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六国论课件
  • 六国论课件

    发表时间:2024-05-05

    六国论课件。

    学生时代,我们看过许多范文,这些范文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文笔,提高写作能力。阅读范文还能够让自己加深对写作的了解,你觉得哪些优秀范文是值得借鉴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六国论课件”,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六国论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能用有关文言知识解读文言作品。

    2、学生能从历史评论的学习之中,进一步了解如何处理议论文中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3、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研习,学习审视历史,反思历史,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生能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能用有关文言知识解读文言作品。

    难点

    学生能从历史评论的学习之中,进一步了解如何处理议论文中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夯实基础

    1.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A.洎()牧以谗诛不得下咽()奉之弥()繁弊在赂()秦弃之如草芥()

    率()赂秦耶暴()霜露殆(i)尽胜负之数()思厥()先祖父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2、常识填空

    《六国论》选自苏洵的《xxx》,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儿子苏辙、苏轼也以文学著称,后人并称他们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两个分论点是:一_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作者从六国破灭而总结出的历史教训是:。

    3、绍背景,了解写作意图。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几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找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背景资料:

    ①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

    前280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

    ②秦灭六国时间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赵、灭燕前221年灭齐

    文本研习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浏览,勾划疑难字词。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正音。

    3、齐读课文,学生读中思考:讨论本文主要论述的问题是什么?

    三、设问,导读第一段。

    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第一段中,哪一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在提出自己的论点之前,作者先否定了历史上的哪两种看法?

    作者在第一段是从哪两个方面证明中心论点的?这两个道理论据对后文有何作用?

    课文第一段作者为什么要设问?有什么作用?

    (在每一个问题的讨论过程中,指名逐句翻译,并随时讨论语法。)

    学习本段的语法重点:

    1、句式。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虚词。

    A、“赂秦而力亏”的“而”,

    B、“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以”,

    (三)指导背诵本段文字。

    设问,导读第二段。

    (1)、作者在第一段中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课文第二段是怎样来证明这个分论点的?

    (2)从上面的分析看,“赂秦而力亏”表现在哪些方面?“暴秦之欲无厌”又表现在什么地方?

    (3)作者在本段中引用古语的作用是什么?

    (古文翻译与前段处理方法同。)

    语法学习。

    1、通假字。“暴秦之欲厌。”

    2、古今异义字。“其实百倍。”“至于颠履。”

    3、文言虚词。以——

    “秦以攻取之外”。“以有尺寸之地。”“举以予人。”

    (三)指导朗读,争取当堂背诵。

    小结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第三段分析

    ⒈齐读,借助注释翻译

    ⒉本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原因的?作者是怎样论证的?

    ⒊齐燕赵为什么灭亡?作者对这三国灭亡的感情有什么差异?

    六国论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并能运用有关文言知识解读文言作品;

    2、学习本文运用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3、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研习,学习审视历史,反思历史,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战国七雄,论富有,秦国比不上齐国;论兵力,秦国比不上赵国;论地域的辽阔,秦国比不上楚国。可是最后六国却全部被秦国一一灭掉。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就让我们来看一下苏洵对这个问题的的阐述。

    二、简介作者:

    苏洵,“三苏”,“唐宋八大家”。

    三、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初步品味本文的语言之美。

    四、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字词,小组讨论。

    如不能解决,在课堂提出疑难,师生共同解决。

    积累文中重点的实词虚词。

    五、分析课文内容结构:

    灭赵;前221年灭齐。

    2、在文中找到六国灭亡的原因。

    同学在文本中查找,归纳概括为:韩魏楚因割地求和(展示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而燕国因荆轲刺秦,赵国因李牧被诛,齐国因与嬴而不助五国。

    3、由此请学生将六国分为两类:赂秦者,韩魏楚;不赂秦者,燕赵齐。

    再让学生在文中找到两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不赂者”“失强援”。

    由此学生便水到渠成地找到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六、分析苏洵写作此文的动机:

    1、讨论六国灭亡的原因:你怎么看待六国的灭亡?

    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指出六国没有施行仁义而导致灭亡。

    那么苏洵并非历史学家,见解未必准确,他为什么强调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因为“赂秦”呢?

    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如绢15万匹,茶叶3万斤。

    讨论本文的写作动机:借古讽今,劝诫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以贿求和的方式而重蹈六国的覆辙。

    5、明代诗人何仲默评价此文说:“老泉论六国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七、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石守道,然意犹有所未足,今见子(苏洵)之文,吾意足矣。”而清代学者储欣在《唐宋十大家全集录·东坡先生录》卷五中曰:“老泉论六国之弊在赂秦,盖借以规宋也,故激切而淋漓。”

    2、请学生概括本文的语言风格并在文中找出能够代表这种风格的语段,诵读品味。

    八、体会感悟:

    《贞观政要》中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学过本文以后,你能从中获得什么启示?

