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最新巴金课件
  • 巴金课件

    发表时间:2024-06-26

    最新巴金课件。

    老师会根据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成教案课件,需要我们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课件。 教案和课件的设计应该体现教师的思想火花和创造力,教案教案会包含哪些部分?我们为您准备了一份关于“巴金课件”的详细解读,如果我的经验能够帮到至少一个人那么我就已经很满足了!

    巴金课件(篇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巴金、冰心的生平及其重要作品。

    2、体会冰心与巴金之间的友情,深入体会纯真友情。

    3、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了解小标题的作用。

    三、课时安排:2课时

    二、解题:作者,巴金、冰心其人其作品:巴金(1904~)  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长篇小说《灭亡》,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寒夜》、《火》、《憩园》、,中篇小说《春天里的秋天》,散文集《随想录》,担任过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被授予“人民作家”荣誉称号。冰心与巴金是两位文坛巨人,一个住在北京,一个住在上海,人们也许知道他们许多共同的优秀品质,却未必知道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让我们通过吴泰昌去了解两位文坛巨星那纯洁而又真挚的友谊。

    三、整体感知:

    1、阅读全文,概括三个部分的主要事情。

    2、生字词:钦佩(qǐn)     慷慨(kǎi)    聘任(pìn)

    压抑(yì)       缔结(dì)      惦念(diàn)

    领衔(xián)   笃厚(dǔ) 应酬(chóu)  滞(zhì)留   吴文藻(zǎo)

    胡e(jié)青    靳(jìn)以    张僖(xī)  笃(dǔ)

    淡交如水,大道若弦:意思是君子交往,平淡如水,不为名利,不尚虚华。

    写作者与冰心一道给巴金发贺电,祝他80大寿。

    写冰心和巴金之间真诚亲密纯朴的友谊。

    写冰心和巴金互引为人生“知己”的故事及原因。

    四、研读课文:

    1、作者认为冰心的“巴金这个人……”这句话包含很多东西。请你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巴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从冰心的片言只语中勾勒巴金轮廓:辛苦、勤奋、认真(一辈子),(为人)讲真话。

    (2)从巴金行为片段:不拿工资;不报销飞机费;倡导建现代文学馆,并带头捐款;担任冰心研究会会长。

    2、本文选取了冰心和巴金交往的典型事例,表现了这两位文学巨匠纯真的友谊。文章写了哪些事来表达冰心与巴金之间的友谊?请列举事例说明。

    --①互相祝寿;②互相安慰;③互相支持;④互相勉励;⑤互相学习。

    4、本文运用了三个小标题来结构全文,假如把这三个小标题都去掉,你会如何整合本文的三个部分?将你修改后的文章与课文比较一下,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确:以小标题的形式组织文章是现在较为流行的一种文章结构形式,它的好处是一目了然,层次感非常强。但也有缺点,文章的整体性被削弱,同时标题的拟定是一个难题,标题拟不好反倒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五、总结:冰心、巴金,一个住在北京,一个住在上海,但两颗正直、智慧的心灵在相互碰撞中所产生的默契,这种默契,体现了人类最珍贵的友谊。古人也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他们的友谊是真正的君子之交,像雨后的碧荷,又像清晨的.露珠,是纯洁的,超脱的。友情是写不完的、说不完的。歌德说:恋爱中的男女都是诗人,而我要说:友情中的男女都是诗人。你们写的一定是人世间最美的诗篇。真正的友情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结束也不会随空间的阻隔而淡忘,它只会永远燃烧在我们心中!

    巴金课件(篇2)

    8、短文两篇

    北仑区紫石中学胡俊杰

    一、教学目标

    1、扩写、续写、创写一个句子,来欣赏、感悟《日》。

    2、对比阅读、分析《月》。

    3、体会日月所表达的作者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学课文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四、指导思想:

    1、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看导语,介绍作者巴金。

    巴金生平: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04年11月25日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无党派。1921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东南大学附中学习,1925年毕业。1927年旅居法国。1928年回国,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到日本。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抗日战争时期,与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50年后,历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茅盾文学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3年、1988年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6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会主席。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会主席。是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1927年旅居法国期间,创作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1931年《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在《时报》连载,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被译成20多种文字。1934年写了《神》、《鬼》、《人》三部短篇。长篇小说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及《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说《憩园》、《寒夜》)。译有赫尔岑回忆录《往事与随想》。1978年底—1986年8月,创作了五卷本散文《随想录》。1958年─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巴金文集》十四卷。1994年《巴金全集》26卷全部出版。到1994年6月,共写作并出版了120部著作,还翻译了62部外国作品,出版了54部巴金研究专著。

