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高中数学必修一课件
  • 高中数学必修一课件

    发表时间:2023-09-01

    高中数学必修一课件。

    您的需求是我们最大的关注点所以我们编辑了“高中数学必修一课件”。教案课件既关系到教学步骤,也关系到教学的课程标准,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师教学表现的直接体现。希望你喜欢我的分享别忘了把它收藏起来哦!

    高中数学必修一课件 篇1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前段时间老师去了黄河附近旅游,祖国山川的美景,让我留连忘返。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黄河边上一个以摆渡为生的老人。他生活在黄河边,工作在黄河边,他那勤劳勇敢的精神,让我难以忘怀。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摆渡”吗?(生看课件,理解“摆渡”一词。)

    (做“你说我猜”的游戏,摆渡船开始状态在南岸。学生说数,教师猜测船在哪一岸?)WwW.JK251.cOm

    师:其实老师掌握了数的奇偶性的规律。(师板书:数的奇偶性。)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数的奇偶性的规律,等你们把它的规律找出来了,你猜得会比我还要准、还要快!

    【设计意图:通过试讲发现:学生虽然已经上5年级了,但对“摆渡”一词还是理解不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创设了去黄河旅游的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摆渡”一词的词义,也为继续学习扫清了障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学生理解“摆渡”一词后,教师引导学生做“你说我猜”的游戏,学生由此产生疑问。这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探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观察思考,发现规律

    (同桌研讨: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船在哪岸呢?)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学生的需要,应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会运用恰当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学生汇报:1.数数的方法。随着学生的回答,师适时演示课件。2.列表方法。师演示列表方法,生完成手中的表。

    让学生观察“画示意图”、“列表”两种解题方法,引导他们从中发现规律。

    学生总结:船摆渡奇数次,船在北岸。船摆渡偶数次,船在南岸。

    师:老师就是用这个规律,很快判断出小船在哪侧岸边。现在你们也想试一试吗?(教师说数,学生猜船在哪侧的岸边。)

    师:你们猜得可真快,如果有人说小船开始状态在南岸,摆渡100次,小船在北岸,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指生说理由。)

    师: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观察板书,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尝试总结出规律:开始状态在南岸,奇数次与开始状态相反,偶数次与开始状态相同。)

    师:像这样的规律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下面我们来看翻杯子游戏。请看大屏幕:有一个杯子开始状态是杯口朝上,那么翻动1次杯口朝下,翻动2次杯口朝上,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想一想、做一做,翻动10次后,杯口的方向朝哪个地方?19次呢?(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生提问题并互相解决。)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只让学生看演示并没有动手去翻杯子。目的在于让学生内化体会,学会运用解决问题的方法。5年级学生不应只停留在动手操作上,更多的应该是训练思维的发展。另外,在此环节设计提问题,目的为下一环节的提问作铺垫。】

    师:生活中有许多这样具有奇偶性规律的事物,你能举几个例子吗?你还能提出类似的数学问题吗?

    【设计意图:在有趣的互动活动中反馈所学知识,让学生明白数学是服务于生活的。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数学活动中探索数的特征,体验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师:我们今天利用数的奇偶解决了身边的许多问题,老师很高兴,所以,想送给你们一些礼物。不过,这些礼物需要你们用智慧才能获得,大家有信心获得礼物吗?

    (师出示两个盒子,让学生观察两个盒子里的数有什么特点。)

    师:从两个盒子里各抽一张卡片,然后把它们加起来,结果是多少,礼物图中相应数字的礼物就是你的。(礼物兑奖表略。)

    (在抽奖过程中学生发现:偶数加奇数都得奇数,奖品都在偶数上,所以怎么抽也抽不到奖品。)

    师:是不是所有的偶数加奇数都得奇数,大家来验证一下。(小组讨论,并交流。)

    (生寻找原因,总结发现:奇数+偶数=奇数。)

    师:老师,现在想让每个前来抽奖的同学都能获得奖品,让你们改变规则,会怎样改?

    (学生积极想办法,得出结论: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

    【设计意图:通过此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探索新知,使枯燥的数学课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调动了学生兴奋的神经,数学探究将事半功倍。】

    三、运用规律,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不用计算,判断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__11387+131

    268+1024 38946+3405

    学生判断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说明理由。

    (课件出示:不用计算,判断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3721-20__22280-10238800-345

    学生先判断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再根据上面减法算式找出减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小组研讨,寻找规律。)

    学生汇报后,课件出示:

    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奇数

    【设计意图: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拓展。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必修一课件 篇2

    1.知道柱体、锥体、台体侧面展开图,弄懂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的求法.

    2.能运用公式求解柱体、锥体和台体的表面积,并知道柱体、锥体和台体表面积之间的关系.

    通过学习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了解了空间几何体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从中反映出一个思想方法,即平面图形和空间几何体的互化,尤其是空间几何问题向平面问题的转化。该部分内容中有些是学生已经熟悉的,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再认识,提炼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思想——化归的思想,总结出一般的求解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类比获得解决新问题的思路,通过化归解决问题,深化对化归、类比等思想方法的应用。

    重点:知道柱体、锥体、台体侧面展开图,弄懂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公式。

    难点:会求柱体、锥体和台体的表面积,并知道柱体、锥体和台体表面积之间的关系.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第1课时 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

    (一)、基础自测:

    1.棱长为a的正方体表面积为__________.

    2.长、宽、高分别为a、b、c的长方体,其表面积为___________________.

    3.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为__________.

    4.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为__________.

    5.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为__________.

    (1)侧面展开图:棱柱的侧面展开图是____________,一边是棱柱的侧棱,另一边等于棱柱的__________,如图①所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_______,其中一边是圆柱的母线,另一边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如图②所示.

    (2)面积:柱体的表面积S表=S侧+2S底.特别地,圆柱的底面半径为r,母线长为l,则圆柱的侧面积S侧=__________,表面积S表=__________.

    (1)侧面展开图:棱锥的侧面展开图是由若干个__________拼成的,则侧面积为各个三角形面积的_____,如图①所示;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_______,扇形的半径是圆锥的______,扇形的弧长等于圆锥的__________,如图②所示.

    (2)面积:锥体的表面积S表=S侧+S底.特别地,圆锥的底面半径为r,母线长为l,则圆锥的侧面积S侧=__________,表面积S表=__________.

    (1)侧面展开图:棱台的侧面展开图是由若干个__________拼接而成的,则侧面积为各个梯形面积的______,如图①所示;圆台的侧面展开图是扇环,其侧面积可由大扇形的面积减去小扇形的面积而得到,如图②所示.

    (2)面积:台体的表面积S表=S侧+S上底+S下底.特别地,圆台的上、下底面半径分别为r′,r,母线长为l,则侧面积S侧=____________,表面积S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1:在三棱柱ABC-A1B1C1中,∠BAC=90°,AB=AC=a,∠AA1B1=∠AA1C1=60°,∠BB1C1=90°,侧棱长为b,则其侧面积为( )

    例2:(1)若一个圆锥的轴截面是等边三角形,其面积为,则这个圆锥的侧面积是( )

    (2)已知棱长均为5,底面为正方形的四棱锥S-ABCD,如图,求它的侧面积、表面积.

    例3:一个四棱台的上、下底面都为正方形,且上底面的中心在下底面的投影为下底面中心(正四棱台)两底面边长分别为1,2,侧面积等于两个底面积之和,则这个棱台的高为( )

    A.B.2 C. D.

    (四).巩固练习:

    1.一个棱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三个全等的矩形,矩形的长和宽分别为6 cm,4 cm,则该棱柱的侧面积为________.

    2.已知一个四棱锥底面为正方形且顶点在底面正方形射影为底面正方形的中心(正四棱锥),底面正方形的边长为4 cm,高与斜高的夹角为30°,如图所示,求正四棱锥的侧面积________和表面积________(单位:cm2).

    3.如图所示,圆台的上、下底半径和高的比为1:4:4,母线长为10,则圆台的侧面积为( )

    (1)直棱柱的侧面积等于它的底面周长和高的乘积;表面积等于它的侧面积与上、下两个底面的面积之和.

    (2)求斜棱柱的侧面积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定义法;二是公式法.所谓定义法就是利用侧面积为各侧面面积之和来求,公式法即直接用公式求解.

    (3)求圆柱的侧面积只需利用公式即可求解.

    1.(·北京)某四棱锥的三视图如图所示,该四棱锥的表面积是( )

    2.(·重庆)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表面积为( )

    3.(2013广东)若一个圆台的正视图如图所示,则其侧面积等于( )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第1课时 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

    (一)、基础自测:

    1.棱长为a的正方体表面积为__________.

    2.长、宽、高分别为a、b、c的长方体,其表面积为___________________.

    3.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为__________.

    4.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为__________.

    5.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为__________.

    (1)侧面展开图:棱柱的侧面展开图是____________,一边是棱柱的侧棱,另一边等于棱柱的__________,如图①所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_______,其中一边是圆柱的母线,另一边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如图②所示.

    (2)面积:柱体的表面积S表=S侧+2S底.特别地,圆柱的底面半径为r,母线长为l,则圆柱的侧面积S侧=__________,表面积S表=__________.

    (1)侧面展开图:棱锥的侧面展开图是由若干个__________拼成的,则侧面积为各个三角形面积的_____,如图①所示;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_______,扇形的半径是圆锥的______,扇形的弧长等于圆锥的__________,如图②所示.

    (2)面积:锥体的表面积S表=S侧+S底.特别地,圆锥的底面半径为r,母线长为l,则圆锥的侧面积S侧=__________,表面积S表=__________.

    (1)侧面展开图:棱台的侧面展开图是由若干个__________拼接而成的,则侧面积为各个梯形面积的______,如图①所示;圆台的侧面展开图是扇环,其侧面积可由大扇形的面积减去小扇形的面积而得到,如图②所示.

    (2)面积:台体的表面积S表=S侧+S上底+S下底.特别地,圆台的上、下底面半径分别为r′,r,母线长为l,则侧面积S侧=____________,表面积S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1:在三棱柱ABC-A1B1C1中,∠BAC=90°,AB=AC=a,∠AA1B1=∠AA1C1=60°,∠BB1C1=90°,侧棱长为b,则其侧面积为( )

    例2:(1)若一个圆锥的轴截面是等边三角形,其面积为,则这个圆锥的侧面积是( )

    (2)已知棱长均为5,底面为正方形的四棱锥S-ABCD,如图,求它的侧面积、表面积.

    例3:一个四棱台的上、下底面都为正方形,且上底面的中心在下底面的投影为下底面中心(正四棱台)两底面边长分别为1,2,侧面积等于两个底面积之和,则这个棱台的高为( )

    A.B.2 C. D.

    (四).巩固练习:

    1.一个棱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三个全等的矩形,矩形的长和宽分别为6 cm,4 cm,则该棱柱的侧面积为________.

    2.已知一个四棱锥底面为正方形且顶点在底面正方形射影为底面正方形的中心(正四棱锥),底面正方形的边长为4 cm,高与斜高的夹角为30°,如图所示,求正四棱锥的侧面积________和表面积________(单位:cm2).

    3.如图所示,圆台的上、下底半径和高的比为1:4:4,母线长为10,则圆台的侧面积为( )

    (1)直棱柱的侧面积等于它的底面周长和高的乘积;表面积等于它的侧面积与上、下两个底面的面积之和.

    (2)求斜棱柱的侧面积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定义法;二是公式法.所谓定义法就是利用侧面积为各侧面面积之和来求,公式法即直接用公式求解.

    (3)求圆柱的侧面积只需利用公式即可求解.

    1.(2011·北京)某四棱锥的三视图如图所示,该四棱锥的表面积是( )

    2.(2013·重庆)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表面积为( )

    3.(2013广东)若一个圆台的正视图如图所示,则其侧面积等于( )

    高中数学必修一课件 篇3

    讲义1: 空 间 几 何 体

    一、教学要求:通过实物模型,观察大量的空间图形,认识柱体、

    锥体、台体、球体及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

    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

    构.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体、锥体、台体、球体的结构特征.

    三、教学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 导入:进入高中,在必修②的第一、二章中,将继续深入研究一些空间几何图形,即学习立体几何,注意学习方法: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维辩证、度量计算.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棱柱、棱锥的结构特征:

    ①、讨论:给一个长方体模型,经过上、下两个底面用刀垂直切,得到的几何体有哪些公共特征?把这些几何体用水平力

    推斜后,仍然有哪些公共特征?

    ②、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

    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

    的几何体叫棱柱. → 列举生活中的棱柱实例(三棱镜、方砖、六角螺帽).

    结合图形认识:底面、侧面、侧棱、顶点、高、对角面、对角线.

    ③、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棱柱ABCDE-A’B’C’D’E’

    ④、讨论:埃及金字塔具有什么几何特征?

    ⑤、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棱锥.

    结合图形认识:底面、侧面、侧棱、顶点、高. → 讨论:棱锥如何分类及表示?

    ⑥、讨论:棱柱、棱锥分别具有一些什么几何性质?有什么共同的性质?

    ★棱柱: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

    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棱锥: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平方.

    2. 教学圆柱、圆锥的结构特征:

    ① 讨论:圆柱、圆锥如何形成?

    ② 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圆柱;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其余两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圆锥.

    →结合图形认识:底面、轴、侧面、母线、高. → 表示方法 ③ 讨论:棱柱与圆柱、棱柱与棱锥的共同特征? → 柱体、锥体.

    ④ 观察书P2若干图形,找出相应几何体;

    三、巩固练习:

    1. 已知圆锥的轴截面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 5cm,,面积为12cm,求圆锥的底面半径.

    2.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为3cm,,轴截面面积为24cm,求圆柱的母线长.

    3.正四棱锥的底面积为46cm,侧面等腰三角形面积为6cm,求正四棱锥侧棱.

    (四)、 教学棱台与圆台的结构特征:

    ① 讨论:用一个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去截柱体和锥体,所得几何体有何特征?

    ② 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叫做棱台;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叫做圆台.

    结合图形认识:上下底面、侧面、侧棱(母线)、顶点、高.讨论:棱台的分类及表示? 圆台的表示?圆台可如何旋转而得?

    ③ 讨论:棱台、圆台分别具有一些什么几何性质? 22

    ★ 棱台:两底面所在平面互相平行;两底面是对应边互相平行的相似多边形;侧面是梯形;侧棱的延长线相交于一点.

    ★ 圆台:两底面是两个半径不同的圆;轴截面是等腰梯形;任意两条母线的延长线交于一点;母线长都相等.

    ④ 讨论:棱、圆与柱、锥、台的组合得到6个几何体. 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有什么关系? (以台体的上底面变化为线索)

    2.教学球体的结构特征:

    ① 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叫球体.结合图形认识:球心、半径、直径.→ 球的表示.

    ② 讨论:球有一些什么几何性质?

    ③ 讨论:球与圆柱、圆锥、圆台有何关系?(旋转体)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共性?(多面体)

    3. 教学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

    ① 讨论:矿泉水塑料瓶由哪些几何体构成?灯管呢?

    ② 定义:由柱、锥、台、球等几何结构特征组合的几何体叫简单组合体.

    4. 练习:圆锥底面半径为1cm,其中有一个内接正方体,求这个内接正方体的棱长. (补充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五)、巩固练习:

    1. 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之比为4∶3∶12,对角线长为26cm, 则长、宽、高分别为多少?

    2. 棱台的上、下底面积分别是25和81,高为4,求截得这棱台的原棱锥的高

    3. 若棱长均相等的三棱锥叫正四面体,求棱长为a的正四面体的高.

    ★例题: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这个圆锥,截得的圆台的上、下底面的半径的比是1:4,截去的圆锥的母线长为3厘米,求此圆台的母线之长。

    ●解:考查其截面图,利用平行线的成比例,可得所求为9厘米。

    ★ 例题2:已知三棱台ABC—A′B′C′ 的上、下两底均为正三角形,边长分别为3和6,平行于底面的截面将侧棱分为1:2两部分,求截面的面积。(4)

    ★ 圆台的上、下度面半径分别为6和12,平行于底面的截面分高为2:1两部分,求截面的面积。(100π)

    ▲ 解决台体的平行于底面的截面问题,还台为锥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讲义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视图

    一、教学要求:能画出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能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掌握斜二测画法;能用斜二测

    画法画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二、教学重点:画出三视图、识别三视图.

    三、教学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 讨论:能否熟练画出上节所学习的几何体?工程师如何制作工程设计图纸?

    2. 引入:从不同角度看庐山,有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

    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对

    于我们所学几何体,常用三视图和直观图来画在纸上.

    三视图:观察者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几何体,画出的空间几何体的图形;直观图:观察者站在某一点观察几何体,画出的空间几何体的图形. 用途:工程建设、机械制造、日常生活.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

    ① 投影法的提出: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就会在地面或墙壁上

    产生影子。人们将这种自然现象加以的抽象,总结其

    中的规律,提出了投影的方法。

    ② 中心投影:光由一点向外散射形成的投影。其投影的大小随

    物体与投影中心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其投影不

    能反映物体的实形.

    ③ 平行投影:在一束平行光线照射下形成的投影. 分正投影、斜投影.

    →讨论:点、线、三角形在平行投影后的结果.

    2. 教学柱、锥、台、球的三视图:

    ① 定义三视图: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

    侧视图(从左向右)、俯视图

    ② 讨论:三视图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 画出长方体的三视图,

    并讨论所反应的长、宽、高

    ③ 结合球、圆柱、圆锥的模型,从正面(自前而后)、侧面(自

    左而右)、上面(自上而下)三个角度,分别观察,画出观察得出的各种结果. → 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

    ③ 试画出:棱柱、棱锥、棱台、圆台的三视图. (

    ④ 讨论:三视图,分别反应物体的哪些关系(上下、左右、前后)?哪些数量(长、宽、高)

    正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

    俯视图反映了物体左右、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

    侧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⑤ 讨论:根据以上的三视图,如何逆向得到几何体的形状.(试变化以上的三视图,说出相应几何体的摆放)

    3. 教学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① 画出教材P16 图(2)、(3)、(4)的

    三视图.

    ② 从教材P16思考中三视图,说出几何体.

    4. 练习:

    ① 画出正四棱锥的三视图.

    ④ 画出右图所示几何体的三视图.

    ③ 右图是一个物体的正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

    试描述该物体的形状.

    (三)复习巩固

    高中数学必修一课件 篇4

    一. 学习目标

    (1)通过实例体会分布的意义与作用; (2)在表示样本数据的过程中,学会列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折线图; (3)通过实例体会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折线图,茎叶图的各自特点,从而恰当的选择上述方法分析样本的分布,准确的作出总体估计。

    二. 学习重点

    三.学习难点

    能通过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

    四.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统计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2 )随机抽样的几种常用方法有哪些?

    (3)通过抽样方法收集数据的目的是什么?

    (二)自学提纲

    1.我们学习了哪些统计图?不同的统计图适合描述什么样的数据?

    2.如何列频率分布表?

    3.如何画频率分布直方图?基本步骤是什么?

    4.频率分布直方图的纵坐标是什么?

    5.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小长方形的面积表示什么?

    6.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小长方形的面积之和是多少?

    (三)课前自测

    1.从一堆苹果中任取了20只,并得到了它们的质量(单位:g)数据分布表如下:

    分组 [90,100) [100,110) [110,120) [120,130) [130,140) [140,150) 频数 1 2 3 10 1 则这堆苹果中,质量不小于120g的苹果数约占苹果总数的__________%. 2.关于频率分布直方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直方图的高表示该组上的个体在样本中出现的频率 B.直方图的高表示取某数的频率 C.直方图的高表示该组上的样本中出现的频率与组距的比值 D.直方图的高表示该组上的个体在样本中出现的频数与组距的比值 3.已知样本:10,8,6,13,8,10,12,11,7,8,9,11,9,12,9,10,11,11,12,那么频率为0.2的范围是( ) A、5.5-7.5 B、7.5-9.5 C、9.5-11.5 D、11.5-13.5 (四)探究教学 典例:城市缺水问题(自学教材65页~68页)

    问题1.你认为为了较为合理地确定出这个标准,需要做哪些工作? 2.如何分析数据?根据这些数据你能得出用水量其他信息吗? 知识整理: 1.频率分布的概念: 频率分布: 频数: 频率:

    2.画频率分布直方图的步骤: (1).求极差: (2).决定组距与组数 组距: 组数: (3).将数据分组 (4).列频率分布表 (5).画频率分布直方图 问题: .

    1.月平均用水量在2.5—3之间的频率是多少?

    2.月均用水量最多的在哪个区间?

    3.月均用水量小于4.5 的频率是多少?

    4.小长方形的面积=?

    5.小长方形的面积总和=?

    6.如果希望85%以上居民不超出标准,如何制定标准?

    7.直方图有那些优点和缺点?

    例题讲解: 例1有一个容量为50的样本数据的分组的频数如下: [12.5, 15.5) 3 [15.5, 18.5) 8 [18.5, 21.5) 9 [21.5, 24.5) 11 [24.5, 27.5) 10 [27.5, 30.5) 5 [30.5, 33.5) 4 (1)列出样本的频率分布表; (2)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 (3)根据频率分布直方图估计,数据落在[15.5, 24.5)的百分比是多少? (4)数据小于21.5的百分比是多少?

    3.频率分布折线图、总体密度曲线 问题1:如何得到频率分布折线图 ? 频率分布折线图的概念:

    问题2:在城市缺水问题中将样本容量为100,增至1000,其频率分布直方图的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假如增至10000呢?

    总体密度曲线的概念:

    注:用样本分布直方图去估计相应的总体分布时,一般样本容量越大,频率分布直方图就会无限接近总体密度曲线,就越精确地反映了总体的分布规律,即越精确地反映了总体在各个范围内1.总体分布指的是总体取值的频率分布规律,由于总体分布不易知道,因此我们往往用样本的频率分布去估计总体的分布。

    4. 茎叶图 茎叶图的概念: 茎叶图的特征:

    小结:.总体的分布分两种情况:当总体中的个体取值很少时,用茎叶图估计总体的分布;当总体中的个体取值较多时,将样本数据恰当分组,用各组的频率分布描述总体的分布,方法是用频率分布表或频率分布直方图。

    课堂小结:

    当堂检测:

    1. 一个社会调查机构就某地居民的月收入调查了10000人, 并根据所得数据画了样本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下图)。 为了分析居民的收入与年龄、学历、职业等方面的关系, 要从这10000人中再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出100人作进一步 调查,则 [2500,3000)(元)月收入段应抽取 人。

    2、为了解某校高三学生的视力情况,随机抽查了该校200名高三学生的视力情况,得到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  由于不慎将部分数据丢失,但知道前四组的频数成等比数 列,后6组的频数成等差数列,设最多一组学生数为a,视 力在4.6到5.0之间的频率为b,则

    a+b= . 3.在抽查产品的尺寸过程中,将其尺寸分成若干组,[a,b)是其中的一组,抽查出的个体在该组上的频率为m,该组上的直方图的高为h,则ba=______. 4.为了了解中学生的身高情况,对育才中学同龄的50名男学生的身高进行了测量,结果如下:(单位:cm): 175 168 180 176 167 181 162 173 171 177 171 171 174 173 174 175 177 166 163 160 166 166 163 169 174 165 175 165 170 158 174 172 166 172 167 172 175 161 173 167 170 172 165 157 172 173 166 177 169 181

    (1)列出样本的频率分布表。

    (2)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

    (3)画频率分布折线图;

    高中数学必修一课件 篇5

    一、目标认知 学习目标:

    1.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定义;

    2.会判断函数的单调区间、证明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单调性; 3.会利用图象和定义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4.掌握利用函数性质在解决有关综合问题方面的应用. 重点、难点:

    1.对于函数单调性的理解;

    2.函数性质的应用.

    二、知识要点梳理 1.函数的单调性

    (1)增函数、减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设函数f(x)的定义域为A,区间

    如果对于M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

    1、x2,当x1

    如果对于M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

    1、x2,当x1f(x2),那么就说f(x)在区间M上是减函数.

    如果函数f(x)在区间M上是增函数或减函数,那么就说函数f(x)在区间M上具有单调性,M称为函数f(x)的单调区间.

    要点诠释:

    [1]“任意”和“都”;

    [2]单调区间与定义域的关系----局部性质;

    [3]单调性是通过函数值变化与自变量的变化方向是否一致来描述函数性质的;

    [4]不能随意合并两个单调区间.

    (2)已知解析式,如何判断一个函数在所给区间上的单调性?

    基本方法:观察图形或依据定义.

    2.函数的奇偶性

    偶函数:若对于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称为偶函数.

    奇函数:若对于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称为奇函数.

    要点诠释:

    [1]奇偶性是整体性质;

    [2]x在定义域中,那么-x在定义域中吗?----具有奇偶性的函数,其定义域必定是关于原点对称的;

    [3]f(-x)=f(x)的等价形式为:,

    f(-x)=-f(x)的等价形式为:;

    [4]由定义不难得出若一个函数是奇函数且在原点有定义,则必有f(0)=0;

    [5]若f(x)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则必有f(x)=0;

    [6]

    , .

    三、规律方法指导

    1.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步骤:

    (1)取值.设是

    定义域内一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量,且

    ;

    (2)变形.作差变形(变形方法:因式分解、配方、有理化等)或作商变形;

    (3)定号.判断差的正负或商与1的大小关系;

    (4)得出结论.

    2.函数单调性的判断方法:

    (1)定义法;

    (2)图象法;

    (3)对于复合函数在区间

    或者

    ,若

    在区间上是单调函数;若

    为增函数;若

    上是单调函数,则

    与与单调性相同(同时为增或同时为减),则单调性相反,则

    为减函数. 3.常见结论:

    (1)若

    (2)若是增函数,则和

    为减函数;若

    是减函数,则

    为增函数;

    均为增(或减)函数,则在的公共定义域上为增(或减) 函数;

    (3)若且为增函数,则函数为增函数,为减函数;

    (4)若奇函数数,且有最小值 且在

    为减函数,则函数为减函数,

    ,则

    为增函数. 在

    是增函是增函数.

    上是增函数,且有最大值

    在;若偶函数是减函数,则

    2 经典例题透析

    类型

    一、函数的单调性的证明

    1.证明函数上的单调性.

    证明:

    总结升华:

    [1]证明函数单调性要求使用定义;

    [2]如何比较两个量的大小?(作差)

    [3]如何判断一个式子的符号?(对差适当变形)

    举一反三:

    【变式1】用定义证明函数

    总结升华: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证明此函数在

    上是减函数.

    上是增函数;在今后的学习中经常会碰到这个函数,在此可以尝试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大致给出函数的图象.

    类型

    二、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2. 判断下列函数的单调区间;

    (1)y=x2-3|x|+2; (2)

    举一反三:

    【变式1】求下列函数的单调区间:

    (1)y=|x+1|; (2)

    总结升华:

    [1]数形结合利用图象判断函数单调区间;

    [2]关于二次函数单调区间问题,单调性变化的点与对称轴相关.

    [3]复合函数的单调性分析:先求函数的定义域;再将复合函数分解为内、外层函数;利用已知函数的单调性解决.关注:内外层函数同向变化复合函数为增函数;内外层函数反向变化复合函数为减函数.

    类型

    三、单调性的应用(比较函数值的大小,求函数值域,求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3. 已知函数f(x)在(0,+∞)上是减函数,比较f(a2-a+1)与

    的大小.

    4. 求下列函数值域:

    (1); 1)x∈[5,10]; 2)x∈(-3,-2)∪(-2,1);

    (2)y=x2-2x+3;

    1)x∈[-1,1]; 2)x∈[-2,2].

    4 举一反三:

    【变式1】已知函数.

    (1)判断函数f(x)的单调区间;

    (2)当x∈[1,3]时,求函数f(x)的值域.

    思路点拨:这个函数直接观察恐怕不容易看出它的单调区间,但对解析式稍作处理,即可得到我们相对熟悉的形式.域.

    ,第二问即是利用单调性求函数值

    5. 已知二次函数f(x)=x2-(a-1)x+5在区间

    上是增函数,求:(1)实数a的取值范围;(2)f(2)的取值范围.

    类型

    四、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6. 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

    (2)

    (3)f(x)=x2-4|x|+3

    (4)f(x)=|x+3|-|x-3|

    (5)

    (6)

    (7)

    思路点拨:根据函数的奇偶性的定义进行判断.

    举一反三:

    【变式1】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

    ;

    (2)f(x)=|x+1|-|x-1|;

    (3)f(x)=x2+x+1;

    (4).

    思路点拨:利用函数奇偶性的定义进行判断.

    举一反三:

    【变式2】已知f(x),g(x)均为奇函数,且定义域相同,求证:f(x)+g(x)为奇函数,f(x)·g(x)为偶函数.

    类型

    五、函数奇偶性的应用(求值,求解析式,与单调性结合)

    7.已知f(x)=x5+ax3-bx-8,且f(-2)=10,求f(2).

    8. f(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且当x

    6 9. 设定义在[-3,3]上的偶函数f(x)在[0,3]上是单调递增,当f(a-1)

    类型

    六、综合问题

    10.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f(x)为增函数,偶函数g(x)在区间的图象重合, 设a>b>0,给出下列不等式,其中成立的是_________.

    ①f(b)-f(-a)>g(a)-g(-b);

    ②f(b)-f(-a)

    ③f(a)-f(-b)>g(b)-g(-a);

    ④f(a)-f(-b)

    (1)11. 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2)

    (3)

    的图象与f(x)

    思路点拨:(1)中函数为二次函数开方,可先求出二次函数值域;(2)由单调性求值域,此题也可换元解决;(3)单调性无法确定,经换元后将之转化为熟悉二次函数情形,问题得到解决,需注意此时t范围.

    解:

    12. 已知函数f(x)=x2-2ax+a2-1.

    (1)若函数f(x)在区间[0,2]上是单调的,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2)当x∈[-1,1]时,求函数f(x)的最小值g(a),并画出最小值函数y=g(a)的图象.

    7 13. 已知函数f(x)在定义域(0,+∞)上为增函数,f(2)=1,且定义域上任意x、y都满足f(xy)=f(x)+f(y),解不等式:f(x)+f(x-2)≤3.

    证明:

    14. 判断函数上的单调性,并证明.

    15. 设a为实数,函数f(x)=x2+|x-a|+1,x∈R,试讨论f(x)的奇偶性,并求f(x)的最小值.

    解:

    学习成果测评 基础达标

    一、选择题

    1.下面说法正确的选项( )

    A.函数的单调区间就是函数的定义域

    B.函数的多个单调增区间的并集也是其单调增区间

    C.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定义域定关于原点对称

    D.关于原点对称的图象一定是奇函数的图象

    2.在区间上为增函数的是( )

    A.

    C.

    B.

    D.

    8

    3.已知函数

    A.

    B.

    4.若偶函数在

    上是增函数,则下列关系式中成立的是( )

    C.

    D.

    为偶函数,则

    的值是( )

    A.

    B.

    C. 5.如果奇函数是( )

    A.增函数且最小值是

    C.减函数且最大值是

    6.设是定义在在区间

    D.

    上是增函数且最大值为,那么

    在区间

    B.增函数且最大值是

    D.减函数且最小值是

    上的一个函数,则函数,在上一定是( )

    A.奇函数

    B.偶函数

    C.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D.非奇非偶函数.

    7.下列函数中,在区间

    上是增函数的是( )

    A.

    B.

    C.

    D.

    8.函数f(x)是定义在[-6,6]上的偶函数,且在[-6,0]上是减函数,则( )

    A. f(3)+f(4)>0

    B. f(-3)-f(2)

    C. f(-2)+f(-5)

    D. f(4)-f(-1)>0

    二、填空题

    1.设奇函数的定义域为

    ,若当的解是____________.

    时,

    的图象

    如右图,则不等式

    2.函数

    3.已知

    4.若函数____________.

    5.函数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

    的值域是____________. ,则函数的值域是____________.

    是偶函数,则的递减区间是在R上为奇函数,且,则当,

    1.判断一次函数

    2.已知函数(2)在定义域上

    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单调性.

    的定义域为,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1)是奇函数;

    单调递减;(3)

    3.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函数

    4.已知函数

    ① 当

    求的取值范围.

    的值域;

    . 时,求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在区间

    上是单调函数.

    ② 求实数的取值范围,使

    10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函数数

    C.函数函数

    2.若函数

    A.

    C.

    3.函数

    A.

    C.

    4.已知函数围是( )

    A.

    B.

    是奇函数

    B.函数是偶函

    是非奇非偶函数

    D.函数既是奇函数又是偶

    在上是单调函数,则的取值范围是( )

    B.

    D.

    的值域为( )

    B.

    D.

    在区间上是减函数,则实数的取值范

    C.

    D.

    5.下列四个命题:(1)函数增函数;(2)若 函数的递增区间为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

    在时是增函数,与;(4)

    也是增函数,所以

    是;(3)

    轴没有交点,则

    表示相等函数.其中

    A.

    B.

    C.

    D.

    6.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则( )

    A.

    C.

    二、填空题

    1.函数

    2.已知定义在______. 上的奇函数

    ,满足,且在区间上为递增,

    B.

    D.

    的单调递减区间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当时,,那么时,

    3.若函数

    4.奇函数

    5.若函数

    三、解答题

    1.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在区间

    在上是奇函数,则的解析式为________.

    上是增函数,在区间__________.

    上的最大值为8,最小值为-1,

    在上是减函数,则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

    (1)

    (2)

    2.已知函数且当时,

    的定义域为,且对任意

    ,都有

    上的减函数;(2)函数

    ,恒成立,证明:(1)函数是奇函数.

    3.设函数与

    的定义域是

    是偶函数,

    是奇函数,且

    4.设为实数,函数

    (1)讨论

    ,求和的解析式.

    ,的最小值.

    . 的奇偶性;(2)求综合探究

    1.已知函数,的奇偶性依次为( )

    A.偶函数,奇函数

    B.奇函数,偶函数

    C.偶函数,偶函数

    D.奇函数,奇函数

    2.若是偶函数,其定义域为

    ,且在

    ,则

    上是减函数,则

    的大小关系是( )

    A.>

    B.

    C.

    D.

    3.已知_____.

    ,那么=

    4.若

    在区间上是增函数,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5.已知函数果对于

    6.当

    7.已知

    的定义域是,且满足,(1)求

    ;(2)解不等式

    ,,如

    . ,都有时,求函数的最小值.

    在区间内有一最大值,求的值.

    8.已知函数的值. .

    的最大值不大于,又当,求 14

    JK251.com延伸阅读

    2025高中数学必修一课件精选六篇


    老师会根据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成教案课件,需要我们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课件。老师在上课时需要依据教案课件来实施。不容错过的“高中数学必修一课件”绝妙文章呈上,热烈欢迎参考这些信息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高中数学必修一课件【篇1】

    1.本课反映的是儿童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宜从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经历与体验入手,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2.紧扣教材,运用联系比较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意旨;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习和生活的真谛。

    3.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听说读写与实践模仿相结合,以增强全员参与的兴趣,促进动脑动口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

    1.熟记鲁迅的有关知识。

    2.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手法。

    3.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4.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1.重点: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百草园生活是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生动体现。

    2.学习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手法。

    3.掌握“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

    (一)导入:第一单元的文章多是反映童年和少年生活的,学过后会勾起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在生活的反思,还会有新的感触和更深的认识。

    (二)板书课题,作者。回顾有关鲁迅的知识,口答明确:原名及籍贯、地位、主要作品及学过的作品、本文的出处。

    (三)释题: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明确本文有两部分内容:1.百草园生活。2.三味书屋生活。)

    (五)整体感知。

    1.概括特点(参考: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丰富多彩、有无限趣味;三味书屋生活:单调枯燥、乏味、受束缚)

    2.找出两部分的起止句及过渡段。

    (六)细读百草园部分,划出中心句。

    1.小组讨论:乐园中使鲁迅感到有无限趣味,包括哪几方面?(提示:从不同角度概括。参考:从看的听的吃的玩的角度或植物动物角度或季节等)

    (2)为下列描述对象加上能突出其特点的词语:

    3.齐读第二节,思考:重点写的是百草园的哪个位置,用什么句式来体现?

    运用: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仿写一段话。

    4.拓展:

    (1)划出表现哺鸟动作的动词,推荐两小组分别上台表演。(提示:一人口述原文,一人演鲁迅,两人演小鸟;要求模拟出以下动作,鲁迅:扫开、支起、撒、系、牵、看、拉、捉拿;小鸟:飞翔、落下、啄食、飞走、罩住。)

    (2)观察表演者动作,要求用上系列动词描述。

    (七)作业:

    1.抄录课后所列字词并用两个成语造句;

    (一)检查:

    1.听写并用画线词造句:菜畦  鉴赏  确凿  臃肿  轻捷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1.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2.思考:练习二(2)推测原因之多,说明了什么?(明确:衬托对百草园的难舍之情。)

    1.讨论:哪些内容形成了对比,说明了什么?如:(1)玩耍时与读书时不同气氛;(2)师生读书时不同态度。

    2.质疑问难:为何写学生读的文字没加标点,先生读的加了标点?(明确:学生没读懂,说明所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五)拓展:

    1.比较所掌握的不同人的童年生活,说说有何感触。

    2.对照自身的学习、生活,有何新的认识?

    (2)与三味书屋比照: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寻找并体验学习中的乐趣。

    (3)结合自身经历与体验,仿照本文结构,用“从……到……”作题,写两个生活片段。

    提示:可从空间或时间的变化上选材,以场景描述为主,体现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高中数学必修一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数列求和的综合应用

    教学重难点

    2.数列求和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典例分析

    3.数列{an}的前n项和Sn=n2-7n-8,

    (1)求{an}的通项公式

    (2)求{|an|}的前n项和Tn

    4.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S100=145,则a1+a3 + a5 + …+a99=

    5.已知方程(x2-2x+m)(x2-2x+n)=0的四个根组成一个首项为的等差数列,则|m-n|=

    6.数列{an}是等差数列,且a1=2,a1+a2+a3=12

    (1)求{an}的通项公式

    (2)令bn=anxn ,求数列{bn}前n项和公式

    7.四数中前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后三个数成等差数列,首末两项之和为21,中间两项之和为18,求此四个数

    8.在等差数列{an}中,a1=20,前n项和为Sn,且S10= S15,求当n为何值时,Sn有最大值,并求出它的最大值

    .已知数列{an},an∈N,Sn= (an+2)2

    (1)求证{an}是等差数列

    (2)若bn= an-30 ,求数列{bn}前n项的最小值

    0.已知f(x)=x2 -2(n+1)x+ n2+5n-7 (n∈N)

    (1)设f(x)的图象的顶点的横坐标构成数列{an},求证数列{an}是等差数列

    (2设f(x)的图象的顶点到x轴的距离构成数列{dn},求数列{dn}的前n项和sn.

    11 .购买一件售价为5000元的商品,采用分期付款的办法,每期付款数相同,购买后1个月第1次付款,再过1个月第2次付款,如此下去,共付款5次后还清,如果按月利率0.8%,每月利息按复利计算(上月利息要计入下月本金),那么每期应付款多少?(精确到1元)

    12 .某商品在最近100天内的价格f(t)与时间t的

    函数关系式是f(t)=

    销售量g(t)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是

    g(t)= -t/3 +109/3 (0≤t≤100)

    求这种商品的日销售额的最大值

    注:对于分段函数型的应用题,应注意对变量x的取值区间的讨论;求函数的最大值,应分别求出函数在各段中的最大值,通过比较,确定最大值。

    高中数学学习方法技巧总结

    基础很重要,保持耐心多巩固

    要学好数学,最关键的是要有一个好的基础。只有打牢数学基础,才能够把高中数学好,同样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够数学取得高分。打好基础是最关键的!比如:建一栋大楼,如果地基不稳,不管大楼有多么豪华,都只是华而不实。

    想学好数学,对数学感兴趣

    其实学好数学最好的办法就是发自内心由衷的想要学习,渴望学习,才能体会到从学习中所收获的乐趣。自己的成就感提升,对于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觉得数学并没有那么难,就愿意去多接触了。

    多做题反复做,有题感

    其实学好数学办法就是要大量做题,反复去做,题做多了就知道哪些方面需要自己去加强学习,还有就是同样做数学题做多了就会有题感。有些题,它的类型都是一样的,题做多了之后,即使你不会做,你也会找到一些解题的思路和技巧。

    高中数学学习方法总结

    一)、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

    新知识的接受,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点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展开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有哪些不同。特别要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课后要及时复习不留疑点。首先要在做各种习题之前将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回忆一遍,正确掌握各类公式的推理过程,应尽量回忆而不采用不清楚立即翻书之举。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勤于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讲,应不造成不懂即问的学习作风,对于有些题目由于自己的思路不清,一时难以解出,应让自己冷静下来认真分析题目,尽量自己解决。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要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把知识的点、线、面结合起来交织成知识网络,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适当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要想学好数学,多做题是难免的,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刚开始要从基础题入手,以课本上的习题为准,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再找一些课外的习题,以帮助开拓思路,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能力,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对于一些易错题,可备有错题集,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的解题过程两者一起比较找出自己的错误所在,以便及时更正。在平时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让自己的.精力高度集中,使大脑兴奋,思维敏捷,能够进入最佳状态,在考试中能运用自如。实践证明:越到关键时候,你所表现的解题习惯与平时练习无异。如果平时解题时随便、粗心、大意等,往往在大考中充分暴露,故在平时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三)、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考试。

    首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这三个方面上,因为每次考试占绝大部分的也是基础性的题目,而对于那些难题及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作为调剂,认真思考,尽量让自己理出头绪,做完题后要总结归纳。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在任何时候镇静,思路有条不紊,克服浮躁的情绪。特别是对自己要有信心,永远鼓励自己,除了自己,谁也不能把我打倒,要有自己不垮,谁也不能打垮我的自豪感。

    在考试前要做好准备,练练常规题,把自己的思路展开,切忌考前去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提高解题速度。对于一些容易的基础题要有十二分把握拿全分;对于一些难题,也要尽量拿分,考试中要学会尝试得分,使自己的水平正常甚至超常发挥。

    由此可见,要把数学学好就得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了解数学学科的特点,使自己进入数学的广阔天地中去。

    高中数学必修一课件【篇3】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揣摩语言,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从本文的题目看,你认为文章主要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找出写百草园、三味书屋两个部分起止句中的过渡段概述一下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作者在百草园中的生活感受是怎样的?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受是怎样的?二者在内容上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作用?

    体验与反思:你喜欢怎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你认为游戏与学习之间是矛盾的吗?

    a、自由讨论。你最喜欢的语段,并说出原因(从写法上分析)b、重点研读。 朗读第二自然段、第七自然段 分析写作技巧

    3、拓展延伸a、品味第二、七自然段,自己写一段话。(或写校园一角,或写某个游戏的过程)b、学生评析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思路,体会至爱亲情2、研读课文

    △ 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a、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是怎样引出的? B、这些对“我”的成长起了怎样的作用? C、怎样理解文章未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

    △ 毕业典礼后“我”回家见到了怎样的情景?这情景预示着什么呢?△“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教学内容: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2、体味文章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教学设计:

    △ 这篇童话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丑小鸭遭受到哪些歧视和打击?丑小鸭是如何面对的?这篇童话给我们什么启示?

    集中讨论: a、丑小鸭为什么拼死也要飞向高贵的天鹅? b、怎样理解“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这名话? c、为什么说丑小鸭的一生是作者自身生活的写照?

    教学要点:理解这两首诗,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学习体会,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生活。

    课前准备: 1, 根据提示,阅读这两首诗。2, 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师组织学生将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课堂交流,以利于理解诗歌。

    1、 反复阅读诗歌。2、独立思考,仔细品味,感悟诗歌的语言。

    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B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C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1、 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2、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五) 朗读背诵 (六)体验与反思: 教师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学习体会,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 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表现手法?你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吗?2、四节诗歌表达了什么意思?3、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意思?

    1、 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可为什么题目却是“未选择的路”?2、在诗歌表现出的情趣上,《未选择的路》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有什么不同?3、这两首诗歌对人可能产生怎样的影响?

    三、 课后作业 :试着写一篇随笔,评论一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或《未选择的路》。

    教学要点: 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范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正音及句子的停顿。 学生自由诵读,进一步感知课文。 学生齐读,注意断句。

    疏通文意 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全班同学讨论交流,解决四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问题探究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学完本文,你有何感想?

    教学要点:认识自我,正确对待成长中的烦恼。 了解他人的烦恼,重新审视并评价自我。 学会沟通与理解,能帮人解脱烦恼。

    课前准备:1、提前布置预习,了解活动内容。2、学生自由结合,分为三组,选派组长。3、学生可向爸爸妈妈、朋友了解少年时期的烦恼。4、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美国电视剧《成长

    高中数学必修一课件【篇4】

    教材分析

    本节课重在探究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简单的应用。教学中注重公式的形成过程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并揭示公式的结构特征和内在联系.就知识的应用价值来看,它是从大量数学问题和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模型,在公式推导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各种数列求和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就内容的人文价值上看,它的探究与推导需要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猜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数学的思考问题的良好载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以及推导方法;会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有关等比数列的一些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等比数列前n 项和的推导过程,总结数列求和方法,体会数学中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材中的实际引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及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推导及公式的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推导过程和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国王对国际象棋的发明者的奖励”的故事

    Ⅱ、讲授新课

    [分析问题]如果把各格所放的麦粒数看成是一个数列,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等比数列,它的首项是1,公比是2,求第一个格子到第64个格子各格所放的麦粒数总合就是求这个等比数列的前64项的和。下面我们先来推导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高中数学必修一课件【篇5】

    一、概述

    教材内容:等比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的推导及简单应用 教材难点:灵活应用等比数列及通项公式解决一般问题 教材重点:等比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

    二、教学目标分析

    1. 知识目标

    1)

    2) 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 理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

    2.能力目标

    1)学会通过实例归纳概念

    2)通过学习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学会归纳假设

    3)提高数学建模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充分感受数列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模型

    2)体会数学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并应用于现实生活

    3)数学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枯燥无味的

    三、教学对象及学习需要分析

    1、 教学对象分析:

    1)高中生已经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对各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理解能力较强。并掌握了函数及个别特殊函数的性质及图像,如指数函数。之前也刚学习了等差数列,在学习这一章节时可联系以前所学的进行引导教学。

    2)对归纳假设较弱,应加强这方面教学

    2、学习需要分析:

    四.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课前复习

    1)复习等差数列的概念及通向公式

    2)复习指数函数及其图像和性质

    2.情景导入

    高中数学必修一课件【篇6】

    学习目标

    1. 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归纳推理的含义;2. 能利用归纳进行简单的推理,体会并认识归纳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

    2. 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类比推理的含义;

    3. 能利用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体会并认识合情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问题3: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四边形的内角和是 ,五边形的内角和是

    ……所以n边形的内角和是

    新知1:从以上事例可一发现:

    叫做合情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是数学中常用的合情推理。

    新知2:类比推理就是根据两类不同事物之间具有

    推测其中一类事物具有与另一类事物 的性质的推理。

    简言之,类比推理是由 的推理。

    新知3归纳推理就是根据一些事物的 ,推出该类事物的

    的推理。 归纳是 的过程

    例子:哥德巴赫猜想:

    观察 6=3+3, 8=5+3, 10=5+5, 12=5+7, 14=7+7,

    16=13+3, 18=11+7, 20=13+7, ……,

    50=13+37, ……, 100=3+97,

    猜想:

    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

    1 通过观察个别情况发现某些相同的性质。

    2 从已知的相同性质中推出一个明确表达的一般性命题(猜想)。

    ※ 典型例题

    例1用推理的形式表示等差数列1,3,5,7……2n-1,……的前n项和Sn的归纳过程。

    变式1 观察下列等式:1+3=4= ,

    1+3+5=9= ,

    1+3+5+7=16= ,

    1+3+5+7+9=25= ,

    ……

    你能猜想到一个怎样的结论?

    变式2观察下列等式:1=1

    1+8=9,

    1+8+27=36,

    1+8+27+64=100,

    ……

    你能猜想到一个怎样的结论?

    例2设 计算 的值,同时作出归纳推理,并用n=40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变式:(1)已知数列 的第一项 ,且 ,试归纳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例3:找出圆与球的相似之处,并用圆的性质类比球的有关性质。

    圆的概念和性质 球的类似概念和性质

    圆的周长

    圆的面积

    圆心与弦(非直径)中点的连线垂直于弦

    与圆心距离相等的弦长相等,

    ※ 动手试试

    1. 观察圆周上n个点之间所连的弦,发现两个点可以连一条弦,3个点可以连3条弦,4个点可以连6条弦,5个点可以连10条弦,由此可以归纳出什么规律?

    2 如果一条直线和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相交,则必和另一条相交。

    3 如果两条直线同时垂直于第三条直线,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归纳推理的定义。

    2. 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①通过观察个别情况发现某些相同的性质;②从已知的相同性质中推出一个明确表述的一般性命题(猜想).

    3. 合情推理仅是“合乎情理”的推理,它得到的结论不一定真,但合情推理常常帮我们猜测和发现新的规律,为我们提供证明的思路和方法

    2023高中数学必修二课件(精品5篇)


    每位教师都须为授课预备充分的教案和课件,而课件所呈现的内容必须是由教师亲自设计完备。教案是实现有效教育不可或缺的工具,然而,如何制作一份良好的教案和课件呢?如果您正在寻找一篇优秀的文章来阅读,我们诚挚地向您推荐“高中数学必修二课件”,相信它能给您带来帮助!

    高中数学必修二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1)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

    (2)用方程的思想认识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利用公式知三求一;与通项公式结合知三求二;

    2.通过公式的灵活运用,进一步渗透方程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等价转化的思想.

    3.通过公式推导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的严谨性的训练,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先用错位相减法推出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而后运用公式解决一些问题,并将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结合解决问题,还要用错位相减法求一些数列的前项和.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是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与应用.公式的推导中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分类讨论思想,错位相减法等),这些思想方法在其他数列求和问题中多有涉及,所以对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要求,不单是要记住公式,更重要的是掌握推导公式的方法.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是分情况讨论的,在运用中要特别注意和两种情况.

    教学建议

    (1)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一节为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与应用,一节为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的综合运用,另外应补充一节数列求和问题.

    (2)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是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实例,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证明结论.

    (3)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的其他方法可以给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4)编拟例题时要全面,不要忽略的情况.

    (5)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的综合运用涉及五个量,已知其中三个量可求另两个量,但解指数方程难度大.

    (6)补充可以化为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数列求和问题.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等比数列前项和的公式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初步运用这一方法求一些数列的前项和.

    (2)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猜想、分析、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3)通过教学进一步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辩证观点,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公式的推导及运用,难点是公式推导的思路.

    教学用具

    幻灯片,课件,电脑.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问题见教材第129页)提出问题:(幻灯片)

    二、新课讲解:

    记,式中有64项,后项与前项的比为公比2,当每一项都乘以2后,中间有62项是对应相等的,作差可以相互抵消.

    (板书)即,①

    ,②

    ②-①得即.

    由此对于一般的等比数列,其前项和,如何化简?

    (板书)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

    仿照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求和方法,等式两边应同乘以等比数列的公比,即

    (板书)③两端同乘以,得

    ④,

    ③-④得⑤,(提问学生如何处理,适时提醒学生注意的取值)

    当时,由③可得(不必导出④,但当时设想不到)

    当时,由⑤得.

    于是

    反思推导求和公式的方法——错位相减法,可以求形如的数列的和,其中为等差数列,为等比数列.

    (板书)例题:求和:.

    设,其中为等差数列,为等比数列,公比为,利用错位相减法求和.

    解:,

    两端同乘以,得,

    两式相减得

    于是.

    说明:错位相减法实际上是把一个数列求和问题转化为等比数列求和的问题.

    公式其它应用问题注意对公比的分类讨论即可.

    三、小结:

    1.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推导中蕴含的思想方法以及公式的应用;

    2.用错位相减法求一些数列的前项和.

    四、作业:略

    高中数学必修二课件【篇2】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学习对比的依据。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熟练掌握xxx。

    (2)学生的知识经验较为丰富,具备了教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3)学生思维活泼,积极性高,已初步形成对数学问题的合作探究能力。

    (4)学生层次参次不齐,个体差异比较明显。

    二、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该以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线,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把这两者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新课标指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目标的制定和设计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xx在教材内容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学情分析,本节课教学应实现如下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初步掌握判别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抽象、概括,自主建构单调增函数、单调减函数等概念;能运用函数单调性概念解决简单的问题;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函数单调性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xxxxx,教学难点是xxxxx。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一)教法

    基于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高二学生的年龄特征,按照临沂市高中数学“三五四”课堂教学策略,采用探究――体验教学法为主来完成教学,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法上我采取了:

    1、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引入课题,为概念学习创设情境,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2、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紧扣概念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正确地形成概念。

    3、在鼓励学生主体参与的同时,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教会学生清晰的思维、严谨的推理,并顺利地完成书面表达。

    (二)学法

    在学法上我重视了:

    1、让学生利用图形直观启迪思维,并通过正、反例的构造,来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质的飞跃。

    2、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总结、运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是一个教师的“导”,学生的“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悟”构成的和谐整体。教师的“导”也就是教师启发、诱导、激励、评价等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把学习的任务转移给学生,学生就是接受任务,探究问题、完成任务。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把“教与学”完美的结合也就是以“问题”为核心,通过对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运用过程的演绎、解释和探究来组织和推动教学。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新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从我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问题的设计改变了传统目的明确的设计方式,给学生的思考空间,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2)引导探究,建构概念。

    数学概念的形成来自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但概念的高度抽象,造成了难懂、难教和难学,这就需要让学生置身于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去,从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活动过过程。

    (3)自我尝试,初步应用。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的模仿与记忆,数学思想的领悟和学习过程更是如此。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亲身经历和实践体验,师生互动学习,生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4)当堂训练,巩固深化。

    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方法,从而实现对知识识的再次深化。

    (5)小结归纳,回顾反思。

    小结归纳不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回顾,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知识、方法、经验等方面进行总结。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的体验是什么?(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技能?

    (二)作业设计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对本节课学生知识水平的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延伸与,注重知识的延伸与连贯,强调学以致用。通过作业设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的形成。

    高中数学必修二课件【篇3】

    《文化创新的途径》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题的内容。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理解了文化的交流、传播、和发展,也明白了文化发展需要创新。而怎样进行创新则是本节课探讨的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落脚点。同时,本课是承上启下,对接下来要学习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等知识具有指导作用。在呼唤创新的当今时代,文化创新作为一个社会热点,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实践性。《文化创新的途径》也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汇集实例,印证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绵延不断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在教材处理方面,用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为了更贴近学生实际,体现时代性,我删减了教材中徐悲鸿和梁祝的例子,增加了莫言和中国杂技芭蕾舞《天鹅湖》的内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立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创新的一个根本途径、两个基本途径。

    (2)理解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

    (1)通过探究文化创新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

    学习各民族文化长处的思想意识。

    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我校高二学生基础、理解能力较弱的实际,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依据:本课探究是的是怎样才能实现文化创新,所以本知识点理所当然地成为本课重点。

    倾向 。

    依据:由于学生很难找出正确方向,分清错误倾向。所以,本知识点是难点。

    突破难点方法:结合P55的“对待外来文化的三种态度” ,在教师引导下,帮助学生找出正确方向,分清错误倾向。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较好的教学效果。依据政治学科特点、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备教材备学生,我将采用:

    (1)情景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图文资料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

    (2)讨论教学法:针对教材重难点,开展讨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3)时事教学法:结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事例进行教学,开拓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理论联系实际。

    新课程理念提出,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接受式向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转变,由此我将采用:

    本课主要采用多媒体和黑板相结合的教学手段,精心制作课件,发挥多媒体信息量大,感性、直观的的特点,同时板书重难点,让学生深刻记忆。

    1、 初读课本,了解本框知识。

    2、 根据课前预习案,明确重难点知识。

    3、 查找搜集有关文化创新的社会生活例子。

    结合新课标要求,本课讲授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化教学,同时积极安排自主探究活动。具体过程如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4分钟时):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1)播放《喜羊羊与灰太狼》主题曲。讨论:该部影片为什么会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对文化发展而言,它的成功表明了什么道理?

    (2)导语:该片一改往日国产动画片人物造型呆板僵硬,说教味极浓的缺陷。以幽默的语言,搞笑的剧情,鲜活的人物造型,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文化要想发展,就需要文化创新。那么,文化怎么才能创新呢?这就是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新课探究上来。

    在结合课前预习基础上,提出导学问题: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基本途径是什么?

    (2)怎样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3)在文化创新中错误倾向是什么?如何坚持正确方向?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看书,找出答案,并提问学生回答,先学后教。

    针对本课重难点设置以下三个情景:

    展示材料1: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莫言以高密东北乡为情景,以他青少年时期的生活体验和观察发表了一系列中短篇小说,使他名声大震。

    探究:你认为莫言在文学创作上能够获得巨大成功的秘诀在哪?

    【教师启发】以青少年时期的生活体验和观察发表了一系列中短篇小说,说明莫言获得巨大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教师总结】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

    展示材料2:莫言将中国民间故事、历史事件与当代背景融为一体,赢得世界殊荣。

    【教师启发】将中国民间故事、历史事件与当代背景融为一体说明在文化创新中启示我们需要什么?

    【教师总结】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对于传统文化,一方面,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创新,另一方面,要体现时代精神。

    探究:由上海城市舞蹈有限公司投资制作、中国广东杂技团创作演出的杂技芭蕾《天鹅湖》荣获曼彻斯特戏剧奖(最佳国际剧目奖)。思考杂技芭蕾《天鹅湖》的成功,给我们文化创新有什么启示?

