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12篇。
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因此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做足了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下面将为您全面解析“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 篇1
教学内容:千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3、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活动:①走100米,数数大约有几步。②走200米,看用多长时间。③了解交通工具的一般速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谈话:小朋友们,听说过五指山吗?西游记里如来佛的手掌就叫五指山,在数学王国里,也有一座五指山,住着长度单位五兄弟。
1、复习已学过的四个长度单位。
(学生比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说出表示的符号并板书;说出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2、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
世界上最小的鸟体长约2();世界上的建筑高约452();
世界上最矮的成人高约8();世界上最薄的笔记本电脑厚约15()。
师:导入:拇指峰上住着谁呢?
二、认识千米:
1、生活中的千米
(1)板书课题:认识千米(公里km)
千米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你曾在那里听过或看过“千米”?
(2)播放相片:这是付老师在高速公路上拍摄到的一些镜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①指路标志:(北京距天津?千米)
②虎坊桥距广渠门?千米
(3)千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也可以表示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
①除了汽车,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②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4)小结:学到这儿,你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产生了什么初步印象?
2、、教学1千米与1000米:
师:现在大家一定很想知道1千米到底有多长,一起来看:
播放录象:(走100米的镜头)看,这是我们昨天在操场上活动时拍的录象,我们数了数,走100米大约要200步
板书:走200步的路约是100米
(走200米的镜头)现在走了200米,大约花了3分钟?
板书:走3分钟的路约是200米
(闭上眼睛想一想100米有多长),下面的“小志愿者”们走的路就更长了,我们一边看,一边认真数一数:他们一共走了几个100米?
(录象快放部分学生走10个100米的镜头)
师:(2)同学们想一想:把这10个100米连起来,该有多长啊!把答案写在纸上好吗?
师:板书:1千米1000米这两种写法都对吗?为什么?它们表示的长度虽然是一样的,可也有不同点,你发现了吗?
1千米=1000米,读来不易区分,你能巧用停顿,把它们区分开吗?
生:读
(3)小结:1千米是1米的1000倍,所以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
(4)师:你能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外地游客算一算西客站到天安门有多少米吗?
先自己想一想
集体订正
生:
3、感知、体会1千米
(1)咱们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00米,()圈是1千米。有的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50米,()圈是一千米,如果是400米一圈,()是一千米。
(2)在脑子里猜测想象一下:在你熟悉的路段中,从哪里到哪里可能是1千米?
(3)让我们跟着摄像机镜头到校门外的大街上去走一走,看看一千米究竟有多长?(播放录象)
请学生闭眼在脑海里把这段路走一遍。
(4)估计:看了录象,你知道从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呀?你们怎么估计1千米的距离?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组内讨论)
板书:人走15分钟的路约是1千米
人走2000步的路约是1千米
汽车行驶1分钟的路大约是1千米
(5)建议学生课后用这些方法验证刚才的猜测想象。
(6)引导:那我们班哪个同学的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7)付老师家离学校约有4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付老师,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简述理由?
(8)森林公园
看了画面,你知道哪些信息?26千米远吗?你会怎么去森林公园?
(9)小结:学到这儿,大家肯定对千米产生了深刻的印象,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三、巩固新知,实际应用:
师:1、你们的收获可真多,我来考考你:
4千米=()米3000米=()米
9千米=()米6000米=()米
要求:看清单位名称换算
集体订正
2、小朋友们看过国庆50周年的阅兵式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其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完成填单位)
要求:先独立填出答案,再说说为什么?
四、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它就是“公里”,也可以用㏎表示。它住在五指山的拇指峰上。伸出你的左手,掌心向自己,看,你也有一座“五指山”,有了它,你就可以牢牢地掌握长度单位间的关系了。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1千米=1000米1km=1000m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 篇2
教学内容:
里程表(二)
教学目标:
1.弄清里程表中的信息与形成路程之间的关系。
2.能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有关里程表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从里程表中获取与行车路程有关的信息。
教学难点:
解决有关里程表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探究展示】
想一想,说一说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淘气根据题意画了一个图,你看懂了吗?与同伴说一说。
二、达标训练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任务。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通过大展示完成,教师适当点拨。
哪一天行驶的里程数最多?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觉得
这节课哪个组表现得最棒?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通过大展示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归一应用题的结构特点,能正确地分析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答规律;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归一应用题.
2.培养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的进行思考,提高分析、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动脑分析、仔细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
线段图的画法及检验方法.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课前,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调查各自所用的学习用品的价钱)
1.教师:我想买些学习用品做奖品,但是不知道哪种好,价钱又合适.正好同学们做了调查,谁愿意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如:这种钢笔很好用,每支8元.
师问:我要卖6支,需要多少钱?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一数量关系?
列式:86=48(元)单价数量=总价
2.教师:刚才我看到的铅笔很好看,他告诉我买这3支铅笔共花了4元5角,我想买这样的10支,要花多少钱呢?
此时,学生可能会答出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则问:要想知道10支这样的铅笔要花多少钱,就要先求出什么?(单价)
根据哪一数量关系求单价?(总价数量=单价)
3.教师导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尝试讨论,学习新知.
1.出示例3: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买5个要用多少元?
(1)请学生自由出声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小组讨论:尝试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并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
(3)教师提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按照题目的意思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各组汇报,全班重点围绕线段图的画法、照这样计算的含义展开讨论:
照这样计算即按照3个书架是75元这样的单价去计算5个书架的价钱.每个书架就是753=25(元),
(5)按照刚才的思路解题.
a.每个书架多少元?
