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6篇
  •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发表时间:2023-09-18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6篇。

    在不同的时期,我们看过不同的范文,学生多看一些范文对学习帮助很大,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学会将想要表达的传达给他人。优秀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写优秀范文需要包括呢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烛之武退秦师课件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篇1

    【学习目标】

    1、通过习题,复习巩固上课所学内容

    2、能正确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音、字义、字形。

    3、能活学活用,掌握做题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所学课文内容

    难点:分析理解题

    【导学流程】

    基础回顾

    1、本文选自《》,相传是()国史官()所作。

    史书体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著作。《左传》也称()、()。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四十多年间东周前期各国()、()、()、()和()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春秋三传”:《左传》和()()

    “春秋五霸”:春秋时代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通指()、()、()、()和()。

    2、①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的是()如《史记》。

    ②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的是()如《战国策》。

    ③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是()如《左传》。

    ④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的是()如《战国策》。

    小组讨论问题

    1.下列词语中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秦军氾南(fán)夜缒而出(zhuì)佚之狐(yì)

    B.共其乏困(ɡònɡ)若不阙秦(quē)许君焦、瑕(xiá)

    C.秦伯说(shuō)杞子(qǐ)杨孙戍之(shù)

    D.逢孙(féng)微夫人之力(fú)失其所与,不知(zhì)

    2、对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且贰于楚也贰:第二

    B.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军队

    C.犹不如人犹:尚且

    D.无能为也已已:已经

    3、下面关于“之”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B.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结构助词,的)

    D.何厌之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先秦散文分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大部分,《左传》属历史散文。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纪传体史书,其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C.解释《春秋》的著作代表性的有三部,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D.《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而《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5、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是寡人之过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B.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敢以烦执事

    C.以其无礼于晋吾其还也D.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6、情景式默写

    (1)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将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分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5)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又说“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不仁道的;“_______________”,这是不明智的;“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不符合武德的。于是晋文公对子犯说“___________________”,晋国军队就离开了郑国。

    问题探究

    1、为什么让烛之武去退秦师?

    2、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本文写作上的特点?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篇2

    教学设想:

    1、自始自终以诵读为教学手段和依据。

    2、适当补充《左传》中篇幅短小的文章作为课外阅读材料。

    3、可结合本课让学生了解说话讲究艺术的重要性,设一堂口语交际课,题为《说话艺术大家谈》。

    教学目标:

    1、在诵读背诵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其它文言现象;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细化段落,分清文章条理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带领学生熟悉课文,并力求背诵,在此基础上,点到文中的文言现象。

    教学难点:文言文中的文言现象、重点虚词的用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以读领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感。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公元前 630 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1.时代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盈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2.主要人物介绍

    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勇于自责者。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与牢骚。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3.本文学习的知识点

    (1)熟悉课文,达到背诵。特别注意把握课文的支撑句:

    ①秦、晋围郑,……且贰于楚也。

    ②吾不解早用子,……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③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吾其还也。

    (2)准确分辨一词多义。如若、论、辞、鄙、微、之等。

    (3)注意通假字:共——供;说——悦;知——智;

    (4)正确把握词类活用词。如:鄙、东、西、敝、军等。

    二、《左传》

    大家初中时学过一篇选自《左传》的文章,是什么呀,——《曹刿论战》。本文也是选自《左传》,《左传》是“十三经”之一,它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它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的言行,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得当。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卷一六九引

    三、课文讲解

    1、我们今天就来讲述这个发生在僖公三十年的故事。上节课要求大家预习了这篇课文。那么,首先请大家齐读第一段,找出,晋、秦这两个大国为什么要欺负郑国这个小国家呢?

    (齐读,请一位学生找出原因)

    “对,以其、、、、、、也”,(1)可以说,故事一开始就是尽显危机,形式非常紧迫,严峻。“锦|军函陵,秦|军氾南”,眼看郑国就要灭亡了。大家注意到我怎么读的这句吗?“锦|军函陵,秦|军氾南”,这样断句对不对,为什么这样断句呢,“军”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了。同时,也可以明显的看出秦晋是分驻在两个地方的,为什么折磨交代呢?(这为下文埋下了伏笔)我们接着读故事。

    2、就是在这样严峻的形式下,(2)烛之武要登场了,矛盾似乎又缓和了,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呢,是他毛遂自荐,主动承担责任吗?

