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如梦令教学设计精选10篇
  • 如梦令教学设计精选

    发表时间:2023-04-23

    如梦令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一位合格的教师会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教案就是将课本内容变成胸中有案,再落到纸上,形成书面教案,怎样才能让教案实现教学活动?小编现在向你推荐如梦令教学设计精选,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如梦令教学设计精选(篇1)

    一、复习回顾,激趣导入

    1.唱《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回顾词的特点。

    2.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词,这首词是宋代著名的女诗人、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的李清照写的《如梦令》看看她此生最难忘的一次少年经历是什么?(板书:如梦令)

    这首词的词牌名是(如梦令)题目呢?很多词没有题目,我们往往用第一句来当它的题目,所以这首词的题目也可以叫(常记溪亭日暮)。

    二、通读全词,理解大意

    1.下面就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首词,要读得充分,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指读,相机正音,指导节奏,读出自己的感觉

    ①这里有一个生字,藕,再请同学来读一读,这里的藕花就是——(荷花)

    ②这里有一个词也请大家注意,兴尽,在这里都读第四声,兴指兴趣,兴致。尽是满足的意思。所以兴尽就是指——兴致得到了满足。请同学再来读一下这个词。

    ③藕花,兴尽,这两个容易读错的词都在第三四句中,谁再来把这两句读一读,把它读正确,读得字正腔圆。

    ④把词读正确并不难,如果你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来,读出味道来了。谁再来读读整首词,其他同学注意听,它是怎么停顿的?(指导停顿) 比如说,第一句咱们可以这样读“常记/溪亭/日暮”。 (生读全词) 节奏感把握得挺好。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3.读好了节奏,我们还要读懂它。李清照借这首词回忆了自己少年时期的一次郊游经历。整首词语言简洁,浅显易懂,我相信理解它的意思对大家来说不是难事,请大家再次自由读读这首词,结合注释同桌之间相互说说你对它的理解。(师巡视)

    4.好的,同学们,从我刚才听到的几位同学对意思的理解和大家轻松的表情来看,你们已经读懂了这首词的基本意思。现在,我还想问问大家,在这首词里既有景,又有人物活动,你能分辨出哪些词语是写景,哪些词语是写人物活动呢?默默地看,静静地思考,然后举手告诉大家。(结合学生回答,屏幕出示,指读)

    景 : 溪亭日暮 藕花深处 一滩鸥鹭

    人 : 沉醉 误入 争渡

    5.细细读着这六个词,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因果关系,师引述——因为“溪亭日暮”所以“沉醉”,因为“沉醉”所以“误入藕花深处”,因为“误入藕花深处”所以“争渡”,因为“争渡”,所以惊起“一滩鸥鹭”。你看,句子和句子之间衔接得多么紧凑,多么自然啊!人在景中,景因人显,人和景的相互交融构成了那一幅幅生动美妙的画!让我们再次走进画面,读一读这首词吧!

    三、美读全词,想象画面

    同学们,虽然时隔千载,我们已经无法跟随李清照一起参加那一次郊游,但这首词“词中有画”,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想象,再现情境。

    板书:展开想象(齐读)}在这首词里,有一些词语给了我们画面般的美感,仔仔细细地读一读这首词,把这些词语圈出来,想一想,读着它们,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一)画面1:溪亭日暮

    ①咱们先来读一读一二句,齐读。

    ②哪个词给了你无尽的想象,给了你画面般的美感?(开火车,指三人答)

    ③是啊,“溪亭—日暮”,读着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板书:溪亭日暮)展开想象,用眼睛去看,用大脑去思考,用心去感受,用语言去描绘,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对景的想象]预设:

    a、学生回答比较简单(亭子、小溪、夕阳)师评语引领:那些美好的景物你都看到了,可惜却都是静止的,谁能把这些眼前的景物说得更加具体?让这些景物活起来,让这幅画美起来!

    b、若学生说得比较好。教师评语引领:瞧,他说得多么传神哪,尤其是“xx”词,仿佛把我们都带入了那美景之中。

    c、你也走进去了,那一幅美妙的画卷一定正在你的心中展现!说得那么美,你一定能读好这两句,指读。

    d、是啊,黄昏时分,夕阳渐渐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那玲珑剔透的小亭,都被染红了,水面上波光粼粼的,让我们情不自禁的吟出这样的诗句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样的情景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让我们带着这样的诗情读好这第一第二句。

    [对醉的理解]

    a、好一个良辰美景!好一个溪亭日暮!难怪李清照说她此时已经——沉醉不知归路了。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呢?是啊,诗人陶醉了,醉得忘记了回家。在这儿给大家补充一个信息,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酒助诗兴,诗从酒出,所以有 “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李清照虽然是女子,但她也很喜欢喝酒,所以说这里“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好,酒醉也好,陶醉也好,反正李清照是醉了。我们带着这份醉意,再来读这两句诗,一定更有味道。

    b、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诗人会和谁一起喝酒呢?有道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啊!诗人和朋友们除了喝酒,还会干什么呢?(赏景、吟诗、作对、弹琴、下棋、聊天)品着美酒,赏着美景,闻着酒香、花香,那可真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啊!这可是一种全身心地享受啊!咱们再次一起读读这两句诗,读出那浓浓的醉意!(指名读)她是这样读的,你也来读一读吧(再指名读) 师深情朗读,大伙一起来读读吧。(生齐读)老师仿佛看到那样的情景了,再来一次。(再齐读)

    二)画面2:藕花深处

    ①是啊,怪不得诗人说她后来是兴尽而归,读——兴尽晚回舟。此刻诗人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高兴、愉快),就请你读出这份高兴,这份愉快!另外,这里的兴尽,也可以说是兴未尽,也就是还没有尽兴,只是天色已晚,不得不回家啊!此时,诗人的心情又会是怎样的?(留恋,舍不得离开)那也请你读出这份留恋。你看,这里同一句古诗给了我们两种不同的理解,而且都是正确的,所以以后读诗就要用心去揣摩、去体会。

    ②就在诗人回舟时,又有美景吸引了她,那就是——藕花深处。(分小组把这个词读两遍。)藕花—深处,(板书:藕花深处)这个深处是指哪?对呀,你想四周全都是荷叶、荷花,这时候呀,那荷花,那荷叶的形状、颜色、姿态一定看得非常清楚。你看到了吗?(满池都是、下面是绿绿的荷叶,上面一朵朵荷花含苞待放。)你想起怎样的句子来了?咱们学过荷花吧,把优美的句子吟诵一句到两句给大伙听听。(这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全部展开了。有的在微风中轻轻舞动着。)你们仿佛看到了那满池荷花的美景了是吧。还想到哪些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又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啊,让我们再次走进去,再次沉醉。读——

    ③在这两句中,你觉得哪一个字最能说明词人又一次醉了?(误)误入,在这里是怎样的入?能换一个词代替这个误吗?(不知不觉)是啊,诗人看荷花看得有滋有味、如痴如醉,连小船划入藕花深处都没有察觉。这是怎样的一种醉啊!我们再来读这两句,一定会读得更好。

