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2000字
  •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

    发表时间:2023-05-03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2000字。

    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训练,经过训练的智慧乃是力量的源泉,教案有助于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质量,教案的逻辑应该怎样安排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欢迎你来品鉴本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

    一、谈话交流

    1、还记得我们五年级下学期学过的一篇文言文吗?《杨氏之子》学的时候困难吗?看来只要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就能学得轻松。那应该怎么去学习文言文呢?

    二、讲授新课

    1、出示课件图片,师介绍人物,板书:

    伯牙子期

    (一个衣着华丽、羽扇纶巾。这是当时晋国达官贵人的打扮。他就是当时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一个青布包头、两截布衣。这是当时楚国平民百姓的装扮,他就是楚国的樵夫──钟子期。)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伯牙和子期之间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

    板书:

    25、伯牙绝弦

    指名读课题。正音。

    理解“绝”的意思(断绝),那“绝弦”是什么意思?

    (伯牙终身不再弹琴,彻底放弃弹琴。)

    (两个人再也不来往了,称为绝交;作家再也不写东西了,称为封笔;电影演员在也不演电影了,称为息影;我们可以用同义词来理解词语,这也是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2、质疑:

    为什么要绝弦?

    3、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4、问生感受。教师范读。带学生一句一句读。

    指名读。

    (其他人注意听,这篇文言文中有两个语气词,看他读准字音了没?)

    “兮哉”是语气词,用现代话来说就是──

    (指名说。)

    语气词要延长停顿一下,这样才有一咏三叹的感觉。

    学生读、女生读、男生读、指名再读。

    (最后一句能否处理好停顿?)

    5、最后一句特长,那该怎么停顿?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读、生读、齐读。

    我们读书时应该音停意不断,这样读起来味道就更足了。

    6、有时,单独的一个字也有含义。我们可以通过注释去理解字、词的意思。除了课文给的注释,还有一些词该怎么理解?请大家读第一句,看看还有哪个词不懂?“善”读读第二句,有不明白的吗?都明白了,那就带着你的理解来断句朗读。

    7、你能把伯牙和子期的关系读成课文中的一个词吗?

    知音是什么意思?

    (互相了解,心意相通的人叫知音。)

    伯牙和子期究竟是什么人呢?

    (出示表格。)

    讲解。

    那么是什么让这两个身份地位相差如此大的人走到了一起,并成为知音?琴真是千里知音一琴牵。伯牙会──,子期会──

    课文是怎么说这句话的?指导朗读

    8、课文从哪些句子看出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的?

    9、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列子汤问》有记载:伯牙会焚上一炉香,席地而坐摇琴弦。

    你们当一回子期,来听一回伯牙的琴声。你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指导朗读。跟着伯牙的琴声来到高高的泰山上,你看到了什么?你会怎样赞叹?伯牙的思绪又飞到了江边,你又看到了什么?所以你是这样赞叹的!

    10、刚才听到的曲子就是《高山流水》。《高山流水》传说是这样创作出来的。

    (课件资料。)

    三、理解巩固

    1、伯牙的琴声中,除了她娴熟的技巧之外,还有什么?

    (情操、心胸、心声、感受。)

    当伯牙弹琴时,有人理解他广阔的心胸吗?

    当伯牙将自己的心声融于乐曲中时,有人明白他的心声吗?

    当伯牙把自己的情操和感受都化为美妙的音乐时,可有人明白?

    (没有人明白。只有谁明白?──子期)

    2、伯牙是当年晋国的大乐曲家,他的思绪很多很多。他把全部的情感都通过它的琴声来昭告世人。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去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杨柳、春雨、云雾、炊烟……)

    当伯牙所念(春花)时,子期必得──(春花)当伯牙所念(夏雨)时,子期必得──(夏雨)当伯牙所念(秋霜)时,子期必得──(秋霜)当伯牙所念(冬雪)时,子期必得──(冬雪)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

    (“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

    (“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钟子期能真正听懂,伯牙的心意,只有钟子期能真正理解。情投意合,这才是知音啊!

