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课件必备。
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看过许多范文,一些优秀范文对于我们来说是必须的,阅读范文可以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经历并且有所感悟。多阅读范文还会帮助到我们学习的各个方面,你有没有看过的优秀范文的参考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想北平课件必备”,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想北平课件【篇1】
教学目标:
①领悟文章的人文精神,体会浓厚的故乡情。
③联系实际,拓展延伸,学会感受美。
师简评:这首凄美幽远的思念故土的歌曲,触动了每个游子的心弦,牵动了每个人的魂魄,思乡是永恒的主题,我们也学过、听过一些,比如:“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我们今天就来体会一下身在青岛的老舍先生思乡之情。(板书课题:想北平)
2、 师点评:饱含真挚的感情,熨帖着我们的心灵,美好的事物总能勾起人们的美好回忆,美妙的文章总能让人们情不自已。
1、(紧接以上点评)例如以前深深感染过我们的《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一篇写了“颇不宁静”的心,一篇写了“清、静、悲凉”的秋。
“颇不宁静”、 “清、静、悲凉”都是这两篇文章的什么呢?―――文眼。
那么,本文的文眼是什么呢?
问:作者怎样定义这个“爱”的?――“这个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爱”
既是“说不出”,作者用了怎样的类比来形容这种“爱”的?(用原文回答)
明确:老舍先生把对北平的爱比作对母亲的爱(老舍的孝母之心在文坛中也是传为佳话的),他因母亲的欢心而笑,因母亲身体不佳而欲落泪。母亲牵动他的心神,对母亲说不出的爱就在这笑、泪之中,作者用这一类比恰当地表达了他对故乡北平的爱显得那么不同寻常而又那么的深刻,从而“说也说不出”。
2、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我之爱北平也近乎于这个……可是我说不出来!”
想想看,作者认为北平与他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为什么?(用原文回答)
理由:北平“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他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我的点点滴滴中有个北平,北平的点点滴滴中有个我。
延伸:故乡对我们来说何尝不是这样,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中,有故乡的花草、树木,人物、事件,而故乡的花草、树木甚至一处墙角,一块砖瓦,都留存着我们的印记。留存着我们的激情、我们的欢笑、我们的怅惘。
㈠在下文,羁旅青岛的老舍也想起了故乡留给他的印记。
请①②③④组同学分别研究探讨4、5、6段。(其他组同学如有见解,也可发表)
问题:每段中哪些语句体现了北平(环境、布局、物产)的哪种特点?
师交流、点评:(参考)①“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感到寂苦。”
家是温馨的,巴黎作为家会感到寂寞、苦恼。因为要么“太旷”,要么“太热闹”。“太旷”――寂寞;“太热闹”――苦恼。
②“使我能摸着――……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用平平淡淡的语言描绘了城墙、水潭,水中蝌蚪,苇叶上的蜻蜓,却营造出极浓的环境氛围――安适。
③“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动中有静。”
这句是讲安适的北平中的热闹。若普通人写,可能会写××地方、××地方热闹,但全城会处于闹和静的和谐之中。但老舍写来,却以“太极拳”作比:太极拳,是套拳法,当然有动,但从其姿势、步法来看,又那么安闲、自在,实在是安静的紧,这一特征与北京“静”中的“闹”,确是非常相似。这一比既简洁又显得味道无穷。
师交流、点评:(参考)“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使他们成为美景。”
倘若把北平面积缩减一半,而建筑还那么多。她还会那么美丽吗?故宫三大殿还会在开阔中显示出庄严气势吗?北平的布置似乎懂得人们的心意,在该有美丽建筑的地方,就有;在该空的地方,就空;甚至在街上还能看到北山和西山。
师交流、点评:(参考)“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还不愧杀!”
儿化音中带有很浓的京味,议论中带着京味的俏皮、幽默,显现出对北平物产的钟爱,透射出了老舍对北平平民生活的眷恋,当然也有一种民族自豪感。
小结:这样的.北平,这样的故乡能不让人眷恋,想念吗?
㈡启发研讨:
1、《故都的秋》中除了自然景物外,还描绘了什么?《想北平》中有吗?
《想北平》中增添人物描写或保持原状,你认为哪一种更好?为什么?
参考:①增添效果好:如果有,你觉得应是怎样的人物。俗话说山美水美人更美,安静自然可爱之中的北平,若有一两位身着长袍马褂的平民,更能体现北平的风俗特点,也能在宁静自然之中增添一些灵动色彩。突出作者既爱北平的自然,又爱北平的风土人情,对北平无所排斥,无所挑剔的完全的爱。
②保持原状好:本文虽然主要写景状物,但情感真挚热烈而亲切,营造一个“我的北平”,老舍个人心中的母亲似的北平,纯净、简洁的北平。
2、《故都的秋》与《想北平》内容有无相似点,――随处可见,平平凡凡的景物;这说明老舍先生和《故都的秋》中的郁达夫相同的――“平民意识”。
启发:由此看来,散文的美未必都来自美景美物;主要在于有一颗感悟美的心,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大家联想我们的家乡,有没有让你动情的地方呢?,可自由发言,可写一片段。(师举例提示)
参考:①城里:坐在广场上的草地中间,看着落日之下来来往往的行人、车辆,可以直至夜幕张开,视线模糊。
②城里:具有小城的优点,无高楼,视野极阔,天空一碧万顷之时,还可以看见江南的群山,绵延不绝;夜晚可仰望月中的斑点而不像大城市灯光遮蔽了月光。
农村:村舍房屋更是被自然怀抱,放眼望去,也并不显得空旷,因为一块块田,一株株树,一方方池塘,总能跳进我们的视野。
③城里:鲜花,只要你想,到处都会有,有院子的不消说;就是住楼房的,早晨起来,也能看见阳台上的花草向你招手。
农村:更是产花、产果的好地方,各种蔬果,应有尽有。在污染严重的今天,你在农村也会发现鲜嫩、纯绿色的蔬果随处可见。
五、课堂总结:对故乡的依恋是人类共有的情感,老舍的故乡思念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让我们饱含深情地齐声朗诵最后一段。如果若干年后,大家身在大洋那头万里之外的异国,或者处在秋雨笼罩的寓所之中的他乡,请想一想故乡,那时她会变得更美丽
想北平课件【篇2】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2.探究与活动,进一步了解古今天涯人孤独的乡愁。
3.思维与训练,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了解这种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教学难点:文本的主观性和读者的个人体验结合点的把握。
教学方法: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有一首诗大家都非常熟悉,那就是:床前明月光……是的,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始终在召唤着一个地方,无论你是浪迹天涯的孤独的游子,还是功成名就的天之骄子,这个地方的名字就叫做故乡,她是我们生命的根,是我们情感的归宿,是我们永恒的精神家园。
有一位作家,巴金称他为“中国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畅销美国,话剧茶馆震动欧洲,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是谁呢?