    三)画面3:一滩鸥鹭

    ①读着这两句,哪一个词又让你画面般的感受呢?(一滩鸥鹭)分男女生读。

    ②读着这个词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一河滩的鸥鹭扑拉拉一下子都飞起来了,那场面是多么热闹啊!)一齐读(一滩鸥鹭上青天,那场面又是何等壮观啊,再来感受一次,读)

    ③范读,在这里,除了看到鸥鹭飞了起来,你的耳边还听到了什么?(鸥鹭拍动翅膀的声音,鸣叫的声音(响)、划桨声、溪水流动声、欢笑声、水声),你们还仿佛看到诗人和好友们在干什么?(看到诗人和好友们在争着划桨)

    师:你想啊,她们叫哇,笑哇,声音那么响,那么喧哗,这个时候把栖息着的鸥鹭一下子惊飞起来。“扑拉拉”一声,一群鸥鹭冲破夜幕,飞上蓝天,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这样的情景她平时能看到吗?那可真是大自然的奇观啊!谁来读一读这两句?(指名读)这样划船能把欧鹭惊起来吗?(再读)划得再有劲一些,你再来试试。(再指名读)你想此时此刻,词人的心情是多么的……(指名说:多么开心。)是啊,那是一种意外的开心,意外的收获。(惊喜。)这个“惊”字,既是指鸥鹭给惊飞起来了,又向我们传递了词人惊喜的心情。用得多妙啊。再来读一读,读出那份热闹、那份欢快、那份惊喜!(指导朗读,两个争渡要读得稍快,有力,后面那个争渡比前面一个更有力)

    四)一幅流动的画

    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有“溪亭日暮”,还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其实整首词就是一幅流动的画。你们看,因为是观赏 “溪亭日暮”陶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是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来,一起读整首词。一边读一边想像这幅活动的画。(读全词)。听你们读得有滋有味的,盛老师也情不自禁地想来读一读,可以吗?(师深情朗读)来咱们再来读一读,老师跟你们一起读。(师生齐读)

    四、瘦读全词、品味语言

    同学们真能干。读着读着就把这首词读胖了,读美了。但这还不够,咱们还要把这首词读(板书:瘦)你能不能读着读着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看看,这首词是围绕哪一个字来写的?小声地读一读,品一品。 ( 醉、记 、暮、兴)

    同学们品出了那么多的字,你看,不管“暮”也好,“记”也好,“醉”也好,还有“兴”也好,老师认为都有道理,因为“暮”所以“兴”,因为“兴”所以“醉”,因为陶醉了,所以常常记得不能忘记啊,(师连线)。李清照留下来的词并不多,但是“无一首不精,无一字不妙”,这里边的33个字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地品味。这次郊游的经历使李清照深深地陶醉了(圈“醉”字)。

    是的,词人深深地陶醉了,让我们也跟她一起深深地陶醉一次。读出浓浓的醉意来好吗?再读这首词。这回你能背下来的,咱们就背下来了。

    五、对照比读,延伸课外

    请同学们再读一首词。(如梦令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老师把两首词放一块儿,你发现这两首词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题目一样,作者也一样;字数一模一样,都是33个字;句式一样;格式都一样;数数它有几行?(6)再数数每一行有几个字(665646)?所有的如梦令,都是这样的结构。)

    最后一个韵母都是“U”;都写到了醉……

    李清照的词中还有很多也写到喝酒了,有兴趣可找出来读一读。

    同学们发现的就是《如梦令》这种词牌名的词的特点。字数、句式和韵律。以后还有机会可以细细地品味。

    上节课我们演唱了《西江月》,你们想不想听听《如梦令》这首词谱成曲子后,唱出来是什么感觉的?(放音乐)有味道吗?课下有兴趣可以自己给这首词配上自己喜欢的曲子试试。

    如梦令教学设计精选(篇2)

    一、说教材 :

    《如梦令》是六年级下册第9课词两首中一首。“常记溪亭日暮”一词所记述的内容十分平淡,大意是讲述诗人曾经饮酒溪亭,被自然界景致和美好生活气氛所熏染,以致酒醉,找不到归家之路,撑船到处转,没想到闯到了荷花丛中,惊醒了一群同样“沉醉”的鸥鹭。作者用语、造句一如内容一样的平实、自然。它侧重在写景,融情于景。通过景物的描划来抒发和表达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故而意境创造含蓄深沉。通篇见景不见人。而事实上作者的行踪早就融入到景物中去,成为意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说三维目标和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学会结合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去理解诗词所包含的情感。

    方法与过程:

    以读促品,通过朗读、品读词句,理解作者情感,了解作者前期作品的风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读、品,培养学生学习宋词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品读,理解词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反复品悟,理解作者的情感。

    三、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目前通过反复的诵读,能大致理解诗词表现的意思和所叙述的事情。但由于其本身的年龄和阅历的限制,还是不能深入真切理解词人所表达的真实情感。必须结合词人当时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教师的适当指导品悟才能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

    四、说学法。

    在反复散读、诵读、品读等各种朗读形式下,能让学生对诗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情感上的调动,李清照这首词“常记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 ”,这首诗不饰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期望各位同僚各位老师不吝赐教,助我纠正平时教学中的不足。

    谢谢大家!

    如梦令教学设计精选(篇3)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

    2.品读李清照的诗词

    3.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二.课型:新授课

    三.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四.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2.体验到这首词的意境

    3.重点词解析

    4.词的技巧分析

    五.教学难点:

    1.对诗词的理解

    2.把握诗词情感

    六.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师:“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涵养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灵性生命。她有着“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温柔娇媚,也有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倜傥豪放。她就是宋朝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在那个唯男子独尊的年代,她无疑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她的词自成一家。语言清丽而不萎靡,情调感伤而不空虚。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品读李清照。

    师问:同学们都知道我们要学的这首《如梦令》的作者是宋代伟大女词人李清照,那么大家知道的她的诗词还有哪些?对于她,大家还有什么了解呢?有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举手回答一下。(老师总结同学们答案)

    (二)介绍李清照生平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老师:我们了解过了李清照的生平事迹之后,是不是对她的词也充满了好奇呢?特别是在宋朝那个词作鼎盛的时候,在众多才子里面作为一个女词人能够脱颖而出,也充分证明了她的才华。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李清照词作的风采。)

    (三)词作初印象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1.板书出来这首词,让同学们先自己理解一下这首词的思想情感,请同学举手回答自己的理解。

    (师:同学们的见解都很独特,那下面老师来总结一下。

    写《如梦令》的时候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已经很久没有回家了,词人很是思念自己的丈夫。甚至到了借酒消愁的地步。这日她又喝了酒,早早就沉沉睡去。第二日醒来的时候,才发现昨夜下了一场小雨,便问卷帘的丫鬟,院外的海棠怎么样了。丫鬟答曰:“海棠依旧”。词人感念自己和丈夫的情形,感叹道:“应是绿肥红瘦。”意即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思念。

    2.(师:大家既然已经了解了这首诗的情感,那就请同学们听一下录音,看看其他人怀着这种感情朗诵出来的感觉。)

    放录音。请同学们跟着读几遍。放音乐,让同学们跟着节奏朗诵。让同学们能够熟读背诵这首词。

    (四)词赏析

    1、.(师:大家熟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对这首词也有了自己的理解,那么下面我们就探究一下,作者用词的经典之处。)

    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2、.“绿肥红瘦”历来被人称道,它好在哪里?

