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文言断句课件4篇
  • 文言断句课件

    发表时间:2024-06-28

    文言断句课件4篇。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但老师也要清楚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行的。 创新的教学课件制作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由小编为您整理这篇文章名叫“文言断句课件”,将此页加入收藏夹以备随时访问!

    文言断句课件【篇1】

    文言断句课件


    一、文言断句,作为古汉语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它不仅可以帮助理解古代文化,还可以提高的语言表达能力。本篇文章将详细讲解文言断句的课件内容,并结合实例,生动地解释每一个规则。


    二、总体介绍


    文言断句,即根据语义、句法、韵律等要素,将长句分解为短句的过程。它借助标点符号、语气助词、虚词等方法,帮助读者正确理解古文句子的结构和意义。常见的断句符号有且仅有逗号、顿号、句号和问号。


    三、断句原则


    1. 顿号:古乐律中的断音符号,用于标明句子内部的语义停顿或从句的起止位置。如“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2. 逗号:用以分隔句子中的并列词、短语或成分。它可以表示简约、快速、流畅的语气。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博文约礼尚往来”。


    3. 句号:表示句子的完整结束,常用在陈述句、语气鲜明的祈使句或忿怒的感叹句结尾。如“己亥岁,余蒙顾雁山先生纂定蚌山异记,以懿旨刊行”。


    4. 问号:标明疑问句的句末。如“暮霭沉沉楚天阔,春江芳草晓风多”。


    四、断句实例解析


    1. 《红楼梦》:“秦钟一去紫荆关。”


    解析:顿号用于标明秦钟离开紫荆关的过程,逗号用于分隔出“秦钟一去”的固定搭配。


    2. 《庐山谣》:“谣有今古音尘内,诗为晨夕泪沾衣。”


    解析:逗号用于分隔“谣有今古音尘内”和“诗为晨夕泪沾衣”两个并列短句。


    3. 《古诗十九首》:“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解析:句号用于表示句子结束的完整意思,问号则表示倍思亲句子的疑问语气。


    五、小结


    通过本文的介绍,了解到了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和标点符号使用方法。文言断句不仅帮助正确阅读古文,还能够提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学习和实践中,需要多加练习,不断积累经验,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断句。希望本文对大家在学习文言语法方面有所帮助。

    文言断句课件【篇2】

    文言断句翻译练习

    1.将下面一段文字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1)今不问王而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2)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邪?"

    (1)今不问王而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言断句:给下面一段文言文加上标点符号

    辞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夫子产有辞诸侯赖之若之何其释辞也诗曰辞之辑矣民之协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

    [注]"辞",辞令、口才。"怿",喜悦。"莫",安定。

    请用/给下边的句子断句。

    3.祥符中禁中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远土乃令凿通衢不日皆成巨堑。

    4.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5.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6.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7.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8.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9.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既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10.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

    文言断句课件【篇3】


    近年来,随着对文言文学习的重视,文言文的教学也逐渐受到关注。作为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文言断句是理解和阅读文言文的关键。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断句的技巧,制作了一份名为《文言断句课件》的教学课件。


    这份课件从介绍文言断句的重要性开始,向学生阐述了学习文言断句的目的与意义。随后,课件详细介绍了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和技巧,旨在帮助学生从根本上了解和掌握文言断句的要点。


    课件的第一部分是关于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课件向学生讲解了文言断句的重要原则,如对偶对仗、象声对仗等。以经典的古文片段为例,课件给出了详细的断句分析,帮助学生了解何为对偶对仗,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接下来的一节是针对文言断句的技巧。在这部分中,课件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一些基本的断句规则,如标点的使用、词语的配搭等。课件通过详细的例句和解析,展示了这些规则的运用,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正确断句。


    课件的第三部分是关于文言断句的实战演练。通过一系列的练习题,课件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提供答案供学生自我校对。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文言断句的理解,提高其断句技巧的灵活运用。


    最后的一节是课件的总结与展望。在这部分中,课件回顾了文言断句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收获,并展望了未来更深入的学习和应用。同时,课件还给出了一些学习文言断句的相关资料和推荐书目,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通过这份《文言断句课件》,希望能够向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文言断句知识和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文言文。文言断句是掌握文言文的必备技能,通过这样的课件教学,相信学生们能够在断句技巧上取得实质性的进步,提高其文言文的学习水平。



    这份《文言断句课件》主要介绍了文言断句的重要性、基本原则和技巧,并通过实战演练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这份课件以简明扼要的方式呈现,使学生能够轻松理解文言断句的要点,并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其断句技巧的灵活运用。通过这份课件的学习,学生们能够在文言断句上取得实质性的进步,提高其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这份课件的制作对于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文言断句课件【篇4】

    《文言断句课件》


    近年来,随着文言文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文言文教学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文言文的句读和断句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能力,学校制作了一份《文言断句课件》。


    《文言断句课件》是学校一位资深的文言文老师和IT专家共同完成的,它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每个内容都具有详细、具体和生动的特点,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断句的原则和技巧。


    课件的第一部分是断句原则的介绍。通过文字和图片的双重呈现,学生能够很直观地了解文言文断句的基本原则,如主谓一句、宾语前置等。课件还以文言文经典篇章为例,具体讲解了断句的技巧,让学生可以通过实例学习,并辅以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部分是讲解文言文断句的常见问题和解答。在学习文言文断句时,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比如如何判断句子的主谓宾,如何理解特殊句式等。《文言断句课件》通过一系列的真实案例和详细解答,使学生能够迅速解决这些问题,并加深对文言文断句的理解。


    第三部分是断句训练。为了巩固学生的断句技巧,课件提供了大量的练习题,每道题都有详细的解析和指导。学生可以通过这些练习题,逐渐提高断句的准确性和速度,培养对文言文的敏感度和理解力。


    课件还有一些特殊模块,如断句游戏和互动演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断句。游戏模块以趣味性和挑战性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游戏让学生在娱乐中提高断句能力。而互动演练模块则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他们之间对断句问题的思考和解答。


    整体来看,《文言断句课件》细致入微的设计和丰富多样的内容,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学习这份课件,学生对文言文断句技巧的理解和运用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为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言断句课件》在教学上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文言断句的认识和理解。这份课件的存在,无疑将对学生的文言文能力提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相信学生们在使用这份课件后,能够更加游刃有余地阅读文言文,并能够准确、流畅地进行文言文的翻译和分析。

    Jk251.coM编辑推荐

    【热门课件】 文言文教学设计其四


    我们多多少少都是读过一些范文的,多阅读一些优秀的范文是有很大好处的,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去记录重要的事情。好的优秀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那么,你知道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考虑到您的需要,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编辑了“【热门课件】 文言文教学设计其四”,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学习目标

    (1)了解“说”的有关知识和作者。

    (2)通过朗读领会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背诵课文。

    (3)结合工具书、课堂练习题、文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

    (4)理解本文运用对比方法阐明“书非借不能读”道理的写法,珍惜今天优越的学习条件。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1、作者简介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清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著名诗人。乾隆时考中进士,曾任江宁(今江苏江宁)等地知县。辞官后居住在南京小仓山,筑随园,生活华奢。他的诗风格清新灵巧,大都描写日常生活。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2、作品简介(1)内容: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奋发向学。(2)“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3、相关背景

    古代书籍刻印不易,印数不多,得到书比现在难得多,要想博览就得靠借,但旧时没有公共图书馆,只得向私人藏书者借。由于有书的人不多,得书又不易,加上私有观念重,自然不愿借出。还由于当时书借出后损坏甚至丢失的情况也不少,旧时就流传着“借书一痴”,“还书一痴”的俗语,所以书就更难借了。正因为如此,借来的书就更能激发人们勤奋阅读。

    (二)课文预习

    1、扫清字词障碍,掌握重点字词(看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枚( ) 斋( ) 俟( ) 辄( ) 俸 ( ) 吝 ( )

    惴惴( ) 摩玩( ) 庋藏( ) 素蟫( )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FvJ2Iw'L0

    3、尝试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文意,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1)一词多义

    然: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子:子不闻藏书者乎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为:为一说

    若业为吾所有

    非独书为然

    焉: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之:吾不得而见之矣

    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富: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有张氏藏书甚富

    而: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归而形诸梦

    生固幸而遇予乎

    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2)词类活用

    汗牛塞屋

    庋藏焉

    归而形诸梦

    其切如是

    唯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3)重点词语解释

    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必高束焉,庋藏焉。

    家贫难致

    归而形诸梦。

    故有所览辄省记。

    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4)特殊句式----指出文言句式并翻译:

    A书非借不能读也。

    B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

    C为一说,使与书俱。

    (5)古今异义词

    1)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祖父 无论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2)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夫人

    古义: 今义:

    3) 子不闻藏书者乎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古义: 今义:

    (5)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逐字逐句翻译课文,有不懂的标记出来。

    2、课文内容理解

    1)《黄生借书说》选自《_______》,作者是_______(朝代)的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又号_________。

    2)“说”是古代的一种 的文体,课题的“说”是 意思。

    3)课文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有 ,写出3个自己所学过的第二人称代词:

    4)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结尾照应开头,点明写本文的缘由。

    中间三段是重点。作者从三个方面作了对比。这三个方面的对比是① ② ;③ 。

    首先,举历史上的例证, 、 和 都是以书为装饰品,实际上并不读书。

    然后,用 和 的两种不同心理作对比,来证明“书非借不能读”。

    接着,以 和 加以印证。

    最后,以 和黄生相对照,使黄生能感到 ,以激励他下苦功读书。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四、巩固提升(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一)前三段的中心论点是()A.天子读书者有几B.书非借不能读也C.富贵人读书者有几D.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二)为了说明藏书者不读书这种现象,作者举出了哪些例证?

    (三)体会下边两句话的含义,然后作题:1.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1)“借者”是指:()A.作者本人B.黄生C.泛指家贫无力购书的人D.借给别人书的人(2)“可惜”的意思是:()A.应当珍惜B.值得惋惜C.使人叹息D.让人可怜2.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读。(1)“知幸与不幸”说明的是:()A.说明两人的遭遇不同B.希望黄生懂得借书的艰难C.强调自己的“公书”和张氏的“吝书”截然不同D.说明幸福与不幸福的辩证关系(2)“归书也必速”的意思是:()A.希望黄生尽快地还书B.暗示黄生不要把书转借别人C.劝勉黄生勤奋地读书D.提示黄生读书的速度必须要快(四)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用法: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2.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五)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就黄生允修借书一事发表议论,先晓之以理,后动之以情。B.与结尾一句“为一说,使与书俱”相照应的一句是开头说的“授以书而告之”。C.“说”这种文体内容是记叙性的,篇幅一般都很长。D.本文运用了例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

    附1:课文翻译 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我把书借给他,并告诉他说:“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的读啊。你没有听说过(那些)藏书人(不懂书的事)吗?《七略》《四库》,是皇帝的藏书,但是(自古以来)皇帝肯读书的有几个呢?牛淌着汗拖来塞满屋的书,这是富贵人家的藏书,但是富贵之家的人肯读书的(又)有几个?其余像祖辈、父辈积藏许多书而儿子、孙子丢弃掉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不只是书籍是这样,世间的事物都是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是勉强借了来的,必定担心人家催着要,就忐忑(tǎn tè)不安的摩挲抚弄不止,(心里)说:‘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见到它了。’如果已经为我所有,必定(会)捆起来放在高处,收藏起来,说什么‘暂且等改日再看吧’等等。“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家里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家,藏书很多。(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竟然达到这样的程度。因此,只要看过的书就认真的去领会,牢牢的记在心里。做了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到处都堆放满了。(由于长期不翻阅),以至白色的蠹虫和虫丝,时常沾满了书本。这样一来我才慨叹借来的书看得是多么用心专一,并且感叹少年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如今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是我慷慨借书给人和那姓张的吝惜自己的书,舍不得借给人,这一点好像不大相同。既然如此,那么是我实在倒楣而碰上姓张的呢,还是黄生实在幸运而遇到我呢?懂得(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那么他读书一定很专心,而他还书也一定会很快。写了这一篇借书说,把它和书一起(交给黄生)。

    「课件参考」 文言文教学设计之二


    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看过许多范文,学生多看一些范文对学习帮助很大,阅读范文可以提高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和想象力。对于一些人来说,多看一些范文能增进知识,你知道怎么写教师相关的优秀范文吗?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课件参考」 文言文教学设计之二”,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材简析]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中的一篇文言课文。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执一词争执不下。就连象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渗透了要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实事求是的道理。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勇于探索的精神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课文动画朗读,课文内容,重点词语、句子及其意思。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激起学生辩论:

    教师:同学们,你们猜猜老师今年多少岁?要说出自己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并说出理由。 2、 导入:

    教师:大家刚才辩论得真激烈,不过答案老师会在下课时告诉大家,而且要看同学们这节课的表现。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与辩论有关的文章-----《两小儿辩日》。(教师板书题目,学生读题。)

    二、质疑:

    从课题中你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三、过渡:

    教师: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那场两千多年前的辩论,相信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一定会找到满意的答案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此环节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通过一个看似不经意的话题,激起了学生的辩论,自然引入课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初读课文。

    1、 教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读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 学生:自由读课文。

    2、 读了课文后,文中除了写了两个小孩,还有谁?(教师板书:一儿、一儿、孔子)

    3、 以前你对孔子有哪些了解,能给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吗?(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可以是孔子生平、言论等。)

    4、 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5、 教师:刚才同学们第一次读课文,读的时候有什么困难吗? 学生:说说朗读中的困难。(如:不易断句,有些不顺口等。)

    6、 教师:大家在学习中能善于发现问题,很好。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课文朗读,大家想不想听。(课件:动画情景,课文朗读)

    教师:大家认真听朗读,看看别人是怎么停顿、断句的,认为必要的,还可以在书上作上记号。

    学生:听朗读,作记号。

    7、教师:有收获吗? 学生:交流在朗读上的收获。(如某些地方的停顿、断句、某个字的读音,语气等。)

    8、教师对个别难的地方重点指导。

    课件出示:

    孔子东游,见 两小儿 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 日始出时 去人近,而 日中时 远也。”一儿以 日初出远,而 日中时 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 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 远者小 而 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 沧沧凉凉,及其日中 如探汤,此不为 近者热 而 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 为汝 多知乎?”

    强调:知=智 读音 zhì

    8、教师:让我们学着课件里那样在同桌那里读一读。认为读得好的,就给他在书上画一棵五角星。

    学生:同桌互相读,评价、画五角星。

    9、 教师:有多少人得到了五角星?(看学生举手人数)看来效果不错。

    教师:一起读给老师听听。(学生一齐读课文。)

    文言文教学中朗读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没有回避这个难点,而是直面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说出困难,其实也就抓住了朗读的基本要领和方法。再让学生在美妙的动画和音乐中欣赏范读,不但对朗读指导有水到渠成的作用,更是让学生感受到了文言文的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最后通过画五角星的办法,肯定了学生的进步,树立了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二、深入理解:

    1、 教师:

    大家再次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句子的意思?

    学生:读文,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 交流:

    说说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句子的意思。

    (学生回答时,教师利用课件出示相关的句子和意思。并相机强调个别重点词句的意思。

    (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离。

    (5)日中:中午。

    (6)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7)及:到了。

    (8)则:就。

    (9)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0)为:是。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3)决:裁决,判断。

    (14)孰:谁,哪个。

    (15)汝:你。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很清凉,到了中午的时候感觉就像把手放进热水里一样烫,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富有智慧啊?

    3、 总结方法:你们是怎么理解到这些句子的意思的?

