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心得4篇。
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看过许多范文,不少优秀范文是学生写出来的, 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把我们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对于一些人来说,多看一些范文能增进知识,您最近在寻找优秀范文的参考模板吧?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心得4篇”,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心得【篇1】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消息,为发挥中国空间站的综合效益,中国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即将正式推出,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将于近日面向全球进行直播。wwW.jK251.cOM
看到这个消息异常激动,因为又可以看到太空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一系列奇妙现象。这让我想起了20xx年那次太空授课。
在仅有的40分钟里,航天员们却只有用了简单的5个小实验来让大家更了解在失重环境下,物体的变化以及它变化的原理。分别有水膜实验、陀螺实验……就让我知道原来在失重的环境下能做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水球实验了!首先,用一个类似放大镜大小的环,伸进饮用的自来水袋里,拿出来时竟成为了一个水膜,再往里面不停地注入水珠,慢慢地水膜就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球。如果在地面上把一只针管插入水球里,那不用说,水球一定会爆开来。但是,在太空中竟然可以用针管给水球注入墨水,而水球却“毫发未伤”,这对于我们来说,简直是一个奇迹!这让观众们都看得目瞪口呆。
第一位上去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虽然现在只能在远隔千里的电视屏幕上观看太空授课,但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可以亲身上太空,与授课老师面对面地交流,感受在太空中的乐趣。
盼望着,期待着,《天宫课堂》终于要和我们见面了,节目把课堂搬到了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由天核心舱中的三位宇航员为我们带来一堂特别的“太空授课”。
长大后我想当一位人民教师,因为现在同学们的作业太多了,在家长看不见的地方,他们因为作业默默哭泣。都说人有三苦:读书、赶马、磨豆腐。现在读书比以前更苦了,所以以后我要让我们班的同学做到真正的“减负”,让祖国的花朵笑得更灿烂。
春天,我要带他们出去春游、赏花、玩游戏。夏天,我们一起坐在树下聊天、谈心。秋天,我们一起去看树叶是如何落下的。冬天,我们一起打雪仗、堆雪人。
同学们,理想不是空想,需要我们付出实际行动,加油,让我们一起创造美好的明天吧!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心得【篇2】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其所著的《西行漫记》中,曾经这样描述位于延安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也就是人们常常提到的“抗大”:“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只有这么一家。”就是这样的一座学府,孕育和传递着抗大精神,成为延安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在延安,人们看到的是更多精神传承的“创新方式”,听到的是更为激越嘹亮的“红色声音”。
在革命旧址,重温往昔
行走在延安,随处可见红色历史遗存。据了解,延安全市目前共有革命旧址445处,仅市区就有196处,每年吸引着上千万游客前来,从一孔孔旧窑洞、一张张老照片中重温当年的峥嵘岁月。宝塔山、清凉山、枣园、杨家岭……也用独特的方式,讲述着圣地的光荣。
杨家岭革命旧址,是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延安居住时间最长的驻地,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延安文艺座谈会曾在这里召开。中央大礼堂现在仍然保持着中共七大时的会场情景,主席台上方“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的环形标语、大厅墙上代表中国共产党走过24年历程的24面党旗,都无声地讲述着激动人心的过往。
“中共七大会址安静肃穆的窑洞,见证了最广大的中国人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见证了最先进的中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探索、开启并坚持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伟大选择。这些选择决定了东方这个古老国家迄今为止13亿多人的命运……”这是中国延安学院党建教研室教授王涛在中央大礼堂讲授的党课的内容。第一次走出学院讲台,站在党的七大会址进行演讲,他告诉记者,这也是在提醒我们,要增强党性修养、政治修养、理论修养,要有为了人民利益奋斗到底的精神,做个滴水穿石的共产党人。
在枣园革命旧址,来自重庆的朱玉传拉着女儿,紧紧跟在“小小讲解员”肖子曦的后面,稍有空闲,就叮嘱正读初中二年级的女儿,“仔细听,看延安的小朋友讲得多好”。
肖子曦是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小学四年级二班的学生,也是全市156名“小小讲解员”中的一名。每逢节假日,她都会在革命旧址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们义务讲解。
其实,在延安,“小小讲解员”义务宣讲革命传统的工作已经坚持了25年,接待国内外旅游团体1万多个,听取讲解的观众达50万人之多。现在,“小小讲解员”不仅讲传统,讲革命故事,还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延安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延安精神的一张亮丽名片。
在学习书院,坚守初心
“胃里的那块空白,只有家的味道才能填满。信念里的那颗初心,有了延安的味道才能坚定。”这是来自广东的大学生邵刚参观完杨家岭革命旧址后,发在微信朋友圈里的心得体会,引来一片点赞。对邵刚来说,来到延安,是为了品味“延安味道”,而让他品味“延安味道”的地方,还有延安学习书院。至今,他手机中都留着站在书院前的自拍照。
延安有个“学习书院”,就建在延安新区西北方一块地势较高的山峁之上。
“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走进书院大门,八个大字迎面而来,与上方一幅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浮雕构成一个整体,象征着蓬勃发展的中国正奔向更加光明灿烂的未来。延安学习书院就像一块磁铁,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参观学习。
这个思想教育基地,不仅有游客“粉丝”,还有延安当地人做“拥趸”。下班后、节假日,“去学习书院,约吗?”只要把这句话发到朋友圈,响应者绝非少数。
据了解,延安学习书院自去年5月4日揭牌开馆以来,在这里,人们通过观摩体会、专题讨论、学习分享、读书讲堂、教育培训等形式,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截至20__年12月底,约有7万人前来书院参观学习;其中,团队讲解接待1228批次36443人,报告厅使用155次12379人。这样的一组数据,与学习书院的建设目标是一致的——成为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高地、展示延安人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的新窗口。
当然,为参观学习的人们提供讲解服务的过程,也是学习书院讲解老师自我提升的过程。“90后”女孩史絮是地地道道的延安人,在海南三亚读书、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去年还是决定回到家乡,成了书院的一名讲解老师。“延安和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样了,新区建设为各类人才提供了很多发展机会。”史絮说,“新一代延安人要继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让世人不仅看到一个新延安,更看到红色革命圣地的精神传承”。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心得【篇3】
为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向学生普及航天知识、弘扬航天文化、感受宇宙奥秘,12月9日15:40时,新右旗各中小学组织全体师生收看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主办的“天宫课堂”第二课。参与观看的师生及家长达3500余人。
此次“天宫课堂”第二课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体现了空间站为国民教育服务的理念,彰显了我国强大的国力,同时也表露了我国教育的温情。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空间站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浮力消失实验、泡腾片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他们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物理原理,并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同学们对种种物体在太空中表现出的现象惊叹不已,每一项科普实验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吸引了更多孩子仰望星空,使伟大的航天精神、科学精神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同学们将观后感同家人交流,与小伙伴分享,写进日记,画在纸上,流露出了他们崇尚科学、热爱航天、探索未知的热情与梦想。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心得【篇4】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对航天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满足人们对航天知识的渴望,中国国家航天局特别推出了“天宫课堂”系列讲座。作为国内首个专门面向全社会开展航天科普宣教的课堂,天宫课堂在充实人们航天知识的同时,也唤起了我对探索未知事物的好奇心。
在第二课中,我们有机会近距离地触摸和了解中国空间站工程的最新进展。通过精彩的讲解和现场演示,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国内外空间站的建造和运维工作。这次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许多感悟。
首先,我被中国空间站的建造规模和工程难度所震撼。在课堂上,工程师们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空间站的项目规划和设计方案,以及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我了解到,中国空间站的建造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如太空环境的极端温度和真空条件、物资运输与储备、航天器的组装和测试等。这些都需要航天工程师们经过精确计算和反复试验才能顺利完成。正是因为有这些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智慧和勤奋,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中国的航天事业才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其次,我被中国空间站的细节设计所深深吸引。在展示中,工程师们详细介绍了空间站内部的布局和功能分区。他们向我们展示了空间站的实验室、生活区、通信中心等,每个区域都被精心设计,以满足宇航员在太空中的各种需求。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空间站内部的重力环境的模拟装置,这样能够帮助宇航员适应回到地球后的重力环境,减轻身体上的压力。通过这些细节设计,不仅能保障宇航员的生命安全和工作效率,也是对中国航天科技的巨大突破。
最后,我被中国航天事业的国际合作精神所感动。在很多讲解中,工程师们多次提到国际间的合作交流。他们向我们介绍了中国与其他国家航天机构的合作项目,如航天器的共同研制和发射合作等等。这种合作不仅仅是为了加快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节奏,同时也促进了国际间的友谊和相互交往。通过这种国际合作,中国航天事业得以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树立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崭新形象。
通过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我对中国空间站工程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更加明确了个人学习和努力的方向。我也有了更大的信心,相信通过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中国的航天事业将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我也希望未来有机会亲眼见证中国空间站的建成,亲身体验宇航员的奇妙旅程。相信那将会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值得全世界的骄傲和赞叹。
总之,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空间站工程,并激发了我对航天科学的热爱和探索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我也可以为中国航天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成为国家航天事业的建设者和见证者。
jk251.coM小编推荐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体会精选(4篇)
对于写心得体会你会如何动笔呢?当我们积累了很多经验,获得了新的体会时,我们的记录方式可以是文字。心得体会是带有个人色彩的,经过教师范文大全小编在网络上的搜寻以下是“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体会”的相关文章,想知道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官网!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体会 篇1
邓吉哲
观看了今天的太空授课,我学习到了许多关于重力的知识,也见识到了空间站上的高科技设备,使人为这样伟大的祖国感到无比的自豪。同时,我也了解到了祖国航天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先进,从载人到空间站,每一个里程碑都是代代航天人辛苦耕耘的结果。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要大力弘扬这些精神,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体会 篇2
高俊熙
今天我们观看了天宫第二课。我们都非常高兴,难得一次看视频的机会,大家怎能不兴奋怎能不激动呢?
1999年,中国第一架火箭飞向太空。之后,神州一号到神州四号陆续发射成功,还给我们演示了神州一号的返回舱,中国科技,中国速度,这将是属于我们的新时代。今天神州十三号飞向太空,这是我国航天工程的又一次重大成功。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担任这伟大光荣的任务。现在他们在太空舱相互配合们给我们展示了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水油分离,点水成冰等。你知道那有多不容易吗?她用一个带子里装上水,再用一根管把水挤出来,第一次水变成了冰,第二次水变成大水珠,浮了起来,又拿了一根带小毛的棍子一碰,水珠一下子便成了冰球。
我们又看了很多实验,还看见了太空离心舱,在太空舱失重的情况下,宇航员的每个动作都是那么不易,那么辛苦,但是他们依然耐心的给我们解答各种问题,中国大国因为有了他们,正在一步步地实现我们的飞天梦,因为有了他们,科技将改变我们的衣食住行,让我们更加进步。当然今天的课也激发了我们这群孩子对宇宙太空的向往,对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每个人都情绪激昂,励志好好学习。
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不畏艰苦,不懈拼搏,不断创新,时刻前进。中国加油,少年加油!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体会 篇3
蒙佳萱
昨天下午3点40分,太空老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太空空间站,为我们开展了太空授课。这节课十分有趣,有实验,也介绍了部分空间科学设施。
天宫课堂开始啦!三位航天员和我们打了招呼,接下来就要开始上课啦!第一项实验是太空“冰雪”实验。要用到一种溶液,叫做乙酸钠溶液,把它放到袋子里,挤出来,啊!形成了一个液体球。王亚平老师用一个蘸有粉末的小棒触到了球。液体球迅速结晶,形成了一个“冰球”,当碰到它时,而是热的,实为“热球”。
第二项实验是液桥演示实验。在两个塑料板上,分别滴一滴水,把它们慢慢的靠近。水在表面张力作用下将两个塑料板连接起来,形成了一座液体桥。
第三项实验是水油分离实验。在瓶子里装了透明的饮用水和黄色的食用油。摇晃着瓶子,地面上的油还是在上面,而在太空上,全部都变成了黄色的液体,并没有分离。叶老师拿着瓶子,将瓶子转动起来。水油分离了,王亚平老师还介绍了太空离心机。
第四项实验是太空抛物实验。叶老师拿出了吉祥物冰墩墩,王亚平老师让它空翻了一下,将它抛向叶老师,沿原有方向匀速前进,并没有下坠下来,叶老师介绍了高微重力实验柜,它可支持开展需要更高微重力水平的实验。还介绍了无容器实验柜,实验样品可悬浮与容器表面不接触。
除了这些,王亚平、叶光富、翟志刚三位老师分别回答了网友和同学们的问题。就这样,我们的天宫课堂也就结束了。
说到这里,当我看完天宫课堂时,心里也产生了许多疑问,下面我就来分享一下吧!有以下几个问题:①在地面上,植物长得非常快,那在太空上植物长得快还是慢?②将来有没有可能把动物(比如:猫、狗等等)带上太空去做实验吗?③如果我们以后可以到太空居住,那可以不穿太空服吗?④在太空空间站倒着很久,是不是感觉很晕呀?⑤宇航员叔叔阿姨们,你们在太空空间站一天运动多少个小时呀?以上就是我的问题。
天宫课堂是多么有意思啊!宇航员们为我们讲述太空的奥秘,让我们了解到天上的事情,感受到太空与地面的不同。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也研究这神奇的太空,努力把人类送上太空,让全中国人们享受着美丽的太空世界!加油,中国!加油,自己!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体会 篇4
杨郑旭
3月23日15:40,我们在教室里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二课,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相互配合进行授课,向我们传播航天科学知识,激发我们的“科学梦”、“航天梦”。
三位航天员老师做了很多有趣的科学实验,我最喜欢的是液桥演示实验,在两个液桥板上滴上两颗饮用水“水球”,把它们合在一起再拉开,受表面张力影响“水球”被拉成一座“桥”。但在地球上,受重力影响表面张力微不足道,无法形成桥。
科学实验真是奇妙,太空里的实验更是令人赞叹。正是因为这样,才会有这么多人喜爱科学,热爱航天,令航天事业发展迅速。探月工程叫“嫦娥”,月球车叫“玉兔”,空间站叫“天宫”,科学家把古代的传说和神话与现代文化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古人的梦想。
中国的航天虽然起步晚,但我们可以加大步伐,超越其他国家。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为科学、为航天事业贡献力量。
天宫课堂第二课直播观后感心得精选
当我们饱读诗书后,我们可以选择动笔将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心得体会是将近期一段时间自己的收获与感悟记录下来的方式,怎么样才能提高撰写心得体会的水平?也许以下内容“天宫课堂第二课直播观后感心得”合你胃口!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天宫课堂第二课直播观后感心得【篇1】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消息,为发挥中国空间站的综合效益,中国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即将正式推出,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将于近日面向全球进行直播。
看到这个消息异常激动,因为又可以看到太空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一系列奇妙现象。这让我想起了20xx年那次太空授课。
在仅有的40分钟里,航天员们却只有用了简单的5个小实验来让大家更了解在失重环境下,物体的变化以及它变化的原理。分别有水膜实验、陀螺实验……就让我知道原来在失重的环境下能做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水球实验了!首先,用一个类似放大镜大小的环,伸进饮用的自来水袋里,拿出来时竟成为了一个水膜,再往里面不停地注入水珠,慢慢地水膜就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球。如果在地面上把一只针管插入水球里,那不用说,水球一定会爆开来。但是,在太空中竟然可以用针管给水球注入墨水,而水球却“毫发未伤”,这对于我们来说,简直是一个奇迹!这让观众们都看得目瞪口呆。
天宫课堂第二课直播观后感心得【篇2】
奋斗是圆梦的翅膀。一代代航天人在航天“试验田”中勤恳耕耘,心有天地经纬、脚向浩瀚天宇,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艰苦奋斗,在反复试验求索中砥砺前行,在精益求精攻关下追求卓越,敢闯难关、勇开新路。一个个航天员在严格系统全面的训练中学经验、强本领,飞天遨游、出舱行走需要扎实的功底,需要他们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寒来暑往的刻苦训练让他们拥有超强的意志力与自信心。为了伟大的航天事业,航天工作者与航天员,将艰辛与曲折作为事业发展的“阶梯”,以志气锻造骨气,以骨气厚积底气,在接续奋斗中实现航天事业更高水平的创新与突破。
从“神一”的发射成功到“神五”“神六”“神七”的宇宙之行……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成果丰硕。在“追梦”的道路上,每一次都是全新的征途,每一次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当然,前所未有的挑战难度也造就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鲁迅先生曾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是由双脚踏出来的,是一步一个脚印开拓出来的。从1956年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至今,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发展中一以贯之的坚持,是推动航天事业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自然少不了弯路,闯前人没闯过的关也必然少不了挫折,成为先驱,方能成为先锋,唯有敢闯,才能闯出新天地,抢占“新高地”。
伟大事业孕育着伟大精神。回望航天事业发展史,无论是“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还是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成就;无论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全面建成,还是“嫦娥”奔月与“天问”探火,从大胆设想到成功实践,无不彰显着中国与时俱进的航天实力。中国的航天事业从艰难起步到艰辛跋涉再到取得辉煌业绩,在浩瀚太空中留下的是中国身影、中国足迹,在航天事业的发展道路上留下的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这种精神与力量必将引领着14亿中华儿女万众一心齐奋斗,激荡起磅礴伟力,奋进新征程,逐梦新时代。
中国航天事业正式起步,每一次航天发射任务的成功,都是中国航天不断努力奋斗的真实体现。未来,随着新一代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不断发展,我国运载火箭能力将再一次实现新跨越:长征六号甲、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等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正按计划开展研制,以实现运载火箭整体的“更新换代”;长征五号火箭将先后执行多个重要发射任务,支撑我国探月三期月球采样返回、20xx年火星探测器发射、空间站核心舱建设等重大工程项目的稳步实施;重型运载火箭有望在2030年实现首飞,使我国航天运输系统水平和能力进入世界航天强国前列……
与此同时,中国航天空间运输的方式也将实现由一次性使用向重复使用、由单一航天运输向航天运输与空间操作相结合等重大突破。不难想见,随着中国航天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必将承载着中国的航天梦,凝聚着中国航天人的奋斗精神,一次次飞向太空,开启中国航天事业的“新长征”。仰望星空,征途漫漫。300次发射,仅仅是中国航天事业“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还有500次、1000次,甚至更多次的突破,等待着我们去不懈奋斗。
相信在未来,我们必将能创造更多的航天奇迹,实现新的更大的“航天梦”,在浩瀚宇宙中留下更为精彩的中国印记。
天宫课堂第二课直播观后感心得【篇3】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消息,为发挥中国空间站的综合效益,中国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即将正式推出,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将于近日面向全球进行直播。
看到这个消息异常激动,因为又可以看到太空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一系列奇妙现象。这让我想起了20xx年那次太空授课。
在仅有的40分钟里,航天员们却只有用了简单的5个小实验来让大家更了解在失重环境下,物体的变化以及它变化的原理。分别有水膜实验、陀螺实验……就让我知道原来在失重的环境下能做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水球实验了!首先,用一个类似放大镜大小的环,伸进饮用的自来水袋里,拿出来时竟成为了一个水膜,再往里面不停地注入水珠,慢慢地水膜就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球。如果在地面上把一只针管插入水球里,那不用说,水球一定会爆开来。但是,在太空中竟然可以用针管给水球注入墨水,而水球却“毫发未伤”,这对于我们来说,简直是一个奇迹!这让观众们都看得目瞪口呆。
第一位上去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虽然现在只能在远隔千里的电视屏幕上观看太空授课,但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可以亲身上太空,与授课老师面对面地交流,感受在太空中的乐趣。
盼望着,期待着,《天宫课堂》终于要和我们见面了,节目把课堂搬到了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由天核心舱中的三位宇航员为我们带来一堂特别的“太空授课”。
长大后我想当一位人民教师,因为现在同学们的作业太多了,在家长看不见的地方,他们因为作业默默哭泣。都说人有三苦:读书、赶马、磨豆腐。现在读书比以前更苦了,所以以后我要让我们班的同学做到真正的“减负”,让祖国的花朵笑得更灿烂。
春天,我要带他们出去春游、赏花、玩游戏。夏天,我们一起坐在树下聊天、谈心。秋天,我们一起去看树叶是如何落下的。冬天,我们一起打雪仗、堆雪人。
同学们,理想不是空想,需要我们付出实际行动,加油,让我们一起创造美好的明天吧!
