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9篇)。
最渊博的教师也是最谦虚的学生,做一份好的教案也算是老师的专业技能。教案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下面教师范文大全为您呈上“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及反思”相关主题内容,通过本文希望能帮助到您!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特点。
2、理清文章层次,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大家知道我们今天要学哪一课?(板书:草船借箭)
2、谁知道“箭”是什么样子?(前面是一个三角形的铁头,中间是一根竹竿,后面有翎毛)。大家再看看这个“剑”和这个“箭”一样吗?谁谈谈对“剑”的了解?(剑后是一个把儿,前面是剑刃子,双面的,是一种短兵器)。战场上什么情况下用“剑”?(短兵相接)“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箭)文中故事所用哪种?知道不?
二、检查预习
投影出示:
区分:瑜、寨、饮(yn)。
字音:都督、翎毛、擂鼓、弓弩手。
理解:妒忌、甘受惩罚、委托。
三、初读课文,感知人物
1、在预习时,同学们肯定都不同程度地读了课文,还想读吗?想听吗?打开书,听老师读文,边听边画出文中写到的主要人物。
2、故事听完了,人物勾划出来了吗?能不能简单地谈谈你对文中主要人物的印象?
板书:
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
四、再读课文,了解人物
1、想不想再读?自由挑选你最喜欢的人物所处的段落来读,边读边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2、“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三国)都有哪三国?(板书:魏、蜀、吴)分别由谁统治?
(魏大权已在曹操手里。当时曹操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孙、刘联合抗曹。刘备派诸葛亮去帮助孙权,以共同抗曹,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才有了“草船借箭”的故事。)
五、研读课文,分析人物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对以上这几个人物,能不能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再谈一谈对他们的印象?
2、汇报交流:
周瑜:心胸狭窄、妒贤忌能。
诸葛亮:心胸宽阔、顾全大局、智谋两全。
鲁肃:忠厚守信。
曹操:疑心太重。
六、读议结合,理清层次
1、在这些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也就是说,什么事把这些人联系起来了?
2、汇报:
(比如:周瑜让诸葛亮造箭,诸葛亮答应了;诸葛亮请鲁肃帮忙,鲁肃答应了;诸葛亮用计向曹操借来十万支箭。)
3、谁能用一段话把这几个人物联系起来说一说?
(周瑜让诸葛亮短时间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答应了,鲁肃借船给诸葛亮造箭,诸葛亮用计谋向曹操借来了十万多支箭。)
4、如果现在分段,能不能分?
事情的起因是什么?(妒才造箭)
事情的结果呢?(如期交箭)剩下的呢?(经过)
如果我们把经过再分两部分,可以吗?(借箭准备、借箭)这才是“草船借箭”的过程,将是下节课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七、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一件事情的发生、发展,总有原因和结果。搞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对于我们理解课文、写好文章、都是很有好处的。“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我们搞清楚了。那么在事件中的一些具体情节上也都有自己的前因后果。主要反映在课文的一至五自然段。
八、总结
这节课,我们采用读、议的方式,理清了文章的层次,分析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中知道了周瑜是一个妒忌心很强的人。但文章的最后,周瑜说了一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又是什么原因?大家一定想搞清楚吧!对于这个问题,将在下节课进一步了解。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起因经过结果
妒才造箭借箭准备、借箭如期交箭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2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忙作战。诸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忙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感受其他人物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那么怎样来去欣赏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教学时,我让学生走入文本,在学生充分阅读、熟悉课文资料的基础上,借课文中周瑜的话概括出诸葛亮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抓装神机妙算”这个词来引
导学生体会诸葛亮的机智过人。我主要从诸葛亮知天时,晓地理,识人心,三个方面展开。先是让学生自我找一找,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之后引导学生把前后相联系的句子对应起来看,联系上下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首先,课前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学提示在预习课文时,把与中心有关的几个问题归纳好,然后讲读课文时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把问题的解答进行归类,从而看出诸葛亮知天时,晓地理,识人心,在草船借箭的全过程中神机妙算,才智出众。学生准确地把握住中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为落实生本课堂,教学时我还深刻领会教材,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中我利用自学提示教学,小组合作研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在学生汇报到经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我让学生探究,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境。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呢?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我的观点。经过细细地品读体味,一个活生生的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的大智大勇的诸葛亮跃然纸上。此时,学生不但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了解,并且深化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我在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述中体会到这一写作方法后,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经过语言,能帮忙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总之,本文的教学,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的语文综合素养,并抓住一个主要问题,适时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资料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可是教师引导的还是过多,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当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日后教学应注重学生在朗读、说话中语文本事的培养。