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小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精选
  • 小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发表时间:2023-04-14

    小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精选。

    教师范文大全精选栏目推选:“小学教学设计”。

    小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篇1

    【教材简析】斜面是最简单的机械之一。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斜面来达到省力的目的。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不仅与斜面的长度有关,而且跟斜面与地面所成的角度有关。教材安排的这次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获得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发现斜面与地面成怎样的角度时,圆柱形物体可以滚得远一些。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实践活动课28-2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通过将圆柱形物体在不同角度的斜坡上滚一滚,比较什么角度下滚得最远,来了解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不仅与斜面的长度有关,而且跟斜面与地面所成的角度有关,并了解在哪种角度下圆柱形物体滚得最远。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小组交流等活动,了解在何角度下圆柱形物体滚得最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不仅与斜面的长度有关,而且跟斜面与地面所成的角度有关,并了解在何角度下圆柱形物体滚得最远。

    [教学难点] 如何使实验更精确,并对实验的结果及时总结、归纳。

    [教具学具] 木板、圆柱形物体、卷尺、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一个人怎样把一头大象运到卡车上?

    认可学生各种有创意的回答,认识到用搭斜坡的方法省钱又省力!

    教师引入: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斜面来达到省力的目的。

    出示情境图:怎样把油桶从卡车上搬下来?怎样把砍伐的木头从山上运下来?(通过讨论后得出:利用斜坡省力又经济,工人叔叔们平时就是这样做的!)

    引导观察:这些可以滚动的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

    进一步思考:物体从斜坡上滚下来,滚动的距离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自由猜测:物体的重量、滚动的高度、斜坡与地面的角度、地面的光滑度斜坡的长度……

    教师小结,引入新课:影响滚动距离的因素有很多,今天,我们就选其中的一个方面来研究:在其它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斜面与地面成什么角度时,物体滚动得最远呢?(课件出示)(板书课题:怎样滚得远)

    [设计说明:斜面在生活中运用得较广泛,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推测圆柱体物体滚动的距离与多种因素有关,因此,我们只有在相同条件下研究,得出的数据才有比较的意义,本节课只研究其中一个方面,斜面与地面成什么角度时,物体滚动得最远]

    二、合作实验,探求结论

    1、猜想

    教师提问:你认为斜坡的角度大一些滚得远,还是小一些滚得远呢?(先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课件出示:现在有30度、45度、60度三个不同的斜坡,它们是用同样的木板搭成。现把同样的物体从这三个斜坡上滚下来,你认为哪种斜坡可以使物体滚得最远?

    (教师)让学生先猜想,再说说这样猜想的理由)

    进一步引导: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如何验证?(揭示做实验是验证猜想的好方法)

    我们先来看看实验的步骤和要求!

    2、实验

    (1) 实验步骤(看课本图片)

    教师提问: 你能说说做这样的实验需要那些步骤吗?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说清第一步是干什么?接着又干什么?

    教师总结:这些步骤可以概括:搭一搭、滚一滚、量一量

    一共需要几个人做实验?怎么分配任务?(看小组实验照片)

    2人搭木板,1人滚,2人测量,1人记录

    (2) 操作示范

    为了更好的指导大家实验,老师示范一下30度斜坡的实验过程,由于场地不够,后面的同学看不清,请看老师实验的实况录像。(播放课件)

    实验操作需要科学和严谨,否则,实验的结果将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你认为有那些细节需要注意?(学生自由地说一说)

    (搭:斜面平稳、角度调准)

    (滚:轻放顶端、自由下滑)

    (量:底端测量、拉成直线)

    45度和60度的实验也是按照同样的方法和步骤。

    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准备了许多圆柱形物体。今天,为了使实验的数据更具有可比性,我们同一组的同学采用同一种物体做实验。实验中还会出现许多意外的状况,各小组要在组长的带领下,合理分工,团结合作,勇于解决问题,一定要使实验的结果真实、可信。

    到底哪种度数的斜坡滚得远,这个谜底由大家来揭开吧!

