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精选6篇)
  •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

    发表时间:2024-06-05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精选6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自己抽时间去完成。写好教案课件,可以避免重要内容被忽略,老师在写教案课件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作为资深的编辑我特别推荐这篇经典的“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感谢您的阅读让我们一起沉浸在文字和故事的世界里!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 篇1

    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

    仙居县安洲小学高牡丹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P4及练习一第47题

    教学目标:

    1.知道分米产生的意义;

    2.了解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选择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通过估一估、测一测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准备活动

    1.提问:我们现在认识的长度单位有哪些?你能给这些单位按照大小排排队吗?

    2.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二、活动设计测量课桌

    1.设疑:你们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谁来估一估?

    2.动手操作,测量课桌的长度

    (1)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课桌的长度,引导学生选择测量的工具及连续量

    (2)组织汇报,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测量方法更加简便。

    3.认识分米,教学例2。

    (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指出10厘米的长度,出示分米卡,使学生认识1分米.说明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

    (2)学生观察尺子:数一数1分米中有多少个1厘米?

    有了认识毫米的思路,认识分米,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学会认识分米的长度单位。

    (3)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势表示,进一步认识分米。

    将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学生分组互相用手势表示。

    4.利用米尺,分组讨论。

    1米有多少分米?1米、1分米、1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

    总结归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板书)

    5.量出3分米长的带子给大家看。

    三、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认识了毫米、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老师们最喜爱的八佰教育网

    四.巩固练习

    1.说一说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它的一个单位长度。

    2.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3.练习一第5题: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

    此题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长度表象。

    4.练习一第6题

    此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涉及到单位之间的转换。

    5.练习一第7题是实践活动的另外一种形式。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 篇2

    情景导入激趣引新

    1、课前谈话:

    师:今天数学课,我们带来了什么?关于扑克牌你有哪些了解?

    玩过吗?

    交流:好的孩子们,扑克牌中还隐藏着这样的知识。(知识链接)

    学生阅读,师随机出示大王、小王、四种花色。

    过渡:有趣吧!四种花色正好对应着我们的四个小组。你们小组选那种花色作为队标?(相机分组:红桃、方块、梅花、黑桃)

    提示:整理一下桌面,准备上课。(上课,师生问好。)

    2、激趣引入:

    揭题:小扑克,大学问!这两张牌还认识吗?(大王、小王)

    大王爱算计,小王点子多(翻牌、揭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算24点】

    二、感知体验层层推进

    (一)介绍规则体会算法

    1、师:老师这里有10张扑克牌。(课件:A—10各一张)

    明确:分别是?这里的A表示1。

    交流:若从这10张牌中选两张算出24,你会选?

    2、考考你,看谁反应快:(适时拿出3、8、4、6)

    我出3,你出();我出8,你出();三八()。

    我出4,你出();我出6,你出();四六()。

    3、过渡:借助口诀,我们可以很快的算出24。

    如果老师出两张牌(出示3、9),请你出一张(A反面朝上)算24,你想出什么牌?(同桌交流)

    师:怎么想的?用加、减、乘、除分别算出12、6、27、3。

    生1:我选2,因为12×2;

    生2:我选4,因为6×4;

    生3:我选3,因为27—3;

    生4:我选8,因为3×8。

    师:真爱动脑筋,给每个队加一颗星。

    师:想不想看看这张是几?(除了刚才的四种选法,还有其他的吗?)

    出示:【3、9、A】,如果这张牌是A,怎么算出24?

    过渡:展示一下我们学到的新本领。

    (二)新手上路引导算法

    1。要求:任意拿出3张扑克牌,根据3张扑克牌上的数,用加、减、乘、除法进行计算,每个数只能计算一次,算出得数是24。

    7、6、3 7、8、9

    2。对话交流。

    师:对了,借助口诀,看6想4;连加也行。

    (三)能手展示尝试算法

    师:我们继续。

    1、你能用下面各组牌上的3个数算出24吗?

    2、完成学习单《能手展示》,在横线上写算式。

    3、汇报交流,(各小队加一颗星)

    (四)高手对决提升算法

    1、过渡:这三组都能算出24,老师这有三张牌能算吗?

    (1、2、5依次贴在黑板上)

    生:思考、疑惑。

    师:有的可能真的算不出来,但也有些是知识水平的限制。

    2、如果再添一张(反面),几张牌?现在算得出来吗?

