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2024高一数学课件
  • 高一数学课件

    发表时间:2024-02-28

    2024高一数学课件。

    为了提升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能力,教师必须提前准备好教案。在编写教案和课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花费一些心思。教案是引领教育教学改革方向的标杆。本文主要讨论与“高一数学课件”相关的话题,如果你觉得这些信息有用,请分享给你的朋友和家人!

    高一数学课件 篇1

    我们在初中学习的直线的方程包括有平面方程和空间方程两种,相较于空间方程来说,平面方程的运用比较的多。

    平面方程

    1、一般式:适用于所有直线

    Ax+By+C=0 (其中A、B不同时为0)

    2、点斜式:知道直线上一点(x0,y0),并且直线的斜率k存在,则直线可表示为

    y-y0=k(x-x0)jk251.cOm

    当k不存在时,直线可表示为

    x=x0

    3、斜截式:在y轴上截距为b(即过(0,b)),斜率为k的直线

    由点斜式可得斜截式y=kx+b

    与点斜式一样,也需要考虑K存不存在

    4、截距式:不适用于和任意坐标轴垂直的直线

    知道直线与x轴交于(a,0),与y轴交于(0,b),则直线可表示为

    bx+ay-ab=0

    特别地,当ab均不为0时,斜截式可写为x/a+y/b=1

    5、两点式:过(x1,y1)(x2,y2)的直线

    (y-y1)/(y1-y2)=(x-x1)/(x1-x2)(斜率k需存在)

    6、法线式

    xcosθ+ysinθ-p=0

    其中p为原点到直线的距离,θ为法线与X轴正方向的夹角

    7、点方向式 (X-X0)/U=(Y-Y0)/V

    (U,V不等于0,即点方向式不能表示与坐标平行的式子)

    8、点法向式

    A(X-X0)+b(y-y0)=0

    空间方程

    1、一般式

    Ax+bz+c=0,dy+ez+fc=0

    2、点向式:

    设直线方向向量为(u,v,w ),经过点( x0,y0,z0)

    (X-X0)/u=(Y-Y0)/v=(x-x0)/w

    3、x0y式

    x=kz+b,y=lz+b

    总结归纳一共有11个直线的方程公式,要运用好的时候也请大家选择了。

    高一数学课件 篇2


    高三数学的学习方法为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现在高三的学生已经开始进入一轮复习了,虽然大家已经进入了复习,但是可能还有的学生在某科上面有不足的地方,例如高中数学。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三数学的学习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数学的学习方法

    1.制定学习计划

    到了高三,数学基础差的同学只有一年的时间来弥补。所以你要明白这一年的时间里,你的数学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比如你现在的数学成绩是60分(150满计算),经过一年的努力你想达到什么样的成绩,以此作为依据来分配好自己的学习计划。

    2.懂得舍弃

    在高三一年的时间里,你不可能将全部的数学知识都完全掌握,所以这个时候你就要懂得舍弃,要做到抓大放小。根据考试大纲,把重心放在基础题目上和分数多的题目上,像是难题和压轴题就可以适当的选择放弃。

    3.学习数学要有越挫越勇的精神

    在提升数学成绩的过程中,暂时看不到进步是很正常的事情。这个时候一定不要泄气,要相信在高考之前,你只要努力就不会晚。对于试卷中出现的问题要科学分析,也可以找老师或同学帮自己分析,快速解决,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丧失信心的没状态中”。

    高三数学学习注意事项

    2、想要学好高中数学的学生,一定要在做题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总结,只要积累了一定量的知识,才能从量变的过程蜕变到质变,这样对于学生来说,才能更有效率的提高自己的成绩。

    3、想要学好数学的学生,同样需要会合理的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和学习时间,以及自己的学习计划。

    给自己规定的白天的任务一定要在白天完成,不要拖到回家,这样会耽误你晚上的时间,而晚上学习的效率一般多少不怎么高的。提高数学成绩的技巧是什么

    一、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

    接受一种新的数学知识,主要实在课堂上进行的,所以要重视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找到适合自己数学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要跟住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数学下课之后要及时复习,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去问,在做作业的时候,先把老师课堂上讲解的内容回想一遍,还要牢牢的掌握公式及推理过程,尽量不要去翻书。尽量自己思考,不要急于翻看答案。还要经常性的总结和复习,把知识点结合起来,变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要想学好数学,大量做题是必可避免的,熟练地掌握各种题型,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数学成绩。刚开始做题的时候先以书上习题为主,答好基础,然后逐渐增加难度,开拓思路,练习各种类型的解题思路,对于容易出现错误的题型,应该记录下来,反复加以联系。在做题的时候应该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集中注意力,这样才能进入最佳的状态,形成习惯,这样在考试的时候才能运用自如。

    高一数学课件 篇3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一章数列第二节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联想”、“类比”的思想方法.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会应用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

    (2)账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3)会应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定义的理解和通项公式的推导、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的能力,体验从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提高熟悉猜想和归纳的能力,渗透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和探索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用于发现的求知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①等差数列的概念;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①理解等差数列“等差”的特点及通项公式的含义;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情分析】

    我所教学的学生是我校高一(,经过一年的高中数学学习,大部分学生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他们的智力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弱,学习数学的兴趣还不是很浓,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从具体的生活实例出发,注重引导、启发、研究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设计思路】

    1.教法

    ①启发引导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

    ②分组讨论法:有利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③讲练结合法:可以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2.学法

    引导学生首先从三个现实问题(数数问题、水库水位问题、储蓄问题)概括出数组特点并抽象出等差数列的概念;接着就等差数列概念的特点,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对各种能力的同学引导认识多元的推导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从0开始,将5的倍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得到的数列是什么?