    学生:交流方法。(如结合课后注释,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已有知识、多读等。)

    4、 还有不理解的句子吗?谁来帮帮他?(让学生知识资源互补。) (学生回答时,教师课件出示相关句子的意思。)

    5、 教师:出示课件:出示词语、句子,让学生抢答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6、 教师:谁能在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用学生喜欢的讲故事的方式巩固句子意思)

    学生:先同桌互相讲,再抽学生在班上讲。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根据注释和其他一些方法理解句意已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所以教学中重在进行方法总结和指导,并采用说一说,帮一帮,讲一讲等多种形式加以了巩固。

    三、品读课文。

    1、 教师:过渡:刚才这位同学故事讲得很生动。而这么生动的故事。我们的古人用简短精悍的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见我们中国的古文是多么的富有魅力。

    2、 教师:在你的印象中,古人是怎样读课文的呢?(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大家也想象古人那样把课文味道读出来吗?谁愿意来读一读。(抽生读)

    3、 评价:教师:他像吗?哪些地方像?哪里还不像,味道还不够?你 认为应该怎样读?(请点评的学生读一读,老师还可以适当点拨)。

    4、 教师:谁还愿意读一读》(抽学生读,观察学生表情,信心足不足。)教师:老师再帮帮你,给你配上音乐。(学生配乐朗读)

    5、 教师:美吗?让我们大家一起像他那样读一读。学生:全班配乐齐读。

    在理解了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模仿古人读书的样子读,并配上音乐。创设这样的情境,仿佛把学生带入了中国几千年的灿烂的文化中,更加激发了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喜爱和对文言文的兴趣。

    四、升华拓展。

    1、教师:在这场两千多年前的辩论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是什么?理由呢?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教师相机完成板书)

    2、教师:孔子面对两个小孩的提问,是怎么做的呢?(不能决也)孔子那么知识渊博的人,面对两个小孩的提问,他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可见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实事求是)(教师板书)

    3、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教师相机板书:勇于探索)

    4、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可以是文言文的特点。可以是读书方法,也可以是人物品质给自己的启示等)。

    5、教师:对呀,我们不但要像两个小孩那样在知识的海洋里勇于探索,还要像孔子那样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识是无止境的,两千多年前孔子无法回答两个小孩的问题,可现在科学发达了,我们能解决这个问题了。那么两个小孩谁对谁错,为什么?

    下节课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希望大家课后积极收集有关资料。

    五、作业:

    把故事讲给父母听。

    六、下课时,老师向学生揭晓自己的真实年龄。

    次环节一定不能忘记,这既体现了教师尊重学生,守信,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热搜课件: 文言文教学设计2170字


    从小到大,我们看过不少的范文,在平时多阅读优秀的范文是一种积累,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去记录重要的事情。阅读范文还能够让自己加深对写作的了解,你有没有看过的优秀范文的参考范文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热搜课件: 文言文教学设计217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的]

    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教学设想]

    1、课文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拟作为叙事写人的叙文处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教学重点。如何认识理解课文中提及的“义”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可从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入手突破这一难点。

    2、课文篇幅较长,阅读有一定难度,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

    三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1、板书并朗诵(或由学生齐诵)。要读出楚歌慷慨悲凉的意味。

    2、简析《核下歌》,介绍时代背景.引入新课。

    1)项羽的主要历史功绩:击溃秦军在力,是暴秦的主要奠基人。

    2)项羽起兵及秦动机不纯,他反秦的目的在于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有着本质的区别

    3)他迷信武力,始终没有也不可能认识自己败北的教训。“时不”,自刎之前,他仰天长叹:“此天亡我,非我战之罪也”。

    4)“鸿门宴”怀王与诸将有约:“先入关者王之”。

    楚汉之争概况简介: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次年春,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项羽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二、读讲课文一、二两段:

    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王(wang)关中”“说(shui)项羽”“美姬(ji)”

    2、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

    “军霸上”、“王关中”;抓点同为名词作动饲用,读第四声。

    “成五采”、“为(Wei)龙虎”,“成”、“为”都有“变成”、“化作”的意思,“龙虎”是龙虎的形状。

    3、提问,引导学生了解课文:

    ① 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曹无伤是沛公的主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矛盾挑开,故事“开端”。第二件骨‘范增进言”,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②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

    提示;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人“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火爆汉子。

    第二段:

    1、教师串讲课文,引导学生留心课文中特殊的字词与句式:

    古今异义:

    “他盗出入与非常也。”“盗”,窃贼;“非常”,指意外事故。“

    固不如也。”“固”,本来。

    通假字:

    “具以事告”,“具”通“俱” .

    “要项伯”,“要”,通“邀”

    “毋内诸侯”,“内”通“纳”

    “不敢倍德”,“倍”通“背”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词类活用:

    “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用,意为与……交好(友善)。

    “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

    “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调用,编造名册。

    “不义也”,“义”,名词作动词用,合于义。

    特殊句式:

    “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状语后置。 “与俱去”、“毋从俱死也”,介词“与”、“从”后面的宾语省略。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疑问句,主语“谁”介宾短语“为大王”作“为”的状语,“者”助词“的”。 2、讨论课文内容,提问:

    ①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第二件事“张良献策”。张良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则一点就通,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由“联络感情”进而自我辩解,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刘邦施计”、“项伯中计”不必分开来说)“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②张良说:“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项伯则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请联系课文说说古人心目中的“义”可作什么样的解释,我们应当如何看待?

    提示:古人认为“义”,就是“宜”。《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韩愈在《原道》中则进一步解释:“行而宜之谓之,义。”也就是说,人的言行合符一定的道德规范就可称为“义”,反之则为“不义”。

    课文中曹无伤背叛刘邦向项羽告密,项羽置怀王之约于不顾而欲“击破沛公军”,范增以下犯上都可以说是“不义”。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哙闯帐护主等等,都可以称之为“义”。项伯救护刘邦可以称之为“义”,这一行为却违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则又可以责之为“不义”。可见“义”是相对的,如同“骨气”一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道德标准不同,“义”的内涵也不一样,我们不能以抽象的“义”作为评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处世的准则

    3、学生自读课文一、二两段,教师行间巡视,释疑解难。

    小结:课文一、二两段记述了“鸿门宴”前发生的几件事,由矛盾的挑起,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由项羽的“大怒”到项伯之言产生效果,故事情节逐步展开,并为后来事态的演变作了必要的铺垫,留下了必要的伏笔。

    三、布置预习

    1.自读课文三、四两段,利用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泊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2.用自己的语言讲述“鸿门宴”上的斗争。

    3.思考下列问题: ①项羽最大的弱点是什么?试从课文中举例加以说明。

    ②范增之谋为什么不能得逞,他在哪些方面不及张良?

    《文言文》教学设计(篇四)


    我们在上学时也会去读一些范文,优秀的范文可以让我们积累相关的知识,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进行无声的思考与交流。能在一定程度提升我们的语文水平,那么,您看过哪些值得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文言文》教学设计(篇四)”,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一、 文言文的“一体四面”

    我们平常所说的“古文”,指的是古代书面语作品,包括“文言文”和古代白话文。文言文,是以“文言”这种古代书面语写成的文章,包括先秦时期的作品,以及后世文人模仿先秦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载体,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

    (一)文言文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言”

    文言,是以先秦汉语为基础形成的一种古代汉语书面语。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和语法方面。文言有一套相当严格的词汇、语法系统。文言与文言文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言”上。所以,我们学习文言文,前提是学习文言。

    《文言文》教学设计模板


    在不同的时期,我们看过不同的范文,学生多看一些范文对学习帮助很大,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文笔,提高写作能力。经常阅读范文能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您最近在寻找优秀范文的参考模板吧?考虑到您的需要,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编辑了“《文言文》教学设计模板”,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二)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四)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初步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一.(整体感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伤仲永》教学设计6》。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分组讨论)(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二、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句中停顿的诵读能力,但也可以培养理解句意的能力。)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余闻之也/久。

    三、精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 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规则课件4篇


    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在上课之前精心准备自己的教案和课件。这些文件通常需要认真而负责任的精心设计。教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编写一份优质课程的教案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编辑精心整理了一份题为“规则课件”的指南,供大家参考。现在就让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规则课件 篇1

    活动目标

    1、用学生亲身经历的交通小意外及上学途中的交通见闻,提高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

    2、了解红绿灯、走人行天桥等常见的交通标志,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规范学生的社会行为。

    3、交流上学途中不安全的交通路段和相应的安全做法,发展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活动准备

    (一)学情分析

    我们学校附近是一条主干路,来往车辆较多,交通事故时有发生。六七岁的一年级学生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出了校门就跑,即使家长来接,往往也是书包一递,撒腿便跑,这很容易发生危险。尽管学校、班级经常就此问题进行教育,家长也每天反复叮嘱,但收效甚微。

    作为一年级的班主任教师,每天放学前我都要叮嘱学生们路上要注意安全,并亲自将他们送出校门,交到各自的家长手中。可以说,我与家长的担忧是一致的――学生的安全,总想找个适当的机会搞个独特的活动,把学生心中这根安全的弦上得紧一点。

    (二)物质资料准备

    1、学生用各种方法收集常见的交通标志,并弄清交通标志的意思。

    2、学生观察自己上学路上的交通情况,把不安全的地方记录下来(可以画,也可以拍照)。

    3、学生收集、回忆以前见过的、学过的安全儿歌或自己创编儿歌。

    活动时间

    3课时。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引发

    1、教师提前了解学生是否有发生交通意外的亲身经历。

    2、学生收集常见的交通标志并了解其中的含义。

    3、引导学生观察自己上学途中的交通情况,把不安全的路况记录下来。

    4、学生收集、回忆以前见过的、学过的安全儿歌或自己创编的儿歌。

    (二)活动开展

    1、现场调查,导入主题。

    教师作家长接送孩子及原因的调查。

    师:同学们,老师想搞一个现场调查,每天上学、放学有家人接送的同学请举手。

    一大半的学生举手。

    师:谁知道家长为什么接送你?

    几乎全部学生的回答都是因为家长担心自己的交通安全。

    师:我听出来了,他们是关心你们的安全。其他同学,虽然家长没有接送你们,但你们知不知道他们最担心的事是什么?

    这些学生的回答也几乎都是家长最担心自己的交通安全。

    师:哦,老师听明白了,家长关心你们的学习,更关心你们的安全,他们希望你们每一天都能安安全全地上学。

    [调查这一形式会深深吸引刚入学不久的这些活泼好动的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调查的内容不仅与每一个学生每天的生活密不可分,而且紧扣教育活动主题,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

    2、学生说、演亲身经历。

    学生表演亲身经历交通小意外的小品,并谈谈当时的感受。

    师:据老师了解咱们班前几天就有同学发生过交通小意外,下面就请这几位同学把当时的情况演示看。

    一学生表演放学时未和家长牵手,自己乱跑差点儿被车撞倒的情景,教师追问当事者当时的心情。

    师(蹲下追问):当时,你心里害不害怕?

    学生点点头。

    师:现在,你想说什么?

    生(红着脸):以后,大家一定要与爸爸妈妈牵手别乱跑。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遇到过或听说过类似的事情?

    另一学生讲述小时候在马路上跑被摩托车撞伤的事件。

    师:同学们,你们现在是怎么想的?

    大多数学生表示这样太危险,以后一定要在马路边慢慢走,不能跑。

    [正是因为执教者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让发生过交通意外事件的学生现身说法,这样的朝夕相处的同学的亲身经历,令学生信服,使教育更易被接受。]

    3、介绍交通标志,明确正确做法。

    师生在教室里参观收集到的交通标志,并明确交通标志的提示及看到交通标志的正确做法。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收集了各种交通标志,把你收集到的标志的意思说给你周围的同学听听,也可以参观同学们手中的交通标志,遇到不认识的,自己问问同学。

    学生互相参观、交流。

    师:参观完的同学向老师招招手。

    大部分学生参观完后冲教师招招手,只有一两个学生还在继续参观,教师稍做等待。

    师:参观中你发现还有哪些不认识的,现在可以问问同学。

    学生就参观中发现的不认识的交通标志请教同学。

    师:老师也收集到了几个交通标志想考考你们,看谁最聪明。

    教师出示红绿灯、步行街、走人行天桥的交通标志。

    学生回答出交通标志的含义后,教师追问看到这个交通标志应该怎样做,使学生明确交通标志提示的正确做法。

    [对于六七岁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交通方面的认识最直接、最能接受的,恐怕就是交通标志了。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让他

    们在生活中用各种形式(画、写、拍照等)搜集自己见到的各种标志,学生亲身参与记录的过程,本身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同时也为课上活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4、针对不安全的上学路况,指导学生正确的做法。

    师生交流收集到的上学路上不安全地方的情况,共同商讨安全的做法。

    师:课前,同学们都观察了自己上学路上的交通情况,并把发现的不安全的地方记录下来,下面就把你的发现跟组内的同学说说。

    学生小组交流。

    师:同学们大多都住在学校附近,在组内交流时,你认为有没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呢?(指名说,并追问学生当自己走到危险的地方该怎样做。)

    生1:我觉得学校门前的马路没有红绿灯挺危险。

    生2:我也觉得学校门前的马路危险,因为校门口常常停着车,车高而我们人太小,车把我们挡住了,如果再来一辆车,司机看不见我们,我们一跑就容易被车撞到。

    生3:我校前门那条大斜坡危险,车开到这儿速度快,小朋友又喜欢跑,很容易被车撞到,所以同学们走到这儿,一定不要跑。

    生4:离学校不远的403路车终点站危险,那里车太多了,我提醒大家要从车站旁边的花园里走。

    于是教师追问以后走出校门口,我们该怎样做呢。学生纷纷表示不能跑,看见没有车了再走过去。教师马上又让全班同学把座位的过道当做校门前的马路,演示一下怎样过这条马路。学生们积极投入到演示活动当中,几乎全班学生都知道了过校门前马路的正确做法。

    演示后,还有许多学生踊跃举手想提醒大家自己发现的不安全的地方。

    师:大家都想说,好,我现在就把你们画的图贴在教室墙壁上,这样就可以随时提醒大家注意安全。

    [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能够遵守交通规则,安安全全上学。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发现了身边不安全的地方,指导了他们如何避免事故的发生,更增强了活动的实效性。]

    5、说儿歌,体会安全知识。

    学生交流交通安全儿歌,从中提取交通安全常识。

    师:把你会的安全儿歌教给你的好朋友。教完儿歌的同学向老师招招手。

    红灯停,

    绿灯行,

    一站二看三过路,

    交通规则牢牢记,

    保护自己最重要。

    大马路宽又宽,

    司机叔叔忙又忙,

    小朋友过马路,

    左看看,右看看,

    没有车了再过去。

    [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儿歌的加入,不仅有效地活跃了活动气氛,而且再一次为学生们敲响了安全的警钟。]

    6、放录像,倾听家长的心声。

    播放家长关心孩子安全问题的录像。

    家长1:文文,姥姥每一天都担心你上学路上安不安全,有没有在马路上乱跑。你可一定要注意安全啊。

    家长2:小军,爸爸每天都接送你上下学,就是担心你的交通安全。爸爸希望你以后能成为一个男子汉,自己照顾好自己。

    家长3:“红灯停,绿灯行,一站二看三过路”,小菁菁,妈妈以前是用这首儿歌教你说话,现在妈妈想用这首儿歌提醒你走路要注意安全,记住,以后你一定要按照儿歌里说的去做呀。

    [教师煞费苦心地找寻家长,将他们对自己孩子安全方面的担忧深切动人地娓娓道来,在充满关切的述说中,让学生感动,触动。]

    师:你们的安全牵动着全家人的心,老师相信每个同学都能遵守交通规则,安安全全地上学。其实生活中的安全问题还包括许多方面,同学们要注意自我保护。

    [引导学生继续关注生活中的安全问题,把活动深入开展下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规则课件 篇2

    设计思路几次带幼儿外出活动,尽管老师多次强调注意交通安全,可总会有幼儿在路上东张西望、追追打打。一到横穿马路时,很多幼儿驻足不定,不知所措。面对这些即将升入小学,但还缺乏遵守交通规则意识,也不知具体要遵守哪些交通规则的幼儿,我觉得很有必要让幼儿了解、认识交通规则,萌发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加强自我保护,提高危险防范能力,让孩子真正地走进社会这个大家庭。

    活动目标:

    1、尝试了解各种不同的交通标志图,引导幼儿用完整、流畅的语言正确表达它们各自的作用。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3、在游戏活动中体验交通规则的重要性,知道行走时具体遵守哪些交通规则,培养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4、知道哪些地方存在危险,不能去玩耍。

    5、能积极参加游戏活动,并学会自我保护。

    活动难点:解读交通标志图。

    活动重点:在日常生活中,能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

    活动准备:

    1、教师和幼儿一起收集有关"交通标志图"的信息图片。

    2、立体的交通标志(停车标志、信号灯、左右转弯标志),"十字路口"场景布置。

    3、教师事先与一位交警取得联系。

    4、多媒体课件:(1)交通事故;(2)正确的交通行为与错误的交通行为画面(内容有:红灯车停行人过马路走斑马线;行人靠左走;在马路上追车奔跑;在马路上玩耍、游戏;行人过马路走天桥;过马路跨越护栏;)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活动主题师:有一天,兰兰爸爸去幼儿园接她回家,在去幼儿园的路上发生了可怕的事情。这可怕的事情倒底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幼儿观看课件(1)(交通事故)后,教师提出:"兰兰的爸爸在去幼儿园的路上发生了什么事情?"2、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交通事故?

