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咬文嚼字课件六篇
  • 咬文嚼字课件

    发表时间:2024-06-03

    咬文嚼字课件六篇。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当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一定要很完善。 学生反应是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经过精选教师范文大全认为“咬文嚼字课件”是最值得一看的文章之一,建议你将这个链接收藏起来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查找!

    咬文嚼字课件【篇1】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语言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需要铸造。本课作者朱光潜先生告诉我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字上的推敲,实际上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的阅读写作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既有理论上的点拨,又有示例上的阐述说明,同时不乏趣味性。

    2、教学对象分析

    学习语文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涉及表达交流运用诸方面。据平时了解,学生的阅读面不是很广,写作上基本表达还行,流畅度上没有太大问题。至于语言的推敲锤炼、表达技巧等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需要增强“咬文嚼字”的意识,需要培养一种谨严的精神。不管从当前还是长远来看,都应对他们理论和实践上的引导,提高其语文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咬文嚼字”的本意、引申常用义,及其作者的解释。

    2、了解字词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炼字也是锤炼思想感情。

    3、提高速读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4、对文章分析评价,借鉴其由表及里的艺术手法。培养正确运用语言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文中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对应融合。

    根据自己的经历及认识评价作者的看法和分析。

    2、难点

    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情感。

    据文章观点及内容获得阅读和写作上的启示。

    四、设计思路

    1、教法构想

    列举古代一些炼字的例子引入课文,引起学生的兴趣。由文

    中材料得出观点,重视讨论解决问题,过程中应注意一步步引导。

    为全面理解文意,设计对比阅读本文和《不求甚解》,重在从不同

    角度看问题。

    2、学法指导

    重视课前预习,理解文章基本观点。课堂上学生集体讨论,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在重难点方面作适当点拨。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思考两种不同的角度和追求。

    五、教学实施

    1、课前准备课文朗诵音频、录音放音机、、《不求甚解》全文

    2、教学过程(安排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温故入新

    1、作者朱光潜概况

    2、重点字词读音释义

    3、文章的整体思路及论证方法

    4、引入新课(分析讨论文章内容,加深理解)

    (二)继续探讨课文,解决重难点

    1、朱光潜对“推敲”的故事提出自己的看法,结合《题李凝幽居》的意境,谈谈你的理解。

    (讨论后师总结)作者的分析评论就是独立思考,言之有据。他认为“敲”比“推”好,同学们也应有自己的看法。适合当时意境的才是最好的,就像学习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恰当的。

    2、理解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1)从文段中归纳两种意义的区别

    (2)体会苏轼“天上小团月”的妙处

    (学生品味讨论,师总结)用“小龙团”只能体现出其与众不同或绝非凡品,而用“小团月”却能很好地传达出一种特殊的让人心旷神怡的意味,即“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两者是不同的。同学们应认真体会这其中的妙处。

    (3)小练习:下列表述是否跟作者意思相符

    A。“蓝田日暖玉生烟”是蓝田燃烧使玉石俱焚产生烟雾引起的联想。

    B。字的联想意义因带上主观色彩而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变化莫测。

    C。科学的文字其意义需要精确,说明科学不需要联想甚至排斥联想。

    D。诗文中的字难以控制是因为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A、C两项不符合,曲解了东坡之意)

    3、探讨第七段,完成思考题。

    (1)文学创作上的“套板反应”是指什么?为什么说它和创作的动机是“仇敌”?

    (学生品味教材上“套板反应”的示例,看它们有怎样的共性。教师步步引导,再举一些示例,以加深理解,并启发学生反省自己在写作中有没有同类现象,或者自己所看的报刊杂志类有没有同样的问题。)

    “套板反应”本是文艺心理学上的术语,文中是指运用文字的联想意义时,常常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人们也就安于这些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比如提到女子美貌便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提到才高学深便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等。“套板反应”使人安于套语滥调,没有新奇的意味,从而束缚了语言的创新,也束缚了思想情感的鲜活表现,而创作的动机就是要创新,要追求新的内容,新的表达,它们可以说是格格不入的,形象地说是“仇敌”。

    (注意:凡事都不是绝对的。写作要创新,并不是全盘否定旧的东西,它强调的是不能安于套语滥调。比如一些典故成语等,有着丰厚的文化意蕴,适当地运用亦能为文增色,而不是不能用。)

    (2)学生活动:举例说明“套板反应”的危害。

    (三)从整体上理解全文,并扩展。

    1、主要观点: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斟酌文字,就是斟酌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2、作者朱光潜对咬文嚼字持什么样的态度?