仅有这样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总之,自我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取进取,精益求精。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3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首先,多谢语文科组的团体智慧的帮忙,尤其是简校长和副校长的高屋建瓴的评课,让我在实践活力课堂、正式公开课的时候,有的放矢,开放课堂,培养了爱说话、争着说话的孩子。
反思如下:
A。采取关键词教学法。抓装果然”“必须”“呐喊”,这样,教学必须更加游刃有余。这位教师,真是火眼金睛,一眼就把评课的关键词抓到手。果然是才子领导。
B。教学语言要更加的老练,不断锤炼自我的语言。这次公开课,也算是第二次试教,我把校长的导入语活用进去,果然课堂的剑拔弩张的气氛,立刻就出来。尤其是“我们明白《三国演义》里面有著名的三十六计,今日,我们一齐来学习这三十六计里面的其中一计。这一计,叫做什么?”课堂的氛围,证明了校长的导入的指引是成功的,也说明我们试教者要适时引入绘声绘色的导入语。
C。“学生的说话,十分精彩,十分聪明,也十分机智。可惜,老是忘了让学生自我学会收网。”这是师父张主任的评课。我觉得很有道理。先前,我不是不想收网,也不是不明白收网的好处。只是,不懂得如何收网。那里,张主任的评课,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指引。十分感激!
D。“课堂有了很大的紧张,导入液十分精彩,十分流畅。以前课堂的阻阻滞滞,此刻基本无影无踪了。这是大体的评价。至于小的方面,就瑕不掩瑜了。”这是之前的一位四年级的搭档教师的评课。因为之前合作过,所以,对我的教学的语言和思维,尤其是课堂比较熟悉,评课
也就相对自然很多。多谢!
E。“课堂很简便,很幽默。学生在简便的课堂中,完成了学习的任务,同时,学生的学习生命也充满着活力1这位教师,也是喜欢采用古文字教学的教师,十分好学。学习生命,的确很重要。如果是沉闷而死寂的课堂,有如一潭死水,那么,这样的课堂,就算是有效的,也是摧残人性的,也是负面大于正面的教育影响。这,也是当今教育大师叶澜先生的《教育概论》所抨击的教育现象。简而言之,生命大于学习。综上所述,某以为,活力课堂之质疑,非同小可。质疑之后,如何回到“质疑”的出发点,又是非同小可。
最终,引用屈原先生的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最终,再次感激大家。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4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是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以此迫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算计,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习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经过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一件事。经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读名著的兴趣。对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以下几点做到较好:
一、从题入手,因题质疑。
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设疑。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明白什么?学生质疑:谁用草船向谁借箭?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借到箭没有?等等。这一目的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本事,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
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教会学生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解疑。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我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有生回答: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就相机抛出一个问题:你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生默读课文,全班交流时学生各抒己见,表现个体思维的差异。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此刻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
三、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教学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如文中第二自然段说,当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交十万支箭时,周瑜心里很高兴。我让学生揣摩周瑜的心理活动,他为什么那么高兴并让生写下来。在交流时出现了许多小周瑜,有个学生这样写:诸葛亮啊,诸葛亮,你真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今日最终掉进我周瑜设置的陷阱,三天后等着人头落地吧!借箭的经过部分我也设置了一处锻炼学生思维的地方,看到江面上起了大雾,诸葛亮笑着对鲁肃说,生提到这个句子时,我就让他们联系上下文思考:他在笑什么?有生说他笑周瑜的愚蠢,有生说他在笑曹操的胆小,有生说他在笑自我的计划即将成功,还有生说在笑鲁肃的憨厚。
四、教学中存有不足之处。
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担心教学资料没法按时完成,所以,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本想让生自主探究,但感觉课堂上师还是导得过多。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本事不强,以后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5
教学要求
1、讨论、理解课文二、三、四段主要内容。
2、体会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
3、进一步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
教具准备
小黑板一块,吹塑纸小船数只。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二、三、四段。
教学过程
1、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看到诸葛亮面对周瑜的蓄意谋害和步步紧逼,是顾全大局,胸有成竹地接受了任务。周瑜以为诸葛亮了上自己的当,以为自己是十拿九稳地占了上风,非常高兴。诸葛亮怎么完成任务呢?下面我们进一步学习。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是怎样做的?(默读3~5节后答)
2、你从中看出什么?是怎么看出来的?
