解释:竖直向上燃烧的火柴,火焰对其下部(接近燃烧处)有预热作用,这样会把其中的水分蒸发出来,水气上升使火焰温度降低,上升的水气又有隔绝空气的作用,最终使火焰熄灭。
验证解释:如把火柴烘干后点燃,都能烧尽。
得出结论:物质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且要有充足的氧气。
探究式教学,重在探究,贵在引导。学生是探究的主体,要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为学生创造一个动手动脑、探索研究的平台,给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在探究过程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使化学教学充满活力。
五、造就良好心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学生不仅要有牢固的“双基”、较强的能力,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教学中,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教育,要培养学生具备严谨的作风、良好的习惯、顽强的毅力和必胜的信心等科学品质。例如,要求学生解题时要格式规范、书写清晰、表达准确、思路严谨,单位和有效数字符合规定;测试时要施考正规;讲评时,要全面剖析学生心理因素、不良习惯等所造成得失分;组题时,设计一些有陷阱、干扰因素大的题目,给学生提供接受挫折的机会,锻炼他们坚韧不拔的信心。这样,可以使学生终生收益。
总之,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化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我们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化学教师,我们更需要端正教育思想,提高自身的素质,并加强对学生的要求,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培养出更多的、新型的、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通用【篇3】
高中化学教案后的教学反思
教学是一项复杂而又繁重的任务,每个老师都应该在每一节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尤其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学反思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下面我将就高中化学教案后的教学反思进行详细的介绍。
首先,一节高中化学课程结束后,我会先回顾教学过程。回顾是为了对照教案,看看自己的教学是否按照计划进行,是否有偏离预期的情况出现。回顾过程中,我会仔细回想每一个环节,评估学生的反应和理解情况。如果发现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我会思考原因并及时作出调整。例如,上节课在讲解某个概念的时候学生出现了困惑,下节课我会重新设计课堂教学方式,通过实验或案例讲解来增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其次,在回顾的基础上,我会检查教学过程中是否有不足之处。例如,是否有关键点没有讲到位,是否有思维导图、示意图等辅助教学工具没有使用,是否有相关实验没有进行等。这些不足之处会影响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所以,在教学反思中,我会思考如何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化学知识。
第三,我会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反思不仅仅是老师自己的思考,也需要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进行评估。我会回顾学生的课堂作业、小测验和考试成绩,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果发现有学生理解困难,我会提供额外的帮助,例如安排一对一辅导或推荐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可以知道自己的教学是否得到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是否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教学讲解。
最后,我会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教学反思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通过总结经验和教训,我可以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做出改进。例如,我发现自己讲解化学实验步骤时有些冗长,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感,下次课我会提前准备好实验资料并用简明的语言进行讲解,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总而言之,在高中化学教案后的教学反思中,我会回顾教学过程,检查教学不足之处,分析学生学习情况,总结经验和教训。通过这个过程,我可以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我们才能成为一名更出色的高中化学教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知识,提高学术成绩,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通用【篇4】
论文摘要: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然而研究有效教学不能只是从一个方面出发,这样视角不免狭窄,我想如果从其反面先来研究无效教学,会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更有帮助。本文主要是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从教学目标设置和教学方法的使用两方面,反思高中化学无效性教学,从而摒弃无效的环节,“净化”我们的课堂,让课堂变得实在而有效。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化学,无效性教学
有效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的热点话题和迫切要求。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追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为当前课改的热点话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少的无效教学行为。所谓无效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钩,从而导致效率极低甚至是零的教学。因此,冷静反思化学课堂教学现状,追问造成课堂教学无效性的原因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总结这些无效教学行为,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进而做到从无效到有效。以下本人将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两方面作探讨。
一、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造成化学教学的无效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有效的教学必须首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知识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即“到位但不越位”,避免造成无效教学。
(1)对现行教材解读不准,将教学目标定位过高,造成化学教学的无效
在新课程改革中,化学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有明确的课程意识,要站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系统的高度去审视必修课程模块。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新课程标准,特别是对于现行教材解读不准,容易将教学目标定位过高,造成化学教学的无效。特别是在必修模块的教学目标设计中出现定位过高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必修化学课程中的概念及理论知识同以往相比,较大的变化在于知识的深、广度不同。由于高中化学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大部分课程内容必然设计为螺旋式上升的两个阶段。同样,必修课程中物质性质知识的要求水平与传统的课程相比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化学教师在设计教学目的时,要准确把握知识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刻意拔高教学目标,造成“淡化双基教学”的无效现象。同时切忌套用旧观念、旧习惯、旧模式进行“一步到位”式教学。否则教学过程中将会不经意间给学生施加了太多的紧张和压力,同时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没能得到有效的深化。
(2)脱离《教学要求》及《考试说明》,盲目设置教学目标,造成化学教学的无效
有人以为,从教参上抄下的教学目标就是自己的教学目标了,那只能算是通用目标。最重要的目标是你针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究以及对学生原有水平的了解定下的目标。20xx年陕西省将开始实行新课程下的首届高考,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参考《20xx年全国理科综合考试说明》,尤其是课改地区的“理科综合考试说明”,以《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作为教学目标设置的重要依据。研究《教学要求》,特别是研究《考试说明》成为时下高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对《考试说明》的分析与研究,可以准确把握新课的教学目标和高三化学教学的复习目标,并以此提高新课教学和高三化学复习教学的有效性。反之,脱离《教学要求》及《考试说明》,盲目设置教学目标,将降低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在对比《考试说明》和教材内容时,我们发现教材中有不少是《考试说明》中不要求的,如果我们老师仍然按照自己的一套方案来教学的话,这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造成了“零教学”。因此,高三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要求》及《考试说明》中不要求的内容,应大胆的舍弃,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
二、教学方法使用不当,造成教学的无效
高中新课程已经在全国各地启动好多年了。在这期间广大化学教师积极更新教育观念,同时参与到各种观摩课、研讨课、公开课等带有示范性的课堂中。在具体的化学教学中,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内容也有不同的教学手段,方法和手段太多,各有各的有效性。但也发现很大一部分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完整性和所谓的“完美”,滥用教学方法,致使化学课堂教学事倍功半,产生了化学课堂教学低效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盲目的“探究”行为,降低了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探究,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实验探究”成了在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中最流行的教学方法之一。但形式的“新颖”真能带给学生新的收益?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水平以及实践能力是千差万别,因此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已经掌握的实验操作技能,因材施教,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探究活动。但是在化学实验探究中,如果只是盲目的进行“实验探究”,而忽视学生的学习基础、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实验探究”容易造成“模仿式”的实验操作。虽然整个课堂热热闹闹的,但学生根本都没弄清楚自己做的实验目的,以及实验探究所依据的化学反应原理。这样整个课堂下来,学生的“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不仅没有得以实现,同时打击了学生的探究信心与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在使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时,还应该考虑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可行性。
比如,在我校高一化学公开课中,两位老师各开了一堂平行课——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硫和氮的氧化物》中“SO的化学性质”。其中一位老师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化合价、酸性氧化物知识,预测出SO可能有氧化性和还原性、酸性氧化物的通性等化学性质,然后给学生提供制取SO气体的实验装置图及适当的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是否正确。该老师的设计意图是非常好的——通过实验探究,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而且该教师也意识到该班学生的基础薄弱,在探究前能给学生一定的引导,降低了探究活动的梯度。可是在整个探究过程却发现,由于SO的制取及其性质的探究比较繁琐,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手忙脚乱,而且由于SO气体有毒,不一会儿整个班级充满了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不少学生被吓到了,实验探究无法进行下去。而另外一名老师则采用多媒体及实验演示法,实验现象明显,并且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反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SO的性质的掌握反而更佳。
总之,如果学生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那么探究设计的问题要简单,内容要少,开放程度要小,要降低探究活动的梯度,并在实施过程中给予细致指导。甚至对一些实验应该改“探究”为“演示”,这样反而能使一些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
(2)多媒体化的课堂教学手段,喧宾夺主。
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现速度快,图文声并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给予学生更多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由于其确实可以有效地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益,被越来越多的化学教师所采用。但是,是不是多媒体网络就可以完全替代常规教学成为课堂中心?教学手段现代化了就等于教学效果现代化吗?不少化学教师对多媒体这一课程资源的利用存在着误区。比如在高三复习课上,不少的老师把旧的教学方式——知识点要点、解题过程等毫无变化地设计在课件上,而且没有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就将幻灯片一晃而过。这种直接将知识“灌”给学生的做法,既没有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也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如果课堂上长时间、大容量、过多过滥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甚至是课件的展示盖过对学生解题思维的引导,而教师没有时间搜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学生也来不及对知识内容做出深入细致的思考的话,那么,如此喧宾夺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难于实现。因此,形式新颖的课件设计虽能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但教师还应尽量避免舍简求繁,课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准备课件,课堂上过分强调形式和过分依赖课件,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教学根本目标的达成,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无效性。
(3)淡化“教授——注入”教学方法,制约着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但并不意味着化学课堂教学中“教授——注入”教学模式就再不符合时代潮流,再不适应时代要求了。而今在各种公开课中却可以看到“教授—注入”教学模式正在被化学教师们所淡化。其实新课程并不排斥必要的“讲授——注入”,而是对讲授——注入的要求提高了,教师要在深刻理解教材教学目标、重难点知识、教学生成过程等相关学科基本要求后,深挖教材知识的内涵和外延,选择关键性问题、重点问题,切中要害、一针见血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讲授注入。
实践教学活动表明,“教授—注入”教学模式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会是课堂教学模式中其他教学模式不能替代的,传统的往往是最优秀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也是课堂教学的“最大主角”。特别是使用了新版本的新课程教材后,高中化学实际教学已呈现出新教材的知识点在连贯性、系统性方面很薄弱。尤其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建构知识结构、理清知识脉络、弄明重点和难点,使知识结构化和系统化,“教授—注入”教学是不可替代的。
总之,要实现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把握好课程的教学要求,根据教材内容,合理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学情清楚,目标明确,过程简约,方法适宜,顺学而导,是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课堂教学有无效益,也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主动并及时去分析教学中的无效行为,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真正做到从无效教学到有效教学。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通用【篇5】
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了一种不爱问bjl/、不想问也不知道“为什么”要问的麻木习惯。所以我们要反思教学观念。过去的教学靠的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那是一个怪圈。化学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的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进行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通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在比较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可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形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特别是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内容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可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内容,温故而知新。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了学生的安全,又保护了环境,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更要反思教学方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有的教师曾作了如下改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盐酸和稀盐酸,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锌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盐酸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ml,而盛稀盐酸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
三、高中化学课的教学反思应注意什么问题?高中化学课的教学反思要“思”之有理,这里的“理”特指思出的道理、思出的门道、思出的规律。其实质就是反思的层面由“现象”向“本质”升华;其过程就是教师的角色由“经验”向“科研”转型。教学是反思的基石,真知源于实践,反思“真经”的获取,都必须经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教学反思的结果,在目标上,要由“单一”向“三维”转变;在内容上,要由“书本”向“生活”转变;在教法上,要由“灌输”向“引导”转变;在要求上,要由“统一”向“差异”转变;在训练上,要由“结果”向“过程”转变;在评价上,要由“评判”向“诊断”转变。实现了这一宗旨,也就达到了通过教学反思促进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通用【篇6】
积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学校下发的文件和学习资料,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主动进行各方面的工作。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教育教学工作不辞辛苦,努力工作。注重师德修养,团结同事。
这一学年,是丰收的一年。
由于是参加工作的第一年,还担任了班主任,工作量较大,但是平时工作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积极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
教学效果比较明显。教学中,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在备好课的基础上,每次上课前都要把教案再看一看。同时保留电子版的,每次上完课后,还能及时将上课心得和新发现记录下来,及时对教案进行修改、完善。
化学的题目是比较多变的,要学生做的,我们都能经过筛选,经过自己做了以后才给学生讲题。本年度作业安排的较灵活,有:作业本、《基础训练》、化学总结本、实验手册等。这些作业我都能全批全改,但学生们的作业负担并不重,因为采用了分散加集中在课堂处理的灵活方式。
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指导,也是勤恳工作的表现之一。我在班里经常找个别学生进行指导,课下多在教室里和同学们之间留一会儿,让他们问问题,有时也请他们到办公室里来进行个别指导和解惑。
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和基础不同,学生对化学的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平时多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经常听有经验的老教师的课,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通过听课,老师们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现在的高考都是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这已经是一种趋势。这就要求化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通用【篇7】
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上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
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会对所学知识能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教师不但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还要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提高。
初高中衔接要做好教材的衔接,教学方法的衔接以及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的衔接。本文谈谈自己在高、初中教学衔接方面的想法及做法。
一、教材中知识的承继和衔接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此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熟悉初、高中全部教材的体系和内容。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中考不做要求,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做要求;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解决,应在高中拓宽和加深,做到心中有数。初、高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知织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要力求做到对今后学习化学有所帮助。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进入高中后,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1.为了能顺利地开展高一年教学工作,教师应在通览教材、大纲的同时,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搞一次摸底测验,了解学生学习的现实情况。摸清高一新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和素质情况。对过渡阶段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让学生尽快克服心理障碍,鼓励学生经常反思自己,改进学习方法,以在较短时间内改变学习上“不适应”的情况。
2.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科素养。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高一新生正处于不成熟
向逐步成熟的过渡阶段。一个实验、一个人、一件事、一本书都可激发起他们心中的热情。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发挥实验的优势,使学生一开始就“迷”上化学,并将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同时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图片、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学好化学必须有脚踏实地、勤奋苦读的态度。
3.善用启发式教学。不管采用什么教学程序和方法,“启发式”都是必要的。因为它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培养良好的习惯,发展思维能力。高一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阅读习惯,作业规范,实验规范的教育。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种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三、学习方法的衔接
高一年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化学的重要一环。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决不能操之过急。在高一对学生铺设的问题台阶不要一下子就很高,要使他们能上得去,以防发生两极分化。要通过耐心细致的引导,教会学生从比较中学习,发现相似,寻求规律,逐步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严密性。在做和练中,不断找出好的学习方法。课堂上教学生学会某些知识,是为了课外学生会学更多的知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结合课本各内容给学生各种知识予具体指导。
以上有关高一与初中教学各方面的衔接问题,应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其内在联系。教师要做到学习方法的指导贯穿于课堂教学中,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学反思高中化学(系列7篇)
写教案时一定要结合教材内容,万不可特别偏离教材。教案有利于教师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如何才能够让学生们更容易吸收?就“教学反思高中化学”这个话题编辑想分享一些自己的看法,敬请您浏览本页内容!
教学反思高中化学 篇1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rdqu;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这是广大教师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通过用设计实验的方法进行化学探究,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明确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同时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生产经验相联系,让学生体验化学学习的价值,增加学习化学科学的兴趣。
一、 教学中值得发扬的方面
1、本节课在设计思路上和课堂实施过程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焰火表演、氢弹爆炸、煤炭和溶洞形成等)引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大胆猜测影响反应速率的外因到设计探究实验来印证假想,最终总结出结论的过程中,学生完成的比较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动手、用脑的过程中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称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老师则是组织者、引导着和合作者。
2、本节课教学拟采用指导发现与问题解决相结合&rdqu;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生活‐化学‐社会&rdqu;的教学思想,即从生活中发现化学现象,抽象出化学理论或用化学原理去解释,回归生活并利用理论为社会服务。
3、课后小调研课题的模块的设置,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关系,既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 教学中反思不足的方面以及后期需要加强的措施
1、由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不能充分展开,以及部分学生的探究能力有些薄弱,不能很好的进行探究过程,这有待以后进一步的训练。
2、部分学生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较弱,不能很好的完成影响反应速率因素的总结,今后在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和培养,帮助他们掌握物质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从个别事物到一般事物的认知规律。
教学反思高中化学 篇2
同学们,请看这一幅灯火通明的图片,这是上海夜景图,我们除了感叹上海的美丽之外,你还想到了什么?是谁给我们燃亮了黑夜送来了光明?是电,正因为电,也让我们的生活世界变得五彩斑斓。我们在化学必修2已认识了一种可以让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原电池。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探讨原电池的知识内容
通过铜—锌原电池的演示实验及动画演示电子流动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原理。我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没有让学生马上讨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增加了一些演示实验(如下表),按铜—锌原电池的装置,变化电极材料和烧杯里的物质(其中实验6中锌和铜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让学生通过预测、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序号
电极材料
烧杯中物质
预测结果
实验结果
1、Zn——Zn 稀硫酸
2、Cu——Cu 稀硫酸
3、Zn——C(石墨) 稀硫酸
4、Zn——Cu 硫酸铜溶液
5、Zn——Cu 无水乙醇
6、Zn——Cu 稀硫酸
同学们一边兴致勃勃地预测实验结果,一边仔细观察实验现象。随着实验的进行,同学们顺利的得出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两极 一液 一线 问:能否写出:锌—稀硫酸---铜”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方程式?探究问题:同学们能不能根据反应:Zn + Cu2+ = Zn 2+ + Cu,任选提供的实验仪器和药品,设计一个原电池呢? 各小组成员之间,通力合作,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先讨论你们自己的方案,然后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方案的可行性。交流方案: 总结两套可行方案预案:1.锌—硫酸铜—铜 2.锌——硫酸铜——碳棒 然后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从反馈来看,学生似乎掌握得很好了。[呈现问题分析]课后有学生对我说,如果能让他们自己亲手做这些实验就好了。
还有学生问:我家里的电动车里的电池的正负极及电解液是什么?每年要更换电池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延长寿命?我被深深地触动了,我们往往只注重学生是否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不注重学生是如何获得这些理论知识;只注重怎样让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而不舍得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理论知识。而且理论知识要联系生活实际,要为实际生活服务。我们是否就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理论知识?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显然缺乏应有的化学素养,只会是一个死读书的学生。
[反思视点]
反思一:本课例是典型的师导生学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很好地掌握知识点。但本课内容与生活联系很多,可以在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现问题方面都有很好的资源连接,例如音乐卡片、废旧干电池、电动玩具、手机、电子手表、照相机、电动车、汽车等等。能不能调整课堂模式,让学生从生活中来提升学习知识能力呢?
