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正比例的课件精品
  • 正比例的课件

    发表时间:2024-06-14

    正比例的课件精品。

    栏目小编倾尽全力打造的“正比例的课件”将会给您留下深刻印象,热烈欢迎你参考这些内容愿你有所得益。教案课件也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老师需要认认真真去写。 学生反应的准确性可以体现教学的专业度。

    正比例的课件 篇1

    各位领导、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正比例》,这是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期第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中第二节的内容。 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这一节课进行详细的说明。

    一、说教材

    我从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在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安排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等内容。体会了生活中存在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正比例关系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为此,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系列情景,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相关联的量,他们之间的关系有共同之处,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与思考,并通过具体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以及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教材从不同的角度(实际生活、图形)提供了有利于学生探索并理解正比例意义的情景。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乘法的时,已经初步接触了正比例的变化规律,在六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等。学生最容易掌握的是判断有具体数据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最难掌握的是离开具体数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三)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结合实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本着在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学法和教法上谈谈。

    二、说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原则,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会小组合作交流。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情景,让学生通过具体问题,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教学活动,自主发现正比例的变化规律,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三、说教法

    本节课我运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和自学讨论法。

    四、说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整个设计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具体设计如下: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举例说说什么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这样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较好地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同时也为了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发现内在的`规律。

    (二)自主建构

    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能正确判断正比例的量是本节课的中心任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三次感知、体验正比例的活动:

    (1)在比较中继续感受成正比例量的特征

    在这一环节,我展示了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边长与面积的变化情况图表,请同学们完成表格,并观察其变化规律。

    像这样同时出现正面与反面的例子,是为了让学生在比较中把握正比例量的本质特征。引入图像进行比较,是为了让学生对正比例的特征有更形象地认识,在头脑中形成更丰富的表象,达到数形结合,从而使学生真正建构正比例的意义。

    (2)从正面初步感受, 成正比例量的特征

    在这一环节中,我出示两组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让同学们观察、比较,并发现其变化规律。

    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模仿前面找规律的方法,自主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

    (3)尝试归纳正比例的意义。

    最后让学生在前面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尝试归纳正比例的意义,从而真正建构正比例的意义。

    (三)分层提高

    练习的设计力求体现多样性、层次性和发散性。在这一练习中,正比例的量不止一组,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四)小结提升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主要是借助板书,让学生对新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梳理,内化过程,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五)拓展延伸

    出示两道拓展题,让学生将新知识的学习与巩固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对于本节课我就先说到这里,由于课堂上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部分环节可能会稍作改动,另外,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具体环节的安排上,可能还存在着不足的地方,恳请各位领导和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正比例的课件 篇2

