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铃霖课件(模板13篇)。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备好教案课件,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 教案和课件是高效教学的必要条件。出于您的需求,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为您搜集了以下内容:“雨铃霖课件”,请您关注本页所呈现的精彩内容不要错过每一个细节!
雨铃霖课件 篇1
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离开都城汴京(此刻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品。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本事,提高他们的文学品位。
鉴于大纲的要求与教材的特点,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2过程与方法:学习鉴赏名句,初步掌握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
理解《雨霖铃》的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二)导入:
今日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来欣赏一首别离词,感受别离词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
(三)解题:
展示作者柳永的图片和文字简介。
作者柳永,北宋中期婉约派大词人,少年时热衷功名,但仕途坎坷,官场失意,饱受白眼和打击。于是满腹怨恨,沉沦飘泊,花前月下,生活放荡,结局悲惨。相传他死时穷困潦倒,家无佘财,由一群妓女集资葬埋。他的词多写都市生活和与歌妓的交往,风格哀怨缠绵,婉转含蓄。他仕途失意后,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情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齐,使他感到格外难以忍受,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凄楚哀婉的《雨霖铃》。
怎样样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是我们能够真正读好诗的前提。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江淹〈别赋〉“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
“更哪堪”——衬托出自我离情比古人深。
(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无语:“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
(1)秋风送凉,长亭分别,骤雨初歇”
1写了什么?——交代了时间,地点,天气。
2意象理解?——带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物象。
凄切——全词基调寒蝉?晚:不仅仅写了时间,并且渲染了不忍分离的气氛。
(2)“千里相隔,乌云沉沉楚天暗”
1千里,阔——豪放派?
2描述画面:烟波飘渺的江面,一叶孤舟,黄昏已过,暮色沉沉,一眼望不到边际的楚国天空下,迷茫一片
小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离愁,此句是婉约派代表的句子。引入:苏轼的例子
3叫几个同学上来画?比较诗画——诗歌具有画面美,情感美,想象美。诗歌纯意象叠加——诗歌具有跳跃性的特点。
小结:景是清秋景——伤离别。情景交融,融情入景。
总结:诗歌描绘了恋人在清秋时节依依惜别的景色,抒发了一种凄婉沉郁,缠绵感伤的情怀——婉约派
雨铃霖课件 篇2
【课程分析】
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词从风格上分为两大流派:豪放派、婉约派。提及婉约派,当首推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多年来,它常诵不衰。历来被认为是抒写离别之情的典范之作。《雨霖铃》这首词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淋漓渲染了惜别的场景,进而推测别后的铭心刻骨的思念。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委婉多致。表现了柳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的特点。
【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结束唐诗单元的学习、鉴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诗歌。要鉴赏词的艺术魅力,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词的发展脉络,掌握诗与词的联系与区别,把握词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为深入鉴赏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所教两个文科班,学生的思维活跃,感悟能力强,能积极发言,课堂气氛较活跃。因此只要老师创设出浓郁的鉴赏氛围,搭设好层层深入学习的台阶,学生就能够走进作品的艺术境界,在课堂上充分展现每个人的风采,做学习的主人。
【设计理念】
根据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贯彻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的思想。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老师的诱导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探索和研究中掌握知识,学会总结,学会反思。诗歌鉴赏能力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也是难点。主要考查两方面的内容:
1、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于此,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诵读、感悟、理解、分析,不断地积累,才能真正形成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这既是高考的需要,更是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需要。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宋词的发展脉络及特点。
2、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词的声韵之美。
3、学习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媒体设计】
自制多媒体课件,主要是展示本课的教学流程、知识及方法规律的总结,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大本节课的容量,力求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流程】
一、导入(创设情景)
(教师)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是一座流光溢彩的美的殿堂。鉴赏唐诗宋词是探寻美的历程,我们已经走进唐诗的王国,接受了艺术的熏陶。今天,让我们再走进宋词的家园,继续这美的巡礼。
(点评:利用导语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对本节知识的重视程度,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实录:学生听老师解说,有的同学脸上露出认同感,求知的欲望。)
(投影):雨霖铃
柳永
二、分析探究
1、(教师)要想很好的鉴赏宋词,就必须了解词的发展史,词的文体特点。首先让学生看课本第50页内容。师生一起边看边总结。
(点评:了解词的文体知识,才能为鉴赏词作扫清障碍,这也是读懂作品的最基本的条件,教师要给与适当的讲解、补充。)
(实录:学生一边看书一边在教师的指导下勾画重点语句。最后教师总结。)
2、(教师)投影:词的发展史及文体特点
(点评:让学生识记有关词的知识,为深入鉴赏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录:学生看投影,结合老师的讲解仔细体会,识记重点内容。明确学习的方向。)
3、(教师)由对宋词的了解中导入到对《雨霖铃》的学习,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
(点评: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一个必备条件。)
(实录:学生看课下注释,认真识记教师补充的内容。)
4、鉴赏诗歌内容(读思议悟):
⑴师:结合注解自读诗歌,整体感悟。读时注意思考: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什么内容的词作?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点评:抓住关键词句,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是正确鉴赏诗歌的前提。)
(实录:学生自读作品,思考并回答问题。)
⑵师:请一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文本,其他同学作点评。
(点评:诵读的过程也是鉴赏的过程,要让学生敢于读出来,大声地读,声情并茂地读,有感情的在众人面前读,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
(实录:学生范读文本,情感的把握较好,其他学生的点评到位。再让大家推荐一位擅长朗诵的学生读一遍,非常好,全体鼓掌。)
师:全体学生齐读文本,让每个人都初步感知作品的艺术魅力。
(点评: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去感受和理解文本内容。)
⑶赏析上阕别时情境(边朗读边进行)
师:第一至三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学生先自主思考,形成答案,然后小组讨论,完善答案,最后发言。)
生:深秋时节的傍晚,一阵骤雨过后,离别的人儿对这长亭,耳边传来凄凉而急促的蝉叫声。表达了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
小结: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凄切悲凉秋景。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凄。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这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通过寒蝉凄切痛楚的叫声、令人伤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骤雨初歇后的萧条冷落的景物,营造了离别前的凄凉氛围。映衬出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
(点评:鉴赏诗歌内容、表达技巧,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其中对抒情方式的考查是重中之重。)
师:第四至七句写了离别之人怎样的心情、动作?(生思考、探究并回答)
生:京城门外,情人临时搭起帐篷,设宴饯行,然而离人心情不好,食之无味。正当二人难分难舍之时,船夫却催促登船。足见其留恋之情深。
执手告别,手握着手,紧紧不放,泪眼望着泪眼,此时忆昔日欢聚,想他日离分,无语中又有多少叮咛嘱咐,有多少柔情蜜意,但伤心泪流,千言万语,塞满了喉咙挤满了牙缝,情如潮涌,不知从何处说起。执手凝噎是情态的细致刻画,应属于特写镜头,让我们看到了哀婉缠绵、无比依恋、难舍难分的离别场面。而达到的艺术效果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拓展探究,苏轼在悼亡词《江城子》里,这样写他梦见了死去十年的妻子: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课本P64)异曲同工,也具有特别能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那位同学能鉴赏一下?
(知识积累丰富的学生,能够与老师共鸣,给自己一个展示的机会,增强学习的信心,其他学生也拓宽了视野。)
师:(过渡)这是在凄凉、凄楚的氛围之下,所展现的离人离别时刻的动人场面。为了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表现出来,离人的未来又将处于怎样的情景之中呢?我们往下看。
师:第九句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虚写。虽无语凝噎,但思绪万千: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暮霭为何沉沉?给人一种什么感觉?(生思考、探究并作答)
生:江面上,轻烟笼罩,浩淼空旷,傍晚的云气重重地下压,所以是沉沉的暮霭。给人一种压抑、郁闷的感觉。不难看出此处是借此景衬托离愁的无边无际、离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见之无期;也反衬离人孤舟行驶的飘零渺小、孤苦伶仃。
⑷赏析下阕别后想象:
师: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和上阙哪些语句相应?本句的作用是什么?
