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长方形的面积课件(精品5篇)。
我们多多少少都是读过一些范文的,多阅读一些优秀的范文是有很大好处的,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渡过独处的时间。阅读范文能够更好地领悟作文书写的精髓,你会借鉴优秀的优秀范文模板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长方形的面积课件(精品5篇)”,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方形的面积课件(篇1)
教学内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参与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并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计算有关图形的面积;培养学生主体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参与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探索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探索长、宽、面积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带领学生参观奥林匹克公园,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美化环境教育,另 一方面加深对“面积”的理解,同时对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搭桥铺路,为自主探索做准备。
1、出示一张课桌。
师:这是一张课桌,我们非常熟悉,每天都在桌上学习。凭你们的经验看看课桌面的面积是多大?(估算答案不唯一)
看来我们有必要动手量一量它的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哪些?
用哪个面积单位量比较好?具体说一说多大是1平方分米。 量一量?
2、电脑显示。
师:这是一个示意图 老师按照同学们的意思用“1平方分米”量这张桌面的面积。
请问:它的面积多大?你是怎么想的 ?
: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共含多少个单位面积,它的面积就 是多少。
对于长方形桌面用每排面积单位个数乘几排就求出它的 面积。
(板书: 长方形面积=每排面积单位个数×排数 )
评析: 从学生日常生活出发,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估算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自然的引出动手量。长方形面积=每排面积单位个数×排数,为学生自主探索做好了准备。
二、自主探索。
1、感知
师:前几天,我们做了一次关于自家长方形客厅长、宽和占地面积的调查,谁愿意把你 调查的结果讲听听。(板书:客厅长、宽、面积)
师:你是怎么知道你家客厅占地面积是20平方米?30平方 米 ?24平方米?
:有的是爸爸告诉的、有的是妈妈告诉的、有的是自己看书得到的等等,通过这些途径,我们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板书:长方形面积=长 × 宽)
2、探索
师:引导学生质疑。
关于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
师:好学的孩子遇事总爱问为什么。
师:引入探索。
(1)、在探索这个问题之前你们有什么猜测吗?
每排摆的面积单位数和长有关系?
2、摆的排数和宽有关系?)
(2)、好现在就给你们一次探索的机会。小组合作。
可以用18个“1平方厘米”或18个“1平方分米”摆长方形也可以用面积单位摆摆量量手中的长方形。(学生手里有(1)长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2)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选你们喜欢的方法进行研究。
思考:1、每排摆的面积单位数和长有什么关系?
2、摆的排数和宽有什么关系?
3、探索长方形的面积和长与宽的积有什么关系?
评析:通过学生课外收集信息,初步感知长方形面积=长×宽。鼓励学生质疑,从而自然引入探索。通过学生的猜测,引出思考题,在探索过程中,使学生活动有目的。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有机结合,恰到好处。
3、主动汇报。
谁愿意代表你们组跟大家说说你们组是用什么方法研究 的?发现了什么?
(边说边演示)
4、电脑显示每排的单位个数和长;排数和宽。
:长是几每排就能摆几个面积单位,宽是几就能摆这样的几 排。
因为:长× 宽的积表示长方形共含有多少个面积单位。
所以: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
5、巩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引导学生思考:要想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6、字母表示公式。
如果长方形的面积用S表示,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
那么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可以怎么用字母表示?
(板书:S=a×b)
三、巩固新知。
1、基本练习。
现在请同学们帮老师算一算,我家客厅长6米,宽5米, 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研究正方形的面积 (电脑显示:)
(1)用算式表示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分米)
师:通过实践你又发现了什么?
怎么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板书: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评析:发挥电脑的直观特点,很自然的由长方形面积引出正方 形面积,从而出正方形面积公式。
(2)字母表示公式。
如果正方形的面积用S表示,边长用a表示,
那么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可以怎么用字母公式表示?
(板书:S=a×a)
:通过同学们摆、画、讲我们理解了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非常好。
(3)练一练:
现在请同学们再帮老师算一算,我家客厅铺的边长为6分米的方砖面积是多少平 方分米?
(4)同学们请看,这是一个长方形纸
这是一个正方形纸
请你认选一个图形求它的面积?需要什么数据自己测。
四、:
今天我们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看书质疑:56页----58页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
五、综合练习,深化拓展。
为了美化环境,东菜园小区要重铺大门外侧长12米,宽8米的一段人行道。
请你参谋选择下列哪一种型号的方砖好?
边长4分米的.砖。
边长6分米的砖。
边长7分米的砖。
并算一算大约买多少块?
长方形的面积课件(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123~124页。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自己去实验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今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打基础。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结构:
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结构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板书: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
生: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师:这是一个长方形纸板,要测量它的面积,你认为用哪一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怎样去测量?
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演示测量过程,完成填空:这个长方形含有( )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3.播放录像,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可以得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果要测量篮球场的面积、高楼墙面的面积、游泳池池面的面积……也用面积单位一个个去量,那可太麻烦了。所以,我们就要寻找一种更好、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完成板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评析: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再贴近,教者在导入新课时捕捉住生活中的几个场景,通过录像呈现出高楼、篮球场、游泳池的长方形块面,鲜艳生动的画面,具体可感的生活实际场景,引起了学生新知的欲望:是呀,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长方形的面积,这种办法在实际生活中太麻烦,也是行不通的。怎么办呢?这样就引出了一个数学问题:应该寻找一个简便地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二、提出问题、确定目标
1.师:看了课题,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归纳:
(1)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是什么?(板书:方法)
(2)学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有什么用?(板书:应用)
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同学们提出的这两个问题进行学习,希自己动脑,小组合作,共同来解决。
[评析:问题是学习的动力,有了问题学生才有学习的欲望,学习的目标。而教师把提出问题的主动权让给学生,又把寻找答案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探求奥秘的情感得到充分激发。]
三、实践探究、寻找方法
(一)材料,启发大胆猜想。
l.出示长2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
(1)师:这个长方形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呢?
生:这个长方形长是2厘米、宽是1厘米。
师:长2厘米,也就是长所含的厘米数是2,宽1厘米,也就是宽所含的厘米数是1。
(2)把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图形变化,得到四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
(3)师:如果把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不断地变化,可以得到多少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
生:无数个。
师连问:通过这个长方形的变化,你们觉得长方形的面积可能和什么有关呢?请你猜一猜?
生A:和长有关。
生B:和宽有关。
生C: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长和宽有关。
[评析:教师通过一组感性学习材料,适当进行启发,使学生的思维有了一定的指向和集中。学生凭着对学习材料的直接反应作出了大胆的设想。避免了学生盲目的猜测,同时又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分组实验,发现计算方法。
1.师点拔: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与长和宽有关呢?我们可以做个小小的实验。(板书:实验)
师:要测量这些长方形的面积,你们需要什么工具呢?
生:我们需要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每组派代表领取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师布置实验要求:测量时,由小组长负责,小组内两个两个分工合作,l号、3号、5号负责测量,2号、4号、6号记录结果。
2.各组测量,记录测量结果。
3.汇报测量结果后,各小组长带领组员认真观察表格,并对思考题展开积极讨论。
思考题。
从上往下:
长所含的厘米数有什么变化?
宽所含的厘米数有什么变化?
长方形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有什么变化?
从左往右:
长方形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数和长方形的什么有关?
它们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4.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出示学生讨论后的发现:长方形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齐读。
5.发现计算方法。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们有没有发现用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生:只要用长乘以宽,就能得出长方形的面积。
师:这位同学真了不起,通过实验,发现了一个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板书:发现)。你叫什么名字哪我们就把这个发现命名为×××的发现。
[评析:在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三)分类验证,确认计算方法。
1.师:这个发现是否准确无误呢?这个方法是否对计算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适用呢?我们还要对这个发现进行验证。(板书:验证)
2.布置验证要求:出示5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请各级组长任选一个长方形,组内同学一起来验证。
3.学生运用刚才的发现进行验证。
4.交流验证的结果。
师:通过验证你们认为这个计算方法正确吗?
生:我认为这个计算方法完全正确。
师: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呢?
生:我先用×××发现的计算方法算出这些长方形的面积,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直接测量出这些长方形的面积,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认为这个计算方法是正确的。
师:在各小组的努力下,我们证实了×××的发现是正确的,让我们用响亮的掌声向他表示祝贺!
[评析: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学生通过一次实验而发现的,是不能成为科学发现的结论,还必须通过“验证”这一环节,使学生明白在任何一种发现活动中,新的认识、新的结论不能盲目、划率地断言,必须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教者设计达一教学环节,既渗透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
四、归纳、提示学习方法
1.师:学到这儿,同学们知道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了吗?
生:知道,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2.师:刚才,我们是怎样找到这个计算方法的?
生:我们先做了一个小实验,得到了一个发现,然后大家一起验证,证明这个发现是正确的,找到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实验——发现——验证这种学习方法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希学习新本领时,经常想起这种方法,用好这种方法。
[评析:整堂课的主体性学习,首先是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掌握,其次是学习“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后者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更为重要。]
五、应用深知、巩固深化
1.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1)教科书第125页练习中的第1题。
(2)教科书第124页做一做。
2.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回到导入题,出示游泳池的画面,给出数据,请学生计算游泳池池面的面积。
(2)师:长方形是一种很常见,很实用的图形,在我们的周围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长方形,比如,国旗的面,黑板的面等等,同学们想测量一下藏在我们身边的一些长方形的面积吗?同桌两个合作,找到长方形的面,进行测量,一边测量,一边把结果记录在测量纸上。
生测量后各组交流测量的情况。
师:看来,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已经能够初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3)师:同学们,前两天,老师遇到了一件麻烦事,我办公桌上的一块台玻璃面积是24平方分米,不小心被打破了,我想配一块大小相等的玻璃,你们帮我算算看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呢?
生A:长8分米,宽3分米。
生B:长6分米,宽4分米。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C:只要想()×()=24(平方分米)
师:同学们真行,一下子帮钱老师想出了好几块面积相等的玻璃。可是钱老师要配的玻璃不光大小相等,形状也要相同,那它的长和宽究竟是多少呢?
生D:这块玻璃虽然碎了,但它的宽没有破损,所以只要先量出它的宽是多少,再用面积除以宽就能算出长是多少了。
师:这位同学生活经验真丰富,回答得好极了。
[评析:通过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教者设计了一些应用性练习,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整堂课临近结束之际,教者又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玻璃被打破了,配置大小相等的玻璃,它的长和宽是多少呢?这是一个颇具开放性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得到发散。学生思维发散后,教者话锋一转:玻璃的面积不光要相等,而且形状也要相同,它的长和宽究竟是多少呢?这个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布置作业(略)
板书:
[总评:就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来看,要很好地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不但要从观念和方法层面进行改革,更要注重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作为教师首先应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以民主合作化的教学,塑造富有主体性的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自由、自主的学习活动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主体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培养。其次,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不论是教师的启发、提问,还是学生的讨论和动手实践,这些都必须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这节课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模式,尝试采用“问题——探究”型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注重学习方法,注重思维方法,注重探索方法,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令人耳目一新,颇受启发。纵观这节课体现的设计,包括师生间民主合作、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把知识、方法和能力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等等,都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改革的深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长方形的面积课件(篇3)
学习目标:
1蹦芮别周长和面积,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
2蹦芄啦獬し叫蔚拿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重点:掌握面积估计的一些技巧。
学习难点:估计面积的方法掌握。
学习过程
(一)预习活动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说说哪个单位
大?哪个小?
2.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
3.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
要知道一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你可以怎么办?
我们既可以计算,又可以估测。这些办法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
选择。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1惫啦猓撼鍪境し叫危
如果问题是“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
合作解决,交流自己是怎样估测的。
估计面积:c㎡
如果要求这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先应怎么办?
测量长㎝,宽㎝。
计算:
周长:面积:
2敝艹兔婊的比较
讨论: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周长指的是
面积指的是
小组汇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小给汇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三)拓展练习
(1)在钉子板上围成课堂活动第1题的图形,再想一想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分别相等吗?
(2)完成练习八第1,2,3题。
(3)实践活动。
①估计教室面积是㎡,再测量出教室的长m,宽m,
计算周长:面积:
②估计操场的面积。
估计操场长是,宽是,面积就约是。
(四)反思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周长和面积有了哪些认识?
长方形的面积课件(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第40—42页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推导及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影响。
2、学习目标:
⑴、知识技能:
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⑵、过程与方法:
①、 渗透“实验——猜想——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利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大胆猜想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并尝试克服困难
3、学习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面积计算公式。
4、学习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5、突破重难点的策略:为了突破重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采用疑难引入,让学生人人动手拼摆,观察,分析推导的方法进行。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
二、说教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我运用了“摆一摆——猜一猜——验一验——用一用”的教学法,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把自己所学知识用来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
《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数学资源。加之学生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有了用方格来度量一个图形面积的经验,所以在这节课设计时我换掉了例1,用问题直接引起学生对课题的关注,通过摆一摆,猜一猜抽象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然后利用例2来验证公式。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三、说学法
学生分小组活动:用小正方形去拼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观察拼成后图形的长是多少个方格,宽是多少方格,面积是多少个方格。小组汇报拼摆结果,观察讨论:通过摆一摆,你们有什么发现?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计算的公式,并用摆和计算两种方法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把一个长8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渐变成长4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边长4厘米的,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活动中拼摆、观察、猜测、验证总结。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的拼摆——猜测——验证,让学生经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到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设计
1、沟通知识,建立联系(摆一摆 )
①、学生估计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面积大约有多大?
②、大屏展示疑难: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
学生把准备好的学具(面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卡片)拿出来摆,看用几个面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能摆出来。想一想:自己摆出来的图形面积是多少?
2、师生交流,提炼方法:(猜 一猜)
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你能大胆猜一猜吗?
通过拼摆,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有关系,讨论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自主探索,验证方法(验 一验)
①教师准备几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组选择一种进行探究。
一种:一个长6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二种: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三种:一个长8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
②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学生先讨论、交流想法,再在练习本上求长方形的面积
③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说出自己的方法。(可能出现的情况:用1平方厘米来测量或只测量长和宽再相乘……用不同的方法验证同一个图形的面积都相同。)
4、利用迁移,探究知识(验一验)
①引导学生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把一个长8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渐变成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的过程;让学生去猜想、发现其面积的计算方法。
②学生交流、再一次验证计算公式的产生过程是否正确?
③小组交流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
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就是两条相邻边长的积;只是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长和宽的长度,而求正方形的面积只需要一条边长的长度。(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5、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用一用)
①口答。这些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②、电视机荧屏长56厘米,宽42厘米。多少荧屏的面积是多少?
③、一个正方形方巾的边长是9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④、下面是一套房子的平面图,你能算出喜欢的房间的面积吗?
6、总结回顾,加深印象。
在本节课中,我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让学生操作,观察讨论,猜想验证;在活动探究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充分创设情境、提供帮助、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只要我们积极组织活动,变被动的教为让学生主动的学,那么教与学就能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我们的学生就会萌发创新意识,就会富有创新意识,就会富有创新能力。
长方形的面积课件(篇5)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单位,理解面积单位的具体含义。
教学难点
主动探索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知识点整理
1. 认识面积的含义。
2. 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分米。)
3. 面积的计算。(探究和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4. 简单的面积单位的换算。
5. “我们的试验田”为场景的实践活动。
训练补充设计
一、 判断。
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周长与面积相等。
二、思考题。
1. P77 用方砖铺满下面的空地,哪块空地用的方砖多?两块空地一共要用多少块方砖?
2. P86 把一张长12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纸分成长3厘米、宽2厘米的小长方形。怎样分能使分出的小长方形最多?
3. P89 青湾村有一个正方形养鱼池,在养鱼池的四周都载有一棵树。现在要扩大养鱼池,扩大后养鱼池的形状仍然是正方形,面积是原来的2倍。不移动这4棵树,能做到吗?
JK251.com延伸阅读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件
经过甄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件"被教师范文大全编辑选为精品之作。我们致力于收集更多关于创业和创新指导的内容。老师在授课时通常会准备教案和课件,但是老师也要明白教案课件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回顾教案是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方式。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与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自主探索,经历多种方法计算周长的过程。
教学难点:
对周长计算算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图形朋友,看看它们是谁?
依次出示:三角形、长方形、五边形、圆形。
1、指一指。
师:它们的周长是指哪里的长度?(快速指一指)什么是周长?(围成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
2、算一算。
问题:谁会算它们的周长?
依次出现数字。
学生说三角形的周长:三条边的长度加起来。6+4+8=18
四边形的周长: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7+3+7+3=20
五边形的周长:五条边的长度加起来。45=20(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比较简便)
明确: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只要知道每一条边线的长度,就能求出图形的周长了。
师:我们已经会算一些图形的周长了,真了不起!圆的周长我们还不会,今后会进一步学习。
揭题:今天我们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希望你有新的收获!
课堂引入从平面图形周长的理解入手,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说说周长计算的方法,用加法计算是学生上节课已有的认识了。有效地复习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二、探究周长计算方法
活动一、探究长方形的周长
1、用吸管围一个长方形。
问:你是怎么围的?(一根一根围、两根围的)
你用了几根吸管?(有的用了4根吸管,有的用了2根。)
两种方法问题:你用了多长的吸管?就是要求什么?(周长?)你打算怎样去求?
学生回答时展示:长、宽四条一一注明。
问题:怎么知道你围的这个图形的长与宽?(测量)
请你量一下长与宽,交流数据。标上。
问题:你量了几次?(2次就可以了,4次)
2、完成探究表格。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图形条件周长计算(我的方法)别人的方法146学生探究,师巡视指导
3、交流方法。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学生说理。
方法1:14+6+14+6=40厘米课件展示,一根一根相加。
方法2:14+14+6+6=40厘米两条长加两条宽。
方法3:142=28厘米,62=12厘米,28+12=40厘米课件展示:两条长相等、两条宽相等(你是根据什么这样计算的?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
师说明:加数相同,可以用乘法计算。
方法4:14+6=20厘米,是算的什么?202=40厘米,长和宽和为什么2?。想到这种方法的同学可真不错,谁愿意再来说说看这种方法是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的?听懂了吗,谁再来讲讲。
学生说道理,课件展示:一条长与一条宽相加,还有一组长与宽,所以再2
师生一起看谁能再说说,加深理解。
用手势表示(拇指食指上下相反连接,成长方形)
4、比较择优。
你做了几种方法?你又学到了哪一种方法?
同学们真棒,自己发现了这么多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吗?
明确相同点:不管用哪种方法,都是要求出四条边的总长。都要知道什么条件?(长与宽是多少)
不同点:计算的方法不同、步数不同;越来越简便。
你喜欢哪种方法?说说怎样计算的?
5、生活问题。(课本篮球场的题目)
我们来看一道生活中的问题,出示图片。
你会计算这个篮球场的周长吗?请你算一算。
生疑惑:没有条件。师给出条件。
学生计算。
交流:你怎么算的,怎么想的?
交流学生的想法,理解算理。鼓励择优。
小结:你认为哪种简便就用哪一种计算。
教学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天地。在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学生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不同的想法得到交流,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对于长+宽的理解是个难点,老师给学生的材料中有单根的吸管,还有弯嘴的吸管,都是有意识安排学生去理解难点;通过交流想法,让学生理解算理;用手势表示也能生动地表示周长计算方法。课本例题变成练一练,让学生理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性。方法的优化上虽说学生喜欢哪种就哪种,但老师应有所偏向,让学生感受到第4种最简便。
活动二、研究正方形的周长
1、出示一块手帕,说明是正方形的。
请你独立探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完成表格二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量出边长,算4条边的总长)
方法1:30+30+30+30=120厘米
方法2:304=120厘米问题:根据什么特点?(正方形每条边都相等)
2、小结:求正方形周长也是要求出四条边的长度和,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用边长4这样的方法来列式计算比较方便。
3、比较归纳。
刚才我们小朋友通过自己的动手摆图形、测量长度,然后计算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而且想出了很多好方法。真是了不起,你是怎样学到知识的?学生交流
三、应用知识
数学老爷爷听说我们小朋友很聪明,他想来考一考大家,能不能接受挑战?
1、第一关量一量,算一算。
做想想做做第4、5题。各选一个。
2、第二关当个小裁判。
判断: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周长是5+4=9厘米。()
正方形的边长是6分米,它的周长是66=36分米。()
用一根长30厘米的铁丝正好围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就是30厘米。()
3、第三关解决生活问题。
①第4题:学生独立练习。
交流:要求大约需要多少米长的铝合金材料,实际上是求什么?
(长2m,宽1m的长方形的周长)
②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独立练习。
交流:要求花圃四周的栏杆长多少米,实际上是求什么?(边长21米的正方形的周长)
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在实际建设花圃的过程中,如果工人利用操场边的围墙,围这样一个正方形的花圃(出示图),那要用多少米的栏杆呢?
学生练习,交流明确算3条边的总长。
明确:我们要根据实际问题,灵活地思考,选择合适的方法去算。
4、玩一玩。
折手帕、拼手帕,求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
巩固练习分了层次,首先是对周长计算的基本练习;其次是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第三是生活问题,在第三关又稍作拓展,能让学生结合图说说一面靠墙后周长指哪些线段的长度,进而理解算法,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问题不能死套方法,要理解以后再选择合理的方法。玩一玩加深了知识点,通过折、拼,发现边长的变化,再求周长。
四、课堂总结,巩固新知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件(篇2)
教学内容:
教材P63例题,P64试一试,及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来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通过测量、计算、拼图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生初步体会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以及拼图中图形边长以及周长的变化,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其中乐趣。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周长计算的算法理解及交流喜欢的算法基础上逐步掌握长方形周长计算。
师:同学们,你们手中的是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你们想用它们来拼图形吗?
1、出示题目“用4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2、师:用同样的4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会不会相等呢?今天就来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揭示课题)学完了这一课再来解答这一问题。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一)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师:谁来指指篮球场边的各部分名称。(生指一指)几条长?几条宽?
师:篮球场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一起来看看。(演示课件:篮球场长26米,宽14米)
师:根据长和宽,你能提什么问题?(演示课件: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2、师:谁来指一指篮球场周长。(生指)篮球场周长也就是围成这个篮球场几条边长的和。你会算吗?在草稿纸上写出来。
3、交流:
①26×2+14+14,26是篮球场的什么?(长)为什么×2?14呢?为什么有2个14相加?
②14×2+26+26。同上。
③26+26+14+14,你根据什么来求周长?(长+长+宽+宽=长方形周长)
④你根据什么来求周长?(长×2+宽×2)为什么×2?
比较:③和②有何不同?(26+26-26×2,14+14-14×2)
⑤26+14=40指的是什么?为什么×2(生指一指,1个长和宽,2个长和宽)
第③④种,因为③④种比较好理解。
5、师:要求长方形周长,必须要知道和宽,如果长和宽不知道,怎么办呢?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提示:对边相等,只要量几个长和宽就可以了?)多种答案
1、导入:刚才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学习的很好,你们想学习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吗?(课件演示:正方形手帕的边长是2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师:边长是几条边的长?边长25厘米是哪一段,周长呢?请生指一指。会计算出正方形周长吗?
(1)、25+25+25+25,25指什么?(边长),根据什么来求正方形周长?
(2)、25X4,为何边长X4?
4、你喜欢那种算法?为什么?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提示:4条边相等,只要量几条边长就行了?)2X4=8cm 1x4=4 cm
过渡语:有很多实际问题都要用到周长的计算,(学生说教室周围用到周长的计算)
师:镜子长2m,宽1m,镜子边框用铝合金材料做的,要求大约要多少铝合金材料,就是求镜子的什么?(周长)
师:“四周栏杆”指的什么?(生上来指一指)求“四周栏杆”长就是求什么?
4、(1)解决导入中的那道题,
□□□□中,长宽各多少?为什么?周长是多少?
□□中,边长是多少?周长是多少?
□□
周长相等吗?
(2)用6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可以拼成哪些不同的图形?长和宽各是多少?周长是多少?(出示黑板)
□□□ 问:长宽各多少?周长呢?(生动手算)周长相等吗?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件(篇3)
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我的说课包括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六大板块。
说教材: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是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第五册,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学校篮球场为题材,提出了计算篮球场周长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联系场地的形状,探索、交流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在交流的基础上确认或逐步完善。对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则安排在试一试中让学生独立探究、计算,再通过交流发现规律、掌握方法。想想做做从直接看图计算。量一量获取有关数据再计算,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最后在图形的拼摆中关注图形周长的变化,这样由浅入深,既巩固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教立足于学生的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展示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三年级是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学生要接受知识的变化,要接思维方式的变化,学习方法的变化。是小学阶段比较重要的阶段。总体来看,学生的计算能力比较强,只要认真,基本能很好的完成计算,但是口算和估算的能力不是很强。抽象概括能力不强,从以有的计算方法习惯中抽象出法则的能力要训练。学生根据应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恰当的提出中间温暖体,确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样的分析综合能力不高。此外学生的类推迁移能力有待于进一步的训练,很多学生不能在学会了例题的解答思路后顺利的类推出解答的方法。在学习了新知识后,学生不能很好的探讨出计算和解答的规律。
说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会根据周长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
难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难点:运用周长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说教法:
1、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选择的平台。教学时先让学生根据篮球场的形状提出求周长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对周长的认识先自己想想猜猜,再算算试试,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考进行计算。接着,让他们汇报各自的算法,引导学生去体会和理解不同的算法,把握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再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2、引导学生在认知矛盾中去思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
3、充分发挥多媒体直观、具动感、易交流的优势,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舞台。
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
1、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谁来举例说明周长是什么意思?(教师可多让几位学生举例说说,学生的回答肯定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有困难可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三角板、课桌面、树干等说起,再逐步抽象到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指什么。)
2、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纸,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它们的周长各是指哪里的长度。[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从形象感知逐渐深入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同时也使用权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导入: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举例以及指一指知道了周长的意思,我们来看生活中的一个问题。
二、探索交流、展开新课。
1、投影出示课本上的例题,学生读题。
2、理清题意。
师:谁来指一指这个篮球场的周长在哪儿,并告诉同学们哪条边是26米,哪条边是14米?师:看懂了题目的意思,谁来告诉同学们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理解的?(通过指一指、想一想使学生认识到求篮球场的周长实际上就是求篮球场四条边长度的总和。)
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对题意理解得很清楚,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道题你准备怎样解答?(这里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己想的方法来算一算这个篮球场的周长。(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师: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就知道大家都成功了,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拿到前面来展示一下?
(学生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方法,同时要求学生说出这样做的道理。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板书)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以下这四种:
(1)26+14+26+14=80(米)
(2)26+26+14+14=80(米)
(3)26*2=52(米)
14*2=28(米)
52+24=80(米)
(4)26+14=40(米)
40*2=80(米)
师:大家已经总结了四种方法,用这四种方法计算这个长方形篮场的周长都必须要知道这个长方形的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到这里求长方形篮球场的周长无论用哪种方法都要知道它的长和宽。)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并说说这种方法的意思。
(这里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说完整的话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更要注意调控课堂。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的角度不同,各人喜欢的方法肯定有所不同。在讨论四种方法时可能对第1种方法和第2种方法不屑一顾,从而有些不耐烦,教师要及时对该同学的发言进行肯定并重复,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从而渗透体现新课标鼓励算法多样化的新理念。)
师:现在我们发现求长方形的周长有这么多的方法,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
(学生交流后请一名学生总结一下。)
师: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是有这么几种,今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
4、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对个别差的可稍作指点。集体订正后可粗略统计正确情况。)
5、试一试。
师:通过这两题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掌握得很好,如课换成正方形如何求它的周长呢?(投影出示试一试)
师:这题是老师把算式写在黑板上再来分析呢?还是同学们偿试一下自己解答呢?
[这里由学生自己作主,充分体现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致力把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地位,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更进一步说明老师心目中有学生,把尊重学生放在首位。]
(学生练习,静等几分钟。)
师: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各是怎样算的,同时看看你们那一组出现了哪几种不同的方法?
(讨论后请一组派个代表汇报,其它组如有不同意见可补充。)
[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给了学生探险索、发现知识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又能使组员之间形成观点交锋、思维共享,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
三、组织练习、巩固新知。
1、想想做做第3题。
(要求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解答,集体订正时注意了解全班的正确率。)
2、想想做做第4题、第5题。
(要求学生先默看题目,然后说说对题目的理解,使他们认识到第4题实际上就是求一个长2米、宽1米的长方形的周长。第5题实际上就是求边长是6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这里可让前面题目做错的同学上前板演,再有针对性地订正。)
3、想想做做第6题。
师: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拼图游戏,大家有兴趣吗?(投影出示题目)
师:请各组同学拿出小正方形纸片,同心合力,先按要求拼出图形,再讨论出问题的答案,同时请组长安排一名同学作好记录。(学生动手操作、合作讨论,教师可参与其中一组。)学生到实物投影仪前汇报,肯定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答案。
师:由此可见,用相同个数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往往有不同的拼法,而且拼成的各个长方形的周长是不相等的。为什么都是有6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拼出的和长方形,周长却不同呢?你认为拼出的长方形的周长与什么有关?(这里让学生稍作讨论,努力通过学生的回答得出因为拼出的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不同,所以周长也就不同,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拼出的长方形的周长与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长短有关。)
课堂小结: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学生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之后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也为今后学校其它图形的周长奠定基础,因而正确理解周长的概念非常重要。根据课标的要求,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动脑思考,动手验证,突出学生主体性。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成为积极的行动者、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课上让学生思考、实践、交流,并用所得知识解决问题。
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教学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节课,我力求改变传统图形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既考虑到数学自身的特点,又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够适时、科学地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加以调控,使教与学产生共鸣,情感产生共振,定会使学生在这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探索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必将得以发展和提高!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恳请各位领导、专家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件(篇4)
练习内容:
教材第44页练习十
练习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练习重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周长。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2.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⑴自己先量一量记录下来,然后再计算。
⑵全班汇报,集体订正。
3.课本44页第二题:
出示一幅长方形的地图,求出它的周长。
⑴学生独立完成,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⑵集体订正。
二、综合练习
1.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如图:
⑴独立完成
⑵集体订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中间哪条边为什么不算?
2.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⑴独立思考:用90厘米的绸带围一圈指的是什么?
⑵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⑶全班汇报
3.在课本上找两幅自己喜欢的图画,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再和同桌交流。
三、活动练习
四人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
姓名
头围厘米
胸围厘米
腰围厘米
四、作业
找一件表面是长方形的物品,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
教学反思:
估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例4例5,46页练习
教学要求:
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掌握对长度估计的方法,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较准确地估计出物品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
3.不用尺子,在本子上是着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
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5.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样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二、新授
1.教学例5
⑴摸一摸数学书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⑵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长和宽吗?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独立完成。
⑶全班汇报: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的。
⑷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活动:拿出彩带估计一下,用彩带数学书围一圈至少要多长?剪一段试一试。并讨论:怎样才能估计得更准确?
⑸全班汇报:你估计得怎样?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办法能估计得更准确吗?
2.巩固练习。
⑴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先估计,再量一量,算一算。
⑵46页做一做第二题
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件(篇5)
一、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高度的系统性、笼统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和同学实际,本课时的目标分别为:
1、通过实物、多媒体的运用,使同学理解“周长”的概念、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培养同学动脑、动手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和应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设情境,培养同学刻苦钻研,努力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贯穿全局、带动全局的核心内容,它是由各局部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周长的概念以和周长的计算是同学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习的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我给这个课时的教学重点定为两个——理解周长的概念与周长的计算方法。这两个教学重点我是这样来突出的:
1、理解周长的概念
这个重点我是分三步来进行:
第一步: 导入
上堂课我们已经对长方形、正方形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要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谁能说说“周”是什么意思?“长”是什么意思?
第二步:理解认识周长这个概念
出示一些图形让同学说出哪局部是这些图形的周长?
然后再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实物让同学说说周长。如书本的平面、黑板的平面、篮球场的平面等。
第三步:总结归纳
小同学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笼统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通过这样的教学中,同学在感性上认识了周长,这时要将感性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讨论、总结、概括什么叫周长?最后得出围在每个图形边长的和,叫做这些图形的周长。这个教学过程是同学全面、自然的、主动的学习的一个过程,而不是老师把知识强加给同学的过程,教师只起到了点拔的作用。
2、周长的计算这个重点分两步进行
(1)创设情境,探索求知
出示例题,谁能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请你想几种方法来计算周长?讨论估计有三种情况:①用绳子量②用长方形滚动③各条边相加。这是一次训练同学创新思维的练习。在没有得出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之前,在目前同学的思维状态下,通过同学自身考虑得出的方法,无疑都是一种好方法。我们可以发现各种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用绳子量不方便,存在误差;用长方形滚动小实物可以,大实物、画在黑板上或是固定的图形就不行;最好的方法是通过量各条边的长度,把各条边相加。但是量几条边呢?通过讨论,同学认为只要量长和宽就行。联系以前的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同学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在教学中也使旧知识得到了很好的迁移。然后要求同学列出求这个长方形周长的算式,并要求说出你这样做的依据。
通过同学的主动参与,大至会有以下几种做法:
①4+3+4+3也就是“长+宽+长+宽”其实这就是用绳子量和长方形滚动得出的方法。
②4×2+3×2 也就是“长×2+宽×2”这是利用长方形对边相等的性质来做的。
③(4+3)×2也就是“(长+宽)×2”长和宽折起来,长方形周长就是长边与宽边和的2倍。
2、讨论总结、归纳方法
再次讨论,说说哪一种方法好?为什么?通过师生的一起讨论,得出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是“(长+宽)×2”。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及其推导过程。
2、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3、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独立思考能力、合作交流学习能力。
4、体验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成就感。体会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愉悦 。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出示物品,请同学摸一摸物品表面的周长。
2、师:同学们,有一天,小狗和小兔为了一件事发生了争吵。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小狗用绳子围成了一个正方形,小兔用绳子围成了一个长方形。小兔说:我用的绳子长,小狗说,我的绳子比你的长。同学们,你们能有什么办法判断谁的绳子长一点,谁的短一点呢?
3、学生思考,出主意。
同学们所用的办法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把长方形或正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求出它们的周长。
4、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小组合作,量长方形的边长。根据量出的长度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2、全班汇报交流:说出量出的边长是多少厘米(或毫米),再说一说周长是多少,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3、生汇报师板书。
4、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便?说说你的理由。
5、2人小组合作,量出正方形边长。根据量的长度算出正方形的周长。
6、全班汇报交流:说出量出的边长是多少厘米(或毫米),再说一说周长是多少,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7、生汇报师板书。
8、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便?说说你的理由。
9、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你认为谁用的绳子长?
三、实践应用
1、师:今天大家真不简单,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既然同学们有这么大的本领,有两个问题想请教大家。
2、我们数学课本的封面是一个长方形,请指出它的周长在哪里?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
3、作业:
4、完成的同学量量五角星的边长,求出它的周长。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 教学设计
总第20课时
练习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周长。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2、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⑴自己先量一量记录下来,然后再计算。
⑵全班汇报,集体订正。
3、课本44页第二题:
出示一幅长方形的地图,求出它的周长。
⑴学生独立完成,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⑵集体订正。
二、综合练习
1、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如图:
⑴生独立完成。
⑵集体订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中间哪条边为什么不算?
2、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⑴独立思考:用90厘米的绸带围一圈指的是什么?
⑵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⑶全班汇报交流。
3、在课本上找两幅自己喜欢的图画,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再和同桌交流。
三、活动练习
四人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
姓名
头围厘米
胸围厘米
腰围厘米
四、作业
找一件表面是长方形的物品,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件(篇7)
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85页的内容。
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建立了周长的概念以后,着重研究两类规则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的问题。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对周长的含义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在自己的头脑中对“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也建立了相应的概念,这就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非常重要的认知基础,本课教学内容的知识生长点也就在此处。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掌握计算公式,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使学生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1、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同学们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吧!自从兔子失败之后,它一直很不服气,就想找个机会证明自己的实力,这一天,在遥远的森林里,动物们又举行了一次龟兔赛跑。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裁判员猴哥宣布比赛路线。说:“请运动员小兔沿第一块草坪跑一圈,运动员乌龟沿第二块草坪跑一圈。”小兔一看着急地说:“不公平!不公平!我跑的路程比乌龟的长!”
师:到底小兔跑的路程是不是比乌龟的长呢?咱们一起看一看。(出示多媒体课件)
你有办法判断出谁跑的路程长吗?
预设:
师:他们的周长应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怎么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呢?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好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卡片,小组合作,想一想、量一量、算一算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应该怎样计算?你们小组能想出几种计算方法?你认为哪种计算方法更好?(注意在讨论之前要先选好记录员、测量员和监督员和汇报员。)
(2)小组汇报解决方法,师板书并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预设:
生1:我们小组讨论的'是长方形卡片的周长的计算。我们先量出这个长方形卡片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因为长方形有两个长边和两个宽边,所以这个长方形卡片的周长是:6×2+4×2=20(厘米)。(师板书)
师:哪个小组计算的这个长方形卡片的周长的方法和他们小组的方法和结果都一样?
师:哪个小组计算的长方形卡片的周长的方法和他们不一样?
师:哪个小组讨论的是正方形卡片的周长,汇报一下你们的结果?
预设:
生4:我们小组讨论的是正方形卡片的周长的计算。我们先量出正方形卡片的一条边长是5,根据正方形的特点,用5+5+5+5=20(厘米)。
师: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发现求长方形卡片的周长有这么多的方法,那么现在谁能来总结一下一般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呢?
预设:
师:有这么多方法来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每一种方法都很棒,在今后的计算中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那你觉得哪种方法更简单呢?
师: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我们总结出来了,下面小组讨论一下正方形的计算公式?
师: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下面我们一起来计算一下兔子和乌龟赛跑的路程吧?
师:开始小兔子说“比赛不公平”,它这种没有经过计算就下结论的做法对不对?这时小兔子会怎么做?
师:是呀,小兔子知错就改,真棒!希望我们也能像小兔那样做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学生。
师:在这次比赛中,兔子吸取了以往的教训,一心一意的和乌龟比赛,最终取得了胜利。在裁判员猴哥宣布比赛结果的时候,乌龟又不服气了,说:“跑得快算什么,我们一起来比比智力吧!”同学们,你们愿意和他们一起比赛吗?(愿意)好,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比赛题目吧!
(1)长方的周长=长+宽×2。
(4)一个长方形的长是5米,宽是4厘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70米。()
(5)用边长相等的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是其中一个正方形周长的2倍。()
3、量一量,算一算。
4、拼一拼,算一算。
两人一组,把两块长10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纸板拼起来,算一算所拼图形的周长。
5、分一分。把一个正方形分成两个相等的长方形,求出每个长方形的周长。(课件出示)
四、课堂总结。
师:和我们一样,这时候兔子和乌龟的智力比赛也结束了,在比赛中,乌龟取得了胜利。兔子跑得快,乌龟更聪明,兔子和乌龟各有所长,我们用掌声为它们祝贺!其实每个人也都各有所长,我们应该互相学习,对不对?
兔子和乌龟的比赛结束了,我们这节课也要接近尾声了,请同学们想想:本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
五、课后延伸,解决实际问题。
师:这节课,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课下请同学们:
1、寻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周长的知识?
2、小组为单位,搜集数据计算教室门、窗、课桌、凳子面的周长。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件(篇8)
教学内容:苏教版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五册第63-65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的
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6个。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在动物王国里,有一对有趣的好朋友。它们是小兔(显示)和小狗(显示)。今天他们俩要沿着草坪进行跑步比赛呢。看,比赛已经开始拉。可是刚跑完,它们却吵了起来。
(小兔:不算不算,你跑的路程比我少。小狗:不对不对,因为我跑得比你快。)
引导:看来,如果没人来帮帮忙,它们可能会无休止地吵下去了。同学们,你们来猜一猜,它们走的路程是不是一样长的呢?(指名说)你觉得它们跑步的路线与我们所学的哪一个数学知识有关?
揭题:你想得真快!老师非常欣赏你对数学的敏感。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问题。(揭示课题)
二、新课展开
1、提问:刚才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意见,谁能想出一个科学的办法来验证你的判断是正确的,这样好让大家心服口服。
预设:(1)用绳子绕一圈,量一量绳子的长度;
(2)先量出每一步的长度,看看走了多少步,一乘就知道了;
(3)量出长、宽各是多少,再计算。
谈话:你们的办法可真多,小组讨论一下,在这里哪种办法比较合适。说说你的想法。(用绳子绕一圈太烦,有局限性;在不要求精确结果时用步测很好,这儿就不合适。)
2、提问:小狗采用了你们的办法,量出了长方形的长是45米(显示),宽是35米(显示)。
请你们帮它来算一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同桌讨论完成。(师巡视)
3、引导:从你们的脸上我可以看出你们肯定有成果了,谁愿意来展示一下。
4、指名说一说,并要求说清这样做的道理。
可能有这四种:
(1)45+35+45+35=160(米)这是把长方形的四条边一条一条加起来。
(2)45+45+35+35=160(米)先加两个长,再加两宽。
(3)452=90(米),352=70(米),90+70=160(米)。
(4)45+35=80(米)802=160(米)。
5、小结:现在我们发现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有这么多的方法,请你在小组里说说可以怎样算长方形的周长。
提问:数学中简单明了的东西喜欢的人总是多一些。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算法优化一)
7、解决了小狗的问题,我们该帮小兔了,她量得正方形边长是40米,请你算出它的周长。别忘了算完后可以跟同桌交流交流算法。
学生汇报。出示两种算法:
(1)40+40+40+40=160(米)
(2)404=160(米)
8、提问:原来两人跑得一样多。知道了结果,小兔也对周长产生了兴趣。看,它来到了篮球场(出示书上的图)。
你们愿意跟小兔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计算在草稿笨上。
指名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你觉得用你刚才的方法计算简便吗?(算法优化二)
提问:小兔有点累了,球场服务员兔子女士马上递上手帕,它并不急着擦汗,却问我们:
显示:正方形手帕边长2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学生口答,并说说是怎样算的。
三、巩固深化,联系生活
过渡:掌握了方法,再难的问题我们都能轻而易举地解决,就请你们用已掌握的方法再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1、想想做做第3题。
(1)学生做在练习纸上。
(2)指名回答
(3)反馈。
2、出示第1、2题:四个没有显示长度的图形。(让学生提出疑问)
师:要想计算图形的周长我们必须知道每条边的长度,现在请你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图形,先动手量出需要的数据,再计算。(完成在练习纸上)
3、生活中经常需要求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周长。这不,到了星期天,我们的史诺比又闲不住了。他去效外租了一块边长6米的正方形土地种花,考虑到这块地有可能被践踏,要在四周围栏杆,请你帮他算一算,栏杆一共长多少米?(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让学生完成)
提问:如果花圃的一面借用这堵墙壁,栏杆需多长呢?(电脑出示图片)
同桌讨论,指名回答。
4、出示第6题,动手拼一拼。
刚才我们根据给定的图形求出了它们的周长,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动手拼一个你喜欢的图形,然后再算出它的周长,好吗?
(1)拿出课前准备好的6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在桌上摆一摆。
(2)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让学生说出自己所摆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四、总结全课
谈话:今天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能把你今天的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吗?回家后请选择你喜欢的物体,测量并计算出它的面的周长。
[课件必备] 长方形的面积教学思考万能版
我们在闲暇时也会去看一些范文的,这些范文里面有很多优秀的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文笔,提高写作能力。经常阅读范文能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您知道关于优秀范文的书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课件必备] 长方形的面积教学思考万能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一课时,我带领学生走过了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虽然很多学生在课前就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是如何计算的,但是却不知道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课上,我设计情境,让学生产生悬疑,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学生自己实验、自己证明。当学生成功时,我知道他们已经达到了兴奋点,我大声地鼓励大家:“孩子们,你们知道吗,今天你们总结出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数学家们经过千辛万苦才研究出来的,今天你们也成功了,你们真了不起,你们也是小数学家啊!……”孩子们听后“耶!耶!”地狂欢着,教室里充满了欢乐的笑声。
在求证的过程中,孩子们有疑问,有假设,有猜想,而茅塞顿开后,孩子们在数学活动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锻炼了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了信心。
长方形课件(热门15篇)
从小到大,我们看过不少的范文,学生多看一些范文对学习帮助很大,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平复心情,让自己冷静思考。经常阅读范文能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你有没有看过的优秀范文的参考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长方形课件(热门15篇)”,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长方形课件(篇1)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一、教材分析:
1、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以及直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平面图形打下了基础。学生已具备最初步的直观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能力,和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来判断直角的能力,这些能力都为学生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根据以上的分析,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①、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并能正确辨认生活中表面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体。
②、通过观察、测量动手和小组合作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抽象能力。
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3、其中重点:探究长方形、正方形边、角的特征。
难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二、接下来说说教法和学法:
我充分认识到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本节课我以尝试探究教法为主,精心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最后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设计的思想指导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大胆猜测和自主探索,使其积极地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我将全课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活动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谈话:今天朱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老朋友,你们看它们是谁?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今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藏在我们教室中的数学知识。在教室里你能找出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吗?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我们这节课我们就研究长方形的特征。(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这样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可以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欲望,顺利进入探究新知的教学。
活动二:操作感知,探究新知。
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步骤:
1、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大胆猜测它们的特征。
2、猜想证明自己发现的方法。
3、先独立操作证明自己的猜想再在小组内交流探究方法及发现。
4、小组汇报探究方法及结论,教师引导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边角的特征。
5、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6、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每条边的名称。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观察正方形、长方形,对它们的特征有一定的思考和猜测。最后,让学生验证猜想验证概括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遵循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概括,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丰富学生的表象思维,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
活动三:应用拓展,巩固新知。
1、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另外几条边的长度。
2、动手在订纸板上围一围长方形和正方形。
3、动手用三角尺拼一拼长方形和正方形。
4、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5、用纸折长方形和正方形等。
6、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
通过层层有序的练习,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练习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贯穿始终,注重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合作意识!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长方形课件(篇2)
活动目标:
1、在与正方形的比较中认识长方形及它的特征。
2、诱发学习图形的兴趣,进入数学世界。
3、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幼儿每人正方形纸、长方形纸各1张,各种长方形组成的物体。
活动流程:
感知长方形——比较正、长方形——寻找长方形。
活动过程:
感知长方形:说说它象什么?(冰箱、彩梯、桌椅、轮船、寄信)这些东西都是由长方形组成的,长方形的用处很大。
比较正、长方形:让幼儿从我手中的两张纸中找出已认识的正方形的纸,用折线的方法对正方形的四条边的长短,四个角的大小进行比较。引导幼儿用折纸方法对这张纸的两边进行比较,使幼儿发现长方形的特征。用长方形和正方形比较,说说他们不同的地方。相对的两条边一样长是正方形,而这张相邻的两条边不一样长是长方形 。(幼儿学会说)
寻找识别长方形:窗和门都是长方形的,还有什么是长方形的?(汽车、楼梯……)
效果记录:
对学习长方形很感兴趣,教师一拿出范例,幼儿就能准确的说出这是什么物体,由什么图形组成?对教室里由长方形组成的物体能描绘出来,能明显的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反思:
1、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和积极性、参与性。2、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表达形式表达的意愿、教师给予配合和支持。3、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性格特征给予相应的指导。
长方形课件(篇3)
1、在方格纸中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图形贴画。
2、教案如下:
3、“猜一猜”、“摆一摆”都将成为课堂中学生亲身经历的活动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创设了各种活动情境,充实学生的实践活动,把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的目标落到实处。
4、听算10道,集体对得数。重点讲解25×16
5、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空间想象能力。
7、新课讲授
8、我们看到了惊人的中国速度十天十夜,7000多名建设者,近千台大型机械设备及运输车……建筑面积
9、李兰娟、90后护士…..
10、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封闭图形,巩固概念。
11、活动过程:
12、正方体、长方形各一个,让幼儿随意摆弄,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与相同。
13、师:不能用重叠法怎么办?(学生小组讨论)
14、师:全对的同学举手,请两位同学带大家一起唱《拍手歌》表示鼓励。好吗?(全班齐动)
15、创设有目的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6、明确封闭图形也有大小。它们的大小就是图形的面积。
17、教师分别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让幼儿说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
18、总结:没有什么岁月静好,面对猎人与熊的对立,结合这次疫情,这样的形容再恰当不过:欲望使人疯狂,骄傲使人类失去了敬畏之心。破坏与自然界的平衡,枪响之后再无赢家!
19、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20、出示面积相近的两个图形,学生比大小。
21、凳子、文具盒等等。这些物体都有面,这些面的面积有大有小。现在,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两个面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大,哪个面的面积小?
22、固体胶、硬币等)
23、【教材分析】
24、教学反思
25、学具袋(正方形与长方形每生各一个,剪刀、小纸片、硬币等)
26、比较大小、揭示定义。
27、湖北告急!一声呼救,即刻,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援便一齐涌来:口罩、蔬菜,千里运抵,还有那医疗界“四大天团”,在武汉完成了胜利会师……
28、出示两个正方形,学生讨论并判断是否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让学生知道比较时格子的大小要一样。
29、学生判断,比大小)
30、【教学重点】
31、师:(摸数学书的封面)这是数学书的封面。老师的手掌面和数学书的封面比,哪一个面大?
32、师:数学书的封面和黑板的表面比,哪个面大呢?
33、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和爱国之情,思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34、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也认识了正方体、正方形的周长,到五年级时,他们还将学习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学生也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在学习中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对两个图形面积大小进行比较,在这一活动中将让学生大胆利用学具,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思考并择出更科学准确的方法。
35、纸条、硬币。大家可以借助这些材料,想办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36、在今天的学习中,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37、展示学生部分作品,并比较图形面积大小。
38、【教学目标】
39、
40、仅三天后,建设时间同样只有十几天的雷神山医院建成交付,成为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的又一个核心阵地。中国速度让国人骄傲,让世界惊叹。
41、生1:课桌面的面积比凳子面的面积大。
42、拓展(小小设计师)
43、正方体,告诉幼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
44、能叫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
45、正方体积木、纸盒
46、理解面积的含义,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47、师:你们的手掌面在哪儿?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学生摸自己的手掌面)
48、生:数学书的封面比黑板的面小,黑板的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
49、重点:
50、书本40页画一画。
51、给学生的活动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本课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创设了从事数学学习活动和交流的空间。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面积大小比较时,我先让学生分组探讨出比较的方法,然后通过实践、数方格、摆硬币的方法等,这样学生全面、比较能力与合作意识。
52、师:我们拍手的时候,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谁来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学生摸老师的手掌面)
53、【学生分析】
54、观察比较。
55、世界观和价值观;
56、新课导入
57、目标:
58、教师提出活动具体要求。
59、生:不能,但我们可以用重叠法。(学生上台演示)。
60、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生观察后举手回答。
61、生2:练习本封面的面积比课桌面的面积小。
62、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硬纸片,正方形和正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相等,长方形和长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一样大。
63、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64、活动准备:
65、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团队协作
66、让同学们对新冠病毒有更深入的了解,消除紧张之心,学会防护措施;
67、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68、学生动手操作,利用学具袋中的学具想出多种方法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师巡视指导。
69、揭示面积的含义。
70、揭示定义: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71、通过新冠疫情我们看到了什么?