    朗诵。男生读写伯牙的句子,女生读写子期的句子。

    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那时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他一定忍不住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知音欢聚,一定非常欢乐、非常融洽,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4、短暂的相遇让两人成为知音。之后的离别却又那么难舍。两人相约第二年八月十六再相见。伯牙日夜期盼、苦苦等待,好不容易等到了见面的日子,却传来子期已经去世的消息。读课文的句子。

    此时,他说这些,做这些时心情是怎样的?

    (悲痛欲绝。)

    再朗读。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

    真是: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读

    世间只有子期能听得懂自己的音乐了,然而他已先我而去。想到自己又将孤独苦闷,不有悲从心来。高山流水俞伯牙,瑶琴知音钟子期。──读

    伯牙的满腹思绪还会有谁能知晓?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读

    5、读到着,你知道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所以,伯牙悲痛欲绝,黯然神伤,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千百年来,“知音”典故不但在华夏大地传为美谈,而且名扬海外。

    6、凄美动人的一段情,演化为中华民族知音故事的楷模,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让我们在《高山流水》的乐曲声中一起去领略他们之间心灵相同的情谊吧!朗读全文。

    7、总结:

    后人常常用“高山流水”来表示乐曲的美妙或知音难觅。虽然我们不需要像伯牙一样摔琴,但却让我们知道了如何了解朋友、珍惜友情。

    板书设计

    25、伯牙绝弦

    伯牙情子期

    知己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2

    案例三:品味知音之情

    师:伯牙琴艺高超,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如何赞叹?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声音较小)

    师:泰山多么雄伟呀,孩子,你再读一读。

    生:再读(声音大了,有点气势了)

    师:这是钟子期在由衷在赞美伯牙,读出赞美之情。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面带微笑,声音洪亮,很有韵味)

    师:来,我们一齐来赞叹。生齐读

    师: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学生朗读(同上,略)

    (师生分角色读,生生分角色读)

    师:(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运用)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如果你是子期,你听到了会怎样赞叹呢?(引导学生想象,并说出类似的句子)

    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我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生:伯牙鼓琴,志在清风,我曰: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生:伯牙鼓琴,志在春雨,我曰:善哉,绵绵兮若春雨!

    生:伯牙鼓琴,志在杨柳,我曰: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

    师: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来,我们一齐读一读2——4句,感受这知音之情。

    反思: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手段。在初步理解了古文意思后,我引导学生品味二人的知音之情,主要也是通过感情朗读来感受的。朗读时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这篇古文共有5句,重点是2、3句,具体描绘了两幅动人的场景,以表现二人是如何心意相通的。这两句要读出钟子期由衷的赞叹之情,所以我进行了细致的指导,生个别读,齐读,师生分角色读,生生分角色读,于是学生也从读得一般到渐渐读好,经历了这样一个朗读的过程,学生的感情理解便自然加深。接着再创设情境,转换角色,让学生想象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这不仅是承接开课时的游戏,同是更是给予学生一个创作表达的空间,古文教学也可以读写结合。学生由于有了铺垫,又进行了朗读训练,所以课堂效果非常好,很活跃。想象丰富,语言优美,还朗诵出了古文的韵味,课堂上,孩子们学得很快乐,很轻松。这样一篇文章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也比较欣慰。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3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看看将来谁有可能是文学家。我们知道中国的语言文字是有颜色、有声音、有画面、有情节,甚至是有味道的。当你眼前出现一个词时,你仿佛看见什么、听见什么、想到或联想到了什么?请注意看──“清风徐徐”(你展现的画面真迷人,让我们感到了清风的柔美。)“明月皎皎”(你的确让我们看到了白玉盘似的明月。)──“炊烟袅袅”(透过你的语言,我们看到了农居生活的闲适,作吸气状,我还闻到了喷香的米饭味儿。)──最后一个“高山流水”(好一幅高山流水图,静态的大山、动态的河流相互辉映。)不过,当邹老师看到“高山流水”这个词时,总是会想起一个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伯牙绝弦》,因为高山流水觅知音就是讲的伯牙绝弦的故事。

