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案例(优选十二篇)
  •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案例

    发表时间:2024-10-16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案例(优选十二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案例 篇1

    1、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为:

    1.1知识目标

    ⑴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类型(B、识记)。

    ⑵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概念(B、识记)。

    ⑶单倍体和多倍体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其在育种上的意义(B:识记)。

    1.2能力目标

    ⑴以猫叫综合症产生原因为例,引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类型;以果蝇的染色体为例,讲解染色体组的概念,训练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⑵通过对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分类依据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比较、分类思维能力的训练。

    ⑶通过单倍体和多倍体的概念、原理、应用的学习,训练学生演绎思维能力。

    1.3情感目标

    ⑴通过了解在自然或人为条件下,染色体会发生结构或数目的改变进而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⑵通过单倍体和多倍体在育种上应用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重点和难点

    2.1教学重点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2.2教学难点

    (1)染色体组的概念。

    (2)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及其联系。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案例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2)写出ATP的分子简式

    (3)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和分析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渗透热爱自然和生命的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

    1、ATP化学组成的特点

    2、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3、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指导阅读、探究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导入]提问:屏幕上的昆虫是什么?

    相传,我国晋朝时有个青年叫车胤,他酷爱学习,但由于家贫买不起蜡烛,不能读书,于是就捉了很多萤火虫,装在薄薄的布袋子里。四五十只萤火虫发出的光真能抵得上一支点燃的蜡烛呢!他就借着萤火虫的光刻苦学习,后来成为一位有大学问的人。萤火虫像电灯一样可以发出光亮。那么,它发光原理是什么?

    讲解萤火虫发光的原理,指出萤火虫发光需要消耗能量,复习主要的能源物质,重要的储能物质,提出问题这些物质能为萤火虫发光直接供能吗?

    2、实验设计

    (1)利用多媒体播放幻灯片,展示“萤火虫发光器实验”过程

    (2)问题:能为萤火虫发光直接提供能量的物质是什么?是葡萄糖还是ATP?

    (3)结论:ATP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4)比喻:在细胞中糖类、脂肪等有机物储存有大量的能量,但不能被直接利用,可以比喻为存折,生活中存折不能直接流通,ATP分子能被直接利用可以比喻为货币,生活中货币可以直接流通,这样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标题,并能激发学习兴趣。

    ATP能直接供能与它的结构密切相关,那么ATP分子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呢?

    (二)、ATP分子的结构:

    1学生按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ATP的中文名称?

    答:三磷酸腺苷

    ATP的结构简式为?

    答:A—P~P~P

    ATP简式中A、P、“—”与“~”分别代表什么?

    答: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普通化学键,“~”代表高能磷酸键

    2展示资料:一般将水解时,能够释放20.92kJ/mol能量的化合物都叫做高能化合物. ATP在水解时释放的能量是30.54kJ/mol,ATP的水解释放的能量是一般磷酸键水解时释放能量的两倍以上。

    结论:ATP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

    (三)ATP的水解过程

    展示ATP的水解反应::ATP ADP + Pi +能量

    问题:ATP作为高能磷酸化合物,在供能时,如何释放能量?

    答:ATP的化学性质不稳定,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容易水解,远离A的.那个P脱离开来,形成游离的Pi,同时,释放大量的能量。

    2、ATP供能过程中,可形成哪些产物?

    答:ADP、Pi、能量

    (四)ATP、ADP相互转化

    1、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一个成人一天在静止状态下所消耗的ATP为48kg,在紧张活动的情况下,ATP的消耗可达0.5kg/min。而细胞内ATP、ADP的总量仅有2-10mg。人体细胞每天的能量需要水解200-300摩尔的ATP,这意味着每个ATP分子每天要被重复利用2000-3000次。

    通过以上资料,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学生分析资料可知ATP在生物体内存在特点是:转化快,含量低,且含量相对稳定。

    2、展示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ATP ADP + Pi +能量ADP + Pi +能量ATP

    3、讨论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的条是否是可逆的?