师稍作引导:重点看伤离别和冷落清秋节。(生思考作答)
生发言,师点拨总结:伤离别总括上阙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的情。冷落清秋节与上阙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相呼应本句既承上又启下,为了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表现出来,用伤别离点题,多情是指多情的人。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是感伤离别的,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时节。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李商隐《无题》诗云:相见时难别亦难。
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请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一下。
(点评: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诗句是深入鉴赏诗歌的基础,这一点也正是学生的薄弱环节。)
(实录:生踊跃发言,精彩者不时引来阵阵掌声。)
生甲:今夜喝了别酒以后乘船而行,朦朦胧胧的,酒醒后,将到了什么地方呢?大概已是拂晓,到了杨柳依依的岸边,冷风吹面,残缺的月亮挂在天边。
生乙:倚着船舷的离人抚摸着岸边飘拂的垂柳,遥看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习习凉风阵阵袭来,想起与恋人无语凝噎的离别情景,怎能不令人肝肠寸断!
师:这两个句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分析。
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岸柳(谐音留)晓风(寒),残月(冷),景物是孤单单、清冷冷的。这里虽不言愁,但景物已经打上了词人浓重的哀伤、悲愁之情。
师:第五至八句:良辰好景为何是虚设?千种风情怎么会无处倾诉呢?
生:离开了心爱的人,自然没有心情去欣赏。这良辰好景不是等于虚设吗?其实,不只是虚设,每遇良辰好景反而会引起对情人的思念,勾起无限的伤情。两情分离,欢情难再,知音难觅,凄凉倍至。因此,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小结:这是下阙离人设想的今宵和经年所处的景与情,是想象之境,是离愁的进一步拓展。
⑸全词总结:请同学们想一想本词在抒发离别之情时,主要运用哪些表达技巧?
①全词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情景分合,景为情设,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②虚实结合。上片的别时为实,下片的别后为虚。设置情景,留下想象的空间,有回味余地。
⑹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深入领会了本词的思想情感、艺术技巧,下面让我们饱含深情,再一次背诵全诗,感受诗歌无穷的艺术魅力。
(点评:教师只要抓住了引导作用的要害,变教为诱,变教为导,就能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发挥极大的创造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实录:全体学生完全投入到诗歌的境界中,接受了艺术的熏陶。)
3、老师播放音乐,师生一起饱含深情地诵读《雨霖铃》,要求不要看文本。
【课后反思】
1、这节课的设计,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体现教师和学生互为主体的原则。教学是互动的、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只要诱导得法,设疑贴近学生的实际,他们会表现出高涨的探究热情,课堂上从始至终都涌动着活跃的思维和热烈的情绪。学生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也暴露出自己的一些知识缺陷,及时得到了纠正。
2、这节课最大的不足是指导诵读的力度不够。课堂教学艺术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既要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又要培养审美理念,形成健康人格。这确实需要教师具有多种教学技能,要上出高质量的课,既要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更离不开再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革,总结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做教学的有心人。教然后知困也,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相长。
雨铃霖课件 篇3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
1、掌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做到“举一反三”。
【学情分析】
经过必修一至必修三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方法,能够在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结合对意象、意境的分析,通过炼字、炼句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和诗歌的主题。因而教者的主要任务便成了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作者情感和诗歌主题,挖掘诗歌的深层意蕴。
【学习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自学质疑
(一)知人论词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二)整体感知
1、观赏《雨霖铃》flash,思考:
(1)听了这首歌,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明确:低沉、哀婉、悲伤、凄清。
(2)自由朗读全词,把握全词感情基调。
2、再读全词,简要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明确:上阕写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分别的情景,下阕是词人想像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
我的疑问与收获
二、合作探究
1、词的上阙描写了词人柳永与自己的恋人分别时的情景,请大家找出一个最能打动人心的细节,并体味它的妙处?
明确:“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恋人之间,聚散依依,生离死别,执手相看,伤心泪流,千言万语,塞满了喉咙挤满了牙缝,却不知从何处说起。真可谓是“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是“流泪眼对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
2、柳永为了渲染这种离别的相思愁苦,精心选取了那些景和物作为背景呢?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寒蝉,长亭,骤雨。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这一句表面上看来是单纯的写景,实际上是烘托气氛,抒发情感。
3、品味“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念”字的精妙之处。
明确:一个“念”字,上承“凝噎”,下启“千里”,由实到虚。别后茫远、孤寂之境,着实令人不堪设想,难舍难分之情凄婉动人。
4、“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
明确:“伤离别”。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会因为离别而感觉到悲伤。离别本来就是人生中令人悲伤难过的事,更何况正处在冷落的清秋时节呢!这是词人在直抒胸怀。
5、明代词评家贺裳称柳永这首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俊句”,你认为这一句中词人选取了哪三个比较典型的意象?试分析。
明确:
杨柳: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
晓风:秋日的风是凉的,秋天早晨的风更凉,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
残月:残月清冷暗合凄清冷落之感。
“杨柳岸”“晓风”“残月”本是无情物,但在满心愁绪的词人眼中,却都成了“情语”。
6、“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良辰好景为何是虚设?千种风情怎么会无处倾诉呢?
明确:在这里,词人想到,从此离去,将要一年之久,在这么漫长的日子里,再好的良辰,再妙的美景,没有知心人相伴也是形同虚设。就算有千种深情,万般爱意,又向谁去说呢?只有独对清风冷月,望空兴叹,为伊消得人憔悴了。这样,词人就在令人洒泪伤情的抒写中,结束了全词。
小结:本词是一支哀婉缠绵的离别歌,词人寓情于景,于寒蝉、长亭、骤雨等意象中寄托了哀怨惆怅的别情,情景交融。
【课堂检测】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赏析题目。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离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试分析上片“草色山光残照里”一句的意境。
明确:“草色烟光”写春天景物极为生动逼真。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在夕阳的余辉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这本是一种极为萋美的景象,但加上“残照”二字,整个意境便带上了一层感伤的氛围。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被他借用来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请结合此词,说说这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
雨铃霖课件 篇4
【学习目标】
1、分析意象,理解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学习虚实结合的手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意象,理解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虚实结合的手法。
【考情分析】
1、考纲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考试题型:五选二的选择题、主观题
3、分值:11分
【课前学习案】
1、作者回顾: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字耆卿,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柳永是的代表词人。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有词集《》。
2、基础知识
(1)字音。
雨霖铃( )骤雨( )凝噎( )呜咽( )
暮霭( )和蔼( )今宵( )云霄( )
(2)解释下列词语。
凄切:
无绪:
经年:
风情:
【课上学习案】
1、预习检查:
小组交流完成的所有内容,并用红笔在学案上进行补充。
(小组交流1分钟,展示1分钟)
2、知识讲解:
(1)整体感知全诗
①一读诗歌,注意字音和停顿。(读诗歌1分钟)
②二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听录音1分钟,读诗歌和理解诗意3分钟,展示3分钟)
③三读诗歌,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读诗1分钟,独立完成1分钟,展示1分钟)
(2)品读探究
①词的上片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和场景?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独立完成3分钟,小组探讨4分钟,展示结果5分钟)
②结合虚实的定义,说说上片哪些诗句运用了实写,哪些诗句虚写?有何作用?
