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高中政治课教学设计案例
  • 高中政治课教学设计案例

    发表时间:2024-10-10

    高中政治课教学设计案例。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政治课教学设计案例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重点突破三个内容:一是当代文化生活的新特点;二是正确认识文化生活的“喜”与“忧”;三是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本框包括以下三个目。第一目“当代文化生活素描”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当今我国文化生活的多样性以及这种多样性的文化生活对我们的影响;二是导致文化生活多样性的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多样性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技术支撑;文化生产的繁荣,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文化选择。目的是表现当代文化生活的新特点:从未有过的斑斓色彩。

    第二目“文化生活的‘喜’与‘忧’”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生活带来的可喜变化;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大众传媒的商业性,给文化生活引发的令人忧虑的现象;对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要积极管理,正确引导。

    第三目“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多样性特点,要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即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所坚持的原则,即弘扬主旋律,提倡多元化。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多种选择;

    (2)认识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双重影响;

    (3)理解大众文化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讨论、探究、辩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对文化现实问题的判断、比较、鉴别、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社会文化生活现状以及当代社会文化生活“喜”与“忧”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主动追求健康向上文化生活的意识,以及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现象影响的意识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正确评价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我们文化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大众文化的含义

    四、学情分析

    通过《文化生活》前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懂得了什么是文化、学习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了解了我们的中华文化,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现在的高中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独立性强,他们关注社会,对流行文化的感受力越来越强烈。同时,他们对良莠不齐的流行文化缺乏分辨能力,对传统的主旋律作品采取冷淡的态度。如何认识文化生活的“喜”与“忧”?怎样的主旋律作品才能吸引他们?如何引导他们去解读流行文化,使自己的精神生活更健康,更丰富多彩?如何把握流行趋势,理性地选择,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张扬的同时,更快更好地融入集体、社会,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是一个重要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教学方法

    1.事例探讨式教学方法。师生共同讨论、相互交流,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不自觉到自觉,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并学会运用这一方法去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

    2.自学引导法。课前布置相关问题,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在自学中,对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从而引发思考。

    3.探究性学习法。组织学生课后分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爱学、乐学”,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在小组分工合作中,在生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中,促使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合作精神差,实践能力弱“等不足,培养综合素质。

    4.理论联系实际法。关注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六、课前准备

    1、文化生活中“喜”“忧”的表现图片

    2、流行文化和经典文化的典型事例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活动:ppt图片展示,近几年来,我国人民生活中有关文化方面的一些变化,诸如:衣服、饮食、娱乐方式等等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在图片情境中,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认知程度和思维水平,进行分析思考画面所反映的问题,并且在更广泛的领域思考更多的类似问题,分析出当代文化生活的特点。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教学情境,让学生自然地、自主地进入课堂的探究性学习中。运用直观的图片情境,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问题。

    教师: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照目标,理解学案的有关要求,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其预习情况解决疑惑。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自主学习

    本课主要涉及:文化生活的特点,文化生活出现“喜”与“忧”的原因及解决措施,大众文化的含义。学生独立查找相关内容,然后通过小组之间修正补充,完成相关概念的建立。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

    2、精讲点拨

    探究一当代文化生活的特点及原因。

    教师: 当我们驻足在五颜六色的广告前,留意于书摊上大大小小的报纸杂志;当我们在各种电视节目之间选择,在网络世界徜徉……我们就已经面对着大众传媒的影响,置身于文化市场,步入社会文化生活。

    (1)你能否对上述某一观点提供具体例证?(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事例)

    (2)在你看来,当前的文化生产和消费还有哪些特点?

    (3)当代文化生活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

    (1)“借助现代生产和传播手段,一种文化产品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被人们迅速认同和接受。”例如,借助于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传遍大街小巷;手机短信被众多人接收和传播,并且产生了“拇指经济”。

    (2)文化生产的个性化、盈利性、规模化、产业化,文化消费的从众性、时尚性;文化生产的民族性,文化消费的趋同性、选择性,等等。

    2.文化生活色彩斑然的原因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产设备、多样的文化载体、快捷的传播工具,使文化产品的大批量、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与流通成为可能,也给大众传媒插上了飞翔的翅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着多种选择。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列举自己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来学习知识,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广大学生业会积极参与到课堂中。

    探究二、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教师:ppt显示,文化生活中的一些可喜的变化:多种多样的娱乐方式、电视节目,百家讲坛的知识传播,一些思想道德建设的模范等等。

    反面的例子:制假售假,低俗文化,黄色文化,八卦新闻等等。

    分析:

    (1)为什么生活中既有文化的“喜”又有文化的“忧”?试举例(生活中常见的事例)

    (2)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角度:国家、个人、企业)

    1.文化生活的可喜的变化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探究提示:应全面地看待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一方面,大众传媒使内容丰富、格调高雅的文化作品得到更好的传播,满足了人们精神上的需求;另一方面,

    一些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借助大众传媒肆意扩散,如网上算命等。因此,必须对大众传媒进行管理,决不能放任自流。要加强法制建设,使大众传媒的发展依法进行,同时要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水平,自觉抵制不健康的文化。

    怎么做?