反思二: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关原电池最关注的是什么?选择什么作为活动的切入点,怎样利用好所有的资源与活动内容进行最佳组合?怎样的形式来展开才能真正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出发更好地引领学生?反思三:找准切入点后整个活动的顺序安排怎样?从时间、材料、内容、重点难点、学生情况进行有机整合。
[反思教学体会]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此高涨,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最后提出的问题大大出乎意料。如有学生提问:在实验中把导线连接的铜片与锌片一。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既符合化学的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的发展特点.口说无凭实验事实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本节课以实验事实设疑,又以实验事实释疑,让学生从直观,生动的实验中发现问题,找到学生的知识生长点,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分析,再通过实验验证分析的结果.在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引导学生逐步突破原由认识,形成新认识,这样得出的结论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牢固掌握.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高二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对老师的讲授敢于质疑,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往往不满足于老师告诉他是什么,而更愿意自己去探索是什么和为什么.并且具备了初步的探索能力.在思维发展的层次上,学生的形象思维已充分发展,抽象思维也正在迅速发展之中.实验探究是让学生在具体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利于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探索能力毕竟还处于初级阶段,尚不成熟,这就决定了他们还不能成为完全独立的探索主体,探索活动需要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启发",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当学生的思考和探索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启发,提示,点拨,以帮助学生顺利地开展实验探索活动,既不是灌输也不能放任自流,而是放手、放开。
因此,本节课的部分实验是预先设计的,但同样起到了实验探究应有的作用,作为学生的知识水平很容易盲目去探索. 本节课应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和自由发表意见的机会.在验探究的教学模式,课堂组织尤为重要.基于以上思考,本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先分别进行以下内容设计,进行整合完成教学设计 :
①知识脉络:(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改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及其发展逻辑)电池装置----原电池工作原理(反应原理)---原电池装置中,电流是怎么样产生的?(产生电势差----发生氧化还原理论---形成持续电流)
②认知脉络:(目的:探查学生已有的概念,了解学生已有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差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发展线索) 电池(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电解质溶液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才能形成原电池:电极材料要参与电极反应---形成原电池后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电极材料要参与电极反应-----电流是怎么样产生的
③问题线索:(目的:为学生的认知发展设计合理的问题线索,并确定通过提供哪些素材,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设计并实施实验将化学反应中释放的热能转化成电能?(驱动性活动,与必修课程衔接)----原电池中正负极是什么?在铜片和锌片上发生了哪些反应?(借助实验和微观图示,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原电池原理)-----你认为该原电池作为实用化学电源可行么?-----如何 改进装置?(通过设置驱动性问题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转变内已有的概念,开始构建新的概念)----你对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三,构成闭合回路,有哪些新的认识?-----电流是怎么样持续稳定产生的?(发展完善概念)具体流程如下:老师:图片引题,设置悬念,复习原有知识学生:自主思维,设计方案,交流方案,分析可行性老师:指导实验,学生:自己动手,开展实验,师生:观察(激发思维)探索(激化思维) 验证(深化思维)归纳(聚合思维)发现问题(发散思维)老师:引导找出原因学生:动手设计,设计方案,老师:分析方案可行性,指导实验学生:开展实验,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高中化学 篇3
湖南省湘西花垣县民族中学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反
思
教师只有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断进行反思,才能不断进步。下面就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反思,提出本人的一些观点。
一、反思化学学科特点,优化课堂设计方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所有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的原理、物质的结构等知识均是从实验中得来的,在教材的实验教学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现象独特的课堂实验,它们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更能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与探索。通过化学实验,能使学生更加清晰地掌握相关化学知识,体验到化学实验的乐趣,学习到必要的实验操作技能,掌握研究化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化学的能力,并能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求知观。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学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是其他教学方式无法替代的。因此,化学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加强实验教学。美国有句谚语: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亲自做,我才会懂得。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彻底摒弃满堂灌的陈旧的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要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培养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科学的探究能力;才能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在化学教学中,只要学生留心观察实验过程,注意捕捉奇特的变化,就可以发现许多实验异常现象,对这些异常现象进行探究会得到很多重要的发现。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对见怪不怪的现象着手探究、发现问题。中学化学中异常现象很多,其中很多异常现象都可以成为学生进行探究的极好材料。鼓励学生去对此现象进行大胆猜想与探究。通过实验对这些“异常”现象加以分析、探究,唤起了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将“苦学”变为“好学”、“乐学”,这正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所追求的教学理念,也是我们教师一直以来孜孜不倦地要实现的教学目的。
二、反思教材特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教师只要拿出新老教材作个对比就可以发现,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新教材的深度不如老教材,而广度却大大超过了老教材;二是新教材的难点相对分散,而知识点相对集中;三是新教材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并且在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上,新教材的很多知识比老教材更新更具体;四是新教材的教育方法更注重探究性教学的开展;五是新教材一改以往单一的学科知识教学,转而变成现在的模块教学,必修与选修相结合。针对新教材的这些特点,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对这些知识要有一些更深更细的认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更注重自身素质和知识的提高。在教学方法的改进上,新教材更注重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避免在新课改的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一定要潜心钻研新教材特点,并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决不可再用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去应付新教材的教学。比如新教材仅化学必修一就涵盖了老教材化学第一册的大部分内容和化学第二册的一部分内容,如果按照老教材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这些内容要一学年才能完成,从时间上是无论如何不够的;又如高一化学必修一从专题2到专题4都是元素及其化合物部分的内容,教学时间短,知识容量大,特别是化学方程式多,记忆容量大,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优化教学方案,既要将一些好的记忆方法和技巧介绍给学生,还要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比如说把一些规律编成顺口溜,把我们身边的吃、穿、住、行和学习到的化学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学习中真心体会到化学的魅力和实用性,防止学生被单 1 调枯燥的化学方程式夺走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反思教学过程,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教学的重点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句话有深刻的含义,它告诉我们教学方法可以形式各异、教学手段可以丰富多彩,同样的一节教学内容,可以设计出很多种教学方法。只要在抓住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结合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巧灵活的设计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开启知识的大门。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尝试,不断的反思,只要在教学大纲的大框架下,我们应追求教学的不拘一格,不限一法,把教学的多样性、稳定性、灵活性与独特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更加丰富多彩,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自我完善。
四、反思教学效果,总结课堂教学得失
课后反思,并不纯粹是亡羊补牢。教师不仅要反思这堂课成功的地方,更应该反思自己教学过程中过失和不足之处。我们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哪些启发,这堂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适合学生,课堂上师生的配合是否默契,学生学得是否轻松愉快,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如何,学生的作业完成的质量如何,还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吗?每一个环节,我们都要加以回顾和总结,教师只有的不断的反思和总结自己每节课的教学得失,并不断地调整和完善,才能不断的充实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命题,需要我们去不断探索和研究。作为教师,我们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观。我们只有认真把握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敢于创新,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形式和内容相统一,才能构建出越来越完美的新课堂。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能够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这也是我们永远追求的教学目标,那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就真正获得了成功。
教学反思高中化学 篇4
如何让学生对化学产生学习兴趣?怎样学好化学?高考前的冲刺如何提升化学成绩?这些都是高中化学教师一直在讨论的重点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下面我从学生实际、教学实施、兴趣培养、习惯养成等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学生实际对教学有效实施的影响
我任教的学校是一所乡村中学,学生大多都来源于农村,家庭条件一般、甚至很贫穷。很多学生家长为了生计长期外出务工,孩子从小就成了留守儿童,这样的学生渴望着自己能够在学业上取得优异的成绩,但却只能在孤独中曲折前进,学习效率低下。由于家庭、社会等诸多的因素,他们学习习惯差、意志力薄弱、情绪不稳定、注意力分散、松懈懒散。针对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他们身心健康,给予他们更多的爱。
二、关注学生心理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长期责任
高中生正?于青春期,性格叛逆,容易急躁,如果在教学中忽视学生内在的心理需要,就会使教学事倍功半。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知识和教学能力,以高效的课堂教学和显著的教学效果,来迎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教学者,更是一个引导者。有效的引导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化学实验教学的趣味性是提升课堂效率的催化剂
都说“化学化学,变化中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机。学生一旦对某一学科感兴趣,就会产生强烈愿望和求知欲。
以实验为基础展开化学教学是化学教师最常用的课堂教学手段之一,但很多教师对化学实验过程的实施在教学中的权重认识不够,直接用讲“实验”代替“实验”,要求学生死记实验现象。有的教师直接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实验视频给学生观看,这种做法直接导致学生的实验知识薄弱,实验技能差,极度缺乏动手能力,考查实验时看到一桌子的仪器、药品无从下手。这样既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也大大削弱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教学,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展示实验事实,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然后再引入慨念。如苯与高锰酸钾溶液――引入苯结构不同于不饱和烃,几种物质的导电性实验现象――引入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能力,有利于他们探索和揭秘实验现象的本质,让他们在实验中找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又如在学焰色反应时,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冬天烧煤取暖时将食盐洒在碳灰上呈现黄色的事实。增强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学生急于想知道原因的条件下,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做完钠、钾离子焰色反应实验之后,又补充锂、钙、钡、铜离子的焰色反应实验,用色彩鲜艳,明亮绚丽的焰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审美情趣。接着又介绍节日五彩缤纷的火焰,更使学生享受到通过学习化学获得的美感。
四、良好的习惯是提升学习效率的关键性因素
“好习惯终身受益”,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素质,而且对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生活中都将产生重要的、深远的影响,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素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好习惯”的培养应该在学习的各个环节得到逐一落实:
1.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预习一般是课外进行的,在教学中应给学生指明预习的方法,如小节预习、章节预习,预习时抓重点内容、难点内容,做到对本节知识点有个了解。
2.培养学生听课的好习惯
学生听课的过程,既是理解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记忆知识的过程。现代教学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向课堂要效益,学生如果养成了良好的听课习惯,就能在课堂上及时掌握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呢?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认真听讲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如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悬念,学生为得到答案,自然会将注意力集中于课堂。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
化学虽然是一门研究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然而学生想要学好这门学科,必须进行深入的思考,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
4.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的好习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将很多知识点以生活中的例子为支撑呈现在学生面前,是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意识与能力得到提高的有效途径。例如讲解乙烯时教师可以列举用苹果催熟猕猴桃,其实是利用苹果成熟时所散发出的天然催熟气体“乙烯”来起到催熟效果。在讲解与大气污染相关的知识点时,可以与现实生活中的雾霾天气为例子,不仅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大气污染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不便,更增强了学生的环境意识。
5.培养学生良好的复习习惯
复习在各个学科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并发挥重要作用。所以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该组织培养学生良好的复习习惯。虽然现代教学要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但课后布置一些有代表性的作业、知识点、小测验也是有必要的。
五、教师的自我反思与专业成长
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必须学会反思,不断总结。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都要反思,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要有预测性、调控性,形成理论的评价,使教学成为一种多向的互动,从而提高教师的总结能力。从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中进行反思,善于发现问题,并形成理性的认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自我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强化自身创造性,激励个人成长的愿望。以高标准进行反思教学的教师,将逐渐形成敏锐的判断力,使化学教学更加专业化。这就要求教师克服一次性学习的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每一堂课的教学都成为教师反思和提高的机会,那么,一堂课受益的不只一个学生而是一个班级。
教学反思高中化学 篇5
在模块二的教学过程中,深深地意识到提高课堂实效性的重要性。经过半个学期的摸索和实践,总结出以下具体可实施的策略: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要求我们确立新型的师生观,即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融洽与否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
二、创设“我要学”的课堂环境
要发挥能动作用,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思维,把教材内容激活起来,还原为生活的交际现实,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交际中,体验、领会、接收教材提供的信息,语言强调“language immersion”,让学生在参与、交流、合作中学习和使用。可以是显而易见,教学以学生实际生活和兴趣为出发点,创设了欢快愉悦、情意盎然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我要学”的浓烈欲望。
三、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合作式教学手段
根据学校的号召,我校展开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活动。改革的内容就是合作教学。合作教学即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恰当运用合作的心理承受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1)师生合作。
学生处在一个信息的时代,网络的时代,学生在某些领域拥有的信息量,极有可能超过教师,因此,师生合作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途径,更是对古训“教学相长”的新发展。例如教一个新单词或新句子前,有些学生己通过其它途径提前接触到,我就先请学生读,当确认他的发音准确无误后,他就可模仿我平日新授方法,使其它学生学会这个单词或句子。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精神,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也能开拓教师的思路。
(2)生生合作。
在进行英语授课的过程中,我会根据教学内容把学生座位重新布局,组为单位,每组六人,组内实行组长负责制,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某些问题,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最后合作解决,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这样可以增加学生间的练习机会,增大密度,培养学生主动思维、大胆实践的能力。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调动学生个体学习的积极性,又要促进小组组员间的合作,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学习,学习就变得更加愉快,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四、不断提高教师个人综合素质,适应新形势下的英语课堂教学
在英语课堂改革中,对老师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因此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灵活运用教材,活化教材内容
新课程标准与以往的教材不同,一是课本量大面广,灵活性强。要求师生的配合性强,以单元为单位,听、说、读、写较以往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若按以往教法是很难在预定Page 1 of 2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的。二是难度增大,生词量,阅读量增加近一倍。针对这一新变化,如何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需有新举措。须将其内容活化,按交际原貌活化于课堂,形成不同层面,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师生互动,共同投入。
(2)教无定法,活化教学手段。
学知识,如登山,越往上,越困难。降低学习坡度,化难为易,需活化教学手段,新教材的每个单元都贯彻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实践表明:可采用探究性学习,因为疑问最容易引发探究反映,没有提出问题的意识和热情,不会提出问题,缺乏对知识的理解和批判意识,就谈不上有创新。
(3)扩大知识面,使知识融汇贯通。
面对教材中的知识量大,知识面广这新要求,教师应适当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就得适当的查找一些与教材有关的材料,可称之为收集资料。当然,另一方面也可让学生通过不同渠道收集资料,通过收集资料以求得问题的完满解决,并将之与己有的知识进行联系,锻炼学生探求新知识和批判思维的能力。
因此,我们要细心地教学生学会学习,激励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思维创新努力、语言表达努力、互助合作努力等诸多努力。让我们不断努力,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塑造我们自己的教学模式,打造我们高中英语教学美好的未来。
教学反思高中化学 篇6
论文摘要: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然而研究有效教学不能只是从一个方面出发,这样视角不免狭窄,我想如果从其反面先来研究无效教学,会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更有帮助。本文主要是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从教学目标设置和教学方法的使用两方面,反思高中化学无效性教学,从而摒弃无效的环节,“净化”我们的课堂,让课堂变得实在而有效。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化学,无效性教学
有效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的热点话题和迫切要求。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追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为当前课改的热点话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少的无效教学行为。所谓无效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钩,从而导致效率极低甚至是零的教学。因此,冷静反思化学课堂教学现状,追问造成课堂教学无效性的原因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总结这些无效教学行为,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进而做到从无效到有效。以下本人将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两方面作探讨。
一、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造成化学教学的无效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有效的教学必须首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知识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即“到位但不越位”,避免造成无效教学。
(1)对现行教材解读不准,将教学目标定位过高,造成化学教学的无效
在新课程改革中,化学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有明确的课程意识,要站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系统的高度去审视必修课程模块。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新课程标准,特别是对于现行教材解读不准,容易将教学目标定位过高,造成化学教学的无效。特别是在必修模块的教学目标设计中出现定位过高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必修化学课程中的概念及理论知识同以往相比,较大的变化在于知识的深、广度不同。由于高中化学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大部分课程内容必然设计为螺旋式上升的两个阶段。同样,必修课程中物质性质知识的要求水平与传统的课程相比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化学教师在设计教学目的时,要准确把握知识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刻意拔高教学目标,造成“淡化双基教学”的无效现象。同时切忌套用旧观念、旧习惯、旧模式进行“一步到位”式教学。否则教学过程中将会不经意间给学生施加了太多的紧张和压力,同时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没能得到有效的深化。
(2)脱离《教学要求》及《考试说明》,盲目设置教学目标,造成化学教学的无效
有人以为,从教参上抄下的教学目标就是自己的教学目标了,那只能算是通用目标。最重要的目标是你针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究以及对学生原有水平的了解定下的目标。20xx年陕西省将开始实行新课程下的首届高考,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参考《20xx年全国理科综合考试说明》,尤其是课改地区的“理科综合考试说明”,以《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作为教学目标设置的重要依据。研究《教学要求》,特别是研究《考试说明》成为时下高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对《考试说明》的分析与研究,可以准确把握新课的教学目标和高三化学教学的复习目标,并以此提高新课教学和高三化学复习教学的有效性。反之,脱离《教学要求》及《考试说明》,盲目设置教学目标,将降低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在对比《考试说明》和教材内容时,我们发现教材中有不少是《考试说明》中不要求的,如果我们老师仍然按照自己的一套方案来教学的话,这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造成了“零教学”。因此,高三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要求》及《考试说明》中不要求的内容,应大胆的舍弃,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
二、教学方法使用不当,造成教学的无效
高中新课程已经在全国各地启动好多年了。在这期间广大化学教师积极更新教育观念,同时参与到各种观摩课、研讨课、公开课等带有示范性的课堂中。在具体的化学教学中,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内容也有不同的教学手段,方法和手段太多,各有各的有效性。但也发现很大一部分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完整性和所谓的“完美”,滥用教学方法,致使化学课堂教学事倍功半,产生了化学课堂教学低效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盲目的“探究”行为,降低了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探究,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实验探究”成了在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中最流行的教学方法之一。但形式的“新颖”真能带给学生新的收益?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水平以及实践能力是千差万别,因此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已经掌握的实验操作技能,因材施教,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探究活动。但是在化学实验探究中,如果只是盲目的进行“实验探究”,而忽视学生的学习基础、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实验探究”容易造成“模仿式”的实验操作。虽然整个课堂热热闹闹的,但学生根本都没弄清楚自己做的实验目的,以及实验探究所依据的化学反应原理。这样整个课堂下来,学生的“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不仅没有得以实现,同时打击了学生的探究信心与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在使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时,还应该考虑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可行性。
比如,在我校高一化学公开课中,两位老师各开了一堂平行课——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硫和氮的氧化物》中“SO的化学性质”。其中一位老师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化合价、酸性氧化物知识,预测出SO可能有氧化性和还原性、酸性氧化物的通性等化学性质,然后给学生提供制取SO气体的实验装置图及适当的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是否正确。该老师的设计意图是非常好的——通过实验探究,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而且该教师也意识到该班学生的基础薄弱,在探究前能给学生一定的引导,降低了探究活动的梯度。可是在整个探究过程却发现,由于SO的制取及其性质的探究比较繁琐,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手忙脚乱,而且由于SO气体有毒,不一会儿整个班级充满了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不少学生被吓到了,实验探究无法进行下去。而另外一名老师则采用多媒体及实验演示法,实验现象明显,并且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反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SO的性质的掌握反而更佳。
总之,如果学生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那么探究设计的问题要简单,内容要少,开放程度要小,要降低探究活动的梯度,并在实施过程中给予细致指导。甚至对一些实验应该改“探究”为“演示”,这样反而能使一些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
(2)多媒体化的课堂教学手段,喧宾夺主。
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现速度快,图文声并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给予学生更多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由于其确实可以有效地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益,被越来越多的化学教师所采用。但是,是不是多媒体网络就可以完全替代常规教学成为课堂中心?教学手段现代化了就等于教学效果现代化吗?不少化学教师对多媒体这一课程资源的利用存在着误区。比如在高三复习课上,不少的老师把旧的教学方式——知识点要点、解题过程等毫无变化地设计在课件上,而且没有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就将幻灯片一晃而过。这种直接将知识“灌”给学生的做法,既没有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也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如果课堂上长时间、大容量、过多过滥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甚至是课件的展示盖过对学生解题思维的引导,而教师没有时间搜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学生也来不及对知识内容做出深入细致的思考的话,那么,如此喧宾夺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难于实现。因此,形式新颖的课件设计虽能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但教师还应尽量避免舍简求繁,课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准备课件,课堂上过分强调形式和过分依赖课件,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教学根本目标的达成,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无效性。
(3)淡化“教授——注入”教学方法,制约着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但并不意味着化学课堂教学中“教授——注入”教学模式就再不符合时代潮流,再不适应时代要求了。而今在各种公开课中却可以看到“教授—注入”教学模式正在被化学教师们所淡化。其实新课程并不排斥必要的“讲授——注入”,而是对讲授——注入的要求提高了,教师要在深刻理解教材教学目标、重难点知识、教学生成过程等相关学科基本要求后,深挖教材知识的内涵和外延,选择关键性问题、重点问题,切中要害、一针见血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讲授注入。
实践教学活动表明,“教授—注入”教学模式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会是课堂教学模式中其他教学模式不能替代的,传统的往往是最优秀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也是课堂教学的“最大主角”。特别是使用了新版本的新课程教材后,高中化学实际教学已呈现出新教材的知识点在连贯性、系统性方面很薄弱。尤其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建构知识结构、理清知识脉络、弄明重点和难点,使知识结构化和系统化,“教授—注入”教学是不可替代的。
总之,要实现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把握好课程的教学要求,根据教材内容,合理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学情清楚,目标明确,过程简约,方法适宜,顺学而导,是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课堂教学有无效益,也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主动并及时去分析教学中的无效行为,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真正做到从无效教学到有效教学。
教学反思高中化学 篇7
【摘 要】 当下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反思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培养问题意识,提高教研能力。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反思;问题;对策
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反思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就笔者调查了解到的情况而言,当前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反思存在着一些问题,为此笔者不揣浅陋,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
一、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
(一)价值导向偏离
化学新课程基本理念强调:“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在实际教学中,一些中学化学老师虽然有教学反思,但是他们的反思初衷并不是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能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21世纪公民,而是为了达成“知识与技能”,为了分数的提高;忽略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维目标的达成。开展反思性教学不应只注重对课堂教学的形式与效果的反思。因为反思作为一种思维形式,它并不能保证反思内容的正确性,而反思内容的正确性依赖于教师所持有的价值观念。当下高中化学教师受功利目的的驱使和影响,在片面追求分数的价值理念的影响下,可能会过度地追求教学反思的工具理性作用。在这种情形下,反思的成效要被打上一个问号。
(二)自觉意识缺失
叶一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在教学中遇到教学中的困境并愿意解决问题走出困境时,就倾向于进行教学反思。但人的惰性又通常使教师不自觉地用过去的习惯、经验和方法来进行教学,容易落入窠臼。而人一旦满足自己的狭隘经验或对自身的问题缺乏反思的行动时,反思性思维就容易沉沦、消失或者遗忘。虽然很多教师意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难迈出这一步,认为教学反思、做科研等是一种负担,不乐意去进行教学反思,而更愿意关注学生成绩等显性现象,忽略教学反思这些隐性因素对自身提高的重要作用,对教学反思缺乏自觉意识。在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当地高中化学教师时间普遍有限,并且很多教师不习惯笔头书写,导致一些反思的想法“稍纵即逝”。久而久之,教学反思的自觉意识越来越淡薄。
(三)实践创新缺失
没有实践的反思是空洞的,教学反思只有基于实践才能对教学产生积极的作用。美国学者舍恩提出了“反思性实践”的概念假设,认为反思性实践既要“反思”又要“行动”。而当前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虽有不同程度的教学反思,但有很多教师都将“反思”理解为“意识流”式的思考方式,并未对反思过程进行深度“加工”,没有思考下一步应该如何行动,缺少探究、批判的成分,没有将反思的结果应用到后面的教学实践中,导致反思过程不了了之。久而久之,反思的习惯也慢慢消退。对于新教师而言,及时反思之后的实践创新对后续教学的改进是很有帮助的,平时在理论学习或者培训过程中也要将新的教学方式等应用到日常教学中来。
二、问题对策
(一)更新教育理念
叶澜教授曾说:“今日教学改革所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如果一名高中化学教师仅仅满足于传授知识和帮助学生考试得分,不愿意进行教学反思,最后导致在教学日益模式化的同时也沦为教书匠。所以转变教育观念、激发教师的教学反思欲望尤为重要。
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教学行为,新课程改革是一场从教育思想到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深刻变革,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如果不能转变过去陈旧的教育理念,则课程改革难以顺利进行。笔者在实习过程中和对教师的访谈中得知,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很多教师仍然沉浸在旧的课程理念中,旧瓶装新药,甚至有的教师对新教材非常抵制,使用得不顺手,干脆还是用老教材。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在新课程不断提出的挑战前,要乐于将新课程理念内化到教学并创造性地实施教学,不要让新课程理念“流于形式”。
(二)培养问题意识
教学反思的前提是发现问题,之所以很多化学教师缺乏教学反思的自觉意识,原因之一是问题意识淡薄。因此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是提高教学反思能力的前提。我们时常要求学生要有问题意识,对于教师自身的发展而言,同样要培养一种问题意识,《化学教学》《化学教育》《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这3种中学化学教师熟知的化学教育期刊中优秀教师的论文和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那些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捕捉反思点、勤于在文献阅读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理论修养,并通过不断的学习、反思和实践,最终把理论学习和实践创新统一起来的教师才能真正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因此,培养问题意识,对于提高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提高教研能力
教研能力也称教学研究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反思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教学反思是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和教学研究的基本方式,是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体现,也是教师进行教研的前提和基础。传统的教师只是教书匠,而现在的教师则同时要成为教学和学习的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处都在做研究:我该怎样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怎样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怎样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这节课的重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突破等问题。这些教学中的决策判断就是研究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科学研究者,拓宽理论基础,以理论和实践为指导,用研究者的身份去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障碍和问题,在教学中进行教研,以教研促进和改进教学。
因此教师从自身角度应该提高个人效能感,从教师的信念系统出发,刺激教师教改的欲望和教学反思的动机,实现有效地、持续地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1]王瑾丽.反思性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教育理论与实践[M].2011,31(09):41
[精品]高中化学教学反思7篇
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上课之前编写教案已是老师们的基本任务,编写教案时,不能照抄教参或现成教案,以应付差事。如何写教案才能避免千篇一律呢?教师范文大全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高中化学教学反思,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篇1
我认为:无论学习哪一科的知识,都必须培养好对这门知识的兴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因此,很多人能对它感兴趣,有了兴趣,我们就会自觉学,认真学!
学习,必须上课认真听讲,但想要精神高度集中,主放过一丝一毫的重点,做起来很难,有时教师讲了一个难点,等你好不容易明白过来,也许老师又讲了好几个重点,难点了。因此,我们应在上课之前预习一遍,了解这一小节的大概,并把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上课时带着疑问去听,这样你便会不由自主地集中精力,试图捕捉到能解决的讯息,听课效率大大提高。
当然,学化学并不是有兴趣,认真听便能学好,想学好它,还必须做好练习。我所指的练习并不是说搞题海战术。题量不必多,但必须有代表性,掌握一种做题方法比做十道题有用得多,我们在平时做题当中不能死做,应在做过几道同类型的题之后归纳,总结做题方法。
考试之前,我们应如何复习化学呢,这是许多人想问的问题,初中化学中的知识点是很零散的,要复习起来确实很难,但正因为化学中的知识很零散,我们容易遗忘,才更应在考试前系统地复习一遍,那么,复习时该注重那些方面呢?
首先,是各个定义,定律,我主张不要死记硬背,这样只会加重学习负担,我们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它们,这样也便于解题。
其次,要牢记元素同期表中所要掌握的各元素名称及符号,还有一些物质的化学式及性质,用途等。要记住这些,最好能联系日常生活及有关实验记忆,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各重要实验,我们应在平时观察实验时,记住整个实验,从装置到操作步骤,从反应现象到应注意的事项,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平时这样做,在考试之前一看到有关这个实验的内容,就会在脑海中浮现整个实验过程,由字及象,就不易忘记。
最后,要把自己不会的,和老师标出重点的题重新看一遍,有不懂的,及时请教老师及同学以求解决。
有人说:“我复习得非常认真,但还是考不到高分。”那你得想想自己是否考试时也像复习一样认真。考试,切忌心浮气躁,中国人民要铃声一响,马上聚精会神,做到心无杂念,不必再想自己复习得是否到位,不必想考好考不好会怎样,就只会认真审题,做题,一切只为了做好它,考试之中,不必规规矩矩地按顺序做,当你遇到难题时,一时想不出怎么做时,不必死钻,可以先跳过,做后面的题,一般计算都不会很难,所以不要空着,并要验算是否正确,还有,千万要检查答题卡上有没有抄错,若是会做的题却因为抄错了序号而丢分,太不值得!所以,做完试卷一定在认真复查。
当然,学习方法有很多,每个人都应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一套方法,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并预祝大家在接下来的考试中取得满意成绩!
