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精选十篇)
  •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发表时间:2024-06-08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精选十篇)。

    让我们一起走进“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的世界探寻它的秘密,请您耐心阅读本页的每一个字。每位老师不可或缺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因此教案课件可能就需要每天都去写。 对于新老师来说,教案课件的准备是提高课堂生动性。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1】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植物角里的科学

    《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教学目标:

    1、能对现象的原因、条件、过程和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借助资料完善自己的猜想。

    2、会从众多的问题中选出科学问题,能通过查阅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

    3、乐于接受他人的观点,学会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学习。教学重点:

    1、借助他人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但又不迷信权威。

    2、通过各种方法选出科学问题。教学难点:选出科学问题。教具准备:几盆身子倾斜的花草,资料卡,图片,关于植物的书籍,准备好资料本。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提问在每组桌子上放置一盆倾斜的凤仙花,斜向南方。师:不知道什么时候,窗台边上的凤仙花,都悄悄的把头探向了窗外。它们倾斜着身子,好像被窗外的某种力量所吸引。有标记的这里向着南方。你们能找到答案吗?学生思索,可以有少部分的学生回答。师: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现象?比如路边的哪棵树、盆景、向日葵(教师出示照片)。对于这些现象,我们有哪些认识和疑惑?请同学们交流。

    二、猜想与假设师:谁有这么大的魅力,让花草为之倾倒?请同学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条件、过程进行猜想。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记录学生的猜想。师:要找到真正的答案,我们很有必要要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比如科学家的研究、学者的报告,书上的资料等。

    三、分析与总结师:这么多猜想,究竟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分析大家作出的各种猜想,对于明显不符合实际的猜想,我们应及时排除,以确保更具有价值的假设能得以研究。这样获得的问题,才更可能是一个科学问题。(板书《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师:哪个假设最不可能成立呢 ?说说理由。请同学说出判断的方法和结果。比如,“不可能是风刮斜的。因为这几天没有大风;另外,窗户晚上还关着,没有北风吹过来。”我们可以通过报纸查天气预报,还可以实地观察。记录学生最后留下的科学问题。师:我们不能对所有的猜想都进行探究,因为时间、能力、条件等都是有限的,怎么办呢?我们常常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来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同时又要对这些猜想进行选择,可以用观察、访问、分析等方法选出可能成立的假设,选出科学的问题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四、计划与组织师: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怎么进行实验呢?请同学们讨论你们所选问题的实验思路。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交流。重点是思路的调整和肯定,材料的准备。师:根据同学们的实验思路,我们可以在这节课后准备好我们的实验材料。为下节课的实验做好准备。

    《在实验中探秘》教学目标:

    1、经历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收集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结论、把实验结论和同学们共享的科学探究过程,知道植物的向光性和植物根的向水性。

    2、在实验过程中能与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方案。

    3、能和小组同学一起,坚持实验观察,并做好记载。

    4、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

    5、在实验过程中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产生新的问题。

    6、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一人准备一株矮小的植物。

    2、小组准备:探究记录本;标签纸 4 张;纸盒四只;水壶一只;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植物角的植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变化?教学说明:通过谈话,唤起学生关于植物角植物变化而产生的问题的记忆,提出研究问题。学生可能根据上节课提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和阳光照射的方向有关;和长期只在花盆的一侧浇水有关;和土壤里肥料分布不均匀有关等。学生的猜想有的有一定的依据,有的则是无依据的。如果出现不合理的猜想,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辨析,排除不合理的猜想。

    2、提问:怎样才能验证我们的猜想呢?教学说明:学生可能会根据以往科学探究的经验,提出“做实验”。猜想只有通过实验才能验证,本环节旨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验证意识。

    二、设计实验

    1、谈话: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小组的猜想是什么?怎样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呢?教学说明:小组内可能有不同的意见,教师要建议小组内相对集中地研究一个问题。

    2、小组讨论:各小组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实验中涉及的因素有哪些?你们控制的变量是什么?怎样控制变量?请各小组讨论后制定实验方案。教学说明:实验方案的制定,应该由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完成,相信学生经过三年的科学探究经历,能较好地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3、交流实验方案:你们小组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你们打算怎样进行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哪个小组给大家汇报一下?教学说明:一个小组的实验方案如何,能反映全班同学设计实验方案的水平,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师生会发现一些实验设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有指向地指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

    4、全班共同分析:他们的方案设计的合理吗?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教学说明:在学生分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敏锐的眼光,及时发现实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方案进行完善。

    5、完善实验方案:请各小组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教学说明:学生在分析样本后,会反思自己的实验方案,然后在小组内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

    三、组装实验材料

    1、准备实验材料:我们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我们需要哪些实验材料?教学说明:在准备实验材料之前,学生要根据实验方案,准备实验需要的材料。

    2、分组组装实验材料。请同学们根据实验方案组装实验材料。教学说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可能有一些实验材料没有写进实验方案中,也有可能一些材料多余了,有可能对实验方案进行再次修改。

    3、小组分工:怎样操作?怎样观察和记录?教学说明:组装好了,小组同学应该有一个分工:有记录员,有操作员,有观察员……小组内进行合理的分工,对实验的有序进行将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4、反思与评价:在组装实验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你认为本组同学表现如何?教学说明:在实验装置完成后,有必要对组装实验的过程进行反思。因为在这一过程中,是一个不断修正实验方案的过程,也是一个在经历中获得积极体验的过程。对小组同学、班级同学积极性的评价,对本组同学经验的反思,都会是一种深刻的探究体验。第二课时

    一、汇报交流提问: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实验和观察,我们各小组都有哪些发现?教学说明:学生在实验和观察过程中,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把学生这些观察报告在全班进行交流,有助于学生了解其他小组实验的成果,也是师生共同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的需要。教师应引导向光性小组和向水性实验小组分别进行汇报交流。

    二、归纳分析

    1、讨论:各小组实验的情况有相同的地方吗?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发现分组实验实验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进一步发现,控制的变量和实验结果之间的关系。

    2、思考:这些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教学说明: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阳光控制组可以得出结论:植物生长向着有光的地方生长,这在科学实验中是证实;而水份控制组得出的结论是:植物生长方向和浇水的方向无关,这在科学实验中是证伪。

