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推荐十五篇)
  •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

    发表时间:2024-06-22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推荐十五篇)。

    我们多多少少都是读过一些范文的,闲暇时看一些范文是对自己有好处的,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将内心情感通过文字表达。优秀的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你知道怎么写教师相关的优秀范文吗?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推荐十五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 篇1

    【素质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经历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全过程,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能力教学点: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德育教学点:体会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黑板出示:6+7=40+40=80+13=46+7=53+40=46+47=

    教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一些加法计算,请看黑板,上面的这些加法题哪些你会算?哪些你不会算?

    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相关加法知识回答出:前面的5道题都会算,最后一道题不会算。

    教师指名学生口答出会算的题,并抽其中的46+7和80+13让学生说一说他是怎么算的?

    引导学生说出计算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用竖式计算:

    46

    +7

    53

    教师:在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引导学生回答:计算加法时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向十位进1。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向十位进1。

    教师:前面5道题同学们都会算了,那最后一道题呢?它又该怎么算呢?会不会和我们前面的几道题的算法一样呢?

    让学生做出猜测:可能是一样的。

    教师: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验证吧!这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新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3

    出示例3情景图。

    教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列式解答吗?要求学生列出算式46+47,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46+7的右边相应写上46+47。

    教师:比较一下这两道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回答出:46+7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46+47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它们个位上的数相加都满10了,46+47比46+7多加了40。

    教师:还记得前面我们在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借助了什么学具吗?

    让学生回忆起借助了小棒。

    教师:今天我们也可以首先借助小棒来帮助我们理解46+47的计算过程。

    指导学生活动:用小棒分别摆出46和47,要求整捆和整捆对齐,单根和单根对齐。

    学生同桌讨论交流算法后,再全班汇报。

    引导学生汇报出:把单根的7根小棒和6根小棒中的其中3根合起来,刚好凑成10根小棒,即成1捆,放到整捆的下面,这时还剩下3根单独的小棒,整捆和单根的合起来一共就是9捆零3根小棒,所以46+47=93。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大屏幕上显示:

    教师:利用小棒同学们已经能算出46+47的结果了,如果没有小棒用竖式我们又该怎样计算46+47呢?首先你会写46+47的竖式吗?

    请一生上台写竖式后教师用一块纸板遮住47的'4。

    教师:如果我把47的4遮住后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不难发现遮住十位上的4以后的竖式和左边的竖式一模一样了。

    教师取走纸板,十位上多一个4以后该怎么算呢?你会算吗?

    如果学生有会算的,可请他来讲一讲他是怎么算的。

    如果学生不能说出计算的全过程,教师则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时依然从个位加起,6+7满10了,向十位进1,剩下的3对齐个位写,然后把十位上的两个4相加得8,现加上进位的1合起来就是9,把9对齐十位写。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46

    +417

    93

    教师:比较一下两道竖式,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黑板上的两道竖式后回答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一样。都要把数位对齐,并且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教师:通过我们的验证我们知道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完全相同。

    教师:除了这样算,你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引导学生用多种算法来解答,如:①40+40=806+7=1380+13=93②46+40=8686+7=93③40+47=8787+6=93

    教师:同学们真能干!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在计算时,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

    教师: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你会算了吗?我们来试一试。

    学生做第90页试一试。分别抽三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教师:我们在计算类似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忘记再加上个位上相加满十进位的1。

    2.教学例4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4情景图。

    教师:同学们已经会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了,让我们来看看从这幅情景图中你又能提出哪些用加法来解决的数学问题呢?

    让学生相互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后集体抽一两个学生说出他提出的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教师抽其中的一两个算式板书在黑板上。如:26+35=35+17=

    教师:这两个算式你会算吗?你准备怎么算?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小棒来算,也可以用竖式算,还可以用口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用竖式来计算第一题。让学生说出他口算的过程:如6+5=1120+30=5050+11=61。

    教师:口算的过程和我们竖式计算的过程有联系吗?

    引导学生说出有两种算法联系,其实口算的过程就是竖式计算的过程。

    在学生基本都理解竖式和口算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第91页第(2)小题并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

    三、巩固练习。

    课堂活动1,2,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教师:今天这节课上我们都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 篇2

    本教案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并能熟练地运用这两种算法进行十几减8的计算。基于上述情况,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1.重视课前的复习铺垫。

    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安排一些有针对性的复习题,唤起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忆,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印象,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自然而然地进行知识的迁移,有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重视学生对算法的理解和掌握。

    在上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对“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有所了解。在学习十几减8的计算方法时,不需要教师再做更多的讲解,而是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用各种方式来表示自己的算法,从而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同时,更深入地理解算法,更牢固地掌握算法,达到对这些算法熟练应用的程度。

    课件出示复习题。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2=10+□=8+□ 15=10+□=8+□

    16=10+□=8+□

    2.口算。

    11-9= 14-9= 13-9=

    15-9= 17-9= 18-9=

    指名填空或说出得数,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让学生进行相应的口算练习,唤起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忆,巩固以前学过的计算方法,为学习新知、实现知识的迁移做好准备。

    1.课件出示教材13页例2情境图。

    (1)观看课件,说说情境图中提供了哪些信息,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2.探究12-8的算法。

    生1:我用“破十法”计算,因为10-8=2,2+2=4,所以12-8=4。

    生1:我能用小棒摆出自己的算法:先摆出1捆零2根小棒,再从1捆中拿掉8根,把剩下的2根与原来的2根合起来是4根,所以12-8=4。

    生2:我能把自己的算法画出来:先在左边画10个圆圈,右边画2个圆圈,表示12,然后从左边的10个圆圈中划掉8个,剩下的2个与右边的2个合起来是4个,即12-8=4。

    生4:我先画出8个五角星,再接着画出4个就是12个了,所以12-8=4。

    10-8=2,2+□=4;8+□=12,12-8=□。

    3.出示课堂活动卡。

    4.回顾算理,总结算法。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你能说说我们是怎样计算十几减8的吗?(板书课题:十几减8)

    生:我们可以运用“破十法”计算,也可以运用“想加算减法”计算。

    师:“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是十分重要而且有效的计算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经常用到,所以大家一定要把这两种算法掌握好。

    设计意图: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有所认识,所以这节课的任务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两种算法。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把自己的算法表示出来,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又能加深学生对算法的理解,有利于巩固学生对算法的掌握。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 篇3

    教学内容:

    左 右(第3页)

    教学要求:

    1、在生活中看关于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教学重点: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

    教学难点:

    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

    计算机课件 笔 橡皮 尺子 文具盒 小刀

    教学过程:

    一、通过左手、右手的活动,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师:小朋友们,今天谁有信心上好这节课?请举起你的小手。

    1、感知左手和右手

    看看你举起的这只手,是你的右手? 再看看你的另一只手,是你的左手?