    组成一个什么数列?

    .按活期存入组成一个什么数列?

    教师:以上三个问题中的数蕴涵着三列数.

    学生:

    1:0,5,10,15,20,25,….

    2:18,15.5,13,10.5,8,5.5.

    3:10072,10144,10216,10288,10360.

    (设置意图:从实例引入,实质是给出了等差数列的现实背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等差数列是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数学模型.通过分析,由特殊到一般,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知识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二:观察归纳,形成定义

    ①0,5,10,15,20,25,….

    ②18,15.5,13,10.5,8,5.5.

    ③10072,10144,10216,10288,10360.

    思考1上述数列有什么共同特点?

    思考2根据上数列的共同特点,你能给出等差数列的一般定义吗?

    思考3你能将上述的文字语言转换成数学符号语言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三列数具有的共同特征,然后让学生抓住数列的特征,归纳得出等差数列概念.

    学生:分组讨论,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前数和后数的差符合一定规律;这些数都是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只要合理教师就要给予肯定.

    教师引导归纳出:等差数列的定义;另外,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学符号角度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对一定数量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提炼出感性材料的本质属性;使学生体会到等差数列的规律和共同特点;一开始抓住:“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为同一常数”,落实对等差数列概念的准确表达.)

    三:举一反三,巩固定义

    1.判定下列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若是,指出公差d.

    (1)1,1,1,1,1;

    (2)1,0,1,0,1;

    (3)2,1,0,-1,-2;

    (4)4,7,10,13,16.

    教师出示题目,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订正并强调求公差应注意的问题.

    注意:公差d是每一项(第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防止把被减数与减数弄颠倒,而且公差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为0 .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对等差数列“等差”特征的理解和应用).

    2思考4:设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3n+1,该数列是等差数列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强化等差数列的证明定义法)

    四:利用定义,导出通项

    1.已知等差数列:8,5,2,…,求第200项?

    2.已知一个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a1,公差是d,如何求出它的任意项an呢?

    教师出示问题,放手让学生探究,然后选择列式具有代表性的上去板演或投影展示.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评价、引导,总结推导方法,体会归纳思想以及累加求通项的方法;让学生初步尝试处理数列问题的常用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归纳、猜想,培养学生合理的推理能力.学生在分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可能会找到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教师要逐一点评,并及时肯定、赞扬学生善于动脑、勇于创新的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鼓励学生自主解答,培养学生运算能力)

    五:应用通项,解决问题

    1判断100是不是等差数列2, 9,16,…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2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5=10,a12=31,求a1,d和an.

    3求等差数列 3,7,11,…的第4项和第10项

    教师:给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操练,教师巡视学生答题情况.

    学生:教师叫学生代表总结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教师补充: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和公差就可以求出其通项公式

    (设计意图:主要是熟悉公式,使学生从中体会公式与方程之间的联系.初步认识“基本量法”求解等差数列问题.)

    六:反馈练习:教材13页练习1

    七:归纳总结:

    1.一个定义:

    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定义表达式

    2.一个公式: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3.二个应用:

    定义和通项公式的应用

    教师:让学生思考整理,找几个代表发言,最后教师给出补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去联想本节课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在新的高度上去重新认识和掌握基本概念,并灵活运用基本概念.)

    【设计反思】

    本设计从生活中的数列模型导入,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列的兴趣.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观察,归纳出等差数列定义,然后由定义导出通项公式,强化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教学采用启发方法,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探讨解决问题为途径,以相互补充展开教学,总结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一数学课件 篇4

    一、教学类型

    新知课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初步掌握指数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及其奇偶性。

    2、通过对指数函数的研究,使学生能把握函数研究的基本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把握图象和性质。

    难点:认识底数对函数值影响的认识。

    四、教学用具

    投影仪

    五、教学方法

    启发讨论研究式

    六、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我们前面学习了指数运算,在此基础上,今天我们要来研究一类新的常见函数———————指数函数。指数函数(板书)

    这类函数之所以重点介绍的原因就是它是实际生活中的一种需要。比如我们看下面的问题:

    问题1: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一个这样的细胞分裂次后,得到的细胞分裂的个数与之间,构成一个函数关系,能写出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

    问题2:有一根1米长的绳子,第一次剪去绳长一半,第二次再剪去剩余绳子的一半,……剪了次后绳子剩余的长度为米,试写出与之间的函数关系。

    1、定义:形如的函数称为指数函数。(板书)

    教师在给出定义之后再对定义作几点说明。

    2、几点说明(板书)

    (1)关于对的规定:

    (2)关于指数函数的定义域(板书)