(独立完成2分钟,小组探讨2分钟,展示结果3分钟)
3、知识应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3分钟)
琅琊溪【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此诗作于被贬滁州期间。槎,简易木桥。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句进行赏析。
4、知识拓展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题目。(4分钟)
少年游
柳 永
参差烟树霸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①。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②。
【注】 ①蘅皋:长满杜蘅(香草名)的水边陆地。②兰桡(ráo):指划船的桨,这里代指船。
结合本词内容具体赏析“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三句。
5、课堂小结(1分钟)
(1)梳理知识体系:
诗歌表达技巧:①抒情手法: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景写哀情等)
②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象征、烘托、比兴、虚实结合
(2)重点、难点回顾
1、分析意象,理解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学习虚实结合的手法。
(3)方法归纳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的答题方法:
①设题方式:
A、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B、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C、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D、诗(词)的中间两联(上片或下片)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②答题思路:
第一步:点手法(准确指出诗句用了什么手法)
第二步:释运用(结合具体诗句,阐释诗句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
第三步:评作用(具有什么样的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6、达标测验
(1)下列字音、字形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骤雨(jù)暮霭(ǎi)和蔼可亲
B、都门(dū)凝噎(yī)因噎废食
C、良晨(chén)美景今宵(xiāo)直冲霄汉
D、寒蝉(chán)凄切(qī)捷报频传
(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起首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离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B、“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一句是虚实结合,刻画出人物的动作,表达出难分难舍的心情。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的意思是说伤离情别,自古皆然,更何况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由个别到一般,扩大了这首词的意义。
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为虚写,想象今晚旅途中的情景:一舟临岸,酒醒梦回。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树梢。不言离别之痛,而痛在其中。
E、“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作者用一“念”字写出离别时行人消逝在烟雾弥漫的江面上,暮霭低沉,楚地天空辽阔无边,令人不胜伤感。
(3)名句默写
(1)对长亭晚。
(2)都门帐饮无绪。
(3)念去去。
雨铃霖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雨霖铃》这首词鉴赏的方法。(教学重点)
2、深入体会作者的离愁别恨及对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诵读,感受《雨霖铃》的音乐美。
1、介绍作者及词的风格流派及有关文化常识。
豪放派,壮美。 婉约派,优美。
2、老师范读全词并稍作朗读指导。学生齐读全词。
老师朗读指导:
A 、读时要注意重音、节奏,语速要慢些,读出感情。脑中要有画面。
① 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也可以一字一顿,表示悲痛气塞。
③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B、 要有节奏,诗句中要有短暂的停顿。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便/纵有/千种/风情。
3、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基调及主题。
二、赏析,理解《雨霖铃》的语言美。
(一)上阕: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实写为主。
1、学生个别读。
2、同座讨论:
①找意象,说作用。(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的感情。)
明确:寒蝉 晚 长亭 骤雨 兰舟 烟波(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 暮霭 楚天
作用:渲染惆怅伤感之情(全词基调是:婉约哀怨)
作者一开头就点明了季节。什么季节?秋季。
寒蝉,是蝉的一种。《礼记》中说:“孟秋之月,寒蝉鸣。”时间大约是农历七月,寒蝉的叫声低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蝉叫声未必凄切,但因词人本就怀着一种伤心的情愫,听到了蝉叫声就产生了凄楚之感。
②“都门”一句是什么意思?(齐答)
③学生看情人惜别图,体会“执手相看泪眼“一句的情感。
师问:这句怎样表现复杂细腻的情感?
④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虚写,想象,借景抒情)
问1:“去去”应该怎样读才好,为什么?
问2:用自己的话想象描述这个画面,并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问3:既然是“沉沉的暮霭”为什么“楚天”却会“阔”呢?
(二)下阕:
①学生齐读下阕。概括大意:设想别离后的凄清,是虚写。
②学生逐句品读下阕。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点明了主旨“伤离别”。
2、从“今宵”开始到词的结束,按什么顺序写,分几层?(按时间顺序,分两层)
3、讨论: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哀景写哀情的写法。)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比体会名句的美。
4、“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点明与上文的呼应关系,写法:呼应,虚写,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
听录音小声读。学生然后大声齐读。
(三)师生共同归结小结:
这首词,句句、层层写的都是离情别绪,但手法多样,章法谨严,毫无拖沓、重复之处。就手法来说,有时借景抒情,有时叙事寓情,有时直抒胸臆。即使同是写景,但有的景与情合,以哀景写哀;有的景与情违,以乐景写哀,却都把抒情主人公的别情曲曲传出,使人有荡气回肠之感。就章法来说,全词委婉铺叙,既有实写,又有虚拟,既有时间的顺序,又有适当的剪裁,前后呼应,层层深入,构思完密,使人有天衣无缝之感。
柳永曾长期过着羁旅生活,和歌女乐工们在一起。他对有些歌妓是有很深的感情的。在他抒写爱情的作品中,有一些是有色情倾向的,消极颓废的色彩较浓,但这首词的思想感情还是很健康的,虽比较伤感,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真实的感情。
(四)小组交流讨论:
你认为写得最好、感受最深的是哪句, 并且说出好在哪里。
三、迁移,评析《雨霖铃》的特色美。
1,运用本节学到的知识鉴赏张先的《江南柳》,并与本课学的《雨霖铃》相比较,说说它们的异同。
江南柳 张先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明确:同:都写别情,都描写了别时的典型环境。
都写了别后,都是情景相生。都是婉约词。
异:柳词想象别后远行的情景,虚实相生。
张词着重写送行者别后情景,而未写别时情事。
2,学生齐读课文。
四、课后作业:
1 、背诵《雨霖铃》。
2、用细腻形象的语言描写你所经历的一段愁,可写成诗。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按照教学目标,通过三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较好地感受到了《雨霖铃》的音乐美、语言美、特色美。
在诵读指导上,我指出韵脚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能抒情,注意拖音、词句中短暂的'停顿,从重音、节奏、语速、感情方面读《雨霖铃》,指导得较细致,学生能较好地读出这首词婉约哀怨的情感。当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多安排两分钟。
在对《雨霖铃》语言美的理解方面,我运用了讲解、问答、联想、想象、讨论探究、朗读等方法,学生扣住了字、词、句,能品尝到词中饱含的离愁别恨,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学生进一步掌握了《雨霖铃》细腻含蓄、婉丽多姿、缠绵哀怨的风格。
学科专家、教师的点评意见(上完公开课后科组老师评价):
陈颂:分析的语言很优美,朗读示范很到位。
李秋霞:语言很优美,有才华,古诗名句能信手拈来,文学常识归纳很精简,上课示范朗读很好。
李春季:知识广、用词优美,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很到位,课堂容量很大,从课内到课外。
魏星:老师有文采,用词很符合文本的内容,语言有深度。课堂容量大,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课件的画面很美,有意境。
余世宽:招聘老师的标准:专业水平,教学方式,思维敏捷,表情。从陈春辉老师的课来看,优点是比较全面的。但讨论应放到前面比较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郭辉:课程自然流畅,语言富有诗情,师生的互动比较好。但配乐朗读学生的想像还不够。
雨铃霖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
2、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
3、在诵读品味词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解决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难点】
1、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在词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和词的风格。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问答法。
3、讨论法。
4、点拔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李商隐说“相见时难别亦难”,是的,在现实生活中,别离是一种常事。在诗词中更是一种历写不衰的主题。大家想想,以前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如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孟郊的《游子吟》等等。透过诗行,我们可以想见朋友“禾黍听马嘶”中的呆望;母亲送别儿子时的泪眼愁眉;可以感受到“默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中包含的至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爱情词,一起走近词人的心灵世界,去感受情弦的脉动。
二、柳永简介
柳永(约980~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很不得意,生活穷困潦倒,处世方面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他在城市生活的时间很长,经常出入倡馆酒楼间,与教坊乐工和歌伎们交往,因而熟悉市民、歌伎的生活,并通晓乐律。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由于他的生活环境及其他各个方面的条件,使他成为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的代表词人。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与影响。
第一他制作了大量慢词长调,使词从小令为主过渡到慢词占优势地位,从而为词容纳更多的内容提供了相应的表现方式。第二,他发展了词的与表现手法,善于铺叙,善于运用白描,写景抒情密切结合,语言通俗易懂,音律和谐优美。柳永对秦观等人都有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作家在曲辞创作上也有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有《乐章集》。
三、创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是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四、学生看flash
听名家朗诵,注意正音和句子和节奏。
五、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意,然后自由朗诵全词,最后概括词的上下片的内容
明确:
上片──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
下片──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景。
六、鉴赏词的意境
让学生根据上、下片的内容,分别作一幅画,然后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
明确:
1、长亭别离:
一个秋天的傍晚,骤雨刚刚停歇,空气格外清新,寒蝉在柳树梢长鸣不已。京城门外,长亭边,一个临时搭建的篷帐里,筵席上有两个斟满酒的杯子和两盘几乎没动过筷子的下酒菜。词人与情人双手紧握,喉咙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脸颊上挂满了滚烫的泪水。此时,水面上,一只小船里一位老艄公正对着这对情人使劲地喊着:“上船喽──,上船喽──。”天色越来越暗,茫茫水域里,濛濛雾气一片。
2、羁旅长愁:
一夜漂流后,词人来到异乡。东方即将吐白时,头顶依然有一弯残月,河流两岸朦朦胧胧的杨柳树在瑟瑟秋风中摇曳着。词人望着残月,感受着秋风,现出一副愁眉不展、若有所思的样子。
七、讨论问题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季节什么地点?哪几句诗写了这些内容?这几句诗还什么作用?