    1、国家应该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2、企业应该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3、青少年提高眼力,增强能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例子出发,真正明确文化生活中的喜和忧,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更好更深层次的理解教材。

    探究三、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教师:整个的文化生活就是一座大花园,每一个人的审美观点不同,所以它欣赏的植物就不一样,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满足他们的需求呢?

    (1)当代人们文化需求的特点是什么?如何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

    (2)大众文化的内涵:

    (3)分析“流行文化”“经典文化”

    学生:三多: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文化,多类型,多风格的文化。

    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探究提示:现在青少年主要喜欢港台流行音乐,金庸、古龙等一些人的武侠小说,崇拜明星、歌星。年轻人追“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赶时髦,有的羡慕明星的生活方式,也有的是为了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以明星为榜样进行自我塑造,等等。历史上存在过的流行文化作品,留下来的并不多,它们后来大多被人们遗忘了,因此,流行的未必是长久的。

    课堂探究:(2)如果你支持第二种观点,除了陈述你的理外外,还请你思考:

    ①经典文化作品为什么能成为经典;

    ②对于今天的青年来说经典文化作品是否过时了;

    ③现在的流行作品能否成为经典。

    探究提示:经典文化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其经过了时间老人筛选过后能留下来的东西,如先秦诸子散文、唐诗、宋词、元曲等等。对于今天的青年来说经典文化并不过时,因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生命的源泉。现在流行的作品有的能成为经典,有的如过往的烟云。

    课堂探究:

    (3)如果你对以上两种观点都不赞成,可否就流行文化作品与经典文化作品的意义阐述自己的见解?

    探究提示:流行文化与经典文化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流行文化往往形成时尚,而经典文化也并不是曲高和寡的,经典代表着高层次的文化。流行文化有着容易被人接受的特点,她快速、直接,极易导致人们感官的刺激,形成兴奋点,流行文化主要由年轻人倡导、推动、消费,有激情。经典文化像贮存了多年的美酒一样醇厚,经典文化是绿色文化,因为智慧之树是常春的,经典唯美,有着高贵的气质,经典文化使人回味无穷。有时候流行文化也就是经典文化。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参照板书),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学生的概括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理解程度的过程。再次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1、同学们把优化丛书上相关的知识做一做,以巩固今天所学的“市场配置资源”的知识点。

    2、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发下去的导学案把下一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点预习一下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

    九、板书设计

    (一)、当代文化生活素描

    1、当代文化生活的特点

    2、当代文化生活特点的原因

    (二)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1、文化生活中的“喜”

    2、文化生活中的“忧”及原因

    3、应对文化生活中“忧”的措施

    (三)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1、当代人民文化需求的特点

    2、大众文化的含义

    十、教学反思

    真正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本框文化生活的斑斓色彩和选择的多样性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对其正确并具有创意的观点给予极时的肯定和鼓励,答案并不能完全标准化,要留给学生适当的空间和想像。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动起来。比如,在本框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谈自己对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的理解。鼓励学生开展辩论活动、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高中政治课教学设计案例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物质的概念。

    2.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对比分析物质和具体物质形态,提升对比分析和抽象思维能力。

    2.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提升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能对世界的本质有科学的认识,并能指导正确的认识世界。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物质的概念。

    【难点】

    物质概念和具体物质形态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盘古开天地图片及简单文字介绍,请学生观察并思考,世界是否真的是由盘古或者上帝创造的,世界的本原又是什么。结合前面所学哲学基本问题,进而导入本课:物质的概念。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物质及其唯一特性

    活动一:教师多媒体展示日月星辰、山川树木、世界上其他国家、史前巨兽化石等图片,并口述桌椅板凳、学习用具等常见物品。

    请学生找出这些事物的共同点,并结合教材找出物质的概念,最后学生代表进行作答,并说明自己的理解,其他学生补充,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活动二: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让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两个问题:

    1.物质的概念和前面所列举的物质的具体形态有何区别。

    2.物质的唯一特性又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各小组派代表作答,其他小组点评补充。共同认识到,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是不生不灭的;不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有生有灭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过渡:在理解了物质是什么的基础上,我们看一下唯物主义是如何看待这个物质的世界的。

    (二)世界的物质性

    活动三:同桌二人为一小组,每人任选一个方向,但不得重合:

    自然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结合教材自学5分钟后互相给同桌讲解这两方面的内容,在互相借鉴和评价的基础上,学生自愿作答,其他同学点评和补充。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出示观点:有人认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对于物质已经有了科学理解。请学生思考该观点的正确性。通过学生的思考和回答,进一步让学生能够区分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之间的差别。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根据本框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请学生代表结合教师板书及自己的笔记,对本课所学进行总结,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作业:

    1.搜集人类社会物质性的相关案例,并在下节课的时候分享并说出自己的理解;