    (3)关于是否是指数函数的判断(板书)刚才分别认识了指数函数中底数,指数的要求,下面我们从整体的角度来认识一下,根据定义我们知道什么样的函数是指数函数,请看下面函数是否是指数函数。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情况作点评,指出只有(1)和(3)是指数函数,其中(3)可以写成,也是指数图象。最后提醒学生指数函数的定义是形式定义,就必须在形式上一摸一样才行,然后把问题引向深入,有了定义域和初步研究的函数的性质,此时研究的关键在于画出它的图象,再细致归纳性质。

    3、归纳性质

    七、思考问题,设置悬念

    八、小结

    高一数学课件 篇5

    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厚积薄发的过程。编辑老师编辑了高一数学教案:数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1)理解数列是按一定顺序排成的一列数,其每一项是由其项数唯一确定的。

    (2)了解数列的各种表示方法,理解通项公式是数列第项与项数的关系式,能根据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并能根据给出的一个数列的前几项写出该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3)已知一个数列的递推公式及前若干项,便确定了数列,能用代入法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2、通过对一列数的观察、归纳,写出符合条件的一个通项公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由求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建议

    (1)为激发学生学习数列的兴趣,体会数列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可由实际问题引入,从中抽象出数列要研究的问题,使学生对所要研究的内容心中有数,如书中所给的例子,还有物品堆放个数的计算等。

    (2)数列中蕴含的函数思想是研究数列的指导思想,应及早引导学生发现数列与函数的关系。在教学中强调数列的项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次序”便是函数的自变量,相同的数组成的数列,次序不同则就是不同的数列。函数表示法有列表法、图象法、解析式法,类似地,数列就有列举法、图示法、通项公式法。由于数列的自变量为正整数,于是就有可能相邻的两项(或几项)有关系,从而数列就有其特殊的表示法——递推公式法。

    (3)由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是简单的代入法,教师应精心设计例题,使这一例题为写通项公式作一些准备,尤其是对程度差的学生,应多举几个例子,让学生观察归纳通项公式与各项的结构关系,尽量为写通项公式提供帮助。

    (4)由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要帮助学生分析各项中的结构特征(整式,分式,递增,递减,摆动等),由学生归纳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如正负相间用来调整等。如果学生一时不能写出通项公式,可让学生依据前几项的规律,猜想该数列的下一项或下几项的值,以便寻求项与项数的关系。

    (5)对每个数列都有求和问题,所以在本节课应补充数列前项和的概念,用表示的问题是重点问题,可先提出一个具体问题让学生分析与的关系,再由特殊到一般,研究其一般规律,并给出严格的推理证明(强调的表达式是分段的);之后再到特殊问题的解决,举例时要兼顾结果可合并及不可合并的情况。

    (6)给出一些简单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求其最大项或最小项,又是函数思想与方法的体现,对程度好的学生应提出这一问题,学生运用函数知识是可以解决的。

    上述提供的高一数学教案:数列希望能够符合大家的实际需要!

    高一数学课件 篇6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数学知识:掌握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其有关性质;

    2、数学能力:通过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类比学习,培养学生类比归纳的能力;

    归纳——猜想——证明的数学研究方法;

    3、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分类讨论,函数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比数列的概念及其通项公式,如何通过类比利用等差数列学习等比数列;

    难点:等比数列的性质的探索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1、问题引入:

    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一类特殊的数列——等差数列。

    问题1:满足什么条件的数列是等差数列?如何确定一个等差数列?

    (学生口述,并投影):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要想确定一个等差数列,只要知道它的首项a1和公差d。

    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a1和d,那么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板书)an=a1+(n-1)d。

    师:事实上,等差数列的关键是一个“差”字,即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第一次类比)类似的,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问题2: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做……数列。

    (这里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法,对于“和”与“积”的情况,可以利用具体的例子予以说明: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和”(或“积”)等于同一个常数的话,这个数列是一个各项重复出现的“周期数列”,而与等差数列最相似的是“比”为同一个常数的情况。而这个数列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等比数列了。)

    2、新课:

    1)等比数列的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公比。

    师:这就牵涉到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问题,回忆一下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怎样得到的?类似于等差数列,要想确定一个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要知道什么?

    师生共同简要回顾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推导的方法:累加法和迭代法。

    公式的推导:(师生共同完成)

    若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q和首项为a1,则有:

    方法一:(累乘法)

    3)等比数列的性质:

    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等比数列的性质

    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发现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之间似乎有着相似的地方,这为我们研究等比数列的性质提供了一条思路:我们可以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通过类比得到等比数列的性质。

    问题4:如果{an}是一个等差数列,它有哪些性质?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例子,寻找规律,如:

    3、例题巩固:

    例1、一个等比数列的第二项是2,第三项与第四项的和是12,求它的第八项的值。__

    答案:1458或128。

    例2、正项等比数列{an}中,a6·a15+a9·a12=30,则log15a1a2a3…a20=_10____.

    例3、已知一个等差数列:2,4,6,8,10,12,14,16,……,2n,……,能否在这个数列中取出一些项组成一个新的数列{cn},使得{cn}是一个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若能请指出{cn}中的第k项是等差数列中的第几项?