    3、幼儿自由讨论后让交警回答幼儿的提问,使幼儿明白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

    4、马路上为什么要有红绿灯?

    二、展示交通标志图,认识交通标志1、在车辆穿梭的马路上,除了红绿灯这个交通标志外,你还看见过什么交通标志?

    2、展示师幼共同收集的各种交通标志图,请幼儿说说自己认识的交通标志及它们的作用。

    3、老师介绍常用的交通标志名称及其作用。

    4、游戏"看谁找得对又快"。幼儿根据老师的指令(标志的作用)快速找出相应的交通标志图。

    5、教师小结。

    交通标志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了交通标志,那马路上的车就会随意乱行,没有规则,互不谦让,很容易引起车祸;如果没有交通标志人们就不知道什么是停车场,那车辆就会随意停放,这对我们的行走和生活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交通标志是社会生活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符号,我们都应该遵守交通规则,做一名优秀的交通小标兵。

    三、判断分析1、交警以考考幼儿的形式帮助幼儿了解应遵守哪些交通规则。交警请幼儿看课件、分析说明课件里每幅画面上的人在干什么,然后组织幼儿判断谁对谁不对,并说明理由。

    2、交警进行小结。同时让幼儿明白在没有交通标志的马路上,大家应靠右边行走,过马路时,应看看两边没有车辆时再过马路。

    四、欣赏儿歌,巩固掌握过马路的正确方法。

    师:孩子们,看了上面的画面,你知道过马路要怎么做了吗?老师把过马路的正确方法编成了一首好听的儿歌,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1、引导幼儿说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些小朋友做的对吗?

    2、带领幼儿跟着配乐儿歌念念儿歌。

    五、游戏"过马路",帮助幼儿巩固理解交通标志的意义,使幼儿知道过马路要一停、二看、三通过。

    师:现在我们知道交通标志对维护交通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车辆的顺畅,人们的生命安全,更离不开交通警察。今天,请警察叔叔和我们一起玩"过马路"的游戏。

    延伸活动:

    1、可将标志图卡放入语言区,让有兴趣的幼儿继续探索。

    2、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适时对幼儿进行遵守交通规则的练习和教育。

    教学反思

    1、当孩子在活动中出现问题时,教师要避免枯燥的说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的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

    小班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规则意识不是很强,经常会出现忽视规则的行为。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说教,效果恐怕是小之甚微的。这次将孩子经常出现的问题融入到角色游戏活动中进行教育,使孩子意识到自己行为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加强自我约束控制力。其效果强于以前多次的说教。

    2、教师要尝试用新颖、独特的教育方法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幼儿园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的综合能力,能够灵活地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和途径来教育引导孩子。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教师应以细致的观察、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分析孩子情绪变化、行为后的原因,然后灵活地运用教育的方法、技巧进行新颖、独特且有效的教育,帮助孩子认识问题,达到自我约束、控制的教育效果。

    在游戏中,当皓民又在教室里奔跑并撞倒了同伴后,我对他进行了仔细地观察,发现皓民紧张而后悔的表情,说明孩子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了,如果我再对他的行为加以批评的话,无疑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也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于是,我采用了不同于平常的教育方法,继续以游戏的情境、游戏的口吻、借孩子同伴之口对他进行了身临其境的实地教育,从而达到了说教所达不到的良好教育效果。

    规则课件 篇3

    一、活动目标:

    1、熟悉大班的周围环境,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并合作制订幼儿园一日生活、学习、游戏、运动等的规则,以及竞赛的项目和内容。

    2、通过评比竞赛活动,自觉遵守幼儿园的一日活动规则。

    3、通过评比竞赛活动,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活动重难点

    1、重点:让幼儿合作制度幼儿园一日生活、学习、游戏、运动等规则。

    2、难点:让幼儿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三、活动准备:

    1、活动前组织幼儿观察班级和幼儿园的周围环境,了解大班幼儿日常生活、学习、游戏、运动所必须遵守的社会行为规则。

    2、准备活动所需的笔、纸等。

    3、每周或每月准备一张评比记录表,知道幼儿开展记录活动。

    四、活动过程:

    1、导入激趣:

    (1)引导语: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大哥哥大姐姐了,那么让老师知道大哥哥大姐姐叫什么名字好吗?现在老师要点名了,大哥哥大姐姐们知道怎么做吗?老师问。

    知道,被点到名字的小朋友要喊到,没被点到名字的小朋友要安静的做好。小朋友们回答。

    哇,你们真棒,都记住了这个规则老师说。

    2、行为习惯的学习。

    制作一日活动行为规则图。

    (1)寻找一日活动中幼儿应遵守的行为规则。

    (2)讨论:我们是大班小朋友了,应该遵守什么规则,才能做弟弟妹妹的榜样?(引导幼儿从讲礼貌、生活、学习、做游戏、参加体育运动、关心弟弟妹妹、爱护公物和遵守卫生规范等方面进行阐述。)

    (3)、分组进行表征活动。每组幼儿根据自选的内容进一步展开讨论,并分工合作以绘画表征的形式记录讨论结果。

    (4)、全班交流活动。每组派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活动,教师以分类统计的方式记录幼儿的发言,帮助幼儿梳理已有的经验。(引导幼儿思考什么是适宜性行为,什么是不适宜行为,进一步帮助幼儿明确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应遵守的行为规则。)

    3、开展遵守行为规则评比竞赛活动。

    (1)、根据幼儿确定的评比竞赛项目,让幼儿自行讨论评比竞赛的具体要求。将讨论出来的具体要求以绘图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张贴在班上,幼儿以自评的方式开展记录活动。

    (2)、周末针对评比竞赛的项目,全班开展评选每周之星的活动。

    五、活动延伸:

    结合日常生活,将这些规则参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让他们不知不觉的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根据幼儿的现状,不断调整修订幼儿行为规则要求。

    规则课件 篇4

    1、活动目标:

    1、了解简单的交通规则。

    2、能正确辨别交通行为的对与错。

    3、体验做文明行人的成功感。

    2、活动准备:

    1、视频《马路上》,常见的交通标志PPT课件。

    2、《马路上》集体操作单。

    3、幼儿每人一张交通标志卡片。

    4、各种马路上行人图片,幼儿判断对错的标志。

    3、活动过程:

    1、导入

    (1)谈话

    交流幼儿来园的方式,引出行人过马路的交通规则。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是怎样来幼儿园的?

    你是怎样过马路?

    (2)播放视频《马路上》

    教师:我们一起看看动画片中的行人的怎样过马路的。

    小结:行人过马路时必须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走斑马线,小孩子要在大人的带领下过马路,按指示走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

    2、感知

    (1)出示常见的交通标志PPT课件,引导幼儿认识标志。

    教师:为了让行人都能安全过马路,我们就要认识一些交通标志。提问:这是什么交通标志?你在哪见过?

    (2)与幼儿讨论交通标志的作用。

    教师:有了这些交通标志以后,我们过马路会怎样?

    3、操作

    出示《马路上》集体操作单。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看马路上都有什么,缺少什么?如果没有这些交通标志会怎样?

    引导小朋友将自己手中的交通标志贴到马路相应的位置上,并说说为什么。

    4、辨识

    (1)播放行人各种交通行为的图片,引导幼儿讨论判断图片内容的对错,并说出原因。

    (2)引导幼儿在正确的图片下面贴一个红心形粘贴,在不正确的图片下面贴一个黃心形粘贴,还要说出为什么。

    (3)教师小结幼儿的辨识结果。

    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很多的交通标志,还能找出哪些行人的交通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你们真棒。小朋友以后在过马路时也要遵守交通规则,做一个交通文明的小朋友。

    课件(推荐4篇)


    希望这份"课件"能够激发您的思考,如果我的答案能够帮助你不要忘记将它收藏起来。对于新入职的老师而言,教案课件还是很重要的,就需要老师用心去设计好教案课件了。教案是教育教学领域中重要的管理组织工具。

    课件(篇1)

    一、课题:

    《陶罐和铁罐》

    二、素质教育目标

    ㈠知识教学点

    通过阅读课文,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㈡能力训练点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围绕中心编童话故事的能力。

    3.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大胆的想象能力。

    ㈢德育渗透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瞧不起他人,为人要友善、有礼貌。

    ㈣美育渗透

    做人要有自信,相信自己。

    三、学法引导

    ㈠教师教法

    1.启发式

    2.提问式

    ㈡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四、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㈠重点:分析理解课文

    ㈡难点: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品味文章的寓意。

    五、教学准备

    课件

    六、媒体的选择与组合

    1、设计思想。

    ①借助多媒体播放陶罐与铁罐的动画对话,可以形象直观地感受人物的个性,更好地指导学生朗读感受文章的寓意。

    ②课件的播放展示氧化的过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能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氧化知识。

    2、媒体选用情况:

    知识点媒体类型媒体来源媒体内容要点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使用方法

    1、多媒体自制课件文字内容整体感知全文内容,指导学生在朗读中学习生字。边导视边导思考。

    2、多媒体自制课件陶罐与铁罐动画对话及氧化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去感受每个形象个性,逐步积累,达到对寓言的品味理解。边导视,边导读,边导思。

    3、多媒体自制课件文字内容及图片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概括总结能力。边导视,边导思,边导说。

    4、多媒体自制课件文字内容及图片充分发挥学生想象思维。边导视,边导思。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简述:

    (一)激趣,谈话导入。

    (二)媒体播放,整体感知全文。

    (三)细读体会第一部分--寓言故事(故事1)。

    1、出示媒体,看动画,听对话。

    2、学生品读,教师相机引导。

    3、课本剧表演,人物对话。

    (四),合作学习第二部分--寓言故事(故事2)

    1、出示自学要求。

    ①、许多年过去了,陶罐怎么样了?是什么样子?铁罐呢?

    ②、人们发现陶罐时,是什么态度?为什么?

    ③、当初,铁罐有没有想到这样的结果? 2、分组学习。

    3、分组汇报。

    4、教师相机引导。

    (五)整体品味

    1、陶罐和铁罐我们应该向谁学习?说说理由。

    2、如果铁罐改正了缺点, 和他交朋友吗?

    3、教师引导总结寓意。

    (六)拓展学习

    重编一个发生在陶罐和铁罐之间的故事。

    八、板书设计

    课件(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叽、喳”等8个生字。会写“羽、领”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体会小鸟的活泼可爱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3、有爱鸟护鸟的意识,感受到“爱鸟护鸟小卫士”的快乐与自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生情

    播放课件:音乐伴着鸟鸣,教师朗诵,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

    二、朗读感悟,初识生字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⑴ 自读课文,侧重读准字音。

    ⑵ 同桌互读互查。

    2、赛读课文,流利通顺。注意“蓬、棱、崭、喳”。

    3、品读课文,体验情感:

    ⑴ 争当“最活泼的小鸟”。通过读表现出来。

    ⑵ 争当可爱的“红领巾”。先明确文中的“红领巾”是指谁,再引导用坚定的语气读“请爱护小鸟”一句。

    ⑶ 争当“善于赞美的小鸟”。练习用赞美的语气读最后一句。

    4、多读,找规律,引导背诵。

    ⑴ 引导发现:将三小节做一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⑵ 与同桌以问答的形式读书。

    ⑶ 与好朋友以问答的形式试背。

    三、开展游戏,巩固识字

    1、“分分捡捡”,找出自己已经学会的字,告诉大家你在哪见过。

    2、“听听找找”。

    3、“小猴子学样”,师出字,生做动物。

    4、“猜猜看”:让生根据生字的局部猜字。

    四、引导创新和实践

    课下仔细观察本课生字,试着编字迷或画迷。

    课件(篇3)

    一、教学目标 :

    1、 基础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

    (3)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望。

    2、发展目标:

    (1) 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理解能力以及朗读感悟能力。

    (2) 使学生能自主的采用小组讨论、朗读、想象等阅读方式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探究能力和表现能力。

    课后查阅资料,扩展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丰富有关知识,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原来、几年之后的景象,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通过让学生演讲的方式,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 :

    读出瀑布“原来”、“几年后”的不同感触。

    四、教学准备:

    让学生查找大瀑布的资料、准备课件、在黑板上画花圈、让学生准备地图。

    五、教学过程 :

    (一)、激趣设疑,导入 新课。

    1、 同学们,你们看黑板上,画着的是什么呢?对,是一个花圈,今天,老师把这个花圈送给一条曾经是世界闻名的大瀑布,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 板课题,读课题

    3、 看题质疑。

    (二)、自主学习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是不懂的?

    2、学生读书,自学,教师巡视。

    3、 学生汇报读懂的地方。

    设想读懂的地方:

    ⑴、5个生字,形近字:廷——延讯——汛——迅

    ⑵、理清课文思路

    ⑶、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以前的面貌(是怎样的呢?)

    读——从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看出其流量大、从飞流直下,水形如“朵朵莲花”,水雾“飘飘洒洒”,水声“震耳欲聋”看出水流湍急——看学生的资料(图片)——看课件——看到这么雄伟壮观的大瀑布,你想说些什么呢?(三四个即可)——指导读——这么美的地方,去的人会怎样呢?

    ⑷巴西总统亲自投身到这一行动中,那天,他特意穿上了葬礼的专用的黑色礼服,主持了这个大瀑布。(从这里,你看出了些什么?看出对大瀑布的重视)

    ⑸1986年9月,在拉丁美洲的巴拉那河上,举行了一次特殊的葬礼。

    怎样特殊?(是为一条瀑布举行一次葬礼)

    ⑹塞特凯斯大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瀑布。

    你用的是“曾经”为什么呢?现在的瀑布怎样呢?(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垂下了头,……奄奄一息。)

    指导读——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拟人法)写出了大瀑布即将枯竭。板书:即将枯竭——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怎么想呢?——所以游人都怎样做的。

    ⑺大瀑布是位于巴西与阿根廷两国的交界处。

    我知道有些同学带了世界地图回来,你找到这个地方吗?