    师:大家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或左手)做哪些事? (学生自由发言)

    师: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多锻炼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

    2、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师: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再看一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自由回答)

    3、小游戏

    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4、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刚才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其实生活中的左和右还有许许多多,今天我们就来确定一下左和右 (板书课题:左 右)

    师:请小朋友们记住,左字下边是个工字,右 字下边是个口字。

    二、玩学具,理解左边和右边

    1、摆一摆 师:同桌合作,像电脑上一样的顺序摆放好事先准备好的学习用品。 (计算机演示:按顺序摆好:铅笔 橡皮 尺子 文具盒 小刀五样学具)

    师:大家先来确定一下,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2、数一数 师:按左右的顺序来数一数。(点着学具来数,数好后请学生回答,从而完成电脑中的填空题) 从右数橡皮是第--------个 从左数橡皮是第--------个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 篇4

    2、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要认识的是分针正好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及1时与60分的关系,是在学生初步认识整时、半时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掌握本课知识既为下一课学习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出某一时间做好准备,又为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读、写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知道1时=60分。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意识。

    情感目标: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并自觉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4、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重点:会读、写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理解时、分的进率。

    难点:认识每个大格刻度各代表几分。

    【教法、学法选择】

    1、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把故事、游戏贯穿于各教学环节中,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发挥课件的辅助教学功能,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形象性,赋予抽象的时间概念以鲜活的感性支撑,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合作探究对知识进行迁移、重组,达到认识、理解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目的。

    【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1、谈话引入:这个学期,数学王国里的两位小精灵聪聪和明明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和我们一起上课、做游戏。今天为了准时的和我们见面,他俩特地起个大早,让我们瞧一瞧,他俩是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出发去学校?(课件出示挂钟,学生读时间)哟,聪聪和明明可真准时,刚到学校上课铃就响了。(课件出示P81的主题图)

    2、质疑:面对主题图,学生发现钟面上的时间既不是整时,也不是半时,便产生了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他们会根据钟面猜测、争辩,急于弄清楚学校是什么时候开始上课的,老师就此点明课题并板书。

    【这一环节巧妙地从聪聪和明明的作息安排进行认整时、半时的复习,选择了学生最熟悉的上课情景来导入新课,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进行猜测,在出现不同意见时进行质疑,激起学生想弄懂知识的欲望,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我要学”的冲动。】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钟面刻度

    (1)学生观察学具钟,小组交流,老师巡视。

    (2)汇报、补充,课件演示学生反馈的结果。

    (3)讨论:时针走多少是1时?分针走多少是1分?时针走到刻度1上表示什么?分针走到刻度1上又表示什么?

    (4)数一数,算一算:分针从12走到每个大格刻度上各经过几小格?每个大格刻度分别表示多少分?分针走一圈,一共经过了多少分?

    (5)课件演示:分针走到刻度1经过了5小格,刻度1表示5分,走到刻度2经过10小格,刻度2表示10分

    ……

    (6)学生把结果填在P81的钟面刻度图上,尝试用最快的'速度记住每个大格刻度各表示几分,资料共享平台《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认识时间》》()。

    (7)交流记忆方法。

    【认识每个大格刻度表示几分是本节课的难点,因为学生们还没有学过乘法口诀,只能用1小格1小格地数或5小格5小格地加的原始方法,因此我在这环节中采用逐层疏理的方式进行教学,先让学生从静态的钟面上得到1大格里有5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的新认识、新发现,然后再通过议一议、数一数、算一算,从动态的钟面上理解分针指在每个大格刻度所表示的意义,为正确读取时间做好铺垫。】

    2、认读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

    (1)释疑:学校到底什么时候开始上课呢?(8时15分)愿意把你认识时间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吗?

    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吧。

    (2)指名学生介绍方法,教师进行小结。

    (3)(把例1的3个钟面帖在黑板上)指名学生读出时间。

    (4)学生试用两种表示方法把黑板上三个钟面的时间写在练习本上。

    (5)指名学生上黑板写,其它学生进行评价,找出写时间时应注意的问题。

    (6)游戏:击鼓传花。鼓响花传时间跑,鼓停花停时间停,执花学生读出课件上钟面表示的时间。

    【在这一环节中,由学生自己组织语言介绍认读时间的方法,既有利于学生间相互学习、优化各种不同的认读方法,又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试写时间时,学生参与评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学会用赞赏的目光去看待同伴,还由于评价过程留下的深刻印象,使全体学生注意到了准确、整洁、美观等问题,特别记住了分钟数不到10,就要在分钟数的前面加0。而击鼓传花的游戏则寓练习于玩乐之中,避免了单纯练习的枯燥乏味,更使课堂气氛瞬间活跃起来。】

    5、认识时、分的关系

    (1)童话故事:老师发现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有一双会认时间的慧眼,还有一双会写时间的巧手,为此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作为奖励。你们都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吧,上一次小白兔输得非常不服气,于是它又约了小乌龟到周围种着12棵树的圆形运动上来比赛,大家猜一猜,这一次谁赢了?好,让我们一起到比赛现场看一看。(课件演示在相同时间里,小白兔跑了一圈,小乌龟只跑到第二棵树下。)其实,在我们今天认识的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也一直在进行着这样的龟兔赛跑。(龟兔跑场景变成一个钟面)

    (2)小组合作:拨动闹钟的分针走一圈,认真观察时针的变化,探究1时和60分的关系。

    (3)课件动态演示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的过程,验证学生的结论。

    【这一环节用龟兔赛跑的故事再次燃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学生迫切希望能揭开钟面上“龟兔赛跑”的秘密,通过动手拨一拨终于发现了1时=60分,而课件的生动演示,既验证了学生的发现,又使学生兴趣盎然。】

    三、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1、老师报时间,学生拨学具钟。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 篇5

    第一方面:教材与学情分析

    “数豆子”是北师大版第二册数学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的最初的教学内容,认数的范围从20扩展到100以内。数数是学生普遍具有的生活经验和技能,教材也把认数、读数、写数与数数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就是从生活和常识中提练抽象出来的。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20以内的数,会数、会读10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已在生活中积累了许多100以内数的知识,此时学生对认读100以内的数具有了一定的体验和能力。因此,教材在编排上,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100以内的数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体现了在认数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在多样的活动中,能对100以内的数进行估计,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培养学生数感,体验数数、估数方法的多样性。

    第二方面: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会写100以内的数,进一步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学会使用计数器。

    (2)过程与方法:能对100以内的数进行估算,发展估算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活动中逐步发展数感。

    重点是:会写100以内的数,进一步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

    难点是:100以内数的估计。

    第三方面: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心里特点,我采用情境法,谈话法,引导法,讨论法等。学法有;自主探究法2、动手实践法3、合作学习等

    教具准备:计数器、豆子若干、玻璃杯等。学具准备:计数器

    第四方面:设计理念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本节课我尽量让从学生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利用多种直观材料促进对数的理解,重视发展学生数感。让学生经历“数实物---拨计数器---抽象出数”的过程,再到对数位意义的理解。

    第五方面.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四步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了解豆制品吗?