    二、揭题导入

    板书课题:

    伯牙绝弦

    生读。《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还记得我们以前学文言文的方法吗?生谈学习方法。

    师:今天,我们就继续用老祖宗用了几千年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多读来学习课文。

    三、初次读文

    1、请同学们自由、放声地反复读课文,要求做到文从字顺。

    2、指名读,分三层次随机点评,纠正断句错误的句子,指出读得较好的句子:

    ⑴字音是否正确。

    ⑵读得是否流利。

    ⑶读出古文的味道(可以摇头晃脑地读)。

    3、生齐读,要读准每个字音、读顺每句话、读出古文的韵味。

    三、理解课文

    过渡:书是越读越有滋味的,同学们再轻声的读一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1、整体感知:

    ⑴生谈读懂的地方。

    (提醒学生不要重复别人的话。)

    ⑵师: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很强,但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点是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你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吗?

    出示:

    “善鼓琴、善听、善哉”

    指名生理解。

    (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说出谁善鼓琴、谁善听。)

    “善哉”用现代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师:一个“善”字竟然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意思,可见我们的语言文字是需要仔细品味的。

    2、细学课文:

    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又何以见得?

    ⑵生找有关句子,师出示句子,生理解。

    ⑶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

    (生自由说。)

    师:伯牙鼓琴志在高山──生:钟子期就好像看到巍峨的泰山,于是就赞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伯牙志在流水──生:钟子期就像看到了浩荡的江河。于是就赞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⑷(不过,这两句话更能凸现的是子期的善听,文中并没有直接写伯牙的善鼓,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生补充资料。

    ⑸师: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还会表现什么呢?

    生:猜想。

    师:是呀,伯牙琴声所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或者是表明自己的志向,或许是发泄心中的郁闷,或许有对亲人的思念,或许还表现了美丽的风景──“清风徐徐春雨绵绵明月皎皎炊烟袅袅”。

    (出示词语4个读一读。)

    师:伯牙鼓琴志在清风──生答: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伯牙鼓琴志在春雨──生答:善哉,绵绵兮若春雨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生答: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伯牙鼓琴志在炊烟──生答: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⑹师:好一个善鼓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钟子期。所以说: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

    板书:

    所念、必得之

    指导理解这句话,为什么“必得之”?强调“一定”“必定”!

    生:当伯牙志在高山,子期必得之且赞之:“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当伯牙志在流水,子期必得之且赞之:“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师:是呀,这就是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可见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是──

    生:是知音。

    板书:

    知音

    ⑺师:伯牙与子期故事千古流传,谁来讲一讲他们的故事。

    师:是啊,这两位知音终于相遇,这是多么高兴和快乐的事呀,让我们读课文的前4句,感受他们的快乐。学生齐读前四句。个别朗读,评价。

    ⑻过渡:

    同学们的朗读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出示句子: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指名读。生理解句子。

    ⑼子期死了,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意味着他要回到以前孤独寂寞的日子中了,他不堪承受这种痛苦,所以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⑽他把自己的快乐、自己的前程都绝断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唯一的知音死了,再也没有人能理解他的琴声了。他宁愿自己的琴声追随着懂音乐的子期一起长眠于地下。)

    师:是啊,他用这种“士为知己者死”方式怀念知音,让我们再好好读读这句话。

    四、课外拓展

    1、失去子期,伯牙悲痛欲绝,在子期墓前,他写下了一首短歌,出示诗歌师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这对生死之交的情谊令人感动,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最后一句。

    自由读、指名读。

    五、背诵课文

    师:课文虽只有短短77个字,却讲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这就是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想背诵这篇感人的文章吗?

