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部编教材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精华十篇)
  • 部编教材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4-10-23

    部编教材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精华十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经典)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部编教材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1

    教材说明:

    这首诗是作者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春末夏初畅游庐山时,书写在庐山西林寺墙壁上的。作者通过写观察庐山的各种不同感受,提示出一个带有哲理性的问题。尤其是后两句诗历来为人们赞赏。因为作者在人们十分熟悉、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巧妙地说出了一个“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特别是这个道理一经作者用诗的形象语言说出,就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是训练学生欣赏美,感悟美,以及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观察能力的好教材。

    课前准备:

    (1)师生收集有关这首诗的资料。

    (2)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和一个地方有关。江西,我们班有哪些同学是来自江西的?江西有一座很有名的山叫庐山。多媒体欣赏庐山风光。

    二、读题、解题。

    庐山的出名不光是因为它秀美的风光,还因为一首诗。大家知道是哪首诗吗?引出试题,齐读课题。结合书下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题”“西林”的意思。

    三、简介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

    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3、教师讲述苏轼少年时代“发奋识尽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的轶闻趣事。

    四、初读课文,感知美

    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五、朗读展示,感悟美

    (一)请学生朗读这首诗。示范朗读。

    (二)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

    4、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中三组反义词(横————侧,远————近,高————低)的运用,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二)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3、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从而帮助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

    4、引发创造。引导学生像诗人那样用诗句说明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5、说一说: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

    6、朗读第三、四行诗句。

    六、个性诵读,表达美

    1、教师语言激励,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苏轼,看到庐山峰峦奇丽,云雾缭绕,山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样?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呢?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

    3、引导学生谈感受,结合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

    4、教师示范读

    5、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最后齐声吟诵。

    七、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联系盲人摸象、《画杨桃》,加深对诗句所揭示哲理的理解。

    2、出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部编教材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2

    教学难点:理解课后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 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第3课,这节课来深入理解课文。

    (师将课题误写成“登天都峰”)生质疑。或从读题中发现错误。

    2、释疑:“爬”和“登”不一样吗?(生答)就用“登”不行吗?带着这个问题小声地读一遍课文。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师改课题“爬”,齐读课题。

    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来描写天都峰的呢?

    二、细读课文第2自然段,理解天都峰高,陡的特点。

    1、听读:其他同学请你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把文中的语言变成自己脑中的“图画”。出示图片。在你脑海中出现了吗?

    2、自由读:那我们再加深一下印象。自己读一读这段话,拿出笔,边读边圈点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词句,在读中仔细体会。

    (1)师:天都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 “高”——板书。高到什么程度?你能读出来吗?评。——创设情境,指导再读——生练读。

    ▲ “陡”——板书。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生读)在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些词更能体现它的陡呢?——演示法或举例体会“挂”——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指生读,评。

    ▲ “我”的心理感受怎样?(板书:犹豫)

    (2)齐读。谁能把这段完整地读一读?想读的都站起来,我们一起来读吧。板画天都峰。

    3、引导质疑:面对着又高又陡,看上去就让人发颤的天都峰。文中的小朋友最后爬上峰顶了吗?快速扫读课文,找出描写爬山结果的句子。!(板书:终于)

    师:从开始的犹豫到最终爬上峰顶,你想知道什么?生答,师板书:?

    ---小结:“我”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呢? (出示)

    三、再读课文,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1、现在就请你再默读一遍课文,围绕这个问题

    (1)把你感悟最深的句段,画一画,仔细读一读。(巡回指导时提示:养成动笔读书的习惯。)

    (2)小组交流。屏幕出示:先概括“我”能爬上天都峰的原因,再具体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认为?——汇报。

    2、师:谁能代表小组来说说你们的体会?(以下随学生回答的顺序出现-跟着学生的思路走)

    (一)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生答,师:其它小组同意他们的意见吗?——板书:鼓舞。

    谁能具体说一说,你们为什么这样认为?这一老一小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一起合同网 hC179.COm)

    ●爬山前(第一次)对话:(生具体答)追问:怎样的一位老爷爷?你能读出来吗?这一老一小互相说了什么?指一桌来读。

    屏幕出示:“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对,我们一起爬吧!”

    自由读:从一老一小的对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也”(屏:变色)——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评读。同桌合作读。

    还有不同的感受吗?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对”(屏:变色)——下定决心。怎么读?(坚定些)——指名读,评—齐读。

    ●这一组从爬天都峰前他们的`对话看出是老爷爷鼓舞了我,哪个小组还有补充?

    生读“我”爬上峰顶后说的话(屏幕出示)同意吗!

    (二)启发想象:体会老爷爷也是受鼓舞爬上峰顶的。

    1.通过刚才的对话,我们知道,“我”是受老爷爷的鼓舞才有勇气爬天都峰的,那么老爷爷呢?他是不是一开始就敢爬天都峰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1)生读老爷爷的话。(屏幕出示) 换词法理解“居然”

    (2)自己读一读,从老爷爷的话中,你想到了什么?