72、摸一摸,说一说。
73、学生演示不同方法并由学生选择测量面积比较准确的方法。
74、师:伸出你们的小手,也摆在数学书封面上,比一比大小。
75、进一步巩固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认识,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
76、奋斗在离感染最近的地方。迎击疫情,他们珍视每一份健康所系、不辞艰辛的医者誓言。
77、活动目的:
78、明确面积一样,图形的形状可以不一样。
79、刺激,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成了好食者的盘中餐,一些疾病就从这些生物身上传给了人类。所以,人类应该学会与动物和平共处,敬畏自然,保护自然。
80、生:数学书的封面大,手掌的面小。
81、生: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82、教学过程:
83、总结:按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六个面,它的每一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正方体也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用正方形和正方体的每个面重叠比较)它的六个面一样大。
8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85、师:(指黑板面)像这里,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板书:面积)你能说一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吗?
86、师:把刚才的话说完整,好吗?
87、操作实验、研究方法。
88、师引出数格子的方法。
89、实验、验证、有价值的、富有趣味的教学内容”这一基本理念。
90、课件出示出示面积接近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学生判断面积的大小。
91、跨越万水千山,疫情无情人有情,距离难隔牵挂心。在这场与病魔的殊死较量中,没有一座孤岛,没有一个人是独自在战斗,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展现出了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
92、【教学准备】
93、观察法、对比法,让幼儿能直观看到形与体的区别和本质联系,从而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感知各自的特点,从而解决活动的重难点使活动有效开展。
94、评价尤为重要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还应把激发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充分发挥课堂评判语的激励功能。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的激励性评价,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继续学习的动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尤其对后进学生产生鞭策作用。评价的可持续性更是应该加强的。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点可持续性的评价:在学生猜测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大小之后,我的评价: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我们的猜测,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我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但要想离正确答案更进一步的话就应该去验证你的猜测。
95、生:数学书的封面比手掌面大,手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小。
96、理解面积含义,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97、让幼儿说出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
98、师:我们把物体的表面画在纸上就是平面图形,观察这些图形,它们有什么特征,有大小嘛?
99、复习巩固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
100、生2:我的手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小。
101、初步感知,认识面积
102、师: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近,你能看出它们面积的大小嘛?
103、操作等活动体验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面积的大小。
104、国务院快速作出科学决策,各级政府作出积极响应,以最快的速度投入人力、财力,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
105、数学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生活
106、世界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和爱国之情,思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107、播放一段关于疫情防控的视频。一场疫情,让2020年的春节变得与众不同,在这场疫情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用于担当责任的人,因为承担责任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也是人存在的价值。但是有些人的责任意识并不轻,这些人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置于危险之中,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08、【学法引导】
109、总结
110、【教学难点】
111、生1:数学书的封面比我的手掌面大。
112、量一量、铺地砖。《什么是面积》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本套教材为了改变过去偏重面积计算和单位换算,不重视培养和发慌学生空间观念的现象,把面积的含义单独列开教学。教材安排了以下几个实践活动:一是创设生活具体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二是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活动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三是通过画图的活动加深学生对面积的认识。教学中,要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多多举例说出身边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使学生对面积有更感性的认识,真切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较过程中,让学生亲历活动的整个过程,体验知识的形成,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节课也注重了学生创造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活动中沟通、交流,自觉地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113、爱国奉献、敬畏法则、守护健康……
长方形课件(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等活动,体验方法的科学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结合探索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创新意识,体验发现的喜悦。
2、经历自主探究交流合作过程,促进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
学具:长方形、正方形图形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想听故事吗?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龟兔再跑》,出示课件。
上次龟兔赛跑是谁赢了啊?兔子一直很不服气,他认为自己一时大意,才会给大家留下笑柄。但是兔子相信,只要有机会,他一定会向大家证明自己的实力。一天他们各自在草原上找到了一块空地,相约再比试一次。比赛场地是这样的。出示课件。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问题:
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这样比赛公平吗?
学生估计并说明原因。
(二)自学指导:
(A)1.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记录在答题卡上。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反馈交流。
2.小组讨论。派代表向同学们汇报。
方法一:把四条边的长加起来。
5353=16(米)
方法二:我把2个长和2个宽加起来。
5×23×2=16(米)
方法三:先把一个长和一个宽加起来,再乘2。
(53)×2=16(米)
3.优化出简便的一种算法。
(B)
1.探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记录在答题卡上。
2.小组讨论。派代表向同学们汇报。
方法一:把四条边的长加起来。
4444=16(米)
方法二:边长乘4。
4×4=16(米)
3.优化算法。
三、当堂训练,学生独立练习。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算算长方形的周长;
2、汇报各自的算法:点拨篱笆围正方形的三条边。
四、知识迁移,深入探究
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集体谈论,分组练习。
五、反馈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同学们总结出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用多种方法计算周长。
2.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
学生畅谈感受!
板书设计
长方形周长
长方形
正方形
方法一:5353=
16(米)
方法一:4444=16(米)
方法二:5×23×2
=16(米)
方法二:4×4=16(米)
方法三:(53)×2=16(米)
长方形课件(篇5)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第一课时的教材。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周长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我从学生熟悉的故事情景境引入,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吸引学生探索的欲望,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索、交流中学习新知。
二、说目标。
根据本课的具体情况,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条理地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本着课程标准,我在认识了本节课教材在整个知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考虑学生认知情况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教学关键点: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算法。
四、说教法。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从学生爱听的故事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生互动探讨新知、引导学生总结、点拨学生迷惑等教学方法。
五、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呢?设计教学时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总结规律,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体验数学的乐趣。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师引导的学习方式中进行教学。
从学生熟悉的故事情境引入,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提出问题。在问题的召唤下,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新知的动机。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组员之间形成观点交锋,思维共享,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在这个环节中,尽量让学生多做多说多看多交流,老师放手使学生在动手中深刻的体会,并且验证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合作,得出结论。使学生操作,思维,语言相结合,深刻的体会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长方形的特征是什么呢?怎么算长方形的周长呢?
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小组讨论看你们有几种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汇报结果:
师: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呢?今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
汇报结果:
有了长方形周长的基础进行知识迁移,学生会轻轻松松的总结出来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1、老师要给一张长5分米,宽3分米的照片做一个相框,需要多长的木条?
2、妈妈要给一块边长为8分米的正方形台布四周缝上花边,花边的长是多少分米?
3、爸爸想靠1面长10米的墙围一个长方形的蔬菜园,菜园长6米,宽4米,可以怎样围?需要多长的围栏?
课堂教学的好坏,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学生发展的有无,一一都要通过练习来检验。本课中,依据教学重、难点,分层设计了以上几个习题,通过练习,既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记忆,又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四)课堂总结。学生交流本节课都学到了什么?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有什么收获?
长方形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周长的含义。
2.能力目标: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3.情感目标:会用公式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用具:
学具小棒、多媒体演示、黑板。
教学过程:
一、知识正迁移,引入新授课。
1.出示三条线段,线段a,线段b,线段c。
2.围成三角形,问:
(1)老师把这三条线段怎么样了?
(2)演示:小蚂蚁绕三角形爬一周。
(3)谁知道小蚂蚁爬了多长的路呀?
师:小蚂蚁爬的这一周就是三角形的周长。
3.情景:小兔子为了防止狡猾的狐狸到自家菜园偷东西,将菜园四周围上篱笆。(出示菜园图)
问:
(1)小兔子家的菜园是什么形状的?
师:长方形有什么特征?(对边长度一样,四个角都是直角。)
(2)小兔子围这长方形菜园需要多少米长的篱笆?也就是要我们求什么?(周长)
师:让我们一起帮帮小兔子的忙,行不行?
4.引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小组讨论)
二、解决问题,学习新知。
(一)长方形周长的认识。
1.根据学生讨论得出不同算式出示。
8+5+8+5=268×2+5×2=26(8+5)×2=26
2.利用学具小木棒,摆一摆此长方形周长演示。
3.师:看一看书上的公式是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的?(先求一组长和宽,再×2。)
师:因为有几组长和宽?(一组)
(1)复述计算公式。
(2)谁来介绍一下字母公式?
4.算式与各部分对应的名称和字母公式。
问:要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哪些条件?
生:长和宽。
5.那么给了我们长方形的长和宽,我们就可以求周长了。
师: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能这样算?(长方形对边相等)
6.小游戏:摆一摆各种不同的长方形。(给定许多长和宽)
(1)a=3cm,b=2cm,摆一摆周长;
(2)a=5cm,b=1cm,摆一摆周长。
7.量一量书本和铅笔盒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算一算它们的周长是多少。
8.口答练习:(互相说,轻轻在同桌耳边说,下面我们就来练习一下。)给定长和宽,求长方形的周长:
(1)a=3cm,b=4cm,求周长;
(2)a=5cm,b=9cm,求周长;
(3)a=12cm,b=12cm,求周长。
(二)正方形周长的认识。
1.请学生打开书本,完成第111页想一想.
2.自学正方形周长公式:
(1)怎样求正方形的周长?
(2)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与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有什么不同?
3.出示公式。
4.检查自学情况,学生自我评价:
C=a×4,谁会用语言来表达公式的意思呢?
三、巩固新知,不断实践。
综合型:(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A)例1:一个长方形的游泳池,长25米,宽15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C=(a+b)×2=(25+15)×2=40×2=80(米)
答:它的周长是80米。
(B)一张长方形的白纸,长45厘米,宽3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C=(a+b)×2=(45+3)×2=48×2=96(厘米)
答:它的周长是96厘米。
长方形课件(篇7)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第36—38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
3、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发现、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辨析、沟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三角尺人手一副、长方形、正方形纸人手一份。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这些物体的表面都有各自的形状。我们一起来看教室,你能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吗?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在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无处不在的。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进一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研究它们的特征。(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从日常生活的物体引入图形,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二、自主探究、发现特征:
小朋友,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呢?
(学生举例)
演示:如果把刚才找到的物体,沿着边画下来,我们就可以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下面,我们先来研究一下长方形的特征。(出示长方形)
(一)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1、猜测:
小朋友,仔细观察屏幕上的长方形,猜一猜,长方形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可能猜测:四个角都是直角;横着的边相等,竖着的边也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思考、猜测,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2、验证:
大家是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分别板书:边、角)那小朋友猜测的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对不对呢?还需要动手去验证一下呢!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生交流:折、量、比……
操作要求:下面就请小朋友利用老师发给大家的长方形纸,同桌合作,动手验证。(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汇报:
你们找到了长方形的哪些特征?你是怎样发现的?
量的同学用折的方法,折的同学用量的方法再次验证。
相机介绍:对边。
4、小朋友,现在你知道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呢?学生小结。教师完成板书:(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5、小结:我们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发现了长方形的特征,是(学生紧接着一起说)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不断地体验中感悟出长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探究正方形的特征
1、小朋友自己动手研究出了长方形的特征,(课件演示一个长方形逐渐变成一个正方形)那你能猜想一下正方形的有什么特征吗?
生可能猜测:四条边的长度相等;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
2、自主验证:
师:现在你们想像刚才那样,自己动手来验证一下吗?
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小组交流。
3、交流汇报:你用什么方法,发现了正方形的哪些特征?学生交流汇报。小结:小朋友们真了不起!这么快就发现了正方形的特征。学生小结。教师完成板书:(每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4、师生小结:
⑴说一说:你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吗?(指名说、同桌互说)
⑵比一比,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特征吗?
汇报:相同点是他们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
⑶介绍边的名称:我们通常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把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已有了探索长方形边和角特征的经验,所以再让学生自主探索正方形的特征,是学习方法的一次迁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实践操作、感悟体验:
1、估一估:(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数学课本,引导学生认识它的长和宽。
你能估计一下数学书封面的长大约是多少?宽大约是多少吗?(学生估测)
学生量一量。交流。
2、画一画:(想想做做第6题)
小朋友,真能干,已经会量长方形的长与宽了。那你会不会在方格纸上迅速的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呢?完成在作业纸上。(先完成的小朋友,同桌检查一下,画得对不对)。
选择一人的作业全班交流,提问: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你能描述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长和宽吗?同桌互相介绍自己的图形。
3、拼一拼:(想想做做第2题)
接下来还要请小朋友同桌合作,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尺,分别拼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学生操作。完成后举出,大家互相判断。
4、变一变:(想想做做第3题)
小朋友,喜欢看变魔术吗?师演示: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剪出正方形。
为什么这样折出来就是一个正方形呢?自己动手也折一折,想想到底为什么?学生交流汇报。
5、量一量,填一填。(想想做做第4题)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体现了“针对性、灵活性、实效性、趣味性”,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舞台。相关的变式练习,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基本特征的建构起到催化的作用,尤其是“帮一帮”的设计,很好地巩固了本课的内容,而且也凸显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新理念。
四、总结全课、寄托心语: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找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这节课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老师相信,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有什么样的困难,只要我们人人细心观察、善于动脑,勇敢的去探索、去尝试,那么我们一定会获得成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学习方法、学习结果等进行全面总结,体验学习的成功感。而教师的一番心语,激励着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传达了教师的人文关怀,真正体现了教师作为引导者的重要作用。
长方形课件(篇8)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加深对周长的认识。
2、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4、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
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能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的由来。
四、教具、学具准备学具
每个学生都准备6cm和3cm的小棒各两根,两张长8 cm长纸板。
五、教学过程
1、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
2、指一指:两个图形的.周长各指的是哪一部分?
3、教师揭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长方形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长方形周长的含义。
2。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钉子板、尺子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520+70=4302=16008=
430-60=8804=31003=
380+40=5006=420xx=
800-50=4005=20004=
2。计算:一个正方形,边长10米,周长是多少米?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长方形的周长【演示课件长方形的周长】。
(1)引导学生分组练习。
①在钉子板用线围成长方形。
②动手量一量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③围成这个长方形要多长的线。
(2)启发学生讨论: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发现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长方形一周要用的线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两个长相等,两个宽相等,也就是对边相等。
2。教学例7【继续演示课件长方形的周长】。
(1)出示例7:一个长方形,长6厘米,宽4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边出示例题,边出示图形。
(2)小组交流应该怎样计算?并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并说一说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这样计算。
①6+4+6+4=20(厘米)
长方形的周长是长加宽加长加宽,所以6+4+6+4=20(厘米)
启发学生讨论还可以怎样想?
②62+42=12+8=20(厘米)
使学生明确:长方形有2个长,2个宽,先算2个长是多少,再算2个宽是多少,然后求它们的和是多少,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或长方形对边相等,知道长方形的长,就可以求2个长是多少,知道宽,就可以求2个宽是多少,然后求它们的和是多少,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启发学生还可以怎样想?
③(6+4)2=102=20(厘米)
长方形有2个长,2个宽(对边相等),先求一个长和宽的和是多少,再乘以2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4)引导学生比较三种算法。
教师明确三种算法都正确,哪种比较简便呢?
通过学生交流,使学生明确:后两种算法运用了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计算比较简便。
(5)反馈练习。
篮球场是一个长方形,长28米,宽15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三、随堂练习。
1。口述长方形的周长。
2。出示一组图片,说一说长方形的周长。(投影出示)
3。口述计算过程(投影出示)。
算出下面长方形的周长。
(2)一个长方形枕套,长50厘米,宽30厘米。四周缝上花边,要用多少厘米花边?
(3)一个长方形地,长25米,宽15米,周长是多少?
4。操作练习,小组进行。
四、布置作业。
人民路小学足球场是一个长方形,长是100米,宽是45米。小明沿着足球场的边跑了一圈,他跑了多少米?
长方形课件(篇10)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 77页——81页《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及练习十九内容。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会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
是让学生学会自行动手操作、探索、,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五、教具准备:
长方形卡片、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直尺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出示图,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些长方形的面积1 我们是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得到的,如果我们想知道教室地面的面积,用这种方法合适吗?
(二)、探究新知: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老师手中有张卡片,,你能估计一下这张卡片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吗?(学生交流估计答案)
你能想办法知道这张卡片的面积到底是多少吗?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同桌合作试一试,我们比比看哪些小组合作的最好。 师:巡视指导。 生:汇报。
师黑板展示:怎么摆?一行摆5个,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几厘米,摆了3行,宽是几厘米,面积是几平方厘米,你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生:汇报.可能说:长方形面积=长×宽
师:这个长方形面积可以用长×宽来计算,那么其它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吗?我们该怎么办?是不是要验证呢。下面我们进行一项活动,4人一小组,用你手中的小正方形任取几个,拼成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看看它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面积是多少厘米,汇报给小组长,并填好小组合作记录表。 生:汇报,你发现了什么? 师:黑板展示。
2 小结:长方形面积=长×宽
练习:计算长方形卡片的面积。出示一组卡片分别是长9厘米、宽6厘米;长8厘米、宽6厘米;长7厘米、宽6厘米(实际上是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指着最后的图形:这个长方形特别在哪里?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
小结: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练习:老师有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分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计算图形的面积。
(三)、巩固新知:
一张长方形的办公桌,桌面长14分米、宽9分米。要配上同样大小的玻璃,这块玻璃的面积应该是多少平方分米?
(四)、拓展新知:
李小林从一张长10米,宽6米的长方形中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部分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五)、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长方形课件(篇11)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我运用了“摆一摆――猜一猜――验一验――用一用”的教学法,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把自己的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学生分小组活动:用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观察拼成后图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并作好记录。小组汇报拼摆结果,观察统计的数据,小组讨论:通过摆一摆,你们有什么发现?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小组合作进行操作,验证猜想,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计算的公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典型和有意义的材料,把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长5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活动中拼摆、观察、猜测、验证总结。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的拼摆――猜测――验证,让学生经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到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①学生估计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面积大约有多大?
②学生把准备好的学具(面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卡片)拿出来摆各种长、宽数据不等的长方形,想一想:自己摆出来的图形面积是多少?
①教师准备几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组选择一种进行探究。
②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③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说出自己的方法。(可能出现的情况:用1平方厘米来测量或只测量长和宽再相乘……)
④师生交流,提炼方法: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教师相机指导)
通过拼、量,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有关系,并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①引导学生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把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的过程;让学生去猜想、发现其面积的计算方法。
②学生交流、验证计算公式的产生过程是否正确?
③小组交流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
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就是两条相邻边长的积;只是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长和宽的长度,而求正方形的面积只需要一条边长的长度。
①请你帮老师配玻璃:老师办公桌上的一块玻璃面积是24平方分米,不小心被打碎了,我想配一块和桌面大小相等的玻璃,你们帮忙算一算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②学校有一块边长16米的正方形园地,中间有一个边长4米的正方形花坛,周围是草坪。请你算一算草坪的面积。
在本节课中,我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让学生操作,观察讨论,猜想验证;在活动探究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充分创设情境、提供帮助、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只要我们积极组织活动,变被动的教为让学生主动的学,那么教与学就能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我们的学生就会萌发创新意识,就会富有创新意识,就会富有创新能力。
长方形课件(篇12)
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探究的是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是在学生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点,理解了周长的实际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了以下两点:
1、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探究的能力。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引导学生动手量一量,动笔画一画、算一算,通过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既发展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学生利用对周长含义的理解,充分发挥自主性,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它们的周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恰到好处地进行引导,从而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题卡 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 直尺 彩笔 题卡
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
1、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过哪些知识吗?谁能说一说周长指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
2、引入新课,揭示课题。(课件出示)
师:刚才我们看到美羊羊和喜羊羊分别沿着长方形和正方形走了一圈,谁走得远?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要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才能知道)
师:同学们说得真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情境引入新课,使学生既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带着问题去探究,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实践探究
1、引导学生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48页上面例题。
师:这是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怎样才能求出它的周长呢?
学生动手操作,先量一量,再计算。
(2)组织学生集体交流结果和方法。
师:你测量了哪几条边的长度?你是怎样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的?
(请学生充分表达,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预设
方法一:先量出4条边的长度,再加起来。
5+3+5+3=16(厘米)
方法二:先分别量出长和宽的长度,再把2个长和2个宽加起来。
5×2+3×2=16(厘米)
方法三:先把1个长和1个宽加起来,再乘2、
(5+3)×2=16(厘米)
(3)理解计算方法。
针对只测量长方形的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同学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在交流中明确:长方形的特征是对边相等。
(4)对比评价。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引导学生对比和评价不同的计算方法。
长方形课件(篇13)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并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提高比较、归纳、总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索、交流等活动,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与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自主探索,经历多种方法计算周长的过程。
教学难点:
总结周长公式
检测工具:
1、判断(每题10分)
⑴长方形四条边长度的和叫做长方形的周长。()
⑵长方形周长=长+宽x2()
⑶一个长方形长8米,宽2米,它的周长是10米。()
2、选择(每题10分)
⑴长方形桌面,长是6分米,宽是4分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A、10分米B、24分米C、20分米
⑵一块黑板,长与宽的和是5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A、5x4B、5x2C、(5+5)x2
3、计算简便方法下面长方形的周长(每题25分)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导入新课
我们学校最近在操场上画篮球场地,篮球场最外圈是什么形状?(长方形)工人叔叔用纸胶带围了一圈,再刷油漆,这样又直又美观。工人叔叔让老师算算围一圈用多少米纸胶带?我们愿意帮忙算一算吗?知道要算长方形的什么吗?(周长)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明确目标
学会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预期效果
长方形有什么关于边的特点(相对的两条边相等)(一组边较长叫长方形的长,一组边较短叫长方形的宽),它的周长又是什么?能指指吗?大家对这些知识掌握的很好,相信大家学了这节课后一定会很好的帮助工人叔叔解决问题的。老师更相信大家能自己探讨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请大家认真读下列任务,并在纸上完成第⑴、⑵任务后和同桌交流第⑶个任务。
二、民主导学.
1.任务呈现
⑴量出下面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并标出来。(用厘米做单位)
⑵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能用几种方法就用几种方法。
⑶和同桌交流,选出认为最简便的方法,并说说理由。
2、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练习,合作交流,教师分三次巡视学生完成情况(1、是否按要求做,2、是否有困难,3、寻找展示交流对象)
3、展示交流
⑴长+宽+长+宽=周长
⑵长+长+宽+宽=周长
⑶长x2+宽x2=周长说长x2和宽x2的含义
⑷(长+宽)x2=周长说(长+宽)x2的含义
优化计算方法,学生说说理由。
总结:方法虽然很多,但我们在做数学的时候要选择最优、最快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4、反馈练习
⑴计算用多长的纸胶带,也就是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才能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篮球场长25米,宽15米。
⑵量一量课本的长和宽,用整厘米计算它的周长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
出示检测题(5分钟完成)
2、效果反馈
出示正确答案,自己批阅,教师统计达标情况(全对的有人,90分以上的有人,能自己改正,需要帮助的人)
3、反思总结
自己独立总结本节知识,交流总结。
长方形课件(篇14)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五册p58-60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2.体现合作竞争的教学思想,培养独立探询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他们的特征。
教学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教具、学具:
课件、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这些物体的表面都有各自的形状。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这是一间教室,你能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吗?
(教室里的视力表,国旗,黑板的面,粉笔盒的侧面,讲台的一个面,课桌的面和电灯开关的表面都是长方形的,广播喇叭的面是正方形的。)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在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无处不在的。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进一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研究它们的特征。(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二:探索新知
1、探究长方形的特征
(1)猜想。
课前同学们都准备了一个袋子,在这个袋子里装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其它的平面图形。你能不用眼睛看,很快的从这个袋子里摸出一个长方形吗?请同学们试一试。
你们摸出的是这个吗?(三角形)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
那你们摸出的是这个图形(平形四边形)吗?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
那是它(梯形)吗?为什么也不摸出这个图形呢?
这个图形有四条边,四个角,为什么你们摸出的不是这个图形呢?
那你们摸出的一定是这个图形了,对吗?通过刚才的游戏活动,你觉得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呢?请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
(2)验证。
通过刚才的游戏,同学们已经初步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一些特征。但是这个只能作为初步的猜想,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来验证。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折一折,量一量,进一步的来研究它们的特征。
学生相互讨论、动手操作、各自有了结论后交流汇报。
生1:我们用直尺量的方法,发现两条长边都是12厘米,两条短边都是9厘米,因此我们认为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
生2:我们也是用直尺量的,虽然量的结果不同,但也发现两条长边一样长,两条短边也一样长。
生3:我们用铅笔去比的。先比出第一条长边有多长,并在铅笔上做记号,再去看另一条长边是不是也这样长,再用同样的方法比一比两条短边。结果我们也发现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
生4:我们把长方形对折,可以看到两条边完全重合,说明两条长边相等,换个方向对折,又可以看到两条短边也相等。(生边说自己的方法,边演示自己的操作)
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长方形的边有哪些特点呢?你是通过怎样的操作发现的呢?
师小结:我们可以将长方形对折,使它们两组对边分别重合,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长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也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也能发现它的对边是相等的,但是相邻两条边的长度不相等。
我们再来看看长方形的四个角,这四个角都是什么样的角呢?
长方形课件(篇15)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初步感知长方形(四条边、四个角)的特征。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重点:初步感知长方形的特征
活动难点:正确粘贴相应大小的长方形
活动准备:课件 房子图形 若干和空格大小相等的长方形 香糊
活动过程:
一、初步了解、感知长方形的特征
1、看课件。师:今天有个图形宝宝来给小朋友表演节目。想知道是谁吗?(长方形)
以游戏口吻介绍长方形的特征。
2、小朋友记住我了吗?现在我们来玩个变魔术的游戏看我变出什么来(接着看课件)说说哪些是长方形
3、在找找教室里的长方形
4、现在长方形宝宝要表演节目了看看它做什么?(转呀转 翻跟头)
二、感知不同的长方形
长方形宝宝翻跟头翻到了长方形的家里去了,看看长方形的家里都有哪些长方形?
(有大的有小的,有红的,绿的……,)这些长方形宝宝有相同的地方吗?
三、动手操作
1、现在长方形宝宝听说有小动物需要他的帮助,他要和小朋友说再见了。
2、小动物遇到什么困难了。我们去看看。
3、出示房子图。原来是小动物的房子被风吹坏了,有的地方要补上,小朋友你们愿意帮小动物吗?(提示幼儿选择合适的长方形补房子)。
活动结束
长方形课件汇编10篇
作为学生,阅读大量的范文是必不可少的,这些优秀的范文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文笔,提高写作能力。能在一定程度提升我们的语文水平,那么,一份好的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长方形课件汇编10篇”,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长方形课件 篇1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77、78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是根据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的有关知识,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量一量,摆一摆,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与长和宽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进一步推广到任意长方形的面积都可用长×宽=面积的方法计算。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编排特点以及考虑到我班学生的学习能力等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会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归纳、推理、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充分感受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根据教材的要求,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自行探索,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理解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方形所含的厘米数与宽所含的厘米数的乘积。
本节课教学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后面正方形面积的教学,以至关系到整个小学阶段平面图形面积的教学。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面积等。这些平面图形面积的求法都是在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推导的。所以,这节课又是小学阶段平面图形知识的重点。
二、教法与学法: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尽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和操作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手、眼、脑)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法的选择以直观教学法为主、操作法和演示法为辅。
教具和学具:边长1厘米的方格纸、两个长方形纸片、表格等。
在学法上可归纳为: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
2、创设操作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会学,在学习过程中有意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3、运用直观教学等多种手段,以便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三、教学程序:
(一)课前谈话,复习导入
通过复习面积和面积单位,用面积单位密铺的方法可以知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面积的谈话来导入课题。使学生明白要学什么,知道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为了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学习新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特点,让学生在回忆常用面积单位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采取以下的方式进行:
1、让学生动手操作,先是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从而引出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再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并完成表格。并将长方形的长,宽,以及面积的数据统计出来。
2、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交流发现计算长方形面积与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初步发现了长方形的长所含厘米数×宽所含厘米数=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运用结论,抽象归纳。问: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用它的长乘以宽来计算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好不好?以此提问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要求学生通过现有的材料,小组操作、探讨、验证。这一部分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独立去探索、去发现,验证、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进一步的验证,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一结论。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通过出示下面几个图形,让学生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长3厘米、宽2厘米;长5厘米、宽3厘米;长4米、宽3米;长3米、宽3米(实际上是边长3米的正方形)指着最后的图形:这个长方形特别在哪里?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
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边长,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边长×边长。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四)巩固应用。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让学生完成如下练习:
1、P79练习十九第1题:计算黑板的面积?
2、P79练习十九第3题:计算篮球场的面积?半场的面积?
(五)、提高延伸
李小林要从下面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部分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通过这一基础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来解决一般问题。
(六)、总结评价,促进发展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把自己的收获与同学交流,既是对一节课自己掌握情况的回顾,也是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最后,教师以提问,学生自行小结的方式结束:这节课你们学了哪些知识?这一部分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我在进行补充,使这一节课的内容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为了让学生学好《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课知识,我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这样,学生才真正学到了知识。
长方形课件 篇2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五册第一节中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第1课时,本课学习内容主要是认识图形,它是在学生认识了线段、角和直角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主要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测量等方法,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边、角的特征,建立相应的概念。
二、教学设想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这一部分内容可以用1课时进行教学。其重难点是使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而且能准确无误地辨认和区别。教学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与教材的知识结构,遵循几何图形教学的基本程序与规则,设计上主要利用多媒体CAI课件,视屏展示台等电教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突破重难点,同时也结合实物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等传统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中多种教学形式的变换,直观、生动、形象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进而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充分发挥多媒体组合教学优势,让学生学的积极、主动,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
1、应用多媒体CAI课件及视屏展示台,能清晰地揭示正方形、长方形的概念及特点,灵活性强,操作方便,这是其它电教媒体无法比拟的,有利于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2、借助长方体、正方体实物,画长方形、正方形,从实物表面中抽象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两种图形,再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面,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实践性强,可见度大,有利于学生区别长方形、正方形。
3、教学中由于多媒体课件展示、实物展示等电教手段的应用,加快了学生接受信息和反馈信息的速度,增大了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目标分解表
四、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使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难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归纳。
3、关键: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等活动,发挥学生多种感官作用,从而获取有关图形的感性材料,提高认识。
五、教学媒体运用情况表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1、复习:电脑出示长方体、正方体
提问:长方体有何特点?长方体有何特点?
2、师生同步操作
把长方体、正方体的每一个面都剪下来,提问:剪下来的每一个面都是什么形?(指名)
3、导入: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究竟有何特点?
(二)学习新知
A、认识长方形
1、初步认识长方形
(1)(投影)用长方体实物的一个画面出一个长方形平面图。
(2)①电脑逐步显示画的过程,边画边讲解。
②长方形是长长的,方方的,所以叫做长方形。
③摸一摸长方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平平的面)
④长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每一条线段都叫做长方形的边,所以长方形有4条边,也是四边形。
(依次闪动每一条边)板书:四条边
⑤摸一摸长方形的边有何感觉?(直直的边)
⑥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直的。
(依次闪动长方形的四个直角,并演示用直角三角板的直角比的过程)板书:四个直角
(3)长方形边的特点
①猜一猜,长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上、下边相等,左右边相等)
②想一想,你用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小组动手、合作试试。
③汇报活动情况
④电脑演示长方形上下对边移动重合,左右对边移动重合。
⑤小结长方形特点。
上下两条对边相等
4条边 两组对边相等
4个直角 左右两条对边相等
B、认识正方形
1、投影。用正方体实物的一个面,画出一个正方形平面图。(电脑显示画的过程)
2、4人一小组自学正方形特征,合作交流。
3、汇报学习情况。
4、老师小结正方形特征。(边讲解边操作演示)
①正方形是正正方方的,所以叫做正方形。(板书:正方形)
②正方形也是由四条线段围成,每一条线段也叫做正方形的边,所以它是一个四边形。(依次闪动每条边)板书:四条边
③展幕演示,4条边的重合过程。板书:四条边相等。
④正方形也有四个直直的角。(依次闪动每个直角)板书:四个直角
4条边 四条边相等
4个直角
C、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它们各有何特点?长方形与正方形有何异同?
长方形课件 篇3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五册第一节中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第1课时,本课学习内容主要是认识图形,它是在学生认识了线段、角和直角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主要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测量等方法,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边、角的特征,建立相应的概念。
二、教学设想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这一部分内容可以用1课时进行教学。其重难点是使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而且能准确无误地辨认和区别。教学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与教材的知识结构,遵循几何图形教学的基本程序与规则,设计上主要利用多媒体CAI课件,视屏展示台等电教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突破重难点,同时也结合实物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等传统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中多种教学形式的变换,直观、生动、形象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进而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充分发挥多媒体组合教学优势,让学生学的积极、主动,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
1、应用多媒体CAI课件及视屏展示台,能清晰地揭示正方形、长方形的概念及特点,灵活性强,操作方便,这是其它电教媒体无法比拟的,有利于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2、借助长方体、正方体实物,画长方形、正方形,从实物表面中抽象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两种图形,再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面,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实践性强,可见度大,有利于学生区别长方形、正方形。
3、教学中由于多媒体课件展示、实物展示等电教手段的应用,加快了学生接受信息和反馈信息的速度,增大了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目标分解表
四、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使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难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归纳。
3、关键: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等活动,发挥学生多种感官作用,从而获取有关图形的感性材料,提高认识。
五、教学媒体运用情况表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1、复习:电脑出示长方体、正方体
提问:长方体有何特点?长方体有何特点?
2、师生同步操作
把长方体、正方体的每一个面都剪下来,提问:剪下来的每一个面都是什么形?(指名)
3、导入: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究竟有何特点?
(二)学习新知
A、认识长方形
1、初步认识长方形
(1)(投影)用长方体实物的一个画面出一个长方形平面图。
(2)①电脑逐步显示画的过程,边画边讲解。
②长方形是长长的,方方的,所以叫做长方形。
③摸一摸长方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平平的面)
④长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每一条线段都叫做长方形的边,所以长方形有4条边,也是四边形。
(依次闪动每一条边)板书:四条边
⑤摸一摸长方形的边有何感觉?(直直的边)
⑥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直的。
(依次闪动长方形的四个直角,并演示用直角三角板的直角比的过程)板书:四个直角
(3)长方形边的特点
①猜一猜,长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上、下边相等,左右边相等)
②想一想,你用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小组动手、合作试试。
③汇报活动情况
④电脑演示长方形上下对边移动重合,左右对边移动重合。
⑤小结长方形特点。
上下两条对边相等
4条边 两组对边相等
4个直角 左右两条对边相等
B、认识正方形
1、投影。用正方体实物的一个面,画出一个正方形平面图。(电脑显示画的过程)
2、4人一小组自学正方形特征,合作交流。
3、汇报学习情况。
4、老师小结正方形特征。(边讲解边操作演示)
①正方形是正正方方的,所以叫做正方形。(板书:正方形)
②正方形也是由四条线段围成,每一条线段也叫做正方形的边,所以它是一个四边形。(依次闪动每条边)板书:四条边
③展幕演示,4条边的重合过程。板书:四条边相等。
④正方形也有四个直直的角。(依次闪动每个直角)板书:四个直角
4条边 四条边相等
4个直角
C、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它们各有何特点?长方形与正方形有何异同?
长方形课件 篇4
授课内容教科书第36~38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基本特征。
2、培养、操作及思维的能力。
3、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出示教室立体图。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藏在我们教室中的数学知识。在教室里你们能找出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吗?先用手沿着边围一围,再让我们把它描下来。(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2、举例。
生活中像这样的僵局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3、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1)猜想。
谈话: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的特征,仔细观察黑板面,课桌面以及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你发现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请学生汇报。
(2)验证
谈话:同学们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6人一小组,互相讨论,想办法验证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不是真的有这些特点。你打算用什么方法验证?
(3)班内交流,总结。
提问:你发现长方形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板书:长方形四条边,对边相等)
讲述:我们把相对着的边叫做对边,相邻边叫做邻边。
提问:你是怎样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指名回答。
除了这两种方法以外,老师发现还有小朋友用其他的方法发先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指名回答并在展示台上演示。
小结:刚才同学们用折、量、比这些方法说明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讲述:通常我们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
提问: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呢?指名回答并板书。(四个角都是直角)
你是怎样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呢?指名回答。(用三角形的直尺比一比,课件演示)
小结:刚才小朋友自己动手发现了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就是长方形的特征。
4、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通过电脑演示长方形的变化,呈现正方形。指出:长方形的长缩短到和宽相等,这样就成了一个正方形。
引导学生依据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方法,自己去发现正方形的特征。
全班交流并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
讲述: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板书:边长)
3、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应用拓展
1、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再将围成的长方形改成一个正方形,说说围成的图形为什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形,分别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3、用长方形纸折出正方形,并说明折出的为什么是正方形。
4、剪出一个正方形。
(1)照样子剪出图形,再看看是什么图形?
(2)说一说,剪出的图形为什么是一个正方形?
5、动手测量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先量一量,再填一填。
(2)先估计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大约各是多少,再量一量。
6、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三、全课小结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进一步认识、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长方形课件 篇5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等活动,体验方法的科学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结合探索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创新意识,体验发现的喜悦。
2、经历自主探究交流合作过程,促进思维的发展。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同学们,你们想听故事吗?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龟兔再跑》,出示。
上次龟兔赛跑是谁赢了啊?兔子一直很不服气,他认为自己一时大意,才会给大家留下笑柄。但是兔子相信,只要有机会,他一定会向大家证明自己的实力。一天他们各自在草原上找到了一块空地,相约再比试一次。比赛场地是这样的。出示。
(一)出示问题:
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这样比赛公平吗?
学生估计并说明原因。
(二)自学指导:
(A)1.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记录在答题卡上。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反馈交流。
2.小组讨论。派代表向同学们汇报。
1.探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记录在答题卡上。
2.小组讨论。派代表向同学们汇报。
3.优化算法。
三、当堂训练,学生独立练习。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算算长方形的周长;
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同学们总结出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用多种方法计算周长。
2.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
长方形课件 篇6
一、教材解读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第一节平行与垂直的第4课时,是在学生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周长和面积,以及垂直、平行的基本概念,会画垂线的基础上进行的,巩固对垂线和平行线的认识,会用三角尺准确的画出长方形或正方形,为继续空间与图形的其他知识奠定基础。教材用解决问题的基本方式呈现例题“画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阅读与理解读懂题意、分析与画图运用长方形的邻边互相垂直画图,并示范画图的一般方法,最后的回顾与反思总结画法,整个过程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倾听意识、作图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为以后的数学积累经验。
教材的'编排始终遵循四年级的认知规律和思维规律,注重注重在学生实践操作中经历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实践过程中逐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既巩固了平行与垂直的概念,又为以后进一步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整个教材编排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四年级是第二学段第一学年,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已过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垂线的画法,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本节课以学生的好奇心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质疑、解疑过程,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学思考:
对教材的认真分析引发了我对本节课教学的思考:
1、如何将“画垂线”和“长方形邻边互相垂直对边相等的特征”这两个知识点进行沟通?
2、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思路为:
1、直接复习长方形的特征入手,帮助学生两个知识点之间的链接。
2、从生活中选择合适的、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创设情景,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工具性作用,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数学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为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目标:会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解决“画长方形”问题的过程,掌握利用垂线画长方形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和倾听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四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能力,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经验,但是用三角板做垂线是规范作图的基础,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会用三角尺准确的画出长方形或正方形。
教学难点:准确的画出垂线,会利用画垂线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学具:三角板。
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目标和设计思考,结合四年级学生特点,本节课采用的教法为:自主尝试,直观演示、活动体验。
学法为:探索发现、合作交流、知识构建,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体验数学的乐趣。
二、教学实施
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十分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地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本节课的数学活动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实施:
(一)复习旧知,导入问题主题
(二)读懂问题,探究解决过程
(三)巩固练习,延伸所学方法
(四)全课总结,梳理知识体系
(一)复习旧知,导入问题主题
1.复习长方形的特征
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我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图形吗?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板书:长方形。然后让学生说一说长方形有什么特征?我要求学生从边、角等来说,并引导学生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2、引入课题,我适时提出:长方形的相邻的两条边也就是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位置关系?引导学生答出:互相垂直,我们已经学会画垂线(板书:画),画垂线可以帮助我们规范地画出学过的几何图形。我们从复习熟悉的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到邻边的位置关系互相垂直,可以使学生在回顾建构知识网络,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自然而然的引入新课,目标明确,学生活动有序、有效。
(二)读懂问题,探究解决过程
1、我用课件创设问题情景:小明需要画一个规范的长方形,可是他画了几次,都不太成功,我们一起帮帮他吧!课件出示小明画图场景,出示例4,画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
2、读一读,说一说,理解题意(阅读与理解)
我通过学生默读问题、指名读问题等方式,让学生认真阅读问题,这个过程是学生活动很重要的一步,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审题能力偏差是出错的主要,原因所以要让孩子们充分读题,多种形式读题,理解题意。然后我让学生交流: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交流得出:知道长方形的长、宽,要画出这个长方形。
3、讨论分析,完成作图(分析与画图)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采用“说画法,试画图,展作品”三个活动,结合长方形的特征,用三角尺画垂线的方法画长方形,让学生在探究、讨论、操作中逐步掌握规范画长方形的方法步骤。
活动一:说画法
首先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交流:知道了长方形的长和宽,怎么画一个长方形?需要用到什么工具?学生讨论、交流中得出:需要借助工具,需要有刻度的尺子画线段,可以利用长方形相邻的两条边互相垂直来进行画图,要用三角板,可以用画垂线的方法画。我马上追问:那该先画什么?再画什么?学生交流,可能会出现先画长,再画宽;也可能出现先画宽,再画长;交流中理解:要先画其中的一条线段,然后再画垂线段,最后画平行的线段。
活动二:试画图
这个环节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完全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尝试画出长方形,我适时指导,注意发现学生画图中出现的不同情况,了解不同学生的情况,为后面的展作品环节提供素材。
活动三:展作品
我挑选不同学生的作品,让学生汇报交流,这些作品应该有大概三类:
一是画图规范标准,
二是垂线的画法不够准确,三是线段的长度不够精确。
请学生汇报交流:先画什么,再画什么;画图中注意什么,怎么检查自己画的图形是否规范。在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学生补充想法,规范作图方法步骤。
然后我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画长方形的规范过程。
一、画长10厘米的线段,也就是长方形的长。
二、画在两个端点出画长的垂线段,长度为8厘米。
三、画长方形的另一条长。
在规范画法的基础上,让学生用三角板的刻度和直角检查自己的作图是否规范,给作图不规范学生两分钟时间规范、准确地修改自己的作品。
4、总结评价(回顾与反思)
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小精灵的问话:“同学们,你们会画长方形了吗?你是怎么画出这个长方形的?”让学生交流讨论画法,可以采取同桌互相说、指名说等方式进行交流,然后我加以鼓励和肯定。
(三)巩固练习,延伸所学方法
本环节设置层次分明的练习,巩固画长方形的方法、学会画正方形,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提高学生作图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1、教材60页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
2、教材60页做一做第2题,先让学生读题,然后思考:正方形如何画?和长方形的画法相同吗?然后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汇报,正方形的画法和长方形的画法完全相同,正方形4条边的长度都相等。
3、教材63页第1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加以指导,要先测量给出的边的长度。
(四)全课总结,梳理知识体系
首先我让学生交流刚才画长方形时用到了哪些学过的知识?在学生交流中教师及时归纳:
(1)长方形的特点
(2)线段的画法
(3)垂线段的画法。
然后我继续提出问题:回顾刚才我们帮助小明画长方形的过程,遇到一个数学问题时,解决问题的过程一般要分为几个步骤?(阅读与理解题意,分析解决问题方法并作图,总结画法和注意事项。)这样的梳理让孩子回顾解决问题过程,对四年级的孩子审题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帮助积累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经验。
在师生互动中我完成本节课的板书:
画长方形
长10厘米,宽6厘米阅读与理解
学生作品展示分析与画图
画法回顾与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我以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为基点,以学生的主动为要点、以发展学生知识技能为着眼点,以帮助学生积累经验为归结点,淡化教师教的痕迹,创设情景,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工具性作用,感受数学的价值,获取数学的方法。
长方形课件 篇7
今天我们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这节课,在二年级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基础上,孩子们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及特点都能很牢固地记得。在这节课上,我是借助孩子测量数学书课本封面的长和宽,这样设计既复习了测量,同时也巩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周长————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们的周长。那么长方形的周长就是长方形一周的长度,孩子们都能很容易说出来:长方形的四条边加起来就是长方形的周长。孩子们根据先前的经验,量出长方形的长是26厘米,宽是18厘米。
当我把这些数据写在黑板上的时候,孩子们都迫不及待说出了求数学书封面周长的方法。
师:你们怎么求出来的,我没听清,谁能单独说说?
生:求长方形的周长就是把四条边加起来,就是长+宽+长+宽。
师:恩,方法不错,我们把这位孩子的方法写上。(旁边用这种方法列式计算)
生:老师,我的方法和他的不一样,我用的是(长+宽)×2,也能求出。列算式是(26+18)×2=88(厘米)。
师:他说得多完整,我们是不是要祝贺他一下。(掌声响起来)看了大家的方法就是不错,不但好理解,还特别好计算。有的孩子还有方法,我们继续听听他们是怎样求周长的。
生:我用的是长×2+宽×2,就是两个长可以用长×2,两个宽可以用宽×2,再把结果加起来。
师:恩,你们觉得这个方法怎么样?
生:太好了,比较好理解,但是我们还是感觉第2种最简单。
师:恩,你们喜欢什么样的方法,在计算中就用什么的方法。下面我们一起把长方形的周长公式读一下。(齐读)
长方形的周长=(1)长+宽+长+宽;(2)(长+宽)×2;(3)长×2+宽×2。
师:看来大家学得不错,请看下面几道题,谁能最先说出结果。
(1)一个长方形,长是10厘米,宽是5厘米。周长是( )。
(2)一个长方形,长是15厘米,宽是6厘米。周长是( )。
你们学得太快了,我一说出题你们就说出结果了,谁能大胆出一道题,你们还能答出来吗?(学生出题)
生:一个长方形的长是20厘米,宽是15厘米,周长是多少?
孩子们也能很快说出结果。看来对于长方形的周长,大家已经掌握住了,利用课后练习的第1题,以及一些巩固练习,孩子们对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已经能够灵活运用。孩子们经历了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过程,对于探究正方形的周长就很容易了。孩子们利用刚学到的方法,进行探究,说出了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1)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2)边长×4。
他们还说出了两种不太经常用的方法。经过大家的讨论,最后选取种最简单的方法进行计算。
长方形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探索交流,让学生感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计算。
2、在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探索交流,让学生感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能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计算。
教学过程:
一、探索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
(一)提出问题,测量相关数据。
1、谈话:今天的数学课我们还是从黑板说起。同学们都知道黑板的面的形状是长方形的。工人师傅为了加固黑板,往往要给黑板一周加铝合金边。
2、指一指:你知道我们教室这块黑板大约需要多长的铝合金边?谁能来指一指?
3、想一想:要求这块黑板大约需要多长的铝合金边,其实就是求什么呢?
要求这块黑板面的周长,你需要知道什么?
1、测量好了长和宽,你能求出黑板面的周长吗?
学生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教师随机板书:
提问:请用方法c的同学们想想和方法a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再说说每步求的是什么呢?
大家都来想一想d方法,第一步求出的是什么?你能在图上指一指吗?第二步为什么要乘2?
3、比较:这几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算法?说说你的理由。
(三)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1、正方形手帕边长25厘米,周长是多少?
(1)学生独立尝试。
(2)交流方法,说说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会有下列算法:
(3)比较:两种算法之间有什么联系?比较这两种算法,你喜欢哪一种?
长方形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托班科学教案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体会“面在体上”。
2.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以及在生活中普遍存在。
3.通过印、描、画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感知其特点,正确辨认这几种图形。
教学难点: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体会“面由体来”。
养成教育训练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准备:一些图形纸制品、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导入: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位新朋友,你们想认识它们吗?
二、通过活动,认识图形。
1.起名字。
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让学生认一认,并说出物体的名称。(课件出示)
2.新朋友的家—面从体来。
课件演示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移下来的过程。
学生拿物体,摸一摸,大家找找看,互相说说:你从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
3.给新朋友照相—描图形。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面从体来”。
4.介绍新朋友—托班美术教案平面图形的特征。
师当妈妈,学生试着向师介绍新朋友。
三、找朋友。
生找一找教室里面的图形,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
你们的学具盒里有这些物体吗?请小朋友挑出自己喜欢的物体,挑好了吗?
四、动手画一画,练一练。
1.师示范描一描的方法,学生学着画出四种新图形。
2.完成课本37页练习题。
五、小结。
今天,我们每个同学都做了小小设计师,只要大家努力学习,长大后,一定会成为著名的设计师。老师相信经你们之手,一定会把我们的祖国设计的更加美丽、壮观!
课后反思:
“面从体来”比较抽象,孩子们很难理解,针对这一环节,我设计了“找家”的活动,孩子们观察各种形状,迫切希望能找到答案,都很兴奋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有效地突破了难点,上面就是小编详细整理的托班数学教案的全部内容,涉及到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方面,希望各位幼儿园工作者有所启示,在活动时候要注意道具安全,更多相关的教案等待您的发现。
长方形课件 篇10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西师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我今天说课的内容就是这个单元的第二小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第一课时。
2、教材地位。
这一课时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周长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这些知识的获取为第三小节的实践活动提供知识和学习策略上的支持,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圆的周长以及长、正方形面积奠定基础。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是紧接着周长概念编排的,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直观操作、展示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究过程,还十分强调对周长公式的应用。
二、说教学要求。
1、教学目标。
(1)四基两能目标:
①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会用公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②本节课重在培养孩子有条理的、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学生经历把数字符号抽象成文字公式的'过程,发展他们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③会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2)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形成热爱数学的情感。
2、教学重难点。
①教学重点: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的过程,这是要求学生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不是老师直接拿给他们,只有经历了这一过程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公式。
②教学难点:理解、应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公式是理论的东西,要让学生不仅知道,还要会灵活运用,也就是要把知识学会、学活。
3、教具准备。
周长的推导强调直观操作,所以我准备了教具,学生准备了学具。
(1)教具:多媒体课件。
(2)学具:每人一个钉子板,小棒。
三、说学生。
1、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学习了长、正方形的特征,知道了它们都有4条边,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在上一节课学生又知道了长、正方形的周长就是4条边的总和。这些都是本节课进行学习的知识基础。
2、三年级的学生还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四、说教法。
1、 情景导入法。
2、 动手操作法。
3、 自主探究法。
4、 合作交流法。
五、说教学理念。
1、在认真分析教材、教师用书后,我把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分为七个环节:
(1)导入新课。
(2)自主探索,推导公式。
(3)课堂练习。
(4)实践操作。
(5)走进生活。
(6)延伸提高。
(7)课堂总结。
2、教学中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动手比、动手摸、动手摆,动笔算,交流讨论,引导归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注意思维品质的培养。我这节课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实”,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学,实实在在地练,真真切切地落实四基两能。
六、说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直接利用情景导入新课,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探索:
①教学时,采用学生动手操作,这个操作过程就是与原有的知识进行连接。练习时,围钉子板,求周长,直观巩固计算周长的方法。——四基
②在长、正方形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多去探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类推能力。——两能
③在探究长、正方形周长的时候,用到了全班性的合作交流,呈现不同的周长算法,一步一步向周长公式靠近,这个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两能
通过3—6四个环节练习,反复巩固。练习是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新概念形成后,通过多次的反复练习和运用,能使学生正确理解、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才能得到巩固和加深理解。因此,教师根据概念教学各阶段的不同要求,从不同角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采取多种形式反复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3、课堂练习:新知应用。
4、实践操作:动手操作能力的体现。
5、走进生活:知识迁移。
6、延伸提高:知识升华。
7、课堂总结:知识回归。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通用
以下是栏目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方面的资料,如果我的文章能够启发你的思考和创意那就超出了我自己的期望。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编写应该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篇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2第67—69页。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理解周长意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时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测量和计算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发展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合作、乐于思考的数学素养。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过程,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在应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初步有条理的思考.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中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交流、善于合作和主动探究的数学素养。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难点在对于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1.说导入方法:
本节课的导入采取了回顾旧知,为新知识作铺垫的方法进行,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了秋天到了,草地进入养护期,花匠老爷爷给花坛围上护栏这个情境,目的在于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关于周长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做好铺垫,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2.说新授教学采用的方法:
①情境串教学法。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通过创设给花坛围护栏、算游泳池周长、篮球场的周长、给手帕加花边等一系列生活化的情境串,引出学生对数学问题周长的探索和研究,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②猜想验证法。在教学长方形周长这一知识点时,先让学生猜想一下,长方形花坛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系?教学中,通过猜想,让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然后通过自己验证等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理地提出数学猜想、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素养。
③讲解法。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归纳总结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讲解,将知识点进一步巩固、深化。
④迁移法。在学习了长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运用知识迁移法进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学习,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①分层练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设置了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和发展练习三种不同层次的练习,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素养。
②操作法。在练习中加入了先量一量,再计算图形的周长的题目,目的在于通过测量图形的每条边的长度进一步巩固周长的意义和周长的计算方法,通过两张长4cm,宽2cm的长方形纸片的拼图游戏,进一步练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初步探究长方形的周长是与其的长、宽之间的关系。
③归纳整理法。在练习中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所学知识,形成一个知识链。
学生们前面已经学习过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及其特点,结合具体情境能理解周长的意义,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及算理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之一,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动手操作和分析综合的能力,所以我觉得这节课让学生参与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显得十分必要,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模式:动手操作,创设情境——操作体验,初步感知——探索知识由来,抽象概括新知——实践操作,运用延伸。
①小组合作学习。在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过程中,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归纳整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②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通过量一量、拼一拼、算一算等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素养。
1、秋天到了,草地进入养护期,花匠老爷爷给花坛围上护栏,每块花坛需要多少米护栏?(出示课件:目的在于回顾图形周长的意义。)
同学们,我们来帮花匠老爷爷算一算每块草地都需要多少护栏。
四边形的周长怎样求?