    4、让学生说说不懂的地方,同学帮助解决

    设想不懂的地方:

    (1)、为什么总统要亲自主持呢?(他为大瀑布的逐渐消失而深感惋惜的遗憾。因为这个大瀑布一直是巴西人的骄傲)

    (2)、为什么要为大瀑布举行葬礼?

    进行大瀑布前后的对比。

    看到如此的情景,假如你是大瀑布你会说些什么呢?现在请大家来说说我的故事,用上第一人称,把自己当作是大瀑布。(3、4个)

    (3) 为什么大瀑布会葬送?(小组讨论)

    (4) 汇报:

    1、建水电站

    2、水资源浪费。

    3、破坏森林、乱砍滥伐。

    过渡:就是因为这些原因,大瀑布逐渐枯竭,科学家预测,过不了多久,瀑布将完全消失。所以大家就为他举行了这么一个特殊的葬礼。大瀑布即将逝世了,它会留给世人什么呢?(谈想法)

    板书:保护环境、爱护地球

    (三)、课外延伸

    在我们现实当中,还有很多破坏环境的现象,你调查到哪些呢?

    (四)、总结:

    就让我们一起行动保护地球,让这些事情不再重演。努力争当一名优秀的小公民,好吗?

    课件(篇4)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名篇,它在董西厢的才子合配佳人的基础上,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主题深刻,词采华丽。王实甫的词,在艺术上有花间美人之称,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朱权《太和正音谱》)。尤其是《送别》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绪的绝唱。在教学本文的时候,本人是这样设计的。

    一:导语的设计

    (1)播放李叔同的〈送别〉,营造氛围。

    (2)联系柳永的〈雨霖铃〉的下阕和江淹〈别赋〉中的黯然消魂者,唯别离而已。

    二:介绍作者及西厢的发展。

    三:题解:

    指名:将标题扩展成一句话概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什麽时间,在什麽地点,谁为谁送别,去干什麽。)

    四:理清思路:

    (1)去长亭的路上

    (2)长亭饯别

    (3)临别叮咛

    (4)分手后的场面

    五:具体赏析绝唱的体现。

    提问:绝唱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

    (1)在刻画双方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的方面,的确是典范篇章。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景描写真正达到交融的高度。

    指名:找出情景交融的曲子。

    (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一煞)(首尾)等。

    具体分析:(端正好)和(滚绣球)(叨叨令)几支曲子在情景方面的不同。

    明确:两支曲子都是借途中之景传离别之情。所不同的是前者是因景及情,而后者却是由情及景,在具体的赏析中除了抓住所描写的景外,还要抓住抒发情感的句子。景是萧瑟凄凉的。情离人泪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中的恨和怨字。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莺莺眼里的枫林红叶是离人的泪血,垂柳长条是拴征马的缰绳,碧云、黄花、西风、归雁、车儿、马儿,凡途中景物,无一不是传情寄恨的标记。

    (一煞)以青山疏林,淡烟暮蔼,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收尾)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

    明确:

    (2)调动多种修辞手法表现情感。

    松了金钏,减了玉肌夸张;(叨叨令)排比和反复;(快活三)比喻夸张对偶;(朝天子)比喻夸张对偶引用;(耍孩儿)引用夸张;(四煞)夸张

    明确:

    (3)表现主人公珍重爱情而鄙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两下里

    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六:总结:

    七:布置作业。

    宪法课件4篇


    教师在正式授课前,必须制定本学期的教案和课件。每位教师都需要认真准备,因为教案是提高教师职业发展和能力的有效方法。你们可能担心制作教案和课件的质量是否良好。不过,本文的“宪法课件”是作者的精心之作,希望你们会喜欢它并从中获益!

    宪法课件(篇1)

    宪法学习课件

    随着我们国家的不断发展,法治建设也逐渐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而作为法治建设的基础,宪法的作用日益凸显。正是宪法的制定和贯彻,才使得我们国家走向了一个更加稳定和繁荣的未来。因此,宪法学习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推行全面法治,进一步普及宪法知识和教育,我们需要宪法学习课件。

    一、宪法的特点和作用

    宪法是指一个国家基本的法律规章,它是国家的根本法律。宪法的特点是良好的稳定性和权威性。良好的稳定性意味着宪法不会随着时间、地区、政党或人民的变化而发生重大变化。权威性意味着宪法的权威性不可侵犯,是其他法律和法规的基础和标准。

    宪法的作用很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民事、刑事和国际法等多个领域。首先,宪法规定了国家政治制度、国家机构设置和运行方式,保障了人民民主权利和自由权利的实现。其次,宪法规定了国有财产和私有财产的权利和义务,维护了社会经济秩序和市场经济制度的顺畅。最后,宪法涉及到文化、教育、婚姻、家庭、个人权利和女性权利等内容,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社会的稳定秩序。

    二、宪法学习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宪法也成为国际间交往的重要问题。因此,全民学习宪法不仅可以弘扬宪法精神,逐步形成严格遵守法律、维护宪法权威的共识,而且可以加强国际交往和合作。

    更重要的是,宪法学习对于全面推行法治有着巨大的作用。首先,宪法的普及可以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其次,宪法的学习和贯彻可以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减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的产生,从而促进国家建设和发展。

    三、宪法学习课件的制作内容

    为了促进宪法学习的普及和推广,我们建议制作以下几个方面的宪法学习课件:

    1、宪法学习的基本要素:概括和解释宪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规定,包括宪法的形式、内容、权威和作用等。

    2、宪法的核心价值观:公民道德、法治理念、爱国主义、敬业精神、诚信守信等内容,使广大群众在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会活动中能够学习到合法行为的标准和准则。

    3、宪法的保障机制:解释宪法的权力机构和程序,宪法的监督程序和监督机构等内容;同时,也讲述如何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宪法权威和法律权益。

    4、宪法和国家治理:讲述宪法对于国家治理的作用和体现,宪法对于政治制度、文化建设、社会经济和生态建设的影响等内容。

    总之,宪法学习课件的制作需要从基础概念、核心价值观以及权威性保障等多个角度来讲解和剖析宪法的精髓内涵,讲解如何对待宪法、尊重宪法,将宪法的原则和精神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从而提高法治意识、国家意识和维护民族利益的意识和能力。

    宪法课件(篇2)

    知识与能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最高的行为准则。

    过程与方法:

    结合宪法和法律的有关原则和规范,具备基本的辨别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或公民个人行为是否违宪违法的能力;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认识到任何人都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不能有超越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一些真实案例的分析,深刻认识“人治”的危害及“法治”的重要性,增强法治观念;通过对宪法是最高行为准则的正确理解和认识,感受到宪法具有的最大权威,树立宪法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意识到公民的基本义务是公民必须承担的责任,初步培养承担依法治国的历史责任感。

    1、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的最高行为准则。

    首先是学生对什么是国家机关及相应行使的职责不太了解、较陌生,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对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学生有自己的看法。教师要进行引导,在教法上需多下工夫。这是本框的一个难点。

    2、国家机关不能做宪法和法律未授权的事。

    学生对什么是“未授权”,可能存在一定的疑问,教师不要回避问题,可结合一些实际案例来讲解。此处在教法上也有一定难度。

    3、宪法是一切团体和组织的最高行为准则。由于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而社会上存在一些个别党员腐败堕落的现象。因此,学生可能产生一些想法。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些社会现象,学会正反两方面看问题。

    1、本框是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在“治国安邦”方面的具体体现。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用一个相关的'时事报道或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案例(最好是录像的形式)导入,令学生思考、讨论,从而明确无论是国家机关、团体和组织,还是个人的行为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最高的行为准则。

    2、为了能使学生主动开展探究活动,可以利用书中的小栏目“议一议”――谈谈你对“权大没有法大”的看法。首先,用此栏目引发学生思考、质疑;然后,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深入研究“为什么?”

    宪法课件(篇3)

    1、通过看视频、表演情景剧、诗歌朗诵、拍手歌、知识抢答等多种形式,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好习惯落实到实处。

    2、通过这次活动,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3、通过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使班级成为法制教育的宣传和示范窗口,使学生成为守法用法行动的先锋队,为推进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做出贡献。

    活动准备:

    1、召集中队委讨论、决定队会程序,构思队会主题、内容。

    2、 确定主持人(本次主题队会确定二名主持人:)。

    3、排练小品《校园保护费》、诗朗诵《法在我心中》、拍手歌《遵纪守法》、大合唱《宪法伴我成长》等节目。

    4、设计主题队会课件。

    活动时间:第13周少先队活动课

    活动过程:

    一、预备部分

    (一)小队长向中队长报告人数

    中队长:五年级(1)中队“法在我心中”主题中队活动马上开始,全体起立。各小队报告人数。

    各小队向中队报告本小队人数。

    (二)中队长向中队辅导员报告

    中队长:全体立正。(跑到中队辅导员面前,互敬队礼)报告中队辅导员,本中队应到少先队员61人,实到61人,一切活动准备就绪,请你批准我们的活动。并给予指导。

    辅导员:接受你的报告,参加你们的活动,并预祝中队会取得圆满成功!

    (互敬队礼,中队长跑回原位。)正式仪式

    1、全体立正,出旗,

    2、唱队歌,有请指挥高哓谊。

    3、中队长宣布:五年级(1)中队“宪法伴我成长”主题中队会现在开始。

    (主持人上场,与中队长互敬队礼,中队长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二、中队活动开始。

    活动一:我是知法好公民

    主持人甲:鸟儿渴望自由的飞翔。

    主持人乙:鱼儿向往自在的嬉戏。

    主持人甲:但自由是相对的,正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安宁,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国家制定了宪法。那么同学们对宪法有多少了解呢?我们先一起来看看我国第一部宪法诞生的情况,请看视频。(大屏幕播放视频)

    主持人乙:了解了我国第一部宪法诞生的情况,谁还愿意把自己知道的宪法知识与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举手回答分享。主持人实时点评。

    预设1:我知道全国法制宣传日是每年的12月4日。

    预设2:我知道我国现行宪法颁布实施以来,先后作过四次修改和补充。

    预设3:我知道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是法律体系的基础,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预设4:今年法治宣传日宣传活动主题是:深入学习宣传宪法,搭理弘扬宪法精神。

    主持人甲:看来同学们对宪法知识的了解还真不少,那对其它的法律法规知识又了解多少呢?现在我和郭志宇要考考大家,

    主持人乙:请看大屏幕。(出示题目)

    (1)你能说出你所知道的有关青少年的法律法规的名称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

    (2)新教育法规定,我国实行几年义务教育制度?九年

    (3)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 )学费、杂费。

    (4)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所称的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几周岁的公民。18周岁

    (5)如果遇到火警, 你应当拨打什么号码?119

    (6)交通信号灯的中黄灯表示什么意思?警示通行

    (7)小学生可以骑车上学吗? (不可以)

    (8)每年全国的“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是在几月份(三月份)

    (9)蓝底、白色图案的交通标志是什么标志。禁令标志

    (10)放学路上如果被陌生人跟踪,你认为最好的做法是。打110报警

    活动二:我是守法好少年

    主持人甲:通过刚才同学们对法律知识的分享,让我感受到我们班的同学都是知法的好孩子。但在我们的生活中,由于一些人不学法,不懂法出现了违纪乱法的现象。请看大屏幕(大屏幕出示几张不守法图片)

    主持人乙:看了这几张图片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

    同学们各抒己见

    预设1:第一张图片里面的司机闯红灯,没有遵守交通法。

    主持人甲:对于我们小学生,怎样做一个守法的好少年呢?(学生举手回答)

    预设1:尊敬国旗、国微,维护祖国尊严;

    预设2:遵守交通规则,服从交通管理;

    预设3:讲究公共卫生,不随地乱扔垃圾;

    预设4: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安全;

    预设5:爱护公共财产,保护公民合法财产;

    预设6:爱护名胜古迹和珍贵文物;

    预设7:爱护珍贵和有益的动物,保护树木。

    预设8:尊重别人隐私,不私拆、撕毁别人包裹。

    预设9:相信科学,不参加迷信活动;

    宪法课件(篇4)

    学宪法讲宪法主题班会教案

    【活动背景】

    做好法制宣传活动,举行“学习宪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主题班会,积极响应号召。

    【活动目的】

    1.通过班会,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完善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2.引起学生的现实关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将校内法制教育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学生自觉地提高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社会认识能力。

    【活动方式】

    班干部主持,师生共同参与,以讲解、朗诵、讨论、竞赛等形式展开。

    【活动要求】

    注重人人参与,讲究活动秩序,联系实际。

    【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开场导语,说明设立宪法日的意义。

    首先,设立国家宪法日有助于落实依宪治国,发挥宪法作用,维护宪法权威。

    其次,设立国家宪法日有助于普及宪法知识,有助于公民通过各种宪法宣传活动感受宪法的价值,扩大宪法实施的群众基础。

    做最好的自己

    精品文档

    再次,设立国家宪法日有助于落实2011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

    最后,设立国家宪法日也有助于在国际社会树立我国尊重宪法的良好形象,扩大我国宪法的国际影响。

    二、一起来分析和讨论

    (一)你对法律知多少:

    1、说出你所知道法律法规的名称。

    2、学生分组进行宪法知识竞赛。

    3、请你举例说说哪些是未成年人不能做的事情

    旷课、夜不归宿,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打架斗殴、辱骂他人,携带管制刀具等等。

    为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分别做出了一些禁止性规定,学生不应当违反这些规定。要自觉做到:不吸烟、酗酒、流浪、聚赌、吸毒,不弃学经商、从工,不侵害其他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二)争做合格小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做?

    三、怎么样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1、要依法自律

    2、要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

    3、要勇于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课堂小结

    师总结:宪法正因为重要,所以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与每个做最好的自己

    永遇乐课件4篇


    一般而言,授课前,老师会备好讲课教案和课件。如今,又到了编写教学课件的时间。但要制定出好的教案,需要教师具备稳定的教育基础。那么,如何才能编写出优秀的授课教案和课件呢?别忘了要阅读这篇内容丰富的“永遇乐课件”,它有很多的受益之处,欢迎你来品味一下!