    正比例教案 蓉花山中心小学  毕春玲     教学目的: 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正比例。 3、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互相依赖的变量,谁来举例子说一说都有哪些? 2、在这些互相依赖的变量中,有一些互相依赖的变量之间有着共同之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它们,看谁在这节课里表现得最好。 二、新授 1、请同学打开书19页,看第一题。 (1)读题 (2)指导看图 请同学看书上左边的图像,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3)请同学在书上把表格填完整 (4)学生汇报 (5)仔细看(1)的表格和图像,想一想,哪个量是随着哪个量变化而变化的?怎么变化的?(正方形的周长是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的,正方形的周长是随着边长的增加而增加的) 再看(2)的表格与图像,哪个量随着哪个量是怎样变化的?(正方形的面积是随着边长的增加而增加的) (6)看看这两个表格和图像,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变化规律和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变化规律相同么?(不一样,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也就是比值一定,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变化规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正方形的面积是边长与边长的乘积,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变化规律的图像是一条曲线) 2、接着请同学看大屏幕,我们再来看第二题 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时间/时 1 2 3 4 5 6 7 8 路程/千米 90 180 270 360           (1)找一生读题  怎么求路程?路程=速度×时间 (2)请同学根据这个式子在书上把表格填完整 (3)对答案 (4)仔细看表中有哪两种变化的量?(时间和路程) (5)仔细看表格,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具体点说,时间扩大原来的几倍,路程也扩大原来的几倍) (6)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多少?(屏幕出示    …… 在整个变化过程中,什么没变?  (速度)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也就是速度)相同)屏幕出示此句话? 3、刚才同学发言很精彩,我们再来看第3题(屏幕出示) 一些人买同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把下表填完整 质量/千克 10 9 8 7 6 5 4 3 应付的钱数/元 30 27 24             (1)找一生读题 (2)质疑:买同一种苹果这句话是告诉我们什么?(单价不变)你知道单价是多少么?应付的钱该怎么算?(出示:应付的钱数=单价×质量) (3)学生在书上把表格填完整 (4)汇报答案(其他学生认真听,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5)仔细观察,这道题有哪两个变量/(应付的钱数和质量)苹果的质量发生变化时,钱数是怎样变化的?(买苹果应付的钱数随着买苹果的质量的减少而减少) 具体点说,买苹果的质量是原来的几分之几,所付的钱数也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6)相对应付的钱数和质量比是多少?(屏幕出示     ……) 在整个变化过程中,什么不变?(单价不变) (7)从中你发现了生么规律?【 应付的钱数和质量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屏幕出示此句话 4、揭示正比例 (1)仔细想一想,2、3题的情境有什么共同点?(学生会结合具体的题可能回答: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买苹果应付的钱数是随着买苹果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而他们的比值不变)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都有两个变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发生变化,在变化的过程中这两个量的比值不变。 (2)师:第二题的表中,时间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应的增加,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那么我们就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板书课题正比例)屏幕出示此句话 (3)思考: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那么单价一定时,购买苹果应付的钱数和质量之间是什么关系?(正比例) 结合二三题的表格,谁来说说成正比例必须具备几个条件?(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具备两个变量,二是这两个变量之间的比值一定)(黑板板书两个条件) (4)师:也就是说,一个量增加或者减少,另一个量也跟着增加或者减少,在变化的过程中这两个量的比值不变,我们就说这两个量之间成正比例 一句话: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发生变化,在变化的过程中这两个量的比值不变,我们就说这两个量之间成正比例(屏幕出示此句话) 5、用字母表示正比例式子 A、如果用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那么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可以怎么表示(表示为s=90t) B、如果用y和x表示两个变量,k表示他们的比值,你能用字母表示出成正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么?黑板板书y=kx(k 一定)(板书此关系式) 师:现在你们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么?下面我要考考大家,看谁能顺利过关? 6、想一想(屏幕出示)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与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汇报 : 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因为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是4,比值一定,而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不成正比例,因为正方形的面积虽然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变化的值,不一定。) (2)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把表填完整 小明的年龄/岁 6 7 8 9 10 11 爸爸的年龄/岁 32 33         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口头填表,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汇报:(不成正比例,虽然小明岁数增加,爸爸的岁数也增加,但是小明的岁数与爸爸的岁数的比值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变量) (3)师小结: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不但要看一个量是否随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还要看这两个变量的比值是不是一定,比值变了就不成正比例。 三、巩固练习(屏幕出示)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变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每袋大米的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  ) (2)一个人的身高和年龄。  (  ) (3)宽不变,长方形的周长与长。 (  ) (4)当平行四边形的底一定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对应的高。(  ) 2、书上练一练第3题 (1)独立填表 (2)对答案 买邮票的枚数、枚 应付的钱数、元 1 0.8 2 1.6 3   4   5   6   7   8   (3)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应付的钱数与买邮票的枚数成正比例吗? (应付的钱数随购买邮票的枚数的变化而变化,并且钱数与邮票的枚数的比值不变(单价0.8元)所以应付的钱数与买邮票的枚数成正比例) 3、找一找生活中成正比里的例子。看谁想得多?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正比例的课件 篇3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正、反比例中每个概念的含义;更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比例的量。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进一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提出本课复习题

    基本概念的复习

    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

    下面两种相关联的量哪些量成比例?成比例的是成正比例还需成反比例?

