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小学诵读课教学设计系列(11篇)
  • 小学诵读课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4-03-13

    小学诵读课教学设计系列(11篇)。

    这是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经过精心挑选的一篇“小学诵读课教学设计”文章。教师工作从课前准备就需要尽善尽美,编写教案是每一位教师应该具备的技能。教案要理论结合实际的处理教材,组织教学过程的具体计划。此文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如需决策请自行斟酌!

    小学诵读课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3.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宋朝诗人范仲淹的《江上渔者》。

    2.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诗人多如繁星,而北宋王安石就是耀眼的一颗星,谁知道他的相关事迹(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发起过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主要作品有《元日》《泊船瓜洲》《梅花》等。)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初读,读准字音。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

    一水间(jin)数(sh)重(chng)山照我还(hun)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诗句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京口:今江苏镇江。

    间:隔开。

    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绿:这里用作动词,吹绿的意思。

    还:回到家乡。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看图读诗,想想:诗人的家乡在哪儿呢画出古诗中表示地点的名词,大胆猜一猜。

    (1)京口瓜洲钟山,结合注释思考这三个地点的地理位置是怎么样的。师生合作简笔画板书。

    (2)王安石出生于临川,小时候跟在南京做地方官的父亲长大,在钟山,他度过了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和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所以此地又被诗人看作是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2.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学习前两句。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1)王安石的故乡是(钟山)

    (2)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数重山)

    (3)数重山是什么意思(几座山)表示路途近还是远(近)

    2.学习后两句。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过渡: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这样寂静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那时作者有何感慨呢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两句诗哪句是写景哪个字又突出地描写了景物特点绿是什么意思(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吹绿)

    (2)体味绿字。说话训练。

    师总结引导: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岗,绿遍了江河两岸,到处是绿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绿字,曾用过到、过、入、满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

    (3)明月何时照我还把什么感情抒写发挥到了极致(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五、诵读和背诵诗歌。

    六、拓展延伸。

    师:看到明月,诗人更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朋友。明月作为古代诗人表达思乡之情常用的意象,不管是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还是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还是常念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抑或是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识在他乡,都表达了诗人们亘古不变的共同情怀,那就是思乡。课下,请同学们积累几首有关明月的古诗词。

    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写景

    抒情

    教学反思

    我想让学生从绿这个字中感受江南满眼新绿,一派生机的景色。我也感觉学生对于作者多次换字的典故熟悉万分,没必要再进行换字练习。然而我的想法错了,学生的体会不深刻,只有进行换字练习,他们才能体会作者用字的巧妙之处。

    小学诵读课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2.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二、初步诗歌,感知诗题。

    1.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学生交流)

    (教师简要介绍王维)

    2.解题。请同学读读诗题,说说: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怎样理解使(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名叫元二的人出使安西;使是出使的意思。)

    王维知道老朋友要去安西,特地从长安赶来送他。多么深厚的友谊啊!我们一起再读读诗题。

    3.请大家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要求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同时注意诗句中的生字和多音字。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刚才我们从题目中已经知道,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那么王维又是在哪儿送什么时候送呢(送别地点:渭城;时间:早上。)

    2.能把时间和地点说得更具体一些吗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知道的(从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得知是清晨在旅店送别。)

    3.我们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那么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呢(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柳树被雨水洗得翠绿欲滴。)

    4.多么美的渭城啊!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从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中可知是为友人设宴送别。)

    5.读了后两句,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在酒席上,他们除了喝酒,还会干什么王维会说些什么(离别在即,千言万语都浓缩于酒中,把别愁、祝福融为一杯杯美酒,明为劝酒,实为诉离愁。)

    (1)他们只喝了一杯吗你从哪里能看出来为什么要一杯接一杯地喝(从劝君更尽一杯酒得知不止喝了一杯,一杯接一杯地喝是因为西出阳关无故人。)

    (2)创设情境,读出诗情。

    ①指导读(引读)、再指名读。

    ②如果你是王维,你还会说什么呢

    ③如果你是元二,你又会说些什么呢

    (3)总结升华。

    ①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②再看看窗外,小雨还在下着,杨柳依依,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能不伤别离!(师引读后两句)