    1981年提出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设想。1985年3月主持开馆典礼,并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图书、杂志、报纸、手稿、书信、照片、文物捐给了文学馆,共7665件。1994年又捐出了1927年他在法国主编的《平等》杂志,23期合订本,是国内孤本;两位著名的无政府主义革命家于1927年6月和7月由美国狱中写给巴金的亲笔信;1950年在波兰举行的第二次世界和平大会的纪念册,上面有巴金征得的几十位世界名人的签名,是“国宝”级的文物。

    1982年获意大利卡森蒂诺研究院授予的但丁国际奖。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84年被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85年被授予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名誉院士称号和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90年获苏联最高荣誉勋章──苏联人民友谊勋章,同年还获第一届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1993年4月获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颁发的“资深作家敬慰奖”,同年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评委会授予巴金和以巴金为主席的中国作家协会特别奖。1994年4月,首届文学界为纪念其90华诞举行了“巴金与二十世纪研讨会”和《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巴金》大型图片展览。1998年获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文学艺术最高奖项——杰出贡献奖。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为被命名为“巴金星”。

    夫人:萧珊。原名陈蕴珍。曾就读于上海爱国女中。1944年5月8日结婚,1973年因病在京逝世。儿子:李小棠。在上海市政协文史研究室工作;女儿:李小林。《收获》编辑部副主编。

    二、检查预习

    理解生字,请学生注音:旸、姮、皓、浸

    三、朗读课文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个别学生朗读,全体大声齐读。

    三、创写教学

    1、速读课文,扩写一个句子

    活动内容:请同学们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扩写“这是一篇写

    日的文章”这个句子。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整体上多角度的理解课文内容。

    2、寻读课文,续写一个句子

    请同学们读课文,续写“我从文中发现了……”这个句子。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自主地探究课文的内涵。

    3、细读课文,创造一个句子

    请同学们从品析、欣赏、感受等方面入手,就课文内容说一句欣赏的话。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美点赏析。

    四、内容探究

    1、作者为什么不写日,不写月,却写这些与日月无关的东西?

    2、作者为什么在《日》中,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而在《月》中,又提到了冷?

    3、理解光明和寒冷特殊的含义。

    4、在《月》中,第四段大段的月下感受与有什么联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联系两篇课文,找出贯穿两者之间的中心思想。

    第二课时

    文本探究:

    6、“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

    7、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笔锋忽然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的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8、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这是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9、“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文的《日》有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

    10、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1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的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写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人。

    12、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中的哪些诗句?

    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体”,“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

    这种意境使人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13、如何理解“日”、“飞蛾”、“夸父”、“姮娥”等的象征意义?

    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神话传说)。

    14、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体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冷和热是一种及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突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更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巴金课件(篇3)

    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在20世纪上半叶的文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他以其出色的文学才能和不断探索人生道路的勇气而被世人所称道。《巴金家课件》是针对巴金的一系列讲座而制作的课件,通过生动详细的内容,深入描绘了巴金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巴金的原名叫巴金诺夫,他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课件的开头,通过一张巴金年轻时的照片,展示了他普通而朴实的外貌,以及早年的艰苦生活背景。这一细节使我们更加能够理解巴金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课件还通过一段介绍巴金童年的文字描述,让观众融入到他世界的早期,感受他的天真和对于生活的好奇。

    随着巴金的成长,他开始对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产生深远的思考。课件以一个父亲对儿子的遗传现象的讲述开始,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揭示了巴金如何关注人性和社会问题。接着,展示了他创作的《家》这部小说,这部作品是巴金文学生涯的开篇之作。通过课件,观众可以了解《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以及小说中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冲突。这部小说不仅让巴金获得了广泛的赞誉,也使他的文学地位一举成为当时的焦点。

    进入巴金中年时期,课件继续探索他的其他作品及他的成长经历。通过详细讲解巴金的写作背景和灵感来源,观众得以更深入地了解他的文学创作。课件中介绍了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和《居里夫人》,这两部作品被认为是他创作生涯的巅峰之作。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讲座展示了这两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背景,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巴金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思考。