    什么样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什么样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

    成正比例关系的量与成反比例关系的量有什么异同点?

    应用练习

    完成教材97页的“做一做”。

    第3题在完成时可先把题中的等式变一变形,像y=8x变成y/x=8;把y=8/y变成xy=8,这样判断起来就方便了。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99页第6~7题。

    全课总结(略)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上步理解和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区别有关易混概念,进上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

    讲述本课复习课题并板书

    基本概念的复习

    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什么叫比?什么叫比例?(就学生所举的例子再让学生说说比和比例中各部分的名称),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是0?

    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

    说说比的基本性质的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的基本性质与比例的基本性质各有什么用处?

    看教材95页的归纳整理,并把基本性质栏中的空填上,说说根据什么填写的?

    完成教材95的“做一做”。

    结合第3题让学生说说什么叫做解比例?根据是什么?

    示比值和化简比。

    独立完成教材96页上的题目。

    说说求比值与化简比的区别?

    (求比值是根据比的意义。用前项除以后项,得到结果是一个数;化简比是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得到的结果是一个最简整数比)。

    看书中的表,总结方法。

    完成教材96页的“做一做”

    比例尺

    问题:1)什么叫做比例尺?说说“图距”、“实距”、“比例尺”三者之间的关系。

    2)一幢教学大楼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100,这比例尺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比例尺除写成数字化形式处,还可怎样表示?

    完成教材97页上的“做一做”。(理解比例尺实质上是一个比,此比的前项与后项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练习巩固

    完成教材十九页第1~4题。

    全课总结(略)

    正比例的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2.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教学难点:

    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教 法:

    创设情境,质疑引导。经历用比例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学 法:

    理解分析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 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定向导学(5分)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1)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2)我们班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3)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4)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水费和用水的吨数。

    2、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2).通过解答应用题,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

    内容:课本61页

    1、 方法:先自己看书,在思考问题,尝试做跟踪练习题

    2、 时间:5分钟

    3、 思考问题:

    (1)、题目中有哪些变化的量和不变的量?你是从题中哪里发现的?

    (2)、这三种量成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判定的?

    (3)、列出关系式。

    (4)、学习课本的解题格式。

    跟踪练习

    小明买了4支圆珠笔用了6元。小刚想买3支同样的圆珠笔,要用多少钱?

    三、合作交流(10分钟)

    1、选择:

    (1)

    用比例列式是( )。

    ① x:2=5:16 ②x:5=16:2 ③5:x =16:2

    (2)、用100千克小麦可以磨出75千克面粉,照这样计算,要磨面粉15吨,需要小麦多少吨?解:设需要小麦x吨( )。

    ① x:15=75:100 ②15:x =100:75 ③15:x =75:100

    2、张奶奶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应缴的水费是多少钱?

    3、聪聪8分钟走了500米,照这样的速度,她从家走到学校用了14分钟,聪聪家离学校大约多少米?

    四、质疑探究(5分)

    做这类应用题的方法步骤是;

    (1)题目中有哪些变化的量和不变的量

    (2)这三种量成什么关系

    (3)列出关系式

    五、小结检测(10分)

    1、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你学会了什么?

    2、练习十一的第3、4题

    板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

    (1)题目中有哪些变化的量和不变的量

    (2)这三种量成什么关系

    (3)列出关系式

    正比例的课件 篇5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12册94页“整理与反思”和94-95页“练习与实践”1-6题

    【知识要点】

    1.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比比例

    意义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老教材: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基本

    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a:b==a÷b(b≠0)

    3.求比值和化简比的联系与区别:

    意义方法结果

    求比值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前项除以后项一个数(整数、小数、分数)

    化简比把两个数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一个比

    5.解比例

    6.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除法的关系;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内在一致性;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3.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二、教学建议

    复习比的知识抓住三点进行:一是举实例说说什么是比,既要有两个同类数量的比,也要有两个不同类数量的比,使学生对比的含义有比较全面的理解。二是通过改写a∶b,沟通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从除数不能是比的后项也不能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善认知结构。