    ③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师引读,齐读后两句)

    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这哪还是一杯酒,这分明就是情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课堂小结

    是啊,他们是多么舍不得分开啊!看,喝完酒后,王维牵着马儿,送了一程又一程。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刻,元二就要起程了。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被这份真挚的友情打动呢背诵这首诗并细细体会。

    送元二使安西情深义重

    本次课程中,我边朗读边让学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初读古诗后,就让学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与后面将去往安西的凄凉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我通过让学生想象他们二人分别时说的话,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对真挚友情的向往。

    小学诵读课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有节奏地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以字的品析为切入点,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乃至炼意的特点,体味诗词推敲字句的妙处。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其间出现过无数的诗人,他们如繁星璀璨夺目。在这众多的诗人中间,著名文学家韩愈尤为推崇两个人,他曾经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我们知道是李白,那杜呢对,就是杜甫。对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哪位同学还记得曾经学过的杜甫的诗

    2.吟诵学过的杜甫的诗句。

    3.师: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圣,而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乃(nǎi)潜(qin)俱(j)花重(huāzhnɡ)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对照注释,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重点字词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指名学生说说诗句大意。

    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乃:于是,就。

    潜:秘密地,偷偷地,这是指静悄悄地。

    润物:指植物受到雨水的滋润。

    晓:天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被雨水打湿的花丛。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诵读和探究诗歌,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诗的第一、二句采用拟人手法,说春雨仿佛知道春天的到来,及时地下了起来。第三、四句诗人点出了春雨降落的具体时间夜间,并写出了其无声滋润万物的特点。第五至八句不直接写春雨,而先写春雨中野外、江上两处的景色,后写想象中第二天早晨看到的雨后景象,那种喜悦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2.每一首诗都有自己的创作背景,了解一下诗人创作诗歌的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诗歌,《春夜喜雨》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呢

    (这首诗作于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之时。从上年的冬天到这年的二月间,成都一带发生了旱灾。经历过冬天的人,最懂得春天的温暖;经历过旱灾的人,最懂得雨的可贵。所以在春雨来临之际,杜甫非常欣喜,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讴歌了春雨滋润万物之功。)

    3.这首诗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盼雨听雨看雨想雨)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师:大家能读懂诗人笔下的这场雨吗你读出了怎样的雨(及时的好雨)

    (1)理解及时:正赶上时候;适合需要。

    (2)从哪儿看出来它是及时的好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2.师:除了这是一场及时的雨,你还读出了这是一场怎样的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雨。)你从哪儿看出来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两句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人在这里所用的俱字和独字,都是为了突出这种景象。而在这种景象之中,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雨中夜景图;欣喜)

    4.想象一下,经过一夜的春雨,第二天清晨的锦官城会是什么样子呢(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5.刚刚我们读懂的雨,在诗中浓缩成一个字(好)。刚才我们读懂的诗人的内心,在诗中也浓缩成一个字(喜)。让我们感受诗人的喜悦,再来读读这首诗吧!

    五、总结诗歌,拓展延伸。

    1.见诗如见人,诗是诗人真实情感的表达,今天我们不仅读懂了一首诗,也读懂了一位诗人杜甫。在你的心目中,他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

    2.杜甫表面上是因雨而喜,实际上是为谁而喜(为百姓而喜。)

    3.课后收集杜甫的诗,感受他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板书设计

    春夜喜雨

    (及时)好(润物)喜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以读为主,根据情况采取了诵读、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等形式,注重了学生主动性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例如,让学生自己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小组成员之间认真、仔细地交流。

    小学诵读课教学设计(篇4)

    文言文是古代文化遗产,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从小学开始,让学生接触一点文言文,初步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对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很有好处。《学弈》这篇文言文通过弈秋教两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文章先说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然后讲假如让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文章不仅思想内容好,而且短小精悍,文字较为浅显,适合小学生学习。

    本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问题,所以我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涵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让学生参考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因此,我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重点来突破。

    怎样处理重点与难点的关系,即怎样处理朗读与理解的关系呢?教学中,我是这样操作的:

    一、反复朗读,读通全文

    课前,布置学生自己试着朗读课文,黑板上的提示语是:课前能读通课文的同学是学习文言文的天才。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一个个摇头晃脑,叽哩呱啦,读得十分起劲,都想成为天才。上课一开始,我首先请同学自愿上台朗读课文,几个学生竟然读得很流利,只有几处断句欠准确,我对学生大加赞赏。接着自己把课文范读一遍,做到有声有色,流畅自如,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与白话文在朗读上的区别,即速度要放慢,自然停顿要得当。学生得到启示后,再反复练习朗读,读的形式有自由读、互相读、指名读、集体读等。通过练习,全班学生基本上能够熟读课文。

    二、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读多了,内容也就大致了解了,课堂教学的第二步是进一步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首先请学生说一说这篇古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开展自学活动,学生结合课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黑板上的提示语是能自己弄懂每个句子意思的同学是学习文言文的奇才。同样,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有的一边看,一边做笔记;有的一边看,一边自言自语。几分钟后,教师检查自学效果,让学生重点说说以下几个句子的意思: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

    (2)使弈秋诲二人弈。(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

    (3)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4)思援弓缴而射之。(想拉弓引箭射天鹅。)

    (5)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与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可棋艺不如人。)

    (6)为是其智弗若与?(是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

    通过以上自学、检查和讨论,学生理解了每个句子的意思,最后试着把每个句子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整个故事的内容就掌握了。

    三、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

    句子的意思弄懂了,再反过来练习诵读,朗读的效果就会大不一样。首先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我让学生根据句子的意思在原文上标出自然停顿,个别地方把握不住,老师加以指点,然后根据停顿提示练习正确朗读。如: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学生朗读达到了完全正确、熟练的程度,最后练习背诵,学生就能轻松过关。此时黑板上的提示语是最先背过这篇文章的同学是良才。

    这堂课通过朗读理解诵读,不紧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小学诵读课教学设计(篇5)

    小学二年级经典诵读教案;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

    一、经典回放:;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瓜对果,李对桃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一、经典回放:

    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

    瓜对果,李对桃,犬子对羊羔。春分对夏至,谷水对山涛。

    教学过程:

    二、简介《声律启蒙》。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温馨点击:第2页

    七、活动广角:第3页

    八、成长袋:第4页

    九、课外延伸: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同学交流。

    小学诵读课教学设计(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词,大体把握词意。

    2.想象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诗词的魅力。

    3.体会词人对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以及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在母校学习、生活了六年,对于我们来说,有两个词也越来越清晰了,那就是毕业和分别。人生自古伤离别,假如这个日子明天就要到来了,面对同窗六载的同学,面对朝夕相处的师长,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又会说些什么呢(生答)

    师:让我们来体会一下古人在送别朋友时的感受吧!(板书题目)卜算子是词牌名,它标明了词的调子,词牌的名称有很多,如渔歌子蝶恋花菩萨蛮,等等。词牌与词的内容没有直接联系。送鲍浩然之浙东才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诵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注意读出节奏、情感)

    3.范读、齐读。

    4.作者简介:王观(10351100),字通叟,如皋(今江苏如皋)人,宋代词人。因所赋《清平乐》词而被罢职,遂自号逐客。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请你们再读诗词,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找出词中描写的景物,用笔圈出来。自由交流。

    2.结合注释,交流对字词的理解。

    3.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要问远行的人去哪里去那山水交汇的地方。

    方才送走了春天,又要送您回去。假如您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与春光同住。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1)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两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2)这样美的画面使你想到哪些写景的成语(山清水秀、千山一碧)作者又是用什么修辞手法给我们展现了这幅美丽的山水画的(比喻)

    2.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1)师:这美丽的景色到底在哪里呢(眉眼盈盈处。)

    小结:诗人运用了巧妙的比喻把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美丽的景色。

    (2)师小结上片:上片运用了比喻、设问的修辞手法,把江南秀丽的山水比作女子的眼波和眉毛,极富有人情味,也暗示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情景。

    3.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1)师:送走了春天,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满怀着伤春之愁。)紧接着又送走的朋友,你想想此时作者的内心又是怎样的感受(再添了别恨,心情更加惆怅。)