    学生代表回答:酶、能量来源、场所不同。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ADP+Pi+能量ATP即物质可逆,能量不可逆注意:酶的种类不同,能量的来源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案例 篇3

    听了李老师的一堂生物课——鱼。课堂上,李老师首先通过海洋鱼类视频导入。学生看到了许多种类的鱼,顿时对本课的内容兴趣大增。接着李老师拿出了鱼骨骼的模型,让同学进行观察,并根据观察结果总结了动物的分类。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本课就是学习的第一个脊椎动物“鱼”。

    接下来,学生通过观察书上的图片以及教师的讲解,了解了多种多样的鱼。对鱼进行了分类:淡水鱼类和海水鱼类。通过教师对知识点的梳理,了解到四大家鱼分别是青鱼、鲢鱼、草鱼和鳙鱼。之后李老师又抛出了一个问题:你知道人类与鱼类的关系吗?同学们根据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分析,得出鱼类已经融入人类、文化、饮食。渔业作为国家的经济产业。教师引出我们要合理利用,保护渔业。(学生除了学习知识外,还要了解人类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之后李老师组织了活动,小组协作对活鱼进行观察。对活鱼进行观察,极大的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每个同学都跃跃欲试,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的观察和讨论。最后,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了总结,同学们完成了课堂练习。

    本节课李老师教态自然、语言表述清楚、富有激情和感染力,仪表端庄大方。板书设计布局合理,书写规范。李老师通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观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完整,教学内容、学生活动组织的生动有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学习知识。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案例 篇4

    【教材地位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5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第1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色素的种类和功能、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掌握提取、分离色素的实验方法。光合作用在高中生物的整个教材中都是处于重要地位。本章节内容按照课标安排应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和通过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来学习有关光合色素的知识,第二课时具体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本节教学设计是该节的第一课时内容。第一课时我准备让学生以经典的光合作用研究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为线索,结合自己所动手完成的实验,遵循科学家的探索思路,总结出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了解科学家探究科学的艰辛历程和学会探究的一般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设计理念】

    以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提高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研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来设计教与学的过程。

    1、还原科学研究的历史面貌,突出生物学的“实验学科”特点;

    2、以实验探究贯穿整个教学。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生物课中学习过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而且生活实践中也对光合作用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却很陌

    生,关键对于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知之甚少。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知识铺垫。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⑴.了解光合作用的结构和物质基础;

    ⑵.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反应方程式、概念、过程、意义;

    ⑶.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图解和实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理解假设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同时,理解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关注“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

    ②讨论科学史上的经典人物和实验,避免知识“去背景”和“简单化”。

    ③明确科学的研究态度在实验探究中的重要性

    ④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⑤学会参与、合作和交流

    4、能力方面

    ①掌握科学实验探究的一般原则,重点是对照实验原则和单因子变量原则;

    ②培养观察、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①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②实验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对照实验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

    【教学难点】

    单因子变量原则中实验变量与无关变量的辨析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图片和素材;制作Flash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播放绿色植物硕果累累的图片;人和其他动物吃的各种食物的照片。

    结合初中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了解?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激情引趣,引起学生对光合作用的重视

    1、光合作用概念:教师在学生讨论后归纳出: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

    (问:光合作用是怎样被人们发现的?)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2、光合作用的发现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看书,要每个同学对几个著名实验的实验年代、科学家人名、国籍、实验过程、实验结论逐一整理。

    让同学们根据自己体会讲述如何自己设计实验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

    为加深印象,教师通过Flash多媒体课件演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并归纳实验结果。

    从光合作用发现过程我们看到科学工作者对科学事业执着追求,严谨的科学态度,巧妙的思维方法值得我们很好学习,我们更需要学

    习科学家们科研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

    设计意图:感受科学发现过程,提高学生探索求实的科学素养。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实验探究的原则和方法。

    问:我们刚刚学习过了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1880年实验证明光合作用场所是叶绿体。那么同学们回忆第二章学习过叶绿体亚显微结构,分析比较叶绿体中哪些结构与光合作用功能相适应?

