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2024语文七年级下册课件精选
  • 语文七年级下册课件

    发表时间:2024-06-12

    2024语文七年级下册课件精选。

    我们经常会在阅读时读到一些优秀的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将内心情感通过文字表达。能在一定程度提升我们的语文水平,那么,一份好的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2024语文七年级下册课件精选》,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语文七年级下册课件 篇1

    《真正的英雄》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内容。

    2、朗读课文,体味文章丰富强烈的感情。

    3、品味关键语句,培养欣赏和理解能力。

    4、培养困境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内容。面前永不言退,对未知领域进行百折不挠地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内容。

    2、朗读课文,体味文章丰富强烈的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关键语句,培养欣赏和理解能力。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加强朗读。

    2、了解有关航天飞机和载人宇宙飞船的概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由学生已知导入 。

    师询问学生是否知道中国宇航员杨立伟的事迹,从而引出杨立伟是一个成功的英雄。再讨论明确美国“挑战者”号英勇牺牲的七名宇航员虽然升空失败但仍然称得上是英雄,应“不以成败论英雄”,从而引出课文。

    (板书课题、文体、作者)

    二、欣赏图片:七名宇航员的肖像和“挑战者”号爆炸时的情景。

    三、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读的过程中做到:

    1、看看里根总统讲了哪些内容?

    2、体会里根总统在演讲时的感情是怎样的?

    (师提醒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①必须是默读,不要朗读。力戒倒回去重读。②采取抓内容要点、抓关键字、词、句、段的读法。内容相同的段落可以适当合并,有时可以读得快些,甚至是跳读。)

    四、朗读指导:

    1、师明确课文大致所包含的两种感情:悲痛和力量。阐释说明这两种感情的变化脉络是前半部分主要是抒发悲痛,后半部分主要是表达力量。但两者不是泾渭分明,而是水乳交融的。

    2、师明确朗读课文的语气:低沉→激昂。

    3、教师选取三个自然段范读。

    五、品味语言:

    师——找出你认为精彩或让你感动的语句或段落,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这个环节可结合“研讨与练习”一、二。学生说理由时,只要能说出他所体会和理解的即可,多给予肯定。)

    六、教师小结:(强调学习宇航员身上在困难面前永不言退和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

    七、拓展延伸:阅读左拉(法)《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并思考问题。

    八、作业 :

    1、在班内组织一场“再现里根”的演讲比赛。

    2、上图书馆或利用互连网查找资料,了解“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一些情况,与同学进行交流。

    3、如果尚未完成《在》的阅读,课后继续努力。

    语文七年级下册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介绍安徒生的生活经历,理解丑小鸭的形象就是作者自身生活的写照。

    2.合作梳理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童话的思想意义。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感想,体会丑小鸭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预习要求查字典,明确生字词的音、形、义。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

    (检查生字词的读音,意义等)

    二、导入

    讲述:从小到大,我们读过很多安徒生的童话故事,比如说《皇帝的新装》讲述了一个爱虚荣又愚蠢的皇帝受骗上当、当众出丑的故事。你能用一句话言简意赅地说说你所喜爱的安徒生童话吗?如果你认为同学说的不够精彩,也可以用更出色的语言来表达你的最爱。

    学生表述(《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儿》、《拇指姑娘》、《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一枚银毫》等)

    讲述: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追寻丑小鸭的成长足迹。

    三、梳理情节

    1、讲述: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在原文的基础上勾画概括,说说:丑小鸭受过哪些打击?在这些打击面前,丑小鸭的态度是什么?同桌可以小声讨论。

    学生合作探究

    2、明确:

    ▲在鸡群和鸭群中,丑小鸭处处挨啄,被排挤,被讪笑;包括自己的兄弟姊妹在内的全体鸡鸭都不欢迎他;连喂食的女佣也用脚踢他。他只有逃走。

    在沼泽地上,野鸭也不喜欢他,他还差点儿被猎狗抓走。他只有继续逃跑。

    在简陋的农家小屋,小鸭本可以满足于勉强的温饱,但他要“走到更广大的世界里去”。

    在广大的世界中,丑小鸭受尽严冬的折磨,差点儿被冻死。

    ▲在这些打击面前,丑小鸭始终不屈不挠、相信自己,对广大世界中的美热烈向往、不懈追求。

    四、作者简介

    1、讲述: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可怜的丑小鸭始终不绝望、不沉沦,不屈不挠的奋斗,终于变成了一只最美丽、最高贵的天鹅。而他的塑造者安徒生呢……

    作者简介:安徒生一生境遇坎坷。他家境贫寒,没有受过教育。他最初想做一名芭蕾舞演员,后来又想当一名歌剧演员,但都没能实现。他开始从事创作,但因出身贫*而不断受到别人的嘲笑排挤。但是他毫不气馁,不懈努力,终于成为一名享有世界声誉的童话大师。

    2、提问:看了安徒生的经历,你有何感想?

    明确:丑小鸭的形象就是安徒生本人生活经历的艺术写照,正因为作者在童话中融入了深切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丑小鸭的形象才塑造得生动感人,不知在古今中外多少人心中引起过共鸣。

    五、联系现实,体悟思想意义

    1、讲述:丑小鸭的故事也让你心动过,或是正在为之心动吗?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四人小组内说一说他给你的启示。

    全班交流。

    2、可能有的启示:(1)“金子总是要发光的”,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2)“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能经受得住生活的重重磨难,才能更快地成长。

    六、课后积累

    建议更多地接触安徒生童话,感悟其中的意义。

    七、布置作业

    语文七年级下册课件 篇3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重点)

    2.把握课文结构层次。(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两句著名的诗句同学们知道是谁写的吗?(生答鲁迅)。在上学期我们也学过鲁迅的作品,谁还记得是什么?(生答)今天我们将学习《鲁迅自传》,来了解这位伟人的一生。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省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华盖集》等。

    2.文体常识

    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也简称“传”。传记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自述生平的,叫“自传”;一类是由别人撰写的,篇幅长的称“传”或“传略”,篇幅短的叫“小传”。传记要求内容真实,评价公允。《鲁迅自传》是鲁迅为自己写的传文。

    3.字音字形

    筹办(chóu) 学籍(jí)

    衰落(shuāi)   乞食者(qǐ)

    4.词语解释

    筹办:筹划办理。

    衰落:(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学籍:原指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转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