    3、提问:在实验中,我们还发现了什么问题?教学说明:在实验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是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的一般经历,这也应该成为小学生在科学探究实验中的过程。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是要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问题。

    4、小结:我们在实验中,发现植物生长过程中,不断地向有光的地方倾斜,科学家通过研究也发现了这个秘密,这叫做植物的向光性;植物生长的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无关。

    三、延伸拓展问题:植物生长的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无关,植物的根的生长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有关吗?怎样知道?教学说明:一个研究的结束,意味着一个新的研究的开始。此环节引导学生对新问题进行思考,意在为进行新的研究打下伏笔。

    《研究仍在继续》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就是在不断发现新的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延续和进步的。

    2、让学生再一次经历从问题发现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重点:新的问题仍在发现中,研究仍在继续中,本课将主要引导学生研究植物根的向水性。教学准备:油菜种子、不透光的纸盒四个,剪刀、胶带、花盆四个教学时间: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在研究植物的身子为什么会长歪时,我们还有了新的意外的发现。你发现了哪些问题?学生说一说。

    二、合作探究。

    1、反思与提问学生交流自己的问题,教师引导进行选取。“植物的根为什么会偏向有水的一边?”“植物(是通过根来吸收水分的吗?”)假如学生能提出更有价值且适宜他们研究的问题,教师也要加以鼓励和指导。

    2、猜想原因,设计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以下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

    “研究根吸水的实验”主要目的是探究和证实植物是通过根来吸收水分的。具体方法见教材。实验中,还可以在瓶中的水里加入 1-2 滴红墨水,这样将有助于观察。第二个实验“探究根的向水生长实验”,是观察大豆或稻子等种子发芽后根的生长方向来说明根具有向水生长的性质。

    三、分析与总结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分析所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并做出结论。课文中的“知识链接”是对学生本单元探究学习的知识补充和综述,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第二课时

    一、导入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植物有许多特性,这对于我们更好的种植、管理植物有很大的帮助。

    二、表达与交流

    1、教师引导学生学生采用适当的形式进行成果交流,并应用到实践中。

    2、写一份管好植物角的建议书并交流。

    三、回顾与反思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内容,理清教材脉络。

    2、试写出本次“旅行”经过的地方。

    3、师生交流评议。

    四、拓展

    1、学生阅读“科学自助餐”,进一步了解植物的生活习性。第二单元 让生活充满阳光

    《让生活充满阳光》教学目标:

    1、知道进行一项大的活动(事情)首先要从整体上进行计划和组织。

    2、能较好的分析讨论他人的经验。

    3、培养学生严禁认真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活动整体构思意识。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活动整体构思意识。教学准备:实验室进行暗室效果设计,下载的远程教育资源中的一些场景图片。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上课时,打开实验室的门(不大),让学生进入“暗室”。师:走进这个房间瞬间,同学们有什么感受谈一谈.这时,学生的感受会有两方面,一是阴凉舒适,最多的是昏暗害怕、不方便。鼓励学生能从不同的侧面对事情进行评价,选定我们今天“想使这里亮起来”。

    二、回顾反思师:我们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吗?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存在采光不足的问题?师生交流。

    三、计划与组织师:假如你是地下停车场的负责人,你是那条街道的负责人,当你发现这里采光不足时,你会怎么做呢?学生大多能想到安上各种各样的灯,既节能又美观。

    (因为电视、生活中常见这样的场景。)没有去实地考察、广集方案的意识。师:这么大的工程,我们怎么能一个人或几个人一商量就去草率的进行呢?想一想我们“郑东新区”是多么的美,我们的“水立方”、“鸟巢”、还有那世人称赞的“奥运会开幕式”,“奥运会的口号”,舞动的“京”字,熊猫的名字……这些活动大家都是通过什么方式做得这么出色呢?学生讨论,但是还没有意识到,这个活动也可“招标”。师:人们对于一项重大的事情,不是拍拍脑门,一次冲动就做出决定的。很多时候通过招标、邀请、比赛、论证会等方式,广征方法和建议,从中筛选出最佳设计方案后,才进行实施的。我们也可以开展一个“采光设计方案邀请赛”,邀请我们全体学生参与设计,从中选取最佳方案,让其我们每个小组都来设计吧。师:就像我们家卫生间、厨房一样,能通过改造就能达到我们的目的时,我们是不会把房子推倒重建的。也像我们身边的都市村庄一样,怎么改也达不到现代大都市的要求时,我们就会设计一套新的方案,重新进行建造。我们的设计方案相应的可以分成“改进型方案”和“理想型方案”两种。出示 15 页的“采光方案设计邀请赛”图片,注意要求。师:你们对哪里的采光不足进行设计呢?怎样参加这次邀请赛呢?小组讨论,制定一个可行的研究计划。

    (这时的学生还可能没有达到“实地考察,发现问题——搜集资料,制定小组讨论,写计划。方案——实验验证方案,用模型解释解决方案”的水平)教师巡视倾听、必要的指导。师:我们可以参考 16 页奇妙小组的研究计划,对比自己的方案,修改完善我们的总体研究计划。教师进行小组指导。

    四、交流总结。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改进方案,师生评议。

    《探寻光的路线》教学目标:

    1、逐步形成主动积极收集资料、依据计划进行研究的探究习惯。

    2、能和小组同学合作探究部分建筑物采光不足的原因,知道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3、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

    4、探究光的反射原理,了解平面镜的反光作用,知道物体反光能力的强弱与物体表面粗糙程度有关。

    5、感受探究成功的喜悦。教学准备:教师:下载并整合的远程教育资源中关于光的传播教学课件;镜子,铝板,纸板,凸透镜等。学生:模拟建筑物(纸箱),电筒,弯管吸管;镜子,铝板,纸板等。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医院的长通道为什么会出现采光问题?