    【教师总结】成功经验是不仅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时代精神,而且注重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1)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什么样的过程?(答案课本P53)

    (2)在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提示:想想杂技芭蕾《天鹅湖》在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是如何做的。

    总结:在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我们应该:

    (1)要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取长补短。

    (2)要注意不同民族文化的平等交流,互相借鉴。

    (3)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基本原则。

    情景三:学生思考课本P55页的探究问题。分组讨论:哪些认识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并进行简要分析。

    【学生思考讨论】每组派一名代表阐述本组的观点。

    【教师明确】观点一是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观点二是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两者都错误,我们应该树立观点三那样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观点。(引出两个概念:什么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什么是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让学生掌握。)

    要把握好两组关系: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胂质担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文化精华?br>

    【设计意图】本环节充分让学生自主参与,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避免满堂灌和空洞说教。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新学内容,提问学生今天学了什么。强调重难点,并罗列出本框题的逻辑体系。

    (08广东高考)37.(10分)看漫面,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要点:

    ( l )漫画中的文化教育存在只注重中国传统文化排斥外来文化的偏差。

    ( 2 )①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会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② 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有竞争.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应该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享世界文化创新成果。

    ③ 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必须深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

    【设计意图】当堂训练,堂堂清。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运用方式,及时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有人说,春晚如果没有赵本山的小品,基本可以说暗淡失色,春晚因为有了赵本山及其团队的参与我们有了更多的期待,你认为赵本山及其团队怎样做才能让全国人民享受到文化盛宴?

    【设计意图】布置适当、优质的作用有助于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

    采用总分式结构板书,简洁明了,条理清晰,印象深刻。

    本课我力求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快乐中掌握知识,教师做好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和传播者。

    本堂课应注意,1、要根据高中生的兴趣爱好来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收集好充分的第一手资料。2、上课的课室要带有多媒体设备,这样才能播放动画视频,帮助学生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使学生得到深刻的体验和感悟,从而达到新课改的目标。

    高中数学必修二课件【篇4】

    教学目的:

    (1)明确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2)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

    (3)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4)纠正认为“y=f(x)”就是函数的解析式的片面错误认识.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什么才算“恰当”?分段函数的表示及其图象.

    (2)图象法;

    例1.某种笔记本的单价是5元,买x (x∈{1,2,3,4,5})个笔记本需要y元.试用三种表示法表示函数y=f(x) .

    分析:注意本例的设问,此处“y=f(x)”有三种含义,它可以是解析表达式,可以是图象,也可以是对应值表.

    注意:

    函数图象既可以是连续的曲线,也可以是直线、折线、离散的点等等,注意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函数图象的依据;

    列表法:选取的自变量要有代表性,应能反映定义域的特征.

    例2.下表是某校高一(1)班三位同学在高一学年度几次数学测试的成绩及班级及班级平均分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王 伟 98 87 91 92 88 95 张 城 90 76 88 75 86 80 赵 磊 68 65 73 72 75 82 班平均分 88.2 78.3 85.4 80.3 75.7 82.6 请你对这三们同学在高一学年度的数学学习情况做一个分析.

    分析:本例应引导学生分析题目要求,做学情分析,具体要分析什么?怎么分析?借助什么工具?

    注意:

    本例为了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将离散的点用虚线连接,这样更便于研究成绩的变化特点;

    本例能否用解析法?为什么?

    拓展练习:

    任意画一个函数y=f(x)的图象,然后作出y=|f(x)| 和 y=f (|x|) 的图象,并尝试简要说明三者(图象)之间的关系.

    例4.某市郊空调公共汽车的票价按下列规则制定:

    (1) 乘坐汽车5公里以内,票价2元;

    (2) 5公里以上,每增加5公里,票价增加1元(不足5公里按5公里计算).

    已知两个相邻的公共汽车站间相距约为1公里,如果沿途(包括起点站和终点站)设20个汽车站,请根据题意,写出票价与里程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画出函数的图象.

    分析:本例是一个实际问题,有具体的实际意义.根据实际情况公共汽车到站才能停车,所以行车里程只能取整数值.

    如果某空调汽车运行路线中设20个汽车站(包括起点站和终点站),那么汽车行驶的里程约为19公里,所以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x∈N| x≤19}.

    由空调汽车票价制定的规定,可得到以下函数解析式:

    根据这个函数解析式,可画出函数图象,如下图所示:

    注意:

    本例具有实际背景,所以解题时应考虑其实际意义;

    本题可否用列表法表示函数,如果可以,应怎样列表?

    实践与拓展:

    请你设计一张乘车价目表,让售票员和乘客非常容易地知道任意两站之间的票价.(可以实地考查一下某公交车线路)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


    老师每一堂上一般都需要一份教案课件,因此我们老师需要认认真真去写。 学生反应是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今天教师范文大全编辑为大家精选了一篇文章主题是“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希望你能够通过本页所提供的信息有所收获!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篇1)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⑴夏商时期的王位世袭制、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及对西周的影响、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⑵ 探究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2.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我国进入阶级社会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世界文明古国。

    ⑵中国古代的早期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一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3.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4.难点:分析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知识梳理】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夏商的政治制度

    ⑴特点:①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开创者:

    特点:

    形式:

    ②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官员

    中央:

    地方上:

    ⑵影响: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度有直接的影响。

    【学习探究】

    ⑴夏商时期的相权状况意味着什么?(分别与禅让时代和秦之后的王朝相比)

    ⑵侯、伯有几重身份?既是隶属中央的高官,又是地方上方国的首领(双重身份)

    二、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1.西周的分封制(前1046年)

    目的:

    对象:

    内容:

    影响:

    【学习探究】

    1.分封制体现了森严了等级,维护这种等级制度,仅仅靠得是国家暴力机构吗?如果不是,还要依靠什么制度?

    2.宗法制度(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

    由来:

    目的: 特点:

    影响:

    3.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关系:

    【学习探究】 楚庄王问鼎说明了什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4.、宗法制与分封制的衰落(西周后期~战国末[秦])

    原因: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早期)

    三、知识网络:

    春秋战国(衰落)

    夏商(形成、发展)

    周宗法、分封(完善)

    特点:有专制色彩;宗族血缘关系为主要维系手段,形成家国一体形式。

    【课堂练习】

    1.、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说明( )

    a 夏商周三朝采用的是完全一样的政治制度

    b 夏的政治制度不适宜于商

    c 商的政治制度不适宜于周

    d 商继承了夏的制度并稍有变化,周朝又继承商朝制度而略有调整

    2、下列与西周王朝建立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盘庚迁殷 b武王伐纣 c 周公东征 d 平王东迁

    3、西周时正式确立的王位继承制是( )

    a 禅让制 b 兄终弟及制 c 长子继承制 d嫡长子继承制

    4、“封建亲戚”指的是( )

    a 禅让制 b世袭制 c 分封制 d 封建制

    5、西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6、下列制度中,西周没有使用的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等级制

    7、下列诸侯对周天子所负的义务中不正确的是( )a 镇守疆土 b 随从作战 c 获取封赏 d 朝觐述职

    8、下列对西周王朝和诸侯关系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 根据分封制,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君臣关系 ②根据宗法制,周王和同姓诸侯是大宗和小宗的关系 ③ 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系 ④周王对各诸侯国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1.d 2.b 3.d 4.c 5. d 6.a 7.c 8.d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篇2)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

    要使学生认识: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成败,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使学生了解他们的改革对苏联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难点:苏联的解体。

    讲授新课:苏联为什么会解体? 明确指出其解体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引出本课将学习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引导学生回忆斯大林时期苏联确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何弊端,并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于僵化的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斯大林逝世后,人心思变,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改革,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一、赫鲁晓夫改革

    简单介绍赫鲁晓夫生平,出示一些有关赫鲁晓夫的材料,增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这是历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 ──尼克松

    “苏联领取特别养老金者尼?谢?赫鲁晓夫逝世。”

    ──1971年赫鲁晓夫逝世时的讣告

    赫鲁晓夫当政期间的改革,先指导学生阅读关于苏共“二十大”的小字内容,提出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指出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了解赫鲁晓夫改革中的两项重大措施(种植玉米和垦荒)。然后在补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赫鲁晓夫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讨论“为什么说赫鲁晓夫改革是失败的?”

    对赫鲁晓夫之后勃列日涅夫时期进行的改革,依据教材小字内容介绍,使学生能较好地衔接前后历史,不必补充。

    二、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是一个难点,所以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知识就戈尔巴乔夫上台背景,改革措施(特别是政治改革中新思维及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等提出及泛滥,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等内容补充相关资料,以谈话、讨论方式使学生对戈尔巴乔夫改革能有自己的评价。

    “八一九事件”及苏联最终解体结合动脑筋中的题目“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组织全体同学讨论。总结时可以适当补充对苏联解体原因分析,指出“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事变后叶利钦掌握控制了全局,但它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但其只是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西方势力的影响;等等。

    “独联体”的成立,标志着苏联的初步解体。1991年12月底,苏联正式解体。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因素,改革归于失败,仍然没有克服斯大林模式所存在的弊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和苏共的垮台。1991年底苏联完全解体。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遭遇挫折,但这只是苏联这种模式的失败。我们要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更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991年12月25日晚,戈尔巴乔夫最后一次以苏联总统身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自己辞去苏联总统和武装力量统帅职务,并把“核匣子”转交给叶利钦。7时32分,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69年的苏联国旗在寒风中降下;7时45分,俄罗斯联邦的国旗升起,克里姆林宫换了主人,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苏联解体是世界历的重大事件,它结束了曾对20世纪的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发展模式的实践,也结束了曾在战后45年间主导国际政治的两极格局,其多方面的意义为走向新世纪的人们留下了一份内涵丰富的历史遗产。

    开展讨论:“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哪些经验教训?”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篇3)

    ②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欧洲并没有出现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美好景象

    ③人们对社会的失望和对现实的不满催生了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3、代表作:

    ①英国拜伦:《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被喻为“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特色:辛辣地讽刺现实社会);

    创作特点:具有民主思想和反叛精神,猛烈抨击封建专制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象,塑造一些追求个人幸福、爱情、自由的人物,人称“拜伦式英雄”。

    ②英国雪莱:《西风颂》,将人类的未来寄托于普遍的爱,诗中充满幻想和憧憬,体现出一种真正的乐观主义精神。

    4、影响:

    ①通过心理描写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的作品对下层劳动人民寄予深切同情;

    ②有力地支持了法国大革命后席卷全欧洲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③尽管用人道主义去感化改变世界的愿望落空,但仍给人鼓舞;

    ④为欧洲文坛树立一面光辉旗帜。

    ②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赤贫化,资本主义带来的社会罪恶现象惊人增加

    3、代表作:

    4、影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剖析社会问题的本质。他们的作品提供了认识社会人生的镜子,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背景:19世纪中叶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建立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的美好社会的要求转化为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直接行动。

    2、形式:表现手法与传统文学有很大差异: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一个明显的理由,故事的背景不明确,很难理解其中的因果关系。

    3、背景:

    ①19世纪末期以来,西方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②人类在20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纪大战和席卷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

    ③面对世界大站和经济大萧条等社会危机的冲击,人们从理想主义的梦幻中惊醒,深深陷入怀疑迷茫和苦闷之中。文学艺术领域在深刻批判现实的同时,兴起了反传统、反理性的现代主义潮流。

    ①代表作品:九部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欢乐颂》等)

    ②创作背景:启蒙与革命——深受启蒙思想影响,追求进步、自由和民主

    ④主要贡献:将声乐与器乐结合,开创了交响乐的新形式 ;赋予器乐反映社会重大题材的使命

    1、产生背景:

    ①客观:对欧洲原有艺术清规戒律不满;19世纪科学技术尤其是光学和色彩学理论的启发;工业革命拉近城乡距离,郊外写生方便。

    2、最具代表性的画家:莫奈;其代表作:《 日出·印象 》 《干草堆》《鲁昂大教堂》

    影响:拓展了人们的审美领域,孕育了20世纪初对传统艺术的全面突破。

    1、美术:

    现代派:荷兰凡高 “ 扑向太阳的画家 ”; 西班牙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

    2、重要人物:

    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 (1895.12.28 世界电影发明日)

    美国格里菲斯(导演) “现代电影之父” “电影界的莎士比亚”

    美国卓别林(演员) “喜剧大师”

    5、影响:

    古代女子:12岁称金钗之年;13岁称豆蔻年华;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24岁称花信年华;出嫁女子称梅之年。男子: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40岁称不惑;50岁称知天命;60岁称耳顺;70岁称古稀,80岁称杖朝;90岁称合耄耋;100岁称乐期颐。

    【八拜之交是指哪八拜? 】1、知音之交--伯牙子期 2、刎颈之交--廉颇相如 3、胶膝之交--陈重雷义 4、鸡黍之交--元伯巨卿 5、舍命之交--角哀伯桃 6、生死之交--刘备、张飞和关羽 7、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 8、忘年之交--孔融和祢衡。

    【宋代公务员薪水:1个宰相1天1万RMB】宋代公务员的薪水估计是5000多年来公务员待遇最好的了。1个宰相的月薪是50万文,在当时可以买12万斤上等的好米,现在好米算2.5元一斤,12万斤是30万RMB,年薪360万。当时欧洲君主的生活水平也赶不上东京一位守城门的士兵,因为士兵尚且穿得起丝绸制的鞋。

    宏观上而言,历史学科知识是把人类文明发展演进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编纂而成,从而体现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发展趋势。从微观上讲,就是要了解一个个历史史实的前因、后果和大致过程。具有时空概念,了解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联系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理解了这一点,就会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有较好的思想准备。

    高二历史教材采用模块教学,内容结构是中外历史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混编而成。再加上囿于篇幅的限制,一些知识环节是跳跃性的,缺少必然的关联,尤其是高二第二学期的两本选修教材的学习。因此,做好课前预习,明确学习任务,带着疑问和思考走进老师的课堂,将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这个学习任务可以是一课的,也可以是单元的。单元导读建议学生在本单元学习开始前一定要认真阅读,它是对本单元内容的高度概述,并搭建了本单元的知识框架,而且阐述了本单元的课与课之间的知识联系。比如必修Ⅲ第三单元的单元导读,导言首先概述了本单元的内容,展示了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及演进历程,其次,导言概述了本单元的三个学习要点:希腊先哲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对人文主义的倡导和弘扬;启蒙思想家的观点;第三,导言还指出了思想解放与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建立起史实之间的联系的过程通常首先是在课堂上,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因此,确保45分钟课堂质量是学好历史学科的中心环节和关键环节。保证课堂质量要做到:一听,认真听讲,和老师进行有效的思维互动;二记,记录每课的知识框架,对重点知识进行标注;三内化,老师当堂讲述的知识最好能够在上课时间内进行消化和吸收,不要给自己留下债务。否则,积累的问题越多,时间越长,学生就会成为“负翁”。四忆;是指对重要史实进行强化记忆。历史学科的学习是建立在基本史实的基础之上,识记重要史实是必要的,否则,一切都是“无米之炊”。其次,课后的复习和整理,建立起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从一节课到一个单元,再到整本书。比如必修Ⅲ第一单元的知识,核心知识是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学)的发展演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形成 )汉代(出现新儒学,确立主流地位)宋明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明末清初(儒学的批判发展)。建立起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更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识记。历史学科的学习切忌把历史知识孤立开来,形成碎片化的记忆。

    记住基本史实是基础,会灵活运用知识才是王道。在新形势下的各种考试,题目相对更为灵活,基本上很少考查某种历史现象“是什么”的问题,而是考查“为什么”或者“你怎么看待”这种历史现象的问题。比如说高二年级即将面临的北京市全市会考,主观题部分就非常注重对学生运用和迁移知识的考查。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篇4)

    材料二牛顿已发现了一个数学上能证实的根本的宇宙规律……,实际上,自然界好像是一个巨大的机械装置,按照通过观察、实验、测量和计算可予以确定的某些自然法则进行运转。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阅读材料一图片,紧扣教材知识,并结合材料二的评论得出结论。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牛顿个人素养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分析原因。第(3)问,谈感想一定要紧扣主题,切忌空泛,并注意语言的精炼。深刻认识个人成就与社会的关系。

    答案:(1)在物理学方面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三大定律,创立了“牛顿经典力学”。

    (2)主观方面:牛顿具有勤奋探索的科研精神;勤于动手,注重实验的科学方法;谦虚、谨慎,善于吸收,总结前人经验和成果的科学态度。

    客观方面: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既对力学的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又为牛顿的科研工作奠定了物质基础;开普勒、伽利略等人的科学成就为牛顿力学体系的创立提供了条件。

    (3)科学的进步,不仅需要科学家的勤奋努力,更需要适宜的社会环境。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一尽善尽美的包括太阳、行星的大系统,惟有出于全能的神之手……就像一个盲人对于颜色毫无概念一样,我们对于神理解万事万物的方法简直是一无所知。

    材料二更让人扼腕的是,牛顿在晚年时竟成了神学的奴隶,一心要证明上帝的存在。提出了太阳系起源于神秘的“第一推动力”。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二版中,他加进了一个《总释》,他在《总释》中说:“这个由太阳、行星和彗星组成的最完美的体系,只能来自一个全智全能的主宰的督促和统治。”在出任造币厂的监督后,又埋头于荒.唐的炼金术……

    材料三在牛顿描述的世界中,处处充满着井然有序的规律和法则……于是更多的人开始建立这样一种世界观:既然物质世界有着如此的自然规律,那么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也应该有类似的规律存在,只要能将牛顿_自然之谜的科学方法运用于人类社会,那么社会发展的规律也能被掌握。

    (1)材料一说明牛顿具有怎样的信仰?结合材料二说明,这种信仰与其科学研究有什么关系?(4分)

    (2)材料三中的“井然有序的规律和法则”主要是指什么?这些规律的发现有何影响?(6分)

    解析:第(1)问分析材料得出牛顿对上帝的信仰,进而说明其通过科学研究理解上帝的目的。第(2)问根据牛顿的科学贡献进行回答。第(3)问从牛顿所处的时代背景角度进行概括。

    答案:(1)信仰:虔诚信仰_教(上帝)。关系:牛顿希望通过科学研究来理解上帝、验证上帝的存在,因此对_教的信仰成为其科学研究的重要动力。

    (2)规律和法则:指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影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系统性的理论概括,是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标志,也奠定了近代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极大地推动了人们世界观的革新,使人们从宗教_中解放出来,进一步促进人们以科学精神来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使人们掌握了机械的制造与应用,从而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3)牛顿因其勤奋好学和善于研究而成为人类历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又因中世纪神学影响而迷恋于宗教,展现出其平常人的一面。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篇5)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一是我国高中文化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也是帮助我们了解国家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门课程的课件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之一,我们可以通过课件学习历史知识,掌握历史思维,拓宽历史视野,这对于我们未来成长和学习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

    一、概述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是一套由国内著名历史教育机构“晖道文化”研发的一套历史教学软件。该软件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掌握历史思维方法。同时,该软件还包含了多种与历史相关的知识,例如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等,让我们能够全面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和历史事件的影响。

    二、内容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历史概述

    通过该课件,我们可以了解到从古代到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过程,并对历史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我们可以从这些历史概述中了解到:先秦时期社会的衰败和战乱、秦朝的统一、汉朝的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恢复和文化复兴、唐宋时期的全盛、元朝和明朝的政治经济的崩溃和文化意识的抬头、清朝的近代化等。

    2. 历史事件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还介绍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例如春秋战国时期卫楚之争、秦始皇统一中国、汉武帝时期的扩张和外交、戊戌变法、中日甲午战争等等。这些事件的介绍,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而且,学习这些历史事件,对于我们对中国历史的整体认识也是有益的。

    3.历史人物

    课件中介绍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例如孔子、袁世凯、洪秀全、孙中山、慈禧太后等等。通过学习这些历史人物,我们能够了解他们的生平、功绩与思想体系,同时也能够掌握更多历史思维的方法。

    三、特点

    1. 囊括历史知识全面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中的历史知识点相对比较全面且详细,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同时也使我们对历史知识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2. 图文并茂,生动直观

    课件采用了许多图表、图片,同时也有详细的文字说明,使得我们学习起来更加生动直观,更加容易理解。

    3. 历史思维方法指导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中不仅有历史知识点讲解,还附带了许多历史思维方法指导,并搭配了相应的历史案例,让我们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和思维方法,同时也为未来的历史应用学习打下了更好的基础。

    四、结语

    总之,《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是一套十分优秀的历史教学软件。它以全面、生动、直观的方式让我们了解中国历史,同时还帮我们掌握了历史思维方法。希望各位同学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认真使用《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和思维方法,为未来的成长和应用学习打下更加牢固地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篇6)

    (1)背景:

    ①二战后,西欧各国国际地位下降,不得不依附于美国来恢复经济、对抗苏联;

    ②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生产力较快发展,要求摆脱美国控制;

    ③西欧各国只有联合起来,才有可能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④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3)影响:

    ①促进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②西欧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政治上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使美国霸权地位削弱。

    ③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冲击着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②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拉动了日本经济发展;

    ③重视科技和教育,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制定经济计划,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

    ④战后民主化改革。

    (2)表现:1956---1972年,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影响:

    ①改变了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②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冲击着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1)兴起: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通过了《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诞生。

    (2)意义: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美苏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篇7)


    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必修一是学生接触中国历史的第一步,它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学习模块,涵盖了从原始社会到秦朝的漫长历史进程。这门课程是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了解和认识,以及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的关键。


    第一单元: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


    第一单元主要介绍了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概念及其特征。通过学习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学生可以了解到人类社会的最早起源和演变的过程。同时通过学习奴隶社会的兴起和衰落,学生可以认识到社会经济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人类社会的进步和衰退。


    第二单元:封建社会


    第二单元主要介绍了封建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学生将通过学习封建社会的阶级结构、土地制度和科举制度等内容,了解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在学习这个单元的过程中,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封建社会的优点和局限性,以及封建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第三单元:商朝和西周


    第三单元主要介绍了商朝和西周的历史背景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学习商朝和西周的兴起和衰落,学生将了解到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政治组织和文化传承,以及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面貌。


    第四单元:春秋战国


    第四单元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其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将通过学习这个时期的政治剧变、诸侯割据和思想家的兴起等内容,了解到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和思想流派,并认识到思想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


    第五单元:统一中国的秦朝


    第五单元主要介绍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及其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学习秦始皇的政治改革和统一战争,学生将了解到中国古代历史上首次实现统一和大一统的政权,并认识到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学生将通过教材、讲解、讨论和互动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同时,学生还将通过参加历史实地考察、模拟古代军事战争和文化活动等实践活动,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学生还将通过阅读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是一门全面而系统的历史课程,通过学习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商朝和西周、春秋战国和秦朝等历史内容,学生可以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和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和变革,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这门课程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产生重要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篇8)

    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

    熟悉秦朝政权机构和统一措施,记忆主要官职名称和通行文字,理解秦代政治体制的权力格局。

    二、能力与方法

    1、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掌握史实依据。初步了解如何阅读与归纳历史材料的方法。

    2、简要分析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弊,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3、学习小组分别收集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概况,秦灭六国的时间、经过等,以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秦代政治制度高度集权、严密、残酷的特征,初步理解秦制对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深远影响,渗透文明进步原则与道义原则相悖的价值判断标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难点

    秦始皇统治的残酷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先进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式

    基本原则:

    没有疑问——掌握

    自主学习:

    自行探究解决——掌握

    产生问题——研究性学习

    或合作探究解决

    教师讲授:定义性的概念、规则或学生集体探究仍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讲授。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自主或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引导、解决问题——延伸问题——课下探究、研讨。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各学习小组通过对网络、书籍、报刊、杂志、光盘等媒体的找寻和浏览,找到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改革、秦灭六国的时间与经过、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以及近期关于秦始皇陵考古勘察的报道等资料。

    2、查阅与本课有关的历史史实。

    3、思考课后阅读(探究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天下共主与中央集权的区别等)。

    (二)导入设计

    情境营造

    用大屏幕打出秦始皇的画像。

    教学导语

    “六王毕,四海一”,秦国统一天下标志着中国集权政治的开始。秦王朝建立起来的统一的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它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那么,它是如何建立的?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下面就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

    用这种方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结构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宗法制被破坏

    2.争霸战争开始

    3.各国纷纷变法

    4.秦国完成统一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2.皇帝与三公九卿的关系

    3.三公九卿的职权

    三、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1.秦朝的地方机构

    2.官吏的选拔考察

    3.巩固统一的措施

    4.制定严苛的法律

    (四)师生互动

    课堂设问

    问题1:周天子分封诸侯,“授土”“授民”,诸侯则向周天子履行各种义务;请思考:周天子需要仗恃什么条件来统治诸侯?

    周天子必须有威望和实力,大部分诸侯必须拥戴周天子。

    问题2:既如此,为何春秋时期周王室却开始衰微了?原因是什么?

    西周后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国人暴动”更直接打击了周王室;平王东迁后,实际管辖面积大大缩小,地位下降;诸侯国各自独立,以分封等级从属关系形成的统治体系废弛。

    这样,周王室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国力量逐渐强大,形成群雄割据的局面。然后导入新课。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宗法制被破坏

    2、争霸战争开始

    3、各国纷纷变法

    4、秦国完成统一

    情境营造

    由各学习小组代表讲述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经过、结果;简要介绍秦灭六国的时间、经过。

    秦国因商鞅变法而强大,最终灭掉六国而完成统一,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建立了强大的、空前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大帝国。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课堂设问

    问题1:秦朝中央政权的高度集中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是皇权至上;其次是皇位世袭制;三是三公九卿的设置。

    问题2:皇帝应该穿黄色的皇袍,为什么教材上的秦始皇穿的却是黑色的袍子?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秦始皇根据五行相生相克之说,认为周代以火德立国,颜色尚红;秦能灭周,应是以水德立国,取水能克火之义。水色为黑,故服饰尚黑。

    2、皇帝与三公九卿的关系

    3、三公九卿的职权

    情境营造

    据《史记》载:始皇曾外出巡游,见到丞相车骑多,认为不是好事。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始皇大怒,遂将当时在场之人全部杀掉。

    课堂设问

    问题1:你认为谁最有可能向始皇告密?

    有可能是太仆,因为太仆负责宫廷车马,皇帝出游,他会一直跟在皇帝身边。

    问题2:你认为三公九卿是否分享把持了国家的最高权力?九卿中有哪几个是真正掌握政府政务的部门?

    没有。因为三公九卿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九卿中真正掌握政府政务的部门只有奉常、廷尉、典客、治粟内史、少府,而其中奉常、少府也还兼为皇室服务。其余四卿则仅仅是为皇帝、皇室服务的。

    地理必修一课件


    今日教师范文大全为各位呈现“地理必修一课件”。师者在每堂课开始前做好教学课件的规划是必不可少的,各位教师都需要精心设计更为完美的教案课件。教案对于教师的思想与行动的有机结合儿起着关键的角色,能有效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非常感谢您的阅读及宝贵的反馈!

    地理必修一课件 篇1

    一、教材分析

    区域差异是指不同区域之间的自然、人文要素及其他生产要素的禀赋和发展水平的不同。本节教材对区域差异的比较侧重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差异上。在“区域差异”中,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提出了区域差异既有自然要素也有人文要素的差异。要求在理解和掌握区域差异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区域差异的各个要素的相互作用,为探究区域差异的原因打下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在认识区域差异的同时,进一步认识组成环境的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而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引导学生在探究区域可持续发展时,充分关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开发初期阶段的特点;

    2、了解区域发展成长阶段的特点;

    3、了解区域发展转型阶段的特点;

    4、了解区域再生阶段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利用美国”钢都”匹兹堡的开发或我国的具体城市来分析总结区域初期阶段的特点

    2、播放有关录像,并利用芝加哥--匹兹堡城市群的形成或我国代表性的城市或地区的发展,引导学生归纳分析成长阶段的特点

    3、提供网上查询的我国大庆,鞍山等地的材料以及教材中的”匹兹堡的困惑”等内容,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归纳出转型阶段的特点

    4、从转型阶段出现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提出改善措施,分析归纳再生阶段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区域发展4个阶段的识记和理解,尤其是再生阶段。

    难点

    1、再生阶段的理解和运用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知识点与地图的整合方面有欠缺,教师在授课中注意将所教知识点罗列在地图的相关位置上。

    五、教学方法

    导学案教学法

    六、课前准备

    预习导学案,初步掌握区域差异比较的方法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复习上节课内容,提问学生到过哪些地方,并让学生描述区域特征,引入新课、展示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区域差异

    A阅读课本第一部分完成 :

    1、形成原因

    2、表现

    二、区域差异比较——日本和英国

    (一)、自然环境的比较

    读课本P10日本和英国地图,完成下列要求:

    A1、自然环境的比较

    (1)相似性:

    B(2)差异性:(合作展示)

    表现:

    日本 英国

    地形

    气候

    植被

    水文

    矿产

    B产生的原因:(合作展示)

    日本、英国气候形成原因

    2、经济发展的.比较

    读课本P12英国、日本工业分布图,并结合日本和英国的自然环境差异,完成下列问题:

    A(1)相似性

    B(2)差异性(合作展示)

    表现:

    日本 英国

    经济发

    展特点

    工业

    布局

    农业

    人口

    与城市

    B产生的原因:(合作展示)

    1、 日本、英国工业布局特点产生的原因

    2、 2、日本、英国农业业布局特点产生的原因

    C区域差异比较方法总结:(师生交流 )

    探究问题

    1、自然环境区域差异会影响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哪些方面?

    解析:自然环境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在农业地域类型、生产和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民居形态等方面的差异。

    2、英国和日本都濒临海洋,两国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吗?

    解析:英国位于亚欧大陆西侧,受西风带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3、日本和英国都是世界上工农业发达的国家吗?

    提示:英国和日本都是以工业为主的国家,农业在经济中都不占重要地位,许多农产品都需要进口。

    4、日本和英国的工业布局都具有“临海型”的特点吗?

    提示:日本需要从国外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产品.利用沿海多优良港湾的有利条件,形成了“临海型"的布局形式; 但英国资源丰富,工业接近原料产地,具有明显的“资源型”特点。

    5、根据日本和英国的产业结构图,比较两国产业结构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提示:农业比重都很小,说明农业都不占重要地位,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次之,说明都是以工业为主的国家,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

    6、区域自然环境差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提示: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对各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使得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构成不一样,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不同。这说明,人类活动的差异也会导致自然环境的差异。

    7、日本和英国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产生原因有哪些?

    提示:(1)气候:两国分别位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岸,由于处在不同的大气环流形势下,英国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形成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暖湿润的气候使这里河网较密,流量平稳。但由于降水较多,日照较少,英国西部不适于粮食作物的生长,而多汁的牧草长得很好,乳畜牧业比较发达。日本属于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降水丰富,冬季较为干燥,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由于人口众多,农民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地形:日本境内多山,国土的3/4以上是山地和丘陵,只在沿海一带分布着狭小的平原。因此全国大部分地区为森林所覆盖。山间河流短急,水能资源丰富。平原狭小使耕地面积很小,农民多采用小型农业机械,并大力发展水利。丘陵地区多栽培果树和蔬菜。英国高原、低山、丘陵与平原、山谷交替分布。森林覆盖率低,以草地为主,植物种类比日本少。

    8、区域比较方法:

    (1)区域差异的比较有 多种方法,不同区域比较方法是不同的。

    (2)比较区域环境主要从相同点和不同点两个方面进行。

    (3)区域比较一般从自然环境特征、经济发展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

    (4)自然地理环境的比较主要从地形、气候、植被、水文和自然资源等方面进行。

    (5)经济发展的比较主要从经济发展特点、工农业生产及其布局、人口与城市等方面进行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九、板书设计

    1区域差异

    2区域差异比较——以英国和日本为例

    3我国的区域差异

    十、教学反思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研究本节课,争取设计的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地理必修一课件 篇2

    1、区域

    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有的地方提出排他性)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3、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1).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一年两熟至三熟; 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一年一熟。

    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2).地理环境对区域工业发展影响显著:

    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

    4、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早期: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时期 :

    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人口越来越稠密。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农业社会后期:

    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5、遥感(RS)

    主要是获取信息,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视力的延伸

    工作过程: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 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 传感器 → 遥感地面系统 → 成果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6、全球定位系统(GPS)

    主要功能是定位,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如,可以精确定位某地理事物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和海拔),还可为飞机、船舶、汽车导航。

    由三大部分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共24颗,其中21颗工作卫星,3 颗备用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7、地理信息系统(GIS)

    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优点: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强大;③动态监测(GIS与RS相结合)

    8、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地理必修一课件 篇3

    【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分析:

    资源是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总量丰富,种类齐全的国家之一。但是由于气候、地质、地貌、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使得我国资源空间分布很不平衡。不论是地表资源还是地下资源,在区域分布上都存在着相对富集和相对贫乏的现象。比如我国的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能源矿物南少北多,西多东少;水能资源集中在西部和西南的部分省区;金属矿产资源基本上分布在西部高原到东部丘陵的过渡地带。这种资源的整体性分布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地理格局不相适应。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技术先进却普遍面临着资源短缺、能源匮乏的困境;西部广大地区资源丰富,却因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和技术落后而得不到大规模的合理开发,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为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更好地利用我国现有的资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先后制定了若干跨区域资源调配方案,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晋煤外运等。

    本课标的制定完全符合我国的国情,也是我国今后区域发展的主导方向。因此,应通过两步来实现这一课标:首先通过对西气东输这一案例进行剖析、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其次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从“个”推知“类”,掌握普遍的规律性原理,能宏观分析我国其他的资源跨区域调配方案。

    【教材分析】

    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当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程度空前紧密。本章内容即从区域之间的联系入手,着重研究了跨区域之间的资源调配以及区域之间应该如何协调发展两个问题,从现象入手,溯因释果。本节内容首先从资源区域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一般不具有流动性以及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两个方面,说明了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然后以我国的西气东输工程为案例,从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和油气

    开发的战略重点转移等方面剖析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然后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阐述了西气东输的积极影响和应注意的问题。

    区域资源调配的原因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本节的重难点,要提醒学生学习时应特别注意。本节内容主要沿着区际联系的产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一主线展开,教学时要在抓住这一内容的同时结合身边的实际以及时事热点分析相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的概况,如起点、终点、经过的主要省区。

    2、能通过读教材中附图,分析西气东输的主要原因。

    3、能理解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

    4、了解其他三大跨区域调配工程的线路及对区域发展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我国天然气资源利用开发现状的分析,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生阅读分析图表文字信息,提高学生归纳和把握事物重点的能力。

    3、通过活动设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资源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及其不均衡性,看到我国为协调资源分配、促进区域发展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养成节约能源资源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西气东输的原因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西气东输的原因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1.从国家层面的意义

    ①有利于调配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状况,优化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沿线主要城市的大气质量,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②为沿途各省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激活沿途省区钢铁、建筑、建材、运输、商业、水泥、土建安装和机械电子等产业的发展潜力。

    2.从具体意义分析

    ⑴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西气东输工程的起点在西部地区,气田勘探开发投资的全部、管道投资的3/4都在中西部地区。西气东输工程的大量投资,将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②西气东输工程可以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⑵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通过管道输送的天然气,稳定可靠,从而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的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的消费结构。

    ②发挥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以及用户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⑶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西部地区虽具有资源优势,但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与东部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西气东输则将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合理配置,对于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思考

    1.通过西气东输,我国政府是如何协调东西部发展的?

    点拨:从西部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低,东部地区资源利用效率高,资源从西部输送到东部,不仅西部会获得资源的销售收入,而且资源在东部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为国家提供更高的税收;国家就可以用更多的税收;国家就可以用更多的资金用于对西部的投资和补贴。

    2.通过西气东输输送到上海的天然气,价格只相当于进口天然气的3/4、同等热值煤气的2/3。你认为是否应该提高天然气的价格,以促进西部的发展。

    点拨:可以从不同方面分析。

    ⑷对环境的影响

    ①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

    据监测显示,在同等热值的情况下,与煤炭相比,利用天然气作燃料几乎不产生二氧化硫、粉尘等污染物质,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大为减少。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能源长期高度依赖煤炭,例如,上海市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从西部地区输送来的天然气,可以部分替代煤炭。

    地理必修一课件 篇4

    高中地理必修一课程教案

    主题:地球与地理环境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

    2. 了解地球的地理环境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 掌握地球与地理环境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概念。

    二、教学重点:

    1. 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

    2. 地球的地理环境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

    1. 地球的基本结构

    1.1 地球的内部结构

    1.1.1 构造层和物质组成

    1.1.2 地壳运动的类型和地震活动

    1.2 地球的外部结构

    1.2.1 大气圈的构成和特征

    1.2.2 水圈的组成和地形特征

    1.2.3 陆地环境的特点和地貌类型

    2. 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

    2.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1.1 地球自转的特点和影响

    2.1.2 地球的公转运动和影响

    2.2 地球的倾斜和季节变化

    2.2.1 地球轴的倾斜和季节变化

    2.2.2 季风和季节性气候变化

    3. 地球的地理环境

    3.1 大气环境

    3.1.1 大气成分和结构

    3.1.2 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

    3.2 水文环境

    3.2.1 水循环和水资源

    3.2.2 水文地貌和水资源利用

    3.3 陆地环境

    3.3.1 土壤和植被

    3.3.2 生物多样性和资源利用

    四、教学方法:

    1. 教师讲授法:通过PPT、演示等方式讲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地理环境;

    2. 实验探究法:组织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探索大气环境、水文环境和陆地环境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3. 讨论互动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

    五、教学资源:

    1. 教材:《地理必修一》;

    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问答,引发学生对地球和地理环境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

    教师通过PPT或黑板板书,系统讲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及地球的地理环境。

    3. 实验活动: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活动,例如观察大气环境中的气体成分,观察水文环境中的水循环等,让学生亲自观察和实践,加深对地球环境的认识。

    4. 讨论互动: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地球环境的认识和体会,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

    5. 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梳理思路,加深对地球与地理环境的理解。

    七、教学评价与反思:

    教师可采用课堂讨论、作业、小测验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也需要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地理必修一课件 篇5

    主题:气候与天气

    一、知识梳理

    1. 气候和天气的区别

    气候是指一个地方长期的温度、湿度、降水、风向等物理气候要素的平均或统计特征。天气是指一个地方在短期内的温度、湿度、降水等物理气候要素的状态和变化。

    2. 气候类型和分布

    3.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 理解气候和天气的区别;

    2) 掌握气候类型和分布;

    3) 了解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

    1) 气候和天气的区别;

    2) 气候类型和分布;

    3)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教学方法:

    1) 任务导向;

    2) 讨论式教学;

    3) 视频展示。

    4. 教学过程:

    1) 学生就气候和天气的区别进行讨论;

    2) 观看有关气候类型和分布的视频,学生进行笔记记录;

    3) 学生就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行展示和总结。

    三、学习记录

    【气候与天气的区别】

    气候和天气都是描述地球大气的状态的词,但它们并不是同一概念。气候与天气的区别在于时间跨度上的不同。天气一般是个二到三天的时间跨度,也就是说,天气是短时间内的气象状况表现。气候指的是长期天气条件和统计的大气状态。气候的变化主要是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温室气体的排放与降雨的变化都会导致气候的变化。

    【气候类型和分布】

    气候类型一般根据温度、降水和季节性的分布来划分。世界上暖带、温带和寒带气候很明显,而中纬度和赤道气候则相对混杂。亚热带、地中海带、大陆性气候和极地气候等都是常见的气候类型。气候分布在很大程度上与地理位置有关。北半球、南半球和赤道附近的气候差异是非常明显的。例如,北极地区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而赤道附近是炎热潮湿的地方。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候对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影响。例如,人们在种植作物时需要考虑当地的降雨量和温度,这些都是气候带来的自然环境因素。另外,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影响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和健康。例如,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和极端气候事件增多,这些都会影响到人们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四、小结

    气候和天气是描述大气状态的两个词语,它们在时间跨度上存在巨大的不同。气候类型和分布是与地理位置和地貌等因素密切相关的,不同的气候对人类活动也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学习气候和天气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环境,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应对人类生存面临的各种挑战。

    地理必修一课件 篇6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目的:

    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具准备:

    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

    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一、区域

    1.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3.划分: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

    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下面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共性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地理环境差异地理位置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夏季高温多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土地条件①水稻土为主

    ②耕地多为水田

    ③土地较为分散

    ④人均耕地少①黑土分布广泛

    ②多为旱地

    ③集中连片

    ④人均耕地面积多。矿产资源条件矿产资源贫乏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人类活动差异农业耕作方式水田耕作业旱地耕作业主要粮

    食作物主要种植水稻,此外还有油菜、棉花等作物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作物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备注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其他生产活动工业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①轻工业:依托当地发达农业基础发展②重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商业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活动

    1.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出诸多不同。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

    (1)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搂的差异,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

    ——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点拨:本活动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南北方建筑物特点的.不同,并由此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比较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用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温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

    民居的屋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

    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⑴该区地理环境:

    ①由长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组成

    ②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

    ③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⑵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①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开发时期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原因分析早期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耕作农业发展缓慢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中后期①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②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⑵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生产地位的变化

    总体地位发展区位条件分析农业社会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和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①水稻具有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优势;

    ②人口稠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可以精耕细作工业社会全国“粮仓”的地位和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下降①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②稠密的水网,耕地被分割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较低。阅读

    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区域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后期阶段。

    概念形成资源状况人地关系初期阶段区域早期发育阶段由个别的或几个组合的具有集聚力量的因素,吸引某产业或企业,形成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资源对生产来说是充足的,环境也没有受到明显破坏。基本协调成长阶段区域的中期发展和成熟阶段初始阶段的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向周边不断扩展,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区域内的资源不断消耗,环境也受到了明显的破坏。已显现出不协调后期阶段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阶段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状态,区域最先存在的优势已几乎丧失殆尽本地区资源的耗竭矛盾加剧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

    1.概念:

    2.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3.划分: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共性差异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

    2.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⑴该区地理环境:

    ⑵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课后作业】

    P4活动

    2.暑假,张明所在的学校准备组织一部分学生从学校所在地哈尔滨出发,按如下设计的线路去考察、体验生活:

    哈尔滨一内蒙古东部的锡林郭勒牧区一山西太原附近地区一江苏南部平原地区一江西井冈山地区一云南西双版纳地区。

    试根据上述的线路及到达的考察点,查阅有关资料,讨论沿途及各考察点所能观察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分析导致各地自然和人文景观差异的原因。

    高二地理高中必修三第一单元重要知识点:

    1.地理信息技术

    ⑴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⑵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⑶应用领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导航等。

    2.遥感(RS)

    ⑴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⑵应用: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3. 全球定位系统(GPS)

    ⑴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统。

    ⑵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⑶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4.地理信息系统(GIS)

    ⑴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⑵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

    5、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质。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6、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7、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1)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2)异:

    ①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8、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9、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10、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分享8篇)


    我们经常会在阅读时读到一些优秀的范文,在平时多阅读优秀的范文是一种积累,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渡过独处的时间。能在一定程度提升我们的语文水平,您是否正在考虑怎么样才能写好优秀范文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分享8篇),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 篇1

    摘要:以必修模块“化学能与热能”的教学为例,教学设计时着眼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尊重他的认知,适当地去丰富他的认知。以此来理顺教与学的关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学生认知;生活世界;科学世界;化学能与热能

    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教”是为帮助“学”而存在的。而在怎样帮助学生学的问题上是存在两种教学思路的,一种是着眼于学生的无知,于是迫不及待地用我们已掌握的学科知识去填补他的无知;另一种是着眼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尊重他的认知,适当地去丰富他的认知。也就是说,前者关注学生不会什么,而后者关注学生已经会了什么。虽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帮助学生从无知走向有知,但当我们从尊重与丰富学生认知的角度去设计教学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理顺教与学的关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本文以必修模块“化学能与热能”的教学为例,谈谈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与实践。

    一、将学生的生活世界作为教学的起点

    人教版必修2中的“化学反应与能量”一章让我们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从关注物质变化到关注能量变化。而对化学反应有热量变化的问题学生们并不陌生,在初中化学中他们已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高中必修模块的教学中我们当然可以从初中所学引入,可以从燃料的燃烧、能源危机、神七升天等话题引入,但这些似乎都还不足以体现“化学能与热能”的重要意义。对学生来说,对自已身体的兴趣应当甚于对环境的兴趣,教学从一开始就试图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结合图片,提出问题:人、哺乳动物和鸟类都是恒温动物,为什么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说,恒温动物要比变温动物更高级些?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7℃,一般高于环境温度,因此在环境中不断在散热,为什么还能保持体温?植物有体温吗?植物的体温哪里来的?这些问题都来自于学生的生活世界,由它们引导学生走向科学世界。课堂实践表明学生们对这些问题是很有兴趣的,他们谈到人体、动物、植物都有呼吸作用,会放出热量供生理活动需要;谈到酶的催化作用对温度敏感,恒定温度时酶能很好发挥作用;谈到变温动物需要冬眠,少吃少喝也少活动,这样热量低产出也低消耗;谈到呼吸作用都是营养物质的缓慢氧化……从这样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热效应还是有不少前认知的,接下来的教学只需要让学生对这类问题的认知更丰富、更深刻。

    二、通过系列问题将学生的认知引向深入

    既然已经认识到动植物体内的缓慢氧化是放出热量的,那从思维的逻辑性来看,下列问题的提出便顺理成章:①其它不在生物体内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也会放出热量吗?举例说明。②非氧化还原反应会放出热量吗?举例说明。③化学反应会吸收热量吗?举例说明。这些问题的意图在于帮助生将头脑中已有的化学反应按不同类别组织整理起来,这些问题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并丰富了他们认知的角度。

    接下来便需要将学生的认知引向深入了。依然通过问题:你为什么认为煅烧石灰石、氯化铵分解等反应是吸热反应?学生的回答是很有意思的,有人认为这些都是分解反应所以吸热(言下之意,化合反应才会放热)。有人认为这些反应需要加热,所以是吸热反应。当教师在课堂上更注意倾听而不急于表态的时候,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的。他们自发地讨论起来:双氧水分解也是分解反应但是放热,看来吸热与反应的基本类型并无特别关联。铜与浓硫酸的反应需要加热,可这是个放热反应,看来需要加热并不意味着反应就得吸热。不过对于吸热反应一定要加热才能发生,学生们倒是一致同意的,因为他们举不出反例。此时教师便需演示Ba(OH)2·8H2O固体与NH4Cl固体或是NH4HCO3粉末与盐酸的吸热反应实验了。这些实验的效果都十分明显,它们丰富了学生头脑中的反应实例——原来吸热反应也有不需要加热的。

    在此基础上,新的问题自然产生:既然吸热放热与反应是否需要加热并无必然联系,那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吸热反应吸收的热量到哪里去了?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又来自哪里?这些问题只需提出便可引导学生在他们已有的认知中寻找答案。因为质量守恒、能量守恒的概念已在学生们的初中化学、物理课程的学习中基本建立。当他们意识到能量并不能凭空产生和凭空消失的时候,便已明白反应热是贮存在反应前后的各种化学物质中的,化学反应的过程也是能量存储和释放的过程。至于反应的热效应在数值上相当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差值,这一定量关系也是在以上认识的基础上可由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

    由宏观现象到微观本质是化学研究的思路。只需提醒学生关注到化学学科的这种研究特点,便自然引发学生对反应热微观本质的思考,而这一定是与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是联系在一起的。看上去,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正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可由键能数据计算出理论上的反应热”是需要教给学生的新内容,但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只需用问题引起学生对微观的关注,他们便会搜索出头脑中原有的关于“化学反应是分子分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称为化学键”等这些已有的认知,并将这些认知进行再加工、重组,从而自己得出以上结论。而如果我们不本着尊重学生已有认知的态度来设计教学,不仅自己教得累,学生学得更累。

    三、通过问题再从科学世界回到生活世界

    如果说教学进行到这里学生已对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转化有了基本了解,那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进一步丰富学生关于反应热的认知,并帮助他们从科学世界回到生活世界,以科学理性的眼光重新审视原来的生活现象。关于反应是否需要加热与反应的热效应并无必然联系这一点学生已有所认识,但反应过程的“加热”是用来干什么的,这始终是学生的一个疑问,因为学生们见过太多需要加热的反应了。这个问题还为将来选修模块中进一步认识反应的活化能埋下伏笔,因此有必要展开讨论。

    四、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为将来的学习留下悬念

    科学教育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获得知识本身,还在于理解获得知识的途径、方法以及理解知识是变化发展的。因此有悬念的教学才能为学生将来进一步认知留下空间,悬念也应当成为丰富学生认知的一部分。教学到最后,提出2个问题供学生进一步思考:①爱因斯坦早已提出质量与能量是相互联系的(E=mc2),所以自然界的守恒统称为“质能守恒定律”,既然如此,那我们今天是不是就不能再说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了呢?②既然自然界能量是守恒的,不会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那为什么还要提倡“节约使用能源”呢?

    教学实践表明,教学以这样悬而未决的问题结束是很让学生着迷的。课后他们争论不休,通过“教”来引发“学”的目的达到了。也许在今后的选修模块或物理课程的学习中,他们才能明白自然界还有熵的变化,才能明白光速数值的巨大在联系质量与能量关系上的意义,也许他们并没有机会学习选修模块,这些问题他们会始终心存疑惑,但这都没关系,能感受到知识的浩瀚与自然的神奇也是极有意义的事。

    总之,立足于丰富与放大学生认知的教学过程,是让学生主动学习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积极并富有成就感的过程;而立足于消除学生无知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外在强调与告之的过程,是一个消极而又艰难的过程。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认知能力与优势,这是令人奋进的;而学生一次又一次地面对自己的无知与不足,是令人沮丧的。

    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 篇2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从海水中获取溴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了解溴碘的性质,知道氯溴碘的性质差异;

    3.了解检验溴离子、碘离子的常用方法;

    4.认识溴、碘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海水中提取溴、碘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氯溴碘在氧化性上的递变规律以及在化学性质上的相似之处。

    三、 教具

    实验仪器(氯水、溴化钾溶液、碘化钾溶液),教学用PPT

    四、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五、 教学进程

    【课堂导入】阅读PPT上南岐之人的小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学生对于这些南岐人各个得大脖子病比较好奇,向他们介绍大脖子病是由于缺碘引起的。

    碘的摄取:包括海带、紫菜等海产品;但我们每天最常见的摄取碘的方法通过加碘盐的摄取。

    溴的应用:溴的应用也有很多,比如红药水就是溴的有机物。溴还有海洋元素的美称。

    【情境一、溴碘的物理性质】讲解:溴在拉丁文中有恶臭的含义,而碘在拉丁文中是紫色的含义,由此你能不能得出什么信息?

    回答:碘的颜色是紫色的,溴具有难闻的刺激性气味。

    展示:溴的图片,学生根据图片发现溴的一些物理性质:深红棕色液体,易挥发。

    补充:溴的物理性质还有具有强的腐蚀性,会严重灼伤皮肤,橡胶;在水中溶解度不大,易溶于乙醇、CCl4、苯等;ρBr2 >ρH2O

    展示:碘的图片,同样挖掘碘具有哪些物理性质:紫黑色晶体 ,有金属光泽 ;易升华,蒸气为紫红色刺激性(蒸气)

    补充:在水中溶解度比溴还小,易溶于乙醇、CCl4、苯等;淀粉遇碘单质变蓝

    提问:加碘食盐由于碘具有挥发性,是不是开袋放置一段时间以后,碘的含量就会减少?

    回答:不会,因为加碘食盐中的碘不是单质碘,是化合态的碘。

    PPT展示:溴、碘的溶解性实验

    讲解:

    由于碘在水中,四氯化碳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的不同,就会导致他们的颜色会发生变化。

    溴在水中是橙黄色的,但是它的四氯化碳溶液是橙红色的。

    碘在水中是棕褐色的,但是它的四氯化碳溶液是紫色的。

    【情境二、溴碘的化学性质】观察:溴碘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溴碘的最外层都有7个电子,非常容易得到电子,呈现的是什么性质?溴碘的性质与之前学过的哪一种元素非常像?

    回答:溴碘的性质与氯的性质非常像。

    比较:氯溴碘三者的氧化性强弱(提示通过在一个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最强来进行比较)

    实验:展示书本上P46页的观察与思考实验内容

    讨论:结合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回答,这个实验中发生的反应涉及了什么方程式,通过方程式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现象1:在氯水加入碘化钾溶液中,并加入四氯化碳溶液,下层变为紫色,可以得出反应为:

    Cl2+2KBr=2KCl+Br2

    现象2:在氯水中加入溴化钾溶液中,同样加入四氯化碳那溶液,下层变为橙色,说明发生了反应:

    Cl2+2KI=2KCl+I2

    结论:综合以上方程,我们可以得出他们在氧化性之间的关系式:

    Cl2>Br2>I2;相对应的它们在还原性上也有一个递变的规律:I->Br->Cl-

    引导:前面我们介绍了氯气的化学性质和溴碘非常的相似,那么氯气有的性质是不是溴碘也有呢?

    讲解:溴碘的化学性质1.能和金属反应2.能和非金属反应3.能和水反应4.能和碱反应

    强调:虽然溴碘在化学性质上与氯气非常相近,但是它们还是有特殊的地方,具体表现在:

    与金属反应时,溴能够氧化到最高价,但碘不能。

    与非金属反应时,氯溴碘的反应条件越来越难。

    与水反应时,溴碘都是可逆反应

    与碱反应时,发生类似的反应:X2 + 2NaOH = NaX +NaXO + H2O

    【情境三、溴碘的提取】溴的提取

    在溴的提取的过程,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呢?

    提问:

    1.溴在海水中的浓度低?

    2.海水中的溴以什么形式存在?

    3.如何把化合态的溴转化为单质溴?

    讲解:由于海水中溴的浓度比较低,因此采取浓缩的方法,而浓缩液就是我们在提取粗盐的过程中得到的母液

    展示提取流程图:教学设计--《溴、碘的提取》学生版

    提问:在最后,为什么要鼓入热的空气?

    回答:使溴以蒸汽的形式跑出来。

    碘的提取

    在提取碘的过程中,也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海水中碘的含量更低,如何来提高碘的提取?如何把海带中的碘提取出来?

    讲解:海带等藻类植物具有富集碘的能力,因此在这些植物的体内含有碘的量要比海洋中大十几万倍。再通过灼烧、浸取使碘离子提取出来。

    展示:从海带中提取得到碘的流程图教学设计--《溴、碘的提取》学生版

    提问:

    步骤①灼烧海带时,用什么仪器?(三脚架、泥三角、坩埚、酒精灯)

    步骤③的操作名称是什么? (过滤)

    步骤④中加入试剂的作用是什么?(使碘离子以单质形式得到)

    步骤⑤中,应选择什么试剂来提取碘?选择的理由(有机溶剂且不溶于水,萃取剂的要求)

    步骤⑥的操作名称是什么?原理是什么?(蒸馏,分离沸点相差较大的互溶的液体混合物)

    【情境四、溴碘的检验】如何检验溴离子和碘离子

    溴离子的检验: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有淡黄色的沉淀生成)

    碘离子的检验: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有黄色的沉淀生成)

    拓展另外的检验方法:

    可以用氯的四氯化碳溶液来检验溴单质和碘单质的存在:

    溴:下层溶液变为橙红色;碘:下层溶液变为紫红色

    【情境五、拓展与应用】溴的应用:抗爆剂、杀虫剂、粮食熏蒸剂、制药碘的应用:加碘食盐、华素片、海带

    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S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酸雨的构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运用实验观察获取信息,经过归纳对信息进行加工。体会经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热爱科学,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SO2的漂白性、还原性和氧化性。

    【难点】

    经过探究实验,归纳SO2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用具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好,我们明白在干燥的季节里大家都期望有一些雨水降临,那么除了正常的雨水之外,还有一种雨水被称作酸雨,大家了解它么今日教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有关酸雨的视频,请看大屏幕。

    教师:播放酸雨视频,酸雨视频展示酸雨对我们环境,动物生存,建筑物及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以及酸雨知识。组织学生认真观看并思考问题酸雨危害有哪些,酸雨的主要成分有什么。

    学生活动:回答危害方面并说出酸雨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教师展示:大家请再看看大屏幕上展示的图片,酸雨对空气污染的报告,SO2中毒现象,被SO2漂白过的食物,大家说这些现象中都免不了一个始作俑者,是什么呀?

    学生回答:SO2,(由此引出本节课学习的资料)。

    教师语言:今日我们就一齐来认识一下SO2。

    【板书】课题3硫和氮的氧化物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1.SO2的物理性质研究

    教师多媒体呈现并讲授:二氧化硫中重要的是硫元素的存在,硫的物理性质如下:淡*晶体,脆,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硫或者含硫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首先生成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为:S+O2====SO2,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教师提问:经过前面的学习,大家思考下我们从哪些方面能够确定SO2的物理性质呢?

    教师引导:回忆上节课研究氯气的性质的方法,思考从哪些方面去研究SO2的性质。

    教师学生共同活动:说出从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毒性、溶解性方面去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

    教师设问:你对哪条性质还不了解你能利用一个装满SO2的试管来设计实验说明吗?

