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反思范文(合集4篇)
  •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反思范文

    发表时间:2023-11-27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反思范文(合集4篇)。

    您需要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反思范文”已经准备就绪了,这些资料提供给你作为参考和使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教案是每个教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教案的编写,是衡量教师基本功和专业水平的一个标志。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反思范文【篇1】

    《饭钱》这篇课文写聪明的阿凡提帮助穷人智斗巴依,用钱袋里钱的声音抵偿饭菜的香味,结清了帐。文章主要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写一个穷人请阿凡提帮忙;第二部分写阿凡提帮穷人“算”清了帐。

    针对课文特点,如何找准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上出语文课的特点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所以,课前我努力钻研教材,细读文本;设计时,关注作者的行文思路,语言特点,充分挖掘教材内含的思维要素。

    一、质疑释疑,突破难点

    课文的情节性很强,生动有趣,学生很容易就能够体会到阿凡提的机智聪明,但是学生又很难说清阿凡提用付钱声的方法来帮助穷人付饭钱,以此来对付蛮不讲理的巴依说穷人吃了饭香就要付饭钱的妙处,这是学生的疑惑之处,也是学习本文的重难点之一。于是,我摒弃了以往先总结阿凡提的聪明再看他聪明在哪儿的这种演绎的方式,而是紧紧围绕“吃饭香”、“付钱声”这两个疑点展开教学。

    在导入课文时,我直奔难点,先请学生们完成一道连线题,当学生根据惯有思维完成练习,即闻饭香、吃饭菜、付饭钱、听钱声之时,出示老师的答案:吃饭香、付钱声,并让学生进行提问。“饭香是只能用鼻子闻,怎么能说吃饭香呢?”“应该是听声音,为什么是付钱声呢?”……看了这奇怪的搭配,一个个问题学生们脱口而出。

    在学习第一到四小节时,我创设情境,老师来扮演巴依,让学生扮演不愿付饭钱的穷人来反驳巴依,扮演围观的人来说公道话。在“巴依”与“穷人”、“围观人”的对话中,逐渐理解巴依不讲理地认为穷人闻了饭香,就是吃了饭菜,等于吃了饭香,这是在逼穷人付钱。那么在结尾处学生对阿凡提用付钱声的方法来付饭钱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这个过程正是学生逐渐释疑的过程,同时也体会到阿凡提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对付巴依的聪慧过人。

    二、品读文本,学习表达

    每篇课文的语言都有其特征,有的流畅平直,有的朴素简洁,有的华丽优美……根据不同的年段要求、不同的单元目标、不同的语言特点,在教学中要设计不同的语言训练。《饭钱》的文字比较通俗,但不乏生动之处,尤其是几处提示语的妙用、关联词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如学生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边读边思: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这些人围绕着“饭钱”、“吃饭香”、“付钱声”这三个词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理解了文中“穷人、阿凡提、巴依、卡子”在在维吾尔族语言中各是什么含义后,在老师的帮助下逐渐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总结:有时我们把文中的主要人物联系起来,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开始,相信,在以后的反复练习中,能够使学生牢牢掌握。

    又如在体会阿凡提答应穷人恳求时的爽快和巴依、卡子听到钱声时的迫不及待时,不仅引导学生抓住语句中的字、词,而且帮助学生关注提示语的位置。让反复的朗读、品位中体会提示语在后面,说的话在前面,说明内容连得很紧的妙用。

    此外,在指导学生学习表达时,不仅要取方法于范文,在读中指导写,还要取材料于原文,在写中促进写。如文中出现了“一……就……”这个表示承接关系的关联词,理解卡子“看见”、“叫起来”是前后连续发生的两个动作,体会卡子的迫不及待,也促进理解卡子的贪婪。在后文中,为了更好地理解巴依听到钱声后的迫不及待,设计这样的训练:“什么?啊,听到了,听到了!”巴依一(),就()。用刚才学到的“一……就……”说一说。在说话训练中,巩固了这个关联词,也促进了读,深化了读。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反思范文【篇2】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教学反思随笔

    本篇文章我想分享的是我在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过程中的一次反思。这节课是关于古代诗歌的教学,我希望通过引入《静夜思》这首名诗,让学生们对于古代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培养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首先,在教学准备的过程中,我查找了大量与《静夜思》相关的资料,包括作者李白的简介、诗歌的背景意义等,以便能够给学生们更全面的了解。我还设计了一些互动活动,例如学生们在课前可以先尝试背诵《静夜思》,课堂上进行分享;另外,我还准备了一些引导问题,希望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讨论,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创造力。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会随时进行调整和改进。在这节课的引言环节,我让学生们观察教室的窗外,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们踊跃回答,有的说到了月亮,有的说到了星星。我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并且跟他们一起讨论了月亮的形状、亮度等。这样的开场环节不仅让学生们更加专注于本课的主题,也起到了热身的作用。

    紧接着,我向学生们介绍了诗歌《静夜思》的背景,讲解了李白的生平和他创作这首诗歌的情景。然后我播放了一段录音,让学生们先聆听整首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和美感。在聆听结束后,我请学生们将自己对于这首诗歌的感受写下来,并进行精读。

    接下来,我进行了一些主题化的问题引导,比如:你们认为诗歌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诗人会选择夜晚作为背景?你们在诗歌中有没有发现一些特别的表达方式?学生们反应热烈,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我也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学会尊重别人的不同意见。

    在讨论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古代文化还不是很了解,因此我着重介绍了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方式和他们的作品特点。我让学生们看一些与《静夜思》相关的古代画作,并与他们一起欣赏画家的文人气质和追求精神。

    最后,我邀请学生们再次背诵整首《静夜思》,并且请其中几位学生上台表演。我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诠释诗歌,让他们在表达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通过这次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在诗歌鉴赏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从一开始只能简单表达对诗歌的喜欢,到后来能够深入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形式。他们的思维逐渐开阔,表达能力也有所增强。同时,他们对古代文化的了解也得到了增加,对于古代文人的创作情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当然,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计划,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我也会更多地进行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让学生们在课后能够进一步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和运用。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教学反思让我意识到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启发者。通过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培养他们的语言与文化素养,是我今后教学中努力追求的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反思范文【篇3】

    教材分析:

    《狐狸和乌鸦》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狡猾的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乌鸦一片肉的故事。其中课文第二至第六段讲狐狸骗取肉的经过是重点,理解狡猾的狐狸为得到乌鸦叼着的肉,连施三计是课文的难点。抓住描写狐狸和乌鸦的神态、语言、动作的词,加深对语言文字内涵的理解,从而领悟道理是突破本文重点、难点的关键。

    设计理念:

    1、营造开放的语文教学环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整体感知,自我感悟,形成语感,陶冶情操,自主发展,应是阅读教学的根本。坚持以“读”为主线,在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思考,并在小组交流、师生互动、合作学习中动口、动脑、动情地去学习朗读、默读,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语感,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

    3、充分尊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张扬个性,启迪思维,激发创造潜能。通过想像,深入理解角色思想,体会不同的情感;通过表演故事,续编故事,放飞学生的思想,任他们在自由广阔天地里振翅

    教学目标:

    1、抓住狐狸说的三次话,体会狐狸是怎样骗到肉的,乌鸦是怎样上当的,从而悟出喜欢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

    2、在理解寓言的基础上,能对寓言或寓言中感兴趣的人物谈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乐于与人交流。

    3、师生合作,力求把字写的美观、大方。

    教学重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各自的感受。

    2、悟出喜欢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喜欢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狐狸和乌鸦头饰。

    2、看完故事后,问:你看懂了些什么?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引导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不通、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喜欢的地方要带上自己的情感,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丢字。

    2、了解初读效果。通过认读生字卡片和指名读、师生评读等多种形式了解自读效果。

    三、研读重点,探究感悟。

    (一)学生自由读2至5自然段并用“——”画出狐狸说的话,再读用“ ”画出乌鸦听后表现的句子。

    1、指名一个学生读狐狸说的三句话,另一个学生读乌鸦听后表现的句子。

    2、指导朗读。

    (1)狐狸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指名学生读。

    ①这句话,狐狸用了“您好”、“亲爱的”,这说明了什么?他为什么用这些词?

    ②狐狸说这句话时做了一个动作,板书“眼珠一转”学生表演,加上动作读一读。

    ③想——乌鸦有什么反应?为什么不做声,它可能怎么想?

    (2)狐狸看到自己第一招没有成功,使出了第二招。指名学生读第二句

    多媒体打出:

    “亲爱的乌鸦,您的孩子好吗?”

    ①指名读。

    ②狐狸说这句话时做了什么样的表情?板书“赔着笑脸”学生表演,加上表情读一读。让学生自己先小声读读,看看怎样读效果比较好。

    ③想——乌鸦有什么反应?板书“看了一眼”说明了什么?

    ④分角色读一读。

    (3)前两招狐狸都没有得逞,于是使出了第三招。

    用什么样的.气读才能得到乌鸦的好感?

    ①同桌读议,然后扮演狐狸和乌鸦分角色读。

    ②指名试读。

    多媒体打出:

    “亲爱的乌鸦,您的羽毛真漂亮,麻雀比起您来,可就差多了,您的嗓子真好,谁都爱听您唱歌。您唱几句吧!”

    ③狐狸说这句话时做了一个动作,板书“摇摇尾巴”学生表演,加上动作再来读一读。

    ④想——乌鸦此时的反应怎样?引导理解并板书“非常得意”。

    1、出示插图,观察乌鸦的表情并想一想狐狸叼起肉回到洞里后,乌鸦会想些什么?

    2、生自由发言。

    四、表演迁移,开发潜能。

    1、学生自主推荐,自己找合作伙伴带头饰表演。可以根据课文主要内容自由想象,并加入一些动作、表情。

    2、评议。引导学生说说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可以怎么改。

    五、总结明理,扩展延伸。

    2、汇报交流,总结。

    3、在总结的基础上出示莎士比亚的话:“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出示合作要求:

    (1)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2)在田字格中写时要注意什么?

    3、同桌讨论交流。

    4、师示范,生仔细观察。

    5、学生在书上描红,说说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写笔画。

    6.指导在《习字册》上认真书写。写后集体评议,表扬写得好的同学。

    作业设计:

    以“肉被骗走以后”为开头续编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反思:

    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个体,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生活积累,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会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灵活性。在教学《狐狸和乌鸦》时,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请学生谈谈对狐狸的看法?有的学生觉得狐狸很“聪明”,他善于琢磨乌鸦的心理,用自己的话语打动乌鸦,让乌鸦开口。有的学生觉得狐狸很狡猾,它为了骗到乌鸦嘴里的肉,尽拣好听的说,说的话一次比一次动听,说的话不是出于真心诚意的赞扬,而是在欺骗乌鸦。有人觉得狐狸很有“耐心”,在乌鸦不理睬自己的情况下,不放弃,察言观色,一次次改变说话的内容,直到乌鸦开口。对于学生自己独特的看法,老师首先给予肯定,但同时也让孩子明白: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获取食物,而不是靠欺骗。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让别人受到伤害,是不可取的,我们坚决不能学习。最后《肉被骗走以后》为题续编一个小故事的作业,让学生练习,使学生进一步领悟本故事的思想意义,加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达到巩固学习内容的目的。同时也扩大了本次课堂的外延,对教材是创造性的使用。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反思范文【篇4】

    1.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

    2.认读课文。逐句轮读,把课文读通。

    1.《小鹰学飞》一课,我们是怎么读懂课文的?借助课题。

    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这一课。

    梳理课文的几个要点:

    l你从哪里读出了狐狸的狡猾?学生谈。

    从学生的发言中小结出“语言表现”,导读第一次语言后,引出“动作表现”。

    第一次语言:亲爱的乌鸦,您好吗?――板“问好”。它是真心要问好吗?加上动作表现再读。引出“动作表现”。这个主意有没有成功地帮狐狸把乌鸦嘴里的肉搞下来?

    第二次语言:亲爱的乌鸦,您的孩子好吗?――一招不成,又出一招,板“孩子”。是真心问候乌鸦太太的孩子们吗?讨好。有没有动作表现?加上动作再读。

    第三次语言:亲爱的乌鸦,您的羽毛真漂亮,麻雀比起您来,可差多了。您的.嗓子真好听,谁都爱听您唱歌,您就唱几句吧!――第二招又没有成,第三招是非成不可了,狐狸这样想,所以第三次它又说了什么样的话?板“赞美”。

    第三次说的话应该怎么样读才能把狐狸的心思读出来?

    师:你读得真好,如果加上讨好的动作就更好了。狐狸这次动作更显亲热了,指名再声情并茂地试读。

    狐狸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学生谈)――正如我们小朋友读出来的一样,这真是一只狡猾的狐狸啊。

    这次狐狸的话说得太好听了,把这只乌鸦夸赞得心花怒放啊。

    l这是一只什么样的乌鸦?

    从这件事我们懂得了什么道理?引导从狐狸身上得到启示和从乌鸦身上得到启示这两个方面说。

    三、布置作业。

    这个故事真有趣,你会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吗?

    课堂中练习练习。要求:开头要交待清楚,老师引述第一小节。其他叙述根据板书,最好声情并茂动作表演。

    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本着自己一直以来坚持的“用教材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个观点实施教学。期望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既巩固本单元的主要学习方法,又让学生在运用方法学懂课文内容的过程中理解一些重点的字词,学会朗读,理清课文内容。但是实际操作时,由于没有很好地预设学生的生成并将各种应付的策略“成竹在胸”,所以驾驭课堂就显得有点勉强。课堂效益的产出欠优。恳请各位老师多多批评指正,本人一定虚心接受。

    jK251.COm精选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集锦


    您是否在思考教案应该怎么写吗?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身为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去规划每一份教案。教师有责任将教案转化为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行动以确保最大效益,经过筛选教师范文大全小编发现“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是值得一看的文章之一,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以获取更多信息!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

    丰美的联想与想象

    吉林省抚松县万良镇中学 李秀梅

    【教学内容】

    《女娲造人》+《牛郎织女故事二则》

    【教学目标】

    1.把握每个神话故事的主要内容;

    2.了解《女娲造人》在《风俗通》的基础上丰富了哪些想象,并将这种想象应用到其余的神话故事的创作中;

    3.把握发挥联想与想象时的注意事项,创作自己的想象故事。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了解造人起源

    (二)对比阅读,品析想象内容

    1.阅读“研讨与练习”中选自《风俗通》的短文。

    2.阅读《女娲造人》,说说课文在《风俗通》的基础上通过想象丰富了哪些内容?

    3.作者发挥的这些想象对塑造女娲的形象有什么作用?请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加以说明。

    (三)发挥想象,改写神话作品

    1.阅读《牛郎织女故事二则》,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内容。

    2.学习袁珂发挥想象的方法,改编自己喜欢的一篇神话故事,小组交流,每个小组选出一篇改编得最棒的进行全班交流。

    (四)要点链接,提示注意事项

    在发挥联想与想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联想与想象要自然恰切,不能牵强附会。

    2.想象要合情合理,合乎生活逻辑。

    3.联想和想象要有新意。

    (五)课堂写作,续写童话故事

    请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皇帝的新装》。

    作者:潘继云

    公众号:云说语文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篇2)

    《热闹的菜地》是西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的课文,它以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蔬菜为题材的儿歌。短短4句话,介绍了8种蔬菜的特点(颜色、形状、生长地点),包含了11个要认识的生字和8个会写的生字。

    为了使识字课变得生动有趣,课堂中,我主要通过情境的创设,结合游戏来认识字词。学生学得兴致挺高的,看来这个设想还是符合了学生的特点。回忆教学过程,有几点还是比较令我满意的。

    多种识字方法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在本次教学中,我重点认识了几个生字:披、角、莲藕、南。认识披字时让孩子说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披字,孩子们运用学过的加一加、换一换方法记住生字披,我及时用编儿歌的方式来区别披、坡、波这几个带皮的汉字。在认识豆角后让孩子们说说在生活中见到的角的'词语朋友,注重在生活中识字,知道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认识莲藕时让孩子们观察找到莲藕二字的共同点:都有草字头,说说你知道的带有草字头的字,草字头的字与植物有关,进行了归类识字。通过老师边演示边讲解南字的来历,通过字理识字知道了南的来历和意思。还运用词串识字、游戏识字等丰富了学生的识字方法,将识字落到了实处。

    二、朗读形式多样,调动学生情趣

    识字离不开朗读,朗读能帮助学生识字,读多了,学生与字见面次数也多了,自然字也就记住了。一年级学生如果以为地让他们用单一的一种方法一味地读,学生很快就会厌倦下来,没有了兴趣,自然对识字也就提不起精神了。所以在识字教学中,我先出示有图片加音节的生字,再去掉图片,读读带音节的生字,最后去掉音节读读生字,体现生字教学的层次性,这样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生在多次与生字词见面后,很自然地记住了,教学效果也就好了。在认读生字过程中,我采用自由读、指读、赛读、轮读、抢读、男女分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变换各种口味,学生读的兴趣也就能始终保持高昂。在课文的朗读中,我也用自读、抽生读、接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多样的形式才会始终吸引着学生。

    三、注重评价、体现评价的多样化。

    评价对学生是非常重要的,一句好话足以让学生增强信心,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评价不仅包括老师的评价,还有同伴的评价,不仅是一句赞许的语言,还有一个充满爱的手势、眼神和动作。在教学中,我注重多种形式的评价,特别在引导同伴评价的时候,让孩子先说优点,再说出不足和注意的地方,增强了同伴学习的信心。

    但是在教学中,还发现存在着许多的遗憾和不足。

    1、时间分配不合理,拓展内容太多,影响了写字的教学。可以把读文后说说你喜欢的蔬菜宝宝放在第二课时进行。这样给孩子多了书写的时间。

    2、书写的指导时观察太久,比较罗嗦,可以精炼教学语言,适当放手让孩子写字。

    3、对课件操作不够熟练,特别是在写字教学时,因为操作失误,耽误了大量时间,教学比较慌乱,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

    教学永远是不断改进的艺术,反思我的识字教学,如何让学生既有兴趣又学得扎实?我将不断学习,不断进取!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篇3)

    通过学习课文,抓住狐狸说的三次话,使学生懂得喜欢听奉承话就容易上当受骗的道理。

    通过“读读”、“说说”、“演演”,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教学重、难点:

    领会狐狸对乌鸦所说的三次对话,揭示狐狸狡猾的本性,教育学生懂得爱听奉承话就容易上当受骗的道理。

    1、出示图片,教师边指图边讲:在大森林里,住着这样一对邻居,一只长的很丑叫声难听,但喜欢听奉承话的 乌鸦,一只好吃懒做,而又狡猾的狐狸,这一天他们凑在一块,发生了什么事呢?

    2、谁能根据上节课的学习,用自己的话讲讲乌鸦和狐狸的故事。

    二、研读重点,探究感悟。

    1、生自由读1、2、3自然段。

    (1)弄清乌鸦和狐狸的故事。

    (2)理解“叼、馋的直流口水”的意思,并对狐狸的心理进行想象。

    2、朗读4-----8自然段。

    (1)用“________”画出狐狸说的话,用“﹏﹏﹏”画出乌鸦的反应。

    (2)大屏幕出示4、5、6自然段。

    ①、指名读狐狸对乌鸦讲的第一次奉承话。 师问:“狐狸想了想,他在想什么呢?从‘想了想 ’和‘笑着’你会体会到了什么?”

    ②、指导学生读好狐狸说话时的语气,同时体会乌鸦听了狐狸的话以后有什么变化,(要读出狐狸的狡猾和虚情假意。)

    ③、分角色朗读。

    ④、找几名同学分饰狐狸、乌鸦,演一演。

    (3)讨论交流。

    ①、通过学习课文,说说你是怎样看狐狸和乌鸦的?

    ②、乌鸦为什么会上当?

    三、总结明理,拓展延伸。

    1、师引导总结,读了这个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教学中,我紧紧把握新课标主旨,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设计富有情趣的朗读,表演等教学环节,力求达到理解的升华。与学生真诚的交谈对话,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学习,自主的参与到合作开放式的学习当中。

    反思《乌鸦和狐狸》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感觉有成功也有不足之处。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总结出来,为以后教学积累经验。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伊始通过播放课件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画简笔画等手段回顾故事中所讲的内容,使学生愉快地展开本节学习,从而使学生乐学、爱学,学习气氛活跃。

    2、创设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学习“狐狸是怎样施计把乌鸦嘴里的肉骗到手的?”这一问题时,我大胆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可以抓住重点字、词、句子来说一说,议一议;喜欢朗读的同学,还可以尽情地读一读。在学生自主学习反馈的同时,再加上教师适时的点拨,使这部分学习目标得以充分的完成。最后得出:狐狸不用向乌鸦要,也不用抢,而是通过亲近、讨好和吹捧,把乌鸦嘴里的肉骗到手,说明狐狸狡猾,爱吸奉承话的乌鸦上当了。

    3、注重朗读。教学中反复朗读,指导语气,在朗程中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评价方法。如在指导读狐狸的话时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读,可以用假惺惺的、狡猾的、哄骗、奉承的语气来读;也可以用给重点字、重点词语加重音的方法来读。总之引导学生朗读不是千篇 一律的,朗读要读出自己的感觉。

    4、设计小记者采访环节,使学生进行角色体验。

    下面你来扮演节目主持人:下面同学要扮演乌鸦和狐狸。你来采访下面的乌鸦或是狐狸这时怎么想的。顿时,学生的体现欲望被激发出来,学生的热情普遍高涨,想象力非常丰富。

    总之,本节课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精心设计。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其自主学习能力、朗读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交流合作技巧都得到了发展。

    但在本节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导入环节拉得长,后面“拓展延伸”环节显示仓促。也就是说今后课堂上要注意正确、机智的引导与合理的安排。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篇4)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一下: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接着出示课本图,提问:图中出示的数学课本短边与铅笔盒长边一样长吗?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去比一比、看一看,很快得出:数学课本短边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铅笔盒长边有5把小刀那么长……。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对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的规定,量较短的物体如:粉笔、小刀、文具盒、铅笔等的长度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课件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

    师:请大家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课件演示,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

    (1)在尺子上有很多数。(课件在尺子上出示0、1、2、3等数)

    师:有数。你们按顺序自由地读一读。

    (2)尺子最左端的数是几?(是0)。

    师:0咱们以前已经认识了,那你们猜猜看,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生思考回答)。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课件闪烁0刻度并板书)

    (3)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尺子上还有很多线,有的长有的短。尺子上还有字母“cm”)。

    师:“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认识厘米。(板书课题)

    2.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1)感受1厘米的长度。

    师:(出示课件一厘米的正方形)你们看,正方形的边是多长?

    学生们交流

    师引:同学们,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那你知道小正方形的边多长。(学生说方法)

    师:请你们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同桌可以相互验证。

    师:你们再看看,尺子上还有哪段也是1厘米长呢?学生汇报验证。

    师引导学生发现尺子上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长。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咱们以后来认识。

    (2)身边的1厘米。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1厘米是多长,下面我们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

    学生自主探索发现:

    小纸条的短边长是1厘米。

    图钉的长是1厘米。

    小方块每边条的长是1厘米(全体验证小方块每条边是不是1厘米长)。

    手指的宽约是1厘米(全体学生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最接近1厘米,之后汇报,投影反馈。)。

    3.巩固1厘米的表象。

    师:用手比画一下,1厘米是多长呢?(生比画出1厘米的长度)

    师:互相看一看。记住了吗?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呀?(生闭眼想像)

    4.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几厘米又是多长呢?(出示课件2厘米纸条)你们看,这一段是几厘米长?

    学生说长度,并说认得方法。

    师:(出示课件4个1厘米小正方形)那4个1厘米是多长?

    学生说方法。

    师:你们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长的一段吗?(生指出后汇报是怎么指的)

    (二)用厘米量

    1.估几厘米

    师:请你们把蓝纸条举起来。咱们先估计一下,它大约是几厘米长?

    2.量几厘米

    师:究竟是几厘米长呢?咱们用尺子来验证一下。

    (学生试着用尺子进行测量,量好了的可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量的。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指名学生上台边演示边介绍量法,其他学生评价他量得怎么样。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师:请大家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然后在括号内填数字。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4.深化练习。

    ⑴你们还想测量什么?

    ⑵让学生把没有测量的物体拿出来。(分小组进行)

    ⑶小组讨论,根据本组要测量的对象,怎样测量?

    ⑷小组讨论后动手测量。

    ⑸汇报。

    5.开放练习。

    出示一张学生通知单,提出问题,要印50张通知单,请你去购买白纸。怎么办,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⑴用估计方法,估计要买的白纸的长和宽。

    ⑵用测量工具量出白纸的长和宽。

    ①用手指比一比。②用眼估计。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厘米,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

    学会了用刻度尺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总结了测量的方法,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准尺子上的刻度是几,就是几厘米。在生活中,见到较短物体时,我们应先估测它的长度,再用刻度尺实际量一量,比一比,看谁估测的准。

    课题:《认识长度单位―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估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喜欢数学的情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

    米用M表示,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认识米的长度单位,知道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厘米:

    1.在尺子上分别找出1厘米、5厘米、10厘米的长度。

    2.用自己的尺子测量一下数学书的长度。

    3.教师过渡语:小朋友真棒,对厘米的认识真好,那谁能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来帮老师一个忙呢?

    二、量一量讲台的长度,看谁量得又快有准确。

    1.请一名学生上来并用自己的学生尺跟老师(用米尺)比一比,量一量讲台的长度。

    2.提问:谁快点?(老师),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这么快吗?

    3.引出米尺并认识米尺:请学生观察米尺是怎样的?与学生尺有什么不同?