    师介绍:有关研究发现,一个成年人每天食用150克的大豆或其它豆制品如豆腐,豆腐皮对健康非常有利。150克大豆用我们的小手大约要抓7、8把。

    老师抓一把豆子放玻璃杯里,请学生估计。

    (由于学生个人经验差异较大,说法不一,暂时不纠正。)引出课题:板书:数豆子。

    (健康是与学生生活关系紧密,容易吸引学生《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一年级应以培养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的估算意识为主,体会估算的必要性)

    二.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估计的方法。

    (1)刚才几个同学估计的各不相同,怎样才能准确进行估计呢?师再拿出同样的玻璃杯,先引导学生一起数出10粒放在另一杯子。引导观察:让学生进行对比,再次估计。如果学生估计的相差太远,就再数出10粒现次估计,找到合理的估计数值。

    (当学生不着边际估计后,师要有耐心,我会引导学生通过选择一个适当的“标准”作比较,克服估计的盲目性,提高估计的准确性。通过学生一次次更为接近的估计过程,学生在数与的之间建立了一定的联系,估计能力会逐步提高)

    (2)豆子到底有多少粒呀,我们一起数一数吧。(通过具体的数数证实刚才的估计)

    (3)请同桌合作,抓一把花生进行估计。

    (这个环节强调别让花生掉地下,如果估计不出可以数出一小部分再进行估计)

    2.认识几十几的数

    指名汇报刚才的结果,师选取几个板书:如28,42。

    问:28表示什么?在计数器上怎样拨珠?怎样写?

    (数的组成是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师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在计数器上拨珠的拨珠方法,并教学写数方法。)同桌练习拨28,边拨边说数的组成。

    42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之后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珠练习,同时指名上台拨。最后引导学生交流:42由4个十和2个一组成,先在十位拨4个珠,再在个位拨2个珠就是42,写作:42

    (学生对数的组成及拨珠掌握得较快,但在实际做题中写数是个难点。因些我结合拨珠来引导学生学习写数方法:十位拨几个珠就写几,个位拨几个珠就写几,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位的意义。让学生边拨边说边写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动手操作也有助于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3.强化对数位的认识

    (1)22应该怎样拨珠?学生操作,师出示课件引导观察:22中,这两个数字2表示的意义一样吗?33呢?30呢?

    (引导学生发现30中的“0”不能省去,起占位的作用。)

    (2)师拨出40,60,98,99让学生在本上写数。

    (3)99再加上1怎么拨珠?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并认识新数位“百”的意义。

    (这个环节是在学生积累了数数经验,总结了数数方法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把操作与读数、写数结合起来,把操作与对计数单位和数的组成的认识结合起来)

    三.巩固练习

    1.猜数游戏:

    一学生拨数,另一名学生猜数。其余的同学都做小裁判,告诉猜的那名同学数的组成或所说的数是大了还是小了。

    (用小游戏调节一下枯燥乏味的学习,当学生自己先进行猜数游戏时,他们总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怎么才能让游戏进行下去的问题,做出自己判断。也体现了解题方法的多样性)

    2.根据教学时间机动练习数学书第5页中的练习。

    (练习中让学生学会观察计数器,学习读数与写数方法,不断强化“位值”的思想。)

    四.全课小结

    (给学生以鼓励性评价。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愿孩子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发现更多生活中的数学)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 篇6

    1、经历分类的过程,能按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3、运用分类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4、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物品的习惯,体会分类在生活中的必要性。

    1、能按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2、运用分类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出示一组图片(课件演示),说一说都可以按照哪些标准分类。

    引导: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现在就让我们用学到的本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这是公园中的一个场景,请大家把他们分分类。

    同桌互相说一种分法,然后交流。

    2、给自己小组中的小朋友分类。

    引导:刚才大家想到了许多分类的方法,通过交流我们也听到了别的同学的想法。现在就请大家用学到的方法来给小组里的同学分类,你能有几种分法?

    b、集体反馈交流。

    c、优胜组介绍所有的分法。

    板书设计: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 篇7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所喜欢的游戏活动,引导学生愉快地参与,使其在自由、宽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实践活动。如:在一年级教材中的几个和第几个是生活中常用的话语,学生会说,但不是很清楚它的实际含义,通过教学,我们要使学生在会说的基础上会用、正确用、熟练用。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小组排队、男女排队,指名说说这排有几个小朋友?第几个小朋友是谁?谁是第几个?让学生在游戏中熟练掌握知识。

    操作活动。动是儿童的天性,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既能满足动的需求,又能达到启智明理的效果。如认识图形一课中,我用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拼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让小朋友从这幅图画中找出今天的图形。在这具有趣味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小朋友纷纷找出后,我又鼓励他们用手中的各种图形任意拼摆物体,比一比谁摆的比老师的漂亮、奇特,与别人拼的不一样。学生人人动手、动脑,有的组合成一列火车,还有的组合出别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模拟活动。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将课堂设置成舞台,让学生做主角、当演员。例如,在新授人民币的认识后,在讲台上摆出饮料、文具盒、玩具娃娃、铅笔、皮球等学生熟悉的物品,并标上单价,模拟生活情景,由学生扮演顾客、售货员进行买卖,将枯燥的人民币的认识的巩固变成生活化、情趣化。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 篇8

    教案示例

    捆小棒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2.培养学生能够准确地用数学语言对概念进行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和勤于动口的习惯.

    教学重点

    11~20这些数的个位和十位上各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对数位的理解.

    教具准备

    小棒,计数器.

    学具准备

    小棒,计数器.

    教学设计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了这么多精美的礼品,一会儿将把它们奖给今天表现最好的那些同学,我们来看看老师准备了多少个奖品.(师生一起数,个数大于10)咦?这大于10的数该怎样表示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二、活动一:建立数位概念.

    (一)数小棒

    1.老师手里有几根小棒?我们来数一数,1、2、3、4、5、6、7、8、9、10.

    2.一根一根数,有10根小棒,也就是10个1.现在我们把它捆成一捆,它就成了1个十.

    3.学生自己数出10根小棒,并将10根捆成一捆,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

    4.让学生再拿出1根小棒.

    (1)、现在是几根小棒?

    (2)它是由什么组成的?(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

    (3)它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它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

    (二)介绍计数器及数位

    1.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十位上的1就表示是10.

    2.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11.

    一边拨一边说:在个位上拨几,在十位上拨几.

    3.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数、认、读、写12~20各数.

    三、活动二:快速拨数.

    (一)师生互练

    1.教师说数,学生快速在计数器上拨出.

    2.说一说它的含义及是怎么拨的.

    (二)生生互练

    一人说数,另一人拨出,并说一说.两人互换再练.

    四、活动三:对口令.

    (一)师生互对

    例:教师说16,学生对1个十和6个一.

    教师说1个十和7个一,学生对17.

    (二)生生互对

    五、活动四:填、读尺子上的数.

    (一)出示图片:写一写

    师生一起将尺子上的数补充完整.

    (二)教师提问

    1.比15小比11大的数有那些?

    2.17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

    3.你还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六、活动五:找一找生活中的11~20各数,密切数与生活的联系.

    找一找,说一说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到或用到了11~20各数.

