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同学教案。
学习数年,我们读过很多范文,在平时多阅读优秀的范文是一种积累,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进行无声的思考与交流。多阅读范文还能帮助我们加深阅读写作的认识,你有没有看过的优秀范文的参考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推荐课件] 《我的同学》教学设计写作范例”,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教学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营造一个想说、敢说、爱说、会说的交际环境,同时从思想上乐于评价他人的优点,学会用具体的事例来衷心地赞美。
学情分析:
课堂上让学生评价别人的发言,发现孩子通常只关注到别人的缺点,却忽略了别人的优点,不善于从别人的长处中学习经验。通过本次课,希望让他们在觉得自己都是长处的同时,也关注其他小伙伴的长处。
第八单元是关于“爱”的专题。四篇文章的主人公都是品质优秀的孩子,为本次口语交际(别人的优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学生作文事例常常很是简略,不知道如何把作文写详细。
可以把口语交际与作文联系起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赞美,能够由衷地说出别人的长处。
2.在口语交际过程中,能够做到举止大方、表意清楚、认真倾听和礼貌回应。
3.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知道怎样通过具体的事例来突出人物特点。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在夸奖别人的过程中更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教学难点:
1.学会使用具体事例去夸奖别人,并形成文字。
2.学会倾听,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
教学过程:
一、热身:
注意观察,结合学生的实际(准备工作、坐姿、精神面貌等)由衷地进行夸奖,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激趣导入,营造快乐学习氛围。
刚才老师夸奖了我们的同学,那么你们觉得老师有优点吗?
(学生纷纷找老师的.优点,老师一一向他们道谢,并相机说出自己被夸奖后的感受)
教师小结:夸奖如春风,温暖我们的心灵;夸奖如春雨,滋润我们的心田。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真诚地夸奖别人吧!
三、阶梯训练,强化口语表达。
1、适时诱导,请学生夸夸身边的某一位同学。(用一个词形容一个优点)
其他人评价:你觉得他夸得怎么样?
(师随机评价:用词准确、声音宏亮、态度诚恳、面带微笑、表达清楚、抓住特点……)
2、继续深入,被夸的同学是否只有一个优点,能不能用上“不但……而且”、“不但……还”、“既……又”这样的关联词语,再来夸一夸身边的同学。
(师随机评价:XX同学坐得十分端正,并且一直在认真地倾听。)
3、火车开起来。
每个同学的身上都有一些优点,观察自己的同桌,夸夸他的优点。(开动1至2列小火车,争取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夸奖与被夸奖的机会)
4、面对面交流。
想一想准备夸谁,离位到他旁边,直接说给他(她)听。
5、游戏:猜一猜。
1)师形容一个同学,请大家猜一猜,说的是谁。
(教师加入该学生的外貌描写及具体的事例突出其优点,为作文铺垫)
分析:为什么大家猜得出来是她?(要抓住特点、事例)
(师及时:哦,原来夸奖别人,要学会抓住别人的特点来说,并且表达要清楚,同时有具体的事例)
2)小组合作,确定夸奖对象并且补充事例及人物外貌。
(教师巡回指导,通过小组内的活动,在活动中获得自尊和尊重他人、社交能力和自我调整的能力)
3)班级交流。学生形容,其他同学猜。
(引导学生评价,在评价中养成倾听别人的习惯。老师补充:学习《矛与盾的集合》一课时,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我们该学习他的什么?学生交流,激发学生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四、水到渠成,渗透作文方法。
能不能把自己夸奖的同学先进事例编成作文发表到班刊《足迹》“班级之星”栏目?
(老师要求:1、题目:(优点的形容词的XXX。
2、第一部分:夸奖同学的外貌及优点概括。
3、第二部分:具体事例介绍其优点。
4、第三部分:抒发自己对该同学的学习及赞美之情。
5、课外完成。)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课件参考] 空气 教学设计写作范例
我们在上学时也会去读一些范文,一篇好的范文会让我们学到东西,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多阅读范文还会帮助到我们学习的各个方面,你会借鉴优秀的优秀范文模板吗?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件参考] 空气 教学设计写作范例,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过程与方法:尝试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发现新的问题,愿意积极探索,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
教学重难点:
1. 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问题—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教学准备:
量杯、试管、试管夹、热水、常温水、凉水、气球、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1、引入
我们已经了解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空气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学生讨论推测)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板书课题)
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1)讨论研究试验的方法:空气看不见,摸不到,怎么能清楚地观察到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师生交流,确定方法。)
(2)小组活动:(试管上套上一个气球)观察试管中空气受热后体积有什么变化:观察空气受冷后体积发生什么变化(可将试管放入凉水中进行实验)。
(3)小组就实验现象进行讨论交流。
(4)小结:
通过书上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5)师:通过实验,我们明确了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大家注意到没有,空气和液体岁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他们在实验中的现象有什么不同吗?
生思考交流,再汇报:空气的热胀冷缩体积变化明显,实验反应速度更迅速。
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1、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建立我们的假说。(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三、拓展环节
1.踩瘪的乒乓球怎么做能复原?
2.为什么夏天的自行车车胎不能把气打得太足?
(学生自己证明)
三、本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自行总结)
板书设计:
4.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 体积胀大
受冷 体积缩小
空气 热胀冷缩
[推荐课件]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经典版)
我们多多少少都是读过一些范文的,不少优秀范文是学生写出来的, 阅读范文可以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经历并且有所感悟。阅读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阅读,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推荐课件]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经典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一、能通过整体感知文本,概括关于母亲的典型情节
二、能通过赏析描写母亲的细节,归纳人物形象的特点
三、能通过品味文中动人的语言,感知母爱的伟大以及作者对母亲深沉的爱
教学重难点:
主要情节的概括人物形象的归纳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片段】
同学们一边听着这首舒缓动人的歌曲,一边回忆一下:在你的成长历程中,母亲曾经做过哪些令你感动的事情?请举一例说一说。
【学生回忆、分享,评价】
有人曾这样说过:“我最动情的时候就是回忆母亲的时候。”每当想起母亲,想到她对子女那沉甸甸的爱,总能唤起一个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回忆,关于母爱的文字也总会获得他人的共鸣。今天我们就一起分享著名新闻出版人邹韬奋先生关于母亲的记忆。
【出示课题《我的母亲》】
二、母爱之初体验
【过渡】在作者童年时期,他的母亲就去世了。他和母亲相处的时光是很短暂的,但母亲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在不知不觉中已在他幼小的心灵打上了烙印,以至多年后回忆起来,依然历历在目。母亲的哪些画面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呢?让我们走进文本,去寻找答案。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深情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哪些片段?
(提示:概括文章情节可抓住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几方面概括。)
【学生思考、回答,师生评价、完善答案】
【板书】:
母亲在“我”两三岁的一天夜里背“我”去看花灯。
母亲给妹仔讲故事讲得热泪盈眶。
在“我”十岁时,母亲见“我”因背书被父亲打而陪“我”一同哭。
在“我”八岁的一个夜晚,母亲熬夜为“我”做布鞋。
三、解读母爱
【过渡】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年,在他心中留下痕迹的不是玩乐,而是关于母亲的几件小事,想必其中肯定有打动人心之处。我们一起来品读一番,并尝试着把其中打动你的内容“保留”下来。
我们常说:“细节最能震憾人心。”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探寻最打动你的描写母亲的细节,把它摘录下来,谈一谈打动你的原因何在,并把以上内容制作成一张读书卡片保存。
(示例:)
(提示:阐述理由可抓住描写母亲动作、外貌的关键词或语句)
【学生思考、制作、展示,师生评价】
【板书:】
母亲的形象:爱子心切塑造形象的方法: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细心
善良
循循善诱
望子成才
勤劳能干
无私奉献
四、母亲,我想对你说……
【过渡】母亲做的是普通的生活琐事,表现出的却是一个伟大的形象。她的才能是那么丰富,她的品德是那么美好,读来令人动容。当时小小年纪的作者是否也被母亲的举动所打动呢?他有没有向母亲表达他的爱呢?多年之后回忆起英年早逝的母亲,他有没有觉得遗憾的地方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次认真研读文本。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划出能体现儿时的作者理解并体恤母亲的辛勤付出的语句,思考:他对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是什么?
【明确:】
他表达爱意的方式:深夜陪母亲做鞋
可是母亲并不知道他的儿子当时在想些什么,他也没有来得及向母亲抒发他内心的想法,所以我们现在试想一下:在他终于理解了母亲深沉的爱之后,他会对母亲说些什么呢?
可以尝试着用下面的句式回答。
(句式:)
当他看到……(母亲的某个举动)时,他会对母亲说:……
【学生思考、回答,师生评价】
【板书】
他对母亲的感情:理解歉疚感激赞美怜惜……
对于母亲,作者有没有为她感到不平或遗憾的地方,如果有,请说说是怎样的不平或遗憾?哪些深层的社会因素造成了这些现象?
【明确】
遗憾或不平:英年早逝没有姓名空有才华却被埋没在家庭中
原因:封建习俗封建观念封建制度
五、寻找母爱
我想在这里化用一首歌的歌词:“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来体现母爱的特点。母亲虽有不同的外貌,不同的性格,但他们对子女的爱却是如出一辙。请同学们从课外搜集关于母爱的动人的故事,把它记录下来讲给其他人听。
[推荐课件] 西门豹治邺教学设计写作范例
在不同的时期,我们看过不同的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阅读范文可以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经历并且有所感悟。好的优秀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有哪些好的优秀范文值得借鉴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推荐课件] 西门豹治邺教学设计写作范例”,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品味人物的品行,了解西门豹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敢于破除迷信,为民办实事的好官。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西门豹惩治巫婆、官绅,破除迷信的巧妙所在。
3.了解本文在布局谋篇上主次分明的特点。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抓住西门豹的言行,领会西门豹将计就计破除迷信的巧妙。使学生受到破除迷信,尊重科学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导质疑。
1. 明确本单元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引出今天的新课:西门豹治邺。简单介绍一下邺。
2. 齐读课题。学生质疑。简单的问题根据预习情况适时解决。
二、初读课文,巩固生词,理清文章主要内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同时思考:西门豹是怎样治理邺的?
