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诗歌家课件精品6篇
  • 诗歌家课件

    发表时间:2023-05-04

    诗歌家课件精品6篇。

    在这篇文章中教师范文大全详细介绍了“诗歌家课件”的各种信息。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因此想要随便写的话老师们就要注意了。教案需要经常更新来跟上教育的发展潮流。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诗歌家课件(篇1)

    一、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天净沙·秋思》,想象诗中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2、引导学生揣摩诗中的典型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并在勾连其他诗歌中加深理解,在情境中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揣摩诗中的典型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

    2、在情境中,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勾连其他诗歌,引导学生加深对古诗意象的含义与作用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古诗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问题留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唐诗、宋词和元曲是重要的艺术经典。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首唐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首元曲:《天净沙·秋思》,并且一起探索这两首诗歌中的意象。

    【设计意图】明确课堂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整体感知

    1、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老师要补充一句:读诗是一种更大的幸福。老师读,同学们认真听,标出易读错的字音,听清节奏。

    2、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诗歌。(仿读,读准字音,重音、节奏。)

    3、指名说说读诗的感受,并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师鼓励肯定。

    【设计意图】营造情境和引导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三)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了解“意象”。

    1、赏析诗中的意象。

    (1)介绍“意象”的概念。

    古诗中的意象,可以这样理解:象:诗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意: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感的景和物。诗人的思想感情,借意象来表达、传递。

    (2)介绍本诗写作背景。

    得知好友王昌龄仕途屡遭挫折,被贬龙标,李白深表同情和关切,写诗遥表关怀,希望带去一点慰藉,分担他的愁苦。李白在诗中选取了哪些景和物呢?(杨花、子规、明月等)

    (3)杨花和子规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杨花,柳絮,是漂泊无依的形象。子规即杜鹃,啼声哀切,“杜宇声声不忍闻”。)

    (4)景物纷繁,作者选取它们是随手拈来还是有意挑选呢?如果你是李白,猜一猜他选这些意象的原因。用“我选这些意象的原因是……”的句式表达。(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特选杨花和子规,不仅因为它们能点明暮春时节,还由于它们能烘托凄凉、悲惋的氛围,以寄寓作者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其中的叹息感伤之情。

    3、师生共同总结诗歌意象的内涵和它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四)学习《天净沙·秋思》

    1、学生自读诗歌,找到诗中描绘的意象。(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汇报学习成果)

    2、本诗一词一景,把多个意象直接组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描绘了一幅萧瑟悲凉的深秋晚景图)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第一人称来描述这个画面。其他同学随他的描述来体悟诗情(表现了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与惆怅)

    3、有感情地朗读。

    渲染情境: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思家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涯。

    师生共同朗读《天净沙·秋思》。(低缓忧伤)

    4、当堂背诵积累。

    古诗不仅要欣赏,更需要积累。请同学们背诵这两首古诗。(当堂练背,试背。没背好的课后背诵并默写)

    【设计意图】加深对诗歌中意象的内涵和作用的理解。

    (五)拓展积累

    你还知道哪些诗歌中的典型意象?举出具体的诗句为例,分析这种意象寄寓的是作者怎样的情感。

    举例如明月、蝉、柳、红豆等。

    【设计意图】更进一步地加深对诗歌中意象的内涵和作用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朗读课本后“积累与拓展”第五题中的诗句,课下搜集整理其他借明月抒发思乡怀友之情的诗句,并按照作者的生平经历分类(如遭贬流放、战乱流离、在外求学……)。

    【设计意图】阅读积累更多诗歌,并搜集整理中加深对古诗中意象的含义与作用的理解。

    诗歌家课件(篇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常见的语言风格类型

    2、能通过典型的语言风格类题目,归纳该类题型的命题特点和解题策略

    3、通过解题和拟题训练,掌握该类题型的解题方法

    二、教学过程

    鉴赏诗歌的语言即品味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常见的考查类型有两种。一是把握诗歌语言的风格特点。二是炼字,即领会诗歌字词运用的准确、鲜明、生动、隽永。

    一)了解常见的语言特色和风格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1、常见的概述语言特色风格的词语

    清新、朴素、平实、华丽、绚丽、幽默、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豪放、雄奇、直率、婉约、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自然流畅、沉郁顿挫、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等。

