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高中地理课件
  • 高中地理课件

    发表时间:2024-06-16

    高中地理课件。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又到了老师开始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制定好教案需要教师有稳定的教学基础。编辑挑选出一篇有价值的文章题目为“高中地理课件”,希望您能关注我们网站的实时更新并做好及时调整!

    高中地理课件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属区域篇中的内容,区域地理的学习是建立在祖国篇学习的基础上,由于在祖国篇中许多基本内容都已学过,为了避免教学中的重复,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与兴趣,区域篇主要是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学习与运用。黄土高原地区在新教材中首次被单独作为一节课列入课程中,而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因此,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有其必要性,同时,又可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来引导认识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本节教材主要从黄土高原地区的概况、地形特征及其成因、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二、说学生

     

    由于本校的学生底子普遍较好,思维比较敏捷,知识面比较宽,所以在教学时,设计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让学生多一些思考、讨论的空间。

     

    三、设计思路

     

    这节课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引为主轴"的思路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通过问题探究的方法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以及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表破碎的重要特征,并学习治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加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措施,体验学习的过程和乐趣。

    1、教法设计

    本节课中主要采用提问的方法为主,辅以读图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

    2、学法设计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多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探究问题;进行师生互动,多一些讨论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教学目标

    (一)认知与技能

    1、在地图上认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3、知道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其成因。

    4、分析黄土高原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理解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及相关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及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五、教学重点:因为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就落实在黄土高原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这点上。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六、教学设计

    在导入新课时,用了《黄土高坡》的flash,在感受黄土地粗犷的音乐的同时浏览黄土高原地区的景观及风俗习惯。这样的情景导入既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当地的自然、人文状况,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媒体在这里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又例如黄土高原成因的介绍是通过一段动画来进行的,通过看动画的方式解答问题,比老师直接的讲述来的更直观,更有趣。

    “黄土高原地区的地形及成因”这段内容的教学不仅是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更是为“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这段内容的教学做一个铺垫。

    “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这段内容是教学的重点所在,是本节课最主要的一部分,在时间安排上也是最多的。在教学时,将课程内容的顺序做了一些调整,以让教学过程更为流畅。对于重点、难点的处理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 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比较透彻地理解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通过一系列逐步深入的提问来达到这样的目的:“为什么黄土高原会形成这样的地形特点呢?(水土流失)”“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呢?”“水土流失会带来哪些危害?”

    2、 对于难点问题“造成这个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交流来得出结论,让他们结合已学过的知识来探讨新的问题,将知识有机的融合起来;老师则在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并通过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提出人与自然需和谐共处,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3、 黄土高原的治理,则是创设情境问题:“如果你是一位专家,你会提出哪些治理措施来?”这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结合现实、发挥想象,讨论并交流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会引入许多课外的知识,同时也营造一个宽松、互动的教学氛围。最后点出“人地和谐发展”这一主旨是对本节课主题的升华,更向学生再次强调正确的人地观。

    七、板书设计

    (一)、黄土高原地区的概况

    1、 地理位置

    2、 黄土高原成因

    (二)、黄土高原地区地形特征及其成因

    1、 地形特征 —— 沟壑纵横

    2、 地形特征的成因 —— 水土流失

    (三)、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

    1、 环境问题的成因

    自然因素:土质松软,气候

    人为因素:人类的过度、不合理开发

    2、 生态环境的治理

    高中地理课件 篇2

    就高中自然地理整个知识系统而言本节是具有强烈后续支撑作用的知识模块。如果就章节联系而言,本节承上启下,所以本节是本模块本章的重要内容。此外,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知识间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特点之二是:知识原理性极强。

    从教材和资料中可以看出本节教学内容涵盖的时空跨度非常大,思维的链锁很长很广,许多问题涉及到学科的前沿及人类所关注的热点,而高一学生在前面的学习内容中有涉及到相关知识,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相关的认知,因此,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

    (教师过渡:根据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高一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状况,结合《指导意见》,我把本节的.三维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信息,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把这些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最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虽然通过一节课的几次活动,对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能立竿见影,但我对学生有积极期望,这种期望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故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定为: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

    (教师过渡: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

    (教师过渡:为了能够充分地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解决教学重难点,我认为用一个课时去处理。)

    (教师过渡:那么在一个课时中运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够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内容呢?接下来我说说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学案导学法:在学案上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先解决一部分知识与能力问题,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

    (教师过渡:这是我在本节教学设计时采用的教法选择及其依据,课堂教学中“教”是一个方面,但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这样的时代下,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教并重,以学为本”的育人观,不仅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运用图表: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

    (2)、学会合作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总之,通过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三维目标,在活动中归纳知识,在参与中培养能力,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教师过渡:那么怎么把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具体得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呢?接下去我将重点说说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

    建构主义理论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指导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转移的过程,而应是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下,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中,完成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引导,而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建构生成新知识,完成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握。故本节课采用激疑导趣――设疑导读――启思乐动――概括升华的四个过程,引导学生从感性――理性――实践――感性的思维转换过程,完成教学。

    预期目标: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导入并构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请同学们按照课前要求分组入座,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个探究任务。

    探究一(课前通过学案预习完成一部分,课堂时间:分钟):有关概念性质等问题

    设计意图:

    教育心理学上认为,在上课后第5分钟到第20分钟之间,这一段应该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我注意到学生这一心理特征,此时便围绕教学重点,抓住教学时机,设置了第一个教学高潮,以便利用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的特点,顺利的完成教学重点,使学生愉快地接受地理知识。

    教育心理学上指出,由于中学生注意力的稳定并不很长,一般在20分钟左右。我注意到学生这一心理特征,此时便围绕教学难点,抓住教学时机,设置了第二个教学高潮,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激起思想上的唤醒,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求索,希望能够再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愉快地接受地理知识。

    预期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整个课堂时间安排:根据各个学校一节课不同的时间长度,根据学生在课堂活动时的具体情况可以适当的在时间分配上灵活点、机动点。

    学生在我“知识小结”完成后,老师再出示板书以参考。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设置几道有梯度的常规性练习,如配套作业本;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设计一个半开放性题目,布置给学生小组作为课后研究性练习。

    本节的课堂设计,我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主线是

    。课堂设计符合新课程理念,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掌握程度,利于学生的发展。为避免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关系,在课堂活动中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高中地理课件 篇3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

    我国的行政区划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

    2.记住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全称、简称、行政中心。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通过分析、比较、探究获取新知。同时,通过游戏比赛法、歌谣记忆法等学习34个省级行政区域。

    2.反复读图,掌握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分布。培养学生读图、拼图、填图、分析、归纳的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我国行政区划,了解香港、澳门和台湾都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的统

    一、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责任感。 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简称及分布。 2.难点:识记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简称及行政中心所在地在地图上的位置。 教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提问:.每学期开学时,班主任做的一件很重要的工作是什么?(排座位),为什么要排座位呢?(便于管理学生)。那我国面积这么大,疆域这么广,人口这么多,怎么管理呢?(进行行政区划)

    二.讲授新课:

    (板书):1.三级基本行政区划

    师:询问同学们的家庭住址,出示信封和我校的具体地址,引导学生探究出我国的行政区划基本分为三级:省、县、乡。

    比较下列两组词语,看看有什么异同点? ①北京市、合肥市、安庆市、桐城市 ②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③台湾、香港、澳门 (板书):2.祖国在我心中

    师:指导学生读教材图“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划”并提出问题: ⑴.我国共有多少个省?

    ⑵.仔细观察省名,发现省名有哪几种情况? ⑶我国的首都。 生回答,师总结。

    师:对学生提出要求:要求记住我国34个省的全称、简称、行政中心、大致的方位、形状。

    ⑴.竞赛游戏:“比一比,看谁知道得又快又多”,先给学生几分钟时间熟悉这些省区,再进行比赛。 教师在黑板的地图上任意指出几个省区,请学生回答他们的名称。

    ⑵.记忆省级行政区域的方法。 ①按方位记忆省区; ②沿一些线穿过的省区记忆; ③以一省为中心,记忆相邻省区; ④形象记忆省区轮廓

    ⑶.观察我国的行政区划图,了解我国的省区之最。 ⑷.结合图片引出我国34个省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①师引导学生读教材表“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并要求学生熟记且不能写错别字。 ②提问:34个省的简称有几种情况? ③记住几个特殊的省的简称:

    大多数的省的简称只有一个,但有5个省的简称有两个(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陕西省、甘肃省);

    大多数省的简称只有一个字,但有一个省的简称有三个字(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 ④了解我国各省简称的由来;

    ⑸.省级行政区的口诀记忆法㈠㈡,也可参考教材第9页“活动” 师:调查提问:你家的车牌号是什么?我们学校老师的车牌号以什么字开头?为什么? (板书)3.我骄傲,我是安徽人 ⑴介绍穿过我省的两条著名大河:长江、淮河;我省著名的山脉。 ⑵请学生说出我省的简称、行政中心; ⑶趣味地理:我省全称、简称的由来;

    ⑷教师指导学生找出我省的邻省(东南北西两江),请学生回答全称、简称、行政中心

    师:如果你以后在安庆或者在合肥上高中,有同学问“你 的家乡

    在哪里”,“你是哪所初中毕业的”,你怎么回答? (板书)4.桐城是我家乡 ①桐城市属于哪级行政区划?

    ②桐城也可以说成是安庆市的桐城,请问安庆市属于哪级行政区划?

