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古诗课件精华九篇
  • 古诗课件

    发表时间:2024-05-30

    古诗课件精华九篇。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备好教案课件,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优秀的教案需要教师多方位思考。我们为您特别精选的“古诗课件”期待为您带来惊喜,明理者阅读书籍见识者借鉴书籍欢迎使用我们的资源!

    古诗课件 篇1

    古诗两首-江雪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2.继续练习把诗句补充完整。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观看电脑画面,初步感受画面的意境。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感受)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江雪》。

    二、学习。

    1.教师伴着音乐范读古诗,请学生进行评价。

    2.学生自学。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3.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2)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

    孤: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是“瓜”不是“爪”。

    (4)学生结合课外资料介绍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后世称他为“柳河东”,他是中唐时期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改革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5)理解字意。

    (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6)结合注释和投影中的解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鸟儿已经飞绝,

    万径人踪灭。条条小路不见一个行人。

    孤舟蓑笠翁,只有一叶小舟,上面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人。

    独钓寒江雪。迎着风雪,在独自垂钓。

    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7)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4.指导朗读。

    (1)结合电脑欣赏当时的意境,听配乐朗读。(听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朗读提示: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小结:应用那种不怕困难,敢于同困难做斗争的语气读)

    (2)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练习,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竞赛,而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三、练习巩固。

    1.练习按照田字格书写汉字。

    “绝、钓”两个字让学生自己说说应注意的问题。

    2.填写诗句。

    千山( )( )( ),

    万径( )( )( )。

    ( )( )蓑笠翁,

    ( )( )( )( )( )。

    四、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五、布置作业。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找一找柳宗元的诗,读一读。

    古诗课件 篇2

    一、总结学习《游园不值》的方法:

    1、你是怎样学习古诗《游园不值》的?

    体验,同学间讨论交流。

    第三首古诗。

    二、点拔、提示参考

    1、介绍作者:

    苏轼,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杨万里,南宋时期江西吉水人。

    2、解释字词句。

    饮,饮酒。潋滟,小波荡漾的样子。空蒙,水气迷蒙。

    欲,想要。

    宜,好的。毕竟,到底。接天,一望无际。别样,特别。映日,在阳光的映照下。

    3、品读。

    A、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

    B、想像意境,体验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人抓住了西湖“水光”与“天色”在晴天和雨天时的不同景象进行了形象地描绘。读后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诱人的西湖美景。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此诗与众不同,上联抒情,下联写景。诗中描写的正是六月,正是莲藕花叶的极盛期。因此触目皆是荷叶,一碧万倾。

    4、有感情地朗读。

    三、总结:

    这三首诗分别描写了季节的景物?表达的共同感情是什么?读要体现出什么感受?

    四、巩固练习:

    根据诗句画景物: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可出墙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古诗课件 篇3

    一、 说教材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古代诗歌更是中国璀璨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它们以其独特的魅力,历尽千百年岁月的淘洗仍光彩熠熠。《古代诗歌四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套教材按照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三大板块来建立整体框架,第三单元属于人与自然的这一板块,要求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对自然的审美体验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从这意义上说,本单元在本册课本乃至整套课本中都具有独特的作用。

    诗歌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象、娱悦性情的特点。这四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乘马,赏花观鸟,咏春吟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学习诗歌,一、要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象、培养审美意识。二、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据此我预设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体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反复吟咏,把握诗歌内容,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说教法

    传统的古诗教学大都沿用“朗读——讲解——翻译——背诵”这样比较固定的模式,因而对古诗词只是停留在知道而缺乏理解、读过而缺乏情感共鸣、能背但不懂鉴赏的层面上。还有的教师又容易过多分析解释字句,而忽略了作品的整体价值,肢解式的分析使诗歌阅读走进死胡同。新课改强调“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