753=25(元)
b.买5个要用多少元?
255=125(元)
教师让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并订正:7535
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请检验这道题.
教师指名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第三个条件改为6个、9个、12个,问题不变,仍求要用多少元?怎样列式?为什么?
2.将第三个条件改为200元,问题改为可以买多少个书架?成为例4.
出示例4: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让学生独立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重点讨论:线段图应该怎样改?这道题要先求什么?
③学生独立解题.a.每个书架多少元?
753=25(元)
b.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20xx5=8(个)
④共同讨论:怎样列综合算式?为什么要给75+3加上小括号?
200(753)
⑤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
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是什么?改为400元、800元、1000元,问题不变,应该怎样列式?
3.请同学们自己试做下面两道题.
①一辆汽车2小时行70千米.照这样计算,7小时行多少千米?
②一台磨面机5小时磨小麦250千克.照这样计算,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订正:
①a.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702=35(千米)
b.7小时行多少千米?
357=245(千米)7027
②a.每小时磨小麦多少千克?
2505=50(千克)
b.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175050=35(时)1750(2505)
请学生分别说说各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教师提问:比较例3、例4和试做(3),每两道题之间的相同地方是什么?不同地方是什么?解题思路上有什么相同地方?
使学生明确:从应用题的结构上看,前两个条件相同(给出了总数量和份数),都有照这样计算的语句,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从解题思路上看,第一步都要求出单位数量(即每份数是多少、单价、速度等),教师点题,出示课题:归一应用题.
三、巩固练习,发展思维.
1.独立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先求什么,再列综合算式.
①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7天可以看多少页?
②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全书128页,多少天可以看完?
2.在正确的算式后面画,并说出为什么.
①小明5分钟走30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家离学校720米,要走多少分钟?
A.3005720B.720(3005)
C.7205300D.7203005
②小明5分钟走30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从家到学校要走15分钟,他家离学校有多少米?
A.300515B.300(155)C.300515
(3)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下面的应用题.
某食堂4天用大米800千克,照这样计算,1600千克大米够吃几天?
四、课堂小结,质疑问难.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应用题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先求出一份数是多少)解题的思路是什么?解题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同学们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12个同学一共可以糊多少个纸盒?
2.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要糊154个纸盒需要多少个同学?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到底有多少解法
活动内容
用多种方法解答归一应用题.
活动目的
学生通过手、脑、口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锻炼灵活的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素质.
活动过程
1.出示讨论题:500千克花生可榨花生油200千克,照这样计算,1500千克花生可榨花生油多少千克?
2.小组合作,用多种方法解答;组间可进行比赛,看哪组想出的方法最多.
3.学生分组讨论.可能想到的方法有:
(1)正归一法:先求每千克花生可榨油多少千克?20xx001500
(2)反归一法:先求要榨1千克花生油需多少千克花生?1500(500200)
(3)倍比法:先求1500千克花生是500千克花生的多少倍?200(1500500)
(4)列方程,解:设1500千克花生可榨花生油x千克..1500X=500200
(5)假设法:假设1千克花生可榨花生油200千克,那么,1500千克花生可榨花生油20xx500千克,再根据实际500即可.20xx500500
4.集体交流探讨,达到共同提高.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 篇4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应聘小学数学教师的××号考生,今天说课的篇目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研究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了解了周长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好这一内容将为今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其他图形的周长以及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节知识的教育对象时小学三年级学生,三年级是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学生要接受知识的变化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学习了长、正方形的特征,知道了它们都有四条边。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在上一节课学生又知道了长、正方形的周长就是4条边的总和。这些都是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基础。三年级的学生还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教学目标
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物,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努力探索的精神。
(四)说教学重点
由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周长的概念有了认识,并且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应为会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概括抽象能力,并会熟练应用公式去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五)说教学难点
因为小学生的思维和应用能力还有待提高,将知识用于实践的能力还远远不够,因此我把教学难点定为,让他们应用所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去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根据读讲精炼教学法的理念将运用以下教学策略:
1、情景教学法,三年级学生已经对周长的概念有所掌握,因此我先通过问题情境的方式引出问题,即让他们考虑长方形和正方形花坛的周长如何计算的问题,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来,所以我打算运用情景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在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识。
3、充分运用课件、学具的辅助作用。
三、说学法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解、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我将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动手操作和小组交流汇报的活动,总结推导出计算公式,从而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f215.COM 中学范文网)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实现本机可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按以下几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景,复习导入
学生已经在二年级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在上一节的内容学习中也掌握了周长的概念,因此我创设“学校有两个花坛,小明想知道这个长方形花坛和正方形花坛的周长,谁来帮帮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的用已学知识来思考所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将旧知与新知达到很好的衔接,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比如学生会想到用绳子去围的方式;会想到用尺子量边长的方式,通过复习导入的方式,既回忆了旧知,有开拓了思维,从而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知识的建构中。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为了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我设计了自主学习、独立尝试、小组交流、总结归纳等环节,让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已有认知,思考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并且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让他们的思维取长补短,互相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学生会得出几种不同的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可能会列出以下式子:
(1)6+4+6+4﹢=20
(2)6×2﹢4×2=20
(3)(6+4)×2=20
正方形周长的方法,学生可能会列出以下式子:
(1)5+5+5+5=20
(2)5×2+5×2=20
