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生物教学课件七篇
  • 生物教学课件

    发表时间:2023-08-22

    生物教学课件七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要的课件,因此就需要我们老师写好属于自己教学课件。老师在上课时必须按照教案课件来实施。本文的重心在于与“生物教学课件”紧密相关的讨论,希望我的建议能够帮你解决困境别忘了收藏~!

    生物教学课件 篇1

    1、学习文章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特点,了解事理说明文常用的说明顺序。

    2、运用学习的方法筛选、整理材料,提高事理说明文的阅读、写作能力。

    3、了解本文介绍的生态知识、生物污染的常识,提高防范意识。培养学生的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

    学习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及特点,理解事理说明文常用的逻辑的说明顺序,运用学习的方法筛选、整理材料,初步掌握写作简单事理说明文的能力。

    1课时。

    1、预习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给生字词注音、解释、造句。

    2、利用书籍、网络等手段收集有关生物入侵的资料。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西瓜、玉米、西红柿等我国引进的优良品种的图片。学生根据图片来说出名称。

    2、多媒体展示部分生物入侵者的图片。

    3、解题入侵的含义。

    说明:导入新课中,笔者原先设想用伽利略号探测器坠毁土星这一当时新近发生的事件,作为人类避免生物入侵现象的话题引入新课。校本教研的课题组认为,情境──互动教学法中,这一导入新课的设计,学生的互动面不广,无法在课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在林璇老师的建议之下,将话题定位于学生日常所熟知的外来物种上。用多媒体的精美画面创设了悬念,引发学生学习课文,探究生物入侵者的兴趣。实际上课的效果证明这一修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课堂中师生的互动也起了很好的余热作用。

    二、导学互动

    1、读一读: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⑴ 生物入侵者带来怎样的危害?

    ⑵ 造成生物入侵的原因和途径是什么?

    ⑶ 生物学家们对待生物入侵的态度怎样?

    ⑷ 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2、议一议:

    ⑴ 议文章的说明顺序:

    学生回答思考题,并完成文章结构框架图,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以及这一说明顺序的作用:使说明有条理,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引出生物入侵者(话题)

    摆出生物入侵者(现象)

    生物入侵 探究生物入侵的(原因) 逻辑顺序

    揭示生物专家的(态度)

    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说明:这一环节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校本课题组王盖英老师建议,通过文章结构框架,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因此在第二稿时加入了这一框架图。

    ⑵ 议文章的说明方法:

    学生找出文章中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语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3、教师和学生共同归纳:

    ⑴ 逻辑顺序使事理说明文更具条理性,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⑵ 适当运用说明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更具吸引力。

    ⑶ 议材料、仿写。

    四人小组讨论组员收集的有关生物入侵者的资料,仿造文中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重新组织材料说明一种生物入侵者。并形成提纲。

    三、拓展延伸

    1、说一说:

    小组代表上台说一说讨论的结果。(多媒体展示有关的图片资料,并由该小组派代表讲解提纲内容。)

    2、写一写:

    布置作业:根据小组讨论、组织素材,介绍自己感兴趣生物入侵者,写成一篇400字左右的文章,注意用上适当的说明方法、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

    Tell me and I forget,show me and I remember,involve me and I understand.(告诉我的,我会忘记;演示给我看的,我记得住;让我参与学习的,我才能理解。)

    ──[美]杰明·富兰克林

    实践出真知,是我这一教学设计的指导理念。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才能对知识有更深刻的映像,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讲授知识、演示知识的同时,还要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学习。语文课堂上的.仿写练习目的也在于此。学生现学现卖趁热打铁,使学生当堂获得一种方法、一种技能。语文并不是一门直观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将很抽象的可意会难言传的写作思路,变成很有操作性的,直观的练习,成了这堂课设计的重点。教学过程主要突出了:读、议、说三个环节,是在为写作铺垫。读一读课文的内容;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议一议对课文的理解和有关的知识;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你的收集的信息;最后动笔模仿着写一写。本文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事理说明文的常用的说明方法、逻辑的说明顺序、训练学生筛选材料的能力。说明顺序是学生学过的旧的知识,作为一个巩固的知识训练。

    强化说明方法的运用,在这篇文章教学处理上是一个亮点。因为,这篇文章的知识在生物课上学生们是见过、学过的。如果纯粹是讲知识的话,就很容易将语文课上成生物课了。因此,教学是突出强调了语文知识的一面。表现在:

    1、课文分析时强调了说明文的要素之一:说明方法。2、在学生介绍生物入侵资料时,强化了学生在语言表述中说明要素的运用。当一位学生介绍完材料,同学们有针对性地对其中所运用的说明要素进行评析。在教学的拓展环节中,让学生有意识的模仿文中的写法来组织材料,学生针对归纳的特点,筛选手头的材料。通过小组成员的讨论归纳出手头的资料。在说一说环节中,学生上台来解说材料,是对学生口头表达的训练,又是对课堂内容的延伸训练。进而达到本课的教学中的写作目的。

    在媒体的运用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学生临场回答的不确定性,在说一说这张课件的制作中运用了超级链接的方法,有效地避免了临时切换的慌乱。

    当然,这堂课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待商榷,如教学目的中了解本文介绍的生态知识、生物污染的常识,提高防范意识。培养学生的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这一点就体现得不够突出。字词缺少时间强调。原先设想使用穿插讲解的方式灵活的点到即止,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上,却疏忽了这一点。

    语文组首席教师林璇老师点评:本教学设计能紧扣单元教学目标,体现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精神的要求。对教学环节的设计,尤其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表要求。读、说、议、写四个还击让学生参与认知过程。有效地培养阅读能力。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以探究合作为训练主线,让学生在获取信息筛选信息,质疑解题的过程中的阅读说明文之法。因此本教学设计是合理而有创新特色的。

    校教科室副主任黄乃禧老师点评:本教学案例突出了双主探究,历练得法校本课题的思想。师生当堂交流探究,学生合作训练。让学生做到了一课一得。以课文为例,拓展了学生事理说明文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参与其中掌握了生动地说明语言的运用。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广,上台展示的只能代表一家之言,如能随机点评学生的作品,将能兼顾得比较全面。

    语文教研组组长蔡戎老师点评:这一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学生充分理解了逻辑顺序与说明方法的作用的基础上,动手实践写作,做到了有讲有练,讲练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真正能有所得。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基础知识的强调还是显得不足,有待改进。

    生物教学课件 篇2

    一、 教学指导思想

    本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上册的内容,依据新课程概念,主要从以下几点出发进行教学设计。

    1、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师生的双主体地位。在与学生的沟通

    交流中充分展示学生的才能,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2、倡导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理念,使学生学会在互相配合中

    取长补短,在合作中提高。

    3、立足教材,发展课程,通过方案设计、查阅资料,培养学生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及创新能力。

    二、 重点难点分析

    1、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认识食物链,构建食物链的概念。

    培养学生自我构建知识的能力。

    2、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设计生物防治方案。

    3、 关键问题:通过对食物链,特别是与人有关的食物链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建立保护环境,保护生物的意识。

    、 关键问题的处理:

    课前收集资料,作好充分准备。

    教师通过提问,组织活动、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使学生

    得出正确的结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三、 教学准备

    1、请学生查找关于松毛虫和灰喜鹊两种生物的相关资料。

    2、学生游戏道具:印有狮子、鹿、青草、昆虫、蜘蛛、鸡、猫头

    鹰、青蛙、蛇、鹰的彩色图片,制作十四顶配有以上图

    片的小帽子。

    3、学生活动卡片:准备印有各式菜肴的彩色小图片若干张。、多媒体课件

    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生物间普遍存在摄食与被食的关系。

    知道什么是食物链。

    2、能力目标:

    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画一些

    比较简单的食物链。

    通过方案设计、查阅资料等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

    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建立自然界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科学自然观。

    培养学生探究食物链的兴趣,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

    策的意识。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生物的生存与周围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动物、植物的生存除了需要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这些非生物因素以外,还受周围其他因素的影响吗?

    观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图片

    提问:

    1、这张图描述了怎样一个谚语故事?、说出这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学习新课

    1、食物链

    [学生游戏活动]:“我”被吃掉啦!

    请学生上台戴上印有不同生物图片的小帽子,来扮演各种生物,并在“人群中”迅速找到“自己”的克星,有红色大箭头指向对方。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第一组:狮子、青菜、鹿

    第二组:青菜、食虫鸡、蜘蛛、猫头鹰、食草昆虫

    提问:1)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连在一起,像什么?

    2)在食物链中,连接各种生物的“箭头”表示什么意思?

    第三组活动:青草、蛇、蚱蜢、鹰、青蛙

    如果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又增添了一种生物——公鸡,那食物链会不会有什么变化?会有怎样的变化?