    永遇乐课件【篇1】

    设计指导思想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属于“历史的回声”专题,这一专题的着眼点之一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本文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激愤情怀。但是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因为这首词几乎全词用典,思想情感含蓄而深沉。为此,教学这首词,课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印发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使学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过程中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在诵读中具体研讨用典的用意,从而达到理解词人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

    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重点难点】

    1、探讨用典的意义;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教学过程】

    一、预习、复习。

    1、预习课文 ,对照课文下注释通读全词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词语。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阅读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材料在课前一天下发)

    3、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4、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此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还为导入新课作了很好的过渡)

    明确: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继苏轼后的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

    (设计说明:由刚学过的豪放词派代表苏轼的作品引入学习另一位豪放词派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并能与复习旧知衔接起来。)

    三、作者与写作背景。

    1.请同学说说有关辛弃疾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结合课文下注释①和印发下的有关背景材料回答)

    2.课件投影,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的始祖辛维叶,在唐曾任大理寺评事,由陇西狄道迁济南,故世为济南人。高祖辛师古,曾任儒林郎。曾祖辛寂,曾任宾州司户参军。祖父辛赞,因累于族众,靖康之变时未能随宋室南渡,仕于金,先后为谯县、开封等地守令。辛弃疾父辛文郁早卒,他自幼随祖父辛赞生活。

    辛弃疾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字易安)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

    在词人中,辛弃疾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设计说明:课件投影作者和写作背景,目的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意蕴含蓄的典故,并能体会辛弃疾这位爱国词人的思想抱负。)

    永遇乐:词牌名。有平韵、仄韵两体,仄韵始于柳永。又名《消息》。

    3.词牌释义:〔题考〕毛氏【填词名解】云:“永遇乐歇拍调也。唐 杜秘书工小词,邻家有小女名酥香,凡才人歌曲悉能吟讽,尤喜杜词,遂成逾墙之好。后为仆所诉,杜竟流河朔。临行,述[永遇乐]词决别,女持纸三唱而死。第未知此调,创自杜与否。”所引故事不可考;大抵创自唐之中叶。万氏【词律】引晁无咎【消息】注云:“自过腔,即越调[永遇乐]。”是此词又为越调也。

    〔作法〕本调一百零四字。首、次为四字对句,不用韵,“清”“山”二字均可仄。第三句为平仄平仄,起仄韵。第四五句亦为四字对句,第一字平仄不拘。第六句五字协韵,与[解语花]第三句同,惟第四字可拗作仄,此其异耳。第七八句又属四字两句,但不需对偶,而两句第一句及下句第三字,平仄均可通用。第九句六字,协韵,第一字可平。第十句七字,上三字豆,第一字可仄。(此豆有作仄平平或平平平者,均非宜)结句六字,第一字可平,第二字不能作仄。(赵师侠作“缓步阆风仙苑”,不足法)后阕起二句,与前阕第七八句同。第三句六字协。第四句至第十句,均与前第四句至第十句同。结句四字作仄平仄仄,上一下三,定格也。

    词牌子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平)仄(仄)平仄。 *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

    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

    说明:又名《消息》,双调一百零四字,二十二句,首起两句,第四、五、七、八句均为四字对,前后阕各四仄韵,上去通押。

    四、教师范读或播放课件录音朗诵,疏通文字。

    (此设计让学生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豪壮的感情基调。)

    五、研习课文,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一)课件投影,明确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此设计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用典,掌握用典的作用。)

    (二)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对照注释、材料分组讨论)

    明确: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

    (此设计是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以及词人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来完成教学目标,之所以分步研讨,是考虑到这是本词学习的一个难点,分步研讨,层次分明,有利于理解掌握。)

    1.分析研讨用孙权、刘义隆典。

    ①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明确: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②找出最能表现词人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词人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明确:“觅” 、“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慨叹英雄难觅,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

    ③追忆两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激发起词人的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爱国豪情,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呢?因此,用此二人典,又蕴含了什么意思?(明确:讽刺宋室昏聩。)

    2.分析研讨用刘义隆典。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

    ②用典的用意何在?(明确: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

    ①“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写的是什么?(明确:追忆往事,回顾自己的抗金生活。)

    ②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明确: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参考:词人以廉颇自况,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抒发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

    5.小结。

    辛弃疾不愧为“用典”高手,用典来借古讽今,用典来抒发自己含蓄而深沉的复杂情感,表现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景、典、情融为一体,天衣无缝。

    六、把握词人情感,指导诵读。

    1.本首词上下阙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字,朗读时韵脚要读得响亮,其后又有稍长停顿。

    2.诵读时必须保持豪壮的基调,读出对古代英雄的仰慕、慨叹之情,读出年老但壮心不已的豪情以及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的愤懑。尤其是末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句乃全文主旨所在。要读出词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不能把它看作是悲观语或怨语。

    (此设计是让学生掌握一些诵读的要领,并能在诵读中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七、《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以古喻今。

    2.不同点:①《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②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③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典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此设计是让学生通过了解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八、板书设计。

    (二)

    仰慕英雄 慨叹难觅

    孙权、刘裕 报国抱负 讽刺朝廷

    刘义隆 借古讽今 批评告诫 豪迈激越

    佛狸祠 今昔对照 隐忧愤懑 深沉悲壮

    明确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

    廉 颇

    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永遇乐课件【篇2】

    高中的教师招聘考试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名家诗词,比如我今天为大家选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辛弃疾在镇江的北固亭写下的一篇怀古词,上阙用了孙权和刘裕抗击北方入侵者的事迹,暗示应像他们一样保家卫国。下阙用刘义隆冒进误国暗示当今的统治者一意孤行,不听合理的建议,表明了自己的坚决抗金但反冒进政治立场,表达了自己深深的忧愤之情。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复述出全词的内容,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体会用典的妙处,从而提升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体会用典的妙处,深入理解作者的'政治立场。

    【教学难点】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导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导入语:同学们都游历过一些名胜古迹吧?当你们去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旅行时,会想到什么呢?有没有同学来说一下?(几轮互动)看来同学们都有很多感触,那么我们来看看著名词人辛弃疾游历北固亭时,想到了什么。从而板书课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接下来我会以让学生将课前预习的作家资料进行分享,并总结: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曾参与抗金,是词人中的英雄。重点介绍辛弃疾年轻时的事迹:①义斩义端;②50骑兵活捉张安国。而本文的创作背景为,诗人64岁被重新启用,但因作战主张与当权者相左,又被降职。本文写于第二次被降职后,行至北固亭,忧愤而作。学生了解后,便于文本的解读。

    (二)整体感知

    老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并请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诗歌: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了解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指名叫学生回答,得出如下结论:

    上阙赞扬了孙权东吴建权,抗击曹魏,刘裕抵抗胡虏,北伐立功;下阙谴责刘义隆(元嘉)冒进误国,感怀民生多艰,自己壮志难酬。

    2、请同学们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找一下文章中有几处用典?各是什么?

    通过同桌之间的交流得出如下结论:

    上阙:孙权、刘裕;

    下阙:刘义隆、佛狸祠、廉颇。

    (三)深入研读

    教师继续设置如下任务:

    1、“作者来到北固亭,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请同学们以语文小组为单位讨论。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得出下列结论:

    孙权:在京口建立吴国,建都建业(南京),抵抗了来自曹军的入侵,保卫了国家;

    刘裕:刘裕出生于京口寻常小巷陌,后建立刘宋政权,建都建康(南京),多次抵抗来自多方的入侵,守卫了国家。

    两者均与京口一地有关,都曾勇猛抗敌,保卫家园。

    2、“作者对两者持怎样的态度?如何看出?”请学生结合导入时的背景资料进行思考。

    学生自由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得出下列结论: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尊敬和敬仰,感叹南宋当权者昏庸无能。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刘裕——不仅尊敬和敬仰,还认可刘裕的作战方略,认为自己若是遇到刘裕这样的明君,正确的政治建议就不会被忽视,自己的政治抱负就能够实现。

    (此处要结合刘裕建功的历史:刘裕抗击北方入侵者是在做了充分的政权巩固的准备之后,用此反衬作者所处时代的统治者急功近利,不听劝阻,冒进抗金。)

    3、“作者提到刘义隆、佛狸祠,又有何用?”

    指名叫学生回答,总结答案如下: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冒进误国,讽刺了当朝统治者,表达了作者的谴责态度。

    “难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祠——百姓安于异族政权统治,忘了记自己的宋代子民的身份,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积极救国的不满。

    4、“作者提到廉颇,又有何用?”请同学结合诗人的生平回答。教师适当点拨,得出下列结论: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用廉颇自喻,表达了自己空有政治抱负,却没有机会实现,壮志难酬的苦闷。

    5、结合全诗,本文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这样有什么好处。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最后教师明确答案如下:

    最大的艺术特色是用典。用典可以使语言更加典雅和形象,深化意境的内涵,是整体表达更加有力,掷地有声。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联系上节课学过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小组讨论:两者有何异同点?

    通过学生的回答,得出下列结论:

    相同点:表达方式上两者都是借景抒情;内容上两者均为以古喻今。

    不同点:主题不同:苏词感慨了年华渐去,壮志难酬。更多的是在感慨时间流逝;辛词感慨了空有政治抱负无从实现而壮志难酬。更多的是在表达自己的忧愤。

    (五)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并让同学将上两者比较阅读的结论结合具体词句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永遇乐课件【篇3】

    【学习目标】

    1.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运用典故,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学习重点与难点】

    1.重点: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2.难点: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知人论世,把握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课文,在了解典故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情感。

    预习案

    【知识梳理】

    1、【作者与写作背景】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词现存620余首。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他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书壁》等作品享有盛名。著有《稼轩长短句》。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南宋著名文学家辛弃疾于公元1205年(宋宁宗开禧元年),66岁任镇江知府时,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写的一首感怀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六十六岁时。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2、释题:永遇乐,词牌名。

    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

    怀古,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

    3、用典,又称“用事”、“援引”。是指引用古代的历史故事或古人的言论或俗语、成语等,来印证自己的论点或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典的好处在于能用极精简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思。用典的好处,可使诗文情感隽永,含蓄深刻。用典表达对古人的仰慕之情;或以古人与自己对比,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又使得文章富有文采。

    例如,《锦瑟》引用了蓝田玉烟、鲛人泣泪的典故,是为了表达一种迷惘凄清的心理处境。也为诗歌增添了文采。

    词中典故简介:

    1、典故一:孙权雄图大略。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此句是怀念孙权的。写孙权的风流余韵已经不复存在。“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在群雄纷争的时代,吴国能出现承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家不受外敌侵犯。“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引申为孙权遗迹。“雨打风吹”指历史的风雨,孙权到辛弃疾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经荡然无存。

    2、典故二:刘裕北伐壮举。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句是怀念刘裕的。俯瞰京口的街市,缅怀当年刘裕,曾经居住在那里,他出身贫寒,曾生活在荒僻的小巷,但他却能讨伐桓谦,平定叛乱。“想当年”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的丰功伟绩。先灭山东南燕,后灭陕西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

    乾道元年,词人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指出出兵北伐,应取道山东,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人守备简略。“不得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当时韩侂胄急于北伐,词人建议不被采纳。

    3、典故三:刘义隆北伐残败。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三句是写刘义隆的。“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4、典故四:拓跋焘修建佛狸祠。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南归,至写这首词时,恰好四十三年。南归前,他正在烽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敌战争,因此这样说。

    “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他击败王玄漠后,追击到瓜步山(江苏南京境内),在山上修建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神鸦社鼓,“神鸦”这里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古时祭祀土神的日子)祭神所鸣奏的鼓乐。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5、典故五:廉颇思为国用。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了“廉颇思赵”的故事。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这里词人以廉颇自比,这时词人已经64岁,但他仍希望为国效力,可惜韩侂胄不接纳他的建缓进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愤,他很可能会像当年赵国名将廉颇一样,被执政者弃置不用,他的猜想很快被证实,韩侂胄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

    【问题导学】

    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舞榭()巷陌()封狼居胥()佛狸祠()

    2、解释下列诗句中划横线的词语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气吞万里:

    元嘉草草:

    赢得仓皇北顾:

    可堪回首:

    3、在本词中除了用典,还运用什么表达技巧?

    【预习自测】

    默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探究案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二、合作探究:

    探究一:

    这首词最突出的写作技巧是用典抒情,思考词中用了哪些典故?作者借助这些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怀?

    探究二:

    总结本词的思想内容。

    三、课堂小结:

    这首词上阕缅怀,表达的决心;下阕写历史教训和自己的经历,表达的心愿。全词借古讽今,长于用典,形成对比,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学习时注意体会。

    四、总结整理:

    1.核心知识:

    2.典型方法:

    3.重点问题解决: 

    永遇乐课件【篇4】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闯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喜泰三年(1203),辛弃疾64岁退居江西乡!司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伉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姹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三、再读全词,结合注解疏通词句。

    1、所有学生齐诵全词。

    2、教师示范,用自己的语言口述词的上片各句的句意。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千百年来江山如故可是无处寻找英雄孙仲谋那样的人物了)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歌舞的楼台,连同那英雄的业绩都被雨打风吹成了过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斜阳照着草丛树木和普通的街道,人们说寄奴曾在这里住过)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兵强马壮,犹如猛虎)

    3、学生训练,口述词的下片各句的句意。

    4、教师订正。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在元嘉年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象古人那样的功绩,只落得自己北顾。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还记得四十三年前,遥望中原扬州路上的战火。)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哪堪回首,如今佛狸祠下是一片神鸦抢食的咚咚的声音)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现在凭谁去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四、三读全词,分析作品的景物人情。

    1、指出一学生读全词。

    2、找出词中涉及的人物及作者的用意。

    --孙权:“江山”冠以“千古”,一入手便勾起了人们绵绵不断的今古兴亡之思:物换星移,沧桑屡变,神州大地上几番分合,几番易主。在这幅历史画轴面前不禁从江山联想到人事,于是引出与京口有关的第一个典故:孙权。他曾多次于此拒强敌于江北,但这样的英雄现在却不复存在了,就是连昔日的繁华与功业也都被岁月的风雨消磨殆尽。这决不仅是对孙权一个人的评价问题,它已成为抗战派与投降派斗争的焦点之一。所以在此引用孙权之典,不但是即景生情,而且是对南宋政权苟且偷生,偏安江左的极大不满,是对长期以来投降主和派的强烈谴责。

    --刘裕:繁华已逝,萧条满目,于是引出了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典故:刘裕。人们传颂着那斜阳照射的草树之间,那平常的巷陌之内,就是刘裕当年生活过的地方。虽然荒凉,但它毕竟孕育过这样的英雄,这是对英雄的向往,这是民族的骄傲;刘裕虽然伟大,他生活战斗过的地方而今变得如此荒凉,这又是对英雄的哀叹,对不肖子孙的谴责。“万里”指被敌人占据的中原地区。孙权曾在京口建都,刘裕曾在京口住过,两次从京口起兵,生擒了燕王和秦王,成就了北伐的大业。作者登临北固亭,自然要想到他们,借古讽今。作者借赞扬孙权、刘裕,讽刺南宋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刘义隆:这里引用第三个典故:刘义隆。刘义隆是刘裕的不肖之子,好大喜功,冒险北伐,结果大败,北魏军一直追到长江边,几乎遭到覆灭的危险。刘义隆只落得仓皇北顾,“北顾涕交流”。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赢得”二字沉痛万分,悲愤之至。这三句暗指南宋近事,隆兴元年(1163年)宋孝宗用张浚北伐,在符离集遭到大败。作者希望*接受历史教训,不要轻举妄动。引用这一典故有力地证明了辛弃疾在北伐中有正确的战略思想及讲求实际,他力主用兵又决不苟同韩姹胄之冒进。

    --拓拔焘:从拓拔焘的入侵自然想起了金兵的入侵,词从怀古转到伤今。这一句指自己南归已四十三年,四十三年过去了,当时的惨象记忆犹新(指1162年金兵对南宋发动进攻,占领了扬州一带地区,“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这种辛酸的场面时刻萦绕在作者心头。如今登上北固亭面对扬州路,想起刘义隆的历史教训,自然又涌上心头,作者将它写出来也是为了警告统治者切莫重蹈复辙。这里使用第四个典故:拓拔焘。作者写下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情景:佛狸祠是侵略者武功的象征,而瓜步山下的同胞却早已忘掉这一点,在那里欢天喜地地祭社。这是多么令人怵目惊心的不协调,在这“喜庆”之中包含了多少麻木与耻辱。作者写此情景在于从反面激励人们只有收复失地,光复祖庙,才能使同胞免除灾难,同时也是指责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了收复失地。

    --廉颇:这里使用第五个典故:廉颇。但作者一片复国的热情谁能理解呢!他虽身居抗战前线却并未受到重用,政敌在时刻窥探着任何可利用的机会迫害他,所以他不禁想起了廉颇。辛弃疾雄心一似廉颇,但在更为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在更为腐败的政局中比廉颇还不得意,竟连人过问都没有。“凭谁问”三字包含着屈原式的“荃不察余之中情”的悲愤与感慨。怀念廉颇,正说明壮志未酬,但朝庭不重用,又有什么办法呢?