    练习与实践中,要利用第3题里的比组成比例,回忆比例的意义和性质,理解把照片①变成照片④是把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把照片④变成照片①是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

    三、知识链结

    P43例4)

    7.解比例(六下P45例5)

    四、教学过程

    (一)比的知识:

    1.举例说说什么是比?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

    2.说一说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3.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一题:学生独立数出班上男女生人数,再完成此题。

    (2)完成第二题:两人一组,互相量一量,算一算合作完成后,全班交流结果,让学生比较后回答有什么发现。

    (二)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

    出示:a∶b=( )( )=( )÷( )(b≠0)

    1.先填空,再说说这样填的根据是什么?

    商不变的规律的联系。

    3.练一练:

    (( )=( )÷( )=( )∶( )(填好后展示学生不同的结果。)

    (三)比例的知识

    1.什么是比例?

    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4.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怎样解比例?

    5.练一练: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3题:在做第二小题时先让学生估计,再说估计的理由。

    估计后再算一算,来验证估计。

    (2)完成第4题:解比例,做好后选两题验算一下。

    (四)完成教科书p95“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5题:先学生独立做最后交流第二小题应弄清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3%,可理解为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3100。换句话说把全国耕地面积看作100份,东部占93份,西部占7份。使学生加深对比与百分数关系的理解。

    (2)完成第6题:第一小题让学生独立得出:深色与浅色地砖铺地面积的比是20∶40,化简得1∶2。

    第二小题这两种地砖铺地面积,让学生利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计算。

    (五)评价小结:

    学了本课你对所学知识有什么新认识?还有什么问题?

    习题精编

    一、对号入座。

    ÷:( )=

    ;千克:。

    %,乙数是甲数的( )%,甲数与两数和的比是( )。

    ,再加入。

    或加( )

    正比例的课件 篇6

    教科书第12册第94页“整理与反思”和95—96页的“练习与实践”5—10

    正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k(一定)

    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进一步加强正、反比例的概念教学,突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及简单应用,重视正、反比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淡化脱离现实背景判断比例关系,不安排应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掌握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思考方法。

    2、使学生通过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提高分析、判断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和比例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不同领域的数学内容之间的密切联系。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使学生感受正、反比例是描述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又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重点是它们的意义。教材让学生回忆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重温正比例关系的特征是两种相关联变量的商保持一定,反比例关系的特征是两种相关联变量的积保持一定。再通过第7、8题的判断,进一步巩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第9题复习正比例的图像,其中汽车行驶的路程和耗油量是否成正比例,要利用图像找出几组相对应的数,组成比并求出比值,根据正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

    复习比例尺的知识仅编排一道题,利用平面图的比例尺和量出的图上距离,计算相应的实际距离。教学第10题要说说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和具体含义,从线段比例尺得出数值比例尺,回忆比例尺的意义和算法。要通过解题归纳求实际距离的方法及注意点,还要说说怎样求图上距离。

    (一)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1、教师提问: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我们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小组讨论后,交流)

    2、小结:第一,这两种量是不是相互关联?其中一种量是否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或积)是否一定。

    3、举出一些生活中成正比例或反比例量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

    例如:黄瓜的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因为,第一,数量和总价这两种量是相互关联的,其中一种量总价随着另一种量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都是单价。单价一定,所以这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1、下表中两种量成比例吗?为什么?

    学生说一说每张表中,第一,这两种量是不是相互关联?其中一种量是否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或积)是否一定。再作出相应的判断

    2、完成教科书95页“练习与实践”

    第7题:让学生先独立做,再讲评。讲评时注意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第8题:引导学生列举几组对应的数值再具体分析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后再判断。

    第9题:其中第1小题让学生根据图中标出的点的位置算出相应的耗油量与行驶路程的比值,再作判断。(行驶75千米的耗油量是6升。)第2小题让学生在教材提供的方格图上描点、连线,再引导学生联系画出的图象判断汽车在市区行驶时,行驶的路程与耗油量成不成正比例。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价值。

    1、教师提问:什么叫比例尺?比例尺有几种类型?举例说说它的意思?(重点是线段比例尺)

    2、举例说说怎样求图上距离?怎样求实际距离。

    3、完成教科书95页“练习与实践”第10题。

    (四)评价小结:

    学了本课你对所学知识有什么新认识?还有什么问题?

