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八年级数学课件(范文十一篇)
  • 八年级数学课件

    发表时间:2024-06-09

    八年级数学课件(范文十一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东西,因此教案课件可能就需要每天都去写。 有效的教案和课件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你认为好的教案课件应该是怎么样的?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精心推荐的一篇文章标题是“八年级数学课件”,我们提供的标准仅供参考具体实施建议您咨询专业人士!

    八年级数学课件【篇1】

    此环节我是通过图框的形式小结正方形和前阶段所学特殊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所学几种四边形内在联系体现正方形完美的本质,渲染学生们应追求象正方形一样完美的品质,从而要努力学习以丰富的知识充实自己,达到理想中的完美。

    我设计的是教材159页,第12、14两小道证明题,通过此作业让同学们进一步巩固有关正方形的知识。

    1、本节课设计的`以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归纳概括能力,并重视培养学生语言描述,然后进行引导交流形成规范语言。

    2、通过一道拓展延伸练习题,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同时鼓励其他同学进行互帮互助,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成功的体验,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空间,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有成功体验。

    以上是我对正方形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的设计,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八年级数学课件【篇2】

    一、教学目标:

    1、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

    3、会运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来获得对总体的认识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组中值的定义:上限与下限之间的中点数值称为组中值,它是各组上下限数值的简单平均,即组中值=(上限+上限)/2。

    因为在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过程中要用到组中值去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所以有必要在这里复习组中值定义。

    应给学生介绍为什么可以利用组中值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以及这样代替的好处、不妨举一个例子,在一组中如果数据分布较为均匀时,比如教材P140探究问题的表格中的第三组数据,它的范围是41≤X≤61,共有20个数据,若分布较为平均,41、42、43、44…60个出现1次,那么这组数据的和为41+42+…+60=1010。而用组中值51去乘以频数20恰好为1020≈1010,即当数据分布较为平均时组中值恰好近似等于它的平均数。所以利用组中值X频数去代替这组数据的和还是比较合理的,而且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简化了计算量。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种近似计算的方法和合理性,可以让学生去读统计表,体会表格的实际意义。

    2、教材P140探究栏目的意图

    ①、主要是想引出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的计算方法。

    ②、加深了对“权”意义的理解:当利用组中值近似取代替一组数据中的平均值时,频数恰好反映这组数据的轻重程度,即权。

    这个探究栏目也可以帮助学生去回忆、复习七年级下的关于频数分布表的一些内容,比如组、组中值及频数在表中的具体意义。

    3、教材P140的思考的意图。

    ①、使学生通过思考这两个问题过程中体会利用统计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②、帮助学生理解表中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4、利用计算器计算平均值

    这部分篇幅较小,与传统教材那种详细介绍计算器使用方法产生明显对比。一则由于学校中学生使用计算器不同,其操作过程有差别亦不同,再者,各种计算器的使用说明书都有详尽介绍,同时也说明在今后中考趋势仍是不允许使用计算器。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不是利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但是掌握其使用方法确实可以运算变得简单。统计中一些数据较大、较多的计算也变得容易些了。

    5、运用样本估计总体

    要使学生掌握在哪些情况下需要通过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来获得对总体的认识;一是所要考察的对象很多,二是考察本身带有破坏性;教材P142例3,这个例子就属于考察本身带有破坏性的情况。

    八年级数学课件【篇3】

    创设情境

    1.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性质?

    2.将以上的性质定理,分别用命题形式叙述出来。

    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我们研究了平行四边形的其它性质,那么如何来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呢?除了定义还有什么方法?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的逆命题是否成立?

    探究归纳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证明: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已知:

    求证:

    做一做:将四根细木条(其中两条长相等,另外两条长也相等)用小钉子钉在一起,做成一个四边形,使等长的木条成为对边。它是平行四边形吗?

    学生交流:把你做的四边形和其他同学做的进行比较,看看是否都是平行四边形。

    观察发现:尽管每个人取的边长不一样,但只要对边分别相等,所作的都是平行四边形

    练习:如图,在ABCD中,E,F,G和H分别是各边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为平行四边形

    八年级数学教育教案 篇2

    分式方程

    教学目标

    1.经历分式方程的概念,能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用分式方程 表示,体会分式方程的模型作用.