    (3)各小组学生分别做30度、45度和60度角的斜坡实验

    有了刚才的实验指导,这次可以放手给学生自主实验,老师观察指导,对个别有困难的组员给予及时帮助。

    3、结论

    (1)小组汇报:

    同一坡度,每次测量的数据一样吗?

    比较每次求得的平均数,你发现了什么?

    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你们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在小组取得实验数据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通过比较、分析,获得结论,感受用实验方法研究问题的合理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斜坡的角度为45度时,圆柱形物体从上面滚下来的距离最远。

    (2)教师总结:(课件出示)

    (3)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研究了三种度数的斜面,得出斜坡的角度为45度时物体滚得最远!

    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斜坡,有没有比45度斜坡滚得更远的呢,我们还需进一步研究。局限于试验场地和实验次数,我们只能得出斜坡大约是45度时,物体滚动得较远。

    我们想知道到底多少度才能使物体滚得最远的呢?还可以从哪些角度研究?(30—45,45—60)

    课后请对其它角度的斜坡进行实验,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

    [设计说明:提供三种角度的斜坡,哪种斜坡可以使物体滚动得更远,先放手让学生去猜想,再引导他们想办法验证猜想。课堂留给学生充分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比较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联系实际,指导应用

    生活中处处隐藏着斜面,斜面的角度也各有不同。

    1、楼梯(将课本“你知道吗?”改换形式)

    王叔叔家要装修,该选哪一种楼梯呢?(同样高度,平缓的楼梯占地面积要大,较陡的楼梯占地面积要小)

    2、桥图

    观察和比较:为了方便行人,桥的坡度要小一些。

    3、滑雪图

    观察和比较:山的坡度要选得适中一点。

    [设计说明: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楼梯、桥、山坡都是斜坡的实际应用,使学生明白根据不同用途选择合适的斜坡就行了,不考虑具体角度。]

    四、活动总结,教师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

    怎样滚得远

    猜想30度 45度60度

    验证 搭——滚——量

    结论45度时滚得最远

    小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篇2

    一、教材分析:纸版画是凸版画的一种,是绘画和手工相结合画种,它利用最简便的材料(各种纸张)和工具(剪刀),剪贴成具有一定高低层次的版面,通过拓印可以获得多份相同的纸版画作品,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制作过程较为简便,动手又动脑,对中学生创造型思维的培养有一定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教师的讲解,复习巩固有关美术课堂教学中学过的有关纸版画基本知识和技法,启发和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纸版画的造型规律,熟悉纸版画的几种常用技法,开拓思维,充分发挥纸张的形态特征,制作出较好的纸版画作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感受纸版画的艺术美;难点是认识和掌握纸版画的造型规律和各种常用技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示范作品、投影仪等;学具:学具盒(剪刀、胶水、黑色颜料)纸材等。

    五、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这节美术课的学习内容是黑白纸版画。

    (板书,黑白纸版画制作)

    我们在上一节美术课上已经学习了有关纸版画制作方法和有关制作技法。纸版画制作的工具,材料简便,各种质地、各种厚薄的纸张都可以用,工具也以剪刀为主,通过剪贴、撕贴就可以印制版画,效果也很好,同学们兴趣很浓,大多数同学都很好地掌握了纸版画的制作方法,并且课后都能完成一幅质量较高的作业。

    (出示部分学生美术作业,利用投影仪打出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重点与难点)

    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哪位同学告诉老师,我们学习的纸版画的最基本技法是什么?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生:纸版画最基本的技法是“拼贴法”。

    师:对,纸版画最常用,最基本的技法是拼贴法,是用纸版剪下物体各部分的外形后,再进行叠贴或平贴,使版画产生凹凸不平的层次而成为可以印制的底版。

    (板书:拼贴法)

    譬如制作一棵大树的图样,要做成纸版面,就应该先画出稿样,再剪出树干、树枝、树叶,再拼贴起来拓印就可以了。

    (利用投影仪出示图例)

    同学们想一想,这样拼贴后的版面是靠什么来表现物体的轮廓线的?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生:靠……

