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论文课件
  • 论文课件

    发表时间:2024-04-25

    论文课件。

    教师范文大全小编通过您的要求为您整理了以下相关资讯:“论文课件”。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老师还没有写的话现在也来的及。 教学策略的调整需要根据学生反应多样性的特点。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给你一些灵感建议你收藏起来!

    论文课件【篇1】

    科学教学语言优化设计和组织论文

    教师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必须做到与学生的通畅交流。与学生交流的工具有语言、影像及其他载体,但主要的还是语言,尤其是课堂教学语言。它是我们教师授课的主要手段。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科学教学语言更应该做到:准确、完整、易懂和简短,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学到知识,又不破坏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那怎样设计和组织科学课的课堂教学语言呢?

    一、课前准备部分

    (一)心理准备

    语言交流,就是心灵之间的交流。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调整心态,舒缓情绪。尽量保持心情舒畅,充满激情,语言也会从心而发。一个教态自然和内心丰富的教师,走进课堂满脸笑容,心中会有千言万语。每字每句都对学生有一种热情的期望。大多数学生的进步都是从任课教师的期望中产生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

    (二)课堂语言提前构思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场所,而语言是承载思维碰撞的载体,所以对课堂教学语言的锤炼,是每个老师的必修课。要把备课的过程当作锤炼教学语言的.过程。只有深入理解新理念,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才能进行教学语言的再设计和再创作,写成自成一家的口语化教案。但是,口语化教案绝不是教材书面语言,要把教材中提出的大问题化解成学生自主提出的一个个小问题,以期引领着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地前行。一堂课中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一定要在备课时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要诱发学生思维的碰撞。

    二、实施部分

    (一)导入语——要具有磁力效应,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在于“启其蒙而引其趣”。诱导启发,挑起兴趣。我们科学课前2-3分钟,设计好情景,准备好素材,要从第一秒开始就抓住学生的魂。

    (二)提问语、过渡语、激励语和实验语科学课的核心在于探究,这就决定了科学课堂上必须给足孩子们探究活动的时间。一堂课只有40分钟,每一堂课的每一分钟都是极其宝贵的,因此,教师的语言应当简洁明了,忌夸夸其谈,要惜字如金,句句切中要害,做到在课堂上说的每一句话都能引发学生的思维。我将这些语言分为提问语、过渡语、激励语和实验语。

    1.提问语: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常规手段。提问有两种:一是教师对学生提问,二是学生对教师的提问。科学课的核心在于探究。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引领人吗?不,我认为,教师应该是个局外人。我们的提问语应该尽可能的少。否则学生还会在我们的引领下,完成所有的过程。我们的创新就无从谈起。我们可以看看,科学发展史上所有的重大发明和发现,都是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因此我们的语言尽可能的少,不要怕学生发现不了什么。思考的过程最重要。放手,再放手。我们只要将提问语准备好就可以了。

    2.实验语:

    就是我们在实验过程中用到的与科学道理有关的语言。那这些词语必须准确、全面、易懂。例如在《抵抗弯曲》中的结论:增加横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强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其中的大大,可能大部分学生知道意思,但说不出准确科学用语,教师必须总结。

    3.激励语:

    科学课中有些地方是很麻烦的,有些地方是有难度的。这需要教师的鼓励,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做实验成功的地方,要及时鼓励,当学生的思维遇到障碍时,教师要适当点拨,还要大胆激励。不要过分注重探究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探究的过程。教师应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4.过渡语:

    科学课的思维转化比起其他课要多,而且难度大。这要求我们科学教师在进入下一个环节时,过渡语一定要合情合理。在引导时注意分寸。不能很深了,也不能一点意义也没有。科学的教学语言是将理念落到实处的最直接的保证,但我们教师本身的素质和习惯,决定它们之间的融会贯通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花一定的功夫的。作为科学教师,一定要扎扎实实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进行锤炼,以提高科学教学的实效性,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论文课件【篇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高中是人生轨迹的一个转折点,高中学习直接关系到的是高考,所以高中知识一定要学好。高中生物教学不应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应该优化知识结构,优化课堂设计,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实施教学工作。笔者在教学中从下面方面入手优化高中生物教学的知识结构和课堂设计。

    一、优化高中生物教学的知识结构

    传统的生物教学中,老师只是在讲台上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是在被动接受知识,没有形成自己的学习兴趣。老师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自主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从这么多年的生物考试中不难发现,很多知识点都是串联在一起的,所以知识结构十分重要,这不仅是在生物学习中需要掌握的,其他科目的学习中同样重要。在《高中生物》(苏教版)的必修课本中,“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的相关内容主要说明了生命中的物质性,注重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综合素质的培养。生物教学中的.知识结构需要细分理解,从小的方面入手,从而解决大的难题。

    (一)优化知识结构,明确教学的意义。知识结构归根到底就是学习生物过程中的重要知识点,当然这需要自己的总结与理解。知识点多而杂,这就需要我们明确各个知识点的联系,串联起来,把小的知识点串联成完整的知识点,使之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老师在教学中发挥着主体作用,但教学的意义在于教会学生了解更多知识,所以从这点看,教学的主体在学生,老师应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教会学生方法,教会学生总结知识点,优化知识结构。

    (二)优化知识结构,合理构建知识结构。在高中生物的学习中分为许多的章节,每个章节都有一定联系,这就需要学生根据这一特点对各个章节的知识点进行筛选、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学习与总结能力,为将来发展成管理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学生通过提炼知识点,从宏观与微观的方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明确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良好的联想记忆,开发大脑,有助于学习。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生物的课本也有细微变化,原先的知识点很杂,相互之间联系也不密切,以前上课时经常听老师说:“教育改革,改的不光是课本,更是我们自己,现在不能像以前一样,抱着一本书只知道背,要学会找其中的联系。”现在教学中也经常对学生说这句话,不过变的是“你们的课本已经把最基础的联系在一起,只需要你们稍加提炼就行”,所以现在的课本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当然其中掺杂的许多不需要学习的知识会让学生稍微了解就行,不需要记下来。这就要求学生学会整理重点,把容易考察的知识点整合下来,加强记忆。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比如光合作用,光能是通过怎样的反应转化为化学能的,无机物又是通过怎样的化学反应转化为有机物的过程。这是大自然中经常发生的反应,十分常见,同样十分重要,这时的学习就需要学生联系实际,从学生主体出发,提高对大自然的认识,理解记忆,然后整理出知识结构,与其他章节联合在一起,比如植物的呼吸作用,更有利于学生的记忆。

    二、优化高中生物教学的课堂设计

    提及课堂,大部分人想起的都是老师站在讲台上,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教育学生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我们需要的不是死气沉沉的教学,而是需要的活泼开朗的学生,不能因为教学模式而抹杀了学生主体作用。课堂气氛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在教学中十分重要。

    (一)在课堂中尊重学生,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现在的教育改革鼓励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重在培养全能型人才,因此在生物课堂上要尊重学生,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把生物教学的内容放大化、现实化。如学习食物链时,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那些生活在食物链顶端的生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可以适当地给学生看一些动物世界之类的视频,让学生对生物课堂充满期待而不是厌倦情绪。

    (二)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高动手能力。生物教学中,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例如在做还原糖加斐林试剂的实验时,很多学生对加入试剂的顺序完全不会,虽说背过但实际做时就会有很多问题,自己动手做完试验后,这个问题就记住了,考试从没有出错。所以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当然学校应改善实验设备,让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学习做更多实验。

    (三)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多加交流,提高团结合作的能力。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少不了对习题的讲解,学生对每个题的掌握程度不同,所以老师在讲解中应询问学生的难点从而加以讲解,不过也会有学生的难点没有被提出来,这就需要老师给予学生时间,和其他同学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老师的任务是对学生不能讨论出来的问题加以标注并重点讲解。

    三、结语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结构并加以总结的过程中同样应该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只有了解对方后才能找到适合每个人的教学体系,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有继续学习的动力,知识结构的整理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老师应在学生兴趣的前提下,优化课堂设计,让学生把课堂当做发挥自己才能的舞台,把这个舞台交给他们,让他们对课堂充满期待,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憧憬。

    参考文献:

    [1]王海智.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优化高中生物课堂结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04:121-122.