    七、活动六:说一说这%B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 篇9

    小学数学一年级《连加》教学设计范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一年级《连加》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连加》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连加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理解连加计算的意义。

    2.通过探究让学生掌握连加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计算10以内的连加计算。

    三、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1、导语:

    小朋友们,大家好,我给你们讲的微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连加》

    2、讲述连加的`含义

    我们先来看一组小明在给小鸡喂食的图片。(出示课件:5只小鸡)地上有几只小鸡?我们来数一数,1,2,3,4,5。

    (出示课件:2只小鸡)接着跑来几只小鸡?(2只)(出示课件:1只小鸡)最后跑来几只小鸡?(1只)

    要求一共有几只小鸡用什么方法?怎样列式?对了,用加法。列出的算式是5+2+1=。像这种算式数学上叫“连加”。

    3、探究连加的计算顺序

    像5+2+1这样的连加算式我们怎样来计算呢?

    ⑴看:原来地上有5只小鸡,跑来2只,一共有几只?我们来数一数,(1,2,3,??一共有7只)最后又跑来1只,现在一共有几只?(8只),5+2+1=8,一共有8只小鸡。

    ⑵小棒图

    下面我们来看看小棒图,数一数左边的有几根小棒?中间有几根?右边呢?想一想用怎样列式计算?(4+3+1=)

    ⑶4+3+1=?先把左边的4根小棒和中间的3根小棒加起来等于7根小棒,再用7根小棒加右边的1根小棒等于8根小棒,所以4+3+1=8。一共有8根小棒。

    ⑷小三角形图

    我们来看看小三角形图,有几个红三角形?几个蓝三角形?几个黄三角形?怎样列式计算?(3+4+2)

    ⑸3+4+2=?先把3个红三角形加上4个蓝三角形等于7个三角形,再用7个三角形加上2个黄三角形等于9个三角形。因此,3+4+2=9,一共有9个三角形。

    4、总结计算顺序和方法

    在计算连加时,我们一般习惯上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再它们的和加上第三个数。

    5、巩固练习

    2+2+4=?5+0+3=?

    6、结束语

    小朋友们,我们学习了连加的含义和连加的计算顺序及方法,你学会了吗?

    谢谢大家观赏!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 篇10

    [教材简析]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中已经知道,10根小棒捆成1捆表示1个十,2个十是20,这节课在此基础上,认识整十数和一百。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为以后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认识几十几打基础。教材分成两段。第一段直观认识整十数和一百,教学计数单位十与百。通过2捆铅笔是二十枝,3捆三十枝,6捆是六十枝,认识整十数,巩固并发展学生对十的认识。然后通过一十一十地从十数到一百,引进计数单位百,并揭示计数单位十与百之间的进率。第二段教学写、读整十数和一百。先用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数,再对照计数器上的珠写数,教学这些数的组成,并认读写出的整十数,还教学了个位、十位和百位及数位顺序。

    想想做做第1~3题,通过十个十个地数珠、方块和圆圈的个数,帮助学生巩固对几个十是几十的认识;第4、5题通过画算珠、填空等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整十数的含义;第6、7题练习整十数的写、读;第8题是猜数游戏,帮助学生感受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十个十个地数数的过程,教学难点是理解整十数的组成。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数的产生和发展。

    2.会正确地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整十数和一百。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10个十是一百,知道个位、十位和百位以及这三个数位的顺序。

    3.在教师的组织下,能运用认识的数描述、交流现实生活中的事物。

    [教学过程]

    一、认识整十数和一百

    1.导入。

    谈话:新学期来了,爸爸、妈妈一定为小朋友准备了好多新的学习用品,那么,爸爸妈妈为你买了哪些学习用品呢?当然,铅笔是不能少的,谁愿意来说一说妈妈给你买了多少枝铅笔?

    2.复习十和二十。

    谈话:请小朋友一根一根地数出10根小棒。数完后,提问:数满10根小棒可以怎样呢?)数满10根小棒可以捆成一捆。)那么一捆小棒是几根?

    教师再摆一捆小棒,继续提问:现在一共有多少捆小棒?有多少根?

    3.认识整十数。

    谈话:蘑菇宝宝看到小朋友数小棒数得又对又快,就拿出了许多铅笔奖给小朋友。(出示2捆铅笔)小朋友你们猜一猜,蘑菇宝宝带来了多少枝铅笔?你是怎样猜出来的?

    小辣椒也带来了许多铅笔,(出示3捆铅笔)你知道这是多少枝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小蕃茄也带来了几捆铅笔,(出示6捆铅笔)你知道是多少枝吗?小萝卜带来的铅笔更多,(出示10捆铅笔)请同学们十枝十枝地数,看看一共有多少枝。

    请小朋友围成小小组,先在小组里数一数。

    数完后,提问:小萝卜有几个十枝铅笔?10个十枝是多少枝呢?

    组织学生交流:那么10个十是多少呢?(贴出:10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几个十呢?

    4.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数一数每串珠子有几颗,有几串,想想一共有多少颗,再指名回答。

    (2)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木块图,让学生看清图中的一条木块是几个小木块,然后独自填写。填好后,组织学生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指名说出题目要求,独立完成后组织交流。

    二、读写整十数和一百

    1.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

    介绍计数器:上学期,我们曾经见到过一位朋友,(出示计数器)还记得它叫什么吗?它可以帮助我们学到许多知识。

    引导观察:在计数器上有些什么呢?这些数位,从右边起是怎样排列的呢?

    同桌讨论后,指名说一说。

    揭示: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学生齐读。

    2.整十数和一百的读和写。

    介绍算珠表示数的规则:(教师边拨珠边说)个位上拨一个珠子表示1个一,十位上拨一个珠子表示多少呢?百位上拨一个珠子又表示多少呢?

    提问:小朋友已经认识了计数器,那么如果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上4个珠子,表示几个十呢?4个十是多少?40怎么写?如果在十位上拨8个珠子,表示8个什么?是多少?怎样写?

    小结:几个十就是几十,只要在十位上写几,个位一个珠子也没有,就在个位上写0。提问:在计数器百位上拨一个珠子,表示1个什么?是多少呢?你是怎样知道的?那么一百怎么写呢?

    小结:一个百就在百位上写1,十位和个位一个珠子也没有,就在十位和个位上分别写0。

    3.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第一张图,组织学生讨论:图中哪一位上拨了几颗珠子?为什么这样拨?出示后面3张图,让学生独立画一画。画完后,组织学生讨论:你是怎样画的?为什么这样画?

    (2)想想做做第5题。

    独立填写后,一人报答案,集体订正。

    (3)想想做做第6题。

    先让学生各自在方框里填数,填好后,指名读一读。再讨论:两条直线上的数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近的地方?80是接近100,还是接近30?你是怎样想的?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想想做做第7题。

    指图说给同桌同学听。

    (5)想想做做第8题。

    先看看插图,指名把图的意思说给同学听。再找两个学生示范做猜数游戏。最后同桌同学合作猜数。

    (6)游戏:找朋友(图略)。

    出示小动物摘果子的图,说一说每个小动物采了多少个果子。再把这些数写出来,写对了,就可以得到一份小动物送的礼物。

    三、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认识了哪些数?