    二、模拟实验。

    1、实验探究光传播的路线(1)演示实验:我们需要哪些材料来做模拟实验?(2)思考:光是怎样传播的?为什么光照不到建筑物的内部?为什么会出现影子?学生猜测,大胆假设。(3)学生实验:我们用弯管吸管能看见日光灯吗?为什么?师生共同利用弯管吸管观察日光灯,通过这一小实验探究光的传播路线。

    2、阅读资料(1)谈话:通过弯管不能看见日光灯,说明了光传播的路线是怎样的?学生交流,(日光灯不能透过弯管进入我们的眼睛,师生评议。说明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2)知识链接:阅读课文第 17 页。了解什么是光源。教师和学生共同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光源。(3)课件演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等。教师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利用课件直观地演示光直线的传播的现象,了解古人怎样研究和利用光直线传播原理的。(墨翟)

    三、问题解决

    1、谈话:光是直线传播的,能不能让光改变方向?怎样才能解决采光问题?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大胆进行假设。

    2、实验探究:我们能利用手中的镜子,让手电筒的光照射到任意一个地方吗?利用其他材料能不能呢?师生共同利用镜子做改变光传播路线的实验,教师可以指定某一个方位,让每一组学生利用镜子把手电筒的光照射到指定的地方。在使用镜子之后,再利用文具盒等身边常见的材料再次实验。

    3、拓展研究:各种材料反光性能有什么不同?师生利用各种粗糙程度不同、颜色不同的材料,依次进行反光实验,通过实验了解各种材料的反光特点。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材料越光滑,反光能力越强;材料颜色越浅,反光能力越强;什么颜色的材料反射什么颜色的光;

    4、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有哪些发现?把我们的发现记录到记录本上。

    四、拓展学习

    1、提问:生活中有哪些光的反射现象?学生交流,师生评议。

    2、作业:请课后收集和查阅有关光传播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交流收集的资料

    1、谈话:同学们收集到哪些关于光传播的资料?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共享你的成果?

    2、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3、教师课件展示:光导纤维、放大镜汇聚光线等。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课件把生活中难以见到的光导纤维等高科技,以直观的图片或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改变光传播路线的新方法。

    二、设计方案

    1、谈话:我们刚才交流了这么多改变光传播路线的资料,我们怎样解决采光不足的问题呢?请各小组利用文字、图画或者图结合的方式,分组设计解决方案。

    2、交流展示:我们的方案设计好了,请各小组向大家展示你们的设计,其他小组同学注意倾听,提出好的建议。注意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3、阅读:自主阅读 P28/29 页的科学自助餐。

    4、改进方案:请各小组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建议,结合科学自助餐里的启示,对自己的方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三、拓展实验验证我们的方案能否成功。

    《把光请进来》教学目标:

    1、能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案,能分析、评价并试图改进自己的设计方案。

    2、能在研究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教学重点:能在研究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教学难点:能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案,能分析、评价并试图改进自己的设计方案。教学准备:手电筒、大小不同的纸盒、实验记录表。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我们前面的设计是否成功呢?用什么办法检验最有效?(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导入新课。

    《把光请进来》板书课题:

    二、实验与验证。

    1、制作模型,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案。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交流,发现设计中的不足。

    3、再次修改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

    (重点是让学生体验模拟实验这个科学研究过程)教师指导。

    三、整理与分析。

    1、学生小组分析实验结果,提出评估和改进,并进行反复实验验证。教师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分析实验信息,寻找新的问题。

    四、反思与总结。根据第二次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改进,不一定设计都能变成现实。

    《我的阳光小屋》教学目标:

    1、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想象,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一个“阳光小屋”。

    2、自觉收集关于光的资料,并能利用相关的资料,对本小组

    “阳光小屋”的设计进行创新。

    3、通过实验制造人工彩虹,知道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了解物体的颜色是由物体所反射的光的颜色所决定的。

    4、在实验过程中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产生新的问题。

    5、乐于展示小组成果,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教学准备:

    1、教师:各种颜色的纸片、玻璃纸;三棱镜;下载的远程教育资源中光的分解课件等。

    2、学生:各种颜色的纸片、玻璃纸;三棱镜;记录本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学习。

    1、谈话:设计采光方案中大家有什么收获?

    2、在前一节课的学习中,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学生交流,激趣导入。

    二、表达与交流。

    1、思考:我心目中的“阳光小屋”是什么样的?

    2、交流:把自己的创意与同学们分享?师生交流评议。

    三、计划与组织:设计我的“阳光小屋”。

    1、谈话:同学们的想象独特而丰富,如何把我们的创意变为现实呢?我们需要做哪些工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开展活动。

    2、制定计划:怎样实现我们的设想?我们小组的阳光小屋是什么样的?我们打算怎么研究?提示:可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来表现本组的研究计划。

    3、交流:请各小组交流修订计划。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反思与改进。

    第二课时

    一、收集和阅读资料。

    1、谈话:同学们的“阳光小屋”设计的各具特色,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希望自己的“阳光小屋”美丽明亮。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小屋更漂亮?

    2、阅读资料:请同学们阅读 P25 页资料卡,了解更多关于光的知识。通过阅读资料,交流观点,学生会获取更多关于光和色彩的关系。

    二、制作“人工彩虹”。

    1、提问:“彩虹小屋”的设计很美,我们能不那制造人工彩虹呢?

    2、谈话:怎样制造“彩虹小屋”?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彩虹的形成,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制造彩虹。

    3、实验:用手电筒将一束光线通过纸板的缝隙,透过三棱镜投射到纸屏上,观察纸屏上有哪些颜色?如果现象不明显,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白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组合而成。

    4、实验:将人造彩虹投射到不同颜色的纸板上,纸板会呈现什么颜色?(教师辅以课件进行展示)学生汇报,教师小结: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不同的色光。

    三、制作“彩虹小屋”。

    1、试一试:“彩虹小屋”能看见彩虹吗?

    2、交流:我们的“彩虹小屋”有什么成功的经验?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第三课时

    一、交流“阳光小屋”的设计。

    1、讨论:经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对自己的设计有哪些新的想法?怎样改进我们的设计?

    2、学生交流。

    二、提出新的问题

    1、谈话: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又有什么新的问题?

    2、思考:对这些问题,我们打算怎么研究?学生小组交流,代表汇报。

    3、记录:请同学们把这些问题存入问题银行中,找合适的机会我们再研究。

    三、单元教学评价

    1、思考:如何评价我们本单元的学习?从哪几个方面评价我们的学习?(鼓励学生参与到学习评价中来,自己制定评价的内容和依据,)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自我评价:我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

    3、小组评价:我们小组的同学表现有哪些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4、班级互评:其他小组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5、小结。第三单元 大家动手做乐器 《奇思妙想——设计篇》教学目标:

    1、会搜集和整理资料,能预测结果并进行验证。

    2、会动手制作、改进并演奏简单乐器。

    3、知道有关声音的基础知识。

    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2】

    1.通过自制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2.能够通过收集资料,模拟细菌的繁殖来探索细菌的特点。

    1.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2.知道酸奶是有乳酸菌发孝而变成的;

    1.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所学知识。

    2.通过搜集资料,能更好的学习知识。

    3.关心科学和人类相关的社会问题。

    4.体验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

    1.师:你们吃过酸奶吗?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谁能说?