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思考探究可分为三个层次:与作品对话、与作家对话和与自己对话。欣赏,就是读者的心灵与作家的心灵进行交流。要能与作家的心灵交流,首先要与作品对话,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品。
首先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和我一起来朗读这篇文章。在欣赏完文章之后,请大家谈谈你们的初读感受和文章的结构内容。
播放《小夜曲》,师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诵。师读1、2、3段 ,学生读4-8段。
(读完)师评:这位同学朗读的很好,她特别注意到北京的儿化音,如:“空儿”、“差点事儿”、“白霜儿”等,还有“哼”这一字读的也很到位,她把老舍的“京味儿”给读出来了。
好了,下面该由同学们畅所欲言谈谈你们的初读感受和文章的大致结构了。
板书: 爱到说不出(第1-3段) 爱的理由(第4-7段)
爱到说不出--爱得深沉 北平的美--爱的表达 想得落泪--爱的极致
教师小结:欣赏文章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内容,看看文章写了什么。我们可结合文章的标题、段落的总起句与总结句、过渡句、主旨句等标志性语句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文章是写出来的,标题为什么不写成“写北平”?
提示:“写”只是客观的介绍、描写,情味淡了。“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一个“想”字,不仅点明了作者与北京的距离,而且还表达了作者对北京的无尽的爱、深沉的爱。(写北平重点在写,想北平重点在想)那下面就让我们与作家对话,体悟作家的情感。
2、作者想北平想到什么程度?哪一段讲到?齐读文章最后一句:好,不再说了。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3、讨论、交流:那么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真想念” 北平呢?那个令作者如此想念的北平又有哪些特点呢?在描述北平特点时,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下面请大家再读文章,并且以四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前四排(左边)的同学讨论: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真想念” 北平?为什么?后四排的同学讨论:令作者如此想念的北平有哪些特点?在描述北平特点时,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当然你们感到值得思考的问题也可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现在请大家先自由大声地朗读,然后再讨论。
(1)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真想念” 北平?为什么?
A、第一自然段: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只是牛的一毛。“我的”两个字就很好的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因为老舍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他的`血液中流淌着北平的细微东西,北平,是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是作者心中的北平。“我的”两字看似平常,实则深情。
谢谢这一组同学的分享。
B、第二段中:将自己对北平的爱比喻为儿子对母亲的爱。看似平常最奇崛,这不仅恰当地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爱得真切与深沉,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师补充:老舍特别爱自己的母亲,他曾说过:“我一生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C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的浸在自己的血液中,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作者不是诗人,他是小说家,而诗歌是最能表现人的情感的,为了传达自己的思念,他愿意成为诗人。 古代有个叫杜宇的国王被人放逐到山中后,很想念他的故国,就化做杜鹃鸟,日夜的啼叫,并啼出了鲜血,用在这里写出了对家乡极度的思念。
D、“可是,我真爱北平”,为什么后面多次说到这种爱“说不出”?
要点:老舍先生“说不出”--这不是没有爱,而是这种爱太为浓厚,太为强烈。爱到极致却往往难以表达。犹如舒婷在《思念》一诗中所说:纵使我心中有一个汪洋,但流出来的却只有两滴眼泪。
在人类情感世界的锦囊里,有的可以说,可以唱,甚至可以画。但有的情感却无法诉说。即便是柳永,尽管他才华横溢,词赋甲天下,在友人分别之际,也只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2)令作者如此想念的北平有哪些特点?在描述北平特点时,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B、在描述北平特点时,作者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文中的句子有哪些?作者将北平和伦敦、巴黎、罗马等历史都城相比较的作用是什么?是不是真的它们都比不上北平?
这是作者以他特别的方式强化他对北平的爱。这种对比显然是有失公允的,老舍向我们袒露的是一种毫不掩饰的偏爱。用这种毫不掩饰的执拗的偏爱来表达他对北平的深情。因为它是“我的北平”、“它在我的血里”。所以,我真想念它,想得都要落泪了。
C、你们觉得都已38岁的老舍是不是太矫情了?是不是老舍写作的时候有什么特殊的事情发生了?
提示: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平,在青岛教书。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华北危急,北平危急。北平北平,可北方不太平呀!我们文化的古都可能就要成为侵略者的肥肉,我的北平可能不再属于我了!亦正如诗人艾青所言: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老舍的《想北平》、以及吴伯箫的《话故都》,都写于1936年前后。
D、像北京这样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可写的地方很多,比如人人都知道的故宫、圆明园、地坛等,老舍为什么只写“我的北平”? 而多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呢?是不是显得小气了一点?
要点: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只有那些融入到他血液里的细小的事物和景物才能承载他的情感,这样的情感才是最真切和深刻的。
是啊,一枝一叶总关情,作者虽然(写的多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是选择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描述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却写出了如此纯净、亲切、深入人心的文字。让我们也学习这种写法,与自己对话,用心品味我们的情感,表达我们的情感。
仿照《想北平》的写法,以《想______ 》为题,写一个片断(200字左右),把你对家或母校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
想北平课件【篇3】
1、研读文本,与文本和作者展开积极对话,体会作者对北平这座文化古城的深情眷恋,感受作者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情。
2、品味老舍散文天然成趣直白如话的语言特点,对文章尤其是文章的语言进行评点交流。
3、了解衬托手法,体会衬托的作用。
4、学习老舍借助细节描写和选取日常生活中平凡事物来表达自己感情的手法。
1、主要采用互动交流、评点对话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觉探究、协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2、注重情感的体验与品味,注意对语言的咀嚼体味,达到真正读懂文本培养阅读习惯与能力的目的。
3、课前布置预习,与文本初步对话,课堂互动讨论,加强体验与交流;课前能够选取自己喜欢的语句在对话栏里写上评点文字以便课堂交流。
4、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教学。
一、再识老舍(含老舍的生平、作品及风格、你所读过的老舍作品及评价)
师:同学们,故乡是一个人的根,它是一个人的人生出发地,也是一个人的精神归宿,每一个人对故乡都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感。学习了“古典的乡愁”和“漂泊的旅人”这两个板块,我们对家园之思的人文内涵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比较充分的体验,今天我们学习第三个板块“恒久的烙印”中的《想北平》。
谁来先说说“恒久的烙印”这五个字的内涵?可以和前面两个板块的标题进行比较来帮助理解。
生l:就是永久的不易磨灭消失的痕迹。这里应该是指家乡留给自己的记忆永远不会磨灭。
生2:这里应该是指故乡的生活故乡的风物留给自己的永恒记忆。
生3:前两个板块侧重于写故园之思和为什么思念家乡,而这个板块应该是侧重对故乡的描写,通过描写故乡留给自己的记忆来表达思念。
师:标题为“想北平”,老舍为什么不用“写北平”?