    [2]刘春霞.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3,01:60-61.

    [3]杨岗楼.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途径[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03:100,156.

    论文课件【篇3】

    摘要:文章从目前弱电设计现状出发,分析了目前设计工作之所以不令人满意的几个原因,随后重点阐明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规范设计程序与内容对改善设计状况所具有的意义,提出设计应贯穿于工程的全过程的观点,最后详细叙述了弱电设计的几个步骤、每一步的大略工作内容及其设计部门的分工协调。

    从某种意义上说,设计是工程的成败之本,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充满挑战性的工作,一个优秀的弱电设计更是如此。然而,目前国内的弱电设计工作现状还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

    (1)弱电系统的子系统多,所牵涉的高新技术多,现有的理论体系,规范不很完善,有些焦点问题还未形成定论,目前成功的、值得借鉴推广的工程建设经验寥寥,这些是造成目前弱电设计难度大的客观原因。

    (2)优秀设计人员的匮乏及其广大设计者的素质亟待提高则是人为原因。现在的一些弱电设计者往往是闭门造车,严重脱离实际和用户需要,一味地追求高标准、高档次,设计千篇 一律,毫无特色与新意,这些设计造成许多弱电工程”先天不足“。弱电的高科技性与复杂性需要设计者(特别是总设计师)有高素质,他至少具有广博的计算机、通信、电气、水、暖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丰富的设计经验与技巧和对新技术敏锐的前瞻能力。

    (3)与其它土建、水暖专业不同,弱电设计在实际工程中很容易受其它专业、单位人员的制约这是专业性质所决定的。如:往往在工程后期设计才能全面展开,造成设计时间紧张,来不及深思熟虑;工程实施中招投标行为规范,系统产品随意变更,造成许多设计工作的浪费;施工图与装修严重脱节,用户要求的不恰当、不明确,使设计人员做了很多的无用功;用户功能随时变更,更给设计带来很多的不便。

    (4)人们(包括许多业主,政府主管部门、一些甲级设计院、大型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工程公司)对整个弱电设计存在误区,对设计的程序、过程、内容不很明了,在整个设计”接力棒“中,设计者间的水平存在差异,设计分工还不合理。

    综上分析,要使弱电设计面貌有个质的改善,除了需要全行业加大投入,积极促进弱电专业的理论深入研究、通过各种途径(特别是高校行动起来)积极培养出高素质设计人才这两项需长期努力外,另一个很重要的、成效较快的办法就是改变观念,理顺整个建设工作程序,加强宣传与规范,使人们对弱电设计的程序、过程、内容由混沌走向明了,并充分保证设计人员素质的一致性,就能改观弱电设计的被动局面,如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让大家都了解并都遵守规矩程序,才能使设计走向规范化。那么,一个典型、完善的弱电设计应包括哪些步骤与内容呢?我想至少应包括规划设计、总体设计、详细(工程施工)设计以及修改与扩充设计四大部分,并且弱电设计工作应贯穿工程的全过程。

    为了使设计更加合理,就必须做好设计前的准备工作,规划设计就是这样一个很重要但又很容易被人轻视的工作,它包括:用户需求分析、提出规划(初步)设计方案和可行性研究三步。用户需求分析:设计者应首先通过与业主口头交谈、讨论和分析研究收集用户对弱电系统所提出的设想、要求和问题,限定弱电系统所达到的目标。在此基础上,设计者整理用户的需求,对业主的要求明确化、定量化,形成科学的、严格的、可操作的具体目标,即:从功能、性能、实施和费用等方面结合现有的产品和各类相关技术确定系统目标。

    规划(初步)设计:在确定系统目标基础上,设计者应围绕用户需求和建筑物的功能,从宏观角度对弱电系统的总体规模和性能指标、各个子系统的规模和性能指标、所选用的技术和如何实现等进行叙述和论证。使用户系统有一个总体概念和了解,对今后的实施和经费做到中心有数,同时它也是系统分析阶段的文档资料。规划设计方案一般包括:目标系统的总体概貌、目标系统的总体结构、各子系统的描述。其中各子系统的描述包括:系统目标、系统布线结构、系统实施计划、系统经费概算。规划设计方案要注意以图文并茂的形成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设计意图充分表达出来,以供有关决策和技术人员作为论证和评价的基础。

    可行性研究:在规划设计方案出台后,则要进行可行性研究,即主要对该弱电系统建设的必要性、技术的先进性、经济的合理性作出明确的判断,只有在调查判断过程中,确认建设该系统符合上述三条时,才可进行下一步设计。

    许多弱电子系统具有很高的优越性,但必须注意并非一切情况都可选择该系统,应当根据使用部门的实际情况,在十分必要的场合安装此系统。总之通过调查,初步确定不同的技术方案,然后再通过方案对比证明安装此弱电系统具有明显优点时,才可实行,而对于一些可以用其它装置或方法进行的场合,就不要安装该子系统。

    经济的合理性包括两个含义,一是设备的选型和工程的投资费用合理;二是系统建设的投入产出合理。即:建设该子系统,从经济效益上应当是合算的,也就是说系统本身的折旧费和维修费的总和应当小于使用这种系统在提高生产(工作)效率、提高产品(工作)质量、保证安全等方面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当然,这里所谈的效益是指系统本身直接创造的效益和间接创造的效益之总和。总之安装系统要进行科学的计算和分析,确定其具备经济的合理性时再行实施。

    对于系统的设备选型、组合方式等设计内容要注意技术先进性。所谓技术的先进性是指一种设计方案既能满足用户的要求,又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技术指标,而且还具有目前比较先进的水平,起码不能选用目前已经淘汰的产品,但是也不应该盲目追求先进,尤其选择进口设备或引进全套系统时,要考虑我国的国情,要考虑用户单位的'技术水平,将来国内的设备维修能力和配件来源等情况,以防系统投入使用后的维修工作困难。

    从总体设计开始,设计人员将根据用户需求书和规划设计方案,考虑实际的技术条件、经济条件及社会条件,确定系统的实施方案。如果说,在上一阶段,设计人员的主要任务是调查研究、了解情况的话,那么,从这个阶段开始的主要任务是在各种技术手段和实施方法中权衡利弊,进行精心设计,尽可能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实用性和可扩充性。这是一个从目标系统到具体实现的逐步细化的设计过程,可分为两个前后衔接又相对独立的阶段: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