明确:
晚上、秋天、长亭────秋雨黄昏送别图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在这三句中,词作开篇就以凄婉之笔通过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令人心碎的悲凉气氛。在一个清秋的傍晚,大雨刚刚停歇,乌云依然密布,寒蝉凄凉的鸣叫此起彼伏,面对着长亭古道,一对倾心相爱的人就要分手了。“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是多么令人伤感的场面啊!
在这三句中,词人所选择的(课件)寒蝉、长亭、骤雨初歇等都是最能表现他当时心情的事物。
首先我们来看“寒蝉”,古人在文学作品中写到“蝉”的时候,往往都是和“忧愁悲苦”联系在一起的。(课件)比如元代的卢挚在《沉醉东风》中说:“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宋代词人晏几道在《采桑子》中说:“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唐代的孟浩然在《秦中寄远上人》中也写道:“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这些诗句都是借“蝉鸣”来抒发悲苦忧愁的思想感情的(课件)。因为蝉的鸣叫,呕哑嘲哳难为听,而秋蝉的鸣叫就更加凄凉,这里再加上一个“寒”字,就愈发使人感到特别的悲苦,因而“寒蝉凄切”四字在词作之首就为全篇奠定了一种令人心碎情感基调。
再看长亭,词中的长亭是古代的人们送别的场所,许多文人学士在写离别时经常要写到长亭。(课件)北宋词人晏殊在《踏莎行》中说:“祖席离歌,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北宋词人林逋在《点降唇》中也说:“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这些诗句都将离别与长亭联系在一起。正是因为长亭是送别的场所,所以它也就成了离愁别绪的象征。面对着长亭古道,曾有多少情人在此洒泪惜别,曾有多少佳侣从此各奔他乡?作者面对此亭,睹物伤心,触景生情,怎能不感慨万端!更何况眼下是骤雨初歇,凉意彻骨,暮色苍茫,云低风冷。在这样一种令人凄神寒骨的环境中,又怎能不让人黯然销魂!
词作开头这三个句子字字写景,而字字传情,景物特征与人物心情水乳交融,正所谓字字情,声声泪,令人顿生许多愁啊。
暗含了离别之意,营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同时也打下了全诗的情感基础,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2、诗中有两句写动作的诗,最能表现诗人的离别之苦,是哪两句?情人的离别,照我们当下的情形,一般采取怎样的方式?为什么作者在这里用“执手”?为什么不用“吻别”“拥别”“话别”或是“挥手告别”甚至是“挥着手绢”等方式。谈谈你对这二句诗的理解。
明确: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角度来理解,“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牵手”,此处“执手”一方面写出其“不舍”,另一方面,“执手”这一动作大胆直接,充分体现了柳词“俗”与“直”的一面。这是人们分别时最典型的动作,放在此处恰当表现了离人那种千言万语难以出口的神情和“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情态。
此处用人物的动作表情来揭示内心活动,大胆率直,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在这个画面中,两双无力而有意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离别在即,痛苦万分,即使有万语千言,千言万语,也难以一一倾诉,只好我望着你,你望着我,泪眼相对,无语凝视。“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啊。这两句词以白描手法,寥寥数语便把情人间那种缠绵眷恋之情,无可奈何之意维妙维肖地表达出来了。
柳永是描写离别之情的高手,他特别擅长通过这种看似简单平凡的词句来传达真挚感人的情怀。让我们来看他的另一首描写离愁别绪的作品──《鹊桥仙》:(课件)
届征途,携书剑,迢迢匹马东去。惨离怀,嗟少年,易分难聚。佳人方恁缱绻,便忍分鸳侣。当媚景,算密意幽欢,尽成轻负。
次际寸肠万绪,惨愁颜,断魂无语。和泪眼,片时几番回顾。伤心脉脉谁诉?但黯然凝伫。暮烟寒雨,望秦楼何处?
请大家注意这首词的下阕,(课件)这里的描写,和《雨霖铃》中的描写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
3、诗中说“留恋处,兰舟催发”真得是船在催人吗?你怎么理解?
明确:不是。表现了不想分别但不得不分别的无奈、痛苦的心理。
关于这样的环境和心理描写古人有很多。
林逋《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平。”这仅是暗示船将启碇,情人难舍。刘克庄《长相思》云:“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桡,舟人频报潮。”虽较明显,但仍属含蓄之作。可是柳永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迂,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可见留恋之情浓。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与词人的愁绪有何联系?
明确:写的是想象中的景物。
词人这里描写想象中的景物,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请用几个形容词加以概括。
词人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
在他将要踏上的漫漫旅途中,只有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空阔的楚天。这些景物在南方本来是很平常的,可是这些平常的景物在注入了词人的深沉的情感之后就变得不再平常了。那浩渺的烟波,令人惆怅;那沉沉的暮霭,使人忧伤;那空阔的楚天,更让人感觉到前途是多么渺茫。这样,这些景物描写就有力地烘托出词人前途的黯淡无光,同时也暗示出情侣的分别将是久远而漫长。这里的一个“念”字,表明了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它实际上是词人内心深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的形象化显现。这里的一个“阔”字,既写出了景物的特征,又写出了词人内心的空落与惆怅。
毛泽东也曾经描写过楚地的天空,他在《水调歌头·游泳》中这样写道(课件):“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课件)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同样是写楚地天空,柳永说“楚天阔”,毛泽东说“楚天舒”,景物虽然相似,境界却迥然不同:一个是那么明朗,阔大,令人心情舒畅,一个却是这么压抑,迷惘,令人倍感失落。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人的心境不同。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说的那样,“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使词人更觉别后的孤寂和前途的渺茫。此词不是简单的写离情别意,而更多的渗透了作者的“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的身世之感。
相同的写法还有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衣案〉)词人对景物的描写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又为什么要把“离别”与“清秋节”联系起来?(课件)
伤离别。(课件)
词作下阕一落笔就点明了全词的主题是“伤离别”。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有感情的人,都会因为离别而感觉到悲伤。(课件)所以南朝的江淹在《别赋》上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宋代的秦观在《调笑令》中说:“始信别离情最苦,兰舟欲解春江暮。”这些诗句都在表达类似的感受:人生当中,什么最令人痛苦?那就是生离和死别。(课件)离别本来就是人生中最令人悲伤难过的事,更何况正处在冷落的清秋节呢!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
(课件)比如先秦的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南宋吴文英在《唐多令》中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而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这些诗句都写出了怀有特定情感的人在秋天中的特定感受。(课件)离别之事是非常悲苦的,清秋之气是特别凄凉的,而在这首《雨霖铃》中,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之气叠加在一起,融合在一起,非常悲苦,再加上特别凄凉,这就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正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啊。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被人们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你认为它好在哪儿?