    五、四读全词,分析主要的表现手法。

    1、

    天净沙课件4篇


    教案课件在老师少不了一项工作事项,就需要我们老师要认认真真对待。教案是体现学科探究与学生思辨的重要工具。根据您的要求编辑为您搜集了一些优质的资讯“天净沙课件”,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天净沙课件【篇1】

    二、教学设想:

    1、以学生活动为主,其中包括朗读、讨论、描绘、写作、欣赏等,教师适当点拨讲解。

    2、这首元曲释义简单,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把重点放在指导阅读、讨论景物描述的作用和反映的主题上。

    3、本课教学拟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简介作者: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杰出戏剧家,著有杂剧15种,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汉宫秋》;他又是元代散曲大家,现存130首,除《天净沙秋思》外,还有《山市晴岚》、《远浦归帆》等也具有代表性。(幻灯显示或印发资料)

    2、在曲牌“天净沙”中,最为著名的一篇便是《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的思绪。(板书题目)

    3、简介元曲:元曲与唐诗、宋词标志着文学史上的三座艺术高峰。曲在元代兴起,它开拓了一条大众化、通俗化的新的文学途径,在格律、字句和情调上有较大自由。它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从结构上又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类。小令通常是独立的单只曲牌,按曲调创作,每一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情。如这天我们将要学的《天净沙》。(幻灯显示或印发资料)

    说明:让学生简单的了解元曲,有助于学生阅读和欣赏。

    4、教师范读。

    说明:范读要根据感情基调的需要,节奏合理而低缓。(能够结合多媒体动画Flash,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5、学生自读,教师点名读。朗读要注意节奏,并感受景物描述。(朗读节奏见板书,可幻灯显示,教师适时指导朗读)

    说明:“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透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指导朗读,旨在透过读让学生对这首曲有一个初步的感受,为理解全曲作铺垫。

    6、结合自己的朗读后的感受(或观看的动画Flash),学生进行素描(有条件的校园能够让学生自己制作动画Flash),力求把曲中的景物描绘的合理、形象、生动。(教师给予点评,选取好的进行鼓励、展示)

    说明:初一的学生对直观性的东西感受较深刻,透过学生素描勾勒,曲中的景物尽在眼底,能够激起学生对自己经历(或媒体上的景物、故事)的联想,到达体验理解课文资料的目的。

    7、分析全文:

    ㈠曲中前三句共描述了几种景物,情调氛围有何异同?在文中有何作用?(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完成)

    明确:①共写了9种景物,即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句,一字一景,凝练而不简陋,再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鲜明的修饰语,一幅意境苍凉的深秋晚景图就勾勒出来,言简意丰。

    ②第一句三种景物写出一片萧飒秋景,造成一种黯淡凄凉的气氛,衬出了这个旅人内心的悲哀。

    ③第二句三种景物则明净,安谧,就连那户人家的欢声笑语也似听见,比较自己的奔波不定,更感到羁旅之苦。

    ④第三句景物古老、凄凉、羸弱,衬托出天涯游子的内心孤独凄苦之情。

    ⑤由此可见,第一、三句色彩情调一致,都是“哀景”,正面衬托游子的哀愁;第二句则为“乐景”反衬游子羁旅之苦。(教师适时板书)

    ㈡、这九种景物又是在一个什么大的色彩之下呢?

    明确:“夕阳西下”,时间愈来愈晚,光色惨淡、昏黄,更使以上景物倍添迟暮苍凉的情调氛围。

    ㈢、结句点明了什么?

    明确:处于这种环境中的人是“天涯游子”,并直抒胸臆----因思乡愁已“断肠”,使景物描述与人的心境完全沟通,充分体现了因情设景、情景交融的创作意图。

    说明:①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后,思考并分组讨论。②采用讨论法,发挥群众的作用,培养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合作学习的习惯。③形象是曲的骨肉,感情是曲的血液,思想是曲的灵魂,学生透过教师点拨,对曲中形象、感情、思想作到全面的分析欣赏也就从整体上感受和理解曲作家的情感。

    9、你能用现代文的形式来描述这首曲吗?(要求:用第一人称,语序能够自行安排,能够增删资料,要突出曲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互相交流,选取一两名学生的作品全班交流)

    教师下水文:绛红的夕阳慢慢地走进西山,残霞血一般的染红了天空。我牵着那匹瘦骨嶙峋的老马,踟躇地走在古道上。烈烈的西风卷起黄土,迷朦了双眼,但在隐约中,我望见路旁的一根枯干的藤萝死死的盘附在叶落枝干的老树上,一只暮鸦站在枝头孤独的哀鸣。忽儿飘过一架小桥,听到桥下潺潺的水声,又望见人家已是炊烟袅袅,我不禁愁已断肠,望天长叹,“身在天涯,我的家到底在哪里?!”

    说明:透过学生对曲的描述,加深了情与景之间关系的理解,对主题也有了更深的印象,为以后的背诵和写作情景作文带给了参考。

    11、小结:这首小令,字字句句都是出自作者匠心设计,巧意安排,全篇自然有致,情趣天成,不落雕琢造作的痕迹,所以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之为“秋思之祖”,近人王国维赞它“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宋元戏曲考》)

    12、迁移:朗读白朴的《天净沙秋》,体会一下它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有何异同?

    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异:白曲描述重景,马曲描述情景并重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说明:张志公先生曾说语文课“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潜力的养成为依归”。教师利用迁移这个环节,让学生扩大视野,养成比较阅读的实践潜力。

    ②课下查阅图书或网络与“秋”有关的诗词曲,选取你认为经典的欣赏背诵。

    天净沙课件【篇2】

    《天净沙秋思》教案

    李 兰

    学情分析:学生刚升入初中,对于古诗的学习,在小学阶段只是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来感知诗的韵律美上,而初中阶段,则要循序渐进,采用多种方式来使学生产生朦胧的美的意识,培养学生再造意象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加深对诗歌情感的体会。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景物和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景物和思想感情 教法:诵读法点拨法 学法:合作探究讨论法 教学活动:

    一、问题导入(学生眼中的秋天的特点,思考游子眼中的秋天,一起走进《天净沙•秋思》去寻找答案。)

    二、文体知识介绍: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中的一首佳作。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剧曲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作家作品简介

    马致远马致远,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一生写了120多首散曲,其中《秋思》堪称“叹世”之作中的代表,被誉为“秋思之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马致远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学生听读、齐读感知文意

    四、赏析

    《天净沙秋思》赏析

    ——细细品味

    枯藤老树昏鸦:

    首句写旅人眼中所见。干枯的藤条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诗人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各自独立的意象,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着力渲染,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烘托出一个完整的萧瑟荒凉的意境。思考:写“枯藤老树昏鸦”意图何在?

    烘托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连乌鸦都回窝了,自己却有家不能回。)

    (乌鸦一家尚能团聚,而此曲的主人公却还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小桥流水人家:

    诗人笔锋一转,推出一幅幽远恬静的画面。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小桥下溪水边住着几户人家,一缕缕炊烟飘出屋外。这句为下文埋下伏笔,并与最后的三句相映照,起到强烈的反衬作用。

    思考:“小桥流水人家”作用何在?

    引起游子对“家”的思念。烘托游子思家之情。

    古道西风瘦马:

    “古道西风瘦马”,与前二句相呼应。萧瑟秋风,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薄的衣襟,他骑着孤独的瘦马,独自走在羊肠古道上。思考:“古道西风瘦马”作用何在?

    烘托游子离家远行的凄凉。(古道西风表现荒凉凄冷)(由马瘦可以联想到人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在萧萧秋风中传来寒鸦的声声哀鸣,太阳已经落山了,昏鸦还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长途跋涉、极度疲惫的他,眼前突然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炊烟缕缕的农家小院,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面对昏鸦归巢,小桥人家,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多么希望前面就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远离亲人,浪迹天涯,漂泊在荒远的他乡,难怪悲痛欲断肠。

    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思考:“夕阳西下”一句有什么作用?

    点明时间;

    烘托游子异乡奔波的凄凉《天净沙秋思》赏析

    五、整体把握诗意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的溪水边住着几户人家的房子,在荒凉的古道上,萧瑟的秋风中,走着一匹瘦马。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六、合作探究

    1、这首小令哪几句是写景的?哪几句是抒情的?

    2、写景的句子分别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抒情的语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情?

    3、第二句写景与一、三句写景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前三句写景与后两句抒情是什么关系?

    七、这首散曲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1、言简意丰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九种事物: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

    2、多方映衬动静结合:动态的流水与静态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环境的幽静;景物烘托;写“西风”与“古道”,烘托出道路苍凉;

    3、情景交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八、拓展延伸:

    思乡思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让我们一起回忆学过的关于思乡思亲的诗句,并一起走进古往今来那些让世人刻骨铭心的思乡思亲的离愁别绪之中„„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九、课堂小结:

    十、布置作业:收集整理思乡思亲的诗句,并背诵默写

    天净沙课件【篇3】

    预习积累:

    1.查找元散曲文体知识。

    2.了解作者马致远。

    3.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相关课程标准:

    1.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朗诵、默写《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评价任务:

    1.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经典画面,生发凄凉与思念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欣赏一首元曲中的旅思名作[越调]《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

    师配乐范读1遍,生齐读2遍。

    解题:越调,宫调名;天净沙,曲牌名;秋思sì,题目,即秋天的思绪。

    自学积累元曲文体知识:

    《语文助学》“预习积累”第2(1)题;“语言运用”(一)语文小词典第1题。

    了解作者:号东篱,元代杂剧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困窘潦倒一生。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堪称为旅思名作、秋思之祖。

    生读1遍,抄写1遍,再读抄写的1遍。

    二、整体感知:

    划分节奏,配乐朗读小令3遍:

    [越调]《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三、领略诗情画意:

    1.列举描绘的景物,看形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点拨:这首曲前三句都是名词(词组)并列,一个名词(词组)就是一个景物。后两句描绘的西下夕阳和行进在天涯路上的断肠人,共同形成了一幅萧索荒凉的深秋晚景图。特别是枯、老、昏、古、西、瘦、夕、断肠等词语的修饰作用,增添了景致的荒凉、凄楚,浑天黄日下,无不令人寸断肝肠。

    “小桥流水人家”本是恬淡美景,用在此处却成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更反衬出断肠人无家可归的凄苦心情。

    2.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点拨:“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为全曲点睛之笔,抒写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凄苦之情。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3.小令是怎样达到情景交融的?

    点拨:作者是寄情于物,通过漓淋尽致的刻画物象,描绘有形可感的深秋色彩,借具体生动的物象表达了无形抽象的凄苦心情,从而达到情景相通、情景交融。

    4.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经典画面,生发凄凉与思念的意境,形成一段优美的文字。

    点拨展示:秋日的枯藤缠绕着老树,这是傍晚的乌鸦落脚的家,眼见着有一处小桥独立、流水潺潺的人家,却不能进,只好骑着这匹瘦马,继续行进在古老的小道上,迎着西风,看着夕阳,肝肠寸断,沦落天涯。

    5.朗诵、默写这首曲。

    四、比较阅读另外三首[越调]《天净沙》:

    1.朗读并抄写另外三首[越调]《天净沙》

    嗈嗈yōng孤鹜(wù野鸭子)好高骛(wù追求,马快跑,引申为追求;)远

    2.说说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什么更能打动人?

    点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立意高远,主旨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画龙点睛之笔,是其它三首所没有的醒豁的诗眼,而且这一句使全曲进入了人的心灵,显出情感的深度,感染力强,对读者心灵触动更大,从而成为“秋思之祖”。其它三首基本上或较多地停留在视觉图景的表层,有的甚至模糊不统一,更无深意,张可久的“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还可算是景情兼美的一笔。

    3.再读另外三首,加以巩固。

    五、达标训练:

    1.词句品味·积累:小桥流水;落日残霞;青山绿水;流水潺潺;一声新雁。

    2.《语文助学》“学习测评”第1-12题(P31-32)

    教学反思:

    诗在于品,抓住“诗眼”和主旨句,体悟用词,感受描绘的事物情态和色彩,感知整体画面所折射出来的意象和意境,从而感受借景生情的美妙手法。

    诗歌教学在于吟诵,还在于默写,达到书写正确无误。本文篇幅短小,易于掌握,因而能够当堂达标。

    比较阅读更能显现出马致远诗用词造句的功力。

    可以适当拓展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天净沙·秋思》复习

    《天净沙·秋思》(八年级下)复习指南(背诵、赏析篇目)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

    1.天净沙:曲牌名。秋思:此曲的题目。此曲被称为“秋思之祖”。2.马致远: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3.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4.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诗句大意:

    枯萎的藤蔓,僵老的古树,一只归巢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丫上。(萧索秋景——悲凉心境)

    那边,小桥流水旁,正是充满温情的人家。(温馨画面——更添悲凉以乐景衬哀情)

    荒郊古道上,一匹瘦马载着游子,冒着凛冽的西风踟蹰而行。(悲凉画面——悲凉心境)

    夕阳西下,何处是归宿?何处是家乡?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不禁愁肠寸断!(点出悲凉忧伤心境的根由)

    前三句九个名词,三组画面,看似孤立,却在篇末“断肠人在天涯”的收束中和谐串联起来,情景交融,让读者从简单的名词中读出了极为丰富的内涵。

    主题思想:

    情景交融地抒发了游子漂泊天涯的悲凉和思乡的愁苦。

    《天净沙·秋思》阅读练习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元曲的作者是马致远x (人名)。

    2.这首元曲抒发了诗人因思乡产生的孤寂愁苦的情绪。 3.下列各句中,与“断肠人在天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一项是【 C 】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氛围;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5.“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被穿插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离人思乡的孤寂愁苦情绪。

    6.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用西下的夕阳衬托,又直接抒发游子孤苦寂寞的思乡之情。

    天净沙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教学用具:

    自制录音带、录音机、课件。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品析鉴赏:

    1.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如: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玺、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3.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体会思乡之情。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六、总结: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课后以诗歌的意境作一幅画,各自进行交流。

    文言文教学设计模板


    相信我们大家都是有读过一些范文的,一篇优秀的范文是能让人学到很多东西的,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渡过独处的时间。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你觉得哪些优秀范文是值得借鉴的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教学设计模板,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总体设想:构建高起点、高效率的复习课堂,提高学生自主复习、归纳、运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阅读的考查重点。

    2、讨论归纳理解文意和解答题目的方法。

    3、运用一定的解题方法完成阅读题,提高阅读解答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解读文言文的方法,提高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主探究,以例寻法,运用方法,提高自主复习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堂讲义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准备。

    发放一份复习讲义,列出本课复习中涉及的课外文言文选段,要求学生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阅读熟悉选文材料的大意,划出不太理解的地方,作一些交流。

    二、明确重点,导入新课。

    文言文阅读是语文中考试卷的必考题型,分数比重大,历年来失分率都很高。尤其是近两年阅读文章选自课外,让许多同学望而却步,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文言文阅读的一些方法和规律。

    三、明确选文特征。

    文言文阅读的选文都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选取课外的浅显文言文,主要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一是篇幅较短 ,二是突出教育性 。)

    四、回顾命题特点。

    文言文阅读常考哪几种题型?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归纳:1、词语解释。2、句子的翻译。3、文意的理解和内容的分析评价。除此以外划分文句的朗读节奏,设置情境迁移拓展也有可能进入09中考试卷。)

    五、探究如何理解文意。

    解题的前提是读懂读通选文内容,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有没有一些解读文言文的方法?(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补充:1、抓住标题,窥探全文。2、结合注释,大致读懂。3、联系课内,揣摩推测。4、浏览题目,帮助解读。)

    就以上四点举08泰州中考试卷文言文阅读选段《钱若水为同州推官》作示例指导。

    师小结:理解文意应着眼于全篇大意,不强求字字明晰,句句通晓。

    六、探究如何解答题目。

    1) 词语解释的解答。

    举08徐州中考卷文言文阅读《选段 》词语解释题:(1)日沃汤数次 (2)俄顷立就

    学生思考解答,说明答题依据。教师引导归纳:课内寻根 依文定意

    2) 句子翻译的解答。

    举08泰州中考卷文言文阅读《钱若水为同州推官》翻译题:(1)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 (2)其人趋诣若水厅事,若水闭门拒之。

    A、学生试译。

    B、从学生的翻译不足之处中引导归纳:重点词语 特别关照

    C、补充文言句子翻译五法(详见讲义)。

    D、出示翻译句子的简易口诀:句不离段,词不离句。难解句子,前后联系。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考查全句。领会语气,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尽量直译。(教师作简洁说明指导,学生齐读。)

    3)内容理解分析的解答。

    举《沈约传》材料为例,探讨归纳解答方法一:引用原文(或原文翻译)回答。

    举08徐州卷《张溥传》材料为例,探讨归纳解答方法二:抓住关键词句,组织语言回答。

    七、实战演练。

    学生运用本课所学方法,完成选文《太宗止盗》的阅读理解题。当堂交流。

    八、课堂总结

    文言阅读虽有法,但不可生搬硬套。课外文章的解读,功在课内,同学们要多读

    多背课内文章, 活学活用,融会贯通。

    孔子课件4篇


    在正式授课前,教师需要准备好本学期的教学教案和课件,当前开始整理教案课件也并非为时已晚。教案课件作为教学计划的关键环节,必须要理清思路。下面我们为您收集了一些最新的关于"孔子课件"的信息,供您参考,更多相关的内容请点击下方链接查看!