    2.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

    (让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做任何评价;提醒学生回去观察酸奶瓶上的配料表,或许会有所发现)

    3.教会学生学习动手做酸奶的方法。

    (1)介绍做酸奶的方法:

    ①在锅里放入一些鲜牛奶,再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

    ③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入自消过毒的保温杯,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并盖上盖子。

    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保持在35℃―40℃左右;二是卫

    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自制的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不要存放太久。

    1.制作酸奶,下次带来和大家一起品尝。

    2. 为什么鲜奶会变成酸奶呢?回去查找相关的资料,下次交流.

    1.师:上节课,同学们回家后亲自做了酸奶(板书课题)。今天,同学们带来了亲自做的酸奶,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就举行一个酸奶品尝交流会。

    要求:在酸奶品尝交流会上,你可以品尝其他同学做的酸奶,了解他是怎么做成的,并且要选出你认为最好喝的酸奶。

    2.学生分组进行品尝并交流。

    3.全班汇报并交流。

    4.质疑问难:在做酸奶和品尝酸奶的过程中,你产生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2.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并猜测。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通过网络、书本收集有关细菌的资料。

    4.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5.民主评议小组研究情况。

    6.教师小结:

    (1)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

    (3)细菌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7.模拟细菌的繁殖试验:

    介绍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并让学生说出试验中各种物品环节模拟的是什么?

    进行试验,试验到细菌繁殖到第八代。

    预测第二十一代细菌的数量。

    填写试验纪录,汇报实验后的结论和感受。

    2.你能说出那些细菌有用、那些细菌有害?

    1.讲述:下面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动物、植物和我们前面所研究过的微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你知道吗?在微生物大家族中,还有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成员,它就是病毒。

    2.谈话:你听说过“非典”和艾滋病吗?它们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3.学生看教材插图认识形形色色的病毒。

    4.提问:你对哪种病毒比较熟悉?不妨向同学介绍介绍。

    5.学生交流。

    6.教师小结:病毒个头很小,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细菌那么大。病毒单独存在时,不会生长、繁殖,像一个没有生命的非生命体。然而,一但侵入其他生物的活细胞中,就能够生长繁殖,对生物体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麻疹病毒等。病毒比细菌小得多,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杆菌那么大,所以,一般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

    2.学生猜测。

    3.模拟病菌通过皮肤接触传染的活动:一位同学用沾粉笔灰的手和第二位同学握手,依次传递下去,粉笔灰就传给了握过手的同学。其实有些病菌的传播也是这个道理。

    4.讨论:还有什么其他途径会使病菌沾到你的手上?我们应该怎么预防?

    5.学生交流。

    6.谈话:除了皮肤接触以外,还有哪些途径会使病菌侵入人体?

    7.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病菌传播途径的资料。

    8.教师介绍几种常见的病菌预防方法。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摩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响度与音高的区别。

    2、使学生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传到人的耳朵。

    3、学生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4、通过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及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1、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响度与音高的区别。

    2、学生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及合作能力。

    一、谈话导入。

    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二、展示交流。

    1、教师公布规则。

    2、学生自由上台展示自己制作的乐器,并要求加以简单的介绍。

    3、师生共同评出“创意奖”、“制作奖”。

    三、拓展。

    教师适时的引出噪声的话题,并引导学生探究控制噪声的方法。(学生阅读“科学自助餐”)

    师:本节课我们通过演奏会的形式,独奏、合奏一些简单的乐曲。一方面让大家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提升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参观、学习,了解其他小组乐器的独到之处,以便于今后制作出更好的乐器。

    活动要求:

    1.演奏者要先展示自制的乐器,介绍乐器的发声原理和特点。

    2.观众要安静地倾听,尊重每一个同学的劳动成果,不能持讥讽的态度。

    3.客观地评价乐器制作水平及演奏效果,最后将评选出优秀制作奖和优秀表演奖。

    (学生参与演奏会的学习、欣赏活动,同时填写下面的评价表,根据其他小组的表现在不同数量的星星中填上颜色。)

    我们搜集了所需的全部资料☆☆☆☆☆

    我们能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了验证 ☆☆☆☆☆

    我们的乐器演奏效果还不错☆☆☆☆☆

    师:本小组在以下这几个方面表现得怎么样?讨论一下,客观地给自己打分。

    乐器的外形美观 ☆☆☆☆☆

    乐器的设计有创意☆☆☆☆☆

    乐器演奏的声音准确、优美 ☆☆☆☆☆

    小组成员在演奏时能做到团结、合作 ☆☆☆☆☆

    师:经过近三周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和感想?如果要对自制的这个乐器进行改进,它将会有什么新变化?请在“科学记录本”上画出结构图。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4】

    课题:8.生活中的能量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各种人造机器和行为判断所使用的能量形式

    2、能通过观察发现自己周围存在那种形式的能量

    3、能将自己经常利用的能量形式记录下来

    4、能发现食物中所含能量从根源上来自哪类生物

    5、能通过计算结果说明与能量相关的问题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观察的结果,从中发现自己观察的不足

    2、乐于从小养成保持健康饮食的习惯。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形式的能量

    2、能举出实例说明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电、光、热、声、磁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3、能举出3个以上实例说明食物中所含能量从根源上来自植物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举出2个以上的实例说明人是怎样利用各种能量的。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能量教学难点:

    找出身边各种各样的能量教学支持:橡皮筋动力飞机模型、多媒体板书设计:

    8.生活中的能量

    热能声能光能电能磁能化学能机械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察单元页,引导学生了解能量的作用

    2、提问:关于能量,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哪些?

    (学生交流讨论)

    3、讲叙: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进入能量的世界。

    二、认识各种能量

    1、认识机械能

    ①出示橡皮筋动力飞机模型

    ②提问:你玩过橡皮筋动力飞机吗?说一说它是怎样飞上天的?