下面将结合本人在有机化学学习中的心得,分类论述本人是如何学习有机化学的。
1、总结经验规律。掌握有机化学中规律性的东西对于更好地掌握、理解有机化学反应及其原理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应重规律的总结。
2、善于归纳总结在有机化学学习中,会发现有机反应式错综复杂,且种类繁多,想要全部记住,记准并非易事,但若在平时的学习中善于归纳总结,将所学的每一章节的内容归纳出其知识网络图,相信学好有机化学并非难事。
3、注重实验有机化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若不能掌握其基本的实验操作,不重视实验技能的培养,是很难学好有机化学这门课的。掌握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理解和记忆有机化学反应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结合实际生活,培养学习兴趣学好有机化学,重在要有兴趣,培养学习兴趣能够使我们更有效地进行学习。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常用的一些问题,或通过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与有机化学有关的问题,均能使我们能更近一步掌握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逐步建立起学习兴趣。当然,以上仅是对课堂学习的一点补充,我们应该在认真听取老师的讲义并作好课堂笔记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以上方法,才能学好有机化学这门课。
在未跨入高中门坎之前,我就听人说过,高中的学习与初中大不一样,要跨越一个大台阶,当时我还不相信。上了高中之后,上课看老师做实验,觉得很好玩,下课后就同初中的学习一样,结果我在第一次化学小测便挨到了教训。老师出的题目看起来挺眼熟,可就是一到写起来就觉得很陌生。经过几次教训之后,我改变了自己的学习方法。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上课专心听,认真观察实验,积极动脑思索,作业认真完成,有空还做一做课外一些习题。结果没过多久,我的成绩便有了很大的提高,于是我便继续下去结果学习变得轻松了许多。以上便是我的学习心得,按照那些方法,学习化学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高一上学期学习中,自我感觉良好,但是我不会去发掘问题,这对我也是不利在。其实,从整体看,第一、三、四章,是在为下一章即第五章作准备。一、三是介绍P区第ⅦA族和第ⅥA族的,这一区可以看成非金属,这些族的性质大部分与周期表的元素性质一样,非金属就对应氧化性,非金属性强氧化性就强。显然,S区第ⅠA族,是碱金属,这与表中的部分性质一致,同理,金属就对应还原性。那么非金属与金属之界就二者都有了。这样,有了这几章的垫底,后几章应不会太难了。当然,上课时老师有补充课外的,那自然更好。但是只要理解了,我想大问题不多。第二章是一种计量法,以摩尔为中心展开。从刚接触至学完后,感觉自然不同。若要从记忆角度去分析,也就与Cl、S的展开一致了。克拉贝龙方程PV=nRT无非就是波义耳、查理萨克等定律的结合,至于它的推论,不背也可理解。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篇2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的化学教学,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化学教学。根据准备性原则,任何学习都必须在一定的学习准备的前提下进行。可以说初中的化学教学是高中的化学教学必需的学习准备,高中化学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的延续和提升。
一、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搞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有利于学生的后继发展,培养真正既具有丰富知识、又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合格加特长的高素质人才;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推进课程改革;有利于改变不同学段各自为战的弊端,加强学段联动,实现初高中教学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有利于实施新课程改革,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由于初、高中化学教学的目的、目标不同,初、高中两个阶段的化学教学内容,既有所分工,又要互相衔接。正因为如此,对具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的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不仅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而且对于完善化学教学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所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初高中化学课程教学的衔接成为高中化学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将初高中化学教学有机地衔接起来,是缩小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差距,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果的必要步骤和手段。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1.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这几年教材变化很大。经过多年的教材改革,初高中教材的严重脱节,已有所改进,但目前初高中教材中还有知识的断裂层和重复面。而教师往往在短时间内很难把握这些变化。总之,由于初高中都全面使用新教材,执行新课程方案,对初高中教师在短时间内认真“备教材”带来难度。
2.初中阶段的化学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主要学习感性的、比较浅显的化学基础知识,是对全体初中生进行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入门”教学。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化学教学,将初中阶段化学的知识加以综合、概括和提高。化学学科既具有阶段性和差异性,又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只有将初高中的化学教学有机地衔接起来,才能构建一个科学、完整的实施素质教育的系列。
初中化学内容学生没有一个很好的化学内容的知识体系。因此对于刚进入高一的学生来说,普遍感到高中化学较难学,内容抽象微观,不易理解,经常有学生反映即使把教材的内容全看会了,一到练习时还是不知道该怎样应用;许多高中教师也反映初中毕业生所掌握的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高中化学课程学习所需具备的要求有一定差距,高中化学教学难度大。
3.随着近几年教育体制的改革,大部分地区将初中、高中分校而设,教学中“备学生”环节初高中严重脱节。加上初中与高中教师之间缺乏交流,这样的一种情况,使得中学阶段的化学教学各自为阵,高中不知道初中教了些什么,反过来说,初中不知道高中需要什么,要求初中作好什么准备。有种“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感觉。因为许多高中老师不太清楚初中的教材、教学流程及教学方法等,很容易造成教学上脱节的现象。这种不衔接给化学教学工作带来了困难,也成为了学生发展的障碍。
4.同一年级的学生在基础知识、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上各不相同。为了让学生有个共同的学习起点,并能尽快适应高中化学学习的要求,帮助他们进行知识整理,温故知新,着重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的指导,进行初高中衔接教学十分必要。
三、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策略
1.教材的衔接
随着多年中学化学教学者的共同努力,随着化学新课标的实施,初高中化学教材衔接情况比以往有较大的改善。
初高中化学教材中都有的知识面,不能说只是简单的重复,虽然初高中涉及的知识面有很多相同部分,但有些知识的深度以及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例如,初高中都要求了解金属的腐蚀和防腐,但初中只要求学生了解金属腐蚀需要的条件,如水和空气等,并以此推出防腐的条件即为隔绝空气或水,而高中对金属腐蚀的认识要求是从原电池角度深入的,要求学生清楚纯净的金属并不容易腐蚀,不纯净的金属内由于形成原电池的正极与负极,因而使腐蚀的速率加快,并要求会书写电极反应式。显然在要求上高了许多。
当然,有些知识点初高中教材的编写中并没有明显的深度区别。例如原子结构模型史等,高中老师就没有必要累赘复述了,往往是高中教师并不清楚这些内容是初中已经学习过的,花费大量时间进行重复教学,造成教学效率降低。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对于高中化学教师来说,一定要把握好初高中对于知识点具体要求的层次,把握好教学的深度,不能一堂高中化学课与初中的没什么区别,也不能完全脱离学生已有的初中化学知识,拔得太高。高中老师尤其不能把学生的起点想得太高,认为有些知识初中已经学过,高中与初中是重复的,学生应该已经掌握,高中可以一笔带过,甚至不讲,其实不然。一方面由于初中化学知识以
识记为主,学生为了应付中考,往往只是临时记住而已,不是真正理解,所以,在高中教学中不能忽视初中已学过的知识。
2、教学策略的衔接
教学方法上的差异是决定学生由一个学习环境到另一个学习环境适应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初高中教学方法上存在的衔接问题。主要表现在:
(1)初中课程改革以后,一部分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平等对话和交流互动,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上有了很大的改进。学生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法的具体实施上也有了明显的改进。和初中相比,高中化学教学由于受到内容多、课时紧等的限制,教学方式改革发展不均衡,教师满堂灌、教法陈旧单一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样,学生由初中很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走进高中相对死板的教学环境,便产生了很大的不适应。课改的深入实施而形成的初高中教育教学(此文来自)上的差异,影响着学生对高中知识的接受。
(2)相反的是,有部分教师由于受困于现在中考的压力,往往采用的是应试的教育,特别是一部分教师并不是化学专业毕业的,而是物理或生物专业的,对化学知识知之有限,所以教师在讲解较多知识点时常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使许多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化学的解题技巧和方法。进入高中后,随着教材内容的加深,量的增加,一部分学生就表现为很难及时跟上。
(3)一部分高中教师没有教过初中,甚至没有听过初中的课,对初中教学知之甚少。而教师的教学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就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知识难度增加的压力下又加上了教法的不适应,从而从高中一开始就出现了掉队现象。
(4)迫于中考的压力,往往会出现与课改要求不和谐的现象,也即应试现象。初中由于化学内容少、知识浅,并且各种考试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课内内容的考查,所以,许多教师通过给学生圈范围,画重点,让学生死记硬背,通过大量练习的突击,都可以使学生获取高分。许多学生平时没有好好学,甚至根本不理解教材的内容,到考试前突击一下也能够过关。所以这些学生以为学习化学就这么简单,但是到了高中才发现,学化学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当碰到考试及平时教学、复习的方法大变时,便感到明显的不适应。
(1)整体把握教学方法
通常的化学教学方法有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演示法、自学法、情境教学法、发现法等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化学教学各阶段教学方法的选择、衔接,是有客观规律可循的。而具体某一堂课,教学方法则是一个开放的、活动的概念,是一个不断开拓、发展的过程。因此化学教学不可拘泥于某种单一方法,把具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整合,作为实现化学教学总目标的一个个梯子,将随着各阶段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化学教学方法类别多种多样,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优化组合各种教法和学法。化学教学方法受一般方法和教学方法的指导,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方法、手段归根结底是为目的任务服务的,完成不同的目的任务,必定要求不同的方法。比具体的“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积极性的方法和教会学生掌握适合自己学习化学的方法。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水平呈半成熟、半幼稚性。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逐渐加强,因此教师要运用不同的教法,指导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提高认识,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而高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均趋于相对成熟与稳定,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想象力得到极大提高,各种思维方式也迅速发展,自我意识高涨,价值观开始确立。因此高中教学应重在学生“学法”的指导。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目的和需要创设独特的学习方法。
(2)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
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心理需要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的方式方法,坚持循序渐进、直观化的教学原则促进思维的过渡、实现教法的过渡。初中教学的共性特点是直观形象,所以在高一的起始教学中更充分利用实物、图表、模型等直观教具以及幻灯、录像、电脑等教学手段,同时加强思维训练,减少学生理解过程中的障碍,并可以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生活、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及学科素养。如讲授卤代烃时,介绍DDT从获诺贝尔奖,振兴农业,到逐渐被限制取消,介绍氟利昂破坏大气臭氧层;讲授蒸馏装置内放置沸石,起到防暴沸作用时,介绍同学吸取家庭煮牛奶豆浆的经验,增加感性理解;讲授石油化工知识时,介绍加油站97号93号汽油及0号柴油的区别;讲授苯、甲醛时,介绍这些物质对人体的不利影响等等,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从调查中可知,学生对于一些微观的、抽象的知识掌握得不是很好,例如有关原电池的许多知识,如何让学生在没有知识基础的情况下掌握好,一直是高中教师的难点。如果教师能够化抽象为形象,学生就相对容易接受,例如通过比喻的方法,我们可以把原电池装置比喻成一辆公交车而把移动的电子比喻成上下公交车的乘客。电子在电极上得到或者失去,就相当于是乘客在公交车的上客门或者下客门进出。如果这辆公交车在使用时,乘客们在同一个门的地方既可以上车又可以下车,那么乘客们在门口拥堵,速率较慢,也就是化学反应速率慢。如果这辆公交车的两个门一个只管进,一个只管出,那么没有
了拥堵现象,速率就大大加快了。还可以进一步的加强比喻,把公交车内乘客的移动比喻为导线内电子的定向移动,把公交车外比喻为广阔的电解质溶液,乘客们可以自由的选择登上公交车等等。
(3)安排衔接授课计划。
熟悉初高中的化学教材,研究课标中对各部分知识的要求情况,找准初高中化学的衔接点,确定新学年开始的授课内容并制订出授课计划,注意把握授课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初中化学知识的复习,作好初高中的衔接,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高中化学知识,并使所学的内容有利于高中化学的学习。此外,高中化学中涉及了不少数学、物理和生物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如有机化学中氨基酸、多肽、蛋白质方面的知识等等。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还要认真研究化学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衔接关系。这一切,最好自己有一个授课计划,以便备课时能及早关注,不轻易放过关键的一些衔接点。
(4)制定分层教学目标。
立足于大纲和教材,了解学生差异,尊重学生实际,采取“区别对待、分层施教”的教学策略,有区别地制定分层教学目标,控制课题的大小、难度、快慢和深度等,组织分层练习,即因材施问、施法(方法)、施练,使每个同学在刚接触高中化学时,就能人人喜欢化学。目标分层可激发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使优等生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成为“领头羊”;也可保护相对较弱的同学的积极性,使中等生或“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显著提高,获得成功感。“教育的作用不是‘补短’,而应重在‘扬长’。只有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让每一个人都找到努力的方向,体验到成功的教育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真谛。”如上课的问题训练要注意每位学生的有效参与度,一开始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离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太远、太难,问题与问题之间的思维梯度不能太陡,要注意避免脱节、跳跃,提问的速度不能太快,要确保学生有充分的讨论机会,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5)控制授课节奏。
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初始应控制进度,不能求快而增大学习难度,要注意化学知识的相互关联,高中化学知识要涉及初中的内容,甚至很多地方是初中知识的延拓和提高,往往不是简单的重复。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有必要正确处理好二者的衔接,深入研究两者彼此潜在的联系和区别,做好新旧知识的串联和沟通。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旧知识基础上,恰当地进行铺垫,减缓坡度,分解教学过程,分散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把握最近发展区,通过努力能够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学生对知识加以区别和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对于知识含量较大,学生掌握效果不佳的部分内容,教师必要时应进行梳理,作表格化、类化、链式递进的处理等,使内容易懂易掌握。而认识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分析能力的提高在不同阶段都是循序渐进的,所以我们老师在处理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维时,可以将思维的目标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循序渐进的环节,让学生的思维水平从形象思维沿着小坡度的台阶向抽象思维慢慢提升。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按照原有认知结构一认知冲突一新的认知结构的基本环节进行教学。[21]根据教学理论,一切新知识的真正获得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所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例如分散系概念的教学,首先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在此基础上设计问题:以上混合液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如果有一种难溶固体放入水中,然而沉淀微粒直径非常小,用肉眼无法观察,那么这种混合液还能叫悬浊液吗?让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探讨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通过微粒直径大小这个本质来区分不同的分散系,并加入胶体的概念。最后用丁达尔现象来检验不同分散系内的微粒直径差别。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篇3
我们现在使用的是鲁科版的新教材,对于任教老师来说,基本上都是第一次新教材,各方面均存在不足。如何发现不足并进行调整便成为我们“新教师”需迫切思考的一个课题。新教材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合理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系,体现了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无论在什么方面,新教材都体现了新的特点。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在新课程实施的实践中,应该要充分了解新课程的特点,及时反思自已各方面的不足,以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新课程的理念。
新教材首先给人的印象是形象新,内容新,相比之老教材,彩版且图文并茂,既迎合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教材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其次,把原来枯燥的、专业性很强的题目改成了全新的、有趣味、与生活实际相关的、能给人遐想的题目,如《海水中的化学元素》、《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等。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教材上介绍的生活中的化学必须清楚知道原理,还必须多学习一些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化学现象、化学知识并收集相关的一些图片、音像资料,一是好学的学生可能会问到,二是适当的时候可以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三必修和选修部分内容在难度上存在明显梯度。如选修部分物质结构和与性质的基本内容在必修均有介绍,但选修中难度加深了不少,体现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增多,不少理论是过去只有在大学才会学到的理论,但在教材中又没有完整的内容,感觉缺乏系统性。可能大部分老师刚上这些课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不知道怎么上这些课。但是如果我们理解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应该能更及时地反思自己,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更好地实践新的教学理念。
如新教材力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在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点没有下结论,要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去探究发现,这就理解了为什么会感觉教学内容没有系统性。而为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必须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老教材时教师一定要等到学生的知识准备得很充分、很完整时才放手让学生去解决问题,而新教材则是要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有知识缺陷,就去查知识点、查课外资料来补充完善,重视学的过程,让学生“会学”而不单单是“学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备
课内容除了教参、教材、对应的佩套练习,还要备教学生学习方法。
像如何使用课本目录标题,如何分析课本内容,如何归纳整理;还有我们现在用的志鸿优化练习有什么特点,怎么使用等。
总之,新课程的改革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深入理解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时调整自已的教学方法,把新的教育思想和新教材有机结合起来,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篇4
综观近几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总的讲试题难度不大,知识覆盖面大,源于课本,注重化学本身的学科特点,体现了对学生化学学习基础和技能的考察。因此,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必须抓好基础知识的梳理,使之系统化和深化;抓好化学规范的教学,规范化学用语,规范化学表述,提高学生化学素养;抓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寻找化学规律,提高学生化学学习能力。针对学生实际,组织课堂教学,把握基础教学,努力提升能力。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一下几点。
一、以完整的知识体系为课堂教学的重点。
新课改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化学知识结构特点编写的。而高三第一轮复习,必须以课本作为基础,因此,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就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以化学知识块、教材章节、方法与技能相结合的方式整合教材,形成单元,根据内容模块的要求,宜于准确把握重难点,明确学习的方向。将零散的知识点捏合在一起,从而感受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促进知识网络的构建,促进能力的提高。
我们建议还是按概念和理论、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方法与技能(强化)的主线组织单元复习,将计算和实验融合、穿插到各单元中。本来,学生在新课的学习中,获取的知识较为零散,因而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我们就更应该知识体系的构建作为重点,在粗线条下,落实具体知识点。
例如,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多、涉及面广,往往死记硬背,不易掌握。复习时应以元素周期律的性质递变规律作为知识主线,根据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表,逐一地判断某主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通性,同主族元素或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根据强弱电解质理论推知一种盐的水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根据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金属活动性顺序或非金属活泼性顺序,推测某一反应是否发生。以化学基本理论作为知识网络,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相关内容,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和网络。
二、从规律中提炼规律,培养学生学习信心。
第一轮复习,本就是完善知识体系,落实知识要点,寻找知识点间的联系,提炼规律,应用规律的过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牢固把握住化学规律展开教学。解决学生盲目识记,理解应用能力不强的问题。
我们在新课教学中,都很注重化学规律的教学,总是希望学生能通过规律的掌握,能自主认识理解很多具体的、复杂的化学反应和化学现象,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解题能力得到提高。但是,我们也看到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有热情,学生每次的练习也不是尽如人意。我认为,这里面实际上存在着一种掌握规律转化为能力的提高,中间欠缺一种有效的纽带——提炼规律。
例如,在元素周期表的学习中,我们同学们都知道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甚至有的同学能全部背诵,但其利用周期表解题还是一头雾水。我们就应该在大的周期表结构的框架下,提炼出更为实用的规律,指导其分析问题。举个具体例子——原子结构示意图。写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核心是核外电子排布。
虽然有很多方法,如记住0族元素序数的方法,常常是些非化学规律的规律,其无形之中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对化学学习能力的提高无益。不妨从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中找更为让学生接受,且能体现在实际应用上的规律。我觉得有两条就很能体现问题:第一,核外电子的排布是一种相对的对称图形。第二,ⅠA和ⅡA的元素中,在长周期的原子次外层为8个电子,而ⅢA—ⅦA和0族元素中,在长周期的原子次外层为18个电子。有了这两条,学生就能独立的写出原子结构示意图,自然就能确定位置,推到性质。学生本来认为的难点变得不再难,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信心。
再如,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在元素周期律的指导下,尽量开展类比教学,不能是复习哪族元素就死缠着其性质,要大量的举出例子,丰富内容,在构建知识体系的同时,更能将规律的应用达到熟练,无形之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学习的信心。
三、课堂教学要抓住学生的“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第一轮复习最忌讳的是“炒现饭”。我们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上,设计合适的,服务学生要求的,服务重难点适当的问题和练习,不能象新课一样的流程,避免给学生造成“已学过”,“炒现饭”的暗示。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不要一味地“求全”,但必须“求精”,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主动地调动自己大脑中已经学过的知识,积极主动地展开学习。
对基础知识,要尽量让学生主动。一轮复习注重基础,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基础知识都要老师列举,这将极大地伤害学生的学习自尊。教师可以构建学习框架,让学生自我梳理,教师的点评和恰当的例题必将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喜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如,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研究,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分析物质化学性质的一般思路——在与金属、非金属、水、酸、碱、盐反应中讨论性质;我们也可在元素周期律的指导下,分析推断物质的性质,进行类比学习,让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性质,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掌握知识。
对重难点知识,要“亮牌”。我们在新课课堂教学中,由于起点低,所以学生能较好地跟着教师的思维懂得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往往就只顾梳理和挖掘知识点,一节课下来,学生觉得什么都要记,什么都好像学过,却不能感受到,我学了之后能解决什么问题。因此,我们建议,每节课开始前,就应将本节课或者是本单元的重难点“亮”在黑板上,紧紧围绕重点构建知识体系,突破难点提高解题能力,让学生能明确地感受到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对问题和例题的设计,要反映出学习效果,培养信心。我们在复习的问题和例题的设计上常常一味地追求新和全,而忽视了问题的针对性和例题的典型性。我们的问题应该在学生知晓的基础上体现知识间的联系性。例如,在化学键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由学生书写NaOH、Na2O2、NH4Cl、MgBr2、N2、NH3、HClO、H2O2、NH4-、OH-等相关物质的电子式,将基础知识问题化,赋予纯理论化的知识更加直观的阐释,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展示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总结规律。我们的例题应该在知识应该在知识应用上体现能力性。例如,在化学实验现象的描述上,我们应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典型的代表现象。这一部分学生基本上能做到。另一方面是现象的完整性。
应该让学生知道时间上的现象——反应前、反应过程中和反应后;同时注意空间上——装置中的每一部分,装置的内外等。再如,在实验题的原理解释中,学生往往只答出了原理,却忽略了与实际题设的结合。我们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例题的设计上下功夫,构建起模型,提升信心,培养能力。
对知识体系,要大胆地颠倒秩序。第一轮复习应在通读、精读教材的.基础上梳理、归纳知识,按教材中每章小结的知识网络图形成本章的知识结构;将教材章与章之间的知识网络按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形成中学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网络,以便应用时能快速、准确地提取相关知识,解决化学问题。
在我们的课堂仍会出现根据课程的设计复习,即:性质——规律——应用。而没有注意到知识梳理和能力提高的有机结合。我们要大胆地对知识体系加工,颠倒秩序,即:应用——规律——性质。也就是,由实际的问题或例题导入(激发学生自我查摆问题),提出规律(构建知识体系的骨架),解决问题(物质的具体性质和相关原理解释等)。由普遍规律指导知识点的落实和知识框架的构建,同时,从中找出物质性质的特殊性,将知识体系构建的更为完整。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直接提出氧化性强弱:Cl2>Br2>Fe3+>I2>SO2,然后展开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判断等,让学生课堂学习有“主心骨”,体验原来的学习成果,有学习的线索,让学生懂得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
四、让学生动起来,强化细节和规范。