    师:在小朋友的爬山鼓励下,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也敢爬天都峰了。

    ●2. 屏幕出示:第二次对话。现在老师把这一老一小爬上峰顶后的对话放在一起,你再读一读,看看你有没有新的发现?(师提示)

    回答:(1) 都有“勇气”。(变色)这勇气”体现在哪里?

    (2)他们的第二次对话其实是在?-互相道谢。追问:他们为什么要互相道谢呢?现在你知道了吗?板书:互相(鼓舞)

    3.师指导读第二次对话:这一老一小在互相鼓舞下,都能鼓起勇气爬天都峰了,那么爬上峰顶后,他们的心情如何呢?你能试着把他们激动兴奋的心情读出来吗?指一桌读,评(导读)—同桌练读--全班师生共同分角色朗读

    ●看到“我”和老爷爷互相道谢,爸爸说了什么呢?

    (1)指名读爸爸的话(屏幕出示)

    (2)自己默读一遍,体会一下。“汲取”是什么意思?“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有什么意思?现在你知道爸爸为什么这么说了吗?

    (三)个人的奋斗和努力。(爬山的艰难)

    过渡:有了互相鼓舞,有了决心,这一老一小就一定能爬上天都峰么?谁能具体说说?

    (1)“我”是怎么努力的?你能读出来吗?

    生读6.7段——你有什么感受?(爬山艰难)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用笔画一画。

    (2)▲“奋力”是什么意思?怎样才能读出拼尽了全身的力气呢?指名读齐读。

    ▲想象一下“攀着铁链”“手脚并用”是什么样的?(可以做做动作)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师:多危险,多艰难啊!该怎么读?

    指名读,评。

    ▲句末的省略号让你想到了什么?

    (3)体会用词:下面老师接着读,请同学们仔细听:“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问:发现了什么?▲少念了个“终于”。——没有它不行吗?请你自己对比着读一读(屏幕出示两句话),体会一下。——指生答。——这个终于用得多好啊!这句话该怎么读?(前面艰难,重而慢;后面高兴,轻而快)谁来试试?——评读——谁能用“终于”说一句话?

    (4)齐读这两段。

    师:文中的小朋友就是这样奋力向峰顶爬去的。板书:奋力攀登。

    四.总结全文,再读中心句,升华主题,明白道理。

    1、开始你们提出的问题:这一老一小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现在大家明白了吗?那么,看着老师的板书,谁能总结一下?

    2、师:课文最后爸爸笑着说的话也是对这一老一小能够克服重重困难爬上险峰的赞扬,让我们也学着爸爸,笑着赞扬一下这一老一小吧!(屏幕出示,齐读)

    3、从爸爸所说的话中,你还懂得了什么道理?)

    五.拓展活动。课文结束了,可故事还没有完、

    教师引导:(屏幕出示)“我”和老爷爷沿着山路往回走,一路上遇到了许多游人。有的人望着险峻的天都峰退缩了,有的人在曲折的山路上犹豫不前,有的人看到曲折的道路不知该如何前进、想一想,他们会怎样向游人介绍爬天都峰的感受?

    部编教材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互相鼓励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2、会背第二自然段。

    3、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天都峰的险,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互相鼓励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教学难点:

    理解爸爸的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课《爬天都峰》,上课前我先检测一下同学们对上节课所学词语的掌握情况。

    【课件出示词语】笔陡铁链发颤鲫鱼背白发苍苍手脚并用汲取勇气居然决心终于(齐读)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现在谁告诉大家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抽生)

    (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和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互相鼓励,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互相鼓励爬上峰顶的。

    2、理解爸爸对我和老爷爷说的话。

    三、感受天都峰之险。

    【课件出示:自学指导(一)】

    朗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天都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看出?画出相应的词句。

    【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1、生朗读第二自然段,并圈画相关词句,体会峰之险。

    2、抽生反馈。(抓重点词句分层次指导朗读)

    (1)指名读。

    (2)强调加红线词语读。

    (3)强调加点词语。

    【课件出示险要的天都峰图片】

    过度:看着就叫人发颤的天都峰,对一个小女孩来说,这真是一件难事啊!

    四、体会一老一小的对话,互相鼓励做决定。

    师:就在小女孩将要失掉爬山自信的.时候,身后上来一位老爷爷,这位老爷爷头发花白,从外貌来看,年龄比小女孩的爷爷年龄还要大哩。

    【课件出示:自学指导(二)】

    朗读一老一小的对话,从对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对,我们一起爬吧!”

    1、小组自由朗读对话。

    师:从两个“也”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第一个“也”字强调了老爷爷对我这个小女孩爬这么险要的天都峰有点怀疑,同时也有几分敬佩;

    (抽生读出老爷爷对小女孩的敬佩之情。)第二个“也”字强调了小女孩对年纪这么大的老爷爷爬这么险要的天都峰有点怀疑,说怀疑还不如说是小女孩对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老爷爷表示羡慕和敬佩。(抽生读出小女孩对老爷爷的羡慕与敬佩之情。)(最后一句话是老爷爷说的,要读出坚定的语气。)

    2、抽生带着理解分角色朗读对话。

    过度:老爷爷看到这么小的女孩都敢挑战天都峰,他从心底里下定了爬山的决心,小女孩看到年龄这么大的老人都敢挑战天都峰,她也从心底里下定了爬山的决心。有了信心,还怕达不到目的吗?

