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物理浮力课件汇总
  • 物理浮力课件

    发表时间:2024-05-30

    物理浮力课件汇总。

    我们经常会在阅读时读到一些优秀的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范文能够更好地领悟作文书写的精髓,那么,一份好的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物理浮力课件汇总》,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物理浮力课件 篇1

    1. 预习

    1. 动手操作,感受浮力,引入新课程。分配先决条件作业,自学知识。

    女士们,先生们,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这样一个故事,请看屏幕(幻灯片2)。那么,文彦博究竟靠什么科学道理让球自己上来呢?是的,它是浮力。今天,我们将学习这个新的内容“浮力”,(幻灯片3)板书。

    接下来,我们来实践一下这个故事,假设泡泡是一个球,让我们飘起来,谁来试试。干得好,进入今天的第一个学习环节——自学。给大家3分钟的自学时间,自学后完成3个作业。 (幻灯片 4)。 (1) 什么是浮力。 (2) 可以测试浮力吗?

    2. 自学,答题。

    (1)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浮力?水对泡沫块有向上的力,我们称之为水浮力。 (Slide 5)

    (2) 第二个问题,我们可以测试浮力吗?当泡沫块还漂浮在水面上时,它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受的重力,方向相反。利用这个原理,我们可以测量水的浮力。 (幻灯片 6)那么如何测试,它是否有效(幻灯片 7)?应该是(幻灯片 8)。

    3.问题扩展。

    我们只是自己学习了以下学习内容。你看,老师给学生准备了这么多实验工具。你想用它们来验证那些科学真理吗?老师今天给同学们准备的实验工具2个实验就够了,一个是同一物体在水中不同位置的浮力测试,另一个是不同大小物体的浮力测试。 (Slide 9)

    二、合作实验,体验式学习。

    1.展示实验对象1的幻灯片(同一物体在水中不同位置的浮力测试),一起体验。

    现在,我们进行第一个实验,看看大屏幕(幻灯片 10)。请一位同学阅读实验的目的和提示。需要提醒同学们,当泡沫块还漂浮在水面上时,它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但是当我们在水中移动它的位置时,它的浮力=重力+拉力。 OK,我们按照老师的提示开始实验吧。要求组长分配组员,确定实验步骤,并认真记录。 (Slide 11)

    (2) 实验并记录结果。

    老师导游。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3)总结收获,提问。

    好了,请准备好实验报告,我们一起总结一下。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物体本身在水中越多,浮力越大,排水量也越大。您对刚才的实验有任何疑问吗?

    4. 展示第二个实验的幻灯片(不同大小的泡沫块的浮力),一起体验。

    刚才我们知道,物体本身在水中越多,浮力越大,排水量也越大。那,对于不同大小的物体,他的浮力如何变化?你能预测结果吗?你可以结合刚才的实验结果。

    同学们期待的不错,我们来实践一下,看看我们的预测是否正确。请看大屏幕。组长分配小组成员,确定实验步骤,并认真记录。

    (2)实验操作并记录结果。

    老师导游。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3)总结收获,提问。

    好了,请准备好实验报告,我们一起总结一下。通过以上两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位移越大,浮力越大的结论。

    第三,扩展学习。

    接下来老师会做一个实验,请用今天实验的结论来解释为什么?将泡沫按预期放入水中放开,为什么会浮起来?

    4、总结评价。

    今天,我们的实验很成功,我们知道排水量越大,浮力越大。实验中,纪律最好的组是最好的,实验操作最好,总结最好,希望大家可以借鉴。

    今天的作业是,请看一下淹没在水中的橡皮泥,我们如何让他浮起来。

    物理浮力课件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③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探究试验

    四、教学器材

    瓶盖、玉米粒、弹簧测力计、阿基米德演示器(力学实验盒内的套装)、水槽、空易拉罐、水、大烧杯、小烧杯等

    五、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木头能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沉,下沉的铁块也受浮力吗?(自己阅读粗略找出本节的主要内容)

    (二)、探究新知

    1、浮力的概念

    对生活现象的描述引出浮力的概念

    一切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

    演示实验:浮在水面上的瓶盖

    方向:竖直向上

    3、浮力的作用点

    通过学生的认知,规范为了研究方便,通常画在物体的重心上。

    4、浮力的大小

    (1)猜想:浮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实验1:在漂浮的瓶盖内逐渐加入玉米粒,随着玉米粒的增加观察瓶盖在水中的位置,猜想浮力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不予评论)

    实验2:在大烧杯内盛满水,将空易拉罐逐渐压入水中,体会浮力大小变化,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不予评论)

    实验3: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沙筒在空气中的重力,再将沙筒逐渐浸入大烧杯的水中,直至浸没,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予以总结)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2)实验探究:物体浮力的大小和物体排开水的重力的关系?