    4.小结:米尺与学生尺一样都是用来测量物体的,上面都有数字和刻度线,都是从0开始(0是起点),量物体时都是把尺子的起点(0)对准物体的一端,并与物体平衡,然后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尺子上的刻度几,就是几米。

    三、学习厘米与米之间的进率。

    1.米尺从0端到末端就是1米,那你想知道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吗?

    2.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测量,并感知1米=100厘米。

    3.汇报交流学习结果:请各组的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得出1米=100厘米。

    四、练习巩固:

    1.请出一名学生,教师用长纸条测量该学生的身高,并估一估该生大约多高?

    2.学生在小组内相互测量各自的身高。

    五、知识运用:

    课件出示练习

    六、卷尺(简单介绍)

    七、小结: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要测量物体时可以用学生尺或米尺,如果要测量较小的物体,我们就用( )尺方便些,如果测量较大物体时我们就用( )尺比较方便。

    课题:《认识长度单位―米》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

    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米和厘米的复习

    1.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2.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们的长度吗?

    3.学生活动:演示米和厘米的长度。

    4.教师进行小结,并板书:1米=100厘米

    二、进行练习。

    1.看书上2条线段,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长?(学生估计长度并汇报。)

    2.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边测量边留心你是怎样测量的?(学生活动)

    3.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出现的错误。

    三、复习厘米与米之间的进率。

    1.米尺从0端到末端就是1米,那你想知道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吗?

    2.做一做

    (1)我估计我的铅笔盒长( )厘米,用尺量铅笔盒的长是厘米。

    (2)请你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3)细心算一算

    7厘米+8厘米=()厘米 30厘米+6厘米=( )厘米

    100厘米 C 40厘米=( )厘米

    3.知识运用:

    (1)抢答题:(课件出示练习)填写长度单位:厘米或米。

    黑板长约4( ) 我们的身高约130( )

    旗杆高15( ) 橡皮擦长3( )

    小红的手臂长约40( ) 床长2( )

    爸爸的鞋子长25( ) 我们的房子高3( )

    4.思考性练习

    如果有些东西的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如量花生的长度,2分币的最宽的地方长多少?由学生量一量2分币,可以互相商量想办法。全班交流。最后得出可以用两块三角板辅助(如图)。或将物品直接放在尺子的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篇5)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我把重点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1、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无论是因为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是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开成连动的整体情境。

    二、引导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我从很早就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长此以往,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的读文中就会自觉的给自己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那学习的兴趣可想而知就会更浓了。

    语文教学中,如能让学生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后在小组内交流,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会大大提高。学生在朗读交流、展示中理解、感悟了。而教师只是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参与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一个问题提下去,如果不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那将会给课堂带来冷场。作为教师不要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还未充足地去讨论,更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与真情流露,教师就草草收场,势必起到反作用,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可多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都要有详细地分析。我认为作为教师只要精心付出,学生定会还你一个惊喜。

    2、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创造性思维是人问题的开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

    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三、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点

    语文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在语文学习中应多提供学生活动的机会,在语文学习中注重学生说的训练。还可将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因为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希望老师给予他们表演的机会,使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自己的才华。学生在表演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自主学习。因为要表演,学生得仔细揣摩小动物们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从更深一层理解课文内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自主学习使新课程标准真正进入课堂。我们的课堂充满乐趣,才会使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使真正的创新思维火花常开不败。

    四、在工作中的一些感悟与随笔

    1、习作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是自己的,语言和结构可以模仿。这不为抄袭。

    2、小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情感和思想都在发展,因而,我们的造句、习作、阅读理解的指导也得跟上去。周琬珉这个四年级的学生,造句还是照搬

    二、三年级的句子。这个孩子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太深,作业和考试只求稳妥、只关心得分。因为她怕错,怕丢分,怕老师和家长批评,而不敢去想。久而久之,将失去表达力、思考力和生活观察力。长大了,还能干什么?!

    3、如何让学生进入讲读课文状态?采取师生对话式讲读课文,即,或跟着老师的话题走,或跟着学生的话题走。严格要求“有话跟我说,说给大家听。不准私下说话。”这样,师生的心灵才能碰撞出火花,教学才可进入状态。吵杂、喧闹不是好课堂,一言堂也不是好课堂。

    4、中国教育管理是行政式运作,不是靠表彰来鼓励老师工作,就是靠文件和检查来督促老师工作。背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

    5、教学论文的一般构成:提出观点,简述理论,常用方法,教学案例(这一项是最重要的,要靠自己平时收集)。这样的文章,让读者明确主旨,懂得道理,掌握方法,看得懂你是如何教学的。

    6、在思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一例:

    一生写句:“石榴笑红了脸,裂开了肚皮。”

    思辨:裂开了肚皮多么痛苦,与美好的情境不符。应怎样修改?

    讨论修改句:“石榴笑红了脸,张开了红润的嘴唇,露出了一颗颗水红色的玛瑙。”

    7、公开课从形式到形式,把学生当成自己名利的敲门砖,是一种行政化行为。这样的教改只会在应试教育的泥潭里越陷越深。我不想听作秀的课,不想听为了讨领导欢心的课,只想听用什么方式解决了什么教学问题、落实了什么素质教育观念的课。

    其实,小学完全可以采用新课标来教学。老师们不敢这样做是有各种原因的。学校每学期都要进行均分排队,老师们只能分分必争,不敢放开手脚抓素质、打基础。我们的教学形成了天天围绕试题转,学一节考一节,差什么补什么,考什么背什么。

    素质教学需要老师情感和思想的投入,要付出极大的精力,是复杂、长远的工程。而应试教学精力和时间投入少、形式单一:讲题目、做题目,背答案。教育方式很简单,那就是骂、打、罚。老年教师固守着“师道尊严”,年轻教师是在题海中长大的,新课标的真正实施还任重道远。

    我们的老师要改变教育观念,坚守职业道德,勇于牺牲眼前的利益,敢于同旧体制作斗争。为了拯救孩子,振兴民族。我们老师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小学是为了孩子未来的发展而教学,不是为了分数而教学。

    让教学过程穿行在思维、情感、快乐、自主、交谈和活动中。讲读课文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服务于学生的思维、情感和表达。教学课文的目的是通过文字来理解别人的情感和思想,而不是为了考试来背诵别人的情感和思想。

    8、毫无情感、毫无尊重、毫无倾听,听话听话再听话,做题做题再做题,考到高分就是我关心你。这样的教育观念和方式,学生会感恩吗?小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个性比分数更重要。孩子的生命让孩子做主,别剥夺一个生命的意义。相信孩子,给孩子做出榜样,给孩子爱,给孩子正气,他们才会会感谢我们老师。

    9、就词、就句、就细节......展开思想、情感和理解上的交谈,这是讲读课文和写作指导的最快乐境界。

    10、生命的意义不是被动的学习、被迫的训练和接受教育;而是由自己做主,用好几十年时光,做自己的事情,有尊严的、快乐的活着。美好的童年很短暂,小学老师们,不要把分数看得太重,请把教育、教学当做孩子们的快乐游戏吧。

    11、中国的思想来自实物,因而文字起源于实物形象和生活、生产。因而,汉字叫象形文字。西方的思想来自于思索,他们用符号记录了表达心意的声音,因而,英语叫表音文字。

    12、应试教育的方式,是把学生训练成听话的背写工具。对他们进行背、抄、仿的强化训练。这种模式下长大的孩子,也有一定的优点,那就是听话,抄写快,模仿快。他们永远失去了独立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能力。

    13、词乃万言之根,一个感觉、视觉、听觉、嗅觉,都对应一个词或词组,在找到这个词的基础上,加上辅助词,就扩延成句。

    14、指导孩子习作从哪里开始?从作文到作文,那是缘木求鱼,我们要从谈事情、共动手、评是非、表观点、描实物、谈爱憎、讲道理做起,启发孩子找到想要说的话和讲的事,点燃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然后帮他们确立中心和思路。

    15、孩子的“犟”,不是坏品质,这是坚持、坚毅和勇敢品质的表现。这种品质不多了,我们要保护、引导。这是一个人创新、发展的潜力,我们不能将其扼杀在萌芽里。

    16、跟地毯式狂轰滥炸的老师教一班,什么情感式教学、思维式教学、快乐式教学方法都将失去功效。

    17、每天读一篇文章,看一看他的思想、知识、情感、观点和词汇量比你高在哪里,并把它记录下来,多揣摩。

    18、学语文就是学习理解和使用语言。而思想、情感、品格、学识的培养不能全推给语文老师,也不能全推给课堂和学校,主要渠道是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和社会圈子。

    19、作文就是写思想、写情感、写观点、写事情、写人、写物。不同的写作对象需要不同的写作能力和方法。

    描述物体,需要具备观察能力,要善于观察和比较,要熟练地掌握相关的词汇和描写方法。

    叙述事情,需要具备观察事情前因、后果和过程的能力,需要感悟能力,要熟练地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技巧。

    表达情感,需要具备丰富的内心世界,能透视自己和他人的情感,要熟练地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技巧。阐述观点,需要具备辨别和分析的能力,要熟练的掌握相应的词汇和表达技巧。

    我深刻认识到,缺乏相应的能力、情感和思想,不掌握大量的词汇,不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是写不好文章的。因而,这三大教学主题,我们老师在作文教学中不可偏废。

    20、童年时期缺失爱的人,成人后他们不懂得感恩;童年时期缺失以理服人的教育,生活和学习中充满责骂和棍棒,长大后他们不懂得尊重别人和自己;童年时期缺乏独立思考和被别人倾听的社会环境,长大后他们也不会思考、不懂倾听。

    21、如果你要想让一个人具有某种优点,你就要做得好像那已经是他的显著特点之一,给他一个好名誉去珍惜,他便会尽力去做,而不愿让你失望。

    22、没有想不通的道理,没有看不清的事物,没有说不清的话,没有写不好的文章。事情看请了,问题想透了,词汇用准了,主题明确了,思路清晰了,顺理成章,文章就水到渠成了。

    23、学生习作评阅的三个涵量、三个形态美、三个风格。三个涵量是指信息量、思想量、情感量;三个形态美是指词句美、韵律美、构篇美;三个风格是指性情风格、艺术风格、时代风格。

    24、命题作文是为了表达别人给你指定的主题,需要渲染故事情节,甚至杜撰故事;而生活作文,是因为这件事、这个人给了你真实的感受和真切的启发,你只需要如实、详尽的记下来。这两种作文都要写,需要考试就要写好命题作文,需要工作和生活就要写好生活作文。

    25、儿童写事、写景、写心情就是在做梦,一篇习作就是一场梦。我们老师最大的任务是在动笔前引导他们入梦、动笔后维持课堂安静,让他们好好记录梦。阅读与表达实质是词语对思想、情感和物态的抽象化。26、词语的辨析和使用,要引进学生的生活和他们的感受。有些句子的理解需要生活阅历的支持,有些词语的理解需要多咀嚼,这样才能消化。变为自己的东西,才能得心与手、记得牢。

    27、照相的艺术是将精彩的表情、动作和有意义的主题画面抓住。文章中的精彩情节就是经典画面。

    28、提高习作水平主要方法途径是,把生活引进课堂,把思想、情感和观点引进课堂,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堂,让课文的思想和情感走进学生的心灵,激活学生的思想、情感、观点和表达欲望。从字词句和构篇方式上给予指导。老师通过欣赏学生习作中的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走进孩子的心灵,激起她们的写作兴趣和信心。

    29、如何指导学生讲述故事?划分情节,找出各部分的关键词,根据关键词理解情节,分清情节之间的关系和关联。照着关键词研读主要情节和人物思想情感,让我们心灵走进故事里。

    30、造一句话,是从词语到生活,写一句话,是从生活到词语。应试教育的作文就是造话、造作文。这样教出来的学生不懂得怎样感受生活、写不出真实的生活,也感受不了自己内心世界、写不出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情感。

    31、事物的形体色彩要依赖眼睛观察,事物的声音要依赖耳朵觉察,事物的气味要依赖鼻子感觉,事物的软硬光洁依赖皮肤触觉,事物的道理要依赖大脑思考,事物的情感要依赖心灵感受。 记载这一切靠文字、声音、图表、相片和摄像等手段和工具。 怎样将眼睛里的形体色彩、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皮肤感触的光洁、心灵感受的快乐转换成文字呢?

    3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的“异乡”、“异客”的异字各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应该与学生讨论诗歌的意境、背景来确定,宁可答案不准确,老师也不要指定答案。

    33、把情感、思想、生活带进教学中,哪怕是教一个词语,也这样做。教学就有了生命力和快乐。

    34、有生命的句子才精彩。他生命的源头是表达者的真实内心世界和眼睛里的真实世界。词语是这些生命的载体,是生命的细胞。

    35、古人学习汉语言着重点放在娱悦游戏休闲养性和治人上,几乎放弃了它的描叙客观事物和表达主观意识的本来作用。

    36、培养科学精神。西方文明在教育上一直注重科学的精神,强调思考性与独立判断; 而东方文明一开始接触科学则直接把科学的成果拿来使用, 忽略了科学的精神, 欠缺了西方科学发展中推动科学进步的反省与思考教育。 把真理、逻辑和智慧的教育放在皇权之下的做法,最后都只能是失败的教育。中国儒学的伪学家们,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天理”取代永恒的“真理”,以应然的希望世界取代必然的真理世界,以伪思辨冒充真思维,如此这般的中国的教育,大量培养的是做不了任何实事(更不用说去发现真理、发明工具、创造新观念),而只会帮助极权专制统治者骗人、欺人的伪君子、士大夫、儒家文人。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篇6)

    二年级《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九个生字,理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故事的意思。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读准“沿”字的音,掌握“观、际、答、弄”四个字的字形。

    【教学难点】理解这个成语故事的意思。

    【教学准备】能活动的挂图、玻璃板、投影仪或生字卡片。每个学生准备一张16开的白纸。【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

    (一)谈话导题:

    今天咱们来学习第六课坐井观天(教师边说边板书课题。)

    (二)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提出下列问题:

    “坐井观天”中的“观”字是什么意思?“坐井观天”又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是写谁坐井观天?结果怎样?(启发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初读课文,暂不讨论。)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一)让学生借助拼音小声自读课文,边读边想: 这篇课文分为几个自然段。

    (二)提问:

    青蛙与小鸟共有几次对话。

    三、分段学习课文

    (一)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段有几句话。

    1.青蛙坐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青蛙、井里。并把剪好的一只青蛙的图片贴在黑板上放大了的插图上的井底。)

    2.小鸟从哪儿飞来?落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小鸟、天上。并把剪好的小鸟图片贴在插图中的井沿上。)

    3.什么地方是井沿?(沿,就是边。井沿,就是井口的边沿。教师指着插图中的那口井来讲解。)

    (二)青蛙和小鸟一共有几次对话?(3次)1.学习它们的第一次对话。(1)青蛙问小鸟什么了?(指导朗读,要读出问话的语气。)(2)小鸟是怎么回答的?小鸟为什么要从天上飞下来,落在井沿上?(小鸟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渴。)

    (3)小鸟说“我飞了一百多里”说明什么?(说明天很大很大。)2.学习第二次对话。

    (1)青蛙听了小鸟的话又说什么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青蛙说的话,要读出不相信的语气。)

    (2)青蛙说小鸟说“大话”,这“大话”指的是什么?(说小鸟的话是吹牛的话,是不符合实际的话。)

    (3)青蛙认为天有多大?认为天只有井口大。

    (4)“弄错”是什么意思?(是搞错的意思)。什么叫“无边无际?”(“际”是靠边的或分界的地方,也就是边际,“无际”就是没有边际,“无边无际”在本课是形容天很大,没有边际。)3.学习第三次对话。

    (1)让学生小声自读六、七两个自然段。

    (2)青蛙听了小鸟的话后是什么表情?这里的“笑了”是什么意思?(嘲笑)

    (3)青蛙说自己不会弄错的原因是什么?(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能看见天。)

    (4)小鸟为什么“也笑了”?小鸟这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它是怎样劝告青蛙的?(教师指导朗读小鸟说的话,要表现出既觉得青蛙可笑,又仍然很耐心,很诚恳。)

    (5)假如青蛙真的从井底跳出来,(教师边说边把插图上的青蛙图片从井底移到井外来。)看看天,它会发现什么?会怎么说呢?(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4.让学生齐读课文,读后提问。

    在对天有多大这个问题上,青蛙和小鸟各是什么看法?它们的看法为什么会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到小鸟是在天空中飞翔,所以它看到的天确实是无边无际的;而青蛙天天坐在井底,它的目光受到限制,它也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空。)5.小结。

    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懂得了什么道理?(启发和引导学生认识到青蛙天天坐在井里,它目光狭小,所见有限,还盲目自信、自以为正确,不肯接受小鸟的帮助,这是不对的。我们要学会全面看问题,要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6.戴上青蛙、小鸟的头饰,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青蛙、小鸟对话时的不同语气。

    四、布置作业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把“坐井观天”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小学语文二年级《坐井观天》说课稿

    一、说教材

    《坐井观天》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三课。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的大小,告诉我们不要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还自以为是。《坐井观天》位于本单元四篇课文中的第一篇,对于后续课文的学习起着很大的引领作用。

    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拟定以下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理解“井沿”,并学会书写“沿”。理解“坐井观天”、“说大话”、“无边无际”的意思。

    2、分角色流利朗读课文,有感情朗读对话。发挥想象,理解寓意。

    3、口语练习:用“谁和谁在干什么”、“_____得很哪!”“一……就……” “因为……所以……”进行口语练习;续编青蛙跳出井口的第四次对话。本课的寓言故事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其中有很多口语训练的素材。可以利用本课生动有趣的情景,结合语言点对学生进行较为规范的口语训练,让学生理解并且运用文中的句式,丰富口语的内容,为接下来把口语更规范地转化为书面语(作文)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课文二至七自然段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是教学的重点。口语训练及续编对话是难点。

    创新点:为突破教学难点,采用的方法有(1)与生活相结合,理解词意,学生模仿动作,理解词意;(2)结合本课对话内容中的语言点对学生进行模仿训练,让学生在口语练习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3)设计“跳出井口”,启迪学生创造性地想象,深化认识。

    二、说教法 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

    三、说学法 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自由选用“读、说、演”等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等学习方法。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四、练习:在这个环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精心设计口语练习,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1)学生听老师范读,听学生朗读,在听中感悟语言;(2)抓重点词让学生进行口语练习,达到理解和运用的结合;(3)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形式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4)引导由说到续写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故事,延伸课文的内涵,训练想象能力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五、说过程 以读为本,以读促学。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练的教学思想,安排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解决生字(写7个,除“沿”),熟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理解了“井口”、“井底”并找到了青蛙和小鸟的3次对话。今天的第二课时,首先回顾课文内容,复习词语,学写“沿”字,然后抓住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着重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抓住对话中的语言点进行训练,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在运用过程中加深理解,从而达到理解和运用的相互促进。本课时的口语练习基本分为三个层次:

    1、是课文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及运用,如“()无边无际”、“__________大得很哪!”、“一......就......”;

    2、归纳句式的运用,如本课开头的“谁和谁在干什么”以及最后“因为......所以......”;

    3、对所学的词语和句式的灵活运用,体现在学生续编第四次对话。这三个层面的口语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基本上做到了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学习过程。在第三个层面运用所学续写对话时,我采用了说和写结合的方式,这样的方式,首先是帮助学生学会把口语规范化地变成书面语,其次,由说到写,实际上是放慢了说的速度,让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思考时间,可以将所学的词语和句式写出来。最后说和写结合起来,训练学生写片段,模糊作文的概念,逐步培养学生“我手写我心”的能力,为三年级过渡到写作上打下基础。最后是理解寓意,布置练习。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篇7)

    《詹天佑》第二课时是通过学习詹天佑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感受詹天佑杰出的才干。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想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感受詹天佑的杰出。因此,我这样设计整个教学过程的。

    一、自主阅读开凿隧道的段落,根据文字的描述画出居庸关和八达岭的开凿隧道的示意图,并做好文字说明的准备。

    二、模拟工作布置会,再现詹天佑的工作布置会的情景,工作人员心中若有疑虑和意见可以当场向提出,由詹天佑予以解答。

    三、共同讨论工作人员提出的疑虑。

    在“工作人员”充分质疑和“詹天佑”耐心释疑的过程中,学生对詹天佑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开凿隧道发出了衷心的赞叹。讨论最后,还遗留两个问题“詹天佑”无法当场圆满解答:1、开凿居庸关隧道,从两端向中间凿进之时,倘若两部分隧道因位置不同,无法接通怎么办?2、当隧道开凿到一半时,上方的岩石塌陷下来怎么办?

    对于第一个问题,“詹天佑”只是一口否定不会有这样的事发生!而怎么不会发生却明显的底气不足。我觉得这是让孩子们进入文本,细心琢磨的好时机。于是,我要求学生再仔细读课文,能从课文中找到决不会发生此事的有力证据。不多久,孩子们的小手陆续举了起来。如(生一:上文勘测线路时就提到“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作人员之口。” 詹天佑的工作态度这么严谨,这么一丝不苟。开凿隧道这么重要的事情也绝不会出半点儿差错的。)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之间互相启发,互相碰撞,激活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感受到詹天佑的杰出才干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最新范文]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篇二


    伴随着各行各业的衍生,范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高质量的范文能得到更多人参考,有哪些范文值得参考呢?希望《[最新范文]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篇二》能够为您提供帮助。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理解重点语句,感受母子深情。

    一、导入新课渲染情境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31《我的油布伞》。[齐读课题]

    [多媒体映示课题及背景]

    2.冬去春来,时常下雨,飘飘洒洒的雨丝从天上洒落下来,织成了一幅铺天盖地的珠帘。放学了,从学校里涌出许多花花绿绿的伞。看到伞,我便想起母亲,想起了一件难忘的往事。[多媒体逐渐出现文字,师配乐叙述。]

    3.想读吗?我们一起读。

    二、整体感知初悟真情

    渡:这是一件怎样的往事呢?请打开书,让我们用心去读,用心去体会。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感受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2.老师在读这篇课文时,整个身心都被正撼了,眼泪不禁噙满了眼眶,同学们,读了课文,你有什么体会?[板书:伟大的母爱]

    3.这种爱蕴涵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让我们再读课文,你的感受会更深刻。边读边划出能体现这种伟大母爱的句子,用你的真情把它读好。

    三、朗读交流深悟真情

    渡:愿意把你深有感触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吗?

    1.[有一回,我又淋了雨……娘摸着我的额头,眼圈便红了。]

    你体会到什么?

    2.真是病在儿身,疼在娘心,谁来读这句话?{指导读出感情}

    你知道"我"此时最想要的是什么吗?(伞)有了伞,;有了伞,。

    于是我向娘说出了心中的愿望,谁来读我说的话?[娘,要有把伞就好了,咱买一把吧。](指导读出愿望的强烈)

    3.面对我这小小的要求,娘为什么好久没做声,她在想什么呢?

    摸着我滚烫的额头,听着我病榻上的乞求,再想到窘迫的家境,娘为难了,她在考虑,在犹豫。最后,对孩子的爱战胜了一切,娘终于下定了决心。谁来读娘的决定?

    (指导读出语气的坚定)

    从母亲这一小小的承诺你体会到什么?谁再来读娘的话?

    4.这是完整的人物对话,只有连起来读,才能更好地体会。自由读二、三小节。

    分角色朗读,一人读旁白,一人读娘说的话,一读我说的话。[播放《良宵》]

    渡:娘的脾气我最清楚,对孩子,她从来都是说一句是一句的。从那天起,娘便开始了她的奋斗历程。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5.[从那以后,她每天一吃完晚饭……一觉醒来,织布机还在响着。]

    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为了给我买伞,娘如此熬夜织布,太辛苦了,谁来读?(指导读出娘的辛劳)

    6.我终于忍不住了,一天,我轻轻地走到娘跟前,颤抖地喊了声(娘)

    一声颤抖的"娘",包含这我心中的千言万语,谁再来读?(还有谁也被感动了?)

    而娘却,我再也无法抑制住情感的闸门,泪水,说。(引读)指名反复读。(评价:你还不是流着泪说的等)

    你读出了什么?

    7.看到儿子这么懂事,娘多欣慰啊,她再一次笑笑,平静地说。(引读)

    多么感人的情景啊!让我们再一次用心去读,去感受。(自由读第七节)

    配乐分角色读,男生读我说的话,女生读娘说的话,师读旁白。[播放《二泉映月》]

    8.终于有一天,娘割了布。她从集市上卖布回来了。她手里拿着一把崭新的油布伞,喜滋滋地对我说。(播放7、8两节课文录音)

    我当时心情怎样?

    真是百感交集,把我这种复杂的感情读出来。(指名多人读,读好我喜悦心酸的复杂心境)

    小学四年级语文《我的油布伞》教案

    标签: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我的油布伞》教案,

    此时任何动作、任何语言都是多余的,都不足以表达我的内心,惟有默默地注视,让眼泪尽情地流淌……。同学们,此时,我从娘手里接过的还仅仅是一把油布伞吗?

    9.所以……(引读最后一节)

    四、总结课文升华真情|

    1.一把小小的油布伞,对于我意义是那么深远。它是母亲的象征,是母亲的爱的化身。

    同学们,此时你不禁想起了谁?想起了她为你做的什么事?

    2.母亲对儿女的爱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比天空更广阔,比时间还永恒。此时我不禁想起了孟郊的《游子吟》,让我们一起吟诵,"慈母手中线……"。

    虽然母亲对儿女的爱从不言回报,但作为儿女我们应该尽一尽孝心。你准备怎么报答妈妈对你的爱呢?