    ③我们的学校:“老梅中学”的前世今生:

    老梅乡——老梅镇——新渡镇,属于哪级行政区划? ④如果有外地的朋友来桐城旅游,请你向他们介绍几个旅游景点、美食和特色文化。

    三.课堂检测: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1.三级行政区划 2.祖国在我心中 3.我骄傲,我是安徽人 4.桐城是我家乡 六.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课件 篇4

    摘要:新课改把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当成高中地理教学的关键内容与目标。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应恰当地把核心素养培养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使得学生在获得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能推动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同步提高。本文就对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资源丰富,在社会与经济迅猛发展的社会主义新时代,新的人才标准更加关注人才所具有的地理素养。而高中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只有确保学生具有较高的地理品质与能力,才能为其更好地利用地理知识提供条件。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涵盖有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四个方面,分别从学生发展所必须提升的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认知水平和行动能力等方面给地理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那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该如何落实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广大一线教师需要研究的关键问题。

    1恰当设计实践活动,推动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增强

    地理实践力指的是人们在模拟实验、社会调查、户外考察等地理活动中应具备的一种行动品质与能力。只有确保高中生具备较高的地理实践力,才能使得他们能恰当借助地理工具高质量完成实践目标,并产生浓厚的地理探究兴趣,最终通过地理眼光欣赏与认识地理环境。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在重视教材理论知识讲解的同时,还应积极为学生设计恰当的实践活动,使得他们都能在完成实践任务的过程中推动自身地理实践能力的提高。乡土资源是开展地理实践力活动的重要素材来源,教师可带领学生开展“调查某区域环境变迁”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布置些较为开放的任务,引导学生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运用传统调查方法并结合现代技术等软件调查近十年该区域的景观变化,教师将学生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深加工,并和学生一起探究其变化原因。在这过程中,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得到有效加强,同时也对乡土资源的了解变得深刻,提升乡土情怀。

    2合理设计对比环节,促使学生区域认知力的提高

    区位认知是指学习地理学科的一种基本认知方法,是人们应该具备的预测、解释、分析人地关系系统问题与特点的能力与方法。地理知识在研究理论方面具有较高的共性,但是在现实中他们却都具有自身的一些个性特点。同一纬度上的事物,在东西区域中就有很多的区别,在南北区域方面也有明显的差异性。针对这一情况,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区域认知能力,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恰当地把对比教学法应用其中,使得学生在对各个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的过程中,逐渐强化自身的区域认知水平。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中与《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有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在教学中就可提问学生“南北半球副热带海区的洋流方向为什么相反?”“副极地海区为什么北半球存在环流系统,而南半球不存在这种系统呢?”“同一海区的西部与东部为什么有的为暖流,有的为寒流?”学生要想正确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对这些区域先做全面的认知,接着才能一一将其异同进行对比,从而逐渐发现一些个性化的影响因素,如地势、地形、风带与气压带等。在此基础上,学生就可针对具体区域中不同方向的洋流分布特点进行对比,从而精准掌握各个区域中所具有的洋流分布情况。最终,学生们可得出气压带相同的海区,由于南北半球不同的风向导致洋流也有不同的`方向;海域相同的西部与东部,由于洋流不同的来源,导致他们的性质也不同,从高纬度来的洋流为寒流,而从低纬度来的洋流为暖流等结论。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对比教学中,可逐渐提高区域认知能力。

    3科学设计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综合思维力的优化

    综合思维属于学习地理学科的一种思维方法,指的是人们拥有的动态、系统、全面地了解地理现象与事物的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具有动态性特征,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与层面分析及解决问题。特别是在解决一些复杂性较强的地理问题的时候,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综合思维能力,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线索与思路,从而深入而透彻地分析地理问题,最终获得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中与《全球气候变化》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指导学生深入思考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过程与有效防治方法等。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通过在小组合作中进行相互交流、讨论,就可总结出导致温室效应形成的关键因素为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在此基础上,高中地理教师应指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温室效应可能会对地球环境产生哪些影响,使得学生在深入探究中,逐渐形成环保意识,同时还可提高自身用教材理论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水平,最终切实优化高中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再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与《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荒漠化防治措施的时候,还应及时把森林资源的过度砍伐及水土流失等问题综合在一起进行阐述,激励学生从多个层面与角度分析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对地理资源产生的消极影响。只有这样,学生在思考地理问题的时候,思维才能更为缜密,考虑才能更为周全,以便推动他们策划出操作性更强的荒漠化防治策略。

    4巧妙设计生活情境,推动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增强

    人地协调观,指的是人与环境之间共生、和谐的关系,崇尚一种融洽、平等的相处观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理念。一直以来,我国传统经济的发展都是以生态环境的牺牲为代价的,虽然在自然改造与经济建设中已经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是社会经济发展中凸显出的生态失衡及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假如在未来的发展中,仍旧用牺牲生态环境为条件来换取发展的话,那么地球资源将面临很大的枯竭危险。针对这一情况,要想实现后代长久发展及环境质量优化的目标,就需要人们都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努力做到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这就需要高中地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环保及生态意识的培养,借助生活事件与现象的恰当引入,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使得他们能明确人类和地理环境间的对应关系,掌握地理环境质量对人类的巨大影响,从而增强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中与《自然界的水循环》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回想现实生活中人类有哪些活动影响了水循环的一些环节?这些影响属于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从这里我们可以受到什么启发?一些学生由城市绿化切入,谈到增加下渗及蒸发、涵养水源、推动水良性循环、缩减地面径流;一些学生提出清淤河道,推动水循环;一些学生说企业排放工业废水造成水污染;一些学生说乱砍滥伐导致山泉干枯……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实现人地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使得学生可进一步思考降低甚至消除人类对水循环产生负面影响的方法,从而使得学生在分析与探究生活化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增强自身的人地协调观。

    5结语

    笔者从一线地理教学实际出发,明确地理核心素养的内容,找寻和总结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落脚点,并将其恰当地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最终帮助学生形成较高的地理能力与品质。

    参考文献

    [1]林福森.核心素养教学理念下优化高中地理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8(31):134,151.

    [2]贾惠敏.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地理教学策略有效性研究[J].文理导航,2018(3):66-67.

    [3]何芬.高中地理核心素养视阈下的习题微课设计探讨[J].地理教学,2018(5):14-16.

    [4]袁亚平.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途径研究———以地理实践能力培养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8(8):155.

    高中地理课件 篇5

    2018江西教师招聘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山地的形成》。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作用密切相关,本节内容承接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将山地作为一个典型的案例,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这一课时教材共包括两个重点内容:一是褶皱山的形成,二是断块山的形成。教材首先指出山地的形成和内力作用关系密切,然后对褶皱山、断块山的成因、基本形态特征和规模进行分析。由于褶皱山和断块山是形成于一定的地质构造上的,所以教材在讲述这两种山地的形成时,都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两种最基本的地质构造开始讲起,并且教材还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知识储备上,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对中外名山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有“大陆漂移学说”的知识铺垫,对山地的形成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本节内容是具体案例的运用与拓展,更强调原理和本质的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长时间积累的结果,在日常生活中短时间内难以亲眼目睹其变化过程,需要学生结合经验,展开想象,化抽象为具体,才能正确判断背斜构造和向斜构造,进而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因此学习本节有一定的难度。能力上,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合作、探究能力还较欠缺,需要加强指导;通过学案导学,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延伸课堂教学,起到点拨作用。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确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正确使用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能举例说明研究背斜和向斜的实践意义;2.知道断层和断块山的概念;能阐述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褶皱和断层,加强动手能力;2.通过分析褶皱山和断块山的成因,提高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地质构造的意义的学习,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掌握分析、探究地理事物的科学方法;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成因,并指导实践应用。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

    1.理解褶皱山的概念,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2.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难点】

    1.背斜和向斜的判断;2.褶皱和断层形成的地貌判断。

    五、说教法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初中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如下:地图法、小组合作法、情境创设法、探究法、案例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下面我将重点阐述一下我的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将采用图片导入法进行导入,通过展示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富士山等山地的景观图,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形成原因相同吗?制造学生思维的困顿状态,带着疑问进入新课教学。

    环节二:新课教学(一)褶皱山(1)基本概念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73第二段,思考问题:什么是褶皱?什么是褶曲?找出褶皱和褶曲的概念。并让学生用自己的书本演示一下褶皱的形成。

    【设计意图】学生亲自动手演示,更好的理解褶皱山的形成。激发兴趣,巩固知识。(2)如何判断背斜和向斜

    【设疑问难,自主探究】教师出示问题,该问题即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教师把重点分解为几个小问题。学生先自己完成问题。自己学会一部分知识,对重点有不同程度的掌握。阅读教材P73第二段,思考问题:①背斜和向斜的岩层是如何弯曲变形的?新老关系是怎样的?②背斜和向斜分别会形成怎样的地形? 【教师讲解动画演示】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褶曲,标出1-4个岩层,1-4代表岩层由老到新,在适当的位置画出一条水平线,穿过这四个岩层,沿着水平线比较得出:背斜中间是老岩层,两翼是新岩层,向斜中间是新岩层,两翼是老岩层。

    【动画演示】背斜和向斜形成地貌的动画过程。

    【教师点拨】背斜形成山岭,向斜形成谷地,但是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所以我们再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

    【设计意图】动画演示,使学生直观的感受褶皱的形成过程,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绘制示意图的方式,有利于反应大气受热的发展变化过程,能揭示辐射热交换的本质。

    【合作探究】

    教材P74活动题(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件展示】结合所学知识,列表比较背斜和向斜的相关知识。并讲解褶皱山的相关知识。

    (3)板块构造学说

    阅读教材P73最后一段和图4.10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思考以下问题:①岩石圈分为几大板块?(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②板块的边界类型分为哪两种?(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合作讨论】

    ①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而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却在不断缩小。为什么?(红海处于生长边界,所以在不断扩张。地中海位于消亡边界,所以在不断缩小。)②请预测一下,千万年后红海和地中海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红海扩大变成大洋,而地中海缩小甚至会消失)【规律总结】