    绿肥红瘦”一语,是全词的精绝之笔,“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这么一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

    3.抒情方式:以景衬情。抒发的感情是:轻灵新巧而又凄婉含蓄

    写作手法: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4.(师:同学们今天学习了李清照的《如梦令》之后,有什么感想?请同学们跟大家交流一下。)

    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让大家了解李清照,懂得诗词的表达情感。

    如梦令教学设计精选(篇4)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

    2、品读李清照的诗词。

    3、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2、体验到这首词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

    1、对诗词的理解。

    2、把握诗词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教师激情谈话:我们有幸,出生在这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我们有福,沐浴在这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之中。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无一不是老祖先们留给我们的精神食粮、民族荣光。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养育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灵性生命。她有着“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温柔娇媚,也有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倜傥豪放。她就是宋朝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在那个唯男子独尊的年代,她无疑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她的词自成一家。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品读李清照。

    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习过一首李清照的词,是哪一首呢?学生齐说:《如梦令》。出示词文

    如梦令宋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学生齐读,师生诵读。

    师问:同学们都知道这首《如梦令》的作者是宋代伟大女词人李清照,对于她,大家还了解些什么呢?有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举手回答一下。

    (二)介绍李清照生平

    李清照(1084—约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宋词有“婉约”、“豪放”两大派,她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其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老师:其实我们前面学过的这一首只是其中之一,今天老师要带大家一起来学习《如梦令》其二。)

    (三)词作初印象

    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出示这首词,让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这首词。再请二位学生诵读,教师指导。

    2、强调并出示诵读词的节奏:

    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理解词中重点词语的意思,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卷帘人: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4、了解词的创作背景及大意

    师:写《如梦令》的时候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已经很久没有回家了,词人很是思念自己的丈夫。甚至到了借酒消愁的地步。这日她又喝了酒,早早就沉沉睡去。第二日醒来的时候,才发现昨夜下了一场雨,便问卷帘的丫鬟,院外的海棠怎么样了。丫鬟答曰:“海棠依旧”。词人感念自己和丈夫的情形,感叹道:“应是绿肥红瘦。”意即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思念。

    5、多种形式的诵读练习。

    同时播放轻音乐。

    (四)词赏析

    1、(师:大家熟读了这首词之后,也有了自己的理解,那么下面我们就探究一下,作者用词的经典之处。)

    “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2、抒情方式:以景衬情。 写作手法: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3、(师:大家既然已经了解了这首诗的情感,那就请同学们看一段小视频。)播放视频,请同学们跟着读几遍。

    4、(师:同学们今天学习了李清照的《如梦令》之后,有什么感想?请同学们跟大家交流一下。)

    (五)、延伸词

    如梦令

    宋李清照

    谁伴明窗独坐,我共影儿俩个。灯尽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无那,无那,好个凄凉的我。

    (六)、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懂得诗词的表达情感。

    (七)、板书设计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伤春惜春,青春易逝却道海棠依旧。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教学设计精选(篇5)

    一、画面导入,激起情趣

    同学们,咱们一起来看这样八个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课件),谁来说说你对这八个字的理解?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画,一幅画里又往往蕴含着美妙的诗句。现在,咱们一起来看几幅画,你能吟出画中所蕴含的诗句吗?

    二、初读全词,初步感受词意

    1、同学们,你们用动情的朗读读出了古诗的韵味,看得出,你们都很喜欢诗。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词,这首词也是诗中有画,而且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词人也不简单,她就是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的宋代著名的女诗人、李清照。关于李清照,你都知道些什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她的资料,下面大家看这段文字,自己读一读。

    从资料中我们知道李清照可是才华横溢,也正以为如此她被称为“词国女皇”。有人用“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来评价她的词学造诣,这个李易安就是李清照。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走进李清照的少女生活,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一起研读《如梦令》,与之一起徜徉于词的世界。(屏幕出示全词),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所作,回忆了她少女时代的一次郊游的经历。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首词,要读得充分,读准字音,。(板书:如梦令)

    2、①这里有一个生字,藕,再请同学来读一读,这里的藕花就是——(荷花)

    ②这里有一个词也请大家注意,兴尽,在这里都读第四声,兴指兴趣,兴致。尽是满足的意思。所以兴尽就是指——兴致得到了满足。请同学再来读一下这个词。

    ③藕花,兴尽,这两个容易读错的词都在第三四句中,谁再来把这两句读一读,把它读正确。

    ④除了把词读正确,我们还要读出词的节奏,把词读得有板有眼,字正腔圆。谁再来读读整首词,其他同学注意听,它是怎么停顿的?(指导停顿)

    3、读好了节奏,我们还要读懂它。如梦令是这首词的词牌名,李清照借这个词牌回忆了自己年轻时候的一次郊游经历。整首词语言简洁,浅显易懂,我相信理解它的意思对大家来说不是难事,请大家再次自由读读这首词,同桌之间相互说说你对它的理解。(师巡视)

    4、好的,同学们,从我刚才听到的几位同学对意思的理解和大家轻松的表情来看,你们已经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

    师:你自己能够读明白哪一句词的意思了?你站起来说给大伙听听。

    生: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记得在溪边黄昏的时候看日落。

    师:在那里看日落时的情景。是吗?不错的,她这么说,咱们能听懂她的意思吗?能听懂就可以了,来,往下说。你还能读懂哪一句?

    生:沉醉不知归路。她看到日落,沉醉到不知回去的路了。

    师:沉醉,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生:深深地陶醉了。

    师:不知道回家的路了,是吗?或者说是忘记(回家了)。

    师:再往下说

    生:误入藕花深处。这句话我理解的是他开船的时候开到有荷花的地方。

    师:对,划船的时候。那个时候船没有机器的,划的。划到哪儿去了?

    生:(齐说:荷花深处去了。)

    师:是的,荷花深处去了。

    师:接着说。

    生:我理解的是兴(xīng)尽晚回舟

    师:还有不同的说法吗?你怎么理解?

    师:她看着看着,陶醉在里边了,但是,天都黑下来了,这个时候又不得不回去,其实这个“兴尽”是兴未尽,但是因为晚了,所以不得不回去。

    师:还有最后两句没人说,谁来说?

