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课件7篇。
以下是我们整理的“技术课件”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在开学前需要准备的东西,按要求每个老师都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与此同时老师写好教案课件,对自己教学情况也能有所提升。
技术课件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安徽省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教科书(非零起点)《信息技术》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活动1。本单元《我的电子文稿》围绕文字处理软件安排了3个活动,单元活动的目的一方面是为照顾小学阶段未学过信息技术的零起点学生,另一方面是体现信息技术进行文字处理的完整流程。本活动教材是从零起点起飞,并且快速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小学阶段文字处理内容是 通过一个单元多个活动分步进行介绍,在初中阶段侧重于文字处理软件的综合应用,体验一个完整的文字处理过程。
本课内容是通过制订学习计划制作一个完整的文字处理活动案例,分为三个学习阶段,第一阶段是将纸质的学习计划录入并保存到文档中;第二阶段是利用删除、改写、复制、粘贴等多种方式修改学习计划;第三阶段是通过对文字排版的设置,感受计算机在文字处理方面的优势。
二、学情分析
本阶段的学生具有以下性质:成熟性与幼稚性的统一、向上性与盲目性的统一、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新鲜感与紧张感的统一,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相应的引导,所以本课在规划并制作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时,要让学生能够感觉到,会用自己所掌握的技术去实现自己所规划的思路。
非零起点学生在小学四年级上学期学习了《班级环境齐关心》一个单元,通过四节课的学习,了解环保倡议书的制作流程,初步认识了解Word软件基本界面和一些基本的操作方式,所以在本课的制作部分教师可以通过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将主要精力与时间放在规则设计个性化、实用的学习计划。尽可能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一个完整的操作。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使用“开始”按钮中的选项打开软件;能够说出Word窗口的组成部分;学会光标定位、插入与删除文字、恢复和撤销、复制粘贴操作等基本技巧。
【过程与方法】
学生运用文字加工Word软件,体验从录入、编辑到排版制作一份电子文档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强化“先选中,后操作”的操作规范,养成严谨、科学的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在修改文档的时候能够根据自己的习惯进行操作,并会用文字、段落进行文档的排版。
【难点】能够正确选用插入与改写操作,并且能够区分文字编辑时复制与移动的区别。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境激趣、任务驱动和演练结合。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在PPT上展示一份学习计划的手写稿和电子稿对比图,并展示学习计划的最终完成效果图,教师提问“大家更喜欢哪一种展示方式?”通过让学生观察与发言引入新课——制订学习计划。
环节二、新知探究
任务一、认识Word软件界面
教师先进行示范操作打开“学生1_认识Word软件界面.doc”文档,讲解Word界面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布置任务: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将标题栏、菜单栏、文本编辑区、“常用”工具栏、“格式”工具栏、状态栏名称等文本框拖拽到对应位置,同桌之间互相检测操作是否正确。同时将教材上的表3.11和表3.1.2的表格填写完整。教师在巡视学生操作过程的时候对其操作进行必要补充,并提示学生及时保存文件。
任务二、输入计划文本
教师在PPT上出示“我的学习计划”手写稿的图片,布置任务:将PPT中的手写稿以电子稿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使用自己熟悉的输入法进行文字的录入,并讲解输入法进行切换的比较简便的方法——“Ctrl+Shift”组合键。强调本部分的主要任务——录入文字,测试自己的录入速度。
学生在录入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强调一段输入完成后按回车键,录入错误时可通过删除进行修改,也可使用常用工具栏中的“撤销”命令进行撤销操作。
任务三、保存学习计划
教师在学生输入完成后,给予提示“如果方便以后进行查看、编辑和打印应该怎么办呢?”,学生会给出回答“进行文件的保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都有哪些保存的方法?”,在学生讨论完成后,请某个学生进行回答,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使用菜单命令、按钮或快捷键”进行文档的保存。
任务四、录入速度测试
教师指导有余力的学生使用“测速软件”对于自己录入的速度进行测试。并请学生演示文档从创建、录入到保存的全部过程。进行自评、互评和师评,并告诉学生强化训练是提高汉字录入速度的关键。
环节三、小结作业
教师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并进行补充。请同学们制作一份有针对性的家庭生活作息表。
七、板书设计