    学力:在学问上达到的程度。

    乞食:要饭。乞:乞讨。

    生计:生活;维持生活的办法。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彷徨: 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5.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标出文中直接或间接表明时间的词句,了解文中牵涉的一些历史事件。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梳理鲁迅在本文中所交代的一些情况。

    明确:

    年份   主要活动

    1881年  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

    1893年  家遭大变故,寄住在亲戚家。

    1896年  父亲去世。离开绍兴,前往南京求学。

    1898年  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半年后改入矿路学堂。

    1902年  到日本留学,两年后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1906年  中止学医,决心从事文艺事业。

    1909年  回国,在浙江杭州两级师范学堂做教员。

    1910年  在绍兴中学堂 做教务长。

    1911年  任浙江师范学校校长。

    1912年  为躲避段祺瑞执政府的迫害,南下到厦门大学做教授。

    1926年  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移入北京,兼做北大、师大及女子师大的国文系讲师。

    1927年  在广东中山大学做教授,4月辞职,9月出广东,后一直住在上海。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共写了关于鲁迅先生哪四个方面的内容?请加以概括。

    明确: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主要内容:

    第1段主要写家庭情况,第2段写外出求学,第3段写工作经历,4段写著述概况。

    2.鲁迅的人生道路上有几次重大转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次?

    明确:人生道路上的三次重大转折:

    (1)从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到“改进矿路学堂”,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表明思想进步,想走实业救国的道路。

    (2)到东京留学决意学医,为了祖国的强盛,民族的振兴,走上医学救国的道路,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3)弃医从文,学文学,走上文学救国的道路,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这三次大的转折,隐含了鲁迅先生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特别是第三次重大转折,直接表露出鲁迅先生一心为了救国救民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深层探究

    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文章还写了鲁迅的著述情况,是否可以删除?

    明确:不可删除。因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更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的革命实 践与文学创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创作是他歌颂人民、宣传真理、打击敌人的主要方式,他的著述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显然,不能删去这些内容,否则传记就会有很大的缺陷。

    四、板书设计

    鲁迅自传

    (一)由盛转衰的家世。

    (二)出国求学、弃医从文的人生道路选择。

    (三)工作上的辗转奔波,在旧中国的左冲右突。

    (四)做小说、写短论的思想启蒙活动。

    五、课外拓展

    课下搜集鲁迅的名言,和同学交流。

    示例: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节选自《自嘲》)

    2.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节选自《题三义塔》)

    3.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

    4.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5.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6.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7.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鲁迅说,许广平载于《欣慰的纪念》)

    8.其实地上 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节选自《故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重点)

    2.了解“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鲁迅无论是其经历还是思想,都是极为丰富的,复杂的。他就像一部厚厚的大书,需要我们细细品味。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近鲁迅,去追寻他闪光的人生足迹。

    二、自主预习

    1.请同学介绍第三段中涉及的两个 历史事件,并分析鲁迅的精神。

    明确:1926年“三一八”惨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鲁迅与反动派势不两立的坚定立场,不畏强暴,追求真理的革命精神。鲁迅先生说:“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2.“……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句中“两条路”是指什么?鲁迅为什么不走乡间子弟的老路?

    明确:“两条路”是指做幕友或商人。“总”字写出了家人或亲友屡次劝他去走“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的现实和他屡次坚决拒绝的态度。也表明作者厌恶做官老爷的师爷,也不齿做商人。

    三、合作探究

    (一)人物形象

    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决定弃医从文的?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怎样的人?

    明确:鲁迅选 择学医,是确知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助力,想通过学医,改变中国人“东亚病夫”的状况,来达到强国的目的。但后来认识到体质弱并不是导致国弱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 麻木才是病根,因此想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以求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品味语言

    本文的语言凝练而含蓄,平实中又不乏幽默。请你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或短语。

    1.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明确:一个“寄”字,就把家境的困难程度点化出来:寄人篱下,必受冷遇,“乞食者”的滋味是何等难忍!

    2.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 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

    明确:这段话表明作者回国后由于政局混乱和社会黑暗,几乎到了谋 生艰难的地步。从“第二年就走出”“第三年又走出”“到底被拒绝了”,这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失望、伤感、愤慨交集的情绪。

    3.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

    明确:将告密者尊称为“学者”,不无调侃嘲弄之味;将那种欲置我于死地的告密行为说成“说我不好”,重话轻讲,既能表达出鲁迅对敌人的.蔑视,也能体现出鲁迅英勇无畏的精神。

    (三)写作特色

    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明确:1.衔接紧密,过渡自然。2.言简意赅,内容丰富。3.线索分明,层次清晰。

    四、板书设计

    鲁迅自传

    (一)伟大人格:怀疑精神、批判精神、爱国精神

    (二)语言特点:凝练含蓄,平实幽默

    (三)写作特色: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言简意赅,内容丰富

    线索分明,层次清晰

    五、课外拓展

    课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经典的小传范例,从中,同学们了解了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请你仿照本文,写一篇自传。(400字左右)

    示例:

    我的小传

    鞠倩

    我于1995年10月16日在湖南省邵东县邵东监狱职工医院里诞生了。刚学走路时,我就成了父母最伤脑筋的调皮鬼,经常挨打。有一次,妈妈买回了几条金鱼,养在鱼缸里,我便把它们捉来捉去。谁知,一条条都被我活活折腾死了,我怎能不受罚呢?

