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初中优秀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优质10篇)
  • 初中优秀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发表时间:2024-09-10

    初中优秀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优质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优秀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三、知识结构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四、教法建议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公式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能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公式与代数式的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利用数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已知的公式推导新公式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数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生产实践.

    (四)美育渗透点

    数学公式是用简洁的数学形式来阐明自然规定,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了色彩斑斓的多种数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公式的简洁美.

    二、学法引导

    1.数学方法:引导发现法,以复习提问小学里学过的公式为基础、突破难点

    2.学生学法:观察→分析→推导→计算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利用旧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的计算公式.

    2.难点:同重点.

    3.疑点:把要求的图形如何分解成已经熟悉的图形的和或差.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者投影显示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完成例1解答;教者启发学生求图形的面积,师生总结求图形面积的公式.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代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有很多应用,公式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在小学里学过许多公式,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公式,教法说明,让学生一开始就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后面利用公式计算感到不生疏.

    在学生说出几个公式后,师提出本节课我们应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研究如何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公式

    师:小学里学过哪些面积公式?

    板书:S=ah

    (出示投影1)。解释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

    【教法说明】让学生感知用割补法求图形的面积。

    初中优秀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2、理解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和相关的性质;

    3、弄清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4、掌握直线的平移法则简单应用.

    5、能应用本章的基础知识熟练地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构建比较系统的函数知识体系。

    难点:对直线的平移法则的理解,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三、教学过程:

    1、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一次函数:一般地,若y=kx+b(其中k,b为常数且k≠0),那么y是一次函数

    正比例函数:对于 y=kx+b,当b=0, k≠0时,有y=kx,此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k为正比例系数。

    2. 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1)从解析式看:y=kx+b(k≠0,b是常数)是一次函数;而y=kx(k≠0,b=0)是正比例函数,显然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一次函数是正比例函数的推广。

    (2)从图象看: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而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过点(0,b)且与y=kx

    平行的一条直线。

    基础训练:

    1. 写出一个图象经过点(1,- 3)的函数解析式为: 。

    2.直线y = - 2X - 2 不经过第 象限,y随x的增大而。

    3.如果P(2,k)在直线y=2x+2上,那么点P到x轴的距离是:。

    4.已知正比例函数 y =(3k-1)x,,若y随

    x的增大而增大,则k是: 。

    5、过点(0,2)且与直线y=3x平行的直线是: 。

    6、若正比例函数y =(1-2m)x 的图像过点A(x1,y1)和点B(x2,y2)当x1<x2时,y1>y2,则m的取值范围是: 。

    7、若y-2与x-2成正比例,当x=-2时,y=4,则x= 时,y = -4。

    8、直线y=- 5x+b与直线y=x-3都交y轴上同一点,则b的值为 。

    9、已知圆O的半径为1,过点A(2,0)的直线切圆O于点B,交y轴于点C。(1)求线段AB的长。(2)求直线AC的解析式。

    四、教学反思:

    教师认真备课,查阅资料,搜集有针对性的训练题,学生只要课堂上能按照教师的思路去做就很高效了。课堂训练以竞赛的形式进行,似乎有一定的刺激性,但缺少后续的刺激活动,学生没有保持住持久的'紧张状态。

    课前先把所有的复习任务都交给学生完成,教师指导学生浏览教材、查阅资料归纳本章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方法,并收集与每个知识点相关的有针对性的问题,也可以自己编题,同时要把每一个问

    题的答案做出来,尽量要一题多解。再由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汇编,在汇编过程中要去粗取精。课堂就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是主角,在这个舞台上学生可以成果共享,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收获着自己的收获。台上他们是主角,台下他们也是主角。

    从另一个角度体会到了减轻学生负担的深刻含义,不单指减少学生课后学习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效率,我的这节课失败之处就是过分的注重了前者,而忽略了实效性。那么在今后的复习课教学中我要多思多想、多问多听(问问老师、听听学生的想法),力求在真正减轻学生负担的基础上打造高效课堂。

    初中优秀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篇3

    一、背景

    新课标要求,应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让学生学会从具体问题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用各种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建立数学关系式、获得合理的解答、理解并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这些多数教师都注意到了,但要做好,还有一定难度。

    二、教学片段

    在刚过去的这个学期,我上了一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

    出示例题:小宝和爸爸、妈妈三人在操场上玩跷跷板,爸爸体重为72千克,坐在跷跷板的一端,体重只有妈妈一半的小宝和妈妈一同坐在另一端。这时,爸爸的一端仍然着地,后来小宝借来一副质量为6千克的哑铃,加在他和妈妈坐的一端,结果,爸爸被高高地跷起。猜猜看,小宝的体重约多少千克?