    新的课程标准主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我认为落实到古诗教学中,就是要使学生喜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对古诗要愿意读、会读、能读懂;在新的学习方式下通过学习诗歌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至于本课诗歌,字词知识不多,诗句表层意思易懂,但这些诗句生动凝练,寓情于景,值得品味和比较探究。所以我计划引导学生把握作品情感基调,体会作者情感,品味寓情于景的诗句韵味。师生在合作中了解写作技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我在课堂上尽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利用每个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和情感基础,通过学生的自读体验、合作交流、比较迁移来完成学习的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下列两组词语:

    A.秋风、大海、波涛、石山、岛屿、草木、太阳、月亮、星辰

    B.秋风、夕阳、流水、乌鸦、老树、枯藤、道路、房屋、小桥

    让学生自选感兴趣的一组,运用联想和想象,把这些词语组合之后描绘成一幅画面,或者讲述一个故事。

    这个环节旨在调动学生的诗性思维,激发兴趣,使学生比较容易进入读诗、学诗的思维状态。

    (二)初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通语意。

    3、让学生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作品内容。

    (三)赏读

    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的默读、朗读、吟读,从而了解作品内容、作者处境,逐渐深入感知作者情感,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怀。

    1、了解诗句含义

    2、理解重点字句

    (四)品读

    通过对名句的理解、赏析,及师生间的相互引导、启发,让学生拓展思路、畅所欲言,加深对诗歌情景交融特点的体会,对诗歌所抒情感的理解.完成本课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1、小组合作,赏析名句。

    2、全班交流,领悟情感。

    (五)交流

    选取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或者本课中自己最喜欢的几句诗进行朗诵展示,要求在朗诵中展现自己所理解的作品情感。

    (六)作业

    1.熟练背诵诗歌。

    2.把这节课开始时同学们选的一组词语,进行扩展描写,要求能够寓情于景。

    A.秋风、大海、波涛、石山、岛屿、草木、太阳、月亮、星辰

    B.秋风、夕阳、流水、乌鸦、老树、枯藤、道路、房屋、小桥

    古诗课件 篇4

    各位老师,大家好!现在我来说课。我说课的题目是《诗经·采薇》(节选)。

    一、 说教材

    首先,我来说一下教材。

    人教版课标版六年级上册第六组综合实践活动"轻叩诗歌的大门"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搜集诗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写作诗歌、朗诵诗歌等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诗经·采薇》(节选)是阅读材料的第一篇,是《采薇》中节选的四句诗歌,以回忆的方式写了被遣戍边的战士从出征到回家的两幅画面。

    第二,我来说一下我对教材的处理。

    由于教材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学习可深可浅。但我个人认为《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珍宝。浅读未免可惜,学生也不能领会其中美妙之处。尤其我们的课本所节选的四句诗乃是《采薇》中的精华,个人特别偏爱。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令人回味悠长。深入解读,却有很大难度。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是否能够达到一定的深度,历史的空间距离如何拉近等都存在问题。反复思量之下,我还是决定根据自己的解读来备课,做好"轻叩诗歌的大门"的第一步,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折服于诗歌的魅力,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取得良好的实践成果。鉴于以上考虑,我计划用一个课时精讲。

    第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度,我将本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反复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养成古诗学习方法。

    情感目标: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及诗歌的主旨。

    最后,说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我在教学中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得当,才能挖掘出学生最大的潜力,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我认为这首诗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理解、感悟、朗读去体会征人那种厌恶战争思念家乡又奋勇抗敌的矛盾心理,通过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去鉴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所以我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创设情境法、诵读法讨论法 引导点拨法等。这样可以真正的做到一学生为主题,尊重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三、说教学过程

    我来呈现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1、首先是导入:音乐渲染,营造气氛。了解《诗经》,拉近距离。

    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通过自读、指名朗读,发现障碍,正字正音,老师指导重点字词及朗读的节奏。

    3、让学生对照注释明确部分字词含义,老师强调"杨柳"解释,在自学基础上、根据老师引导、小结基本把握诗歌大意。

    4、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让学生谈谈"杨柳依依"的画面,画面的想象能更好的理解战士的情感,也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5、引用课外诗文,进一步理解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离别经常用杨柳的用意。杨柳意象的把握对今后学习古诗歌很有帮助。

