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等式的性质课件
  • 等式的性质课件

    发表时间:2023-10-17

    等式的性质课件。

    教师每节课都需要一份完整的教学课件,制定一个认真规划的教案和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创造性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它需要在教案和课件中得到体现。那么,好的教案课件应该从哪些角度来撰写呢?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为您提供了关于“等式的性质课件”的相关详细内容,希望能够为您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建议。建议您将这篇文章收藏起来!

    等式的性质课件【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平方根,并了解被开方数的非负性;

    2、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进行简单的开平方运算。

    1、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运算?它们中互为逆运算的是?

    答: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乘方五种运算。加法与减法互逆;乘法与除法互逆。

    2、什么叫乘方?什么叫幂?乘方有没有逆运算?完成下面填空。

    (-3)2= ( ) ( )2 =

    3、左边算式已知底数、指数 求幂 ,右边算式已知幂、指数 求底数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也叫做a的二次方根。

    即如果X2=a,那么 叫做 的平方根。请按照第3页的举例你再举两个例子说明:

    4、观察上面两组算式,归纳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性质是:

    一个正数 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

    零 有一个平方根,它是零本身;

    (2)0.16的平方根是什么?

    (3)0的平方根是什么?

    一个正数a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

    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记作“ ”

    正数a的负的平方根,记作“ ”

    这两个平方根合在一起记作“ ”

    如果X2=a,那么X= ,其中符号“ ”读作根号,a叫做被开方数

    1、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2、阅读课本第4页例题1,按例题格式判断下列各数有没有平方根,若有,求其平方根。若没有,说明为什么。

    三、学习体会:

    本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哪些地方是我们要注意的?你还有哪些疑惑?

    1、检验下面各题中前面的数是不是后面的数的平方根。

    (1)±12 , 144 ( ) (2)±0.2 , 0.04 ( )

    A、0.09 是 0.3的平方根. B、0.09是0.3的3倍.

    C、0.3 是0.09 的'平方根. D、0.3不是0.09的平方根.

    (1) x=16 (2) x= (3) x=15 (4) 4x=81

    思维拓展:

    1、一个数的平方等于它本身,这个数是 一个数的平方根等于它本身,这个数是

    2、若3a+1没有平方根,那么a一定 。 3、若4a+1的平方根是±5,则a= 。

    4、一个数x的平方根等于+1和-3,则= 。x= 。

    5、若|a-9|+(b-4)=0,则ab的平方根是 。

    6、熟背1至20的平方的结果。

    7、分别计算 32 ,34 ,46 ,58 ,512 ,10 的平方根,你能发现开平方后幂的指数有什么变化吗?

    等式的性质课件【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等式和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今后学习解多步方程的基础,它是系统学习方程的开始,其核心思想是构建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探索,思考比较,发现规律,在实验的基础上,掌握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并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为今后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较复杂的方程打下基础。

    2、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主要讲解等式的性质,在掌握等式的性质后,利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再进行具体化练习,加深认识。本节分两课时完成,其中第一节课探索等式的性质,并对等式的构建和等式的性质进行具体化练习。

    3、教学目标:教案对学习目标的分解是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进行的,更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目标的可操作性。学习目标首先被分解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仅解决了"学到什么"和"怎样学习"的问题,尤其解决了"喜欢学"和"主动学"的问题。

    二、说教学方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演示、实践操作、通过观察法、实验法、合作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遵循由浅到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探索交流中,感受、理解和应用等式的性质。

    三、说学法

    首先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从喜欢的、已知的、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让学生自己在特定的环境下不知不觉中建立一些等式与方程之间的联系。再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等量的变化关系和等式的性质,并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全面总结出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挖掘问题能力、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与口头表达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引发认知冲突

    以前学生解方程习惯用加减法、乘除法互为逆运算的方式解方程,这样的思路只适宜解比较简单的方程,例如:x+3=5、3x=-12等,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用估算的方法或逆运算的方式我们都可以求出方程的解;而象19+28x=33x-1这样比较复杂的方程我们用上述方法还能求出它的解吗?我利用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引入新课。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为等式性质的构建做好铺垫。