    仪器介绍:弹簧测力计、水槽、大烧杯、小套筒、沙筒

    参照课本48页探究实验的内容和步骤进行探究实验(小组讨论)

    方案交流:需要测得的物理量,为了避免错误,减小误差,实验需要注意事项。

    进行实验:完成表格

    实验数据:

    沙筒重:小套桶重:

    沙筒完全浸入水中后拉力F:

    浮力F浮:

    小套桶和水的总重G总:

    排出的水的重力G排:

    交流数据,得出结论。

    结论:沙筒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水所受的重力

    (3)阿基米德原理

    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在上述实验中,(有)推导:G排=m排g=液V排g,所以,F浮=G排=液gV排。(液是指液体的密度)。

    (三)浮力练习

    课本50页第3题和第6题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布置

    同步训练《浮力》一节1-10题

    八、课后总结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之处:

    附板书设计:

    浮力: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液体向上的力叫做浮力。

    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浮力的作用点:通常画在物体的重心上。

    浮力的大小:测量F浮=G–F

    阿基米德原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浮力公式:F浮=G排=液gV排

    物理浮力课件 篇3

    二、填空题(第16-23题每空2分,第24-25每空1分,共39分)

    16、一只苹果的质量为140g、体积为1.8×10-4m3,用手将其浸没在水中时,苹果受到的浮力为_____N(g取10N/kg),松手后苹果将_____(选填“上浮”、“下沉”或“悬浮”).

    17、小明同学把一个体积为125cm3苹果放入水中,苹果在水里处于悬浮状态,则苹果所受的浮力为___N,小明从水中取出苹果,分成一个大块和一个小块,如图8所图8示,再将小块放入水中,发现小块沉入水底,据些现象可以推断:若将大块浸没入水中,松手后大块将会_________

    (g=10N/kg,水的密度为1×103kg/m3)

    18、一个重5N的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将它浸没在盛满水的溢水杯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3N,则石块受到的浮力是___N,溢出水的重力是___N。

    19、将一恰能在水中悬浮的实心小物块投入装满水的烧杯,则烧杯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将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用与物块相同的材料制成一个l0dm3的实心物体,则物体质量为_____kg.

    20、把重10N,体积为1.2×103cm3的物体投入水中,当物体静止时,物体的状态是_______ .(填“漂浮”、“悬浮”、“沉到水底”)?

    21、(6分)今年4月,为庆祝人民海军建军60周年,我潜艇部队参加了在青岛举行的海军检阅活动。某潜水艇的总体积为1.5×103m3,最大下潜深度350m,此潜艇位于海面以下100m处时受到的浮力大小是____ N (海水的密度为1.03×103Kg/m3,取g=10N/g)

    22、一个质量为0.06 kg的鸡蛋悬浮在一杯盐水中不动时,它受到的浮力是_ _N。当向杯中加盐时,鸡蛋将__ _(选填“上浮” “悬浮”或“下沉”).(g 取10 N/kg)

    物理浮力课件 篇4

    《浮力》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孙江苏,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浮力》。是选自教育部审定2012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十章第一节“浮力”的内容,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学法教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的生活经历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课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科学课和社会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二、教学目标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认识特点,现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

    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3.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

    4.初步探究浮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大量生活事例了解浮力,从而引出浮力的概念; 2.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3.通过实验,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生活、生产中浮力的了解,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三.说学情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说学法教法 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全国高效课堂巨浪的推动下,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通过图片,生活实例和实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得出现象及规律。 学法指导:

    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分析事例发现问题——动手实验——分析归纳——巩固练习。运用了讨论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讨法。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表现空间。 教法:

    教法突出以学为本,重视三性: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从生活到技术多角度、全方位认识长度的测量,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展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迁移的能力。教学中多启发学生思考,运用式教学,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法、探究法等。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大量经验事实,认识浮力的存在;