2.指名读生词,注意易错字。
3.说一说西门豹是怎样治理邺的呢?出示提示:西门豹来到邺这个地方,首先……接着……最后……。请学生说一说,注意语言简洁,条理。
三、调查了解,从对话中了解真相。
1.邺治理以前是什么样?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词语。
2.邺为什么会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呢?请学生读1---9自然段,读完后,集体交流,谈自己从语句中所了解到的真相。
3.文中两个“闹”字,找出来读一读,从而看出两方面原因。
4.引导学生以管理者身份参与进来,引导学生谈自己的的想法。
四、破除迷信,惩治恶人,读中体会巧妙所在。
1.让学生默读10到12自然段,看西门豹是怎么做的?让学生评价一下西门豹的做法怎么样。
2.以此为主题引导学生展开研究,并出示学习提示:
找一找,描写西门豹言行的语句;谈一谈,西门豹的用意,做好批注;读一读,读出西门豹当时说话的巧妙性。自学完后,小组内交流。
4.组织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读西门豹的句子,并能从中体会到他的用意。
5.西门豹在不动声色中破除迷信,惩治恶人,可谓真是巧妙。让学生评价一下西门豹。
6.引导学生选择一个角色激情想象,出示:你就是那位差点被淹死的新娘,你可能会说…… 你就是侥幸活命的官绅,你可能会说……你就是一位普通老百姓,你可能会说……你就是……
五、略读最后一自然段。
破除了迷信,惩治了恶人,西门豹接着做了什么呢?让学生齐读最后一段,概括出(开凿渠道,引水灌溉)此时引导学生再次评价西门豹是一名怎样的官员?
六、回归课题,了解布局
让学生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一看,明确祥略。引导学生谈一谈这样布局的用意。
七、作业设计
知识性作业:摘录西门豹言行巧妙的语句。趣味性作业:替西门豹写一份治邺的工作报告。
板书设计:
西门豹治邺
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天灾人祸
破除迷信惩治恶人巧妙机智(祥)
开凿渠道(略)
实用课件: 《水资源》教学设计写作范例
我们一定都有看过一些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能我们学到很多的东西,阅读范文可以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经历并且有所感悟。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你觉得哪些优秀范文是值得借鉴的呢?为满足您的需求,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编辑了“实用课件: 《水资源》教学设计写作范例”,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和感受淡水和咸水的不同,了解到人和动植物的饮用水都是淡水。
2、通过图片了解没有水的世界会怎样,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3、引导幼儿想出节约用水的办法,在日常生活中开始做个节水好宝宝。
【活动准备】:
将西南大旱和节约用水的图片做成幻灯片展示,地球仪,矿泉水,盐水各一瓶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了解水和淡水的珍贵
小朋友有没有去过大海?大海是什么颜色的?
有没有小朋友在海水里游泳,然后一不小心喝了几口海水的?海水好喝吗?
大海是蓝色的,海水是又苦又闲的。
让小朋友尝一尝淡水和咸水的味道。
引导幼儿看地球仪,蓝色覆盖的就是大海。水虽然多,可是咸水是不能用的。
2、了解水在哪里和水的用处
哪些地方有水?
河、湖、井
我们什么时候要用水?
喝水、烧饭、洗碗、洗菜、淘米、洗衣、洗澡、拖地、冲马桶
3、要是没水了,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西南大旱河塘干涸、田地龟裂的情景、孩子们生活在干旱区域的艰辛和困苦
4、养成节约用水好习惯,做个节水好宝宝。
既然水那么珍贵,小朋友们有什么好办法来节约水呢?
1)、水龙头开小点,不用的时候关紧水龙头,不让清水白白流掉。
2)、洗澡时采用省水的淋浴,即冲即用;衣服少的时候用手洗。
3)、一水可以多用,洗菜的水可以浇花、洗手,洗衣服的水可以留着擦地、冲厕所。
4)、发现水龙头有滴漏现象时,用水盆接住滴漏的水,然后请大人及时维修。
[课件借鉴]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写作范例
我们多多少少都是读过一些范文的,在平时多阅读优秀的范文是一种积累,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学会将想要表达的传达给他人。对于一些人来说,多看一些范文能增进知识,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课件借鉴]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写作范例》,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钓、蓬、稚、侧、莓、苔、招、萧、促、篱”,会写“垂、客、借、落、挑、应”。
(二)、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指导学生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三、教学时间
四、教学过程
本课的学习内容是《小儿垂钓》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导语: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诗词国度”。从小到大我们学了许多诗词,从这些优秀的诗词中,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感悟到人物的悲欢离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富有童趣的古诗。
(学生齐读课题,老师板书课题)
2、释题:
教师:看到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你搜集到关于诗人的哪些资料?(师生交流,介绍诗人:胡令能,唐代诗人,早年曾是一个手工匠。年轻时背着工具箱从事磨镜、修钉门锁等手工。人称“胡钉铰”,诗却写得很好。他写的诗通俗易懂,充满生活气息,被称为“胡钉铰诗”,后隐居莆田,他留下的诗传送至今仅剩四首。)
(本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即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能通过了解胡令能的经历,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感知,认写生字
1、师示图: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猜一猜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从课文的插图入手,即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表达能力,也有助于下一步学习诗句。)
2、自由读诗句,用笔画出不会读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3、出示生字:钓、蓬、稚、侧、莓、苔、招
多种方式认识生字:
(1)自由大声读.
(2)给字组词,开火车组词领读。
( 3 )说一说,你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些字,比如:加减识字法、联想识字法、形声结合识汉字。
(4)书空“垂、借、应”,描红并且练习写一遍。
垂:注意该字的笔顺,看准哪一横最长再写。
(本部分设计得翔实,充分体现低年级以识字写字为重点的设计意图。)
(三)、再读诗句,感悟诗意
1.同桌合作读诗句,把诗句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内讨论交流展示读;找学生比赛读;看谁读得流利。
3.交流理解:你读懂了哪些字词?还有哪些字词不明白。
4.全班交流通过小组学习或查工具书,师生共同交流理解不懂的字词。
侧坐:身体歪斜着坐。
莓苔:莓,指某些果实很小,聚生在球形花托上的植物。苔:苔藓,生长在阴湿地方,呈墨绿色。莓苔泛指生长在河边的草丛。
映:诗中指遮蔽。
遥:远远地。
(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程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本环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自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5、解决重点问题,理解全诗内容
(1)这首诗描写了小孩儿的哪些方面?(描写了小孩儿的样子和钓鱼时的姿势)
(2)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孩儿?(天真可爱,做事情十分认真、专心)
6、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内容
7、指导朗读,读出小孩儿钓鱼时的认真可爱
(本环节通过教师的指导,提升了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感悟。)
(四)、引导背诵,情感深化
(1)教师播放音乐,学生伴随着音乐有感情地背诵。
(2)学生根据诗意,想像画面背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想象力,启发学生自己去诵读、思考、领会,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读古诗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诗,根据诗意,给诗画一幅画。
板书设计:
小儿垂钓
样子 蓬头稚子学垂纶,
姿势 侧坐莓苔草映身。 专心致志
神态 路人借问遥招手,
表现 怕得鱼惊不应人。
【热门课件】 《方向与路线》教学设计写作范例
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看过许多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我们的文笔,提高表达能力。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那么,您看过哪些值得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吗?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热门课件】 《方向与路线》教学设计写作范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撰写公开课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公开课教案能够激发同学兴趣,培养同学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站提供的这套二年级下册《方向与路线》公开课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同学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
教学内容:P 20-21
教学目的:
1、借助识别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景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识别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能识别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具: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认一认。
出示某一街区的地图。地图以学校为中心,在它的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方向各有一个建筑物,通过“认一认”使同学了解除了东、西、南、北这四个方向外,还有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分以下几步进行:第一步,教师充沛运用课本中创设的情景,让同学说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和邮局分别位于学校的什么方向,复习已学过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第二步,组织同学讨论剩下的四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第三步,让同学考虑之后,组织同学制作方向板。由同学讨论后自身制作;第四步,让同学运用方向板,识别教室中的八个方向。让同学坐在座位上说说他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二、练一练。
利用我国行政区域图,让同学用刚学过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
个方向描述某省市所在的位置,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教师让同学说说这是哪国的`地图,适时对同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接着让同学在地图上找一找我国的首都北京的位置和自身家乡的位置,说说家乡在首都的什么方向,首都在自身家乡的什么方向,然后让同学独立填写,不要求每个同学都能将所有的省市填写出来。
三、实践活动。
让同学在操场上识别方向,体验实景中的八个方向。让同学分小组观
察,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然后在班中进行交流。
四、你知道吗 ?
教师先介绍有关指南针的知识,让同学自身去查找资料,然后在班中进行交流。
安排作业:
P 21 1。
课件推荐: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之一
学习数年,我们读过很多范文,这些范文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把我们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阅读范文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你有没有看过的优秀范文的参考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件推荐: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之一”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植物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懂得与课文有关的事理。
4、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续编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植物叶子与果实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弄清葫芦与叶子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做一个小游戏“摘葫芦”。(挂图,课件,可翻开)组成一句话“我要的是葫芦”。
今天我们学习第九课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板书)
(葫芦:草本植物,心脏形,花白色。果实中间细,像两个球连在一起。可以吃,长老后硬壳可以做成器皿)
我要的是葫芦,纠正读音:芦:字音是l_,第二声。读“葫芦”一词时,是轻声,跟着老师再读。(介绍葫芦的样子)葫芦可以食用炒食。葫芦可以药用。大葫芦能制成甕、盎、瓢、尊,小葫芦能制成碗、盘、杯、勺。
2.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认读生字。
展书学生自由读课文
1.读通课文,划出不认识的生字词,自己利用身边的工具书先查一查。
2给每一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3思考:课题中的“我”指的是谁?
“我”要的是葫芦,那不要的是什么?
最后他要到了吗?
【词义解释】
1.赛过:胜过。本课指种葫芦的人希望葫芦长得比南瓜还要大。
2.挂:本课是结(ji5)的意思。
3.蚜虫:昆虫,身体卵圆形,绿色,黄色或棕色,腹部大。吸取植物的汁液,是农作物的害虫。
4.奇怪:纳闷,不理解。
三、看图
1.故事中的那个人那么想要葫芦,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故事中的葫芦。先看第一幅图,请小朋友认真观察,哪个小朋友能说说这幅图?