    (主要是总结全文,仍要先强调“咬文嚼字”的成语意义及本文意义。)

    本文认为在阅读和写作中应咬文嚼字。作者希望人们要克服“套板反应”,运用文字时切实体会思想感情,运用准确的文字,不能用俗滥的语言表达俗滥的思想情感,并且要有谨严的精神,文中通过许多例子说明这些道理,反映出咬文嚼字的必要性。作者要求我们在创作和欣赏中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3、学生活动:学习本文,你对咬文嚼字持什么态度?

    (开放性讨论,完全可以见仁见智)

    (四)对比阅读理解:

    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与本文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不要咬文嚼字,并列出理由。该如何看待这种不同?

    (结合课后习题的阅读资料,先由学生说,师最后总结)

    朱光潜与马南邨的不同见解,缘于讲的是不同的问题。朱光潜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是在文字上推敲,他说的是精读,精读就得咬文嚼字,就得咀嚼文字的意味。而马南邨说的是博览群书应注意的一点,不要太精细和固执,是泛读。这种方法的读书,力求广博,只求“观其大略”,有所会意,积累多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他们说的是两回事,都不失为有益的教诲,我们要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指导我们的实践。

    (五)课堂延伸与课后作业

    1、关注语文,咬文嚼字:

    (1)比较不同表达的不同效果

    这两句话要说的内容是一致的,但A句是一般的陈述句,B句采用了反问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感情色彩,增强了赞美的语气。

    (2)体会字的选用

    句中“泻”字,既写出了月光的清幽、明净,又与“流水”相配合,加强了流动感,更重要的是,衬托出了作者希望通过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借眼前之景摆脱内心苦恼的思想感情。

    2、课外作业

    (1)对《咬文嚼字》的内容进行“咬文嚼字”

    (注重个性化分析,要求言之有理)

    (2)推敲括号中文字的运用

    A。(忍)看朋辈成新鬼

    B。红杏枝头春意(闹)

    C。云破月来花(弄)影

    D。羌笛何须(怨)杨柳

    板书设计:

    不同句式

    ↗↘

    文字关系着思想情感文字增减动文字即动情感

    ↗↘↗

    不同字眼

    善用→意蕴丰富

    ↘↗

    文字的两种意义:直指意义、联想意义

    滥用→套板反应

    设计体会:

    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表达交流和写作实践中,能否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问题。朱光潜的《咬文嚼字》对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能给我们很好的启示。教学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构想设计,本案采取的是启发、探讨式教学,重在学生参与,主动地协作解决问题,并要联系自己的阅读写作实践。

    本设计第一课时重在整体感受文章内容,重点理解分析前三个事例。分析过程中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他们个性化理解的角度感悟用字的斟酌之必要,尤其是贾岛“推敲”的事例。第二课时重在误用字的联想意义而产生的用字上的“套板反应”,在教学中应循循善诱,设法引导学生的专心投入,去联系自己的阅读写作实践,真正意识到写作应创新的必要性,从而推陈出新,不断自励,逐步趋于用字艺术的完美。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我觉得教师就应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课后进行反思,“业精于勤荒于嬉”,只要努力付出,一定会不断完善自己,提高教学水平,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终极目的。本设计重视学生的参与,体现出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认为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诱导学生方面应尝试多种方法,灵活一些。

    课堂教学就应有充分的师生互动,其实有很多东西学生是完全能解决的,只需要教师稍微一点,即点化式教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话说得很好,我们做教师的就得充分意识到这点,及时恰当地给予指点,把教学这条路走好,把学生带到光明而有价值的地方。

    咬文嚼字课件【篇2】

    一、教材说明:

    《咬文嚼字》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第一篇文章,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凭其深厚的人文素养、严谨求实的学者风范和纤细的文字敏感,选用一些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比较分析,得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论断,将在阅读与写作中对文字应有严谨求实的精神令人折服地表达出来。

    二、学情分析

    1、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文字阅读能力,能概括出文章的基本内容。

    2、学生对美的追求很强烈,喜欢朗读和识记妙词佳句。

    3、学生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发表个人观点的人较多,但是容易产生消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学生写作水平偏低,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薄弱。

    三、教法分析

    《咬文嚼字》是文艺评论,学生较少接触到这一类型的文章。另外,朱光潜先生的文字比较“文人话”,用了一些专业术语,可能会给学生的理解造成困难。所以,要打破常规,不从议论文写作角度讲,而是选取典型事例,在讨论分析中证明论点。从文字推敲角度学本文,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学生容易理解与接受。

