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孔雀东南飞课件11篇
  • 孔雀东南飞课件

    发表时间:2024-06-05

    孔雀东南飞课件11篇。

    我们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孔雀东南飞课件”。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但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教案是帮助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我们将在网站上持续发布更多消息请关注!

    孔雀东南飞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了解古代乐府民歌诗的有关知识以及《孔雀东南飞》这首长篇叙事诗的基本特点,克服文字阅读障碍,体会通过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认识封建家长制的罪恶。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媒体设计]

    运用多媒体将故事重现。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消除阅读这首古代长篇叙事诗的畏难心理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后人传唱、传写时有所加工,是一首流传很久、脍炙人口的好诗。但由于内容背景和成诗年代离今比较久远,学生自然会遇到一系列文字上的障碍和内容理解上的困难。以语言而论,虽说《孔雀东南飞》的语言接近汉末到六朝时期的民间语言,比较通俗易懂,但它毕竟是1700年前的民间语言,而且又是用诗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其中有些语句,由于受“五言”的限制和其他原因,含义不十分清楚,即使是各家所注也往往莫衷一是,以今天学生的古汉语水平来说,要消化这些诗句是很困难的。以内容而论,涉及古代的一系列的职官、名物、礼仪、习俗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对当时的封建家长制度、婚姻制度、习俗习惯,学生所知甚少,至于对诗中所写的男女主角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举动更有理解上的难度。以上这些,往往就造成了学生阅读这首古代长篇叙事诗的畏难心理,不消除这种畏难心理,对提高这首诗的阅读质量就有很大的影响。

    如何帮助同学消除阅读《孔雀东南飞》的这些畏难心理呢?

    重要的是确立“化难为易”的学习方略。如对待这首古诗的语言问题,我们可以根据已有的文言知识,充分利用课文的注释,对古诗的文字予以疏通。又如对这首叙事诗内容的把握,我们可根据《小序》提出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问题来主动地研读课文,把握全诗的基本内容、情节发展、人物对话、中心主题。本诗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故事性强,容易诱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果以上这些问题处理得好,不仅可以消除畏难情绪,而且会增添读好这篇课文的浓厚兴趣。

    二、寻找这首诗学习上的难点

    (1)寻找这首诗语言文字学习上的难点。这首诗语言文字学习的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词义疏通,二是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关于词义疏通,阅读时特别要注意一些词古今意义的差异,偏义复词与同义复词的理解,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现象如“相”的诸多用法。二是语言文字的表现力。本诗的主要篇幅描写人物对话,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是本诗突出的艺术成就,要体会人物的不同性格是怎样通过诗句表现出来的,要体味本诗起兴的特点、民歌气息、抒情意味和艺术夸张的运用。

    (2)寻找理解这首诗思想内容的难点。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方面的一些问题有些是学生较难理解的。例如这首诗着力赞颂刘兰芝、焦仲卿坚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的反抗精神,那他们二人为什么在许多地方却表现出非常顺从呢?如封建礼教对于妇女的名节几近苛求,那为什么刘兰芝被休仅十来天,门第反比焦家高的县令太守却又遣人来刘家说媒?再如焦母如此专横固执,为什么在刘、焦爱情悲剧发生后又“求合葬”呢?这是否暗示焦母有反悔之意呢?由此还可引发出这样的问题,即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究竟是人物性格的冲突,抑或有极其深刻的社会原因?

    三、启发学生解疑析难

    解疑析难应着眼于解析真正的疑难。在此之前,我们已要求去寻找这首诗学习上的难点,解疑析难之前首先应对所寻找的疑点难点作一番辨别和筛选。一些形似疑难而实际上只要通过课文注释或查找有关资料稍加思考即可解决的问题,应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自行解决。部分或个别同学感到困惑的问题教师可作为解题析难时的非重点或次重点带过,重要的是启发这类学生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解疑析难应落实在多数同学普遍感到困惑的一些问题上。如在认识刘焦二人是否有逆来顺受和软弱的一面时,我们应该首先看到他们对于爱情的忠贞不渝以及对于封建礼教的反抗与斗争精神,尤其要看到他们外柔内刚的个性。当然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社会背景中,他们的反抗和斗争形式也无不带上那个时代的烙印。至于刘兰芝被遣回家后即有官宦人家前来骋婚,这样的情节安排是为了突出刘兰芝是无辜被遣的,他的素养和品行是有口皆碑的,这也衬出焦母的专断和无知。结局“两家求合葬”正是对封建家长制的绝妙讽刺。这样的结尾处理也使得这场爱情悲剧更具有震撼力。还必须了解的是,《孔雀东南飞》是一篇历经传唱多有加工的古诗,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集体创作的智慧,也表达了广大人民的愿望。诗歌中许多基于生活的艺术夸张和一些独到的表现手法,本应看作是这一古代优秀作品的艺术创造,不必像对待史实作品那样去严肃考证。领会了这些,《孔雀东南飞》一些思想内容方面的疑难也就可一一迎刃而解了。

    四、创意说明

    《孔雀东南飞》这首古代叙事长诗,其写作年代离开我们非常久远,语言文字也有诸多的阅读障碍,而且在思想内容的理解方面也存在着许多难点,因而采用寻找难点、确定难点、解决难点的学习方法是相当适宜的。这则教学设计的创意就在于能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教学中的主要矛盾,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疑析疑,在阅读能力上寻求提高和突破,这是很有见地的。其实,对大多数高三学生来说,他们缺的不是阅读文言作品的知识,缺的也不是使用注释和查找资料的技能,他们缺的是独立思考、探索研究的学习方略,这个问题不解决,他们就难以进入主动学习的境界,也就难以使自己的综合阅读能力有质的提高。这则教学设计能在这一点上作有探索意义的努力,应予肯定。

    孔雀东南飞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情节和人物要点,从语言角度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点]