    (本题为开放题,没有的答案,如对于{cn}:2,4,8,16,……,2n,……,则ck=2k=2×2k-1,所以{cn}中的第k项是等差数列中的第2k-1项。关键是对通项公式的理解)

    1、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有关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以及它的性质,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们不仅学到了关于等比数列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由类比——猜想——证明的科学思维的过程。

    2、作业:

    P129:1,2,3

    思考题:在等差数列:2,4,6,8,10,12,14,16,……,2n,……,中取出一些项:6,12,24,48,……,组成一个新的数列{cn},{cn}是一个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请指出{cn}中的第k项是等差数列中的第几项?

    高一数学课件 篇7

    一、学习目标与自我评估

    1 掌握利用单位圆的几何方法作函数 的图象

    2 结合 的图象及函数周期性的定义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及最小正周期

    3 会用代数方法求 等函数的周期

    4 理解周期性的几何意义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周期函数的概念”, 周期的求解。

    三、学法指导

    1、 是周期函数是指对定义域中所有 都有____,即 应是恒等式。

    2、周期函数一定会有周期,但不一定存在最小正周期。

    四、学习活动与意义建构

    五、重点与难点探究

    例1、若钟摆的高度 与时间 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

    (1)求该函数的周期;

    (2)求 时钟摆的高度。

    例2、求下列函数的周期。

    (1) (2)

    总结:(1)函数 (其中 均为常数,且___的周期T= 。

    (2)函数 (其中 均为常数,且__的周期T= 。

    例3、求证:____的周期为 __。

    例4、(1)研究 和 函数的图象,分析其周期性。(2)求证: 的周期为 (其中 均为常数,且

    总结:函数 (其中 均为常数,且___的周期T= 。

    例5、(1)求 的周期。

    (2)已知 满足 ,求证: 是周期函数

    课后思考:能否利用单位圆作函数 的图象。

    六、作业:

    七、自主体验与运用

    1、函数 的周期为 ( )

    A、 B、 C、 D、

    2、函数 的最小正周期是 ( )

    A、 B、 C、 D、

    3、函数 的最小正周期是 ( )

    A、 B、 C、 D、

    4、函数 的周期是 ( )

    A、 B、 C、 D、

    5、设 是定义域为R,最小正周期为 的函数,

    若 ,则 的值等于 ()

    A、1 B、 C、0 D、

    6、函数 的最小正周期是 ,则

    7、已知函数 的最小正周期不大于2,则正整数的最小值是

    8、求函数 的最小正周期为T,且 ,则正整数的值是

    9、已知函数 是周期为6的奇函数,且 则

    10、若函数 ,则

    11、用周期的定义分析 的周期。

    12、已知函数 ,如果使 的周期在 内,求正整数 的值

    13、一机械振动中,某质子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 与时间 之间的

    函数关系如图所示:

    (1) 求该函数的周期;

    (2) 求 时,该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

    14、已知 是定义在R上的函数,且对任意 有

    成立,

    (1) 证明: 是周期函数;

    (2) 若 求 的值。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使用说明】

    1、复习教材P124-P127页,40分钟时间完成预习学案

    2、有余力的学生可在完成探究案中的部分内容。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结构特征并能灵活运用。

    过程与方法:应用已学知识和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公式推导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通过探索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以及公式的灵活运用

    【难点】两角差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

    预习自学案

    一、知识链接

    1. 写出 的三角函数线 :

    2. 向量 , 的数量积,

    ①定义:

    ②坐标运算法则:

    3. , ,那么 是否等于 呢?

    下面我们就探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二、教材导读

    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思路

    如图,建立单位圆O

    (1)利用单位圆上的三角函数线

    又OM=OB+BM

    =OB+CP

    =OA_____ +AP_____

    =

    从而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

    如图,角 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A( )

    角 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B( )

    角 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P( )

    点T( )

    AB与PT关系如何?

    从而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利用平面向量的知识

    用 表示向量 ,

    =( , ) =( , )

    则 . =

    设 与 的夹角为

    ①当 时:

    =

    从而得出

    ②当 时显然此时 已经不是向量 的夹角,在 范围内,是向量夹角的补角.我们设夹角为 ,则 + =

    此时 =

    从而得出

    2、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预习检测

    1. 利用余弦公式计算 的值.

    2. 怎样求 的值

    你的疑惑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案

    例1. 利用差角余弦公式求 的值.

    例2.已知 , 是第三象限角,求 的值.

    训练案

    一、 基础训练题

    1、

    2、 ¬¬¬¬¬¬¬¬¬¬¬

    3、

    二、综合题

    --------------------------------------------------

    高一数学课件 篇8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目标

    (1)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2)知道一元二次不等式可以转化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3)了解简单的分式不等式的解法;

    (4)能利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来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理解它们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5)能够进行较简单的分类讨论,借助于数轴的直观,求解简单的含字母的一元二次不等式;

    (6)通过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来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7)通过研究函数、方程与不等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认识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树立辨证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难点:弄清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的关系.

    教与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Ⅰ.设置情境

    问题:

    ①解方程

    ②作函数 的图像

    ③解不等式

    【置疑】在解决上述三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一元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关系。能通过观察一次函数的图像求得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吗?