    出示:1、2、5、8

    (观察一下,看8,想3,其余3张牌能凑出3吗?(同桌讨论方法)把计算过程写在学习单上。

    3、交流:谁来分享你的方法?有其他方法吗?

    评价:真是“人多智慧广”,让我们的争星活动继续。

    4、合作探究。

    活动一:必答题

    规则:每个小队一道题,答对得一颗星,答错不得星。(适时掌声)

    师:现在为止,每个队得分一样,平分秋色,激烈的竞争还在后面。

    活动二:抢答题

    规则:第一个举手的回答,答对得一颗星,答错倒扣一颗星。

    一号:1。7。8。4;二号:6。5。4。4;三号:2。5。3。1;四号:5。6。9。1。

    师:果然眼疾脑快,抢答题过后,暂时领先的是()队,胜不骄,败不馁的,还有机会。

    活动三:选答题

    规则:根据题目难易,有一颗星、两颗星、三颗星。先选几星,答对就加几颗星,答错了倒扣相应的星数。

    激趣:哪个组先来?——先商量一下选几星?

    一星:

    两星:

    三星:

    让我们一见分晓,得星最多的是()队,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

    (五)大显身手交流算法

    1、师:刚才是我们分队比赛,我们还可以4人小组比赛。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 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和差问题的结构特征,研究和差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并准确解答。

    2、借助线段图进行分析,理解用假设法将和差问题转化,完整口述思路。

    3、优选方法,体会和差问题在解决生活实际中的作用。(拓展)

    4、营造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探求问题特征与解答方法。(情感)

    活动重点

    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能较熟练地列方程解"和差问题"。

    活动难点

    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活动过程

    一、课前游戏

    (意图:感知和差问题的结构特征: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大数与小数)

    写数猜数:

    学生选择1-9中的任何一个数,写在卡片上,算出与同桌卡片上数的和与差。填入统计表中。(同桌学生报数,全班猜数,教师输入,指导学生验证)

    教师填写后两列的和与差,和是100,差是20;和是168,差是32。提出质疑:当和与差比较大时,还能猜吗?有必要去寻找方法.

    揭示课题:

    共同特征: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就能找到大数和小数。我们把这类题型称为和差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和差问题。

    二、创境新授

    (意图:借助线段图,通过小组探究,理解假设法进行转化的三种方法)

    1.情景研究:

    理解画形结合图的意思,明确大数是苹果,小数是桔子。小组开展探究活动。

    PPT三种方法配合进行分析与汇报。体会三种假设的过程,感悟转化思想。

    方法一:假设拿去了4个苹果,还有10个水果,苹果和桔子的个数就相等了。就是转化成了小数桔子的两倍。再除以2就算出桔子的个数。

    方法二:假设再拿来4个桔子,就有了18个水果,苹果和桔子的个数也相等了。就是转化成了大数苹果的两倍。再除以2就算出苹果的个数。

    启发: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不同点是第一种方法是和+差,第二种方法是和—差;相同点是都用了假设转化的方法,最后都除以2。

    方法三:也可以将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然后将总数14平均分成2份,再用7+2或算出苹果个数,用7-2算出桔子个数。这也是巧妙运用假设,将平均数运用到和差问题的解答中。

    完整板书,规范学生对综合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再理解方法:

    大数—差=小数的2倍,再除以2=小数

    小数+差=大数的2倍,再除以2=大数

    3.尝试应用:

    小强和爸爸年龄和45岁,爸爸比小强大25岁,爸爸和儿子各多少岁?

    (1)读出两个信息与问题,课件展示线段图,学生空画。

    (2)理解列式:假设爸爸少25岁就和小强年龄一样,小强和爸爸的年龄和45岁就变成了是45-20=20岁。20岁表示是两个小强的年龄和,再用20除以2算出小强的年龄。知道了小强的年龄,爸爸的年龄又怎样算呢?完整口述假设过程,上台板演,学生欣赏

    (3)再次强调求和差问题的方法:解答和差问题你最感欣赏的方法是什么?