    四岁的我,进了幼儿园。我坐没个坐相,不住地跟同桌聊天,有时还跟男同学推搡打闹。不过,红花儿可没少戴。我做事做得快,游戏会动脑筋,普通话也说得挺好的,在幼儿园中班诗歌朗诵比赛中还获得了一等奖。

    自 小,我受到了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爸爸是个干部,说话还带点儿文学色彩,经常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表一点言论,还引经据典的。从小学开始,我喜欢跟人“侃大山”,清早特爱大声朗读。对参加活动 特热情。大概就是这个缘故吧,五年级时,同学们一致投我的票,选我任学校的宣传委员,负责每天的节目广播。我还参加了大大小小的作文竞赛,虽然没有拿到头名,但获得了一次与同届学生一试高低的机会。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兴趣更广泛了,喜欢“样样搞,门门钻”。爷爷教我学习书法,但是到了五、六年级的时候,由于功课较紧,中止了。以至于我至今仍写不好字,真是 个遗憾。

    我一路顺畅地跨进了重点中学两市镇三中的大门。到了中学,我变得沉稳些了,天真幼稚的我已成为过去了。但我现在玩起来仍癫得够“创意”。有的同学笑我“神经病”,其实我的头脑依然相当清晰,送我的绰号只是一种“爱称”罢了。

    六、教学反思

    鲁迅的文章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教学鲁迅的文章时,我们往往是从思想、主题的角度切入,来安排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组织教学活动的。而《鲁迅自传》又是鲁迅介绍自己生平和思想的最重要的材料之一,涉及的背景材料点多面广,因而我选择从鲁迅人格入手,增加背景介绍,使学生重点了解鲁迅的经历和思想。事实证明,这一做法是奏效的。 

    侯晓旭

    语文七年级下册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木兰诗》有关的文学常识;反复诵读,理清故事基本脉络,背诵;体会木兰替父从军的高尚情感和爱国热情。总结本文特色;掌握“互文”“复沓”“对偶”“排比”等句式特点,并展开联想和想象活动。

    2、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理解性背诵,讨论理解作品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和所表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作品;同学疏通文义;整体掌握故事情节。

    〖教与学互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木兰这个人物吗?下面请几个同学给大家讲一下关于木兰的故事。(同学讲故事)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你认为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的原因在哪里?(同学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替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捍卫家乡、捍卫国家的坚强意志;她厌弃高官厚禄,而渴望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示了人民英雄的本性,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屏。请看大屏幕。(大屏幕上打出几个精彩的镜头。)看后,自然的导入新课。

    2、简介《木兰诗》和《乐府诗集》(用课件打出)《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发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发生后魏,这诗发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管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局部。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木兰诗》发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

    二、同学自学课文,相互讨论,理解诗句的含义

    1、师范读,同学注意字词读音、停顿和节奏。

    2、生齐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3、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课文。(同学4人小组开展探究,老师出题检验)

    4、比比看,你会了吗?

    ⑴字词注音和解释:

    机抒:zhù(织布梭子)

    可汗:kèhán

    鞍鞯:ān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头:pèi(缰绳)

    燕山:yān

    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

    胡骑:jì(战马)

    戎机:róng(军事)

    著我旧时裳:zhuó(穿)

    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

    朔气:shuò(北方)

    傍地:bà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⑵积累词语竞赛:(以组为单位抢答)

    木兰当户织(当:对着门户)

    惟闻女叹息(惟:只)

    问女何所忆(忆:思念)

    昨夜见军帖(帖:文告)

    军书十二卷(十二:表示多数,很多的意思)

    阿爷无大儿(阿爷:指父亲)

    愿为市鞍马(为:为了;市:买)

    旦辞爷娘去(旦:早晨)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只;溅溅:水流声)

    朔气传金柝(朔:北方)

    策勋十二转(策勋:记功)

    赏赐百千强(强:有余)

    木兰不用尚书郎(用:做)

    出郭相扶将(郭:外城;扶将:扶持)

    著我旧时裳(著:穿)

    当窗理云鬓(云鬓:像云那样的鬓发)

    对镜帖花黄(帖:通“贴”)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

    双兔傍地走(走:跑)

    ⑶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理解句式,认识互文修辞手法:

    (按组每组回答一句,看谁最准确)

    互文:上下句意思互相交错、补充。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东西南北泛指,是一种排比铺陈的写法。

    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

    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战斗十年胜利归来

    这两句的意思是:勇士们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打开我东屋的门,坐在我西屋的床上。

    这两句的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头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

    这两句的意思是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⑷解释句子含义: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过关越山,飞速而行。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白色的月光与雪光交织着,映照着明晃晃的铠甲。

    三、同学整体理解课文的内容

    1、在同学充沛复述的基础上,老师归纳理清故事情节,大屏幕上显示:

    ⑴停机叹息,代父从军

    ⑵准备出征,奔赴战场

    ⑶征战沙场,凯旋回朝

    ⑷建功受封,还朝辞官

    ⑸解甲还乡,亲人团聚

    ⑹双兔难辨,隐喻作结

    2、引导同学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局部?各写出了什么?

    概括本诗情节:

    第一局部(1、2、3段)写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局部(第4段),写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局部(5、6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

    第四局部(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探究课文内容;分析木兰形象;揣测诗歌的艺术特色。教与学互动过程:(接上节课的步骤)

    四、师生一起合作探究课文内容。可师生间相互提问,互相解答

    1、分析第一局部:

    (先出示图片,引导同学答出相关诗句,再分析人物形象、修辞手法)

    ⑴故事的开始怎样引出木兰停机叹息,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标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示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示了木兰的勤劳孝顺。在结构上引起了读者的悬念,使文章简洁。

    ⑵你从木兰的答话中读出了什么?从中可看出木兰怎样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标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标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示木兰停机叹息的原因是决定代父从军。表示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⑶第三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这些战具?

    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示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筹办而又井然有序。作者这样写原因有四:一是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二是标明战事紧迫,三是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四是这是乐府诗常用的写法。

    ⑷这一局部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示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层递进,表示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飞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2、分析第二局部:

    ⑴“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在诗中起什么作用?你从中又想象到什么?

    既是对上段描写的飞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又过渡到下文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示出木兰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⑵后四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你从中又读出了什么?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写出了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表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耐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

    3、分析第三局部:

    ⑴从“木兰朝见天子,辞官还乡”这一局部中你又读出了什么?结合你对封建社会的了解谈谈你对木兰辞官还乡的看法?

    我从“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读出了天子为木兰记功多、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想封她为高官;而“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可见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洁性格、高贵品质。第二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⑵“木兰回到家园”这一层又写了几层意思,是做具体分析?