(3)5×4=20
根据学生列出的式子,我会让他们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公式的文字表示,在学生讨论后,我出示课件,总结学生讨论的结果,课件内容如下:
长×2+宽×2=长方形周长
长+宽+长+宽=长方形周长
(长+宽)×2=长方形周长
在此基础上,反问学生: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有了长方形做铺垫,请学生说出刚才所展示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文字表示,学生可能会说出如下的计算方法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边长)×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学生通过总结文字形的表示方法,既培养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变化过程,又为进一步揭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做了铺垫,有利于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且达到教学目标。
(三)随堂练习,巩固新知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要联系生活实际,学有用的数学,在本节课中的练习安排中,我既注重基础知识的及时巩固,让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的“做一做”,并选定几名同学去黑板板演来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我还安排了与实际问题相关的题目,目的是加强他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呢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理解,形成一个系统的思路,对前面的探索过程加以梳理,引导学生说出: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他的长和宽,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他的边长。设计的目的是不仅让学生掌握公式,还要让他们明白与问题的联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请学生回忆本堂课所学内容,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以明确本节课的重点,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 篇5
一.教材分析
这一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学生初步理解了小数的含义,会读、写简单的小数,并会比较小数的大小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信息窗的情境图分为两部分,分别呈现了厨房和卧室的一角。厨房里有灶室、锅、抽油烟机等物品;卧室里有桌子、椅子、书橱等家具,每幅图的下面都附有数据说明。拟让学生在感受布局协调的同时,了解设计上的科学性,由此引入对小数加、减法的学习。学好这节课的知识,对今后进一步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小数加减法在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结合三年级学生年龄的特点,我从以下三个角度制定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探索简单的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合作、探究等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合作探索的学习活动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学生实情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为主,再加上老师的适时点拨,学生间的互相补充,评价等方式为辅,帮助学生学习,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五、说学法
本节课,我注重了对学生以下学法的指导。
1.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借助学生常见的家居常识设置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兴趣,让学生提出“抽油烟机距地面有多高”,“一张0.7米得书桌该配多高的椅子”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兴趣,从而引入本节内容。
2.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究。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学习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让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重视学生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前提是,是学生逐渐的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自主解决问题。
六、说程序
测量内容
灶台的高度
锅底到火口的距离
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
书桌的高度
桌椅高度差
测量结果
(一)交流信息,导入新课
谈话:课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项实践作业:回家实际测量一些数据,把表格填完整(出示表格),谁来说说你的测量结果?(学生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从本课的知识点,交流情况加以评价。
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测量的数据,教师合理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愿望。
(二)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谈话: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张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组数据(出示信息图及数据),这些数据可都是通过科学验证得来的。
1、独立思考:读一读这些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学生小组合作,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可能学生会提出以下问题:
(1)抽油烟机离地面有多高?
(2)灶台的高度和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一共是多少米?
(3)一张0.7米高的书桌,应该配多高的椅子?
(4)书桌高度比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高多少米?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筛选问题并板书:
抽油烟机离地面有多高?
一张0.7米高的书桌,应该配多高的椅子?
引导学生看着数学信息提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互相交流问题,激起思维碰撞的浪花,为成功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算式。
板书:0.7+0.6=0.7-0.3=
2、合作探索小数加法。
谈话:仔细观察这个算式----0.7+0.6=?你准备怎样计算?请大家先独立试一试,再在小组内交流。
可能学生会出现如下算法:
(1)0.7米=7分米0.6米=6分米
7+6=13(分米)13分米=1.3米
(2)把小数化成分数后计算
0.7米=7/10米0.6米=6/10米
7/10米+6/10米=13/10米=1.3米
(3)竖式计算:
米分米
0.7
+0.6
1.3
组织学生交流,教师评价。
3、教学竖式计算。
引导学生关注竖式计算,讨论:这样写对不对呢?
得出:0.7米和0.6米不够一米,所以整数部分是0;根据米和分米的关系把数位对齐写出竖式。
提问:应该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将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迁移过来,说明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计算时是怎样想的,启发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
思考:计算小数加法和计算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计算小数加法要注意什么?
观察和思考是数学学习不可缺少的,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思考,探究小数的加法,有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从而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探索成功的喜悦。
4、自主探索小数减法
谈话:你能用我们计算小数加法的方法,试着做一做这道小数减法题吗?(绿点标示问题:0.7-0.3=)做完之后,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可能学生会出现和计算小数加法同样的方法,注意算法多样化)
学生汇报,自己总结,优化算法,教师重点引导理解小数减法的意义,明白算理,掌握算法。
重点讨论: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能不能不写?计算小数减法和计算整数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计算小数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迁移小数加法竖式计算的经验,先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然后集体交流,优化算法,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加深学生对计算中用0占位的理解。
5、学习整数减小数
谈话:你知道1米比0.3米长多少吗?(同桌互相讨论,独立解答)
交流:10分米减3分米等于7分米,7分米就是0.7米;用竖式计算。
(对“1写成1.0”,学生可能想不到,教师可以借助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
整数减小数,学生计算起来相对较难,先让他们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借助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理解算理,学生容易接受,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自主练习、巩固新知
1、算一算(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一题)
学生以比赛闯关的形式,进行计算,哪个小组做得快做得对获胜。
2、解决问题(自主练习第3题)
谈话:仔细观察画面,你能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吗?