    1、速读课文,概述主要内容。

    2、找出文中列举的实例,理清思路。

    3、在教师引导下,鉴赏文中美词佳句。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说说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4、预设情景,让学生描写出不同心境下的景物,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针对课文内容学生查阅资料,教师推荐 “中国语言文字周报”、“咬文嚼字”等报刊以及有关古典诗歌鉴赏的书籍。学生在查资料过程中,

    做好摘录与点评,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1、以谜语导入,联系古今文人学士“咬文嚼字”的事例,解释“咬文嚼字”的含义,让学生明确“贬词褒用”,朱光潜先生赋予了它全新的含义。

    2、速读课文,概述作者的主要观点。全篇文章旨在议论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精神,为文应刻苦自励,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达到艺术之美。

    3、从文中找出支撑朱光潜先生观点的例子。学生明确:(1)郭沫若改字;(2)王若虚改《史记》;(3)韩愈改诗;(4)苏轼与《惠山泉烹小龙图》;(5)关于“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价。

    4、明确课文思路:

    第一部分:列举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第二部分: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个方面;

    第三部分:强调运用文字应有的谨严精神。

    5、总结写作时在用词造句方面应该注意的事项:

    ①独立思考

    ②实事求是

    ③掌握方法:句式选用,文字详略,字词推敲,联想想像

    ④充足储备

    6、品评《题李凝幽居》中“敲”的好处;品评王安石修改后的“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 好在什么地方。

    7、拓展练习:根据特定的情景扩展语句,交流并点评。

    8、教师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咬文嚼字课件【篇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2、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圈点文中关键词句,总结出咬文嚼字的实质和方法。

    2、结合语境,探知字句含义,严谨的推敲、运用语言。

    三、教学过程

    1、故事导入:

    古代有个将军老吃败仗,他给皇帝的奏折中写道:“臣……屡战屡败……”他的一个谋臣看了后,把奏折中的“屡战屡败”这四个字稍稍改动了一下,变成了“屡败屡战”奏折呈上后,那个将军不但没有被皇上治罪,反而受到了皇上的嘉奖,那么,皇帝嘉奖将军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他不放弃,越挫越勇,为国杀敌不顾个人安危荣辱,在连连败北的情况下仍坚持奋勇杀敌。

    中国的语言文字非常精妙,有时一字之差意思就会不同,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语言文字的文章,《咬文嚼字》

    2、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作者简介:朱光潜,我国的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基人之一。代表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西方美学史》是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咬文嚼字》这篇随笔也体现了他淡泊名利,奋斗不息的精神。

    字词梳理:锱铢必较、清沁肺腑、没镞、岑寂、蕴藉、付梓、尺牍、下乘、倒涎

    “咬文嚼字”在词典中的含义和在本文中的含义:

    (1)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2)形容卖弄才学

    (3)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既然这个词在词典中的含义是带有贬义的,作者却它作为自己的观点,可见作者有自己的道理和想法,请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关键语句,说说“咬文嚼字”在本文中是指什么?作者赋予了“咬文嚼字”什么样的新意呢?(用原文回答)

    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咬文嚼字”在朱光潜先生这里就是对语言文字的锤炼。作者在这里贬词褒用,赋予了它新的含义。

    接下来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联想到的或是自己通过预习搜集到的一些有关于语言文字锤炼的诗句或故事。

    3、再读课文,思考讨论: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作者为了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为了给我们说明咬文嚼字这个问题,文章列举了哪些事例?分别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分析讨论:

    (1)郭沫若改台词

    (宋玉,我特别的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宋玉,我特别的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是”是单纯的叙述语。

    “你这”是坚决的判断,而且带有极端憎恶的情感。

    说明的道理:同一种改法,不同的效果,原因在于不同情感的句子不可以千篇一律的去改,应分析情感,把握句式特点进行修改,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一种说法一种意味,斟酌文字,就是调整思想感情。

    (2)王若虚改《史记》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改后失去了: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

    欧阳修原本将《醉翁亭记》开头写作:“滁州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用了几十个字,后来改定,仅“环滁皆山也”五字。

    这一句历来被誉为锤炼字句的典范。这是修改的更简洁的成功示例。

    说明的道理:文句是否简洁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么样表述才最符合原文的意味,也就是说咬文嚼字的精髓是调整思想情感。文章的字数不同,意味也不同。文章的好坏,主要是意味,是表达效果,而不在繁简。

    (3)韩贾“推敲”

    对于推敲的故事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作者是如何咬文嚼字的,他对于二人的推敲故事有着什么样的态度?我们也运用这种精神对诗句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

    说明的道理:无论用哪个字好像都有道理,关键在于不同的字表现的意境不同,每个字蕴含的意境又是合乎情境的。所以文字是否更漂亮华丽也不是评判的标准,而是词句是否合乎情感的表达。文章中字眼不同,意境就不同。用什么字要看表现什么意境,推敲文字的实质,是推敲思想情感。

    (4)苏轼写诗

    文字联想意义的运用有正负两种情况,请各用一个成语。正面:点石成金

    负面:陈词滥调

    合情合理的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道理:善于运用联想意义,更加丰富、有蕴藉

    (5)套板反应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王嫱、西施都是“柳腰桃面”,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别离都是“柳岸霸桥”……

    什么是套板反应?有什么弊端?