技术课件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图文混排》,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遵循教学规律、渗透课改精神、实现有效教学、突出学科特色并结合我们学校所倡导的“三步一环”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 《图文混排》是高中必修教材《信息技术基础》第四章第2节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WORD文字处理已有了基本的认识。但在文档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方面还有欠缺,还需要想办法增强文档版面的美感。而图文混排更好的体现了版面设计功能,是WORD软件排版各种功能的综合运用,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学完本节内容后,学生将能够制作出一份图文并茂的电子作品。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特点,考虑到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是:
(1)知识方面:了解图片的插入方法和属性设置。
(2)能力方面:能够熟练运用图片设计版面,表达主题;并对图文混排的作品及其制作过程进行评价。
(3)情感方面:通过图文混排作品的制作,感受word软件强大功能,激发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和积极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目标,我认为图形对象的插入与设置是关键,所以设为本节课的重点,基于课前和学生进行的交流和对他们的观察,我把图文混排在版面设计中的灵活运用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 教法学法
教法上:重点部分利用演示示范,组织讨论,结合学科所具有的操作性特点,精心选择任务,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学法上: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自我学习,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而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则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本课学生将亲历制作过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结合组间合作互助,学有余力的帮助困难的学生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为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设计的教学过程有这样几个环节:
(一)情景导入(大约5分钟)
结合学校板报评比活动请学生对黑板报进行讨论。再展示一篇文本文档,和一组相关图片。文字能够描述事务,图片能形象的反映事务,如果能将图片与文字有机结合,并对某些文字或图片进行特定设置,将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从而引出课题——图文混排。
此时学生对刚刚讨论的话题很感兴趣,我再展示去年全国电脑制作活动中部分学生获奖作品,激励他们亲自尝试如何用WORD来制作美观实用的电子作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接受任务,也顺利的切入本课的第二个环节也是本课的重点部分。
(二)讲授新知(约10分钟)
对于图片的插入,我先利用多媒体广播系统演示具体操作步骤,并有意识地介绍几种可能出现的操作错误,然后启发学生打开并使用图片工具栏,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图形环绕方式的设置。
(三)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约20分钟)
给学生提供课前准备的素材,明确本次任务主题“弘扬民族文化”小报设计,让学生根据任务要求,通过组内合作探究、相互协助的方式来学习图文混排的各种设置。并让完成较好的同学讲解演示以加深学生印象以此突破本节难点。教师则充当引领者和协作者的角色。
(四)作品展评,(约5分钟)
让学生对作品进行组内互评并填写学生评价表。通过作品的交流评价,既发挥了学生的长处,又激发了学生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美感,体现了学习过程的创造性。
我从学生中挑选几幅不同层次的作品进行展示,肯定学生的创作成果,提出希望,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和创作的快乐。
(五)归纳总结、知识拓展(大约5分钟)
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感受和收获,完成学案,老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总结,并对学案中的知识拓展环节给予必要的提示。要求学生课后搜集素材设计版面完成制作关于甲流知识的小报。
四、板书设计
借用PPT课件进行本课内容板书,强化图文混排的重点步骤和注意事项,通过文字图表的布局给学生以知识和美感。
以上是我本次说课的内容,谢谢。
赵良厅校长解释说:“三步一环”课堂教学模式由“认知教材———重点、难点突破———检测、总结”这三个步骤组成,即把教室的教师一“讲”改为学生三“动”的课堂活动方式,三步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给学生以自主、创意、乐趣和成就感,有助于减少厌学情绪,使课堂充满活力。
技术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掌握运用彩色橡皮,为树叶变化四季的颜色。
能将创作好的图画设置为墙纸。
过程与方法:课堂中进行有层次的教学,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互助的过程中掌握本课的知识要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互助的学习能力和表现自我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灵活使用彩色橡皮为树叶改变颜色。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操作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自备四季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四季图片)
师:武汉是一个四季分明的城市,春天,这里春意盎然,美不胜收;夏天,这里骄阳似火,不愧为“火炉”的称号;秋天,这里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冬天,这里白雪飘飘,宛如童话王国。
师问:你能说说一年四季里,树叶的变化情况吗?
