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合集
  •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

    发表时间:2024-06-15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合集。

    老师会根据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成教案课件,需要我们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课件。教案是课堂教学的基础设施。这份特别为您准备的“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绝对是您所需要的,希望我的观点能够让您对未来有更加清晰的规划!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篇1】

    一、复习旧知。

    1、出示指针旋转的过程,唤起学生对旋转的记忆。

    师:(出示课件:钟面模型)分针从12转到3,怎么旋转的?

    生:分针顺时针旋转了90度。(师拨时针逆时针各旋转引出180度)

    2、出示视频广交会会旗

    师:现在我们国家经济繁荣,人人都要奔小康,衣食住行是我们生活的中最重要的部分,商品经济也和我们生活密不可分的,因此20xx年广交会已经胜利举办,大家想不想去参观参观?同学们参观的同时能发现录像中的一个数学问题,老师就奖励他一个笑脸好吗?

    生:好!(观看)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生:

    师:这个同学说得真对,广交会的会旗是利用我们数学当中的旋转知识设计出来的(奖励笑脸)广交会会旗旋转宝橡花的图案漂亮吗?你想知道它是怎么样形成的?

    师:前后做的同学讨论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吧!

    生:学生交流汇报:用旋转的方法变出图案;有的是顺时针旋转,有的是逆时针旋转。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这些漂亮的图案都是由一个简单的基本图形旋转出来的。你们想不想试试,也用这个简单的基本图形旋转变出一个漂亮的图案?

    生:想!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图形的旋转问题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呈现图案,激趣引入。

    师:现在再请同学们欣赏两组由旋转的方式形成的图案,大家看图案美丽吗?

    生:美丽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图形的旋转。(板书)

    2、学生探究,师生互动,

    师:现在就让每组的小组长带领组员们一同旋转出第一个图案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

    师:各组说一说你是怎么旋转成图案的呢?

    老师小结:同学明确旋转过程中,基本图形的形状、大小并没有变,只是基本图形的位置变了。旋转点、度数、方向都可以使基本图形的位置发生变化。提出图形旋转的三要素(点、方向、角度)。

    三、实践体验,拓展应用。

    1、学生设计、创造。

    师:现在你已经有资格当设计师了,拿出方格纸,开动你的脑筋,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今天学的旋转的知识来设计图案,比一比在规定的时间内谁设计的图案最具创意,最具魅力。

    2、作品展示。

    师:好,有些同学已经设计好了,迫不及待地让我们欣赏。好东西是应该大家分享的`,对吧?谁能介绍一下你的作品。

    (全班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其余的同学间相互欣赏,说说设计的意图、用处等。)

    师:同学们的想法太好了,不仅能利用学到的知识设计作品,还能将作品应用于生活之中。这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能力啊!

    四、总结收获,结束新课

    师:同学们,把一个基本图形旋转,可以增添图形的魅力,使图形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同学们不仅会欣赏美,更会创造美,老师相信:有了大家的创造,世界会变得更加美丽。今天你有收获吗?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通过旋转或平移得到的漂亮的图案,请大家回去找找吧!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篇2】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是在学生进行过简单的统计图和已经初步认识某些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的基础上安排的。培养初步的随机的观念和概率的思想,为第二学段“研究概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条形图描述数据,完成相应的统计图,体会到统计是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2、使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并能对能发生的结果或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简单判断。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初步感受动手实践是获得科学结论的一种有效方法,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四、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对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正确判断,并能适当解释和分析统计的结果。

    说教法学法

    一、注重数学学习的情感化

    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我尊重并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营造了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在学习活动中尝到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

    二、注重数学学习的活动化

    生活的中心是活动,课堂教学的本质应该是活动的,要让学生“活”起来,必须先让学生“动”起来。游戏活动是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活动形式,把数学教学与游戏活动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激发学习动机。学生通过摸球活动,发现和掌握有关“可能性”的知识,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三、注重数学学习的自主化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方式,推出“可能性”的几种情况。学生学得积极,教师教得轻松活泼。这样实实在在地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使其参与新知的认知过程,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精神。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顺昌购物中心打出了“消费大抽奖”的活动牌子:一等奖2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200名,纪念奖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猜一猜抽到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纪念奖的可能性会怎样?

    那么自己的猜想是不是正确的'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

    二、小组活动,猜测验证

    1、我先出示口袋里有5个黄球、5个红球,让学生任意摸一个,学生会想到摸到黄球和红球的可能性一样大。

    但我又袋子里拿走3个红球,让学生猜测,结果会怎样。

    通过新旧游戏的对比,有助于学生正解把握条件,从而顺利作出关于结论也随之变化的预测;另一方面,相似的游戏情境,更能调动学生原有的认识和经验,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主动地进入探索活动。

    2、实验验证

    出示实验要求

    每次摸1个球,摸完放回口袋,一共摸10次,

    提供两种记录方法,选一种记一记

    方块图:每次涂一个方块表示

    条形图:每次涂一个方格表示

    然后让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最后全班交流实验情况:你发现了什么?小结提升:你觉得用“方块图”和“条形图”表示数据时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各有什么优点?