下面请小朋友再看一幅图,出示第二幅图,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2、说话:
提问:你发现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
(1)、人的表情不一样:一是面带微笑,一是满脸惊讶。
(2)、葫芦的叶子不一样:一是绿绿的叶子,一是枯黄的叶子,有的还有小孔。
(3)、葫芦不一样:一是挂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2.细心的同学们发现了两幅图有很大的区别,那么请你找一找课文中是怎么来描写的。用直线画出相关的问句,自己读一读。
1、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2、叶子上长了蚜虫,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思考:一个藤上的葫芦怎么会有前后不同的结果呢?小朋友的心中是不是有个大问号产生了呢?(学生发表意见。)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故事。学了故事后呀你就明白了。
三、朗读感悟
1、描写第一幅图的是哪个自然段呀?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学生说说自已听了以后的感受。
3、你觉得哪些词写得很好,让人一读就感到葫芦长得很美?(细长、长满、雪白的、小葫芦)小葫芦真是太美了,所以呀那个人就每天都要去看几次。(每天、几次)
4、哪个小朋友能把小葫芦读得更美更漂亮?让人一听就喜欢上它。指名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读第一段。其它同学评。他就把描写葫芦美的词读得很优美。还有哪个小朋友能读得更美呢?
5、小朋友你们想当小老师吗?下面请把你的同桌当作小老师美美地读给他小老师听一听。
6、这么美的小葫芦,最后变成什么样子了呢?请在课文中找一找这些句子。齐读最后一段。出示图:多可惜呀!
7、小葫芦怎么会变成这样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请小朋友读课文2、3自然段从故事中找答案。学生自由说。
8、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9、读读下面两句话,猜猜这个种葫芦人的想法?(了解蚜虫,并进行指导朗读)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认为:———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他想的是:———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小朋友认为他想得对不对,大家讨论一下叶子上的虫到底用治不用?小组讨论汇报。
10、指名分角色朗读对话并指导,小组学生分角色,老师和学生合作读。
四、课堂扩展
1、想象那个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
2、一棵葫芦从发芽到成熟,还会遇到哪些危害,还需要为它做些什么呢?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续编故事)并把第二年他又种的葫芦画下来。看谁想得好,画得好。
4、学了这节课你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5、请小朋友课后把自已又编的这个故事讲给自已的爸爸妈妈听。
附板书:7、我要的是葫芦
长满了绿叶生了蚜虫虫更多了
雪白的小花
可爱的葫芦不用治变黄都落了
3、逐段学习课文。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一边读课文一边标出共有几句话。
(2)让学生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谈一谈读懂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讲有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葫芦藤上长了叶子,开了花,结了小葫芦,他非常高兴。
(3)教师强调两点:
a.第一句中的葫芦是指一种植物,课题中的葫芦指的是葫芦的果实。
b.让学生观察画面,结合第二句中作者在描写时用到的几个词语谈自己的体会:细长的葫芦藤、绿色的叶子、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这说明葫芦长得很好。板书:长满绿色的叶子
(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文字体会那个人高兴的心情,“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读出那个人喜爱小葫芦的语气。
让学生自己练习,而后指名读,大家进行评价。
第二自然段:
(1)小声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讲那个人看见叶子上生了蚜虫一点也不在乎,眼睛只盯着小葫芦。
(2)让学生在书中画出那个人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说的。而后练习读一读,谈一谈应读出什么语气。自己先思考,遇到问题与同桌商量商量。
(3)指名让学生谈想法,相互交流。
(4)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
“有几个蚜虫怕什么?”那个人满不在乎,在读书时要读出满不在乎的语气。种葫芦的人希望小葫芦长得比南瓜还要大,要读出满怀希望的语气。
(5)让学生练习读,而后指名读,进行评价。
(6)思考:同学们想一想叶子和葫芦有什么关系?
学生们结合一些资料谈自己的认识,而后教师再加以补充。叶子是植物营养器官之一,植物通过叶子吸收太阳光和二氧化碳,再与根部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成为植物的营养,叶子死了葫芦也活不了。
第三自然段: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练习分角色朗读,边读边体会邻居和种葫芦的人的看法。
(2)进行交流:“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意思是:
种葫芦的人认为叶子上的虫根本不用治,为什么叶子上的虫不用治呢?理由是:“我要的是葫芦。”读这些语句时要读出不以为然,自以为是的语气。“我要的是葫芦。”要读重些,是肯定的语气。结合学生说的,板书:蚜虫,不治)
邻居的话要读出诚恳的语气,表示自己的建议。
(3)分角色朗读,大家评议。
第四自然段:
(1)让学生默读,思考:葫芦为什么掉了?板书:落了
(2)引导学生交流:葫芦藤上先长叶子,再开花,最后结果实。小葫芦开始长得很好,后来生了蚜虫,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蚜虫越长越多,最后小葫芦一个个都落了。
(3)让学生观察画面,结合画面展开想象:那个人看到小葫芦一个个都掉了想些什么?他会做些什么呢?
(4)指名读这个自然段,教师小结: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再后悔。
三、布置作业
1、看图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2、在小组内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而后互评。
[课件必备] 我的老师教学设计范文
学生时代,我们看过许多范文,在平时多阅读优秀的范文是一种积累,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学会将想要表达的传达给他人。多阅读范文还会帮助到我们学习的各个方面,那么,你知道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课件必备] 我的老师教学设计范文”,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训练从课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概括的能力,能够基本把握文章的大致意思和结构。
2、领会安妮·莎利文对学生的深沉的爱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理解莎利文老师独特而科学的教育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讲授海伦·凯勒的故事。(要求学生记录要点,课后结合自读提示和文后的方框内的短文,查找课外书,整理成一篇探究海伦取得成功的原因的短文。)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作家、演讲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她出生后19个月,就丧失了视力和听力,而且变成哑巴。后来,她的父母亲要求当地的盲人学校给予帮助,该校派莎利文老师到她家里协助,海伦借触摸的方法学会了聋哑语言,她利用点字系统学会了阅读,又用一种特殊的打字机书写。十岁时,学会了说话,后来在剑桥女校求学,1900年读大学,1904年她大学毕业,并和莎利文老师合作她的自传《我的一生》,此书一出,引起了文坛的轰动,她的故事不但感动和激励着千百万的残疾人,也使无数的正常人为之震憾,使他们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此后,她又参加了各种社会活动,她经常来回演讲,写了数本书,1927年她开始为美国盲人基金会募捐,致力于盲人事业。出版了《我的宗教》一书,1930年出版第二本自传《中流》。她被人们称为美国女英雄。
二、快速阅读全文,思考:
1、莎利文老师是教了海伦什么,是怎么教的?并根据这一点粗略理一理文章的思路。
2、划出写海伦感受的词语。
三、讨论
1、海伦在学习方面有哪些不利因素?请对比自己谈谈你的看法?
身有残疾,又聋又哑又盲。
2、莎利文老师是教了海伦什么,是怎么教的?她的教学方法有什么优异之处?
通过实物接触和理解教法,教会海伦认识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认识自然界。
3、莎利文老师是怎样一个老师,是从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来?
有极大的耐心和爱心,有良好的教学方法。
四、朗读1-3自然段
1、这三段文章写了什么?
2、莎利文老师走进海伦的生活之后,她的生活起了怎样的变化,可以根据下列例句,用一个比喻写出来吗?
莎利文老师的到来,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厚重的大门,把我从黑暗引向光明。
4、第二段结尾一句说我不能预测未来将带给我什么?从全文来看,莎利文老师给我带来了什么?
带来了生活的希望与乐趣,求知的欲望与乐趣。
五、朗读最后一段
点拨:如果说前一篇课文里面,饱含魏巍对蔡芸芝先生的感情是依恋、思念、热爱的话,从这一段看来,海伦对老师的感情主要是什么?从哪些句子或词语中看出来的。
感激爱戴之情。
六、总结:
前一篇是选择七件事,从课内到课外,从平时到假日,从校内到校外,表现老师的温柔、慈爱与公正以及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与思念,而此课也是具体选择三件事去表现老师的爱与教学方法及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两篇文章一中一外,一是正常儿童,一是残疾儿童,都是选择典型事例来表现,两篇文章的结构大体相似。
七、作业
课外再阅读几遍课文,思考:海伦为什么能取得成功?并把思考的结果写成一篇短文。
八、板书设计
我的老师
海伦凯勒
一、第一天相见: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深深地爱着我,向我揭示了一切。
二、对我的教育
1、认识事物都有名称:洋娃娃、水联系实际、启发诱导深沉的爱
2、体验大自然情感体验}科学的教学方法
3、认识抽象名词情感体验、对比、比喻
三、感激之情
开了眼界给我爱、欢乐与美
使我生活更充实、美满和有价值
课件范文: 我的好妈妈教学设计
在校园里,我们阅读过许多范文,一篇优秀的范文是能让人学到很多东西的,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进行无声的思考与交流。优秀的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你知道怎么写教师相关的优秀范文吗?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课件范文: 我的好妈妈教学设计,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活动目标:
1.学习朗诵儿歌,并尝试替换关心妈妈的办法创编儿歌。
2.大胆地运用清楚、完整的语言讲述妈妈的好。
3.感受儿歌所表达的对妈妈的爱,进一步激发关心妈妈的情感。
4.体验歌唱活动带来的愉悦。
5.感知乐曲的旋律、节奏、力度的变化,学唱歌曲。
活动准备:
与儿歌相关的图片:宝宝帮妈妈捶背、端茶和亲吻妈妈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我的好妈妈。
1.教师:你们喜欢妈妈吗?为什么?
2.教师:妈妈这么爱你,你想对妈妈说什么?应该怎样爱妈妈呢?
二、理解儿歌内容,学习朗诵。
1.教师:有一首儿歌表达了宝宝对妈妈的爱,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儿歌里是怎么说的?
2.倾听教师完整地朗诵儿歌。
3.围绕儿歌内容进行交流,理解儿歌。
4.在图片的提示下学习朗诵儿歌。
5.去除图片,边表演动作边进行朗诵。
三、创编儿歌。
教师:除了帮妈妈捶背、端茶和亲吻妈妈,我们还可以为妈妈做什么呢?把他们编进儿歌里吧!