    2.实验探索,从特殊到一般

    等式性质的呈现属于实验探究型课,目的是要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等量的变化关系和等式的性质。这里我分段逐步呈现等式的特性。首先出示平衡天平的图形,给学生一个天平平衡的印象,引导学生用字母构建一个等式,接着在上一个平衡天平的基础上,两侧同放一个三角形的符号表示物体的重量,让学生观察这时出现什么现象,同时提出问题:怎样做,两边才会保持平衡?通过学生实验得出使天平两边平衡的方法,并用字母式子表示实验的过程,再通过归纳,概括出对象的共同属性加以表述,接着通过几个练习加以巩固,然后借助上一个实验的经验和方法,进一步指导学生完成天平两边成倍变化的实验,最后根据实验情况观察归纳结论。同时注意在总结时先让学生根据实验,把自己所得到的结论叙述出来,然后教师再对学生的结论给予概括得到等式的性质。

    上述讲授等式的性质用的是观察实验法,实验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的方法,它是根据客观事物和现象找出它具有的客观规律,有助于发现一些数学事实,抽象出对象的属性,再通过归纳,概括出对象的共同属性加以表述。同时也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认知规律。

    3.强化概念,指导学生尝试

    关于等式概念、等式与方程的联系的引出,教法上采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练习回顾、交流的方式。等式的性质的教学,采用师生共同观察实验,让学生通过对直观图形的观察、实验和猜想,自已发现结论,并用总结的形式表述结论。等式性质的理解和掌握关键在于应用,只有通过大量练习来巩固和提高,练习的速度越快正确越高,说明知识理解和掌握的越好。因此在教学中得到等式性质后,就用三组尝试练习加强巩固和提高,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一种学习方法,使新旧知识技能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五、小结与练习

    本环节是对所学内容作全面的小结,并质疑问难,除小结所学的知识技能外,还对所用到的数学方法进行了概括,使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同时也对使学生能进一步体会等式与方程联系、等式的性质。

    布置作业主要是为了达到:

    (1)巩固所学概念;

    (2)发现和弥补教与学中的遗漏和不足;

    (3)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等式的性质课件【篇3】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例五图,并看图填空。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4、接下来,请大家要课练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7、板书出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1、出示例六教学挂图,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六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指名口答,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5、生独立计算,指名上黑板。全班核对。

    6、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六填写完整。

    7、小结:在刚才计算例六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⑴、出示x÷0、2=0、8。

    ⑵、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⑴、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

    ⑴、请每位同学在小组里说一说每一题应该怎样解,指名口答。(第三组)

    ⑵、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

    ⑶、集体核对。

    2、练习二第二题。

    ⑴、指名读题。

    ⑵、生独立填写,师巡视。

    ⑶、你在填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等式的性质课件【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页的7~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含义。

    2、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地解方程。

    重点:

    使学生在学生与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动检验等习惯,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进一步学好数学的信心。

    难点: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动检验等习惯。

    流程

    教师、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基础

    练习

    一、基础练习

    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20+17=3712-Y=4a+12=35

    21-b<14x=14+2316+a=27+b

    2、解方程

    X+125=370520+X=710X-4.9=6.4

    120-X=257.8+X=2.5X+8.5=12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使其明白。学生板演。

    练习

    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使学生明白:根据等式的性质是含有未知数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就能很快知道最后的结果。

    引导学生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第9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说:错在哪里,帮他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样改正,我

    们在做题时要注意一些什么?