    ①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而且这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这些板块是不断运动的。

    ②板块内部比较稳定,交界处活动比较剧烈,多火山和地震。

    ③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碰撞地区可形成山脉、海沟、岛弧等。(二)断块山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P74两段,回答下列问题:①什么是断层?②断层形成了哪些地貌?学生阅读教材后,教师动画演示断层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断层的形成和其他地貌的形成。学生阅读教材后,教师动画演示断层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断层的形成和其他地貌的形成。

    2.断层处可能存在哪些特征?(地形特征:断层面——陡崖;断层线——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成沟谷、泉,或湖泊;相对上升的岩块——山岭或高地;相对下降的岩块——谷地。

    【合作探究】根据断层的动画演示及所学知识,讨论回答:

    ①断层和断裂是相同的吗?(不相同,岩石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错动、位移的断裂构造叫断层。断层必须是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

    ②断层处可能存在哪些特征?(地形特征:断层面——陡崖;断层线——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成沟谷、泉,或湖泊;相对上升的岩块——山岭或高地;相对下降的岩块——谷地。

    ③修筑大型重要的工程(如水库、隧道等)为什么要避开断层?在断层附近能找到水源吗?(断层处岩石破碎疏松,地基不稳。断层附近修建水库、隧道容易造成大坝塌毁,诱发地震、滑坡、渗漏等。断层线附近岩石破碎,容易有地下水出露。)【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从而掌握这一重难点知识。

    环节三:小结作业

    课程的最后,我将引导学生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知识梳理,然后出示本节课知识体系。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课后作业以必做题两个部分选做题。必做题体现对本节课重难点知识的延伸巩固;选做题选择开放性的题目,有助于培养学生搜集材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并可以提升创新能力的培养。本节课的作业如下:探究火山的形成过程和火山结构。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高中地理课件 篇6

    一、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从直观上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现象;

    (2)通过分析典型地区自然带的分布,归纳总结出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3)能运用所学的地域分异规律,分析说明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学习重点: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学习难点:

    (1)典型地区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及原因;

    (2)垂直地域分异的有关规律;

    (3)几处典型非地带现象的分布及成因。

    三、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阅读以下实例:……从我国炎热的南方到温凉的北方,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从高山的山麓到山顶,都可以观察到不同的景观……,这一实例说明地理环境有何特点?

    (2)这种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在空间尺度上有何特点?举例说明。

    (3)分析

    (1)中的案例,思考问题:

    ①在南方和北方、沿海和内陆、从山麓到山顶各有哪些不同的感受?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哪些地理要素发生了变化)

    ②在从山麓到山顶的过程中,除了气候发生变化外-还能看到哪些地理事物发生变化?

    (4)小结: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的——不同的和土壤—一带状分布:形成不同的陆地自然带,它的最显著的标志是.

    2.陆地自然带的分异规律

    (1)教材读图5.6,分析主要由哪几种自然地理要素组成?有什么特征?

    (2)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①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找出以下几个自然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分析:它们主要分布在哪两个纬度带?它们是沿着什么方向延伸?沿着什么方向更替?

    ②观察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思考:在中纬度大陆的那些地方表现也很明显?

    ③由以上实例分析可知:这种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3.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读教材图5.6,分析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景观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在哪个纬度带表现最典型?

    (2)这种地域分析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4.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读图5.11及中国地形图:

    ①找出喜马拉雅山的纬度位置及其基带名称;

    ②根据图5.11,分析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布有什么特点?南坡与北坡自然带数目有什么不同?试分析原因。

    (2)分析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二)探究论证

    (1)观察喜马拉雅山垂直自然带分布,讨论思考: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前面讲过的那种地域分异规律带谱相似?

    (2)比较喜马拉雅山与乞力马扎罗山垂直带谱的区别,分析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有哪些?

    (3)观察喜马拉雅山地垂直地域分异:同一自然带在南坡和北坡分布高度有什么不同?雪线高度有什么特点?

    (4)知识构建:

    高中地理教案设计新教材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内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3.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过程与方法

    1.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断。

    3.利用直观的录像、景观图片等进行展示,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火山的危害和好处的分析使学生树立辩证法的思想;通过山岳对交通的影响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类的活动应和自然和谐统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教学难点

    背斜、向斜的判断依据

    教学过程

    【活动】判断背斜和向斜

    1.结合上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

    从形态上可以区别它们,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表现为山岭;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表现为谷地。

    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据。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而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练习】褶皱构造判断及成因

    1.判断甲乙两地何处是背斜?何处是向斜?

    2.甲乙两处何处是山岭?何处是山谷?

    3.解释甲地形成山岭,乙地形成山谷的原因?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疏松、破碎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致密、坚硬,不易被外力所侵蚀,而保留下来形成山岭。

    【讲授】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

    1.岩石圈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且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

    2.板块位于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3.板块内部相对稳定,交界处活跃,碰撞的位置多火山地震

    4.板块的相对运动形成了地表的基本面貌

    【活动】板块构造学说应用

    1.为什么亚洲多火山地震?

    亚洲位于三大板块交界处(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

    2.‘为什么太平洋沿岸多火山地震,而大西洋沿岸火山地震相对要少?

    太平洋沿岸多板块交界处,印度洋沿岸较少

    3.新西兰地震的形成原因?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撞

    【活动】褶皱构造与矿产

    1.为什么背斜多能成为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油、气密度小,上浮,因而分布在背斜。

    2.为什么“向斜岩层储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水的密度大,由高处往低处渗流,因而分布在向斜。

    【讲授】探究分析:背斜、向斜的实践意义。

    背斜: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隧道的良好选址

    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

    向斜: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分布

    【讲授】火山活动的影响

    有利影响: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土壤;带来硫磺、建材、能源(地热资源)和其他矿产资源;利用火山景观发展旅游(温泉);有利于火山研究(或火山科研考察)。

    不利影响:火山喷发可能会造成当地冰雪融化,形成洪水;空气中的悬浮物增多,污染大气;火山灰漂浮在空中,影响航空和旅游业;还会使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减少,引起地面温度下降;火山喷发的有毒气体会影响到人的健康。

    高中地理教案设计新教材 篇3

    课标要求:

    1、区别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

    2、根据有关,归纳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说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3、举例说出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了解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公海等概念;

    2、归纳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说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3、举例说明建设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4、树立人类共同拥有一个海洋的意识,为今后开发海洋,保护海洋,促进人类与海洋的共生与协调发展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

    1、区别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

    2、理解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海洋国土”,它不仅仅包括一国的内水和领海,它是一国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EEZ) 、大陆架等所有管辖海域的形象总称,是一个集合概念。

    1.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世界性的海洋开发利用热潮,使得国与国之间的海洋矛盾和冲突日益增多。国际社会经20多年努力,于1994年通过并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解决矛盾与冲突提供了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行为准则。该“公约”规定:沿海国家在享有12海里领海权外,其管辖范围可外延至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我国的专属经济区面积有300万平方千米。

    2.我国的海洋国情

    (1)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

    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岛屿6000多个,岛岸线超过14000千米,中国的领海面积37万平方公里,可主张管辖的海域面为300万平方公里。

    (2)我国海洋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海水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海洋生态破坏加剧

    (3)存在海洋划界等问题:

    ①中国的专属经济区中有1/3是周边国家也声称拥有“主权”的水域。

    ②我国海上相邻或相向的八个国家,都与我国有海洋争端。

    ③与我国相邻或相向国家片面划定涉及我国管辖的海域范围共约150万平方公里之多。

    ④就目前而言,存在“重复水域”、大陆架和岛礁争议的重区域是在东海和南海。

    3 高中数学.关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性:

    ①主权意识:海洋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内水及领海主权、海域管辖主权和主权权利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发展。

    ②资源意识: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基地,对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资源、能源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③促进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意义:现代海洋资源的开发,属、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海洋资源讲课带动和促进我国相关产业和技术的发展。

    [经典例题4]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图表示多数沿海国家由其海岸向外延伸拥有的( )

    A.领海范围为 a + b=200海里

    B.专属经济区范围为 a + b=200海里

    C.领海范围为 a =12海里

    D.专属经济区范围为 b=200海里

    【解析】沿海国家拥有 12海里领海权,其管辖海域范围可外延至 200 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由此可推断正确选项为 B、C。

    【答案】B、C

    高中人文地理学习方法探讨

    人文地理的研究目标是把握人类活动地域形态在空间的分布和演变的规律及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布置不同地域环境中的人类活动,从而达到人类活动对环境资源(区位条件)的充分利用和改造并维持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协调,以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文地理所研究的内容应该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环境条件是为人的活动提供可能的物质和空间基础。同时,不同类型的人类活动之间,不同地域的人类活动之间必然存在联系,包括直接的或间接的联系。我们所追求的人--地协调既要包括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协调,还包括人类社会内部不同群体、不同地域为类活动之间的协调。当然广义地说,环境条件是只既包括人类生存的外部条件,也包括作为人类社会局部群体甚至是人个活动的他人或他群活动的条件,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学习人文地理知识就是一个了解人类社会的过程。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人类活动的某些具体过程或内容,才会明白人类活动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或受到什么条件的影响。比如,不知道农业生产是什么,怎么会明白影响农业生产的条件呢?当然就更谈不上什么样的农业生产活动是合理或不合理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归纳各种人类活动所受到的影响因素的基本共性进而建立一种解决这类问题的模式。例如:农业生产的自然区位条件分析就考虑四个因素就可以了:地形、气候、水源、土地。