    生:假设法

    生:(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4.巩固方法,准确填数:

    回到猜数游戏,用假设法求出大数与小数:和168,差32。和999,差111。

    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对第一组选择(和+差)÷2=大数的方法,对后一组选择(和-差)÷2=小数的方法。

    三、探究变化

    师:生活中还有许多和差问题。

    1、小强在本单元测试中语文数学的平均成绩是96分,数学比语文多8分。语文和数学各得几分?(一题多变,你能有几种转化的方法。再判断分析。)猜测语文与数学分数。理解平均分数的意义。

    A、数学:(96+8)÷2=104÷2=52(分) 语文:96-52=44(分)

    语文:(98-8)÷2=88÷2=44(分) 数学:96-44=52(分)

    对方法A进行反思和质疑。寻找错误的原因。

    B.数学:96×2=192(分) (192+8)÷2=200÷2=100(分) 语文:192-100=92(分)

    语文:96×2=192(分) (192-8)÷2=184÷2=92(分) 数学:192-92=100(分)

    C、数学:96+8÷2=96+4=100(分)

    D、语文:96-8÷2=96-4=92(分)怎样理解8÷2?

    2、认真选择(机动题):大强和小强共有300元去买书,大强给小强50元两人的钱就一样多了,你知道大强和小强各有多少钱?

    借助线段图来理解。选择合理的算式。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记忆最深的是什么?评价同学或老师。

    学习总结: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的问题就是和差问题。解和差问题的策略很多,用假设法将大数转化成小数,(和-差)÷2=小数;或者将小数转化成大数,(和+差)÷2=大数;巧用平均数移多补少等。

    五、欣赏变化

    1.转化成3个大强

    2.转化成3个小强

    3.转化成3个爸爸

    课堂延伸:

    让我们在音乐中带着思考,将假设转化的思想,将优化选择的策略带回家,去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及操作、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建立分数概念的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去寻求分数,能自己往下写分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功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初步建立几分之一分数的概念。

    教学用具:

    各类卡片图,各类折纸。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T:小朋友们,我们都知道在奥运赛场上有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在法庭上有公平、公正的大法官,在学校里老师又用公平、公正的方法来教育我们,你也想做一个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小法官和小老师吗?(想!)那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出示:小华、小丽两个小朋友。

    a:出示6个大苹果,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要求学生说出平均分成两份,学生上去分好。)

    b:出示四罐牛奶,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平均分成两份,学生分。)

    c:出示两个汉堡,又该怎样来分?(齐分,学生上去分。)

    (小结:我们都把它们进行了平均分板书。)

    d:出示一个大饼,你能公平公正地来分一分吗?你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数来表示吗?

    揭题:我们要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它叫做分数(板书)

    (二)探究新知,不断摸索:

    1.认识。

    T:刚才我们把一个大饼通过平均分分成了两份,其中的一份我们就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这个分数就是。那怎么来书写呢?跟着老师一起写(学生举起手指一起写),先写──表示平均分,再写2表示把大饼平均分成了2份,再写1表示其中的一份,读作二分之一(齐读两遍,并举起手跟老师一起边演示边说:把大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教师拿起分好的大饼:左边这一份是整个大饼的,那右边这一份呢?(齐说:)

    同桌活动:从信封中拿出各种折纸,你能折一折这些图形的吗?(请学生交流,注意语言的表达。)

    T:老师也忍不住想来折一折了(拿起一个正方形的折纸,随便一折,将它剪下,举起一块说是。)(学生反对,强调没有平均分不能用分数来表示。)

    T: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没有碰到过的例子?(学生交流。)

    2.自己再想一个分数,把这个分数折出来,画出来。

    请学生同桌合作,利用折纸,折出自己想出的一个分数,用画阴影部分的方法表示好,并请画得最快的几个小朋友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写上你所表示的分数。(教师选取部分,一起评价,并说说这个分数所表示的意思,注意学生语言的表达)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一口气来说一说:

    2.用手势来判一判:

    3.根据分数在图中涂阴影,仔细观察,比较一下这些分数的大小:

    4.它是一个长方形,把它这样对半平分,再平分在每一块上涂上颜色,你知道每种颜色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吗?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今天,你收获了多少,能一起来分享吗?

    2.课外,请你再去折一折,你还能折出多少分数来?

    3.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小学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篇3

    教学时间:

    累计节数: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水灾自救知识,在遇到水灾威胁时,能够及时自救。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人们常把水成为“生命之源”,是的,有水才有生命,是水给了生命的存在,延续的力量,但同样水也有剥夺人类宝贵生命无情的时刻。

    二、新授:

    1、说一说,你家附近都有哪些河流,他们有没有过肆虐的时候?当时怎么样?