    2.预习下节课,物质的存在状态——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四、板书设计

    高中政治课教学设计案例 篇3

    【教学课题】文化创新的途径

    【教学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明确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进而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态度,增强学生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设计理念】

    根据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大纲,国家新课程标准要求,融合了徐州市教育局提出的“学讲方式”以及我校提出的“做学教”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学理念,在遵循本学科学习规律的基础上,采取恰当而灵活的教学方法而设计本框教学。

    【教学流程】

    ★猜猜看——导入课题 《文化创新的途径》

    ★自主先学——独立思考任务单

    ★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单

    ★交流展示——明确呈现任务单

    ★拓展提升——经典回放与学以致用展示

    ★延伸思考——真题再现

    ★总结归纳——呈现知识树

    在“自主先学”环节,根据本框教学内容和需要,设计了四个问题,即:1.文化创新与实践的关系;2.文化创新与继承的关系;3.文化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4.文化创新要克服的错误。学生根据“自主学习任务单”通读教材,把握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框架,标记重要的概念、原理,列举出已知内容和疑难问题。在“小组讨论”和“交流展示”环节,出现课堂上的第一个小高潮,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单,并通过投影、小黑板、展板等形式展示小组合作学习成果,重点展示对本组讨论问题的认识、理解,并提出尚存疑问。学生听取各小组交流展示,巩固对已知内容的理解;思考、发现小组展示中存在的疏漏,提出质疑、补充回答;参与疑难问题的解决。教师肯定学生正确认识,发现展示中疏漏之处,提请其他小组补充、纠正,并将知识成果通过PPT呈现给学生。最终达到把教材知识看准吃透的目标。PPT展示如下:

    在“质疑拓展”环节,首先为学生播放视频: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精彩片段。在此基础上请各小组讨论并展示:中外文化创新成功事例,并说明其理由。此环节是课堂最热闹的时候,学生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看法,把古今中外他们认为最好的事例展示给全班。这往往是课堂的高潮部分,学生拓展和运用知识,进行发散型思维,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检测反馈”环节,教师根据课堂学习情况,布置或展示适当题型和数量的课堂检测试题,根据学生掌握情况的反馈,及时矫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小结反思”环节,学生以多种形式概括、小结学习内容,自主构建本节课知识结构,建立知识之间联系,并在全班交流展示。教师评价学生小结反思情况,并对本课学习在内容、方法、思维模式等方面加以总结性指导。PPT展示如下:

    ★教后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教学环节简明清晰,环环相扣,充分遵循“学讲方式”教学理念,体现学讲精神和高考要求。立足于教材,紧密结合考纲,讲和练有机结合,将教学内容落到实处。

    2、根据教学需要,采取恰当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兴趣。

    在本节课中,有动有静、有张有弛,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解读信息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做到了充实、有序、有效。

    3、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节课的好坏,可以直接从学生身上反映出来:学生对问题的提出、讨论,以及整个课堂中学生对知识接受能力的表现等。一节好课能够带动学生,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教材的内容的学习和理解,带动学生轻松进入课堂,设置的视频以及对相关问题的讨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他们有了深入课堂的强烈愿望。在本节课结束前,本课内容和整本书的总结归纳,既巩固了知识又使学生感觉到这节课很完整,有头有尾。

    二、不足之处:

    1、本人在授课过程中节奏和语速还有些偏快,还需加以注意。

    2、课件制作还不够精细、美观,需继续改进。

    3、最好让学生完成整理归纳所学内容,而不是由教师直接呈现。

    总之,每一次认真深入上好一节课,无论是课件制作还是课堂教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正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总会有回报!

    窦老师具有较高的学科素养,有灵活的教学方法,过程机智灵活,凸显了一定的教学风格。

    教学目标能依据课标和教材要求确定;尊重学生,把握学生水平实际,在设计问题、引导讨论、提升总结环节上始终关注学生发展,遵循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原则。能围绕课时主题问题,通过“情境串”+“问题串”方式,由浅入深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通过移步换景,逐一解决问题,收水到渠成之效。

    教学气氛活跃,课堂轻松灵动,师生和谐,教师具很强的亲和力,教学效果良好!

    高中政治课教学设计案例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课地位与作用本单元前一课时讲述了面对挫折,人们的不同态度。初步认识到应该具有迎难而上,勇于战胜挫折的品质。那么如何培养这种优秀的品质,掌握一些合理的方法,是本单元学习的目的与落脚点。因此,经受挫折的考验是本单元的重点。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学习知道:不畏挫折,开拓进取的优秀品质可以在学习及生活中培养,并初步掌握培养这种品质的几种途径和方法。能力目标:能够将学习的这些锻炼方法转化成一种观念并付诸于实践,从这些方面努力,实现“知”向“行”的转变。在生活、学习中,逐渐形成这种优秀的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认识在不畏挫折,开拓进取心理品质方面进行锻炼的必要性。勇敢迎接挫折的不期而至,战胜挫折后能产生一种成功的情感体验,并意识到这种品质在当今社会极为重要。教学重点掌握锻炼方法:正确认识挫折,敢为天下先,培养高尚志趣,适当转移目标。教学难点1、敢为天下先2、情境结合,情感渲染,学生能产生共鸣教学方法榜样教育、体验式教学、情境教学、自主探究学习、赏识教育、合作式教学课型讲授新课课时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素材: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处理:设问:贝多芬一生遭遇哪些挫折?(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效果:通过榜样教学,感受贝多芬战胜重大挫折的坚毅。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培养自己不畏挫折,开拓进取的宝贵品质。