    学生活动:请一学生上台对着细胞挂图讲述细胞中叶绿体的结构设计意图:巩固已学知识。

    3、叶绿体中色素:教师展示叶绿体亚显微结构图帮助同学回忆,用几分钟讲述实验六“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原理、实验结果。

    学生活动:学生4人一组完成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设计意图:认识实验探究过程都必须依据一定的科学道理。体验合作学习过程。

    学生实验结束后,教师可给学生演示叶绿体的色素吸收光谱的现象。方法是:用红、橙黄、绿、蓝紫色的薄膜,分别遮住同一光源。把盛有叶绿体的色素提取液的试管,分别放在红、橙黄、绿、蓝紫色光前、让学生观察这些光透过色素提取液的情况。可明显地看到红和蓝紫色光透过的较少(暗),橙黄和绿色光透过的较多(亮)。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现象,得出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在此基础上,出示教材中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谱曲线,引导学生分析曲线含义,总结光合色素吸收光波的不同特点。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进一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案例 篇5

    一、教材及学习任务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普通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生物必修模块3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是本章第一节的知识延伸,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中最重要的一个功能。《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揭示了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过程和特点。能量的流动在整个生态系统中,不论从个体层面还是群体水平,都是存在的。我们学习时,一般在群体水平上研究,这种将群体看作是一个整天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用到。

    同时,在本节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能量流动的概念以及能量流动的方式和过程。能过具象化的表示或阐述能量流动的流程。能够概述能量流动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尝试调查周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二、学习对象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建立在生态系统的结构基础之上的,它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功能。同学们已经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对生态系统有基本的了解,但是缺乏将个体看做一个整体进行系统性分析的能力,这样会导致分析能量流动时以个体的.视角审视,无法深刻领会能量流动的内涵。同时学生缺乏具象化思维能力,可能会无法分清能量流动的过程和方向。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知识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流动渠道和研究目的。

    2、概述能量流动的特点。

    3、说出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能力目标】

    1、使用数据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

    2、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情况。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处理相关数据,计算能量利用效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农业发展和生态农业的建设,形成生态学观点。认同科学服务于社会观点。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五、学习研究目标

    1.在群体水平上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

    2.阐述能量流动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六、学习思路设计

    本节教学可以从“问题探讨”出发,引发学生的讨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能量角度考虑,并提示学生“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生物需要不段的获取能量才能够生存”。进一步引导学生“那么什么是能量呢?能量一般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呢?不同的生物获取能量的方式是如何的呢?”在一步步的引导中,学生能够逐渐明确能量的存在形式,可以将抽象的“能量”概念具象为“食物,阳光”等实物。

    然后再进一步的引导学生回答“是不是获取了能量以后,所有的能量都被利用呢?能量是沿着什么线路进行流动的?”。其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能量流动的短暂性思考,铺垫后面的知识内容。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之上,提出能量流动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我们如何研究能量流动最能够直观的表现能量流动的脉络呢?”

    七、学习准备

    网络资料的准备:制作能量流动的多媒体视频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案例 篇6

    一、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

    高中生物必修1模块让学生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其中蛋白质部分是个重点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节提到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以后学到载体蛋白、酶等知识都与蛋白质紧密相关。蛋白质种类繁多,功能多样,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学生从分子水平理解细胞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举足轻重,同时也为学好必修2基因表达部分打基础。蛋白质这一节内容分为氨基酸及其种类、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蛋白质的功能三部分。我们计划用两个课时完成这一节,其中第一课时完成氨基酸的结构及其种类以及氨基酸的结合方式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剩下内容的教学同时通过练习加强巩固。本教学设计是针对第一课时来进行的。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个子目标来完成。

    1、知识目标: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氨基酸的结合方式。

    2、能力目标:

    (1)通过氨基酸结构通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2)通过探讨氨基酸的缩合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氨基酸结构比拼活动,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以及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的结合方式;