    2、救助课堂

    水灾自救逃生严重的水灾通常发生在江河湖溪沿岸及低洼地区,遇到突如其来的水灾,该如何自救逃生呢?

    1.如果来不及转移,也不必惊慌,可向高处(如结实的楼房顶、大树上)转移,等候救援人员营救。

    2.为防止洪水涌入屋内,首先要堵住大门下面所有空隙。最好在门槛外侧放上沙袋,满袋可用麻袋、草袋或布袋、塑料袋,里面塞满沙子、泥土、碎石。如果预料洪水还会上涨,那么底层窗槛外也要堆上沙袋。

    3.如果洪水不断不涨,应在楼上储备一些食物、饮用水、保暖衣物以及烧开水的用具。

    4.如果水灾严重,水位不断上涨,就必须自制木筏逃生。任何入水能浮的东西,如床板、箱子及柜、门板等,都可用来制作木筏。如果一时找不到绳子,可用床单、被单等撕开来代替。

    5.在爬上木筏之前,一定要试试木筏能否漂浮,收集食品、发信号用具(如哨子、手电筒、旗臶、鲜艳的床单)、划桨等是必不可少的。在离开房屋漂浮之前,要吃些含较多热量的食物,如巧克力、糖、甜糕点等,

    并喝些热饮料,以增强体力。

    6.在离开家门之前,还要把煤气阀、电源总开关等关掉,时间允许的话,将贵重物品用毛毯卷好,收藏在楼上的柜子里。出门时最好把房门关好,以免家产随水漂流掉。

    7.落水后,要屏住呼吸,放松身体,人体就自然的浮出水面了;如果有水草缠住了脚,千万不要慌张,屏住呼吸,轻轻的解开。 8.游泳时,遇到脚抽筋,不要紧张,要弯曲身体,双手抱脚,等待救援。

    8.水灾后应谨慎选择饮用水,事先储备的饮用水才是最安全的。因此应事先储备一些干净水放在清洁密闭的空间里。如必须饮用河水、雨水等要烧开杀菌。

    9.夜晚直升机在救援时,可用手电筒、蜡烛向直升机发送救援信号。白天可用镜子反光和挥动颜色鲜艳的物品。

    三、安全小常识互帮互助共同脱险

    小学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篇4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教材简析:《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说前测:

    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学生知道些什么呢?对三年级两个班学生的前测结果统计表明:

    关于面积,87%的学生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一词,13%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5%的学生对“面积”的含义有错误认识,56%的学生认为“面积”和物体的大小有关,29%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关于面积单位,69%的学生表示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单位一词”,31%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0%的学生对面积单位的含义有错误认识,47%的学生认为面积单位和物体的大小有关,43%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说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小学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篇5

    教学时间:

    _x

    累计节数: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一些日常的安全常识。

    2、使学生学会自护自救。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需啊哟加倍注意和小心对待,否则很容易发生危险,酿成事故。

    二、教授新课

    1、防止烫伤

    烫伤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事故。在家庭生活中,最常见的是被热水、热油等烫伤。如何防止烫伤呢?

    (⒈)从炉火上移动开水壶、热油锅时,应该戴上手套用布衬垫,防止直接烫伤;端下的开水壶、热油锅要放在人不易碰到的地方。(⒉)家长在炒菜、煎炸食品时,不要在周围玩耍、打扰,以防被溅出的热油烫伤;年龄较大的同学在学习做菜时,注意力要集中,不要把水滴到热油中,否则热油遇水会飞溅起来,把人烫伤。

    (⒊)油是易燃的,在高温下会燃烧,做菜时要防止油温过高而起火。万一锅中的油起火,千万不要惊慌失措,应该尽快用锅盖盖在锅上,并且将油锅迅速从炉火上移开或者熄灭炉火。

    (⒋)家里的电熨斗、电暖器等发热的器具会使人烫伤,在使用中应当特别小心,尤其不要随便去触摸。

    2、安全使用高压锅

    用高压锅做饭,节省时间和能源,许多家庭都使用它。高压锅在使用时,锅里的温度高、压力大,所以安全问题十分重要。(⒈)使用高压锅之前,首先要检查锅盖的通气孔是不是通畅,安全阀是不是完好无损。