    小结:今天我们已经认识了整十数(指黑板)和一百,学会了如何读、如何写,还知道了10个十是一百,认识了个位、十位、百位,知道了它们的排列顺序。

    [设计意图]

    设计这一课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映和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数的产生和发展。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际,数学教学要尽可能联系学生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我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对教材适当作了变形处理,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数学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我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不仅捕捉实际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同时还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游戏情境。如让学生说说爸爸为你买了哪些学习用品?买了多少枝

    铅笔?1捆铅笔是多少枝?有趣的猜数游戏及看运动员赛跑的场景图说说他们各是几号运动员等,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培养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2.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理解数的含义。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想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逐步形成实践求知的意识。本课我努力通过组织一系列有趣、有序、有效的活动,如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在算珠上拨一拨,画一画珠子等,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巩固对几个十和几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整十数的含义,使学生感受数之间的联系。

    3.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空间。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前提下,我认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课教学中,因为学生已知道10个一是十,2个十是二十,所以在教学三十、六十的时候,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在教学一百时,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十枝十枝地数,10个十枝是多少枝?从而引导学生展开讨论:10个十是多少?让学生踊跃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以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学整十数和一百的读、写时,我大胆尝试,鼓励学生自己写40、80、100,并让学生说说四十怎么写,八十怎么写,一百怎么写。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读法和写法。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始终沉浸在探索的乐趣中,思维的翅膀永远张开,既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长了智慧。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 篇11

    【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及练习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初步理解“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2.联系生活实际,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简单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辨别“左”、“右”。

    难点:初步确定“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1.反动作游戏感知相对性。

    师:我们前面认识了“上”、“下”,下面我们一起做个反动作练习的小游戏,游戏之前谁来说说什么是反动作?(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做反动作游戏。)

    2.谈话:在上课回答问题时,我们要举手。大家举起手来,比一比看谁举得最好!

    提问:你们知道你回答问题时举的是哪只手吗?

    学生回答:左手。

    师:对了,回答问题时我们举右手,那另一只手是?

    学生回答:左手。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两个方位——左、右。(板书课题:左、右)

    二、探索新知

    1.找自己身体的左右。

    师:我们身体除了左右手,还有一些部分也分左右,你能找到并指出来吗?学生个别展示、汇报。

    (左右眼、左右耳、左右腿……)

    2.认识左右。

    (1)师:在日常生活中,你会用左手和右手分别做哪些事情呢?

    学生个别汇报。

    (2)师:看来我们的左右手平时要做的事情可真多呀!这样,让我们一起来运动一下吧。

    完成课本第10页“做一做”的第1题。

    教师喊口令,学生做动作。

    3.摆一摆,进一步认识左右。

    (1)师:请大家将学具盒里的圆片、三角形片、正方形片和小棒各拿出一个。根据要求摆一摆:三角形片放在圆片的左边,正方形片放在圆片的右边,小棒放在三角形片的左边。?

    学生按要求动手操作。

    师提出问题: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最左边的是什么?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

    (2)师:把自己摆的打乱顺序,每个人模仿老师刚才的问题,向同桌提三个问题,看谁回答得又快又准确。

    学生同桌之间活动。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第2题。

    师:说说你的前后左右分别是哪位同学。

    学生观察、汇报。

    2.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二的第2题。

    学生观察图片,提出那个同学。

    3.了解生活中的“左右”。(教材第13页“生活中的数学”)

    (1)出示少先队员举手的图片(教材第13页“生活中的数学”的右图)

    师:你知道少先队员敬礼举的是哪只手吗?

    学生个别汇报。

    师讲述:少先队员在敬礼时举的是右手。

    (2)出示标语牌“上下楼梯,请靠右行”。

    教师:瞧,这是老师在学校楼梯旁的墙壁上拍到的照片,请大家一起念一念标语牌上的内容。

    学生齐读。

    教师:你知道这标语牌上字的意思吗?如果随意走会有什么后果呢?

    学生个别汇报。

    教师:对了,大家在上下楼梯时要按照一定位置,全部靠右行走,就不会造成上下楼梯拥挤的结果了。

    教师出示课本第13页“生活中的数学”的左图,提问:那么这个小朋友现在该走哪边呢?谁能帮助她。

    学生个别汇报。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左、右。

    师:对!在生活中,我们要分清“左”和“右”,特别是在行走时,我们要靠右行,这样就比较安全了。

    【板书笔记】:

    左、右

    在 的左边

    在 的左边

    【教学反思】:

    “左、右”的教学内容是排在“上、下、前、后”之后。对于左、右,一年级的学生其实是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但在描述上学生很容易将左右混淆。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爱动,以游戏形式融入教学环节中,不断吸引学生注意力来感悟左右的相对性。在教学巩固环节,发现少数学生对上下楼梯靠右行这一知识点还没把握好,需要让学生亲自到楼梯上走一走,亲身体验一下才可能掌握得更好。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 篇12

    〖教材目标〗

    1.通过数数等活动,掌握比多少的方法;借助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一一对应的思想。

    2.认识符号和=,知道它们的含义,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

    3.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符号和=,掌握比多少的方法

    〖教学难点〗:记忆,并理解两者的含义

    〖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数的大小,而且要使学生初步建立符号感。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以动物乐园为情境的主题图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在主题图中选择对象进行比较,既尊重学生的选择,又能达到教学的目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事例,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既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又体现《标准》的理念。

    要掌握符号,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教学中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的经验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动物乐园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它们想比比看哪种动物来的只数多呢!你们想不想去参加它们的活动呀

    (二)引导操作,探究新知

    1.出示动物乐园图。

    师:小朋友们快看,动物乐园热闹极了。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动物,它们各有几只,好吗请小朋友们自己在心里数一数,一会儿我们来汇报一下。

    2.汇报交流。

    师:你看到了哪些动物各有几只(学生:4只小鹿,5只小白兔,4只小熊,3只猴子,2只小鸟。)

    3.动手操作。

    (1)师:谁愿意用动物头像来表示你观察到的图上的各种动物呢

    (2)师:请其他同学也在下面摆一摆,你看到了几只什么动物请用学具表示出来。

    (3)学生摆完,引导学生观察评价,摆出来的和看到的一样吗

    4.设疑激趣。

    师:来了这么多的动物,你们想了解一下吗到底哪一种动物比较多,我们把它们比一比好吗(板书课题)

    (1)小组讨论:可以把谁和谁作比较

    (2)汇报:我准备把和进行比较。

    5.探究方法。

    (1)认识同样多和=(熊和鹿比)。

    A.师:咱们先把熊和鹿作比较,那么这两种动物,谁多,谁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B.动手操作。

    比较两种动物谁多谁少,可以用摆的方法来比较,那么要怎么摆呢让大家一眼看出谁多,谁少,或者同样多。请大家先想一想,再动手摆一摆。

    C.展示、交流。

    谁愿意到前面来摆一摆其他同学摆的方法和他一样吗有没有不同的摆法(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摆出了不同的图形。)

    D.大家评议:黑板上的每一种摆法,是怎样进行比较的呢

    (学生观察到用排队的方法,小熊排一队,小鹿排一队,一个与一个对齐,这样就可以很快比较出来。)