    〈1〉对,不是。而是别人——佚之狐推荐的。可见佚之狐也是个知人善用的贤臣。若是让大家带着感情推荐烛之武,应该怎么读这句话?用什么语气、语调推荐呢?————读得坚定一点,胸有成竹“”师--必----胜。

    〈2〉但是烛之武却有推辞之意,(3)气氛一下又紧张了。想想也是,一 个多年未被重用的老臣,难免心中会有怨言。哪位同学能诉说一下他的怨言,带着烛之武的感情。————就是该读得伤感一点。

    〈3〉在这种情况下,郑伯也体现了贤君的模样,他先进行了自我批评,然后又以利打动烛之武。——大家看课后练习三中的一句话:“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事情到了这种地步,矛盾又缓和了,烛之武答应游说秦君。

    3、那么,烛之武采取了什么方式去游说的呢?有没有效果呢?故事进入了高潮阶段。

    “夜缒而出”,这也照应了前文中严峻的形式(“缒”字“而”字的讲解)

    现在大家齐读烛之武的说词,在读的过程中能不能大略标出秦晋郑三国的地理位置,简单的标出,假如三者在一条直线上的话。(提问)

    (秦————晋————郑)

    非常好,有了这个战略形式图,大家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了或者说是说服秦伯的前提条件。

    (结合战略形式图,具体讲解这段说词,围绕“亡”的不利和“舍”的有利)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矣”从这个形式图中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秦的劣势。

    (2)所以,烛之武一开始就摆正自己的位置,“郑即知亡矣”,之后,说“若亡、、、、、、执事”,从形式图中,也可以看出秦晋围郑,受益的就是晋,烛之武的这句话一说出来,大家会不会想“坏了,烛之武难道要叛国,郑国又危险了”,我们继续往下读。

    (3)晋强,相对的秦就弱了

    (4)要是不灭郑,会怎么样呢“君亦无所害”

    (5)晋国曾经有不讲信义的行为,还能相信吗?

    (6)(秦————晋————郑)

    肆其西封 东封郑

    (7)从这个图中,可以看出烛之武的一番说词都是围绕一个“利”展开,好象处处为秦着想,其实呢,完全是为了保存郑,秦晋联盟也有损害,这就是“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

    4、秦军退,并“使、、、、、、戍之”。晋国怎么样了呢?分析“不仁”“不知”“不武”。 “不知”是真正的原因。

    四、艺术特色

    1、整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故事,清洁是不是平稳发展的不是,而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

    2、那么,文章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是不是一下从悬崖跌到深谷呢?不是,而是非常自然的设置了伏笔和照应;

    3、这个故事也算得上当时的一件大事了,而作者没有写秦晋如何计划,没有写郑国大臣的凡庸,而是集中笔墨写烛之武的说词,这是本文选材的一大特点,详略得当,结合《曹刿论战》。

    五、字词(略)

    六、板书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尾

    君知其难 君之薄也 君亦无所害 君之所知也 唯君图之

    亡郑 舍郑 联晋

    无利 有利 无利

    一、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通“缺”

    ⑤jué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 国势衰微。

    ③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如果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6、敝

    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

    “说”“辞”见课后第三题。

    二、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④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

    地)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

    疆界。)

    四、通假字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通“倍”)

    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

    ③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④秦伯说 (说,通“悦”)

    ⑤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五、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六、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以上知识点可让学生利用工具书讨论总结。

    七、体味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性。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特别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出色的辩臣的形象。以上是正面描写。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自责,退秦师的事实,都从侧面烘托了这个人物。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篇3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潜力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烛之武形象分析。

    3、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4、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过程与方法

    1、问题式。以问题层层推进,梳理故事情节。

    2、探究式。烛之武退秦师原因及现实影响力。

    3、比较式。烛之武、邹忌、魏征、触龙等说话艺术之比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烛之武临危授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透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教学重难点:

    1、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

    2、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

    3、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相关故事背景。

    3、梳理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秦王威风八面的朝堂,蔺相如轻启三寸不烂之舌,挫败秦王夺璧的阴谋,使宝璧平安归赵;在群儒唇枪舌剑的进攻面前,诸葛亮轻动三寸不烂之舌,折服东吴的饱学之士,使孙刘迅速结盟;在郑国危如累卵之际,老迈的烛之武轻摇三寸不烂之舌,虎狼之师不击自退,铁桶之围不攻自破。

    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护郑国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

    巧设悬念,利用阅读期盼,激发学生急于阅读课文的欲望。

    二、了解《左传》

    《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述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解说《春秋》)《左传》《公羊传》《谷粱传》

    三、推进新课

    该环节主要是疏通情节,在文中寻找关键句,由学生自主完成。

    (一)烛之武如何退秦师的?

    明确:①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②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④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⑤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文言句式及词语

    ①邻之厚,君之薄也。

    ②敢以烦执事。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

    ④何厌之有?

    ⑤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分组朗读第三段。

    (二)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齐读第一自然段,然后由学生回答。)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且贰于楚也。

    补充故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飘过郑国,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忙楚国,结果楚国大败。

    (三)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如何?

    ①秦伯说,与郑人盟。

    ②乃还。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吾其还也。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四)齐读一、三、四段。

    以上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从诵读和寻找关键句中感知课文资料,把握文章脉络线索。

    四、结束新课

    对照板书,回忆故事情节。一、三、四段读熟。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一、三、四段。

    2、整理文言词语及句式。

    板书设计

    ①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②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③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④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⑤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上堂课资料,并归纳总结文言词语及句式。

    2、分析烛之武形象,并延伸讨论说话艺术的现实好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烛之武怎样退――为什么退――退的结果三个问题引出文章相关语句,

    再次熟悉情节。并归纳一些词语用法及宾语后置句。

    敢以烦执事。

    焉用亡郑以陪邻?

    以越国以鄙远。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之何厌之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焉且焉置土石。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宾语前置句

    何厌之有?(之提宾标志词)

    ①何陋之有?

    ②莲之爱,陶后鲜有闻。

    ③菊之爱,同予者何人?

    ④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推进新课(从文本出发,逐步引进社会和人生。)

    (一)朗读第二段,思考:

    烛之武究竟何许人也?(学生探讨,分析其个性化及爱国情怀)

    ①佚之狐: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侧面描述)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语言描述)

    ③(烛之武)许之。

    ④(烛之武)夜缒而出。(动作描述)

    明确:①才华横溢、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②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③不卑不亢、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二)烛之武为什么会成功?

    ①烛之武――委婉,抓住对方心理。

    ②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

    ③郑君――善于纳谏、勇于自责。

    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用心性,主动去课文筛选有用的信息,并发挥想象,对烛之武加深认识,使这一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明晰起来,避免了就课文讲课文的的单调枯燥乏味。

    三、合作探究

    透过本课的学习,谈谈烛之武出色的劝谏艺术对于古人和现代人的处事有什么好处。

    (―)对于古人

    中国有句古话:伴君如伴虎。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作为君王,则应虚心采纳,方可成就霸业。

    1、邹忌与齐威王

    齐王理解皱忌的进谏,听取群臣吏民的意见,于是有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美谈。

    2、触龙与赵太后

    抓住赵太后爱子、怜子之心,触龙拿人心比自心,以己子做诱引,动之以情,申明大义,进而解开太后心结。

    3、魏征与唐太宗

    唐太宗虚怀若谷,善于纳谏,终成一代名君。唐太宗夫以铜为鉴,能够正衣冠;

    以史为鉴,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鉴,能够明得失。今魏徵殁,朕失一鉴矣!