    其次,我们要明白,人类活动与人自身的思维方式有关。而思维方式往往取决于人对客观环境的认知程度。而这个又与人口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有关系。人类活动最合理的方式当然来自于高素质的人口对客观规律的高层次的认识和相对完善的思考。因此,作为学科发展和解决问题就是向着最高层次最高要求去追求要达到的目标。当前人类的最高层次的追求目标就是“可持续发展”。以就要求我们分析问题要全面而准确,要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最高目标去分析人类活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最后,我要提醒两点:思考人文地理的时候,一要站在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二要知道这个世界存在地域差异和等级差异。站在人的角度思考就是要克服套用公式化的结论。例如餐馆不能设在垃圾场附近;巴西迁都的原因要站在管理层针对国家均衡发展的高度来思考问题而不是一味追求高原上气候凉爽才迁都的;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必然要出现的现象,不能回避也不能抑制,只能面对。世界存在地域差异就是要我们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去看待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而等级差异则包括城市中心地的等级、媒体的等级、行政管理的等级、社会群体的等级。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正确方法。

    高中地理教案设计新教材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气团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锋面的概念、形成。

    2.使学生学会运用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与天气的知识,分析锋面过境时及过境后的天气。

    3.使学生能联系当地的天气变化,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

    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冷锋与天气。

    教学难点

    锋面与天气。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

    投影片(世界气团分布图——复合片)、板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这一节我们讲第五节,天气与气候。它是在综合前四节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概括和总结,并联系实际说明气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是全章的总结。

    【板书】第五节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已经记录了这几天天气预报。

    【提出问题】我们天天在听天气预报,今天天气和昨天相同吗?谁来说明最近两天的天气情况?什么是天气?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1.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

    2.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提出问题】我们生活在北京,那么北京的气候特征是什么?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每年都如此,是有规律的,比较稳定的,而天气是瞬息万变的。

    【转折过渡】那么什么因素影响天气与气候呢?

    【板书】二、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

    1.气团

    介绍气团的概念。

    学生看书,画在书上。

    【出示投影】“世界气团分布图”

    【提出问题】气团定义(概念)中的“广大范围”有多大?

    【指图讲解】看图,整个北太平洋地区,主要是一个热带海洋气团。

    【承转】这么大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均一的大团空气是怎么形成的?

    介绍气团的形成。

    【提出问题】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学生回答老师讲解】是地面辐射,即对流层大气的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主要受地面影响。

    【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看投影片在陆地和洋面的交界处有没有气团形成?为什么?

    如果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马上又移走了,是否形成气团?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在陆地与洋面交界处不可能形成气团,因为下垫面性质不均一;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马上又移走了,不会形成气团。因为大团空气要较长时间停留在源地,才能获得与陆面或洋面一样的物理性质。因此,形成气团的条件:

    【板书】

    例如在热带洋面形成暖湿气团;南极大陆上形成冷而干的气团。

    【承转】当环流条件发生变化时,气团要离开源地向其他地区移动,并进行热量和水汽的交换。(用投影片介绍)

    【板书】(2)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

    【提问、讨论】

    北京冬季天气状况?北京夏季天气状况?为什么?受什么气团的影响?【引导提问】冬夏影响我国的气团及天气状况?

    【概括总结】冬季受形成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的极地大陆气团影响,我国天气寒冷干燥;夏季受形成于副热带太平洋上的热带海洋气团和来自印度洋的赤道气团的控制,给我国带来丰沛的水汽,影响降水。

    【板书】

    介绍气团对天气的影响。

    【联系实际】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华北是一片晴空区。

    在单一气团控制下,天气单调,一般为晴朗天气。

    【小结】气团是广大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均一的大团空气,影响我国的主要气团是极地大陆气团、热带海洋气团、赤道气团,在单一气团控制时,天气单调。

    【转折】当原有气团被新移来气团代替时,天气变化了,特别是两种气团的交界地区,天气变化剧烈。冷暖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它们中间的交界面——锋面。

    【板书】2.锋面

    根据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可把锋分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板书】(1)冷锋与天气

    教师画冷锋板图,边画边讲。

    冷锋的形成: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

    【提出问题】冷重的冷气团前缘插入暖气团的下面,使暖气团被迫抬升,在抬升过程中气温、降水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提问、学生讨论】冷锋过境为什么出现较大的风?

    【学生回答,老师讲解】

    【提出问题】冷锋过境后,什么气团控制该地区?出现什么天气?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板书】

    【承转】根据冷气团的移动速度,可将冷锋分为两类。

    【板书】

    快行冷锋的形成:冷气团移来的速度很快,迫使暖气团急剧抬升。

    【学生讨论】那么暖气团急剧抬升过程中出现什么现象?如果锋前的暖气团较干燥,又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狂风暴雨,出现较大的风、沙暴天气。

    【实际观察】观察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中的冷锋符号,体会冷锋过境时、过境后天气?

    【老师总结】冷锋在我国活动范围广,例如,快行冷锋可造成我国北方冬春的大风或沙暴天气,夏季北方的暴雨,冬季的寒潮。

    慢行冷锋的形成:冷气团移来的速度较慢,暖气团被迫沿冷气团平稳爬升。

    【提问】暖气团平稳爬升过程中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多产生连续性降水。

    【板书】(2)暖锋与天气

    暖锋的形成: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

    教师画暖锋板图。

    【学生讨论】暖气团如何爬升?过境时出现什么天气?过境后该地受什么气团控制?天气如何?

    【概括总结】

    【板书】

    暖锋在我国影响范围小。

    【板书】(3)准静止锋与天气

    【提问,学生讨论】何为准静止锋?过境时天气如何?

    【概括总结】

    准静止锋的形成: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地形阻挡,锋面移动缓慢,或较长时间在一个地区摆动。

    【板书】天气状况:持续性阴雨连绵的天气

    介绍影响我国的准静止锋。

    夏初: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天气。

    【引入古诗】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冬半年:昆明准静止锋,形成冬半年贵阳阴雨冷湿天气。

    【提出问题】

    无论是暖锋、冷锋、准静止锋,沿锋面上升的都是什么气团?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是暖气团。它在锋面附近使天气变化复杂,冷、暖锋过境后天气转好。

    【本课小结】

    影响天气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气团和锋面。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冬季是形成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的极地大陆气团,在它影响下,天气寒冷、干燥;夏季给我国带来丰沛水汽的是来自于副热带太平洋的热带海洋气团及来自印度洋的赤道气团。我国处在中纬地区,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快行冷锋造成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大风、沙暴天气及冬季寒潮,夏初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冬半年贵阳的阴雨天气是准静止锋的影响。

    板书设计

    第五节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二、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

    1.气团

    (2)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

    2.锋面

    (1)冷锋与天气

    (2)暖锋与天气

    (3)准静止锋与天气

    天气状况:持续性阴雨连绵的天气

    高中地理教案设计新教材 篇5

    [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工业分布图和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分析四大工业基地的形成条件。说明工业部门和工业中心的分布。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资源分布与工业分布的联系。

    长江沿岸是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目前自东向西已经形成四大工业基地。

    由沪宁杭等城市形成的工业带是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部门齐全。形成了以加工工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体系。其特点是:①以加工工业为主体。其原料来自于广大腹地;②依靠便捷的交通条件,输入区外矿产原料发展冶金,基本化工工业;③各部门、各城市间协作关系密切;④发挥经济、技术、科研方面的优势,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

    上海是全国的机械制造中心和重要的大型工业成套设备制造中心,也是全国的量具和精密仪器仪表制造中心。汽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多。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发达的纺织工业中心。上海的纺织业历史悠久,已形成棉、麻、毛、丝、化纤等部门纺织及印染等配套的纺织工业综合体系。是上海市出口产品数量、创汇最多的工业部门。

    上海是全国重要的钢铁基地,宝山钢铁公司是我国第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其建立一是靠近市场;二是临海港,矿石进口运输便利)

    上海是我国近代化学工业发祥地。目前是全国规模的综合性化工基地。江苏化工产品产值居全国第一,南京是化学工业基地。

    以武汉为中心的工业带是我国钢铁、轻纺工业的重要基地。本区交通条件优越,长江、京广铁路交汇于此,以它们为主干的综合交通运输网已有较好基础,水资源丰沛,矿产资源丰富,经过多年开发建设,已成为以钢铁、机械、纺织、建材为支柱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大冶的铁矿是武汉钢铁工业发展的基础)

    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冶金等工业基地。本区位于长江中、上游咽喉,有长江和焦柳线交汇于此,水能资源极其丰富,且开发条件好;以葛洲坝、三峡以及三峡大坝为主的风景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工农业均有一定的基础。三峡工程枢纽建成后,将会促进冶金等高耗电业发展。

    以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工业基地,是以六盘水丰富的煤炭资源和攀枝花的铁矿资源发展起来的工业基地。

    2.举办小型分组竞赛。让学生以钢铁企业和汽车品牌为例,说出长江沿江地带中主要钢铁工业基地和汽车生产基地,认识沿江“钢铁工业走廊”和“汽车工业走廊”的分布概况。

    活动前在教师指导下分组,选出组长。可将学生分为四个组,每两组一个问题。①长江沿江地带钢铁企业分布。②长江沿江地带汽车工业分布。活动前由组长抽签领取问题,在组长的组织下,全组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然后每组派一名学生代表在黑板上写出钢铁企业名称和分布或写出汽车“品牌”及产地。看哪个组写的又快又准确。要求学生写时要从长江沿江地带的东部上海为起点向西写。