    通过比较条形图使用起来更方便些,以后我们还会经常见到“条形图”这位朋友。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亲身经历“猜测——实验——验证”的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并在活动、交流中初步感受“条形图”表示数据既直观又清楚的优点。

    三、想想做做,丰富体验

    1、想来玩“抛骰子“游戏吗”

    2、做一个小正方体,四面写1,一面写2,一面写3,还是抛30次,预测一下,结果会怎样?

    3小组活动,用条形图记录结果。

    在条形图里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

    4、又到了“装笔”比赛的时候了,请各组做好准备

    第一关:在布袋里放4枝笔,每次任意摸一枝,摸50次,摸到红铅笔的次数比蓝铅笔多。(每组派代表展示,说说怎样想到这样做的。

    第二关:在布袋里放4枝笔,每次任意摸一枝,摸50次,摸到红铅笔的次数比蓝铅笔少

    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表达,培养统计活动中分析数据,判断推理的能力,更深刻地理解不确定事件。

    四、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今天在活动中,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感受吗?请和大家共同分享。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很多,请你留心身边的事物,谁能找到这样的例子也请带到学校里与大家分享,好吗?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答已知两个物体的运行的速度和相遇时间,求路程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分析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式解答。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经常可以看见马路上汽车来来往往的情景,请你们以两辆汽车为例,说一说两车行驶的方向有可能出现哪几种情况?

    如果两车一直相对而行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相遇的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二、新授

    1、请看大屏幕,认真观察两车相遇的过程。(电脑演示两车相遇的过程)

    你能简单的有条理的把刚才两车相遇的情景描述一下吗?

    刚才同学们看到两车相遇的过程有几个物体在运动?

    (出示:两个物体在运动)这两个物体是怎样运动的,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进行总结。(出示:①出发的地点

    ②出发的时间

    ③运动的方向

    ④最后的结果)

    根据学生回答一一出示答案。

    ①出发的地点、两地

    ②出发的时间、同时

    ③运动的方向、相对

    ④最后的结果、相遇

    谁能用一句话完整地再描述一次两车相遇的过程。

    [评:通过大屏幕演示,由学生概括行程问题中“两地”“同时”“相对”“相遇”等概念,加深了对两车相遇的全过程认识。]

    2、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两辆汽车从甲乙两地同时开出,相对而行,小汽车每小时行50千米,大货车每小时行40千米,经过3小时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1)齐读题。

    (2)同学们想一想,试一试,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做完后与同学交流列式的理由。

    (3)指名列式,并说明列式的理由。

    板书

    50×3+40×3

    =150+120

    =270(千米)

    (50+40)×3

    =90×3

    =270(千米)

    (4)这两种解法同学们都说得很有道理,下面我们请电脑老师一起再来验证一下。

    先看第一种解法:50×3是什么意思?(电脑演示)板书:小汽车行的路程

    40×3呢?(电脑演示)板书:大货车行的路程为什么要相加?(电脑演示)

    板书:总路程

    再看第二种解法:邓老师对于50+40是什么意思,不太明白,谁能告诉我?两个速度相加之和(手势)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速度和(电脑演示)3表示什么?经过3小时两车怎样了?这个时间又可以叫什么时间?板书:相遇时间为什么要用速度和×3?说明有几个速度和?(电脑演示)用速度和×相遇时间求出的是什么?板书:总路程

    (5)比较这两种解法,数量关系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虽然两种解法不同,但都求出了什么?

    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6)质疑。对于解答这种求总路程的问题,还有什么疑问吗?

    邓老师有一个疑问想请教你们:小汽车行了几小时?大货车行了几小时?为什么相遇时间不是3+3等于6小时呢?

    [评:让学生尝试完成两种解法,突出“速度和”概念,该环节是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演示的功能,完成了“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的认知过程。为后面的实践变式教学作好了铺垫,所以后面的基本练习中把相遇问题求总路程的数量关系迁移到工程问题的求总工作量问题,开放发展题中迁移到实际问题,迁移过程都是水道渠成。

    三、基本练习。

    1、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一个人骑摩托车每分行600米,另一人骑自行车每分行200米,经过6分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只列式不解答)

    2、师徒两人合做一批机器零件,师傅每天做78个,徒弟每天做56个,经8天完成任务。这批机器零件共多少个?(只列式不解答)

    指名列式,出示两个算式78×8+56×8、(78+56)×8

    问:78+56能不能也像速度和一样起个三个字的名字?(在78+56上面出示工效和)

    四、开放发展题。

    1、(电脑演示)长沙火车站到五一广场的五一大道长3300米,一辆的士和一辆公共汽车同时从五一广场和火车站相对开出,的士平均每分钟行驶650米,公共汽车平均每分钟行驶450米。经过2分钟、3分钟、4分钟,两车将会出现哪几种情况?

    [评:五一大道是湖南省会长沙市最美最宽的路,沿途高楼林立,老师巧妙地将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感知紧密结合。]

    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你们是怎样判断出经过2分钟两车没有相遇?两车相距多少米?