    把握情节和人物要点。

    [教学难点]

    从语言角度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语言艺术。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初中我们学习过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诗》。今天我们学习被称为“乐府双璧”的另一篇乐府民歌,同时它又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二、关于“乐府”

    “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关于“焦、刘殉情”故事的传说。汉末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但刘兰芝却为婆母不容,婆母百般刁难她,没有办法,刘兰芝只有自请回娘家。夫妻二人双双“誓死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后,不久,县令替他的儿子求婚,焦仲卿闻听此事,二人生人作死别,在兰芝成婚那天,兰芝毅然投井而死,仲卿也自缢身亡。两人变成了一对鸳鸯相对而鸣。这个美好的传说演化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叙事诗。

    三、学生整体把握文意,提问:

    1、阅读后,概括诗歌的情节。(开端是故事的开始,交代故事的人物及事件的起因,为故事展开做铺垫。发展是故事的深入,发展反映着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同时更是人物命运的形成展现。高潮,是故事的最激烈最精彩的部分,人物的命运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示,结局是事物的结果展示。概括故事情节的关键是理清故事的思路,焦、刘感情是故事发展思路的主要因素。)

    起点:孔雀东南飞,五时一徘徊。

    第一部分:开端,是兰芝对仲卿的诉述。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展开了矛盾。兰芝和仲卿爱情深厚,本应白头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们离异。

    第二部分:民展,写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接兰芝回来。

    第三部分:发展,写兰芝与仲卿的离情别绪,二人分手之际,依依不舍。

    第四部分:高潮,写兰芝与仲卿双双殉情。

    第五部分:结局,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愿望。

    2、为情节各部分拟定标题。

    提示:五字句。能概括内容,注意人物特点;把握精要,用得体的语言去表达。

    明确:起点(首两句)

    第一部分:开端,兰芝被遣。第二部分:发展,夫妻誓别。

    第三部分:发展,兰芝抗婚。第四部分:高潮,双双殉情。

    第五部分:尾声,告诫后人。

    3、概括故事主题。

    提示:(1)文章写了怎样的故事。(2)人物的情感是怎样的。(3)这个故事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明确:故事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为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4、分章节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领会文意。

    孔雀东南飞课件 篇3

    雨从铅灰色的空中散落人间。

    我望着天,望着雨,望着雨中的一切,感受风,感受雨,感受雨中的心情……

    听着窗外时紧时疏的雨声,便满心都会贮起了诗情词意,往常的世俗喧嚣一时消失,天地间只剩下了被雨声一统的宁静,被雨声勾动的寂寥。

    黯淡的灯光映射着密密的雨脚,隔着玻璃窗,冰冷冰冷的,一片迷雾,能看清的景物很少,我的思绪却似乎飘的.很远……

    风不大,轻轻的一阵,却又立即转换成淅淅沥沥的雨声,转换成溪中细密的涟漪,转换成遥远的浮想……

    静谧的意境。

    凄凉、孤寂的感觉。

    江南多雨,也多爱情,尤其是那些悱恻缠绵的爱情故事,含蓄、静谧地在江南的烟雨中,飘散着遥远的古香和淡淡的幽怨。

    雨和爱情也许本就是融为一体的吧……

    雨天。伤感。

    悲凉的心情化作雨水,滴落在眼中,与泪混为一体。

    雨中浮想,思绪飞向遥远的古代……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

    孔雀东南飞课件 篇4

    语文课堂像一沟绝望的死水,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不高,这构成了语文教学的一种恶性循环:语文课堂缺乏活力,导致学生缺乏热情,学生缺乏热情,语文课堂更加死寂,老师大讲,学生大不听。医治这种课堂顽症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那么如何让课堂“活”起来呢?以《孔雀东南飞》一文的教学为例,探索搞活课堂的良方。

    《孔雀东南飞》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如果按照传统的教法,先条理清楚的划分故事情节,再条分缕析的分析人物形象,最后归纳诗歌主题,那么学生的参与意识只是一种程式化的填空,这种教法不能引起学生的热情,更无法激起课堂的涟漪。

    把学生引入诗歌内容,激发其学习兴趣,不能生拉硬拽,要让他们满心欢愉的进入文本,因此,导入语设计的作用不容小视。学生对陈旧事物缺乏兴趣,他们喜欢新鲜的东西。在进行教学时,寻找教材与流行的相似点,因势利导的评判一种流行文化,解读文本,也可以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渗透教学内容,正所谓新瓶装旧酒。

    在设计导语时,我考虑到焦仲卿处在是选择孝顺母亲还是忠于刘兰芝的矛盾境地,就先进行一个心理测试:“一天,一个成年男子和他的母亲及妻子去公园划船,母亲和妻子不幸掉进水里。如果你是那名男子,你会先救谁?为什么?”学生喜欢做心理测试,这种没有倾向性的测试迎合了他们开放的心理,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无拘无束的发表见解。有的学生说,先救母亲,因为她有生育养育之恩,此外,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有的学生说,先救妻子,因为“生命曾可贵,爱情价更高”;也有学生说,两个都不救,因为救了母亲,别人会说无情,救了妻子,别人会说不孝。待他们畅所欲言后,我再引出课文:“这种两难的选择果真被人碰到了,这个人就是焦仲卿。他又是怎么选择的呢?”