    3.可惜,妈妈不在场,看不到自己懂事的孩子,有什么办法吗?(写信)

    是啊,还可以写一封信给妈妈,表达你对妈妈敬爱与感激,有困难的同学参照正文提示。

    正文提示:

    妈妈,感谢你给我无边的关心与爱护,记得。

    妈妈,你放心,我。[多媒体出示]

    语文教学设计反思6篇


    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语文教学设计反思"这样的内容,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文档都是我们必备的工具,优秀的范文可以帮助我们的工作。我们需要看看同类的范文是怎么去写的。

    语文教学设计反思 篇1

    教学设计与评课是教学过程中的两个环节,一个在课前,一个在课后;一个是准备,一个是回顾。中心都是围绕着上课展开的。

    一、关于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学设计就是在上课之前,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预先制定的教学策略、教学思路等综合方案,也就是上课前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做得越充分,考虑问题越周到,课堂实施就越有效。那么如何进行课前准备呢?

    1、熟悉教材。当你着手准备选用某一篇课文进行教学时,你必须要对这篇课文非常熟悉,要做到“三读”。

    一读写作者。作者把他的思想通过文章呈现在你的眼前,你在读文的时候,不仅要了解作者在文中写了什么,你还要明白他是怎样写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写?你不仅要读懂字面上的东西,你更要想办法读出文字背后的内容,这就需要你反复阅读,要逐字逐句地读,要边读边问。

    如一年级课文《棉花姑娘》,文中棉花姑娘请燕子、啄木鸟、青蛙帮她治病,三次说了同样的话:“你能帮我治病吗?”你在阅读时对这种反复出现的句式不妨问问自己:棉花姑娘在请三个朋友帮忙的时候她的想法会有什么变化吗?

    还比如《草船借箭》一课中多次出现诸葛亮与人交谈的情节,但只有一处写的是“诸葛亮笑着说”,其他十处都是“诸葛亮说”,对这种突然发生变化的地方,你也应该问问自己:诸葛亮这时候为什么笑着说?他笑什么呢?

    还有如四年级《看不见的爱》,文中的母亲面对我的不解,她说:“别的孩子都这么玩儿。”在这看似明白无疑之处,其实蕴涵着很多很多的东西:别的孩子怎么玩?正常孩子的玩与盲童的玩肯定有相当大的差异,这位母亲不会不知道,那么当看到别的孩子在玩打弹弓时,她会想些什么呢?这样一追问,你对这位母亲的做法或许不会仅仅停留在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无私的这样肤浅的、空洞的理解上了。

    在不断自问、自悟的过程中,你会读透课文,读懂作者。

    二读编写者。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小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要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像拼音、识字、查字典、写话等语文知识、能力都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分散在一篇篇的选文之中。因此编辑在挑选文章、在给文章编排的时候都有一定的用意。你在熟悉教材的时候,不能只盯着一篇课文,孤立地来看它。你要把它融入到整册教材中去,最起码是一个单元中去考虑,想想编者为什么把此文编入这一单元?它与前后文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三读学习者。学生是你实施教学的对象,作为决策者的教师,你必须了解你的学生,你要知道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会有什么困难,他们已有哪些知识储备等等。

    你在读作者、读编者、读学者的过程中,你也就读出了你自己。

    2、确定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从知识与能力,技能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纬度确定你的教学目标,明白你要教什么。小学语文知识千头万绪,从教材呈现的方式来看是螺旋递进的,又是交叉进行的。从学习过程来看,一般是非线性的。在纷繁的内容中,你要重点明确,抓住主要任务。记住前人说过的话:文章无非是个例子;我们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现在你只是借助了教材这个例子要完成你的教学任务。如《桂林山水》一文,它最大的特点是语言优美,成语连成串,排比、比喻连成段;段落结构相似,语言表述相仿,这些与本单元的其它几篇介绍各地美景的课文有所不同。借助本文可以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向教材学习规范的语言表达。为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可以把主要目标确定为:通过反复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并积累描写山水的词语、句子;用对比、举例的方法把一个意思写具体。

    3、选用方法。这一步主要是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围绕教学目标你要设计教学思路,选用教学方法。教学中每一环节的安排、每一个问题的提出、甚至是请哪个学生来回答,你都要尽可能地想好。而所有的一切都是为实现你的教学任务服务的。

    也许你曾听到过这样一句话:教无定法,只要得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方法;即使是同一个老师,面对不同的学生也会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方法无所谓好坏,只要管用就行,只要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对学生的成长有利就好。比如教《桂林山水》,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山水之美,你可以播放介绍桂林山水的录象;你也可以现身说法,把你旅游途中的所见栩栩如生地进行描述;你也可以……

    如果你觉得这些方法都可行,那么你在选用的时候就要考虑教学成本。这个成本不仅仅是你的付出,还要看学生的付出。如果你的付出只是让部分学生得益,那么你以牺牲其他学生的利益为代价,显然是不经济的。比如小组讨论,由于话题不够集中,学生分工不够明确,几个孩子凑在一起瞎聊一通,即使后来有学生汇报,但汇报的内容往往不是大家的智慧,若是这样,那么损失的不只是你的几分钟,而是全班学生每人的几分钟!这个成本就太高。

    再有,环节的安排也不可小视,哪个先讲,哪个慢做也有讲究。课堂好比是一首乐曲,它有节奏、有起伏、有高潮。你在过程的推进中要有自然的衔接、要有前进的助力、要有结束的余韵。

    总之,要设计好一节课是很不容易的,你不仅要熟知你的学生,更要有对教材的独特感悟,对教学方法的了然于心。

    二、关于评课的反思

    评课,也就是教学评议,它是教育教学研究活动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也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同伴之间经常开展评课活动,可以共同研讨,互相学习;可以发现不足,推广经验;可以明确方向,提高认识。因此,评课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那么怎样评课呢?

    1、评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正确。首先教师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语文课教“语文”这似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有些语文课,老师让学生把课文内容演一演,孩子们很投入,他们分角色、排练、评奖;有时老师让学生把课文内容画一画,在画的同时老师还不时地予以指点,最后不忘让学生评一评:谁画得最好。这些活动,学生也在积极参加,教师也有指导,但教师在课堂上所教的内容其实跟语文关系不大,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没有多大的帮助。

    其次,教师所教的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并与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所需相一致。有些内容看似“语文”的,但意义是不大的。如查字典,课堂上老师要求学生查文后生字表中的生字,并记下在字典中的页码。查字典的过程既不是为了认读生字,也不是为了了解字意,而是要让学生记下页码。显然,查字典的真正意义被记页码给冲淡了。

    “21世纪的语文教育,应该打好两个基础,一是打好文化的底子,二是打好精神的底子。”小学语文课就是要帮学生打好这两个基础,教学生有用的“语文”内容。

    (2)教学内容集中。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总是觉得这样放不下,那样丢不开,什么东西都想教,结果一节课上下来,似乎教了很多,但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俗话说: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一节课短短的几十分钟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解决,教学内容要相对集中。所谓集中,就是要把一堂课的主要任务重点呈现出来,而其它内容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完成主要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一些。

    2、评教学方法。

    (1)过程自然。教学内容在展开的过程中有铺垫,有衔接,前后照应,层层深入。节奏快慢相宜,该慢的地方决不吝惜时间,该快的时候决不留恋片刻。整个过程完整,无论是“顺序型”、“变序型”还是“情景型”,都要进得去出得来。一节好课就像是一首乐曲,一篇美文,既要给人以美的享受,又要让人回味无穷。

    (2)方法适当。语文教学方法多样,有人喜欢串讲,有人喜欢讨论,串讲有串讲的优势,讨论有讨论的长处,关键是看方法的选用恰当与否。方法是为内容服务的,离开了内容一切所谓的方法都不复存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同样是朗读,可以是齐读,也可以是个别读、引读,男女生分角色读等。但在不同的场合,它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在评课前要对教师所选用的方法进行分析,想想他为什么用这个办法?如果换一种方法效果会怎样?为什么?由此判断这种方法是否为实现教学内容服务,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

    3、评学生参与。

    (1)学生情绪。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是很情绪化的,他们的喜怒往往就写在脸上,表现在行动上。一节好的语文课,学生的表情是专注的,是好奇的,是生动的,而不是散漫的、麻木的、杂乱无章的……

    (2)学生表现。看学生发言的态度是否大方,参与活动的面有多广;听学生的语言表达是否流畅、朗读是否悦耳;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养成。

    4、注意事项。

    (1)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教师为上好一节课都是经过认真备课,精心设计的,但由于教师个体的差异,认识水平的不同,课的效果也千差万别。评课时要客观对待,不要一好百好,也不要一棍子打翻在地。对教学中的亮点,要加以肯定;对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也要善意地提出自己的建议或希望,决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别人的头上。

    (2)突出重点,不要面面俱到。尽管评课可以从多方面进行,但并不意味着面面俱到。评课时抓住教学中主要的优点、存在的问题,或是需要研究的重点进行剖析,要有理有据,不要泛泛而谈。当然,也可以对整个教学过程“逐行扫描”,进行解剖式的评点,这就需要抓住细节,分析透彻,但最好还是要有一个很明确的重点。

    总之,不同的人对课堂教学有不同的解读,要想真正评好课,就必须不断学习,从理论的高度去剖析课堂,从课堂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给被评者以启发,给被听者以启迪。

    语文教学设计反思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第1课时

    一、揭题解题,明确读文重点

    1、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常识。

    (1)贺知章的《咏柳》。

    (2)结合影象资料介绍柳树。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

    (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

    (2)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

    3、教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的什么内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

    小组交流学习,实在不懂的作上记号。

    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3、整体把握,建立印象。

    三、学习写字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字2遍。

    (二)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指名读课文

    二、反复读文,理解柳的特点

    1、学习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一到二节,思考:为什么要写第一节内容?

    理解: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2)指导朗读这两节重音: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3)学习3、4节

    A.读“在青海高原,……悲壮和苍凉”,想一想:走在青海高原上作者面对的是什么?心头弥漫着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回忆一、两首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理解苍凉和悲壮。

    B.思考我一眼瞅见了大柳树,为什么会不由得“哦”了一声?

    C.作者“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的疑问从何而来?

    2、学习第二部分

    (1)轻轻读第五节,想一想:这一节主要介绍了这株柳的什么?

    A.通过演示理解两合抱粗,结合参照物理解百余平方米?

    B.朗读第五节

    (2)默读课文,想想哪几节写“我”的猜测和想象?

    六、七两节

    A.填空练习:第六节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来历),第七节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经历)

    B.口述“我”想象的内容:(一粒柳絮……抛洒……恰遇……有幸……)

    (一团团柳絮……抛洒……一片……只有……)

    C.为什么说这是奇迹?理解“不可思议”

    (3)理解“依然”的作用,联系上下文。A、口述“我”想象这株柳的经历:(经历过……)理解它的顽强精神。指导朗读这两节

    三、学习课文第八节

    1、自由读课文第八节,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同是一株柳……相差何远”这句话的?

    (1)平原和水边的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2)这株柳树的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2、教师读第九节,提问:“命运给予它的几乎九十九……一片绿荫”这句话是写柳树的但又不仅仅在写柳树。你从中又得到什么启示?

    (1)讨论(在恶劣的环境中,不要被困难吓倒,要发扬抗争精神,坚强不屈。)

    (2)齐读这节。

    四、板书设计:

    15 青海高原一株柳

    惊见一方景观(壮观而独立)

    神奇形状枝干

    叶子

    语文教学设计反思 篇3

    课前透视

    《草》是描写春天的绝句,诗句意境优美,语言清新明丽,情景交融,重在咏物抒怀,是就荣枯生发,极力表现草的顽强生命力。教学中要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诵中生情,吟中入境,充分感受古诗独特的音韵美和节奏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文化积淀。

    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对这两首古诗也不太陌生,教师要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优势,引导自读自悟,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信息资料: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板书课题)

    学习《草》。

    对话平台

    自学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感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1)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2)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3)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4)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品读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所得和所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合作意识。】

    朗读

    1、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在充分地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背诵

    1、情境背诵: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表演背诵,既训练了形义较难的字,又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利于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练习

    1、填空。

    离离,一岁一。野火,春风。

    篱落疏疏一径深,。,飞入无处寻。

    2、按要求分类。

    未追店枯徐烧荣菜宿

    独体字左右结构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半包围结构

    书写

    1、学习书写枯、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教后反思:

    本课教学,我注重了三个方面:

    1.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从对词义的理解到对诗句整个意思的领会,从启发体会到组织表演,都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2.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低年级学生喜玩好动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了表演练背古诗的情境,寓知识教学于富有情趣的活动之中。

    3.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同时注意了提问形式的多样性。

    语文教学设计反思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认字,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

    2、通过读句子,发现多音字;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3、引导学生积累好词好句,优秀段篇。

    4、口语交际,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自主识字,主动积累词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欢迎来到语文园地!语文园地的主人在向我们致意呢!我们来看看本期园地里有些什么?

    (出示语文园地四)

    二、我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自主识字。

    1、请大家翻开书,读一读“我的发现”这部分的汉字,看一看有什么规律:

    学生A:我发现目字旁的字和眼睛有关。

    学生B:我发现月字旁的字和身体有关。

    学生C:我发现足字旁的字和脚有关。

    学生D:我发现提手旁的字和手有关。

    2、我们读一读这些字。

    3、指名读要求会认的字:

    擦、抄、拾、摔、拔、拦、摸(老师出示生字卡片),练习扩词,说句子,还可以让学生做动作来理解意思。

    4、教师小结:

    形声字分两半。形一半,声一半,形旁相同是同类,形旁不同意思变。从这些汉字,我们可以看出偏旁总是跟字的意思有些关系。

    你还能说出一些偏旁表义的汉字来吗?

    学生说,老师板书。

    (蚊、蚂、蜻)(赶、起)(认、说、话)

    三、我会读

    1、积累词汇,丰富语言:

    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三个句子,你们读一读,看看大家还能发现什么?

    ⑴出示含有多音字的三个句子,分小组读一读。

    ⑵指名读:

    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句子里有两个字是一样的,但读音却不一样)

    对了,这就是我们说的多音字。

    ⑶用它们不同的音来说说不同的词。

    ⑷你还知道哪些多音字?

    (交流、巩固学过的多音字)

    2、生活识字:

    老师展示拍摄的照片──学生熟悉的街道和校园:

    引导学生认读照片上的生字,鼓励学生平时留意身边的汉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时间老人的脚步声响起了,又到了“日积月累”的时候,今天我们要积累些什么呢?一块来看看吧!

    二、读读记记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一读:

    自己读,与同桌读,小组成员一块儿读。

    2、指导朗读:

    ⑴指名读,正音。

    ⑵分小组练习朗读。

    ⑶伴乐朗读短语。

    3、发现积累方法:

    你们在哪见过这些短语?

    (在课文里见过,如“绿油油的荷叶”是“荷叶圆圆”一课的)

    教师小结:

    在读书的时候做个有心人,就能积累许多好词好句。

    4、扩展练习:

    你还能开动脑筋,把这些词语说得更具体些吗?

    ()夏夜()球赛

    ()松果()翅膀

    ()问题()天气

    ()眼睛()荷叶

    三、我会读

    (出示小女孩在海边沙滩上玩耍的情景图)

    你看见了谁?谁跑过来和她一块玩了?

    (出示儿歌题目“浪花”)

    1、借助拼音初读儿歌。

    2、指导感情朗读儿歌:

    ⑴学习第一自然段:

    浪花是怎样和我一起玩的?

    (学习朗读第二句)

    多调皮的浪花呀!我和它玩得高兴吗?从哪看出来的?

    (学习朗读第三句)

    你们喜欢这调皮、可爱的浪花娃娃吗?

    (伴乐朗读第一自然段)

    ⑵学习第二自然段:

    我多想浪花娃娃能再和我玩呀!你们看,它真的来了,这回它给我带来了什么礼?多么珍贵的礼物,你们喜欢吗?那你们会怎么读呢?

    又是做游戏,又是送礼物,这么淘气、可爱,多像一群──淘气的娃娃。

    你喜爱这些“淘气的娃娃”吗?能把你的喜爱通过读表现出来吗?

    ⑶伴乐朗读儿歌。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续讲故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插图。

    2、(出示小兔)有一天,小兔在乡间的小路上散步,两旁的景色可美啦,但正看得入神。(再出现小松鼠)小松鼠急急忙忙向他走来了。小松鼠为什么急急忙忙呢?向小兔走来是想干什么呢?老师讲到这儿,讲不下去了,请同学们帮帮忙,仔细看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这个故事续讲完,看谁讲得好。

    3、假如你是小兔和小松鼠,接下来你会干些什么呢?那就让我们拿出课前做的头饰,排练一下吧!

    提示:

    小松鼠可能为了什么事才急急忙忙找小兔?小兔会怎么说?

    怎样帮助小松鼠?

    二、合作排练,自主展示

    1、两人分角色排练。

    2、在小组内评选出合作得最好的一对搭档。

    3、指搭档上来表演。

    4、评价:

    ⑴哪两个小朋友合编的故事好听?

    ⑵哪两个小朋友说得好?

    ⑶哪两个小朋友演得好?

    5、评选“最佳小演员奖”,颁发奖杯,并给所在小组每人发“最佳合作星”。

    三、自由选择,组内继续续编

    补充同学的发言,把故事编得更精彩。

    过渡:

    大家讲得真好,讲得更生动,老师都听得入迷了。现在请聪明的你把自己讲的故事画一画,看谁画得好。

    四、画一画

    1、学生自由画画,老师巡视。

    2、先画好的同学放在实物投影仪下让同学们欣赏,评价。

    3、小组交流。

    4、评出“小画家”。

    五、拓展活动

    根据自己画的画,把这个故事完整的讲给家人或朋友听。然后写下来,不会的字可以写拼音。比一比,谁写得好。

    语文教学设计反思 篇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发现句子的特点,体会拟人修辞方法在描写动植物特点时所起的作用。

    2、并背诵古诗句,进一步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美好,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累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体会拟人句在描写中的作用并能初步运用。

    2、背诵积累与农村田园相关的诗词句,激发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检验积累

    1、用课件或放大的照片出示以下场景,让学生仔细观察。

    ⑴农家庭院;

    ⑵田野菜园;

    ⑶小桥溪流;

    ⑷劳动场面。

    2、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画面,试着用你积累过的词语或句子进行简单描绘或介绍。(先小组再班级集体交流)

    二、朗读背诵,积累诗句

    1、初读诗句,自由朗读:

    出示下列诗句,要求读通读顺。

    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⑵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⑶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⑷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⑸鹅湖山下稻粮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⑹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2、朗读理解,相互交流:

    ⑴自读感悟,尝试说说句子的意思。

    ⑵小组交流,说说句子意思,相互质疑问难。

    ⑶班级交流,质疑解难。(师生互动)

    3、归纳特点,交流发现:

    仔细朗读后,说说这些诗句都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是描写乡村田园生活的)

    4、读读背背,内化积累:

    课堂背诵,相互检查,比比谁背得快,掌握得多。

    三、朗读比较,述说发现

    1、初读理解,用心体会:

    读下列各句,体会各组句子间共同特点。(课件或小黑板出示。)

    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

    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地上,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

    2、分析比较,感悟发现:

    说说你从这些句子中发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从带点词语体会)

    3、联系阅读,拓展视野:

    ⑴说说你还从本单元各课中搜集了解到哪一些类似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⑵说说你从课外阅读中积累到的类似的语句,比一比水积累最多。

    四、练习超市,选择完成

    1、判断下列各句是否把事物当人写。

    ⑴小狗汪汪地叫着向我跑来。()

    ⑵燕子张开那剪刀似的尾巴,迅速地从空中飞过。()

    ⑶新一代的昆虫正在以我所熟悉的语言庆祝它们新生的快乐。()

    ⑷花骨朵们在树枝上聚精会神地倾听春天。()

    2、请你把下列事物当成人写,把句子补充完整。

    ⑴小河的流水。

    ⑵露出它那红扑扑的笑脸。

    ⑶斗败了的小鸡只好。

    3、补充下列诗句。

    故人具(),邀我至()。开轩面(),把酒话()()叶落胭脂色,()花开白雪香马穿山径()初黄,信马悠悠()长。

    明月()照,()石上流。()香里说丰年,听取()一片。

    语文教学设计反思 篇6

    教材简析这篇略读课文记叙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初出茅庐的校报记者去采访一位前总统夫人,提出了一个自认为别具一格的问题,得到的却是意料之外的回答。这个记者从罗斯福夫人的话中得到了一个人生态度的启示主动走向生活。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悟主动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3练习收集有关的资料。

    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指导或帮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运用

    一了解故事更改,学习采访前的课文内容。1说说课文描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2介绍关于埃利诺罗斯福的资料。

    3读一读课文的1~8小节,然后尝试着描述一下采访前科宁斯的心情如何?他作了哪些准备?1用汪国真的人生格言揭开本节课学习的序幕。

    2在学生交流资料的同时,教师相机疏通、点拨、做适当的补充说明,以便使资料的交流更简洁、通俗。

    3相机指导,以求学生能领悟到采访前,科宁斯的心情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

    1出示课题。

    2投影出示学习要求:读一读课文的1~8小节,然后尝试着描述一下采访前科宁斯的心情如何?他作了哪些准备?

    二模拟采访,感悟主动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1交流初次见面,罗斯福夫人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模拟采访过程

    (1)读一读课文的9至14小节,把科宁斯和罗斯福夫人的对话分别用不同的线条标出来,对采访的内容做到胸有成竹;

    (2)讨论:为了使再现采访能够比较成功,大家提一些建议;

    (3)学生小组内排练;

    (4)上台采访;

    (5)细细地揣摩罗斯福夫人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进一步感悟广交朋友,走向生活的人生态度。1相机总结:罗斯福夫人是一位充满了热情和智慧的女性。

    2对于再现采访,老师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先读课文相关内容,明确采访内容;然后讨论采访应注意什么?(记者的注意事项,怎样表现罗斯福夫人等等);

    3采访时,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根据临场需要)

    4体会罗斯福夫人的话,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显得充实生动,避免说大话、空话。投影罗斯福夫人的那段话,突出两个强迫。

    网易娱乐新闻

    三揭示主题。1体会科宁斯最大的收获。

    2富有激情地朗读收集的名人名言和人生格言。1引读课文第三部分。

    2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人生格言。投影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给我的生活赋予了价值,增添了欢乐。

    四拓展性作业。

    讨论写采访报道的角度。帮助学生复习梳理科宁斯写的采访报道可以从哪些角度写?

    [范文收藏]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精选


    我们多多少少都是读过一些范文的,这些优秀的范文能我们学到很多的东西,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我们的文笔,提高表达能力。经常阅读范文能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你是否在寻找有关优秀范文的模板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范文收藏]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精选,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教材简析:

    “语文百花园八”安排了五个栏目:语海畅游、积少成多、阅读平台、能说会道、笔下生辉。

    “语海畅游”安排了三项内容。一是“词语真有趣”;二是“读一读,填一填”;三是“读读比比,说说哪句好,为什么”。

    “积少成多”安排的是“读读背背”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阅读平台”提供的'短文是《俞伯牙遇知音》

    “能说会道”的话题是“说说家乡的习俗”,意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一些风俗习惯,知道这些习俗的意义。

    “笔下生辉”的内容是把自己在某个节日留下深刻印象的事写下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词语构成的趣味性。

    2、让学生体会“忽然、竟然、依然、仍然、不然、显然、当然”等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的不同。

    3、引导学生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积累语言,丰富知识。

    4、运用已有的读书方法,阅读理解诗及短文,提高阅读能力。

    5、对学生进行民间文化传统教育,并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6、写出自己在某个节日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词语的构成、用法及句式的表达效果。

    难点:写出自己在某个节日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自制的简单课件。

    教学方法:

    以学生的自主练习为主,教师的点拨、讲解为辅,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凸显阅读训练重点,加强说与写的结合,着眼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教学时间:第周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语海畅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走进本学期的最后一个“语文百花园”,相信大家在这里会收获更大的知识硕果。

    二、分项训练

    语海畅游

    1、词语真有趣(课件出示)

    鸟兽虫鱼梅兰竹菊亭台楼阁

    琴棋书画笔墨纸砚喜怒哀乐

    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酸甜苦辣

    (1)请同学们读读这些词语,你发现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吗?

    [教师不要去讲解,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每个词语的四个字分别表示一种事物,而这四种事物同属于一类,它们的构成属于并列式)

    (2)动动脑筋,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

    (3)教师再出示一些词语,让学生读读。

    [教师的参与,丰富了教学的内容,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读一读,填一填。(课件出示)

    忽然竟然依然仍然不然显然当然

    (1)请同学们读读这几个词语,它们有什么特点?你能说出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吗?

    (这些词语都带有一个“然”字,但意思却有所不同。)

    [对于词语的意思学生能说出来就可以,不要死记硬背。]

    (课件出示)

    夏天还没到,天气热起来了。

    花落了一地,昨夜刮了大风。

    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保留了下来。

    西门豹及时巧妙地揭穿了巫婆和地方官员骗钱害人的把戏,村民们还会上当受骗。

    (2)同学们读读这几个句子,想一想,应该怎样填呢?