    教师演示实验:实验SO2的溶解性。经过实验大家观察到,SO2是溶于水的。

    学生归纳SO2物理性质:SO2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容易液化,易溶于水。

    【板书】一、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密度》空气,易液化,易溶于水

    2.SO2的化学性质研究

    【板书】二、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探究一:从分类的角度SO2属于哪类物质具有该类物质的哪些通性

    教师引导提问:下头我们从分类的角度想,既然SO2溶液显酸性,那么SO2属于哪类物质想想具有该类物质的哪些通性

    学生讨论回答:是酸性氧化物,(总结归纳出SO2作为酸性氧化物的通性):酸性氧化物能够和碱反应,和碱性氧化物反应,和水反应等等。

    教师活动:请两位同学来黑板上给大家展示一下SO2与CaO、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板演师生共同确定正误。

    探究二: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教师活动:农民伯伯夏天劳作的时候也是带“太阳帽”的,他们这个太阳帽是用草编的,相信很多同学都没有见过,没关系,请看大屏幕,(展示新草帽、旧草帽图片),同学们看看两个草帽颜色有区别吗说明SO2有什么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颜色不一样,说明SO2有漂白性。

    【板书】2.SO2的漂白性

    教师指导阅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上第90页关于SO2漂白性的原理和其不稳定性,想想具有漂白性的物质还有哪些其漂白原理与SO2的漂白是不是相同

    学生阅读思考:上节课学过的氯气也有漂白性。氯气的漂白是因为它的氧化性。

    教师提出问题:从氧化还原的角度思考SO2具有哪些性质

    学生实验探究:上讲台将SO2通入到教师准备好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现象,并对反应后溶液进行加热。

    教师引导:大家观察分析下,SO2中S元素的化合价是几价说明什么呢

    学生回答:正四价,处在硫的中间价态,所以能够得出SO2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板书】3.SO2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学生讨论探究:由学生代表上讲台用教师供给的试剂(石蕊试液、SO2水溶液、品红溶液、双氧水、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仪器或用品,选择适宜的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SO2具有还原性。

    教师评价指导。

    教师讲授:SO2的氧化性,我们能够经过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来理解,大家请看黑板(写出SO2与H2S反应化学方程式,带领大家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

    第三环节:巩固提高

    教师设问:我们刚才学习了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大家也说出了两者的漂白原理是不一样的,那大家会不会应用呢,我们经过一道习题来巩固下:

    二氧化硫和氯气都具有漂白性,若将等体积的二氧化硫和氯气充分混合后,通入湿润的有色物质,可观察到有色物质发生什么现象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教师陈述:我们请同学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其他同学认真听作补充。

    学生回答:酸雨的主要成分之一二氧化硫,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师肯定鼓励。

    作业

    收集当地的雨水样品,测定其pH。如果是酸雨,分头了解产生的原因,提出防治对策的提议。

    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 篇4

    ①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②学会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③学会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通过对摩尔概念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的乐趣,激发学生与价值观探究科学的兴趣。

    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分析比较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用品

    【引言】

    我们知道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其与质量分数的区别,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联系及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5、溶液的稀释

    引导学生分析:

    (1)含义:溶液的稀释就是向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溶剂,使溶液浓度变小的操作。

    (2)实质:溶剂增加,浓度变小,溶质不变。

    (3)规律: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和物质的量保持不变。

    溶液稀释规律:c(浓)·V(浓)=c(稀)·V(稀)

    【板书】

    6、关于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预备知识】

    用溶质的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来表示溶液的浓度叫做质量分数。

    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④溶液的体积:

    v特别提示:液体的密度单位通常是g/mL,而物质的量浓度计算中的体积单位是L。

    在一些教复杂问题中,已知条件和题目所要求解决的问题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如果直接从已知条件正向分析推理,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往往由于目标不明确,可能导致使问题复杂化,有时候还会掉入命题人设置的陷阱中,误入歧途。

    如果从要解决的问题入手,逆向分析,步步为营,即可顺利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解题时,再将思路理顺,然后去解决,就可以顺利解决问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利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直接计算

    例题1:配制500mL0.2molL–1的NaCl溶液,需要NaCl的质量是多少?

    例2:将28.4gNa2SO4溶于水配成250ml溶液,计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并求出溶液中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

    【强调】

    ①在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式进行计算时,体积是溶液的体积而不是溶剂的体积。

    ②在计算时要注意被溶解的物质是否能与溶剂反应,真正的溶质是什么。

    [练习]

    1、把4gNaOH溶于水配成500 ml溶液,求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2、把6.2gNa2O溶于水配成500ml溶液,求所的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3、把5.6gCaO溶于水配成500ml溶液,求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4、把4gCuSO4溶于水配成500 ml溶液,求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5、把4gCuSO45H2O溶于水配成500ml溶液,求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过渡]在实际生产中,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浓溶液,还往往需要稀释后才能使用。如喷洒农药时,须把市售农药稀释到一定浓度才能施用,实验室所用一定浓度的稀H2SO4也均由浓H2SO4稀释而来,这就需要我们掌握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例3.配制250 mL 1 mol/L的HCl溶液,需要12 mol/L HCl溶液的体积是多少?

    例4:配制250mL1molL–1的硫酸溶液,需要18.4molL–1的浓硫酸的体积是多少?

    (3)【过渡】从上节课的知识我们知道,溶质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都可用来表示溶液的组成。因此,二者之间必定可以通过一定的关系进行换算。

    例4.已知37%的H2SO4溶液的密度为1.28g·cm-3,求其物质的量浓度。

    现有溶质的质量分数为w,溶液的密度为ρg/mL,溶质的摩尔质量为M g/mol的某溶质的溶液,推出其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表示式。

    【说明】

    不能依赖公式,应根据题目实际选择合适的方法。

    [过渡]如果已知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及溶液的密度,又怎样求其质量分数呢?

    例4.已知75 mL 2 mol·L-1NaOH溶液的质量为80克,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牛刀小试】

    1、市售浓H2SO4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 g·cm-3。计算市售浓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

    2、实验室有一瓶4 mol·L-1的NaOH溶液,密度为1.2 g·cm-3,求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3、现有一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9%的磷酸溶液(H3PO4),密度为1.12 g·cm-3,其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4)溶液混合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计算

    ①同种溶液混合

    【说明】

    一般在计算中,没有特别说明,可以认为混合后的体积等于混合前的体积之和。若已知混合后的溶液密度,则一般要用总质量除以密度计算体积。

    例1、将300mL2 mol/L的HCl溶液和200mL4 mol/L的HCl溶液后,所得的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例2、将2 mol/L的NaOH溶液和4 mol/L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混合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②互不反应的两种溶液混合

    例3、将300mL2 mol/L的NaCl溶液和200mL4 mol/LMgCl2的溶液混合,求混合后的溶液中NaCl的物质的量浓度和Cl—。

    1、将100mL3mol/L的NaOH溶液和150mL4mol/L的NaOH溶液后,所得的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2、将400mL2 mol/L的Na2SO4溶液和100ML2 mol/LAl2(SO4)3的溶液混合,求混合后的溶液中Na+、Al3+、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

    3、将448LHCl气体(标况)溶于1L水中,得到的盐酸溶液的密度为1.25g/mL,求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和质量分数。

    四、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计算

    1、计算依据: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其在化学方程式中的系数之比。 m A + nB = pC + qD n(A):n(B):n(C):n(D)= m:n:p:q

    2、解题思路:

    ①求什么;②已知什么;③怎么求。

    3、解题方法:

    先根据已知条件求出相关物质的物质的量;再利用化学方程式列比例,求出所需物质的物质的量;最后利用有关公式,求出题目要求的量。

    例1、现有250mL 0.8mol/L的H2SO4溶液,用2 mol/L NaOH溶液中和,使溶液显中性,求需要NaOH溶液多少mL?

    例2、现有250mL2Na2CO3mol/L溶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的5mol/L HCl溶液使其充分反应,求参加反应的HCl溶液的体积和反应生成的CO2的体积(标准状况)。

    〖活学活用〗

    1、现有100g含杂质的Zn使其与盐酸充分反应,收集到标况5.6LH2,求Zn的纯度。

    2、现有200gCaCO3,使其与盐酸充分反应,并将生成的CO2与足量的NaOH溶液制取Na2CO3,求可以制得Na2CO3多少g?

    [小结]表示溶液组成的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可通过一定的关系进行换算。解有关溶液稀释的问题,遵循的原则是:稀释前后溶质的量不变。

    [作业]P17 1、2、3、4(要求有计算过程)

    5、关于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1)关于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计算

    (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稀释计算

    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 篇5

    一、学习的目标分析

    (一) 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必修模块要求 选修模块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 《模块学习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 《模块学习要求》

    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1、能列举铝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1、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

    2、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二)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对教材和教师给出的合金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信息加工。

    (3)体验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的互相影响的过程。

    (4)通过完成小论文,体验科学研究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并通过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活动,增进感情,培养合作的精神。

    (2)通过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的重难点分析

    材料发展的历史从生产力的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使,鉴于金属材料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本节主要学习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如何正确选用金属材料等。此外金属材料自身还在不断发展,传统的钢铁工业在冶炼、浇铸、加工和热处理等方面不断出现新工艺。新型的金属材料如高温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储氢合金、永磁合金、非晶态合金等相继问世,大大扩展了金属材料的应用范围。所以介绍金属材料面临的挑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基于以上观点确立教学重点为:

    (1)生活中铁合金及铜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定为本节的知识重点;

    (2)培养学生的获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重点;

    (3)解决怎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是教学重点

    难点为: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金属种类选了“钠、铝、铁、铜”,具有代表性:除钠外,其他三种金属都是常见金属,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能与日常生活中金属的应用相结合。鉴于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编写一节金属材料的内容,以体现教科书内容的时代性,反应教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二)教学的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第三节教学内容,是金属知识的应用,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实物、图片、录象等展示,让学生对金属材料形成一个初步概念再学习

    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

    第二部分:再通过金属材料及有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合理使用金属材料的意

    义。

    合金以及金属材料的内容学生在初三已有一定知识基础,课标要求也仅为“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故不应过多介绍各种合金材料组成、性质、用途,以致过多使用课堂资源。应该着力开展实践活动(小论文要延伸至课外,做好动员和指导即可),组织好关于选用材料的讨论。这些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理应获得相应的重视和教学资源。

    (三)学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的资源建议

    (一)利用大量的图片信息和视频材料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的教学中,可展示常见铁和铜金属材料的实物,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展示多种金属材料的图片或视频,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合金等金属材料的认识。

    (二)引用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

    (三)可充分利用相关网站

    五、教学的方法、学习指导策略

    这节课在“知识与技能”上要求不高,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落实“过程与方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灵活地应用多种学习方式,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1.独立思考

    2.交流讨论

    3.展示交流

    4.学生小结

    六、教学资源建议

    (一)上网查阅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史

    (二)可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就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交流讨论

    (三)任选你感兴趣的关于合金的课题进行调查,完成一篇关于合金的小论文。

    七、课堂的评价建议

    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度,可以通过活动表现评价表的方式进行。

    小组成员:

    小组分工:

    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 篇6

    一学习目标分析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必修模块要求选修模块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模块学习要求》《课程标准》要求《模块学习要求》

    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1、能列举铝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1、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

    2、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对教材和教师给出的合金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信息加工。

    (3)体验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的互相影响的过程。

    (4)通过完成小论文,体验科学研究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并通过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活动,增进感情,培养合作的精神。

    (2)通过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材料发展的历史从生产力的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使,鉴于金属材料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本节主要学习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如何正确选用金属材料等。此外金属材料自身还在不断发展,传统的钢铁工业在冶炼、浇铸、加工和热处理等方面不断出现新工艺。新型的金属材料如高温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储氢合金、永磁合金、非晶态合金等相继问世,大大扩展了金属材料的应用范围。所以介绍金属材料面临的挑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基于以上观点确立教学重点为:

    (1)生活中铁合金及铜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定为本节的知识重点;

    (2)培养学生的获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重点;

    (3)解决怎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是教学重点

    难点为: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金属种类选了“钠、铝、铁、铜”,具有代表性:除钠外,其他三种金属都是常见金属,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能与日常生活中金属的应用相结合。鉴于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编写一节金属材料的内容,以体现教科书内容的时代性,反应教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第三节教学内容,是金属知识的应用,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实物、图片、录象等展示,让学生对金属材料形成一个初步概念再学习

    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

    第二部分:再通过金属材料及有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合理使用金属材料的意

    义。

    合金以及金属材料的内容学生在初三已有一定知识基础,课标要求也仅为“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故不应过多介绍各种合金材料组成、性质、用途,以致过多使用课堂资源。应该着力开展实践活动(小论文要延伸至课外,做好动员和指导即可),组织好关于选用材料的讨论。这些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理应获得相应的重视和教学资源。

    (三)学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利用大量的图片信息和视频材料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的教学中,可展示常见铁和铜金属材料的实物,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展示多种金属材料的图片或视频,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合金等金属材料的认识。

    (二)引用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

    (三)可充分利用相关网站

    五、教学方法、学习指导策略

    这节课在“知识与技能”上要求不高,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落实“过程与方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灵活地应用多种学习方式,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1.独立思考

    2.交流讨论

    3.展示交流

    4.学生小结

    六、教学资源建议

    (一)上网查阅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史

    (二)可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就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交流讨论

    (三)任选你感兴趣的关于合金的课题进行调查,完成一篇关于合金的小论文。

    七、课堂评价建议

    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度,可以通过活动表现评价表的方式进行。

    小组成员:

    小组分工:

    评价的内容评价细目结果备注

    ABC

    主题选择1、为什么选择此设计思路?

    2、对能否完成好此设计思路是否进行论证?

    活动过程评价1、学生的参与意识

    2、分析问题的思路是否清晰?

    3、收集资料对所学知识的学习、理解是否有恰当的帮助?

    资料收集与整理1、小组成员能否分工?通过多种手段收集相关资料?

    2、能否对收集资料进行有序的分类整理?

    3、收集的资料是否充分并能围绕设计思路?

    交流与表达1、能否对所选设计思路作准确、有条理的表达?

    2、能否对他人观点做准确、恰当的补充?

    3、能否对他人的观点提出合理的质疑并能正确回答他人质疑?

    整体评价1、参与意识

    2、合作意识

    3、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交流表达能力

    5、查阅和整理资料能力

    6、处理现场提问的应变能力

    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化学反应的实质,理解离子反应及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根据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对比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化学教案-氧化还原。

    能力培养: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分析、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观察的化学现象及反应事实,使学生了解研究事物从个别到一般的思想方法,体验研究问题,寻找规律的方法。

    科学品质: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参与能力,对反应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科学方法:观察、记录实验;对反应事实的处理及科学抽象。

    重点、难点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复分解反应能够发生的条件是什么?并对应举例说明。

    【评价】给予肯定。

    【指导实验】全班分为三大组,分别做下面的三组实验,并观察记录:

    一、硝酸银溶液分别跟盐酸、氯化钠、氯化钾的反应;

    回答:复分解反应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进行的,这类反应必须在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难电离的物质三者之一才能发生。

    例:(1)在反应里生成难溶物质。如CaCO3、BaSO4、AgCl、Cu(OH)2等。

    BaCl2+H2SO4=BaSO4↑+2HCl

    (2)在反应里生成气态物质,如CO2、H2S、Cl2等。

    CaCO3+2HCl=CaCl2+H2O+CO2↑

    (3)在反应里生成弱电解质,如:水、弱酸、弱碱等。

    NaOH+HCl=NaCl+H2O

    分组实验,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一、均有白色沉淀生成;

    复习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训练学生实验观察能力,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实验结果引起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盐酸跟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钙的反应;

    三、硝酸跟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钙的反应。

    【追问】分别讨论三组实验,参加反应的物质不同,为什么每一组会产生同样的现象?在笔记本上完成其化学方程式。

    【讲解】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的作用下能电离(强调离子表示方法)。这些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间反应。

    【练习】书写如下电离方程式:HCl、AgNO3、NaCl、KCl、HNO3、Na2CO3、K2CO3。

    【板书】一、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

    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的反应属于离子反应。如:复分解反应和在溶液中进行的置换反应等。

    【过渡】用什么式子来表示离子反应呢?前面已经通过实验证明AgNO3与NaCl、HCl、KCl均能发生反应,并有白色沉淀生成,请同学分别写出上述实验的化学方程式。

    二、均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三、均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思考并讨论、猜想。

    回答:复分解反应均是在溶液中进行的,溶质在溶液中大多数是以离子形式存在的。虽然反应物不同,但都含有某些相同的离子。比如盐酸、氯化钠、氯化钾在溶液中均电离出氯离子,跟AgNO3电离出的Ag+结合,所以均产生白色沉淀氯化银。

    练习:

    HCl=H++Cl-

    HNO3=H++NO3-

    AgNO3=Ag++NO3-

    NaCl=Na++Cl-

    KCl=K++Cl-

    完成练习

    AgNO3+HCl=

    AgCl↓+HNO3

    AgNO3+NaCl=

    AgCl↓+NaNO3

    AgNO3+KCl=

    AgCl↓+KNO3

    复习巩固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化学教案《化学教案-氧化还原》。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解】先把溶液中易电离的物质改写成离子的形式,把难溶的物质仍写成化学式。反应前溶液中大量存在着四种离子(Ag+、NO3-、H+、Cl-)。由于Ag+和Cl-结合成难溶于水的AgCl沉淀,溶液里的Ag+和Cl-迅速减少,反应向右进行。把反应前后没有变化的H+和NO3-即实际没有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删去就写成了“离子方程式”。

    【板书】2.离子方程式

    AgNO3+HCl=AgCl↓+HNO3

    Ag++Cl-=AgCl↓

    1.概念: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

    子方程式。

    【练习】把上述AgNO3跟NaCl、KCl反应的实验现象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设问】通过完成AgNO3分别与HCl、NaCl、KCl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有以下两个方面。

    【板书】2.意义

    ①能揭示反应的实质;

    ②不仅表示某一个反应,而且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提问】Ag++Cl-=AgCl↓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讲解】怎样书写离子方程式呢?可分成“写、改、删、查”四步。以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为例分析。

    领悟。

    模仿。

    板书练习:

    甲:AgNO3+NaCl=

    AgCl↓+NaNO3

    Ag++Cl-=AgCl↓

    Ag++Cl-=AgCl↓

    发现反应物虽不同,却都可用同一离子方程式表示。可见离子方程式的意义与化学方程式、电离方程式均不同。

    回答:不仅表示AgNO3和HCl溶液间进行的反应,而且表示可溶性的氯化物和可溶性银盐进行的一类反应。

    反应的实质是离子间相互交换的过程,探究反应的实质,引出本节的知识点。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板书】3.书写步骤

    (1)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师生同时完成)。

    (2)改:把易溶且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凡是难溶、难电离、气体等均写成化学式形式(易溶指易溶于水,凡不溶于水而溶于酸的物质仍写其化学式)。

    (3)删: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将系数化成最简整数比。

    (4)查:检查书写的离子方程式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①方程式两边各元素原子个数是否相等。②方程式两边电荷数是否相等。

    【练习】盐酸跟Na2CO3、K2C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CO2↑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练习】请学生在笔记本上完成

    HNO3跟K2CO3、Na2CO3、CaC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验证两同学回答是否准确。

    CaCO3+2HCl=CaCl2+

    H2O+CO2↑

    CaCO3+2H++2Cl-=

    Ca2++2Cl-+H2O+CO2↑

    CaCO3+2H+=

    Ca2++H2O+CO2↑

    甲:Na2CO3+2HCl=

    2NaCl+H2O+CO2↑

    =2Na++2Cl-+H2O+CO2↑

    CO2↑

    乙:K2CO3+2HCl=

    2KCl+H2O+CO2↑

    2K++2Cl-+H2O+CO2↑

    丙:可溶性碳酸盐跟强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一类反应。

    分析离子反应如何运用了质量守恒定律;通过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规则的练习,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一重要的化学用语的基本功。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请写出固体氯化铵与固体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问】有同学将此反应写出离子方

    H2O请讨论此写法是否正确?

    【评价】对后一组的发言,给予高度的评价。指出,固体物质间的反应,不能写成离子方程式。

    【设问】请写出实验室制氯化氢的化

    学方程式。此反应能写出离子方程式

    吗?

    【评价】答案正确。指出学习就要抓住事物的本质。

    【投影】课堂练习

    一、完成下列离子方程式

    1.氢氧化钡跟稀硫酸反应

    2.铁跟稀盐酸的反应

    二、判断下列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

    3.Fe+Fe3+=2Fe2+

    4.2Fe+6H+=2Fe3++3H2↑

    5.实验室制氯气:

    写出:

    2NH4Cl(固)+Ca(OH)2(固)=CaCl2+2H2O+2NH3↑

    讨论后回答:

    一组代表回答:按上述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此式正确。

    另一组代表回答:虽然按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此式正确,但反应物都是固态,反应物没有发生电离,怎么来的离子方程式?我们认为是错误的。

    讨论后回答:

    在无水参与的情况下,浓H2SO4以分子形式存在,不发生电离,因此不能写出离子方程式。

    完成练习:

    =BaSO4↓+2H2O

    2.Fe+2H+=Fe2++H2↑

    3.不正确,虽然元素原子个数守恒(即遵守了质量守恒)但反应前、后电荷数不等,违反了电荷守恒原则。

    4.不正确。不符合反应事实,Fe被非氧化性的酸氧化时生成Fe2+。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及时反馈,进行调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总结】离子反应用离子方程式表示;离子方程式不仅能表示一定物质间的反应,而且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正确的离子方程式可揭示反应的实质。要熟练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写法。

    5.正确。此题是氧化还原反应,除了要遵循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外,同时还应遵守电子守恒。

    【随堂检测】

    1.H2S通入NaOH溶液中,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H2S+2NaOH=2Na++S2-+2H2O

    (B)S2-+2H++2Na++20H-=2H2O+2Na++S2-

    (C)H2S+2OH-=2H2O+S2-

    (D)2H++2OH-=2H2O

    2.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铁跟稀硫酸反应:2Fe+6H+=2Fe3++3H2↑

    (B)碳酸镁跟稀硫酸反应:

    MgCO3+2H+=Mg2++H2O+CO2↑

    (D)氯化铜与氢氧化钡反应:Cu2++2OH-=Cu(OH)2↓

    第1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如何表达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第2题考查学生利用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判断正确结果。

    附:随堂检测答案

    1.(C) 2.(B)、(D)

    化学教案-氧化还原

    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方法:

    设疑、实验、讨论、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还有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即将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统称为离子反应。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反应。

    教学过程:

    [板书]第二节离子反应。

    [提问]下列物质中哪些能导电?为什么能导电?

    石墨、蔗糖溶液、酒精溶液、K2SO4溶液、Cu、NaOH溶液、盐酸。

    [小结]①石墨、铜能导电,因为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存在。

    ②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能导电,因为它们的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

    [追问]在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是怎样产生的?可通过什么方法证明溶液中存在离子?

    [小结]①电离产生,其过程可用电离方程式来表示。

    ②可通过溶液导电性来检验。

    [思考]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电离呢?

    [板书]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讲解]电解质、非电解质是根据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导电对化合物的一种分类。[讨论]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

    Cu、NaCl固体、NaOH固体、K2SO4溶液、CO2、蔗糖、NaCl溶液、H2O、酒精。

    [小结]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电解质应是化合物。而Cu则是单质,K2SO4与NaCl溶液都是混合物。

    ②电解质应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而CO2能导电是因CO2与H2O反应生成了H2CO3,H2CO3能够电离而非CO2本身电离。所以CO2不是电解质。

    ③酸、碱、盐、水是电解质,蔗糖、酒精为非电解质。

    注意点:

    ⑴溶于水或熔化状态;注意:“或”字

    ⑵溶于水和熔化状态两各条件只需满足其中之一,溶于水不是指和水反应;

    ⑶化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对于不是化合物的物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设问]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观察:五种电解质HCl、NaOH、NaCl、CH3COOH、NH3、H2O溶液的导电性是否相同?并分析结果。

    (结果: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能力不相同)

    [讲述]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大小决定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和离子所带电荷数。而当溶液体积、浓度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数都相同的情况下,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数目,导电能力强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能力弱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多。

    比较以上五种溶液,显然,在CH3COOH、NH3·H2O溶液中的自由移动离子数目较少。[设问]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

    [板书]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阅读]

    [图示]NaCl、CH3COOH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情况。

    [板书]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aCl、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一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H3·H2O、CH3COOH等。

    3、强弱电解质的区别。

    [讨论]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CH3COOH易溶,是否属强电

    解质?

    [小结]BaSO4、CaCO3、AgCl虽然难溶,但溶解的极少部分却是完全电离,所以它们为强电解质H3COOH体易溶于水,但它却不能完全电离,所以属弱电解质。因此,电解质的强弱跟其溶解度无必然联系,本质区别在于它们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

    [思考]利用溶液导电性装置进行实验,向盛有稀H2SO4的烧杯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加以解释,写出有关的反应方程

    [分析]随着Ba(OH)2溶液的逐滴加入,灯泡将会由亮渐暗渐亮反应为:Ba(OH)2+H2SO4=====BaSO4↓+2H2O,随着反应的进行,离子浓度将会怎样变化呢?

    [板书设计]第二节离子反应

    第一课时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aCl、NaOH等。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一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H3·H2O、CH3COOH等。

    3、强弱电解质的区别。

    [探讨]弱电解质溶于水的电离方程式如何表示?

    【总结】

    强电解质:

    强酸:如HCl、H2SO4、HNO3

    强碱:如KOH、NaOH、Ba(OH)2

    大多数盐:如:NaCl、AgNO3

    弱电解质:

    弱酸:如H2S、H2SO3、CH3COOH

    弱碱:如NH3H2O、Cu(OH)2

    水:H2O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5篇


    教师们在备课时都必须预先制定好教学计划和课件,这是必不可少的步骤。教案和课件的撰写是每位老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而教案更是教学经验的重要积累。本文是为您整理的“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系列文章,建议您将其收藏以方便查阅。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篇1)

    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人教版)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2节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①(必修)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2节的内容。课程标准中相关具体内容标准为:

    1.“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属于了解水平; 2.“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属于独立操作水平。

    学生通过进一步学习,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细胞,认识系统内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细胞器之间是怎样分工合作、协调配合来完成细胞的生命活动的,也为后面学习细胞呼吸、光合作用、细胞增殖等知识奠定细胞学基础。

    本节计划用2-3个课时完成。考虑到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多种细胞器,安排第1课时主要引导学生识图,了解细胞器结构和功能等;第2课时利用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学习“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过程”,体会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第3课时专门开设实验课,让学生在实验室里学习高倍显微镜的操作。

    二、学情分析: 经过先前的学习,学生对细胞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高中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对于探究式教学方式兴趣浓厚,但能力有限,需要加强。教师可以正确引导,使学生投入到生物课学习中来。

    考虑到有的学生初中没有学过生物课,基础比较薄弱,而有的学生参加过辅导班,水平较高,在教学活动中要兼顾各个水平和类型的学生,充分促进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准确说出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简述细胞器分离方法——差速离心法的原理); 2.描述生物膜系统的概念;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会基本使用高倍显微镜(能力较强的学生达到熟练操作);

    2.制作细胞器的立体结构模型;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探讨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确立“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部分与整体统一”的观点;

    2.认同生物膜系统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形成“系统各组分分工合作可使效率大大提高”的理念。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认识几种重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会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了解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二)教学难点: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细胞是一个统一整体,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五、教具准备:

    课件、学案。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放映一张工厂车间的图片。提出问题:

    1.一件优质的产品是如何通过个车间和部门之间的配合产生出来的? 2.细胞内也存在类似工厂的各种车间吗?

    3.细胞内的各种“车间”是怎么样的? 做出总结:细胞在生命活动中发生着物质和能量的复杂变化,细胞内部像一个繁忙的工厂,在细胞质中有很多忙碌的“车间”,它们统称为细胞器。

    通过问题,引起学生对细胞器的感性认识,导入课程学习。

    (二)细胞器之间的分工

    1.要认识细胞器,首先要想办法分离各种各样的细胞器,用什么样的方法呢? 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分离细胞器的方法”。分离出各种细胞器后,观察需要用光镜和电镜。2.利用学案,教师讲解线粒体和叶绿体。

    (1)教师播放光镜和电镜下线粒体的幻灯片引导观察:

    线粒体存在于那些植物细胞中?线粒体的形态和结构是怎么样的?它的内膜有什么特点?

    (2)教师播放光镜和电镜下叶绿体的幻灯片引导观察: 叶绿体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吗?叶绿体的形态和结构是怎么样的?它的内膜有什么特点?

    叶绿体有什么功能?

    为加深理解,教师带领学生绘制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模式图。(3)通过列表比较线粒体和叶绿体。

    3.指导学生带着思考题阅读P45~46的课文内容,提出问题:每个细胞器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分别是怎样的?通过阅读,使学生对各种细胞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1)通过牛奶引出核糖体,教师继续播放电镜下的核糖体幻灯片引导观察:

    核糖体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它有什么功能?核糖体有哪些种类?(2)教师继续播放电镜下的内质网的幻灯片引导观察:

    内质网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内质网有什么功能?内质网有哪些种类?(3)教师继续播放电镜下的高尔基体幻灯片引导观察: 高尔基体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它有什么功能?

    4.剩下三个相对简单,可以提问学生来回答,教师随时点拨。

    教师继续播放电镜下的溶酶体、液泡和中心体的幻灯片引导观察:

    溶酶体、液泡、中心体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它们分别有什么功能?

    5.通过巩固练习来总结8种细胞器。通过投影,出示设计的表格,引导学生完成。通过完成表格,归纳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6.教师分别播放动植物细胞亚细微结构模式图,简要回顾细胞器。通过对比,让学生找出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并列表。

    7.简单讲述细胞质基质和细胞骨架。

    ★第二课时:关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的探究性教学

    (一)创设情境:通过糖尿病引入胰岛素,简单介绍分泌蛋白的背景知识。组织学生观察模拟实验“同位素示踪法研究豚鼠胰腺腺泡分泌过程”。

    (二)提出问题:生物体内的分泌蛋白是如何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

    (三)自主探究:

    1.让学生分好小组(4-6人一组),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教师需要安排好各阶段的时间,做好计划,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过程。

    2.经过20分钟的小组探究后,请各组的代表上台讲述探究的结果,小组间进行交流、讨论。教师在此期间可以适当指导,不要偏离方向。

    3.探究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在核酸的指导下,合成各种氨基酸,这些氨基酸在内质网中连接成肽链,并初步进行折叠和包装后,以囊泡的形式运送到高尔基体,在高尔基上,蛋白质被进一步修饰和包装,再以囊泡的形式运送到细胞膜内侧,最后被分泌到细胞外。这个过程需要消耗有线粒体提供的能量。

    (四)课堂总结:教师带领学生做课后习题(课本p50基础题)★第三课时(有条件的学校,教师组织到实验室上课):

    (一)复习引入:前面我们通过图片和资料学习了细胞器的分布、形态和功能。那么实际生物体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分布和形态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二)课件展示实验原理,教师讲述:

    1.叶绿体的观察:植物绿色部位的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如果将叶片的横切片制成临时装片,就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叶绿体。某些植物幼嫩的叶也可直接用于观察叶绿体。

    2.线粒体的观察: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内含细胞色素氧化酶系。健那绿是一种碱性染料,可以专一性地对线粒体进行染色。与线粒体内的细胞色素氧化酶系发生作用时,染料始终保持氧化状态,呈蓝绿色;而线粒体周围的细胞质中的染料被还原为无色的状态。通过染色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呈现蓝绿色的线粒体。

    3.讲解方法步骤:教师讲解并逐步演示最佳方案的实验方法步骤,并让学生理解实验步骤。

    (三)学生分组实验:1.组织学生观察示范片;2.巡视,指导学生实验;3.组织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四)分析讨论:

    1.选择观察叶绿体的实验材料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2.具有较多线粒体的细胞在功能上有什么特点? 3.为什么用健那绿染液作为观察线粒体的染色剂? 4.细胞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5.你在实验过程中,哪些做得比较好?又有哪些不足?

    七、板书设计:

    (一)总结:

    (1)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2)无膜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

    (3)含有单层膜的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4)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比较:

    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动物及低等植物特有的细胞器:中心体。

    (二)1.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在探究性学习之后给出):

    2.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概念:由各种细胞器膜、核膜、细胞膜等结构共同构成,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保证了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八、教学评价与反思:

    很多实际问题需要在上完课之后才能总结与解决,但通过观察其他教师上课可以看出,《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这一节主要讲述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在课堂上学生通过互相讨论、合作,思维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实验探究及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把复杂的问题具体化,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有很大提高,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生物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部分内容依据此目标,从不同的侧面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

    课标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多媒体收集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所以在本节中,通过多媒体将细胞亚显微结构图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在观看了大量的图片后,通过陈述、观察现象,交流结果,学会鉴别、选择有价值的信息,并且与同学分享收集的信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各种生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特别是细胞器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他们的结构特点,在此基础上了解和掌握了它们的功能。此过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利用多媒体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附:小组讨论问题

    1、教学设计中的行为动词的设计如何符合课标精神?

    2、如何处理教学中的反思,如何进行反思,应不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出现?

    3、教学设计的重点难点的呈现,用不用行为动词,与教学目标的关系,基于什么的重难点?

    4、教学设计时是否需要体现板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5、每节课的重难点是否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而有区别?

    6、假如教学过程中没出现预期的结果该怎么办?

    7、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写得详细还是简单为尚?

    8、如何在探究中正确引导学生的问题? 4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篇2)

    1、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各位评委,老师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苏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较全面的介绍了蛋白质结构和功能,为后面学习酶、基因的表达等知识做铺垫。本节涉及氨基酸的结构,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蛋白质的功能三部分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能力目标:培养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的过程。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多样性。

    难点: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的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前准备。

    精心制作预习学案,学案上包括两个环节,一是基础内容填空,二是自我诊断习题。通过预习,学生能对这一节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会遇到一些问题,使他们对进一步探究蛋白质产生兴趣。而我通过批改,也能针对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集中存在的问题,设计课堂探究学案,确定探究的问题和当堂检测的习题。由于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都是根据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而设计出来的,所以在组织课堂教学环节上就有了针对性。我相信,充分了解了学情,课堂教学一定会高效。

    第二,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一组食用了假奶粉的“大头娃娃”的图片,让同学们思考原因,认识到蛋白质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标题: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本环节2分钟左右。

    第三,课堂探究

    本环节是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设置出来,所以本环节探究的问题也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这一个环节,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展开。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先小组内“兵教兵”,然后“组帮组”,最后再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答案。有激励才有动力,所以这个环节我还设置了小组加分制,表现优异的小组可得到加分。得分前3名的小组可有一定的奖励。本环节时间为25-30分钟。

    课堂探究一: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不同氨基酸的区别

    多媒体展示多个氨基酸,让学生找出哪些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不同氨基酸的区别,然后抽出三位同学板演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并加以点评。并及时引导学生思考N和O主要在哪?为什么说一个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课堂探究二: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过程。

    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及有关计算,是教学一个难点。可利用学生的动作模拟过程(或使用课件)帮助学生进行学习。以二肽的形成为例。引导学生思考两个氨基酸是如何形成二肽的,在反应的过程中有什么产生?几个?原来的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形成了什么?两个氨基酸通过什么连接起来的?有几个?二肽中还有游离的氨基和羧基吗?依次类推,三肽是由几个氨基酸形成的?脱去几分子的水?含有几个肽键?游离的氨基和羧基数呢?那n肽呢?通过现象直观的模拟,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计算方法和规律。

    然后设计两个例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课堂探究三: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引导学生从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及多肽链的角度来分析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结构决定功能。因为蛋白质结构具有多样性,其功能也具有多样性。引导学生分析课本19页的表2-4,从多个方面理解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进而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

    第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从整体上把握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本环节3分钟左右。第五,当堂检测。

    学生先自主完成学案上的习题,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组员可能存在的问题,达成共识,最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板演本组的成果。如果小组间有不同的认识,教师要适时的引导,帮助学生达成一致认识。本环节时间为10-15分钟。

    第六,布置课后作业。结束:

    各位评委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按照我县“学讲计划”的要求,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篇3)

    南昌师范学院

    艾超 9012108007 教学思想: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这个方向上,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具体则为帮助学生较深入的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理解生命活动中的物质的变化,能量的转化和信息的传递;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科学的理解生命的本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教学目标:第一:知识目标:

    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知道生物科学史上的重要事件;了解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和技术方面的应用;积极参与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播,促进生物科学知识生活化;

    第二;情感目标: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和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可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养成正确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第三:能力目标: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的操作和生物绘图等技能,且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

    第一章:走进细胞:主要是让学生知道生命活动是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了解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了解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区别和联系,了解细胞学说的建立的过程。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介绍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水,无机盐,糖类,脂质i,蛋白质,核酸等有机物的结构和功能,这些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在本部分内容中,糖类和蛋白质和核酸是重点,教学中应该重点讲解。同时应该注意实验教学,让学生学会规范的实验操作。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要求学生掌握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细胞膜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充分利用教学媒体,提高直观性,更有利于教学。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要求学生掌握细胞膜是具有选择透过性膜,生物膜的结构和了解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主要介绍降低反应的酶,酶的作用和本质,与特性;细胞的能量ATP,来源,和光合作用的联系。

    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主要介绍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细胞的衰老和凋亡,细胞的癌变。细胞的增殖是重点,尤其是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由于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过程可以借教学媒体,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细胞的分裂分化等既是前面细胞知识的延伸,也是理解生物体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基础,为必修二的学习做好了基础,需要加强基本知识的理解。教学方式:本学期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应该借用教学媒体,加大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章: 走进细胞(5课时): 科学家访谈:(1课时);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1课时);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2课时); 单元复习(1课时);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9课时):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1课时);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2课时); 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2课时); 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2课时); 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1课时); 单元复习(1课时);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8课时)

    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2课时,1课时为实验课)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分工合作(3课时,)课时为实验课)

    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2课时,分组学习,让学生自己制作细胞核模型)

    期中复习:(1课时)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5课时)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2课时。1课时为实验课)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课时)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1课时)单元复习(1课时)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10课时)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4课时,2课时为实验课)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1课时)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2课时)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2课时)单元复习(1课时)

    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6课时)第1节细胞的增殖(3课时)第2节细胞的分化(1课时)

    第3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1课时)第4节细胞癌变(1课时)期末复习(2课时)

    教学评价:主要根据学生本学期的课时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测试时的情况进行评价;还可以通过与优秀课堂学习,进一步提高。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篇4)

    第6章 第4节

    细胞的癌变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和致癌因子。(2)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3)通过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从课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1)结合本课内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2)资料分析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组织和引导学生根据课件出示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致癌因子的种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癌症的致死率高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细胞癌变的关注,从而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2)通过致癌因子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吸烟的危害,以及增强爱护环境的意识。(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美,从而感知生命的珍贵。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2、致癌因子。教学难点:细胞癌变的机理、自觉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教学方法:导学案教学法,讨论法,讲解法

    四、课前准备:1.教师:有关课件的制作

    2.学生:预习本节课,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的内容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你们知道威胁人类健康的“四大杀手”吗?以此作为引言。看图片,图片上是熟悉的艺人或其他名人是癌症患者,然后问学生他们死于那种病?然后出示“我国癌症死亡人数不断增加”的坐标图,从而激发学生对癌症的关注。

    2、师生互动:

    1)引出——癌细胞的概念,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概念,教师解释说明,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课件出示三则材料,让学生讨论分析“正常细胞与癌细胞有什么不同”,从而得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3)学生讨论“人群中哪些人易患癌症”,从而引出致癌因子;展示不同环境下的致癌因子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归纳致癌因子的种类,并逐步掌握常见致癌因子; 4)由“致癌因子为什么会导致细胞癌变”来引出细胞癌变的原因,老师再进一步讲解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概念;讲解原癌基因抑癌基因与癌症的关系。

    5)由“癌症是否是不治之症”引出癌症的诊断和治疗;结合实际情况,介绍近年来本校教师或教师家属患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等,体验并重视癌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重要性,并比较多种诊断和治疗方法的优缺点;展示“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八大警号”作为人们考虑癌肿早期征兆的参考;

    6)鼓励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以后为人类战胜癌症作出贡献。

    7)引导学生看视频并阅读教材P.125“问题探讨”讨论得出癌症的预防措施和如何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出癌症的预防;引导学生阅读课件资料分析:“健康的生活方式与防癌”,从癌症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分析讨论得出“病从口入”也适用于癌症;课件展示“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全球十大垃圾食物 ”,学生举例哪些做法会增加患癌症的机会或预防癌症;课件展示“日常抗癌食品”、“吸烟的危害”图片,鼓励学生自觉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课堂小结:以知识纲要的形式进行。

    4、随堂练习:课件展示练习,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师生共评,指正错误。

    5、板书设计

    第4节 细胞的癌变

    一、概念

    二、主要特征

    三、致癌因子

    四、癌变的机理

    五、癌症的预防和治疗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和致癌因子

    【技能】: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选择健康的生活

    二、教学重点:

    重点——癌细胞的主要特征;难点——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区别。

    三、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癌症及其治疗的记录片

    四、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关于致癌因子的信息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及癌细胞的特征

    提问学生,设置情景:如果你被告知患有癌症,你会怎么想,怎么做?你在媒体上看到哪里物质、行为具有致癌/诱癌作用,你会怎么做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应变由人们对癌症的恐惧,设问:什么是癌症呢?讲述癌细胞的概念、主要特征。展示一些癌细胞的图片,与正常细胞进行比较。

    进入情境,回答问题

    (二)致癌因子

    先让学生列举自己了解的致癌物质,再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归纳,致癌因子的种类。补充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也是在外部条件诱发下产生癌细胞的。

    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相互作用,适当补充癌症发展的过程。

    根据生活经验,列举致癌物质

    (三)癌症的防止

    介绍一些生活中避免接触致癌因子的做法。让学生说说了解到的哪些癌症的治疗方法,然后介绍现代医学治疗癌症的方法,展望未来可能采取的治疗手段。

    说出自己了解的癌症治疗方法。

    (四)练习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精选10篇)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因此就需要老师自己花点时间去写。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信息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怎么才能快速写好一份优质教案课件?编辑特意为您准备了“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希望能帮到您,请您抽时间阅读本文并考虑将其珍藏起来!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1

    (2)水解: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便于染色。

    取口腔上皮细胞/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水解→冲洗涂片→染色→观察

    与人体内溶液浓度相同,使细胞不被破坏。

    ④染色: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剂应混合使用,且要现用现配。

    补:

    (1)实验中如发现染色较浅不易观察,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2)本实验的实验材料能否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为什么?

    不能。因为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

    根据五碳糖的不同,核苷酸可分为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每种核苷酸又可依据含氮碱基的不同分为4种。

    ①在只有DNA或RNA的生物(病毒)中,含有4种碱基、4种核苷酸。

    ②同时含有DNA和RNA的生物(细胞生物)中,含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

    人或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含 4 种碱基、4 种核苷酸。(因为一个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②RNA病毒的遗传信息直接贮存在RNA中,如HIV、SARS病毒等

    (2)分布:

    5、DNA与RNA的区别补:DNA、RNA和蛋白质均存在物种特异性,可作为鉴别不同物种的依据。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2

    2能力方面: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地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2、教学难点:

    ⑴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介绍教材P78斯帕兰扎尼的实验,讨论下列问题:

    ⑴这个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

    ⑵是什么物质使肉块消失了?

    对细胞来说,能量的获得和利用都必须通过化学反应。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细胞中代谢过程离不开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学生回忆:⑴化学反应中无机催化剂的概念?⑵无机催化剂的作用、特点和条件是什么?

    学生思考:细胞内的环境是一个常温常压下的状态,在这种环境下化学反应却能高效有序地发生,应该有适合的生物催化剂——酶。

    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⑴——⑷见教材P79。

    ⑸这个实验为什么要选用新鲜的肝脏?为什么要将肝脏制成研磨液?

    ⑹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一个吸管?为什么?

    ⑴在做该实验时让学生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的突出特点——高效。

    ⑵控制变量:讲解教材P79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实验设计的原则。

    ⑶进行实验:

    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用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如H2O2的分解,20℃无催化剂时需活化能75kJ/mol;用铂作催化剂时,只需活化能54kJ/mol;用H2O2酶时,活化能下降到29kJ/mol以下。(结合教材P80图讲解)

    正是由于酶的催化作用,细胞代谢才能在温和条件下快速进行。

    教师设置下列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P81——82相关内容。

    1、巴斯德和李比希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2、巴斯德和李比希的观点各有什么积极意义?各有什么局限性?

    3、科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争论是正常的。试分析巴斯德和李比希之间出现争论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争论对后人进一步研究酶的本质起到了什么作用?

    4、巴斯德和李比希之间的争论被哪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平息了?

    5、简述毕希纳实验的过程?

    6、从毕希纳的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7、要证明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和活酵母细胞的作用一样还需要对实验如何改进?

    8、萨姆纳提取到了脲酶,他是如何证明它的化学成分的?

    9、萨姆纳历时9年才证明脲酶是蛋白质,并因此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你认为他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0、请给酶下一个较完整的定义?

    11、结合酶本质的探索历程谈谈你对马克思说的:“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句话的理解。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3

    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人教版)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2节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①(必修)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2节的内容。课程标准中相关具体内容标准为:

    1.“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属于了解水平; 2.“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属于独立操作水平。

    学生通过进一步学习,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细胞,认识系统内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细胞器之间是怎样分工合作、协调配合来完成细胞的生命活动的,也为后面学习细胞呼吸、光合作用、细胞增殖等知识奠定细胞学基础。

    本节计划用2-3个课时完成。考虑到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多种细胞器,安排第1课时主要引导学生识图,了解细胞器结构和功能等;第2课时利用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学习“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过程”,体会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第3课时专门开设实验课,让学生在实验室里学习高倍显微镜的操作。

    二、学情分析: 经过先前的学习,学生对细胞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高中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对于探究式教学方式兴趣浓厚,但能力有限,需要加强。教师可以正确引导,使学生投入到生物课学习中来。

    考虑到有的学生初中没有学过生物课,基础比较薄弱,而有的学生参加过辅导班,水平较高,在教学活动中要兼顾各个水平和类型的学生,充分促进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准确说出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简述细胞器分离方法——差速离心法的原理); 2.描述生物膜系统的概念;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会基本使用高倍显微镜(能力较强的学生达到熟练操作);

    2.制作细胞器的立体结构模型;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探讨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确立“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部分与整体统一”的观点;

    2.认同生物膜系统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形成“系统各组分分工合作可使效率大大提高”的理念。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认识几种重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会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了解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二)教学难点: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细胞是一个统一整体,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五、教具准备:

    课件、学案。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放映一张工厂车间的图片。提出问题:

    1.一件优质的产品是如何通过个车间和部门之间的配合产生出来的? 2.细胞内也存在类似工厂的各种车间吗?

    3.细胞内的各种“车间”是怎么样的? 做出总结:细胞在生命活动中发生着物质和能量的复杂变化,细胞内部像一个繁忙的工厂,在细胞质中有很多忙碌的“车间”,它们统称为细胞器。

    通过问题,引起学生对细胞器的感性认识,导入课程学习。

    (二)细胞器之间的分工

    1.要认识细胞器,首先要想办法分离各种各样的细胞器,用什么样的方法呢? 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分离细胞器的方法”。分离出各种细胞器后,观察需要用光镜和电镜。2.利用学案,教师讲解线粒体和叶绿体。

    (1)教师播放光镜和电镜下线粒体的幻灯片引导观察:

    线粒体存在于那些植物细胞中?线粒体的形态和结构是怎么样的?它的内膜有什么特点?

    (2)教师播放光镜和电镜下叶绿体的幻灯片引导观察: 叶绿体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吗?叶绿体的形态和结构是怎么样的?它的内膜有什么特点?

    叶绿体有什么功能?

    为加深理解,教师带领学生绘制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模式图。(3)通过列表比较线粒体和叶绿体。

    3.指导学生带着思考题阅读P45~46的课文内容,提出问题:每个细胞器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分别是怎样的?通过阅读,使学生对各种细胞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1)通过牛奶引出核糖体,教师继续播放电镜下的核糖体幻灯片引导观察:

    核糖体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它有什么功能?核糖体有哪些种类?(2)教师继续播放电镜下的内质网的幻灯片引导观察:

    内质网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内质网有什么功能?内质网有哪些种类?(3)教师继续播放电镜下的高尔基体幻灯片引导观察: 高尔基体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它有什么功能?

    4.剩下三个相对简单,可以提问学生来回答,教师随时点拨。

    教师继续播放电镜下的溶酶体、液泡和中心体的幻灯片引导观察:

    溶酶体、液泡、中心体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它们分别有什么功能?

    5.通过巩固练习来总结8种细胞器。通过投影,出示设计的表格,引导学生完成。通过完成表格,归纳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6.教师分别播放动植物细胞亚细微结构模式图,简要回顾细胞器。通过对比,让学生找出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并列表。

    7.简单讲述细胞质基质和细胞骨架。

    ★第二课时:关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的探究性教学

    (一)创设情境:通过糖尿病引入胰岛素,简单介绍分泌蛋白的背景知识。组织学生观察模拟实验“同位素示踪法研究豚鼠胰腺腺泡分泌过程”。

    (二)提出问题:生物体内的分泌蛋白是如何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

    (三)自主探究:

    1.让学生分好小组(4-6人一组),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教师需要安排好各阶段的时间,做好计划,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过程。

    2.经过20分钟的小组探究后,请各组的代表上台讲述探究的结果,小组间进行交流、讨论。教师在此期间可以适当指导,不要偏离方向。

    3.探究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在核酸的指导下,合成各种氨基酸,这些氨基酸在内质网中连接成肽链,并初步进行折叠和包装后,以囊泡的形式运送到高尔基体,在高尔基上,蛋白质被进一步修饰和包装,再以囊泡的形式运送到细胞膜内侧,最后被分泌到细胞外。这个过程需要消耗有线粒体提供的能量。

    (四)课堂总结:教师带领学生做课后习题(课本p50基础题)★第三课时(有条件的学校,教师组织到实验室上课):

    (一)复习引入:前面我们通过图片和资料学习了细胞器的分布、形态和功能。那么实际生物体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分布和形态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二)课件展示实验原理,教师讲述:

    1.叶绿体的观察:植物绿色部位的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如果将叶片的横切片制成临时装片,就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叶绿体。某些植物幼嫩的叶也可直接用于观察叶绿体。

    2.线粒体的观察: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内含细胞色素氧化酶系。健那绿是一种碱性染料,可以专一性地对线粒体进行染色。与线粒体内的细胞色素氧化酶系发生作用时,染料始终保持氧化状态,呈蓝绿色;而线粒体周围的细胞质中的染料被还原为无色的状态。通过染色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呈现蓝绿色的线粒体。

    3.讲解方法步骤:教师讲解并逐步演示最佳方案的实验方法步骤,并让学生理解实验步骤。

    (三)学生分组实验:1.组织学生观察示范片;2.巡视,指导学生实验;3.组织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四)分析讨论:

    1.选择观察叶绿体的实验材料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2.具有较多线粒体的细胞在功能上有什么特点? 3.为什么用健那绿染液作为观察线粒体的染色剂? 4.细胞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5.你在实验过程中,哪些做得比较好?又有哪些不足?

    七、板书设计:

    (一)总结:

    (1)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2)无膜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

    (3)含有单层膜的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4)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比较:

    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动物及低等植物特有的细胞器:中心体。

    (二)1.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在探究性学习之后给出):

    2.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概念:由各种细胞器膜、核膜、细胞膜等结构共同构成,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保证了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八、教学评价与反思:

    很多实际问题需要在上完课之后才能总结与解决,但通过观察其他教师上课可以看出,《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这一节主要讲述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在课堂上学生通过互相讨论、合作,思维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实验探究及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把复杂的问题具体化,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有很大提高,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生物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部分内容依据此目标,从不同的侧面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

    课标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多媒体收集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所以在本节中,通过多媒体将细胞亚显微结构图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在观看了大量的图片后,通过陈述、观察现象,交流结果,学会鉴别、选择有价值的信息,并且与同学分享收集的信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各种生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特别是细胞器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他们的结构特点,在此基础上了解和掌握了它们的功能。此过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利用多媒体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附:小组讨论问题

    1、教学设计中的行为动词的设计如何符合课标精神?

    2、如何处理教学中的反思,如何进行反思,应不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出现?

    3、教学设计的重点难点的呈现,用不用行为动词,与教学目标的关系,基于什么的重难点?

    4、教学设计时是否需要体现板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5、每节课的重难点是否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而有区别?

    6、假如教学过程中没出现预期的结果该怎么办?

    7、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写得详细还是简单为尚?

    8、如何在探究中正确引导学生的问题? 4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4

    一、不放弃课本

    无论是生物成绩好坏的高三学生,都一定要研究生物课本,你会发现也许一轮复习的时候你还处于生物练习题的轰炸中,但是到了二轮复习的时候班里的同学就都捧着一本生物必修书了。

    怎么合理运用生物课本呢?每当你看见一道题的时候,在做完后将四个选项中的关键词都找出来,有的时候只会考一个知识点,不管是否正确,都要翻开书,找到这一页,仔细看看这个知识点,和题目相对照。坚持这个习惯会让你在高三后期的读书中,占到绝对优势。在别的同学熬夜看生物课本时,你能复习你自己薄弱的其他科目。

    二、练习册

    建议高三学生买一个专门记录知识点的小本子,可以把数理化生的知识点放在一起,不需要特别大的那种。这是为了你查找知识点方便,也是为了方便你被基础重要的知识点。大的练习册建议还是根据学校或是老师的建议购买即可。

    三、错题本

    下面和大家说说错题本的事情,很多同学都会迷茫到底应不应该做数理化生的错题本,因为本来学习的内容就很多了,可能时间上会应付不来。其实错题本这个东西真的是因人而异的,如果你真的需要,或是时间充裕,不妨整理一下错题本,如果整理了之后没有时间看,或是没有时间整理也是可以的。但是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懒惰就放弃错题本,你也可以拿这个时间去做其余的练习题。

    必修二优秀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

    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和阅读课文中的访谈录,以问题引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生物学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从访谈录中,你认为造就了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阅读完了这些资料,你觉得对于你学习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启发呢?

    (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

    2.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

    3.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生物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相关领域的成果,各个学科之间

    的边界已经模糊,而出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生物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互动,更加是能力培养和思维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5

    一、相关概念:

    1、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3、酶:是活细胞(来源)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一类有机物。

    4、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二、酶的发现:

    1、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用实验证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

    2、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

    3、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4、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三、酶的本质:

    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少数是RNA。

    2、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3、酶需要较温和的.作用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6

    一、教材分析

    “其他植物激素”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包括“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明确了植物体内并非只有生长素,还有其他种类的植物激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共同协调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以适应环境。第二部分介绍了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本节内容与前两节“生长素的发现”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脉相承,通过对前两节内容的补充和完善,使学生形成植物激素调节的知识网络,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学习“生长素的发现”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已经知道了生长素的合成、分布和运输方式,理解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也明确了植物激素的概念,知道其他植物激素还有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种类。但是,学生对于其他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分布部位和生理作用等知识还知之甚少,对于激素间的相互作用也不清楚,这就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要性。

    周至县盛产猕猴桃,很多学生对猕猴桃种植过程中应用膨大剂增产的事例也非常熟悉,但对膨大剂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却一无所知。所以,这些生活经验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从本地“猕猴桃之乡”的地域特点出发,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本节课的导入没有用课本中的问题探讨,而是用学生熟悉的猕猴桃增产使用的膨大剂(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来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膨大剂作为悬念,还能为后面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埋下伏笔。对于第一部分内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的教学,并不是直接给出教材上的现成结论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利用学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让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初步探究之后,再结合教材进行总结,让知识的获得成为探究的过程。

    第二部分内容“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培养学生联系的思维,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是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渗透STS教育的良好材料,能引导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所以,采用“提供资料、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的策略。讨论可以使学生始终积极的思考和交流,对植物激素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达到深入理解,并学会从系统的角度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最后,将“膨大剂增产之谜”作为课后研究性学习,让学生结合生产实际,切身感受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利弊,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落到实处。

    四、教学目标

    (1)列举其他植物激素,说出其他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和主要作用。

    (2)举例说明植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是受多种激素协调控制的。

    (3)探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认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2、难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资料)20xx年6月1日,记者在被誉为“猕猴桃之乡”的周至县采访时看到,果农正在用勾兑好的膨大剂对猕猴桃的嫩果进行蘸泡(图),在周至县,超过90%的果农采用膨大剂增产,以保丰收。那么膨大剂到底是什么物质?它是如何发挥增产作用的呢?

    生长素的学习使我们知道了植物的生命活动主要受激素调节,植物激素除了生长素、还有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等。那么膨大剂是不是一种激素?它的作用过程是不是激素调节?本节课的学习将为我们揭晓答案。

    新课学习

    (一)、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1、学生阅读导学案上的资料分析,完成相关问题。请学生代表展示、讨论答案。资料分析

    提示:

    ①赤霉素突出的生理作用是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赤霉素还有解除休眠和促进萌发的作用。

    ②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这是因为一个成熟水果放出的乙烯,能够促使全箱水果都迅速成熟。

    ③脱落酸能促进叶片等的衰老和脱落。

    2、学生自主阅读教材54页的图3—8,理解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之后,要求学生脱离课本,独立完成学案上的表格内容,最后,同桌互相检查。

    (二)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阅读资料分析,然后小组讨论下面的问题。

    请小组代表回答,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修正。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三)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1、学生阅读教材54-55页,明确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概念和特点,区别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并对“膨大剂是不是植物激素”进行分析。

    2、讨论课本55页“资料分析——评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请学生代表举例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和应用,并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人类是有利还是有害?

