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地理教学计划。
光阴飞逝,我们又将迎来新的一学期,我们需要制定个人的教学计划。老师将新学期教学计划制定好,才可以让课程更有针对性,避免头重脚轻。那么有哪些优秀的教学计划是能给我们参考的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高一上地理教学计划范例”,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五章,14节: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八章《天气与气候》,第九章《居民与聚落》,第十章《发展与合作》。
1、认识地球形状及大小,会使用地球仪,了解经纬线和经纬度,能使用经纬线判别方向,能使用经纬度确定位置。
2、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现象和意义,知道天文五带划分及各带特征。
3、学会使用地图,能读懂等高线地形图,能绘地形剖面图。
4、牢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认识海陆变迁,了解板块学说。
5、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了解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了解全球主要气候及其分布。
6、知道世界三大人种及其分布,了解世界三大宗教。
7、认识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及划分,了解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
七年级共计六个教学班,每班40余人。任六个教学班的地理教学,工作量是很大的。刚刚升入七年级的初中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接触了一些地理知识,但比较零碎。七年级学生将比较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做好从零开始的准备。由于地理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有新鲜感,教师要抓住这一点,上好第一节课,注重培养兴趣,打一个良好开端。
1、必须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充分备课,吃透课标和教材,力求每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排除疑点。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学法指导,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4、做到地理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用最新资料,密切与时代的联系。Jk251.com
5、指导学生开展地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寓德育与教学之中。
jk251.coM小编推荐
关于2023年秋季高一上地理必修1教学工作计划的优秀模板
20xx年秋季高一上册地理必修1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21世纪祖国建设的接班人。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课是高中学生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整个世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高一上册地理总体教学目的
1、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自然地理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能够独立和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三、本学期教学任务
完成高中地理(必修)上册教学。
四、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上册主要是自然地理内容,主要从自然科学角度研究地球。使学生认识处在宇宙中的地球,地球表层是由相互交错、重叠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组成的。地球表层又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大的系统,它不仅与宇宙有密切联系,还与地壳以下的地球内部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本册共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以及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让学生懂得宇宙作为人类生存的地球的环境,和人类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二单元“大气”主要让学生了解大气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变化特点。大气是天气现象发生的载体,大气的性质和气候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气候的形成变化依赖于大气的运动变化和地球在宇宙中的自身运动特点。让学生明白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主要让学生了解陆地环境和海洋环境的地理特点。使得学生明白陆地和海洋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保护陆地和海洋环境是迫在眉睫的环境问题。
第四单元“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是本学期最后一个单元也是一个总结性的单元。这个单元让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活动认识到:人类的活动离不开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的资源。如气候资源,海洋资源,陆地资源等环境资源。然而自然环境也有破坏人类活动的时候。发生一些人类暂时无法抗拒的环境灾害。比如气象灾害:台风;地质灾害:地震。人类在地理环境中应该利用好各种环境资源,同时也要预防各种环境灾害。
五、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并写好教案。
2、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运用生产和生活中“案例”,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文、插图、阅读材料、活动等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布置适当的课外作业,并及时批阅、讲解作业。
4、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去认识、分析、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5、适当用多媒体给学生上课,并补充课外知识。
地理,高一,工作计划,教学
教你写计划: 高一上学期物理教学计划其一
辞旧迎新马上就要进入新学期了,按照我们对教学工作的要求,我们要对新学期的工作进行计划。在写好了教学计划后,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怎样才能写好教学计划?这篇《教你写计划: 高一上学期物理教学计划其一》应该可以帮助到您。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为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5节,在整个必修课程中,该内容的学习和掌握是非常必要的。加速度是运动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物理量,是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桥梁。由于加速度概念和其他物理知识联系性强,涉及面广,特别是在分析、解决跟动力学相关的实际问题中经常涉及,因此对加速度的理解和掌握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本章后续模块的进一步学习,而且还影响以后选修模块的学习和掌握,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知识的重点之一。本节的关键是促进学生对加速度概念的形成和理解
学情分析
前面学习了速度的概念,学生学习了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用类比方法迁移到加速度的概念学习中来,这给学习加速度这一概念降低了台阶,但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很难认清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变化快慢的区别,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不多,这更给学生形成和理解加速度的科学概念带来了难度
设计思想
教师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运用科学思维,萌发并提炼出科学问题,使教学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用探究的方法,感受一遍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顺序进行探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引入加速度的概念。然后从公式和图像两个方面加以理解,通过对生活中和实验中加速度和速度概念分析对比,加深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教学流程
学生主观感受──提出问题──发散类比──拓展探究──交流合作──分析论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加速度的意义,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能用公式a=△v/△t进行定量计算。
2.知道加速度与速度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加速度与速度的方向关系判断物体是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
3.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将生活中的实际上升到物理概念的过程,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如何描述运动。通过事例,引出生活中物体运动的速度存在加速和减速的现实,提出为了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引入了加速度概念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加速度。
3.教学中从速度一时间图像的角度看物体的加速度,主要引导学生看倾斜直线的“陡度”(即斜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应用数据求加速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其探索的精神。
2.领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对人类认识世界的意义,培养学生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培养合作交流的思想,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勇于发表自己的主张,勇于放弃自己的错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加速度的概念建立。
2.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它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
教学难点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树立变化率的思想。
2.区分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3.利用图像来分析加速度的相关问题。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带滑轮的长木板、小车及木板等.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引入
[演示]让小车分别在倾角较小的斜面和倾角较大的斜面上滚动。
[提问]小车两次各做什么运动?它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得出]小车两次都是做速度越来越快的直线运动,但后一次速度改变得快。
[小结]物体的速度改变是有快慢之分的
[引导]实际上速度改变的快慢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那么,同学们能否举一些例子出来,进行说明。
[实例]
1.运动的客车进站时,如果车的速度改变太快,立即变成0,会出现什么情况?
2.百米赛
跑时,发令枪一响,运动员希望自己在短时间内速度改变是越大越好,还是越小越好?
3.火车出站时,速度逐渐较大,经过一段时间后风驰电掣;而一扣枪的扳机,子弹“啪”的一声已不见踪影,这说明什么?
4.人们在玩过山车、蹦极时,体验到的刺激是速度带来的吗?
[小结]以上实验,以及生活中现象都说明速度的改变是有快慢之分的,为了描述物体运动中速度变化的快慢,人们引入了加速度的概念。那么,如何定量地比较物体速度的变化快慢呢?
新课教学
[讨论与交流]
A.在校运动会上,张三同学百米赛起跑阶段,由静止开始在1.0s内速度增加到8m/s
B.电动车由静止开始在3.0s内速度增加到8m/s(约29km/h)
C.摩托车由静止开始在3.0s内速度增加到12m/s(约43km/h)
D.摩托车以12m/s的恒定速度行驶了3.0s
为了能更加清楚对以上情况对比,请你将以上数据填入下表。
初始速度v0/m·s-1
经过时间Δt/s
末速度v/m·s-1
A.百米起跑
B.电动车起动
C.摩托车起动
D.行驶的摩托车
仔细分析表
格中的数据思考下列问题:
(1)能否用速度的大小v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说明你的理由。
(2)能否用速度的变化量Δv(=v-v0)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说明你的理由。
(3)你认为如何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思考后同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意见。
一、加速度
1.定义: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量跟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2.定义式:a=△v/△t=(v-v0)/△t
v0──开始时刻物体的速度
v—─经过一段时间t时的速度
3.国际单位:m/s2或m·s-2,读作米每二次方秒。
[练习]
下面请两个同学把表格中的A、B的加速度算出来,下面的同学计算C、D的加速度,要有过程。
(这一过程非常重要,借此学生可熟悉公式、单位,教师也可从巡视中发现错误,并引出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点评]进行规范,并给出正确答案,大小分别为:8m/s2 2.7m/s2 4m/s2 0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8m/s2表示什么样的意思? 师生共同分析,结合定义,得出物理意义;并让学生说出其它数值的含义。
4.物理意义: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其数值越大,表示速度改变越快。
[提问]加速度是矢量还是标量呢?为什么?方向如何规定?
[讨论后小结]速度是矢量,速度的变化量Δv也是矢量,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也是矢量,所以a方向与Δv的方向相同。
[提问]那么计算时,如何体现加速度的方向?
[典型例题]在一次事故中,小车以10m/s的速度向一面墙撞过去,碰撞时间为0.1s。
(1)如果墙不牢固,墙被撞倒后的一瞬间,车仍以3m/s向前冲去,求碰撞过程中的加速度?
(2)如果墙很牢固,车与它碰撞后的一瞬间,以5m/s的速度被弹回来,求这一碰撞过程中的加速度?