    (2)难道作者就没有一丝不舍之情吗(有)你从哪个字体会到的(送)

    (3)师小结下片:下片词人连用了两个送字和两个归字,把季节同人巧妙相连,一是送春归,二是送君归,言下之意春归人也归。最后词人发出美好祝愿,希望朋友能够和春天相聚。

    4.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为什么要和春住生汇报交流。

    (2)师:这是对朋友真诚的祝愿,希望朋友永远享受幸福和快乐,成人之美,这种感情驱散了离别之情,忧愁伤悲荡然无存。你们看,这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朋友的祝福之情。)

    五、诵读和背诵这首词。

    六、总结诗词,拓展延伸。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首词通过描写词人送别好友鲍浩然归家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抒发了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课下注意搜集相关借景抒情的送别诗词。

    板书设计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上片:写景依依惜别

    下片:抒情祝福

    教学反思

    反思本节课,有以下两点还是做得比较好的:第一,朗读到位,一开始我就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自由读,范读,指名读,齐读;第二,展现学生的自主性,在初读本词之后,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己讨论学习。

    小学诵读课教学设计(篇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2.理解诗句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3.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宋朝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歌曲欣赏:(课件播放)

    春天是美好的,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一首歌曲《春天在哪里》,好不好同学们,听了这样动听的歌曲,欣赏着春天生机勃勃、五彩斑斓的景色,你们的心中是否有一种迫切的渴望,想要立即到春光中去走一走,看一看,去寻访春天的踪迹当然,春天不仅是春游的好时节,也是走亲访友的好季节。看,南宋诗人叶绍翁就禁不住春色的诱惑,合上了诗书,去拜访他的老朋友了,他如愿了吗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为此写下的诗吧。(出示课件)(师板书题目游园不值)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初读诗歌,解读诗题。

    从诗题上你知道些什么读懂了什么(解释园不值;诗人前去游园,园主人不在,没能进到园子里。)

    2.介绍作者。(出示课件)

    叶绍翁,字嗣(s)宗,号靖逸,南宋诗人。其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写景抒情,用语新警,长于白描。有的写江南水乡景色,颇有风味;有的写田家的生活片段,平易含蓄,词淡意远,耐人寻味。诗作以《游园不值》《夜书所见》最为著名。

    3.指导朗读,读出诗的韵味来。

    师读,生仿读:自读,指读,齐读。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4.生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思考:叶绍翁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去游园访友,可是却不值,哪句诗让我们知道不值呢(小扣柴扉久不开。)

    2.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这首诗主要描述了诗人春日游园的所见所感。)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学习前两句。

    (1)重点理解扣的意思。(敲)

    把敲代进去读,做动作演示,体会敲与扣的不同之处。(扣的力量比较轻,显得礼貌。)

    (2)诗人如此小扣柴扉多长时间(久)久久不开,诗人认为是什么原因呢用诗句回答。(应怜屐齿印苍苔。)

    (3)诗人的哪个动作证明了他爱惜苍苔(怜)为什么用印不用踩(进一步理解诗人对苍苔的爱惜。)

    (4)体会诗人此时心情:怀抱着无限的期待去友人的花园中观赏春色,主人却没有在家,不能得偿心愿,诗人内心充满了怎样的情感呢(失落、失望)

    2.学习后两句。

    专程来拜访好友,然而却小扣柴扉久不开,诗人心情难免失落,但接下去他所看到的,却让他眼前一亮。

    (1)(生读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是啊,一枝鲜艳的红杏已经伸出墙外,与出相对的是哪个字(关)

    想想诗人为什么用关(讨论,交流)(关说明关得紧,红杏能出来更显其生命力之旺盛。)

    满园春色关在里面,但一枝红杏却偏偏出来了,这一出需要什么(力量,生命)

    (2)指导朗读一枝红杏出墙来。(读出力量)

    如此富有生命力的红杏,肯定长得非常(美丽)。

    你喜欢这枝红杏吗(喜欢)训练朗读。(读出喜欢之情)