    2、常见语言特色风格例析

    1)清新。特点: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如陶渊明,王维,孟浩然。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平淡。特点: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绚丽。特点: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4)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的象九个烟点,大海小的象杯中之水。

    5)幽默讽刺: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如“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

    6)含蓄委婉: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7)沉郁顿挫。特点: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如杜甫、辛弃疾、陆游等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8)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不同题材诗歌的语言风格: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宫廷诗:缠绵宛转等。

    4、唐宋主要诗人的语言风格特点:王勃:劲健婉畅;韩愈:古朴奇险;陈子昂:古朴雄浑;柳宗元:明净幽峭;高适:苍凉高壮;白居易:通俗易懂;岑参:雄奇瑰丽;元稹:精警浅切;王昌龄:自然雄浑;刘禹锡:清新豪丽;王之涣:清朗雄健;李贺:奇诡璀灿:孟浩然:闲静淡远;杜牧:俊爽明丽;王维:恬淡优美;李商隐:幽婉典丽;李白:飘逸豪放;温庭筠:精巧艳丽;杜甫:沉郁顿挫;李煜:凄婉柔丽;梅尧臣:朴素平淡;欧阳修:清新疏畅;王安石:遒劲峭拔;晏殊:闲雅婉丽;柳永:伤感缠绵;苏轼:豪放旷达;秦观:清丽典雅;黄庭坚:瘦硬新奇;陆游:雄放流畅;李清照:凄婉清丽;姜夔:峭拔雅丽;辛弃疾:沉郁豪放。

    二)高考真题示例

    1、20xx【北京卷】12、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10分)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问题:②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答案:②苏轼、辛弃疾。豪放派。

    2、20xx【重庆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2)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3、20xx【北京卷】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①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问题:③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2)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意思接近即可)

    4、20xx【浙江卷】16.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问题:(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4分)

    【答案】(2)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三)命题探究及解题对策

    1、鉴赏语言风格的题型有何特点?

    1)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3)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此题有时要结合炼字或句式等特点来回答。)

    2、解答策略是怎样的?

    1)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实战演练

    1、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请翻译这一首诗

    2)这首诗歌的语言与陶渊明《归园田居》的语言都有的特色。答:平淡质朴。

    2、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请翻译这一首诗

    2)问题:李商隐的诗风一向是朦胧隐晦的,你对这首绝句的风格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此诗含蓄隽永,余韵无穷。全诗先写客中实景,后以“何当”化实为虚,引出一片新境界,用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又想象今夜的苦将增添相聚的乐,从而表现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自己的孤愁。

    3、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1)请翻译这一首诗

    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朴素自然,口语化;“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从而自然形象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4、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宫词朱庆馀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1)请翻译这一首诗

    2):从语言风格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语言风格含蓄深沉。诗中宫女含情不吐,欲说还休。她们不说宫廷中的黑暗恐怖,不说被关锁在宫中的痛苦,诗人只写她们在会学舌的鹦鹉面前不敢说话,从而表达了宫女们幽怨暗恨和如履薄冰的恐惧心理。

    五)我来拟题

    寻隐者不遇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请翻译这一首诗:

    问: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点?

    答:清淡朴素。这首小诗,无华丽的词藻,以平常用语入诗,更加耐人寻味。

    六)教学小结,用一两句话来概括本课主要内容。可以让学生来讲。

    天生我材

    诗歌家课件(篇3)

    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

    过程与方法

    以灵活多变的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品味诗词的意境。

    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学生

    自读诗歌,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老师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2课时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四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曹操(155—220 ),字孟德,沛国谯县(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往往以旧调、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有的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有的抒写个人远大的抱负,气势雄伟,慷慨悲壮。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李白(701—762),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著有《李太白集》。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1。 朗读。请同学们认真读两遍,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理解诗句大意。

    (1)对照注释朗读或默读,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集体解疑。

    (3)同桌互相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4)指名学生用现代汉语将这首诗的意思说一遍,语言要优美。

    《观沧海》

    1.简介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入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2.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五句都是观海所见。

    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 句中有直接写到人吗?