    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很积极的投入课文,得出的结论就是:焦仲卿会先救他的母亲,然后跳进水里,和刘兰芝一起徇情。这个结论既来自课文的信息(焦仲卿拜别母亲后徇情自杀),更是对内容理解的再加工。如此导入,衔接了学生兴趣与课文内容,将要教学的新材料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明确而清晰的联系,为新知识的叠加提供了支架,更调动学习兴趣,使课堂鲜活了。

    故事情节把握好了,就要分析人物形象了。从写法角度(语言、外貌、动作)对人物形象进行提升,固然可以较准确的把握要点,但是从主题的高度对人物进行审视更不失为一种飞跃。

    教学中,我故意把学生摆在了一个特殊的位置,安置了一个导演的角色。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位导演,要拍摄《孔雀东南飞》一片。你如何确定影片的主次要角色?到底是刘兰芝还是焦仲卿更为突出?为什么?”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超前甚至超现实体验,既给学生自主思索重新定夺的机会,又使学生从无趣的人物性格要点分析的泥泞中解脱出来。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刘兰芝和焦仲卿是主角。对于第二个问题,答案各异:有个女生说,刘兰芝更突出,因为课文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妇女的迫害;有个男生说,焦仲卿更突出,文章反映了封建社会男子忠孝难两全的尴尬处境;还有女生说,他们是一体的,同是封建制度的迫害者。

    这样的人物分析方法灵活而生动,而且有思辨色彩,比拘泥于课文字句的写法分析更能吊起学生的胃口,有助于对诗歌主题理解的深化。

    《孔雀东南飞》虽然距今年代久远,却可以给后人一点感悟和启示。教一个故事可以教一种态度。故事的结局——焦、刘的徇情可以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思索,加强珍视生命的教育。我创设了一个讨论生存问题的情境:“假如你是焦仲卿或刘兰芝,你会选择自杀来表明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吗?为什么?”这种提问顺从于文本,不显突兀,又从另一个层面引出了学生对人生的看法,跳出了教材的系统分析,又完全是对教材的一种现实挖掘。很多学生都说不会为此轻生,理由多种多样:生命是值得敬畏的;用死解决问题是逃避;人生值得追求的东西很多,不光只有爱情;活着就会有希望的……学生对生命的领悟健康而独特,对挫折的应付积极而阳光,让人看到未来的希望和彩虹。

    在对生命意义的探讨中,一节语文课就落下大幕了,老师轻松自如,学生其乐融融。本节课流程简单,围绕三个环节──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生命价值展开,每个环节却不是模式化的理论研究,特别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兼顾了诗歌主题的挖掘,本堂课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自主认识。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创造性的把握教材,灵活多样的设置教学环节,死水也会起波澜,课堂自然活了。

    孔雀东南飞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了解“乐府”及“乐府诗”;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偏义副词,古今异义词;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结合文本,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焦仲卿、刘兰芝的爱情悲剧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过程与方法 梳理诗歌的故事情节;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结合学生在课堂表演的课本剧,对焦仲卿、刘兰芝爱情悲剧原因的交流、探讨,培养学生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述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唤起学生对焦仲卿、刘兰芝命运的同情,同时引发学生对爱情、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 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教学难点 焦、刘爱情悲剧原因的个性化解读;理解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及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 3课时。

    孔雀东南飞课件 篇6

    师:作为封建家长和封建礼教的焦母拆散了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无独有偶,受封建礼教迫害的不仅仅是他们,当时无数的青年男女纯洁高贵的爱情都成了它的牺牲品。你能举出我们学过的文学作品中或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吗?

    生:梁山伯与祝英台(生简介梁祝故事梗概)

    生:罗密欧与朱丽叶(生简介故事梗概)

    师:除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南宋诗人陆游与唐婉的爱情也是这样的,(多媒体展示两人背景故事及两首词《钗头凤》)这两首词大家要积累背诵

    先看陆游的:

    钗头凤

    红酥手,黄滕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

    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

    锦书难托。

    莫,莫,莫!

    再来看唐婉的:

    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

    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

    欲笺心事,

    独语斜阑。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

    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寻问,

    咽泪装欢。

    瞒,瞒,瞒。

    (背景故事)

    师:这些文学形象和人物故事之所以能打动读者,就在于他们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以死(路游唐婉除外)来抗议人们扼杀他们对美好爱情婚姻的向往与追求。大家能

    用几句话概括一下他们的爱情观吗?

    生:是元好问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生:是《乐府民歌》中的“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生:是《长恨歌》中“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生:是诗人笔下“海枯石烂不移情,沧海桑田不变心。”

    ……

    师:那么是否两人有了情感,就不顾一切的结合呢?

    生:“是,为了爱就应有“飞蛾扑火”的精神,为爱情而死也是伟大的。”

    (学生鼓掌。)

    生:“不行,你死了你考虑过父母亲友的感受吗!这样做是自私的。”

    生:“父母的意见没我们可以参考,父母不同意,我们去做工作,争取他们的同意。”

    生:“父母就是不同意呢?”

    生:“那我就不听他们的了。”

    (学生笑,鼓掌。)

    师:如此看来大家都赞成“有情人都成眷属”。但我奉劝大家还是多考虑一下身边亲友的意见,毕竟他们经历的事情比我们多,考虑问题比我问全面。还有一种情况大家想过没有“唐玄宗与杨玉环”“吴三桂与陈圆圆”也是有情人,他们成了眷属耽误的是江山社稷。我们应思考当个人情感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应怎样正确处理

    生:“当然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能因个人情感而损伤国家利益。”

    生:我仿写了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来表述:“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学生鼓掌。)

    师:大家的掌声肯定了你的观点及你的诗句。我们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异性的关注越来越多,但为恋爱而荒废学业,终止理想的实现是不值得的,大家能否想出几句话来劝勉这些同学?

    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生:“爱情诚可贵,理想价更高;若为理想故,爱情也可抛。”

    生:“别为了欣赏眼前的一块小绿洲而错过了前面美丽的风景”

    ……

    孔雀东南飞课件 篇7

    〖教学重点〗

    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

    几个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由复习《诗经》和《离骚》开始)我们学习过了《诗经》三首和《离骚》的节选,在这两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我国古典诗歌的起源和发展;《诗经》的四言体、楚辞的骚体;《诗经》开创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屈原的骚体诗开创了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那么,诗歌发展到汉魏晋时期又有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孔雀东南飞》一诗,来了解这一问题。

    引导学生读课后有关“汉乐府”的资料,了解有关汉乐府的常识。

    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

    1、本诗大概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学习本诗的侧重点应是什么?