学生提问题,独立解决,集体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说说是怎样想的。
采用闯关比赛、独立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巩固练习,避免计算教学的
单调与枯燥,提高了学生的计算兴趣,让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机会,进行知识的交流,情感的传递,体验成功。
3.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一直认为日常生活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并且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因此我选取了一个有趣的题来巩固所学知识,肯定能激发出学生练习的欲望,题意为:每人做几个纸团,每个纸团里写一个一位或两位小数,两人一组,将准备的纸团放在一起。每人每次从中摸出一个纸团,摸出较大数的人算两数的差,摸出较小数的人算两数的和。
我认为以这种形式出现比单纯做计算题要有趣。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余数,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明白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意识和动手操能力、观察对比、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在学习中引导学生逐渐养成细心观察、仔细思考的好习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很高兴我们能相聚一起,在数学大本营里,收获知识,收获快乐。我们的口号是:数学大本营,快乐伴我行。(课件展示)
咱们一起做个“猜手指”的游戏,从大拇指开始数至小指,依次往下数。当你说到一个数,孙老师就能知道这个数会落在哪个手指上,相信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学生挑战,教师应战。)
师:知道老师为什么猜的这么快吗?这个游戏中藏着数学秘密呢!想知道吗?学完这节课,答案自然就揭晓了。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1.学习例2
(1)收集信息
师:我们班要举行联欢会,同学们准备用一些花来装扮教室,这样教室就更漂亮了。(出示课件)仔细观察,你从图中收集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谁会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学生自主做题)
生:一共有23盆花,每组放5盆。
生:求能放多少组,还剩下几盆?
生:这是再求23里有多少个5,要用除法计算。算式是23÷5。
生:我还会列除法的竖式(师板书算式)
(2)动手操作:(课件展示)师:这道题的结果是多少呢,先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来摆一摆。23根小棒,按每5根分一组,最多可以分几组?还余几根?(独立完成,再展示结果。)
(3)汇报评价:在小组内说摆小棒的过程,再汇报。
生:把23根小棒,按每5根分一组,最多分成了4组,还剩下3根。(师同时板书答案)
师:看来,23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4组,还剩余3盆。剩下的还能再分吗?为什么?(课件再次展示,进行着重强调。)
生:不能再分了,剩下的3根不够摆一组的。
小结:在日常生活中,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后,有时候候正好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还有剩余,在数学上,我们把剩下的不够分的数就叫余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4)认识余数
边板书边讲除法家族里的新成员——余数。
师:请跟老师一起读。
(5)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读法。
师:谁愿意来介绍一下除法家族里的每个成员?每个成员各表示什么?这个算式怎么读?
强调:老师查字典知道“余”表示剩余的,多出来的,余数就表示剩下不够分的数。
(6)竖式计算
师:有了上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也一定能把这道竖式计算出来。
生进行竖式计算。
师:你列的竖式是否正确?数学课本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请我们走进课本,用心阅读51页例2图。
边读边思考:A、如果不分小棒,商是几?怎样知道的?B、23下面的数是几?它是怎么得到的?C、余数是几?是怎么得到的?
D、你知道余数表示什么?(课件依次展示)
小结:我们可以得出除法竖式计算三部曲:商、乘、减。(课件)
(7)展示竖式。
2、练习。
师:同学们学会了吗,敢不敢接受挑战。
(1)小试身手
(2)知识城堡
三、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学习例3
(1)探究关系:如果刚才的例2中一共有16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多几盆?如果是17盆,18盆,……,25盆呢?你会列式计算吗?
(2)合作完成。
(3)汇报结果:题目越来越难了,你怎么算得越来越快啊?有什么窍门吗?
(4)小组合作:
师: A、请观察余数与除数,你发现了什么?B、为什么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同桌讨论,再互动交流)
追问:为什么余数是依次增加了?(一个量在变,所以改变了另一个量。原来被除数在变,会引起余数的变化,被除数每增加1人,余数就会增加1。)
2.归纳总结:所以,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反过来怎么说?
3、智慧冲浪:
(1)下面这样计算,对吗?错在哪里?
(2)知识城堡2.
(3)我是小法官。
四、课堂总结,交流释疑: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有什么疑问?
五、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开心小游戏:猜手指
猜手指游戏是几个数字在循环?列式就是:( )÷5=( )…(),这个游戏主要看余数:如果余1,这个数会落在大拇指上;如果余2,会落在食指上;余3,落在中指上;余4,落在无名指上;会不会余5?如果没有余数,就落在小指上、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快速进行猜手指游戏了吧?(和同桌互做两个,学生根据结论,做游戏验证。)
2、智慧小博士。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连除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学会列综合算式用两种方法解答连乘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学会有条理地叙述思维过程.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热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两种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连除应用题的两种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激疑诱趣.
1.出示【图片“参观农业展览”】
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他们平均分成2队,每队分成3组,每组15人,一共有多少人?(用两种方法列综合算式解答)
答:一共90人. 2.改变复习题的一个条件和问题后,出示例2.
例2: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把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教师提问:例题与复习题在条件和问题上有什么变化?
教师导入:已知条件和问题发生了变化,还能用原来的方法解答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研究的新知识.(板书:应用题)
二、师生共同参与探索.
1.学习两种分析、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出示例2: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把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1)自由提问,思考讨论.
教师提问:看到这道题,你想到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如下问题,教师可以进行简记: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用线段图如何表示?
②要求每组多少人?必须先求出什么?
③分步列式如何解答?
(2)汇报结果,共同探索.
①教师提问:谁能回答第①个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线段图
②教师提问:谁能解决第②个问题?