    我问学生:“你们玩过跷跷板吗?先看看题,一会请同学复述一下。”学生复述后,基本已经熟悉了题目。我接着让学生思考:他们三人坐了几次跷跷板?第一次坐时情况怎样?第二次呢?学生议论了一会儿,自主发言,很快发现本题中存在的两种文字形式的不等关系:

    爸爸体重>小宝体重+妈妈体重

    爸爸体重<小宝体重+妈妈体重+一副哑铃重量

    我引导:你还能怎么判断小宝体重?学生安静了几分钟后,开始议论。一学生举手了:“可以列不等式组。”我给出提示:“小宝的体重应该同时满足上述的两个条件。怎么把这个意思表达成数学式子呢?”这时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都抢着回答,

    我注意到一位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紧锁眉头,便让他发言:“可以设小宝的'体重为x千克,能列出两个不等式。可是接下来我就不知道了。”我听了心中一动,意识到这应是思想渗透的好机会,便解释说:“我们在初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都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研究解决,比方说前面列方程组”不等我说完,学生都齐声答:“列不等式组。”全班12小组积极投入到解题活动中了。5分钟后,我请学生板演,自己下去巡查、指导,发现学生的解题思路都很清楚,只是部分学生对答案的表达不够准确。于是提议学生说说列不等式组解应用题分几步,应注意什么。此时学生也基本上形成了对不等式方法的完整认识。我便出示拓展应用课件:

    一次考试共25道选择题,做对一道得4分,做错一道减2分,不做得0分。若小明想确保考试成绩在60分以上,那么他至少要做对多少题?

    设置这道题,既有调查本节课效果的意图,也想巩固拓展一下学生的思维。没料到相当多学生对“至少”一词理解不准确,导致失误。这正好让我们的“本课小结”填补了一个空白——弄清题目中描述数量关系的关键词才是解题的关键。

    三、反思

    本节课讲完后,我感到一丝欣慰,看到孩子们跃跃欲试的学习劲头,突然领悟到:教师的教学行为至关重要,成功的教学,能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能帮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本节课我有几个深刻的感受:

    1、在课前准备的时候,我就觉得不等式组的应用是个难点。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了几个台阶,这也正好符合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2、例题贴近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有采用了更亲近的教学语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随时采取灵活适宜的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教学才更加有效。

    4、学生在学习后,确实感受到“不等式的方法”就像方程的方法一样是从字母表示数开始研究解决的。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用数学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优秀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篇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二次根式的意义;

    2、掌握用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问题;

    3、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和,并能灵活应用;

    4、通过二次根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通过二次根式性质和的介绍渗透对称性、规律性的数学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二次根的意义;

    (2)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难点:确定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练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平方根、算术平方根?

    2、说出下列各式的意义,并计算

    (二)引入新课

    新课:二次根式

    定义: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对于请同学们讨论论应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

    (1)式子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是二次根式吗?呢?

    若根式中含有字母必须保证根号下式子大于等于零,因此字母范围的限制也是根式的一部分。

    (2)是二次根式,而,提问学生:2是二次根式吗?显然不是,因此二次

    根式指的是某种式子的“外在形态”。请学生举出几个二次根式的例子,并说明为什么是二次根式。下面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由学生分析、回答。

    例1当a为实数时,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二次根式?

    例2x是怎样的实数时,式子在实数范围有意义?

    解:略。

    说明: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在x是什么数时,x—3是非负数,式子有意义。

    例3当字母取何值时,下列各式为二次根式:

    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义,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把问题转化为解不等式。

    解:(1)∵a、b为任意实数时,都有a2+b2≥0,∴当a、b为任意实数时,是二次根式。

    (2)—3x≥0,x≤0,即x≤0时,是二次根式。

    (3),且x≠0,∴x>0,当x>0时,是二次根式。

    (4),即,故x—2≥0且x—2≠0,∴x>2。当x>2时,是二次根式。

    例4下列各式是二次根式,求式子中的字母所满足的条件:

    分析:这个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让学生分析式子中字母应满足的条件,进一步巩固二次根式的定义,。即: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本题已知各式都为二次根式,故要求各式中的被开方数都大于等于零。

    解:(1)由2a+3≥0,得。

    (2)由,得3a—1>0,解得。

    (3)由于x取任何实数时都有|x|≥0,因此,|x|+0。1>0,于是,式子是二次根式。所以所求字母x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4)由—b2≥0得b2≤0,只有当b=0时,才有b2=0,因此,字母b所满足的条件是:b=0。

    初中优秀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篇5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两个判定方法;会用这些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2、在菱形的判定方法的探索与综合应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菱形的两个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判定方法的证明方法及运用.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其中例1是教材P109的例3,例2是一道补充的题目,这两个题目都是菱形判定方法的直接的运用,主要目的是能让学生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并会用这些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这些题目的推理都比较简单,学生掌握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完成.程度好一些的班级,可以选讲例3.