    九、课下阅读:

    一门三父子同样都写过对于六国的论述,请课下查找苏辙的《六国论》以及苏轼的《六国论》,与本文作比较阅读,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六国论课件(篇3)

    本教案为小班教学设计,针对的是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的年龄段,主要将探究六国论的内容和意义,并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进行教学。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六国论的起源和内容

    2.理解“兼爱非攻”的思想意义

    3.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述“兼爱非攻”的思想

    4.学习和品味经典诗词

    二、教学流程

    1.了解背景

    2.介绍六国论

    3.理解“兼爱非攻”的思想

    4.学习和品味经典诗词

    5.总结与反思

    三、教学步骤

    1.了解背景(10分钟)

    首先,老师可以让学生端详山水画,思考中国古代文化的景致。旁边再放置几副图画,向学生展示不同的战争和兵器。通过比较,让学生意识到战争和和平的重要性,了解到中国历史上的大量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困扰。

    2.介绍六国论(20分钟)

    接下来,老师可以给学生介绍六国论。首先向学生讲述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再诠释六国论的起源,然后简述六国论的主要内容和思想,特别是“兼爱非攻”这个核心思想,让学生明白它的含义和重要性。

    3.理解“兼爱非攻”的思想(20分钟)

    “兼爱非攻”是六国论的核心思想,老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它的具体含义和实际应用。同时,老师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讨论,如“兼爱”是什么、如何实现兼爱、如何化解矛盾等。这里可以通过对事例的画图、说故事和展示PPT等形式,让学生理解和领会“兼爱非攻”的思想。

    4.学习和品味经典诗词(20分钟)

    让学生学习和品味经典诗词是增加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情感的有效途径。可以让学生看诗和画面、听音乐和道德故事等形式,感悟诗歌的深意和魅力。同时,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对诗歌的理解。

    5.总结与反思(10分钟)

    在教学的末尾,可以帮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并对自己的理解和收获进行反思。同时,老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实践性的办法,如有机会向家长朋友讲述“兼爱非攻”思想等办法,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兼爱非攻”思想的认识和应用。

    四、教学措施

    本教案倡导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如语言表述、图画表述、PPT表述、电影和音乐鉴赏等。通过多元教学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语言综合能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素材

    这里主要推荐几个教学素材,供老师参考:

    1.六国论的内容和思想

    2.相应的童话、故事、诗词等

    3.图画和PPT制作

    历史上的今天:我们可以做的事情有什么? 2021年06月24日

    用爱说话 2021年06月24日

    夏至之际,让我们更加珍爱时间 2021年06月24日

    六国论课件(篇4)

    一、学习目标:

    (一)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二)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

    (三)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正确译文。

    1.实词,如:弊(名)赂(动)亏(动)与(动)判(形)数(名)事(动)道(名)厥(代)速(动)等。

    2.虚词,如:率盖始然则向使至于等。

    3.古今义容易弄混的词,如:其实祖父故事至于等

    4.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省略句、被动句的翻译等。

    二、学习难点:

    (一)在阅读方面,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体会其严密的逻辑性是要点。

    (二)在基础知识方面,对一些句子的翻译是难点。

    如: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三、解题

    1、六国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占天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六国论》的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

    “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六国论》既是谈谈六国灭亡的道理。

    2、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四、写作背景

    作者所处的北宋王朝,对内专制集权,对外卑躬屈膝,内忧外患,始终不绝。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年年间,宋和辽与西夏开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外交上的妥协投降,北宋为求苟安,年年割地纳贡。而这样沉重的负担,全落在百始头上。国难当头,矛盾尖锐,苟洵针对这样的现实写作此文,用于讽喻宋王朝。

    五、读课文正音

    1、容易读错的字

    弊在赂(lù)秦思厥(jué)先祖父

    暴(pù)霜露如弃草芥(jiè)

    洎(jì)牧以谗诛革灭殆(dài)尽

    2、多音字

    暴bào暴露pù暴晒

    与yǔ与其yù参与

    为wéi行为wèi为了

    燕yàn燕子yān燕国

    六、把握文章论证结构

    1.第1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本文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弊在赂秦”,接着从正反两个不同的角度,即“赂者”和“不赂者”,均受赂秦之害进行论证。“赂秦”的国家因“赂秦”而“力亏”;不赂秦的国家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不赂者以赂者丧”。最后总结,重申论点,“弊在赂秦”。

    2.第2段以“割城”为例,论证“赂秦”之弊。

    紧承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写韩、赵、魏三国把祖先艰难得到的土地轻易拱手送给秦国,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从而论证“弊在赂秦”的论点。

    3.第3段,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事实,进一步论证“弊在赂秦”。

    紧承第2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文中写齐、赵、燕三国虽“义不赂秦”,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从而论证“弊在路秦”的中心论点。

    4.第4段承上启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的“积威之所劫”的劝告。

    5.第5段,借时讽世,借古喻今,讽谏北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

    将六国的情况与北宋情况作对比,证明六国力量远弱于北宋,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点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七、研习课文

    (一)研习第一段:

    1、落实重要词句: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互(交互,引申为相伴)丧,率(全,都,一概)赂秦耶

    盖(副词,表猜测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2、问题

    (1)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2)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A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B不赂者以赂者丧。

    (3)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3、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研习第二段:

    1、重点词语

    秦以(相当于“于”,在)攻取之外

    较(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这)/实(实际上)百倍

    思厥(其)先祖(祖辈)/父(父辈)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至于(到了……的结局)颠覆,理固(本来)宜(应该)然