    ③请一个学生上来演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橡皮筋动力飞机飞上天的过程。

    ④讲述:当连接螺旋桨的橡皮筋被绕紧时,橡皮筋就有了一种能量,当它放松时,就将这种能量释放出来了,这种形式的能量就是一种机械能。

    2、认识其他能量

    ①能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我们可以观察到它产生的效果。

    ②出示利用各种形式能量的图片

    ③讨论:图片中各种现象利用了什么能量?

    ④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风能、声能、磁能、电能、化学能、光能、

    ⑤讨论:为各种能量的使用举出实例并填写下表

    能量类型利用能量的实例光能声能电能热能磁能机械能化学能水能风能

    ⑥学生交流

    3、小结:声能、光能、电能、热能、磁能、机械能、化学能等都是能量,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能量。

    三、我们周围的能量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讨论:你能从图中找到哪些能量形式,并清楚的解释能量能帮助我们什么?

    3、学生讨论,记录

    4、活动:找一找,教室里所利用的能量

    四、食物中的能量

    1、提问:你知道一天吃多少食物才能满足活动需要吗?

    2、阅读资料,思考下列问题:

    ①能量的单位是什么?

    ②儿童和从事不同工作的人,每天消耗的能量是多少?

    ③哪类食物中所含能量高,哪类食物所含能量低?

    ④今天早餐摄取的食物大约含有多少能量?是如何计算?

    3、交流自己的阅读结果

    4、讨论:资料中的食物哪些来自植物?哪些来自动物?

    这些食物所含能量最终来自哪些生物?

    5、师生交流,归纳

    五、拓展

    1、交流:自己一日三餐所吃的食物种类和数量

    2、利用教材中的食物能量表,计算出一日三餐大约所含的能量

    3、交流:自己从食物中获取的能量比规定的是高还是低,并找出其中的原因。

    4、小结:过多或过少的获取能量,都不利于身体健康。只有保证身体中的能量平衡,才能保持我们的健康。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5】

    一、教材分析

    《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是从不同形状结构的物体与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视角,引领学生探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的。本单元知识的编排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先研究薄形材料怎样抵抗弯曲,再研究弧形结构和框架结构,最后再涉及研究结构科学在塔和桥上的应用。本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自然引出“厚度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的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形状和结构的研究。所以,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通过在不同宽度、厚度的纸上放垫圈,比较不同宽度、厚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第二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这个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结论的应用。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承重的横梁都是立着放的,接着让学生解释横梁立着安放的现象,最后要求他们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

    根据科学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能力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我确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科学概念:通过实验,认识增加纸条宽度、厚度可以显著增加纸条的抗弯曲能力。

    2、探究技能:通过抵抗弯曲的探究活动,发展识别与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数据,制作曲线图,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现象作出合理解释的探究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科学探究的学习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体会到科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进一步激发探究形状与结构的兴趣。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决定以探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关系”为教学重点,学生对横梁立着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为本课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认识了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一些力。并通过前三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实验设计操作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已经能够识别变量和制作简单的曲线图及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三、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我将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把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探究,在教学中努力体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想,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及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为重点,强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和实验来学习科学。并通过主动探究,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只有教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使他们受益无穷。因此,我将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因素融为一体。综合本课特点,我将主要采用观察实验法,既能使学生获得真实可靠的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又可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同时充分利用各小组的相互合作,使学生之间有更多更好的交流,拓宽学生的视野,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2、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互相合作,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实验、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在此基础上我只作适当的点拨,着重从内容、方法方面作归纳小结,使“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得到真正的体现。

    五、教学程序

    1、激趣导入,明确研究主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教学一开始,我马上出示四张图片,让同学们找图中的相似之处,让同学们认识柱子和横梁,然后一起研究横梁的抵抗弯曲的能力。通过质疑,让同学们产生兴趣,自己动手实验。厚度和宽度都是影响纸抗弯曲能力的因素,所以我紧接着出示一张卡纸,让同学们猜可以放几枚硬币,然后同学们动手实验,中间强调注意事项。然后研究纸的厚度对抗弯曲能力的影响。最后拓展到生活“横梁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

    2、整理数据,得出结论

    结论的得出要有事实的数据作为依据。汇报时,老师问:“比较预测和实测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会猜测纸的厚度增加一层,那么纸抗弯曲的能力就会提高一倍,比如一层厚度测得抗弯曲能力是2,那么他会猜测二层、四层厚度时抗弯曲能力也会是4,6,8,通过和实测数据的比较,学生会发现纸的厚度增加一层,抗弯曲能力会大大提高,比如实测四层厚度的纸抗弯曲能力可以达到五十几甚至60,学生会惊叹增加一层纸的厚度,抗弯曲能力提高得太显著了!得出结论: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也显著提高!老师通过谈话联系到生活中的应用,在建筑中人们广泛采用厚度很大的横梁来承受巨大的重力。让学生抬头看看,认识教室里的横梁。

    3、运用认知,解释现象

    “学以致用”,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在掌握知识后把它转化为技能,去解决新的问题。老师出示一块条形的木头,提问:“条形的木头,平放抗弯曲能力强还是立放抗弯曲能力强?”学生说一说,接着出示尺子,让学生进行体验,通过体验学生认识到尺子立着放抗弯曲能力强。接着老师再引导学生发现横梁是立放的,老师紧接着问:“你能解释横梁立着放的理由吗?”有了前面的认知,学生自然就能解释横梁立着放是增加厚度,提高了抗弯曲能力,能承受更大重力。

    总之,我认为,科学教学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要重视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兴趣、爱好。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会学”,更要使他们“好学”,只有这样,才能是科学课成为真正的“科学”。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6】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第一课 我们身边的物质

    1、物质:是指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

    2、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形式也是多样的,变化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地,变化过程有快有慢。物质的变化有两种情况,一类是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位置等,但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二课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1、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首先,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液体的白糖,这是物理变化;然后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逐渐加深,直至全部炭化,能闻到焦味,这时发生的是化学变化。如果继续加热,黑色的炭还会燃烧。

    2、蜡烛燃烧过程中,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液体的蜡烛油汽化后燃烧是化学变化。

    3、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第三课 米饭、淀粉、碘酒的变化

    1、米饭里面的主要成分是淀粉,米饭在口腔里主要是淀粉与唾液作用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麦芽糖。