    四、课堂引入

    1、复习

    (1)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2)菱形的性质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性质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运用菱形的定义进行菱形的判定,应具备几个条件?(判定:2个条件)

    2、【问题】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除根据定义判定外,还有其它的判定方法吗?

    3、【探究】(教材P109的探究)用一长一短两根木条,在它们的中点处固定一个小钉,做成一个可转动的十字,四周围上一根橡皮筋,做成一个四边形.转动木条,这个四边形什么时候变成菱形?

    通过演示,容易得到:

    菱形判定方法1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注意此方法包括两个条件:(1)是一个平行四边形;(2)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通过教材P109下面菱形的作图,可以得到从一般四边形直接判定菱形的方法:

    菱形判定方法2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五、例习题分析

    例1(教材P109的例3)略

    例2(补充)已知:如图ABCD的对角线AC的'垂直平分线与边AD、BC分别交于E、F.

    求证:四边形AFCE是菱形.

    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E∥FC.

    ∴∠1=∠2.

    又∠AOE=∠COF,AO=CO,

    ∴△AOE≌△COF.

    ∴EO=FO.

    ∴四边形AFCE是平行四边形.

    又EF⊥AC,

    ∴AFCE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例3(选讲)已知:如图,△ABC中,∠ACB=90°,BE平分∠ABC,CD⊥AB与D,EH⊥AB于H,CD交BE于F.

    求证:四边形CEHF为菱形.

    略证:易证CF∥EH,CE=EH,在Rt△BCE中,∠CBE+∠CEB=90°,在Rt△BDF中,∠DBF+∠DFB=90°,因为∠CBE=∠DBF,∠CFE=∠DFB,所以∠CEB=∠CFE,所以CE=CF.

    所以,CF=CE=EH,CF∥EH,所以四边形CEHF为菱形.

    六、随堂练习

    1、填空:

    (1)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

    (2)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________;

    (3)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________;

    (4)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对角线的四边形是菱形.

    2、画一个菱形,使它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为6cm、8cm.

    3、如图,O是矩形ABCD的对角线的交点,DE∥AC,CE∥BD,DE和CE相交于E,求证:四边形OCED是菱形。

    七、课后练习

    1、下列条件中,能判定四边形是菱形的是

    (A)两条对角线相等(B)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C)两条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D)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2、已知:如图,M是等腰三角形ABC底边BC上的中点,DM⊥AB,EF⊥AB,ME⊥AC,DG⊥AC.求证:四边形MEND是菱形.

    3、做一做:

    设计一个由菱形组成的花边图案.花边的长为15cm,宽为4cm,由有一条对角线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四个菱形组成,前一个菱形对角线的交点,是后一个菱形的一个顶点.画出花边图形.

    初中优秀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能够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解决问题: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并确定其表达式. 情感态度: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实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难点:反比例函数表达式的确立.

    三、教学过程

    (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某次列车的平均速度v(单位:km/h)随此次列车的全程运行时间t(单位:h)的变化而变化;

    (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y(单位:m)随宽x(单位:m)的变化而变化。

    请同学们写出上述函数的表达式

    14631000(2)y= txk可知:形如y= (k为常数,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中xx(1)v=是自变量,y是函数。

    此过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实际. 由于是分式,当x=0时,分式无意义,所以x≠0。

    当y= 中k=0时,y=0,函数y是一个常数,通常我们把这样的函数称为常函数。此时y就不是反比例函数了。

    例:已知y与x2反比例,并且当x=3时y=4

    (1)求出y和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求当x=1.5时y的值

    解析:因为y与x2反比例,所以设y?k,只要将k求出即可得到yx2

    和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之后引导学生书写过程。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并确定其表达式最后学生练习并布置作业

    通过此环节,加深对本节课所内容的认识,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四、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现有的认识基础上进行讲解,便于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而本节课的重点在于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应该对这一方面的内容多练习巩固。

    初中优秀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2、理解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和相关的性质。

    3、弄清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4、掌握直线的平移法则简单应用。

    5、能应用本章的基础知识熟练地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构建比较系统的函数知识体系。

    难点:对直线的平移法则的理解,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三、教学过程:

    1、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一次函数:一般地,若y=kx+b(其中k,b为常数且k≠0),那么y是一次函数。