    你们又是怎样判断出经过3分钟两车相遇了呢?

    经过4分钟两车相距多少米?怎么想到的?

    2、问:在现实生活中,经过3分钟两车一定会相遇吗?为什么?

    3、请看下面两种情况。(电脑演示)

    (一)、长沙火车站到五一广场的五一大道长3300米,一辆的士和一辆公共汽车同时从五一广场和火车站相对开出,的士平均每分钟行驶650米,公共汽车平均每分钟行驶450米。的士开出2分钟后,遇到红灯停了一分钟,经过3分钟,两车一共行驶多少米?

    (二)、长沙火车站到五一广场的五一大道长3300米,一辆的士和一辆公共汽车同时从五一广场和火车站相对开出,的士平均每分钟行驶650米,公共汽车平均每分钟行驶450米。的士因上客,等公共汽车开出后1分钟,的士才开出,再过2分钟,两车一共行驶多少米?

    要求:只列式不计算。男同学解答第一题,女同学解答第二题,做完了可做对方的题,比一比哪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

    五、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六、改编应用题。

    今天同学们学会了解答相对而行求总路程的各种应用题。(出示例题)

    如果要将例题改成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怎样改?如果要改成求速度,求小汽车的速度或大货车的速度,又要怎样改?分小组互相说一说。指名改编。

    这几种应用题怎样解答,留给同学们回家思考。

    评:教学进入“开放发展题”环节,课堂气氛热烈起来。这时,由于老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和余地,儿童的思维也明显活跃。邓老师设计的有关五一大道的实际问题,辅以电脑场景演示,一下子就建立了“问题情景”。邓老师问:“将会出现哪几种情况?”的开放式提问,使学生欲言不止……又问“在现实生活中,经过3分钟两车一定能相遇吗?”学生回答了好几种可能:如汽车有可能遇到红灯;可能出车祸;公共汽车要停站;堵车;的士要接客;两车出发的时间不一定同时等等,体现了学生思维创新开放的特点。老师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变式题与改编问题的策略评价教学。构建了“问题情景――数学建模――成评价与运用”教学过程。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的意义,掌握的计算法则.

    2.初步培养学生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的意义,掌握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一)说出下面各小数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0.3 0.72 0.418 0.6 0.94

    (二)演示动画:复习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个规律学习新知识.

    二、指导探索

    (一)理解意义

    1.出示例2

    花布每米13.5元,求买0.5米和0.82米各用多少元,该怎样列式?

    2.演示动画:1

    3.引导学生理解的意义.

    教师提问:怎样求出 米花多少钱?

    13.50.5

    你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列式的?

    单价数量=总价

    这个算式和上节课学习的有什么不同?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板书: 求13.5的十分之五是多少.

    练习:求0.82米布用多少元该怎样列式?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4.小结

    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5.练习

    (1)说出下面乘法算式的意义.

    30.7 8.50.4 7.20.86 180.23

    (2)列出乘法算式.

    求21的十分之七是多少?

    (二)学习法则

    引导讨论:理解了的意义,下面我们研究怎样计算,同学们可以联系小

    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及复习过的因、积变化规律进行尝试、讨论.

    1.出示讨论题:

    (1)你能把两个因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吗?

    (2)转化成整数乘法后,两个因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积发生了什么变化?

    (3)要得到原来的积,应该怎么办?

    2.演示动画:2

    3.学生独立完成.

    4.练习:670.3 2.146.2

    5.归纳法则

    以上几题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计算法则: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

    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反馈练习

    (一)根据 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积.

    1.118= 1.11.8= 0.1118=

    1.10.18= 0.110.18=

    (二)说出下面各题的积有几位小数.

    0.40.6 15.860.7 380.6 0.540.23

    850.327 1.570.28 1.80.23

    四、质疑调节

    (一)这一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由学生总结概括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二)提出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看法.(包括自己的问题、提醒别人要注意的地方、自身感

    受等)组织学生答疑、解疑.

    五、巩固发展

    (一)不要计算,说出下表各栏的积有几位小数.

    (二)根据第一栏的积,很快地写出后面每栏中两个数的积.

    (三)列竖式计算.

    1.823 0.370.4 1.05625

    (四)一个长方形长是1.35米,宽是0.48米,这个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六、课后作业

    (一)判断下面各个积的小数位数有没有错误.

    56.738=2154.6 0.370.94=3.478

    41.29.2=3790.4 0.786.1=47.58

    (二)蒙古牛一般体重是0.326吨,身高是1.12米.新培育的草原红牛体重约是蒙古牛的

    1.3倍,身高约是蒙古牛的1.1倍.草原红牛的体重、身高各多少?

    七、板书设计

    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例2.花布每米13.5元,求买0.5米和0.82米各用多少元,该怎样列式?