小百科:在许多语言中都会将自己所属的事物以“母”称之,例如将自己的祖国称为母亲,毕业的学校称为母校,出生成长所学的第一种语言为母语。
关于教学设计写作范例
随着写作规范的不断完善,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范文可以为我们平时的生活提供不少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关于教学设计写作范例,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诵读感受词的感情,提高审美能力。(重点)
2、 仔细品味词的语言。(重点)
3、 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难点)
二、教学时数: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曾经有一段美好的爱情摆在我面前,我没有好好地珍惜,世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的话,我会对她说:“我爱你”如果非要加一个期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周星驰的对白一时被奉为经典,不知有多少痴男怨女为之报不平,为之流泪难过,觉得这便是最大的痛苦。可是今天我要说的是假如有一段美好的爱情摆一对恋人面前,这对相爱的人好好地珍惜可又不得不放弃,这,对恋人来说又是何等的痛苦呢?这对恋人中的男主人公便是那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一代情圣,风流才子柳永。他在仕途的失意之际为了生计不得不离开汴京,到处宦游,以期谋得一官半职,于是又不得不与佳人分离面对着佳人迷离的泪眼柳永肝肠寸断写就了这篇缠绵悱恻、哀婉凄美的《雨霖铃》。
(二)词牌来源
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凄风苦雨,风雨吹打皇銮的金铃上,玄宗因悼念杨贵妃而作此曲。
(三)整体感知
1、词在古代是配乐来演唱的,我认为在音乐的伴奏下来吟唱最能表达词作者的情感。可惜,原曲失传了,值得庆欣的是今人重新谱曲演唱弥补了我们的遗憾,请欣赏《雨霖铃》MTV,请同学们在歌声中体会这首词,并谈谈观看后的一个整体感受。(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明确:浓情厚意从低徊婉转、一唱三叹的旋律里汩汩而出,离愁别恨也从悱恻动人、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让我们在音乐叹惋的余声里走进作者用文字所营造的意境。
2、请学生概括这首词的内容——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
3、那么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这首词的主题呢?
明确:多情自古伤别离
C、这句话中那几个字点明了它的主旨?(伤别离)
4、作者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将伤别离的凄凉哀婉的感情表现出来我们来读课文。
(四)诵读指导
1、派学生代表朗读;另外的学生进行评点。
2、教师指导
①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本词中的韵脚有:切、歇、噎、节、月)
②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念去去--------要稍重、一字一顿,拖音(领起字)
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学生读出的地方要予以肯定,没有读出的地方教师加以补充)
3、再请学生试读
4、学生听录音朗读(好,我们在独立理解、交流想法的基础上再来听名家朗读,让自己静心凝神的去意会语之精妙、情之精诚。)
5、跟读(听了因为不同理解而呈现不同风格的几次朗读后,我相信大家一定发展或完善了自己原有的想法,那么就请带着你新的感悟一起轻声跟读)
五.鉴赏本词的艺术特色
下面我们回到朗读前提的问题上来。作者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将伤别离的凄凉哀婉的感情表现出来的?
明确:借景抒情,直接抒情。
1、请同学们找出借景抒情的语句和直接抒情的语句。
2、提问:大家一起说说,本词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板书)
3、“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同学们试着分析这些景语看看这些语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我们从此句可以看出别离的时间是秋季,地点在长亭外,时间是傍晚。蝉是寒蝉,虫之将死其鸣也哀,凄切残声使人闻之悲凉。此时,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此情此景让我们想起了那位慷慨悲歌的壮士,他吟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壮士尚且悲伤更何况多情的柳永面对着痴情的恋人而这一别很有可能成为永别。这句词表面写景,实际是在写情,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凄凉悲切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全词情感的基础。
骤雨初歇,回答了前面的——“对长亭晚”的原因,我们设想他们坐在帐篷里听着外面的雨声会想些什么呢?(他们多么希望这雨一直下下去呀……)骤雨初歇又逼出了“兰舟催发”既然兰舟催发那自然“帐饮无绪”了。长亭就在不远处为什么还要单独设帐呢?(特别的爱个特别的你……)“执手相看泪眼”妙在何处?为什么不是拥抱亲吻?(眼睛最传情,还能有比这凄迷的泪眼更让人心碎的方式吗? 两个人手拉着手儿,含泪相视着,大约是想把心上人的面容身影再最后一次深深地印进记忆中去吧。其次,古人表达爱含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多么诗意的表达方式呀,再次……)“执手”之精妙还在于紧紧地抓住不愿松开(能否换成握、牵)。“竟无语凝噎”此句妙在何处?(为何无语?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此地,他们心里该有多少话啊,然而却只是默默相对,谁也说不出一个字来,而他们相互真挚深沉的爱和内心极度的痛苦却正是通过这彼此极力抑制着的无言的哽噎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所谓伊人没有要死要活,可见真正的爱有时需要放手!)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句写的是眼前真实的景色吗?从那个字可以看出来?
“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和无奈。“去去”二字连用,显示出低沉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
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取了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如暮霭沉沉,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这三种景物与词人离别的愁绪有何联系?——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愁肠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这句不仅衬写了别后怅然空虚的心情,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迷茫的前程。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啊!
这组景物既然是想象到的那就属于虚写(板书)前面写到的离别时的真实景物就是实写(板书)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请学生先做鉴赏后教师总结)
“柳”是留的谐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柳既是送别的象征物,又是送别的见证人,如今独在旅舟上见柳,怎不惹起满怀离思?
吹送离人的冷风,“残”字既是对月的描写,也是作者心情的写照。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真是“晓风欺弱柳,残月隐悲凉。”
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句中的“醒”字,更提醒了两个世界的存在——一个过去沉醉的熟悉;一个醒后对面的陌生。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诗句),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试想,柳永此时不过是他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上,面对着眼前的凄清景象,
夹岸残柳,参差拂动于秋风之中:孤舟离人,黯然独对天边残月,悲剧性加上美感,凄清加上丽景,词人在舒缓而哀恻的声调中传递出一种抑郁惝况的凄情和烟水迷离的凄美来,这“绮怨”的风味,正是最典型的“婉约”词的风味。
六、比较归纳
1、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为一幅鲜明的画面构成意境,意境就是笼罩着作者主观感情的画面。类似的手法我们在那首诗词里学过?
明确:《天净沙﹒秋思》,师生简析《天净沙.秋思》的写景手法。
2、思想跳跃,时空穿越虚实结合的写法我们还在那篇作品里学过?
明确:《夜雨寄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师简析这两首诗和本词相同的地方。
教师小结语:1、一曲《雨霖铃》道破了天下有情人难舍难分的那一份眷恋和那一腔离恨。阵阵寒蝉,沉沉暮霭,浩浩烟波,泪眼对泪眼,无言对无言,好一幅凄恻委婉、柔肠百结的挥泪图;一片残柳,一弯残月,一叶扁舟,多情的远行人,孤独的异乡客,好一曲深情脉脉、离恨悠悠的丝竹调。真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八戒云:多情自古空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
七、鉴赏词的意境:让学生跟据上、下片的内容,分别作一幅画,然后用自己的话生动形象的描述出来。(有时间让学生展示,没时间留作课后作业)
八、再次播放MTV,学生欣赏后齐读全词。
九、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以《读你》为题用第二人称的写作手法写一段话对柳永进行评价。
板书:
感情基调:凄凉哀婉
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雨霖铃)学案2
神木中学352高效课堂高一语文导学案
柳永词两首
【教学设想】
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和作者柳永;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3.学习柳词中善于点染、铺叙、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
《望海潮》
【课前预习】
1.词的起源:兴起于 ,盛行于 ,并在 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 ”、“ ”、“ ”、“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 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 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3.词的分类:
按字数可分为 (58字以内)、 (59—90字)、 (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 、 、 、 等。(词的段落叫: 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和 。
4.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 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 ,字景庄,后改名永,字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 ”,以毕生精力作词。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 ”,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合作探究】
一、结合上下片,试分析作者主要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从而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进而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二、这首词的写作特色主要有哪些?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三、试鉴赏名句“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课后训练】
虞美人·听雨
蒋 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①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②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①断雁:离群的孤雁。②星星:形容头发花白。
阅读《虞美人·听雨》,回答下列问题。
1.本词的词牌是 ,词题为 。依字数来看属于 。
2.词人在结构安排上以上阕写 与 生涯,纯以形象,不着议论,到下阙单写“而今听雨”时,则 ,力度陡增。
3.这首词运用 的艺术手法,高度简练的概括了人生道路上三个不同阶段,充分表现了语言艺术的高妙卓绝。
4.根据词中所写作者人生三个阶段的不同心境,请把三个阶段概括为三幅画面,分别是:
5.作者用“悲欢离合总无情”来概括晚年的心境,如何理解这个句子?
《雨霖铃》
【教学设想】
1.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2.学习柳词中善于点染、铺叙、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
【课前预习】
1.通读全词,试找出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心绪的一句话。
2.试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合作探究】
一、词的开头写到“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二、词里描写了那些离别情景?词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不同?塑造了怎样的意境?
三、统观全词,分析作者运用了那些艺术手法表达自己凄凉哀婉的离别之情?
【课后训练】
八声甘州
柳 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注:①“望”即仰望。②“争”同“怎”。
1.阅读所选宋词,回答下列问题
(1)上阕的景物描写对抒发感情有什么作用?
(2)试分析鉴赏“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体会其中意境。
2.对该词有关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词上阕写景,景中寓情。特别是“是处”与“惟有”两句动静结合,衰荣相对,又蕴涵作者的忧愁。
B.该词下阕抒情。“想佳人”与“争知我”两句对照呼应,刻画出天各一方的一对恋人的相思之苦。
C.本词情景交融。景是萧条破败之景,与姜夔《扬州慢》中所写之景几近相同;情是离别相思之情,与《雨霖铃》中所抒之情别无二致。
D.本词中“对”“渐”“望”“叹”“争”等字都一字领起,稍作停顿,然后下接几字或一句。
《雨霖铃》学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2.学习柳词中善于点染、铺叙、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
预习案
1.通读全词,试找出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心绪的一句话。
2.试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探究案
一、词的开头写到“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二、词里描写了那些离别情景?词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不同?塑造了怎样的意境?
三、统观全词,分析作者运用了那些艺术手法表达自己凄凉哀婉的离别之情?