    请一位同学上来扮演公鸡,并寻找“自己”所在的食物链。

    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所以,存在的食物链也会有很多条,并且相互交错在一起。

    [总结]:通过几轮游戏,相信同学们对食物链的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请大家结合屏幕上显示的这几条食物链,总结一下食物链的一些规律:

    1) 食物链一般由哪几类生物构成?

    2) 它们分别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什么角色?

    为什么?

    3) 从屏幕上的这三条食物链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4) 第2、第3环节的动物有何不同?

    5)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鸡既可以位于第2环节,又可以位

    于第3环节,说明什么?

    2、人与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提问:那人类参不参与这种食物链关系呢?

    民以食为天,人的食物从哪里来呢?

    课件展示:丰富多彩的食品品种

    人参与食物链的过程

    [学生探究]:请你“吃”大餐?

    三位同学一组,从三个小盒子内分别抽取一张食物图片,贴在白纸上,并连出一条与之有关的食物链。

    各组学生代表上台汇报自己的食物链。

    讨论:从食物链角度考虑,人会受到自然界中其他生物的影响吗?

    [总结]:

    人与动植物之间有着复杂的食物联系。人的食物种类很多,因此与人有关系的食物链,实际上要比我们画的复杂得多。

    通过大家所画的食物链可以看出:人与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是

    一环扣一环,相互依赖生存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生物受到影响,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我们人类自己。因此我们应该要对它们加以保护,其实也是为了我们人类自身更好的生存。

    3、 生物防治

    [课件展示]:含啄木鸟、猫头鹰在内的食物链场景。

    讨论:找出图中的食物链关系。

    啄木鸟、猫头鹰在自然界中起什么作用。

    总结:科学家从生物的食物链中得到启发,想出了利用天敌对农林

    害虫进行生物防治的办法,大大减少了害虫的危害。

    [学生活动]:设计生物防治方案

    阅读信息库和课前查的资料

    分小组从松毛虫的危害,灰喜鹊的生活习性、管理和调教、

    灭虫能力等方面设计防治方案。

    方案发布:各组方案展示,其他组同学可以发问。

    [实例分析]:田地里种的青菜上常会长上许多菜青虫,一个同学把妈

    妈养的几只老母鸡放到田里去,用老母鸡来防治菜青虫。

    你认为这样的方案可行吗?为什么?

    小结:

    动脑筋思考:

    什么叫食物链?

    书写食物链时应注意些什么?

    ;第3环节的生物通常为肉食性动物;箭头表示被吃关系。)

    生物教学课件 篇3

    一、设计思路与任务分析:

    “生物的世界”是六年级《科学》第二章的主题,学生在主题一:“科学入门”中已经学习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与方法,在此基础上学习第二章的内容。本主题将引导学生亲历科学观察方法的学习,引领学生从宏观视角去认识生物世界。本章更多的是对小学阶段知识的拓展、归纳与概括,是对生物世界的生命基本特征、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知识的深化认识与理解,通过对生物的观察、与非生物的比较,了解生物的最基本特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进绚烂多姿的生物世界。本节内容是预备年级学生较为全面的接触有关生命科学的内容,通过对生物的观察、与非生物的比较,了解生物的最基本特征,是学生今后学习生命科学的重要知识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道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学会正确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通过观看动画大熊猫和白鳍豚的对话,能初步观察、分析归纳出两种动物的共同特征。

    3、通过观看自然界一些动物生活的片段,了解生物具有的七大基本特征。

    4、通过思考与讨论,分析植物在维持和延续生命的活动中分别体现了哪些方面的特征。

    5、通过对生物基本特征的学习,增强对生命的热爱与珍爱,养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生物的七大基本特征。

    【难点】认识并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

    落实重点的方法:通过观看大熊猫与白鳍豚的对话,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动物的共同特征,并通过板书突出学习重点。教师提供其他动物生活习性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生物的基本特征并加以运用,以更好地巩固学习重点。以课堂练习的方式提供植物的图片,组织学生以抢答的方式对比分析、思考植物是如何维持和延续生命的,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的迁移与贯通。

    突破难点的方法:在探究植物维持和延续生命的活动中,设计了4个认知阶段,逐步让学生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

    阶段1:从动物的基本特征过渡到植物,让学生畅谈并交流他们已经知道的基本特征,学生说不出完整的7个特征。

    阶段2:提供七张不同的图片,通过组织抢答比赛,分析不同植物的七个基本特征。

    阶段3:以二球悬铃木(法国梧桐)为例,探究一种植物的七个基本特征。

    阶段4:选择特征不明显的植物,引导学生开展课后的长周期探究,从而真正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编辑视频文件。