    教师提示:通过以上讨论,大家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和应用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同时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当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人类应当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那么,我们应如何保证合理使用,避免危害的发生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回家后就大家熟悉的膨大剂展开研究性学习。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7

    浙江省临海市白云高级中学高中生物 各种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教案 新人教

    版必修1 【课时目标】描述各种细胞器的结构,说出不同细胞器的主要功能。【课时重点】各种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课时难点】各种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尝试练习】

    细胞膜以内的大部分物质构成了。细胞质中有各种 和透明、黏稠、流动着的液体。细胞器是 的结构,一般有 包被,如

    等,有些也没有膜包被的,如。

    一、内质网和核糖体

    1、内质网:(1)结构:是由一系列 膜构成的囊腔和细管组成的。单位的组成与结构与质膜相同,即由 为基本支架。其实细胞内的膜组成成分与结构都与质膜是相同的。

    (2)分类与功能:①粗面内质网:附着有 颗粒;通过网中细管运送粗面内质网上的 合成的蛋白质到高尔基体及细胞其他部位。

    ②光面内质网:无 颗粒附着;它的作用比较复杂,如人肝细胞中的光面内质网上有氧化酒精的酶,有些内质网中还有合成磷脂的酶。

    (3)分布:向内连,向外连,使细胞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

    2、核糖体:(1)结构:无 包被,由 组成。(2)功能: 的场所。

    (3)分布:一部分游离在 中,一部分连在 上。

    二、高尔基体:

    1、结构:由一系列 膜构成的扁平小囊和由这些小囊产生的小泡组成。

    2、功能:是真核细胞中的 系统,承担着 的任务。对粗面内质网运送过来的蛋白质,并分别运送到细胞内或细胞外的目的地。在植物细胞中与植物 的形成有关。

    三、溶酶体:

    1、分布:几乎存在于所有的 细胞中。

    2、结构:细胞内具有 膜构成的囊状结构的细胞器,含有多种。

    3、功能:能,如蛋白质、糖类、脂质、核酸等,称为细胞内的“ ”和“消化系统”。

    四、线粒体

    1、形态结构:光学显微镜下呈 状,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线粒体是由内、外 层膜构成,外膜平整,内膜向内凹折叠而形成,两层膜间以及嵴周围是液态的。

    2、功能: 的中心,其内有少量,能合成一部分自身所需的蛋白质。

    五、质体:

    1、分类:有 体和有色体两类。

    2、叶绿体结构:外面有 层膜,内部是液态的,液态基质中有分布着 和其他色素的光合膜。

    3、功能:白色体,叶绿体能进行。

    六、液泡:

    1、结构:由 膜包被,其内充满的水溶液称为。

    2、特点:普遍存在于植物细胞中,刚分裂形成的植物细胞中有少量几个液泡,随细胞的生长,小液泡逐渐合并发展成一个大液泡,并占据在细胞中央,把细胞质挤到四周,把细胞核挤向一边。

    3、植物花、果实的颜色是由 中的色素决定的,而叶片中的绿色是由 中的色素决定的,其他颜色有叶绿体中的叶黄素和胡萝卜素,也有液泡中的色素。

    七、中心体:

    1、结构:由 组成。

    2、特点:存在于大部分真核细胞中,细胞中没有。细胞分裂时,可形成一个新的中心体。

    3、功能:可能在 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八、细胞溶胶:细胞质中除 以外的部分称为,其中含有多种,是 的场所。细胞溶胶中进行着由细胞器承担的生物化学外的其他所有生物化学反应。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2013浙江14)下列关于细胞器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均由单位膜构成 B.溶酶体是内质网断裂后形成的小泡 C.花、果实和叶的颜色与液泡无关 D.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与中心体无关

    2、(2008上海生物2)下列物质由肝细胞内核糖体合成的是()A.转氨酶 B.糖原 C.胆汁 D.尿素

    3、(2010全国大纲理综B1)下列关于高尔基体的叙述,错误的是()A.高尔基体膜具有流动性 B.抗体从合成到分泌不经过高尔基体 C.高尔基体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 D.高尔基体具有对蛋白质进行加工的功能

    4、(2011安徽理综1)AUG是甲硫氨酸的密码子,又是肽链合成的起始密码子。人体血清白蛋白的第一个氨基酸并不是甲硫氨酸,这是新生肽链经加工修饰的结果。加工修饰的场所是()

    A.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B.高尔基体和溶酶体 C.内质网和核糖体

    D.溶酶体和核糖体

    5、(2011上海生物2)在蝌蚪发育成蛙的过程中,对尾部消失起主要作用的细胞器是()A.溶酶体 B.中心体 C.线粒体 D.高尔基体

    6、(2014广东理综1)以下细胞结构中,RNA是其结构组成的是()A.液泡 B.核糖体 C.高尔基体 D.溶酶体

    7、(2009浙江32)下列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

    8、(2011广东理综1)小陈在观察成熟叶肉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照片后得出如下结论,不正确的是()A.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有双层膜 B.核糖体附着在高尔基体上 C.内质网膜与核膜相连 D.液泡是最大的细胞器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有1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9、右图是高等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的部分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纺锤体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是[ ]。(2)既含有DNA,又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

    2]细胞核。[ ]、[ ]、[1○11]主要进行,(3)图中[○之所以能进行此项生理活动,是因为它具有与之有关的 和酶这两个必要的物质条件。

    (4)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能量主要来自[ ],该结构主要进行的生理活动是。

    (5)图中的A部分表示动物细胞,判断依据是A细胞具有[ ]。B部分是植物细胞,因为它具有1]、[④] 和主要由纤维素构成的[③] 等结构。[1○【问题解答】教科书P40“思考与练习”。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8

    “细胞呼吸”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介绍了生物异化作用的一个重要过程,为学生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动的过程奠定了基础。它与前面所学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主动运输、酶、ATP、光合作用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也为今后学习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奠定基础。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3、情感目标:通过联系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等实际,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关心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在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但“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课堂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活动中也须起主导、引导作用。所以本课利用直观教学手段,采用自主阅读法、比较法、归纳法等教和学的方法,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归纳、阅读能力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迁移,对照学习。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生动活泼地获取知识,掌握规律、主动发现、主动发展。

    提问:生物体的能源物质有哪些?主要的能源物质是什么?ATP在供能过程中起什么作用?ATP的合成需要哪些条件(酶、原料、能量)?其中能量的来源有哪些?

    回答:见教案,ATP合成的能量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提供的。呼吸作用是如何提供能量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提问:细胞呼吸在哪里发生,又是怎样进行的呢?让学生说出细胞呼吸概念

    回答: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学生自学实验,并回答课本92页的问题。

    结论: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均能进行细胞呼吸。在有氧条件下,通过细胞呼吸产生大量的CO2,在无氧条件下通过细胞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的CO2.

    设问:原料是?在哪里?产物?能量去向?有机物是如何被分解并释放出能量的?

    列表总结有氧呼吸,要求学生自己尝试建立表格,教师投影展示部分表格

    A反应式:

    评价:欣赏性评价,对学生合作学习及成果表示肯定,指出不足,给出建议。

    (4)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小组为单位,从课本95-96页“资料分析”中选取2-3个实例,讨论并分析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了细胞呼吸的哪些方面?并再举一两例加以说明。要求准备简单的发言稿。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七、结束:

    本节课设置了一系列问题情境,层层设问,在学生答问、质疑、讨论过程中让学生建构新概念和新的知识体系,并通过教师及时掌握反馈信息,适时点拨、调节,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而且通过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问,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9

    第一章第1节人体的稳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能力方面: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

    问答法、举例法、讲解法、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在开始今天新的一章内容学习,首先请大家看几幅图片。

    (播放图片,学生观看)

    师:20xx年12月29日,“黑河好八连”的战士在哨位上站岗执勤。当日,地处中俄边境的黑龙江黑河市气温是零下三十五度。他的体温是多少呢?是不是也是零下三十五度呢?20xx年7月28日下午3时,天气闷热难当。重钢股份公司炼钢厂炼钢炉前温度起码超过100℃,他的体温是不是也达到了100摄氏度呢?

    生:不是,应该是37摄氏度左右。

    展示抗洪展示图片,抗洪抢险战士可能会面临高温,缺干净水的恶劣生活环境抗洪抢险战士生活环境中蚊虫多,细菌等微生物也多,战士们容易患病。。

    师:前面所看到的恶劣环境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在寒冷或炎热环境中人体是如何维持体温的?如何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这就涉及到本章所学习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新课讲解]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问题探讨。

    课件展示草履虫和红细胞的图片:

    讨论1:图1和图2各是什么细胞?请说出细胞的名称。

    讨论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

    生: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师:还记得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有几种吗,他们生活的环境和草履虫有相似之处吗?二者又有何不同?

    学生自由讨论,老师点学生起来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

    境中,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今天的第一个内容: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课件展示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剧照。

    师:红楼梦中有这么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其实不管是女人还是男人都是水做的,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成分。我们就把它称为体液。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

    淋巴等

    师:人体内细胞数量很多,存在于细胞内的液体总和大约占2/3,所以细胞内液多。那么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

    生:细胞外液

    师: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下面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①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之间有何关系?

    ②内环境各部分的物质交换关系如何?

    细胞内液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淋巴等

    教师着重讲解几个概念。

    血浆:血液中的液体成分。

    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

    淋巴: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

    内环境: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教师展示内环境的图片同时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

    1、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血浆。

    2、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组织液。

    3、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淋巴液。

    4、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血浆和组织液。

    5、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淋巴液和组织液。

    请同学们自习看书并回答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异同点。

    相同点:

    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

    (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

    (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

    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

    (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师: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下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内在联系。

    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个图来显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叫学生上来画,教师批改、点评、补充)

    视频展示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多放几遍,加深印象,让学生理解组织液、体液、血浆间的内在联系)

    想一想:在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这三种体液中,O2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什么?CO2的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什么?

    提示:O2浓度由高到低: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CO2浓度由高到低: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是细胞外液的成分。

    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的资料。

    讨论:1、如何将表中物质按化学性质进行归类?

    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哪些物质?

    3、在组成血浆的离子中,哪些离子的含量较多?它们可能起什么作用?

    4、HCO3-、HPO42-可能起什么作用?

    课件展示:

    二、细胞外液的成份(饼图)

    教师总结:

    水:90%左右

    1、血浆的主要成分无机盐:1%左右

    蛋白质:7%——9%左右

    其它物质

    2.组织液、淋巴的化学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有所不同。最主要的差异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师:在必修1中我们曾学过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来吸水或者失水;红细胞置于清水中渗透吸水会涨破,置于高浓度食盐水中渗透失水会皱缩,那么在细胞外液中细胞会出现这种情况吗?首先请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

    1、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哪些性质?

    提示: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2、什么叫溶液渗透压?

    提示: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3、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什么决定?

    提示: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4、正常人血浆的PH是多少?

    提示:7.35—7.45

    5、人为什么能保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提示: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6、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多少度?

    提示:37℃左右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一个总结。

    (旁栏思考题)

    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师: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教师展示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图片。

    请学生思考:氧气是如何进入细胞内的?食物中的葡萄糖又是如何进入细胞的?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是如何排出细胞的?细胞中的尿素是如何排出的?

    分别点学生起来回答。

    教师点评并总结。

    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由此可见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需要以内环境为媒介。

    师:通过以上讨论可以看出,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内环境的概念、组成、理化性质及物质交换。

    请同学们自己在笔记本上试着画出本节的概念图。

    教学反思: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3)能力方面:

    a.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b.养成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习惯。

    c.运用这方面的`知识关爱家人和亲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教学难点

    稳态的调节机制。

    三、教学方法:

    问答法、举例法、讲解法、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同学们在一入学的时候进行了体检,体检什么?有没有验血?呈现血液检验化验单:a具体哪些指标查哪些项目?b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为什么?c化验单哪几种超出范围,对人体有什么不利影响?

    归纳总结答案,内环境可能会出现不稳定状态,当内环境不稳定时,生命活动难以正常的进行,说明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性。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是如何变化的呢?

    展示:学生的“体温的日变化规律”的调查结果。

    请同学根据调查结果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比较班级中同一年龄同一性别同学的体温数据,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2).家庭不同成员的体温完全一致吗?这说明了什么?

    (3).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有变化吗?与当地气温的日变化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如何?

    体温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一个方面,调查结果证明体温处于动态平衡中。那么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内环境的pH和渗透压也处于动态平衡中呢?

    简单说明了内环境中的pH值和渗透压处于动态平衡中。

    根据以上内容,引导学生总结稳态概念。

    教师强调:(1)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2)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定范围内。一内环境稳态遭破坏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请同学列举几个稳态失调的病例,说明症状和危害。在同学充分列举的基础上,教师给予适度的补充和修正。

    什么原因导致内环境稳态的失调呢?

    机体对稳态进行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那稳态会不会出现失调的情形呢?

    简要介绍稳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并说明稳态概念已成为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10

    教材分析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科教学(生物)王祖喜(4616009)摘要:本文对人教第二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主要从教材内容、目标体系、重难点、教学建议、教学活动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但也有所侧重。目的在于让自己初步掌握教材分析的基本要素和方法。文本最后部分也对这次教材分析活动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反思。关键词:《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材分析;基本要素和方法;

    《遗传与进化》一书是以人们对基因的发现、研究和应用历程,即遗传学发展史为主线编写的。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隶属于“基因的发现”部分;“基因的研究”部分有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四章《基因的表达》和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基因的应用”部分包括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由此可见,教材的编排不仅符合课标中“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还遵循了“由浅入深、由现象、本质、现象”的认知规律。

    结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和教科书内容编排的顺序,本文确定出本章的地位有:

    (1)《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隶属于人教第2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

    (2)本章是“在第1章引导学生认识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基础上,继续依照科学史的顺序,寻找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因子,也就是基因在细胞中的位置”进行编排的;

    第六章有关细胞增殖、有丝分裂的内容有联系;

    (4)是本模块“基因研究”部分的首章内容,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础。

    与上同理,本文确定出本章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生物通过生殖和遗传

    实现生命延续和种族的繁衍,通过进化形成物种多样性和适应性,实现生命的发展。在本章中,选取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内容,目的在于揭示生命延续的细胞学基础;学生再次体验观察―提出假说―实验验证的科学思想方法,领略科学家严谨求证的科学态度和大胆假设、富于想像的创新思维品质。

    本章是针对“基因在细胞中有没有物质基础?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因子,究竟是不是物质实体?如果是,有存在于细胞的什么位置?”等问题,按照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基因在染色体上、伴性遗传的顺序编写,正体现了科学发展的历程。因此,本章知识体系为(图1):

    本节包括“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两小节,由于在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因而,第1节的“问题探讨”部分是从比较“果蝇配子和体细胞的染色体差异”开始的。结合教材的内容及布局,本节知识有以下特点:

    减数分裂:

    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减数分裂的定义,而是先介绍与孟德尔同时代的生物学家魏斯曼的预言,再引出减数分裂的概念。减数分裂的过程,包括精子形成过程和卵子形成过程两过程。教材首先讲述了精子形成的过程,在借助详细的文字说明外,教材还借助教材中“图2、1”介绍精子的形成部位,用“图2、2”和“旁栏

    思考题”帮助学生对精子形成过程的理解,其中在“图2、2”的中央罗列出了“减数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分裂的主要特征”。有了精子的形成过程作基础,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就可以介绍得比较简略,教科书也借“图2、4”介绍了卵细胞形成的部位,随后用比较法叙述了卵细胞形成过程与精子形成过程的不同点,并配以图解(图2、5),最后用“图2、6”对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进行归纳和总结。除此,本小节还用黑体字将重要知识标出,以示重要,如减数分裂、联会的概念,四分体,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的时期等,用图2、3帮助学生理解“交叉互换”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实验帮助学生对本小节知识的巩固。

    受精作用:

    本小节有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通过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变化的模型,模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及主要行为的变化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理解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另一个是受精作用的过程、实质和意义,教材中在借助文字详细阐述的同时,还用“图2、7”展示了受精过程的开始,用黑体字标示了受精作用的实质,最后教材用“技能训练”部分加强学生对精原细胞形成精子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理解,同时注重对学生识图和作图能力的培养。

    本节在“问题探讨”中,呈现蝗虫精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照片,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探究的兴趣学习本节知识。萨顿先对蝗虫的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描述,据此为推论假说的依据,并得出黑体字标出的“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性关系”,同时以4小点罗列出。为了便于学生对萨顿假说的理解,教材中还在“思考与讨论”中让学生在途中染色体上标注基因符号,促进学生认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观点。由于萨顿假说运用的是“类比推理”的科学方法,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因此,教科书紧接着介绍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也就是著名的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同时教科书中还以了解的形式概述了“类比推理”。教材中,特定强调了“摩尔根是如何选取实验材料的”目的是为了向学生强调“科学选材对实验的重要性”,并在教材旁栏以“相关信息”的形式简介了“实验材料、果蝇的优越性”在介绍摩尔根的实验时,教

    科书采取问题串的形式,并结合相关实验图解,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逐步揭开遗传的奥秘,最终证实基因的确位于染色体上,同时,还用小号楷体字介绍了“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将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的进展,并配以彩色图片,这一内容不要求学生掌握,只是为了拓展学生视野。最后,教科书用黑体字标注了“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同时,由于DNA与染色体也是存在着明显的平性关系,因而教材在“技能训练”部分,采用了类比推理的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对DNA与染色体的关系,这样便于今后对“DNA和染色体关系”的讲解与学习。教材不仅给出了一定的练习题,还在“科学家的故事”栏中对摩尔根进行了简单介绍。

    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学生比较熟知、比较感兴趣的两大伴性遗传病,因此,该教材在“问题探讨”部分,从这两种遗传病的病症入手,让学生讨论这两种遗传病,为什么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为什么两种遗传病与性别关联的表现又不相同?由此引出“伴性遗传”的概念,并且概念用黑体字标识。教材在“伴性遗传的特点”的讲解中,教科书详细介绍和分析了“人类红绿色盲症”。首先,教材用小号楷体介绍了红绿色盲发现的故事,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对学生情感的教育,随后通过“资料分析”活动,学生学会识别并分析家系图,教材随后用“表2、1”展示了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并且由此得出“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主要的几种情况。遗传方式总共有6种情况,由于女性和男性都正常,或都患病,其子代变现型是与他们一致的,所以教科书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只介绍了其余4种遗传方式,并重视学生对遗传分析的能力,用“图2、14和图2、15”进行展出,随后,用文字对“交叉遗传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在“抗维生素D佝偻病和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的呈现中,由于教材已对“人类红绿色盲症”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所以教材仅用文字进行了阐释,并且教材采用了开放式的结尾,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多了解有关伴性遗传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其他应用。本章最后还设有“本章小结”和“自我检测”,使得教材在总结本章内容的同时,也使学生们得以整体的检测,除此,教材还向学生提供了几个有关的学习网站,便于学生“继续学习”。

    本章的总目标包括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三方面目标。知识目标方面,要求学生“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举例说明受精过程,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概述伴性遗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认同基因是物质实体,认同观察、提出假说、实验的方法在建立科学理论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能力目标方面,要求学生“使用高倍镜,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的变化,尝试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各节教材内容的分析,并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将本章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第一节的教学重点是减数分裂的概念,精子的形成过程和受精作用的过程;教学难点是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比较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第二节的教学重点是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教学难点是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第三节的教学重点是伴性遗传的特点,教学难点是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

    结合课标要求、教材内容的编排、本章目标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为了实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本章课可采用以下教学思路:

    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教学思路采用:

    (1)充分利用教材和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从教材或生活中提炼出问题;然后让全体学生亲自动手来探究,并且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

    (2)由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是微观、动态、连续变化的过程,给准确认知带来困难,因此成为教学的难点。教师应考虑在学生已有知识(如有丝分裂)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将微观变为宏观的教学活动,为此将本节“模拟建构”的部分活动前移应该是一个很好的设想;

    课时。

    第二节《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学思路采用:本节教材内容是“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的一部分,教学难点较多,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好素材。因此,建议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围绕“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探索过程,精心设计学生参与的活动,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探究。同时,本节课建议用1课时完成。

    第三节《伴性遗传》的教学思路采用:伴性遗传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比较贴近,又能够解释一些常见的遗传病例,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内容,在教学中极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分析,并练习绘制遗传图解,真正理解伴性遗传的特点,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再及时引导学生学习伴性遗传的意义和应用。同时,本节课建议用1课时完成。

    根据上述对各节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现有的知识与认知水平,同时结合教学重难点,本章各节可采用如下活动体系。具体如下:

    “减数分裂”活动体系大致为:设置问题情境、精子形成过程的探讨、精子形成过程的讲解、卵细胞与精子形成过程的比较、巩固总结、练习。具体到每个环节:“创设问题情境”部分,先展现“问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配子细胞是如何形成的?”再通过提问“图中的配子是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吗?”“有丝分裂的特征是什么?”引导学生复习细胞有丝分裂并猜想配子是经过何种分裂形成的。最后,教师可介绍减数分裂发现简史,激发学生学习减数分裂的兴趣。“精子形成过程的探讨”部分,由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是微观、动态、连续变化的过程,给准确认知带来困难,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同时学生已学过细胞的有丝分裂,具备学习“减数分裂”的方法。所以“模型构建”活动前移,包括对“细胞有丝分裂”的模型构建和“减数分裂”的模型构建两部分,这样利于学生比较两种分裂过程的异同,同时,促进学生形成“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变化”的直观印象和理解配子形成的过程与特点。再引导学生观察书中哺乳动物精子形成过程图解,并与自己建构的模型比较,思考图解的合理性。“精子形成过程的讲解”部分,教师结合书中图解和旁栏思考题讲述哺乳动物精子形成过程中发生

    的现象,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对重点概念、精子形成过程的特点的理解与记忆。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减数分裂”的概念。“卵细胞与精子形成过程的比较”部分,采用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根据“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图解,采用比较法,与精子形成过程的特点进行比较,并自主归纳出卵细胞形成过程的特点。“巩固总结”部分,根据教材中“图2、6减数分裂图解”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实验,引导学生加深对“减数分裂”的概念、特点的理解。

    “受精作用”的活动体系为:提问设疑、探讨配子的多样性、归纳原因、阅读教材,理解受精作用的实质与意义、技能训练与练习。具体到各个环节有:展示“人的染色体组型图”通过提问如“人的体细胞中有多少条染色体?人的精子和卵细胞中有多少条染色体?从人的精子、卵细胞到人的体细胞之间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变化过程?人的体细胞是怎样形成的?”引起学生的思考进而理解受精作用的过程。“探讨配子多样性”部分,又有两个小部分,即“展示配子多样性的现象”和“分析多样性来源”。在第一小部分中,教师叙述教材中“父亲的所有精原细胞中染色体组成并无差别,母亲体内的卵原细胞也是如此。可是“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同样的精(卵)原细胞会产生不同的配子吗?”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精子或卵细胞形成过程和思考配子中染色体组成多样的原因。第二小部分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染色单体交叉互换”的照片及示意图,并让学生思考这与配子中染色体组成的多样性有什么关系?随后,继续“模型建构”活动,“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及讨论”,并让学生尝试计算可能出现的配子类型数目,进而归纳出配子多样性的原因。最后让学生阅读“受精作用”部分的教材内容,理解受精作用的实质与意义,通过“技能训练与练习”对本节知识加以巩固。

    《基因在染色体上》活动体系大致为:问题探讨、学生活动、讨论与探究摩尔根实验、尝试用研究结果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技能训练与练习、阅读科学家故事。具体到各个环节有:“问题探讨”部分,借助教材“问题探讨”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染色体与基因的关系;“学生活动”部分,要求学生画出减数分裂过程的示意图,据图发现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再阅读“萨顿假说”部分的教材内容;“讨论与探究摩尔根实验”部分,教师先表述摩尔根实验,同时引导

    学生思考“摩尔根为什么把果蝇作为为实验材料?”和分析“果蝇红白眼杂交过程”,随后借助教材中“图2、10”,让学生尝试推演果蝇杂交;“尝试用研究结果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部分,首先借助教材第28页中“思考与讨论”部分,促进学生解释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并让学生尝试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最后“技能训练”部分,教师借助书中第28页,讲述“类比推理”,随后让学生尝试采用此方法,推断基因与DNA长链的关系,同时,安排课后任务,即练习和阅读科学家故事。

    《伴性遗传》活动体系大致为:问题探讨、介绍红绿色盲发现过程、红绿色盲遗传图谱分析、解释红绿色盲的几种遗传方式、得出交叉遗传的概念与特点、讲解维生素D佝偻病和伴性遗传的应用、完成练习和自我检测,并仔细阅读“本章小结”。具体到各个环节有:“问题探讨”部分,借助教材,引导学生思考;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德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认同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红绿色盲遗传图谱分析”部分,教师展示教材中的色盲家系图,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教师展示教材第35页中的“表2、1”,只展示表格,具体内容由供学生填写;“解释红绿色盲的几种遗传方式”部分,教师帮助引导学生归纳出“人类红绿色盲的几种遗传方式”,并引导学生复习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受精作用的知识,根据教材编排顺序,依次展示遗传图解,并引导学生分析图解,进而由学生得出交叉遗传的概念和特点;最后,依照教材内容,讲解“维生素D佝偻病和伴性遗传的应用”,同时布置课后作业。6自我反思与致谢

    教材分析是教师的基本技能,是备课的重要环节,是上好课的前提。本文是我第一次尝试性地对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进行分析,因此,分析的不到位的或不正确的地方较为突出。幸运的是,在汇报时,李老师及同学提出了宝贵意见,如本文起初将“活动体系”理解成了“教学过程的设计”,其实,他们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活动体系”更侧重于教材中所提及的活动及对其实施策略的分析,而“教学活动设计”就更偏向于完整的教学过程设计。再如“知识体系”理解成了“简单的知识结构层次图”等,其实他们也是完全不同的,教材分析中的“知识体系”部分,更多地强调各个知识点的关系,最好的解决办

    法是采用思维导图或概念图法进行表示。除此,还需要注意的是,在教材分析时,尽可能地在ppt中展现教材中的内容,如图片、材料分析等信息可用超级链接进行展现,这样助于教材分析的完整和直观。为此,衷心感谢李玉玲老师和同学的细心的点评和指导!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16、17.

    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5、40.

    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教师教学用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2、67.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汇编14篇


    讲义课件也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教师对待认真负责。讲义和课件是具体体现教学方法的工具。栏目小编在这里为您整理了“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的相关信息,敬请关注,欢迎大家一起分享,让更多人从我们的知识分享中受益!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1

    4、在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85%-90%);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7%-

    10%);占细胞鲜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O、占细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C.

    一、相关概念:

    1、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2、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3、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

    4、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5、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

    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导致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四、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种类、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空间结构千变万化。

    五、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肌动蛋白;

    六、有关计算:

    2、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数(—NH2) = 肽链数

    1、核酸的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2、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3、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为脱氧核糖、RNA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4、D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5、R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尿 嘧 啶(U)

    6、核酸的分布: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一、相关概念:

    1、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主要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

    4、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

    二、糖类的比较: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2

    杂交育种

    1、原理:

    2、举例:有两个不同的番茄品种,一个是抗病、黄果肉(ssrr),另一个是易感病、红果肉的品种(SSRR),目标是培育出一个能稳定遗传抗病又是红果肉的新品种(ssRR)。写出育种过程。

    3、方法过程:

    4、优点——最简捷、常规

    5、缺点——育种年限长,进程缓慢

    一、诱变育种

    1、原理:

    2、方法:(1)(2)

    3、实例:高产青霉素菌株的培育

    4、优点:(1)能提高变异的频率;(2)短时间内改良生物品种的某些性状;

    (3)改良作物品质,增强抗逆性。

    5、缺点:有利个体不多,须大量处理供试材料,工作量大。

    二、单倍体育种

    1、原理:(染色体组成倍减少)

    2、方法过程:杂交→花药离体培养→诱导染色体加倍(秋水仙素处理)→人工选择

    3、优点:(1)(2)

    4、缺点:技术难度高,不能独立进行

    5、实例:现有宽叶、不抗病(AAbb)和窄叶、抗病(aaBB)两个烟草品种,目标是培育宽叶、抗病(AABB)的新品种。写出育种过程。

    三、多倍体育种

    1、原理:(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2、方法过程:选材→诱导染色体加倍(秋水仙素处理)→新品种

    秋水仙素的作用是

    3、实例:三倍体无子西瓜

    写出三倍体无子西瓜培育过程

    五、转基因技术

    1、原理:

    2、方法过程:

    获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重组→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表达

    3、优点:定向改造遗传物质,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目的性强,针对性高。

    4、缺点:技术性高,可能引发生态危机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3

    精子的形成过程;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的化。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力量,养成团体意识和合作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用辩证的观点认识生命现象。

    (1)减数分裂的概念;

    利用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模型模拟教学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师用ppt打出“受精过程”和“胚胎发育”的动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进入学习目标做好心理准备。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我们人类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

    教师提问:假设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以有丝分裂的方式产生两性生殖细胞,这个假设成立吗?通过学生的假设,从而进入新课《减数分裂》。

    学生阅读教材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同时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对象”、“时期”、“特点”、“结果”几个字,让学生从这几方面来更深刻的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

    下一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开始减数分裂模拟探究活动。

    在让学生模拟减数分裂之前,先让学生了解“同源染色体”、“联会”和“四分体”这三个概念,并在ppt上投出:1对同源染色体=1个四分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

    每组分发一套染色体模具(用硬纸剪成染色体形态,2种颜色纸表示同源染色体,用小磁铁表示着丝点),其中让一组去黑板上模拟精子的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规律。

    学生通过模拟减数分裂的过程,基本掌握了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通过小组的构建学生产生了不同的模式图,关于各个时期的特点学生也发生了一些分歧,也存在一些疑惑。全班形成了三种主要模型构建: 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 ②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没有分裂 ③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知道染色体如何分配

    看完学生的展示后,老师对每个组的模式进行纠正,重点讲解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特点,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特点和有丝分裂基本相同。在给学生进行指导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知识点:①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形成四分体的时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时期 ②着丝点分裂的时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时期 ③染色体减半和DNA减半的时期

    老师强调: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了4个精细胞,精细胞经过变形成为精子。

    老师ppt展示精子形成过程,看完展示让学生黑板展示精子形成的大概步骤:

    师生共同总结:一个精原细胞经过两次分裂形成了四个精细胞,每个精子细胞中含有数目减半的染色体。

    通过前面的合作模拟探究、阅读教材、动画展示,让学生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构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模型(坐标图以及表格),并要求学生能用表格进行归纳总结,安排学生在黑板上展示(以生物体内的染色体为2N为例)。

    按照表格上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数量变化画出减数分裂过程的变化曲线。

    教学反思:减数分裂的学习是在以学生过去的知识-有丝分裂为基础的,教学中通过“温故而知新”的方式复习有丝分裂的知识,进而导入新课。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完善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减数分裂是微观,动态,连续的变化给正确认知带来困难。为了突破教学难点,一方面制作多媒体动画演示减数分裂过程,精心设计将微观变为宏观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利用学生自制的模型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让学生对减数分裂的过程掌握得更为透彻。同时,在合作探究过程中,一步步渗透着学生主动参与的新课程理念。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4

    高中生物必修1教案

    《分子与细胞》 元素 细胞膜 基质

    化学成分 结构与功能 细胞质 化合物 细胞核 细胞器 细胞 生物膜系统 有丝分裂

    无丝分裂 细胞分裂 细胞分化 细胞工程 减数分裂 高一生物内容构成

    (一)走近细胞

    一、比较原核与真核细胞(多样性)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 较小(1—10um)较大(10--100 um)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核物质集中在核区。无核膜,无核仁。DNA不和蛋白质结合 有成形的真正的细胞核。有核膜,有核仁。DNA不和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 细胞质 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有各种细胞器

    细胞壁 有。但成分和真核不同,主要是肽聚糖 植物细胞、真菌细胞有,动物细胞无 代表 放线菌、细菌、蓝藻、支原体 真菌、植物、动物

    二、生命系统的层次性

    植:营养、保护、机械、输导 植:根、茎、叶 细胞 组织 分泌 器官 花、果、种

    动:上皮、结缔、肌肉、神经 动:心、肝…… 运动、循环 消化、呼吸 病毒

    系统(动)个体 单细胞 种群 群落 泌尿、生殖 多细胞 神经、内分泌 非生物因素 Ⅰ号 生态系统 生产者 生物圈 生物因素 消费者 Ⅱ号 分解者

    三、细胞学说内容(统一性)

    ○从人体的解剖和观察入手:维萨里、比夏 ○显微镜下的重要发明:虎克、列文虎克 ○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结合:施来登、施旺

    1. 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 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在修正中前进: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注:现代生物学的三大基石

    1.1838—1839年 细胞学说 2.1859年 达尔文 进化论 3.1866年 孟德尔 遗传学

    四、结论 除病毒以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组成细胞的分子 基本:C、H、O、N(90%)

    大量:C、H、O、N、P、S、(97%)K、Ca、Mg 元素 微量:Fe、Mo、Zn、Cu、B、Mo等

    (20种)最基本:C,占干重的48.4%,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物质 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基础 水:主要组成成分;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无机物 无机盐: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化合物 蛋白质:生命活动(或性状)的主要承担者/体现者 核酸:携带遗传信息

    有机物 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脂质:主要的储能物质

    一、蛋白质(占鲜重7-10%,干重50%)

    结构 元素组成 C、H、O、N,有的还有P、S、Fe、Zn、Cu、B、Mn、I等 单体 氨基酸(约20种,必需8种,非必需12种)

    化学结构 由多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而成,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叫多肽。多肽呈链状结构,叫肽链。一个蛋白质分子含有一条或几条肽链。高级结构 多肽链形成不同的空间结构,分二、三、四级。

    结构特点 由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次序不同,于是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因此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是极其多样的。

    功能 ○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决定了它的特异性/功能多样性。

    1. 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细胞膜、染色体、肌肉中的蛋白质; 2. 有些蛋白质有催化作用:如各种酶;

    3. 有些蛋白质有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载体蛋白; 4. 有些蛋白质有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 5. 有些蛋白质有免疫作用:如抗体。

    备注 ○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NH—CO—)叫肽键。○各种蛋白质在结构上所具有的共同特点(通式):

    1. 每种氨基酸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同一碳原子上; 2. 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变性(熟鸡蛋)&盐析&凝固(豆腐)

    计算 ○由N个aa形成的一条肽链围成环状蛋白质时,产生水/肽键 N 个; ○N个aa形成一条肽链时,产生水/肽键 N-1 个; ○N个aa形成M条肽链时,产生水/肽键 N-M 个;

    ○N个aa形成M条肽链时,每个aa的平均分子量为α,那么由此形成的蛋白质 的分子量为 N×α-(N-M)×18 ;

    二、核酸

    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生命活动的控制者。元素组成 C、H、O、N、P等

    分类 脱氧核糖核酸(DNA双链)核糖核酸(RNA单链)单体

    成分 磷酸 H3PO4 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含氮

    碱基 A、G、C、T A、G、C、U 功能 主要的遗传物质,编码、复制遗

    传信息,并决定蛋白质的合成 将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 蛋白质。

    存在 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少量在线粒

    体和叶绿体中。甲基绿 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吡罗红

    △ 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三、糖类和脂质

    元素 类别 存在 生理功能

    糖类 C、H、O 单糖 核糖C5H10O5 主细胞质 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 脱氧核糖C4H10O5 主细胞核 脱氧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 六碳糖:葡萄糖

    C6H12O6、果糖等 主细胞质 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能源物质(70%以上); 二糖

    C12H22O11 麦芽糖、蔗糖 植物 乳糖 动物

    多糖 淀粉、纤维素 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重要的储存能量的物质; 糖原(肝、肌)动物 脂质 C、H、O 有的 还有N、P 脂肪 动、植物 储存能量、维持体温恒定; 类脂/磷脂 脑、豆 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固醇 胆固醇 动物 动物的重要成分; 性激素 促性器官发育和第二性征; 维生素D 促进钙、磷的吸收和利用;

    △ 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四、鉴别实验

    试剂 成分 实验现象 常用材料

    蛋白质 双缩脲 A: 0.1g/mL NaOH 紫色 大豆 鸡蛋

    B: 0.01g/mL CuSO4 脂肪 苏丹Ⅲ 橘黄色 花生

    还原糖 班氏(加热)砖红色沉淀 苹果、梨、白萝卜 淀粉 碘液 I2 蓝色 马铃薯

    ○具有还原性的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

    五、无机物 存在方式 生理作用 水

    结合水4.5% 自由水95% 部分水和细胞中

    其他物质结合。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绝大部分的水以 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1.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2.参与细胞内许多生物化学反应; 3.水是细胞生活的液态环境;

    4.水的流动,把营养物质运送到细胞,并把废物运送到排泄器官或直接排出; 无机盐 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如K+、Ca2+、Mg2+、Cl--、PO2+等 1.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 2.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3.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六、小结

    化合 有机组合 分化

    化学元素 化合物 原生质 细胞

    ○原生质 1.泛指细胞内的全部生命物质,但并不包括细胞内的所有物质,如细胞壁; 2.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其主要成分为核酸、蛋白质(和脂类); 3.动物细胞可以看作一团原生质。

    ○细胞质 : 指细胞中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全部原生质。

    ○原生质层:成熟的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为一层半透膜。(三)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植物特有): 纤维素+果胶,支持和保护作用 成分:脂质(主磷脂)50%、蛋白质约40%、糖类2%-10% 细胞膜

    作用:隔开细胞和环境;控制物质进出;细胞间信息交流;

    真核 基质: 有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种酶等 细胞 细胞质 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分工:线、内、高、核、溶、中、叶、液、细胞器

    协调配合: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生物膜系统 核膜:双层膜,分开核内物质和细胞质

    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流和信息交流 细胞核 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一、细胞器 差速离心:美国 克劳德

    线粒体 叶绿体 高尔基体 内质网 液泡 核糖体 中心体 分布 动植物 植物 动植物 动植物 植物和某 些原生动物 动植物 动物 低等植物

    形态 椭球形、棒形 扁平的球形或椭球形 大小囊泡、扁平囊 网状 椭球形粒状小体 结构 双层膜,有少量DNA 单层膜,形成囊泡状和管状,内有腔 没有膜结构

    嵴(TP酶复合体)、基粒、基质 基粒(类体)、基质(片层结构)、酶 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 液泡膜、细胞液 蛋白质、RNA、和酶 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 功能 有氧呼吸的主场所 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细胞分泌,成细胞壁 提供合成、运输条件 贮存物质,调节内环境 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与有丝分裂有关 备注 在核仁 形成

    △ 细胞器是指在细胞质中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执行一定生理功能的结构单位,三、协调配合 分泌蛋白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罗马尼亚 帕拉德 有机物、O2 叶绿体 线粒体 能量、CO2 基因调控 初步合成 加工 修饰

    细胞核 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细胞膜 胞外 氨基酸 肽链 一定空间结构

    ○生物膜系统:细胞器膜 + 细胞膜 + 核膜等形成的结构体系

    四、细胞核 = 核膜(双层)+ 核仁 + 染色质 + 核液 美西螈实验、蝾螈横缢实验、变形虫实验、伞藻嫁接与移植实验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代谢活动和遗传特性的控制中心。○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周期不同阶段相互转变的形态结构。DNA 螺旋

    ○ + = 核小体(串珠结构)染色质 30nm纤维 组蛋白 非组蛋白 螺旋化

    0.4um超螺旋管(圆筒形)2-10um染色单体(圆柱状、杆状)

    二、树立观点(基本思想)1.有一定的结构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功能的存在; ○结构和功能相统一

    2.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

    1.各种细胞器既有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分工合作

    2.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体现细胞各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生物的整体性: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只有在各部分组成一个整体的时才能体现出生命现象。1.结构:细胞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如分布在细胞质的内质网内连核膜,外接细胞膜。2.功能:细胞的不同结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却是协调配合的。如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3.调控:细胞核是代谢的调控中心。其DNA通过控制蛋白质类物质的合成调控生命活动。

    4.与外界的关系上:每个细胞都要与相邻细胞、而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的细胞都要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六、总结

    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四)细胞物质的运输

    ○科学家研究细胞膜结构的历程是从物质跨膜运输的现象开始的,分析成分是了解结构的基础,现象和功能又提供了探究结构的线索。人们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假说,又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来修正假说,其中方法与技术的进步起到关键的作用 成分:磷脂和蛋白质和糖类

    结构:单位膜(三明治)→ 流动镶嵌模型 细胞膜 特性 结构特点:具有相对的流动性

    生理特性:选择透过性(对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具选择性)保护作用

    功能 控制细胞内外物质交换 细胞识别、分泌、排泄、免疫等

    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1.水分

    条件 浓度 外液 > 细胞质/液 外液

    内因 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伸缩性不同造成收缩幅度不同 结论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水分顺相对含量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 ○ 渗透现象发生的条件:半透膜、细胞内外浓度差

    ○ 渗透作用: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半透膜:指一类可以让小分子物质通过而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的一类薄膜的总称。○ 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可拓展应用于:(指的是原生质层与细胞壁)①证明成熟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 ②证明细胞是否是活的;

    ③作为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的方法; ④初步测定细胞液浓度的大小; 2.无机盐等其他物质

    ① 不同生物吸收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② 物质跨膜运输既有顺浓度梯度的,也有逆浓度梯度的。3.选择透过性膜

    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的膜。□ 生物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是严格的半透膜。

    二、流动镶嵌模型 1.要点

    ①磷脂双分子层 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但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它具有流动性。②蛋白质 镶嵌、贯穿、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上,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流动的。③天然糖蛋白 蛋白质和糖类结合成天然糖蛋白,形成糖被具有保护、润滑和细胞识别等 2.与单位膜的异同

    相同点: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是脂质和蛋白质

    不同点:①流:蛋白质的分布有不均匀和不对称性;强调组成膜的分子是运动的。②单:蛋白质均匀分布在脂双层的两侧;认为生物膜是静止结构。

    三、跨膜运输的方式

    例子|方式| 浓度梯度| 载体| 能量| 作用

    水、甘油、气体、乙醇、苯| 自由扩散| 顺 ×| ×| 被选择吸收的物质从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浓度低的一侧转运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协助扩散| 顺| √| ×

    进入红细胞的钾离子 |主动运输| 逆| √| √| 能保证活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地选择吸收所需要 的物质,排出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和对细胞要害的物质。○大分子或颗粒:胞吞、胞吐

    四、小结 组成 决定

    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 结构 功能(物质交换)具有

    导致 保证 体现

    运动性 流动性 物质交换正常 选择透过性

    成分组成结构,结构决定功能。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流动的,因此决定了由它们构成的细胞膜的结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结构的流动性保证了载体蛋白能把相应的物质从细胞膜的一侧转运到到另一侧。由于细胞膜上不同载体的数量不同,所以,当物质进出细胞时能体现出不同的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数量、速度及难易程度的不同,即反映出物质交换过程中的选择透过性。可见,流动性是细胞膜结构的固有属性,无论细胞是否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关系,流动性总是存在的,而选择透过性是细胞膜生理特性的描述,这一特性,只有在流动性基础上,完成物质交换功能方能体现出来。(五)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H2O 外界 水

    H2O O2 矿质元素 [H] 光 ATP 原生质 ADP+PI 热能 ATP ADP+PI CO2+H2O C3H6O3 C2H5OH+CO2

    一、酶——降低反应活化能

    ◎ 新陈/细胞代谢:活细胞内全部有序化学反应的总称。

    ◎ 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成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1. 发现

    ①巴斯德之前: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

    ②巴斯德(法、微生物学家):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

    ③利比希(德、化学家):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④比希纳(德、化学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⑤萨姆纳(美、科学家):从刀豆种子提纯出来的脲酶是一种蛋白质。⑥许多酶是蛋白质。

    ⑦切赫与奥特曼(美、科学家):少数RNA具有生物催化功能。2.定义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注:

    ①由活细胞产生(与核糖体有关)

    ②催化性质:A.比无机催化剂更能减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度。B.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数量没有变化。③成分: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3.特性

    ① 高效性:催化效率很高,使反应速度很快,是一般无机催化集的107——1013倍。② 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多样性。③ 需要合适的条件(温度和pH值)→ 温和性 → 易变性。

    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pH值等,过酸、过碱、高温都会破坏酶分子结构。低温也会影响酶的活性,但不破坏酶的分子结构。图例

    解析 在底物足够,其他因素固定的条件下,酶促反应的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1.在S较低时,V随S增加而加快,近乎成正比;

    2.在S较低时,V随S增加而加快,但不显著;

    3.当S很大且达到一定限度时,V也达到一个最大值,此时即使再增加S,反应也几乎不再改变。1.在一定T内V随T的 升高而加快;

    2.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T时活力最大,称最适温度; 3.当T升高到一定限度时,V反而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动物T:35—40℃ PH : 6.5—8.0 ◎ 酶工程

    生产提取 制成 酶制剂 应用 治疗疾病;加工和生产一些产品; 和分离纯化 固定化酶 化验诊断和水质检测;其他分支。

    二、ATP(三磷酸腺苷)

    ◎ ATP是生物体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是生物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直接 能源,它的水解与合成存在着能量的释放与贮存。1.结构简式 A — P ~ P ~ P 腺苷 普通化学键13.8KJ/mol 高能磷酸键 30.54 KJ/mol 磷酸基团 2.ATP与ADP的转化 ATP 呼吸作用

    (线粒体)吸 Pi(细胞质基质)能 吸收分泌(渗透能)(叶绿体)放 肌肉收缩(机械能)光合作用 Pi 能 神经传导、生物电(电能)ADP(每个活细胞)合成代谢(化学能)体温(热能)萤火虫(光能)

    ◎ 糖类—主要能源物质 热能 散失 太阳光能 脂肪—主要储能物质 氧化

    (直接能源)蛋白质—能源物质之一 分解 化学能 ATP 水解酶、放

    ◎ ATP ADP + Pi + 能量 合成酶、吸

    3.能产生ATP: 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能产生水: 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 能碱基互补配对: 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

    三、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呼吸是通过呼吸运动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分为: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概念 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许多ATP的过程。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过程 ① C6H12O6 → 2丙酮酸 + [H] + 2ATP ② 2丙酮酸+ 6H2O → 6CO2 + [H]+ 2ATP ③ [H] + 6O2 → 12H2O + 34ATP ① C6H12O6 → 2丙酮酸 + [H] + 2ATP → 2C3H6O3 ② 2丙酮酸 → 2C2H5OH + 2CO2 反应式 C6H12O6+6H2O+6O2→6CO2 + 12H2O + 38ATP C6H12O6 → 2C3H6O3 + 2ATP → 2C2H5OH + 2CO2 + 2ATP 不同点 场所 : ①②线粒体基质 ③内膜 始终在细胞质基质 条件 : 除①外,需分子氧、酶 不需分子氧、需酶 产物 : CO2、H2O 酒精和CO2或乳酸

    能量 : 大量、合成38ATP(1161KJ)少量、合成2ATP(61.08KJ)相同点 联系 : 从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阶段相同,以后阶段不同 实质 :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合成ATP 意义 : 为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体内其他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 ◎比较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反应场所 绿色植物(在叶绿体中进行)所有生物(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反应条件 光、色素、酶 酶(时刻进行)

    物质转变 把无机物CO2和H2O合成有机物(CH2O)分解有机物产生CO2和H2O 能量转变 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释放有机物的能量,部分转移ATP 实质 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ATP 联系 有机物、氧气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能量、二氧化碳 ◎ 光合作用的实质

    通过光反应把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通过暗反应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把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稳定的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

    四、光和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 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影响因素有:光、温度、CO2浓度、水分、矿质元素等。1.发现

    内容 时间 过程 结论

    普里斯特 1771年 蜡烛、小鼠、绿色植物实验 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萨克斯 1864年 叶片遮光实验 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

    恩格尔曼 1880年 水绵光合作用实验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释放出氧。鲁宾与卡门 1939年 同位素标记法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来自水 2.场所 双层膜 叶绿体 基质

    基粒 多个类囊体(片层)堆叠而成 胡萝卜素(橙黄色)1/3 类胡萝卜素 叶黄素(黄色)2/3 吸蓝紫光 色素(1/4)叶绿素A(蓝绿色)3/4 叶绿素(3/4)叶绿素B(黄绿色)1/4 吸红橙和蓝紫光 3.过程 光反应 暗反应

    条件 光、色素、酶 CO2、[H]、ATP、酶 时间 短促 较缓慢

    场所 内囊体的薄膜 叶绿体的基质 过程 ① 水的光解 2H2O → 4[H] + O2 ② ATP的合成/光合磷酸化

    ADP + Pi + 光能 → ATP ① CO2的固定 CO2 + C5 → 2C3 ② C3/ CO2的还原 2C3 + [H] →(CH2O)

    实质 光能 → 化学能,释放O2 同化CO2,形成(CH2O)总式 CO2 + H2O →(CH2O)+ O2 或 CO2 + 12H2O →(CH2O)6 + 6O2 + 6H2O 物变 无机物CO2、H2O → 有机物(CH2O)

    能变 光能 →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 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 同位素示踪

    14C 光反应 2C 3 暗反应(14CH2O)3H2O 固定 [3H] 还原(C3H2O)H218O 光 18O2 ◎ 人为创设条件,看物质变化:

    1. 光照 → [H]和ATP → 暗反应 →(CH2O)↓ 切断 → 不能生成 → 不能进行 → 不能生成 2. CO2 → C5 → C3 →(CH2O)↓ ↓ ↓ ↓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5

    许多科学家认为,可以把生物学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①19世纪以及更早的时期,是以形态描述为主的生物科学时期;②20世纪的前半个世纪,主要是实验生物学时期;③20世纪50~60年代以来,由于DNA双螺旋的发现与中心法则的建立,开始进入了精细定性与定量的生物学时期。

    随着生物学的发展,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变的更多,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物理学、化学、数学、计算机等的手段和方法用于生物学使其不断分化出新的分支学科,另一方面,这些学科又相互渗透而走向融合,似乎并不是界限分明。

    至今为止大家所接触到生物学一般都是描述性的知识,认为它是一门记忆的学科。如,记住某些动植物名称,观察生物的特征,知道他们的分类等,因此,有一点我非常希望你们这学期能记住的,就是生物学并不是一大堆事实的混乱集合,它有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有逻辑的连贯性。达尔文进化论是一种逻辑,适用于宇宙中所有星球及生命系统。

    高中阶段有三本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微观和宏观)

    《分子与细胞》中以细胞作为一切有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概念为出发点,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1925年,美国细胞生物学家WILSON就提出:一切生命的关键问题都要到细胞中去寻找。

    必修一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会阐明一系列客观事实、法则来解释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组织形式。如果掌握了这些分子和遗传定律,就能从原理上理解许多生物圈里的生命过程,还能应用于解决在激烈的自然界遇到的新问题。并不着重特定的某些生物(如人),理解细胞的这些事实、原理适用于地球表面的所有物种。生化和分子规律20、30亿年前已经形成,并被保留和传承,几乎没变过。这种强烈的保守性意味着,我们可以知道地球早期生物进化的原理。

    当我们掌握课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基本法则和规律,将其应用于各种特定的问题:1)癌细胞是如何异常生长2)病毒如何繁殖3)免疫系统如何作用4)神经系统如何作用

    本学期之后期望大家认同的是,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生命的物质性;生命系统的开放性;细胞的发生、发展和消亡,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从而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用开放的观点审查自然现象和社会事务,具有普遍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生物学——这是一个极速发展的'领域,它之所以极速发展是1953年WATSON和CRICK

    对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通过高中生物的学习,我们期望达到的目的是,能让学生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素养,以此来促进对世界、社会的认知及良好的情感、价值观的形成。

    什么是生物?什么是生命?(1)具有生命的物体称之为生物。

    (2)什么是生命,目前尚无一致公认的定义。但我们可以将生命描述为生物体存在的状态,而生物体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化学成分的同一性;第二,严整有序的结构;第三,新陈代谢;第四,应激性和运动;第五,稳态;

    多种细胞:

    自来水装在塑料桶里放半个月变成绿色,这是原核生物蓝藻等大量繁殖;橘子放在阴湿的角落长绿毛,是真菌;

    动物肌细胞呈梭形,汇成肌组织,煮熟的瘦肉可撕成很细的条状肉松;吃梨时感觉有“砂”,是石细胞。

    第1、2、1)2)3、病毒:

    小结: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靠单个细胞完成;多动物病毒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由每个细胞共同参与完成;病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除了?

    依据遗传物质DNA病毒:噬菌体、HIV生物个体表现的生命活动归根结底是每个

    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表现。RNA病毒:SARS病毒朊病毒:只有蛋白质类病毒:只有RNA

    除了病毒,所有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实例4.(1)生活方式?

    结构?

    你知道哪些病毒?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相关信息都有它自身的调控规律和发展消亡的规律。

    (1)在生物学研究中,提出了生命系统的概念,它包含生命系统: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

    哪些层次?每个层次都可看作一个独立的系统,同时又相互包个体→生物圈

    (2)说说草履虫、松树、人包含的生命结构的层次:

    一、细胞多样性和统一性的体现(2)它们有哪些相同点?

    化学组成:

    胞核,但所有的细胞都有细胞核吗?

    根本区别: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1、表述:“无细胞核”、“无成型的细胞核”、“无核膜”

    “菌”子前面有球、杆、2)、细胞壁成分:肽聚糖(细菌)、黏肽(蓝藻)3、细菌:一类单细胞生物。

    3)、细胞器:只有核糖体4)、分裂方式:二分裂5)大小:较小(1~10UM)6)、原核生物:细菌、蓝藻2

    1)、细胞核:有核膜和核仁,DNA与蛋白质结合成2)、细胞壁成分:纤维素和果胶(植物);

    5)大小:较大(20~30UM)6)、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6

    《细胞的癌变》教案

    宝塔高级中学

    赵娟娟

    一、教学时间:2017年5月20日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癌细胞的特征和危害; 2)了解致癌因子与致癌原理; 3)讨论癌症的治疗与预防。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2)提出问题的能力; 3)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关爱癌症患者;2)关心社会;3)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教学重点

    1)癌细胞的特征;2)致癌因子

    四、教学难点

    与癌症有关的基因(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

    五、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收集与癌症有关的资料,可通过上网、查报纸杂志、看电视、去医院调查等方式。

    [提问导入] 古有“谈虎色变”,今有“谈癌色变”,癌症真的那么可怕吗?

    [举例展示] 你知道哪些公众人物是因为癌症去世的吗? 肿瘤就是癌症吗?1、2、3、4、[阅读课本] 先通过阅读课本解决有关问题。

    1、癌细胞及癌细胞的特征:

    1)无限增殖;2)形态结构发生变化,变成球形;3)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

    [提问与讨论] 还有哪些特征?癌细胞的危害是什么?

    为什么谈癌色变呢?

    癌细胞结构的特征与危害的关系是怎样的? 哪些因素可导致癌症呢?

    2、致癌因子

    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指辐射,如紫外线、X射线。化学致癌因子:主要指能致癌的各种化学物质,如亚硝胺、苯、还有尼古丁,香烟中有20多种致癌的化学物质。

    病毒致癌因子:主要指能使细胞发生癌变的病毒。还有其它生物也能使细胞发生癌变,如某些寄生虫。

    致癌因子为什么会导致细胞癌变呢?

    3、与癌症有关的基因

    原癌基因: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的基因。抑癌基因:阻止细胞不正常增殖的基因。

    [讨论]

    用比喻描述:致癌因子与癌基因的关系。[问题] 为什么老年人患癌症的概率高?我么们身边有哪些致癌因素? [及时练习]

    4、癌症的预防

    联系癌细胞的特征与致癌因子讨论癌症的预防 1)远离致癌因子。

    2)健康的生活方式:从工作与学习方式、吃、喝、玩、抽烟、性格与心理、锻炼身体等方面讨论。

    5、癌症的治疗

    联系癌细胞的特征讨论癌症的治疗

    [问题与讨论] 所有的癌症都是绝症吗?怎样治疗癌症? 1)手术切除 2)化疗法 3)放疗法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研究性课题(任选一题)1)生活方式与癌症; 2)饮食与癌症的关系; 3)家庭装修与癌症。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7

    学习目标:1.受精的过程和意义

    2.有性生殖的概念、比较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3.绿色开花植物的有性生殖以及个体发育过程

    4.脊椎动物的个体发育过程

    [教材梳理]

    一、受精——孕育新的生命

    1.概念

    受精是指精子进入卵细胞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2.过程

    3.结果: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另一半来自卵细胞。

    4.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维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促进了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

    二、有性生殖和个体发育

    1.有性生殖及其意义

    (1)含义:由亲代产生有性生殖细胞或配子,经过_生殖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合子(如受精卵),再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意义:后代具备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强的生活力和变异性,对于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2.无性生殖

    (1)概念: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种类:

    生殖方式概念实例

    _生殖

    (裂殖)一个生物体直接_成两个新个体变形虫、草履虫、细菌等

    出芽生殖

    (芽殖)出芽形成芽体,进而发育成新个体酵母菌、水螅等

    孢子生殖由无性生殖细胞——孢子长成新个体青霉、曲霉、衣藻等

    营养生殖

    (扦插、嫁接等)由营养器官(根、茎、叶)的一部分,发育成新个体马铃薯块茎、草莓的匍匐茎等

    3.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与个体发育

    (1)双受精

    ①含义:两个精子分别与卵细胞和极核融合的过程。

    ②过程:花粉管内的两个精子释放到胚囊中。

    a.一个精子+卵细胞→受精卵→胚。

    b.另一个精子+两个极核→受精极核→胚乳。

    ③适用范围:被子植物。

    (2)子房的发育

    ①果实的形成

    子房壁珠被胚珠子房

    果皮种皮种子果实

    ②胚乳的发育

    a.一些植物在种子发育过程中,胚乳的养分因被子叶吸收而退化,如花生、大豆的种子。

    b.一些植物种子的胚乳发达,大量的养分储存在胚乳里,如水稻、小麦、玉米的种子。

    ③胚的发育

    a.实质:是新一代植物体的幼体。

    b.发育结果:发育成熟的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萌发,发育成一个新的植物个体。

    4.脊椎动物的有性生殖与个体发育

    (1)配子的来源

    精子和卵细胞分别是在精巢和卵巢中经减数分裂形成的。

    (2)生殖过程

    通过受精作用,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成受精卵。

    (3)胚胎发育

    ①含义:从受精卵发育成幼体的过程。

    ②过程:包括卵裂、囊胚和原肠胚等阶段。

    ③三胚层的发育:

    (4)胚后发育

    ①含义:幼体从卵膜中孵化出来或从母体内出生后发育为性成熟个体的过程。

    ②类型:

    a.直接发育:幼体与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差别较小,如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胚后发育。

    b._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明显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是在较短时间内发生的,如蛙的发育。

    [牛刀小试]

    一、受精

    1.结合细胞膜的成分,讨论精子与卵细胞相互识别的物质基础是什么?精子与卵细胞融合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什么特性?

    提示:精子与卵细胞相互识别的物质基础是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精子与卵细胞相互融合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2.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是否意味着父、母双方各为后代提供一半的遗传物质?分析原因。

    提示:不是。受精卵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但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几乎完全来自卵细胞。

    3.判断正误

    (1)受精作用是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特有的现象。(×)

    (2)绿色开花植物的同一个胚囊中的卵细胞和极核的核遗传物质组成相同。(√)

    (3)双子叶植物种子中无胚乳是因为没有受精极核的发育。(×)

    二、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与个体发育

    1.思考

    (1)“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此谜语的谜底为花生。请探讨:

    ①谜语中所描述的是花生的哪几种结构,分别由子房的哪部分发育而来?