    孔子课件 篇1

    孔子拜师

    学习目标:

    1. 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 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和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意思。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是谁说的?你们了解他吗?介绍孔子。

    二、整体感悟,理清顺序

    1. 自由读课文。

    2. 想想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三、检查预习

    1. 指名读课文。

    2. 讨论;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四、合作学习

    1. 读课文。

    2. 思考、交流:人们崇敬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 评价。

    五、小组汇报

    1. 指名小组汇报。

    2. 相机指点,随课文理解词语。

    3. 指名读书。

    4. 归纳解词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

    六、谈谈读书后的感受

    七、读课后选做题

    1. 读。

    2. 交流意思。

    3. 说说你在课外收集的孔子名言。

    4. 阅读资料袋,交流收集的知识。

    八、综合性学习

    1. 本课引起兴趣,布置活动内容。

    2. 准备怎样开展活动,讨论计划。

    九、生字教学

    1. 抽读词卡。

    2. 扩词训练。

    3. 指点书写。

    4. 学生练习。

    课后反思:这篇课文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从中了解孔子作为一代名师为什么受人尊崇,让学生运用多种读法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含义,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课堂上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做了很好的引领,学生自由组成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开展探究学习。

    孔子课件 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理解“远近闻名”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3、懂得学习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勤奋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教学设计】

    一、叙述揭题,激趣导入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课件滚动出示)你知道是谁说的吗?

    关于孔子,你还知道些什么?(课外收集资料)

    为什么中国的孔子有这么大的影响呢?学了《孔子拜师》这一课,相信对你会有所启发。

    二、初读感知,自学生字、词

    1、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先去读一读课文,碰到难读的生字词多读几遍,并且想一想,孔子向谁拜师?(生自读)

    你知道孔子向谁拜师了吗?(点名回答)学生可能会说老子,或老聃。老师听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老子和老聃到底是两个不同的人还是同一个人呢?老师这儿有些资料,看能不能帮忙解决这个问题。(师介绍古代人的姓名)

    课件出示:古代人在姓后面加子,表示尊称。如孔子、老子等。

    2、检查自学生字词情况:

    课文中有许多新朋友,见咱们班的同学这么能干,都急着要出来和大家见面呢。来看看他们是谁。(课件出示全部词语,生自读)

    请几个小老师带读。(卡片形式)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认识完这么多新朋友,接着咱们去研究课文了?请大家默读课文,想想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自读以后,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2、汇报交流:

    ⑴ 课文第一自然段:

    ① 找到这自然段

    ② 你们 知不知道他的理由?(认为孔子谦虚或好学?)追问:你认为怎样的人才能算知识渊博呢?

    ③ 现在字面上的意思懂了,那能把你的理解用朗读表达吗?自己先去试试?(生自己读)点名读

    我好像听到他读的时候强调了几个词语,你听出来了吗?(点名评)你们想不想也来试试?(想读的站起来读)

    ⑵ 曲阜和洛阳……走到了洛阳。

    ① 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全班齐读)

    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你们看到了吗?(点名说)

    ② 你是从哪个(哪几个词)感受到的。

    ③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孔子赶路的艰难。

    ⑶ 对话部分:

    ① 找出孔子的话。想不想当一回有礼貌的孔子?那就赶快去读一读吧!(点两个人读)他在和谁对话知道吗?你也找个老子对话吧。(同桌互读)(点一组或两组读)

    读是读得很好,不过老师觉得如果能加上表情和动作会更好。你们认为呢?(试读)

    汇报。

    有没有发现这中间藏了一个新的符号?他的作用同学们刚才都已经不知不觉地读出来了。你知道他的作用了吗。理解破折号的作用

    ②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看是不是这样的。这回老师也要跟你们一起读,行不行?

    师读提示,2部分同学对话。

    ⑷ 学无止境:

    ① 说说理由吧。

    ② 其实这么长的一句话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你觉得可以是哪个成语?

    四、面对这样的孔子,你有什么话想说呢?

    孔子课件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3、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2、自制生字词卡片。

    3、学生自读课文,记下疑问。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让我们随着这段录像一起走近孔子。

    2、播放多媒体课件。看了这段录像,你想说些什么?(学生根据课件内容自由说说。)

    3、引入: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

    (以课件燃起学生对孔子的景仰之情,并为全文的学习创设情境。)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指名朗读这些词语: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纳闷风餐露宿毫无保留传授佩服。(注意读准加点字的字音)。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4、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些什么。

    三、研读感悟

    1、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请你用“一”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同座听。

    3、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学生结合文中的重点语句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⑴谈孔子。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孔子连忙说:“学后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披文入情,缘情悟文,舍其一,语文的功能就减少了许多。)

    ⑵谈老子:

    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⑶学生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四、课后作业

    结合课文或课外搜集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孔子或老子的印象。下节课,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书写生字:

    同桌交流记忆这些生字的方法。注意“丘”与“兵”的区别,“尘”上面“小”字的写法。然后练习写生字。

    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孔子、老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引入:大家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二、朗读感悟

    1、生自由练读。

    2、生读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提醒学生读好写孔子和老子交往时的态度的词语以及礼貌用语)。

    3、师引读。

    三、演读感悟

    1、分小组演一演。

    2、推荐小组演一演,进一步加深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演读让学生进一步受到情感的熏陶与感染,真情面对人物形象。)

    四、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先议论一下哪些字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写完后适当展示、指导。

    五、读书汇报

    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和“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从多方面介绍孔子和老子(鼓励学生引用孔子的名言)。

    孔子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准确地认读“兼”等7个生字,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式,理解“远近闻名、渊博、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学无止境””等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了解孔子的求学经过。

    3、学会用抓重点词句的方法理解、感悟孔子的品行。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品行。

    教学难点:

    懂得学习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教学流程:

    课前三分钟:

    介绍自己所了解的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或名人。

    一、学习单元导读:

    师:翻开课本66页,请大家一起把第五组的单元学习目标读一遍。想想看,它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了吗?

    生:齐读。

    师:读完过后,你们知道了它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了吗?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了解大思想家,了解神话故事??等。生:我们要以自豪的心情阅读课文,感受传统文化的灿烂。

    师: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在生活中,这些传统文化又是怎样体现的呢?现在让我们来认识这样一位古人。(板书:孔子)

    二、走近孔子,略知孔子。

    1、学生交流心目中的孔子。

    2、读课后资料袋,进一步感受孔子形象。

    3、教师小结:一个人能称为“家”不简单,孔子却同时誉为两个“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而且是“伟大的”,那就更了不起了。孔子为什么会有如此成就呢,学了今天这篇课文可能会有所启发。板书课题:孔子拜师

    三、走近课文,初步感知。

    1、读题。提示:“子”在这里读第三声,古代特指有学问的人。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把课题读一遍,你们能从课题中想到什么吗?

    生:齐读课题《孔子拜师》

    问:孔子为什么拜师?孔子是怎样拜师的?孔子拜的是谁为师?

    师:同学们的这些疑问提得很好,抓住了文章的主题,那么我们现在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相信在我们学习过这篇文章过后,你们自然就明白了这些问题了。首先,请同学们自读一边课文,并勾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语。

    2、感知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文中讲了几个人物,写了怎样一件事?

    (2)指名朗读,及时正音。 (3)问题反馈:

    课文写了哪些人物:孔子和老子。屏幕显示“孔子、孔丘、仲尼;老子、老聃”。简要解释古人的“名”与“字”。同时简介老子的成就。课文围绕两人写了怎样一件事?(学生回答,要求语言连贯,简单扼要。)

    四、研读课文,感悟品行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小节,(出示):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2、说说孔子为什么要拜师呢?

    3、查字典理解“渊博”:什么叫渊博?师提示:通过查字典,渊就是深,博就是广,这里“知识不够渊博”是什么意思?

    预设: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懂得还不够多,不够广。

    4、理解:远近闻名

    孔子认为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那他的知识是不是真得不够渊博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5、补充资料,体会孔子的好学:是啊,孔子当时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已经是一个大学者,甚至连当时的国君鲁昭公和秦国的国君齐景公都经常向他请教,但是孔子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大的成就,还要拜师求学,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板书:谦虚好学

    6、指导朗读。

    你能把他这种如饥似渴的好学的精神读出来吗?

    7、过渡:为什么知识这么渊博的孔子,总认为自己还不够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二段,从第二段中找找答案吧!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默读二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

    出示句子: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1、“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概括成一个词就是——板书:学无止境

    2、联系第一自然段,说说“学无止境”意思。

    3、联系生活理解学无止境:是啊,孔子当时很有学问了,但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还要不断地去学习,去拼搏。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4、小结:是啊,学习是没有尽头的。有句俗话说得好“人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地去学习,去拼搏,才能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让我们一起读好这个句子。

    过渡语:好学的孔子又是怎样拜师的呢?请同学们再轻声读读第二小节,划出有关孔子拜师的句子。(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句子)

    出示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1、指名读句子。这句话中有几个词很难读,老师请几个小朋友再读一读。为什么把“终于”或“上千里”读得那么强调?

    2、理解上千里、几个月:从曲阜到洛阳比瑞安到上海还要远,而且当时又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因此孔子足足花了——几个月的时间,除了感受到路途的遥远,你还感受到什么?板书:不畏艰辛

    3、想象理解“风餐露宿”:

    (1)可见孔子拜师的旅途是多么艰辛,特别是哪个词可以看出来——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2)指名读词。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是什么意思?

    (3)在这么艰难的旅途中,孔子可能会遇到哪些生活上的困难呢?

    出示句式,学生想象填空:孔子一路走着,有时肚子饿了,就 ……;有时走累了,就…… ;白天,孔子在加紧……,天黑了,孔子还……;正是这样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

    是啊,饿了就随便吃点干粮,渴了就随便取点水喝,找不到旅店就在野外住下,像这么艰难的旅途生活就叫——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他为什么日夜兼程不停地赶路?

    板书:求知若渴

    4、面对如此好学的孔子,不想再读读这个句子吗?

    5、联系上下文理解“风尘仆仆”:

    (1)经过了几个月的拔山涉水,千难万险,孔子终于来到了洛阳,此时站在我们眼前的孔子会是怎么样的呢?你能从课文中找一个词来说说吗?

    (2)风尘仆仆的孔子是怎么样的?

    过渡语:还有哪些句子也是写拜师的?

    出示句子: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1、从这几句话中,你又感受到什么?

    板书:谦逊有礼

    2、快速读读这几句,圈出表现孔子谦逊有礼的词语。

    3、师生分角色读。(指名读、齐读)

    (三)学习第三小节

    出示句子: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抓住“每天”、“随时”来理解)

    (1)什么叫随时请教?(什么时候有问题就什么时候向老子请教。)

    (2)他可能什么时候有问题?(吃饭时、睡觉时、走路时)板书:勤学好问

    如果用孔子的名言来说,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五、观看图片,升华主题

    1、出示图片介绍:正因为孔子如此好学,所以后来成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人们很佩服他,也很敬重他,为了纪念这位圣人,人们为他修建孔庙,塑了孔子的行教像。每到孔子的诞辰,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都要举办孔子文化节,进行隆重的祭孔活动。孔子的学说在世界上也有很大的影响。韩国举行祭拜孔子活动,日本为孔子设立孔庙。美国还把孔子的生日作为教师节。

    2、看了那么多的图片,你想说点什么?

    3、带着敬重、佩服我们再来讲讲孔子拜师的故事。_齐读全文。

    4、总结: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孔子的好学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节课我们谈谈老子的高尚品质。最后,老师想送同学们一句警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六、当堂小测:

    (一)形近字组词

    差()境()授()纳()袍()着()镜()受()抱()

    (二)近义词

    迎候——()闻名——(拜见——()纳闷——(

    (三)想一想

    从课文中你了解到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板书设计:13孔子拜师、谦虚好学、不畏艰辛、求知若渴、谦逊有礼

    沁园春课件4篇


    对"沁园春课件"感兴趣想要深度探索吗?下方提供了一些相关资料供你参考。作为教师,编写教案课件是必须的任务,如果还没有开始着手,现在就该警惕了。教案是证明教学成果的关键证据。要获取更多关于这个主题的相关信息,建议你继续阅读下文!

    沁园春课件 篇1

    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1.理解诗词写景和议论的特点;

    1.理解诗词大意;

    2.理解上下阕的内容层次及艺术手法;

    3.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难点 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 具 电脑,投影仪,录音机,自制电脑软件。

    一 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投影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调歌头 读毛主席诗词》: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

    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佳什,未有此奇雄。

    教师略作解释,请学生发表意见(根据经验,学生会认为是吹捧之词)。

    2.投影著名诗人柳亚子赞毛泽东《沁园春 雪》的一段文字:

    “余索润之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赴陕北看大雪沁园春词一阕,展读之余,叹为古今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况余子乎!”

    教师说明:这段文字决不会是吹捧,因为他写于1945年国民统治时期,那时吹捧毛泽东,可能有杀身之祸。

    下面,我们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

    二 疏通字词,理解本词大意。

    [北国]北方。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惟余,只剩。莽莽,这里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大河上下]黄河的上上下下。

    [顿失滔滔]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意思是黄河水结冰了。

    [山舞银蛇]群山好象银蛇在舞动。

    [原弛蜡象]高原(上的丘陵)好象白象在奔跑。

    [须]等到。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景象。

    [分外妖娆]特别艳丽多姿。

    [娇]美好可爱。

    [折腰]鞠躬、倾倒。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

    [略输]稍差。

    [文采]文学才华,这里指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

    [稍逊]稍差。

    [风骚]义同“文采”。风, 原指《诗经》里的《国风》;骚,原指《楚辞》里的《离骚》。后来“风骚”代指文学才华,。

    [一代天骄]称雄一世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天所娇纵宠爱的人。

    [弯弓]拉满弓。

    [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俱,都。

    [数]数得上。

    [风流人物]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1.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它们又分哪几层?

