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蜡烛的课件(精选七篇)
  • 蜡烛的课件

    发表时间:2024-05-13

    蜡烛的课件(精选七篇)。

    老师每一堂课都需要一份完整教学课件,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要做的事情。 详细的教学课件设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小编已按您的要求准备了一篇包含“蜡烛的课件”的文章,经过阅读您的知识储备会得到补充!

    蜡烛的课件(篇1)

    目标定向:

    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2.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所凝结的友谊。

    教材分析: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这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是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的,他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坟堆是南斯拉夫老妇人育乞西为他堆的,她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士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老妇人对一个苏联青年情同母子,他们之间已经没有国界,这是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用血肉凝结的情谊。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这种血肉凝结的情谊是如此深厚:老妇人置生死于度外,她是冒着炮火安葬红军烈士的;老妇人年老体弱,她是不顾艰难,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用双手把烈士遗体拖进弹坑,用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的;老妇人摆正了烈士遗体,还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老妇人为悼念烈士,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的喜烛,点在坟上。

    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2.学生介绍搜集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

    1.速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是以何场战争为背景来加以描写的?请找出文章中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1944年,苏联红军进行战略反攻,分别从南北两侧驱逐法西斯德军。西蒙诺夫作为随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这则故事选自散文特写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要求学生找出相应的语句加以诠释。

    2.根据课文内容,猜测作者是何种身份的人?说出相应的理由。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作者: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等职。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剧本《我城一少年》(1941)表达了苏联人民对即将来临的战争的必胜信心,长篇小说《日日夜夜》(1943~1944),描写了苏红军在保卫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英勇事迹。战争后期,曾随军经过东欧各国,直至柏林,写有特写和短篇故事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4卷)。战后曾到过美国,写有剧本《俄罗斯问题》(1946),该剧本揭露了美国统治集团发动新战争的企图。还发表有诗集《友与敌》。《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得斯大林奖金。

    西蒙诺夫曾于1949年10月访问我国。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了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7年至1971年发表《生者与死者》三部曲获1974年列宁奖金。

    四、点难拨疑:

    1.速读课文,复述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然后交流并讨论。

    本文描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

    2.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

    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一位饱受法西斯侵略战争之苦的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珍爱的结婚的花烛点在烈士坟头。

    第一部分(1-7)讲红军战士偷袭牺牲。

    第二部分(8-31)讲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烈士。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核心。

    第一层(8-13)炮火余生,发现烈士。

    第二层(14-26)冒着炮火,掩埋烈士。

    第三层(27-31)点燃蜡烛,守护烈士。

    第三部分(32-42)老妇人的英雄行为感动了红军战士。

    第四部分(43-44)再现并赞美蜡烛的火焰。

    五、反思学习:

    通讯与消息比,不仅需要六个新闻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齐全,还要报道新闻事实的情节、细节。通讯分事件通讯和人物通讯。通讯的表达方式,不仅用叙述,还要较多地采用描写。议论、抒情等。

    异:1.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尽、具体、形象。

    2.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

    从结构上看,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组成,通讯跟一般记叙文相似,没有固定格式,每一篇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形式。

    在语言上,消息简洁朴素。通讯具体详细。

    3. 时效上,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

    蜡烛的课件(篇2)

    1.能正确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了解透镜的光心、主光轴、焦点和焦距。

    2.能说出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能正确解释会聚、发散。

    1.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图片,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

    2.经历探究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1.通过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过程,培养学生爱护光学仪器的好习惯。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本节介绍了什么是凸透镜、凹透镜、薄透镜、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及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有关透镜的基本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凸透镜成像的准备。透镜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是初中光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汇点,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是本章的核心内容——凸透镜成像的必备知识,能否掌握透镜对光的作用是学生今后能否学好光学的关键。本节也是光的折射的应用实例,因此本节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或直接概括结论,或结合讨论、阅读,接受并认同有关结论。同时,在活动中也应让学生了解运用实验研究自然现象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对透镜及其对光的作用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光学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他们观察物理现象、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的能力,为后续的科学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光的会聚、发散。