天宫课堂第二课直播观后感心得【篇4】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正一步一步的实现自己的飞天梦,但,航天事业,需要后继有人。太空授课,就是要让孩子热爱航天,首先要让他们走近航天、了解航天。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少年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对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通过天地对话这种授课方式,也把神秘的航天科技逐渐渗透到全民科普教育之中,让民众对航天与生活等各方面的关系及作用,有更深入的认知,进而更加理解和支持航天事业。
太空授课还将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情况,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微重力环境在地球上难以取得,在地面上不能完成的搬到了太空之中,实验现象将更加更直接更加直观,无须运用推论等方法。现场直播这样的科学探究值得期待。
王亚平身处太空,面对地球,面向地球人授课,是中国太空老师的第一人,彰显了一个航天大国的风度和气派。
王亚平说:“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也是学生,我很期待着能够与广大青少年朋友一起去感知、去探索神奇而美妙的太空,获取知识和快乐。”宇宙是浩瀚的,宇宙是神奇的复杂多变的,宇宙中许多奥秘值得探究,这就是科学的态度。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观看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进行的太空授课。
电视上,太空教学已经开始,航天员们通过一个个妙趣横生的实验,把我们带进一个全新的太空环境。温柔的语调,幽默的语言,让屏幕前的我睁大了眼睛,聚精会神,通过观看这次太空授课,我也颇有感触。
王亚平老师带我们参观了他们的太空家园,又通过一些实验让我们亲眼见证了地球上与太空失重环境奇妙的差别,各种各样的实验是航天员和地面工作人员的精心准备,密切合作的结果,是以先进的航天技术为保障的。
仰望太空,我们有牵挂,因为空间站里有我们兢兢业业的中国航天员;我们有底气,因为中国航天人的是把满天神话变成现实,“中国星”闪耀全球!浩瀚太空里有越来越多中国航天员的身影,正在抒写着中华民族对浩渺星辰的浪漫情怀,从“两弹一星”、“嫦娥”问月,到“北斗”指路、“天宫”揽胜、“天问”探火,再到“神舟”系列傲游苍穹、“羲和”追日………一次次突破、一步步前进,中华民族向太空的探索已从月球、火星延伸到太阳;中国人民目光所及,正在从仰望璀璨星空到求索暗物质和引力波,甚至打量起太空中更深邃的未知区域。
上完这堂课后,我不得不为我国的航天技术感到骄傲,我为我们的祖国感到自豪!作为一名小学生,现在要好好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将来也要去太空探索奥秘。
天宫课堂第二课直播观后感心得【篇5】
发扬“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奋斗精神。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劳,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们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他们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发奋图强,锐意创新,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取得了“两弹一星”事业的伟大胜利。身处这个时代,我们无疑是幸运的,不论是生活环境还是科研条件,都远比老一辈科学家不知要好多少。当代科研工作者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各自的领域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创造出新的成绩。
发扬“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结精神。在研制“两弹一星”的不凡历程中,来自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成千上万的科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团结协作、群策群力,汇成了向现代科技高峰进军的浩浩荡荡的队伍。他们用自己的辉煌业绩,为中华民族文明创造史增添了光彩夺目的一页。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群体劳动,在科研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着科研协作和科研计划的完成。广大科研工作者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协作意识、服务意识,盯紧共同的目标,在充分发挥各自特长的同时,做好相互配合。
第二课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精选5篇
教师范文大全精选栏目推选:“第二课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
请你阅读栏目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第二课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在经历了一些历久弥新的事情并获得了一些心得之后,这时我们可以为自己拟写一份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不能着急,一步一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就好。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第二课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 篇1
看完天宫课堂,我才更加清楚的知道,太空和地球的生活完全不一样。在地球上向不同的方向旋转是非常轻松的,但在太空里,由于没有重力,很多事情都变得非常难。
比如王亚平航天员向我们展示的那样,平时需要把水装到一个袋子里,想要喝水的时候,用手挤出来一滴。但是因为没有重力,所以水珠会飘在空中,宇航员想要喝到水,需要像大侠一样“飞”过来才能吃到水,是的,在太空里是吃水而不是喝水,这可是我第一次听到“吃水”呢!
睡觉这件事,对于我们来说可是一点也不陌生,小学生每天都需要睡够十个小时,才能有充足的精力去学习新的知识,可是如此简单的事情在太空中,可不是那么容易。航天员需要睡觉的时候,必须要钻入固定的睡袋中,否则就会飘起来。
在飞船上,有着各种各样的设备,航天员们一一向我们做了介绍,也有健身器材,比如太空跑步机、太空自行车……
太空生活真奇妙,还有许多问题等着我们,我们一定要多多看书,努力学习,争取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第二课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 篇2
今天,我在学校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直播——来自太空的直播,同学们称它为“太空直播”。
首先,我们跟随镜头看到了宇航员的卫生区,睡眠区……太空跑步机,宇航员阿姨穿上跑步机,固定住身体,适当的运动可以有效阻止下肢血液上涌,还有太空自称车,只见宇航员阿姨用两只脚分别钩住绳带,手转动着“手”踏车,可训练上肢练力量。
宇航员叔叔打开一台研究细胞的电脑,瞧!那台电脑的屏幕上的心肌细胞一动一动的跳着,看起来生机勃勃的。
到了实验时间,宇航员阿姨为我们演示了在太空怎么喝水,“啊”!接下来的一幕令我叹为观止,她用针在水膜上注水,变成了一个水球,接着,她又在水球里注射了一些色素,整个水球变成了一个蓝球,最后在水球上放了一个泡腾片,不放不知道,一放吓一跳,整个水球居然开始胀大,一直到最后变成了一个充满气泡的蓝球,这也太神奇了!
这次的天宫课堂可真有趣,让我知道了水的浮力张力等知识,如果我长大了,一定要当一名宇航员,去探索浩瀚的宇宙。
第二课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 篇3
这次授课完美成功,也是我最难忘的一次。一开始的时候,不怎么感兴趣,以为只是在地面上授课,心里想着这一定又是一次枯燥乏味的一刻了。万万没想到,最后竟是我最喜欢的飞天英雄王亚平精心备课,为我们上了一节惊心动魄的一课。这一次神十带着王亚平、聂海胜、张晓光三人飞天,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全世界的榜样!
在授课过程中,王亚平给我们介绍了他们在天宫舱内所用的生活用品和仪器。地球上用天平、弹簧秤、磅秤等测量物体的重力。可是在这里,他们巧妙运用了牛顿的第二定律的F=ma来算出体重,这也体现了中华人民的智慧。接着我看到了单摆运动,在地面上无法做到的圆周运动,在太空却实现了。当看到小球360度旋转时,我都不敢眨眼,因为我已被它深深地吸引了,太不可思议了!然后王亚平给我们演示了太空版的陀螺定向性。她把没旋转的陀螺扔在空中,轻轻一推,神奇的一幕出现了:陀螺竟缓缓向前翻滚,一直不停。而把正在旋转的陀螺向前一推,陀螺却稳定地旋转,与之前旋转的方向也不同。威武有神奇。最后她做了一个水膜,加入一点水淹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大水球。当她蹲下看水球时,影子是倒着的。这似乎一点都不符合逻辑,但都被证实了。当她加入红色液体时,水球宛如一颗美丽无瑕的红宝石。
我看完这些实验后,仍意犹未尽,我真的学到了很多。我似乎对太空生活产生了兴趣。一连串的问题都浮现在眼前:他们在里面还有好玩的吗?失重的感觉怎么样?在地球上往水里看自己,自己是正的,为什么到那儿就恰恰相反了呢?这也是太空原理吗?……这种种问题都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可太空是神秘的,没人摸得透,只有不断实践,不断探索,才有可能有新的发现。我真想变成一个宇航员,到太空去看一看这些神奇的景象,没准还能看到16次日出呢!但这是不可能的了,因为宇航员是不能有一点点伤疤的。所以我想有多一些这样的课,让我们饱饱眼福,让每个人都有飞天梦。
同时我要感谢我们的飞天英雄,没有他们,我们也不会看到太空中那个的有趣的事。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英雄只会日日增多,中国的飞天梦也将永远存在,它们会与江河共存,与日月共存!
真想再有一次这样有趣的一课啊!
第二课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 篇4
师在第二节眼保健操的时候说:“大家赶快出去上一趟厕所,之后马上回来!快!”这可把我们给吓坏了以为又要来一场风水轮流转的三科考试。结果一回来,老师开了个新闻频道。
过了不久,我们明白了!原来是航天员在天宫上授课。授课的老师就是王亚平。
一开始有许多同学在那问问题。最让我难忘的事一个小朋友说的:“请问,你们在太空会看到UFO吗?看到的星星会闪烁吗?”我看见了当王老听见了这一句话哭笑不得。也许,对于那个小女孩来说这个UFO是随时可以见到的了。
接着,老师给我们挤出一个在太空中的水珠,我们砍价的那个水珠晶莹透亮,时而仿佛涓涓细流的一条直线,时而想一个玻璃珠子一般。当我们正看得入神时,老师用一钟特别的方法来收集这水珠,直接吃掉。接着,老师拿一个金属框架伸进水袋里一拉一个很有质感的一个水膜就出来了,若是不懂的真以为这是个镜子呢!老师再往里面加水,过不了多久,一个“果冻”的水球成型了。那水球,在空气中轻轻摇动着,仿佛是一个一个女子穿着水袖在那轻轻舞蹈,但是只见水袖不见人。那水球让人“口水之下三千尺”啊!让人垂涎欲滴,让人想咬一口尝尝他的口感。啊…
既然是太空那么肯定是有失重现象,宇航员就给我们示范了失重现象。老师让另一个人“打坐”然后把它推起来,再往前推。轰了过去,宇航员撞了过去可没听到声音啊?难道在太空中撞击是没事的了?那岂不是无敌?
接着老师还给我们看了凌空翻跟斗,弹簧测力器,如何测体重,摆的现象……
长大后,我一定要自己上太空……当然,我一定要尝尝“果冻”的口感。啊……
第二课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 篇5
发扬“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奋斗精神。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劳,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们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他们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发奋图强,锐意创新,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取得了“两弹一星”事业的伟大胜利。身处这个时代,我们无疑是幸运的,不论是生活环境还是科研条件,都远比老一辈科学家不知要好多少。当代科研工作者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各自的领域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创造出新的成绩。
发扬“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结精神。在研制“两弹一星”的不凡历程中,来自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成千上万的科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团结协作、群策群力,汇成了向现代科技高峰进军的浩浩荡荡的队伍。他们用自己的辉煌业绩,为中华民族文明创造史增添了光彩夺目的一页。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群体劳动,在科研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着科研协作和科研计划的完成。广大科研工作者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协作意识、服务意识,盯紧共同的目标,在充分发挥各自特长的同时,做好相互配合。
第二课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合集5篇
我们多多少少都是读过一些范文的,优秀的范文可以让我们积累相关的知识,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我们的文笔,提高表达能力。阅读范文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你觉得哪些优秀范文是值得借鉴的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第二课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合集5篇,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二课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 篇1
为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向学生普及航天知识、弘扬航天文化、感受宇宙奥秘,12月9日15:40时,新右旗各中小学组织全体师生收看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主办的“天宫课堂”第二课。参与观看的师生及家长达3500余人。
此次“天宫课堂”第二课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体现了空间站为国民教育服务的理念,彰显了我国强大的国力,同时也表露了我国教育的温情。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空间站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浮力消失实验、泡腾片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他们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物理原理,并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同学们对种种物体在太空中表现出的现象惊叹不已,每一项科普实验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吸引了更多孩子仰望星空,使伟大的航天精神、科学精神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同学们将观后感同家人交流,与小伙伴分享,写进日记,画在纸上,流露出了他们崇尚科学、热爱航天、探索未知的热情与梦想。
第二课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 篇2
一听说要开一个“天地”之间的课堂,我感到十分好奇。在宇宙里也能上课?大空里也有信号?宇航员老师们会为我们讲解什么知识?我对即将开始的天地课堂感到十分期待。
“上课铃”打响,从北京主课堂切换到了行驶在浩瀚宇宙中的空间站,三位航天员老师向我们打了招呼,太空里的课程开始了。
王亚萍老师先带我们参观了一圈空间站,然后我们观察了在太空中一跳一跳的心肌细胞,又学习的一下空间站里的一些设备。我觉得最有趣的是关于失重环境下水的实验。王老师用水做的一个水球,有点像我们吃的棒棒糖。映出来的倒影是倒过来了,这又有点像那种透明的水晶球,只不过在一闪一闪的发光。将泡腾片放入水球中,立刻起了好多小气泡,让我联想到波光鳞鳞的海面下游动着的沙丁鱼群。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实验,让我体会到了太空的奇妙。然而在无边无际,深邃的宇宙中还有更多的未知等待我们去探索,还有更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解答。加油吧!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第二课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 篇3
今天下午我观看了天宫课堂的直播课,由三位航天员老师为我们讲解他们在太空上的生活。
在太空的空间站上,有许许多多奇妙的事,与在地面上大有不同。王亚平老师还给我们展示了她的睡眠区。隔板处还贴着她和家人的合影,看得出她很思念自己的家人,但是为了祖国,她情愿与家人分隔半年之久。
在空间站上航天员老师还为我们表演了水膜的形成,还拿出了她在地面上与女儿共同折的一朵小花,放到了水膜上。
观看完天宫课堂后,我深有感触。所以我想说,同学们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打造属于自己的梦想飞船,要敢于追梦,勇于追梦,相信你终有一天会迎来自己梦想的发射时刻,飞向属于你的浩瀚天空。
天宫第一课观后感天宫第一课中,王亚平阿姨带我们参观了舱内,舱内有太空跑步机太空自行车可供航天员们运动。舱内还有太空厨房,可供宇航员们做饭,太空厨房中还有小冰箱,小冰箱里有苹果……我感觉到人类既渺小又伟大。渺小是和宇宙相比,伟大是人类的进步之快。当我从视频中看到浩瀚的宇宙时,感觉到人类特别伟大。从古至今,人类都有一个想探索地球之外的梦,现在我们实现了。
第二课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 篇4
在此次短短四十分钟的时间内,可爱的航天员们为我们展示了五个实验,主要是让为了让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在微重力环境物体运动的特别,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并且对质量、重量、牛顿定律等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在观看后我觉得特别有趣。
第一个实验是测量质量,所使用的器具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所制成的质量测量仪。到底该如何测量呢?我仔细观看了实验,并且听了解说。原来,物体受到的力,等于它的质量乘以加速度。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可以测出物体的质量。
第二个实验是单摆实验,主要步骤是:将支架固定后,在摆轴的前端我们可用一根线拴住一个小球,接着将球拉高到一定位置后松手。如果是在地球上,这时我们可以肯定地回答说小球会左右摆动。但在太空中你猜怎么着?原来小球在那个高度静止不动了!想要它动该怎么办呢?这时,王老师给了小球一个推力,可爱的小球就傻乎乎地围着摆轴做圆周运动了!