    2.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决定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篇二:初中物理九年级(人教版)《浮力》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九年级物理(人教版)第十四章第五节 “浮力”(P93~P97)。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策略、教法、学法四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浮力;第二,浮力的大小;(旧教材有浮力产生的原因,新教材没有)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认识浮力,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去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研究问题方法能力等。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科学态度的培养。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的内容要求,浮力和浮力大小是本节重点。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浮力的大小是难点,同时学生的探究实验过程也是知识难点和组织难点。

    二、说教学策略

    教学中我是以兴趣为切入点,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新课引入——讲授新课 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演示实验: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将书中图14.5-1-2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让他们去体验浮力。

    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

    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同时,老师先来演示“浮力大小”的试验(不说出具体的大小,只演示过程和方法)。浮力有大小。浮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系呢? 学生实验:

    学生先进行猜想,再实验。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得出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侵入液体的多少有关系。教师只是做指导,不过多讲解,让学生自己体验。

    4.交流讨论。学生小组讨论: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学生交流:你们小组得出的结论试什么?

    综合学生的意见和结论,老师小结“阿基米德原理”。

    5.、小结:总结本节知识要点。对同学们的表现要进行具体的鼓励性评价。

    6.、布置作业:作业分三种形式和层次:(课堂练习)P97 1、2、3,(作业)4、5,(拓展练习)6

    7、板书设计: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三、说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了学生发展),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知道),以及本节课的内容(难易)。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并辅助于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交流法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让学生自己来体验浮力。从实验数据自己总结出浮力大小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说学生学法

    有什么样的教法,就有与之相对应的学法。为了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学生主要运用“观察法”和“探究法”进行学习,并附之于讨论法,交流法。

    1、演示器材:(教师)(略说)

    一个烧杯、一个弹簧称、一块石头、一根细线、适量水。

    2、学生器材:(学生分小组试验探究)(略说)

    *木块(或橡皮泥、易折金属片等)、铁钉(或其它重物)、水、容器。(学生体验浮力)*每个小组配:一个烧杯、一个弹簧称、一块石头、一根细线。(学生探究浮力大小)

    谢谢各位老师!

    物理浮力课件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

    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程序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将书中图12-2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个重、难点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经验或思维定势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观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里可以演示一个小实验:一根小铁钉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块在水中会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钉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学这时会提出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教师可再演示一个小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沉。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的条件。这样经过演示,讨论和分析,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这时强调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没在水中的木头的上浮过程,以加深印象。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学生产生“物体的漂浮与悬浮是一回事或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的错误观点,这时我用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空心金属球投入水中分别演示漂浮与悬浮实验。使学生直观比较出漂浮是物体浮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强调同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是不可能的。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这又是一个重、难点。这时可请同学回顾做过的一个旧实验:六个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体,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六个面的橡皮膜均向内凹进,而且前后左右面凹进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进的程度要大。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原有的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识,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的分析,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理解应用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实验加以验证:

    (1)将石蜡投入装水的烧杯中,观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将石蜡放在另一烧杯底使其和杯底紧密接触,沿杯壁缓慢注水观察其是否上浮从而通过实验证明前面理论分析得到的结论。并指出这也是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达到从小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内容已经讲授完毕,浮力作为同学们新认识的一种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据农村学校学生情况,我继续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后的"想想议议",由此引入对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学生经过合理猜想,讨论,设计出探索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后深度改变无关。受时间、器材限制,浮力大小与物体本身密度、形状等因素无关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这样就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悬念,作好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3、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三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作准备。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

    4、板书设计 :

    第一节:浮力

    1、什么是浮力

    2、物体的浮沉

    (1)下沉:F浮<G

    (2)上浮:F浮>G

    (3)悬浮:F浮=G

    (4)漂浮:F浮=G--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

    3、浮力产生的原因

    5、布置作业:1、2、3、4、5

    物理浮力课件 篇6

    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如:水中的游鱼、游泳的人、漂浮的物体、沉入水中的物体等,在气体中的物体同样也受到气体的浮力,如:空气的浮力等。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吗?