    由日常生活中和现象引入,对透镜的认识由外观到其特征概念,从对光线的一般偏折作用是会聚还是发散,到三条特殊光线,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要符合学生一般的认知规律。教学中不应只是从理论加以介绍,特别重视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体会各种术语名词和偏折规律。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以及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并学会测定凸透镜的焦距。本节教法以实验法为主,讲授法和讨论法为辅,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分析实验结果。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总结出判断透镜种类的两种方法和三条特殊的光线,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多媒体课件、凸透镜、凹透镜、演示用光学器件组一套、老花眼镜、近视眼镜等。

    蜡烛的课件(篇3)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用细节描写展示人物内心世界。

    2.把握作者感人致深的写作手法。

    3.通过揣摩语句,提高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用血肉凝结的情谊,体会主人公对同志深厚的爱,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重点

    1.分析作者写作手法感人的原因。

    2.体会主人公对战士深厚的情谊。

    3.揣摩语句,体会其意蕴。

    ◆难点

    作者的写作手法之所以感人的原因。

    ◆疑点

    文中的.外貌及动作描写是如何揭示人物心理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阅相关资料,了解南斯拉夫解放战争的史实。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文中疑难词语。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导入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约________分钟)

    二、完成课后习题一(约________分钟)

    三、分析人物思想感情,探讨这篇文章的感人效果是怎样产生的(约________分钟)

    四、课堂练习(约________分钟)

    板书设计

    体会老妇人的感情:

    看炮火连天想老妇人不顾生死

    看年老体弱想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看保护遗体想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看烛光闪烁想老妇人奉献的感情

    练习设计

    阅读文章“她穿过方场,到了……她在旁边坐了下来。”完成下列题目:

    1.从文中摘出关于“她”的动作描写的词语,分析它们表达了“她”怎样的思想感情。

    2.文中描写外貌的一句是什么?

    3.“她在旁边坐了下来。”揣摩此时老妇人的心理。

    辅导练习提示:以学生自主完成为主,教师只是给予指点。(3)可以让学生口述,不必用文字表达。

    教法探讨

    1.这篇文章非常感人,读之让人心灵为之震颤,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采用何种手法来得到这种艺术效果的。

    2.本文有许多意味深长的语句,意蕴十分丰富,要引导学生着重体会,在具体方法上可灵活处理,可先让学生提问,教师与学生逐一探讨。

    蜡烛的课件(篇4)

    设计意图:

    蜡烛是过年过节和生日庆贺不可或缺的物品,它不断给人们

    带来了光明和快乐,而且还蕴含着许多奥秘,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我设计了本次科学探索活动,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等多种方式,探索蜡烛燃烧后的有趣现象。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用恰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从而体验探究的乐趣。

    活动目标:

    1、能用多种感官探究蜡烛燃烧、凝结、渗透等有趣现象;并体验探究的乐趣。

    2、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每人粗细不同的蜡烛各一支、玻璃杯一个、泡沫板一块、实验用纸一份。每组一盆水、一支大蜡烛、抹布等。

    活动过程:

    一、讨论交流,知道蜡烛的用途。

    教师指导,鼓励幼儿大胆表述,注重其倾听习惯的培养。

    二、设置疑问,了解蜡烛的燃烧

    1、已有经验回顾

    2、观察蜡烛燃烧现象,发现火焰有焰心、内焰和外焰。

    3、小组实验验证:进一步观察火焰的特点及蜡油的形成,感受蜡烛燃烧后产生的热量。

    小结:蜡烛的火焰分焰心、内焰和外焰;蜡烛燃烧会产生热量;蜡烛遇热融化形成蜡油。

    三、实验操作,探究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1、猜想杯子罩在燃烧的蜡烛上会发生什么现象?

