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论语十二章课件经典十五篇
  • 论语十二章课件

    发表时间:2023-08-06

    论语十二章课件经典十五篇。

    老师会根据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成教案课件,因此老师最好能认真写好每个教案课件。优秀的教案是实现优质课堂的保障。经过一番调研和整理我们推出了这篇“论语十二章课件”,此文为您提供参考请好好阅读!

    论语十二章课件【篇1】

    一、教材分析

    《〈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学情分析

    这是升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善于思考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在对文言文这一语言形式的把握上还略有欠缺,而且学习兴趣较低。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学古文的兴趣,并要求他们能通过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从而为今后

    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了解《论语》和孔子;积累文言词汇和名句,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合作探究法和读写结合法倾吐阅读感悟,使阅读产生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五、教法学法分析

    1、诵读法。反复诵读,体会文章内蕴,在读中理解、领悟每一语录的主旨,力争当堂背诵。

    2、质疑、合作、探究法。可就章节的内容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并形成自己的认识。

    3、竞赛与自由表达法。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能快速背诵课文,并让学生联系生活畅谈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4、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应用多媒体及电子白板等电教化辅助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前有位老师,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一个问题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他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他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他的学生说,我不如那个孩子,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你能猜出故事中的老师是谁吗?

    [设计意图: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引出孔子及《论语》。]

    (二)作家作品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论语》是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共二十篇。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

    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四书五经之一。

    [设计意图:了解孔子及《论语》,明确孔子及《论语》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及对当下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三)读文感知

    1、学生读前三章,扫清字词障碍。

    2、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3、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加以体会。

    [设计意图:熟悉文言文的读文节奏,诵读中感悟作品内蕴。]

    (四)合作探究

    1、教师示范讲授第一章

    2、学法指导文言翻译九法

    3、合作探究,完成后二、三章文意疏通。探究所学三章的内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生与生、组与组、师与生等多边合作突破重难点,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提高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

    1、教师提出案例(以身边发生的事例)

    2、学生合作探究

    3、结合所学,反思自己在学习、修身等方面的不足,提出改进办法

    4、诵读感悟,体会精彩内涵。

    (六)课堂小结

    归纳所学文言知识点

    (七)布置作业

    背诵前三则

    论语十二章课件【篇2】

    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è)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逾矩(yújǔ)箪(dān)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箪食。人不堪其忧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六章。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e、人不堪其忧。

    论语十二章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 。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 。

    3、当堂背诵,积累成语警句。

    4、通过朗读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

    5、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

    2、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意 。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当堂背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读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

    1.教师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的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初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行、形、义。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悦乎(yuè) 传不习乎 (chuán)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hào)

    3.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公认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副其实;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后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山东曲阜的孔府是我国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宫殿建筑,也是著名的旅游名胜。

    1.听录音,要注意听准生字的读音。然后学生自主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参考: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是君子(的所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贫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他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起胳膊当枕头,快乐也在其中了。非道义手段得到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他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记得牢固,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小组内合作研讨,概括每一章所讲的内容。

    参考: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讲学习乐趣。第三句讲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不断温习,(知识)方能牢固,学习之乐;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第二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第五章: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第六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颜回清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正确的学习态度。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第八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贪图不义之财。

    第九章:讲的是要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借鉴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告诉我们时光飞快流逝,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向做对比,说明立下大的志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十二章:一个人,要有大志,好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试背全文,比比看谁背的最准确。

    背诵过程中要注意停顿,不抢不拖,不加字,不吞字。

    1.教师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十二章》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此外,《论语》是出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习它。

    2.准确翻译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试按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分类。

    (2)温故而知新。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学习态度: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品德修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能就本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吗?

    1.写作特点:

    (1)语言简洁、含蓄隽永。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就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 篇章,但意思的表达却不乏一定的深度,值得推敲斟酌学习。

    (2)《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寥寥数语中,蕴含着一个为人师者的胸襟、风范,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个师者的拳拳育人之心。

    2.影响:

    《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检查课文的背诵和全文的翻译、注释等,要求做到掌握干净、牢固。

    论语十二章课件【篇4】

    1.背诵上一课时学习的《论语》前六章。

    2.指名翻译《论语》前六章。

    1.自由朗读,注意停顿节奏,读出文言文的古风古韵。

    2.用上一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结合注释,把握重点字词,理解前六章论语的意思。

    3.同桌合作翻译。

    4.提出疑问,一起来探讨交流。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第八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第九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www.968OK.CoM OK语录网)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 日夜不停。”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第十二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四、《论语》散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 篇章。《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

    《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本文的内容围绕着孔子的言谈举止,向我们展示了其形象、性格、思想观点和态度,通过学习本文我们能够准确的背诵和翻译本文,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常识,理解了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默写全文、做相关的练习题。

    论语十二章课件【篇5】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单”变“双”。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择--选择。

    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旧的知识”、“新的理解”)

    2、重点句子的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明确: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明确: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无所得。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明确: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不好的地方就对照自己加以改正。

    明确:孔子在河上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淌。”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明确: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到不明白的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概括每一章的主要内容。

    第六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

    第八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贪图不义之财。

    第九章:前两句讲正确的学习态度: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后两句讲的是要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对照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一章:前两句将正确的学习态度。即使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也不可以被轻易改变。

    第十二章: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每章要点理解内容--掌握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1、解读各则语录并进行分类,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

    2、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

    3、联系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联系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难点)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中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此外,《论语》是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习本课。

    1、文章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1)学习态度: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传不习乎?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品德修养: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⑤饭疏食,饮水……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疲倦而无所得。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论语十二章课件经典十五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