结合学生讨论,教学两种解法,并列出综合算式.
第一种解法:要求每组有多少人?必须先求出每队多少人?(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已知条件中告诉我们共有90人,平均分成2队,求每队多少人?就是把90人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知道每队45人,又知道每队分3组,就能求出每组有多少人?[
板书:
每队多少人? 综合算式:90÷2÷3
90÷2=45(人) =45÷3
每组有多少人? =15(人)
45÷3=15(人)
第二种解法:(借助线段图)要想求每组多少人?必须先求出一共多少组?知道每队分3组,分成2队,就是求2个3是多少?用乘法计算.6组对应90人,要求出每组多少人?就是把90平均分成6份,求每份是多少?
板书:
一共多少组? 综合算式: 90÷(2×3)
3×2=6(组) =90÷6
每组多少人? =15(人)
90÷6=15(人)
2.观察比较,归纳概括.
教师提问:观察两种解法在思路上有什么异同?
引导学生说出:相同点是所求的问题一样.不同点是先求的不一样,第一种解法先求的是每组多少人,第二种解法先求一共多少组,所以第一步的解法也就不一样.
3.引发思考,掌握检验方法.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两种解法可以互相检验,除了这种方法外,还可以怎么检验应用题?(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发现:把已经计算出的结果作为已知条件,进行逆运算,如果最后算出的结果与题目的已知条件相同,说明解答正确.
15×3×2
=45×2
=90(人)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 篇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24时记时法。此前学生已经认识过钟面,会看钟面表示时间,另外24时记时法也是生活中常见、常用的记时方法。鉴于学生这样的学习基础。本课确立如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
整个教学分、体验感悟、揭示本质、生活提升三个学习环节,体验感悟环节增强学生对一天24小时的理解,同时也为后继研究记时法服务;揭示本质环节主要研究两种记时法,发现两种记时法的特征和关系;生活提升环节进行实际应用,体会有限钟面表达无限时间的精妙,这样达成悟、思、练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结合具体环节谈谈我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几点思考。
一、化静为动----激活已有认知
学习24时记时法首先要对一天24小时有精确的理解。学生知道一天是24小时,但不知道为什么,地球与太阳转动的资料,让他们恍然大悟;,一天24小时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学生意见也不一致,春晚的倒计时场景倒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要表示一天的时间,那得对一天是怎样过来的有充分的体验。因此有必要带着学生再次回顾一天的经过。,在设置中我特意安排画面可以随时点击暂停,学生回忆并表述此时他通常在干什么,,像这样一直播放到一天24小时结束。
如此,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化静为动的特点。弥补了静态回忆的弊端,激活并重建了学生已有认知。
二、引发碰撞----盘活教学内容
学生体验了一天24小时,接下来就要引导学生会用两种记时法表示时间,而且理解为什么这样表示。普通记时法学生明白,可是24时记时法学生虽然会表示,但并不太明确为什么。因此我带领学生再次细看钟面的转动,让钟面上的彩色条与时间尺上的彩色条同步出现,学生能明确地看出走了几小时就用几
时表示。以下午1时为例,这样学生能够很清楚地看出一天过去了12加1也就是13小时,表示成13时,强化了表象,加深了理解。另外要比较两种记时法的关系还要强化他们的对比,将两种记时法同时展示,引发认知的碰撞,继而深入讨论,寻找异同,揭示知识本质就水到渠成了。
这样借助多媒体直观形象的功能,摒弃了单纯文字交流的单薄,将教学内容盘活了。
三、立体呈现----用活所学知识
数学学习应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同时还要高于生活,立体式展开。本课中帮助学生体会时间的流动以及用有限表达无限的数学思想是重要目标之一,可是时间的流动以及一天的有限和时间的无限,钟面的有限和表示时间的无限之间的关系,这些都需要学生去体会、想象。那么能不能将这些不可感知的东西转化成可感知的东西,帮助学生体会呢?我在课堂开始和课末各设置了一个前后呼应的环节,课始出示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河,同时引发学生思考我们身边也有一条看不见的流淌着的河流,是什么,时间。课末练习环节分别出示四个画面:朝阳初升,烈日当空,夕阳西下,繁星满天,学生寻找符合场景的时间卡片,交流。然后揭示我们每一天都经历着这样的轮回,时间就在这样的轮回中一直向前流淌。同时惊叹钟面设计成圆形,用有限表达无限的精妙的创造!
这样借用信息技术的动画功能,为学生搭建了想象的平台。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又用活了知识,实现了提升。
以上是我的一点实践反思,如有不当,还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 篇9
【教学内容】
第75页上的例1例5,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一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简单的含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使学生知道分数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3.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初步认识分数的简单的含义。
2.难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教具准备】
多媒体,长方形纸条、圆形纸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分过东西吗?分过什么?
老师这里有6个饼,要分给2位同学,你想怎样分?
(学生说出想法后,板书3 3)
有4个饼,分给2位同学,你想怎样分?(板书:2 2)
有2个饼,分给2位同学,你又想怎样分?(板书:1 1)
同学们在分得时候,注意到了要公平,这种分东西的方法,我们就叫做怎样分?(板书:平均分)
谁愿来说说,你怎样理解平均分?
现在只有一个饼,平均分给两位同学,你们会分呢?
假设这个圆形纸片就是一个饼,同位合作试一试?(学生操作)
举起来,互相看看是怎样分的?
同学们,我们怎样证明这样分就是平均分?