    教案点评:

    是小数乘整数知识的扩展和延伸,教学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复习中通过动画演示,从观察整数乘法算式得出积的变化规律

    为理解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就是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和奠定了基础。

    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和知识的迁移规律,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篇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认识循环节,能用简便记法表示循环小数。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与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循环小数,会用简便记法表示循环小数。

    教学难点: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给出故事情境。(PPT课件适时演示。)

    (1)在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讲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讲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讲什么呢?

    (2)你能接着讲这个故事吗?(让几个学生继续讲这个重复的故事。)

    2.理解循环。

    (1)同学们,你们从这个故事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吗?(随着学生的交流、互动,适时板书重复出现不断依次等。)

    (2)像这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我们把它称为循环(板书:循环)。在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循环的现象,如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每年都是按照这样的规律依次不断重复出现。你们发现生活中还有哪些循环的现象呢?(PPT课件演示。)

    (3)这样的循环现象不仅出现在故事中、生活中,在我们的数学中也有这种有趣的循环现象,你们想了解吗?

    【设计意图】用有趣的故事和生活中的循环现象导入新课,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循环与无限。

    3.揭示课题。

    (1)出示教材第33页例7。(PPT课件演示。)

    (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并列出算式40075。

    (3)组织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并观察竖式计算的过程,提问:从中你能发现什么?

    (4)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发现40075的竖式计算过程有三个特点(PPT课件适时演示):

    ①余数总是重复出现25;

    ②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

    ③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

    (5)揭示课题:怎样表示这种永远也除不完的商呢?这样的商有什么特点呢?就是我们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也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新朋友循环小数。(板书课题:循环小数。)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教学教材第33页例7。)

    (1)教师:我们刚才发现了40075的竖式计算过程中有三个特点,下面我们探讨一个问题,为什么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它和每次出现的余数有什么关系?

    (2)猜想:如果继续除下去,商会是多少?它的第4位商是多少?第5位商呢?(引导学生发现:如果继续除下去,无论除到哪一位,只要余数重复出现25,它的商也就会重复出现3。)

    (3)验证:是这样的吗?同学们可以接着往下除试试看。

    (4)表示:那么我们可以怎样表示40075的商呢?(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省略号来表示永远也除不完的商;教师板书:40075=5.333。)

    (5)揭示:像5.333这样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小数,就是循环小数。

    2.进一步认识循环小数。(教学教材第33页例8。)

    (1)出示教材第33页例8。(PPT课件演示。)

    (2)学生用竖式计算2818,78.611,并指两名学生板演。

    (3)请同学们观察这两道算式的商,你发现有什么特点?(PPT课件演示。)

    (4)思考:你觉得像这样的算式除到哪一位就可以不除了?(引导学生发现:只要余数出现重复了,就可以不除了。因为余数重复出现,商也会跟着重复出现。)

    (5)揭示:像5.333、1.555、7.14545这样的小数都是循环小数。

    (6)学生尝试写出几个循环小数。

    (7)归纳:观察这些循环小数,想一想,到底怎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先让学生尝试归纳,然后让学生打开教材第33页看看是怎么说的,教师适时PPT课件演示。)

    (8)练一练:下面哪些数是循环小数?(PPT课件演示。)

    0.426426 1.444 6.32121 3.1415926

    【设计意图】由简单到复杂的几个事例,让学生逐渐认识循环小数的特点。通过尝试归纳循环小数的含义,将学生的初步感知上升为理性认识。设计练一练,让学生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进一步认识循环小数。

    3.认识循环节,学习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PPT课件适时演示。)

    (1)请同学们自学教材第34页做一做上面的内容,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①什么是循环节?

    ②怎样用简便记法表示循环小数?

    (2)组织学生结合具体例子说明什么是循环节以及如何用简便记法表示循环小数。

    (3)老师介绍简便记法的读法。例如7.14545记作,读作:七点一四五,四五循环。

    (4)练一练:完成教材第34页做一做第1、2题。

    【设计意图】自学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自学,学生不仅能认识循环节,学会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而且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4.认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PPT课件适时演示。)

    (1)尝试计算:我们刚才在做一做的第2题中已经计算了三道除法题目,现在请同学们再计算下面两题:1516和1。57。

    (2)思考:请同学们观察这五道除法算式题,想一想,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

    (3)引导学生归纳出两种情况:一种是继续除下去能够除尽,像1537.2和1516一样;另一种情况是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

    (4)教师概括:我们把小数部分的位数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设计意图】在进一步认识循环小数的练一练环节,学生通过对1.444是不是循环小数的辨析,已初步感知了小数位数的有限与无限。这里利用教材第34页的做一做第2小题的教学资源及1516和1.57的计算,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数位数的有限与无限,通过教师的适时介绍帮助学生建立有限小数与无限小数的概念。

    (5)质疑:循环小数是有限小数还是无限小数?为什么?(通过辨析让学生明白:看来循环小数都是无限小数,但无限小数并不都是循环小数,例如3.1415926是无限小数,但不是循环小数。)

    (6)建立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之间的关系。(PPT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思考循环小数是有限小数还是无限小数,接着教师举例说明无限小数并不都是循环小数,结合图示,让学生明确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之间的关系,突破教学难点。

    (三)练习巩固,深化认识

    1.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6题。

    ①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

    ②组织学生交流哪些题的商是循环小数。

    (2)完成教材第37页练习八第7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②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对于简便记法表示的循环小数取近似数时应注意什么?