    主要交代了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的勃勃英姿。

    4.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 主要写了哪些景色? 显示了什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写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

    5.诗中哪几句是写虚景? 能说出这一景象吗? 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6.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7.小结:

    这首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感情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解题。

    这首诗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写的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闻,听说。王昌龄(约698—757),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他是作者的朋友。左迁,贬谪。龙标,在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遥,遥远。此寄,这首诗篇。

    2.细读品味: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飘落,子规啼叫,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悉。“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写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已现,流露出作者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怀念。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人隔两地,心意难达,明月在天,千里可共。后两句抒情。作者用拟人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赴远方。明月寄愁,饱含了作者深切的同情和关切。

    3.明月本来是没有情感的,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在这里把明月人格化了,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

    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同时,这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寓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把客观事物人格化,能表达更强烈、更深厚的情感。

    4.归纳主旨。

    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5.小结: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变抽象为形象,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作者以形象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1.《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在这首诗中,景和情紧密结合。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融情入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诗人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既写了景,又以“子规啼”暗点自己对王昌龄被贬的同情和悲痛。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2)客观事物人格化,抒情更强烈,更深沉。

    观沧海

    曹操

    时间:秋 远眺地点:碣石山 ↓水 澹澹 洪波 近观山岛 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想象日月星汉 仿佛在海中运行出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情景交融写景叙事:点时令——飘零之感过五溪——迁谪之远抒发感情:表达牵挂,情深意长

    请齐背前两首诗,巩固以上内容。

    前面我们学习了“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还品味了李白诗中的深情厚意,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古诗,一起去体味游子挥之不去的乡愁。

    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开元初任荥阳主簿,又参与编纂《群书四部录》,后任洛阳尉。现存诗10首,其中最著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另有《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等。

    马致远(约 1250-1321以后),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所做杂剧今知有15 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 120 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1.初读《次北固山下》

    (1)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多媒体展示flash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2.听读诗歌,给《天净沙秋思》划分节奏,注意重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学生配乐朗读。jk251.Com

    《次北固山下》

    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颔联写的是什么? 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时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时候。

    4.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 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5.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思乡的愁绪中。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归雁来传递家书了。

    《天净沙秋思》

    1.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教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 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小令的最后两句各自写的是什么?

    “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的时间,也照应了前文的“昏”字,属于写景铺垫。“断肠人在天涯”点出了主人公,直抒天涯游子之悲,属于卒章显志。此句为全篇的主旨。

    (3)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 他究竟要到哪里去? 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4)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的,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2.探究:我们说“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能使人感受到一种苍凉和伤感,那么“小桥流水人家”插在其间是否协调呢?

    协调。第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的哀鸣,“枯藤”、“老树”、“昏鸦”,呈现在人们眼前的画面是一片灰黑色,给人的感觉是毫无生气、暮气沉沉,就如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这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第三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再次凸现了无家可归的哀怨与迷惘;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一个“古”字,把游子的个人凄苦推及古今,足以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和共鸣。第二句描绘出一幅温情脉脉、幽雅恬静的画面。“小桥”是沟通障碍的建筑物,在情感上也意味着沟通;“流水”是清澈纯净的,蕴含着丰富的活力;“人家”是温馨的场所,是产生欢歌笑语的地方。这里写他人有家而我独无,更添一份思乡之情;与一、三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发游子的恋家思亲之情。倘若诗的其他几句是正面写游子之思之悲,那么第二句则是从反面来写,更添悲愁,可算是“以乐景写哀情”,“一倍增其哀”了!

    1.《次北固山下》

    (1)内容前后照应。

    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2)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如“风正一帆悬”,“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经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

    2。 《天净沙秋思》

    (1)静景与动景相映。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瑟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2)景色与情思相融。

    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次北固山下

    王湾

    淡淡乡思愁绪首联 点题颔联 船上所见:“平”“阔”“正”“悬”颈联 写景 时令(残夜)尾联 归雁传书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 (老)树 (昏)鸦(小)桥 (流)水 (人)家(古)道 (西)风 (瘦)马夕阳(西下)绘景(断肠)人(在天涯) ——写人言简意丰 多方映衬 情景交融秋原黄昏行旅图

    诗歌家课件(篇4)

    一、推敲字词

    晴景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

    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道出了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耐人寻味。

    应是水仙梳洗罢,一螺青髻鉴中心。(雍陶《题君山》)

    整个诗句写君山之美,作者先以青髻的量词“螺”为喻体,说明水仙刚刚梳洗罢的乌黑发髻高高蓬起,就像螺壳那样的形状,真是美丽至极。作者又想象洞庭湖是水仙的一面镜子,仿佛水仙正对着镜子欣赏自己的青髻,娟秀挺拔的君山恰似镜中的螺形发髻高耸的样子。这种联想绝妙奇特,后面的联想完全是在前面“螺”这个量词比喻的基础上形成的,可见“螺”的美化作用的分量。