    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第四课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1、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除此之外,留下的液体,既不是醋,也不是小苏打,而是醋酸钠的新物质。

    2、二氧化碳气体能使燃着的火焰熄灭,人们利用这个性质生产出了二氧化碳灭火器。

    第五课铁生锈了

    1、铁生锈实际上是铁跟空气、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生成氧化铁。

    2、金属生锈的危害:金属生锈后,表面会受到腐蚀,失去原有的金属光泽,原来平整的表面会粗糙不平,严重的会生洞、剥落。因为钢铁制品的生锈,为此全世界每年损失的钢铁占当年钢铁产量的20-30%.第六课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化学反应的实质是生成了新的物质。比如把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发现铁钉的表面有红褐色的物质(铜)附着,这就是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发光发热(蜡烛燃烧),改变颜色(铁钉生锈、碘酒和米饭),产生气体(小苏打和白醋),产生沉淀物(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淀粉和碘酒)。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第七课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1、防止铁生锈的措施—就是破坏铁生锈的条件(隔绝空气和水)。基本方法有:

    ①保持铁制品表面干燥和洁净(隔绝水分);

    ②在铁制品表面涂一层保护膜如:刷油漆、涂油、烧搪瓷、镀上一层耐磨、耐腐蚀的金属铬、高温灼烧金属,进行“烤蓝”处理等(隔绝水分和空气);

    ③制成不锈钢;(改变内部的结构)

    2、铁在与水、空气隔绝的地方不生锈。铁在多水的空气环境下最易生锈。尤其在有盐存在的潮湿、有空气的环境中铁生锈明显、速度加快。

    第八课 物质的变化和我们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和区别:两者根本区别在于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物理变化中变化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有形态、状态、大小、位置的改变。化学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同时伴随着发光发热、改变颜色、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等现象的发生。两者的联系是: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建筑用的水泥,它的生产过程包含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先将石灰石、黏土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均匀,再经高温煅烧、研细而成。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7】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及复习题

    (2011-01-21 20:56:17)转载 标签:

    杂谈

    湾甸子中心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1、纸的抗弯曲能力与纸的厚度有关。

    像纸这样的薄形材料抵抗弯曲的性能都较差,增加厚度能显著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2、同一个物体不同形状时抗弯曲能力不同。

    如把薄纸板材料弯折成V、L、U、T或工等形状,虽然减少了材料的宽度但却增加了材料的厚度,增加厚度是能大大增加材料的抗弯曲能力的。

    3、拱形受到压力时,能把压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各部分受到压力时会产生外推力,拱就能承受巨大的压力。圆顶形可以看成是拱形的组合。它具有拱形承载压力大的特点,而且不产生向外的推力。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可以看成拱形,它比任何形状都要坚固。

    人的头骨近似于球形,可以很好的保护大脑;拱形的肋骨护卫着胸腔中的内脏;人的足骨构成一个拱形---足弓,可以更好地承载人体的重量。

    4、像铁塔这样骨架式的构造叫做框架结构三角形框架结构最稳固,不易变形。

    塔上小下大,上轻下重,多用三角形结构。

    六年科学第二单元练习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一、判断题。

    1、框架铁塔的结构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空气阻力小,所以它不容易倒。()

    2、拱形的龟壳,可以让乌龟更加耐压。()

    3、六边形支架用料多,所以稳固。()

    4、体育馆用拱形做屋顶是为了美观。()

    5、脚手架上的斜梁是为了使脚手架稳固而添置的。()

    6、拱桥的优点是承受力大且使用材料少。()

    7、现代的斜拉桥由于是用钢材建造的,所以它牢固。()

    8、造房子的时候把横梁平着放,这是因为平着放更加坚固。

    ()

    9、球形从各个方向上看都是拱形,所以它比任何形状都坚固。

    ()

    10、增加纸条的宽度和厚度都可以大大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

    ()

    11、做纸包装箱时之所以用瓦楞纸板是因为瓦楞纸板的抗弯曲能力比一般的纸板要强。

    ()

    12、桌椅都有四条腿,所以四边形比三角形更稳固。()

    13、葱管状的叶子,使它又结实又轻巧。

    ()

    14、塑料饮料瓶的底部非常的厚,所以非常结实。()

    15、建桥面使用材料越多,承受力越大。

    ()

    16、圆顶形可以看成拱形的组合,它具有拱形承受压力大的优点,又没有了拱受压时向外的推力。()

    17、人的骨盆可以很好的承载人体的重量。

    ()

    18、改变纸的形状不可以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

    19、北京奥运会主体育馆鸟巢的构造就是采用了框架结构。

    ()

    20、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板拉住了拱足,抵消拱向外的推力,减少了桥墩的负担。

    ()

    二、选择题。

    1、下面四种形状中不能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的是()。

    A、B、C、D、2、拱形的赵州桥能承受更大的压力,是因为()。

    A、拱形受到压力时,能将压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 B、拱形与其他形状相比,增加了材料的厚度 C、建造拱形时选择了特殊的材料

    3、下列哪个框架不易变形()。

    A、B、C、4、增加材料的(),可以使材料的抗弯曲能力明显增强。

    A、宽度 B、厚度 C、长度

    5、把同样厚度的材料制成一个箱体,采用()形状最坚固。

    A、正方体

    B、长方体 C、球体

    6、安全帽承受压力强的特点是利用()能承受更大的压力的原理。

    A、长方形

    B、圆顶形 C、制作材料

    7、工程师在建造一个复杂的框架前,需要首先做好()工作。

    A、设计框架造型

    B、选择建造材料

    C、美化加工框架 D、对设计模型进行测试验证

    8、经研究发现,改变了纸的形状后,纸的抗弯曲能力()。A、增强 B、没有改变

    C、减弱

    9、()使物体不容易倒。

    A、上轻下重 B、地面平整宽大 C、上重下轻

    10、鸡蛋握在手中不易损坏是因为()。

    A、鸡蛋壳很厚

    B、鸡蛋壳是圆顶形的C、鸡蛋壳内部是空心的

    11、为了使正方体框架能够承载更多的重量,我们至少需要加()根斜杆。

    A、2 B、4 C、6 D、8

    12、房屋的柱子和横梁在受压时()容易弯曲和断裂。A、柱子 B、横梁 C、柱子和横梁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8】

    教学内容:课本第20-25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及控制燃烧的方法。

    2、知道不同原因火灾的灭火方法。

    3、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及把科学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教学准备:烧杯、蜡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厨房里,锅烧得太热油着火了,妈妈当机立断地盖上锅盖,波波不明白为什么盖上锅盖就能灭火,由此激起学生思考,引起学生讨论。

    二、新授

    活动一:物质的燃烧。

    1、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列举出可以燃烧的物质,并说出这种物质燃烧的例子。

    2、指出书本P21页中哪些物质可以燃烧、哪些物质不可以燃烧。

    3、分析一下燃烧产生了哪些新的物质。

    4、提问“还有哪些物质可以燃烧?”。

    5、引申问题:为什么纸的燃烧要先用火柴引燃?

