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唐雎不辱使命课件系列13篇
  • 唐雎不辱使命课件

    发表时间:2024-05-15

    唐雎不辱使命课件系列13篇。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在开学前需要准备的东西,每个老师都要认真写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怎么样教案课件才算不错呢?教师范文大全认真挑选为大家推荐这篇有收获的“唐雎不辱使命课件”,需要了解的人请前来查阅!

    唐雎不辱使命课件(篇1)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二、掌握重要词句,培养学生朗读理解能力。

    三、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教学重点:重要词句,文意理解。

    教学设想

    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例如《核舟记》等来说,这一篇在文字上有些难度,《战国策》又是以记言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

    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上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过,即使是古文也可以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但是,有些涉及到专门性知识如历史知识的地方,教师则必须讲解、点拨到位。其次,在古文的教学中仍然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安排不同要求的读书,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染。

    教学方法:

    加强诵读,从整体文意的把握来帮助理解文中的具体字、词、句,从对文中关键字词句的确切理解来帮助掌握整体文意,双向互动地学习古文,探讨唐雎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晏子使楚等故事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战国策魏策》中的一篇文章《唐雎不辱使命》。说的是公元前230年到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二、初读,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首先请四位同学来朗读课文的四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为下一步顺畅地朗读全文做准备

    以长句为例,读准节奏。

    选择例句,指导朗读语气。

    分角色读,注意人物对话语气。余生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读完后,请两至三位同学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注意不要求字字落实。

    [参考答案]这篇文章写的是秦王嬴政向安陵郡挑衅,以换地为名想挑起战争。安陵郡的大臣唐雎出使秦国,表示愿意牺牲自己来刺杀秦王嬴政,终于使秦王嬴政屈服。

    三、诵读,把握性格与主题

    一生读课文。

    学生找出表现秦王嬴政在唐雎出使前后的不同态度的句子,唐雎的表现的句子,认识二人性格,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参考答案]

    ①秦王表现:“秦王不悦”一“秦王怫然怒”一“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②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不畏强权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英雄。

    第三小节是全文的重点段落,作者在这里进行了精细的描写,同时,这一节也是情节发生逆转的关键段落。请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这里重点解决“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和“怀怒未发,休浸降于天”这两句的意义,以及“夫专诸之刺王僚也……苍鹰击于殿上”的意思。

    齐读“夫专诸之刺王僚也……苍鹰击于殿上”,欣赏排比句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并作练习,尝试在其后加上“唐雎之刺秦王,?”(引原文或参考原文)再连起来齐读。

    [参考答案]“唐雎之刺秦王,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四、演读,读懂气节与精神

    学生表演,余生在点评中获取新的认识

    小结:结合全文说说:为何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五、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唐雎的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唐雎不辱使命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设想

    1、以“说”为主学习课文。

    2、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3、主要教学板块通读──说读──评读。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介绍《战国策》。

    (师先提问,生答后再小结。)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2、简述时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二、通读──说内容

    1、生齐读课文,教师听音。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请同学们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雎(jū)怫(fú)跣(xiǎn)抢(qiāng)

    唐雎不辱使命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文言字词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学习唐睢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精神

    4、探讨唐睢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一、导入

    由《完璧归赵》的故事引入。

    “完璧归赵”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使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蔺相如不畏强暴,甘冒丧失性命的风险,完璧归赵,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于“和氏璧”的珍贵。

    二、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三、朗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

    四、初步感知课文,理解大意

    第一段:

    1、重点字词,

    使:派遣以:用,拿,把,介词

    易:交换其:加重语气,一定

    加惠:给予恩惠大:大片土地,形容词作名词

    虽:转折连词,即使然:代词,这样

    于:从弗:不

    使:派遣,动词使:出使,动词于:到

    2、品读第一段对话,从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信息:交代背景(环境),秦王想“以大易小”,安陵君不从,于是唐雎临危出使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盛气凌人、蛮横、欺诈)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清醒、不悲不亢)

    评析: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

    第二段:

    1、重点字词:

    以:用,拿听:听从

    何也:是什么原因呢?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忙

    以:凭借以:因为,介词

    错意:置意错,通“措”广:使……扩充,形容词使动用法

    逆:违背轻:轻视,看不起

    与:通“欤”若:像

    是:这样,如此虽:即使,让步连词

    直:只,仅仅

    2、品读第二段对话

    (1)安陵君不愿易地,秦王态度如何?哪句话课看出?