    3、读本诗你将最关注什么?

    诵读全诗,把握故事情节:

    1、教师范读,学生给生字注音;了解故事梗概;把自己认为精彩的或难懂的句子划下来。

    2、学生朗读,学生自由读或请学生分角色朗读。

    4、请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此诗的情节。

    学生概括的标题不必拘泥于教参的答案,如果学生有更好的概括则选用学生的概括。

    2、归纳整理本诗出现的“古今异义”:

    3、归纳本诗出现的“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1、熟读课文,分组改编成课本剧,分角色演出。(主人公的语言尽量用原文。)

    2、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3、思考此诗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

    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

    1、请同学分组表演课本剧《孔雀东南飞》。(如时间有限,可分别表演不同的片段。)

    2、讨论评析同学的表演。(注意从文中的人物语言分析人物的性格。)

    刘兰芝、焦仲卿忠于爱情,具有叛逆精神,请结合具体诗句,感知他们的个性特征。

    可让学生找出能够触动他们的诗句,读给大家,然后做简要的分析。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可。

    通过学生对他们所喜欢的诗句的诵读,体会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阅读几首汉乐府诗,体会汉乐府的艺术特色。可以在学生诵读完后,师生共同总结汉乐府诗歌的艺术特色。

    孔雀东南飞课件 篇8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孔雀东南飞》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在教师招聘的考试中会涉及到不同类型的作品,比如我今天选取的《孔雀东南飞》这篇课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歌颂了美好的纯真爱情。为你们提供了较为详细的说课稿以供参考。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孔雀东南飞》,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一、说教材

    《孔雀东南飞》是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五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个单元的话题是爱的生命乐章,本单元这几篇文章,都是纯洁爱情的美丽赞歌。《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歌颂了美好的爱情故事,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

    二、说学情

    学生在学习此类诗歌时,大多是等着老师来分析,自己做笔记,缺乏主动性,在学习这首诗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其中讨论探究,作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赏析这首诗歌的人物形象和特点,以及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启发式教学和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中学习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内容,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对诗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了解人物美以及爱情美。

    【教学难点】理解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与意义。

    五、说教学方法

    这首诗歌的教法通常是从词句的理解到人物形象的把握和主题的提炼,再到审美手段的分析。同时扩展阅读空间进行比较阅读,在不同的形式转换中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人物性格和艺术特征。

    所以主要采用三种教学方法:互动教学、启发教学、探究式教学。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将通过多媒体播放《孔雀东南飞》这一首通俗歌曲,“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大家应该都猜到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我们的《孔雀东南飞》一诗。(板书标题)

    然后通过谈话的方式导入这首诗,这首歌曲调低沉舒缓,非常符合原诗的意境,而屠洪刚的演唱丝丝入扣,深沉含蓄,对刘兰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和焦仲卿“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的心理揭示比较细微,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为本篇的学习奠下感情基调。

    (二)整体感知

    在整体感知环节,我会让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快速浏览全文并疏通文意,请一到两名同学复述故事内容,然后请几名同学结合刚才的《孔雀东南飞》歌曲,谈谈你对整个故事的感受?并用一两个字概括你的读后感。明确为悲伤、哀怨。

    (三)深入研读

    接下来是最为核心的一个环节,深入研读。

    首先,在大家读了文章,知道刘兰芝是本故事的主角后,仔细阅读文章,看看哪些地方写到了刘兰芝?她有何特点?

    第一,明确文章第二段中的“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知道刘兰芝是聪明能干,多才多艺,是很有教养的一个人。

    第二,阅读刘兰芝离开刘家时的表现,“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铛,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组细步,精妙世无双”。明确:一连串夸张性动作的铺张,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焦家前的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突出“精妙世无双”这一点,既体现兰芝之美,坚强,也是对她命运不公谴责。

    第三,面对刘兰芝的再嫁,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侧面烘托了她的美……总之整体上反应的是它的善良和忠贞。

    其次讨论为何刘兰芝如此之美,她却被休了,难道是她的丈夫的原因吗?她的丈夫又是怎样得人呢?

    然后在学生自主讨论和发言后点拨:“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自挂东南枝”。(学生能够说的出来)

    并且明确:焦仲卿重感情,叛逆。

    最后讨论:为何如此美丽的爱情怎没延续呢,是谁制造了这场爱情悲剧?他们有什么特点起到什么作用?

    点拨:焦母蛮横无理、兰芝的兄长不近人情。

    目的是衬托出两人之间爱情的美丽,升华中心主旨。

    (四)拓展延伸

    下面是拓展延伸环节。

    首先,抛出问题:刘兰芝是那样的美丽善良,刘焦的爱情是那样的完美,焦母为什么要把兰芝休了呢?然后学生自主的发言讨论,我会下去巡视,并听取学生的意见和看法。

    然后点拨明确:《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有人据“共事二三年”还没子嗣,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兰芝被休。

    在面对这种事情时,你又有什么感悟,会让学生各抒己见。

    然后,让同学们在仔细想一想,被休后的兰芝被太守家看中,为什么还要“举身赴清池”呢?而焦仲卿“自挂东南枝”又起到什么作用?