二、动手操作,获取新知
(一)认识二分之一
1、引入二分之一
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这样的一份,能不能想个办法来表示一下?
还有其它表示方法吗?
二分之一,在数学上叫分数。
2、指导读、写二分之一
二分之一,怎么写呢?
(老师板书)看黑板,一起拿出手写一写。
3、认识二分之一
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另一份呢?
师: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的二分之一。
谁愿来说说,什么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
下面,同学们指着刚才分的圆形纸片说说,什么是这张纸的二分之一?
(同位互说)
谁想再来说说,什么是这张圆形纸的二分之一?
4、涂一涂
同学们,给你一张纸片,你能表示出它的二分之一吗?
拿出你的纸片,先折一折,再涂上颜色。(学生操作)
谁愿把你涂的展示给大家?
正方形还有不同涂法吗?
观察,这几张正方形纸,涂色部分都能用哪个分数来表示?
师:对,虽然涂法不同,但都是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表示这张纸的二分之一。
还有涂其它图形的吗?
5、小练习
老师也表示了几个图形的二分之一,同学们当小老师判断一下,涂色部分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吗?为什么?
师:看来,平均分是产生分数的重要前提,没有平均分,分得结果就不能用分数来表示?(二)认识四分之一
同学们,把刚才分圆形纸片,再对折一次,你发现了什么?谁是谁的四分之一?
这一份呢?
每份都是这张圆形纸的四分之一。
谁来说说,四分之一表示什么?
(三)认识三分之一
这张纸片,阴影部分能用分数来表示?
你怎么知道能用三分之一来表示?
怎么证明这样分是平均分?(剪开)
大家的眼真锐利。
能说说,什么是三分之一?
(四)认识几分之一
1、独立探索
我们已经认识了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你能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出像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这样的分数吗?
同位合作,利用手中的学具,折一折,涂一涂,看看谁创造的分数最好?
谁愿把你创造的分数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可能出现几分之几的分数,不要回避,让学生说说怎么想的。)
老师刚才搜集了一些同学们创作的分数,一起来判断一下?
同学们,真聪明,创造了那么多分数,你还能说出其它分数来吗?
能不能都写出来?
分数有多少个?
观察一下,这些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像这样的分数,叫几分之一。(板书:几分之一)
2、学习分数各部分名称
今天,学习内容在课本75-76页,请同学们看书。
通过看书,你还知道了什么?
同位两个,举个分数,互相说说,分数各部分名称。
3、小资料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那么你们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想知道吗?
一起来看个小资料,自己读一读。
你有什么感想?
三、练习应用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上课都积极努力,下面,考考大家。
78页1、2、 3
同学们,老师这里还有一道较灵活的题目,看谁能想出来?
咱们班同学真聪明,这节课上到这里。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在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针的特征,初步在学生的头脑里建立1秒的概念,知道1分=60秒。
能力目标: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情感目标: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并适时进行爱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从各个不同的层面来感受秒。
教学难点:建立1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理解1分=60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吗?今天老师有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 (世上有件宝,黄金买不到。一去不复返,愿你珍惜好。)
师:关于时间的知识你们回家复习了吗?那让我们一起检测一下你复习的怎么样好吗?(让学生认读时刻)把你们画的表拿出来,相互看一下,比一比谁画的好?师巡视把画得好的贴在黑班上展示给大家看。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喜欢过节吗?有一个咱们中国最传统的、最重要的节日,猜猜是什么节日?每到这个节日,你们都会得到压岁钱,这是什么节日?(春节)
打开教科书第59页,观察主题图,这是在哪儿?图上的人们在做什么?(春节联欢晚会现场,新年的钟声马上就要敲响,人们在倒计时……)
师:过年真好!谁知道,刚才咱们倒数的5、4、3、2、1是用的什么时间单位?
生:秒。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时间单位有……(时、分)要计量很短的时间,就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
师:对于秒这个新朋友,你了解多少?(生:1秒很短。生:特别短。生:滴答一下就是1秒。)
三、观察探究,建立时间概念。
1. 观察表针(出示一个钟面)
师:老师带来一个表,请你们看一下钟面上都有什么?(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和60个小格。)你能不能给同学们指指看?(能)快,走到前面来。(每两个数字间有5个小格。12个大格一共就有60个小格。)他说的好不好?钟面上还有什么?(还有三个指针)
2. 认识时分秒针走动
师:钟面上三个指针的长短粗细一样吗?我们看钟面上这个最短的针叫什么?(时针)时针转动一大格就是1时,时针表示时。(师把“时”字贴在黑板上)黑色的长针叫分针,分针转动一小格就是一分钟,分针转动一大格谁知道是几分钟?转动两个大格呢?转动一圈是多少分钟 分针表示分。(师把“分”字贴在黑板上)
师:除了这两个针外,还有一个针在转动,这个针最长最细,它叫秒针。
师:请观察,秒针动一下就是走一个小格,走一小格就是一秒。
师:一秒钟就是这么滴答一下,你能在1秒钟里做点什么呢?
生1:一秒钟可以打开电视机的开关。
生2:看电视时可以调一个台。
生3:可以呼吸一次。
生4:可以站起来。
生5:一秒钟脉搏跳2下。
(2)1秒钟你能做一个什么样的动作
(拍手、数数、眨眼睛、点头等)
师:同桌的孩子互相做一个自己喜欢的动作。
师:经过刚才的活动,你对1秒有什么感受?想说点什么?