    ①“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发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示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②“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示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③“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示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烘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4、分析第四局部:

    这一局部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局部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如有同学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局部,理解为木兰自身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五、教师点拨,同学分析木兰的形象

    全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妆、代父从军、还朝辞赏、回到故乡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表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质朴、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不慕名利的优秀品质。

    语文七年级下册课件 篇5

    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2、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1、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以提高理解、欣赏古诗的能力。

    学习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一、课内阅读

    1、阅读《使至塞上》完成下面题目

    ⑴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

    ⑵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

    ⑶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

    答:

    ⑷颈联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60字以内)

    答:

    ⑸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⑹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D.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受,意境雄浑。

    2、鉴赏下列诗词中加点字的妙处

    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⑵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二、相关知识理解

    王维: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家蒲州(在今山西永济),遂为蒲人。他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他的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不衰,如极富代表性的《使至塞上》就是其中之一。王维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还擅长音乐。深湛的艺术修养,对于自然的爱好和长期山林生活的经历,使他对自然美具有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别富有神韵,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现出深长悠远的意境,耐人玩味。他的诗取景状物,极有画意,色彩映衬鲜明而优美,写景动静结合,尤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的光色和音响变化。所以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这两句出自苏轼的名言,的确抓住了王维的艺术特色,可算是不易之论。

    三、开放题

    (一)下列诗词中加点的字各有其妙处,请加以鉴赏分析

    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2、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二)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观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

    诗做简要评析。

    参考答案

    一、1.⑴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⑵燕然

    ⑶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⑸B(并非秋天,而是春天。因为归胡天透露出大雁从南往北飞,这

    是春天的景物特征。)

    ⑹A(并非轻松愉快。因为蓬草常用作漂泊无定的喻意。)

    2、⑴转表明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但凭颜色的渐变就写出它的动态来。日即天天之意,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

    ⑵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

    三、(一)

    1、.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2、星辰低垂,写尽平野之广阔,月随江涌,写尽大江奔流的气势,景象雄浑阔大。

    3、春草自碧,黄鹂空啼,景色幽美却无人问津,景象荒凉凄惨。

    (二):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意境

    语文七年级下册课件 篇6

    七年级语文下册狼的教案3篇

    经过一年时间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作为七年级语文老师的你一定有着许多的收获,那么你知道如何写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狼的教案吗?它会对你教学带来积极的影响。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七年级语文下册狼的教案”,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七年级语文下册狼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自读课文,预习字词;

    2.概括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过程与方法】

    1. 体会本文伏笔手法运用的精妙;

    2.抓住文中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知人物形象,感悟人性的伟大。

    导语设计

    《三体》系列长篇科幻小说大家读过吗?

    对,回眸2015年,中国科幻小说界最吸引眼球的作品就是 这部《三体》。作品讲述了地球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

    说到《三体》,就一定要提到作者——谁啊?

    对,它的作者是刘慈欣。今天就让我们一道走进他的另一篇科幻小说《带上她的眼睛》,来感受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交相辉映的无穷魅力……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 :检查预习,介绍作者。

    1. 认读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点缀 漫步 迟钝 闲暇 凸现 拍摄 蔚蓝 合拢 吟唱 孤零零

    不期而至 心有灵犀 天涯海角

    2.请大家上网查阅资料,用最简洁的语言介绍刘慈欣。?

    刘慈欣是 的科幻作家,他创作的主要作品有《地球往事三部曲》《球状闪电》《超新星纪元》。

    2015年8月23日,《三体》获得第73届雨果奖长篇小说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有‚科幻界诺贝尔文学奖‛之称的雨果奖。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 评论称,刘慈欣‚凭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文学提升至水平‛。

    目标导学二 :解读标题,概括情节。

    1. 同学们已经认真预习过课文,现在请看标题——“带上她的眼睛”, 你能设计几个怎样的问题来考考同学们?

    示例:

    (1)带上她的眼睛去干嘛?

    带上她的眼睛去度假。

    (2)为什么要带上她的眼睛?

    因为她是“落日六号”的领航员,飞船在地心出了事故,所以她被困在了地心。所以带上小女孩的眼睛最后一次领略地球表面的风光。

    2. 谁能将刚才同学们的回答连贯起来,写成一段话,来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我觉得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落日六号”地航飞船失事了,领航员小姑娘被困在了地心,再也无法看见地面世界,所以主任让我带上她的眼睛去度假。

    师小结:因为‚落日六号‛地航飞船失事,小姑娘被困地心。为 了让小姑娘最后看看这美丽的世界,所以主任安排我带上她的眼睛去度假。

    目标导学三 :深入体会,伏笔运用。

    概括完课文之后,我们进一步深入文本,仔细品味,相信你会收获更多的精彩。本文曾获得1999年度第11届银河奖一等奖,其能够获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构思的巧妙。

    1.教师举例。

    在第2段中有这样一句话:“是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初读时我也没在意,但读到第43段时,有这样一句话:“飞船上的生命 循环系统还可以运行50年至80年,她将在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 读到这里,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刚刚毕业的小姑娘,花季才刚刚开始啊,就被终身囚禁,太惨了!心痛之余,情不自禁地把刚才的感受作为旁批写了下来。此时,我深刻体会到了“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这句话的深意。

    在本文中,开头的那句“是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是为后文所作的提示或暗示,这样的表现手法叫什么?

    这种表现手法叫伏笔。

    2. 所以说巧妙地运用伏笔与照应,可以收到虽在意料 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的效果。文中像这样的伏笔还有不少,它们究竟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运用旁批法来体会。旁批法我们学过,今天我们继续使用旁批法来自读课文。

    (1)“呀,真美,能闻闻它吗?不,别拔下它。”这是一处伏笔,照应后文的“生命算什么,仅仅能用脆弱来描述它 吗?”

    (2)“热,热得像——地狱。”是一处伏笔,“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质中”,“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中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是照应。

    目标导学四 :分析人物,感悟精神

    1. 小花的生命是脆弱的,小姑娘的生命同样是脆弱的。所以说,文中这么多的伏笔和照应,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表现出小姑娘的处境。小姑娘的处境怎么样 ?

    小姑娘身陷绝境。

    2.她的心态如何?你从哪 里看出来的?

    平静。

    3.从哪一段里找到的?