生1:“想”强调的是思念,是主观情感的表达,“写”是描写,更强调客观性。
生2:从“想”字可以看出作者笔下的北平每一景每一物都融人眷恋之情了,强调的是故园之思;而如果是“写”,最多只是惊叹、赞美罢了。
师:说得很好,大家能够注意辨别词语的细微差别了。北平那么大,事那么多,作者打算写什么样的北平?为什么这么写?
生2:北平那么大,无法在一篇短短的散文里写完,所以作者说“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生3:北平是都城,事物太多,老舍只能写自己知道的。
师:说得不错,不过还没有从情感的角度去体察。我们继续研读,看最后能否找到更合理的理解。大家从“我的北平”这四个字里还读到了什么?请思考一会儿再回答。
生1:可以看出作者笔下的北平是“我”所熟悉的北平,是作者以前天天和它在一起的北平,而不是北平的全部。
生2:“我的”二字还体现了作者对它的热爱,主观感情特别浓烈;也体现了老舍先生为拥有北平而自豪的内心世界。
师:那么老舍先生怎样描写这种爱的?他为什么这么爱北平呢?
生2:和爱我母亲一样,“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生3:“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
生4:北平“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因为我最初的知识和印象都得自北平,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和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赐给的。”
师:“我真爱北平”这五个字很平常,可在这里表现了什么?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谁来
读一下?
生l:直抒情感,是老舍浓浓的爱与思念之情的直接抒发,可是又因为这种爱“说不出”而有遗憾。所以,应该用深沉而遗憾的情感来读,节奏不宜太快,强调“真爱”两个字。
师:读得不错。全文所写内容都是作家“爱”的映照,所以“我真爱北平”是全文的感情基调,统摄全篇,是“文眼”所在。来,我们齐读一下。
师:“说不出”三个字出现了多次,这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说不出”?先反复朗读2、3两节再回答。
生l:因为爱得刻骨铭心,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了。言有尽而爱无穷。
生2:出现了四次,起到了反复强调的作用。因为老舍认为自己不是诗人,不能够“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生3:就像爱自己的母亲一样,一切语言都是无力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
师:是啊,情到深处反无声。那么,北平究竟有什么样的特点?老舍先生是怎样来写这些特点的?请读完4―7节后再回答,注意抓关键词句。
生l:主要是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来写的,用欧洲四大历史都城和“我的北平”进行比较,衬托北平特点。
生2:北平复杂而有个边际,不像巴黎那样太旷;北平也热闹,但动中有静;北平比巴黎匀调得多,人为之中显出自然;还有,北平花多菜多果子多,贴近自然。
生3:巴黎太热闹,容易使人疲乏,所以要咖啡和酒来刺激,北平则不,人们只需要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生4:北平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在于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不远;在于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在于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北平还体现出自然,“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而巴黎虽然匀调,可是比北平还差点。
生5:北平里面没有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外面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可以悠然见南山。
师:大家说得很好,也比较全面。来,我们一起讨论一下,用几个词把北平的这些特点概括起来。可以用文中的词,注意不要把“点”漏掉。
生1:一段一点,共四点:温和安静,匀调自然,花多菜多果子多,接近自然。
生2:我觉得应该是三点:动中有静,匀调和谐,贴近自然。6、7两节都是从自然环境和物产方面来写的。
师:概括得很准确。大家再考虑一个问题,北平有那么多名胜古迹,但老舍先生在写北平这些特点的时候却都是用生活中的平常事物,为什么?
生l:这就是老舍所说的“我的北平”,是先生眼中的北平。
(师:再想想,先生眼中的北平为什么不会是故宫、长城之类的地方?)
生2:这些才是老舍生活中的北平,伴随他成长的不止是故宫长城,更多更重要的是这些日常平凡生活,只有这些才跟他的生活更紧密,给他的印象最深刻、影响最大。
生3:和他天天生活在一起的应该是胡同小巷、青石老街、吆喝的商贩,是那里的一草一木、一院一花,这些已经融入了他的血液,是他最难以忘怀的。
师:说得太好了。老舍先生在北平出生,在北平成长,他不是一个去北平观光的匆匆过客,眼里只有名胜古刹,北平的点点滴滴、一树一花已经深人到他的肌肤血肉之中了,成了恒久的烙印,老舍自己也说过,自幼生长的地方,“它的一切都深印在我们的生活里,我们对于它能像对于自己分析得那么详细,连那里空气中所含的一点特别味道都能一闭眼就想像地闻到”。
现在大家还明不明白我们开始时讨论的先生为什么强调是写“我的北平”了?
大家也应该从中明白一个道理,写人写事体物传情不一定非得写轰轰烈烈的大事,写家喻户晓的风物,一枝一叶总关情。你看,韩少功的“月夜下的草坡”,一只“还未归家”的小羊,一只“还插在地边等待明天”的犁头,还有什么能比这些更能承载故园之思?
所以我们说,“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那“水中的小蝌蚪”“苇叶上的嫩蜻蜒”,那“招来翩翩蝴蝶”的牵牛与草茉莉,满目皆花的小院子,青菜摊子上有诗一般美丽的“红红绿绿”,究竟传达了老舍怎样深沉的思乡之情?我们“说不出”,也无法用语言道得出。
师:同学们,你们能够把老舍想北平的深沉情感用浯言表达出来吗?