柳永词两首《雨霖铃》《望海潮》导学案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一﹚
望海潮
高一语文 编写人:巩义六中 王秋岩 审核人:杨保卿
【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柳永词的特点,感受评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2、过程和方法:反复吟咏,感受两首词的节奏美、音韵美;感受柳永慢词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会作者的真挚感情和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难点】 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学法指导】诵读法,鉴赏法,探究法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为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佑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一生在仕途上抑郁不得志,独以词著称于世。他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生活的繁华,歌妓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有《乐章集》。
2 历来认为,这首《望海潮》是作者献给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孙何是柳永的友人,当时驻节杭州。文中表现杭州繁华富庶的题旨,是为了称颂祝愿。来日升迁到朝廷做官,虽然杭州城无法带去,但把这西湖美景绘成图画,可带回京城去欣赏。 相传,后来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羡慕钱塘的繁华,从而更加强了他侵吞南宋的野心。为此,宋人谢驿还写了一首诗:“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见罗大经《鹤林玉露》)说金主亮因受一首词的影响而萌发南侵之心,原不可信。但是,产生这一传说,却可以印证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是很强的。
3知识概述
词始于唐代,鼎盛于宋代。它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词牌)而改变,句子长短不一,所以有“长短句”之称;又有“诗余”“倚声”“填词”之谓。词依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58字以内称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称长调。一般分上下阕。从风格看,宋词大致可分为豪放与婉约两派。明代张綖说:“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本周学习婉约派最有影响的两位词人的作品。
【学习过程】
一 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A级﹚
参差﹙ ﹚堤沙﹙ ﹚天堑﹙ ﹚ 珠玑﹙ ﹚ 罗绮﹙ ﹚叠巘﹙ ﹚ 嬉嬉﹙ ﹚萧鼓﹙ ﹚
二 名句默写﹙A级﹚
东南形胜,____,____。
____,____参差十万人家。
________,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____,____。
千骑拥高牙,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归去凤池夸。
三 鉴赏《望海潮》﹙B级﹚
① 《望海潮》一词描绘了怎样的一种生活景象?
①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荣和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② 结尾的几句写了什么内容呢? 最后两句是写给谁的?从哪里可以看出?
③ 艺术手法
四 背诵全词﹙A级﹚
五 总结
这首词上阕极力赞美杭州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阕极力描写杭州黎民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景象,歌颂了杭州山水的美丽风光,赞美了杭州人民安定欢乐的生活,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割据局面以后,所显现的繁荣太平景象。杭州的湖光山色令人神往,读了柳永的这首词,领略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美丽的西湖更加令人心旷神怡,相信你一定会有机会领略那里美好的风光的。
五 当堂检测、默写全词﹙A级﹚
课外拓展
赏析《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
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
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闲愁。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游子思乡感情的作品。词里把人生漂泊的悲愁,思乡怀人的凄苦深挚地表现出来。开篇以江天为背景,暮雨潇潇,暝色漠漠,一个“洒”字,让人联想起利落而过的风声、雨声和涛声。正清秋时节,秋意萧疏,一番风雨洗罢,凸显凄清悲凉的气氛。“洗”字鲜明而精当,让人回味起韩愈的“长安雨洗新秋出”。
紧接着,作者笔下洒脱而苍劲地推出一片撩人心扉的秋色:“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从听觉、视觉,远景、近景的交叠中传递着开阔博大的空间感受,雄浑刚健的音乐震撼。苏轼曾为此赞赏说,“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苍凉的秋,几乎泯灭了一切生机,处处群芳凋零,落叶纷飞,美好的景物在漫无声息中无奈地消亡,连浩浩长江,也哽咽失语,默默东流。作者在字里行间微妙地渗透着游子登高临远的悲戚与感伤。
词的下半片真切地抒发作者曲折的心情,写来跌宕多姿,别有韵致。“不忍”二字,逆势而起,表现内心世界缠绕不解的矛盾。远望故乡,回家的念头总要浮上心头,难以抑制,却愈来愈加强烈。自叹近年来漂泊江湖,百无聊赖,空有归思,有家难回。其间的苦楚和怨艾,欲说还休。作者巧妙地用“何事若淹留”,把多少辛酸、不平和痛切隐在心底。这一笔委婉地刻画了内在感情,读来有缠绵,有深悲。由“望”而“叹”,由“叹”而“想”,词人层次分明地展示一幕幕情景,想到佳人对自己的期盼,由于主客的转换,场景的拓展,韵味更为醇厚。传神的家人妆楼颙望,这一幕油然让人忆起“过尽千帆皆不是”的惆怅和失落。“误几回”三字,直白中显精到,率真而寓深沉,亦是妙笔。结语回到作者的深情诉说,那满腔的乡愁和眷念,满腹的忧伤和悲凉,谁能体味又该如何倾诉呢?
这首词状写景物,不尚藻饰,白描中风神俱现,得大巧之朴,可谓高妙;抒写情感,流连顿挫,反复间淋漓尽致,兼动静之美,可见高超。如果配以谐婉的音律唱歌,必将曼妙缠绵,令人悱恻,使人陶醉。
《雨霖铃》导学案
高一语文 编写人:巩义六中 王秋岩 审核人:杨保卿
教学目标
1. 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
2. 鉴赏名句,理解善于铺叙、融情与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3.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意象,探究意境,体味情感
教学方法:感悟法、鉴赏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 学生一起背诵《雨霖铃》
二 给下列词注音
骤雨﹙ ﹚暮霭﹙ ﹚凝噎﹙ ﹚
三 名句默写
寒蝉凄切,________,骤雨初歇。
________,________。念去去,
千里烟波,________。
多情自古伤离别,________,________。
今宵酒醒何处? _____,___。
四 鉴赏《雨霖铃》
① 本首词分为上、下两阙,上阙主要写___,下阙主要写___。
② 本词的基调是什么?
③ 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④ 分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主要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⑤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体会这句词的感情。
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句话在上阙的结尾表达怎样的感情,放在此处有何作用?
⑦.“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
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
⑧:“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作者设想的别后孤苦无聊的生活情景。请问词人这里为什么说“虚设”?
五 小结
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情景相生。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上阙重点在记别,下阙重点在述怀,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词作在表现离人分别时,通过离别场面的描写、铺叙,让读者深切感悟离情)。
从这两首词中,我们体会了诗人柳永婉约的创作风格,体会了词的特色。由此得知:词,声韵谐婉,意境优美,是我国抒情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大家多去品味词,增强自身美的感悟力。 柳永的词,声韵谐婉,意境优美,清代词人冯煦曾这样评价他:“耆卿词曲处能直,密处能疏,傲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 希望大家学会声情并茂地品读这些优美的文学作品,你定会受益匪浅。
六 背写这首词
七当堂检测:
① 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
② 本词有哪些意象的词?这些意象的词起到怎样的作用?
③ 默写本词。
课外拓展
赏析《雨霖铃》
词的起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景物,事件是与自己心爱的人饯别。晚上,阵雨才停,知了发出凄切的鸣叫,长亭送别,叫人如何能够忍受这离别的痛苦!这蝉鸣助添悲凉,而一开始即道出“凄切”,为这首词定了调子。这一层展开了一个凄凉的氛围。“都门”两句,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两情依依,难舍难分之际,客船却不断催促。心理矛盾,欲饮无绪,欲留不得。由此可窥见留恋之情深。“执手”两句,再加深涂抹,在“执手”、“相看”、“无语”中更使人伤心失魄。这一层极写留恋之情。以上两层极尽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足以使人为之呜咽。“念去去”以后,则大气包举,一泻千里,似江流出峡,直驰平川,词亦直抒胸怀。以“念”这一领字带起,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辽远,“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全是写景,实际上全含的是情,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换头以情起,叹息从古到今离别之可哀,“伤离别”点明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句又将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冷落清秋的时节呢,这是多么难以忍受啊!这是把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和宋玉悲秋的情思两者结合起来,提炼出这两句。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句中,更赋予以新的意义。“今宵”二句,又进一步推想别后的凄凉,然而景物清丽真切,真象别者酒醒后在船中之所见。这一句妙在景中有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这首词写将别、临别以及别后的种种设想,以白描的手法铺叙景物,倾吐心情,层次分明,语意明确,绝少掩饰假借之处。尤其是把别后的情景描写得比真的还真,又以景视之,使人不觉得是虚构的,足见柳永的艺术手法之高妙。所以有人称其“微妙则耐思,而景中有情。……‘杨柳岸晓风残月’,所以脍炙人口也。”。”(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又有人认为“‘千里烟波’,惜别之情已骋;‘千种风情’,相期之愿又赊。真所谓善传神者。”(李攀龙《草堂诗余隽》)这都道出这首词的妙处的。但我觉得刘熙载在《艺概》中的“点染”之说,更是值得称述的。
柳永词两首
《望海潮》
一参(cēn)差(cī)堤(dī)沙(shā)天(tiān)堑(qiàn)珠(zhū)玑(jī)罗(luó)绮(qǐ)叠(dié)巘(yǎn)嬉(xī)嬉(xī)萧(xiāo)鼓(gǔ)
二 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市列珠玑,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
三 ①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图景;
②“东南形胜”三句从地理条件、悠久历史来说的,“烟柳画桥”六句是从风景美丽和人口众多来说,“市列珠玑”三句是从人们生活的城市的商业发展来看的。(地理位置、历史传统、自然景观、市井面貌、百姓生活);
抒发了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艳羡。对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奉承。
③结尾处词人达官贵人到此游乐的场景,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湖之美。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煊赫气势。诗人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
词中“图将”是指把杭州美景画出来,“凤池”指朝廷。这样一来,此句的意思就十分明显了。这里其实暗含对长官日后飞黄腾达、不断高升的美好祝愿。它是作者纯粹的奉承之辞。
④本文是慢词,所以在艺术手法上与小令有所不同。本词重在用铺叙的手法,例如“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前面一句是总说,这几句是对前面的分述;又如“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雨霖铃》
一 略
二骤(zhu)暮(mù)霭(ǎi)噎(yē)
三 对长亭晚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暮霭沉沉楚天阔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杨柳岸、晓风残月
四 ①离别时的情景 离别后的情景
② 凄凉、伤感、悲凉、忧伤、痛苦.