    第44段。

    3. 身陷绝境却如此平静,请问小姑娘强大的精神力量从何而来?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齐声朗读第45、45两个自然段,看看小姑娘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①强烈的敬业精神 ;②为科学献身的精神;③对生养了自己的这颗星球的无限的热爱。

    4. 指名朗读第45、46、47段,在朗读中进一步来感悟人性的崇高与伟大。

    同学们想想看,地球在“我”的脑海中变得透明了。地球怎么能变得透明呢?是小姑娘精神的光芒穿透了6300公里厚的地层,将这颗蔚蓝的星球照耀得晶莹剔透,璀璨夺目。

    5.目前来看,身陷绝境的小姑娘获救的希望是渺茫的,那青春的面容将被永远封闭在地心,令人心痛却又无能为力。但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希望。经过20年的研制,第一艘能够进入地心航行的地航飞船“落日20 号”研制成功。你很荣幸,成为了“落日20号”地 航飞船的地航员,进入地心,找到了“落日六号”并同它成功对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请展开你的想象,续写一段文字。

    示例:见到小姑娘之后,她面带微笑地递给了我一支铅笔,也就是文中反复提到的失重的铅笔。正当我感到疑惑之时,她用非常轻的,像是耳语一样的声音对我说:“我不打算走了,我想永远留在这里。资料你带走吧,这支铅笔,就当是我留给你的纪念吧。”她说完就转身走向了工作台。我轻轻叫住了她,沉默了一小会,我 攥紧了拳头,一字一顿地说道:“我,陪你,一起,留在,这里。”于是我和小姑娘成了好搭档,一起投身到对地心世界的研究中。

    【教学提示】

    提前布置预习任务。大屏幕展示。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

    要求语意连贯,内容完整。大屏幕展示。

    【学法指导】

    伏笔,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伏笔通常比较隐蔽,巧妙的伏笔,在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

    【教学提示 】

    批注完之后,邻座的同学互相观摩,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组长负责组织。

    续写时,尽量做到与课文中的伏笔形成照应。

    板书设计

    带上她的眼睛

    “落日六号”地航飞船失事 运用伏笔

    带上她的眼睛去度假 人性伟大

    七年级语文下册狼的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熟练认写"瀑布""迸溅"等十个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通过朗读,把握紫藤萝的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3.学习紫藤萝和作者身上乐观、顽强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受紫藤萝蓬勃、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情境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图片提问学生导入:同学们,看一下这几张紫藤萝的瀑布,你们从中看到些什么,又想到些什么呢?你说看到了淡紫色的紫藤萝很茂盛,一簇紧挨着一簇,你说这一串一串的紫藤萝就像垂下来的幕布一样。嗯,同学们描述得很准确,也很有想象力,是啊,这一串串紫藤萝就像流动的瀑布一样,所以作家宗璞才把它称作是"紫藤萝瀑布",同学们想不想跟随老师一起去看看她笔下的紫藤萝又是什么样子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全文,圈点勾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与同桌分工合作,查字典解决,稍后全班进行分享交流。

    明确:

    "挑逗"一词中的"挑"读tiǎo,意为"逗引""招惹",读tiǎo的还有"挑衅""挑眉""高挑"。

    仙露琼浆:又称玉露琼浆、琼浆玉液,意为用美玉制成的浆液,中国古代神话中认为饮了它可以成仙,比喻美酒或甘美的浆汁。另外注意"浆"的字形和读音,读jiāng,注意与"桨"(jiǎng)的区分。

    2.读完全文,用自己的话来说一下,你喜不喜欢作者笔下的紫藤萝,它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师生问答/自由发言)

    明确:茂盛、淡紫色、淡淡的芳香。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请同学自由分享自己喜欢的描写紫藤萝的句子(2-3句为代表),谈感受,教师适时进行引导、总结。

    明确: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前一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紫藤萝的繁茂、壮大,这里请同学再次观看紫藤萝照片;后一句运用拟人和排比的手法,写出了紫藤萝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生动形象而富有感染力,这里运用朗读教学,指点学生朗读)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运用通感的修辞,把紫藤萝的香气说成是淡紫色的,花香也有了颜色,突出了其香气的梦幻,也为下文"我"陷入回忆和沉思埋下伏笔,这里运用朗读教学,指点学生朗读)

    学生再次朗读同学们分享的这些句子,加深对词句的理解。

    2.是的,作者看到这么美丽茂盛的紫藤萝,不禁回忆起了十年前家门口的一株紫藤萝,这株紫藤萝又是什么样的呢?(师生问答)

    明确:"稀落""伶仃"。

    同样是紫藤萝,为什么十年前的那株就是稀落的呢?作者为什么说花和生活腐化有关系呢?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一下文章的写作时间,推算一下十年前是什么时候。(师生问答)

    明确:十年前也就是1972年(正处_时期)。

    教师给同学补充_时期的历史时代背景和作者背景(出示多媒体资料)。

    明确:_时期,如果一个人穿着打扮很怪异或者作家不从事体力劳动,经常侍弄一些花花草草就容易被人批判是"小资产阶级"趣味,不符合无产阶级朴素的作风,就要进行批斗,所以作者在这里说花和生活腐化有关系;而作者一家就曾在_中遭受批判,1982年,当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她的弟弟正身患绝症。

    3.学生结合上面的资料,小组交流讨论5分钟,思考作者在回忆紫藤萝花的时候还想到了什么?又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

    明确:在回忆花的时候也是在回忆自己十年前的往事,自己一家也曾像紫藤萝一样,饱受摧残。感悟出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4.那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学生结合阅读经验和自身经历自由发言,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然后教师小结。

    明确:作者写了十年前紫藤萝的稀落,又写了现在紫藤萝的茂盛,在写花的经历的同时,作者也看到了人的境遇,十年前一家人饱受摧残,而_过后,人也慢慢从中恢复了过来,因此,不幸终究是暂时的,而生命的长河却是无止境的,无论经历了什么,都要勇敢活下去。这也是作者从紫藤萝身上获得的启发。

    教师小结:是啊,一花一世界,花的生命何曾不折射出了人的生命呢?由物及人,这样的写作手法叫什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上一单元刚学的《爱莲说》。(联系前后知识,师生问答)

    明确:托物言志。

    (四)拓展延伸

    1.作者在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同学们现在知道是为什么了吗?(师生问答)

    明确:被紫藤萝的美丽和茂盛吸引、震惊到了。

    2.作者在结尾说"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作者为什么加快了脚步?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作者从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中获得了启发,获得了力量,觉得人要珍惜生命,勇敢活下去,所以就加快了脚步。感受到人作为万物之灵长,不管遭遇了什么,都应始终热爱生命,积极向上,就像紫藤萝花一样。