    浮体演示实验2:木块(实心体)在液体中上浮(多媒体演示)。(说明:动态观察、创设情景、激发思维)

    学生讨论并启发答出:立方体木块浸没在水中,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相对应的部位,距液面的深度相同,水对它们的压强相等。因而它的左右两侧面和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而由于立方体上表面距液面的深度小于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所以它们受到水的压强不同。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强。上下表面积相等,据P=F/S得F=PS可知,下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上的压力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下的压力,所以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就是产生浮力的原因。

    师:球体或无规则物体虽然没有象立方体有明显的上下表面,但它们受到浮力的原因也是由于上部下部表面受到压力的合力产生的。

    刚才我们看到的橡皮球和木块浸入水中后都受到浮力,那么请问:它们上浮后,漂浮在水中静止有否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作用?(有!因为处静止状态,据受平衡力条件可以知道F浮=G物,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竖直向上)。下面请看:

    沉体演示2:胶水瓶在煤油水中下沉提问(1):那么浸在液体中的金属球和胶水瓶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针对学生思维障碍提出问题,进一步激发思维)

    提问(2):如何判定金属球和胶水瓶是否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

    请同学们讨论判定方案:把金属球或胶水瓶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在让它们浸入水中,比较前后两次的读数,如果示数减少了,则说明金属球或胶水瓶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且减少量就是浮力的大小,即(F浮= G-F拉)。这也是测量浮力的方法。我们把这种方法叫称量法:F浮= G-F拉 (板书) , 并让学生实验。提问几组:胶水瓶有否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胶水瓶受到浮力多大?

    结论:浸在水中的金属球和胶水瓶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总结归纳得出浮力的初步概念: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做浮力。F浮= G-F拉

    说明:从“上浮”到“下沉”,从“浸没”到“部分浸在”,从水到其它液体,改变实验条件,异中求同比较,提供归纳素材。通过归纳,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初步得出浮力的初步概念能力。

    浮力是一种力,施力物体是液体(或气体),其大小的单位也是牛顿,方向竖直向上;那么浮力的大小:在什么情况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什么情况物体受到的浮力小?阅读实践教材P82 “想想做做” 引入研究课题。

    3、探究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步骤:把橡皮泥捏成不同形状,放在水中,观察其浮沉情况。把橡皮泥造成船上面加重物(玻璃球),比一比,看谁能装载更多的重物.提出怎么装载更多的重物?(解决问题)。引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

    步骤:把饮料瓶逐渐压入水中,注意手的感受,体会饮料瓶所受浮力及其变化,从感受及观察到的现象提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投影)

    学生自主猜测可能的因素:物体的密度ρ物(物体的重)、物体的形状、深度h、浸入的液体密度、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排开的液体重等。

    师:同学们的猜想都有自己的道理,这些因素是否都会影响浮力的大小呢?今天我们也要象科学工作者一样,用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同学们讨论设计下面验证的实验方案:

    验证实验1:请设计一个检验F浮与物体的密度ρ物(物体的重)有否关系的实验。

    验证实验2:请设计一个检验F浮与物体的形状有否关系的实验。

    验证实验3:请设计一个检验F浮与浸入的液体密度ρ液有否关系的实验。

    验证实验4:请设计检验F浮与浸入的液体深度h有否关系的实验。

    验证实验5:检验F浮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 --------: 有否关系的实验。

    分配学生验证课题:由于时间关系,而且我们要验证课题的因素较多,所以我们全班同学分工合作: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一、二、三、四小组同学分别验证实验1、2、3、4,做完实验后把合作探究过程和分析课题的结果向全班汇报,并与其它各小组合作交流、总结判断: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投影实验报告)。

    ((1)验证实验1:取相同体积的铝块、铁块和铜块,使其全部没入水中,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浮力。由于三者的密度(物体的重)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F浮与物体的密度(物体的重)无关。

    (2)验证实验2:把同一块橡皮泥捏成几种不同形状,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形状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F浮 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3 )验证实验3:把同一块胶水瓶浸入的不同液体(水、酒精、盐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的液体(密度ρ液))不同,浮力也不同,

    (4)验证实验4:把胶水瓶浸入小桶的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水中的深度h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F浮与浸入的液体深度h无关。可能出现两种判断:

    A:将弹簧测力计所挂的胶水瓶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少,证明F浮与深度h有关,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B:将弹簧测力计所挂的胶水瓶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少,当胶水瓶完全没入水中后,继续增大深度,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证明F浮与深度h无关。