    2、讲授新课

    (1)、培养高尚的志趣

    素材:贝多芬一生遭遇的重大挫折。

    处理:学生找出支撑贝多芬战胜挫折的原因。(师归纳:兴趣、志向)并引导学生讲出做自己喜欢、自己追求的事再苦也觉甜的经历。

    效果:认识到培养高尚的志趣,从心理上给了我们战胜挫折的勇气与信心。

    (2)、正确认识挫折

    素材:周南中学身患癌症的高考学生颜艳录像(5分钟)

    处理:颜艳生活中遇到了哪些挫折?(病魔、贫困、高考的压力)

    效果:引导学生反思我们平时遇到的挫折,比较起颜艳所受的挫折是微不足道,而我们平时是怎样看待自己的挫折呢?

    活动设计:《实话实说》栏目现场采访

    道具:一个无线话筒,一台学生自制的摄像机(材料:纸盒)

    处理:设计平时在学习生活常遇到易产生挫折感的典型事例。请学生做小记者采访(采访6个同学),一个同学扛摄像机。最后教师灵活归纳。

    效果:让学生深层次的领悟,正确认识挫折是战胜挫折的前提条件。同时正确认识挫折又需要积极、乐观、自信的心理品质。

    (3)、敢为天下先

    活动设计一:试一试:把鸡蛋竖起来

    处理:多媒体打出画面示意,让几个学生亲自试一试,想办法把鸡蛋竖起来。教师进行赏识教育。

    效果:让学生体会看似不可能的事,其实很简单。关键在于敢为天下先,敢有奇思妙想,这也是战胜挫折的重要手段。

    活动设计二:议一议:把木梳卖给和尚有可能吗?

    处理:打出直观的画面,以讨论的方式,为如何把木梳卖给和尚想出招数。鼓励学生有奇思妙想。教师在此活动中赏识教育与层层启发式教育相结合。鼓励创新意识。(讨论3分钟)

    效果:让学生领略到合作、团结的力量是无穷的。走出困境、解决难题既需要毅力,也需要智慧,需要有创新精神。

    三、结课

    人生中总会遭遇挫折,能不能战胜挫折关键在于有没有积极、乐观、自信的心理品质,找到正确的方法。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面对挫折能从容应对。

    高中政治课教学设计案例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学习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品质。

    3、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教学重难点

    1、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教学过程

    一、全章概述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将了解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相关知识,了解我国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优越性。

    本章可分为3个框题

    1、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新课程学习:

    6、1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党的性质、宗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

    2、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关系。

    3、联系历史和现实分析说明中共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

    (二)能力目标

    1、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领会创新精神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展示中共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学生对党的认识升华,进而更加信赖和热爱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二、具体讲解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关于国家制度的基本观点,知道了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适当健全的政体,对于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有着主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各国统治阶级不仅重视采用恰当的政体,而且也十分重视政党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国家一般是由政党领导的。那么,什么是政党?什么是政党制度?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是怎样的?这就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

    1、新中国诞生前夕政治力量的较量

    教师:请大家阅读教材62页,指出:这三个镜头分别反映了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民主人士、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三种基本政治力量的状况。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中国民主革命的斗争实践证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能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由于其本身的软弱性而导致革命的不彻底性,也不能担当起重任。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的斗争,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A、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20世纪上半叶相继出台了三种建国方案,经历长期实践的'检验和人民的选择,最终的结果是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中国。

    (2)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为人民的幸福、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而奋斗,因此,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教师: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实例,说明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

    教师总结: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1)中国共产党不仅具有了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资格,而且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

    教师:请学生思考,中国共产党是怎样执政的?执政方式有哪些?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积极回答

    (2)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

    科学执政: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民主执政: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3)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相互关系

    ①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②科学执政与民主执政互为条件和前提。要做到科学决策,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进行民主协商和民主讨论。而要实现民主执政,也必须以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制度为前提。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5页关于我国现行宪法四次修订情况的图示,谈谈有何感受?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宪法这四次修订记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历程,也使我们感悟到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什么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执政以及执政的方式。

    高中政治课教学设计案例 篇6

    这学期,我在同事们的指导帮助下,积极投身于课改之中,努力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在实践中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高中政治教学水平。我在教学实践中,将以往的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与新课程改革后的政治课的内容与教学模式进行比较,从而有了新的认识,总结以下几点:

    第一、政治教学中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新课程改革对教学的定义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流、互动。”教学过程的交流、互动,意味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真正把教学看作是师生共渡的生命历程,共创的美好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主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教学的主体角色。但如果营造氛围只是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就会形成放任自流,一盘散沙,甚至失控的局面。氛围的营造要坚持适度原则,我们应该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却不能把自己等同于学生,这样才能课堂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我在营造氛围时要牢记自己“组织者”的身份,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确定合适的教法,结合学生特点对课堂教学作精心的安排和合理的组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注意保留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形象,及时发现“散漫”的苗头并加以制止。

    第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让学生动起来。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当好一堂课的设计者,要学会挖掘素材。政治教师要结合政治新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或事例,尤其是要善于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相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政治课感兴趣,接受所学的政治理论观点,从而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

    第三、搞好教学的调整与优化。

    政治教师还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除常规方法外,还要求教师尽快掌握体现时代性特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并运于教学过程之中。而这一点在政治课教学中体现更为明显、要求更为迫切。在教学中,我通过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或者是图片、视频等教学材料,生动且直观的教学手段,或者通过师生的讲述,把学生带入某种特定的情景之中,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通过这种情感渲染和传达,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对知识的诠释和理解,免去了生涩与呆板,也达到使学生学会对知识活学活用的目的。

    第四、实践议题式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长期以来,政治教学都陷入“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热情低,课堂效率低下,考试成绩差。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减轻学生课后补课的负担,提高考试成绩,我们备课组在高一政治课中运用了议题式教学的方法,寻找适合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模式。通过教学实践,我看到课堂的效率被大大提高,学生能看见自己学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但在实践中也发现了几个问题有待解决和提高,例如:议题式教学在讨论环节花费的时间较多,导致练习时间过少,留给学生记笔记时间也不足,某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我调节和提高,这是我在议题式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思考与探索的重要问题。

    第五、充分利用本地乡土资源,调动学生的兴趣。

    由于乡土材料就发生在学生身边,这样学生就觉得有话可说,那么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乡土材料,学生就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而且还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在《政治与法治》的教学中,我就充分利用揭阳相关政治政策和案例去设计各种活动,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与所要传授的知识遥相呼应.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六、参与教育科研,促进反思的超越。

    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有助于提高自己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提高运用新的教育理论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能力;有助于教师把已有的教学经验理论化、系统化,提升对教学的理论性认识;有助于在教学中发现新的问题、新的现象,并主动去探讨,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任教以来我认真积极参加每一次的教研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我认为只有在学术上严谨,才能够在课堂上做到收放自如,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教师知识积累多了、深了,学生才能信任老师,愿意接受老师教导。

    反思是一种智慧,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是一位善于质疑,善于反思,善于总结的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学会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争取在教学中取得较好的进步。

    高中政治课教学设计案例 篇7

    高一的学生刚刚从初中校园里走出来,但是,初中课程和高中课程是不一样的,学科的增加、学习内容的加深、学习方法的变化,使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有很多不适应。政治作为其中一门功课,在初中长期以来都处于被忽视的地位,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政治的重视程度和所费精力都是不能和其他学科相比的。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作为政治教师就面临着很多难题。

    首先,我们必须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任何一门功课,都有它设置的理由,作为学生都要学好它。学生对一门学科的态度,首先来自于这门功课的任课教师,所以,开学之初我的做法是,在课堂教学中狠下功夫,从课堂入手吸引学生、抓住学生,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改变对思想政治课的固有观点。每堂课,都立足于生活化教学,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有东西可说,有东西可讲,让学生感受到政治课不是空谈大话,她也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其次,合理安排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在这个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又不能置学生于不顾,完全占有了这几十分钟,使课堂成为老师的天下。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思维状态约为20分钟,课堂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精神状态会发生变化。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注意教学时间的控制,老师在讲述一段后,有意识的停顿,布下空白,给学生一段回味、消化、吸收的'时间,这样做,避免了政治课的说教、枯燥,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教学有了效率,有了生气。

    第三,课前课后

    我经常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切身感受,让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在一些现实问题当中,积极和学生讨论,进而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从心底里喜欢政治课,爱学政治课。

    最后,认真组织好复习。

    学生学习,更为关注的是考试的成绩,如果学生学起来感觉很好,而考试考下来却分数很低,他们也不会喜欢这门功课的。所以我准备在学生期中考试期间将考试的要点以提纲的形式发给大家,使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有章可循,这样就降低了学生复习的难度,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希望他们能考出良好成绩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发扬本学期所积累的经验,摒弃不足之处,不断追求,不断探索,力求干出好成绩。

    高中政治课教学设计案例 篇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属于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十二课第一框题,分为两目:人的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第一目在介绍价值的基本含义的基础上明确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第二目主要介绍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以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也为最后一框题《实现人生价值》的学习提供理论依据。

    2、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这两个问题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这两个问题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鉴于当前思想多元化,各种不良文化对中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所以本课的难点问题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课时的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价值、价值观的含义

    ②理解:人的价值是什么,如何评价人的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识和分析事物价值的能力,正确认识和评价人的价值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起在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增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觉为社会创造价值。