    2.经历实际问题-分式方程方程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人体,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 生努力寻找 解决问题的进取心,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 关系用分式方程表示

    教学难点:

    找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有两块面积相同的小麦试验田,第一块使用原品种,第二 块使用新品种,分别收获小麦9000 kg和15000 kg。已知第一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比第二块少3000 kg,分别求这两块试验田每 公顷 的产量。你能找出这一问题中的所有等量关系吗?(分组交流)

    如果设第一块试验田 每公顷的产量为 kg,那么第二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是________kg。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讲授新课

    从甲地到乙地有两条公路:一条是全长600 km的普通 公路,另一条是全长480 km的高速公路。某客 车在 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平均速度比在普通公路上快45 km/h,由高速 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 是由普通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时间的一半。求该客车由高速公路从 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

    这 一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如果设客车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 所需的时间为 h,那么它由普通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为_________h。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分组探讨、交流,列出方程.

    三.做一做:

    为了帮助遭受自然灾害的地区重建家园,某学校号召同学们自愿捐款。已知第一次捐款总额为4800元,第二次捐款总额为5000元,第二次捐款人数比第一次多20人,而且两次人均捐款额恰好相等。如果设第一次捐款人数为 人,那么 满足怎样的方程?

    四.议一议:

    上面所得到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

    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有什么区别?

    五、 随堂练习

    (1)据联合国《20_年全球投资 报告》指出,中国20_年吸收外国投资额 达53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了13%。设20_年我国吸收外国投资额为 亿美元,请你写出 满足的方程。你能写出几个方程?其中哪一个是分式方程?

    (2)轮船在顺水中航行20千米与逆水航行10千米所用时间相同,水流速度为2. 5千米/小时,求轮船的静水速度

    (3)根据分式方程 编一道应用题,然后同组交流,看谁编得好

    六、学 习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七.作业布置

    八年级数学教育教案 篇3

    课题:一元二次方程实数根错例剖析课

    【教学目的】 精选学生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有关问题时出现的典型错例加以剖析,帮助学生找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和纠正错误的方法,使学生在解题时少犯错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

    【课前练习】

    1、关于x的方程ax2+bx+c=0,当a_____时,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当 a_____时,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判别式△=_______,当△_______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_______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________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典型例题】

    例1 下列方程中两实数根之和为2的方程是()

    (A) x2+2x+3=0 (B) x2-2x+3=0 (c) x2-2x-3=0 (D) x2+2x+3=0

    错答: B

    正解: C

    错因剖析: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x1+x2=2,极易误选B,又考虑到方程有实数根,故由△可知,方程B无实数根,方程C合适。

    例2 若关于x的方程x2+2(k+2)x+k2=0 两个实数根之和大于-4,则k的取值范围是( )

    (A) k>-1 (B) k

    错解 :B

    正解:D

    错因剖析:漏掉了方程有实数根的前提是△≥0

    例3(20_广西中考题) 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1-2k)x2-2 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求k的取值范围。

    错解: 由△=(-2 )2-4(1-2k)(-1) =-4k+8>0得 k

    错因剖析:漏掉了二次项系数1-2k≠0这个前提。事实上,当1-2k=0即k= 时,原方程变为一次方程,不可能有两个实根。

    正解: -1≤k

    例4 (20_山东太原中考题) 已知x1,x2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m+1)x+m2+1=0的两个实数根,当x12+x22=15时,求m的值。

    错解: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

    x1+x2= -(2m+1), x1x2=m2+1,

    ∵x12+x22=(x1+x2)2-2 x1x2

    =[-(2m+1)]2-2(m2+1)

    =2 m2+4 m-1

    又∵ x12+x22=15

    ∴ 2 m2+4 m-1=15

    ∴ m1 = -4 m2 = 2

    错因剖析:漏掉了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实根的前提条件是判别式△≥0。因为当m = -4时,方程为x2-7x+17=0,此时△=(-7)2-4×17×1= -19