    生:我解释的是惊起一滩鸥鹭。意思就是她在开船的时候不小心进入了荷花的地盘。然后荷花里边有许多的鸥鹭,被她船一开进来就全部飞走了,就是惊起一滩鸥鹭。

    师:争渡,争渡,谁读明白了?

    师:怎么出去啊,怎么出去啊?在抢着划船,这个时候把一滩欧鹭给惊起来了。

    师:同学们很能干,不知不觉地把这首词给读胖了。(板书:读胖)同学们,如果说把咱们刚才说的话写下来,你说长不长?

    师:可是这一首词只用了33个字就把作者那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交代清楚了郊游的时间是(日落)就是我们说的黄昏、傍晚;地点是在(溪水边的亭子里)对,溪水边的亭子里。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在这首词里既有景,又有人物活动,你能分辨出哪些词语是写景,哪些词语是写人物活动呢?默默地看,静静地思考。(结合学生回答,屏幕出示,指读)

    5、细细读着这六个词,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因果关系,师引述——因为“溪亭日暮”所以“沉醉”,因为“沉醉”所以“误入藕花深处”,因为“误入藕花深处”所以“争渡”,因为“争渡”,所以惊起“一滩鸥鹭”。

    你看,句子和句子之间衔接得多么紧凑,多么自然啊!人在景中,景因人显,人和景的相互交融构成了那一幅幅生动美妙的画!让我们再次走进画面,读一读这首词吧!

    三、展开想象,品味词境

    1、同学们,虽然时隔千载,我们已经无法跟随李清照一起参加那一次郊游,但这首词“诗中有画”,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想象,再现情境。{板书:展开想象(齐读)}在这首词里,有一些词语给了我们画面般的美感, a、溪亭日暮

    ①咱们先来读一读一二句,齐读。

    ②哪个词给了你无尽的想象,给了你画面般的美感?

    ③是啊,“溪亭—日暮”,读着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板书:溪亭日暮)展开想象,用眼睛去看,用大脑去思考,用心去感受,用语言去描绘,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对景的想象]预设:

    a、学生回答比较简单(亭子、小溪、夕阳)师评语引领:那些美好的景物你都看到了,可惜却都是静止的,谁能把这些眼前的景物说得更加具体?让这些景物活起来,让这幅画美起来!

    。教师评语引领:瞧,他说得多么传神哪,尤其是“xx”词,仿佛把我们都带入了那美景之中。

    c、你也走进去了,那一幅美妙的画卷一定正在你的心中展现!说得那么美,你一定能读好这两句,指读。

    师:落日的余辉倒映在湖里,使我们想起怎样的诗句来了?一道残阳铺水中——

    (3)朗读指导

    师:你们看啊!(老师边播放日落美景边描述:黄昏时分,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那玲珑剔透的小亭,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水面上波光粼粼的,让我们情不自禁的吟出这样的诗句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样的情景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让我们带着这样的诗情读好这第一第二句。

    [对醉的理解]

    a、好一个良辰美景!好一个溪亭日暮!难怪李清照说她此时已经——沉醉不知归路了。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呢?是啊,诗人陶醉了,醉得忘记了回家。在这儿给大家补充一个信息,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酒助诗兴,诗从酒出,所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李清照虽然是女子,但她也很喜欢喝酒,所以说这里“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好,酒醉也好,陶醉也好,反正李清照是醉了。我们带着这份醉意,再来读这两句诗,一定更有味道。

    b、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诗人会和谁一起喝酒呢?有道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品着美酒,赏着美景,闻着酒香、花香,那可真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啊!这可是一种全身心地享受啊!咱们再次一起读读这两句诗,读出那浓浓的醉意!

    b、藕花深处

    ①在那样快乐的时候,那样美丽的地方,诗人和朋友们除了喝酒,还会干什么呢?(赏景、吟诗、作对、弹琴、下棋、聊天)是啊,怪不得诗人说她后来是兴尽而归,读——兴尽晚回舟。此刻诗人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高兴、愉快),就请你读出这份高兴,这份愉快!另外,这里的兴尽,也可以说是兴未尽,也就是还没有尽兴,只是天色已晚,不得不回家啊!此时,诗人的心情又会是怎样的?(留恋,舍不得离开)那也请你读出这份留恋。你看,这里同一句古诗给了我们两种不同的理解,而且都是正确的,所以以后读诗就要用心去揣摩、去体会。

    ②就在诗人回舟时,又有美景吸引了她,那就是——藕花深处。(分小组把这个词读两遍。)藕花—深处,(板书:藕花深处)这个深处是指哪?对呀,你想四周全都是荷叶、荷花,这时候呀,那荷花,那荷叶的形状、颜色、姿态一定看得非常清楚。

    师:这个“藕花深处”,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大片的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生:湖水还很清澈。

    生:还有那些小蜻蜓停在刚刚长出来的荷叶上面。

    点评语预设:

    a、你看到了荷花田田的叶子;你看到了姿态万千的荷花;你看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藕花深处;一个清香飘逸的藕花深处;一个神秘而幽静的藕花深处,让我们一起走进去吧。读

    b、在这样的藕花深处,又让我们情不自禁的想起许多描写荷花的诗句来,谁来说,你想到了哪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又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啊,让我们再次走进去,再次沉醉。

    ③在这两句中,你觉得那一个字最能说明诗人又一次醉了?(误)误入,在这里是怎样的入?(不小心)能换一个词代替这个误吗?(不知不觉)

    师:是啊,“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斑斓、幽静而又神秘的世界。来到这样的地方,竟然连小船划入藕花深处都没有察觉。可见她们已经被美景深深的吸引了,我们再来读这两句,一定会读得更好。

    此时诗人已经如痴如醉,等他们惊醒过来的时候,他们于是就赶紧——读下去

    c、一滩鸥鹭

    1、师:读着这两句,哪一个词又让你画面般的感受呢?(一滩鸥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师:响不响?从哪个词语中听出来的?

    2、师:学词,就要像你们那样,唤醒身体所有的感官。词语中还有声响呢!

    师:多不多?你是从哪个词当中读出来的?