    五、经历爬山经过,感受“我”登山的艰难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课件出示自学指导三】

    齐读第六、七自然段,说说从红色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终于”等词体现出“我”爬山之艰难和勇往直前的精神)齐读、谈体会、带着体会读。

    六、理解爸爸的话。

    师:终于爬上了峰顶,老爷爷和小女孩互相道谢,他们并没有为对方做什么贡献,为什么要互相道谢呢?请大家默读下面对话,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课件出示一老一小的对话】

    “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感谢您!”看到这一老一小互相道谢,爸爸不由得赞叹到:

    【课件出示爸爸的话】

    “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师:这句话是爸爸对“我”和老爷爷的赞叹,他赞叹我和老爷爷都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互相鼓励,这句话也是对全文的总结,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这篇课文通过这个故事就是要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互相鼓励、战胜困难。(顺势板书:互相鼓励、战胜困难)

    七、学习表达方法,为日后写作打基础。

    师:课文题目是《爬天都峰》,作者为什么在写爬山的经过之前重点写天都峰的高和陡呢?(写天都峰的高和陡是为下文描写爬山的艰难和体现人物的品质做好了铺垫,在写法上这叫衬托。)

    八、作业

    背诵第二自然段。

    【板书设计】

    高老爷爷

    爬天都峰汲取力量

    陡我(小姑娘)

    部编教材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五、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六、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七、质疑

    八、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九、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部编教材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培养其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二、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像的手法写景状物,抒发情感。

    三、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作者看繁星的感受,品析课文描写繁星的精彩语言。

    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启发、点拨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实践。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探究课文三次描写看繁星的变化特征。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师问:同学们,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你的心情如何?你产生了怎样的遐想呢?

    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导入: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繁星》,看看作家巴金遥望星空后是怎样的感受?

    1.作者简介。

    2.背景介绍。

    二、教师范读课文

    注意读音及字形

    摇摇欲坠(zhuì)半明半昧(meì)模糊(mó)霎眼(sh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讨论:课文几次描写繁星美景,内在的顺序是什么?

    讨论明确:作者三次描写繁星美景图:

    第一次是“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

    第二次是“三年前在南京”,

    第三次是“如今在海上”。

    三次描写繁星美景的内在顺序是时间顺序。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讨论:

    1.作者三次写看繁星的情况和感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讨论后全班交流。

    明确:“从前”在家乡,看到的是“密密麻麻的星”,

    “三年前”在南京的“一个静寂的夜”,作者看到的是“星群密布的蓝天”并且“认识了一些星星”,

    如今,作者看到的`是“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甚至“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感受不同:“从前”的感受是“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三年前”“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如今”“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产生情况和感受不同的原因:作者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感知也渐进细微深切。

    2.我们能比较一下感受变化的特点吗?

    明确:作者第一次感受是仿佛回到母亲的怀里,第二次感受是仿佛和朋友对话,第三次感受是仿佛睡在母亲的怀里。感受越来越深,越来越细致,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越来越强烈,甚至还融入了对祖国的眷念之情。

    3.作者是在赴法留学的邮船上创作的此文,看星的情况可以从第三段写起,那么前两个片段有什么作用?

    讨论后明确:前两次为“我”表达“爱星天”情感打下了铺垫,起烘托作用。

    五、拓展训练

    作者随着自己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有了对星空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我们每位同学的人生阅历都存在个性差异,那么当你在某个夜晚面对星空时,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请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师再次放映星星闪烁的夜空,设置情境,然后要求学生写200字左右的短文,待第二课时交流。

    附板书:

    繁星 巴金

    情景感受

    第一次密密麻麻回到母亲的怀里

    (烘托)

    第二次群星密布朋友

    第三次半明半昧睡在母亲的怀里

    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点

    学习运用联想、想像写景状物,学习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语言表达。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展示上堂课“望星空”语文活动成果

    全班范围内,教师指名朗读自己的小练笔(让3~5名同学交流)。

    学生评价后教师提出:将自己的描写与巴金的描写进行比较。

    二、学生自主学习,读作者描写看星空的三个片段,并与自己的描写比较,从中发现问题。

    三、学生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发现

    四、师生共同探究

    明确:①作者在描写对象时既写眼前景,又由眼前景想到其他,这就是运用联想、想像写景状物。有的同学自己的描写也有此特点。

    ②作者在描写事物时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情趣,增强了感染力。

    五、重点结合第三段品赏文章语言美

    1.读第三段,说说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教师引导:从思想情感、语言表达、谴词造句等方面去说理由。