    师:同学们,由于纸版拼贴后就有了高低层次,树叶和树枝部分拓印时就分开了,纸版画主要就是用这种方法来造型的,由于剪贴或撕贴出来的大多是面状的,简洁明快,黑白灰分明,轮廓线有虚有实,具有纸版画特有的艺术效果。

    (对学生回答给予评价,并讲出其中的一些道理)

    教师再次强调制作步骤与技法,指出黑白纸版画造型方式力求概括、提炼,但要画出应有的体积和空间的联系。

    六、布置课堂作业:

    用黑白效果制作一幅风景纸版画。

    要求:构图中黑白灰组合合理,或有简洁的颜色关系。

    七、课堂辅导:

    辅导时应注意方法,要多用启发引导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在制作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八、课后小结:

    总结课堂上所学内容,巩固新课,指出应注意的有关“通病”,布置下节课学具准备工作,并作简单预习。

    小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篇3

    设计说明

    简易方程的复习分为三部分:用字母表示数,解简易方程,列方程解决问题。

    1.重视等式性质的再理解,提高学生解方程的能力。

    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是教材在代数知识上的最大改革。本学期是学生首次正式地接触代数知识,这些代数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相关的代数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与以往的教材中用四则混合运算中各部分关系来解方程的方法是不同的,因此复习时要结合等式的性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解方程的方法。

    2.重视学习方法的积累,提高自主归纳整理的能力。

    教学时,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整理这部分知识,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复习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题中的各种数量关系,并能根据数量关系确定未知量,列出方程,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列出形式不同的方程,以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堂练习卡

    学生准备课堂练习卡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简易方程”这部分知识。

    (板书课题:简易方程)

    师:同学们请打开教材看一看第五单元的内容,这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生以小组形式交流、讨论)

    师: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小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将总结写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本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哪些内容最容易出错?

    学生看书,小组合作进行归纳后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回顾,形成知识网络,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回顾知识,巩固提高

    1.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完成教材113页3题(1)。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指生汇报集体订正。

    (2)填空。

    ①图书角原来有x本书,被同学借走10本后还剩()本。

    ②小芳今年y岁,妈妈的年龄是小芳的6倍,妈妈今年()岁。

    ③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a分米,它的面积是()平方分米。

    小组内交流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师:用字母表示数,简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3)判断。

    ①a×b×8可以简写成ab8。()

    ②a的平方等于2个a相加。()

    ③a÷b中,a、b可以是任何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体会代数的思想,巩固一些特殊的写法:数字与字母之间的乘号可以省略不写,数字要写在字母的前面;一个数的平方的意义和写法等。

    2.复习方程。

    (1)什么叫做方程?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什么叫做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2)判断。

    ①4+x>9是方程。()

    ②方程一定是等式。()

    ③x+5=4×5是方程。()

    ④x=4是方程2x-3=5的解。()

    (3)完成教材113页3题(2)。

    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并请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题目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借助等式的性质理解解方程的原理,提高解方程的效率。

    3.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113页3题(3)。

    ①学生审题后同桌交流等量关系式。

    ②根据等量关系式让学生列方程解答,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③说一说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是什么。

    (2)解方程。

    10.2-5x=2.23(x+5)=24

    5.6x-3.8=1.82×1.5+6x=33

    600÷(15-x)=200x÷6-2.5=1.1

    (3)列方程解决问题。

    ①一辆公共汽车到站时,有5人下车,9人上车,现在车上有21人,车上原来有多少人?

    ②小明是5月份出生的,他今年年龄的3倍加上7正好是5月份的总天数。小明今年多少岁?

    ③学校买回来3个足球和2个篮球共90元,足球每个22元,篮球每个多少元?

    ④学校买10套桌椅共500元,已知桌子的单价是椅子的4倍,每张桌子多少元?

    ⑤爸爸的年龄比儿子大32岁且是儿子年龄的9倍,爸爸和儿子各多少岁?

    ⑥油桶里有一些油,用去20千克,用去的比剩下的油的4倍还多2千克,油桶里原有油多少千克?