    2.查阅资料多方了解大熊猫与白鳍豚以及其他动物和植物的生活习性等。3.设计学习任务单。

    四、教学过程:

    七、板书:

    生物的基本特征

    动物植物

    1.对环境具有适应性√

    2.有呼吸器官√

    3.需要食物√

    4.能生长发育√

    5.会繁殖后代√

    6.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7.要排泄能清除自身的废物

    生物教学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积累词语;

    ⑵ 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⑶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⑷ 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阅读题目指导学生自读,并做必要的点拨;讨论法,通过讨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生物入侵者”,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重点与难点】

    理清本文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如何看待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向学生介绍古希腊“特洛伊木马”的故事,了解什么是入侵者进而提出什么是生物入侵者的概念。

    二、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正字音

    三、转入正文学习,主要通过以下问题的解决来完成教学重点(问题由投影展出)

    形式:学生自由讨论找出问题答案,教师加以总结归纳。

    问题一: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答案:课文第一段。

    问题二:本文向我们还介绍了哪些内容?

    答案:本文还讲了生物入侵者带来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所采取的相应措施。

    四、了解课文内容后,进而探究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明确:

    1、使用了逻辑顺序作用: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2、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五、教师总结全文

    明确:这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它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者以及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生态现象的高度警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提高我们的环保意识以及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六、作业

    抄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生物教学课件 篇5

    1.教材分析

    “生物的进化”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的一章内容,涉及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论理论,是承接上一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重要章节,而且通过学习生物进化方面的知识,初步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为学习第八章“生物与环境”打下基础。同时这还有助于学生形成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之一——生物进化的观点,从而帮助他们树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A:知道)

    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的概念、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进化的实质(B:识记)。

    2.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高中生正处在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时期,而唯物主义理论和较有说服力的进化理论的创立过程的学习,了解科学研究与生物理论形成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和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3.1教学重点

    基因频率的概念。

    3.2教学难点

    基因频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4学情分析

    4.1知识准备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初步了解了达尔文和他的进步思想,又学习过遗传和变异、生物的生殖等知识,为学习生物的进化作了知识准备。

    4.2情感准备

    地球上的生物具有多样性、适应性和从低等到高等进化等现象困扰着学生,如为什么会有如此丰富多彩的生物?它们为什么会表现出惊人的适应性?为什么会进化?如何进化?……这使学生产生要去了解和解答相关现象的强烈渴望,即求知欲。

    5课前准备

    5.1资料准备

    利用初中教材和高中教材等参考资料,通过因特网搜索,搜集一些关于生命的由来(准备了4种学说:进化论、特创论、智慧设计论和迁居论)、生物的进化用进

    验证突变与选择的关系

    实验背景:教材在《生物进化—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一节内容中,仅仅是从理论上解释了突变与选择的关系,认为突变是不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为自然选择。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往往认为环境(如药物)诱发了突变,即突变是通过适应而发生的,突变的原因和突变的性状间是相对应的。为证明突变与选择的关系,我向学生介绍了莱德伯格夫妇(V.Lederberg和V.Lederberg)设计的影印实验,较好的纠正了学生的`错误认识。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

    6教学反思

    在课题式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更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激励者。根据新课程标准关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本节课设计了2种不同的教学策略来开展不同程度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一是在目标指引下进行课题式研究,二是为了“教”而学。目的是让学生做到既要关注知识结论,更要关注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本节课中,来自学生各方的发言不断产生着各种各样的互动效应。而我自认为值得借鉴的地方是:当学生的观点一致,但研究的角度不同时,我总是引导学生互相辉映;当学生的观点相悖时,我总是引导学生展开争论,相互启发……

    由于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都属于假说,通过课题式学习,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研究要尊重科学,区分假说与臆测、凭空想象等;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确追求真理的艰难及学习科学家们的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另外还为学生对科学的研究留下无限空间。通过师生角色兑换式学习,在“学生”的不断装糊涂和不断“犯错误”下,由“教师”不断替“学生”澄清概念和纠错中让学生实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涵”的意义建构。通过突出理论创立过程的研究,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更使学生掌握了研究科学知识和现象的一般方法。

    生物教学课件 篇6

    教学内容:八年级(上)语文第19课《生物入侵者》

    知识与技能目标:阅读课文,积累字词,获得一些生态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对“生物入侵”理解