    6、感受战争的残酷。

    此处属于补白。课本上是《采薇》倒数五六七八句,虽精彩却给人无头无尾之感。在此处通过图片、音乐、资料及教师入情入境的解说来创设情境,帮助理解。

    7、体悟"雨雪霏霏"画面。

    引导学生体会:劫后余生、归家情急、近乡情怯等复杂情感。让学生进行拓展想像,口语表达。

    如何理解征战在外强烈的思乡之情以及归途路上的伤悲痛苦?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思考难度,让学生在看似矛盾的态度中更好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真实的人物情感,更完整、准确的把握思想感情。

    8、写作手法

    为了突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在写作时经常用外在景物来衬托,杨柳和雨雪画面备受人们赞赏。杨柳和雨雪分别衬托了战士离别时依依不舍和归来时百感交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寄托在这两幅画面中。指导学生这种寄情于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10、引导读背

    古诗文积累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能够达到当堂背诵应该是最佳状态。

    11、总结学习方法

    教给学生古诗文的学习方法,对以后的古诗文学习来说作用巨大。

    四、说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经·采薇》(节选)

    2、尝试以诗中"我"的角色想象扩写故事。

    这样的作业设计,既积累了古诗,又能达到锻炼学生想象、写作的能力。

    五、说板书

    诗经·采薇

    昔 往 杨柳

    情景交融

    今 来 雨雪

    设计力求简洁明快,自然流畅。

    以上我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进行的说明,我的说课完毕,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古诗课件 篇5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意思】:

    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又来到了,牵牛织女再度横渡喜鹊桥来相会。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挨家挨户的巧手女子都穿起红丝,至少有几万条。(比喻)

    七夕节,也被我们成为“乞巧节”。在古代,人们在这一天不仅有着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的传说,还有很多丰富色彩的民间传说。

    那么,乞巧节是如何由来的呢?在民间又有着什么样的传说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乞巧节又被称为“七夕节”起源于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相传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就是在农历7月7日,又因为织女有一双能织云霞的巧手,民间的少女们希望能到织女的灵气,所以在七夕节那天“乞巧”,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少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亦是乞巧风俗的延伸。

    乞巧节传说:

    第一则: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给他出了计谋,要娶织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他们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此外,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乞巧习俗]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从古到今,演绎多少美丽动人的故事,然而,在“西节东渐”的今天,传统节日似乎正在变异抑或慢慢消逝。

    其实,七夕节本名叫做“乞巧节”,源起于汉代。乞巧,既是乞求女子心灵手巧,也是祈望生活美满智巧。这个七夕,新民图视绘为您撷取那些大多已不为人知的乞巧习俗,一起去回溯佳节内涵,重温民俗传统。

    穿针风俗的变体,盛行于明清两代。七夕前一天,取井水、雨水各半盛于碗中,先在露天过夜,再等正午暴晒,直至水面结上一层尘灰。这时,将绣花针放在水面,浮而不沉,即可观察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

    “七月七日为乞巧节,童稚以凤仙花染指甲。”美好民俗至今延传:取凤仙花瓣和明矾放入碗中捣碎成糊状,取少量覆于指甲盖,先用透气的树叶包裹,再以棉线包扎。翌日拆开,指甲便是红色。

    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东汉。七夕夜,女子手持五彩丝线,向着月光比赛穿七孔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至南朝,齐武帝兴建一座城楼,每逢七夕宫人登楼穿针,称为“穿针楼”。

    农历七月古称“兰月”,因而七夕又称“兰夜”。“斗巧”相传是唐朝宫廷游戏,巧手宫女将菱藕雕琢成各种奇花异鸟,七夕夜将这些小工艺品摆上桌角,宫女们摸黑寻找,“以多寡精粗为胜负,谓之斗巧”。