    4、管仲与齐桓公

    齐桓公豁达大度,听了鲍叔牙的话,不但不办管仲的罪,还立刻任命他为相,让他管理国政。之后齐国就越来越富强了。

    5、比干与纣王。

    纣王拒谏饰非、耽于酒色、暴敛重刑,甚至将比剖腹挖心。最终是民怨四起。

    6、召公与厉王

    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被流于彘。

    (二)对于现代人

    1、注重对方感受,委婉劝说,礼貌交流。

    2、听取别人意见,完善自我,少走弯路。

    3、宰相肚里能称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透过比较阅读与回忆感受,使学生从更广阔的视野中感受语言艺术的重要性,透过对现实生活的关注,鼓励学生更好地把理论用于实践。

    四、结束新课

    烛之武委婉劝说的艺术在这天的人际交往中仍有着十分重要的好处。在给别人提意见和推荐时,我们要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从而愉快地理解意见。同时我们还应学会倾听与交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还要善于自己思考,把好的意见总汇起来,唯有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篇4

    (第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大意。

    2、翻译1-2段,初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互助合作,完成1-2段文言文的翻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感知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知识链接 (3分钟)

    1、 简介《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 《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

    ★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2、秦晋围郑背景:见《全优设计》“走近文本”

    预习检测: (10分钟)

    (一)朗读展示:

    1、学生自渎: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2、教师或学生范读:边听边思考各自然段的大意。

    3、学生集体朗读。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1、概述本文的故事。

    2、归纳各段段落大意。(用简洁的短语概括)

    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

    学法指导:(2分钟)

    1、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力求直译,字字落实

    2、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①人名、地名、国名、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②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③补出省略的成分,④调整倒装句的语序。

    文本探究 :(20分钟)

    1、课题《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是什么意思?

    2、翻译第一段

    (1)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①且贰于楚也

    ②晋军函陵

    ③以其无礼于晋

    (2)口译第一段:

    (3)请解决你的疑难点:

    3、翻译第二段

    (1)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无能为也已

    ③是寡人之过也

    (2)口译第二段:

    (3)请解决你的疑难点:

    布置作业:

    把一、二段译文写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翻译3-4段,巩固学习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小结出词类活用的翻译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继续感知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词类活用的规律。

    文本探究:(20分钟)

    1、翻译第三段

    (1)重点词语的翻译

    ①夜缒而出 ②郑既知亡矣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④越国以鄙远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⑥何厌之有

    ⑦既东封郑 ⑧缺秦以利晋

    (2)重点句子翻译:

    ①敢以烦执事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夫晋,何厌之有

    ④秦伯说,与郑人盟

    (3)口译本段

    (4)解决你的疑难点

    2、翻译第四段

    你的疑难点:

    基础整理:(10分钟)

    基础探微:

    1、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②越国以鄙远

    ③与郑人盟

    ④不仁,不知(智),不武

    ⑤唯君图之

    小结规律:名词加名词,有一个名词处于谓语位置,需要活用为动词;否定副词后跟名词,名词需活用为动词。

    (2)名词作状语

    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②夜缒而出

    小结规律:名词后面跟动词,但是不是主谓关系,而是修饰关系,名词就作状语

    (3)动词活用为名词

    ①君亦无所害

    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小结规律:动词处于宾语位置

    (4)动词的使动用法

    若不阙秦

    小结规律:不及物动词带宾语,考虑是否使动

    (5)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共其乏困

    小结规律:形容词处于宾语位置

    布置作业:把3、4段翻译写到作业本上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局部探究,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基础整理

    局部探究(学生分组思考讨论)

    1.第一段写秦晋围郑,它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文章的第①段用“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又用“晋军函陵”“秦军汜南”说明攻方的态势,暗示郑国已经危在旦夕。这就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下文的故事发展作了铺垫。

    (1)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无礼于晋”及“贰于楚”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与秦国无关,这就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2)秦、晋两军,一在函陵(今河南新郑北),一在汜南(今河南中牟南),两军分驻南北两边,互不接触。这为烛之武说服秦伯的秘密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2、第二段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辞”后“受”,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认错。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这一内容用粗线条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

    3、第三段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一步步说服秦伯退兵?试概括他说服秦伯的原因。

    参考一: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参考二:

    第一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欲扬先抑,提出问题。此语出乎听者意料,引人倾听。

    第二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

    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第三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只有好处。如果说上一层是以分析危害来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他换了一个角度,则是以利益引诱秦伯了,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当然,这些好处的前提,就是要秦国放弃进攻郑国。这样一分析,攻郑与友郑的利弊轻重,自然就摆在了秦伯面前。