    (⒉)在使用中,不要触动高压锅的压力阀,更不要在压力阀上加压重物或者打开锅盖。

    (⒊)饭菜做好以后,不能马上拿下压力阀或者打开锅盖,要耐心地等待锅里的高压热气释放出来后,才能拿下压力阀,打开锅盖。

    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臵生活中发生烫伤,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⒈对只有轻微红肿的轻度烫伤,可以用冷水反复冲洗,再涂些清凉油就行了。

    ⒉烫伤部位已经起小水泡的,不要弄破它,可以在水泡周围涂擦酒精,用干净的纱布包扎。

    ⒊烫伤比较严重的,应当及时送医院进行诊治。

    ⒋烫伤面积较大的,应尽快脱去衣裤、鞋袜,但不能强行撕脱,必要时应将衣物剪开;烫伤后,要特别注意烫伤部位的清洁,不能随意涂擦外用药品或代用品,防止受到感染,给医院的治疗增加困难。正确的方法是脱去患者的衣物后,用洁净的毛巾或床单进行包裹。

    小学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正、反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及解题关键。

    2、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正、反归一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

    1、线段图的画法

    2、检验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学习例3

    (1)出示图片(画有5个书架,下面有一个问号),教师说:“学校想买5个书架,你知道需要花多少钱吗?想一想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产生疑问或说出需要先知道每个书架多少钱。)

    (2)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片(画有3 个书架,标出一共75元),教师说:“我告诉你买3个书架一共用了75元钱。现在你能解决了吗?”

    (3)个人试做,小组交流并汇报小组的想法。

    思路:要想求5个书架多少钱?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再求5个一共多少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点拨,并做主要的板书。)

    (4)练习:教科书第107页“做一做”。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学习例4

    (1)出示例4: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2)小组先讨论研究,再试着把它完成。

    (3)小组间交流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4)“做一做”中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分析题目,并解答完成。

    3、比较例3和例4,你觉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各抒已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小结:“遇到应用题,一定要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来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再解答。”

    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出示图片(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2、老师用IC卡给家里打电话,时间用了4分,正好花了2元8角钱。想一想,如果打电话时间用了6分,又会用去多少钱呢?(学生独立思考)

    “老师的IC卡里现在只有3元5角钱了,我必须在几分内把话讲完呢?

    板书设计:

    两步应用题

    (1)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

    (2)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

    75÷3=25(元) 75÷3=25(元)

    5个书架多少钱? 200元能买几个书架?

    25×5=125(元) 200÷25=8(个)

    答:买5个要用不着125元。 答:200元可以买8个书架。

    归总应用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2页的例5及“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五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了解归总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够正确地解答这种应用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

    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1、学习例5(为了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计算,将例题进行了改编)。

    (1)教师说:“小华读一本书,如果每天读9页,几天可以读完?”(学生各抒已见)。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告诉他们:“知道每天读12页,6天可以读完。现在你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3)小组展开讨论,并独立列式试做。(教师注意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

    (4)小组汇报自己的想法,教师点拨,小组间相互质疑问难。

    (5)教师根据小组的汇报情况,边小结边进行必要的板书:

    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 72÷9=8(天)

    (6)让学生根据分步算式,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2、改编例题,引出题目:(如果小华8天读完,他每天读几页?)

    (1)学生独立思考,并试着列式解答出来。

    (2)请一名学生汇报。通过学生之间的质疑问难,教师根据出现的情况,及时进行小结:要求每天读几页?首先知道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遇到问题,一定要分析清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3、比较例题和改编的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相同点:都是先求这本书的总页数。不同点:例题是求几天读完,改编后的问题是求每天读几页。

    4、教科书第112页“做一做‘的第2题和例5,让学生独立完成。

    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做练习二十五的第1题。

    让学生认真读题,独立完成,并找出两个小题的异同点。

    2、教师:小林从家往学校走,每分走100米,需要用8分走到学校。如果每分走80米,你知道需要用几分走到吗?

    让学生说一说想法,然后独立列式解答。

    3、做练习二十五的第3、4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通过师生交流,突出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板书设计:

    两步应用题

    (1)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2)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12×6=72(页) 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 再求每天读几页?

    72÷9=8(天) 72÷8=9(页)

    答:8天可以读完。 答:每天读9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较灵活。熟练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计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使学生体验数学以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同算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去春游吗?我们去春游的路上有一些障碍,谁能扫清路上的这些障碍?