生1:一秒很短。
生2:是太短了。
3. 1秒的价值。
师:短短的1秒钟,滴答一下就过去了,其实,在1秒钟里也能干许多事呢。老师这里搜集了一些资料,一起来看看。(出示图片)
师:了解了这些,你现在又想说点什么呢?
生1:想不到一秒钟还能做很多事。
生2:一秒钟也很有用,时间很宝贵,我们要珍惜时间。
师:短短的一秒钟却是那么有价值,因此,时间很宝贵,连1秒钟都不能浪费,对吗?说到这儿,让我想起了咱们中国有一个闻名世界的飞人,知道是谁吗?(出示图片)刘翔在2004年奥运会上获得男子110米栏世界冠军的成绩是12秒91。短短的12秒91,还不足13秒钟时间里,就产生了一个世界冠军,刘翔简直太了不起了。如果他慢上一丁点儿,获得金牌的人还会是他吗?因此,1秒,对他来说对于我们来说,都是至关重要,我们要分秒必争、争分夺秒。
师:孩子们,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和秒有关的东西或事情吗?
生1:发射火箭的时候也要倒数10、9、8……
生2:我们开运动会的时候也是1秒1秒地算。
生3:过马路的红绿灯倒计时也是一秒一秒的。
生4:电子表上有秒。
师:是啊,咱们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4. 认识几秒。
师:现在请想一下秒针走一大格是多少秒?你是怎么知道的?(生1:数出来秒针走了5下。生2:不用数也可以知道,因为秒针走了1大格,每一大格有5小格,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5小格就是5秒)走六个大格呢?
师:想一想,秒针走一圈是多长时间?(秒针走一圈是60秒)秒针表示秒。师把“秒”贴在黑板上。
5. 探究秒与分的关系。
师:时分秒是时间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请看钟面上有形影不离的三兄弟,有一天,这三兄弟在钟面上交谈,时针和分针要进行跑步比赛,请同学们观察,时针和分针同时从一个地点出发,在相同的时间内,看他俩谁跑得快?(师演示)时针跑了多远?(时针跑了一个大格)时针跑一大格是多长时间?(时针跑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跑了多远?(分针跑了一圈)分针跑一圈是多长时间?(分针跑一圈是 60分)想一想60分和1小时之间有什么关系?(相等)所以我们就找出了时和分的关系:把1时=60分贴在黑板上)1时=60分,2时=( )分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1时=60分,两个60加起来就等于120,所以2时=120分)分针和时针比赛完后以后,秒针也来参加比赛,秒针要求和分针一起赛跑。现在请同学们一起观察,当秒针到12时比赛开始,(好,开始。 比赛时间到)分针跑了多远?(分针跑了一个小格)分针跑一小格是多长时间?(分针跑一小格是1分钟)秒针跑了多远?(秒针跑了一圈)秒针跑一圈是多长时间?(秒针跑一圈是 60秒) 1分和60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指名回答)(师贴1分=60秒)1分=60秒,3分等于( )秒?谁知道?说说你是怎样想的?(1分=60秒,3分就是3个60秒相加等于180秒,所以3分等于180秒)他说的好不好?(非常棒)
四. 活动体验
1. 感受1分钟
师:60秒也就是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咱们来个一分钟的体验活动,好不好?
(1)老师为每个孩子准备了一项活动,有的是写字,有的是口算,有的是写数字。现在从抽屉里拿出题单看一看自己要做什么,尽快作好准备。问学生:写字的同学是哪些?做口算的呢?写数字的呢?
生活动后汇报,师给予评价:孩子们这一分钟做的事情可真是不少。
(2)刚才我们是静静地体会一分钟,现在咱们来点可以动的,好不好?每个大组选一个孩子表演拍球、跳绳,其余学生数数。(生活动后汇报,师分类给予评价,突出相同的一分钟,做得多的速度快。)
师:这一分钟里,我们可以拍几十个球,跳几十下绳,一分钟的价值挺大的。那么,我们这一节课有多少个1分钟呢?(40个)。在这40分钟里我们将会收获更多的知识。
(画苹果 写字 写数字 做蹲起 背古诗 背诵乘法口诀 做口算题 要求:听我计时。)
五. 巩固新知
师:学了知识,还要会用它解决问题,我们来比一比谁掌握得最好。
1. 书63页第1题,请你仔细读题,认真思考,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2. 排名次说明理由(学生独立讨论完成)
六. 总结全课,谈谈收获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时间很珍贵,连1秒钟都不能小看,因此,我们要珍惜每一秒钟!
师:孩子们,时间是由一秒、一分、一时、一天、一年积累起来的,每倾听一次新年的钟声,我们就长大了一岁。相信你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会珍惜时间,合理安排好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 篇11
教学内容:(实验数学)第五册、第118120页例1-例3。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的特征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通过对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机、投影片、铁丝等。
教学过程:
一、准备
教师出示动物园篮球场平面图,提问:动物园篮球场是什么形状?长方形有几条边?有什么特征?
二、诱发
投影:例1动物园篮球场长26米,宽14米,小狗花花绕篮球场跑一圈,它跑了多少米?