    最后,课件概述了巴金晚年时期的创作情况和对于文学的影响。巴金担任过文化部部长以及多个文艺组织的领导,他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文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课件中将他的晚年成就和他为文学事业付出的努力结合起来,向观众展示了巴金作为作家和文学家的光辉一面。

    《巴金家课件》通过详细、具体、生动的描述,将巴金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展现给观众。通过使用图片、故事情节、文字描述等多种媒介手段,让观众在课件中获得近距离感受巴金的机会。无论是熟悉巴金作品的读者,还是对他一无所知的学生,这个课件都将带领他们进入巴金的世界,感受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巴金家课件的制作将是一个全方位地展示巴金的文学魅力和思想深度的良好工具,为读者和学生提供了更加全面地了解他的机会,激发了他们对于文学的兴趣和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能力。

    巴金课件(篇4)

    (一)新课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像来写景状物,抒发观赏景物时的感受。

    2、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

    1、体会文中的“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描写。

    2、诵读课文并揣摩作者由眼前实景产生的联想和想像。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文中感悟作者的童心、童趣、并体味其酷爱星天的深切感受,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由景物引发的联想和不同感受。

    2、运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恰当地表达感情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自主学习: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熟读课文

    2、向学生提供以下资料:

    ①作者简介

    ②写作背景

    (五)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语设计:

    繁星是常见的,引起过古今中外无数人的遐想,你一定也观察过天上的繁星,你是怎样观察的?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好,晴朗的夜空,往往星光灿烂,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常常会有许多遐思幽想,我们女学生常常把心里话告诉星星,让星星分享我们的快乐、忧愁……五四运动之后,有一位中国作家,经常独自仰望星空,他不仅用眼睛眺望繁星,更用心灵感受星星,让心灵与宇宙直接对话。下面我们来看看著名作家巴金是怎样观察繁星的,有哪些感受呢?(板书课题)

    二、指名学生介绍巴金和写作背景

    (口述)。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余同学:

    ① 用波浪线勾画出写巴金三次观察繁星的时间、地点和三次看星感受的词句;

    ② 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用横线画出相关的词句;

    ③ 理清文章结构。

    2、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要求学生先回忆自己观察繁星的方法和感受;再看看巴金是怎样观察繁星的,有哪些感受,并与之比较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参考答案)

    ①“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好象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说话一样。”“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那四颗明亮的星星是头,下面几颗……看,那个三人还在跑呢!”

    ②按时间顺序。标志有“从前”、“三年前”、“如今”、“有一夜”③第一部分(第一段):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

    第二部分(第二段):描写“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望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第三部分(第三~第四段):描写“我”在海上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如学生将第3,4段内容分开为“在海上的每一天观看的情景与感受”,“有一夜看到的情景与感受”,也应加以肯定、认可)

    四、合作探究,研读课文。(师生互动)

    1、研究比较三次看繁星的情景与感受有什么不同。讨论为什么不同。

    “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好象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说话一样。”“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教师点拨:这个不相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

    2、作者把星天比作母亲,把星星比作朋友,并和它们说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一种什幺样的感情?

    教师点拨:把繁星比作朋友,是为了突出作者看繁星时亲密投机的伙伴之感,觉得它们正友好地对“我”霎眼,同“我”小声地说话,突出了舒心、安详、陶醉之感,表达了作者对星空、繁星(即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美好生活的向往,童心、童趣不减。

    3、阅读第4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①“那个天上的巨人”指什么?

    --指英国人指给“我”看的天上那个像巨人般的星座。

    ②怎样理解“?”

    --一是那个星座有着像巨人在跑似的形状,二是因为“船在动,星也在动。”(此题如学生提出其它理由,只要合理即可)

    4、体会“看,那个巨人还在奔跑呢?”中“看”和“呢”的表达效果。

    教师点拨:一个“看”字,呼唤读者,感情上与读者直接交流,更能引人注意,一个“呢”字,表示动作正在继续,显得更加生动。

    5、找出文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精妙之处,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教师点拨:十分生动形象的写出自己与大自然的融合,使读者受到强烈感染。

    五、总结全文并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第3段;

    2、查找搜集有关星星最新信息的资料,结合文学分小组出一份手抄报。

    巴金课件(篇5)

    一、说教材。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一篇典型的科普说明文,两篇短文《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都有关于恐龙,但是说明的对象又有所不同,又结合班级情况和单元重点。在重难点上不必面面俱到,只是重在培养他们阅读说明文的能量从而积累知识。