备用:
⑴周为什么吩咐不给诸葛亮准备造箭用的材料?
⑵诸葛亮怎么敢找鲁肃帮忙?
周瑜:想害诸葛亮,从“造”的方面卡,对诸葛亮的打算一无所知,连听了汇报也不明白。
诸葛亮:知道周瑜想害自己,知道鲁肃不会泄密,做好了防范工作,做的借箭准备。(识人心)
3、周瑜不知道诸葛亮怎么办,诸葛亮却在充分准备之后,稳扎稳打地开始行动了。(自由读6~9节)看看诸葛亮是怎么指挥军士们利用草船借箭的。读书要求:
⑴用“__”把出发时间、二十只船怎么受箭,怎么返回的语句勾出。
⑵根据课文内容,把借箭经过向同桌讲一讲,注意用上书中的重点词句。
4、请同学上台,用小船演示,讲述草船借箭的经过。(出示小黑板:长江方位图)
5、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怎么那么巧?
也用“__”勾有关句。(知天文)巧借天时。
6、他还作了哪些安排保证借箭成功?
⑴擂。
⑵船。
7、为什么叫士兵擂鼓呐喊?造成进攻假象,逼使曹军放箭。
8、为什么先叫船头朝西,后来又叫朝东,还要“一”字儿排开?
便于受箭,便于返回,走一步算一步,深谋远虑,善于分析和利用自然条件,叫巧借地理。(晓地理)
9、为什么调转船头后,书上要说是“逼近”?
⑴已惊动曹军,冒着危险。
⑵使曹军误以为是真的进攻。
⑶表现诸葛亮料事如神,胆识过人。
10、看插图,空中大雾迷漫,船外箭雨纷纷,诸葛亮却手摇鹅毛扇,正在饮酒取乐。请用“~~~”勾出他这时说的话。抽读。他为什么笑首说“只管饮酒取乐”?抽读。你为什么这样读?齐读。
11、曹操出兵没有?他怎么做的?──正中下怀。
12、曹操是怎么知道上当的?引读“诸葛亮吩咐……。”他为什么“吩咐……”?
⑴嘲讽、动摇军心。
⑵知道追赶不上。(抓“顺风顺水”扣“船头朝东”)
⑶有利于突出其才干。
13、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三天借箭十多万。(结果)
小结:一切都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一切都按诸葛亮的安排进行。他真是料事如神!
14、诸葛亮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用为蜀、吴联军主帅的周瑜本应非常满意,他却长叹一声,导读。他为什么要长叹?
15、“神机妙算”什么意思?带有什么感情色彩?由周瑜的口中说出来,对他来说是多么痛苦,这口气怎么咽得下去但又不得不服输。再读这一句,体会周瑜的心情。
小结:两人斗智,至此胜负分明。
16、现在回顾全文,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⑴三天有大雾。
⑵鲁肃会帮忙。
⑶二十只船够。
⑷船头东西摆。
⑸士兵擂鼓喊。
⑹只管饮酒乐。
⑺出发、返回妙。
17、“草船借箭”是写诸葛亮从曹操那里智取了十多万枝箭,为什么课题却命“借”?
⑴还击。
⑵还因为在借箭的整个过程中,诸葛亮巧妙地借天时、借地利、借对人的了解,巧妙地安排,从强敌手中智取十多万枝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干,粉碎了周瑜想陷害自己的阴谋,打击了曹的实力与士气,为联合抗曹做出了贡献,命“借”就有利于表现他的才干。
18、就从这个“借”字,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感情?你对诸葛亮什么感情?赞扬什么?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6
一、导入新课
1、介绍《三国演义》。(课件展示)
2、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故事?这些故事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来我们可以在网络上、在书上、在有意的电视节目中都可以了解到很多的知识。今天我们就一同学习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草船借箭》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完成大屏幕中的内容。
2、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前因后果。
三、抓住重点词,理解人物
快速默读,了解文章中哪个词语最能点明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教师板书:神机妙算)
1、引导学生说出“神奇妙算”的意思:
你是怎么知道的?