    设计意图:注重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并鼓励学生采取灵活多样的解题策略。

    小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篇4

    (一)通过对作品欣赏、演唱、配乐诗朗诵,体现文化艺术多元化的特点,让学生通过体验感受沉浸于浓郁的诗情画意中。

    (二)用自然、优美的声音演唱《把心儿种在春天里》。

    (三)认识还原记号;学习三拍子的指挥图式。

    重点:能用轻快、优美的声音演唱《把心儿种在春天里》

    难点:掌握三拍子歌曲的韵律感。

    钢琴、录音机、磁带等

    看《把心儿种在春天里》的歌词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复习歌曲《校园的早晨》

    1、学生听教师演唱歌曲一遍。

    2、学生跟随伴奏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教学过程

    在音乐声中走进教室。

    反复播放《春之歌》A段旋律

    比一比,赛一赛:

    1、 说出带有“春”的成语。

    引导:同学们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

    师:提到春天,人们总喜欢用温暖、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等词语,写它带给人的美好。

    2、说出古诗词中关于“春”的诗句。

    3、 配乐诗朗诵《推开春的大门 》

    听到鸟叫了

    在城效,有几只报春鸟

    它们不敢进城

    只在效外欢呼和跳跃

    它们朴素得像乡下的农民

    让我萌发一种亲近

    它们是我的朋友啊

    又仿佛是我巧遇的亲人

    它们在寻找不知名的虫子

    向同伴发出亲和的声音

    在效外,我爱上了鸟的声音

    在鸟的争鸣中

    我推开了春的大门 (音乐《春之歌》A段旋律)

    1、跟琴轻唱A段主旋律。

    认识还原记号:表示将已升高或降低的音恢复到原音高。

    2、初听乐曲

    问:A、在听到主题旋律的时候作出表示

    B、乐曲表现了怎样的情绪?

    3、、再次欣赏。

    要求学生用色彩表示听不同段落时的感受,并说明理由。(WWW.yxw777.cOM 怡心句子网)

    4、揭题、简单介绍乐曲创作背景及作者。

    1、让学生描述自己所做过的美好的梦,谈谈自己的理想。

    2、听教师范唱歌曲。

    3、学生用LU跟琴哼唱旋律。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歌词,感受歌词抒发的情感。

    5、再次听录音范唱。

    注意第一乐段各乐句的相似之处的区别,并唱一唱。

    6、跟琴学唱第一段歌词。

    7、自学第二段歌词。

    8、学习三拍子的指挥图式。

    9、完整演唱歌曲,边唱边划拍。

    1、讨论用什么样的力度来表现两个乐段不同的情绪。

    2、采用多种的演唱形式表现歌曲。比如:领唱,合唱;轮唱;接口唱等

    3、在歌曲后半部分用拍手为歌曲伴奏。节奏型“0 XX X”

    可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唱,一组伴奏。

    小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篇5

    一、教材分析: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有关盘子的文化、种类、制作材料等,学会在瓷盅上绘画,掌握用多种材料制作盘子的方法、步骤。特别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废弃材料,通过学生的想像、创作,变废为宝,制作出各种盘子装饰品、艺术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发现

    生活中的美,学会各种不同的制作方法,使学生的作品呈现五彩续纷、百花齐放的特色,并具有一定的观赏性。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有关盘子的文化、种类、制作材料等,学会在瓷盘上绘制,掌握用多种材料制作盘子的方法、步骤。特别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废弃材料,通过学生的想象、创作,变废为宝,制作出各种盘子装饰品、艺术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会各种不同的制作方法,使学生的作品呈现五彩缤纷、百花齐放的特色,并具有一定的观赏性。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盘子文化,学会在瓷盘上绘画。掌握装饰、制作盘子的一般方法。本课展示的多幅学生作品旨在说明,生活中的许多非就材料,通过学生的一双巧手描绘、制作可以变成美丽的艺术品。

    难点:1。陶器与瓷器的不同之处

    2.盘画作品是如何制成的。

    3.漆器是如何制成的。

    4.装饰、制作盘子艺术品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师:教学课件,中外瓷盘艺术品图片,各种制作材料,白瓷盘,水粉颜料,纸盘等。