我们不能,先生也“说不出”,大家看先生文章的最后一节,“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明白如话,不加任何藻饰,因为此时任何修饰都是多余和无力的,只有落泪和深情的呼唤。来,大家读一读这句话,看怎么读才能够把情读出来。
生l:“落泪”两个字要满含深情,应该重读;“想念”两字要包含一些无奈,节奏要慢。(生l读)
生2:还要突出“真”字,把“呀”的语气读出来,稍微拖长一些。(生2读)
生3:“真想念北平呀!”五个字整体上节奏要缓慢一些。
师:老舍的文字就是这样明白如话,天然成趣,读来则又情深意长;他的话又京味十足,让你倍感亲切。下面大家轻声朗诵课文,用我们在第二板块中学会的评点方法,选取文本中的一两处语段进行品味,修改并小组交流预习时写在对话栏里的评点文字。
下面我们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班级集体交流。谁先说?
生1:我选择的是第四节中的两句:“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蜒,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和“在北平,有温和的香茶片就够了”。这是一个非常温馨安静的画面,水滩、墙根、水边石头、蝌蚪、蜻蜓、苇叶,再加上坐在石上的人,安适中透出生气,人和自然和谐相依;摇篮这个比喻非常贴切,给人偎依母亲怀里的感觉。后一句“香茶片”给人齿留余香回味绵长的韵味,与前面的画面相映,同时又与“咖啡”“酒”的刺激形成对比。
生2:我选择第三节中“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这一句。“浸”字特别值得咀嚼,就是把这些字放在自己的血里泡,这个字的感情色彩是有很强烈冲击效果的。
师:那么为什么是“杜鹃似的啼”呢?我们知道杜鹃啼鸣有浓重的悲凉意味。
生2:(继续)这就说明老舍的思乡有悲凉意味,一种**年代的家国之忧。
师:说得太精彩了。老舍写这篇散文是1936年,当时他正在青岛,此时日本已经开始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已经签订,华北告急,北平告急,因此老舍故园之思里有种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文章最后的“落泪”也应该包含这一点。
生3:我选择第二节后半部分。“相粘合”和“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写出了老舍先生与北平融为一体、不可分离的血肉关系。
生4:我选择第六节中写院子和院子里的花这几句。家家有院子,满院种花,有花就有蝴蝶、蜜蜂,不用花多少钱。住在城市里却能够享受到自然的情趣,而且这里的花草种类多,我想应该是五彩缤纷的,赏心悦目。
生5:我选择几处语言上京味很浓的句子,“草花儿”“差点儿”“白霜儿”这些儿化音读起来很有韵味。
生5:(继续)还有“挤得慌”和“还不愧杀!”,有浓浓的北京语言特色?说明他对北平的热爱。
师:好,大家评点得很精彩,交流得也很充分。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共同体验了老舍的思念故乡之情,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对故乡的文化内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当然对老舍用日常生活中平凡事物表达情感的写法也有了一定的体会。也请大家课后选取你家乡给你影响最大印象最深的事物写一篇热爱家乡或思念家乡的文章。下课!
1、在文本研习的过程中,“放”得不够,因此这一环节生成性不足,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没有能够得到充分体现。
2、品味语言这一环节时间比较紧,五位学生集体评点时没有能够让其他学生也参与到他们的五个话题中来,进行对话。
想北平课件【篇4】
本说课稿由八部分构成:(一)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重点、难点等);(二)学情分析(包括学生现有的基础和学习兴趣等);目标定位;(四)教学设想(包括课时安排、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五)学法指导和习惯培养;(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八)理论支持。
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深学生,教材分析透了,学情了解清楚了,目标定位才能准确,而教学目标的完成有赖于教学法方法、教学手段的选用和教学过程的实施,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引导学生学,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正所谓“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板书设计是课文教学过程的高度浓缩,整个教学设计过程是一些教育教学理论的现实运用。
《想北平》是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中的一篇课文。它本身的作用是让学生利用课内所学的知识、方法到课外去自学,体现的是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另一作用是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巩固课内教材所学知识,积累语文的素养。在高一学生已接触到散文,是以写景抒情散文为主。在高二再次遇到散文,学生对散文的鉴赏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有了一定知识的积累。所以在巩固先前所学散文鉴赏方法的同时,要继续巩固鉴赏的方法和加深鉴赏的深度,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舒庆春)写的一篇散文,是一篇典型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核心意义分析是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和归宿,核心意义须通过审美形式表现出来,作品的内涵是以审美意义的存在为依据和前提。
“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想北平》这个例子既承担落实延伸课内教学重点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因为散文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主要是语言的含义及情感)。在高一学生已接触到散文单元,对散文鉴赏的一些基本方法已初步掌握,再加上这是高二第三册的读本课文,其目的是结合第三册散文单元来实现单元教学目标和课内教学目标。因而根据散文鉴赏的方法,揣摩语言含义及情感的单元教学教学目标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散文鉴赏技巧的运用,揣摩语言的含义和情感,掌握散文的写法“形散而神不散”。
教学重点是鉴赏的方法,对散文语言的鉴赏主要是语言的情感和含义的鉴赏。
教学难点是语言的特色和关键语句的情感和含义。
依据是,散文的语言往往渗透作者的情感而散文语言的情感又往往是作者写作意图的流露,大多时候它就是文章的中心。把握了这些也就把握了文章,其它问题也就随之而解。同时学生平时在鉴赏方法上积累较少,生活的经验积累也少,故而少年人来理解成年人的情感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又因为第三册的散文单元目标是把揣摩语言作为重点来对待的,在整个单元的编排中体现了这一精神。另外,散文本身的语言特点就是渗透情感,具有丰富的含义。
1、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散文作品,因为散文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很能吸引人,不喜欢的较少。但无论哪种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来具体说说它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都是一些难题,不能很好的把握。
2、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学过散文,对散文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
3、老舍其是个小说家也是个剧作家,他的许多作品都拍成了影片,如《骆驼祥子》、《茶馆》等早已为同学们熟知。但老舍的散文平时学生接触的不多,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
4、题目是《想北平》,写作的主要材料是关于老北京的生活。因北京是祖国的首都,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早已对其有所了解。另外,我们在高一课文中学到的《胡同文化》,高二本单元中《故都的秋》已对北京,特别是对北京的风土人情有了一定的了解。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表达效果”。
根据此要求,结合教材和学情分析,定位如下:
1、整体感知,诵读品味,体味语言的情感、含义及特色。
2、揣摩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和对比等写作技巧。
1、教学时数:考虑其是读本文章,主要是学生自学为主,安排1教时。
2、教材处理:整体感知课文之后,从课文正文的第二段中“我真爱北平”切入,因为此句为本文的文眼(有关文眼在《荷塘月色》中强调过),展开文章思路的理清。在理清文章思路之后着重对重点语句进行情感和含义的揣摩,分析其语言特色,写作技巧,最后总结全文。