    二、说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就以上目标结合新学科课程标准我将本课的重难点设计如下:

    1.教学重点: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三、说学情。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本文介绍克隆知识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克隆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生物常识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四、说教学方法:

    我先说教法:说明文是相当枯燥了,因此必须抓住某一方面来提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上必须让学生自己找到感兴趣的问题加以提炼。故,在教法上我多用默读,让学生自己读懂文章,在相对有难度地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其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本文作为阿西莫夫——科幻之父的科普问,尤其是语言方面更有许多值得体味的地方。

    我再说学法:教育学家指出“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合作探究是适应时代需要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1.指导学生从朗读中体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

    五、说教学过程:本节课我设计为两个课时,今天我讲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如今统治地球的是人类,人类的历史也不过几百万年。在人类出现之前,曾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行动物是什么呢?(恐龙)然而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突然消失了。

    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一个谜。如今在不同的地区发现了恐龙化石,这意味着什么呢?恐龙灭绝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对此,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分别做出了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两篇短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筛选重要信息,比较两篇短文在内容

    上有什么不同联系?

    明确: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两文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两文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

    (三)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教师巡视各组,掌握讨论情况,随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然后选交流成功的两个小组介绍阅读成果。

    明确:1.《恐龙无处不在》,说明对象为“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或“板块构造”理论。说明角度为:通过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

    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这两句话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第二部分为2~7段,介绍恐龙无处不在是大陆在漂移。2、3段介绍南极和地球其他大陆上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4、5段写这一发现引起了作者的深入思考,作者没有把思维定格在恐龙本身研究上,而是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考察;6、7段作者思有所获,“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第三部分为8~12段,简明介绍板块学说,并说明每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的原因

    第四部分为13~15段,再次聚焦南极恐龙和其他生物,确证这一推断的正确性。总之,全文从现象到本质,逐层推进,表现了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

    2.《被压扁的沙子》,说明对象为“恐龙的灭绝”,说明角度为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文章的写作思路如下:

    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引出说明对象。

    第二部分为2~6段,探讨恐龙大灭绝,介绍两种学说“撞击说”和“火山说”,揭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为7~11段,解释斯石英的成因,重点说明其性质,为排除“火山说”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部分为12~17段,依据科学理论,进一步断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运动,从而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教师总结:两文都体现了作者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户,我们不禁为作者道好称奇,科学需要激情,需要创新!

    六、布置作业。

    1.课余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询有关“板块构造”“恐龙灭绝”的资料介绍,进一步了解这一方面的科学知识和科研动态。

    巴金课件(篇6)

    巴金《繁星》课件

    1.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学会观察大自然。

    2.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像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3.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基础知识精讲】

    词语积累

    晶莹 纳凉 密密麻麻 静寂 半明半昧 摇摇欲坠 柔和 梦幻 萤火虫 霎眼

    背景资料

    1.作者简介

    巴金,19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浙江嘉兴。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巴金”是他的主要笔名。建国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收获》主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火》,中篇小说《憩园》《寒夜》,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友谊集》《随想录》,散文、小说、特写集《新声集》《赞歌集》,还有不少短篇小说、童话、杂文等。1958年起陆续出版《巴金文集》(十四卷本),1987年起出版《巴金全集》(二十六卷本)。

    2.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选自巴金的《海行杂记》。1923年,19岁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了上海、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在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著名的“五卅”运动对他影响较大,他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国游船“昂热”号离沪赴法,卫惠林同行,先后同船的中国学生计9人。他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向西方找真理”,进一步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考察欧洲的社会运动。法国既是无政府主义的发源地,也是当时欧洲的政治流放者的庇护所。2月18日,“昂热”号邮船抵达马赛。19日,巴金抵巴黎。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38则。《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巴金《繁星》课件、繁星阅读答案

    课文点拨

    1.探究作者不同时期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详见下表。

    2.理解文章结构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依次写了“从前”“三年前”“如今”“有一夜”四个片断,表达了作者酷爱星天的深切感受。

    第一部分(第1段),回忆从前在家乡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第二部分(第2段),回忆三年前在南京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第三部分(第3~4段),描写在海上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3.重点段落剖析

    第3段是全文的重点,写“我”每晚在美的环境中观看繁星所产生的种种美的感受。这一段文字按照“仰望——欲睡——沉睡”的思路依次展开,前面四句写“仰望”,第五至八句写“欲睡”,第九、十两句写“沉睡”。