    “不悦”

    “……轻寡人与?”(咄咄逼人)

    (2)面对秦王的咄咄逼人与“不悦”,唐雎如何应对?

    “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坚定立场、不卑不亢、沉着应对)

    评析: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第三段:

    1、重点词语解释

    怫然:盛怒的样子谓:对

    公”先生尝:曾经

    伏、流:使……伏;使……流布衣:平民

    免:脱去徒:光着

    抢:撞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士: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仓:通“苍”

    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详若:如果

    必:一定缟素:穿丧父

    是:这样

    2、品读第三段对话

    (1)唐雎坚定的立场——不易地,秦王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怫然怒”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骄横狂妄)

    (2)唐雎如何应付?有什么行动?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机智、正气凛然、针锋相对)

    “挺剑而起”(勇敢)

    评析:唐雎跟秦王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对于秦王的淫威,唐雎毫不畏惧,用排比句式列出史上有名的刺客,表明自己的立场,让秦王感到恐惧表现出维护国土的誓死决心

    第四段:

    1、重点字词解释

    挠:屈服长跪而谢之: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

    谕:明白,懂得以:凭着

    徒:指以:因为

    2、品读第四段对话

    面对唐雎的“挺剑而起”,秦王作何反应?

    “长跪而谢之”

    评析:写斗争结果,秦王被唐雎折服唐雎终于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使命

    五:整体感知课文,探讨问题

    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唐雎不辱使命课件(篇4)

    【目标导航】

    1、学习唐雎不畏强权,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2、初步了解文言文翻译中特殊句式的翻译特点。

    3、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第一课时

    【目标导航】

    运用古文直译法阅读理解文章。

    【学习导航】

    导入:由每日一个故事导入:

    在导入开始就布置任务(要求:这个故事是我从一篇古文上找到的,边看故事边思考,那些重点的字词,在原著上可能是怎样表述的)

    晏子出使楚国。楚人因为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洞邀请晏子进去。 晏子不进去说:“出使狗国的人从狗门进去。今天,我出使楚国,不应当从这个门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可派吗?竟派您做使臣。”晏子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暗下来;一起挥洒汗水,就会汇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派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王那里去,不肖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肖的国王那里去。我晏子是最不肖的人,所以只好出使到楚国来了。” (文中的重点字,如果是古文,将如何表述)

    目标导航 运用古文直译法阅读理解文章。

    新课互动:

    (小组内课堂预习)

    一、初读(自主学习 )

    1、利用工具书收集和介绍关于《战国策》的知识或本 文的背景知识。

    2、给重点字词注音。

    唐雎( ) 怫然( )韩傀( )

    免冠徒跣( ) 缟素( )色挠( )

    以头抢地 ( ) 休祲( )寡人谕( )矣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清字音、读准节奏。

    4、谈谈初读感悟(可以是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等)

    (要求:注意小组分工合作 时间5分钟)

    二、译读(1、2自然段)(合作交流、展示提升)

    1、落实重点字词并串译加横线的句子。

    (请组长根据幻灯片提供的重点字词,组织组员迅速小组内合作讨论,争取小组内逐一落实重点字词并归纳总结该字词曾经学过的句子或用法)

    2、归纳总结文中所涉及的文言现象

    (要求:注意小组分工合作 时间6分钟)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三、析读(1、2自然段)(合作交流、展示提升)

    1.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

    2.自由质疑。

    (时间2分钟)

    四、诵读

    课堂竞背一二自然段。

    唐雎不辱使命课件(篇5)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是面试初中语文教师的1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唐雎不辱使命》,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唐雎不辱使命》出自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本单元是文言文单元,为读者收录的都是传统名篇,有的论述人生的理性抉择,有的叙述着不畏强暴的故事,有的描述少年时求学的艰辛,有的则是不同时代词人们抒发的壮志豪情。阅读这些内容,不仅可以使读者解到古文的魅力,还可以感受到古人精彩的故事,受到情感上的熏陶。

    《唐雎不辱使命》这一课以人物对话,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位正义凛然、不卑不亢的英雄的形象,表现了唐雎为了国家严正而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大无畏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在外交中战胜强国的原因。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因此首先需要足够了解学生。我所面对的是九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学过不少文言文,已经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够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而且大部分同学也能说出文言文的独特魅力。但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把握文言文的意蕴,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注意在诵读中加强文言语感,积累文言知识。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课文所在单元的把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三维目标设定如下: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其音与义,理解作品的内容;能够流利并有感地吟诵文章。