    四、学情分析及教法设计

    生物必修1面向的是高一学生。他们学习化学才一年多的时间,有机化学的知识比较肤浅,没有看过比较复杂的化学结构式、化学键,也没有学过有机物反应的过程,因此对本节课重点内容难以把握,给课堂教学带来比较大的障碍。本节内容如果按教材的编排,直接让学生观察氨基酸的结构,然后归纳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会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陌生的化学结构式让学生很难领悟,更谈不上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学生)和客体(学习内容)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内化过程,要么通过同化作用,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要么通过顺应作用,改组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把新知识包容进去。它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自主的、自动的建构过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甲烷、乙酸、氨气等化合物,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基础。因此,对本节教材的教学采用问题引探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并采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本课设计情景让学生回顾学过的化学知识,然后改组原有的知识结构,纳入新知识,最后分析、总结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然后介绍氨基酸种类,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蛋白质食品的正确选择上,联系到这些食物中的蛋白质组成,过渡到氨基酸的结合方式的学习。这里并没有按照教材通过看图来引出氨基酸的缩合方式,而是通过上述来实现知识点的过渡。把这幅图放在下一课时讲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多样性时才一起讲解。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地位和作用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1课时——酶的作用,主要探讨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该内容以第4章第3节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中的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以及初中生物学“消化”为基础。学习本节利于“细胞代谢的学习”,利于选修模块中有关酶的应用、微生物发酵、蛋白质提取和分离等知识的学习。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Ⅰ)。

    (2)技能目标: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索,按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和步骤,正确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Ⅱ)。

    (3)情感目标:

    ①评价自己的实验结果

    ②参与交流,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维护或修改自己的方案和意见。

    3、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字说明,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确定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酶的作用。

    [解决方法]利用学生对无机催化剂的知识基础切入,引入酶的学习。通过实验、资料分析得出酶的作用。自然界中的.生命现象都与酶的活动有关,活细胞内全部的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在酶的催化下完成的。在人体内,大约每分钟要发生几百万次的化学反应,这么多的化学反应之所以能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完全是因为酶的作用,酶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在化学反应中是怎样起作用的?显然应是本节课内容的重点。

    教学难点:

    ①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②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解决方法]

    ①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字说明,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②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活化能这个名词在高中生物教材体系中是第一次出现,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对这个名词都很陌生。化学反应之所以能进行,就是达到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在酶的作用下,原来不能进行反应的物质发生了反应,是增加了反应物的自由能,还是降低了反应所需的活化能?通过实验和类比,必需要让学生理解。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案例 篇7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描述细胞衰老的特征。

    2、简述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能力方面:

    进行与社会老龄化相关的问题的资料搜集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探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⑴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细胞衰老的特征。

    ⑵细胞凋亡的含义。

    2、教学难点:细胞凋亡的含义及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解法

    五、教学程序:

    [问题探讨]

    1、人体衰老表现出哪些特征?

    2、老年人体内有没有幼嫩的细胞?

    3、年轻人体内有没有衰老的细胞?

    4、人体衰老与细胞衰老有什么关系?

    教师总结: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有关,但二者又不能划等号。

    ⑴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都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现象。从总体看,个体衰老的过程也是组成个体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⑵对单细胞生物体来说,细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

    ⑶对多细胞生物来说,细胞的衰老或死亡不等于个体的衰老或死亡,如幼年个体中每天都有细胞衰老、死亡。个体的衰老不等于细胞的衰老,如老年个体中每天也有新细胞产生。

    那么细胞衰老有何特征呢?

    细胞衰老的过程是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表现为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学生阅读教材P122相关内容)

    教师总结:

    一大:细胞核变大,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衰老细胞的特征一小:细胞内水分减少,萎缩变小,代谢速率减慢。一多:细胞内色素逐渐积累、增多两低:膜的物质运输功能降低,有些酶的活性隆低。

    细胞衰老的原因是什么?关系细胞衰老的原因,历来是研究人员极为关注又很难回答的课题。近几十年来,先后提出过多种假说,目前为大家普遍接受的是自由基学说和端粒学说。(学生阅读教材P122相关问题)

    [资料搜集和分析]社会老龄化的相关问题,叫同学们将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投影展示出来,结合教材P123讨论题讨论分析之。

    生物体内的绝大多数细胞,都要经过未分化、分化,衰老和死亡这几个阶段。可见,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也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

    细胞死亡有两种形式:

    1、细胞坏死,它是由某些外界因素造成细胞急速死亡,是一种被动性死亡;