    活动二:熄灭的原因。

    1、 学生看P22的情境对话,思考:酒精灯盖上盖子就熄灭的原因。

    2、 模拟实验:用烧杯罩住燃烧着的蜡烛,会发生什么现象?燃烧还能持续吗?

    3、 实验时,记录实现现象。

    4、 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5、 引申问题:为什么蜡烛的火焰可以被吹灭?

    活动三:让木炭燃烧得更旺。

    引导学生能从三个条件出发来全面考虑问题。

    活动四:判断人们是通过控制燃烧的哪些条件进行灭火的。

    总结灭火的方法:在灭火时往往只需要破坏燃烧条件中的任何一个。

    逐一分析在不同情况下,应该用什么办法来进行灭火。

    活动五:防止火灾发生。

    指导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有关方面的知识,并互相交流。

    三、教学后记:初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及控制燃烧的方法。知道不同原因火灾的灭火方法。

    第二单元 生物与环境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2.了解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知道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纬线;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知道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3.通过对地球仪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团结协作精神。

    4.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5.学会制作简易地球仪,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师演示用大地球仪一个,学生每小组观察用小地球仪一个。

    2. 关于地球仪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的故事片和观赏介绍地球仪种类的图片。

    3. 制作地球仪的材料:乒乓球、彩笔、细铁丝、钻孔用的铁锥等。

    4.演示用的篮球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狂风暴雨的夜晚,波涛汹涌的海面被阵阵闪电撕碎。在狂风巨浪中喘息的豪华巨轮被翻天巨浪吞噬。倾斜不定的船舱内一片狼籍。船长拼命地呼救:“帝国号遇险,我是帝国号,请求支援,我们的`位置是……”。国际救援总部内-片忙碌的身影,墙上喇叭里传来船长嘶哑的声音:“东经102°,南纬38°,请求支援,请求支援”。救援工作人员迅速围在一个大型地球仪前,通过一番熟练地描点画线后果断地说:“它们位于南半球A国附近的海域,立即命令A国救援部队马上行动!”(上述故事情节也可以由教师口述,学生倾听。)

    教师提问:救援部队怎样迅速地判断出“帝国号”的位置?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地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地球仪

    二、介绍模型,了解功用。

    1.了解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

    我们生活的地球实在是太大了,尽管我们的脑海里有地球的模样,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是很难一下看到它的全貌的,为了认识和研究地球,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照比例缩小若干倍后,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借助地球仪这个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了解地球的一些知识。

    2.了解地球仪的种类及简单结构。

    教师提问:大家见过的地球仪是什么样的?它有哪些种类?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自由发言。教师播放搜集的地球仪种类的图片,并适当介绍地球仪的种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学习地球仪的组成。(对于地球仪种类的介绍,也可以由教师直接口述。)

    三、观察模型,探求新知。

    1.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分组观察地球仪,大家有哪些发现?将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看哪个组的发现最多。在观察的同时,还可以看看文中的小资料。

    学生观察、交流,并做好记录。教师巡查,及时地提示观察内容,给学生以帮助。

    2.小组汇报交流,学生自由发言。

    (有的学生看到了陆地和海洋,还有许多国家;有的学生看到上面有洲界线和国界线;有的学生看到了南北回归线、南极圈、北极圈;有的学生还提出问题,不明白为什么地球仪的轴是倾斜的;有的学生看到地球上密布着经线和纬线;有的学生看到北极点在海洋之中,而南极点却在陆地上;有的学生看到了中国的形状象一只雄鸡;有的学生看到了大片的沙漠;有的学生观察到有的国家很大,有的国家却找不到……)

    (上述学生的发言是凌乱的,也有一些是不准确的,教师要有选择地板书。板书时,尽量将有联系的名词分类写,为后面的梳理做好铺垫。)

    3.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地球仪的主要标识。

    同学们有很多发现,有必要进行梳理。

    (演示讲解,并适时地将板书归类整理)

    ⑴ 篮球不绕轴转动,就会在地上乱滚,而地球仪是绕地轴运动的,始终自西向东绕地轴转动。地轴是一根假想的轴。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

    ⑵ 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即赤道。与赤道平行的圆周线叫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其中,北半球有两条特殊的纬线:北回归线、北极圈,在南半球,有两条相对应的纬线:南回归线、南极圈。

    ⑶ 在地球仪上,还有许多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弧线,叫经线。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为使英、法等国和非洲大陆上的各国同属一个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是以东经160°和西经20°为界。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⑷ 地球仪上还有图例,表示陆地、海洋、国家位置、洲界等

    ⑸ 经线和纬线构成了经纬网,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四、简单制作,巩固知识。

    1.教师提出要求:学习了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同学们的头脑中一定有了大致的轮廓,请同学们用手中的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制作?