出示表格。
春天的树叶可以是色,因为夏天的树叶可以是深绿色,因为秋天的树叶可以是色,因为冬天的树叶可以是色,因为树叶被白雪覆盖着
你们都说的很好,老师想说给小朋友们听听,可是我觉得就这样说,不够生动,你能为这些话配上图片吗?
二、讲授新课:
师:出示自制四季变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用彩色橡皮:
展示四季,来大家对比一下这几幅图画有什么不同。
图片没有变化,只是树叶的颜色发生了变化,大家想想看有什么办法可以实现呢?(提示:用彩色橡皮)
好,看老师变魔术了哦。老师只变一次,你可要听好了。
在颜色栏里用鼠标右键点击一种颜色,这就是我们橡皮的颜色。
用彩色的橡皮在与前景色一样的画布上用鼠标右键可以绘制出彩色的字。
注:
1、彩色的橡皮只会在颜色与前景色一样的画布上才能涂出颜色。
2、必须要用鼠标右键。
生:尝试利用彩色橡皮,制作四季不同的树叶的图片。
作品展示,问题解答,并进行简单的评价。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办法让我们成为我们电脑的桌面呢?
生:自主探索。
师简介三种方式:平铺、拉伸、居中。
生观察后,自己找出不同。
三、作品展示评价:
生生评价
师生评价
展示评选出来最好的学生作品:
四、创意拓展。
出示蝴蝶图片,同学们你们能用今天学的本领让蝴蝶变变颜色吗?
五、教师小结
略
技术课件 篇4
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网络交流》是浙江教育出版社《中学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的内容。本单元主要要求学生通过网络交流、网络学习、电子商务、网络地图等网上功能的使用,理解网络在工作生活中的作用。
作为信息时代的公民,借助网络进行交流是必备的能力,同时许多网络应用都会涉及到网络交流,网络交流可以说是网上冲浪必备技能之一。本课内容的设置要求学生通过对电子邮件、在线交流工具、网络新媒介的体验,体会网络交流方式的多样性,感受网络对生活带来的影响。
说学生
之前的几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因特网的特点和发展历程,对于连接因特网所需的硬件和软件,以及网络安全和防范的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大部分学生对于网络交流的方式比较熟悉,许多学生都有使用邮箱、QQ、微博等工具交流的经历,可以让学生来分享使用感受;对于电子邮件的发送原理很多学生可能并不熟悉,因此可以通过与传统邮政信件的对比进行知识点的讲授。而对于网络电话,学生使用较少,但兴趣很大,可以在课堂尝试进行体验。
说教学目标
鉴于本课在单元中处的位置和学生的情况,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网络交流的多种方式,了解电子邮件的发送原理,掌握邮箱地址的结构组成。
2.通过邮件的发送,及多种网络交流工具的使用经验分享,体会网络交流方式的多样性,养成文明的网络交流习惯。
3.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介的了解,体会网络交流的高速与便捷,感受网络对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多种网络交流工具的特点并学会使用。
教学难点:掌握电子邮件的发送原理,理解邮箱地址的组成,并能成功发送一封邮件。
说教法学法
电子邮件作为网络交流最早的工具,具有便捷、快速、易用的特点,因此我选择让学生在了解其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动手发一封邮件,体验网络交流的便捷。在线即时交流工具书本安排的QQ和网络电话,鉴于学生对于QQ的使用已非常了解,可以让学生来分享使用体验,教师介绍并使用“阿里通”网络电话与学生互动。网络新媒介主要以介绍微博、微信等新兴交流方式的形式展开。
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学习内容主要分为三大块:电子邮件的原理与使用,即时交流工具以及网络新媒介。因此,拟采用讨论交流的方式引入新课,让学生来谈谈自己所知道的,或使用过的网络交流工具,在讨论中产生学习兴趣。接着将电子邮件与普通邮政信件对比,让学生了解电子邮件的发送原理及邮箱地址组成,并通过成功发送一封邮件掌握实际操作。即时交流工具和网络新媒介主要以教师和学生介绍为主,体验一到两项,由于QQ学生平时使用较多也教熟练,因此选择体验网络电话,微博、微信则介绍一些常用技巧等,贴近生活实际。
讨论引入,激发兴趣
通过分享体验引入课题:同学们知道或是使用过哪些网络交流工具,说说你的经验和感受。先由学生自由发言分享使用心得,最后教师小结并用课件展示常用的网络交流应用。
目的.:主要为了通过讨论的环节,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顺利引入新课。
网络在线,即时交流
顺着学生介绍的QQ、YY等网络交流软件引出“在线即时交流”的概念与定义。并以讲解、提问互动的形式介绍MSN、QQ、阿里旺旺、SKYPE等的各自特点。学生可以思考继续补充。再与一名学生配合演示体验“阿里通”网络电话,其余学生通过观察,了解通话质量、资费,进一步认识网络电话交流。