    教师在学生竞赛的基础上,进行讲评总结归纳。

    沿江地带有上海宝山、安徽马鞍山、湖北武汉、重庆、四川攀枝花等钢铁工业基地,构成了“钢铁工业走廊”的雏形。

    沿江地带有上海(桑塔纳、别克、赛欧)、南京(依维柯)、武汉汽车工业基地以及重庆汽车摩托车基地(庆菱、嘉陵),构成了沿江“汽车工业走廊”的雏形。

    3.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83页活动,认识长江沿江地带相互协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长江沿江中上游地区水能丰富,有二滩、葛洲坝、隔河岩等大型水电站。三峡工程建成后,电力更加充足,但因地处内陆,对外经济的往来受限制,信息不畅,缺乏资金和技术。

    长江沿江下游地区经济发达,耗电量很大,有些工厂因为缺电,开工不足,设备闲置。用煤发电容易污染环境,从华北运进煤炭,又给运输带来极大压力。

    下游地区产业密集、技术先进、科技教育力量雄厚。

    因此,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下游地区在积极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联合行动、共同发展”的原则。把中上游地区丰富的电力资源、市场广阔的优势和长江下游地区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优势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多形式、宽领域、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形成长江经济带新的发展优势,共创新局面。

    承转过渡:世界大河流域内大规模的开发治理,往往容易改变流域的生态环境,引发生态问题。长江沿江地带的开发,也遇到了类似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

    考虑到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生态环境问题已有一定的了解。可将学生分为四组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1.课前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分组,选出组长。

    2.课前公布四个探究性问题——长江上游地区大规模毁林开荒的原因、环境危害及对策;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形成原因、直接损失、环境危害及对策;长江干流地区水污染的形成原因、环境危害及对策;长江沿江地带及其附近地区三大酸雨区的形成原因、环境危害及对策。

    3.课前由组长抽签领取探究性问题。

    4.在组长的组织下,全组学生搜集资料并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5.课上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介绍各小组的研究报告。

    6.课上其他同学可针对代表的发言提出质疑,由被质疑的小组学生解答问题。

    7.结合学生研究报告,引导学生完成课本85页活动1、2、3发表自己的看法。

    8.教师对每组研究报告进行讲评,并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众多,城市化程度高,经济发展快,但环境整治差。由此造成环境与发展不协调,产生了许多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灾害严重,影响了可持续发展进程。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有:

    ①水土流失。长江上游地区经济较落后,人们为了眼前利益,毁林开荒、陡坡垦殖,造成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壤退化、土地肥力下降;水库淤积,降低了水库发电,灌溉和防洪效益;河道淤塞,导致通航能力下降;中下游江河、湖泊淤积,加剧了洪水灾害。

    ②洪涝灾害严重。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洪涝灾害频发区。1949年以来,虽然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但洪涝灾害仍然不断发生。1998年长江洪水,受灾面积约100万平方千米。经济损失严重,湖泊淤塞、围垦,造成调洪能力降低,河道防洪能力减弱,加上防洪工程标准低,年久失修,险工隐患多。因此,加强水利建设,从根本上防治洪灾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③环境污染加重。长江沿岸工业及生活废水年排放总量约130亿吨,约相当于全国污水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废水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每年达100亿元以上。许多城市自来水水源已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影响饮用水质量。一些水厂取水口被迫移向江心。无锡、苏州等城市近年来已多次因水源受污染,自来水被迫短期停产,影响城市居民生活及工业生产。

    酸雨影响范围日益扩大。酸雨是大气受污染的一种现象,通常将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如雾、露、霜等)统称为酸雨。酸雨可导致水体、土壤酸化,对植物、建筑物造成腐蚀性危害。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酸雨影响地区从西南扩展到长江流域广大地区。目前,长江流域及其附近受酸雨影响严重的地区有:华中酸雨区,它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范围、中心强度的酸雨区。西南酸雨区,是仅次于华中酸雨区的酸雨污染严重区域。华东沿海酸雨区,它的污染强度低于华中、西南酸雨区。

    针对上述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加快进行生态建设。

    ①加强水土流失地区的防治工作。主要是保护好现有森林,积极封山育林与退耕还林,严禁开垦大于25°的坡地,已开垦的陡坡耕地逐步退耕还林还草,25°以下的坡地改修梯田,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地和人工草地。开展小流域和山区综合治理,调整农业结构;改良土壤、推广免耕法等农业技术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②结合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项目建设,对长江河道及平原湖区进行综合治理。对年久失修、功能不高的水库、堤坝进行加固,提高防洪标准。抓好清淤疏浚、恢复河道防洪能力。严禁围垦湖泊、侵占江河、滩地、封堵江河湖泊水道、乱采江河砂石的行为。

    ③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做好环境整治工作,对现有污染源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限期治理,按期达标。对新建项目要做到生产与“三废”防治同时规划,同步建设。对上海、武汉、南京、长沙、南昌等工业聚集程度高的地区,做好城市规划工作,把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课堂小结]

    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在发展经济同时没能同环境保护同步,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发展地区经济必须同环境保护同步。

    一、知识要点与检测

    二、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以为轴线的沿江地带与贯穿南北的,以及,构成了英文字母“H”的格局。

    三、沿江地带的城市

    目前长江沿江地带拥有很多城市。其中,四个特大城市,是区域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和作用。

    练习

    1.连线题(把下列相关内容连接起来)

    (1)电力、冶金等工业基地a.武汉为中心的工业带

    (2)钢铁、轻纺的重要基地b.宜昌为中心的工业带

    (3)钢铁、煤炭工业基地c.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工业带

    (4)全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d.沪宁杭工业带

    2.简答题

    长江流域及其附近酸雨污染严重地区有哪几个?

    答案:1.(1)—b(2)—a(3)—c(4)—d

    2.华中酸雨区、西南酸雨区、华东沿海酸雨区。

    四、沿江地带的工业

    1.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2.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轻纺工业基地。

    3.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冶金等工业基地。

    4.以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工业基地。

    五、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

    高中地理课件 篇7

    地理微课堂-教学设计(模板)《微课堂》教学设计能力要求基本内容:根据指定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即通过对特定知识点的相关学习或自主学习内容的完整“ “微课堂”环节的教学设计,教学结构从目标设计、过程设计、评价设计三个部分进行(注:实际课堂教学时间不要超过

    15分钟) .借助网络教学资源,教师可现场自主设计教学内容、文字输入、排版,完成教学设计电子文档。基本要求:“微课堂”的教学设计应坚持“目标、教学过程、评价”相一致的原则。 1、目标设计 (1)目标设定必须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2)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目标要结合学习情况进行合理定位; (3)目标语言描述要规范、准确。 2、流程设计 (1)整合有效资源:整体环节科学设计,准确把握知识内在联系,按需有效整合教学资源; (2)科学的教学方法:灵活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学(3)结构和模式符合学生的特点和内容要求,时间分配合理; (4)注重问题设计,加强思维和方法训练,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和反思; (5)学生活动设计层次分明,扩展扩展符合课程标准要求。 3、评价设计 (1)评价贯穿,形式灵活; (2)评价方法科学、不繁琐、可操作。

    1 / 5

    地理微课堂-教学设计(模板) 《微课堂》教学设计能力评价标准 针对教学内容的具体教学设计。一个完整的“微课堂”教学设计,是针对特定的知识点或自主学习内容,通过相对链接进行的。教师根据给定的知识点或学习内容,从目标设计、过程设计和评价设计三个部分进行教学结构。教学设计最终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呈现,完成了教学设计。教师需要独立完成内容设计、文字输入、排版和提交等任务。 2.评价标准一级指标目标设计(15分)

    教学思路(10分)过程设计(60分)

    教学方法(15分)内容处理(20分)分) ) 活动设计(15 分) 评估设计(10 分) 文档设计(15 分) 评估评估

    总体

    分级

    对各项评价指标逐项评价,先定性,后定量,在

    中,在“评价”中水平”栏目

    次要指标

    目标设定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习情况,目标定位合理(语言描述规范准确(教材到位,资源合理整合(

    教学方案设计巧妙(

    5分)5分)5分)

    6 分)

    得分

    4 分)

    正确选择教学方法(10 分) 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强调问题设计,反思与总结(

    训练思维,点到位(

    5分)10分)10分)

    分层设计(10分)扩展与扩展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5分)

    评价全程(4分)

    设计巧妙、美观、可操作(

    p>

    6分)

    p>

    (10分)

    文档排版规范,格式准确;文本输入和设置正确。文档排版美观,投稿到位(

    5分)说明:验收人员根据教学设计的情况在相应的评分栏内对每一项进行评分,然后统计总分,计入“总评价”。标记“优”、“良”、“合格”和“不合格”。初中地理微课堂设计模板(下附)

    2/5

    地理微课堂-教学设计(模板)

    《运动》大地-自转》微课堂教学设计

    (粗体,3号,粗体) 1.学习目标

    (同级标题加粗,4号加粗) ) 建议:控制在三个左右,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后面标注。二、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同级标题加粗,数字4,加粗)

    教师活动

    建议: 1.用【】表示每一步老师的活动。

    2.以问题为中心的设计

    难度适中,能激发学生的思考。 3、注意总结要点。

    学生活动

    建议: 1. 用[ ] 表示学生活动的每一步。 2、活动形式应多样、层次分明。

    评价

    建议: 1.贯穿教学活动。 2、评价方法要多样化、科学性、可操作性。 3.预设达成率。导入环节的目标介绍

    3 / 5

    地理微课堂-教学设计(模板)教学链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探究性学习评价

    4 / 5

    地理微课堂——教学设计( 模板)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评价探究学习总结升华三、板书设计

    5/5

    高中地理课件 篇8

    了解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过程,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

    2.理解现代旅游的基本特点,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3.能正确分析旅游活动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1.旅游业的概念:旅游业是联系旅游主体(旅游者)和旅游客体(旅游资源)的纽带,是以旅游者为对象,为他们提供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

    3.现代旅游的特点: eq blc{(avs4alco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旅游形式的多样化,旅游空间的扩大化,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eq avs4al(2.六要素, 的作用) eq blc{(avs4alco1(基本条件:旅游交通,核心:游,增加旅游收入的重要途径:购和娱,必要条件:食和宿))

    [问题探究]

    1.读教材P2图1.1,探究下列问题。

    (1)图中数据表明国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都呈________趋势。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该图反映了现代旅游的什么特点?