    2、细胞凋亡,这是一种特定基础控制的主动性死亡。

    细胞坏死与细胞凋亡在形态学和生物化学上有着明显的区别。细胞凋亡有广泛的生物学意义,例如,在胚胎发育时期清除多余的细胞,有利于器官的建成。当细胞被病毒感染或发生癌变时,机体也会通过凋亡的方式加以清除。

    六、总结:

    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关系,细胞衰老的特征,细胞衰老的原因,细胞凋亡的含义及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案例 篇8

    一、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

    让学生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其中蛋白质部分是个重点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节提到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以后学到载体蛋白、酶等知识都与蛋白质紧密相关。蛋白质种类繁多,功能多样,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学生从分子水平理解细胞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举足轻重,同时也为学好必修2基因表达部分打基础。蛋白质这一节内容分为氨基酸及其种类、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蛋白质的功能三部分。我们计划用两个课时完成这一节,其中第一课时完成氨基酸的结构及其种类以及氨基酸的结合方式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剩下内容的教学同时通过练习加强巩固。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个子目标来完成。

    1、知识目标: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氨基酸的结合方式。

    2、能力目标:

    (1)通过氨基酸结构通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2)通过探讨氨基酸的缩合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氨基酸结构比拼活动,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以及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的结合方式;

    四、学情分析及教法设计

    生物必修1面向的是高一学生。他们学习化学才一年多的时间,有机化学的知识比较肤浅,没有看过比较复杂的化学结构式、化学键,也没有学过有机物反应的过程,因此对本节课重点内容难以把握,给课堂教学带来比较大的障碍。本节内容如果按教材的编排,直接让学生观察氨基酸的结构,然后归纳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会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陌生的化学结构式让学生很难领悟,更谈不上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学生)和客体(学习内容)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内化过程,要么通过同化作用,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要么通过顺应作用,改组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把新知识包容进去。它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自主的、自动的建构过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甲烷、乙酸、氨气等化合物,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基础。因此,对本节教材的教学采用问题引探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并采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本课设计情景让学生回顾学过的化学知识,然后改组原有的知识结构,纳入新知识,最后分析、总结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然后介绍氨基酸种类,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蛋白质食品的正确选择上,联系到这些食物中的蛋白质组成,过渡到氨基酸的结合方式的学习。这里并没有按照教材通过看图来引出氨基酸的缩合方式,而是通过上述来实现知识点的过渡。把这幅图放在下一课时讲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多样性时才一起讲解。

    五、教学过程设计

    基酸结构及结合方式

    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

    激发兴趣积极思维

    看图激趣创设情景

    变构感悟寻求思路

    温故知新探究发现

    灵活运用深入探究

    变式演练激励创新

    整理知识构建网络

    自我小结融入体系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案例 篇9

    一、探究安排合理,注重知识联系

    闫老师能够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创建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和推动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和情感活动,从而更容易理解这部分知识,能加深对新知识的掌握。在教学中,从减数分裂的概念入手、结合分裂的特点、精子的形成过程以及染色体、DNA的变化等层层推进,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形成知识框架,体验成功之感。

    二、设计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探究

    闫老师教学设计思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然后在现有的基础水平上建构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首先是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细胞增殖的方式有哪些”,“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怎样变化”等。然后再由此引入新课细胞减数分裂,再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的共同探讨来概括减数分裂的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的内容.

    三、科学设计练习,注重能力培养

    闫老师通过自己设计练习,形成一定的`梯度,层层推进,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既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掌握好基础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

    四、优点

    1、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学生的课堂习惯非常好,每个人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效果较好。

    (1)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涨,兴致勃勃。

    (2)充分体出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最后环节让学生计算身高,设计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要求学生将掌握的方法用于解题实践.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的同时提高学生解题方法的水平。

    3、课堂气氛活跃。老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4、例题、习题的搭配合理,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

    5、老师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提出问题,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以应用。

    6、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7、老师的课语言精练,教学环节过渡自然,过程由浅入深,方法灵活多样。

    8、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9、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体现趣味性和层次性。