    过程与方法:读悟结合,理解文章大意,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领悟言辞的巧妙美,提高鉴赏能力。(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不屈精神与正义之气。(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结合三维目标及学生的特点,本课我将采取学生自学法、合作讨论法为主,教师以讲授法、引导学生朗读法以及通过学生演绎加以引导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本课设计为如下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我会采用谈话的方式,通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引出《战国策》,进而引出本文《唐雎不辱使命》。这样的导入,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整合提高文学素养,而且会从情感上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引起共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期待。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处方面:在初读部分,我会先请学生回顾《战国策》,明确本文出处及体裁:《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状况和社会面貌,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本文则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流传甚广,文艺性很强,可当作文学散文或小说来读。

    字词方面:我将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全文,同时结合书中注释解决字词,我将在多媒体展示本文生字词,重点强调“怫然”和“以头抢地尔”中的“抢”字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通假字的方法。

    环节三:析读课文,体会重点深入研读,这里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细节的解读来理解整篇文章,体会文中情感。

    层次一:分析人物形象

    这里我会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结合相关语句说说秦王和唐雎是分别是怎样的人,你有什么样的体会?我预设学生会找到以下内容:

    (1)关于秦王:

    性格特点一:骄横狡诈学生将通过“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这个句子感受骄横狡诈这一性格。我将通过创设情境以及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思考秦王是如何说这句话的,体会秦王命令的语气并明确这一句是事件的开端,点明了故事的起因。最后通过“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这个句子引导学生再次感受秦王的盛气凌人。

    性格特点二:色厉内荏我预设学生会找到“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针对这个句子,我将请学生角色扮演,指导学生演出外强中干的性格,从而总结出秦王色厉内荏的性格特点。明确秦王外表强硬内心虚弱。

    (2)关于唐雎:

    性格特点一:爱国忠君我预设学生会找到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针对这个句子我将提问学生:唐雎是以怎样的态度对待秦王?从而把握唐雎的不卑不亢、不畏强权。我会请学生诵读这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唐雎的性格特点。我将顺势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比较安陵君的理由和唐雎的理由有何异同?最终明确唐雎和安陵君都回绝了秦王的无耻妄想。但地点、背景不同,唐雎的回答较安陵君更为坚定有力。

    性格特点二:机智勇敢我将引导学生分析“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通过询问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引导学生把握“布衣之怒” 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会不惜自己的生命来保卫安陵。顺势提问: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明确唐雎善于抓住斗争时机,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

    层次二:品味语言艺术

    最后通过帮助学生分析唐雎的说话技巧体现在哪些方面,明确:起初面对秦王言辞委婉言之有节以退为进,在面对秦王的威吓后临危不乱,针锋相对言之有据,最后“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动以行证言,言之有力。即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环节四:品读文章,感悟生活

    这一环节我带领学生展开讨论:唐雎为什么能够不辱使命?通过唐雎的事迹感受唐雎高贵的品质,总结出: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通过唐雎也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的本质,反衬出唐雎的不畏强暴、英勇沉着。环节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这里我会总结本课所讲,进而完善学生的学习内容。并设计开放型作业:课下写一写你对唐雎精神的理解感悟。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够帮助学生更清晰的把握文章脉络和本课重难点。这便是我的板书。图文结合的板书精简却重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

    结束语: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聆听,我可以擦板书了吗?

    唐雎不辱使命课件(篇6)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面对暴秦勇敢无畏、义正辞严地同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使秦王折服而保全国土的经过,颂扬了唐雎忠于使命、誓死捍卫国家利益的精神。

    二、结构内容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场斗争有两个回合,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揭示秦王的骗局,表现了维护领土的严正立场。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第三部分(第4段),写斗争的结局。

    三、参考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打算用五百里的土地换取安陵,希望安陵君能答应我!”安陵君说:“承蒙大王给予好处,拿大块土地来换取小的,那很好;虽然这样,可我从先人手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愿意始终守住它,不敢拿它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而派唐雎出使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的土地来换取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再说,秦国灭掉了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凭着五十里的地方能保存下来,是因为安陵君是个年高德劭的人,所以我不想打他的主意。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可安陵君却违抗我,(这)岂不是小看我吗?”唐雎答道:“不,不是像您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上地,并且守住它,即使拿一千里土地来,也不敢交换,何况(您)只拿来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你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道:“小臣没有听说过。”秦王说:“天子一发怒,将会有百万人死亡,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走,拿脑袋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庸人发怒的样子。志土发怒可不是这样。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有一道白光直冲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有志之士,他们胸怀愤怒还没有发作的时候,天上就降下了征兆,加上我,就有四个人了。如果志士真的发了怒,将会有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天下的人都将穿上白色孝服——今天的情况就是这样。”(说罢)拔出宝剑站了起来。