    2.提高练习。

    完成教材第37页练习八第9题。

    ①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怎样比较循环小数的大小,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

    ②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解答情况。

    ③让学生说一说对于简便记法表示的循环小数比较大小时应注意什么?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快乐巩固

    1.课堂作业:教材第37页练习八第8题、第10题。

    2.课外作业:

    (1)教材第37页练习八第11题。

    (2)算一算,想一想:107的商的小数部分第100位上的数字是几?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篇6】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

    (2).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

    (3).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

    (4).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2.教材分析

    展开与折叠”一课,在本单元中位于“长方体的认识”与“长方体的表面积”之间,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一节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做一做”、“练一练”两个栏目。“做一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练一练”的目的.是通过想像、动手操作进行尝试,强化长方体、正方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相互转化的认识与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本节课的“展开与折叠”,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正确的研究习惯,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3.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长方体、正方体都有操作实践、课件演示、焦点问题讨论等方面,以达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教学目标

    正方体的不同的展开图,加深对正方体、长方体特点的认识。操作等活动中,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一种转化的思想,及研究方法的学习,体会学科的价值。

    评价任务

    正方体的不同的展开图,加深对正方体、长方体特点的认识。

    2.经历展开与折叠的活动过程,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活动过程

    环节

    学习过程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明确目标

    5分钟

    活动一(5分钟)

    想做漂亮的礼品盒?2.提出研究的方法并揭示课题:展开与折叠

    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的展开图

    (评价目标一)

    环节二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13分钟

    活动一(

    正方体展开后会得到什么形状的图形?

    2、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探究;

    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的展开图。

    (评价目标一)

    活动二(

    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对折后能围成正方体?

    2.出示做一做2: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长方体?

    经历展开与折叠的活动过程,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展开图。

    (评价目标二)

    环节三

    解疑答惑

    发现规律

    12分钟

    活动一(

    想、正方体的展开图。

    拿出自己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剪一剪。(汇报后板书)

    经历展开与折叠的活动过程,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

    (评价目标二)

    环节四

    巩固训练

    达标检测

    10分钟

    活动一(

    3题。

    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

    (评价目标二)

    环节五

    拓展延伸

    课堂总结

    简单的展开与折叠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其实这样的方法还可以研究其它的立体图形。相信同学们随着课后的不断研究一定会有了不起的发现。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篇7】

    一、说教材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第三节的一个重要内容。该教学内容是以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这些知识为基础的。原教材先通过直观使学生了解1/

    2、2/4、3/6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虽然不同,但是分数的大小是相等的。接着进一步研究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思考它们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最后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为后面的约分、通分和分数的加减法等知识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并能应用这一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等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培养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教学难点:

    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

    课件、三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彩色笔等。

    (五)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有关知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这一知识迁移到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学习中来。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得到充分体现,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此,我打算通过"折、画、想、问、用"五个环节对教学内容作如下处理,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1.折--用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分别折出二等分、四等分、八等分。

    2.画--让学生用彩色笔在长方形纸条上分别涂出它们的一半,并用分数来表示。

    3.想--1/2

    4、4/8这些分数有什么关系?你还能说出和"1/2"大小相等的其他分数吗?你还能说出和"2/3"大小相等的分数吗?

    4.问—从1/2=2/4=/4/8"中,你发现了什么?

    5.用--用已学过的"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这样安排教学有以下几点好处:

    (1)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让学生通过动手折、涂,再用分数表示,这样既帮助学生复习了分数的意义,又为学习新知识作了准备。

    (2)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学生找和"1/2"大小相等的分数,以及和"2/3"大小相等的分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自主学习的精神。

    (3)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通过交流,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积极思考问题,积极探问题,培养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打算采用"创设情境,复习迁移--设疑激思,获取新知--深化概念,及时反馈"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复习迁移。这一环节计划用8分钟。

    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旧知识起到正向迁移的作用,首先创设了动手操作的情境:起发给每位学生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让学生折一折。把第一张纸条对折(也就是把这张纸条平均分成2份),把第二张纸条对折再对折(也就是把纸条平均分成4份),再把第三张3次对折(也就是把纸条平均分成8份)。接着,让学生画一画,用彩笔在等分后的纸条上分别涂出它们的一半。告诉学生,如果把每张纸条都看作单位"1",问学生:你能把涂色的部分用分数表示吗?(电脑显示三张涂色的纸条,学生分别用分数1/

    2、2/4、4/8表示。)

    这一情境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不仅复习了分数的意义,为下面导入新知识作好铺垫、迁移。并且在教学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爱动手以及直观思维的特点,激活课堂气氛,营造良好的学习开端。

    2.设疑激思,获取新知。这一环节计划用18分钟。

    我在上面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一讨论以下问题:

    (1)1/

    2、2/4、4/8这些分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会说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

    (2)你能说出与"1/2"大小相等的其他分数吗?你还能说出与"2/3"大小相等的分数吗?