目的:学生自己的使用经验更有说服力,同时对于自己的未知事物,学生往往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听讲效果也较好
微博微信,新兴媒介
组织学生利用书本了解微博的定义,再请学生来谈谈自己常用的微博,及选择的原因,教师补充新浪、腾讯,微博的各自特点。再介绍微信及其扫一扫、支付等特色功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网络交流工具。
目的:介绍新兴网络媒介,贴近生活实际,把握时代潮流,让学生感受网络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
电子邮件,探秘交流
组织学生利用自学材料了解电子邮件的特点,请两个学生各自说说自己认为的电子邮件和普通邮政信件的工作方式,比较两者工作原理的异同。讲解电子邮件地址的组成:用户名@主机域名,并归纳特点。最后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单,并以附件的形式将作业发送至教师邮箱,操作体验电子邮件。
目的:通过对比说明,让学生更好理解电子邮件的工作原理和邮件组成;通过实践操作,掌握电子邮件的具体使用。
小结本课,梳理知识
启发式地梳理本课所学知识点,建议学生课后多尝试体验各种网络交流工具,分享使用心得。
目的:对本课所学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加强学习效果,让学生感受网络交流对学习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
说课小结
本节课教学内容紧凑,教学设计能做到以学生交流分享与操作练习为中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平时网络交流经验分享引入新课,通过同学交流分享、教师演示体验,讲解归纳各种各样的网络交流工具,最后通过发送邮件感受网络交流方式的多样性与便捷性,符合信息技术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教学理念。
技术课件 篇5
一、说教材
《打字速度靠指法》这节课主要是练习学生的打字能力和速度。本节课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和提高,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坐姿和加强指法的练习。主要的教学内容是通过金山打字通打字游戏的练习,提高击键的正确率和击键的速度。
二、说学情
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正确的指法是电脑操作的一项重要基本功,练好指法能大大提高操作电脑的速度,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正确的坐姿和正确的指法,但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专项的不断训练来强化,形成习惯。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到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我精心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键盘指法和左右手的键位方法;学会手指的分工。能够找到基准键,并能正确使用。掌握正确的打字姿势。
了解键盘的组成,掌握基准键位的手指分工及操作,掌握空格键的使用,养成良好的打字坐姿及击键习惯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一比的形式,初步感受打字的技巧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对比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小组间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培养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操作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基本键的位置和使用,学会正确使用指法。
【难点】使用键盘指法输入字符。
五、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采用1。任务驱动法 2。协作学习法 3。分层教学法4。赏识教育法。意在帮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动手,从实践中获得知识。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才能快速输入字符吗?像打字员那样快速输入字符”,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提高打字速度的关键是正确的指法和姿势。
(二)发现与探索
1。十个手指的分工:每个手指都有分工,既减轻了疲劳,也提高了速度。
教师出示一段字符,学生尝试输入。
教师指导,出示十指分工图,学生牢记分工图,并再次练习。
2。基本键的使用。
你们知道什么是基本键么,基本键有什么作用呢?