    总体设计是对目标系统的统筹和设计,是对初步设计的修改、补充和深化,它包括:系统功能设计、集成设计、逻辑设计、应用设计、协调设计、流程设计、环境设计等。

    工程施工设计中最重要的是系统施工图设计,它是系统技术设计和施工平面图设计的总称,通常在系统初步设计和工程实施方案设计后即可进行施工图设计。

    工程施工图设计首先是将系统初步设计和施工方案中较原则的软、硬件配置,系统功能要求作细致全面的技术分析和工程参数计算,取得确切的技术数据后,再绘制在施工平面图纸上。特别是集成系统更需要对其有关子系统在各专业方面的安装工艺、接口界面等提出详细的要求和相应的文字说明。对于土建施工中要求预留孔洞、预埋件、线槽和桥架的的敷设也需在施工图中有明确的位置、尺寸、走向等,对于系统所需监控和管理的各类定型机电设备产品的施工安装图绘制也应采用《国家标准通用图集》以便节约工时和加快施工进度。

    工程施工图设计的深度应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1)土建施工所需预留孔洞、预埋件和线槽、桥架的定位、尺寸以及走向的工艺与敷设要求。

    (2)作好弱电设备机房和弱电井的电源和接地预留、接地可采用联合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Ω;采用弱电单独接地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

    (3)相对不变层(如设备层)、层面部分区间、大楼接入网的管道预埋。

    (4)中央监控室、各类弱电机房的位置大小、平面布置要求。

    (5)系统现场控制器(DDC)、监控点(IP/OP)的定位及安装要求。

    (6)系统配线规格和布线要求。

    (7)系统设备线路端接的编号和方式。

    系统工程施工图纸一般包括:图纸目录、施工总体说明、各弱电子系统系统图、系统管线平面图、弱电井、机房的布置详图、系统配线与端接图。施工图纸设计主要以上述图纸为主,如果图纸上表示不清楚的,可在总体说明或相应图纸中辅以文字说明,文字说明是对施工图纸的补充。由于弱电系统是采用集中统一的一体化综合设计,因此我们在进行施工平面图设计时就有可能在一套施工平面图纸上反映各子系统(除火灾报警系统按规范需另行独立设计以外)的工程预埋线管和线槽桥架的安装配线的敷设和布线方式,以及相应的设备定位。

    修改设计:在弱电系统施工安装后,经过系统、分系统联试并对系统的功能、指标测试,如果发现功能、性能指标不达标或不完善的地方,只有通过修改设计才能满足系统的应用需求。扩充完善设计:建筑的弱电工程从立项到设计、施工、安装、调试、评估及验收大约要2-3年的时间,这样一个长的生成周期,由于技术的发展变化和人们对系统认识的不断深化,系统验收时会提出系统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扩充设计。扩充设计的内容完全取决用户的需求,扩充设计工作做好了,往往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从系统的规划设计到系统扩充设计的完成,整个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完成了一个设计周期。在这个设计周期中,设计部门与人员通常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国内目前能够承担弱电设计部门主要有:一部分甲级设计院从80年代以来,在竞争浪潮中,不断改变过去靠皇粮和沿用苏制设计体系的老路,受商品经济与欧美设计施工体系的冲击,改革正在加速进行之中,跟上了大建设大发展的步伐,但大多数设计院在掌握与应用世界最新技术、经营管理水平、设计人员的工程经验等方面明显存在缺憾。而系统集成商是国际上80年代兴起的一种服务商,他并不直接从事硬件和软件的生产和开发,而是活跃在用户和制造商之间,根据需求设计系统建设方案,选择不同厂家进行组合,以自己的技术和经验为用户建设一个适用的系统,并承担对用户的培训和进行跟踪服务。涉及到众多的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弱电设计,欲想让设计院”包打天下"是不可能的。从设计的步骤、内容和设计院与系统集成商能力与工作方向来看,规划设计和总体设计由有实力的甲级设计院来进行,详细设计和系统修改扩充设计由系统集成商来做,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分工搭配。即:设计院的主要职责是完成总体方案与系统设计,并解决好与其它专业设备及其管线间的施工配合。系统集成商在设计院的指导下进行详细、修改、扩充完善设计。

    论文课件【篇4】

    摘要:

    双语教学是地方高校大学教育的一大难题。本文分析了《材料科学与工程概论》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对教学过程中的英语使用比例、课前准备、课件制作、作业和考核等问题提出了初步改革方案。

    关键词:

    双语教学;英语使用比例;材料科学与工程概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xx)49-0095-02

    在20xx-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第一次提出了实施教育国际化的方针政策。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双语教学是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国际化的必然选择。教育国际化的另一重要形式是师生国际流动。双语教学能为学生出国留学做全方位的铺垫。因此,双语教学的意义尤为重要。

    早在20xx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提出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国际先进的新知识、新技术,培养与国际接轨的材料类人才,我校对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概论》课程采取了双语教学。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一、双语教学定位

    从双语教学的英文表述(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中可以看到三个关键词:学科内容、语言技能、整合学习。其中“学科内容”置于“语言技能”之前,是首要目标。“整合学习”是双语教学的精髓,体现了双语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设计上,要将学科内容和语言技能两个教学目标整合,处理好语言与学科内容之间的依存关系:语言是学科内容的学习媒介,而学科内容是语言学习的资源。“整合学习”也是双语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为主。在教学设计上,要创设多种有效活动,形成任务链,为学生营造主动参与、积极互动、努力探究、亲身体验的学习情境。

    二、教学实践

    1.课程性质与目标。本课程是我校为材料类宽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专业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课程凝聚材料学科知识和应用型英语知识的精髓,使用全英文专业教材,通过中英双语授课使学生在学习材料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和交流的能力。

    2.教学方式与考核。本课程总学时32学时,全部为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授课,课件以英语为主。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每6学时布置一次课后作业,要求用英语完成。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兼顾双语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试卷的卷面采取英文题目,学生作答可以用中文。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30%(考勤+习题)和期末考试成绩70%组成。

    3.授课对象。本课程授课对象为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班级人数在20-40人之间。学生已经学习了两年的《大学英语》课程,已学的专业课有《材料科学基础》。由于是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约有1/3学生通过英语4级考试。

    4.教师与教材。本课程授课教师为本学院材料学R到淌ΑV鹘滩奈青岛科技大学陈克正教授编写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双语教材。该书以国外原版教材做参考并根据国内的教学情况及材料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的整合。全书共分固体材料的结构、常用工程材料结构等9章。

    三、问题与改进

    1.英语使用比例。在双语课程中,英语的使用比例到底占多少,极大地决定了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由于环境限制,本课程采用保留性双语教学,即部分采用双语教学。一般情况,双语教学要求英语使用比例不低于50%。在最初的教学中,因为追求英语使用比例,所以除了教材全英文外,电子课件也是全英文的,教师讲课采用中英文结合。但是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较难接受,教学效果较差。分析原因为学生的英语基础原本就比较差,再加上诸多生僻的专业词汇和科技英语长难句,使得大部分学生上课无法听懂。根据双语教学“学科内容”为首要目标的原则,结合课堂互动的观察和学生的反馈意见,计划将教材更换为许并社编写的全中文教材《材料概论》,从而确保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为了实现双语教学“语言技能”目标,仍然保留了多媒体课件中较高的英文比例。