【设计意图】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通过给花匠老爷爷给花坛围上护栏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引出学生对数学问题周长的探索和研究,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1、我们三年级一班也接受了一项重要的任务,我们将负责管理学校门口一个长8米,宽4米的花坛。(课件出示情景图)
2、根据图上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通过给花坛围护栏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引出学生对数学问题周长的探索和研究,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长方形花坛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师:根据花坛的长和宽,你能求出花坛的周长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设计意图】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猜想验证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中,教师通过猜想验证等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理地提出数学猜想、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素养。
1.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花坛的周长。
小结:先算一条宽和一条长的长度,乘以2表示有这样的两份。
分别让每一种做法的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出示不同算法的课件,将学生的算理以图形的方式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周长的计算方法。)
师:这里的每一种方法都很棒,你喜欢用那种方法?为什么?
4、怎样得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8米表示长方形的什么,4米呢?
【设计意图】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在他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教学中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的平台,尊重学生的实际需要,有效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意识和熟练运用准确、简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数学思想的素养;对学生各种不同的算法,只让他们说清算理即可。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在多次的计算过程中,会逐步实现多种算法的自我优化。算法多样化并不要求学生都能用几种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算法多样化的核心是每一个学生个性的思考。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帮助学生选择最简单、最方便的计算方法。
(1)师:求出长方形花坛的周长也就算出护栏的长度,需要多少钱?我们还需要什么条件?
(2)老师这里有两种护栏的价格,甲种护栏8元/米,乙种护栏9元/米,选择你喜欢的护栏,列式算出需要多少钱。
一个长方形的游泳池,长25米,宽15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7、思考:假如我们要求教室地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呢?
1、师:学校又新建了一个花坛,也要围上护栏,你们看这是什么形状的?(正方形)(课件出示情景图)
2、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正方形的特点是什么?
3、那你们能求出这个花坛的周长吗?
(1)让不同做法的学生谈想法。
(2)你喜欢哪种方法?能具体说一下吗?
5.引导学生说出: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直接用边长乘4就可以求出正方形的周长。
这两个正方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
【设计意图】学生在探究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很容易得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因此这个环节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护栏计算钱数,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求出正方形花坛的周长后,教师稍作引导,学生便可以在自我思维碰撞中实现算法的自我优化,培养了学生善于运用知识、方法的迁移解决新问题的素养。
师:今天大家真不简单,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既然同学们有这么大的本领,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请教大家。现在我们也来证明一下自己的本领吧!
你们知道篮球场是什么形状的吗?(长方形)老师还知道它的长是28米,宽15米,你们能求出篮球场的周长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全班汇报。
3、为了把这张画装饰得更漂亮,要给它的一周围上边框。要做多长的边框?你看小明做得对吗?(课件出示题目,根据学生作出的判断显示“笑脸”或“哭脸”)
4、老师有一块长为10厘米、宽为8厘米的长方形手帕,想镶上一圈花边,需要多少厘米呢?(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
5、如果用刚才的那条花边装饰这个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手帕,够用吗?、拼一拼,算一算。
引导学生说明原因。
6、每组有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片。请你们小组合作分别量出纸片的长和宽,再动手拼一拼,看一看能拼出什么图形,并算一算拼成图形的周长,最后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拼一拼,算一算,组内交流。
利用围墙的一边,用铁栏杆围出一个长方形花圃,长25米,宽10米,要用米长的铁栏杆。
一面广告墙要装上霓虹灯,你能帮设计师算出所需霓虹灯的米数吗?
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的应该是生活中的知识,因此练习的设计注重从现实生活入手,体现层次性、灵活性、有效性,通过量一量、拼一拼、算一算等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素养。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呢?你有哪些收获?
小结:在现实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希望同学们能仔细观察、积极动脑,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帮助你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谈收获,既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是对本节课知识的梳理和再现;提醒学生在生活中关注周长的问题,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素养。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篇2)
1、结合具体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能结合直观图形,初步学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通过开展丰富的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对“平均分”及分子、分母含义的充分感知和体验,为进一步认识分数积累感性经验。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1、谈话,出示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场景图中的各种食品。
小朋友们,在不知不觉中,秋天已经到了我们大家的身边了。(课件出示场景图)在这丰收的季节里,小明和小丽这一对好朋友相约来到郊外进行野餐活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都准备了那些好吃的食品?
2、引导学生把场景图中的各种食品平均分。
(1)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个?(让学生用手势表示,教师板书:2)
(2)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瓶?
(3)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学生用手势表示发生了困难,由此引出分数,揭示课题)
1、讨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应该怎样分?(课件演示,突出每一份同样多。)
2、思考: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两份,这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一半,它就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呢?(引出“二分之一”)
3、介绍“二分之一”的写法。
4、讨论:右面的这一份能不能用1/2来表示?为什么?
5、得出结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都是它的1/2。(让学生完整地说一说。)
6拓展:你还能把什么物体平均分,表示出它的1/2?
(1)请学生从老师课前提供的学具中任选一种,分一分,表示出它的1/2。
(2)自己想一个物品,说一说怎样可以得到它的1/2。
1、启发:刚才,我们一起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把那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了3份、4份、5份,……又应该怎样用分数来表示呢?(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四幅图。)
2、小组里议一议:每个图形是怎样分的?涂色部分应该是它的几分之几?
3、全班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完整地叙述。
6、辨析:有几个小朋友是这样表示1/4的,对不对?为什么?(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二题的四幅图,让学生看图议一议,再作出判断并说明道理。)
(三)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1、观察比较: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1/2、1/3、1/6、1/8、……,它们都是分数。观察这些数,它们都由几部分组成?
2、结合具体的例子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1、猜一猜:有两块同样大的月饼(课件出示两个圆),小明吃了其中一块的1/2,小丽吃了另一块的1/4,谁吃的多?(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议一议,说一说道理。)
2、交流猜的结果,借助图形验证猜测。
3、继续猜一猜:有三块同样的巧克力,三个小朋友分别吃了一块巧克力的一部分,大约是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一?(课件出示三个长方形,用阴影表示吃了的部分,分别占1/3、1/6、1/8,但先不画出等分线,等学生猜对以后再画上。)
4、比一比:谁吃得最多?谁吃得最少?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1、介绍生活中的分数: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与分数有关。(出示路牌、外国国旗等,让学生说一说上面隐含的“分数”)
2、观察黑板报(“想想做做”第六题中的图):说说这些栏目分别大约是这块黑板的几分之一?(黄色部分占几分之一结果应是开放的)
3、向课外延伸:只要大家在日常生活做一个用心的人,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你一定还会发现更多的分数!(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观察、交流。)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篇3)
一、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位老朋友,你们还认识它们吗?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让学生认一认,并说出物体的名称。(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摸一摸。
(1)请学生上来摸一摸长方体,指导正确的摸平面的方法,感受每一个面的特征。
(2)学生按照正确的摸法独立摸一摸,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平面图形的特征。
(3)教师引导学生分别摸一摸其他三个物体(三棱柱、圆柱、正方体)积各个面,说一说摸上去有什么感觉。
2、描一描。
(1)师生交流、讨论如何将这些面画下来。
(2)教师示范描一描长方形。
(3)揭示、认识长方形,提问:我们已经把这个面描下来了,你知道这个图形叫什么名称?(板书:长方形)变换长方形的大小、角度,让学生理解:不管大小、放的角度有什么变化,像这样的的图形都叫做长方形。
(4)认识其他图形。请学生选择一个喜欢的物体,自己描出其中的一个面。
(5)全班交流。
①认识正方形。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②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③认识三角形。
④认识圆。
⑹结合板书揭示课题:认识图形(平面图形)
3.想想做做1找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
(1)出示图,仔细观察,说说图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用词准确。
(2)在我们的教室里找一找,说说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第一关:围图形。
(1)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
师介绍钉子板,并示范围一个长方形。学生同桌合作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并交流反馈。
(2)学生实践操作,将围成的长方形改成正方形。
学生自己动手在钉子板上围一围,老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并交流反馈。
小结验证方法:他们围的是不是正方形,我们可以通过数一数每一边所围的点子数就可以了。
(3)你还能围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独立围一围,并交流反馈。
⑷探究在钉子板上能围出圆吗?让学生去试一试、想一想、说一说。
小结:在我们今天认识的四个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中,在钉子板上可以围出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但围不出圆来。
2、第二关:画图形。
⑴出示要求:想一想如何利用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画出今天学的图形呢?
(提醒学生要借助尺子来画图形)
师示范画长方形。
⑵学生活动画长方形,教师观察并指导。交流评价。
⑶学生独立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和三角形,并指名说说是怎样画的?
3、第三关:涂一涂、数一数。
(1)出示要求:你能将这些图形分一分吗?用四种不同的颜色分别涂下面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2)学生独立涂色,涂完以后,数出它们分别有多少个。集体交流。
4.用一个长方体能画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学生动手画一画,通过画来发现,画时选择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的长方体来画,这样就可以画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
5.用一个正方体可以画出几个正方形,画出的正方形相同吗?
全班交流,指名学生回答。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进行了很多的数学活动,你学得开心吗?在这些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篇4)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小面值的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了解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
2.在取币、付币活动中加强体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探究的积极性、合作的主动性。
3.注意培养一年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养成爱护人民币、节俭的好习惯。
(讲故事。小动物为发什么东西而争论,兔要萝卜,猫要鱼,狗要骨头……大象爷爷为难了。)
师:发什么好呢?(钱!)哪些地方要用钱?我们平常用的钱又叫什么?(板书课题)
2.重点认识1元纸币,请小老师介绍自己的辨认方法,结合国徽进行思想教育
1.故事继续(小猪和小狗每人都得到了一个红包,小猪很得意,它有好多张。小狗哭了,只有一张)
小朋友帮助数一数,揭示1元=10角,安慰小狗。
2.小马也得到了一元。(出示信封)里面的纸币是相同的,抽一张认认。(是5角)一共几张呢?为什么?师全部抽出确认。
小猴子也得到了一元钱,(出示信封)里面的纸币是相同的,一共5张。都是几角呢?为什么?确认。
3.一角钱在小朋友眼里很少,但丁老师小时候要攒这一角钱,还真难呢!出示三幅图片。(卖废品、卖青菜、干农活)算一算一共攒了几分钱?揭示1角=10分。
小动物们有了钱,是怎么做的呢?
1.小狗存钱,第一次存了两张,一共几角?
(书本第70页第2题)第二次存了三张,一共几元几角?
①棒棒糖(5角)的,不同付法。
1.故事结局:小猪大吃大喝,把钱花光在哭呢!小兔把钱存进储蓄罐舍不得用,每天都要数一数。小猴攒了一笔钱,开了一家玩具店,生意红火,还捐钱办动物小学堂。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篇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
2、初步感受几何图形的面的特征,体会形和体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学会辨别。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板书课题
(二)认一认
1、认识长方形。
(1)让学生拿出几个长方体,并用手摸摸各个面。
(2)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把看到的记在心里。
(3)教师在黑板上画长方形。
指名回答,这些都是什么图形?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板书:长方形。
2、认识正方形。
(1)拿出几个正方体,把其中的一个面对着学生,让学生观察。
(2)教师在黑板上画正方形。
指名回答,这些都是什么图形?
(3)师指出:像这种形状的图形是正方形(板书:正方形)
(三)辨一辨
出示例1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它们是什么图形。
(指名学生说说是怎样认识的)
(四)巩固拓展
1、教师说图形的名称,学生找出教室里相应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2、教材P29的课堂活动的第1题。
3、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4、完成教材练习六的第1题。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四、教学结束:
布置学生课下做练习六第8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篇6)
大头爸爸提出问题:在豪河岸边每隔10米装一盏射灯,要装多少盏?
出示游泳池和网球场的图片,学生指出周长。
师:刚才指的说的都是物体表面的周长,平面图形的周长你能找到吗?
出示影片中游泳池、网球场的画面,点击后隐去实物,留下图有填充色的两个平面图形。
师:物体表面的周长都可以看作相应的平面图形的周长。
小结:这些图形所描的一周边线的总长就是这些图形的周长。
师:已经知道什么是图形的周长了,但你求出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吗?
同桌合作,学生想办法算出周长。
小结:计算方法尽管不同,但求出的都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4条线段长度之和。
小组合作,测量树叶的周长。
出示活动要求:
1、小组活动,先讨论测量方法,在动手测量。
2、活动结束后选出代表汇报。
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汇报测量的方法。
学生的方法:1、绳子绕树叶一圈,在量出绳子的长度。2、软尺绕树叶一周,直接量出长度。3、树叶对折,量一半树叶的长度。
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能和法家交流交流吗?
视频:枕席围边,量腰围,做像框,织毛线帽子等生活场景。
师:跟我们今天学的周长有什么联系?谁来选一幅说一说。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篇7)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实验教材第五册第六单元《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这两种平面图形,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内容、线索,并明确活动的目的。要求学生通过数、折、量、比等方法,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观念和交流能力。
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教学难点: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
二、说教法:
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以及本节课的内容特征,我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我设计了小信鸽送信遇到难题,请小朋友帮帮他。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
(2)实践参与,促进知识能力均衡发展通过操作、实验等方式,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学生比较、分析、猜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操作是一个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作的活动。我请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动脑筋,想办法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手的活动促使了脑的发展,脑使手的动作更加灵活,而手脑并用能使人的思维得到均衡发展。
三、说学法: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本节指导学生以下几种学法:
1、在自主探究中学习数学
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所谓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数据、证明的过程。这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从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掌握到根据特征来判断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所以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是很适合的。在本节课中,我引导学生利用手中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动脑筋,想办法,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以及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共同点与不同点等等,内容一步一步推进,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
2、在主动触摸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这是本节课的一大特点。在教学中多次让学生运用数一数、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发现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让学生在触摸中掌握知识,学会学习方法,领悟知识内在的奥秘,更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内驱力。
3、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只是计算的过程,还要能够在推理、思考的过程中学会交流,进行体验。课中我安排学生6人一组,想出能证明长方形边和角特征的办法,活动后让学生及时反馈自己的发现,表述自己独到的见解。交流是信息共享的过程,也是尝试的过程,通过合作交流,学生互相帮助,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探索新知;互相取长补短,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和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四、教学程序设计根据上面的分析,结合本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一)创设情境
1、老师出示多媒体:请小朋友们来看!勤劳的小信鸽准备将这些信送到哪儿去呢?哪些信送到长方形的家?哪些信送到正方形的家?6号信呢?小信鸽多着急呀!为什么既不是长方形也不是正方形?学习了今天这节课,大家就明白了!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从学生喜欢的情景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急于探索的情感。
2、举例小朋友们,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表面又是正方形的呢?通过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3、揭题接下来就很自然的引入课题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二)、探索特征
1、探究长方形的特征老师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猜猜它们有什么特点呢?同桌交流后,学生自由发言,进行反馈。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出示秋游图,把每种食品都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到多少?用拍手表示。
二、认识几分之一、操作深化。
1、直观操作、初步感知。
2、操作理解,深入认识。
老师这里有一张长方形纸,你能折一折,并涂出这张纸的1/2吗?
学生活动。
这些折法都不同,为什么每份都可以用1/2表示?
师:虽然折法不同,但他们都把这张长方形平均分成了2份,所以每份都是它的1/2。
3、辨别判断,巩固认识。
下面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也可以用1/2来表示?
4、联系生活,丰富认识。
想想看,在生活中1/2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看来: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你想试着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吗?
汇报:说说看你表示的是几分之一?你是怎么表示的?
每人向同组的小伙伴介绍自己表示的分数。
小结:把一个物体或者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6、教学各部分名称及写法。
谁来说说看图1的涂色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图2呢?说说看为什么能用1/6表示?图3……图4……
请大家看屏幕,把一张纸条全部涂满颜色用1来表示。
观察一下从中你能想到些什么呢?
小结:同样长的纸条,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实验:用两张同样大小的纸片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它的1/2、1/4,再比一比它们的大小。
那请你猜一猜,1/8和1/2、1/4比一比大小怎样?
用另一张同样大小的纸片折一折、涂出它的1/8,和它的1/2、1/4比比,看看我们的猜想正确吗?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一份的分数就越小。
1、回顾一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找分数:其实分数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在熟悉的教室中寻找分数。
3、小结:生活中的分数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要做有心人,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大胆猜想,勇于探索,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4、介绍分数产生的历史。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篇9)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实验教材第五册第六单元《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这两种平面图形,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内容、线索,并明确活动的目的。要求学生通过数、折、量、比等方法,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观念和交流能力。
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二、说教法:
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以及本节课的内容特征,我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我设计了小信鸽送信遇到难题,请小朋友帮帮他。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
通过操作、实验等方式,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学生比较、分析、猜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操作是一个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作的活动。我请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动脑筋,想办法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手的活动促使了脑的发展,脑使手的动作更加灵活,而手脑并用能使人的思维得到均衡发展。
三、 说学法: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本节指导学生以下几种学法:
“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所谓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数据、证明的过程。这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从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掌握到根据特征来判断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所以“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是很适合的。在本节课中,我引导学生利用手中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动脑筋,想办法,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以及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共同点与不同点等等,内容一步一步推进,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
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这是本节课的一大特点。在教学中多次让学生运用数一数、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发现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让学生在“触摸”中掌握知识,学会学习方法,领悟知识内在的奥秘,更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内驱力。
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只是计算的过程,还要能够在推理、思考的过程中学会交流,进行体验。课中我安排学生6人一组,想出能证明长方形边和角特征的办法,活动后让学生及时反馈自己的发现,表述自己独到的见解。交流是信息共享的过程,也是尝试的过程,通过合作交流,学生互相帮助,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探索新知;互相取长补短,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和他们的积极主动性。
根据上面的分析,结合本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1、老师出示多媒体:
请小朋友们来看!勤劳的小信鸽准备将这些信送到哪儿去呢?哪些信送到长方形的家?哪些信送到正方形的家?6号信呢?小信鸽多着急呀!为什么既不是长方形也不是正方形?学习了今天这节课,大家就明白了!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从学生喜欢的情景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急于探索的情感,
小朋友们,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表面又是正方形的呢?通过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老师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猜猜它们有什么特点呢?同桌交流后,学生自由发言,进行反馈。
老师:同学们的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6人一组,互相讨论,利用桌子上放着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等材料,分组研究长方形的'特征。提出要求:利用这些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动脑筋,想办法,研究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角有什么特点,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最多来证明这个结论的对错。鼓励学生大胆的与学习伙伴进行交流、探讨,增强合作意识。
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材料,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验证,并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活动中。
老师出示课件,请学生照课件的样子剪出一个图形,判断是不是正方形,并用自己的方法验证,例如前面提到的折、量、比等方法。
老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感受他们边和角的不同。
有对比就有鉴别,通过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学生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正确区分图形,避免思维产生混淆。
掌握了知识和方法,最后回到前面,解决小信鸽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通过学习来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为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形成牢固的空间观念,我在练习设计中紧扣重点,既注意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又注意学生思维的训练,理论联系实际,把学习数学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所以我从实际出发,利用学生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心理,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增强练习兴趣。
在练习纸上把长方形涂一种颜色,把正方形涂另一种颜色。
(1)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2)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3、游戏“猜猜看”
(1)小猴的背后躲着一个正方形,一条边是4厘米,另外三条呢?
(2)小猴背后躲着一个长方形,一条边长是20厘米,一条边长是16厘米,另外两条呢?
(3)小猴背后躲着一个四边形,一个角是直角,它是什么图形?
(四)总结反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老师相信,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人人细心观察、善于动脑,那么不管什么样的数学难题我们都能找到答案,因为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汇集8篇
小编今天为大家准备了一篇讲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的好文章。教案课件既关系到教学步骤,也关系到教学的课程标准,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要知道教案课件写的越是充分,老师的教学质量相对也会提高。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来阅读本页!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根据特征判断一个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2.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学习与他人如何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数学情趣,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长方形、正方形边和叫的特点及相互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学生能根据具体的生活情境、直观、感性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能根据具体实物判断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教学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纸片、直尺、一副三角板、钉子板、橡皮筋、16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白纸一张、挂图、小黑板。
学程设计:
一、揭示课题,认定目标。(3分)
1.集体交流已学过的图形。
2.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二、自主学习,建构模型。(10分)
1.学习菜单
(1)猜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分小组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3)小组活动: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
2.集体交流: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
3.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它们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4.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各部分名称。
三、组织练习,完善认知(10分)
1.完成P59想想做做第1题。(围一围、说一说)先在钉子板上围一围,同桌说说它们各自的特点,再选择几个作品说说是怎样围的。
2.完成P59想想做做第2题。(拼一拼)同桌合作完成,再分别展示拼成的作品,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3.完成P60想想做做第3题。(剪一剪)
(1)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然后提问:能把这张长方形纸变成尽可能大的正方形吗?(2)学生操作。汇报时说说操作的方法,并说说是怎样想的?方法一:照书本折一折,剪出正方形。
导航策略:
【板块一】
1.师:看老师带来了一些漂亮的纸片。知道是什么形状吗?大声说出它的名称。师:哪几个是长方形?哪几个是正方形?师:那这些纸片到底是不是长方形、正方形呢?
2.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找一找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自的特征。(出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
【板块二】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学困生适当的指导。
1.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征?
2.动手操作,寻找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
(1)老师给每人提供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正方形纸,分小小组想办法验证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
(2)哪一个小组能验证给我们看?
(3)判断长方形对边相等你们用什么方法的?
(4)判断四个角是直角用什么办法?
(5)正方形的特征你们是怎么验证的谁来说说?
3.我们再仔细观察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能找出它们有哪些相同的特征吗?那长方形与正方形又有什么不相同的特征呢?
4.认识各部分名称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
【板块三】
完成想想做做第1~7题。
(1)围一围:你能利用排列整齐的钉子,围一个今天学习的图形吗?
(2)拼一拼: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尺分别拼成长方形和正方形。
(3)剪一剪。
(4)量一量、填一填。
(5)估一估、量一量。
(6)画一画、说一说。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能熟练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让学生学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经历探索活动,进行归纳,概括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并有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悟和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特殊性。
1、(课件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两个图形吗?你能说一说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吗?
2、你能分别指出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吗?
3、看来同学们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1、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
2、可以怎样知道长和宽的长度?需要测量哪几条边?为什么?
3、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拿出学具长方形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
测量完了请你在学习单上算一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1、我们需要测量正方形几条边的长度?
2、请同学们拿出学具正方形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
测量完了请你在学习单上算一算这个正方形的周长。
生2: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所以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结合他所说用PPT动态演示)
生3:6+4表示长加宽的和,表示周长的一半。要求长方形的周长所以要乘2。
让生多说说并理解6+4表示先算一条长加一条宽表示周长的一半。(结合他所说用PPT动态演示)
(1)5+5+5+5=20(厘米),把正方形四条边全部加起来得到它的周长。
(2)5×4=20(厘米),每条边都相等,有4条这样的边。
师:刚刚同学们总结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这几种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都必须要知道这个长方形的什么?
师:现在我们发现长方形的周长有这么多计算方法,请同学们同桌间互相说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哪种方法?并说说这种方法的意思。(允许学生方法的多样性)
师:刚刚同学们总结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这几种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都必须要知道这个长方形的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到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哪种方法?并说说这种方法的意思。
师:现在我们发现长方形的周长有这么多计算方法,请同学们同桌间互相说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
师生共同小结:在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各种方法中不管怎样列算式,求出的都是围成这个长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的和,以后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师:计算正方形的周长的这几种方法你喜欢哪种?为什么?(第二种最简单更好计算)
1、完成数学书85页做一做。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2.小组合作运用不同方法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直尺、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张贴一张“寻亲启事”。
师:前来认亲的图形有:平行四边形、直角三角形、五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和梯形。(ppt出示)大家都说“我才是王子”“我和国王长得最像”。
师:这时,士兵走了过来,对大家说:“想要见国王和王后,你们需要经过几次筛选”。
师:同学们,想一想筛选的条件是什么?
生1:要有4条边。
生2:要有4个直角。
生3:4条边相等。
二、观察异同点。
师:同学们说的真准确,士兵首先叫有四条边的图形向前迈一步。
师:有哪几个(序号)?
师:被淘汰的图形很沮丧的离开了。
师:士兵又说道:“现在进行第二次筛选,谁的身上有4个直角?”
师: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4个直角的图形有:。
师:剩下的两个图形里,谁才是正方形国王的儿子呢?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它的四条边都相等。
师:这只是你们的猜想,到底如何,大家一起去验证一下吧!
三、实践验证,汇报交流。
1.验证猜想。
师:拿出剩下的两个图形,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找找它们的边和角分别有什么特点。
2.汇报交流。
(1).学生介绍长方形的验证结果。
学生汇报长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和四个直角,发现长方形的特征。用折一折的办法验证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用三角尺验证直角。
小结:通过验证我们发现有两组对边分别相等,有四个直角,这样的图形是长方形。(板书:长方形及长方形特征)。
(2).学生介绍正方形的验证结果。
学生汇报正方形四条边的长度且有四个直角,这样的图形叫正方形。用折一折的办法验证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不能只进行横竖对折,还要进行对角对折来说明邻边相等),用三角尺验证直角。
小结:通过验证我们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有四个直角。(板书:正方形及正方形特征)。
(板书课题)。
师:现在我们帮助国王找到了儿子,国王和王后可高兴了!为了庆祝小王子的归来,举行了一个盛大的舞会。
师:前来认亲的图形都进入了舞会,舞会上国王隆重的介绍了小王子。为了让大家不把正方形和长方形弄混淆,国王把正方形小王子四条边都叫作:边,长方形长度相等的一组边分别叫作:长、宽。(指名学生来介绍长方形和正方形)。
学生通过测量可以得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这是一次不完全归纳的过程,值得花时间让学生经历。比起量的方法,折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推理性,特别是用折的方法验证正方形的四边相等时,受长方形对边相等验证方法的负迁移影响,绝大多数学生都觉得分别沿着两条边对折就可以了。学生学习出现的错误,恰恰是教师应给予指导的地方。于是,教师提问:“怎么能说明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呢?”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沿着对角线斜着对折。其实,再斜着对折一次已经能说明正方形的四边相等了,但教师还继续引导学生把四条边重合在一起,完成更为细致、周密的推理,使数学的本质得以体现。
四、应用特征,深入认识。
1.辨一辨。
(出示平行四边形、直角梯形、菱形、长方形)。
师:下图中,有属于正方形家族的图形吗?(说说理由)。
2.变一变。
师:老师也画了一个长方形,谁能介绍这个长方形长几厘米,宽几厘米?老师觉得这个长方形太瘦了,想把它变得胖一些,你打算怎么拉?用手势比划一下。(慢慢拉成正方形―――继续拉成长方形)。
3.画一画。
师:给舞会上的小王子和长方形画一张画像吧(给出点子图)。
先同桌之间讨论画法再画,画完以后提醒学生对照长、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进行检查。
4.猜一猜。
师:舞会的最后,出现了一位神秘嘉宾,大家猜一猜它是谁呢?
(ppt做效果灯光投射,只能看见图形的两个直角)。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 篇4
识别矩形和正方形的教学设计
(1):复习介绍
想想我们之前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这是一些图表(在课件中显示),你能从这些图表中找到矩形吗?在本课中,我们将学习更多关于矩形的知识。 (板书题目)
(2):探索新知识
1.探索矩形的特征。
(1) 观察和猜测。
老师:大家都说这些图形是长方形的,但是看起来是一样的吗?看,有的大,有的小,有的站在他们这边!为什么它们被称为矩形?换句话说,矩形是一种什么样的形状? (学生同桌思考交流)
老师:谁来告诉你你的发现?
健康:我发现一个矩形有4条边。学生:我发现上下边是一样长的。学生:我认为左右两边的长度是一样的。健康:它有4个角。学生:四个角都是直角。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在黑板上写下:4面,上下等长,左右等长。 4个角都是直角。
(2)探索与验证
师:长方形的上下边、左右边真的一样长吗? 4个角都是直角吗? (老师在猜测的特征后面写一个问号,表示需要验证)我们还需要做什么?
健康:验证。
老师:你打算怎么验证? (学生思考验证方法并与全班交流) 老师:请用你手中的材料和你喜欢的方法在小组里验证。 (学生讨论、验证、教师检查指导、师生交流互动)
(3)全班交流。
老师:谁愿意谈谈你的验证方法?学生 1:我用尺子量了一下。
老师:用尺子量可以验证什么?健康:验证两侧是否相等。
师:还有谁用尺子量的方法验证过?验证结果如何?生:上下等长,左右等长。师:除了用尺子,还有别的方法吗?健康:还可以打折。
老师:你有很多办法!它是如何折叠的?上前示范给大家看。 (其余学生观察)
老师:大家也用对折的方法验证,老师检查。师:结果如何?
生:矩形上下边等长,左右边也等长。
老师:一个长方形的上下边是相对的,所以我们说它们是一个长方形的一组对边。左边和右边呢?健康:也是相对的。
老师:是的,矩形的左右边也是相反的,它们是矩形的另一组对边。通过验证,我们知道矩形的两个相对边的长度相等。 (板书:对边相等)
师:如何验证一个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学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
老师:你们都用这个方法吗?大家和老师一起想了想。看看老师如何在三角板上使用直角比(课件演示)
老师:我们通过验证初步猜想怎么样? (学生回答后,老师抹掉猜想?):即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为直角。
(4)矩形各部分的名称。
老师:长方形的四个边也有各自的名字。两个较长的边称为矩形的长度。 (板书:长)想一想,这两个面叫什么?
健康:短。老师:哦,我的同学中文真不错。他们知道短期和长期是相反的。在数学中,我们不叫它短,一般叫它宽。 (写在黑板上)
2.正方形的特点。
(1) 长方形演变成正方形。
老师:这是什么人物? (课件演示:矩形) 学生:矩形。
老师:仔细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长方形的长度逐渐变短,长宽一致。师:这个时候变成什么图形了?生:方。 (2) 观察和猜测。师:那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呢?可以用我们研究矩形的方法来研究吗?
(学生猜:四个边等长,四个角是直角。)
老师:四个边相等,四个角是直角吗? (老师猜后玩?)用手中的方纸验证一下!
(3)探索验证。
(学生操作验证正方形的特征)
老师:你是怎么验证的?谁来展示它?学生1:(学生操作学习工具)上下对折,从左到右对折。师:你看,这样对折表示哪两条边相等? (上下相等)这样对折怎么样? (左右相等。)现在上下相等,左右相等。你能用这个方法知道四个边相等吗? (不能)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学生2:(学生操作学习工具)把它折成这样的三角形,然后对折。
老师:哦,我们来看看同学们,他把四个边折成这样是怎么回事? (它们都重叠。)这样就可以知道四个边是否相等。你的方法太好了。
师:如何验证四个角都是直角?
健康:你可以通过三角板上的直角比较来知道它。
老师:哦,你看三角板上的直角就知道了。用手比较。师:你知道正方形的四个边也有自己的名字吗?你知道它们叫什么吗? (板书:边) 每边的长度称为边长。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
老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了。比较一下,看看它们之间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健康: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四个边和四个角。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健康:一个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而正方形有四个相等的边。
老师:同学们很善于观察和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边,对边相等;两者都有四个角,并且所有四个角都是直角。但不仅正方形的对边相等,而且所有四个边都相等。
三:熟练的色彩练习,巩固与发展 老师:以下两种说法对吗?
(1) 一个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 (2) 四边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学生独立思考,集体改正)
大家认为第一个问题是正确的,没有异议。第2题出现了分歧。
老师:有的同学说对,有的说错。告诉我们你的想法。
生1:这句话是对的,因为正方形的四个边都是相等的,所以四个边都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生2:这句话错了,我见过这样一个四边形(生边用边做手势,用手指画出一个空白的菱形),它的四个边是相等,但不是正方形。
老师:你能画出黑板上的图形吗?
老师:你在哪里看到的?
生:在报纸的花边等上。
老师:展示准备好的菱形纸。是正方形吗?为什么?
盛:不,因为它的四个角不是直角。
师:好像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正方形,需要看边和角。四:谈收获。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 篇5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2第67—69页。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理解周长意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时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测量和计算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发展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合作、乐于思考的数学素养。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过程,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在应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初步有条理的思考.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中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交流、善于合作和主动探究的数学素养。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难点在对于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1.说导入方法:
本节课的导入采取了回顾旧知,为新知识作铺垫的方法进行,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了秋天到了,草地进入养护期,花匠老爷爷给花坛围上护栏这个情境,目的在于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关于周长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做好铺垫,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2.说新授教学采用的方法:
①情境串教学法。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通过创设给花坛围护栏、算游泳池周长、篮球场的周长、给手帕加花边等一系列生活化的情境串,引出学生对数学问题周长的探索和研究,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②猜想验证法。在教学长方形周长这一知识点时,先让学生猜想一下,长方形花坛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系?教学中,通过猜想,让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然后通过自己验证等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理地提出数学猜想、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素养。
③讲解法。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归纳总结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讲解,将知识点进一步巩固、深化。
④迁移法。在学习了长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运用知识迁移法进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学习,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①分层练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设置了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和发展练习三种不同层次的练习,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素养。
②操作法。在练习中加入了先量一量,再计算图形的周长的题目,目的在于通过测量图形的每条边的长度进一步巩固周长的意义和周长的计算方法,通过两张长4cm,宽2cm的长方形纸片的拼图游戏,进一步练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初步探究长方形的周长是与其的长、宽之间的关系。
③归纳整理法。在练习中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所学知识,形成一个知识链。
学生们前面已经学习过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及其特点,结合具体情境能理解周长的意义,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及算理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之一,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动手操作和分析综合的能力,所以我觉得这节课让学生参与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显得十分必要,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模式:动手操作,创设情境——操作体验,初步感知——探索知识由来,抽象概括新知——实践操作,运用延伸。
①小组合作学习。在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过程中,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归纳整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②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通过量一量、拼一拼、算一算等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素养。
1、秋天到了,草地进入养护期,花匠老爷爷给花坛围上护栏,每块花坛需要多少米护栏?(出示课件:目的在于回顾图形周长的意义。)
同学们,我们来帮花匠老爷爷算一算每块草地都需要多少护栏。
四边形的周长怎样求?
【设计意图】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通过给花匠老爷爷给花坛围上护栏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引出学生对数学问题周长的探索和研究,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1、我们三年级一班也接受了一项重要的任务,我们将负责管理学校门口一个长8米,宽4米的花坛。(课件出示情景图)
2、根据图上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通过给花坛围护栏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引出学生对数学问题周长的探索和研究,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长方形花坛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师:根据花坛的长和宽,你能求出花坛的周长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设计意图】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猜想验证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中,教师通过猜想验证等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理地提出数学猜想、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素养。
1.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花坛的周长。
小结:先算一条宽和一条长的长度,乘以2表示有这样的两份。
分别让每一种做法的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出示不同算法的课件,将学生的算理以图形的方式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周长的计算方法。)
师:这里的每一种方法都很棒,你喜欢用那种方法?为什么?
4、怎样得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8米表示长方形的什么,4米呢?
【设计意图】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在他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教学中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的平台,尊重学生的实际需要,有效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意识和熟练运用准确、简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数学思想的素养;对学生各种不同的算法,只让他们说清算理即可。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在多次的计算过程中,会逐步实现多种算法的自我优化。算法多样化并不要求学生都能用几种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算法多样化的核心是每一个学生个性的思考。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帮助学生选择最简单、最方便的计算方法。
(1)师:求出长方形花坛的周长也就算出护栏的长度,需要多少钱?我们还需要什么条件?
(2)老师这里有两种护栏的价格,甲种护栏8元/米,乙种护栏9元/米,选择你喜欢的护栏,列式算出需要多少钱。
一个长方形的游泳池,长25米,宽15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7、思考:假如我们要求教室地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呢?
1、师:学校又新建了一个花坛,也要围上护栏,你们看这是什么形状的?(正方形)(课件出示情景图)
2、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正方形的特点是什么?
3、那你们能求出这个花坛的周长吗?
(1)让不同做法的学生谈想法。
(2)你喜欢哪种方法?能具体说一下吗?
5.引导学生说出: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直接用边长乘4就可以求出正方形的周长。
这两个正方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
【设计意图】学生在探究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很容易得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因此这个环节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护栏计算钱数,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求出正方形花坛的周长后,教师稍作引导,学生便可以在自我思维碰撞中实现算法的自我优化,培养了学生善于运用知识、方法的迁移解决新问题的素养。
师:今天大家真不简单,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既然同学们有这么大的本领,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请教大家。现在我们也来证明一下自己的本领吧!
你们知道篮球场是什么形状的吗?(长方形)老师还知道它的长是28米,宽15米,你们能求出篮球场的周长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全班汇报。
3、为了把这张画装饰得更漂亮,要给它的一周围上边框。要做多长的边框?你看小明做得对吗?(课件出示题目,根据学生作出的判断显示“笑脸”或“哭脸”)
4、老师有一块长为10厘米、宽为8厘米的长方形手帕,想镶上一圈花边,需要多少厘米呢?(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
5、如果用刚才的那条花边装饰这个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手帕,够用吗?、拼一拼,算一算。
引导学生说明原因。
6、每组有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片。请你们小组合作分别量出纸片的长和宽,再动手拼一拼,看一看能拼出什么图形,并算一算拼成图形的周长,最后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拼一拼,算一算,组内交流。
利用围墙的一边,用铁栏杆围出一个长方形花圃,长25米,宽10米,要用米长的铁栏杆。
一面广告墙要装上霓虹灯,你能帮设计师算出所需霓虹灯的米数吗?
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的应该是生活中的知识,因此练习的设计注重从现实生活入手,体现层次性、灵活性、有效性,通过量一量、拼一拼、算一算等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素养。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呢?你有哪些收获?
小结:在现实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希望同学们能仔细观察、积极动脑,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帮助你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谈收获,既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是对本节课知识的梳理和再现;提醒学生在生活中关注周长的问题,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素养。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 篇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课本P58——60的例题及相应的设计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2.体现合作竞争的教学思想,培养独立探询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他们的特征。
教学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教具、学具:课件、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这是什么图形?(出示长方形)它大屏幕上的图形中(大屏幕上出现三角形,圆形,正方形)有一个长的很像。你找到了吗?为什么你觉得他们长的像?
生交流,回答问题。(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这些物体的表面都有各自的形状。你能找一找我们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吗?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在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无处不在的。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进一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研究它们的特征。(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二:探索新知
1、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猜想。
同学们找到这么多物体的面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那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图形,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呢?请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
(2)验证。
同学们已经初步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一些特征。但是这个只能作为初步的猜想,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来验证。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采用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进一步的来研究它们的特征,并把你的结论填写在研究报告单上。(出示小组合作的要求)
学生相互讨论、动手操作、各自有了结论后交流汇报。
(3)上台交流展示结论
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长方形的边有哪些特点呢?你是通过怎样的操作发现的呢?
师小结:我们可以将长方形对折,使它们两组对边分别重合,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长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也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也能发现它的对边是相等的,但是相邻两条边的长度不相等。
我们再来看看长方形的四个角,这四个角都是什么样的角呢?
通过同学们的观察,我们发现长方形有四个角,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分别去比一比,发现这四个角都是直角。
谁能像刚才一样,分别从边的特点和角的特点两个方面来说一说正方形有哪些特征呢?
从同学们的汇报和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正方形也有四条边,每条边都相等,也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同学们,刚才我们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现在你能再用自己的话小组里来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特征吗?
板书出示: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完成后如下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研究报告单
图形长方形正方形
边对边相等四条边都相等
角四个角都是直角四个角都是直角
2、比较异同
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而且对边都相等。长方形具有的特征正方形也都具备,所以我们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3、自学长、宽和边长
自主学习课本P59,学习长、宽和边长,我们通常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方形的长,短边的长叫做宽。把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
将长方形的宽边与长边重合,减去长边比宽边多出的长度,那么长边就和宽边一样长了。这样就变成了一个正方形。
三、应用拓展
1.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信封里藏着两个图形,猜一猜是什么图形?
3.你能根据下面的材料,任选一种,做出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吗?
材料:①钉子板②三角板③相同的正方形纸片④小棒
你会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在围之前先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别有哪些特征?
请同桌两个同学拿出同样的两副三角尺,分别来拼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同学们已经拼出来了吧。老师也来拼一次,看看和你们拼的是不是一样。这是一个长方形,这样拼出来的是一个正方形。你们也是这样拼的吗?在拼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都是把三角尺的哪一条边拼在了中间呢?为什么?自己静静的想一想。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的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回想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呢?我们是用怎样的方法来发现这些特征的呢?只要你们乐于思考,勤于探索,还能发现数学中更多的奥秘。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 篇7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
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人民币,有时还使用人民币。本设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这一概念的学习设计成商店购物、寄贺卡、义卖等三个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并了解元与角、分之间的进率关系。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进行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
采取分组活动教学,6-8个同学分为一组,分为6组。
[教学准备]
1. 一个漂亮的盒子,里面装着人民币;
2. 每个组准备一个存钱罐,每个里面有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和几张外币;
3. 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一套;
4. 每个学生准备好3元钱,用信封装好;
5. 货架及价格分别为2元1角和5角5分的物品各4种;
6. 表格,每个学生两张(表1,表2);
7. 动画MTV《一分钱》;
8. 义卖活动记录表,每个参加义卖的小组两张,文具店表格如下,其他店可自定,格式一样(表3);
9. 根据3个义卖点义卖的内容准备物品,每个点准备8种,用塑料篮装好,8张工作牌及3个义卖店的店牌;
10. flash课件,视频展示台,电脑,投影仪等。
师:(出示一个盒子),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礼物,你们猜猜是什么?
师:到底是什么呢?请个小朋友来摸摸看。这是什么?
师:小朋友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看来你们对钱还是挺熟悉的。老师给你们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个存钱罐,里面装了各种各样的钱,请你们把它们分一分类。分完了之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分的。
生2:我们把所有是1的钱放在一起,把不是1的放在一起。
生3:我们把见过的钱分成一类,把不认识的钱的钱分成一类。
师:我们来看看这一组同学分的,他们把我们平时常用的钱分到了一类,把没有见过的钱分到了一类。分地非常好。那么你们知道我们平常用的钱又叫做什么呢?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板书:认识人民币)你们都认识哪些人民币呢?(出示课件:所有面值的人民币,见图一)
生1:我认识100元的,10元的,5元的,和1元的。
师:看来同学们对人民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了。今天我们先研究小面值的,大面值的我们下节课再研究。(出示课件,小面值人民币,见图二)
师:我们看到屏幕上有这么多人民币,那么你们会不会区别它们呢?会不会把10元的当成1元来用呢?请小组同学交流一下,你们是怎样区分的,交流完以后,老师要考考你们。
师:现在老师要来考考你们,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认识人民币了。你们看看这张是多少面值的?(在视频展示台上出示面值是1元的人民币)
师:那么这张是多少面值呢?你们又是怎么知道的呢?(出示面值是5角的人民币)
师:回答得真好!我们一般都是通过人民币上的阿拉伯数字和汉字来区别各种人民币的面值的。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在纸币一元的左下脚有一点,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用吗?(在视频展示台上出示一元的纸币)
生:这是盲点,就是说盲人摸到这个点,就知道是1元钱了。
师:说的太好了!这个点是为了盲人使用的,盲人通过摸人民币,就能知道是多少钱了。我们的人民币上通常都有国徽,国徽代表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所以我们一定要爱护人民币,那么怎样做才是爱护人民币呢?(出示人民币上的国徽)
实践活动一:
师:(课件为背景,见图,可配上轻松音乐)今天正好是福华商场新开张,老师是售货员。这里有很多优惠的物品,小朋友们想不想买?
师:购买之前请先听清楚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来购买。每个小组买一种商品,讨论好了以后,派一个代表上来买,请准备好零钱,老师这里没有零钱找。(出示货架)
生1:我们组想买一把扇子。扇子的价格是5角5分,我给你一张5角的,一张5分的。
生2:我们组想买一个文具盒,它的价格是2元1角,我给你一张纸币1元,一个硬币1元和一张1角的。
师:刚才每个小组都买到了合意的商品。商场今天还推出了一个特惠商品,这个商品的价格是1元,哪个小组要来购买呢?(出示特惠商品)
生1:老师,我们组想要买。我给你一张1元的人民币。
师:可是老师不想卖给你。除了给一张1元的,还有没有其他的付款方式呢?看哪个小组最先想出来,老师就卖给你们组。
生1:老师,我给你两张2角的,7张1角的,一共1元。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对不对?一共是11角。对吗?
师:对了,10角才是1元。我们也可以说1元=10角。(板书:1元=10角)
跟老师一遍,1元=10角。那么你们知道2元等于多少角吗?
师:真聪明!我们知道了1元=10角,你们猜一猜1角等于多少分呢?
师:在人民币中,元是最大的单位,分是最小的单位。
实践活动二:
师:过几天就是豆豆的好朋友过生日了,豆豆想给他寄一张生日贺卡。他先乘公共汽车去邮局,我们来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出示课件,见图)
师:票价1元5角,可以怎样投币呢?请小朋友们把你们的答案填在表1里。
(每个学生尽量想出不同的投币方式,然后选几个代表到视频展示台展示)
学生最可能出现的投币方式:
师:这样投币也可以。不过记得下次坐车的时候要带够零钱哦!
师:(出示课件,见图)豆豆来到邮局,邮局的阿姨告诉她,寄一张生日贺卡要8角,人民币里有5角,2角,1角,可是没有8角,该怎么办呢?谁能帮帮他呢?请把你们的想法填在表2里。看看谁能想出最多的办法。
师:老师发现有人给了一张1元的,可以吗?为什么这样给呢?
生:我给阿姨一张1元的,阿姨应该找我2角,我一共给了8角。
师:下面老师给你们放一首歌曲,好吗?(放MTV《一分钱》)小朋友你们会唱吗?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来唱一唱。同桌同学一个当警察,一个当小朋友,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表演得最好。
师:小朋友们表演得都非常好!你们知道刚才那首歌说了一件什么事情吗?
生:是说一个小朋友在路边捡到了一分钱,把它叫给了警察叔叔。
师:说得真好!那么如果小朋友平时在生活中捡到钱,应该怎样做呢?
师:真是拾金不昧的好孩子!可是有的小朋友不这么想。他们想,一分钱又干不了啥事,丢了就丢了,你们说对吗?
生1:因为没有一分钱就没有一角,也就没有一元了。
师:对!一分钱虽然少,但是10个1分就是1角,10个1角就是1元。我们的钱不就是这样积少成多的吗?所以,我们不能浪费一分钱。
实践活动三:
师:前几个星期,我们学校参加了福田区组织的义卖活动,哪个小朋友的手工作品被老师选中参加义卖的?看来还有很多小朋友没有被选中。没有关系,今天我们班再来一次义卖,为贫困山区的小朋友捐得更多的钱。好吗?
师:老师在前面3个组设3个义卖点,一个水果店,一个文具店,一个玩具店。这3个小组里推选两名售货员,两名记录员,和两名促销员。售货员负责收钱,记录员负责把售货员所收的钱记下来。怎样记呢?请看老师师范。(在视频展示台示范填表3)促销员负责接待顾客和招揽顾客。看看哪个小组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卖出最多的商品。其余的小朋友来当顾客,用你们准备好的3元钱去这些义卖点购物。
师:刚才老师发现文具店卖得最多,我们请文具店的记录员上来说说,他们都卖出了哪些物品。
生1:我们组卖出了一个夹子,收到一张5角;一支铅笔,收到一张2角和一张1角;卖出一本本子,收到一张1元;还卖出了1个卷笔刀,收到了4张2角。一共收到1张1元,1张5角,5张2角,1张1角。
师:小朋友们,我们今天这节课上学了些什么知识?
师:这些钱币,我们以后都有可能会用到,以后我们再慢慢认识。小朋友们,生活中关于人民币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想问老师。你们学了新知识后,有什么想法或者新见解呢??
生2:老师,我有一次去买东西,应该是6元钱,我给了他10元钱后,他却没有找钱给我,为什么呢?
师:那有可能是老板忘记了。所以以后小朋友去买东西的时候一定要记得看清楚找的钱对不对,千万不能弄错了哦!
师:这个说起来很长了,老师简单给你们解释一下。在很久以前,是没有钱的,那个时候,人们如果要买其他东西,他们就用自己的东西去和别人交换。后来,慢慢觉得这种方法不太公平,就出现了钱。
师:今天小朋友们表现得非常好,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个小奖品要送给大家,但是奖品太少了,送给谁好呢?如果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猜出物品的价格,我就把物品送给谁,好不好?
(教师先给出价格的范围,例如在5元到8元之间,再根据学生猜的价格,老师给出高了或是低了的提示)
评析:
本节课教师精心设计了三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购物和义卖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性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高效地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教师善于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如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给钱币分类,组织义卖活动,买贺卡,猜物品的价格等,创设能激活学生已有经验的情境。通过教学,把知识经验系统化,数学化。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积极为学生创造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机会。整个教学活动过程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 篇8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共性和各自的特点.
2.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
3.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的区别和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如果没有,可用学具代替)、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实物图片,七巧板、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8根小棒(6长、2短)
1.小组活动:你能用这8根小棒摆一些图形吗?看哪一个小组摆的又快又多.
2.交流:请各小组到投影上边摆边说有几种.