    一、对号入座。

    1、在比例尺是1:400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千米。也就是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倍。

    2、一幅图的比例尺是,那么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实际距离50千米在图上要画()厘米。把这个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是()。

    3、一种微型零件的长5毫米,画在图纸上长20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4、判断下列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正比例的课件 篇7

    初中数学第十四章《一次函数》这一章的重点是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鉴于多年的教学经验,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所以在学生初次接触函数的有关内容时,一定要结合具体函数的具体背景来进行学习。

    课本首先通过候鸟飞行问题引入正比例函数的概念,进而通过四个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函数概念的实际背景。这既反应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所以这部分教学我采用放手给学生的方法,让学生经历思考、讨论、归纳等探究过程。并通过典型题目的联系,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正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突破这一重难点,在上一节课《函数的图像》的教学中,我重点让学生理解函数图象的意义和画法,并进行了有效地联系。学生能够正确的用描点法画出函数的图像,初步体会了函数图象的增减性。所以本节课的画出函数y=2x和y=-2x的图像的例题,我也在复习画图像方法和注意事项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画正比例函数图像的过程。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点拨。并结合学生所画的函数的图像引导学生观察、概括正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

    正比例函数y=kx有下列性质:

    (1)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______,这时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_____;图像所过的象限为

    (2)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______,这时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_____.图像所过的象限是()

    课后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个人认为有效的地方是;

    一.结合生活实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恰当的过渡,点燃其求知的欲望。

    在本节课的引入学生感兴趣的候鸟问题为背景,同时又有四个实际问题的背景材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有效地知识铺垫。鉴于知识的特点,为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在上一节课重点让学生练习图像的画法,并通过相关题目的联系让学生初步体会了函数图像的增减性。这一伏笔性的教学设计,为本节课的顺利教学提供了保障。

    一、时间把握不准。低估了学生画图的时间。由于觉得学生已经能够正确的画图,所以在画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时,我让每个学生都去画四个图像,要走下来描点法的步骤,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在最后的归纳阶段,时间有些仓促。个别环节还需要小组活动或学生个别上台动手操作,而我又想将这所有的内容在一节课内完成,似乎太高估了自己和学生的能力。

    二、部分内容上处理出现失误:初探索一次函数y=x的画法时,我直接自己硬性规定先取这样五个点:(-2,-2),(-1,-1),(0,0),(1,1),(2,2),而没有先征求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怎么取的,也没有解释为什么要取这五个点(理由应是:这五个点分布均匀,它们的坐标较简单,有代表性)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再接再厉,以能更好的体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正比例的课件 篇8

    教材在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安排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等内容。体会了生活中存在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正比例关系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为此,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系列情景,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相关联的量,他们之间的关系有共同之处,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与思考,并通过具体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以及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教材从不同的角度(实际生活、图形)提供了有利于学生探索并理解正比例意义的情景。

    学生在学习乘法的时,已经初步接触了正比例的变化规律,在六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等。学生最容易掌握的是判断有具体数据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最难掌握的是离开具体数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并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本着在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我学法上谈谈。

    在本节课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会小组合作交流。具体表现在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学会思考教师要设计好问题,学会观察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表格和图像,学会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说,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乐于说,善于说。

    我们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整个设计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具体设计如下:

    在生活中存在这许许多多变化的量,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身高体重会变化,时间会变化,年龄会变化。但是有时候两个量的变化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比如年龄的变化和汽车速度的变化。但也有这样的两个量,一个量会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比如买同一件东西,买的数量增加,应付的总价也要增加。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较好地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同时也为了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发现内在的规律。

    教学效果与反思:

    从实际效果看,这样的学习材料学生较感兴趣,能顺利地发现生活中存在的规律。我利用对学生的评价,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在学生回答完后评价:你真聪明,会发现生活中一些变化。这样一来,第二位学生就会继续往生活中学过的知识思考。

    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能正确判断正比例的量是本节课的中心任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二次感知、体验正比例的活动:

    引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材料如下:

    下面是边长与周长,边长与面积的变化情况,把表填写完整。

    四人小组讨论,思考:哪一张表格的变化情况和前面的变化规律一样?