第三个实验的道具是我们小时候最爱的玩具之一——陀螺。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呢?首先把静止的陀螺悬浮在空中,然后给它一个干扰力,这时笨笨的.陀螺就会开始做翻滚运动,轴向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但若是先让陀螺旋转,再给它干扰力,此时它就不会翻滚了,而是向前行动。真是有趣啊。听说天宫里的很多设备就是利用陀螺组合来定向的呢!原来,小小的陀螺背后也蕴藏着这么丰厚的知识啊!
第四个实验是水膜实验。这根我们所说的面膜差太多了。在这里我们可用到两个道具——一金属圈,一个水袋。首先,把金属圈轻轻地放入水袋;接着,将金属圈慢慢地抽出。好了,等待奇迹的时刻到了!抽出后的金属圈上会形成一个大大的水膜。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很简单,一切都归功于——失重!
第五个实验是水球试验,也就是王老师将红色液体注入到水球中,而红色会在水球里慢慢地散开,最终形成一个大大的红色水球。
其实航天员聂海胜也向我们展示了悬空打坐、量体重等一系列的实验,令人同样觉得不可思议。
如今,我们都在谈论“中国梦”的实现,我相信,能够让神十飞向太空的国家,也最终能带领我们向更美好的“中国梦 太空梦”等梦想的实现而前进!
第二课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 篇5
今天我们观看了神舟13号,看完使我耳目一新,记忆深刻。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把乒乓球放进一个有水的杯子里,用吸管把它往水里按,持续三秒钟,结果令人意外,它沉下去了。
如果在地球上,乒乓球一定会浮起来。原因是地球上是有重力的,所以在地球,乒乓球会浮起来。而在太空中,因为没有重力,所以乒乓球会沉下去。然后旋转杯子,让杯子上下颠倒,结果水和乒乓球都没有掉下来。简直太神奇了!我们都忍不住发出了“哇”的声音。
还有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水可以起放大镜的作用。把它做成水膜,然后不断的加水,它变成了水球。接着老师又把气泡用针给挑了出来。然后王老师又在水球里制作了一个水球。王老师站在对面那个大水球后面,看到的是反着的王老师,而小水球里却是正常的王老师。王老师又往水球里面挤了色素,它变成了蓝色的水球,漂亮极了。老师把一块泡腾片给放进去,结果却让我们意想不到,泡腾片冒出的气泡竟然没有把大水球给弄破。
这节课让我知道,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拼搏,让祖国变得更加发达。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体会3篇
人的想法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产生不同的变化,我们要学会尝试写一份心得体会。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提升自己的素养。这篇文章经过我们精心打造“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体会”一定能够让您满意,要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您继续向下阅读!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体会 篇1
尚青语
今天下午,我坐在平板电脑前观看了《天宫课堂>,令我受益匪浅。
在课堂里,我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其中我认为特别有趣的一个小实验就是“做水膜”。宇航员王亚平用一个像羽毛球拍的模型在水里放一下,然后再取出来,把它小心翼翼地放到桌上,再放上一朵花,那水膜便转动起来。王亚平说:“你们都是祖国的花朵,你们就是祖国的未来。”我知道。“你们”指的就是我们青少年,所以,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作贡献。
可是,我有一个疑问:我也照着这样做了一个实验,可是水一直向下落,根本做不成那个传说中的水膜呀?于是,我便请教了妈妈。
妈妈告诉我,因为王亚平他们是在微重力的情况下活动的,没有重力,所以水就可以飘起来。我才恍然大悟!
通过这次学习,我懂得了许多知识,同时还看到了太空的神秘面纱。从这三位宇航员的身上,我看到了他们的信念-―探索未知世界。从古至今,就有无数人前仆后继,在探索未知的奥秘,奋斗不止!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体会 篇2
为期十天的太谷跟岗培训是我对自己找差距、再认识、再学习、再提高的一次不可多得机会,本次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集中培训、分学科培训、有学员间的互动交流,有高级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等专家讲座。有幸参加本次培训,我的眼界更加开阔了,下面我将谈谈本次跟岗培训心得体会。
迈入教学楼,忽然眼前为之一亮,有创新的楼道文化建设让人为之震撼。整个楼道都被学生精心布置,不是简简单单的涂鸦,而是一些有深度有情怀的内容,一带一路发展蓝图,中国天眼嫦娥四号,我与祖国共成长等内容。太谷中学这种将学生前途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文化教育方式,无疑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学生的一种品质,时刻激励着他们不但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
本课题的研究就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要从学生原有的听课习惯、阅读习惯、作业习惯、复习习惯、考试习惯等学习习惯出发,结合动觉、听觉、视觉等不同类型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制定相应的教学对策,张扬学生学习个性,挖掘学生学习潜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效益。
太谷中学的老师,不论是青年教师还是六十多岁的老教师,无不具备乐业、敬业、勤业、精业的精神,其中最让我动容的是60多岁的安彦珠老师,却依然坚守在教学一线,饱满的热情带一个班的班主任,两个复习班的数学课。60多岁的老教师亦是如此,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们,更应该向他学习,爱校爱教爱生,为山焦中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太谷明星小学校长杨淑婧老师说过,时代抛弃一个学生的时候,为了不让我们的学生被时代所淘汰。
我们从学生学习风格测评入手,研究不同学习风格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方式,进而进行学生学习风格相关性研究,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策略体系,确立《学生学习风格测评与教学对策研究》研究主题,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
作为一名初入职场的教师,望着一双双求知的眼神,我的内心十分惶恐,我深知我的知识水平与教学能力不足,无法从容的向学生授课。此后,我将会把本次跟岗培训中学到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结合我校与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寻找自己的差距,努力学习同行们的学习态度,求知精神,协作能力。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让培训的硕果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大放光彩。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体会 篇3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
张宁熙
昨天王亚平阿姨给我们上了一节生动有趣的物理课,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液桥实验。
液桥就是两个物体沾上液体后形成的一条连接。我自己先拿水试了试,拉出不到一点点就断掉了,根本称不上“桥”。我想太空中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异。事实上,当电视里宇航员拿起两块粘了水球的玻璃板轻轻拉开时,水球慢慢变形,从球形变成椭球形,再变成有弧度的长条形,就像一座长长的“桥”挂在两端,亮晶晶的,好似水晶一般晶莹剔透,让我觉得不可思议。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在太空环境里液体的表面张力更加凸显,液桥就是对这种特性的直观表现,真奇妙啊!
接下来的“太空冰雪”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等其他实验都精彩无比,舱内的科研环境更让我大开眼界,各种实验柜里的精密仪器,神秘满满的太空离心机,这些都让我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妈妈说我的眼睛都看直啦!
看完这么有趣的天宫课堂,我被蓬勃发展的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所惊艳。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探索更神奇的科学世界和更广阔的浩瀚宇宙,奔赴美丽星辰大海。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
感言是一种能打动人心发自内心的语言,每当我们在一些重要的活动或者重要时刻。此时想必内心有所触动吧,是时候抒发出来了,感言对我们的作用还是很大的,到底如何才能写一篇优秀的感言呢?以下内容是栏目小编特地为您准备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心得体会,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心得体会(篇1)
纵观漫漫历史长河,回望中国崛起历程,科技在这幅发展的画卷上点上了浓厚的一笔。
在这金风送爽的季节里,伴着知识的缕缕芬香,我们迎来了第五次科技节,在多位老科学家的演讲下,我学到了许多,有闻所未闻的彩色棉花,行驶无轮;飞行无翅的磁悬浮列车;神通广大的遥感技术等等,这次科技节,在我心中埋下了科技的种子,等待着知识的灌溉,长成参天大树。
创新开启科技之门
想要创新就要有求异思维,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出路。不懂要问,正如科学家所说的,求学问,先学问,只学答,不学问。时间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时青少年要迎接科技的挑战,就需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敢于实践。
科技灿烂美丽世界
美是和谐的,美是真与善的表述,美是自然现象的固有属性,科学中的美无处不在。科学用美启迪思维,构造图象使自己的思维形象化,这是科学中的图像美。例如一位科学家在墓碑所写:“任凭变化,依然故我。”科技使生活浪漫高雅,使世界缤纷多彩。善于发现,科学中的美丽无处不在。
科技跨越时空之美
自恒古以来,当人们仰望星空,天空中壮丽璀璨的景象便吸引了他们的注意。智慧的头脑开始探索星体运动的奥秘,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卫星,载人飞船的接连出世,去往外太空已不是梦。但是相对于宇宙之宏大,地球只不是茫茫宇宙的尘埃,相对于宇宙之久长,人类厉害不过是宇宙年轮上的一道小小的刻痕,宇宙留给人们的思考和疑问深邃而广阔。这就需要国家不懈努力,耐心钻研,解答未解之谜,一步一步努力,使我国科技水平属于世界前列。
翱翔科技的天空,畅游知识的海洋,让我们崇尚科学,放飞理想,科技梦,中国梦!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心得体会(篇2)
今天下午,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叔叔、王亚平阿姨、叶光富叔叔变身太空教师,在中国空间站精彩开讲。这一堂课让我收获了许多太空的知识。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环节是神奇的乒乓球。首先,王亚平老师将乒乓球放在水中,然后用一个吸管把乒乓球给按下去,当她把手松开后,乒乓球不但没有浮起来,反而沉了下去。我很纳闷,要知道在地球上,乒乓球如果按进水里,肯定会浮上来。只见王亚平老师又将装着乒乓球的水杯一扔,水瓶里的水不但没有洒出来,反而还飘在空中不停地打转,真是太神奇了。
我记忆犹新的环节还有王亚平老师用水袋做水球。只见王亚平老师将水袋里的水一滴一滴地洒在了水膜上。水膜上的水一点一点变宽,变圆,变大,最后变成了水晶球。接着,王老师往里面加了一点空气,只见空气把一个水晶球又分成了许多个小水晶球,就像变魔术一样。王老师又将一袋颜料挤进水晶球中,水晶球立刻就变成了蓝色的,特别漂亮。她又将一个泡腾片放进水晶球中,只见无数的小气泡从泡腾片里涌出,这些气泡在水晶球里打转。想不到水在太空中,会发生如此多的变化,王老师一番操作下来,看得我目瞪口呆。
这节天宫课堂让我学到了许多太空的知识,让我明白了科技的力量。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让我们祖国的科技越来越发达,让更多的人都能去太空旅游。
宇宙海瀚无穷。我知道了,宇宙的天空是神秘的暗黑,星星不会眨眼睛了,而是散发着耀目的光辉一切的一切洗革着我的认识,让我的心里也装满了星辰大海。
蜂蜜在天上如何流动呢?宇航员在天上如何转身呢?他们怎样休息?有怎样的生活呢?那些困惑诱导着我看完了他们的介绍。那是属于中国的空间站,是祖国的天和核心舱,是泱泱华夏孕育而生。那一刻,我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骄傲。从神舟一号返回舱诞生,中国的科技发展之路就在滚滚向前。
舱内宇航员为对抗失重效应要保持健康,太空跑步机、太空自行车由此诞生,企鹅服用来对抗肌肉委缩。所以他们做了细胞生长发育研究,看到了心肌细胞一跳一缩,知道了在太空的真空无引力环境下水的浮力会消失,水的表面张力大到可以制作一个水球,在水球内注入一个气泡可以看到一正一反的像,产生的气泡也只在水球内产生。太空上既无法像地面一样行走,也无法像地面一样转身多么神奇啊!这是从未听闻的宝藏,蕴含着无限的探索。当听到他们90分钟绕地球一周,一天可以看16次日出时,我们的眼睛瞪得大大的,无一为不之惊叹,这在短小的生命中起着惊天骇浪的意义。
核心舱的成功发射离不开背后无数航天技术人员的奋斗;他们能够登上太空离不开背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苦训练的汗水;一项项实验的结论突破离不开三位航天员背后半年的辛苦研究。你问我,为什么连接前技术员那么胸有成竹?你看见背后的满腔热血了吗?成功绝不是偶然。
始于青春年华,满腔热血;醉于浩瀚星空,日月星辰。也成长在清风中,与光同在。国之栋梁唯少年,青春你我正当时!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心得体会(篇3)
其实这次太空授课给了我无限的启迪,也增加了我对失重环境的重新认识,在这堂太空物理实验课上让我感觉到了时间的短暂,我还意犹未尽“天宫课堂”就结束了。
“太空授课”之称体重实验,用两根一样的弹簧,弹簧的底端分别固定了两个质量不一样的物体,如果在地球上,由于两个物体质量不同,两根弹簧伸长的长度肯定不一样,而在太空中两根弹簧却是一样的,接着,王亚平姐姐还向我们展示了太空中专门的质量测量仪,特别的奇妙。
“太空授课”之单摆运动实验,地面常见的单摆运动在太空中不再呈现往复的单摆运动,而如果给单摆一个很小的力,单摆在太空中就可以做圆周运动,这在地面上是实现不了的。
“太空授课”之陀螺运动实验,陀螺在高速旋转下会出现“定轴”现象,在太空中高速旋转的陀螺一样会有这种现象。
“太空授课”之水膜和水球实验,一个水滴在太空会变成圆圆小水球,并不会落到地面上,接着王亚平姐姐直接“吃”了一口水。王亚平姐姐将普通的水可以固定在钢丝圆环上形成了比较结实的水膜,往水膜里不断加水,会形成一个大的水球;将水球里注入两个气泡,气泡并不会融合在一起;接着将水球里注入红色液体,整个水球就变成了非常漂亮的“红球”。
通过视频通话在“天宫一号”授课的王亚平姐姐还和地面课堂的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这次“太空授课”激发了我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对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使我走近航天、了解航天、热爱航天。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心得体会(篇4)
今天我们看了三位航天员在太空上亲自授课的视频,在太空上的饮食习惯与我们在地面上的不同,他们喝的水是装在特质的水袋里面的,如果水漂出来,不会散落在地上,而是在漂浮着不会落地,他们吃的也是特制的东西,科学家们还制作出了在太空中吃的粽子,扁扁的。
主教课的航天员是——亚平老师给我们上课,她给我们讲的是太空中失重是怎样的,首先她拿出了两个弹簧,上面各有两个按钮,她把他们放到同一位置,然后一拉,只见两个弹簧的平率不同,这就是太空中唯一与地球相同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发明出在太空中第二种测量人体重量的仪器。
第二个讲课内容是我们小时候经常玩的陀螺,把陀螺在空中放下,陀螺竟然打着转飞出去了,它的中心轴,一直在变。第二次是上了发条的陀螺,以同样的地方放出去,但它的中心轴几乎没有变,而是一直在前进,最后把两个陀螺一个是没上发条的,一个是上了发条的,然后一起放出去,给他们同样的干扰力,看得出上了发条的看起来非常稳定。
最后一次实验是水膜和水球,老师先把一个金属圈套在水袋里,然后拿出来,竟然成了一层厚厚的水膜,试一试稳不稳定,无论怎么摇都不会破,只要把水加到上面,不会破而会成一个水球,这个水球会越来越大,但不会爆炸,这就是在太空中的失重。
太空真是太神奇了,这些在地球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我能到太空去探索一下的话,我一定会做很多很多的实验,去研究发现太空的奥妙。神奇而美丽的太空我爱你!最后,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才能为国家造福。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心得体会(篇5)
天空探密,永无止境。如今,我们已进入空间站时代,太空的神奇让我增长了许许多多奇妙的、有趣的知识。今天观看的"天宫课堂"中,有许多有趣神奇的实验。
其中,有一个"水浮力实验"。做这个实验之前,王亚平老师先是准备了一个有水的玻璃杯和一个乒乓球。然后老师把乒乓球压进了水里,当老师把手收回来时,乒乓球没有像在地球上时浮出水面,而是停留在了水中。
另外还有一个"泡腾片实验"。王亚平老师先是用一个环形的铁丝做出了一个十分薄的水膜,然后老师就用水袋里的水,不停地给水膜加水。渐渐地,原来那张薄薄的水膜已经变成了一个圆滚滚的、玲珑剔透的大水球,然后滴上几滴蓝颜料,眼前突然出现了一个晶莹透亮的水球,散发出一丝丝光,照量了空间站。接下来王亚平老师小心翼翼地将一小块泡腾片放进水球里,然后,泡腾片吐出许许多多的小气泡,但小气泡不想走,依旧在水球中,随着小气泡加多,水球似乎要被这些小气泡撑破了似的。如果你仔细的看这个水球的话,水球是不是有点儿像我们生活的地球。
今天观看"天宫课堂"后,我便有了一个梦想,那就是长大后成为一位航天员,飞向太空,探索更多的奥秘。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心得体会(篇6)
这次别开生面的太空授课活动由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和另外两位宇航员在天宫一号里为全国青少年演示讲解失重环境下的基础物理实验。航天员们在天宫一号里分别进行了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水膜和水球等试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同时,人大附中作为“地面课堂”,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空中课堂的宇航员们进行了互动交流。授课即将结束时,宇航员们热情鼓励同学们努力学好科学知识,不断探索科学奥秘。
如果说浩瀚的宇宙是一本书籍的话,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王亚平的太空授课,王亚平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她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然而,广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义的深远也给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从宇宙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而我们也期待神舟十号的此次太空历险记将我们带到更遥远的地方去,好让更多的地方都能够倾听到“中国好声音”。
此次太空授课活动,增强了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了崇尚科学、探索航天知识的热情与梦想。观看完直播视频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将“我的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连,爱我中华、心系国防,努力学习各种文化知识,为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富强奉献自己的力量。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心得体会(篇7)
今天早上,我们万分兴奋,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要在多功能教室听王亚平阿姨的首次直播太空授课。进了多功能教室,里面好不一片喧闹声,我们都盼望着王亚平阿姨的太空授课,终于,现场直播开始了。
我们开始看到的是他们的自我介绍,之后,开始的是一个陀螺演示,王阿姨给了陀螺一个推动力,这时,陀螺翻滚着向前运动,而地面上,陀螺只会掉到地上,发出响声,王阿姨收回来了陀螺,又拿出了一个授课用具,只见王阿姨在与立柱成为约35度角时,把那根绳子拉直了,大家猜猜发生了什么。
神奇的表面张力,有趣的水膜,剔透的水球。太空,制造出奇妙的现象,让人耳目一新。
小球会做圆周运动,而不是我们地面上看到的钟摆一样的摆动;小陀螺会翻着跟斗前行,而当它自身旋转不停时,它又会定向的转,跟头自然停止翻滚,地球就是这样走的吧;一滴水,露珠的状态,太空像个大大的荷叶,可以接住露珠。
失重的实验,地球上也能做,可在太空眼见着变化,那种奇妙感便更加直观。太空照片看见了,太空对话实现了,太空生活也看得见,天地间太空讲课交流竟然也实现了!惊叹!