3.设疑:图形之间有很多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提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它们各有几条边,几个角?每个角是什么角?它们的边和角的特点都一样吗?这两种图形可不可以变成别的形状?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出示课题)
二、主动探索,研究问题.
1.认识长方形.
(1)独立探索,小组交流.从学具中拿出长方报纸片来,动手观察一下它的角和边,会发现什么?(与小组内其他同学交流.)
(2)小组汇报:请小组各出一名代表发言,分别说一说通过研究发现了角和边有什么特点,并且说一说怎样想的或者是怎样做的.找几个组说一说.(如果有用折纸这一办法的,请他说明怎样做的,演示一下,并给予表扬)
(3)辩论:长方形有什么特征呢?(小组讨论)
(4)教师总结:刚才有的同学利用身边的学具量一量,有的同学用折纸这个方法发现长方形相对着的两条边相等,也就是说长方形有两组对边相等,长方形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演示动画“长方形、正方形”】
(5)学生之间交流长方形的特点.每个人都用纸折折看,再验证一下.
2.认识正方形.
(1)独立探索,小组交流.
“同学们,刚才你们自己动手研究了长方形的一些知识,那么正方形的角和边又有什么特点呢?试试看,相信你能行.”
(2)汇报交流:正方形有什么特征呢?(小组互相说)
(3)教师总结.“我们用了同样的方法,验证了正方形的边和角的一些特点,也就是正方形的四条边都是相等的,一样长,四个角都是直角.(继续演示动画“长方形、正方形”)
3.小组讨论:长方形、正方形的联系和区别【演示动画“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1)师问:长方形与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2)教师总结:刚才我们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角特点.发现它们都有四个角,而且四个角都是直角:它们都有四条边,但是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不仅对边相等,而且四条边都相等.
(3)引导学生揭示四边形的概念.
由四边形围成的图形就是“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边形.
(4)初步练习:在钉子板上围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4.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1)出示:
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能找出什么图形,你想知道有关平行四边形的什么知识?
(2)投影出示画在方格纸上的平行四边形.
引导学生知道:它们有4个角,4条边.
教师明确:这些图形也是由四条边围成的图形,我们把这样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教师说明:这些四边形相对的边之间的宽度总是保持一定的(用直尺演示出对边间的距离不变),我们就说它的对边是平行的,所以我们把这些图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借助方格来看一看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以小组为单位,研究它的边和角的特点.)
(3)小组研讨,汇报总结.
平行四边形 角:4个
边:四条 相对的边相等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栏目特意为你整理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现在的上班族应该都有撰写不同文件的经历吧,一个写作秘诀就是参考网上的范文。通过范文可以学习到很多优秀的写作方法。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篇1
1、一个长方形菜地,长4米,宽3米,在它的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
2、一个正方形的水池,边长是4米,沿着这个水池的四周走一圈,一共要走多少米?
3、有两个同样大的正方形,周长是24厘米,把这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4、把一个周长是24厘米的正方形对折,折出的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5、用一根长32厘米的铅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宽是多少厘米?
6、一个长方形长12米,宽比长短2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米?
7、一块长方形的草地,长18米,是宽的2倍,绕这个草地走一圈,走了多少米?
8、将一个边长18厘米的正方形剪成4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的周长几厘米?
11、把三个长8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下面哪种拼法的周长长一些,长多少?(2)
(1)
12、爷爷准备在靠墙的一块空地上用篱笆围出一个长11米,宽5米的长方形菜地,至少需要篱笆多少米?
13、一个长方形与一个正方形的纸板周长相等,长长方形的长是16厘米,宽是长的一半,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篇2
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我的说课包括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六大板块。
说教材: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是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第五册,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学校篮球场为题材,提出了计算篮球场周长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联系场地的形状,探索、交流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在交流的基础上确认或逐步完善。对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则安排在试一试中让学生独立探究、计算,再通过交流发现规律、掌握方法。想想做做从直接看图计算。量一量获取有关数据再计算,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最后在图形的拼摆中关注图形周长的变化,这样由浅入深,既巩固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教立足于学生的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展示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三年级是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学生要接受知识的变化,要接思维方式的变化,学习方法的变化。是小学阶段比较重要的阶段。总体来看,学生的计算能力比较强,只要认真,基本能很好的完成计算,但是口算和估算的能力不是很强。抽象概括能力不强,从以有的计算方法习惯中抽象出法则的能力要训练。学生根据应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恰当的提出中间温暖体,确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样的分析综合能力不高。此外学生的类推迁移能力有待于进一步的训练,很多学生不能在学会了例题的解答思路后顺利的类推出解答的方法。在学习了新知识后,学生不能很好的探讨出计算和解答的规律。
说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会根据周长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
难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难点:运用周长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说教法:
1、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选择的平台。教学时先让学生根据篮球场的形状提出求周长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对周长的认识先自己想想猜猜,再算算试试,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考进行计算。接着,让他们汇报各自的算法,引导学生去体会和理解不同的算法,把握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再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2、引导学生在认知矛盾中去思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
3、充分发挥多媒体直观、具动感、易交流的优势,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舞台。
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
1、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谁来举例说明周长是什么意思?(教师可多让几位学生举例说说,学生的回答肯定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有困难可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三角板、课桌面、树干等说起,再逐步抽象到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指什么。)
2、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纸,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它们的周长各是指哪里的长度。[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从形象感知逐渐深入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同时也使用权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导入: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举例以及指一指知道了周长的意思,我们来看生活中的一个问题。
二、探索交流、展开新课。
1、投影出示课本上的例题,学生读题。
2、理清题意。
师:谁来指一指这个篮球场的周长在哪儿,并告诉同学们哪条边是26米,哪条边是14米?师:看懂了题目的意思,谁来告诉同学们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理解的?(通过指一指、想一想使学生认识到求篮球场的周长实际上就是求篮球场四条边长度的总和。)
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对题意理解得很清楚,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道题你准备怎样解答?(这里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己想的方法来算一算这个篮球场的周长。(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师: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就知道大家都成功了,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拿到前面来展示一下?
(学生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方法,同时要求学生说出这样做的道理。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板书)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以下这四种:
(1)26+14+26+14=80(米)
(2)26+26+14+14=80(米)
(3)26*2=52(米)
14*2=28(米)
52+24=80(米)
(4)26+14=40(米)
40*2=80(米)
师:大家已经总结了四种方法,用这四种方法计算这个长方形篮场的周长都必须要知道这个长方形的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到这里求长方形篮球场的周长无论用哪种方法都要知道它的长和宽。)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并说说这种方法的意思。
(这里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说完整的话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更要注意调控课堂。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的角度不同,各人喜欢的方法肯定有所不同。在讨论四种方法时可能对第1种方法和第2种方法不屑一顾,从而有些不耐烦,教师要及时对该同学的发言进行肯定并重复,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从而渗透体现新课标鼓励算法多样化的新理念。)
师:现在我们发现求长方形的周长有这么多的方法,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
(学生交流后请一名学生总结一下。)
师: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是有这么几种,今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
4、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对个别差的可稍作指点。集体订正后可粗略统计正确情况。)
5、试一试。
师:通过这两题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掌握得很好,如课换成正方形如何求它的周长呢?(投影出示试一试)
师:这题是老师把算式写在黑板上再来分析呢?还是同学们偿试一下自己解答呢?
[这里由学生自己作主,充分体现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致力把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地位,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更进一步说明老师心目中有学生,把尊重学生放在首位。]
(学生练习,静等几分钟。)
师: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各是怎样算的,同时看看你们那一组出现了哪几种不同的方法?
(讨论后请一组派个代表汇报,其它组如有不同意见可补充。)
[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给了学生探险索、发现知识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又能使组员之间形成观点交锋、思维共享,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
三、组织练习、巩固新知。
1、想想做做第3题。
(要求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解答,集体订正时注意了解全班的正确率。)
2、想想做做第4题、第5题。
(要求学生先默看题目,然后说说对题目的理解,使他们认识到第4题实际上就是求一个长2米、宽1米的长方形的周长。第5题实际上就是求边长是6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这里可让前面题目做错的同学上前板演,再有针对性地订正。)
3、想想做做第6题。
师: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拼图游戏,大家有兴趣吗?(投影出示题目)
师:请各组同学拿出小正方形纸片,同心合力,先按要求拼出图形,再讨论出问题的答案,同时请组长安排一名同学作好记录。(学生动手操作、合作讨论,教师可参与其中一组。)学生到实物投影仪前汇报,肯定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答案。
师:由此可见,用相同个数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往往有不同的拼法,而且拼成的各个长方形的周长是不相等的。为什么都是有6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拼出的和长方形,周长却不同呢?你认为拼出的长方形的周长与什么有关?(这里让学生稍作讨论,努力通过学生的回答得出因为拼出的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不同,所以周长也就不同,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拼出的长方形的周长与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长短有关。)
课堂小结: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学生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之后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也为今后学校其它图形的周长奠定基础,因而正确理解周长的概念非常重要。根据课标的要求,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动脑思考,动手验证,突出学生主体性。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成为积极的行动者、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课上让学生思考、实践、交流,并用所得知识解决问题。
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教学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节课,我力求改变传统图形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既考虑到数学自身的特点,又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够适时、科学地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加以调控,使教与学产生共鸣,情感产生共振,定会使学生在这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探索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必将得以发展和提高!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恳请各位领导、专家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板书设计: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练习十九
教学目标:
1、能正确使用公式求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明确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的区别。
3、培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激发学习兴趣。1.通过练习让学生对面积和周长有更深刻的认识,能选择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不同的问题。
教学重点:
正确运用公式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面积和周长的概念,从而选择正确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红色涂下面图形的面积,用蓝色涂出周长。
2、长方形周长=
正方形周长=
长方形面积=
正方形面积=
3、给第1题的长方形、正方形各边标出长度,让学生计算面积和周长。
小结,揭示课题: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对比练习
二、新课
1、出示例3:一张长方形的餐桌,桌面长14分米、宽9分米。要配上同样大小的玻璃,这块玻璃的面积应该是多少平方分米?
(1)学生尝试完成。
(2)交流方法
你从题里发现那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2、练习
(1)摸摸数学课本的面积,请你估计一下它的面积是多少?
(2)摸摸数学课本的周长,请你估计一下它的周长是多少?
(3)请测量并计算它的面积和周长。
3、讨论交流
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1)意义不同
(2)计量单位不同
(3)计算方法不同
揭示课题: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的比较
三、运用、解决问题
同学们已经区分了周长和面积,你们现在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1、练习十九第5题
先独立进行估计,再进行测量并计算。展示校对。
2、练习十九第6题
一个长方形花坛,长50米、宽25米。
(1)求这个花坛的占地面积。
(2)在花坛的四周围一圈栏杆,求围栏的长度。
独立完成
3、练习十九第9题
花园里有一个正方形的荷花池。它的周长是64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先分组讨论,知道正方形的周长,求面积,必须先算出什么,再让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4、练习十九第11题
在一张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纸中,剪去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小明想到了三种方法(如下图)。剩下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剩下部分的周长呢?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练习十九第7、8、10题
2、《课堂作业本》第39页
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对比练习
长方形周长=(长+宽)脳2
正方形周长=边长脳4
长方形面积=长脳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脳边长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与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自主探索,经历多种方法计算周长的过程。
教学难点:
对周长计算算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图形朋友,看看它们是谁?
依次出示:三角形、长方形、五边形、圆形。
1、指一指。
师:它们的周长是指哪里的长度?(快速指一指)什么是周长?(围成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
2、算一算。
问题:谁会算它们的周长?
依次出现数字。
学生说三角形的周长:三条边的长度加起来。6+4+8=18
四边形的周长: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7+3+7+3=20
五边形的周长:五条边的长度加起来。45=20(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比较简便)
明确: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只要知道每一条边线的长度,就能求出图形的周长了。
师:我们已经会算一些图形的周长了,真了不起!圆的周长我们还不会,今后会进一步学习。
揭题:今天我们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希望你有新的收获!
课堂引入从平面图形周长的理解入手,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说说周长计算的方法,用加法计算是学生上节课已有的认识了。有效地复习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二、探究周长计算方法
活动一、探究长方形的周长
1、用吸管围一个长方形。
问:你是怎么围的?(一根一根围、两根围的)
你用了几根吸管?(有的用了4根吸管,有的用了2根。)
两种方法问题:你用了多长的吸管?就是要求什么?(周长?)你打算怎样去求?
学生回答时展示:长、宽四条一一注明。
问题:怎么知道你围的这个图形的长与宽?(测量)
请你量一下长与宽,交流数据。标上。
问题:你量了几次?(2次就可以了,4次)
2、完成探究表格。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图形条件周长计算(我的方法)别人的方法146学生探究,师巡视指导
3、交流方法。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学生说理。
方法1:14+6+14+6=40厘米课件展示,一根一根相加。
方法2:14+14+6+6=40厘米两条长加两条宽。
方法3:142=28厘米,62=12厘米,28+12=40厘米课件展示:两条长相等、两条宽相等(你是根据什么这样计算的?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
师说明:加数相同,可以用乘法计算。
方法4:14+6=20厘米,是算的什么?202=40厘米,长和宽和为什么2?。想到这种方法的同学可真不错,谁愿意再来说说看这种方法是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的?听懂了吗,谁再来讲讲。
学生说道理,课件展示:一条长与一条宽相加,还有一组长与宽,所以再2
师生一起看谁能再说说,加深理解。
用手势表示(拇指食指上下相反连接,成长方形)
4、比较择优。
你做了几种方法?你又学到了哪一种方法?
同学们真棒,自己发现了这么多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吗?
明确相同点:不管用哪种方法,都是要求出四条边的总长。都要知道什么条件?(长与宽是多少)
不同点:计算的方法不同、步数不同;越来越简便。
你喜欢哪种方法?说说怎样计算的?
5、生活问题。(课本篮球场的题目)
我们来看一道生活中的问题,出示图片。
你会计算这个篮球场的周长吗?请你算一算。
生疑惑:没有条件。师给出条件。
学生计算。
交流:你怎么算的,怎么想的?
交流学生的想法,理解算理。鼓励择优。
小结:你认为哪种简便就用哪一种计算。
教学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天地。在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学生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不同的想法得到交流,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对于长+宽的理解是个难点,老师给学生的材料中有单根的吸管,还有弯嘴的吸管,都是有意识安排学生去理解难点;通过交流想法,让学生理解算理;用手势表示也能生动地表示周长计算方法。课本例题变成练一练,让学生理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性。方法的优化上虽说学生喜欢哪种就哪种,但老师应有所偏向,让学生感受到第4种最简便。
活动二、研究正方形的周长
1、出示一块手帕,说明是正方形的。
请你独立探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完成表格二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量出边长,算4条边的总长)
方法1:30+30+30+30=120厘米
方法2:304=120厘米问题:根据什么特点?(正方形每条边都相等)
2、小结:求正方形周长也是要求出四条边的长度和,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用边长4这样的方法来列式计算比较方便。
3、比较归纳。
刚才我们小朋友通过自己的动手摆图形、测量长度,然后计算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而且想出了很多好方法。真是了不起,你是怎样学到知识的?学生交流
三、应用知识
数学老爷爷听说我们小朋友很聪明,他想来考一考大家,能不能接受挑战?
1、第一关量一量,算一算。
做想想做做第4、5题。各选一个。
2、第二关当个小裁判。
判断: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周长是5+4=9厘米。()
正方形的边长是6分米,它的周长是66=36分米。()
用一根长30厘米的铁丝正好围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就是30厘米。()
3、第三关解决生活问题。
①第4题:学生独立练习。
交流:要求大约需要多少米长的铝合金材料,实际上是求什么?
(长2m,宽1m的长方形的周长)
②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独立练习。
交流:要求花圃四周的栏杆长多少米,实际上是求什么?(边长21米的正方形的周长)
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在实际建设花圃的过程中,如果工人利用操场边的围墙,围这样一个正方形的花圃(出示图),那要用多少米的栏杆呢?
学生练习,交流明确算3条边的总长。
明确:我们要根据实际问题,灵活地思考,选择合适的方法去算。
4、玩一玩。
折手帕、拼手帕,求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
巩固练习分了层次,首先是对周长计算的基本练习;其次是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第三是生活问题,在第三关又稍作拓展,能让学生结合图说说一面靠墙后周长指哪些线段的长度,进而理解算法,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问题不能死套方法,要理解以后再选择合理的方法。玩一玩加深了知识点,通过折、拼,发现边长的变化,再求周长。
四、课堂总结,巩固新知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篇5
说明:
本案例运用北师大《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第五册。它在前一课经历许多测量实践活动并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并未给周长下定义)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教学目标是能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多种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抽象概括能力,会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案例:
一、复习周长的意义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谁来举例说说,周长是什么意思呢?
生:我首先是从周长的名字想到──周长就是一周的长。比如,三角板的周长就是三角板一周的长度。
生:围成一个物体的一周的长度,就是物体的周长。如我的腰围、胸围等等(边说边比划),还有一棵古树的树干的周长,就是围绕树干的一周的长度,我上次看到一本书讲,有一棵古树的树干的周长有十几米呢。
生:围成一个图形各条边的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比如三角形就是三条边的总和,四边形就是四条边的总和,五边形就是五条边的总和,六边形就是六条边的总和反正有几条边,就是把几条边加起来的总和。
师:(拿出一个长方形、正方形)谁愿意来指一指,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指哪里的长度?(学生上来指出)
(学生讨论、反馈)
师:(多媒体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多边形、圆形)老师这里有许多的平面图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红笔描一描各个图形的周长。
(同学们拿出桌上同样图形的纸描起来)
[通过举例子、指一指、描一描等方法复习周长的含义,体现周长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摒弃传统教学中让学生背定义的复习方式。]
二、探究求周长的方法
师:刚才,我们通过举例、指一指、描一描等方法,知道了周长的意思。周长是有长短的。你能判断下面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哪一个长一些?
[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谁长一些来引导学生的猜想,激发探究欲望。]
生:长方形的周长长一些。
生:正方形的周长长一些。
生: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
师:现在有三处不同意见,谁能想出一个比较好的办法,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让大家心服口服。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同桌讨论。
(学生讨论,或同桌交流)
生:我想用一根细线来围住图形,然后再量一下绳子的长就可以了。
生:我想把这两个图形都围绕一个尺子滚动一周,就能知道论谁的周长大一些了。
生:我想先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把几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就可以比较了。
师:大家想到的方法,都可以求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也能比较出它们的长短。但是,如果我们要大家比较的不是两个图形,而是两个不同操场的周长,那么用哪一种方法比较方便又比较准确呢?
生:用滚的方法是不行的,围的方法太麻烦了,用先量再算的方法比较方便准确。
[让学生寻求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不强求一致,同时又注意引导学生:策略一定要合理而科学。]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板书)
师:我们先来量一量、算一算长方形的周长。刚才这位同学想到先量后算的方法。那么该怎样量?又怎样算呢?
生:我认为只要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就能算出长方形的周长了。
师:对!现在,一个操场的长和宽已经量好了,请同学们看题(出示课本上的例题:学校操场是来一个长方形,长105米,宽80米,小强绕操场四周走一圈,走了多少米?),求小强走了一周,就是求什么?
生:长方形的周长。
师:操场的周长怎样算呢?请大家独立思考完成。
(同学们独自进行计算后,再进行交流,教师根据反馈情况,用多媒体动态、随机演示把长方形拆成四条边又合并起来的过程,展示学生的三种不同算法)
(1)105+80+105+80=370(米)
周长=长+宽+长+宽
(2)1052=210(米)
802=160(米)
210+160=370(米)
周长=长2+宽2
(3)105+80=185(米)
1852=370(米)
周长=(长+宽)2
师:大家自己已经总结了长方形周长的三种计算方法。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并说说这种方法的意思。
生:我喜欢第一种,它是把四条边都加起来,就是操场的周长了。
(学生争着要说,课堂有些吵闹)
师:我觉得这位同学说的把四条边加起来算周长的方法确实不错!大家说,对不对?(同学们表示认同)
生:我喜欢第二种,它是先把两条长和两条宽分别算出来,再相加就行了。
(课堂气氛更活跃了,显得嘈杂)
师:同学们,我们还是要尊重别人的发言,等别人说完了,再想想它说得对不对,这样才对我们的学习有更大的帮助。谁来说说,这位同学说得对不对?
[对于有些吵闹嘈杂的课堂,教者进行及时进行了有效的调控与引导,保证后面的进程的顺利进行。]
生:他说得是对的!原来我也是这么算的。后来又想:先算出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正好是长方形周长的一半,再乘2不就是长方形的周长吗?所以我喜欢第三种方法。
师:这位同学既尊重别人的发言,又很有自己的见解,我们应该为这样的同学鼓掌!(大家齐鼓掌)其实,大家刚才都在动脑筋、想办法,都不错!(多媒体发出掌声和你真棒!的表扬声)
师:今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但无论用哪一种方法,都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生:求长方形的周长,一定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
师:说得不错。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根据自己的喜爱填出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同学们阅读课本,并填写)
[肯定学生各种算法,并不要求学生一定要用哪种方法,也没有十分强调哪种方法最简便,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思想。]
师:那么,我们又怎样来求正方形的周长呢?请同学们继续看书,并填出求正方形周长的公式。(同学们阅读并填写)
师:现在谁来说说正方形的周长怎样求?
生:就是把四条边加起来。
生:正方形的周长只要用边长乘4就行了,因为正方形的边长都一样长。
师:现在有一个操场,它是正方形,已知它的边长是90米,它的周长和刚才长方形操场的周长比,哪个长一些呢?请同学们算一算,比一比。
(同学们自行计算后交流反馈)
生:还是长方形长一些。因为正方形的周长是904=360(米),而长方形是370(米)。
师: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只要知道长和宽就能求出周长,正方形只要知道边长就能求出周长。现在我们来做几个练习。
三、周长计算的应用
1、周长的基本应用(此步略)。
2、引深拓展。
出示书第55页的第5题:A、B的周长相等吗?
师:计算B图的周长,光靠图上提供的数据行吗?
生:不行。
师:那么,还必须知道哪些数据才行?
(请一名学生到说出来,并上面指出来,同时电脑闪烁显示)
师:这样,没有标出数据的两条线段就是几厘米?
生:分别是3厘米和2厘米。
师:现在请同学们算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是这样算的:第一个图形的周长是:102+52=30(厘米),第二个图形的周长是:10+5+7+2+3+3=30(厘米),它们是一样长的。
生:噢!我发现──(有一个同学迫不及待想说,教师示意他到前面来指着B图形接着说))如果把这两条短边分别移到外边去,就和A图形是一样的了!所以B图形的周长的算法也和A图形是一样的!
(教师用多媒体配合演示,下略)
[对于B图,学生用逐次计算每条边长度或通过移动,知道与A图算法一样也均予以肯定,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最大发展。]
案例评析:
1、以持续发展为着眼点,重组教材,引导探究
按传统数学教材,周长的概念描述为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它的周长。但教者从数学新课程空间与图形的整体目标出发,从学生持续、和谐的发展出发,加强了周长与日常生活联系,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对周长的理解,并一一进行充分肯定,这是难能可贵的。这样教学,充分反映教者了对新课程理念的正确认识。
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以学生为探究主体,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自我感悟,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参与者。在策略的比较中,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和图形周长推理能力的发展,体现了跳出数学教数学的教学思想,充分地让学生经历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学习探究过程,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2、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准则,强调算法的多样化
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计算图形周长中的一种特例。它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总结而获得的。它的特点是计算简便、迅速。但对初次接触的小学生来说,是把重点放在周长公式的结果上,还是注重引导学生在测量具体图形中探索周长的过程,则是两种不同教育观的反映。
在教学过程中,教者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公式─例题─习题的教学结构模式,而是采用新课程努力倡导的问题情景─猜想─建立模型─验证与解释─应用与拓展新型教学模式进行的。
在联系实际复习周长的含义之后,教者就设置了一个问题情境: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看上去周长差不多),哪个周长长一些呢?引发学生探究欲望。学生通过讨论与交流,想出了滚、围、先量再算等多种策略。对于这些方法,教师没有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又恰到好处地抛出一个新的问题:如果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两个操场,我们又该怎样计算呢?又一次激发孩子们的探究热情,学生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的、现实的、有意义的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之中了。通过小组交流,学生从实践的角度对其可行性加以思考、比较与取舍。这不仅验证了刚才的策略是否合理,同时又从中领悟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策略。最后,又一个挑战的问题出现了:图A与图B,它们的周长相等吗?再一次进行学习与探究、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三轮的学习探究与讨论交流中,教者始终没有以一个权威者的角色指出哪个方法是最简便、最科学、最合理的,而是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究与计算的过程,自己会去体会他喜欢或者能够理解的算法,真正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和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
显然,从这样的立场出发,我们就不仅应当承认这种时间差,而且还应承认路径差。正如数学教育专家郑毓信所说:(学生)所选用的策略,在教师眼中或许有优劣之分,但在孩子眼里并没有好坏之别,只要解题过程及答案具合理性,就值得肯定。
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既要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但又不应该追求任何强制的统一。在类似的计算周长教学中,学生会有各种不同的算法,对他们的不同算法,教师不要急于归纳到公式中去,可以让他们说说算的道理。在多次的测量和计算的过程中,学生自己逐步会掌握用周长公式计算的方法。当然,对一些不善于用周长公式计算的学生,也不必强求统一,随着计算周长经验的积累,他们慢慢也能悟出周长公式的意义的。
3、采用多种有效策略,调控探究进程,做到自由而不散乱
新课程强调算法的多样化,就必然要引导学生。但放手让学生进行讨论时,又可能出现吵吵闹闹、课堂气氛嘈杂甚至失控的现象。因此,面对新课程的教学,如何让学生充分讨论,又保证学习进程的顺利进行呢?
对于这些情况,教师首先能够有一颗平常心,同时有一些容忍,即在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有一些吵闹是难免的,但有两点原则必须把握好:一是吵闹的东西必须是讨论话题相关的,二是吵闹要不影响别人和教学进程。违反了这两个原则,教师就不能再坐视不管了。
本堂课讨论过程中,学生也有些吵闹。教者首先是宽容与容忍,但教者并没有处于消极被动地位,恰恰相反,通过一些科学的调控手段,有效地控制了课堂的学习探究进程,保证新一轮讨论、交流与探究的进行。教者主要通过以下策略来改善课堂一些不良状况的:
一是重复和确认。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瑞思尼克曾:重复学生的语言,再一次确认学生的意思,是教师控制教室对话的两种最明显的策略,这两种策略可以让学生的发言,从个体自我意思的表达,转化为全班可以共同沟通的语言。在讨论三种算法时,有同学对第一种解法的同学显得不屑一顾,而且显得有些不耐烦,这时教者及时肯定并重复这名同学的发言,使课堂讨论得以顺利进行。
其二,还可以通过强化和淡化的策略来改善课堂的不良气氛。即对于教室运作有用的信息就予以增强,对于干扰或暂不能处理的信息则予以忽略或淡化处理。这样,有用的信息将被有意的放大,而无效的信息则被在课堂学习中逐步忽略不计了。如当有同学说他喜欢第二种算法时,又有同学显得不耐烦,这时教师通过语言提醒学生听取别人的发言,既是尊重别人,同时对自己学习也有帮助,同时对随后的学生发言鼓掌表扬,强化倾听别人发言的交流风气;对随便乱发言的人不予理睬(淡化),一下子就改善了课堂中出现的不良状况。
其三,要充分建立学生的自信心。这种策略在本节课也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教学中,教师能尽量退到后台,尽量缩小自己(的权威)。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说,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做,学生能总结的尽量让学生总结,这样学生在建构知识的同时也建构起自己对学习的自信心。此外,通过多媒体中设置的鼓掌声与表扬语也起到较为明显的效果。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篇6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是本册教材图形与几何中的教学内容之一。本课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前一课经历了许多测量实践活动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了解了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求法的基础上的教学。学生通过自主探索,验证猜想,合作交流,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学好这一内容将为今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其它图形的周长以及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认识了周长,能够先进行度量,再计算图形周长。学生个性差异大,课堂学习过程中自控力不强,学生排斥对话式的教学方式。因此,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方法,多样的互动环节,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判断、做出选择。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能熟练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活动,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3、在创设情景中,培养严谨求真、刻苦钻研的学科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难点:能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说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化解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择法,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通过本课的学习,我将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情境导入、探索新知、实践应用、反馈总结。
(一)情境导入(3分钟)
我以学生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情境引入,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提出学习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数学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探索新知(2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为了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分析教材的难点,在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过程中,我设计了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总结归纳这三个环节。
1.首先让学生回忆长方形的特点,学生很容易得就得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这一特点,然后利用周长的定义,让学生独立算出小兔子所走的路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在自主探索后,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并进行汇报,学生会得出以下3种算法,6+4+6+4=20,62+42=20;(6+4)2=20,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形周长的3个计算公式
长方形周长=长+宽+长+宽
长方形周长=长2+宽2
长方形周长=(长+宽)2
3.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第三种计算公式是最简便的。在此基础上,反问: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接下来是探索正方形周长公式,有了前面探索长方形周长的铺垫,本环节我完全放手给学生。由于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相等,所以学生很容易得出
5+5+5+5=20;54=20,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看出第二种算法简便,重点让学生说出5和4分别代表什么,从而得出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三)实践应用(15分钟)
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填一填、选一选、判一判等多种形式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拓展练习,深化教学内容,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四)反馈总结(2分钟)
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说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对此我设计了如下板书,能够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篇7
练习内容:
教材第44页练习十
练习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练习重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周长。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2.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⑴自己先量一量记录下来,然后再计算。
⑵全班汇报,集体订正。
3.课本44页第二题:
出示一幅长方形的地图,求出它的周长。
⑴学生独立完成,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⑵集体订正。
二、综合练习
1.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如图:
⑴独立完成
⑵集体订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中间哪条边为什么不算?
2.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⑴独立思考:用90厘米的绸带围一圈指的是什么?
⑵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⑶全班汇报
3.在课本上找两幅自己喜欢的图画,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再和同桌交流。
三、活动练习
四人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
姓名
头围厘米
胸围厘米
腰围厘米
四、作业
找一件表面是长方形的物品,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
教学反思:
估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例4例5,46页练习
教学要求:
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掌握对长度估计的方法,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较准确地估计出物品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
3.不用尺子,在本子上是着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
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5.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样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二、新授
1.教学例5
⑴摸一摸数学书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⑵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长和宽吗?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独立完成。
⑶全班汇报: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的。
⑷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活动:拿出彩带估计一下,用彩带数学书围一圈至少要多长?剪一段试一试。并讨论:怎样才能估计得更准确?
⑸全班汇报:你估计得怎样?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办法能估计得更准确吗?
2.巩固练习。
⑴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先估计,再量一量,算一算。
⑵46页做一做第二题
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
小学三年级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设计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栽培者,在开始教学前就要认真规划好相应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可以促进教师的成长,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设计要怎样写才能写出来呢?下面是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小学三年级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设计,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小学三年级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2.体现合作竞争的教学思想,培养独立探询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他们的特征。
教学难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教具、学具:课件、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藏在我们教室中的数学知识。在教室里你能找出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吗?(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我们这节课我们就研究长方形的特征。(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二:探索新知
1、探究长方形的特征
(1)猜想。
你觉得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2)验证。
同学们的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6人一组,互相讨论,利用桌子上放着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等材料,分组研究长方形的特征。要求:利用这些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动脑筋,想办法,研究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角有什么特点。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最多来证明这个结论的对错。如果你有了发现,请你先悄悄的说给同学们听听,过一会在说给大家听听,好吗,做任何事都要大胆尝试。
学生相互讨论、动手操作、各自有了结论后交流汇报。
生1:我们用直尺量的方法,发现两条长边都是12厘米,两条短边都是9厘米,因此我们认为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
生2:我们也是用直尺量的,虽然量的结果不同,但也发现两条长边一样长,两条短边也一样长。
生3:我们用铅笔去比的。先比出第一条长边有多长,并在铅笔上做记号,再去看另一条长边是不是也这样长,再用同样的方法比一比两条短边。结果我们也发现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
生4:我们把长方形对折,可以看到两条边完全重合,说明两条长边相等,换个方向对折,又可以看到两条短边也相等。(生边说自己的方法,边演示自己的操作)
看来我们用不同的方法都证明一个结论,那就是―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这就证明了我们刚才的猜想是完全正确的。
那么长方形角有什么特征呢?
生:我们都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的,通过比,得出4个角都是直角。
师:同学们想的办法都很好,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数一数、比一比发现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为了使用方便,有必要把两组对边区别开来,咱们分别给它们一个名称,谁知道叫什么?(如不知老师说明:长、宽并板书)
2、探究正方形的特征
老师真为大家感到高兴,大家真是太棒了,那么同学们,你能猜想一下正方形的边和角由什么特征吗?
生1:四条边的长度相等。
生2: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
你们能用刚才发现长方形特征的方法来验证一下吗?
学生相互讨论、动手操作、各自有了结论后交流汇报。
生1:我们用直尺量的方法,发现四条长边都是8厘米,我们认为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生2:我们是把正方形纸片先对角折,发现这两条对边完全重合,说明两条长边相等,然后换个方向再对角折,又可以看到两条边也相等,所以我们猜想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生边说自己的方法,边演示自己的操作)
生3:我们是在钉子板上做的,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的长都占了相同的格子,所以我们猜想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棒极了,同学们,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又验证了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证实了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你们成功了。那么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你们能给它的边起个名字吗?你认为要起几个,为什么?(板书:边长)
3、比较异同
通过讨论和验证我们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那么它们之间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特征呢?: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三、应用拓展
下面我们就运用自己刚刚掌握的知识来解决一些有关他们的问题。
1、猜一猜:老师考大家:
(1)我的背后躲着一个正方形,一条边是4厘米,另外三条呢?
(2)我的背后躲着一个长方形,一条边长是20厘米,一条边长是16厘米,另外两条呢?
(3)我的背后躲着一个四边形,一个角是直角,它是什么图形?
2、涂一涂:在练习纸尚把长方形涂一种颜色,把正方形涂另一种颜色。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老师相信,只要我们在日常升活中人人细心观察、善于动脑,那么不官什么样的数学难题我们都能找到答案,因为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课后反思:
这一课的设计是粘近学生生活的,通过观察学生熟悉的教室引入新课可以让学生感知数学就在生活中。在探求新知时是让学生先猜想长方形对边可能有什么特征,再让学生想办法证实自己的想法,这样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学生猜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后,再在班内交流,可以加深对长方形特征的认识。在探究出长方形的特征后再探究正方形的特征是学习方法的再一次迁移,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
小学三年级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设计 篇2
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学习从一年级(下册)就开始了。
一年级(下册)
直观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三年级(上册)
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三年级(下册)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本单元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所以教学内容还包括面积的意义和常用的计量单位。知识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建立初步的面积概念;认识并能使用常用的面积单位,探索并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经过探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分面积的意义、常用面积单位、面积计算公式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四部分编排,共编写了六道例题、五次试一试(想一想)、四次想想做做、一个练习和一次实践活动。另外还有三道思考题和两篇你知道吗。
1.初步建立面积概念。(第74~77页)
物体表面的大小是物体表面的面积,平面图形的大小是平面图形的面积。这里的大小不是有的大、有的小相差的意思,而是每个面各有确定的大小的意思。
第74页例题教学面积的意义。结合教室里的实例,按照物体有面每个面都有大小面的大小是面积这样的线索引导学生逐步体会面积的意义,分三个层次展开面积意义的教学。
(1)第一层次安排了四个学习活动。看看黑板表面、课本封面,体会物体有面。比比黑板表面与课本封面哪一个比较大、哪一个比较小,体会各个物体的面都有确定的大小。听听懂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它比课本封面的面积大这句话的意思,首次感知面积的含义。想想什么是课本封面的面积,再次体会面积的含义。
这个层次的教学要注意两点:第一,不能仅仅比出黑板表面比课本封面大、课本封面比黑板表面小,更要让学生体会到各个面都有确定的大小。可以让学生指一指哪里是黑板的表面、哪里是课本的封面,感知物体的面。让学生用手势表示黑板面有多大、课本封面有多大,感知物体的面有确定的大小。第二,在学生知道什么是黑板表面的面积后,让他们说一说什么是课本封面的面积,以及为什么说黑板表面的面积比课本封面的面积大。
(2)第二层次的学习活动是摸和比,即分别摸课桌面和椅子面,比这两个面的面积谁大、谁小。这个层次通过扩大概念外延,进一步体会面积的意义。让学生摸课桌面和椅子面,体会这些面客观存在,感受这些面各自的大小。摸过以后要让他们仿照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对课桌面的面积椅子面的面积的理解。这个层次的学习有模仿、有迁移,是学生体会面积意义的重要环节。
(3)第三层次是开放的,让学生自己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较它们的大小。一方面让学生反馈对面积的初步认识,另一方面让他们在更大的范围里体会:看到的物体都有面,每个面的大小是这个面的面积,从而形成初步的面积概念。
第75页例题教学内容有两点:一是平面图形的面积,二是怎样比较面积的大小。学生在前面的例题里已经知道物体表面的大小是面积,通过本例题的学习,继续知道平面图形的大小也是面积。这样,他们对面积意义的理解就更全面了。例题出示了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提出的问题是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教学可以分两步进行。首先让学生讨论,什么是这个正方形的面积,什么是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引导他们认知迁移,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叫面积类推出平面图形的大小也是面积。然后让学生讨论,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前面例题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时,使用的方法是观察,因为相比的两个面大小差异很明显,一看就知道。这个例题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差异不明显,凭观察难以作出判断。于是,要采用别的比较方法,如把这两个图形叠起来比一比,或者用同一张纸条量一量,当然,学生还可能想出其他方法。如果两个图形不便重叠的话,用同一张纸条量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它不但易于操作,而且对后面学习面积单位有积极的影响。
还有一点要注意,教材没有对面积下概括的定义,只要求学生结合实例体会面积的意义,在表象的层面上认识面积。
想想做做第3题是比较方格纸上的四个图形的面积哪一个大些。用相同的方格量也是比较面积大小的一种方法,用图形有几个方格那么大的方式描述图形的面积,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图形的面积是它的大小,另一方面又为以后用面积单位计量面积作了极好的铺垫。第4题先描出图形的边线,再涂出图形的面积,这是教材第一次引导学生区别周长与面积。通过描和涂,学生能体会到图形的一周边线的总长度是图形的周长,围在边线里的面的大小是图形的面积,从而明白周长与面积是不相同的。第5题让学生观察学校平面图,图上可以看到校园里有哪些建筑、有哪些场地,它们分别在什么位置,还能看出什么占地面积大些、什么占地面积小些,是一道比较开放的题。
2.常用的面积单位。(第78~81页)
例题及想一想让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例题首先提出问题你知道课桌面的面积有多大吗,由于学生曾经用自制的纸条量过图形的面积,所以这个问题能激起他们的兴趣,自选工具来测量课桌面的面积。各人选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答案不可能一致。为了能有一致的答案,需要使用相同的测量工具,进而需要统一的面积单位。这一小段教材在引发学习动机的同时,又让学生体验了人类创造面积单位的历史过程。
这部分教材编写还有以下特点:
第一,重视培养学习能力。教材详教1平方厘米,简教1平方米,带出1平方分米。以1平方厘米为重点,讲述它有多大,并画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教学1平方米时,教材的叙述比1平方厘米简单,1平方米有多大留给学生去体会或想像。至于1平方分米,则安排在想一想里,让学生自己描述、比画。
第二,重视建立各个面积单位的表象。在教学1平方厘米时,除了要让学生仔细观察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体会它的大小外,还要让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特别是同指甲面的大小差不多,更有助于学生感受并记住1平方厘米的大小。1平方米比较大,教材让学生在地面上画一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试试可以站多少个人。这项活动学生感兴趣,能帮助学生感受并记住1平方米的大小。想想做做第1题再次说说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分别接近1平方厘米和1平方米,通过身边熟悉的实物,帮助学生把1平方厘米和1平方米有多大在头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1平方分米虽然留给学生自己学,教材仍提醒学生用手比画一下它的大小。想想做做第2题,在填上适当的单位时,能让学生体会计量线段的长度应该用长度单位,计量面的大小应该用面积单位。在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时,又一次体会了这些单位的实际大小。
第三,重视用1平方厘米计量面积的实践活动。想想做做第4题,先估计、再测量图形的面积。无论是估计还是测量,都需要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比试,估计的时候是想像比试,测量的时候是动作比试。第5、6题利用数方格的办法说出图形的面积,也是用面积单位测量面积。这些用面积单位计量面积的实践活动,既加强了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又为探索面积计算公式打下了基础。
第四,重视思维的发散和培养创新精神。想想做做第3题用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摆出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存在多种摆法,摆出的各个长方形虽然长、宽各不相同,但面积都是相同的。学生在操作与交流中,体会到这一点,思维得到锻炼。第8题在方格纸上画出两个面积都是8平方厘米的有趣图形,这里不限于长方形和其他已经认识的图形,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去创造。
想想做做第7题是教材中第二次安排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的比较。这次比较,不仅在意义上区分,而且在数量上和所用的计量单位上作了比较。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第82~84页)
过去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把重点都放在应用公式计算上。现在的教学应该把精力放在探索面积计算公式上。因为接受和按公式计算并不困难,而探索这些求面积的公式,有利于发展数学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让学生在探索公式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学习充满着研究和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材为探索长方形面积公式设计了充实的内容,有三个特点。
(1)操作活动数量足、质量高。第82页的例题和试一试连续安排三次操作活动,及时提取活动中的数学本质内容,逐步提升数学思考水平。
第一道例题用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3个长方形,每次摆都在表格里填写长方形的长、宽、所用正方形个数以及长方形的面积,这是一次承前启后的活动。学生在前面学习面积单位时,曾经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过长方形,现在再次摆,要研究它的面积计算方法。通过摆图形和填表记录,初步体会长、宽的数量与所需正方形个数的关系,间接感受长、宽数量与面积的联系。
第二道例题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两个长方形的面积。通过教材的图示启发学生只沿着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摆一排正方形,计算一共需要的正方形的个数,引导他们进一步体会长、宽的数量与面积的关系。
试一试提出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的问题,用你是怎样想的为不同的学生设置了不同的空间,既不提倡用小正方形摆,也不限制用小正方形摆。这样,学生中必定有一部分会利用前面两道例题中获得的经验,通过思考沿着长摆6个,沿着宽摆3行,得到长方形的面积。
(2)小组合作学习与个人独立思考交替安排。第一道例题小组合作进行,第二道例题和试一试先独立探索,再小组交流,最后还安排小组讨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的关系。合理安排学习形式能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小组合作摆3个长方形,学生共用学具,还能相互启发思考。先自己量、自己想,再小组交流,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自主探索的机会,又促进了认识互补。集体讨论面积与长、宽的关系以及长方形面积公式,凝聚每个学生的智慧,共享学习成果。
(3)面积公式的得出安排细致。在发现长方形面积与长、宽关系后,先形成由文字表达的公式,再引出字母表达的公式,有利于学生理解公式的含义。
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在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出。
教材没有编写利用面积公式计算面积的例题,把这个内容安排在试一试和想想做做里让学生自己学习。想想做做减少了求积笔算的分量,因为单纯地套用公式进行竖式计算的价值不大。加强了估计,第2题要求先估计面积大约是多少,再计算。可以通过计算检验估计得怎么样,逐步提高估计的能力。第5题估计黑板面、教室门正面的面积,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估计物体表面的面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第4题用面积是46平方厘米的电话卡测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这是测量工具的一次拓展。利用面积已知的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估测其他面的面积,和利用面积单位测量面积在原理和方法上,都是一致的。
4.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第85~86页)
例题首先呈现一个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但没有标注边长,让学生量边长算面积。学生在测量边长时采用的长度单位可能是分米,也可能是厘米。于是得到的面积分别是1平方分米和100平方厘米(1010=100),通过交流,就会发现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接着让学生继续推导平方米与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学生可能用类似的方法通过计算推导出来,也可能通过类比直接得出结论。
试一试要求学生运用相邻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单位换算。由于学生已进行过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那些换算的思考方法可以迁移运用,所以让他们尝试计算是可行的。教材还安排学生交流换算时的想法,这是为了加深对换算方法的理解。由于学生还没学习除数是100的除法,教学时不应要求学生列出换算算式,只要求借助对数的意义的理解进行推理。例如7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由于100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700平方厘米里面有7个100平方厘米,所以可以换算成7平方分米。想想做做第3、4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可以体会面积单位换算的实用价值。
5.关于练习八。
练习的设计力求帮助学生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以及面积单位的换算等知识组织起良好的认知结构。第1题通过估计课桌面的周长与面积,回忆、整理并区别周长与面积这两个概念以及计算方法。第2题通过选用单位名称,让学生再次看到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在意义、名称和实际应用上有哪些不同。第3题是周长与面积计算方法的比较,第4、5、10题是运用周长和面积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第4题还带着进行了面积单位换算的练习。
练习设计十分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第6题说出方格纸上的三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可以把两个半格合并成整格,一格一格去数。也可以先用移补的方法处理不满1格的问题,再计算面积。第7、8题分别是周长相等而面积不等、面积相等而周长不等的图形。第9题每次摆出的图形面积都是16平方厘米,各个图形的周长都不相等,而正方形的周长最短。学生的空间观念正是在这些图形位置移动、识别相等和不等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我们的试验田》是一次场景型实践活动,以试验田里种小麦、玉米、蔬菜、花卉为题材,综合了有关求面积、简单的分数以及其他数学内容的实际问题。学生可以灵活地选用口算、估算或笔算等方法解决问题。场景里有大量数据信息,可以提出许多问题,教材仅提出了其中一部分,把许多问题留给学生发现和提出。
小学三年级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的操作过程,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能辨析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3、学会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难点:掌握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长方形、正方形纸和三角板。
学具:长方形、正方形纸、三角板、观察表、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导入:小朋友,当你吃过晚饭,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散步吗?你最喜欢镇海哪里的夜景?是啊,我们的镇海越来越美了,就连一幢幢楼房在夜空下也那么的温馨迷人。(媒体播放)
2、设疑:当你陶醉在美景中时,有没有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呢?(抽象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3、了解:能谈谈你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吗?(根据学生的原有认识,完成观察表中的有关问题,如几条边几个角)
4、揭题:原来你们早就和它们交上朋友了,看来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起继续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应该是不成问题了。(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初步感知:
1、根据原有认知结构,判断课件中的图形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
2、质疑:看来有4条边和4个角的图形也不一定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那么它们的边和角里一定还藏着许多秘密等着我们去一一发现,你们愿意吗?
(二)深入探究:
1、认识长方形:
1)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会有什么秘密?
2)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
3)汇报交流,媒体选择性对学生的方法加以演示。
4)小结:小朋友真会动脑筋,通过自己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知道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媒体出示,齐读)
5)认识长、宽
6)找一找身边的长方形并指出它的长和宽。
7)评价激励引入到正方形的研究中。
2、认识正方形
探究方法同上,但有所简略于汇报演示。
3、尝试验证会什么一开始有些四边形不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4、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1)四人小组根据刚才的发现讨论两者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汇报交流。
5、学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1)用小棒摆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说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想把你摆的长方形画下来吗?(先发表各自的意见,然后教师范画,再学生自己试画)
3)画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方法一样吗?要注意什么?
4)生独立画正方形,指名板演并让他人评价。
三、交流评价,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很么不满意的?(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四、练习巩固,拓展深化
1、猜想边长、长、宽的长度
2、数一数有几个长方形、正方形
3、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指定长度,画上美丽的图案,并说说想把自己的设计用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
小学三年级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设计 篇4
说明:
本案例运用北师大《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第五册。它在前一课经历许多测量实践活动并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并未给周长下定义)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教学目标是能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多种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抽象概括能力,会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案例:
一、复习周长的意义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谁来举例说说,周长是什么意思呢?
生:我首先是从周长的名字想到──周长就是一周的长。比如,三角板的周长就是三角板一周的长度。
生:围成一个物体的一周的长度,就是物体的周长。如我的腰围、胸围等等(边说边比划),还有一棵古树的树干的周长,就是围绕树干的一周的长度,我上次看到一本书讲,有一棵古树的树干的周长有十几米呢。
生:围成一个图形各条边的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比如三角形就是三条边的总和,四边形就是四条边的总和,五边形就是五条边的总和,六边形就是六条边的总和反正有几条边,就是把几条边加起来的总和。
师:(拿出一个长方形、正方形)谁愿意来指一指,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指哪里的长度?(学生上来指出)
(学生讨论、反馈)
师:(多媒体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多边形、圆形)老师这里有许多的平面图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红笔描一描各个图形的周长。
(同学们拿出桌上同样图形的纸描起来)
[通过举例子、指一指、描一描等方法复习周长的含义,体现周长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摒弃传统教学中让学生背定义的复习方式。]
二、探究求周长的方法
师:刚才,我们通过举例、指一指、描一描等方法,知道了周长的意思。周长是有长短的。你能判断下面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哪一个长一些?
[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谁长一些来引导学生的猜想,激发探究欲望。]
生:长方形的周长长一些。
生:正方形的周长长一些。
生: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
师:现在有三处不同意见,谁能想出一个比较好的办法,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让大家心服口服。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同桌讨论。
(学生讨论,或同桌交流)
生:我想用一根细线来围住图形,然后再量一下绳子的长就可以了。
生:我想把这两个图形都围绕一个尺子滚动一周,就能知道论谁的周长大一些了。
生:我想先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把几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就可以比较了。
师:大家想到的方法,都可以求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也能比较出它们的长短。但是,如果我们要大家比较的不是两个图形,而是两个不同操场的周长,那么用哪一种方法比较方便又比较准确呢?
生:用滚的方法是不行的,围的方法太麻烦了,用先量再算的方法比较方便准确。
[让学生寻求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不强求一致,同时又注意引导学生:策略一定要合理而科学。]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板书)
师:我们先来量一量、算一算长方形的周长。刚才这位同学想到先量后算的方法。那么该怎样量?又怎样算呢?
生:我认为只要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就能算出长方形的周长了。
师:对!现在,一个操场的长和宽已经量好了,请同学们看题(出示课本上的例题:学校操场是来一个长方形,长105米,宽80米,小强绕操场四周走一圈,走了多少米?),求小强走了一周,就是求什么?
生:长方形的周长。
师:操场的周长怎样算呢?请大家独立思考完成。
(同学们独自进行计算后,再进行交流,教师根据反馈情况,用多媒体动态、随机演示把长方形拆成四条边又合并起来的过程,展示学生的三种不同算法)
(1)105+80+105+80=370(米)
周长=长+宽+长+宽
(2)1052=210(米)
802=160(米)
210+160=370(米)
周长=长2+宽2
(3)105+80=185(米)
1852=370(米)
周长=(长+宽)2
师:大家自己已经总结了长方形周长的三种计算方法。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并说说这种方法的意思。
生:我喜欢第一种,它是把四条边都加起来,就是操场的周长了。
(学生争着要说,课堂有些吵闹)
师:我觉得这位同学说的把四条边加起来算周长的方法确实不错!大家说,对不对?(同学们表示认同)
生:我喜欢第二种,它是先把两条长和两条宽分别算出来,再相加就行了。
(课堂气氛更活跃了,显得嘈杂)
师:同学们,我们还是要尊重别人的发言,等别人说完了,再想想它说得对不对,这样才对我们的学习有更大的帮助。谁来说说,这位同学说得对不对?