    师:是啊“扑拉拉”一声,一群鸥鹭冲破夜幕,飞上蓝天,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那可真是大自然的奇观啊!一齐读出这壮观的场面。

    ③在这里,除了看到鸥鹭飞了起来,听到它们拍动翅膀的声音,鸣叫的声音,你们还仿佛看到诗人和好友们在干什么?你的耳边还听到了什么?(听到划桨声、欢笑声、水声,看到诗人和好友们在争着划桨),此时诗人的心情怎样?(是啊,一种意外的开心,意外的收获,那就是——惊喜。)

    师:所以她们叫哇,笑哇,声音那么响,那么喧哗,这个时候把栖息着的鸥鹭一下子惊飞起来。这发生在一瞬间的大自然的奇观,看得他们心都醉了!他们陶醉在这美丽的意外中。读出这样的感受。

    这个“惊”字,既是指鸥鹭给惊飞起来了,又向我们传递了诗人惊喜的心情,用得多妙啊!谁来读读这两句,读出那份热闹、那份欢快、那份惊喜!(指导朗读,两个争渡要读得稍快,有力,后面那个争渡比前面一个更有力)

    四、回归整体,感悟词情

    1、同学们,刚才我们借助自己丰富的想象,再现了当年李清照郊游时的情景,李清照留下来的词并不多,但是“无一首不精,无一字不妙”,这里边的33个字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地品味。

    2、通过学习你觉得这是一次怎样的郊游呢?能用词语来形容一下吗?(令人心醉,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美好、美妙、令人难忘)

    师:是啊,这次郊游的经历使李清照深深地陶醉了(圈“醉”字),她陶醉在美景中,陶醉在美好的记忆里。而且让我们也陶醉其间,留恋其间,有了那么多美好的感受,一定能把整首词读好!这回你能背下来的,咱们就背下来了。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此时的李清照不仅陶醉在美酒、美景、美丽的意外中,还陶醉在美好、幸福的生活里。我们知道早年的李清照可说是名门闺秀,生活条件非常优越,父亲是当时的著名学者,丈夫是金石家。那时他的生活是幸福美满的。但是,在李清照的后期作品中却很难找到那份快乐,那份纯真了。(出示李清照后期作品中的诗句: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点绛唇》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孤雁儿》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范读

    2、在这里,你读到的还是快乐吗?你读到了什么?(愁、泪)

    3、南宋末年,金人大举南下,中原国土沦陷,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诗人虽是一女子,但她同样有一颗爱国忧民之心,这愁和泪是为国亡而愁,为百姓生活疾苦而流泪;其二是家破,家人先后离去,使得李清照长期流亡在外,无家可归,饱尝了生活的酸甜苦辣,这就是她满腔的愁啊!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四句话,体会那无尽的哀愁、千行泪吧

    4、师:从一个无忧无虑的贵族小姐到孤苦无依的悲惨老妇,一代词人李清照饮尽了这酒中的酸甜苦辣。在凄苦漂泊的晚年生活中,她肯定会常常想起她曾经有过的幸福时光,让我们再一次跟她一起幸福地回忆吧。

    总结。读李清照的词,她的才情可以流光溢彩。课外再去找一找她的词,读一读,品一品词的味道。

    如梦令教学设计精选(篇6)

    说教材:

    《如梦令》一词所记述的内容十分平淡,大意是讲述作者曾经饮酒溪亭,被自然界景致和美好生活气氛所熏染,以致酒醉,找不到归家之路,撑船随意游转,没想到误入荷花丛中,惊醒了一群同样“沉醉”的鸥鹭。整首词言语如内容一般平实、自然。它侧重在写景,融情于景。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和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故而意境含蓄深沉。词中只见景却不见人。而事实上作者的行踪早就融入到景中去了,成为意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词。

    2.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词的学习方法。

    3.通过品味诗词的意境,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作者的快乐心情以及对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热爱。

    重难点

    1.品读字词,想象意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说教法:

    1.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中感悟,悟中品读。

    2.情境创设:引导学生置身诗境,以景入情。

    (针对五年级学生朗读感悟能力,已经能够通过反复朗读,大致理解诗词表现的意思和所叙述的事情,因此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和阅历经验,确定如下的学习方法。)

    说学法:

    1.读中感悟:在反复自读、诵读、品读等各种朗读形式下,能让学生对诗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情感上的调动。

    2.合作探究:根据新课标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说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说课时:一课时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步读文

    1.介绍李清照生平。

    2.回顾以前所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区别词与诗的不同点,着重介绍词和词牌名。

    3.由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的一句名言,“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要求学生在学习中,用心展开想象,用眼仔细观察,用口有感情地诵读。

    4.指导朗读。通过学生个别读,集体读,教师范读,师生同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停顿,读出诗词的节奏和味道。

    【设计意图: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区别词与诗的不同特点,明确学习要求,掌握学习方法。加强朗读指导,体会诗词音韵之美。不仅让词“活”在学生的嘴上,更能“活”在学生的心里。只有解决了难读的问题,才能解决“难入”(入情、入境)的问题。】

    (二)批文悟情,理清情线

    1.引导学生质疑,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词的方法。

    2.通过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通过合作学习完成任务。

    3.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感情线索,继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再指导学生读整首词(可通过播放朗读录音再让学生练习自读),感悟把词读“长”了的乐趣,体味诗词含蓄之美。

    【设计意图:学生能通过问题提示,把握词的大意,理清课文的感情线索。能够有针对性地通过合作学习完成任务。】

    (三)想象画面,以图悟文。

    1.引导学生寻找课文中所描绘的三幅画面,分别是“溪亭日暮”图、“藕花深处”图、“一滩鸥鹭”图。

    2.指导朗读,展开想象,感悟美丽的画面和意境以及作者美好的心境。并结合学生理解说说这几幅画面所描绘的内容和意境。

    3.音乐伴奏,教师范读,将学生再次带入美妙的意境中。

    4.总结课文,我们认识到李清照她是多么热爱这美丽的大自然,热爱这美好的生活呀!她醉了!不光是酒美,此时的景也美。不仅人醉了,此时的心也醉了。

    5.欣赏歌曲由蔡琴演唱的歌曲《如梦令》。

    6.在学生感情最浓的时候,引导学生集体吟诵。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画面,帮助学生把握整首词的基本内容,体会本词的特有的“图画”美、“意境”美,并通过学生自己的拓展想象,让画面有“声”有“色”,并通过学生的连续想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变成“动画”通过文字与画面的结合,在品读中感悟词中所描绘的意境之美,感受女词人美好的心境。】

    (四)吟唱欣赏,适度拓展

    1.引导学生吟诵《如梦令》,感受词的精炼,短短的几句文字就能表达出内心的真挚感情,这既是对文章理解的加深,也是对内容的艺术呈现。

    2.有机拓展,引导学生欣赏另一首《如梦令》。要求学生:一边品读一边将两首词进行比较。通过学生品读和比较,不难发现,这两首词字数、句式、“醉”的本意相同,但是表达的具体内容和情感不同,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反复品读、体会。

    3.结尾处,告诉同学们唐诗宋词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它给予了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希望同学们课外时间多读一读唐诗宋词,从这些文学的经典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设计意图:吟唱《如梦令》,感受词的精炼。通过比较,让学生对于宋词的有关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对词的学习方法有更清晰的了解和掌握。】

    说板书设计:

    抓住《如梦令》一词中的关键词体会作者愉悦的心情,同时,通过总结学习词的方法和对三幅画面的描述,引导学生把握词的大意,感悟词的意境美。

    如梦令

    方 法 画 面

    品 读 溪亭日暮

    吟 诵 藕花深处 醉

    想 象 一滩鸥鹭

    如梦令教学设计精选(篇7)

    【教学目标】

    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理解诗人曲折抒发的惜春之情。

    2、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

    3、领悟表现手法,感受李清照言浅意深、含蓄曲折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曲折抒发的惜春之情。