    提示:花生果实麻屋子――→指果皮――→发育为子房壁红帐子――→指种皮――→发育为珠被白胖子――→指胚――→发育为受精卵子房

    ②花生种子与玉米种子相比,缺少哪部分结构?思考其原因。

    提示:花生种子无胚乳,因其在种子发育过程中,胚乳的养分被子叶吸收而退化了。

    (2)有人说,因种子的胚能发育成新植物体,所以种子的成熟就标志着新生命的开始。试分析这句话是否正确。

    提示:错误。受精卵的形成标志着新生命的开始,而种子的胚其实已经是新一代植物的幼体了。

    2.连线

    三、脊椎动物的有性生殖与个体发育

    1.用流程图表示蛙胚胎发育的过程。

    提示: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幼体。

    2.请在图中填写出原肠胚的三个胚层。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8

    苏教版 必修一 1.1 身边的生物科学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尝试说出人类健康面临的挑战。(2)举例说出生物科学与社会的关系。2.能力目标:

    能够利用多种媒体搜集生物学的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2)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基因治疗和基因诊断的概念 难点:基因诊断的原理及基因治疗的途径

    三、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四、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初步掌握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的类型以及染色体组的概念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创设情景,激发疑问

    (1)人类社会现在面临哪些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人类面临的健康问题,(2)人类健康面临哪些挑战? 结合以往知识回答:

    (1)人类面临着粮食、人口、环境、资源和能源、健康等问题

    (2)人类健康面临着各种疾病的威胁,有癌症、心血管疾病、传染病、心理疾病。观察讨论、探究新知 探究

    一、癌症对人类的威胁

    1.提供信息资料

    (1)20世纪70年代癌症死亡人数每年70万,90年代114万,21世纪初150万每年。(2)世界卫生组织预测,21 世纪全球80多亿人,将有1亿人死于癌症,癌症将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2.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癌症对人类的威胁。请结合以下问题,阅读书本P2的内容。①什么是癌症?近些年来发病率上升的癌症主要有哪些?其中发病率上升最快的癌症有哪些?

    ②事实2归纳的癌症发病率上升原因有哪些? ③什么因素可以导致癌症的发生,请举例说明。

    ④请结合诱发癌变的因子和癌症发病率与死亡率等数据信息,提出预防癌症的措施。⑤结合个人生活见闻,综述当前癌症的治疗现状。分析、讨论,表达见解:

    【师】什么是癌症?近些年来发病率上升的癌症主要有哪些?其中发病率上升最快的癌症有哪些?

    【生】癌症是指机体在内外各种致癌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恶性肿瘤,即异常增生的细胞。发病率上升的癌症主要有胃癌、肝癌、肺癌和白血病;发病率增长最快的为肺癌,其次为肝癌。

    【师】事实2归纳的癌症发病率上升原因有哪些?

    【生】增长的原因主要是人口老龄化、吸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缺乏体育锻炼。预防措施主要是禁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减少三分之一的发病率,还有三分之一可以通过早期诊断得到有效治疗。

    【师】什么因素可以导致癌症的发生,请举例说明。

    【生】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可诱导癌变有关的基因发生突变,进而引起细胞的恶性增殖,导致癌症。如由乙肝病毒诱发肝癌,辐射引起皮肤癌,煤焦油、尼古丁引发肺癌等。

    【师】请结合诱发癌变的因子和癌症发病率与死亡率等数据信息,提出预防癌症的措施。【生】可从以下方面着手预防癌症:

    (1)减少烟草消耗:吸烟仍然是重要的致癌因素。在20世纪,世界范围内大约1 亿人死于吸烟相关的疾病。

    (2)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经常食用新鲜水果和蔬菜,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可以显著降低肿瘤的发生率。

    (3)开展肿瘤普查:通过筛查,早期发现肿瘤,特别是对于宫颈癌和乳腺癌,可以获得预防和治愈的效果。

    【师】结合个人生活见闻,综述当前癌症的治疗现状 【生】癌症的治疗现状:

    2(1)当癌症被发现但还未扩散时,可采用手术切除,并可能治愈。(2)如果已经扩散,通常采用“放疗”或“化疗”的方法进行治疗。【讲解】进一步说明知识,与生活联系

    (1)生物因素是病毒等,侵入人体导致组织发生肿块等;物理因素主要是各种辐射;化学因素有烟中的烟碱、尼古丁,腌制食品中的亚硝酸,一些化学药品。

    (2)讨论题②的原因可能还有农村原来的发病人数少,这两年增长的人数比起原有基数比例就显得大。

    探究

    二、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 1.指导阅读书本3-4 页,讨论问题: ①什么是基因诊断,基因诊断的原理是什么? ②基因诊断技术有什么特点?

    ③为什么基因诊断技术能灵敏地诊断疾病?(以肝炎病毒检测为例)④什么是基因治疗? 阅读、分析、归纳:

    【师】什么是基因诊断,基因诊断的原理是什么?

    【生】基因诊断又叫DNA诊断、分子诊断,是通过从患者体内提取样本用基因检测方法来判断患者是否有基因异常或携带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新技术。基因诊断的原理是DNA分子杂交原理.针对不同疾病的检测, 有不同的DNA探针, DNA探针分子有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若它与标本中的DNA分子发生杂交, 即可特异性地确定标本上的遗传信息。

    【师】基因诊断技术有什么特点?

    【生】基因诊断具有针对性强、特异性高;快速、简便; 灵敏度高等优点。【师】为什么基因诊断技术能灵敏地诊断疾病?(以肝炎病毒检测为例)【教师总结】

    (1)肝炎病毒DNA携带的遗传信息已被破解。

    (2)利用和肝炎病毒DNA具有相同遗传信息的DNA分子做探针。

    (3)用此探针检测被检样品,如果是肝炎病毒,根据DNA分子杂交原理,可以形成杂合双链区,如果不是肝炎病毒,无法形成双链区或形成极少双链区。

    (4)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或荧光分子做标记,即使两种DNA分子之间形成极少的双链区,也能够被检出。

    【师】什么是基因治疗?

    【生】基因治疗是用正常的基因整合入细胞,以校正和置换致病基因的一种治疗方法。目前从广义上来讲,将某种遗传物质转移到患者细胞内,使其体内发挥作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方法,也谓之基因治疗。

    2.结合图1-1,分析基因治疗的两种途径 3.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的前景

    学生阅读

    结合实际应用反馈

    ①基因治疗有 和 途径。②目的基因具有 的作用。

    ③目的基因通过 导入患者的受体细胞。

    ④基因治疗需要将目的基因送入患者体内。据图比较基因治疗的体内途径和体外途径,指出目的基因送入患者体内的不同之处是:。

    思考回答

    ①体内途径、体外途径 ②治疗 ③受体

    ④体外途径是在体外培养目的基因和受体细胞形成重组受体细胞并增殖,然后输入患者体内,体内途径是通过载体把目的基因直接导入人体

    七.板书设计

    第1节 身边的生物科学

    一、人类面对的健康问题: 1.致癌因子 2.癌变机理 3.癌症的预防措施 4.癌症的治疗现状

    二、基因诊断: 概念: 原理: 特点:

    三、基因治疗 概念: 特点: 应用现状及前景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9

    第6章 第4节

    细胞的癌变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和致癌因子。(2)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3)通过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从课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1)结合本课内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2)资料分析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组织和引导学生根据课件出示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致癌因子的种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癌症的致死率高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细胞癌变的关注,从而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2)通过致癌因子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吸烟的危害,以及增强爱护环境的意识。(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美,从而感知生命的珍贵。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2、致癌因子。教学难点:细胞癌变的机理、自觉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教学方法:导学案教学法,讨论法,讲解法

    四、课前准备:1.教师:有关课件的制作

    2.学生:预习本节课,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的内容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你们知道威胁人类健康的“四大杀手”吗?以此作为引言。看图片,图片上是熟悉的艺人或其他名人是癌症患者,然后问学生他们死于那种病?然后出示“我国癌症死亡人数不断增加”的坐标图,从而激发学生对癌症的关注。

    2、师生互动:

    1)引出——癌细胞的概念,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概念,教师解释说明,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课件出示三则材料,让学生讨论分析“正常细胞与癌细胞有什么不同”,从而得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3)学生讨论“人群中哪些人易患癌症”,从而引出致癌因子;展示不同环境下的致癌因子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归纳致癌因子的种类,并逐步掌握常见致癌因子; 4)由“致癌因子为什么会导致细胞癌变”来引出细胞癌变的原因,老师再进一步讲解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概念;讲解原癌基因抑癌基因与癌症的关系。

    5)由“癌症是否是不治之症”引出癌症的诊断和治疗;结合实际情况,介绍近年来本校教师或教师家属患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等,体验并重视癌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重要性,并比较多种诊断和治疗方法的优缺点;展示“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八大警号”作为人们考虑癌肿早期征兆的参考;

    6)鼓励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以后为人类战胜癌症作出贡献。

    7)引导学生看视频并阅读教材P.125“问题探讨”讨论得出癌症的预防措施和如何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出癌症的预防;引导学生阅读课件资料分析:“健康的生活方式与防癌”,从癌症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分析讨论得出“病从口入”也适用于癌症;课件展示“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全球十大垃圾食物 ”,学生举例哪些做法会增加患癌症的机会或预防癌症;课件展示“日常抗癌食品”、“吸烟的危害”图片,鼓励学生自觉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课堂小结:以知识纲要的形式进行。

    4、随堂练习:课件展示练习,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师生共评,指正错误。

    5、板书设计

    第4节 细胞的癌变

    一、概念

    二、主要特征

    三、致癌因子

    四、癌变的机理

    五、癌症的预防和治疗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10

    【教学重点】植物体吸水的部位及植物细胞的两种吸水方式;渗透作用的原理;植物体的水分代谢包括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的大体过程;蒸腾作用及其对植物的作用;合理灌溉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运用

    课前可准备两组天竺葵植株,一株正常浇清水,一株浇浓盐水,以备上课学生观察之用;课前可收集一些我国、世界有关水资源危机的事例或数据;也可结合节水的需要收集一些人类所采取过的一些节水措施;或者是植被对水资源起到保护作用的事例,这样引入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包括我国在内的全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对为什么要节水有一个深切的体会,同时在本节学习结束后也会对为什么要保护植被、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也会较深的体会。

    学生讨论水资源方面的资料,同时观察两株天竺葵的生长异同,从而引入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的学习。

    植物的水分代谢包括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及散失。水分代谢对学生来说并不是很陌生,因此,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以了解学生对水分代谢的理解程度,找出学生对水分代谢理解上的偏差和不足,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比如,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

    ①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是什么?

    ②植物吸水的主要部位是什么?

    ③你了解植物根尖的结构吗?

    ④植物体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通道是什么?你知道这些通道在植物体的哪个部位吗?

    ⑤水在植物体内都可以参与哪些生理功能?

    ⑥植物体内水分是如何散失的?

    ⑦你了解蒸腾作用吗?这个生理过程对植物体的生活有什么重要意义?

    在使学生对水分代谢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后,教师可专心与学生一起来处理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一难点内容。

    在向学生介绍植物的吸胀吸水后,可提出下面的问题供学生讨论:

    同样干燥的大豆种子和玉米粒浸入水中一段时间后,大豆种子和玉米粒相比,你认为哪种籽粒膨胀幅度更大?为什么?

    干燥的大豆种子和玉米粒浸入水中后,它们的细胞是采用吸胀的方式来吸水的,即大豆和玉米中的亲水性物质,如蛋白质、淀粉、纤维素这些物质吸水引起的。而蛋白质、淀粉、纤维素的亲水能力是不一样的,其吸水能力的顺序由大到小为蛋白质、淀粉、纤维素。而大豆种子中主要的储存物质是蛋白质,而玉米粒中主要的储存物质是淀粉,且它们的细胞壁中都含纤维素。因此豆类种子的吸胀现象就比谷物的种粒明显。

    向学生介绍植物吸水最主要的方式,即渗透吸水。

    (1)分析渗透装置,总结出渗透作用的概念和渗透吸水的原理。

    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所给的渗透装置,引导学生把与该装置有关问题讨论透彻,这是一次很好的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机会。

    让学生特别注意渗透模型装置所选用的膜是一种半透膜,并向学生说明,这种膜的特点是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而蔗糖分子很难通过。

    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提出下面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①同学们已经观察到,漏斗中的蔗糖液面会高于烧杯中清水的液面,此时蔗糖液的上升是逆重力方向上升的,而且长颈漏斗的管径又不是很细,所以排除了毛细现象的原因,请你想一想,是什么力量使蔗糖液会逆着重力方向上升?

    ②如果把蒙住长颈漏斗的半透膜,换成全透性纱布,你认为蔗糖液面会上升吗?

    使学生得出半透膜的存在是发生渗透作用的关键。

    ③如果在烧杯中也放入与长颈漏斗中的相同的蔗糖液,你认为长颈漏斗中的蔗糖液还会上升吗?

    ④如果把这个渗透装置再放置下去,漏斗中的液面会不断持续上升吗?为什么?

    通过以上的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出,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扩散;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是:一是有半透膜的存在,二是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水分渗透的趋势是:水分子由浓度高的一侧向低的一侧渗透。

    (2)引导学生讨论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在搞清楚渗透系统满足的两个条件后,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一个成熟植物细胞(比如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的结构,它的细胞壁是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的、水分子和溶质分子都可以通过的透性膜。原生质层是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被选择的离子和小分子可以通过,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的选择透过性膜。原生质层包围着具有一定浓度的细胞液,这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区分一下原生质与原生质层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使学生意识到:渗透系统的两个条件在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中都是存在的,从而学生可以得出结论: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①在学生明确了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后,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呢?”

    或“如果将成熟的植物细胞置于清水中(或低于细胞液浓度的水溶液中),这个细胞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实验设计,之后与书上的实验九进行比较,讨论:

    书上的实验设计好在呢?

    自己的实验设计好在呢?

    自己的实验设计中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②之后,学生做实验九,实验结束后,根据实验结果可检验同学们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质壁分离的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

    ③实验结束后,教师可提出一些综合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比如教师可以问:

    《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其复原》的实验为什么可作为鉴别细胞死活的依据?

    通过分析渗透装置中发生的渗透吸水现象,应该能得出以下的结论:

    作为一个渗透系统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一,两溶液系统间一定有半透膜隔开;其二,两溶液系统间一定要存在浓度差。

    通过对植物质壁分离及其复原实验的分析,应该得出这个结论: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因为植物细胞满足渗透系统成立的两个条件,

    其一,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合称原生质层,而完整的有生理功能的膜结构是选择透过性的,因此原生质层就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此处要请学生注意,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是有区别的。半透膜的透性是由半透膜上的孔隙大小决定的,即分子直径大于膜孔隙的物质不能通过半透膜,只有分子直径小于膜孔隙的物质才能通过,因此半透膜是一种物理膜;而选择透过性膜的透性是由膜上磷脂双分子层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膜上蛋白载体共同决定的,当然大分子物质是不能过膜的,但何种小分子物质过膜是受到严格选择的,不单纯由该物质的分子直径而定,因此细胞的膜结构是生物膜。

    其二,植物细胞液泡中有细胞液,植物细胞外是环境溶液,它们之间被原生层这个半透膜隔开,且这两种溶液之间存在浓度差。

    当植物细胞死亡后,其细胞中的膜结构也会随之解体,变得不完整,这样植物细胞作为渗透系统的第一个条件也就没有了,质壁分离也就不会发生。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一提,请学生想一想,如果把植物细胞放在高浓度的尿素溶液中,此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提示一下,蔗糖是不能通过膜结构的,而尿素的过膜方式为自由扩散。想到了吗,植物细胞在高浓度蔗糖液中时,因为蔗糖不能过膜,细胞液和外界溶液之间总会有浓度差,植物细胞会不断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除非把外界溶液换成清水,才可能出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而当植物细胞在高浓度尿素溶液中时,细胞液和外界溶液之间会有浓度差,植物细胞会不断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但因为尿素可过膜,随着尿素不断进入植物细胞,两种液体之间的浓度差会消失,此时就是不把外界溶液换成清水,也可能出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其实这个简单的实验还可证明很多生物学事实,有必要向学生提一下。如可证明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细胞膜的伸缩性、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细胞得失水分与浓度差的关系,甚至可以定量地测定出细胞液的浓度,可以请学生琢磨一下。

    3、水分的利用和散失,这部分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是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这是本课题的教学的重点。

    学生可能在初中已经知道,植物体吸收的水分中有99%是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去了,据此,可以提出下面的问题:

    蒸腾作用是对水分的浪费吗?

    从而引出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以至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意义。

    这部分教学可在引导学生分析蒸腾途径、蒸腾方式以及与水分吸收和运输的关系后,使学生理解蒸腾作用是植物体水分的吸收和运输的主要动力,也是植物体水分的利用和散失的主要方式。

    有时间的话,教师让学生了解蒸腾作用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植物水分代谢状况,可以判断植物对水分的利用效率。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形态和结构特征,与影响蒸腾作用有关。

    4、合理灌溉这部分的教学可采取一边列举合理灌溉的实例,一边让学生分析该措施的生物学原理的方式,以强化学生对水分代谢知识点的理解。

    【实验原理】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单位叶面积或单位鲜重散失的水量,称为蒸腾强度,单位一般用克/小时·平方米或克/小时·100克鲜重来表示。

    测定植物蒸腾作用强度的基本思路是:测定植物整体或部分在蒸腾过程中重量的损失,从而判断蒸腾作用强度的大小。

    植物蒸腾失水,重量减轻,故可用托盘天平称量一定时间内植物的失水量,以表示蒸腾强度。这种方法的特点是能在自然条件下进行测定。因枝叶离开母体后,短时间内在生理上没有明显的变化,故所求得的蒸腾强度与实际情况近似。

    将天平调零后,放置在距被测植物较近且平稳处。

    在被测植株上选一枝条,重约20克左右。在枝的基部缠一线以便悬挂,然后剪下立即用托盘天平称重,并计算蒸腾强度。

    蒸腾强度=(蒸腾水量(mg)/组织鲜重(g))х(60/测定时间(min))

    测定不同时间(晨、午、晚),不同部位(上、中、下),不同环境,不同植物种类的蒸腾强度,并加以解释。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11

    浙江省临海市白云高级中学高中生物 各种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教案 新人教

    版必修1 【课时目标】描述各种细胞器的结构,说出不同细胞器的主要功能。【课时重点】各种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课时难点】各种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尝试练习】

    细胞膜以内的大部分物质构成了。细胞质中有各种 和透明、黏稠、流动着的液体。细胞器是 的结构,一般有 包被,如

    等,有些也没有膜包被的,如。

    一、内质网和核糖体

    1、内质网:(1)结构:是由一系列 膜构成的囊腔和细管组成的。单位的组成与结构与质膜相同,即由 为基本支架。其实细胞内的膜组成成分与结构都与质膜是相同的。

    (2)分类与功能:①粗面内质网:附着有 颗粒;通过网中细管运送粗面内质网上的 合成的蛋白质到高尔基体及细胞其他部位。

    ②光面内质网:无 颗粒附着;它的作用比较复杂,如人肝细胞中的光面内质网上有氧化酒精的酶,有些内质网中还有合成磷脂的酶。

    (3)分布:向内连,向外连,使细胞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

    2、核糖体:(1)结构:无 包被,由 组成。(2)功能: 的场所。

    (3)分布:一部分游离在 中,一部分连在 上。

    二、高尔基体:

    1、结构:由一系列 膜构成的扁平小囊和由这些小囊产生的小泡组成。

    2、功能:是真核细胞中的 系统,承担着 的任务。对粗面内质网运送过来的蛋白质,并分别运送到细胞内或细胞外的目的地。在植物细胞中与植物 的形成有关。

    三、溶酶体:

    1、分布:几乎存在于所有的 细胞中。

    2、结构:细胞内具有 膜构成的囊状结构的细胞器,含有多种。

    3、功能:能,如蛋白质、糖类、脂质、核酸等,称为细胞内的“ ”和“消化系统”。

    四、线粒体

    1、形态结构:光学显微镜下呈 状,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线粒体是由内、外 层膜构成,外膜平整,内膜向内凹折叠而形成,两层膜间以及嵴周围是液态的。

    2、功能: 的中心,其内有少量,能合成一部分自身所需的蛋白质。

    五、质体:

    1、分类:有 体和有色体两类。

    2、叶绿体结构:外面有 层膜,内部是液态的,液态基质中有分布着 和其他色素的光合膜。

    3、功能:白色体,叶绿体能进行。

    六、液泡:

    1、结构:由 膜包被,其内充满的水溶液称为。

    2、特点:普遍存在于植物细胞中,刚分裂形成的植物细胞中有少量几个液泡,随细胞的生长,小液泡逐渐合并发展成一个大液泡,并占据在细胞中央,把细胞质挤到四周,把细胞核挤向一边。

    3、植物花、果实的颜色是由 中的色素决定的,而叶片中的绿色是由 中的色素决定的,其他颜色有叶绿体中的叶黄素和胡萝卜素,也有液泡中的色素。

    七、中心体:

    1、结构:由 组成。

    2、特点:存在于大部分真核细胞中,细胞中没有。细胞分裂时,可形成一个新的中心体。

    3、功能:可能在 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八、细胞溶胶:细胞质中除 以外的部分称为,其中含有多种,是 的场所。细胞溶胶中进行着由细胞器承担的生物化学外的其他所有生物化学反应。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2013浙江14)下列关于细胞器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均由单位膜构成 B.溶酶体是内质网断裂后形成的小泡 C.花、果实和叶的颜色与液泡无关 D.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与中心体无关

    2、(2008上海生物2)下列物质由肝细胞内核糖体合成的是()A.转氨酶 B.糖原 C.胆汁 D.尿素

    3、(2010全国大纲理综B1)下列关于高尔基体的叙述,错误的是()A.高尔基体膜具有流动性 B.抗体从合成到分泌不经过高尔基体 C.高尔基体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 D.高尔基体具有对蛋白质进行加工的功能

    4、(2011安徽理综1)AUG是甲硫氨酸的密码子,又是肽链合成的起始密码子。人体血清白蛋白的第一个氨基酸并不是甲硫氨酸,这是新生肽链经加工修饰的结果。加工修饰的场所是()

    A.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B.高尔基体和溶酶体 C.内质网和核糖体

    D.溶酶体和核糖体

    5、(2011上海生物2)在蝌蚪发育成蛙的过程中,对尾部消失起主要作用的细胞器是()A.溶酶体 B.中心体 C.线粒体 D.高尔基体

    6、(2014广东理综1)以下细胞结构中,RNA是其结构组成的是()A.液泡 B.核糖体 C.高尔基体 D.溶酶体

    7、(2009浙江32)下列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

    8、(2011广东理综1)小陈在观察成熟叶肉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照片后得出如下结论,不正确的是()A.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有双层膜 B.核糖体附着在高尔基体上 C.内质网膜与核膜相连 D.液泡是最大的细胞器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有1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9、右图是高等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的部分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纺锤体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是[ ]。(2)既含有DNA,又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

    2]细胞核。[ ]、[ ]、[1○11]主要进行,(3)图中[○之所以能进行此项生理活动,是因为它具有与之有关的 和酶这两个必要的物质条件。

    (4)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能量主要来自[ ],该结构主要进行的生理活动是。

    (5)图中的A部分表示动物细胞,判断依据是A细胞具有[ ]。B部分是植物细胞,因为它具有1]、[④] 和主要由纤维素构成的[③] 等结构。[1○【问题解答】教科书P40“思考与练习”。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12

    1、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各位评委,老师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苏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较全面的介绍了蛋白质结构和功能,为后面学习酶、基因的表达等知识做铺垫。本节涉及氨基酸的结构,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蛋白质的功能三部分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能力目标:培养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的过程。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多样性。

    难点: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的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前准备。

    精心制作预习学案,学案上包括两个环节,一是基础内容填空,二是自我诊断习题。通过预习,学生能对这一节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会遇到一些问题,使他们对进一步探究蛋白质产生兴趣。而我通过批改,也能针对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集中存在的问题,设计课堂探究学案,确定探究的问题和当堂检测的习题。由于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都是根据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而设计出来的,所以在组织课堂教学环节上就有了针对性。我相信,充分了解了学情,课堂教学一定会高效。

    第二,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一组食用了假奶粉的“大头娃娃”的图片,让同学们思考原因,认识到蛋白质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标题: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本环节2分钟左右。

    第三,课堂探究

    本环节是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设置出来,所以本环节探究的问题也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这一个环节,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展开。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先小组内“兵教兵”,然后“组帮组”,最后再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答案。有激励才有动力,所以这个环节我还设置了小组加分制,表现优异的小组可得到加分。得分前3名的小组可有一定的奖励。本环节时间为25-30分钟。

    课堂探究一: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不同氨基酸的区别

    多媒体展示多个氨基酸,让学生找出哪些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不同氨基酸的区别,然后抽出三位同学板演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并加以点评。并及时引导学生思考N和O主要在哪?为什么说一个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课堂探究二: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过程。

    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及有关计算,是教学一个难点。可利用学生的动作模拟过程(或使用课件)帮助学生进行学习。以二肽的形成为例。引导学生思考两个氨基酸是如何形成二肽的,在反应的过程中有什么产生?几个?原来的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形成了什么?两个氨基酸通过什么连接起来的?有几个?二肽中还有游离的氨基和羧基吗?依次类推,三肽是由几个氨基酸形成的?脱去几分子的水?含有几个肽键?游离的氨基和羧基数呢?那n肽呢?通过现象直观的模拟,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计算方法和规律。

    然后设计两个例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课堂探究三: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引导学生从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及多肽链的角度来分析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结构决定功能。因为蛋白质结构具有多样性,其功能也具有多样性。引导学生分析课本19页的表2-4,从多个方面理解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进而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

    第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从整体上把握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本环节3分钟左右。第五,当堂检测。

    学生先自主完成学案上的习题,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组员可能存在的问题,达成共识,最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板演本组的成果。如果小组间有不同的认识,教师要适时的引导,帮助学生达成一致认识。本环节时间为10-15分钟。

    第六,布置课后作业。结束:

    各位评委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按照我县“学讲计划”的要求,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13

    南昌师范学院

    艾超 9012108007 教学思想: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这个方向上,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具体则为帮助学生较深入的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理解生命活动中的物质的变化,能量的转化和信息的传递;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科学的理解生命的本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教学目标:第一:知识目标:

    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知道生物科学史上的重要事件;了解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和技术方面的应用;积极参与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播,促进生物科学知识生活化;

    第二;情感目标: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和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可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养成正确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第三:能力目标: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的操作和生物绘图等技能,且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

    第一章:走进细胞:主要是让学生知道生命活动是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了解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了解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区别和联系,了解细胞学说的建立的过程。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介绍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水,无机盐,糖类,脂质i,蛋白质,核酸等有机物的结构和功能,这些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在本部分内容中,糖类和蛋白质和核酸是重点,教学中应该重点讲解。同时应该注意实验教学,让学生学会规范的实验操作。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要求学生掌握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细胞膜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充分利用教学媒体,提高直观性,更有利于教学。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要求学生掌握细胞膜是具有选择透过性膜,生物膜的结构和了解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主要介绍降低反应的酶,酶的作用和本质,与特性;细胞的能量ATP,来源,和光合作用的联系。

    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主要介绍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细胞的衰老和凋亡,细胞的癌变。细胞的增殖是重点,尤其是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由于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过程可以借教学媒体,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细胞的分裂分化等既是前面细胞知识的延伸,也是理解生物体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基础,为必修二的学习做好了基础,需要加强基本知识的理解。教学方式:本学期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应该借用教学媒体,加大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章: 走进细胞(5课时): 科学家访谈:(1课时);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1课时);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2课时); 单元复习(1课时);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9课时):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1课时);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2课时); 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2课时); 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2课时); 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1课时); 单元复习(1课时);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8课时)

    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2课时,1课时为实验课)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分工合作(3课时,)课时为实验课)

    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2课时,分组学习,让学生自己制作细胞核模型)

    期中复习:(1课时)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5课时)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2课时。1课时为实验课)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课时)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1课时)单元复习(1课时)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10课时)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4课时,2课时为实验课)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1课时)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2课时)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2课时)单元复习(1课时)

    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6课时)第1节细胞的增殖(3课时)第2节细胞的分化(1课时)

    第3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1课时)第4节细胞癌变(1课时)期末复习(2课时)

    教学评价:主要根据学生本学期的课时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测试时的情况进行评价;还可以通过与优秀课堂学习,进一步提高。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14

    1.孟德尔利用“假说-演绎”的方法发现了两大遗传规律。下列对其研究过程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B.所作假说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2.(·西安高一检测)性梳是雄果蝇特有的第二性征,着生在雄果蝇的第一对前足的第一个跗节上。在果蝇群体中有一种“嵌合体”果蝇,其身体左侧无性梳,而身体右侧有性梳。研究发现该“嵌合体”果蝇左侧身体细胞性染色体组成为XX,右侧身体细胞性染色体组成为XO。该果蝇染色体的变异产生于()

    3.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白化病的.女儿,问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是正常男孩的概率是多少,控制白化病的基因遵循什么遗传规律()

    4.一个研究小组,经大量重复实验,在小鼠毛色遗传的研究中发现如下现象。推测胚胎致死(不能完成胚胎发育)的基因型为()

    5.下面是人体细胞分裂时,A、B、C、D四个不同细胞分裂期染色体和DNA统计数据的柱状图,那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可以发生在(

    )

    6.如图为某雄性动物体内细胞分裂的一组图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

    )

    7.(2013·合肥高一检测)果蝇中,正常翅(A)对短翅(a)为显性,此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红眼(B)对白眼(b)为显性,此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现有一只纯合红眼短翅的雌果蝇和一只纯合白眼正常翅雄果蝇杂交,得到的F1再进行自交,你认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8.红眼长翅的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后代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设眼色基因为A、a,翅形基因为B、b。亲本的基因型是()

    9.如下图所示,为了鉴定男孩8与本家族的亲缘关系,需采用特殊的鉴定方案。下列方案可行的是()

    A.比较8与2的线粒体DNA序列B.比较8与3的线粒体DNA序列

    C.比较8与5的Y染色体DNA序列D.比较8与2的X染色体DNA序列

    10.已知人的红绿色盲属于X染色体隐性遗传,先天性耳聋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D对d完全显性)。下图中Ⅱ2为色觉正常的耳聋患者,Ⅱ5为听觉正常的色盲患者。Ⅱ4(不携带d基因)和Ⅱ3婚后生下一个男孩,这个男孩患耳聋、色盲、既耳聋又色盲的可能性分别是()

    A.0、1/4、0B.0、1/4、1/4C.0、1/8、0D.1/2、1/4、1/8

    C.丙图所示家系中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该病最有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最新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汇总八篇)


    教案课件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开始步骤,每位教师都需要仔细准备教案课件。教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来进行个性化设计,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角度来编写教案课件呢?对于“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这个问题,许多人可能会有些困惑。小编将为您一一解答,以下是我们的建议,仅供参考。具体的方案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 篇1

    1.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3.知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1.通过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 2.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

    3.知道实验数据处理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象法处理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作用.

    2.在体验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2.弹力大小的计算. 3.实验设计与操作.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弹簧、钩码、泡沫塑料块、粉笔、烧瓶(内装红墨水瓶塞上面插细玻璃管)、

    演示胡克定律用的铁架台、刻度尺、弹簧、钩码等等.

    撑杆跳高运动员要使用撑杆,跳水时要使用跳板,你能说明这样做的目的

    观看伊辛巴耶娃撑杆跳破世界纪录及运动员跳水的视频。

    师:那么,这又是个什么力呢?它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大小、方向各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弹力的有关知识.

    演示实验2:泡沫塑料块受力而被压缩、弯曲与扭转。 演示实验3:粉笔用力被折断。 学生观察思考什么是形变

    给出形变的定义——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

    刚才举的那些例子都很容易观察到,如果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和桌面发生

    生2:可能发生了形变,但是由于形变量太小,所以肉眼观察不出来. 演示实验1视频播放

    桌面微小形变的激光演示 (在一个大桌上放两个平面镜M和N,让一束光依次被这两面镜子反射,最后射在刻度尺上形成一个光点。用力压桌面,观察刻度尺上光点位置的变化。)

    (双手握住注满红墨水的烧瓶,用力挤压底部。上插玻璃管中的红墨水液面上升。)

    师: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观察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 生: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原来不容易观察的瓶子和桌面也发生了形变.

    师: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一切物体都可以发生形变,形变分为很多种类,有些物体在形变后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是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可以恢复原状呢? 给出形变的分类——弹性形变、范性形变

    师:之前我们观察了伊辛巴耶娃撑杆跳视频,大家想想如果没有那根撑杆,她能跳5米06那么高吗?不能,那撑杆对它一定有了一个力的作用。这个力我们就叫它弹力。

    弹力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吊住吊灯,链子发生形变。链子被拉长,就要企图恢复形变。这里施力物体----链子,受力物体----灯。这时候链子对灯的拉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指向链子收缩的方向。

    实例2:播放小朋友跳蹦蹦床的图片,分析蹦床凹下去时它想要恢复形变,弹力的方向----竖直向上指向受力物体人。

    做出总结:

    弹力方向——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施力物体指向受力物体

    关于弹力的产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两物体相接触就一定产生弹力 B.只要两物体相互吸引就一定产生弹力 C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一定有弹力产生

    D.只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才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作用 答案:D 解析:此题根据弹力的产生条件,接触和弹性形变缺一不可.A、C都只有弹力产生条件的一个方面,而B只说“有相互吸引”,只能证明有力存在,不是弹力,故选项D正确.

    通过几种常见的弹力进一步来研究弹力问题.

    列表分析压力、支持力和拉力它们的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力由谁的形变产生、和力的方向这几个问题。

    进一步得出:弹力总是指向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 判断有无弹力:

    例1:如图所示,一球体静止于一水平面与一侧壁之间,不计任何摩擦,判断侧壁对球体有无弹力。 F分析:方法1:①假设水平面和侧壁对球体 均产生弹力,分别为F

    如图所示。由图可知,F2的存在显然不能使还应体处于静止状态,与题设条件(球体静止)相矛盾,故侧壁对球体无弹力。或 ②假设侧壁对球体无弹力,则球体只受重力和水平面的弹力(支持力),球体能够保持静止,满足题意,故假设成立。

    F2 假设法——就是假设这个力存在,看在这个力存在时作用效果是否与物

    体实际的运动状态相符合,如果符合,说明这个力确实存在,否则这个力不存在.

    方法2:条件法——撤去斜面,球能保持静止,则斜面对球无弹力。

    1.请在图中画出杆及球所受的弹力.

    解析:(1)甲图中杆在重力的作用下,对A、B两处都产生挤压的作用,故A、B两点处对杆有弹力,弹力的方向与接触点的平面垂直

    (2)乙图中杆对C、D两处有挤压作用,因C处是曲面.D处为支承点,所以,C处的弹力垂直其切面指向球心,D处的弹力垂直于杆斜向上.

    (3)丙图中绳子拉住小球,两只小球互相挤压,绳子对球的弹力沿绳斜向上.

    1、F2垂直于接触点的切面(虚线是切面),沿着半径方向指向球心.

    用悬挂钩码的方法给弹簧施加拉力,系统静止时,弹簧的弹力等于所悬挂钩码的总重;弹簧的长度及伸长量可由刻度尺测出.

    (1)本实验要求定量测量,因此要尽可能减小实验误差.标尺要竖直且紧靠指针以减小读数带来的误差,每次改变悬挂钩码个数后,要待系统稳定后再读数.

    (2)实验中所提供的米尺精确度为1 mm,应估读一位.

    (3)弹簧组的说明书已说明每个弹簧的弹性限度,注意不要超过它的弹性限度使用.

    (1)选择器材: 选择一只弹簧(注意它的弹性限度)悬挂在铁架台的横杆上,固定刻度尺的位置。

    (2)首先将实验装置调整妥当(如整个装置是否竖直平稳,标尺与弹簧的距离是否合适,标尺面与弹簧上的指针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是否便于读数等).

    (3)读出弹簧自然下垂时指针所指刻度.

    (4)悬挂200g钩码一个,待稳定后,读出弹簧上指针所指刻度并计算出弹簧的伸长量记入表格

    (5)逐个增加钩码,重复第4步,至少做4组数据.

    (6)图象法处理数据:将数据输入Excel,以弹簧弹力为纵轴,弹簧伸长量为横轴建立坐标系,描出4个特殊点,以寻找弹簧弹力和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关系. 得出结论----弹簧弹力的大小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 师: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这种关系.

    师:这个公式实际上是一个定律,叫做胡克定律,是英国科学家胡克首先发现的,其中式子中的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是牛每米,符号是N/m.其中F是弹簧受到的弹力大小,X是弹簧的形变量,既可以是弹簧的伸长量,又可以是弹簧的压缩量。弹簧的劲度系数跟弹簧丝的粗细、材料、弹簧的直径、绕法、弹簧的长度等量有关,这个量反映了弹簧的特性.

    材料:弹簧(或橡皮筋)、50克钩码5个、回形针2 枚、卡纸片、直尺、水笔

    一个弹簧原长8cm,下端悬挂4N的重物,静止时,弹

    簧的长 度为10cm,此弹簧的劲度系数多大? 解:由F = k x得

    4N=K?(0.1-0.08)m K=200 N/m 形变

    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 篇2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说课稿:《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武威第五中学韩明

    教材分析:

    这一章教材通过分析生活和生产中大量的实际问题(如运动员踢球、守门员接球、压锯条、物体落向地面、地球自转等)引入力的概念和重力的概念,并应用二力平衡原理引入重心的概念。自然界中的物体,正常情况下都离不开重力的作用,因此在相互作用的教学中,教材将重力放在其它力的前面,突出重力的重要性。由于学生对重力并不陌生,因此教材在这部分的处理中只做陈述性的简单介绍。从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现有接受能力来看,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和重心的概念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解决重心这一难点,教材列举了大量的实例,以求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

    学生分析:

    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了重力和力的概念,对重力和力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并学习了力的图示,学生的这种储备为这节课的教学带来方便,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因此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突出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教育,这样使我们的物理课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

    5.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过程与方法:

    1.知道人类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

    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重心的实验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5.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

    教 学 方 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 学 活 动:

    [新课导入]

    首先给出几个受力的情况,“运动员踢球、守门员接球、运动员用头顶球、人推物体(但没有推动)、火箭发射、压缩海绵”等.让学生分析讨论,引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得出这几个物体的共同点。

    这几个物体有的在运动,有的静止,比如说人推物体时并没有推动物体.海绵的情况和其他几个物体有所不同,那几个物体都是从运动到静止或者从静止到运动,形状都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海绵形状变化比较明显.

    引发学生思考这些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引出是因为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新课教学]

    一、力和力的图示

    首先给出小的演示比如:用手压锯条、拉橡皮条等,接着提出问题.举出生活中其他实例,及所有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得出要使物体形状发生变化,要对它施加力的作用.

    教师总结: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称为形变,从刚才几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到力是使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

    然后给出三个例子

    1:用力推箱子,可以发现箱子开始运动了;

    2:汽车停下来,首先要刹车;

    3:飞行在空中的足球,当一个运动员用头顶一下,发现足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

    教师总结:物体速度的变化称为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

    结合以上的分析,再加上初中所学的知识,让学生给力下一个定义.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力是物体发生形变的原因.”由我们向东拉一个物体和向南拉一个物体时,同样大小的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不一样,得出力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这样的物理量叫矢量,让学生总结得出以前学习过的位移、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之后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让学生自己从课本上找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要想测量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弹簧秤).

    教师提出问题“要具体描述作用在物体上的一个力,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因为学生在初中以学习过力的图示,让学生得出。既可以使学生对初中物理知识的复习巩固,又可以引发学生学好高中物理的信心。接着提出“要想画力的图示,需要了解哪几个问题?”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接着进行一下力的图示的练习。接着给出几个参考练习,由学生完成。“绳对物体竖直向上的拉力大小为150N,用力的图示法表示拉力.” 要给出详细的解析,给出严格的步骤:

    (1)选定标度;

    (2)从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线段,线段长短按选定的标度和力的大小画.线段上加刻度;

    (3)在线段终点上加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接着让学生练习,做例题中物体受力的图示,教师巡回指导,帮助水平较差的学生,可以让同位之间互换进行检查,找出对方的缺点,锻炼学生发现错误的能力.

    随后给出课堂练习,课堂训练题目省略,之后给出解答。

    随后由“下落的物体可以有从树上下落的苹果、跳高运动员、飞机投下救援物资等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得出物体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落向地球.我们已经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引导学生得出物体的下落是受到重力的作用.接着讲解第二个知识点“重力”。

    二、重力

    重力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让学生得出研究重力的三要素的研究方法。让学生回答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进行测量.

    结合课本讲解“同样一个物体受重力的大小在地球的不同地方是不同的,根据公式G=mg中的g是我们以前所学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它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高度和纬度有关.当高度增加时,g的值减小;当纬度增加时,g的值增大.”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教师总结得出: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之后让学生思考物体的重心是如何进行确定的,结合学生的分析,进行总结。给出一个不规则形状的薄木板,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标出

    这块木板的重心所在.

    给出用悬挂法确定薄板的重心的参考。得出这样实验的原理。随后给出关于重心的课堂训练,巩固重心的知识点。

    除了重力之外,自然界还有很多力的作用,它们的类别很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方法,这些相互作用都是由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演变而来,接下来引入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第52页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由于这一部分是属于了解性质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科技论文的能力,是学生提高自己水平的很好机会,老师一定要相信学生有这个能力,不能把一切都进行讲解,而是应该把这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由支配,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作好准备.请同学们把自己阅读的内容总结一下.它们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通过讲解这一部分,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前沿的了解,积极投身到为科学而献身的队伍中去.

    [小结]

    力的概念在初中已经有所接触,但是它的理解仍然是一个难点,关键是在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一问题上,并且两个力地位是相同的.重力是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的一个概念,对它的理解主要应该放在重心的研究上,知道不同情况下物体重心的位置.自然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新教材新增的内容,对它的理解不必太深,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为将来发展打下基础.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 3.1重力

    一、力和力的图示

    1.定义

    2.单位

    3.力的作用效果

    4.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二、重力

    1.重力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重力的三要素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1.万有引力

    2.电磁相互作用

    3.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 篇3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木兰高级中学高中物理 重力教案4 新人教版必

    修1

    二、重点难点

    1、重点:重力的大小和方向.2、难点:物体重心的确定.三、教学方法

    通过演示、观察知道①重力的方向②用测力计测量重力③重心的确定.四、教具

    弹簧秤、台秤、砝码、钩码、不同形状的薄板(带有悬线).五、课时:1节

    六、教学过程(一)重力

    1、重力的产生:地球上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这种由于地球的吸 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2、重力的方向

    演示1:用绳子悬挂物体时,观察绳子的方向——竖直下垂.演示2:让物体由静止开始下落,观察物体下落的方向——竖直下落.结论: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与水平面垂直).讨论:能不能说成是“垂直向下”?不能.因为平面不同,其垂直向下的方 向也不同,但重力的方向只与当地水平面垂直,即竖直向下.3、重力的大小

    (1)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测出

    (2)用弹簧秤悬挂(课本图1-2甲)或支持(课本图1-2乙)物体,当物体静止时对弹簧秤的拉力或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3)用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原理讨论上面的结论(学生讨论):为什么要以“静止时”作为前提?匀速运动行不行?变速运动呢?为什么说“大小等于”?能不能说“就是”?

    (4)运用重力G跟质量成正比的关系式G=mg计算重力.式中g=9.8N/kg.(二)重心

    1.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2.引入重心概念之后,研究具体的物体时,就可以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3.重心的确定

    (1)质量均匀分布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有规则几何形状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几何中心上;

    (2)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除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跟物体内 质量的分布有关;

    (3)物体重心的位置,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在物体外,例如均匀球体的重心在球心处,而圆环的重心就不在环上,而在圆环的几何中心处;(4)悬挂法确定薄板的重心.(演示)依据:二力平衡原理.(学生讨论)(三)课堂练习课本练习一(3)(四)课堂小结:

    (五)课外作业:略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 篇4

    黎晋良设计

    4.5牛顿

    黎晋良设计

    (B)轮船的螺旋桨旋转时向后推水,水同时给螺旋桨一个反作用力推船前进

    (C)质量较大的物体A静止在质量较小的物体B上时,A对B的作用力大于B对A的作用力

    (D)发射火箭时,火箭向下喷出气体,喷出的气体同时给火箭一个反作用力推动火箭向上运动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定是同一性质的力

    (B)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效果可以相互抵消(C)相互平衡的两个力性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D)相互平衡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时出现,同时消失

    5、跳高运动员能从地上跳起,这是由于在起跳瞬间

    ()..(A)运动员给地面的压力等于运动员受到的重力(B)地面给运动员的支持力大于运动员给地面的压力(C)地面给运动员的支持力大于运动员受到的重力

    (D)地面给运动员的支持力和运动员给地面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6、人站在电梯上。人与电梯之间相互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分别是人对电梯的_____力和电梯对人的______力;电梯静止时,这两个力大小_____,方向_____;电梯匀速下降时,这两个力大小_____,方向_____;电梯匀速上升时,这两个力大小_____;方向_____。

    课后作业

    1、一物体静止的放在水平台式弹簧秤上,物体对台秤的压力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同时还等于物体受到的支持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压力和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B)压力和重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C)压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压力和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E)支持力和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F)支持力和重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2、机车A拉着一节车厢B水平向右行驶。用FAB和FBA分别表示A对B和B对A的作用力。已知B行驶时受到的阻力f=2.0×103N。请回答以下问题。

    ⑴当A拉B匀速行驶时,FAB=

    N,FBA=

    N。FAB和FBA方向。

    ⑵当A拉B以0.3m/s2加速度运动时,已知车厢B的质量是4.0t,FAB=

    N,FBA=

    N。FAB和FBA方向。

    3、下列的各对力中,是相互作用力的是

    ()

    黎晋良设计

    (A)悬绳对电灯的拉力和电灯的重力(B)电灯拉悬绳的力和悬绳拉电灯的力(C)悬绳拉天花板的力和电灯拉悬绳的力(D)悬绳拉天花板的力和电灯的重力

    4、用绳悬挂一重物,当重物处于平衡状态时,重物所受重力的平衡力是____________,重力的反作用力是________ _______。

    5、下列关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

    B.只有物体静止时,才存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C.只有物体接触时,物体间才存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D.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是同性质的力

    6、在天花板上悬挂一个重力G的吊扇,当吊扇静止时,悬杆对吊扇的拉力为T,当吊扇转动时悬杆对吊扇拉力为T′,则G、T与T′三者之间的大小关系如何? 答:T′

    T

    G

    7、甲、乙两人各用20N的力分别向两边拉测力计,测力计处于静止状态,则测力计的示数为

    N。)

    提高题

    8、甲、乙两人分别站在两个相同的船上,甲质量较大,船漂浮在平静的水面上,初速度为零,他们各自握住绳的一端用力拉对方,两人都相对自己的船静止,不计水对船的阻力,则

    ()

    (A)甲先到中间

    (B)乙先到中间

    (C)同时到中间

    (D)无法确定

    9、如图所示,一个箱子放在水平地面上,箱内有一固定的竖直杆,在杆上套有一个环,箱和杆的质量为M,环的质量为m。当环沿着杆加速下滑时(环的加速度小于g),箱对地面的压力

    ()

    (A)等于Mg

    (B)等于(M+m)g(C)大于(M+m)g

    (D)小于(M+m)g

    m a M

    黎晋良设计

    10、如图所示,在台秤上放半杯水,用细线栓一体积小于水的金属块慢慢浸入水中(水不溢出)。则台秤的示数将

    ()(A)一直保持不变

    (B)先减小后保持不变

    (C)先增大后保持不变

    (D)一直增大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它是力的合成的基本规律。

    2、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能从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的合成。掌握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合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归纳总结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助的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

    1、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通过作图法确定合力

    2、合力与分力间的等效替代关系,尤其是合力的大小随两个分力之间夹角变化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让一位同学提起重为200N的一桶水,请下面同学分析该同学施加的'提水的力为多大?然后请两同学一起提起水桶,请同学们一起分析提水桶的有几个力?从效果上看跟刚才用一个力提一样吗?

    学生活动:观看两位同学的操作,同时考虑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点评: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体会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或更多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体会等效观点。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是说明几个力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的?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列举实际例子:用两条细绳吊着日光灯、很多只狗拉着雪撬前进、抗洪救灾中解放军搬沙袋、打夯等。

    点评: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体会一个力可以与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教师活动:启发引导同学找出这些例子的共性,给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学生活动:积极思考,领会合力、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

    二、新课讲授

    1、力的合成

    教师活动:教师出具合力与分力关系模拟演示器,告诉学生有关的器材,以及实验的目的,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学生可能提出好多不同的设计方案,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其中的最佳方案)。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在这个实验中合力与分力等效的标志是什么?(橡皮条的伸长量相等)然后教师可让学生(2~3人)自告奋勇去前面操作,下面的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找出操作同学的不妥之处。在实验结果的处理时,引导学生先做出各力的图示,让操作的同学和下面同学一起讨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学生此时也可能有很多种猜想,比如:把两个力直接加起来等。教师可参与学生的讨论,筛选出有一定道理的猜想)

    学生活动:根据老师出示的合力与分力关系模拟演示器,思考:在这个实验中研究什么问题?在这个实验中合力与分力等效的标志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方案去探究?然后与邻近的同学交换一下意见。

    学生代表到前面去做实验的时候,同学们要认真观察,并与自己设计的方案相比较,看哪个方案更好一些。同时要找一下前面同学的操作有无不恰当的地方,并友好地提出来。当操作的同学根据实验结果画出力的图示时,同学们要积极思考:合力与分力的大小是什么关系,并形成自己的猜想结论。

    点评:探究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学生对于合力和分力的大小关系的猜想,教师应当充分尊重,而不要怕麻烦,要让学生的实验探索落到实处。教师在教学中会发现:学生的思维有时很睿智,教师时常会有惊喜的发现(为学生的聪明而高兴)。

    教师点评: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教师要给学生验证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测量三组数据,处理完后得出自己验证的结论,即原来的猜想是否正确。让学生自己选出各组的代表,把实验的情况进行汇报,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得出求合力的方法一一平行四边形定则。

    在上述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各组的操作情况、数据处理、语言表述等进行评价和分析。

    学生活动:根据学生自己的猜想,利用课桌上仪器进行实验验证,测量三组数据进行处理,看结果如何。(实验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各组的学生代表要在同学们面前陈述本组的实验结论,和其他组的情况相比较,最后全班同学一起得出求合力的方法。

    点评:验证探究的结果是否正确。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探究、验证,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师活动: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用比较准确而又简捷的语言表述出平行四边形定则。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点评:概括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培养学生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教师活动:教师提出如下问题:力F1=45N,方问水平向右。F2=60 N,方向竖直向上。求这两个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若F1和F2的方向相反(夹角为180°),求其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若F1和F2的方向相同(夹角为0°),情况又怎样?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力F

    1、F

    2、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随着F

    1、F

    2、的夹角变化而如何变化?

    学生得出结论后,教师可出示多媒体课件演示:θ= 0°;0°

    1、F

    2、?

    当F

    1、F

    2、相等时:θ= 0°;θ

    学生活动: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注意做题态度要严谨认真。

    思考:两个力F

    1、F

    2、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随着F

    1、F

    2、的夹角变化而如何变化?合力F的大小在一个什么样的范围内变化?

    认真观察老师提供的课件内容,验证自己得到的结论。

    点评:寻找合力F的大小和分力F

    1、F

    2、间夹角的关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师活动: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在上述问题中,即:F1=45N,方问水平向右。F2=60 N,方向竖直向上。求这两个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能否不用图示法而用其它的方法求?如何求?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回答:可以。可以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求解。然后学生计算求出。

    点评:方法扩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论是多么重要的结论,教师都不要取代学生,一切的思维活动教师都要巧妙引导,让学生得出。

    教师活动:教师在学生初步知道求两个力的合力的方法后进一步提出拓展问题:一般情况下物体都受到多个力作用,那么如何求这些力的合力?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然后不难想到:可以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它们的合力:先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出这个合力跟第三个力的合力,直到把所有的力都合成进去,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这些力的合力。

    点评:由两个力合成扩展到多个力合成,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共点力教师活动:教师让学生自学共点力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以检验其自学情况:

    1、什么样的力是共点力?

    2、你认为在掌握共点力的概念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3、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出示图片:大吊车吊起物体;人担水;举重;比萨斜塔等。吊车吊起物体时钩子受的力为共点力吗?人担水时担子受到的力为共点力吗?举重运动员举起的重物受到的力为共点力吗?比萨斜塔受几个力作用?它们是共点力吗?

    4、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有没有适用条件?适用于什么情况?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看书,掌握共点力的概念,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回答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共点力的理解并搞清它们的适用条件――只适用于共点力。

    点评:学生掌握共点力的概念,培养学生自学和分析能力。

    教师活动:教师出示课堂练习(见实例探究),学生先独立完成(起自测作用),然后讨论,有些问题可有多种解法,引导学生找出最佳解题方法。

    学生活动:保质保量地完成课堂练习,自我评价本节课学习的情况。

    点评:在应用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点评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教师要放开,计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表面物体的万有引力两个分力的大小关系,计算地球质量;

    (2)行星绕恒星运动、卫星的运动的共同点:万有引力作为行星、卫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

    (3)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有重要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根据数据分析找到事物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2)培养学生根据事件的之间相似性采取类比方法分析新问题的能力与方法;

    (3)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建立模型的能力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严禁的科学态度和大胆探究的心理品质;

    (2)体会物理学规律的简洁性和普适性,领略物理学的优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地球质量的计算、太阳等中心天体质量的计算。

    教学难点

    根据已有条件求中心天体的质量。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计算天体的质量

    1.基本知识

    (1)地球质量的计算

    ①依据:地球表面的物体,若不考虑地球自转,物体的重力等于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即

    ②结论:

    只要知道g、R的值,就可计算出地球的质量.

    (2)太阳质量的计算

    ①依据:质量为m的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时,行星与太阳间的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即

    ②结论:

    只要知道卫星绕行星运动的周期T和半径r,就可以计算出行星的质量.

    2.思考判断

    (1)地球表面的物体,重力就是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

    (2)绕行星匀速转动的卫星,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3)利用地球绕太阳转动,可求地球的质量.(×)

    3.探究交流

    若已知月球绕地球转动的周期T和半径r,由此可以求出地球的质量吗?能否求出月球的质量呢?

    【提示】能求出地球的质量.利用

    为中心天体的质量.做圆周运动的月球的质量m在等式中已消掉,所以根据月球的周期T、公转半径r,无法计算月球的质量.

    二、发现未知天体

    1.基本知识

    (1)海王星的发现

    英国剑桥大学的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年轻的天文学家勒维耶根据天王星的观测资料,利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天王星外“新”行星的轨道.1846年9月23日,德国的加勒在勒维耶预言的位置附近发现了这颗行星——海王星.

    (2)其他天体的发现

    近100年来,人们在海王星的轨道之外又发现了冥王星、阋神星等几个较大的天体.

    2.思考判断

    (1)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表明了万有引力理论在太阳系内的正确性.(√)

    (2)科学家在观测双星系统时,同样可以用万有引力定律来分析.(√)

    3.探究交流

    航天员翟志刚走出“神舟七号”飞船进行舱外活动时,要分析其运动状态,牛顿定律还适用吗?

    【提示】适用.牛顿将牛顿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综合,成功分析了天体运动问题.牛顿定律对物体在地面上的运动以及天体的运动都是适用的.

    三、天体质量和密度的计算

    【问题导思】

    1.求天体质量的思路是什么?

    2.有了天体的质量,求密度还需什么物理量?

    3.求天体质量常有哪些方法?

    1.求天体质量的思路

    绕中心天体运动的其他天体或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做圆周运动的天体(或卫星)的向心力等于它与中心天体的万有引力,利用此关系建立方程求中心天体的质量.

    2.计算天体的质量

    下面以地球质量的计算为例,介绍几种计算天体质量的方法:

    (1)若已知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为T,半径为r,根据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即

    (2)若已知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r和月球运行的线速度v,由于地球对月球的引力等于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3)若已知月球运行的线速度v和运行周期T,由于地球对月球的引力等于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4)若已知地球的半径R和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根据物体的重力近似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得

    解得地球质量为

    3.计算天体的密度

    若天体的半径为R,则天体的密度ρ

    误区警示

    1.计算天体质量的方法不仅适用于地球,也适用于其他任何星体.注意方法的拓展应用.明确计算出的是中心天体的质量.

    2.要注意R、r的区分.R指中心天体的半径,r指行星或卫星的轨道半径.以地球为例,若绕近地轨道运行,则有R=r.

    例:要计算地球的质量,除已知的一些常数外还需知道某些数据,现给出下列各组数据,可以计算出地球质量的有哪些?()

    A.已知地球半径R

    B.已知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r和线速度v

    C.已知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v和周期T

    D.已知地球公转的周期T′及运转半径r′

    【答案】ABC

    归纳总结:求解天体质量的技巧

    天体的质量计算是依据物体绕中心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列出有关方程求解的,因此解题时首先应明确其轨道半径,再根据其他已知条件列出相应的方程.

    四、分析天体运动问题的思路

    【问题导思】

    1.常用来描述天体运动的物理量有哪些?

    2.分析天体运动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3.描述天体的运动问题,有哪些主要的公式?

    1.解决天体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

    一般行星或卫星的运动可看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都由中心天体对它的万有引力提供,所以研究天体时可建立基本关系式:

    2.四个重要结论

    设质量为m的天体绕另一质量为M的中心天体做半径为r的匀速圆周运动

    以上结论可总结为“越远越慢,越远越小”.

    误区警示

    1.由以上分析可知,卫星的an、v、ω、T与行星或卫星的质量无关,仅由被环绕的天体的质量M和轨道半径r决定.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求解时还要注意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地球的公转周期是365天,自转一周是24小时,其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约为9.8 m/s2.