    秦王(顿时)脸色沮丧,挺身跪起向唐雎道歉道:“先生请坐,哪里至于这样!我懂了,韩魏灭亡而安陵却凭着五十里的地方保存下来,仅仅是因为有您唐雎先生啊。”

    四、通假字

    ①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

    ②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安放。)

    ③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五、词类活用

    ①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如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

    ②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如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

    六、写作特色

    本文在写法上有以下三个特点:

    ①采用反衬手法刻画人物。

    本文篇幅虽短,却生动传神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唐雎是一位有胆有识的谋士。他不卑不亢,针锋相对地与秦王抗争。秦王的骄横、狂妄、狡诈和前倨后恭、外强中干的形象反衬出唐睢的沉着、镇定、坚强、无畏的精神。

    双方交锋两个回合。秦王盛气凌人,威逼唐睢,唐睢镇定自若,据理力辩,回绝了秦狂妄无理的要求。秦王理屈词穷,恼羞成怒,竟以“天子之怒”、武力杀伐相恫吓,企图使唐睢屈服于自己的淫威之下。然而,在生死存亡的考验下,更显出正义的力量、英雄的本色。唐睢引述古代侠士义举,指出“布衣之士”发怒的威力,暗示自己将以身效法,并“挺剑而起”,表现了为国献身、义无反顾的决心。秦王在这大义大勇之下,“色挠”而“跪谢”。这些行动、语言、胆识气概的层层对比,使古代爱国义士的形象和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秦王专横的性格将唐雎不畏强权的英雄形象反衬得更加高大完美。

    ②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示情节,刻画人物的性格。

    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展示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文章主要篇幅写人物对话,全篇除了五六句是直陈描写句外,其余均为人物的对话。对话双方各自的语气符合各自的身份和个性,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秦王的话充满“天子”的压人威势,如文章开头第二句“寡人……安陵君其许寡人!”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五十里之安陵,以大易小,这是显而然是欺诈:“其许寡人”一语,突出地表现秦王无可商量的横蛮态度。第二段中,秦王责备安陵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这种问罪口吻,在欺诈的同时,加之以威胁。唐雎回答:“否,非若是也”。语气坚决,否定了秦王的“逆”和“轻”的说法。第三段中秦王和唐雎的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秦王的仗势骄横、色厉内荏和唐雎的不畏强权、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在精彩的对话中,都得到充分的表现。

    ③结构严谨,重点突出。

    文章虽短,但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形成的“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的故事情节,开头和结尾简略地交代故事的缘由和结果,中间两段详尽细致地写唐雎与秦王的斗争,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自然而紧凑、严谨而完整。

    本文重点详写了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而秦王与安陵君的对话一笔带过,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主人公——唐雎,突出文章重点。

    七、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战国策》善于写辩论说辞,尤其是人物对话直接生动,个性化极浓。《》写秦王从以大国自居、妄图欺侮弱小的安陵的野心到向唐雎长跪道歉、恭而折服的丑态;写唐雎为维护国家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不畏强秦,胆识过人的勇智,均是通过直接记录人物的对话表现出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野心狡诈,“安陵君不听寡人,……,轻寡人与?”狡诈恫吓,软硬兼施,“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骄横、狂妄,“先生坐!…,徒以有先生也”好话说尽,丑态毕露。这是写秦王。写唐雎呢,从第二段开始,用双重否定句和反诘句,其特点是据理力争,坚决果断,义正词严。第三段的回答则是针锋相对,咄咄逼人,激昂慷慨,陈述句与反诘句、排比句和比喻句交叉运用,气势突兀,雄心尽示。全文就是在这样主体对话并助以行动的描写中,用秦王的骄横、狂妄、狡诈和前倨后恭的种种表现反衬出唐雎的大无畏精神。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在文章的笔法上最具特色,值得我们去学习、揣摩。

    唐雎不辱使命课件(篇7)

    教学目标:

    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初步体会课文大意

    反复诵读,尤其读准多音字

    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文章对“士”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雎品质。

    拓展有关《战国策》的知识。

    教学方法:

    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在两千年以前,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诸侯割据、群雄纷争的战国时代,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课文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我们由一斑见金豹。