    生:白瓷盘,纸盘,卡纸,剪刀,色纸,废旧材料,毛笔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1)。请同学把自己查阅的有关盘子的资料,图片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教师可将学生带来的盘子图片通过大屏幕向大家展示,请大家看着大屏幕谈谈对不同材料盘子的认识。师生共同探究中外陶瓷艺术。

    2)学生提出问题,分组讨论,请大家对陶盘、瓷盘图片进行简单的评述、探讨。交流各自所直达的有关盘子的小知识。

    3)。教师提出问题,出示有关陶盘、瓷盘,和学生一起探究。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听取形式呢感不同的看法。

    4)。出示课题---美丽的盘子。

    2.欣赏作品,启发构思。

    1)。请学生和教师一起欣赏课本上的盘子,特别是第14—17页的中外陶盘、瓷盘、漆器盘和学生作品。

    2)。请学生分析一下这些图片,能看出来这些盘子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纸盘是用什么材料装饰的,说一说盘子上的图案和装饰盘子的材料,你最喜欢课本上哪一个盘子,说一说为什么喜欢。

    3)这些盘子的构思很巧妙,构图新颖,色彩鲜艳,多中材料把小小的盘子装饰得非常美丽,挂在教室或居室可以起装饰的作用。

    4)看到这些美丽的盘子,你有什么想法,和大师比一比,和同学比一比,你是否也能装饰一个美丽的盘子。把你的想法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3.作业展示

    1)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想象,设计不同图案,注意无论用什么方法装饰盘子,图案都要适合盘子的形状。同学们带来的材料要共享。

    2)同学们可以将装饰好的各种美丽的盘子,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让学生欣赏,共享成功的喜悦。

    3)提问题,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这节课学会了什么,有收获吗?谈一谈你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4)在欣赏学生作品之余,鼓励学生大胆地评述作品,提出改进方案。特别是对其他组的同学作品提出赶紧意见,进一步开拓思维。

    5)教师最后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性评述。

    6)别忘了把桌面、地面收拾、打扫干净。

    六、教后记:

    小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篇6

    课题名称《认识钟表》

    移秀兰 溱潼中心小学

    一、概述

    ·小学数学一年级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84、85页一课时 · 认识时针、分针、整时、大约几时 · 认识钟表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2、过程与方法: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按时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单元在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基础上,联系日常生活的需要认识钟表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既熟悉又陌生。有些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但他们认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也有些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时间观念差,对钟表的知识感到陌生。这就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升、概括科学地认识钟表的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设计理念:设计本课时力求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整堂课都以学生自主探究和活动为主,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亲自体验,认识钟表。拟在本课教学中体现以下几点: (一)知识呈现生活化:“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理念之一。新知从生活中自然导出,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数学课堂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

    (二)学生学习自主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认识钟表面、认识整时刻、判断大约几时等,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的探索过程中自主获得。

    (三)学习过程活动化:新课程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方式,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与欲望,使学生总能处于一种新奇、兴奋、快乐的活动氛围中,亲自实践,大胆探索。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准备:课件,钟面模型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滴嗒滴嗒,滴嗒滴嗒??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

    什么时候睡)。师:猜猜它是谁?

    教师通过猜谜语,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兴奋感,营造了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气氛。 2、课件出示一些漂亮的钟,教师提问:你们喜欢它们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课题:是啊,钟表不仅外型漂亮,还可以告诉我们时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钟表的知识。

    (二)动手操作,交流,探究知识 1、认识钟表

    设计这一环节时,我注重给学生提供观察与思考,发现与表达的空间,注重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先让学生观察钟面,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然后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板书:时针 分针 12个数 2、教学整时

    这一环节在教学形式上应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因此在课堂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思维拓展空间。

    出示3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表示的是是什么时刻?你是怎么知道的?

    再出示1时、4时、6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时刻,然后再提问:1时、4时、6时的钟面上,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分针都指着什么数?你能用一句话说说看整时的方法吗?