[学生回答后给出正解]
解:以小车开始运动的方向为正方向,v1=10m/s,因为末速度与开始运动的方向相反,且速度为矢量,∴v2=-5m/s,则Δv=-15 m/s。∴a=(-15)/(0.1)m/s2=-150m/s2。即此时加速度大小为150 m/s2,负号表示a方向与车开始运动的方向相反。
(学生在了解加速度的定义、物理意义以后,以此来检测对公式是否真正理解;另外,同时通过该题让学生见识一下矢量如何计算,培养用正、负号表示方向的习惯。)
5.加速度的方向: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改变量的方向相同
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减速直线运动与速度方向相反。
[阅读课本强调]
(1)引导学生阅读书本,知道加速度也分为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
(2)引导学生阅读P27页表格上所列的加速度,对其中一些数值进行分析,一定要结合物理意义及方向来巩固以上内容。
[阅读体会]课件展示阅读材料,让学生认真阅读并体会计算加速度。
材料一:高级跑车:克莱斯勒ME412
0──100 km/h加速时间2.9 s
发动机:V12双顶凸轮轴48气门4Turbo
排量:6.000c.c.
最大马力:850bhp/5750rpm
车重:1310 kg
极速:400 km/h以上
2023高一上学期教学计划合集760字
高一上学期教学计划(篇一)
新的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新教材的使用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新的思考,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方法应与时俱进。由此,我们备课组计划如下:
一、教学观念
重视教育的两大功能———工具性和人文性。突出英语教学“实践第一”的观点,教学中注意教学策略和学习渗透策略的渗透,注意学生情感态度和动机的培养,促进心智、文化意识的发展,注重教学的反思。根据认知规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根据读音拼写单词和短语。了解常用语言形式的基本机构和常用表意功能。按课表要求,加强听说读写能力训练,重点突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扩大学生阅读量。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8万词以上。保持学习英语的愿望和兴趣;在英语学习中有较强的自信心,敢于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表达;能够克服英语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愿意主动向他人求教;能了解并尊重异国文化,体现国际合作精神。尝试阅读英语故事,善于抓住重点,做笔记,整理和归纳。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总结学习方法。能有效地使用辞典等。理解英语中常见的成语和俗语及其文化内涵。
三、教学重点
1、根据学生的实际,开学初期做好高一学生高中英语学习与初中英语学习的衔接工作。
2、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3、夯实学生英语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运用各种学习策略。
5、加强学生的英语课外学习的指导,尤其是课外报刊阅读等。
四、教学措施
1、要求各位教师课堂上指导英语学习的方法,学习策略以及对学生的各种常规要求。
2、把好课前,课堂,课后三关,严格要求学生,尤其是作业上的检查。
3、开学前2周安排衔接课程,培养良好的道德规范和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创造性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大胆想象、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课堂上精心设计各种丰富多彩“任务性”活动。
4、抓好备课组的统一备课,认真研究教纲、课标和教材,做好教材优化,整合工作,做到定时、定地点、定主讲人。每次备课组活动以确定中心发言人,备课组组员集体讨论的方式确定本单元的难点、重点、教学方式等。
5、组织本组教师做好教学案的工作,再进行二次备课。
6、加强高中英语常规教学,定期检查学生笔记、单元小结、课外作业等;扩充课外阅读,在教学中注意渗透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教育。
7、根据学生的实际适当地分层教学。
8、老带新:抓好老带新工作,加强对新教师的课前指导、课内跟踪、课后总结,帮助新教师迅速提高业务水平,适应工作需要;指导新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使之在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上齐头并进。
五、教学进度
1、头两周:初高中英语衔接
2、期中前:完成高一牛津英语教材一模块内容
3、期末前:完成高一牛津英语教材二模块内容
六、教学建议
1、因学校没有安排时间做初高中英语衔接工作,课时上较紧。
2、给备课组配备办公设备,能及时地选材,复印。
3、根据文科的特点,适当地定一些教辅材料。
高一上学期教学计划(篇二)
教学课题:
高中生地理素养教育。地理学既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又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地理知识涉及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商业、旅游业等各行各业;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等方方面面的人地关系;地理学科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等知识密切相关。
教学目的:
构建有效课堂,做好初、高中地理学习的衔接。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即将上理科的高一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了解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使即将上文科的高一学生,产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掌握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等方面为高考打下较好的基础,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问题的提出:
①社会发展的需要
②社会生活的需要
③课改的需要
④高考的需要
⑤教学课时限制
⑥基于对学生现状分析(理科生:无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无所事事或做其他课作业,浪费地理课堂时间;文科生:高一上册教材难度大,初中基础知识欠缺,教学课时有限,教师知识点不能讲深讲透,学生囫囵吞枣,消化不良,分文理课后,打击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课时:
共20节课(5×4)
教学内容:
初、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关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关地理的人口观、资源观、价值观、环境观等地理素养。
教学用具:
挂图、地理模型、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方式:
以“讲座形式”,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范例教学”和“活动课教学”为主要模式,师生互动,着力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构建有效课堂。
教学难点:
教学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教学课件的制作、学生活动的组织等。
作业布置:
有关的读图、填图、绘图作业;课堂地理知识竞赛;办一期报纸(学校展示);制作PPT幻灯片(课堂或上传一中贴吧、网上展示);撰写地理小论文(参加全国地理小博士竞赛)等。
备注:⑴每位老师负责5--6个专题(见附录)
⑵做到组内统一进度、统一备课、统一教案、统一作业。
⑶每周集体备课时间,提前一周研究下周内容(星期三:讨论初稿,星期五:定稿)
高一上学期教学计划【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知道什么是位移-时间图象以及如何用图象来表示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s-t图象的意义;
(4)知道公式和图象都是描述物理量之间关系的物理工具且各有所长、相互补充。
【教学重点】
匀速直线运动s-t图象;变速直线运动s-t图象。
【教学难点】
s-t图象的理解。
【教学过程】
1、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任意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位移相等,这种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2)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应该是“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面位移相等”的运动,现实生活中匀速直线运动是几乎不存在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其特点是位移随时间均匀变化,即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是一次函数关系。
2、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不相等,这种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的关系:不是一次函数关系,其图象为曲线。
(3)变速直线运动的分类: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均匀改变的变速直线运动。
非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不是均匀改变的变速直线运动。
例1: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关于物体运动的以下描述正确的是(C)
A.只要每分钟的位移大小相等,物体一定是作匀速直线运动
B.在不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不相等,物体不可能作匀速直线运动
C.在不相等的时间里位移相等,物体一定是作变速直线运动
D.无论是匀速还是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移都跟运动时间成正比
3、位移--时间图象(s-t图)
(1)描述:表示位移和时间的关系的图象,叫位移-时间图象,简称位移图象。
(2)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3)坐标轴的含义: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位移。由图象可知任意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和发生某段位移所用的时间。
4、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
(1)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或某直线运动的s-t图象是倾斜直线则表示其作匀速直线运动。
(2)s-t图象中斜率(倾斜程度)大小表示物体运动快慢,斜率(倾斜程度)越大,速度越快。
(3)s-t图象中直线倾斜方式(方向)不同,意味着两直线运动方向相反。
(4)s-t图象中,两物体图象在某时刻相交表示在该时刻相遇。
(5)s-t图象若平行于t轴,则表示物体静止。
(6)s-t图象并不是物体的运动轨迹,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7)s-t图只能描述直线运动。
5、变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为曲线
6、图象的应用:
(1)求各时刻质点的位移和发生某一位移对应时间;
(2)求速度;
(3)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
相信大家对于上文为大家所推荐的高一上学期物理教学计划模板,一定仔细阅读了吧,祝大家学习愉快。
高一上学期教学计划(篇四)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为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5节,在整个必修课程中,该内容的学习和掌握是非常必要的。加速度是运动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物理量,是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桥梁。由于加速度概念和其他物理知识联系性强,涉及面广,特别是在分析、解决跟动力学相关的实际问题中经常涉及,因此对加速度的理解和掌握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本章后续模块的进一步学习,而且还影响以后选修模块的学习和掌握,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知识的重点之一。本节的关键是促进学生对加速度概念的形成和理解
学情分析
前面学习了速度的概念,学生学习了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用类比方法迁移到加速度的概念学习中来,这给学习加速度这一概念降低了台阶,但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很难认清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变化快慢的区别,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不多,这更给学生形成和理解加速度的科学概念带来了难度
设计思想
教师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运用科学思维,萌发并提炼出科学问题,使教学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用探究的方法,感受一遍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顺序进行探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引入加速度的概念。然后从公式和图像两个方面加以理解,通过对生活中和实验中加速度和速度概念分析对比,加深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教学流程
学生主观感受──提出问题──发散类比──拓展探究──交流合作──分析论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加速度的意义,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能用公式a=△v/△t进行定量计算。
2.知道加速度与速度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加速度与速度的方向关系判断物体是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
3.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将生活中的实际上升到物理概念的过程,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如何描述运动。通过事例,引出生活中物体运动的速度存在加速和减速的现实,提出为了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引入了加速度概念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加速度。
3.教学中从速度一时间图像的角度看物体的加速度,主要引导学生看倾斜直线的“陡度”(即斜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应用数据求加速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其探索的精神。
2.领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对人类认识世界的意义,培养学生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培养合作交流的思想,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勇于发表自己的主张,勇于放弃自己的错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加速度的概念建立。
2.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它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
教学难点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树立变化率的思想。
2.区分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3.利用图像来分析加速度的相关问题。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带滑轮的长木板、小车及木板等.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引入
[演示]让小车分别在倾角较小的斜面和倾角较大的斜面上滚动。
[提问]小车两次各做什么运动?它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得出]小车两次都是做速度越来越快的直线运动,但后一次速度改变得快。
[小结]物体的速度改变是有快慢之分的
[引导]实际上速度改变的快慢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那么,同学们能否举一些例子出来,进行说明。
[实例]
1.运动的客车进站时,如果车的速度改变太快,立即变成0,会出现什么情况?