    【回答】函数图像与x轴的交点横坐标为方程的根,不等式 的解集为函数图像落在x轴上方部分对应的横坐标。能。

    通过多媒体或其他载体给出下列表格。扼要讲解怎样通过观察一次函数的图像求得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注意色彩或彩色粉笔的运用

    在这里我们发现一元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利用这种联系(集中反映在相应一次函数的图像上!)我们可以快速准确地求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类似地,我们能不能将现在要求解的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联系起来讨论找到其求解方法呢?

    Ⅱ.探索与研究

    我们现在就结合不等式 的求解来试一试。(师生共同活动用“特殊点法”而非课本上的“列表描点”的方法作出 的图像,然后请一位程度中下的同学写出相应一元二次方程及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答】方程 的解集为

    不等式 的解集为

    【置疑】哪位同学还能写出 的解法?(请一程度差的同学回答)

    【答】不等式 的解集为

    我们通过二次函数 的图像,不仅求得了开始上课时我们还不知如何求解的那个第(5)小题 的解集,还求出了 的解集,可见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来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是个十分有效的方法。

    下面我们再对一般的一元二次不等式 与 来进行讨论。为简便起见,暂只考虑 的情形。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如果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 分别有两实根、惟一实根,无实根的话,其对应的二次函数 的图像与x轴的位置关系如何?(提问程度较好的学生)

    【答】二次函数 的图像开口向上且分别与x轴交于两点,一点及无交点。

    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表中的二次函数图,并写出相应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通过多媒体或其他载体给出以下表格)

    【答】 的解集依次是

    的解集依次是

    它是我们今后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主要工具。应尽快将表中的结果记住。其关键就是抓住相应二次函数 的图像。

    课本第19页上的例1.例2.例3.它们均是求解二次项系数 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却都没有给出相应二次函数的图像。其解答过程虽很简练,却不太直观。现在我们在课本预留的位置上分别给它们补上相应二次函数图像。

    (教师巡视,重点关注程度稍差的同学。)

    Ⅲ.演练反馈

    1.解下列不等式:

    (1) (2)

    (3) (4)

    2.若代数式 的值恒取非负实数,则实数x的取值范围是 。

    3.解不等式

    (1) (2)

    参考答案:

    1.(1) ;(2) ;(3) ;(4)R

    2.

    3.(1)

    (2)当 或 时, ,当 时,

    当 或 时, 。

    Ⅳ.总结提炼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次项系数 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其关键是抓住相应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再对照课本第39页上表格中的结论给出所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五)、课时作业

    (P20.练习等3、4两题)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Ⅰ.设置情境

    (通过讲评上一节课课后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复习利用“三个二次”间的关系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主要操作过程。)

    上节课我们只讨论了二次项系数 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问题。肯定有同学会问,那么二次项系数 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如何来求解?咱们班上有谁能解答这个疑问呢?

    Ⅱ.探索研究

    (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仍然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有的说将二次项的系数变为正数后再求解,…….教师分别请持上述见解的学生代表进一步说明各自的见解.)

    生甲:只要将课本第39页上表中的二次函数图像次依关于x轴翻转变成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再根据可得的图像便可求得二次项系数 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生乙:我觉得先在不等式两边同乘以-1将二次项系数变为正数后直接运用上节课所学的方法求解就可以了.

    师:首先,这两种见解都是合乎逻辑和可行的.不过按前一见解来操作的话,同学们则需再记住一张类似于第39页上的表格中的各结论.这不但加重了记忆负担,而且两表中的结论容易搞混导致错误.而按后一种见解来操作时则不存在这个问题,请同学们阅读第19页例4.

    (待学生阅读完毕,教师再简要讲解一遍.)

    [知识运用与解题研究]

    由此例可知,对于二次项系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是将其通过同解变形化为 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来求解的,因此只要掌握了上一节课所学过的方法。我们就能求

    解任意一个一元二次不等式了,请同学们求解以下两不等式.(调两位程度中等的学生演板)

    (1) (2)

    (分别为课本P21习题1.5中1大题(2)、(4)两小题.教师讲评两位同学的解答,注意纠正表述方面存在的问题.)

    训练二 可化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来求解的不等式.

    目前我们熟悉了利用“三个二次”间的关系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方法虽然对任意一元二次不等式都适用,但具体操作起来还是让我们感到有点麻烦.故在求解形如 (或 )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时则根据(有理数)乘(除)运算的“符号法则”化为同学们更加熟悉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来求解.现在清同学们阅读课本P20上关于不等式 求解的内容并思考:原不等式的解集为什么是两个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并集?(待学生阅读完毕,请一程度较好,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回答该问题.)

    【答】因为满足不等式组 或 的x都能使原不等式 成立,且反过来也是对的,故原不等式的解集是两个一元二次不等式组解集的并集.

    这个回答说明了原不等式的解集A与两个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并集B是互为子集的关系,故它们必相等,现在请同学们求解以下各不等式.(调三位程度各异的学生演板.教师巡视,重点关注程度较差的学生).