    答案:这首词的上阕写北方雪景,其中前三句是概括写,中七句是具体写,后三句是想象雪过天晴之景。

    词的下阕是评论古代帝王,抒发壮志豪情。其中前两句起承上启下作用。中七句是评论古代帝王,后三句是抒发壮志豪情。

    下阕 评论古代帝王,抒发壮志豪情。

    2.上阕的写景,哪几句是实景,哪几句是虚景?

    答案:从“北国风光”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是实景;“须”字以下是虚景。

    3.上阕哪几句是静景,哪几句是动景?

    说明意义:把静景写成动景,表明在毛泽东眼里,大自然是生机勃勃的,也表明他本人是生机勃勃、富有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的。还可以他的《念奴娇 昆仑》、《沁园春 长沙》印证。

    3.“望”字可否换成“看”字?为什么?

    4.“顿”字可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顿”不可删去,因为它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

    5.下阕中,“惜”字含有哪些意味?

    答案:“惜”中含有多种意味。(1)含褒意,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英雄,具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贡献。(2)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在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欠缺。(3)自信自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和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投影:

    惜 (1)肯定他们是杰出帝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贡献。

    (2)批评他们在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文学才华欠缺。

    (3)自信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必将胜过前人。

    6.下阕提到的五位帝王,诗人认为哪一位最缺乏文采?你的根据是什么?

    答案:认为成吉思汗最缺乏文采。因为其他几位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而成吉思汗是“只识”弯弓射大雕。

    8.这首词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它的写景和议论抒情有什么特点?

    答案:这首词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这首词写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议论,上下几千年,气雄千古,风流豪壮。

    投影:

    主题 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雄 写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

    议论,上下几千年,气雄千古,风流豪壮。

    重温高亨和柳亚子的评价以印证,说明毛泽东“一身文武双栖,将军利剑诗人笔”。

    投影:

    一身文武双栖,将军利剑诗人笔。

    沁园春课件 篇2

    沁园春是常见词牌名,调名源于汉朝窦宪倚势变相强夺沁水公主田园之典故。沁园春以苏轼词为正格,双调114字。亦名《寿星明》。

    1、积累重要字词,背诵默写本词。

    2、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并用精练优美的语言仿写句子。

    3、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感受冰雪形象以及雪山、雪原的雄浑壮美,认识毛泽东的宏大气魄。

    1、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

    2、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其中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2、 介绍毛泽东:

    4、结合书下注解再读课文,能初步把握文意,把词的上下两阙的意思归纳出来。

    上阙: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下阙:)评论历代帝王,歌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一)、解题并整体感知:《沁园春 雪》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内容跟“沁园春”没有关系。乍一看这首词是一首咏物诗,其实这是一首充满豪情的抒情诗。雪在词中,已不再是陪衬物,不再是一种逆境的象征,而是作者歌咏的对象。置身于毛泽东描绘的冰雪世界,你不但毫无寒冷之意,而且会油然而生壮美之感。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冰雪世界是“活的”,而且有着红日的照耀,“妖娆”、“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要求看课本上的彩图或放幻灯片)毛泽东站在历史的高度,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主宰历史、大展宏图的豪情壮志。

    (三)、学习词的上阙,指名学生朗读,

    明确:

    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明确:“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舞”、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 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四)、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

    明确: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明确: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者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俱往矣”一句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风流人物”指什么人?最后两句有何含义?

    明确:“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五)学生再读两遍课文用心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内容小结:

    这首词热情赞美祖国壮丽河山,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词的画面妖娆雄伟,意境壮阔,气势磅礴,感情奔放,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之作。

    一、当堂检测:

    1、 写出含“雪”的四句古诗词。

    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修辞。

    1、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2、通过诵读进一步领会词人的伟大胸襟和远大抱负。

    小组比赛,看哪组同学能把本文背诵得又好又流畅,然后全班齐背。

    本词虽为咏雪,实际上它不仅仅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更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上阙写景,即景生情;下阙抒情,寓情于景。情感与景物相生,描写与议论结合,语言形象、精警、优美,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二)四边互动:

    1、这首词表现了白雪皑皑的一个银色世界,作者用了那些词来表现洁白的?

    2、 这首词有哪些词用得准确精炼、极富形象、饱含感情,联系具体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动词-飘 舞 驰 封 形容词-莽莽 滔滔 -惟 顿 略 稍

    3、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请在文中找出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运用夸张,写出了北国冬季寒威之烈。“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一个特征性的动作代指军事武功,具体可感,并增添了对人物的戏谑之意。“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用比喻,既形象又增加了动感。

    4、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联系前面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

    沁园春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2.质疑讨论,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壮志豪情。

    3.赏析回味,明确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重点

    1.复诵读,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2.质疑讨论,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壮志豪情。

    教学难点

    赏析回味,明确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手段

    投影仪

    教学设计

    2课时

    板书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写景:

    北国风光长城内外

    千里冰封望大河上下实写

    万里雪飘山

    看须晴日虚写

    (总体写)(具体写)

    抒情:江山如此多娇!

    议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导入

    毛主席在我们的印象里,他是我国杰出的军事家。可你知道吗?他还是一位

    著名的诗人。今天,我们就将一同学习他的诗词---《沁园春·雪》

    二.结合注释,把握形象

    三.聆听范读,感受形象

    1.标题为“沁园春·雪”,词中究竟写出了怎样的雪呢?请听配乐朗读《沁园春·雪》。

    明确节奏、重音:

    望/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惟余莽莽顿失滔滔

    分外/妖娆

    2.词中的雪形象如何?

    讨论明确:

    北国的雪景,壮阔、富有气势的。

    3.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这里描写的北国的雪景?

    讨论明确: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四.反复诵读,体会形象

    五.质疑讨论,明确形象

    1.北国的雪景特点如何?

    讨论明确:

    豪迈、壮阔、富有气势。

    2.词中哪些语句,总体概括了北国雪景的特点?

    讨论明确: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3.具体描写部分,北国的雪景,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山川、高原分别可以看到怎样的景象呢?那些语句突出了北国雪景的总体特点呢?这具体的景象均是诗人怎样观察的结果?

    讨论明确: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比喻修辞),舞银蛇;原(比喻修辞)驰蜡象。

    齐读感受,要求:注意重音,读出北国雪景豪迈的气势。

    4.须晴日,雪景又当如何呢?这景与上文诗人所见的景色有何不同?

    讨论明确:

    虚景:“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5.如此美妙的北国雪景,你觉得如何?

    讨论明确:

    同学结合想象,畅所欲言自己的审美感受:美丽、壮阔、娇艳、极具动感、生机与气势、“多娇”……

    六.结合想象,再造形象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默写并背诵词的上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沁园春·雪》的上阕,感受到了北国之雪的风姿。(生齐背回味)同时,同学也畅谈了自己的审美感受。那作者对自己笔下的雪景又是如何评价的呢?下面让我们一同在下阕中寻找答案。

    二.反复诵读,感受情怀

    三.质疑讨论,把握主旨

    1.面对如此雪景,作者如何评价?

    讨论明确:

    面对祖国壮丽山河,作者发出了“江山如此多娇”的赞美。

    2.由此景,作者联想到了哪些人?如何评价他们?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

    讨论明确:

    联想到无数竞折腰的英雄,如:略疏文采的秦皇汉武、稍逊风骚的唐宗宋祖、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

    人物共同点:都是中国历史上曾建功立业、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作者对他们都作了委婉的批评,并以一“惜”字总领对他们的批评。

    3.作者这样评价英雄,用意何在?

    讨论明确:

    以委婉的批评作铺垫,引出“今朝风流之人物”,这种写法类似杜牧的《赤壁》中贬周言志的写法。

    4.结合背景,如何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风流人物”?

    讨论明确:

    本词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刚刚结束,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当时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正准备率领红一方面军渡黄河开赴河北抗日前线。适逢一场大雪,雪后毛泽东挥毫写下了本词。词中诗人抒写了作为革命家的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词中“风流人物”可理解为毛泽东本人,但更应理解成广大的人民群众。

    四.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比较诗人同样写雪的词《减字木兰花》,谈谈与《沁园春雪》的异同。

    讨论明确:

    相同,都写雪,都气势雄壮,风格豪迈。

    不同,《沁园春》,借景抒怀,抒写革命者的壮志豪情;《减字木兰花》,写景为叙事,衬托红军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沁园春》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减字木兰花》写景、叙事相结合。

    沁园春课件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词的相关知识,了解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及停顿。

    3.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准确和“诗化”形象的丰富内涵。

    4.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

    5、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感受词精练优美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结合文中的注释,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内容。

    2.老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根据词的内容,发挥想象,以小组为单位,描绘出诗人笔下的"北国风雪图"。

    3.设计问题,结合学生绘出的图画进行串讲,引导学生体会本阕词的壮美意境和诗人的豪迈情怀。

    4.结合几首描绘雪景的诗词,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加深对本阕词主题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他作为革命领袖,挥斥方遒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2.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客观的功过观和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设想

    重点:

    1.学会词的朗诵方法,掌握正确的停顿,能够找出诗歌的重音。

    2.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理解"诗化"形象的内涵。

    3.领会词的意境美和音韵美。

    难点:

    1.理解"封、飘、望、舞、驰、惜"等动词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

    2.理解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评鉴,体会他豪迈的伟人情怀,并树立正确的历史人物观

    教学突破:

    1.运用语言和画笔,在音乐的陪伴下,师生共同描绘诗人笔下的"北国风雪图"。

    2.引导学生通过诗画结合,感受诗人由近及远、借景怀古、实虚结合的写作技巧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设计

    (一)明确目标

    (二)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

    毛泽东这个名字,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名字。但这是作为一个革命领袖的名字为大家所熟悉的。其实,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政治家,他的诗词造诣,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词《沁园春·雪》(板书课题、作者)

    2、课前热身

    对话1:古今往来,多少文人墨客,歌咏过那洁白如银的大雪,大家能背几句吗?

    明确:“北风巻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祖咏《终南望余雪》中的“终南阴岭秀,雪尽马蹄轻。”

    卢纶《塞下曲》“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李颀《古从军行》“野营万里无城郊,雨雪纷纷连大漠。”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2024课件推荐 初中文言文《马说》教学设计其一


    学习数年,我们读过很多范文,优秀的范文可以让我们积累相关的知识,阅读范文可以提高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和想象力。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那么,您看过哪些值得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吗?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2024课件推荐 初中文言文《马说》教学设计其一”,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学目标】

    学习围绕中心论点反复论述的方法;理解通篇借喻说理的方法;感受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的黑暗本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陈景润从厦门大学毕业到北京某中学当数学教师时,竟然不会教书,以至积忧成疾。厦门大学王亚南了解陈景润,认为这是用人不对路,便让他回厦门大学工作,专心致志致地研究数学。陈景润不久就写出了数论方面的专题文章,寄给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华罗庚一眼看出了文章中的奇光异彩,提议把陈景涧选调到数学研究所。1956年,陈景润到了北京数学研究所。在老一辈数学家的指点下,陈景润废寝忘食地研究,勇猛地向哥德巴赫猜想挺进。1973年春,他证明了(1+2),轰动了全球的数学界。人们赞誉说陈景润是个出类拨萃的人才,更敬佩举贤荐才的王亚南和华罗庚。如果说陈景润是社会主义建设大道上疾驰向前的千里马,那么王亚南和华罗庚就是慧眼识马的伯乐了。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问题,唐朝的文学家韩愈曾写过一篇《马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著名的文言杂文。

    二、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三、背景介绍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不平则鸣”,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四、教学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的本质是对话和交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建构。为适应这一理念,本节课设计成三个模块。模块一:自我寻疑,与字词对话;模块二:小组合作,与文本对话;模块三:探究问题,与作者对话。

    1、模块一:

    自我寻疑,与字词对话。学生对照注解,阅读字词句,自我寻疑,自我解答,弄准字读,朗读课文。

    2、模块二:

    小组合作,与文本对话。小组合作讨论三个问题:

    ⑴作者的论点是什么?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试对课文作详细分析。

    ⑵文中的千里马、伯乐、说天下无马的人各比喻什么?

    ⑶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实际含义是什么?

    学生边讨论,教师边提示:

    ⑴起句就揭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三段对“策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不知马”,与开头的论点相照应。

    ⑵千里马喻指有才能的人;伯乐喻指圣明的君主;说天下无马的人喻指封建守旧者。

    ⑶韩愈的话表明有贤能的人士只有遇上圣明的君主才能发挥专长。否则,即使才华出众,也不免受辱、埋没。作者极言“伯乐”的重要、可贵,对人才埋没深为慨叹。韩愈在文中借题发挥,抨击那些糟蹋“名马”的“食马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这和韩愈本人的遭遇是有紧密联系的。

    3、模块三

    探究问题,与作者对话。小组合作探究三个问题:

    ⑴世界上究竟是先有马还是先有人们对马的认识?怎样正确理解韩愈说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⑵作者在本文中所提的看法,哪些是可取的?哪些是不足取的?面对韩愈你想说什么?

    ⑶细读全文,体会每段最后一句话所表达的感情。

    学生边探究,教师边提示:

    ⑴按认识论来分析,客观存在的事物是第一性的,人们对它的认识是第二性的。因此,就一般情况来说,应是先有马,再有人们对马的认识。然而对于千里马来说,还有一个发现、饲养的过程,如果不能把千里马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挑选出来,只是一般地对待,那么千里马就被埋没,人们也就不知道它是千里马了。从这个意义说,识马是个关键。因此,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目的在于强调识马人的重要。

    ⑵就一般而论,提出要有伯乐来识别名马、培养千里马,即要有知贤识才的人来挑选、荐拔人才,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然而,本文所流露出强烈的个人情绪,感叹自己怀才不遇,期待象伯乐那样的贤君来赏识、提拔自己,把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身上,这是不足取的。

    ⑶第一段末句“不以千里称也”,表达出作者对名马受屈,埋没的不幸遭遇无限惋惜、慨叹,语气极为低沉。第二段最后说“安求其能千里也”,运用了反诘的句式,表达了满腔的愤激不平。第三段终了写道:“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呜呼”后面用了感叹号,是对那些一无见识却又妄自论断者发出的悲叹。“其真无马邪?”是对上述错误结论的反诘,有咄咄逼人之势。“其真不知马也!”正面提出与对方截然相反的结论,字字铿锵,凝聚着对妄言无马者的抨击与卑视,直抒了郁结已久的不满的感情。

    五、布置作业

    根据课后练习六,请以“伯乐相马与毛遂自荐”为题,联系社会实际,写一篇600字左右议论文。

    宋濂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我们在上学时也会去读一些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渡过独处的时间。多阅读范文还会帮助到我们学习的各个方面,那么,你知道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宋濂传文言文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宋濂传

    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在朝,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咸以委濂,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虽白首侍从,其勋业爵位不逮基,而一代礼乐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

    【小题1】划出下列句子朗读的停顿节奏(1分)

    一 黍 上 能 作 数 字

    【小题2】解释文中划线的词(3分)

    去( ) 咸( ) 购( )

    【小题3】译句(2分)

    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

    【小题4】文中有一句话能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请找出来(2分)

    【小题5】本文主要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方法来表现宋濂的文学才华,请你作简明的分析(2分)

    答案

    【小题1】一黍上 /能作数字

    【小题2】离开;全、都;用重金买。

    【小题3】官僚和读书人登门求文章的接连不断。

    【小题4】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

    【小题5】正面描写:朝中各种典章制度,赏劳碑刻文辞都让宋濂拟定。侧面描写:士大夫求文,外国使节关心,邻国重金购文,四方学者称“太史公”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句子的朗读停顿一般坚持结构与意思原则即可。

    【小题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出概括选文内容的句子即可。

    【小题5】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结合“宋濂”的描写情节来分析方法即可。

    【文言断句课件4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