那些观看着的学生们,对于这堂课一定会一直记得,这堂课多生动啊,要是他们中间出几个物理学家,或是航天科学家,王亚平的这次太空讲课功不可没。那这当是一次相当成功的科普教育。
玩乐里的学习,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将一直记得那颗红红的葡萄珠,让它亮在心里,像太空的日出一样,每天16次,照得每个人都开心。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心得体会(篇8)
今天我观看了直播课《天宫课堂》、由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进行授课。
航天员们为大家做了许多实验。我对太空抛物实验很感兴趣,我认为非常神奇!它演示了太空抛物和天地之间抛物的区别。平时,我们扔东西给另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接住时,扔出的物体会呈现出一条抛物线,然后物体向下落去。而在空间站,当我们扔出东西时,由于太空中没有引力,抛出的东西就会沿原有的方向匀速地前进着,物体像被什么牵引着一样始终不会落下去。我定定地看着,觉得特别奇妙。
我们每天只会迎来一次日出,送走一次日落,而在太空中空间站的航天员们,每天会迎来十六次日出日落,因为他们在神舟十三号飞船里面,每九十分钟就可以绕地球一圈。
在空间站里,因为没有地球表层大气层的阻碍,航天员说观赏到的月亮会比我们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更加的明亮、更加的透彻。
在这堂课中,宇航员们还展现了失重环境下水的表面张力作用、失重状态下的饱和液体结晶现象....宇宙是拥有无穷无尽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
让我们张开梦想的翅膀,向无穷宇宙出发吧!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心得体会(篇9)
宇航员在太空中测体重也十分巧妙,王亚平首先是给我们演示了一下两个弹簧的情况。一个上面挂了一个比较重的物体,一个挂了一个轻一些的,在地球上应该是那个挂着重物的弹簧往下沉一些,可是在王亚平手中,在太空里,两个弹簧都没有被拉长。他们测体重的质量测量仪也十分独特。聂海胜横在这个质量测量仪上,由王亚平拉动一根固定在舱壁上的有弹力的绳子来控制,机器往外晃了一下又往舱壁撞去,当撞到舱壁的一刹那,显示器上显示出了聂海胜的体重:74千克。比我才重一些呢,看来宇航员只有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磨难,才能到达自己心目中最美丽的太空,到达自己心目中梦想的彼岸。
王亚平又为我们展示了失重状态下挂在小杠子上小球的运动,在地球上,之前被拿着的小球被人一下子松开,就会摇来摆去的,重心十分不稳定,可是在王亚平做实验的时候,小球却缓缓地像气体一样飘落而下,当王亚平把小球轻轻地推一下的时候,小球竟然转个不停,不像在陆地上那样很快地停下。
我们看了王亚平玩陀螺。当陀螺本来就静止不动时,把它放到舱内,陀螺很悠闲地在舱内飘来飘去,还轻轻地转动着彩色的每一边,像一个风铃、一个风车一样,实在是太好看了!把陀螺事先转好,再把它放回舱内,陀螺就会在空气中旋转起来,是不改变自身方向旋转的,而且只能看见一种颜色。啊,宇航员的生活一点也不枯燥无聊,还能玩这些东西,我从书上看,除了这些,还有其他的精彩游戏在等着他们。可是,一想到他们为此付出的努力,我便十分羞愧。
王亚平从水袋中挤出了一滴水,这滴水珠像一个顽皮的小精灵,在空中快活地跳着舞,王亚平把它吸到了嘴里,滋润了一下嗓子。她把一个镜子边一样的东西放到水袋里,小心翼翼地取出来时,它已经成为了一张水膜,薄薄地像特意粘住了一样贴在固定物上,水表面焕发出奇妙而又美丽的光泽,仿佛这是一面娇气的镜子,让人不忍心打碎它,又十分想在里面照一照自己的容颜,好像这层水膜能把人变漂亮一样,的确,它看起来娇柔,让人们也感觉它十分光滑。
[感悟模板]天宫课堂第二课个人观后心得想如何写
学生时代,我们看过许多范文,这些范文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文笔,提高写作能力。阅读范文还能够让自己加深对写作的了解,你觉得哪些优秀范文是值得借鉴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感悟模板]天宫课堂第二课个人观后心得想如何写”,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转身?大家一定觉得这很简单吧,想怎么转就怎么转。在太空里可就没那么简单了。一转,你有可能飞;再转,可你使出了吃奶的劲,却发现自己的身体纹丝不动。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转身呢?那就让我们看看,宇航员是怎么挑战这个艰巨的任务的。
第一种方法是用游泳的方法挑战转身。只见男宇航员叶老师一离开位置就飞了起来,在太空舱里飞来飞去,完全没有了方向感,更别说什么可以挑战成功,能找到方向感就已经很不错了。如果是我,怕早就吓得哇哇大叫来吧,你想,身体不受大脑控制的飞来飞去,下不来,又站不稳。
第二种方法是用嘴巴吹一口气。嘴巴吹气身体就会转弯?这不是说梦话吧!不过,现实就是这样神奇,只见叶老师一吹气,身体真的转了起来。可是,这个动作可坚持不了多久。如果吹的时间太长,身体就有可能会缺氧,所以男宇航员吹了一会儿就停了下来,连连叫道:“不行了!不行了!”第二次挑战又失败了。我不可思议地看着视频,心想:“转身都那么难,太空生活真不容易啊!”
第三个方法开始了。这一次女宇航员让男老师把双手侧平举,然后举起一只手,用力甩动。身体就转动起来了。但是,如果把双手放胸前的时候,身体就会转得更快,像一个拼命旋转的小陀螺。可转的时间长了就会头晕,所以也没有转很长时间给我们表演。我觉的那一定很刺激,不亚于玩过山车的感觉,还可以看周边场景那才叫一个好玩。
第四个是和地面上一样的动作一样的方法,在太空展示的时候身体想要向左但手却向右,反之相反,转了好几次可还是不行,刚要下来却还飞了起来,不知是没站稳还是一下子转不下来了。这一个场面差一点把我给笑死了。
第五个方法也是女宇航员想出来的。她一只手在那转转了过去,女宇航员要他换一只手再来试试,也转了过去,终于挑战成功了。
这一次“天宫课堂”真的让我大开眼见。
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感悟6篇
当我们在面临一些特别的场合或者重要时刻。感言可以抒发我们的心声,我们怎样才能让自己写好一篇感言呢?栏目小编为您搜集了大量关于“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感悟”的资料,也许本文能为您提供一定帮助!
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感悟 篇1
神舟七号飞船零配件产地几乎涵盖了大半个中国,并以百分之百的发射率和零失败率,创造了航天发射史上的辉煌。各参研参试部门和单位为完成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做了大量精益求精的准备工作。从每一颗螺丝钉,每一个焊接缝,到我们在电视中看到的宇航员细致的检查安全系带的动作,认真地阅读飞行手册等,这一切都是高质量、高标准、一丝不苟的,是来不得一丝疏忽大意的。这种不允许失败、不准有丝毫瑕疵的严谨工作作风,保证了“神七”的完美成功,也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的。
漫步太空,这个在当今世界只有美、俄才掌握的世界最尖端的科学技术,“神七”升天意味着将打破这种局面。当我们沉浸在“神七”带来的欢乐和喜悦时,当我们为航天事业的辉煌感到骄傲和自豪时,一定要认真学习航天人勇于攻坚、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特别是要学习他们在航天事业中表现出来的高度的责任感,学习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志存高远、为国奉献、立足本职工作的精神。
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感悟 篇2
“天宫课堂”第三课定于10月12日下午15时45分开始,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将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面向全球进行现场直播。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将继续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旨在传播普及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据介绍,“天宫课堂”推出以来,已成功举行了两次太空授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在前期开展的授课内容征集活动中,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通过新闻媒体、“学习强国”平台和载人航天工程官网踊跃建言献策,不少好的创意设计脱颖而出,将在此次授课及后续活动中陆续进行展示。
中国航天员真诚邀请广大青少年在地面同步尝试开展相关实验,从天地差异中感知宇宙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
公开信息显示,“天宫课堂”是为发挥中国空间站的综合效益,推出的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结合载人飞行任务,贯穿中国空间站建造和在轨运营系列化推出,由中国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采取天地协同互动方式开展。
2021年12月9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一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2022年3月23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二课再次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再次进行了太空授课。
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感悟 篇3
“天宫课堂”第三课授课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采取天地协同的互动方式,由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担任“太空教师”,为大家进行直播授课。
三位“太空教师”为广大青少年展示了四个有趣的科学实验: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这次天宫课堂中还将展示出问天实验舱的一些神奇设备,包括科学手套箱、生命生态实验柜、生物技术实验柜和变重力实验柜等。同学们在地上也进行了上述实验,由于太空失重环境和地球的重力环境完全不同,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实验现象,引发人们的深思。
这次空间站的授课,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也大大增加了我对科学的兴趣,在我心中埋藏下了探索宇宙的种子。
绽放的水中花似祖国欣欣向荣的繁华,绽放着自己的光彩,热烈而又美好。在直播中,我们不仅学习到了许多知识,同时也看到了地球表面和太空的美丽景象,太空中遨游的每一颗星辰,大海中的每一滴海水,都承载着中国无数青少年的梦想。
这是“天空课堂”第二次在中国空间站开课,我们坚信,在未来,中国空间站会继续利用太空中独特丰富的资源,引导和鼓励青少们积极探索,弘扬伟大的科学精神,让我们怀着一颗热爱科学和探索未来的心继续期待接下来的课程吧!
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感悟 篇4
传说有个广寒宫,是在月球上的,而咱们的空间站是飘在太空里的。太阳每天都会朝地球放射“能量”,不过我们在地球上晒太阳时,太阳离我们较远,危险不大。宇航员在太空中晒多了太阳可能会得癌症,所以规定空间站不能高于地球1000千米。科学家们在考虑到经费、实验效果等各种因素,最终,把空间站定在了离地球400千米的太空。
在地球上,你扔的东西都会掉到地上,这就是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如果,我们站在平地上扔东西,就会下落;那要是我们把飞船以非常快的速度“丢”上去,它下落的程度,就和地球的弧度保持一致,那飞船就可以沿着地球飞了。空间站飞得很快,一个半小时就能转地球一圈。
从古至今,人来想要在地球上看整片天那是不行的。如果从空间站上就看的一清二楚,因为站得高,看得远。
太空环境下能做一些地球上做不了的实验,比如说找出一些比手机芯片更紧密的芯片,或是一些环境下能变色的东西。
这次的宇航员上太空主要有几个小目标:住上三个月左右;调试一下各种设备;做一些不可思议的实验;出舱看太空和空间站的全貌。
中国的空间站,让我们能探索太空更多的奥秘。
相信在未来,我们必将能创造更多的航天奇迹,实现新的更大的“航天梦”,在浩瀚宇宙中留下更为精彩的中国印记。
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感悟 篇5
虽然疫情阻挡了我们上学的路,但阻挡不了我们热爱科学的心。今天我看了《天宫课堂第三课》,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似乎有诉不完的科学情怀。
在空间站里,陈冬、刘洋、蔡旭哲三位老师为我们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实验课。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小时,但它拉近了我们与宇宙之间的距离。在这一个小时里,我大饱眼福,不仅看清了微重力环境下会旋转翻转的扳手,了解了在空间站里微重力环境下,使用超长吸管喝水的有趣现象,还知道了在失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如何大显神威……这一切让我感受到了太空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最后,他们还为现场课堂的同学们解答了很多有关宇宙奥秘的问题,我多么希望自己也是现场的一员能向他们请教!