    比如:“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这句话以一个“悬”字形象地写出了星星摇摇欲坠的情态。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作者以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不仅情趣盎然,而且饱含着对大自然的深深热爱之情。

    2.尝试背诵第三段。

    六、语文实践

    1.同学们看星空能产生诸多的联想和想像,那么看自然界其他事物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请写出来。要求学习巴金描写事物的方法。

    2.全班交流。

    指名3~5位同学交流,并围绕目标作评价。

    部编教材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反复诵阅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课可先引导学生解诗题,知作者,并通过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自读古诗,把握节奏,再通过自由交流理解诗意,其间适时引导朗读,体会词语的用法、诗的意境,在理解品读中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

    体会诗句中含有的哲理。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古筝曲《渔舟唱晚》。

    学生:搜集三首诗的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背诵古诗。

    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难点

    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画面引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渔舟唱晚》古筝曲,欣赏“残阳照水图”和“新月东升图”)同学们看了这么美的画面,有什么想说的吗?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的内容。(根据不同的话进行点评)同学们讲得很详细,语言也很美,但是有一个人比你们更厉害,他仅用了28个字就把这两幅画面的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你们相信吗?想知道他是谁吗?他是怎样讲的呢?

    2、观看多媒体(走进作者及课文内容),了解诗人及作诗背景。

    二、指导学诗,体会意境

    1、理解题意。

    (1)题目“暮江吟”你是怎样理解的?

    (2)从题目看出这首诗是写景还是叙事?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

    2、学生读诗自学,初步弄清古诗的含义,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大胆想象,用彩笔绘画一幅《暮江吟》的图画。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从学生的绘画中挑选出几份具有代表性错误的图画张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对比诗文进行评析。

    2、多媒体出示前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两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3、多媒体出示后两句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出示注释,学生自读自悟后两句诗。

    可怜:可爱。

    似:好像。

    (2)“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3)为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师指点回答。(因为这是可爱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是月初,月亮还是弯弯的月牙。)

    4、最后一句诗用了两个比喻,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们能说出来吗?

    师指点: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莹发亮的珍珠。

    (1)提问: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时候江边的景色?(从傍晚到夜幕降临的江边景色,可见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新月升起的时候)

    (2)从诗中描绘的景物,你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5、朗读指导。

    (1)请大声地自由地朗读古诗,看谁能读出诗的韵律美,节奏美,读出诗人的情感。

    (2)(教师播放动画:诗人站在江畔激情吟诵)此时你们就是那位身着古装的白居易,面对奇景吟诗一首……谁先来展示一下?

    (3)有与他不同理解的吗?以你的理解读读吧!全体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

    (4)看同学们读得热火朝天,我心里直痒痒,谁来和老师比试读一读。

    (5)听范读。(出示课件: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第一句,平缓,轻柔;第二句,惊叹;后两句赞美)

    (6)大家看着画面,听着音乐再次齐声读一遍。(呈现秋景图,播放古典乐)

    四、绘画着色,感受诗文的画面美

    学生通过学诗,了解了诗中描写了深秋时候,从傍晚到夜幕降临江边的景色,你们能把这两幅画涂上适当的颜色吗?

    部编教材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能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词语,积累描写繁星的词句。

    2、欣赏文中描写的观看繁星的情景,领悟作者表达的感受。

    3、学习用联想和想像的手法写景状物,抒发情感;学习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4、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大自然,培养其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看繁星的感受,品析课文描写繁星的精彩语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有人说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你喜欢天上的繁星吗?每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你的心情怎样?你产生了怎样的遐想?请同学们说说。生:我想到的是牛郎织女。/我想起了女娲补天的神话。/我想起了钢琴奏鸣曲《星空》??师:同学们的想像太丰富了,懂得也很多。你们知道吗?著名作家巴金也是一个特别喜欢看天上繁星的人,今天我们就一起随巴金先生去看繁星,并听听他的感受。

    二、预习检查

    (互阅课堂笔记,观摩字词积累。互相补充“我所知道的巴金”,准备向全班同学介绍。)

    1、读准字音昧mèi萤火虫yíng霎shà/刹chà那欲坠zhuì/堕du?落半明半昧模m?模型、楷模mú模样、模具

    2、理解词语意思

    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半明半昧——昧:昏暗。一会儿明亮,一会儿昏暗。密密麻麻——又多又密(多指小东西)。

    3、了解作者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代表作有《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他的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三、初步感知

    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余同学:

    用波浪线勾画出写巴金观察繁星的时间、地点、情况和感受的词句;

    四、合作交流

    1、课文几次描写繁星美景,内在的顺序是什么?

    明确:作者三次描写繁星美景图:第一次是“从前在家乡

    七、八月的夜晚”,第二次是“三年前在南京”,第三次是“如今在海上”。

    三次描写繁星美景的内在顺序是时间顺序。

    2、作者三次写看繁星的情况和感受有什么不同?(可以用在(时间)_,(地点)_,我看着_______,感觉到______________。的句式概括)明确:“从前”在家乡,看到的是“密密麻麻的星”,“三年前”在南京的“一个静寂的夜”,作者看到的是“星群密布的蓝天”并且“认识了一些星星”,而如今,作者看到的是“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甚至“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感受不同:“从前”的感受是“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三年前”“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如今”“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3、读一读作者感受的句子,研究比较它们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讨论为什么不同?