    答案:(1)上升 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的提高,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大众出游成为可能。

    (2)该图说明旅游活动已成为普通大众的消费行为,反映了现代旅游主体的大众化特点。

    2.读教材P3图1.2和图1.3,探究下列问题。

    (1)图1.2体现出现代旅游的形式为________,图1.3体现出现代旅游的形式为________。

    (2)两幅图体现出现代旅游__________(特点);实现这一特点的条件是什么?

    (2)形式的多样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旅游者的旅游需求越来越多。现代旅游活动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现代旅游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从旅游者自身条件和社会条件两方面分析。旅游者只有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充足的时间及良好的身体条件,才有旅游欲望。而真正要实现尽兴畅快的旅游目的,还需要良好的社会条件。如安定的环境、便捷的交通和舒适的食宿环境等。这样旅游者才能使旅游愿望变成现实。

    20世纪50年代,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局势也日趋稳定。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安定,使人们外出旅游的欲望日益增强。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超音速大型客机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距离日益“缩短”。再加上世界各国、各地区对旅游业的重视,旅游资源不断开发,旅游环境、旅游服务日趋完善,从而使现代旅游快速发展。

    [对点演练]

    太空旅游业近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4月10日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创立的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研发的“龙飞船”成功输送了一个充气式太空舱,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后,用作未来的“太空酒店”。据此回答1~2题。

    解析:1.B 2.D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求知、探秘和猎奇欲望的增长,加之交通工具的发展,使世界各地的距离日趋“缩小”,人类旅游活动的空间日趋扩大,原来无人类涉足的太空也逐渐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旅游热土。

    3.读国际旅游收入与国际旅游人次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国际旅游人次曲线,分析国际游客的变化趋势。

    (2)国际旅游收入与国际旅游人次之间有何关联性?

    (3)国民收入状况是决定旅游人次、出游距离、消费水平的基本条件之一。据此判断发展中国家发展国际旅游业应优先发展何种类型的旅游业。

    解析:第(1)(2)题读图即可获取答案。第(3)题,发展中国家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应优先发展入境旅游。

    (2)国际旅游收入和国际旅游人次成正相关。

    (3)发展中国家因经济收入低,具备旅游条件的人数少,因此利用发展国际旅游业的机会,优先发展入境旅游业,以吸收更多的外汇收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现代旅游由食、宿、行、游、购、娱六个基本要素构成,其在旅游中的地位各不相同,表解如下:

    高中地理课件 篇9

    本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是对前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内容的深化,同时也为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学习做铺垫,在教材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1)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初步学会分析工业集聚和分散的利与弊。

    (2)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尝试对某一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核心工业部门以及各工业部门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

    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工业地域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一个工业区的发展规模、主要发展方向形成的内在原因,提高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由工业地域的形成认识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意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加强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教学难点:联系实际,让学生能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特点。

    3.解决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结合乡土地理,进行案例分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对工业区位因素已有所了解;在实际生活中,对不同类型的工业区域,如经济开发区等有所耳闻,但是真正要理解其含义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的学生能接触到一些工厂,但并不见得能了解到整个生产过程,更难以知道工厂发展的过程及今后的方向。从这方面看,教材过于简单、抽象,学生对本节内容缺乏感性认识。

    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认识并非是主体(学习者)对于客观实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映,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建构过程中,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并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发展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采用建立全新的教学体系即:“探究—发现式”的教学模式。

    学生自主学习——搜集资料、材料分析、 阅读归纳、生活经验总结、课题研究

    本节课具体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发现—推理式教学、问题探究教学、小组协作学习。这教学方法的实施,其根本性目的就是为了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实现人人参与、面向全体,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合作,进一步突出学习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维。

    《地理新课程标准》倡导让课程走向生活,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课堂充满创新的活力;要把教学过程当作师生交流、交往的过程,当作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为了贯彻这一理念,笔者将本节内容的教学形式设计为任务型教学。由教师指定任务,创设情境,学生在任务的驱使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同时,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1)结合《立体课堂》(我校教辅材料)中的“主干梳理”预习课文,熟悉本节内容。

    (2)利用各种信息渠道搜集资料,了解厦门工业发展情况。

    2.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合作探究,教授新课----巩固小结----反馈练习”四环节。

    【复习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介绍了工业区位因素的选择,知道一个工厂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地方建设工业区和工业城市,企业和政府在决策时需要考虑经济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工业的区位选择是将工厂定位,然后进行生产,其生产是由企业来完成的;企业的空间发展、集聚则形成了工业地域。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设计意图】前后知识的联系,同时也说明本节在该章中的地位。

    1989年,国务院批准海沧设立台商投资区,经过10多年的开发建设,海沧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鹰厦铁路、319国道、324国道、福厦漳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海沧大桥将海沧与厦门本岛连接在一起,便于利用岛内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各种优势。自来水、原水、污水处理、电厂、变电站、化工管廊、工业气体、集中供热等配套基础设施一应俱全,银行、邮电、通讯、学校、医院等其它公益服务设施也已配套齐全。到2005年,初步形成以翔鹭石化、翔鹭涤纶纺纤为核心的石化产业链,以金龙客车、厦船重工为核心的机械制造产业和以夏新电子、多威电子为核心的电子产业集群。

    (提问)这则材料反映了投资区内各企业间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提示生产和非生产的联系)?

    (课堂讨论)请同学们以同桌为单位展开分析讨论,然后请代表发言。

    另外,还可以举出一些比较常见、简单的工业生产(如服装、汽车等)来说明生产上的联系。

    【设计意图】一方面,由乡土地理素材引出工业联系,为学生提供身边的地理事物进行分析研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由身边的事例归纳总结工业联系的几种情况,通俗易懂的例子辅助理解。

    ①有直接“投入-产出”生产联系(如服装)②没有直接“投入-产出”生产联系(如汽车)

    【过渡】从材料1分析中我们发现,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地集聚起来,形成工业集聚现象。(提问)工业集聚会带来什么好处呢?

    (归纳)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另外,工业集聚还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改变传统依赖教师的学习习惯。

    (提问)根据工业集聚带来的好处分析,大家再思考工业集聚的原因有哪几种呢?哪些企业比较容易形成集聚现象?

    钢铁工业属初步加工业,其生产过程复杂,原料、燃料用量巨大,生产规模庞大,占地多,需劳动力多,工种多,产品种类多,运输量大。在生产过程中,需一系列相关工厂与之接近,如烧结厂、焦化厂、轧钢厂、煤、水、电供应系统,还兼管采矿、选矿等,基于这些特点,其工业集聚规模庞大,形成了典型的工业集聚效应。

    依托北京市众多知名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几年来,中关村科技园区在机制体制创新取得新的突破。实施了以“法无明文禁止不为过”为基本原则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以清华科技园为代表的大学科技园,成为产学研有效结合的集聚区。新建了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研发中心、技术孵化器、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入驻园区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已达65家,包括IBM、微软,国内的有联想、长城、方正、华为等,涵盖计算机、软件、通讯、医药、新材料等。

    【设计意图】进一步深入分析,这部分涉及到企业工业生产过程的特点,但此环节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所以给出材料辅助学生分析概括。

    在这里要说明有工业联系的企业并不是都近距离集聚的,也有分散分布的,为第二部分内容的学习做铺垫,埋下伏笔。

    【过渡】由于工业的集聚,生产规模扩大,生产成本降低,提高了经济效益,获得了规模经营。工业因集聚而形成的地域,我们称之为工业地域。下面我们再来具体分析工业地域。

    材料5:2004年2月,市政府召开了厦门汽车工业发展专题会议,决定由厦门国有资产投资公司作为项目开发主体,在集美灌口建设汽车工业城,征地拆迁工作随之展开。

    高中地理课件 篇10

    2014江西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茶馆》

    教师招聘

    一、教材分析

    《茶馆》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这个单元学习中国现当代戏剧和外国戏剧。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品味个性化和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把握尖 锐集中的戏剧冲突,了解人物性格是怎样在矛盾冲突的发展、变化中得到展现的。《茶馆》是本单元第二篇阅读课文,这个位置决定它在学生知识的掌握中起着承前 启后的作用,既要引领本单元的教学任务,又要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既要承担教会学生鉴赏方法的工作,又要锻炼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根据教材及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

    2、了解剧本独特的、被人称为“卷轴画式”的结构,指导学生理清课文情节并归纳概括剧情。

    能力目标:

    1、理解台词的动作性和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

    2、学习剧本通过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来展开情节、表现人物与时代的矛盾冲突的方法。德育目标:领会民国初年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了解旧社会国弱民贫、政治黑暗的现实,揭示旧中国必然走向灭亡的客观规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认清那个时代的黑暗,了解百姓的痛苦,珍惜现在幸福生活。教学重点:品味剧本独特的语言风格,分析人物形象;了解剧本“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的特点。

    教学难点:本文的矛盾焦点不是在人与人之间,而是人物与时代之间的矛盾冲突,分析并理解这个矛盾冲突,揭示《茶馆》的主题思想是本文的难点。课时安排:2课时

    二、教法和学法分析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学生要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的要求和美国心理学家达菲“阅读策略 教学”三步骤,确立了“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三步教学法。依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捷的建构主义理论,主张学生必须主动“投入学习”和课程标