    多种形式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1.齐读(边听边纠正读音)

    2.分角色朗读及指导

    3.全班分成四组,分角色朗读。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唐维出使秦国的原因。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为诱惑,企图吞并安陵国,遭到拒绝,秦王不悦,表明安陵危在旦夕。这部分是情节的开端。

    第二部分(第2、3段)具体叙写唐推出使泰国,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部分分为两层:第-层(第2段)唐唯义正辞严地驳斥秦王所谓不同意“易安陵”就是“逆寡人”“轻寡人”的谬论,并表示鲜明的态度‘“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这是情节的发展。

    第二层(第3段)唐雎以“布衣之怒”与秦王“天子之怒”针锋相对,并效法‘三子”,挺剑而起。这是情节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通过侧面描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及他所明白的道理,反衬患难出使胜利,点明了主题。这部分是情节的结局。

    三、解答学生不理解的语句

    要求学生课下预习课文

    第二课时

    一、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了解写作意图

    1.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采用学生的合理说法)

    明确:因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

    2.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

    明确: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

    秦王是前倔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

    3.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的形象,意图是什么?

    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

    意图:强调“士”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二、文章写法特点

    1.根据课文情节,发挥想像,看课文中可以加上哪些人物和情节?(学生说,老师评点;老师说,学生评点)

    明确:本文这种写法的好处,简洁明快,突出重点,突出中心。

    2.思考唐雎反驳秦王关于“布衣之怒”的特点。

    (1)举哪几个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征兆?

    举了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的事例。

    在他们行刺前分别有征兆:慧星袭月,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

    (2)为什么要这样说?

    这是一种铺陈渲染,增强对秦王心理打击力量,以达到下文有效威胁秦王的目的。

    三、问题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唐雎不辱使命”是针对什么而言?师生互相交流看法。

    2.读文章后,有什么疑问?

    如唐雎行为的可信度如何?(最好让学生发现,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的精神和识别事物的能力)

    四、《战国策》里的故事

    1.士”的故事

    2.成语、寓言故事

    五、课外练习

    唐雎不辱使命课件(篇8)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传统课文,也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出自《战国策》。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例如《曹刿论战》等来说,这一篇在文字上有些难度,《战国策》又是以记言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上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过,我个人认为,教学时也不必把文字的难度想像得太大,毕竟初中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要相信他们是有相当学习能力的,即使是古文也可以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但是,有些涉及到专门性知识如历史知识的地方,教师则必须讲解、点拨到位。其次,在古文的教学中仍然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安排不同要求的读书,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染。

    据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尝试运用探究的学习方法,从整体文意的把握来帮助理解文中的具体字、词、句,从对文中关键字词句的确切理解来帮助掌握整体文意,双向互动地学习古文,探讨唐雎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的设计如下:

    第一步:导入。

    引题:《战国策》又叫《国策》,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说客,又叫纵横家)的言论、活动的史书,以记言为主,分为十二国策。西汉末年,由刘向校正并定名。

    今天我们来学习《战国策魏策》中的一篇文章《唐雎不辱使命》。说的是战国末年,在野心勃勃的秦王羸政已经消灭了韩魏之后,弱小的安陵郡同强大的秦国斗争的故事。

    第二步: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首先请四位同学来朗读课文的四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读后,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为下一步顺畅地朗读全文做准备。接着,齐读课文全文,注意不要有读破之处。

    正音的工作结束后,请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下来,准备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交流。

    读完后,请两至三位同学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注意不要求字字落实。

    [参考答案]这篇文章写的是秦王嬴政向安陵郡挑衅,以换地为名想挑起战争。安陵郡的大臣唐雎出使秦国,表示愿意牺牲自己来刺杀秦王嬴政,终于使秦王嬴政屈服。

    第三步,质疑及交流。

    讲解1:前面我们说过,这是一篇描写强弱斗争的文章,刚才在自读时,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文章中有表现秦国强大而安陵弱小的语句呢?