    教学手段:广安新闻;07年《少百科知识报》暑假版;彩色粉笔

    教学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讲述水葫芦入侵广安的新闻。(广安新闻联播12月9日报道)教师讲完后,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明确: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环境问题已成了摆在人类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生态问题则又是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中心议题。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生物入侵者》,希望学习此文能促使我们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师板书课题)

    2、题解:要求学生合上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入侵”和“生物人侵者”的含义。然后要求学生从文中勾画出揭示“生物入侵者”含义的语句。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教师展示以下问题,学生阅读思考。

    a.本文除了告诉我们什么叫生物入侵者,它还讲了哪些内容?

    b.你觉得学习本文应从哪些方面人手?试拟出本文的学习目标。

    ◆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弄清文章内容,并共同拟定学习目标。

    ◆班上交流:明确本文学习目标及主要内容。

    明确学习目标(见前面的教学目标)

    主要内容:本文还讲了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采取的相应措施。

    ◆编写提纲

    教师用展示结构图示,要求学生在空缺处填上相关内容。引出话题:

    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1段)

    摆出现象:具体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2、3、4段)

    探究原因:——(5段)

    揭示态度:——(7段)

    采取措施:——(8段)

    三、写法探究

    1、探究学习本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a.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b.探究本文这样安排说明顺序的好处。

    明确:运用逻辑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且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2、探究学习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a.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学生讨论后教师板书: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b.找出文中运用上述说明方法的相关语句。

    (将学生分成三大组,每一组找一种说明方法的相关语句,看哪一组找得又快又好)C。说说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作用,并从文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D.教师出示一只彩色粉笔,要求学生从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这三种说明方法中至少选两种方法对其作简要说明。

    四、小结

    要求学生从主要内容与写作方法两方面对全文作一个小结。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全文。

    明确:这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它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及其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生态现象高度警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这篇课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为我们写作说明文提供了借鉴。

    五、延伸拓展

    自然界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怎样才能有效扼制生物入侵的现象?我们身边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如果发现我们该怎么做?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并从中任选五个词语写一段话。(不超过150字)

    2、搜集生物人侵的相关资料(至少一种),要求写出生物入侵者的名称、原产地、人侵地及危害。((教师提供07年《少百科知识报》暑假版)

    3、选作题:查阅资料,了解达尔文的“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的理论。

    生物教学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通过模拟操作和数学运算感受到微生物繁殖方式及繁殖速度。

    能设计实验探究适宜微生物生存的环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乐于探究。

    科学知识

    知道部分微生物的繁殖方式。

    知道微生物适宜生存的环境。

    【教学重、难点】

    设计实验探究适宜微生物生存的环境。

    【教学准备】

    牛奶(或其他食物)两份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直接提出研究话题:我们身边生活着这么多的微生物,那么微生物是怎样生活的?

    二、新授

    ㈠“疯狂”繁殖的细菌

    1、讲解:细菌是通过分裂方式繁殖的。在适宜条件下,有的细菌大概每20分钟就能分裂一次。

    2、算一算、画一画

    100分钟后,一个细菌会分裂繁殖为多少个?

    4个小时(240分钟)后呢?

    3、小结

    细菌繁殖速度之快确实让人惊讶。

    ㈡、微生物适合怎样的环境

    1、提出问题

    细菌等微生物的繁殖能力超强,从古到今,不停繁殖,现在的地球会是这个样子吗?原来微生物的生存也需要适宜的环境。那么,什么样的环境才是适宜微生物生存和繁殖的环境呢?

    2、猜想

    小组内交流猜想,班级汇报。

    (可结合上节课的内容)筛选出有争议的观点

    3、指导实验设计

    a.思考实验中的变量与定量:要验证这个观点,必须保证哪些条件相同?怎样做到?

    b.集体交流

    大家觉得他的设计中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吗?

    大家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c.制定书面实验计划。

    4、各小组课后根据自己的假设和研究计划进行实验。

    三、拓展:制作酸奶

    酸奶是大家喜爱的食品,它是由新鲜牛奶在乳酸菌的作用下发酵而成的。你们想不想自己制作一杯酸奶呢?