    2、观察实验:了解蜡烛燃烧离不开空气。

    3、小组实验:进一步验证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幼儿观察蜡烛在大杯子和小杯子里燃烧时出现的现象;摸一摸感受蜡烛燃烧产生的热量;闻一闻蜡烛燃烧产生的气味。

    小结:蜡烛燃烧离不开空气,空气越多,燃烧的时间越长;蜡烛燃烧会产生热量和二氧化碳。

    四、调动各种感官,探究蜡烛的凝结、渗透。

    1、观察蜡烛花形成的有趣过程,激发探究兴趣。

    2、动手自制蜡烛花,交流自己的发现。

    3、实验讨论:蜡油滴在水、纸、布上后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了解蜡油的渗透现象。

    小结:蜡烛油遇冷凝结变成不同的蜡烛花,蜡烛燃烧后能产生热量,蜡烛油有渗透性,留下的痕迹很难去掉,提醒小朋友注意安全和卫生。

    五、活动延伸:

    通过活动小朋友发现了蜡烛的很多秘密,继续围绕蜡烛的主题开展,如“美术欣赏――蜡烛的雕刻”、“音乐活动――蜡烛的燃烧”、“体育活动――火炬手”、区角活动:“科学区――制作蜡烛”等。

    蜡烛的课件(篇5)

    《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中的课文是围绕着“正义必胜”这一主题而安排的。除了此文,还有《卢沟桥烽火》和《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这两篇课文。《半截蜡烛》这篇课文生动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课文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在本课的教学中应当认真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定的动作、神情、语言和紧张激烈的心理活动去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单独阅读理解能力。教学本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从课文描写的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中体会人物的品质。考虑到学生的水平定会参差不齐,为了让全体学生能借助文本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以及感受从文字中流露出的思想。受到情感熏陶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依据教材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镇定、勇敢和机智。

    3、学习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蜡烛的课件(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九年级化学上册起始部分的内容,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化学活动与探究实验,因此,本课是化学实验的基础,对全部初中化学乃至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题通过两个探究活动来加深学生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这两个探究活动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炼出来的,会给学生以新的感受和启迪。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学生通过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三个阶段的观察,着重培养他们对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同时进行设计简单实验的尝试。对“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力求使学生对探究科学问题的过程有个完整的体会:提出问题、大胆猜想、设计实验、动手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并从中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石蜡的性质,初步学会对蜡烛燃烧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准确描述;

    2.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石蜡性质及变化的有关结论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初步了解观察实验的基本要领;

    2.基本掌握通过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3.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报告的方法;

    4.初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述能力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3.初步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通过对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以及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使学生掌握化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难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推理能力。

    二、教学对象分析

    由于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学科,对于化学的认识朦胧、肤浅,对于化学的了解几乎为零,通过前面的学习,虽然知道了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但是对于怎么研究物质、利用什么方法研究物质并不清楚,教师要力求通过本节课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个完整的认识。同时在这节课中,学生对于第一次通过实验的手段研究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在没有化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使之顺利完成实验操作,归纳结论是需要老师认真考虑的。

    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探究活动,在教法上主要采取教师引导与学生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要想使学生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就要让学生亲身体验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的过程,所以在本课题的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按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讨论得出结论,将好奇转变为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加深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识。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学习化学知识,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程序是这样设计的: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求证、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学生不会想到炼丹和炼金竟然还能和化学挂起钩来,更想不到炼丹和炼金竟然还孕育了化学这门科学,所以,我先抓住学生这个认识上的盲区,制造一种充满悬念的情境。首先设问: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在通过投影展示相关的图片的同时,告诉学生: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在学生错愕的神情中,我趁热打铁的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通过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通过以上悬念的设置,激发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强烈的好奇心,也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认识到对于学习化学来说,实验是非常重要的。

    继续设问: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物质,正是因为对这些物质的研究,才使得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生活中到处都有着化学的身影,比如蜡烛,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我们对于蜡烛都很熟悉了,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对蜡烛或蜡烛燃烧已经知道了多少?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我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将内容罗列在黑板上。这个问题提出的目的在于和后面对于蜡烛研究后的收获做对比,使学生更深刻的意识到化学实验对于研究物质的重要性。