    (如果学生写错或写不出,待得出分数基本性质后再写)

    (3)从"1/2=2/4=4/8"中,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经过归纳,最后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并把这句话显示出来。)

    (4)你对上面这句话觉得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可能会提出地"相同的数"中"0"必须除外。如果学生提出不出,就由教师提出问题:相同的数是不是任何数都行?为什么?)

    最后,让学生完整地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老师揭示课题)

    这样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情感交融、和谐,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学习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3.深化概念,及时反馈。这一环节计划用12分钟。

    为了加深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1.下面各式对吗?为什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对错)

    (1)3/4=6/8(2)3/8=12/2(3)3/10=1/5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6=()/36=8/12=2/()=()/24

    3.把2/3和10/24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4.把下面大小相等的两个分数用线连接起来。

    4/51/64/94/612/16

    3/42/320/256/368/18

    四、说板书设计

    我能根据教材的实际需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精心设计。在实际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以故事导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备课时,我觉得如果根据教材的安排来导入,显得有些平淡,也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设计了一个阿凡提的故事,让阿凡提给三个儿子分田地,分得的结果看似不公,实则相同。并让学生作为裁判来评一评,这样一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必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也会空前高涨。同时,我又把这一悬念暂时先放一放,等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学生就会恍然大捂。原来,三个儿子分得的田地实际上是一样多的,只不过是平均分的分数不一样的,其中表示的份数也不一样,但大小却是相等的,谁也没有吃亏。这样的设计,不仅使教学结构更加完整,前后呼应,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理解和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发挥集体优势,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我在教学中引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在观察等分数的变化规律时,我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一点一滴,逐步发现从左往右,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依次乘

    2、乘

    4、乘8,而分数的大小不变的变化规律。从而慢慢地引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另外,在故事导入时,我也充分让学生进行讨论,看看三个儿子有没有吃亏。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第三、精心设计练习题,提高学生解题能力。数学教学,做题目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为此,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精心设计练习题。练习中,我除了安排一些基本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填空外,我还安排了一些判断题、口答题、填图题、并要求学生不改变分数的大小,把分数改成分母是30的分数的题目。题型的丰富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学习无止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地钻研教材、设计教法,力争使每一节数学课都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篇8】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本节课抓住关键词,把握自然数(0除外)按因数个数分类的数学方法,让学生充分讨论质数和合数的特征,经历质数和合数这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构建质数和合数概念,更好地掌握数学思想,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3~24页“质数与合数”。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因数、倍数、奇数、偶数、2、3、5的倍数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本单元涉及的概念多,“质数与合数”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概念抽象易混淆,在生活中运用较少,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是本课的难点也是本单元内容教学的难点。

    1.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发现、概念归纳的数学化过程,构建质数和合数概念。

    2.把握整数按因数个数的分类法,理解和掌握质数与合数的特征,能应用概念寻找或判断质数。

    3.通过研究质数与合数特征的学习活动,体会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

    教师板书“1=”……“20=”,教师不言语,用手势引导学生按要求说出乘法算式。

    学情预设:学生中可能出现用1或小数的问题,师用手势提醒“不用1”“用整数”。

    2.师:按“用整数、不用1”的要求无法列出乘法算式的数,我们叫它质数;可以列出乘法算式的数,我们叫它合数。

    教师依次在这些质数的前面填上“质数”、“合数”,学生自然而然的在教师板书时说出“质数”和“合数”。

    “活动一”全过程教师基本不言语,只用手势或神情来组织教学,给学生一个神秘感,在创设静谧的氛围中静心体会质数与合数的区别。

    学情预设:学生有可能说出质数都是奇数;对策:教师指出2是质数、15是合数;

    合数可以写出乘法算式;如果不用1,质数无法写出乘法算式。

    2.教师擦除“不用1”,学生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再进一步用因数的个数来探讨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从乘法算式中,学生很快并能清晰地发现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而合数则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外,还有别的因数(至少三个因数)。

    3.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学情预设:有的学生可能认为:1有两个因数,一个是1,一个是它本身,1应该是质数;有的学生可能认为:1的本身还是1,所以1应该只有一个因数;有的学生可能认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师把板书写完整。

    5.小结: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样的数叫质数?什么样的数叫合数?怎样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预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发现、概念归纳的数学化过程,构建质数和合数概念。并尝试根据因数的个数归纳出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学会运用质数和合数的特征进行判断,充分感受到知识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继续寻找30以内的其它质数。

    2.做一做:出示数字卡片:17、22、29、35、37、87、93、96、1,将数字卡片填入质数与合数相应的集合圈里。

    3.下面的说法正确吗?说说你的理由。

    通过不断的寻找、发现与判断质数的练习中,使学生意识可以用合理的方法来判断,巩固质数与合数特征的认识。

    ⑴两个质数的和是10,积是21,他们各是多少?

    ⑵两个质数的和是20,积是91,他们各是多少?