    E.认识=。

    ①揭示同样多:熊有4只,鹿也有4只,熊和鹿的只数一样,我们就说它们的只数(同样多一样多)。

    ②认识=:熊有4只用数表示写几鹿也有4只,用几表示4和4同样多或者说相等,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相等关系呢谁知道

    谁会写=

    板书:4=4;读作:4等于4。

    ③指导书写=。

    (2)认识(兔和猴比、猴和鸟比)。

    A.师:接下来你们想把哪两种动物进行比较这两种动物怎么比较,比的结果是什么可以先摆一摆,再说一说。

    B.独立思考。

    C.小组交流。

    D.全班交流。

    ①怎么比

    ②比的结果[引导学生表述:谁比谁多(少)。]

    (3)认识(5和3比)。

    A.师:5比3多,在5和3的中间要用一个什么符号表示你们知道吗

    谁会写

    这个式子53怎么读(5大于3。)

    B.师:5比3多,用表示,那么3比5少,还可以用表示吗

    那么应该用什么符号表示呢(把大于符号调过方向。)

    的名字叫小于号。

    这个式子35怎么读(3小于5。)

    C.指导书写:。

    D.练习使用:。

    (练习中引导学生想办法分辨记忆。)

    E.引导发现:开口朝大数,尖角对小数。

    (有的孩子说:口子大的朝大数;有的孩子说:开口朝左的是大于号、开口朝右的是小于号;还有的孩子说:想到把箭头符号的一横去掉就是大于号了。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编顺口溜记住:相同数间用等于;开口大,朝大数;尖角小,对小数。)

    (三)练习与拓展

    1.师:在这么多的动物里面,哪种动物最多,哪种动物最少(小鸟最少,小兔最多。)

    2.师:其他的动物比较的结果怎样小朋友们能不能自己完成同桌交流,说一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也可以用数字表示它们比的结果。

    3.在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比较的知识

    4.独立完成第13页练习题。

    小猴比小熊少3○4小鹿比小兔4○5

    小熊比小猴多4○3小兔比小鹿5○4

    最多最少

    5.填一填。

    7○34○93○35○810○1

    2□6□6=□□=8□9

    (四)总结

    这一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比较--高矮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高矮的区别,学会比较高矮的方法,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小组合作能力。

    2.渗透高矮相对性的辩证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分析

    教材中高矮一课,先呈现两名学生帮助一位盲人叔叔过街的情境,让学生观察,再说一说谁高、谁矮;接着呈现同学间彼此比一比身高的情境,让学生自己从中观察并领悟到比身高的要领和规则,再进行实践体验;最后做一做则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对绳子或路线的长短、书的厚薄等进行推理、判断。

    这一节课,为了便于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我对教材提供的素材作了一些改动,首先是情境的变化;其次是活动程序的变化。

    三、教学设计

    (一)比身高

    1.擂台赛。

    (1)请班上自认为长得很高的同学上台当擂主,其他同学挑战。当两生在台上比身高时,其余同学在台下当裁判,由A,B,C三名学生一一与擂主比高矮。

    (2)再请一生D(教师事先掌握该生比擂主稍矮一些)上台挑战,但在比高矮之前,请全班同学闭上眼睛,让生D悄悄站在预先准备好的两块砖头上,使其稍高一些,再用布将两人围起来,准备好后请全班同学睁开眼睛比较高矮。

    当学生睁开眼睛先是喊出生D高后,看见老师用布围着两位同学时,觉得非常奇怪,强烈要求将布取下。此时全班沸腾了,课堂上第一个高潮出现了。每个学生都在嚷着:不公平!此时,教师追问:哪里不公平学生表现出对作弊的极度不满,要求双方脱鞋再比。

    (3)在否定错误方法后,用正确方法再比较出两生谁高、谁矮。

    (反思本教学环节是突破本课重难点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一方面掌握了正确的比较高矮的方法;另一方面,得到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四人小组中互比身高。

    (1)在四人小组中,互相比较高矮,有能力的小组还可将四人身高排出顺序。

    学生在比较的时候用不同的方法,如:背*背比、分别*在墙上比、借助工具(尺子)等,充分发挥互帮互助的学习精神。

    (2)学生汇报小组中身高比较的结果,并说明用了什么方法、应注意什么、出现了什么情况。

    在陈述过程中,学生能将注意细节说出,如:脱鞋、挺胸、不能踮脚、尺子要放平等。能清楚地用语言叙述,如:生E与生F比,生E比生F高,生F比生E矮。

    (反思本教学环节使全体学生都动了起来,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通过汇报,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比高矮的方法。)

    3.长颈鹿与大象比高矮。

    故事导入,课件出示图片(如教材)。

    学生进行比较。

    4.警车过桥洞。

    故事导入,课件出示图片(如教材,并伴有警车的警笛声)。

    学生猜测警车能顺利通过桥洞吗为什么

    大部分学生通过数木块判断警车不能过桥洞。难能可贵的是有的学生发现警车车灯是可以取下的,过桥洞后,再放到车顶上,这样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反思本教学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高矮不仅只在身高这一方面,在其他方面也存在高矮问题。)

    5.小兔子比高矮。

    故事导入,课件出示图片(三只小兔子站在不同的高台上,但先不出示小兔子身后的格子)。

    学生进行比较。

    在学生们纷纷发表完各自不同的见解后,在小兔子身后出示虚线格子图,再让学生观察比较。

    (反思本教学环节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可以通过虚线格子图帮助比较高矮,比前一个活动又进了一步。)

    (二)举出生活中存在高矮现象的例子

    学生举出生活中存在高矮现象的例子。如老师比我们高,乔丹比老师高等。

    (反思学生在该教学环节中思路广阔,能举出身边的例子,室内、室外的例子,甚至能举出连成人都不易想到的例子。)

    (三)总结,体验

    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反思在总结过程中,学生不仅对知识技能进行了总结,对情感体验进行了总结,也表达了各自的喜好。)

    轻重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步加深对轻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学生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分辨什么样的物体轻,什么样的物体重.

    教学难点

    1.通过中介物体、等量代换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掂球游戏感受轻重

    (一)游戏

    教师介绍游戏:游戏叫看谁扔的远.同学们每人拿一个球在同一条线后面往前扔,如果有两个球让你挑,为了扔的最远,你会怎么挑呢?

    (二)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轻重不同的球,让一个学生到前面挑一挑.教师双手端平并同时递给学生并给予协助,让其他学生看到掂的过程.

    (三)小结

    看来物体是有轻重的,有的比较轻,有的比较重,而且有时候,分辨他们的轻重,是很重要的.并且用我们的两只小手,就能感受到它们的轻重,你们想不想都来感受感受?

    二、活动二:掂自己身边的物体,感受轻重

    (一)请你从你身边选两样物品,用手仔细的掂一掂,感受一下谁轻谁重,并把你的感受告诉给你同组的同学听,看谁选的物品和别人不一样.

    (二)小组汇报

    教师:哪个组已经掂完了,愿意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三、活动三:掂不同的盒子,感受轻重

    教师:看来你们的感觉非常准.老师有几样物品,想借你们的小手感受一下,判断一下他们的轻重,愿意吗?

    (一)实验一

    教师:我看到想参加我们活动的同学,现在都已经坐好了,在等我把东西发给他.