    师:这两个结论似乎是矛盾的,这说明物体在部分浸没过程中不单单是深度h变化,还有更本质的因素有待发现,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与比较一下,上述两个过程存在什么差异? A在验证实验中没有控制变量一定(即没有控制浸入液体的体积相同)故判断错误。

    师:这两个结论似乎是矛盾的,这说明物体在部分浸没过程中不单单是深度h变化,还有更本质的因素有待发现,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与比较一下,上述两个过程存在什么差异? A在验证实验中没有控制变量一定(即没有控制浸入液体的体积相同)故判断错误。

    师:刚才同学们把饮料瓶逐渐压入水中,体会感受饮料瓶所受浮力变化,故猜想F浮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可能有关。下面同学们一起验证实验5。

    (5)验证实验5:把胶水瓶浸入的液体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不同,浮力也不相同,故判断: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有关,而与液体深度h无关。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合作验证,讨论分析判断,认识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重、形状和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h均无关,而与液体的密度ρ液和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有关。而且由实验可得液体的密度ρ越大和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越多,即物体排开液体的重G排液也就越多,可见浮力的大小是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G排液有关的。提出问题:F浮与G排液之间是否存在着确定的数量关系呢?若相等?(由F浮=G排液=m排液g=ρ液V排液g说明只与ρ液、V排液这两因素有关),若下相等(F浮≠G排液=m排液g=ρ液V排液g说明还有其他因素)?

    (1)、学生自主猜想:

    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2)、 布置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需要哪些器材?如何测物体(沉体、浮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如何测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两种方法)设计一个实验记录表格。

    实验室提供器材:物体(1沉体:胶水瓶、石块、橡皮泥……2浮体:木块、蜡块)、液体(水、酒精、煤油、盐水……)、大烧杯、塑料杯、塑料盘、弹簧测力计等。说明:这里采用让学生分组,可用不同的液体做实验,再归纳出一般结论的方法。组织实验:桌上有同学们所需要的器材,各小组可按需要选用,我们要亲自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看哪个组配合的好、实验操作熟练、测量数据准确。

    (3)、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别对于沉体和浮体讨论验证方案,设计实验合理后,设计实验纪录表格,并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沉体(如胶水瓶)全部浸没和浮体(如木块)部分浸没在液体(如水、盐水或酒精)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受到的重。

    胶水瓶的重:

    教师巡视,并帮助学生将实验顺利完成。几组实验报告,提问实验中遇到什么问题?解决方案?

    师:刚才我们分别做了不同物体(胶水瓶、木块、橡皮泥、石块、蜡块)在不同液体(如水、酒精、盐水、煤油)中所受的浮力与这些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现在我们归纳一下我们的实验结论。

    (投影 )①结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在误差范围内)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这就是浮力定律(即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数学公式表示为:F浮=G排=m排液g=ρ液V排液g。

    物理浮力课件 篇7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浮力并成功探究浸没在水中物体受到的浮力。

    2.锻炼动手实验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

    3.认识到科技和科学的联系,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认识浮力、探究浸没在水中物体受到的浮力。

    【难点】探究浸没在水中物体受到的浮力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设疑导入】前面已经学习了浮体的相关知识?哪位同学来列举一下生活中的浮体?答:船舶。那船舶在水中靠什么力浮起来呢?引发学生思考,引出课题。

    (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感受浮体受到的浮力

    活动前:提出问题:取一只盖有瓶塞的空塑料瓶或空心塑料球,将其按入水中,你的手会有什么样的感觉?松手后你看到的是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换一只大一些的有盖空塑料瓶或空心塑料球,将其按入水中,体会手上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活动中:同学们自己动手分别将大小不同的盖有瓶塞的空塑料瓶按入水中,并观察松手后的现象。

    活动后:

    【学生总结】将盖有瓶塞的空塑料瓶按入水中时会感觉到竖直向上的托力,且大的那个受到的力更大。

    【教师总结】液体对漂浮在液面的物体产生竖直向上的托力,称为浮力。漂浮的物体总会排开一定的液体,排开的液体越多,它受到浮力就越大。

    活动二:探究浸没在水中物体受到的浮力

    活动前:漂浮在液面的物体受到浮力作用,那么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的作用呢?如果给你一只弹簧测力计和一杯水,你能用实验判断浸入水中的石块受到了浮力的作用吗?