    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教师要特别关注前面解题还有错的学生,争取人人过关。

    集体订正,分析错误原因。

    让学生自己找出错误,再通过交流弄清错误的原因。

    第12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说出的方法是有道理的,教师都要给于肯定。

    引导学生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表示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再启发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进行思考。

    课堂

    作业

    第6页的第10、11题。

    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环保意识。

    等式的性质课件【篇5】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它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处理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本节内容不等式,它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对不等式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也为学生以后顺利学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有关内容的理论基础,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兼顾我校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感受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2.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经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进一步符号感与数学化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不等式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3

    教法与学法:

    1. 教学理念: “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2. 教学方法:观察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3. 教学手段:多媒体应用教学

    4. 学法指导:尝试,猜想,归纳,总结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下面我将具体的教学过程阐述一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将用一个公园买门票如何才划算的例子导入课题。

    世纪公园的票价是:每人5元;一次购票满30张,每张可少收1元。某班有27名团员去世纪公园进行活动。当领队王小华准备好了零钱到售票处买27张票时,爱动脑筋的李敏同学喊住了王小华,提议买30张票。但有的同学不明白,明明我们只有27个人,买30张票,岂不是“浪费”吗?

    (此处学生是很容易得出买30张门票需要4X30=120(元), 买27张门票需要5X27=135(元),由于120〈135,所以买30张门票比买27张还要划算。由此建立了一个数与数之间的不等关系式)

    紧接着进一步提问:若人数是x时,又当如何买票划算?

    二、探求新知,讲授新课

    引例列出了数与数之间的不等关系和含有未知量120

    接下来我用一组例题来巩固一下对不等式概念的认知,把表示不等量关系的常用关键词提出。

    (1)a是负数;

    (2)a是非负数;

    (3) a与b的和小于5;

    (4) x与2的差大于-1;

    (5) x的4倍不大于7;

    (6) 的一半不小于3

    关键词:非负数,非正数,不大于,不小于,不超过,至少

    回到引入课题时的门票问题120

    难点突破:通过上面三组算式,学生已经尝试着归纳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了。不等式性质3是本节的难点。在不等式性质3用数探讨出以后,换一个角度让学生想一想,是否能在数轴上任取两个点,用相反数的相关知识挖掘一下,乘以或除以一个负数时,任意两个数比较是否性质3都成立。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使数的取值从特殊化到一般化,从对具体数的感知完成到字母代替数的升华。让学生用实例对一些数学猜想作出检验,从而增加猜想的可信程度。同时,让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反馈练习:用一个小练习巩固三条性质。

    如果a>b,那么

    (1) a-3 b-3 (2) 2a 2b (3) -3a -3b

    提出疑问,我们讨论性质2,3是好象遗忘了一个数0。

    引出让学生归纳,等式与不等式的区别与联系

    三、拓展训练

    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将下列不等式化为“”的形式

    (1)x-13

    [设计意图: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研究不等式的性质,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

    方法中类比思想的应用,并训练学生从类比到猜想到验证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完成任务,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

    问题4:比较不等式基本性质与等式基本性质的异同?(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比较不等式基本性质与等式基本性质的异同,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不等式,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体上把握知识、发展学生的辨证思维。]

    3、尝试练习,应用新知

    小黑板出示下列练习

    一:孙悟空火眼金睛:

    1、如果x+5>4,那么两边都可得x>-1

    2、在-7<8的两边都加上9可得。

    3、在5>-2的两边都减去6可得。

    4、在-3>-4的两边都乘以7可得。

    5、在-8<0的两边都除以8可得

    二:你来决策:

    如果a>b,那么

    1、a-3 b-3(不等式性质)

    2、2a 2b(不等式性质)

    3、-3a -3b(不等式性质)

    4、a-b 0(不等式性质)

    [设计意图:数学练习是巩固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而机械、呆板的题海战术只能把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的热情无情地淹灭。两道练习以别开生面的形式出现,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并从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

    出示例题

    例1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把下列不等式化成x<a或x>a的形式:

    (1)x-5>-1(2)-2 x>3

    (先让学生思考,如何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进行变形,然后教师书写规范的步骤,并让学生讲解每一步的算理。)

    解(1)根据不等式的性质1,两边都加上5得:

    x-5+5>-1+5

    即x>4

    (2)根据不等式的性质3,两边都除以-2得:

    即x<-3/2

    练习: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把下列不等式化成x<a或x>a的形式:

    (1)3x>5(4)-4 x<3-x

    [设计意图:由于新教材中例题较少,学生对于书写格式了解太少,因此教师应该加以规范。]