3、教学方法:新教材“重视积累,感情熏陶和培养语感”,而科学的方法可以提高效率。
①诵读法。大纲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课文”,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重音、语调、语速、体会作者的感情等。通过诵读,得出整体印象,感觉文章的“气质”,通过诵读去发现精妙词句,体会其作用。
②情境法。人类所获取的知识百分之八十五都是通过视觉直接获得的,情境法既有利于直接获得感性认识,快速进入角色,又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③研讨法。在高一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课堂内的主题式研究。它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新课改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互动性。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到引导和组织作用。语文教学主要是主题式探研。以上三个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
4、教学手段:幻灯片等多媒体手段,它既便于学生直观,节约时间,又能利用情境营造课堂氛围,引发学生的兴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快速进入角色。
“教”是为了最终落实学生的“学”,以达到“不需要教便能自行研习”的目的,而学法指导和习惯培养是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③比较阅读法:将要学的内容与已知内容进行比较,求同存异,加深理解
②对散文中抒情语句和议论语句的敏感。
1、导入:由住校生在外读书求学想家导入,调出一个人长期在外对家乡的思念,进行情感准备,同时达到要文情感基调一致,达到更好的,更有效的理解课文。
①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代表作有解放前创作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建国后创作了话剧《龙须沟》、《春华秋实》、《茶馆》等。因话剧《龙须沟》的创作1950年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②用幻灯播放北京城的布局,环境,自然风景、人文生活,使学生有了对“北京”特色的感性认识,这些能让学生更好的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印象。
3、学生一起诵读课文体味语言特色和作者的情感,同时让学生思考用文中的一个字来回答作者对北平的情感,哪些语句体现了这一情感?这是落实重点、难点的第一步。
从第二段“我真爱北平”这句话切入,因为这句话是本文的文眼,全文的情感抒发和材料组织都是围绕这句话进行的。在解决诵读时的问题同时理清线索和思路。
(情) 俊伟 景物 上海、天津 (情)
我真爱北平 人为之中显出自然 四大历史都城 真想念北平
(神聚) 物多(花多、菜多、果子多) 其它地方 (神聚)
5、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和情感。
①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北平的伟俊。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答:此句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的那种难以用语言表达,难以割舍,刻骨铭心的爱。
②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
答:本句在突出北平的与众不同时,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的喜爱之情。
选取这两句作为情感和语意的分析依据是:第一句是抒情性的语句,第二句是议论性的语句。目的是想要让学生明白散文中直接抒情的句子和作者直接议论的句子是文中的关键句,它往往包含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体现了文章的中心。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讨论回答。
①语言朴素、自然,带有北京地方特色。
②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朴素中蕴含典雅。
对文章的写作思路,语言的情感和含义,寻找关键句的方法进行总结,以梳理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后模仿老舍的《想北平》的写法写一篇作文,题目是《想家乡》字数600字。此题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体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俊伟 景物 上海、天津 (情)
(情) 复杂有边际 巴黎
我真爱北平 人为之中显出自然 四大历史都城 真是想念北平
(神聚) 物多(花多、菜多、果子多) 其它地方 (神聚)
想北平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体味作者对故乡的挚爱之情,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涵义,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
2.学生通过学习,能更好地了解散文的特点,培养其鉴赏经典散文的能力。
1.体味作者对故乡北平特有的感情。
2.品位作者通俗、纯净而又简洁、亲切的语言。
导入:露从今夜白 ,月使故乡明。从“古典的乡愁”到“漂泊的旅人”,一路走来,故乡成了人生的“恒久的烙印”。作家老舍先生的故乡情节是怎样的呢?一篇《想北平》足以让我们体味良多。
我们的老舍生在北平,长在北平,逝于北平。一生67年中有42个年头是在北平度过的,他对北平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因而,在战火纷飞的1936年身处异地济南的他,就更加地思念担心挚爱的故土,于是就创作了这篇流露自己对北平真情的《想北平》。
早自习我们一起朗读了这篇课文,初步感知了文本。课文题为“想北平”。为什么用这里要用“想”而不用“写”或“记”呢?答案:“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感情;“写”“记”主要是客观的描述。“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子的,还要我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想”除了回忆地记叙外,还多了一份爱。那么文章中作者直抒对北平的无限爱意的是那一句话呢?答案:“可是,我真爱北平。”作者的这份爱是怎样的?答案:这是一份“说不出”的爱。文章在第2、3两小节四次提到“说不出”。作者反复地说自己对北平的爱“说不出”,你能感受到作者想表达的感情吗?如果能感受到就说明作者还是说了的,那作者是怎么“说”的呢?也就是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或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或者是哪些话在诠释他难以言说的爱?答案:比如第2段里,他将自己对北平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我们对母亲的爱很少是大声说出来的,多数是通过为她快乐、为她担忧以及对她的依恋表现出来。老舍爱北平也是近似如此。还有作者说“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每个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个思念中有个北平,”“我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在我的学历,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赐给的。”这些话就告诉我们,作者和北平是同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肉模糊的粘贴在一起。就如同韩少功在《我心归去》里所说的“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确实这些话就诠释了老舍对北平的爱。还有作者说“我将永远道不出来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句也是在言说这份爱。什么是“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可以说爱里充满了回忆,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用老舍自己的话说:“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完整的像一张彩色画片浮现在我心中。”我们说这个“想”字有一份浓浓的爱,那么它其实也有记叙、记写的含义。文章中老舍先生关于北平记述了哪些内容呢?也就是他写了北平的.那些特点?答案:关于这方面内容作者主要是在第4-7段展开。每段都可以说写了北平的一个特点。第4小节我们可以总结为“动中有静”,这属于整体感受。第5节可以总结为“布局匀调自然”。这两个特点主要是将北平和伦敦、巴黎、罗马、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相比较得出的。这种用比较来凸现特色的方法经常被使用。除了这篇课文中有,在我们前面学的《我心归去》里也出现过。第6小节可以总结为“物产丰富”。第7小节总结了老舍心中的北平:北平是个大都会,却保住了乡野的幽静,让人和自然保持着亲近。这是老舍关于北平的记忆。其实,北平作为皇城可写的东西很多,要写出它的特点,通常从大处着眼,但老舍写的多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这是为什么呢?文章中是否做了解释?答案: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我们可以看课文的第1段,在这段里作者自己做了一些解释。他说“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所以他打算写他所知道的那点“我的北平”。也就是说“想北平”里的北平是老舍的北平,老舍记忆里最深刻的北平,是他的故乡,是和他血肉相连的北平。再进步思考如果老舍是北京的匆匆过客,会不会有这样的文字呢?答案:作为过客或者是游客,在记述北平的时候多写它的名胜,决不会写北平细微的生活场景与画面。正因为北平是老舍的故乡,他留意的更多的是生活中的北平,他眼中的北平是独一无二的,也正是这些亲切东西再次体现了老舍对故乡的爱。