    学生阅读P47资料

    请同学们回家后动手试一试,成功了可要记得与父母一起分享!(注意卫生)

    生物教学课件 篇8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理解课意,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出现的词语、语言点知识。

    先进行听读训练,听教师朗读,学员自读文本,教师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检测学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本文是一篇科技文,术语较多,本以为学员有阅读难度。但从学员回答问题的情况看,学员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陌生词语的意思,这一环节进行得比较流畅。

    词语、课文教学阶段,矫正发音依旧是个难以突破的障碍,尤其是声调。民族学员的母语语境对他们学习汉语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读不准、辨不清,矫正起来很费力。但是对于双语教师来说,口语不过关,语音不标准,错误的示范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太大。因此,我不得不慢下来细细地反复地示范领读,及时纠错和强化,强化朗读训练。在语音教学方面,耗费的精力和时间较多。

    造句训练是我在进行词语和语言点教学时常用的方法,目的是让学员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灵活运用。对意义的讲解不展开、不延伸、不繁琐,主要是通过例句的形式呈现,让他们在鲜活的言语材料中去感知,找感觉。尽管学员造句的错误比较多,千奇百怪,但针对每一错误趁热打铁,指出运用中存在的问题,这对学员来说也是多有裨益的。

    生物教学课件 篇9

    教学设计思路:

    在认识生物与非生物的基础之上,通过展示图片和实物观察,引导学生说出生物的特征,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微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能力目标:

    提高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活体生物如:盆载的植物体1-2种;

    2.动物标本1-2件;

    3.珊瑚;小机器人;有关的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1、对照课件,学生完善“观察”的预习笔记。

    2、投影情景图片,启发学生找出生物与非生物;投影各种动物、植物图片,启发学生归纳出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

    3、投影:植物的生命活动幻灯(需要水、矿物

    质,进行光合作用形成有机物);动物捕获食物的生命活动幻灯。启发学生归纳生物的特征之一: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4、让学生闭嘴捏鼻感受呼吸。投影幻灯:小鸟在呼吸;野牛在晨光中呼吸。启发学生归纳生物的特征之一:生物能进行呼吸。

    5、投影幻灯:小狗排尿;“撒尿小孩”的铜像;落叶。启发学生归纳生物的特征之一: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6、投影幻灯:猎豹追捕猎物;河鲀平静、受惊吓;含羞草;玉米细苗。启发学生归纳生物的特征之一: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7、投影幻灯:红狐的生长;胎儿的发育;菜豆的生长。启发学生归纳生物的特征之一: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8、补充生物的其他特征。

    9、归纳小结生物的共同特征。

    10、课堂练习

    生物教学课件 篇10

    一、教材分析

    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有机化学知识这是本节教学内容的瓶颈,而氨基酸的结构和蛋白质的形成又属于微观知识,比较抽象,十分枯燥,所以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动画、故事、游戏和形象的比喻,不仅增加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并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2)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3)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能力方面

    (1)通过自主对比观察几种氨基酸的结构,思考讨论后得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获取形象的、信息内容的同时,培养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蛋白质的功能。

    (2)氨基酸的结构及其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难点:

    (1)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四、教法学法及媒体选择

    1、教法及媒体选择

    根据新课程理念,针对本节内容,我主要采取探究式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动画和图片创设情境,层层递进,解决教学难点。

    2、学法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选择良好的学法关键在于找到教法与学法的结合点,实现教、学的统一。与探究式教学法相对应,我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使他们能用观察法、分析法、比较推理法得出结论,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让学生能由宏观进入微观再回到宏观,形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生物教学课件 篇11

    1教材及学情分析

    1.1本节地位和重难点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内容。由于生物科学的许多问题都是在细胞层次上寻求解答的,要深入阐明细胞生命活动的规律,必须要了解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要从系统的视角来认识细胞,首先要了解细胞这个系统的物质组成。因此,本章节内容是学习本模块其它章节的基础,也是学习高中生物课程其它模块的基础。教材从组成细胞中的最基本物质——元素,再深入到化合物,这样层层深入,也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同时,也使学生在微观层面上了解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的物质统一性,为后续学习进一步打下基础。教学重点难点一是阐明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二是解释.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三是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

    1.2学生特点

    本节的知识相对简单,学生需要牢固的掌握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好实验技能。高中学生刚开始学习生物,动手能力比较差,在做实验的时候阐述清楚实验原理并且做好演示实验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需要树立学生不断思考的能力,学会用探究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目的

    2.1知识方面

    1.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3.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4.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5.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6.说出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2.2能力方面

    1.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2.以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为材料,进行特定的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认同生命的物质性,探讨组成细胞的分子的重要作用。