我是一个热爱科学的人,听完这堂课更加激发了我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我深深的知道,要想探索宇宙奥秘,必须从小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我将不懈地努力奋斗,去实现我的天宫梦。
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感悟 篇6
天宫课堂观后感个人感悟模板精选篇2
奋斗是圆梦的翅膀。一代代航天人在航天“试验田”中勤恳耕耘,心有天地经纬、脚向浩瀚天宇,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艰苦奋斗,在反复试验求索中砥砺前行,在精益求精攻关下追求卓越,敢闯难关、勇开新路。一个个航天员在严格系统全面的训练中学经验、强本领,飞天遨游、出舱行走需要扎实的功底,需要他们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寒来暑往的刻苦训练让他们拥有超强的意志力与自信心。为了伟大的航天事业,航天工作者与航天员,将艰辛与曲折作为事业发展的“阶梯”,以志气锻造骨气,以骨气厚积底气,在接续奋斗中实现航天事业更高水平的创新与突破。
从“神一”的发射成功到“神五”“神六”“神七”的宇宙之行……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成果丰硕。在“追梦”的道路上,每一次都是全新的征途,每一次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当然,前所未有的挑战难度也造就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鲁迅先生曾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是由双脚踏出来的,是一步一个脚印开拓出来的。从1956年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至今,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发展中一以贯之的坚持,是推动航天事业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自然少不了弯路,闯前人没闯过的关也必然少不了挫折,成为先驱,方能成为先锋,唯有敢闯,才能闯出新天地,抢占“新高地”。
伟大事业孕育着伟大精神。回望航天事业发展史,无论是“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还是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成就;
无论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全面建成,还是“嫦娥”奔月与“天问”探火,从大胆设想到成功实践,无不彰显着中国与时俱进的航天实力。中国的航天事业从艰难起步到艰辛跋涉再到取得辉煌业绩,在浩瀚太空中留下的是中国身影、中国足迹,在航天事业的发展道路上留下的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这种精神与力量必将引领着14亿中华儿女万众一心齐奋斗,激荡起磅礴伟力,奋进新征程,逐梦新时代。
天宫课堂观后感个人感悟模板精选篇3
中国航天员王亚平在距离地球300多公里的“天宫一号上向全国中小学生讲授科普课。新颖的授课方式、直观的物理现象等等,将给孩子们植下热爱航天、热爱科学的萌芽,给青少年学子打开认知世界、追逐梦想的大门。
浩瀚宇宙,苍茫太空,自古以来就令全人类神往。中国古代就有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等诸多传说和故事。太空有太多的未知和无穷的奥秘等着人类去探索、去发现。
通过“天宫一号授课,孩子们知道了为什么水滴在太空与在地面会呈现不一样的状态、失重条件下如何测量物体质量、陀螺的旋转有何奥秘……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成就的直观表现,也是人类追逐太空梦的具体成果。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人类探索太空的脚步不会停歇。仰望星空,需要一代代人前赴后继。
壮丽而神秘的星空吸引了无数先驱和智者。他们用超越时代的智慧和勇气乃至生命留下了惠泽后世的壮举。哥白尼仰望星空发表了“日心说,布鲁诺用生命和鲜血捍卫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仰望星空,召唤着一代又一代人思考、探索,使伟大的科学精神在民众间生根发芽,使思想之树枝繁叶茂、茁壮成长,照亮人类文明进步的旅途。
相对于深邃寥廓的宇宙,人的一生短暂而渺小。但也正因为生命和梦想的存在,才让寂寥的宇宙富有生机和意义。追逐梦想,既需要仰望星空的科学理想和精神,更需要脚踏实地勤奋实践。仰望星空,会让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让人们懂得在有限的生命中,该如何认识个人和天地之间的关系,如何认识个人对国家和历史的责任。把个体生命同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梦想放置于集体的梦想之中,不骄不馁、不断奋进,人生的意义必将更加深邃。
多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一个民族才有希望。让更多学子仰望星空,激发起他们探索世界奥妙的激情,中华民族的前途必将更加广阔,中国梦必将更加宏阔壮观。
天宫课堂观后感个人感悟模板精选篇4
载人航天是人类航天活动中系统最为复杂、难度、要求最严的系统工程。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将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于20_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之后,空间站将进入到应用与发展阶段。
每次飞行任务都是一项“大工程”,背后凝聚着成千上万人的心血智慧。为确保任务顺利实施,各系统各单位全力备战。
巴丹吉林沙漠深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内灯火通明,人影绰绰,工作人员穿行在飞船箭体与测试仪器之间,日夜奔走忙碌。
航天事业被形容为“千人一发箭”,任何环节都事关成败,谁都不能掉以轻心。作为中国航天员进出太空的航天母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一丝不苟的态度搭建安全的“登天梯”。
“数十人的吊装团队协同执行任务,每一步操作都不能出错,吊装对接误差更是小而又小。每个产品只允许一次吊装落位成功,没有重来的机会,不能有丝毫闪失。吊装对接火箭,一圈数十个螺栓要一次性全部对准连接。”基地工作人员石创峰承担吊装工作,为了做到既快又稳,他自创训练方法,在吊钩上系着焊条,操作吊车从高空将其插入啤酒瓶口里。练到最后,他和同事挥动笨重的吊车铁臂,就像挥动自己的手臂一样灵活自如。
飞行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团队把保护航天员生命安全作为底线,在神舟十二号发射、飞行、对接、停靠、返回等任务各阶段,都准备了确保航天员安全的预案和举措,还将首次启用载人飞船应急救援任务模式,全力保证航天员安全往返天地间。
只有真正了解载人航天工程的起点在哪里、道路在哪里,才能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更好地前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将由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发射,任务准备期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发射队临时党委带领大家赴东风革命烈士陵园,缅怀聂荣臻元帅、众多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号召大家以强烈的责任感、精湛的技术和奋勇拼搏的精神完成此次任务,稳操接力棒。
天宫课堂观后感个人感悟模板精选篇5
我们的浩瀚星辰中,那一抹绚丽的中国红是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宝贝别哭,妈妈去给你摘星星了!”是属于母女之间独有的温情和爱意!“北京明白”“正常正常正常”随着响彻神舟大地的一声声明白、正常,是中国用独有的美妙旋律,发出让全体人民最安心的声音!
古往今来,中国人的“飞天梦”从未断绝。在2021年10月16日凌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开始中国迄今时间最长的载人飞行。梦想变为现实,中国再一次踏上了探索太空的征程。一次次不停的探索,一次次突破性的创新,一次次星辰大海的征程,都离不开一代代航天人的不懈拼搏、不畏艰难,都离不开祖国背后的强大支持,我深刻体会到生在新中国,长在国旗下的幸福与骄傲。何其有幸生于华夏,见证百年,见证梦想成真!
我们一起盼望着来年春暖花开时,英雄凯旋回家日。
天宫课堂观后感个人感悟模板精选篇6
自神舟12号载人航天飞船任务完成之后,三名航天员回到了离别三个月的祖国。才过不久,神舟十三号载人航天飞船升空了。
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人担任神舟13号载人航天飞船宇航员。在2021年10月16日凌晨,神舟13号火箭发射了。可惜我没有及时观看直播,今天下午在课上,老师让我们看了神舟13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过程,首先就是三位宇航员身穿宇航服坐上大巴车,向航空基地驶去,大巴车前还有交警骑着摩托车保驾护航。到了航空基地,三位宇航员进入了火箭,紧接着,话筒传来了“十,九,八……”每一个数字都十分激动人心,最后听到了“点火”。随后,火箭的底座喷出了红色的火焰,烟尘向四处扩散,火箭也腾空而起,像一只穿云箭直插云霄,场面十分震撼,之后各个助推器也是分离了,神舟13号也是发射成功。
本来神舟12号的三名宇航员在太空中呆了三个月,这本让我很吃惊。但没想到这次神舟13号的三名宇航员将要在太空中呆上半年,更是让我惊讶。他们为了给国家做贡献,放弃了和家人在一起的六个月时间,很让人敬佩。自东方红一号升空成功后,中国在航天事业接连取得重大发展,这一个个成功都是由无数个科学家们废寝忘食,努力奋斗,用无数汗水换来的。
据说神舟14号已经准备就绪,随时可以升空,不得不说,祖国的速度真是太快了,火箭是一个接一个的升上天空。
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感悟精选
感言记录下了作者对人生的领悟和感悟,每当我们在一些重要的活动或者重要时刻。就可以发表一些感言,说出自己的心声,感言可以让我们的情感更加真挚,让心灵得到抚慰,有没有比较好的感言给我们参考呢?希望这篇“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感悟”可以满足您的期待让您感到满意,仅供参考之用具体问题请您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感悟(篇1)
我们致敬梦想。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出舱活动,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跨越了发达国家三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世界各国中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第三个把人类带往太空,先后把12名航天员17人次送入太空,成功率100%,如今更是迈向了“空间站时代”。伟大事业始于梦想,是梦想照亮前进的方向。
我们更是在致敬青春。神舟系列一次次关键技术的突破,让太空离我们越来越近,万户飞天不再只是传说。三位今天出征的航天员中,两位60后,一位70后。而在地面,我国载人航天器研制设计工作的主力军神舟团队平均年龄仅33岁。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是曾经年轻和正值韶华的他们共同托起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
天宫课堂第一课观后感心得体会(六)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正是如此,没有一代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没有他们对各种难关的探索与攻克,没有他们对航天事业的坚持不懈、不离不弃,怎么会有如今中国航天事业如此蓬勃的发展,我们又怎么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他们特别能战斗,要知道载人航天事业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太多太多,而且需要经过多次的试验,才能得出可靠的结果。航天员更是要经过高强度的训练才能够更好地走入“战场“。他们特别能吃苦,早期的中国异常落后,只能依靠自己,环境也极其恶劣。但是他们并没有被这些苦难给吓倒,始终迎难而上。他们特别能攻关,要知道我们的航天之路是一条建立在完全独立自主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他们特别能奉献,多少航天人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为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付出了自己的一生,多少航天人即使知道这是一项危险的任务却还是毅然决然地争先踏入太空。
载人航天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缩影,是这些航天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要紧紧抓住,以此激励着我们前行,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上笃定前行。
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感悟(篇2)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对航天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满足人们对航天知识的渴望,中国国家航天局特别推出了“天宫课堂”系列讲座。作为国内首个专门面向全社会开展航天科普宣教的课堂,天宫课堂在充实人们航天知识的同时,也唤起了我对探索未知事物的好奇心。
在第二课中,我们有机会近距离地触摸和了解中国空间站工程的最新进展。通过精彩的讲解和现场演示,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国内外空间站的建造和运维工作。这次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许多感悟。
首先,我被中国空间站的建造规模和工程难度所震撼。在课堂上,工程师们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空间站的项目规划和设计方案,以及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我了解到,中国空间站的建造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如太空环境的极端温度和真空条件、物资运输与储备、航天器的组装和测试等。这些都需要航天工程师们经过精确计算和反复试验才能顺利完成。正是因为有这些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智慧和勤奋,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中国的航天事业才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其次,我被中国空间站的细节设计所深深吸引。在展示中,工程师们详细介绍了空间站内部的布局和功能分区。他们向我们展示了空间站的实验室、生活区、通信中心等,每个区域都被精心设计,以满足宇航员在太空中的各种需求。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空间站内部的重力环境的模拟装置,这样能够帮助宇航员适应回到地球后的重力环境,减轻身体上的压力。通过这些细节设计,不仅能保障宇航员的生命安全和工作效率,也是对中国航天科技的巨大突破。
最后,我被中国航天事业的国际合作精神所感动。在很多讲解中,工程师们多次提到国际间的合作交流。他们向我们介绍了中国与其他国家航天机构的合作项目,如航天器的共同研制和发射合作等等。这种合作不仅仅是为了加快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节奏,同时也促进了国际间的友谊和相互交往。通过这种国际合作,中国航天事业得以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树立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崭新形象。
通过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我对中国空间站工程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更加明确了个人学习和努力的方向。我也有了更大的信心,相信通过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中国的航天事业将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我也希望未来有机会亲眼见证中国空间站的建成,亲身体验宇航员的奇妙旅程。相信那将会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值得全世界的骄傲和赞叹。
总之,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空间站工程,并激发了我对航天科学的热爱和探索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我也可以为中国航天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成为国家航天事业的建设者和见证者。
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感悟(篇3)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其所著的《西行漫记》中,曾经这样描述位于延安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也就是人们常常提到的“抗大”:“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只有这么一家。”就是这样的一座学府,孕育和传递着抗大精神,成为延安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在延安,人们看到的是更多精神传承的“创新方式”,听到的是更为激越嘹亮的“红色声音”。
在革命旧址,重温往昔
行走在延安,随处可见红色历史遗存。据了解,延安全市目前共有革命旧址445处,仅市区就有196处,每年吸引着上千万游客前来,从一孔孔旧窑洞、一张张老照片中重温当年的峥嵘岁月。宝塔山、清凉山、枣园、杨家岭……也用独特的方式,讲述着圣地的光荣。
杨家岭革命旧址,是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延安居住时间最长的驻地,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延安文艺座谈会曾在这里召开。中央大礼堂现在仍然保持着中共七大时的会场情景,主席台上方“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的环形标语、大厅墙上代表中国共产党走过24年历程的24面党旗,都无声地讲述着激动人心的过往。
“中共七大会址安静肃穆的窑洞,见证了最广大的中国人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见证了最先进的中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探索、开启并坚持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伟大选择。这些选择决定了东方这个古老国家迄今为止13亿多人的命运……”这是中国延安学院党建教研室教授王涛在中央大礼堂讲授的党课的内容。第一次走出学院讲台,站在党的七大会址进行演讲,他告诉记者,这也是在提醒我们,要增强党性修养、政治修养、理论修养,要有为了人民利益奋斗到底的精神,做个滴水穿石的共产党人。
在枣园革命旧址,来自重庆的朱玉传拉着女儿,紧紧跟在“小小讲解员”肖子曦的后面,稍有空闲,就叮嘱正读初中二年级的女儿,“仔细听,看延安的小朋友讲得多好”。
肖子曦是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小学四年级二班的学生,也是全市156名“小小讲解员”中的一名。每逢节假日,她都会在革命旧址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们义务讲解。
其实,在延安,“小小讲解员”义务宣讲革命传统的工作已经坚持了25年,接待国内外旅游团体1万多个,听取讲解的观众达50万人之多。现在,“小小讲解员”不仅讲传统,讲革命故事,还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延安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延安精神的一张亮丽名片。
在学习书院,坚守初心
“胃里的那块空白,只有家的味道才能填满。信念里的那颗初心,有了延安的味道才能坚定。”这是来自广东的大学生邵刚参观完杨家岭革命旧址后,发在微信朋友圈里的心得体会,引来一片点赞。对邵刚来说,来到延安,是为了品味“延安味道”,而让他品味“延安味道”的地方,还有延安学习书院。至今,他手机中都留着站在书院前的自拍照。
延安有个“学习书院”,就建在延安新区西北方一块地势较高的山峁之上。
“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走进书院大门,八个大字迎面而来,与上方一幅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浮雕构成一个整体,象征着蓬勃发展的中国正奔向更加光明灿烂的未来。延安学习书院就像一块磁铁,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参观学习。
这个思想教育基地,不仅有游客“粉丝”,还有延安当地人做“拥趸”。下班后、节假日,“去学习书院,约吗?”只要把这句话发到朋友圈,响应者绝非少数。
据了解,延安学习书院自去年5月4日揭牌开馆以来,在这里,人们通过观摩体会、专题讨论、学习分享、读书讲堂、教育培训等形式,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截至20__年12月底,约有7万人前来书院参观学习;其中,团队讲解接待1228批次36443人,报告厅使用155次12379人。这样的一组数据,与学习书院的建设目标是一致的——成为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高地、展示延安人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的新窗口。
当然,为参观学习的人们提供讲解服务的过程,也是学习书院讲解老师自我提升的过程。“90后”女孩史絮是地地道道的延安人,在海南三亚读书、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去年还是决定回到家乡,成了书院的一名讲解老师。“延安和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样了,新区建设为各类人才提供了很多发展机会。”史絮说,“新一代延安人要继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让世人不仅看到一个新延安,更看到红色革命圣地的精神传承”。
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感悟(篇4)
“天宫课堂”开讲,太空真奇妙,讲述了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站的衣食住行,并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航天服的内部设计以及功能,企鹅服的功能是对降肌肉萎缩,心血管功能下降。接着讲述了细胞生物学夜光服展示失重条件下细胞生长发育研究,详细讲解了心肌细胞,细胞在太空中很神奇,荧光显微镜下跳动,并且一闪一闪的十分震撼,成片的心肌细胞做着收缩运动。
到了同学提问的环节,他们提出的问题也是各有特色,第一位同学向空间站中的叶光富老师,王亚平老师提问,“在空间站里,可以像在地面上一样自由行走吗?”王亚平老师为我们做出了解答,因为空间站中没有重力的帮助,所以空间站中的人无法像人在地面上一样的行走。他们总是飘来飘去的,并且在旋转的过程中,上半身向右转,下半身会向左转,上半身向左转,下半身会向右转,吹气等动作在空间站并不能令其转身,这是叶光富老师向我们展示的,但手臂大幅度转动时,可以令其转身。第二位同学向王亚平老师提问,“在空间站中的生活用水可以循环使用吗?”王亚平老师向我们作出了解答,由于他们用的是处理过的生水,所以不能循环利用。并且水在地面上有浮力作用,把乒乓球放在水杯里向下按,乒乓球会不断的浮出水面,但是在空间站乒乓球并没有浮出水面,而是在被按压后沉在水底,王亚平老师向我们解释,那是因为在空间站中浮力几乎消失。
水膜实验是王亚平老师和叶光富老师共同进行完成的,这个实验使王亚平老师和女儿共同做的花太空绽开了。接着,王亚平老师向水膜中注水,形成一个大水球,通过水球观看,王亚平老师是一个倒立的像,那是凸透镜成像形成的。随后,叶光富老师将水球中的小气泡抽走,并向水球中注射了一个大气泡,通过水球观看,王亚平老师可以看到一正一反两个像。王亚平老师借此向我们提问,“为什么会有一正一反两个像?那是因为水球被气泡分成了两部分。”王亚平老师,叶光富老师还进行了泡腾片实验,画面十分壮观。后面有广西南宁,澳门,四川汶川,北京等几位同学,向叶光富老师和王亚平老师提问了各有特色的问题,叶光富老师和王亚平老师也为他们一一解答了他们提出的问题。
最后,有三位同学说出了他们的感受,第一位同学感觉透镜成像十分震撼;第二位同学提出,在空间站想要转身的时候,用扇子扇一扇应该也可以转身;第三位同学道出航天员老师们在空间站要克服重重困难,身负重任的他们是多么的艰难,并且希望自己以后也像航天员老师们一样伟大。
就此,中国空间站首站太空授课成功完成。
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感悟(篇5)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精心为大家整理了央视《天宫课堂》直播个人观后感心得 ,希望对你有帮助。
央视《天宫课堂》直播个人观后感心得
天宫教室的太空教学正式开始。应该说,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它不仅标志着中国能够熟练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中国航天科技再次向教育领域伸出橄榄枝。
这一次,中国宇航员在300公里的太空中传递科学知识,用各种太空实验向世界展示宇宙的魅力,激发了无数学生对神秘太空的兴趣。老师,教学和解决疑虑。然而,通过太空讲座亲自传授科学知识只能是人类现代史上的壮举。孔子在杏林游学时怎么会想到有一天,他的年轻一代会像嫦娥一样奔向太空,并在太空中传授教学和解决疑虑?据说教师是太阳下最辉煌的职业,而摩根和王亚平则将这一职业的光辉洒向太空,使整个宇宙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之下。如果浩瀚的宇宙是一本书,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和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
中国宇航员的太空教学为我们开启了一次神奇的太空之旅,他们的中国好声音也感染和感动了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然而,广阔太空的未知和深远的教育意义也对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从宇宙中吸收更多的营养,我们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我们也期待着太空冒险把我们带到一个更远的地方,这样更多的地方就可以听到中国好声音。这次太空教学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可以转化为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热爱科学的简单情感,让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少说教,关注,鼓励培养未来的接班人。
央视《天宫课堂》直播个人观后感心得
的确,
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挑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感体验,出生在新世纪的我,见证了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我看到奥运会上中国健儿矫健的身姿,为祖国感到骄傲;我看到“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成功,掩饰不住对祖国科技发展的自豪和喜悦;我还看到互联网已经触及千家万户,鼠标一点,指尖一触,便无处不达……
我在这个发展迅猛的社会里,回首过去,又展望着未来。如何在这大时代的浪潮里求得发展,是我,更是未来的你,我们每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抓准时代脉搏,根据时代需求来完善自我,才不会落于时代。世界的发展用“一日千里”来形容也不为过,这个时代正在走向智能化,讲究高效,正在从注重简单的实用性到满足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发展着。身处科技人文发展不断登上新台阶的你我,唯有不断学习本领,掌握高精尖知识,才不会淹没在时代大潮中。
与时代同行的路上,我们需要一颗强大的抗挫折之心。人生实难,作为青少年的我们,面对着生活中的'风浪,又何尝不应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昂扬姿态去面对呢?