    第4段写“我”在别人指点下认识了状如“巨人”的星座,感受到了“巨人还在跑”的乐趣。

    3、4两段关系:第3段从面上泛写海上看繁星,第4段从点上特写海上看星座。

    4.领会重点语句

    ①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我沉睡着”和“我觉得”,看起来似乎有矛盾,其实并不冲突。“我沉睡着”,说的是“我”睡的神态:在星的怀抱中面带微笑地熟睡着;“我觉得”是讲“我”把自己当做一个小孩子睡在母亲的怀里,感到无比舒心、安详和陶醉,交代了“我沉睡”的原因。这样写,由果到因,因果相映,既富有情趣,又启人遐思。

    ②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那个巨人”是指英国人指给“我”看的天上那个像巨人般的星座。“还在跑”有两层意思:一是说那个星座的形状像巨人在跑;二是说因为“船在动,星也在动”,所以使人觉得“那个巨人”在跑。

    5.理解文章写作特点

    ①由实到虚,虚实结合,是本文写作上显著的特点。作者描写的对象,一是眼前的景物,二是由眼前的景物产生的联想和想像。

    例:第3段,共10句话,前三句主要写海上每晚观看繁星的夜景,为后面写作者的感受张本。从第四句开始,主要写“我”在舱面上仰望星空产生的种种奇妙的感受:星空越来越低,星星越来越近,它们正对“我”友好地眨眼,同“我”小声地说话,于是,我回到了童年,成为一个小孩子,睡在母亲的怀里微笑着,沉睡着……从中感悟作者的童心、童趣,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②课文运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方法。

    比喻,如“渐渐地我的眼眼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将“我”的眼睛模糊时所见的`无数星星摇摇欲坠的情态,比作“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十分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拟人,如“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在作者的眼里,天上那许多认识的星星都有眼睛、有嘴巴、有思想,它们走近“我”,同“我”交谈。这样写,将“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命笔含情,追求意境,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萌其情,产生无穷的遐思。

    排比,如“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依次从触觉、听觉和幻觉的角度描写海上之夜令“我”产生的种种美感。它们由表及里,由浅到深,一气呵成,充分渲染了海上之夜的柔美、静谧和奇妙,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巴金《繁星》课件、繁星阅读答案

    【例题精讲】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①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②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③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1.第①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和下文的关系是什么?

    2.第③句状写“我”望星天时的感觉,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作者把星天比作母亲,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4.这一节的内容主要写了什么?

    【解析】 联系全文内容,本节第①句话主要是在内容上作铺垫,同时“爱星天”一句,也起了点题的作用;第③句写望星天的感受,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答案】1.首句“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表露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为第②句引出“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作了铺垫。

    2.第③句状写“我”望星天时的感受,“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为全文定下了感情的基调。

    3.作者把星天比作母亲,写出了小时候望星天的感受——甜蜜、温馨,侧重于表达对星天的依恋之情。

    4.回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

    【知识拓展】

    海上的日出

    巴金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层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光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

    (选自《巴金文集》第八卷四川人民出版社版)

    阅读点拨

    这是一篇描叙在海上看日出的散文。虽然文章是从天未大亮、太阳尚未升起写到太阳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但并非写的同一天清晨看到的景色,而是集中概括了作者多次在船(海)上看日出所得的总印象和具体观感。

    文章用词准确,简洁流畅,用四段文字极其细致地描写了日出过程中天边、太阳、云层和海水的色彩与亮光的变化,勾勒了海上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三幅图画,给人以美的享受。最终推出看日出者和太阳、云彩与海水一起光亮起来的伟大奇观,激励人们向往光明、奋发向上。

    巴金《繁星》课件、繁星阅读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纳凉__________ 静寂__________ 一番指点__________

    天空里悬着__________ 霎眼__________ 遐想__________

    2.辨字注音组词。(在比较中掌握知识)

    3.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注意区别近义词)

    (1)我__________(站 躺)在舱面上,__________(仰望 凝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__________(挂着 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

    (2)他用手指着:那四颗明亮的星是__________,下面几颗是__________,这几颗是_________,那几颗是_________和_________,还有三颗星算是腰带。(脚 腿 身子 手 头)

    (3)渐渐地我的眼睛__________(模糊 变亮)了,我好像看见无数的萤火虫在我的周围__________(飞翔 飞舞)。海上的夜是__________(温柔 柔和)的,是__________(静寂 安静)的,是梦幻的。