    正解:m = 2

    例5 若关于 x的方程(m2-1)x2-2 (m+2)x+1=0有实数根,求m的取值范围。

    错解:△=[-2(m+2)]2-4(m2-1) =16 m+20

    ∵ △≥0

    ∴ 16 m+20≥0,

    ∴ m≥ -5/4

    又 ∵ m2-1≠0,

    ∴ m≠±1

    ∴ m的取值范围是m≠±1且m≥ -

    错因剖析:此题只说(m2-1)x2-2 (m+2)x+1=0是关于未知数x的方程,而未限定方程的次数,所以在解题时就必须考虑m2-1=0和m2-1≠0两种情况。当m2-1=0时,即m=±1时,方程变为一元一次方程,仍有实数根。

    正解:m的取值范围是m≥-

    例6 已知二次方程x2+3 x+a=0有整数根,a是非负数,求方程的整数根。

    错解:∵方程有整数根,

    ∴△=9-4a>0,则a

    又∵a是非负数,∴a=1或a=2

    令a=1,则x= -3± ,舍去;令a=2,则x1= -1、 x2= -2

    ∴方程的整数根是x1= -1, x2= -2

    错因剖析:概念模糊。非负整数应包括零和正整数。上面答案仅是一部分,当a=0时,还可以求出方程的另两个整数根,x3=0, x4= -3

    正解:方程的整数根是x1= -1, x2= -2 , x3=0, x4= -3

    【练习】

    练习1、(01济南中考题)已知关于x的方程k2x2+(2k-1)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1、x2。

    (1)求k的取值范围;

    (2)是否存在实数k,使方程的两实数根互为相反数?如果存在,求出k的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1)根据题意,得△=(2k-1)2-4 k2>0 解得k

    ∴当k

    (2)存在。

    如果方程的两实数根x1、x2互为相反数,则x1+ x2=- =0,得k= 。经检验k= 是方程- 的解。

    ∴当k= 时,方程的两实数根x1、x2互为相反数。

    读了上面的解题过程,请判断是否有错误?如果有,请指出错误之处,并直接写出正确答案。

    解:上面解法错在如下两个方面:

    (1)漏掉k≠0,正确答案为:当k

    (2)k= 。不满足△>0,正确答案为:不存在实数k,使方程的两实数根互为相反数

    练习2(02广州市)当a取什么值时,关于未知数x的方程ax2+4x-1=0只有正实数根 ?

    解:(1)当a=0时,方程为4x-1=0,∴x=

    (2)当a≠0时,∵△=16+4a≥0 ∴a≥ -4

    ∴当a≥ -4且a≠0时,方程有实数根。

    又因为方程只有正实数根,设为x1,x2,则:

    x1+x2=- >0 ;

    x1. x2=- >0 解得 :a

    综上所述,当a=0、a≥ -4、a

    【小结】

    以上数例,说明我们在求解有关二次方程的问题时,往往急于寻求结论而忽视了实数根的存在与“△”之间的关系。

    1、运用根的判别式时,若二次项系数为字母,要注意字母不为零的条件。

    2、运用根与系数关系时,△≥0是前提条件。

    3、条件多面时(如例5、例6)考虑要周全。

    【布置作业】

    1、当m为何值时,关于x的方程x2+2(m-1)x+ m2-9=0有两个正根?

    2、已知,关于x的方程mx2-2(m+2)x+ m+5=0(m≠0)没有实数根。

    求证:关于x的方程

    (m-5)x2-2(m+2)x + m=0一定有一个或两个实数根。

    考题汇编

    1、(20_年广东省中考题)设x1、 x2是方程x2-5x+3=0的两个根,不解方程,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x1-x2)2的值。

    2、(20_年广东省中考题)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x+m-1=0

    (1)若方程的一个根为1,求m的值。

    (2)m=5时,原方程是否有实数根,如果有,求出它的实数根;如果没有,请说明理由。

    3、(20_年广东省中考题)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m-2)x+ m2=0有两个实数根,且两根的平方和比两根的积大33,求m的值。

    4、(20_年广东省中考题)已知x1、x2为方程x2+px+q=0的两个根,且x1+x2=6,x12+x22=20,求p和q的值。

    八年级数学教育教案 篇4

    一、学习目标

    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算理。

    二、重点难点

    重点: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难点:探索多项式与单项式相除的运算法则的过程。

    三、合作学习

    (一)回顾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

    (二)学生动手,探究新课

    1、计算下列各式:

    (1)(am+bm)÷m;

    (2)(a2+ab)÷a;

    (3)(4x2y+2xy2)÷2xy。

    2、提问:

    ①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②还有什么发现吗?