2.百米赛
跑时,发令枪一响,运动员希望自己在短时间内速度改变是越大越好,还是越小越好?
3.火车出站时,速度逐渐较大,经过一段时间后风驰电掣;而一扣枪的扳机,子弹“啪”的一声已不见踪影,这说明什么?
4.人们在玩过山车、蹦极时,体验到的刺激是速度带来的吗?
[小结]以上实验,以及生活中现象都说明速度的改变是有快慢之分的,为了描述物体运动中速度变化的快慢,人们引入了加速度的概念。那么,如何定量地比较物体速度的变化快慢呢?
新课教学
[讨论与交流]
A.在校运动会上,张三同学百米赛起跑阶段,由静止开始在1.0s内速度增加到8m/s
B.电动车由静止开始在3.0s内速度增加到8m/s(约29km/h)
C.摩托车由静止开始在3.0s内速度增加到12m/s(约43km/h)
D.摩托车以12m/s的恒定速度行驶了3.0s
为了能更加清楚对以上情况对比,请你将以上数据填入下表。
初始速度v0/m·s-1
经过时间Δt/s
末速度v/m·s-1
A.百米起跑
B.电动车起动
C.摩托车起动
D.行驶的摩托车
仔细分析表
格中的数据思考下列问题:
(1)能否用速度的大小v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说明你的理由。
(2)能否用速度的变化量Δv(=v-v0)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说明你的理由。
(3)你认为如何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思考后同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意见。
一、加速度
1.定义: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量跟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2.定义式:a=△v/△t=(v-v0)/△t
v0──开始时刻物体的速度
v—─经过一段时间t时的速度
3.国际单位:m/s2或m·s-2,读作米每二次方秒。
[练习]
下面请两个同学把表格中的A、B的加速度算出来,下面的同学计算C、D的加速度,要有过程。
(这一过程非常重要,借此学生可熟悉公式、单位,教师也可从巡视中发现错误,并引出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点评]进行规范,并给出正确答案,大小分别为:8m/s2 2.7m/s2 4m/s2 0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8m/s2表示什么样的意思? 师生共同分析,结合定义,得出物理意义;并让学生说出其它数值的含义。
4.物理意义: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其数值越大,表示速度改变越快。
[提问]加速度是矢量还是标量呢?为什么?方向如何规定?
[讨论后小结]速度是矢量,速度的变化量Δv也是矢量,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也是矢量,所以a方向与Δv的方向相同。
[提问]那么计算时,如何体现加速度的方向?
[典型例题]在一次事故中,小车以10m/s的速度向一面墙撞过去,碰撞时间为0.1s。
(1)如果墙不牢固,墙被撞倒后的一瞬间,车仍以3m/s向前冲去,求碰撞过程中的加速度?
(2)如果墙很牢固,车与它碰撞后的一瞬间,以5m/s的速度被弹回来,求这一碰撞过程中的加速度?
[学生回答后给出正解]
解:以小车开始运动的方向为正方向,v1=10m/s,因为末速度与开始运动的方向相反,且速度为矢量,∴v2=-5m/s,则Δv=-15 m/s。∴a=(-15)/(0.1)m/s2=-150m/s2。即此时加速度大小为150 m/s2,负号表示a方向与车开始运动的方向相反。
(学生在了解加速度的定义、物理意义以后,以此来检测对公式是否真正理解;另外,同时通过该题让学生见识一下矢量如何计算,培养用正、负号表示方向的习惯。)
5.加速度的方向: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改变量的方向相同
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减速直线运动与速度方向相反。
[阅读课本强调]
(1)引导学生阅读书本,知道加速度也分为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
(2)引导学生阅读P27页表格上所列的加速度,对其中一些数值进行分析,一定要结合物理意义及方向来巩固以上内容。
[阅读体会]课件展示阅读材料,让学生认真阅读并体会计算加速度。
材料一:高级跑车:克莱斯勒ME412
0──100 km/h加速时间2.9 s
发动机:V12双顶凸轮轴48气门4Turbo
排量:6.000c.c.
最大马力:850bhp/5750rpm
车重:1310 kg
极速:400 km/h以上
最新高一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4篇)
高一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篇一)
新的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新教材的使用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新的思考,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方法应与时俱进。由此,我们备课组计划如下:
一、教学观念
重视教育的两大功能———工具性和人文性。突出英语教学“实践第一”的观点,教学中注意教学策略和学习渗透策略的渗透,注意学生情感态度和动机的培养,促进心智、文化意识的发展,注重教学的反思。根据认知规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根据读音拼写单词和短语。了解常用语言形式的基本机构和常用表意功能。按课表要求,加强听说读写能力训练,重点突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扩大学生阅读量。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8万词以上。保持学习英语的愿望和兴趣;在英语学习中有较强的自信心,敢于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表达;能够克服英语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愿意主动向他人求教;能了解并尊重异国文化,体现国际合作精神。尝试阅读英语故事,善于抓住重点,做笔记,整理和归纳。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总结学习方法。能有效地使用辞典等。理解英语中常见的成语和俗语及其文化内涵。
三、教学重点
1、根据学生的实际,开学初期做好高一学生高中英语学习与初中英语学习的衔接工作。
2、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3、夯实学生英语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运用各种学习策略。
5、加强学生的英语课外学习的指导,尤其是课外报刊阅读等。
四、教学措施
1、要求各位教师课堂上指导英语学习的方法,学习策略以及对学生的各种常规要求。
2、把好课前,课堂,课后三关,严格要求学生,尤其是作业上的检查。
3、开学前2周安排衔接课程,培养良好的道德规范和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创造性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大胆想象、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课堂上精心设计各种丰富多彩“任务性”活动。
4、抓好备课组的统一备课,认真研究教纲、课标和教材,做好教材优化,整合工作,做到定时、定地点、定主讲人。每次备课组活动以确定中心发言人,备课组组员集体讨论的方式确定本单元的难点、重点、教学方式等。
5、组织本组教师做好教学案的工作,再进行二次备课。
6、加强高中英语常规教学,定期检查学生笔记、单元小结、课外作业等;扩充课外阅读,在教学中注意渗透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教育。
7、根据学生的实际适当地分层教学。
8、老带新:抓好老带新工作,加强对新教师的课前指导、课内跟踪、课后总结,帮助新教师迅速提高业务水平,适应工作需要;指导新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使之在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上齐头并进。
五、教学进度
1、头两周:初高中英语衔接
2、期中前:完成高一牛津英语教材一模块内容
3、期末前:完成高一牛津英语教材二模块内容
六、教学建议
1、因学校没有安排时间做初高中英语衔接工作,课时上较紧。
2、给备课组配备办公设备,能及时地选材,复印。
3、根据文科的特点,适当地定一些教辅材料。
高一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知道什么是位移-时间图象以及如何用图象来表示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s-t图象的意义;
(4)知道公式和图象都是描述物理量之间关系的物理工具且各有所长、相互补充。
【教学重点】
匀速直线运动s-t图象;变速直线运动s-t图象。
【教学难点】
s-t图象的理解。
【教学过程】
1、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任意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位移相等,这种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2)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应该是“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面位移相等”的运动,现实生活中匀速直线运动是几乎不存在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其特点是位移随时间均匀变化,即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是一次函数关系。
2、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不相等,这种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的关系:不是一次函数关系,其图象为曲线。
(3)变速直线运动的分类: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均匀改变的变速直线运动。
非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不是均匀改变的变速直线运动。
例1: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关于物体运动的以下描述正确的是(C)
A.只要每分钟的位移大小相等,物体一定是作匀速直线运动
B.在不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不相等,物体不可能作匀速直线运动
C.在不相等的时间里位移相等,物体一定是作变速直线运动
D.无论是匀速还是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移都跟运动时间成正比
3、位移--时间图象(s-t图)
(1)描述:表示位移和时间的关系的图象,叫位移-时间图象,简称位移图象。
(2)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3)坐标轴的含义: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位移。由图象可知任意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和发生某段位移所用的时间。