    2.课前准备。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地方高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对于很多专业英语词汇甚至大学英语词汇都没掌握,造成了学生听课困难。因此提高本课程双语教学效果的另一个措施是加强学生的课前预习,尤其是对于英语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在每节课下课前,提前告知学生下次课的学习章节,并且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课后预习准备。学生带着问题预习会有更好的预习效果。同时注意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提供不同英语基础的`学生回答,使学生都能参与。

    另外,为了使学生理解英文课件内容,编写专业词汇集发给学生,使其提前掌握每一课的专业词汇,便于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理解专业知识而不是查找单词。

    3.课件制作。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从方便学生理解出发,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时,对英文专业词汇加以中文注解。为了帮助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掌握,在多媒体课件中制作收集视频、动画、图片等各种教学素材,增加课堂内容的趣味性,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具有实际意义的科研课题或学术论文等,特别是教师科研工作中的收获或遇到的问题,相比刻板的教材理论,更能够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可见科研与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将科研引入课堂,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强化学生对本专业的科研兴趣和信心。在本课程中适时适量地给学生展示写科研成果或论文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开拓学生在材料领域的眼界,从而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为其今后在本专业中的工作或科研打下良好基础。

    4.作业与考核。由于全英文教材中没有习题,所以课后作业题为教师自拟题目。主要针对的是课程的重点知识,题型多数为简答题。为了督促学生的英语学习,要求采用英文答题。但是学生反应太难,多数学生直接照搬教材相关文字,效果非常不好。后来简化为可以用中文答题,大部分学生能把教材中文字翻译为中文答题,但是也有少数学生将互联网搜索的中文解答直接照搬。不过至少对大部分学生来说,中文答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课程期末考试采取笔试闭卷,但是考试成绩很不理想。经过实践反思后采取开卷考试,允许学生在考试时查阅参考书和英文字典,但是不允许使用手机等电子词典。考试题型有填空题、名词解释、判断题、简答题、综合题等。开卷后,学生的考试结果有所改善,但是学生的成绩及格率还是偏低。将试卷的大部分题目改为中文撰写,降低了试卷中的英文使用比例后,及格率提高许多。但是从学生掌握知识出发,为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理解,又将开卷考试改为了闭卷考试。经过几次考试改革后,学生考试成绩分布良好,及格率达到正常范围。

    5.课时安排。本课程的总课时为32课时。采取双语教学后,要兼顾专业知识和科技英语的学习,课时量明显不够。因为在双语教学过程中,要求使用一定比例的英语授课,然而很多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某些重点难点句子,教师必须反复讲解,这在很大程度上减慢了授课进度。这就产生了课时不够的问题。为了使该课程获得良好的教学质量,必须修改教W计划,增加总课时数到48课时,才能实现本课程采取双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6.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另一个原因是课程教学模式单一,授课方法单调。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英语教材时,注重对ppt课件或教材内容的讲解,主要采用逐字逐句翻译的方式讲解,没有形象的描述和过多的专业阐述。这种授课方式枯燥单一,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和上课的积极性。解决方法之一在继续使用英文课件的基础上,更换教材为中文教材。方法之二是改变教学方法,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加强师生互动。采用小组讨论等其他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雷丽文,等.《材料概论》双语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xx,(29):47-48.

    论文课件【篇5】

    优化课堂设计激活美术的教学论文

    摘 要:在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如何优化课堂设计、更新教学理念,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笔者认为,注重研究课标、研究学生,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规律全面考虑,才能找到适合每一节课的最佳教学方案,激活美术教学。

    关键词:中学美术 教学 课堂设计

    理学家对学习过程分析过,把学习过程分成了八大阶段,即引起动机、了解、获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和反馈,这是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作为审美为主线的美术教学,不仅有一般学习的共性,又有它的独特之处,美的欣赏的想象延伸,非画面表象所包揽,而美的创造又扩展了作业类内涵,变巩固为创造,变规律为多样化。如果说学是教的基础,那么,教就是学的主导方向,优化课堂设计,就可以更好地激活美术教学。

    一、课堂设计要注意过程的顺序性

    美术教学应当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艺术思维能力、创造的表现能力以及艺术评价能力。这就必须靠教师的课堂教学去完成,需要教师去优化课堂设计,它必须是科学的、新颖的,同时也是有实效的。

    美术教学,前者为“美”后者为“术”,两者互为作用,怎可截然分开。如七年级第十四册《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空间的表达》一课,如果按先概念再因素后法则的顺序讲解,必定违反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学习规律,效果不会好。如果教师先展示图片让学生分析这些立体图像采用的是什么样的表达方法,分析出构图因素,归纳出概念,学生便得到了了解、获得。再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使立体物象的结构形态和体积量感等要素以直接的动态的方式和最清晰的剖析表达出来,以此来认识构图的可变性,引出构图法则,了解重心、均衡、和谐的道理。同时其他的同学根据自己的意愿画出构图形式简图,由于课堂形式新颖,图片的感召力强,容易引起参与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急切的表现心情益于言表,得到了获得。然后以学生生活体验作为教学的重要辅助内容,用多元化的艺术手法代替美术语言的表达,以手绘线图像的基本方法为轴心,辐射生活中涉及造型和空间艺术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区分不同形式的构图,深化所学的知识,启发认识构图的作用,得到了回忆、概括。

    这一课融入启美、益智于其中,顺于学生的认知心理,符合感性到理性、具象到抽象和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把握住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因而课堂效果很好。

    二、课堂设计要重视兴趣引发和气氛培养

    教师善于诱发学生深厚的兴趣,是形成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一环。课堂教学本身应该是一种注重人的兴趣、情感、精神、活力得以提升和释放的整体行为过程。兴趣的提高是课堂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环节,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

    学生的兴趣,一部分是由自身审美素质激发的,主要靠教师优化教与学的气氛而诱导引发,这是教学设计中不可忽视的方面。如七年级《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一课,先让学生收集一件民间工艺品,分析它的色彩搭配特点,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探究性;再利用多媒体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优美的音乐、多彩的画面镜头,把同学带入一个美丽的色彩世界,让同学从欣赏中学会审美,在技能表现上跃跃欲试。这种多媒体进入课堂,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气氛活了,活跃中有智性开发,动的过程中有美的创造,把教与学的活动变成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变成了享受创造美的快乐,其收效是很大的。