    (三)总结法则

    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_____X,再把所得的商___

    2、本质: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转化成_______

    四、精讲精练

    例:(1)(12a3—6a2+3a)÷3a;

    (2)(21x4y3—35x3y2+7x2y2)÷(—7x2y);

    (3)[(x+y)2—y(2x+y)—8x]÷2x;

    (4)(—6a3b3+8a2b4+10a2b3+2ab2)÷(—2ab2)。

    随堂练习:教科书练习。

    五、小结

    1、单项式的除法法则

    2、应用单项式除法法则应注意:

    A、系数先相除,把所得的结果作为商的系数,运算过程中注意单项式的系数饱含它前面的符号;

    B、把同底数幂相除,所得结果作为商的因式,由于目前只研究整除的情况,所以被除式中某一字母的指数不小于除式中同一字母的指数;

    C、被除式单独有的字母及其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不要遗漏;

    D、要注意运算顺序,有乘方要先做乘方,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同级运算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E、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

    八年级数学教育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道负整数指数幂=(a≠0,n是正整数)、

    2、掌握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3、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小于1的数、

    教学重点:

    掌握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难点:

    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小于1的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堂知识使学生懂得任何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理论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能利用事物之间的类比性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1、回忆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1)同底数的幂的乘法:am?an = am+n(m,n是正整数);

    (2)幂的乘方:(am)n = amn (m,n是正整数);

    (3)积的乘方:(ab)n = anbn (n是正整数);

    (4)同底数的幂的除法:am÷an = am?n(a≠0,m,n是正整数,m>n);

    (5)商的乘方:()n = (n是正整数);

    2、回忆0指数幂的规定,即当a≠0时,a0 = 1、

    3、你还记得1纳米=10?9米,即1纳米=米吗?

    4、计算当a≠0时,a3÷a5 ===,另一方面,如果把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am÷an = am?n (a≠0,m,n是正整数,m>n)中的m>n这个条件去掉,那么a3÷a5 = a3?5 = a?2,于是得到a?2 =(a≠0)。

    二、总结:一般地,数学中规定:当n是正整数时,=(a≠0)(注意:适用于m、n可以是全体整数)教师启发学生由特殊情形入手,来看这条性质是否成立、事实上,随着指数的取值范围由正整数推广到全体整数,前面提到的运算性质都可推广到整数指数幂;am?an = am+n(m,n是整数)这条性质也是成立的、

    三、科学记数法:

    我们已经知道,一些较大的数适合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有了负整数指数幂后,小于1的正数也可以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例如:0。000012 = 1。2×10?即小于1的正数可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位数只有1位的正数,n是正整数。启发学生由特殊情形入手,比如0。012 = 1。2×10?2,0。0012 = 1。2×10?3,0。00012 = 1。2×10?4,以此发现其中的规律,从而有0。0000000012 = 1。2×10?9,即对于一个小于1的正数,如果小数点后到第一个非0数字前有8个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这个数时,10的指数是?9,如果有m个0,则10的指数应该是?m?1。

    八年级数学课件【篇4】

    一、教学目的:

    1.掌握菱形概念,知道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性质1、2;会用这些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会计算菱形的面积.

    3.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4.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菱形的性质1、2.

    2.教学难点:

    菱形的性质及菱形知识的综合应用.

    三、课堂引入

    1.(复习)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矩形?平行四边形和矩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其实还有另外的特殊平行四边形,请看演示:(可将事先按如图做成的一组对边可以活动的教具进行演示)如图,改变平行四边形的边,使之一组邻边相等,从而引出菱形概念.

    菱形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强调】 菱形(1)是平行四边形;(2)一组邻边相等.

    让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所见到过的菱形的例子.

    四、例习题分析

    例1(补充)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F是AB上一点,DF交AC于E.

    求证:∠AFD=∠CBE.

    证明:∵四边形ABCD是菱形,

    ∴ CB=CD,CA平分∠BCD.

    ∴∠BCE=∠DCE.又CE=CE,

    ∴△BCE≌△COB(SAS).

    ∴∠CBE=∠CDE.