    2.学生自由发言,然后看课后的制作提示。

    3.学生动手制作,并让学生展示、介绍自己做的简易地球仪。

    五、课后延伸,深化拓展。

    关于地球仪的知识还有很多,我们今天只是认识、了解了一些主要的标识。请同学们课后再找一找,看谁还有新的发现。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10】

    第二单元 动物 第一课 寻访小动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过程与方法

    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教学准备】

    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教学过程】

    一、理解小动物

    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 ‚‘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4、设计意图:初步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

    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关注: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设计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

    1、学生分组寻访。

    2、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3、关注: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记录。

    4、进一步增强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获得更多的信息。

    第二课 蜗牛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教学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教学准备】

    1、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蜗牛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运动的特点: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被注: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的运动最好结合起来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

    四、饲养蜗牛

    1、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学生饲养、观察蜗牛并记录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

    3、关注:饲养过程中是否坚持观察、记录。

    4、设计意图:在饲养过程中了解更多有关蜗牛的信息。

    第三课 蜗牛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教学准备】分组: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教学过程】

    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交流饲养蜗牛过程中的发现。

    3、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

    4、关注: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丛书上看到的。

    5、设计意图: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观察蜗牛吃食

    1、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

    3、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5、关注: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察过程中新问题的提出。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1、指导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学生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3、关注: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设计意图: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继续观察蜗牛

    1、学生课后继续饲养蜗牛、并观察和记录获取的信息。

    2、教师注意在学生饲养过程中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3、关注:饲养中是否仔细认真的观察,注意引起饲养和观察的兴趣。

    4、设计意图:在饲养中获取更多的有关动物的信息。

    第四课 蚯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过程与方法

    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不同。情感、态度、价值观

    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蚯蚓的观察,初步理解动物身体结构的多样性。【教学难点】对蚯蚓的细致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认识。【教学准备】每组:几条蚯蚓,一只浅水碟子。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蚯蚓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蚯蚓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蚯蚓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注意到肛门、扣、和环带,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蚯蚓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蚯蚓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比如用水刺激)的方法观察蚯蚓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运动和反应的特点:靠环节间的缩放运动,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四、比较蚯蚓和蜗牛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鼓励学生饲养蚯蚓,以获取更多有关蚯蚓的信息。

    第五课 蚂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

    2、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礁,胸上长有六只脚。过程与方法

    1、用图画尽可能准确的画出蚂蚁的身体。

    2、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经历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的过程,初步体会动物的多样性。【教学难点】观察蚂蚁过程中不干扰蚂蚁,室外观察蚂蚁的安全性。【教学准备】

    每组:少许面包,少许白糖、和死掉的昆虫,放大镜。

    教师准备: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志、放大镜、小盆子、小石块。【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找蚂蚁

    1、课前找蚂蚁的要求:在校园找到蚂蚁;不惊扰蚂蚁;不捉蚂蚁。

    2、学生找蚂蚁,最好能找到蚂蚁的窝。

    3、关注:学生是否按要求找蚂蚁。

    4、设计意图:为观察蚂蚁找到合适地点。

    二、观察蚂蚁

    (一)室外观察蚂蚁

    1、交流有关蚂蚁的经验。

    2、观察蚂蚁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观察蚂蚁的方法。

    3、教师整理学生的意见并根据学生意见适当补充观察的注意事项。

    4、学生到校园找好的地方观察蚂蚁。

    5、关注:学生是否能在不干扰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是否认真记录。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

    (二)室内观察蚂蚁(用于补充室外观察的不足或校园内找不到蚂蚁的情况)

    1、教师问:‚蚂蚁要乱跑,怎样才能很好的观察蚂蚁呢?‛

    2、学生讨论方法,教师整理。

    3、选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限制蚂蚁活动而又不伤害蚂蚁的观察并记录。

    4、关注:学生是否能在真正不伤害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面的信息并记录。

    5、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运动等方面的信息。

    三、交流发现

    1、学生交流观察中的发现。

    2、组织学生并适当提问使学生交流更顺畅和清晰,适当提供信息以帮助学生解答观察中的问题。

    3、关注:学生对同学意见是否愿意倾听。

    4、设计意图:培养倾听的习惯;获得更多有关蚂蚁的信息。(备注:如果是室内观察,注意送蚂蚁回家。)

    第六课 金鱼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

    3、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2、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教学重点】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教学难点】学生有想法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教学准备】每组:2-3条金鱼,装载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

    【教学过程】

    一、了解鱼类的生活环境

    1、教师介绍鱼类的生活环境。

    2、学生举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3、关注:‚鱼生活在水里‛的理解。

    4、设计意图:为进一步观察与作铺垫。

    二、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1、学生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2、教师适时告知鱼鳞、鱼鳍等及其作用。

    3、关注:学生对金鱼形态的关注和对金鱼运动方式的关注。

    4、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在外形和运动方面的信息。

    三、观察金鱼的吃食和呼吸

    1、交流有关金鱼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经验。

    2、讨论、设计观察金鱼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作出提示:喂食观察金鱼的吃食;用红水观察金鱼的呼吸。(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红水的方法)

    4、学生观察并记录。

    5、教师适时指导并提供信息:水中有少量的空气。

    6、关注: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看法时是否干扰金鱼;是否观察到更多信息:如排泄等。

    7、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培养‚用实验方法验证看法‛的意识。

    四、比较金鱼和蚂蚁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把观察后的金鱼养在各班教室,方便学生继续观察,获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时的看护,保证金鱼存活。

    第七课 动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环境也不同,但是动物具有共同的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动物的共同特征。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动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整理已经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共同的除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学生提供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学生无证据信息对整理的干扰。【教学准备】蜗牛、蚯蚓、蚂蚁、金羽的图片;四种动物议政的图片。【教学过程】

    一、讨论动物的共同特点。

    1、学生整理本单元的学习成果。

    2、小组讨论四种小动物的共同特点,把结果记在课本上。

    3、汇报,教师把汇报结果记在黑板上。

    4、教师或学生举例某种动物,看是否具有上面的共同特点,如果某一种动物不具备上面四种动物的某个共同特点就删去,这样找出动物的共同特点。

    5、关注:学生交流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

    6、设计意图:了解动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感受生物的多样性

    1、教师讲解到校园观察学校动物和植物的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到校园静静的观察校园的植物和动物。

    3、回教室汇报。

    4、关注:是否能做到安静的观察、不打扰校园的动植物。

    5、设计意图:学生体会生物的多样性。

    三、总结生物的共同点

    1、全班集体用维恩图比较动物和植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在动物和植物相同的圈里写上‚生物‛两个字,并告诉学生,动物和植物艘是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3、关注:学生在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4、设计意图:理解什么是生物。

    四、讨论人与其他动物、植物的共同特点

    1、教师指着动物、植物的共同点问:‚人有这些特点吗?‛

    2、归纳小结:人和动物、植物都是生物,都是活的,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生长繁殖、最后都会死亡。这是生物的特点,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3、关注:人是否是生物的理解。

    4、设计意图:对生命的特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精选十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