③ 时间顺序 离别时(离别情景)、离别后(别后想象)
④“寒蝉” “长亭” “骤雨”词人一开头就捕捉到有特征的秋景来渲染气氛,“寒蝉”透着秋意,而蝉的叫声更让人感觉的悲凉,骤雨过后天气陡然变凉,更使人感到凄切冷落,所以这首词不仅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地点、更是在写凄凉心情。
⑤ 前一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⑥ 邈远之景,衬托出情人相见无期,自己前途茫茫的惆怅;承上启下,既是总结上阙的离别情景,又是为下阙写别后情景作铺垫。
⑦伤离别。词作下阕一落笔就点明了全词的主题是“伤离别”。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有感情的人,都会因为离别而感;人生当中,什么最令人痛苦?那就是生离和死别。离别本来就是人生中最令人悲伤难过的事,更何况正处在冷落的清秋节呢!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雨霖铃》中,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之气叠加在一起,融合在一起,非常悲苦,再加上特别凄凉,这就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正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啊。
⑧因为没有人陪伴,无论怎样的良辰好景,对词人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请大家注意,词人在这里只写到良辰好景,而没有写到平常时日。为什么呢?因为连良辰好景都形同虚设,那平常日子中的度日如年就可想了,在漫长的日子里,再好的良辰,再妙的美景,没有知心人相伴也是形同虚设。就算有千种深情,万般爱意,又向谁去说呢。
五 略
六 略
七 ①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首词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发他离别的伤感之情。
② a 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晚、杨柳、晓风、残月;b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③ 略
《雨霖铃》课堂教学实录6
《雨霖铃》教学实录
上虞丰惠中学 刘建松
班级:高一(7)班(找出伤离别,梳理伤离别,品味伤离别)
课前播放阿宝的西北民歌《走西口》,意在民歌和诗词的对比。
师:《走西口》的基调哀怨但又荡气回肠,老师很好奇,这首歌中的哥哥和妹妹,兄妹间的一次离别怎么会这样呢,这是为什么呢?给老师一个合理的解释。
生:他们又不是兄妹。是情人间的分别。是情哥哥和x妹妹。
师:是的,的确是情人间的分别。不管是南方的还是北方的不少民歌,率真坦诚,其中的哥哥妹妹可谓是风情万种。在哥哥妹妹的声声呼唤中,感情、理想、愿望就像喷薄而出的一团火,燃烧着,替代了流行歌曲中泛滥的“爱”字,没有“爱”字的爱更让人神往。在遥远的宋朝的娱乐圈中,就流传这样的段子。
(出示“ 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这里的柳七就是
生:柳永
师:柳永在宋朝算是一朵奇葩,流连青楼,放荡不羁,奉旨填词,名声大,流传广,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官位小,死后凄凉,由红颜歌姬集资埋葬。
师:如今,当21岁柳永站在汤汤的汴河边,看着杨柳依依,想着别情绵绵,面对自己的知心爱人吟唱出凄美人间的词作《雨霖铃》。师生共同朗读
师:《雨霖铃》是宋朝流行音乐排行榜中经典歌曲。这首歌曲的主题是什么?用文章中的词语来回答
生:伤离别。
师:这样的主题在古代诗词中很常见,比如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
生: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王勃的与君离别意,
生: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师:这些离别好像都是同性好友之间的离别,写异性情人间的离别似乎比较少见,或许是这些大牌的诗人认为儿女私情难登大雅之堂,不屑一顾。虽然他们也喜欢美女,而词恰恰是写儿女私情的,越缠绵越感人,越私情越流传。同学们离别时,有没有小感伤(学生自由谈)
师:现代人也是如此,更何况是信息,交通不发达的古代,青年男女的别离更缠绵悱恻,深沉幽怨。这首词你认为是谁离开谁?更确切?
生:男生离开女生。
生:女生离开男生不太合适,因为古代女子一般不出门,
师:你说女子一出门就出事。作为浪子的柳永,要离开京城,而一位歌伎来河边送别,古代风尘女子的审美和艺术情趣都极高,书,画,琴,棋,词皆样样精通。就是这么一个镜头,深深的打动了柳永的心。女子的柔情是柳永永不消逝的记忆,也是永恒的伤痛。哪些地方写出离别双方很受伤?
生:从环境来写伤痛,蝉声凄凉,更能衬托分别的忧伤,再加上是傍晚时分。
师:蝉前面加了寒字,能改做蝉声凄切吗?
生:寒字是说季节,到了秋季,蝉到了秋季就要死亡,所以叫声更加凄凉。
生:这个寒不仅仅是蝉寒,通过蝉声感觉自己的心寒。
师:有道理。季节和这个季节特有的动物很让人受伤,还有吗?
生:在长亭边,因为长亭是人送别的地方,看见长亭知道要离别了,很感伤。傍晚时分,是人的情绪比较低落的时候。
师:我们有首歌叫长亭外
生:古道边,荒草碧连天。
师:长亭是伤感之所,寒蝉是伤感之虫。傍晚时伤感之时。
生:跟雨也有关?
师:什么叫骤雨
生:大雨,暴雨。
师:你说离别时下大雨,是好事还是坏事?
生:当然是坏事,雨下得大,我无法走路,
师:那无法行路怎么办?只能留下来?这就叫做下雨天,留客天,天要留我啊?大雨好不好?
生:好
师:但现在是
生:骤雨初歇。雨停了。
师:雨停了是好事还是坏事?
生:坏事,因为要离开了,真正的离开了。
师:这里的雨跟我们平常的雨刚刚相反,我们一般认为下雨是坏事,雨停是好事,而柳永恰恰相反。为何如此呢,还是和离别有关。这时出现古代诗词很常见的一样物品?
生:酒。
师:你喜欢喝酒吗?老师一般不喝酒,但在大学毕业时也喝醉了。不是一般的醉,而是烂醉。为何?
生:伤离别
师:情人间的喝酒也不能解决自己的情绪,是酒不够浓郁还是
生:是离别的愁浓。
师:这是船夫在催客人要启程,当然这里的客人是柳永,经过前面的层层铺垫,感情突然如喷涌的江水决堤,锻造出一句很经典的话语
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师:把执手换做牵手可以吗?同桌做这个动作(学生模仿,有点搞笑)
师:这样的执手有意义吗?有没有特殊的意义?
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要永远在一起。
师: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出自《诗经》,前面还有两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意思是“生生死死离离合合,无论如何我与你说过。 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千百年来一直让人传诵,成了生死不渝的爱情的代名词。怎么会不说话呢?
生:有太多的话要说,说不完。
生:太伤心了,说不出来了。
师:假如真的要说,你会说哪些话?(学生自由谈)
师 :电视剧《宫》男女主人公分别时,有这样一段对话
晴川:你要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照顾自己。
八爷:我会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照顾自己。
师:还不及柳永有味道。我们现代诗人,写情人的离别是这样的。出示徐志摩《沙扬娜拉一首——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师:这是徐志摩1924年5月随泰戈尔访问日本时所作。全诗仅五句。作者选择“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这一特征性镜头,表现出日本女子告别时的鞠躬姿态,显示了多情女子的性格和复杂的内心活动。
师:两位风流才子的离别还是有不同之处的 ?
生:柳永是离别时不说话,徐志摩是相互祝福。
生:徐志摩可能侧重于友情,所以说忧愁是甜蜜的。而柳永侧于爱情,感伤就多了。
生:还是不说话显得更加真诚和深厚。
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真正的感情有时不需要语言来表达。
师:伤离别伤到了新的境界,一切语言是苍白的。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能代表我的心的,就是沉默。而此时,柳永的眼前出现了一幅画面。(朗读,念去去千里一句)你如何理解这段景色描写?
生:千里烟波暗示离开距离的远,路途的遥远,相见困难。
师:谁能看到千里烟波,不是当时的实景,而是柳永的想象,是虚写。还有吗?
生:主人的愁绪就好比千里烟波一样长远,迷惘。像沉沉的暮霭一样的沉重。是无限惆怅的离情。
生:晴和景联系在一起,情景交融。
师:伤感之境。这句感觉就像周杰伦的千里之外,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 ,沉默年代或许不该太遥远的相爱 我送你离开天涯之外你是否还在。
师:这首词的上篇主要写了离别时的景和行,把伤离别的伤一层层的渲染,一刀刀的割自己的心。这就是大家的手笔。朗读词的上篇。
师:词的下篇写的一句词,被明朝的评论家贺裳称赞为千古俊词,你们认为是哪一句?(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生:我认为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直接写出了中国人特有的感情,在现在也是这样,秋天是悲凉的季节,只有多情的男女这样的体会更深刻。
生: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句不错,即使我有什么想法,我现在也没有想法, 因为在我的心里只有你。
师:这就是曾经沧海难为水
生:除却巫山不是云。
师: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爱情之后,我不再相信爱情。何人说就是
生:无人说。
师:无人说就是没有了知音,很孤寂。你们说的很有理,这些就是贺裳所说的那一句吗?非也。中国传统的审美讲究含蓄,这两句还不够含蓄。
生: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定是这一句。
师:你终于找对了,能说说理由吗?
生:这两句不含蓄,有意境。很美。
师:美在哪里?
生:这里的酒,杨柳,风、月四样连在一起。有意思,
师:有什么意思?
生:酒是消愁之物,借酒消愁。
师:老师这样改,今宵酒醉他处,芳草地,凄风明月。可以吗。
生:可以。
师:老师也可以成为千古俊词。真的可以吗,你们太包容我了?