    【教学难点】

    感受李清照言浅意深、含蓄曲折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南宋词风格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力图突破北宋的框架,而“极其工”、“极其变”的时期既有经历南渡的悲歌慷慨,又有极婉约之致的浅吟低唱。李清照词以靖康之难为界,前期清新自然,后期沉痛感伤。靖康巨变,使无数爱国志士发出慷慨激昂的歌声。岳飞的名作《满江红》,气吞山河,光照日月,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陆游词前期回响着“从军乐”,后期则满蕴着“爱国泪”。其词或激昂,或飘逸,或绵密,具有多种风貌。姜夔词于“婉约”、“豪放”之外,以“清空骚雅”别立一宗。其写丧乱的作品句句沉着,回肠荡气;咏物之作,更是寄慨遥深,隐约幽微。

    2、知人论世: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皆有成就,成就最高的还是词。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醉花阴》中含蓄地述说闺中的寂寞和对爱情的向往。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⑴善于抒情造境。她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她还善于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来。⑵造语浅显新奇。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魂丽,富于表现力。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板书:南渡前多写悠闲生活,韵调优美。

    南渡后多怀乡忆旧,情调忧伤。

    二、朗读本次,根据诗词的特点,合理想像,理清全词大意。

    (昨天一夜暴风骤雨。深睡了一夜觉,醒来还残留着一点醉意。问卷帘子的侍女,外面有什么变化,她说海棠花依旧绽放。我说,你知道吗?知道吗?那海棠应当是绿叶繁茂,红花萎谢。)

    三、理解词意内涵。

    1、朗读这首词,说说这首词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场景、对白?

    人物:主仆两人

    场所:春雨后的屋中

    对白:“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结合杜甫《三绝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联系下文,说说李清照昨夜纵酒的缘由可能是什么?不忍见花被吹落。

    3、李清照醒后第一件事是什么?了解经历风雨后,庭院之中的海棠情况如何。

    4、既然如此关切,念念不忘,李清照为什么不自己去看海棠究竟如何呢?“试”体现出她怎样的心理?很关切,又不敢于、忍心面对。

    5、从“却道”的“却”字,你能品读出诗人怎样的心绪?

    她心中早已知晓海棠花的境况,对侍女粗心的不悦。

    6、“知否,知否?”怎样朗读才符合诗人当时真实的情感?

    对侍女的粗心的嗔怪,自己的心境无人理解的无奈。

    7、“绿肥红瘦”写出了什么?诗人的用字有什么高妙之处?

    写出海棠花经历一夜风雨后可能的景象。仅仅四字就形象可感。用拟人的手法,更凸显诗人的爱花惜春之情。

    8、作为一名女子,诗人的惜春其实还有怎样的一层含义?惜青春时光的短暂易逝。

    四、朗读与总结。

    1、从词的内容看,这首词当是李清照什么时期的作品?有怎样的情感?

    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2、比较这首词和韩偓《懒起》,为什么李词比韩诗更给人以意趣横生之感?

    懒起(节选)

    韩偓

    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黑夜至白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增加了情节,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而韩偓的词也写到春雨后的海棠,也写到词人对海棠的关切,虽然含蓄,却比不上李词的意趣横生。

    3、这首词写出来后曾轰动京城,文人们特别欣赏“绿肥红瘦”一句,传说吏部侍郎之子赵明诚为之相思。试赏析此句。

    “绿肥红瘦”一句,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

    4、归纳:语言风格言浅意深,含蓄曲折(板书)

    五、作业:背诵本词。

    附:板书设计

    如梦令

    李清照

    南渡前:多写悠闲生活,韵调优美。

    风格:言浅意深,含蓄曲折

    南渡后:多怀乡忆旧,情调忧伤。

    如梦令教学设计精选(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词并能背诵

    2、抓住,想象词所描写的情境

    3、通过学词,体会诗人的心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4、丰富李清照的形象,使学生走进诗人,理解诗人的高尚情怀。

    教学过程:

    一、画面导入,激起情趣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这样八个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板书),谁来说说你对这八个字的理解?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画,一幅画里又往往蕴含着美妙的诗句。现在,我们一起来看几幅画,你能吟出画中所蕴含的诗句吗?(屏显画面,生吟诗句,师点评)

    二、初读全词,初步感受词意

    1、同学们,你们用动情的朗读读出了古诗的韵味,听着听着,我仿佛进入了那美妙的画境之中,看得出,你们都是爱诗之人。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词,这首词也是诗中有画,它是宋代著名的女诗人、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的李清照写的《如梦令》(屏幕出示全词),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首词,要读得充分,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板书:如梦令)

    2、指读,相机正音,指导节奏,读出自己的感觉

    ①这里有一个生字,藕,再请同学来读一读,这里的藕花就是——(荷花)

    ②这里有一个词也请大家注意,兴尽,在这里都读第四声,兴指兴趣,兴致。尽是满足的意思。所以兴尽就是指——兴致得到了满足。请同学再来读一下这个词。

    ③藕花,兴尽,这两个容易读错的词都在第三四句中,谁再来把这两句读一读,把它读正确,读得字正腔圆。

    ④除了把词读正确,我们还要能读出词的节奏,把词读得有板有眼。谁再来读读整首词,其他同学注意听,它是怎么停顿的?(指导停顿)

    3、读好了节奏,我们还要读懂它。如梦令是这首词的词牌名,李清照借这个词牌回忆了自己年轻时候的一次郊游经历。整首词语言简洁,浅显易懂,我相信理解它的意思对大家来说不是难事,请大家再次自由读读这首词,同桌之间相互说说你对它的理解。(师巡视)

    4、好的,同学们,从我刚才听到的几位同学对意思的理解和大家轻松的表情来看,你们已经读懂了这首词的基本意思。现在,我还想问问大家,在这首词里既有景,又有人物活动,你能分辨出哪些词语是写景,哪些词语是写人物活动呢?默默地看,静静地思考,然后举手告诉大家。(结合学生回答,屏幕出示,指读)

    景:

    溪亭日暮

    藕花深处

    一滩鸥鹭

    人:

    沉醉

    误入

    争渡

    5、细细读着这六个词,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因果关系,师引述——因为“溪亭日暮”所以“沉醉”,因为“沉醉”所以“误入藕花深处”,因为“误入藕花深处”所以“争渡”,因为“争渡”,所以惊起“一滩鸥鹭”。

    你看,句子和句子之间衔接得多么紧凑,多么自然啊!人在景中,景因人显,人和景的相互交融构成了那一幅幅生动美妙的画!让我们再次走进画面,读一读这首词吧!