    三、课堂设计要突出审美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美术教学离不开随堂欣赏,美的欣赏能给想象插上翅膀。作业的本身形象不是意境,它只不过是想象的媒体、想象的“引发剂”,欣赏者由看到想象就是一个创造,这个想象过程就是审美过程。蓝天会使人想到大海,想到晴朗的天空;五星红旗,会使人想到祖国、黄河、长江,无数的先烈为此牺牲了自己,无数的华夏儿女多么希望它在各地飘扬……这种想象需要教师的引导,艺术的眼光、创造的想象是培养出来的、训练出来的,因此教学设计必须把学生的情趣、审美素质和丰富想象力结合起来。如七年级第十四册《多姿多彩的袋和包》一课中,笔者教学设计的大框架是通过直观的欣赏,分析手袋、背包的种类样式与人的审美心理趣味的关系,激发学生议论、畅谈感受等积极思维的主体活动,使学生对这类产品的不同造型特点与不同的人文文化背景有所认知,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出造型结构独特、属于自己的作品,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课堂设计要注意巧用多媒体的辅助作用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擅于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突破时空限制,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实践证明,在美术课教学中,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创设情境、再现情境、演绎情境,创造生动、活泼、愉悦、高效的课堂学习氛围,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向着更科学、更先进的方向发展,使学生积极、主动探求新知。 如在《感悟绘画中的色彩》一课时,由于八年级学生掌握的绘画色彩基础知识较少,观察力和审美能力都还很有限,对绘画色彩的认识也很浅显,因此,要让学生感悟表现秋天的暖色调,最好能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探索、考察、参观、体如在《感悟绘画中的色彩》一课时,由于八年级学生掌握的绘画色彩基础知识较少,观察力和审美能力都还很有限,对绘画色彩的认识也很浅显,因此,要让学生感悟表现秋天的暖色调,最好能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探索、考察、参观、体味。但由于时间、地理条件的限制,这一构想难以实现。而在电脑多媒体的帮助下,教师就可依据本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重点、难点,用电脑创建大量的动画情境:秋叶飘落、秋果累累、秋收农忙、秋林漫步……同时再配以大量表现秋景的色彩绘画作品。当这些大自然与人文的景观动画和精美的作品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思维顿时豁然开朗,他们沉浸在秋天美好的意境中,学习情感处于极佳状态,再加上教师娓娓动听的话语引导,学生们的思维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脑海中同时再现了秋天的自然美景和生活趣事,并与绘画作品所表达的秋日色彩结合起来,感受到了绘画色彩的艺术魅力,从而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在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愫的滋润的同时,自然、有效地掌握了新知,提高了他们的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

    五、课堂设计要注意语言情感和德育的渗透

    美术教育的辅德、益智、启美功能,被人们不断地所认知,它能塑造灵魂,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美术课中渗透思想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例如《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一课,作为内容构成作品艺术形象的客观现实生活,作者以典型的例子设计了抗日战争时期游击队员利用地道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英勇战斗的情景,从而引发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构想,依此作为本课的德育渗透,使之益智、启美,把课堂推向了高潮。知道抗日故事的学生很多,有的还记忆犹新地向大家讲述,可见思想教育应在寓美寓智之中,注重思想感情的融汇和感染,非口号说教所能取代。

    总之,美术作品总是运用无声却机智闪光的艺术语言,去打开欣赏者的眼光,用它的生动形象来表达思想内涵,用情感哲理来品味作品的思想蕴含,触及感情世界,以情动人,以此征服人的心理。

    参考文献

    [1]毕可秉.对美术教学过程的思考[J].山东教育,2000,(Z6)。

    [2]王爱春.初中美术教学新四法[J].陕西教育,2004,(01)。

    [3]凌华.初中美术教改路径探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3)。

    论文课件【篇6】

    摘要: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多媒体课件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得到了推广及运用。根据大学英语的教学特点,本文分析了多媒体课件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优势,同时也指出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认为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只有被恰当合理地运用,才能起到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大学英语教学;运用

    多媒体课件是教师根据不同教学要求和目的,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素材融为一体,从而制作出各种精彩纷呈的幻灯片课件。近年来,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课件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下面,笔者从自身课堂教学实践对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大学英语教学作简单分析。

    一、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必要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大学英语课堂上利用的媒体是粉笔、黑板,教学过程单调,费时,同时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十分狭窄。而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言的形成有赖于一定的环境和背景。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广泛使用使学生视听觉并用的多媒体课件,把教学内容及其延伸情景生动逼真地再现眼前,并在提供语言操练和摹仿上起到其他教学手段无法相比的作用,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育效果。

    (二)大班教学的需要

    大学英语教学需要给学生较多的语言实践机会,但我国目前高校普遍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人数都具有班额大、学生多的特点。如果教师单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那么在有限的课堂45分钟内就无法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多媒体课件教学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它促进了英语课堂教学的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使教师有可能、也有条件把教学的重点转向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上,为学生创造尽可能真实的语言教学环境和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

    (三)学生认知心理的需要

    1990年,耶鲁大学教授Edward Tufte在解释为什么最有效的信息传播媒介是可视图像而不单单是靠听觉时指出:“信息图像化本身就满足了每一位学生的不同需要,使其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和各自不同的进度来对图像化的信息进行个别化与理性化的筛选和理解。图像化的信息本身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同步进行的可控宽频带通道。而单纯口授是无法达到这一点的”。

    在目前情况下,只有多媒体课件才能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和其它感觉器官,从而获得最佳的认知效果。

    二、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模式的优势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现代大学英语教学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图文并茂、声像同步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弥补传统教学方法在直观性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使学生处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他们从“被灌输”状态转向“自主”状态,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促进他们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大学英语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此,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就要给学生提供能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自然情境和教学情境。多媒体课件教学可提供声像情景等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之中,他们在体验西方文化氛围的同时产生一种需要运用英语的激情,从而使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提高了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

    (三)有利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大学英语课本包括了听、说、读、写的综合要求,教学信息量极为庞大。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节课讲的内容有限且效果不佳。而多媒体课件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大量的文字和影像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大大节约了传统教学模式写板书和放录音机的时间,大大提高了信息输出量,可以帮助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极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多媒体课件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一)多媒体课件对课堂教学灵活性的束缚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课件的内容已经预先输入,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迁就课件,依赖课件。然而,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不可能完全预设,但受多媒体课件约束,教师只能竭力使教学环节与课件相吻合,而且教师由于要操作电脑,整节课站在讲台上,学生直接看到的是屏幕,这就使教学组织活动变得被动不灵活。

    (二)多媒体课件对英语学习气氛的抑制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互动,同学之间的互助合作和相互竞争,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启发是最好的学习氛围。使用多媒体课件的目的之一就是促进和活跃这种学习氛围。但不少的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操作计算机为主,学生随着教室的屏幕演示过程而学习,这种学习气氛变得呆板而冷漠。

    (三)多媒体课件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注视屏幕时,头脑活动会减慢,思维活动受到屏幕内容的抑制。如果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提供的声像信息,就会影响他们的思维能力。多媒体课件单位时间内传递给学生的信息量大,并且速度快,在课堂上的停留时间较短。当传送给大脑的信息量超过大脑的接收限度时,学生就会感到头昏脑胀,烦躁不安。显然,学生在这种状态下是不会获得好的学习效果的。

    四、如何解决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多媒体课件在制作和使用时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课件不可代替和剥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与学是一系列的双边活动,教师切忌把课堂变成忙于进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课。只有将教师的主导性与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性结合起来,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使用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原则教师要明确传统教学方式的主导地位。目前广泛应用的多媒体课件,仍是一种辅助性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娴熟的教学语言、手势等对外语知识的阐述,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与探讨是传统授课方式的优势。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加强教学互动性,并通过板书给学生留下反思发问的时间和机会,这样会远远胜过电脑屏幕整齐划一的显示方式。

    结束语

    本文认为,对于大学英语这门公共课程来讲,在师资比较紧缺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我们必须为以学生为中心,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课件,使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真正起到为大学英语教学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彭立.多媒体辅助教学利弊谈[J].中国电化教育,1997(7).