课件展示:小狗花花围着篮球场走一周。教师:它走了多少米?怎么计算出来?(激发学生动脑筋想办法)
26+14+26+14=80(米)
长+宽+长+宽=长方形的周长
三、释疑
1、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小狗花花走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四条边的总和。教师板书:长方形四边长度的和叫做长方形的周长。
2、让学生比划周围一些长方形的周长。例如:黑板、桌面、课本等。
3、展示:长方形对边相等。教师:根据长方形的特征,我们能不能找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其他方法。学生推导出下面的计算方法(利用对边相等)。
26X2+14X2=80(米)
长方形的周长=长X2+宽X2
4、展示:小狗花花先走一个长,再走一个宽。提问:这时它走了多少米?是长方形的周长的多少?展示:小狗花花接着走完全程。教师提问:剩下的路程是长方形的多少?长方形的周长还可以怎样求?学生进一步观察后,推导计算长方形周长的第三种方法。
(26+14)X2=14(厘米)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板书几种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让学生观察以上几种计算方法,比一比发现第三种方法最简便。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5、让学生议一议:要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哪几个条件?
6、教师出示例2(投影),学生独立解答。
7、教学例3,学生读题后,教师操作:拿一段长50厘米的铁丝,先量出一个长,用铁钳拧成90度角,再量出一个宽,用铁钳拧成90度角拧成一个长方形后,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剩下的部分等于什么?(铁丝的长度-长方形的周长)然后让学生根据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解答此题。
8、投影:(让学生在课堂独立做两道题)
四、转化和应用
投影:
1、数一数,下图中有几个长方形。
2、量一量各个长方形的边长,计算各个长方形的周长。
课件:展示黄、红、蓝三个长方形。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 篇12
908978797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幅画,泼墨如注,惜墨如金;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首诗,起承转合,跌宕起伏。所有这些都在向我们传达同一个理念,那就是:教学是一门艺术。下面我就结合《看一看,摆一摆》的教学设想谈谈我对课堂教学艺术的理解与把握。我对本课作了如下设计:一、依据课标,说教材;二、教学法设想;三、预设教学程序;四、教学效果预测与反思;五、板书设计;六说评价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一) 教材分析 :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册第 八单元“可能性”的内容。在现实世界中,严格确定性的现象十分有限,不确定性现象却是大量存在的,而概率论正是研究不确定性的规律的数学分支。标准将“概率”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统计与概率”中的一部分,从第一学段起就安排了有关的学习内容。本单元主要是教学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的现象,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这部分内容可用四个课时来教学。我讲的主要是第1课时,例1和例2的内容,使学生初步体验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下面我就本节课说一说教学目标。
(二)设计理念:本着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的理念。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悟、体会、认识、基于这样的理念,设计了一个个游戏,让学生去动手实践,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2) 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简单描述事件发生结果。
过程与方法 :(1) 创设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如摸球实验、涂色活动及抽签游戏等,让学生经历“猜想—实践—验证—推测”的过程,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 (2) 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初步体验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难点:结合具体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能够描述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五)教具准备: 乒乓球、盒子、抽签的卡片 、课件
二、教学法设想
在本课教学中我运用了以下的教法: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利用有趣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教材及学生的潜在因素,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组内设有组长、汇报员、记录员来组织和调控整个学习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获得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体验,同时养成学生乐于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习惯。
三、预设教学程序:
综上所述,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了五大环节: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知;
(二)、活动体验,合作探究;
(三)、体验激趣,深化所学;
(四)、联系生活,拓展视野;
(五)、动手操作、实践感知
下面我就将本节课具体的设计意图阐述如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知:
新的课程改革在数学教学方面,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而创设的情境一定要包含数学模型,因此,在上课伊始,我丢掉了教材中联欢会主题图的引入,而是选用了“石头、剪子、布”这一项师生互动的游戏来导入新课,这项游戏学生再熟悉不过了,在他们猜测了老师和自己谁会赢之后,师生共同进行游戏,并要求学生做好记录,游戏结束后,从同学们的记录结果和开始猜测的结果的对比中得出结论,自然的引出一些事件的发生是有可能性的,指出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从游戏的形式导入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进入到教学的第二环节。
(二)、活动体验,合作探究:
在本环节中设计了一组摸棋子的游戏,共将此环节分成三个板块来进行:
一是让学生感知“一定”与“不可能”在课前教师为每组的同学各准备一袋大小个数相等的棋子。二是体验“可能”并初步感知可能性的大小。三是实际感知可能性的大小,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新知,上下相连,使所学过渡自然进入教学的第三环节。
(三)、体验激趣,深化所学
此环节的设计来源于联欢会情境图的启发,依据学生的分组情况为每组学生准备了各种水果和托盘,来进行“水果拼盘”的竞赛,共设立了五项内容A.一定是桔子B.一定不是桔子C.可能是桔子D.很可能是桔子E.桔子的可能性很小,让学生在托盘中摆出相应的答案。实物的再现再一次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动手、动脑、动口,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体的意识,对所学的知识达到了贯通,进入教学的第四环节。
(四)、联系生活,拓展视野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用“一定、可能、经常、偶尔、不可能”等词语,说说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进而完成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动手操作、实践感知”让学生用手中的圆形纸制做摇奖转盘,并用顾客或商场经理的不同的身份来设计,再次感知所学。
四、教学效果预测与反思
我想: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在课上,同学们都将以全部的热情和精力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乐学、爱学、会学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是生活中存在的,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难、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两点。
(1)图文并茂,条理清楚,层次明确。
(2)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六、说评价
数学教学应提倡“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学和用事一个整体。这节课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我所设计的每一个教学游戏活动始终将学生置于一种自主、和谐、轻松的自然学习氛围中,从而使学生在不断地习得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我求知、自我获取知识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和才能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