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往往担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不够,演排不会或错误较多,会影响教学进度,因而,课堂上常常会包办,让学生养成了“坐着听,仰头看”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规范变得力不从心。让学生“开口说,动手写”应成为我们第一轮复习设计中的重点。
首先,我们也不能过度地追求“说和写”,而丢掉了课堂的根本。说和写,应抓住化学用语,化学原理和化学规律。如,强化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书写配平;强化有机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小分子不掉;强化有机结构式、结构简式书写中C-C键、C-H键、C=O键、苯环的到位;强化官能团的正确书写。又如,要训练培养尽量用化学语言(化学式、化学方程式)进行准确、完整、简洁地表述。再如,要严格化学计算的步骤,要求运算准确,有效数表示规范。
其次,不要过分地追求学生语言的完整,动听等,把重点放在规范和逻辑上。例如,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原理,我们没有必要让学生在微观上进行详细的语言表述,重点还应该是应用。再如,化学反应为什么有热效应的问题,我们也没必要让学生用语言解答,还是应该通过焓的计算说明。这就是说,指导我们复习的根本,还是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不能因为教师对问题的个人喜好,或者是以面面俱到的观点组织课堂教学。
再者,“说和写”必须将规范和能力结合。要在“结构——位置——性质”、“原理——装置——操作——现象——结论——分析——评价”、“类比、逻辑推理”、“实验探究”、“建模思想(将化学问题抽象成为数学等量关系,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等框架下让学生开口说,动手写。
高考理科综合化学学科考查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四种能力。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应在能力的培养上下功夫,知识的梳理和知识体系的构建,其目的还是为培养学科能力。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控制好课堂。
我们的课堂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程度,尊重学生的学习自尊,培养学生的自信。问题、例题和练习要控制好难度和容量,紧扣基础,注重举一反三,发散思维。知识要讲究规律指导和应用,注重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精心设计课堂,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动,让学生在第一轮复习中,切实找到自信,提升能力。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篇5
对于本节课教学我觉得有这么几方面需要注意:
(一)重难点突破:
乙酸内容的教学设计,通过大家熟悉的调味剂食醋创设情境,引导教学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活经验中醋酸物理性质了解和冰醋酸实物观察,纠正学生对乙酸认知的偏差,形成乙酸物理性质的纵横向联系。
关于乙酸酸性的教学,可从复习初中已经学过的有关乙酸的知识入手,重点说明乙酸的弱酸性并且设计实验加以证明,同时将前面学过的乙醇的性质通过比较联系起来。通过乙酸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理解乙酸的的酸性是乙酸分子中O—H键的断裂,结合学案“请你设计简单可行实验方案,证明乙酸具有酸性。”的方式,通过学生自主动手实验,探究乙酸的酸性,锻炼学生的实验探究物质性质能力;以“生活小窍门”食醋为什么能洗涤电热水壶中水垢为问题,进行乙酸酸性知识的应用,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现象的联系。
而对于乙酸的酯化反应,在说明生成物酯的结构的同时要提醒学生注意,与中和反应不同,酯化反应生成物水中的水是由醇提供氢和羧酸提供羟基的,并要求学生理解化学反应得历程不是根据化学反应式推断的,而要以事实为依据,以同位素作为示踪原子进行实验就是研究反应历程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实验验证方式解决乙酸与乙醇反应的教学难点;以“你对实验还有哪些疑问?”养成学生细致观察和质疑的习惯,同时解决实验教学中的相关注意事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假设、猜想、分析能力;通过实验验证方式解决乙酸与乙醇反应的教学难点。
(二)探究活动的开展
在整个案例中,总共可以进行三次探究活动。第一次探究是在乙酸的酸性中,由已知的生活小知识推测乙酸的酸性,然后,让学生设计实验来论证乙酸的酸性,这样一来可以巩固学生对酸的认识,同时也得出乙酸和碳酸的酸性强弱对比,二来让学生参与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二次探究是在探究乙酸的酯化反应,由现实生活中糖醋鱼的制法入手,让学生猜测原因,同时设计实验以论证,用乙酸直接和乙醇反应,或在加入一些催化剂条件;第三次探究针对酯化反应实质的探究,教授学生用同位素示踪法来探索反应的本质,从信息中得到提示,将提示应用与实际问题中。
在本节的教学中充分以自然现象、科学实验为基础,用提出问题—探索分析—解决问题—迁移发展(再提出问题)的方法展开探索的过程。教会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让学生设计实验、实物感知、图表数据分析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共同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教材难度的把握和教材深度的挖掘
教材将乙醇放在乙酸之前,让学生学习有机物有一定的基础,不会十分陌生,但掌握的仅是一些非常基础的知识,知识缺乏系统性。高一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一些有机化合物的重要知识。按旧的教学大纲和使用旧教材学习有机物,讲究官能团的学习、知识的迁移与应用、知识的系统性。而根据新课标和新教材学习有机物,在化学②《有机化合物的获取与应用》中对官能团的学习有所体现但没有强化,学生主要学的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重要有机物的知识。在选修模块《有机化学》中对有机物知识的系统性则要求很高。因此,在化学②《有机化合物的获取与应用》的教学中并不需要去追求知识的系统性,这些工作留待学生选修《有机化学基础》模块后再去做。
(四)新教材的探究过程中要注意的方面
1、创设问题载体,树立情景意识:良好的问题情景容易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兴趣,以问题为载体创设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激情,是探究活动是否成功的先决条件。问题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创设一种情景或介绍某些背景引出。
2、注重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深层的教育民主的追求,绝不能以所谓“优等生”为尺度,也不试图建立作为评价标准的模式,而是面向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它注重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惟方式、个人体验及对信息的处理和整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
3、注重探究活动的评价方式,营造和谐气氛: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课堂唤发出生命活力;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以真情和信任感染学生,以赞许和肯定激励学生,发扬教学民主,给每一位同学平等参与的机会,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利,留下充分思维、提问、质疑的空间。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充分利用我校高效课堂的优势,不断努力,积极探索,从学生认知的规律出发,让学生来参与课堂教学,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喜欢学,愿意学,主动,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篇6
转眼间,高中教学已经三年半的时间了。在这三年半中,经过朱老师、苗老师的指导,专家的殷切评课,以及自身的努力,自己的教学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借此机会好好反思一下。
我所教的科目是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它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形成了坚实的理论体系,然后应用在广阔的科技空间。因此,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我认为化学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虽然化学属于理科,但它有着很大的文科特点:内容多、知识碎,大多是实验结论,有很多知识在高中阶段甚至无法探究其根本,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不断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做法,才能不断进步。
一、对教学主体的反思——尊重学生的“创新火花”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所以我会及时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俗话说:“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当雕刻家面对一块石头,他肯定不会先忙着下手,而是细细的琢磨,这块石头像什么,质地是什么,有什么缺陷等,然后再雕刻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同样,我们面对的学生,在教学前,我们也要对他们细细的琢磨反思,然后才能因材施教,培养出人才。就像一位军事家战前观察作战地形一样,我们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状,才能知道将来会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通过考试法、观察法、实验对比法等了解学生,使我对学生的情况了然于胸,在教学中利用适当的解决途径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
二、对教学内容的反思——深化教材的重要性
作为教师,我觉得课前反思是教学的重点,化学的教学内容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有非常丰富,仅凭熟悉远远不够,自己虽然带过一轮对教材也已经比较熟悉,但我觉得需要反思揣摩的地方还很多,同样一个知识点,不同的教师领悟不同,当然最后的结果也不同。教材,作为教学的依据,在新的课程理念下,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内容的权威,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学习乐趣;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既不是新教条,也不是定论,而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因此,我在使用教材的同时也在不断反思教材,这样既可以从教材中借鉴自己想要的教学方法,又完善了教材的实质,尽量实现教师、教材和学生的和谐统一。
三、对教学模式的反思——随时启发学生进步
现实教学中,教学模式有千千万万种,不管使用哪一种模式,只要成功运用,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无论选用哪种模式,都会缚住了自己的手脚,教学内容的不同,班级、学生的不同,不可能用一种或几种教学模式就可以解决,“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就是说不要被传统的模式所束缚,在抓住核心内容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同样可以帮助学生开启知识的大门。在例题讲解的过程中,我尝试与学生同步思维,共同审题,共同试探解题过程,共同得出正确答案,要知道如果教师有准备,学生无准备,而教师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都比学生强的基础上,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
总之,我觉得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无固定的模式,我也在进行多种尝试,在一定的大框架下,追求教学的不拘一格,不限一法,把教学的多样性、稳定性、灵活性与独特性有机的结合和统一起来。
四、对课堂教学的反思——用激情点亮课堂
1、我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和注意学生对知识的反思,帮助学生从原有知识模型的基础上,经过反思新知识→提出问题→讨论探究→解决新问题→建立新模型。通过提问,分段检测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要相信学生,舍得放手,舍得留给学生时间,避免教师滔滔不绝的讲。但也要讲究效率,把重点放在关键地方,及时调控,防止学生出现钻牛角尖的情况,使教学处于最优状态。
2、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我会首先用激情引导学生进入创设好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更多启发与自信。现在网络上流行着化学版《青花瓷》,用化学语言组成一首歌,配上《青花瓷》的调,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唱出来,那真是实现了“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环境中学到该学的知识,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我会在现实教学中逐步借鉴这些优秀的方法,用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总之,通过反思,让我及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慎重审视了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做法,继续寻找新思维、新策略来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利用好教研会的集体力量,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篇7
我教的是高一〈1〉班,这个班是全校的示范班,他们的语文老师同时又是学校教务处的主任,因此颇受关注。加上高一全用新教材,这些都使得我颇感压力。到底该如何教好这个班呢,我一脸的茫然。
见习结束,我们进入国庆假期。利用假期,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再结合本班实际,完成了下一周的备课。设计教案是一件很辛苦的事,耗体力也耗脑力,同时也是一件颇艺术的工作。经过良久的冥思苦想,忽然头脑开窍,一个思路出来了,一个问题解决了,那种成就感、兴奋感是不言而喻的。到了后来的教学实践,我才更深刻的切身的体会到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对上好一堂课的重要性。教案和讲课是相辅相成的,又是必须灵活变通的。我的教案、我的课堂,学生的参与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下面,我具体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种教学模式。某种程度讲,它已经成为我在这一个月里的教学风格。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颇受指导老师的赞赏和学生的喜欢与接受。
问题提出来了,如何引导呢?首先对学生的发言应该鼓励。发完言后应有恰当的评价。不要小看了那几句鼓励的话,它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至关重要。有好几位学生在给我的留言本里写道:“谢谢老师对我的鼓励,谢谢老师对我回答问题的赞美和肯定。我从没想过我还会受人关注,我从没料到我的发言也可以受到肯定。我们需要肯定,需要关注,需要鼓励。”这是他们心底发出的话,因此不要忽视了给她们鼓励。引导可适当启发、点拨。如教《华罗庚》一文时,分析课文结构、解读传主思想、分析文章写作特色时,我都会联系先前学过的课文《“布衣总统”孙中山》。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我会启发他们:“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布衣总统”孙中山》,这篇文章是通过生活中的几个方面表现传主甘于淡泊的品质。那么《华罗庚》还是不是从一个方面来写的呢?”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是以时间为顺概括了他一生的经历。我接下来便问:一个人一生的经历是漫长的、复杂的,作者是不是只写了传主某一方面的品质?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由此很自然的转为课堂的重点讨论文章突出了华罗庚怎样的品质,通过什么事怎样来表现的。在上《作文有文采》这堂作文课时,唐突的叫学生分析一个例句的好坏,他会哑口无言,不知从何入手。我会提醒他们例句中用了哪些修辞,哪些修饰词,用了哪些动词,调动了哪些感官,这样写的效果怎样,给人的感觉怎样等等问题进行引导、启发和点拨。这样不仅使他们学到了作文怎么做到有文采,同时也学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式、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语文学习的方式。由此看出,学生回答不出问题了,要通过知识迁移、层层推理、由浅入深等等方式去做适当的引导,要让他们自己去找问题的答案,而不要自己作答。
最后,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总结。可由老师总结,也可以由学生总结。如“我们这堂课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从这节课中你们主要学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示”等,使学生对整堂课的重难点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一节课可能会涉及到很多内容,总结可以让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抓住重点,消化难点,达到教学目标。总的说来,从设问到析疑再到总结,设问析疑这一教学模式对老师的要求十分高。教师钻研教材的程度、对课堂的驾御能力的高低、教学技巧的灵活处理等等都会影响整堂课的效果。所以,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确定正确的目标,确立好重难点,找好切入口,设计好问题,对学生也要有所了解,要顾及所有学生而不单是那些积极的想发言的学生。一个月的语文教学结束了,我深切感受到:只要你用心做了,就会有成绩。设问析疑、教师点拨法是我运用得较多的教学模式,它取得了意料不到的成功,让我很有一种兴奋感和成就感。当听到指导老师“十分好”的评价时,当学生不约而同的说“老师,你的课让我听得入迷了”,“你是个优秀的语文老师”时,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和欣慰,有了这些,再多的辛苦算什么。
这次实习,听过十几位老师的不同的授课方式,吸取了许多的经验,发现每个老师都会有各自不同的教学风格。我才明白“教无定论”的真正含义。应该说这次实习,给我感触最深的不是设问析疑这一教学模式,而是使我那种教师应该塑造个性化教学的观念越来越明显、清晰。语文是最富有人情味的学科,是一门艺术课。怎样上好它,每位语文老师应该根据个人的不同、学生的不同塑造并保持自我丰满的教学个性,以求得课堂教学效率的全面提高,学习更加主动的学习、自主的发展。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通用7篇
解决方法灵活多变,在分析能力的要求上有相当的难度,对所有老师而言,只有写好教案,才能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提前把握科技工具的运用。“高中化学教学反思通用”主题相关内容,是小编为您呈送的,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通用【篇1】
从事高中化学教学已经有20多年了,整体上感觉教材在不断的修改,课本知识的难度在逐渐下降,学生的理解潜力也在逐年下降。在最近几年的高一新生调查中,出现了化学比物理更难学的不正常现象。在感叹学生一届不如一届的同时,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否也要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
初中新课程的教材也经过了多次的修改和删减,我们高中教师对此了解不够,我们总是觉得“这还用怎样讲?”、“此刻的学生真是什么也学不会了!”、“学生怎样这么笨啊!”……我们没有反思过:是不是学生真的听不明白,真的不会学习?
高一学生普遍反映高一化学资料多、难理解、习题不好做,学习兴趣降低。一方面是因为高中化学突然变得比初中更系统、更深入,学生不能立刻适应;另一方面是因为初中化学教学过分强调探究学习和过程方法的教育,忽视理解学习,不注重对描述性、结论性知识的理解记忆,基础知识学得不扎实;但更重要的却是我们教师对初中生的化学基础期望过高,平时的教学和测试难度过大造成的。
今年春天我教了预科班的初中化学,借助那一段疲于奔命的日子,我将初中课本认认真真、深入地研读了一遍。发现有很多高中要用到的知识藏在练习题、资料卡片中,我讲课时自然而然就将这些知识加进来讲,甚至重点强调。之后给实验班学生上课时,学生竟然不明白,说初中老师没讲过。而高中课本也不再讲,就直接拿出来让学生用;有时候为了讲清楚某一道课外习题甚至还要临时补充知识点。学生要记的、要理解的太多,学生在课堂上需要不停的记,听课习惯不好的学生自然就感到很吃力。
比如,第二章的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难学的知识点之一,要求学生在初中所学的酸碱盐的基础上,深入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等概念,理解离子反应的实质,并熟练记忆和应用“溶解性表”。在理解和记忆两个方面都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些不愿意下功夫进行记忆的学生在做题和听课方面就越来越感到吃力,逐渐产生厌学情绪。
第二章第二节氧化还原反应,是理论性很强的知识点,属于贯穿高中化学教学始终的最难学的知识点之一,要求学生充分理解初中所学的“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及其相关概念。而初中课本对该反应并没有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基本概念也没有在教材中进行明确的表述。到高中突然进行系统学习,除了要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性、还原性等9个概念外,还要掌握双线桥、单线桥等分析方法,学生还没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我们已经要求他们能十分熟练地分析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并与刚刚学到的“被氧化、被还原”联系起来进行应用,用功的学生能够听懂,但却不能熟练应用;对化合价知识不很熟练的学生甚至听懂都很困难。何况我们的老师必然还要进行适当的扩展,还要讲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等,进一步加大了该知识点的难度。致使一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雪上加霜,厌学情绪进一步加重。甚至期盼早点进行文理分科,跳出化学的重重包围,走一条不一样的学习之路。
因此,高一的化学教学,就应有一段时间进行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教育,重点复习初中的“氢气还原氧化铜”试验,介绍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复习和背诵常见元素化合价、溶解性表、复习酸碱盐性质及相关计算,为学习高中化学做好铺垫。
同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控制教学进度。不要增加刚开始学习的困难。
2。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应对深度和广度都已加强的高中化学,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要想学好是不容易的。要个性引导学生处理好“理解”与“记忆”的关系。先理解后记忆是正确的。但是有的知识点暂时不理解也要先记住,如果既不理解也不记住,等于没有学,知识就出现了断层。化学的学习,其实是一个“先死后活”、“死去活来”的过程。机械记忆还是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透过讲解,帮忙学生理解和记忆。化学其实就是对各种试验现象的纪录和分析,学好化学务必记住一些基本知识,才能谈得上理解后面的知识,才具备了问问题和与人讨论的资本。
3。提倡“讨论”。解决问题时用“讨论法”,能够展示思维过程,给学生启迪。教师先作示范,小步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包括遇到困难是怎样克服的,为什么要选取这样的方法,尽可能让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也可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思维过程,然后大家讨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这样,学生才能始终持续高涨的兴趣和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跃迁。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通用【篇2】
在本节的教学中,我从一幅漫画——醋能解酒引入,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介绍乙酸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然后结构决定性质,乙酸的官能团羧基决定了乙酸的化学特性。其实,学生对乙酸的性质在初中时就有了酸性的认识,为了使教学具有更强的逻辑性,让学生层层深入地认识乙酸的酸性,我在教学时提供了如下试剂供学生选择:Na2CO3粉末、乙酸、乙酸钠粉末、酚酞、紫色石蕊试液、pH试纸、蒸馏水。设计了三个问题层层深入:
①设计实验证明乙酸有酸性。
②进而证明其有弱酸性。
③比较乙酸与碳酸的酸性。
乙酸的酯化反应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先做了演示实验,让学生对酯化反应有个初步的认识。边实验边讲解注意要点,尤其对导气管的位置,产物的物理性质以及吸收用的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让学生引起注意并思考。在给出酯化反应的方程式时,抛出问题:既然这个反应要脱掉一分子水,那么脱水的方式有几种?学生很明显能判断出有两种在判断酸脱羟基还是醇脱羟基的问题上,我介绍了教材上的“同位素原子示踪法”并配合flash课件进行讲解,使学生很清晰地认识酯化反应的本质:酸脱羟基醇脱羟基氢。最后就酯化反应的实验设计三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浓硫酸的作用、导气管为什么不插入到液面下以及饱和的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我认为这节课的特点是:
(1)乙酸的酸性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2)为了突出酯化反应的过程分析和加深对酯化反应本质的理解,提出两种可能的脱水方式,给学生介绍同位素原子示踪法并运用多媒体配合讲解。通过酯化反应过程的分析、推理、研究、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的自然科学思维方法。
(3)增强了学生对实验过程及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的分析推断能力,达到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教学效果。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地进行探究,必须大胆地进行问题的设计,而且将一堂课的重点突出来,不要小步走。要善于给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情舒畅,思维活跃,快乐学习,健康发展。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通用【篇3】
一、课前预习。
每天抽几分钟时间预习明天上课的内容,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对难以理解的地方做个标记,上课时认真听讲这部分的内容,大大提高了听课的效率。
二、充分利用课堂。
强调积极与主动,脑筋要时刻保持高强度运转,紧跟老师的讲课思路,边理解吸收边进行记忆,这对知识的初步掌握十分重要。同时做些必要的笔记,老师的板书不必照抄,相反老师所说的有时却十分重要,例如一些解题技巧或总结性的内容,稍纵即逝,不记下反而是种损失。课后多向老师请教,我平时遇到不懂的问题都会向老师提问,老师也会耐心地帮我一一解答,或者和我像朋友一样一起探讨,有时老甚至师隔了一两天也会找上我告诉我解答,在这种主动学习和学校老师的帮助下,我的化学才有了显著的提高。
听课时要注意老师所讲的重点内容,一定努力理解记忆,这很可能就是题目要考的内容。有时上课的内容随随便便一听,以为自己听懂了,可是实际上还是不会用,一定要在课下做题、复习的时候反刍消化,有时你不会的题目很可能就是老师早就讲过而你没有消化的。把基础掌握好十分重要。
记笔记也很重要,笔记一般涵盖了重要的知识点,日后忘记时翻翻笔记就能唤回记忆。
我的化学老师总是跟我们说:睡觉前把课上的知识再默念一遍,虽然不一定实行,但是老师是想要叫我们把课上的内容都记住,因为课上讲的一定是最最重要的知识点、做题的基础,所以一定要理解、记住、会用。
三、课后多做习题。
要想化学好必须多做题。化学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学科,尽管考试题型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考来考去无非是课本上那些规律。因此要多做题,各种类型的题都要接触,摸透其中的命题意图和规律,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考起试来自然得心应手。同时化学考试靠的是平时积累的过程,多做练习可以培养做题的手感,可以积累更多解题技巧。但是必须强调一点,要充分利用题目,不能为单纯做题而做题。很多同学讲求数量却不讲求质量。做出答案后与参考答案一对照,然后就扔一边了,这里很浪费资源的。
题目确实要多做,熟能生巧嘛。但是一定要思考总结:
1、固定类型的题要注意总结做这类题的技巧,有时一道题弄清楚了其他题就都变得简单了;
2、遇上简答题、实验题类的要注意琢磨老师的命题意图、解题的思维方法,要不断锤炼自己的思维向标答靠拢;
3、遇上自己生疏的知识点,一定要独立做完后翻翻笔记,强化这一部分的记忆,下次不允许再忘记。
最后,如果碰到不会的题目千万不能灰心丧气地逃避,要以昂扬的斗志征服它,不会的题目恰恰就是你的知识漏洞,克服之后下次就不会再错了。
四、审题
曾经的我也会经常审题不清而十分懊恼,直到老师的点拨才使我恍然大悟。化学是一门非常讲究严谨的学科,在解题前认真审题尤为重要,在一些推断题、实验题题干中经常出现很多重要的提示,如果遗漏这些提示盲目做题就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事倍功半,因此,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对化学学习大有裨益。
审题时要注意一些有明显暗示意义的字眼,做实验题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是不是用到了题目条件,一般来说,题目是不会给无用的条件的。
五、解题技巧
化学解题,尤其是推断题,主要考察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例如做有机推断题时应注意思路的连贯,再根据已知条件正向或逆向推导。还要大胆的猜想,不要拘泥。总之,无论遇到难题还是容易的题目都需要保持好的心态,沉着冷静的分析题目,一步一步解出题目,切忌图快。当你做出一条题目时,应该分析这条题为什么这样做?它是从哪个角度入手的?题干中哪些信息点可以作为突破口?它的解法有何巧妙的地方?如果做错了,自己解题思路错在哪一步?解这类型以后应该注意哪些地方等等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你就把这条题吃透了,题目才算被充分利用。我在做题时就经常用本子记录自己的感悟,这样做起题目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做题的感觉就更好,经常翻翻看也会加强对题目的理解。
常考的知识点要做到用起来得心应手,很多时候题目考的知识点是重复的,有时候看起来很难的题目其实就是变着法子考常考知识点。
比如说,我的推断题很弱,根据题目条件怎么想也想不出来,但是后来我总结了一下,除了特别偏、特别怪的题目之外,无非就是考基础的化学知识等等,只要把这些关系都弄清楚,做题的时候多往这里面套一套,答案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六、检查
做完后认真检查无论对哪一门都是十分重要的,我的经验是先快速浏览一遍题目,检查是否有漏做的现象,然后再仔细核查填在答题卡上的答案,尤其是复杂的题目再认真考虑一遍,如果因低级失误而后悔就太晚了
先前不会、不确定的题目最好再审视一遍,仔细审一审题,或许就会豁然开朗。
七、总结
题目不只是做完就行的,要学会总结自己的不足,对待考试更应该如此,试卷发回来后,除了听老师评讲以外,还应好好进行如下总结。第一,分析失分的原因。这次考试哪些是因为粗心丢分的,哪些是真正不会做的,应该区别对待。粗心失分的题目应该分析自己为什么会粗心,这类题目的迷惑性在哪里,以便争取以后不再栽在这类陷阱上。对于不会做的,就要像平时积累题目一样去对待。第二,分析自己的弱项。对于这次考试所失的分数,哪些是选择题的,实验题的应用题的,或是碱金属的,卤素的,卤代烃的等作个统计。以便发现自己弱项的章节内容和类型题,通过多次考试的统计,你就可以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学得不好,有利于进行针对性的、专项的复习,也有利于高三复习最后阶段的查漏补缺。要记住,考试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分,而是尽量避免失分,这样的心态才能更好地总结每次考试,争取下次少失些分,才会有进步的空间。
八、整理错题集
整理一本属于自己的错题集,我认为不仅仅是做错的题目需要记录,还应该记录一些比较经典、常考的题目,考试前看一看,做一做,不仅可以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同时也是对基础知识的进一步巩固,不要盲目追求难题,巩固基础是一切难题的根本,平时看一看甚至背一背都是可以的,我不提倡题海战术,但并不是说不需要做题,通过错题集这种方式可以更好的利用每一道题目以提高学习化学的效率这样精做一些题目反而会有更大的收益
小结
现在很多同学害怕学习化学,于是就到处补课,我觉得这样是不理智的,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化学不感兴趣,再好的老师也无能为力。因此,我认为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培养兴趣,克服对化学的恐惧心理,其实大多数学生都还是喜欢化学的,做化学实验时一些害怕化学的学生也是乐在其中,不是吗?化学也是一门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经常在生活中运用学到的化学知识,就不会对化学那么害怕了。化学有很多地方是需要学生记忆的,这时尽量不要死记硬背,而要学会理解性的记忆。最后,最重要的还是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化学,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刚上高三的时候,大家都考90多分但是我只有70多分,我非常伤心,但是似乎找不到化学不好的原因。于是我开始认真学化学:说起来也很简单,其实就是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完整仔细地完成作业,记忆知识点、思考方法原理、总结做题技巧思维模式特别重要(具体措施见上),成果并没有马上显现出来,漫漫黑暗中光明似乎遥遥无期,我当然有失望沮丧,但是不放弃努力。终于,我的成绩慢慢向前移,在下学期的时候成为化学最好的同学之一。我相信每个同学只要用心,都具有把化学学好的实力,《大学》中有一句话我非常信奉:“其所薄者厚,而其所厚者薄,未之有也。”意思是“轻视的事情取得成果了,重视的事情反而没有成果,这是没有的事。”这句话实在是人界的真理。只要潜下心来用心学化学,一点一滴地努力,绝对会取得进步!