然而,与时代同行并不是做一颗随波逐流的海草,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我们有着自己自由的精神、独立的思考,不会人云亦云,更不会迷失自我,误入歧途。待到你们18岁的时候,也希望你们在斑驳陆离的社会里能够明辨是非,守住底线的同时,更要担起引领时代风向的大旗。
“后之视今,亦尤今之视昔”,无论时代如何变幻,总有一些东西值得追寻,总有一些东西值得坚持,总有一些东西值得坚守......当我们都明确自己的使命的时候,当我们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达到统一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时代浪潮中奔涌向前了。
央视《天宫课堂》直播个人观后感心得
航天科技一直是任何国家都必须重视的一个新兴领域,她对我们探索太空以及探索未知领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如今这个社会上,制空权已经变得非常的普及了,那么还更深层次的就是宇宙太空的权利。比如说美国这个强大的国家,他们率先登陆月球,然后他就联合其他的国家在月球上面划分区域,说谁占领谁就在将来拥有采矿的权利,所以我们的航天技术也不能落后,否则的话在未来的100年内我们将会逐步的落后,所以航天技术以及航天的爱好将是我们新一代颜最重要的一个方向。
第一次接触航天方面的知识是在幼儿园大班。那一天,老师把一张报纸贴到了墙上,那上面有一艘火箭——其实是神舟六号,还有两个人——其实是费俊龙和聂海胜。听到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解,我弄明白了个大概,心里觉得自豪。突然,我发现——居然没有一名女性。当时我就想:要是我能当中国的第一名女宇航员,该有多好呀!从那时开始,我便怀揣着这样一份梦想,上了小学。我曾经很自豪地跟班上的一位同学说,我将来会成为中国的第一位女宇航员,他听了,流露出羡慕的眼神。那时的我自豪极了,觉得当一名宇航员太简单了!三年级,我逐渐了解了一些有关航天方面的知识,这才知道,当一名航天员不是那么简单的,不仅要有学问,要有好的身体,也要有好的心理素质——其实当时我并不明白到底什么是心理素质,只是模糊地觉得是身体好的一部份罢了。
虽然我知道我想成为一名航天航空员已经不太现实了,但是我可以在地下为他们工作,比如说地勤服务以及研究。我们可以在地上研究一些更加安全更加高效的航天飞船或者航天器材,也可以在地下的指挥中心,中间空宇航员的一局动,看看他们的生命体征以及各类的信息安全技术等。所以说,为了我能够实现这个梦想,我现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去参加一些科技展。为的了就是能够更多的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为我将来的梦想做铺垫。
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范文700字
当我们在日常生活里有了新的感悟时,让我们吧想法写在纸上吧。心得体会通常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什么样的心得体会才是好的呢?小编为您精心准备了“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范文”的内容,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范文 篇1
叮叮叮,天宫小课堂开课啦!由宇航员讲课,必须得竖起耳朵听讲!
这一次宇航员老师们的实验我都特别喜欢!特别是“浮力消失实验”,在地球上,我们无论怎么努力,也没办法将乒乓球压到水中,可到了太空中就完全不一样了,宇航员用吸管轻轻把乒乓球将压到水底,神奇的一幕产生了球真的沉了下去,班里瞬间传来一声声“哇”!大家都被震惊了!宇航员老师还将杯子倒过来,别说球了,一滴水都没落下来,我惊讶得不行,平时我们要是这么做的话早就成了落汤鸡了。
再说第二个实验,只见老师用带着圆圈的杆子从水袋中夹出一个圆形的水片,我已经觉得这太不符合常规现象了,更令我张大嘴还是宇航员们拿出一画了红花的纸,轻轻地放到水中,纸张一下子向四边绽开,惊艳我一脸,把纸片拿走后,又往水片里滴了几滴深蓝色素,色素很开清个水片,深蓝色本就是喜欢的颜色,加上水片已经慢慢变成了水球,越看越喜欢。
这次课堂真的是难能可贵的体验,课堂在太空中,老师是宇航员,太神奇、太难忘了。我很庆幸能够生在中国,体会到这么新奇有趣的课堂,见证国家的发展。
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范文 篇2
在“天宫课堂”第三课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环节,将介绍生命生态实验柜进行的水稻种植和拟南芥种植研究项目,演示样本采集操作。
从人类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如何利用植物保障人类在地外环境中生存所需要的食物、氧气和纯净水,成为空间生命科学最为关注的问题。
据此前来自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消息,7月28日,载有实验样品拟南芥种子和水稻种子的实验单元,由航天员安装至问天实验舱的生命生态通用实验模块中,并于7月29日启动实验。
拟南芥和水稻是两种模式植物。拟南芥代表双子叶、长日、十字花科植物,很多蔬菜,比如青菜、油菜等都属于十字花科。而水稻代表单子叶、短日、禾本科植物,很多粮食类作物,比如小麦、玉米等属于禾本科。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中国空间站问天舱“微重力条件下高等植物开花调控的分子机理”实验项目负责人郑慧琼表示,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完成空间微重力条件下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的培养实验,并获得水稻培养的关键环境参数,为进一步解析空间微重力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分子基础,利用水稻进行空间粮食生产提供重要理论指导。同时,通过转录组分析比较拟南芥和水稻两种模式植物在空间环境中开花途径关键基因的表达及其调控网络的变化,解析空间微重力对于长日和短日植物开花的分子机理,为进一步创制适应空间环境的作物和开发利用空间微重力环境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8月29日,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暨空间站高等植物培养实验阶段性进展情况介绍会举行。此时,距离7月29日载有实验样品拟南芥种子和水稻种子的实验单元在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正式启动实验,已经过去了一个月。拟南芥幼苗已长出多片叶子,高秆水稻幼苗已长至30厘米左右,矮秆水稻也有5到6厘米,生长状态良好。后续将完成拟南芥和水稻在空间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的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由航天员采集样品、冷冻保存,最终随航天员返回地面进行分析。
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范文 篇3
“天宫课堂”第三课定于10月12日下午15时45分开始,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将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面向全球进行现场直播。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将继续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旨在传播普及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据介绍,“天宫课堂”推出以来,已成功举行了两次太空授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在前期开展的授课内容征集活动中,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通过新闻媒体、“学习强国”平台和载人航天工程官网踊跃建言献策,不少好的创意设计脱颖而出,将在此次授课及后续活动中陆续进行展示。
中国航天员真诚邀请广大青少年在地面同步尝试开展相关实验,从天地差异中感知宇宙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
公开信息显示,“天宫课堂”是为发挥中国空间站的综合效益,推出的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结合载人飞行任务,贯穿中国空间站建造和在轨运营系列化推出,由中国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采取天地协同互动方式开展。
2021年12月9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一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2022年3月23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二课再次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再次进行了太空授课。
天宫课堂2观后感精选
“天宫课堂2观后感”主题相关内容,是我们为您呈送的,写作品名观后感时有值得借鉴的范文吗?聚精会神地观赏影片或电视剧是令人高兴的事情,在观看时,我们都能从他身上学到许多。观后感的“感”,可以是领悟出来的道理或思想,可以是受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天宫课堂2观后感 篇1
《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正式开始了,应该说,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向教育领域再一次伸出了橄榄枝。
此次,中国航天员们在300公里的太空传递科学知识,并用各种太空实验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发了无数学生对神秘太空的兴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讲课的方式亲自传授科学知识,这也只能是人类现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壮举。孔子当年杏林游学时又怎会想到有一天,他的后辈会像嫦娥一样奔向太空,并在太空上传道授业解惑呢?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摩根和王亚平却把这种职业的光辉洒向太空,让整个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下。如果说浩瀚的宇宙是一本书籍的话,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
中国航天员们的太空授课,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他们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然而,广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义的深远也给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从宇宙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而我们也期待此次太空历险记将我们带到更遥远的地方去,好让更多的地方都能够倾听到“中国好声音”。这次太空授课,激发了学生们对学习的内心喜爱,这样就可以转化为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朴素情感,让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用心,激励培养我们未来的接班人。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科学史上有着不可度量的成就。在古代,我们的祖先也许从未想过来到天上,来到月球,更没有想到,自己的后代竟有如此厉害的科技。如今,世界上唯一拥有自己空间站的中国,迎来了一次生动有趣的“天宫课堂”。
一直对太空感兴趣的我,这次课堂,怎么会少的了我?步入太空,许多不同的实验让我目瞪口呆!太空细胞学实验,在与地球条件相差极远的时候,依然可以养活种种生命。太空转身,当你扭动身体时会扭在一起。像这样有趣的.事要有很多很多,都是人们一步一步踏出来的,就像鲁迅说的一样:其实地上本没有路,但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看着浩瀚无际的宇宙,是什么让我们能学到如此知识呢?是那些勇于为国家做奉献的宇航员。古往今来,中国人的“飞天梦”从未断绝。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于20xx年6月25日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首次成功发射,这也是文昌航天发射场的首次发射任务。预计到20xx年火箭各项技术趋于成熟稳定时,将逐步替代现有的长征二号、三号、四号系列,承担中国80%左右的发射任务。在20xx年10月16日凌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开始中国迄今时间最长的载人飞行。梦想变为现实,中国再一次踏上了探索太空的征程。一次次不停的探索,一次次突破性的创新,一次次星辰大海的征程,都离不开一代代航天人的不懈拼搏、不畏艰难,都离不开祖国背后的强大支持,我深刻体会到生在新中国,长在五星红旗下的幸福与骄傲。何其有幸生于华夏,见证百年,见证梦想成真!
我的祖国!繁荣昌盛!我的中国,地大物博!
天宫课堂2观后感 篇2
伴随着一片热烈的掌声,两位物理老师走上了讲台,先通过一个短片向大家介绍了航天员的衣食住行,让我们对航天员有了更深的了解,一会儿,我们盼望来了最美好的时刻同宇航员面对面。今天由他们为我们上一堂生动的课,他们远在距离我们300多公里的浩瀚太空中,令我们向往。
这堂课的主讲老师是王亚平老师,她将要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课程一开始,聂海胜叔叔为我们表演了一个高难度动作只见他在天宫一号中站稳,然后两脚向上一收做出了一个打坐的动作,打他并没有摔在地上,而是稳稳的漂浮起来了,王亚平老师只是轻轻地推了一下他,他就飘到太空舱的最后面了。真是太神奇了!这就是失重,在太空,每个人都身轻如燕,真让人羡慕!
接着,王亚平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小球单摆的实验、陀螺的实验、太空承重的实验,这些纷纷让人震撼、让人羡慕、让人感叹。
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水球的实验王老师拿出了一个宇航员喝水用的水袋,又拿出一个金属圈,伸进水袋中,轻轻拉出来一个水膜,让它来回摆动,只是飘出一个又一个的小水珠,这是,王老师将金属圈小心翼翼的放在桌子上,向里面加水,慢慢地形成一个水球,她将里面的气泡抽出,挤进去两个更大的`气泡,奇怪的是气泡并没有合成一个,而是整整齐齐地挨在一起,她又将气泡抽出,向水球里面灌进红色液体,立马形成一个漂亮的红色水球。
很快,55分钟过去了,这堂课敞开了我无限的回忆,也打开了我的梦想之门他们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实现了中国的飞天梦,我们是祖国的希望,长大以后也要向他们一样为祖国争光!
天宫课堂2观后感 篇3
今天我们看了三位航天员在太空上亲自授课的视频,在太空上的饮食习惯与我们在地面上的不同,他们喝的水是装在特质的水袋里面的,如果水漂出来,不会散落在地上,而是在漂浮着不会落地,他们吃的也是特制的东西,科学家们还制作出了在太空中吃的粽子,扁扁的。
主教课的航天员是——亚平老师给我们上课,她给我们讲的是太空中失重是怎样的,首先她拿出了两个弹簧,上面各有两个按钮,她把他们放到同一位置,然后一拉,只见两个弹簧的平率不同,这就是太空中唯一与地球相同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发明出在太空中第二种测量人体重量的仪器。
第二个讲课内容是我们小时候经常玩的陀螺,把陀螺在空中放下,陀螺竟然打着转飞出去了,它的中心轴,一直在变。第二次是上了发条的陀螺,以同样的地方放出去,但它的中心轴几乎没有变,而是一直在前进,最后把两个陀螺一个是没上发条的,一个是上了发条的,然后一起放出去,给他们同样的干扰力,看得出上了发条的看起来非常稳定。
最后一次实验是水膜和水球,老师先把一个金属圈套在水袋里,然后拿出来,竟然成了一层厚厚的水膜,试一试稳不稳定,无论怎么摇都不会破,只要把水加到上面,不会破而会成一个水球,这个水球会越来越大,但不会爆炸,这就是在太空中的失重。
太空真是太神奇了,这些在地球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我能到太空去探索一下的话,我一定会做很多很多的实验,去研究发现太空的奥妙。神奇而美丽的太空我爱你!最后,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才能为国家造福。
因为我们要在多功能教室听王亚平阿姨的首次直播太空授课。进了多功能教室,里面好不一片喧闹声,我们都盼望着王亚平阿姨的太空授课,终于,现场直播开始了。
我们开始看到的是他们的自我介绍,之后,开始的是一个陀螺演示,王阿姨给了陀螺一个推动力,这时,陀螺翻滚着向前运动,而地面上,陀螺只会掉到地上,发出响声,王阿姨收回来了陀螺,又拿出了一个授课用具,只见王阿姨在与立柱成为约35度角时,把那根绳子拉直了,大家猜猜发生了什么。
神奇的表面张力,有趣的水膜,剔透的水球。太空,制造出奇妙的现象,让人耳目一新。
小球会做圆周运动,而不是我们地面上看到的钟摆一样的摆动;小陀螺会翻着跟斗前行,而当它自身旋转不停时,它又会定向的转,跟头自然停止翻滚,地球就是这样走的吧;一滴水,露珠的状态,太空像个大大的荷叶,可以接住露珠。
失重的实验,地球上也能做,可在太空眼见着变化,那种奇妙感便更加直观。太空照片看见了,太空对话实现了,太空生活也看得见,天地间太空讲课交流竟然也实现了!惊叹!