    最后,学生带着情感再次自由朗读全文。

    (五)小结作业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紫藤萝瀑布》,正如我们最开始看的紫藤萝图片,紫藤萝那么茂盛、绵密、层层叠叠,有着淡紫色的颜色、淡紫色的芳香,而作者看到它也不禁回想起了十年前的紫藤萝,想到了自己这十年的遭遇,最终超脱出来,感悟到了生命的永恒和可贵,人和花一样,不管经历了什么,都要勇敢活下去。

    作业:相信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对生命也有了新的感悟,课下写一段你对生命的感悟,可借鉴这篇文章的写法,从一些草木入手,300字左右,下节课进行交流。

    七年级语文下册狼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阅读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辨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用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

    2.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用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教学难点:

    1.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

    2.课文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寄寓着什么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课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作者图片: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他叫贾平凹,凹这个字在普通话里念ao,如凹凸不平,但在北方方言和这位作家的名字里念wa。来,一齐读他的名字。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太阳路》。今天再来我们学习他的另外一篇文章——我的小桃树。

    二、夯实基础

    (一)字词过关

    伫(zhù) 孱(càn) 嵬(wéi) 懊丧(ào) 执着(zhuó) 矜持(jīn) 猥(wéi)琐

    (1)伫立:长久地站立。

    (2)生灵:生命。

    (3)孱头:软弱无能的人。

    (4)矜持:拘谨,拘束。

    (5)踏青:清明前后到郊外去游玩三步。

    (6)垂垂暮老:形容像老人一样没有生气。

    (7)楚楚:较弱柔美。

    (8)猥琐:(容貌、举动)庸俗不大方。

    (9)祸不单行: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10)灼灼:形容明亮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桃花繁盛明丽的样子。

    (二)作者简介

    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1992年创刊《美文》。1993年创作《废都》。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三)背景介绍

    1976年,为期十年的_终于结束,在这十年期间,无数被时代耽误年华和奋斗机会的青年人开始反思,开始追求。作家贾平凹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托物言志,以“小桃树”的形象来象征_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通过它坎坷的出生、成长到迷茫和看到希望的描述,反映了青年一代在迷茫和探索正成长的真实历程。文章最后小桃树所孕育所保留的那一个花蕾,岂止是“风浪里航道上远远的灯塔”,它更是青年一代胸怀大志、奋起直追、报效祖国的象征。

    三、整体感悟

    1、谁来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课文是按这个顺序叙述的吗?谁能按照课文的顺序来叙述?

    2、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再来看看,你还有哪些地方读不懂?

    4、“学贵有疑”,你们的问题提得很好,这是你们认真思考的结果。有人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重要。同学们的这些问题都和小桃树密切相关,那我们先来弄明白这是一棵怎样的桃树?从这个问题入手,再来逐步解决其他几个问题。

    四、合作探究

    1、联系全文分析作者的梦是什么?

    答:课文中作者6次提到自己的梦,较明确的有两处:一是孩提时代埋桃核,“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二是到城里上学前夕,桃树两尺来高的时候,那“梦是绿色的”。通读全文之后不难看出,作者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意在通过对小桃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来表达自己所寄寓的深刻含意。

    早在孩提时代,作者便对美好的未来有了朦胧的向往,因此埋下桃核,希冀“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进城上学以后,作者更是“血气方刚,常要以济于下的人物”(贾平凹《夜籁》)。这个梦自然是绿色的,因为绿色象征希望和生机,简言之便是“奋斗”,并且“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这便是作者的梦。

    虽然走上社会以后,作者的际遇曾遭受到类似桃树那般的风和雨,那“再不消沉,再不

    疲软,再不胆怯”(贾平凹《游了一回龙门》),雨中仍“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作者

    的梦是顽强的,恰如作者的性格。

    2、文中说:“可怜的小桃树!”作者认为小桃树的“可怜”表现在哪几方面?寄寓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答:写小桃树长得很委屈,样子很委琐,花儿单薄等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被人鄙视,孤独寂寞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遭受风雨等的摧残来表现它的可怜。面对挫折和磨难,只要不屈不挠,定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五、总结全文

    本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小桃树,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赞颂了小桃树顽强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揭示一个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小桃树是坚强的,在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红的,在风中摇着,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远远的灯塔,闪着时隐时现的光。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不是吗?梦想不管多么深邃在内心,不管多么遥远在将来,只要有一朵花苞,就有开放的时候。

    板书设计

    一棵小桃树

    贾平凹

    “纤纤” “黄黄的” “瘦瘦的” “单薄”——弱小者

    “努力撑着” “挣扎” “摇着” “抖着”———顽强同命运抗争

    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

    语文七年级下册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⒈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情景导入:

    (上课前播放音乐,上课开始停止播放,开始导入。)

    今天我和大家合作学习一篇优美的文章。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读课题《爱莲说》。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我们一起先来欣赏一下莲的形象,然后我要同学们说说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按键播放莲花组图。)

    问题: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学生的回答,一律加以肯定。

    解说: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深的人们的喜爱,因此它很早就出现在文人的笔下。如杨万里有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苏轼的“荷尽无遮雨盖”; 屈原的“制芰(jì)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莲的喜爱。不过,人们常常欣赏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的.内在品质。我们今天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从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

    二、了解作者体裁。

    在分析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和体裁。

    ⒈(放作者图像)指名朗读。

    (用课件打出周敦颐的介绍)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⒉了解本文的体裁。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

    明确: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其他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解说: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花?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等一会将要讨论的问题。

    三、朗读训练。

    ⒈我们先听一下课文的录音,大家注意读课文的语气。

    ⒉录音再播放一遍,大家可以轻声跟读,体会一下怎样朗读文言文。

    (检查听读效果,大屏幕出示生字,指名学生读出它的音。)

    蕃( fán) 颐(yí)濯(zhúo)淤(yū)涟(lián)

    蔓(màn )亵(xiè) 噫(yī)鲜(xiǎn)有闻

    ⒊请同学们自己轻声把课文读一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⒋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教师小结: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上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回答后总结)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地基础上去读。

    四、出示学习重点。

    ⒈托物言志的写法。

    ⒉衬托的写法。

    ⒊掌握“蕃”“染”“植”“鲜”等词的意义。

    五、理解文意。

    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小声读,并看看注解,理解句意,读懂课文,互相可以讨论疑难之处。(不懂之处进行提问,共同解决。大屏幕出示检查合作学习结果)

    ⒉请同学们根据注解,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文。

    六、理解本文的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⒈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语文七年级下册课件 篇8