    口算

    35+3= 24+9= 45+30= 28+7=

    87—5= 36—8= 72—50= 93—6=

    二、创设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

    (一)观察第91页情景图。

    1、仔细观察,从这幅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与乘船有关的问题?

    2、学生提问题。

    (二)观察第92页情景图。

    1、图中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解决?

    师根据生答板书:

    “二(1)班、二(2)班能坐下吗?”

    “二(3)班、二(4)班合乘能坐下吗?”

    2、谁能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23+31 32+39

    (三)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三、小组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一)探究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学生自主探索。

    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巡视。

    3、各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二)学生小组讨论喜欢的方法。

    1、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汇报。师: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

    3、这两个问题解决的结果如何?

    四、巩固练习。

    1、第93页做一做右边4题。(生做完后,师作反馈纠正。)

    2、练习十九1、2、3、4。(选加法做。)

    五、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散思维,概括出商不变的规律.

    3.通过商不变的规律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

    归纳总结商不变的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5204090050720xx75030

    64080910709606024020

    2.口答:乘法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

    重点理解:同时、相同倍数、扩大、缩小.

    3.导入.

    除法口算中是否也有规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呢?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除法口算:244=6(板书)

    教师明确:为了比较方便,把算式填入表格.(投影出示)

    被除数

    24

    除数

    4

    6

    2.教师提示:如果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24和除数4分别扩大5倍,怎样表示?(板书)

    244=6

    (245)(45)(用红色标出5)

    引导学生交流,使学生明确:

    被除数扩大2倍是48,除数扩大2倍是8,48除以8还得6.

    3.引导学生讨论.

    结合已学过的方法中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中的一些术语,怎样说得更明确一些.

    并出示投影,引导学生填写.

    被除数

    24

    被除数

    24

    48

    除数

    4

    除数

    4

    8

    6

    6

    6

    使学生明确: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没有变.同时是指被除数和除数一同扩大,相同是指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的倍数一样.

    4.学生讨论、交流.被除数和除数还可以怎样变化,并保持商不发生变化?

    汇报并板书:

    (1)被除数扩大10倍,除数扩大10倍,商还是6.

    (2)被除数扩大20倍,除数扩大20倍,商还是6.

    (3)

    (4)教师明确: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都可以使商不发生变化,也可以叫做商不变.

    (5)出示投影:

    我们选择几例填入表中.

    被除数

    24

    48

    120

    240

    480

    除数

    4

    8

    20

    40

    80

    6

    6

    6

    6

    6

    (6)引导学生完整地观察,从左往右,进一步明确:

    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板书)

    (7)引导学生从右往左观察,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发生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呢?

    学生分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使学生明确: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板书)

    (8)怎样将两种说法写成一条规律呢?

    引导学生先讨论交流后,再指导学生阅读书上的结论.

    5.对照244=6

    48080=□

    使学生明确: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20倍,商不变所以□里写6.

    同样48080=6

    244=□

    因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20倍,商不变,所以□里写6.

    三、全课小结.

    随堂练习

    1.做一做.(分组讨论、交流、填写,汇报时说一说怎样想的?)

    从上到下,根据第1题的商写出下面两题的商。

    729363804

    720903603080040

    720xx0036003008000400

    2.投影出示,练习十四第11题,发现了什么?(除数不扩大,商也发生变化)

    3.小组合作学习,练习十四第13题.(汇报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布置作业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引导学生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

    3.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身边的数学,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材分析〗

    《标准》中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具体目标要求为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教材从估测三个长方形面积开始,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然后,教材安排摆一摆的探索活动,让学生经历通过实验研究建立数学模型的抽象思维过程,通过测量、操作、观察、比较,发现长方形面积与长、宽的关系,从而建立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通过类比推理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有利于学生建立起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表象。同时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引导学生尝试对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进行估测,导中带估,以估带练,在练中体验估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对于长方形面积的知识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有的学生可能已经看书了解了一些,前面的面积单位的教学中也有了一些体验,有的学生在课外学习中已经学会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但即使学生已经知道了计算方法,也不一定是获得真正的理解,特别是空间观念的培养上是远远不够的。为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第一环节设计用自己的方法测量出卡片的实际面积,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方法: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直接去摆;用尺量出卡片的长和宽,然后用长宽计算出卡片的面积;利用透明方格纸去数等。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调整教学过程。

    〖课堂实录〗

    (一)谈话导入

    1.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你知道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你能够比划一下吗?