[对于有些吵闹嘈杂的课堂,教者进行及时进行了有效的调控与引导,保证后面的进程的顺利进行。]
生:他说得是对的!原来我也是这么算的。后来又想:先算出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正好是长方形周长的一半,再乘2不就是长方形的周长吗?所以我喜欢第三种方法。
师:这位同学既尊重别人的发言,又很有自己的见解,我们应该为这样的同学鼓掌!(大家齐鼓掌)其实,大家刚才都在动脑筋、想办法,都不错!(多媒体发出掌声和你真棒!的表扬声)
师:今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但无论用哪一种方法,都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生:求长方形的周长,一定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
师:说得不错。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根据自己的喜爱填出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同学们阅读课本,并填写)
[肯定学生各种算法,并不要求学生一定要用哪种方法,也没有十分强调哪种方法最简便,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思想。]
师:那么,我们又怎样来求正方形的周长呢?请同学们继续看书,并填出求正方形周长的公式。(同学们阅读并填写)
师:现在谁来说说正方形的周长怎样求?
生:就是把四条边加起来。
生:正方形的周长只要用边长乘4就行了,因为正方形的边长都一样长。
师:现在有一个操场,它是正方形,已知它的边长是90米,它的周长和刚才长方形操场的周长比,哪个长一些呢?请同学们算一算,比一比。
(同学们自行计算后交流反馈)
生:还是长方形长一些。因为正方形的周长是904=360(米),而长方形是370(米)。
师: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只要知道长和宽就能求出周长,正方形只要知道边长就能求出周长。现在我们来做几个练习。
三、周长计算的应用
1、周长的基本应用(此步略)。
2、引深拓展。
出示书第55页的第5题:A、B的周长相等吗?
师:计算B图的周长,光靠图上提供的数据行吗?
生:不行。
师:那么,还必须知道哪些数据才行?
(请一名学生到说出来,并上面指出来,同时电脑闪烁显示)
师:这样,没有标出数据的两条线段就是几厘米?
生:分别是3厘米和2厘米。
师:现在请同学们算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是这样算的:第一个图形的周长是:102+52=30(厘米),第二个图形的周长是:10+5+7+2+3+3=30(厘米),它们是一样长的。
生:噢!我发现──(有一个同学迫不及待想说,教师示意他到前面来指着B图形接着说))如果把这两条短边分别移到外边去,就和A图形是一样的了!所以B图形的周长的算法也和A图形是一样的!
(教师用多媒体配合演示,下略)
[对于B图,学生用逐次计算每条边长度或通过移动,知道与A图算法一样也均予以肯定,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最大发展。]
案例评析:
1、以持续发展为着眼点,重组教材,引导探究
按传统数学教材,周长的概念描述为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它的周长。但教者从数学新课程空间与图形的整体目标出发,从学生持续、和谐的发展出发,加强了周长与日常生活联系,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对周长的理解,并一一进行充分肯定,这是难能可贵的。这样教学,充分反映教者了对新课程理念的正确认识。
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以学生为探究主体,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自我感悟,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参与者。在策略的比较中,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和图形周长推理能力的发展,体现了跳出数学教数学的教学思想,充分地让学生经历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学习探究过程,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2、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准则,强调算法的多样化
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计算图形周长中的一种特例。它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总结而获得的。它的特点是计算简便、迅速。但对初次接触的小学生来说,是把重点放在周长公式的结果上,还是注重引导学生在测量具体图形中探索周长的过程,则是两种不同教育观的反映。
在教学过程中,教者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公式─例题─习题的教学结构模式,而是采用新课程努力倡导的问题情景─猜想─建立模型─验证与解释─应用与拓展新型教学模式进行的。
在联系实际复习周长的含义之后,教者就设置了一个问题情境: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看上去周长差不多),哪个周长长一些呢?引发学生探究欲望。学生通过讨论与交流,想出了滚、围、先量再算等多种策略。对于这些方法,教师没有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又恰到好处地抛出一个新的问题:如果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两个操场,我们又该怎样计算呢?又一次激发孩子们的探究热情,学生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的、现实的、有意义的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之中了。通过小组交流,学生从实践的角度对其可行性加以思考、比较与取舍。这不仅验证了刚才的策略是否合理,同时又从中领悟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策略。最后,又一个挑战的问题出现了:图A与图B,它们的周长相等吗?再一次进行学习与探究、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三轮的学习探究与讨论交流中,教者始终没有以一个权威者的角色指出哪个方法是最简便、最科学、最合理的,而是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究与计算的过程,自己会去体会他喜欢或者能够理解的算法,真正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和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
显然,从这样的立场出发,我们就不仅应当承认这种时间差,而且还应承认路径差。正如数学教育专家郑毓信所说:(学生)所选用的策略,在教师眼中或许有优劣之分,但在孩子眼里并没有好坏之别,只要解题过程及答案具合理性,就值得肯定。
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既要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但又不应该追求任何强制的统一。在类似的计算周长教学中,学生会有各种不同的算法,对他们的不同算法,教师不要急于归纳到公式中去,可以让他们说说算的道理。在多次的测量和计算的过程中,学生自己逐步会掌握用周长公式计算的方法。当然,对一些不善于用周长公式计算的学生,也不必强求统一,随着计算周长经验的积累,他们慢慢也能悟出周长公式的意义的。
3、采用多种有效策略,调控探究进程,做到自由而不散乱
新课程强调算法的多样化,就必然要引导学生。但放手让学生进行讨论时,又可能出现吵吵闹闹、课堂气氛嘈杂甚至失控的现象。因此,面对新课程的教学,如何让学生充分讨论,又保证学习进程的顺利进行呢?
对于这些情况,教师首先能够有一颗平常心,同时有一些容忍,即在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有一些吵闹是难免的,但有两点原则必须把握好:一是吵闹的东西必须是讨论话题相关的,二是吵闹要不影响别人和教学进程。违反了这两个原则,教师就不能再坐视不管了。
本堂课讨论过程中,学生也有些吵闹。教者首先是宽容与容忍,但教者并没有处于消极被动地位,恰恰相反,通过一些科学的调控手段,有效地控制了课堂的学习探究进程,保证新一轮讨论、交流与探究的进行。教者主要通过以下策略来改善课堂一些不良状况的:
一是重复和确认。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瑞思尼克曾:重复学生的语言,再一次确认学生的意思,是教师控制教室对话的两种最明显的策略,这两种策略可以让学生的发言,从个体自我意思的表达,转化为全班可以共同沟通的语言。在讨论三种算法时,有同学对第一种解法的同学显得不屑一顾,而且显得有些不耐烦,这时教者及时肯定并重复这名同学的发言,使课堂讨论得以顺利进行。
其二,还可以通过强化和淡化的策略来改善课堂的不良气氛。即对于教室运作有用的信息就予以增强,对于干扰或暂不能处理的信息则予以忽略或淡化处理。这样,有用的信息将被有意的放大,而无效的信息则被在课堂学习中逐步忽略不计了。如当有同学说他喜欢第二种算法时,又有同学显得不耐烦,这时教师通过语言提醒学生听取别人的发言,既是尊重别人,同时对自己学习也有帮助,同时对随后的学生发言鼓掌表扬,强化倾听别人发言的交流风气;对随便乱发言的人不予理睬(淡化),一下子就改善了课堂中出现的不良状况。
其三,要充分建立学生的自信心。这种策略在本节课也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教学中,教师能尽量退到后台,尽量缩小自己(的权威)。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说,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做,学生能总结的尽量让学生总结,这样学生在建构知识的同时也建构起自己对学习的自信心。此外,通过多媒体中设置的鼓掌声与表扬语也起到较为明显的效果。
小学三年级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3~124页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及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八的第1~5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根据操作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学具准备
学生每组准备一张长5厘米、3厘米;长3厘米、宽4厘米;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沟通知识,建立联系
学生估计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面积大约是多大?
二、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1、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呢?学生可能进行猜测,用面积单位来测量,教师指出:这么大的地面用面积单位来测量太麻烦,所以,我们就要研究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板书课题)
2、动手操作,研究方法
(教师准备三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组只选择一种进行研究。
一种:一个长3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
二种: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三种: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1)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2)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说出自己的方法。(可能出现的情况:用1平方厘米来测量或只测量长和宽,相乘即是面积。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指导,后一种方法比较简单,最好是做成多
媒体课件显示给学生看。)
(3)师生交流,提炼方法。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独立思考后交流。(教师指导:长方形的长摆了5排,说明是5厘米;宽摆了3排,说明是3厘米,那么,面积15平方厘米等于什么?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4)学生思考:求长方形的面积事实上是求什么呢?(看它包含了多少个面积单位。)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课本第124页上面做一做:量长方形的长和宽,并计算它的面积。
2、练习二十八的第1题
小学三年级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教科书P97-98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谁能够比划一下?
生: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师:如果要表示教室的面积,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呢?如果要表示这张卡片的面积呢?(出示一张卡片)
3.今天我们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二.探究悟理
1.估计卡片的面积。
师:(出示一张长方形卡片)请你估计一下这张卡片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师:这张卡片的面积到底是多少呢?你们有办法测量吗?请试着测量出卡片的实际面积。
学生动手操作,用自己的方法测量出卡片的实际面积。教师巡视指导。
(这里每个学生要有一定的工具: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直尺)
2.反馈交流
师:你实际测量出这张卡片的面积是多少?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测量得到的呢?
学生汇报
4.探索方法
(如遇到学生摆小正方形时没有摆满,则老师要问:没有摆满的情况下怎样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肯定会有学生说到只需用直尺量出长和宽即能知道长方形的面积)
则老师小结并引导:这位同学的方法是先用尺量出卡片的长和宽,然后乘一下计算出卡片的面积。用这种方法得到的答案和我们用小正方形摆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的,看来用长乘以宽计算这张卡片的面积是可以的,这种方法对于其他的长方形是否也适用呢?我们如何验证呢?
给每个四人小组准备三个不同的长方形,其中三人各选一个长方形,一人画一个长方形,为了方便计算,长和宽都画整厘米数,用刚才那位同学的方法测量并计算面积,再用其他方法验证一下长乘宽是否能求出长方形的面积。
小组代表汇报。
4.小结并得出计算公式。
师:通过几个长方形面积的测量验证,刚才那位同学的方法是正确的。现在我们可以知道,
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板书公式)
师: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的面积怎样计算?
(肯定有学生直接说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师板书
三.应用拓展
1.尝试运用
师:我们学会了用多种方法测量长方形的面积,也知道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下面我们
来口答几个图形的面积。
逐一出示图形,学生口答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2.想一想,算一算。
师:(出示足球场)长方形、正方形是很常见的图形,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足球场是一个什么图形?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足球场的面积呢!
生:可以量出足球场的长和宽。
师:老师事先测量了一下,足球场的长是50米,宽是33米,那么,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呢?
3.估一估,量一量,算一算。
师:正方形、长方形是常见的图形,同学们想不想测量一下我们身边的长方形的面积呢!
师:就测量这个信封吧,测量前你能不能先估计一下,这个信封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呢!
师:请每个同学把你估计的结果写在纸上。你们的估计是否正确呢!请每一位同学量一量,算一算。(学生测量信封面积。)
师:信封的面积是多少呢?
你是怎样测量的?
四.归纳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你能谈谈你的学习体会和感受吗?
小学三年级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设计 篇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284页。
教学目标:
1.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这两个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并能用来解决接但的实际问题。
2.在学习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能力,培养符号感。
3.进一步激发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欲望,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组织学生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是运用公式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
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12个边长1厘米的政纲性硬纸片1张电话卡或其他类似的卡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两组长方形,第一组等宽不等长,第二组等长不等宽。
2.提问:每组中两个长方形哪个的面积比较大,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谈话:通过我们对两组长方形的观察,发现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宽比较大的面积比较大;宽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长比较大的面积大,这说明了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那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同时也研究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卡片,四人合作摆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然后一起看一看摆成的每个长方形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用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再分别填写在自己的课本第82页的表格里。
(2)学生小组合作摆长方形,彼此交流,各自填表。
(3)展示部分小组填写的表格。
提问:每个长方形中正方形卡片的个数你们是数出来的,还是算出来的,说给大家听听。表中长方形的面积的平方厘米数与所用卡片的个数有什么关系?(用了几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九世纪平方厘米。)
2.教学例2。
(1)(出示例2左图)谈话:要求你们量出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再量出它的面积。想一想,量长和宽用什么工具量,量面积用什么量?怎么量?
学生各自测量课本上的例2左图。
谈话:你测量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在小组内交流。
指名说出测量结果和测量方法。
(2)(出示例2右图)谈话:这幅图你打算怎样测量他的面积?没人各自在书上测量,如果面积单位不够用,自己想办法解决。如果无法解决可与同学交流商量。
提问: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你是怎样量面积的?(可以沿着长摆一行,共用5个面积单位;沿着宽摆一列,共用4个面积单位,说明每行5个面积单位,可以摆4行,一共有20个面积单位,面积20平方厘米。)
3.教学第82页试一试。
(1)出示题目。
(2)谈话:这个长方形已经量出了它的长和宽,你能利用刚才量长方形面积的经验,想像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怎样量并说出它的面积吗?
(3)在小组里交流想法。
(4)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
4.归纳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1)谈话:通过刚才的一系列操作活动,你们是不是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的关系。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在小组里讨论。
(2)指名回答,根据回答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讲述:这就是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了更简明,我们还可以用字目标是这个共识,这个公式是S=ab.(板书:S=ab)在这个公式里,S表示什么?a表示什么?b呢?
(4)提问: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需要知道那两个条件?你能运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释一下刚上课时我们讨论的两组图形为什么宽相等、长越大面积越大,长相等、宽越大面积约大吗?
5.探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1)提问:运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不能计算正方形的面积?根据正方形边长的特点和边的名称,你认为用什么公式计算正方形的面积更合适?
(2)学生讨论后提名回答,根据回答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3)提问:如果用a表示正方形的边长,你能用字母表示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吗(板书:S=aa)计算正方形的面积需要几个条件什么条件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指明板演。订正时注意是不是正确使用面积单位。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题目,明确要求。
(2)谈话:现在让你估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你打算怎样估计?与上两节课我们估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是在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3)让学生各自估计,记下估计结果,再测量、计算,并检验自己估计得怎么样。
(4)指名说一说估计方法和结果,以及测量和计算的结果。
3.做第83页试一试的两道题。
独立计算,指名两人扮演,全班共同订正,注意算式和答语中的单位名称。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1)默读题目,明确要求。
(2)各自用手中的电话卡或其他卡片测量数学书封面各有几个电话卡那么大,并计算书本封面面积。
四、课堂作业
做想想做做第3题。
五、全课总结
1.提问:这节课你学习了那些知识?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谈话: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在日常生活中发泛应用。例如,油漆我们的黑板就要先算出黑板的面积,为做教室门准备材料,就要计算教室门的面积。你能估计一下我们教室的黑版面和教室门正面的面积玛?回到家里可以找一些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物体,测量并计算出面积。
小学三年级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设计 篇8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探索、理解周长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一、教材编写特点及教学建议
1.通过比较,掌握特征。
找,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所里找长方形、正方形,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一方面是让学生感受平面图形与现实空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唤起学生认知的经验,充分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折,通过折纸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让学生在充分感矢口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操作等方法探索并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可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然后再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操作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整理自己的发现,归纳概括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比,比较长方形、正方形的异同,体会长方形、正方形的联系。在归纳概括特征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教材中菜椒老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开展小组讨论,通过比较交流得到长方形、正方形的相同点,再比较出不同点,并借此介绍长方形、正方形各部分的名称。在此环节中重在让学生体会到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但不要求学生形成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的认识。
2.实例引入,认识周长。
本册教材中关于周长的意义,与以往教材的编排不同,教材中并没有出示完整的图形周长意义的描述,而是从生活实例人手,形象直观地让学生认识到物体某个面上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该物体某个面的周长,在此基础上通过试一试顺势迁移到平面图形的周长。这样的安排,一方面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人手,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同时,游泳池池口的边线、树叶的一周等实例易于学生形成关于周长的清晰表象。另一方面,这样的安排,让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实物的某个面到一个平面图形的逐步抽象的过程,使周长的意义逐步得到拓宽,同时也使周长的意义更具现实的意义和价值,加深了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教学时,游泳池池口的边线可以动画演示,在演示的基础上说明这就是池口的周长。对于树叶的周长,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内指一指它的周长,然后想办法来测量它的周长。在小组内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测量树叶周长的方法,最后,再让学生实际围一围、量一量。对于P61的试一试,一方面重在周长意义的迁移,让学生明白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另一方面要重在周长计量方法的转化,对于平面图形而言,可以绕一周量其长,也可以求各边之和。而这一转化,对后续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学习十分有意义。
3.计算周长,方法多样。
关于周长的计算,与以往教材的编排也有所不同。本册教材先是基于一个现实的、学生熟悉的求篮球场周长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这样的安排,不仅使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加深了对周长意义的理解,让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可先借用篮球场为背景的情景图(出示情景图时,先不出示长宽数据及所求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篮球场边线的长就是篮球场的什么知道怎样的条件就可以求边线的长在小组内说一说,当学生汇报交流后再出示:长28米,宽15米,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是加深对周长意义的理解,二是让学生感受到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就可以求出它的周长。对于怎样求篮球场的周长则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算法,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索交流的过程。
对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没有安排专门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通过试一试,利用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进行迁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选择算法。
教学中重在各种方法理解与比较,让学生明白不管是哪种方法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都是求它们4条边的长度之和。在这里,不要急于优化,更不要揭示周长公式,而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以完善。
当然,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还可以选择一些其他的情景图进行教学。
4.数学实践,综合开放。
周长是多少这一数学实践活动中,安排了围、摆、拼、量、估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加深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掌握求不规则图形周长的基本方法。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小组合作中操作、探索、交流,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加强比较、分析。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直观认识由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与掌握了长度测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由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的形状,已经建立了初步的表象,能识别各种图形,并能在常见物体上找到这些形状的面,知道了这些图形可按边的多少进行分类。在这些图形中,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较其他多边形则更为充分,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含有长方形、正方形面的物体很容易找到,另一方面,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比较丰富,学生对它们的特征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各有4条边、4个角。另外,学生已经有了长度观念,形成了一定的测量技能,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且积累了一定的有关图形折、拼、摆等操作的经验,所有这些都为本单元的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和保证。同时,本单元所涉及的内容大量来自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解决的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安排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动手实践、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从而增强探索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典型课例设计分析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数学三年级(上册)第6365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引入课题
课件显示几幅有长方形也有正方形的图片:
图片1:本校学生为灾区踊跃捐款,图片2:人民军队奋勇战斗在抗震第一线,图片3:运送救灾物资的火车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何感想(学生争相发言)
师:是啊!多么感人的画面啊!老师看到这些照片,心情和你们一样,非常激动。我想给每张照片都做一个木框,把这些照片挂在我们的教室里,激励我们好好学习,好不好
师:老师这里有2米长的木条,想先给这张照片做一个木框(课件出示其中一幅长方形的照片),够不够呢大家可以小组之间讨论交流。
学生看图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反馈信息。
生1:需要了解边框一周有多长。
生2:需要先测量照片4条边的长,算一算总长度,再和2米比一比,就知道了。
生3:边框是一个长方形,可以先算出长方形的周长,然后再比较。
师:边框有多长,就是求长方形的周长。那么,怎样求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图形周长的计算。
【设计思路]教者利用时事照片,创设情景,设置悬念。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学习新知做好了认知上的铺垫,同时对学生适时适宜地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二、实践探索,学习新知
1.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长方形的照片,想一想它的周长该怎样求现在你能求出它的周长吗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生1:不知道它4条边的长度,如果知道它4条边的长度,把它们加起来就可以了。
生2:其实,只要知道它的长、宽各是多少就行了,因为长方形相对的边的长度相等。
小结:知道了长方形长、宽的长度,就可以求其周长。此时,课件显示照片长35厘米、宽20厘米。
师:现在你能计算它的周长吗请大家独立思考并计算出它的周长,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交流汇报,生边说解法,边作出合理的解释。
生l:35+20+35+20=110(厘米)
周长=长+宽+长+宽
生2:352=70(厘米)202=40(厘米)
70+40=110(厘米)
周长=长2+宽2
生3:35+35+20+20=110(厘米)
周长=长+长+宽+宽
生4:35+20=55(厘米)552=110(厘米)
周长=(长+宽)2
师:这4种方法虽然不同,但它们都是求了这张照片几条边的长度之和
生:一周4条边的长度之和。
师:同学们想一想,知道什么就可以计算周长刚才的4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简洁说一说你的想法。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师:通过计算,给这张照片做一个木框,2米长的木条,够吗
生:够,因为这张照片的周长只有110厘米,而木条有2米,也就是有200厘米。
【设计思路】教者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和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鼓励学生用多样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概括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
2.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通过计算,用2米的木条给刚才的照片做木框,是够的。剩下的木条还能给另一幅照片(课件显示:一张正方形照片,它的边长是25厘米)做一个木框吗
师:请同学们先估算一下,再思考怎么计算,最后请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算法,并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①25+25+25+25=100(厘米)
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②254=100(厘米)
周长=边长4
师:这两种方法都计算了正方形的周长,你认为哪种更简洁
【设计思路】教者利用知识的迁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学过程中,教者只要稍加点拨引导。这样设计,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培养了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另外,也较好地处理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关系。
三、联系实际,创新演练
1.教材第64页想想做做第3题。
2.学生从身边的实物(文具盒、课本等)中选出自己喜欢的,先估一估,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
3.校园里有一块长6米、宽4米的长方形花圃,为了美观,同时防止被践踏,要在它的四周围上栅栏,请你算一算,栅栏一共长多少米如果花圃的一边借用一堵墙壁,又需要多长的栅栏呢
4.从一个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的长方形中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5.现有6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你能用这些中的几个或全部拼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吗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思路】教者适当改编教材,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周长。这些题目中有重视学生估计能力的培养,也有开放性的题目,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也有对课本P65页第6题改编的题目,目的是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体验图形周长的变化规律。
四、回顾交流,总结收获(略)
小学三年级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设计 篇9
教材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77、78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是根据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的有关知识,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量一量,摆一摆,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与长和宽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进一步推广到任意长方形的面积都可用长×宽=面积的方法计算。
根据教材的要求,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是长使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自行探索,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理解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方形所含的厘米数与宽所含的厘米数的乘积。
本节课教学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后面正方形面积的教学,以至关系到整个小学阶段平面图形面积的教学。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面积等。这些平面图形面积的求法都是在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推导的。所以,这节课又是小学阶段平面图形知识的重点。
学情分析
本课时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后进行的,学生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列表观察、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经历“实验——猜想——验证”学习过程,推导和归纳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运用转化、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大胆猜测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合作能力和自主探索精神。
教学目标
1、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实验——猜想——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验学习的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学生学会自行探索,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出示两张面积大小相近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1、猜一猜: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2、议一议:你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3、想一想:如果是两块比较大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土地,要知道它们的面积是多少?你能用什么方法求出?
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1、学生猜出三种可能
2、通过议一议,能说出:摆、拼、叠等方法。
3、学生会用说出“摆”的方法,部分学生可能找不出方法,应该有学生想到用“量”“算”的方法。
1、通过猜想,理解“面积”的“大小”
2、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办法。
3、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4、设置生活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二、操作实践,探究方法
(一)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摆一摆:请各小组用12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学具摆长方形,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2、它们的长、宽和面积各是多少?填在下表里。
(表略)
3、从表中你发现什么?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
4、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
1、学习小组操作
有些小组有只摆一、两个长方形的可能。
2、完成表格。
能说出长方形的长、宽与小正方形的行、列个数物关系。
3、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知长方形面积与它的长与宽有关,并能猜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它的长与宽的乘积。
通过小组实践操作和观察分析
1、初步感知长方形面积与它的长与宽的关系。
2、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自主探究、观察分析的能力。
3、掌握一定学习数学方法。
(二)验证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
学习例1
例1,一个长方形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摆一摆:用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一摆,要用多少块小正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2、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又是怎样想的?
3、议一议: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4、试一试:求下面各长方形的面积,说一说你是是怎样想的?
小结: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是怎样?
1、学生能正确用摆的方法求长方形的面积。
2、大部分学生能说出自己的操作过程,并能展示自己的数学思维过程。
3、理解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方形所含的厘米数与宽所含的厘米数的乘积。
4、会概括长方形的计算方法。
5、尝试练习的正确率相对较高。
学生通过摆、说、议、练,
1、进一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总结、归纳法计算方法。
2、知道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请你快速说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出示没有数据的长方形)
分小组讨论:为什么算不出来?
2、猜一猜:如果它的宽是4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最小可能是多少?
3、如果宽是4厘米,长分别中8、7、6、5厘米时,面积分别是多少?
3、出示边长是4分米的正方形
4、归纳正方形的计算方法。
1、学生的思维可能受阻,通过学习小组长讨论会找到解决办法。
2、能通过学习分析、类比方法推导、归纳出正方形的计算公式。
设置挑战性的问题
1、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基本策略。
2、适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3、归纳正方形的计算方法。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一个长方形菜园,长是12米,宽比长短2分米,这个菜园的面积是多少?
2、长方形与正方形图形的组合,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大部分学生能根据要求认真作答,相比之下,直观的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可能完成得更好!
检查学生应用知道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与策略。
四、拓展延伸,实践应用
1、一块面积是16平方米的土地,在你的眼中,它是什么形状的?
2、猜一猜,量一量:
我们的教室的面积是多少?
3、实践应用题
量一量,算一算:你的房间的面积是多少?你家住房总面积约是多少?
4、全课总结、质疑
1、学生的空间想象得到训练,思维得到拓展。
2、学生的猜测结果与实际会产生差距。
学生对本堂课学习收获比较大,知识得到落实,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到体验,数学思维得到培养,并能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小学三年级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七同P9798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并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3、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4、结合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1、课前游戏:考考你的观察力。
2、动画引入:
蓝猫三千问,xx年什么大事?森林里举行运动会。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哪些熟悉的图形?
生:长方形和正方形。
蓝猫:这两个场地的面积有多大?
师:有哪些办法?
生1:用面积单位去摆。
生2:可以计算。用长乘宽,我是预习的。
师:你能从摆面积单位的过程中,发现面积计算的方法吗?我们今天来研究。板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3、主动探究
(1)提供生:透明方格纸、1平方厘米正方形纸块、尺子和一张印有六个图形的纸。
师:请自己选择材料和工具,想办法求出六个图形的面积,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作业纸:
长度单位:厘米
1号图(横放):长5宽32号图(竖放):长4宽2
3号图:正方形边长24号图:正方形边长3
5号图(横放):长4宽16号图(横放):长6宽4
(2)学生个体活动,然后小组交流。
师:每人在组内交流你选择了什么图形,用什么方法得到了面积。小组内选择一人记录,一人汇报。
汇报:
第1组:用透明小正方形纸覆盖在2号图形上,2号图形是长4宽2,有8个小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再覆盖在6号图形上,6号图形是长6宽4,有24个小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
同时另一生记录在黑板上。
师: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很简单。
师:也是这样做的举手,有不同的吗?
第2组:用小正方形摆在第1个图形上,横着摆一排5个,竖着摆了3个,一共要摆15个小正方形,面积是15平方厘米,同样方法摆第4个图形。
师:(指图1)为什么只摆7个?
生:因为一排5个,竖着摆3排就行了。
第3组:用尺子画图1格子,长是5画5格,宽是3画3行,一共是15个小正方形,面积是15平方厘米。
师小结:刚才用透明小方格去量,用尺子画格子、用小正方形去摆,知道了这些图形的面积。
(3)比较这些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数方格的。
师小结:长是几,就是有几个这样的面积单位,宽是几,就有几排这样的面积单位,长方形面积就是含有面积单位的个数。
(4)长方形面积单位和什么有关?又有什么关系?
生: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有关。
师:能结合操作中的数据,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号图形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有3个5是15平方厘米。2号图形长是4厘米,宽是2厘米,面积是8平方厘米。3号图形长是3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是9平方厘米
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生: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师:都说明了?
生:长方形面积是长乘宽。
师:长方形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是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积。
请生闭眼想象,长是7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多少平方厘米?长8米,宽5米,面积多少平方米?
师:长方形面积可以怎样计算?
生:长乘宽(师板书)
师:正方形面积怎样算?
生:正方形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
师:你怎么想的?正方形面积为什么等于边长乘边长?
生:因为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
师:正方形是长、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形。面积也可以用长乘宽,也就是边长乘边长(板书)
集体朗读公式。
3、生活中的应用
(1)计算长方形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要求正方形面积呢?
图:举重场、田径场(无数据)
师:要计算这两个场地的面积,要知道什么?
生:长和宽边长
图:两块场地出现数据。田径场:长50米,宽30米举重场:边长8米
生计算。汇报:
生1:举重场面积64平方米,8乘8=64
生2:50乘30=1500平方米
(2)长方形和正方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图:蓝球场P995求面积。
长28米,宽15米
生汇报。
(3)奖品:蓝猫书签
师:书签是什么形状?估计面积大约多少平方厘米?
生1:大约是48平方厘米。
生2:这个书签大约是45平方厘米。
师:你怎么想的?
生:长9厘米,宽是5厘米。
师:你为什么先估计它的长和宽?
生:知道长和宽,就能估出面积。
请生测量书签长和宽,计算面积。
汇报;长是12厘米,宽是4厘米,12乘4=48平方厘米
(4)主席台背景图:每个小正方形边长是2米。算背景图面积。
生1:将小正方形下移得到长,左移得到宽。
生2:画出长方形长和宽的格子。
4、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看过许多范文,在平时多阅读优秀的范文是一种积累,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平复心情,让自己冷静思考。经常阅读范文能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那么,优秀范文的优秀模板有哪些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篇1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是本册教材图形与几何中的教学内容之一。本课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前一课经历了许多测量实践活动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了解了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求法的基础上的教学。学生通过自主探索,验证猜想,合作交流,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学好这一内容将为今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其它图形的周长以及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认识了周长,能够先进行度量,再计算图形周长。学生个性差异大,课堂学习过程中自控力不强,学生排斥对话式的教学方式。因此,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方法,多样的互动环节,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判断、做出选择。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能熟练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活动,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3、在创设情景中,培养严谨求真、刻苦钻研的学科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难点:能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说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化解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择法,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通过本课的学习,我将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情境导入、探索新知、实践应用、反馈总结。
(一)情境导入(3分钟)
我以学生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情境引入,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提出学习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数学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探索新知(2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为了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分析教材的难点,在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过程中,我设计了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总结归纳这三个环节。
1.首先让学生回忆长方形的特点,学生很容易得就得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这一特点,然后利用周长的定义,让学生独立算出小兔子所走的路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在自主探索后,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并进行汇报,学生会得出以下3种算法,6+4+6+4=20,62+42=20;(6+4)2=20,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形周长的3个计算公式
长方形周长=长+宽+长+宽
长方形周长=长2+宽2
长方形周长=(长+宽)2
3.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第三种计算公式是最简便的。在此基础上,反问: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接下来是探索正方形周长公式,有了前面探索长方形周长的铺垫,本环节我完全放手给学生。由于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相等,所以学生很容易得出
5+5+5+5=20;54=20,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看出第二种算法简便,重点让学生说出5和4分别代表什么,从而得出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三)实践应用(15分钟)
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填一填、选一选、判一判等多种形式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拓展练习,深化教学内容,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四)反馈总结(2分钟)
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说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对此我设计了如下板书,能够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与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自主探索,经历多种方法计算周长的过程。
教学难点:
对周长计算算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图形朋友,看看它们是谁?
依次出示:三角形、长方形、五边形、圆形。
1、指一指。
师:它们的周长是指哪里的长度?(快速指一指)什么是周长?(围成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
2、算一算。
问题:谁会算它们的周长?
依次出现数字。
学生说三角形的周长:三条边的长度加起来。6+4+8=18
四边形的周长: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7+3+7+3=20
五边形的周长:五条边的长度加起来。45=20(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比较简便)
明确: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只要知道每一条边线的长度,就能求出图形的周长了。
师:我们已经会算一些图形的周长了,真了不起!圆的周长我们还不会,今后会进一步学习。
揭题:今天我们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希望你有新的收获!
课堂引入从平面图形周长的理解入手,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说说周长计算的方法,用加法计算是学生上节课已有的认识了。有效地复习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二、探究周长计算方法
活动一、探究长方形的周长
1、用吸管围一个长方形。
问:你是怎么围的?(一根一根围、两根围的)
你用了几根吸管?(有的用了4根吸管,有的用了2根。)
两种方法问题:你用了多长的吸管?就是要求什么?(周长?)你打算怎样去求?
学生回答时展示:长、宽四条一一注明。
问题:怎么知道你围的这个图形的长与宽?(测量)
请你量一下长与宽,交流数据。标上。
问题:你量了几次?(2次就可以了,4次)
2、完成探究表格。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图形条件周长计算(我的方法)别人的方法146学生探究,师巡视指导
3、交流方法。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学生说理。
方法1:14+6+14+6=40厘米课件展示,一根一根相加。
方法2:14+14+6+6=40厘米两条长加两条宽。
方法3:142=28厘米,62=12厘米,28+12=40厘米课件展示:两条长相等、两条宽相等(你是根据什么这样计算的?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
师说明:加数相同,可以用乘法计算。
方法4:14+6=20厘米,是算的什么?202=40厘米,长和宽和为什么2?。想到这种方法的同学可真不错,谁愿意再来说说看这种方法是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的?听懂了吗,谁再来讲讲。
学生说道理,课件展示:一条长与一条宽相加,还有一组长与宽,所以再2
师生一起看谁能再说说,加深理解。
用手势表示(拇指食指上下相反连接,成长方形)
4、比较择优。
你做了几种方法?你又学到了哪一种方法?
同学们真棒,自己发现了这么多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吗?
明确相同点:不管用哪种方法,都是要求出四条边的总长。都要知道什么条件?(长与宽是多少)
不同点:计算的方法不同、步数不同;越来越简便。
你喜欢哪种方法?说说怎样计算的?
5、生活问题。(课本篮球场的题目)
我们来看一道生活中的问题,出示图片。
你会计算这个篮球场的周长吗?请你算一算。
生疑惑:没有条件。师给出条件。
学生计算。
交流:你怎么算的,怎么想的?
交流学生的想法,理解算理。鼓励择优。
小结:你认为哪种简便就用哪一种计算。
教学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天地。在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学生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不同的想法得到交流,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对于长+宽的理解是个难点,老师给学生的材料中有单根的吸管,还有弯嘴的吸管,都是有意识安排学生去理解难点;通过交流想法,让学生理解算理;用手势表示也能生动地表示周长计算方法。课本例题变成练一练,让学生理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性。方法的优化上虽说学生喜欢哪种就哪种,但老师应有所偏向,让学生感受到第4种最简便。
活动二、研究正方形的周长
1、出示一块手帕,说明是正方形的。
请你独立探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完成表格二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量出边长,算4条边的总长)
方法1:30+30+30+30=120厘米
方法2:304=120厘米问题:根据什么特点?(正方形每条边都相等)
2、小结:求正方形周长也是要求出四条边的长度和,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用边长4这样的方法来列式计算比较方便。
3、比较归纳。
刚才我们小朋友通过自己的动手摆图形、测量长度,然后计算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而且想出了很多好方法。真是了不起,你是怎样学到知识的?学生交流
三、应用知识
数学老爷爷听说我们小朋友很聪明,他想来考一考大家,能不能接受挑战?
1、第一关量一量,算一算。
做想想做做第4、5题。各选一个。
2、第二关当个小裁判。
判断: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周长是5+4=9厘米。()
正方形的边长是6分米,它的周长是66=36分米。()
用一根长30厘米的铁丝正好围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就是30厘米。()
3、第三关解决生活问题。
①第4题:学生独立练习。
交流:要求大约需要多少米长的铝合金材料,实际上是求什么?
(长2m,宽1m的长方形的周长)
②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独立练习。
交流:要求花圃四周的栏杆长多少米,实际上是求什么?(边长21米的正方形的周长)
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在实际建设花圃的过程中,如果工人利用操场边的围墙,围这样一个正方形的花圃(出示图),那要用多少米的栏杆呢?
学生练习,交流明确算3条边的总长。
明确:我们要根据实际问题,灵活地思考,选择合适的方法去算。
4、玩一玩。
折手帕、拼手帕,求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
巩固练习分了层次,首先是对周长计算的基本练习;其次是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第三是生活问题,在第三关又稍作拓展,能让学生结合图说说一面靠墙后周长指哪些线段的长度,进而理解算法,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问题不能死套方法,要理解以后再选择合理的方法。玩一玩加深了知识点,通过折、拼,发现边长的变化,再求周长。
四、课堂总结,巩固新知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
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动手测量、探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不同计算方法,认识比较简便的算法,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一张任意图形)提问:你们知道这个图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吗?
生畅所欲言。(围图形一周的长度称之为周长)
学生计算,师检查。
3,刚才,我们已学会求三角形,四边形的周长,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怎么计算呢?这就是我们这堂课所研究的内容。(揭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通过提问来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找到准知识的生长点,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探究:
1,师:同学们,你们找一找我们教室里有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呢?(学生在教室找长方形物体的面)并指出它的周长。请一位同学找一找课本封面的周长,接着问:你们能求出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吗?(学生学习的材料是自己在寻找的结果中任选的,而不是书本给定的材料,它来源于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这样的学习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的状态。)
师:同学们你们猜一猜:要想知道数学书封面的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样的条件呢?(学生大胆猜测)出示一张和封面一样大小的长方形.
生: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长和宽.
师:为什么?
生:大胆回答.
师:你们又如何得知它的长和宽呢?
生:可以通过测量的方法.
学生动手操作量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
师:你们在量的时候量了几条边?
生:量两条边
师:为什么只量两条边呢?
生:因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所以只要量它的长和宽就好了。
小结:要想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
2,学生自主探究用多种方法求长方形的周长.
师:你们会自己求吗?(小组活动)看谁的办法多。
3,汇报成果: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第一种方法:24+17+24+17=82(厘米)长+宽+长+宽
第二种方法:24+24+17+17=82(厘米)长+长+宽+宽
第三种方法:242=48(厘米)
172=34(厘米)长2+宽2
48+34=82(厘米)
★第四种方法:(24+17)2=82(厘米)(长+宽)2
师点评:我们小朋友真聪明,把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都归纳出来了。你们来看一看这几种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师小结: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不过我喜欢(长+宽)2这种方法,因为它来得更简便些,你们同意吗?(在这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4,巩固练习
师:这里有这样一条题目,你们会计算吗?
求长方形的周长:
8厘米
14厘米
学生板演。(师评讲)
(本环节教师让学生大胆猜测再实验验证的方法,引领着学生主动的学习。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的平台,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也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通过板书学生的汇报结果把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既帮助学生了解如何解题的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用多种方法解题的策略。)
(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探究: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一张正方形图片)
生:这是一个正方形。
师:如何求它的周长?
生:要先量出正方形的边长。
师:好,你们来试着求一求好吗?
生:好
师:现在两人一组来讨论如何求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并把过程记录下来。
生自主练习师巡视。
师请两位方法不同的学生到黑板板演。
25+25+25+25=100(厘米)254=100(厘米)
请两位学生说说自己的解法。
生1:正方形的周长是四条边长的和所以我把四条边长相加就得到了它的周长。
生2:因为正方形有四条边而且每条边都相等所以我用边长乘4就得到它的周长。
师小结:同学们他们刚才的话你们听明白了吗?你们会求正方形的周长吗?
生:会了。
请学生小结: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有两种方法:1,正方形的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巩固练习:好,你们能用刚才的记录来计算这道题目吗?
作业:小白兔的有一块正方形手帕边长是2分米,手帕的周长是多少?
学生板演师点评。
(这一环节教师在以上的基础上彻底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
三,质疑反思,深化所学。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干兴趣的是什么?
2,你对今天学习的内容还有什么疑问吗?
3,课后拓展;请同学们回家量一量,算一算家中的电视,冰箱,八仙桌等物体面的周长。
(让学生总结所学,并谈总结最感兴趣的收获,这个过程既假声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诱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收获不仅是知识,还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学生体验了学习的乐趣,也会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是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第五册,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学校篮球场为题材,提出了计算篮球场周长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联系场地的形状,探索、交流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在交流的基础上确认或逐步完善。对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则安排在试一试中让学生独立探究、计算,再通过交流发现规律、掌握方法。
想想做做从直接看图计算。量一量获取有关数据再计算,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最后在图形的拼摆中关注图形周长的变化,这样由浅入深,既巩固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教立足于学生的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展示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能正确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有条理地表达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
2、能力训练目标
能正确测量和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及其他一些简单图形的周长,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创新素质目标
在学习活动中,善于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灵活选择自己欣赏的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4、个性品质目标
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有兴趣和热情,在与同学的合作中,会根据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在交流中初步形成反思的意识,获得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尽量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及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使学生认识到相同个数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往往有不同的拼法,并能理解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为什么不相等。
关键: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算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一谈。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呢?
我的思路是:
1、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选择的平台。教学时先让学生根据篮球场的形状提出求周长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对周长的认识先自己想想猜猜,再算算试试,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考进行计算。接着,让他们汇报各自的算法,引导学生去体会和理解不同的算法,把握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再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2、引导学生在认知矛盾中去思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
3、充分发挥多媒体直观、具动感、易交流的优势,更好地突破
教学重、难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舞台。
最后,我再来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
1.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谁来举例说明周长是什么意思?
(教师可多让几位学生举例说说,学生的回答肯定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有困难可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三角板、课桌面、树干等说起,再逐步抽象到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指什么。)
2.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纸,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它们的周长各是指哪里的长度。
3.导入新课
(二)、探索交流、展开新课。
1.投影出示课本上的例题,学生读题。
2、理清题意。
让学生指一指、想一想,认清求周长的意思。
师:谁来指一指这个篮球场的周长在哪儿,并告诉同学们哪条边是26米,哪条边是14米?
师:看懂了题目的意思,谁来告诉同学们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理解的?
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答时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再逐一展示学生的解答思路,生答时老师板书学生的解答方法。
师:看来同学们对题意理解得很清楚,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道题你准备怎样解答?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想的方法来算一算这个篮球场的周长。
师: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就知道大家都成功了,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拿到前面来展示一下?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以下这四种:
(1)26+14+26+14=80(米)
(2)26+26+14+14=80(米)
(3)262=52(米)
142=28(米)
52+28=80(米)
(4)26+14=40(米)
402=80(米)
比较解答方法,自主选择,鼓励算法多样化。师: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并说说这种方法的意思。
师:现在我们发现求长方形的周长有这么多的方法,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
师: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是有这么几种,今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
4.适当地安排练习。
做想想做做第1题。
5、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尝试求正方形的周长
做试一试,师:通过这两题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掌握得很好,如课换成正方形如何求它的周长呢?(投影出示试一试)
师:这题是老师把算式写在黑板上再来分析呢?还是同学们偿试一下自己解答呢?(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给了学生探险索、发现知识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又能使组员之间形成观点交锋、思维共享,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把学习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师: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各是怎样算的,同时看看你们那一组出现了哪几种不同的方法?
(三)、组织练习、巩固新知。
1.想想做做第3题。
2.想想做做第4题、第5题。
有针对性地让前面题目做错的同学上前板演,再订正。
3.想想做做第6题。
师: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拼图游戏,大家有兴趣吗?(投影出示题目)
师:请各组同学拿出小正方形纸片,同心合力,先按要求拼出图形,再讨论出问题的
答案,同时请组长安排一名同学作好记录。
学生到实物投影仪前汇报,肯定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答案。
师:由此可见,用相同个数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往往有不同的拼法,而且拼成的各个长方形的周长是不相等的。为什么都是有6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拼出的和长方形,周长却不同呢?你认为拼出的长方形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三)、课堂小结时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同桌互说,然后告诉大家。
[让学生自己总结,既可以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又可以使学生从中总结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四)、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1)26+14+26+14=80(米)(2)26+26+14+14=80(米)
(3)262=52(米)(4)26+14=40(米)
142=28(米)402=80(米)
52+28=80(米)
五、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篇5
1、一个长方形菜地,长4米,宽3米,在它的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
2、一个正方形的水池,边长是4米,沿着这个水池的四周走一圈,一共要走多少米?
3、有两个同样大的正方形,周长是24厘米,把这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4、把一个周长是24厘米的正方形对折,折出的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5、用一根长32厘米的铅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宽是多少厘米?
6、一个长方形长12米,宽比长短2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米?
7、一块长方形的草地,长18米,是宽的2倍,绕这个草地走一圈,走了多少米?
8、将一个边长18厘米的正方形剪成4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的周长几厘米?
11、把三个长8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下面哪种拼法的周长长一些,长多少?(2)
(1)
12、爷爷准备在靠墙的一块空地上用篱笆围出一个长11米,宽5米的长方形菜地,至少需要篱笆多少米?
13、一个长方形与一个正方形的纸板周长相等,长长方形的长是16厘米,宽是长的一半,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篇6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义务教育人教版三年级第三单元的教材。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周长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我从学生熟悉的人和场景引入,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吸引学生探索的欲望,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索、交流中学习新知。
说目标:
1、知识目标
有条理地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说教法: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生互动探讨新知、引导学生总结、点拨学生迷惑等教学方法。
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呢?设计教学时我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总结规律,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体验数学的乐趣。
说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传统的教,将让位于学生的学,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一切只有从学生出发,才能有效的促进教学,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运用电教手段,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师引导的学习方式中进行教学。
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篇7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P63~65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探索交流,让学生感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计算。
2、在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探索交流,让学生感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能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计算。
教学过程:
一、探索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
(一)提出问题,测量相关数据。
1、谈话:今天的数学课我们还是从黑板说起。同学们都知道黑板的面的形状是长方形的。工人师傅为了加固黑板,往往要给黑板一周加铝合金边。
2、指一指:你知道我们教室这块黑板大约需要多长的铝合金边?谁能来指一指?
3、想一想:要求这块黑板大约需要多长的铝合金边,其实就是求什么呢?
要求这块黑板面的周长,你需要知道什么?
(需要知道黑板的长和宽,)
4、测量:请个同学跟老师合作一起测量
(测量之前先提问:你需要测量几条长几条宽?为什么呢?)
(量得数据并板书:长大约4米,宽大约1米)
【例题的呈现没有给学生提供现成的条件和问题,而是选择了学生熟悉的黑板作为研究对象。学生自己观察,动手测量数据,不仅明白了求长方形周长所需要的合适的条件和一般需要条件,而且能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也培养了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的良好习惯。】
(二)试求黑板一周铝合金边的长
1、测量好了长和宽,你能求出黑板面的周长吗?
2、交流算法:说说自己的方法的意思。
学生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教师随机板书:
A、4+4+1+1=10(米)
B、4+1+4+1=10(米)
C、42=8(米)12=2(米)8+2=10(米)
D、4+1=5(米)52=10(米)
提问:请用方法C的同学们想想和方法A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再说说每步求的是什么呢?
大家都来想一想D方法,第一步求出的是什么?你能在图上指一指吗?第二步为什么要乘2?
3、比较:这几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算法?说说你的理由。
【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等都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数学活动。在这里,没有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把现成的计算公式直接告诉学生,硬把成人思考的解题思路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凭他们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策略去解决问题,然后通过交流各自不同的方法,学生既可以加深对算法的理解,又可以博采众长,修正或完善自己的想法。教师不引导学生用所谓最简单的方法,而让学生自己逐步体会。】
(三)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学校有一片篮球场,看图:指一指什么是长方形篮球场的周长。
1、独立解决
2、交流方法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虽未统一,但总有学生喜欢或已内化的方法。此处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己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让学生逐步体会最简单的方法。】
二、探索交流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正方形手帕边长25厘米,周长是多少?
(1)学生独立尝试。
(2)交流方法,说说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会有下列算法:
A、25+25+25+25=100(厘米)
B、254=100(厘米)
(3)比较:两种算法之间有什么联系?比较这两种算法,你喜欢哪一种?
【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后,教材没有把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也作为例题出现,而是安排在试一试中,其意图十分明显。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解决这个问题是水到渠成的。】
三、实践应用,及时反馈。
1、想想做做1
A:独立解答。
B:交流讨论:要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一般应知道哪些条件?你是怎样解决的?请说给大家听一听。
2、想想做做2
A:独立解答。
B:交流讨论:要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一般应知道哪些条件?你是怎样解决的?请说给大家听一听
3、想想做做4、5
只交流,不解答。
4、想想做做6
拼一拼:同桌合作动手拼摆,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拼法及所求图形的周长。
说一说:同学们拼出了这么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拼摆比较,你知道了什么?
【教材中想想做做的习题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适合不同的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还让学生在动手拼摆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
四、总结评价,布置作业。P64-65T3T4
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篇8
教学内容:
练习十九
教学目标:
1、能正确使用公式求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明确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的区别。
3、培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激发学习兴趣。1.通过练习让学生对面积和周长有更深刻的认识,能选择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不同的问题。
教学重点:
正确运用公式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面积和周长的概念,从而选择正确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红色涂下面图形的面积,用蓝色涂出周长。
2、长方形周长=
正方形周长=
长方形面积=
正方形面积=
3、给第1题的长方形、正方形各边标出长度,让学生计算面积和周长。
小结,揭示课题: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对比练习
二、新课
1、出示例3:一张长方形的餐桌,桌面长14分米、宽9分米。要配上同样大小的玻璃,这块玻璃的面积应该是多少平方分米?
(1)学生尝试完成。
(2)交流方法
你从题里发现那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2、练习
(1)摸摸数学课本的面积,请你估计一下它的面积是多少?
(2)摸摸数学课本的周长,请你估计一下它的周长是多少?
(3)请测量并计算它的面积和周长。
3、讨论交流
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1)意义不同
(2)计量单位不同
(3)计算方法不同
揭示课题: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的比较
三、运用、解决问题
同学们已经区分了周长和面积,你们现在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1、练习十九第5题
先独立进行估计,再进行测量并计算。展示校对。
2、练习十九第6题
一个长方形花坛,长50米、宽25米。
(1)求这个花坛的占地面积。
(2)在花坛的四周围一圈栏杆,求围栏的长度。
独立完成
3、练习十九第9题
花园里有一个正方形的荷花池。它的周长是64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先分组讨论,知道正方形的周长,求面积,必须先算出什么,再让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4、练习十九第11题
在一张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纸中,剪去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小明想到了三种方法(如下图)。剩下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剩下部分的周长呢?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练习十九第7、8、10题
2、《课堂作业本》第39页
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对比练习
长方形周长=(长+宽)脳2
正方形周长=边长脳4
长方形面积=长脳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脳边长
长方体的表面积课件
您要的信息我已经为您准备好了:“长方体的表面积课件”。教案课件在老师少不了一项工作事项,就需要我们老师要认认真真对待。教案是教师教学个性化的重要依托。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长方体的表面积课件(篇1)
设计说明
1.加强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因为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所以要多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培养学生掌握技能技巧,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让学生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时,先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剖”长方体和正方体,展示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各自的6个面。然后通过比较分析,深刻地体会长方体或正方体各自6个面的面积之和就是这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2.合作探究,实现自主发现。
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它能促进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在学生感知了表面积的意义之后,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不同计算方法,然后根据正方体的特征归纳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优化思维和求异思维。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长方体纸盒
学生准备长方体牙膏盒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猜测质疑,引入新课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得非常广泛,老师也收集到这样两个纸盒(出示两个大小比较接近的长方体纸盒),怎样才能比较出这两个长方体纸盒,谁用的纸板比较多呢?(学生讨论后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谁用的纸板比较多,使学生产生拆开纸盒研究长方体表面积的想法,从而主动探究体与面的关系,同时引发学生的争论,使其主动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演示操作,形成表象,建立概念
1.感受表面积的意义。
(1)把长方体牙膏盒沿棱剪开并展开,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并让学生观察后回答:
①长方体哪几组面的面积相等?