    小组讨论看整时的方法,通过讨论发现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连一连:学生口头回答钟面时间,巩固看整时的方法

    说一说:将整时融入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将钟表知识与实际生活自然地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大约几时

    出示7时、7时不到和刚过7时三个钟面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三个钟面的时间

    小结:一个是7时不到,一个是刚过7时,我们把它们都叫做大约7时 师追问:这两个都是大约7时,有什么不同呢? 生:一个是7时未到,一个是刚过7时 说一说:让学生说出钟面上大约是几时 (三)巩固练习

    1.画一画: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出缺少的是时针还是分针,再借助直尺画出钟面上缺少的针,这里还要提醒学生注意画时针和分针的区别。

    2.掌握用上午、下午这些词语表示时间

    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发现、思考、讨论有挑战性的问题,了解时针每天要在钟面上走两

    圈,所以一天要走两个10时,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出示两幅表示10时的图,让学生观察,看能提出什么问题?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两个都是10时,但不一样,一个是上午10时,一个是晚上10时。

    提问:一天有几个8时,几个9时?

    3.拨一拨:学生在钟面上拨出自己起床和睡觉的时间,然后同桌的同学说一说,要求说完整。教学这一环节时,教师顺势教育学生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养成按时起床按时睡觉的好习惯。

    4.说一说: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

    根据儿童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 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对时间的观念,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全课小结。

    教学内容与

    教师的活动

    媒体的运用

    学生的活动

    教师进行逻辑选择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有效突出了重点,分解了难点;多媒体介入了学生感兴趣的钟面,激起了学生说的欲望。课堂效果显示学生能较灵活地运用自己小结出的方法进行练习。课后反馈反映出学生通过语言项目的学习,对认识钟表已经基本理解,包括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大多数学生掌握良好,由练习反馈也可知。

    八、帮助和总结

    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如何更有效地学习新知,尽可能将学生的学习效率最优化;同时教师还需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如借助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比较、总结,从而更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

    小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篇7

    设计说明

    对于“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学生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知识经验,而“左、右”位置的空间观念是学生最为薄弱的,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对本节课作如下设计说明。

    1、教学时,我让学生认识自己肢体的“左右”作为知识的引发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动口、动手、动脑、交流、讨论、应用等几个环节,让学生初步掌握并建立起“左、右”位置的空间观念,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学生初步感知左、右后,从学生原有的经验出发,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说一说左、右手能做哪些事;找一找身上像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做一做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摆一摆学具等,让学生在这些简单而有趣的活动中辨别“左、右”,体会位置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认识左右的必要性。

    3、除了认识和体验“左、右”外,还要引导学生懂得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左、右”的认识,体验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和应用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铅笔文具盒直尺橡皮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信心上好吗?有信心的同学请高高举起你的手,你知道举起的这只手是左手还是右手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左、右”。

    ⊙进入情境,探究新知

    1、感受自身的“左、右”。

    (1)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请同学们举起你的右手,看着它,想想我们常用它做哪些事。(生自由汇报:我们常用右手吃饭、写字等)

    (2)右手的作用真大,那左手是不是也这么能干呢?(生自由汇报:用左手压本子、端碗等)

    设计意图:从学生最熟悉的自身引入,先确认左手和右手,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景里体会“左、右”的位置关系。

    (3)听口令,做动作。

    考验同学们能不能分清楚自己的左手和右手。

    口令:请举左手,放下,请举右手,放下;用左手向老师打招呼;用左手摸自己的右耳朵……(多次练习,让学生熟练自身的左和右)

    (4)小结:同学们,我们的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搭档”,吃饭时,左手端着碗,右手拿筷子;写字时,左手压本子,右手拿笔。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看看我们的身体上还有像这样一左一右的“好朋友”吗?