    稍晚于穿针乞巧,约兴起于南北朝。当晚,捕小蜘蛛置于盒中,次日打开,细看是否结网。至唐朝,依据网之稀密判断巧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到宋朝,则将蛛网形状圆满、美观作为巧的预兆。

    七夕前,将绿豆、小麦等浸于瓷碗中,新生长的豆芽即称为“巧芽”,等待过程则称“种生”或“泡巧”,发芽后,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用以拜神乞巧。而有些地区,则在七月初一泡好巧芽,七夕当日剪芽做汤。

    七夕的应节食品,随历史更迭不断更变。两汉以前多为尝黍,唐朝则流行斫饼,至宋朝出现“巧果”,在街市有售。巧果用油、面、糖、蜜制成,款式极多,原料有麦面、米面之异,做法上有炉烤、油炸之别,形式上有圆形、棱形之分。一些糕点铺还会制作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

    古诗课件 篇6

    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 系。

    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 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 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

    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 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杨万里写诗主张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调,平易通俗的语言,描绘日常所见的平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 稍纵即逝的变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画面,因而诗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本文中基本包含了考试中考察古诗的大体内容,在准备考试时,可以做复习材料看看,有助于语文考试诗词类题。

    古诗课件 篇7

    《古诗两首》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体会《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采取问答体,写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踪不定的隐士生活情景。

    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习古诗的?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古诗。

    二、学习《寻隐者不遇》

    (一)初读感知

    1、出示古诗。

    2、初读诗歌,学习生字。

    指名读,齐读,读准生字。

    3、简介作者。

    4、解题。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细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指导理解。

    (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下问童子”告诉我们什么?

    由“言师采药去”可知道什么?还可以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2)“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

    这是谁说的?由此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语气、神态)

    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动作?心里会想些什么?

    (诗人听后的动作、神态,看到山的幽深……)

    (3)指导朗读。

    3、感悟诗情。

    (1)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

    (2)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

    (3)讨论交流。

    隐者沉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满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

    背诵古诗。

    三、作业

    背诵这首古诗。

    2、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借助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背诵《寻隐者不遇》。

    想画面的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3、解题。

    “所见”是什么意思?想知道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吗?读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

    二、初读感知

    1、自读古诗,读准生字,读通诗句。

    齐读。

    3、读了这首诗,你知道诗人所看到的是什么了吗?

    三、整体感悟

    1、自由读全诗,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全班交流。

    二行诗句。

    牧童高兴的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呢?

    (2)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这可真是个快乐的小牧童,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牧童此时的心情呢?

    (3)是啊,让小牧童高兴的事可多了,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大家边读边想,边读边看,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

    (4)多么美的田园风光啊,让我们也骑上小黄牛,把前两行美美地读一读。

    四行诗句。

    (1)诗人袁牧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听到那悦耳的歌声,正欣赏着,突然,一个小插曲出现了:

    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边读边想象牧童寻蝉的样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4)谁能把这有趣的一幕读出来呢?

    4、指导朗读。

    四、总结

    同学们,你们能从短短二十个字想象出色彩绚丽的风景,人物可爱的表情,有趣的动作,让整首诗都活了起来。下面再让我们看看画面美美地吟诵这首诗,把这如画的诗、如诗的画留在我们的心里吧。

    五、作业

    背诵《所见》。

    2、填空。

    《所见》一诗是()代诗人()的作品,读完诗后,在我们脑海中形成了由()、()、()、()等景物组成的动静结合、生动有趣的画面。

    古诗课件 篇8

    一、导入

    师:同学们,如果你在一位好朋友家玩,离开的时候,好朋友非常舍不得你走,送了好远的路才分手,这时,你最想说什么呢?

    指名回答。

    师:我们来看看古代诗人,他们在送别朋友的时候,是怎么表达他们的情感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学生把握课文基调。

    二、初读

    1、师:请同学们一起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2、师:读得很好,这首诗是谁写的?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生答,师补充。

    李白(一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李白喜欢游玩祖国的大好河山,喜欢饮酒。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有《李太白集》。

    3、师:这首诗是李白写给谁的?