    [参考答案]①秦国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②秦王不悦,于是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因解释为因此,于是;秦王不高兴,安陵就要派使臣去,可见安陵之弱。③秦王嬴政当时尚未统一六国,却在文中自称天子,说自己一怒,就要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可见秦国之强。(前两点学生基本上能够说出,第三点教师可做些点拨)

    这个思考题的回答要求引用原文,教师可适当点拨。回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第一、二两节的内容,包括字词的意思进行质疑,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或相互讨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其中,教师应重点点出安陵君其许寡人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这两句话,组织同学们讨论,掌握意义。

    讲解2:秦国强大而安陵弱小,秦王嬴政又说自己一怒,就要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显然,战争已经一触即发。如果打仗,弱小的安陵绝不是强秦的对手,所以出使秦国的唐雎的表现就成了关键。这时,唐雎有哪两个表现呢?请依据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唐雎先是说了一段话表示愿意牺牲自己来刺杀秦王嬴政,而后挺剑而起,做出动作。

    第三小节是全文的重点段落,作者在这里进行了精细的描写,同时,这一节也是情节发生逆转的关键段落,在学生对这一节有了比较清楚的整体感受以后,请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后让学生对这一部分进行自由质疑,或说说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这里应重点解决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和怀怒未发,休浸降于天这两句的意义,以及夫专诸之刺王僚也苍鹰击于殿上的意思。同时,由于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了解不多,教师可补充有关古代著名刺客的知识。

    第四步,发展训练,体会文意。

    齐读夫专诸之刺王僚也苍鹰击于殿上,欣赏排比句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并作练习,尝试在其后加上唐雎之刺秦王,?(引原文或参考原文)再连起来齐读,体会这样说的气势,以及在秦王面前这样说的效果。

    [参考答案]唐雎之刺秦王,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练习完成后,请学生跳读课文,找出表现秦王嬴政在唐雎出使前后的不同态度的句子,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参考答案]①秦王表现:秦王不悦一秦王怫然怒一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②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不畏强权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英雄。

    学生分析完作者的写作意图后,再次齐读全文,连贯、完整地感受整篇文章。

    第五步,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唐雎的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面对不良风气,面对歹徒,应当怎样有勇有谋地斗争?当国家有难,比如在台湾问题上有人挑起战争;比如说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之时,你应当怎样做?答题时教师注意点到为止,不要上纲上线或偏离课文。

    第六步,家庭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三节。2.在课外查阅有关刺客的知识或故事,尤其是文中提到的三人:专诸、聂政、要离的事迹。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教学设计的实施,应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建议将以上内容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附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秦王:秦王不悦一秦王怫然怒一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唐雎:唐雎之刺秦王,将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文章主题:赞颂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唐雎不辱使命课件(篇9)

    一、课文类型:

    精读(必学课文)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的能力目标:

    1.学一点文学常识。

    2.了解一点写作背景。

    3.把握课文内容。积累词语(即:通假字、一词多义词、古今义异词、词类活用词)和特殊句式(即判断句、状语后置),会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4.学习用对比和衬托手法表现人物和性格特点。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唐雎爱国情感。

    (三)过程和方法目标:

    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差,帮助学生读懂文意(即翻译)是不可少的环节,所以学习本课的方法是:点拨——合作探讨—自主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把握课文的写作内容,掌握重要的词语,理解重要的句子。

    2.掌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难点:

    体会秦王和唐雎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四、教学时间:共3课时(其中机动1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听呢?

    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又称《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谋臣策士的活动。

    三、关于刘向:

    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和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他在学术文化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古籍作了全系统的分类整理。其作品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他撰有《说苑》《新序》,其中有不少生动的寓言传说资料,内容以人深省。

    四、关于本文:

    本文先自《战国策魏策四》。文中讲的是什么故事呢?谁有意来说给大家听听呢?

    五、检查预习:

    指名学生说说本文所写的主要内容。

    六、破题:

    《唐雎不辱使命》,唐雎(jū),也作唐且,人名。不辱使命,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

    七、整体把握课文。

    (一)了解一点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周王朝一统天下的局面早已被打破,秦国的崛起和强大,打破了务国的均势,各诸侯国间的斗争更趋于复杂尖锐。各间斗争的胜负,一方面固然取决于国力的强弱,一方面在外交策略上也常一比高低,即决定于各国谋臣策士的政治手段。在这种形势的要求下,出现了一大批纵横家一类的人物,开成了一种养士的风气,于是“士”阶层就成为当时社会最为活跃的一种政治力量。贵族所养之士,多达数千人。被养之人行行具备,有的为了猎取功名利禄,奔走各国之间,他们为了个人目的,朝秦暮楚,阴谋狡诈,不择手段。但也有不少有识之士,为解救国家危难挺身而出,做了一些于国于民有益之事。这些夫物的言午,构成了这部史料汇编的基本素材,史学家将其辑录加工成文,保存下来。