明确:“杨柳”与别情有关,“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后,杨柳和离别似乎已具有了必然的联系。“晓风残月”是天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凉。难以忍受。古时候要赶远路的人也往往要这个时候动身,因而也经常在这个时候送别。如温庭筠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就是把别情与这时候的景象联系在一起来说的。
用了融情于景的写法。
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种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样一幅凄清的画面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
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的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呢?(WwW.dg15.com 工作总结之家)
八、请同学们再一次朗诵这首词
九、学生背诵全词
十、课外延伸《鹤冲天》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比较阅读训练材料及题目设计
夜半乐
[宋]柳永
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泛画鷁、翩翩过南浦。
望中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沙游女。避行客,含羞笑相语。
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叹后约、丁宁竟何据!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天暮。
〖注释〗
[冻云]:云层很厚,聚结难开。
[渚]:水中小洲。
[越溪]指越国美人西施浣沙的若耶溪,这里是泛指。
[樵风]顺风。陆游《日暮至湖上》诗自注:会稽山南有溪名樵风泾,其上即若耶。又《泛上云门》诗自注:樵风泾在若耶溪、鉴湖之间。《书喜》诗去:朝借樵风暮可还。
[画鷁]即船。鷁是一种水鸟,善飞,不惧风,古时画在船头以示吉利。
[翩翩]轻快的样子。
[南浦]南面的水边,古代用以指代送别之地。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酒旆]酒旗。
[簇]丛集,聚集。
[鸣榔]渔人捕鱼时用长木敲打船舷作声,使鱼惊而入网。
[浪萍]波浪中的浮萍漂荡不定,用来比喻旅人的行踪漂泊无定,长期过着流浪般的生活。
[后约]约定的后会之期。
[神京]京城,指宋都汴京。
[断鸿]孤雁。相传鸿雁能够传书。这里指音信断绝。
练习设计:选出下列说法中有错的项[ ]
1、两词都将羁旅行役与爱情相思交织在一起,但在写法上有所不同。《雨》实写别前景、别时景,虚写别后景。而《夜》集中描写别后的经历和自身的凄苦心境。
2、词中对绣阁的怀念,对神京的遥望,不仅反映了词人“浪萍难驻”的飘零身世,同时也反映了他宦途失意后的不满心情。
3、《夜》首片写途中经历,第二片写途中之所见,第三片抒发去国离乡的感叹。
4、“岸边两两三三,浣沙游女。避行客,含羞笑相语。”描绘了岸边浣沙女的情态美,与上面的“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了作者的风流落拓不羁的性格。
5、《夜》的第三片与《雨》的第二片在情景关系上有所不同,前者主要是借景抒情,借第二片的景抒发第三片的“初恨抛家漂泊,继叹后约无凭,终恨岁暮难归”之情。后者主要是缘情设景,化虚为实,从“念去去”开始着力描绘别后的凄凉景象。
6、《夜》第二片记舟行所见,先勾勒远景:酒旆、霜树、烟村;再涂抹近景:渔人鸣榔、浣女浣纱、败荷零落。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有远有近的迷人画卷。
7、《雨》用了铺叙手法,曲折尽致地表达出了作者复杂的内心活动。而《夜》则把作者的情感表达得更为直接。
十、小结
十一、欣赏吟唱版的《雨霖铃》
十二、作业
背诵《雨霖铃》。
雨铃霖课件 篇7
(一)读中感悟
展示配有音乐、词文的画面,先请2个学生分别朗读,接着播放多媒体课件范读共同感受这首词的魅力后,再认真欣赏节选的“离别”动漫画面,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上下片的情景
(二)思中感悟
1这三个令人潸然泪下的写景离愁句都抓住什么景来写?
明确:长亭别离:寒蝉、长亭、都门、烟波、暮霭、楚天(实景)
羁旅长愁:杨柳、晓风、残月(虚景)
2离愁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仅仅是写景吗?
明确:气氛——凄清,目的不仅是写景,更多的是烘托情感,情景交融
为加深体会情景交融诗句的写法,分别展示课内和课外例子……
3离愁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出了什么样的愁绪?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学生答后展示答案
明确:愁绪——像浩渺无际烟波般的绵长,像沉沉傍晚云雾般的浓重,像楚地天空般的空阔辽远
好处:这种比喻手法的运用,具有把无形的愁绪化为有形的事物,产生生动形象的作用
请学生举例,并展示相关例子,体会这种写法: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相见欢》)
4从离愁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请学生举出有关酒、杨柳、月的名句,并展示相关例子
酒: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将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肮楼饯别校书叔云》)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5作者把最能触动离愁的几个景物放在一起,构成一个凄凉的意境,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世界?
明确:伤感、凄美的离愁
(三)唱中感悟
在欣赏并学唱多媒体课件中的古词新唱的音乐声中结束这节课,强化背诵记忆
雨铃霖课件 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教学难点)
(2)鉴赏意象和意境,掌握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教学难点)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
2、能力目标:
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教学重点)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以真情品读作品,培养学习诗歌的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方法
1、诵读法。2、问答法。3、讨论法。4、点拔法。
三、教学过程
(一) 导语
有关离别的诗词名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6、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7、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8、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在现实生活中,离别是一种常事。江淹曾经写道: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写离别的名篇柳永的《雨霖铃》。[板书课题]
(二)柳永简介(略)
(三)创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是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柳永原名柳三变,大约在38岁时进京参加科举考试。以自己的才华,柳三变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等了5 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其中有“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三变这首牢骚歌被广为传唱,竟传到了皇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三年后,他再次参加科举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三变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之后,“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才改名为柳永,54岁时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最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在柳永的作品中,很多反映了他和歌伎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最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不得不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注意正音和节奏
2、指读,注意诗歌基调。本词是词人与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离别场景,因此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诀别的悲壮不同,是“凄苦”。
3、结合注释理解词意,描述诗意:
《雨霖铃》
秋蝉的鸣叫凄凉急切,面对着暮色中的长亭,一阵暴雨刚刚停歇。在京城门外设帐饮酒饯别,却没有好心情,正当难舍难分之时,行船的人催着要出发。手拉着手泪眼相望,哽咽着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想到我这次要一程又一程的离别远去,舟行千里,水上雾霭朦胧,夜晚浓云笼罩着的南方天空是多么深远辽阔。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无不悲伤地离别,偏偏又在这冷落凄清的深秋时节,叫人怎能承受?今晚酒醒我身在何处呢?也许是泊舟杨柳岸边,晨风习习,天空挂着一钩残月。这一去经年累月,就算遇到美好的日子、美好的景物,也形同虚设。即使有千般情意,又能跟谁诉说!
4、整体把握:
1)全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情感?
“多情自古伤离别”, 词以“伤离别”为主线。写离别,抒“伤”情。
2)锤炼诗眼: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可结合背景,知人论世)
该句在诗中为“过片”,承上启下,并表明诗歌主旨情感,为全词“诗眼”。而且本句由伤离别——自古伤(见下)——多情更伤——秋更伤(见下)——清秋更伤——冷落更伤来层层突出“那堪”“伤离别”的情感,表达细腻,情感凄苦,感人至深!
自古:离别在古代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谓“生离死别”主要原因是交通的不发达,远行多半走水路,行程往往成年累月,以及诸多难以预见的阻隔因素,从而让分别之人产生前路迢迢、山重水复、归期难料的纷繁情绪。加上离人多半因为被贬、流放,或为生活所迫,或因战争离乱或男女情缘,这就特别惹起人的万端感慨。
清秋: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先秦的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南宋吴文英在《唐多令》中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而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这些诗句都写出了怀有特定情感的人在秋天中的特定感受。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之气叠加悲苦再加凄凉,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
抒情手法:直抒胸臆。
3、围绕诗眼,体会全诗的基本结构:
上片:别时(实写) 晚(黄昏) 长亭(饯别——催发——执手——念)
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别后 (虚写) 今宵 杨柳岸
经年 未卜
(五)合作探究赏析(理解文句 ,具体赏析意象和意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分析角度提示:
1、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注意抓首句的作用以及本句的意象特色来分析)
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
元代的卢挚在《沉醉东风》:“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宋代词人晏几道在《采桑子》:“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
长亭: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长亭”五里一短亭。
李白《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骤雨初歇,凉意彻骨,暮色苍茫,云低风冷的环境中,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让人黯然销魂!首句借景抒情,营造了凄清惨淡的画面,奠定全诗低沉伤感的情感基调。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注意从离人心理的矛盾现实的无情入手)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注意抓离人的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
4、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注意从该句的空间感、色彩感入手体会“念”而难舍的情感)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注意从白描手法、想象虚写、景语皆情语、意象的特征等等的特色体会)明确:杨柳离,晓风冷,残月缺,更酒醒。
6、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注意抓想象、反问、虚词等体会情感中的无限怅恨!)