②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后汇报)
师明确:长方体上、下两个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就是长方体的长和宽;前、后两个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就是长方体的长和高;左、右两个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就是长方体的宽和高。
(2)什么叫长方体的表面积?
(板书: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剪开并展开长方体实物,让学生真正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实际观察中让学生充分感知并建立表面积的表象,从而发现并归纳出表面积的意义。
2.探究求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回忆。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预设
生: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2)议一议。
长方体上、下面的面积=()×();
长方体前、后面的面积=()×();
长方体左、右面的面积=()×()。
(3)总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用字母表示为S=2ab+2ah+2bh。
方法二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用字母表示为S=(ab+ah+bh)×2。
长方体的表面积课件(篇2)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宽各是多少。翻
五、教法、学法。
为了使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得到理解与发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辅以“情境探究”法、“观察法”、“演示法”、“比较法”等,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翻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纸盒、剪刀。
七、教学设计
本着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有所得”的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上课伊始,我就创设如下情景:(今天是玲玲妈妈的生日)玲玲:“妈妈,生日快乐!”妈妈:“真乖,礼物包装得真精美!妈妈考考你,包装这份礼物时,至少要用多大的彩纸呢?”我顺势把问题抛给学生,从而引出课题——长方体的表面积。
这样的设计意图赋于教材以生活的气息,让学生切身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翻
第二个环节:实践探索、获取新知。(设计了2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独立感知——建立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我请学生闭上眼睛,触摸长方体的各个面,感知“表面”的含义,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这一做法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实物,建立表面积的表象,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翻
第二个活动:合作交流——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开放的'情景和问题,学生往往会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活跃的思维。所以在这个教学环节,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每组准备了一个大小不一的长方体,让他们利用这个长方体,通过看一看、剪一剪、拼一拼,并结合它的基本特征和表面积的意义,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期间我到学生的活动中去,指导他们的实践,倾听他们的发言,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引导他们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老师及时的点拨,更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大约经过10分钟的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后,各小组汇报,估计情况如下:
有的小组直接观察立体图,有的小组沿着棱把长方体纸盒展开,无论哪一种探究方式,都比较容易发现以下三种方法:第一种:把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相加;第二种:(电脑演示)用上下面的面积加前后面的面积再加左右面的面积,从而得到: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第三种:上、前、左面的面积和乘2,从而发现: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接着,我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选择他们最喜欢的方法,并确定最简算法,使计算优化。教材蕴含着许多有待学生发现的奥秘,因此我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第三个环节:应用新知,培养能力。(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基础练习,照顾全面。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1---4题关于关于长方体表面积的基本练习,让他们通过说理、比较,进一步巩固知识,为解决下面的变式练习作好铺垫。
第二层:回应情景,发散思维。
这时,我又巧妙地请出玲玲,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解疑。玲玲:“包装这份礼物时,至少要用多大的彩纸呢?同学们,帮我算算吧!看谁算得快,算得妙!”。同时出示下面的图:翻
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长方体,这一题既回应了情景,又打破了学生思维的定势。使学生明白:当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时,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乘4加正方形的面积乘2来计算,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是很多的,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我还及时地教导学生要学会感恩,懂得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翻
第三层:走进生活,深化理解。课本27---28页的5---7题类似于制作一个没有盖子的鱼缸用多少玻璃,粉刷教室的屋顶及墙壁用多少涂料,这样的联系实际生活的问题,
我先让各学习小组通过讨论、交流,找出制作鱼缸和粉刷教室要算的面有哪几个,再进行计算,然后通过评讲,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像这种不需要算出长方体6个面总面积的情况。紧接着,我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我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探索现实中的数学,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练习内容紧贴生活,训练由浅入深,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突出了在应用中学数学。翻
第四个环节:评价体验,归纳提升:我让学生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并进行学习评价。
我让学生畅所欲言,及时梳理知识,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然后,我结合板书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的框架,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翻
第五个环节:作业——拓展创新,课外延伸。
欢度国庆节,超市举办“买一送一”的酬宾活动,为了吸引顾客,想用彩纸把两盒杏仁饼包装在一起。你知道有几种包装方法吗?想一想,哪种方法最省包装材料?课后,学生通过实践,丰富了感知,形成了能力,主动从数学的角度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体验数学的价值。翻
八、板书
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明了。
整个教学设计,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生活化,展示数学的魅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目标。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长方体的表面积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由此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2、能根据现实情景和信息,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观察思考等方法,去探求长方体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探求意识和探求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长方体的特征。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知道它们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那么它们都有哪些特征?
生: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2、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都已经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那么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长方体,一起来探究一下长方体的面。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师:现在老师手中有一个长方体纸盒,昨天同学们回家也都做了一个,刚才我们说长方体有6个面,他们分别是,(边说边指),那么如果我们沿着长方体的某些棱剪开,再展开,会是什么形状呢?
接下来学生动手剪(强调要求)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展开后,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原来的立体图形变成了平面图形。
生:我发现长方体展开后还是由6个长方形组成的。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课件演示(实物展开后贴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你们现在还能像课件中一样找到刚才指出的前面吗?后面又在哪里呢?你还能找出上、下、左、右分别在什么地方吗?
生:能。
师:那么请你们在自己的长方体展开图中标出上、下、左、右、前、后。
师:观察长方体展开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我们知道长方体有6个面,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
生:前后面,左右面,上下面是相等的。
师:为什么?
生: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同桌合作)
生:上、下每个面的长和宽是长方体的长和宽,每个面的面积是长x宽;前、后每个面的长和宽是长方体的长和高,每个面的面积是长x高;左、右每个面的长和宽是长方体的高和宽,每个面的面积是宽x高。
师:同学们,像这样我们把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长方体的表面积。
(板书:表面积)
(2)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师:那么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呢?
小组合作:1,先独立思考,记录下自己的方法。
2,小组内交流,探讨哪种方法更简便。
学生作业展示:长x宽x2+长x高x2+宽x高x2
或者(长x宽+长x高+宽x高)x2分别解释
教学例1.
出示例1:做一个微波炉的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课件出示)
问题:要求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就是求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什么?
生:实际上就是求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表面积。
根据上面咱们总结出的公式来求一下表面积
方法一:0.70.52+0.70.42+0.50.42=1.66(平方米)
方法二:(0.70.5+0.70.4+0.50.4)2=1.66(平方米)
(3)通过刚才的操作与例题,你觉得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需要哪些条件,又该如何计算呢?归纳总结
三、深化提高,综合应用
1、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六的习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1)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让学生发现本题中没有底面这条信息很重要。
(2)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四、归纳知识,总结学法
师: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在这节课学习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或深刻感受和老师、同学说说。
长方体的表面积课件(篇4)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临床分析观察分析报告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口语训练的重要手段。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智力的大门,打开学生滔滔不绝的话匣子,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因此。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单位时间内教学的效果。如果能够在教学中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就能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示教师的教学魅力。
本学期九月十八日,我自己上了一堂六年级的数学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对本堂课的提问(共提问25次)分析如下:
1.提出问题的类型部分:①学术的:客观事实(19次);②学术的,观点性(4次);③非学术的(2次)。
2.需要作出回答的类型:①思考性问题(9次);如通过动手摸长方体的各个面,提问: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你有什么办法能一眼全看到长方体的六个面?等带有思考性的问题。②事实性问题,反馈性提问流于形式,教师诊断效果失真。这种提问如长方体有几个面?、分别叫什么?总结时的提问什么是长、正方体的表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如何计算的?等记忆性的反馈提问,学生回答的也只能是一些浅层的记忆知识,并没有表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这样的提问,无法有效地诊断学生的知识缺陷,获得真正的反馈信息,从而不利于教师调控教学过程(5次);③选择性问题比较少(1次)。无盖的正方体盒子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哪一种算式是正确的?①326②325,让学生通过比较明白一个事实,无盖就是少了一个面,因此选择第2种。
3.挑选回答的人:①提问前点名(3次);②提问后请自愿回答的人(18次)。③提问后请不自愿回答的人(4次)。
4.在提问之后的停顿:①叫一位学生前,先停顿几秒(20次);②叫一位学生前,几乎没有顿(5次)。
提问后停顿一下,让学生回答,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空间,有利于学生对所提问题的思考。而没有停顿或先点名后提问,学生无时间思考。这样的提问,虽然不利于学生冷静地思考问题,达不到提问的应有作用,但是我的意图是要提醒学生要专心听讲,当然这样整堂课也出现了5次,。
5.陈述问题时的语调和举止:①问题表现出挑战和刺激性(3次);实事求是地提出问题(22次)。
本节课教学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研究、讨论、操作,从而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表面积的概念,而且学会了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使学生真正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体现学生本身的学习自主和主人翁感。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技巧,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使课堂提问产生一些误区,恰当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按照教学目的引导学生的思路,帮助他们一步一步掌握教学要点,理解教学内容,对活跃教学气氛也有一定作用。提问是为了启发,但提问不等于启发,动不动就问,尽管课堂气氛显得很活跃,但是一堂课上完了,学生不一定收到最佳效果,在提问过程中,还要掌握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一、提问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教师首先应认真钻研教材,把握知识要点,设计的提问既要无知识性错误,又要做到难易适中,循序渐进;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又应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层次性原则。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因此,在课堂上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答问的机会。教师所提的问题,对优生可合理提高,对普通生可逐步升级,对后进生可适当降级,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可获取知识营养,满足胃口。提出问题后,宜留一定时间让学生思考,然后或个别解答,或小组代表回答,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答问的机会。高深或灵活性大的问题问优生,优生经过思考回答出来,有助于启发全体学生的思维;基础题、综合题的提问是了巩固教学效果,问题的设计要考虑成绩中等的学生,这样做可以吸引大多数学生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还要十分注意学生回答问题的成就感,多思维互动,培养学生有意义的交际能力,多渠道的信息交流。对答问的评价,要及时、准确、积极。评价要及时,要指出其正确与否,评价可教师评价,也可适当放手,让学生评。要体现激励机制,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根本,从而提高答问兴趣及质量。好的评价能使师生的思维融为一体,使教学活动有序和谐,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
3.兴趣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问题,特别是精巧问题,能够吸引学生集中精力,积极思维,触动感情,提高兴趣。因此,提问的设计不仅要以知识点的落实为依据,还要善于在解决问题中提出问题,创设境情,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4.双边性原则。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它常常是教师通过最初的提问引导出学生最初的反应和回答,再通过相应的对话和交流,引出教师希望得到的答案,并对学生回答予以分析和评价。课堂提问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彼此沟通的双边活动。一方面要求教师全神贯注地介入双边活动中,通过重复、追问、更正、启发、评价等手段,逐步引导学生向更新领域、更深层次去思考、去探索;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可以采用角色转换的方式,让学生当一回老师,以营造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提问的方法
课堂提问的方法大致有:直问法、激问法、比较式提问法以及联系式提问法。
直问法即对学生直接提问,这种方法往往用于概念的提问,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激问法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发展思维,提高学习能力。
比较式提问法有利于启发学生通过分析对比,找出不同认知对象的结合点和不同点,对问题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并能强烈地感受到知识对象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式提问法多用于复习中,运用知识的迁移性,使学生不断地积累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总之,提问的方法多种多样,在运用的时候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年级灵活交替运用,教师要设计好提问形式,真正地发挥启发式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长方体的表面积课件(篇5)
课题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以及长方体和正文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
教学要求1、根据正方体特征,推导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2、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教师准备:一个正方体纸盒和例3的实物模型、投影仪;学生准备:一个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看图并回答。(投影显示)
(1)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2)怎样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2.看看各自准备的正方体回答问题。
(1)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2)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怎样?
(3)如果给你正方体一条棱的长度,你能算出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吗?
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1.小组合作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①题中的棱长就是每个面的什么?
②你能算出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吗?
③小组合作,寻找计算方法。
336或者326
=96=96
=54(平方厘米)=54(平方厘米)
说明:上面两种做法都对,32表示2个3相乘。
2.教学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某几个面的面积,如:投影显示例3,拿出实物模型。
(1)帮助学生分析题意。
①售米的木箱是什么体?
②上面没盖就是没有哪一个面?
③要求的问题,实际上是算哪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2)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解答方法,只列式不计算。
(3)学生讲所列出的算式的含义,确定正确后算出结果,集体订正。
三、课堂实践
做第27页的做一做,先让学生列出解答的算式,并讲一讲自已是怎样想的,确定正确后算出结果。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堂实践
做练习六的第5、6、7题。
长方体的表面积课件(篇6)
一、设计思想
浙江省义务教育教材第十册P19-20,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过渡到初步的立体图形上学习的。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体现立体平面立体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并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联系沟通,培养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主要特征,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锤炼思维,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浸润情感态度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长方体和正方体和表面积一课,正是从这一思路出发预设、生成教学过程的。
1、从生活实际引入新课
创设一个能够吸引学生的、源于生活的、有趣的、有用的、可操作的、可探索的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要提供丰实的现实背景任何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使生活数学与数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在生活中做数学的乐趣。设计时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求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必要性,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按知识形成发展过程展开新课
知识的形成发展是有层次的,且与旧知识紧密相连。新课展开必须以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此,新课的组织展开以有利于教材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产生同化,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为目的。
3、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显现知识结构
学生计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必须具有较强的空间观念,这是教学的难点。为此,借助于实物投影、模型、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触摸、拼拆、抽拉、展示,全方位感知,培养空间观念,寻找知识的结合点,让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协同互补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上发挥更好的媒介作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二、课堂实录
1、复习准备
师:(出示长方体、正方体模型)长方体、正方体各有几条棱、几个面、几个顶点?
生:长方体、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师: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
生: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师:长方体每个面相邻的棱各是哪两条?
生(甲)手势表示:上面或下面长、宽(板书)
生(乙)手势表示:前面或后面长、宽(板书)
生(丙)手势表示:左面或右面宽、高(板书)
2、引进新课
师:老师想用铅画纸做这样一个长方体纸盒,需要多少材料,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生(甲):铅画纸的面积是多少?
生(乙):长方体纸盒6个面的总面积。
师:每个物体都有表面和表面积,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指长方体几个面积的总面积?
生:长方体的表面积是指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
师:对。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师:谁能上来,摸一摸老师手中长方体的表面。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或正面体纸盒,摸一摸它的表面。
师:谁能用一个句话说什么叫正方体的表面积?
生: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种叫做它的表面积。
师:那到底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呢?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生: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们的表面积。(板书)
师:真能干!把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的表面展开,看一看得到的是什么图形?把组合图形恢复到原来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演示展开、复原全过程)
师:刚才大家通过观察、触摸、拼拆,知道了表面积的意思,表面积是有大小的,下面我们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补充板书课题)
3、探究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
师:请直觉判断这个长方体和方这个正方体的表面哪个大?(多媒体课件演示)
生(甲):长方体表面积大一些。
生(乙):正方体表面积大一些。
生(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样大。
师:现在有三种不同意见,到底谁的判断是正确的呢?我们先一起来学习研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谁会求为个纸盒的表面积?(投影出示题目与图形)
生(甲):S=542+532+432
生(乙):S=(54+53+43)2
师:每一步分别求出的是什么?
生(甲):542是长方体上下两个面的面积。
生(乙):532是长方体前后两个面的面积。
生(丙):432是长方体左右两个面的面积。
生(丁):542+532+432的和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生(戊):54、53、43分别是上面、前面、左面的面积,因为长方体相对的面面积相等,所以再乘2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那么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简便些?
生:第二种方法简便。
师: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生:必须知道长方体和长、宽、高和长方体的每个面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生(甲):上面、下面长方形的长和宽相当于长方体的长和宽。
生(乙):前面、后面长方体的长和宽相当于长方体的宽和高。
生(丙):左面、右面长方体的长和宽相当长长方体的宽和高。
师:长、宽、高在计算时有什么规律?怎样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生(甲):长、宽、高分别使用了二次。
生(乙):可能用长宽2+长宽2+宽高2来计算长方体的表面。
生(丙):用(长宽+长高+宽高)2来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简便些。
师:试一试,谁能计算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课件演示图形)
生(甲):(205+205+55)2=450cm2
生:因为这个长方体有四个面的面积是相等的,所以可以乘4。
长方体的表面积课件(篇7)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出示一个长方体的礼品盒。问这个礼品盒是什么形?(长方体),长方体、正方体各有什么特征?
师:新年到了,老师想把这个礼品送给我一个长辈,我想要把这个礼品盒包装一下,你们能帮我算一算老师至少要准备多少彩纸吗?
二、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如果你们小组有困难可以参考合作提示:
1、讨论,要求需要多少彩纸就是要求什么?
2、怎样求,列出算式,想想,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3、结合生活实际想想还需要考虑什么问题?
三、交流,汇报
四、小结,提升
1、师:要求需要多少彩纸就是要求什么?
每个物体都有表面和表面积,长方体的表面积是指长方体几个面积的总面积?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师:真能干!把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的表面展开,看一看得到的是什么图形?把组合图形恢复到原来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演示展开、复原全过程)
3、汇总小结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
师: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学生回答后逐步小结完整:
上面、下面长方形的长和宽相当于长方体的长和宽。
前面、后面长方体的长和宽相当于长方体的长和高。
左面、右面长方体的长和宽相当长长方体的宽和高。
用长宽2+长宽2+宽高2来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用(长宽+长高+宽高)2来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简便些。
4、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需要考虑粘贴部分问题
五、简单应用
一个长方体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分米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六、拓展
1、课件演示,将刚才的长方体抽拉成正方体
2、学生尝试计算
3、小结,
师:求正方体表面积都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55表示正方体一个面的面积。而正方体六个面面积都相等,所以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后,乘6就得到了正方体的表面积。
师:谁来说说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
七、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口答: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2厘米,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节烟囱长4米,口径是一个边长3分米的正方形,做4节这样的烟囱,至少需要多少铁皮?
3、一个火柴盒长4厘米,宽2.5厘米,高2厘米,如果材料的厚度不计,做这样的一个火柴盒的外盒和内芯,共需材料多少平方厘米?
长方体的表面积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能比较熟练地计算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表面积。2、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复习旧知: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
二、练习:
1、计算下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1)长2.8分米,宽1.5分米,高4分米
(2)棱长3.2米。
2、长方体的长8厘米,宽5厘米,高3厘米,求它的前后左右四个面的总面积。
3、做10个不带盖的立方体铁盒,棱长15厘米,至少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
4、把3个棱长都是1厘米的立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5、一间教室长8米,宽5米,高4米。要粉刷教室的顶棚和四壁,除去门窗面积24平方米,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每平方米用涂料0.25千克,一共要涂料多少千克?
6、P10思考题
三、反馈:
四、作业:
课后反思: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要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多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长方体的表面积课件(篇9)
第三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教学内容:教科书P15页例4,完成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四1-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前准备:长方体模型、框架,课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际有什么关系?他们可以分为几组?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问题: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吗?
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各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在交流中明确: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可以了。
(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3)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是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要根据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的长和宽)
(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谈话: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的问题,如果纸盒是正方形的你还会解决同样的问题吗?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
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谈话才我们刚才我们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致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三、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
2、做练习四第1题
让学生看图填空,再要求同桌互相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并核对相应的面积计算是否正确。
3、做练习四第2题
让学生独立依次完成体重的两个问题,适当提醒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果来解答地(20)题。
4、做练习四第51题
先让学生根据表中列述的数据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的理由,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将结果填入表中。
最后引导学生比较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过程和方法,说说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各要注意什么?
四、全课小结
同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样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
五、作业:练习四第3、4题
长方体的表面积课件推荐
根据您的需求,教师范文大全小编为您搜集了一些内容:长方体的表面积课件,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是基本部分,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教案是课堂教学的支柱。
长方体的表面积课件(篇1)
一、教学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灵活的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能根据实际情况计算有关物体某几个面的总面积,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实际生活中的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二、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基本掌握了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后,进一步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这节课的教学我本着“让学生的自主探究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应用“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按照“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联系实际,创新应用”的教学流程进行设计。
三、教学内容的创新处理和教学过程
1.巧设伏笔,激趣导入。
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因此,我设计了两个基本问题让学生自主发言、解答,在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的基础上点出课题,为学生探索长方体表面积在生活中的应用打下良好基础。
2.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探索长方体表面积在生活中的应用。
数学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并尽可能在有趣的情景中学习。因此,我创设了义务劳动为班级粉刷教室的情景,让学生讨论需要做哪些准备,应当注意哪些问题,然后提出具体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明确实际生活中有时只需要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感受长方体的表面积在生活中的应用,再让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加深理解。
3.联系实际,灵活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数学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但能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设计“为母亲包装礼品盒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包装纸是否需要留足粘贴处”,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生搬硬套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与能力。
本节课我按照“激趣→探索→迁移→应用“的思路进行设计,让学生主动地在探索,交流等教学活动中,愉快学习,长知识,长智慧。
长方体的表面积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建立表面积概念,会求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求法,在观察对比中,得到长方体表面积公式、正方体表面积公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公式实际应用,并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长方体表面积公式的求法探究。
2、公式的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探究方法。
教具、学具的准备:长方体盒、正方体盒、长方体展开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出新课
师: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是我们学习的好伙伴淘气的十岁生日,他的好朋友笑笑要送给他一份生日礼物。这个礼物准备好了,可是老师对这个包装盒却不太满意,你能帮助笑笑出一个好主意吗?
生:可以在包装盒外面包一层彩纸。
师:老师也是这么想的。看,老师用彩纸将这个包装盒包装了一下,请看(出示课件)。
师:漂亮吗?
生:漂亮。
师:现在新问题又出现了。要把这个包装盒包装好,需要多大的彩纸呢?要求多大的彩纸就是求什么呢?
生:求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师:对,求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是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的表面积.(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 初步感知
1、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对长方体礼盒的哪些部分进行了包装?
生:它的六个面。
师:而且,刚刚我们知道的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那么,你是如何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呢?(师提问)
生:就是求六个面的总面积。(出示课件)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仔细地观察,长方体的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包括哪些?(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师对照长方体讲解表面积的含义。(出示课件,学生齐读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师:那么正方体呢?(请同学对照正方体说一说)
师:他说得对不对呢?
生:对。
师:正方体的表面积也就是六个面的面积,它包括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左面和右面。那么,下面请同学们对照着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标出它的六个面。
(同位之间互相指着模型说一说。)
师:好。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长方体,你从任意一个角度,对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
生:三个面。
师:那么如果老师想看到六个面,应该怎么办呢?
生:把它拆开。
师:那么把它展开,是不是就能看到六个面了呢?
生:是的。
师:下面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把长方体展开是什么图形?(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上讲台介绍自己展开后的图形,并分别指出它们所对应的面。对于不同的方法加以表扬。
师:介绍长方体的展开图有多种。希望同学们课下动动脑筋想一想,想象展开后的图形。
(师用课件展示长方体的展开图形,并质疑:观察展开图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交流并回答问题。
2、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正如大家所说所看到的长方体展开后的图形,相对的面完全隔开了,展开后每个长方体都有六个面。而且,我们知道长方体的对面面积相等,那么,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更加形象和直观了。由长方体变成了我们很熟悉的长方形。那么,你能求出它的表面积吗?
(出示课件,生相互交流并展示)
生介绍自己的方法,对好的方法加以肯定。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是想先求出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把它们的结果相加起来,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S表=S上+S下+S前+S后+S左+S右
师:说得很好。同学们应该表扬一下。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呢?
生2:由于长方体的对面相等,所以我只要求出一个面乘以2就可以了。我得出的公式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
(师板书)
师:这个方法很好,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3:我是先求出上面、前面、左面的面积之和,再乘以2,就可以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了。
我得到的公式是: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高×宽+高×长)×2
(师板书)
师:你真聪明,大家表扬一下。(大家鼓掌表扬)
师出示课件,介绍长方体表面积的求法。
3、应用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
师:请大家算一算,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学生独立解答,指明学生回答)
4、渗透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
(出示课件,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师:这个是一个棱长为8厘米的正方体,求它的表面积。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三、应用所学知识 解决问题
1、出示长方体礼盒的包装袋,并质疑,求几个面的面积。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要求学生说出理由和依据。
2、出示教材P18“试一试”,要求学生独立解答。
让学生理解题意后,鼓励学生独立解答,小组交流,全班集体订正。
3、师:做一个长方体的鱼缸需要求几个面的面积?(学生思考,指名回答)
(出示课件)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当遇到具体问题,要具体对待。数学知识与我们密不可分,我们要学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附:板书设计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高×宽+高×长)×2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长方体的表面积课件(篇3)
一、教材分析
1、说课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和例1以及练习六的第1—4题。
2、教材简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第二小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3个例题,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有关知识,本节课只要求学生学习例1,掌握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材先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把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的6个面展开,帮助学生认识表面积的概念。接着通过例1,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通过练习,巩固、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2、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会用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推理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探索精神。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4、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5、教学难点
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6、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纸盒,一把剪刀。
教师准备一套多媒体课件。
二、教法、学法
本课时依据现代认识科学理论及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创设情境,引入探究式的教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他人合作意识,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设计
本节课,我的基本教学思路是:通过“创设一个情境,进行两次探究活动,设计三组层次训练”的教学步骤,通过六个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丰富的生活场景;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纸盒;漂亮的礼品盒。)
教师让学生观察,然后提出问题:
①前面我们看到的主要是什么形状的物体?
②单独出示一个漂亮的礼品盒(出示图: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
学生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师指出小红想做一个这样的纸盒,可她不知道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2、动手操作,理解概念
这次探究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剪一剪、看一看、想一想概括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首先教师用课件示范,把一个长方体纸盒沿棱剪开,再展开,看看展开后的形状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剪开一个长方体纸盒和一个正方体纸盒,展开放在桌上。(学生在剪的时候,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当学生都把展开的图放在桌上时,教师让学生用“上、下、前、后、左、右”六个字标明6个面。把标得又快又好的学生作品贴在黑板上,然后指着黑板上两个展开图,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揭示课题并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接着,让学生观察展开后的图形,思考两个问题:
①在长方体中哪些面的面积相等?
②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3、合作交流,掌握方法
这次探究活动的主要有两项任务:一是通过学生观察思考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指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二是通过学生合作、交流总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出示例1,学生读题后,明确这道题就是求长方体的表面积,然后出示想的过程,提出要求:同桌合作、讨论,完成P26例1下面想的过程。
抽生汇报,并说说每个面的长、宽各是多少,同时,课件在长方体图中进行闪烁。
接下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总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最后,把学生的不同方法,特别是下面三种方法板书出来(课件出示)
①6×5+6×4+5×4+6×5+6×4+5×4
②6×5×2+6×4×2+5×4×2
③(6×5+6×4+5×4)×2
并试着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说出算式的理由。
接着引导学生对这三种方法进行比较,得出简便的解法。
4、引导总结,归纳学法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概念和表面积计算方法进行总结,让学生发现刚才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进行的,从而实现对学习方法的归纳。
5、分层训练,巩固运用
第一层次——导练:(课件出示)练习六第1、2题,主要解决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的问题。
第二层次——议练:练习六第3题,P26“做一做”用两种方法计算,主要巩固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第三层次——自练:P28第4题,主要让学生运用刚学过的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6、结合板书,全课总结
(出示板书并简单进行说明)教师结合本课时板书,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时主要内容。学生回顾学习情况,质疑解疑,教师肯定学生优点,提出希望。
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巨大优势,使静止的变为动态的,复杂的变为简单的,抽象的变为具体的,有效地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显示了教学过程,启迪了学生思维。通过“创设一个情境,进行两次探究活动,设计三组层次训练”的教学步骤,安排六个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既理解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又掌握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还学到了学习的方法,享受了数学学习的乐趣。
长方体的表面积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
2.初步学会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建立表面积概念,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难点
正确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长方体的特征是什么?
2.标出自带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右面、上面的长和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二、探究新知.
导入 :同学们对长方体的每个面的面积都会计算了,那么整个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怎么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
(一)建立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教师提问:什么叫做面积?
长方体有几个面?
(用手按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摸一遍)
2、教师明确:这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3、学生两人一组相互说一说什么是.
4、教师板书: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演示课件】
1.学生归纳:
上下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宽作为长和宽的;
前后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高作为长和宽的;
左右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高和宽作为长和宽的.
2.教学例1.
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
教师启发:做这样一个长方体纸盒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就是要计算这个.首先要找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可以计算每个面的面积,把每个面的面积合在一起就是表面积.
第一种解法:
长方体表面积=6个面积的和
64+64+45+45+65+65
=24+24+20+20+30+30
=148(平方厘米)
答:至少要用148平方厘米硬纸板.
第二种解法:
长方体表面积=上下面面积+前后面面积+左右面面积
652+642+452
=60+48+40
=148(平方厘米)
答:至少要用148平方厘米硬纸板.
副标题#e#
第三解法:
长方体表面积=(下面面积+前面面积+右面面积)2
(65+64+54)2
=742
=148(平方厘米)
答:至少要用148平方厘米硬纸板.
3.思考:你认为哪种解法简便?
(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把第一个式子和第二个式子改写成第三个式子;第三个算式更简便些)
4.教师小结:
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关键是找出每个面的长和宽.
5.练习:
一个长方体长4米,宽3米,高2.5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我们学习了有什么用?(铺地砖、粉刷墙壁、计算长方体罐头商标纸的大小,都要用到这部分知识)
四、随堂练习.
1.用两种方法计算自带.
2.计算下图的表面积.
①计算.
②有几种计算方法?
③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五、课后作业 .
一个长方体的形状大小如下图:
它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
它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
它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
这个是多少平方分米?
六、板书设计 .
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例1.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
64+64+45+45+65+65
=24+24+20+20+30+30
=148(平方厘米)
=60+48+40
=148(平方厘米)
652+642+452
=60+48+40
=148(平方厘米)
(65+64+54)2
=742
=148(平方厘米)
答:至少需要148平方厘米硬纸板.
长方体的表面积课件(篇5)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
“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长方体有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它们的面积怎么样?有几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
然后让学生分别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再展平。(教师将长方体表面积的教具展开贴在黑板上。)
(2)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标明六个面,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正方体有几组面积相等的正方形?” 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再展平。(教师将正方体表面积的教具展开贴在黑板上。)
(3)教师指着两个展开图说明: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总和叫做它的表面积。(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1)教学例1。
让学生观察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纸盒,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什么叫长方体的表面积?
②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什么形状?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算? 然后教师说明: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遇到要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现在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出示例1的题目和图,指定学生读题,复述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提问: “要求‘做这样一个长方体纸盒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就是要求什么?” 使学生明确:就是要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这时,让学生将刚才展开的长方体再折回原状,并按照例题的数据在自己的长方体上注明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然后提问:
“长方体的表面积中包括哪几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
让学生打开教科书
引导学生说出: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把
长方体的表面积课件(篇6)
教学内容
教材第89 页: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操作、讨论、交流、归纳的过程,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会运用表面积的意义,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能根据实际情况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部分面的面积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探究立体图形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表面积的意义;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长方体纸盒。
学生:长方体纸盒
教学设计
一、复习铺垫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生答。(教师强调面的知识)
二、创设情境 、引入问题
老师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也非常感兴趣,做了一个长方体的纸盒,制作这个纸盒至少需要用多大面积的纸板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求什么?
生:长方体纸盒的表面积。
师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师:看了课题同学们想问什么?
师生共议研究课题:
(1)什么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怎样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三、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 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什么叫长方体的表面积呢?请看大屏幕。
多媒体出示长方体展开图。
师:同学们看完后有什么想说的?
生:围成长方体的是6个长方形。
生: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展开后6个面的总面积。
师归纳后板书: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师: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表面积,那么制作这个纸盒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纸板这个问题该怎样解决呢?
多媒体出示长方体粘合图
师:同学们看完后,又想到了什么呢?
生:求出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也就知道了做纸盒所需要的面积。
生:要知道做这个纸盒用多大面积的纸板就是求它的表面积。
〔着重引导学生体会: 求做这个长方体纸盒需要多少硬纸板,就是求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
多媒体出示长方体图形
师:现在同学们能求出它的表面积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没有数据。
师课件出示数据,引导学生把数据放到长方体相应的位置。
2.探究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师:我们知道了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和宽又分别是长方体的什么条件呢?
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讨论:
上、下每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长方体的()和();
前、后每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长方体的()和(); 左、右每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长方体的()和()。
小组讨论交流(学生汇报)得出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个面长和宽的关系:
上、下每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长方体的(长)和(宽);
前、后每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长方体的(长)和(高); 左、右每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长方体的(高)和(宽)。
3、尝试计算
问:现在你能求出做这纸盒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纸板吗?
学生尝试计算,出示活动要求:
(1) 小组讨论,想办法求出做这个纸盒需要多大面积的纸板。
(2) 把自己的计算方法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
反馈:哪个小组先上来,把你们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向大家汇报一下?在一个小组汇报时,其他小组的同学要仔细地听,认真地想,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向他们提问
学生板演后说明想法:
生1:我先用30x10求出上面的面积,因为上下面的面积相同,所以再乘2就是上下面的面积;用30x15求出前面的面积,再乘2就得出了前后两个面的面积;用15x10求出右面的面积,再乘2,就是左右两个面对面积,然后把6个面的面积加起来。
生2:我先求出上面、前面、左面3个面的面积,因为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所以再乘2就求出6个面个的面积。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语言叙述的完整性,准确性。
师多媒体展示学生的汇报结论。
指两生把板书上的数字换成对应的长、宽、高,引导学生总结出:长方体的表面积=(长x宽+长x高+宽x高)x2或者长方体的表面积=长x宽x2+长x高x2+宽x高x2。
多媒体出示:长方体的表面积=(长x宽+长x高+宽x高)x2或者长方体的表面积=长x宽x2+长x高x2+宽x高x2。
4探究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多媒体出示:棱长为5厘米的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学生尝试计算,指生汇报并说明想法,引导学生得出: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x棱长x6.
四,巩固新知、拓展运用
1、课件出示“我会选”,学生口答。同时在多媒体上出示答案。教师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2、课件出示“说一说”,学生口答,同时在多媒体上出示答案。运用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3、课件出示“聪明的你”,引导学生注意:
(1)在处理长方体(正方体)实际应用时,要灵活运用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不一定是6个面);
(2)计算时,关键是找准数据。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班内汇报,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4、课件出示“攀登高峰”,引导学生分析计算时应考虑几个面,问题课后讨论完成。
五、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
长方体的表面积课件(篇7)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一) 让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初步学会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 根据现实情境和信息,通过动手操作 小组合作 观察思考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去探索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和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 观察 抽象概括探索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概念。 (三)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确定长方体的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教学方法:运用引导探索的教学策略,以“用活教材,练活习题,激活课堂”为教学途径,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应用于生活。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展开的教具,学生每人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和火柴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 直揭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师问:看了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想知道什么? 二 复习准备:(投影出示题目) 三 学习新课: (一)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1、教师出示长方体教具,问: ①这个盒子是什么形状的,它有几个面? ②我们把它放在桌面上最多只能看到几个面? ③如果要使六个面一眼全看到,有什么办法?(把六个面展开放在一个平面上) 2、让学生拿出各自的长方体纸盒,教师指导学生沿着上面与前面相交的棱、左面与上面、前面、后面相交的棱以及右面与上面、前面、后面相交的棱将纸盒剪开。 让学生将剪开的纸盒展平、合上,再展平,观察原来长方体的各个面展平后各在什么位置,并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教师注意订正。 3、教师选一个展开图贴在黑板上,请一个学生在展开图上指出原长方体的各个面。 4、学生和剪长方体的方法一样剪开正方体,并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原正方体的6个面,教师注意订正。 5、教师选一个正方体展开图贴在黑板上,然后问: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有几个面积相等的.面?每个面的边长是原正方体的什么? 师:现在我们是不是很清楚的看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六个面? 教师归纳板书: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学生齐读概念) (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多媒体演示展开动画 观察展开过程,出示下列问题::长方体有几个面?哪些面的面积相等?有几组相等的面?上、下、前、后、左、右各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原长方体的什么? 2、小组讨论并汇报(讨论和回答时可让学生对着长方体盒子说) (引导学生答出:上、下每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原长方体的长和宽,前、后每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原长方体的长和高,左、右每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原长方体的宽和高。) 3、 空间想象 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建立一个立体的长方体形象; 4、练习六第l、2题。(第一幅图让学生说出前面的长和宽,再答出前面的面积,后两幅图直接答出前面的面积,每一幅图前面面积算出后,追问:后面的面积是多少?要求前、后面的总面积怎么列式?) (三)教学例1: 例1(出示幻灯片5)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厘米2硬纸板? ⑴要求做这个长方体纸盒需要用多少厘米硬纸板就是要计算这个长方体的什么? ⑵长方体的表面积包括几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 ⑶每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学生独立填空) ⑷学生小组讨论并试作:如何计算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⑸指名学生说出自己的算法,教师板书。 解法1:6×5×2+6×4×2+5×4×2 =60+48+40 =148(平方厘米) 解法2:(6×5+6×4+5×4)×2 =(30+24+20)×2 =74×2 =148(平方厘米) 答:至少要用148厘米2纸板。 ⑹比较两种方法 ⑺教师小结: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关键的事要正确找出3组面中每个面的长和宽。 四、巩固反馈 做例1下面的做一做中的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然后汇报解法,并说出思考过程。 五、全课总结 (1)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的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要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要准确找到每个面的长和宽。 (2) 长方体的表面积如何计算 六、布置作业: 练习六第3、4题。 七、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课件(篇8)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给大家呈现的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3课《长方体的表面积》,本单元是属于我们小学数学四大领域里的“空间与图形”范畴内的内容。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与正方体展开图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本节课是长方体的表面积,也为后面学习圆柱的表面积起着铺垫作用。鉴于本课特点及教材编排意图,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我为本课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基于以上目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及形式多样的练习来突破难点,解决数学问题,内化新知。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点拨引导、讲解分析、类比迁移等方法进行教学,在主问题提出后,新知探究中,我会适时指导点拨,引领学生去学习,在学生内化新知中对于学生不够明确的知识适时进行讲解分析,照顾到所有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在本节课中都有所收获。在检测反馈和巩固提升中,我将采用类比迁移的方法将新知进一步升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的构思,为了能凸显“有效教学”的理念,更好的达成学习目标,本着“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的思路对本节课作如下设计:
一、回顾旧知,让知识“衔接”起来!
通过复习旧知,让学生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并将新旧知识衔接起来,并在学习新知中加以应用。
二、创设情境,让课堂“活”起来!
提出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生活情境中的新问题,从而导入新课,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新知的积极性,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三、自主探究,让学生“动”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尤为强烈。”因此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我采用了涂一涂、数一数、算一算、想一想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特性得到发张,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体验成功,让学生“乐”起来!
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力求体现知识的纵横联系做到层次分明的练习,让学生学以致用,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本节课始终关注着学生的发展,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运用的过程中,从而落实“四基”,培养“四能”,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当然,课堂上也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不能照顾到学生全部,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没能调动起来,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求异思维还有待于我进一步挖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成长的路上,我会更加努力,希望各位老师给予指教和点拨。
长方体的表面积课件(篇9)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第下册第33——35页《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我将从目标的叙写、评价的设计、学习流程和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的叙写
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它决定了教学的有效性,关系到新课程理念的真正落实。为此,在叙写目标前,我认真查阅了标准、教材、了解了五年级学生的知识现状。
1、基于标准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基于教材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是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第二节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学习,既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又有助于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下基础。本节课的内容分三个层次:一是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展开图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二是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三是利用公式解决例1和例2等一些实际问题。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本节课学习难点在于学生不能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求每个面所需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把正方体或长方体纸盒剪开,通过观察展开图来突破这一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以下两点:
1、能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并归纳出计算方法。
2、能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计算出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根据学习目标的设计和我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本节课学习重点是:
1、重点:说出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解决有关的实际生活问题。
2、难点是: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学习目标,在本课中我主要采用如下学习方法: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在剪一剪,说一说等活动中明白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并归纳出表面积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火柴盒、直尺。
二、评价任务的设计
为了检测目标的达成,我设计了以下的评价方案:
任务1:通过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能说出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任务2:通过剪一剪,说一说等活动发现每个面的长、宽与长方体长、宽、高的关系,能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
本节课我以“四了”教学模式为宗旨,设计了四个环节,下面我说一下本节课的学习流程:
三、说教学流程:
(一)巧设情景,质疑引入: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以自己的兴趣为转移。本节课我结合小明为妈妈买了一份生日礼物。可他觉得这件礼物的盒子不够精美,你们能不能给小明出主意?想知道这张包装纸的大小吗?导入新课。这一情境的设计意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感受到一种人文情怀。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实践操作活动,经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独立去探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动手操作、探究概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对于学生来说,长方体和正方体每个面面积的计算已不是难点,难在如何从立体图形中找到每个面所对应的长方体的长、宽、高。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了:
1)复习旧知,巩固强化。教师先拿出长方体纸盒对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面之间的关系进行复习巩固为求表面积进行铺垫。
2)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剪开,然后将自己剪开的长方体纸盒展开,标出“上、下、前、后、左、右”6个面的位置。使学生明确表面积的定义: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就是它的表面积。为进一步求表面积作好铺垫。
3)讨论探究让学生观察展平的长方体图,分小组带着问题进行讨论:
A、一个长方体剪开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B、展开后哪两个面是相对的面,有几组相等的面?
C、上下、左右、前后各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原长方体的什么?让学生通过手动、口说、眼看、脑想发现长方体每个面面积的计算所需数据。
4)教师课件演示将长方体纸盒剪开,学生说出每个面的算法。
5)总结归纳用文字的形式总结出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这样使学生从循序渐进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2、小组合作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明确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后,放手让学生通过合作自己去探求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总结出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
(三)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本节课我设计了有梯度的三类练习题。
1、基础练习:
引导学生练习书本中例题1和例题2加深了学生对公式的感性认识。
2、巩固提高
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不需要算出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面积,我通过两道求5个面面积的练习题(课本33页做一做,35页第6题)进行了巩固。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说说解这种题时要注意什么,并举出在日常生活中,做哪些事与求长方体、正方体的部分面积有关。使学生懂得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
3、拓展延伸
因学生个体的差异,我让学生同桌合作,测量火柴盒的长、宽、高,并计算做这样一个火柴盒需要多少纸板?学生经过动手测量,体会到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必然联系,同时在量一量,算一算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
(四)全课小结:谈谈你在本节课中收获到了什么
课堂小结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理解。也是对学生情感态度的肯定。
(五)说板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重点内容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感知所学数学知识,增强识记效果。
综上所述,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以上是我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个人看法,有什么不当之处请各位评委和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长方体的表面积课件(篇10)
长方体的表面积
园南小学
方莺
教学内容:课本第41、42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求长方体的表面积。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切一切或剪一剪,引导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展开图的探究得出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情感与态度:
在学习中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增强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推导过程。教学难点: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推导过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阶段:
1.请学生利用受中的长方体纸盒,请将这个长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
(学生操作)
我们将长方体沿着棱剪开,就得到了一个长方体表面的展开图。(出示学生得到的长方体表面的展开图。)
[学生通过操作得到长方体表面的展开图,由于沿着不同的棱剪开,就得到的长方体表面的展开图也不同,因此会有多种展开图。]
二. 中心阶段:
1. 引导学生观察得到的长方体的展开图,思考:长方体表面的展开图有什么特征?
长方体表面的展开图有三组相同的长方形面组成,共有6个面。
2. 想一想可以怎么求这6个面的面积总和。方法(1):先分别求出前面的面积,再求出上面的面积,再求出左面的面积,然后将这3个面的面积相加再乘以2,就是这6个面的面积总和。
方法(2):先分别求出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和,再求出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和,再求出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和,最后将它们相加,就是这6个面的面积总和。
3. 请你试着求一求你手中的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总和。注意:先测量棱长的尺寸,再计算,取整厘米数。(学生计算)
4. 刚才我们计算的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那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么求呢?书上有具体的介绍,请打开书,翻到P41,看书回答:(1)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2)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1)长方体有三组相同的长方形面,共六个面,六个面的面积总和称为长方体的表面积。
(2)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S=2(ah+ab+bh)
[学生通过对自己手中的长方体表面的展开图的观察,自主探究,得出了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么求的结论。最后通过看书规范自己的结论。]
三. 练习阶段:
1. P42/1 可以请学生利用附页2中的图形折一折,加深理解,怎样的图形可以折成长方体,可以让学生适当地进行记忆。
2. P40/2 让学生独立完成,注意书写格式的规范。
解:S=2(ah+ab+bh)
=2×(6×8+6×4+4×8)=2×(48+24+32)=2×104 =208(平方分米)
答:长方体的表面积是208平方分米。
3.计算下面正方体的表面积。
解:S=2(ah+ab+bh)
=2×(7×3+7×2+2×3)=2×(21+14+6)=2×41 =82(平方米)
答:长方体的表面积是82平方米。
解:S=2(ah+ab+bh)
=2×(2×10+2×1+1×10)=2×(20+2+10)=2×32 =64(平方分米)
答:长方体的表面积是64平方分米。
4.P40/3 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利用多媒体讲解,使学生形象生动地解决问题。
[练习时让学生适当地借助直观、现象的学具,帮助解决问题。]
四. 总结:
长方体有三组相同的长方形面,共六个面,六个面的面积总和称为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S=2(ah+ab+bh)
梯形面积课件精品十二篇
发现一篇网络上的好文“梯形面积课件”非常值得一看,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让你有所收获建议你将其收藏起来。老师会根据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成教案课件,因此老师最好能认真写好每个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
梯形面积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操作拼图,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会用字母表示公式,并能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进一步学习用转化的方法思考问题。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计算机课件、实物投影、两个完全一样的一般梯形(若干)、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并标有梯形的各部分名称
学具:同上、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同学们,谁还记得我们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
2.在这些图形中,已经学过哪些图形的面积?谁给大家说一说?
3.过渡语:学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时,我们是把新的图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推导出面积的计算公式。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来研究梯形的面积。
4.板书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
二、合作探究,推导公式
1.老师给大家几个思考讨论题,请一个同学读一读。出示思考题:
(1)请你拼一拼、摆一摆、折一折、剪一剪,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
(2)梯形的面积与转化后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转化后图形的各部分相当于梯形的哪些部分?
(4)试着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2.现在同学们小组合作,看看谁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按照思考题的顺序进行讨论。
3.学生拼摆讨论,教师巡视点拨。
4.汇报拼摆过程。学生前边演示,叙述推导。
梯形面积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运用。
2、学生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领悟转化思想,感受事物之间是密切联系的。
3、学生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发展,在发展中快乐,体验到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是美的,激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发现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片断实录:
生:这是3秒钟限制区,是限制对方队员在这个区域内停留不能超过3秒钟。
师:但是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我们还没有学过,你猜想梯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你想怎样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呢?
师:同学们都很有想法,那到底是不是像同学们想的那样呢?让我们来动手验证一下。
在动手操作之前,老师提出三点建议:
(1)想想能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什么图形。
(2)根据转化图形与梯形的关系,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3)填写好汇报单,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动作快。
明白了吗?开始吧!
师:刚刚同学们把梯形转化成了多种图形!现在让我们请这几个小组的同学说说他们的想法。大家注意听,你们的意见相同吗?你还有补充吗?
汇报:平行四边形:两个怎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他的叙述严密吗?有补充吗?听到了吗?他的叙述多严密啊!老师喜欢你用的这个词(板书):完全相同,你能解释一下什么叫完全相同吗?
你叙述的条理多清晰啊!语言真流畅!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还有的同学拼成的是长方形,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拼的。
正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那你们的推导的结果应当是一样的。是吗?
师:同学们,观察这些图形,无论长方形还是正方形,都是。再看,(移动图形)你发现什么了?
你很善于观察和总结!
过渡:看来,只要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就能拼成一个。(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学过:(板书)
然后我们就可以根据两种图形间的联系来推导梯形的面积了。谁来帮老师梳理一下。
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平形四边形的高就是,所以梯形的面积为什么除以2?(用笔画)
刚才展示的都是拼组的方法,还有些同学只用一个梯形就完成了任务,他们用了分割的方法。你们都看懂了吗?请这个小组的同学来简单说说你们是怎么推导的。你们小组的方法真独特!方法不同,那你们推导的结论呢?
总结: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手势)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方法。但这些方法都有共同点。谁来说说?
是不是这样啊?那大家就一起把我们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的梯形面积公式读一读吧!(课件)如果用字母表示你会吗?
在这个公式中,哪里应该引起我们注意呢?在计算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
梯形面积课件 篇3
教学目的:
1、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梯形面积时的运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小黑板、若干个梯形图片(其中有两个完全一样的。
1、提问:我们学习过哪几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计算公式分别是什么?
2、你能说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吗?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呢?
启发谈话:同学们能依照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板书课题)
⑴拼一拼,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动手拼一拼。
⑵看一看,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提问:你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间的关系了吗?
出示小黑板: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学生讨论,指名回答,师板书。
师:如果我们手中只有一个梯形,你们能不能自己动脑想出别的计算方法推导它的公式?下面小组讨论。分组汇报:
生1:做对角线,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如下图⑴:
生2: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做另一腰的平行线,把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如上图⑵。
生3:从上底的两个顶点作下底的垂线,把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如上图⑶。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好多种方法,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不管采取何种方法都可以得出梯形的面积是“上底与下底的和乘以高再除以2。”
师: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下底和高,那么梯形的面积你会表示吗?
出示例子: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是梯形,渠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教学后记:
实践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以实践操作为切入点,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积极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拼一拼、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获得感性材料,为概括出新概念、总结新方法打下基础。
在教学是我注重了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梯形面积课件 篇4
【基础知识自主学习】
一、填空题.
1.两个()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和等于(),梯形的高等于()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的面积的一半,用字母公式表示是()。
2.求梯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个条件,它们分别是()。
3.一个梯形的面积是4.2平方分米,它的下底与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边相等,高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分米。
4.一个梯形的面积是76平方厘米,下底是12厘米,上底是8厘米,梯形的高是()厘米。
5.一个梯形的面积是28平方米,它的高是7米,上底是3米,下底是()米。
二、计算下面每个梯形的面积(单位:米)
【基本能力达标学习】
一、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三角形面积总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正方形和长方形也是平行四边形.()
3.两个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形状也相同.()
5.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或梯形面积的大小分别与它们的底和高有关,与它们的形状和位置无关.()
6.两个面积相等、形状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面积的2倍.()
二、应用题.
1.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的高都是6厘米,梯形上底与平行四边形的上底都是10厘米,梯形上底比下底多3厘米,梯形面积比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少多少
2.一块木板的面积是2.25平方米,锯成上底是0.6米,下底是0.4米,高是0.5米的梯形,最多可以锯多少块
3.秦王川灌区修了一条水渠,上口宽9米,下口宽6.5米,深5.4米,这条水渠横截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一块梯形地,上底是30米,下底减少10米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面积就是1500平方米,原来梯形的面积是多少
【理解运用探究学习】
计算下面每个图形阴影部分的面积。
梯形面积课件 篇5
《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面积,并运用到生活中。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同时渗透“重合、旋转、平移”等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意识。教学重点
梯形面积的计算,关键是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利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教学难点
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关键是运用学生操作拼图和课件所提供的直观形象的动态变化过程调动学生积极性,探索、归纳公式。教学设计
一、复习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你会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吗?