    如何解答炼字型试题?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问题:试分析“剩”字的表达效果

    “剩”字有残存、残余的意思。一个“剩”让人感觉眼前出现的不仅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给人今不如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之感。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

    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

    “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二、语言风格

    清新绚丽平淡(质朴)明快含蓄简洁(洗炼)

    1、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平淡(质朴、自然):

    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

    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4、委婉(含蓄):

    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悲慨:

    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6、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得象九个烟点,大海小得象杯中之水。

    7、奔放:直率有气势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8、沉郁:

    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歌语言的个人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

    (孟)郊寒(贾)岛瘦“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

    品味语言风格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这样就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诗歌家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准确朗读并默写这四首诗歌。

    2、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4、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2、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学情分析

    教师要在前三课学习的基础上,根据课前提示,结合本课学习的重难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认真阅读,提高能力。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与大自然沟通,更好的体会自然的诗意,人生的情趣;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品味含蓄、精练、优美的语言及其他艺术特色。教师重点分析的内容可以少些,重要的是拓展学生对此单元学习内容的认识,打开学诗、读诗的思路。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设计(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指导学习《观沧海》。

    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一)初读

    1、多媒体显示诵读节奏,要求学生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多媒体展示flash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二)细读

    1、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幸运。至,达到极点。幸运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2、教师点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的“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三)悟读

    合作探究: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观沧海》一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最后两句是附言,是为合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明确:“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这几句最能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象,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背诵全诗。(多媒体出示图片)

    三、指导学习《次北固山下》。

    作者简介及解题(多媒体出示)。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作者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一)初读

    1、听读诗歌,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多媒体显示)

    提示: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多媒体展示flash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二)细读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活动设计】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全班交流,全班不能解决的再由教师点拨。

    提示:首联: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做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唐人以来,少有此句。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互为因果,浑然一体。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悟读

    1、“潮平两岸阔,风正(顺)一帆悬”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春水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大江之上,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挂在江面之上。

    2、说说你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理解。

    提示: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学生背诵诗歌。

    四、指导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简介(先由学生简介,之后多媒体显示)。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李白青壮年时家境富裕,轻财好施。

    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好友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一)初读

    多媒体显示诵读节奏,要求学生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七言诗句的节拍有××/××/××/×,××/××/×/××。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停顿,这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二)细读

    1、根据注释,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的意境。这首诗的各联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提示:①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后两句抒情,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君一起到龙标。

    ②闻道龙标过五溪;随君直到夜郎西。

    (三)悟读

    合作探究:1。诗人为什么要将愁心寄与明月呢?这是什么写法?

    提示:世上唯有明月能分别照见远隔千里的人,在这首诗中,诗人将月亮人格化,请她将自己的忧愁之心传与王昌龄,带去了诗人莫大的精神慰藉。借物抒情。

    2、诗中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愁,这首诗借月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小结: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化无形的思念为有形的形象使这首诗充满同情和关切之情。

    背诵全诗。

    五、学生自学《天净沙秋思》。

    作者简介及解题(学生小组交流即可)。

    (一)初读

    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象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怎不叫人心碎肠断?

    (二)细读

    思考:《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读后明确: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三)悟读

    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课后完成)

    背诵这首小令。

    结束语:

    本课所选的四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极富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烘托点染,形象传神;有的以景寓情,蕴含理趣。“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多诵读诗歌,在精美的语言与深远的意境中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

    【板书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观实景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壮阔景象。

    虚景——日月、星辰——博大胸怀胸怀博大统一天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首句杨花落子规啼写景(时令)。

    次句过五溪事件。

    结句愁心寄明月抒情思念关切。

    次北固山下。

    叙事青山外、绿水前旅途奔波之苦。

    写景平、阔、正、悬。

    江上所见景色海日、江春写景点明时令抒情。

    乡书、归雁鸿雁传书之思思乡之情。

    天净沙秋思。

    写景古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深秋晚景图悲凉。

    古道、西风、瘦马。

    抒情夕阳下肠断天涯思乡之苦思乡。

    惜缘。

    诗歌家课件(篇6)

    【教学内容】

    现代诗、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表现的追求光明和理想的思想感情。

    2、在朗读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

    3、尝试运用赏析诗歌的方法,初步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1、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表现的追求光明和理想的思想感情。

    2、在朗读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

    【教学难点】

    1、在朗读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

    2、尝试运用赏析诗歌的方法,初步赏析诗歌。

    【教学准备】

    1、教师:

    多媒体课件。

    2、学生:

    搜集自己喜欢的诗歌。

    3、了解郭沫若、《天上的街市》的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了解诗人

    1、(出示星空图)当你在晴朗的晚上,仰望星空,会想到什么呢?