4、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
(1)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或某直线运动的s-t图象是倾斜直线则表示其作匀速直线运动。
(2)s-t图象中斜率(倾斜程度)大小表示物体运动快慢,斜率(倾斜程度)越大,速度越快。
(3)s-t图象中直线倾斜方式(方向)不同,意味着两直线运动方向相反。
(4)s-t图象中,两物体图象在某时刻相交表示在该时刻相遇。
(5)s-t图象若平行于t轴,则表示物体静止。
(6)s-t图象并不是物体的运动轨迹,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7)s-t图只能描述直线运动。
5、变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为曲线
6、图象的应用:
(1)求各时刻质点的位移和发生某一位移对应时间;
(2)求速度;
(3)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
相信大家对于上文为大家所推荐的高一上学期物理教学计划模板,一定仔细阅读了吧,祝大家学习愉快。
高一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篇三】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为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5节,在整个必修课程中,该内容的学习和掌握是非常必要的。加速度是运动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物理量,是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桥梁。由于加速度概念和其他物理知识联系性强,涉及面广,特别是在分析、解决跟动力学相关的实际问题中经常涉及,因此对加速度的理解和掌握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本章后续模块的进一步学习,而且还影响以后选修模块的学习和掌握,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知识的重点之一。本节的关键是促进学生对加速度概念的形成和理解
学情分析
前面学习了速度的概念,学生学习了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用类比方法迁移到加速度的概念学习中来,这给学习加速度这一概念降低了台阶,但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很难认清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变化快慢的区别,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不多,这更给学生形成和理解加速度的科学概念带来了难度
设计思想
教师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运用科学思维,萌发并提炼出科学问题,使教学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用探究的方法,感受一遍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顺序进行探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引入加速度的概念。然后从公式和图像两个方面加以理解,通过对生活中和实验中加速度和速度概念分析对比,加深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教学流程
学生主观感受──提出问题──发散类比──拓展探究──交流合作──分析论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加速度的意义,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能用公式a=△v/△t进行定量计算。
2.知道加速度与速度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加速度与速度的方向关系判断物体是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
3.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将生活中的实际上升到物理概念的过程,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如何描述运动。通过事例,引出生活中物体运动的速度存在加速和减速的现实,提出为了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引入了加速度概念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加速度。
3.教学中从速度一时间图像的角度看物体的加速度,主要引导学生看倾斜直线的“陡度”(即斜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应用数据求加速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其探索的精神。
2.领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对人类认识世界的意义,培养学生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培养合作交流的思想,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勇于发表自己的主张,勇于放弃自己的错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加速度的概念建立。
2.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它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
教学难点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树立变化率的思想。
2.区分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3.利用图像来分析加速度的相关问题。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带滑轮的长木板、小车及木板等.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引入
[演示]让小车分别在倾角较小的斜面和倾角较大的斜面上滚动。
[提问]小车两次各做什么运动?它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得出]小车两次都是做速度越来越快的直线运动,但后一次速度改变得快。
[小结]物体的速度改变是有快慢之分的
[引导]实际上速度改变的快慢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那么,同学们能否举一些例子出来,进行说明。
[实例]
1.运动的客车进站时,如果车的速度改变太快,立即变成0,会出现什么情况?
2.百米赛
跑时,发令枪一响,运动员希望自己在短时间内速度改变是越大越好,还是越小越好?
3.火车出站时,速度逐渐较大,经过一段时间后风驰电掣;而一扣枪的扳机,子弹“啪”的一声已不见踪影,这说明什么?
4.人们在玩过山车、蹦极时,体验到的刺激是速度带来的吗?
[小结]以上实验,以及生活中现象都说明速度的改变是有快慢之分的,为了描述物体运动中速度变化的快慢,人们引入了加速度的概念。那么,如何定量地比较物体速度的变化快慢呢?
新课教学
[讨论与交流]
A.在校运动会上,张三同学百米赛起跑阶段,由静止开始在1.0s内速度增加到8m/s
B.电动车由静止开始在3.0s内速度增加到8m/s(约29km/h)
C.摩托车由静止开始在3.0s内速度增加到12m/s(约43km/h)
D.摩托车以12m/s的恒定速度行驶了3.0s
为了能更加清楚对以上情况对比,请你将以上数据填入下表。
初始速度v0/m·s-1
经过时间Δt/s
末速度v/m·s-1
A.百米起跑
B.电动车起动
C.摩托车起动
D.行驶的摩托车
仔细分析表
格中的数据思考下列问题:
(1)能否用速度的大小v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说明你的理由。
(2)能否用速度的变化量Δv(=v-v0)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说明你的理由。
(3)你认为如何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思考后同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意见。
一、加速度
1.定义: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量跟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2.定义式:a=△v/△t=(v-v0)/△t
v0──开始时刻物体的速度
v—─经过一段时间t时的速度
3.国际单位:m/s2或m·s-2,读作米每二次方秒。
[练习]
下面请两个同学把表格中的A、B的加速度算出来,下面的同学计算C、D的加速度,要有过程。
(这一过程非常重要,借此学生可熟悉公式、单位,教师也可从巡视中发现错误,并引出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点评]进行规范,并给出正确答案,大小分别为:8m/s2 2.7m/s2 4m/s2 0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8m/s2表示什么样的意思? 师生共同分析,结合定义,得出物理意义;并让学生说出其它数值的含义。
4.物理意义: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其数值越大,表示速度改变越快。
[提问]加速度是矢量还是标量呢?为什么?方向如何规定?
[讨论后小结]速度是矢量,速度的变化量Δv也是矢量,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也是矢量,所以a方向与Δv的方向相同。
[提问]那么计算时,如何体现加速度的方向?
[典型例题]在一次事故中,小车以10m/s的速度向一面墙撞过去,碰撞时间为0.1s。
(1)如果墙不牢固,墙被撞倒后的一瞬间,车仍以3m/s向前冲去,求碰撞过程中的加速度?
(2)如果墙很牢固,车与它碰撞后的一瞬间,以5m/s的速度被弹回来,求这一碰撞过程中的加速度?
[学生回答后给出正解]
解:以小车开始运动的方向为正方向,v1=10m/s,因为末速度与开始运动的方向相反,且速度为矢量,∴v2=-5m/s,则Δv=-15 m/s。∴a=(-15)/(0.1)m/s2=-150m/s2。即此时加速度大小为150 m/s2,负号表示a方向与车开始运动的方向相反。
(学生在了解加速度的定义、物理意义以后,以此来检测对公式是否真正理解;另外,同时通过该题让学生见识一下矢量如何计算,培养用正、负号表示方向的习惯。)
5.加速度的方向: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改变量的方向相同
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减速直线运动与速度方向相反。
[阅读课本强调]
(1)引导学生阅读书本,知道加速度也分为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
(2)引导学生阅读P27页表格上所列的加速度,对其中一些数值进行分析,一定要结合物理意义及方向来巩固以上内容。
[阅读体会]课件展示阅读材料,让学生认真阅读并体会计算加速度。
材料一:高级跑车:克莱斯勒ME412
0──100 km/h加速时间2.9 s
发动机:V12双顶凸轮轴48气门4Turbo
排量:6.000c.c.