    五、诵读和背诵诗歌。

    六、拓展延伸。

    师:作者看花虽然进不了门,但他依然可以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今天通过学习和体会诗意,也使我感到了春天的气息和美好的春景。课下请同学们积累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词。

    板书设计

    游园不值

    扫兴喜悦

    想满园春色

    看一枝红杏

    教学反思

    要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一点在本课教学中做的还不到位。

    小学诵读课教学设计(篇8)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培养"格物致知"精神,从实践中探求真知。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 结合学习实践,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2.难点:

    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四、教学过程 :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待命:意思是置身事外或者不帮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没有挫折。

    2课后阅读课文,思考练习题。

    二、导入

    1.了解"格物致知"以及题目的含义。

    请找出解释“从事物中寻求知识”的句子并阅读。

    明确:"格物致知"的意思是**(格)事物(物)获得(致)知识(知)。出自于"四书"之一的《大学》。

    我们应该有从探索对象中获取知识的精神。题目即本文的中心论点。

    2.导语。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力”,“不会读书,也不会学习”。他们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问题出在**呢?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讨论并写出阅读大纲。

    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第一部分(1-2):提出的问题。中国学生应该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问题分析。

    第一层次(3-5段):分析语文教育不注重物致知识的社会根源。

    第二层次(第6-10段):分析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第三层次(11-12段):分析中国学生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的现状,并以“我”为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

    强调培养实验精神对我们这一代人的意义和希望。

    2.讨论并归纳: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3.提问:"格物致知"出自**,它的意思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4.提问: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也许传统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寻求新知识,而是为了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5.提问:《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中国学生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是什么样的文题?

    讨论并归纳。大多数中国学生倾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喜欢抽象思维而不视实践,作业做得好,不会做研究。

    7问:为什么今天的社会需要一种真正的求知精神?

    讨论并归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8.提问:《大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小学诵读课教学设计(篇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三词客八大家分别指的是谁,大家知道吗(三词客:苏洵、苏轼、苏辙;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朝词人苏轼的一首词《浣溪沙》,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词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下面我们看一下这首词的内容。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注意读出节奏、情感)

    3.范读,齐读。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子规杜鹃鸟;白发代指老年人;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需乐观的哲理。)

    3.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在蕲水的清泉寺游历,清泉寺面对着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你看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奔流!不要在老年时感慨时光流逝。)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1)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

    (2)这几句话写出了清泉寺怎样的特点(优美的风光和环境)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哀怨惆怅)

    教师结语: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

    2.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师:谁道人生无再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问)

    (2)白发黄鸡比喻什么(时光流逝)

    (3)苏轼写这首词时,正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而我们却从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中感受到了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师结语: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乐观面对。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

    五、诵读和背诵这首词。

    六、总结诗词,拓展延伸。

    师: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给了我们哪些生活启示呢课下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一写。

    板书设计

    浣溪沙

    上片:写景浸溪兰芽松间沙路雨中杜鹃

    下片:抒怀溪水西流老当益壮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反思

    在讲授这首词时,我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去感受词中的意趣,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为主,自读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也提高了教学效果。课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受到的启示和感悟,真正去理解词人的思想,从而更好地感受其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

    小学诵读课教学设计(篇1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并默写本诗。

    2.通过注释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的诗句意思。

    3.结合相关诗句,体会这首描写春天的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师:一年之计在于春。生活在严冬中的人们对春天总是有着强烈的企盼。是谁最先发现了春的踪迹李白说是柳树,于是李白这样写道: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苏东坡说是鸭子,他则这样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毛泽东说是飞雪,他写下了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这其实都是诗人们以独特的眼光观察和描写到的春天到来的迹象。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诗歌,看一看诗人韩愈是怎样发现春天的特点的。(板书课题)

    3.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韩愈的诗奇崛雄伟,力求清新精辟,想象奇特,风格自成一派。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重点讲解呈(chnɡ)和酥(sū)字的读音。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对照注释,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重点字词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呈:恭敬地送上。

    天街:京城街道。

    绝胜:远远胜过。

    烟柳:形容绿柳成荫,望去如同烟雾笼罩的样子。

    皇都:指京城长安。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诵读和探究诗歌,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这首诗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描写了长安初春小雨的优美景色,写景清丽,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2.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春天。天街小雨润如酥最是一年春好处。)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理解诗的第一、二句。