    ⑶最小的质数是?最小的合数是?

    2.在括号里填上质数: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刚才你们正在尝试解决一道世界难题,做了一件很有价值的事,这个世界难题就是:是不是所有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质数的和呢?这个问题是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最先提出的,所以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世界各国的数学家都想攻克这一难题,但至今还未解决。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这一领域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请同学们进行数学小阅读:哥德巴赫猜想。课后,感兴趣的同学们也可以查找相关书籍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在适度拓展中,尝试解决“任何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质数的和”的哥德巴赫猜想。在数学小阅读中,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同时留有空间,让学生课后探究。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篇9】

    小学五年级数学说课稿《最小公倍数》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88~90页的《最小公倍数》一课,最小公倍数是在学生掌握了倍数、因数和公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了以后学习通分做准备。在生活实际中也存在它自身的的意义和作用,这节课是一节以概念为本的教学。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建立概念 ;用自己想到的方法尝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二、学情分析:

    在不同的学校、班级进行前测,直接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用模拟的小长方形墙砖铺成正方形。在动手操作中,由于受密铺的影响,横拼竖摆,不但耗时过长,而且很难有效的构建公倍数内在的结构关系。因此在设计操作环节时,我搭建 “脚手架”。通过构建公倍数内在的结构关系和构建公倍数体系两个环节进行有效教学。成功搭建起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的桥梁。

    三、教学目标:

    (1)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会用集合图表示。掌握求100以内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建立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积极参与到对数学问题的探究活动中。真真切切地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和价值。

    教学重点: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掌握求100以内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游戏卡片一套,模拟墙壁的平面图、模拟长方形墙砖多套,作业纸多张和多媒体课件一套。

    五、教法和学法:

    加点理念课堂上我采用尝试教学法和启发教学法。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进行学习。

    六、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按照下面五个环节进行教学:初步感知,建立表象;动手操作,建立概念;自主探究,归纳方法;实际应用,回归生活;全课总结,延伸课外。

    (一)、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首先我从游戏中引入,我把枯燥的倍数复习设计成“抢倍数的.游戏”。让学生初步感悟公倍数。(预设5-6分钟)

    具体操作:

    首先我手里拿着数字卡片,给学生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风靡我们全班的游戏—抢倍数游戏。面对全体同学讲一下规则:找两个同学上来,一个负责抢3的倍数,一个负责抢2的倍数。老师把卡片放到黑板上,过了抢的时间老师会把卡片收起来。最后抢的多的同学获胜。

    然后把全班分成两大组,要求每组快速派一名代表上来,

    当两名学生上台进行游戏,其他学生做裁判共同参与。

    接下来游戏,当第7张卡片出来的时候,两个同学会同时抢6这个数字。如果没有出现抢的局面。我会再出示12这个数字。学生很容易发现并说出:数字6是决定游戏胜负的关键,因为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紧跟着追问:“为什么都来抢6这张卡片”。先让这两个代表说说,再让其他同学说说。

    然后揭示出公倍数的概念。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也就是说6是3和2公有的倍数,我们把6叫做3和2的公倍数.(板书公倍数及概念。)

    引导学生想想:那你还知道哪个数是3和2的公倍数?

    学生答出12、18、24等数,并用这些数完整的表述出公倍数的概念。

    及时表扬说的对,说的完整的同学。多让几个同学说说,并让同桌说说,强化公倍数的概念。

    【设计理念:布鲁纳说过:“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他们连在一起,那是多半会遗忘的知识。”学习一个概念,需要组织起适当的认知结构,并使之成为内部知识网络的一部分。所以复习倍数的知识是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意义的关键。为了创设学生乐学的氛围,让学生从无意识的玩到有意识的关注6是3和2的公倍数,建立公倍数的概念。体现了认知的由浅入深的过程。】

    (二)、动手操作,建立概念。

    这一大环节是深刻理解公倍数,建立最小公倍数的重点内容,为此我分两个层次进行教学。

    (1) 固定的正方形边长,选择长方形墙砖。(预设6-7分)

    首先在前面通过游戏感悟公倍数的基础上,过渡到生活中。让学生体验公倍数能在生活中帮我们做什么。

    (出示生活情境,课件显示。)

    当学生明白题意后,要求学生利用模拟的长方形墙砖和墙壁正方形平面图,

    分小组活动进行动手操作。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得到不同的方案。

    然后让学生汇报想法,谁来说说:你们小组选择的是长几分米,宽几分米的墙砖,怎样铺的?

    在汇报方案时,学生都会选择长3分米,宽2分米的墙砖。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适时进行追问:“正方形墙面墙壁的边长所用墙砖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自主发现:按照要求进行,所铺成的正方形边长必须是小长方形长和宽的公倍数这一结论。

    这个时候多让几个学生说说这一结论。

    其次我再追问:“大家为什么都不选择长5分米,宽3分米的墙砖?”