    2.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3.崇尚生命物质和谐之美,珍爱生命。

    4.为生命的奥秘所折服。

    5.珍惜水、节约水的意识渗透。

    6.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与原来的高中教材相比,本章的内容有所拓展。基本概念和原理基本没有增加,补充的是课堂上即可完成的学生活动,如“问题探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关于“氨基酸结构通式”、“脂肪的分布和作用”、“无机盐的重要生理功能”等内容的“思考与讨论”;以及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人体健康的联系,科学史话和科学前沿等。

    3教学方法和手段

    利用投影或挂图,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谈话法、比较分析法、启发式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4教学思路

    1.思路设计

    导入:地壳元素与细胞元素含量对比表格得出差异并引入细胞中元素的概念,具体介绍元素(包括元素的分类,占细胞干重鲜重的百分比,并重点讲解C元素之所以是基本元素的原因)

    由元素引出化合物概念,并介绍化合物(包括化合物的分类,主要化合物种类以及其含量的差异),让学生思考和讨论细胞中化合物应该如何提取并引出一下三个实验

    分别介绍糖类,脂肪,蛋白质检测的具体原理方法并做演示实验并进行学生实验

    5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列出地壳与细胞中元素差异的表格,提出问题:“从表格中大家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回答:“硅元素在地壳含量比较高,但是在细胞中含量就比较低,但是地壳中所元素细胞中都有……”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总结得出结论如下:

    1.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自然界的无机环境中都能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命特有的;

    2.元素在细胞中和无机环境中的含量却有区别.从而引入组成生物元素的概念。

    (2)新课讲授

    组成细胞的元素分别在黑板上列出常见化学元素,通过画图来区分元素含量所划分的元素种类,即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基本元素。、在讲解过元素分类之后,着重讲解C元素之所以成为基本元素的原因,在此之前,首先使用一组数据对比,即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干重和细胞湿重的比例,并提出问题:“占细胞鲜重最多的元素是什么?占干重最多的元素又是什么?怎么来解释这种现象。”这个时候学生回答:“分别是氧和碳……”作为学生可能不能直接说出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所以就应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提出问题:“鲜重和干重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学生回答:“水分。”这样进一步提出问题:“那么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呢?”学生回答:“氢和氧。”这样的进一步引导,可以再问一次:“那么鲜重干重元素含量差异的因素究竟是什么?”学生回答:“组成细胞化合物最多的元素应该是C。”接着提问让学生思考:“那么为什么最多的是C,C具备哪些特性才使得自己成为基本元素。”教师可以同样采用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回忆一下碳元素的相关化学知识。”通过这种引导使得学生回忆旧知,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出碳元素电子排布使得碳元素相对稳定,不易在普通条件下发生反应,故而是组成生命各种化合物的基本组成成分。所以说C是细胞中的基本元素。由此也可以引入细胞中化合物的'概念。

    细胞中的化合物在黑板列出表格,让同学自己填空,表格设置如下: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通过让同学们自己回忆旧知,来完成填空,并牢固记忆六大类物质。列出六大类物质质量分数的表格,让学生讨论比较各个组分的比重并提出问题:“细胞中最多化合物最多的是什么?推测一下其对于生命的意义。那么这些物质该怎样被鉴定呢?”学生不一定能够答好以上提出的问题,但是可以由此引入接下来要做的三个实验。

    (3)实验

    借助刚刚的问题引入实验,直接阐述实验目的原理以及方法,其中最应注意的是在双缩脲试剂和菲林试剂的配置和使用方法上加以强调,并列出其配方,供学生区分清楚。在阐述过具体实验步骤之后,教师做一遍演示实验,接下来让学生动手开始做实验。实验的流程主要如下:

    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向试管内注入2mL待测组织样液。向试管内注入1mL斐林试剂(甲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注入)。将试管放入盛有50~65°C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min。观察实验现象。如果待测组织样液中还原糖含量较高,可见溶液的变化为:浅蓝色→绿色→棕黄色→砖红色沉淀。

    向待测组织样液中滴加3滴苏丹Ⅲ染液,观察不同生物组织样液被染色的情况。

    制作花生子叶临时切片,用显微镜观察子叶细胞的着色情况。

    取材取一粒浸泡过的花生种子,去掉种皮。

    切片用刀片在花生子叶的横断面上平行切下若干薄片,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待用。

    制片

    选材:从培养皿中选取最薄的切片,用毛笔蘸取放在载玻片中央。

    染色:在花生子叶薄片上滴2~3滴苏丹Ⅲ染液,染色3min(如果用苏丹Ⅳ染液,染色1min)。

    清洗:用吸水纸吸去染液,再滴加1~2滴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

    盖片:用吸水纸吸去薄片周围的酒精,滴一滴蒸馏水,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观察在低倍镜下寻找花生子叶薄片的最薄处,移到视野中央,将影像调节清楚后换高倍镜观察。在视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蛋白质的检测和观察