    3月13日,有幸参加了在三中举行的“同课异构”活动。作为执教者之一的我,颇有收获,可谓经验与教训并存。现将我个人的些微粗浅的认识及反思写在下面,以期得到各位专家朋友的指点。

    一、把握学情,确立授课重心

    教师上课前首先应该确立本节课的授课重心。教学目标可以有多个,但重心只能有一个。所谓授课重心,即一节课的重点教学目标中的重点。这是教师在裸读文本时就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确立了授课重心,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有了方向,因为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围绕这个重心来设计。否则,教学过程就会显得支离破碎,或有大卸八块之感。

    我所教授的《老翁捕虎》,授课重心确定为把握文章主旨,即让学生明白一切技艺皆从习(坚持锻炼)中得来的道理。所以在教学中我努力把学生往这个方向引领。无论是导课时的课前交流还是结课时的拓展提升;无论是独学阶段的初读正音,对学阶段的翻译概括,还是群学阶段的质疑交流。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深的理解文章主旨而设计的。

    当然,一节课的授课重心可以从多个方面确定。比如《老翁捕虎》这节课,疏通文意、思想内容、结构形式、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手法、语言特色、积累文言字词等都可以确立为授课重心。而我把授课重心确定为把握文章主旨,但遗憾的是授课时分析太过于肤浅。

    二、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层层深入

    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设计了独学、对学和群学相结合的形式。独学有利于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对学是为了弥补独学时的不足,而群学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在问题设计上,独学时对学的基础,而两者又是学生群学的基础。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没有独学、对学阶段的字、词、句、段、篇的疏通和理解,就没有群学阶段对文章主旨的感悟,更谈不上最后的拓展与提升。也许新颖的环节设计是我这节课的最大亮点。

    三、适时鼓励评价,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课堂上,我最担心的是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无人举手,无人主动发言,课堂气氛沉闷。此类情况,常常令我束手,以至于影响了我的授课情绪。而呈平老师的课堂却每每精彩异常。他的课前交流与课堂上的各种鼓励性评价,他的.幽默与机智,往往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呈平老师会“煽情”,而且往往煽得恰到好处。而我却常常错失机会或不慎“煽”灭学生在课堂中偶尔迸发的“情感火花”。曾经听过呈平老师的三节课,也深受启发,但真的学不来。不过,私下以为本节课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方面做得还算差强人意。

    四、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

    对于文言文教学,教师的范读确实很重要。但我认为,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需要老师去范读。有些文章可以放手学生范读,有些文章可范读其中的一部分。对于《老翁捕虎》,我建议教师仅范读第二段就可以了。因为有些文言文篇幅实在太长,范读会花费很长时间。精选其中的一部分给学生作个示范,然后放手学生朗读,可以节省一些时间以便更好地去完成其他更重要的教学环节。

    再说,教师的范读毕竟不能代替学生的朗读,而学生读的形式又是灵活多样的。教师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给以朗读指导。

    这节课,我应该范读第二段,可没读成。留给学生的仅仅是独学阶段的自由读和群学之后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深度还不够。

    五、夯实练习环节

    课堂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量化检测和落实,是文言文教学的要义之一。对于文言文教学确实很难花样翻新。既想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又想夯实文言基础,确属两难。练习的设计,既可以巩固学生课堂所学又可以丰富学生文言储备。而我在练习环节只是蜻蜓点水似的一晃而过,致使课堂变得华而不实。

    以上,仅代表我个人不成熟的看法,望批评指正。

    愿在学习交流中不断进步!

    语文七年级下册课件 篇9

    引言:

    语文是学生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涉及到听、说、读、写四种基本的语文能力。本文将针对七年级下册语文单元进行整体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七年级下册各单元核心知识,包括课文内容、生字词、词语搭配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语言修养。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1. 教学内容:

    (1)课文阅读:通过朗读、默读、理解、解析等方式,使学生对课文有深入的理解。

    (2)词语学习:通过课堂讲解、课后巩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各单元的生字词、短语和词语搭配。

    (3)写作训练: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2)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理解课文内容。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相互交流,促进彼此之间的共同进步。

    三、教学步骤:

    1. 预习环节:

    在每节课开始之前,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教材,了解课文内容,并做好相关的预习习题。

    2. 正式教学环节:

    (1)导入: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

    (2)课文阅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进行语音语调的指导,并重点解析生字词和句子结构。

    (3)课文理解:通过问题导向的方式,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

    (4)词语学习: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合作探讨,帮助学生掌握各单元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5)写作训练: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课后作业环节:

    每节课结束后,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与课堂内容相呼应,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评价:

    1.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活动,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价其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2. 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的批改和评价,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3. 通过定期的课堂测试和期末考试,评价学生对各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总结与展望:

    通过七年级下册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包括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他们也将培养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语言修养。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语文七年级下册课件 篇10

    一、复习有关议论文的常识

    1、议论文的概念: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议论文是以理服人。

    2、议论文三要素及其定义:

    论点:作者所持的见解(需要证明什么)

    论据:用于证明论点的材料(用什么证明)

    论证: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怎样证明)

    3、论点

    论点就是作者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是完整的陈述性判断句。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

    4、论据

    【1】事实论据:(1)包括:有代表性确凿的事例,史实,统计数据;(2)类型:概括或具体

    【2】道理论据:包括:经过实践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公认事理等。

    5、论证

    【1】论证方式: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2】论证方法是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6、议论文基本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它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横式”。以“横式”结构为主的有:

    【1】“总论——分论——总论”;

    【2】“总论——分论”;

    【3】“分论——总论”三种。

    以“纵式”结构为主的主要是层层深入式。

    7、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精当、概括、逻辑性强。

    二、展示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生词及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2、在弄清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3、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表现中心论点的写法,与及严谨周密的论证和深入透彻的阐述;

    4、领会作者对人生的价值的思考,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感。

    三、简介写作背景

    苦与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这方面的精彩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痛定思痛,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超凡智慧的高度,写下本文,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四、揭示课题

    “苦”和“乐”是意义相反的两个词,将它们放在一起,相互对比,相互反衬,加之又分别以“最”字来修饰,这样既能使论题鲜明、突出,又能深深地吸引读者。

    五、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六、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恩惠huì 如释shì重负 契qì约 监督dū