    (1) [P20练习中第1大题]

    (2) [P20练习中第1大题]

    (3) [P20练习中第2大题]

    (老师扼要讲评三位同学的解答.尤其要注意纠正表述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讲解P21例5).

    例5 解不等式

    因为(有理数)积与商运算的“符号法则”是一致的,故求解此类不等式时,也可像求解 (或 )之类的不等式一样,将其化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来求解。具体解答过程如下。

    解:(略)

    现在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21练习中第3、4两大题。

    (等学生完成后教师给出答案,如有学生对不上答案,由其本人追查原因,自行纠正。)

    [训练三]用“符号法则”解不等式的复式训练。

    (通过多媒体或其他载体给出下列各题)

    1.不等式 与 的解集相同此说法对吗?为什么[补充]

    2.解下列不等式:

    (1) [课本P22第8大题(2)小题]

    (2) [补充]

    (3) [课本P43第4大题(1)小题]

    (4) [课本P43第5大题(1)小题]

    (5) [补充]

    (每题均先由学生说出解题思路,教师扼要板书求解过程)

    参考答案:

    1.不对。同 时前者无意义而后者却能成立,所以它们的解集是不同的。

    2.(1)

    (2)原不等式可化为: ,即

    解集为 。

    (3)原不等式可化为

    解集为

    (4)原不等式可化为 或

    解集为

    (5)原不等式可化为: 或 解集为

    Ⅲ.总结提炼

    这节课我们重点讲解了利用(有理数)乘除法的符号法则求解左式为若干一次因式的积或商而右式为0的不等式。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方法对符合上述形状的高次不等式也是有效的,同学们应掌握好这一方法。

    (五)布置作业

    (P22.2(2)、(4);4;5;6。)

    (六)板书设计

    高一数学课件 篇9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前两节的基础上,从实际运算的客观需要出发,引出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然后通过一组例题介绍了化简二次根式的方法.本小节内容比较少(求学生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并掌握化简二次根式的方法),但是本节知识在全章中却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枢纽作用,二次根式性质的应用、二次根式的化简以及二次根式的运算都需要最简二次根式来联接.

    (1)知识结构

    (2)重难点分析

    ①本节的重点

    Ⅰ.最简二次根式概念

    Ⅱ.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把二次根式化简为最简二次根式.

    重点分析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二次根式的性质和运算,但自始至终围绕着二次根式的化简和运算.二次根式化简的最终目标就是最简二次根式;而二次根式的`运算则是合并同类二次根式,怎样判定同类二次根式,是在化简为最简二次根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本节以二次根式的概念和二次根式的性质为基础,内容虽然简单,在本章中却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给于极度重视,不可因为内容简单而采取弱化处理;同时初二学生代数成绩的分化一般是由本节开始的,分化的根本原因就是对最简二次根式概念理解不够深刻,遇到相关问题不知怎样操作,具体操作到哪一步.

    ②本节的难点是化简二次根式的方法与技巧.

    难点分析

    化简二次根式,实际上是二次根式性质的综合运用.化简二次根式的过程,一般按以下步骤:把根号下的带分数或绝对值大于1的小数化成假分数,把绝对值小于1的小数化成分数;被开方数是多项式的要因式分解;使被开放数不含分母;将被开方数中能开的尽方的因数或因式用它的算术平方根代替后移到根号外面;化去分母中的根号;约分.所以对初学者来说,这一过程容易出现符号和计算出错的问题.熟练掌握化简二次根式的方法与技巧,能够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③重难点的解决办法是对于最简二次根式这一概念,并不要求学生能否背出定义,关键是遇到实际式子能够加以判断.因此建议在教学过程 中对概念本身采取弱化处理,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熟悉这个概念;同时教学中应充分对最简二次根式概念理解后应用具体的实例归纳总结出把一个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在观察对比中引导学生总结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

    另外,化简运算在本节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在简洁性和准确性上都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建议在教学过程 中多要求学生观察二次根式的特点――根据其特点分析运用哪条性质、哪种方法来解答,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多要求学生注意每步运算的根据,培养学生的严谨习惯.

    2.教法建议

    素质教育和新的教改精神的根本是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生的参与意识,使每一个学生想学、爱学、会学。因此教师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充分发挥情感因素,使学生完全参与到整个教学中来。

    ⑴在复习引入时要注意每个学生的反映,对预备知识掌握比较好的学生要用适当的方式给于表扬,掌握差一些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适当的指导,使每一个学生愉快的进入下一个环节。

    ⑵学生自主学习时段,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反馈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和学生的层次采取适当的方式对需要帮助的学生给予帮助,中上等的学生可以启发,中等的学生可以与他探讨,偏后的学生可以帮他分析.

    高一数学课件 篇10

    (1)理解函数的概念;。

    (2)了解区间的概念;。

    2、目标解析。

    (2)了解区间的概念就是指能够体会用区间表示数集的意义和作用;。

    【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函数的概念及符号的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函数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对学生来说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在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况函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概况能力,其中关键是理论联系实际,把抽象转化为具体。

    【教学过程】。

    问题1:一枚炮弹发射后,经过26s落到地面击中目标.炮弹的射高为845m,且炮弹距离地面的高度h(单位:m)随时间t(单位:s)变化的规律是:h=130t-5t2.