    生:(齐答)汪伦。

    师:谁知道汪伦是什么人?他怎么见到李白的呢?

    生答,师补充介绍其中的典故。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饮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信:

    “李先生喜欢游玩赏景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李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赠汪伦》。

    4、师:这首诗就是李白离开汪伦的时候,写给汪伦的。再把它吟诵一遍。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三、理解

    1、师:这首诗比较好理解,诗的意思谁来说说看?

    指名答。例:李白坐上船儿正准备远行,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的声音。桃花潭水虽然深过千尺,也比不上汪伦赶来送我的厚谊深情。

    2、师:读这首诗你有问题吗?你们讨论讨论看有什么问题?

    生小组讨论。

    3、学生汇报,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⑴ 踏歌:古代的一种边歌边舞的艺术形式。舞蹈时成群结队,连臂踏脚,配以轻微的手臂动作。现在,苗、瑶、纳西等民族还有这种舞蹈。到这些地方参观游览时,一般都会有这种表演,游客也可以参与其中,现学现跳。

    ⑵ 重点指导: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桃花潭水深千尺,为什么比不上汪伦给我的情意?

    师:3米,想象一下千尺深到底有多深呢?

    生:如果一层楼高4米的话,比83层楼还高。

    师: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可用什么关联词来翻译呢?

    例:用“哪怕……也”翻译,诗句意思是: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用“即使……也”,意思: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用“就算……也”,意思:就算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用“纵使……也”,意思:纵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师: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乡作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带领村民踏歌相送。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深受感动呢?大家请再想想,用感叹句、反问句来翻译这两句,能不能更好地表现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

    例: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哪里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怎么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呢?

    还可以用设问句来翻译: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吗?不,远远比不上。

    师:桃花潭水真有千尺深吗?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提示:夸张。

    师:“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一整句又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提示:比喻,用“桃花潭水千尺深”来比喻“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师:这里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为的是表现什么?

    提示:表现汪伦和李白之间的情谊深。

    4、师:是啊,桃花潭的水你纵有千尺深,也深不过汪伦对我的感情啊。在家送一下感情就深了吗?送过了再送,不是我一个人送,把一个村的人都组织起来送,抬着美酒,踏歌相送,这才能感动李白。起立,一起吟诵一下。要做动作的可以做动作。

    全体起立,配上音乐,全体动情地吟诵。

    四、体会感情

    1、师:此时此刻,望着匆匆赶来的汪伦,李白一定会有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他会对汪伦说些什么?汪伦又会对他说些什么呢?同座位一个演李白,一个演汪伦,在下面说一说,好吗?(引导:抱拳相向,依依惜别)

    学生情境表演,指名两对学生表演。

    2、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三读古诗:

    ⑴ 想象一下,此时,你就是一代文豪李白,你就站在船头,望着踏歌赶来相送的汪伦,你不禁脱口而出……(齐读)

    ⑵ 是啊,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李白和汪伦都是豪爽之人,就让这首诗挥去那淡淡的离愁别绪吧!……(齐读)

    ⑶ 对,这就是“诗仙”李白,他可以表现为《夜宿山寺》的奇思妙想,可以表现为《望庐山瀑布》的雄浑壮阔,也可以表现为《赠汪伦》的洒脱豪放,让我们再次吟诵起这流传千古的《赠汪伦》……(齐读)

    3、师:《赠汪伦》里的李白和汪伦,桃花潭水和踏歌声,“将欲行”和“送我情”,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情的写意画;桃花盛开,潭水轻漾;轻舟欲行,踏歌声起。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刻骨铭心的画面!这是多么真挚而动人的送别!让我们一起走进画面,感受一下吧!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视频:

    五、扩展延伸

    1、师:同学们,这番离情别意是那样的熟悉,望着踏歌赶来送行的汪伦,我们似乎又看见了痴痴东望的李白站在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上送别孟浩然,似乎又听见了他那深情的吟唱……

    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唯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远影碧空尽,

    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如果说李白对汪伦是以诗相赠,那么对孟浩然便是以目光相送了。(齐读)

    2、师:我们再看看古代诗人还有什么样的送别方式?出示:《别董大》

    别 董 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天下谁人不识君。

    莫愁前路无知己,

    师有感情的诵读,生齐读。

    师:这里诗人是用什么来送别友人的?