    1、生自由背诵。

    2、试背。放《高山流水》的乐曲。

    3、指名背诵。

    4、师生一起背。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板书设计

    伯牙所念

    25伯牙绝弦知音

    子期必得之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4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

    3、指名读,学生评议。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回忆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2、自学。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

    四、品味知音之情

    1、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

    2、想象,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3、假如现在你是子期,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

    4、感情诵读2~4句。

    5、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6、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五、深悟知音

    1、出示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诗歌学生读。

    2、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伴着那一曲动人《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六、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5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设计意图:导入部分将词语积累的环节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

    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

    确认:“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7.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8.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9.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0.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进行拓展练习,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与钟子期是人生知己。]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乐曲,学生欣赏)

    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

    六、作业: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

    25.伯牙绝弦

    伯牙 善鼓琴 所念绝弦

    (知音)

    钟子期 善听 必得之死

    [教学反思:本课设计时主要抓住重点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体会知己含义,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设计了拓展练习,再围绕“绝弦”,让我们感受到不仅仅是伯牙、子期心灵相通的情义,最后设计了《高山流水》的音乐欣赏,让从教者与学生一起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教学时要多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的读、思、悟,要读得充分,读得入理,读出韵味,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6

    教学目标

    1、喜欢朗读古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课前语文游戏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语文游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词的组成结构。你能照样子填空吗?

    板书:

    师出示:

    齐读,颠倒读。

    师:你有什么发现,平时有意识地积累,一定对我们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师: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伯牙绝弦》。生齐读题。指名读题。

    (读准“弦”。)

    板书课题:

    伯牙绝弦

    这是一篇文言文,与我们平时读到的文章不一样。有时,我们也把文言文简单地称为古文。与古文相比较,我们今天常见的文章就叫白话文。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够开始喜欢古文,喜欢古文特有的味道。我们先来读一读这个故事。

    二、初读正音,抓住关键词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后交流:

    第一次读古文感受如何?

    2、虽然全文只有五句,77个字,的确不好读,读古文讲究节奏,先听老师念一遍。

    3、再练读课文,作上记号,把难读的多读几遍。生再次读课文。

    4、指名读全文,一女生读得很精彩,大家鼓掌。

    (真投入,谁能读给大家听?我喜欢自信的同学。)

    (令我叹为观止,第一次读,竟如此通顺。)

    (真是不简单!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老师没有做任何讲解,就能读得这么通顺,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5、了不起。读得真不错,已经读出古文的节奏来了。看大家越读越有味道,一定感受到古文的美丽,一起读。

    三、整体感知,了解文章行文格局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虽然我们没有读了百遍,但七八遍已经有了。一定知道文章写了两个人──伯牙、钟子期。

    师板书:

    2、读读第一句,对他们有何了解?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你从哪个字体会到?体会“善”字不仅仅是喜欢,更指善于。

    “鼓”是何意?能借助注解读懂吗?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

    3、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不着急,拿笔划划。

    生读文找有关句子。

    交流: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4、细细读这两句,你如何体会到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

    四、朗读品味,感受高山流水意象

    1、理解: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哪个字表示巍峨?

    谁能读出泰山的巍峨?指名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是这么赞叹的吗?强调善哉赞叹的语气。与前面的善作比较。善哉可以用什么词代替?

    (评议:那么多的意象,就一个峨表达出来了,古人讲话真是简约而不简单。)

    (泰山读得有味道,能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吗?)

    (读出一览众山小的王者风范。)

    2、理解: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子期眼前又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哪个字表示广阔?

    指名读“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我分明从你的朗读中听出在大大地表扬、赞美伯牙。)

    (你的朗读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滔滔的江海边。)

    (短短一句话,两次用到强烈的语气词,表示一种多么强烈的感情。)

    读,读出味道来。

    3、伯牙善鼓琴,我们的资料中也说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滔滔,俞伯牙的琴声一定还表现了这么多动人的画面──

    出示课件:

    徐徐清风、明月皎皎、杨柳依依、芳草萋萋、春雨潇潇、白雪皑皑、云雾蒙蒙、霞光灼灼

    4、琴声悠悠,把我们带到了春秋时期,听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钟子期,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

    (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真是一个善听的子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

    师:也是一个善听的子期!现在我们可以说: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善哉!”志在,曰:“善哉!”