(释义神、妙:形容高明;机、算:指计谋。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的情势,决定策略。)
2、指导朗读: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最后一句,力争把周瑜的心情表现出来。
3、学生同桌互相分角色朗读,体会周瑜的心情。
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注意问题。(要读出:周瑜的既叹息无奈,还愤愤不平的语气。)
4、诸葛亮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他是怎样借到箭的呢?请大家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在上面做上适当的批注。可以自己细读教材理解,不能解决就在小组中讨论。
学生:
⑴他算到了当时的天气。
⑵他算到了人们的心理。(包括鲁肃、周瑜、曹操等人物的心理。)
⑶他算到了借箭的方法。(出示课件
四、细读课文,分析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
1、学生读相关的段落,理解诸葛亮借箭的方法。
2、那么我们思考一下,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后汇报(出示课件)。
五、回顾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1、教师:刚才我们一同学习探究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同时我们也认识了一些人物。现在我很想知道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介绍一下书中的人物?
学生们谈他们心中的三国人物。
2、你们喜欢他们中的谁?为什么喜欢他?(课件出示)
看来我们在书本上不仅学到了很多的知识,还学到了怎么样做人。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7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边默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梗概,以及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知道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才智超群的人。
4、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从而体会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才智超群的人。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九课《草船借箭》。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老师建议大家用线划出写诸葛亮究竞“算”到了什么的句子。
二、学习课文
1、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生默读课文,思考。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完成这个问题。建议每个小组中的人员分好工:先是一人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读完课文后互相交流、讨论,一人准备汇报,其余同学准备补充。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⑴“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①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联系上文说说。“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②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论。)
小结:“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⑵“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⑶“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军事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⑷“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小组讨论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提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把这些话写出来呢?”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⑸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出示: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⑹“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为什么?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
⑺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出示:“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2、出示讨论: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提示后讨论交流:
教师提示:根本区别在于,提到箭,周瑜想到得失什么,诸葛亮想到的是什么?由此你觉得两个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
3、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⑴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
⑵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
⑶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⑷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要求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足智多谋、智慧超群、精明能干、知识渊博、神机妙算。
题目“草船借箭”,箭是借来的吗?题目说“草船借箭”合适吗?
课题《草船借箭》说“借”合适吗?是借的吗?为什么?
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这首诗是后人用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的。引导学生齐读、背诵;同时指出:这首小诗精炼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其中的“骤雨飞蝗”用来比喻曹军射来那么多的箭。要求学生课后把这首诗抄下来,背熟。
四、课外延伸
1、你还知道《三国演义》的那些历史故事?交流。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三国演义》。
反思
这节课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抓住“从哪里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条主线来展开教学,重点突出,能让学生通过读、思、议、说来体会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但是,感觉自己包得过多,放手让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都还不太够。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学生不到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因此讲解这样的文章,应该放手引导学生质疑,然后自主探究,我想,这样的教学会让学生真的有所收获。另外,高段的语文教学,我在帮助学生建立人物的文学形象上尚做得还不够好,需要今后努力。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8
当学生们纷纷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赞叹不已时,一生忽然起立发问:“老师,为什么曹操不用火箭?”同学们轰然大笑,这位学生也意识到了什么,涨红脸补充:“就是在箭头上点火。这样不仅可以在大雾中看清对方虚实,而且还会误打误撞,瓦解诸葛亮的计策。”
大伙儿都愣住了。他确实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这个问题,诸葛亮当时是否想到了这一点,《三国演义》里没说,后人也无从推测。教室里静了一会儿后,一下子沸腾起来,纷纷赞同这名学生的意见。课堂思路顿时被打乱了,此刻他们更关心的是诸葛亮是否预测到曹操不会使用带火的弓箭以及曹操为什么没有想到这一点,或者草船借箭是否还有那么一点运气的成分在。看来若不解决这个问题,诸葛亮在他们心中势必要大打折扣了。那么该从什么地方进行引导呢?
正当我一筹莫展之际,林宇康的手高高举了起来,在我们班中,他的见识是相当广泛的。我心头一喜,马上示意他解答。
“老师,据我所知,弓箭上带火需要用上火药包,当时诸葛亮的船队已经靠近曹营,曹操突然听到敌人来攻,根本来不及做这样的准备。而且,带火的箭要在宋朝才广泛使用。三国期间,这种设施并不齐全。”
这名男生的发言再次震撼了全班,包括我。他所说的信息我甚至闻所未闻,根本也做不出什么评价。幸而此时铃声响起,于是我整理了一下思路,说道:“这样吧,我们今晚的作业就是去查证资料。关于带火的箭的使用以及《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同学们好好去寻找和研读,下节课,咱们再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堂课几乎是在期待中进行的,孩子们有的非常兴奋,显然收获丰富;有的愁眉苦脸,看来要么查不到资料,要么即使有了资料也没有结果。我微微一笑,在经过了一夜的准备后,我也是有备而来的。
“老师,我觉得林宇康的解答很有道理,箭上带火是很麻烦的事。当时形势紧急,曹操唯一能够想到的就是做好防范工作,使用弓箭抵挡敌人的进一步攻击。”
“看来你也是做了一定的准备工作才肯定了林宇康的意见。好,让我们找出曹操的话来读一读,看看你从曹操的语言中读出了什么。”我胸有成竹地引导着。
学生读了句子后,马上有了新的看法:“老师,我觉得曹操比较谨慎,在不清楚对方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贸然出击。”
“对,曹操缺乏冒险精神,打仗很保守。”马上又有学生做了补充,而且提出了《三国演义》中曹操刺杀董卓一幕作为证据。
“你很善于分析,读书就是要这样,不但能从课文中搜索材料,还要积极从课外进行旁证。那么,与曹操的这一特点相比,诸葛亮呢?”