我还有许多同学一开始化学很差,后来她们经常去找老师问问题,成绩也有很大提高。成绩越差越不能躲着老师,越差越要主动去找老师,老师不仅能给你知识上的指导,更能给你信心上的激励。
化学有时候看起来很吓人,但其实并不难,只要你用心去钻研学习它,一旦找到规律,提起分来比其他科都要快,所以千万不要放弃,一定要相信,在量变的下一秒就是质变!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通用【篇4】
一、认真处理好初中高中课程的衔接。
高一化学是处于初中化学教学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初高中化学教材衔接始终是高一化学教学中要面对的问题。如果衔接不好,使他们过早地失去对化学的兴趣,甚至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学生的成绩就会下滑,而一蹶不振,我认为只要抓住了高一,也就抓住了整个高中。
初中高中课难于衔接是由于教材、学习方法及课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做好基础知识衔接,实现化学平稳过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化学用语
2、原子结构与原子结构示意图
3、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4、物质分类与酸碱盐相互的关系
5、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6、化学计算能力
7、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和要求介绍
二、教学中“度”难以把握
教改后高中的化学虽然整体内容略有减少,但却更注重实际知识的应用,化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整体难度并没有降低,而是有所增加,尤其是高一年级,新课改后,在高一化学新教材中几乎安排了中学化学中全部的知识模块。
新教材重实验,利于探究性学习,理论知识很少,只提供了基本框架,而相应内容必须由教师引导和补充,这就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到底补充多少知识,补充到什么程度,没有统一的标准,容易造成两个极端。对无高三经验老师因为对旧教材不熟悉,使得他们认为没什么可补充的,这样会造成容量不够,而有高三经验老师因为全面的知识积累,经常会凭借增加已有的高考复习经验,大量进行补充,这将会造成课程容量大,教学进度慢,课时不够,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等问题。我个人认为这两种处理方式都是不可取的,折中处理,拓展不能“一步到位”。
三、 处理好探究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强化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意识”
探究教学是新课标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之一。各种传统教学法是前人不断总结得出的经典教学方法,与探究式教学方法无所谓谁优谁劣,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探究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传统教学方法也不排斥学生的主动参与。例如,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归纳知识点,利用教材中的思考和交流,学与问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观察,让学生总结说出现象,做出结论等。探究式教学法所花费的时间长,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教师不可能所有知识点都用这种方法。 在这近一个学期的教学活动中,自己深深意识到教学过程是一个双面过程,让学生活动占主导地位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大有帮助。因为现在高一学生学科多,学习负担重,大多数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点和所讲过的典型方法遗忘现象比较严重。例如,高一化学第二次月考,有一道书里四个方程式试题,方程式是课本及练习中常出现的,是送分题,而得分并不高。这说明学生课后没及时巩固,因此要特别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四、 认真处理好教材,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培养。
新教材一味减少知识点,删减有价值的内容,实践教学与专家的设想出现了矛盾,我了解到很多学科存在这个问题,教学一线的教师其实比专家在“如何使学生能理解或掌握一些知识,培养相关能力”方面更有深入了解,而且绝对结合了不同学生的实际。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回顾所教学生初中使用的教材,了解初中相关知识体系,对一些概念要做重建工作。备课是要经常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和书籍,用来充实课堂的教学,尽量把一堂课上得充实些。
很多学生学习后,存在很多的问题,许多知识点不理解,通过批改作业及与个别同学交谈得知,认为初中化学很容易学,所以就不太重视化学学科的学习及方法提炼,没在化学上多做一些练习和巩固,还以初中化学的学习方法学习高中的化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古人说:授人以鱼,只备一
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身受用。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决不能操之过急。在高一对学生设的问题台阶不要一下子就很高,而是他们能上得去,以防发生两级分化。要通过引导,教会学生从比较中学习。如习题课,讲解试卷,练习册等,发现相似,寻找规律,逐步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在平时训练中不断找出好的学习方法。
以上谈了我在实施新课程教学实践后的一些问题与反思,这些问题可能是就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虽然我不知新课标走向如何,但我能肯定地说这些不可能是新课改所期望的,但课改必须进行到底是必然的。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通用【篇5】
在设计本课时教学方案时,我依据新课程教学理念,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改变了原教材的编排体系,首先用一课时完成了沉淀溶解平衡体系的建立过程,认识了溶度积和离子之间的关系对溶解与沉淀的影响。为本节课沉淀反应的应用打好基础。课上耐心启发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去思考。然后再分组实验探究,让学生从实验事实中获得难溶电解质存在沉淀溶解平衡的结论和沉淀转化的事实。进而继续让学生从实验事实探究、分析沉淀转化的理论依据,最终使学生从思想上从定性上升为定量。这节课本人只是对理论课教学的一种尝试。一般对于理论课,大多数老师都认为不好上,上课干巴巴,一般都是老师直接给出结论,再通过练习进行巩固。传统教法体现不了新课标要求学生在活动探究中自主学习知识。因此在设计时,就想能不能也通过实验让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自己得出结论,而不是老师端给学生。基于这种想法,本人尝试着设计了这样一节课。
本节的教学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当然也有一些不足:一是本教学设计涉及教学内容较多,探究实验复杂,所需时间成本高,分析、交流的时间太短,学生展示的机会还不够充分。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将问题精简,抓住核心问题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二因本设计要用到离子反应和选修平衡移动原理的相关知识,由于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情况把握不够,造成教学过程拖拉。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的锻炼教学基本功,研究专业知识,提高教学综合素质。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通用【篇6】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通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在比较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形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特别是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内容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内容,温故而知新。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苯与液溴在铁粉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由于液溴取用过程中会有溴蒸汽挥发出来,可采用录像技术进行演示,同时对操作注意点进行局部放大,加上旁白介绍,使学生不仅能理解“为什么这样操作”,更能体验正确的操作,而且避免了液溴毒性的侵害。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通用【篇7】
一、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出发,认真备好每一堂课
备课是教师课前所作的准备工作。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它既有明确的意义又有大致的范围,因此上课前教师(尤其对新教师而言)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通过认真备课来了解教学大纲、熟悉教材、收集和组织材料,更应从备课活动中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减少教学时的不确定感,找到一个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就会显著提高。
在我第一年的教学中,我更多的`是从教材、教参出发来进行备课,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在教学中时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我自认为讲解分析清楚的时候,学生却不知所云、鸦雀无声;当我自认为内容简单、不必强调时,学生却常在此出现错误;当我自认为学生在考试中能取得较好成绩的时候,学生的成绩却让我惨不忍睹。另外,我校在初三年级实行了分层教学,将学生分成快、慢班两部分。但在第一年的教学中我错误地认为化学学科在初三年级是起始科目、任何学生都没有基础;因此对快、慢班的学生提出了相同的要求、教学上也采用了相同的进度。这样一来逐渐磨灭了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本已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较差的他们对新学科的学习更加失去了兴趣。
经过反思,我在第二年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备课环节更注重“备学生”。我发现我们的学生缺乏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更缺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他们更多的是寄希望于老师直接的讲解。这一点与正在实施的“二期课改”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目标是背道而驰的。要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得先让他们学会主动思考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的陈述更少了、提问更多了,学生思考与回答问题的机会也就越多了。让学生在不经意中树立这种观念——想知道为什么,不能再坐等老师的讲解,自己要先行思考。对于后进生,我将教学要求适当降低、教学进度适当减缓、课后作业量适当减少,让他们觉得这门课程并不难学、并能保持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我也始终坚信——我们的后进生是“一桶金”。
二、虚心学习、加强同事间的合作
两年初三教学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与同事间的合作、特别是带教老师的悉心指导。新教师接受新信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可能要优于老教师,但缺乏教学经验是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若在教学活动只没有一位“指路人”,我想我会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要多走很多弯路。
我的带教老师——刘荣权老师——从带教我的第一天起,就毫无保留的将他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资源与我分享。在互相听课、评课活动中,刘老师更是不断地为我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在“二期课改”背景下,从备课到上课等许多环节都与过去传统的方法有所不同,但过去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对我的影响又十分深刻,以致在课堂教学中时常出现“新教师、老教法”的局面。因此,刘老师每次听课后给予我开导,为我所上内的容进行了重新设计和策划,并主动给我上示范课。在这一次次的听课、评课活动中,我潜移默化的转变了过去的一些观念,对正在进行的“二期课改”有了新的认识。
高中化学教学教学反思集锦7篇
时间快速流逝,我们又将迎来新的学期。作为教师的一员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就可以进行一次总结,我们能写一篇教学总结来总结自己的问题,也许下面的“高中化学教学教学反思集锦7篇”正合你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化学教学教学反思 篇1
时间飞逝,一眨眼又到高三,面对希望走向名校的学子、家长,我深感责任重大,教师是摆渡人,要载着学子到达成功的彼岸,然后再回头接着渡人。而摆渡人也要做到审时度势,以最佳的路线最短的时间最轻松的方式完成这次摆渡。自xx年使用新课标卷以来,高考化学试题难度逐年提高,现结合所带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年级组的统一部署,将半年来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研究高考化学试题
纵观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原则。从高考题中研究将来高考的走向,猜测出题范围,明确复习方向,对高考备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关注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变化
熟悉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变化,将有利于把握复习的方向和深度难度,有利于增强复习的目的性。这就要教师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不断给自己充电,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做到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教授给学生最先进、最科学的知识。
三.熟悉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是高考的依据,是化学复习的“总纲”,就好比考试之前已经知道了考题,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更有利于把我考试策略。因此,对于考纲,不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研究,尤其是考纲中变化的地方,既然变化,肯定有考点,不然也不会特别指出变化,要特别强调。在整个复习过程中我不断阅读,进一步增强目的性,随时调整复习的方向。为将来的备考及时作出正确的调整。
四.分析学科特点,增强复习课信心
化学虽属于理科,但又不同于数学和物理,它研究的是单个物质,进而扩充到一类物质,虽然可以知一反三,但细微的变化却是千差万别的,因此知识显得比较杂乱,无从下手。而且化学教材大多属于叙事式写法,例题少、公式少,但高考中的计算却在逐年增多,同时,该学科的学科特点明显,实验性强,化学用语多。针对这些,我从一开始就把打基础,强化学科能力放在了第一位。对于以后,要加强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学会记忆的方法。
五.向课堂要效率,向考练要效果
学生80%的时间都在教室学习,因此课堂仍然是复习的主阵地,丢了课堂就等于丢了复习。抓课堂是实施有效复习的关键,课堂效率的高低决定了学生成绩的最终好坏。我在复习中狠抓限时练习和综合考练。将作业根据题量和难度,让学生限定时间来完成。限时回答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应对考试的技巧,只有功夫下在平常,在考试中才能应对各种突发问题。
六.帮助学生端正心态,培养素质
绝大部分的学生或多或少均存在心理问题,学习的,生活的等等。而健康向上、勇于进取、自信自强的积极心态是搞好复习的重要保证,也是高考成功的关键。积极的心态有赖于平时的不断调整和锤炼。针对这些,我加强学生身上努力从这几个方面做工作:
1.正确对待考试。
2.合理安排学习的时间。
3.创设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4.放平心态,成败均是经历。
存在问题:
1.在题的拓展和延伸上有时还不到位,需进一步加强练习。
2.习题选择不够精,需大量做题,选题,筛题。
3.学生的应试学习心理还有待辅导,功夫下平常,多跟踪。
4.学生的答题技巧还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培养。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使自己的工作和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高中化学教学教学反思 篇2
一、全面、深入地理解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特点
旧的课程环境下,教师的工作任务是教书育人,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师生之间俨然一副师徒关系,从古至今信奉“师道尊严”,教师的作用被局限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修筑的围城里,因此教师只要“照本宣科”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与单向的逻辑思维使学生更加脱离现实生活,也使学生很难有所创新,这种背景下教师既难“教好书”,更难“育好人”。
而新课程注入了新的教学理念,许多条件促使教师角色发生改变:一是教师评价体系的变化,旧课程中评价一节课是看教师教的怎么样,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怎么样,新课程更加强调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评价的侧重点更趋向于教师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有所为,要求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二是学习方式变化,学生由原来忠实的听众变为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者。三是课程资源由学校、书本扩大到社会、实践活动。四是关注学生的范围变化,过去重知识、轻能力、丢情感态度、只看分数,现在要求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这些都促成了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应该发生新的变化。
二、转换自身角色,优化课堂教学
每个学生都是复杂多元的个体,每个教师在学生面前、在教学中也扮演着多重角色。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有不如人意之处:其一是不清楚自己应扮演什么角色,比如高中化学第二册《工业合成氨》一节,本应由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前面所学过的平衡理论知识去自学、讨论合成氨的适宜条件,有的教师也可能担心学生理解不了,还是用大量的时间去讲授,硬是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灌输给学生,学生听的累,他们失去了自己对理论感悟的思考时机,这时教师把自己还是定位于“传声筒”。其二是教师引导者的身份不到位,比如高一第一册《环境污染》一节,教师大多能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所知道的环境污染,但没能深入引导:我们能不能把自己身边的一些对环境污染的现象及原因,介绍给大家呢?如果教师加上这样的引导,可以使学生强化他们观察生活、表达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其三是教师没有扮演好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课堂中大多有分小组讨论的环节,教师布置好讨论的内容之后自己在一旁“袖手旁观”,没有真正参与到学生的讨论活动中去。这些都表明教师在新课改中自己的角色还没有演变到位,那么要适应新的形势,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必须转换自身的角色,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新课改。
三、引导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当前中国教育全面变革的主旋律,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最后还是要落实到教育工作中。因此,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与艺术,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水平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进程,并根据教学进程中的具体情况来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1、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和尊重学生的个性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心理研究表明,学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有创造性的活动。因此,教师必须发扬民主,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人格,使学生获得心理安全。其次,教师还必须建立开放的教学环境,要在时间和空间上开放,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空。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假设推理能力
想象能力和假设推理能力是创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是在分子和原子的层面研究物质的科学,因此,要把宏观和微观思维相结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假使推理能力。教师可通过“构—性—制—用”、“构—位—性”等关系,让学生展开想象。例如,学生知道氮分子的结构为氮氮叁键,性质不活泼,则可让学生想象,如果氮分子没有叁键,空气的成分将如何变化?又如,让学生根据氟原子的结构去推测氟气的性质。
3、加强实验教学,重视研究性学习
化学实验贯穿于化学教学的'全过程,实验本身就是一种探究性活动,具有创造性。因此,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作用尤为突出。
首先,我们应该抓住实验现象的多变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例如,Cu和浓H2SO4反应制SO2的实验中,学生往往观察到生成黑色沉淀,教师可以马上追问:黑色沉淀是怎么产生的呢?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学生们各抒己见,查资料、上网、实验等,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大大加强。
其二,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再如,在讲第一册《氧族元素》时,讲到浓硫酸有一种重要的特性—吸水性,书上没有演示实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要求学生设计既安全又能说明浓硫酸吸水性的实验。经过学生的思考,得出了许多可行的实验方案。如:在一只小试管里加入5ml饱和氯化纳溶液,在该溶液里加入2ml浓硫酸,立即析出氯化纳白色晶体。因此,在安全范围内大胆让学生自我设计、进行实验,自行探索,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会有惊奇的发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创新。
其三,通过对课本的实验改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例如:我们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同学们对原实验的改进是: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
高中化学教学教学反思 篇3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展示学习目标,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对乙酸的结构及反应的原理挖掘透彻而且利用合作探究展开对酯化反应的原理的分析,充分体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设计的思想就是“大胆放手”;通过交流研讨,同桌、前后位讨论,得出酯化反应的实质,充分体现“化学源于社会服务于生活”的宗旨,使所学知识升华!
二、核心素养目标方面:
实际课堂中基本按照设计进行,知识的传授、理解与巩固,学生动脑、动手、动嘴,双边、多边活动,交流研讨,自主探究,都达到了理想目标;另外,更科学的解决好习题的层次问题:例题、练习、课上巩固、课下练习、课下巩固及作业的多层次问题,要有立体感、有效性;最后构建起新的制备一种新物质的方法,使知识升华!
三、得到的启示:
继续优化教学手段、方法及环节,对于规律的获得,尽力让学生寻找、体会、发现,生生互动要加强,而不要操之过急,慌下结论。多使用扫描仪等,原汁原味的展示学生学习结果,有利于发现真问题,因材施教。
高中化学教学教学反思 篇4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澜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浅谈高中化学课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思考,不断地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回顾,不断地运用课程标准检验自己,从而追求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的一种过程。教学反思是学生学业发展、教师专业成长、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高中化学课和其他科目一样要进行教学反思,长期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新的教学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有助于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完善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有助于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促进化学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
一、如何进行高中化学课的.教学反思呢?
高中化学课的教学反思要求化学教师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要求教师经常地、反复地进行反思,要求教师选择多种教研方法进行反思。首先,高中化学教师要善于反思自己。教师应依据教师职责和新课改的要求,坚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回顾与思考、反省与检点,并通过文字形式把它记录下来。要对每堂课的整个过程回忆再现,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查不足,改正缺点,弥补疏漏。只有在摸索中前行,时时取长补短,才能让自己的教学实践日趋完善,才能有力提高自己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其次,高中化学教师还要善于反思他人。化学教师也可以通过观摩别人的公开课,深入课堂听同行的新授课,在网络中观看同行的教学实录等,分析他人的得失、分析别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这是教学反思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听名师或专家讲课,观看优质课例,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制定自己新的发展点,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际,这样也能起到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再次,化学教师要善于集体反思。古语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切不可闭关自守,更不能妄自尊大,应该积极与同事、同行交流教学设计的依据、教学过程的创新、教育理念的界定、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采纳等,听取同行同事的看法,从中取长补短,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提高自己化学课教学有效性的目的,教学反思《浅谈高中化学课的教学反思》。
二、高中化学课应对哪些内容进行教学反思呢?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
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了一种不爱问bjl/、不想问也不知道“为什么”要问的麻木习惯。所以我们要反思教学观念。过去的教学靠的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那是一个怪圈。化学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的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进行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通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在比较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可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形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特别是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内容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可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内容,温故而知新。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了学生的安全,又保护了环境,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更要反思教学方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有的教师曾作了如下改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盐酸和稀盐酸,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锌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盐酸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ml,而盛稀盐酸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
三、高中化学课的教学反思应注意什么问题?