    [2]谢盛良.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xx(4).

    [3]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1-15.

    论文课件【篇7】

    论文关键词:英语 多媒体课件 应用 问题

    论文摘要:随着多媒体课件在英语教学中日益广泛的使用?它对英语教学的优化作用也日趋明显。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怎样充分利用好课件使其更好地为师生服务便显得尤为重要。

    现在我们已进入了数字化信息刊代随着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正以一种小可遏制的势头涌入大学英语课堂。作为一种新的媒体模式它迅速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了一种视听说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英语课堂上实现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口脑并用 和谐高效,主动发展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体现了现代英语课堂的要求。而且国家教委在《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于是多媒体课件(cour sevare)已为广大教师再熟悉小过而且许多教师已经在使用PoverPoi nt.Aut hor vare和Flash等软件设计和开展课堂教学。但是如果多媒体课件设计或应用小好就达小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一些存在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和重视。

    1 千篇一律 懒惰教学

    本来课件必须充分展现教师的教学风格。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此教师因为多媒体课件备课量大而懒于备课。于是在网上下载相关课件,原封小动地用于课堂。这种“拿来主义”的后果往往是一此学校的教师都成了放映员。播放着同一课件,而且一播就是好几届的学生。学生不得不忍受着每个单元的课件的陌固定模式。毫无新意可言,又怎能激发兴趣。实际上每位教师都应形成自身固有的、为学生所适应的教学风格。在设计时教师应对自已所教的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因为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层次,观察事物的角度等等都会影响课件教学的效果。所以在设计课件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教学的新颖性,要亲自创作,把自身的风格融入到课件中,体现自已的教育思想,又让学生易于接受。此外,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充分利用课件的交互功能,综合运用多媒体课件和其他教学手段。

    2 华而不实 影响教学

    在设计课件时,一些教师过分运用视频技术,音频技术甚至网络技术,过分注重课件的动画,色彩和音响等效果。以致于把本来简明的内容搞得花里胡哨、“枝叶”繁杂,使学生满头雾水,不知所措;或是使学产生的注意力被色彩及动画所吸引,忽略课堂应学习的知识。因此课件的设计中画面的布局要简洁,色彩要醒目,文字小宜过多。教师所创设的各种情景能否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动交流是检验其有效性的标准。如果设计课件只是为了让学产生感到好玩有趣这样的多媒体整合是没有实践意义和学习效果的。

    3 喧宾夺主 干扰教学

    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一堂课中尽可能多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甚至误认为,多媒体用得越多,学生参与率就越高,所教授的语言材料越易于让学生掌握,效率就越高。如一味地追求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上的展示,那么就会把本应由教师讲述的内容变为多媒体演示;把师生之间在特定的情境中富有情感的交流变为通过网络的信息交互;把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亲切的口头交流变成冷冰冰的人机对话。因而,我们就必须清楚地认识,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学科,必须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大量的用英语进行的交流,才能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计算机多媒体仅仅是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中的一种,尽管是最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工具,也只能起到为教学服务的作用?它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没有计算机多媒体?但不可没有教师。媒体总是处在被支配的地位,它是教师教学活动的辅助设施,而不能反客为主;我们为了教学而使用它,而非为了使用它而教学,是否使用计算机多媒体,应取决于英语课堂教学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明确听或看的目的,使他们有心理准备,调节他们的注意力,并注意及时的反馈矫正,以恰到好处地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多媒体的辅助作用。"

    针对上述几个问题,笔者认为在使用英语多媒体课件过程中?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4 注重“以人为本”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我国90年代以前大学英语教学基本上是以行为主义为教学理论基础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这种教学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学生的任务则是接受外界刺激,成了一个知识与经验的存储器。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英语教学的人文性,突出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学活动中人的因素,以人为中心,就是把学生放在一种根本的.、重要的位置上,从根本上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把学生看成是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语言使用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师生互相活动的一个过程。现代英语教学应该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心理学也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提倡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因此,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己学习,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强烈需求,要想方设法地使求知成为学生自觉的追求,充分发挥他们的自觉性和主体性。

    5 注意保持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才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课件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否则,课堂就会变成电影院,就会出现学生看的多,听得多,但只记住了情节而忽视了教学知识学习的情况。其实,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从“台前”转到了“幕后”。教师在确定学习某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后,要做大量的查找,编辑,整理的工作。虽然教师讲授的时间减少了,但这决不意味着降低了教师的作用或对教师的要求。一堂成功的多媒体英语教学课应该是一台内容丰富的大演出,表演者是学生,教师是策划,舞台设计,主持人,导演。事实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越充分地得以实现。

    6 注重各类媒体的结合应用

    在英语课堂教学,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中所起的作用是许多传统的教学媒体不可替代的。但这并不等于说,计算机多媒体可替代其它一切教学媒体。只有结合使用,才能取长补短,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计算机多媒体固然有其它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其它媒体和教学手段的许多特色功能是它无法完全取代的,如实物、简笔画等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不可忽视。所以,教师不应一味赶潮流,而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和手段,合理地使用多媒体与常规媒体和手段,发挥其各自的长处。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实际,恰当地选用媒体形式是我们不变的原则。

    7 结语

    总而言之,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合理地应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学习英语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视听感知英语语言素材,发展视听能力。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优势,使它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论文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观察人物特点,了解人物个性。

    2.通过本次习作指导,教会学生恰当使用各种描写方法,“写出人物个性”。

    3.把握人物外在特点和人内在精神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教会学生恰当运用一种或几种描写手法,揭示人物个性。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也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但是反映到同学们的作文中却几乎是“千人一面”的作文,也很难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如何让我们所写的人物活起来,动起来呢? 本堂课通过我们学过的文本,学习仿写人物。

    叶圣陶先生说过:描写人物,假若只就人的共通之点来写,则只能保存人的类型,不能表现出某一个人。要表现出某一个人,须抓住他给予我们特殊的印象。

    1、怎样观察人物的特点,品析人物的个性?

    2、人物的个性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突出人物个性? 二.探究学习

    1.首先,我们来个小测验,测测大家的观察力如何?请大家欣赏下面的图画,认真观察,猜猜图中的人物分别是谁?(投影图片)

    学生自由归纳,教师解答。

    同学们如何通过几幅静态的图片来确定人物的呢?

    明确概念:通过人物具有独特个性的外貌。外貌描写就是对人物的面容、神态、表情、衣着、姿势等的描写。下面就请大家根据静态的文字来猜猜人物吧!