    ∵ 在菱形ABCD中,AB∥CD,∴∠AFD=∠FDC

    ∴ ∠AFD=∠CBE.

    例2(教材P108例2)略

    五、随堂练习

    1.若菱形的边长等于一条对角线的长,则它的一组邻角的度数分别为.

    2.已知菱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是6cm和8cm,求菱形的周长和面积.

    3.已知菱形ABCD的周长为20cm,且相邻两内角之比是1∶2,求菱形的对角线的长和面积.

    4.已知:如图,菱形ABCD中,E、F分别是CB、CD上的点,且BE=DF.求证:∠AEF=∠AFE.

    六、课后练习

    1.菱形ABCD中,∠D∶∠A=3∶1,菱形的周长为8cm,求菱形的高.

    2.如图,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13cm的菱形,其中对角线BD长10cm,求(1)对角线AC的长度;(2)菱形ABCD的面积.

    八年级数学课件【篇5】

    一、知识与技能

    1.从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加深对函数、函数概念的理解.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两个变量之间相依关系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辨别唯物主义观点.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化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体会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和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领悟反比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1

    问题: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关系式表示?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乘坐某次列车所用时间t(单位:h)随该列车平均速度v(单位:km/h)的变化而变化;

    (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为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为y随宽x的变化;

    (3)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1.68×104平方千米,人均占有土地面积S(单位:平方千米/人)随全市人口n(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

    师生行为:

    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进行全班性的问答或交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为什么可以看着函数,了解所讨论的函数的表达形式.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提问学生,师生互动.

    在此活动中老师应重点关注学生:

    ①能否积极主动地合作交流.

    ②能否用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

    ③能否了解所讨论的函数表达形式,形成反比例函数概念的具体形象.

    分析及解答:(1)

    ;(2)

    ;(3)

    其中v是自变量,t是v的函数;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n是自变量,s是n的函数;

    上面的函数关系式,都具有

    的形式,其中k是常数.

    二、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活动2

    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这样的函数式表示?

    (1)一个游泳池的容积为20xxm3,注满游泳池所用的时间随注水速度u的变化而变化;

    (2)某立方体的体积为1000cm3,立方体的高h随底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

    (3)一个物体重100牛顿,物体对地面的压力p随物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

    师生行为

    学生先独立思考,在进行全班交流.

    教师操作课件,提出问题,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

    (1)能否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

    (2)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

    (3)能否比较深刻地领会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分析及解答:(1)

    ;(2)

    ;(3)

    概念: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

    的形式,那么y是x的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x不能为零.

    活动3

    做一做:

    一个矩形的面积为20cm2, 相邻的两条边长为xcm和ycm.那么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师生行为:

    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教师提出问题,关注学生思考.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①生能否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②学生能否顺利抽象反比例函数的模型;

    ③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合作、交流;

    活动4

    问题1:下列哪个等式中的y是x的反比例函数?

    问题2: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当x=2时,y=6

    (1)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求当x=4时,y的值.

    师生行为: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查看学生完成的情况,并给予及时引导.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①学生能否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②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

    分析及解答:

    1、只有xy=123是反比例函数.

    2、分析:因为y是x的反比例函数,所以

    ,再把x=2和y=6代入上式就可求出常数k的值.

    解:(1)设

    ,因为x=2时,y=6,所以有

    解得k=12

    因此

    (2)把x=4代入

    ,得

    三、巩固提高

    活动5

    1、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并且当x=3时,y=8.

    (1)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求y=2时x的值.

    2、y是x的反比例函数,下表给出了x与y的一些值:

    (1)写出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根据函数表达式完成上表.

    学生独立练习,而后再与同桌交流,上讲台演示,教师要重点关注“学困生”.

    四、课时小结

    反比例函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大家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注意挖掘问题中变量的相依关系及变化规律,逐步加深理解.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从感性认识到理发认识一旦建立概念,即已摆脱其原型成为数学对象.反比例函数具有丰富的数学含义,通过举例、说理、讨论等活动,感知数学眼光,审视某些实际现象.

    八年级数学课件【篇6】

    探索并掌握梯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探索、了解并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

    能够运用梯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计算能力.

    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在应用等腰梯形的性质的过程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及正确运用辅助线),及梯形有关知识的应用.