    (1)学生借助预习,理解天街润如酥。(天街:京城街道。润如酥:形容春雨滋润细腻。酥:酥油。)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的第一、二句所描写的景象。

    (3)教师归纳小结这两句诗的大意。(初春的小雨落在京城的街道上,犹如酥油一样滋润细腻,绿茸茸的细草,远看有青青的颜色,走近却看不出草的颜色了。)

    (4)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写出了早春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的特点。)

    2.理解本诗的三、四句。

    (1)理解绝胜的意思。(绝胜:远远胜过。)

    (2)师生共同交流第三、四句诗的大意。(正是一年中景色最美的早春时候,远远胜过京城杨柳成荫的暮春景色。)

    (3)绝胜烟柳满皇都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

    3.引导学生朗读全诗。

    (1)展示体现本诗意境的教学挂图,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学生看图听教师朗诵。

    (2)学生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用自己的话简述全诗大意。

    (3)抽学生单个朗读,教师对学生的朗读相应作指导。

    (4)让全班学生闭眼想象全诗所描写的画面,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4.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诗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描摹出早春特有的景致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小雨、小草。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2)这首诗将早春草色与什么作对比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好在哪里

    (这首诗将早春草色与满城烟柳作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能给读者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3)引导学生带着赞美、喜爱的感情,吟诵全诗。

    五、总结诗歌,拓展延伸。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写出了早春的美丽景象,呈现给我们无尽的美感。指导学生搜集整理一些关于春的写景的诗词名句。

    板书设计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如酥

    草色遥看无

    最是春好处

    绝胜皇都

    教学反思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一首写景诗,赞美了当时京城长安的早春微雨时的优美景色。指导学生学此诗的关键在于领悟早春二字。而早春景象,是由诗的前两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来体现的,应将此作为教学的重点。

    小学诵读课教学设计(篇11)

    采薇

    教学目标

    1.有节奏地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培养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多媒体播放歌曲《关关雎鸠》,引出对《诗经》的介绍。

    2.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诗经》收录了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诗经》中的一个名篇。(师板书课题:采薇节选)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昔(xī)矣(yǐ)依(yī)雨(y)霏(fēi)

    2.教师范读。

    3.对照注释,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指名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

    薇:薇菜,植物名。

    昔:从前,指出征时。

    往:指当初去从军。

    迟迟:迟缓的样子。

    莫:没有人。

    诗句意思:当初我去从军的时候,杨柳依依随风摇曳。现在我解甲归故乡,大雪漫天飞舞飘落。道路泥泞慢慢行走,又渴又饥真是劳累。我满心伤感满腔悲,这种哀痛谁能知道!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想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饥渴交加,可谓十分狼狈凄苦。)

    2.诵读诗歌,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句诗里,我们可以读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春天,天气晴朗,春风轻轻地吹拂着。)

    四、合作探究,体会情感。

    1.从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可以读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冬天,雨雪天气。)

    2.理解往和来的意思,谈谈从这一来一往中自己读出了什么。(读出了作者即诗歌中的战士对家乡和亲人的热切思念,急切盼望重归故里与亲人团聚之情。)

    3.试简单分析诗歌后四句。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是描写,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是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

    4.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歌描写了从军生活的艰辛,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平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五、总结诗歌,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说说读了这首诗后的感受。(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热切思念,急切盼望重归故里与亲人团聚的思想感情。)

    2.指名学生读诗,想象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情景。

    你能由杨柳依依雨雪霏霏联想到哪些诗句或者你能想象到怎样的情景将自己联想到的诗句或情景写一写。

    (联想到的诗句: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想象到的情景:一位战士出征离开家乡时是杨柳依依的春天,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

    板书设计

    采薇(节选)

    对家乡和亲人热切思念,

    急切盼望重归故里与亲人团聚

    教学反思

    多媒体播放歌曲《关关雎鸠》,引出《诗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营造活泼欢快的学习氛围。

    【小学诵读课教学设计系列(11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