    学生很容易答出,因为12不是5和3的公倍数。

    最后我作课堂小结:“看来所铺正方形墙壁的边长必须是长方形墙砖长3分米,宽2分米的公倍数。”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搭建的“脚手架”过程,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公倍数的意义,这样由实际生活抽象出概念,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也有利揭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的现实意义。】

    (2) 用固定的长方形墙砖,铺多个的正方形。(预设6-7分)

    从上个环节直接过渡到问题中。“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动手操作,获得很有价值的发现。(课件出示情境)用这种长3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墙砖,整块整块的铺,还可以铺成边长是多少分米的正方形?”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篇10】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基于这样的理念,现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做以下简要说明:

    1.创设情境,让学生易上手。

    新课伊始,让课堂走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熟悉的“买风筝”活动为背景,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了小数乘整数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计算,初步感知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的联系。

    2.自主探究,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敢于放手。

    在例2的教学中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先让学生独立计算、交流算法,然后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算理并总结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3.循序渐近,使学生成为学习小能手。

    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逐步加深学生对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理解,强化重点,突出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好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注: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备教学目标”“备重点难点”见前面的“备课解决方案”。

    (课件出示放风筝图片)师:瞧!文化广场真热闹,有好多小朋友在放风筝,你们想玩吗?(课件出示卖风筝画面)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并为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提供了条件。

    1.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尝试计算。

    (1)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师:有3个小朋友也想去放风筝,他们都想买蝴蝶风筝,请你帮他们算一算,买3个蝴蝶风筝需要多少钱?你能列出算式吗?

    预设生1:根据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列式为3.5×3。

    生2:求买3个蝴蝶风筝需要多少钱,就是求3个3.5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为3.5×3。

    师:仔细观察这个算式,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2)尝试计算。

    师:请你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3.5×3的得数。

    (3)展示方法。

    师小结:我们在求买3个蝴蝶风筝需要多少钱时,可以用小数连加来解决,也可以把3.5元化成元、角来解决,还可以把元转化成角用乘法竖式计算来解决。

    设计意图:鼓励、启发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进行尝试计算,初步感知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的联系。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篇11】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66-67页相遇问题,要求会用线段图分析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是会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难点是相遇问题相等关系的抽象,对同时相遇的理解。我个人认为本节课教学设计和组织上很好的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

    具体体现在。

    1.情境的创设贴近生活,一开始我就从与张老师的握手中引入“相遇”,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相遇”,并能自主地分析并尝试解决问题,本着“从生活入手—抽象成数学问题---尝试解决方案—应用生成的知识解决更多问题“的思路展开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中较为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明确问题的产生,经历尝试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从而获得到成功的体验。尤其是在得到用列方程方法解决相遇问题的最初步骤,我较大地利用了多媒体的演示作用,学生容易理解“相遇”的数量关系,整个过程在教师的“主导”,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我思考、探索、思辩的作用。

    3.在教学过程中,还能注意实施差异教学。学生的水平参差不一,有的解题速度比较快,有的比较慢,甚至有的对所学的内容存在困难,因此我通过在完成练习时,要求早完成的学生要与旁边的同学实行一帮一的互相检查以及辅导,让学生在互助合作的良好氛围中学习,同时在实施评价、反馈时,教师注意捕捉、发现学生的思维火花,及时鼓励、肯定,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但是,由于本人的教学水平不高,本课时的教学也存在一些遗憾。

    1.比如在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解决相遇时间的方案中,学生能很好地利用等量关系式列方程,但在列方程时,部分学生没有很好地将方程的格式写好,特别是“解和设”,我在评比时虽然注意到这个问题,但没有重点进行评讲,结果导致后边的练习也出现了这种现象,学生由于模仿性强,所以教师更应该小心谨慎,画线段图也是一样。

    2.另外本节课的教学,由于时间掌握得不够好,在学生板书例题的解法后,我没有再展开来讲,介绍别的解法,(40+60)X=40,例如算术法,40÷(40+60)等,没有让学生更好地发散思维,没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顺思维与逆思维解法的区别。

    3.在学生板演正确的解法时,我在堂上巡视时发现学生中出现了“4X=40”这样的错题,我也把这种错题板书在黑板上了,但是我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为什么错,应该怎么去改正,而是通过我的问题让学生明白错在哪里,我想这两种做法的后果应该是非常不同的。

    4.语言的表述还需要多练习,我在出示练习二时说:“这属于相遇的问题吗?”好象要暗示学生说是的样子,评课的教师给我的建议是这样问的:“能用解相遇问题的方法去解这道题吗?”我感觉就比较好。

    我想我这一节课,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我们的应用题教学如何实施和谐发展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如何改变传统应用题教学?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应用题教学充分与学生生活实践相联系,达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生活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通过评课,大家讨论了如何才能让这节课上得更好,张老师就提议说,引入时要不就先让学生理解两车的速度和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先学会求相遇路程,再把时间去掉,让学生学会当相遇时间不知道时,可以用方程的方法去求,这样的引入看能不能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我们听了都说要试一试,只有试过才知道好不好呀。

    总而言之,这次的青年教师教学研讨活动使我受益匪浅,给我在数学的教与学方面很多启发和帮助。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合集】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