    三、展开想象,品味词境

    1、同学们,虽然时隔千载,我们已经无法跟随李清照一起参加那一次郊游,但这首词“诗中有画”,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想象,再现情境。{板书:展开想象(齐读)}在这首词里,有一些词语给了我们画面般的美感,仔仔细细地读一读这首词,把这些词语圈出来,想一想,读着它们,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A、溪亭日暮

    ①我们先来读一读一二句,齐读。

    ②哪个词给了你无尽的想象,给了你画面般的美感?(开火车,指三人答)

    ③是啊,“溪亭—日暮”,读着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板书:溪亭日暮)展开想象,用眼睛去看,用大脑去思考,用心去感受,用语言去描绘,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对景的想象]预设:

    a、学生回答比较简单(亭子、小溪、夕阳)师评语引领:那些美好的景物你都看到了,可惜却都是静止的,谁能把这些眼前的景物说得更加具体?让这些景物活起来,让这幅画美起来!

    b、若学生说得比较好。教师评语引领:瞧,他说得多么传神哪,尤其是“xx”词,仿佛把我们都带入了那美景之中。 c、你也走进去了,那一幅美妙的画卷一定正在你的心中展现!说得那么美,你一定能读好这两句,指读。

    d、是啊,黄昏时分,夕阳渐渐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那玲珑剔透的小亭,都被染红了,水面上波光粼粼的,让我们情不自禁的吟出这样的诗句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样的情景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让我们带着这样的诗情读好这第一第二句。

    [对醉的理解]

    a、好一个良辰美景!好一个溪亭日暮!难怪李清照说她此时已经——沉醉不知归路了。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呢?是啊,诗人陶醉了,醉得忘记了回家。在这儿给大家补充一个信息,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酒助诗兴,诗从酒出,所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李清照虽然是女子,但她也很喜欢喝酒,所以说这里“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好,酒醉也好,陶醉也好,反正李清照是醉了。我们带着这份醉意,再来读这两句诗,一定更有味道。

    b、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诗人会和谁一起喝酒呢?有道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品着美酒,赏着美景,闻着酒香、花香,那可真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啊!这可是一种全身心地享受啊!我们再次一起读读这两句诗,读出那浓浓的醉意!B、藕花深处

    ①在那样的时候,那样的地方,诗人和朋友们除了喝酒,还会干什么呢?(赏景、吟诗、作对、弹琴、下棋、聊天)是啊,怪不得诗人说她后来是兴尽而归,读——兴尽晚回舟。此刻诗人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高兴、愉快),就请你读出这份高兴,这份愉快!另外,这里的兴尽,也可以说是兴未尽,也就是还没有尽兴,只是天色已晚,不得不回家啊!此时,诗人的心情又会是怎样的?(留恋,舍不得离开)那也请你读出这份留恋。你看,这里同一句古诗给了我们两种不同的理解,而且都是正确的,所以以后读诗就要用心去揣摩、去体会。

    ②就在诗人回舟时,又有美景吸引了她,那就是——藕花深处。(分小组把这个词读两遍。)藕花—深处,(板书:藕花深处)这个深处是指哪?对呀,你想四周全都是荷叶、荷花,这时候呀,那荷花,那荷叶的形状、颜色、姿态一定看得非常清楚。

    点评语预设:

    a、你看到了荷花田田的叶子;你看到了姿态万千的荷花;你看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藕花深处;一个清香飘逸的藕花深处;一个神秘而幽静的藕花深处,让我们一起走进去吧。读b、在这样的藕花深处,又让我们情不自禁的想起许多描写荷花的诗句来,谁来说,你想到了哪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又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啊,让我们再次走进去,再次沉醉。读——

    ③在这两句中,你觉得那一个字最能说明诗人又一次醉了?(误)误入,在这里是怎样的入?能换一个词代替这个误吗?(不知不觉)是啊,诗人看荷花看得有滋有味、如痴如醉,连小船划入藕花深处都没有察觉。这是怎样的一种醉啊!我们再来读这两句,一定会读得更好。

    C、一滩鸥鹭

    ①读着这两句,哪一个词又让你画面般的感受呢?(一滩鸥鹭)分男女生读。

    ②读着这个词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一河滩的鸥鹭扑拉拉一下子都飞起来了,那场面是多么热闹啊!)一齐读(一滩鸥鹭上青天,那场面又是何等壮观啊,再来感受一次,读)③范读,在这里,除了看到鸥鹭飞了起来,听到它们拍动翅膀的声音,鸣叫的声音,你们还仿佛看到诗人和好友们在干什么?你的耳边还听到了什么?(听到划桨声、欢笑声、水声,看到诗人和好友们在争着划桨),此时诗人的心情怎样?(是啊,一种意外的开心,意外的收获,那就是——惊喜。)这个“惊”字,既是指鸥鹭给惊飞起来了,又向我们传递了诗人惊喜的心情,用得多妙啊!谁来读读这两句,读出那份热闹、那份欢快、那份惊喜!(指导朗读,两个争渡要读得稍快,有力,后面那个争渡比前面一个更有力)三、回归整体,感悟词情

    1、同学们,刚才我们借助自己丰富的想象,再现了当年李清照郊游时的情景,让我们陶醉其间,留恋其间,有了那么多美好的感受,一定能把整首词读好它!齐读

    2、让我们再次回味那曾经经历的一幕一幕,你觉得这是一次怎样的郊游呢?能用词语来形容一下吗?(令人心醉,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美好、美妙、令人难忘)让我们再来醉一次吧!读词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此时的李清照不仅陶醉在美酒、美景、美丽的意外中,还陶醉在美好、幸福的生活里。早年的李清照可说是名门闺秀,生活条件非常优越,父亲李格非是当时的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是金石考据家。那时他的生活是幸福美满的。但是,在李清照的后期作品中却很难找到那份快乐,那份纯真了。(出示李清照后期作品中的诗句: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点绛唇》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孤雁儿》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范读

    2、在这里,你读到的还是快乐吗?你读到了什么?(愁、泪)

    3、南宋末年,金人大举南下,中原国土沦陷,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诗人虽是一女子,但她同样有一颗爱国忧民之心,这愁和泪是为国亡而愁,为百姓生活疾苦而流泪;其二是家破,家人先后离去,使得李清照长期流亡在外,无家可归,饱尝了生活的酸甜苦辣,这就是她满腔的愁啊!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四句话,体会那无尽的哀愁、千行泪吧

    4、在凄苦漂泊的晚年生活中,李清照肯定会常常想起她曾经有过的幸福时光,让我们再一次跟她一起幸福地回忆吧。读如梦令

    如梦令教学设计精选(篇9)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如梦令》的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

    2.品读李清照的诗词

    3.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二.课型:

    新授课

    三.教学对象:

    八年级学生

    四.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2.体验到这首词的意境

    3.重点词解析

    4.词的技巧分析

    五.教学难点:

    1.对诗词的理解

    2.把握诗词情感

    六.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师:“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涵养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灵性生命。她有着“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温柔娇媚,也有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倜傥豪放。她就是宋朝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在那个唯男子独尊的年代,她无疑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她的词自成一家。语言清丽而不萎靡,情调感伤而不空虚。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品读李清照。