    (一)蜡烛点燃前

    在学生的回答告一段落之后,我用愉快的语气告诉同学们:下面,我们就一起用化学的眼光、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大家非常熟悉的蜡烛,来体验一下化学探究的乐趣。

    首先,请同学们对照着学案上的表1,自己想办法探究蜡烛的物理性质,并将结论填写在学案的表格中。在学生的课桌上已经提前准备好了小刀、盛有水的烧杯等物品,对于这些物品,学生早就很想摆弄摆弄了,再加上学案中表格的引导,学生能够很顺利地完成这个探究实验。在学生探究阶段,我注意观察各小组的表现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辅导。

    颜色

    气味

    状态

    触摸感觉

    密度

    观察记录

    比水在学生顺利完成后,我又用夸张的语气告诉学生:恭喜你们!刚才你们探究蜡烛物理性质的这个过程就是自己设计实验的过程!看来同学们对于设计实验还是很有天分的么!通过欢快的语气、高调的表扬,使学生体会到设计实验、动手实验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二)蜡烛燃着时

    刚才我们已经观察了蜡烛的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等物理性质,同学们还知道蜡烛燃烧时会放热,现在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观察蜡烛燃烧时火焰的情况。学生分组实验后讨论、归纳实验现象,其中可能涉及到放热、有火焰,火焰颜色深浅不一及蜡烛变短等,这时可以投影一幅较清晰的蜡烛火焰分层的图片,使学生清晰的看到蜡烛火焰分为三层。然后,我继续提出探究的问题: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火焰颜色深浅不一,可能与什么有关?请同学们大胆猜测,并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你的猜测。这样做的目的是针对发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的过程。

    在学生提出各种猜测之后,师生共同分析判断,确定实验步骤,我示范讲解并指导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然后在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后,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在充分肯定学生表现的同时,继续提出问题:蜡烛越烧越短,那么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呢?这个实验放给学生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我采取的是示范讲解结合阅读教材的方式使学生顺利的进行分组实验:取一干燥的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现象;再取一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现象。实验结束后,学生讨论总结发现干而冷的小烧杯内出现水雾,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水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但也有个别的学生实验没有成功,小烧杯内没有出现水雾。这是什么原因呢?大胆放手让学生讨论、讲解,最后得出结论:小烧杯要用干而冷的;烧杯离火焰的距离要适中。

    上面的设计是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得出结论,在获得成功喜悦的同时,更加深化了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化学思想。

    (三)蜡烛熄灭后

    给学生先变一个魔术:把蜡烛吹灭后,快速用一跟燃着的火柴去接近蜡烛灯芯,学生奇怪的发现,火柴还没有接触到蜡烛灯芯呢,蜡烛竟然就被点着了。学生对此感到新奇而又疑惑,我因势利导,请学生自己试一试。学生兴趣盎然的动手操作,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蜡烛在刚熄灭时会有一股白烟,燃着的火柴只要接触到白烟就能把火柴点燃。然后再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深化:白烟是什么?学生猜想白烟可能为水蒸气、二氧化碳或者石蜡蒸气,小组讨论后否定了前两个猜想,然后我提出探究任务:你们能通过实验来证明白烟是什么物质吗?

    学生设计实验: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的白烟

    得出结论:说明该白烟是由石蜡蒸汽冷凝形成的。对于点不着的同学,仍然由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解决问题。

    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同学们认识了蜡烛的性质、变化及其变化过程中伴随的现象。为了使所学到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再进一步追问:通过这个探究活动,你认为化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是什么?化学学习中应关注哪些内容?