    例:)据报道,天文学家近日发现了一颗距地球40光年的“超级地球”,名为“55 Cancri e”,该行星绕母星(中心天体)运行的周期约为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的480(1),母星的体积约为太阳的60倍.假设母星与太阳密度相同,“55 Cancri e”与地球均做匀速圆周运动,则“55 Cancri e”与地球的()

    【答案】B

    归纳总结:解决天体运动的关键点

    解决该类问题要紧扣两点:一是紧扣一个物理模型:就是将天体(或卫星)的运动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二是紧扣一个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动力学特征,即天体(或卫星)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还要记住一个结论:在向心加速度、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四个物理量中,只有周期的值随着轨道半径的变大而增大,其余的三个都随轨道半径的变大而减小

    五、双星问题的分析方法

    例:天文学家将相距较近、仅在彼此的引力作用下运行的两颗恒星称为双星.双星系统在银河系中很普遍.利用双星系统中两颗恒星的运动特征可推算出它们的总质量.已知某双星系统中两颗恒星围绕它们连线上的某一固定点分别做匀速圆周运动,周期均为T,两颗恒星之间的距离为r,试推算这个双星系统的总质量.(引力常量为G)

    归纳总结:双星系统的特点

    1.双星绕它们共同的圆心做匀速圆周运动,它们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2.两星之间的万有引力提供各自需要的向心力;

    3.双星系统中每颗星的角速度相等;

    4.两星的轨道半径之和等于两星间的距离.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 篇7

    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功率》(3000字)

    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功率》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内容与地位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2”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标准是“理解功率,关心生产和生活中常见机械功率的大小及其意义”。要求学生理解功率的概念,会进行功率的计算;会分析汽车发动机功率一定时,牵引力和速度的关系;尝试自己设计实验,测量人在某种运动中的功率。由于功率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很广,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富有实际意义。发展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节课的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学习物理研究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在建立“功率”概念中,让学生体会用比值方法来建立一个新物理概念。机车起动过程的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综合运用动力学知识和功率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设计测量人的做功功率的实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验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功率的实际意义,理解功率概念。

    (2)从功率概念的定义,体会用比值方法建立物理概念的方法。

    (3)理解功率与力和速度的关系。会利用功率的两个公式来解释现象和进行计算。

    (4)了解平均功率、瞬时功率、额定功率、实际功率区别和联系。

    (5)具有敢于发表自己观点,坚持原则,善于合作的良好

    习惯。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理解功率的概念;难点是理解功

    率与力、速度的关系,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的计算。

    二、案例设计

    (一)新课引入

    问题:人们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机械来做功,这与人力直接做功或畜力做功,在完成功的快慢方面有何不同?请举例说明。(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从身边生活寻找做功事例,并思考机械与人或畜力做功的差异。)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人们十分关注做功的多少。然而不同的机械或人,其做功的快慢是不同的。(分析一些生产事例、工作场面,或展示一些做功快慢不同的图片。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通过多媒体手段更生动地展示这些画面和情景,使学生对做功快慢的情形有更为形象和具体的认识,从而为建立正确的“功率”概念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事例:①挖土机与人,要完成相同的挖土任务,人花的时间要长得多。②建筑工地上要把砖块或水泥等建筑材料搬到楼顶上,起重机和搬运工相比,起重机要比工人快得多。③从水井里提水,使用抽水机比人工要快得多④家住在高楼(如8层),乘电楼比走路要快得多。⑤拖拉机耕地比牛耕地要快得多,等等。列举生产、生活中发生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功率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无处不在,研究功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说明: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有关事例,形成初步共识:人们选用机械来做功时,不仅要考虑做功多少,还要考虑机械做功的快慢。如挖掘机做功比人快;大卡车比拖拉机做功快;拖拉机耕地比牛耕地要快;起重吊车比搬运工人做功快;抽水机比辘轳提水快,等等。研究做功的快慢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具体数据,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做功的快慢。如在某高楼建筑中需要搬运一批砖头

    到一高层上,在搬运砖头过程中,起重机和搬运工人的生产记录情况如下表所示:

    师:不同的机器或物体做功有快有慢,如何来衡量做功的快慢呢?请同学们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物体做功快慢?讨论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预测学生可能有以下回答:

    ①选择相同时间,比较做功多少,做功多的,做功就快;

    ②选择做相同的功,比较做功的时间长短,时间长的,做功就慢。

    ③类比“速度”的定义方法,用做功和完成这些功所花的时间的比值来定义“功率”。

    说明: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案可能有问题或不完整,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交流中补充完善自己的认识。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类比如“速度”、“加速度”概念的定义方法,体会比值法定义功率概念。

    (二)新课教学

    1.功率

    (1)定义式:物理学上用物体所做的功W与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t的比值,作为在该时间内物体平均做功快慢的量度。即 P=W/ t(2)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单位:教师请一位同学正确地说出公式中各个字母所表示的物理量及其单位。

    P:功率,单位:瓦(W),常用单位还有千瓦(kW)

    W:力所做的功,单位:焦耳(J)

    t:做功所用时间,单位:秒(s)单位换算:1kW = 1000 W1W=1J/s(4)功率是标量,功率表示做功过程中能量转化的快慢。

    (5)讨论与交流:

    小实验:把一枚硬币放在书的封面上,打开书的封面形成一个斜面,并使硬币开始下滑。请同学仔细分析一下,在下滑的过程中硬币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哪些力做正功?哪些力做负功?哪些力不做功?如果斜面的倾角增大,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倾角增大时,功率是否也增大?

    提示:①比较不同倾角时的功率,应注意硬币开始下滑处的高度应相同。讨论功率时须指明哪个力的功率。②实验的分析讨论,要注意所分析的是某个力的平均功率。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受力分析、做功分析,可利用功率的定义式,在理论上进行的推演,使思维更加严密。

    (6)认识一些常见机械做功功率

    ①汽车发动机:5×10 W ~ 15×10 W ②摩托车约2×10 W ③喷气客机约2×10 W ④火箭的发动机约 1×10 W ⑤ 人的平均功率约 1×10 W,优秀运动员短时间内的功率可达1000W ⑥人心脏跳动的功率 1.5W左右 ⑦万吨巨轮 10W以上 ⑧蓝鲸游动的功率可达350kW 等等。61324438 2.功率与力、速度的关系

    思考与讨论:一部汽车载重时和空车时,在公路上以相同的速度行驶,试讨论这两种情况下汽车的输出功率是否相同?为什么?

    预测学生会回答:

    ①载重汽车与地摩擦力较大,牵引力也大,由于行驶速度一样,故相同时间内,载重车的牵引力做功较多,所以载重汽车的输出功率较大。

    ②载重汽车行驶得比空车慢,因此功率较小。

    ③载重汽车比空车费力,因此载重车的输出功率较空车时要大些。

    说明:上述分析讨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功率与力和速度有何关系。学生分析可能会出现片面和不完整回答,教师要参加到学生的讨论分析中,帮助、启发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正确的回答应是①)。教师根据课堂需要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讨论,如汽车在上坡和下坡时功率、速度和牵引力会怎样变化?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牵引力的功率。(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功率定义式进行推演,培养良好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

    提出问题:某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其在牵引力大小为F,运行速度为V,试求此时汽车牵引力F的功率为多少?

    注意引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应用功和功率的定义式进行分析和推导。

    课堂分析结果: P=F〃v

    即力F的功率等于力F和物体运动速度v的乘积.。注意:这里的F是速度V方向上的作用力。

    分析讨论:由V=S/t求出的是物体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代入公式P=Fv求出的功率是F在时间t内的平均功率;如果t取得足够小,则V表示瞬时速度,此时由P=Fv求得的功率就是F在该时刻的瞬时功率。即当V为平均速度时,求得的功率就是平均功率,V为瞬时速度时,求得的功率就是瞬时功率。

    (1)总结:

    ①平均功率P=Fv(v是平均速度)

    ②瞬时功率P=Fv(v是瞬时速度)

    ③如果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于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相等,故此时平均功率等于瞬时功率。交流讨论问题:由求出的是瞬时功率还是平均功率?

    学生小组讨论后得出:由公式求出的功率,反映了该力在t时间内做功的平均快慢,故由公式求出功率是平均功率。

    (2)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认识

    问:人力直接做功能否像汽车做功那样快呢?汽车做功能否像飞机做功那样快呢?人如果做功过快,会产生什么后果呢?汽车超负荷运转会产生什么后果呢?(人做功过快,会引起疲劳、甚至受伤、生病等,汽车超负荷工作会造成发动机熄火或烧毁。)

    问:奥运长跑运动员能否用100米短跑的速度来完成5000米的赛跑路程呢?为什么?

    提示:奥运比赛是一种挑战运动局限的比赛,人与机器一样,不能长时间超负荷运动,短跑运动员在100米赛跑中,时间不过是十几秒,能以最大的速度跑完全程,此时运动员的输出功率是正常时的数十倍。在5000米的长跑运动中,运动员不可能长时间超负荷运动,因此长跑运动员不可能一直保持百米赛跑那样的速度。

    说明:此问目的在于学生通过思考自己身边所熟悉的问题,认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概念以及概念的意义。

    ①额定功率:指动力机械在长时间正常工作时最大输出功率。也是机械发动机铭牌上的标称值,额定功率是动力机械重要的性能指标,一个动力机械的额定功率是一定的。

    ②实际功率:机械在运行过程中的功率是实际功率,实际功率可以小于额定功率,可以等于其额定功率(称满负荷运行),但不能大于额定功率,否则会损坏机械。③很多机械的铭牌上都标有这台机器的额定功率,请同学将家里的电器设备上的额定功率都记录下来,并计算家里的每部机器每天要做多少功?要消耗多少电能?哪一部机器最耗电?请与同桌同学进行交流。

    (3)汽车发动机的功率一定时,牵引力与速度的关系

    当汽车输出功率一定时,根据公式P=FV可知,物体的运动速度V与牵引力F成反比,如果汽车需要较大的牵引力,就必须减小运动速度。

    思考:汽车以额定功率在平直公路行驶时,若前方遇到了一段较徒的上坡路段,汽车司机要做好什么调整,才能确保汽车驶到坡顶?为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①加大油门,汽车可顺利到达坡顶。②汽车要换档,才能顺利驶到坡顶。

    师生共同分析:①根据P=FV 知,汽车以额定功率行驶,因遇上坡路段,汽车所需的牵引力增大了,若要保持行驶速度不变,这是不可能的;加大油门,只会增加发动机的输出功率(超过额定功率),发动机将因超负荷而过热损坏。②这是一种正确的操作方式,当司机将发动机的速度档位调低后,速度减少了,牵引力加大了,只要牵引力足够,汽车便可顺利上坡。

    思考:汽车等交通工具,如何才能获得更大的行驶速度?

    3.学生进行测功率活动。(建议课后安排)

    问题:如何才能知道在某种运动中自己做功的功率呢?请同学设计一个测量方案,并进行实际测量。说明:应激励积极思考、设计可行方案,动脑动手,体验科学实验方法和感受实验成果的喜悦。实验方案举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来进行设计实验)

    方案1:学生快速跑上楼,来测量做功的最大功率。

    方案2:估算学生自己平时上楼或爬山过程的功率。

    方案3:设计沿某一竹杆或树杆上爬一定的高度,来测量做功功率。

    方案4:利用跳绳运动,来测量做功功率。

    方案5:测算自己举起杠铃时的最大功率(需要同学的帮忙)

    说明:①有关实验方案、原理、器材、数据的测定及同学协作等,都应放手让学生自行讨论、分工,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给学生以合作交流的机会。

    ②方案选定后,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求功和功率,需要选择哪些实验器材,测量哪些物理量?测量是否存在误差问题,如何才能较准确地测量。

    ③根据学生设计的方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最后实验结果,让学生通过实物展台进行交流汇报,师生共同观看,最后还可以进行评选活动。

    ④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并通过亲身的实验,达到内化知识,提升能力。同时也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案例评析

    本案例的教学设计体现了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功率”与生活、生产联系密切,在引入功率、额定功率、实际功率等概念时,都注意通过生产、生活的具体实例引入,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概念教学变得生动和有趣,学生易于认识和理解“功率”概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知识形成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思维方法,体会比值法在定义“功率”概念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应用科学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测定人在某种运动中做功功率实验,来达到内化和强化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实现知识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加强物理与生活、生产和科技的联系。

    在“功率”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关注“生活与物理,物理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形成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较好地体现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课程理念。

    四、相关链接

    1.瓦特其人其事

    生平简介

    瓦特(James Watt,1736~1819年)苏格兰发明家。1736年1月19日生于苏格兰格林诺克。童年时代的瓦特曾在文法学校念过书,然而没有受过系统教育。瓦特在父亲做工的工厂里学到许多机械制造知识,以后他到伦敦的一家钟表店当学徒。

    1763年瓦特到格拉斯大学工作,修理教学仪器。在大学里他经常和教授讨论理论和技术问题。1781年瓦特制造了从两边推动活塞的双动蒸汽机。1785年,他也因蒸汽机改进的重大贡献,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1819年8月25日瓦特在靠近伯明翰的希斯菲德逝世。

    科学成就

    1763年,瓦特修理格拉斯哥大学的一台纽可门泵,得以仔细研究了结构和工作原理,找到了热量损失消耗大量燃料的症结所在,他终于想出了加一个与汽缸分离的冷凝器,汽缸外装上绝热套子,使它一直保持高温,新的蒸汽机的效率大大提高。瓦特并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1781年他又制造了从汽缸两边推动活塞的双动作蒸汽机,并采用曲柄机构,使往复的直线运动转变为旋转运动。瓦特还设计了离心节速器,利用反馈原理控制蒸汽机的转速。经过一系列的改革,蒸汽机迅速被各工业部门采用,为产业革命铺平了道路。蒸汽机车加快了19世纪的运输速度。蒸汽机→蒸汽轮机→发电机,蒸汽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即电力发展铺平了道路。

    趣闻轶事

    童年时代的瓦特和茶壶的故事

    一天晚上,瓦特和一个小女孩在家里喝茶。瓦特不停地摆弄茶壶盖,一会儿打开,一会儿盖上,当他把茶壶嘴堵住时,蒸汽顶开了茶盖。在旁的外祖母对瓦特的这种无聊动作极为不满,加以训斥。瓦特并不介意,他一心想着蒸汽的力量,从此萌发制造蒸汽机的念头。

    蒸汽机与产业革命

    罗尔特所著《詹姆斯〃瓦特》中,曾写道:“瓦特蒸汽机巨大的、不知疲倦的威力使生产方法以过去所不能想象的规模走上了机械化道路。

    2.机动车辆常见的两种启动过程

    对于汽车或机车等交通工具,在静止开始启动的过程中,发动机的输出功率、牵引力和速度的关系满足公式P=F〃v,在P、F、v三个物理量中,若保持一个量不变,当另一个量变化时,第三个量也随之变化。关于汽车的启动过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物理过程,下面我们就两种常见的启动过程分析如下: ①汽车(或机车)以恒定的功率启动和行驶过程(请把握教材的难度和课标的难度)

    汽车牵引功率保持恒定时,由P = FV可知,牵引力大小与速度成反比。结合牛顿第二定律F – f = ma可知,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的过程,随着汽车速度V的逐渐增大,汽车的加速度逐渐减小,直至加速度等于0,最后汽车做匀速运动。

    思考:当汽车在平直公路行驶时,前方遇到了一段较徒的上坡路段,汽车司机应做好什么调整,才能确保汽车驶到坡顶?只靠加大油门能否顺利到达坡顶?

    ②机车以恒定的牵引力启动的过程:机车做的是加速度a=(F-f)/m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汽车的输出功率P随汽车速度增大而增大,直至汽车输出功率等于额定功率,匀加速过程结束。接着汽车保持功率不变,汽车通过减少牵引力,进一步提高速度,直到加速度a=0,最后做匀速行驶运动。这一过程中各量的变化,可用下列流程图来表示。

    案例来源:陈峰主编,《走进课堂——高中物理(必修)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荐初二物理《浮力》教学案例(5000荐荐初初二中物物理

    教理

    案教

    案物

    态例

    字)

    荐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和反思(3000字)荐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密度》(800字)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 篇8

    高中物理 重力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课 题 § 3.1 重 力 课 型 新授课(2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

    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

    5.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过程与方法

    1.知道人类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

    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重心的实验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5.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

    教 学 方 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 学 手 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木块,锯条,橡皮条,已知质量的钩码,重垂线,铅笔,刻度尺,质量均匀的金属板等.

    教 学 活 动

    [新课导入]

    [多媒体投影]

    播放“运动员踢球、守门员接球、运动员用头顶球、人推物体(但没有推动)、火箭发射、压缩海绵”等录像资料.

    学生观察讨论,引发学生的兴趣

    师:通过以上的观看,大家可以总结出这几个物体的共同点吗?

    生1:这几个物体都在运动.

    生2:不对,有的在运动,有的静止,比如说人推物体时并没有推动物体.

    生3:海绵的情况和那几个物体有所不同,那几个物体都是从运动到静止或者从静止到运动,形状都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海绵形状变化比较明显.

    师:刚才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除了海绵之外的其他物体形状好像没有发生变化,或者说它们的变化从图中观察不出来.是不是真的没有发生变化呢?其他几个物体从运动到静止或从静止到运动,而海绵的形状发生了变化,这些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生:是因为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新课教学]

    一、力和力的图示

    [演示实验]

    演示用手压锯条、拉橡皮条等等,提出问题.

    师:类似这些你还能举出哪些生活实例?

    生: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小树在大风的作用下的弯曲,直尺在力的作用下的弯曲,绳子在力的作用下的扭转,弹簧对压缩它的物体的力的作用.

    师:所有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要使物体形状发生变化,要对它施加力的作用.

    师: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称为形变,从刚才几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生:力是使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

    师:这是力的作用效果之一,除了这样一种作用效果之外,力还有什么样的作用效果呢?试举例说明.

    生1:用力推箱子,可以发现箱子开始运动了,说明是力使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了.可见力可以使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

    生2:汽车停下来,首先要刹车,可见要使物体从运动变为静止,需要力的作用。

    生3:飞行在空中的足球,当一个运动员用头顶一下,发现足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可见运动方向的变化需要力的作用.

    师:刚才几个同学举例非常好,物体速度的变化称为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那么我们能不能把上述几位同学的话总结成一句话呢?

    生: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

    师:结合上面的分析,再加上我们初中所学的知识,大家给力下一个定义.

    生: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力是物体发生形变的原因.

    师:当我们向东拉一个物体和向南拉一个物体时,同样大小的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所以力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这样的物理量叫什么?以前我们所学的哪几个物理量和力具有相同的情况?

    生:这样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位移、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

    师:物理量都有自己的单位,力的单位是什么呢?

    生: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师:要想测量力的大小,我们可以用什么工具呢?

    生:可以用测力计(弹簧秤).

    师:要具体描述作用在物体上的一个力,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可以用力的图示的方法.

    师:要想画力的图示,需要了解哪几个问题?

    生: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师:下面我们就进行一下力的图示的练习.

    (多媒体投影例题)

    [参考例题]

    如图3—1—1所示,绳对物体竖直向上的拉力大小为150N,用力的图示法表示拉力.

    解析:画力的图示要严格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选定标度.

    (2)从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线段,线段长短按选定的标度和力的大小画.线段上加刻度,如图甲所示从O点竖直向上画一段3倍于标度的线段;

    (3)在线段终点上加箭头表示力的方向.为了简便也可以照图乙那样不画物体,而用质点来表示物体,画出力F的图示.

    学生活动:做例题中物体受力的图示,教师巡回指导,帮助水平较差的学生,把做得好的同学的图示用实物投影投到大屏幕上,和学生自己做的进行比较,也可以让同位之间互换进行检查,找出对方的缺点,锻炼学生发现错误的能力.

    师:(微笑)刚才同学们做得很好,看来大家初中的基础还是比较好的,由于高中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时候很多,力的图示画起来比较麻烦,我们以后会经常画一种简化的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力的示意图是在力的图示的基础上,不对力的大小有具体的要求,只画力的作用点和方向,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我们在以后经常要用到这种方法,希望大家能够熟练掌握.

    [课堂训练]

    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射出枪口的子弹,能打到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子弹离开枪口后受到一个推力作用

    B.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只是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

    C.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或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到力

    D.任何一个物体,一定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

    解析:子弹在枪管内受到火药爆炸所产生的强大推力,使子弹离开枪口时有很大的速度,但子弹离开枪口以后,只受重力和空气阻力作用,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推力,因为不可能找到这个“推力”的施力物体;故不存在,所以A错.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甲推乙的同时乙也推甲,故说法B错.不论物体是否有生命或是否有动力,它们受到别的物体作用时,都会施力,马拉车时,车也拉马;书向下压桌子,桌子也向上推书,故C错.由于自然界中的物体都是相互联系的,找不到一个孤立的、不受其他物体作用的物体,所以每一个物体既是受力物体,又是施力物体,故说法D正确.

    (投影展示物体下落的几幅图象)

    下落的物体可以有从树上下落的苹果、跳高运动员、飞机投下救援物资等等.

    师:这样几个物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生:它们都落向地球.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那么物体的下落是由于什么力作用呢?

    生:是受到重力的作用.

    二、重力

    师:重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生: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师:要研究一个力,首先要研究这个力的三要素,重力的三要素应该怎样进行研究呢?

    生: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进行测量.

    师:同样一个物体受重力的大小在地球的不同地方是不同的,根据公式G=mg中的g是我们以前所学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它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高度和纬度有关.当高度增加时,g的值减小;当纬度增加时,g的值增大.那么重力的方向是如何的呢?

    生: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师: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物体的重心是如何进行确定的呢?

    生l:如果是规则形状的物体,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生2:不一定,当物体密度分布不均匀时,即使是规则形状的物体,重心也不一定在物体的几何中心.比如一个空杯子,逐渐地向里面注入水,它的重心应该不断地变化.所以应该说成规则形状并且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是在几何中心.

    师:(鼓励的微笑)刚才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好.物体的重心可以随物体质量分布变化而变化.现在这里有一个不规则形状的薄木板,大家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标出这块木板的重心所在.

    (学生设计实验,对实验方案进行讨论)

    [参考案例]

    用悬挂法确定薄板的重心

    这是一种老师们比较熟悉的方法.演示时可以增加重心在物体之外的情况.例如,如图3—1—2所示的薄板,在用悬挂法确定了物体的重心之后,在板上固定一条细线ab,再在其重心c处拴上细线提拉,可使薄板水平平衡.

    生:可以用悬挂的方法来确定这块薄木板的重心位置.

    师:实验的原理是什么呢?

    生:根据物体的拉力和物体的重力平衡,拉力的方向一定是竖直向上,绳子的反向延长线一定通过重心的位置,我们可以改变薄木板的悬挂点,用两条直线的交点来确定薄木板的重心.

    师:很好,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大家分组进行实验,同时,也可以选择其他的物体想办法测出他们的重心,例如我们的直尺、三角板、物理课本、橡皮等等.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寻找薄物体的重心)

    [课堂训练]

    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

    C.同一物体在地球上无论怎样运动都受到重力

    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答案:CD

    解析: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产生两个效果:一个效果是吸引力的一部分使物体绕地球转动;另一个效果即另一部分力才是重力,也就是说重力通常只是吸引力的一部分.重力只决定于地球对物体的作用,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也与物体是否受到其他力的作用无关.

    师:除了重力之外,自然界还有很多力的作用,它们的类别很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方法,这些相互作用都是由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演变而来,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四种基本相互

    作用.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第56页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注:由于这一部分是属于了解性质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科技论文的能力,是学生提高自己水平的很好机会,老师一定要相信学生有这个能力,不能把一切都进行讲解,而是应该把这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由支配,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作好准备.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阅读的内容总结一下.

    生:这一部分叙述的是自然界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它们分别是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师:它们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生:万有引力相互作用存在于一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电磁相互作用是存在于电荷之间和磁体之间,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称之为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存在范围很小,它们的作用范围只有10-15m,但是弱相互作用的强度只有强相互作用的10—12.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总结得非常好,自然界的这四种相互作用是近几十年才发现的,许多科学家都认为这四种相互作用是一种相互作用不同的体现形式,也就是说有更为一般的一种相互作用就可以解释自然界所有的力学现象了,这里面包括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支持这种说法,并且在晚年致力于统一场方面的研究但没有成功.这也给我们同学们留下了需要研究的问题,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同学当中有一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有.

    点评:通过讲解这一部分,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前沿的了解,积极投身到为科学而献身的队伍中去.

    [小结]

    力的概念在初中已经有所接触,但是它的理解仍然是一个难点,关键是在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一问题上,并且两个力地位是相同的.重力是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的一个概念,对它的理解主要应该放在重心的研究上,知道不同情况下物体重心的位置.自然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新教材新增的内容,对它的理解不必太深,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为将来发展打下基础.

    学 生 活 动

    2.重力-高中一年级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重力产生的条件,2、知道重力的三要素:理解重心的概念.

    3、会计算重力的大小.

    能力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会分析各个物体的重心.

    2、联系实际,重力的三要素在实际中的运用,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重点是:重力的实质(万有引力).

    2、本章的难点是:重心的确定.

    二、基本知识技能:

    1、基本概念: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的三要素:作用点(重心);方向(竖直向下);大小(G = mg);

    2、重心的确定

    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几何形状的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质量的分布有关,还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教法建议

    一、有关重力大小讲解的教法建议

    在介绍重力时,除了明确指出: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教学中还需要补充实验测量重力的方法,重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测得,可以向学生们展示几种测力计,如弹簧测力计、牵引测力计、压力测力计等等. 另外让学生区分重力、重量的概念.

    二、有关重力方向讲解的教法建议

    介绍重力方向时要明确重垂线的方向为竖直方向(不是垂直方向),重力的方向为竖直向下,与水平面相互垂直的方向为竖直方向(静止的水面为水平方向),同时也要注意:不能把重力的方向说成指向地心的方向.

    关于重心和质心的区分的有关内容教师可以参考扩展资料中的《重心和质心》.

    三、有关重心位置讲解的教法建议

    在讲解如何确定物体重心的位置时,可以讲解悬挂法测量均匀薄板的重心.同时让学生讨论理解.对于重心位置的确定,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身边的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如课本的重心的确定,沙漏的重心确定,另外也可以通过数学方法来计算物体的重心,如折尺的重心的确定.

    有些教师在讲解该部分内容的时候,往往将物体的平衡内容(教材在第四章中进行了介绍)也对学生说明,也就是重心的稳度问题,建议在讲解时要注意让学生理解研究的方法,在图片资料中我们为大家提供了双圆锥(圆锥上滚)的图片,老师可以参考使用.

    重力

    教学方法

    提问引导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提问:什么是力?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2、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力?具体说明?

    3、提问: 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一)重力

    通过水会自动由高向低流动、树叶的飘落等等自然现象提出:

    问题:什么是重力?它是怎样产生的?

    回答: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产生的原因: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 教师总结说明:

    1、地球上物体受到重力,施力者是地球.只要在地球的引力范围之内,物体都会受到地球的重力作用.

    (1)、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重力作用.

    (2)、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问题:同一个物体,在下列情况下,所受重力的方向各是怎样的?

    教师出示几种不同情况下的物体(水平地面上静止的物体、斜面上静止的物体、正在运动的物体等等)让学生讨论重力的方向.

    共同讨论之后,教师说明并总结:

    2、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无论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无论物体运动状态如何,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质量均匀的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教师出示各种形状物体的重心).质量不均匀的物体重心,跟形状、质量分布有关.对于质量分布不均匀、形状不规则的薄板重心位置可以通过悬挂法得到(教师可以演示该实验,同时让学生进行讨论),另外重心的位置可以 不再物体上(如图).

    4、重力大小:

    5、重力的测量:重力的测量用弹簧秤.

    问题3:地球对地面上的物体有力的作用,物体对地球是否有力的作用?教师进而提出:我们通常在研究物体受到重力作用,并不提出施力物体地球,相对于物体受到地球施加的重力作用,同样,地球也要受到物体对它的吸引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实例讲解,要强调物体受到的重力不等于物体与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

    (二)、让学生阅读有关万有引力的文章

    (三)、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本课知识的理解.

    6、课堂小结 探究活动

    课题1 题目:采用悬挂法求得物体重心位置

    内容:采用悬挂法得到某一不规则形状(质量分布不均匀)薄板的重心位置。写出实验报告。课题2:

    题目:用计算法求解某些物体的重心 内容:参考“探究活动”中所给的“质心与重心的求解”内容,对一些特殊形状物体的重心进行计算求解,利用初中所学的杠杆原理分析,写出专题性小论文。

    1、求下列各物体的质心位置.

    (1)如图(a)所示,有一串珍珠,每颗间距均为a,共n颗,其质量依次为 .

    (2)如图(b)所示,质量分布均匀的三角板.

    (3)如图(c)所示,匀质圆板,被挖去的小圆与大圆内切. 答案:

    (1)答案:悬点下方 处.解题思路:以悬挂点原点,竖直向下为x轴正方向,应用坐标法有: .

    (2)解题思路:把 分成与AB边平行的几份,如图,当 时,每一份的质心都在其中点上,则 质心定在AB边中线CD上,同理也在BC边中线AE上,∴板ABC的质心在其几何重心上.

    (3)解题思路:将负质量与坐标法结合起来求解:设圆板面积密度为,则大圆板质量,小圆板质量,再以O点为原点,方向为x轴正方向,应用坐标法得,∴其质心在C点左侧 处.

    2、如图所示,有两个相同的匀质实心球,半径为R,重量为G,A、B球分别为将它们挖去半径为 和 的小球后剩余的部分,匀质杆重量为,长度,试求系统的重心位置.

    答案:C点左侧0.53R处.解题思路:以C点为原点,cb方向为x轴正方向,结合坐标法与负质量法求解.

    3.一、教学目标

    1、知道重力是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会用公式g=mg计算重力.3、知道重力的概念及确定方法.4、知道等效法在建立重心概念中的应用.二、重点难点

    1、重点:重力的大小和方向.2、难点:物体重心的确定.三、教学方法通过演示、观察知道①重力的方向②用测力计测量重力③重心的确定.四、教具弹簧秤、台秤、砝码、钩码、不同形状的薄板(带有悬线).五、课时:1节

    六、教学过程(一)重力

    1、重力的产生:地球上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这种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2、重力的方向演示1:用绳子悬挂物体时,观察绳子的方向——竖直下垂.演示2:让物体由静止开始下

    二、落,观察物体下落的方向——竖直下落.结论: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与水平面垂直).讨论:能不能说成是“垂直向下”?不能.因为平面不同,其垂直向下的方向也不同,但重力的方向只与当地水平面垂直,即竖直向下.3、重力的大小(1)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测出(2)用弹簧秤悬挂(课本图1-2甲)或支持(课本图1-2乙)物体,当物体静止时对弹簧秤的拉力或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3)用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原理

    三、高中物理《重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知道重力是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2)掌握重力的方向和大小,掌握重心的概念,会求质量分布均匀且形状规则物体的重心;

    (3)知道万有引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及物体间距离的定性关系。2.通过观察和亲身感受以及对初中知识的回顾,概括出重力的产生、方向及大小与什么有关,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以及认真阅读教材的习惯。

    3.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g值有关”是本节的重点,g值恒定是有条件的。

    2.“重心”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重心”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而引入的,它是物体每一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而力的合成以后才学到。

    三、实验用具 1.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弹簧秤(悬挂式、台式两种)、铁块及外表相近的铝块(均用相同颜色油漆涂饰外表)、钩码(50g×10)。2.重心

    (1)重心板(直角尺状、三角板——有悬线);(2)起重机重心变化的CAI课件;(3)“欹器”——录像片;(4)“双锥体”及配套支架;

    (5)“铁锹”模型——纸管一端缠有金属丝,剪刀、天平。

    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这里有两个物体,请同学来描述一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最显著的不同是什么?

    用手掂一掂,或弹簧秤称量一下,发现它们不一样重。这里的“重”是我们的感受,或是测量的结果,这说明这两个物体受到的重力不同。现在我们来学习第二节:重力(二)教学内容 1.重力产生的

    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水会自动从高处流向低处,抛出的物体会落回地面)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力。明确:地球上物体受到重力,施力者是地球。物体都有质量,只要在地球的引力范围之内,物体就会受到重力作用。2.重力的性质——方向和大小

    (1)为什么说“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日常生活中,由静止释放的物体(粉笔头)沿竖直方向下落;悬挂在细绳下的物体静止时,绳沿竖直方向——由二力平衡和重力沿竖直方向向下。

    而“纸片飘飘落到地上,并不是竖直下落的,这是为何?”,飘忽不定是因为空气阻力的作用,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纸片也是竖直落下的。以后我们还会做这个实验的。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竖直方向也叫重锤线方向,也就是与水平面相垂直的方向,因此,不宜把竖直方向说成“垂直”方向;

    ②“向下”是相对于地面上的观察者来说的,对于地球另一端的观察者,其“上”、“下”指向刚好与我们相反。(2)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①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原理:二力平衡); ②实验: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G=mg 在静止的情况下,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也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静止”:演示细线悬挂重物加速上升时线被拉断——重物对悬线的拉力大于重力;台秤加速下降时,示数小于物重——被称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小于重力。

    “竖直”悬绳(或“水平”支持物):

    “等于”:只是数值上相等。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对绳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施力者是该物体,以后还会学到其它区别。因此将“等于”二字换成“就是”二字是不妥的。3.重心

    物体的每一部分都受到重力作用,为了研究问题方便,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物体受到的重力集中作用在一点,这一点叫物体的重心。“认为”:重心的概念是人为引入的。

    “从效果上看”:等效代换的思想,即在处理某些问题时,如果想象把构成物体的全部物质压缩成一个点集中在重心处,将不影响研究的结果。

    (1)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演示:均匀直棒的重心在中点;均匀三角板的重心在三条中线的交点。均匀球的重心在球心,均匀圆环重心在圆心。

    回顾:初中学过,可以用悬挂法找物体的重心。演示:重心板实验。物体的重心不一定是物体上的一个点(如圆环、直角尺等)。(2)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还跟质量的分布情况有关。如:一把铁锹的重心在靠近锹头的一侧。演示“模拟铁锹”的重心。问:如果从重心处切开,哪头重?同学回答并用杠杆平衡解释支点在重心处时“铁锹”的平衡。最后用剪刀剪开“铁锹”,两段各放在天平两盘中,验证一下。

    演示:起重机的重心,随着提升重物的质量和高度而变化——CAI课件。重心随重物质量增大而前移,随提升高度增大而上移,重心快超出支面时发出报警声。放录像:欹器。

    静止时向右倾斜,倒入一半水时处于正位,继续倒水,重心向左上方移动,倒满水则倾覆。——“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

    (3)重心的实用意义

    重心的高低和支面的大小决定物体的稳定程度。计算势能,用到重心的概念。4.万有引力

    (1)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有吸引作用。

    牛顿从苹果落地联想到地球与月球之间、行星与太阳之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有相互吸引的力,这种力叫万有引力。(2)万有引力是由于物体具有质量而在物体之间产生的一种相互作用。(3)物体的质量越大,万有引力就越大;物体间距离越大,万有引力就越小。(定量关系将在以后学习)由于一般物体的质量不大,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极其微小。例如两个直径1m的铁球(质量约4 100kg)靠在一起时,它们间的万有引力约为1.1×10-3N。

    天体的质量很大,因此天体间的万有引力十分巨大。例如地球和太阳之间的万有引力大约是3.6×1022N,它足以拉断直径9×103km的钢柱。(三)小结

    1.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所产生的。从本质上讲,重力属于万有引力,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一般来说它们的大小和方向都有差别,但差别甚小。

    2.物体在其它星球上受到星球的吸引也产生相应的重力。通常不加说明时,“重力”是指物体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

    3.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所在位置有关:G=mg。在地面附近不太大的范围内,可认为物质(质量一定)受到的重力是恒力。(计算表明:沿地表相距1800m的两点,重力的方向相差不到1′。)4.重心是重力的作用点,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重心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四)拓展训练 1.课本p.13练习二。说明:第(1)题第③项中“运动”指沿地面不太大的范围内的运动。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


    编辑为你准备的“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类文章希望能够启发你的思维,请将本网页添加到你的常用链接列表中。制作教案和课件是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现在又到了编写课件的时候了。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来制定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篇1】

    教材对应的课标要求:

    1、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标准”对其要求是“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的一般要求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首先是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其次,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4、对水循环地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有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5、该“标准”虽然将视野扩大到水圈,但落脚点仍放在陆地上。因此,对于陆地各水体之间的关系、水资源及其更新、水循环对气候、对生态、地貌的影响等,应用给予适当和关注。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将出现阶段性的高原期和飞速发展期,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发展接近于成熟期,能运用抽象的适用形式、逻辑的推理方式思考解决问题,可进行独立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

    教学目标:

    2、理解水循环的概念,认识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3、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1、学生通过数据分析更能深刻理解水资源的有限性。

    2、学生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

    3、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从而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界中水循环的总要意义,进而由学生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

    1、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关注我国大江大河利用现状,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增强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自然界水循环的学习,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篇2】

    地理学习的支柱是教材的阅读理解,地理不同其他文科之处在于,对教材知识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要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积极思考。课堂上在老师的.引导,可以少走弯路,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地理中常识所占比例较初中小了,但知识更深,更系统化,更加复杂,理解难度增大;地理所渗透的范围越来越广,学习地理需要的课外知识也多,所以一定抓紧学习的主阵地课堂。

    高中地理必修一的自然地理,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读图、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第一、抓“概念”重“消化”。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恒星日、太阳日;时区、区时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第二、抓“原理”重“理解”。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等。掌握了这些原理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做题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第三、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例如在学习洋流模式图时,头脑中就要有全球风带图,用盛行风、副热带海区、副极地海区等地理术语来描述全球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从而得出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并且深深地记住了这个规律。

    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我们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理学习不能够离开地图。

    第一、“图文结合易学好记”。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即形成“脑图”。在地理试卷中,都有许多无图考图的题目,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十分重视构建“脑图”的训练。

    第二、抓“读图”明“空间”。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从往年高考地理试题中,可以看到有很多试题直接或间接考查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知识。

    第三、地图学习要学会分类、读图、变图、用图。学会分类,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等值线图等。学会读图,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

    ①先读图的主题,即图名;

    ②看清图例、比例尺和方向;

    ③注意细节,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

    ④联系实际。学会变图,如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图文转换等。学会用图,如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特点,用图记忆等。

    三、要合理使用教辅资料。

    高中地理教材只有章节文字内容、插图和极少量的“活动”,基本没有课后习题。我们平时在上完每节课后,在熟记课本的知识点的同时,还要在老师的指引下合理使用教辅资料,做一些同步练习册的相关习题,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能力目标

    1.通过有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结合实例,学会案例分析的方法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两大板块,每一板块内部又分为二战前后和改革开放前后为时间界线。这种空间和时间的差异性,构成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加强总结和比较。利用多媒体采取比较法列出两幅表格,让学生比较二战前后和改革开放前后人口迁移的路线、特点、原因。从案例分析不同的国家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也各相同。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影响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各有不同。本节课有丰富多样的阅读资料和形式,可相互穿插灵活运用于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类型(流向、成因、意义);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原因以及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和比较法

    教具准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自制图表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假如现在给你一个机会重新选择住地,你会选择什么地方?学生在七嘴八舌中各抒己见。老师总结,出于多种原因,有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人们的住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以及生产力的发展,会发生空间移动,这就是人口迁移。本节课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定义

    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空间移动

    人口迁移三大要素居住地变更

    时间限制

    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做人口迁移,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和长期变化的运动,才被当做人口迁移。这就是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强调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就是要把人口迁移与人们每天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常往返、外地购物、出差等活动区分开。另外,按照这一定义,游牧民的迁徙、季节的季节流动、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也不应包括在人口迁移之中。

    第二、人口迁移的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变包含有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距离。

    说一说:哪一种属于人口迁移?让学生理解人口迁移含义。

    1民工潮涌向城市

    2美国人口从冷冻地带向阳光地带转移

    3小吴去北京旅游一个月

    4三峡库区区民搬迁沿海城市安家落户

    2.人口迁移的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

    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去想里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3.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时间特点原因流向意义国际人口迁移19世纪以前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欧洲殖民主义的扩张,新大陆的开发欧洲、非洲迁往美洲、大洋洲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二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世界各的国生产发展不平衡拉丁美洲、亚洲、非洲迁往西欧、北美、西亚、北非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4.我国的人口迁移

    原因特点流向古代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①人口移动规模小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的脆弱、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②背井离乡大批迁移黄河流域迁往长江、珠江流域新中国成立以来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东部沿海地区迁往内地和边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改革开放政策人口流量增大,出现民工潮从农村迁往城市

    从内地迁往沿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贸易的往来和交通条件的日益便利,我国的人口迁移不仅数量增加,而且频率加快,使各地区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人口迁移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活动

    1.你的祖籍在哪里?如果你的家庭有跨省界(国界)移动的历史,请说一说每一次移动给家庭带来的影响。

    可以请家庭亲属中有移民背景的同学简要介绍有关情况,以了解这种地理现象发生其影响。让学生讲解个人所在家庭的迁移经历进行探讨分析,然后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2.近年来,我国有一些科技人员、工人、农民迁往东南沿海地区定居。这些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为什么?

    从迁出地来看,人口迁移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对更好地保护农村的自然环境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人口迁出也容易造成迁出地的人才外流现象。

    从迁入地来看,为东南沿海地区工农业发展提供劳动力,积极地推动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但大量的人口对迁入地来说,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口拥挤、人口压力过重、甚至社会治安混乱的现象.

    承转:

    我们学习了国际人口迁移和我国人口迁移的有关知识。那么,我们就要问,人们为什么要迁移?迁移受哪些因素影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两方面

    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因素的综合反映。人口是否从某一个地区迁移到另外一个地区,要看迁入区是否有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可能因环境或个人的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

    案例2

    通过这个案例,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1、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从16世纪起,欧洲人开始移居美国。可以说,没有国际人口的迁移,就没有今天的美国。移民对美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美国曾出现过的四次国内人口迁移高潮。

    第一次是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造成的人口大规模西移;

    第二次发生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口由乡村大量流入城市;

    第三次是20世纪xx年代到60年代,由于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等原因使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第四次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还出现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案例3

    通过这个案例,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我国古代人口的变迁

    1、周朝前,我国人口重心均分布在北方的黄河流域。

    2、秦汉时期,北方大规模战乱屡屡发生,使人口多次迁往南方。

    3、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北方居民为了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而继续南迁。尤其是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引起了北方人口南迁的高潮。北宋末年,南方人口已占全国人口2/3左右。

    4、元明清期间,政治中心在北京,北方战乱平息,人口数量增加。

    5、我国人口迁往海外有很长的历史。

    活动

    从上述案例中任选一个,进行重点分析。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哪些因素促使美国成为一个移民国家?哪些因素导致了美国人口在本土范围内频繁迁移?

    第一次:战争第二次:经济因素第三次: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第四次:环境

    (2)影响我国古代人口大规模迁移的因素,与影响我国近几十年人口迁移的因素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古代:战争近几十年:政策、经济等因素

    本部分可以由学生分组讨论--学生讲解--学生补充--教师总结的步骤进行

    教师总结:通过古今中外的人口迁移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

    寻求更多的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

    获得更好的经济待遇

    改善个人及家庭生活经济因素

    (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其他因素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

    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课堂小结:

    这节课要明确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不仅包括人口自然增减,还包括人口迁出或迁入数量的变化。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我们知道人口的迁移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综合体,我们在分析某一迁移现象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考虑,突出重点,体现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

    板书设计: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篇4】

    第一部分的内容——山岳的形成,教材首先指出山岳的形成和内力作用关系密切,然后对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成因、基本形态特征和规模进行分析。由于褶皱山和断块山是形成于一定的地质构造上的,所以教材在讲述这两种山岳的形成时,都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两种最基本的地质构造开始讲起,并且教材还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第二部分的内容——山岳对交通的影响,教材主要分析了山岳对交通三方面的影响:对运输线路结构、对线路分布格局和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并且设计了相应的活动题帮助学生理解。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

    4.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重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火山的形成过程。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高一的学生在初中阶段识记了大量的中外名山,而且也了解了“大陆漂移假说”及“板块构造学说”,特别是本章的第一节学习了内力作用的有关理论,本节“山岳的形成”是具体的案例运用与拓展,因此学生对此部分知识已有所了解,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难以亲眼看到,所以需要学生进行地理的理性思维,才能正确判断背斜构造和向斜构造,进而运用到现实的生产生活中,所以学习本节内容有一定的难度。遵循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本节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熟悉的案例或借助模拟演示、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概念并运用原理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让学生体验到探索知识的乐趣,并感受“学习有用的地理”的学习理念。

    启发式教学:本节教材难度较大,理论性较强,需要学生进行信息的收集,对图的理解与分析。因此,采用在学生读图分析、课堂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为主的方法进行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多媒体以其形象观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生动感人的解说,增加了真实性、趣味性。在短时间内使大量无法直接观察的感性材料呈现在眼前,激发联想,有利于课堂教学。

    可用讨论法,通过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讨论,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利于学生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可以调动全体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更多的学生有交流、发言的机会,其正体现学习共同体中“平等的首席”。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篇5】

    一、教材分析:

    地壳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地壳的物质组成主要为矿物与岩石,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地质循环。

    二、教学目的:

    1.了解矿物的定义及分类,能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观察岩石标本,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3.运用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4.结合实际,理解地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通过对不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对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

    6.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7.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想像能力。

    三、教学重点:

    1.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地壳的物质循环。

    四、教学难点:

    1.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地壳的物质循环。

    五、教具:

    教师:矿物、岩石标本、瓷板、多媒体课件学生:采集岩石标本

    六、教学方法:

    讲解法;图表对比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第一章,我们从宇宙的角度了解了地球,现在让我们回到地球,站在地球上来认识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我们知道,地球从形成至今经历了46亿年,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其地表形态、大气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由于什么引起的呢?

    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那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是怎样运动的?能量又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程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讲授新课】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板书、图片、幻灯片并讲解)

    (一)矿物(板书并讲解结合用表格形式讲解)

    1、矿产的概念(板书并讲解)

    2、矿产的基本存在形式(板书并讲解)

    3、矿物的硬度等级

    4、矿产的形成

    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常常按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形成岩石。(二)岩石(板书并讲解)1、岩石的概念(板书并讲解)

    2、地球上主要的岩石类型、成因及主要特征(用表格形式讲解)

    研究表明,我们生活的地球已走过了她46亿年的漫长历史。在这46亿年中,她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其中规律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地质循环。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板书并讲解)

    (一)地质循环(板书并讲解)

    (二)岩石的转化(板书并讲解结合幻灯片讲授)

    岩浆岩沉积岩

    上变变风化

    升熔质侵蚀

    冷融作搬运

    凝沉积

    岩浆变质岩

    熔融作用

    特别讲授:化石的地质意义

    【复习新知】

    地壳物质循环需要的时间很漫长,往往需要几十万年,有的要经过几亿年,远远超出了人类历史的长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岩石和矿产是不可再生的;因此,我们要提倡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

    地壳的物质循环一刻也不停地进行着,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地壳的物质循环一段时期内留在地表的痕迹而已。因此,在自然界中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地壳的演化。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篇6】

    知识目标

    1.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差异,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

    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 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讲述新课:

    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 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

    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

    [启发] 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人口规模、从事的生产劳动等方面来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讲述]: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不难看出,乡村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居民居住地。规模最小的叫做村庄,大一些的叫做城镇,但我们也把它归为乡村聚落。乡村的周围有农田分布,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动空间。而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周围的地区的发展起着显著的带动作用。生活在城市的确存在很多的好处。

    但是,城市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你我就身在其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哪位同学起来说一说你认为城市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活噪音、生活垃圾、就业困难等方面来进行讨论。

    [小结]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越来越大,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我们更加要加强城市的绿化,管理与保护。在城市的建设中,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生存环境来。

    [过渡] 前面我们了解了聚落的形态,主要包括城市与乡村。但是自然界的地理事物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的,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的乡村发展成为城镇、进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

    聚落分布在世界各地,很不均匀,从前面的世界人口分布知识,我们就可以知道,人口分布不均,也反映聚落的分布情况。

    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当地的民居建筑有何特色呢?(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等。

    [承转] 正因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聚落建筑风格各异,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讲述“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展示] 各类文化遗产的图片,教师边介绍边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然后请学生考虑图片反映的内容有什么共性?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它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城市、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民俗风情、经济科技等到的发展水平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

    [教师提问] 有人在古代建筑物下刻写“---到此一游”,这种做法对吗?(不对)为什么?(学生讨论)

    [小结]: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经济、科研价值,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我们研究人类各个时期的文化精神、社会制度、民族风情等有着重大的意义。特别为我们人类如何去协调人地关系,合理地改造自然等,提供宝贵的资料!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课堂板书设计,概括本课知识要点:

    1.聚落: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可分为城市与乡村两种形式;两者的差别;

    2.聚落的形成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课堂巩固]

    1.乡村聚落类型及其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 )

    A.农村——放牧 B.牧场——伐木 C.渔村——捕鱼 D.林场——种植

    2.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 B.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多 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

    3.影响聚落形成与发民的主要因素有……( )

    ① 地形 ② 资源 ③ 土壤④ 水源 ⑤气候 ⑥ 植被 ⑦地质 ⑧ 交通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篇7】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教学重难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

    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含义

    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工具

    地球仪、地球的卫星照片,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天文挂图,多媒体、“太阳系模式图”挂图,录像机及自行剪辑九大行星概况、彗星录像节目,投__或月貌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通过我们初中地理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对其只是作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高中阶段继续对其作进一步的介绍。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

    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围还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阳。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现在我们就面向整个宇宙,来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介绍】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始了。那时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再后来,加上射电望远镜,人们还发现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阅读材料,并结合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谈谈你在天空中可以看到的星星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天体的主要类型:星光闪烁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圆缺多变的月亮、轮廓模糊的星云、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彗星、气体和尘埃(备注:1此部分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各种天体的主要特点及各种天体的视形状和特点;2.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板书】1、几种常见的天体

    【过渡】正是由于以上所述天体和星际物质构成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的各种天体是否为孤立的呢?经过科学家的实验证明: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我们称之为天体系统

    【讨论】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3图1.2及相关材料,举出一些天体系统的例子,并完成P4的上面的活动题。

    【学生回答】略

    【引导】好,像同学们举出的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等都是天体系统。那么,这些系统内的天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形式的关系呢?(互相吸引;围绕旋转)

    【板书】2、天体系统

    【启发讨论】天体系统有大有小,大的天体系统又可包含许多小的天体系统。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三个天体系统之间是如何包含的呢?(银河系含太阳系,太阳系含地月系)

    【学生回答】略

    【讲解】(备注:投影课本P3图1.2讲解)地月系只有两个天体,地球和月球,它们之间的平均距离为38.4万千米;太阳系则包括太阳、九大行星、卫星及其它天体,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距离为1.5亿千米;而银河系是由太阳和千千万万颗恒星组成的恒星集团,象太阳这样的恒星就有2000多亿颗,太阳就处于距银河系中心2.7万光年的位置上。

    【讲解】银河系已如此庞大,是否就是的天体系统呢?是否就是我们的宇宙呢?还远远不是。利用天文望远镜,我们可以观测到在银河系之外,还有约10亿个类似的天体系统,它们被统称为河外星系。

    【多媒体放映】河外星系(仙女座星云,大、小麦哲伦云等)。

    人类目前所认识到的整个宇宙,科学家称之为总星系,是一级的天体系统。当然,随着空间探测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必然还会进一步扩展。

    【讲解】同学们刚才关于活动的回答很好,这里我们一起总结一下:(多媒体投影)

    【复习提问】天体系统的概念及其层次结构?

    【新课导入】我们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的行星,那么太阳系中还有哪些行星哪?他们又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在众多的行星中惟有地球存在生命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主要问题。

    【板书】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启发讨论】阅读教材P4图1.4太阳模式图思考太阳系周围有几颗行星,它们由近及远的排列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目前已知太阳系有九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在火星、木星之间夹有小行星带。

    【板书】1、九大行星

    【启发讨论】在太阳系中,九大行星就好像一个家庭中的九个兄弟,有许多共性,请结合有关材料完成P4—P5活动题1、2,并总结九大行星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上有哪些共同之处?

    【板书】2.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1(1)九大行星在公转的方向相同,均为自西向东转,我们称为同向性。

    (2)各大行星的轨道倾角都很小,只有水星和冥王星的大一些,也不过17°,说明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近似在同一个平面上,我们称之为共面性。

    (3)公转轨道椭圆的偏心率,即焦点到椭圆中心的距离与椭圆半长轴之比,它决定椭圆的形状。偏心率越小,越趋向于圆,当偏心率为0时,轨道就是圆。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的偏心率都很小,说明它们的公转轨道都是接近于圆的椭圆,我们称之为近圆性。

    (4)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2(1)(启发引导)九大行星的质量、大小、化学组成等结构特征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由此,可以将九大行星划分为三类——与地球类似的称之为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和质量都大的称之为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第三类是距离太阳远的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称之为远日行星。现在,黑板投影一个表格,看看你能否根据所学的知识填出:

    边启发,边指导学生填上表。

    (2)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没有特殊的地方。

    【过渡】通过以上我们对九大行星的了解,我们知道目前只有地球上具有生命存在,这就是我们要讲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三、存在生命的星球

    【启发讨论】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为什么地球是太阳系中存在生命繁衍的行星呢?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地球为生命物质的存在提供了三个越的条件,这也是其它行星不具备的条件——(1)日地距离适中(1.496亿km),使地表平均气温为15℃,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地球上的温度,还有利于水的液态存在。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吸引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又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以氮、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3)海洋的形成:由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缩及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等形成了原始大洋,地球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就出现在大洋中。(备注:此部分可以模拟演示或讲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温度、大气、水等条件;假设地球温度过高或过低对地球生命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地球大气、温度与地球水的关系)

    【板书】1、日地距离适中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3、液态水的存在

    【启发提问】宇宙中是否只有地球上存在有生命物质?

    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具有上述两项条件就可以存在的生命物质,而在宇宙中,在其他的恒星系统中,是否也会存在像地球这样的天体?这是非常有可能的!因此,人们通过各种途径,正在不断地探索。

    【总结全课】

    课后习题

    巩固练习题】(投__,当堂完成)

    1.为什么说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分析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课后探究】阅读有关哥白尼、布鲁诺等的书籍,开一次班级天文学演讲会,讨论学习前人科学探索的精神,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感想。

    板书

    【板书设计】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几种常见的天体

    2、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九大行星

    2.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

    1、日地距离适中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3、液态水的存在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篇8】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普遍存在的思想,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

    教学重点:

    1、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含义和体现。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

    1、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产生的原因。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与农业生产地域差异的关系。

    本节内容是第五单元第二节内容,学生学完了前四章内容,已基本掌握了气候、生物、土壤、水文和植被等地理环境要素间关系,估计学生通过读图、讨论和思考,应该能得出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DD地域差异性。但地域差异性的分异规律对学生来讲仍有一定的难度。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篇9】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区位特征

    3、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探究法

    2、读图分析、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学生对城市发展的参与意识

    二、教学重点

    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自制图表等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世界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新的城市在不断涌现,这就是城市化。在第二章中我们一起来探讨城市以及城市化。

    板书:第一节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

    城市形态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8页图2、1,注意观察比较三幅图中城市的形态,想想城市外部形态之所以不同和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看图)

    总结:成都是团块状是因为在平原上;兰州沿着黄河谷地延伸呈条带状;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又是丘陵地区,地形崎岖不平,呈分散状。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城市形态收地形、水系和交通线路的影响。

    过渡:城市的形态差异不仅表现在外部形态的不同,在城市的内部,不同的土地有不同的利用方式,形成城市的不同功能分区,从而形成不同城市内部不同的空间结构。

    板书: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18-21页的内容,采取自学—指导的教学方法,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城市中的土地有那些主要的利用方式?

    (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阅读教材图2、2,观察城市中有哪些主要的功能区?分别是怎样形成?不同功能区有明确界线吗?

    (主要有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无明确的界线)

    3、什么是集聚效应?

    4、城市分布最广泛的功能区是那种?(住宅区)

    5、随着城市的发展,住宅区出现怎样的分化?不同等级的住宅区有什么差异?

    6、商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的什么位置?为什么?(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

    7、中心商务区有什么特点?它和一般的商业区有什么不同?