    2.猜猜他是谁(投影图片) 学生归纳猜测。

    这段文字中的鲁迅和前段文字所描写的鲁迅有何不同之处? 学生归纳。

    3.看文猜人,请同学看下列例文,分析人物的性格和作者描写中侧重的部分。 学生归纳、分析。

    ②要使描写生动,可恰当运用修辞。 ③描写要有一定的顺序。

    1.明确概念:语言描写是对人物对话、独白及语气的描写。恰当的语言能生动地表现说话人的个性。

    学生归纳性格,文词,要求。

    3.归纳知识点:①人物的语言必须个性化,符合人物独特的身份地位年龄等。

    ②要写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等。 ③语言要简洁,不能拖泥带水。

    1.明确概念: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等叫做动作描写。

    2.小练笔:“你在吃 一枚还没熟透的青柠檬?” 请以行动描写为主,写出具体情景。要求50字左右。(投影图片)

    3.学生展示习作,教师点评。

    ②动作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

    3.劣文展示,反面提出写作要点。

    我的耳朵听到什么﹖ 我的心里感到什么﹖ 我的脑里想到什么﹖ 我有没有动作﹖

    ②人物心理应符合具 体情况。

    6.(播放动画片)观察动画,体会人物性格。学习外在观察与内在性格之间的学习方法。

    作文题目:他(她)是一位_ _性格的人。 1.补全题目, 紧扣个性,写一篇记叙文.2.运用描写, 突出个性,力求形象生动.3.展开想象, 情节设计,巧妙有真实感.4.字迹端庄, 文面清洁, 不少于 600字.

    论文课件【篇9】

    小学科学教学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观察实验是学生科学认识的基础,能够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小学科学教师在设计观察实验中,要明确所依据的是什么,实验方法又是如何确定的。保证观察实验设计的有效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教师对小学生展开科学教学活动中,使用观察实验设计,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观察实验设计对小学科学教学具有一定的辅助性。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教师在对学生展开科学教学活动中,注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去观察生活周围的环境,使小学科学观察实验没有固定的要求,也不需要专业的实验仪器。小学科学教学观察实验能够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有效改变了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再只是凭借教材对小学生展开教学,观察实验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使学生能够在实验观察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发散学生创造性思维,对学生日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教学小学科学中,存在客观事实与科学经验事实两种概念,客观事实是科学经验事实的基础,在开展实验中,要有一定的客观事实作为理论基础。观察实验能够有效证明客观事实的合理性,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中,能够通过实验的结果证明客观的理论,进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将掌握的知识能够有效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世间万物有因必有果,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因此,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中,可以通过寻求因果关系展开教学。寻求因果关系的观察实验设计可以依据科学归纳法,在实验中有效进行归纳总结,能够验证客观事实的理论基础。例如,教师在教学《周围的空气》中,不需要专业的实验仪器,教师准备透明塑料袋、扇子、气球、海绵、粉笔、土块、碎砖块、水槽、矿泉水瓶、塑料吸管、大烧杯、锥子即可。第一,采用求同法。教师为学生创建不同的情境,会形成多种实验现象,以便学生进行观察,然后根据实验现象,去验证客观科学理论知识的准确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并做出有效的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进而使学生对科学知识有一个认识的过程。第二,采用求异法。在进行实验过程中,可以利用不同的实验进行比较,进而验证哪些因素对实验产生作用,然后,将多种实验作对比,进而获得相关结论。第三,采用共变法。要在共同环境下,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而判断存在的因果联系。在采用此类方法中,需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统一完成进而获得结论。

    在验证科学理论知识的因果关系中,所依据的'是客观事实。在寻求因果关系基础上,采用演绎法展开实验教学。利用归纳法,得出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对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认知。采用演绎法,是以基本的科学结论为基础,从而开展实验活动,进而对其展开验证。例如,教师在教学《电磁铁的磁力》这一实验中,准备若干电池、两根带有绝缘层的导线(粗细各一根)、大小铁钉、若干回形针。在验证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中,教材给出的结论是磁性大小与电池节数有关,电池节数越多,磁性越强。根据这一结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每组所使用的电视节数不同,然后根据每组实验的现象,验证相应的结论。学生在具体实验中,能够清楚感受到实验的变化,并能更好地理解科学基本结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探究能力。

    教师在开展科学观察实验中,一定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知觉系统,使其能够更好地感受实验过程,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对实验进行观察中,充分调动良好的知觉,对实验具有整体的感知。保证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实验的内容,进而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此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方法如下:第一,在具体进行实验设计中,教师要将实验对象不断进行放大,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感受实验对象的相关特点;第二,学生在进行实验中,观察对象并不是很清晰,教师要及时将观察对象转为清晰;第三,在实验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来获取相关的科学理论,保证观察实验设计的高效性。综上所述,观察实验设计对小学生开展科学教学活动具有重要作用,使学生能够对科学知识有正确的认知,并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通过具体的观察实验操作,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相关理论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效提高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与学生学习效率,进而推动我国小学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

    论文课件【篇10】

    【摘要】 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试图从当前计算教学中几个敏感的问题来探讨计算教学的本质。

    【关键词】 计算教学的情境创设 估算 算法多样化。

    计算在数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数学知识的学习几乎都离不开计算。因此,计算教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部分。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下,各种教材相应的进行了重组和改版引发至课堂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等都进行了大规模的革命。新的课程标准中数与计算的课程也同样有了自己新的特点。新课程标准明确的指出:计算应是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和应用割裂开来。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教学同样担负着数学课程所承担的其他任务。新教材追求在计算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感。

    (一)计算教学需要情境吗?

    计算教学需要情境吗?这是困扰许多老师的问题。需要我们冷静的思考。

    计算教学比较枯燥,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抽象,不容易掌握。以前的教材对四则运算的处理是步步为营,内容比较有条理。学生只要照本宣科的练习和熟练就是了。新教材对计算教学的编排体例进行了改革。它完全打破了以往的格局。它把计算教学和应用数学相结合,这样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可以顺理成章的呈现四则运算的顺序原理。对于学生来说虽然计算知识抽象,但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学起来又有路子可走。因为它不存在理解的问题,可以毫不费力的的去诠释计算的顺序。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例3 《解决问题》当中就包含了对运算顺序的教学。图中操场上一共有3组跷跷板,每组跷跷板上有4个人,跷跷板边上一共又有7个人在玩耍,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列算式为7+3×4,学生结合这一情境,很自然的就能理解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了。从学生来说旧教材枯燥的计算算理是他们所不喜欢和厌倦的,而实验教材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图以及熟悉的生活情境,是很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的。

    有了情境,计算式题才会焕发新的生命力,才会体现计算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也只有在情境中,才会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提出数学问题。

    然而,计算教学的情境不是随便乱用,只有创设相当合适的教学情境,才会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如果创设的教学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或者情境的数学价值不大,学生便有可能毫无目的的发散出去。如一位教师教学“8加几”,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先出示一个穿红裙子的小女孩,标上她8岁,再出示一位穿绿裙子的小女孩,出示她6岁。然后让学生根据画面提问题。很明显,教师想让学生提出两个女孩一共多少岁,可是学生却五花八门的提出了好多毫不相干的问题。最后老师只好自己提出了加法计算的问题。仔细推想,学生即使提出两个女孩一共多少岁?又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呢?所以计算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是有现实意义的,是有生活价值的。否则,它与传统的纯粹的计算教学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一个好的计算情境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性和地域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也并非所有的计算教学都要创设情境。

    1.计算教学要加强估算。

    估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科学实验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估算能力是计算能力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计算能力的强弱,甚至影响到他的数学能力。例如,西瓜和钢笔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却有一部分学生将它们的重量和长度分别标成100千克和14 米;应用题 “酱油每千克1.2元,小明买3千克,付出5元钱,还能找回多少?”五年级学生有算成“还能找还24元”的;还有100克的“袖珍”猪……如此错误,与其说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或者说学生计算粗枝大叶,还不如说学生缺乏估算意识,估算能力薄弱更为确切。学生出现诸如此类的错误,在于平时教学中并没有把估算放到应有的地位加以重视。所以,在计算教学的过程当中要进行有意识的估算教学。