那些观看着的学生们,对于这堂课一定会一直记得,这堂课多生动啊,要是他们中间出几个物理学家,或是航天科学家,王亚平的这次太空讲课功不可没。那这当是一次相当成功的科普教育。
玩乐里的学习,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将一直记得那颗红红的葡萄珠,让它亮在心里,像太空的日出一样,每天16次,照得每个人都开心。
天宫课堂2观后感 篇4
这次“天宫课堂”授课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采取天地协同的互动方式,由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王亚平担任主授课教师,叶光富和翟志刚担任助手,为大家进行直播授课。
三位“太空教师”为广大青少年展示了三个有趣的科学实验:乒乓球实验、水膜实验和泡腾片实验。同学们在地上也进行了上述实验,由于太空失重环境和地球的重力环境完全不同,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实验现象,引发人们的深思。
比如同学们把乒乓球浸入水中,由于受到浮力的影响,小球会浮在水面上。但是在太空中,将乒乓球浸入水中后,小球却悬在水中,即使在空中来回旋转也不会下落。据王亚平解释,这是因为在空间站内浮力会消失,所以小球不会受浮力影响上浮。
再来说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实验——有趣的水膜实验。王亚平把水注入金属圈中,形成一个似凸透镜的大水球,放入折纸花,花在水球中绽放开来,令人叹为观止。这是由于失重环境下水的表面张力大显神威,所以水不会向下流,从而形成水球。再向水球中注入气泡,气泡将水球分割成两个部分,会形成两个一正一反的像,但是王亚平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而是引发我们思考,让我们积极去探索,发现科学的奥秘。
这次空间站的授课,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也大大增加了我对科学的兴趣,在我心中埋藏下了探索宇宙的种子。
绽放的水中花似祖国欣欣向荣的繁华,绽放着自己的光彩,热烈而又美好。在直播中,我们不仅学习到了许多知识,同时也看到了地球表面和太空的美丽景象,太空中遨游的每一颗星辰,大海中的每一滴海水,都承载着中国无数青少年的梦想。
这是“天空课堂”第二次在中国空间站开课,我们坚信,在未来,中国空间站会继续利用太空中独特丰富的资源,引导和鼓励青少们积极探索,弘扬伟大的科学精神,让我们怀着一颗热爱科学和探索未来的心继续期待接下来的课程吧!
振奋人心的那一刻,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后续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
我国高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神舟七号发射成功,5G互联网研究与产业化获得重大突破,我国首条国际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在京津两大城市间开通,首个中国人基因组序列研究成果发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建设任务圆满完成,曙光5000A跻身世界超级计算机前十。
蛟龙深潜,嫦娥探月。我国科技实力不断进步。重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科技创新日趋活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千年梦想,今朝实现。去年7月23日,天问一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天问一号于20xx年2月到达火星,实施火星捕获。20xx年5月择机实施降轨,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软着陆火星表面,火星车驶离着陆平台,开展巡视探测等工作,对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质成分、水冰、大气、电离层、磁场等科学探测,实现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跨越。深空探测将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有感范文9篇
作为学生,阅读大量的范文是必不可少的,在平时多阅读优秀的范文是一种积累,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优秀的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有哪些好的优秀范文值得借鉴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有感范文9篇,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有感范文 篇1
小时候,听妈妈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让我感觉太空是那么神奇!晚上,我仰望天空,看着那一闪一闪的小星星,多想自己也能像宇航员那样,驾驶着宇宙飞船,去探索太空的奥秘。我在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断努力着。
“5、4、3、2、1,点火发射!”“轰”的一声巨响,“宇宙七号”带着我儿时的梦想,像闪电一般划破苍穹,飞向茫茫的宇宙。
啊,多么神秘而美丽的宇宙啊!土星身上缠绕着一圈一圈的光环五彩缤纷;哈雷彗星晶莹透亮,拖曳着长长的尾巴像一只小蝌蚪在浩瀚的太空中游弋;而我们的地球母亲身着水蓝色纱衣,围绕着太阳公转,与我照面时,我感到它是那么那么慈祥美丽、和蔼可亲。
经过漫长的太空之旅,“宇宙七号”在月球上缓缓着陆。我打开舱门,激动万分地下了飞船,感觉身体轻飘飘的,仿佛脚下踩着一朵云,似乎微微一用力身子就会飞起来似的。月球表面散发着柔和的银白色的光芒,而天空却黑漆漆的一片,跟在地球上景象实在大不相同。我抬头遥望太空,期待能看到38万公里以外的蓝色“水晶球”。终于,我看到了生命的摇篮地球。那隐隐约约、蜿蜒曲折的纹痕,难道就是我国的宏伟建筑万里长城吗?顿时,一种亲切感甜甜地涌上了心头。
我来到月球实验基地,取出从地球上带回来的各种种子,希望在月球上特殊条件的影响下,它们的基因发生一些改变,品质变得更加优良,更好地为人类造福。我这次登月的任务之一就是进行太空育种实验。
“滴滴”一阵急促的闹铃声把我惊醒了。我睁开眼睛,原来是一场梦啊!不过,虽然是一场梦,但我相信在我不懈的努力之下,梦想也并非那么遥不可及!
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有感范文 篇2
2100年,那时人类的科技已非常发达。人类发明了宇宙飞船,可以游览宇宙中各个星球。
我参观了街道、楼房、超市。大街全是气垫汽车,不用汽油,既自然环保又安全,不会排放废气。2100年,楼房开门都不用钥匙。门口有一个感应器,把主人的指纹储存,当你回家时,只要把拇指放在感应器前,只要指纹吻合就会自动给你开门。
我最感兴趣的当然是亲自驾驶着太空飞船,游览太空啦!我上了飞船驾驶速成班,仅仅一个小时我就掌握了驾驶飞船的窍门。这时我的导师告诫我:“现在的科学家已经证实了外星人的存在。我们与外星人相处并不好,双方处于备战状态,你得小心!”“嗯嗯!”我应付着导师。我迫不及待地驾驶着飞船,想一睹宇宙的风采。我看见了金星、木星、水星……我看的目不转睛。忽然,一辆飞船朝我发起攻击,幸好我反应迅速,躲开了。不然就被它击落了。我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外星人!我降落在他们的星球,问:“你们为什么向我发射炮弹?”“你为什么侵略我们的星球?”外星人异口同声地质问我。“什么?我在游览,又没侵略!”我生气地说。这时由于我太激动,把口袋里的塑料挂饰掉了下来。外星人拾起那个挂饰,如获至宝地端详着。“你要喜欢就送你好了。”我满不在乎地说。“太感谢你了!我们这极缺塑料,塑料异常宝贵。”外星人激动地说。“那没关系,我多的是,我全送你。”我说完,便从口袋里掏出一大堆挂饰送给它们。外星人首领说:“为了感谢你,我决定平息与地球的干戈!”
我回到地球,成了大英雄,一个平息了星球大战的英雄。
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有感范文 篇3
“三、二、一,点火!”一声令下“神舟七号”运载火箭婉如巨龙般承载着炎黄子孙的梦想,从世界的东方腾空而起,飞向那神秘、深邃的宇宙。此刻,刘伯明,翟志刚,景海鹏这三位航天英雄的名字已永远地铭记在我的心中。
这一次飞行,是我国进行太空行走的第一次,也是我们有史以来搭载宇航员人数最多的一次这一次,也是最激动人心,最让我们炎黄子孙自豪的一次这三位航天英雄不知带上了多少个“第一次”而奔向了太空。
我们在欢呼、激动、为这次飞行的成功而庆祝的时候,有谁能想到他们在成功之路上流下了多少汗水?他们每天都要在失重的环境下进行艰苦的训练,而且还要在许多常人无法想象的环境下经受考验不过他们不负重望,每次训练的成绩都相当出色。他们知道,自已肩负着伟大的使命和每一个中国人给予他们的厚望。除了这些,我们也应该为这次飞行的圆满成功来感谢那些在自已的工作岗位上日夜奋战,无私奉献的科学家们。没有你们夜以断日、废寝忘食地工作,那么谁会去设计火箭,谁来研究火箭的性能呢?更别提发射火箭了。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讲,你们也是航天英雄!是你们,把荣誉给了别人,将劳苦留给了自已。是你们,始终默默无闻,但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伟大英雄!
这些人,和那三位宇航员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一群人,正是因为他们发扬着团结一致,百折不挠的精神,正是因为中国有这样的一群群人,中国才会大步地前进,国家的事业才会像火箭一样腾飞,祖国才会更加繁荣昌盛。他们,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正因为这些,他们的名字不仅会在我心中,还会深深地铭记在每个炎黄子孙的心中!
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有感范文 篇4
“咦,去五楼报告厅听报告?去干什么?”我们个个疑惑起来。
到了五楼报告厅,只见主席台上有一个讲台,还有一把座椅。我想:“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台上要放这些东西呢?”没过多久,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走了进来,看上去文质彬彬,知书达理,一看就知道是一个大人物。
“原来,他就是张厚英啊!”我赞叹起来,要开始讲课了,课件的主题是“我的航天梦”,看来,这次讲座和航天有关。
开始讲了,我们先了解了什么样的人才能当上航天员;又知道了运输船的来历,用处;其次,知道了航天员吃什么;再有,他们在太空干什么;最后,我们知道了在未来的2050年,我们要在太空中成立一个地盘,并且,还要去遨游火星。
“你们认为我当过航天员没有?”张先生问我们,我们异口同声的说当过,这时,有人说没当过,这时,张先生承认自己没有当过,并且,告诉了我们当航天员的基本条件。让我记忆最深刻的还是那心理素质了,讲到这里,张先生给我们讲了一下杨利伟的经历,我们全都惊呆了——当时,飞船起飞时,杨利伟的心跳和平常一样,要换上我们,心跳早就加速了。我想,心理素质这么重要啊。还有,航天员还必须要经受60天的训练,每天都要躺在头低较高的床上,只有15分钟的时间可以上厕所,其他时间,都要这样躺着,我想:“想做到这个也太难了吧,这样的话,血液都留到了头部,那肯定会产生不良现象,换上我,肯定坚持不到最后。”
我以前总认为航天员非常好当,没想到,有这么多条件。这项要达标,那项也要达标,并且,学习也不能差,大学完了以后还要学习,这是多么艰苦的日子啊,现在想想,真羡慕杨利伟。
原来疑惑的我现在清楚起来,并知道了当航天员的前提条件。
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有感范文 篇5
发射时间虽然是在凌晨,但“圆满成功”的消息一出,互联网却是一片欢腾,无数网民守候着这一时刻,为发射成功而心潮澎湃。
按照中国航天永不止步的“惯例”,神舟十三号也将实现多个“首次”:与核心舱实现径向交会对接;首次在轨驻留6个月,这也是空间站运营期间航天员乘组常态化驻留周期;首次由救援船转入正式任务船。
此外,相比于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也有很多特别之处,比如停靠中国空间站之后,届时空间站将实现核心舱、2艘货运飞船、1艘载人飞船共4个飞行器组合运行;而实施任务的飞船、火箭也均在发射场直接由应急待命的备份状态转为发射状态。
而且,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之后,将完成空间站任务标准载人飞船所有功能的全部在轨验证,完全具备支持我国空间站后续建造及运营需求,也标志着工程由关键技术验证阶段正式转入在轨建造阶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正如网友所说“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航天”,中国航天总是在不断超越,一点一点实现技术突破,以越来越快的频率在外太空刷新刻度。经历了几代人的拼搏奉献,我们今天已经可以自豪地说,中国已经是全世界宇宙探索的重要“玩家”,而太空也将会有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人类足迹。
抛开技术层面带给我们的震撼,今天中国航天的整体气质也越来越从容、自信、温情、浪漫,越来越具有独特的中国韵味。
比如,神舟十三号的飞行乘组包括中国首位空间站女航天员——王亚平,她在出发前还特地发了个朋友圈“出差半年”,云淡风轻的幽默表达透着一股自信。在出征现场,王亚平的女儿还来为妈妈送行,高喊“妈妈加油”。这一幕令无数人动容,“妈妈出发给你摘星星了”迅速成为网络热门话题。
神舟十三号的任务为期半年,时间上将会跨过中国的农历新年,航天员首次在太空过春节同样备受关注。而更早之前,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在给空间站送去“太空快递”的时候,已经为航天员们准备好了春节用品。航天员届时也会与所有中国人一起守岁,第一时间向国人送出来自太空的新春祝福。这些细致巧妙的安排,让航天这种硬核的“科技叙事”,透出一股浓浓的人文情怀。
如今,神舟十三号已经正式开启太空征程,我们预祝航天员们能圆满完成任务,也相信中国航天必将给我们带来源源不断的惊喜,将我们的大国航天梦带向更远处。
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有感范文 篇6
我观看了天宫科学实验的现场直播,边看我也有了许多的感受,这是一次天上与地上的科学互动直播,太空的三位叔叔阿姨在太空做了许多实验。
比如说浮力消失实验,太空转身,水膜张力实验,水球光学实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太空转身,叶叔叔给我们做了示范,他先在太空中跳起来,上半身往前,下半生却往后,不用力就浮起来了,这也是最让我感到神奇的地方,做完实验,来自不同地区的同学向三位宇航员叔叔阿姨提问,叔叔阿姨和谐可亲,耐心地解答,使我在一次感受到科学知识的有趣,科学无处不在,无论是天上还是地上,处处都有科学奥秘。
在感受科学奥秘的同时,我也感受到了时代在变化,祖国在进步,人民也在进步,今天我看到的是神舟13号,相比于第一次发射神舟1号,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科学的'发展与进步,感谢祖国,让我体会到了科学的奥秘,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有感范文 篇7
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有感范本篇3
今天,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天宫课堂,我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去看天宫课堂,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太空生活,心情特别激动。
首先,我看到他们喝水的时候,并不是用我们那种普通的杯子,而是用一个袋子,上面有一个吸管来喝水。我还发现他们不是刚开始就喝,而是先把水挤出来。水可以在空中漂浮,只要一张嘴就可以把漂浮在空中的水喝到肚子里。我了解到是因为太空中没有重力,所以东西才都漂浮起来。
随后,他们利用水的张力,把水从水膜做成水球。给我们讲解了凸透镜成像实验,让我们懂得了凸透镜成倒立的像原理。
通过这次天宫课堂的学习,我学会了很多的太空知识。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也用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做贡献!
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有感范本篇4
自古以来,人们对浩瀚的宇宙就充满着遐想,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渐渐将探索的脚步迈向太空。但质疑的声音也逐渐传来:探索外太空是否是劳民伤财呢?
时至今日,由于地球资源有限,世界上的航天强国纷纷将探索的脚步迈向外太空,而太空广阔无垠,拥有丰富的空间资源,如高真空、太阳能、月球、微小行星等。
此外,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gps导航系统便离不开航空事业的发展。近年来,航天技术在开发航天器高位置和高速度资源以获取、传输和转发信息方面取得了明显成就,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例如通信卫星、遥感卫星的广泛应用。
另一方面,随着军用航天器的迅速发展,各种军用卫星、载人航天器、弹道导弹与反弹道导弹等空间新式武器形成了一体化的太空战场军事系统,并将在联合战役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众所周知,没有稳固的国防,我们的幸福生活就难以保障。
没有今天的投入就不会有我们明天的。航天事业的进步会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航天科技的应用会对人类产生重大的影响,只有社会不断的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美好。
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有感范本篇5
_,我们观看了神舟13号,看完使我耳目一新,记忆深刻。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把乒乓球放进一个有水的杯子里,用吸管把它往水里按,持续三秒钟,结果令人意外,它沉下去了。
如果在地球上,乒乓球一定会浮起来。原因是地球上是有重力的,所以在地球,乒乓球会浮起来。而在太空中,因为没有重力,所以乒乓球会沉下去。然后旋转杯子,让杯子上下颠倒,结果水和乒乓球都没有掉下来。简直太神奇了!我们都忍不住发出了“哇”的声音。
还有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水可以起放大镜的作用。把它做成水膜,然后不断的加水,它变成了水球。接着老师又把气泡用针给挑了出来。然后王老师又在水球里制作了一个水球。王老师站在对面那个大水球后面,看到的是反着的王老师,而小水球里却是正常的王老师。王老师又往水球里面挤了色素,它变成了蓝色的水球,漂亮极了。老师把一块泡腾片给放进去,结果却让我们意想不到,泡腾片冒出的气泡竟然没有把大水球给弄破。
这节课让我知道,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拼搏,让祖国变得更加发达。
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有感范本篇6
周_,我和爸爸妈妈吃好晚餐,一起在客厅里观看太空课堂回播。
天和核心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节点舱,小柱段和大柱段。节点舱既是航天器在太空对接的码头,又是十字路口,小柱段是航天员们居住的地方,而大柱段装满了仪器和设备是航天员们工作的地方。大柱段的尾巴是资源舱,那里还有一个对接口,是用来对接货运飞船的。
太空课堂里最有趣的就是各种实验。在地面上乒乓球可以从水中浮起来,在太空里它却不会向上漂起。地球上无法形成的大水膜,在太空里却可以很容易完成。甚至不断的加水之后,会变成一个晶莹剔透的大水球。如果在加入了蓝色颜料的水球中放入泡腾片,产生的现象与地球上截然不同,水球里会有很多泡泡,泡泡们都老老实实地待在里面。此刻加入了蓝色颜料的水球就像一个小小的地球孕育着新的生命。
在太空里连移动和转身都很难,航天员们无法正常行走,需要借助旁边的特制扶手才行。转身也不能正常转,没有扶手就只能用一只手画圈才行。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我们不可能一直生活在摇篮里,如今我们有自己的航天站,在这浩瀚的夜空里,还有无穷的奥秘和无尽的乐趣等着我们去发现与寻找。
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有感范本篇7
伟大的事业孕育了伟大的精神。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伟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顽强的意志和杰出的智慧,铸就了载人航天精神。这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这些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
生活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人生之路不可能是永远平坦的。每个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必须要在挫折和困难中奋起。这就需要有刻苦的精神,特别能战斗和特别能干的精神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习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
团结就是力量,是治国之本,更是治校之本。试想,一个集体,如果内部不团结,还出现分歧的话,那这个集体会强大吗?不止这样,一些有图搞破坏的人,在这个时候大力进攻,那损失更是不堪设想。
科学与人文并举。从小,这一句老话就不断地在我们的耳边回响: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但是,真正落实到的,又有多少人呢?友人认为,只要学会做人和文化知识就可以了,不用在学什么科学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一个强大的国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身为祖国的“花朵”的我们,不但要做到科学与人文并举,还要做到规范与个性共存!