    4、总结反思,获得升华

    让学生从知识方面、能力方面、思想方面进行总结。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总结对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总结反思,一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归纳,总结的习惯,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二也是为了激起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力争用成功蕴育成功,用自信蕴育自信,激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5、布置作业,深化巩固

    必做作业:习题11.2第二题推荐作业:课本中的试一试。

    [设计意图: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七、板书设计:

    为了能直观地显现知识的脉络,精当的突出教学重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本着板书的科学性,条理性原则,设计板书如下:

    11.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如果ab,那么a+c>b+c,a-c>b-c(2)-2 x>3 2:如果a>b,c>0,那么ac>bc 如果a0,那么acb,cbc例:(1)x-5>-1>

    等式的性质课件【篇6】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64-65页“简易方程”的《等式的性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材是重要的教育教学因素。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学生解方程的依据,它是系统学习方程的开始。这节课的内容在简易方程中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原来的教材中对于等式的基本性质只是初步的认识,并没有总结成概念性的东西,但学生实际运用时却需要概念来作支撑,所以在教材中作了调整,让学生通过观察天平演示实验,由具体实物之间的平衡关系抽象概括出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本课“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在上一节刚刚认识了等式和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核心思想是构建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理解等式的性质,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地位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能用语言表述等式的基本性质,能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实验操作、讨论、归纳等活动中,经历探索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探索等式基本性质过程的挑战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难点:根据等式的性质在教材中的作用,我把抽象归纳出等式的基本性质作为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学情分析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简易方程是新课标“数与代数”中一个重要部分。学生已经了解了方程的意义并且初步学会了列简单方程,而且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乐于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因此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遵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探索交流中,感受、理解和概括出等式的基本性质。

    三、教学方法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以及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这节课中,教法我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探究法和问答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组讨论探究学习。并且通过大量的练习问答来巩固知识点的掌握运用。

    四、教学准备

    天平、多媒体课件。由于天平操作起来有些困难,可能会出现不平衡的结果,所以采用了认识天平和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结果。

    五、教学过程

    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故事引入,激发兴趣——引导探究、合作交流——巩固练习、运用新知——课堂小结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以曹冲称象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天平并通过天平中的平衡引入课题。

    (二)引导探究、合作交流

    1、具体情境,感受天平平衡

    通过课件展示情境图引导学生小结出等式并用字母表示。

    2、猜想假设、小结规律

    先让学生猜想然后再通过课件在天平上演示过程。验证学生的猜想,用字母表示。引导学生小结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3、观察思考、总结发现

    通过课件对教材第64页图2的演示过程让学生独立思考,再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总结出发现的规律。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4、假设数据、验证规律

    得到结论后通过假设物体的具体的数据验证学生自己总结出的规律。

    5、口算练习、应用规律

    通过一些简单的等式问答应用等式两边同加或同减相同的数以加强规律的应用。

    6、设疑思考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他的运算也能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再通过课件引导学生一步步总结出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通过填空、判断等一系列的练习巩固由浅入深的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总结

    在课结束前让学生分别谈谈自己的收获以强化巩固所学知识。并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在板书的设计上以简单明了为主。通过字母等式的同加、减,同乘、除表现出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

    以上是我的说课,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建议。谢谢!

    等式的性质课件【篇7】

    1.理解同向不等式,异向不等式概念;

    2.掌握并会证明定理1,2,3;

    3.理解定理3的推论是同向不等式相加法则的依据,定理3是移项法则的依据;

    4.初步理解证明不等式的逻辑推理方法.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比较两实数大小的方法,主要根据的是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而这也是推证不等式性质的主要依据,因此,我们来作一下回顾:

    这一节课,我们将利用比较实数的方法, 来推证不等式的性质.

    在证明不等式的性质之前,我们先明确一下同向不等式与异向不等式的概念.

    1.同向不等式:两个不等号方向相同的不等式,例如: 是同向不等式.

    异向不等式:两个不等号方向相反的不等式.例如: 是异向不等式.

    定理1说明,把不等式的左边和右边交换,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异向.在证明时,既要证明充分性,也要证明必要性.