    师问:同学们都知道我们要学的这首《如梦令》的作者是宋代伟大女词人李清照,那么大家知道的她的诗词还有哪些?对于她,大家还有什么了解呢?有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举手回答一下。(老师总结同学们答案)

    (二)介绍李清照生平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老师:我们了解过了李清照的生平事迹之后,是不是对她的词也充满了好奇呢?特别是在宋朝那个词作鼎盛的时候,在众多才子里面作为一个女词人能够脱颖而出,也充分证明了她的才华。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李清照词作的风采。)

    (三)词作初印象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1.板书出来这首词,让同学们先自己理解一下这首词的思想情感,请同学举手回答自己的理解。

    (师:同学们的见解都很独特,那下面老师来总结一下。

    写《如梦令》的时候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已经很久没有回家了,词人很是思念自己的丈夫。甚至到了借酒消愁的地步。这日她又喝了酒,早早就沉沉睡去。第二日醒来的时候,才发现昨夜下了一场小雨,便问卷帘的丫鬟,院外的海棠怎么样了。丫鬟答曰:“海棠依旧”。词人感念自己和丈夫的情形,感叹道:“应是绿肥红瘦。”意即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思念。

    2.(师:大家既然已经了解了这首诗的情感,那就请同学们听一下录音,看看其他人怀着这种感情朗诵出来的感觉。)

    放录音。请同学们跟着读几遍。放音乐,让同学们跟着节奏朗诵。让同学们能够熟读背诵这首词。

    (四)词赏析

    1、.(师:大家熟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对这首词也有了自己的理解,那么下面我们就探究一下,作者用词的经典之处。)

    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2、.“绿肥红瘦”历来被人称道,它好在哪里?

    绿肥红瘦”一语,是全词的精绝之笔,“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这么一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

    3.抒情方式:以景衬情。抒发的感情是:轻灵新巧而又凄婉含蓄

    写作手法: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4.(师:同学们今天学习了李清照的《如梦令》之后,有什么感想?请同学们跟大家交流一下。)

    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让大家了解李清照,懂得诗词的表达情感。

    如梦令教学设计精选(篇10)

    一、说教材

    《如梦令》之“昨夜雨疏风骤”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拓展阅读《诗词五首》中的其中一首。是李清照早期的一首作品,感情和意境的创造和上别具一格。它写得一波三折,展示的是一幕具有情趣的生活小剧:夜晚风雨交加,作者醉酒沉睡,一觉醒来,恰为侍女进屋卷帘。作者拥帘问,侍女却随口回答:海棠依旧;看着窗外被风吹得七零八落的红花,作者不满侍女的回答,连声问:你可知道,枝繁叶茂的时候那红花却已经凋落了。作者睡醒之后即询问侍女,所问何事却一字未提,不满侍女的回答,却透露出作者惜花之情,含蓄深蕴。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目前通过反复的诵读,能大致理解诗词表现的意思和所叙述的事情。但由于其本身的年龄和阅历的限制,还是不能深入真切理解词人所表达的真实情感。必须结合词人当时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教师的适当指导品悟才能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可能会在品悟“意象”(形象)的时候把握不准,而是对一个图象有个感知的认识,这里需要教师的耐心带着品悟。

    三、说学法

    读:(1)朗读,进行初步的理解性的朗读,要注意字音的正确,不添字漏字,不重复,不移位,不破句,充分熟悉课文内容。分析完课文再进行欣赏性朗读,深入理解课文。

    (2)速读,带问题速读,解决问题。

    (3)品读,古代诗词要仔细品读,才能领会其中意境。

    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要求。

    议:即讨论,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老师的质疑,相互讨论,进一步理解课文。

    练:(1)进行诗词背诵训练,培养学生背诵,领会诗词的能力。

    (2)进行诗词再创作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当堂背诵这首词,学会结合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去理解诗词所包含的情感(

    方法与过程:以读促品,通过朗读、品读词句,理解作者情感,了解作者前期作品的风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读、品、吟,培养学生学习宋词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反复品读,理解词句的含义

    难点:借助资料的阅读,反复品悟,理解作者当时的情感

    五、说步骤

    一、导入课题:

    让学生听《月满西楼》“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老师:这首歌好听吗?知道歌词是谁写的吗?

    老师:其实,这首歌的歌词就是一种文学形式,这种形式叫做“词”,

    关于词,大家知道多少?(请学生介绍自己对词的认识)然后课件出示有关词的文学常识,帮助学生了解词。

    刚才我们听的歌中歌词的词牌叫《一剪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清照的另一首词《如梦令》

    课件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这首《如梦令》是李清照早期写的,要想很好地了解这首词的内容,我们有必要对作者有一些了解。下面就让我们走近李清照,去认识一下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女词人。

    二、走近作者 (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三、理解课文

    【读】

    听名家朗读(注意读音、语气)

    初读课文,认识字词,疏通文意。

    同桌互读(注意纠正同桌的读音、节奏)

    分别请学生朗读、学生点评

    【疏】

    结合注释,参看材料,找出你觉得理解困难的词句

    大致理解课文意思。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

    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

    【品】

    “昨夜雨疏风骤”:请思考,这是什么时候的风和雨,又是怎样的风和雨?

    “浓睡不消残酒”:“浓睡”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浓睡”?把“浓睡”改为“沉睡”、“酣睡”好吗?为什么?“不消残酒”暗示着什么?

    (用“浓”来形容睡得沉,不但很新颖,而且联想意义很贴切。浓和酒联系在一起,浓睡和残酒,在文字上是反衬;但在意义上却是因果。因为浓睡,所以醒来,残酒还没有完全消退。“浓睡不消残酒“暗示着她喝酒是用来消愁的啊!)

    “试问卷帘人”:女主人公会怎么问?她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却问卷帘人? “试问”只是小心翼翼地问的,“试问”的“试”字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只因为她太在意那些花儿,不忍看它们凋零了啊!女主人公昨夜就已知道,经过风雨之后,今朝的海棠定是落红满径了。之所以试问,不是真有疑问,而是自己不忍亲见落花的悲惨,一个“试”字,将这种复杂的心理委婉地传达出来。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却道海棠依旧”的“却”字有丰富的内涵,请同学们说说看。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为什么卷帘人会回答“海棠依旧”呢?

    (只是因为卷帘人对这些花可不像诗人那样敏感啊,而且是一点也不敏感,所以她才会回答“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为什么要用两个“知否”?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用疑问来肯定,比用肯定更加肯定,而且连用两个知否,说明诗人很坚定,很固执,不相信你亲眼看到的,只相信我自己想象的。应该用非常肯定的语气来读。)“绿肥红瘦”,形容绿叶繁茂、红花萎谢的情景。“应是”也包含着女主公复杂的心理,你能替她就出来吗?

    (你哪里懂得,娇嫩的海棠花怎么能经得起狂风骤雨呀。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绿肥红瘦”历来为人称道,说说好在哪些方面?

    “绿” 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的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她又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呢?

    【如梦令教学设计精选10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