    (3)学生试填,并说明理由。

    夏天还没到,天气忽然热起来了。

    花落了一地,显然昨夜刮了大风。

    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竟然保留了下来。

    西门豹及时巧妙地揭穿了巫婆和地方官员骗钱害人的把戏不然村民们还会上当受骗。

    (“忽然”表示来得迅速而又出乎意料;“显然”是容易看出或感觉到,非常明显的意思;“竟然”是没想到,出乎意料之外的意思;“不然”表示如果不是上面所说的情况,就发生或可能发生下面所说的情况。)

    [对于词义的差别和用法的不同,应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体会,不要求死记硬背。]

    3、读读比比,说说哪句好,为什么。(课件出示)

    这些年来,你们为非作歹,不知害死了多少姑娘,骗了百姓多少钱财,我怎么能饶你们呢?

    这些年来,你们为非作歹,不知害死了多少姑娘,骗了百姓多少钱财,我不能饶你们。

    孔子摇摇头说“我还没有真正领会这首曲子的思想内容,这样弹奏怎么会使人感动呢?

    孔子摇摇头说“我还没有真正领会这首曲子的思想内容,这样弹奏不会使人感动。

    (1)请同学们分别比较着读读每组中的两句话,哪种句式表达的感情更强烈一些呢?为什么?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2)学生反复品读、体会后汇报。

    (每组中的第一句是反问句,比第二句陈述句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3)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读出反问句所表达的强烈感情。

    (4)你还能从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找到反问句吗?读一读。

    三、课堂总结

    看来,无论是“字”“词”“句”都有它的奇妙之处,只要同学们仔细的去学习和探索,就会知道得更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积少成多阅读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有两项内容:一是读背古诗《芙蓉楼送辛渐》;二是阅读短文《俞伯牙遇知音》。希望你们能从其中有所收获。

    二、分项训练

    1、积少成多

    读读背背

    (课件出示)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

    (1)请同学们来朗读这首诗,你能说出诗的大意吗?

    (秋冬时节,冷雨洒满江面的夜晚,诗人来到润州。天亮的时候,诗人送走了好朋友,眼前只留下楚山的孤影,诗人对他的朋友说“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问起我的情况,就说我的心如同玉壶中的冰一样晶莹纯洁。)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这首诗借送友人,一方面表达了他当时强烈的离愁别恨,点明自己孤独的心境,另一方面表白自己对世人的种种非议的抗议。)

    (3)反复练读

    (4)背诵

    2、阅读平台

    (1)简介俞伯牙

    (2)请同学们仔细读文,想一想,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春秋时代著名的音乐家俞伯牙和樵夫钟子期的故事。俞伯牙在乘船回家途中,遇到能从琴声听懂他的心意的钟子期,激动地称钟子期为知音。)

    (3)再读短文,说说短文中的“知音”是什么意思。你知道现在我们说的“知音”是什么意思吗?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

    (短文中的“知音”是指钟子期懂得俞伯牙的音乐,知道他的琴声表达什么意思。后来“知音”指知己的朋友。)

    (4)你有知音吗?

    三、课堂总结,置留作业

    1、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了解家乡的一些习俗。

    第三、四课时

    教学内容:(能说会道笔下生辉)

    教学内容: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在你的家乡有着特定的习俗,在那些特别的日子里一定有令你难忘的事。今天的“语文百花园”,就给了你一个畅所欲言、尽情书写的机会,赶快展示自己的才华吧!

    二、分项训练

    1、能说会道

    (1)同学们,你还记得《端午节的由来》这篇课文吗?谁来说说文章主要内容。

    (2)是啊,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习俗。在你的家乡有哪些习俗呢?他们都有哪些特殊的意义呢?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家乡的习俗。

    [因课前已布置了收集任务,所以学生交流起来并不困难,而且可以互相补充。]

    (4)哪个小组愿意在班级交流?把你了解的家乡习俗讲给大家听。

    [学生可以按不同的分类来汇报:可以是纪念历史人物的;可以是寄托某种愿望的;可以是表达一种心情的。另外也可以按时间的顺序来说明。教师不做固定的要求]

    (5)看来,同学们了解得还真不少!在这么多的习俗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说说你的理由。

    (6)你对哪些习俗还有自己的看法呢?又有哪些建议呢?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7)谁来说说你的建议?

    [学生汇报,师生共同评价。]

    笔下生辉

    1、同学们知道的节日很多,既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样的民间传统节日,又有妇女节、劳动节、儿童节这样的现代国际节日,还有一些特殊的节日,如国庆节、教师节、植树节,等等。节日里的事情往往令人记忆犹新。这次习作,就写某个节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吧!

    (课件出示)

    (1)你想写什么节日?这个节日有什么特点?

    (2)在这个节日里什么事情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是这件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怎样写才能表现节日的气氛呢?

    2、读了这些内容,你又明白了什么?

    [通过阅读提示,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明确习作的要求]

    3、下面就请同学们回忆,在小组内说一说。

    [通过互相交流,可以互相启发]

    4、想好了,就把它写下来。

    [自拟题目,写草稿。注意要通过场面的描写来突出节日的气氛。]

    5、写好后,学生自读自改。

    三、课堂总结,置留作业

    1、本节课,我们结束了本学期的最后一个“语文百花园”的畅游,相信同学们都会有自己的所得,只要你努力,就会有更多的收获。

    2、继续完善自己的习作。

    小学语文教研总结范文4篇


    教师范文大全栏目精选:“小学语文教研”,欢迎阅读。

    不管工作还是生活中,都需要写各类文档,在开始撰写前,多看一些范文对我们是有好处的。多多分析范文为什么这样写,您此刻需要的借鉴好的范文吗?也许以下内容“小学语文教研总结范文”合你胃口!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小学语文教研总结范文 篇1

    1、教研组活动经常化、规范化。本学期,我们科组开展了3次科组集体备课活动,同时加强同级组老师之间的集体备课。各年级教师在深入学习“新课标”的同时,加强对教材的研究,要求备课要有自己的钻研所得,体现自己和自己所教班级的风格特点,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施教,并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和出现的问题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使各项训练扎实到位,争取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2、积极配合学校教导处做好教案和作业检查,做好记录和反馈,切实抓好语文教学过程管理,发挥督促、指导作用。本学期,负责检查本科组教案、学生作业3次,老师们都能按学校要求制定教学设计,做到提前备课,课课有反思;同时大部分老师们作业批改及时认真,针对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时纠正、防微杜渐,反馈教学。

    3、继续加强写字的指导,充分利用好《小学语文写字》这一教材,利用每周中午听广播时间(13:50-14:00)继续开展写字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执笔姿势,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不断提高书写质量。

    4、继续开展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的研究。加强课外阅读教学,增加学生阅读量,每周一和周三中午(14:00-14:20)为集中阅读活动时间,同时每周确保上好一节阅读课,鼓励学生多读多写,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5、本学期,我组继续开展校园读书的活动,围绕“国韵诵读”这一语文教学特色,继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各年级继续抓好古诗文背诵、默写、国学启蒙教育、讲故事等工作,要求学生每天必诵读经典,语文老师利用黑板一角楷书撰写应背古诗、名句等经典(同年级一致),每周更换2次。让书香飘满校园,促进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的提高。

    6、加强学生学习行为规范教育。开学初,科组就制定了“小学语文学习常规要求”,抓好学生学习行为规范的落实,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7、认真做好学校月考阅卷工作,进行2次教学质量分析,开展一次教学经验交流,不断反思教学,改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教研总结范文 篇2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这学期又很快过去了,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教研组的每一位成员工作兢兢业业,踏踏实实,根据期初的教学工作计划,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转变教学观念,从规范入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以全面提高本组语文教学水平及语文教学质量。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

    1、要进行新的课程改革,观念的转变是先导。不论是课改年级还是非课改年级,都必须以新课程标准的观念来指导改革.研究。在过去的一学期中,我们教研组采用集体与个别相结合,实践与反思相结合,学习与测试相结合的方法,认真领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宗旨,把前握课程标准传达的新的理念,新视角,新要求。牢固树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文本质观,着眼重视“三维目标”为标志的语文综合素质砚,关注、双基的同时,密切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坚持语文实践观。加强语文与学生生活,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倡导自主.合作.控究的学习方式,优化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

    2、实践是检验课改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唯一途径。本学期围绕“革新教法,学法,提高课堂效率”通过实践课,实验课,汇报课,研究课,借班课等一系列活动,发挥骨干作用,集集体智慧,提高实践水平,提高研究质量。本学期的实践课,质量高,形式新,效果好,教学过程得到提升,教师素质得到相应提高。

    二、规范管理,全面提高“五认真”水准,提高教学质量

    1、结合我校进行的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围绕学校的五认真工作执行细则。本学期进一步严格、规范了五认真工作,及时做好了检查、督促、考核工作。期初对每一位老师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检查,通过随堂听课等方式,促使我组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立足课堂,抓好常规,努力创新。期中继续加强教学质量的调研,充分发挥调研的目标、导向、调节等功能,进行了对部分年级、部分学科的调研。在此基础上,期末又大面积地对各个年级各个班级进行了调研、统考,以此促进我组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2、加强了教学质量的管理,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必须把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纳入教学的重要议程,渗透到具体的教学行为中。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学习刚刚起步,可塑性强。教学中严格要

    求,训练到位,经常抓,抓经常,采取随机抽查和集中考核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口语交际面试,口语的规范考核,知识积累的调测,体现了考核的全面性。

    三、扎实教研,持续抓好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本学期,围绕教研重点,我组全面铺开了对“创设情境,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市级课题的实施研究工作。全体老师根据教研组确定的主课题选定子课题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做到人人都有明确的目标,个个都有自己的课题。通过上研究课、汇报课、展示课、实践课进行课堂实践,根据课改精神与修订思想进行评课,反思、探讨,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并做好书面记载。以此来加大教科研的力度,做好随机的监测、统计等资料的积累工作,集中力量突破主课题。

    四、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早出成绩,出好成绩

    本学期在学校行政、工会的组织下,开展了青蓝结对工程,通过以老带新,相互学习、共同探讨,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并多次组织青年教师去苏州、实小等学校培训、听课,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提高教学水平。为了进一步适应现代教学技术的需要,针对本组成员的弱点,进行网页制作培训,进一步提高课件制作的基本技能。本学期,我们教研组全体青年教师都完成了预定的任务。(即一个课题,一堂实践课,每月一篇案例反思,一篇经验总结)。本学期,我们教研组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业绩,但每一位老师都能踏实,认真地工作,在期末的测试中学生的优秀率,及格率都有所提高。以后还将在教科研,教学实践上做文章,争取早出成绩,出好成绩。

    小学语文教研总结范文 篇3

    六月九日接到教研室关于组织小学语文教师开展网络教研活动的通知,我校领导高度重视,于六月十一日召开了教研组长会议,

    部署了网络教研工作,要求全校36位语文教师、3——6年级学生上网观看来自全国各实验区教师的优秀教学案例,重点学习赵**老师的《井底之蛙》、何**老师的《永生的眼睛》、韦**老师的《水》等优秀教学视频,并为他们打分。

    我们认真学习了来自全国各地的94课例,12篇教学经验总结,2篇教学论文,55篇教学设计,欣赏并学习了73件优秀课件。这次网络教研,我校韦**老师的课例被点击1167次,得4。56分,阴**得分3。95分,我市赵**老师课例被点评1591次,得4。56分,何**老师课例被点击1630次,得4。58分,我市教师的得分名列排行榜前列。

    通过学习,各位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一、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能学会”到“我会学”。我校韦**老师的《水》习作教学,在这一点上就做的很好。开课,教师直接激情导入,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带领学生再次感受水的美好、水的重要。然后播放两组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幻灯片,打开学生思路。通过两组图片的鲜明对比,学生感受深刻,有了表达的内容,表达的欲望,习作就水到渠成。

    二、语文课堂要落实每节课10分钟的动笔时间。

    新课标要求每节课要留10分钟时间让学生动笔。一二年要指导学生书写重点字词,当堂书写本节课学习的生字。例如我校的阴巧飞和市二小的赵琼老师不仅让学生当堂练习写字,还通过课文填字的形式检查落实学生的掌握情况。中高年级,可以让学生当堂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获结合课文的训练点进行小练笔。赵**老师执教的《井底之蛙》一课通过让学生续写故事,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主题的认识以及想象能力,而且使读写得到了好结合。

    三、将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落到实处。

    执教的的教师都很注意课文的初读,要求学生将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赵**老师说过“课文读好了,语感形成了,思想教育也跑不了。”反思我们的教学,公开课的自主读识常常是走过场,检查课文朗读时叫的都是比较优秀的学生,生怕后进生将课文读不好,影响了教学时间。今后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落实好“自主读识”这一环节,让每个孩子都能将课文正确、流利的朗读下来。

    四、阅读教学要抓住中心议题,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

    与其他县市的课相比,我市的阅读教学课堂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抓住中心议题教学,淡化了阅读分析,让学生在合作读议中共同提高。这样做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引导点拨,同时节省了时间让学生进行练笔或增量阅读。这样的课堂轻负高效,我们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要向他们学习,坚决杜绝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分析,为学生读书省下时间。

    网上教研我们学习着,反思着,收获着。新的学期开始了,我们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成长!

    小学语文教研总结范文 篇4

    又是一年x月天,春林初盛,春意正浓,伴随着春天的脚步,我们xx小学本学期的语文教研活动也已走过了一个月的历程。

    本周,一二年级集体教研时,大家听取了一节名师视频示范课——xx老师执教的一年级下册《咕咚》。

    三至六年级本周组内教研,按照开学初的教研计划安排,由xx、xx、xx等四位老师分别进行了精彩的课堂展示。

    本学期,我们采用分学段间周集体大教研的方式开展教研活动,自开学以来,我们共开展了四次集体大教研,借助xx平台听取了4节高质量的名师视频示范课。

    一至六年级组内教研是按开学初的计划与顺序,一位老师主备、打磨一节优质课,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每周都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

    教研活动的开展与学习,是对教育思想的洗礼和升华,也是对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提升。在过去一个月的教研活动中,各年级组分别涌现出不少精品优质课,为我校“一师一课”活动的开展积累了丰富的资源,也为教师自身成长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希望也更相信在以后的教研活动中,会涌现更多的精彩课堂,更多的思维碰撞,让我们的每一次教研活动激起更多智慧的火花!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其四


    学习数年,我们读过很多范文,优秀的范文可以让我们积累相关的知识,阅读范文可以提高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和想象力。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那么,您看过哪些值得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吗?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其四”,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词语6个,能区别音同或音近的字;能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2、能了解文章中心,分清课文的主次,了解灰尘的大小和来源,知道课文主要写了灰尘在人类的生活中弊大于利,必须要想办法捕捉灰尘。

    3、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简单的科普常识,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灰尘的来源、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灾害,我们要想方设法去治理它。

    教学难点:

    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一篇科普类的文章。

    2、齐读课题。

    板书:32空气中的“流浪汉”

    二、整体感知

    (一)学习字词、学习第1节。

    1、师:本文的作者是著名的科普作家叶永烈先生,我们的这篇课文选自他的代表作《小灵通漫游未来》,是不是课题就已激起你们阅读的欲望了?有什么疑问吗?

    2、指名交流,教师总结

    (谁是空气中的“流浪汉”?为什么称它为“流浪汉”?“流浪汉”上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3、出示自学要求。

    4、学生默读课文

    5、交流。

    (1)开火车读词

    (2)填词

    医(院) 面(粉) (爆)炸 (据)说

    公(园) 水(分) (暴)躁 (居)住

    (帮助学生从字义上简单区分)

    (3)空气中的“流浪汉”是——灰尘。

    (媒体出示) 第一小节,齐读。

    (4)称它为“流浪汉”是因为它总是在空中到处游荡、乱逛。

    ①出示句子。

    ②读句。

    ③联系上下文理解游荡、乱逛。

    (5)因为文中的“流浪汉”有特殊含义,不是指真正的流浪汉,所以加上引号。

    (二)学第2节。

    1、默读课文,想想知道了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随机指导。

    板书:灰尘很小

    (1)用“——”划出说明灰尘小的句子。

    ①出示句子。

    ② 读句。

    ③出示句子。

    师:这句话主要是为了说明灰尘的小,后面的语句是对“灰尘很小”而作的补充,它用一千颗和一厘米这些具体的数字使读者读来更明确、更形象。这是说明文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我们也可以一起来试试看。

    ④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板书:灰尘的来源

    (1)师:灰尘无处不在,(板书)它的来源大致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二小节,将文中灰尘的来源按这两部分划分一下。

    (2)师:本篇文章写于七十年代,可如今随着人们的物质品质的提高,灰尘的来源也增多了,例如——

    (3)师生共议:汽车尾气 焚烧垃圾……

    3、过渡:

    那么对人类来说,灰尘是有用的,还是有害的呢?我们到下节课再来了解。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2000字


    我们在上学时也会去读一些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我们的文笔,提高表达能力。多阅读范文还能帮助我们加深阅读写作的认识,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2000字,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小学语文教学既要教语文、学语文,也要教做人、学做人。其实学语文和学做人二者是统一的。

    通过语文课学生既学语文、又学做人,是由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是由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决定的,也是由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所决定的。

    小学语文所负载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就是要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完成语文教学目的,所选的教材篇篇都含蕴着真善美的因素。有的课文描写的是大自然的美景;有的课文反映了爱家、爱国、爱人民、爱人类、爱和平的美好思想;有的课文歌颂了伟大领袖和英雄人物的高尚美德和感人事迹;有的课文介绍了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的创造发明给人类带来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活的动人故事;有的课文赞扬了亲情、师情、友情,等等。课文中人物喜怒哀乐的情感表达,揭示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学生阅读这些作品,其思想感情很自然地会发生变化,会逐步懂得做人应该坚持什么?学习什么?反对什么?往往一篇文章所反映的光辉形象或动人情节或优美景色,会在学生的人格形成中起巨大作用,会在其一生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是促使其成长的巨大动力。只要学生对作品语言有透彻的感悟,必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情感的熏陶;学生也只有感受到语言的思想情感,才能真正掌握作品的语言。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小学语文教学历来重视文道统一,但对学语文和学做人的统一还不是那么明确,通过学语文也学做人,比语文教学的思想性要求更高;语文教学的思想性,多限于思想认识的提高,而“做人”的内涵主要表现在行动上。要求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不仅要提高思想认识、丰富情感,而且要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不仅在“知”,而且要利于“行”。不过这不能立竿见影,而要日久天长的熏陶、积累。

    学语文和学做人二者是必然统一的,但不是自然能够实现的,更不是把语文课变为思品课就能完成的。必须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因此在贯彻该原理时,必须以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统一各项任务。

    (一)认真读书、作文,从学习语文中积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及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养成喜爱读书、作文的兴趣和习惯。“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这样的目标不是老师讲几次能够达到的,必须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作文,从篇篇课文中,从作者的精美语言中,如,词汇的丰富,句式的多样,篇章构思的巧妙;从文字所载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之中逐步吸取。经过日积月累,学生会逐步体会出祖国语言文字之美,接受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及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时逐步养成准确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好习惯。由于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并从而获得大量的文化科学知识,就会进一步激发学生读书、习作的兴趣。学生能主动学习,才能形成喜爱读书、习作的良好习惯。

    (二)认真读书、作文,从学习语文中悟出一定的道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和品德。语言体现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和成果。每篇文章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因此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的过程,就是凭借文章的语言去理解、感悟、推想作者表达事物的道理和思想感情的过程。不论是写事、写人、写景的文章,其中总是蕴含一定的道理,只有明白了事理才能提高思想认识。例如《落花生》一课,父亲讲的那一段话:“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段话要反复读,要背诵下来;要使学生从中悟到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做人道理;要培育学生做好事不声张的良好品德和习惯。有的课文所阐述的道理是比较含蓄的,这就更需要在教学设计时,深入体会教材,揭示出其蕴涵的道理,启发学生去认识。教材中还有不少含蓄着科学思维方法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既要读懂故事内容,还要学生明白一些简单的科学思维方法,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

    通过习作,学生能写出日常生活中的好人好事等,其习作过程也是受教育提高认识的过程。

    (三)认真读书、作文,从学习语言中感受丰富的情感,为做一名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人类、热爱地球的现代人打下良好基础。情感对儿童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情感是儿童思想认识、道德行为形成的推动力,儿童的道德行为都是以道德情感为先驱的。儿童有了爱父母、爱祖国的情感,才能有爱父母、爱祖国的行动。

    培养学生的情感,不能脱离读书、作文。因为文学作品大都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艺术的“境界”是“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又说:“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景语”中含蓄着情感,“情语”中映衬着景物。关键在于“真景物、真感情”。王振铎编《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与人间词〉》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页。所以说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小学语文教材作者所着力的多数是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使作品所表达的景、情、语三者统一起来,从读书中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情感因素;作者往往以事达情或以理激情,读书时就要先明事达理,才能入情,达到和作者情感的共鸣。

    学生的作文,只有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写出好文章。有的学生作文感到困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缺乏对周围事物、人物、景物的热情,看到什么都无动于衷,又怎能表达出真挚的感受呢?所以作文指导也要渗透情感教育。

    总之,要贯彻学语文和学做人统一的原则,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体会作品中表达情理的事例、情景、词句,着力表达情感的笔墨,并以此作为指导学生阅读的重点。关键还在于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人格力量;教师要有高水平的语文能力和正确的思想认识以及真挚的情感,从学语文和学做人上给学生作出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三遵循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教学是一种规范的行为,必须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小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必须在科学思想指导下进行,指导思想是科学的、先进的,其教学设计才是高水平的。

    科学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科学性要求正确、准确;科学决不仅仅是结果,它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态度和方法,要重视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和活动必须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第一,要科学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思路。第二,教学过程的组织要科学有序,使教学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运用科学方法,合理地利用时间,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第三,教师要以规范的、准确的语言进行启发、引导、解惑,课堂提问要精、要准、要巧。合理地组织学生的语文能力训练,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字、词、句、段、篇所表达的内容、思想、情感。理解语言的科学性,获得规范的语言积累。同时,通过语文学习还要获得正确的文化科学知识,并通过掌握语文能力及获得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及科学探索精神。第四,要讲求实效,切不可追求形式上的花样翻新。教学方法的使用,要化繁为简,变难为易,要达到短时间内获得高效率的目标。

    科学地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才能杜绝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错误。从教学实践来看,一些青年教师、甚至有的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错,如诵读时读错字音或学生读错字音不予纠正;有的写错别字、写字倒笔顺,对学生作业中的错别字、语法错误的句子,教师不给改正;有些教师讲课出现知识性错误或对学生答问中的错误不及时纠正等,这些都违反了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教师语文基本功不过硬或备课不够认真,同时,也说明在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违反了科学性原理。必须充分认识语文教学的科学性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要求,要力求做到严格、扎实。因此要求教师的语文素质一定要过硬。而教师本身对教学、对学生认真负责的严谨态度,更是无言的科学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要“培育学生的创造力”。而语文课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语言本身既有严格的规范性,同时,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随着交往的需要,也会表达出丰富多彩的语言样式,有时,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小学生作文就是儿童的语言创作。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时期,更需要发展儿童的创造思维。因此必须充分利用语言本身和教材的创造因素以及儿童待发展的创造思维,提高语文教学的创造性,才能培育学生的创造力。

    要提高语文教学的创造性,必须先明确创造性的含义。简单地讲,创造就是把自己已知的知识、思想、材料重新组合成新的事物或思想。语文教学的创造性,从学生方面讲,就是指教学的主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依据语文教学规律,使学生已掌握的语言、思想、知识、方法,经过重新体验、感悟、重组而获得新的语言、思想、知识、方法。学生学习语言的创造性主要体现于独自的看法,但这看法要求并不高,只要不重复自己和他人,就有新意。如,理解课文不是人云亦云,而要有自己的看法;作文中个人思想、情感的体现,个人对事物、人物、景物的感受与表达,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是创造性学习。当然,学习的创造性不是孤立的,还必须与敏感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果断的判断力紧密结合。

    从教师来讲,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第一,要转变教学观念。要相信学生是有创造力的,学生不必事事听老师的:教师要具有创造意识和民主意识,就会去营造一种适合发展学生创造力的师生和谐的民主环境,使学生敢于、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第二,要改变机械单一的教学方法。有的教师采用鹦鹉学舌的方法教学生学语文,教师教一句,学生学一句,而不能做到“举一反三”。要在积累迁移中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才能发展学生语言的创造性。要善于解除教学参考和标准答案的束缚,要给学生留出发表自己观点的余地。第三,语文教学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的语言表达能力上。要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语言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能脱离创造性的语言训练,要在创造性语言训练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可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入手,以发展学生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在创造性的语言训练方面,可进行扩展性、重组性、变换性的语言训练等。第四,一篇课文要设计出多种教学思路,采用多种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设计多种课的类型。如以感知、理解为目的的观察课、精读课;以理解和欣赏为目的的朗读训练课、朗读欣赏课;以训练速读为目的的默读课;以运用读写方法为目的的读写练习课;课外阅读作品报告课;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为目的的说话课、口语交际课、演讲课;以发展创造能力为目的的探究课。特别是在高年级,探究课要大大提倡,目的在于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语言的创造性,关键是教师教学的创造性,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主要体现于教学的个性上,每位教师的教学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创造性必须结合起来,语文教学的科学性是基础,要在科学性的基础上,提高语文教学的创造性。

    四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学习语文的规律

    在明确教学目的基础上设计小学语文教学方案,主要就是教学过程的设计。因此必须明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语文的规律。

    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是和其认知过程分不开的,要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首先要明确学生的一般认知过程。

    学生的学习从本质上看是由认知因素构成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因素和一般的认识因素既相同,又有区别。一般的认识因素包括感知、思维、实践三因素。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因素则包括:感知、思维、记忆、运用四因素。这是由学习是特殊的认识过程的特点决定的。学习过程中的诸因素不能作为教学阶段。