    升华中心并且点拨明确:两人以死向封建礼教抗争,更是两人反抗性格的升华,完成了两人完美人格的升华。

    (五)小结作业

    最后呢,是我的小结环节。作者给了我们一个看似悲剧却又完美的结尾,正像《梁祝》这首曲子一样,我会播放这首曲子。在音乐声中结束本节课。

    然后会布置一个开放性的作业,请同学们回去了解陆游与唐琬的爱情故事和陆游的《钗头凤》这首词,下节课分享,目的在于丰富自己的视野和审美能力,同时能够将诗词和社会以及爱情联系到一起。

    孔雀东南飞课件 篇9

    三亚落日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节。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认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欣赏并积累描写落日的语句。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节。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欣赏并积累描写落日的语句。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认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

    3、理清课文脉络,概括段落大意。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在我国的南方,有一座非常美丽的海滨城市——三亚,那里的日落景象富有诗意,美妙绝伦。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去三亚欣赏美丽的落日。(板书)2 三亚落日。

    二、初读感知

    1.请大家把课文打开,大声地将课文读一读。

    三、检查预习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老师就来检查检察,有信心吗?(1)出示词语,指名读:

    逊色

    涨溢

    玉屑银末

    赤朱丹彤

    溅出

    收敛

    美妙绝伦

    挺拔俊秀

    玫瑰

    灯盏

    毫无倦态

    硕大无朋

    摇曳 搔着 醉醺醺

    悄然无声

    (2)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领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赤朱丹彤:赤,红色;朱,大红色;丹,红色;彤,红色,本课指程度不同的红色。

    硕大无比:硕,大;无比,没有什么可比得上。形容无比的大,美妙绝伦:美好到了极点。

    收敛:(光线等)减弱或消失。

    (3)多么美的词语,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把这些词读一读。

    四、指导朗读

    1.词美,景更美,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

    2.现在,你眼中的三亚落日是什么样的?(交流:美丽、诗意……)

    出示: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夕阳滑落的景象绝纶,一点儿也不必日出逊色。

    3.看来,在作者真的很喜欢三亚的落日。谁来读读这段话,读出赞美之情。4.带着这种感受,我们再去感受三亚落日那充满诗意的美丽好吗?

    5.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相机指导。

    五、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第3~5自然段)2.课文第1、2自然段分别写什么?(在三亚看落日很有诗意,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

    四、精读感悟

    1.要看三亚落日就必须先到三亚去,那我们就先到三亚去看看吧!(出示三亚风光图)自由读这一段。

    2.交流。(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很美;作者非常喜爱三亚的热带风光。)(1)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三亚很美?在有关语句下做上记号。

    交流:

    A“蓝透子”、“碧玉般”、“玉屑银未般”、“金灿灿”等词写出了海、椰子树、细沙的色彩美和形状美,B“挺拔俊秀”等词突出了椰树的姿态美。

    C“低翔”和“摇曳”等写出了白鸥、椰子树的动态美。

    (2)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的喜爱之情?

    A“浓浓”、“金灿灿”、“软软”等叠词的运用:

    B“蘸”、“搔”拟人化手法的运用。

    C“真让人担心”、“谁都想”等心理描写。

    (3)三亚的海那么蓝,鸥那么白,树那么秀,沙那么亮,怎能不让人喜爱至极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二段,读出喜爱之情。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认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节。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欣赏并积累描写落日的语句。

    一、复习旧知

    1. 听写生字词:逊色

    涨溢

    玉屑银末

    赤朱丹彤

    溅出

    收敛

    玫瑰

    灯盏 2. 齐渎第一段。

    二、精读感悟

    过渡:三亚的风采神奇而又瑰丽,在这样的地方观落日,的确“真有诗意”,下面我们一起去欣赏夕阳滑落的景象。

    静心默读第3、4自然段,找出文中作者把太阳比作什么?并将感受深刻的词句画下来做上批注。

    交流:(板书:像孩童、像灯笼、像跳水员)

    1.哪些词语写出太阳像“孩童”?(红扑扑、抖落、溅出)

    A、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鲜明生动,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B、读出对此种景象的无限喜爱。

    2.文章的哪些地方写了太阳像灯笼,谁来读读?

    出示: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3.比较:

    A:夕阳也渐渐地收敛厂光芒,变得温和起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B: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A.轻声读这组句子,比较哪种写法好,好在哪里。

    B、指名说。

    (第二种写法好.用比喻的方法,把夕阳的颜色美和形状美具体、形象地写出来了)

    C.指导朗读第二个句子。

    4.出示:“他似乎借助了大海的支撑,再一次任性地在这张硕大无朋的床面上顽皮地奔跳,大海失去了原色,像饱饮了玫瑰酒似的,醉醺醺地涨溢出光与彩。”

    A.你怎么理解句中的“再一次”?

    B.作者又一次把夕阳比作了什么?

    C.想象夕阳在“海面蹦跳”的情景。

    D.指导朗读。

    5.谁来读读把太阳比喻成“跳水员”的句子?

    出示:“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人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5.比较:

    A: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落下去了。

    B: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人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A.分组读两个句子,比较两句话:写法的不同。

    B.第二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好在哪里? B.指名说。

    (把夕阳完全落下时的情景写得十分细致,而日写活了。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D.想象夕阳滑落的情景,E.齐读第二句话。

    四、总结、欣赏

    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象,包含着作者对这自然景观的喜爱和赞美。让我们再次欣赏三亚落日的神气景观。

    (播放幻灯片)

    六、背诵课文:

    这么美的文章,我们尝试着把它背下来。

    三亚落日

    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写景短文,作者用活泼、清新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象,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文章层次清楚,词汇丰富,语言清新,因此,我将指导朗读和背诵作为教学的重点。

    文章开篇点题,“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正当人们急于欣赏三亚落日时,文章却宕开一笔,先写三亚的海“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作者从天写到海,既描绘了三亚海的特征,有为下文写落日提供了环境和背景。接下来的3、4小节,写三亚的落日,太阳落下的过程,我引导学生分为这样几个阶段:收敛光芒——慢慢下沉——顽皮地蹦跳——悄然无声地入水。文章的最后写了作者对三亚落日的赞叹,也呼应了前文。