    第四层(“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一番拉拢引诱之后,烛之武又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这样一发挥,使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不仅与郑国订立了盟约,还反过来帮助郑国。

    明确:这篇文章对烛之武的善于辞令,写得极为出色。他去说服秦伯,虽然目的是求和,但绝不露出一点乞怜相。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头头是道,使人信服。他在说辞里处处为秦着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且助郑防晋。

    (1)处处为秦着想。

    首先,烛之武开门见山地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承认郑国已处于危亡的地步。但作为郑大夫的烛之武却没有半句为郑国乞求的话,相反,却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来表明为秦着想的立场。先分析了“越国以鄙远”的难处,接着谈了亡郑实际上是增加了别国(晋)的土地,增强了别国的势力,而邻国势力的增强就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接下来又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一利一害,推心置腹,不由秦伯不动心。

    (2)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

    正当秦伯在考虑灭郑、存郑对自己的利害关系时,烛之武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进一步为秦君分析:“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来离间双方。这番话不由得秦伯不深思。接着烛之武又把话题引向未来,预言晋国此后的动向:“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进而侵犯秦国,秦、晋的矛盾将进一步尖锐化。由于晋国当时已成为中原霸主,秦伯对此不能不存有戒心。烛之武的这篇说辞戳到了他的痛处,终于促使他下定决心,改变主意,退兵助郑。

    4、关于烛之武,书上的记载:正史上对他的记述除了《左传》这些文字外,别处似乎很难找到他的名字了。《史记》里有简单的几句:“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间令使谓秦穆公”。“人”“使”二字使烛之武成了无名英雄。《东周列国志》里说他“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佚之狐对他的评价是:“口悬河汉,舌摇山岳。”从其后来的表现看,此言不虚。

    【小结形象特点】通过阅读本文,你觉得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你从他身上获得怎样的启示?

    烛之武——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生死未卜,却勇入秦营;成功说退秦师,充分显现了他高超的“辩才”。可以说,他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拓展探究:

    1.烛之武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

    明确:这句话表面上是谦虚,实际上是指责郑伯一直不任用他,埋没了他的才能。

    2.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

    明确:其实,“不仁”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知”通“智”这个“智”,是明智,就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在起作用。

    3.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请举例分析这一写法。

    明确:文章注意伏笔与照应的地方较多。如:①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了伏笔。②“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的有关内容。③“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烛之武说退秦师提供了条件。

    文章顾后瞻前,巧施伏笔。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玩味。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并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三)情感与态度:

    1、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教学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未能被“早用”,“今急”才被“求”的年过70的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烛之武退秦师》共有4个段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前2个自然段:秦晋围郑——烛之武临危受命。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看看烛之武是如何以三寸不烂之舌劝退秦国的虎狼之师。

    二、课文赏读

    (一)朗读3、4段。

    (二)3、4段文本分析:说退秦师——迫晋撤兵

    1、先看结果:

    原文

    字词

    作用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说:通“悦” 戍:戍守、守卫

    反衬烛之武的演说效果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之:代指秦军 微:没有 夫人:那人(今义:妻子) 及:达到 因:依靠敝:损害 所与:所交往的人。所+动 知:通“智” 乱:(军队)散乱 易:替代 武:战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其:还是。表商量语气去:离开 之:指代郑国

    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也看到了一个霸主冷静的军事头脑。

    2、追根溯源:

    (1)(宋.吕祖谦《东莱博议》)“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烛之武是抓住哪几个利害点来说动秦穆公的。

    原文

    字词

    劝说艺术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敢以(这事)烦…… 鄙:把…当作边邑 意动

    既知亡矣

    (示弱)

    越晋难治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焉:什么 用:因为 陪:增加

    亡郑利晋

    (陈弊)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以为:把(它)作为 东道主:东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行李:使者(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共:通“供” 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名

    存郑利秦

    (述利)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为:给 (晋君)许君焦、瑕 济:渡河 版:防御工事 夫:发语词 何厌之有=有何厌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晋人无信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东:向东。名→状 封:使……作疆界。使动 肆:扩张。焉:哪里 阙:削减 唯:希望 图:考虑

    晋人无厌

    (揭短)