    师生合作:志在云雾──志在霞光──

    师: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把念的味道读出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

    师: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真是一对音乐上的──知音!

    板书:

    五、切己体察,感动一见如故

    拓展课外资料:

    师:其实,伯牙于子期只是偶然所遇。

    大屏幕出示资料:

    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虽然听者众多,但听到的都是那些毫无价值的、没有意义的、空虚的、肤浅的赞美,他始终觉得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所以独自一人来到山间派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他万万没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一个山野村夫却能听得懂他的琴声。

    生读资料。

    读后交流:

    师:此时的伯牙──

    师:高兴、激动、惊喜化作高山流水的琴声在山间流淌(播放音乐)让我们在这音乐声中感受他们的知音之情。指名读前四句。

    (评价:这个同学的朗读读出了欣喜、激动、让我们看到了知音欢聚的那一份融洽,那一份欢乐!千古知音最难觅,能不令欣喜若狂吗?古人常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你分明读出了大智大明的俞伯牙啊。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相遇绝不仅仅是音乐方面的心有灵犀,他们的相遇是一颗心和另一颗心的相遇!)

    六、触景生情,此时无声胜有声

    1、回环诵读,言有尽而意无穷:

    知我者,子期也!从此,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结成了深厚的情意,伯牙曾为等待子期在江边的船上苦苦地守候了一夜,而子期也把伯牙视为兄长,最后一次相见两人依依不舍,洒泪而别。他们相约来年中秋节再在老地方相会。第二年中秋节,伯牙满怀希望而来,然而等到的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语,他拨动琴弦把千言万语化作琴声(音乐响起)琴声急促、苍凉、悲惨,如泣如诉。

    师:你从子期的琴声中听出什么?请你把伯牙此时的心情写下来。

    交流:

    你们道出了伯牙的心声: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伯牙断的只是弦吗?碎的还只是琴吗?心儿已碎,悲痛欲绝呢!读最后一句。

    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绝弦已无声呢!读最后一句。

    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谢知音呢!读最后一句。

    2、高山流水,道是无情却有情:

    师小结:

    无情的伯牙摔破了琴,终身不复鼓,我们永远听不到那美妙的琴声了,但我们永远记住这千古流芳的故事和那曲道是无情却有情的高山流水。

    板书:

    3、齐读全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7

    预设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故事背景理解古文的意思。

    3、在朗读,想象,说话中感受文言的韵味。

    4、积累中华古典诗文,感受朋友之间的真挚友情。

    预设过程

    一、揭题导入

    1、谈话导入。

    2、揭题读题。

    二、诵读感知,体会文言韵味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

    2、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听,也可以跟着默读。重点正音“哉”“弦”。

    3、再读课文,注意停顿,读出节奏。

    三、习文解字,探究绝弦之因

    1、理解“伯牙绝弦”。

    绝:断。

    2、理解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质疑:

    对伯牙的所言所行,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四、扩张语境,感悟知音情深

    1、感受寻知音之苦。

    2、感受遇知音之喜。

    3、感受失知音之痛。

    五、欣赏音乐,感受情谊之深长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8

    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实验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组中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题来组合课文的。选编的四篇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本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饿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古人云:“士为知己这死。”伯牙绝弦所预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习文言文《伯牙绝弦》,已有了《杨氏之子》作为基础。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借助注解、工具书了解文言文大意;还可以指导学生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再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学生特点

    本课的学习主体是六年级上学期的学生。这个学段的学生个性较强,看待事物的主观性也很强,面对学习内容时会因个人的喜好决定学习兴趣度。在口语表达和写作方面已有了较强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入课堂,给学生充分表达观点的机会。还要利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课件更为直观的展示学习内容。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设计理念