    套板反应是运用词的联想意义时,看到一事物立即联想到套语滥调;弊端是束缚了语言创新,是文学向前发展的障碍。

    4、深入课文、体悟探究:

    《咬文嚼字》一文中,作者告诉了我们哪些品味语言的方法?结合具体实例总结,分析要有理有据。

    质疑的精神独立思考的精神创新的精神

    北宋教育家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北宋哲学家张载也说“学则须疑”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都是说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比如,推敲的故事已经早有定论,可是作者却却持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并讲出了一番道理,由此可见,先生是不盲从的,是富有独立精神的,只有敢于怀疑,善于独立思考,才会有新的见解。

    5、拓展训练——咬文嚼字的运用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 )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思考:

    你认为填入哪个字能准确地体现诗题中的“早”字?

    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从而传达出准确的诗意。

    诗人郑谷把齐己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深为叹服,便拜郑谷为“一字师”。

    四、教学总结

    那么我们在用词时遵循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呢,是不是看这个字是否能准确生动形象的表现出原句的意境,作者的情感,也就是说文字的推敲,实际上就是意味,意境,思想感情的推敲,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不管大家不管大家填的是怎样的字,只要我们具备了这样的努力思考,努力创新的精神,勇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就是好的,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坚持下去,继续发扬咬文嚼字的精神,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提高自身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致力于追求文学语言的准确美、意蕴美、创新美。

    五、作业布置

    咬文嚼字的运用

    相传北宋诗人苏东坡、和他的妹妹苏小妹,黄庭坚在一起赏画,评文论诗。见上面题联很有趣:“轻风细柳,淡月梅花”。苏小妹说:“如果在这两句当中各嵌一字,该填什么字才恰当呢?”

    请同学们在四字句中间各添加一个字更好的表现诗句的意境。

    咬文嚼字课件【篇4】

    本文教学目标 可确立为以下几个层面:

    1、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惯。

    2、不妨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

    阅读是一项极具个性化的活动,因此必须放手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动手动脑活动来完成各项教学目标 。本文的教学拟采用学生活动的方式进行,活动分为课前准备和课内讨论两大板块。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元代无名氏杂剧《劝夫杀狗》中有:由不得你咬文嚼字。成语“咬文嚼字”既来源此。对这个成语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中云:……;《汉语大词典》中云:……(见教师用书)而我们今天要学-的《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

    二、作者简介(见教师用书)

    三、提名阅读

    四、分析课文

    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第3段)

    2、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并填表

    明确:

    例 子

    分 析

    道 理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不同句式,不同意味

    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

    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3、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明确:本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先援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如: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解说:“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味。

    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解说:“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解说: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的景象随着上有“声”的意味。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此打通,多层次地将审美的精微感受传达出来。

    最后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对本文“咬文嚼字”

    本文在语言上也有若干值得推敲的地方,教师一一指出。(见另文)

    【教后感】

    本课的教学设计试图将“活动式”教学思想体现在常规阅读教学中,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常常不自觉地落入常规教学的窠臼,不过由此获得的几点感受当可作为进一步“活动式”教学实验的经验。

    一、阅读课的“活动式”教学必须充分重视课前的准备活动,否则仅仅依靠课堂的当下阅读将使讨论活动流于肤浅化和形式化。

    二、每节课的活动项目应尽可能单一集中,不宜宽泛分散。应使学生思维兴奋点集中于一、二点,精心安排好活动程序,活动讨论的成效方能最大限度地体现。

    咬文嚼字课件【篇5】

    一、教材分析

    1.课文的特点及地位

    《咬文嚼字》是人教版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第一篇文章,第四单元是一个“文化随笔”单元。《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讲述“文字重要性”的一篇文化随笔,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很富有“理趣”。

    2.课文的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教学要求有四个方面:一是“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二是“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三是“品味妙语佳句”,四是“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文重点: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

    课文难点: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了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