    (二)本文的写作内容

    本文记叙了战国时期人,秦王企图并吞安陵国的故事。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了韩、魏。安陵是魏国的附属小国,秦王想以交换土地为名,来达到吞并安陵的目的。于是安陵君就派遣臣子唐雎出使秦国进行交涉。

    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三)学生结合注释读课文

    (四)齐声朗读课文(注意正音:弗fú雎jū 怫fú 跣xin 抢qiāng 傀guī 祲jìn 缟go 挠náo 谕yù)

    八、小结:

    (据情小结)

    九、作业布置:

    读熟课文

    唐雎不辱使命课件(篇10)

    教学方法指导

    1、本文除了用对话方式塑造人物形象外,文中还体现出哪些艺术特色?

    (1)鲜明的对比手法:

    ①秦王的前倨后恭的态度对比:

    使人易地——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

    ②唐雎的先柔后刚的态度对比:

    临危受命——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③秦王与安陵君的性格对比:

    秦王(狡诈狂妄、盛气凌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安陵君(头脑清醒、不卑不亢)愿终守之,弗敢易

    (2)衬托手法的使用:

    用秦王的狡诈骄横衬托唐雎的果敢与胆识。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按三步走:

    (1)不看注释根据自己文言积累翻译课文,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结合课文下方注释再译课文。

    (3)借助参考书规范译文。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本文的文言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秦王和唐雎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体会秦王和唐雎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朗读法、指导法、比较法。

    相关教具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雎不辱使命》。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2)作品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编辑的国别体史书,共33篇。

    2、生难字词

    (1)字音

    弗(fú) 雎(jū) 怫(fú) 跣(xiǎn) 抢(qiāng)

    傀(guī)祲(jìn)缟(gǎo)挠(náo)谕(yù)

    (2)词义

    ①通假字

    故不错意也(“错”同“措”,放置,安放)

    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青色)

    ②一词多义

    使: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派遣)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出使)

    徒:

    免冠徒跣(裸露)

    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夫:

    此庸夫之怒也(……的人)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开端:秦王以易地为诱惑,遭拒绝,秦王不悦,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

    发展:秦王责备安陵君,唐雎据理力争。

    高潮:秦王威胁唐雎,唐雎奋起反击。

    结局:秦王屈服,唐雎凭自己的胆识与谋略取得了外交胜利。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交流点拨】课文写的是秦王嬴政向安陵君挑衅,以换地为名想挑起战争。安陵君的大臣唐雎出使秦国,表示愿意牺牲自己来刺杀秦王嬴政,终于使秦王嬴政屈服。

    2、文中是怎样体现秦国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的?

    【交流点拨】①秦国“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②“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不高兴,安陵就要派使臣去,可见安陵之弱。③秦王嬴政当时尚未统一六国,却在文中自称“天子”,说自己一怒,就要“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可见秦国之强。由此可以看出,唐雎所担负的使命重大而且艰巨。

    3、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你认为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交流点拨】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唐雎“坐”,是坐下来谈,而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国在军事上的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4、下面的句子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交流点拨】表现了秦王盛气凌人、奸诈狡滑的性格。

    (2)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交流点拨】表现秦王无理责问的性格。

    (3)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交流点拨】表现了唐雎不卑不亢、据理力争的性格。

    (4)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交流点拨】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权、针锋相对、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性格。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秦王的反映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从侧面刻画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的智勇超群、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出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权、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2、拓展延伸

    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交流点拨】示例:(1)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2)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3、布置作业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完成《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

    唐雎不辱使命

    五、课后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出自《战国策》,文章以记言为主,言辞颇有深意,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读。本文虽然某些文字有一定难度,但是由于情节跌宕起伏,矛盾冲突尖锐,人物个性鲜明,再加上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的积累,所以教学设计时,在疏通文意这个环节上我采取了让学生自学为主的方法。现在看来这个方法还是比较妥当的。

    唐雎不辱使命课件(篇11)

    【教学设想】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掌握重要词句,培养学生朗读理解能力。

    3、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4、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重难点】

    重要词句,文意理解。

    【教学时数】

    总计4课时(含课文预习1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通读全文,预习课文,过程略。)

    (第二课时:串讲课文第1、2自然段。)

    一、导入

    1、介绍《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2、简述时代背景: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二、研读课文

    师生共同研读课文第1、2自然段,课文串译。

    结合课下注释,逐字逐句串讲课文。

    三、学生再读课文,同桌间互相译读课文

    四、读文巩固,力求当堂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如上,串讲课文第3、4自然段,详细过程如上。)