    小结:烛之武是抓住哪几个利害点来说动秦穆公的:越晋难治 亡郑利晋 存郑利秦 晋人无信 晋人无厌

    (2)烛之武退秦师的劝说艺术

    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烛之武,面对大国的国君,本是求人,却能够不卑不亢,从容辞令,可谓是有理有利有节有度;虽是竭尽挑拨离间之能事,却句句在理,字字动心,绝无故弄玄虚、危言耸听之嫌。他在“利”字上做足了文章,既瓦解了秦晋联盟,说退秦师,又保全了郑国的利益,出色地完成了劝说使命。

    三、拓展延伸——委婉劝谏知多少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触龙说赵太后》

    劝谏特点:运用对比的方法讽谏。

    触龙用对比的方法,把太后的爱女燕后与爱子长安君作一比较,故意强调太后爱燕后胜过爱长安君。表面上大谈燕后之事,实际上是借客形主,是借燕后之事提醒太后考虑是否真正做到了比爱燕后更爱长安君。触龙提出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标准,并列举事实证明太后为燕后“计久长”,从而否定太后“(爱燕后)不若长安君之甚”。可见触龙强调太后为燕后“计久长”不过是作为陪衬,其真实意图还在于暗示太后为长安君“计短也”,并没有考虑到要使长安君“有子孙相继为王”。作为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国君的如果不让他的子孙为国家出力,只是坐享其成,利用其特权享受挥霍,“虽曰爱之,其实害之”,反而会把他的前途给葬送了。如果目前能使长安君“有功于国”,那么他就不是只享受特权而不付出代价的人,也算对赵国有了贡献,将来就能立住脚跟,可以“自托于赵”了。这才是真正为自己最疼爱的孩子做出的长远打算。触龙“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从而摧垮了太后的精神防线,顺利地完成了劝谏的任务。

    四、本课验收

    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晋军函陵(军:军队)

    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2、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D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

    3、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D )

    A.君知其难也

    B.共其乏困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

    4、本文选自《 》 。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所作,与《 》 《 》合称为“春秋三传”。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名校学案》配套练习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篇6

     一、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尤其是下列十五个词语:

    贰、军、辞、鄙、陪、行李、共、济、肆、阙、说、若、夫、微、之。

    归纳其中四个词语的义项:

    若、夫、微、之。

    2.弄清楚课文所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4.朗诵全文。

    二、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知识,培养阅读能力。

    2.赏析作者刻画和表现烛之武思想性格的艺术手法。

     三、背景分析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四、学法指津

    学习这篇课文,可用五个字来概括,这就是:读、解、辨、理、诵。

    读:朗读课文,这是最基本的一步。要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可多读几遍,把文章读流畅,并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了解。

    解:理解词语,可与读同步进行。要认真查看课文注释,必要时还应翻阅有关字(词)典,以准确把握有关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辨:分辨词义。要利用学过的有关知识,结合具体语境,认真分析比较,对文中的一些多义词作义项归纳。

    理:梳理课文。可根据本文主要人物和事件,依据文章顺序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课文题目即是。由此可加深对文章题目作用的理解。)

    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是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

    3.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一是烛之武深明大义,有爱国思想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4.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怕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5.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主要是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

    赏:欣赏特色。这篇文章最有特色之处就是描写烛之武说服秦穆公退师的那段话,为此,可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这说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达到了什么水平?

    点拨: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这说明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尤其是在描写外交辞令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诵:朗诵全文。朗诵既是学习文言文的手段,也可以说是目的之一。通过背诵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包括字词句和内容特点等),同时也可增强文言文语感和积累文言文素材,为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奠定基础。要注意,应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诵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五、课文研读

    (一)第一段。

    1、基础知识。(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且贰于楚也。(èr)秦军汜(fàn)南

    (2)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因为)(礼遇,以礼相待。)

    ②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

    ③晋军函陵(军,名词做动词用,驻军。)

    (3)“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什么句式?答:介词结构后置句。

    2、课文分析。

    这一段写秦、晋围郑。共有五个分句,语言简练,从情节发展上看,从两个方面为下文作了铺垫。这两方面的情况是:

    ①这次围郑,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没有多大利害关系,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②两国军队没有驻扎在一起,也就为烛之武的说服分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第二段。

    1、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yì)

    (2)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如,像)

    ②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如果)

    ③若毒之乎(人称代词“你”)

    ④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推辞)(尚且,还)(同“矣”)

    (3)翻译下面句子。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力壮的时候,尚且赶不上别人。)

    2、课文分析。

    这段写烛之武同意“见秦君”。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请说明这一段如何写得波澜起伏,曲折生动的。(字数不超过150个字)

    秦晋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说服秦军,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推辞,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感动了烛之武,他终于以国家利益为重,答应“见秦军”。

    (三)第三段。

    1、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夜缒而出(zhuì)

    (2)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夫晋,何厌之有(代词,那)

    ②遂子孙荷担者三夫(男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那)

    ④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啊)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句尾语助词)

    ⑥焉用亡郑以陪邻(何必)

    ⑦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哪里)

    ⑧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东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出使的人)(供,供给)

    (3)说明下面加点词的活用特点。

    ①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作动词,当作边邑。

    远:形容词作名词,遥远的地方。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使动用法,使减少。

    ③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封:使动用法,使之为边界。

    2、课文分析。

    (1)烛之武为什么一见到秦伯就说“郑既知亡矣”?

    烛之武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办法。一开始,烛之武使秦伯认为烛之武完全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这就引起秦伯对烛之武的'好感,愿意听烛之武把话说完,这就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

    (2)烛之武说服秦退兵最重要的理由是什么?请予以概括。(不超过20个字)

    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

    (3)除上述理由之外,烛之武说服秦退兵的理由还有什么?请予以归纳。

    ①保全郑国有利于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晋国曾对秦国忘恩负义,过河拆桥。

    (四)第四段。

    1、基础知识。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因为)

    ②以乱易整,不武。(用)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损害)

    ④失其所与,不知(结交)(智)

    ⑤吾其还也(表商量语气,还是)

    2、课文分析。

    晋文公为什么不愿进攻秦军?

    晋文公是一个讲恩情、讲仁义、讲智谋的人。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附译文:

    九月十三日,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汜水之南。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托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合,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的军队也撤离了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要点

    (一)、词类活用

    (1)且贰于楚也

    (2)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3)臣之壮也

    (4)今老矣

    (5)越国以鄙远

    (6)邻之厚,君之薄也

    (7)共其乏困

    (8)君亦无所害

    (9)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10)既东封晋,又欲肆其西封,夜缒而出

    (11)若不阙秦

    (12)与郑人盟

    (13)不仁,不知(智),不武

    (14)唯君图之

    1.名词的活用

    A.名词活用为动词

    (2)军——驻军,驻扎

    (5)鄙——原为名词边邑,此为名词意动用法,以远方为边邑

    (12)盟——订(建)立同盟

    (13)仁——不符合仁道;智——不算明智;武——不是英武

    (14)图——计划、考虑

    B.名词作状语

    (10)东、西——向东、向西

    夜——在晚上

    2.动词的活用

    A.动词活用为名词

    (8)害——害处

    (9)赐——恩惠,好处

    B.动词的使动用法

    (11)阙秦——使秦阙(减少土地)

    3.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3)(4)壮——壮年人,老——老年人

    (5)远——远地

    (6)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

    (7)乏用——缺少的东西

    (二)、特殊句式

    1、倒装句

    (1)以其无礼于晋[于(对)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

    (2)且贰于楚[于(对)楚从属——同上]

    (3)佚之狐言于郑伯[于(对)郑伯言——同上]

    2、省略句

    (1)()辞曰:“臣之壮也……”(省主语”烛之武”)

    (2)()许君焦、瑕(省主语“晋惠公”)

    (3)夜缒()而出(省宾语“烛之武”)

    (4)晋军()函陵,秦军()汜南(省略介词“于”)

    作为一篇记叙文《烛之武退秦师》故事虽不长,然而记叙文的各个环节却大都具备,给人以美的享受。整个情节发展脉络是:

    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故事的主角是烛之武,因而凡是涉及烛之武的情节都作了详写;其他情节均为略写,而且,用“略”,更凸现了“详”。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6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