    向试管内注入待测组织样液2mL。向试管内注入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再注入双缩脲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实验现象。如果待测组织样液中蛋白质含量较高,可以观察到待测组织样液变成紫色。

    淀粉的检测和观察

    向试管内注入2mL待测组织样液。向试管内滴加2滴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5.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实验前安排学生做好预习,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和实验原理。

    (2)课上教师利用演示实验讲解实验原理后,学生要将实验材料、用具和试剂按所检测的物质的不同分别摆放成几组。学生在给实验材料、用具和试剂分组的过程中能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进一步明确实验的方法步骤,以利于在后续的操作过程中快速、准确地完成实验操作。

    6、板书设计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组成细胞的元素

    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C

    主要元素:C、H、O、N、P、S

    大量元素:C、H、O、N、P、S、K、Ca、Mg

    微量元素:Fe、Mn、B、Zn、Cu、Mo

    二、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1.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化合物种类

    2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生物教学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3.运用调查、访谈等的方法与他人交流,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4.通过植株生长过程的学习向学生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

    重点和难点

    1.测量数据的方法、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2.根尖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

    教学设计

    根靠根尖向前生长

    方案一:课外小组的同学展示并描述2种根靠根尖向前生长的演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本组探究根尖生长的实验方案,包括如何选材和画线、观察记录、结果分析等。

    方案二:课外小组的同学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并描述2种根靠根尖向前生长的演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本组探究根尖生长的实验方案,如何选材和画线,观察记录、结果分析等。

    方案三: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在实物投影上向全班展示切去根尖的幼根不向前生长,而未切去根尖的幼根却伸得很长。

    根生长最快的部位:伸长区

    方案一:各小组汇报交流测量的结果。讨论:(1)各小组的测量数据出现差异的原因?如何处理?(2)如果探究活动只有你一个人做,只用一株幼苗够不够?为什么?互相交流,解答疑惑。

    方案二:各小组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各组探究的结果,并进行分析讨论,各组之间进行评议。评议内容包括:设计是否合理、装置是否简便易行、步骤是 否严谨、记录是否详实、结果分析是否科学等。

    根的生长:

    (1)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2)伸长区:增大细胞体积。

    方案一:透过培养皿的玻璃,观察餐巾纸下面白色的根及毛茸茸的根毛,根尖顶端黄色发亮的是根冠,再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纵切片。

    方案二:观察培育的幼根后,动手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低倍显微镜下观察根尖的4部分。

    方案三:观察培育的幼根后,动手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低倍显微镜观察,记录观察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观察根尖永久纵切片。

    方案四:观察根尖的结构挂图,区分根尖的4部分细胞的数量和体积的大小。

    提出观察的提纲,引导学生实验观察后找出很伸长最快的部位。

    枝条是芽发育成的

    方案一:观察动态展示芽发育成枝条过程的CAI课件,并进行描述。

    方案二:演示抽拉活动教具,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并仔细观察,最后概括描述出芽发育成枝条的过程。

    方案三:观察教师板画的芽发育成枝条的相对应结构示意图,并进行描述。

    方案四:先观察动态展示芽发育成枝条的过程的CAI课件,然后在黑板上将叶芽的各分与发育成枝条的相应部分的图用粉笔连接起来。

    提出问题,引导观察和探究。

    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芽的结构及相应的枝条图。提供叶芽的结构和枝条的图各一幅,组织学生连出相对应部分。

    植株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1.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的、含磷的、含钾的无机盐。

    2.缺少无机盐时的症状:

    3.合理施肥的意义

    方案一:观察甲、乙、丙、丁4瓶中分别培养的菜豆正常叶和缺少氮、磷、钾的叶片,描述现象并诊断病因。

    方案二:观察生长正常的叶和缺少氮、磷、钾的叶片的录像,描述现象并诊断病因。

    方案三:看书自学,观察教师出示的几株幼苗,进行诊断,鉴别幼苗的病因。

    方案四:观察课本插图,进行描述,联系实际分析生活中的现象。

    【生物教学课件七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