    说明:定理1的后半部分可引导学生仿照前半部分推证,注意向学生强调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的应用.

    ∴ 说明:此定理证明的主要依据是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及两正数之和仍是正数.

    定理3说明,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同一个实数,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

    说明:

    (1)定理3的证明相当于比较 与 的大小,采用的是求差比较法;

    (2)不等式中任何一项改变符号后,可以把它从一边移到另一边,理由是:根据定理3可得出:若 ,则 即 .

    (1)推论的证明连续两次运用定理3然后由定理2证出;

    (2)这一推论可以推广到任意有限个同向不等式两边分别相加,即:两个或者更多个同向不等式两边分别相加,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

    (3)两个同向不等式的两边分别相减时,就不能作出一般的结论;

    1.证明定理1后半部分;

    2.证明定理3的逆定理.

    说明:本节主要目的是掌握定理1,2,3的证明思路与推证过程,练习穿插在定理的证明过程中进行.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大家熟悉定理1,2,3的证明思路,并掌握其推导过程,初步理解证明不等式的逻辑推理方法.

    1.熟练掌握定理1,2,3的应用;

    2.掌握并会证明定理4及其推论1,2;

    3.掌握反证法证明定理5.

    学习了不等式的三个性质,即定理1,2,3,并初步认识了证明不等式的逻辑推理方法,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三个定理的基本内容.

    好,我们这一节课将继续推论定理4、5及其推论,并进一步熟悉不等式性质的应用.

    说明:(1)证明过程中的关键步骤是根据“同号相乘得正,异号相乘得负”来完成的;

    (2)定理4证明在一个不等式两端乘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乘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

    由①、②可得 .

    说明:(1)上述证明是两次运用定理4,再用定理2证出的;

    (2)所有的字母都表示正数,如果仅有 ,就推不出 的结论.

    (3)这一推论可以推广到任意有限个两边都是正数的同向不等式两边分别相乘.这就是说,两个或者更多个两边都是正数的同向不等式两边分别相乘,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

    我们用反证法来证明定理5,因为反面有两种情形,即 ,所以不能仅仅否定了 ,就“归谬”了事,而必须进行“穷举”.

    接下来,我们通过具体的例题来熟悉不等式性质的应用.

    说明:通过例3,例4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接触不等式的证明,为以后学习不等式的证明打下基础.在应用定理4时,应注意题目条件,即在一个等式两端乘以同一个数时,其正负将影响结论.接下来,我们通过练习来进一步熟悉不等式性质的应用.

    通过本节学习,大家要掌握不等式性质的应用及反证法证明思路,为以后不等式的证明打下一定的基础.

    等式的性质课件【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等式的性质,会运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体验和了解数学科学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认识实验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2) 通过观察、 探究、归纳、应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能力,获取学习教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能运用数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数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积极愉悦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意识和情感,敢于面对数学学习活动中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解决问题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和运用等式的性质

    难点: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把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变形为"x=a(常数)"的形式。正确认识除数不能为零。

    教学时数:2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互动教学法

    教学过程:引导发现法

    三、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上课开始,给出思考(算一算,试一试)能否用估算法求出下列方程的解。(学生只能估算不能笔算)

    (1) 4x=24

    (2) x+1=3

    (3) 46x=230

    (4) 2500+560x=15000

    方程 (1)、(2)的解可以观察到,但是反复观察求解,比较复杂的方程 (3)、(4) 就比较困难。因此,我们还要讨论怎么解方程。

    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为了讨论方程,我们先来看看等式有什么性质。

    请问:什么是等式?

    请同学们思考下面的3个式子是等式么?

    (1) x-2=4

    (2) 1+2=3

    (3) m+n=n+m

    像这样用等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在等式中,等式左(右)边的式子叫做这个等式的左(右)边。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等式的性质吧!

    (1)让学生能找出等式,分清等式的左边和右边。

    (2)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引入课题)

    (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观察:

    1、 使学生明确学生的内容和要求。

    2、 结合图片天平的例子,让学生形象地初步感知等式的性质。

    3、 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由学习,自由探索,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归纳总结,得出性质

    1、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总结课本总结规律,得出性质

    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等式性质2:等式的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结果仍相等。

    2、提出问题:()你能用式子的形式表示等式的性质吗?