    1.1这里的变量t的变化范围是什么?变量h的变化范围是什么?试用集合表示?

    1.2高度变量h与时间变量t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否为函数?若是,其自变量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问题,让学生正确理解让学生体会用解析式或图象刻画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从问题的实际意义可知,在t的变化范围内任给一个t,按照给定的对应关系,都有的一个高度h与之对应。

    问题2:分析教科书中的实例(2),引导学生看图并启发:在t的变化t按照给定的图象,都有的一个臭氧层空洞面积s与之相对应。

    问题3:要求学生仿照实例(1)、(2),描述实例(3)中恩格尔系数和时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理解得到函数的定义,培养学生的归纳、概况的能力。

    高一数学课件 篇11

    【教学目的】

    通过等可能事件概率的讲解,使学生得到一种较简单的、较现实的计算事件概率的方法。

    1.了解基本事件;等可能事件的概念;

    2.理解等可能事件的概率的定义,能运用此定义计算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教学重点】

    熟练、准确地应用排列、组合知识,是顺利求出等可能事件概率的重要方法。1.等可能事件的概率的意义:如果在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有n个,而且所有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相等,那么每一个基本事件的概率都是,如果事件A包含m个结果,那么事件A的概率P(A)=? 。2.等可能事件A的概率公式的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

    等可能事件概率的计算方法。试验中出现的结果个数n必须是有限的,每个结果出现的可能性必须是相等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下面事件:①在标准大气压下,水加热到800C时会沸腾。②掷一枚硬币,出现反面。③实数的绝对值不小于零;是不可能事件的有

    A.②B. ① C. ①②D. ③

    2.下面事件中:①连续掷一枚硬币,两次都出现正面朝上;②异性电荷,相互吸引;③在标准大气压下,水在10C结冰。是随机事件的有

    A.②B. ③ C. ① D.②③

    3.下列命题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①“当x∈R时,sinx+cosx≤1”是必然事件;

    ②“当x∈R时,sinx+cosx≤1”是不可能然事件;

    ③“当x∈R时,sinx+cosx<2”是随机事件;

    ④“当x∈R时,sinx+cosx<2”是必然事件;

    3.某人进行打靶练习,共射击10次,其中有2次击中10环,有3次击中9环,有4次击中8环,有1次未中靶,试计算此人中靶的频率,假设此人射击1次,问中靶的概率大约是多少?

    4.上抛一个刻着1、2、3、4、5、6字样的正六面体方块出现字样为“3”的事件的概率是多少?出现字样为“0”的事件的概率为多少?上抛一个刻着六个面都是“P”字样的正方体方块出现字样为“P”的事件的概率为多少?

    二、新课引入

    随机事件的概率,一般可以通过大量重复试验求得其近似值。但对于某些随机事件,也可以不通过重复试验,而只通过对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的分析来计算其概率。这种计算随机事件概率的方法,比经过大量重复试验得出来的概率,有更简便的运算过程;有更现实的计算方法。这一节课程的学习,对有关排列、组合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思考问题的方法有较高的要求。

    三、进行新课

    上面我们已经说过:随机事件的概率,一般可以通过大量重复试验求得其近似值。但对于某些随机事件,也可以不通过重复试验,而只通过对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的分析来计算其概率。

    例如,掷一枚均匀的硬币,可能出现的结果有:正面向上,反面向上。由于硬币是均匀的,可以认为出现这两种结果的可能发生是相等的。即可以认为出现“正面向上”的概率是1/2,出现“反面向上”的概率也是1/2。这与前面表1中提供的大量重复试验的结果是一致的。

    又如抛掷一个骰子,它落地时向上的数的可能是情形1,2,3,4,5,6之一。即可能出现的结果有6种。由于骰子是均匀的,可以认为这6种结果出现的可能发生都相等,即出现每一种结果的概率都是1/6。这种分析与大量重复试验的结果也是一致的。

    现在进一步问:骰子落地时向上的数是3的倍数的概率是多少?

    由于向上的数是3,6这2种情形之一出现时,“向上的数是3的倍数”这一事件(记作事件A)发生。因此事件A的概率P(A)=2/6=1/3

    定义1基本事件:一次试验连同其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结果称为一个基本事件。

    通常此试验中的某一事件A由几个基本事件组成。如果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有n个,即此试验由n个基本事件组成,而且所有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相等。那么每一个基本的概率都是。如果某个事件A包含的结果有m个,那么事件A的概率P(A)=。亦可表示为P(A)=? 。

    四、课堂举例:

    【例题1】有10个型号相同的杯子,其中一等品6个,二等品3个,三等品1个.从中任取1个,取到各个杯子的可能性是相等的。由于是从10个杯子中任取1个,共有10种等可能的结果。又由于其中有6个一等品,从这10个杯子中取到一等品的结果有6种。因此,可以认为取到一等品的概率是。同理,可以认为取到二等品的概率是3/10,取到三等品的概率是。这和大量重复试验的结果也是一致的。