    设计意图:

    像这样同时出现正面与反面的例子,是为了让学生在比较中把握正比例量的本质特征。这样的比较,与教材安排相比,比较的时间推后了。

    教学效果与反思:

    教学时,学生通过四人小组讨论,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课后反思,发现把比较的时间推后,学生理解较深刻,因为在前面探究正比例时,学生对正比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样,比较时学生心中也就有了一个标准,容易找出成正比例的一组量了。

    在此基础上,引入正比例量的图像,如下:

    思考:这四张图如果让你来分类,你会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并进一步思考:其中三张怎么都呈直线状态,朝一个方向生长?(比值一定)

    设计意图:

    引入图像进行比较,是为了让学生对正比例的特征有更形象地认识,在头脑中形成更丰富的表象,达到数形结合,从而使学生真正建构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效果及反思:

    在教学中,学生能顺利地进行分类,并思考成正比例的图像呈直线发展的内在原因是比值一定。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就是水到渠成,恰到好处。

    (2)尝试归纳正比例的意义。

    最后让学生在前面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尝试归纳正比例的意义,从而真正建构正比例的意义。

    在小结提升阶段,我们要借助板书设计,帮助学生整理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板书:

    上完“正比例”后,发现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表达清楚,课后检测效果良好,反思我的教学,发现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教师要做到精讲,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教师要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深入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先由教师引着说,再鼓励学生自己大胆地说,并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乐说,会说。教师也要善于通过倾听加强对小组讨论的指导。总之一句话,我们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正比例的课件 篇9

    【复习内容】教科书第十二册第87页“整理与反思”及“练习与实践”的1~8题。

    1.计算整数加.减法要把相同数位对齐,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把小数点对齐,计算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但不管是整数加.减法,还是小数或分数加.减法,计算时都是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直接相加.减。

    2.计算整数乘.除法都要按法则进行计算。小数乘法先按整数乘法算,再根据因数里一共有几位小数,在积里点上小数点;小数除法把除数化成整数来除,要注意小数点的处理。分数乘法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分数除法用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

    3.这部分内容与以往教材相比,有以下几点不同:

    ①关于乘法:4个6,可以是4×6,也可以是6×4;4×6读作4乘6,4和6都是乘数,也可以叫做因数。

    ②关于除法:新教材中没有给出“第一种分法”和“第二种分法”等名称。

    ③对小数和分数的混合运算不作要求,对分数中的假分数不要求化成带分数。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正确掌握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法则及整数计算法则与小数计算法则之间的联系,能正确进行计算。让学生掌握加减法之间,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这种关系进行验算。并在计算过程中熟练地进行估算。

    2.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依据具体算式灵活地选择计算方式,体会不同计算方式的价值。

    3.使学生根据提议正确理解数量关系,合理选择和组合信息。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百分数的意义和应用,理解相关的基本数量关系,掌握与百分数有关的计算。

    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重点抓住以下几点进行:

    1.重视学生的口算。第一学段的要求是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法和表内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第二学段的要求是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2.加强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3.鼓励算法多样化。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4.练习过程中要减少单纯的技能训练。第一学段要求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第二学段要求能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简单的小数.分数的混合运算也是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5.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避免对应用题进行机械的程式化的训练。对于较繁杂的计算,允许学生借助计算器进行计算。

    6.对于每分钟的口算量,数学课程标准中没有作具体要求。

    四则运算的意义各是怎样的?

    2.整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数位对齐,从个位加(减)起]

    小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小数点对齐,从最低位加减起]

    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教师小结。

    3.分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进行计算。)

    4.整数乘法和除法是怎样计算的?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分数乘除法是怎样计算的?