    学习过程中的诸认知因素是辩证统一的,要正确认识诸认知因素的关系。

    (1)认知过程中的诸因素:感知、思维、记忆、运用,在对一课书、一个课题的认知过程中不可缺少其一,都要充分发挥其功能。(2)认知过程的四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3)认知过程四因素的统一,既是连贯的,又是并列的。从认知过程讲,一般是先感知事物、符号(文字、图表等),然后进行思维加工,继而通过记忆储存,最后达到迁移运用。但四因素有时又是并列的,即感知中有思维、记忆;思维中又有感知与记忆;记忆既离不开思维,也离不开感知与运用;运用中感知、思维、记忆同时存在,如小学生运用语言表达即如此。在认知的一定阶段可以由认知的一两种因素活动为主,而其他因素又不能完全不起作用。如语文的阅读课,有时以理解课文的语言表达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主,即以思维活动为主,但同时感知语言及对文章表达事物的情景的感知也在起作用;对记忆语言(背诵)也在起准备作用。(4)认知因素的统一性并不能代替其中某一因素的特殊功能的发挥。只有充分认识认知过程某一因素的特殊功能,并协调好其间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教学认知因素的整体功能。也就是说,在设计某一教学过程时,不一定是平均体现四因素的功能,可以体现某一因素功能为主,并协调好其他因素的作用,这样就会使教学的认知过程突出重点,使教学类型多样化。

    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及语文教学的规律,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过程一般是感知、理解、欣赏、积累、运用。同时,小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将认知过程和非认知过程结合起来。

    (一)整体感知语言。初读课文,熟悉内容,了解课文大意,揣摩作者思路,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学习动机。

    (二)理解、感悟、欣赏语言。学生理解语言的过程即思维的过程。学生在理解语言过程中的思维流程是从具体(语言)──概括(内容);再从概括(内容)──具体(语言)两个过程不断反复的辩证统一过程。这两个过程就是从语言形式──思想内容;再由思想内容──语言表达。尤其是后一过程是理解作者写文章的过程,对课文重点和难点的精读过程,经过细读、深读,深入思考、揣摩,感悟语言中蕴涵的情与理,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体味语言运用的精当,领会课文结构的合理性。当学生对读物理解之后,会产生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愿望,可通过朗读、复述、评价、写作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理解,进而形成自己的见解,作出评价,并欣赏语言表达和思想情感之美。在此过程中也包含了对读物语言、知识、思想情感和学习方法的巩固和记忆。

    (三)积累语言。学习语文必须靠积累,积累就是储存。学生语言的储存不是一次性的,要天天积累,日久天长,就会派上用场。积累语言主要靠熟读、背诵。目前,大家很重视背诵,但是缺乏背诵的方法指导,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当然,要求学生背诵的一定要是名家名篇。

    (四)运用语言。要给学生创设听说读写的机会,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达到以会用的目的。在语言运用上基础性练习是必要的,但应着重综合性的语言运用。

    总之,语文教学过程的诸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但又是层层深入的。学习一篇课文必须完成全过程,而一节课可以某一两个因素为主。全过程是通过初读──细读──深读──熟读过程实现的。

    此外,识字教学、作文教学也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如识字教学的认知规律是:感知(初步读出生字字音、认识字形)──思维(进一步分析字形结构、理解字词义)──记忆积累(在课文中进一步理解、巩固字的音形义)──运用(写字、造句、辨认等)。作文教学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观察事物、实验、初步解题)──思维(构思、立意、拟作文提纲)──记忆(提取平时读书、观察的积蓄)──运用(打草稿、修改、誊写)。

    五注重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的语文能力。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717页。这段话讲得很清楚,语文教学能达到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才称得上教学的成功。要达到此两点,语文教学必须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但这一原则一直贯彻不利,主要是教师的活动多,学生的语文实践少。“新大纲”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就是在课内外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研究、练习;敢于独立思考、判断、求新;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说,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落实在学生身上,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发展中的儿童少年。学生的发展必须靠自身的内在因素、内部动力。主观努力起决定作用。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主要靠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果教师以过多的讲读代替学生的语文实践,其语文能力就不会明显地提高。当然,客观条件──主要是教师的启发、指导、解惑也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

    小学语文是工具性较强的学科,工具性学科的教学特点,必须突出能力训练。如叶老指出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必须由“知”到“行”。“行”就是实践,学生要从读书中学读,从习作中学写,从说话中学说话,从听话中学听,使学生有足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才能提高语文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体现学生语文实践活动原理的要求有以下几点。

    (一)要给学生设计出足够的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定的自学时间,学生的学习才能有充分的思维活动,学习的主动性才能调动起来。同时学生智慧的激发,更需要广阔的空间。首先,课上要保证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最好有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时间归学生利用。让学生听一听,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做一做;使他们能动口、动耳、动脑、动手,真正体现出是学生学语文。这期间,有的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的是学生自己主动选择、独立进行的。要在课上给学生留出一定的语文实践时间,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严格控制讲授的时间,主要进行启发、引导、解惑。其次,要引导学生组织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要保证学生有自主的语文活动时间,如课外阅读,课外练笔,写日记、读书笔记,办手抄报,课外朗读、演讲、讲故事等。每周至少有一节让学生自主地去图书馆(室)的学习时间,培养学生利用学习资料的技能,掌握这种技能会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要全面落实语文实践活动。既要有读、听的语文实践,又要有说、写的语文实践;既要有基础训练,更要有语文的综合训练。要给学生布置活动性作业和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在创新的语文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素质。

    (三)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大部分要经过教师的设计。凡为学生设计的课内、课外语文实践活动都要有一定的目的。要根据教材、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的进度,设计不同层次的语文实践活动项目。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调动起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课的兴趣。只要学生对语文课有兴趣,又能独立学习,就会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实践活动之中;同时还会自主地设计语文实践活动,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能自己设计语文活动,就尽量鼓励学生自己去做,这样就会锻炼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发现、独立积累、独立表达等能力。

    六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就是承认学生存在着生理、心理差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个性的充分发展。

    学生是具有生理、心理特点的人。学生不仅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在发展中不断成长的人,而且具有一定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同时,由于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不同,个人主观能动性的不同,每个人的智能水平及个性必然具有显著差异。在一个教学班中,学生的智能水平、思维方法、个性特点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不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就不是唯物主义者。然而,在教学实际中,往往忽视学生的差异,如小学语文教学的统一性较强,不管学生有何差异,都一味追求全班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过程统一,操作方法、步骤统一。其结果往往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及个性的发展。当然,教学的统一性是实现语文教学大纲的保证。但是只有统一性,没有差异性,就会出现有潜能的学生“吃不饱”,因而产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而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又“吃不消”,于是就会出现知识和能力的漏洞,日久就会成为差生。这样的教学既不会培养出有个性特点的、学习有特色的学生,也不会使学习差的学生达到合格水平。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教育者对学生的身心差异认识不足,没有因材施教。又如,考试中的不正常现象,有的教师、校领导要求全班学生考试成绩都要达到高分。这种要求是不正常的,就一个班来说,是违反学生成绩常态分配的。任何一位高明的教师,也不会把一班学生教到一个水平线上,即使是择优录取的,也还是可以分出好中差来。这并不是要教师放弃自己的责任,而是要承认学生的差异,以便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也是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打基础,初等教育是普及性教育,不是英才教育,但是在普通教育中也应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要培养有创造才能的人,就必须发展学生的个性,在完成教学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应允许学生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使其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教师的责任在于千方百计地使每个学生的某种兴趣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体现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有以下两方面。

    (一)教师要全面了解班里学习好中差三类学生。学生学习的好中差分类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仅能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而且还有余力完成大纲外教师选的或自选的读、写材料;学习中等的学生完成大纲要求不费力气;学习差的学生完成大纲要求有一定困难,或完不成,或经过教师指导、帮助才能完成。三类学生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情况是好中差生可以逐级上升,也会逐级下降,也还有差生升入优秀生一类或优秀生降到差生类。不论是哪种情况,教师都要及时分析原因,进行鼓励或帮助指导。总之,要使三类学生都能不断提高,逐步减少或消灭差生。

    (二)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方法及兴趣爱好。如有的学生思维灵活,善于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思维迟缓,易受人暗示;有的学生逻辑思维强,思考问题很有层次;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好联想、想象;有的学生记忆力好,对学习内容过目不忘;有的记忆力差,要反复记忆;有的学生理解力强,读书一两遍即明白;有的学生理解力差,读几遍也还是说不清楚。同时,学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也有差别,如,有的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能坚持较长时间的阅读,而有的学生听课、读书注意力易分散,学习的坚持性差;有的学生情感很丰富,遇到事物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有的学生情感、意志薄弱,遇事无动于衷,见困难就退缩。此外,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也不同。对学生的这些不同的表现,教师应分类研究指导,对学生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心理特点的指导,不要用“一刀切”的办法。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掌握一个字词的过程,读懂一篇文章的过程,写出一篇文章的过程,远比我们估计的要复杂得多。每个人有自己的思路和学习方法,在完成一般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智力水平、学习方法、兴趣、爱好,分类指导,扬长避短,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使其个性、特点得到充分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除设计主方案,进行一般教学外,最好再设计一个副方案,即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的方案。

    七充分利用课外阅读和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

    什么是语文教育资源呢?凡是能促进学生提高语文素质的、能供学生观察、欣赏、阅读、练笔的文字材料、媒体、语言环境、现实生活等,都可以作为学习语文的资源。

    要改变封闭式的语文教学。只靠一本教科书和一本练习册,只限于在课堂内学习,一个学期只靠读二三十篇课文和枯燥的重复练习,不仅语言积累不足,而且学生的视野也不开阔,再加上方法不当,因此,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很慢。这种封闭式的教学,久而久之就会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他们不喜欢阅读课,害怕作文课,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动力。在此情况下,又从何谈提高语文素质呢。因此,这种状况必须彻底改变。

    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除加强课内语文学习外,很重要的一条途径是靠课外阅读。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除了课堂学习之外,大量的课外阅读充实了他的头脑,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语言表达流畅,思维活跃、敏捷;也有的学生课外阅读量少,不仅知识贫乏,而且语言不够丰富,思路狭窄。这两类学生除了先天素质差别之外,更主要说明前者读书多、会读书,吸收知识多,积累语言多;后者读书少,不会读书或不喜欢读书,吸收知识少、积累语言少。说明语文课必须要充分利用课外的文字教育资源。

    除了多读书之外,语文课还应充分利用生活资源。人们掌握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思想。生活中的语言环境蕴藏着可供儿童学习的活教材。更重要的是因为生活是学习语言的源头。叶老曾指出:源头“就是我们的充实的生活。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359页。小学生的认识是从身边发生的事物开始的。现在许多小学生课内学习压力很大,课余生活非常单调、枯燥。儿童远离社会、大自然,儿童语言的发展受到限制,所以他们只能从一些“优秀作文选”中来抄作文,或写着成人的话、或写空话,甚至写假话,这是非常危险的。正如叶老指出的:“我们最当自戒的就是生活沦没在虚空之中,内心与外界很少产生关系,或者染着不正当的习惯,却要强不知以为知,不能说、不该说而偏要说。这譬如一个干涸的源头,哪里会倾注出真实的水来?假若不知避开,唯有陷入模仿、虚伪、浮夸、玩戏的弊病里罢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360页。这段话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课脱离学生生活的危险性。所以学语文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等方面现实生活中可供学生学习语文的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

    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体现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原理的要求,主要是将课内学习向课外扩展。

    一是向课外读物扩展。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善于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机会,设计出由课内向课外扩展的提高性的读写练习。如有的课文需要介绍作者、事件发生的背景等,教师不要包办代替,最好是根据课文需要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学生自己搜集材料,通过阅读和分析进行解决,而且可以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结果。当然,教师可以指出搜集材料的途径或提供一定的材料来源。又如课内节选了作品的一部分,可在课外指导学生读全文;课内选了某作家的文章,课外可读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课内选了某作家的作品,课外可指导学生读另一作家的同名作品;课内选的篇章内容、思想较深,课外可选资料性读物,以帮助加深理解课内阅读内容;有的可作为训练要点的补充、巩固,使课内学到的读书方法,能在课外阅读中用得上。要达到以上目的,最好能编出相适应的课外阅读教材。此外,还应有学生自选的读物。学校图书馆要创造条件备有适合学生阅读的读物。中高年级,要教会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学生阅读中教师要做必要的指导。

    二是向生活扩展。如根据课文需要,带学生到大自然和社会中观察、体验、欣赏、调查,以获取生动活泼的语言。如李吉林老师上课时经常把孩子带到大自然中去。她认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儿童心情愉快,爱美之情升腾起来,儿童的语言便会伴随着情感而迅速排列组合,会讲出一串串具体生动的话来。还可以带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参观博物馆,展览馆等。也可以由家长带孩子去购物,学习对话;在家庭中还可以参加父母之间的对话;在学校中同学之间对话,学习生活中的交际语言,等等。一句话,现实生活中的语言资源很丰富,只要教师、家长善于引导、启发,学生主动随机获取,就会从中学习活的语言。

    总之,语文教学要向生活开放,向课外阅读开放。要把学生带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学习生活中鲜活的语言;要引导学生进入课外阅读的大课堂,丰富知识,开阔思路,积累语言,发展语文素质。这是过去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所忽视的。

    [实用]小学生语文教学设计季度范文精选


    随着我们的知识面不断扩大,范文的用途越来越广,一篇好的范文能够提供好的参考,什么样的范文比较高质量?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实用]小学生语文教学设计季度范文精选”。

    【教学目标】

    1.认识“钥、匙”等11个生字。会写“盒、颜、料”等13个字。能读写“颜料、邮票、淡黄、一曲”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到秋天的雨,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好课文。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课文中描写的秋天美景,体会作者对秋雨的喜爱之情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钥、匙”等11个生字。会写“盒、颜、料”等13个字。能读写“颜料、邮票、淡黄、一曲”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秋色,激趣导学。

    1.教师引述:这儿有几幅画面,想让同学们欣赏一下,并说说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好吗?

    2.(课件出示2)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教师一一出示有关秋天景象的图片或展示课件。

    3.引导交流,唤起情感: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

    4.学生交流看法和感受。

    5.想象导学:

    (1)请发挥一下你们的想象力,说说是谁把美好的秋色带到我们的眼前?

    (2)有位朋友觉得是那清凉而又温柔的雨把秋天带给了我们。(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在他的眼里,那细细的雨犹如一位变幻神奇的魔术师,想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吗?

    二、读通课文,认识字词

    1.提出自学要求:(课件出示3)

    (1)框出生字,在生字框中给生字注音。

    (2)标出段号,读通句子。把理解的或不理解的字词、句子标上记号,以备讨论交流。

    (3)把你喜欢的语句用“”画出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4)说说这篇文章介绍了秋雨的哪些方面?

    2.学生按要求自学,批注或利用学习工具解惑,师巡视,了解学情。

    3.反馈学生自学情况。

    (1)检查字词的认读。(课件出示4)

    钥匙缤纷邮票丰收颜料飘哇飘哇争着勾住喇叭一盒一枚仙子淡黄好闻香梨厚厚的一曲

    自由读,小组交流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指正:注意读好翘舌音“匙”,同时在“钥匙”里读轻声。

    前鼻音“缤、颜、仙、淡、闻”,后鼻音“丰、争”。

    (2)鼓励学生说说识字的方法,师适时点拨。

    熟字带生字:是-匙宾—缤合一盒彦一颜

    形近字比较识字:枚-枝勾-句

    形声字识字:香梨,木本植物,“梨”是木字底。仙子,是人,所以“仙”是单人旁。

    三、抓总起句,理清脉络。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倾听。再自主读文,画出自己读不好的地

    方,多读几遍。

    2.学生逐段读课文,读不好的地方教师再指导,示范。争取读正确、

    读流利。

    读第一自然段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轻轻地,轻轻地”读出秋雨的润物细无声,抓住“趁你没留意”读出秋雨的调皮可爱。为全文的朗读定下情感基础。

    3.学生再快速读课文,并画一画1-5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教师巡视

    指导。交流后教师用课件出示:(课件出示5)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4.让学生读一读句子,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每段的主要意思就是每段开头的一句话,这样的句子叫总起句。这种概括段意的方法叫“摘录法”。(教师板书)

    5.试着让学生把这四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告诉学生这几句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也叫连接段意法,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6.同学们,请自由诵读四句话,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秋天的

    雨。(学生讨论,教师适时板书:颜色、气味、动植物)

    四、规范写字,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6:生字田字格课件)

    盒颜料票飘争仙淡闻梨勾曲丰

    学生自读生字,观察字形结构。

    2.教师范写,讲解写字要领。

    票:上下结构,上半部是“西”的变形,下半部“示”的第一笔横在横中线上。

    “盒、梨”和“票”一样也是上下结构,上下等宽。

    五、课时小结:

    秋天的雨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给我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下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细细品尝秋雨的美好吧!

    【设计意图:老师在教学生写字时,严格落实部编版教材多元识字,关于学生课堂要写字10分钟的要求,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识字、写字,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质量。】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看拼音写汉字。

    yánliàowéndànfēng

    ()好()()黄()收

    2.本文从()方面写了秋天的雨,分别是()、()、()、()、()。

    3.从课文中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颜料闻淡丰

    2.五一把钥匙一盒颜料许多好闻的气味金色的小喇叭一首歌

    3.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读写“颜料淡黄仙子好闻香梨”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听写后,出示课件,看看你都写对了吗?(课件出示8)

    一盒颜料邮票争着仙子淡黄好闻香梨勾住一曲丰收

    2.用多种方式激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语段。

    3.指名朗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导入下文的学习。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谈话导入:秋天的雨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有着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她把秋天的田野染得格外美丽,下面请再读读课文,看看秋天的雨里还藏着什么?

    2.学生自读:要求学生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3.采用指名读、比赛读等方式激发学生朗读,丰富表象。

    三、品读课文,感受神奇。

    1.品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能不能怀着喜欢的感情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2)指名多人次地朗读第1自然段:谁愿意把第1自然段内容朗读给大家听听?

    (3)引导学生用审美的情趣体悟情感:你觉得秋天的雨神奇在何处?

    (4)指名交流并读出神奇之处。(课件出示9)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5)激发情趣:秋天的大门被打开以后,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

    2.品读第二自然段。

    (1)引导学生朗读:秋天的大门打开后,作者首先看到的是什么?

    (2)指名学生朗读后并回答。

    (课件出示10)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3)采取赛读的方式让学生欣赏性地朗读课文,喜欢哪一句就读哪一句,并把那一句所描画的景物图片贴到黑板上。谈谈自己对句子的理解。

    (课件出示11—15)

    ①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把黄黄的银杏叶比作小扇子。)

    ②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把红红的枫叶比作一枚枚邮票。)

    ③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把田野比作金色的海洋。)

    ④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把橘子、柿子当成人来描写。)

    ⑤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把菊花当成人来描写。)

    (板书:给颜色)

    (4)品说文字:你觉得这一段中哪一句说得格外有趣?

    (5)联系生活,丰富想象:你能联系家乡秋天的某一景物特色,像书上说的那样有趣吗?

    3.品悟、想象第三自然段内容。

    (1)教师引导:谁能说说你从第3自然段里,看到了秋天的雨里还藏着什么?

    (2)学生交流,(课件出示16)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还有苹果、橘子,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

    (3)鼓励学生围绕“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让学生想象:秋天的雨里还藏着哪些香甜的气味。(板书:藏气味丰收)

    (4)(课件出示17)“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读后让学生说说小朋友的脚怎会被香味勾住?

    (5)转换角色,让学生进一步想象,交流感受:假如你当时在果树下、花丛中,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6)让学生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再读第三自然段,可让学生评赏谁读得好,以评促读。

    2.品悟、想象第四自然段。

    (1)谈话过渡:秋天的雨不光带来了色彩和香味,还挺会关心人的呢!谁来读读第四自然段?

    (2)多人次指名学生读后,可让学生说说,秋天的雨举起金色的小喇叭,他会对一些好朋友关心地说些什么?

    (3)引导学生具体、丰富地想象后,可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经验积累,让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其他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

    (4)语言训练:(课件出示18)

    它告诉大家,_________。小喜鹊______,小松鼠_______,小青蛙_______。松柏_______,杨树、柳树的叶子_______。它们都在准备过冬了。

    先让学生说说其他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然后讨论交流这些话如果放在文中放在哪里最合适。(板书:传信息)

    四、总结感受,拓展活动。

    1.指名朗读第五自然段,用以评促读的方式让学生读好这段话。

    2.联系全文内容,让学生思考回答:为什么说秋天的雨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板书:欢乐)

    3.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4.引导学生拓展活动:美丽而又丰收的秋天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学了这篇课文后,此时同学们最想做的又是什么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课余组织指导学生开展观察活动,为语文园地的教学活动先作铺垫。)

    【设计意图:字词和课文的复习,起到过渡的作用,为下面的理解分析做好准备。】

    【设计意图:本环节巧妙地设计问题,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从文中找信息的能力,为探究性学习推波助澜。同时采用课件展示的方法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传授方法,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水到渠成。既锻炼学生写作,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堂作业新设计】

    1.联系家乡秋天的某一景物特点,仿照书上某一句式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一读,写一写。

    清凉留意扇子炎热邮票凉爽柿子

    仙子菠萝气味香甜粮食加紧油亮亮杨树丰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课文内容,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内容。

    (1)这篇课文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方面描写秋天的雨的。

    (2)秋天的雨给植物带来了_______________,秋天的雨给果实带来了_______________,秋天的雨给小动物带来了_______________。

    (3)读了课文,我认为秋天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季节。如果我是秋雨,我准备给__________带去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略2.略

    3.(1)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

    (2)五彩缤纷的颜色好闻的气味冬天快要来了的信息

    (3)略

    【板书设计】

    给颜色

    丰收

    秋天的雨藏气味

    欢乐

    传信息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其五


    学生时代,我们看过许多范文,优秀的范文可以让我们积累相关的知识,通过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尽快将心情平复下来。优秀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那么,您看过哪些值得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吗?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其五》,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一、复习

    1、把jqx三张卡片发给学生,老师读,拿卡片的同学上讲台领读。

    2、jqx与u相拼时要注意什么?(去两点)

    二、看情境图,听语境歌,引出新课内容。

    1、引导看情境图,学生回答问题,老师总结图意。

    图上画了谁?它们在干什么?(刺猬老师在教四个小刺猬认读字母。四个小刺猬学得很认真,纷纷举手要求认读,它们要认读哪三个字母?)

    学生回答时,相机出示zicisi

    2、听语境歌。学生学会语境歌。

    四只小刺猬,一起学字母。老师领着念,学生跟着读。

    3、告诉学生:黑板上得3各歌字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得内容。

    二、教学声母zcs。

    1、字母z,音节zi

    (1)教学声母z的读音

    a出示表音表形图一

    图上画的是谁?她拿了个什么?(要求用一句话说出来)小女孩手里拿了一张数学字母2的卡片。

    B出示声母z,告诉学生:z的读音和写字的“字”、字母的“字”读音差不多。

    C教师范读,告诉学生读的方法:读z时,舌尖向前平伸,顶住上门齿背,憋住气流,然后舌尖稍微放松,让气流挤出。领读,学生体会练读,指名读。

    (2)字形及书写:

    说说z的样子,引导编顺口溜帮助记忆:(像数学中的“2”)“像个2字zzz”。看z有几部分组成,教师范写,学生书空。然后在书上描红。

    (3)教学zi及其四声。

    Az有个特好的朋友叫i,出示音节zi

    B告诉学生:i在zi中不讲话,是哑巴,它和z组成的音节zi,是整体认读音节,不要拼读,只要将z的音读得长一点就行了。

    C领读、齐读、指名读。

    D比较z和zi发音方法的异同。指读z和zi的卡片。教师发音,学生判别,拿卡片领读。

    E出示zi的四声,学生自由练读,引导用它的四声练习组词。

    物资姿势;紫色子女;写字自己

    2、字母c,音节ci

    (2)教学声母c的读音

    语文教学设计心得体会合集8篇


    心得体会的作用是什么呢?为了帮助自己,总结自己,应该迅速将其记录下来,并形成一篇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是指把自己内心的感受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教师范文大全编辑很高兴为大家推荐一篇关于“语文教学设计心得体会”的文章,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语文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篇1

    11月23日至24日,我有幸在石屏县高级中学参加了国家级别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与高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几位专家老师针对修订后的新课程标准做了精彩的解读,让我收获很多,受益匪浅。使我真正体会到讲课是一种艺术。感到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静下心来回味一下这三天收获的是什么?我感觉我收获的是差距,是我个人跟那些名师之间的差距,自身有一种知耻而后勉的感觉,三天的学习让我真正能够用心去聆听,用心去感悟,让我真正体会到,重视教学技巧的重要性。

    人们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开悟,名师开悟不如自己顿悟。”而我却还有新的理解,我认为在名师的引领下,我们才会有自己的顿悟,才知道自己该朝哪个方面去努力。回到学校,结合实际,我进行了反思和总结,方知我要做的努力太多了。我们现在所教的语文,经过这些优秀教师的研究探讨,正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转型,正在改革中创新。而我平时在上语文课的时候,大部分时间还只是在为教课文而教课文,没有真正达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课程内容”这一质的飞跃。特级教师盛新凤说的“和美语文”这个新名词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让我知道教一篇课文,知道一个故事,是一节不入门的课,因为没有走进语文教学之门;教一篇课文,明白一个道理,也是属于一节比较差的思想品德课,而积累语言,形成能力,发展思维、陶冶情操,这样的课,才是一节真正的语文课。于我而言,这样的课,是一种境界多么高的课呀!我一直都在努力地朝这个方向靠拢。对比起来,我觉得我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这点体会我是最深的。这一次观摩课,那些国家级特级教师的讲课,使我大开眼界,这就是跳出课文教语文呀,也就是从“教课文”向“如何教”的转型。总之,这次培训对提高教师素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也使我获益良多。这次培训对于我将会有很大帮助,特别是在开展教学工作中的影响。我决心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做的是:

    第一,自我反思。从以往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得失。

    第二,不断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提高自我素养的良好基奠。一桶水早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了,我要不断学习,成为长流水。

    第三,交流。他人直言不讳的意见与建议可能是发现不足、认识“庐山真面目”的有效途径。要听真言,要想听真言,更要会听真言,久而久之对我大有裨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们必须是着眼于未来,采取科学的方法应对随时出现的新问题,努力使自己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必须给自己定好位,必须走“学习一反思一研究一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发展之路。

    通过这次优质课学习,收获是非常丰富的,它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也让我收获了很多的知识,使我感到自己的教师修养有了深一层次的提高。除了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之外,我们还需要结合个人情况及教学环境和特色来很好的贯彻和应用它们。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总之,通过此次学习,我深切感觉到,做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崇高的奉献精神、高标准的师德,也需有先进完备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从今以后,我会牢记自己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圣神使命,在今后的工作中,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努力实践,在教学岗位上积极进取,锐意创新,力争成为一名新时期的优秀教师。

    语文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篇2

    教学设计体现教师的教学技能,又是沟通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中间环节。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看,“教学设计”就是要求教师对文本的研读,探究文本的智慧路径。研究教学设计有助于教师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有助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变,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技能。如何才能烹饪出浓汁浓味的语文课呢?