    准 大纲要求建立同伴式的师生关系,创造平等民主的学习气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采用了多媒体激趣教学法,诵读法,分析讨论法和比较鉴赏法。

    三、教学过程分析(一)说预习

    1、观赏《茶馆》全剧,了解人物的命运。(使学生对《茶馆》有感性认识)

    2、上网查阅资料或翻阅书籍,了解本文的作者,本文的写作背景,弄清“戊戌变法”“庚子年”“八旗”等概念。(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

    3、预习课文内容,清除语言障碍,准备复述。(为理性分析文章打基础)(二)说导入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好的导入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画面,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到茶馆的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三)说解题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茶客生活上的变迁可以反映社会的变迁。(四)说步骤

    整个步骤分“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三个环节习得知识

    根据教学重点、难点“习得知识”分两个脉络进行

    1、梳理情节,品味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解决教学重点)A、请一名同学简要复述课文节选部分的情节,教师通过课件演示进行概括。(这个步骤既检测了预习,使预习和新课紧密衔接,又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B、筛选人物富于个性化、动作性的语言进行朗读、品读,教师进行范读。(这个步骤既使学生从语言角度品味了老舍先生卓越的艺术成就,又为下面分析人物形象准备了充分的依据)

    C、分组讨论人物形象,重点讨论王利发,教师点拨、归纳。(“言为心声”上个环节的品味人物个性化语言使人物形象的分析水到渠成。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大家群策群力,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2、分析人物性格产生的原因,分析《茶馆》的矛盾冲突,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解决教学难点)A、王利发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态度,原因是什么? B、常四爷是旗人,却也反对大清帝国,这说明了什么? C、松二爷、刘麻子、唐铁嘴、吴祥子、宋恩子这类人的存在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时? 这三个问题的解答,结合李

    三、大兵、唐铁嘴等人的经典语言,就把全剧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这样学生就理解了本剧特殊的戏剧冲突,理解了《茶馆》的主题。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拓展延伸

    比较《茶馆》与《雷雨》的戏剧结构,了解本文的卷轴式平面结构 迁移应用

    阅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选段,分析水手长的形象 课堂小节

    交代本文的重点、难点完成情况 布置作业

    课下分角色表演《茶馆》的一个片断

    四、板书分析

    板书力求文字简练,版面均衡,通过这个板书,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把握课文重点,一看板书就能回忆起课文的内容,从而努力体现其直观性、艺术性的特点。

    高中地理课件 篇11

    高中地理教案模板2016

    【篇1:高考地理答题模版 浦北二中高三地理备课组整

    理】

    高考地理简答题答题模版

    浦北二中高三地理备课组整理2016年秋

    合地理科学发展由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规律。但定量分析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数学水平,所以高考中涉及的定量分析是最简单的用数学的方法分析问题,不同于真正意义上的定量分析。

    (本资料只用于浦北二中内部交流,不得外传)5、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紧密结合生活实际,新课程改革理念在高考命题中也得到了很好地体现,设问不再是以前那种干巴巴生硬的问题,而是与具体事例结合起来,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试题设置的情景涉及面也越来越广,体现出对新课程理念的贯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近几年高考选择题中,材料解析型的试题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所给材料均来源于生活实际或最近一个时期内的新闻事件。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时事,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二、选择题类型

    1、正误选择题:可以用排除法、直选法来选择,但必须将所有选项都看完再决定对错。一定要看清楚选择“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较法、优选法、直选法来选择。

    3、因果选择题:由因推果,或由果推因,可以用直选法、推理法、逆向思维法。

    4、组合型选择题:由多项选择转化为单项选择题,方法是排除法,先确定明显正确或错误选项,最后分析剩下的选项。

    5、时间和空间顺序排列选择题:解题关键是根据自己最熟悉或有把握的点,确定一个或多个再用排除法即可选择正确顺序。

    6、选择题组:先给定材料,图表或文字,然后从几个角度命制几道选择题。 高考地理选择题的试题类型 1计算类

    地理计算是一项重要的地理能力,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方面。地理计算主要涉及:比例尺、距离、气温垂直递减率、高度、人口密度、城市化水平、昼夜长短、地方时、正午太阳高度等方

    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高考地理选择题相对于综合题而言,选择题难度较低,因此,要想取得较满意的成绩,选择题的得分率是很重要的因素。通过对近年来高考选择题命制的特点和趋势进行分析,重点讲述在高考中面对各类选择题,应采用的具体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高考成绩。下面老师就同学们很头疼的地理选择题的常见问题做了一些总结。综合分析近年来的高考选择题,有以下几个特征。 1、淡化记忆,注重能力考查

    近年高考题对纯记忆性的知识考查的很少,而是更注重知识的理解和迁移,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但这不等于说不用记忆,毕竟知识的联系和迁移需要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上。 2、对读图、析图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图表在地理教学中担负着特殊的任务,地理图表是地理信息的载体,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通过图表对地理知识的考查,既可以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也可以考查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所以,命题者很好的抓住了这一点,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基本上形成了“无图不成题”的命题方式,而且作为试题切入点的图像类型越来越丰富。 3、更加注重对细节知识的考查,强调对知识的理解深度 4、有从定性描述到定量分析的变化趋势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应该是统一的,相互补充的;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本前提,没有定性的定量是一种盲目的、毫无价值的定量,而定量分析使之更加科学、准确,它可以促使定性分析得出广泛而深入的结论。所以,高考试题在定性描述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简单的定量分析,符

    面。解答地理计算类选择题的前提是掌握相应的地理知识和原理。对于各类地理计算,同学们首先要掌握相应的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其次要多练习,只有熟悉各种题型才能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2图像类

    地理图像既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地理试题展示地理信息的重要平台,也是考查同学们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重要方式。现在的高考试题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无图不成题”的命题模式。从新课标高考试题来看,作为试题切入点的地理图像非常丰富,主要的地理图像有:经纬网区域图、等值线图、统计图、剖面图、示意图和景观图等。 判读地理图像时: ①先看图名和图例,

    ②再根据试题要求和设问分析图像, ③然后挖掘地理信息。

    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是图表分析的关键,也是解题的归宿。 3因果类 这类选择题的重要特征是题干与选项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类型之一是由因求果,题干为原因或条件,选项为结果; 类型之二是由果推因,题干为结果,选项为原因或条件。

    解答这类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清楚地理事物或现象间的内在联系,准确把握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并且要充分调动所学知识及题目提供信息,熟练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因果关系,运用直选法、逻辑推理法或逆向思维法得出结论。 4组合类

    这类选择题的选择项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组成,是多项选择题变成单项选择题的一种主要形式,

    往往比其他类型的选择题要复杂一些。解答这类选择题的有效方法是排除法,即找到一个或几个错误选项,只要含有这样选项的就一定是错误的,最终剩下的为正确答案。具体做题时经常用到直选法、排除法、逻辑推理法等方法。 5坐标图类

    这是比较常见的题型,坐标图是采用数字坐标形式来表示多项地理要素的地理信息图像。坐标图有二维坐标(平面直角坐标)图、三维坐标图和多维坐标图。二维坐标图用横、纵坐标分别代表两个地理要素,坐标中的点、线等内容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能够简明地反映地理要素的时空变化规律。根据点和线的不同,二维坐标图可分为折线图、曲线图、柱状图和点状图等。 6比较排序类

    比较型选择题是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地理事物作为题干,要求经过比较指出各地理事物之间的共同点或不同点,主要考查考生对相关地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比较分析的能力。比较型选择题可以考查考生对地理事物认识的深度、广度和清晰度。

    排序型选择题一般是指把地理事物按时间或空间分布排序的一类选择题。这类选择题要求理解地理事象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然后按照题干的要求进行排序。排序型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地理事象的时间和空间定位能力、比较分析能力。

    解答比较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善于利用比较法进行不同地理事物之间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比较。解答排序型选择题时,要注意抓住关键词语,结合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出现的相对位置来推理它们的位置关系,重在比较判断再排序。 三、如何应对试题新变化

    针对以上几点高考试题的新变化,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全面系统的复习。 1.熟悉教材中所有的知识,做到没有“盲点” 2.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加强总结知识间的联系 3.加强读图、析图能力的训练,深入挖掘图表中隐藏的知识点 4.主动关注时事,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四、解题方法总结

    1、直选法:运用学过的知识可以直接选出来,多考察记忆性知识,注意必须看完所有选项再选择

    2、排除法:如果选项罗列地理事物或现象比较多,可以先将选项与题干对照,排除掉明显错误的选项,重点分析剩余选项。

    3、优选法:如果选项中有多项合理,但题干中有“最”、“主导”、“第一”等字样时,要选择最合理选项。例如:美国“硅谷”形成的主导因素是:a、环境优美 b、交通便利c、知识技术 d、市场广阔答案:c 点拨:形成高技术工业区的区位因素包括知识技术、快捷交通、优美的环境,但主导因素是科技发达。

    4、转换法:即将条件换成另外一种相同的说法,该说法与选项更直接,利于选择。例如:一年中太阳直射两次的地区,不会有:a、热带沙漠气候 b、寒流c、冷锋活动 d、从极地漂来的浮冰答案:d 点拨:将条件转化为“一年中有两次直射的地区”属于热带地区,不会存在从极地漂来的浮冰。

    5、图示法:将比较抽象的内容用直观示意图表示出来,利于选择,如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等题目。

    6、逻辑推理法: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判断某种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结果,需要进行逻辑推理或运算逐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一、应试技巧

    1、做到:“三审”,即一审材料(加以引申)、二审题干(画出关键词)、三审选项(找出合理、正确并与材料和题干有关的选项)。 2、读完题组内每一个小题,注意各小题之间的前后提示语,然后再从容做题。 3、仔细分析题干,明确解题条件 二、选项错误的几种情况 (1)因果颠倒