    此言得(符合)之(上面的道理)

    2、问题

    (1)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2)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

    明确:A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B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3)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小结:文章开篇直接点出中心论点,紧接着分析六国破灭的原因一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所以追根结底:弊在赂秦。

    (三)、研习第三段:

    1、重要词句:

    迁灭:古代灭掉一个国家,要迁走该国的传国重器,如武王灭商,迁九鼎于洛邑。迁灭即灭亡。下文的“革灭”,革是除旧,也是灭亡的意思。

    义(坚守正义,名作动词用)不赂秦

    斯用兵之效(功效)也

    至丹以荆卿(表示对人的尊称)为计

    始速(招致,动词)祸焉

    向(先前)使(假使)三国名爱其地

    胜负之数(命运),存亡之理(道理)

    当(应当)与秦相较(抗衡),或未易量(估量)

    2、提问:

    (1)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一句话。

    明确:“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2)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

    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3)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4)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齐读本段。

    (四)、研习第四段:

    1、重要词句

    并力西向(进军),则吾恐秦人食之(结构助词,无实义)不得下咽也。

    为(治理)国者无(不要)使(让自己)为(被)积威之所劫(胁迫、挟持)哉。

    2、提问:

    (1)前一层与上一段末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

    明确:上一段末句从消极方面来说,不该用什么策略;这一层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

    以六国灭亡作结,自然引出一般性结论——历史教训

    “有如此之势”——承上启下

    (2)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呜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

    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

    作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

    (3)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五)、研习第五段

    1、重要词句:

    而犹(还)有可(可以)以(凭)不赂而胜之(秦国)之(的)势。

    苟(假如)以天下之大,而从(追随)六国破亡之故事,是(这)又在六国下矣。

    2、提问:

    (1)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者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八、写作特点:

    1.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2.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3.语言生动形象(2段中的形象语言)

    4.感情充沛,感染力强。

    六国论课件(篇5)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3、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3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疏通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过、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也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所以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章,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历史学家语焉不详,文学家往往指斥不当。

    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但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简要的剖析:在六国,“争割地而奉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国,“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准确,因为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

    历史的年轮又增加了一千二百余年,北宋策论大师苏洵注目这个历史课题了,于是有《六国论》出。

    《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偏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历史的严肃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赂敌为安的悲剧结局,乃是有感而发,它具有现实批判的针对性(这一点,我们在学习课文中会进一步认识);它不足600字,言简意赅,机锋雄辩,又有很强的文学性。“三性”合一,使得本文兼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学生自读注释一)补充两副写“三苏”的对联: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三、阅读课文

    学生先初读,扫清语音障碍;再齐读。

    四、疏通字词

    学生自译。补充(板书):

    重要字词:率、厥、弥、判、速、洎、殆

    词类活用:小/大则……、义不赂秦、却、礼、西向、日削月割

    古今异义:其实、祖父、至于、智力、可以、故事

    通假字:厌、当

    特殊句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

    一词多义:暴、与、犹、亡、始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

    六国论课件(篇6)

    一、教材分析:

    《国论》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的首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唐宋散文。单元教学目标是理解文章所总结的历史教训以及所阐发的人生哲理了解几种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知识,进而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苏轼的《六国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辙的《六国论》突出了团结的力量。苏洵的《六国论》不同于以上两篇。他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这是苏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全文论述非常严密:第一段开门见山,亮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二三两段分别论述两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和“不赂者以赂者丧”。最后两段总结历史教训,讽谏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课文的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知识,读背全文,领悟文章所总结的历史教训,教学难点是学习作者紧扣中心论点逐层论述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大纲在语文教学目的阐述中还有这样的话:“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这也是与文言文教学密切相关的。

    根据《大纲》的`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的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的要求:

    ①理解(能力层级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新教材在文言教学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课后练习设计可明显看出来。我个人非常认同这种倾向,因为读背是“理解、内化、学以致用”的基础环节,是积累语言,澡雪精神,形成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2、体会借古讽今的写法,理解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

    六国论课件(篇7)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需要根据具体学校和年级来设计,以下是一个通用的框架,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和扩展。

    1. 引入:介绍六国论的概述和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这个主题的重要性。

    2. 秦国的发展:介绍秦国的历史背景和秦国在六国中的地位,让学生了解秦国的发展过程。

    3. 六国联合抗秦:通过比较六国和秦国的优缺点,让学生了解六国联合抗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 六国失败的原因:介绍六国联合抗秦失败的原因,包括内部矛盾、政治腐败、军事失误等。

    5. 秦国的胜利:介绍秦国的胜利过程和原因,包括军队组织结构、军事战略、政治改革等。

    6. 六国的教训:总结六国失败和秦国胜利的原因,让学生了解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7. 结论:让学生总结六国论的主题和意义,并强调历史的重要性。

    8. 拓展:介绍其他历史事件和人物,让学生了解历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在上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互动和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程内容。同时,也可以引入一些适当的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上一篇:物业租赁合同

    下一篇:实习幼师做总结

    【六国论课件】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