    活动中:学生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量未放入水中和完全浸没水中的小石块的重力,并用食盐溶液和酒精来代替水重复前面实验。

    活动后:

    【学生总结】学生通过观察两次数据不一样,并且放在食盐溶液中时示数减少最大,放在酒精溶液中时示数减少最小。讨论后得出:一切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都有浮力作用,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教师总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液体对它的浮力作用,在空气中的物体也会受到空气的浮力作用。气球之所以能向天空高处飘去,就是受到了空气的浮力作用的缘故。

    (三)巩固提高

    请你说出几个生活中应用浮力的例子。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结合前面的实验想一想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四、板书设计

    物理浮力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

    ③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教学方法】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

    【教具学具】

    乒乓球、大量筒、弹簧测力计、细线、石块、铝块、铜块、橡皮泥、烧杯、软木塞、水、酒精、硫酸铜溶液。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播放录像。(包含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潜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等)

    同学们猜想这里面可能蕴含着什么知识呢?

    学生活动:猜想包含的知识(液体或气体对物体有一个向上的力或提到“浮力”)。

    大家提到了一个新词“浮力”。“浮力”怎么有这么大的魔力,这一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研究。(板书:第五节浮力)

    设计说明:通过播放生活中的浮力录像、教师设问的方式引入浮力,能够贴近学生的思维实际,使学生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走向物理。

    二、探求新知

    过渡语:针对浮力这种常见现象,你想知道哪些有关浮力知识呢?

    学生活动:展开想象,分组交流、讨论,各抒己见。提出一系列问题:1.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2.漂浮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下沉物体是否受浮力?3.浮力大小等于什么?4.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5.物体的浮沉有条件吗?等。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板书。下面我们先探究:什么是浮力,有无方向,方向向哪?

    探究一: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投影)

    教师演示:

    ①出示一个很深的量筒,将一个乒乓球放进去。

    问:谁有办法不把量筒倒过来,就能把乒乓球取出来?你为什么能想到这个办法呢?

    ②左手拿一个乒乓球,松手,让学生注意观察它的运动状态;再把乒乓球放在右手手心上,松开左手时乒乓球还会下落吗?为什么?

    ③展示加水后量筒中的乒乓球和手中的乒乓球,让学生进行对比。

    鼓励学生观察、对比、思考回答。

    学生体验:利用桌面上的学具,将软木塞放入水中并逐渐压入水底,然后放手。一是体会:手的感觉;二是观察:软木塞最终的情况。尝试得出结论。

    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板书:一、什么是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设计说明:用一个小乒乓球放在量筒中,及在手中的对比,对浮力较实际的探究,创造情景和条件,以学生参与为基础,很容易使学生领会浮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探究二: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投影)

    大家知道皮球漂在水面上受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物体是否也受浮力呢?讨论一下看如何用简单实验来说明这一个问题?

    学生探究:分组讨论,利用学具探讨: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作用。

    到讲台展示:用弹簧秤测铝块在空气中重力,再将铝块浸入水中,发现弹簧秤示数变小,说明铝块受一个向上的力,即浮力,所以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教师活动:巡回指导,发现做实验好的学生典型。并引导学生归纳出测浮力的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物理学中把这种测浮力大小的方法,叫等效转换法。投影多名学生的结论,评价、鼓励学生。

    得出结论: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浮力。

    (板书:2.大小F浮=G-F)

    设计说明:让学生体验物体在液体中确实要受到浮力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寻求测量物体所受到浮力大小的简便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探究三: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造船比赛:用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做船,用砂石作货物,看一看,谁做的船载的货物多?并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快乐游戏:造“船”比赛。学生每组一块大小相同的橡皮泥设计造船。并观察交流船只的差异,讨论,大胆猜测,交流讨论: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快乐体验:将饮料瓶慢慢压入水桶,体会浮力的变化,观察水位变化情况,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情况。从中获得启示,进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可能猜想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的重力、物体的体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形状、深度等因素有关系。

    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测,并引导学生合并归类,引导各小组认领实验课题。按下列要求设计实验报告:实验课题、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步骤。(投影:实验报告的格式)

    学生分组探究:

    (1)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物体的密度的关系;

    (2)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深度的关系;