    2.能力目标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法分析

    1.理论依据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2.三步教学法

    整体感知——拓展延伸——迁移应用。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3.具体操作

    ⑴立足课本整体感知⑵跳出课本拓展延伸

    ⑶品评鉴赏培养能力⑷举一反三迁移应用

    五、学法分析

    1.学生现状:高一学生具有理解一般散文的能力。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路难。但高一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发表个人观点的人较多。

    2.学法指导

    ⑴通读全文两遍,理清思路,

    咬文嚼字课件【篇6】

    教学重点

    学习评价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掌握评价鉴赏的要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5分钟)

    古今名人学士阅读和写作时往往字字推敲,反复研究。唐朝诗人卢延让有诗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作诗炼句之苦由此可见一斑;苦吟诗人贾岛也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句子,极言炼句时间之久,吟成后之欢悦;诗圣杜甫也留下了“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名句,以表明他执着地追求这种语言,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其实,语言文字,不只是单纯语言的问题,“……正是语言使人成为人,人是在语言中生成的。……决不能把语言仅仅看成是一种外在于人的工具,它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

    语言的历史也就是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历史。”“语言与人(人类)的生命、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是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整体。学习语言,同样也就是对沉淀于语言中的人的生命、人的意志的体验,对表现于语言中的人的生存、人的生活的认同,也就是作为人类心声的具体的个别的心灵的同化。”这说明语言文字与人的生命体验、生活体验、认识境界有着密切的联系。

    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从阅读和写作的角度提出了与之相似的观点,板书: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汉语大词典》:

    1、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2、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3、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是一个贬义词。朱先生却独发新见,反其义而用之,提倡“咬文嚼(jiáo,上下牙磨碎食物;)字”。

    今天我们主要从评价鉴赏的角度来学习这篇文章,掌握评价鉴赏的要领,学习朱光潜先生的鉴赏方法。下面打开课本。

    二、课文研习(22分钟)

    1、研读文章的1—2段。

    问:作者举了什么例子,作了怎样的分析。

    明确:郭沫若改的二句台词。作者的议论,一个改得好,一个改得不好。

    问:在说明修改效果时,作者还联想了哪些作品?

    明确:改得好,他引用《水浒传》杨雄醉骂潘巧云一段来印证,说明“你这”句式的意思和用法。改得不好,他引用《红楼梦》中茗烟骂金荣一句,来说明“你是”的特定意味。类比说理,令人信服,他的知识的确让人佩服。

    问:郭沫若改得不好,又给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读书、作文,有时连一个字眼都不能轻易放过;就连郭沫若那样的文学家,在用词上也会有小毛病,这说明,提高阅读、写作能力,得下苦功夫、细功夫。

    既然是“咬文嚼字”,那我们也不妨对他这两段进行一番咬文嚼字,看看他的文章是否有失误?

    ⑴文章第二段开头:“这是炼字的好例。”“这”字指代不明。因为第一段实际上说了郭沫若炼字的二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⑵第二段中先说:“‘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而接下来分析《红楼梦》中的话却说:“也带‘你不是’一点讽刺的意味。”这“讽刺”怎能没有情感色彩呢?而这一点郭沫若实已注意到:“有时或许竟会落个‘不是’。”

    朱先生是语言大家,也“智者千虑”,会有“一失”,说明用好语言的确很困难,那么评价鉴赏又要特别注意哪些问题呢?

    评价和鉴赏是一种较高级的阅读能力,根据上面我们的做法,不妨来总结一下:

    ①独立思考。正如我们自己所做的那样,不能盲从,既不迷信传统,也不迷信权威。

    ②实事求是。先哲云:“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不迷信盲从,就要求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对作品的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敢于怀疑,更要实事求是。

    ③掌握方法。咬文嚼字。

    ④充足储备。“腹有诗书气自华”,朱先生能够对问题有真知灼见,与他深厚的储备有关。这就要求平时注意资料的积累整理。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看朱先生的“咬文嚼字”之法,学一种呢还是多种。

    2、如果第1—2段是从“句式上的选用”方面来评价鉴赏的,那么课文第3—4段呢?

    问:作者举出什么样的例子,从哪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王若虚改“李广射虎”一段——简笔与繁笔

    作者的议论,失去了原文的味道。

    问: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文字是好是坏,关键要看它的表达效果,而不是繁简;看似平淡无奇的语句,也会含有丰富的意思。

    2、读文第5—6段。

    问:举了什么例子?作了怎样的评价?

    推敲的故事——练字。

    小团月诗——字的联想意义。

    问:这些分析对我们有何启发?

    阅读时要敢于大胆发挥想像和联想,准确把握作品的内蕴。

    【咬文嚼字课件六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