    在当前,估算对学生的正确计算,提高计算正确率也起着重要作用。一是在计算之前,通过估算,能推断出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以提高计算结果的可信度;二是在计算之后,可以把估算作为检验手段,对结果进行估算。例如,计算376+480,通过估算能知道其结果必然大于700而小于900,不然,计算有误;计算39×69,先估算,把39看成40,把69看成70,40×70=2800,那么39×69的结果接近2800而小于2800,如大于2800必定错误。同时,估算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估算需要对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和思考,估算过程也就是逻辑思维的过程,从而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加强估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2.加强估算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

    首先,教师本身要有较强的估算意识,并在教学中做出示范。当前,人教版教材已经把估算教学内容列为必学内容,课本中估算教学内容,是编者精心选编的,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因素,具有发展智力和激活思维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把学生估算意识和习惯的培养,估算能力的提高,作为重要教学内容体现在日常教学中。例如,学过长度、重量单位后,可要求学生通过估算来填写适当的单位名称:粉笔长7(  ),教学楼高20(  ),鸡蛋重50(  ),西瓜重(  )等等。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首先引入实例:某商店运来啤酒36箱,每箱里装有24瓶,一共有多少瓶?不用直接让学生去笔算,而是让他们先猜测一下有多少瓶,并说说是怎么猜的。课堂气氛一下子变活了,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猜想。教师也不必“牵挂”学生估算的答案是多少,我们看到的是在浓厚的兴趣中学生思维火花的绽放。教学经常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又提高了计算的正确性,同时还增强了例题的功能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是一举数得。课本中的估算题材是很丰富的,关键是教师要做有心人,要善于发掘。

    同时,教师要精心设计估算练习,让学生掌握估算方法,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实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掌握各种估算方法,以便更好地开阔解题思路,培养思维的变通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开展丰富多样的估算练习是提高学生估算能力的有效途径。

    估算训练在各年级都可以进行。因此,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安排一些估算内容,便于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估算能力的培养。

    例如,请你估算,找出下面计算正确的题。

    (1) 62.7×0.45=440.86 (2) 483×0.64=309.12

    (3) 0.04×68=0.17 (4) 0.84×7.5=0.705

    第(1)题从积的小数位数来判断就已是错误的;第(2)题积的小数位数是对的,再者500×0.6=300,说明积的值比300稍大些,显然这题是对的;第(4)题由于两个因数相乘末尾有0,第(4)题明显是错误的,而第(3)题,0.04×70=2.8,而0.17显然是太小了,那么这题也是错误的。

    另外,在培养学生估算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估算方法,这样既有利于提高估算能力,而且对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也大有益处。

    估算虽然不需要求出精确的数值,只要能估计出结果的范围,而且所用方法仍然是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及有关知识。但是在准确计算之前的估计,必须经过充分的观察和分析,才能估算出虽不精确却较合乎实际的结果。这样就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促进估算能力的提高。

    总之,估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意义重要,它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当我们从事某些工作时,应对所从事的工作预先作估计或事后评估、检测,以便采用较好的办法把事情办好,即使出了偏差也能自己发现而加以补救”。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加强估算教学,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实现估算在数学能力培养中的价值。

    所谓的`算法多样化,就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计算。在一个班级中,就会出现不同的算法。这就叫算法多样化。有了算法多样化,才有了讨论交流的必要,从而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所以,算法多样化是新课改的一个亮点。

    一位教师在教学“9加几”一课时,教材首先出现的是“9加4”。学生一的算法是:从4里拿出1放进9里边凑成10,10+3得13;学生二的算法是:以9为基数加上4,即9,10,11,12,13一共有13,学生三的算法是:从9里拿出6到4里边凑成10,10+3得13。接下来老师用了近5分钟的时间启发学生说出数数的方法(因为教材里边有介绍),可学生都没有回应。等到学生做练习时,又硬性规定必须用“凑十法”。理由是数数的方法教材上出现了,而“凑十法”计算起来最简便。算法多样化是《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是尊重学生的表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但并不是让每一个学生一定掌握书中介绍的多种方法。《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对于基础比较好的班级,由于学生受幼儿园数学学习的影响,课堂上学生说不出数数的方法,是非常正常的。我们何必非要把学生教“傻”呢?再说,数数是最直接、最原始的方法,学生已经学会了间接的思考,何必强求用数数的方法解决呢?

    应该说,算法多样化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但“算法多样化”与“一题多解”并不是一回事。“一题多解”追求的是学生个体方法的多样化,要求学生个体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算法多样化”追求的是学生群体方法的多样化,对某一个体学生而言,方法可能只有一种,但对众多学生而言,方法就呈现出多样化。如“凑十法”并不是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绝对好的方法。只要是学生经过自己努力“创造”出的方法,都应该得到老师的鼓励与表扬。教师应提倡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学生自己喜欢的方法对学生本人来讲就是最优的方法,从这一角度看,优化的方法不一定是统一的一种算法。如学生算“9+5”时,学生一的算法是:9+1+4=14;学生二的算法是:5+5+4=14;学生三的算法是:(9+1)+(5-1)=10+4=14;学生四的算法是:9+4+1=13+1=14。因为学生知道9+4=13,9+5比9+4多1,为什么一定要凑成10呢?

    缘于对“算法多样化”的热衷,“你喜欢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成为很多课堂常常出现的一句话。在多数课堂上教师花费大部分时间引导各种算法,然后一律称好,新课标不急于优化,有些教师干脆不优化了。

    的确,算法多样化满足了课堂中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实现着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使命。但是,我们必须在“算法多样化”的背后做理性的思考。算法多样化的效用关键在于呈现后,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认识各种算法的特点和价值,学会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的选择恰当的方法。但是,有些教师却把提倡算法多样化当成让学生“你想怎么算就怎么算”,以为只要是学生提出的算法就是合理的,只要是学生的算法就要“尊重”,认为这样就是“自主”。

    我以为,提倡算法多样化是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是为学生留下更大的思考空间,但多样化不等于不优化,特别是对一些不利于学生今后发展、未经学生充分思索得出的学习方法,就需要具体的指导。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想法的同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比较,找出多种方法的区别,选择出比较好而且又适合自己的方法。例如可以这样引导:“谁听懂了他的想法?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你的算法与他不同在哪里?“大家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等,在这样适时适当的引导下,学生才能了解算法的多样性,还理解了算法的合理性、培养了优化意识。通过比较,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在热烈的交流中知己知彼,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碰撞,这样的学生交流才会有实效。这样的计算教学才会有实效。

    作者简介:周凤娟,女,30岁。师范毕业,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安丘市教学新秀、潍坊市优质课一等奖。所执教的课在10月全国“读讲精练”教学法研讨会石家庄年会上获数学优质课一等奖。在《山东教育》上发表文章三篇,所撰写《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获人民教育出版社优秀奖。

    上一篇:友谊日记

    下一篇:资深策划工作计划3篇

    【论文课件】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