我在前面们介绍老舍的时候,提到老舍的语言幽默、充满京味。那么就这篇散文来看,你觉得老舍的散文语言有什么特色?请同学总结出特色并在书中举出例子。答案:①感情真挚。例如:“可是,我真爱北平。”“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这个特点除了这两个直抒胸臆的句子可以体现。其实整篇文章的文字都可以感受到。②语言通俗、纯净而简洁。通俗很明显,没有什么深奥难懂的句子。比如第6段的句子就很简单通俗。这点我们可以和韩少功的《我心归去》比较一下。老舍的散文没什么华丽的句子,也没有像“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这样引人深思的句子。老舍有的更多的是平实的感觉,白描手法的运用。纯净与简洁。比如文章在第4段写积水滩时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者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短短几句,文字不多,但是当时的景、情与氛围随着文字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这个特点看似简单、一般,但是真的达到这个境界却比较困难。作者曾说:“我的文章写得那样白,那样俗,好像毫不费力,实际上,那不定改了多少遍。”③语言“京味”。这个京味除了文中写了许多富有北平特色的东西外,还以北京话为基础进行创作。最明显的就是儿化音和北京方言的使用。“整个儿”“差点儿”“花草儿”“白霜儿”“挤得慌”“还不愧杀”等等。关于老舍的“京味”如果想多了解和感受,我建议大家读老舍的小说,更能有直观的感触。
老舍在《想北平》中对北京的一些风俗、物产作了描写,寄托了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这是许多思乡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常用的手法。除了这篇,还有叶圣陶的《藕与莼菜》、孙犁的《乡里旧闻》、汪曾祺的《故乡的食物》等等。课后大家可以阅读这些作品,加深对这种手法的了解。同时想想自己的家乡都有什么风俗和特产。你是否也可以尝试的写写自己家乡的林林种种!
想北平课件【篇6】
标 1、知识与能力:品味鉴赏北平的动人之处,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解读本文 的语言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鉴赏、小组讨论完成情感解读与语言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北平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觉。
课题 品味鉴赏北平的动人之处,理解作者情感。
重点 北平动人之处和作者情感的解读。
二、导语:
提到北京,你的头脑中首先闪现的是什么画面?(找2--3名同学叙述,教师总结。)这些都是北京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给我们留下的印象。而在解放前,当北京还被称作“北平”时,就有一位叫林语堂的作家,用这样一个词语来形容这个城市:动人。设想一下,当时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会是动人的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对这篇文章的解读,来感受这个城市的独特魅力。
三、品读鉴赏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对北平的动人之处做了许多细致入微的描写。下面请大家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品读鉴赏,并分析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鉴赏举例:
1、第七段中“北平是一个饮食专家的乐园……曾受了传统的.特别训练”一段文字,着眼于饮食内容,落笔于饭馆的历史、招牌、堂倌等细节。北平饭馆那种特有的亲切、热情的感觉跃然纸上,作者对它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2、第八段中有“清晨在花园中拔白菜的时候,抬头可以看到西山的雄姿”的语句,写出了居民生活环境的清雅、闲适,体现了作者优雅的情怀,让人想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
3、第十三段细说了北平的建筑布局。以紫禁城为中心,写了城壕、墙垣、亭台、中轴路、鼓楼等,内容具体而繁多,如数家珍,似有不嫌嗦之意,其实是作者自豪、赞美之情的真实表露。
语言是情感的直接表达,本文通过怎样的语言体现出作者对北平的热爱之情呢?探讨本文的语言特点。wWW.jK251.com
学习本文的语言和抒情特点,选取校园一角的景色或校园生活的片断,以“ 的校园”为题,写一篇百字以内的小短文。
引起学生联想,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先选读品味,然后鉴赏。
引导学生鉴赏,充分体会其中的情感。
想北平课件【篇7】
1.主要采用互动交流、评点对话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觉探究、协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2.注重情感的体验与品味,注意对语言的咀嚼体味,达到真正读懂文本、培养阅读习惯与能力的目的。
1.知识目标: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品味文本语言,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理解散文的主要特征,学习作者从平凡小事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
3.情感目标: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 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已有知识和经验: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对家园不可割舍的感情;高一学生,文字理解与表达能力已达到一定的高度
文本在教材中的地位:苏教版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第一板块“漂泊的旅人”中的第一篇课文
重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品味文本语言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难点:理解散文的主要特征,学习作者从平凡小事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
故乡是一杯陈酿,离它越久,香味越浓;故 乡是一首歌曲,它的音符和歌词烙在游子的心头。故乡存留了我们生命的根,是我们情感的归宿。因此,古往今来,人们从未间断过表达对故乡的恒久记忆与牵挂,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思念故乡的散文——《想北平》(师板书课题)。
这种导入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快速入境,身临其境地那股浓浓的眷 恋之情,激起情感共鸣,引发学习兴趣。这是感悟散文意境的第一步。
(2)师指明识记重点: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中国现代作家。主要作品: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 须沟》等,1951 年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2、问:作者想北平想到什么程度?(导入赏读文章最后一句,初步感知作者感情)
这样就完成了教学目标中把握大意与初步感知作者感情。而且文章的层次也已经明确无疑。
1、学生活动:
(2)如爱母亲一样爱北平(了解老舍对母亲的感情并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理解文中所说的那种爱)
(3)愿为诗人,像杜鹃似的啼出对北平的爱(了解“杜鹃啼血”的典故,理解作者对北平的深情)
(三)探究问题:这个让作者如此眷恋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引导赏析“我的北平”)
(3) 讨论探究:北京是历史悠久的大都市 ,可写的地方很多,这里作者为什么不去描写北平的宏伟的皇家园林、高大的建筑,却把笔墨花在北京的物产、平民的生活上?