    明确:第一次“望着星天??母亲的怀里似的。”母亲的怀抱总给人以温馨的,表达了依恋之情。第二次“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和我谈话一样。”表达了与星之亲密,投机的伙伴之感。第三次“我望着那许多??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写出了海上望星的无比舒心、安详和陶醉的感受,以及与星的知心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星空、繁星(即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美好生活的向往,童心、童趣不减。

    (回到母亲怀抱的温馨感受——亲密————既像朋友般亲密又像在母亲怀里一般温馨。)

    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感知也渐进细微深切。

    五、品味语言(重点结合第三段)

    1、文章之所以让我们愿意一读再读,是因为它的语言美,你能找出来并读一读,品一品吗?(教师引导:从思想情感、语言表达、谴词造句等方面去说理由。)比如:“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这句话以一个“悬”字形象地写出了星星摇摇欲坠的情态。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作者以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不仅情趣盎然,而且饱含着对大自然的深深热爱之情。

    “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运用排比的手法,依次从触觉、听觉和幻觉的角度描写海上之夜令“我”产生的种种美感。

    “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我”的`眼睛模糊时看到的所见的无数星星摇摇欲坠的景象,比喻成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情景十分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六、写法剖析

    在作者的笔下,繁星点点,胜似仙境,美妙无比。文章之所以有如此美妙的意境,是因为文章既有对星空真实的描绘,也有作者自己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种写法就叫作虚实结合。下面请你找出这些描写,细细品味,说说它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然后,模仿课文的写法,按照“渐渐的??我仿佛看见??我仿佛听见??我觉得??”这样的句式也写一段这样的话。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巴金的作品《星空》,领略了大海、夜色和星空的美好,感受了作家那种追求自由,渴望美好的情怀,我想,大家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一定也有了一个热切的期待,那就是要像巴金那样,做一个向往美好,追求美好,展示美好的人,只要努力,你们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

    八、随堂检测

    部编教材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8

    教材简析

    课文按照“从前”——“三年前”——“如今”的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描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观察细致,情感丰富细腻,借对繁星的描写,抒发他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享受。在写作手法上作者描写繁星采用了由实到虚,虚实结合的手法,并运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将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命笔含情,意境优美,使人如临其境,受到强烈的感染。

    教学目标

    ①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梳理出文章写作的顺序、思路;

    ②能观察景物,并运用联想和想像来描写一段文字,抒发自己的感情;

    ③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谈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地点观星的感受,领悟作者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收集有关星星的天文知识。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导入语:同学们,你们了解星星吗?当你在由星星的夜晚看天上的繁星时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呢?(学生交流查阅的知识及感受)。

    学生:听人说人死了以后会变成天上的星星。

    学生:星星都是横行。

    学生:星星在夜空中一闪一闪的很美。

    教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巴金在观看繁星时又是怎样一番感受。

    (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检查预习

    1、组织学生介绍作者、写作背景。

    明确:巴金,现代著名作家,杰出得语言大师。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巴金是笔名。主要作品有《家》,《春》,《秋》等,本文选自《海行杂记》,作者在23岁时乘邮船赴法留学“向西方找真理”,在邮船航行期间撰写了此书。《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2、读准加点字的字音,并会解释词义。

    昧摇摇欲坠霎眼

    明确:(先请学生读并解释,老师引导学生评价、判断、补充。)

    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语:文章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只有在读中才能品味本文的真谛,下面我们全班进行一次朗读比赛。

    明确要求:

    1、要求读得通顺,读音正确,注意句子、段落之间的停顿;

    2、朗读时声音响亮,读出感情。

    (学生分成四大组,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及评委,老师组织各组代表进行比赛)

    比赛小结:由各组的评委对选手的朗读进行评比,说出其存在的优点与不足。

    梳理思路:学生四人一组合作讨论,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小组选派代表发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课文围绕繁星依次写了“从前”“三年前”“如今”“有一夜”四个片断。[]

    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

    三年前,在南京,静寂的夜

    如今,在海上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

    有一夜,在船上,看天上

    课后学习

    1、画出文中你最欣赏的语句,并用简要的语言作一点评。

    2、观察并描写你身边的某一景物,适当融入自己的`感受,不少于100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明确作者在不同时间、地点、情景下观看繁星的感受,体味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学习作者通过观察,借助联想、想像写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从而采用由实到虚、运用想象与联想的写作手法写一段文字。

    教学设计

    精读品析

    导入语:我们明确了课文内容紧扣“繁星”展开,下面请大家思考并回答问题:

    1、作者是如何描写每次观星的情景的?请把描写星星的句子找出来,并进行点评(从修辞手法、用词的生动贴切等方面)。

    明确:第一次:“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

    第二次:“寂静的夜,一片菜园,星群密布的蓝天”。

    第三次:“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梦幻的”。

    第四次:“那四颗明亮的星是头,下面的几颗是身子,……巨人”。

    2、作者每次观星都有不同的感受,请你分别找出相应的语句,并思考每次的感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并进行点评(从修辞手法、用词的精妙等方面)。

    明确:第一次:“望着星空……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这里表达了作者望星空产生的甜蜜、温馨之感和依恋之情。

    第二次:“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它们……谈话一样。”这几句既?锪俗髡叨怨饷鞯淖非螅?直泶锪俗髡哂胄切乔酌堋⑼痘?幕锇橹?小?/P>

    第三次:“我望着……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这里写出了海上望星星的无比舒心、安详和陶醉的感受,以及与星星的知心之情。

    第四次:“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表露了作者涌动的激情。

    四次观星作者均充分发挥了想象和联想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夜空中繁星的美景展现在读者面前。

    3、比较几次看星的情景的不同与相同,思考为什么会有不同?

    明确:共同点:作者几次写繁星均采用了由虚到实,虚实结合的写法,一是眼前的景物,二是由眼前的景物产生的联想和想象,都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不同点: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和细微了作者的思想也在逐步变化着。

    (以上问题先组织学生自读思考,边读边在书上作批注,再小组交流讨论,小组选派代表全班交流,学生互评。)

    拓展探究

    教师指导语:在作者笔下,“繁星”是多么的美丽,令人无限地遐想,让我们一起再次朗读3、4小节,体味作者运用想象和联想由实倒虚、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写景写感想。

    1、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反复练)

    2、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仿写一段文字。

    要求:①选你最感兴趣的一处景物;

    ②要求采用由实到虚、运用想象与联想的写作手法;

    ③字数300字左右。

    3、学生仿写,交流,师生互评。

    4、小结,组织学生背诵课文第三段。

    课后学习

    1、收集有关描写星星的诗歌或散文,进行摘抄点评。

    2、约几个好朋友在晴朗的夜晚观察星星,并用简要的语言写出一点感悟。

    3、背诵课文第三段。

    板书设计

    繁星

    巴金

    时间地点情况及感受

    从前在家乡甜蜜温馨的依恋之情

    三年前在南京亲密投机的伙伴之感

    如今在海上船舱上知心之情

    有一夜在船上涌动激情

    (设计/蔡玲雅)

    评点

    其一:教学时注重将文本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设计了学生谈观星的感受;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借助日常生活的经验,抓住最感兴趣的一处景物,以课文3、4小节为例通过模仿作者由实到虚、运用想像与联想的写作手法将之内化为自身的写作经验。

    其二:注重朗读教学,通过设计朗读比赛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情感加深对文本内容、写作手法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

    其三:学生学习对文本内容进行圈点勾画作点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繁星》反思1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一、体现了略读教学的特点。

    本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主动权应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读书能力和阅读能力。因此,一进入课的内容,教师就让学生自读课文独立完成表格。这一环节,教师创设了一个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的理念。

    二、媒体的运用,赋予读写结合新的内涵。

    本篇课文离学生实际较远,学生理解作者内心的不同感受比较困难。然而文章中优美的语言,巧妙的表达方法,却是一个很好的练笔机会。因此我灵活恰当的运用教材,把重点放在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并运用文章的表达方法,完成片断练习上。同时借助电教媒体,让学生欣赏着优美的画面,听着《渔舟唱晚》这首美妙的乐曲,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此,完全陶醉在画面之中,有利地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欲望,优化了“想写——写什么——怎么写”这一过程。从学生写作的情况上来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能够运用文章的表达方法,将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写了出来,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繁星》反思2

    《繁星》是巴金先生的一篇散文,描写了巴金先生在三个不同时期,不同的地方所看到的繁星,表达了作者热爱星天的思想感情。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整体感知,运用对比,理清结构

    上课伊始,我就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星空,把学生带进了一个新奇梦幻的世界。接着,借助媒体展示了作者巴金的照片及作品等,很好地填补了学生的知识空白,使学生对巴金的生平及其作品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在了解了本课的一些背景知识后,我要求学生通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小节,写了作者几次看繁星?而后通过对比,使学生了解到:作者在写这三处的星天时,三小节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都写了四方面的内容,利用表格理清课文结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品味语言,理解感悟,注重朗读

    本文语言优美,因而在教学中,我从朗读着手:

    1、找出文中你觉得写的最美的句子,读出感情。

    2、揣摩语言并交流:这句话美在何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3、通过对语句的揣摩,进行比较阅读,明确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作用,找出文中运用这些修辞的语句,加以品味。让学生深刻理会这些拟人句、比喻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把教学重点放在朗读指导上,而并不是简单的理解分析。