(六)朗诵,总结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 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 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多情自古伤离别,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 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 “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 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 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 的不尽愁思。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词。
2、查找有关描写离别的诗词或文章,比较鉴赏。
雨铃霖课件 篇9
【组织教学】(1分钟)
师生互致问好,检查学生出勤情况。
【复习提问】(3分钟)
回忆学过的词,并说说词的特点
【导入新课】(3分钟)
1、听乐曲说出曲名《送别》
2、导入别离之情诗词中历写不衰的主题,如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今天来学习一首关于离别的词《雨霖铃》(板书
【讲授新课】(72分钟)
一、走近作者
1、学生介绍柳永概况。
2、教师补充: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他对北宋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与影响,第一他制作了大量慢词长调,对宋代慢词的发展颇有影响;第二他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善于铺叙、写景、抒情密切结合,语言通俗易懂,音韵和谐美。柳词在宋代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处,既能歌柳词。”
二、背景资料
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一生任途坎坷。这首词写的就是他任途失意心情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又不得不和心爱的人痛苦分离的思想感情。
三、重难点解决过程
(一)齐诵《雨霖铃》
(二)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和语调(悲凄低沉)
(三)学生随录音带自由读全词理解词义,在音乐中进入词所描绘的情境,并使词的意境在头脑中浮现出来,从而把握词的景与情领悟意境。
(四)赏析词的意境
1、让学生把上下篇内容生动地描述出来。
2、教师示范:一个秋天的傍晚,一场暴雨刚刚停歇,蝉凄切地鸣叫不已,词人面对着长亭,心情更觉悲凉。京城门外,长亭边,一个临时搭建的蓬帐里他的心爱之人为他送行,两人面对美酒佳肴却毫无心情,正在恋恋不舍之际,船夫催促着“开船喽——开船喽——。”两人双手紧握,泪眼相对,有千言万语要说却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词人想在即将踏上的旅途中只有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霾,空旷的天空。
小结:上篇写的是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篇紧承上篇:是词人想象别后的情状,小船临岸,词人酒醒只见习习晓风吹拂杨柳,一弯残月挂在天空。词人现在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总结:全词凄凉的意境让我们感觉的浓浓的别离之情。
过度:我们的生活里也有别离的苦痛,如何把它用文字表达出来。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雨霖铃》的写法。
(五)鉴赏要点(先读后赏,在探讨)
1、融情入景的写法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长亭”“骤雨”词人一开头就捕捉到有特征的秋景来渲染气氛,“寒蝉”透着秋意,而蝉的叫声更让人感觉的悲凉,骤雨过后天气陡然变凉,更使人感到凄切冷落,所以这首词不仅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地点、更是在写心情。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字表明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空阔的楚天这些景物在南方是很平常的。可是这些平常的景物注入深沉的情感之后就变得不平常不了。那浩渺的烟波,另人惆怅;沉沉的暮霭让人压抑忧伤,那空阔的楚天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对景物的描写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一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有人拿它代表柳词。这没有一个字写情,而没有一个字不写情。李白诗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后,杨柳和离别就似乎有必然的联系了。借杨柳抒离情成了常用的手法。如白居易“杨叶比愁眉,愁长比柳丝。”因为有这种习俗的存在,所以离别的人一看杨柳就会涌起离愁别绪,因而“杨柳岸”三个字明写前景,暗写别时情,显得含蓄而有韵味。词中“晓风残月”也是最能触动人的感情的事物,温庭筠在一首送别词里曾写过:“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曹植也曾写过“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秋月的风是凉的,秋日的早晨的风更凉;月光是清冷的,残月的光更加清冷,而早晨残月就显得特别凄凉。所以晓风残月给人一种特别浓重的凄凉冷落之感。
这样在短短的两句词里,作者集中写了一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而这幅凄清的画面又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
酒醒之后的惆怅和眼前最能触动离愁的景象交融在一起,这情景是多么的凄凉难耐的啊!
2、虚实相济(简单介绍)
词的上片除“念去去”二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已经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不忍分别而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下片对别后生活的设想,则是虚写了。虚写中所着意描写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连良宵好景也排遣痛苦。读完下片回过头来看上片,便会懂得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的确是难舍难分啊!
(六)再次齐背《雨霖铃》
四、板书设计
寒蝉长亭骤雨实
烟波暮霭楚天虚
杨柳晓风残月虚
【课后作业】(1分钟)
预习现代诗二首
雨铃霖课件 篇10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现在我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说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层层深入,离情别绪,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为了突破学习重难点,我将通过以下三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①诵读讨论法
②提问点拨法
③自主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我设计的导入语: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
(二)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
(三)具体赏析,揣摩名句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这些景物(意象)所抒发的感情,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词中所弥漫的浓浓的离愁,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2)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的典型景物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设计意图:情景交融这一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征和所包含的情感、赏析名句,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体会诗歌意境,更深刻地体悟到宋词婉约之美,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并教给学生以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并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使自己的赏析活动更活跃更丰富,更能体现出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独特个性。
(四)背诵(在完成课文分析的基础上,我将组织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五)课堂练习,拓展延伸(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为强化学生对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就设置一道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读李华的《春行即兴》赏析这首诗的情景交融)
七、说板书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形成以下的板书,这个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完整的理解课文。)
上阙:冷清秋之景离情别绪归期渺茫
下阙:伤离别之情前途黯淡命运难测
八、课后作业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布置课外作业: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雨铃霖课件 篇11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柳永的《雨霖铃》。柳永的一生仕途坎坷。他两次进京赶考,均以失败而告终,所以他厌弃了官场,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词的创作上,“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成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柳永的作品以言情为特色,语言柔婉,道尽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一年秋天,柳永离开汴京南下,时值傍晚,黄叶飘零,寒蝉低吟,骤雨初停,一对情深意长的朋友在长亭送别。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这首词。
生3:我觉得他读得不够好,没有把悲的味道读出来。
师:哦。我们读一首词不是看谁读得轻谁读得重,而是看谁更好地读出了词的感情。为什么要读得悲?先看,这首词主要抒发了哪一种思想感情?
师:因为这句话直接道破了全词的主题,所以我们可以称之为……
师:既然这首词抒发的是离别之情,那么读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呢?