    (2)前后矛盾 例如:“在副高控制下,长江中下游多雨” (3)表述绝对化 例如:“迎风坡降水一定多于背风坡” (4)概念混淆

    (5)表述错误或不完整例如:“赤道地区盛行下沉气流”“太阳系是由行星、小行星、流星体、彗星、行星际物质组成的天体系统”

    (6)以偏概全,以点带面例如:“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出现在夏秋季节” (7)与题干无关

    综合题的解题技巧

    首先对问题进行分类,看清题目问的是哪一类问题,如:特征类、评价类等。特征类就需要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自然类型包括位置、气候、水文、生物等;人文类型包括农业、工业生产特征等。评价类问题常常表述为“作用、意义、影响”等,可从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或有利、不利等方面来表述。 其次,在解题过程中要掌握一定的步骤。

    第一步看完所有文字、表格、图,文字要圈出关键词,挖掘图表中直接和暗含的条件,包括图例、注记、文字、线条等。分析材料的含义和用意,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再将所有能用的条件进行归纳。

    第二步审题,通过分析题目中的问题,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联系平时所学的地理概念和原理,形成解题的思路。

    第三步解答,在解答过程中,要联系题目给出的条件,逐次表述,要有条理性,解答时,可对知识点逐一编号,这样就会一目了然。 提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这部分相当于盖楼的地基,在地下不直接的得分,但涉及你大楼盖的高低,是你能否顺利解题的前提。地理题和数理化等其他学科不一样,已知条件大多是隐含的,需要你自己去挖去提取,这就涉及到你的地理素养和平时这部分技能的训练。有如下几方面: 良好的审题习惯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前提

    高三学生复习时重解题轻审题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学生在做题时匆匆浏览题目后便立即下笔解答,结果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因审题不清而导致失分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在做题时应留出更多的时间审清题目,明确试题要求和考查意图。

    审题就是要看懂题意,找出题中尤其是图中的隐含条件,理解关键词语、限制性词语、问题所涉及的时间、地点、图名和地理背景等,分析题目内容与课本的关系、分值与答案要点的关系。要达到此要求,下列几个审题习惯需要注意培养: 1.审清题干的习惯

    ① 逐字逐句读题,不能扫读。②找中心词、关键词、限定语,准确把握这些词语的内涵与外延。如选择题备选项中,有“都”“全”等词多为错项。③严防题目中的概念被自己偷换,如:华北与华北平原、气候区与气候、分布规律与分布地区、水能与水电等,这些相似词语的地理含义是不同的。④对长句作一定的语法分析,准确断句。⑤可在试卷上用铅笔作标记:画点、画线、画圈等。 2.抓住信息的习惯

    ① 分项检索信息,如:示意图要先读图例,坐标图要先弄清各坐标轴所代表的地理事物,表格要先读表头,再读其他内容。②对某一地理事物不同年代的变化图、多项因素统计表,要细心 地比较信息的变化。③对图、文、表三者中相关信息要进行有机整合。④对图、文、表中的信息进行转换。⑤正确运用信息(尤其是数据信息)来回答问题。 3.展开联想的习惯

    从图、表、文中不能直接获得答案的,要进行联想。联想要尽量回归课本,回归地理原理和规律;要挖掘题中的隐含信息,但不能改变题目的条件或添加条件。 4.前后互推的习惯

    对选择题题组、简答题的各个小题,解题时要前后照应,互相推理,从中启发思维,寻求答案。但要注意,选择题题组的总题干的材料,才是各小题的可靠条件和依据,不能改变题目的条件或添加条件。前后互推一般是在感觉题干信息不足以解答问题时,扩充有效信息来帮助正确解答问题。这种迂回战术在碰到难啃的“硬骨头”时十分有效。 清晰的思路是提高解题能力的核心

    由于地理原理的应用和地理问题的分析均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学习时可根据这些规律,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本辑《试题调研》中提供的思维模板、万能模板值得同学们借鉴),形成适合自己的解题思路。

    进入高三后,同学们要特别注意解题思路的归纳和总结,对每次练习、模拟考试获得的解题思路方面的“经验、教训”都要认真总结,最好记录在学习笔记上,经常翻阅。下表是一位地理成绩优秀的学生整理的有关河流问题的解题思路。

    注:上述分析思路是多角度的,答题时不需要面面俱到,抓住主要的方面即可。 地理问题解题思路

    水系特征的分析水系形态、支流和湖泊的数量及分布、流程、河道的宽窄、曲直

    水文特征的分析①水位高低;②流量大小;③含沙量大小;④结冰期;⑤汛期;⑥水能、航运;⑦水源补给类型——雨水、冰川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湖泊水、地下水

    凌汛的形成条件一是有结冰期;二是流向高纬

    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人为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植被破坏、围湖造田)

    分析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落差(位于地势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二是径流量(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 河流的治理措施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疏浚河道,开挖入海河道

    水库坝址的区位选择①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②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③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

    规范准确答题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

    对客观题,在对试题进行仔细准确的审题和逻辑分析后,要根据解题思路,做出正确选择。不能先入为主,要因题的条件而异,速度适当,不快不慢,重视第一感觉,不要轻易修改选项。 对主观题,可针对高考评卷“流水作业,采点给分”特点,进行“采点答题”,把握好答案的方向性、全面性、逻辑性和准确性。具体要求有: 答案的方向性

    根据问题判断得分点的基本方向。一定要仔细分析问题,明确问的是什么,以免错答或答非所问。特别要注意关键词,如分析区位因素,应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分析;评价影响,则既要考虑有利影响,也要考虑不利影响;要求分析自然区位因素,则不能回答社会经济因素等。 调用知识储备判断可能的得分点。明确了作答的基本方向,就可根据自己掌握的解题思路确定具体有哪些得分点。如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劳动力、交通和

    市场,则这七个方面就是具体的得分点。 答案的全面性

    每个主观题往往都包含着若干个得分点,答题漏点是许多考生得不到高分的主要原因之一。采点答题,就是要明确试题的得分点有几个,先看分值,根据分值可以基本确定得分点应该有几个。如果分值是3分,大多是3个得分点;如果分值是6分,则有可能是3个得分点,每点2分,也可能是6个得分点,每点1分。

    答题时,为保证尽可能得高分,作答点不能少于得分点,因此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确保答案全面,避免失分。如回答形成原因、区位因素、条件、产生的后果、地理意义等问题,要尽量多答几个方面。因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告诉我们,任何地理事物、现象的形成、发展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注意答案全面性的同时,要避免重复采点。高考阅卷时,对多答或者错答(只要前后不矛盾)的点一般不扣分,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地发散思维,多补充作答点。但常有考生在同一个得分点上反复阐述,结果浪费了考试的宝贵时间。如分析某地的区位因素时,有的考生回答:陆地上铁路网稠密,公路四通八达,沿海海运便利。其实这三个方面都是从“交通”这一得分点上作答的。 答案的逻辑性

    答案一定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让阅卷老师一眼就看出从几个方面作答,让得分点一目了然。 同时还要主次分明。影响地理事物、现象形成发展的众多因素中,总有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我们在回答问题时,应尽量把主导因素放在最前面。

    对因果联系密切的事物进行分析时,一定要讲究条理,或由因索果,或由果溯因,层层深入,切莫乱序。 答案的准确性

    要用精练的地理语言回答问题,不说废话,少使用或不使用方言、口语。如不能将“经济发展水

    【篇2:信息技术应用成果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

    作业题目:

    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经过一段时间的研修和教学实践,相信您在信息技术

    应用方面,一定有所提升、有所收获。

    请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您自己的打磨后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上一节课,并

    将这一节课录制成课堂实录视频(若没有拍摄设备,可用文字记录),课后根据实践情况,再次修订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并完成教学实践反思;将修订后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终稿)、教学课件(终稿)和课堂实录作为信息技术应用成果资源包提交至平台。

    温馨提示:根据教育部对本项目的要求,切实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促

    进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提升。课堂实录能真实的反映“教学实践”,请尽量提交视频格式的课堂实录或课堂片段,坊主在批改作业时将优先考虑视频格式的作业为优秀作业。

    作业要求:

    1.信息技术应用成果资源包,至少包括三个作品:教学设计(含实践反思)、

    教学课件(ppt)和课堂实录。 2.作品内容要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设计请参照模板要求填写;教学课

    件需保证能正常播放查看;课堂实录以视频格式为主,若没有拍摄设备也可以提交文字记录。

    3.所有作品必须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 4.以附件形式统一提交成果资源包。(注:由于资源包上传需要一定时间,

    请确保其上传成功后,再点击“提交”按钮)

    附件: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模板

    【篇3:2017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12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讲学案含解析】

    专题12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1.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本专题在考查形式上往往以坐标图、局部区域图、扇形图等方式呈现信息,侧重考查交通点线的区位选择和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建设的意义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复习时应以重点工程建设为模板,进行详细地分析,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一、铁路线、公路线建设的区位因素 二、交通运输点的区位因素评价 三、交通运输线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四、交通运输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五、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

    2.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位置的影响 考点一、考查城市交通发展

    例1、下图为某岛屿图。读图完成1~2题。 1.最适宜建港口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⑤处建飞机场的有利条件是( ) a.离海港近,便于客货的中转 b.该岛风景优美,游客多,经济效益好 c.地势较高,云雾少,降水少

    d.地形平坦,视野开阔,利于飞机的起飞降落

    答案:

    1.导致甘德国际机场成为世界上最繁忙机场的主要因素是( ) a.位置b.经济 c.地形d.人口

    2.甘德国际机场失去国际航空枢纽地位的主要原因是( )

    【高中地理课件】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