    教师板书:等式性质1 如果教案《等式的性质》 那么教案《等式的性质》 .

    等式性质2如果教案《等式的性质》那么教案《等式的性质》 教案《等式的性质》 .

    3、得出等式的性质后,为了加深理解,再用具体的例子验证,体现了从具体到形象,抽象到具体的认知规律。

    (四)、解释说明,学以致用

    1、掌握等式性质后,关键在于运用。因此,出示一组口答题,利用等式性质变形。

    (1)从x=y能否得到x+5=y+5 ?为什么?

    (2)从x=y能否得到x-2=y-2?为什么?

    (3)从x=y能否得到2x=2y?为什么?

    (4)从7x=7y能否得到x=y?为什么?

    2、例1 例2的讲解,让学生会利用 性质解方程的过程与方法。

    例1 利用等式性质解下列方程:

    (1)教案《等式的性质》 (2)教案《等式的性质》

    解:(1)两边减7,得教案《等式的性质》

    于是 教案《等式的性质》

    (2)两边同时加上6,得教案《等式的性质》

    于是 教案《等式的性质》

    练习(1)教案《等式的性质》 (2)教案《等式的性质》 (3)教案《等式的性质》

    例2 利用等式性质解下列方程:

    (1)教案《等式的性质》 (2)教案《等式的性质》

    解:(1)两边同除以-5 ,得教案《等式的性质》

    于是教案《等式的性质》

    (2)两边同乘以3,得教案《等式的性质》

    于是教案《等式的性质》

    练习2 (巩固性质2)

    (1)教案《等式的性质》

    (2)教案《等式的性质》

    (3)教案《等式的性质》

    通过课堂练习,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1、等式的性质的探索过程。

    2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就是把方程变形为教案《等式的性质》 教案《等式的性质》 形式。

    (六)、 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习题3.1 第4题

    (七 )、后记

    从情境创设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预使课堂气氛变得较活跃,鼓舞我的教学热情,树立信心。我会在实践中不断的调整、完善教学方法和形式,同时改正不足,使教学活动更加有序顺利的进行。

    等式的性质课件【篇9】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例3、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1第46题

    教学目标:⑴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⑵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⑶学生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并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⑴口答:什么是方程?

    ⑵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8-X=320+30=505+X>9Y-16=54

    教师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和方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与等式和方程有关的知识。

    二、新知教学

    ⒈教学例3

    一起来看屏幕(课件出示课本例3第一行图片)

    ⑴观察图1:你能用一个等式表示图片意思吗?(板书20=20)

    教师谈话:如果在一边加上一个10克的砝码,天平会怎样?

    要使天平恢复平衡,可以怎么办?

    ⑵出示图2,观察,谁能用一个等式表示吗?(板书20+10=20+10)

    ⑶同时出示图1和图2,分析比较,用一句话来说说你的理解。

    ⑷出示图3和图4

    学生观察,完成填空。并组织学生同桌讨论,用一句话说说理解。

    教师相机引导得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⑸出示第3组和第4组天平

    学生开展小组学习,引导学生得出:等式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结果仍然是天平。

    ⑹出示两个结论,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来说说,引出等式的性质。

    学生阅读性质,找出关键字词,加深理解和印象。

    ⑺课堂练习

    书本第4页练一练1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

    说说填写的依据

    思考:为什么+25和―18?可以填其他吗?