    10、教材理解透彻,知识重点和难点把握准确。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案例 篇10

    【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本节是2019版新人教高中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第2章第2节细胞中的无机物,本节知识主要从水和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和作用两个方面展开。整体难度不大,但教材新增内容水的组成和性质,学生理解时有一定困难,应结合水分子模型和化学相关知识,予以重点突破。

    2、和旧教材相比,2019版教材在知识结构、教材内容变化都较大,具体调整如下:

    教材知识结构调整:

    新教材先讲水的作用,再讲水的存在形式(和老教材正好反过来)

    教材新增添内容:

    1、水为什么能成为良好的溶剂。

    2、水具有流动性的原因。

    3、细胞代谢、抗逆性和自由水与结合水比例关系和相关实例。

    4、P22思考与讨论,新增资料2,关于N、P、K对植物的作用。

    5、课后习题,新增火星探索,推测生命存在的相关资料。

    新教材删减内容:

    1、水在不同年龄段、性别中含量的差别。

    2、原教材P36多种元素和化合物共同构成了细胞这个生命系统中的基本层次

    3、原教材P36 《与生活的联系》中补充淡盐水的维持细胞渗透压的知识。

    4、原教材P36 《技能训练》中的实验设计内容。

    【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步入高中,还未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也有待提高,针对上述问题,本节课在教学过程设计上更多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水的组成和性质,决定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形成结构决定功能。(生命观念)

    2、运用资料分析法,推理无机盐生理功能,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3、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社会责任)

    【教学重、难点】

    1、水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2、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3、水是良好的溶剂和水的流动性。

    【教学方法】

    1、多媒体展示法

    2、小组合作讨论法

    3、模型展示法

    【教学过程】

    展示人类探索火星的照片,显示资料:据探测,火星上有固态水,也有流动水的痕迹,土壤中含有生命必需的Mg、Na、K等元素。科学家据此推测,火星上曾经或者现在存在生命。

    教师设问:科学家的推测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水和无机盐对于生命的存在至关重要。(水是生命之源)

    教师:水和无机盐在生命活动中具体有哪些作用呢?那我们今天一块来学习水和无机盐的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以火星探索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同时在学生心底埋下进行科学探索的种子。

    教师:展示本节的教学目标:

    设计意图:展示本节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我们要学习那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

    一、细胞中的水:

    教师:自主学习教材第20页第1、2段,概括水的五大生理作用。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本,引导学生归纳出水作用的相关要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取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根据有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水为什么能成为良好的溶剂?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20页相关知识,结合老师提供的水分子的比例模型。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结合水的组成及特性,尝试解释水为什么能成为良好的溶剂。(水分子电荷模型水分子比例模型)

    2、结合氢键的形成及特点,说明水分子为什么具有流动性?

    3、水的那一特性,对于维持生命系统的稳定性十分重要?

    教师:先阅读课本知识,结合老师提供的水分子模型及课件上的水分子电荷模型。小组讨论结束,安排学生上讲台解释下水为什么能成为良好的溶剂,水具有流动性的原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阅读、提取信息能力,观察水分子电荷模型和水分子比例模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讲台讲解,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展示:心肌和血液含水量的表格,心肌和血液含水量基本相同,为什么二者状态不同?

    组织器官——含水量

    心肌——79%

    血液——83%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表格,提取信息能力,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水的存在形式、特点及含量。

    教师展示: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总结出答案。

    一、水的.存在形式及特点。

    水特点

    自由水:自由流动、游离状态

    结合水特点:失去流动性和溶解性

    二、水的含量和细胞代谢的关系:自由水比例越高,其新陈代谢越旺盛。结合水越多,植物抵抗干旱、寒冷的能力越强。

    教师:展示资料,引导学生根据水和细胞代谢及抗逆性关系,小组讨论解释下列现象。

    资料1:秋天农民收获玉米和花生种子后,要晒干储存,为什么?

    资料2:寒冷的冬天,农民较少灌溉,以利于小麦过冬?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现象,通过一些简单的生活实例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课件展示习题:

    联系生活,判断以下哪些是结合水,哪些是自由水?