    生: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师:如果要表示教室的面积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如果要表示这张卡片的面积呢?

    (教师出示一张神奇宝贝小卡片。)

    3.揭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二)探究悟理

    1.估计卡片的面积

    师:(出示神奇宝贝卡片)请你估计一下这张卡片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生1:15cm2。

    生2:18cm2。

    生3:28cm2。

    师:同学们估计了很多答案,到底这张卡片的实际面积是多少,你们有办法测量吗?请你试着测量出卡片的实际面积,可以利用老师给你带来的工具。

    2.学生动手操作,用自己的方法测量出卡片的实际面积(教师巡视指导)

    3.反馈交流,形成猜想

    师:你实际测量出来这张卡片的面积是多少?

    生:40cm2。

    师:现在都同意40cm2,你是用什么方法测量得到的呢?

    生1:(讲台演示)我用透明方格纸盖在卡片上面,然后数一数,每排有8个1cm2的小正方形,这样有5排,所以卡片的面积是40cm2。

    生2:(讲台演示)我是用1cm2的小正方形摆的。

    (该学生摆了一行8个,摆了一列5个,没有铺满。)

    师:这样摆,你怎么知道卡片的面积呢?

    生2:每行可以摆8个1cm2的小正方形,每列可以摆5个,乘一下就是40个1cm2的小正方形。

    师:他为什么不摆满,你们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吗?

    生3:每排可以摆8个,每列可以摆5个就是有5排,用每排的个数乘以排数就知道了。

    生4:我还有个笨办法,看着他摆的,我可以一排一排去数,也能知道是40cm2。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5:我是用尺量的。

    师:用尺能直接量出面积吗?我知道尺是用来量长度的,我们一起来听他介绍一下。

    生5:(边演示边说明)我用尺量出卡片的长是8M,宽是5M,乘一下面积是40cm2。

    师:他的方法你们听懂了吗?谁能再解释一下。

    生6:先用尺量出卡片的长和宽,再用长乘以宽算出面积。

    生7:长8M就是可以摆8个1cm2的小正方形,宽5M就可以摆5个,所以面积是40cm2。

    (老师和学生一起用掌声表扬这位同学精彩的解释。)

    师:这位同学的方法是先用尺量出卡片的长和宽,然后乘一下计算出卡片的面积。用这种方法得到的答案和我们用小正方形摆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看来用长乘以宽计算这张卡片的面积是可以的,这种方法对于其他的长方形是否也适用呢?我们可以怎么办呢?

    生:再找几个长方形来试一试。

    师:这是一个好办法,我们来试一试。

    4.举例验证,探索方法

    师:老师这里为大家准备了几个长方形,我们四人小组合作来试一试,小组分工,其中三人每人选一个图形验证,另一个同学画一个长方形试一试,为了计算方便可以画一个长、宽是整厘米数的长方形。

    师:请每位同学先独立试一试,就是用刚才这位同学的方法测量计算面积,再用其他方法验证一下,把有关数据记录下来。

    (学生实践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得到的结果,你是怎么得到的,并选一名代表发言。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你们的研究结果,并举个例子来说明是怎么验证的?

    生1:我们小组认为这种方法是正确的,比如我画了长是7厘米、宽是5厘米的长方形,7乘5等于35平方厘米,然后我用方格纸验证一下是对的。

    生2:我们选了3号图形,长是11厘米、宽是2厘米,面积就是22平方厘米,我用小正方形摆了一下是对的,所以我们认为这种方法是可以的。

    (学生说后教师用课件演示。)

    生3:我也画了一个长方形,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4+3)2=14(厘米)。

    师:对他的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生4:他这样计算不对,这样算是周长,刚才的方法应该用4乘3等于12平方厘米。

    生5:我们小组也认为这种方法是可以的,比如1号图形长是7厘米、宽是4厘米,7乘4等于28平方厘米,然后验证一下是对的。

    生6:2号图形的边长是3厘米,33=9cm2。

    5.小结并得出计算公式

    师:通过刚才几个长方形面积的测量验证,刚才这位同学的方法是正确的。现在我们可以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

    生:长乘宽。

    (教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6.尝试运用

    师:我们学会用多种方法测量长方形的面积,也知道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下面我们来口答几个图形的面积。(多媒体逐一出示下列几个图形,口答下列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 篇6