    1.发蓝盒子和绿盒子

    要求:绝对不许动,只能看,观察观察,猜一猜这两个盒子哪个比较轻,哪个比较重,但你猜的一定要有道理,一会说给大家听一听.

    2.你觉得他们两个比,谁轻谁重?为什么?(大的重)

    3.到底谁轻谁重,赶快试一试!(学生动手掂.)

    4.说说你的感受?还想接着玩吗?

    (二)实验二

    教师:想玩的同学又已经做好准备了,眼睛都看着老师呢.

    1.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黄色的盒子,还是不能动手,你再猜猜看.这3个盒子中谁比谁重?谁比谁轻?可以四个人小声的商量商量,一会把你猜的道理说给同学听听.

    2.教师请同学说自己的猜想.

    3.到底谁猜的对呀?你们是不是特别想知道.动手试试吧!

    4.教师提问:这个绿盒子怎么一会儿轻,一会儿重?它到底是轻还是重?

    5.这次为什么很多同学没猜对呢?

    6.小结:看来,并不是物体越大就一定越重,越小的物体就一定轻.

    (三)实验三

    教师:如果还想玩就请把绿、蓝盒子轻轻放到位子里,看哪个组的动作又快又轻!

    1.老师这儿还有一个盒子,还是不能动,你能判断出他们谁轻谁重吗?只凭观察,你们能判断吗?

    2.怎么这次有很多同学都不做判断?怎么不发表意见了,有什么困难吗?

    3.同学们都认为,只凭观察已经不能判断它的轻重了,你们想怎么办?(动手掂一掂)

    4.说说你的感受,有不同的感受吗?换手再掂一掂.

    教师提问

    (1)你们有同样的感觉吗?(学生出现分歧.)

    (2)咱们的意见不一样了,这可怎么办呀?

    (3)看来,在有的时候用我们的一双小手也不能准确的判断出物体的轻重了,那么有没有办法呢?

    (4)小组讨论,汇报.

    (5)教师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并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对学生提出的方法,尽可能给予演示.同时,要考虑方法的可行性.

    四、活动四:总结探索结果

    (一)教师介绍生活中的测量物体重量的工具

    咱们班的同学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我们的前人就是根据你们的这些想法发明了天平,秤等很多种能够准确的测量出物体重量的工具.而且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你们见过吗?

    (二)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图片:练一练1

    2.出示图片:练一练2

    3.出示图片:练一练3

    (三)不知不觉当中,一节课就要过去了,你们上得高兴吗?老师也很高兴,因为我觉得你们个个都很出色.你觉得今天你又有那些收获?又有那些进步?这节课咱们班谁最棒?哪个小组最值得你学习?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 篇13

    教案设计示例

    有几辆车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2.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看图能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

    3.正确、熟练地口算5以内的加法.

    教学重点

    通过仔细观察,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激趣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了哪些加法问题,给大家说一说?今天,小兰和小明要去调查生活中的加法问题,你们愿意和他们一块去吗?

    二、进入情境,探求知识

    (一)出示图片:主题图1

    1.教师:他们首先来到停车场,猜猜看,小兰和小明会发现什么加法问题呢?

    学生1:他们会发现一边有2辆车,一边有3辆车,一共有5辆车,2+3=5.

    学生2:他们会发现一边有3辆车,一边有2辆车,一共有5辆车,3+2=5.

    2.教师:他们说的都对吗?

    学生1:他们说的都对,因为小兰是先数左边的3辆,再数右边的2辆,小明是先数左边的2辆,再数右边的3辆,不管怎么数,都是5辆.

    学生2:他们说的都对,因为他们站的位置不同,数的就不一样,列式也不一样,但是得数是相同的.

    3.小结:因为他们站的位置不同,就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列出了不同的算式,但得数是相同的,即3+2=5,2+3=5(板书:3+2=5,2+3=5)

    4.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两个算式中3和2的位置变了,得数是相同的.

    教师:两个算式中交换3和2的位置,得数不变,也就是3+2=2+3.

    (教师板书:3+2=2+3)

    (二)出示图片:摆一摆1

    1.他们乘车来到了公园,看到一些美丽的鲜花,你们知道他们又发现什么问题吗?

    2.我们先用小圆片代表花来摆一摆.同桌2人,一人摆,一人从不同的角度看,说出2个不同的算式.

    3.反馈.

    (三)出示图片:小鸟图

    1.他们来到了大树下,发现了几只可爱的小鸟,你能写出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吗?

    学生1:树上有2只小鸟,树下有3只小鸟,一共有5只小鸟,算式是2+3=5.

    学生2:地上有3只小鸟,树上有2只小鸟,一共有5只小鸟,算式是3+2=5.

    (四)出示图片:小兔子拔萝卜

    1.在返回的路上,他们看到路边的地里,几只小白兔正在拔萝卜,你能给大家提一个加法问题吗?

    学生1:1只小兔加4只小兔等于几只小兔?

    学生2:1个萝卜加2个萝卜等于几个萝卜?

    学生3:上面有4只小兔,下面有1只小兔,一共有几只小兔?

    学生4:上面有1个大萝卜,下面有2小个萝卜,一共有几个萝卜?

    2.教师:你们提的问题真好,现在我们在小组内继续提问,并讨论解决所提的问题,一会儿汇报给大家.

    3.小组活动并汇报.

    (五)出示图片:蜡笔图

    1.他们俩发现了这么多的加法问题,非常高兴,想把今天看到的都画下来.他们拿出蜡笔,发现了什么?

    小兰的盒子里有5支蜡笔,小明的盒子里一支也没有.

    2.教师:小明被难住了,要列出两个加法算式,该怎么列呢?

    学生:小兰借给小明1支,就可以列出1+4=5,4+1=5.生:从上往下看可以列出0+5=5,从下往上看可以列出5+0=5.

    (五)出示图片:排队图

    1.教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小兰和小明给我们出了一道题,想看一看吗?

    学生1:一共有10个小朋友.

    学生2:小兰排第7

    学生3:从右边数,小兰排第4.

    学生4:从左边数,小兰排第7,从右边数,小兰排第4.

    三、游戏:我摆你说.

    学生2人一组,用15个小圆片,一个人摆,另一个人说出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

    当学生提出两边各摆2个,列出的两个算式一样时,老师要说明:两个算式相同时,只需列一个算式.

    四、全课总结.

    谁能说一说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学设计点评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加法的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从一开始,就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加法问题,拉近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和书本的距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接着,又创设了到生活中调查加法问题的情境,使数学的学习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学起来轻松而有趣。

    2.给学生留下尽可能大的探索空间。

    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接受的过程,更是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在课堂上,为学生留下了更多的探索空间,为学生创设积极参与学习和探索的机会。如在停车场、公园,小白兔拔萝卜等问题情境中,把问题交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不论是全班交流,小组交流还是同桌交流,都让他们自主探索,老师不加干涉,使学生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交流感情,碰撞出创造的火花。

    3.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

    心理学工作者的调查表明:儿童的动作发展在儿童智能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指出,大脑指挥双手,双手又促进大脑,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手是大脑的老师。在观察鲜花图时,让学生用学具代替花,摆一摆,说一说,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最后,让学生做我摆你说的游戏,学生在活动中,充分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同时激发了学习兴趣,获得了良好的精神体验。

    探究活动

    找朋友

    游戏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游戏准备

    将所有5以内的加法算式制作成口算卡片.