    4.本文主要写了三个片断和一个特写镜头,根据课文内容将下列对应各项用直线连接起来。(理解中的记忆)

    ①从前 ①家乡庭院里 ①像朋友般熟悉,又像母亲怀里一般温馨

    ②三年前 ②海上、舱面上 ②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③如今 ③夜晚的船上 ③好像就是我的朋友

    ④有一夜 ④南京后门菜园 ④好像一个巨人,还在跑

    5.判断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掌握必要的修辞手法)

    (1)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 )

    (2)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 )

    (3)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 ( )

    (4)那四颗明亮的星是头,下面的几颗是身子…… ( )

    (5)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 )

    6.判断下列语句理解的正误。

    (1)“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这两句话中,前一句“沉睡”与后一句“觉得”两者之间是矛盾的。既“睡着”了,就不会出现后一句中描述的内容了。(考查语境义)( )

    (2)“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还在跑”在这里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说那星座像巨人跑似的形状;二是因为前文提到“船在动,星也在动”,所以使人觉得“那个巨人”在跑。(注意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

    7.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写作者看星星的地点是家乡、南京、菜园、舱面。

    B.课文按照空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状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考查记叙顺序)

    C.本文写作者看星星的地点是家乡、菜园、海上、舱面。

    D.虽然不同时期,作者看星星的感受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表达了作者对繁星的热爱,对光明的追求。(把握中心,就能找到答案了)

    8.下列关于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的意思是星星要坠落下来了。(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B.“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是排比句。

    C.“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一句是比喻句。(注意:带有比喻词的句子是否是比喻句,要认真区分)

    D.“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这句话蕴含了青年时代的包括巴金对知识的渴望。(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

    巴金《繁星》课件、繁星阅读答案

    二、阅读

    (1)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2)三年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有一道后门,每晚我打开后门,便看见一个静寂的夜。下面是一片菜园,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蓝天。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那时候我正在读一些关于天文学的书,也认得一些星星,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3)①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②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③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④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⑤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 A 。⑥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⑦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⑧这时我忘记了一切。⑨ B , C 。⑩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4)有一夜,那个在哥伦波上船的英国人指给我看天上的巨人。他用手指着:那四颗明亮的星是头,下面的几颗是身子,这几颗是手,那几颗是腿和脚,还有三颗星算是腰带。经他这一番指点,我果然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9.解释下列词语。

    纳凉:_____________________

    摇摇欲坠: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根据课文内容填空。(适当记忆好的句子)

    A.

    B.

    C.

    11.第二节中有这样一句话:“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为什么星光“微小”,作者都觉得“光明无处不在”呢?

    12.第三节中加粗的“模糊”一词换成“闭上”好不好,为什么?试说出理由。(推敲词语)

    13.体会第三节最后一句话中“觉得”一词的作用。说说这一句话在整篇文章中的作用。(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思考)(考查关键词语的作用)

    14.第三小节文字是按“仰望”“欲睡”“沉睡”的顺序来构思的,下列层次划分正确的是(理清重点段落的内部层次)(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15.文章描写了星星的多,请写出能表现星星数量多的词语。(至少三个)(词语积累)

    16.按例词的格式写词语。(考查形容词的重叠方式)

    (1)密密麻麻(AAB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半明半昧(ABA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摇摇欲坠(××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第四节最后一句话中“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体会“看”“跑”“呢”三个词的作用。(体会词语的妙用)

    “看”:

    “跑”:

    “呢”:

    18.“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作者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看繁星的感受中,都写到了“母亲的怀里”,这两个“母亲”蕴含的意思分别是什么?(词语的语境义)

    巴金《繁星》课件、繁星阅读答案

    19.在一般人的眼中,繁星是静止的,无生命的,而作者笔下的繁星是怎样的呢?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繁星?请说出你的理解。(理解作者的感情是关键)

    20.仿照例句造句。(培养组织语言的能力)

    例句: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选句:城市的夜是_________ _,_ _________,_ _________。

    乡村的夜是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__。

    21.作者把星星比作朋友,把星天比作母亲。请用一段话来描述你观察月亮的感受。(不超过60字)(培养观察能力,写出真实感受)

    三、作文

    22.题目:《观__________》(可以是日出、海、日落、云、雨……)

    要求:①先补充完整题目;

    ②注意观察细致,发挥联想和想像;

    ③有感而发,写出真情实感。

    ④字数在6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1.nà jì fān xuán shà xiá

    2.