    (第四课时:理清全文思路,作业。)

    一、导入新课

    二、复习,理清全文思路

    1、学生分角色读课文。

    (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2、教师以句子为单位读一段课文,每读一句,学生就跟着集体杂然地翻译文句。

    3、教师从二、三段中找出几个难句请学生口头翻译。如: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4、找出表现秦王嬴政在唐雎出使前后的不同态度的句子,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①秦王表现:秦王不悦──秦王怫然怒──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②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不畏强权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英雄。

    第三小节是全文的重点段落,作者在这里进行了精细的描写,同时,这一节也是情节发生逆转的关键段落。请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这里重点解决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和怀怒未发,休浸降于天这两句的意义,以及夫专诸之刺王僚也苍鹰击于殿上的意思。

    齐读夫专诸之刺王僚也苍鹰击于殿上,欣赏排比句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并作练习,尝试在其后加上唐雎之刺秦王也,

    (参考:唐雎之刺秦王也,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5、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反映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如: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表现了秦王的外强中干;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写出了秦王盛气凌人、以强凌弱的心态;

    挺剑而起反映了唐雎不畏强暴、宁死不屈。

    三、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唐雎的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四、巩固与积累

    1、背诵课文第三节的排比句。

    2、在课外查阅有关刺客的知识或故事,尤其是文中提到的三人:专诸、聂政、要离的事迹。

    【作业练习】

    1、本文生字词听写积累。

    2、见课本192页,第二题,选做2个小题。

    3、翻译下列句子。

    虽千里不敢五百里哉?

    布衣之怒抢地耳。

    虽然弗敢易!

    唐雎不辱使命课件(篇12)

    一、 导入:

    去年张艺谋导演的影片《英雄》曾轰动一时,刺客刺秦的故事也广为流传,多方演绎。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历史上一个类似刺秦的故事。下面请大家自读一下这篇出自《战国策·魏策》的历史短篇。

    二、 学生活动:

    1、 自读后,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其他学生判断其读音、句读是否有误。

    2、 齐读。

    3、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 请学生复述故事大意。

    5、 分组讨论出场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 教师小结:

    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之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使秦王折服,终不辱使命,这种勇气和胆识是难能可贵的。而秦王正是在这份胆识的威慑下败下阵来。

    四、 人物分析(板书)

    (傲慢无礼)秦使→安陵君(委婉坚决)

    (不卑不亢)唐雎→秦王(骄纵、虚伪、阴险——“不说”、“怫然怒”色厉内荏、前倨后恭——“色挠”)

    五、作业:

    1、 搜集有关《战国策》、文中典故的资料。

    2、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3、 自由结组,编成课本剧,课上展演。

    唐雎不辱使命课件(篇13)

    学习目标

    积累文中词句,把握唐雎形象。

    课堂预设

    初读感知

    1.裸读(不借助资料和注释阅读),了解难词句和课文大意。

    2.就课文内容提出阅读问题。

    【参考】

    (1)“使命”指什么?

    (2)唐雎是怎样做到“不辱使命”的?

    (3)唐雎是一个怎样的人?

    再读理解

    1.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句,并思考提出的阅读问题。

    2.组内交流:

    (1)解决难词难句。

    (2)修正或完善对问题的回答。

    3.师生互动。

    重点引导:

    (1)词语归纳性积累。

    (2)回答问题要以原文为依据,完整作答,并准确翻译。

    【参考】

    (1)第一段故事的起因,交代“唐雎使于秦”的原因;第二段故事的发展,写唐雎重申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弗敢易的观点,抵制秦王骗局;第三段故事的高潮,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挺剑而起”;暗示他将效仿古人,行刺秦王。第四段故事的结局,写秦王“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

    (2)文章通过记述唐雎以超人的胆识和雄辩之辞折服骄横、狂妄、狡诈的秦王,打消了秦王企图吞并安陵的妄想,终于不辱使命之事,赞颂了唐雎的机智沉着、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三读感悟

    阅读课文,你有什么感想或启示?

    学生自由交流,可从唐雎、秦王等角度来谈。

    课堂检测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习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故不错意也错:

    (2)弗敢易易:

    (3)长跪而谢之曰谢:

    (4)寡人谕矣谕:

    2.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②太守谓谁

    B.①秦王不悦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C.①安陵君其许寡人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D.①愿终守之②愿借子杀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4.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唐雎不辱使命课件系列13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