    (5)学生自由回答交流,眼睛、耳朵、脚等。

    教师说明:同学们分清自己的左手、右手是我们判断左、右的重要标准。

    设计意图:

    身体上的左、右是学生最为熟知的,以此作为判断左右的标准,通过这个活动,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加强对于左、右知识的掌握和了解,同时也便于今后的记忆。

    2、动手操作,明确左、右的位置。

    老师真佩服你们,能分清左手和右手了,那离开身体这个参照点,我们是不是也一样能分清左、右呢?(出示课堂活动卡)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按铅笔、文具盒、直尺、橡皮的顺序摆放好。

    (2)谁来说一说,直尺的左边有什么?直尺的右边有什么?

    (3)选你喜欢的一件文具,说说它的左边和右边各有什么。

    (4)学生自由发言,相互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亲身感受,从身体上的左右扩展到身边的物品,加深学生对左右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做左、右动作的游戏。

    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有关于左、右动作的小游戏。请听口令,看谁的反应快:伸出你的左手,拍拍你的右肩;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伸出你的左、右手,前拍拍、后拍拍、左拍拍、右拍拍、上拍拍、下拍拍。

    设计意图:

    通过游戏体验,让学生将左右与身体对应起来,帮助学生真正建立左右的标准,从而进行判断。

    4、课堂练习,体会“左、右”位置的相对性。

    教材13页“生活中的数学”。(课件出示上、下楼梯图)

    (1)在楼梯的上面有小朋友要下来,下面有小朋友要上去,他们会不会相撞呢?

    (2)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

    (3)让我们来实验一下吧!

    先找4名学生,两人两人分别在过道两边走,再返回。向学生说明:我们的左、右手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当我们方向改变的时候,左、右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上、下楼梯,过马路都应该靠右侧通行。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知的上、下楼梯出发,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发矛盾,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左、右”的必要性,体会“左、右”的相对性,加深对“左、右”的理解。

    ⊙综合运用,巩固拓展

    1、请每个同学仔细观察,看我们教室里的东西,用“左、右”来说出它们的位置。

    2、把自己喜欢的小朋友的名字写在自己名字的左边,把老师的名字写在自己名字的右边。

    设计意图:

    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全课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3页6题。

    小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篇8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2~23页。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认识三角形;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自主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利用关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创造、交流等有趣的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判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其产生对生活的理性思维的数学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探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 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1、(由课前“考眼力”游戏中,不见了三角形导入)三角形躲到哪儿去了哦!它到我们的生活中来了,你找到了吗 (斜拉索和桥面形成三角形,桥柱和桥面形成三角形。)

    2、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三角形(举例)

    3、请同学们自己想办法利用老师准备的材料做一个三角形。

    4、展示作品,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在汇报摆三角形时,说明每条线段都必须首尾相接,才能围成三角形。

    5、老师把它画到黑板上来,教学三角形的边、角、顶点,请一位同学上来指一指三角形的边、角、顶点,下面的同学数一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呢请你们结合刚才做的三角形,同桌相互指一指、说一说。

    6、我们知道了这些三角形的特征,那么我们就用这些特征来判断下面哪个图形是三角形

    二、认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1、用三根小棒围三角形。

    2、汇报。

    3、实践操作,探索发现。

    (1)(出示4种小棒)老师准备了这样4根小棒,请你任选3根小棒,看能否围成三角形;

    (2)边操作边由小组长负责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表中。

    (3)小组讨论,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成怎样的关系

    第1根长度

    (厘米) 第2根长度

    (厘米) 第3根长度(最长)

    (厘米) 能否围成

    三角形

    先由小组讨论汇报后得出结论。(出示结论)

    4、验证结论。

    三、实践应用

    1、完成教材P24第2题。

    2、判断如果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cm和5cm的木棒,

    ①用长度为3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②用长度为4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③要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还可以是几厘米(讨论后回答)

    7厘米行吗7厘米以上呢

    3、把一根14厘米长的吸管剪成三段,用线串成一个三角形可以有几种方法为什么

    强调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四、总结延升:

    1、今天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从中你又了解了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2、展示各种运用三角形图片。生活中有如此多的三角形仅仅是因为它的美吗它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呢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探索,就能发现三角形中更多的奥秘!