    三、教法和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我计划采取一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情景探究教学法、课堂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等。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

    四、教学流程:

    整体思路:

    (1)展示故事,情境导入

    (2)讲述明星成龙的先进事迹,感悟人生的真正价值所在。

    (3)搜集地震中正反两方面的素材,对比钟南山和犯罪分子事例,感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4)感悟先进人物的事迹,树立奉献意识。

    分步思路:

    (一)导入新课:图片展示小故事,飓风洪水中救人

    一位平民被困在洪水浸泡的树上已经六七个小时。救援队接到任务后马上派出直升机和救援人员。风疾水猛,还有树枝叉的阻挠。直升机上绳索吊下的救援人员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甚至一度直升机也面临着坠毁危险。但是,他们依然行动。经过艰难万险,救援终于取得成功。

    这件事情过后,在社会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论。

    问:用几个人的生命和直升机坠毁的危险作为代价去救援一个人,是否值得。

    (设置学生探究活动,展开讨论,学生代表回答)

    老师总结:不论是同学们持哪一种观点,其实都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那么究竟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影响?今天我们就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价值与价值观

    (二)开始新课

    第一目、人的价值,其逻辑顺序是价值的基本含义—————人的价值的内涵——————人的价值的评价标准。

    探究活动1、关于价值的基本含义的教学:探究活动1图片展示今年8月8日台风莫拉克袭击台湾造成特大水灾、大陆在第一时间捐助钱、食物、板房以及两岸三地的演艺明星义演赈灾。

    设置探究问题:

    ①这些物资和演艺明星的义演对灾区人民有什么样的价值;

    ②哲学上的价值与具体事务的价值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总结概括出具体事物的价值与哲学价值的区别和哲学价值的含义。

    板书:

    1、价值的含义、区分哲学价值与具体事物的价值

    设计依据:以最新的热点材料切入,容易引起学生兴趣,通过探究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2、关于人的价值和人的价值的评价标准,这一部分是本框的重点。本部分的教学通过情境设置和合作探究来突出这一重点。

    探究活动2:图片展示8月17日两岸三地的演艺明星义演赈灾,介绍影星成龙为赈灾晚会负担所有开支(420万新台币)。有数据表明,成龙前后共捐慈善款8亿3千万左右。在中国共捐建了75所学校。

    播放视频:访问成龙,汶川大地震后第一个到达灾区的成龙说,公益慈善事业有起点,但没有终点,要一直做下去,直到不能做为止。在成龙的电影中,主题都在宣传正义和善良,同时他又不断的宣传中国化的东西,又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精神财富。早在2003年,成龙就当选感动中国人物,推荐委员们对成龙的评价是:成龙在好莱坞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中英雄的概念,然而最打动人心的是成龙的公益心;成龙在国际演艺界为中国争了光,他热心公益,不忘回馈社会,这是难能可贵的。

    设置探究问题:

    ①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一样吗?

    ②从成龙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的价值是什么?

    ③如何评价人的价值?(学生合作探究,回答问题)

    设计目的:通过学生熟悉的明星的事例设置情景,容易引起共鸣,通过讨论和合作探究问题,自然得出结论: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贡献和索取,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板书: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贡献和索取,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第二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其逻辑顺序是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导向作用的两方面的表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意义。

    本目题主要设想,通过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和课上探究活动,锻炼其动手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价值观的基本含义和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的表现,并初步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意义。

    探究活动3:课前把全班分为2组,搜集汶川地震中灾区正反两方面人物的表现,然后每组出一名代表上讲台展示,说明搜集理由并做简单评价。

    设置探究问题:事例中的同学和老师的活动受什么观念的支配?是什么使这些同学和老师在危难之中作出了这样的选择?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搜集材料和课上的合作探究,理解价值观的含义和对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导向作用。

    板书:

    1、价值观的含义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对认识和改造世界

    3、对于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作用

    探究活动4:图片展示科学家钟南山在抗击非典和甲型流感方面的事迹和最近原赤峰市市长徐国元受贿审判案。

    设置探究问题:上述图片体现了价值观的什么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得出结论: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板书: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教师小结:价值观是作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重大的反作用,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我们要向先进人物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奉献,回馈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那么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就是正确的价值观。

    (三)课堂总结。通过“我的收获”环节的设置,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回顾本课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知识,谈谈自己本课的收获,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同时在思想认识上得到升华。

    (四)回归生活、运用本课所学知识,结合案例,撰写小论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真谛》

    五、效果分析:

    学生可能出现的典型误区:

    价值与价值观的关系:区别:价值是事物属性和主体需要之间的特定关系,属客观范畴;价值观是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属主观范畴。联系: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价值观。

    高中政治课教学设计案例 篇9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并理解发展的实质。

    【能力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合作,学会运用判断新旧事物的依据去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提高辨别是非、正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发展的意识和观点,增强对社会发展的信心,认同并自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发展的实质。

    【教学难点】

    辨析“新旧事物”的内涵,能够区分新旧事物。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诗歌导入,大屏幕呈现诗句:

    ①“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②“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③“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师提问:结合对发展普遍性的理解,请同学们判断,以上诗词哪一句描述的是发展?