    学生讨论后小结并投影: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学习化学知识;

    3.关注物质的性质,关注物质的变化,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通过小结帮助学生构建完整认知体系。

    教学后的延伸:

    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虽然获得了许多新的认识,但还是肤浅的,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如蜡烛为什么流泪?蜡烛的眼泪为什么逐渐变硬?希望同学们多观察多思考,不放过身边任何一个物质变化的可疑现象,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探究去寻找答案。(目的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鼓励学生的大胆创新)

    蜡烛的课件(篇7)

    活动目标

    1.萌发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求知欲

    2.了解蜡烛燃烧的原理以及空气助燃的特性

    3.探索做科学小实验的方法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大小相同和不同的广口瓶,大小、粗细相同和不同的蜡烛,火柴,记录表,彩笔。

    活动重点

    了解蜡烛燃烧的原理以及空气助燃的特性。

    活动难点

    探索做科学小实验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主题,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孩子们准备了一个有趣的谜语,听好了啊:

    心细如线,胸怀大志,燃尽自己,照亮别人。(打一日常用品)

    小结:孩子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出来了,谜底就是蜡烛。

    师:蜡烛是做什么用的?摸上去是什么样的感觉?有什么用途呢?

    小结:蜡烛是来照明用的,摸上去滑溜溜的,硬邦邦的。蜡烛点燃后可以帮我们照明。

    二、教师点燃蜡烛,让幼儿观察蜡烛的变化

    师:孩子们,老师点燃这根蜡烛它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请你仔细观察,看看蜡烛会发生什么有趣的现象?

    小结:蜡烛中间的细线点燃后,蜡烛中心出现了像水一样流动的液体,而且还缓缓地顺着蜡烛一侧流了下来,凝固在蜡烛侧面。

    三、实验一:让幼儿初步感受空气对燃烧的作用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

    师:今天老师要就请你们来做实验了,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大小相同和不同的广口瓶,大小、粗细相同和不同的蜡烛、火柴、记录表、彩笔,下面就请孩子们按照老师的要求,我们一起去探索蜡烛的变化。

    2.教师介绍实验一的操作步骤与方法:

    实验一:点燃蜡烛,让幼儿探究燃烧的蜡烛被罩上广口瓶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师:在实验之前我想先请孩子听清楚操作要求,每两个人一份操作材料,不要讲话,安安静静地动脑认真操作,当听到老师结束活动的口令后,要及时放下材料,然后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实验结果。说一说燃烧的蜡烛被罩上广口瓶后发生了什么现象?好,现在就请孩子们把小板凳轻轻地面向小桌子,开始操作吧。

    3.幼儿自主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4.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小结:在燃烧的蜡烛上罩上广口瓶,蜡烛过一会就会熄灭。这是因为燃烧的蜡烛把瓶子里的氧气都用完了,这说明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

    四、实验二:让幼儿通过实验进一步感受空气的量对燃烧时间长短的影响

    1.实验二:点燃两根相同的蜡烛,然后分别罩上大小不同的广口瓶,让幼儿猜想会发生什么现象?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提出要求。请幼儿分组做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巡回指导)

    3.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小瓶中的蜡烛先灭了,这是因为大瓶子里面的空气较多,所以蜡烛燃烧的时间较长;而小瓶子里面的空气少,所以蜡烛燃烧的时间短。

    五、实验三:让幼儿通过实验探究蜡烛燃烧时间与蜡烛的粗细、长短以及广口瓶大小的关系

    1.实验三:点燃两根粗细、长短不一样的蜡烛,然后分别罩上两个相同大小的广口瓶,让幼儿猜想会发生什么现象?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提出要求。请幼儿分组做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巡回指导)

    3.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小结:粗而长的蜡烛燃烧用掉的空气多,用得快,先灭掉了。

    六、出示火灾图片,教育幼儿注意安全不能乱玩火

    师: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不能随意玩火和蜡烛,注意保护自己的生命和家庭财产的安全。

    活动延伸

    把操作材料投放在科学区,引发幼儿思考与继续探究的愿望。如果点燃两根粗细、长短不一样的蜡烛,分别罩上两个不同大小的广口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蜡烛的课件(精选七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