2、参考:
(了解:)有人曾问 舒乙,如何用几句话来概括老舍区别于中国现代其他作家的特点,舒乙用了五句话:第一句就是“他是北京人”;二是“他是一个满族人”;三是“他是一个穷人”;四是“他差不多有十年生活在国外”;五是“他生于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去世”。
(小结:)可以说北京是老舍倾注了毕生心血和笔墨的古都老城。因此,老舍笔下的北平必定是与众不同的北平,是融入了强烈的.主观情感的“我的北平”。是一个平民的北平,一个普通真实的北平。(导入写作技巧的学习)
这一环节灵活,可让学生充分独立展示的思维过程,培养其思辩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化形象的感知为抽象的理性分析。这一过程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引导其学会归纳。
四写作技巧延伸学习:
一枝一叶总关情,作者虽然是选择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描述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但是,通过这叙描的“我的北平”,表明了自己与北平的亲密关系,表达了独一无二的情感。
他真正融进了它的生活,深入到了它的血肉肌肤之中,才能有如此细致入微的体验,才能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写出如此虽简洁、朴实却纯净、亲切、深入人心的文字。让我们也学习这种写法,用心品味我们的情感,表达我们的情感。
五布置作业:
老舍以平民的身份写家乡北平,请同学们以“想家”或“想家乡”为话题写一下你们家或家乡的那些那些牵挂的人、景、物。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对已学知识的迁移和巩固,学习作者从平凡小事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
想北平课件【篇8】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可以说,故乡是一个人的根。真因为如此,人们对故乡有一种割不断的特殊情感。老舍先生对北平自然有着独特的感情。这篇文章就是写在1936年他在青岛工作时,就让我们通过阅读《想北平》,领会作者是如何抒写自己难以言说的浓浓的思乡之情的。【板书课题】
1、掌握关于老舍的文学知识,了解散文的主要特征,
2、反复品读,感受作者质朴的语言,体会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请同学默读《自学丛书》P45文学常识,1分钟后指定同学简述。
指定几名同学朗诵全文,其他同学做好以下工作:
(1)正音:
(2)划出能够体现作者对北平的强烈感情的句子。
请同学先独自思考以下问题,5分钟后,同桌间交流讨论:
1、文章的'题目是《想北平》,那这个想字能不能换成写?为什么?
2、文中出现了四次说不出,有何作用?明明反复说说不出还是说了很多,我们也能明显感到作者对北平有着怎样的爱?
3、他爱的是北平的什么?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并概括。
4、北平可写的东西很多,为什么老舍专挑墙根、院子、花花草草的写呢?是不是显得太小气了点?
5、体味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提示:A、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运用分析语言表情达意的作用(如比喻、对比、衬托、引用、反复、拟人等)
想北平课件【篇9】
尊敬的评委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文章是《想北平》。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几方面来展开我本次说课。
建构主义理论主张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充当的是指导者、帮助者和探路者的角色,并且强调师生间的协作与对话。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贯彻这一教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表个人观点。
《想北平》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是 “漂泊的旅人”板块中第一篇课文。本专题通过古今中外有关家园的文本对这一人文母题进行梳理,第一板块重在阐释人与故乡的关系。
本文是老舍在特殊时期的散文作品,写出了对故乡的思念,渲染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时对故乡的牵挂,集中而典型的体现了人与故乡的关系和人对故乡的特殊情感。
1、高一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散文的一般性鉴赏方法,但是他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点拨和引导。
2、老舍的作品如《骆驼祥子》、《茶馆》等早已为学生熟知,但是老舍的散文平时学生接触不多,所以学生会有很强的好奇心理。
3、高一的学生大部分已经住校,对“离家、故乡”已经有了切身的体会,易于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品味本文平实生动的语言,掌握本文“以情驭景”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与小组合作,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家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增强对故土的热爱之情。
(基于以上思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如下两方面确定为我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一是品味本文平实生动的语言,学习“以情驭景”和对比手法。
二是感受作家对故都的深切眷恋之情,增强对故土的热爱之情。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本着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学方法:诵读法、情景法、提问法和研讨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自主探究法和悬念法。
“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情是故乡真,人是故乡亲。思乡念亲的情感亘古不变、历久弥深。尤其是身在异乡他国,这种思念更是刻苦铭心,销魂蚀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先生的情感世界,感受《想北平》的灵魂悸动。”
接下来我将运用“整体感知——咀嚼鉴赏——拓展延伸”的“三板块教学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本文。)
(一)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体会本文的情感。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设疑讨论,咀嚼鉴赏。
学生在上述过程中已经完成对文章主体的把握,接下来我将结合学法指导,紧扣问题展开,让学生小组朗读并讨论以下问题:
①作者第一小节的中心句是什么?