    学生回答,教师追问:那为什么③是发展呢?顺势导出课题《发展的实质》。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活动一:看图话“发展”

    ① ② ③

    教师提问:哪个图是“发展”?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三幅图都体现了运动、变化,但只有图③体现了发展。因为发展是事物具有前进、上升性质的变化,不是循环往复,也不是单一的下降趋势,而是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和上升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2.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活动二:合作“析”发展

    大屏幕呈现案例:

    ①电脑算命②新中国成立③袁世凯复辟④共享单车

    组织学生以政治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讨论:哪些是新事物?理由是什么?同时分析概括出,什么是新事物、旧事物?判断二者的根本依据是什么?

    小组代表回答,教师总结: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在日趋灭亡的事物。

    环节三:巩固提高

    结合本课所学,判断下列哪些是发展?哪些是运动变化?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代替计划经济体制 ②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

    ③大气变暖,海平面上升④士别三日,刮目相看⑤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①②④体现了事物的前进和上升,体现了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总结。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不能以时间的先后来判断新旧事物。

    作业:课下至少搜集身边的10个“新事物”,下节课分享。

    四、板书设计

    高中政治课教学设计案例 篇10

    一、设计思想

    通过汽车价格变动这个生活例子来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汽车价格涨跌的等经济现象,来发现、总结、归纳经济的常识。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将视频、文字、图片资料等信息有机整合,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做到教学直观性、科学性与实效性的统一。

    二、教材分析

    教材第x课是接着第x课货币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编写的。用货币购买我们所需要的商品,毫无疑问会涉及到价格这一消费者最为关心的因素。经济生活中价格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材由浅入深地介绍价格变化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影响。价格变化会影响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但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不同。同时价格变化还会影响相关商品的需求量。价格变化对消费者产生的这些的影响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价格变化还对商品生产者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一系列的影响。本节知识也是新课标中新增内容,教师必须讲得透彻,而且也要讲得生动有趣。

    三、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完善,抽象思维能力正在发展。对生活中的现象也有一定程度的关注和了解,但可能缺少对现象的本质的、深刻的分析。他们正需要在学习中加深对一些现象的分析,培养和提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的知识:替代品和互补品的含义;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需求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问题,针对经济生活中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解释导致价格变动的原因,并说明价格变动前后企业的供给量和消费者的需求量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2.能力目标:本课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通过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复杂现象认清问题本质的能力,从而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水平。在学习“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时,让学生初步了解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决定和调整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及开发新产品是根据什么来考虑的。通过探究、分析这些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现实经济生活的认识和参与日常经济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在市场经济生活中,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购买商品是比较经济合算的,从而可以提高其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市场活动的自主性、竞争性和独立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一内容。只有理解和懂得了这一影响,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因价格杠杆而引起的一系列经济现象,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现行经济制度政策,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因而是重点。

    教学难点:需求弹性问题。由于不同的商品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不同,在加上其他因素,如心理预期等的影响,价格变动显得复杂,而且需求弹性问题是高等教育重点讨论的问题,理论性很强,学生现时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和生活阅历较浅,决定了理解这一问题有不小难度。因此是本框题的难点。

    高中政治课教学设计案例 篇11

    【教材分析】

    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根本价值追求。“承担责任”的话题不仅是思想品德学科重要的知识,也是对初中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部分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轨迹,学生在认识自我、学会与他人交往、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基础上,学会对自己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国家和社会负责。由于教学对象及其使用的教材版本不确定,因而在本节内容的安排上,本人主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实际,明确作为不同身份和角色的人应该承担的不同责任,然后通过现实对比理解承担责任的意义,并初步知道自己怎样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学情分析】

    社会越发展,越需要负责任的公民。从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看,由于“责任”的概念相对比较抽象,学生虽然对“责任”有所耳闻,但对责任心、责任感、责任意识等还没有明确认识,一些学生的“责任”的概念模糊。通过课堂教学准确认知责任,理解责任的概念,是学生全面、准确掌握知识的客观需要。另外,从学生的思想实际来看,一些学生缺乏责任意识,不能够正确认识责任与身份的关系,在思想和行为上推诿责任,不愿或不能够主动承担责任;还有一些学生不能全面认识承担责任所获得的回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关系。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逐步具备负责任的情感和态度,自觉成为一个富有责任感的公民,也是学生心理、品德健康成长的需要。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对做一个负责任公民产生认同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不断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提高负责任的能力,能够自觉地承担起对自己、对他人及对社会的责任,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以勇于负责任为荣,以逃避责任为耻,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

    (二)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判断能力;提高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和整理资料与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归纳、表达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知道责任的含义及来源,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懂得每个人应该对自己、他人、集体及社会负责,知道自己应该承担的具体责任;知道负责任的表现和意义,了解不负责任的后果;