    浓墨重彩的描绘,鲜活的比拟是本文的写作特色,我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去想象,去感悟,从生动的描写中,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在这种情景下,学生们深入思考,畅所欲言,不知不觉融入到课文情境中去,收到较好的效果。

    孔雀东南飞课件 篇10

    孔雀东南飞

    教学目的

    1.认识汉乐府民歌主要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重要阶段。认识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3.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教学设想

    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具有相对完整的情节,诗中人物的对话极富个性,拟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进而理解全诗主旨,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乐府诗,简介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2.初读全诗,把握全诗情节。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谁记得,《木兰诗》选自何处? 提示:北朝民歌。

    师:单元知识短文指出:“两汉及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古乐府民歌是文学史上的珍品,《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齐名,与之并誉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这是迄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叙事诗有相对完整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形象。(板书课题)

    什么叫乐府呢?乐府诗是指一种合乐的古诗,因传自乐府官署而得名。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分别用于朝廷典礼和宴会上演唱。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乐府诗的范围逐渐扩大,一些虽未合乐而袭用古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的作品,也统称为乐府。

    二、初读。

    1.圈画出读不准的字,不理解的词及古今异义的词。2.找出文中的十九个“相”字。(只作上记号,备用)3.标出全诗各自然段序号。4.对照小序及书下注释读懂全诗。

    三、把握情节。

    1.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本诗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起因、经过、结果吗?

    例:东汉末期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官焦仲卿之妻被焦母休后拒婚不嫁与仲卿双双殉情。

    2.本诗共有33个自然段,具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请按开端——发展——再发展——高潮——结局理清全诗情节。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第(1)段—(2)段开端 第(3)段—(12)段发展 第(13)段—(22)段再发展 第(23)段—(32)段高潮、结局(33)段尾声

    (此时学生如未将第1自然段单独列出,教师不必强加,待到最后研读时再解决第1自然段的起兴问题。)

    3.师:请为每部分(包括每部分内的层次)拟一小标题。

    生甲:“兰芝自诉”——“兰芝遣归”——“兰芝拒婚”——“兰芝殉情”——“合葬化鸟”

    生乙:我补充一些小层次的标题: 兰芝自诉 合葬化鸟

    生丙:我拟的标题是:自诉;乞母、遣归、辞母、泣别;拒媒、逼嫁;死别、殉情;化鸟

    四、朗读全诗(教师大声带读,学生跟读)。

    注意读准:箜篌、襦、葳蕤、蹑、玳瑁、珰、誓(愆)便(pián)言、否(pǐ)泰、鹄、幡、骢、赍、鲑

    五、同桌互译。

    教师译前提示一:正确正确“公姥”(偏指“姥”)、“作息”(偏指“作”)、“父兄”(偏指“兄”)、“父母”(偏指母)、“弟兄”(偏指“兄)”等偏义复词。揣摩的窍门是根据句意、文意理解偏指义。

    提示二:注意有些词的古今意义差别。如:“自由”,今义为“自由自在”,古义为“自作主张”;“可怜”,今义为“值得同情”,古义却可作“可爱”讲;“却”今为转折连词,古义却有“退”,“回头”义;“要”今义为“需要、要求”,古义却可作“约定”讲;“适”今义为“适合”,古义“有“刚才”义;“劳劳”今不用,古义作“怅惘若失”讲;“奄奄”今义作“气息将绝”讲,古义却可作“暗沉沉”讲。

    教师巡迴答疑。

    六、作业:

    课后整理本诗中“相”、“谢”、“见”、“迎”、“自”、“适”的用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本诗所用的铺陈、比兴表现的手法。

    2.了解本诗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3.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本诗塑造人物的手段。4.辨析词义。教学过程

    一、复习交流。

    让学生将自己整理的难字多义辩析在全班进行交流。例:“相”字的用法。(见表)

    二、研读一,分析人物形象。教师设问,学生讨论、发言。

    1.兰芝是不愿离开焦仲卿的,为什么她要自求遣归? 生甲:因为她感到与焦母实在合不来,“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君家妇难为”,所以不如回去。

    生乙:我认为还有一层意思,即兰芝从焦母的故意挑剔中,感到了遣归之势已无可逆转,因此不卑不亢地自己先提出来。

    2.兰芝是不愿离开仲卿的,为什么在离别前还要“严妆”一番呢?

    生:这表现了兰芝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她是严妆来的,因而也要严妆走,这表明她遇事十分沉着、冷静、镇定自若。

    3.兰芝遣归是焦母逼迫的,为什么兰芝在离别前还要向焦母告别? 生甲:她不卑不亢。

    生乙:她最后要再说几句,把面子要回来。生丙:她有礼有节。

    小结:这表明兰芝从小受过很好的教养,有礼有节,举止得体。

    4.兰芝是忠于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这岂不破坏了兰芝的形象? 生甲:兰芝殉情之意早已决定,允婚是假,殉情是真。

    生乙:如不允婚,就会被其兄纠缠不清,说不定还会锁起来,后面的殉情反而难了。

    生丙:如果兰芝不允婚,就没有后面太守家准备迎亲的一节,便达不到抬高兰芝身价,加强悲剧气氛的效果。

    5.仲卿与兰芝相比,有哪些同异处?

    同——同样忠于爱情,同是封建礼教的逆者;异——在洞察世情上,焦不如刘聪慧,在反抗封建礼教上焦不如刘坚决。

    6.焦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生:她是一个反面人物,在诗中,她是封建旧礼教的代表人物。她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她无视焦刘的爱情,折磨兰芝,威逼利诱仲卿。是一个摧残青年,摧残爱情的封建家长。

    7.你是怎样认识这众多各别的人物的?