    艾青曾说过,诗人最主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

    2、(出示郭沫若照片)这就是著名的郭沫若老先生,你们对他有怎样的了解?

    3、(出示星空图、郭沫若照片)著名诗人郭沫若,也曾遥望星空,又凭借自己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给我们带来一首美丽而迷人的诗篇,请齐读诗题──《天上的街市》。

    (出示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了解诗意

    1、学生自提初步朗读诗歌的要求:

    准确、通顺,了解诗意,体会情感。

    2、按要求自读诗歌。

    3、指名朗读诗歌,重点检查朗读是否准确、通顺。

    4、交流初步朗读的收获,帮助学生了解诗歌所描写的内容。

    三、借助背景,体会情感

    1、交流初步朗读诗歌的感受,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现的美好、自由、幸福的情感。

    2、引入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为准确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天上的街市》写作背景:1921年和1922年这两年中,郭沫若三次回国。这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郭沫若感到极大的愤怒。就是这个时期,1921年10月24日,作者写下了《天上的街市》,后来收入诗集《星空》中。

    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

    四、细读,学习赏析诗歌

    1、提出赏析要求:

    赏析诗歌的语言,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再次体会诗人的情感在诗句中的自然流露。

    可以对重点词句进行画批,写写自己头脑中的画面,可以通过朗读再现诗人的情感,表达自己的体会。

    2、学生自我赏析。

    3、小组交流感受。

    4、全班交流:

    重点交流第一小节:

    ⑴引导体会语言的凝练、炼字──

    明,街灯亮后不再有明显变化。

    闪,星星是不停地闪烁,把明星一眨一眨的象人眨眼睛一样的特点写了出来。

    点,街灯是有人点亮它的,闪的是星,点的是灯。

    现,星星本来就存在,只是随着天色的昏暗而逐渐看清。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吟安一个字,撚断数茎须、诗赋以一字见工拙等,都道出了古人对炼字的重视。

    ⑵引导想象画面:

    夜幕降临,刹那间,远远的街灯全亮了;而这时,夜空中的星星也一下子现出了它美丽的容颜。试着读这一节,读出你看到这幅流光溢彩的美景时的心情。

    ⑶引导体会音乐美:

    借助音乐与五线谱,帮助学生把音乐的美感与诗歌的朗读联系起来。

    ⑷引导学生感悟朗读中的停顿、重音等技巧,可以帮助做到朗读的声情并茂。

    介绍两种符号/、。

    5、结合板书,小结如何进行诗歌的欣赏。

    6、依据自己提出的赏析侧重点进行二次小组合作。

    7、再次全班交流。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六、布置作业

    1、必作:

    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试着背诵下来。把自己今天在赏析诗歌方面的收获讲给爸爸妈妈听。

    2、选作:

    ⑴我能体会──赏析诗歌的语言,体会炼字的妙处: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绿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潜

    ⑵我能朗诵──赏析诗歌的情感,朗诵体现音乐美:

    《黄海中的哀歌》郭沫若:

    浪又浊,漩又深,味又咸,臭又腥,险恶的风流,没有一刻的宁静,滔滔的浊浪,早已染透了我的深心。我要几时候,才能恢复得我的清明哟!

    ⑶我能想象──再现诗歌的情景,想象感悟绘画美: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王维。

    我还想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赏析自己搜集的诗歌。(出示幻灯片)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人间街灯──联想街灯明星辉映图

    天上美丽街市图

    天上想象牛郎织女往来图

    牛郎织女乐游图

    美好自由幸福

    【板书设计】

    诗歌欣赏

    音乐美凝练生动的语言

    声情并茂地朗读

    绘画美由此及彼的联想

    大胆奇特的想象

    情感美幻妙多彩的意境

    丰富美好的情感

    【诗歌家课件精品6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