    如何优化小学文言文传统教学方法是小学文言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决定学习成果的一大因素。面对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我采用情感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时入情入境,理解文意和体会感情双线并行,一改以往文言文串讲的方式,让学生在情感引导中完成学习内容。

    重难点

    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划分好节奏的课文、《警世通言》中伯牙写给子期的挽歌、音乐《高山流水》。

    2、学生准备:

    搜集了解伯牙的相关资料。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1、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老师说一个词,你们也说几个类似的词(出示:杨柳依依)引导学生说词。

    2、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

    清风徐徐、明月皎皎、炊烟袅袅、芳草萋萋、……

    3、仔细看看,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呢?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描写的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4、过渡:

    平时如果有意识的积累这些词语,对提高写作一定有帮助。美丽的景色不但能用语言表现出来,而且古人还能用音乐表现。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咏至今,它记载了两个朋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板书课题:

    伯牙绝弦

    二、整体读文

    1、师:同学们把课文自由、大声读几遍,注意文言文的节奏,别读破句子。

    教师评价。

    2、指名学生读,教师评价、指导、范读。

    3、学生齐读。要求:

    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抑扬顿挫。

    4、师:你们觉得文言文难读吗?

    (学生回答。)

    师:是啊,文言文之所以难度是因为我们平常接触文言文太少,并且对文意不理解。老师这有划好节奏的课文,你们再来读读看。

    (幻灯出示。)

    5、指名读,齐读。

    三、初解绝弦

    1、师:标题往往是文章内容的集中体现,学习课文前,我们先来看看标题吧!“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

    2、引导学生体会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结合注释、结合上下文、学会变通。)

    3、师:除了标题提到了伯牙不再弹琴,还在哪里也提到了?

    (生答。)

    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生答。)

    四、再解绝弦

    过渡:为什么子期死了伯牙就再也不弹琴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文章。

    1、何为知音:

    师: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谢地方没读懂?分别标注出来,我们一起来交流。

    (全班交流。)

    ⑴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

    “善鼓”、“善听”中的“善”解释为“擅长、善于”。

    两个“善哉”中的“善”解释为“太好、太妙”。

    ⑵师: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

    (生答。)

    ⑶反复朗读“善哉,……若江河”。

    ⑷师:通过课前同学们对伯牙的了解,我们都知道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音乐家,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⑸引导学生想象回答。

    ⑹出示导入中展示的词语。

    ⑺师:假如你现在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时,你会怎样赞叹呢?

    (生答。)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

    ……

    ⑻师:着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着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

    2、相遇知音:

    ⑴师: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⑵引导:

    没遇到子期之前,别人对伯牙是怎样赞美的?

    (生答。)

    ⑶师: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苦闷、沮丧。)

    ⑷师:那时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他渴望什么?他一定不住的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

    (知音。)

    ⑸师: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会对子期说什么?

    (生答。)

    ⑹师: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上的知音吗?更是什么呢?

    (学生交流回答。)

    ⑺师:知音欢聚,一定非常欢乐、非常融洽,再来读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时的情感。

    (学生读。)

    3、知音之死:

    过渡:

    正像结尾读的一样,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染病身亡了。

    (播放音乐《伤别离》。)

    ⑴学生齐读“子期死,……,终身不复鼓。”

    ⑵师:子期死了,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呢?失去子期就像失去了什么?