    包揽lǎn 悲天悯mǐn人卸xiè却què 排解jiě 循xún环

    2、多音字

    luò落日 děi 觉得

    luō落落大方 dé心安理得

    落 là丢三落四 得 de办得到

    Lào落枕

    3、学习词语

    达观dá guān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qì yuē指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条款、文书。

    如释重负rú shì zhòng fù释:放下;重负:重担子。象放下重担那样轻松。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的轻松愉快。

    海阔天空hǎi kuò tiān kōng象大海一样辽阔,象天空一样无边无际。形容大自然的广阔。比喻言谈议论等漫无边际,没有中心。

    心安理得xīn ān lǐ dé得:适合。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悲天悯人bēi tiān mǐn rén悲天:哀叹时世;悯人:怜惜众人。指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

    仁人志士rén rén zhì shì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无入而不自得wú rù ér bú zì dé君子无论到了什么境地都可以安然自得。

    任重而道远rèn zhòng ér dào yuǎn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道路又遥远,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七、分析结构

    第一部分(1——3):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4):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5——6):论述人生应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八、问题探究

    1、作者是怎样论述“身上背着一种未尽的责任”是“最苦”的?

    明确:作者先以环环相扣的设问句否定人生最大的苦痛是贫、失意、老、死;然后提出人生最大的苦痛是身上背着一种未尽的责任。

    2、分析“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明确:用设问句的形式,既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又能让读者沿着作者的写作思路思考。

    3、分析“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明确:作者将负责任的情况延展到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使论说更加深入。

    4、由“一日”到“一生”强多了什么内容?

    明确: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论说了责任未尽带来的苦痛无法排解。

    5、“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 ‘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这里引用古语、俗语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用古语、俗语形象生动地论证了尽责任之后轻松愉快的心情和快乐自由的境界,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6、“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这里讲了苦与乐的什么关系?

    明确:人责任尽完时的快乐程度取决于负责的日子,日子越长,责任越重大,到结束时快乐的程度就越深,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7、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明确:作者认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

    8、如何理解加点词“卸却”“解除”的含义?

    明确:“卸却”是逃躲责任,是懦弱地推卸责任。“解除”是本来有些责任,后来经过努力完成了。

    9、本文标题是“最苦与最乐”,为什么在论述什么是“最苦”时用了三段(1——3段),而在论述什么是“最乐”时反而只用了一段(4段)?

    明确:作者给“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乐事”这个分论点提供的论据是“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原来作者所谈的快乐与痛苦是分不开的,或者说快乐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础上的。正因为这样,在谈快乐的时候便必须联系到痛苦,也正因为这样,既然第一部分已经用了不少笔墨谈痛苦,那么第二部分来谈快乐就无须再多用笔墨,而只要说清快乐与痛苦的关系就行了。

    九、课文小结

    《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从责任之未尽与尽,谈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为人处世的正确态度。文章深入浅出,见解卓越,论证层次分明,引用例证恰当,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读来气势雄浑,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

    十、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十一、拓展延伸

    结合生活实际,我们该如何理解“痛苦”与“快乐”的含义呢?

    明确:

    【1】对苦乐的理解各有不同,有的人用一颗平常心生活,快快乐乐;(知足常乐)

    【2】有的人为工作尽心尽力,取得想要的成功,也是快快乐乐;(成功之乐)

    语文七年级下册课件 篇11

    一、创意说明:

    诗歌教学的重点在于把握其思想内容,赏析精练的语言,体会其丰富的感情。可以《木兰诗》为重点赏析,进行学法指导,授之以渔,然后让学生自读另外两诗词。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解决生字词。

    2、解题:《木兰诗》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作品出自什么时代?

    明确:(用课件打出)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这首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基本上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三)共同研习课文。

    1、二百年来,木兰这个形象为什么深受人们的喜爱?请根据课文进行探究分析。

    (1)文章开头写木兰停机叹息的作用。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什么样的精神?

    (3)“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表现了木兰性格的哪一个方面?

    2、诵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一段。问: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木兰十年征战的情景是怎样的?

    3、问:木兰凯旋,她向可汗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品质?

    4、朗读“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这段文字,讨论这里着重描写了一个什么场面?它对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5、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认为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学习她身上哪些金子般的东西?

    明确:(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发言)(木兰形象分析)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英雄气概和不贪图富贵,甘愿过简朴安定的农家生活的品性。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四)你打算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自由发言)

    (五)在老师点拨的基础上,自读另外两首诗词。

    (六)布置作业。

    请你以本诗为素材,以《木兰诗》为题编一则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或你的朋友听,看谁讲得好。

    三、资料整合平台。

    1、关于乐府诗。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其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到汉武帝时,进一步扩大了乐府的规模。这种风尚沿袭到南北朝时期后,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为诗体了。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已有了《乐府》专章,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诗歌,亦即凡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

    2、关于“互文”。

    《木兰诗》有多处互文。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种用法在古代诗歌中,特别是在古代格律诗中是常见的。如唐王昌龄诗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就是一例。

    语文七年级下册课件 篇12

    写祖逖渡江后,招募军队准备北伐。

    三、探讨:

    1、祖逖是在什么情况下力主北伐的?

    ——〖1〗北方游牧民族纷纷侵入中原,晋王朝丧失了半壁江山。

    〖2〗皇帝宗室争权夺利,自相残杀,从而使戎狄乘虚而入,屠戮中原。

    〖3〗沦陷区人民已遭残害,人人想着自己奋起反抗。

    2、祖逖力主北伐,这一主张得到了司马睿的支持了吗?他又是怎么做的?

    ——因司马睿素无北伐之志,所以只是敷衍的态度,但祖逖即使不被重用,仍矢志不渝,并身体力行,“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倾家资招募兵马,为北伐作准备。

    3、祖逖后来带着他的部下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领土。从这个故事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祖逖?

    ——素怀大志、忧国忧民,为收复失地而大胆进言、身体力行。

    四、知识归纳:

    1、古汉语特殊用法

    a.自相鱼肉(名次用作动词)

    b.给千人廪,布三千匹(定语后置句)

    c.言于睿曰(倒装句)

    2、成语归纳

    闻鸡起舞自相鱼肉中流击楫望风响应

    五、拓展练习:

    读岳飞词《满江红》,对比其与祖逖情感之异同?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2024语文七年级下册课件精选】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