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有感范本篇8
航天科技一直是任何国家都必须重视的一个新兴领域妹,她对我们探索太空以及探索未知领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如今这个社会上,制空权已经变得非常的普及了,那么还更深层次的就是宇宙太空的权利。比如说美国这个强大的国家,他们率先登陆月球,然后他就联合其他的国家在月球上面划分区域,说谁占领谁就在将来拥有采矿的权利,所以我们的航天技术也不能落后,否则的话在未来的100年内我们将会逐步的落后,所以航天技术以及航天的爱好将是我们新一代颜最重要的一个方向。
第一次接触航天方面的知识是在幼儿园大班。那一天,老师把一张报纸贴到了墙上,那上面有一艘火箭——其实是神舟六号,还有两个人——其实是费俊龙和聂海胜。听到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解,我弄明白了个大概,心里觉得自豪。突然,我发现——居然没有一名女性。当时我就想:要是我能当中国的第一名女宇航员,该有多好呀!从那时开始,我便怀揣着这样一份梦想,上了小学。我曾经很自豪地跟班上的一位同学说,我将来会成为中国的第一位女宇航员,他听了,流露出羡慕的眼神。那时的我自豪极了,觉得当一名宇航员太简单了!三年级,我逐渐了解了一些有关航天方面的知识,这才知道,当一名航天员不是那么简单的,不仅要有学问,要有好的身体,也要有好的心理素质——其实当时我并不明白到底什么是心理素质,只是模糊地觉得是身体好的一部份罢了。
虽然我知道我想成为一名航天航空员已经不太现实了,但是我可以在地下为他们工作,比如说地勤服务以及研究。我们可以在地上研究一些更加安全更加高效的航天飞船或者航天器材,也可以在地下的指挥中心,中间空宇航员的一局动,看看他们的生命体征以及各类的信息安全技术等。所以说,为了我能够实现这个梦想,我现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去参加一些科技展。为的了就是能够更多的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为我将来的梦想做铺垫。
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有感范文 篇8
在这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有着无数颗充满了雄心壮志的中国心。而我也有那么一颗壮志凌云的心。
每当我有烦恼的时候,我就会安静地欣赏天空,这样,我就会感到空前的平静,忘乎所以,融入这美好而又静谧的天空,而它呢,总能平复我内心起伏的情感波澜,让我重新振作起来,为了明天,为了未来,为了梦想而努力奋斗。因此,我对天空有着一种独特的感觉和幻想。
仰望星空,一颗颗美丽的星球挂在蓝莹莹的夜空中,闪耀着迷人的光芒,天真无邪地眨着眼睛,似乎能把人的心灵变得空明、纯洁。天空,一直是我梦寐以求的地方,似乎那里才是我真正的归宿,是我能够吐露真心的天地,更是我美好的愿望和幻想。我相信你们已经猜出来了我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宇航员。
假如我成为了一名宇航员,我就能在宇宙中尽情地遨游,飞过一颗颗美丽的星球,飞过一片片漂亮的星云,尽情地去领略那洋溢着神秘气息的宇宙的无限风采。我就能为祖国完成一些伟大的科学天文实验,去探索宇宙无穷的奥秘。我还能去探索一些至今都没能解开的谜团:宇宙真的没尽头吗?外星人真的存在吗?黑洞里存在着另一个世界吗?这些都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去探索,去更深入地了解宇宙。
在举行升旗仪式时,每每听到国歌在我耳边缓缓地响起,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同学们肃立在操场上,对着国旗致敬,我的心就像那红五星的熊熊烈火,燃起那颗充满雄心壮志的报国之心。我就会付出比上次更多的努力,向梦想迈出坚定的一步,为了梦想,勇往直前。
其实我们都是那茫茫宇宙中小小的星辰,虽然渺小,但是经过不懈努力,终究能散发出绚丽的光彩。
宇宙,星空,等着我,总有一天我会来见你,实现我的中国航天梦!
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有感范文 篇9
天空探密,永无止境。如今,我们已进入空间站时代,太空的神奇让我增长了许许多多奇妙的、有趣的知识。今天观看的"天宫课堂"中,有许多有趣神奇的实验。
其中,有一个"水浮力实验"。做这个实验之前,王亚平老师先是准备了一个有水的玻璃杯和一个乒乓球。然后老师把乒乓球压进了水里,当老师把手收回来时,乒乓球没有像在地球上时浮出水面,而是停留在了水中。
另外还有一个"泡腾片实验"。王亚平老师先是用一个环形的铁丝做出了一个十分薄的水膜,然后老师就用水袋里的水,不停地给水膜加水。渐渐地,原来那张薄薄的水膜已经变成了一个圆滚滚的、玲珑剔透的大水球,然后滴上几滴蓝颜料,眼前突然出现了一个晶莹透亮的水球,散发出一丝丝光,照量了空间站。接下来王亚平老师小心翼翼地将一小块泡腾片放进水球里,然后,泡腾片吐出许许多多的小气泡,但小气泡不想走,依旧在水球中,随着小气泡加多,水球似乎要被这些小气泡撑破了似的。如果你仔细的看这个水球的话,水球是不是有点儿像我们生活的地球。
今天观看"天宫课堂"后,我便有了一个梦想,那就是长大后成为一位航天员,飞向太空,探索更多的奥秘。
天宫课堂第一课观后感系列
我们一定都有看过一些范文,优秀的范文能让我们感到受益匪浅,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平复心情,让自己冷静思考。优秀的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你是否在寻找有关优秀范文的模板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天宫课堂第一课观后感系列”,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天宫课堂第一课观后感【篇1】
在我心中,时常一阵阵巨浪汹涌澎湃,拍击着我的心弦,引起我对美好未来的丰富联想。梦想是一种情感寄托,是一种对人生的憧憬,自从有了我心中的梦,我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我们伟大祖国的飞天梦,令多少中华儿女为之奋斗,为之付出。嫦娥奔月,这只是一个传说,但在今天,这个传说终于变成了现实。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航天五号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完成了中国人千年的飞天梦想。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圆满完成飞天任务,航天员直接参与空间科学实验。神十飞天更是举世瞩目,我感到无比的高兴和自豪。
当看到神十成功发射的那一刻,我对宇航员的羡慕之情油然而生,我的梦想是像宇航员王亚萍一样,遨游神奇而浩瀚的太空,探寻宇宙的奥秘,亲眼一睹寂寞嫦娥舒广袖,吴刚捧出桂花酒。又快一年中秋夜,我想观赏美丽的嫦娥姐姐优美的舞姿;我想一饱吴刚所酿的桂花美酒的醇香,那是人世间一件多好的事呀!
王亚萍姐姐就是今天的嫦娥,看到她在太空给同学们传授太空科普知识,那是多么神奇啊!
我曾无数次的遐想:我站在飞船的梯子上,挥手向送我飞天的人们致谢,然后,坐上飞船遨游神秘的太空,看牛郎织女牵手,看启明星升起东方,看北斗七星闪烁金光。我感到无比的自豪。
我要实现这个飞天梦,我从小就要好好学习,认真思考,多看科学书籍,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我相信,梦想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与付出,脚踏实地的前行就能实现。
加油!梦想在前,我将不懈努力,朝前迈进,我相信,我的梦想一定成真。
天宫课堂第一课观后感【篇2】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_年前,太空教师王亚平为全国6000多万名学生太空授课时的寄语尚萦绕在耳畔,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将成为中国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以及中国首位出舱女航天员。寻声凝望,原本神秘遥远的深邃太空离我们越来越近,一个个美丽的飞天梦正成为现实。
16日凌晨,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此时距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不到一月时间。由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组成的新太空出差三人组搭乘载人飞船奔赴中国空间站。此次任务将实现与核心舱径向交会对接、由救援船转入正式任务船等多个首次,还将在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基础上开展更多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搭载杨利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历时21小时23分钟成功返回地面,首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18年来,7次载人飞行,间隔期从以年计算到以月相隔,出差的频率更快、衔接更顺畅,准备更从容,展现着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能力;太空之旅从一日游到季度游,再到此次半年的深度游,太空出差的时间更长,步伐迈得更大更远更坚定,彰显着大国自信的豪情。
从两弹一星、嫦娥问月,到北斗指路、天宫揽胜、天问探火,再到神舟系列傲游苍穹、羲和追日一次次突破、一步步前进,中华民族向太空的探索已从月球、火星延伸到太阳;中国人民目光所及,正在从仰望璀璨星空到求索暗物质和引力波,甚至打量起太空中更深邃的未知区域。
天宫课堂第一课观后感【篇3】
2021年12月9日15:40,“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这是时隔8年后, 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也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此次“天宫课堂”是“太空授课”的延续。和8年前一样,今天这堂课的讲授者依然有王亚平老师。但不同的是,这堂课的讲台更大了——在中国自主建造的空间站内,未来还将拥有“问天”“梦天”两个实验舱;课程表的内容更丰富了——增添了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展示、浮力消失实验、泡腾片实验等新环节。
航天员老师们也热情地给同学们送来太空祝福。翟志刚:“太空科技,奥秘无穷,未来属于你们!”叶光富:“天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希望同学们张开梦想的风帆,向无尽的宇宙远航。”王亚平:“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
此次“天宫课堂”第一课,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向教育领域迈出了一大步。体现了空间站为国民教育服务的理念,彰显了我国强大的国力,激发了同学们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对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伟大的航天精神、科学精神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天宫课堂第一课观后感【篇4】
科学与人文并举。从小,这一句老话就不断地在我们的耳边回响: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但是,真正落实到的,又有多少人呢?友人认为,只要学会做人和文化知识就可以了,不用在学什么科学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一个强大的国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身为祖国的“花朵”的我们,不但要做到科学与人文并举,还要做到规范与个性共存!
艰苦的条件锤炼了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的精神。航天事业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起步的。茫茫的戈壁,浩瀚的海洋,广大航天工作者为了早日实现飞天之梦,不辞劳苦,日晒雨淋,克服了无数的困难,付出巨大的牺牲。严酷的挑战铸就了航天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崇高的使命焕发了航天人特别能攻关的精神。我们青少年,更应该在学习上多下苦工,好好学习。在生活上、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要逃避,不要退缩,要知难而进,一往无前,敢于胜利。有的同学,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点点的挫折,就对人生失去了信心和希望,觉得世界上什么都不是好的。于是,就自寻短见,恨离人世。要知道,这个世界是非常美好的,我们要珍惜生命,好好地享受这美丽的人生。就算它是不好的,那也是无可改变的事实。就像航天人员要在严峻的环境中训练一样,那严峻的环境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那只有改变自己,去攻破这个难关。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一点点的挫折而放弃自己的使命,而是要在环境中、在艰苦中、在困难中成长,成就自己的人生和使命。学习上也是如此。学习靠的不是小聪明,而是刻苦。读书要用功,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钻研,这才是学习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的表现。
团结奋斗培育了航天人奉献的精神。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是航天史上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广大航天工作者不论前方后方,不计名利得失,履行职责,坚守岗位,形成了强大合力。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大集体中,都为了一个共同目标——保护集体,就应该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甘于奉贤,团结一心,共创辉煌。“团结就是力量”,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是一股催人前进的力量。有了这股力量,可以排除万难,勇往向前,达到目标。大至世界全人类、国家,小至班集体、家庭,都要团结。
科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象征。身为21世纪青少年的我们,必须要学好科学,热爱科学,使用科学。科学与人文都需要我们同时高高地举起。一个规范的学生,更是祖国的需求,是未来成就大事的人。科学与人文并举,规范与个性共存更是一句警惕学生的话语。
每当我从电视上看到载人飞船带着宇航员升空,我心里就非常痒痒,盼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登上宇宙飞船去太空溜个弯儿。
一天晚上,我睡觉时,恍恍惚惚梦见我被选拔成了航天员,要和其他三位宇航员乘坐“火星三号”太空飞船去火星研究。
“火星三号”飞船终于升空了。不一会儿,飞船便脱离了地球的引力,径直向太空飞去,我感觉身体轻飘飘的,真好玩儿!不知过了多久,我的肚子早已饿得“咕咕”直叫,我打开太空冰箱,拿出了一个像牙膏一样的东西,拧开盖儿一吸,嗯,甜津津的,味道挺不错。
不一会儿,飞船就停在了火星表面上。我和同伴们穿上宇航服,带上各种工具、仪器和中国国旗走出舱门。五分钟后,大家终于“飘”上了火星表面。啊!这可是我第一次踏上火星。我非常激动,把国旗使劲往火星上一插,可自己却飘了起来,差点成了火星的卫星。
接下来,我们打开各种仪器,挖了许多种火星的土壤和岩石,把它们放进仪器里,通过电脑分析,获得了不少数据和资料。最令我兴奋的是在F32号岩石上发现了比细菌还小的火星植物,这一重大发现使我高兴的'跳到了飞船顶上!几天后,我和同伴们带着数据、资料和无比的欢乐离开了这美丽的红色星球。我和同伴们收集的这些资料和数据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正在我高兴的时候,天亮了,我从床上爬起来,回想着刚才那精彩的梦。
假如我是宇航员,我会永无止境的向外太空进军,探索太空的奥秘,为人类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天宫课堂第一课观后感【篇5】
航天员们化身老师,向我们讲述了空间站的生活。航天员在太空中因为失重原因,行走、转身等在我们看来很简单的事情在太空却成了一大难题。但是航天员们可以从各种仪器得以保证健康,再次有力地说明了当代中国的强大,而且太空实验言语地球上不同,比如太空中的水失去了浮力,而且变成一种似液似物的东西。当航天员用一个仪器放入水中时水立刻形成了一层水膜。向内加入空气还会变成双透镜,一正一反。用泡腾片放进水中时。生成的气泡会在水膜中膨胀,但不外泄。这些实验实在是太有趣了,不仅科普了航天知识,还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之强盛。
观望此刻,我感触颇深。想想当年中国还只是一块侵略者眼中的“肥肉”任人宰割,随时都有亡国灭种的危机。但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砥砺前行,在一次又一次的灾难之中,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在一场又一场战争中夺回国家尊严,实现了站起来并且完全站起来了的飞跃!“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如今,中国已然成为了世界头号大国,改变了自己的国际地位,傲然于世界民族之林!
天宫课堂第一课观后感【篇6】
经过了这次培训活动,我在各个方面收获甚大,体会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常山县教研室江根祥提出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这是新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的要求。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用科学思维方式获取知识,这是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地球科学是小学科学领域比较难的一块内容。在太阳系组成中,各个行星的大小和与太阳的距离空间感较强,对于同学们理解困难。但是中山小学的姜老师给与我们一个很好的体会。让在座的科学教师模拟太阳系空间,构造一种空间模型,让我们形象直观的认识到空间的距离和大小问题。由此可见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的能力基础上,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创新性学习是一种对未来的预期与前瞻的意识。
三、科学课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培养科学课的课堂常规,如有条不紊的开展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时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长期坚持观察记录,能倾听别人的发言,能提出自己的见解等。
四、科学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科学课的内容繁多,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对教师的知识要求很高,因此教师要及时补充知识储备,同时要学会科学探究的技能,具备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这样科学教学质量会更高。
经历了这次培训,我深刻体会到有太多的知识需要我去学习,有太多的问题值得我去探究。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地工作和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做好小学生的科学启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