    观察梯形图片,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了解梯形定义、各部分名称及分类.

    通过画图活动,初步发现梯形与三角形的转化关系.

    探究得到等腰梯形的性质.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寻找解决梯形问题的方法.

    通过整理回顾,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渗透思想.

    [活动1]

    观察下图中,有你熟悉的图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演示图片,学生欣赏.

    结合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这些图片的共同特征: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由现实中实际问题入手,设置问题情境,引出本课主题.通过学生观察图片和归纳图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活动2]

    梯形定义 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学生根据梯形概念画出图形,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类比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和联系.

    学生在小学已经对梯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师让学生自己介绍(1)中的基本概念,在聆听学生发言后, 教师可以强调:①梯形与四边形的关系;

    ②上、下底的概念是由底的长短来定义的,而并不是指位置来说的.

    熟悉图形,明确概念,为探究图形性质做准备.

    在下列所给图中的每个三角形中画一条线段,

    (1)怎样画才能得到一个梯形?

    (2)在哪些三角形中,能够得到一个等腰梯形?

    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学生分组交流.

    教师参与小组活动,指导、倾听学生交流.针对不同认识水平的学生,引导其正确作图.

    本次活动教师应重点关注:

    (1)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否发现梯形与三角形之间的联系,他们之间的转化方法.

    (2)学生能否将等腰三角形转化为等腰梯形.

    (3)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质疑,从中获益.

    等腰梯形的性质与等腰三角形相仿,因此在活动3中设计了第(2)题,在推导等腰梯形性质或需要添加辅助线时,可以借助等腰三角形来研究.尤其是根据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可得到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这条性质,为活动4种开展探究奠定了基础.

    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引入用轴对称解决问题的思想).

    在一张方格纸上作一个等腰梯形,连接两条对角线.

    (1)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对称轴在哪里?你能发现哪些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学生画图并通过观察猜想;

    (2)这个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独立完成画图过程,观察图形,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猜想、验证、归纳结论.

    针对不同认识水平的学生,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师生共同归纳:

    ①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上下底的中点连线是对称轴.

    ②等腰梯形两腰相等.

    ③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④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证明等腰梯形的性质,尤其在证明“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这条性质时,“平移腰”和“作高”这两种常见的辅助线,在教学中头一次出现,可以借此机会,给学生介绍这两种辅助线的添加方法.

    例1 (教材P118的例1)略.

    例2 如图,梯形ABCD中,AD∥BC,

    ∠B=70°,∠C=40°,AD=6cm,BC=15cm.

    求CD的长.

    师生共同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例1是等腰梯形性质的直接运用,请学生分析、解答,教师聆听,同时注意指导学生,在证明△EAD是等腰三角形时,要用到梯形的定义“上下底互相平行(AD∥BC)”这一点.

    分析:设法把已知中所给的条件都移到一个三角形中,便可以解决问题.

    其方法是:平移一腰,过点A作AE∥DC交BC于E,因此四边形AECD是平行四边形,由已知又可以得到△ABE是等腰三角形(EA=EB),因此CD=EA=EB=BC―EC=BC―AD=9cm.

    通过题目的练习与讲解应让学生知道: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就是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把梯形问题转化为已经熟悉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问题来解决.在教学时应让学生注意它们的作用,掌握这些辅助线的使用对于学好梯形内容很有帮助.

    例3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D=90°,∠CAB=∠ABC,

    分析:要证BE=CD,需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其方法是:平移一腰,过点D作DF∥AB交BC于F,因此四边形ABFD是平行四边形,则DF=AB,由已知可导出∠DFC=∠BAE,因此Rt△ABE≌Rt△FDC(AAS),故可得出BE=CD.

    例2与例3这里给出的辅助线均是“平移一腰”,老师们在教学或练习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再引导、补充其他辅助线的添加方法,让学生多了解、多见识.

    (1)已知等腰梯形的锐角等于60°它的两底分别为15cm和49cm,求它的腰长和面积.

    梯形ABCD中,CD//AB,,.

    (3)已知,如图,

    梯形ABCD中,AD∥BC,E是AB的中点,DE⊥CE,求证:AD+BC=DC.(延长DE交CB延长线于点F,由全等可得结论)

    (1)“平移腰”: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图1);

    (5)“等积变形”,连结梯形上底一端点和另一腰中点,并延长与下底延长线交于一点,构成三角形(图5).