    ⒉教学例4

    出示图

    ⑴学生观察,列出方程(板书X+10=50)

    怎样求出方程中未知数X的值呢?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交流方法。

    学生反馈,突出可以根据等式的性质把方程两边都减去10,使左边只剩下X的方法。

    教师示范解题过程,关注解和等于号书写要求。

    指导检验:X=40是不是正确答案呢?如何检验?教师相机板书检验过程。

    小结强调:

    一是方法: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含有未知数的这边化简成就含有一个未知数。

    二是检验:把计算的结果代到原式,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强调书写的格式。

    ⑵教师讲解:求方程中未知数X的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⑶课堂练习

    出示:X―30=80

    学生独立解答(1人板演)

    反馈,关注书写过程并说说检验过程。

    ⑷完成书本第4页练一练2

    学生选择两题(加法方程和减法方程各一个)独立完成,要求写出检验过程,反馈计算情况。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及时分析错误原因,帮助他们弄懂。

    三、学习回顾:

    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哪些收获?个人课堂学习表现如何?

    四、巩固拓展

    书本第56页第46题

    ⑴第4题学生完成填空后同桌交流

    ⑵第6题先独立思考,学生回答,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⑶第5题学生在1号本上完成,选择1个加法方程和1个减法方程书写检验过程

    习题超市:

    一、我会填:

    1、含有()的等式是方程。

    2、等式两边同时()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3、求方程中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叫做()。

    二、根据等式性质,在○填运算符号,在□里填数

    1、X+8=902、X+38=300

    X+8-8=90○□X+38-38=300○□

    3、27+X=394、X-64=23

    27+X-X=39○□X-64○□=23○□

    三、检验下面每小题中X的值,找出方程的解。

    ①、X-16=20(X=18X=36)

    ②、5.2+X=11(X=16.2X=5.8)

    ③、X+8=30(X=38X=22)

    ④、6-X=42(X=10.2X=1.8)

    板书设计及课后反思:

    等式的性质(一)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X+10=50

    解:X+10-10=50-10根据等式性质(1)写解

    X=40化简等式(2)等号对齐

    (3)检验

    教材简析:在过去的小学数学教材里,学生是应用四则计算的各部分关系解方程。这样的思路只适宜解比较简单的方程,而且和中学教材不一致。《标准》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中小学教学的衔接出发,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也要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因此,本单元安排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

    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及时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1)在直观情境中,按形象感受抽象概括的方式教学等式的性质。

    教材仍然用天平的直观情境教学等式的性质。因为在两臂平衡的天平上,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发生相同的变化,天平的两臂仍然保持平衡。这种现象能形象地表示等式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的直观感受。

    例3教学等式的一个性质。教材设计了四组天平图,每组左边的天平图表示变化前的等式,右边的天平图表示变化后的等式,从左边的等式到右边的等式,反映了等式的性质。上面的两组图揭示的是等式的两边都加上一个相同的数,仍然是等式;下面的两组图揭示的是等式的两边都减去相同的数,仍然是等式。四组图的内容综合起来就是等式的一个性质。教材精心设计每组天平上物体的质量,第一组图写出的是不含未知数的等式,在左边的天平表示20=20以后,右边天平的两边各加1个10克的砝码,看图填写20+()○20+()。学生在两个括号里都写10,在圆圈里写=,联系天平两边各加10克都变成30克,而天平仍然平衡的现象,体会填写的等式是合理的。这样就首次感知了等式的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第二组图写出的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从x=50到x+20=50+20的变化和比较中,对等式两边都加上相同的数有进一步的感受。第三组图写出的等式两边都用字母a表示砝码的质量,圈出a克砝码并画上箭头,表示去掉它的意思。联系已有经验,这里的a代表许多个数,这组天平图与等式概括了众多等式两边减去相同数的情况。第四组图在方程x+20=70的两边都减去20,不但又一次表示了等式性质,而且与解方程的方法十分接近。

    另外,这道例题的8个等式中,有7个让学生在圆圈里填写=组成等式,这是引导学生切实关注等式有没有变化。右边的四个等式分别让学生在括号里填出同时加上或减去的数,有利于发现等式的性质。

    例4看图列出方程,学生先从图中能得到求x值的启示:

    只要在天平的左右两边各去掉10克的砝码。联系等式的性质与方程x+10=50的特点,理解方程两边都减去10的道理:

    等式的两边都减去10,左边就剩下x,x的值只要通过右边的计算就能得到。另外,例4的编写还注意了三点:

    一是示范了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强调等式变换时,各个等式的等号要上下对齐,教学时必须严格遵循;二是求得x=40后,通过是不是正确答案的质疑,引导学生根据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进行检验;三是在回顾反思求x值的过程基础上,讲了什么是解方程。这些都是以后解方程时反复使用的知识。

    第4页练一练第1题,为了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方程的左边已经加上25(或减去18),右边应该怎样?这是刚开始教学解方程时的设计。通过在方框里填数,在圆圈里填运算符号,引导学生正确应用等式的性质,体会解方程的策略和思路,理出解方程的关键步骤。学生在方框里填数一般不会有问题,在圆圈里填运算符号可能会出现错误。要通过交流和评价,帮助他们正确掌握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同时减去相同的数。

    等式的性质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这一等式的性质。

    教学流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五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例五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4、接下来,请大家要课练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

    7、板书出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练一练第一题

    三、教学例六

    1、出示例六教学挂图,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六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指名口答,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5、生独立计算,指名上黑板。全班核对

    6、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六填写完整。

    7、小结:在刚才计算例六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8、试一试

    ⑴、出示X0.2=0.8

    ⑵、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⑶、集体核对,指名口答: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9、练一练第二题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一题

    2、练习二第二题⑴、指名读题⑵、生独立填写,师巡视。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三题

    等式的性质课件【篇1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的内容,练习一的4~6题。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2、根据等式的性质(一)学会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

    出示图,学生根据图独立填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0=2020+10=20+10

    X=50X+20=50+20

    50+a=50+a50+a-a=50+a-a

    X+20=70X+20-20=70-20

    提问:比较两边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说说。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

    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

    二、教学例4

    学生自学,不懂的问题和同组同学交流,能解决的就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例4中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能由学生解决的就由学生解决,

    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解决。

    一是方法: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含有未知数的这边化简成就含有一个未知数。

    二是检验:把计算的结果代到原式,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强调书写的格式。

    小结:求方程中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完成试一试练一练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及时分

    析错误原因,帮助他们弄懂。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一的第4、5、6题。

    第4、6题做在书上,第5题写在作业本上。

    等式的性质课件【篇12】

    一、目的要求     使学生会用移项解方程。

    从本节课开始系统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解一元一次方程是一个有目的、有根据、有步骤的变形过程。其目的是将方程最终变为x=a的形式;其根据是等式的性质和移项法则,其一般步骤是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系数化成1。

    (2)没有括号;

    (3)未知项在方程的一边,已知项在方程的另一边;

    (4)没有同类项;

    (5)未知数的系数是1。

    在讲方程的解法时,要把所给方程与x=a的形式加以比较,针对它们的不同点,采取步骤加以变形。

    根据方程的特点,以x=a的形式为目标对原方程进行变形,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思想。

    解方程的第一节课告诉学生解方程就是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原方程逐步变形为x=a的形式就可以了。重点在于引进移项这一变形并用它来解方程。

    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与用移项解方程,效果是一样的。但移项用起来更方便一些。

    时,用移项可直接得到  7x-6x=4+2。

    而用等式性质1,一般要用两次:

    (1)两边都减去6x;       (2)两边都加上2。

    因为一下子确定两边都加上(-6x+2)不太容易。因此要引进移项,用移项来解方程。移项实际上也是用等式的性质,在引进过程中,要结合教科书第192页及第193页的图强调移项要变号。移项解方程后的检验,可以验证移项解方程的正确性。

    (2)什么叫做方程的`解?什么叫做解方程?

    新课讲解:

    的两边都加上7,就可以得到                     x=5+7,

    x=12。

    又如方程                           7x=6x-4

    的两边都减去6x,就可以得到      7x-6x=-4,

    x=-4。

    然后问学生如何用等式性质1解下列方程   3x-2=2x+1。

    2.当学生感觉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3x-2=2x+1比较困难时,转而分析解方程x-7=5,7x=6z-4的过程。解这两个方程道首先把它们变形成未知项在方程的一边,已知项在方程的另一边的形式,要达到这个目的,可以在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这步变形也相当于

    【等式的性质课件】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