    正比例函数:对于y=kx+b,当b=0,k≠0时,有y=kx,此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k为正比例系数。

    2、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1)从解析式看:y=kx+b(k≠0,b是常数)是一次函数;而y=kx(k≠0,b=0)是正比例函数,显然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一次函数是正比例函数的推广。

    (2)从图象看: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而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过点(0,b)且与y=kx

    平行的一条直线。

    基础训练:

    1、写出一个图象经过点(1,—3)的函数解析式为:

    2、直线y=—2X—2不经过第象限,y随x的增大而。

    3、如果P(2,k)在直线y=2x+2上,那么点P到x轴的距离是:

    4、已知正比例函数y=(3k—1)x,,若y随x的增大而增大,则k是:

    5、过点(0,2)且与直线y=3x平行的直线是:

    6、若正比例函数y=(1—2m)x的图像过点A(x1,y1)和点B(x2,y2)当x1<x2时,y1>y2,则m的取值范围是:

    7、若y—2与x—2成正比例,当x=—2时,y=4,则x=时,y=—4。

    8、直线y=—5x+b与直线y=x—3都交y轴上同一点,则b的值为。

    9、已知圆O的半径为1,过点A(2,0)的直线切圆O于点B,交y轴于点C。

    (1)求线段AB的长。

    (2)求直线AC的解析式。

    初中优秀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根据实际问题能列出反比例函数关系式.

    【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反比例函数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

    培养观察、推理、分析能力,体会由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认识反比例函数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函数解析式.

    【教学难点】

    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

    1.复习小学已学过的反比例关系,例如:

    (1)当路程s一定,时间t与速度v成反比例,即vt=s(s是常数)

    (2)当矩形面积一定时,长a和宽b成反比例,即ab=S(S是常数)

    2、电流I、电阻R、电压U之间满足关系式U=IR,当U=220V时,请你用含R的代数式表示I吗?

    【教学说明】对相关知识的复习,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探究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1)一群选手在进行全程为3000米的比赛时,各选手的平均速度v(m/s)与所用时间t(s)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并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式.

    (2)利用(1)的关系式完成下表:

    (3)随着时间t的变化,平均速度v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平均速度v是所用时间t的函数吗?为什么?

    (5)观察上述函数解析式,与前面学的一次函数有什么不同?这种函数有什么特点?

    【归纳结论】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可以表示成y=(k为常数且k≠0)的形式,那么称y是x的反比例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常数k称为反比例函数的比例系数.

    【教学说明】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进行全班性的问答或交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为什么可以看作函数,了解所讨论的函数的表达形式.探究2: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思考:在上面的问题中,对于反比例函数v=3000/t,其中自变量t可以取哪些值呢?分析: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所有非零实数,但是在实际问题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该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由于t代表的是时间,且时间不能为负数,所有t的取值范围为t>0.

    【教学说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提问学生,师生互动.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见教材P3例题.

    2.下列函数关系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

    (1)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cm2,它的一边是acm,这边上的高是hcm,则a与h的函数关系;

    (2)压强p一定时,压力F与受力面积S的关系;

    (3)功是常数W时,力F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函数关系.

    (4)某乡粮食总产量为m吨,那么该乡每人平均拥有粮食y(吨)与该乡人口数x的函数关系式.

    分析:确定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就是看它们的解析式经过整理后是否符合y=(k是常数,k≠0).所以此题必须先写出函数解析式,后解答.

    解:

    (1)a=12/h,是反比例函数;

    (2)F=pS,是正比例函数;

    (3)F=W/s,是反比例函数;

    (4)y=m/x,是反比例函数.

    3.当m为何值时,函数y=是反比例函数,并求出其函数解析式.分析:由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易求出m的值.解:由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可知:2m-2=1,m=3/2.所以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

    4.当质量一定时,二氧化碳的体积V与密度ρ成反比例.且V=5m3时,ρ=/m3

    (1)求p与V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求V=9m3时,二氧化碳的密度.

    解:略

    5.已知y=y1+y2,y1与x成正比例,y2与x2成反比例,且x=2与x=3时,y的值都等于19.求y与x间的函数关系式.

    分析:y1与x成正比例,则y1=k1x,y2与x2成反比例,则y2=k2x2,又由y=y1+y2,可知,y=k1x+k2x2,只要求出k1和k2即可求出y与x间的函数关系式.

    解:因为y1与x成正比例,所以y1=k1x;因为y2与x2成反比例,所以y2=,而y=y1+y2,所以y=k1x+,当x=2与x=3时,y的值都等于19.