教师:手在基本键位,无论按上面的键还是按下面的键,手指移动的距离短,速度也快。练习基本键位的使用。
3。同桌互相检查一下,是否都完成了任务。
4。正确的打字姿势
出示不正确的姿势图片
教师:时间长了,不仅影响速度,而且还会让你的脊椎变形呢。
出示正确的打字姿势图片,并指导:
面向正前方,两臂自然下垂,手脚平放,眼平视,脊椎挺直,手指稍微弯曲,用指尖敲击键盘。老师编了一首关于打字姿势的儿歌。(投影出示)
(三)加油站,学生练习
启动金山打字通,并练习初级课程。
教师巡视指导
七、板书设计
最后,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将采取简明直观的提纲式。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考官。
技术课件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作用
本课主要分为文字的修饰和段落的修饰两大部分,从内容上主要是对文字的字号、字体、颜色的设置,以及设置段落的对齐方式、行距等。课程通过任务的完成,来激发学生对文章修饰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也使学生初步感受WORD的强大功能。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字的字体、字号、颜色的修饰;
(2)掌握段落的对齐方式、行距的修饰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以探究学习的方式,掌握表格操作的基本知识;
(2)学会评价作品,交流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字处理能力;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行为与创新: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个性化的修饰。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字的修饰。
难点:段落的修饰。
4、课时安排
1课时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电脑的学习已有一年半的时间了,对于计算机的基础操作有了一定的熟练度。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也已经学习了word软件的基础操作,对word软件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根据具体情况,本课我采取到的`教学方法有:
(1)任务驱动。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按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并更大地激发起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2)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借助小组合作讨论,通过观察,自己发现问题,亲自尝试、合作解决、最后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来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教师为课堂的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探究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2、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准备。
1、一篇经过不同修饰过的《写给祖国的歌》诗歌。
2、网络机房。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比较分析导入法具有简洁、直观、省时的优点。
在课程的开始,先向学生展示课件中两篇不同修饰过的文章,一篇经过修饰,一篇是纯文字。通过两篇文章的呈现,向学生设问: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让学生在观察中,归纳总结出文章修饰的特点。
2、新授
课文内容,是将其分成字体和段落两大块。我将其细分为5个任务,每个任务层层递进式,其中字体、字号、颜色的修饰比较简单,段落的对齐方式和行距的任务学生理解相对困难。
基于学生已经认识过WORD,并对WORD窗口、菜单栏、工具栏有过认识。在任务提出后,我会将学生以2人分成一组,鼓励学生探究学习,尝试改变文字的字体、字号或颜色,比较改变前、后的效果。教师则对学生操作进行观察、了解学生的情况。
在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探究性学习后,每个小组汇报操作中遇到的困难,请已会的学生上前操作,解决问题。全班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老师演示操作,以集体讲授的方式,告知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在观察的学习中,掌握多一种的操作方法。
当所有小组都没有疑难之后,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完成文章的修饰。这时由于接受过帮助,学生的操作会相对熟练,所以给定的时间可以较短一些。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探究本课重点之一:字体、字号的修饰,在学生第一次汇报过程中,我会向学生提出问题:
1、为什么要修改字体、字号?
2、修改了之后又有哪些好的地方?
为了学生理解本课难点之一:居中的设置,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我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觉得“居中”有什么作用?