    (A)切西瓜时流出的瓜汁水

    (B)鸡蛋清里的水

    (C)新鲜小麦种子晒干时丢失的水?

    (D)晒干的花生、稻谷中主要含有的水

    (E)晒干后的种子再烘干,失去的水

    教师:安排一名学生到讲台展示答案,如果答案不对,可以安排其他学生予以补充。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对自由水、结合水的掌握情况。

    教师总结:有C说明花生种子失去自由水,还能萌发,有DE说明植物失去结合水,种子死亡,说明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二、细胞中的无机盐

    教师课件展示:阅读教材P21“细胞中的无机盐”,并填空。

    1、含量:很少,占细胞鲜重的。

    2、存在形式:大多数以形式存在如:Na+、K+、Ca2+、Fe2+、Fe3+、Cl-等。

    教师课件展示资料:小组讨论,阅读资料,总结出无机盐的作用。

    资料1:右图是一种叶绿素分子和血红素分子结构简图。

    资料2:哺乳动物钙离子含量太低,动物出现抽搐,番茄缺少钾,叶片会失去绿色导致干枯死亡。(叶绿素血红素)

    资料3:K+可以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Na+可以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

    资料4:血液中含有HCO-3和H2CO3,可以维持酸碱平衡。

    设计意图:

    1、学生阅读资料获取信息,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推理出无机盐的功能。注重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2、认同无机盐对生物体的重要性。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其团队意识,合作精神。

    教师课件展示:无机盐的功能,并要求学生背诵一遍,以加强记忆。

    功能一:无机盐是一些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

    功能二:可以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功能三:无机盐调节渗透压,维持细胞形态。

    功能四:无机盐可以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

    设计意图:展示无机盐的功能,要求学生背诵,以加强记忆,强化落实。

    【联系生活,回答问题】

    资料1:对病人进行输液时,一般用0.9%的NaCl溶液作为药物的载体,原因是什么?

    资料2:贫血患者除了补铁以外,还应该多吃一些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为什么?

    资料3:人长期缺钙会导致抽搐,缺碘会导致甲状腺会肿大,那么,无机盐的摄入是否是越多越好那?

    设计意图: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学以致用,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实例。同时,让学生认清无机盐不是补充越多越好。

    教师: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生命活动离不开水,生命活动也离不开无机盐,这样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科学家在火星上发现了水和无机盐的痕迹,就推测火星上有生命的结论。

    水对生命如此重要,那么我们现在水资源状况怎样呢?教师展示水资源图片,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面对现状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学生激烈讨论后,提出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等建议。

    设计意图:通过对细胞中水的重要作用的学习,了解目前水资源的状况,形成保护水资源的社会责任。

    【构建思维导图,进行知识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必修1第2章第2节,包括细胞中的水和无机盐两大块教学内容。针对整个教学过程,现总结反思如下:

    火星的研究是当下的热点,通过展示一组火星探索图片,提问:“科学家的推测说明了什么?”来导入本节课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提出问题,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接下来引导学生回答给出的问题,学习细胞中的水和无机盐的作用,并进行合作探究及适当。

    参与听课的老师提出很多宝贵的意见,本节课有如下优点:

    课件制作精美,图片素材丰富,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普通话标准,语言表达准确、简练,富有亲和力,教态自然。

    充分发挥学生自学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等,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备课充分,课堂应变能力强,思路清晰,连贯性强。

    学生积极发言,课堂气氛活跃。

    注重了学生的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不足之处有:

    学生回答问题后,可以让其他同学提问和补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考虑减少陈述讲解的内容,更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我在听取了其他教师的意见后,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

    上课前认真备课,尤其是在备学生方面。

    课堂上引导学生提问和补充,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案例 篇11

    本节课是高中生物新课改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学好本节内容能为学生学习细胞膜的结构作好铺垫,所以本节课在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宗老师的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优点:

    1.能以趣味情景引入,问题的设计能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生活背景,能从学科知识结构的角度把前面所学内容与本节课所学内容联系起来。