    【教学说明】加深对反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及掌握如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

    课后作业

    布置作业:教材“习题”中第1.3.5题.

    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反比例函数的概念理解的都很好,但在求函数解析式时,解题不够灵活,如解答第5题时,不知如何设未知数.在这方面应多加练习.

    初中优秀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篇9

    【教学目标】

    1、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的计算方法,并能用内角和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经历探索多边形内角和计算公式的过程,体会如何探索研究问题。

    3、通过将多边形"分割"为三角形的过程体验,初步认识"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1、重点: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2、难点:多边形内角和的推导。

    3、关键:多边形"分割"为三角形。

    【教具准备】

    三角板、卡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问题

    1、在一次数学基础知识抢答赛中,老师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一个五边形的所有角相加等于多少度?一个学生马上能回答,你们能吗?

    2、教具演示:将一个五边形沿对角线剪开,能分割成几个三角形?

    你能说出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点题)意图:利用抢答问题和教具演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二、探索研究学会新知

    1、回顾旧知,引出问题:

    (1)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_________。外角和等于____________

    (2)长方形的内角和等于_____,正方形的'内角和等于__________。

    2、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

    (1)学生思考,同学讨论交流。

    (2)学生叙述对四边形内角和的认识(第一二组通过测量相加,第三四组通过画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回顾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内角和,使学生对新问题进行思考与猜想。以四边形的内角和作为探索多边形的。突破口。

    (3)引导学生用"分割法"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

    方法一:连接一条对角线,分成2个三角形:

    180°+180°=360°

    从简单的思维方式发散学生的想象力达到"分割"问题,并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步骤教学内容备注方法二:在四边形内部任取一点,与顶点连接组成4个三角形。

    180°×4-360°=360°

    3、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问题,提出阶梯式的问题:

    你能尝试用上面的方法一求出五边形的内角和吗?(第一二组)

    你能尝试用上面的方法一求出六边形的内角和吗?(第三,四组)那么n边形呢?完成后填表:

    n边形3456……n分成三角形的个数1234……n—2内角和……

    4、及时运用,掌握新知:

    (1)一个八边形的内角和是_____________度

    (2)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720度,这个多边形是_____边形

    (3)一个正五边形的每一个内角是________,那么正六边形的每个内角是_________

    通过学生动手去用分割法求五(六)边形的内角和,从简单到复杂,从而归纳出n边形的内角和。

    三、点例透析

    运用新知例题:想一想: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角互补,那么另一组对角有什么关系呢?

    四、应用训练强化理解

    4、第83页练习1和2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

    五、知识回放

    课堂小结提问方式: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多边形内角和计算是通过转化为三角形。

    六、作业练习

    1、书面作业:

    2、课外练习:

    初中优秀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篇10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

    2.能将已知数在上表示出来,能说出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二)能力训练点

    1.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2.对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画,给学生以图形美的教育,同时由于数形的结合,学生会得到和谐美的享受.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始终贯穿“激发情趣—手脑并用—启发诱导—反馈矫正”的教学方法.

    2.学生学法:动手画,动脑概括的三要素,动手、动脑做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正确掌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2.难点:有理数和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师生同步画,学生概括三要素,师出示投影,生动手动脑练习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大家知识温度计的用途是什么?

    生: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

    (出示投影1)

    三个温度计.其中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上20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下5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刻度.

    师: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是多少?

    生:2℃,-5℃,0℃.

    我们能否用类似温度计的图形表示有理数呢?

    这种表示数的图形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板书课题).

    【教法说明】从温度计用标有读数的刻度来表示温度的高低这个事实出发,引出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再从温度计这个实物形象抽象出来研究.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培养了用数学的意识.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的画法

    与温度计类似,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画直线定原点原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第二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为正方向那么相反的方向(从原点向左)则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第三步:选择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相当于温度计上每1℃占1小格的长度).

    【教法说明】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跟着一起画图.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把类比作为一种重要方法贯穿于概念形成过程的始终,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领悟这种思想方法.

    让学生观察画好的直线,思考以下问题:

    (出示投影1)

    (1)原点表示什么数?

    (2)原点右方表示什么数?原点左方表示什么数?

    (3)表示+2的点在什么位置?表示-1的点在什么位置?

    (4)原点向右0.5个单位长度的A点表示什么数?原点向左个单位长度的B点表示什么数?

    根据老师画图的步骤,学生思考在一条水平的直线上都画出什么?然后归纳出的定义。

    学生活动:同学们思考,并要求同桌相互叙述,互相纠正补充,语句通顺后举手回答.大家思考准备更正或补充。

    【初中优秀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优质10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