在本课的学习中,教师需要向学生解释字号大小和不同磅数的行距,使学生对WORD中的大小有感性认识。
3、教学评价
学生交流作品,我会从字体、字号的大小合适、颜色的合适、文章的整体修饰效果等方面引导学生互评。评价的结果不再是单一的好和不好,而是用鼓励性活动给予肯定性评价,这样做的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辨别的能力,让学生不要单一的只用好和不好,而是说好在哪里。实现主体的多元化,评价结果的多元化,并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4、总结
(1)引导学生自我阐述学习心得与成果。
(2)教师要提醒学生:适当的使用字体、字号、颜色及行距的设置,可使文章美观,不能过于夸张,适得其反。
5、课后作业
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激发爱国教育,试写出一篇《祖国颂》,并对文章进行修饰。
技术课件 篇7
一、说课标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地使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
二、说教材
1、教学内容分析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中规定,《信息技术基础》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必修模块,是高中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基础,也是学习各选修模块的前提,具有普遍价值。《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第一章概述信息与信息技术之后,对人类获取信息过程的概述,主要介绍了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及其优化,旨在使学习者在宏观上对信息获取活动有一定的把握,为后继的学习提供支持,因此本节课属于信息技术课的基础内容,在整个教材乃至整个信息技术课程中都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及授课学生的情况,制定本节课以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体验信息获取活动的共同特征和一般规律,能够总结、推导出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掌握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并分析其原因,掌握信息获取的途径和方法并进行选择,培养分析、比较、规划和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和归纳需要利用信息解决的问题,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尝试设计信息获取的具体方案,并进行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4、教学重点
根据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信息获取过程的分析和信息获取方案的确定。
5、教学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教学中的难点为:信息获取方案的设计和优化。
三、说学情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刚入校不久的高一年级新生,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信息技术接触较少,大多数来自市区的学生虽然具有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但是对于信息及信息技术的理论基础没有系统的了解,所以总得来说,学习者的信息素养不高,遇到问题时缺乏自然而然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需求,更缺乏自觉的信息行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设置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教材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信息意识。
四、说教法
本节课属于信息技术基础的理论内容,纯粹的理论讲解,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容易使理论与实践脱节。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依据新课改理念,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分析,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任务驱动”和“自主探究”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情境问题的驱动下,自觉完成知识的建构,在建构知识的同时,也发掘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教学中,启发、诱导学习,使课堂能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
五、说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新课程理念也提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
六、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5分钟)
首先通过幻灯片展示几幅大学美丽的校园风光,创设情境:假如现在你是一名准备填报高考志愿的高三学生,不了解各个大学的情况,该怎么办?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加以指导,指出解决以上问题的过程实际是一个获取信息的过程,引出课题《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此环节中的情境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设置的问题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积极探索,精心研究 (15分钟)
进一步提出问题,“如何获得所填报大学的综合实力的信息?”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启发学生考虑“在哪里能找到这些信息?怎么找?”引导学生归纳出获取大学信息的简单过程。设计新的问题“班委准备组织同学们周六去本市的旅游胜地古隆中游玩,要了解本市周六的天气信息”,让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回答“哪里有天气预报?哪些方法能够获得周六的天气情况?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引导学生归纳出获取天气情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过程,找出一般规律,推导出信息获取一般过程的四个环节。
此环节的设计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让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自主建构学习内容。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做适当的诱导,以保证有效的完成教学内容。
(3)深入剖析,知识探究 (15分钟)
结合第二环节的情境,设置新的问题“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了解到周六的天气晴好,可以去游玩,想提前了解一些关于古隆中景点和人文的信息,怎么办?”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分析学生制定的方案,同时诱导学生剖析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指导学生优化设计方案。
○1对“确定信息需求”的剖析,主要是让学生根据以上三个信息获取事例中对信息需求的描述,自己归纳出确定信息需求时要包含的要素。
○2在剖析“选择信息来源”时,要求各小组自由讨论有哪些信息来源,并对其进行分类,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诱导分析各种信息类型的优缺点,指导学生优化方案中信息来源的选择。
○3学生明确了信息的来源后,推出信息获取方法就比较容易了。所以,可以直接让学生自由回答不同的信息来源对应的获取方法,指导学生优化方案中确定的信息获取方法。
○4引导学生回顾第一章中介绍的信息的一般特征,强调信息的价值性和时效性特征,说明信息评价的重要性,启发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对信息进行评价。
在第二环节学生了解了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任务,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主动进行知识的建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信息获取的过程内化为个体的自然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4)迁移深化,拓展延伸 (10分钟)
要求各小组确定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主题,填写下表:
项目内容
你的信息需求
可能的信息来源
选择的信息来源
可能的获取方法
确定使用的获取方法
完成后各小组相互交换方案,互相品评,相互改进。在课后对方案进行实践。
学习和了解信息获取一般过程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能够从问题开始,分析信息需求,从而确定信息来源,然后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获取信息。在环节的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发掘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各种信息获取活动,体验信息获取无处不在并进而认识其重要性。
七、教学反思
本节要求学生能对信息获取的过程有一个全面的宏观把握,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够产生自然而然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需求,继而引发自觉地信息行为。教学中,通过设置情境,布置任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比较高,能够根据所学的知识制定出获取信息的方案。感到遗憾的是,由于时间有限,不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中实践信息获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