    提示:鼓励的语言。

    3、再出示:

    渭城曲

    王 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生一起读,体会这首诗中诗人以酒相送的情意。

    六、总结

    1、师: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诗句,心底流淌着的却是同样一份美好的情感。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吟诵起这流传千古的《赠汪伦》。齐读。

    2、师:同学们,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将这美好的友情连同这美妙的诗句永远地留在我们的心中……(背诵)

    七、指导书写

    利用媒体资源中的学一学部分,指导生字的书写。

    八、作业

    背诵,能默写;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古诗课件 篇9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前三首诗,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

    2.理解三首诗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l)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字的音: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岱宗决眦

    2.自己练习读这五首诗: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

    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三、学习《观沧海》

    1.作家作品简介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建安五年(2)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

    《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四、学习《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简介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2.朗读这首诗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4.当堂背诵。

    五、学习《望岳》

    1.作家作品简介.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七岁会作诗,十四五岁时能与当时文上刚唱.20岁开始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35岁到长安应试,落第后居长安十年。安史乱起,携家逃难。后投奔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长安收复后,他因直言敢谏触怒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关内大旱,他弃官携家西去,千辛万苦跋涉到成都,靠朋友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一座草堂。后来,友人严武镇蜀,保荐他当了检校工部员外郎,这就是后人称他杜工部的由来,后因成都战乱,杜甫又迁至夔州,过着贫穷的生活。最后病逝于湘水的一条破船上。

    杜甫诗现存1400多首,这些诗真实、深刻的反映了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落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形象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赴洛阳应进土举,落第,于是漫游齐、赵(今山东、河南、河北省)一带,这诗是游泰山时所作。泰山为东岳,是五岳之首。近岳而望,并未登山,所以题为望岳。诗中描绘泰山高大而磅礴的气象,以及自己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都是从望字着笔的。

    2.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3.背诵指导。

    六、意境的赏析:

    分组写赏析短文,堂上交流。

    七、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1,2,3题。A类

    2.默写三首诗。B类

    3.完成掌握语文的有关练习。C类

    诗词五首(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后二词,朗读、背诵这二首词。

    2.理解二首词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l)朗读、背诵这二词。(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前三首诗。《观沧海》是乐府诗,《次北固山下》和《望岳》都是五言律诗。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两首词。《如梦令》和《西江月》是词牌名。

    三、学习《如梦令》

    1.作家作品简介

    《如梦令》选自《漱玉词》,作者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宋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南来女词人。早期生活优裕,跟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后,流离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伤感,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常用白描,语言清丽。有《漱玉词》集。

    2.朗读这首词。

    3.指导学生评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结

    这首词表现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操,从中可以看出词人天真、活泼、豪爽的性格。词人赋予大自然以诗情画意和勃勃生气,给人以清新的美的享受。

    这首词只写了夏日游饮归途中的一个片段,抒写了片刻之间美的感受,仅仅33字,却写了场景,写了人物,写得曲折起伏,生动活跃,情深味浓,新奇可喜。词的语言明白如话,流转自如,表现了独到的功力.

    四、学习《西江月》

    1·作家作品简介。

    《西江月》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带湘凡达。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很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城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2.题解

    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进中。

    3.指导学生解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结

    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五、写分析短文,就两首诗你所体会的意境来写一写自己的看法。

    抽查几个交流。

    六、作业

    1.课后练习二4,5.三A类

    2.默写二首词。B类。

    【古诗课件精华九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