最大马力:850bhp/5750rpm
车重:1310 kg
极速:400 km/h以上
高一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篇四】
一.指导思想:
(1)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展开,《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指导思想和课程理念和改革要点。使学生掌握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其内容包括代数、几何、三角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它们反映出来的思想方法,概率、统计的初步知识,计算机的使用等。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有关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地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探索和创新的能力;运用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方法进行推理,并正确地、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的能力。
(3) 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加强学习目的性的教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心和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精神。
(4) 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理解数学中普遍存在着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情形,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5)学会通过收集信息、处理数据、制作图像、分析原因、推出结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操作方法。
(6)本学期是高一的重要时期,教师承担着双重责任,既要不断夯实基础,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又要渗透有关高考的思想方法,为三年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学情分析:
我校高一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
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函数值域的求法,实根分布与参变量方程,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客观上这些观点就是分化点,有的内容还是高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2、被动学习.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不知道或不明确学习数学应具有哪些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对自己学习数学的好差(或成败)不了解,更不会去进行反思总结,甚至根本不关心自己的成败。
4、不能计划学习行动,不会安排学习生活,更不能调节控制学习行为,不能随时监控每一步骤,对学习结果不会正确地自我评价。
5、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此外,还有许多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不浓厚,不具备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对数学思想方法重视不够或掌握情况不好,缺乏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缺乏准确运用数学语言来分析问题和表达思想的能力,思维缺乏灵活性、批判性和发散性等。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必修1,主要涉及两章内容:
第一章:集合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用集合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性、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数学对象,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1.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并初步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理解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3.理解补集的含义,会求在给定集合中某个集合的补集;
4.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和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和交集;
5.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
6.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类比得到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等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二章:函数的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Ⅰ
教学本章时应立足于现实生活从具体问题入手,以问题为背景,按照“问题情境—数学活动—意义建构—数学理论—数学应用—回顾反思”的顺序结构,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归纳、抽象、概括,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函数是探索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工具和语言,学会用函数的思想、变化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目的。
1.了解函数概念产生的背景,学习和掌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能借助函数的知识表述、刻画事物的变化规律;
2.理解有理指数幂的意义,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了解幂函数的概念和性质,知道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时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函数的应用是学习函数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学习函数的应用,目的就
是利用已有的函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函数的应用,对完善函数思想,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进行实践的能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1.了解函数与方程之间的关系;会用二分法求简单方程的近似解;了解函数模型及其意义;
2.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与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以及数学交流的能力。
必修4:主要涉及三章内容:
第一章:三角函数
通过本章学习,有助于学生认识三角函数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三角函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广泛应用,从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现实世界、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1.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和弧度制;
2.掌握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及诱导公式;
3.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
4.掌握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第二章:平面向量
在本章中让学生了解平面向量丰富的实际背景,理解平面向量及其运算的意义,能用向量的语言和方法表述和解决数学和物理中的一些问题,发展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理解平面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
2.掌握平面向量的加法、减法和向量数乘的运算;
3.理解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4.理解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含义,会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解决有关角度和垂直的问题。
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
通过推导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正弦、正切公式,二倍角的正弦、余弦
高一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简单 (1340字)
高一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篇一)
新的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新教材的使用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新的思考,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方法应与时俱进。由此,我们备课组计划如下:
一、教学观念
重视教育的两大功能———工具性和人文性。突出英语教学“实践第一”的观点,教学中注意教学策略和学习渗透策略的渗透,注意学生情感态度和动机的培养,促进心智、文化意识的发展,注重教学的反思。根据认知规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根据读音拼写单词和短语。了解常用语言形式的基本机构和常用表意功能。按课表要求,加强听说读写能力训练,重点突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扩大学生阅读量。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8万词以上。保持学习英语的愿望和兴趣;在英语学习中有较强的自信心,敢于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表达;能够克服英语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愿意主动向他人求教;能了解并尊重异国文化,体现国际合作精神。尝试阅读英语故事,善于抓住重点,做笔记,整理和归纳。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总结学习方法。能有效地使用辞典等。理解英语中常见的成语和俗语及其文化内涵。
三、教学重点
1、根据学生的实际,开学初期做好高一学生高中英语学习与初中英语学习的衔接工作。
2、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3、夯实学生英语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运用各种学习策略。
5、加强学生的英语课外学习的指导,尤其是课外报刊阅读等。
四、教学措施
1、要求各位教师课堂上指导英语学习的方法,学习策略以及对学生的各种常规要求。
2、把好课前,课堂,课后三关,严格要求学生,尤其是作业上的检查。
3、开学前2周安排衔接课程,培养良好的道德规范和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创造性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大胆想象、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课堂上精心设计各种丰富多彩“任务性”活动。
4、抓好备课组的统一备课,认真研究教纲、课标和教材,做好教材优化,整合工作,做到定时、定地点、定主讲人。每次备课组活动以确定中心发言人,备课组组员集体讨论的方式确定本单元的难点、重点、教学方式等。
5、组织本组教师做好教学案的工作,再进行二次备课。
6、加强高中英语常规教学,定期检查学生笔记、单元小结、课外作业等;扩充课外阅读,在教学中注意渗透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教育。
7、根据学生的实际适当地分层教学。
8、老带新:抓好老带新工作,加强对新教师的课前指导、课内跟踪、课后总结,帮助新教师迅速提高业务水平,适应工作需要;指导新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使之在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上齐头并进。
五、教学进度
1、头两周:初高中英语衔接
2、期中前:完成高一牛津英语教材一模块内容
3、期末前:完成高一牛津英语教材二模块内容
六、教学建议
1、因学校没有安排时间做初高中英语衔接工作,课时上较紧。
2、给备课组配备办公设备,能及时地选材,复印。
3、根据文科的特点,适当地定一些教辅材料。
高一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知道什么是位移-时间图象以及如何用图象来表示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s-t图象的意义;
(4)知道公式和图象都是描述物理量之间关系的物理工具且各有所长、相互补充。
【教学重点】
匀速直线运动s-t图象;变速直线运动s-t图象。
【教学难点】
s-t图象的理解。
【教学过程】
1、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任意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位移相等,这种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2)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应该是“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面位移相等”的运动,现实生活中匀速直线运动是几乎不存在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其特点是位移随时间均匀变化,即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是一次函数关系。
2、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不相等,这种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的关系:不是一次函数关系,其图象为曲线。
(3)变速直线运动的分类: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均匀改变的变速直线运动。
非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不是均匀改变的变速直线运动。
例1: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关于物体运动的以下描述正确的是(C)
A.只要每分钟的位移大小相等,物体一定是作匀速直线运动
B.在不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不相等,物体不可能作匀速直线运动
C.在不相等的时间里位移相等,物体一定是作变速直线运动
D.无论是匀速还是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移都跟运动时间成正比
3、位移--时间图象(s-t图)
(1)描述:表示位移和时间的关系的图象,叫位移-时间图象,简称位移图象。
(2)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3)坐标轴的含义: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位移。由图象可知任意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和发生某段位移所用的时间。
4、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
(1)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或某直线运动的s-t图象是倾斜直线则表示其作匀速直线运动。
(2)s-t图象中斜率(倾斜程度)大小表示物体运动快慢,斜率(倾斜程度)越大,速度越快。
(3)s-t图象中直线倾斜方式(方向)不同,意味着两直线运动方向相反。
(4)s-t图象中,两物体图象在某时刻相交表示在该时刻相遇。
(5)s-t图象若平行于t轴,则表示物体静止。
(6)s-t图象并不是物体的运动轨迹,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7)s-t图只能描述直线运动。
5、变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为曲线
6、图象的应用:
(1)求各时刻质点的位移和发生某一位移对应时间;
(2)求速度;
(3)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
相信大家对于上文为大家所推荐的高一上学期物理教学计划模板,一定仔细阅读了吧,祝大家学习愉快。
高一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篇三】
一.指导思想:
(1)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展开,《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指导思想和课程理念和改革要点。使学生掌握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其内容包括代数、几何、三角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它们反映出来的思想方法,概率、统计的初步知识,计算机的使用等。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有关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地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探索和创新的能力;运用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方法进行推理,并正确地、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的能力。
(3) 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加强学习目的性的教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心和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精神。
(4) 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理解数学中普遍存在着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情形,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5)学会通过收集信息、处理数据、制作图像、分析原因、推出结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操作方法。
(6)本学期是高一的重要时期,教师承担着双重责任,既要不断夯实基础,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又要渗透有关高考的思想方法,为三年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学情分析:
我校高一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
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函数值域的求法,实根分布与参变量方程,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客观上这些观点就是分化点,有的内容还是高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2、被动学习.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不知道或不明确学习数学应具有哪些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对自己学习数学的好差(或成败)不了解,更不会去进行反思总结,甚至根本不关心自己的成败。
4、不能计划学习行动,不会安排学习生活,更不能调节控制学习行为,不能随时监控每一步骤,对学习结果不会正确地自我评价。
5、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此外,还有许多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不浓厚,不具备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对数学思想方法重视不够或掌握情况不好,缺乏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缺乏准确运用数学语言来分析问题和表达思想的能力,思维缺乏灵活性、批判性和发散性等。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必修1,主要涉及两章内容:
第一章:集合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用集合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性、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数学对象,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1.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并初步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理解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3.理解补集的含义,会求在给定集合中某个集合的补集;