    【课程标准依据】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围绕课程标准第一部分“成长中的我”之“自尊自强”以及第三部分“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之“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容编写而成,具体内容标准为:

    1、知道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负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2、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

    3、体验行为和后果的关系,知道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教学重难点】

    负责任的意义和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教学方法】

    情境分析法、角色体验法、活动探究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成长带来责任 少年的责任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引题】

    故事启迪:通过多媒体展示《乌鸦兄弟》因不能及时承担修窝的责任最终冻死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不负责任的危害,从而初步感悟到要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设计意图:以创设情景引领课堂,想在情景中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让学生很快地明白情景的意图,从而迅速地进入课堂的主题。从而导入新课: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请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再板书课题:1.3自我负责(板书)

    一、成长带来责任(板书)

    1、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多种社会身份(角色)

    【解疑导拔、合作探究】

    你来判断:通过多媒体展示出一组图片让学生说出他们的身份以及相应的责任。然后得出:

    2、每一种社会身份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初步感知责任与身份有关。)

    角色体验: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自己置于家庭、学校、集体、社会环境之中,谈谈自己对每种角色所应承担责任的认识。学生说后教师总结并屏示结论:负起我们的责任。

    (设计意图:紧密联系学生自身,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初步感知自己身上相应的责任。)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总结:

    责任的来源: 法律规定、道德规则、传统习俗、分配、职业的要求等。

    责任是一个逐渐增加的过程: 随着我们成长、成熟,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也将越来越重。

    二、少年的责任(板书)

    榜样的力量:播放王昱人、王昱权姐弟俩的故事

    师问:王昱人、王昱权姐弟俩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同龄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的视频,感悟到负责任的重大意义,明白只有提高自身素质,做一个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生活,才能得到尊重和肯定。,从而在同龄人榜样的激励下决定向他们学习,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和能力,引出下一个环节:做一个负责人的公民。)

    学生:……

    教师:点评、总结并板书:

    1.我们应该对自己负责----努力学习,塑造自我

    2.我们应该对他人负责----关心爱护帮助他人

    3.我们应该对集体负责----为集体增添荣誉和力量

    4.我们应该对社会负责----以良好的行为创造美好社会

    课堂总结:心灵寄语jk251.cOM

    人的任何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社会后果,有责任感的人,勇于承担应负的责任,不推诿,不逃避,能够自省自律,制止自己做错事.

    第二课时:做有责任感的人

    导入新课:

    品读故事:我国加入WTO以后,首席谈判龙永图在《实话实说》栏目中讲述了一个令人感慨的故事:他到瑞士访问的时候,在一个洗手间里,他听到隔壁小间里一直有一种奇特的响动。由于这响动时间过长,而且也过于奇特,因此不觉吸引了他的好奇。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通过小门的缝隙向里探望。这一看使他惊叹不已。原来,小间里一个只有七八岁的小男孩正在修理马桶的冲刷机构。一问才知道,是这个小男孩上完厕所以后,因为冲刷设备出了问题,他没有把脏东西冲下去,因此他就一个人蹲在那里,千方百计地想修复那个冲刷设备。而他的父母、老师当时并不在他的身边。

    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三、做有责任感的人(板书)

    【明确强化、实践探究】

    聚焦社会:让学生列举社会上或身边的负责和不负责的事例并分析其影响。

    (设计意图: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初步感悟不负责任的的危害和负责任的意义。)

    学生:……

    教师:点评、总结,并屏示不负责任的危害和负责任的意义。

    放眼世界:屏示外国人是怎样做的?让学生上台来在屏幕上点击并介绍相关国家的材料。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国外对责任重视和要求,找到自己的差距,下决心增强责任感,做一个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的人。培养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引出下一个环节: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培养责任感)?]

    我想对你说:

    (设计意图:情感升华,以情导行,激起学生要做一个负责任公民的决心并思考如何去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教师板书:怎样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学生:……

    教师:点评、总结并屏示:怎样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1. 树立负责任的人生态度

    2. 学会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

    3. 养成先思考后行动的习惯

    4. 对因为自己的错误或无意中的过失造成的不良后果,要敢于承担责任,同时应该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情感升华、引申探究】

    收获共享:让学生谈谈学习本课的收获或感想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培养锻炼学生对所学知识脉络的梳理、归纳总结能力)

    牢记我的责任:让学生齐声朗诵,牢记自己的责任,激励每位同学去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设计意图:通过齐声朗读我们的责任,升华情感,让学生铭记自己的责任,做个负责任的人,强化本课目标)

    歌曲欣赏: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欣赏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明只有负责任的人才会赢得自尊自信,才能创造美好和谐的生活,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明天。)

    课后实践:自我反思

    (设计目的:通过这一环节,培养锻炼学生自我反思能力,找出差距和不足,采取相应措施补缺补差,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和能力,不断完善自我,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从而达到知行统一。)

    板书设计:

    1.3自我负责

    一、成长带来责任

    二、少年的责任

    三、做有责任感的人

    【高中政治课教学设计案例】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