    尽量多地让学生参与发言是一个交流的过程.

    梳理本节课应用过的辅助线添加方法,既可以锻炼学生思维,又可以留给学生继续探究的空间.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完成课后作业,便于发现问题,及时查漏补缺.

    八年级数学课件【篇7】

    一.重视教学推荐

    数学课程规范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推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探索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就成为教研活动的总目标。我们每天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坐在一起说一说自身的教学进度,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拿出教材提出自身在备课中想到的好点子以和遇到的问题;在教学中,怎样处置好自主探索与合作推荐的关系……

    这方面我经常会向其他有经验的老师们请教。

    二.重视师生推荐

    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经常与他们谈心推荐,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非常重要,这样有利于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无论备课多认真仔细也很难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沟通、了解,才干更好地解决各个班级的不同问题。另外,有些学生基础较好,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就能更好地引导这些学生更好地学习。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坚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发生愉悦的心境,发明良好的课堂气氛,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做好课后辅导,八年级学生爱动、好玩,难管,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剽窃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协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方,多做思想工作,从生活上关心他。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

    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挖掘不深入。

    2.教法不灵活,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引导、启发缺乏。

    3.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习不深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缺乏理论指导。

    4.差生末抓在手。由于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不太清楚。上课和复习时该讲的都讲了,学生掌握的情况怎样,教师心中无数,导致了教学中的盲目性。

    5.教学反思不够。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学习,学习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

    2.学习新课标,挖掘教材,进一步掌握知识点和考点。

    3.多听课,学习同科目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的教学理念。

    4.加强转差培优力度。

    5.加强教学反思,加大教学投入

    总之,本学期,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身,积极向其它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继续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做得更好。

    八年级数学课件【篇8】

    一、学情分析

    认知基础:学生在七年级下册第四章已学习了《变量之间的关系》,对变量间互相依存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变量间的变化规律尚不明确,理解的很肤浅,也缺乏理论高度,另外本章在认知方式和思维深度上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学生在理解和运用时会有一定的难度。

    活动经验基础:在七年级下册《变量之间的关系》一章中,学生接触了大量的生活实例额,体会了变量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普遍性,感受到了学习变量关系的必要性,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能力和主动参与、合作的意识和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掌握函数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可以看作函数。

    (2)根据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式,给定其中一个变量的值相应的会求出另一个变量的值。

    (3)会对一个具体实例进行概括抽象成为函数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函数概念初步形成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2)经历具体实例的抽象概括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经历函数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2)能主动从事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探索活动,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模式。

    八年级数学课件【篇9】

    1.理解掌握异分母分式加减法法则。

    2.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

    1.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分式,然后再加减。用式子表示为:±=。

    2.分式通分时,要注意几点:(1)如果各分母的系数都是整数时通分,常取它们的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作为最简公分母的系数;(2)若分母的系数不是整数时,先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其化为整数,再求最小公倍数;(3)分母的系数若是负数时,应利用符号法则,把负号提取到分式前面;(4)若分母是多项式时,先按某一字母顺序排列,然后再进行因式分解,再确定最简公分母。

    (2)-x-1;

    (3)--。

    分析:(1)把分母的各多项式按x的降幂排列,能先分解因式的将其分解因式,找最简公分母,转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2)一个整式与一个分式相加减,应把这个整式看作一个分母是1的式子来进行通分,注意-x-1=,要注意负号问题。

    (2)原式======;

    (3)原式=--===。

    分析:此题若将4个分式同时通分,分子将是很复杂的,计算也是比较复杂的。各式的分母适用于平方差公式,所以采取分步通分的方法进行加减。

    分析:此题如果直接通分,运算势必十分复杂。当各分子的次数大于或等于分母的次数时,可利用多项式的除法,将其分离为整式部分与分式部分的和,再加减会使运算简便。

    1.填空题:

    八年级数学课件【篇10】

    一、教材分析: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第13章第2节的第5小节,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进行了“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学习探索。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既是几何推理证明的起始部分,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是后面等腰三角形、四边形与特殊四边形的学习基础,同时也是培养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良好素材,对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锻炼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本节学习之前,学生已经经历了一周的推理证明的训练,所以学生的证明能力已经有所提升,解题思路也有所凝练,相对而言储备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但是对于辅助线的引用练习的不是很多,因此学生还没有什么经验。

    三、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探索出“边边边”的基本事实,并掌握其推理格式。

    2、能够应用“边边边”的基本事实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掌握“边边边”的基本事实。

    (三)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边边边”解决问题。

    四、教法学法

    (一)教法

    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采用讲授、讨论式、演示、互动式、体验式、操作式、谈话、练习等教学方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突出课标的四性,适时启发点拨引导,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熟练技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学法

    我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掌握方法、提高技能、形成能力;达到体验中感悟情感、态度、价值观;活动中归纳知识;参与中培养能力;合作中学会学习。

    五、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复习已经学过的全等三角形的三种判定方法,为新知做好铺垫;然后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明确目标:简洁明了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开始学习之初就能够明确目标,明确努力的方向,做到有的放矢。

    定向学习:在整个自学过程中,我注意用语言引导学生,使其把握住主旨目标,充分利用教材和导学提纲完成自学。由于上一阶段的学习和练习,学生储备了一定的经验,所以要自主完成例1应该是不成问题,而且基础训练的内容学生也能比较容易完成。

    精讲点拨:在“边边边”的简单应用的基础上,再稍加拓展。

    巩固训练:在此环节中我着重加入了对辅助线的引导渗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拓展、提升,以确保让尖子生吃的饱。

    六、课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调整了自己的“角色”,因为学生已经结合教材进行了自学,所以在课堂上,更应实现学生的自主,故课堂即是学生的演练场,教师就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指导,对于共性问题重点提示,引起全体同学重视,从而加深印象。正所谓问题即课题,有疑、有错才有讲解!本节课的教学,按照本人的设计非常顺畅的进行下去了,学生对于我在三角形全等这一部分知识的处理方式,都能够适应、接受,这也反映出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新知识的接受还是比较适合的。教无定法,不同的知识、不同的学生,可能要采用不同教学方式,需要我们因课因人灵活选择。

    八年级数学课件【篇11】

    1.用分式表示生活中的一些量.

    2.分式的基本性质及分式的有关运算法则.

    3.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其解法.

    4.列分式方程,建立现实情境中的数学模型.

    1.使学生有目的的梳理知识,形成这一章完整的知识体系.

    2.进一步体验“类比”与“转化”在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分式方程解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提高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形成反思自己学习过程的意识.

    使学生在总结学习经验和活动经验的过程中,体验因学习方法的大力改进而带来的快乐,成为一个乐于学习的人.

    1.分式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2.分式的运算法则.

    3.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其解法.

    1.分式的运算及分式方程的解法.

    讨论交流本章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和收获,在反思过程中建立知识体系.

    Ⅰ.提出问题,回顾本章的知识.

    问题串:

    1.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量可以用分式表示,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列分式方程解决,请举一例.

    2.分式的性质及有关运算法则与分数有什么异同?

    3.如何解分式方程?它与解一元一次方程有何联系与区别?

    [师]同学们可针对以上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某人在外面晨练,有m分钟,他每分钟走a米;有n分钟,他每分钟跑b米.求此人晨练平均每分钟行多少米?

    [生]我们组来回答此问题,此人晨练时平均每分钟行米.

    我们组也举出一个例子:长方形的面积为8m2,长为pm,宽为____________m.

    [生]应为m.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都很有特色,谁还能举.

    [生]如果某商品降价x%后的售价为a元,那么该商品的原价为多少元?

    [生]原价为元.……

    [师]都是分式.分式有什么特点?和整式有何区别?

    [生]整式A除以整式B,可表示成的形式,如果除式B中含有字母,则称是分式.而整式分母中不含字母.

    [生]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可用分式方程来解决.例如(用实物投影仪)

    某车间加工1200个零件后,采用了新工艺,工效是原来的1.5倍,这样加工同样多的零件就少用10h,采用新工艺前、后每时分别加工多少个零件?

    解:设采用新工艺前、后每时分别加工x个,1.5x个,根据题意,得

    【八年级数学课件(范文十一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