高中化学课的教学反思要“思”之有理,这里的“理”特指思出的道理、思出的门道、思出的规律。其实质就是反思的层面由“现象”向“本质”升华;其过程就是教师的角色由“经验”向“科研”转型。教学是反思的基石,真知源于实践,反思“真经”的获取,都必须经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教学反思的结果,在目标上,要由“单一”向“三维”转变;在内容上,要由“书本”向“生活”转变;在教法上,要由“灌输”向“引导”转变;在要求上,要由“统一”向“差异”转变;在训练上,要由“结果”向“过程”转变;在评价上,要由“评判”向“诊断”转变。实现了这一宗旨,也就达到了通过教学反思促进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高中化学教学教学反思 篇5
一、对教学主体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俗话说:“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例如,雕刻家面对一块石头,他肯定不先忙着下手,而是细细的琢磨,这块石头像什么,质地是什么,有什么缺陷等,然后再雕刻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同样,我们面对的学生,在教学前,我们也要对他们细细的琢磨反思,然后才能因材施教,培养出人才。就像一位军事家战前观察作战地形一样,我们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状,才能知道把学生培养将来的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可以通过分卷调查法、观察法、实验对比法等,了解反思学生,使一切都了然于胸,才能找到适当的解决途径。
如:学生中普通存在的一种心理障碍叫“习得无助”,是指人在长期的持续紧张或失败后,对自我丧失了信心,即便是解决困难的方法就在面前,或问题非常简单,也不能通过自己来解决问题,事实上已经有些麻木和机械了,在化学教学中,特别是高一化学,由于在体系上和学习方法上与初中化学有较大的差别,一开始高一新生普遍感到化学特别难,如果教师不加以及时的引导,经过一段时间困难学习后,许多学生都感到学习化学的希望没有了,放弃了,这样,化学中再简单的题目,他们也感到特别的难,难怪有的老师抱怨:“我讲的已经很简单了,但学生还是不懂”这怪不得学生,是老师没有及时去反思学生的心理障碍。
二、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作为教师而言,这是我们课前反思的重点,我们的教学内容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仅凭熟悉远远不够,我们需要反思揣摩的地方很多,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知识点,不同的教师领悟不同,当然最后的结果也不同。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不是定论,不是新教条,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三、对教学模式的反思
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种教学模式,每种教学模式都有理论依据,都有专家论证,可以说各有千秋,每一种教学模式的成功运用,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反过来,无论选用何种模式,都是缚住了自己的手脚,教学内容的不同,学情、校情的不同,怎能用一种或几种教学模式解决,人常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句话有深刻的含义,它告诉我们不要被传统的刻板的模式所束缚,在抓住核心内容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同样可以帮助学生开启知识的大门,就象木偶剧的演员那样,手中的成就这样几根,但通过他们可以做出成千上万种的造型。在例题讲解的过程中,我可以毫无准备地与学生同步思维,共同审题,共同试探解题,共同得出正确答案,要知道如果教师有准备,学生无准备,而教师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都比学生强的基础上,怎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总之,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无固定的模式,我们可以有多种的尝试,在一定的大框架下,我们应追求教学的不拘一格,不限一法,把教学的多样性、稳定性、灵活性与独特性有机的结合和统一。
四、对课堂教学的反思
这里包括两方面:
1、教师要引导和注意学生对知识的反思,帮助学生从原有知识模型的基础上,反思新知识→提出问题→讨论探究→解决新问题→建立新模型。通过教师提问,分段检测测试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要相信学生,舍得放手,舍得留给学生时间,避免教师滔滔不绝的讲。但要讲究效率,把重点放在关键地方,及时调控,防止学生出现钻牛角尖的情况,让教学处于最优状态。
2、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通过反思,促使教师主动地将与教育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慎重审视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维、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从而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高中化学教学教学反思 篇6
1、能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落实好双基,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科学学习方法,适当进行德育渗透。
2、以人类对材料的使用历史引入,能较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3、过渡自然,前后呼应。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4、通过演示实验、适当提问、学生讨论、课堂练习等多种方法调动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逻辑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5、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投影的交叉灵活运用,对教学的效果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不足的方面:
1、引导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小结,有利于学生概括总结能力的培养,使整节课知识的系统性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但在学生小结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至使教学进度略慢。
2、在处理钠在空气燃烧的演示实验中,未能让全班大部分学生清楚的观察这一变化过程,是本节课的一大遗憾。
3、设计的师生互动形式虽然较多,但受学生的基础等问题,调动还不是很充分,学生参加的程度还待进一步提高。
四、今后努力方向:
1、进一步学习新课标,在教学中要有新理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高中化学教学教学反思 篇7
一、高三化学复习课的普遍现状
高中三年,以两年时间完成新授课,花高三一年时间复习,是国内各中学现阶段普遍的做法。通常一学年的化学复习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按课本顺序回顾整理知识点(大约4至5个月),第二阶段就高中化学的重点、难点进行小专题复习(大约2个月),第三阶段综合练习、模拟训练(大约1个月)。每个阶段都会辅以大量练习与测试,基中不少是重复性练习。
在这三个阶段中,耗时最长的是第一阶段。而以“炒冷饭”的方式进行一轮复习是常见的做法。在这轮复习中,教师通常会帮助学生梳理已学知识,课堂上教师讲解知识点、讲解例题、组织化学方程式的默写、测验等,学生听课、填写讲学案、做练习等。这样的课堂往往没有真正的师生互动,没有化学实验,没有真实生动的“情境”。
二、对高三化学复习效率的几点质疑
以上复习的现状特别是一轮复习的现状,是师生们都觉得枯燥无趣的,但 许多老师“无奈 ”而“认真”地做着,因为觉得那是“有效”的、“必须”的。下面是几点普遍的看法及笔者的质疑。
1. 掌握基础知识是综合应用的前提,所以梳理知识点是必须的。
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才有综合应用这并没有错,但有几点值得思考:①教师对知识点的梳理、归纳能替代学生的复习吗?学生仅是填写讲学案和默写化学方程式就能有效地促进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性回顾了吗?从众多高三化学复习课堂的现状看,通常是教师准备得辛苦、讲得卖力,而学生无精打彩,多凭意志力在维持学习。教师讲得高效并不等同于学生学习的高效。学习是他人无法替代的事,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一切的高效都是“零”。②梳理回顾知识点的工作一定要在课堂上由教师帮助完成吗?作为十七八岁的高三学生,所有知识点都是学过的,完全有能力自己整理、回顾,而整理的过程也是理解知识框架及知识间联系的过程。由教师替代学生完成,看似省时高效,实则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机会。师生共同学习的课堂,应当用于完成更有挑战性、更有价值的学习任务。
2.高中化学新课程设置的三维目标在高三复习课中是空洞的,至少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应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
纸笔测试并配有标准答案这一评价形式确实使得强化知识点、强化习题训练的方式是有效的。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如果没有情感的调动,没有积极的参与,何以达成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呢?我们化学复习的现状是不是更多地关注了知识本身,如知识点的回顾和知识体系的完整,而忽略了学习者本身?知识本位的复习课是否该转变成人本位的复习课?
三、改善高三复习课效率的几点策略
1. 保持复习课的新鲜感——话题式教学设计
复习课的新鲜感来自于对复习内容的重组与整合,不适宜再如新授课那样按模块分开复习,如何整合?寻找一个话题,设置一系列涉及到各模块的问题应当是可行的做法。例如,复习了钠的性质后,设计如下问题:将金属钠放入盛有下列溶液的小烧杯内,既有气体,又有沉淀产生的是:A硫酸镁溶液B氯化钠溶液C硫酸钠溶液D饱和澄清石灰水E碳酸氢钙溶液。通过该题,可得到钠与可溶性盐溶液的反思:盐溶液中投入钠,先考虑钠与水的反应,再从一下几方面考虑1、水的减少对溶剂质量的影响;2、生成的氢氧化钠与盐对否反应;3、生成的氢气对装置的要求;4、反应放热,对实验环境的影响或对溶质的溶解度的影响。在这里,涉及到对反应体系中反应实质的认识,对反应中反应热,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溶质与溶剂的关系的认识。
2. 复习课应超越对具体事实的认识——进行概念性思维
化学学科的具体事实十分繁杂,这也是中学生对化学学科感到学习困难的原因。过去的复习,往往更多关注对事实(物质性质、具体反应、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等)的掌握,而忽视了培养学生超越对具体事实的认识,进行深层的概念性思维的能力。高效的化学复习课,应当将教学的重心从对事实的记忆转移到在事实基础上的深层概念理解上。因为深层的理解力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必须的。
例如,复习了钠与水的反应后,设计如下问题:将一小块钠投入分别投入盛A水 B乙醇C稀硫酸的三个小烧杯内,反应速度由快到慢的顺序是?解释反应速率不同的原因?钠与上述三种物质反应的实质都是钠与H+间的置换反应,H+的浓度的大小决定了反应的快慢,由三种物质电离H+的能力可以知道H+浓度的大小,从而解答。真实的化学反应体系的情况是多么复杂啊!在这里,对反应体系中实质的认识,多因素地综合考虑复杂体系中的问题等都是超越了具体化学事实的深层思维,它对学生今后是否能处理未知的新问题有极大的影响,应当成为一种思维习惯。
总之,教育最终是为了人的发展,而愉快的学习体验是人健康发展,特别是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我们似乎更多地强调了学习的刻苦而忽略了学习的乐趣。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合谐统一的,我们无法忽略情感的体验、过程方法的理解而直奔知识与技能的目标。由于高考评价为纸笔测试,所以高三的化学复习更易让教师产生一种错觉:急切而目标鲜明地进行复习、应试,那就是高效地教学。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会让我们的学生损失太大:损失了学习的乐趣,损失了深层思维的乐趣,损失了交流倾听的乐趣,损失了动手探究的乐趣,其结果只能是欲速则不达,且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危害巨大,这样的高效只能是低效甚至无效。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简短(通用7篇)
教师的情感和价值观作为一个整体设计和实现目标,教案有助于教师保证教学质量和提高自我教学水平,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请你阅读教师范文大全编辑辑为你编辑整理的《高中化学教学反思简短》,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简短(篇1)
论文摘要: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然而研究有效教学不能只是从一个方面出发,这样视角不免狭窄,我想如果从其反面先来研究无效教学,会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更有帮助。本文主要是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从教学目标设置和教学方法的使用两方面,反思高中化学无效性教学,从而摒弃无效的环节,“净化”我们的课堂,让课堂变得实在而有效。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化学,无效性教学
有效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的热点话题和迫切要求。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追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为当前课改的热点话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少的无效教学行为。所谓无效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钩,从而导致效率极低甚至是零的教学。因此,冷静反思化学课堂教学现状,追问造成课堂教学无效性的原因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总结这些无效教学行为,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进而做到从无效到有效。以下本人将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两方面作探讨。
一、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造成化学教学的无效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有效的教学必须首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知识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即“到位但不越位”,避免造成无效教学。
(1)对现行教材解读不准,将教学目标定位过高,造成化学教学的无效
在新课程改革中,化学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有明确的课程意识,要站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系统的高度去审视必修课程模块。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新课程标准,特别是对于现行教材解读不准,容易将教学目标定位过高,造成化学教学的无效。特别是在必修模块的教学目标设计中出现定位过高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必修化学课程中的概念及理论知识同以往相比,较大的变化在于知识的深、广度不同。由于高中化学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大部分课程内容必然设计为螺旋式上升的两个阶段。同样,必修课程中物质性质知识的要求水平与传统的课程相比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化学教师在设计教学目的时,要准确把握知识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刻意拔高教学目标,造成“淡化双基教学”的无效现象。同时切忌套用旧观念、旧习惯、旧模式进行“一步到位”式教学。否则教学过程中将会不经意间给学生施加了太多的紧张和压力,同时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没能得到有效的深化。
(2)脱离《教学要求》及《考试说明》,盲目设置教学目标,造成化学教学的无效
有人以为,从教参上抄下的教学目标就是自己的教学目标了,那只能算是通用目标。最重要的目标是你针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究以及对学生原有水平的了解定下的目标。20xx年陕西省将开始实行新课程下的首届高考,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参考《20xx年全国理科综合考试说明》,尤其是课改地区的“理科综合考试说明”,以《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作为教学目标设置的重要依据。研究《教学要求》,特别是研究《考试说明》成为时下高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对《考试说明》的分析与研究,可以准确把握新课的教学目标和高三化学教学的复习目标,并以此提高新课教学和高三化学复习教学的有效性。反之,脱离《教学要求》及《考试说明》,盲目设置教学目标,将降低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在对比《考试说明》和教材内容时,我们发现教材中有不少是《考试说明》中不要求的,如果我们老师仍然按照自己的一套方案来教学的话,这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造成了“零教学”。因此,高三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要求》及《考试说明》中不要求的内容,应大胆的舍弃,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
二、教学方法使用不当,造成教学的无效
高中新课程已经在全国各地启动好多年了。在这期间广大化学教师积极更新教育观念,同时参与到各种观摩课、研讨课、公开课等带有示范性的课堂中。在具体的化学教学中,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内容也有不同的教学手段,方法和手段太多,各有各的有效性。但也发现很大一部分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完整性和所谓的“完美”,滥用教学方法,致使化学课堂教学事倍功半,产生了化学课堂教学低效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盲目的“探究”行为,降低了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探究,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实验探究”成了在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中最流行的教学方法之一。但形式的“新颖”真能带给学生新的收益?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水平以及实践能力是千差万别,因此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已经掌握的实验操作技能,因材施教,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探究活动。但是在化学实验探究中,如果只是盲目的进行“实验探究”,而忽视学生的学习基础、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实验探究”容易造成“模仿式”的实验操作。虽然整个课堂热热闹闹的,但学生根本都没弄清楚自己做的实验目的,以及实验探究所依据的化学反应原理。这样整个课堂下来,学生的“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不仅没有得以实现,同时打击了学生的探究信心与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在使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时,还应该考虑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可行性。
比如,在我校高一化学公开课中,两位老师各开了一堂平行课——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硫和氮的氧化物》中“SO的化学性质”。其中一位老师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化合价、酸性氧化物知识,预测出SO可能有氧化性和还原性、酸性氧化物的通性等化学性质,然后给学生提供制取SO气体的实验装置图及适当的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是否正确。该老师的设计意图是非常好的——通过实验探究,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而且该教师也意识到该班学生的基础薄弱,在探究前能给学生一定的引导,降低了探究活动的梯度。可是在整个探究过程却发现,由于SO的制取及其性质的探究比较繁琐,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手忙脚乱,而且由于SO气体有毒,不一会儿整个班级充满了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不少学生被吓到了,实验探究无法进行下去。而另外一名老师则采用多媒体及实验演示法,实验现象明显,并且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反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SO的性质的掌握反而更佳。
总之,如果学生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那么探究设计的问题要简单,内容要少,开放程度要小,要降低探究活动的梯度,并在实施过程中给予细致指导。甚至对一些实验应该改“探究”为“演示”,这样反而能使一些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
(2)多媒体化的课堂教学手段,喧宾夺主。
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现速度快,图文声并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给予学生更多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由于其确实可以有效地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益,被越来越多的化学教师所采用。但是,是不是多媒体网络就可以完全替代常规教学成为课堂中心?教学手段现代化了就等于教学效果现代化吗?不少化学教师对多媒体这一课程资源的利用存在着误区。比如在高三复习课上,不少的老师把旧的教学方式——知识点要点、解题过程等毫无变化地设计在课件上,而且没有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就将幻灯片一晃而过。这种直接将知识“灌”给学生的做法,既没有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也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如果课堂上长时间、大容量、过多过滥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甚至是课件的展示盖过对学生解题思维的引导,而教师没有时间搜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学生也来不及对知识内容做出深入细致的思考的话,那么,如此喧宾夺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难于实现。因此,形式新颖的课件设计虽能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但教师还应尽量避免舍简求繁,课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准备课件,课堂上过分强调形式和过分依赖课件,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教学根本目标的达成,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无效性。
(3)淡化“教授——注入”教学方法,制约着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但并不意味着化学课堂教学中“教授——注入”教学模式就再不符合时代潮流,再不适应时代要求了。而今在各种公开课中却可以看到“教授—注入”教学模式正在被化学教师们所淡化。其实新课程并不排斥必要的“讲授——注入”,而是对讲授——注入的要求提高了,教师要在深刻理解教材教学目标、重难点知识、教学生成过程等相关学科基本要求后,深挖教材知识的内涵和外延,选择关键性问题、重点问题,切中要害、一针见血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讲授注入。
实践教学活动表明,“教授—注入”教学模式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会是课堂教学模式中其他教学模式不能替代的,传统的往往是最优秀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也是课堂教学的“最大主角”。特别是使用了新版本的新课程教材后,高中化学实际教学已呈现出新教材的知识点在连贯性、系统性方面很薄弱。尤其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建构知识结构、理清知识脉络、弄明重点和难点,使知识结构化和系统化,“教授—注入”教学是不可替代的。
总之,要实现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把握好课程的教学要求,根据教材内容,合理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学情清楚,目标明确,过程简约,方法适宜,顺学而导,是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课堂教学有无效益,也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主动并及时去分析教学中的无效行为,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真正做到从无效教学到有效教学。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简短(篇2)
本月的教学任务是期中复习考试和专题二——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从期中考情况分析来看,学生对高一化学的学习还不能掌握的很好,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中考制度造成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产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以及学习方法的缺乏。
二,初中学习中靠记忆的偏多而理解部分又少,而到了高中,理解能力要求较多。
三,初中化学课堂容量比高中的要少很多,难度也相对较低,所以学生的学习也感到比较吃力。
而在专题二的教学中,由于本专题属化合物基本知识了解,所以学生实验,演示实验也较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较高,在教学中运用实验探究导学、归纳对比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收到比较令人满意的教与学效果,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学生在实验时,动手能力较差,只对化学反应产生的现象感兴趣。
二、化合物基本知识中需要记的内容较多而学生又偏偏赖得去记,造成很多题目不会做,从而产生高中化学难念的这一想法。
三、高中化学知识点稍微分散一点,而学生又缺乏归纳总结的能力,所以无法做到系统学习。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偏差。高中学习任务重,时间又紧,若不主动学习,那学习成绩就无法保证。
总的说来,高一化学的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双方面相互配合才能创出好成绩来。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简短(篇3)
综观近几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总的讲试题难度不大,知识覆盖面大,源于课本,注重化学本身的学科特点,体现了对学生化学学习基础和技能的考察。因此,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必须抓好基础知识的梳理,使之系统化和深化;抓好化学规范的教学,规范化学用语,规范化学表述,提高学生化学素养;抓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寻找化学规律,提高学生化学学习能力。针对学生实际,组织课堂教学,把握基础教学,努力提升能力。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一下几点。
一、以完整的知识体系为课堂教学的重点。
新课改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化学知识结构特点编写的。而高三第一轮复习,必须以课本作为基础,因此,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就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以化学知识块、教材章节、方法与技能相结合的方式整合教材,形成单元,根据内容模块的要求,宜于准确把握重难点,明确学习的方向。将零散的知识点捏合在一起,从而感受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促进知识网络的构建,促进能力的提高。
我们建议还是按概念和理论、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方法与技能(强化)的主线组织单元复习,将计算和实验融合、穿插到各单元中。本来,学生在新课的学习中,获取的知识较为零散,因而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我们就更应该知识体系的构建作为重点,在粗线条下,落实具体知识点。
例如,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多、涉及面广,往往死记硬背,不易掌握。复习时应以元素周期律的性质递变规律作为知识主线,根据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表,逐一地判断某主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通性,同主族元素或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根据强弱电解质理论推知一种盐的水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根据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金属活动性顺序或非金属活泼性顺序,推测某一反应是否发生。以化学基本理论作为知识网络,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相关内容,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和网络。
二、从规律中提炼规律,培养学生学习信心。
第一轮复习,本就是完善知识体系,落实知识要点,寻找知识点间的联系,提炼规律,应用规律的过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牢固把握住化学规律展开教学。解决学生盲目识记,理解应用能力不强的问题。
我们在新课教学中,都很注重化学规律的教学,总是希望学生能通过规律的掌握,能自主认识理解很多具体的、复杂的化学反应和化学现象,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解题能力得到提高。但是,我们也看到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有热情,学生每次的练习也不是尽如人意。我认为,这里面实际上存在着一种掌握规律转化为能力的提高,中间欠缺一种有效的纽带——提炼规律。
例如,在元素周期表的学习中,我们同学们都知道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甚至有的同学能全部背诵,但其利用周期表解题还是一头雾水。我们就应该在大的周期表结构的框架下,提炼出更为实用的规律,指导其分析问题。举个具体例子——原子结构示意图。写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核心是核外电子排布。
虽然有很多方法,如记住0族元素序数的方法,常常是些非化学规律的规律,其无形之中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对化学学习能力的提高无益。不妨从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中找更为让学生接受,且能体现在实际应用上的规律。我觉得有两条就很能体现问题:第一,核外电子的排布是一种相对的对称图形。第二,ⅠA和ⅡA的元素中,在长周期的原子次外层为8个电子,而ⅢA—ⅦA和0族元素中,在长周期的原子次外层为18个电子。有了这两条,学生就能独立的写出原子结构示意图,自然就能确定位置,推到性质。学生本来认为的难点变得不再难,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信心。
再如,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在元素周期律的指导下,尽量开展类比教学,不能是复习哪族元素就死缠着其性质,要大量的举出例子,丰富内容,在构建知识体系的同时,更能将规律的应用达到熟练,无形之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学习的信心。
三、课堂教学要抓住学生的“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第一轮复习最忌讳的是“炒现饭”。我们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上,设计合适的,服务学生要求的,服务重难点适当的问题和练习,不能象新课一样的流程,避免给学生造成“已学过”,“炒现饭”的暗示。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不要一味地“求全”,但必须“求精”,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主动地调动自己大脑中已经学过的知识,积极主动地展开学习。
对基础知识,要尽量让学生主动。一轮复习注重基础,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基础知识都要老师列举,这将极大地伤害学生的学习自尊。教师可以构建学习框架,让学生自我梳理,教师的点评和恰当的例题必将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喜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如,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研究,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分析物质化学性质的一般思路——在与金属、非金属、水、酸、碱、盐反应中讨论性质;我们也可在元素周期律的指导下,分析推断物质的性质,进行类比学习,让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性质,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掌握知识。
对重难点知识,要“亮牌”。我们在新课课堂教学中,由于起点低,所以学生能较好地跟着教师的思维懂得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往往就只顾梳理和挖掘知识点,一节课下来,学生觉得什么都要记,什么都好像学过,却不能感受到,我学了之后能解决什么问题。因此,我们建议,每节课开始前,就应将本节课或者是本单元的重难点“亮”在黑板上,紧紧围绕重点构建知识体系,突破难点提高解题能力,让学生能明确地感受到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对问题和例题的设计,要反映出学习效果,培养信心。我们在复习的问题和例题的设计上常常一味地追求新和全,而忽视了问题的针对性和例题的典型性。我们的问题应该在学生知晓的基础上体现知识间的联系性。例如,在化学键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由学生书写NaOH、Na2O2、NH4Cl、MgBr2、N2、NH3、HClO、H2O2、NH4-、OH-等相关物质的电子式,将基础知识问题化,赋予纯理论化的知识更加直观的阐释,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展示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总结规律。我们的例题应该在知识应该在知识应用上体现能力性。例如,在化学实验现象的描述上,我们应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典型的代表现象。这一部分学生基本上能做到。另一方面是现象的完整性。
应该让学生知道时间上的现象——反应前、反应过程中和反应后;同时注意空间上——装置中的每一部分,装置的内外等。再如,在实验题的原理解释中,学生往往只答出了原理,却忽略了与实际题设的结合。我们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例题的设计上下功夫,构建起模型,提升信心,培养能力。
对知识体系,要大胆地颠倒秩序。第一轮复习应在通读、精读教材的.基础上梳理、归纳知识,按教材中每章小结的知识网络图形成本章的知识结构;将教材章与章之间的知识网络按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形成中学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网络,以便应用时能快速、准确地提取相关知识,解决化学问题。
在我们的课堂仍会出现根据课程的设计复习,即:性质——规律——应用。而没有注意到知识梳理和能力提高的有机结合。我们要大胆地对知识体系加工,颠倒秩序,即:应用——规律——性质。也就是,由实际的问题或例题导入(激发学生自我查摆问题),提出规律(构建知识体系的骨架),解决问题(物质的具体性质和相关原理解释等)。由普遍规律指导知识点的落实和知识框架的构建,同时,从中找出物质性质的特殊性,将知识体系构建的更为完整。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直接提出氧化性强弱:Cl2>Br2>Fe3+>I2>SO2,然后展开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判断等,让学生课堂学习有“主心骨”,体验原来的学习成果,有学习的线索,让学生懂得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
四、让学生动起来,强化细节和规范。
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往往担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不够,演排不会或错误较多,会影响教学进度,因而,课堂上常常会包办,让学生养成了“坐着听,仰头看”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规范变得力不从心。让学生“开口说,动手写”应成为我们第一轮复习设计中的重点。
首先,我们也不能过度地追求“说和写”,而丢掉了课堂的根本。说和写,应抓住化学用语,化学原理和化学规律。如,强化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书写配平;强化有机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小分子不掉;强化有机结构式、结构简式书写中C-C键、C-H键、C=O键、苯环的到位;强化官能团的正确书写。又如,要训练培养尽量用化学语言(化学式、化学方程式)进行准确、完整、简洁地表述。再如,要严格化学计算的步骤,要求运算准确,有效数表示规范。
其次,不要过分地追求学生语言的完整,动听等,把重点放在规范和逻辑上。例如,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原理,我们没有必要让学生在微观上进行详细的语言表述,重点还应该是应用。再如,化学反应为什么有热效应的问题,我们也没必要让学生用语言解答,还是应该通过焓的计算说明。这就是说,指导我们复习的根本,还是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不能因为教师对问题的个人喜好,或者是以面面俱到的观点组织课堂教学。
再者,“说和写”必须将规范和能力结合。要在“结构——位置——性质”、“原理——装置——操作——现象——结论——分析——评价”、“类比、逻辑推理”、“实验探究”、“建模思想(将化学问题抽象成为数学等量关系,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等框架下让学生开口说,动手写。
高考理科综合化学学科考查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四种能力。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应在能力的培养上下功夫,知识的梳理和知识体系的构建,其目的还是为培养学科能力。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控制好课堂。
我们的课堂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程度,尊重学生的学习自尊,培养学生的自信。问题、例题和练习要控制好难度和容量,紧扣基础,注重举一反三,发散思维。知识要讲究规律指导和应用,注重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精心设计课堂,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动,让学生在第一轮复习中,切实找到自信,提升能力。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简短(篇4)
从事高中化学教学已经有20多年了,整体上感觉教材在不断的修改,课本知识的难度在逐渐下降,学生的理解潜力也在逐年下降。在最近几年的高一新生调查中,出现了化学比物理更难学的不正常现象。在感叹学生一届不如一届的同时,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否也要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
初中新课程的教材也经过了多次的修改和删减,我们高中教师对此了解不够,我们总是觉得“这还用怎样讲?”、“此刻的学生真是什么也学不会了!”、“学生怎样这么笨啊!”……我们没有反思过:是不是学生真的听不明白,真的不会学习?