    生甲:通过故事情节发展及人物间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逐渐鲜明。如刘兰芝,第一部分只知道她是个聪明要强的人“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到第二部分通过她严妆、辞行才觉得她这个人不简单,在焦母前不掉一滴泪,而且语言绵中带针。读到允婚一节,真还觉得她“坚持不住了”,后来看到她“举身赴清池”才更体会到她的坚贞。

    生乙:诗中人物的对话也特精彩,焦母的专横:“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多有个性特点。还有焦仲卿,先是个脓包,去求母亲:“儿已薄禄相”、“伏惟启阿母”,这些对话也很有特色。

    三、研读二,理解鉴赏。

    1.在“兰芝自诉”、“着装遣归”、“太守迎娶”等情节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些语句改为概括性的语句好不好?

    提示:在“自诉”时,兰芝说了“十三、十四、十五”等句,在“着装遣归”一节中,写了“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及足下、头上、腰、耳、指、口、步态等。“太守迎亲”一节也有大量的铺陈。如果将这些文字概括成“从小受教养,多才多艺,”、“着意穿与戴,美丽世无双”,“四处买珍奇,迎亲准备忙”等句,简则简矣,神韵皆无了。

    2.文中用了哪些比喻?本体、喻体有哪些相似点?

    提示:写兰芝美,用“削葱根”喻手的白、嫩、尖;用“含朱丹”喻嘴的红润。写他们对爱情忠贞,用“磐石”喻仲卿的坚定,用“蒲苇”喻兰芝的柔韧。

    3.第一课时中我们分了段,现在大家想想,第1自然段与第2自然段合在一起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合在一起不合适,第1段从孔雀失偶徘徊眷恋写起,这就是《诗经》中常用的“兴”,托物起兴。第1段可独立为“序曲”。

    4.本诗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表现现实生活本质的,主要用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为什么在尾声中又写了“化鸟”一节呢?这岂不破坏了全诗的统一风格?

    提示:最后一节“化鸟”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封建制度的抗议和嘲弄,与全诗的主旨,歌颂忠贞不渝爱情及对压迫的反抗精神是一致的。这一节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在诗歌创作中,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两大传统有时是兼而存之的。

    四、自由朗读。

    五、作业: 1.完成书后三、五题。

    2.课外分析刘兄形象,找出与焦母的同异处。3.在练笔本上改写原诗(取一节也中)为短剧。

    孔雀东南飞课件 篇11

    孔雀东南飞教案

    [教学目标]

    (一)认识汉乐府民歌主要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认识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 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三)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教学难点

    1.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一、导入。

    谁记得,《木兰诗》选自何处? 北朝民歌。

    师:乐府诗歌是自《诗经》、楚辞之后而兴起的,是文学史上的珍品,《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齐名,与之并誉为“乐府双璧”。

    谁能讲讲关于“乐府”和“乐府诗”的知识呢?

    乐府诗是指一种合乐的古诗,因传自乐府官署而得名。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分别用于朝廷典礼和宴会上演唱。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乐府诗的范围逐渐扩大,一些虽未合乐而袭用古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的作品,也统称为乐府。

    因此,“乐府”,就成了一种诗体的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就叫“汉乐府”。两汉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句式灵活自由,语言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较浓。乐府诗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

    3、课本所选的这首《孔雀东南飞》最先原题是《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后又有人将其题作《焦仲卿妻》。后人又取诗歌的首句,题为《孔雀东南飞》。它是中国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师: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我们的文章演绎的又是怎样的一段爱情?让我们继续学习诗歌《孔雀东南飞》。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清规戒律。“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诗歌的发展,《孔雀东南飞》与《诗经》、《涉江》有什么不同?(《诗经》、《涉江》是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是叙事诗。)

    叙事诗和抒情诗的主要区别在于:抒情诗,作者直接借景(或物)抒情。叙事诗借助于故事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诗歌的主题思想。让我们循着叙事诗这条表达主题的线索,来读这一首长篇叙事诗。古诗也常常寓抒情于叙事

    明确:(1)、主要人物: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2)、矛盾冲突:有“遣与被遣”、“休与不休”、“爱又难爱”、“嫁与不嫁”等,其中焦母与兰芝的矛盾构成故事的主要冲突,也是焦、刘爱情悲剧的根源。

    (3)、情节内容:请归

    求情

    叙别

    被遣

    结誓

    还家

    拒媒

    避婚

    死别

    告母

    徇情

    合葬

    3、这首诗讲述了什么故事?

    它叙述和描写了东汉末年庐江郡小吏焦仲卿和妻子刘兰芝的爱情婚姻悲剧: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却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亲求情无效,夫妻只能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遣宰为媒,兰芝践约抗婚,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而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喜庆之日,刘焦双双命赴黄泉。

    4、按什么顺序叙述? 时间顺序。以什么为线索?以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为线索来叙述。写作这首诗歌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否定什么?肯定什么?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课文分析

    1、概括诗前小序的内容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2、诗歌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兼用比兴,以孔雀失偶来暗示夫妻离别。孔雀徘徊反顾为全诗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统摄全篇,引起下文故事。

    3、尾声化为鸳鸯充满了什么色彩,结构上有何作用?

    浪漫主义色彩,呼应开头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1、第9段,“鸡鸣外欲曙……精妙世无双”。用了什么手法?

    生:本段用了铺陈、排比的手法。

    师:能给大家具体解释一下铺陈吗?铺陈,即铺叙,详细地叙述。

    师:请用本段中的一个词概括它的内容。严妆

    师:此时此刻,刘兰芝为何要“严妆”,并且还“事事四五通”呢?作者着重写装束和仪容,有何用意?