师:知道了词的感情基调,下面请同学们用悲切低缓的语调来读词,尽可能读出词的感情来。
可以读给同桌听,讨论商量怎样才能把这首词读好。下面开始读。
生5:读得很有情感,把悲的感情读出来了。他的声音很好听。
生6:我觉得他读这首词的时候一直是比较低的一个语调。我觉得如果读得有一点点起伏,会更好。其它,节奏方面还可以。
师(小结):我们的同学具有一双聪耳,非常灵敏的耳朵,评得不错。读词不但要正确把握词的感情基调,还要读出词的起伏感,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有变化的,我们要学习用轻重缓急的语音语调把感情读出来,也就是说读出词的起伏感。
师:听了刚才同学的读,加上自己对这首词的感悟,请思考“你觉得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你是怎样来读好这一句的?为什么这样读?”我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四人一小组,待会儿小组代表发言。
生7: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比较打动人。因为这句话写出了宁静、凄凉的意境,使人想起离人的思念,感觉眼前的孤单,情景交融。它抒发的是作者在酒醒之后,伊人不见,又不知自己身在何处的悲伤。这句话让人觉得非常悲。
师:那你怎样来读好这句话?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7读词。
生7:因为它写的是悲的感情,所以用悲的语调来读。
师:好。这句话写的是想像之景,写出的是酒后的心境,运用了点染的手法,“今宵酒醒何处”点明了离别之情,“杨柳岸晓风残月”用写景渲染了人的离别后的思念之情,融情于景,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极致。因为这里用写景渲染出作者的离别之情,所以尽可能用悲的主调去读,前半句可读得稍重,后半句可读得稍轻,这里的轻读,也是对“离愁”的一种强调。
生8:我们小组讨论的是“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句话最打动人。在词人眼前的“良辰好景”,因为没有朋友共同享受,所以是“虚设”的。他心中的“千种风情”,因为没有朋友可诉说,所以离愁更深。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对朋友的牵挂之情。
师:请你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8读词。
生8:读的时候,“良辰好景”“千种风情”要扬上去,“虚设”和“更与何人说”可读得低一点。因为这样读可读出词人的心伤。
师:轻重处理很不错。这句写的是想像之景,是一种虚景。“良辰好景”本来营造的是一种欢乐愉快的氛围,但是随后而来的“虚设”二字顷刻间就将这种欢乐冲淡得无影无踪,所以,良辰好景无人共赏。再退一步,面对良辰好景,即使产生了一些感想,又无人可以诉说,万千情感无人共语,这不是更加让人觉得伤感吗?它把伤感之意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们在读的时候,首先要处理好停顿,“应是”“便”后面停一停,“更与何人说”这句语速要减慢,读出愁味来。
生9:我们小组讨论的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因为这句话写出了悲凉,集中抒发了作者的悲凉心情。
师:好,那请你来读一读,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9读。
生9:因为要读出悲味,所以前面读得重一点,后面的读得轻一点。
师:刚才有同学在小声发笑,可能是刚才同学的停顿稍显生硬,如果能柔婉一点,那会更好。他对轻重的处理,前轻后重,这也是可以的。这句话中的“自古”二字拓开一笔,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意思是说,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会因离别而伤心,可我的这次离别,又与一般人不同。一方面仕途失意,另一方面和朋友分别,这是双重的痛苦,再看到秋季的凄凉之景,所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强调自己的痛苦比常人、古人更多。
生10:我们小组最喜欢的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话的意境很好。因为它选取了很多意象。比如“酒”“柳”“风”“月”。酒在古代大多和“愁”相关,柳的谐音是“留”,写出了柳树还在,朋友难留的无奈。用“晓风”写出天气很冷。而“残月”则写出了人的“不团圆”。这句话给人很有意境的感觉。
师:离别是件很伤心的事,我们同学用微笑着来读这句,感情把握得不对。你再试着读读看。
生11:我们小组最喜欢的是词的第一句。因为第一句话写的景是秋天之景,秋天之景给人的印象比较悲,而作者选取这么悲的意象是为了抒发自己悲的情感,景物起到烘托的作用,借景抒情。
生11读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生11:这么读的理由是:风景本身就比较悲了,再加上作者心情的悲,整首词的基调也悲,所以要读得这么悲。
师:言之有理。这句话主要在渲染一种悲凉的氛围。“寒蝉”“长亭”“骤雨”这些景象是为了抒发作者的凄凉心情作准备的。再看中间一句,“对长亭晚”不是二二结构,而是一二一结构,这种结构特别能尽顿挫之致。
师(小结):刚才几个小组已经说了各自的看法,现在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再读这首词。
学生读词。
师:好。现在我也来说说最打动我的一句。我们知道这次离别的时间背景是秋季傍晚,有一处白描写得很传神。大家说,是哪一句?
师:对了,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句话刻画的是一对朋友难舍难分的情形。再看前面,“留恋处,兰舟催发”,一边是依依不舍,一边是阵阵催促,不想分别却又不得不别。一对朋友,只好紧握双手,泪眼相对,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时候的“无语”恰恰是体现了离人心中难以言传的痛苦啊!
师:听了刚才同学们的朗读,我也想来读一读这首词,等下请同学来评点。
生12:老师把悲的感情读得很好。我有一处疑问,不知道老师为什么将“何人说”三个字分开读。
师:我先回答你的问题。把“何人说”三字分开读,这是一种拖音的读法,每个字的读音延长一会儿,这是一种强调,强调词的言尽而意不尽,这样读可以给听的人以回味。
生13:老师读出了悲的味道,有些句子读出了颤抖、哽咽之感,很感人。
师:我们读词可以分成三步走:第一步,确定好词的感情基调;第二步,要读出词的轻重缓急;最后,就是要读出词的神韵来。(板书:神韵)
因为词人在写词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感情内化在作品的语言之中。如果作为一个朗读者,能把词的感情读出来,能激发自己和听者的想像,达到遐思的状态,这是很不错的。当然,这个境界有一写难度,希望我们的同学在以后的朗读中学习和尝试,读出词的美感,读出作品的神韵来。
师:听了同学的读,老师的读,还有自己的读,相信大家对这首词一定有了新的感悟,请大家带着新的感悟再读这首词,多读几次,最好能熟读成诵。
生读词。
师:下面我们试着来背诵这首词。先想像一下,秋天郊外的长亭、两个人依依送别。雨霖铃,柳永,开始……
在读词的过程中,我们领略了词中和谐的韵律,隽永的语言,还有凄美的意境,我们被伤怀怀的离愁别绪感染。其实,除了《雨霖铃》,柳永还创作了很多的慢词。我从柳永的词中挑出了四首,请大家把预习资料拿出来。从“柳永词四首”中任选一首,根据刚才的方法读出词的感情来。
生15读词:我读《蝶恋花》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师:那好,现在我来布置作业。在“柳永词四首”中,任选一首,以“如何读出《 》的词味”为题目,写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让我们在《雨霖铃》歌声中和柳永作别。这首歌是由今人邓丽君演唱的。下课。
雨铃霖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体味本词的意境及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
2.能够背诵其中的句子。
教学重点:
体味本词的意境及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1.体味意境
2.赏析名句。
教学设想:
充分贯穿诱思探究法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遵循两个贯穿要素和三个层次要素。通过阅读想象完成教学重点,通过点拨讨论完成教学难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激发情意
一、课前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渲染气氛。
二、导入
1.展示图片
2.师生活动:
师:这些图片展现的是什么场面?
生:送别的场面。
师:是的,在现实生活中,别离是一件常事,在诗词中更是一种历写不衰的主题。请你说出写送别的名句。
生:说名句。
师:展示名句。送别人与被送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朋友。
师:请大家想象一下夫妻间.情人间离别的情景。
生:表述。
师:今天我们来欣赏柳永描写的情人离别情景——《雨霖铃》。
三、展示目标:(略)
认真观察整体感知初步研读
四、展示全词
1.观察该词,回答以下问题:
⑴从段落上看,本词是( )(答案:双调)
⑵从字数上看,本词是( )(答案:长调)
五、简介作者
1.学生说出自己了解的柳永
2.展示作者简介
六、了解写作背景
1.让学生从书中找
2.教师补充
七、研读本词
1.学生看书
2.做练习:选出对词中部分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
A.骤雨:急雨。歇:停。
B.都门:京城门外。帐饮:“帐”通“畅”,痛快地喝。
C.无绪:没有心思。风情:深情密意。
D.沉沉:深沉。经年:一年。
(答案:B)
3.配乐范读
积极探索活跃思维深入研读
4.本词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请概括(学生答)这两幅画面都是实景吗?
5.教师引导学生从画面入手借助想象和联想体味意境。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体味意境,下面我们转换一下角色,我是一名导演,你们是演员,我要选五名演员演一部巨作,希望你们抓住机会,积极表现。考题是进入柳永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一、要尽情感受。二、不要打扰主人公。三、要积极回答我的问题。)问题:①你现在进入了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②请描述一下周围的环境。③主人公在干什么?他的情态怎样?④第一幅画面定格在主人公身上,他这时的情态怎样?⑤第二幅画面是作者想象的,你们要想方设法进入他的思想,看看他想了些什么?(考试结束,到底谁能被选上呢?请注意收听明天的新闻播报。请回到现实中来。)
6.分别找出描写景物和情感的词句。
7.第一幅画面无论写景还是写情,都是为了突出什么?第二幅呢?