    (亲人、灵魂。)

    ⑶师:是啊!子期死了,再也没人像子期一样赞叹。

    (引导学生读“善哉,……若江河”。)

    ⑷师: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在无人能理解的日子里,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学生答)。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学生答。)

    ⑸师: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你再来读这句话。

    (伴这《伤别离》曲调,学生齐读。)

    五、深悟绝弦

    1、师: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他的《警世通言》中,用生动的饿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的墓前,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

    (幻灯出示,伴着音乐教师读。)

    2、师: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饿生活中去了,那一曲曲动人的乐曲又弹给何人听?于是伯牙就扯断琴弦,把琴箱摔向祭台,吟诵着为子期写的挽歌。

    (幻灯出示,伴着音乐师生一起读。)

    3、师: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学生写,教师指导。)

    4、学生念自己写的,教师评价。

    六、回味绝弦

    师:这个故事在很多地方都有所记载,比如《吕氏春秋》、《列子·汤问》,我们所学的课文就是出自这里。在冯梦龙《警世通言》中更是有生动的记载。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播放《高山流水》),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来读读这个故事,能背诵的同学可以试着背诵。

    (学生读背。)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句。

    3、阅读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板书设计

    伯牙善鼓琴所念绝弦

    (知音)

    子期善听必得之死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9

    一、何谓知音

    板书:

    知音

    1、学生自己发表对“知音”的理解。

    2、师以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解释“知音”。配乐《高山流水》。

    二、相遇知音

    1、解题:

    板书课题:

    伯牙绝弦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指导朗读并要求学生说出对课文句子的理解。

    4、说说子期为什么能成为伯牙的知音,得以知音有何想法?

    三、知音之死

    子期死后,伯牙怎样?你想对伯牙说什么?

    四、伯牙绝弦

    师配乐朗读伯牙在子期坟前作的诗,体会他失去知音后的悲切心情以及朋友间令人动容的深情厚意。

    板书设计

    何谓知音

    相遇知音

    知音之死

    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0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读懂课文,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感情。

    3、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感受祖国文化。

    重难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课前准备

    古筝曲《高山流水》。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片段;这首古筝曲是不是动人心弦?关于这首乐曲的创作,有一个传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2、出示课题:

    伯牙绝弦

    强调“弦”读xián,不能读xuán。

    3、师:现在,我们就来了解这个动人的故事。

    二、总结学法,自主学习

    1、师:这是一篇比较浅显的文言文,同学们已有了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回想一下,应该怎样学习文言文?

    (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借助注释,一句一句地读,想一想每一句话的意思;读懂整篇课文的意思,弄不懂的词句和同学讨论,或问老师。)

    2、学生自读自悟,同桌小组研讨,教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汇报,重点点拔

    1、学生汇报读课文情况,师生共同正音。必要时老师范读,指导如何隔词断句。

    2、学生汇报句子意思的理解,提出经过小组讨论研究后还弄不懂的诗句,然后全班讨论,教师点拨。

    ⑴伯牙鼓瑟,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意思:伯牙弹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像泰山一样巍峨!”

    ⑵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意思:伯牙说这世上再也找不到我的知音了,于是摔破琴弦,从此不再弹(琴)。

    3、在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说说课文大意。

    四、体会文章中心

    1、琴师伯牙弹琴时,樵夫钟子期有何表现?

    (伯牙鼓瑟,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2、琴师伯牙与樵夫钟子期为什么能互相欣赏?甚至钟子期死后伯牙“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因为他们二人都视对方为知己,伯牙更是把对方看作倾诉心声的知音。)

    3、结合课后“资料袋”谈谈体会。

    五、讲课文故事

    1、指读课文,回顾课文所讲故事。

    2、学生对照注释,练习讲课文故事。

    3、指名讲故事。

    (教师结合重点词句和难句,指点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意思的方法,不一定要一字一句地直译。)

    4、评议:

    讲得是否语言通顺连贯,情节是否生动,故事有没有讲清楚。

    六、感情朗读,积累背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指导如何读出语气。当钟子期感觉“峨峨兮若泰山”时,曲子的旋律应该是高亢有力的;钟子期感觉“洋洋乎若江河”时,曲子的旋律应该是舒缓轻柔的。“峨峨兮若泰山”一句应该读出山的巍峨;“洋洋乎若江河”应该读出水的宽广。

    2、指名朗读课文(配乐读),评讲。

    3、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25、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所念绝弦

    (知音)(感情真挚)

    钟子期善听必得之死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2000字】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