生:还是柳永好。
师:说真话了,老师比不上他,说说你的理解,否则我不答应。
生:酒的确是消愁之物,但醉了后什么也不知道,还不够伤心,只有醒了,痛苦就来了。还是醒好。
师:你是说,人生最痛苦的事是醒后无路可走,见不到想见的人。
生:杨柳岸比芳草地要好的多,杨柳在古代有特殊的意思。表示离别,柳就是留下的意思。如果是芳草地,就不合常理,刚刚离开了情人,又睡在芳草地,感情变化太快了,不忠心。
师:芳草容易使人想到各色美女,天涯何处无芳草,男人变心了。
生:晓风残月,晓风是清晨的风,深秋的清晨风很冷,风一吹,酒醒了,酒醒了,痛苦来了。
残月更有感伤之意。
师:同学们这样解释我也就认了。这句词连当时自视极高的苏东坡也很佩服。
(出示东坡有幕士,尝谓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东坡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师:这首词的词牌名是雨霖铃,没有标题,你能为她加个标题吗?(学生自由回答)
师:千年来,写离别的诗词太多太多,然而很难找出首超越雨霖铃的,上篇是别时景,下篇是别后情,雨铃霖是个传奇,她美丽而凄清,朴素又含蓄,千古传诵,拨动着我们的心弦。
柳永词两首《雨霖铃》《望海潮》教案5
4 、柳永词两首(望海潮·东南形胜、雨霖铃·寒蝉凄切)·教案
雨霖铃
导入新课:
学生唱李煜词《虞美人》(以唱代背检查上节课内容),带出热烈的课堂气氛。
解读作者,明确目标(均用投影展示):
(1)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柳永的资料,教师略加补充。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第一步:美美地听——感受词的语言美。
播放Flash课件,学生听情感真挚的配乐朗读。
(1)第一次听:进行语感熏陶,注意节奏。
(2)第二次听:感受词的意境,注意情感的运用。
第二步:美美地读——语感训练。
(1)第一次读:再播放Flash课件,学生小声仿读。
(2)第二次读:教师范读一小节,作节奏指导,学生自主朗读训练。
(3)第三次读:抽检学生朗读情况,来个小比赛,看谁朗读得最好。(先抽两个学生分别朗读上片和下片,由同学评价,若认为自己朗读得更好的,可以向他们挑战)
第三步:美美地品——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掌握技巧。
1.老师作诗词鉴赏技法指导
(1)由意象品味意境。
(2)语言:理解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有象征意义的词、用典等。
(3)写作技巧:把握写作技巧。
2.小组讨论
(1)找意象,说作用。(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的感情)
(明确)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晚、杨柳岸、晓风、残月
作用:渲染惆怅伤感之情
(2)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说表达的情感。
明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难分难舍)
良辰好景虚设更与何人说(惨不成欢)
(3)写作技巧的探讨:请同学们回顾诗词常见的表达技巧,说说本词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补充相关的写作技巧: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以乐写哀,以哀写乐)。
3.个人体悟
请闭目凝神,通过意象想象离别场面,品味词中美的意境,然后说说你感受到的意境。(学生各抒己见,同学们评点谁的感悟最好)
4.小组交流讨论
鉴赏词中美的词句,说说你认为写得最美、感受最深的词句美在哪里?
(学生开始堂上发言,其他同学评点,教师点评穿插其间)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赏析发言,要准备足够的应对材料,以便生动自如地应答学生的发言。如: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美在捕捉到有特征的秋景来渲染气氛,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美在用白描的手法,极为传神地写出了千言万语又无言以对,泪眼相看,难分难舍,情意绵绵的眷恋之情。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美在展现了一个别后的暗淡景象,衬托出旅人前途的渺茫,情人相见之无期,充满无边无际的离愁之恨。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美在将杨柳、风、残月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为一幅画,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团聚,言尽而意无穷。又让这幅画出现在“酒醒”之后,让离人产生了浓烈的“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感,昨日离别情景历历在目,眼前凄清景象,前路“千里烟波”却还须前行,离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而“晓风残月”写出别后心境的凄凉冷落,“杨柳”则更添愁思。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美在写出诗人别后的孤寂,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
5.评选佳句
对比同学们谈的美句,结合刚才的评价,你认为哪一句是最美、最传神的千古名句。
明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注意不可一锤定音,允许百家争鸣)
6.交流学习体会,学生小结
7.课外延展,能力迁移
运用本节学到的知识鉴赏张先的《江南柳》,并与本课学的《雨霖铃》相比较,说说它们的异同。
江南柳 张先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明确) 同:都写别情,都描写了别时的典型环境。都写了别后,都是情景相生。
异:柳词想象别后远行的情景,虚实相生。
张词着重写送行者别后情景,而未写别时情事。
8.课外练笔
用形象化的语言描写你所经历的一段愁或喜。
要求:①体裁不限,也可填词作诗。②要写真情实感,不得无病呻吟。
第四步:美美地唱——感受美妙的韵律。
(1)播放Flash课件,欣赏美妙的旋律和极富悲情的演唱,品鉴柳词美妙的意境。
(2)再播放Flash课件2次,同学们伴着音乐学唱。
(3)再播放Flash课件(去掉图像和原唱),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以唱的形式背诵课文。
望海潮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知识。
2.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次词的声韵之美。
3.学习铺陈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词的有关知识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此的标题是次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次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二.导入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三.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三变”“柳七”“柳屯田”。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鹤冲天 柳永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依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四 .朗读本诗
教师范读 学生齐读学生自由朗读
五.试着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学生试着背诵
二.学生齐读
三.解题
望海潮,词牌名,柳永开创的。
四.具体分析词
(一)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
(二)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西湖是美的,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写了山河水量个方面。“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接下来就写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时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官员的祝愿。
五.艺术特色
本文是慢词,所以在艺术手法上与小令有所不同。本词重在用铺叙的手法,例如“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前面一句是总说,这几句是对前面的分述;又如“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雨霖铃》教案2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宋词相关知识,及柳永词作的特点和创作风格。
2积累字词及名句,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方法
1通过感受形象,领会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美,体会作者低沉伤感之情。
2品味语言,学习艺术特色,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
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使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离别时幽怨伤感之情,伤离别,重真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 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做到“举一反三”。
教学方法:诵读法 提问法 点拨法 讨论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离别是永恒话题,穿越时空,永驻于岁月长河。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徐志摩《再别康桥》
二、词的相关知识
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慢词是宋词主要体式之一,“慢”是延长引伸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鍀迟缓了。
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
三 作家作品简介
(1)(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狂放不羁,擅长词曲,熟悉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还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当时有人向仁宗举荐他,但仁宗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何用浮名,且填词去!”遂落第。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后,别无出路,只好以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外。
(2)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在北宋著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他的词在当时便为人传唱,据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他精通音律,能自制新曲,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柳永在与歌妓一起生活中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同时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所以他的作品,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感情真挚。《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 已缠绵悱恻、哀婉 动人的别离情景。
四 解题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此曲就是柳永取唐时旧曲翻制而成。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五 整体感知
1 齐读《雨霖铃》(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明确:哀婉、悲伤、凄清 ,指导诵读,纠正字音。
2播放音频,让学生把握感情基调。
3 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选择什么意象)来准确传情的。
意象:
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
柳、风、月
作用:
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六 精读课文
1、上阙分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 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 (写景)
点明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2)地点(长亭)时间(晚上)季节(秋季)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
明确: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所以,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1)这写什么?(写情)明确: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2)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为什么?
明确: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你怎么来看待这句的意境美(引导学生发言)明确: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2)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
明确:这句写什么?(写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2、下阙赏析: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2)“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寒蝉凄切)
明确: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
2022课件推荐 阿基米德教学思考写作范例
我们在上学时也会去读一些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阅读范文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您知道关于优秀范文的书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考虑到您的需要,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编辑了“2022课件推荐 阿基米德教学思考写作范例”,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一、 成功之处
1、 教学的三维目标得到落实,特别是情感目标达成度超过教师的预期。
学生知道和感受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并能通过自主探究得到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方法;通过探究得出了阿基米德原理,通过教师的引导知道了阿基米德的适用范围;经历了猜想、假设、设计实验、选择器材到实验探究的过程,并在探究活动中增强了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
2、 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纵观整节课是突出了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过程。对于设计环节中收集所排开液体的这一难点,使用了小组讨论和各组交流的方法来突破,课堂中不同小组设计方法和所选器材不一样,最后由老师综合各组所长来定下最佳方案,也收到了预期效果。
3、 教学环节齐全、教学思路清晰、板书内容简洁有效、环节过渡自然。
从引入到新课“浮力测量、探究的引导、结论的得出”直至最后的两个精致练习和具有预习性和巩固性的作业,教学环节齐全。板书的内容即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又能起到小结的作用。每个环节的过渡都有适当的过渡句,自然而流畅。
二、 不足之处
1、 引入时,一个学生说游泳时进入水中后一直下沉,实际他不会游泳。在这里是一个进行生命教育的契机,我没有抓住这样一个教育机会。
2、 在学生交流设计方案时,教师的引导不到位。应当提示学生分析所选器材的好处及不足,这样更能给学生成功感和有更大的收益。
3、 有一组学生的实验数据记录有误,这是学生实验时常见的错误。应当抓住这个机会对全体学生进行实验素养的培养,并指导学生如何纠正弥补。
4、 整节课时间安排略显前松后紧,虽不是我的本意,但没有把控好。导致后来设计交流时略显仓促。
5、 设计实验交流后,由于时间紧张,自己的情绪也紧张起来,语言不流畅,这样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6、 数据交流应当用实物投影更有说服力。
7、 测浮力时有点拖踏。
今日课件: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写作示例)
作为学生,阅读大量的范文是必不可少的,一些优秀范文对于我们来说是必须的,阅读范文可以提高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和想象力。优秀的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你是否在寻找有关优秀范文的模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今日课件: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写作示例)”,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
一、教材分析:
《钓鱼的启示》属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着了一条大鲈鱼,父亲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的事,说明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是人面对种种诱惑时应该把握的道德准则。
二、学情分析:
《钓鱼的启示》这一课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首先,这个故事发生在国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其次,本文的主题是“道德”,道德对于成年人来说都是一个深刻而严肃的话题,更别说孩子了。最后,本课的重点就是理解父亲为什么把大鲈鱼放掉,而文中对父亲的描写却很含蓄,没有心理描写,也没有过多的解释性的对话,所以学生在阅读本文时很可能只停留在语言表面而不去揣摩语言背后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并理解本课的一些词语,如:涟漪、翕动、不容争辩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揣摩人物心理、朗读等方法使学生走入文本,体会钓鱼的启示。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这个故事使学生受到一些启示,懂得在生活中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揣摩人物心理、朗读等方法使学生走入文本,体会钓鱼的启示。
2、教学难点:从文中的细节描写中揣摩父亲的心理活动,理解父亲放掉大鲈鱼的做法。
五、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我进行了这样的教法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采用以读为主,运用多种方法和形式读文来达到预设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程理念上提到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在学法上我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读为本、以读促解来达到学生质疑、解疑。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还给课堂。
教学流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钓鱼的启示》。(齐读课题点击课件出示插图)回想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三个词概括一下吗?(钓鱼)-(放鱼)-(启示)。板书
二、复习生字词
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三、品读课文。
1、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绪有什么变化?在文中找一找,填写课后第二题。
得意——( )——( )——( )
2、品读“钓鱼”。
(1)请用心读课文的钓鱼部分1-3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看你能读懂些什么?
(2)引导学生体会:“我”钓到鱼时是什么样的心情,父亲是什么样的心情。划出相关的语句,并在重点词下打上着重号。
(3)理解句子,积累词语。
重点指导:啊,这样大的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相机问:“我”钓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鱼?我得意什么?父亲得意什么?.
(4)小结:谁来归纳一下这一段写的什么内容?