8.体味意境美的方法(点拨:1.抓画面;2.抓情感。)
9.归纳表现手法:1.情景交融;2.虚实结合。
10.找出主旨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1.名句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点拨:1.分析意像;2.联系环境。)
12.体味婉约风格(点拨:1.从题材上看;2.从情感上看;3.从基调上看。)
运用迁移及时反馈促进同化
13.做练习:对《雨霖铃》意境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时间.地点.环境。
B.“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是虚实结合,刻画了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意思是说伤离惜别自古都这样,更何况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
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句是想象今晚旅途中的情景:一舟临岸,词人酒醒,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答案:B)
14.检查背诵
15.教师小结: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体味意境和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其中体味意境也是教学难点,因而掌握体味意境的方法非常重要。今天我为大家提供的主要方法是一要抓画面,二要抓情感。赏析名句也是教学难点,主要方法一要分析意象,二要联系情景。但愿这些方法对你们以后鉴赏诗词有所帮助。
八、布置作业:请运用今天学习的赏析意境的方法欣赏下面这首词。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九、继续播放《梁祝》,在优美的乐曲声中结束。
雨铃霖课件 篇13
教学目标
(一) 情感目标:
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 知识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三)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2、体会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雨霖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诗话故事: 《历代诗余》卷一百十五引俞文豹《吹剑录》:“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1、柳七所指何人?
2、从答话中说明了诗歌鉴赏的那方面问题?
一 、作者简介
北宋词人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在家中排行第七,所以后世也有人称他为“柳七”。后来他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也被称作“柳屯田”。柳永年轻时到卞京应试,常常和歌妓们一起生活,为人狂放不羁。当时的皇帝宋仁宗听到柳永这个人之后,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士宦!”所以柳永落地了。到了景佑元年,也就是柳永在47岁左右的时候,他才进士及第。柳永终生潦倒,据说在他死后,家中没有多余的钱来安葬他,只能由几个歌妓一起出钱葬在了南门外。柳永的词作音律谐婉,词意妥帖;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其擅长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作中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后人对柳词的评价也较高。
二、题目和背景解说
n 《雨霖铃》这一词调,又名“雨霖铃慢”,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相传,唐安史之乱中,玄宗西逃入蜀。杨贵妃在马嵬坡被赐死后,玄宗日夜思念。入斜谷后,遇上连日霖雨,在栈道中,又听见铃声阵阵,倍感凄凉哀婉,于是作《雨霖铃曲》,寄托思念之情,调极哀怨。前人称“一曲霖铃泪数行”,可见一斑。宋代成为词牌名。在词史上,双调慢词《雨霖铃》最早的作品,便是柳永的这首词。而当时的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汴京(河南开封)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是觉得痛苦万状。这首词就反映了柳永当时的这种复杂心情。下面请大家听一听课文的朗读。
三、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2、听完了词大之后,同学们感觉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
明确:凄切低沉(从文章中找依据:凄切、伤离别)
3、明确了词的感情基调之后,我们来齐读一遍,看看同学们对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把握的怎么样。
(过渡:我觉得大家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我的心是不是和作者的心以同一个频率在跳动,我是否被感动了。
如果你感动了,你又不妨用声音把它表达出来。
实际上,在很多时候我们不防用我们的声音来表达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情思,那个时候,你将会惊喜地发现,你获得了一种另辟蹊径的愉悦和享受。)
5、下面我们先把上阕一起来读一下。
(我们还可以把这首词处理得更细腻一些。要想用声音更细腻地处理这首词,有个前提,那就是得深刻地理解这首词。让我们一起进入到这首词的血肉和肌理中去。)
四、词的鉴赏
1、上下两阕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并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上阕: 离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
(离别难)
下阕: 离别后孤寂凄清的情景
(思念苦)
2、既然是写离别时难设难分,就会有抒情,同学们看看上阕是不是都是全部是直接抒情啊?还有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就要涉及到景物了,开篇三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表现了什么情?
节令:寒蝉
地点:长亭
时间:晚
天气:骤雨初歇
渲染气氛:萧瑟凄凉
表达感情:词人与恋人将别未别时的痛苦心情
3、“都门”三句展现了什么场景?
明确:京城门外,情人设宴饯行,离别的愁苦使这对情人对佳肴美酒也兴味索然。正在难舍难分之际,船家催促出发,此时此刻,离别的痛苦达到顶点。
4、怎样理解“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明确:两手紧紧拉在一起,两眼被酸楚的泪水模糊,便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一一倾吐,只好无言以对,泪眼相看。这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把彼此的眷恋之情、又无可奈何之心写的非常深刻.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以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衬托出词人前途的广阔。你认为这样的说法对吗?
明确:不对。作者选用三种景物来表达心情。用“千里”形容“烟波”,表明烟波的浩淼,去程的遥远;用“沉沉”形容“暮霭”,表明暮霭的浓厚,天地的苍茫;用“阔”形容“楚天”表明楚天的辽远无边。作者正是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以及如此浓密深重的雾霭,来表现离情之深之痛和自己前途的渺茫。
5、自由讨论
同学们自己鉴赏下阕,你喜欢下阕中的哪一句,为什么?
(由学生自己讨论)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明确:在此句中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教师明确: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短歌行》) 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思念丈夫时,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 王维送别元二,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关于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关于风: 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柳永以清秋之萧瑟,写离别之凄恻,即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课后作业
1.比较鉴赏:将柳词与苏词作比较
体会其风格的差异
2.熟读并背诵诗篇
附:上阕朗读指导
解读第一句话“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句话,一眼看过去,就是一句写景的文字。就这句话,我的一个朋友曾经打了一个很有趣的比方,他说,这句话就好比是一篇日记的开头,仅仅是为了交代时间、地点、天气状况,所以我们应当以一种平和的叙述语气来读这句话(师用“叙述语气”范读),这样来处理好不好?
师问:为什么?
学生发言指出此句话虽明写景,却暗含情,环境氛围多悲戚之意。
教师明确:这句话作者以凄凉的环境来暗寓他凄凉的离愁。所以,此句起调应起得低沉伤郁,句与句之间应做稍长的停顿,要读出“悲”、“凉”的味道来。
解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
随便抽一个同学。
(让他想象)现在,你马上要和你的一个最要好的朋友分别,你到机场或车站去送他,两个人彼此握着对方的手,眼泪无声地落下,想开口安慰一下对方,可这一开口,到化成了一片哽咽唏嘘之声。
让学生深入到这种情景中去,并试着用此种感情来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
(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此处写离别之情,当属离别之情的高潮。所以读这一句,语调应该来得更凄切一些。
我想,这一句话由感情细腻的女生来读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女生朗读。
解读“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我想这样来读这句话,大家看行不行。
师以一种极有气势的,昂扬爽朗的语调朗读。
(学生对此反映极强烈,议论纷纷,均表示这样来读这句话不妥。)
在你们陈述你们的意见之前,我先来说一说我这样来处理的原因。此句景象阔大。大凡阔大之象,即有气势。我这样来处理就是为了表现一种气势。
我读出这种气势没有?
生答:读出来了。
那么这样处理好不好呢?
生答:不好。
我读出这句话的味道没有?
生答:没有。
那我们这里该读出什么味道来?
学生举手发言,他们认为老师的朗读处理方式违背了本词的基调,且这句话所写之景象仍是饱含愁绪的。
继续问:这里仅仅只有因与心爱的人分别而造成的离愁吗?还有没有可能由其他什么原因引起其他什么愁绪?(提示结合前面看到的提示信息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并举手作答,得出结论:还有此去前途未卜,前途渺茫的身世之叹,失意之愁。
教师总结,并提示读这一句的时候在凄切的基调上应加上苍茫厚重之感。
这句话由男生来读比较合适。
全体男生读此句。
好了,上阕我们分析得比较熟透了。现在,我们酝酿一下情绪,然后带着刚才大家一起分析品味出来的微妙细腻的情绪把上阕来一次完美的表现。
生齐读。
下一阕,我把它交给大家。你们喜欢那一句或那几句就去读那一句或那几句,不过你得告诉我你为什么要这样来读它,你要表达什么样的情绪?
分组讨论,每组选派两个同学代表发言。一个同学负责朗读,一个同学负责解说他们这样来朗读的原因,他们要表达什么样的情绪。
学生讨论。
结束语:送大家一句话:学会声情并茂地品读文学作品,学会声情并茂地品读生活,你定会收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