    3.(1)躺 仰望 悬着

    (2)头 身子 手 腿 脚

    (3)模糊 飞舞 柔和 静寂

    4.①①② ②④③ ③②① ④③④

    5.(1)比喻 (2)比喻 (3)拟人 (4)比喻 (5)比喻

    6.(1)× (2)√

    7.D 8.B

    二、9.乘凉;形容非常危险,马上就要掉下来。

    10.A.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B.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

    C.我沉睡着

    11.因为当时作者很年轻充满幻想,充满朝气,所以他在“微小”的星光中,觉得“光明无处不在”。

    12.不能换成“闭上”,因为后面有“看见”一词,如果用“闭上”,那么,萤火虫飞舞的情形只能是想像。

    13.“觉得”一词的作用:自己已经不是小孩子,只是感觉上仿佛回到了童年,所以用“觉得”二字。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要点:就结构上看,与文首形成呼应;就内容上看,体现了作者要表达的情趣,在海上航行,作者不感到孤寂,反而觉得是在繁星——母亲的怀抱,有的是温暖,有的是光明。

    14.B

    15.密密麻麻、群星密布、无数、许多等。

    16.(1)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 上上下下 点点滴滴 朦朦胧胧

    (2)糊里糊涂 不明不白 一五一十 百发百中 无忧无虑

    (3)蠢蠢欲动 跃跃欲试 飘飘欲仙 昏昏欲睡

    17.一个“看”字,呼唤读者,感情上与读者直接交流,更能引人注意。“跑”,既写巨人星座的形状,又暗示船在前行,又表露了作者涌动的激情。“呢”字,表示动作正在继续,显得更加生动。

    18.①把大自然比作母亲,表现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②这里的母亲就是妈妈,表现作者在海上观看繁星时的那种无比舒心、安详和陶醉的感受。

    19.作者笔下的星星是活泼可爱的,“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些句子把星星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表露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0.略 21.略

    三、22.略

    巴金课件(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爱默生说,思想是行动的种子,教学思想的确立决定了教学行为的结果。说课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今天我要说的是20xx年感动中国的文坛巨擘、世纪老人——巴金的《短文两篇》。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说我的设计:

    一.说教材:

    1、《短文两篇》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二单元两篇充满意趣的散文诗。寻常的事物却因多情的作家激起心灵之声。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反弹琵琶,借“飞蛾”“夸父”“嫦娥”这些意象寓示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生活的一种希望,信念,也是他理想的化身。

    2、据“课标”:学生对课文内容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3、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散文诗的朗读。

    ●能力目标:积累的迁移,培养想象创新的能力。

    ●德育目标:评价作者的理想及价值的取向。

    二、说教法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方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A.创设情境法B.疑读法C.议读法

    三、说学法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A.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对图画、幻灯片、故事进行感性认识并有所启示,合理联想想象.!读文章找答案来进一步读课文。

    B.小组竞赛法:在既定的评分标准下,竞赛。

    C.讨论法:小组讨论对文章质疑解答。

    课时安排:2课时,设计一课时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三分钟演讲“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的故事。

    2、展示学生所绘的图,课件幻灯。(目的:设置情境,引发联想)

    3、是否有所启发?有何感悟?(目的:学会自主思考,找寻答案)

    (二)欣赏朗读(目的:对刚才所遇到的问题,自主找寻答案,有据可考,引发新一轮的探讨。)(5分钟)

    (三)学生互相推荐疑难字词。幻灯展示,加深印象。(3分钟)

    (目的: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词汇积累,便于记忆)

    (四)感知作者简介,了解文章背景(2分钟)

    (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中主题与写作背景的关系)

    (五)分组朗读,设置评分等级。(5分钟)

    组别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

    级别BBAC

    等级

    A.声音洪亮整齐,咬字准确朗读流利,无错读,有充分感情.

    B.声音洪亮整齐,咬字基本准确,个别误读,有感情.

    C.声音较洪亮,不够整齐.误读,感情平淡.