②作者第二、三段一开始就讲:“可是,我真爱北平”,可是这两段都写道“我说不出”(板书),作者写提到母亲的作用是什么?写作手法是什么?(板书)
明确:通过类比手法,把对北平的爱比成是对母亲的爱。用一个词归纳:(板书:孩子对母亲的爱)
③第四、五两段作者写了哪些城市?为什么要写这些城市?(板书)那个城市最好?(板书)用了什么手法?明确: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主观色彩较重。(板书:以情驭景)
④六、七两段作者写了哪些事物?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北平的美好?(板书)
⑤最后一段,写到:“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作者是如何表达出这种“落泪”的爱的?(板书:直抒胸臆)
(三)拓展延伸,化虚为实。
请同学们以“想家”或“想家乡”为话题写篇散文。
(本专题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而写作时最好的研习,只有通过不断的进行语言实践,才能对文本的精微之处有独到的体验,才能真正把握文本,达到自由的境界。)
最后,就是我本堂课的收束。
乡情是一杯略带苦味的“乡色酒”,让你忍不住呷啜又不能痛饮。久在异乡,身在旅途之人常常为一句熟悉的家乡话,一阵扑鼻的红枣粥的香气,一抹长满了乡思的老槐树催得潸然泪下。让我们深情的朗读课文,再次感受这人类共有的情感——对故乡的依恋。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想北平课件【篇10】
一、教学理念(首先是我的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理论主张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充当的是指导者、帮助者和探路者的角色,并且强调师生间的协作与对话。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贯彻这一教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表个人观点。
二、教材分析
《想北平》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是“漂泊的旅人”板块中第一篇课文。本专题通过古今中外有关家园的`文本对这一人文母题进行梳理,第一板块重在阐释人与故乡的关系。
本文是老舍在特殊时期的散文作品,写出了对故乡的思念,渲染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时对故乡的牵挂,集中而典型的体现了人与故乡的关系和人对故乡的特殊情感。
三、学情分析
1、高一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散文的一般性鉴赏方法,但是他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点拨和引导。
2、老舍的作品如《骆驼祥子》、《茶馆》等早已为学生熟知,但是老舍的散文平时学生接触不多,所以学生会有很强的好奇心理。
3、高一的学生大部分已经住校,对“离家、故乡”已经有了切身的体会,易于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我制定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品味本文平实生动的语言,掌握本文“以情驭景”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与小组合作,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家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增强对故土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思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如下两方面确定为我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一是品味本文平实生动的语言,学习“以情驭景”和对比手法。
二是感受作家对故都的深切眷恋之情,增强对故土的热爱之情。
六、教法与学法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本着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学方法:诵读法、情景法、提问法和研讨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自主探究法和悬念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我将用一课时的时间来完成本文教学)
七、教学过程(接下来我将重点说说我的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播放歌曲《故乡的云》,导入新课。
“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情是故乡真,人是故乡亲。思乡念亲的情感亘古不变、历久弥深。尤其是身在异乡他国,这种思念更是刻苦铭心,销魂蚀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先生的情感世界,感受《想北平》的灵魂悸动。”
然后我将用ppt介绍老舍的生平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接下来我将运用“整体感知——咀嚼鉴赏——拓展延伸”的“三板块教学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本文。)
(一)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体会本文的情感。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设疑讨论,咀嚼鉴赏。
学生在上述过程中已经完成对文章主体的把握,接下来我将结合学法指导,紧扣问题展开,让学生小组朗读并讨论以下问题:
①作者第一小节的中心句是什么?
明确: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板书)
②作者第二、三段一开始就讲:“可是,我真爱北平”,可是这两段都写道“我说不出”(板书),作者写提到母亲的作用是什么?写作手法是什么?(板书)
明确:通过类比手法,把对北平的爱比成是对母亲的爱。用一个词归纳:(板书:孩子对母亲的爱)
③第四、五两段作者写了哪些城市?为什么要写这些城市?(板书)那个城市最好?(板书)用了什么手法?明确: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主观色彩较重。(板书:以情驭景)
④六、七两段作者写了哪些事物?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北平的美好?(板书)
⑤最后一段,写到:“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作者是如何表达出这种“落泪”的爱的?(板书:直抒胸臆)
(三)拓展延伸,化虚为实。
请同学们以“想家”或“想家乡”为话题写篇散文。
(本专题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而写作时最好的研习,只有通过不断的进行语言实践,才能对文本的精微之处有独到的体验,才能真正把握文本,达到自由的境界。)
最后,就是我本堂课的收束。
乡情是一杯略带苦味的“乡色酒”,让你忍不住呷啜又不能痛饮。久在异乡,身在旅途之人常常为一句熟悉的家乡话,一阵扑鼻的红枣粥的香气,一抹长满了乡思的老槐树催得潸然泪下。让我们深情的朗读课文,再次感受这人类共有的情感——对故乡的依恋。
想北平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教学方法: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布置课前预习:你所了解的老舍;阅读文章,思考老舍与北平的关系,作者为什么爱北平,并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老舍笔下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哪些特点?
3、在对话栏中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课上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结束了第三专题的第一板块“古典的乡愁”后,我们进入了第二板块的学习。今天我们要学的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想北平》。在初中我们已经结识过老舍先生,因此,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以前所学的相关内容,请你谈谈你了解的老舍。
老舍(1899~1966),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_”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二、解题:
明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文章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我真爱北平。”但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出现,表明老舍难以用有限的文字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
2、“北平”。(学生研读1—3节思考,作者笔下的北平是怎样的北平?他对北平有着怎样的“爱”?从1—3节中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是“我的北平”(第一节);“我爱我的母亲……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等(第二节);“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第三节)
1、“写什么”
2、“怎样写”
巴黎的布局“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
(2)语言特点:幽默诙谐,京腔十足,通俗明白,鲜明生动。如“差点事儿”,“挤得慌”,“带霜的玉李儿”,“还不愧杀”等蕴含极其深刻思想的话语经老舍说出,却是极平常普通,通俗易懂,显示了语言大师举重若轻的功力。
3、“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平,老舍觉得很难:“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如果只是机械的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有味道了,因此,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他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表明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的关系,表达“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
明确: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平,老舍觉得很难:“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如果只是机械的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有味道了,因此,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他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表明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的关系,表达“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
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想北平》老舍的散文有写景、记人、抒情、说文、论事几类,文中细节平凡,语言朴素直白。《想北平》是老舍先生在1936年山东济南时写下的一篇小品文。当年身处异地的老舍,在战乱的岁月中,更加思念他挚爱的北平。作者抒写了对这座文化古城的深情眷恋,一处景便渗出刻骨铭心的一缕情,他想“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作者描写一景一物都想着读者,尽力把自己的情感与读者沟通,作者在文章中没有铺张夸饰北平的丰物美景,而是那么娓娓地叙谈,就使那种眷恋故土的热情感染着读者,激起共鸣
《想北平》属于“月是故乡明”专题中“恒久的烙印”板块,在此篇之前学过了“古典的乡愁”“漂泊的旅人”等板块,本文要着眼于让学生领会故乡施予每个人的深刻的烙印。但是要想用有限的篇幅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城市的面貌,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对北平这样的大城市,就更为不易了。老舍写“我的北平”,采用对比手法,集中地表现了北平最主要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老舍在文中表现出了对故土的无限眷恋之情,其情缱绻,足以深深打动读者,但是对于生活阅历比较贫乏的学生,对于这种情感的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那么只能指导学生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去慢慢地理解、体会。在教法上着重文本研习,不妨充分利用对话栏,让学生课前预习中进行评点,选择合适的问题,全班研习。
另外,本文前半部分写自己对北平难以言传的热爱与思念,以抒发感情为主,学生不易深入体会;后半部分通过对比的方法写出北平的特点,以此表达对北平的热爱,学生易于领会,因此,授课时决定由后半部分入手,调整授课顺序,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