    (二)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8题。

    1. 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题。先让学生直接写出得数,再交流总结出相关的口算方法。如果部分学生口算有困难,可以允许他们现写出计算过程,再写出得数。

    2. 完成“练习与实践”第2题。让学生一组一组地进行计算,通过比较和交流进一步弄清各种运算的计算方法。

    3. 完成“练习与实践”第3题。这一题的估算练习只要求学生估算整数加.减法和乘法。

    4.完成“练习与实践”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各题的验算方法。这一题的演算方法可以是多样的,重点是让学生养成验算的意识和习惯。

    5.完成“练习与实践”第5题。先让学生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再依据算式说说怎样计算。要让学生分析简单的数量关系,还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是用口算.笔算.估算还是用计算器算。做这4道题不难,关键是让学生以这4题为例,讨论什么情况下用口算,什么情况下用笔算,什么情况下用计算器算,什么情况下只需要估算,加深对这几种计算手段施用情况的感悟。

    6.完成“练习与实践”第6题。先帮助学生理解场景中的信息,再让学生正确理解相应的数量关系,合理选择.组合信息。

    7.完成“练习与实践”第7题。先让学生弄清应纳税款是多少元的14%,再独立完成。

    8.完成“练习与实践”第8题。先出示第8题表中数据,让学生试着比较这几个队员助跑摸底成绩。学生可能在认识上有分歧,要逐步引导他们明确:只比较助跑摸高的厘米数是不合理的,合理的方法是现分别算出每人助跑摸高的厘米数相当于起身高的百分之几,再比较得到的百分数。

    + =      - =      ÷ =       ×14=       20÷ =

    × =      2.1×4=     10-3.7=     13.5÷9=     4.6×10%=

    二.在○里填上“>”“<”或“=”。

    2÷3○0.666         0.7×0.8○0.8      2.532○2.532÷0.1

    1.( )的 是 ;( )米比 米多 ; 千克增加 就是增加( )千克。

    2.(  )+ =( )× = ÷( )=(   )- =(  ):4 = 0.5

    3.把3米长的绳平均分成4段,每段长(    )米,每段占3米的(  ) .

    4.两个数的和是196,其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3倍,这两个数分别是(   )和(      )。

    5.分母是8的最简真分数的和是(    )。

    6.一辆汽车 小时行驶27千米,这辆汽车 小时行驶(  )千米,1小时行驶(  )千米。

    四.解决问题。

    1.六(1)班有男生24人,女生28人,这学期转走了2名女生。现在女生人数是男生的百分之几?

    2.一条公路全长1200米,修路队第一天修了全长的45%,第二天修了全长的 。先估计哪一天修的多一些?多修多少米?

    3.星星小学六月份用水82吨,比五月份多用水6.2吨。五.六月份一共用水多少吨?

    4.3月份某商场营业额为250万元,按规定要缴纳5%的营业税,还要按营业税的7%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该商场3月份一共要缴纳税款多少元?

    正比例的课件 篇10

    教学内容:成正比例的量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计算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养成验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以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在教师的此导下,学生会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如:

    1、班级人数多了,课桌椅的数量也变多了;人数少了,课桌椅也少了。

    2、送来的牛奶包数多了,牛奶的总质量也多了;包数少了,总质量也少了。

    3、上学时,去的速度快了,时间用少了;速度慢了,时间用多了。

    4、排队时,每行人数少了,行数就多了;每行人数多了。行数就少了。

    5、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板书:成正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小黑板。问:你看到了什么?

    生:杯子是相同的。杯中水的高度不同,水的体积也不同,高度越高体积越大;高度越低,体积越小。

    (2)、出示表格。

    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立方厘米。

    板书:50100150200 ?......?252468

    教师: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

    (3)、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理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 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1)、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正的式子表示:

    Y?K(一定) X

    (2)、想一想: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举例说明。如:

    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

    衣服的单价一不定期,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

    【正比例的课件精品】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