“胆色过人!”
“胆子很大!”
“胆大包天!”
……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回答。
“能提出证据么?”
“他敢带着600名士兵就靠近曹营,还命令士兵擂鼓呐喊。鲁肃那么吃惊,他却悠闲地饮酒取乐。”
不少学生从《三国演义》中的事例来证明。
我觉得时机成熟了:“不错。事实上,每一次战事在没有结束之前,一定都充满了不可预测的因素,草船借箭中,什么可能性都会发生。就像你们提到的使用带火的箭等等。诸葛亮所预见的不仅仅是成功,也有失败的可能。但是,他有没有被可能会出现的失败因素吓退呢?”
学生们坚定地摇头。
“没有!只要有成功的可能,诸葛亮就会胸有成竹地去做,而一旦做了,事情就可能出现转机!于是,草船借箭,诸葛亮成功了。”
反思:
1、没有执着于箭是否带火
当学生提出一个针对性问题时,如果我们将着眼点立足在对历史人物的怀疑上,对一场精心设局的战略的怀疑上,那么,学习《草船借箭》的目标就被转移甚至是否定了。语文的目的在于从一篇篇课文中既欣赏到动人的故事情节,又学习到娴熟的写作技巧。而不是去钻牛角尖。
2、巧妙地将学生引导到课外阅读上
显然,只是凭借课内的内容来解决这个问题已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了。因此,我果断地将学生的视角引向课外,让学生在课外去探索,去追寻。此举反而成功地将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展到课外阅读之中,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在主动地探求过程中得到加强。
3、丰富人物的个性特点
按原有的教材,对于《草船借箭》人物的分析只要达到曹操:多疑;诸葛亮:神机妙算就行了。但这个问题的提出,只是这些特点已经不能满足人物形象了。为此,我引进了课外资料补充了人物的描述,从而更丰满了人物形象。对于诸葛亮,他们也只会更加佩服,因为他不仅具备神机妙算的大智慧,更具备出色的胆略,他,不愧为一个优秀的三国风云人物。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胆量,有胆略。
2、能简要复述课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
今天继续学习课文,通过上一课的学习,知道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结果怎样?草船借箭经过是怎样的?
2、简单复述课文。
二、学习课文
1、看动画:
问:你觉得诸葛亮这人怎么样?
师相机板书:
神机妙算
2、学习课文第6~9段:
⑴学生自读第6~9段。思考:诸葛亮神机妙算,他算到了什么?
⑵小组讨论。
⑶交流:
重点理解句子: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雾怎么样?
②指导朗读
③小结。板书:知天文。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①诸葛亮“笑着”、“一定不敢”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指导朗读句子。
③小结。板书:识人心。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①指名回答。
②指导朗读。板书:晓地理。
⑷教师小结。
⑸齐读6~9段。
⑹过渡:事实上,三天前诸葛亮就算到了这一切,所以不管面对周瑜的诡计,还是鲁肃的疑惑,他都胸有成竹。
3、学习1~5段:
⑴学生自读1~5段。找出诸葛亮胸有成竹的句子。
⑵指名交流。
⑶指导朗读周瑜与诸葛亮的对话。
4、学习第10段:
⑴师:诸葛亮神机妙算,用计谋借到了十万支箭,周瑜得知借箭经过怎么样?
⑵指导朗读周瑜说的话。
5、总结:
草船借箭,不仅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表现了他不计个人得失,以大局为重。诸葛亮作为千古传颂的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我们能从也身上学的确实很多。
三、质疑
学到这里,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四、延伸
读读《三国演义》这本书。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知天文
神机妙算晓地理
识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