    一、抓住文本的“基础点”

    走进新课程、走进新课标、走进文本,教学设计也就抓住了语文的根——识字,读书,朗读,背诵,作文,简单地说也就是念好识、写、读、背、说、作、习这“七字经”。这七项目标紧紧围绕三个基本方面:基本的语文能力,基本的语文积累,基本的习惯素养。这就是语文的根,要牢牢抓住。常态下的教学设计要求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而不是形式上花样翻新,表面上热闹非凡的动嘴不动手的“君子课”。在教学设计时,要让学生体会文本本身的内涵,删去不必要的“花架子”。如一位老师在初教《学棋》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说一说你喜欢哪一个学生。(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两种观念交锋)。生1:喜欢那个走神的学生,因为他有个性,不喜欢的课,他没有假装认真听讲。生2:那个学生做事不专心是对的吗?生1:假如那个老师讲课很有吸引力的话,他还会走神吗?假如他很喜欢下棋的话,他还会分心吗?……表面上看,这样的设计,是对文本的拓展,但拓展不能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在这节课上,学生会热热闹闹,但是实际上存在两个问题:一.学生究竟有没有弄明白课文,不得而知。有可能原本是比较明白的,作了这个辩论反而变得云里雾里的。二.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课上,其他任何形式和内容的东西都应该为语文服务的,不管使用何种手段都要深入思考一下:我设计的这个环节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否能够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责任感?是否能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体验?若偏离了这些基本点,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实际上是丢掉西瓜去捡芝麻。再活跃的课堂也只是老师的“独角戏”,最终的结果是“种别人的田,荒自己的园”。语文课的根基是文本语言,是学生不断走进文本的过程,将文本融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才是最重要的。

    二、切入生活的“链接点”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生活是学习的大课堂,语文学习的动机、动力来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要潜心研究“课标”和教材,把功夫花在发掘文本的语文因素上,力求发掘切入生活的“链接点”:文本中所有的文字、符号、插图、注释、提示、课后习题,都具有召唤性,蕴涵着吸引读者去采撷、加工、拓展……阅读文本的关键是教师,教师不去潜心读书,精心设计,怎么引导学生去学习语文,在文本中探索、发现、汲取资源呢?又怎样实现《课程标准》中一再强调的“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如我在教学《欢乐的泼水节》时,设计了这样的片断训练:

    老人、孩子、姑娘、小伙,个个身上湿淋淋,人人脸上笑开了花。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

    ▲(投影出示)身上那么湿,为何还那么高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 这句话听起来挺深奥的,你真的读懂了吗?考考你:

    A.当我端起水,我会把水泼向老人,祝愿他(健康长寿)

    B.当我端起水,我会把水泼向姑娘,祝愿她( )

    C.当我端起水,我会把水泼向小伙,祝愿他 ( )

    读懂文末这蕴含深刻的一段话,是文章的重点、难点,如果要把这段文字植根于学生心中,只是简单的读一读,理解字面意思是完全不够的。文本中所表达的“道理”如何才能和生活相链接呢?上述的教学设计,把文本的解读至于广阔的背景之下,让学生进入文本,又跳出文本,让学生发现文本切入生活的“链接点”,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在语文的学习中体味生活的真谛。

    三、架设课文的“互动点”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意在“加强语文课程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在《课标》的召唤下,教师注重于设计体验性和探究性语文综合活动,让学生在体验语文、探究语文、感受语文时,架设课文的“互动点”,真正实现语文生活化,在充满情趣的百花齐放的学习背景中学习、积淀与创造。

    曾见一位教师在教完《印度洋上生死夜》和《给家乡孩子的信》两篇课文后设计了一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评选感动我们的十大课文人物,以“感动中国”为蓝本,写下了一系列的颁奖辞:

    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他一次又一次地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英雄”的真正含义。有了他,更多的人才拥有灿烂的阳光;有了他,更多的人才懂得了生命的意义。

    司马迁:风雨人生,祸福难料。为了父亲的遗愿,他忍辱负重十八年;为了自己的理想,他把一腔热血化作千古名篇《史记》。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铸就了他的辉煌。

    ……

    在经历了这样一段感人心扉的语文历程之后,学生和教师将收获生活中的感动,并把他们讲出来,写出来,告诉大家,让感动延续。这也正践行了《课程标准》阐明的“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统一。这样的设计理念注重于教学内容的整合,突出言语表达实践,做到了目中有人,师生互学,多元发展。读着这些颁奖词,我们就好像又一次地和文本、和作者进行对话,拉近了语文学习和日常生活,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拓宽了视野,促使文与道的交汇与融合,收获万紫千红的春天。

    四、尊重个性的“差异点”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充满灵性的个体。有人说“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教学设计时基于“以生为本”的精神,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尊重个性的“差异点”,就能促成生成的精彩。如教学《月亮湾》时,我发现学生读“游来游去”的语调不同,一个读得的轻快,表现了小鱼的滑溜,“做游戏”时快乐,自由;另一个学生读得慢条斯理,应该怎样读?成为一个“差异点”,如何解决这个“点”的钥匙呢?“谁能帮他说说理由?”教师将球抛给了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使话题成为一个“争论点”:怎样读?有学生说因为小鱼在河底散步,看风景,所以游得悠哉悠哉,要读得慢…… 最后竟有学生从游得开心、悠哉中领悟到环境没有污染。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对文本的“二度开发”。对读书的理解,曾国藩曾如此描述:“情以生文,文亦足以生情;文以引声,声亦足以引文。循环互发,油然不能自已,庶渐渐可入佳境。”学生在读文之中对月亮湾的美的体悟,带有明显的个性特色。学生学习语文,应该在运用中学,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倾听给了学生“感悟、积累”和“运用”的平台。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们的教师要真正地把心贴在孩子的身上,这‘帖’不只是爱,还是研究,还是为了发展。(叶澜语)”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设计时想到的不仅仅是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还要想到文本的语言会带给学生怎样的情怀,怎样发掘学生的言语禀赋,怎样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走进一个美好的境界,怎样让学生在言语活动中感受到快乐,怎样让学生带着欣赏美的眼光发现语言的美,怎样让文本语言在学生的心中发酵,形成物我两忘的精神场……带着这些设计理念,教学设计是人本与文本的碰撞、交融,迸发出的灼人火花。

    五、倡导教学“本色点”

    郑板桥有诗云:“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在经历了对学生的研究和发展、教师的丰厚的修养和教学艺术之后将语文简单化,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对“本色语文”的最佳的注释。“本色”是浓缩,是提要钩玄,是减去“非语文”的肿胀。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课堂。再教《学棋》,我就注重于教学过程,渗透学习方法,走进课文情景,获取真实感受:1.读课文第二节,将学生怎样“学棋”字、词圈出来。2.轻读课文,边读边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看一看他们是怎样学棋的?3.学生交流:两个学生学棋的情况。

    语文的本体是什么?叶老早就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在这一环节,教师着力于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走进语言,渗透学法指导,让静止的语言文字在学生的头脑中鲜活起来。教学设计的本色点是着眼于学生的言语发展,扎根于语言文字,使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走进文本,获取真实地感受。

    有诗云:“轻拢慢捻抹复挑”。在课程改革中,只要我们潜心研究,静心思考,精心设计,就一定能引导学生从“三味书屋”走入“百草园”,使语文课堂进入精彩纷呈、博大精深、魅力四射的佳境,分享那浓汁浓味的语文课!

    语文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篇3

    随着课改的深入,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看重结果,轻视过程;对学生的评价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这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病根所在。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这样去做:

    第一、在平时备课中吃透教材,搜集、整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研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

    第二、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发挥想象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尊重和正确解读这些合作体验的结果。比如对“意象”的理解。我曾给学生举了一个这样的例子:

    运用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读完后,思考:全诗给你什么感觉?语感好的同学马上就能回答:全诗笼罩着一种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这就是意象在起作用,“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感***彩,但是它们被作者“加工”(加了“枯”、“老”、“昏”)和“剪辑”(组合在一起)后,就不是自然界的客观事物了,而是带有强烈主观感情的意象,因此所谓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情感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它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比如“游子身上衣”并不是表现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表现阳光普照般的母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病树”和“沉舟”也不是现实事物的真实写照,而是诗人惆怅而达观的思想表现。有时,我们能看到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现。“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婚嫁有关,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孔雀东南飞”;“雨”的意象往往和离情别绪,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帘外雨潺潺”;“月”这个意象往往和思乡怀远有关,“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化秋月何时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了解这些原型意象的意义,对认识和把握作品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帮助。意象不但有传统的色彩,而且有诗人强烈的个性特征,臧克家的“老马”是一匹负重受压、苦痛无比,但在鞭子的抽打之下不得不向前挣扎的老马,它不同于曹操笔下的虽已伏枥仍志在千里的“老骥”,也不同于曹植笔下那“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的“白马”。同时,诗人们用意象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

    我们主张“在教师指导下自学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创造精神,使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素质全面迅速地得到提高,这应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努力方向。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程活动设计的首要目的是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引导他们体验情感,培养能力,构件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深入地了解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学生好奇心强,有活力,情感单纯而强烈,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处在形象思维强而抽象思维正在形成阶段,由于学生们受到现代各种传媒的影响,有较广的知识面,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果能根据学生们的情感和年龄特征,找到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再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课程的改革,需要学校、家长评价观念的转变,需要每一个人思索我们用什么样的评价观念才能有利于下一代更加健康地发展。

    教学方法的转变,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一开始,就运用亲身体验与亲身实践的新型方式进行学习。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的主角是教师,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而此次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题,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可让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快乐的学习到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现在的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鱼,最重要的是授之渔。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学生的大脑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想方设法去点燃这把火把,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充分地活动起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真正体现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

    语文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篇4

    近期,我们学校组织了小学语文教师集体听评课活动,收获很多。置身于课堂教学中,看到各位老师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的浪花,他们或浅唱低呤,或手舞足蹈,或激昂文字,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更让我连声赞叹,这样的功底岂是一日可为?安继芳老师教学的思路明晰,崔云宏老师幽默的语言,郭海瑞老师课堂中的娓娓道来,都让我学到了很多…….赞叹之余,更多是深深的沉思,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魅力?为什么在课堂上学生乐此不疲?从中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教师语言要具有艺术的魅力

    当我听着这几位教师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郭海瑞老师在教学《搭石》这一课时,她让学生一边观看图景,一边听老师的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唤起了学生的思绪。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安继芳老师和蔼可亲的语言,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崔云红老师课堂语言简洁,准确,他用自己的挥洒自如的语言引领着学生

    二、自读感悟、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

    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练后训、先放后扶”的过程。”我想,安老师所执教的《少年闰土》一文的教学过程就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一个充分展现吧。本课教学有这样三个层次1、初步综合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2、局部分析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3、深入综合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安老师让学生边读边想,将少年闰土的形象完整地展现给大家而在开放引导这一环节,安老师采用了“三多”,即多元反馈、多维评价、多向调控。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的多维评价:“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但老师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和胆量”。“你说的观点很有创见,非常可贵,老师想请你再响亮地说一遍”。“这个地方你再读上一遍,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以上这些评价,我认为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指导了感悟的方法,同时,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呀!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我们是能办到的。

    三、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

    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种种?几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其中我更喜欢安老师的教学──严谨、科学。安老师的课严谨到“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情景导入,教学设计是那么合理,流畅。 “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索,经历,从而解答疑惑”让他们充分体验思考所带来得成功,树立起学生我能行,我一定行的理念。看似平常的提问,却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了更高层次的探究世界。安老师的课亲切、自然,看似平淡,却彰显出多么精湛的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智慧。

    榜样就在身边,我们需要更加努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我们虽不能成为名师名家,但也会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语文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篇5

    本学期我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学习,让我开了眼界,颇有一些感想。

    小学语文教学对象是正在发展中的儿童,如何把小学生培养好,不能有半点差错。他要求每一位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做好精细的准备工作,要把准备的内容书面化,完成教学设计,才能自如地上好课。大量的实践证明。凡优秀教师在上课前,都很认真地做好准备工作,有的反复修改教学设计方案,他们所做的教学设计方案,许多都成了青年教师学习参考的材料。而案例分析更是教师总结经验,不断反思,不断进步的途径之一。 完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教师不断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心得体会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的过程,也是教师提高文化科学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过程。因为完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语文能力。如通过钻研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熟悉语文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的过程,会转化为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及必要的知识;通过研究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接受能力,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会提高教师本身的思想水平、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由此不难看出,不论是有经验的或刚参加工作的教师要上好课,必先学会制定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方案,学会根据不同的教材、不同年级的学生完成不同的语文教学设计。这是保证教师顺利地、成功地走上讲台、完成教学任务的第一步。

    小学案例分析的目的是对以往的教学进行反思,小结,他的最终目的是使小学语文教学实现最优化。所谓最优化,就是教学投入少,而又能达到高效率,使全班学生的语文学习都能达到优良水平。要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最优化,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正如《新大纲》所提出的“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发展什么?学生的发展应是德、智、体、美全面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发展”和“传授”是根本不同的,“传授”主要靠教师的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而“发展”主要靠学生内部的动力作用,使自身的素质和个性得到提高。教师要给予必要的、适当的指导、激励。

    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在《新课标》中有明确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这段话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也是对小学语文素质的全面概括。语文素质虽然主要指语文能力,但语文能力还与思想、思维、情感、文化知识、学习习惯等品质密切相关。所以说,语文素质也就是做人的素质。通过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本身包含了促进儿童发展的诸多因素。语文是个载体,它所载负的文化科学知识,都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内涵及审美意义。通过语文学习,儿童不仅能学习语言,还会获得文化科学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及思维能力、丰富情感。所以通过语文教学促进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

    二、体现学语文和学做人的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既要教语文、学语文,也要教做人、学做人。其实学语文和学做人二者是统一的。

    通过语文课学生既学语文、又学做人,是由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是由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决定的,也是由语文教学内容所决定的。

    小学语文所载负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就是要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小学语文素质就是做人的素质。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完成语文教学目的,所选的教材篇篇都蕴含着真、善、美的因素。有的课文描写的是大自然的美景;有的课文歌颂了伟大领袖和英雄人物的高尚道德和感人事迹;有的课文介绍了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的创造发明给人类带来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活的动人故事;有的课文揭露了旧社会儿童悲惨的生活;等等。课文中人物喜怒哀乐的情感表达,揭示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学生阅读这些作品,其思想感情很自然地会发生变化,会逐步懂得做人应该坚持什么、学习什么、反对什么。往往一篇文章所反映的光辉形象或动人情节或优美景色,会在学生的人格形成中起巨大作用,会在其一生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是促使其成长的巨大动力。只要学生对作品语言有透彻的感悟,必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情感的熏陶;学生也只有感受到语言的思想情感,才能真正掌握作品的语言。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小学语文教学历来重视文道统一,但对学语文和学做人的统一还不是那么明确,通过学语文也学做人,比语文教学的思想性要求更高。语文教学的思想性多限于思想认识的提高,而“做人”的内涵主要表现在行动上。要求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不仅要提高思想认识、丰富情感,而且要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不仅在于“知”,而且要利于“行”。不过这不能立竿见影,而要日久天长地熏陶、积累。

    学语文和学做人二者是必然统一的,但不是自然能够实现的,更不是把语文课变为思品课就能完成的。必须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因此在贯彻该原理时,必须以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统一各项任务。

    小学语文教学既要教语文、学语文,也要教做人、学做人。其实学语文和学做人二者是统一的。

    语文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篇6

    实践中,课堂提问浮浅、随意、琐碎甚至无效,不能激发兴趣,启发思维,引发争议,阐发观点,形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这就需要正确的理论性的指导。课堂成败与否,课堂效率的高低,不仅依赖于教师的学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艺术等,更重要的在于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学生应该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有组织、有纪律、高效率的学习。可是,怎样组织、引导并参与学生的语文学习呢?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与实践充分证明:科学有效的提问,是激活课堂、促进教学实现动态生成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课前应当充分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领性问题,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成的新问题,调整、重组、灵活机动的组织教学。我围绕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积极探索,在前阶段提出了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十项策略:

    (一)态度真诚

    提问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获得知识和找到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如果在提问时能神态自然,以鼓励的眼神和亲切的话语鼓励每一位学生,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到问题思考中来。但是,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是不一样的,思考的结果也千差万别,无论答案怎样,教师要公平、公正,要满腔热情,一视同仁。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也不指责和嘲笑,真诚而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启发。另外,提问要尽量照顾不同层面的学生,不能只提问几个尖子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特别是成绩差的和不善言谈的学生,从而调动每一位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二)因人施问

    孔子因材施教这条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即为因人施问。教师在预设问题时,要根据学生情况,分层次预设;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因人而异。如课前检测字词时,可让程度较差的学生来回答,以增强差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课文理解及一般性的概括问题,可以让中等学生回答,以促其思考,提高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对于难度较大的拓展性问题和综合性表述题,可以让程度较好的学生和部分中等生来回答。教师对他们的回答要加以点评,让所有学生在比较与鉴别中,提高分析能力与概括能力。

    (三)注重实际

    教学不仅要从教材出发,更应从熟悉学生,了解学生认识水平。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我们的提问才能与学生的思维接轨,才能取得教学主动权。因此设计提问,我们既考虑学生的思想方法,又考虑学生的知识层面和兴趣爱好。

    (四)体现整体

    传统的语文教学都喜欢将一篇课文肢解开来,零碎地发问,易形成分析的疲劳。提问应注意有利于学生整体感受文本,在此基础上深入研讨关键点。

    (五)创设情境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创设情境问题是必要且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情境问题,不仅能营造良好的氛围,避免传统教学一张嘴、一块黑板、一张嘴的尴尬局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当然如果情境问题过大,过于宽泛,学生容易跑调,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宝贵的学习就这样白白浪费了,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六)重视体验

    设计的问题能让学生有亲切感,有利于学生说真话、抒真情。比如教学《蘑菇该奖给谁》,可以提问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得到奖励时的感受?这些问题切合学生实际,学生有话可说,能激发思维,形成热烈的课堂气氛。

    (七)巧妙变换

    教师在讲授课文之前,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识地给学生设置一些悬念,当学生带着解开悬念的渴望学习课文时,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课堂提问不要只局限于一个角度,采用一种表达形式,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前提下,适当变换角度提问,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八)体现两度

    所谓坡度,就是在提问时,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个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挖掘深度,在教学中常可以发现这种现象,提问时老师和学生一问一答,教学气氛看起来很活跃,但课后如问学生有哪些收获,学生有时就显得很茫然。如果答案就在教科书上,学生能回答完整;如果书中没有现存的答案,有的就答非所问了。因此,必要时应增加提问的深度,使学生咀嚼有味,才能引发学生创造性的火花。浅显的提问,往往使学生收效甚微,只起到浮光掠影的作用,因此,在必要之时增加点深度使学生咀之有劲,品之有味,能够领略更奥妙的知识殿堂,有时还会引起创造性的火花。

    (九)强化重点

    现行语文教材深入浅出,可读性很强。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地提问,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文本特征,有重点的设计问题,或设计问题反映重点。避免所提的问题太直太露,要做到直题曲问,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求知的热情。提的问题,经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学生便能幡然顿悟,从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十)节外生枝

    节外生枝教语文,也就是在研究文本的基础上,促成课堂生活与课外生活知识的链接,策动各种教学形式与活动形式再生成,在这样的情境中产生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探究精神。节就是课内知识,枝就是在联系课内知识基础上拓展开来的其他知识与问题。通过节外生枝体现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特征,丰富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最大程度地开掘出语文课程丰富的资源。可以从续写情节、比较主题、评说思想、学科渗透、联系生活。

    语文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篇7

    教学设计体现教师的教学技能,又是沟通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中间环节。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看,“教学设计”就是要求教师对文本的研读,探究文本的智慧路径。研究教学设计有助于教师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有助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变,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技能。如何才能烹饪出浓汁浓味的语文课呢?

    一、抓住文本的“基础点”

    走进新课程、走进新课标、走进文本,教学设计也就抓住了语文的根——识字,读书,朗读,背诵,作文,简单地说也就是念好识、写、读、背、说、作、习这“七字经”。这七项目标紧紧围绕三个基本方面:基本的语文能力,基本的语文积累,基本的习惯素养。这就是语文的根,要牢牢抓住。常态下的教学设计要求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而不是形式上花样翻新,表面上热闹非凡的动嘴不动手的“君子课”。在教学设计时,要让学生体会文本本身的内涵,删去不必要的“花架子”。如一位老师在初教《学棋》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说一说你喜欢哪一个学生。(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两种观念交锋)。生1:喜欢那个走神的学生,因为他有个性,不喜欢的课,他没有假装认真听讲。生2:那个学生做事不专心是对的吗?生1:假如那个老师讲课很有吸引力的话,他还会走神吗?假如他很喜欢下棋的话,他还会分心吗?。表面上看,这样的设计,是对文本的拓展,但拓展不能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在这节课上,学生会热热闹闹。

    二、切入生活的“链接点”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生活是学习的大课堂,语文学习的动机、动力来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要潜心研究“课标”和教材,把功夫花在发掘文本的语文因素上,力求发掘切入生活的“链接点”:文本中所有的文字、符号、插图、注释、提示、课后习题,都具有召唤性,蕴涵着吸引读者去采撷、加工、拓展。阅读文本的关键是教师,教师不去潜心读书,精心设计,怎么引导学生去学习语文,在文本中探索、发现、汲取资源呢?又怎样实现《课程标准》中一再强调的“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如我在教学《欢乐的泼水节》时,设计了这样的片断训练:

    老人、孩子、姑娘、小伙,个个身上湿淋淋,人人脸上笑开了花。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

    读懂文末这蕴含深刻的一段话,是文章的重点、难点,如果要把这段文字植根于学生心中,只是简单的读一读,理解字面意思是完全不够的。文本中所表达的“道理”如何才能和生活相链接呢?上述的教学设计,把文本的解读至于广阔的背景之下,让学生进入文本,又跳出文本,让学生发现文本切入生活的“链接点”,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在语文的学习中体味生活的真谛。

    三、架设课文的“互动点”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意在“加强语文课程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在《课标》的召唤下,教师注重于设计体验性和探究性语文综合活动,让学生在体验语文、探究语文、感受语文时,架设课文的“互动点”,真正实现语文生活化,在充满情趣的百花齐放的学习背景中学习、积淀与创造。

    曾见一位教师在教完《印度洋上生死夜》和《给家乡孩子的信》两篇课文后设计了一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评选感动我们的十大课文人物,以“感动中国”为蓝本,写下了一系列的颁奖辞:

    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他一次又一次地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英雄”的真正含义。有了他,更多的人才拥有灿烂的阳光;有了他,更多的人才懂得了生命的意义。

    司马迁:风雨人生,祸福难料。为了父亲的遗愿,他忍辱负重十八年;为了自己的理想,他把一腔热血化作千古名篇《史记》。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铸就了他的辉煌。

    在经历了这样一段感人心扉的语文历程之后,学生和教师将收获生活中的感动,并把他们讲出来,写出来,告诉大家,让感动延续。这也正践行了《课程标准》阐明的“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统一。这样的设计理念注重于教学内容的整合,突出言语表达实践,做到了目中有人,师生互学,多元发展。读着这些颁奖词,我们就好像又一次地和文本、和作者进行对话,拉近了语文学习和日常生活,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拓宽了视野,促使文与道的交汇与融合,收获万紫千红的春天。