2、梯形的面积你们会计算吗?想知道怎样计算吗?(引出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
二、推导
1、同学们还记得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吗?共同回忆,电脑演示。
2、你能仿照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 学过的图形,得出它的面积计算公式吗?用课前准备的梯形,拼拼看吧。(自主学习)
3、你是怎样拼摆的?与小组同学交流。(合作学习)每组选出代表,为大家演示。师电脑演示。
4、观察拼成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呢?请大家分组研究研究。交流后完成填空(书中推导过程)。
5、回顾拼摆过程,计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计算其中一个梯形的面积。(师板演)。
6、我们已经会求梯形的面积了,你能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求梯形的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指名回答)
7、梯形的面积公式也可以用字母表示。
S=(a+b)h÷2
你能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吗?试一试,出示课件。
三、应用
1、运用梯形的面积公式我们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件出示例题。
指名读题,理解“横截面”。演示渠口宽就是梯形的上底,渠底宽就是梯形的下底,渠深就是梯形的高,明确求横截面的面积就是求这个梯形的面积。
2、学生试做后集体订正。
四、练习
1、判断:检验推导过程,要求说明理由。
2、练一练:明确为什么除以2。
3、智力闯关:
第一关:求拦河坝横截面的面积,生独立解答。
第二关:求飞机两侧机翼的面积,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第三关:求圆木的根数,明确这道题是根据什么算的。
第四关:求梯形鱼塘的高,通过课件演示,利用推导过程,帮助学生分析。
五、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2、质疑: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3、自己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高兴吗?经常动手操作、动脑分析,你会有更大的收获。
六、作业
1、个人作业:量出你手中梯形的上、下底和高,并求出它的面积。
2、小组作业;如果你手中只有一个梯形,请你剪一剪,拼一 拼,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重新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反思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本节课我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教学,主要是利用课件演示,启发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动脑、动手、动口。
1、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注意力特点,整合课程资源,使课件演示基本贯穿整个课堂,使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知识。既是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又是对学生条理的整理。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相互合作,主动探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同时不完全依赖电脑,如让学生亲自动手拼摆,突破难点。通过课件完成例题,解决生活中的面积计算,练习有层次、有梯度、有趣味,突出重点,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与教法相结合,以旧引新,新知、旧知有机的融为一体,通过动手操作,对课件的直观演示进行观察、比较、推理、得出结论,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3、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或正确或错误的思维过程。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发展。在此过程中,我只是组织者、指导者,起到了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的实现对梯形面积公式的理解的目的。
4、不足之处:
练习题的设计缺少难度,学生很轻松就完成了,尤其是优等生,没有吃饱。如果将作业题中的第二题放到练习题中,这样既提高了难度,满足优等生的需求,又让学生体验到了灵活多样的解题方法,效果会更好。
梯形面积课件 篇6
教学内容:教材第90、91页练习十七第38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利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分析、概括和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和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利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填空
4.8平方米=()平方分米
62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1.2公顷=()平方米
1.2平方千米=()公顷
560平方分米=()平方米
2、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图略)
3、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上一节梯形面积公式的练习和应用课,请同学们说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二、指导练习:
1、练习十七第3题。
观察思考:要计算梯形面积,哪些条件是合适的?
独立完成,核对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2、练习十七第4题。
问:这个花坛是什么形状?要示其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数据?题目中是直接告诉我们如何求梯形上下底的和?(如果有困难,可以小组讨论)
板书:上底+下底=4620=26(厘米)
高:20厘米
学生明确上面几个问题后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3、练习十七第8题。
讨论:如何剪去一个最大的平行四边形?(以梯形上底长度为底长的平行四边形是梯形里最大的平行四边形。)
如何求剩下的面积?独立做题,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预设有以下两种方法:
方法一:(2+3.5)1.82-21.8
=4.95-3.6
=1.35(平方厘米)
方法二(3.5-2)1.82
=1.51.82
=2.72
=1.35(平方厘米)
三、课堂作业P91第5题。
补充练习:
1、
一个梯形,上底是1.2米,下底是0.8米,面积是3.6平方米,求这个梯形的高.
2、一个梯形的下底是12厘米,高是4厘米,面积是36平方厘米,这个梯形的上底是多少厘米?
课后反思:
由于三角形的面积还未教,所以第8题只能暂放以后进行指导练习。
今天的指导练习重点应放在第4题。因为学生疑惑为什么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中是上底加下底的和,可在列式时却是用两数相减的差来表示。针对这一困惑,教师一定要通过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而且要使学生明确,并非求梯形的面积一定要知道上底、下底分别是多少。在这题里,我们就是把上底加下底的和看成一个整体来求的。
补充的两道习题有数学价值。价值体现在学生能够主动根据逆向思维的难易选择合适的方法。学生一改平行四边形中求底或高用算术方法的做法,绝大多数学生都主动利用方程根据计算公式来列式。在解答过程中学生再一次体会到方程的优势。
梯形面积课件 篇7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2.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3.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尺子、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纸片、ppt课件。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出示堤坝横截面,感受求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预设:联想到三角形等面积公式推导方法,可尝试把梯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再比较转化前后图形之间的关系,也许就能求出梯形的面积。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并比较转化前后图形的面积。
(1)预设一:把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发现:一个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加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
推导: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得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预设二:可以把梯形通过“割补”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发现: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加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高的一半。
推导: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得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2.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
(1)通过比较转化前后图形之间的关系,得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2)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公式“S=(a+b)×h÷2”
(3)运用公式求出堤坝横截面的面积“(20+80)×40÷2=20xxm?”
3.师生小结。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升。
1.滑梯侧面的形状是一个梯形,已知梯形的上底是2m,下底是5m,高是1.8m,求出它的面积。
2.在方格纸上画一个梯形,高是4cm,上底是5cm,下底是7cm,这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每个小方格的边长表示1cm)。
3.先测量,再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并与同伴交流。
四、全课总结,强化延伸。
这节课,我们运用拼组法、割补法等,通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再一次感受了“转化”的思想。
梯形面积课件 篇8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2.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灵活运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3.结合数学“再创造”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等逻辑思维能力与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梯形的面积”是在学生认识了梯形特征,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并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材没有安排用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而直接给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想,怎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让学生在数学的再创造过程中实现对新知的意义建构,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前两天学习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还记得三角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吗?
(点评:通过复习提问,从而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奠定基础。)
师:这里有一个灌溉堤坝的横截面如下图,它的面积是多少?
师:梯形的面积到底该怎么计算呢?今天,让我们共同来研究。(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师: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梯形,而且需要我们计算它的面积。那么到底该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我有个建议,发挥小组的力量,共同合作探究。
(点评:启发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大胆提出猜测,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又使学生明确了探索目标与方向。)
师:下面我们共同来研究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小组全作的要求如下:
a。利用你们小组的梯形学具,先独立思考能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什么图形。
b。把你的方法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共同验证。
C.选择合适的方法交流汇报。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参与并给以适当的指导。让部分小组上黑板展示)
师:同学们已经用不同的方法转化成了我们学过的图形,哪一个小组先派代表给同学们讲解,其他时小组的同学可以随时提问。
生1:我们小组的方法是用两个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2:我们小组是把梯形沿两腰中点剪开,变成两个小梯形,再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生3:我们取了两个相同的直角梯形,因此,拼成的图形是长方形。
师:同学们介绍了各种方法,现以第一种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为例(实物投影出示),这一个梯形和转化后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怎样推导其面积公式?
生:梯形上、下底的和等于拼成后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高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生:因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有两个梯形,求一个梯形就需要除以2。
师:请同学们再任选一种转化方法进行推导,验证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和刚才的是否一致。
师: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那么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应怎样表示?
(点评:这部分内容是这一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激发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后,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让他们主动探究、大胆猜测、积极验证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相互合作,主动探索,真正处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新知、旧知有机的融为一体,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进行计算,整个过程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使学生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引入:梯形的用途很广泛,在很多物体中都经常看到梯形。下面我们来解决一些日常中的问题,计算下列梯形的面积
(1)出示篮球场的罚球区图形,请计算出罚球区的面积。
(2)出示汽车侧面玻璃,要制作这扇门的窗户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有机玻璃?
2.练一练第1、2、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我们经常见到圆木,钢管等堆成下图的形状(了示课本第28页第4题),求图中圆木的总根数,你有几种解答方法?
通过今天课堂上的学习,谈谈你的收获。
梯形面积课件 篇9
梯形的面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梯形的特征。今天我们继续走进水产养殖场,看我们又有什么发现?出示甲鱼养殖场情景图和1号甲鱼池平面示意图。
谈话:观察情景图,你发现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1号甲鱼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引领学生分析问题:1号甲鱼池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回答:梯形。
教师引领:怎样求梯形的面积呢?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研究“梯形的面积”(板书课题)。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㈠回顾旧知,铺垫引领
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到出来的?
生:转化成平行四边形。2.教师媒体出示图形的转化过程。
㈡合作探究。1.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认为我们应该从哪里入手探究“梯形的面积”呢? 学生稍作思考可能做出回答: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研究。那到底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呢?我建议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2.提供素材,自主探究。⑴教师出示:友情提示。
①利用小组中的梯形学具,现独立思考,能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什么图形? ②把你的方法在小组中交流、汇报。③选择合适的方法在班内交流。⑵小组探索。
小组合作探究,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并参与指导。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谈话引导交流。
同学们已经用不同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了我们学过的图形,哪一小组的同学愿意把你们的研究成果与大家分享?其它小组的同学可以随时提问。
预测:
生1:我们小组是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边说边演示)
生2:我们把梯形现分成两个小梯形,再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学生演示)
生3:我们把梯形分割拼成一个三角形(如下图所示)。„„
说明:若第2和第3种方法,学生思考有困难,教师可适当点拨,从多种角度分析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探索归纳梯形的面积公式。⑴教师谈话引导。
同学们介绍了多种方法,现以生1的转化方法为例,探究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媒体出示):
⑵思考问题:
①这个梯形和转化后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②怎样推倒其面积公式?与同学进行交流。⑶学生交流
生1: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高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生2:梯形的面积是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生3: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接着,教师板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师质疑:梯形的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生3:因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是两个一样的梯形,求一个面积那就要除以2.⑷请同学们,任选一种转化方法推导,来验证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与刚才的是否一致?
⑸用字母表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那么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应该怎样表示?
教师板书:S=(a+b)×h÷2
⑹安排学生利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求:1号甲鱼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找生到黑板上扮演。(80+100)×60÷2 =10800÷2 =5400(平方米)
答:1号甲鱼池的面积是5400平方米。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刚才通过大家猜一猜,剪一剪,拼一拼,我们把梯形转化成以前学习过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从而找到了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我们归为转化法。其实有很多新的图形都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这种数学思想方法非常重要,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会经常用到它。希望同学们今后遇见困难要多想一想,一定能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再一次的梳理总结梯形和转化后的长方形的关系,加深学生对梯形面积的理解。
五、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课本自主练习第3题:
计算下面梯形面积。(媒体逐一出示,下面的题目。)
做题要求:
⑴观察上面图形,说出底和高各是多少? ⑵根据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列算式并计算结果。⑶学生做后集体订正。
2.课本自主练习第4题。(媒体出示。)你能求出下面图形的面积吗? 友情提示:
⑴让学生想一想:要想求上面图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⑵这些条件不具备,怎么办?
⑶引导学生先测量出梯形的底和高,在根据公式列式计算。3.课本自主练习第5题。(媒体出示。)某水渠的横截面是梯形(如图)。渠口宽8米,渠底宽5米,渠深1.8米,求它的横截面的面积。
做题要求:
⑴认真审题,搜集信息。⑵学生独立列示解答。
温馨提示:求水渠横截面的面积,实际就是求谁的面积? 4.课本自主练习第6题。(媒体出示)
做10件这样的,至少
用布多少平方米?
温馨提示:
⑴认真审题,独立完成。⑵做10件这样的,至少用布多少平方米?必须先求什么?
⑶列示解答。
温馨提示: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形状有变化,面积不变。5.拓展练习。课本自主练习第11题。(媒体出示。)
竹篱笆全长84米。这个花园的面积有多大?
温馨提示:
⑴此题适合学习程度比较好的和城市孩子学生做。
⑵这个花园是什么形状的?求它的面积时,还缺少什么条件?怎样求? ⑶学生独立列示解答。6.课下练习。
⑴课本自主练习第7题。
木材场常常把木材堆成下图的形状,在计算木材根数时,通常用下面的方法:(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2
要求:①请算出木材的根数。
②你能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解释上面的算法吗?
⑵《新课堂》67页,2至4题 课下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老师第天检查,班内集体订正。7.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理,师点名汇报,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梯形的面积
梯形面积课件 篇10
一、学情分析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他们原有知识能力结构的不同导致他们对数学问题的理解也不同,从而出现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个性化和多样化。
因此本节课在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老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启发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自主进行探究活动,进而感受学数学的价值,并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积极学习的动力。
二、教材分析
"梯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及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后安排的教学内容。由于在上述学习过程中,学生已通过操作、实验、探索等积累了探讨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本方法与策略(即剪、移、转、拼等),并初步领悟了"新旧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些都为学生自主研究、探索"梯形的面积计算"这一新的学习任务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为他们实现个体意义上的数学"再创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设计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将转化策略的教学融入到学生的“拼、剪、画、说”活动中,使学生领悟转化思想,感受事物之间是密切联系的,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知识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演示和操作,让学生在拼剪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美,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运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教学策略设计
我在导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并没有沿袭以往的教学思路,而是立足于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与经验,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进行验证--实践应用"的"再创造"过程,让学生在数学的"再创造"过程中实现对新知的意义建构,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一
一、汇报预习的成果
(预习单)
1、你还记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吗?它们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2、对于梯形,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3、利用你手中的梯形,动手折折、剪剪、拼拼,你还能发现什么?
4、如何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谈谈你的想法。
学生汇报前三个:
生1:我发现任何梯形都可以分成两个三角形。
生2:我发现任何梯形都可以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善于观察,勇于实践,大家才会有如此丰富的发现。这节课,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梯形的面积计算"。
(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
引导自由操作,有利于学生在较为轻松的状态下激活原有的"数学活动经验",为随后有目的的尝试、实验和验证作好铺垫。
教学环节二
二、"假设--实验--验证",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
师:汇报预习单第4个问题。如何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谈谈你的初步设想。
(学生分组交流。教师深入学生中倾听,并作必要的启发和引导)
生6:能不能像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那样,通过剪拼,将梯形也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如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然后再来推导?
生7:可不可以像三角形那样,先合拼成一个大平行四边形,然后来推导?
生8:看看梯形的面积与已经学过的长方形、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等有什么联系,根据它们间的联系进行推导。
设计意图
交流对问题的初步设想,是准确把握学生已有数学现实的关键,也是实现"再创造"的开始。这对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随后的"再创造"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环节
三、应用知识,自主探究
师:同学们是不是都有自己的想法了,想不想马上动手试试?
(学生独立或合作尝试转化。教师深入学生群体,听取意见,并对有困难的学生作必要的提示和启发)
教学环节四
设计意图
对数学材料实现"再创造",这不仅需要学生的独立思维,同时也需要组员间的相互启发以及教师的及时点拨与引导。也是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合作尝试"及教师的"个别指导"的意义。
四、汇报展示
师:不少同学已经成功地对自己的假设进行了验证,请向大家展示你们的研究思路与成果。
生1:我们组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合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见图1)。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上、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梯形的高。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也即"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师:能设法将新问题转化成已经学过的问题来解决,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那么在这些方法中,你最欣赏哪一种,就请你借助手中的学具再次完成这一转化与推导过程,并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及时交流,展示他们个性化的研究思路与成果,激发了他们成功的学习体验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积极愿望。
教学环节
五、在实践应用中拓展、延续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师:(出示例题)请大家选择适合自己的面积计算公式求出梯形的面积。
(出示基本练习)测量数据,并计算出这些梯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
学生自由测量、计算并交流方法,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作出即时评价和指导,鼓励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理解及方法。
六、作业设计
师:学校决定在操场东侧宽10米的长方形空地上建造一些形状各异的梯形花坛。如果请你来设计,你觉得怎样设计比较合理?画出设计图,并预算出每一个花坛的占地面积。
(学生自由结合,分组进行构思、设计,并就占地面积进行计算与交流)
实践性练习又一次激发了学生"再创造"的热情,并为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为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品质营造了广阔的空间。
七、板书设计
梯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转化
S梯形=(a+b)×h÷2(学生的方法展示)
八、预设效果
本堂课就学生来说的会在一次次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九、课外知识的准备
了解多种转化的方法。
梯形面积课件 篇11
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测、验证、归纳、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情境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促进探究,使思维处于在爬坡状态。引发认识的不平衡并帮助学生生成新的认识。我认为在数学探究活动中,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这样学生就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从而使数学教学活动不断走向深入。现从一个教学片断来谈谈实际教学中如何正确创设情境。
案例:
(课件:金丰苑内一栋栋漂亮的楼房特别引人注目,在周围绿树成荫、环境优雅,但在一栋楼房前有一块地荒着的)
师:如果你是设计师,针对这块荒地,你打算怎样设计?
生3:这块梯形地接近于长方形,能否可以近似地看成长方形估算一下?
生1:不行。估算毕竟是近似的,买多了浪费,买少了麻烦,最好能求出实际面积。
生2:对。能否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法,转化成其他图形呢?
师:那就请你们试一试吧。用你的方法,设法求出荒地的面积。
生1:割补成一个长方形,面积=[(下底-上底)÷2+上底]×高再计算
生2: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长方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生3: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那么多方法。现在你还有什么想法吗?
生1:可以利用这些公式求出梯形的面积,就可以去铺草坪了。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公式的共同点是什么?学生讨论得出:其实这么多公式,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公式: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师小结:我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熟悉的图形,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公式: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师板书公式)
情境是联系学生经验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载体,创设一种合情的情境,能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宽松和谐的求知氛围是启发学生积极提问的重要前提。它可以给学生留有思维、想象、创新的空间,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更主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氛围里愿意说,敢于说,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起点,为教学的展开铺垫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课一开始,教师就为学生创设了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情景,为学生的提问准备了材料。随后教师的一句“如果你是设计师,针对这块荒地,你打算怎样设计?”激发了学生提问的欲望,把学生真正放在了主体的地位,使提问不再是老师的专用权利,更是学生的权利。师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共同体。整个过程中,教师都以朋友身份进入课堂,允许学生有疑就问,允许“插嘴”,允许学生说错,不随便否定学生的提问,更多的是给予肯定和表扬,而且经常用“你还有什么问题吗?”“你还有什么想法吗?”等亲切的语句,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戒备等心理,消除了学生的后顾之忧,让学生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活动中,敢问,想问,以积极的状态进行探究。
选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实例为素材。情境创设的录像,让人感到亲切熟悉,看到荒地,让学生设计,接着就进行自然设计,而在设计中又遇到了问题:必须先知道面积,而这是梯形,面积怎么求?自然而然,很顺利地过渡到本节课的焦点问题上——怎样求梯形的面积,学生能提出这样有意义、有价值的关键性的问题,源于他们对提供的材料熟悉,觉得有东西可问。
适时点拨,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找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去找: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找问题,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本节课学生提出“这块梯形接近于长方形,能否可以近似地看成长方形估算一下”学生反驳“不行。估算毕竟是近似的,买多了浪费,买少了麻烦,最好能求出实际面积”。这时,教师适当点拨“用你的方法,设法求出荒地的面积”;另外,还可以从知识的结合点上找问题,也就是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比如本节课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己经历“操作——观察——猜想——验证”数学化的学习过程,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发现与生成中达到目的,从而体验数学“再创造”的过程;也可以让学生在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找问题,多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在这节课中,每到有必要的地方,老师都能恰当地点拨提醒:“你还有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想法吗?”暗示学生从这里下手提问题。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
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有疑好问,正是学生善于思考的表现。教师要提供学生“问题场”,在教学上要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是提供“问题场”的一种手段。学生在这样的空间和时间里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节课中“是呀,那么多公式,在计算时该选哪一个?”的问题出来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并适当引导追问“这些公式的共同点是什么?”学生走向深入的探究,在真正的思考,原来都可以转化成: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学生学到不仅是这个公式,更是一种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梯形面积课件 篇12
教学内容:
课本第97~98页练习二十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较为熟练地运用梯形的相关知识去解决问题。
2、培养小组的互助合作精神,体验在这种互助中取得成功的愉悦感受。
3、培养学生自助和互助的能力,学会与同伴合作、交流,提高自己提问求助以及指导别人的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运用梯形的相关知识求梯形的面积以及底和高。
教学难点:
提高整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有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梯形。
(l)我们已经学过了梯形,什么是梯形?
(2)谁来说一说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3)在梯形中比较特殊的梯形是什么?(出示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
2.梯形的面积。
(1)我们在前一节课里利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的梯形面积公式是怎样的?
出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脳高梅2S=(a+b)h梅2
(2)已知梯形的面积以及上底和下底,如何求得高呢?
二、探究新知
灵活运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出示:一块梯形麦田,上底是35M,下底是25M,面积是1140M2,高是多少M?
思路导引:
方法一:根据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a+b)脳h梅2,可以推导出h=S脳2梅(a+b),代入已知条件直接计算。
方法二:设高为xm,列方程求解。
学生尝试解答,小组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方法一:1140脳2梅(35+25)方法二:解:设高为xm.
=2280梅60(35+25)x梅2=1140
=38(m)60x梅2=1140
x=38
答:高是38m.
提问:求高除了用上面的公式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学生自主发言,再由其余同学和教师来判断是否可行。
三、基础练习
1.课本第97页练习二十一第1题。
(1)教师出示水渠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水渠横截面面积就是梯形的面积,渠口宽就是梯形的上底,渠底宽就是梯形的下底,渠深就是梯形的高。
(2)学生独立完成习题,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指名板演,再讲解。
2.课本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6题。
注意让学生观察图示找到计算所需条件。花坛的三面围篱笆,形成一个直角梯形。20m就是它的高,用46m-20m可以得到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
2.课本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8题。
(1)观察这堆圆木的横截面,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讨论后汇报,教师提示:横截面是梯形,因此可以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来计算圆木的总根数。
(2)学生计算验证。
(3)圆木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各是梯形的哪一部分?
教师引导学生,并归纳:圆木顶层根数就是梯形的上底,底层根数就是梯形的下底,层数就是梯形的高。
3.课本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9题。
(1)学生汇报自己测量的数据和计算结果。
(2)集体交流测量方法和计算方法。
4.课本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11*题。
(1)先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组织学生比赛,看谁的方法最多。
(3)汇报交流,全班集体订正。
首先要考虑如何剪去一个最大的平行四边形。应该是以梯形上底长度为底长的平行四边形。剩下的是三角形,可以用两种方法求面积。
方法一:梯形的面积-剪去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3.5)脳1.8梅2-2脳1.8=1.35(cm2)
方法二:用梯形的下底长减去梯形的上底长得到剩下三角形的底长,乘梯形的高,再除以2,得到剩下的三角形的面积。
(3.5-2)脳1.8梅2=1.35(cm2)
四、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在哪些方面有了提高?
角的课件(精品5篇)
一般来说,教师在上课之前会准备教案和课件,以便更好地教授和呈现课程内容。良好的教学课件可以帮助教师清晰地展示知识点和概念,那么是否有可以借鉴的优秀教案和课件呢?以下是栏目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角的课件”,建议您收藏此页面以防遗失重要信息!
角的课件【篇1】
○教学目标
①背诵、翻译全文。
②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③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学重点
①掌握文言词句,
②感悟“物外之趣”。
○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②掌握字词。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疏通文意。
②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板书课题。
作品、作者简介
教师导学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
解释词义,疏通文意
①默读课文,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e.果如鹤唳云端。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i.昂首观之,项为之强。j.徐喷以烟。
k.以草为林。l.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②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③反复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试着划分朗读节奏。
作业
①完成“研讨和练习”二。
②写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③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②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复述、背诵、翻译课文。
研读与赏析
①教师导学
a.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b.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②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a.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提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b.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体验与反思
a.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b.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提示]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c.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提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
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热情鼓励。
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a、珍惜生命。b、处置有度
作业
a、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b、 将“体验反思b”写成300字的短文。
小结
同学们,《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像。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
都是在联想、想像甚至幻想中产生的。少年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
多姿多彩。同时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引起对文言文兴趣,多多积累文言词汇,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板书设计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联想和想象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蚊、土砾
森林、野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蛤蟆
庞然大物
大快人心(鞭打、驱赶)
点评
本学案突出了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
教学设计把传统的朗读和背诵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比较恰当的,现了文言文的教学特点。
教学内容方面,把对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基础知识作为训练的重点,符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现阶段的基础情况。
根据教学内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符合现代教学的理念。强调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对于文言文教学,也是比较客观实际的。
精心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容量大,训练多,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基础能力的提高。化难为易、化整为零的教学过程,可扫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心理障碍,提高教学效率。
实施本教学案,学生在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乃至写作能力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应有的训练。
角的课件【篇2】
【教学目的】
1、通过自读感悟、全班交流等形式,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
1、视频《戈壁风光》。
2、幻灯片《新疆建设者艰苦创业和新疆翻天覆地变化的照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并抓住了课文的中心段,知道了这一课主要讲爸爸在去新疆的路上,通过向孩子介绍白杨树,来表白自己的内心。那么爸爸向孩子介绍了白杨树的什么?又表白了自己的什么心愿呢?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两个问题深入地学习课文。
二、感悟白杨特点
1、请同学们自由出声读课文的1~12自然段,边读边画出爸爸绍白杨的话,然后认真读读这几句,看看从中读懂了什么?
(提示读书方法: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想象情境等。)
2、全班交流:
⑴ 找生读句子。
⑵ 交流:
① 第一句:抓住“从来”理解,谁能换个近义词来读读?
(比如:向来、一直、一向、历来等。)
师:白杨树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在漫长的岁月里始终都是这样。
② 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引导学生举地名来说说哪儿需要白杨,白杨就在哪儿生长。
(比如:城市、农村、荒坡、沙漠、高原、路边等。)
师过渡:现在大戈壁需要它,它就在大戈壁生根、发芽。下面我们就去大戈壁看一看。
(播放课件:戈壁风光。)
师引导:目睹了白杨的生活环境,再读读爸爸介绍白杨的话,我想你们一定有更深的体会。
(使生体会到白杨的生命力顽强。)
③ 第三句“不管遇到狂风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引导学生想象白杨遇到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时的情景,从而体会到白杨的坚强不屈的品格。
师:同学们,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就默默无闻地舒枝展叶,绿化城市;农村需要,它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防风挡沙;戈壁需要它,它就扎根戈壁,成为铁路线上的卫士。看,风沙刮来了,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雨雪打来了,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干旱袭来了,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洪水涌来了,白杨像磐石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的品格。此时,你对白杨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敬佩、崇敬)
现在,你就放开声朗读这段,把自己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吧!
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三、领会爸爸的心愿
1、师: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吗?不是的,爸爸是在表白自己的心。那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找生读14、15自然段。
2、交流:
师: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树,话里有着深刻的含义,而 此时孩子们还不理解爸爸的表白,他们只知道什么呢?
生结合课文回答。
3、师导:课文中用了三个只知道,实际上暗含着孩子还有许多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工作;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念书;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
4、师: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你们知道吗?
引导学生弄明白:
为的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这也就是爸爸的心愿。
5、师小结:
边疆建设者有这样一句豪言壮语:“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不正体现了他们像白杨一样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吗?让我们怀着这种对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再读一遍爸爸介绍白杨的话吧!
齐读。
四、“借物喻人”的写法
师:爸爸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也就是作者借白杨生命力顽强、坚强不动摇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这种表面写白杨这种物,实际上是写边疆建设者这类人,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
1、自己读16自然段,说说你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2、指导学生用充满自信、希望的情感来读。
五、总结升华,进行练笔
1、的确,像爸爸这样的边疆建设者不计其数,他们离开了繁华的城市,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毅然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有的还献出了生命。现在就让我们透过几张照片来体会一下新疆建设者为祖国所奉献的一切吧。
(播放幻灯片:新疆建设者艰苦创业和新疆翻天覆地变化的照片。)
2、看了建设者艰苦创业的情景和新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想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说,下面就写下来吧,可以用各种形式,比如诗歌、书信等。
3、交流练笔。
4、小结: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像白杨一样的人,正是因为他们,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好,我想你们这些小白杨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一定会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角的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会写“晰 伞”等五个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爸爸的心愿。
【教学准备】
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2、配乐朗读录音带。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
1、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2、检查预习情况,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听配乐朗读录音带。
二、默读课文,初晓大意
三、学生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思考题
1、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2、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学生试着给文章分段,用铅笔标示。
2、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分段并说明理由。如果有分歧,可以再讨论。
第一段,从开头到“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讲列车在茫茫的大戈壁运行,不时有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闪过。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到“也不动摇”,讲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
第三段,从“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到“那么高大”,讲爸爸的话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第四段,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孩子们也会像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茁壮成长。
五、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六、练习
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有分歧,再读再讨论。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大戈壁的精彩图片,师: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自然段。
理解大戈壁的环境恶劣,抓住“茫茫”、“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等词语
2、出示大戈壁的录象,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有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3、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请学生发表看法。
(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齐读第3自然段,读后回答:
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
师: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
(赞美)
分角色朗读4~12自然段。
二、课件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2自然段,然后逐句读讲
1、“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高、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
学生画后交流。
生:这里用了“哪儿……哪儿……”。
生:还有“不管……不管……总是……”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什么感情?
(崇敬)
那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几句话。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齐读)
师: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设计意图: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第二段课文是文章的中心内容,提炼出“高”“直”这一白杨树的外形特征。)
4、过渡: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
三、引读讨论14自然段
1、“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2、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3、“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问:孩子们不知道新疆那么荒凉,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带他们去新疆读书?到底是为什么呢?
同学再读第14小节,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4、过渡:
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含着的意思
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请学生谈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白杨:哪儿需要,哪儿生根,不管风沙雨雪干旱洪水(坚强)。
爸爸:边疆需要,扎根边疆,不怕任何艰难困苦(坚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五、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请学生用文中的重点词语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哪儿……哪儿……”。
“不管……不管……总是……”
坚强 白杨 边疆建设者
六、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练习背诵课文。
角的课件【篇4】
一、目标与要求
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
2.了解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及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
3.体会文中自然美与人文美相融合的特点。
4.学习文中精彩生动的语言描写。
二、教与导设计
0学法指导
这篇的语言描写既简洁又生动,学习时要体会这一特点。从形、声等不同角度由远及近描摹钱搪江潮的壮观,非常形象准确,表现了其雄豪的气势。接着对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描写,更令读者如身临其境。
在阅读本文时,要求在疏通字句的基础上领会这些内容及特点。
O重点与难点
1.的脉络。
第一段: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描写钱塘江 潮的雷霆之势。
第二段:写教阅水军的奔腾分合之势。
第三段:描写吴中健儿迷人的弄潮身姿。
第四段:描写观潮者之多。
2.本文的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之所以生动而形象,主要在于:
一.能准确地运用动词,如“披发文身”中的“披文”,‘净先鼓勇”中的“争、鼓’等。
二、文中善用比喻张等修辞方法。如“玉城雪岭际天而来中,“玉城雪岭”是比喻,“际天’则是夸张,“大声如雷霆”用了比喻,“吞天沃日’则用夸张,使读者对钱塘江潮的气势如同亲见,感受很深。
3.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角的课件【篇5】
《aoe》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三个单韵母a、o、e,配有一幅图画。
图中,一个小女孩在唱歌,她张大嘴巴发的声音“啊”提示a的音,小女孩的头部和小辫子构成的图形提示a的形。一只公鸡正在打鸣,公鸡打鸣的声音“喔”提示o的音。一只鹅在水上游,“鹅”提示e的音,鹅在水中的倒影提示e的形。
第二部分是声调符号和a、o、e三个单韵母的四声。
第三部分是a、o、e的书写格式及笔画笔顺。
a、o、e的发音和韵母带调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e的发音及a、o、e的第二声和第三声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要求
1学会a、o、e3个单韵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知道单韵母有4个声调,认识声调符号,能直接读出带调a、o、e的音。
3认识书写汉语拼音的四线格,学习使用四线格。
三、教学准备
配合学习a、o、e发音的录音带;a、o、e及带声调a、o、e的字母卡片;画有四线格的小黑板。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a、o、e三个单韵母,能读准字母音,认清字母形。
(二)认识声调符号,学习掌握a、o、e的四个声调,能直接读出带声调韵母的音。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a、o、e的发音方法和韵母带调一口呼是重点。
(二)读准韵母的二声和三声是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1、给同学们读一个小故事,喜欢吗?教师先读一个带有注音的有趣的小故事,告诉学生学会汉语拼音自己就能阅读注音读物了,以后学习查字典、学习普通话都离不开汉语拼音,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读儿歌:
汉语拼音用处大,学习生字需要它,帮助学好普通话,我们决心学好它。
3、看图讲故事(依据课本插图教师编讲),激发学习兴趣。
(二)学习单韵母a
1看图引出单韵母a,板书“a”。
2教师示范发a的音,边读边讲发音方法,讲解发音要领,并做示范。嘴张大,舌头居中,舌位低,嘴唇呈自然状态(不圆唇),发音过程中口形不能变动。
学生观察、模仿,体会发音要领。学生反复练读。可以利用插图,借助“啊”读准a的音;编成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发音方法,“张大嘴巴aaa。
3再引导学生看图:小女孩的头部像a的形,小女孩张大嘴巴发的就是a的音。教儿歌,帮助学生记忆a的音和形。
4学生反复练习发a的音。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单个练习(开小火车,指名读)。
(三)学习单韵母o(方法同上)注意教发o音时,讲要领,做示范。
发“o”音时,嘴半开半闭,嘴唇圆拢,舌尖向后缩,舌面后部隆起。发音方法,把“喔喔”的音拉长,口形舌位不变,接着呼气发音,就能发出正确的字母音了。拢圆嘴巴ooo
(四)学习单韵母e(方法同上)?
注意教发音时,讲要领,做示范。这韵母不是鹅的音,是第一声“e”,鹅是第二声。发音时,口形要变扁,半开半闭,舌头后缩,舌根稍微抬高一些,嘴角往两边咧开,露出牙齿。嘴巴扁小eee。
(五)小结
教给学生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发音方法,
1“张大嘴巴aaa,拢圆嘴巴ooo,嘴巴扁小eee。”要告诉学生发单韵母a、o、e时,口形不能变动。利用插图帮助学生记忆a和e的形,可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找出图与字形相似的部分。
2跟着老师读儿歌。
圆圆脸蛋羊角辫,张大嘴巴aaa。
太阳出来红通通,公鸡一叫ooo。
清清池塘一只鹅,水中倒影eee。
3跟着老师读一读,说一说。
(六)学习声调
1认识声调符号,配合手势和儿歌学习。
“-”是第一声,“/”是第二声,“ˇ”是第三声,“\”是第四声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
看图上小汽车的走势,“汽车平走āāā,汽车上坡ááá,汽车下坡又上坡ǎǎǎ,汽车下坡ààà。”。
2练习读a、o、e的四声。
(1)顺序读,变序读。
(2)二、三声对比读。
á—ǎó—ǒé—ě
(3)联系日常生活,教师引导用带调的a、o、e组词。
ā阿姨好!á啊!你说什么?ǎ啊?这是怎么回事?à啊,伟大的祖国!
ō噢,我懂了。ó哦,是这样吗?ò哦!我明白了。
é飞蛾额头ě恶心è饿了凶恶
(七)巩固练习。
1.教师领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
2.让学生读卡片上不带调韵母,说字母形状。
3.读带调韵母,自读,指名读。
(八)小结:我们今天学会了a、o、e三个单韵母的读音、认清了字母形,掌握了四个声调。
(九)游戏巩固;
1给三个孩子分别起字母名字,一个叫a,一个叫o,一个叫e,然后请他们上台介绍自己。还可以给这三个字母分别加上四个声调再起12个名字。
2教师示范说:“小朋友好!我是a!你们愿意和我做朋友吗?”下面的小朋友都大声地说:“a,你好!我们愿意和你做朋友!”接下来就到o和e上台介绍自己。这样每个小朋友既有中文名字,又都有自己的拼音字母名字,这个字母名字就一直跟随他们,课下也可以叫拼音字母名字。
(十)课堂总结:表扬本课表现好的同学
(十一)家庭作业
请同学们回到家里让家长和你一起做拼音头饰。头饰上写上老师给你起的一拼音字母名字。其他同学也可以做,但是名字以后老师在给你起。
回家后,你就是你家里的小老师,教他们你今天学的内容,用今天老师给同学起名字的方法给他们起名字。
教后记
给学生起字母名字,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让学生记住aoe这三个字母,而且还得到了一次口语交际训练。以后每一课的教学都有起字母名字这个环节,所以孩子们都盼着快点学新的字母,好轮到自己起字母名字。这样每个孩子既有中文名字,又都有自己的拼音字母名字,他们觉得很高兴。这个字母名字就一直跟随他们。这种并非刻意去记忆但却很有意思的内容学生反而记得牢,也许有些孩子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自己以及同学的字母名字。
让每个字母都走到孩子们的身边为了让每个字母能真正走到孩子们的身边,我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做拼音头饰。每个头饰上都写有一个明显的字母,那就是孩子们的拼音字母名字。每个头饰做得很有特色,各不相同,孩子很喜欢。我让孩子戴着拼音头饰在课间玩耍时注意观察所看到的字母之间有什么不同,并记住对方的拼音名字。上课时孩子又戴着头饰来学习和做游戏。
让每个字母都能派上用场语言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因此将拼音教学生活化,让每个字母都能派上用场,能使学生更熟悉更容易记住拼音这套工具。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复习巩固a、o、e三个单韵母的读音、字母形及声调。
(二)认识书写汉语拼音的四线格,学习书写a、o、e三个单韵母的正确笔顺。认识拼音字母的基本笔画,“”左半圆,“”竖右弯。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巩固练习a、o、e四个声调的练习。
(二)学会书写a、o、e三个字母。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a、o、e三个字母的读音及四个声调练习。自愿戴着拼音头饰在课间玩耍注意观察所看到的字母之间有什么不同,并记住对方的拼音名字。上课时孩子又戴着头饰来学习和做游戏。(读书,读卡片,自读,指名读,同桌互相读)
(二)教写a、o、e三个单韵母。
1.认识四线(从上到下)三格(上、中、下)。
2.拼音字母由基本笔画组成的,在四线格中,要按一定的规格书写。在写字母前,先学本课拼音字母的基本笔画名称。“”左半圆,“”竖右弯。
3.教学生书写。
(1)“a”占中格,两笔写成,笔顺是:先写“”,从第二线下一点儿的地方起笔向左贴上第二线写半圆,下面贴上第三线,到第三线上一点儿的地方收笔,充满中格。第二笔“”,从第二线挨着左半圆的起点起笔向下写竖,与左半圆下方相接后向右弯。
教师写一个完整字母作示范后,再一笔一笔带写一个字头。
(2)教写“o”,让学生看书上范字字帖后,分几步教写。
①这个单韵母念什么?
②在四线格中占什么位置?
③应该怎样写?由几笔组成?(由左上起笔一笔写成个圆,充满中格)
(3)教写“e”。
教写提问同“o”,从里边起笔写横,再向左写半圆。
△课间休息。
(三)巩固练习。
1.用拼音卡片复习三个单韵母读音及带调韵母读音
2.读书,教师范读后,让学生练习读,可先带领学生找到书上的字母位置,明确读书顺序,自读,再指名读。
(四)小结:我们今天学习了单韵母a、o、e的写法,最后读了书。
(五)作业
回家做字母卡片,然后读给爸爸妈妈听。
aāáǎàoōóǒòeēéěè
教学札记
这是第一次学写字母,学生会有困难,教师要多示范,加强个别辅导。要注意培养生正确的执笔姿势、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圆的面积课件
希望这份"圆的面积课件"能够解决您所遇到的困境,希望本文能够解答您的疑惑让您更加明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预先准备好的,而课件内容需要老师自己去设计完善。教案是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
圆的面积课件【篇1】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说课内容是西师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中《圆的面积计算》第一课时。
2、教材、学生情况分析:
这是一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研究几何形体的教学内容,我认为该内容与教材前后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平面直线图形的面积计算和圆的初步认识以及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几何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和绘制统计图作了铺垫。
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来看,从学习直线图形的知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知识,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3、教学目标
遵循教材的编写意图并从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生活经验出发,我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推导出圆面积计算的公式,并会用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和运用转化的思想,初步渗透极限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注重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帮助的优秀品质及集体观念。
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把教学重点定为是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则是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极限思想的渗透;教学关键是弄清拼成的图形的各部分与原来圆的关系。
二、说教学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本课教学我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探究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主要采用了以下4个教学策略:(具体教学策略请看教学过程部分)
1。知识呈现生活化。以云南景洪的曼飞白塔的塔基为圆柱形石座,底面周长是42米,这座塔至少占地多少平方米。让生活数学这一条红线贯穿于课的始终。
2。学习过程活动化。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探究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3。学生学习自主化。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去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4。学习方法合作化。在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中采用4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从而真正实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三、教学过程
秉着“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的指导思想,我将教学过程拟订为“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引导探究,构建模型——分层训练,拓展思维——总结全课,布置作业”四个环节进行,努力构建自主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心理基础,为了使学生乐学,在第一环节中,我首先通过教材插图,从而引出课题:圆的面积计算。
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情景设置,拉近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二)引导探究,构建模型
第二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为了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安排了启发猜想,明确方向——化曲为直,扫清障碍——实验探究,推导公式——展示成果,体验成功——首尾呼应,巩固新知五大步进行:
第一步:启发猜想,明确方向。
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在第一步:启发猜想,明确方向中。我启发学生猜想:“比较两个圆谁的面积大,你觉得圆的面积和哪些条件有关?怎样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自然的会作出合理猜想。但对于怎样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个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想到可以将圆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再求面积。至于如何转化,怎样化曲为直,因受知识的限制,学生不能准确说出。我抓住这一有力契机,进入下一步教学。
第二步:化曲为直,扫清障碍。
在第二步:化曲为直,扫清障碍教学中。我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将大小相等的圆分别沿半径剪开,先分成8等份、然后拉直,再分成16等份拉直、最后分成32等份,再拉直,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分成的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底就越接近于线段。这一规律的发现,不仅向学生渗透了极限的思想,更要的是为学生彻底扫清了“转化”的障碍。这时我适时放手,进入下一步教学。
第三步:实验探究,推导公式。
在第三步:实验探究,推导公式教学中。我首先提出开放性问题:你能不能将圆拼成以前学过的图形,试着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议一议拼成的图形的各部分与原来的圆有什么关系?能不能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里,我没有硬性规定让学生拼出什么图形,而是放开手脚让学生拿出已分成16等份的圆形卡纸小组合作去剪,去拼摆,并鼓励学生拼摆出多种结果,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第四步:展示成果,体验成功。
在学生小组讨论后,我将引导学生进入第四步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展示成果,体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下自己是如何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然后由学生自己,同学和教师给予评价。同时对拼成近似长方形的情况,教师再结合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并结合板书。
首先让学生明确圆周长的一半相当于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半径等于宽,圆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这是教学的关键,再此基础上进行推导,得出圆面积等于周长的一半乘以半径,再让学生弄清圆周长的一半等于πr,从而得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化简后用字母表示为S=πr2。
第五步:首尾呼应,巩固新知
在学生获得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我进入第五步:首尾呼应,巩固新知的教学。这座塔至少占地多少平方米;求出它的面积。从而达到了对新知的巩固。
四、分层训练,拓展思维
为了深化探究成果,在第三环节:分层训练,第一层:基本性练习,第二层:综合性练习,第三层:发展性练习。实现层层深入,由浅入深。逐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并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道理。
圆的面积课件【篇2】
【教学内容】
探索活动(二)《三角形的面积》教材第25页——26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使学生经历、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②能正确运用公式进行三角形面积计算,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①通过动手操作、认真观察、比较、思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②通过讨论及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和相互协作学习的能力。
德育目标:①利用教材上的德育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②通过练习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理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课前准备】
三个学习小组分别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一组准备直角三角形,二组准备锐角三角形,三组准备钝角三角形,四组任意)、直尺、剪刀。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份、演示教具一套
【教学进程】
一 复习引入
1、出示课件
师:比一比,下面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
生:观察 比较 说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师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可以用数格子、旋转、平移的方法。
2、回顾平形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师:谁能告诉老师平形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生答后,师课件演示
师:在这个过程,我们运用了一个什么数学思想。
生:转化
师板书:转化
师: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几种图形的面积公式了呢?
生答后,师简要小结
3、设疑,引入新课
小明有一张彩纸(课件出示),他想知道这张纸 面积,前面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可这却是个三角形,怎么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大家想不想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生答)好,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知识
师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二、探究新知
1、知识猜想
师:学习之前,大家先猜一猜,三角形的面积可能跟什么有关?
生讨论、作答(可能和底、高有关)
2、动手实践
一组学生拿出直角三角形学具
二组拿出锐角三角形学具
三组拿出钝角三角形学具
四组拿出任意三角形学具
剪一剪、拼一拼,你能发现什么?
师巡回检查、指导
3、实践汇报
各组汇报实践结果
一组:我们是拿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旋转、平移拼成了一个平形四边形或长方形(长方形也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原三角形面积的2倍,可以通过平行四边形面积算出三角形的面积。
二组: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也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三组: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也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四组:用一个三角形,从他的高的中点处画一条底边的平行线,沿着平行线剪开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再旋转,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而且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原三角形的面积。
各组就实践汇报展开讨论。
4、演示总结
师:同学们非常聪明,发现了这么多的方法,教师也想了几种方法,大家看一看和你们想的一样不一样?
出示课件(演示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
师引导生观察
(1)、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原三角形面积有什么关系?
生: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2)、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哪些部分有关?
生: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
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
师小结并板书
平等四边形的面积= 底 × 高
三角形的面积= 底 × 高 ÷ 2
出示课件(演示2一个三角形剪拼成平行四边形)
师:观察平行四边形面积与原三角形面积有何关系?
生:相等
师: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底、高有什么关系?
生: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
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的一半
师小结并板书
平行四边形面积= 底 × 高
三角形面积= 底 × 高 ÷ 2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字母表示: S=ah÷2
5、师生一起回顾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6、基本练习
师:现在大家可以帮帮小明,算算哪张彩纸的面积了吗?
生:能
师:好那大家帮他算一算
生解答,师巡回检查
强调:1、注意运用公式 2、注意面积单位
三、巩固检测
1、出示课件
师:每天上学回家,教师、家长都要叮咛同学们注意交通安全,大家认识下列交通标志吗?
生答、师订正
师:大家观察,这些交通标志都是什么形状?我们能不能算算他们的面积呢?
生独立完成
师统一订正
2、出示课件
师:红领巾中是我们少先队员的标志,我们每个少先队员都要佩戴并热爱他,下面就是一面红领巾图,你能算一算做100面红领巾需要多少布料吗?
生板演 师讲解订正
四、回顾总结
师:学完这节课,你都有些什么收获呢?
生讨论、作答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运用能比的数学思想,通过旋转、平移、剪拼的方法把三角形能化成了已经学过的平行四边形,发现其中的联系,然后通过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通过几道练习,同学们已基本掌握了面积公式的应用,收获了不少新知识,希望以后每节课同学们都能象今天这样满载而归。
附:【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面积 = 底 × 高
转化
三角形面积= 底 × 高 ÷ 2
S= a×h÷2
圆的面积课件【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一册P67—68。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使学生理解圆面积的含义;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实验操作,逻辑推理的学习方法。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了解极限思想;体验发现新知识的快乐,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面积。教学难点:理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学具准备:
相应课件;圆的面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教材67页的情境图。
师:同学们,请看上面的这幅图,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信息?
生:我发现图上有5个工人在铺草坪。
生:我发现花坛是个圆形。
师:哦,是个圆形。还有没有?请仔细观察。
生:我发现一个工人叔叔提出了一个问题。
师:这个问题是什么?
生:这个工人叔叔说“这个圆形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师:你们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
师:求圆形草坪的占地面积也就是求圆的什么?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圆的面积。(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二、游戏激趣,理解圆面积的概念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玩个小小游戏,大家说好不好?游戏规则是这样的:选出一名男同学和一名女同学,给圆涂上颜色,比一比,谁涂得快。(涂完后,师: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要说吗?)
生:这个游戏不公平?男同学涂的圆大,女同学涂的圆小。
师: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板书: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师:现在大家知道男同学为什么涂得慢了吗?(引导学生说出男同学所涂的圆的面积大)
三、探究合作,推导圆面积公式
1、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师:圆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计算公式又是什么?你们想知道吗?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
生: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切割成两部分,把这两部分拼成长方形师:哦,请看是这样吗?(教师演示)。
生:是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长方形的宽,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师:同学们对原来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刚才我们是把一个图形先切,然后拼,就转化成别的图形。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生:这样就把一个不懂的问题转化成我们可以解决的问题。师:对,这是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当中的一种很好的方法。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师:那圆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你们想知道吗?(想)
2、演示揭疑。
师:(边说明边演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16份,沿着直径来切,变成两个半圆,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师:如果老师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那又会拼成一个什么图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师课件演示)。
师:大家想象一下,如果老师再继续分下去,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小,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什么图形?(长方形)
3、学生合作探究,推导公式。
(1)讨论探究,出示提示语。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老师给的三个问题,请你们四人一组,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拼一拼,观察、讨论完成这三个问题:
①转化的过程中它们的发生了变化,但是它们的不变?
②转化后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宽相当于圆的?③你能从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计算圆的面积的公式吗?尝试用“因为?所以?”类似的关联词语。
师:你们明白要求了吗?(明白)好,开始吧。
学生汇报结果,师随机板书。
同学们经过观察,讨论,寻找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真了不起。
(2)师:如果圆的半径用r表示,那么圆周长的一半用字母怎么表示?
(3)揭示字母公式。
师:如果用S表示圆的面积,那么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S=πr2
(4)齐读公式,强调r2=r×r(表示两个r相乘)。
从公式上看,计算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在计算过程中应先算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拼成的长方形与圆之间的对应关系,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4、公式运用,巩固新知。
师:现在大家懂得计算圆的面积了吗?我们来试试看。
四、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师:接下来我们运用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师:(出示教材第67页的情境图)这是刚才课前发现的问题。师:这道题你们能自己解决吗?(让学生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并指名板演。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然后教师小结: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掌握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从而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练习反馈,扩展提高
1、一个圆形茶几桌面的直径是1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小刚家门前有一棵树,他很想知道这棵树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但是他又不想锯掉,你们有什么办法帮他吗?