    游戏过程

    1.将口算卡片发给每个学生一张.

    2.将学生排好顺序.

    3.两个卡片中的算式结果相等,数字顺序相反的为一组.一个学生说完,同组的另外

    一个学生马上要接着说.例如:一位同学举出口算卡片2+3说:我是2+3=5,我的朋友在哪里?另一位同学则举出3+2说:我是3+2=5,你的朋友在这里.

    有几辆车-北师大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 篇14

    教学目标: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涂色、摆学具、画一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盒、彩色笔、涂色卡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播放歌曲《快乐的节日》。

    师:听了这首歌,小朋友想到了什么?

    2、课件出示主题图——小朋友在漂亮的教室里跳舞。

    师: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生:……)

    师:这些彩旗、花朵和灯笼是不是乱摆乱放的?(生:……)

    师:它们的摆放都是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1、课件出示——彩旗图。

    师:让我们先来找找彩旗排列的规律。

    (彩旗按红、黄交替出现,最后一面没有颜色)

    师:猜一猜,这面旗会是什么颜色?(生:……)

    师:看看猜得对不对(点击播放)。你们是怎么想的?(生:……)

    2、课件出示——灯笼图和小朋友的队列图。

    师(小结过渡):彩旗的规律找到了,那么灯笼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又有什么规律呢?下一个灯笼会是什么颜色,下一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认真观察后,把你发现的小秘密小声地告诉同桌。(学生观察、思考、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向全班宣布?(生:……)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击播放课件)

    师:你是怎么想的?(生:……)

    3、课件出示——彩花排列图(可尝试将教材中的“红、绿”排列改为“绿、红、黄”或其它形式的三种颜色的排列)。

    师:教室里还有彩花,它的规律和彩旗、灯笼的规律一样吗?你发现了什么?小组里讨论讨论。

    4、小结:彩旗、灯笼、彩花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都是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出现。

    三、动手操作,迁移发展

    1、涂一涂。

    ⑴实物投影,出示涂色卡(课本89页“涂一涂”)

    师:老师这里有张卡片,想请大家帮个忙,能按照规律涂颜色吗?(学生动手涂色)

    师:谁愿意上来展示你的作品?(让几位学生上台展示,组织评议)

    ⑵师:还想不想做涂色比赛?请拿出另一张涂色卡(课本89页“做一做”)继续涂色。(学生涂色)

    师:在四人小组中同学互相评一评,涂对了吗?(学生评议、订正)

    2、摆一摆,猜一猜。

    ⑴摆一摆(设计规律,摆学具“○、△、☆”)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规律,小朋友们能不能自己创造新的规律?用学具把它摆出来。(学生动手操作)

    ⑵猜一猜。(略)

    四、联系生活,运用规律

    1、联系生活找规律。

    师:在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有规律的事物,小朋友还知道哪些?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 篇1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88——8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水彩笔、若干小三角形、小圆片、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6月1日是什么节日吗?(儿童节)对了,学校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正准备布置会场,有两种布置方法,假如是你,你会选择哪一种布置方法呢?

    生3:我会选择第二种,因为第二种有规律,很漂亮。

    师:她的声音真响亮,表扬她。小博士班的小朋友也跟我们班的小朋友一样选择第二种,请看。

    二、引导探究,认识规律。

    师:真棒,我们看到这些图形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今天练老师就带大家去找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1)彩旗图中的规律。

    师:今天老师把小博士班的彩旗带到了我们班的教室,想不想看看。

    生:彩旗是红黄红黄红黄红黄红黄红黄重复排列的。

    师(追问):练老师再接着贴,下一个会贴什么颜色的旗吗?

    师(小结): 同学们真棒,彩旗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它是以一红一黄为一组,重复排列的,至少要重复2次以上,我们就说它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板书:一组 重复)

    师:彩旗的规律我们找到了,那我们再来找找彩花的规律。

    师(纠正说法):是以一朵绿色的和一朵红色的为一组重复排列。

    师(带着学生说):是以一朵绿色的和一朵红色的为一组重复排列。

    (3)灯笼图中的规律。

    师:我们班的同学真聪明,再请大家看看灯笼又有什么规律呢?

    (4)小朋友的队形规律。

    师:灯笼的规律也被你们找到了,还有什么规律呢?

    师:谁敢挑战一下自己呢? 小朋友的排列是什么规律?接下去是谁呢?

    生:小朋友是以一男一女为一组重复排列的。下一个是女孩子。

    2、小结:

    师:同学们真棒,找到了这些事物的排列规律。在这里我们说的“一组”都是以几个为一组的呢?

    师:2个。刚才的像小朋友的一男一女,灯笼的一紫一红、彩花的一红一绿、彩旗的一红一黄,我们都把它都叫做“一组”。象这样的排列,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排列。

    师:会找规律了吗?下面练老师想考考大家,行不行?(行)有没有信心?

    师:好,请看,看谁有火眼金睛?能很快说出来它的排列规律?下一个是什么?

    师(追问):这两个同学的说法有没有问题?他们有没有说清楚是以几个梨和苹果为一组呢?

    师: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都有火眼金睛,再考考你,行不行。

    生:以一只猴子和一只蝴蝶为一组重复排列,下一个是蝴蝶。

    三、动手操作,应用规律 ,创造规律。

    师:同学们的眼睛真厉害啊!再考考大家的小手怎么样呢?行不行?

    师:请大家拿出练习纸,迅速完成涂一涂这道题。先自己想想有什么规律,

    师:说完了,现在先请大家把两组图形中的一组圈出来。下面请大家把接下去涂出来。比一比谁的速度最快!

    师:同学们真不错,小手也这么巧啊!老师还想再考考大家,敢不敢接受挑战?(敢)请看大屏幕。请看练老师是怎么摆的?

    生2:以一红一黄一绿为一组重复排列。接下去是摆黄色的圆片和绿色的正方形。

    师:刚才第一题同学说了形状的规律?这里有没有颜色的规律呢?

    师:第2题刚才说的是颜色的规律,谁能再说说形状的规律?

    生4:以一个三角形、一个圆形和一个正方形为一组重复排列。

    师:好,同学们,刚才看了练老师摆了,想不想自己试一下?

    师: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请大家做一名小小的设计师,请大家设计一条彩带装饰我们的教室。假如我们要摆的话,要先怎么摆呢?谁来说说?是不是随便乱贴就行了?

    师:我们可以两个为一组,可以三个为一组,可不可以四个为一组?

    (教师讲解一个例子后,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辅导并挑选学生作品给予展示,学生都完成后,让学生并说说规律。)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啊,小手真巧,设计了这么多有规律的排列。我们今天学了什么知识?

    师:是的,其实规律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无处不在。想不想去了解一下我们生活中的规律?(想)

    五、全课总结: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推荐十五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