    8、读图2、5,说说常州市的工业分布特点。为什么有这样的特点?(沿着铁路和公路分布,这样分布可以方便运输,降低运输费用)

    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城市形态的差异。城市不仅有一定的形态,其内部还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城市地域结构

    1、概念: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称为城市地域结构

    2、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了解)

    (若时间允许,本部分可以采取学生课上阅读的形式进行)

    模式形成形状同心圆模式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同心圆扇形模式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扇形或楔形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市中心区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得远离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点,发展形成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

    1、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地域结构特点—即城市内部各功能区的空间组合不同。

    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

    对城市来讲——城市土地有限,不同地段租金不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付出租金最高的经济活动才可能得到相应的地段。而不同的经济活动类型其付租能力(或愿意付出的租金)又不同。直接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

    I、交通便捷程度。一般来说,交通便捷程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就越高。

    II、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如下面表格及相应的坐标图示)

    (本部分采取学生分析教材图2、8,完成相应问题,教师进行总结归纳的方式进行)

    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用地要求占地少,要求最大程度的接近消费群体占地多,要求方便上下班,又要方便购物工业生产占地较大,地租占成本的比例很高受距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因而位于距市中心最近的A区,在A区商业支付的租金最高较小。因而位于距市中心较近的B区,介于商业区和住宅区之间较小。在距市中心最远C区只有工业出的租金最高过渡:在实际生活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并非完全按照这一经济规律呈现,而是更具复杂性。这说明除了经济因素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在起作用,请大家结合你的认识、图2、9和案例1:纽约市的少数民族区谈谈你的看法。

    (2)其他因素

    I、收入——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

    有能力支付昂贵租金和选择最佳居住环境的人,其居住地往往形成高级住宅区。

    II、知名度——城市内某些地区在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具有很高的声誉,这往往会吸引更多新的住宅或商场建在该处,以提高其知名度。

    III、种族聚居区的形成——在有些城市的某一区域内,如果某个种族或宗教团体占优势,就可能形成种族聚居区。如纽约市的唐人街、哈林区、小意大利区等。

    IV历史因素——城市的建筑物和街道设计可以维持久远,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

    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城市发展的初期城市发展的中后期城市的地域范围狭小扩大各类功能用地的关系混杂布置,无明确功能分异分异明显工业发展方向在市中心形成工业的自然团聚市区的工厂企业纷纷外迁原因分析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引起为降低成本、保护环境三、城市的合理规划

    关键:处理好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的关系。

    居住区和其他工作地点之间应有:

    1、便捷的交通联系(为了方便职工的上下班)

    2、排放废气和废水的工厂应布置在居住区的下风向和河流的下游地带的远郊区

    3、卫生防护带

    课堂总结:略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篇10】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_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地月系 (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 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

    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四、太阳活动影响地球(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

    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 < 0°,晨昏线上 =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说明:

    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 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

    3.昼夜长短的计算

    ⑴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

    ⑶计算:①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

    ②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 ㈢区时的计算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

    说明:

    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

    ②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_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③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 ★㈣光照图的判读方法和步骤

    1.标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

    2.定日期:

    ⑴北极圈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

    ⑵北极圈出现极夜(或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

    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3月21日或9月23日。

    3.时间计算: ⑴ 找特殊时刻点:

    ①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点;

    ②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

    ③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

    ④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24点或0点。

    ⑵依据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原则推算时间。

    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⑴由日期定直射点的纬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23°26′N;冬至日——23°26′S

    ⑵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是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即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 偏移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2. 判断方法: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运动方向,大拇指所示方向为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

    四、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⒈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参看课本P18)如右图:

    ⑴太阳直射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 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

    ⑵太阳直射南半球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

    ⑶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地均为6:00时日出,18:00时。

    ⑷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春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昼,春分到夏至极昼范围由北 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夏至到秋分极昼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秋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夜,秋分到冬至极夜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冬至到到次年春分极夜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 ★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⑴纬度变化: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⑵季节变化: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⑴计算公式:H = 90°- 纬度间隔说明:所求点与直射点的纬度间隔计算遵循同减异加——所求点与直射点同在北半球或同在南半球相减,在不同半球相加。

    ⑵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比较: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即与直射点纬度间隔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越小。

    五、四季更替和五带

    1、四季划分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变化。 2.划分的方法有三种:

    ★(1)物候四季: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2)传统四季:以 “四立”为起始点。

    (3)天文四季:以“二分二至”为起始点。

    3、五带的划分依据是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界限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 ★4.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之间的关系

    ⑴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

    ⑵如果黄赤交角变小,南北回归线度数变小,极圈度数增大,从而使热带和寒带的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南北回归线纬度变大,极圈纬度减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2、地球内部圈层——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划分三个圈层。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二、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

    1、热力环流中温度和气压值的比较方法(参看课本P30图2.3)

    ⑴温度:同一水平面上,盛行上升气流的近地面温度最高;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⑵气压值: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压;对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如下图 温度由高到低是 DCAB 。

    气压由大到小依次是 CDAB。

    C ⑶等压面的变化规律:同一水平面,形成高压的地方等压面上凸,形成低压的地方等压面下凹。 ★2.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实例 A

    B

    ★三、大气水平运动——风(参看课本P31图2.5、2.6、2.7)

    2024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集合十篇)


    作为学生,阅读大量的范文是必不可少的,优秀的范文能让我们感到受益匪浅,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渡过独处的时间。高质量的范文能供更多人参考,你会借鉴优秀的优秀范文模板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24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集合十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篇1】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

    3、知道光路可逆。

    4、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二、重、难点:

    1、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

    2、利用实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前提测评: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传播的。

    2、闪电与雷声虽然同时产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了什么?

    2、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②学生探讨: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为什么也可以看的见?

    五、进行新课:1、任何物体表面都可以反射光。

    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角i角r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器材:有什么器材?如何使用

    方法、步骤:如何做?

    结果:填入左表

    结论如下:

    3、光的反射规律:

    (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练习:物理套餐P30作图题

    4、试验:两种反射,得到定义如下

    (1)、漫反射:表面凹凸不平的反射(反射光线朝各个方向)

    (2)、镜面反射:光滑镜面的反射(平行光线射入,光线平行射出)

    探讨:在漫反射中,是否遵守上面的反射规律?

    (学生讨论后,作图证明)

    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规律。

    5、光的反射的应用:学生举例(注意黑板反光问题)

    6、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六、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七、教学后记:

    在探究活动中,应给出较具体的指导,避免学生的盲目性。

    前、后的练习要补充。

    八、完成时习在线作业,并做好训练题。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篇2】

    1.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3.知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1.通过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 2.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

    3.知道实验数据处理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象法处理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作用.

    2.在体验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2.弹力大小的计算. 3.实验设计与操作.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弹簧、钩码、泡沫塑料块、粉笔、烧瓶(内装红墨水瓶塞上面插细玻璃管)、

    演示胡克定律用的铁架台、刻度尺、弹簧、钩码等等.

    撑杆跳高运动员要使用撑杆,跳水时要使用跳板,你能说明这样做的目的

    观看伊辛巴耶娃撑杆跳破世界纪录及运动员跳水的视频。

    师:那么,这又是个什么力呢?它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大小、方向各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弹力的有关知识.

    演示实验2:泡沫塑料块受力而被压缩、弯曲与扭转。 演示实验3:粉笔用力被折断。 学生观察思考什么是形变

    给出形变的定义——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

    刚才举的那些例子都很容易观察到,如果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和桌面发生

    生2:可能发生了形变,但是由于形变量太小,所以肉眼观察不出来. 演示实验1视频播放

    桌面微小形变的激光演示 (在一个大桌上放两个平面镜M和N,让一束光依次被这两面镜子反射,最后射在刻度尺上形成一个光点。用力压桌面,观察刻度尺上光点位置的变化。)

    (双手握住注满红墨水的烧瓶,用力挤压底部。上插玻璃管中的红墨水液面上升。)

    师: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观察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 生: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原来不容易观察的瓶子和桌面也发生了形变.

    师: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一切物体都可以发生形变,形变分为很多种类,有些物体在形变后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是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可以恢复原状呢? 给出形变的分类——弹性形变、范性形变

    师:之前我们观察了伊辛巴耶娃撑杆跳视频,大家想想如果没有那根撑杆,她能跳5米06那么高吗?不能,那撑杆对它一定有了一个力的作用。这个力我们就叫它弹力。

    弹力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吊住吊灯,链子发生形变。链子被拉长,就要企图恢复形变。这里施力物体----链子,受力物体----灯。这时候链子对灯的拉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指向链子收缩的方向。

    实例2:播放小朋友跳蹦蹦床的图片,分析蹦床凹下去时它想要恢复形变,弹力的方向----竖直向上指向受力物体人。

    做出总结:

    弹力方向——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施力物体指向受力物体

    关于弹力的产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两物体相接触就一定产生弹力 B.只要两物体相互吸引就一定产生弹力 C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一定有弹力产生

    D.只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才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作用 答案:D 解析:此题根据弹力的产生条件,接触和弹性形变缺一不可.A、C都只有弹力产生条件的一个方面,而B只说“有相互吸引”,只能证明有力存在,不是弹力,故选项D正确.

    通过几种常见的弹力进一步来研究弹力问题.

    列表分析压力、支持力和拉力它们的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力由谁的形变产生、和力的方向这几个问题。

    进一步得出:弹力总是指向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 判断有无弹力:

    例1:如图所示,一球体静止于一水平面与一侧壁之间,不计任何摩擦,判断侧壁对球体有无弹力。 F分析:方法1:①假设水平面和侧壁对球体 均产生弹力,分别为F

    如图所示。由图可知,F2的存在显然不能使还应体处于静止状态,与题设条件(球体静止)相矛盾,故侧壁对球体无弹力。或 ②假设侧壁对球体无弹力,则球体只受重力和水平面的弹力(支持力),球体能够保持静止,满足题意,故假设成立。

    F2 假设法——就是假设这个力存在,看在这个力存在时作用效果是否与物

    体实际的运动状态相符合,如果符合,说明这个力确实存在,否则这个力不存在.

    方法2:条件法——撤去斜面,球能保持静止,则斜面对球无弹力。

    1.请在图中画出杆及球所受的弹力.

    解析:(1)甲图中杆在重力的作用下,对A、B两处都产生挤压的作用,故A、B两点处对杆有弹力,弹力的方向与接触点的平面垂直

    (2)乙图中杆对C、D两处有挤压作用,因C处是曲面.D处为支承点,所以,C处的弹力垂直其切面指向球心,D处的弹力垂直于杆斜向上.

    (3)丙图中绳子拉住小球,两只小球互相挤压,绳子对球的弹力沿绳斜向上.

    1、F2垂直于接触点的切面(虚线是切面),沿着半径方向指向球心.

    用悬挂钩码的方法给弹簧施加拉力,系统静止时,弹簧的弹力等于所悬挂钩码的总重;弹簧的长度及伸长量可由刻度尺测出.

    (1)本实验要求定量测量,因此要尽可能减小实验误差.标尺要竖直且紧靠指针以减小读数带来的误差,每次改变悬挂钩码个数后,要待系统稳定后再读数.

    (2)实验中所提供的米尺精确度为1 mm,应估读一位.

    (3)弹簧组的说明书已说明每个弹簧的弹性限度,注意不要超过它的弹性限度使用.

    (1)选择器材: 选择一只弹簧(注意它的弹性限度)悬挂在铁架台的横杆上,固定刻度尺的位置。

    (2)首先将实验装置调整妥当(如整个装置是否竖直平稳,标尺与弹簧的距离是否合适,标尺面与弹簧上的指针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是否便于读数等).

    (3)读出弹簧自然下垂时指针所指刻度.

    (4)悬挂200g钩码一个,待稳定后,读出弹簧上指针所指刻度并计算出弹簧的伸长量记入表格

    (5)逐个增加钩码,重复第4步,至少做4组数据.

    (6)图象法处理数据:将数据输入Excel,以弹簧弹力为纵轴,弹簧伸长量为横轴建立坐标系,描出4个特殊点,以寻找弹簧弹力和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关系. 得出结论----弹簧弹力的大小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 师: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这种关系.

    师:这个公式实际上是一个定律,叫做胡克定律,是英国科学家胡克首先发现的,其中式子中的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是牛每米,符号是N/m.其中F是弹簧受到的弹力大小,X是弹簧的形变量,既可以是弹簧的伸长量,又可以是弹簧的压缩量。弹簧的劲度系数跟弹簧丝的粗细、材料、弹簧的直径、绕法、弹簧的长度等量有关,这个量反映了弹簧的特性.

    材料:弹簧(或橡皮筋)、50克钩码5个、回形针2 枚、卡纸片、直尺、水笔

    一个弹簧原长8cm,下端悬挂4N的重物,静止时,弹

    簧的长 度为10cm,此弹簧的劲度系数多大? 解:由F = k x得

    4N=K?(0.1-0.08)m K=200 N/m 形变

    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篇3】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分析弹力的方向,能正确画出弹力的示意图.

    3、理解形变概念,了解放大法显示微小形变.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微小变化的实例,初步接触“放大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弹力与形变的关系以及数据的准确记录,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探究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判断弹力的有无以及弹力的方向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正确画出物体所受弹力的示意图是突破难点的标志.

    在运动场上跳远时要用踏跳板,撑杆跳高运动员的杆,都是利用他们弹性形变时的弹力,同学们还可以举出许多利用弹力得力子,谁来说?

    学生回答拉弓射箭、跳跳床、跳水踏跳板 „„

    2、理解弹力是因为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

    (2)被压缩的弹簧上放一黑板擦,放手,黑板擦被弹起;被弯曲的竹片上放一粉笔头,放手,粉笔头被弹起。

    引导学生回答: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对和它接触的物体有力的作用,就被弹起。

    提问:如果粉笔头、黑板擦与形变物不接触,会受到这个力吗?

    学生总结什么是弹力?

    板书: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地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1)入射光的位置不变,将光线经M、N两平面镜两次反射,射到一个刻度尺上,形成一光亮点。用力压桌面,同学会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分析:桌面有了形变,使M、N平面镜的位置发生了微小的变化。

    总结:我们通常用眼看到一些物体发生形变,还有一些物体眼睛根本观察不到它的形变,比如一些比较坚硬的物体,但是这些物体都有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微小。所以,一切物体都在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形成。

    一般情况下,凡是支持物对物体的支持力,都是支持物因发生形变而对物体产生弹力。所以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书由于重力的作用而压迫桌面,使书和桌面同时发生微小形变,要恢复原状,对桌面产生垂直于桌面向下的弹力F1,这就是书对桌面的压力;桌面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对书产生垂直于书面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学生分析:静止地放在倾斜木板上的书,书对木板的压力和木板对书的支持力。并画出力的示意图。

    结论: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的物体,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引导学生分析静止时,悬绳对重物的拉力及方向。

    引导得出:悬挂物由于重力的作用而拉紧悬绳,使重物、悬绳同时发生微小的形变。重物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对悬绳沉重竖直向下的弹力F1,这是物对绳的拉力;悬绳由于发生微小形变,对物产生竖直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绳对物体的拉力。

    结论:拉力是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2)师生共评:弹力的方向总跟接触的面垂直,面与面接触,点与面接触,都是垂直于面;点与点的接触要找两接触点的公切面,弹力垂直于这个共切面指向被支持物。

    对小球状态进行分析:如果小球受到斜面弹力,小球在水平方向上不会静止,会向右运动。由此可判定小球不受斜面的弹力。这是判定相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得基本方法,说明两接触物体接触但没有发生形变。

    请同学阅读P6,看形变的种类有哪些,举例说明。

    总结:产生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形变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1、形变种类产生条件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必修模一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五节《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内容。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种具体情形。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也学习了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方法,对本课的学习,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既有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探求规律的能力,还能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理解是重力加速度,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3)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轻重不同物体在真空中的下落过程,实际测量重物自由下落的加速度等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科学推理和科学实验是揭示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3、情感态度和世界观

    感受前人(亚里士多德)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思想和正确的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不同物体自由下落有共同加速度g、做好实验

    难点:斜面实验设计的巧妙性、实验过程中科学猜想、数学推导、合理外推的体现

    四、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对自由落体运动也有过思考,接触过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和伽利略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但未曾接触匀变速直线运动和理想实验的概念。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分析法、实验归纳法、讲授法、讨论法。

    六、课前准备

    1、牛顿管、抽气机;

    2、10套:纸片、铁架台、铁螺丝、铁夹、铁横杆、纸带夹、打点计时器(带复写纸片)、纸带、重锤、海绵垫、接线板;长刻度尺。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1vt?v0+ats?v0t?at22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vt2?v02?2as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这种现象:把小石头和树叶举到相同高度,石头的重量比树叶重,同时由静止开始释放。观察哪个先落地?

    (演示:石头和树叶)

    观察结果:石头先落地

    类似的现象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大量物体下落的现象,归纳出: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在我们今天看来,他这个说法是否正确呢?

    提问:是不是重的物体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呢?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研究这个问题,桌上有两张纸片(同种材料,质量不同)观察掉落在桌面的情况:

    1.两张纸平摊,同一高度,同时静止释放。

    2.把质量小的纸捏成纸团,同一高度,同时静止释放。

    可见,重的物体不一定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不一定慢。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受空气阻力的影响)

    正是由于有空气阻力的影响,物体下落得才有快有慢。同学们想想看,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也就是在一个没有空气的空间里,物体只受重力,从静止开始下落的情况是什么样子呢?

    (演示牛顿管)看,这是一根玻璃管,管中的空气已经用抽气机抽掉了,里边有

    一个金属片和羽毛,观察牛顿管里的羽毛和金属片下落的快慢。

    (观察实验)

    定义:物体在只受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要注意理解“自由”这两个字:只受重力、初速度为零。

    结合上面的实验我们一起总结下,小结:如果没有了空气阻力,不同物体从同一高

    度做自由落体运动,它们的运动情况是相同的。

    这种运动只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才能发生。不过,在存在空气的空间里,如果空气阻力的影响很小,物体的下落也可以近似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圣人,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限于当时科技发展的水平,他在物理方面的论述,今天看来很多是不恰当的。但是,在两千年前他能够通过观察、归纳,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已经很不简单了。我们应该正确评价他在科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下面我们继续深入的分析这种运动。

    (学生分组实验:将点火花计时器呈竖直方向固定在铁架台上,让纸带穿过计时器,

    纸带下方固定在重锤上,先用夹子夹住纸带上方,使重物静止在靠近计时器的下方,然后接通电源,待打点稳定后再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小点,那么这些点记录了重物的运动情况。)

    下面大家结合学案来分析下纸带。

    提问:轨迹为直线还是曲线?

    答:轨迹为一条直线,物体作直线运动。

    提问:是匀速直线运动吗?

    答: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不相等,逐渐的增大,所以是加速直线运动。

    提问:是匀加速吗?是如何判断出来的?

    (提示:回忆前面学过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物体通过的位移之差为定值。这是一个判断公式,?s?at,已知的t=0.02秒,见学案表格。)

    答:可以测出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物体通过的位移之差为定值(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则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我们一起总结一下: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提问:能求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吗?

    (同样根据上面的公式,我们对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进行计算一下,大家选取不同的时间间隔来读取数据,见学案表格)

    通过多次测量计算:

    (1)我们通常用g来表示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数值近似为9.8s2,重力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在实验中,如果要获得更精确的数据,还可以用频闪照相来测量。

    (看到课本37面的表格,从表格上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地方,g的取值是不同的,纬度越高数值越大,越靠近赤道数值越小。)

    (2)地球上不同的地方,g取值不同。从赤道到两极,g逐渐增大。同一地点g值相同。

    (3)既然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那么其运动规律与一般规律类似:

    不同的物体在同一地点,从相同高度同时自由下落的物体,同时到达地面,根据h?12gt,则它们的加速度是相同的。

    应用:

    1:大家看到课后的测定反应时间小实验。

    2:测量物体从一定高度的楼房掉下,已知落地时的速度,求高度和下落时间。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巩固对自由落体运动特点的掌握、反馈纠正错误理解。

    (五)发导学案、布置作业

    下一节学习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历程,体会学习前人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的探究思想,作业完成课后习题3、4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篇5】

    [高一物理必修一]

    绪 言 物理学与人类的文明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学好高中物理的积极性

    2.使学生对物理学有概括的认识,它是现代科学和技术的重要基础。

    3.知道怎样学好高中物理。

    二、重点

    理解学习物理的方法

    三、难点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和学习方法

    四、能力训练点

    1.通过对绪言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和体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领略物理理论的形成过程和物理学家的思维方法。

    五、德育渗透点

    1.通过对绪言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质疑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2.对绪言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观点,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六、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阅读课文,讲解高科技技术的应用,展示物理学美好的发展前景,激发 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

    2.播放序言的视频文件(教材光盘)

    二、新课教学

    1.物理学的研究对象: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内部结构、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以及它们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学科,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也是一门崇尚理性、重视逻辑推理的自然科学。

    2.物理学与其他科学技术的关系:物理学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一,物理学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都起着重要作用。

    3.物理学与社会进步:物理学的发展孕育了技术的革新,促进了物质生产的繁荣,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4.物理学与思维观念:丰富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也改变和扩展着人类的思维方式。是人类思维观念进步的伟大阶梯。

    5.物理学的未来:自然界中最常见的运动状态,往往既不是完全确定,也不是完全随机的,而是介于二者之间,但为理解这类现象的混沌理论还远未成熟。6.怎样学好物理

    (1)学会预习,提前看书,上课认真听讲、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2)重视观察和实验,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知识的理解,讲求方法。(3)宏扬动手、动脑、探究和创新的精神。

    (4)多问多思,独立完成作业和练习。

    三、总结

    四、作业:预习下一节课: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第一节 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篇6】

    高中物理必修1弹力教案(800字)

    弹力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3.知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 2.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

    3.知道实验数据处理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象法处理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作用.

    2.在体验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2.弹力大小的计算. 3.实验设计与操作. 教学难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 弹簧、钩码、泡沫塑料块、粉笔、烧瓶(内装红墨水瓶塞上面插细玻璃管)、演示胡克定律用的铁架台、刻度尺、弹簧、钩码等等.

    教学活动

    [新课导入] 撑杆跳高运动员要使用撑杆,跳水时要使用跳板,你能说明这样做的目的

    观看伊辛巴耶娃撑杆跳破世界纪录及运动员跳水的视频。

    吗?由此引入新课

    师:那么,这又是个什么力呢?它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大小、方向各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弹力的有关知识.

    [新课教学] [实验演示]

    一、形变

    演示实验1:弹簧挂上钩码后伸长。

    演示实验2:泡沫塑料块受力而被压缩、弯曲与扭转。演示实验3:粉笔用力被折断。学生观察思考什么是形变

    给出形变的定义——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

    刚才举的那些例子都很容易观察到,如果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和桌面发生

    形变了没有? 生1:没有.

    生2:可能发生了形变,但是由于形变量太小,所以肉眼观察不出来. 演示实验1视频播放

    桌面微小形变的激光演示(在一个大桌上放两个平面镜M和N,让一束光依次被这两面镜子反射,最后射在刻度尺上形成一个光点。用力压桌面,观察刻度尺上光点位置的变化。)

    演示实验2 用手挤压时烧瓶的形变

    (双手握住注满红墨水的烧瓶,用力挤压底部。上插玻璃管中的红墨水液面上升。)

    师: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观察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 生: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原来不容易观察的瓶子和桌面也发生了形变.

    师:我们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生:微观放大的方法.

    师: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一切物体都可以发生形变,形变分为很多种类,有些物体在形变后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是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可以恢复原状呢? 给出形变的分类——弹性形变、范性形变

    弹性形变 :外力在撤去后能够恢复原状

    范性形变:外力在撤去后不能够恢复原状 师:刚刚我举的例子中哪个属于范性形变?

    生:粉笔用力后被折断

    二、弹力

    师:之前我们观察了伊辛巴耶娃撑杆跳视频,大家想想如果没有那根撑杆,她能跳5米06那么高吗?不能,那撑杆对它一定有了一个力的作用。这个力我们就叫它弹力。

    弹力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从定义中我们可以得出

    向链子收缩的方向 弹力产生的条件——①直接接触②发生弹性形变

    确定弹力的方向

    实例1:给出吊灯图片,做出分析。以灯为研究受力对象,链子

    吊住吊灯,链子发生形变。链子被拉长,就要企图恢复形变。这里施力物体----链子,受力物体----灯。这时候链子对灯的拉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指向链子收缩的方向。

    实例2:播放小朋友跳蹦蹦床的图片,分析蹦床凹下去时它想要恢复形变,弹力的方向----竖直向上指向受力物体人。

    做出总结:

    弹力方向——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施力物体指向受力物体

    [课堂训练] 关于弹力的产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两物体相接触就一定产生弹力 B.只要两物体相互吸引就一定产生弹力 C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一定有弹力产生

    D.只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才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作用 答案:D 解析:此题根据弹力的产生条件,接触和弹性形变缺一不可.A、C都只有弹力产生条件的一个方面,而B只说“有相互吸引”,只能证明有力存在,不是弹力,故选项D正确.

    几种弹力:压力、支持力和拉力

    通过几种常见的弹力进一步来研究弹力问题.

    压力 支持力

    拉力 物块 桌面 物块

    桌面

    物块

    桌面

    绳子 物块

    绳子

    列表分析压力、支持力和拉力它们的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力由谁的形变产生、和力的方向这几个问题。

    进一步得出:弹力总是指向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 判断有无弹力:

    例1:如图所示,一球体静止于一水平面与一侧壁之间,不计任何摩擦,判断侧壁对球体有无弹力。F分析:方法1:①假设水平面和侧壁对球体 均产生弹力,分别为F1、F2,对球体受力分析

    如图所示。由图可知,F2的存在显然不能使还应体处于静止状态,与题设条件(球体静止)相矛盾,故侧壁对球体无弹力。或 ②假设侧壁对球体无弹力,则球体只受重力和水平面的弹力(支持力),球体能够保持静止,满足题意,故假设成立。

    F2 假设法——就是假设这个力存在,看在这个力存在时作用效果是否与物

    体实际的运动状态相符合,如果符合,说明这个力确实存在,否则这个力不存在.

    方法2:条件法——撤去斜面,球能保持静止,则斜面对球无弹力。

    [练习]:判断图2中物体有无弹力作用。

    ④ 四种接触情况下弹力的方向 ①面面接触:垂直于接触面

    ③点点接触: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切面 并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课堂训练] 1.请在图中画出杆及球所受的弹力.

    ④绳子拉力:沿着绳

    甲 乙

    解析:(1)甲图中杆在重力的作用下,对A、B两处都产生挤压的作用,故A、B两点处对杆有弹力,弹力的方向与接触点的平面垂直

    (2)乙图中杆对C、D两处有挤压作用,因C处是曲面.D处为支承点,所以,C处的弹力垂直其切面指向球心,D处的弹力垂直于杆斜向上.

    (3)丙图中绳子拉住小球,两只小球互相挤压,绳子对球的弹力沿绳斜向上.

    (4)丁图中球与两点接触并且挤压,球受的弹力F1、F2垂直于接触点的切面(虚线是切面),沿着半径方向指向球心.

    三、胡克定律

    用悬挂钩码的方法给弹簧施加拉力,系统静止时,弹簧的弹力等于所悬挂钩码的总重;弹簧的长度及伸长量可由刻度尺测出.

    注意事项

    (1)本实验要求定量测量,因此要尽可能减小实验误差.标尺要竖直且紧靠指针以减小读数带来的误差,每次改变悬挂钩码个数后,要待系统稳定后再读数.

    (2)实验中所提供的米尺精确度为1 mm,应估读一位.

    (3)弹簧组的说明书已说明每个弹簧的弹性限度,注意不要超过它的弹性限度使用.

    实验过程

    (1)选择器材: 选择一只弹簧(注意它的弹性限度)悬挂在铁架台的横杆上,固定刻度尺的位置。

    (2)首先将实验装置调整妥当(如整个装置是否竖直平稳,标尺与弹簧的距离是否合适,标尺面与弹簧上的指针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是否便于读数等).

    (3)读出弹簧自然下垂时指针所指刻度.

    (4)悬挂200g钩码一个,待稳定后,读出弹簧上指针所指刻度并计算出弹簧的伸长量记入表格

    (5)逐个增加钩码,重复第4步,至少做4组数据.

    (6)图象法处理数据:将数据输入Excel,以弹簧弹力为纵轴,弹簧伸长量为横轴建立坐标系,描出4个特殊点,以寻找弹簧弹力和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关系. 得出结论----弹簧弹力的大小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 师: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这种关系.

    生:F=KX.

    师:这个公式实际上是一个定律,叫做胡克定律,是英国科学家胡克首先发现的,其中式子中的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是牛每米,符号是N/m.其中F是弹簧受到的弹力大小,X是弹簧的形变量,既可以是弹簧的伸长量,又可以是弹簧的压缩量。弹簧的劲度系数跟弹簧丝的粗细、材料、弹簧的直径、绕法、弹簧的长度等量有关,这个量反映了弹簧的特性.

    [课堂延伸] 利用胡克定律原理设计制作简易弹簧秤。(课后有兴趣

    可以做)

    材料:弹簧(或橡皮筋)、50克钩码5个、回形针2 枚、卡纸片、直尺、水笔

    [课堂训练] 一个弹簧原长8cm,下端悬挂4N的重物,静止时,弹

    簧的长 度为10cm,此弹簧的劲度系数多大? 解:由F = k x得

    4N=K?(0.1-0.08)m K=200 N/m [板书设计] 形变

    定义——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

    分类——弹性形变、范性形变

    弹力 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

    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发生弹性形变

    判断有无弹力的方法——假设法、条件法

    方向——指向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

    大小——胡克定律F = k x 荐初二物理《浮力》教学案例(5000荐荐初初二中物物理

    教理

    案教

    案物

    态例

    字)

    荐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和反思(3000字)荐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密度》(800字)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篇7】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道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它在某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在曲线这一点的切线上。

    2.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所受合外力与初速度不在同一直线上。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

    1.重点: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难点: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前边几章我们研究了直线运动,同学们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 什么是直线运动?

    2. 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在实际生活中,普遍发生的是曲线运动,那么什么是曲线运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新课学习

    展示图片: 卫星绕地球的运动人造地球 转弯的火车

    这几幅图中物体的运动轨迹有何特点?

    ( 轨迹是曲线)

    请大家举出一些生活中的曲线运动的例子

    一、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1思考: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除了运动轨迹不同,还有什么区别?2.观察课本P32图6.1-1和图6.1-2

    思考:砂轮打磨下来的炽热微粒。飞出去的链球,它们沿着什么方向?

    3.讨论或猜测,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应该怎样?

    4.是不是象我们大家猜测的这样呢?让我们来看一个演示实验:教师演示课本P32演示实验验证学生的猜测,从而得到结论:

    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切线方向

    5.什么是曲线的切线呢?

    结合课本P33图6.1-4阅读课本P33前两段加深曲线的切线的理解。

    6.阅读课本P33第四段,试分析推理曲线运动是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

    速度是________(矢量.标量),所以只要速度方向变化,速度矢量就发生了________,也就具有________, 因此曲线运动是________。

    二、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1.提出问题:既然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那么由

    可知具有加速度,又由 可知受力不为零,那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2.实验探究

    器材:光滑玻璃板 小钢球 磁铁

    演示:小钢球在水平玻璃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问题:给你一磁铁,如何使小钢球①加速仍做直线运动。②减速仍做直线运动。③做曲线运动。制定你的实验方案。

    实验验证:请两名同学利用他们的方案来进行验证。演示给全体学生。

    分析论证:

    直线加速: 的方向与 的方向相同

    ②直线减速: 的方向与 的方向相反

    ③曲线运动: 的方向与 成一夹角

    结论:当物体所受的合力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时,物体做直线运动;当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当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4.实践应用:

    飞机扔炸弹,分析为什么炸弹做曲线运动?

    讨论题:结合本节所学与前面知识体系来分类归纳力和运动的关系。

    三、小结

    同学们根据自身特点,各自进行。曲线运动是轨迹为 的运动.

    一、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1.曲线运动的方向是 的

    2.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是在曲线上这一点的

    3.曲线运动一定是 运动

    二、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 上 。

    课后习题

    课堂练习

    1.关于曲线运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曲线运动的速度大小可能不变

    B.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可能不变

    C.曲线运动的速度可能不变

    D.曲线运动可能是匀变速运动

    2.关于曲线运动的条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受变力作用才可能做曲线运动

    B.物体受恒力作用也可能做曲线运动

    C.物体所受合力为零不可能做曲线运动

    D.物体只要受到合外力就一定做曲线运动

    3某物体受同一平面内的几个力作用而做匀速直线运动,从某时刻起撤去其中一个力,而其它力不变,则该物体( )

    A、一定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B、一定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C、其轨迹可能是曲线

    D、其轨迹不可能是直线

    4.关于做曲线运动的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它所受的合力一定不为零

    B.有可能处于平衡状态

    C.速度方向一定时刻改变

    D.受的合外力方向有可能与速度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

    参考答案:1.AD2.BC3.C4.AC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篇8】

    高中物理 重力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课 题 § 3.1 重 力 课 型 新授课(2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

    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

    5.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过程与方法

    1.知道人类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

    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重心的实验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5.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

    教 学 方 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 学 手 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木块,锯条,橡皮条,已知质量的钩码,重垂线,铅笔,刻度尺,质量均匀的金属板等.

    教 学 活 动

    [新课导入]

    [多媒体投影]

    播放“运动员踢球、守门员接球、运动员用头顶球、人推物体(但没有推动)、火箭发射、压缩海绵”等录像资料.

    学生观察讨论,引发学生的兴趣

    师:通过以上的观看,大家可以总结出这几个物体的共同点吗?

    生1:这几个物体都在运动.

    生2:不对,有的在运动,有的静止,比如说人推物体时并没有推动物体.

    生3:海绵的情况和那几个物体有所不同,那几个物体都是从运动到静止或者从静止到运动,形状都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海绵形状变化比较明显.

    师:刚才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除了海绵之外的其他物体形状好像没有发生变化,或者说它们的变化从图中观察不出来.是不是真的没有发生变化呢?其他几个物体从运动到静止或从静止到运动,而海绵的形状发生了变化,这些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生:是因为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新课教学]

    一、力和力的图示

    [演示实验]

    演示用手压锯条、拉橡皮条等等,提出问题.

    师:类似这些你还能举出哪些生活实例?

    生: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小树在大风的作用下的弯曲,直尺在力的作用下的弯曲,绳子在力的作用下的扭转,弹簧对压缩它的物体的力的作用.

    师:所有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要使物体形状发生变化,要对它施加力的作用.

    师: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称为形变,从刚才几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生:力是使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

    师:这是力的作用效果之一,除了这样一种作用效果之外,力还有什么样的作用效果呢?试举例说明.

    生1:用力推箱子,可以发现箱子开始运动了,说明是力使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了.可见力可以使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

    生2:汽车停下来,首先要刹车,可见要使物体从运动变为静止,需要力的作用。

    生3:飞行在空中的足球,当一个运动员用头顶一下,发现足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可见运动方向的变化需要力的作用.

    师:刚才几个同学举例非常好,物体速度的变化称为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那么我们能不能把上述几位同学的话总结成一句话呢?

    生: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

    师:结合上面的分析,再加上我们初中所学的知识,大家给力下一个定义.

    生: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力是物体发生形变的原因.

    师:当我们向东拉一个物体和向南拉一个物体时,同样大小的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所以力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这样的物理量叫什么?以前我们所学的哪几个物理量和力具有相同的情况?

    生:这样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位移、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

    师:物理量都有自己的单位,力的单位是什么呢?

    生: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师:要想测量力的大小,我们可以用什么工具呢?

    生:可以用测力计(弹簧秤).

    师:要具体描述作用在物体上的一个力,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可以用力的图示的方法.

    师:要想画力的图示,需要了解哪几个问题?

    生: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师:下面我们就进行一下力的图示的练习.

    (多媒体投影例题)

    [参考例题]

    如图3—1—1所示,绳对物体竖直向上的拉力大小为150N,用力的图示法表示拉力.

    解析:画力的图示要严格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选定标度.

    (2)从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线段,线段长短按选定的标度和力的大小画.线段上加刻度,如图甲所示从O点竖直向上画一段3倍于标度的线段;

    (3)在线段终点上加箭头表示力的方向.为了简便也可以照图乙那样不画物体,而用质点来表示物体,画出力F的图示.

    学生活动:做例题中物体受力的图示,教师巡回指导,帮助水平较差的学生,把做得好的同学的图示用实物投影投到大屏幕上,和学生自己做的进行比较,也可以让同位之间互换进行检查,找出对方的缺点,锻炼学生发现错误的能力.

    师:(微笑)刚才同学们做得很好,看来大家初中的基础还是比较好的,由于高中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时候很多,力的图示画起来比较麻烦,我们以后会经常画一种简化的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力的示意图是在力的图示的基础上,不对力的大小有具体的要求,只画力的作用点和方向,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我们在以后经常要用到这种方法,希望大家能够熟练掌握.

    [课堂训练]

    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射出枪口的子弹,能打到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子弹离开枪口后受到一个推力作用

    B.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只是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

    C.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或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到力

    D.任何一个物体,一定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

    解析:子弹在枪管内受到火药爆炸所产生的强大推力,使子弹离开枪口时有很大的速度,但子弹离开枪口以后,只受重力和空气阻力作用,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推力,因为不可能找到这个“推力”的施力物体;故不存在,所以A错.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甲推乙的同时乙也推甲,故说法B错.不论物体是否有生命或是否有动力,它们受到别的物体作用时,都会施力,马拉车时,车也拉马;书向下压桌子,桌子也向上推书,故C错.由于自然界中的物体都是相互联系的,找不到一个孤立的、不受其他物体作用的物体,所以每一个物体既是受力物体,又是施力物体,故说法D正确.

    (投影展示物体下落的几幅图象)

    下落的物体可以有从树上下落的苹果、跳高运动员、飞机投下救援物资等等.

    师:这样几个物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生:它们都落向地球.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那么物体的下落是由于什么力作用呢?

    生:是受到重力的作用.

    二、重力

    师:重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生: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师:要研究一个力,首先要研究这个力的三要素,重力的三要素应该怎样进行研究呢?

    生: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进行测量.

    师:同样一个物体受重力的大小在地球的不同地方是不同的,根据公式G=mg中的g是我们以前所学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它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高度和纬度有关.当高度增加时,g的值减小;当纬度增加时,g的值增大.那么重力的方向是如何的呢?

    生: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师: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物体的重心是如何进行确定的呢?

    生l:如果是规则形状的物体,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生2:不一定,当物体密度分布不均匀时,即使是规则形状的物体,重心也不一定在物体的几何中心.比如一个空杯子,逐渐地向里面注入水,它的重心应该不断地变化.所以应该说成规则形状并且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是在几何中心.

    师:(鼓励的微笑)刚才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好.物体的重心可以随物体质量分布变化而变化.现在这里有一个不规则形状的薄木板,大家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标出这块木板的重心所在.

    (学生设计实验,对实验方案进行讨论)

    [参考案例]

    用悬挂法确定薄板的重心

    这是一种老师们比较熟悉的方法.演示时可以增加重心在物体之外的情况.例如,如图3—1—2所示的薄板,在用悬挂法确定了物体的重心之后,在板上固定一条细线ab,再在其重心c处拴上细线提拉,可使薄板水平平衡.

    生:可以用悬挂的方法来确定这块薄木板的重心位置.

    师:实验的原理是什么呢?

    生:根据物体的拉力和物体的重力平衡,拉力的方向一定是竖直向上,绳子的反向延长线一定通过重心的位置,我们可以改变薄木板的悬挂点,用两条直线的交点来确定薄木板的重心.

    师:很好,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大家分组进行实验,同时,也可以选择其他的物体想办法测出他们的重心,例如我们的直尺、三角板、物理课本、橡皮等等.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寻找薄物体的重心)

    [课堂训练]

    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

    C.同一物体在地球上无论怎样运动都受到重力

    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答案:CD

    解析: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产生两个效果:一个效果是吸引力的一部分使物体绕地球转动;另一个效果即另一部分力才是重力,也就是说重力通常只是吸引力的一部分.重力只决定于地球对物体的作用,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也与物体是否受到其他力的作用无关.

    师:除了重力之外,自然界还有很多力的作用,它们的类别很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方法,这些相互作用都是由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演变而来,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四种基本相互

    作用.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第56页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注:由于这一部分是属于了解性质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科技论文的能力,是学生提高自己水平的很好机会,老师一定要相信学生有这个能力,不能把一切都进行讲解,而是应该把这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由支配,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作好准备.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阅读的内容总结一下.

    生:这一部分叙述的是自然界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它们分别是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师:它们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生:万有引力相互作用存在于一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电磁相互作用是存在于电荷之间和磁体之间,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称之为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存在范围很小,它们的作用范围只有10-15m,但是弱相互作用的强度只有强相互作用的10—12.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总结得非常好,自然界的这四种相互作用是近几十年才发现的,许多科学家都认为这四种相互作用是一种相互作用不同的体现形式,也就是说有更为一般的一种相互作用就可以解释自然界所有的力学现象了,这里面包括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支持这种说法,并且在晚年致力于统一场方面的研究但没有成功.这也给我们同学们留下了需要研究的问题,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同学当中有一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有.

    点评:通过讲解这一部分,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前沿的了解,积极投身到为科学而献身的队伍中去.

    [小结]

    力的概念在初中已经有所接触,但是它的理解仍然是一个难点,关键是在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一问题上,并且两个力地位是相同的.重力是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的一个概念,对它的理解主要应该放在重心的研究上,知道不同情况下物体重心的位置.自然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新教材新增的内容,对它的理解不必太深,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为将来发展打下基础.

    学 生 活 动

    2.重力-高中一年级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重力产生的条件,2、知道重力的三要素:理解重心的概念.

    3、会计算重力的大小.

    能力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会分析各个物体的重心.

    2、联系实际,重力的三要素在实际中的运用,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重点是:重力的实质(万有引力).

    2、本章的难点是:重心的确定.

    二、基本知识技能:

    1、基本概念: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的三要素:作用点(重心);方向(竖直向下);大小(G = mg);

    2、重心的确定

    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几何形状的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质量的分布有关,还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教法建议

    一、有关重力大小讲解的教法建议

    在介绍重力时,除了明确指出: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教学中还需要补充实验测量重力的方法,重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测得,可以向学生们展示几种测力计,如弹簧测力计、牵引测力计、压力测力计等等. 另外让学生区分重力、重量的概念.

    二、有关重力方向讲解的教法建议

    介绍重力方向时要明确重垂线的方向为竖直方向(不是垂直方向),重力的方向为竖直向下,与水平面相互垂直的方向为竖直方向(静止的水面为水平方向),同时也要注意:不能把重力的方向说成指向地心的方向.

    关于重心和质心的区分的有关内容教师可以参考扩展资料中的《重心和质心》.

    三、有关重心位置讲解的教法建议

    在讲解如何确定物体重心的位置时,可以讲解悬挂法测量均匀薄板的重心.同时让学生讨论理解.对于重心位置的确定,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身边的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如课本的重心的确定,沙漏的重心确定,另外也可以通过数学方法来计算物体的重心,如折尺的重心的确定.

    有些教师在讲解该部分内容的时候,往往将物体的平衡内容(教材在第四章中进行了介绍)也对学生说明,也就是重心的稳度问题,建议在讲解时要注意让学生理解研究的方法,在图片资料中我们为大家提供了双圆锥(圆锥上滚)的图片,老师可以参考使用.

    重力

    教学方法

    提问引导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提问:什么是力?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2、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力?具体说明?

    3、提问: 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一)重力

    通过水会自动由高向低流动、树叶的飘落等等自然现象提出:

    问题:什么是重力?它是怎样产生的?

    回答: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产生的原因: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 教师总结说明:

    1、地球上物体受到重力,施力者是地球.只要在地球的引力范围之内,物体都会受到地球的重力作用.

    (1)、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重力作用.

    (2)、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问题:同一个物体,在下列情况下,所受重力的方向各是怎样的?

    教师出示几种不同情况下的物体(水平地面上静止的物体、斜面上静止的物体、正在运动的物体等等)让学生讨论重力的方向.

    共同讨论之后,教师说明并总结:

    2、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无论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无论物体运动状态如何,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质量均匀的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教师出示各种形状物体的重心).质量不均匀的物体重心,跟形状、质量分布有关.对于质量分布不均匀、形状不规则的薄板重心位置可以通过悬挂法得到(教师可以演示该实验,同时让学生进行讨论),另外重心的位置可以 不再物体上(如图).

    4、重力大小:

    5、重力的测量:重力的测量用弹簧秤.

    问题3:地球对地面上的物体有力的作用,物体对地球是否有力的作用?教师进而提出:我们通常在研究物体受到重力作用,并不提出施力物体地球,相对于物体受到地球施加的重力作用,同样,地球也要受到物体对它的吸引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实例讲解,要强调物体受到的重力不等于物体与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

    (二)、让学生阅读有关万有引力的文章

    (三)、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本课知识的理解.

    6、课堂小结 探究活动

    课题1 题目:采用悬挂法求得物体重心位置

    内容:采用悬挂法得到某一不规则形状(质量分布不均匀)薄板的重心位置。写出实验报告。课题2:

    题目:用计算法求解某些物体的重心 内容:参考“探究活动”中所给的“质心与重心的求解”内容,对一些特殊形状物体的重心进行计算求解,利用初中所学的杠杆原理分析,写出专题性小论文。

    1、求下列各物体的质心位置.

    (1)如图(a)所示,有一串珍珠,每颗间距均为a,共n颗,其质量依次为 .

    (2)如图(b)所示,质量分布均匀的三角板.

    (3)如图(c)所示,匀质圆板,被挖去的小圆与大圆内切. 答案:

    (1)答案:悬点下方 处.解题思路:以悬挂点原点,竖直向下为x轴正方向,应用坐标法有: .

    (2)解题思路:把 分成与AB边平行的几份,如图,当 时,每一份的质心都在其中点上,则 质心定在AB边中线CD上,同理也在BC边中线AE上,∴板ABC的质心在其几何重心上.

    (3)解题思路:将负质量与坐标法结合起来求解:设圆板面积密度为,则大圆板质量,小圆板质量,再以O点为原点,方向为x轴正方向,应用坐标法得,∴其质心在C点左侧 处.

    2、如图所示,有两个相同的匀质实心球,半径为R,重量为G,A、B球分别为将它们挖去半径为 和 的小球后剩余的部分,匀质杆重量为,长度,试求系统的重心位置.

    答案:C点左侧0.53R处.解题思路:以C点为原点,cb方向为x轴正方向,结合坐标法与负质量法求解.

    3.一、教学目标

    1、知道重力是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会用公式g=mg计算重力.3、知道重力的概念及确定方法.4、知道等效法在建立重心概念中的应用.二、重点难点

    1、重点:重力的大小和方向.2、难点:物体重心的确定.三、教学方法通过演示、观察知道①重力的方向②用测力计测量重力③重心的确定.四、教具弹簧秤、台秤、砝码、钩码、不同形状的薄板(带有悬线).五、课时:1节

    六、教学过程(一)重力

    1、重力的产生:地球上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这种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2、重力的方向演示1:用绳子悬挂物体时,观察绳子的方向——竖直下垂.演示2:让物体由静止开始下

    二、落,观察物体下落的方向——竖直下落.结论: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与水平面垂直).讨论:能不能说成是“垂直向下”?不能.因为平面不同,其垂直向下的方向也不同,但重力的方向只与当地水平面垂直,即竖直向下.3、重力的大小(1)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测出(2)用弹簧秤悬挂(课本图1-2甲)或支持(课本图1-2乙)物体,当物体静止时对弹簧秤的拉力或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3)用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原理

    三、高中物理《重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知道重力是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2)掌握重力的方向和大小,掌握重心的概念,会求质量分布均匀且形状规则物体的重心;

    (3)知道万有引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及物体间距离的定性关系。2.通过观察和亲身感受以及对初中知识的回顾,概括出重力的产生、方向及大小与什么有关,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以及认真阅读教材的习惯。

    3.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g值有关”是本节的重点,g值恒定是有条件的。

    2.“重心”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重心”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而引入的,它是物体每一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而力的合成以后才学到。

    三、实验用具 1.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弹簧秤(悬挂式、台式两种)、铁块及外表相近的铝块(均用相同颜色油漆涂饰外表)、钩码(50g×10)。2.重心

    (1)重心板(直角尺状、三角板——有悬线);(2)起重机重心变化的CAI课件;(3)“欹器”——录像片;(4)“双锥体”及配套支架;

    (5)“铁锹”模型——纸管一端缠有金属丝,剪刀、天平。

    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这里有两个物体,请同学来描述一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最显著的不同是什么?

    用手掂一掂,或弹簧秤称量一下,发现它们不一样重。这里的“重”是我们的感受,或是测量的结果,这说明这两个物体受到的重力不同。现在我们来学习第二节:重力(二)教学内容 1.重力产生的

    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水会自动从高处流向低处,抛出的物体会落回地面)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力。明确:地球上物体受到重力,施力者是地球。物体都有质量,只要在地球的引力范围之内,物体就会受到重力作用。2.重力的性质——方向和大小

    (1)为什么说“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日常生活中,由静止释放的物体(粉笔头)沿竖直方向下落;悬挂在细绳下的物体静止时,绳沿竖直方向——由二力平衡和重力沿竖直方向向下。

    而“纸片飘飘落到地上,并不是竖直下落的,这是为何?”,飘忽不定是因为空气阻力的作用,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纸片也是竖直落下的。以后我们还会做这个实验的。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竖直方向也叫重锤线方向,也就是与水平面相垂直的方向,因此,不宜把竖直方向说成“垂直”方向;

    ②“向下”是相对于地面上的观察者来说的,对于地球另一端的观察者,其“上”、“下”指向刚好与我们相反。(2)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①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原理:二力平衡); ②实验: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G=mg 在静止的情况下,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也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静止”:演示细线悬挂重物加速上升时线被拉断——重物对悬线的拉力大于重力;台秤加速下降时,示数小于物重——被称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小于重力。

    “竖直”悬绳(或“水平”支持物):

    “等于”:只是数值上相等。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对绳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施力者是该物体,以后还会学到其它区别。因此将“等于”二字换成“就是”二字是不妥的。3.重心

    物体的每一部分都受到重力作用,为了研究问题方便,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物体受到的重力集中作用在一点,这一点叫物体的重心。“认为”:重心的概念是人为引入的。

    “从效果上看”:等效代换的思想,即在处理某些问题时,如果想象把构成物体的全部物质压缩成一个点集中在重心处,将不影响研究的结果。

    (1)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演示:均匀直棒的重心在中点;均匀三角板的重心在三条中线的交点。均匀球的重心在球心,均匀圆环重心在圆心。

    回顾:初中学过,可以用悬挂法找物体的重心。演示:重心板实验。物体的重心不一定是物体上的一个点(如圆环、直角尺等)。(2)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还跟质量的分布情况有关。如:一把铁锹的重心在靠近锹头的一侧。演示“模拟铁锹”的重心。问:如果从重心处切开,哪头重?同学回答并用杠杆平衡解释支点在重心处时“铁锹”的平衡。最后用剪刀剪开“铁锹”,两段各放在天平两盘中,验证一下。

    演示:起重机的重心,随着提升重物的质量和高度而变化——CAI课件。重心随重物质量增大而前移,随提升高度增大而上移,重心快超出支面时发出报警声。放录像:欹器。

    静止时向右倾斜,倒入一半水时处于正位,继续倒水,重心向左上方移动,倒满水则倾覆。——“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

    (3)重心的实用意义

    重心的高低和支面的大小决定物体的稳定程度。计算势能,用到重心的概念。4.万有引力

    (1)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有吸引作用。

    牛顿从苹果落地联想到地球与月球之间、行星与太阳之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有相互吸引的力,这种力叫万有引力。(2)万有引力是由于物体具有质量而在物体之间产生的一种相互作用。(3)物体的质量越大,万有引力就越大;物体间距离越大,万有引力就越小。(定量关系将在以后学习)由于一般物体的质量不大,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极其微小。例如两个直径1m的铁球(质量约4 100kg)靠在一起时,它们间的万有引力约为1.1×10-3N。

    天体的质量很大,因此天体间的万有引力十分巨大。例如地球和太阳之间的万有引力大约是3.6×1022N,它足以拉断直径9×103km的钢柱。(三)小结

    1.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所产生的。从本质上讲,重力属于万有引力,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一般来说它们的大小和方向都有差别,但差别甚小。

    2.物体在其它星球上受到星球的吸引也产生相应的重力。通常不加说明时,“重力”是指物体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

    3.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所在位置有关:G=mg。在地面附近不太大的范围内,可认为物质(质量一定)受到的重力是恒力。(计算表明:沿地表相距1800m的两点,重力的方向相差不到1′。)4.重心是重力的作用点,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重心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四)拓展训练 1.课本p.13练习二。说明:第(1)题第③项中“运动”指沿地面不太大的范围内的运动。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篇9】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 {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6.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条件:适用于解决低速运动问题,适用于宏观物体,不适用于处理高速问题,不适用于微观粒子〔见第一册P67〕

    注: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或者是匀速转动。

    1.线速度的大小等于弧长除以时间:v=s/t,线速度方向就是该点的切线方向;

    (2) ω=2π/T;

    (3)V=ωr;

    (4)f=1/T;

    4.向心力:

    (1)定义: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沿半径指向圆心的力,这个力叫向心力。

    ②是根据作用效果命名的。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篇10】

    高中物理必修一复习大纲

    1.运动的描述(7概念1实验)

    质点、参考系、坐标系、时间、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概念 什么是质点?

    时间与时刻有什么区别? 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速度的公式:v=s/t 加速度:a=△v/△t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1实验)

    速度、时间、位移、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

    力、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学公式

    1、胡克定律: F = Kx(x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为倔强系

    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2、重力: G = mg(g随高度、纬度而变化)、(1)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F1 +F2 F  F1-F2 (2)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3)合力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

    (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

    为零。

    Fy=oFx=o F=o 或

    (2)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力矩代数和为零.

    力矩:M=FL(L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的公式:

    N(1)滑动摩擦力: f=

    说明 : a、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b、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无关.(2)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fm(fm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f静大小范围: O 说明: a、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

    运动方向成一 定 夹角。

    b、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4.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在不受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相对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

    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F合=ma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F=-F' 解题技巧:

    ⅰ运动的过程化 ⅱ力学分析

    ⅲ运动与力学结合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推荐


    考虑到你的需求,编辑特意整理了“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每个老师都需要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制作完整的教案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之一。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能力目标

    1.通过有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结合实例,学会案例分析的方法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两大板块,每一板块内部又分为二战前后和改革开放前后为时间界线。这种空间和时间的差异性,构成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加强总结和比较。利用多媒体采取比较法列出两幅表格,让学生比较二战前后和改革开放前后人口迁移的路线、特点、原因。从案例分析不同的国家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也各相同。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影响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各有不同。本节课有丰富多样的阅读资料和形式,可相互穿插灵活运用于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类型(流向、成因、意义);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原因以及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和比较法

    教具准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自制图表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假如现在给你一个机会重新选择住地,你会选择什么地方?学生在七嘴八舌中各抒己见。老师总结,出于多种原因,有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人们的住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以及生产力的发展,会发生空间移动,这就是人口迁移。本节课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定义

    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空间移动

    人口迁移三大要素居住地变更

    时间限制

    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做人口迁移,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和长期变化的运动,才被当做人口迁移。这就是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强调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就是要把人口迁移与人们每天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常往返、外地购物、出差等活动区分开。另外,按照这一定义,游牧民的迁徙、季节的季节流动、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也不应包括在人口迁移之中。

    第二、人口迁移的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变包含有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距离。

    说一说:哪一种属于人口迁移?让学生理解人口迁移含义。

    1民工潮涌向城市

    2美国人口从冷冻地带向阳光地带转移

    3小吴去北京旅游一个月

    4三峡库区区民搬迁沿海城市安家落户

    2.人口迁移的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

    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去想里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3.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时间特点原因流向意义国际人口迁移19世纪以前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欧洲殖民主义的扩张,新大陆的开发欧洲、非洲迁往美洲、大洋洲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二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世界各的国生产发展不平衡拉丁美洲、亚洲、非洲迁往西欧、北美、西亚、北非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4.我国的人口迁移

    原因特点流向古代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①人口移动规模小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的脆弱、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②背井离乡大批迁移黄河流域迁往长江、珠江流域新中国成立以来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东部沿海地区迁往内地和边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改革开放政策人口流量增大,出现民工潮从农村迁往城市

    从内地迁往沿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贸易的往来和交通条件的日益便利,我国的人口迁移不仅数量增加,而且频率加快,使各地区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人口迁移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活动

    1.你的祖籍在哪里?如果你的家庭有跨省界(国界)移动的历史,请说一说每一次移动给家庭带来的影响。

    可以请家庭亲属中有移民背景的同学简要介绍有关情况,以了解这种地理现象发生其影响。让学生讲解个人所在家庭的迁移经历进行探讨分析,然后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2.近年来,我国有一些科技人员、工人、农民迁往东南沿海地区定居。这些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为什么?

    从迁出地来看,人口迁移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对更好地保护农村的自然环境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人口迁出也容易造成迁出地的人才外流现象。

    从迁入地来看,为东南沿海地区工农业发展提供劳动力,积极地推动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但大量的人口对迁入地来说,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口拥挤、人口压力过重、甚至社会治安混乱的现象.

    承转:

    我们学习了国际人口迁移和我国人口迁移的有关知识。那么,我们就要问,人们为什么要迁移?迁移受哪些因素影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两方面

    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因素的综合反映。人口是否从某一个地区迁移到另外一个地区,要看迁入区是否有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可能因环境或个人的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

    案例2

    通过这个案例,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1、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从16世纪起,欧洲人开始移居美国。可以说,没有国际人口的迁移,就没有今天的美国。移民对美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美国曾出现过的四次国内人口迁移高潮。

    第一次是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造成的人口大规模西移;

    第二次发生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口由乡村大量流入城市;

    第三次是20世纪xx年代到60年代,由于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等原因使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第四次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还出现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案例3

    通过这个案例,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我国古代人口的变迁

    1、周朝前,我国人口重心均分布在北方的黄河流域。

    2、秦汉时期,北方大规模战乱屡屡发生,使人口多次迁往南方。

    3、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北方居民为了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而继续南迁。尤其是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引起了北方人口南迁的高潮。北宋末年,南方人口已占全国人口2/3左右。

    4、元明清期间,政治中心在北京,北方战乱平息,人口数量增加。

    5、我国人口迁往海外有很长的历史。

    活动

    从上述案例中任选一个,进行重点分析。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哪些因素促使美国成为一个移民国家?哪些因素导致了美国人口在本土范围内频繁迁移?