4.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和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和交集;
5.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
6.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类比得到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等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二章:函数的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Ⅰ
教学本章时应立足于现实生活从具体问题入手,以问题为背景,按照“问题情境—数学活动—意义建构—数学理论—数学应用—回顾反思”的顺序结构,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归纳、抽象、概括,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函数是探索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工具和语言,学会用函数的思想、变化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目的。
1.了解函数概念产生的背景,学习和掌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能借助函数的知识表述、刻画事物的变化规律;
2.理解有理指数幂的意义,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了解幂函数的概念和性质,知道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时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函数的应用是学习函数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学习函数的应用,目的就
是利用已有的函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函数的应用,对完善函数思想,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进行实践的能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1.了解函数与方程之间的关系;会用二分法求简单方程的近似解;了解函数模型及其意义;
2.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与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以及数学交流的能力。
必修4:主要涉及三章内容:
第一章:三角函数
通过本章学习,有助于学生认识三角函数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三角函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广泛应用,从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现实世界、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1.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和弧度制;
2.掌握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及诱导公式;
3.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
4.掌握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第二章:平面向量
在本章中让学生了解平面向量丰富的实际背景,理解平面向量及其运算的意义,能用向量的语言和方法表述和解决数学和物理中的一些问题,发展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理解平面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
2.掌握平面向量的加法、减法和向量数乘的运算;
3.理解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4.理解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含义,会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解决有关角度和垂直的问题。
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
通过推导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正弦、正切公式,二倍角的正弦、余弦
值得收藏!高一上学期教学计划简单 420字
高一上学期教学计划(篇一)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21世纪祖国建设的接班人。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课是高中学生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整个世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高一上册地理总体教学目的
1、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自然地理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能够独立和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三、本学期教学任务
完成高中地理1(必修)的教学。
四、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1(必修)主要是自然地理内容,主要从自然科学角度研究地球。使学生认识处在宇宙中的地球,地球表层是由相互交错、重叠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组成的。地球表层又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大的系统,它不仅与宇宙有密切联系,还与地壳以下的地球内部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本册共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以及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让学生懂得宇宙作为人类生存的地球的'环境,和人类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二单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主要让学生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以及地球表面形态,大气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变化特点。让学生明白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三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主要让学生了解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明白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注重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四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本学期最后一个单元也是一个总结性的单元。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在依赖和改造大自然的同时,又必须顺应和保护大自然,以谋求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五、课时安排
六、具体措施
在高一上册自然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多采用趣味性教学、启发性教学,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为基础,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提高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兴趣。同时,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
为目的,尤其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把握好教学的各个环节,特别是抓住课堂时间,做到一课一得。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加强集体备课的力度,备课的过程中多查资料,收集好的随堂练习题。由于各班学生特点及基础存在差异,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利用空余时间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辅导,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真正从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入手,把握各个环节,提高解题能力和运用知识的技能。平时通过听课,参加每周教研活动,不断积累自己的经验。
其次,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后,对学生进行随堂训练,通过作业情况发现问题。普遍性问题集中讲解,个别问题个别辅导,做到对每个学生负责。通过章节层层过关,加强理解记忆,打好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过程,把握好各个环节,最终获得好的效果。
最后,每学完章节内容后,及时进行检测和训练,通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把提高学生成绩落到实处。通过全年级每周定时进行的周测,及时把握学生的动向和知识理解掌握情况。通过章节复习考试,避免到最后才进行突击,以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
高一上学期教学计划(篇二)
教学课题:
高中生地理素养教育。地理学既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又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地理知识涉及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商业、旅游业等各行各业;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等方方面面的人地关系;地理学科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等知识密切相关。
教学目的:
构建有效课堂,做好初、高中地理学习的衔接。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即将上理科的高一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了解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使即将上文科的高一学生,产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掌握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等方面为高考打下较好的基础,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问题的提出:
①社会发展的需要
②社会生活的需要
③课改的需要
④高考的需要
⑤教学课时限制
⑥基于对学生现状分析(理科生:无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无所事事或做其他课作业,浪费地理课堂时间;文科生:高一上册教材难度大,初中基础知识欠缺,教学课时有限,教师知识点不能讲深讲透,学生囫囵吞枣,消化不良,分文理课后,打击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课时:
共20节课(5×4)
教学内容:
初、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关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关地理的人口观、资源观、价值观、环境观等地理素养。
教学用具:
挂图、地理模型、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方式:
以“讲座形式”,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范例教学”和“活动课教学”为主要模式,师生互动,着力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构建有效课堂。
教学难点:
教学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教学课件的制作、学生活动的组织等。
作业布置:
有关的读图、填图、绘图作业;课堂地理知识竞赛;办一期报纸(学校展示);制作PPT幻灯片(课堂或上传一中贴吧、网上展示);撰写地理小论文(参加全国地理小博士竞赛)等。
备注:⑴每位老师负责5--6个专题(见附录)
⑵做到组内统一进度、统一备课、统一教案、统一作业。
⑶每周集体备课时间,提前一周研究下周内容(星期三:讨论初稿,星期五:定稿)
高一上学期教学计划【篇三】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为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5节,在整个必修课程中,该内容的学习和掌握是非常必要的。加速度是运动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物理量,是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桥梁。由于加速度概念和其他物理知识联系性强,涉及面广,特别是在分析、解决跟动力学相关的实际问题中经常涉及,因此对加速度的理解和掌握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本章后续模块的进一步学习,而且还影响以后选修模块的学习和掌握,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知识的重点之一。本节的关键是促进学生对加速度概念的形成和理解
学情分析
前面学习了速度的概念,学生学习了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用类比方法迁移到加速度的概念学习中来,这给学习加速度这一概念降低了台阶,但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很难认清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变化快慢的区别,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不多,这更给学生形成和理解加速度的科学概念带来了难度
设计思想
教师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运用科学思维,萌发并提炼出科学问题,使教学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用探究的方法,感受一遍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顺序进行探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引入加速度的概念。然后从公式和图像两个方面加以理解,通过对生活中和实验中加速度和速度概念分析对比,加深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教学流程
学生主观感受──提出问题──发散类比──拓展探究──交流合作──分析论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加速度的意义,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能用公式a=△v/△t进行定量计算。
2.知道加速度与速度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加速度与速度的方向关系判断物体是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
3.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将生活中的实际上升到物理概念的过程,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如何描述运动。通过事例,引出生活中物体运动的速度存在加速和减速的现实,提出为了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引入了加速度概念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加速度。
3.教学中从速度一时间图像的角度看物体的加速度,主要引导学生看倾斜直线的“陡度”(即斜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应用数据求加速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其探索的精神。
2.领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对人类认识世界的意义,培养学生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培养合作交流的思想,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勇于发表自己的主张,勇于放弃自己的错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加速度的概念建立。
2.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它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
教学难点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树立变化率的思想。
2.区分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3.利用图像来分析加速度的相关问题。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带滑轮的长木板、小车及木板等.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引入
[演示]让小车分别在倾角较小的斜面和倾角较大的斜面上滚动。
[提问]小车两次各做什么运动?它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得出]小车两次都是做速度越来越快的直线运动,但后一次速度改变得快。
[小结]物体的速度改变是有快慢之分的
[引导]实际上速度改变的快慢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那么,同学们能否举一些例子出来,进行说明。
[实例]
1.运动的客车进站时,如果车的速度改变太快,立即变成0,会出现什么情况?
2.百米赛
跑时,发令枪一响,运动员希望自己在短时间内速度改变是越大越好,还是越小越好?
3.火车出站时,速度逐渐较大,经过一段时间后风驰电掣;而一扣枪的扳机,子弹“啪”的一声已不见踪影,这说明什么?
4.人们在玩过山车、蹦极时,体验到的刺激是速度带来的吗?
[小结]以上实验,以及生活中现象都说明速度的改变是有快慢之分的,为了描述物体运动中速度变化的快慢,人们引入了加速度的概念。那么,如何定量地比较物体速度的变化快慢呢?
新课教学
[讨论与交流]
A.在校运动会上,张三同学百米赛起跑阶段,由静止开始在1.0s内速度增加到8m/s
B.电动车由静止开始在3.0s内速度增加到8m/s(约29km/h)
C.摩托车由静止开始在3.0s内速度增加到12m/s(约43km/h)
D.摩托车以12m/s的恒定速度行驶了3.0s
为了能更加清楚对以上情况对比,请你将以上数据填入下表。
初始速度v0/m·s-1
经过时间Δt/s
末速度v/m·s-1
A.百米起跑
B.电动车起动
C.摩托车起动
D.行驶的摩托车
仔细分析表
格中的数据思考下列问题:
(1)能否用速度的大小v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说明你的理由。
(2)能否用速度的变化量Δv(=v-v0)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说明你的理由。
(3)你认为如何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思考后同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意见。
一、加速度
1.定义: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量跟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2.定义式:a=△v/△t=(v-v0)/△t
v0──开始时刻物体的速度
v—─经过一段时间t时的速度
3.国际单位:m/s2或m·s-2,读作米每二次方秒。
[练习]
下面请两个同学把表格中的A、B的加速度算出来,下面的同学计算C、D的加速度,要有过程。
(这一过程非常重要,借此学生可熟悉公式、单位,教师也可从巡视中发现错误,并引出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点评]进行规范,并给出正确答案,大小分别为:8m/s2 2.7m/s2 4m/s2 0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8m/s2表示什么样的意思? 师生共同分析,结合定义,得出物理意义;并让学生说出其它数值的含义。
4.物理意义: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其数值越大,表示速度改变越快。
[提问]加速度是矢量还是标量呢?为什么?方向如何规定?
[讨论后小结]速度是矢量,速度的变化量Δv也是矢量,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也是矢量,所以a方向与Δv的方向相同。
[提问]那么计算时,如何体现加速度的方向?
[典型例题]在一次事故中,小车以10m/s的速度向一面墙撞过去,碰撞时间为0.1s。
(1)如果墙不牢固,墙被撞倒后的一瞬间,车仍以3m/s向前冲去,求碰撞过程中的加速度?