    这段描写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渲染夸张的铺陈排比,不但写出人物的外在美,更写出人物的人格美。美就美在她的沉着、镇定,美就美在她那特别的涵养。

    这一段文字优美,请同学们倾听范读,认真揣摩品味它的妙处。

    2.师:诗中有多处使用了铺陈排比手法,同学们能否再找出一两处。

    第2段“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写出了刘的聪明能干。

    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繁琐?本段还用了什么手法?

    不繁琐。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意在强调兰芝多才多艺,很有教养。罗列数字,应作互文看,交叉叙述。

    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为下文兰芝被休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第13段有类似的内容,是不是有点重复?

    不重复。更突出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并且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3.学生读“交语速装束……郁郁登郡门”(21段)

    师:从另一标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看,这个悲剧故事里,女主人公刘兰芝颇更具人格魅力,主要塑造了这一人物形象。难道这一段描写对刘兰芝形象的塑造也有作用吗? 看来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郡守家富有、有权势吗?

    富有、有权势。

    那么刘兰芝对这富有的郡守感兴趣吗?

    不感兴趣。她嫁给郡守完全是兄长的逼迫。

    她的心思依然在焦仲卿身上,那她想怎么做呢?

    “等待焦仲卿来迎娶她”。

    所以作者不惜笔墨,浓墨重彩,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

    衬托出刘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她对仲卿的爱和忠贞经得起任何严峻的考验。而且太守家的喜和兰芝明为允婚、暗作死计的悲凉心境形成对照,强化了悲剧性。

    总结:本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在我们学习过的乐府民歌《陌上桑》、《木兰辞》中,这种手法也有运用。能否想起来几句?

    “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课后同学们注意体会比较。

    铺陈、排比手法,夸张、渲染地写尽人或事的各方面情态。它实际上也就是赋,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只是受汉大赋的影响,描写更加细腻更加淋漓尽致,往往一气贯注,渲染某种氛围和情绪。赋,一般分为三类,赋景观物象、赋事态情状、赋人物形象。赋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手法,如《沁园春?长沙》上下阕均用了赋,平时要注意鉴赏并运用。

    去掉诗的开头、结尾,并不影响情节的完整性。去掉后与原诗进行阅读比较,体会艺术效果有什么不同?分别说一说它们的作用。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以孔雀徘徊起兴,有统摄全诗,引起故事的作用;以美禽恋偶比喻夫妻分离,用具体的形象渲染悲剧气氛,奠定全诗哀怨悱恻的感情基调。比兴手法在现代的一些流行歌曲中亦常有运用。如《花心》:“花的心藏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错过。你的心晶莹剔透,心中一定还有梦。”

    尾声。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是为连理枝,象征了爱情的不朽。合葬化鸟,生不能相守,死要化作比翼双飞的鸳鸯鸟。“相向鸣”,是他们爱情与幸福的歌唱,悲愤与压抑的控告。结尾的浪漫主义手法,反衬现实,寄托人们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在结构上,结尾的鸳鸯双飞和开头孔雀失偶遥相呼应,体现了构思之巧妙、用心之良苦。

    故事的尾声与我国一些民间文学相似,“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天荒地老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这是人物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出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诗文起了质的飞跃。

    主要情节

    兰芝是不愿离开焦仲卿的,为什么她要自求遣归?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君家妇难为”

    兰芝遣归是焦母逼迫的,为什么兰芝在离别前还要向焦母告别? 这表明兰芝从小受过很好的教养,有礼有节,举止得体。

    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兰芝是忠子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这岂不破坏了兰芝的形象?

    兰芝殉情之意早巳决定,允婚是假,殉情是真。如果兰芝不允婚,就没有后面太守家准备迎亲的一节,便达不到加强悲剧气氛的效果。

    联系上下文,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分析:在揭示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说明仲卿对爱情的珍惜和忠贞。

    联系全文,理解“黄泉共为友”。

    分析:(1)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离的决心:“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2)在焦母的压力下——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4)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5)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吾独向黄泉!”(6)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自挂东南技”。

    由此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后来的一切活动,都发端于“黄泉共为友”。可以想象当初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

    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黄泉共为友”。

    分析: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人物性格分析 兰芝:聪明多才,知书达理,不慕荣利,坚强、反抗。

    焦仲卿:他是兰芝向封建家长制和封建婚姻制度作斗争的伙伴,有正义感,重感情,守信用,有刚强的一面。但也有懦弱的一面,对母亲的责难默默无声,斗争无力。没有兰芝斗争彻底,它也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

    焦母:突出的反面形象。他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的女性。对于兰芝和仲卿的美好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专行。对仲卿软硬兼施,目的是要仲卿速遣兰芝,以维护他的家长威风,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

    刘兄:反面形象,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典型的市侩形象。

    兰芝是一位勤劳、善良、美丽的女性,与焦仲卿夫妻感情又极为深厚,但却遭到了焦母的虐待乃至驱逐,最后不得不与仲卿双双殉情。焦母驱逐兰芝的原因是什么?

    1.兰芝没有遵从封建礼教的妇德要求,“本自无教训”,“举动自专由”,虽然温顺,能干,但骨子里有倔劲,因而为焦母所不容。

    2.兰芝多年不育,焦母为传宗接代考虑,找借口驱逐兰芝。

    3.焦刘两家贵贱悬殊,门第不对,焦母见异思迁,为娶进罗敷而逼走兰芝。

    4.焦母无法理解也不能容忍仲卿与兰芝间真挚热烈的爱情。(焦母丈夫早逝,恋子情结)《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受到家长制的威压。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 不是。刘、焦两人所反复辩解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因为他们不能,这才是悲剧中的悲剧。

    你认为此诗最有价值的是什么?

    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家长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与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牵牛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

    爱情是美,爱情是诗,爱情是一首永恒的歌!我们的古人历尽了爱情的沧桑,饱尝了爱情的悲苦。让我们牢记这些血的教训,珍惜这人间每一分美好的感情。

    【孔雀东南飞课件11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