高一学生普遍反映高一化学资料多、难理解、习题不好做,学习兴趣降低。一方面是因为高中化学突然变得比初中更系统、更深入,学生不能立刻适应;另一方面是因为初中化学教学过分强调探究学习和过程方法的教育,忽视理解学习,不注重对描述性、结论性知识的理解记忆,基础知识学得不扎实;但更重要的却是我们教师对初中生的化学基础期望过高,平时的教学和测试难度过大造成的。
今年春天我教了预科班的初中化学,借助那一段疲于奔命的日子,我将初中课本认认真真、深入地研读了一遍。发现有很多高中要用到的知识藏在练习题、资料卡片中,我讲课时自然而然就将这些知识加进来讲,甚至重点强调。之后给实验班学生上课时,学生竟然不明白,说初中老师没讲过。而高中课本也不再讲,就直接拿出来让学生用;有时候为了讲清楚某一道课外习题甚至还要临时补充知识点。学生要记的、要理解的太多,学生在课堂上需要不停的记,听课习惯不好的学生自然就感到很吃力。
比如,第二章的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难学的知识点之一,要求学生在初中所学的酸碱盐的基础上,深入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等概念,理解离子反应的实质,并熟练记忆和应用“溶解性表”。在理解和记忆两个方面都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些不愿意下功夫进行记忆的学生在做题和听课方面就越来越感到吃力,逐渐产生厌学情绪。
第二章第二节氧化还原反应,是理论性很强的知识点,属于贯穿高中化学教学始终的最难学的知识点之一,要求学生充分理解初中所学的“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及其相关概念。而初中课本对该反应并没有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基本概念也没有在教材中进行明确的表述。到高中突然进行系统学习,除了要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性、还原性等9个概念外,还要掌握双线桥、单线桥等分析方法,学生还没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我们已经要求他们能十分熟练地分析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并与刚刚学到的“被氧化、被还原”联系起来进行应用,用功的学生能够听懂,但却不能熟练应用;对化合价知识不很熟练的学生甚至听懂都很困难。何况我们的老师必然还要进行适当的扩展,还要讲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等,进一步加大了该知识点的难度。致使一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雪上加霜,厌学情绪进一步加重。甚至期盼早点进行文理分科,跳出化学的重重包围,走一条不一样的学习之路。
因此,高一的化学教学,就应有一段时间进行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教育,重点复习初中的“氢气还原氧化铜”试验,介绍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复习和背诵常见元素化合价、溶解性表、复习酸碱盐性质及相关计算,为学习高中化学做好铺垫。
同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控制教学进度。不要增加刚开始学习的困难。
2。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应对深度和广度都已加强的高中化学,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要想学好是不容易的。要个性引导学生处理好“理解”与“记忆”的关系。先理解后记忆是正确的。但是有的知识点暂时不理解也要先记住,如果既不理解也不记住,等于没有学,知识就出现了断层。化学的学习,其实是一个“先死后活”、“死去活来”的过程。机械记忆还是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透过讲解,帮忙学生理解和记忆。化学其实就是对各种试验现象的纪录和分析,学好化学务必记住一些基本知识,才能谈得上理解后面的知识,才具备了问问题和与人讨论的资本。
3。提倡“讨论”。解决问题时用“讨论法”,能够展示思维过程,给学生启迪。教师先作示范,小步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包括遇到困难是怎样克服的,为什么要选取这样的方法,尽可能让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也可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思维过程,然后大家讨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这样,学生才能始终持续高涨的兴趣和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跃迁。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简短(篇5)
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通过反思《物质鉴别的复习课》,对这一课进行全面反思后,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会使我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简短(篇6)
一、高三化学复习课的普遍现状
高中三年,以两年时间完成新授课,花高三一年时间复习,是国内各中学现阶段普遍的做法。通常一学年的化学复习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按课本顺序回顾整理知识点(大约4至5个月),第二阶段就高中化学的重点、难点进行小专题复习(大约2个月),第三阶段综合练习、模拟训练(大约1个月)。每个阶段都会辅以大量练习与测试,基中不少是重复性练习。
在这三个阶段中,耗时最长的是第一阶段。而以“炒冷饭”的方式进行一轮复习是常见的做法。在这轮复习中,教师通常会帮助学生梳理已学知识,课堂上教师讲解知识点、讲解例题、组织化学方程式的默写、测验等,学生听课、填写讲学案、做练习等。这样的课堂往往没有真正的师生互动,没有化学实验,没有真实生动的“情境”。
二、对高三化学复习效率的几点质疑
以上复习的现状特别是一轮复习的现状,是师生们都觉得枯燥无趣的,但 许多老师“无奈 ”而“认真”地做着,因为觉得那是“有效”的、“必须”的。下面是几点普遍的看法及笔者的质疑。
1. 掌握基础知识是综合应用的前提,所以梳理知识点是必须的。
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才有综合应用这并没有错,但有几点值得思考:①教师对知识点的梳理、归纳能替代学生的复习吗?学生仅是填写讲学案和默写化学方程式就能有效地促进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性回顾了吗?从众多高三化学复习课堂的现状看,通常是教师准备得辛苦、讲得卖力,而学生无精打彩,多凭意志力在维持学习。教师讲得高效并不等同于学生学习的高效。学习是他人无法替代的事,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一切的高效都是“零”。②梳理回顾知识点的工作一定要在课堂上由教师帮助完成吗?作为十七八岁的高三学生,所有知识点都是学过的,完全有能力自己整理、回顾,而整理的过程也是理解知识框架及知识间联系的过程。由教师替代学生完成,看似省时高效,实则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机会。师生共同学习的课堂,应当用于完成更有挑战性、更有价值的学习任务。
2.高中化学新课程设置的三维目标在高三复习课中是空洞的,至少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应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
纸笔测试并配有标准答案这一评价形式确实使得强化知识点、强化习题训练的方式是有效的。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如果没有情感的调动,没有积极的参与,何以达成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呢?我们化学复习的现状是不是更多地关注了知识本身,如知识点的回顾和知识体系的完整,而忽略了学习者本身?知识本位的复习课是否该转变成人本位的复习课?
三、改善高三复习课效率的几点策略
1. 保持复习课的新鲜感——话题式教学设计
复习课的新鲜感来自于对复习内容的重组与整合,不适宜再如新授课那样按模块分开复习,如何整合?寻找一个话题,设置一系列涉及到各模块的问题应当是可行的做法。例如,复习了钠的性质后,设计如下问题:将金属钠放入盛有下列溶液的小烧杯内,既有气体,又有沉淀产生的是:A硫酸镁溶液B氯化钠溶液C硫酸钠溶液D饱和澄清石灰水E碳酸氢钙溶液。通过该题,可得到钠与可溶性盐溶液的反思:盐溶液中投入钠,先考虑钠与水的反应,再从一下几方面考虑1、水的减少对溶剂质量的影响;2、生成的氢氧化钠与盐对否反应;3、生成的氢气对装置的要求;4、反应放热,对实验环境的影响或对溶质的溶解度的影响。在这里,涉及到对反应体系中反应实质的认识,对反应中反应热,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溶质与溶剂的关系的认识。
2. 复习课应超越对具体事实的认识——进行概念性思维
化学学科的具体事实十分繁杂,这也是中学生对化学学科感到学习困难的原因。过去的复习,往往更多关注对事实(物质性质、具体反应、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等)的掌握,而忽视了培养学生超越对具体事实的认识,进行深层的概念性思维的能力。高效的化学复习课,应当将教学的重心从对事实的记忆转移到在事实基础上的深层概念理解上。因为深层的理解力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必须的。
例如,复习了钠与水的反应后,设计如下问题:将一小块钠投入分别投入盛A水 B乙醇C稀硫酸的三个小烧杯内,反应速度由快到慢的顺序是?解释反应速率不同的原因?钠与上述三种物质反应的实质都是钠与H+间的置换反应,H+的浓度的大小决定了反应的快慢,由三种物质电离H+的能力可以知道H+浓度的大小,从而解答。真实的化学反应体系的情况是多么复杂啊!在这里,对反应体系中实质的认识,多因素地综合考虑复杂体系中的问题等都是超越了具体化学事实的深层思维,它对学生今后是否能处理未知的新问题有极大的影响,应当成为一种思维习惯。
总之,教育最终是为了人的发展,而愉快的学习体验是人健康发展,特别是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我们似乎更多地强调了学习的刻苦而忽略了学习的乐趣。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合谐统一的,我们无法忽略情感的体验、过程方法的理解而直奔知识与技能的目标。由于高考评价为纸笔测试,所以高三的化学复习更易让教师产生一种错觉:急切而目标鲜明地进行复习、应试,那就是高效地教学。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会让我们的学生损失太大:损失了学习的乐趣,损失了深层思维的乐趣,损失了交流倾听的乐趣,损失了动手探究的乐趣,其结果只能是欲速则不达,且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危害巨大,这样的高效只能是低效甚至无效。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简短(篇7)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思考,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回顾,运用教学标准要求不断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对于化学教师而言,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有助于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完善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的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
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新,决不能守旧。
二、对教学主体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如:学生中普通存在的一种心理障碍叫“习得无助”,是指人在长期的持续紧张或失败后,对自我丧失了信心,即便是解决困难的方法就在面前,或问题非常简单,也不能通过自己来解决问题,事实上已经有些麻木和机械了,在化学教学中,特别是高一化学,由于在体系上和学习方法上与初中化学有较大的差别,一开始高一新生普遍感到化学特别难,如果教师不加以及时的引导,经过一段时间困难学习后,许多学生都感到学习化学的希望没有了,放弃了,这样,化学中再简单的题目,他们也感到特别的难,难怪有的老师抱怨:“我讲的已经很简单了,但学生还是不懂”这怪不得学生,是老师没有及时去反思学生的心理障碍。
三、对教学模式的反思
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种教学模式,每种教学模式都有理论依据,都有专家论证,可以说各有千秋,每一种教学模式的成功运用,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反过来,无论选用何种模式,都是缚住了自己的手脚,教学内容的不同,学情、校情的不同,怎能用一种或几种教学模式解决,人常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句话有深刻的含义,它告诉我们不要被传统的刻板的模式所束缚,在抓住核心内容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同样可以帮助学生开启知识的大门,就象木偶剧的演员那样,手中的成就这样几根,但通过他们可以做出成千上万种的造型。在例题讲解的过程中,我可以毫无准备地与学生同步思维,共同审题,共同试探解题,共同得出正确答案,要知道如果教师
有准备,学生无准备,而教师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都比学生强的基础上,怎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总之,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无固定的模式,我们可以有多种的尝试,在一定的大框架下,我们应追求教学的不拘一格,不限一法,把教学的多样性、稳定性、灵活性与独特性有机的结合和统一。
四、对课堂教学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教师要引导和注意学生对知识的反思,帮助学生从原有知识模型的基础上,反思新知识→提出问题→讨论探究→解决新问题→建立新模型。通过教师提问,分段检测测试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要相信学生,舍得放手,舍得留给学生时间,避免教师滔滔不绝的讲。但要讲究效率,把重点放在关键地方,及时调控,防止学生出现钻牛角尖的情况,让教学处于最优状态。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简短范文(7篇)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编写教案已经成为教师工作任务的一部分。教案可以帮助老师熟悉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数,编辑挑选出一篇有价值的文章题目为“高中化学教学反思简短范文”,也许本文能为您提供一定帮助!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简短范文【篇1】
教学反思是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于化学教师而言,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
1.化学实验的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气球变大,这个实验因为气体的压强太小或因为气密性不好,因而很难看到明显的现象,也可进行如下改进,在两个量筒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再滴入几滴洗涤剂,用等物质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产生的CO2使洗涤剂产生大量的泡沫,可以通过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和产生CO2的量的多少。改进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
2.作业布置的反思:
预习作业有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交流与讨论”;复习巩固作业有课本中的“练习与实践”,一专题下来可以做“本专题作业”,这些书本习题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是我们学习的精华,要充分重视,教师还要详细讲解。有些学校精心选编试题,控制难度,提高练习的效率和准确性,课堂上使用的学案相当好,包括学习目标、已有知识、问题探究、课外习题等小模块。当然最配套的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习题或试卷,题量不要太多,题目要精选,紧扣教材,切合学生实际,兼顾学生差距。
3.公开课的反思 :
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公开课很“成功”,一节课表面上看来条理清楚、精彩圆满,师生配合默契、问答巧妙,学生似乎个个聪明机智,根本不需教师的启发诱导。公开课应该求真务实,多一点本色,少一些粉饰。化学公开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正确把握学科特点,遵循教学规律,选择合适教法,才能实现优质高效的目标,扎扎实实地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通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在比较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形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特别是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内容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内容,温故而知新。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苯与液溴在铁粉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由于液溴取用过程中会有溴蒸汽挥发出来,可采用录像技术进行演示,同时对操作注意点进行局部放大,加上旁白介绍,使学生不仅能理解“为什么这样操作”,更能体验正确的操作,而且避免了液溴毒性的侵害。
教学反思要求教师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要求教师经常地、反复地进行反思,要求教师选择多种教研方法进行反思。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教学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教师应依据教师职责和新课改的要求,坚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回顾与思考、反省与检点,并通过文字形式把它记录下来。对每堂课的整个过程回忆再现,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思所疑,加深研究,解惑释疑;思所难,突破难点,化难为易;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一般思考容易淡忘,而能把实践经验积累下来,加深自己对教学典型事例的思考记忆,持之以恒,必能把经验“点”连成“线”,最后铺成“面”,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这是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
通过观摩别人的公开课,分析别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是教学反思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听名教师或专家讲课,观看优质课例,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比较,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制定自己新的发展点。特别是同事之间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在课后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和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化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借鉴他人意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该通过与同事、同行交流,对教学设计的依据、基本教学过程、富有创意的素材或问题等进行交流,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4.案例研究法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在《金属钠的性质和应用》课堂教学中,一开始做了“滴水生火”实验,这时学生十分惊奇,议论纷纷,水可以用来灭火,怎么生火?然后引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学习的金属钠”,学生很想知道钠是怎样的一种物质。接下来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掌握了钠与氧气、水、盐溶液的反应。
再通过投影进行问题讨论:为什么钠保存在煤油中?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式存在?实验时为什么钠不能用手直接拿?“滴水生火”的原因是什么?如果钠燃烧起来,能用水扑灭吗?多余的钠能否放回原试剂瓶?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最后以学案上的习题巩固和拓展。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简短范文【篇2】
四、以变革课堂教学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实施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教学,为学生提供科学探究的机会,增强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欲望,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学生探究所需要的能力。例如:我们学习物质燃烧的条件时,可以先让学生进行猜测:火柴点燃后是否一定能燃尽?实验试验:把火柴点燃后,摆放成各种姿势(竖直、斜放、平放等)进行燃烧实验。
发现问题:火柴点燃后竖直向上,火柴不能燃尽。
作出解释:竖直向上燃烧的火柴,火焰对其下部(接近燃烧处)有预热作用,这样会把其中的水分蒸发出来,水气上升使火焰温度降低,上升的水气又有隔绝空气的作用,最终使火焰熄灭。
验证解释:如把火柴烘干后点燃,都能烧尽。
得出结论:物质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且要有充足的氧气。
探究式教学,重在探究,贵在引导。学生是探究的主体,要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为学生创造一个动手动脑、探索研究的平台,给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在探究过程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使化学教学充满活力。
五、造就良好心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学生不仅要有牢固的“双基”、较强的能力,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教学中,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教育,要培养学生具备严谨的作风、良好的习惯、顽强的毅力和必胜的信心等科学品质。例如,要求学生解题时要格式规范、书写清晰、表达准确、思路严谨,单位和有效数字符合规定;测试时要施考正规;讲评时,要全面剖析学生心理因素、不良习惯等所造成得失分;组题时,设计一些有陷阱、干扰因素大的题目,给学生提供接受挫折的机会,锻炼他们坚韧不拔的信心。这样,可以使学生终生收益。
总之,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化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我们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化学教师,我们更需要端正教育思想,提高自身的素质,并加强对学生的要求,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培养出更多的、新型的、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简短范文【篇3】
1、学习外语与情意的关系。外语课堂教学既是一个掌握外语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激励情意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包括情意和意志。情意包括动机、兴趣、态度、气质、性格和良好的习惯等。学生在学习、掌握外语的过程中伴随着传递情意的活动,学习外语和交流情意相互间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组成一个整体。情意的产生受学习外语认知活动的影响,学习外语的认知活动能促进情意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低层次向深层次发展。学生初学外语时,会产生一种好奇心,好奇心不断获得满足,从而又产生了求知欲;求知欲不断获得满足,进而树立了自信心;自信心不断增强,并与崇高远大的理想相联系和强化,可使兴趣发展得更丰富,从而形成认知兴趣。因此,教师在外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掌握语言知识和运用语言能力目标的完成,又要重视情意目标的实现。但是,当前有些外语课堂教学还未把情意目标提到教学议事日程上来,或者有意无意地把它忽视了。
2、语言知识与交际能力的关系。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学习英语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语言知识,更是为了提高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获得为交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只能通过实践训练才能获得。语言知识的传授不能代替听说读写技能训练和为交际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我们应在教学中将掌握语言知识、培养言语技能和为交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学习了天气预报这一课后,我除了在课堂上让学生用所学句型自由对话外,还找来多期chinadaily,让学生参阅天气预报这一版进行对话。学生在自由交谈中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扩大吸收了书本外相关的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交际活动中还提高了他们的听、说、读、写和语言交际的能力,达到了多元培养目标。
(二)教学理念的反思
面对新教材,首先思想观念要转变,有了新的观念才能接受新事物。如果观念没有更新,新教材、新课程都只能是空谈,无非是穿新鞋,走老路,新课程的实施简单地被视为换一个大纲、换一套教材、调整一些课程内容。对生动活泼的课程内容进行肢解,使其成为不胜其烦的知识点的堆砌,把reading当成讲解知识点的例子。教师的教育思想是在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很多人崇尚苦读、勤教,不以人为本,应试第一,分数至上,把学生基本上看成是挣分的机器,对学生乐学的潜能几乎没有开发,英语教学过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观念与新课程的要求极不相适应。因此,为了适应新课程,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做到:本文由编辑整理。
1、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观。教学活动以学生在课堂上做事为主,教师的作用是负责组织、引导、帮助和监控,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促进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追求学习结果转向追求学习过程,真正把学生当成获取知识发展自我的主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切实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主体观。
2、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传统教学是由老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教师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接受现成的知识和结论。这种守成性教育严重影响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要求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应该成为培养学生英语能力的火种。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是一个在老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不断创新和培养实践能力的过程,让学生由学会转变到会学。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简短范文【篇4】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
化学平衡是一个重要的化学概念。化学平衡概念比较抽象,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也具有一定难度。“化学平衡”是高中化学教材必修块的内容,它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学习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的基础,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让学生能达到浅显易懂的教学效果就是课堂的最大收获,使之建立起清晰的化学平衡的观点是本节教学成功的关键。
本节课我的教学主线是:1.首先向学生灌输一种化学的思想,也就是化学究竟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举了工业上合成氨的例子,即如何来正确认识一个化学反应,提出了四个字“质”—质变,反应物可以生成生成物;“量”质量、物质的量;“能”能量的变化,即吸热和放热;“效”—效率、效果,即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问题。以此来引入新课。2.回顾化学平衡知识点,提出可逆反应的定义,以及可逆反应的特征。3.从可逆反应入手,结合几个高考里面经常出现的图像,提出化学平衡的概念。并有学生归纳总结化学平衡的特征。4.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即化学平衡的判据。5.课堂练习题目巩固知识点。
进入高三复习已经两个多月时间,感觉自己还是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复习方法。归结起来也就是:“诊断练习”----“知识点回顾”------“重难点突破”------“课堂练习”----“走进高考,高考真题赏析”。两个多月下来,感觉效果不错,但是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就是课堂上学生活跃力不够。到了高三全是复习课,学生已经有了对知识的认知,以前总感觉这样很正常,但是听了师傅的课才发现,原来不是这样的。师傅的课堂,充满了所谓的“人文关怀”,师生配合非常好,学生的主体地位非常突出,而且有很多学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这在我的课堂上是没有的。主要原因是,自己讲得还是太多了,生怕学生不会,生怕学生遗漏一些知识点。但是忽略了这是复习课,学生对于一些简单的、基础的知识点,已经通过自主预习、复习,早已经掌握,因此提不起兴趣也是很正常的。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简短范文【篇5】
【摘 要】 当下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反思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培养问题意识,提高教研能力。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反思;问题;对策
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反思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就笔者调查了解到的情况而言,当前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反思存在着一些问题,为此笔者不揣浅陋,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
一、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
(一)价值导向偏离
化学新课程基本理念强调:“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在实际教学中,一些中学化学老师虽然有教学反思,但是他们的反思初衷并不是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能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21世纪公民,而是为了达成“知识与技能”,为了分数的提高;忽略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维目标的达成。开展反思性教学不应只注重对课堂教学的形式与效果的反思。因为反思作为一种思维形式,它并不能保证反思内容的正确性,而反思内容的正确性依赖于教师所持有的价值观念。当下高中化学教师受功利目的的驱使和影响,在片面追求分数的价值理念的影响下,可能会过度地追求教学反思的工具理性作用。在这种情形下,反思的成效要被打上一个问号。
(二)自觉意识缺失
叶一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在教学中遇到教学中的困境并愿意解决问题走出困境时,就倾向于进行教学反思。但人的惰性又通常使教师不自觉地用过去的习惯、经验和方法来进行教学,容易落入窠臼。而人一旦满足自己的狭隘经验或对自身的问题缺乏反思的行动时,反思性思维就容易沉沦、消失或者遗忘。虽然很多教师意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难迈出这一步,认为教学反思、做科研等是一种负担,不乐意去进行教学反思,而更愿意关注学生成绩等显性现象,忽略教学反思这些隐性因素对自身提高的重要作用,对教学反思缺乏自觉意识。在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当地高中化学教师时间普遍有限,并且很多教师不习惯笔头书写,导致一些反思的想法“稍纵即逝”。久而久之,教学反思的自觉意识越来越淡薄。
(三)实践创新缺失
没有实践的反思是空洞的,教学反思只有基于实践才能对教学产生积极的作用。美国学者舍恩提出了“反思性实践”的概念假设,认为反思性实践既要“反思”又要“行动”。而当前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虽有不同程度的教学反思,但有很多教师都将“反思”理解为“意识流”式的思考方式,并未对反思过程进行深度“加工”,没有思考下一步应该如何行动,缺少探究、批判的成分,没有将反思的结果应用到后面的教学实践中,导致反思过程不了了之。久而久之,反思的习惯也慢慢消退。对于新教师而言,及时反思之后的实践创新对后续教学的改进是很有帮助的,平时在理论学习或者培训过程中也要将新的教学方式等应用到日常教学中来。
二、问题对策
(一)更新教育理念
叶澜教授曾说:“今日教学改革所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如果一名高中化学教师仅仅满足于传授知识和帮助学生考试得分,不愿意进行教学反思,最后导致在教学日益模式化的同时也沦为教书匠。所以转变教育观念、激发教师的教学反思欲望尤为重要。
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教学行为,新课程改革是一场从教育思想到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深刻变革,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如果不能转变过去陈旧的教育理念,则课程改革难以顺利进行。笔者在实习过程中和对教师的访谈中得知,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很多教师仍然沉浸在旧的课程理念中,旧瓶装新药,甚至有的教师对新教材非常抵制,使用得不顺手,干脆还是用老教材。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在新课程不断提出的挑战前,要乐于将新课程理念内化到教学并创造性地实施教学,不要让新课程理念“流于形式”。
(二)培养问题意识
教学反思的前提是发现问题,之所以很多化学教师缺乏教学反思的自觉意识,原因之一是问题意识淡薄。因此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是提高教学反思能力的前提。我们时常要求学生要有问题意识,对于教师自身的发展而言,同样要培养一种问题意识,《化学教学》《化学教育》《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这3种中学化学教师熟知的化学教育期刊中优秀教师的论文和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那些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捕捉反思点、勤于在文献阅读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理论修养,并通过不断的学习、反思和实践,最终把理论学习和实践创新统一起来的教师才能真正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因此,培养问题意识,对于提高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提高教研能力
教研能力也称教学研究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反思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教学反思是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和教学研究的基本方式,是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体现,也是教师进行教研的前提和基础。传统的教师只是教书匠,而现在的教师则同时要成为教学和学习的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处都在做研究:我该怎样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怎样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怎样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这节课的重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突破等问题。这些教学中的决策判断就是研究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科学研究者,拓宽理论基础,以理论和实践为指导,用研究者的身份去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障碍和问题,在教学中进行教研,以教研促进和改进教学。
因此教师从自身角度应该提高个人效能感,从教师的信念系统出发,刺激教师教改的欲望和教学反思的动机,实现有效地、持续地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1]王瑾丽.反思性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教育理论与实践[M].2011,31(09):41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简短范文【篇6】
我教的是高一〈1〉班,这个班是全校的示范班,他们的语文老师同时又是学校教务处的主任,因此颇受关注。加上高一全用新教材,这些都使得我颇感压力。到底该如何教好这个班呢,我一脸的茫然。
见习结束,我们进入国庆假期。利用假期,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再结合本班实际,完成了下一周的备课。设计教案是一件很辛苦的事,耗体力也耗脑力,同时也是一件颇艺术的工作。经过良久的冥思苦想,忽然头脑开窍,一个思路出来了,一个问题解决了,那种成就感、兴奋感是不言而喻的。到了后来的教学实践,我才更深刻的切身的体会到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对上好一堂课的重要性。教案和讲课是相辅相成的,又是必须灵活变通的。我的教案、我的课堂,学生的参与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下面,我具体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种教学模式。某种程度讲,它已经成为我在这一个月里的教学风格。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颇受指导老师的赞赏和学生的喜欢与接受。
问题提出来了,如何引导呢?首先对学生的发言应该鼓励。发完言后应有恰当的评价。不要小看了那几句鼓励的话,它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至关重要。有好几位学生在给我的留言本里写道:“谢谢老师对我的鼓励,谢谢老师对我回答问题的赞美和肯定。我从没想过我还会受人关注,我从没料到我的发言也可以受到肯定。我们需要肯定,需要关注,需要鼓励。”这是他们心底发出的话,因此不要忽视了给她们鼓励。引导可适当启发、点拨。如教《华罗庚》一文时,分析课文结构、解读传主思想、分析文章写作特色时,我都会联系先前学过的课文《“布衣总统”孙中山》。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我会启发他们:“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布衣总统”孙中山》,这篇文章是通过生活中的几个方面表现传主甘于淡泊的品质。那么《华罗庚》还是不是从一个方面来写的呢?”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是以时间为顺概括了他一生的经历。我接下来便问:一个人一生的经历是漫长的、复杂的,作者是不是只写了传主某一方面的品质?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由此很自然的转为课堂的重点讨论文章突出了华罗庚怎样的品质,通过什么事怎样来表现的。在上《作文有文采》这堂作文课时,唐突的叫学生分析一个例句的好坏,他会哑口无言,不知从何入手。我会提醒他们例句中用了哪些修辞,哪些修饰词,用了哪些动词,调动了哪些感官,这样写的效果怎样,给人的感觉怎样等等问题进行引导、启发和点拨。这样不仅使他们学到了作文怎么做到有文采,同时也学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式、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语文学习的方式。由此看出,学生回答不出问题了,要通过知识迁移、层层推理、由浅入深等等方式去做适当的引导,要让他们自己去找问题的答案,而不要自己作答。