(2)如果墙很牢固,车与它碰撞后的一瞬间,以5m/s的速度被弹回来,求这一碰撞过程中的加速度?
[学生回答后给出正解]
解:以小车开始运动的方向为正方向,v1=10m/s,因为末速度与开始运动的方向相反,且速度为矢量,∴v2=-5m/s,则Δv=-15 m/s。∴a=(-15)/(0.1)m/s2=-150m/s2。即此时加速度大小为150 m/s2,负号表示a方向与车开始运动的方向相反。
(学生在了解加速度的定义、物理意义以后,以此来检测对公式是否真正理解;另外,同时通过该题让学生见识一下矢量如何计算,培养用正、负号表示方向的习惯。)
5.加速度的方向: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改变量的方向相同
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减速直线运动与速度方向相反。
[阅读课本强调]
(1)引导学生阅读书本,知道加速度也分为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
(2)引导学生阅读P27页表格上所列的加速度,对其中一些数值进行分析,一定要结合物理意义及方向来巩固以上内容。
[阅读体会]课件展示阅读材料,让学生认真阅读并体会计算加速度。
材料一:高级跑车:克莱斯勒ME412
0──100 km/h加速时间2.9 s
发动机:V12双顶凸轮轴48气门4Turbo
排量:6.000c.c.
最大马力:850bhp/5750rpm
车重:1310 kg
极速:400 km/h以上
高一上学期教学计划【篇四】
1、学生情况分析
根据对学生的中考成绩和生源分析,学生基础的差异比较大,对初中物理内容掌握比较好的学生不是很多。学生基本知识点落实不够好,学习效果不明显。学生学习方法欠缺。故需在高中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及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不高,普遍认为物理难学,部分学生有排斥感和恐惧感。需引导学生改变思想认识,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材结构分析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是按照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教材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对学生的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都有了较高的要求。另外,必修1的学习内容是运动学和静力学,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这一部分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的能力,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辨正唯物主义人生观的培养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教学目的及任务
本学年的教学重点是在巩固初中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必修1的教学。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与物理规律,并能在解题中有所运用。在平时的练习,注重以班级分层的要求来进行教学。
4、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客观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复习手段;
(2)认真备课,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把握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
(4)认真积极批改作业、试卷等,切实加强各方面的规范训练,及时反馈得到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调节教学,争取在高一上学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5)尽量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的运用电子白板,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其感性认识,加深理解;
(6)认真做好教学分析归纳总结工作,教师间经常互相交流,共同促进。
5、教学进度安排
第三章 第三节 摩擦力
第十一周
第三章 第四节 力的合成
第十二周 第三章 第五节 力的分解 4 4 第十三周 补充:物体的平衡
第三章 相互作用 物体的平衡
复习、检测、评价 4 第十四周 4
第四章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第十五周
第四章 第二节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第十六周 第四章 第三节 牛顿第二定律 4 4
第四章 第四节 力学单位制
第十七周
第四章 第五节 牛顿第三定律 4
第六节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
第十八周
第七节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 4
第十九周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复习、检测、评价
期末复习 4 第二十周
第二十一
周 4 期末考试 4
值得参考! 高一上学期教学计划怎么写450字
高一上学期教学计划(篇一)
新的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新教材的使用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新的思考,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方法应与时俱进。由此,我们备课组计划如下:
一、教学观念
重视教育的两大功能———工具性和人文性。突出英语教学“实践第一”的观点,教学中注意教学策略和学习渗透策略的渗透,注意学生情感态度和动机的培养,促进心智、文化意识的发展,注重教学的反思。根据认知规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根据读音拼写单词和短语。了解常用语言形式的基本机构和常用表意功能。按课表要求,加强听说读写能力训练,重点突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扩大学生阅读量。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8万词以上。保持学习英语的愿望和兴趣;在英语学习中有较强的自信心,敢于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表达;能够克服英语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愿意主动向他人求教;能了解并尊重异国文化,体现国际合作精神。尝试阅读英语故事,善于抓住重点,做笔记,整理和归纳。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总结学习方法。能有效地使用辞典等。理解英语中常见的成语和俗语及其文化内涵。
三、教学重点
1、根据学生的实际,开学初期做好高一学生高中英语学习与初中英语学习的衔接工作。
2、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3、夯实学生英语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运用各种学习策略。
5、加强学生的英语课外学习的指导,尤其是课外报刊阅读等。
四、教学措施
1、要求各位教师课堂上指导英语学习的方法,学习策略以及对学生的各种常规要求。
2、把好课前,课堂,课后三关,严格要求学生,尤其是作业上的检查。
3、开学前2周安排衔接课程,培养良好的道德规范和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创造性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大胆想象、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课堂上精心设计各种丰富多彩“任务性”活动。
4、抓好备课组的统一备课,认真研究教纲、课标和教材,做好教材优化,整合工作,做到定时、定地点、定主讲人。每次备课组活动以确定中心发言人,备课组组员集体讨论的方式确定本单元的难点、重点、教学方式等。
5、组织本组教师做好教学案的工作,再进行二次备课。
6、加强高中英语常规教学,定期检查学生笔记、单元小结、课外作业等;扩充课外阅读,在教学中注意渗透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教育。
7、根据学生的实际适当地分层教学。
8、老带新:抓好老带新工作,加强对新教师的课前指导、课内跟踪、课后总结,帮助新教师迅速提高业务水平,适应工作需要;指导新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使之在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上齐头并进。
五、教学进度
1、头两周:初高中英语衔接
2、期中前:完成高一牛津英语教材一模块内容
3、期末前:完成高一牛津英语教材二模块内容
六、教学建议
1、因学校没有安排时间做初高中英语衔接工作,课时上较紧。
2、给备课组配备办公设备,能及时地选材,复印。
3、根据文科的特点,适当地定一些教辅材料。
高一上学期教学计划(篇二)
教学课题:
高中生地理素养教育。地理学既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又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地理知识涉及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商业、旅游业等各行各业;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等方方面面的人地关系;地理学科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等知识密切相关。
教学目的:
构建有效课堂,做好初、高中地理学习的衔接。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即将上理科的高一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了解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使即将上文科的高一学生,产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掌握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等方面为高考打下较好的基础,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问题的提出:
①社会发展的需要
②社会生活的需要
③课改的需要
④高考的需要
⑤教学课时限制
⑥基于对学生现状分析(理科生:无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无所事事或做其他课作业,浪费地理课堂时间;文科生:高一上册教材难度大,初中基础知识欠缺,教学课时有限,教师知识点不能讲深讲透,学生囫囵吞枣,消化不良,分文理课后,打击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课时:
共20节课(5×4)
教学内容:
初、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关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关地理的人口观、资源观、价值观、环境观等地理素养。
教学用具:
挂图、地理模型、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方式:
以“讲座形式”,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范例教学”和“活动课教学”为主要模式,师生互动,着力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构建有效课堂。
教学难点:
教学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教学课件的制作、学生活动的组织等。
作业布置:
有关的读图、填图、绘图作业;课堂地理知识竞赛;办一期报纸(学校展示);制作PPT幻灯片(课堂或上传一中贴吧、网上展示);撰写地理小论文(参加全国地理小博士竞赛)等。
备注:⑴每位老师负责5--6个专题(见附录)
⑵做到组内统一进度、统一备课、统一教案、统一作业。
⑶每周集体备课时间,提前一周研究下周内容(星期三:讨论初稿,星期五:定稿)
高一上学期教学计划【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知道什么是位移-时间图象以及如何用图象来表示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s-t图象的意义;
(4)知道公式和图象都是描述物理量之间关系的物理工具且各有所长、相互补充。
【教学重点】
匀速直线运动s-t图象;变速直线运动s-t图象。
【教学难点】
s-t图象的理解。
【教学过程】
1、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任意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位移相等,这种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2)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应该是“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面位移相等”的运动,现实生活中匀速直线运动是几乎不存在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其特点是位移随时间均匀变化,即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是一次函数关系。
2、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不相等,这种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的关系:不是一次函数关系,其图象为曲线。
(3)变速直线运动的分类: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均匀改变的变速直线运动。
非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不是均匀改变的变速直线运动。
例1: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关于物体运动的以下描述正确的是(C)
A.只要每分钟的位移大小相等,物体一定是作匀速直线运动
B.在不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不相等,物体不可能作匀速直线运动
C.在不相等的时间里位移相等,物体一定是作变速直线运动
D.无论是匀速还是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移都跟运动时间成正比
3、位移--时间图象(s-t图)
(1)描述:表示位移和时间的关系的图象,叫位移-时间图象,简称位移图象。
(2)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3)坐标轴的含义: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位移。由图象可知任意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和发生某段位移所用的时间。