    (3)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

    (4)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5)利用测力计、橡皮泥探究浮力与物体形状的关系。

    各小组根据要探究的课题,设计实验。设计完毕,投影各小组设计的实验步骤,进一步修正完善。根据修正的步骤探究课题,设计记录实验数据表格并交流,然后进行探究实验。

    设计说明: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快乐游戏”和“快乐体验”两个实验,不断的思维,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并进行因素归类,分成各个独立的可能因素让各小组认领课题。通过学生团队间的协作,进行方案设计,并对设计的方案从理论上的正确性、操作上的可行性进行全班交流讨论,思辨、质疑和完善。

    学生汇报实验过程与结论: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即: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密度、质量、体积、物体的形状等无关。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的结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得出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有关,最终推出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

    物理浮力课件 篇9

    摘要:《浮力》一课,是前面学过力学知识的延伸与扩展,是初中力学部分的重点与难点,也是中考的热点知识。它综合运用到了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密度、压力、压强等重要知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采用学生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探究实验、教师讲解分析等手段进行教学。

    关键词:浮力;中考热点;实验

    一、引课采用生活实例激起学习的兴趣,多媒体开阔视野

    在引入新课时,通过把乒乓球、木块、泡沫、空矿泉水瓶等物体放入水中,让学生分析这些物体为什么会漂浮在水面上?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辽宁号、飞艇、热气球、潜水器等图片,知道不仅在液体里面有一个向上的力,气体中也有一个向上的力,引出本节要讲的知识——浮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不断地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二、采用学生实验,播放视频资料,演示实验,教师讲解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

    1.感知浮力的存在

    学生提前准备水盆,给每个小组一个易拉罐,学生对实验都比较兴奋,不由自主地想动一动它。于是,我抓住他们的心理,对他们说:“想不想体验一下,我们来试一种新的玩法。先用手按住空矿泉水瓶,慢慢向下压,体会手的感觉。在体验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实验后,学生很自然地得出答案。(在尽情地“玩”的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也随之得到培养。)

    2.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学生在体验浮力存在时,也体验到浮力的大小。漂在水面上的物体有浮力,下沉的物体有浮力吗?由此,引起学生讨论,自然引出演示实验。分别在空气中和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对学生提出为什么示数变小了,引起学生的思考,变小的原因是受到浮力的作用。(由浅入深,循循善诱,通过常见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知道测量浮力的方法,F浮=G-F拉。

    3.浮力产生的原因

    首先播放视频,把一个用橡皮膜包裹的长方体框架浸没在水中,引导学生观察上下左右前后凹进的程度,学生会发现前后左右是一样的,上下是不同的。

    其次由老师讲解;为什么四周相同,上下不同?因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深度不同,压强不同。(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分析)上表面深度小,压强小,压力也小(面积相同),所以液体对上下表面压力不同,浮力产生的原因就是浸没在水中的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最后演示实验验证浮力产生的原因,将一只塑料可乐瓶剪去底部,把一只乒乓球放在瓶内,从上面倒入水,观察到有少量水从乒乓球与瓶颈缝隙中流出,但乒乓球并不上浮,直到水倒满后,乒乓球还沉在水底没有浮起来,因为乒乓球下部没有水,所以没有受到水对其向上的压力,只有水对乒乓球竖直向下的压力,所以乒乓球始终沉在水底。当用手指堵住瓶颈的出水口,使水慢慢流下并注满后,由于乒乓球的下部有了水,所以受到了向上的浮力,由于乒乓球所受浮力大于其自身重力,所以乒乓球上浮。

    三、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学生实验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合作的能力

    结合前面的学习,提出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学生开始猜想,总结学生的不同想法,提出几个问题。(初二学生猜想是不全面的,问题中有老师自己的引导。)(1)怎样判断浮力大小与物体重力是否有关?(2)怎样判断浮力大小与物质密度大小是否有关?(3)怎样判断浮力大小与物体形状是否有关?……给学生提供以下参考实验器材:溢水杯、烧杯、弹簧测力记、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铜块,以及塑料块和橡皮泥等。提示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然后根据修正的步骤探究课题,设计记录实验数据表格并交流,最后得出实验结论。

    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体验并不断地思考,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本节课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贯穿整节课,从而对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定义、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这样层层推进,分散难点。

    【物理浮力课件汇总】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