    四、尊重个性的“差异点”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充满灵性的个体。有人说“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教学设计时基于“以生为本”的精神,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尊重个性的“差异点”,就能促成生成的精彩。如教学《月亮湾》时,我发现学生读“游来游去”的语调不同,一个读得的轻快,表现了小鱼的滑溜,“做游戏”时快乐,自由;另一个学生读得慢条斯理,应该怎样读?成为一个“差异点”,如何解决这个“点”的钥匙呢?“谁能帮他说说理由?”教师将球抛给了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使话题成为一个“争论点”:怎样读?有学生说因为小鱼在河底散步,看风景,所以游得悠哉悠哉,要读得慢。 最后竟有学生从游得开心、悠哉中领悟到环境没有污染。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对文本的“二度开发”。对读书的理解,曾国藩曾如此描述:“情以生文,文亦足以生情;文以引声,声亦足以引文。循环互发,油然不能自已,庶渐渐可入佳境。”学生在读文之中对月亮湾的美的体悟,带有明显的个性特色。学生学习语文,应该在运用中学,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倾听给了学生“感悟、积累”和“运用”的平台。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们的教师要真正地把心贴在孩子的身上,这‘帖’不只是爱,还是研究,还是为了发展。(叶澜语)”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设计时想到的不仅仅是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还要想到文本的语言会带给学生怎样的情怀,怎样发掘学生的言语禀赋,怎样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走进一个美好的境界,怎样让学生在言语活动中感受到快乐,怎样让学生带着欣赏美的眼光发现语言的美,怎样让文本语言在学生的心中发酵,形成物我两忘的精神场。带着这些设计理念,教学设计是人本与文本的碰撞、交融,迸发出的灼人火花。

    语文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篇8

    有幸聆听了重庆市特级教师王君老师的报告《我的青春语文观——我的语文教学探索之路》。报告中,王老师讲述了十几年来的语文探索经历,详细阐述了自己语文教学创新的四个层次。

    王老师语文教学创新的四个层次是这样的:1、在新颖独特的课堂设计中创新。2、在灵活扎实的语文味中创新。3、在诚恳机智的学情应变中创新。4、在把握语文学习规律和健全语文学习制度中创新。

    从她讲述的内容中,我窥探出,这所谓四层次,其实包含着她走过的语文教学的四个阶段。一是对教材钻研的课堂设计阶段,二是以语文训练为主的导学阶段,三是学生为主体的以学论教阶段,四是建立语文学习规范的自主学习阶段。这四个阶段,就是王老师探索语文教学的主要思想历程。

    王老师第一个阶段的重点在教材钻研上。她总是在对教材深入细致研读的基础上,着力于巧妙的课堂教学设计。要么寻找到巧妙的突破口,要么设计出新奇的板书,要么思考出富有创意的处理方式。如《沁园春雪》根据理解设计诗词TV,《题湖阴先生壁》把湖阴先生家的情景画出来,《苏州园林》四张园林图片四个导游解说,《木兰辞》设计木兰明星档案,《俭以养德》填充“靶子图”,《珍珠鸟》设计小鸟宝贝成长日记、人鸟对话,《济南的冬天》你选谁当济南的形象代表,《羚羊木雕》请你给同情的对象写一封信,《石壕吏》课本剧改编和表演,《落棋有声》辩论“如果你是厂长,你选谁当车间主任”,《中国石拱桥》作石拱桥的设计师重现赵州桥卢沟桥的形象……

    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也是一个青年教师打下坚实基础的过程,这个过程王老师经历了整整五年时间。对教材的研读,是一个语文教师最基本的基本功。没有对教材的钻研,就没有对教材的处理,教材钻研得越深,教材的处理就会越浅易,所谓“深入浅出”就是这个道理。一个教师如果不经过这样一番历练,不能养成深入研读文本的习惯,那么他的教学之路必然是浅薄而空虚的。

    王老师的第二个阶段重点是放在学生学习的引导上。如果说前一阶段王老师更着眼于从篇章的角度去设计教学,那么这个阶段则更加重视文本,重视语言的深层挖掘。她遵循陈钟梁老师的话“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开始踏踏实实地回归文本,聚焦于语言文字本身,凸现语文课堂的本色,引导学生苦练语言“内力”。

    为此,她总是从文本内核中去寻找能牵一发动全身的词句,引导学生沿着语言去探求文本的真意。如她抓一“痴”字教学《湖心亭看雪》,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选择一些虚词、标点符号等文本元素强化对文章的理解,通过朗读完成对语言的品味,等等等等。

    这是一个语文教学的回归阶段。语文,顾名思义,就是语言文字。语文学科的特殊使命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通过语言各元素的探究,走入文本。这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走过的阶段。没有经历这个阶段的语文教师,不能叫真正的语文教师,最多只能算个假洋鬼子。在每年的教师应聘过程中,这样的假洋鬼子还多着呢。

    王老师的第三个阶段重点已经由教师的导走向了学生的学。她开始反思自己导学的利弊:“在多数人的词典中,循循善诱从来都是一个褒义词,但是,课堂上高度控制的导读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单向思维的死胡同,难以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和意识。老师那不无启发的循循善诱,往往反而会禁锢了学生的自由思想,成为了课堂杀手。”

    于是,她走上了以学论教的道路。“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初始对话一定要在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之前。教师不给学生以有意暗示,让学生的独立体验成为课堂教学的起点,教师再由此帮助学生达到自己能够达到的目标。这样的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推进课堂进程的原动力是学生的认知,教师只是课堂讨论的首席。教师和学生彼此独立而又追求和谐。”其结果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不依循常规,而是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结合当前的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

    这是一个思想突变的阶段,由教师主体走向学生主体,这个思想过程容易,但要转变为教学行为,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有不少教师也认识到了学生主体的重要性,但是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却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这之中,需要勇气,更需要能力。当我们许多的老师仍然停留在思想层面的时候,王老师已经在行动上走出了很远。

    王老师的第四个阶段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语文学习的规范,使语文学习变成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关于这一点,王老师是这样阐述的:“语文的最佳状态是:主动地探索语文知识的序列,摸索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规律,使语文学习从零敲碎打似的单项突破走向整合性、制度性、自主性。具体做法是:着力建设一个非常明确的语文学习的制度,让玄妙的语文教学有章可循,让以前在学生心目中可有可无的语文学习能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轨道上运行,使学生学得到还看得到,对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自己必需做什么心中有数。让班级的学习秩序化、规范化、规律化。明确了宏观和微观的学习制度,就有可能使班级的语文学习逐步进入了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让语文的教与学既生机盎然,又脚踏实地。”

    为了让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习惯,为了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王老师在班上建立了许多语文学习的制度,如日记制度,日记评讲制度,作文互批互改制度,错别字整理和修改制度,课前演讲制度,班级图书馆不闭馆制度,读书汇报制度,清晨积累制度,积累考试制度,五分钟微型课制度,班级“百家讲坛”制度,口语考试制度,班级生活语文化制度,专题活动写作制度等。通过这些制度去规范学生语文学习活动,通过活动把这些语文学习行为变成一种日常习惯。

    当学生的语文学习变成一种自觉自主的行为,当学生的语文学习渗透到他们的生命里去了,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就达到了它的最终目的。这,应该说是我们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目标。

    这,就是王君老师青春语文教学创新四层次的全部意义所在。

    [课件必备]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篇二


    我们多多少少都是读过一些范文的,这些优秀的范文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去记录重要的事情。高质量的范文能供更多人参考,你是否在寻找有关优秀范文的模板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课件必备]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篇二”,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正确读记“恶作剧、不拘一格、年过花甲”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来表达对索溪峪美的独特感受。

    【情感与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拓展与延伸】找一些描写山川景物的文章读一读,体会景色的特点。

    【重、难点突破】感受索溪峪独特的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是我们最佳的出游时光。今天,我就带领大家到到湖南的张家界,领略一下索溪峪的独特风光。

    板书课题:索溪峪的野

    释题:索溪峪是地名,从“峪”字可以看出这是一条山谷。而“野”又是什么意思呢?索溪峪的“野”体现在哪儿,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为什么说索溪峪是“野”的?我们带着三个问题来自由地浏览“索溪峪”?

    二、自由读课文

    围绕一个“野”字思考、讨论:“野”是什么意思?索溪峪的“野”体现在哪儿,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为什么说索溪峪是“野”的?三个问题。

    提示:

    1、“野”的理解:“野”,其实作者体会到的是索溪峪“野性的美”,是没有经过人工修饰的天然的美。

    2、索溪峪的“野”体现在:作者由远及近,由山水到物到人地写了“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四个方面。

    3、为什么说索溪峪是“野”的?

    逐段朗读,抓住关键的语句加以理解。

    第一自然段:概括写对索溪峪的独特感受——“野”

    ①走进张家界的索溪峪,脑子里只剩下了一个字:野。

    这是开篇的第一句话,写作者游览索溪峪,总的感受是一个字——“野”。其实作者体会到的是索溪峪“野性的美”,是没有经过人工修饰的天然的美。扣住这个“野”字,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索溪峪的美景和作者的匠心独具。

    这句话起到点题的作用,同时,又统领全文,文章的第二、三、四、五自然段都围绕这句话展开。

    第二自然段:山野——惊险、磅礴、随心所欲

    ②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婷婷玉立,则好似“窈窕淑女”。

    这句话采用联想的方法,描写出山具有“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特点。那里有“斜山”,那山峰似从山的一边飘逸而出。“旁逸”写出了山峰斜出的是那么随意。“巍巍”则写出了山峰的高。作者还由山形相对、山势相依的山,联想到“热恋情人”,他们似在凝望,似在细语,别具一格。由山体不高、山形奇特的山联想到少女,她们婷婷玉立,姿态万千。

    第三自然段:水野——充满孩子的灵性

    ③索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蹦跳而出的野孩子”给人活泼、灵动之感,把索溪想象成“野孩子”,十分传神地写出了索溪的“野”。它或“奔跑”,或“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十分调皮、可爱。从侧面表达出了行走在曲折起伏的索溪边的游人们轻松愉快的心情。

    第四自然段:动物野——猴子亲热、调皮、野性十足

    启发:儿子如此“放肆”,作者写它们,是不是表达了作者对它们的厌恶之情呢?为什么?

    第五自然段:人野

    默读课文思考:游人野表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他们也会变得如此得野?

    ④人们,在这山水中返璞归真了。

    “返璞归真”的意思是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索溪峪的山是野的,水是野的,所以“这山水”是充满野性的。在这样的山水中畅游,人们接受了大自然的洗礼,不经意间,一举手、一投足,都显得非常纯真、质朴,作者为大家呈现出了一幅人景合一的美丽和谐的画面。这句话在课文中起到点明中心的作用。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索溪峪的“野”的同时,体会作者流露其间的思想感情和所运用的写作方法。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回答。

    提示: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加以说明。

    思想感情: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作者选取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景,表达了畅游于大自然时愉快的心情。

    写作方法:文章在表达上有两个特点:一是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二是在谋篇布局时,采用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方法,在概括地介绍索溪峪“野”的特点后,分山、水、动物、游人四个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每一方面的描写也采用同样的方法。如,写索溪峪的山,先概括地指出山有野性的美,接着从山具有“惊险的美”“磅礴的美”“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三方面来具体描写;写游人,先概括地指出游人渐渐地变“野”了,然后通过写姑娘大嚼玉米棒,老人蹦跳于石块间,许多游人光着脚踏水三方面具体写出了游人的特点。

    四、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朗读给大家一般欣赏。

    板书设计:

    索溪峪的“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

    天然的美 野性的美

    畅游其间 无比愉快

    概括写对索溪峪的独特感受——“野”

    山野——惊险、磅礴、随心所欲 天然的美 野性的美

    索溪峪的“野”水野——充满孩子的灵性

    动物野——猴子亲热、调皮、野性十足 畅游其间 无比愉快

    人野——大嚼、蹦来跳去、手提皮鞋丝袜

    蹚过去、嘻嘻哈哈

    实用范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篇一)


    学生时代,我们看过许多范文,这些范文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进行无声的思考与交流。多阅读范文还会帮助到我们学习的各个方面,写优秀范文需要包括呢些方面呢?考虑到您的需要,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编辑了“实用范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篇一)”,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初中语文教案通用模版

    我儿子一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能概括说出课文的思想内容。

    2.理解并说出以儿子为第一人称写作此文的好处。

    3.理解本文一些句子的情味,进而领悟作者家庭生活中的民主、和谐、快乐的氛围和情趣。

    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并学习本文富有情味的语言。

    2.难点:概括说出课文的思想内容以及以儿子为第一人称写作此文的好处。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

    1.正确、清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下列词语,并注意加点字的音、形。

    窥见(kui1):暗中看出来或觉察到。

    谐音(xie2):字词的音相同或相近。

    鼾声(han1):打呼噜的声音。

    唏嘘(xi1xu1):哭泣后不自主地急促呼吸;抽搭。

    干涩(se4):又干又涩。指水分很少,不滑润。

    揉碎(rou2):用手来回擦或援而使物体破碎。

    喜滋滋(zi1):形容内心很欢喜。

    面面相觑(qu4):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磨磨赠蹲(ceng4ceng4):缓慢地向前行进,比喻做事动作迟缓。守株待兔:传说

    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死了,他便放下手里的农具在树桩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在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你觉得自己的家庭幸福吗?请二位同学描述一下自己家庭成员之间相处的情况.(自由举手,教师选择)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一个幸福的家庭去坐一坐,

    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厦门市人。1969年到闽西山区插队,后当工人。1981年调福建文联工作。出版的诗集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其中《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诗集优秀奖,奠定了她以“朦胧诗”的身份入主诗坛的地位。她的诗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有美丽隽永的意象。近年来,她的散文也颇受人们关注,今天我们要学的《我儿子一家》就是其佳作之一。

    三、理解课文

    1.朗读:全文共有18个自然段,我们请9位同学,每人各朗读两段,注意按平时要求的方法去读。让我们再次熟悉一下课文内容,同时请全班同学为他们正音正字,并说说他们朗读的优缺点。

    评及正音:先请几位评价,再抽查几个注音.

    2.思考: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思考后提问,(对能说出一二的给予表扬和鼓励)

    归纳:这篇课文的内容很多,材料比较零碎。它不像《散步》那样集中写一件事,而是随着“我”的思绪,从过去写到现在,从未出生写到五岁,把其间有趣的、有情的、有意义的事或详或略地写出来。从而展示了自己一家人的真实、美好、有趣的形象。我们大体上可以对本文的内容作以下的归纳:第一部分(l-4):“我”的孕育、出生、命名。

    第二部分(5-10):“我”从小成长的家庭“德育”背景。

    第三部分(11—13):“我”一家四口之间的和膝关系。

    第四部分(14-18):妈妈爱“我”;“我”也爱妈妈。3.思考: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写出中心思想。

    思考讨论提问并归纳:本文从儿子的视角写了自己一家人的一些生活琐事,表现了这个家庭生活中的民主、和谐、快乐的氛围和生动、健康的情趣。

    4.讨论:作者以儿子为第一人称来写作此文,这样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后讨论,教师给予点拨和提示:

    参考:起码有三点好处。第一,以孩子的视角来观察生活,可以把生活表现得特别单纯、美好,使作品充满纯洁的重真。第二,以孩子的口吻来描述生活,使作品的语言洋溢着童稚、童趣,让人耳目一新。第三,以孩子为叙述者组织材料,结构的自由度更大。因为读者不会苛求一个孩子的思维要如何地严谨、完美,只要大体合顺叙就可以了

    由此可见,以孩子为第一人称来写作是有许多好处的,许多成熟的作家都尝试过用儿童为第一人称未构思和写作作品,以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视角和风格。我们都是健康纯洁的少年儿童,我们写作文更应该忠实于自己的心灵,写自己认识的生活,说自己想说的话,坚决摒弃假话、套话。只要我们用自己一颗健康、活泼的童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我们就一定能写出一篇篇活泼、生动,充满童真童趣的好作文来的。

    5.提问:感受理解体会这篇课文优美些语学生先找,并说明理由,教师适时给予肯定:

    参考:语文学习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基本功,那就是学习语言。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充满情趣。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文中的一些精彩语句。

    (1)“姨姨气急:‘我姐姐千辛万苦,哪怕养出个蟑螂来,你都该叫好极了!"—句中“哪怕养出个蟑螂来……”实属有趣而可爱的夸张,表现

    姨姨“气急”的情状,透露她对“我”妈妈的极端同情和对“我”爸爸的不满和揶揄。句子充满生活情趣。

    (2)“…奶奶认不得,以一票否决。”

    句中“一票否决”是个极富时代特色的政治术语,用在家庭生活中,显得十分幽默,也表现出奶奶在家庭中的崇高地位。

    (3)“奶奶回家喜滋滋发布新闻……”

    明明只说一件小事,却用“发布新闻”这样郑重其事的词语,名、实之间的反差造成幽默。同时也表现奶奶为儿孙的聪明、成就而有点沾沾自喜(当然,奶奶表现出的是人之常情,我们不能苛责于她)。

    四、小结

    舒婷是个诗人,她的诗美丽隽永,热情浪漫。而她的散文,也如同她的诗一样地热情浪漫和美丽隽永,让人读了心生美丽,心生热爱。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如诗人舒婷那样热爱生活,领悟平凡的家庭生活中的种种情趣,对哪怕是很辛苦的生活都心存感激,那么,我们一定会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教师范文大全花时间为你编辑了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教师要跟进作业的质量和课后的跟踪指导,教案可以把学生从广泛的教材中解放出来。教案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1)

    问题提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学语言,在实践中应用语言。在本课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让学生读出语言的形象,感悟语言的优美情韵,陶冶情操,积淀语感。如何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的碰撞,促进了理解和感悟,使语文教学的课堂充满了生机,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案例描述:

    一、导入课题

    1、师:小朋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儿真好》,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2、师: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就是:(出示图片)小熊

    二、品读,感悟课文

    读第一自然段

    1、师:下面我们就跟着小熊去他住的小岛上看看吧!你看到小熊住的小岛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荒岛图)生描述荒岛。

    生:我看到岛上没有一棵树,只有石头。

    生:我看到小岛周围都是水,没有一个人在岛上。

    生:我看到小岛上没有花、也没有树,一点也不漂亮。

    生:我看到小岛上什么也没有,只有小熊一个人。

    2、师:这样的荒岛,你喜欢吗?对呀,小熊一个人住在荒岛上,没有一根草没有一朵花也没有一棵树,没有朋友,他的心情怎样,这时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生:他很难过,没有朋友。

    生:他孤零零的,都要哭了。

    3、师:是啊,小熊多孤单,多难受啊!谁能把小熊的孤独难过读出来。

    (生读第一小节)

    师评价指导朗读:

    师:(1)“老师感觉到了一点你的孤单,谁还能通过读书,让老师感觉到更孤单?

    (2)很好,你读出了小熊的感受。(3)你能体会到小熊的心情了。(4)老师发现你的眉头皱起来了,都把自己当成小熊了。大家也学学,一起来读读。(齐读)

    读第二自然段

    1、创设情境,感悟体会

    师:没有朋友,小熊心里多着急、多难过啊!这时小熊抬起头,看到空中飞来一只鸟,小熊说:“小鸟,你愿意和我做朋友,住在这个小岛上吗?”小鸟摇摇头说:“不,我不愿意?”小朋友,你知道小鸟为什么不愿意吗?(指名说说)

    2、师:小鸟飞走了,小熊更着急了。这时,天空飘来一朵云(贴云图),小熊连忙问:引读句子:云呀云,我怎样才能找到朋友呢?

    3、师:小熊多着急啊,我们也来学学小熊着急的样子读读这句话。(齐读小熊的话)

    读第三自然段

    1、师:云儿听了不说话,飘来飘去变成了一棵树。(贴图:像树的云)

    2、师:聪明的小朋友,你知道云儿想告诉小熊什么吗?为什么云让小熊种树呢?(指名学生回答)

    3、师:小熊也和你们一样聪明,知道云儿让自己在岛上种树,是为了让环境变美,吸引朋友,于是他是怎么做的?(引读句子)

    4、师:小熊早上种,中午种,晚上种,今天种,明天种,种了许多小树苗,那小熊在种树的时候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生:他种的树很多,时间也很长,不是一天就能长大,很累。

    生:小树苗长大很困难,要好好保护。

    生:他每天都种,每时每刻都在种,很辛苦。

    生:太阳晒在身上很热,衣服都湿了。

    生:种树的过程很辛苦,先要挖坑,接着把小树苗放进坑里,然后把它填平了,最后还要给小树苗浇水。每棵都要这样,很累。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2)

    现在处处提倡素质教育,那么如何落实素质教育,是当今教师的首要责任。了为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我觉得应该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在我的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

    师:请听老师朗读下列句子,看哪一个句子让你觉得小壁虎有礼貌。

    (出示:1.小壁虎说:鲤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2.小壁虎说:鲤鱼,你把尾巴借给我。)

    生:第一个句子让了觉得小壁虎有礼貌。因为小壁虎把鲤鱼叫作鲤鱼姐姐,还用您。

    生:小壁虎还说:行吗。

    师:我们向别人借东西时,一定要尊敬地称呼别人,还要用商量的口气。下面,我们进行现场借物,看哪位同学最有礼貌。

    师:老师这里有一支铅笔,谁来跟我借铅笔?

    生:老师,您把铅笔借给我行吗?

    师:说得好,真有礼貌!老师这支铅笔奖给你。下面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互相借物,用上礼貌语您行吗,比比谁最有礼貌。

    评析: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训练中是我们经常讨论的话题,利用现场借物既对学生进选择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让学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一箭双雕,很值得我们借鉴。让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主动掌握了知识。真正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应多想想,学生都在干什么,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我该怎么教,更多地把关注点真正地放在学生身上。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从更深、更新的角度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从中有所领悟、有所发现,体验探索与创造的乐趣,实现思维质的飞跃,从而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创新的基石。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们都要注意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创设适合创造性思维的情境,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发散思维。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

    师:读一读课文第3、4、5自然段,想一想,小鱼、老牛、燕子为什么不把尾巴借给小壁虎?

    生:因为书中说,小鱼要用尾巴拨水呢;老牛要用尾巴赶蝇子呢;燕子要用尾巴掌握方向呢。

    生:如果小鱼借走了尾巴就不能在水里游了,那么就可能被水淹死沉到海底。

    生:老牛借走尾巴会遭到蚊子叮咬,它会浑身痒痒的,可能痒得受不了,于是就不能干活了。

    生:燕子的尾巴借走了,燕子就不会飞了,那冬天来临的时候会被冻死的。

    生:我认为这三种小动物都很机灵,他们都能保护自己,所以不借。

    生:我认为他们三种小动物都很自私,不愿借怕自己受伤害。

    师:同学们各抒己见谈得很好,小动物的尾巴各有个的用途,谁也不能代替谁,因为他们不是同类的事物,借了也没有用。所以不是自私,是没有必要做出更大的伤害。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老师看大家都有同感。对小鱼、老牛、小燕子有理解之心,那么能不能分角色朗读他们的对话呢?

    生:(四人一组表演朗读)

    师:大家评议一下读得怎么样?

    生:小鱼的话读得生硬,应该用商量的语气读。

    生:老牛的话应该慢点说,因为老牛走路慢,是慢性子,所以说话有气无力的,一定要慢说。

    生:(补充)书中说是黄牛伯伯,可见年纪大了,所以说话有气无力的,一定要慢说。

    生:燕子阿姨是长辈,跟长辈说话要有礼貌,所以应该热情点。

    师:热情点、亲切点、和蔼点就好了,继续。

    生:去小壁虎的同学读得很好,看出有礼貌,尊敬长辈。

    师:老牛听了小壁虎的话很激动,真替它伤心,同学们它向其他小动物借尾巴结果会怎样呢?请你模仿课文中的那段话,仿说一段话,小组商量后发言。

    生:小壁虎爬呀爬,它看见蜥蜴在捕食呢,小壁虎说: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蜥蜴说:不行呀,那样我就残废了,怎能养育我的小宝呢?

    生:(补充)应给用个称呼跟蜥蜴说话,称呼它叔叔。

    师:你接受吗?好,继续说。

    生: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另一棵大树上,看见小猴子在树上跳来跳去,小壁虎说:小猴,小猴你把尾巴借给我行吗?小猴说:没有尾巴我怎么翻跟斗呢?不借,不借。

    生:小猴子那么机灵,那么聪明能借吗?

    生:小壁虎伤心地往家走,在路上遇到它的哥哥大壁虎,它把丢尾巴的事告诉哥哥,哥俩一起向蛇要回了尾巴,可是安不上,只好失望的往家走。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想象得太丰富了,补充了教材的空白。语言表达非常真切。

    评析:课堂上体现了自主、自悟的学习方法,教师把读、悟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教师只是在激情导法上把学生引向深入,真正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仿、自说,牢固建立了知识结构,既发展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留足了空间。既得法于课内,又延伸于课外,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有所获。紧紧围绕对话情节品读、评议、讨论,在不断的议论中,产生思维的碰撞,闪现思维火花,交流各自看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3)

    【教例】一年级《放小鸟》(苏教版)

    (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体会到小鸟的可爱和小鸟不吃不喝时我的着急心情。)

    师:就在我很着急的时候,突然看到了什么?

    生:这时,我看到了窗外飞来一只鸟。

    师:请小朋友们看图,请你做个翻译家,告诉我们:笼子里的小鸟在说什么?

    生:笼子里的小鸟会说:妈妈,你快跑!这个小孩要来抓你了!

    生:笼子里的小鸟可能在说:妈妈,妈妈,你快来救救我呀!

    生:笼子里的小鸟在说:妈妈,妈妈,你快来救救我呀!我以后再也不乱跑了。

    生:笼子里的小鸟会说:妈妈,妈妈,我好想你啊。我还以为永远见不到你了。

    师:那么,窗外的那只鸟又会说些什么呢?

    生:窗外的那只鸟会说:孩子,你怎么会在这儿呢?

    生:窗外的那只鸟会说:孩子,我找了你好久好久了。你怎么在这儿呀?

    生:窗外的那只鸟还会说:孩子,妈妈找你找了好多地方。原来,你被人抓住了。妈妈不是告诉你不要乱跑吗?你就是的听话!