    【例题2】从52张扑克牌中任意抽取一张(记作事件A),那么不论抽到哪一张都是机会均等的,也就是等可能性的,不论抽到哪一张花色是红心的牌(记作事件B)也都是等可能性的;又不论抽到哪一张印有“A”字样的牌(记作事件C)也都是等可能性的。所以各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分别为P(A)==1,P(B)==,P(C)==

    在一次试验中,等可能出现的n个结果组成一个集合I,这n个结果就是集合I的n个元素。各基本事件均对应于集合I的含有1个元素的子集,包含m个结果的事件A对应于I的含有m个元素的子集A.因此从集合的角度看,事件A的概率是子集A的元素个数(记作card(A))与集合I的元素个数(记作card(I))的比值。即P(A)==

    例如,上面掷骰子落地时向上的数是3的倍数这一事件A的概率P(A)===

    【例3】先后抛掷两枚均匀的硬币,计算:

    (1)两枚都出现正面的概率;

    (2)一枚出现正面、一枚出现反面的概率。

    分析:抛掷一枚硬币,可能出现正面或反面这两种结果。因而先后抛掷两枚硬币可能出现的结果数,可根据乘法原理得出。由于硬币是均匀的,所有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相等。又在所有等可能的结果中,两枚都出现正面这一事件包含的结果数是可以知道的,从而可以求出这个事件的概率。同样,一枚出现正面、一枚出现反面这一事件包含的结果数是可以知。道的,从而也可求出这个事件的概率。

    解:由乘法原理,先后抛掷两枚硬币可能出现的结果共有2×2=4种,且这4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相等。

    (1)记“抛掷两枚硬币,都出现正面”为事件A,那么在上面4种结果中,事件A包含的结果有1种,因此事件A的概率

    P(A)=1/4

    答:两枚都出现正面的概率是1/4。

    (2)记“抛掷两枚硬币,一枚出观正面、一枚出现反面”为事件B。那么事件B包含的结果有2种,因此事件B的概率

    P(B)=2/4=1/2

    答:一枚出现正面、一枚出现反面的概率是1/2。

    【例4】在100件产品中,有95件合格品,5件次品。从中任取2件,计算:

    (1)2件都是合格品的概率;

    (2)2件都是次品的`概率;

    (3)1件是合格品、1件是次品的概率。

    分析:从100件产品中任取2件可能出现的结果数,就是从、100个元素中任取2个的组合数。由于是任意抽取,这些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相等。又由于在所有产品中有95件合格品、5件次品,取到2件合格品的结果数,就是从95个元素中任取2个的组合数;取到2件次品的结果数,就是从5个元素中任取2个的组合数;取到1件合格品、1件次品的结果数,就是从95个元素中任取1个元素的组合数与从5个元素中任取1个元素的组合数的积,从而可以分别得到所求各个事件的概率。

    解:(1)从100件产品中任取2件,可能出现的结果共有种,且这些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相等。又在种结果中,取到2件合格品的结果有种。记“任取2件,都是’合格品”为事件A,那么事件A的概率

    P(A)=? /? =893/990

    答:2件都是合格品的概率为893/990

    (2)记“任取2件,都是次品”为事件B。由于在种结果中,取到2件次品的结果有C52种,事件B的概率

    P(B)=? /? =1/495

    答:2件都是次品的概率为1/495

    (3)记“任取2件,1件是合格品、I件是次品”为C。由于在种结果中,取到1件合格品、l件次品的结果有?种,事件C的概率

    P(C)= /? =19/198

    答:1件是合格品、1件是次品的概率为19/198

    【例5】某号码锁有6个拨盘,每个拨盘上有从0到9共十个数字,当6个拨盘上的数字组成某一个六位数字号码(开锁号码)时,锁才能打开。如果不知道开锁号码,试开一次就把锁打开的概率是多少?

    分析:号码锁每个拨盘上的数字,从0到9共有十个。6个拨盘上的各一个数字排在?起,就是一个六位数字号码。根据乘法原理,这种号码共有10的6次方个。由于不知道开锁号码,试开时采用每一个号码的可能性都相等。又开锁号码只有一个,从而可以求出试开一次就把锁打开的概率。

    解:号码锁每个拨盘上的数字有10种可能的取法。根据乘法原理,6个拨盘上的数字组成的六位数字号码共有10的6次方个。又试开时采用每一个号码的可能性都相等,且开锁号码只有一个,所以试开一次就把锁打开的概率

    P=1/1000000

    答:试开一次就把锁打开的概率是1/1000000

    五、课堂小结:用本节课的观点求随机事件的概率时,首先对于在试验中出现的结果的可能性认为是相等的;其次是对于通过一个比值的计算来确定随机事件的概率,并不需要通过大量重复的试验。因此,从方法上来说这一节课所提到的方法,要比上一节所提到的方法简便得多,并且更具有实用价值。

    六、课堂练习

    1.(口答)在40根纤维中,有12根的长度超过30毫米。从中任取1根,取到长度超过30毫米的纤维的概率是多少?

    2.在10支铅笔中,有8支正品和2支副品。从中任取2支,恰好都取到正品的概率是多少?

    七、布置作业:课本第120页习题10.5第2――-6题

    【2024高一数学课件】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