    第一次:战争第二次:经济因素第三次: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第四次:环境

    (2)影响我国古代人口大规模迁移的因素,与影响我国近几十年人口迁移的因素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古代:战争近几十年:政策、经济等因素

    本部分可以由学生分组讨论--学生讲解--学生补充--教师总结的步骤进行

    教师总结:通过古今中外的人口迁移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

    寻求更多的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

    获得更好的经济待遇

    改善个人及家庭生活经济因素

    (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其他因素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

    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课堂小结:

    这节课要明确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不仅包括人口自然增减,还包括人口迁出或迁入数量的变化。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我们知道人口的迁移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综合体,我们在分析某一迁移现象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考虑,突出重点,体现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

    板书设计: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2.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确定的理由:是核心知识,是说明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

    2.特殊的行星的特殊之处——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确定的理由:是地球特殊性的具体体现,地球有了生命和人类才有可能探讨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四大圈层环境的发展规律。

    教学难点:

    1.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确定理由:学生易于从自然常识角度认识地球上为什么有生命,而难以从地球的宇宙环境探索地球为什么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一)地心说——日心说——星系说——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讲述)从古代以托勒密为代表提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到16世纪哥白尼提出的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实际上把宇宙看成是太阳系;再到18世纪天文学家引进“星系”作为宇宙的代名词;再到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我们对宇宙认识不断深入。

    二)现在人类认识的宇宙

    1、宇宙是形态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

    天体类型: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建议)教师结合课本图1.1分别介绍星云、行星、流星、彗星等天体的定义以及蟹状星云、土星、狮子座流星雨、哈雷彗星的突出特征。对彗星在运行轨道上不同位置彗尾的长短、方向的变化规律及形成原因可作适当补充。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就形成了天体系统。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建议)教师画出天体系统层次表并结合按天体系统层次顺序分别介绍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总星系。

    3、宇宙的演化过程

    各种天体不是同时形成,各有其发生、发展、衰亡的历史。而整体的宇宙则经历温度从高到低,物质密度从密到稀的演化过程。

    二、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参阅教材第3页表1.1)

    附表1九大行星的数据分析表

    行星分类成员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公转周期自转周期

    类地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

    附表2地球各项指标在类地行星及九大行星中排位

    地球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公转周期自转周期

    在类地行星中排

    在九大行星中排

    二)地球又是一个适于生物生成和繁衍的行星

    1、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直比较稳定。

    从太阳系的诞生到地球上有生命的痕迹,中间经历了漫长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太阳没有明显的变化,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直比较稳定,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

    2、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和共面性,这样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3、地球自身具备有生物生成所需的温度、大气、水等条件。

    平均温度15c:地球与太阳距离太近,温度就过高,则热扰动太强,原子不能结合在一起,也就不可能形成分子,更不用说生命物质。地球与太阳距离太远,温度过低,分子将牢牢结合在一起,以固态和晶体存在,生物也无法生存。

    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其引力可保存大气,形成大气层。经过漫长的过程,演变成以氮和氧为主的大气成分。

    大量的液态水: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使结晶水汽化;地表温度逐渐下降,在地面低洼处形成了原始的大洋。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篇3)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教学重难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

    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含义

    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工具

    地球仪、地球的卫星照片,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天文挂图,多媒体、“太阳系模式图”挂图,录像机及自行剪辑九大行星概况、彗星录像节目,投__或月貌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通过我们初中地理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对其只是作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高中阶段继续对其作进一步的介绍。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

    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围还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阳。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现在我们就面向整个宇宙,来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介绍】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始了。那时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再后来,加上射电望远镜,人们还发现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阅读材料,并结合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谈谈你在天空中可以看到的星星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天体的主要类型:星光闪烁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圆缺多变的月亮、轮廓模糊的星云、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彗星、气体和尘埃(备注:1此部分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各种天体的主要特点及各种天体的视形状和特点;2.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板书】1、几种常见的天体

    【过渡】正是由于以上所述天体和星际物质构成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的各种天体是否为孤立的呢?经过科学家的实验证明: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我们称之为天体系统

    【讨论】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3图1.2及相关材料,举出一些天体系统的例子,并完成P4的上面的活动题。

    【学生回答】略

    【引导】好,像同学们举出的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等都是天体系统。那么,这些系统内的天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形式的关系呢?(互相吸引;围绕旋转)

    【板书】2、天体系统

    【启发讨论】天体系统有大有小,大的天体系统又可包含许多小的天体系统。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三个天体系统之间是如何包含的呢?(银河系含太阳系,太阳系含地月系)

    【学生回答】略

    【讲解】(备注:投影课本P3图1.2讲解)地月系只有两个天体,地球和月球,它们之间的平均距离为38.4万千米;太阳系则包括太阳、九大行星、卫星及其它天体,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距离为1.5亿千米;而银河系是由太阳和千千万万颗恒星组成的恒星集团,象太阳这样的恒星就有2000多亿颗,太阳就处于距银河系中心2.7万光年的位置上。

    【讲解】银河系已如此庞大,是否就是的天体系统呢?是否就是我们的宇宙呢?还远远不是。利用天文望远镜,我们可以观测到在银河系之外,还有约10亿个类似的天体系统,它们被统称为河外星系。

    【多媒体放映】河外星系(仙女座星云,大、小麦哲伦云等)。

    人类目前所认识到的整个宇宙,科学家称之为总星系,是一级的天体系统。当然,随着空间探测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必然还会进一步扩展。

    【讲解】同学们刚才关于活动的回答很好,这里我们一起总结一下:(多媒体投影)

    【复习提问】天体系统的概念及其层次结构?

    【新课导入】我们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的行星,那么太阳系中还有哪些行星哪?他们又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在众多的行星中惟有地球存在生命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主要问题。

    【板书】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启发讨论】阅读教材P4图1.4太阳模式图思考太阳系周围有几颗行星,它们由近及远的排列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目前已知太阳系有九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在火星、木星之间夹有小行星带。

    【板书】1、九大行星

    【启发讨论】在太阳系中,九大行星就好像一个家庭中的九个兄弟,有许多共性,请结合有关材料完成P4—P5活动题1、2,并总结九大行星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上有哪些共同之处?

    【板书】2.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1(1)九大行星在公转的方向相同,均为自西向东转,我们称为同向性。

    (2)各大行星的轨道倾角都很小,只有水星和冥王星的大一些,也不过17°,说明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近似在同一个平面上,我们称之为共面性。

    (3)公转轨道椭圆的偏心率,即焦点到椭圆中心的距离与椭圆半长轴之比,它决定椭圆的形状。偏心率越小,越趋向于圆,当偏心率为0时,轨道就是圆。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的偏心率都很小,说明它们的公转轨道都是接近于圆的椭圆,我们称之为近圆性。

    (4)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2(1)(启发引导)九大行星的质量、大小、化学组成等结构特征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由此,可以将九大行星划分为三类——与地球类似的称之为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和质量都大的称之为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第三类是距离太阳远的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称之为远日行星。现在,黑板投影一个表格,看看你能否根据所学的知识填出:

    边启发,边指导学生填上表。

    (2)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没有特殊的地方。

    【过渡】通过以上我们对九大行星的了解,我们知道目前只有地球上具有生命存在,这就是我们要讲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三、存在生命的星球

    【启发讨论】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为什么地球是太阳系中存在生命繁衍的行星呢?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地球为生命物质的存在提供了三个越的条件,这也是其它行星不具备的条件——(1)日地距离适中(1.496亿km),使地表平均气温为15℃,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地球上的温度,还有利于水的液态存在。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吸引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又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以氮、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3)海洋的形成:由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缩及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等形成了原始大洋,地球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就出现在大洋中。(备注:此部分可以模拟演示或讲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温度、大气、水等条件;假设地球温度过高或过低对地球生命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地球大气、温度与地球水的关系)

    【板书】1、日地距离适中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3、液态水的存在

    【启发提问】宇宙中是否只有地球上存在有生命物质?

    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具有上述两项条件就可以存在的生命物质,而在宇宙中,在其他的恒星系统中,是否也会存在像地球这样的天体?这是非常有可能的!因此,人们通过各种途径,正在不断地探索。

    【总结全课】

    课后习题

    巩固练习题】(投__,当堂完成)

    1.为什么说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分析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课后探究】阅读有关哥白尼、布鲁诺等的书籍,开一次班级天文学演讲会,讨论学习前人科学探索的精神,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感想。

    板书

    【板书设计】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几种常见的天体

    2、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九大行星

    2.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

    1、日地距离适中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3、液态水的存在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篇4)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情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教学内容称述性知识“亚细亚”和“欧罗巴”亚欧大陆亚洲的地理位置时区与区时

    运用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掌握亚洲和欧洲地理位置及特征。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评价方法作业评价、小测试评价教学资源印刷资料小测试题多媒体资源flash动画模型实物:地球仪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教学关键

    运用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学会分析某个未知区域各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

    联系及该区域的地理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播放一段关于亚洲的录像资料,如长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

    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

    (二)新授

    板书第一章认识大洲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的大陆。学生通过阅读图1-1,进行讨论后总结。提问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直到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通过我们对亚洲的学习,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学生通过读地图1-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活动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欧洲:

    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

    总结归纳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学生回答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

    点拨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来分析掌握欧洲的地理位置。(学生小组探究完成)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篇5)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引入新课)我们的生活与区域密切相联。例如,我们介绍自己家乡在某省某市,去过某风景区旅游等。我们经常听到省(直辖市、自治区)、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术语。你知道什么是区域吗?区域有哪些地理特征?

    【板书】一、区域的含义

    1、区域的概念: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⑴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例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又如漳州市既是福建省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芗城区、龙文区等。

    (2)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简单,区域内同一性大,区域间差异也小。例如我国东部季风区南北跨纬度广,内部差异明显,根据气候等要素的区别,又可分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

    (3)整体性。指地表区域内各组成部分间的内在联系,并经过这种长期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区域的这种整体性是形成区域同一性的原因。

    (4)可变性。首先是指区域界线的模糊性。虽然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其次是指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指标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

    (过渡)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会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首先学习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让学生做完学案知识点一:区域。

    答案:地理差异指标区位特征地理条件C

    【板书】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具体包括: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区域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等差异。我们通过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思考: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引导学生完成学案知识点二:地理环境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答案: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差异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位置

    北纬30°附近,长江的入海口

    WWW、北纬43°~48°的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

    xx亚热带季风x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土地条件

    水稻土为主,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x黑土x为主,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矿产资源

    xx贫乏xxxx

    石油等矿产丰富

    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

    下面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共性

    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地理环境差异

    地理位置

    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

    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篇6)

    知识目标

    1.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差异,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

    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 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讲述新课:

    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 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

    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

    [启发] 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人口规模、从事的生产劳动等方面来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讲述]: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不难看出,乡村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居民居住地。规模最小的叫做村庄,大一些的叫做城镇,但我们也把它归为乡村聚落。乡村的周围有农田分布,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动空间。而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周围的地区的发展起着显著的带动作用。生活在城市的确存在很多的好处。

    但是,城市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你我就身在其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哪位同学起来说一说你认为城市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活噪音、生活垃圾、就业困难等方面来进行讨论。

    [小结]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越来越大,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我们更加要加强城市的绿化,管理与保护。在城市的建设中,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生存环境来。

    [过渡] 前面我们了解了聚落的形态,主要包括城市与乡村。但是自然界的地理事物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的,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的乡村发展成为城镇、进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

    聚落分布在世界各地,很不均匀,从前面的世界人口分布知识,我们就可以知道,人口分布不均,也反映聚落的分布情况。

    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当地的民居建筑有何特色呢?(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等。

    [承转] 正因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聚落建筑风格各异,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讲述“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展示] 各类文化遗产的图片,教师边介绍边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然后请学生考虑图片反映的内容有什么共性?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它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城市、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民俗风情、经济科技等到的发展水平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

    [教师提问] 有人在古代建筑物下刻写“---到此一游”,这种做法对吗?(不对)为什么?(学生讨论)

    [小结]: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经济、科研价值,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我们研究人类各个时期的文化精神、社会制度、民族风情等有着重大的意义。特别为我们人类如何去协调人地关系,合理地改造自然等,提供宝贵的资料!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课堂板书设计,概括本课知识要点:

    1.聚落: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可分为城市与乡村两种形式;两者的差别;

    2.聚落的形成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课堂巩固]

    1.乡村聚落类型及其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 )

    A.农村——放牧 B.牧场——伐木 C.渔村——捕鱼 D.林场——种植

    2.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 B.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多 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

    3.影响聚落形成与发民的主要因素有……( )

    ① 地形 ② 资源 ③ 土壤④ 水源 ⑤气候 ⑥ 植被 ⑦地质 ⑧ 交通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篇7)

    本节内容的设计从教材结构上讲是用于回答本单元引言部分提出的两个设问:“常见的天气系统有哪些”和“气象灾害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危害”;也是在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理论基础上,在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全球大气运动框架下对各地区常见天气系统的具体分析,完整了前面所涉及的知识,如高气压、低气压、极锋等;此外,本节内容的掌握更可使学生将地球上的大气有关知识学以致用,分析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识要求:

    1、掌握有关气团、锋面、锋线及锋的概念,理解气团、锋面的分类。

    2、掌握不同锋面、同一锋面控制下的不同地区、同一锋面控制下同一地区不同时间天气的变化特点。

    3、理解低压、高压与气旋、反气旋的关系及其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技能训练:

    1、培养学生从运动的角度分析解读锋面系统、气旋反气旋系统与天气关系图。

    2、运用简易天气图,说明天气系统的活动特点及其带来的天气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近期天气变化状况引入主要天气系统的类型。

    2、Flash课件演示锋的形成、冷锋暖锋及准静止锋的运动变化过程,从动态的角度掌握锋的有关组成部分及其运动变化对天气的影响。

    3、读图2.21“2003年10月14日12时世界海平面的气压分布(局部)”并结合flash课件演示理解掌握高压(反气旋)、低压(气旋)、高压脊、低压槽等概念并从动态的角度理解气旋、反气旋的演变过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正确理解天气现象的发生、变化,树立物质世界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明确科学监测预报的重要性。

    2、使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就在身边,学习有用的地理,将所掌握的地理知识运用于实际,指导生活。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篇8)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能够根据所需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2.了解交通运输线、点组成的交通运输网及其布局的影响因素

    3.结合案例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案例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合作与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要想富,先修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五章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投影)练习:请为下列货物的运输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

    1、2箱急救药,从北京运往乌鲁木齐。

    2、2吨活虾,从郊区运往市区。

    3、50000吨小麦。从上海运往重庆。

    4、10万吨原油,从科威特运往日本

    5、2万吨煤炭,从大同运往上海

    生1:2箱急救药品,从北京运往乌鲁木齐,应该空至,因为空运的速度最快。

    生2:2吨活虾从郊区运往市区,适宜公路运输,因为公路运输较灵活。

    生3:50000吨小麦,从上海运往重庆,应该用水运。

    生4:10万吨原油,从科威特运往日本,应该用巨型油轮运输。

    生5:2万吨煤炭,从大同运往上海,可以用铁路运输。

    师:有没有更经济的运输方式吗?

    生:可以先将煤炭运往秦皇岛,再利用海运运往上海。

    师:很好!同学们,从刚才我们所举的例子中可以发现,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既要根据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又要根据货物的类别和数量以及运输距离等综合因素作出最合理I的选择。伴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不同地区之间人们的交往和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交通运输的发展也显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投影图片:高速列车和普通火车)

    师:大家看到的这两列火车在外形上有很大的区别,左侧图为高速列车,右侧是普通火车。高速列车子弹式的车头设计有助于速度的大大提高。目前,世界高速列车的最高时速可达400千米。高速列车的发展展现了现代交通运输发展的什么特点?

    生:高速化。

    师:对!同学们对世界和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了解吗?(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

    师:中华之星高速列车体现了我国机车车辆制造技术的最高水平,最高时速可达310千米,列车的高速化有多种技术,同学们知道吗?

    生:磁悬浮技术

    (投影图片:上海的磁悬浮铁路)

    师:这是上海浦东的磁悬浮铁路,于20xx年元旦正式投入商业运行,磁悬浮技术尽管可以大大提高列车的速度,但投资很大,所以对于磁悬浮列车的商用一直是褒贬不一。同学们如果想作进一步的了解,可以在课后通过上网查资料来了解,以拓宽自己的视野,与铁路运输相比,公路运输具有更强的灵活性,高速公路建设已成为我国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投影图片:高速公路)

    师: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我国的高速公路里程已突破3万千米,高速公路里程位居世界第二,我国高速公路发展用短短十多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三四十年的发展历程。

    师:课本图5.2是日本于1980年建成的世界最大的海上巨型油轮,载重达56万吨,甲板上能容纳4个足球场。这体现了现代交通运输发展的又一个特点

    生:大型化

    (投影图片:集装箱运输)

    师:同学们知道图中所示的是那一种交通运输技术吗?

    生:集装箱运输技术

    师:集装箱运输技术有什么好处?

    生:发展集装箱运输,可以节省包装和仓库费用,便于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保证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

    师:我国铁路网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生:我国东部地区铁路网稠密,西部稀疏。

    师:为什么呢?

    生1:因为东部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有利于铁路的建设。

    生2:东部地区经济比西部地区发达。

    师:说得都不错!看来交通运输的布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具体作进一步的认识。

    (指导学生阅读案例1,思考下列问题)

    1.南昆铁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何处?

    2.在地图上分别读出南宁和昆明的海拔,观察南昆铁路经过哪些主要地形区?

    3.南昆铁路沿线有哪些资源?

    4.南昆铁路的建设有什么意义?

    师:南昆铁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何处?

    生:南昆铁路东起广西南宁,西到云南的昆明。

    师:南宁和昆明的海拔分别大致是多少?南昆铁路沿途经过哪些主要的地形区?

    生:南宁的海拔100~200米,而昆明的海拔1000~2000米,两地海拔差异很大。从南宁到昆明,经过南宁盆地,然后翻山越岭到达云贵高原。

    投影资料:南昆铁路所经地区地形险峻、地质条件复杂,通过七度以上高烈度地震242千米,可溶l性岩IK375千米,膨胀:L~146千米,被称为地层博览。该铁路从海拔78米的南宁盆地上升到海拔2000多米的云贵高原,工程难度是铁路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

    师:南昆铁路的建设有什么意义?

    生:交通运输的布局受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和制约。

    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需要同学们了解五种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能结合运输货物的特点、运输量等对交通运输方式作出合理的选择。

    教学后记

    高一地理必修2第五章教案: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交通运输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2.了解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案例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合作与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额观点

    二、教学重点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交通运输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建在交通线上的聚落

    展示:《中国交通图》或手绘我国部分地区铁路示意图,主要让学生了解在铁路枢纽上兴起的城市及其形态。

    提问:说出下列城市分别建在哪些铁路线或是哪几条铁路的枢纽站?

    (石家庄、郑州、宝鸡、株洲、怀化、兰州、蚌埠等。)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建在铁路枢纽上的城市,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如湖南的株洲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承转:不同的交通运输时代,城市的区位有所不同。随着交通线的变化,城市也会发生兴衰。

    (2)交通线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

    展示:京杭大运河示意图,教师简单介绍大运河的地理概况、历史作用,并在图中指出扬州、济宁两城市的位置及京沪铁路线,(说明:由于京杭大运河北段的淤塞、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扬州、济宁这些历史名城发展缓慢,而京沪铁路沿线和沿海城市迅速发展。)

    教师还可结合历史材料做补充说明:如乾隆皇帝下江南、康熙微服私访曾几下扬州。又如,地处山西高原中部的平遥、祁县几个县城,晋商的兴起时是重要的驿站,是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当时山西的票号也驰名全国。后来,由于陇海线、京广线的建成通车和晋商的日趋衰落,这些城市发展也很缓慢。

    二.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教师:商业网点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们可以通过商业网点满足日常的生活需要;商业网点也尽可能多地吸引购物者,以提高商品流通的经济效益。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在不同的地形区,商业网点的形成条件、密度、效益和组织形式是不同的。

    展示:分别介绍山区和平原的自然条件。

    分析: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山区的等高线密集,说明地势起伏大,地形坡度大,由于山区的人口分布较分散且人口密度小,故山区的商业网点在分布上也比较分散且沿河谷地带分布。那么,平原地区的商业网点在形成、密度、效益和组织形式上相比较,有什么区别呢?

    展示:山区和平原的商业网点的比较表让学生思考并填出:

    山区平原

    形成沿河谷地带分布,商品的产、购、销有很大的依赖性,需从平原调进农产品,商品的种类少且经营规模小沿主要交通线而建,商品来源广且经营规模大,但需从山区调入大批林、牧产品

    密度小大

    效益远离商品产地,交通不便,效益较低货源足,交通便利,经济效益高

    组织形式流动式,如货郎担、大篷车固定式,如商业街、商业小区

    课堂小结:今天我主要学习了交通布局变化带来的两方面的影响:对聚落形态和对商业网点的影响。我们可以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

    教学后记

    问题研究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北京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的相应措施。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对地理现象的分析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地调查或借助于图书馆、网络等手段收集阅读相关资料,分析北京交通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引导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要严格遵纪守法,做一个有涵养的公民。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学生展示成果

    师生共同讨论分析

    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平时是通过什么交通方式到学校来的?城市里交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今天我们就围绕交通谈谈有关话题,研究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

    (展示交通拥挤的图片)

    提问:你们在这张图片上看到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交通拥堵问题、交通环境问题以及交通安全问题都是城市面临的主要交通问题。

    教师点评:指出其优点以及不足之处。进而引出问题研究的一般思路:

    发现问题

    查找资料

    分析问题

    城市交通问题

    解决问题

    北京出现的

    通过实地调查、

    图书馆、网络等途经收集

    阅读相关资料

    分析南北京交通

    出现问题的原因

    发表意见探究解决北

    京交通问题的途经

    问:为什么北京的会出现堵拥?(学生思考回答)归纳小结:私人小汽车呈爆发式增长态势;人口、就业迁移导致机动化交通增长;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单一,轨道建设滞后于机动化发展进程;道路网体系和功能不完善;公交线路及站点设置存在问题;停车设施供应严重短缺道路施工加剧了交通拥堵;交通管理上还存在不科学、不到位的地方;自行车和行人过多,并且不遵守交通规则

    强调:自行车多并不是造成我们北京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但在一些混合车道地段,自行车多可能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一个原因。

    过渡:那么我们怎么去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

    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明确道路分工

    合理规划停车场

    减少出行距离

    错开出行高峰

    加大城市道路建设

    进行科学合理的交通管理,重视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

    提问:城市环境污染源主要有哪些?有些同学基本同意自行车多是加剧南京空气污染的间接原因,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小结:工业和交通是城市环境的主要污染源。而自行车是一种绿色交通工具,既环保又经济。只有当它在某些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不分的地段,影响车辆行驶速度的时候,它才可能成为加剧空气污染的间接原因。

    问:那我们针对交通工具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有什么解决方法吗?

    归纳小结:

    实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技术措施

    加强道路绿化

    合理规划城市道路,提高车速

    制定相关法规严禁各种车辆违规鸣喇叭

    在噪音严重的地区设置先进的隔音设施

    总结: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自行车过多并不是造成北京交通拥挤的主要原因,但自行车多并且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确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一个原因。从这方面来讲,在一些混合车道地段,自行车是造成空气污染加剧的间接原因。那么在北京到底是应该鼓励自行车的发展还是限制自行车的发展呢?

    学生辩论:鼓励自行车和限制自行车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篇9)

    一、教学目的

    “三圈环流”一直是教学的难点。由于本节内容空间尺度大、要素多,只凭课本中的图片,学生难以理解吃透,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展示,也只能看得见,仍然摸不着,学生也只是凭借画面去想象,难以形成空间思维的概念,最后也是晕头转向。因此我们决定让学生动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以此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思路

    本次实验按照实验准备――小组分工――合作互助――模型展示――教师总结这5步完成。在实验准备阶段,由老师事先安排好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分工对材料进行加工,形成最后模型制作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结合课本上“三圈环流的形成”相关文字介绍,合作完成模型;最后对模型进行展示,教师对模型制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

    三、教学准备

    (1)地球仪。每个班准备10个橡胶地球仪玩具,其大小适中,并自带经纬网,学科性强,可以在实验的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地理认识。

    (2)硬纸条。以打印纸为材料,上面已经绘制了4个垂直气流、3个近地面风向和3个高空风向,只需要学生在上课时沿线剪下即可,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同时,在设计上,高空风和近地面风是不一样的,高空风成弧形,最后偏转了90°,近地面风成直线形。这是因为高空风向和近地面风的成因略有差异,在制作前需要给学生具体强化。

    (3)透明胶布、剪刀等。

    (4)模型制作:①明确分工。在课堂上,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2个同学负责剪纸,2个同学负责折叠,准备出4个垂直气流、3个高空风、3个近地面风,另2个同学负责阅读课本,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②合作互助。材料准备齐后,小组同学群策群力,共同完成模型。

    第一步,赤道地区受热最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所以在赤道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气流;而极地终年寒冷,空气堆积下沉,所以极地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气流。

    第二步,赤道地区空气上升后,高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极地地区空气下沉后,高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高空空气由赤道流向极地(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风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在30°N附近高空偏转成西风。这样,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不断在此堆积下沉。因此,30°N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气流。因此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空气由此向南、向北流出,其中向南流的气流(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逐渐偏成东北风(近地面),低纬环流形成。

    第三步,从30°N近地面向北流的气流(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逐渐偏成西南风(近地面);极地空气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空气向南流出(北风),逐渐偏成东北风(近地面)。于是在60°N附近,从南边来的西南空气和从北边来的东北空气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因此60°N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气流。

    第四步,60°N附近空气上升后,在高空分别流向30°N(高空风)和90°N(高空风),组成了中纬度和高纬度环流圈。

    四、模型展示

    模型制作完成后,各小组派代表展示小组模型制作成果,并结合模型说出三圈环流的过程。

    五、教学评价

    本次模型制作,体现了模型制作的以下优势:

    一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传统的教学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只靠死记硬背掌握知识的要点,学习的兴趣不浓,效率不高。而本次“三圈环流”模型制作,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在小组中合作学习,动手制作,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色,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完成本次模型,需要调用以往所学的“热力环流”、“风”、“地转偏向力”等知识,这也是“三圈环流”的难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查阅相关资料,加深了对以往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是将复杂、运动的地理事物进行分解,直观地展现出来,深化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通过本次模型制作,学生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认识。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篇10)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

    一、从世界看中国

    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2.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二、辽阔的国土

    1.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2.跨近50个纬度→南北气候差异显著→适宜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三、广阔的海域

    1.东临四海一洋

    2.领海和内海

    3.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

    4.优越的海陆位置

    四、陆上疆界和邻国

    附表:表1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

    表2世界主要国家海岸线比较表

    第二节 中国的行政区划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我国的三级行政区的划分,记住我国33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位置,并且会在“中国政区图”上正确填图。

    教学重点

    1.准确记忆我国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位置。

    2.培养填绘地图确认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关系及空间想象、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方法

    学习指导法。

    教学手段

    每人一份“中国政区图”,黄、绿、橘黄、粉四色彩色笔,剪刀,若干单个省区政区轮廓图,8开大的中国空白政区图(每个学生一张)、“中国政区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中国的疆域十分辽阔,为了便于管理好这样大的国家,我们要进行行政区的划分。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行政区划。

    【板书】 第二节 中国的行政区划

    一、三级行政区划

    【讲授】 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的划分

    【承转到省级行政区的学习】

    【板书】 二、33个省级行政单位

    (出示“中国政区挂图”,同时学生将书翻到第6页)

    【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活动】 下列行政区,按(1)至(3)的教学步骤进行。

    山西、湖北、广东、云南、青海、黑龙江、沿海岸线的行政区

    (1)认形状:教师出示一个轮廓图,让学生在课本的政区图上找出该行政区的名称,掌握轮廓的特征,如山西像平行四边形,湖北像民警的帽子等;

    (2)定位置:在空白地图找到该行政区的位置,并涂上颜色,写出名称,注意该行政区与长江、黄河的位置关系;

    (3)找邻居:从北部顺时针找起,每找出一个,都要注意指导学生观察轮廓的典型特征,涂上颜色,写出名称。

    【转入行政区简称的教学】

    【板书】 三、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

    请学生将书翻到本节的附表。

    【讲授】 简称的由来

    学生在已上色的地图中填写简称。

    【展示投影】 简称和全称连线。

    学生练习。

    课后练习

    练习1.拼图:把上好颜色的地图粘在硬纸片上,分行政区剪下制成拼图。

    练习2.不看政区图,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按沿海、沿江、沿陆上国境线(底图上画有长江和黄河)拼图;

    (2)按课本本节末“课堂活动(一)”的要求,进行拼图游戏比赛。

    板书设计

    2025高一课件


    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我们又将续写新的诗篇,展开新的旅程,让我们对今后的工作做个计划吧。相信大家又在为写计划犯愁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历史备课组工作计划,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课件 篇1

    一、学情分析:

    下学期,我担任高一历史科教学。学生基础差,底子薄,且各科成绩发展不平衡。但是经过分科以后,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学习的主动性大为增强,学习风气较好。80%以上的同学对历史学习兴趣浓厚,能积极主动的复习和研究课本,参与探求和讨论相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在逐步形成。相信经过本学期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历史学科成绩将会有一个整体的提高。

    二、课程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感知历史、积累历史、理解历史与现实和主动参与的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个人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上述三维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

    三、教学措施:

    1、深入钻研新课程教材,依据历史课程目标,针对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精心地设计历史教学课堂。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2、认真教好每一堂课。上课是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灵活安排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顺序,把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引入课堂,采用问题教学法和讨论法,激励学生的学习,激活学生思维。同时重视基础知识,搞好学科内专题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注重知识迁移,培养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关爱学生,以情动人,耐心辅导每一个学生,认真批阅学生的每一次作业。搞好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及时反馈教学,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采用“情境教学”,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愉快中学到知识。相互配合学校进行综合知识竞赛,开辟第二课堂,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应对高考的挑战。

    5、结合实际,开辟第二课堂。本学期要求学生进行适量的课外阅读和历史调查活动,收集相关史料,撰写历史习作和制作历史课件等。重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的综合能力,逐步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高一课件 篇2

    一、指导思想:

    我们常说,科教兴国,教育的兴衰维系国家的兴衰!根据现在江苏省的高考要求,历史学科在高考中同样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团队精神,既分工又合作,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将来的高考打好基础。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整合,使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不断积累历史知识、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成为一个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一个逐渐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的过程。通过历史学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二、工作重点及目标

    1、全组成员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使我们高一历史组更加优秀。

    2、互相交流进一步研讨教材及适合与我们学生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3、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入手,提高教学质量

    三、情况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学期高一历史学科采用人教版教材,教学内容是历史必修2,是经济专题史,主要反映了人类社会经济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在人类历史的忔吕,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自下而上和发展的基础,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且它在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所以必修2在三门必修课中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要求学生在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经济制度、经济政策、重大经济事件及重要人物基础上,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经济史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学习的难度增大。

    2、学生分析:

    专题经济史的学习,要求对通史知识要熟悉,所以部分学生会感到相当困难,容易造成记忆混乱。

    四、教学进度安排:

    第1周:期末试卷讲评;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2周: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3周:古代的经济政策;讲评练习

    第4周: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扩展

    第5周: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6周:讲评练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第7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讲评练习

    第8周: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9周: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讲评练习

    第10周:期中复习

    第11周:期中考试

    第12周: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第13周:大众传媒的变迁;讲评练习

    第14周: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

    第15周: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讲评练习

    第16周: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17周:讲评练习;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第18周: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19周:期末复习

    第20周:期末复习

    第21周:期末考试

    南京市临江高级中学 高一历史备课组

    戴萍苏惠慧尚宗发

    20xx年2月19日

    与20xx-20xx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历史备课组工作计划相关的文章:

    ·20xx年高二生物教学计划·20xx年高二下学期地理教学计划·20xx年高一下学期地理教学计划·20xx年高三数学教学计划·20xx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20xx—20xx学年度体育教学计划·一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小学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高一课件 篇3

    一、指导思想:

    我们常说,科教兴国,教育的兴衰维系国家的兴衰!根据现在广东省的高考要求,历史学科在高考中同样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历史科组充分发挥团队精神,针对历史科组人员少的情况,既分工又合作,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将来的高考打好基础。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整合,使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不断积累历史知识、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成为一个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一个逐渐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的过程。通过历史学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二、工作重点及目标

    1、全组成员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使我们高一历史组更加优秀。

    2、互相交流进一步研讨教材及适合与我们学生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3、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入手,提高教学质量

    三、情况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学期高一历史学科采用岳麓版教材,教学内容是历史必修二,是“经济成长历程”专题,主要反映了人类社会经济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自下而上和发展的基础,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且它在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所以必修2在三门必修课中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要求学生在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经济制度、经济政策、重大经济事件及重要人物基础上,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经济史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学习的难度增大。

    2、学生分析:

    专题经济史的学习,要求对通史知识要熟悉,知识点也多,所以部分学生会感到相当困难,容易造成记忆混乱。

    四、具体措施:

    1.严格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安排历史教学,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安排必修课2的内容。

    2.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结合我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落实历史课程目标,尤其应发挥历史课程独到的教育功能,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科学历史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3.完整、准确地把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内容。高中历史教学应在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基础上,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注意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学习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

    4.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现代化。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学习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更好地改进教学。

    高一课件 篇4

    本学期是高中六个学期的第一个学期,学生在中考时是开卷考试,历史基础大多比较薄弱,而高中教材理论性比较强。因此要很抓教学常规和基础。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一、关于教学

    1、备课:做到深和通。教师必须按教学进度提前写好单元教学计划,在备课组组织下集体备课,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弄清本课在承上启下的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熟悉教材的全部内容,写好课时教案。教案设计要做到规范化。另外,认真做好导学案,考虑到学生语数外的学习任务较重,导学案要求在课堂完成。

    2、上课:

    (1)明确目标。明确单元及课时目标,整个教学过程要紧扣教学目标,及时反馈,合理调控,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设计好导语。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好导语,以新颖的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地吸引到教学目标上来,为实施教学目标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

    (3)把握好内容。重点要突出,讲授要得法,要在重点、难点和关键地方下功夫,防止面面俱到,贪多求全和主次不分的现象。

    (4)注意启发式教学。讲授知识富有启发性,努力做到科学准确,深入浅出,具体形象,生动有趣;要注意启发式的提问,精心设置问题意境,做到难易适中,形成探索性问题群;讨论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鼓励发表独到见解,引导学生讨论围绕中心,逐步深化。

    (5)学法要指导。鼓励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

    (6)课堂重训练。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教师精心组织,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训练过程,课堂习题配备要精当,有梯度,使优生和后进生都能得到训练。

    (7)优化教学环节。做到语言要精炼,富于启发性和趣味性,板书板画设计要科学;书写规范工整、大小适宜;教态亲切自然,感情真挚;注意仪表,衣着朴素大方,堪为表率。

    (8)采用现代教学手段。自觉地将现代教学媒体引进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要恰当有效。

    (9)运用课堂教学机智。对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要按照宽容的原则,恰如其分地处理,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化消极为积极,变阻力为动力。

    3、作业:根据年级组的要求,我们历史学科尽量不布置课外作业,作业在课内完成。这就要求作业要适当。紧扣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难易适度,有层次性。注意“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

    二、加强教课研。

    1、认真学习新课改的理念:包括学习课标、考纲、高考题;深入钻研教材、加强集体备课和研讨;积极开展和参加各层次公开课的观摩、学习和交流;本组内教师进行推磨听课(具体见附表)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素质。

    2、本组年轻教师争取在本学期根据平时的教学实践及时总结,写心得、感想或反思。最好能撰写教学论文。为每年各级论文评比做准备。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使用

    按照学校教务处的要求,根据教研组的统一安排,高一年级的'校本教学的内容为《大国崛起》。通过学习,能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角度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激发学生探索真知的欲望。

    四、教学资料库的建设

    本组教师把自己的教案、课件整理,形成自己的和备课组的资料库。另外每人上交一篇质量较高的教学案例和课件,也可参加各级评比。

    高一课件 篇5

    一、指导思想:

    新高中课程计划在明确高中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确保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作了积极的改革探索。所以教学中应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前进,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确保高贵的顺利推进,确保高中教育质量的稳步前进,教学中要切实有利于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教材分析:

    人类社会政治领域中的问题是极其复杂的。教科书选取的纠葛贯通古今、关联之外的学习专题,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站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葱人治到法治市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从而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人类的政治活动既受制于经济和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又发作用于经济及其他活动,给社会发展以巨大的影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曾指出: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换句话说,代表一定佳绩利益的社会集团、社会势力及其个人在国家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国际方面的言论和活动都是政治。因此,我们学习历史,了解人类社会政治领域中的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共一个班近四十个学生,生源质量参次不齐,教学上一定要进行分层次分阶段地巩固和提高。针对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则又要进行一定的较难的作业布置和试卷的布置。针对学情和特点略讲某些章节教学中一定要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并以基础知识为主。

    四、教学方法:

    综合考点内容,突出学科内的知识衔接,注重学科间的贯通,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基础训练,重在运用;拓展训练,重在提高;综合训练,重在发展。使学生既从“点”上拓展,有能对所学知识点结合,融会贯通。

    高中历史教材的主体结构按“学习专题”购建。共九个学习专题,包括导语、学习建议、主要介绍办专题的历史发展线索或学习重点,并提出一些学习方法上的建议。正文后辐射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以拓展我们的知识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上的政治活动是丰富多彩、极其复杂的,他与经济活动、文化活动的呢个一起构成料人类历史上多彩的生活活动。只要同学们潜心学习,细心探究,就一定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感悟许多历史的真谛。

    高一课件 篇6

    一:现状分析:

    教学方面

    1.教师刚刚接触新教材,对于三年教材的整体把握还不到位,在教学设计中还不够充分体现学生的探究精神。

    2.课堂上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手段不够丰富。

    3.辅导差生方面的措施不够灵活。

    4.教师所具备的其他学科的知识需要不断学习,如物理、化学政治学科等。

    学生:

    1.初高中历史知识衔接难。现在的高中新教材用的是模块专题方式来编写,是建立在学生对初中历史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基础之上的,而历史由于不是初中学生必考科目,所以学生基础知识不牢。

    2.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由于一些网络知识的欠缺或资源有限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能使学生具备自己动手探究问题的能力。

    3.对学科不重视,学习态度不端正。

    教材:

    1.新教材用的是模块专题方式来编写,是建立在学生对初中历史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基础之上的,对于基础知识较弱的学生来说,掌握较难。

    2.教材有些内容偏难,如第二、第三单元的知识,而且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不易理解。

    3.教材编排每一课内容含量过大,课上时间过紧。

    二、教学目的及任务:

    1、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在掌握基本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及基本方法。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合作学习。

    4、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进一步具有世界眼光,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的文化传统。

    三、具体措施:

    1.在课改中充分认识课程标准的重要地位,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以课程标准为依托,每一课都要依照课程标准进行备课。

    2.教师认真学习,努力改变教育教学观念

    新课改并不只是教材的变化,还需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注重探索在课上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打开思维,体会学习的快乐,同时根据不同的问题设置不同的情境,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解答出问题,从而真正的理解知识。

    3.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自主学习的.能力,具备终生学习的素质。

    要坚持做到每节课前,都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提出具体的问题,学生自己通过看书预习,解决部分知识性的问题,把不懂的知识找出来,第二天课上教师着重讲解学生不懂的知识,并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相应给以肯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对学生的评价放在平时。

    4.教师注重积累,使综合素质提高。

    就历史学科而言,知识编排较难,所以对于教师也在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知识,不仅是史学最新动态,还是涉及其他学科如政治、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我们也不断的在积累和学习。

    5.加强集体的力量,优化备课。

    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如:教学目标如何制定;本课重点是什么,如何突破;难点是什么,如何排除;本课怎样设计效果较好,能激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并提高课上效率;课后检测应怎样编写,怎样做到精讲精练,编写哪些类型的题等。

    6.课堂教学中精讲精练,落实笔头,突破重难点,提高上课效率。

    7.加强个别辅导,着力培养优生,同时抓好差生。

    高一课件 篇7

    一、指导思想

    在学校创建江苏省四高中和“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践行大冈中学主体合作性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科教学教育质量为目标,向课堂要效益。教学中根据当前高考、学业水平测试注重新材料、新情景的命题趋势,注意把传统的注重“双基”教学,转变到注重“基础”和“创新”相结合上来,在打好基础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必备的历史学科思维能力,让学生从高一就和高考、小高考拉近距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乐于合作的精神,使历史教学科研上一个新台阶。

    二、基本情况

    高一年级共有xx个班,xx位历史老师任教,本学期学习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①,共28课内容。每周只有2课时(必修①内容多,课时紧),力争在第18周完成新授课,第19——20周期末复习,第21周参加期末考试。

    三、教学目的及任务

    1、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在掌握基本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4、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进一步具有世界眼光,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的文化传统。

    四、具体工作

    1、务实创新,进行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为引导,结合学校首届课改项目的推进,进行教学改革。

    2、集体备课落到实处:定于每周四下午第一节课进行集体备课,就本组的教学活动进度,教学方法、作业布置等作统一要求。集体备课分工到人,每人主备2节内容,便于教师集中精力将自己主备内容的教学要求、教学目标吃透,根据自己对历次学业水平测试、高考试卷的`分析对教材内容进行解读,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搜集、查找、补充相关资料(包括视频、仿真题、真题、课外趣味阅读材料等),突破重、难点,力争能够设计出一份知识结构层次分明、适用、易懂、深入浅出、学生喜爱、贴近新课标理念的导教学案,让教学案能真正发挥引领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功用。

    3、促进历史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优势,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教学容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做到资源共享。

    4、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深入课堂,相互学习。发动教师走进他人课堂,学习他人的闪光点,既要听历史课,也要听其它学科的课,触类旁通。每次教师公开课课后要开展评课活动,并留下书面文字评价,杜绝空话、套话、大话。

    5、及时作好教学总结: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总结,听取学生反馈意见,及时调整以服务于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特别是对学生查漏补缺,每次检测后仔细分析、寻找原因。加强同备课组成员的及时沟通和交流,做到经验的总结及时、问题的发现及时,争取学期教学、教研工作成绩的双丰收。

    总之,高一历史备课组力争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能认真执行学校制定的各项常规要求,抓好集体备课、教研活动的开展和评价、课外兴趣小组、课后笔记等各个环节,规范教学,对学生、对学校更是对自己负责。

    高一课件 篇8

    一、现状分析

    高一年级共有16个班级,4位教师任教。本学期高一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为必修一,按课标要求,需36个学时,2学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方面的理念需要逐步的磨合,在新课改过程中走出新路,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二、工作目标

    加强教研活动,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组织备课组老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围绕《新课程标准》中的“创新教育”、“人文教育”等热点问题,结合历史教学实践,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三、具体措施

    1、每周组织一次本组教师的集体备课活动,学习新课程标准,探讨组内教师备课情况和作业情况以及复习的有效方法,寻求提高学习效率的.对策,注意收集本学科新的教学信息。

    2、制定好本学科教学计划,提前分章节备课,落实集体备课时间、内容 ,落实组内教师具体任务,积极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

    四、教学计划:

    1、学生情况分析

    1)初高中历史知识衔接难。现在的高中新教材用的是模块专题方式来编写,是建立在学生对初中历史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基础之上的,而历史由于不是初中学生必考科目,所以学生基础知识不牢。

    2)对学科不重视,部分同学学习态度不端正。

    2、教学目标

    1)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在掌握基本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进一步具有世界眼光,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的文化传统。

    3、基本措施

    1)在课改中充分认识课程标准的重要地位,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以课程标准为依托,每一课都要依照课程标准进行备课。

    2)教师认真学习,努力改变教育教学观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自主学习的能力,具备终生学习的素质。

    4)教师注重积累,使综合素质提高。

    5)加强集体的力量,优化备课。

    6)课堂教学中精讲精练,突破重难点,提高上课效率。

    7)加强个别辅导,着力培养优生,同时抓好学困生。

    高一课件 篇9

    一、指导思想: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育科研水平,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及“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备课组制定工作计划如下。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学内容为必修二全册。

    三、学情分析

    1.学情分析:本届高中生源质量相对较好,但由于现行的高考制度,使得学生普遍不够重视,学生分析问题的水平不高,基础掌握的不够好。

    2.教材分析:高一第二学期学习历史必修2“经济文明发展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政治、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经济制度、经济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四、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学期的高一历史备课要做到既有合作又有个性发挥,新老结合,取长补短。本备课组共同承担收集整理教学资料并做到资源高度共享。具体分工是:王维喜老师主要负责网上资源的收集(包括课件、试题练习)整合,同时总管全局,对平常课件制作及测试题把关。张春银老师负责教学资源整合,单元练习、考试题目的编制。每人在讲授新课前认真钻研所担负的内容,并于备课组会上作教材分析发言,同时要在教学该内容期间提供所有材料(教案、课件)供本备课组成员参考。杜绝不加修改的使用别人教案或直接使用从网上下载的教案,要求做到教学资源优化处理。课件主要是为了突破难点而作,应参考一些优秀的资料,借鉴其中认为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表述、材料或例子,再参考多种版本的课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性地补充一些实际有效的'东西。

    五、具体措施:

    认真执行学校制定的教学工作常规要求,抓好备课、上课、作业布置、课后辅导、评价及课后笔记等各个环节,规范教学。具体措施如下:

    1.充分讨论、精心安排,制订出科学周密的教学工作计划,并指导学生依据自己实际,制订个人学习计划。

    2.团结协作,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备课质量。做到统一思想、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特别是在备教学目标、备学生练习、备教学方法时能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同时通过集体备课,及时了解教学情况,针对教材的特点,不断地进行探索、改革、创新。(集体备课时间:周四下午第2节课、高一历史组办公室)

    3.坚持相互之间多听课、评课,相互切磋、共同探究和提高。

    4.着眼新课改,继续加强对新课程改革方面的深入研究。加强新课改理论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用新的理念打造新的课堂,用新的思想塑造新的教师,切实提高课堂实效。

    5.适当补充课后作业—《评价手册》,坚持做到及时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进度安排

    1. 本学期集体备课主备课人任务分工

    课题 主备人 课题 主备人

    2. 本学期教学计划进度(因放假等特殊情况计划顺延)

    高一课件 篇10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以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为核心,以中考研究、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为工作重点,切实履行好“研究、指导、服务”的工作职责,依靠全体历史教师,群策群力,努力提高我校高一历史教师的群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

    1、通过组织集体备课、课堂研讨、案例分析、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提高课程改革实施水平。充分发挥备课组、教师的作用,引导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引导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经验共享。

    2、加强中考研究、重视信息交流、不断提高高一历史教学质量。组织高一教师认真分析月考情况,依据抽测反映的问题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认真组织历史教师近两年试题,探索新课程命题的趋势。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体备课、课堂教学研讨、试题研究等教研活动,探索高质有效的历史复习模式。抓住向外学习的机会,收集中考信息并将中考信息进行反馈。

    3、强化训练,增强适应性

    在抓好自主性学习,精讲精练,提高能力的同时,组织好文综训练,提高中考的适应性。

    三、具体措施如下

    1、深入研究中考考纲与教材,注重中考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我们全体备课组老师仔细研读讨论教材,在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分析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难点,逐一研究考纲与苏州市历年中考试题,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与归纳。我们还要关注跟踪当前热点,设计新颖的思考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并对其进行了整理与归纳,努力提高备考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2、团结协作,充分发挥利用备课组的集体力量,构造和谐团队。

    在平时的'教学中,备课组内的老师要经常沟通,资源共享,相互听课,互通情况,共通商讨,出谋划策。开学初,备课组老师共同商讨制定详细的备课组工作计划及初三年级历史备课组教育教学计划,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工作指导方案来贯彻实施。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做好分工合作和交流,精心备好每一堂课。坚持无论是平时的教学还是各种大型的教学活动,都表现出强烈的团队意识,集众人智慧,展个人才华,大家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提高。在今后共同工作的日子里,大家毫无保留,彼此取长补短,要让丰富的教学经验、超前的创新意识、扎实稳妥的教学作风以及好学上进精神在组内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和融合。

    3、教学常规规范,不断追求教学创新。

    教学上我们要严格按照学校的教学要求完成教学工作,大到每一节上课,小到一分钟到位,时刻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以及中考的要求,在作业批改上,我们要认真及时,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本学期要进行二次月考,每次考试后,我们都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统计,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改进,以提高工作的实效性。除此以外,备课组三位老师还要积极参与本学期学校组织的公开课,并及时组织老师进行评课和总结。

    4、积极做好教学反思与总结,及时交流学生动态,分析学情。

    我们组三位老师平时也很注意教学积累,积极撰写教学经验,教学总结、教学感悟与教学反思,以便更好的为下面的教学探索总结出好的教学规律与方法。继续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积极性上苦下工夫。针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我们对他们作出了不同的学习要求和训练,努力使孩子们都能在中考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与效果。

    高一课件 篇11

    一、指导思想:

    在学校教学领导小组的宏观部署下,在教务处、教科室和高一年级组的统筹下,以提高学科教学教育质量为目标,积极学习课程教学改革思想,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

    二、对教学各个层面的要求:

    1、集体备课。本学期的高一历史备课要做到既有结合又有个性发挥,新老合作,取长补短。本备课组共同收集整理教学资料并做到资源高度共享。每人在讲授新课前认真钻研教学内容,并于备课组会上作教材分析发言,同时要将教学该内容期间提供所有材料供本备课组成员参考。杜绝不加修改的使用别人教案或直接使用从网上下载的教案,要求做到教学资源的优化处理。

    2、教学要求。本学期所有班级的教学都要以“立足课本、狠抓基础、培养习惯”为教学指导思想,做到“起点要低,讲解要透,因人施教”。尤其注意培养学生的听课、作业、笔记、积极思维、自主学习等行为习惯。坚持抓学生基本素质的积累。另外,在强化班和普通班教学方面是不同的,老师在教学的实施、目标方面要有一定的区别。

    三、在课堂教学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不停留在简单地传授书本知识,对教材进行一定程度的拓展,努力挖掘趣味性的东西,实际生活中能碰到的情况,时事新闻等,引入到教学中,达到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把书本中枯燥的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在主观作用下取得进步。

    2、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到理性;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比较相近的知识点;注意从已有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3、加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比较问题和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组织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

    1、每周组织一次集体备课和理论学习活动。做到“三定”――双周四下午为固定的备课组活动时间,教学中遇到问题随时讨论;每次活动有明确的内容;每课或联系较紧密的几课定一中心发言人,负责教学的整体设计,提出教学的设想,大家讨论补充,探究最佳方案,实现资源共享。做到“三备”――解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采取的具体教学方法,特别侧重学生学习式的设计。做到备课组“目标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测试统一”通过教师间的合作探究,提高整体的备课质量和教学质量,争取每节都是优质课。

    2、组织教学研究课,加强集体听课、评课,并积极向其他备课组学习,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和新型教学模式的形成。

    3、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教学研究活动,并努力出色完成年级组交给的各项任务。

    五、教学进度:

    周次教学内容

    第七周(3.19—3.24)专题一第1——3节

    第八周(3.25—3.31)专题一第4节、专题二第1——2节

    第九周(4.1—4.7)清明节放假、专题二第3节

    第十周(4.8—4.14)专题三第1—3节

    第十一周(4.15—4.21)复习迎考

    第十二周(4.22—4.28)期中试卷

    第十三周(4.29—5.5)五一节放假

    第十四周(5.6—5.12)专题四、专题五第1节

    第十五周(5.13—5.19)专题五第2——4节

    第十六周(5.20—5.26)专题六第1——3节

    第十七周(5.27—6.2)专题七第1——3节

    第十八周(6.3—6.9)专题八第1——3节

    第十九周(6.10—6.16)必修三专题一第1—3节

    第二十周(6.17—6.23)专题一第4节、专题二第1节

    第二十一周(6.24—6.30)端午节放假、专题二第2—3节、复习迎考

    第二十二周(7.1—7.7)复习迎考第二十三周(7.8—7.14)复习迎考

    高一课件 篇12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务处、年级组、教研组的工作计划为指导,提高备课组教学质量。宏观上以新课程实验为中心,以人文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关注、关怀、帮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备课组工作的重点。具体教学过程中,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整合,使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不断积累历史知识、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成为一个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一个逐渐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的过程。通过历史学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二、情况分析

    (一)教师基本情况:

    高一年级组有历史教师共四位:

    他们均有较高的学识水平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有些还长期执教于高三,可以说是汉寿历史学科的带头人和汉寿一中的历史学科的把关老师。因此这是一支有极强战斗力的队伍。

    3.对学科不重视,学习态度不端正。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高一历史学科采用人教版教材,教学内容是历史必修2,是经济专题史,主要反映了人类社会经济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且它在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所以必修2在三门必修课中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要求学生在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经济制度、经济政策、重大经济事件及重要人物基础上,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经济史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学习的难度增大。

    三、教学目的及任务: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对历史必修课的学习探究,除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外,还要重视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全面分析历史进程,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继续组织全组成员认真学习新课标,领会新课程的理念,推动教学观念的转变,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转变。

    2.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自主学习的能力,具备终生学习的素质。要坚持做到每节课前,都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提出具体的问题,学生自己通过看书预习,解决部分知识性的.问题,把不懂的知识找出来,第二天课上教师着重讲解学生不懂的知识,并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相应给以肯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对学生的评价放在平时。

    3.教师注重积累,使综合素质提高。就历史学科而言,知识编排较难,所以对于教师也在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知识,不仅是史学最新动态,还是涉及其他学科如政治、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我们也不断的在积累和学习。

    4.加强集体的力量,优化备课。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如:教学目标如何制定;本课重点是什么,如何突破;难点是什么,如何排除;本课怎样设计效果较好,能激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并提高课上效率;课后检测应怎样编写,怎样做到精讲精练,编写哪些类型的题等。做到备课组“目标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测试统一”。通过教师间的合作探究,提高整体的备课质量和教学质量,争取每节都是优质课。

    高一课件 篇13

    一、指导思想

    《以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以学生为主导,营造民主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二、学情分析

    1、初中和高中的教材编排体例不同,初中教材是通史体例,高中教材是专题体例,贯古今,关联中外,跨度大。但对相关历史知识要素叙述不详。两种不同的编排方式,对学生是严重的挑战,要求学生高质量、高标准掌握初中知识。

    2、本届学生的历史基础薄弱。这一届新生是开卷考试进入高中的.。初中时认为开卷考试翻书就可找到答案。因而很大一部分同学平时学习不努力、不扎实,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很难适应高中教材的学习。

    3、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教学中既要让基础理论好的“吃饱”,又要让基础稍弱的同学有所获。

    4、通过半年的学习,部分学生学习习惯有所好转,对历史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

    三、教学对策

    1、树立团队意思,统一思想认识,统一进度,集体备课。共同确立重难点,探究解决的方法。

    2、据课标,依托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依据课标,制定科学、完善的课堂教学目标,这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提高教学效率的核心环节。

    3、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现代化。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学习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更好地改进教学。

    5、教师对高中三年教学的全部历史课程模块提前作出整体规划安排。36个课时一个模块,不要随意打破,在教学时序的安排上,要打破过去一统的恒定模式,更加灵活的特点。

    6、教师要对即将实施教学的某个历史课程模块进行整体的教学设计。教师过去那种面面俱到的教学方式已无法继续,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怎样进行一个模块的设计、一个单元的设计、甚至一个课时的设计、教师与学生活动课时分布、学生的作业类型等等,都必须提前设计好。

    高一课件 篇14

    一、教学指导思想的落实

    本学期本校坚持贯彻教育局教育理念,围绕本学期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本教研组立足于努力做到一个让学生学有所获,不断进步的目标,同时在备课过程中将课堂效能问题作为主要的教学研讨重点。

    二、教学计划的调整

    备课组充分重视和考虑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以来对课程和学科的新要求,针对新教材内容繁多这一特点,教学过程落实分层教学,重点突出,课堂教学达到精讲巧练,常规作业布置适量恰当,确保教学质量继续稳步提高。对此,我们在备课组活动中将做重点讨论,努力钻研新课标的新的教学模式。

    三、开展主题教研活动

    本学期张主任提出提高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研究新教法的目标。本教研组认为在教育科研工作的新突破在于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本学期我们即将开展的教研活动主题——制定一堂好课的标准,在实践中完善,让历史教学从课堂到课后都成为历史教师和学生互动融合为一个整体,着实提高教学质量。

    四、日常工作实施细则

    1、每周组织一次本组教师的集体备课活动,学习新课程标准,探讨组内教师备课情况和作业情况以及复习的有效方法,寻求提高学习效率的对策,注意收集本学科新的教学信息。

    2、制定好本学科教学计划,提前分章节备课,落实集体备课时间,内容,落实组内教师具体任务,积极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

    3、本备课组老师各项常规教学工作,主要围绕着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质量检测这五个环节来展开,注重考试质量和试卷分析。定期组织备课组教师进行学情分析,发现问题,寻找对策,及时解决,确保本备课组的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4、上好公开课。上公开课的教师要写好教案、做好课件、用普通话上课。在备课组活动时间进行点评,要求每位教师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在区级以上的公开课,先由备课组备课,再试讲,修改不足的地方,再上公开课。

    5、教师主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撰写教学反思。

    一、指导思想

    课堂教学是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的目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开拓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途径。在新课程目标与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全面进行教学工作的创新,为培养高质量的四有新人而做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这学年是我们新区教学质量年,我们历史备课组将认真学习和贯彻上级一系列提高教学质量的指示精神,以学校的工作为中心,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大幅度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同时,结合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我们将大力开展教学教研,丰富教学理论水平,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

    二、工作目标

    1、加强教研活动,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组织备课组老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新的《课程标准》,围绕“新课程标准”“创新教育”、“人文教育”等热点问题,结合历史教学实践,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2、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本备课组全体教师将认真执行教学工作的五认真,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思想方法的教学。同时,以学生发展为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继续做好课改工作,努力优化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课堂的效率。力争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三、具体措施与要求

    1、充分发挥备课小组团结协作的力量,加强集体备课。每两周集体备课一次,讨论教材及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主要是如何落实重点知识,设计难点知识的突破方案,学生的活动组织形式,学具的制作等),交流教学心得。统一教学进度和教学重点、难点;统一各种资料;统一大小考试;反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根据教改的新思想,继续抓好双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2、本备课组的教师不定期互相听课和经验交流,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教师主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撰写教学反思。

    4、上好公开课。上公开课的教师要写好教案、做好课件、用普通话上课。在备课组活动时间进行点评,要求每位教师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在区级以上的公开课,先由备课组备课,再试讲,修改不足的地方,再上公开课。

    5、做好两类边缘生的辅导工作。第四周前定好每班的两类边缘生名单,在上课、辅导时心中有数。

    6、针对小学课时间紧、课时少的现状,我们备课组还制定了每节课的练习稿,以提高课堂容量和效率。

    本文网址:http://www.jk251.com/jiaoshifanwen/112898.html

    【高中数学必修一课件】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