    师:这一自然段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

    生:这一自然段应该用焦急的语气来读,要读出这两只鸟焦急的心情。

    (学生练读,指名读,师生评议)

    师:于是,我决定怎么做?请大家一起读第三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师:请小朋友们看图,这时,小鸟离开了笼子,到了什么地方?

    生:这时,小鸟离开了笼子,飞上了蓝天,飞向了它的妈妈。

    师:那么,小鸟会对我说些什么话呢?

    生:小鸟会对我说:谢谢你!

    生:小鸟会对我说:小朋友,谢谢你放了我。

    师:这时,小朋友高兴不高兴呢?

    生:(齐答)高兴!

    师:那么,我会对小鸟说些什么话呢?

    生:我会说小鸟,我不留你了,你要和妈妈好好地生活。

    生:我会说:小鸟,你要多多保重啊!

    生:我会说:小鸟,以后我不照顾你了,你要好好听妈妈的话。

    师:我放飞了小鸟,小鸟高兴,我也高兴,请大家用高兴的语气一起读第三自然段。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师:小朋友们,课文中的我非常喜欢小鸟,为什么还把小鸟放了?

    生:因为小朋友是一个好人,所以他把小鸟放了。

    生:因为不放小鸟,小鸟会饿死的,所以小朋友把小鸟放了。

    生:因为小鸟离不开妈妈,想和妈妈在一起,所以小朋友要把小鸟放了。

    师:小朋友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生:对。因为不放小鸟,我、小鸟和小鸟的妈妈都不会高兴的。

    生:对。因为小鸟是我们的好朋友。

    生:对。因为小鸟要吃害虫,我们要保护鸟类。

    师:是啊,鸟类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去保护它们,爱护它们,不应该把它们关起来。

    【评析】

    1、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焰。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事情发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他作出的努力会达到惊人的程度。上述教例,充分反映了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学生学习积极,每个学生都想当一回翻译家,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点燃了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2、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着力训练学生的思维与语言。

    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戈曾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儿童的想象力是最活跃,教师给学生插上那一双双想象的翅膀,在知识蓝天中展翅高飞。教师让学生当翻译家,充分引导学生看图后通过自己的直观感受去思、去说,给予他们思维与说话的机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名动物语言的翻译家,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流畅。上述教例,教师着力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而学生在这不断参与语言实践的过程中,思维将与语言得到同步地发展,想到什么说什么,并且能把所想的内容清楚地说出来。

    3、思想教育水到渠成。

    本文通过叙写小作者放小鸟的经过以及当时的心情,从而使学生清楚地感受到课文中的小作者非常喜欢小鸟,但他为了小鸟生活地更加幸福快乐,毅然把小鸟放了。与此同时,他的这一举动使自己高兴,小鸟高兴,小鸟的妈妈也高兴,说明我们不能只想着自己,也要想想别人。对于学生来说,从这篇课文中悟出了一个道理:鸟类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保护鸟类;对于教师来说,思想教育水到渠成,作品让学生受到了熏陶、感染与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4)

    【案例】:

    平等是增进情感、融洽关系的柔和剂,小学生渴望同学之间的平等,也希望师生之间的平等。老师与学生互换角色,教师处在学生的地位上听学生评价,学生在欣喜、受宠若惊之余,更多的是快乐。他们一定会抓住机会,好好地表现一番。

    如:我在读《在南极的日子》这篇课文前,我用征求的目光巡视了一下全班同学,诚恳地说:老师要读课文了,你们对老师有什么建议和要求吗?孩子们稍加思索,大胆地说道:我希望老师的声音要洪亮。老师读的时候要把作者和考察队员之间的深厚感情表达出来。

    我读完后,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老师读得很好,很有感情。老师的声音有的地方不够洪亮。今天,纪念标揭幕,智利、苏联、乌拉圭和民主德国的考察队的队员和孩子们都来了。这一句中有几个国家,我就没有听清楚。我对学生点点头,微笑着说:谢谢同学们,我再读的时候一定注意。接着,我又充满感情地读了一遍,学生高兴极了,他们有的露出了会心的笑容,有的竖起了大拇指!因为老师真的听从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和自己一起读书、一起学习了!

    【案例分析】:

    课堂上如果合理使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潜力!在课堂教学中,不管采用哪种评价方式,不管是针对学习内容的评价,还是针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评价,都要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每一次评价都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调动所有的学生关注评价、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才能在评价中得到进步,共同提高,全面发展。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堂评价体系也一定会变得更加完善、具体,在《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理念的驱动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也一定向着人性化、平等化、科学化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课文分段,归纳段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主要板书计划:

    送情报()

    半截蜡烛夫人快乐()(机智、勇敢)

    儿子搬走()爱国主义

    为儿端走(成功)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表演课本剧朗读课文抄词

    课外:练习册中P58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

    一、揭题:

    1、板书课题:半截蜡烛

    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围绕“半截蜡烛”定了什么内容?……

    3、请同学们围绕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轻易朗读课文。

    2、小组朗读检查,读通课文,解疑。

    3、课堂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如下(顺便理清脉络)

    课文先写……接着写……

    然后写……最后……

    4、再读课文,检查字词:

    音:蜡烛许诺遭到盯住琳琅满目楼梯摇曳强盗秘密厄运

    虽然绝妙微弱绝密镇定

    义:厄运:厄,困苦,灾难。困苦的遭遇。

    厉声:声音严厉

    从容:不慌不忙

    摇曳:摇荡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乱。

    三、指导分段朗读。

    四、课堂练习

    1、抄写词语

    2、朗读、思考课后练习4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贝尔研究和发明电话的过程,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4、在阅读中想像贝尔搞实验研究的艰苦状况,懂得科学探索之路是伟大而艰苦的。

    5、说一说电话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重难点、关键

    1、了解贝尔发明电话的过程。

    2、在学文中体会贝尔热爱科学,刻苦钻研,勇于实践的精神。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观看实物,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电话:同学们这是什么?

    2、它有什么作用呢?(指名问答)

    3、教师:电话是亚历山大?贝尔在1876年设计成功的。

    4、学生出示资料,介绍亚历山大?贝尔。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教师导读:那么电话是怎么发明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电话的发明》。

    2、教师出示有关阅读要求。

    (1)画出本课的生字词。

    (2)找出文中你不理解的词语。

    (3)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具体介绍的是电话的发明过程。

    3、检查反馈生字学习的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读一读。

    (2)教师强调部分生字在读音和书写上的要点。

    (3)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4)用生字组词练习。

    (5)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学生读一读。

    4、反馈不理解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或是查词典,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偶然、哭笑不得、顿时、喜不自禁)

    5、读课文。

    三、弄清文章的条理

    1、指名反馈:哪些自然段具体介绍的是电话的发明过程。

    2、让学生按起因、发展、结果把发明电话的过程分成三层。

    3、指名反馈。

    起因:产生发明电话的新奇设想。

    发展:具体写贝尔经过艰苦的实验、研究、发明电话的过程。

    结果:电话进入了人们的生活。

    四、感情朗读课文,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巩固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

    2、全班读一读。

    3、指名分段读课文。

    4、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电话是贝尔在1876年成功发明的。他是怎么发明电话的呢?

    二、提纲导读,合作学习

    1、贝尔决定发明电话是受什么的启发?

    2、课文讲了贝尔发明电话的几件事?

    3、互相讨论,说一说贝尔是怎样研究和发明电话的?

    4、说说贝尔是一个怎样的人?

    5、学了这篇课文,你们的心里有什么感想?

    三、反馈交流,理解课文

    (一)了解起因,感悟发明在于大胆地设想。

    1、指名反馈:贝尔决定发明电话是受什么的启发?

    2、指名读课文第2自然段,其他思考:从中你们想到了什么?

    3、指名反馈。(引导学生体会一切的发明创造来自于生活,源于人类大胆的幻想。)

    (二)体会实验的艰苦,贝尔的执着。

    1、指名反馈:课文讲了贝尔发明电话的几件事?

    (1)一次实验失败,贝尔哭笑不得。

    (2)拆船板做音箱。

    (3)硫酸溅到人腿。

    2、从这几件事情中,你觉得发明的过程是怎样的?你们是从哪些具体的语句中体会到的?

    3、引导学生从关键的语句中体会实验的艰苦,人物的精神。

    教学建议: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教师根据具体的句子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经过两年的艰苦实验,他们终于做好了一台电话样机”

    (1)引导抓关键词语,说说自己的体会。

    (2)鼓励想像,说说他们两年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3)感情朗读。

    四、总结全文

    1、指名反馈:贝尔是怎样研究和发明电话的?

    2、指名反馈:从发明的过程中你觉得贝尔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学生结合课文的内容自由发言:坚持不懈、热爱科学、大胆想像、敢于实验探索。)

    五、拓展延伸

    1、小组交流:说说电话给人们带来了什么便利?

    2、集体交流、反馈。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移动电话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从而鼓励学生不断地努力,争取科学上的再进步。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6)

    一、有关背景

    《放小鸟》是苏教版语文第二册上的课文。这一课叙述的是姑妈送我一只小鸟,色彩美丽,眼睛灵活,招人喜爱。我精心喂养,可它不吃不喝,一动不动,我很着急,怕有什么不测。当我听到小鸟的鸣叫,看到老鸟的焦急,不由得心动,于是决定放了小鸟。本文通过我由关小鸟到放小鸟的经过,表现了爱护小鸟、让小鸟自由飞翔的思想感情。

    【感谢您浏览本站!请在站内输入课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

    二、实施(教案节录)

    1.深入课文,情为先

    师:对照图自己把课文第一段仔细地读一读,这只鸟可爱在哪儿?

    生:小鸟全身长着绿色的羽毛,黄色的嘴巴,两只眼睛一闪一闪的,多可爱呀!

    师:如果你养了一只这样可爱的小鸟,会怎样对待他呢?

    生:(讨论)我会逗它玩;陪他说话。

    我给它吃好吃的东西。

    我带着它到公园里去玩,晒晒太阳,呼吸新鲜的空气。

    师:课文中的小朋友跟你们一样,可喜欢这只美丽可爱的小鸟呢。

    生:给它食吃,给它水喝不停地照顾它。

    【此过程是让学生将心比心,学会换位思考,体会到小鸟的可爱,体会到课文主人公我对小鸟的喜爱之情。为下文我由担心、着急,最后决定放飞小鸟做了铺垫。】

    2.演艺角色,入情深

    生:就在我很着急的时候,突然听到窗外也有一只鸟在叫唤,可能是小鸟的妈妈来找孩子呢。

    师:请小朋友们想一想:笼子里的小鸟在叫,窗子外的鸟儿也在叫,而且听起来很焦急,如果它们和我们人类一样,也会谈心的话,他们会谈些什么呢?

    生:(学生们一个扮演鸟妈妈,一个扮演关在笼子里的小鸟。)

    小鸟:妈妈,妈妈,快来救救我呀!

    鸟妈妈:孩子,你怎么会在笼子里的?

    小鸟:我飞不快飞不高,被人捉住了,怎么办呢?

    鸟妈妈:我们整天忙着捉虫,人类还要害我们。

    小鸟:我又饿又渴,又害怕。

    鸟妈妈:孩子别哭、别急,妈妈在想办法呀。

    (大家评一评,哪对小朋友配合得好,奖颗友爱星。)

    (谁表演得棒,奖颗小金星。)

    师:读小鸟对着我拍拍翅膀,像是在说谢谢你,然后跟着妈妈飞走了。

    如果它会说话,它会说些什么呢?

    生:(边学着小鸟飞,边说。)谢谢你,你是一个好孩子。

    我获得自由啦,真高兴!

    我又可以回到妈妈身边啦!

    人人都像你这样爱护鸟儿,该多好。

    师:我望着远飞的鸟儿会说些什么?

    生:鸟儿,鸟儿你飞吧,飞到你喜爱的树林。

    飞到你喜爱的田野。

    多吃掉些害虫,保护我们的庄稼,保护我们的田野。

    我们爱听你那快乐的歌声。

    【低年级的学生很喜欢把自己融于角色,在教学中安排一些情景表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同学们人人参与,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表演、想象能力。】

    3.朗读体验,情意浓

    出示:姑妈送我一只小鸟,绿色的羽毛,黄色的嘴巴,两只眼睛一闪一闪的,非常可爱。

    (学生自由读,并且讨论怎样才能读好这句话。)

    学生:读这句的时候,语气要轻松,语调要高一点,体现了这只鸟是多么美丽,多么令人喜爱。

    读好黄色的嘴巴后,稍微停顿一下,两只眼睛和一闪一闪的之间要接紧凑。这样可以表现小鸟的可爱。

    出示:突然,小鸟朝着窗外叫了起来。我抬头看去,,原来窗外也有一只鸟在叫唤,那声音听起来多焦急呀!

    (比赛读,谁读得好,为什么。)

    学生:语气要急一点,要把小鸟见了鸟妈妈时急切的心情读出来。

    突然、叫了起来、多焦急呀要加重语气,这样才能体现出鸟儿们焦急的情景。

    出示:我打开笼子,小鸟对着我拍拍翅膀,像是在说谢谢你,然后就跟着妈妈飞走了。

    学生:(小组中相互读,选一代表读。)

    小鸟对着我这儿稍微停顿一下,好像小鸟对我也有感情了。

    飞走了要读得慢一些,声音渐渐轻下来。说明小鸟飞远了,也体现了我对小鸟依依不舍的心情。

    【情感朗读一直贯穿着全文,用不同形式、不同方法激励学生读好课文。学生在读中求知,读中悟情,读中获得读的能力,使学生情感波澜不断前进。】

    4.由情而发,明道理

    师:如果你也得到了这只小鸟,你会与小男孩一样给它食吃、给它水喝?

    生:会的,因为我也喜欢它。(板书:喜爱)

    师:我看着笼子里的小鸟,它不吃也不喝,会想到什么?

    生:小鸟太可怜了,会死吗?(板书:担心)

    师:(刚才小朋友表演了鸟妈妈见到了小鸟被关在笼子里的情景)

    当我听到小鸟和老鸟的叫声是那么焦急,心情是怎样的?

    生:我会很难受。

    我不能让鸟儿母子分开。

    快放了小鸟吧!

    师:放了小鸟后,我失去了美丽的小鸟,但我为什么会高兴呢?

    生:因为我不愿意小鸟被渴死、饿死。

    我看到小鸟获得了自由,飞起来多快活呀。

    我不愿意看到小鸟失去妈妈,妈妈失去孩子,这样很痛苦。现在小鸟又回到了妈妈身边,多么温暖,多么幸福。

    我听到了小鸟欢乐的歌声。

    师:鸟儿是人类的朋友,让我们都去爱护它们吧。

    【课文从姑妈送小鸟我养小鸟决定放小鸟终于放小鸟,与之相应的心理情感变化是喜爱担心着急高兴。小朋友们随着课文中主人翁的心理变化起伏跌宕,随着情节的发展,课文所起的教育程度也越深,同学们懂得爱护鸟,因将其放归自然,还给小鸟自由自在的生活。】

    5.交流信息,扩展知识

    师:有的小朋友家里养着鸟,对鸟的生活习性有一定的了解;有的小朋友爱看书,从书上知道不少有关鸟的知识;有的小朋友喜欢看电视动物世界从中也能了解;有的会打电脑,从网上查找资料。现在请小朋友来介绍一下吧。

    生:(小朋友拿着自己准备好的画或者图片)

    我向大家介绍的是丹顶鹤,又叫仙鹤。它生活在沼泽和芦苇滩上,全身羽毛洁白,头顶露出红色的皮肤,翅膀羽毛尖梢黑色。它爱吃鱼。觜、颈、腿很长,姿态优美。

    生:看,这是杜鹃鸟,比鸽子小些。它会发出布谷、布谷的叫声,因此又叫布谷鸟,它爱吃毛虫,是著名的森林益鸟。

    生:这只美丽的小鸟叫黄鹂,全身金黄色,经常在绿荫树丛中鸣叫,婉转动听。主要吃昆虫,每年消灭大量害虫。

    还有极乐鸟、八哥、画眉、乌鸦、啄木鸟、燕子、黄雀

    【感谢您浏览本站!请在站内输入课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

    (愿意上台介绍的奖小红花)

    师:我们把大家介绍的小鸟图片和画画贴在墙上,平时还能经常学习。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各种鸟儿美丽羽色,聆听鸟儿清脆悦耳的鸣叫,欣赏鸟儿轻盈灵活的姿态。进一步激起孩子们爱鸟的情感。)

    【通过交流,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得以提高,获得的信息不断丰富。孩子们也许要在大家面前大胆表述,多锻炼自己。从中,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也享受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必将转化为他们今后学习语文的动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三、简析

    这篇课文看似放小鸟,实则放飞的是对自然界一切美好实物的祝福,如何激发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感情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在孩子稚嫩、纯真的心灵中,天生有对弱小动物的怜悯之情,因此本教案就着重抓住了孩子的这个特点,选择课文中值得人为之动情的地方,创设情境再现鸟妈妈和小鸟相见的感人一幕。情境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运用得好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进行想象说话练习。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兴趣,而且可以活跃思维。情境教学特别强调宽松的学习情境的营造,让教学情境中的师、生、境诸因素产生互动,从而形成利于创新、易于创新的良好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在宽容的情境中自由驰骋。学生们一个个进入了角色,为小鸟的命运心焦,这既激发了爱护小鸟的情感,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各小组同学人人参与,相互倾听小伙伴的发言,共同求得多种不同答案,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发现。通过与他人互动交往,引发新的思考,潜在的智慧在同伴的启迪下得到开发,他们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合作的重要,有效地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共同探究的精神。因此,在备课中也考虑到留给学生们演艺、讨论的足够时间。(我怎么照顾小鸟的;鸟儿母子相遇时说些什么,做什么动作等。)教师的评价也有讲究,在表扬个人的同时,还要肯定小组的努力,使学生得到伴随着集体成功而获得的个体满足。既评个人,又评集体;评价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到,有效、合理地利用信息已日益成为一个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为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一要求。本教案设置了交流信息,扩展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亲历获取信息(课前收集各种鸟儿图片)---处理信息(选择自己要表述的内容,动手办展览)---发布信息(当讲解员)---分享信息(参观展览)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将课内的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当孩子们面对自己的同伴和老师,解说自己亲自准备的资料时,这既是在进行口语表达练习,更是一种成果展示。虽然有的学生所表达的只有一、两句话,教师也给予及时而正面的评价,肯定他们的成果,培植他们的自信,鼓励他们的潜能发挥。

    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学生把短文的意境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展现出来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印象,并受到感染。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所描绘的形象(如:描述小鸟美丽而可爱的外形);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如:鸟儿母子相见时焦急的情景);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寓意(如:放小鸟时我对小鸟的深爱、依依不舍。),在读中悟情、悟理。

    整堂课所有的环节都围绕着对情的关注,由情促就了主人翁想法的转变,由情促使了学生们课文的领悟。我们说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来感受,有一股激情与冲动,(如:假如我也有这样一只小鸟,我会怎样对待他呢?)进而学生在自身情感的推动下不由自主地去体会、感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对人物内心的体验。所有的环节都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尽可能地保持了教学结构的统一。整堂课尽可能地激发学生人人想参与,人人想表现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生活是生的。学习新知识,应多以学生身边的生活为例;生活是活的,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学生更易掌握知识;生活是有情的,语文应是饱含情感的学科。本案的设计就着重这个情字。

    江苏仪征市大巷中心小学论坛

    [精选课件]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学习数年,我们读过很多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平复心情,让自己冷静思考。阅读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阅读,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精选课件]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习目标

    1 能在课文中正确认读“做、操、令、公”会按笔顺正确描摹“令、公”两个字。

    2 复习韵母ao、ou、iu,会拼读带有这些韵母的音节zǎo、cāo、kǒu、gǒu、māo,能看图拼读音节短句。

    3 能正确朗读儿歌,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重点和难点

    1 能正确拼读带有韵母ao、ou、iu的音节,读准平舌音:做、早、操。

    2 图拼读音节短句。

    重点和难点

    1 能正确拼读带有声母zh、ch、sh的音节,读准翘舌音。

    2能初步区分平翘舌音的拼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 课前谈话,揭示课题。

    1 师:同学们,我们天天上学以后就要做早操,你觉得做操有哪些好处呢?

    2 揭示课题:29 做早操

    3 出示音节zuò、zǎo、cāo,

    (1)自由拼读:谁会拼?反馈。

    (2)你有什么发现?(都是平舌音)

    4 学习生字:做、操,交流记字的方法

    除了做操,还可做什么?

    你会做什么操?

    5 齐读课题。

    说明:

    “zuò”不是本课新学的音节,而“做”是本课要求学习的生字,正好通过复习,巩固这个三拼音的音节,还可借助它学习生字“做”。由于谈话中已经引出了“早操”,所以“zǎo、cāo”也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拼读,发挥学生的潜力;再让学生在拼读中主动发现这三个音节都是平舌音,更有利于正音和巩固。

    二 听录音,学习儿歌。

    1 听课文录音,说说谁做早操?

    (1) 引出:花鹿姐姐、小狗、小猫、小白兔、小公鸡,出示动物图片。

    (2) 学习生字:公 说说在哪里看到过“公”?(公共厕所、公用电话、公共汽车等)

    2 再听录音:他们是怎么做早操的?

    (1) 学生交流。

    (2) 学习生字:令

    3 区别“公、令”的字形:这两个字很像,有什么不一样,你怎么记住它们?

    公——八字头,撇折,点,共四笔;

    令——人字头,点,横撇,点,共五笔。

    热搜课件: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篇四)


    学习数年,我们读过很多范文,在平时多阅读优秀的范文是一种积累,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对于一些人来说,多看一些范文能增进知识,你有没有看过的优秀范文的参考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热搜课件: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篇四)》,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教学目标:

    1、自学字词,理解本课“天才”、“干涸”、“祈祷”等词意思。

    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能读懂“爱心”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

    3、熟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感悟一个人,哪怕是天才要走向成功必须要得到别人的帮助和赏识,而要得到别人的帮助和赏识,自己也要懂得知恩图报,懂得去帮助别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天才”:你认为哪些人能称之为“天才”,为什么?

    2、小结引入新课:是啊,你们所说的艺术家,运动员,甚至自己身边的同学都在某方面有着过人的才能。今天我们学的课文,讲的就是一位天才小时候的故事。

    3、出示课题,组织学生齐读。(课件出示)

    二、整体感知

    1、组织学生初读课文。(课件出示) 初读课文小建议

    (1)轻声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课题中的“天才”指的是谁? 他在哪方面有过人的才能?

    2、交流

    (1)分小节读课文。

    (2)正音:干涸 祈祷 完毕 准确 别墅 圣诞节(课件出示)

    (3)理解词语: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先组织学生查字典了解“涸”的意思,最后告诉学生这是一个用近义词组成的词语。)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4)交流:课题中的“天才”指的是谁?他在哪方面有过人的`才能?

    (5)出示“贝利”的简介,读一读。(课件出示)

    5、小结过渡: 刚才,大家都读了球王贝利的简介,我们惊叹于他在踢足球方面的过人才能,都被他为巴西足球立下的汗马功劳所折服。

    三、研读课文

    1、贝利获得了成功,他的成功之路怎么铺成的呢?让我们来读读文中的这句话(课件出示) 天才之路都是用爱心铺成的,并且在铺成这条路的爱心中有天才自己的一颗。

    (1)指名读。

    (2)齐读。

    2、句中的“爱心”指什么呢?请大家再读读课文,从贝利和足球之间,贝利和教练之间找一找。

    3、交流体会。

    (1)贝利和足球之间:(热爱踢球) 于是就踢塑料盒,踢汽水瓶,踢从垃圾箱捡来的椰子壳。他在巷子里踢,在能找到的任何一片空地上踢。 小男孩得到足球后踢得更卖力了。不久,他就能准确地把球踢进远处的随意摆放的一只水桶里。

    (2)贝利和教练之间: 教练对贝利(关爱): 有一天,当他在一个干涸的水塘里猛踢一只猪膀胱时,被一位足球教练看见了,他发现这男孩踢得很是那么回事,就主动提出送给他一只足球。

    贝利对教练(感恩): 小男孩跟妈妈祷告完毕,向妈妈要了一只铲子跑了出去。他来到一处别墅前的花园里,开始挖坑。 小男孩抬起满是汗珠的脸蛋,说:“教练,圣诞节到了,我没有礼物送给你,我愿给你的圣诞树挖一个树坑。”

    4、组织学生再读课文最后一节,谈谈理解。(课件出示最后一节)

    5、总结: 没有素不相识的足球教练的关爱,贝利连足球都买不起,更别说成为足球运动员了,当然也不可能显露他的足球才华;贝利用自己的爱心去回报教练,因此他得到了更多人的关心,最终获得了“球王”之称。

    四、复习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读句子,联系句子意思,给带点词找近义词。 一个原来不为世人所知......的名字——贝利,随之传遍世界....。 ( ) ( )

    3、想想说说:为什么课文直到最后才揭示这个小男孩的名字——贝利?(调动读者好奇心,激发阅读兴趣;进一步体现文章中心。)

    五、拓展作业

    1、照样子组词: “干涸”是一个由近义词构成的词语,你能照样子再说几个吗? (艰难、恶劣、美丽) ( ) ( ) ( )

    2、制作感恩卡: 一个人只知道被人爱,不知道爱别人,他绝不可能幸福,更不可能成材。请同学们静心写下自己对辛辛苦苦哺育我们的父母或不厌其烦教育我们的老师,或对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同学、朋友的深深谢意。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反思范文(合集4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