    D.声音较小,不够整齐,误读,错读,没有感情.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把握两篇文章的不同感情基调)

    (六)创写教学(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代表发言)(15分钟)

    1、速读课文,扩写一个句子。根据课文内容扩写“这是一篇写日的文章”这个句子。(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整体上多角度理解课文)

    2、寻读课文,续写“我从中发现了……”这个句子。(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内涵。

    3、细读课文,创造一个句子。请同学从中品析、欣赏、感受。就课文内容,写一句欣赏的话。(活动目的,让学生对课文美点进行赏析)

    (七)比较阅读《日》《月》,小组讨论、质疑、答疑。问题组幻灯显示。(5分钟)

    (八)学生小结。(让学生主动回顾课文知识点,畅谈心得。)(5分钟)

    (九)作业:对问题组思考。

    板书:

    飞蛾扑火―――追求光{理想,舍生取义

    嫦娥奔月――改变现状(寒冷)

    夸父追日―――追求热{理想,勇于牺牲

    巴金课件(篇8)

    巴金先生的《鸟的天堂》自编入小学教材以来,其文本意蕴从美的角度、善的角度、博爱的角度、环保的角度等被人们进行了充分的挖掘。人们探讨了天堂的美、神奇与和谐,感受了鸟的快乐与无忧,并为它建构了各种极具个性的学习模式。然而,捧起文本,再仔细品读,发现巴金先生似乎不只是要告诉我们这些。在他的文章里鸟与天堂都是重点,但是在他长长的文章里,描绘天堂的神奇和描绘鸟的自在的篇幅几乎相当,其余多数文字在写他的两次经历。两次不同的经历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这里巴金先生又想说什么呢?

    通过反复研读文本,我与巴金先生展开了心灵间的对话。之后,便有了新的教学思维,要把握巴金先生两次经历产生的不同感慨,引导学生感悟巴金先生哲理性的文本思维。

    师:(出示课题:鸟的天堂)你认为文章重点要突出哪个部分?请你把重点读出来。

    生:鸟的天堂。

    生:鸟的天堂。

    师:根据你理解的重点去品读文章相关段落,自主探究,思考你读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

    (生研读课文)

    师:请你说说你研读的重点,是鸟的部分,还是天堂的部分。

    生:我研读的是课文中鸟的部分。

    (师生研读此部分内容)

    师:哪些同学研读课文中写天堂的段落?课文里的天堂指什么?在课文哪儿?

    (师生研读此部分内容)

    师:现在,你认为巴金先生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作者想说鸟的天堂很美,让大家都去看看。

    生:作者要说那里鸟很多,鸟很快乐,所以是鸟的天堂。

    师:那课文在写这两部分时分别用了多少文字?

    生:字数差不多,都是两个自然段。

    师:那课文其他的文字在写什么?作者还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课文写了他两次去鸟的天堂的经历。

    师:作者两次去了鸟的天堂,是同样的感受吗?读一读课文。

    生:他第一次去后写: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不禁这样想。他第二次去后写: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两次的感受不一样。

    师:同学们探究一下他不同的感受,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经历不同,人的感受也会不一样。

    生: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句话也不一定正确,作者两次都是亲眼所见,感受却相反。

    生:我们不能看事情的表面,要看事情的里面。

    师:(补充)本质。

    从上面的片断里,我们能感受到学生个性飞扬。由此可见,从不同角度审视文本,与作者展开积极对话,才能品味文本个性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才能建构教师的教学个性。

    巴金课件(篇9)

    初备 统复备

    一、展示上堂课“望星空”语文活动成果

    全班范围内,教师指名朗读自己的小练笔(视情况可让3~5名同学交流)。

    学生评价后教师提出:将自己的描写与巴金的描写进行比较。

    二、学生自主学习,读作者描写看星空的三个片段,并与自己的描写比较,从中发现问题。

    三、学生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发现

    四、师生共同探究

    明确:

    ①作者在描写对象时既写眼前景,又由眼前景想到其他,这就是运用联想、想像写景状物。有的同学自己的描写也有此特点。

    ②作者在描写事物时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情趣,增强了感染力。

    以上特点结合具体描写来分析。

    五、重点结合第三段品赏文章语言美

    1.读第三段,说说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教师引导:从思想情感、语言表达、谴词造句等方面去说理由。

    比如:“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这句话以一个“悬”字形象地写出了星星摇摇欲坠的情态。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作者以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不仅情趣盎然,而且饱含着对大自然的深深热爱之情。

    2.尝试背诵第三段。

    六、语文实践

    1.同学们看星空能产生诸多的联想和想像,那么看自然界其他事物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请写出来。要求学习巴金描写事物的方法。

    2.全班交流。

    指名3~5位同学交流,并围绕目标作评价。

    教学后记

    【最新巴金课件】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