    三、积累运用,进行仿写。

    小练笔:模仿课文虚实结合的写法,按照“渐渐地……我仿佛看见………我仿佛听见……我觉得……”这样的句式写一段面对碧海蓝天,你产生的联想和想像,字数在50字左右。

    回过头来看整堂课教学,自己感觉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整堂课的教学出现了前紧后松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自己是新教师生怕教学时间不够,所以在前面的课文分析时,留给学生读中品味的时间不足,以至于对文本的把握欠缺。

    部编教材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谓、扳、拳”等8个生字,会写“摸、甚、跪”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我”由怕鹅到不怕鹅的思想转变过程,明白要站在正确的角度看事物,看到自己的力量,不盲目恐惧,也不盲目欺负别人。

    3、体会课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

    教学重点

    体会童年的快乐、丰富多彩和课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

    教学难点

    明白要站在正确的角度看事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导入( )分钟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让我们来欣赏两幅图片,你看这是什么?(牛和鹅)

    是的,在你的印象中,牛和鹅有什么特点?

    2、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牛和鹅》,看看你会得到什么启发。(板书:18 牛和鹅)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走进课文,探究学习的愿望。】

    新课教学( )分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型,把课文读通顺。

    生读文、识字,教师巡视指导,相机板书学生询问的生字。(如:扳、拳、怖)

    【设计意图: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每一个字使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适时教读

    (1)(课件出示,指名开火车读)

    (2)男女生赛读

    (3)指读象声词

    (4)指读课文中较难读的词语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根据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层次。】

    3、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记叙我们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的故事。)

    4、 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能说说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先写我们对身躯庞大的牛一点不害怕,甚至还去欺负它;对小小的鹅却心怀畏惧。接着写金奎叔对付老雄鹅。写金奎叔根本不怕鹅,且轻松地对付鹅的过程。最后写了我听了金奎叔的话以后,转变了对牛和鹅的看法和态度,从中也明白了道理。)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识字,重视对学生自主识字的引导和交流,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谓、拳、捶、膊、瓶、怖、凭、欺、掐”

    “捶”的'部首都是提手旁; “谓——猥”是形近字。

    2、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摸、甚、跪、捶、顽、脖、脱、概、惹、昏、握、摔、凭、掐”

    指导书写:“摸、跪、捶、脖、脱、概、握、摔、掐”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左窄右宽;“昏”下面的“日”要比上面窄;“脱”的右下面是“儿”不是“几”;“凭”的下面是“几”不是“儿”。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课下搜集有关牛和鹅的知识,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读拼音,写词语。

    1、妹妹得了小儿麻痹症,suī( )然下肢瘫痪,但是她pínɡ( )着wán( )强的毅力依然坚持学习,有时shèn( )至读书到深夜。她大ɡài( )是太累了, 天明时,才hūn hūn( )沉沉地睡着了。

    2、我tuō( )掉棉袄,扑进奶奶的怀里,搂着奶奶的bó( )子撒娇。

    二、给下面的生字加上“扌”,写出表示动作的词语,填入括号里。

    莫 屋 率 垂 臽 殳

    盲人( )象 ( )胸顿足 ( )跤能手

    ( )手言和 能( )会算 ( )石问路

    【答案】

    一、

    1、 虽 凭 顽 甚 概 昏

    2、脱 脖

    二、摸 捶 摔 握 掐 投

    部编教材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对本单元学习的神话故事的特点进行回顾与整理。

    2、借助拼音识记与花卉有关的词语,进行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训练。

    3、指导学生积累表现人物特点的成语,激发学生积累、运用成语的兴趣。

    4、在读句子中体会想象的神奇,并与同学交流神话故事中神奇的情节。

    5、熟读、背诵古诗《嫦娥》。加强语言积累,激发孩子们学习、积累古诗的兴趣。

    6、引导学生感受神话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中外神话故事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对本单元学习的神话故事的特点进行回顾与整理。

    2、借助拼音识记与花卉有关的词语,进行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训练。

    3、在读句子中体会想象的神奇,并与同学交流神话故事中神奇的情节。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积累表现人物特点的成语,激发学生积累、运用成语的兴趣。

    2、熟读、背诵古诗《嫦娥》。加强语言积累,激发孩子们学习、积累古诗的兴趣。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神话故事,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语文园地四,有关这一单元的重要知识吧。(板书:语文园地)

    二、交流平台

    1、同学们,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读了许多神话故事,认识了许多神话人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自己对神话的认识吧。请大家看着大屏幕,让我们一起读一读三位同学的独特发现吧!

    2、课件出示:(出示课件3)

    神话充满神奇的想象,像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让我赞叹不已。

    神话中很多人物个性鲜明,如精卫性情刚烈、坚韧执着……

    古人创造了许多神的故事,来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如普罗米修斯上天拿取火种,就是古希腊人对火种来源的一种解释。

    我们要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

    3、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4、说一说自己是否有同样的体会,你还有什么独特的见解?