    教学设计说明: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是积极主动建构知识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它必须借助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的知识经验之间发生交互作用来完成的。本课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认识了面积单位以及通过数格子的方法知道图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首先,让学生数一数长方形中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理解测量长方形的面积只要看它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其次,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用面积单位度量长方形面积的过程,明确每行摆的个数和行数的乘积就是面积单位的总个数,即多少个面积单位。第三,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演示下,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正确的表象,沟通长方形的长、宽与每行摆的个数和行数之间的对应关系,揭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之间的关系。最后,引导学生用面积单位拼摆不同的长方形,并用表格记录长、宽和面积,体会数的意义不同,数值的大小是相同的,面积单位的总个数是长、宽这两个数的乘积,验证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教材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中的教学重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知道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教材在讨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注意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量一量,摆一摆,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与长和宽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进一步推广到任意长方形的面积都可用“长×宽=面积”的.方法计算。

    学情分析:

    本课时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估计长方形的面积,预测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会有不同的计量方法。有的用一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满卡片;有的用一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沿卡片的长、宽各摆一排;有的直接用尺量卡片的长、宽,算长乘宽的积……对于学生的各种计量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比较,特别是第三种方法,为什么可以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要请学生讲算理和原因,并通过实验验证、举例说明其正确性和运用价值,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长方形面积。至于正方形面积公式,学生是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迁移形成的。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第六册第66—6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经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通过对数学内在规律的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迁移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渗透“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的数学学习方法和推理、归纳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长方形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说一说: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你们能用数学语言说一说,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分别有多大?

    3、你们的学具里有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看一看有多大?现在老师把它放到大屏幕上,今天,我们就用这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研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揭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感悟测量方法

    1、课件出示: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下面的长方形,它们的面积分别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里面有几个1平方厘米?还有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有28个1平方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小结:长方形有几个1平方厘米,它的面积就是几平方厘米。由此可见,测量长方形的面积只要看它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 = 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

    3、估测一下桌面上绿色长方形的面积。

    (1)那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它的面积?

    (2)学生动手在绿色长方形上摆放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要摆放整齐。师巡视。

    (3)谁来说说绿色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4)学生汇报:一行摆6个,摆3行,6×3=18(平方厘米)

    (5)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来计算?

    4、课件出示:一行摆5个,一列摆4个的长方形。能算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说说自己的想法。

    5、测量长方形的面积还要再摆满小正方形吗?我们刚才怎样求出长方形的面积?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一行摆的个数×摆的行数

    (二)、推导测量方法

    1、计算黑板的面积,操场的面积也这样摆小正方形吗?有没有更简洁的方法?

    2、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推测一下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厘米?

    3、生先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

    4、全班交流: 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一行摆5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就有5个1厘米,长是5厘米;摆4行,宽可以摆4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就有4个1厘米,宽是4厘米。(课件展示)

    5、通过刚才的推测,我们发现一行摆的个数与长方形的长的厘米数是相同的,摆的行数与宽的厘米数是相同的。

    6、你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三)、验证测量方法

    1、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我们来验证一下吧!

    活动要求:

    拼一拼:任取几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填一填:把这个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填在第66页的表格中。

    想一想:

    ①你的长方形里有几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②这个长方形长、宽分别是多少?

    ③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2、学生活动,汇报交流。

    3、通过大家动手实验,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的确都是等于长×宽。现在算长方形的面积还要拿面积单位去摆吗?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了。

    4、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通过猜想、验证你们获得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你们这么厉害,老师想考考你们,敢不敢接受挑战,老师在电脑里画了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猜猜老师可能怎么画?

    (2)计算屏幕上长方形的面积:长10米、宽6米;长6米、宽6米。(通过课件演示将长方形逐渐变成正方形。)

    5、自主推导正方形的面积

    正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

    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一张长方形的餐桌,桌面长14分米,宽9分米。要配上同样大小的玻璃,这块玻璃的面积应该是多少平方分米?

    2、一张长方形的A4纸,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如果从这张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四、回顾过程,总结方法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是怎样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五、拓展延伸:一块正方形的菜园,有一面靠墙,用长24米的篱笆围起来,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 = 面积单位的个数

    长方形的面积 = 一行摆的个数×摆的行数

    ↓ ↓

    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宽

    ↓ ↓

    正方形的面积 = 边长 × 边长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精选6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