    2.理论联系实际,丰富互动内容。生物学与生活联系紧密,从生物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入手来创设学习情景,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完细胞膜的成分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医院化验单,说明细胞癌变与糖蛋白数量变化有关。

    3.教学资源的直观性,能根据教学内容准备多媒体电子课件等直观材料展示,运用恰当准确,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探究,有效的为教学服务。另外,学生进行情景活动,更直观地表现了两种信息交流的区别,加深学生的印象。

    4.合理设置探究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坚持启发性教学原则,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本节课在介绍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后,紧接着提出问题:如果在试管中制备细胞膜,应该如何设计实验?既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而且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5.教师能根据教学实际,精心设计一些带有思辨性、启发性的问题,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接受新知识。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提出了如下的问题:《体验制备纯净的`细胞膜实验》中,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实验材料?选动物细胞、植物细胞还是细菌?在学生理解了应该选择动物细胞之后,进一步提出:动物细胞的种类多种多样,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动物细胞?最终使学生理解本实验为什么选择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这种问题的提出,学生容易接受,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能积极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所以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好。

    6.教师民主型的教学风格,能为互动式教学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能对学生产生强有力的影响。

    7.每个知识点教学完成后,能用形成性练习完善并巩固学生的知识结构。难易适当,可以及时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师在《体验制备细胞膜》这个实验讲解中时间有点长,导致讲解内容细胞膜的功能时略显仓促;学生参与度还有一些欠缺。

    总体来说,这节课亮点很多,是一节非常成功非常值得借鉴的课。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案例 篇12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2、通过阅读和讨论,在学生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概念的基础上设计一个观察或实验方案,培养其实验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方面的知识,用于观察或实验设计,教育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六种主要的动物行为类型。其中,首先介绍了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同种动物个体之间争夺生存空间和生活条件的斗争产生攻击行为;不同种动物之间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是防御行为。这是动物的最基本的生存行为方式,是本节的重点。

    2、若不安排观察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本课无难点。

    在第一节介绍了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后,根据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安排一些观察活动,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如安排此项活动,则难点在于就近选择适于进行观察的动物;安排观察的`时间、地点和观察方式;如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怎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观察活动和指导学生设计、制作观察记录表等。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动物行为的概念,讲评小组观察计划和实验设计:

    可以将学生小组所画的概念图用投影片打在屏幕上,请该组学生介绍他们画概念图的思路,通过交流概念图的绘制情况复习动物行为的概念。

    对有些小组进行的观察计划或实验设计进行讲评,主要表扬小组对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说明学习科学必须注重观察和实验,建议小组继续完善本组的观察计划或实验设计,并帮助小组尽量实施其计划。

    2、引入新课:

    课前,尽量准备关于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录像片,如电影《生物的进化》中有两只斗鸡相互攻击的生动镜头;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动物世界》栏目中有许多动物攻击与防御行为的节目,如“兔子”、“白犀牛”、“克什米尔赤鹿”等录像片中都有精彩的镜头。上课时,先播放有关动物攻击行为的录像,再播放有关动物防御行为的录像,用时3~5分钟。请学生归纳这些行为,从而引出本节课题。

    3、自学本课内容:

    ①浏览课文。

    ②将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进行对比,琢磨二者概念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将书上介绍的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与自己原有的认识作对比,想一想有什么不同之处,记下所想到的问题。

    ③慢而透彻地阅读课文,仔细看彩图,想一想能否举出与书上例子不同的动物攻击行为的例子;同样仔细看书上三幅插图,想一想能否举出与书上例子不同的动物防御行为的例子,用自己的话归纳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

    4、小组讨论:

    ①交流阅读课文时想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讨论。

    ②补充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例子,讨论对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的理解;讨论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对动物个体和种族的意义。

    5、全班讨论:

    ①请小组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情况,介绍本组举出的与书上例子不同的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例子,着重说明本组对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的理解。对学生代表的发言要认真聆听,及时点评。

    ②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本课的知识结构。

    6、建议学生边学习动物行为的类型,边完善各组上节课进行的观察或实验设计,争取将观察或实验设计付诸行动。

    运用报刊上的新闻内容穿插讲课或介绍最新生物成果,能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案例(优选十二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