最后,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总结。可由老师总结,也可以由学生总结。如“我们这堂课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从这节课中你们主要学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示”等,使学生对整堂课的重难点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一节课可能会涉及到很多内容,总结可以让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抓住重点,消化难点,达到教学目标。总的说来,从设问到析疑再到总结,设问析疑这一教学模式对老师的要求十分高。教师钻研教材的程度、对课堂的驾御能力的高低、教学技巧的灵活处理等等都会影响整堂课的效果。所以,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确定正确的目标,确立好重难点,找好切入口,设计好问题,对学生也要有所了解,要顾及所有学生而不单是那些积极的想发言的学生。一个月的语文教学结束了,我深切感受到:只要你用心做了,就会有成绩。设问析疑、教师点拨法是我运用得较多的教学模式,它取得了意料不到的成功,让我很有一种兴奋感和成就感。当听到指导老师“十分好”的评价时,当学生不约而同的说“老师,你的课让我听得入迷了”,“你是个优秀的语文老师”时,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和欣慰,有了这些,再多的辛苦算什么。
这次实习,听过十几位老师的不同的授课方式,吸取了许多的经验,发现每个老师都会有各自不同的教学风格。我才明白“教无定论”的真正含义。应该说这次实习,给我感触最深的不是设问析疑这一教学模式,而是使我那种教师应该塑造个性化教学的观念越来越明显、清晰。语文是最富有人情味的学科,是一门艺术课。怎样上好它,每位语文老师应该根据个人的不同、学生的不同塑造并保持自我丰满的教学个性,以求得课堂教学效率的全面提高,学习更加主动的学习、自主的发展。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简短范文【篇7】
本学年我担任高三化学的教学工作,紧张而充实的高三教学工作快要结束了,就高三化学复习谈谈自我想法。
高三化学总复习是中学化学学习十分重要的时期,也是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本事的重要阶段,高三化学总复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高考成绩。现对一学期来的教学》工作总结和反思如下。
怎样着手进行化学总复习,复习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这是刚刚进入高三的同学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教师在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对一些信息进行研究,从中领会出潜在的导向作用,看准复习方向,为完成复习任务奠定基础。
1.研究高考化学试题。纵观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能够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坚持稳中有变的原则。如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本事要求等,从而理清复习的思路,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
2.关注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变化。与以往教材、课程标准相比较,此刻使用的新版教材和课程标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资料的调整,实验比重的加大,知识的传授过程渗透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增加了研究性学习资料和新科技、化学史等阅读材料。
3.熟悉考试说明。考试说明(即考纲)是高考的依据,是化学复习的“总纲”,不仅仅要读,并且要深入研究,以便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资料、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本事的层次要求等。不仅仅如此,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要不断阅读,进一步增强目的性,随时调整复习的方向。
4.合理利用其他资料。除了高考试题、考纲、教材、课程标准、化学教学基本要求外,获得信息的途径、方法还很多,如各种专业杂志、名校试题、网络信息等。
进入高三化学教学,很容易走进总复习的怪圈:“迷恋”复习资料,陷入“题海”。虽然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效果不佳。对此,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清醒的头脑,努力处理好下头几种关系。
1.教材和复习资料的关系。教材是化学总复习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在化学总复习中的抓纲务本就是指复习以考试说明作指导,以教材为主体,通
过复习,使中学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而复习资料的作用则是为这种目的服务,决不能本末倒置,以复习资料代替教材。通常的做法是精选一套复习资料作为主要参考书供整理知识、练习使用,在复习的过程中应随时回归教材,找到知识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和延伸点,不断完善和深化中学化学知识。
2.重视基础和培养本事的关系。基础和本事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基础,本事就缺少了扎根的土壤。正因为如此,化学总复习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全面系统地复习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通常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分成五大块: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如对化学概念、理论的复习,要弄清实质和应用范围,对重点知识如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要反复记忆不断深化,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等规律性较强的知识,则应在化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总结、归纳,使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结构化、规律化,从而做到在需要时易于联系和提取应用。同时注意规范化学用语的使用(如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电离方程式以及化学式、结构式、电子式等),规范语言文字的表达本事,力争使基础知识和技能一一过手。
3.化学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关系。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自然科学,与数学、物理、生物乃至社会发展各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不仅仅在知识上有相互融合和渗透,并且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也有相同、相似或者能够相互借鉴的地方。这一点不仅仅在教材中有所体现,并且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如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化学与新科技、新发现等相互联系的试题有增加的趋势。所以,在复习中能够化学知识为主干,找出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点、交叉点,并以此为基础向其他学科领域延伸、扩散,实现从单一学科知识和本事向综合科的综合知识和本事转化,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切实培养解决化学与社会等实际问题的本事。
4.练习量和复习效率的关系。练习是化学总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再学习、再认识过程,也是促进知识迁移、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本事的重要途径,但练习量必须合理,以保证质量为前提,避免简单的机械重复和陷入“题海”。经过练习要到达强化记忆、熟练地掌握知识、找出存在的问题、弥补薄弱环节、扩大知识的应用范围和提高本事的目的,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化学总复习的范围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到达最佳复习效果,只能采用科学的方法,在多思善想。
1.精读教材,字斟句酌。
系统复习,自始至终都应以教材为本,注意知识的全面性、重点性、精确性、联系性和应用性。对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都要一一复习到位;对教材中的关键性知识,进行反复阅读、深刻理解,以点带面构成知识结构;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使用和描述要科学、准确和全面,如规范地使用化学用语,正确、全面地表达实验现象和操作要点等;对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前因后果。如与离子反应有关的知识有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正误确定、离子共存问题、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离子的检验和推断、溶液的导电性变
化等。应用性是指经过复习要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如元素周期律、周期表涵盖的资料相当丰富,能够进行元素位、构、性相互推断,预测未知元素的性质,比较各种性质的强弱等。此外,要重视对化学实验资料的复习,并且尽可能地亲自动手操作,经过这些典型实验,深入理解化学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的设计、实验结果的处理等,切实提高实验本事。
2.学会反思,提高本事。
本事的培养是化学总复习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它通常包括观察本事、思维本事、实验本事和计算本事,其中思维本事是本事的核心。值得注意的是,本事的提高并不是一天就能办得到的,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有意识的培养。所以,在复习过程中,异常是做题、单元考试、大型考试后,要常回头看一看,停下来想一想,我们的复习有没有实效,知识和技能是否获得了巩固和深化,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事是否得到了提高。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复习和解题训练,而不是做完练习题简单地对对答案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进一步思考:该题考查了什么资料,其本质特征是什么,还有其他更好的解法吗?对典型习题、代表性习题更要多下功夫,不仅仅一题一得,更要一题多得,既能促使知识得到不断地弥补、完善,又能举一反三,从方法上领会解题过程中的审题、破题、答题的方式和奥秘等,以此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通用系列7篇
栏目小编为您提供有关“高中化学教学反思通用”的一些详细信息,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厚德,示学生做人之本,教案目的一般应包括知识、智力和思想教育。恰当地编写教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通用 篇1
时光荏苒,工作已经十个年头了!近几年进行新的课改,随波逐流,我也在不断尝试,经过大半学期的教学实践,我做如下的教学反思:
1. 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努力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利用课改机遇,促进教师自身发展
(1)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养,新课程的开放性特征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教师不仅应有广博的化学科学知识,还应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同时掌握一些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
(2)改变师生关系,转变工作方式。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应更加紧密地合作。
(3)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教师要重新认识教学、认识课堂、认识教科书,不断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新型师生互动关系中重建自己的角色。化学教学要重视“两实一过程”。所谓“两实”,一是指化学教学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尤其是学生能够感受到的生活实际;二是指化学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验教学,要充分开发化学实验的各种教学功能。所谓“过程”是指重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设计课堂中学生各种学习活动(例如思考、讨论、练习、实验等)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建构知识。
(4)教学方法多样化、最优化。化学教学中有多种方法,如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问题解决法、自学法、归纳法、演绎法……在各种教学方法中,教师均应注意渗透启发式教学的思想。把握课型特征进行课堂教学优化,中学化学知识从其内容和教学形式上可分为不同的课型。不同的课型由于其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顺序不同,知识的呈现方式也就要求不同,这种不同就构成了不同课型的特征。教学中把握了课型特征,就能有目的有规律地优化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后,中学化学教学的课型与课型特征虽然有了一些变化,但最基本的课型没变,每种课型教学设计的基本规律没有变,所以,新课程的'实验与我们过去的教学研究,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由于新课程在多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问题,这就需要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研究、实践思考来解决这些问题,
备课的质量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集体备课是提高备课质量的有效手段,是教学研究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解决教学中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集体备课能促进教师整体专业素质的提高,其作用不容小视。集体备课时,老师们及时交流,分享资料,相互启发,集思广益。通过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等,使每一位老师在上课之前,对教材、教法等都能做到心中有数,针对不同形式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全面了解高中必修、选修课程的内容,了解各模块的知识结构以及相互联系,了解各部分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准确把握教科书的深广度,提高自己对教科书的驾驭能力。高中必修内容既是会考的重要内容,也是将来化学学科高考的主要内容,必须准确把握,认真落实,打好基础。在必修内容的教学中,不仅要在知识内容上为将来选修内容的学习打好基础,更要在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科思想上打好基础。
教科书是基本的课程资源,除此以外,充分开发和利用其他课程资源,丰富化学课程内容。重视教辅资料的选用,科学合理的安排学生的训练活动。比如其中的“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材包括三部分内容: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水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在“金属与氧气反应”中,在学习了钠与氧气、铝与氧气反应的性质后一定要结合初中知识,对整个金属活动顺序表中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进行归纳,形成整体知识。在“金属与水的反应”中,教材重点介绍的是钠与水和铁与水两个反应,在教学上,就应充分利用“金属的活动性不同,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这条主线,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学习。教材安排了“设计铁粉与水蒸气反应装置”的科学探究活动,其实冲淡了这一主线,况且前面已有观察方法的训练(钠与水反应),同一堂课中进行两个这么高难度的实验训练,时间紧,探究学习难以充分展开。因此可考虑重组教学内容,调整教学顺序,把“钠与水反应和铁与水反应”与“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在第一课时,将“设计铁粉与水蒸气反应装置”的科学探究活动与实验操作放在第二课时,这样既突出了知识主线,又保证了科学探究的完整性和充分性。
总之,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它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形成了坚实的理论体系,然后应用于广阔的科技空间。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多联系实际生活,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对他们学习信心地树立,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通用 篇2
高中数学新课程对于学生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充分认识新课改下教材发生的变化
1.新教材结构体系发生了变化
变化不仅在知识性、趣味性甚至在印刷版面上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如增加了名人科学家的知识背景简介、阅读材料、插图等新内容,使学生开阔视野,贴近生活,理论联系实际,还增加了不少与现代生
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2.新教材对原有的数学知识体系进行调整
对原有的繁难问题进行了删减,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分散处理。新教材最重要的编写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能动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本质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创新。
3.新教材重视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教材就知识讲解分为“问题提出、抽象概括、分析理解、思考交流”。因此,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教学设计时刻突出一个“变”字,这也是教学中最为关键之处,教学方法要不断创新,突出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方法上,教师提出问题允许学生质疑,不唯书本,不唯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其次,要重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不仅以其生动、直观、形象、新颖的特征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数学背景,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多媒体来演示,同时能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提高讲解效率。在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课件来完成,教学时省时省力。通过教学方法的“变”,使学生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个性得到发展,思维品质得到优化,达到会学习的目的。
二、充分突出课堂知识重点、化解难点是教学的重要内容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留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如讲解《椭圆》第一课时,其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教师可从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谈到圆的直观图、圆萝卜的切片、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为了强调椭圆的定义,教师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教师再请刚才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椭圆的严格的定义。这样,学生对这一定义就会有深刻的了解。
在进一步求标准方程时,学生容易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化简出现了麻烦。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化简含有根号的式子时,我们通常有什么方法?学生回答:可以两边平方。教师问:是直接平方好还是恰当整理后再平方?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对于这个方程,直接平方不利于化简,而整理后再平方,最后能得到圆满的结果。这样,椭圆方程的化简这一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也解决了以后将要遇到的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时的化简问题。所以在一堂课上,教师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有利于重点突出、难点化解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三、充分关注学生课堂表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要精选例题,关键是讲解例题的时候,要能让学生也参与进来。教师应腾出十来分钟时间或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做做练习或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解答学生的`提问,以进一步强化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若课堂内容相对轻松,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提出适当的要求,为下一次课做准备。
众所周知,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直接把公式、定理、推论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理的过程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理解肤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不少学生说:现在的试题量过大,他们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
由此可见,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中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反思,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新课程理念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引领角色,学生才是主角。只有学生充分“动”起来,我们的课堂才能“活”起来,数学课堂教学才会有声有色,新课程教学才得以体现。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通用 篇3
本课时是高中化学教材化学1第四章第二节。本章位于元素周期律知识之前,是整个高中阶段中较为全面、详细地学习和研究一族元素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章。因此,这一章是后面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知识的重要基础。关于卤素性质的内容,是通过氯气的性质、用途和实验室制法的介绍,及与其它卤素性质与氯气性质的比较,从个别到一般逐步地、客观地展现这一族元素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所以说,氯气的性质和用途是认识卤素性质,进而建立“元素族”这一概念的入口,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学生虽然学习了《金属元素》一章,但是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还没有完全形成。学生习惯灌输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不注意应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缺乏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准确、合理的加工处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缺乏主动参与、科学探究、勤于动手,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不能很好地用联系变化的观点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通用 篇4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潜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记得有人以前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教师对好学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养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和荣誉给予成绩好的学生,教学的重心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对他们关注的太少,教师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忙,好像他们就是来“陪读”的,从而使得好的学生昂首阔步,越学越好;有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信心不足,越来越差,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级分化,对后进生也是一种损失,所以教师要个性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第二,学生的参与意识强,主体作用明显,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构成物理概念,一是在超多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透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学生只有在用心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其学习的主体主角。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主角,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务必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
第三,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带给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老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能够适当的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如网络、投影仪、录音录像、制作多媒体课件,个性是制作复杂化学过程的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它除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以外,更重要的是能够表现客观事物和各种化学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展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的全过程,为学生带给超多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进行形象而生动的模拟表现,它是传统教学手段的补充和延伸,两者协调配合,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而广泛地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采用。在新形势下,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个性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化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和思想。学生如果对化学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必须的了解,将对化学知识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化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潜力。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通用 篇5
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种教学模式,每种教学模式都有理论依据,都有专家论证,可以说各有千秋,每一种教学模式的成功运用,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反过来,无论选用何种模式,都是缚住了自己的手脚,教学内容的不同,学情、校情的不同,怎能用一种或几种教学模式解决,人常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句话有深刻的含义,它告诉我们不要被传统的刻板的模式所束缚,在抓住核心内容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同样可以帮助学生开启知识的大门,就象木偶剧的演员那样,手中的成就这样几根,但通过他们可以做出成千上万种的造型。在例题讲解的过程中,我可以毫无准备地与学生同步思维,共同审题,共同试探解题,共同得出正确答案,要知道如果教师有准备,学生无准备,而教师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都比学生强的基础上,怎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总之,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无固定的模式,我们可以有多种的尝试,在一定的大框架下,我们应追求教学的不拘一格,不限一法,把教学的多样性、稳定性、灵活性与独特性有机的结合和统一。
四、对课堂教学的反思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通用 篇6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知识不断创新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中,教育传递人类知识的功能必然更多的为信息系统所替代,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进而落在了培养创新能力上。而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它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形成了坚实的理论体系,然后应用于广阔的科技空间。虽然化学属于理科,它有着很大的文科特点:内容多、知识碎,大多是实验结论,有不少知识只能知其然,而无法探究其所以然,只能记住。甚至不少老师都赞同化学与英语的相似性,说“化学就是第二外语”,化学的分子式就相当于英语单词,化学方程式就是英语的句子……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中学教育体系中占重要的地位,不少同学认为化学知识较难掌握,成绩提高慢。与其他科目相比较,化学确实有着较为显著的特点,同时也是学习的难点。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清楚地强调这些特点,同时这些特点,使他们对化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知道学习化学“难在哪里”;更重要的是,要针对这些特点,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化学”,这对他们学习信心地树立,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下面关于化学教学反思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对教学主体的反思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通用 篇7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有多年,在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们是否对自己以往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行为进行了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思考,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回顾,运用教学标准要求不断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教学反思是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于化学教师而言,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有助于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完善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有助于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
中学化学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反思做得不好。坚持教学反思,总结每节教学的得与失、成与败,改进教学中的不足,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教学反思一般分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前反思主要指教师的备课,备课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基本技能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现行的新教材吸取和积累了多年来教师在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做了多方面、深层次的科学调整。新的课堂教学设计理念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服务于学生有个性、可持续性、全面和谐的发展。基于这一原则,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应该以实践为背景,以教材为主要资源,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互动参与,找问题、答问题,探究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做教学前的反思。其实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效果的过程。现将本人的想法说出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的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新,决不能守旧。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通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在比较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形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特别是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内容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内容,温故而知新。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苯与液溴在铁粉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由于液溴取用过程中会有溴蒸汽挥发出来,可采用录像技术进行演示,同时对操作注意点进行局部放大,加上旁白介绍,使学生不仅能理解“为什么这样操作”,更能体验正确的操作,而且避免了液溴毒性的侵害。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1.化学实验的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教师作如下改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盐酸和稀盐酸,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毫升,而盛稀盐酸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毫升,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气球变大,这个实验因为气体的压强太小或因为气密性不好,因而很难看到明显的现象,也可进行如下改进,在两个量筒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再滴入几滴洗涤剂,用等物质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产生的CO2使洗涤剂产生大量的泡沫,可以通过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和产生CO2的量的多少。改进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
2.作业布置的反思
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对教学效果有重要的作用,预习作业有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交流与讨论”;复习巩固作业有课本中的“练习与实践”,一专题下来可以做“本专题作业”,这些书本习题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是我们学习的精华,要充分重视,教师还要详细讲解。教师选编试题要控制难度,提高练习的效率和准确性,课堂上使用的学案相当好,包括学习目标、已有知识、问题探究、课外习题等小模块。当然最配套的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习题或试卷,题量不要太多,题目要精选,紧扣教材,切合学生实际,兼顾学生差距。
四、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学反思要求教师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要求教师经常地、反复地进行反思,要求教师选择多种教研方法进行反思。现将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做些初步探讨:
1.教学后记反思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建议每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教学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教师应依据教师职责和新课改的要求,坚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回顾与思考、反省与检点,并通过文字形式把它记录下来。对每堂课的整个过程回忆再现,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思所疑,加深研究,解惑释疑;思所难,突破难点,化难为易;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一般思考容易淡忘,而能把实践经验积累下来,加深自己对教学典型事例的思考记忆,持之以恒,必能把经验“点”连成“线”,最后铺成“面”,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这是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
2.观摩公开课
通过观摩别人的公开课,分析别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是教学反思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听名教师或专家讲课,观看优质课例,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比较,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制定自己新的发展点。特别是同事之间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在课后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和分析,推动教学效果,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化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借鉴他人意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该通过与同事、同行交流,对教学设计的依据、基本教学过程、富有创意的素材或问题等进行交流,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新课改的路程还很漫长,唯有经过实践、积累、反思、总结,我们才能在新课改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