    板书设计:

    认识三角形

    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小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按运算顺序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灵活地选择合理的算法。

    2、通过学生边练边说想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简算意识。

    3、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环节

    过程性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后记

    揭示课题

    直接点题,明确学习目标。

    在复习了运算定律和简便算法后,我们再来复习整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

    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运算的过程中,注意能简便计算的用简便算法。

    复习运算顺序

    综合练习

    通过复习,进一步使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提问:在四则运算里,第一级运算和第二级运算是怎样规定的?

    请同学们先看课本第67页上关于混合计算的几个问题,再讨论一下问题的答案,然后告诉大家。

    做练一练

    练习十二第9题。

    练习十二第10题。

    让学生估算,并对估计结果进行解释。

    做练习十二第12题。

    思考题

    学生相互说说,个别学生全班回答。

    学生相互交流,个别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其余学生进行补充。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进行板演。

    个别学生说说运算顺序,集体进行批改订正。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进行评讲订正。

    学生先估算,再进行计算验证。

    学生独立审题,理解题意。并相互交流自己的理解。

    个别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其余学生进行补充,再列式进行解答。

    学生能正确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小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篇10

    一、教学内容分析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特征、知道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不仅是今后学习其它图形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在属小学中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所以本课以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面积公式的由来,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分组实验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并掌握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在操作中探究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五、课前准备: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实验记录表,实物投影。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师:学习面积单位有什么用?

    生:测量面积

    出示长方形纸板

    师:要测量它的面积,你认为用哪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如何测量它的面积呢?

    学生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长方形的面积。

    师: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可以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测量操场的面积,教室的面积;草地的面积;等等,也用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去量,那可就麻烦了,所以我们要寻找一种更好、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的目的,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握好教学的起点,抓住生活中的几个场景,引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

    师: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测,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系?

    (学情预设:根据学生对长方形的认识和理解,可能会出现这几种情况:和长有关、和宽有关,和长、宽都有关,和周长有关)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知识的欲望,也培养了学生大胆探究,敢于猜想的精神)

    (三)、实践探究,合作交流

    师: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带上老师温馨的提示踏上探究之旅。

    出示导学提示:

    1、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搭建3个长方形,完成实验记录表。

    2、 仔细观察记录表,你发现了什么?

    3、 尝试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

    (学情预设:学生在组长的组织下,合理分工,有序地开展实验)

    (设计意图:创设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活动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借助导学提示经过启发,独立思考,讨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丛冢提高认知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展示成果,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到台前展示实验记录,并发言

    (学情预设:各小组介绍搭建的3个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各是多少,通过三次实验,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对表达流畅,思路清晰的小组给予表扬)

    如:我们组共搭建了3个长方形,第一个长方形的长是3厘米,宽为2厘米,面积是6平方厘米;第二个长方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是12平方厘米;第三个……通过三次实验,我们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五)、解决问题

    1、实践活动

    在我们这间教室里,有很多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的,请大家任选一个,先估计它的面积是多少,在量出它的长和宽,计算出它的面积,考考你的眼力,看看估计的和算出的面积是不是较接近。(学生操作活动,并利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正确计算出它们的面积)

    2、前几天,老师新换了一个办公桌,它的长是14分米,宽是8分米,我想给这张办公桌配一块玻璃,需要买多大的玻璃板呢?

    3、思考题:

    这是一块打碎的玻璃,你能求出它原来的面积是多少吗?说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新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价值,既丰富了叙述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另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表面并不是长方形的,如正方形的面积怎样求呢?它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呢?再如三角形,我们怎样可以知道它的面积呢?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在课后研究)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培养探究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

    1、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数学新教学价值观中要求:"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教师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模式,尝试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贯穿“实验-发现-验证”思路,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这也就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充分体现。“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2、学会与人分工合作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运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开放了获取新知的整个教学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根据学生能力、性格等因素将学生异质分组,以学生学习小组为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由于小组成员各有其职,且职责分明,因此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也可以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小组合作学习又是以个体学习为基础的,让不同个性、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真正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通过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教者设计了一些应用性练习,如计算学校操场的面积等,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个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小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精选】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