4、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
(1)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或某直线运动的s-t图象是倾斜直线则表示其作匀速直线运动。
(2)s-t图象中斜率(倾斜程度)大小表示物体运动快慢,斜率(倾斜程度)越大,速度越快。
(3)s-t图象中直线倾斜方式(方向)不同,意味着两直线运动方向相反。
(4)s-t图象中,两物体图象在某时刻相交表示在该时刻相遇。
(5)s-t图象若平行于t轴,则表示物体静止。
(6)s-t图象并不是物体的运动轨迹,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7)s-t图只能描述直线运动。
5、变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为曲线
6、图象的应用:
(1)求各时刻质点的位移和发生某一位移对应时间;
(2)求速度;
(3)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
相信大家对于上文为大家所推荐的高一上学期物理教学计划模板,一定仔细阅读了吧,祝大家学习愉快。
高一上学期教学计划(篇四)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为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5节,在整个必修课程中,该内容的学习和掌握是非常必要的。加速度是运动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物理量,是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桥梁。由于加速度概念和其他物理知识联系性强,涉及面广,特别是在分析、解决跟动力学相关的实际问题中经常涉及,因此对加速度的理解和掌握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本章后续模块的进一步学习,而且还影响以后选修模块的学习和掌握,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知识的重点之一。本节的关键是促进学生对加速度概念的形成和理解
学情分析
前面学习了速度的概念,学生学习了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用类比方法迁移到加速度的概念学习中来,这给学习加速度这一概念降低了台阶,但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很难认清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变化快慢的区别,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不多,这更给学生形成和理解加速度的科学概念带来了难度
设计思想
教师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运用科学思维,萌发并提炼出科学问题,使教学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用探究的方法,感受一遍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顺序进行探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引入加速度的概念。然后从公式和图像两个方面加以理解,通过对生活中和实验中加速度和速度概念分析对比,加深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教学流程
学生主观感受──提出问题──发散类比──拓展探究──交流合作──分析论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加速度的意义,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能用公式a=△v/△t进行定量计算。
2.知道加速度与速度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加速度与速度的方向关系判断物体是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
3.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将生活中的实际上升到物理概念的过程,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如何描述运动。通过事例,引出生活中物体运动的速度存在加速和减速的现实,提出为了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引入了加速度概念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加速度。
3.教学中从速度一时间图像的角度看物体的加速度,主要引导学生看倾斜直线的“陡度”(即斜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应用数据求加速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其探索的精神。
2.领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对人类认识世界的意义,培养学生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培养合作交流的思想,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勇于发表自己的主张,勇于放弃自己的错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加速度的概念建立。
2.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它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
教学难点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树立变化率的思想。
2.区分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3.利用图像来分析加速度的相关问题。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带滑轮的长木板、小车及木板等.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引入
[演示]让小车分别在倾角较小的斜面和倾角较大的斜面上滚动。
[提问]小车两次各做什么运动?它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得出]小车两次都是做速度越来越快的直线运动,但后一次速度改变得快。
[小结]物体的速度改变是有快慢之分的
[引导]实际上速度改变的快慢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那么,同学们能否举一些例子出来,进行说明。
[实例]
1.运动的客车进站时,如果车的速度改变太快,立即变成0,会出现什么情况?
2.百米赛
跑时,发令枪一响,运动员希望自己在短时间内速度改变是越大越好,还是越小越好?
3.火车出站时,速度逐渐较大,经过一段时间后风驰电掣;而一扣枪的扳机,子弹“啪”的一声已不见踪影,这说明什么?
4.人们在玩过山车、蹦极时,体验到的刺激是速度带来的吗?
[小结]以上实验,以及生活中现象都说明速度的改变是有快慢之分的,为了描述物体运动中速度变化的快慢,人们引入了加速度的概念。那么,如何定量地比较物体速度的变化快慢呢?
新课教学
[讨论与交流]
A.在校运动会上,张三同学百米赛起跑阶段,由静止开始在1.0s内速度增加到8m/s
B.电动车由静止开始在3.0s内速度增加到8m/s(约29km/h)
C.摩托车由静止开始在3.0s内速度增加到12m/s(约43km/h)
D.摩托车以12m/s的恒定速度行驶了3.0s
为了能更加清楚对以上情况对比,请你将以上数据填入下表。
初始速度v0/m·s-1
经过时间Δt/s
末速度v/m·s-1
A.百米起跑
B.电动车起动
C.摩托车起动
D.行驶的摩托车
仔细分析表
格中的数据思考下列问题:
(1)能否用速度的大小v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说明你的理由。
(2)能否用速度的变化量Δv(=v-v0)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说明你的理由。
(3)你认为如何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思考后同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意见。
一、加速度
1.定义: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量跟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2.定义式:a=△v/△t=(v-v0)/△t
v0──开始时刻物体的速度
v—─经过一段时间t时的速度
3.国际单位:m/s2或m·s-2,读作米每二次方秒。
[练习]
下面请两个同学把表格中的A、B的加速度算出来,下面的同学计算C、D的加速度,要有过程。
(这一过程非常重要,借此学生可熟悉公式、单位,教师也可从巡视中发现错误,并引出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点评]进行规范,并给出正确答案,大小分别为:8m/s2 2.7m/s2 4m/s2 0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8m/s2表示什么样的意思? 师生共同分析,结合定义,得出物理意义;并让学生说出其它数值的含义。
4.物理意义: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其数值越大,表示速度改变越快。
[提问]加速度是矢量还是标量呢?为什么?方向如何规定?
[讨论后小结]速度是矢量,速度的变化量Δv也是矢量,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也是矢量,所以a方向与Δv的方向相同。
[提问]那么计算时,如何体现加速度的方向?
[典型例题]在一次事故中,小车以10m/s的速度向一面墙撞过去,碰撞时间为0.1s。
(1)如果墙不牢固,墙被撞倒后的一瞬间,车仍以3m/s向前冲去,求碰撞过程中的加速度?
(2)如果墙很牢固,车与它碰撞后的一瞬间,以5m/s的速度被弹回来,求这一碰撞过程中的加速度?
[学生回答后给出正解]
解:以小车开始运动的方向为正方向,v1=10m/s,因为末速度与开始运动的方向相反,且速度为矢量,∴v2=-5m/s,则Δv=-15 m/s。∴a=(-15)/(0.1)m/s2=-150m/s2。即此时加速度大小为150 m/s2,负号表示a方向与车开始运动的方向相反。
(学生在了解加速度的定义、物理意义以后,以此来检测对公式是否真正理解;另外,同时通过该题让学生见识一下矢量如何计算,培养用正、负号表示方向的习惯。)
5.加速度的方向: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改变量的方向相同
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减速直线运动与速度方向相反。
[阅读课本强调]
(1)引导学生阅读书本,知道加速度也分为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
(2)引导学生阅读P27页表格上所列的加速度,对其中一些数值进行分析,一定要结合物理意义及方向来巩固以上内容。
[阅读体会]课件展示阅读材料,让学生认真阅读并体会计算加速度。
材料一:高级跑车:克莱斯勒ME412
0──100 km/h加速时间2.9 s
发动机:V12双顶凸轮轴48气门4Turbo
排量:6.000c.c.
最大马力:850bhp/5750rpm
车重:1310 kg
极速:400 km/h以上
高一上学期教学计划【篇五】
1、学生情况分析
根据对学生的中考成绩和生源分析,学生基础的差异比较大,对初中物理内容掌握比较好的学生不是很多。学生基本知识点落实不够好,学习效果不明显。学生学习方法欠缺。故需在高中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及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不高,普遍认为物理难学,部分学生有排斥感和恐惧感。需引导学生改变思想认识,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材结构分析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是按照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教材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对学生的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都有了较高的要求。另外,必修1的学习内容是运动学和静力学,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这一部分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的能力,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辨正唯物主义人生观的培养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教学目的及任务
本学年的教学重点是在巩固初中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必修1的教学。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与物理规律,并能在解题中有所运用。在平时的练习,注重以班级分层的要求来进行教学。
4、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客观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复习手段;
(2)认真备课,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把握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
(4)认真积极批改作业、试卷等,切实加强各方面的规范训练,及时反馈得到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调节教学,争取在高一上学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5)尽量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的运用电子白板,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其感性认识,加深理解;
(6)认真做好教学分析归纳总结工作,教师间经常互相交流,共同促进。
5、教学进度安排
第三章 第三节 摩擦力
第十一周
第三章 第四节 力的合成
第十二周 第三章 第五节 力的分解 4 4 第十三周 补充:物体的平衡
第三章 相互作用 物体的平衡
复习、检测、评价 4 第十四周 4
第四章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第十五周
第四章 第二节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第十六周 第四章 第三节 牛顿第二定律 4 4
第四章 第四节 力学单位制
第十七周
第四章 第五节 牛顿第三定律 4
第六节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
第十八周
第七节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 4
第十九周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复习、检测、评价
期末复习 4 第二十周
第二十一
周 4 期末考试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