    5、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6、全班交流。

    预设:(出示课件4)

    神话想象丰富,题材广泛。神话是古代人民展现奇特想象和幻想所创作,具有神奇、丰富、多种多样的特色。表面看起来很荒诞,实质朴素、真实、生动。

    神话的故事性强,情节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后羿射日和打猎有关,女娲造人与制陶有关,神话把人民的生活情景渗入故事里,加以浪漫化。

    神话中的主人公性格鲜明,能力非凡。主人公大多是原始社会里的劳动英雄、战斗英雄和其它英雄人物的理想化身,也有的主人公是与人类作对的超自然力或敌对的人类集团加以艺术夸张而成,不论是正是反,都是鲜明生动超凡的。(板书:神话的特点)(出示课件5)

    7、鼓励学生多阅读神话故事,在阅读中感受神话的特点。

    三、识字加油站。

    1、课件出示第一组词语“花圃、花卉、花蕊”。(出示课件6)

    2、教师领读词语。

    3、出示拼音学生自读。

    4、学生再次认真拼读,说一说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花”字组成的词语)

    5、课件出示第二组词语“玫瑰、茉莉、牡丹、海棠”。(出示课件7)

    6、教师领读词语。

    7、出示拼音学生自读。

    8、男女生对读,与同桌讨论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都是花的名称)

    9、学生说说自己见过的花儿的颜色、形状、香味等。

    10、课件出示9个生字:(板书:圃、卉、蕊、玫、茉、莉、牡、丹、棠)

    圃、卉、蕊、玫、茉、莉、牡、丹、棠

    11、集体读、开火车读、指名读9个生字。

    12、想一想:你发现这些生字有什么特点?用什么方法最容易记住这些字。

    13、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巡回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汉字的特点。(从结构、偏旁、识记方法方面引导。)

    14、把下面的植物分成两类。(出示课件8)

    松树、菊花、荷花、杨树、柳树、鸡冠花、杏树

    (1)()

    (2)()

    四、词句段运用

    1、导言:同学们,我们在上节课认识了一些花卉,这节课我们—起走进“词句段王国”,一起去感受词语和句子的无穷魅力吧。

    2、课件出示词语:(出示课件9)

    腾云驾雾上天入地神机妙算各显神通

    三头六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刀枪不入

    (1)读一读,指名读,齐读,男女比赛读。

    (2)小组交流,读读词语,说一说,看看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人物特点的成语。(板书:人物特点)

    (3)师导言:你们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吗?在小组内说一说吧!

    (4)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拨:(出示课件10—17)

    腾云驾雾:乘着云,驾着雾。原是传说中指会法术的人乘云雾飞行,后形容奔驰迅速或头脑发昏。

    上天入地:升上天空,钻入地下。形容神通广大。也比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四处奔走。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的情势,决定策略。

    各显神通:比喻在各自工作中显身手。

    三头六臂:三个脑袋,六条胳臂。原为佛家语,指佛的法相。后比喻神奇的本领。

    眼观六路:眼睛看到四面八方。形容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全面了解。

    耳听八方:耳朵同时察听各方面来的声音。形容人很机警。

    刀枪不入:刀砍不进,枪刺不死,原形容人铜皮铁骨或物体十分结实。现多比喻一个人僵化固执,冥顽不灵,很难被说服打动。

    (5)导言:大家现在已经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了,谁能说说你从这些词语想到了哪些人物或故事,大家能不能选一两个成语说一句话呢?

    (6)指导学生在学习小组内选词说话,然后全班进行交流。

    预设:(出示课件18)

    孙悟空不仅会腾云驾雾,还能上天入地呢!

    诸葛亮真是一个神机妙算的人。

    难道她真的有刀枪不入的本事吗?

    (7)积累描写人物的成语。(出示课件19)

    料事如神博古通今出类拔萃学贯中西宽容大度义正辞严赤胆忠心不屈不挠视死如归临危不惧铁面无私大义灭亲

    3、课件出示课本上的3个句子:(出示课件20)

    (1)读一读,指名读,齐读,男女比赛读。

    (2)说一说,小组交流,读读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这三个句子都是神话故事中的语句,是作者想象的,让我们感受到了想象的神奇。

    (4)想一想:你在其他神话故事中,读到过让你感到神奇的情节吗?

    (5)先在小组内练习说一说,再选小组代表上台交流。

    五、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古诗,学习自由读。(出示课件21)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2、师范读,学生跟读。互相交流识记生字。自由朗读。

    3、教师简介作者:(出示课件22)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4、课件出示词语意思:(出示课件23)

    [注释]

    深:暗。

    长河:银河。

    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

    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5、学生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教师适时指导。(板书:说说诗句的意思)

    [译文]

    云母屏风上映着幽暗的烛影,银河渐渐疏落,启明星要消失了。嫦娥应该后悔偷吃了灵药,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

    6、熟读成诵。

    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神话的神奇,学习了一些描写人物特点的词语,还学习了一首古诗,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神话的特点

    圃、卉、蕊、玫、茉、莉、牡、丹、棠

    人物特点

    说说诗句的意思

    【部编教材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精华十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