2、研读“放鱼”。 、
过渡语:是呀,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鱼,多令人高兴呀!但作者为什么又忍痛割爱放了调到的大鱼呢?
(1)读课文“放鱼”部分4--9自然段,你能体会到“我”复杂的心情吗?划出相关词句,好好读一读。
(2)采取分角色读的方式来学。
(3)引导提问:在“我”钓到鱼时,父亲是得意的,而面对着到手的这条诱人的大鲈鱼,父亲和我没得意多久就面临着一个难题,什么难题?
①生说难题。
②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师引导学生理解:从“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可以体会到两层意思。第一,父亲也很喜爱这条漂亮的大鲈鱼──鱼是那样的大,“我”平时虽然经常跟父亲去小岛钓鱼,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鱼是那样的可爱,鱼鳞在“银色的月光下”闪闪发光,还“轻轻翕动着”鱼腮,父亲和“我”一样喜欢并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第二,正因为大鲈鱼这么漂亮可爱,所以从情感上说父亲也舍不得放掉它,“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是因为父亲也在经历实践道德的考验:放,还是不放?
此时,爸爸和我的态度是怎样的?爸爸的坚定,从哪儿看出?师引导学生理解:读“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这句话,我们需要让学生体会到父亲的坚决,“得”──一定、必须,不容争辩、没有商量的余地;
③“我”依依不舍,从哪儿看出?
a“乞求的目光”。
b放鱼动作,从慢慢地看出他想干什么?为什么不想放鱼?读文理解作者的心理变化。
3、归纳总结:为什么“我”不愿意把钓的鲈鱼放回湖里?
4、父亲为什么要我把鲈鱼放回湖里?
父亲做的对不对?捕捞鲈鱼的时间没到,对吧。
5、学习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品读理解重点句。
过渡语:多年后,作者成了美国著名的建筑设计师,这与他十一岁时的钓鱼经历有关系吗?(肯定有关系:学生各抒己见)
(1)、(课件显示句子):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名读)
(2)、这句话你们在读的时候,有没有什么问题?
(3)、这诱惑人的“鱼”到底指什么,先看看课文,这条鱼对我有什么诱惑?(板书:诱惑)(学生默读)指吸引人的,让人喜欢的事物,诸如:金钱、地位、名利甚至哪些暂时能带来一点方便的事、一点好处的事。
(4)、联系课文一至三自然段,体会鲈鱼的“大”、“漂亮”、“来之不易”,并相机指导朗读。
(5)、这些都是这条鱼对我的诱惑,在我人生的旅途中不止一次地遇到诱惑人的“鱼”,真的是这条大鲈鱼出现在我的面前吗?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想想,会是什么?联系具体的事例来说。
(6)、当年那件让孩子“沮丧”的事,与后来他成为“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之间有什么联系?
“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懂得这一点很不容易,也许我花了数十年时间;懂得这一点又很了不起,他能让人在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有足够的力量战胜自我--这是他后来能成为著名建筑设计师的重要原因,也是他对父亲从小严格教育的最好会报.
34年前的那个夜晚的“钓鱼事件”给“我”一生带来的重要影响,点明了中心和主题。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件小小的事情,都会给他的成长留小不可磨灭的印记。在孩子的教育中,坚持道德原则是多么的重要!
四、总结全文。
板书出示《钓鱼的启示》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进一步理解课文。
五、联系生活,课外延伸。
如果当年父亲同意了“我”将钓到的鲈鱼留下,在三十四年间又将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道德的理解)
[课件系列] 《我的老师》教学设计之二
相信我们大家都是有读过一些范文的,多阅读一些优秀的范文是有很大好处的,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去记录重要的事情。阅读范文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你觉得哪些优秀范文是值得借鉴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课件系列] 《我的老师》教学设计之二”,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构想】
这是一篇回忆自己老师的文章,语言质朴,情感真挚。从内容上看,文章主要从刘老师教学和放风筝两个方面来进行叙述和描写,既体现了刘老师的基本特点,义展示了刘老师丰富的内心世界。在作者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性鲜明,情感丰富,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尊敬的充满人格魅力的刘老师。义中,作者还不时穿插一些表达自己情感的语句,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最真实的内心体验,感情饱满,从另一个侧面烘托了刘老师的形象。
本文在选材与材料的安排上也颇有独到之处。作者与刘老师交往的时间不短,能让作者汜住的关于刘老师的事肯定很多,但作者只选取了三个内容:刘老师的外貌、刘老师的教学、刘老师放风筝。这三个内容从外到内,逐步深入地展现了刘老师的特点。
在人物的刻画与结构的安排上,本文也很有特点。刻画人物,作者直接描写了刘老师外貌、语言、动作,而且都抓住了人物独特的地方。作者还描写了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感情,问接地烘托了刘老师的形象。在结构的安排上,作者先描写景物,引起回忆,然后是回忆的具体内容,最后是结束回忆,抒发感情,各部分内容之间,非常注重过渡与衔接,这些也是值得我们在写作时借鉴的。
教学时,一方面要抓住文章对刘老师的刻画这一主要内容,把握人物的特点和情感世界,感受刘老师的人格魅力;另一方面,要抓住表现作者感受和情感的内容,体会刘老师对作者的巨大影响;再一方面,了解本文在材料的选择与安排、人物的刻画等方面的特点,学习并掌握写人类文章的一些基本写法。整篇课文教学的基本目的是让学生能从刘老师身上获得启发,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知识。
[教学目的]
1、从文章内容的感悟分析中,了解刘老师的人物特点和内心世界,学会与文本对话。
2、感受作者的感受,了解作者心目中的刘老师,学会与作者对话。
3、了解本文写作上的一些特点,掌握一些写作知识与方法。
4、结合文章内容与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刘老师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重点]
作者的情感体验。
[难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从上学到现在,大家接触过的老师一定不少,其中肯定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让你尊敬爱戴的老师,你能说说他们是谁,为什么让你尊敬爱戴吗?
(目的是让学生在回忆中引起自己对老师的情感体验,既为进入课文的研读作情感铺垫,又体现“语文是生活中的语文”的语文教学观。)
二、学生回答
学情预测:(1)学生能说出自己尊敬的老师;(2)学生不能说出老师的特点和自己尊敬老师的原因;(3)学生在表述中不能表达自己的情感;(4)学生说出的老师是自己不喜欢的。
教师对策:(1)要求学生用具体的材料来说明;(2)指导学生在叙述时表达自己的感受;(3)要求学生围绕老师的问题回答。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即时给予点拨指导,帮助学生学会说话。)
三、教师讲述一个自己爱戴的老师的事
(这一环节既是为了唤起师生共同的情感体验,形成师生情感互动,也是为了给学生作出一个口头表达的示范。)
四、朗读课文
(1)教师先用一句话导人课文: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印象深刻,永远敬重的老师,本文也是讲述这样一位老师的,我们现在就来看看,这个老师究竟是怎样的一位老师。
(2)学生自由读课文,可以朗读,也可以默读。
(目的在于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为后面研读课文打下基础。同时要求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运用工具书给生字正音。)
五、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文章主要内容
提问:读完文章后,你能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吗?
学情预测:(1)学生能说出刘老师上课的动作、语言和放风筝等内容,但不能较准确的概括;(2)学生会漏掉一些重要内容,如刘老师的外貌、作者的感受等。
教师对策:(1)多找几名学生回答,并将他们的回答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学会概括。(2)老师在学生回答时即时给予指点。(3)老师提示学生不要漏掉一些重要内容。
六、把握文章脉络,划分义章层次
(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七、再次读课文,明确文章的重点内容
(要求学生默读文章,要求有一定的速度。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确文章的重点。)
明确:(1)文章主要从刘老师的外貌、刘老师的教学和刘老师放风筝三个方面描写刘老师。(2)文章还写了作者的感受,表现了刘老师对作者的巨大影响。
第二课时
一、分析刘老师的形象
(1)学生在义中画出描写或叙述刘老师外貌、语言、动作、行为的句子,并进行交流。(目的是让学生深入文本,学会运用圈、点、勾、画等阅读方法,找准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来理解人物,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条途径。)
(2)学生6人一组讨论:这些内容表现了刘老师什么样的特点?(要求: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讨论结果要有记录。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老师到学生中间参与学生的讨论,体现师生合作这一理念。)
(3)学生发言,每组派代表1人。(要求:与其他组观点相同的就不说,不同的就说。)
明确:外貌:慈祥、忠厚;上课时跳跃旋转的动作:强健有力;讲话:感情充沛;课堂提问的方式,学生回答时他的动作、语言、表情:关心学生,鼓励学生;放风筝:充满童心、充满生命的力量。
二、分析“我”的感受
(1)仍然由学生在文中画出写我的感受的句子。
(提示:要找准关键的句子,如议论抒情的句子。)
(2)学生自己体会这些句的含义和作用。
(目的是让学生自主探究)
(3)学生自主发言。
(其他学生可以补充,老师适时作指点,培养学生准确表达的能力。)
(4)学生进行概括。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明确:刘老师充满活力的生命以及对生命深沉强烈的爱深深地影响了“我”和其他同学,对我们的健康成长起了巨大的作用,表现了“我”对刘老师的无比尊敬和深深思念之情。
三、把握本文写作上的一些特点
(1)提问:①本文是怎样表现刘老师的?②本义在材料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2)学生自由讨论,也可独立思考。
(3)学生回答问题
明确:①通过对刘老师的外貌、动作、语言、行为等的描写直接表现;通过写“我”和其他同学的感受间接表现;通过景物描写侧面烘托;通过与另一位老人的对比表现。②先写刘老师的外貌,再写刘老师的教学,最后写刘老师放风筝,由外到内逐步深人。
四、作业:
文章第13自然段提出了“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这样一个问题,请围绕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体验,写一篇短文。(设计这样一项作业是为了让学生能从刘老师身上受到启发,从而形成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
【教学后记】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有几点把握得较好:
1、把握了文章的特点,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由浅人深地进行教学,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较深。
2、课堂上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作用。
3、知识教学基本落实,学生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但是,有两点是我未能做好的:第一,主观上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想面向全体学生,但在实际教学中,我还是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个别基础不好的学生,未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第二,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获得了一些情感体验,但刘老师的精神并未真正进入学生的灵魂,成为他们思想的一部分。我想,第一个问题我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多关注基础不好的学生,第二个问题,如何真正发挥语义的育人功能,还需要更多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