六、全课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七、板书设计
圆的面积
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长方形面积=长×宽
=半径
S=πr×r
=πr2
圆的面积课件【篇4】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设计的课件《圆的面积》,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级的教材。圆是小学阶段最后的一个平面图形,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认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认识,不论是学习内容的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是学习上的一次飞跃。
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有关知识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要使学生明确圆面积的概念,理解和掌握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2. 通过学生操作,发现推导圆面积的公式。
3. 结合知识的教学,渗透转化极限的数学思想。
本节课的重点是:圆面积概念的建立,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难点是:转化和极限两种数学思想的渗透。
考虑到本节课是几何前后知识的重要纽带,教学内容相对抽象,学生的年龄特点,导致抽象逻辑思维较差,还是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所以使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变抽象为直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帮助学生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课使用多媒体,设计时主要想突破以下几个问题:
一. 明确概念:
圆的面积是在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周长和面积是圆的两个基本概念,学生必须明确区分。首先利用课件演示画圆,让学生直观感知,画圆留下的轨迹是条封闭的曲线。其次,演示填充颜色,并分离,让学生给它们分别起个名字,红色封闭的曲线长度是圆的周长,蓝色的是曲线围成的圆面,它的大小叫圆的面积。通过比较鉴别,并结合学生亲身体验,让学生摸一摸手中圆形纸片的面积和周长,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从而顺利揭题《圆的面积》。
二. 以旧促新
明确了概念,认识圆的面积之后,自然是想到该如何计算图的面积?公式是什么?怎么发现和推导圆的面积公式?这些都是摆在学生面前的一系列现实的问题。此时的学生可能一片茫然,也可能会有惊人的发现,不管怎样都要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设想,说出他们预设的方案?你打算怎样计算圆的面积?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映随机处理,估计大部分学生会不得要领,即使知道,也可以让大家共同经历一下公式的发现之路。此时,由于学生的年龄小,不能和以前的平面图形建立联系,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以前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让学生迅速回忆,调动原有的知识储备,为新知的“再创造”做好知识的准备。
根据学生的回答,选取其中的三个平面图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让学生讨论并再现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配合演示,给学生视觉的刺激。平行四边形是通过长方形推导的,三角形面积公式是通过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西边形推导的,梯形也是如此。想个过程不是仅仅为了回忆,而是通过这一环节,渗透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那就是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旧的知识,利用旧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从而推及到圆的面积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如果能,我可以很容易发现它的计算方法了。经过这样的抽象和概括出问题的本质,因为知识的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数学思想的方法,那才是数学的精髓。
三. 转变图形
根据发现,把圆等分成若干等份,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电脑先演示8等份圆,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它像什么图形?为什么说“像”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充分肯定学生的观察。如果说8等份有点像,那么再来看看16等份会怎么样?电脑继续演示16等份的圆,放在一起比较,哪个更像平行四边形?学生会发现16等份比8等份更像!因为它的底波浪起伏比较小,接近直的,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如果分成32等份会怎么样?64等份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得出等分的份数愈多,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就愈像,就愈接近,完成另一个重要数学思想—极限思想的渗透。
四. 公式推导
平行四边形面积学生都会计算:s=ah引导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圆有什么样的关系:发现a=c2 =πr h=r,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圆的面积,从而推导出S=πS=π×r×r =πr2。
此时,让学生观察思考,利用手中的16等份的图形纸片,拼一拼,还能拼成哪些图形?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并根据拼成的图形,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当然,还能拼成三角形,梯形,长方形等,这里课件没有一一演示,而是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创新。正如《画 》谈“马一角”的文字,“看似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日前.”结合学生拼成的图形并推导,采用不完全归纳法,发现都推导出S=πr2 ,通过实验操作,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不但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而且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形结合的内在美,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五.公式的应用.
探究出公式,要学会应用,并能把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先引导学生观察面积公式,思考要想计算圆的面积应该知道哪些条件?让学生讨论.练习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看图计算面积。主要是巩固新知,强化公式的应用。两个图一个是已知半径,另一个是已知直径。
第二:变式练习。学生根据公式一般认为计算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半径,否则无法计算,这一题是已知r2=5平方厘米。根据目前知识,学生没有能力求出半径,怎么办?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讨论,就会发现,除了知道r,可以求出面积,若能知道r2,不必求出半径,直接利用公式计算面积,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全面理解公式,达到对公式的进一步认识。
第三:实践练习。圆形的物体生活中随处可见,公园的露天广场是个圆形,怎样才能计算广场的面积呢?让学生讨论,你有哪些方案?并留给学生课后去实践。这样,使学生意犹未尽,感到课虽尽,但疑未了,为下一课已知周长求面积埋下伏笔。
至此,课件设计的初衷,概念—旧知—转化—推导—应用五个任务就算完成了,这也是设计时个人的一些想法,敬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圆的面积课件【篇5】
教学理念:
本课时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图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是对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推导,正确计算圆的面积。教学圆的面积时,教材首先通过圆形草坪的实际情境提出圆面积的概念,使学生在以前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圆的面积就是它所占平面的大小”。
接着教材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回忆以前在研究多边行的面积时,主要采用了割补、拼组等方法,将多边行的面积转化成更熟悉和更简单的图形来解决,那么,在这里也可以用转化方法,让学生尝试运用以前曾多次采用过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把圆的面积转化为熟悉的直线图形的面积来计算,引导学生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再一次让学生熟悉运用“转化”这种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较复杂的问题的策略。教学时,还要让学生认识到转化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日常问题以及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常常就是把复杂转化为简单,未知转化为已知、抽象转化为具体等方式来处理的。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认真观察,让学生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掌握圆面积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2、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利用已有知识迁移,类推,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质疑、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通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互相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动手实际和数学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
教学重点:
运用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把圆转化为长方形推导出计算公式的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圆的分解教具,学生准备圆纸片和圆形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请同学们指出这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说说它们的区别。
2、你会计算它们的面积吗?想一想,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它们面积的计算公式的?(电脑课件演示)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出示圆:
(1)让学生说出圆周长的概念,并指出来。
(2)想一想:圆的面积指什么?让学生动手摸一摸。
(揭示: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3)对比圆的周长和面积,让学生感受他们的区别。
同时引出课题——圆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摸一摸,使学生能够大胆地概括圆的面积,为开展学生想象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外,让学生比较圆的周长和面积,让学生充分感知圆面积的含义,为概括圆面积的`意义打下良好的基础。]
2、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1)学生观察书本P67主题图,思考:这个圆形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也就是要求什么?怎样计算一个圆的面积呢?
(2)刚才我们已经回顾了利用平移、割、补等方法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那能不能把圆也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计算?猜一猜,圆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来推导面积公式呢?你打算用什么方式进行转化?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让学生对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先进行预测,引导学生大胆寻找求圆面积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探究兴趣。]
(3)请各小组先商量一下,你们想拼成什么图形,打算怎么剪拼,然后动手操作。
①分小组动手操作,把圆平均分成若干(偶数)等份,剪开后,拼成其他图形,看谁拼得又快又好?
②展示交流并介绍:小组代表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组拼出来的图形近似于什么?是用什么方法剪拼的?为什么只能说是“近似”?能不能把拼出的图形的边变直一点?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动手操作,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把圆剪拼成各种图形,鼓励不同拼法,引导发挥联想,让学生通过比较得出沿半径剪拼的方法是较为科学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指导,给学生提供了自行探究,创造性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获取经验,这一过程为学生提供了个体发展的空间,每个人有着不同的收获和体验。]
③当圆转化成近似长方形时,你们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课件演示:
师:现在,老师把圆平均分成16份,可以拼出这个近似长方形的图。想象一下,如果平均分成64份、126份??又会是什么情形?
④小结:如果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小,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
[设计意图:通过电脑课件演示,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剪拼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拼成的长方形与圆之间的对应关系,有效地认识和理解圆转化成长方形的演变过程。]
(4)以拼成的近似长方形为例,认真观看课件,师生共同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①引导:当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后,圆的面积与长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并且指出拼出来的长方形的长和宽。
②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半径有什么关系?如果圆的半径是r,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如何根据已经学过的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所要研究的圆的面积公式?
③学生讨论交流: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即a=C/2=2πr/2=πr,宽是圆的半径,即b=r。
教师板书如下:
(5)小结:如果用S表示圆的面积,r表示圆的半径,那么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同学们通过大胆猜想和动手验证,终于得到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老师祝贺大家取得成功!
(6)学生打开书本P68补充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思考:计算圆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
[设计意图:在推导过程中给学生创设讨论交流的学习机会,通过观看电脑课件的演示,引导式提问、试写推导过程等不同形式,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操作、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最后进行小结,巩固学生对圆面积计算公式的认识。另外通过提出问题,强调学生计算圆面积时需要的条件。]
三、实践运用,巩固知识。
1、已知圆的半径,求圆的面积。
判断对错:已知一个圆形花坛的半径是5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14×5×2=31、4(米)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汇报交流,共同修改。)
强调:半径的平方是指两个半径相乘。
2、已知圆的直径,求圆的面积。(教学例1)
①师:把第一题的“半径是5米”改成“直径是20米”,那么这个圆形花坛的面积又怎样算呢?(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计算方法。)
②学生汇报计算方法,要强调首先算什么?
③打开书本P68补充例1
3、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面积。(书本P70练习十六第3题)
小刚量得一棵树干的周长是125.6cm。这棵树干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
①引导提问:要求树干的横截面积,必须先求出树干的什么?你打算怎样求树干的半径呢?
②根据圆的周长公式,师生间推导出求半径的计算方法。
③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查给于适当的指导。另外请两位学生上台板演,共同订正,并且指出计算中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
4、一个圆形溜冰场,半径30米。
(1)这个溜冰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沿着溜冰场的四周围上栏杆,栏杆长多少米?
提问:知道圆的半径用什么方法求圆的面积?第(2)个问题求栏杆的长度也就是求这个圆形溜冰场的什么?用什么方法求圆的周长?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以上的四道题的作用是巩固圆面积计算公式的运用,使学生对圆面积的计算方法有更深刻的理解。在练习时,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计算,同桌间合作探讨,经过学生多次尝试解答,使他们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都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而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第3题通过周长求面积的计算和第4题知道圆的半径求圆的面积和周长,让学生体会到圆的周长和面积有着紧密的联系和根本的区别,使新旧知识有更好的连接,并且让学生感受到几何图形计算的灵活性。]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一起闭上眼睛回忆我们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你有什么感受啊?在计算圆的面积时有什么地方值得注意的?
2、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关于圆面积的知识,老师出一个题目给同学们课后进行思考:有一个圆形花坛,中间建了一个圆形的喷水池,其他地方是草坪,求草坪的面积是多少?
圆的面积课件【篇6】
教学过程:
一、认识组合图形。
1、师生谈话导入:什么是组合图形?
(1)出示火箭模型的平面图。观察一下,你有什么发现?
(2)像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等这些都是我们已经认识的简单的平面图形,那么这个图形与它们有什么关系呢?
(3)揭示名称与含义: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的平面图形组合而成的。
2、在我们身边有不少物体表面的形状是组合图形。说一说,这些组合图形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3、学生自己试举例说明。
二、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1、揭示课题。
(1)出示中队旗,计算它的面积。
80cm
20cm
30cm
30cm
(2)谈话:中队旗是什么形状?要求做一面队旗要多少布就是求它的什么?怎样求组合图形的面积,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出示课题:组合图形的面积)
2、学生尝试。
(1)学生讨论算法。
(2)独立计算。鼓励用不同的做法。
演板:
(80-20+80)×30÷2 80×(30+30)-(30+30)×20÷2
= 4200(平方厘米) = 4200(平方厘米)
(80-20)×(80-20)+30×20÷2×2
= 4200(平方厘米)
(3)比较: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2、小结:用哪些方法可以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三、巩固练习。
1、计算花坛的面积。
让学生感受:不是任何分解都可以计算的,要根据条件进行分解。
2、求火箭平面图的面积。
3、选一个求字母“l”和“n”的面积。
四、总结。
你有什么感受?
五、作业。(略)
六、板书:
组合图形的面积
(80-20+80)×30÷2 80×(30+30)(80-20)×(80-20)
= 4200(平方厘米) -(30+30)×20÷2 +30×20÷2×2
= 4200(平方厘米) = 4200(平方厘米)
课后反思:
学生的经验和活动是他们学习空间图形的基础。他们对组合图形的认知是通过观察获得的,关于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又是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上。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是根据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铺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灵活运用积累的经验解决问题,体现了数学学习是“经验”、“活动”、“思考”、“再创造”的特点。
一、 导入——铺设学习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活动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学生的学习,往往带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在熟悉的情境中,他们就能够自觉地、顺利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本节课中,先让学生观察火箭模型的平面图,让他们说说有什么发现,激活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感受由几个简单图形的组合,揭示组合图形的含义。再让他们分析身边物体表面中的组合图形,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尝试——开启创造之门。
弗莱登塔尔认为,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有指导的再创造。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为学生提供具有充分再创造的通道,激励了学生进行再创造的活动。课堂中采取了这样一些策略: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的愿望。为学生提供比较充足的探索与创造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尽量释放创造的潜能。如:计算中队旗的面积时,要求学生先仔细观察这个图形,然后这样设问:“你能自己试着来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经过自主的思考,能创造出不少的方法来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课堂上学生在自身的自主探索中或者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放飞着思维,张扬着个性,在互补反思中得到共同的提高,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从而真正意义上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还有一个学生在其他不同的方法后,又提出他独特的观点:把组合图形分成两个梯形,再把两个梯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来计算它的面积。他的想法恰恰运用了“出入相补”的原理。这正是知识、方法融会贯通的体现。
“给我一个杠杆,我可以撬起地球”,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学生惊人的创造力呢?
三、练习促进动态生成。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力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以满足学生适应未来学习、生活的需要。在练习的设计中,我安排了这样三个层次:第一、只列式不计算。让学生明确求组合图形的面积,要根据数据进行分解,不是所有的分解都能进行计算的。第二、解决具体问题,计算火箭模型的平面图的面积。第三、解决实际问题,练习设计打破学科界限,让学生喊出英文单词“lion”,然后在英文乐曲中,选择计算“l”或“n”的面积。学生学得趣味
圆的面积课件【篇7】
本节课我教授的内容是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小节的内容圆的面积,本课是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探索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圆面积的计算。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和概括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上,我首先通过正方形面积引入,唤起学生的旧知,再引入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面积公式,期中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都是通过割补、拼凑等方法引入的,自然引入到圆面积的推导上,我充分运用教具,让学生经历动手探索,归纳概况的学习过程,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最后相机出示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意识。
本节课不足之处是学生自己制作的教学用具操作不充分,课堂练习不够,尤其是部分学生对半径的平方理解计算上不到位,导致在练习中出错,在课后中应加强辅导和训练。
年11月18日
圆的面积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明确组合图形的意义,掌握用分解法或添补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渗透转化的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自主探索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在探索活动中,理解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多种方法,会找出计算每个简单图形所需的条件。
教学难点
选择有效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ppt课件、简单图形的面积整理表、铅笔和三角板等学习用具、彩粉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老师准备了几幅漂亮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好吗?
课件展示
图一图二图三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物品的表面有哪些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逐一分析,然后重点展示中队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学生口答)
介绍:上面这些图形都是由几个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这样的图形叫组合图形。
板书:组合图形
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补充板书:组合图形的面积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谈话引入
师:我现在想要做一面中队旗需要多少布呢?也就是求什么?
生:求中队旗的面积,也就是计算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2.独立思考,分组讨论
师:请大家独立思考:组合图形可以转化成哪些学过的图形,怎样计算出组合图形的面积?有了想法之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
3.汇报交流
(1)师: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分割成两个梯形。
《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师:这是一个不错的想法(板书:分割)。那这种方法能计算出组合图形的面积吗?为什么?
生:能,因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我们都能知道。
(2)师:大家想想,还有不同的做法吗?
《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生:添补成一个长方形。
《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师:又是一种不错的方法(板书:添补)。验证一下,这种方法能计算出组合图形的面积吗?怎么求?
生:能,用长方形的面积减去三角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长和宽,三角形的底和高都是已知的。
《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3)生:分割成一个大梯形和一个三角形。
师:这种方法也可以。大家思考一下,这种方法能计算出组合图形的面积吗?如果不能,缺少什么条件?
(4)生:分割成一个正方形和两个三角形。
《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师:这种方法也可以将组合图形分解成几个简单图形。这种方法能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吗?怎样求?
生:能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用正方形的面积加上两个三角形的面积。
《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课件分别演示各种方法)
4.独立计算
师:下面就请大家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快速的计算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5.小结
师:刚才我们用好几种方法求出了中队旗的面积,这些计算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生:都是把一个组合图形转化成几个简单图形。
师:数学中我们习惯用分割法或添补法,先用辅助线把一个复杂的组合图形转化成几个比较简单的图形的和或差。如果没有要求用多种方法的,我们尽量选择最简单的方法来计算。画辅助线时要注意画虚线,还要用铅笔和直尺作图。
板书:转化成简单图形。
6.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组合图形知识,请你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组合图形。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师:同学们的表现真了不起。咱们学校有个老师家这几天装修房子,要刷新墙体。刷新墙体的工人工资是用平方米来计算的,请你们帮忙算一算。(课件出示例4)
师:怎样才能计算出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呢?
(先让学生思考,再动手计算。然后交流汇报。)
方法一:
这个组合图形分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三角形,分别计算出正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最后算出它们的面积和,就可以求出这个图形的面积。
方法二:先把这个图形补上两个三角形,看作一个长方形,先算出长方形面积后,再减去两个小三角形的面积。
方法三:把这个图形从顶点向下作一条垂线,就分成两个梯形,这两个梯形面积是相等的,所以只要求出一个梯形的面积再乘以2,就得到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几种解法,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使用了分割法或添补法,作辅助线把组合图形转化成简单图形来计算面积。
师:非常感谢大家为老师解决了难题。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组合图形,我们计算面积时,先用辅助线把它进行割、补、拼转化成简单的图形,再计算出该组合图形的面积就方便多了。这些方法中有的简单,有的繁琐,如果没有要求多种方法的,我们尽量选择最简单的方法来计算。
《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2.课本做一做:新丰小学有一块菜地,形状如右图,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师:图中菜地由哪些简单图形组成的?计算每个简单图形的条件是多少?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组合图形的面积
分割法或添补法(转化):分解成简单图形。
圆的面积课件【篇9】
一、分析教材
面积单位间进率是《人教社》九义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位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
这部分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面积的概念并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探究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同时它也是学生在以后四年级学习的小数与复名数和与面积有关的应用题及在生活中解决与面积有关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设计本课时我们力图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多种活动中获得多种感观认识,抽象出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我们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使学生明了活动目的,亲身经历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获得探究的体验。
二、说教材的三维目标和重难点
1、知识目标: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及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生生合作的学习精神,乐于助人的集体精神。
重点: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难点: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三、说设计意图
对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组的教师们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教材,先后尝试了多种不同的教学设计,下面仅结合课堂教学中的三大环节(开课、活动操作、练习设计)来简述一下我们的研究过程及我们对每种设计的感受。
1、第一环节开课的研究
关于开课的研究,第一次试教,学生回忆长度单位复习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引导到面积单位的研究。这里教师让学生通过画1cm、1dm的线段,1cm2、1dm2的面积来引入。第二次教师拿出一个长方形(面积是1dm210cm2)让学生猜它的面积是多少,学生会选择以平方分米为单位来描述大小,当老师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进行覆盖发现多了一点,给学生制造研究的动力,学生用低级面积单位去描述,并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思考展开对面积单位的进率的研究,第三次试教叶靓老师出示三个不同大小图形,分别是正方形、长方形让学生选择手中的学具研究得出三种图形的面积。由于3号图形是1dm2也就是100cm2,从而揭示cm2与dm2之间的进率。第四次试教我们回归课本,从回顾长度单位的进率迁移到对面积单位的进率的学习。
这四次开课研究每次的侧重点不同。第二、三次的导入设计突出了面积单位的应用价值试教发现分散了教学重点,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认知障碍,重点不够突出。
而第一、四次开课研究目的性更强,直接引导学生对重点问题进行探索。尤其是第四次的教学设计借用多媒体使学生对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有效的排除了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这一知识点产生的负迁移效应。
2、第二大块:探研活动的教学设计
这一个教学环节我们设计了很多种不同的活动形式
第1次是学生分小组活动探究,叶老师把学具全部提供给学生,学生活动内容丰富有摆一摆,有用面积计覆盖、有用尺量一量等,但我们发现容易造成小组活动混乱,我们应引导他们有条不紊地操作,而今天叶老师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中的一种或二种学具进行探究,让学生带着问题,满怀疑惑和好奇去探索。首先让学生思考和选择工具(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先思考、再动手)同时教师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展开研究。不同的方法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
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这样,通过猜想、研究、验证等一系列的过程,充分放手让学生研究、发现、归纳、总结,学生不仅学会研究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且还培养了学习的意识。
对于书本的使用,叶老师也没有忽略,教学完这一环节后叶老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帮助学生学会用教材来学习,必竟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文本。
3、第三大块,练习
数学本身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课堂上,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叶老师结合日常生活情形丰富特点,设计开放的实践活动,放手让学生应用,促进自身主动发展。学生探索出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后,有一种应用的期待,“我努力的结果究竟能解决什么问题呢?”马上引入实践应用。
本节课,我们对练习的设计有这样一个思考
“本课我们到底练什么?”
虽然这节课我们认为:是教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如果练习仅仅停留在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是不够的。
我们的看法:
1、继续夯实对面积单位进率的认识,所以在叶老师的练习中出现了针对实际物体填写合适的面积单位,再对面积单位进行换算的练习形式。
2、本节课的练习形式多样有填空、连一连、实际应用。
能有效帮助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3、如何使练习具有延伸课堂的效果
对于一节课的学习是不是就是40分钟?答案是否。
教师在课常上教给学生的知识与方法如何换变成学生的能力,怎样让学生的学习延续到40分钟以外?在本节课中,叶老师引导学生用各种不同方法,引导学生得到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叶老师在课的最终提出的思考题给予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研究的目标,鼓励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方法、数学思想去继续研究。
梯形的面积课件十四篇
我们在闲暇时也会去看一些范文的,闲暇时看一些范文是对自己有好处的,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将内心情感通过文字表达。多阅读范文还能帮助我们加深阅读写作的认识,那么,一份好的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梯形的面积课件十四篇,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梯形的面积课件(篇1)
一、学情分析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他们原有知识能力结构的不同导致他们对数学问题的理解也不同,从而出现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个性化和多样化。
因此本节课在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老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启发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自主进行探究活动,进而感受学数学的价值,并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积极学习的动力。
二、教材分析
"梯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及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后安排的教学内容。由于在上述学习过程中,学生已通过操作、实验、探索等积累了探讨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本方法与策略(即剪、移、转、拼等),并初步领悟了"新旧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些都为学生自主研究、探索"梯形的面积计算"这一新的学习任务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为他们实现个体意义上的数学"再创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设计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 概括能力,将转化策略的教学融入到学生 的“拼 、剪、画、说”活动中,使学生领悟转 化思想,感受事物之间是密切联系的,使 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知识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演示和操作,让学生在拼 剪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美,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运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课
1、我们都学过哪些图形的面积?
2 有两个小朋友因求图形的面积需要我们的帮忙。
3、梯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呢?(板书课题)
(二)新知
1、你还记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吗?它们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2、你能用我们学过的转化思想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3、学生动手操作
4、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法。
5、分析转化后的图形与梯形的关系,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6、用字母表示。
S = (a+b) h÷2
(三)应用知识
1、口答练习运用公式。
2、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自己解答例3)
3、提升练习
(四)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课后研究:梯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之间的关系?
梯形的面积课件(篇2)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梯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2、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梯形面积。
能力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经历梯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进一步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3、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根据几何图形教学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几点教法:
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主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融合;
②有目的地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法:
①让学生学会以旧引新,掌握并运用知识迁移进行学习的方法;
②让学生学会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所以本课在教学思路上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从而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本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课件出示“神七”发射实况
2、谈话引出课题
梯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引出学习的内容。〈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创设“神七”发射的情境,在学习新课之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怀着由好奇引起的理智上的震动进入认知活动方面的探索。〉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直接切入主题:对于梯形的面积你们打算怎样找到它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路——把梯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
〈这一环节的设置意在激活学生思维,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从小树立探寻知识的意识的良好学习习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为新课的展开起好前奏。〉
2、动手操作前让学生先对梯形进行分类。(可分为:一般梯形、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
3、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学生小组讨论,动手操作。〈教师可有意识地参加到小组中去合作、辅导〉
4、分小组展示汇报,教师深化点拔。
教师板演推导过程。
5、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公式:s=(a+b)×h÷2
6、应用公式,尝试计算梯形面积(出示一个基本图形让学生计算)
〈这一环节意在通过让学生拼一拼、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亲自去体验,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大胆提出假想,共同探讨,互相验证,更强烈地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更全面、更方便地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种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活动中体验、活动中发散、活动中发展的过程,真真正正地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梯形的面积课件(篇3)
一、基于课程标准
本节课的内容标准是:能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学段目标规定为:
1、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位置关系,再认梯形,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探索出解决梯形面积的有效办法。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相关。
二、基于教材
《梯形面积》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以及理解梯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内容,既发展了学生空间观念,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面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打好了基础。因此我把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本节课教材第88页,由车窗玻璃抽象出梯形,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接着88页中间,通过不同的剪拼的方法,自己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材89页的例3是对梯形面积公式的应用,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89页的“做一做”是求车窗玻璃的面积,和本节课的导课前后呼应,更贴近生活。
三、基于学生经验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学生已经了解了梯形的特征,理解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初步感受到“转化”的数学思想。但是,本节课不仅让学生利用一种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而且还要感受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的多样化,这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所以理解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的多样化就成了本节课所要突破的难点。
四、叙写学习目标
1、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法,通过自主探究,能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并能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通过合作、观察、比较,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自己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在学生的展示和教师的讲解中运用课件,把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生动、形象、直观的呈现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对公式各种推导方法的理解,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五、评价设计
本节课我采用的评价方式是交流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应用式评价。根据确定的学习目标,力求评价的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针对目标1,我采用交流式评价和应用式评价,评价任务是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和会求梯形的面积。
针对目标2,我采用交流式评价和表现式评价,评价任务是利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针对目标3,我采用交流式评价和表现式评价,评价任务是渗透转化、迁移的数学思想方法。
下面我就结合我的课堂教学实践将本课的教学媒体应用以及效果向大家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六、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演示课件),我先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以及它们的推导过程,使学生再次感受转化的数学思考方法,为新知学习及知识的迁移作好充分的铺垫。然后利用汽车窗户的形状抽象出梯形,导入新课。
(二)猜想验证,探究新知。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应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先让学生大胆猜想梯形可以转化成以前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然后再动手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把自己的推导方法演示给大家。学生推导的方法是具有局限性,这时教师用课件将多样化的推导方法演示出来: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是大部分同学都用到的方法,课件的演示使学生直观的看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两个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加下底,高就是梯形的高,因此就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还有一些方法在课堂上出现的较少,用一个梯形通过剪拼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就等于梯形的面积;还可以先找到两腰的中点,连一条线,沿线剪开,通过翻转,把它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等等。课件图文并茂的演示,使学生清楚的看到转化后的图形和梯形之间的关系,弥补了学具展示不够规范、清楚的不足;避免了讲解抽象,学生难以形成清晰、完整表象的弊端。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习兴趣,也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应用公式,巩固新知。
习题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练习,利用公式直接求出梯形的面积。二是利用所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求水渠、河坝的横截面积,机翼的面积,圆木总根数,这些习题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课件真实的再现生活情景,从而帮助学生弄懂了题意。三是拓展练习,寻找合适的条件,求出图形中梯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课件(篇4)
教学目标
重点:
难点:※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熟练地计算不同梯形的面积.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
电脑,课件
课件
梯形面积的计算练习
设计思路
一,复习有关知识,做到有的放失.
二,通过基本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公式,明白求面积必须要知道的量是哪些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原来梯形的关系.
三,进行提高练习,结合练习四第2题,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说怎样找出面积相等的梯形.由于这4个梯形的高相等,只要比较它们的商,下底的和是否相等.第3题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直角梯形中与上,下底垂直的那条腰的长度就是梯形的高.第5题要注意两个问题:1,统一面积单位;2,讲清楚数量关系.第6题先搞清楚水渠和拦水坝的横截面积分别是指图中的哪个部分,分别是什么形状,图中标出的条件又有哪些.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分别进行计算.
三,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适当的进行补充和强化.
教学过程
自我设计
一,复习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基本练习:
1,求下面梯形的面积:
上底2米下底3米高5米
上底4分米下底5分米高2分米
2,填空: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形,这个拼成的图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与()的和,高等于梯形的(),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3,梯形的上底是a,下底是b,高是c,则它的面积=()
4,一个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是15米,高是4米,面积是()平方米.
5,一个梯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如果它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扩大2倍,它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6,判断:
1)梯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2)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梯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3)一个上底是5厘米,下底是8厘米,高是3厘米的梯形,它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
三,提高练习:
1,练习四第1题.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已知每个梯形的面积是24平方分米,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第2题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说怎样找出面积相等的梯形.由于这4个梯形的高相等,只要比较它们的商,下底的和是否相等.这几个梯形中,除左起第3个梯形之外,其余的面积都是相等的.
3,第3题右图是直角梯形,可以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直角梯形中与上,下底垂直的那条腰的长度就是梯形的高.
4,第5题要注意两个问题:1,统一面积单位;2,讲清楚数量关系.
5,第6题先搞清楚水渠和拦水坝的横截面积分别是指图中的哪个部分,分别是什么形状,图中标出的条件又有哪些.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分别进行计算.
课后反思
通过基本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公式,明白求面积必须要知道的量是哪些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原来梯形的关系.进行提高练习,结合练习四第2题,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说怎样找出面积相等的梯形.由于这4个梯形的高相等,只要比较它们的商,下底的和是否相等.第3题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直角梯形中与上,下底垂直的那条腰的长度就是梯形的高.第5题要注意两个问题:1,统一面积单位;2,讲清楚数量关系.第6题先搞清楚水渠和拦水坝的横截面积分别是指图中的哪个部分,分别是什么形状,图中标出的条件又有哪些.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分别进行计算.
梯形的面积课件(篇5)
“梯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梯形面积的计算”,下面我将从说
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作业布置这七个方面展开我今天的说课。
一、说教材
“梯形面积计算”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二单元多边形面积计算中的一部分内容,梯形的面积计算是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知识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课的教学是在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知道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将三角形的面积转化为一个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进行计算。利用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应用转化的策略,将梯形转化为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的它的面积。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了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和转化策略,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思维空间能力。为学生将要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奠定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苏教版以上教材的分析,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和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特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孩子能够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孩子能够熟练地应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公式的推导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合作交往意识;感受数学在自己身边,激发学习兴趣;发展数学素养。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梯形面积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应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在计算梯形面积时,为什么要“除以2”
四、说教学方法
(一)教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应用演绎推理。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 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训练思维、培养能力。
直观演示法:让孩子在教具中直观地表示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关系; 运用演绎推理:探讨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关系后,运用演绎推理,实行归纳概括,获得结论。组织变式,有层次练习,增加体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二)学法
教学时,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其内在的学习需要和学习潜力,独立主动地探究知识,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借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
小组合作、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用同样的梯形去拼平行四边形,合作交流,相互启发。
采用小组讨论、同桌交流等方法各抒己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以学生为中心,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有效地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破重点与难点,体现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方式,我设计以下六个环节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一)巩固复习,导入新课
复习求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要求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复习提问,从而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奠定基础。(复习梯形的特征。拿出梯形的图形,回忆梯形的特征(上底,下底,高,面积)
给出一般梯形(上底,下底,高)。老师提出疑问:你们如何去求梯形面积。学生用自己的模型拼图,小组讨论学习。(引起学生求知欲,激发学生探索,自主学习)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学生说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推导过程的基础上,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感悟到用转化的方法可以解决新问题,从而对学生的学法做了有力地指导,使学生更好地自启发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大胆提出猜测,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
为贯彻“学习是学习者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这一理念,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要充分相信学生,并为之提供主动建构的过程,从而使“有意义学习”的实现成为可能。自主探究学习,出示例题,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拼拼剪剪中实现转换,使学生感受两个完全 一样的梯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同时并叙述梯形与转化后图形之间的关系、探究、讨论,用拼图的方法,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在小组间相互交流,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学生汇报时要充分肯定他们的推理与计算。
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上底+下底
平行四边形的高=梯形的 高
(学生在交流与展示中相互得到启发,这样学生就经历了一个学习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在这的同时借助多媒体的演示课件,和教师准备的教具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转化,数形结合,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
(三)推导公式,字母表示
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的悟出了梯形面积公式,但不一定讲得清道理,有的学生在公式的理解上存在障碍,这时就要我们教师点拨。这时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梳理思路找出最简便的解题方法,结合板书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应用演绎推理,师生共同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这时候计算公式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孩子理解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让他说一说,既是巩固新知,又在帮助孩子深化理解。
师生共同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字母表示:S=(a+b)h÷2(通过拼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意识,及归纳总结能力。)
(四)、公式应用、强化练习
练习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我设计了以下两个层次的练习: 1.巩固练习(直接用公式求面积):
书第20页,练一练1、2、3 2.发展与综合性练习
书第21页,练习四4、5、6(学生尝试解答,充分认识梯型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关系,通过多方面练习让学生掌公式、运用公式,提高学生运用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回想一下,这节课学了什么?我们是如何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想一想,通过剪、拼能把一个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吗? 要计算梯形的面积,必须要知道几个条件?还要注意什么?为什么?(通过结课让学生对整节课内容进行回顾,形成知识整合)
(六)、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书P21第1、2、3 2.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是梯形,渠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一块梯形地,上底是30米,下底减少10米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面积就是1500平方米,原来梯形的面积是多少?
六、说板书设计
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做到了重点突出,板书的结构便于演绎推理得出计算公式。
梯形面积的计算
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平行四边形的高=梯形的 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字母表示:S=(a+b)h÷2
七、说作业布置
在本课的学习中,我紧扣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现实意义,有效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沟通已有知识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素质。因而在作业布置这一块安排了书中的基础题,以巩固基础知识,同时设计了两道与生活有关的题目,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真正运用到生活中。
梯形的面积课件(篇6)
1、导入新课
(1)投影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
我们之前学过了一些图形之间的面积计算都有一些联系,比如三角形?哪位同学来说看看。学生回答后,指名学生操作演示转化的方法。然后概括:
a、三角形面积是和它同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b、两个完全一样(两个同底等高)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展示台出示梯形,让学生说出它的上底、下底和各是多少厘米。
2.猜想:
(1)请你猜一猜, 这梯形的面积可能与它的哪部分有关系?(梯形的面积与它的上底、下底和高有关系)
这里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命名如:如XXX猜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怎样找到梯形的面积与它各部分的关系,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教师导语:我们已学会了用转化的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那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
2、新课展开
第一层次,推导公式
一、引导学生得出梯形面积和其他图形面积的关系
(1)之前我们通过拼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得出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关系。
(2)那么现在我们能不能也利用我们手中的这2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来拼看看,是否会拼出我们会算的图形。
(3)学生拼组梯形活动(约3分钟)
二、让学生上台展示。同时老师将准备好的相应类型的梯形按照学生所说贴在黑板上。
三、有以下几种情况(在后面标注 “能计算”和“暂不能计算”)
四、在“能计算”的图形组合中,你发现
(1)2个梯形组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2)这种图形的面积怎么计算?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1)2个梯形组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2)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
五、(1)标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
②师生共同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为什么要除以2 ?
③字母表示公式。教师叙述:如果有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怎样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S=(a+b)h÷2”。
第二层次,深化认识。
(1)启发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①提问:想一想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得到的?
②学生回答,教师在展示台再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2)引导操作。
①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们用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能否仿照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把一个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②学生动手操作、探究、讨论,教师作适当指导。
(3)信息反馈,扩展思路。
说一说你是怎样割补的?教师展示各种割补方法。
A、把一个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见下左图)。
推导:
梯形的面积=三角形1的面积+三角形2的面积
=梯形上底×高÷2+梯形下底×高÷2
=(梯形上底+梯形下底)×高÷2
b、把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推导:
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三角形的底×高÷2
=(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底÷2)×高
=(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底÷2)×高×2÷2
=(平行四边形的底×2+三角形的底÷2×2)×高÷2
=(平行四边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底)×高÷2
因为
梯形的上底=平行四边形的底
梯形的下底=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底
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C、从梯形两腰中点的连线将梯形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推导过程:
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梯形的下底)
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2
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所以
梯形的面积=(上底 +下底)×高÷2
(以上的3种方式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适当展开,但只要点到为止)
第三层次,公式应用。
(1)出示课本第89页的例题,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横截面”。
(2)学生尝试解答。
(3)展示台出示例题的解答,反馈矫正。
(4)完成例题下面的“做一做”。
3、全课小结。
1、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2、这节课同学们有收获,老师也有收获,你们能通过自己的操作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老师看到你们获得了新知,老师心里就获得了快乐。
4、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一页。
练习本:P90的第3题
操作题;P91页的第7题
板书设计:
梯形面积的计算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高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为什么要除以2 ?
S
=(a +
b)
h ÷ 2
梯形的面积课件(篇7)
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90页。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计算的必要性。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2、能应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可以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计算的必要性。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教学难点:
能应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梯形图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前面我们学过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我们是怎样找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课件指引学生回想)
(出示梯形的车窗玻璃)我们要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该怎么办呢?
(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二、探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怎样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请同学们先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里动脑筋、想办法,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能最先想到办法。
1、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请小组代表发言。
2、、归纳出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方法一: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思考:拼成后的平行四边形跟原来的梯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通过比较,你们能不能得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方法二:可以把梯形分解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如果这样分解,可以怎样算出梯形的面积?
方法三:把梯形分解成两个三角形。
师:这样分解可以怎样算出梯形的面积?
方法四:把梯形剪拼成一个三角形。师:用这种方法应该想一想从哪开始剪哟!
各小组独立思考后,动手操作,整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
3、各小组完成后派代表把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写在本组的小黑板上。
4、全班交流各组的推导过程。
5、总结公式: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用字母表示梯形的面积公式: S=(a+b)×h÷2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学习例3:(课件出示)
学生独立尝试完成。
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
请两位同学板演,再全班订正。
2、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
(2)课件 出示2个不同的梯形计算面积。
四、拓展练习。(课件出示题)
五、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设计。
书P90第1、2、3、4,做在作业本上。
梯形的面积课件(篇8)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梯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2、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梯形面积。
能力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经历梯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进一步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3、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根据几何图形教学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几点教法:
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主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融合;
②有目的地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法:
①让学生学会以旧引新,掌握并运用知识迁移进行学习的方法;
②让学生学会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所以本课在教学思路上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从而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本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课件出示“神七”发射实况
2、谈话引出课题
梯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引出学习的内容。〈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创设“神七”发射的情境,在学习新课之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怀着由好奇引起的理智上的震动进入认知活动方面的探索。〉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直接切入主题:对于梯形的面积你们打算怎样找到它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路——把梯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
〈这一环节的设置意在激活学生思维,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从小树立探寻知识的意识的良好学习习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为新课的展开起好前奏。〉
2、动手操作前让学生先对梯形进行分类。(可分为:一般梯形、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
3、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学生小组讨论,动手操作。〈教师可有意识地参加到小组中去合作、辅导〉
4、分小组展示汇报,教师深化点拔。
教师板演推导过程。
5、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公式:s=(a+b)×h÷2
6、应用公式,尝试计算梯形面积(出示一个基本图形让学生计算)
〈这一环节意在通过让学生拼一拼、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亲自去体验,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大胆提出假想,共同探讨,互相验证,更强烈地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更全面、更方便地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种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活动中体验、活动中发散、活动中发展的过程,真真正正地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1、学习例3
(1)、借助教具演示,理解“横截面”的含义。
(2)、弄清渠口、渠底、渠深各是梯形的什么?
(3)、学生尝试计算横截面积。
〈巩固新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这一环节是为了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推向高潮,能更好地运用公式计算梯形面积,从中培养了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应用深化,巩固练习:
1、做一做:请两名学生板演。
2、课件出示练习题。
(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总结,反思体验
回想这节课所学,说说自己有哪些收获?学生谈收获,谈学习方法,教师小结强调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板书设计
板书的设计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做到了重点突出。
梯形的面积课件(篇9)
练习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熟练地计算梯形的面积。
练习重点: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练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练习十八第5题。根据学生情况,限时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7.20.122.40.30.212.65
0.3810000.82526.1-3.5-7.5
3.8+2.5+6.2102.54.80.2+5.20.2
2.看图思考并回答。
(1)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
(2)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右图所示梯形的面积是多少?
二、指导练习
1.练习十八第6题,名数的改写。
(1)名数的改写方法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低级单位高级单位
乘它们之间的进率
(2)根据改写的方法将第6题的结果填在课本上。
3.6公顷=()平方米1200平方米=()公顷
4平方千米=()公顷52公顷=()平方千米
16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0.25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3)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一讲自己的想法。
2.练习十八第8题:科技小组制作飞机模型,机翼的平面图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制成的(如图)。它的面积是多少?
(1)生独立审题,分小组讨论解法。
(2)选代表列出解答算式,不计算。
(3)由学生讲所列算式的想法,
(4)指导学生讲(100+48)250为什么不除以2?
(5)学生计算出它的面积,集体订正。
三、课堂练习
1.练习十九第7题:根据表中所给的数值算出每种渠道横截面的面积。
渠口宽(米)
3.1
1.8
2.0
2.0
渠底宽(米)
1.5
1.2
1.0
0.8
渠深(米)
0.8
0.8
0.5
0.6
横截面面积(平方米)
生独立解答出结果并填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2.练习十八第10题:一个果园的形状是梯形。它的上底是180米,下底是160米,高是50米。如果每棵果树占地10平方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平方米?
四、作业
练习十九第9题。
梯形的面积课件(篇10)
瓦窑镇双庙小学公开课教案
执教者:
执教班级:
执教时间: 学
科:
教学内容:梯形面积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推导公式过程中梯形上、下底与平行四边形的底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⒈回顾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⒉导入:今天我们继续运用这种方法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教学例6:
你想怎么做?与同学交流。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想法。
2、教学例7:(1)出示例7:
师:用117页中提供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注意:组内所选的梯形都要齐全)要使学生明确: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2)测量数据计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一个梯形的面积并填表。师:如何计算一个梯形的面积?从表中可以看出梯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还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独立思考,全班汇报结果。
得出以下结论:这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无论是直角梯形、等腰梯形、还是一般的梯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 梯形的上底 +下底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 梯形的高
因为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一半 所以梯形的面积 =(上底 + 下底)×高÷2(3)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尝试用公式表示。(学生独立尝试,指名板演:字母公式:s=(a+b)×h÷2,教师再次强调公式中的“÷2”,这儿的“÷2”能少吗?为什么?
3.完成15页“试一试 ”。
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思考过程与计算结果。
三、巩固练习
⒈完成P15练一练 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再集体评析,加深理解。⒉完成P18页练习三 第1、2题:
⑴提问:你能准确说出每个图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吗? ⑵再计算它们的面积。⒊完成练习三 第3题
结合题意,使学生先读懂题目,并理解“横截面”的含义: ⑴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横截面”的?
⑵指一指,图中的物体的“横截面”具体在哪里? ⑶再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四、小结反思:
今天我们学习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回想一下,我们是如何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想一想,通过剪、拼能把一个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试一试。
教师公开课教案
新沂市瓦窑镇双庙小学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
梯形的面积课件(篇11)
《梯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教版数学第九册内容。听过学区本节公开课,确有可借鉴之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深思。
教学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首尾照应实现数学价值。
由实际事件帮工人师傅计算花坛面积引出探究主题梯形面积的计算,得出结论后,运用公式解决这一实践问题。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改变例题为学生身边常见事物,始终将数学置于生活背景之中,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的理念,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转化推理蕴涵思想方法。
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学习基础之上提出的。教师首先请学生回忆了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方法,使学生意识到梯形也可与学过的其他图形产生联系,从而计算出面积。让学生把陌生的知识自主地转化为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现了迁移、转化思想,也落实了数学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下学习这一教学理念。
三、合作探究促进创造思维。
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合作交流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会出现不同的思维方式。利用梯形与其他图形的联系求梯形面积,学生有着不同的做法:有的利用等腰梯形、有的利用直角梯形、有的利用普通梯形,有的拼成了长方形,有的拼成普通的平行四边形;有的把梯形分割为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自由的探讨交流带来的是思维的充分扩展,是质的飞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能满足学生展示自我的心理需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与批判,在各种观点相互碰撞的过程中迸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考问教学细节,又发现一些问题:
镜头一:利用公式求梯形面积的练习中,一同学列式为(3.5+2)82,而原图中,3.5为下底,2为上底。教师强调:这样做不对,应为上底加下底,也就是(2+3.5)。
上底加下底与下底加上底,对于求梯形面积而言,究竟有何区别呢?教师本不宜如此循规蹈矩、照本宣科。倘若该同学反问:把这个梯形倒过来,面积是不变的。那么我的算式是否正确?教师该如何应答?可惜,没有一个同学提出质疑。教师强依公式而下的结论显然并不合适,为什么却无人指出?公式是不可不依的、老师的结论是不可推翻的一言堂教学的印痕桎梏着师生的思维,使探究有时不免流于形式。对学习而言,这是可怕的。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贵有疑,疑则进也。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鼓励学生善疑、敢疑。当然,这需要教师的能力与勇气自我质疑的能力、承认错误的勇气。
镜头二: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了习题,在教师示意下走上讲台,利用投影把答案展示给大家。第一次展示,同学们趣味盎然;二次、三次过后,变得兴味索然。几声简单的对、同意,使课堂气氛趋于沉闷。
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愈来愈受到师生青睐。但是,多媒体的运用必须把握好度。不是所有环节都适合使用多媒体,不是任何步骤的实施都需要多媒体。学生练习的是几道非常简单的基础性题目,正确率相当高,教师巡视时也能发现这点,那么,以口答的形式订正不仅简单明了,更节省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对于稍有难度的题目,则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短时间交流,使学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而不是简单地回答对或者错。
梯形的面积课件(篇12)
教学内容:混合练习(课本第84-85页,练习十九第11-18题)
教学目标:⒈通过混合练习,理清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够熟练地运用公式求面积和解答有关的应用问题。
⒉在复习与梳理中学会联系,进而提高综合分析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梳理
⒈公式的复习
我们已经学过各种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谁来说说这些公式各是什么?它们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师生共同进行:边回顾、边画图、边讨论;
⒉教师指出:多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互相联系,彼此相关的,我们必须以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为基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重点,清楚地把握它们之间的同在联系和区别。
二、练习巩固
⒈独立完成练习十九的第12题--看谁正确率最高!
要求:开列已知条件;写出相应的面积公式;列式解答。
⒉完成第14题
先议:⑴左图是什么图形?求面积需要哪些条件?怎么取得?⑵右图是什么图形?为什么?求它的面积需要量几个量?把它们分别量出来。
⒊完成第13和15题
在求得面积之后,怎样选择算法求解。
三、综合提高:
讨论:
⑴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3倍,高不变,面积怎样变化?如果高也扩大2倍呢?
⑵三角形的底不变,高缩小2倍,面积怎样变化?如果高缩小2倍,底扩大2倍,情况又怎样呢?
⑶一个三角形与一个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面积,那么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一定是这个平行四边形高的2倍,为什么?
四、总结:
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关键是公式的理解与熟练,同时在选用公式时,尤其注意哪些图形求面积时要2。
五、板书设计:
梯形面积的计算
六、教后感:
步测和目测教材87页练习二十4---7第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步测和目测的意义以及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教具学具:标杆
一、谈话
上节课学习了怎样用工具测定直线和测量距离。在实际生活中,有时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要求不十分精确时,可以用步测或目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进行步测和目测。
二、在室内教学步测
1、步测就是人走步,然后通过所走的步数计算一段距离的长度的方法。实际上是以步代替工具进行测量。
2、测定走一步的长度
步测时,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是多少。通常先量出几十米的距离,再用均匀的步子沿直线在这里走三、四次,记好每一次的步数,然后算出平均走几步,再算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87页例1,先读题,再问:这道题先算什么?
求出平均步数后再求什么?
学生口头列式,师板书。
3、平测两地间的距离
知道了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长度,再测出以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所走的不数,你能算出两地间的距离吗?
88页例2
步测两点间的距离,首先要测自己一步的平均长度,再测出走两点间的步数就能计算两点间的距离。
三、室内教学目测
1、测一段距离,除了用工具测量或步测外,还可以用目测。目测是用眼睛估量一段距离,在没有测量工具和要求测量结果不很精确时使用,还有些特殊情况,如士兵射击和投弹时也常用。
2、用目测需要经常练习,积累一定经验后再进行目测较准确。(阅读88页中一段话)
看88页的图,这是一幅实物参照图,图上给出的是相隔200米,500--600米,700--800米处人的大小轮廓。一般讲,距二百米能看清人的脸,距五、六百米能看清轮廓,在距七、八百米只能看出是人但轮廓已不很清楚。
四、室外实地步测
课前在30米的两端放两块砖。
学生用步测的方法先测出每一步的长度,再步测出另两个砖块(45米)的距离。
五、室外实地目测
练习:师课前准备好练习设备,让几个同样身高的学生站在标杆处,让其余学生观测,再换个方向练习目测,看谁的结果接近实际距离。
(误差:10%内很好,20%内较好,30%内较差)
六、巩固
89页6、7
分组练习
七、作业
89页(4、5)
板书设计:
步测和目测
教后感:
梯形的面积课件(篇13)
教学内容:梯形面积计算的应用(第81页的例题,练习十九第5-10题)
教学目标:进一步熟练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解答有关的实际应用问题。
教具准备;沟渠的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⒈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它为什么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类似,也要2?
⒉面积常用的计量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填写课本第84页第6题。
⒊口答:
⑴求梯形的面积。
①a=3b=6h=4②a=9b=10h=0.4
⑵求三角形的面积。
①a=2.1h=5②a=49h=10
⑶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①a=5h=8②a=49h=10
二、新授
⒈例题教学:
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是梯形。渠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⑴出示渠道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渠道横截面面积就是梯形的面积,渠口宽就是梯形的上底,渠底宽就是梯形的下底,渠深就是梯形的高。
⑵学生独立完成例题,教师巡视、指导。
⑶指名板演,再评讲。
(2.8+1.4)1.22
=4.21.22=2.52(平方米)
⒉学生质疑。
三、巩固练习
⒈完成练习十九第7题,先计算,再填表。
⒉完成练习十九第8、9、10题。
教师讲评并作全课总结。
四、板书设计:
梯形面积的计算
五、教后感:
梯形的面积课件(篇1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90页。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计算的必要性。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2、能应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可以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计算的必要性。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教学难点:
能应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梯形图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前面我们学过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我们是怎样找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课件指引学生回想)
(出示梯形的车窗玻璃)我们要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该怎么办呢?
(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二、探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怎样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请同学们先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里动脑筋、想办法,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能最先想到办法。
1、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请小组代表发言。
2、、归纳出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方法一: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思考:拼成后的平行四边形跟原来的梯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通过比较,你们能不能得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方法二:可以把梯形分解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如果这样分解,可以怎样算出梯形的面积?
方法三:把梯形分解成两个三角形。
师:这样分解可以怎样算出梯形的面积?
方法四:把梯形剪拼成一个三角形。师:用这种方法应该想一想从哪开始剪哟!
各小组独立思考后,动手操作,整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
3、各小组完成后派代表把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写在本组的小黑板上。
4、全班交流各组的推导过程。
5、总结公式: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用字母表示梯形的面积公式: S=(a+b)×h÷2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学习例3:(课件出示)
学生独立尝试完成。
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
请两位同学板演,再全班订正。
2、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
(2)课件 出示2个不同的梯形计算面积。
四、拓展练习。(课件出示题)
五、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设计。
书P90第1、2、3、4,做在作业本上。